CN105210276A - 线圈插入机 - Google Patents

线圈插入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10276A
CN105210276A CN201480018008.9A CN201480018008A CN105210276A CN 105210276 A CN105210276 A CN 105210276A CN 201480018008 A CN201480018008 A CN 201480018008A CN 105210276 A CN105210276 A CN 1052102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coil bundle
insulation paper
phase insulation
wire stripp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1800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210276B (zh
Inventor
细野圣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TE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E-TE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TEC Co Ltd filed Critical E-TE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2102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102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2102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1027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32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 H02K3/3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between conductors or between conductor and core, e.g. slot ins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8Forming windings by laying conductors into or around core parts
    • H02K15/085Forming windings by laying conductors into or around core parts by laying conductors into slotted sta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nufacture Of Motors, Generators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通过较少的步骤制造出较高线圈占空系数且不会绝缘不良的集中卷式马达。线圈束(40)被分开在线圈束分离组件(80)的两侧,且并列勾住在叶片间隙(13)内,并被分开在比叶片间隙更外侧的相间绝缘纸导件的两侧。通过剥线器(50)的一次延伸,在相邻的线圈束(40、40)已分开的状态下,介由开口间隙同时压入凹槽(32),并将相间绝缘纸(70)插入至被分开的线圈束之间。在一次的线圈束压入动作中,能使线圈束不会被缠住且在被凹槽分开的状态下插入,而能以较少的步骤制造出较高线圈占空系数且不会绝缘不良的集中卷式马达。

Description

线圈插入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将缠绕的线圈束插入定子铁心的凹槽的线圈插入机。详细而言,是关于一种将在一个凹槽内相邻的线圈束通过插入(inserter)方式同时插入,以将线圈束卷绕在环状排列于内径方向侧的多个磁极齿各别的周围的集中卷式马达的线圈插入机。
背景技术
过去将线圈线卷绕在向定子铁心的内径方向侧突出的每一个磁极齿的集中卷式马达的制造方法分成两种。第1种制造方法是自相邻的磁极齿的开口间隙将线圈线送出针头摆动至定子铁心的凹槽内,以自其前端送出线圈线,并将线圈线直接卷绕在磁极齿的串绕方式。第2种制造方法是自所述开口间隙将预先缠绕的线圈束通过线圈插入机以压入的方式插入至定子铁心的凹槽内的插入方式。
串绕方式由于需要用于移动针头的移动空间,且与插入方式相比线圈的线圈占空系数较小,因而具有产生线圈振动的空间使运转时容易产生震动/噪音的问题。此外,为了将线圈卷绕至定子铁心的每一个磁极齿,因而也具有制造过程繁杂,且生产力较低的问题。因此为了对应小型化、高效率化、低震动、低噪音的需求,马达制造方法逐渐倾向能提高线圈占空系数的插入方式。
根据插入方式的马达制造方法,虽然与串绕方式相比能提升线圈占空系数,但是将两个线圈束插入一个凹槽时,就会有凹槽内相邻的线圈束彼此容易缠住,使线圈束的插入本身变得困难的问题。此外,也具有使线圈束彼此绝缘的相间绝缘纸的插入变得困难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中,揭露一种包含自面对固定子铁心的旋转子的一侧的绕线用沟的开口部插入线嘴(nozzle)且直接进行绕线的串绕步骤,以及在串绕步骤中相邻的绕线之间的空间内将预先缠绕的线圈自所述开口部插入的插入线圈步骤的技术。根据专利文献1的技术,与仅有串绕步骤的集中卷式马达相比,能提高线圈占空系数。
然而,根据此技术,在固定子铁心通过串绕步骤进行绕线之后,进行插入线圈步骤的线圈插入以完成在固定子铁心的绕线。因此,在此技术的情况下,由于卷绕线圈的步骤变成多个步骤而增加了步骤数,因而具有无法提升生产力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2中,揭露一种预先环状绕线之后,当介由凹槽开口以集中卷绕状将线圈插入固定子的齿状部时,将线圈同时插入至互相不相邻的齿状部的步骤重复两次以上的M次以制造马达的技术。具体而言,能将线圈插入至固定子的齿状部的步骤,在凹槽数为偶数时分成两次,在凹槽数为奇数时分成三次,因此使线圈的插入更容易,并包含绝缘的步骤能使插入线圈的步骤自动化,且提升线圈占空系数。
此外,专利文献2的技术是在凹槽内一半的空间中配置模型构件,且将线圈束插入至该凹槽内的空间,并配置相间绝缘纸的状态下,将所述模型构件推出,且将异相的线圈束插入至剩下的一半的空间,以提高线圈占空系数及耐压性。
然而,在专利文献2的技术的情况下,需要模型构件,且必须将线圈插入步骤分成多个步骤,需要线圈插入的时间之外,还具有线圈插入机的结构复杂的问题。根据专利文献2的第0054段落,理想为50%~65%的空间系数,因此需要能更提升线圈线的线圈占空系数的技术。
〔先前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02-142416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2-29120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发明所欲解决的问题为,提供一种将线圈束在一次的线圈插入步骤中同时插入至构成一个凹槽的相邻的磁极齿各自的周围,而能制造线圈占空系数较高且不会绝缘不良的集中卷式马达的线圈插入机。
〔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第1发明的集中卷式马达的线圈插入机的特征在于,在内径侧上具有所需宽度的开口间隙的凹槽以环状排列的定子铁心的各个磁极齿的周围插入线圈束,其包含:多个叶片轴体,是与定子铁心的内径侧相接的方式环状排列以勾住相邻的所述线圈束;相间绝缘纸导件,是将相邻的插入在一个所述凹槽的所述线圈束绝缘的相间绝缘纸引导至所述定子铁心;相间绝缘纸插入组件,是将所述相间绝缘纸插入所述线圈束之间;线圈束压入组件,包含具有自所述开口间隙将所述线圈束压入所述凹槽的外齿的剥线器;以及线圈束分离组件,是将由相邻的所述叶片轴体形成的叶片间隙沿着轴方向自中央划分成两侧;其中,所述叶片间隙的前方是与所述开口间隙连通;所述相间绝缘纸导件是面向各个所述叶片间隙的外径方向配置;所述线圈束分离组件具有在所述剥线器的前方沿着叶片轴体延伸的基端部,以及自所述基端部的外缘向外径方向突出的薄板部,所述薄板部插入所述叶片间隙使所述叶片间隙划分成两侧;相邻的所述线圈束的外方是被分开在所述相间绝缘纸导件的两侧,内方是以并列在划分的各个所述叶片间隙的方式勾住且分开在所述线圈束分离组件的两侧,通过所述剥线器的一次延伸,使并列的所述线圈束在被所述线圈束分离组件及所述相间绝缘纸导件分开的状态,沿着所述叶片间隙上推,同时介由所述开口间隙压入所述凹槽,且随着所述线圈束使所述相间绝缘纸插入组件将所述相间绝缘纸沿着所述相间绝缘纸导件插入。
线圈束分离组件是位在剥线器的前方,且以先行于剥线器的状态在定子铁心内滑动。线圈束分离组件可与剥线器一体成形,也可以形成后再安装于剥线器上。
自线圈束分离组件突出的薄板部的宽度是设成将叶片间隙划分成两侧,且划分的宽度是设成能插入至少一个线圈线的宽度的间隙的所需宽度。为了缩小凹槽的开口间隙的宽度,以降低马达的震动,将薄板部的宽度设成1根程度的线圈线的狭窄宽度为较佳。此外,基端部与叶片轴体之间的空间为了更容易勾住线圈束而设成比薄板部与叶片轴体之间的间隙更宽的空间勾为较佳。
形成线圈束分离组件的基端部与薄板部只要形成为沿着叶片间隙延伸至使相邻的线圈束能分开而不会缠住的高度即可。另外,若形成为延伸至比叶片轴体的前方的高度略低的高度时,因能容易勾住线圈束而较佳。
在叶片间隙中,插入一个凹槽的两个线圈束是以分开的方式并排在薄板部的两侧。并且,以分开的状态插入凹槽内的线圈束不会缠住。此外,线圈束插入时与薄板部相接侧的线圈束是在与薄板部相接而不产生摩擦阻力的状态下插入凹槽,因此线圈束是平滑地插入凹槽。
由于在一个凹槽内相邻的线圈束以并排的方式同时插入,插入时在薄板部不会产生自侧方偏移的力,因此薄板部不会变形,使线圈束平滑地插入。因此,即使为提高线圈占空系数而使线圈数变多,线圈线也不会缠住,且线圈束是平滑地插入,使线圈周缘的绝缘包覆不受到损伤而不容易产生绝缘不良。
相间绝缘纸导件是配置在面对叶片间隙的外侧。插入至一个凹槽的两个线圈束的自叶片间隙外方的线圈束将相间绝缘纸导件夹住以在两侧被分开勾住。当相间绝缘纸导件的截面形状呈前端往叶片间隙变窄的截面形状时,自叶片间隙往叶片轴体的外侧延伸的线圈束是以不弯折的方式平滑地延伸勾住,因不容易损伤而较佳。
勾住的各个线圈束的自叶片间隙的内侧是在被线圈束分离组件分开的状态下,通过剥线器上推以插入一个凹槽。自叶片间隙的外侧是在被线圈束分离组件分开的状态以被内侧的线圈束拉入的方式插入至一个凹槽内。因此,各个线圈束不会缠住而均等地分开且平滑地插入至凹槽内的所需位置,因此能以较高的制造效率制造线圈占空系数较高,且震动较少的安定的马达。
线圈束压入组件是由具有沿着叶片间隙滑动的外齿的剥线器,以及延伸剥线器的延伸组件所构成。线圈束压入组件设成与后述的相间绝缘纸插入组件同步延伸即可。
相间绝缘纸插入组件可将相间绝缘纸随着线圈束的插入而沿着相间绝缘纸导件插入。在相邻的线圈束被分开的状态下均等地插入至一个凹槽,在其线圈束之间,相间绝缘纸插入组件将相间绝缘纸随着线圈束插入。因此,不会因相间绝缘纸的摩擦导致插入阻力变大,能使相间绝缘纸以不弯曲的方式插入,使相间绝缘纸不容易发生插入不良。
根据本发明的第1发明的线圈插入机,并列勾住在叶片间隙的多个线圈束是通过一次剥线器的延伸,以被线圈束分离组件及相间绝缘纸导件分开的状态下同时插入凹槽,并随着线圈束插入相间绝缘纸。因此,具有能不通过复杂的步骤,以较短的作业时间,且以简单结构的线圈插入机制造线圈占空系数较高的集中卷式马达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第2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1发明的线圈插入机中,所述薄板部延伸至所述叶片间隙的上端部附近。
当线圈束分离组件的薄板部延伸至所述叶片间隙的上端部附近时,能容易勾住线圈束。另外,当薄板部的上端具有比叶片轴体的上端略低的高度时,因能将勾住在叶片轴体的线圈束滑入叶片轴体与薄板部之间容易的勾住而较佳。根据本发明的第2发明,即使勾住线圈的叶片间隙的宽度较窄,也能容易沿着划分叶片间隙的薄板部勾住线圈束以提升马达的生产效率。
本发明的第3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1或第2发明的线圈插入机中,所述基端部与所述叶片轴体之间具有比所述叶片轴体与所述薄板部之间的宽度更宽的空间,以勾住比所述叶片间隙更内侧的弯曲的线圈束。在比叶片轴体与所述薄板部之间的宽度更宽的空间内,能容易整齐地勾住线圈束,而平滑地将线圈束插入凹槽。因此,当插入线圈束时线圈束不容易损伤。
本发明的第4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1至第3发明的线圈插入机中,在所述外齿的外方的位置上,具有自所述外齿向外径方向的突出片,将突出片在所述相间绝缘纸之前先行引导至插入在所述凹槽的相邻的所述线圈束之间。
通过线圈束之间的突出片可沿着外齿的外缘向外方延伸形成,也可跨外齿的全长形成,也可形成在外齿的一部分。当突出片的前端形成至凹槽的底部附近时,在插入相间绝缘纸之前,虽然部分的线圈束以不凸出相邻的线圈束的区域为较佳,但是不限定突出的尺寸。根据第4发明,在相间绝缘纸之前先行引导突出片,使相间绝缘纸能以较小的阻力插入,使相间绝缘纸不弯曲,而能制造不会绝缘不良的马达。
本发明的第5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1至第4发明的线圈插入机中,在插入于所述叶片间隙的所述薄板部的外径方向的前端部上,具有自所述叶片间隙向外径方向延伸的薄板延伸部,所述薄板延伸部先行通过凹槽内并将所述相间绝缘纸引导至由所述剥线器的延伸而分开插入的所述线圈束之间。
当薄板延伸部延伸形成至凹槽的底部附近时,虽然插入凹槽的部份的线圈束是以不凸出相邻的线圈束的区域为较佳,但是不限定突出的尺寸。薄板延伸部的厚度可设成与薄板部相同的厚度,也可以仅薄板延伸部比相间绝缘纸的厚度略宽。此外,薄板延伸部也可与所述突出片一体成形。
自线圈束开始被压入而随着线圈束插入相间绝缘纸,直到线圈束的压入结束,在凹槽内线圈束是维持被薄板延伸部分开的状态。因此,将线圈束整齐二分地插入至一个凹槽内,且将相间绝缘纸插入至其间,而能制造线圈束不会偏离中心的高性能的马达。
本发明的第6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4或第5发明的线圈插入机中,所述突出片向下方逐渐变宽,且下方的宽度比所述相间绝缘纸的宽度更宽。突出片的下方宽度比所述相间绝缘纸的宽度更宽,使相间绝缘纸的前端部不干涉线圈。因此,相间绝缘纸的插入阻力变小,使相间绝缘纸不弯曲,而能制造不会绝缘不良的马达。突出片可设为与薄板延伸部分离的状态,也可设为一体成形的状态。
本发明的第7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4至第6发明的线圈插入机中,包含延伸所述剥线器的延伸组件,以及将所述剥线器往前方拔出的剥线器拔出组件,所述延伸组件形成为能与所述剥线器分离,当通过所述延伸组件上推所述剥线器,将所述线圈束及所述相间绝缘纸插入所述凹槽之后,所述延伸组件与所述剥线器分离,所述剥线器锁止在所述剥线器拔出组件,且跨越所述定子铁心而拔出所述剥线器。
延伸组件是包含锁止在剥线器且以能在叶片轴体内滑动的方式延伸的轴体,以及轴体延伸装置。此外,延伸组件与剥线器可以剥线器的下端能与轴体分离的方式锁止,且剥线器拔出组件可自剥线器超过定子铁心之后拔出。由于具备剥线器拔出组件,因此线圈束插入定子铁心之后,可使剥线器不用沿着前进路径返回。
根据第7发明,突出片或薄板延伸部以一个方向通过凹槽内,接着插入相间绝缘纸之后,由于突出片或薄板延伸部不返回,因此薄板延伸部或突出片不干涉插入的相间绝缘纸,而使相间绝缘纸不会弯曲或破损。此外,拔出的剥线器在将插入线圈的定子铁心移除之后,锁止在所述轴体并返回即可。
本发明的第8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5发明的线圈插入机中,所述线圈束分离组件与所述剥线器能够分离,并且具有线圈束分离组件拔出组件,当所述线圈束与所述相间绝缘纸插入所述凹槽之后,所述线圈束分离组件与所述剥线器分离,所述线圈束分离组件锁止在所述线圈束分离组件拔出组件,且跨越所述定子铁心而拔出所述线圈束分离组件,仅所述剥线器能沿着所述叶片轴体返回。
线圈束分离组件与剥线器可以线圈束分离组件的下端与剥线器能够分离的方式锁止,且线圈束分离组件拔出组件可自剥线器超过定子铁心之后拔出。由于薄板延伸部是与线圈束分离组件一起拔出,因此即使剥线器沿着前进路线返回,由于不会干涉插入在薄板延伸部的相间绝缘纸,因此不会使相间绝缘纸弯曲或破损。
根据第8发明,薄板延伸部以一个方向通过凹槽内,接着插入相间绝缘纸之后,由于薄板延伸部不返回,因此薄板延伸部不干涉插入的相间绝缘纸,使相间绝缘纸不会弯曲或破损。此外,拔出的线圈束分离组件在将插入线圈的定子铁心移除之后,以锁止在剥线器的方式返回即可。
〔技术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1发明,并列勾住在叶片间隙的多相线圈束是通过一次剥线器的延伸在被线圈束分离组件及相间绝缘纸导件分开的状态下同时插入至一个凹槽,且随着线圈束插入相间绝缘纸。因此,具有能不通过复杂的步骤,以较短的作业时间,且以简单结构的线圈插入机制造线圈占空系数较高的集中卷式马达的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2发明,即使勾住线圈的叶片间隙的宽度较窄,也能容易沿着划分叶片间隙的薄板部勾住线圈束以提升马达的生产效率。
·根据本发明的第3发明,在比叶片轴体与所述薄板部之间的宽度更宽的空间内,能容易整齐地勾住线圈束,而平滑地将线圈束插入凹槽。因此,当插入线圈束时不容易损伤线圈束。
·根据本发明的第4发明,相间绝缘纸之前先行引导突出片,使相间绝缘纸能以较小的阻力插入,使相间绝缘纸不弯曲,而能制造不会绝缘不良且较高线圈占空系数的高性能马达。
·根据本发明的第5发明,自线圈束开始被压入而随着线圈束插入相间绝缘纸,直到线圈束的压入结束,在凹槽内线圈束是维持以薄板延伸部分开的状态,将线圈束整齐二分地插入至一个凹槽内,且将相间绝缘纸插入至其间,因此能制造线圈束不会偏离中心的高性能的马达。
·根据本发明的第6发明,突出片的下方宽度比所述相间绝缘纸的宽度更宽,使相间绝缘纸的前端部不干涉线圈,使相间绝缘纸不弯曲,而能以不受到损伤的方式插入,以制造不会绝缘不良的马达。
·根据本发明的第7发明,突出片或薄板延伸部以一个方向通过凹槽内,接着插入相间绝缘纸之后,由于突出片或薄板延伸部不返回,因此薄板延伸部或突出片不干涉插入的相间绝缘纸,而使相间绝缘纸不会弯曲或破损。
·根据本发明的第8发明,薄板延伸部以一个方向通过凹槽内,接着插入相间绝缘纸之后,由于薄板延伸部不返回,因此薄板延伸部不干涉插入的相间绝缘纸,使相间绝缘纸不会弯曲或破损。
附图说明
【图1】是线圈插入机的立体图的说明图(实施例1)。
【图2】是剥线器与线圈束分离组件的说明图(实施例1)。
【图3】是线圈插入机的垂直方向截面的说明图(实施例1)。
【图4】是线圈插入机的A-A位置截面的说明图(实施例1)。
【图5】是线圈插入机的B-B位置截面的说明图(实施例1)。
【图6】是说明相间绝缘纸的插入的说明图(实施例1)。
【图7】是相间绝缘纸导件的截面图的说明图(实施例1)。
【图8】是说明线圈束的插入状态的说明图(实施例1)。
【图9】是线圈插入机的线圈束插入步骤的说明图(实施例1)。
【图10】是包含剥线器与薄板延伸部的线圈束分离组件的说明图(实施例2)。
【图11】是线圈插入机的线圈束插入步骤的说明图(实施例2)。
【图12】是线圈插入机的线圈束插入步骤的说明图(实施例3)。
【图13】是薄板延伸部与突出片一体成形的线圈束分离组件的说明图(实施例4)。
【图14】是在外齿上包含突出片的剥线器的说明图(其它)。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图式,通过实施例1至实施例4对于在将多相线圈束并排勾住在叶片间隙中,且通过一次剥线器的延伸,将全部线圈同时插入凹槽的线圈插入装置的实施型态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在实施例1中,参照图1至图9说明将插入至一个凹槽的相邻的线圈束40、40通过线圈束分离组件80及相间绝缘纸导件20以并排分开的状态插入的线圈插入机1的实施例。图1是线圈插入机1的立体图的说明图,图2是剥线器50与线圈束分离组件80的说明图,图3是线圈插入机1的垂直方向截面的说明图。图4及图5是图3所示的线圈插入机1的A-A位置截面及B-B位置截面的说明图。图6是说明相间绝缘纸70插入至凹槽的说明图,图7中的(A)是相间绝缘纸导件20夹住相间绝缘纸70的状态的截面图的说明图,图7中的(B)是相间绝缘纸推进轴体滑动空间61与相间绝缘纸推进轴体60的截面图的说明图。图8是线圈束40同时插入至凹槽32的状态的线圈插入机1的说明图,图9是线圈插入机1的线圈束插入步骤的说明图。
首先,参照图1至图7,说明适用于凹槽数为9的定子铁心30(参照图6)的线圈插入机1的结构。在图1中,为了容易理解,将一处的相间绝缘纸70的上部以虚线显示,且省略其它的相间绝缘纸。线圈插入机1包含叶片轴体10、相间绝缘纸导件20以及线圈束分离组件80。叶片轴体10及相间绝缘纸导件20是构成为环状排列,且一体地固定,并在形成叶片轴体的内方空间配置线圈束分离组件80。
线圈束分离组件80是由基端部及自基端部的外缘往外径方向延伸的薄板部所构成,且水平方向的截面呈略齿轮形状。薄板部81插入至由相邻配置的叶片轴体形成的各个叶片间隙13,基端部是设成沿着弯曲插入的线圈束的弯曲部82。线圈束分离组件80是以与滑动的剥线器50的上方相接的方式,通过图中省略的固定组件装设在由叶片轴体10形成的内方空间(参照图2)。此外,线圈束分离组件80在剥线器没有延伸的状态下,其上端具有与叶片轴体上端略同的高度。
薄板部81的前端插入至叶片间隙13,且沿着叶片轴体10将叶片间隙自中央划分成两侧。薄板部的厚度是设成能在划分的叶片间隙14的宽度中插入1根至2根线圈线左右的所需厚度,且对应定子铁心的开口间隙31(参照图6)宽度的厚度为较佳。具体而言,当定子铁心的开口间隙的宽度设为3mm时,薄板部81的厚度设为约0.5mm的宽度为较佳。弯曲部82可形成为线圈束的前方弯曲的部分41(参照图4)沿着弯曲部,且以向内侧凸出的形状逐渐地弯曲而能平滑地插入凹槽。此薄板部81及弯曲部82以及由叶片轴体形成的间隙形成用于将线圈束勾住在叶片轴体的勾住间隙83。当勾住间隙83设成自划分的叶片间隙14的位置往弯曲部的内侧的宽度变宽时,因线圈束40能容易整齐地勾住而较佳。
比叶片间隙13更内侧的线圈束43是自勾住间隙83的上方的开口部插入,沿着薄板部81往下方滑入勾住在划分的叶片间隙14(参照图4)。比叶片间隙13更外侧的线圈束44是以形成在相邻的相间绝缘纸导件20的内侧的方式勾住。此外,由于划分的叶片间隙14的宽度是1根至2根的线圈线的宽度,因此线圈束40被勾住直到相间绝缘纸导件20的下方的高度(参照图9中的(B))。通过将此勾住高度增加,能增加线圈线数以呈现较高的线圈占空系数。
叶片轴体10是由叶片轴体本体11、引导相间绝缘纸的凸缘部分的导件12所构成,且导件12设置在叶片轴体本体11外面的下部。叶片轴体10是将9个叶片轴体本体11隔着间隔而环状排列,且形成与定子铁心30的开口间隙31相面对的叶片间隙13。由相邻的叶片轴体形成的叶片间隙13是以与定子铁心30的开口间隙31连通的方式,将定子铁心30支持在叶片轴体的前方(参照图3)。
叶片轴体10是内侧呈弯曲的略半圆形状的截面形状的轴体(参照图5)。相邻的叶片轴体彼此之间的叶片间隙13的宽度是缠绕线圈线以形成的线圈束能插入至在线圈束分离组件的薄板部81与其两侧划分的叶片间隙14的宽度。在实施例1中,叶片间隙的宽度设成与开口间隙略同的宽度。
在面对由相邻的叶片轴体10形成的叶片间隙13的位置上,配置相间绝缘纸导件20。相间绝缘纸导件20在朝向定子铁心的前端部上具有往两侧下倾的倾斜部21。此外,相间绝缘纸导件20的截面形状呈往叶片间隙侧22较窄的倾斜面。此外,在相间绝缘纸导件20上设置将相间绝缘纸70引导至面向叶片间隙13侧的沿着轴方向的引导间隙23。相间绝缘纸插入组件是由包含沿着引导间隙23移动的相间绝缘纸推进轴体60(参照图7),以及未图示的相间绝缘纸推进轴体的驱动组件所构成。
相间绝缘纸导件20形成为当定子铁心30支持在叶片轴体10时,位于凹槽中央部的下方,且延伸至凹槽下端的附近(参照图3)。相间绝缘纸导件的轴体内的引导间隙23的宽度是保持在夹住后述的相间绝缘纸70的折迭部71的宽度(参照图7中的(A))。在引导间隙23上,具有相间绝缘纸推进轴体60移动的相间绝缘纸推进轴体滑动空间61(参照图7中的(B))。
相间绝缘纸70是将具有所需宽度的一枚细长的电绝缘性树脂平板在中央部弯折,以形成折迭部71。此外,自中央部以等间隔的位置弯折两侧部,以形成封锁定子铁心的开口间隙31的凸缘部72,且整体形成为略T字形状的截面形状(参照图4、参照图7中的(A))。相间绝缘纸70是将树脂平板以未图示的相间绝缘纸制造机按所需长度切断,且折成所述形状之后,将折迭部71夹在相间绝缘纸导件的引导间隙,以引导至凹槽内(参照图6及图7)。
插入引导间隙23的相间绝缘纸70是在凸缘部72与叶片轴的导件12相接的状态下,通过剥线器随着线圈束40的插入塞住凹槽的开口间隙31,并且以将2个线圈束之间绝缘的方式插入。由于相间绝缘纸70夹在引导间隙23,并且与由叶片轴形成的导件12相接而插入,因此能防止相间绝缘纸倾斜插入。
接着,参照图2,对于实施例1的剥线器50及线圈束分离组件8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2中的(A)显示为平面图,图2中的(B)显示为立体图。图3是以垂直方向的截面说明线圈插入机1的说明图。剥线器50呈略齿轮形状以嵌合在由叶片轴体形成的内侧空间,且包含插入至叶片间隙的外齿51(参照图2、图10、图11、图13、图14),以及在各个外齿之间的凹部54。
外齿51的前端是以线圈束40不会自叶片间隙13与开口间隙31之间往外凸出的方式形成为比叶片间隙13更略插入凹槽内(参照图5)。外齿51的上缘形成为向外方逐渐地往下方倾斜(参照图3)。此倾斜的部分设成线圈束上推部55(参照图2、图3)。凹部54(参照图2)形成为以与叶片轴体10的内面相接的方式向内侧凹入。
线圈束分离组件80的下面以与剥线器50的顶面相接的方式,通过图中省略的固定组件安装(参照图3)。薄板部81形成为比外齿51更窄的宽度,且其前端部延伸至外齿51的外缘。弯曲部82是以比剥线器的凹部54更往轴心侧凹入的方式形成,以设成收容勾住的线圈束的弯曲部的位置,并且设成线圈束上推部55。当剥线器延伸时,线圈束上推部55与比叶片间隙更内侧的线圈束43相接,以上推线圈束40(参照图5)。
接着,参照图3,对剥线器的延伸组件及相间绝缘纸推进轴体60进行说明。剥线器的延伸组件53包含未图标的驱动组件、通过驱动组件往上下方向延伸的轴体,且将剥线器50锁止在其上部。相间绝缘纸推进轴体60设为能插入至相间绝缘纸推进轴体滑动空间61的细直径的轴体,以构成为能与剥线器的延伸组件连动地方式上下延伸(参照图7中的(B))。弯曲成略T字形状的相间绝缘纸70是沿着以轴方向贯穿相间绝缘纸导件20的引导间隙23被引导。
接着,参照图4及图5,对于将多个线圈束40勾住在线圈插入机1的叶片轴体10的状态进行说明。图4及图5是线圈插入机的水平方向的截面图,图4是图3所示的A-A位置的截面图,图5是图3所示的B-B位置的截面图。此外,为了容易理解,剥线器是以虚线显示。
定子铁心30(参照图6)的凹槽数设为9,且以开口间隙31与叶片间隙13相面对的方式支持在叶片轴体10。
相间绝缘纸导件20的引导间隙23的深度是形成为延伸至对应凹槽32的外缘侧的位置。相间绝缘纸70的折迭部71的长度形成为与凹槽32的径向的深度相配合的长度,以使相邻的线圈束40确实地绝缘。相间绝缘纸的凸缘部72是设为比凹槽的开口间隙31的宽度更宽,以绝缘插入至凹槽的线圈束(参照图6、图7)。
比叶片间隙13更内侧的线圈束43是以相邻的线圈束40彼此不会缠住的方式,分开在薄板部81的两侧,且并排勾住在叶片间隙。比叶片间隙13更外侧的线圈束44被分开勾住在相邻的相间绝缘纸导件20的内侧。
在线圈插入时,位于叶片间隙13的内侧及外侧的各个线圈束是以被线圈束分离组件80及相间绝缘纸导件20分开的状态下,将全部的线圈束40同时通过剥线器50上推。最后,下方的线圈束的端部的弯曲部分42是以沿着相间绝缘纸导件的倾斜部21的方式插入凹槽,以设为自定子铁心30突出的末端部分。
接着,参照图6及图7,对相间绝缘纸70的插入进行说明。图6是说明相间绝缘纸70的插入的说明图。图7中的(A)是通过截面说明夹在相间绝缘纸导件20的相间绝缘纸70的说明图。图7中的(B)是通过截面说明相间绝缘纸推进轴体60的说明图。此外,为了容易理解,相间绝缘纸70及相间绝缘纸推进轴体60仅记载在一处,且省略线圈束、相间绝缘纸导件。
定子铁心30呈略圆筒形状,且9个略T字形状的磁极齿33往内方环状排列。将磁极齿的宽幅部形成的间隙设为开口间隙31,且以相邻的磁极齿划分的空间设为凹槽32。此外,在各凹槽的内周面上,预先将绝缘定子铁心与插入凹槽的线圈束的凹槽绝缘纸34嵌入。凹槽绝缘纸34形成为留下能插入线圈束的开口间隙31。
相间绝缘纸70是通过剥线器的延伸而随着线圈束的插入,且沿着相间绝缘纸导件的引导间隙23(参照图7)使下端部通过相间绝缘纸推进轴体60上推,以夹在凹槽内的相邻的线圈束的间隙的方式上推至相间绝缘纸推进轴体60。
此外,相间绝缘纸70的长度比凹槽32的高度略长以自定子铁心的上端及下端突出,以更确实地将线圈束彼此绝缘(参照图9中的(F))。此外,虽然不限定相间绝缘纸推进轴体的前端部62的形状,但是以支持夹住相间绝缘纸的折迭部的下端部的方式,呈略U字形状为较佳(参照图6)。
在相间绝缘纸导件20的引导间隙23将相间绝缘纸的折迭部71夹住,且以不往左右展开的方式维持。相间绝缘纸的折迭部的端部73是以到达引导间隙23的底部25的方式被插入。
在此参照图7中的(B)对相间绝缘纸推进轴体60进行说明。相间绝缘纸推进轴体滑动空间61设在自引导间隙23的开口部24至底部25的中间,且设成比引导间隙23的宽度更宽的空间,并沿着相间绝缘纸导件20的轴方向延伸。相间绝缘纸推进轴体60能沿着相间绝缘纸推进轴体滑动空间61滑动。
本发明为了容易理解,参照图8对完成往凹槽32插入线圈束40之前的状态进行说明。在图8中,将插入图中前侧的凹槽的相间绝缘纸70的假想线以虚线显示,相间绝缘纸推进轴体60的假想线以一点链线显示。通过图标中未显示的剥线器的延伸,使线圈束分离组件80上升,线圈束分离组件80设为超过定子铁心30而往上方突出的状态(参照图9中的(C))。线圈束40的前方的线圈束的端部的弯曲部分41被剥线器上推,使延伸至比叶片间隙更外侧的部分以维持被薄板部81及相间绝缘纸导件20分开的状态,拉入至比叶片间隙的更内侧。
拉入至比叶片间隙更内侧的线圈束以被线圈束分离组件80分开的状态上推,通过剥线器的外齿介由开口间隙开始同时压入至凹槽32(参照图9中的(D))。接着,随着线圈束开始插入相间绝缘纸。前方的线圈束的端部的弯曲部分41是沿着弯曲部82自定子铁心的开口间隙同时插入至凹槽(参照图9中的(E))。最后,下方的线圈束的端部的弯曲部分42是以沿着相间绝缘纸导件20的倾斜部21分开的状态,通过设为图8所示的自定子铁心突出的末端部分的状态,完成线圈束与相间绝缘纸的插入步骤(参照图9中的(F))。
参照图9对线圈束40的插入步骤进行详细地说明。图9中的(A)是表示线圈插入机1的截面图的切断位置的图。此外,在图9中的(A)中,为了容易理解,省略线圈束,且将定子铁心30以虚线显示。图9中的(B)至图9中的(G)是依序说明图9中的(A)所示的ABC线的切端位置中的线圈插入步骤的说明图。在图9中的(B)至图9中的(G)中,定子铁心支持部35以一点链线显示。后述的其它实施例也是相同。在图9中的(B)中,支持在叶片轴体的定子铁心30及其中的叶片轴体10以虚线显示。
首先,在全部的叶片间隙中将插入一个凹槽的两个线圈束40以并列的方式勾住(图9中的(B))。接着,支持定子铁心30的定子铁心支持部35下降,将定子铁心30支持在叶片轴体10的前方。相间绝缘纸70位在线圈插入机的下方,且通过相间绝缘纸推进轴体60通入相间绝缘纸导件20中。
接着,延伸剥线器50,在自叶片间隙的内侧的线圈束43与线圈束上推部相接,使线圈束40以被线圈束分离组件80分开的状态下上推。此外,相间绝缘纸推进轴体60随着剥线器50延伸,以上推相间绝缘纸70(图9中的(C))。接着,通过将剥线器50进一步延伸,自叶片间隙的外侧的线圈束44一边拉入叶片间隙内一边开始自开口间隙的下端侧插入至凹槽(图9中的(D))。
此外,上推剥线器50,全部的线圈束40的前方端部被推至凹槽的上方(图9中的(E))。接着,随着线圈束的末端部的插入,插入相间绝缘纸70的末端部(图9中的(F)。最后,剥线器50与相间绝缘纸推进轴体60下降,定子铁心30以被支持在定子铁心支持部35的状态移去线圈插入机1(图9中的(G)),以完成一系列的线圈插入步骤。
〔实施例2〕
在实施例2中,参照图10、图11对具有薄板延伸部85的线圈插入机进行说明。图10中的(A)是剥线器50及线圈束分离组件84的平面图。图10中的(B)是根据其立体图的说明图。图11是说明剥线器拔出组件的作用的说明图。在图10中以一点链线所示的范围作为薄板延伸部85。此外,在此对与实施例1的线圈插入机的结构及线圈束插入步骤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首先,在实施例2中,参照图10中的(A)及图10中的(B)对薄板部81往外方延伸的线圈束分离组件84进行说明。在实施例2中,对薄板部81往比叶片间隙更外方延伸,以形成薄板延伸部85的例子进行说明。线圈插入机的结构为实施例1线圈插入机的结构,加上具有为了往上方拔出剥线器的剥线器拔出组件56及薄板延伸部85。薄板延伸部85设成与凹槽32的深度方向的尺寸略同的突出尺寸,且将叶片间隙及凹槽自中央位置划分成两侧。
薄板延伸部85的厚度可与薄板部81的厚度相同,亦可仅改变薄板延伸部85的厚度。使薄板延伸部85先行,且通过相间绝缘纸导件的导引间隙23,并将相间绝缘纸引导至凹槽内的相邻的线圈束之间。因此,以线圈束被分开的状态不凸出相邻的线圈束的区域,使相间绝缘纸能以不干涉线圈束且以较小的阻力插入。
一系列的线圈束勾住步骤、定子铁心的支持步骤、剥线器的延伸步骤至相间绝缘纸的插入步骤是与实施例1相同(参照图9中的(B)至图9中的(F))。然而在实施例2中,线圈束分离组件是在通过定子铁心的上方之后,设有线圈束分离组件的剥线器通过图中省略的锁止组件锁止在剥线器拔出组件56,并且与延伸组件分离,以跨越定子铁心而被拔出(图11中的(G))。之后,定子铁心30与定子铁心支持部35一起移除(图11中的(H))。接着,设有线圈束分离组件的剥线器回到原本位置,与延伸组件锁止返回,以完成一系列的线圈束插入步骤(参照图9中的(G))。
〔实施例3〕
在实施例3中,将具有薄板延伸部85的线圈束分离组件84以能与剥线器50分离的方式锁止,且在插入线圈束及相间绝缘纸之后,移除定子铁心之前,先行通过线圈束分离组件的取出组件57取出线圈束分离组件84的实施例的步骤进行说明。以下参照图12,说明与实施例2不同的部分。
线圈束分离组件84通过定子铁心30的上方之后,线圈束分离组件84锁止在线圈束分离组件的取出组件57而自剥线器50分离,以跨越定子铁心而被拔出(图12中的(G))。之后,定子铁心30与定子铁心支持部35一起移除,且剥线去返回(图12中的(H))。接着,线圈束分离组件回到与剥线器相接的原本位置,且以与剥线器锁止的方式返回,以完成一系列的线圈束插入步骤(参照图9中的(G))。
〔实施例4〕
在实施例4中,参照图13对薄板延伸部85与突出片87一体成形的线圈插入机进行说明。图13是根据具有薄板延伸部与突出片一体成形的线圈束分离组件86的剥线器的立体图的说明图。在实施例4中,除了线圈束分离组件的结构之外,与实施例2的结构相同。
首先,在实施例4中,将薄板延伸部85与往剥线器的外齿的外方位置突出的突出片87一体成形的线圈束分离组件参照图13进行说明。薄板延伸部85的宽度与凹槽32的深度方向的长度略同,且将叶片间隙及凹槽自中央位置划分成两侧。薄板延伸部85与突出片87一体成形,且沿着外齿51延伸至剥线器的下方。此外,突出片87的下方部88是以往下方逐渐变宽的方式形成。下方部88的下端的厚度设成比弯曲的相间绝缘纸的厚度略宽的宽度。
由于突出片87为一体成形,因此突出片与薄板延伸部85连动,而平滑地插入通过相邻的线圈束之间,使凹槽内一部分的线圈束的不会进入相邻的线圈束的区域。因此,使线圈周缘的绝缘包覆不受到损伤,相间绝缘纸不会弯曲,而更平滑地插入。线圈插入步骤与实施例3或实施例4相同即可,在此省略其说明。
〔其它〕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是对凹槽数为奇数的9个凹槽的多相定子铁心进行说明,但对凹槽数并未加以限定,当然凹槽数也可以为偶数。
在实施例1的剥线器可仅具备突出片52(参照图14),当然也可以设为使薄板延伸部与突出片分离的状态。
涵盖本发明的要旨的线圈插入机也可当作一系列的生产在线所具备的马达制造设备。
本文所揭露的实施形态均为例示,不应被视为具有限制性。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以上述说明为限,而是根据申请专利范围所示,旨在包含与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意义等同以及在其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符号说明】
1:线圈插入机
10:叶片轴体
20:相间绝缘纸导件
30:定子铁心
40:线圈束
50:剥线器
60:相间绝缘纸推进轴体
70:相间绝缘纸
80:线圈束分离组件
11:叶片轴体本体
12:导件
13:叶片间隙
14:划分的叶片间隙
22:面向叶片间隙侧
23:导间隙
24:开口部
25:底部
31:开口间隙
32:凹槽
33:磁极齿
34:凹槽绝缘纸
35:定子铁心支持部
41、42:线圈束端部的弯曲部分
43:内侧的线圈束
44:外侧的线圈束
51:外齿
52:突出片
53:剥线器的延伸组件
54:凹部
55:线圈上推部
56:剥线器拔出组件
57:线圈束分离组件的取出组件
61:相间绝缘纸推进轴体滑动空间
62:前端部
71:折迭部
72:凸缘部
73:折迭部的端部
81:薄板部
82:弯曲部
83:勾住间隙
84:线圈束分离组件
85:薄板延伸部
86:线圈束分离组件
87:突出片
88:下方部。

Claims (8)

1.一种集中卷式马达的线圈插入机,在内径侧上具有预定宽度的开口间隙的凹槽以环状排列的定子铁心的各个磁极齿的周围插入线圈束,其特征在于,包含:多个叶片轴体,是与所述定子铁心的内径侧相接的方式环状排列以勾住相邻的所述线圈束;相间绝缘纸导件,是将相邻的插入在一个所述凹槽的所述线圈束绝缘的相间绝缘纸引导至所述定子铁心;相间绝缘纸插入组件,是将所述相间绝缘纸插入所述线圈束之间;线圈束压入组件,包含剥线器,所述剥线器具有自所述开口间隙将所述线圈束压入所述凹槽的外齿;以及线圈束分离组件,是将由相邻的所述叶片轴体形成的叶片间隙沿着轴方向自中央划分成两侧;
其中,所述叶片间隙的前方是与所述开口间隙连通;
所述相间绝缘纸导件是面向各个所述叶片间隙的外径方向配置;
所述线圈束分离组件具有在所述剥线器的前方沿着叶片轴体延伸的基端部,以及自所述基端部的外缘向外径方向突出的薄板部,所述薄板部插入所述叶片间隙使所述叶片间隙划分成两侧;
相邻的所述线圈束的外方是被分开在所述相间绝缘纸导件的两侧,内方是以并列在划分的各个所述叶片间隙的方式勾住且分开在所述线圈束分离组件的两侧,
通过所述剥线器的一次延伸,使并列的所述线圈束在被所述线圈束分离组件及所述相间绝缘纸导件分开的状态,沿着所述叶片间隙上推,同时介由所述开口间隙压入所述凹槽,且随着所述线圈束使所述相间绝缘纸插入组件将所述相间绝缘纸沿着所述相间绝缘纸导件插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中卷式马达的线圈插入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薄板部延伸至所述叶片间隙的上端部附近。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集中卷式马达的线圈插入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基端部与所述叶片轴体之间具有比所述叶片轴体与所述薄板部之间的宽度更宽的空间,以勾住比所述叶片间隙更内侧的弯曲的线圈束。
4.如权利要求1至3项中任一项所述的集中卷式马达的线圈插入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齿的外方的位置上,具有自所述外齿向外径方向的突出片,将突出片在所述相间绝缘纸之前先行引导至插入在所述凹槽的相邻的所述线圈束之间。
5.如权利要求1至4项中任一项所述的集中卷式马达的线圈插入机,其特征在于,在插入于所述叶片间隙的所述薄板部的外径方向的前端部上,具有自所述叶片间隙向外径方向延伸的薄板延伸部,
所述薄板延伸部先行通过所述凹槽内并将所述相间绝缘纸引导至由所述剥线器的延伸且分开插入的所述线圈束之间。
6.如权利要求4或5项所述的集中卷式马达的线圈插入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片向下方逐渐变宽,且下方的宽度比所述相间绝缘纸的宽度更宽。
7.如权利要求4至6项中任一项所述的集中卷式马达的线圈插入机,其特征在于,包含延伸所述剥线器的延伸组件,以及将所述剥线器往前方拔出的剥线器拔出组件,
所述延伸组件形成为能与所述剥线器分离,当通过所述延伸组件上推所述剥线器,将所述线圈束及所述相间绝缘纸插入所述凹槽之后,所述延伸组件与所述剥线器分离,所述剥线器锁止在所述剥线器拔出组件,且跨越所述定子铁心而拔出所述剥线器。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集中卷式马达的线圈插入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束分离组件与所述剥线器能够分离,并且具有线圈束分离组件拔出组件,当所述线圈束与所述相间绝缘纸插入所述凹槽之后,所述线圈束分离组件与所述剥线器分离,所述线圈束分离组件锁止在所述线圈束分离组件拔出组件,且跨越所述定子铁心而拔出所述线圈束分离组件,仅所述剥线器能沿着所述叶片轴体返回。
CN201480018008.9A 2014-04-22 2014-04-22 线圈插入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21027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4/061321 WO2015162701A1 (ja) 2014-04-22 2014-04-22 コイル挿入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10276A true CN105210276A (zh) 2015-12-30
CN105210276B CN105210276B (zh) 2017-12-12

Family

ID=521392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18008.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210276B (zh) 2014-04-22 2014-04-22 线圈插入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5646122B1 (zh)
KR (1) KR101640239B1 (zh)
CN (1) CN105210276B (zh)
WO (1) WO2015162701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32406A (zh) * 2017-07-24 2017-11-07 广东美的环境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定子落线方法、定子及电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11518B (zh) * 2017-03-01 2020-05-22 E-Tec 株式会社 相间绝缘纸、定子铁芯以及线圈插入机
KR101864075B1 (ko) * 2017-04-27 2018-06-01 김만수 Bldc 모터용 고정자에 코일을 권선하는 방법
KR101880851B1 (ko) * 2017-04-27 2018-07-20 김만수 Bldc 모터용 고정자의 코일 인서팅 장치
JP6973764B1 (ja) * 2021-02-02 2021-12-01 E−Tec株式会社 コイル挿入機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71704A (ja) * 2000-12-05 2002-06-14 Ebara Corp 突極集中巻線電動機
JP2007049768A (ja) * 2005-08-05 2007-02-22 Aisin Aw Co Ltd インサータ装置
CN102170202A (zh) * 2010-02-26 2011-08-31 E-Tec株式会社 线圈插入方法以及线圈插入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317611A (ja) * 1995-05-22 1996-11-29 Toshiba Corp スロット内絶縁体の挿入方法及び挿入装置
JP2002142416A (ja) 2000-11-06 2002-05-1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動機の固定子の製造方法及び密閉型圧縮機
JP4815686B2 (ja) 2001-03-26 2011-11-1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電動機の製造方法
JP4414713B2 (ja) * 2003-09-29 2010-02-1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コイル挿入装置及びコイル挿入方法
JP2007089310A (ja) * 2005-09-22 2007-04-05 Toyota Motor Corp コイルの挿入方法及び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71704A (ja) * 2000-12-05 2002-06-14 Ebara Corp 突極集中巻線電動機
JP2007049768A (ja) * 2005-08-05 2007-02-22 Aisin Aw Co Ltd インサータ装置
CN102170202A (zh) * 2010-02-26 2011-08-31 E-Tec株式会社 线圈插入方法以及线圈插入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32406A (zh) * 2017-07-24 2017-11-07 广东美的环境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定子落线方法、定子及电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646122B1 (ja) 2014-12-24
CN105210276B (zh) 2017-12-12
WO2015162701A1 (ja) 2015-10-29
KR20150140648A (ko) 2015-12-16
JPWO2015162701A1 (ja) 2017-04-13
KR101640239B1 (ko) 2016-07-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10276A (zh) 线圈插入机
JP6390772B2 (ja) ステータ組立方法及びステータ組立装置
US8936211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tator and coil insertion apparatus
JP5586109B1 (ja) コイル挿入機
EP3289672B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forming woven undulated coil assemblies
WO2014174658A1 (ja) 電機子コイ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4065190A (zh) 线圈、旋转电机及旋转电机制造方法
US20140215806A1 (en) Stator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stator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EP3118978B1 (en) Stator manufacturing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CN107534348B (zh) 电子换向的直流电机
JP2013102569A (ja) 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JP2018074689A (ja) 絶縁シート挿入装置、絶縁シート挿入方法、ステータ製造装置、モータ
US20230318386A1 (en) Stator and wedge insertion device
JP2013223396A (ja) 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絶縁紙
JP6168677B1 (ja) 相間絶縁紙、ステータコア及びコイル挿入機
JP5710086B1 (ja) 回転電機のコイルを製造するコイル製造装置、及びコイル製造方法
US8631564B2 (en) Spool for a coil wind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loading coils
CN107534330B (zh) 电机的绕组齿
CN107925321B (zh) 电枢的制造方法
CN117897886A (zh) 用于定子的绝缘罩、定子、电机及用于定子的制造方法
CN107696530B (zh) 片状构件的成型方法及装置
JP6973764B1 (ja) コイル挿入機
JP7394501B1 (ja) 固定子、固定子製造方法および固定子製造装置
JP2014064390A (ja) 整流子
JP2010057312A (ja) 整流子電動機の電機子の製造方法、整流子電動機、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