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09965B - 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 - Google Patents

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09965B
CN105209965B CN201480026480.7A CN201480026480A CN105209965B CN 105209965 B CN105209965 B CN 105209965B CN 201480026480 A CN201480026480 A CN 201480026480A CN 105209965 B CN105209965 B CN 10520996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crystal
laser
crystal panel
optical
cu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2648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209965A (zh
Inventor
藤井干士
蔡盛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2099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099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2099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0996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03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manufacture of LCD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28Polariser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该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包括:针对光学显示部件与光学构件片的层叠体而拍摄俯视时包括基板在内的图像的摄像装置;将光学构件片切分成光学构件与多余部分的切断装置;以及根据图像求出近似轮廓线并控制切断装置的控制装置,控制装置对根据通过摄像装置拍摄到的图像求出的轮廓线中的、不满足预先设定的基准的第一部分进行确定,针对轮廓线中的除第一部分之外的第二部分,检测与轮廓线重叠的多个点的坐标,根据多个点的坐标来近似与轮廓线对应的线,并控制切断装置,以使得根据通过近似后的线求出的近似轮廓线来切断光学构件片。

Description

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
本申请基于2013年6月24日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2013-131945 号主张优先权,在此援引其内容。
背景技术
以往,在液晶显示器等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中,采用在两张母玻璃之间夹住液晶层使其贴合而制成母面板,之后将母面板分割为多张液晶面板(光学显示部件)的方法(所谓的拼版)。对于母面板,例如在母玻璃上刻印刻痕线,接下来加压并沿着刻痕线割断,由此能够分割成多张液晶面板(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90900号公报
偏振膜、相位差膜、增亮膜等光学构件在切成不仅包括液晶面板的显示区域还包括向显示区域的周边部(边框部)伸出的多余部分的大小的薄片之后贴合在液晶面板上。由此,薄片可靠地覆盖显示区域,并且多余部分配置在边框部。以往,以光学构件的边缘配置在液晶面板的边框部的方式进行贴合。
但是近年来,对于光学显示部件,研究缩小显示面中的显示区域的周边部,实现显示区域的扩大以及设备的小型化(以下,有时将缩小光学显示部件中的边框部称作“窄边框化”)。对于经过窄边框化的液晶面板,将光学构件切成与液晶面板的俯视形状相应大小的薄片,将薄片的边缘对应地贴合在液晶面板的外周。
这样,在贴合光学构件的薄片的情况下,进行检测液晶面板的外周形状、并将薄片切成与该外周形状对应的大小、形状的操作。作为外周形状的检测的方法,考虑俯视下检测出液晶面板的四角(角部),在此基础上将连接四角而成的矩形设为液晶面板的外周形状的方法。
但是,在以上述这样的方法通过拼版制造液晶面板的情况下,通常在呈矩形的液晶面板中,容易在角部产生毛刺、缺口。因此,通过拼版制造出的液晶面板在进行液晶面板的外周形状的检测时容易受到毛刺、缺口所带来的影响,比液晶面板的外周形状大或者小,容易产生不合格产品。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方式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该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能够检测排除了周缘部的毛刺、缺口所带来的影响的液晶面板的外周形状,并加工与该外周形状对应的光学构件。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方式的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采用以下结构。
(1)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是在光学显示部件上贴合光学构件而形成的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所述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包括:摄像装置,其针对层叠体,拍摄俯视时包括所述光学显示部件所具有的基板在内的图像,该层叠体通过在所述基板的表面上贴合比所述表面大的光学构件片而形成;切断装置,其将所述光学构件片切分成与所述光学显示部件所具有的显示区域对置的对置部分即所述光学构件、以及所述光学构件的外侧的多余部分;以及控制装置,其根据所述图像而求出对所述基板的俯视时的轮廓线进行了近似的近似轮廓线,并控制所述切断装置,以使得根据所述近似轮廓线来切断所述光学构件片,所述控制装置对根据通过所述摄像装置拍摄到的所述图像而求出的所述轮廓线中的、不满足预先设定的基准的第一部分进行确定,针对所述轮廓线中的除去所述第一部分之外的第二部分,检测与所述轮廓线重叠的多个点的坐标,根据所述多个点的坐标,近似与所述轮廓线对应的线,将利用近似后的线获得的图形作为所述近似轮廓线而求出,并控制所述切断装置,以使得根据所述近似轮廓线来切断所述光学构件片。
需要说明的是,“与显示区域对置的对置部分”是指显示区域的大小以上、且光学显示部件的外周形状的大小以下的区域,并且是避开了电气部件安装部等的功能部分的区域。即,光学构件可以沿着光学显示部件的外周缘切掉多余部分而形成,也可以在显示区域的周边部即边框部切掉多余部分而形成。
另外,“根据近似轮廓线来切断所述光学构件片”是指,沿着计算出的近似轮廓线,或者在显示区域的大小以上且近似轮廓线的内侧的区域中切断光学构件片的方式。即,光学构件片的切断位置可以是沿着近似轮廓线的位置,也可以是与显示区域的周缘部即边框部重叠的位置。
(2)在所述(1)记载的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摄像装置是线性相机(Line camera),该线性相机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摄像元件,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移动而拍摄所述图像。
(3)在所述(1)或(2)记载的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包括照明装置,该照明装置从隔着所述层叠体而与所述摄像装置相反的一侧照亮所述层叠体。
(4)在所述(1)至(3)中任一项记载的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第一部分是俯视时作为所述基板的角部的附近而预先确定的部分,所述控制装置在夹着所述角部的两条边分别除所述第一部分之外,检测所述多个点的坐标。
(5)在所述(1)至(4)中任一项记载的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包括贴合装置,该贴合装置向在生产线上搬运的所述光学显示部件的表面上贴合所述光学构件片而形成所述层叠体。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方式,能够提供一种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该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能够检测排除了周缘部的毛刺、缺口所带来的影响的液晶面板的外周形状,并加工与该外周形状对应的光学构件。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膜贴合系统的简要结构的图。
图2是液晶面板的俯视图。
图3是图2的A-A剖视图。
图4是贴合于液晶面板的光学构件片的局部剖视图。
图5是示出切断装置的动作的图。
图6是示出贴合面的检测工序的俯视图。
图7A是示出薄片相对于液晶面板的贴合位置的确定方法的一例的图。
图7B是示出薄片相对于液晶面板的贴合位置的确定方法的一例的图。
图8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激光照射装置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EBS的结构的图。
图10是示出IOR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11是示出第一聚光透镜、光阑构件以及准直透镜的配置结构的侧剖视图。
图12(a)~(d)是用于对EBS的作用进行说明的图。
图13(a)~(d)是着眼于激光的一个脉冲的图。
图14是用于对IOR的作用进行说明的图。
图15是使用比较例的激光照射装置切断作为对象物的偏振板时的切断面的放大图。
图16是使用本实施方式的激光照射装置切断作为对象物的偏振板时的切断面的放大图。
图17是示出控制系统的结构的图。
图18是用于对工作台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图19是示出激光照射装置所进行的切断处理的动作流程的图。
图20是概念性地示出切断工序的动作的图。
图21是检测装置的示意图。
图22A是示出使用摄像装置拍摄对象物的状况的示意图。
图22B是示出使用摄像装置拍摄对象物的状况的示意图。
图23是示出利用摄像装置拍摄到的图像中的角部的附近的示意图。
图24是示出根据轮廓线上的多个点求出的近似直线的曲线图。
图25是求出近似轮廓线的示意图。
图26是示出使用切断装置切断层叠体的薄片的状况的示意图。
图27是示出切断处理的动作流程的图。
图28是示出用于使激光描绘所希望的轨迹的控制方法的图。
图29(a)、(b)是比较例的切断处理的说明图。
图30(a)、(b)是本实施方式的切断处理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全部附图中,为了使附图容易观察,使各结构要素的尺寸、比率等适当地不同。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以及附图中,对相同或者相当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
(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即膜贴合系统1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膜贴合系统1的切断装置由后述的激光照射装置(参照图8)构成。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膜贴合系统1的简要结构的图。
膜贴合系统1是例如向液晶面板、有机EL面板之类的面板状的光学显示部件贴合偏振膜、防反射膜、光扩散膜之类的薄膜状的光学构件的系统。
在以下说明中,根据需要设定XYZ正交坐标系,参照该XYZ正交坐标系对各构件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作为光学显示部件的液晶面板的搬运方向设为X方向,将液晶面板的面内的与X方向正交的方向(液晶面板的宽度方向)设为Y方向,将与X方向以及Y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Z方向。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膜贴合系统1作为液晶面板P的生产线的一道工序而设置。膜贴合系统1的各部分由作为电子控制装置的控制装置 40统一控制。
图2是从液晶面板P的液晶层P3的厚度方向观察液晶面板P时的俯视图。液晶面板P具备俯视时呈长方形的第一基板P1(元件基板)、与第一基板P1对置配置且呈比较小形的长方形的第二基板P2(对置基板)、以及封入第一基板P1与第二基板P2之间的液晶层P3。液晶面板P具有俯视时沿着第一基板P1的外周形状的长方形,且具有俯视时收容在液晶层P3的外周的内侧的区域即显示区域P4。
图3是图2的A-A剖视图。在液晶面板P的表面以及液晶面板P的背面适当地贴合分别从纵长带状的第一光学构件片F1以及纵长带状的第二光学构件片F2(参照图1,以下有时统称为光学构件片FX。)切成的第一光学构件F11以及第二光学构件F12(以下有时统称为光学构件F1X。)。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液晶面板P的背光灯侧的面以及液晶面板P的显示面侧的面上分别贴合作为偏振膜的第一光学构件F11以及作为偏振膜的第二光学构件F12。
在显示区域P4的外侧设置有配置将液晶面板P的第一基板P1以及第二基板P2接合的密封剂等的规定宽度的边框部G。
第一光学构件F11以及第二光学构件F12通过从后述的第一薄片F1m 以及第二薄片F2m(以下有时统称为薄片FXm。)分别切去第一薄片F1m 的贴合面的外侧的多余部分以及第二薄片F2m的贴合面的外侧的多余部分而形成。贴合面后述。
图4是贴合于液晶面板P的光学构件片FX的局部剖视图。光学构件片FX具有薄膜状的光学构件主体F1a、设置在光学构件主体F1a的一侧的面(图4中的上表面)上的粘着层F2a、隔着粘着层F2a以可分离的方式层叠在光学构件主体F1a的一侧的面上的隔离层F3a、层叠在光学构件主体F1a的另一侧的面(图4中的下表面)上的表面保护膜F4a。光学构件主体F1a作为偏振板而发挥功能,遍布贴合在液晶面板P的显示区域 P4的整个区域与显示区域P4的周边区域。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方便图示,省略图4的各层的剖面线。
光学构件主体F1a以在光学构件主体F1a的一侧的面保留粘着层F2a 并与隔离层F3a分离的状态隔着粘着层F2a贴合于液晶面板P。以下,将从光学构件片FX去除隔离层F3a后的部分称作贴合片F5。
隔离层F3a在与粘着层F2a分离之前的期间保护粘着层F2a以及光学构件主体F1a。表面保护膜F4a与光学构件主体F1a一起贴合于液晶面板 P。表面保护膜F4a配置在相对于光学构件主体F1a与液晶面板P相反的一侧并保护光学构件主体F1a。表面保护膜F4a在规定的时机与光学构件主体F1a分离。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采用光学构件片FX不包括表面保护膜F4a的结构。另外,也可以采用表面保护膜F4a与光学构件主体F1a 不分离的结构。
光学构件主体F1a具有片状的偏振片F6、通过粘合剂等与偏振片F6 的一侧的面接合的第一膜F7、以及通过粘合剂等与偏振片F6的另一侧的面接合的第二膜F8。第一膜F7以及第二膜F8例如是保护偏振片F6的保护膜。
光学构件主体F1a可以采用由一层的光学层构成的单层构造,也可以采用多个光学层相互层叠的层叠构造。光学层除了偏振片F6之外也可以是相位差膜、增亮膜等。也可以对第一膜F7与第二膜F8的至少一方实施保护液晶显示元件的最外面的硬涂层处理、包括遮光处理在内的能够得到防眩等效果的表面处理。光学构件主体F1a也可以不包括第一膜F7与第二膜F8的至少一方。例如在省略了第一膜F7的情况下,也可以将隔离层 F3a隔着粘着层F2a贴合于光学构件主体F1a的一侧的面。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膜贴合系统1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膜贴合系统1具备驱动式的辊式输送机5,该辊式输送机5将液晶面板P以水平状态从图中右侧的液晶面板P的搬运方向上游侧(+X方向侧)搬运至图中左侧的液晶面板P的搬运方向下游侧(-X方向侧)。
辊式输送机5以后述的反转装置15为边界分为上游侧输送机6与下游侧输送机7。在上游侧输送机6中,液晶面板P以使显示区域P4的短边沿着搬运方向的方式被搬运。另一方面,在下游侧输送机7中,液晶面板P以使显示区域P4的长边沿着搬运方向的方式被搬运。向液晶面板P 的表面以及背面贴合从带状的光学构件片FX切成规定长度的贴合片F5 的薄片FXm(相当于光学构件F1X)。
上游侧输送机6具备在后述的第一吸附装置11中的下游侧独立的自由辊式输送机24。另一方面,下游侧输送机7具备在后述的第二吸附装置20中的下游侧独立的自由辊式输送机24。
本实施方式的膜贴合系统1具备第一吸附装置11、第一集尘装置12、第一贴合装置13、第一检测装置41、第一切断装置31、反转装置15、第二吸附装置20、第二集尘装置16、第二贴合装置17、第二检测装置42、第二切断装置32以及控制装置40。
第一吸附装置11吸附液晶面板P并搬运至上游侧输送机6,并且进行液晶面板P的对准(定位)。第一吸附装置11具有面板保持部11a、对准相机11b以及导轨R。
面板保持部11a将通过上游侧输送机6而与下游侧的限位器S抵接的液晶面板P保持为能够在上下方向以及水平方向上移动,并且进行液晶面板P的对准。面板保持部11a通过真空吸附对与限位器S抵接的液晶面板 P的上表面进行吸附保持。面板保持部11a以吸附保持有液晶面板P的状态在导轨R上移动并搬运液晶面板P。面板保持部11a在结束搬运时解除吸附保持,将液晶面板P交接至自由辊式输送机24。
对准相机11b在面板保持部11a保持与限位器S抵接的液晶面板P并使之上升的状态下拍摄液晶面板P的对准标记、前端形状等。对准相机11b 所得到的摄像数据发送至控制装置40,根据该摄像数据,面板保持部11a 工作并进行液晶面板P相对于搬运目的地的自由辊式输送机24的对准。换句话说,液晶面板P在叠加了相对于自由辊式输送机24的搬运方向、与搬运方向正交的方向、以及液晶面板P的绕垂直轴的旋转方向上的偏移量的状态下被搬运至自由辊式输送机24。
通过面板保持部11a在导轨R上搬运的液晶面板P以吸附于吸附垫26 的状态与薄片FXm一起被夹压辊23夹住前端部并被支承。
第一集尘装置12设置在第一贴合装置13的贴合位置即夹压辊23的、液晶面板P的搬运上游侧。第一集尘装置12为了去除导入至贴合位置之前的液晶面板P的周边的灰尘、特别是下表面侧的灰尘而进行静电的去除以及集尘。
第一贴合装置13设置在比第一吸附装置11靠面板搬运下游侧的位置处。第一贴合装置13对导入至贴合位置的液晶面板P的下表面进行切割为规定尺寸的贴合片F5(相当于第一薄片F1m)的贴合。
第一贴合装置13具备搬运装置22与夹压辊23。
搬运装置22从卷绕有光学构件片FX的坯料卷R1卷出光学构件片 FX,并且沿着光学构件片FX的长边方向搬运光学构件片FX。搬运装置 22以隔离层F3a作为载体而搬运贴合片F5。搬运装置22具有卷保持部 22a、多个引导辊22b、切断装置22c、刀刃22d以及卷绕部22e。
卷保持部22a保持卷绕有带状的光学构件片FX的坯料卷R1,并且沿着光学构件片FX的长边方向送出光学构件片FX。
多个引导辊22b以沿着规定的搬运路径引导从坯料卷R1卷出的光学构件片FX的方式卷绕光学构件片FX。
切断装置22c对搬运路径上的光学构件片FX实施半切割。
刀刃22d将实施了半切割的光学构件片FX卷成锐角而使贴合片F5与隔离层F3a分离,并且将贴合片F5供给至贴合位置。
卷绕部22e保持卷绕经过刀刃22d而形成为单体的隔离层F3a的隔离层卷R2。
位于搬运装置22的起点的卷保持部22a与位于搬运装置22的终点的卷绕部22e例如相互同步地驱动。由此,卷保持部22a向光学构件片FX 的搬运方向送出光学构件片FX,并且卷绕部22e卷绕经过刀刃22d后的隔离层F3a。以下,将搬运装置22中的光学构件片FX(隔离层F3a)的搬运方向上游侧称作片材搬运上游侧,将搬运方向下游侧称作片材搬运下游侧。
各引导辊22b使搬运中的光学构件片FX的行进方向沿着搬运路径变化,并且多个引导辊22b的至少一部分以调整搬运中的光学构件片FX的张力的方式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在卷保持部22a与切断装置22c之间配置未图示的调节辊。调节辊在光学构件片FX被切断装置22c切断的期间吸收从卷保持部22a搬运的光学构件片FX的送出量。
图5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切断装置22c的动作的图。
如图5所示,切断装置22c在光学构件片FX被送出规定长度时,在光学构件片FX的与长边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的整个宽度上进行切断光学构件片FX的厚度方向的一部分的半切割。本实施方式的切断装置22c设置为能够从相对于光学构件片FX而与隔离层F3a相反的一侧朝向光学构件片FX进退。
切断装置22c调整切断刀的进退位置,实施半切割至粘着层F2a与隔离层F3a的界面的附近,以使得光学构件片FX(隔离层F3a)不因在光学构件片FX的搬运中作用的张力而破裂(在隔离层F3a中保留规定的厚度)。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代替切断刀而使用激光装置。
通过对半切割后的光学构件片FX在光学构件片FX的厚度方向上切断光学构件主体F1a以及表面保护膜F4a,由此形成遍布光学构件片FX 的宽度方向的整个宽度的切入线CL1、CL2。切入线CL1、CL2形成为在带状的光学构件片FX的长边方向上排列多个。例如在搬运相同尺寸的液晶面板P的贴合工序的情况下,多个切入线CL1、CL2在光学构件片FX 的长边方向上等间隔地形成。光学构件片FX通过多个切入线CL1、CL2 在长边方向分成多个区间。被光学构件片FX的长边方向上相邻的一对切入线CL1、CL2夹住的区间分别设为贴合片F5中的一个薄片FXm。薄片 FXm是向液晶面板P的外侧伸出的尺寸的光学构件片FX的薄片。
返回图1,刀刃22d配置在上游侧输送机6的下方,在光学构件片FX 的宽度方向上的至少整个宽度范围内延伸。刀刃22d以与半切割后的光学构件片FX的隔离层F3a侧滑动接触的方式卷绕该隔离层F3a。
刀刃22d具有:第一面,其配置为从光学构件片FX的宽度方向(上游侧输送机6的宽度方向)观察时倒伏的姿态(即,相对于液晶面板P的搬运方向具有规定的角度);第二面,其在第一面的上方配置为从光学构件片FX的宽度方向观察时相对于第一面呈锐角;以及前端部,第一面以及第二面在该前端部相交。
在第一贴合装置13中,刀刃22d在刀刃22d的前端部将第一光学构件片F1卷绕成锐角。第一光学构件片F1在刀刃22d的前端部折回成锐角时,使贴合片F5的薄片(第一薄片F1m)与隔离层F3a分离。刀刃22d 的前端部配置为接近夹压辊23的面板搬运下游侧。通过刀刃22d和隔离层F3a分离的第一薄片F1m与被第一吸附装置11吸附的状态的液晶面板 P的下表面重叠,并且导入到夹压辊23的一对贴合辊23a之间。第一薄片 F1m是向液晶面板P的外侧伸出的尺寸的第一光学构件片F1的薄片。
另一方面,通过刀刃22d与贴合片F5分离的隔离层F3a朝向卷绕部 22e。卷绕部22e卷绕并回收与贴合片F5分离后的隔离层F3a。
夹压辊23将由搬运装置22从第一光学构件片F1分离后的第一薄片F1m贴合在通过上游侧输送机6搬运的液晶面板P的下表面。夹压辊23 向在生产线上搬运的液晶面板P的下表面贴合第一薄片F1m,形成后述的层叠体。这里,夹压辊23相当于贴合装置。
夹压辊23具有在轴向上彼此平行地配置的一对贴合辊23a、23a(上部的贴合辊23a能够上下移动)。在一对贴合辊23a、23a之间形成规定的间隙,该间隙内成为第一贴合装置13的贴合位置。
液晶面板P以及第一薄片F1m重合地导入到该间隙内。液晶面板P 以及第一薄片F1m被一对贴合辊23a夹压并且送出到上游侧输送机6的面板搬运下游侧。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夹压辊23向液晶面板P的背光灯侧的面贴合第一薄片F1m,由此形成第一光学构件贴合体PA1。这里,第一光学构件贴合体PA1相当于层叠体。
第一检测装置41设置在比第一贴合装置13靠面板搬运下游侧的位置处。第一检测装置41检测液晶面板P与第一薄片F1m的贴合面(以下有时称作第一贴合面。)的端缘。
图6是示出第一贴合面SA1的端缘EG的检测工序的俯视图。
第一检测装置41例如图6所示那样在设置于上游侧输送机6的搬运路径上的检查区域CA中检测第一贴合面SA1的端缘EG。检查区域CA 是包括呈矩形形状的第一贴合面SA1的区域。对每个在生产线上搬运的液晶面板P检测端缘EG。通过第一检测装置41检测到的端缘EG的数据存储于未图示的存储部。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检测装置41的结构后述(参照图21)。
第一薄片F1m的切割位置根据第一贴合面SA1的端缘EG的检测结果进行调整。控制装置40(参照图1)获取存储于存储部的第一贴合面SA1 的端缘EG的数据,将第一薄片F1m的切割位置确定为,第一光学构件 F11形成不向液晶面板P的外侧(第一贴合面SA1的外侧)伸出的大小。第一切断装置31在由控制装置40确定的切割位置切断第一薄片F1m。
返回图1,第一切断装置31设置在比第一检测装置41靠面板搬运下游侧的位置处。第一切断装置31通过沿着端缘EG进行激光切割,由此从第一光学构件贴合体PA1切去第一薄片F1m的向第一贴合面SA1的外侧伸出的部分(第一薄片F1m的多余部分),形成与第一贴合面SA1对应的大小的光学构件(第一光学构件F11)。这里,第一切断装置31相当于切断装置。
这里,“与第一贴合面SA1对应的大小”表示第一基板P1的外周形状的大小。但是,也包括显示区域P4的大小以上且液晶面板P的外周形状的大小以下的区域、并且是避开了电气部件安装部等功能部分的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俯视矩形状的液晶面板P中的除去功能部分的三边,沿着液晶面板P的外周缘对多余部分进行激光切割,在相当于功能部分的一边,在从液晶面板P的外周缘向显示区域P4侧适当地进入的位置对多余部分进行激光切割。
例如,在与第一贴合面SA1对应的部分是TFT基板的贴合面的情况下,在相当于功能部分的一边,在从液晶面板P的外周缘向显示区域P4 侧偏移规定量的位置进行切割,以便除去功能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不限于向液晶面板P中的包括功能部分的区域(例如液晶面板P整体)贴合薄片。例如,也可以在预先向液晶面板P中的避开了功能部分的区域贴合薄片之后,在俯视矩形状的液晶面板P中的除去功能部分的三边沿着液晶面板P的外周缘对多余部分进行激光切割。
通过利用第一切断装置31从第一光学构件贴合体PA1切去第一薄片 F1m的多余部分,形成在液晶面板P的背光灯侧的面贴合第一光学构件 F11而得到的第二光学构件贴合体PA2。从第一薄片F1m切去的多余部分通过未图示的剥离装置从液晶面板P剥离并回收。
反转装置15使以液晶面板P的显示面侧作为上表面的第二光学构件贴合体PA2表背反转,以液晶面板P的背光灯侧作为上表面,并且进行液晶面板P相对于第二贴合装置17的对准。
反转装置15具有与第一吸附装置11的面板保持部11a相同的对准功能。在反转装置15上设置有与第一吸附装置11的对准相机11b相同的对准相机15c。
反转装置15根据存储于控制装置40的光轴方向的检查数据以及对准相机15c的摄像数据,进行第二光学构件贴合体PA2相对于第二贴合装置 17的部件宽度方向上的定位以及旋转方向上的定位。在该状态下,将第二光学构件贴合体PA2导入至第二贴合装置17的贴合位置。
由于第二吸附装置20具备与第一吸附装置11相同的结构,因此对相同部分标注相同附图标记进行说明。第二吸附装置20吸附第二光学构件贴合体PA2并搬运至下游侧输送机7,并且进行第二光学构件贴合体PA2 的对准(定位)。第二吸附装置20具有面板保持部11a、对准相机11b以及导轨R。
面板保持部11a将通过下游侧输送机7而与下游侧的限位器S抵接的第二光学构件贴合体PA2保持为能够在上下方向以及水平方向上移动,并且进行第二光学构件贴合体PA2的对准。面板保持部11a通过真空吸附对与限位器S抵接的第二光学构件贴合体PA2的上表面进行吸附保持。面板保持部11a以吸附保持有第二光学构件贴合体PA2的状态在导轨R上移动,搬运第二光学构件贴合体PA2。面板保持部11a在搬运结束时解除吸附保持,将第二光学构件贴合体PA2交接至自由辊式输送机24。
对准相机11b在面板保持部11a保持与限位器S抵接的第二光学构件贴合体PA2并使之上升的状态下拍摄第二光学构件贴合体PA2的对准标记、前端形状等。对准相机11b所得到的摄像数据被发送至控制装置40,根据该摄像数据,面板保持部11a工作并进行第二光学构件贴合体PA2相对于搬运目的地的自由辊式输送机24的对准。换句话说,第二光学构件贴合体PA2在叠加了相对于自由辊式输送机24的搬运方向、与搬运方向正交的方向、以及第二光学构件贴合体PA2的绕垂直轴的旋转方向上的偏移量的状态下被搬运至自由辊式输送机24。
第二集尘装置16配置在第二贴合装置17的贴合位置即夹压辊23的、液晶面板P的搬运方向上游侧。第二集尘装置16为了去除导入至贴合位置之前的第二光学构件贴合体PA2的周边的灰尘、特别是下表面侧的灰尘而进行静电的去除以及集尘。
第二贴合装置17配置在比第二集尘装置16靠面板搬运下游侧的位置处。第二贴合装置17向导入至贴合位置的第二光学构件贴合体PA2的下表面进行切割为规定尺寸的贴合片F5(相当于第二薄片F2m)的贴合。第二贴合装置17具备与第一贴合装置13相同的搬运装置22以及夹压辊 23。
向夹压辊23的一对贴合辊23a之间的间隙内(第二贴合装置17的贴合位置)重合地导入第二光学构件贴合体PA2以及第二薄片F2m。第二薄片F2m是比液晶面板P的显示区域P4大的尺寸的第二光学构件片F2的薄片。
第二光学构件贴合体PA2以及第二薄片F2m被一对贴合辊23a夹压并向下游侧输送机7的面板搬运下游侧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夹压辊 23向液晶面板P的显示面侧的面(第二光学构件贴合体PA2的与贴合有第一光学构件F11的面相反侧的面)贴合第二薄片F2m,从而形成第三光学构件贴合体PA3。这里,第三光学构件贴合体PA3相当于层叠体。
第二检测装置42设置在比第二贴合装置17靠面板搬运下游侧的位置处。第二检测装置42检测液晶面板P与第二薄片F2m的贴合面(以下称作第二贴合面)的端缘。通过第二检测装置42检测到的端缘的数据存储于未图示的存储部。
第二薄片F2m的切割位置根据第二贴合面的端缘的检测结果进行调整。控制装置40(参照图1)获取存储于存储部的第二贴合面的端缘的数据,将第二薄片F2m的切割位置确定为,第二光学构件F12形成不向液晶面板P的外侧(第二贴合面的外侧)伸出的大小。第二切断装置32在通过控制装置40确定的切割位置切断第二薄片F2m。这里,第二切断装置32相当于切断装置。
第二切断装置32设置在比第二检测装置42靠面板搬运下游侧的位置处。第二切断装置32通过沿着第二贴合面的端缘进行激光切割而从第三光学构件贴合体PA3将第二薄片F2m的向第二贴合面的外侧伸出的部分 (第二薄片F2m的多余部分)切去,形成与第二贴合面对应的大小的光学构件(第二光学构件F12)。
这里,“与第二贴合面对应的大小”指的是液晶面板P的显示区域P4 的大小以上、且液晶面板P的外周形状(俯视时的轮廓形状)的大小以下的大小。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俯视矩形状的液晶面板P的四边,沿着液晶面板 P的外周缘对多余部分进行激光切割。例如,在与第二贴合面对应的部分是CF基板的贴合面的情况下,由于不存在相当于所述的功能部分的部分,因此在液晶面板P的四边沿着液晶面板P的外周缘进行切割。
通过利用第二切断装置32从第三光学构件贴合体PA3切去第二薄片 F2m的多余部分,从而形成在液晶面板P的显示面侧的面贴合第二光学构件F12,并且在液晶面板P的背光灯侧的面贴合第一光学构件F11而得到的第四光学构件贴合体PA4(光学显示设备)。从第二薄片F2m切去的多余部分通过未图示的剥离装置从液晶面板P剥离并被回收。
第一切断装置31以及第二切断装置32由激光照射装置100(参照图 8)构成。第一切断装置31以及第二切断装置32沿着贴合面的外周缘将贴合于液晶面板P的薄片FXm切断为环状。
在比第二贴合装置17靠面板搬运下游侧的位置处设置有未图示的贴合检查装置。贴合检查装置通过未图示的检查装置检查贴合有膜的工件 (液晶面板P)(光学构件F1X的位置是否恰当(位置偏移是否在公差范围内)等的检查)。判断为光学构件F1X相对于液晶面板P的位置不恰当的工件通过未图示的清除机构向系统外排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统一控制膜贴合系统1的各部分的作为电子控制装置的控制装置40构成为包括计算机系统。该计算机系统具备CPU等运算处理部、以及存储器、硬盘等存储部。本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40包括能够执行与计算机系统的外部的装置之间的通信的接口。也可以在控制装置 40上连接能够将输入信号输入的输入装置。所述的输入装置包括键盘、鼠标等输入设备、或者能够从计算机系统的外部装置输入数据的通信装置等。控制装置40可以包括示出膜贴合系统1的各部分的动作状况的液晶显示器等显示装置,也可以与显示装置连接。
在控制装置40的存储部中安装有控制计算机系统的操作系统(OS)。在控制装置40的存储部中存储有程序,该程序通过使运算处理部控制膜贴合系统1的各部分,从而执行用于高精度地向膜贴合系统1的各部分搬运光学构件片F的处理。存储于存储部的包括程序的各种信息能够由控制装置40的运算处理部读取。控制装置40也可以包括执行膜贴合系统1的各部分的控制所需的各种处理的ASIC等逻辑电路。
存储部包括RAM(Random Access Memory)、ROM(Read Only Memory)等之类的半导体存储器、硬盘、CD-ROM读取装置、硬盘型存储介质等之类的外部存储装置等。存储部在功能方面设定有存储程序软件的存储区域以及其他各种存储区域,该程序软件记录了第一吸附装置 11、第一集尘装置12、第一贴合装置13、第一检测装置41、第一切断装置31、反转装置15、第二吸附装置20、第二集尘装置16、第二贴合装置 17、第二检测装置42、第二切断装置32的动作的控制顺序。
以下,参照图7A、7B,对薄片FXm相对于液晶面板P的贴合位置(相对贴合位置)的确定方法的一例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7A所示,在光学构件片FX的宽度方向上设定多个检查点CP,在各检查点CP检测光学构件片FX的光轴的方向。检测光轴的时机可以是坯料卷R1的制造时,也可以是从坯料卷R1卷出光学构件片FX 到进行半切割的期间。光学构件片FX的光轴方向的数据与光学构件片FX 的位置(光学构件片FX的长边方向的位置以及宽度方向的位置)相关地存储于未图示的存储部。
控制装置40从存储部获取各检查点CP的光轴的数据(光轴的面内分布的检查数据),并检测光学构件片FX的被切成薄片FXm的部分(被切入线CL划分的区域)的平均的光轴的方向。
例如,如图7B所示,按照每个检查点CP检测光轴的方向与光学构件片FX的边缘线EL所成的角度(偏移角),在将偏移角中的最大角度(最大偏移角)设为θmax,将最小角度(最小偏移角)设为θmin时,将最大偏移角θmax与最小偏移角θmin的平均值θmid(=(θmax+θmin)/2) 作为平均偏移角进行检测。然后,将相对于光学构件片FX的边缘线EL 形成平均偏移角θmid的方向作为光学构件片FX的平均的光轴的方向进行检测。需要说明的是,偏移角例如相对于光学构件片FX的边缘线EL以左旋的方向为正并以右旋的方向为负而进行计算。
然后,将薄片FXm相对于液晶面板P的贴合位置(相对贴合位置) 确定为,通过所述方法检测到的光学构件片FX的平均的光轴的方向相对于液晶面板P的显示区域P4的长边或者短边形成所希望的角度。例如,在因设计规格而光学构件F1X的光轴的方向设定为相对于显示区域P4的长边或者短边形成90°的方向的情况下,以光学构件片FX的平均的光轴的方向相对于显示区域P4的长边或者短边形成90°的方式将薄片FXm贴合于液晶面板P。
前述第一切断装置31以及第二切断装置32利用相机等检测机构检测液晶面板P的显示区域P4的外周缘,沿着贴合面的外周缘将贴合于液晶面板P的薄片FXm切断为环状。贴合面的外周缘通过拍摄包括贴合面的图像而检测。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第一切断装置31、第二切断装置32 沿着贴合面的外周缘进行激光切割。
激光加工机的切断线的摆动幅度(公差)比切断刀的摆动幅度小。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使用切断刀将光学构件片FX切断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地沿着贴合面的外周缘进行切断,能够实现液晶面板P的小型化以及(或者)显示区域P4的大型化。这对于向如近年的智能手机、平板终端那样虽壳体的尺寸限制但要求显示画面的扩大的高功能移动设备应用是有效的。
另外,在将光学构件片FX切割成与液晶面板P的显示区域P4匹配的薄片之后贴合于液晶面板P的情况下,由于薄片的尺寸公差、液晶面板P 的尺寸公差、以及薄片与液晶面板P的相对贴合位置的尺寸公差重叠,因此难以缩窄液晶面板P的边框部G的宽度(难以扩大显示区域)。
另一方面,在从光学构件片FX切掉向液晶面板P的外侧伸出的尺寸的光学构件片FX的薄片FXm,并将切掉的薄片FXm贴合于液晶面板P 之后与贴合面相应地切割的情况下,仅考虑切断线的摆动公差即可,能够减小边框部G的宽度的公差(±0.1mm以下)。对于这一点,也能够缩窄液晶面板P的边框部G的宽度(能够扩大显示区域)。
此外,通过用激光切割薄片FXm而不是刀具,切断时的力不会作用于液晶面板P,难以在液晶面板P的基板的端缘产生裂缝、缺口,针对热循环等的耐久性提高。相同地,由于激光切割是不与液晶面板P接触的切断方法,因此对电气部件安装部造成的损伤也少。
(切断装置)
图8是示出作为切断装置(第一切断装置31以及第二切断装置32) 而使用的激光照射装置100的一例的立体图。激光照射装置100以包括薄片FXm的层叠体(第一光学构件贴合体PA1或者第三光学构件贴合体 PA3)作为对象物110,进行切掉薄片FXm的多余部分并形成与贴合面(第一贴合面或者第二贴合面)对应的大小的光学构件F1X的切断处理。
如图8所示,激光照射装置100具备工作台101、激光振荡器102、构成EBS130(Electrical Beam Shaping:参照图9)的声光元件103、IOR104 (Imaging Optics Rail)、扫描仪105、移动装置106、以及统一控制这些装置的控制装置107。
工作台101具有保持被实施切断处理的对象物110的保持面101s。工作台101在从保持面101s的法线方向观察时呈矩形。保持面101s具有在第一方向(X方向)上具有长边的长方形的第一保持面101s1、以及与第一保持面101s1邻接配置并且呈与第一保持面101s1相同形状的第二保持面101s2。即,工作台101构成为通过具有第一保持面101s1以及第二保持面101s2而能够同时保持两个对象物110。
激光振荡器102是放射激光LB的构件。例如,激光振荡器102能够使用CO2激光振荡器(二氧化碳激光振荡器)、UV激光振荡器、半导体激光振荡器、YAG激光振荡器、准分子激光振荡器等振荡器,但具体结构不特别限定。在例示的振荡器中,CO2激光振荡器也能够放射出例如能容易地进行偏振膜等光学构件的切断加工的高输出激光。
图9是示出EBS130的结构的图。
如图9所示,EBS130具有配置在从激光振荡器102放射的激光的光路上的声光元件103、与声光元件103电连接的驱动用驱动器131、以及控制激光通过声光元件103的时机的控制装置107(相当于后述的激光控制部171)。
EBS130在激光的输出稳定之前阻断激光。
声光元件103是用于阻断从激光振荡器102放射的激光的光学元件。
声光元件103例如是向由二氧化碲(TeO2)、钼酸铅(PbMoO4)等单晶或者玻璃构成的声光介质粘合压电元件而形成的元件。向压电元件施加电信号而产生超声波,使该超声波在声光介质中传播,由此能够控制激光的通过与非通过(阻断)。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EBS130的结构构件使用声光元件 103,但不限于此。只要能够阻断从激光振荡器102放射的激光,也可以使用其他光学元件。
驱动用驱动器131根据控制装置107的控制而向声光元件103供给用于产生超声波的电信号(控制信号),并调整基于声光元件103的激光的阻断时间。
控制装置107例如控制激光通过声光元件103的时机,以便去除从激光振荡器102放射的激光的上升部分以及下降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基于控制装置107的时机控制不限于此。例如,控制装置107也可以将激光通过声光元件103的时机控制为,选择性地去除从激光振荡器102放射的激光的上升部分。
特别是,在从激光振荡器102放射的激光的下降部分的宽度(时间) 比激光的上升部分的宽度(时间)明显短的情况下,去除激光的下降部分的实际利益小。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可以选择性地仅去除从激光振荡器102放射的激光的上升部分。
根据这样的结构,EBS130根据控制装置107的控制,将从激光振荡器102放射的激光以输出稳定的状态射出。
IOR104去除激光的强度分布中的对于对象物110的切断没有帮助的末端部分。
图10是示出IOR104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如图10所示,IOR104具有使从EBS130射出的激光聚光的第一聚光透镜141、保持第一聚光透镜141的第一保持框142、使通过第一聚光透镜141而聚光的激光收缩的光阑构件143、保持光阑构件143的保持构件 144、使通过光阑构件143而收缩的激光平行化的准直透镜145、保持准直透镜145的第二保持框146、以及使第一保持框142、保持构件144及第二保持框146相对移动的移动机构147。
图11是示出第一聚光透镜141、光阑构件143以及准直透镜145的配置结构的侧剖视图。
如图11所示,在光阑构件143上形成有用于使通过第一聚光透镜141 而聚光的激光收缩的针孔143h。第一聚光透镜141、针孔143h以及准直透镜145各自的中心配置在与从EBS130射出的激光的光轴C重合的位置。
光阑构件143能够配置在第一聚光透镜141的后侧焦点的附近。
这里,“第一聚光透镜141的后侧焦点的附近”是指,也可以在光阑构件143的配置位置相对于第一聚光透镜141的后侧焦点不大幅位置偏移的范围内使配置位置略微不同。例如,若从第一聚光透镜141的中心到第一聚光透镜141的后侧焦点的距离K1与从第一聚光透镜141的中心到光阑构件143的针孔143h的中心的距离K2之比K1/K2在0.9/1以上且1.1 /1以下的范围,则可以认为光阑构件143配置在第一聚光透镜141的后侧焦点的附近。若是这样的范围,则能够有效地使通过第一聚光透镜141 而聚光的激光收缩。
需要说明的是,光阑构件143能够配置在第一聚光透镜141的后侧焦点的附近,但光阑构件143的配置位置不一定限定为该位置。光阑构件143 的配置位置只要在第一聚光透镜141与准直透镜145之间的光路上即可,不限于第一聚光透镜141的后侧焦点的附近。
返回图10,移动机构147具有滑块机构148以及保持滑块机构148的保持台149,滑块机构148使第一保持框142、保持构件144以及第二保持框146分别在与激光的行进方向平行的方向上移动。
例如,在将保持构件144配置于固定位置的状态下,通过使第一保持框142以及第二保持框146在与激光的行进方向平行的方向上移动,由此进行第一保持框142、保持构件144以及第二保持框146彼此的定位。具体而言,将光阑构件143配置在准直透镜145的前侧焦点的位置、并且是第一聚光透镜141的后侧焦点的位置。
返回图8,扫描仪105在与保持面101s平行的平面内(XY平面内) 对激光进行二轴扫描。即,扫描仪105使激光相对于工作台101在X方向与Y方向上独立地相对移动。由此,能够高精度地向保持于工作台101的对象物110的任意位置照射激光。
扫描仪105具备第一照射位置调整装置151以及第二照射位置调整装置154。
第一照射位置调整装置151以及第二照射位置调整装置154构成在与保持面101s平行的平面内对从IOR104射出的激光进行二轴扫描的扫描元件。第一照射位置调整装置151以及第二照射位置调整装置154例如使用电扫描仪。需要说明的是,扫描元件不限于电扫描仪,也能够使用万向架。
第一照射位置调整装置151具备反射镜152、以及调整反射镜152的设置角度的致动器153。致动器153具有与Z方向平行的旋转轴。致动器 153根据控制装置107的控制使反射镜152绕Z轴旋转。
第二照射位置调整装置154具备反射镜155、以及调整反射镜155的设置角度的致动器156。致动器156具有与Y方向平行的旋转轴。致动器 156根据控制装置107的控制使反射镜155绕Y轴旋转。
在扫描仪105与工作台101之间的光路上配置有使经过扫描仪105后的激光朝向保持面101s聚光的第二聚光透镜108。
例如,作为第二聚光透镜108而使用fθ透镜。由此,能够使从反射镜 155平行地射出到第二聚光透镜108的激光向对象物110平行地聚光。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采用在扫描仪105与工作台101之间的光路上不配置第二聚光透镜108的结构。
从激光振荡器102放射的激光LB经过声光元件103、IOR104、反射镜152、反射镜155、第二聚光透镜108向保持于工作台101的对象物110 照射。第一照射位置调整装置151、第二照射位置调整装置154根据控制装置107的控制,调整从激光振荡器102朝向保持于工作台101的对象物 110照射的激光的照射位置。
经扫描仪105控制的激光的加工区域105s(以下称作扫描区域)在从保持面101s的法线方向观察时呈矩形。在本实施方式中,扫描区域105s 的面积比第一保持面101s1以及第二保持面101s2各自的面积小。
图12(a)~(d)是用于对EBS130的作用进行说明的图。
图12(a)示出从激光振荡器102放射的激光的控制信号。
图12(b)示出从激光振荡器102放射的激光自身的输出特性、即从激光振荡器102放射的激光通过声光元件103之前的激光的输出特性。
图12(c)示出声光元件103的控制信号。
图12(d)示出从激光振荡器102放射的激光通过声光元件103之后的激光的输出特性。
在图12(b)、(d)中,横轴均是时间,纵轴均是激光的强度。
图13(a)~(d)是在图12(a)~(d)的基础上着眼于激光的一个脉冲的图。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说明中,将“从激光振荡器102放射的激光的控制信号”称作“激光的控制信号”。将“从激光振荡器102放射的激光通过声光元件103之前的激光的输出特性”称作“通过声光元件103前的激光的输出特性”。将“从激光振荡器102放射的激光通过声光元件103 之后的激光的输出特性”称作“通过声光元件103后的激光的输出特性”。
如图12(a)、图13(a)所示,激光的控制信号的脉冲Ps1是矩形脉冲。如图12(a)所示,激光的控制信号是通过向激光振荡器102发送的接通/断开信号周期性地切换而产生多个脉冲Ps1的、所谓时钟脉冲。
在图12(a)、图13(a)中,脉冲Ps1的波峰的部分是向激光振荡器 102发送接通信号的状态,即从激光振荡器102放射激光的接通状态。脉冲Ps1的波谷的部分是向激光振荡器102发送断开信号的状态,即未从激光振荡器102放射激光的断开状态。
如图12(a)所示,通过将三个脉冲Ps1以短间隔配置而形成一个集合脉冲PL1。三个集合脉冲PL1以比三个脉冲Ps1的配置间隔长的间隔配置。例如,相邻的两个脉冲Ps1间的间隔是1ms,相邻的两个集合脉冲PL1 间的间隔是10ms。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列举通过将三个脉冲Ps1以短间隔配置而形成一个集合脉冲PL1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将两个或者四个以上的多个脉冲以短间隔配置而形成一个集合脉冲。
另外,不限于周期性地形成多个脉冲,也可以采用以长宽度形成一个脉冲的结构。即,也可以采用在从向激光振荡器发送的接通信号到切断信号的期间以规定时间放射恒定强度的激光的结构。
如图12(b)、图13(b)所示,通过声光元件103前的激光的输出特性的脉冲Ps2是具有上升部分G1与下降部分G2的波形脉冲。
这里,上升部分G1指的是,脉冲Ps2中的激光强度从零达到有助于对象物的切断的强度的期间中的部分。下降部分G2指的是,激光的输出特性的脉冲Ps2中的激光强度从有助于对象物的切断的强度达到零的期间中的部分。有助于对象物的切断的强度根据对象物的材质、厚度、激光的输出值而不同,作为一例,如图13(b)所示,设为激光的峰值强度(100%)的50%的强度。
如图12(b)、图13(b)所示,脉冲Ps2的上升部分G1的宽度比下降部分G2的宽度长。换句话说,从激光振荡器102放射的激光的上升部分G1的时间比激光的下降部分G2的时间长。例如,上升部分G1的宽度是45μs,下降部分G2的宽度是25μs。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列举脉冲Ps2的上升部分G1的宽度比下降部分G2的宽度长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在脉冲Ps2的上升部分G1的宽度与下降部分G2的宽度实际相等的情况下、以及在脉冲Ps2的上升部分G1的宽度比下降部分G2的宽度短的情况下,均能够应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如图12(b)所示,通过将三个脉冲Ps2配置于与图13(a)所示的三个脉冲Ps1对应的位置而形成一个集合脉冲PL2。
三个集合脉冲PL2配置在与图12(a)所示的三个集合脉冲PL1对应的位置。
如图12(c)、图13(c)所示,声光元件103的控制信号的脉冲Ps3 是矩形脉冲。如图12(c)所示,声光元件103的控制信号是所谓的时钟脉冲。声光元件103的控制信号是用于周期性地切换激光通过声光元件 103的时机的信号。声光元件103的控制信号中的多个脉冲Ps3通过周期性地切换向驱动用驱动器131发送的控制信号而产生。
在图12(c)、图13(c)中,脉冲Ps3的波峰的部分是使激光通过的状态,即使激光穿透的透光状态。脉冲Ps3的波谷的部分是不使激光通过的状态,即阻断激光的遮光状态。
如图13(c)所示,各脉冲Ps3的波谷的部分配置为与图13(b)所示的各脉冲Ps2的上升部分G1以及下降部分G2双方重叠。
如图13(c)所示,着眼于一个脉冲Ps3,脉冲Ps3的前侧的波谷的部分V1的宽度比脉冲Ps2的上升部分G1的宽度大,并且脉冲Ps3的后侧的波谷的部分V2的宽度与脉冲Ps2的下降部分的宽度实际相等。例如,脉冲Ps3的前侧的波谷的部分V1的宽度是45μs,脉冲Ps3的后侧的波谷的部分V2的宽度是25μs。这样,EBS130具有具备快速响应特性的开关功能。
由此,能够除去激光的上升部分G1与下降部分G2,选择性地获取激光的输出特性的脉冲Ps2中的激光强度有助于对象物的切断的部分。
其结果,如图12(d)、图13(d)所示,通过声光元件103后的激光的输出特性的脉冲Ps4是不具备上升部分G1与下降部分G2的、尖锐地突出的脉冲。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列举脉冲Ps3的前侧的波谷的部分 V1的宽度比脉冲Ps2的上升部分G1的宽度大,并且脉冲Ps3的后侧的波谷的部分V2的宽度与脉冲Ps2的下降部分的宽度实际相等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
例如,如使脉冲Ps3的前侧的波谷的部分V1的宽度与脉冲Ps2的上升部分G1的宽度实际相等,或使脉冲Ps3的后侧的波谷的部分V2的宽度比脉冲Ps2的下降部分的宽度大等,能够根据需要适当地调整。
图14是用于对IOR104的作用进行说明的图。
图14的左部的图是示出通过针孔143h之前的激光的强度分布的图。图14的左上部的图是俯视图。图14的左中部的图是立体图。图14的左下部的图是横轴表示位置且纵轴表示强度的图。
图14的右部的图是示出通过针孔143h之后的激光的强度分布的图。图14的右上部的图是俯视图。图14的右中部的图是立体图。图14的右下部的图是横轴表示位置且纵轴表示强度的图。
图15是使用比较例的激光照射装置切断作为对象物的偏振板时的切断面的放大图。
这里,比较例的激光照射装置是直接使用通过针孔143h之前的激光的激光照射装置,即不具备IOR104的激光照射装置。
图16是使用本实施方式的激光照射装置100切断作为对象物的偏振板时的切断面的放大图。
如图14的左部的图所示,通过针孔143h之前的激光的强度分布形成为在光束的中心部强度较强且在光束的外周部强度较弱的强度分布。若光束的外周部的激光强度变小,则光束的外周部对于对象物的切断没有帮助。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5所示,在比较例的激光照射装置中,确认到偏振板的切断面形成为锥形状。认为其原因在于,在切割偏振板时,激光的光束直径的外周部对沿着切割线的部分造成热影响,使得偏振板的切割区域以外的部分溶解。
与此相对,如图14的右部的图所示,去除激光的强度分布中的对偏振板的切断没有帮助的边缘部分,由此通过针孔143h之后的激光的强度分布形成激光的强度分布理想的高斯分布。通过针孔143h之后的激光的强度分布的半值宽度比通过针孔143h之前的激光的强度分布的半值宽度窄。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6所示,在具备本实施方式的IOR104的激光照射装置100中,确认到偏振板的切断面与保持面垂直。认为其原因在于,在切割偏振板时,通过向偏振板照射激光的强度分布中的有助于偏振板的切断的部分,能够选择性地熔断偏振板的切割区域。
返回图8,移动装置106使工作台101与扫描仪105相对移动。移动装置106包括第一滑块机构161以及第二滑块机构162。第一滑块机构161 是用于使工作台101在与保持面101s平行的第一方向(X方向)上移动的机构。第二滑块机构162是用于使第一滑块机构161在与保持面101s 平行并且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Y方向)上移动的机构。
根据这样的结构,移动装置106能够使第一滑块机构161以及第二滑块机构162(以下,也存在将它们统称为滑块机构161、162的情况)分别内置的线性马达(未图示)工作,使工作台101分别向X方向、Y方向移动。
在所述滑块机构161、162内被脉冲驱动的线性马达能够根据向该线性马达供给的脉冲信号精细地进行输出轴的旋转角度控制。因此,能够高精度地分别控制支承于滑块机构161的工作台101的X方向、Y方向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工作台101的位置控制不限于使用脉冲马达进行的位置控制,也能够通过使用伺服马达进行的反馈控制、其他任意控制方法而实现。
控制装置107具有控制激光振荡器102及声光元件103(驱动用驱动器131)的激光控制部171、控制扫描仪105的扫描仪控制部172、以及控制移动装置106的滑块控制部173。
具体而言,激光控制部171控制激光振荡器102的接通/断开、从激光振荡器102放射的激光的输出、从激光振荡器102放射的激光LB通过声光元件103的时机、以及驱动用驱动器131。
扫描仪控制部172分别控制第一照射位置调整装置151的致动器153、第二照射位置调整装置154的致动器156的驱动。
滑动控制部173控制滑块机构161、162分别内置的线性马达的工作。
图17是示出激光照射装置100的控制系统的结构的图。
如图17所示,在控制装置107上连接有能够将输入信号输入的输入装置109。输入装置109具有键盘、鼠标等输入设备、或者能够输入来自外部装置的数据的通信装置等。控制装置107可以包括示出激光照射装置 100的各部分的动作状况的液晶显示器等显示装置,也可以与显示装置连接。
当用户通过向输入装置109输入加工数据而完成初始设定时,根据控制装置107的激光控制部171的控制,从激光振荡器102放射激光。此时,根据控制装置107的扫描仪控制部172的控制,开始进行构成扫描仪105 的反射镜的旋转驱动。与此同时,根据控制装置107的滑块控制部173的控制,通过旋转编码器等传感器检测设置于滑块机构161、162的马达等的驱动轴的转速。
控制装置107控制移动装置106与扫描仪105,以便实时修正各个坐标值,向与加工数据一致的坐标射出激光,即激光在对象物110(参照图 8)中描绘所希望的轨迹。例如,主要通过移动装置106进行激光的扫描,通过扫描仪105调整无法用移动装置106高精度地控制激光的照射位置的区域。
图18是用于对基于移动装置106的工作台101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如图18所示,工作台101在等待位置WP1与通过扫描仪105的控制而进行激光的切断加工的切断位置WP2之间,借助第二滑块机构162沿着第二方向(Y方向)移动。这里,等待位置WP1兼作从外部向工作台 101的保持面101s上搬入要实施切断处理的对象物110时的搬入等待位置,或者用于将实施切断处理后的对象物110从保持面101s上向外部搬出的搬出等待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切断位置WP2指的是,在从Z方向俯视的情况下形成保持于保持面101s的对象物110的至少一部分与基于扫描仪105的扫描区域105s(图8参照)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状态时的、工作台101的第二方向(Y方向)上的位置。
根据这样的结构,如图18所示,工作台101在等待位置WP1向保持面101s(第一保持面101s1以及第二保持面101s2)搬入两个对象物110 之后,使保持于保持面101s的两个对象物110向切断位置WP2移动。工作台101在切断位置WP2使实施了规定的切断处理的对象物110移动到等待位置WP1之后,在等待位置WP1使对象物110向外部搬出。
使用了工作台101的切断工序包括在等待位置WP1搬入对象物110 的搬入步骤、使在等待位置WP1搬入的对象物110向切断位置WP2移动的去程移动步骤、在切断位置WP2进行规定的切断处理的切断步骤、在切断步骤之后使对象物110从切断位置WP2移动至等待位置WP1的回程移动步骤、以及在回程移动步骤之后使对象物110从等待位置WP1搬出的搬出步骤。
图19是作为基于激光照射装置100的切断处理而示出使用了工作台 101的切断工序的动作流程的图。图20是概念性地示出使用了工作台101 的切断工序的动作的图。
首先,工作台101在等待位置WP1将对象物110从搬入装置115(参照图18、20)搬入(图19所示的搬入步骤S1)。需要说明的是,搬入装置115可以是激光照射装置100的结构要素的一部分,也可以是激光照射装置100以外的装置的结构要素的一部分。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工作台101从等待位置WP1移动至切断位置WP2 之前,检测对象物110相对于切断位置WP2的相对位置,根据检测结果进行修正相对位置的对准处理(图19所示的对准步骤S2)。
在对准之后,工作台101将在等待位置WP1搬入的对象物110移动至切断位置WP2(图19所示的切断位置移动步骤(去程移动步骤)S3)。
在向切断位置WP2移动之后,对保持面101s的对象物110进行后述的规定的切断处理(图19所示的切断步骤S4)。在进行切断处理后,工作台101移动至使实施切断处理后的对象物110向搬出装置116(参照图18、 20)搬出的等待位置WP1(图19所示的搬出位置移动步骤(回程移动步骤)S5)。需要说明的是,搬出装置116可以是激光照射装置100的结构要素的一部分,也可以是激光照射装置100以外的装置的结构要素的一部分。
在移动至等待位置WP1之后,通过搬出装置116从工作台101的保持面101s搬出对象物110(图19所示的搬出步骤S6)。
在搬入步骤S1中,如图20(a)所示,搬入装置115向位于等待位置 WP1的工作台101的保持面101s搬入对象物110。搬入装置115包括搬入输送机部115b、以及吸附保持并搬运搬入输送机部115b上的对象物110 的保持部115a。保持部115a能够在同时对两个对象物110进行保持的状态下将对象物110交接至保持面101s(第一保持面101s1以及第二保持面101s2)。搬入输送机部115b例如由传送带等构成。
在搬入步骤S1之后,在对准步骤S2中,如图20(b)所示,在工作台101从等待位置WP1移动至切断位置WP2之前,对象物检测装置117 检测对象物110。对象物检测装置117包括拍摄对象物110的检测相机 117a,使用检测相机117a来检测对象物110相对于切断位置WP2的相对位置。需要说明的是,例如在通过搬入装置115向保持面101s进行搬入的搬入精度极高的情况下,对准步骤S2不一定必须,也可以省略。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不需要对象物检测装置117,因此能够实现装置结构的简化以及低成本化。
检测相机117a检测保持于保持面101s中的、切断位置WP2侧的第一保持面101s1的对象物110。对象物检测装置117将检测相机117a的检测结果发送至控制装置107(参照图17)。控制装置107根据来自检测相机 117a的检测结果,在对象物110相对于切断位置WP2(扫描仪105)产生偏移的情况下,进行修正对象物110的位置的对准处理。控制装置107驱动位置修正部,修正保持于保持面101s的对象物110的位置。位置修正部例如通过使多个销与对象物110的至少三个侧面抵接而修正保持于保持面101s的对象物110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在修正对象物110的位置时,工作台101停止移动。
在保持于切断位置WP2侧的第一保持面101s1的对象物110的对准结束之后,工作台101向切断位置WP2侧移动。检测相机117a检测保持于与切断位置WP2相反侧的第二保持面101s2的对象物110,向控制装置 107发送检测结果。控制装置107根据来自检测相机117a的检测结果,在对象物110相对于切断位置WP2(扫描仪105)产生偏移的情况下,进行修正对象物110的位置的对准处理。相同地,控制装置107驱动未图示的位置修正部,修正保持于保持面101s的对象物110的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列举在工作台101位于等待位置 WP1的情况下进行对准步骤S2的情况为例,但并不局限于此,对准步骤 S2也可以在工作台101从等待位置WP1移动至切断位置WP2的中途进行。
在对准步骤S2之后,在切断位置移动步骤S3中,如图20(c)所示,工作台101移动至切断位置WP2。之后,在切断步骤S4中,通过经由扫描仪105照射激光,对保持面101s的对象物110进行后述的规定的切断处理。在切断步骤S4中,工作台101以依次对保持于第一保持面101s1 的对象物110、以及保持于第二保持面101s2的对象物110进行切断处理的方式移动。
在切断步骤S4之后,在搬出位置移动步骤S5中,如图20(d)所示,工作台101移动至等待位置WP1。之后,在搬出步骤S6中,如图20(e) 所示,搬出装置116从位于等待位置WP1的工作台101的保持面101s搬出对象物110。搬出装置116包括吸附保持并搬运对象物110的保持部 116a、接收通过保持部116a从保持面101s搬出的对象物110的接收部 116b。保持部116a能够在同时保持两个对象物110的状态下,从保持面 101s(第一保持面101s1以及第二保持面101s2)搬出两个对象物110。接收部116b例如由皮带输送机等构成,能够将从保持部116a接收的对象物 110沿规定方向搬运。
图21是第一检测装置41的示意图。
如图21所示,第一检测装置41具备拍摄对象物110的图像的摄像装置43、从隔着对象物110而与摄像装置43相反的一侧照亮对象物110的照明装置44。
图22A、22B是示出使用摄像装置43拍摄对象物110的状况的示意图。首先,如图22A所示,使用摄像装置43拍摄对象物110的液晶面板P的周边。
扫描仪105(切断装置)将对象物110所具有的薄片FXm切成与液晶面板P所具有的显示区对置的对置部分即光学构件F1X、以及光学构件 F1X的外侧的多余部分。控制装置107(参照图17)根据通过摄像装置43 拍摄到的图像控制扫描仪105。
对象物110具有液晶面板P与贴合于液晶面板P的薄片FXm。液晶面板P具有被第二基板P2以及第一基板P1夹住并支承的液晶层P3(参照图2)。另外,对于液晶面板P,第二基板P2俯视时的面积比第一基板P1 俯视时的面积小,在使两者重叠时,第一基板P1的一端侧在俯视时露出。
在第一基板P1的露出的区域P5中设置有端子部P6。
图22B是液晶面板P的局部俯视图。在图22B中,为了方便而示出第二基板P2的四条边EA、EB、EC、ED中的边EA。本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P通过拼版而制造。因此,如图22B所示,第二基板P2的角部(例如,边EA的两端的角部C1、C2)附近EA1、EA2与边EA的中央部EA3相比,产生毛刺、缺口而未成为直线状。从经验上说,附近EA1、EA2的长度例如在4英寸显示器用的液晶面板中约为5mm。需要说明的是,附近 EA1、EA2的长度不限定于此。
薄片FXm贴合于第二基板P2的表面。在附图所示的对象物110中,薄片FXm在俯视时呈矩形,且具有俯视时比第二基板P2大的面积。
对于这样的对象物110,使用摄像装置43拍摄包括第二基板P2的摄像区域AR。摄像装置43是包括在与第二基板P2的四条边EA、EB、EC、 ED中的沿着端子部P6的EC(或者边EA)平行的方向(第一方向)上排列的多个摄像元件的线性相机。例如,摄像元件是CCD(ChargeCoupled Device)。摄像装置43在与邻接于边EC的边EB(或者边ED)平行的方向(第二方向)上移动,拍摄俯视时包括第二基板P2的图像(以下,有时称作对置基板图像。)。
需要说明的是,摄像装置43的移动方向不限于此。例如,摄像装置 43也可以包括在与边EB(或者边ED)平行的方向上排列的多个摄像元 件,以在与邻接于边EB的边EC(或者边EA)平行的方向上移动的方式 拍摄对置基板图像。即,摄像装置43只要构成为包括从第二基板P2的表面的法线方向观察时沿第二方向排列的多个摄像元件,以在与第二方向正交的第一方向上移动的方式拍摄对置基板图像即可。
此时,使用图21所示的照明装置44,从隔着对象物110而与摄像装置43相反的一侧照射光L,来照亮对象物110。由此,与从和摄像装置43 相同的一侧照亮对象物110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在薄片FXm产生的反射光所带来的光晕,能够拍摄与后述的解析相适的图像。
通过摄像装置43拍摄到的图像的图像数据输入至控制装置40,进行如下处理(图像处理、运算)。
(第一处理)
首先,作为第一处理,对俯视时从图22A所示的第二基板P2侧观察对象物110所具有的液晶面板P而得到的图像数据,进行强调第二基板P2 的轮廓线的处理。
例如,在俯视观察对象物110时,在第二基板P2与薄片FXm重叠的区域(第一区域)与仅有从第二基板P2伸出的薄片FXm的区域(第二区域)中,光的透过率不同,因此在拍摄到的图像中,与第一区域相比,第二区域形成更明亮的像。因此,若将拍摄到的图像二进制化,则第一区域是亮区域(白),第二区域是暗区域(黑),作为明暗的边界,第二基板P2 的轮廓线变亮。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二进制化时的灰度值的阈值,根据所贴合的薄片 FXm的种类、所拍摄的位置的液晶面板P的构造等,适当的值有所不同,因此,酌情进行预备实验而设定即可。
(第二处理)
图23是示出利用图22A中的摄像装置43拍摄到的图像中的角部的附近的示意图。在图23中,为了方便而示出包括边EA与边EB的角部的附近。在图23中,第一区域表示为附图标记AR1,第二区域表示为附图标记AR2。作为第二处理,如图23所示,根据在第一图像处理中二进制化了的图像数据(以下,称作二进制化数据),检测与第二基板P2的轮廓线 (边)重叠的多个点D的坐标。
首先,除去(确定)根据通过摄像装置43拍摄到的对置基板图像求出的第二基板P2的轮廓线中的、不满足预先设定的基准的第一部分。具体地,在图23所示的角部的附近EA1、EB1(第一部分),在第二基板P2 产生毛刺、缺口,各边(图23中的边EA、EB)均未形成为直线状。因此,在进行点D的检测时,将附近EA1、EB1(作为角部的附近而预先决定的范围)设定为不包含于检测范围。从检测范围去除的附近EA1、EB1 的范围能够根据通过经验或者实验求出的值而适当地设定。
接下来,在各边(图23中的边EA、EB)中,对于第二基板P2的轮廓线中的除了附近EA1、EB1之外的中央部EA3、EB3(第二部分),检测与第二基板P2的轮廓线重叠的多个点D的坐标。
作为所检测的坐标的坐标轴,例如,以二进制化数据的左上端作为原点,设定将图像的右方向作为+方向的X轴、将图像的下方向作为+方向的Y轴。需要说明的是,在利用摄像装置43拍摄到的图像中,在第二基板P2的夹住角部的两条边(轮廓线)实际不与所拍摄的图像的外周的边平行的情况下,也可以适当地进行从图像数据(或者二进制化数据)切掉适于解析的任意区域的处理(修边处理),对处理后的图像进行第二处理。
在检测点D的坐标时,例如,当在基于二进制化数据的图像的X轴方向的任意位置(x1)从上端沿+Y方向检测到灰度时,能够根据从白(第一区域)向黑(第二区域)变化的位置的Y方向的位置(y1)求出点D 的坐标(x1,y1)。在第二基板P2的四条边EA、EB、EC、ED分别进行这样的处理,在各边检测与边重叠的多个点D的坐标。
所检测的点D的数量优选为较多,可以将数量设定为,不使后述的运算处理的处理负担过大。例如,可以在四条边EA、EB、EC、ED分别检测100个点D。需要说明的是,所检测的点D的数量不限定于此。
(第三处理)
作为第三处理,根据通过第二处理检测到的多个点D的坐标近似求出对应于与点D重叠的边的直线。作为近似,能够使用通常公知的统计学方法,例如,能够列举出求出使用了最小平方法的回归直线(近似直线)的近似方法。
图24是示出通过第三处理求出的近似直线L1的曲线图,且是将近似直线L1表示为Y=0的图。在图24中,为了方便而示出在边EA求出的近似直线L1。
在图24中,在+y侧绘制的点D1、在-y侧绘制的点D2与其他点D 相比,与近似直线L1分离的距离较大,认为对近似直线L1的计算结果造成较大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去除点D1以及点D2的剩余的点再次求出近似直线。
另外,去除的点D如图24所示不限于两个。对近似直线L1与点D 的距离(图24中的点D的Y坐标的绝对值)确定阈值,对于Y坐标的绝对值比阈值大的点D,也可以将其去除后再次求出近似直线。
阈值能够根据通过经验或者实验求出的值而适当地设定。
对拍摄到的图像所包含的4边EA、EB、EC、ED分别像这样求出近似直线。在以下说明中,有时将在边EA求出的近似直线称作L1,将在边 EB求出的近似直线称作L2,将在边EC求出的近似直线称作L3,将在边 ED求出的近似直线称作L4。
(第四处理)
作为第四处理,使用针对通过摄像装置43拍摄到的对置基板图像所包括的4边分别求出的近似直线L1、L2、L3、L4,将连结近似直线L1、 L2、L3、L4而得到的图形作为第二基板P2的轮廓线(近似轮廓线)而求出。
图25是求出近似轮廓线OL的示意图。
如图25所示,通过连结在第三处理中求出的近似直线L1、L2、L3、 L4,能够求出近似轮廓线OL。
图26是示出使用扫描仪105切断对象物110的薄片FXm的状况的示意图。控制装置40控制扫描仪105,根据如上所述那样求出的近似轮廓线 OL射出激光LB并切断薄片FXm,将光学构件F1X与多余部分FY切掉。
薄片FXm的多余部分FY的大小(向液晶面板P的外侧伸出的部分的大小)根据液晶面板P的尺寸适当地设定。例如,在将薄片FXm应用于 5英寸~10英寸的中小型尺寸的液晶面板P的情况下,在薄片FXm的各边,将薄片FXm的一边与液晶面板P的一边之间的间隔设定为2mm~5mm 的范围的长度。需要说明的是,薄片FXm的一边与液晶面板P的一边之间的间隔不限定于此。
图27是示出作为切断处理而使用了扫描仪105以及工作台101的切断工序的动作流程的图。图27所示的动作流程是图19所示的动作流程中的切断步骤S4的具体的动作流程。
首先,向保持面101s固定对象物110(图27所示的步骤S41)。接下来,针对保持面101s的对象物110拍摄对置基板图像(图27所示的步骤 S42)。接下来,根据拍摄到的对置基板图像制作近似轮廓线OL(图27所示的步骤S43)。接下来,根据近似轮廓线OL进行切断处理(图27所示的步骤S44)。切断处理以使扫描仪105与工作台101连动的方式进行。即,通过控制扫描仪105(图27所示的步骤S441),并且控制工作台101(图 27所示的步骤S442),由此进行对象物110中的薄片FXm的切断处理。
图28是示出在使用激光照射装置100作为切断装置将薄片FXm切断成规定尺寸的光学构件F1X时,用于在薄片FXm上以矩形状扫描激光的控制方法的图。
在图28中,附图标记Tr是作为目标的激光的移动轨迹(所希望的轨迹。以下,有时称作激光移动轨迹),附图标记Tr1是将工作台101与扫描仪105的相对移动所带来的移动轨迹向薄片FXm投影而得到的轨迹(以下,有时称作光源移动轨迹)。光源移动轨迹Tr1呈使具有矩形形状的激光移动轨迹Tr的四个角部弯曲而成的形状,附图标记K1是角部以外的直线区间,附图标记K2是角部的弯曲区间。附图标记Tr2是示出当扫描仪 105在光源移动轨迹Tr1上相对移动时,激光的照射位置通过第一照射位置调整装置151以及第二照射位置调整装置154在与光源移动轨迹Tr1正交的方向上以何程度偏移(调整)的曲线(以下,有时称作调整曲线)。
激光照射位置的偏移量(调整量)用与光源移动轨迹Tr1正交的方向上的调整曲线Tr2与激光移动轨迹Tr之间的距离表示。
如图28所示,光源移动轨迹Tr1形成为角部弯曲的实际为矩形的移动轨迹。光源移动轨迹Tr1与激光移动轨迹Tr大体一致,仅在角部的狭窄区域中,两者的形状不同。当光源移动轨迹Tr1形成为矩形形状时,在矩形的角部,扫描仪105的移动速度变慢,有时角部因激光的热量而膨胀或起伏。因此,在图28中,使光源移动轨迹Tr1的角部弯曲,且扫描仪105 的移动速度在光源移动轨迹Tr1整体中大体恒定。
对于控制装置107,当扫描仪105在直线区间K1移动时,由于光源移动轨迹Tr1与激光移动轨迹Tr一致,因此不通过第一照射位置调整装置 151以及第二照射位置调整装置154调整激光的照射位置,而是直接从扫描仪105向薄片FXm照射激光。另一方面,当扫描仪105在弯曲区间K2 移动时,由于光源移动轨迹Tr1与激光移动轨迹Tr不一致,因此,通过第一照射位置调整装置151以及第二照射位置调整装置154控制激光的照射位置,将激光的照射位置配置在激光移动轨迹Tr上。例如,当扫描仪105 在附图标记M1所示的位置移动时,通过第一照射位置调整装置151以及第二照射位置调整装置154使激光的照射位置在与光源移动轨迹Tr1正交的方向N1上偏移距离W1。距离W1与同光源移动轨迹Tr1正交的方向 N1上的、调整曲线Tr2和激光移动轨迹Tr之间的距离W2相同。虽然光源移动轨迹Tr1配置为比激光移动轨迹Tr进一步向内侧偏移,但为了抵消该偏移而通过第一照射位置调整装置151以及第二照射位置调整装置154 使激光的照射位置比光源移动轨迹Tr1进一步向外侧偏移,因此激光的照射位置配置在激光移动轨迹Tr上。
以下,使用图29(a)、(b)以及图30(a)、(b)对本实施方式的切断处理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图29(a)、(b)是比较例的切断处理的说明图。图30(a)、(b)是本实施方式的切断处理的说明图。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9(a)、(b)以及图30(a)、(b)中,为了方便,省略构成对象物110的薄片FXm的图示,仅图示出液晶面板P。
如图29(a)所示,在比较例中,首先,作为检测外周形状的方法,在俯视时分别拍摄液晶面板P的包括四角(角部)在内的区域CA1、CA2、 CA3、CA4。接下来,如图29(b)所示,根据摄像结果求出液晶面板P 的四角,将连接求出的四角而成的矩形OLx作为液晶面板P的外周形状。
因此,若在液晶面板P的角部产生毛刺、缺口,则在检测液晶面板P 的外周形状时,容易受到毛刺、缺口所带来的影响。其结果是,如图29 (b)所示,切割线(矩形OLx)从基板P的实际的轮廓线大幅偏移。例如,若在区域CA1、CA3中显著地产生毛刺,则在区域CA1、CA3中,存在将毛刺的前端部作为液晶面板P的角部而识别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会以连接求出的四角而成的梯形(矩形OLx)作为液晶面板P的外周形状。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0(a)所示,使用线性相机作为摄像装置43,使摄像装置43在方向V上移动并拍摄对置基板图像。接下来,去除(确定)根据通过摄像装置43拍摄到的对置基板图像求出的第二基板P2的轮廓线中的、不满足预先设定的基准的第一部分(产生毛刺、缺口的角部)。接下来,在各边中,分别对第二部分(未产生毛刺、缺口的中央部)检测与第二基板P2的轮廓线重叠的多个点的坐标。接下来,根据检测到的多个点的坐标求出近似直线L1、L2、L3、L4。然后,如图30(b)所示,通过连结近似直线L1、L2、L3、L4而求出近似轮廓线OL。
因此,即便在液晶面板P的角部产生毛刺、缺口,在检测液晶面板P 的外周形状时,也难以受到毛刺、缺口所带来的影响。其结果是,如图30 (b)所示,能够抑制切割线(近似轮廓线OL)从实际的轮廓线大幅偏移的情况。
如以上说明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膜贴合系统1,由于根据除去第二基板P2的轮廓线中的不满足预先基准的部分后的部分而制作切割线(近似轮廓线OL),因此能够抑制切割线从实际的轮廓线大幅偏移的情况。由此,能够检测排除了周缘部的毛刺、缺口所带来的影响的液晶面板P的外周形状,能够加工与该外周形状对应的光学构件F1X。
另外,能够容易地生产窄边框化了的光学显示设备。
另外,由于第一切断装置31以及第二切断装置32由上述的激光照射装置构成,因此能够锋利地切断薄片FXm(第一薄片F1m、第二薄片F2m),能够抑制切割品质的降低。
另外,通过控制装置107的控制,以在薄片FXm中描绘所希望的激光移动轨迹Tr的方式控制移动装置106与扫描仪105。在该结构中,应当通过第一照射位置调整装置151以及第二照射位置调整装置154调整的激光的照射区间仅是狭窄的弯曲区间K2。在除此之外的较大的直线区间K1 中,通过基于移动装置106的工作台101的移动在薄片FXm上扫描激光。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通过移动装置106进行激光的扫描,仅在无法用移动装置106高精度地控制激光的照射位置的区域利用第一照射位置调整装置151以及第二照射位置调整装置154进行调整。因此,与仅利用移动装置106或者仅利用扫描仪105扫描激光的情况相比,能够在大范围高精度地控制激光的照射位置
另外,通过将向液晶面板P的外侧伸出的尺寸的薄片FXm(F1m、F2m) 贴合于液晶面板P之后,切掉薄片FXm的多余部分,由此能够在液晶面板P的面上形成与贴合面对应的尺寸的光学构件F1X(F11、F12)。由此,能够在将光学构件F1X贴合于贴合面之前高精度地进行设置,能够缩窄显示区域P4外侧的边框部,实现显示区域的扩大以及设备的小型化。
另外,通过将向液晶面板P的外侧伸出的尺寸的薄片FXm(F1m、F2m) 贴合于液晶面板P,从而即便在薄片FXm的光轴方向根据薄片FXm的位置而变化的情况下,也能够与薄片FXm的光轴方向相应地对准液晶面板P 并进行贴合。由此,能够提高光学构件F1X(F11、F12)相对于液晶面板 P的光轴方向的精度,能够提高光学显示设备的色彩以及对比度。
另外,通过切断装置31、32对薄片FXm(F1m、F2m)进行激光切割,与利用刀具切割薄片FXm的情况相比,不会对液晶面板P作用力,难以产生裂缝、缺口,能够获得液晶面板P的稳定的耐久性。
另外,能够实质上沿着第二基板P2的边缘切断薄片FXm,能够向窄边框化了的液晶面板P适当地贴合光学构件F1X。此外,能够根据需要,使用上述的装置将多种光学构件贴合于液晶面板P,得到在液晶面板P上贴合光学构件而形成的光学显示设备。
另外,由于采用在工作台101的保持面101s保持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两个)对象物110的结构,因此,能够向切断位置WP2依次供给多个对象物110。由此,能够高效地进行针对对象物110的切断处理,能够增大处理量。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沿着近似轮廓线OL切断薄片FXm,但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近似轮廓线OL的内侧的区域且与液晶面板P的边框部重叠的位置切断薄片FXm。在该情况下,在控制装置40中,可以根据所计算的近似轮廓线,将比利用近似轮廓线描绘的形状小规定尺寸的形状作为真正的切断部分而计算,之后控制扫描仪105沿着该真正的切断部分切断薄片FXm。
作为这样的示出真正的切断部分的形状,既可以是将利用近似轮廓线 OL描绘的形状以既定的缩小比例缩小而成的相似形状,也可以是从利用近似轮廓线OL描绘的形状向内侧缩小既定宽度而成的形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图示并说明了使用摄像装置43拍摄从第二基板P2侧俯视对象物110所具有的液晶面板P而得到的图像,但不限于此。
在通过拼版使液晶面板P成形时,有时在构成液晶面板P的上下基板之间产生端部的位置的偏移。在图3所示的液晶面板P具有这样的偏移、且与靠近摄像装置43的第二基板P2的边缘相比远离摄像装置43的第一基板P1的边缘配置在更靠外侧的位置的情况下,若使用摄像装置43拍摄俯视的图像,则第一基板P1的边缘被误认为第二基板P2的边缘,难以求出沿着第二基板P2的轮廓线的近似轮廓线。
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使摄像装置43相对于第二基板P2的法线向第二基板P2的内侧倾斜,从第二基板P2的内侧拍摄第二基板P2的图像。若这样进行拍摄,则第一基板P1以被第二基板P2遮挡的状态被拍摄,因此,不会将第一基板P1的边缘误认为第二基板P2的边缘,能够可靠地拍摄第二基板P2的像。
摄像装置43的倾斜角度也可以随时根据各液晶面板P中的第二基板 P2与第一基板P1的偏移量而变更。另外,在通过经验知晓偏移量的最大值的情况下,可以求出即便产生最大的偏移也能够通过第二基板P2挡住第一基板P1的倾斜角度,使摄像装置43倾斜所得到的倾斜角度进行拍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向对象物照射激光而进行规定的加工的结构,列举切断薄片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除了将薄片至少分割为二个之外,也包括在薄片上设置贯穿的切缝、在薄片上形成规定深度的槽(切入)等。
更具体而言,例如,也包括薄片的端部的切断(切掉)、半切割、标记加工等。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列举将光学构件片FX从坯料卷引出并向液晶面板P贴合向液晶面板P的外侧伸出的尺寸的薄片FXm之后,从薄片 FXm切成与液晶面板P的贴合面对应的大小的光学构件F1X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在不使用坯料卷而将切成向液晶面板P的外侧伸出的尺寸的单片状的光学膜片贴合于液晶面板的情况下,也能够应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列举从激光照射装置照射的激光的描绘轨迹在俯视时是矩形形状(正方形形状)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从激光照射装置照射的激光的描绘轨迹也可以在俯视时是三角形状,还可以在俯视时是五边形以上的多边形状。另外,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在俯视时呈星型形状,在俯视时呈几何形状。另外,也可以是俯视时包括圆形、椭圆形等曲线的形状。在这样的描绘轨迹中,也能够应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列举并说明了工作台101保持两个对象物110 的情况,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工作台能够保持一个对象物110 的结构,还可以采用能够保持三个以上对象物110的结构。
以上,参照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适当实施方式例子,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所述例子。在上述例子中示出的各结构构件的各形状、组合等仅是一例,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根据设计要求等进行各种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1...膜贴合系统(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23...夹压辊(贴合装置); 31...第一切断装置(切断装置);32...第二切断装置(切断装置);43...摄像装置;44...照明装置;100...激光照射装置(切断装置);107...控制装置;110...对象物(层叠体);D...与轮廓线重叠的点;EA1、EB1...附近(第一部分);EA3、EB3...中央部(第二部分);P...液晶面板(光学显示部件); P1...第一基板(基板);P2...第二基板(基板);P4...显示区域;FX...光学构件片;FXm...薄片;F1X...光学构件;FY...多余部分;OL...近似轮廓线;PA1...第一光学构件贴合体(层叠体);PA3...第三光学构件贴合体 (层叠体);PA4...第四光学构件贴合体(光学显示设备)。

Claims (5)

1.一种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该光学显示设备通过在光学显示部件上贴合光学构件而形成,
所述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包括:
摄像装置,其针对层叠体,拍摄俯视时包括所述光学显示部件所具有的基板在内的图像,所述层叠体通过在所述基板的表面上贴合比所述表面大的光学构件片而形成;
切断装置,其将所述光学构件片切分成与所述光学显示部件所具有的显示区域对置的对置部分即所述光学构件、以及所述光学构件的外侧的多余部分;以及
控制装置,其根据所述图像而求出对所述基板的俯视时的轮廓线进行了近似的近似轮廓线,并控制所述切断装置,以使得根据所述近似轮廓线来切断所述光学构件片,
所述控制装置对根据通过所述摄像装置拍摄到的所述图像而求出的所述轮廓线中的、不满足预先设定的基准的第一部分进行确定,针对所述轮廓线中的除所述第一部分之外的第二部分,检测与所述轮廓线重叠的多个点的坐标,根据所述多个点的坐标,近似与所述轮廓线对应的线,将利用近似后的线获得的图形作为所述近似轮廓线而求出,并控制所述切断装置,以使得根据所述近似轮廓线来切断所述光学构件片,
所述摄像装置是线性相机,该线性相机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摄像元件,并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移动而拍摄所述图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其中,
所述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包括照明装置,该照明装置从隔着所述层叠体而与所述摄像装置相反的一侧照亮所述层叠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其中,
所述第一部分是俯视时作为所述基板的角部的附近而预先确定的部分,所述控制装置在夹着所述角部的两条边分别除所述第一部分之外,检测所述多个点的坐标。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其中,
所述第一部分是俯视时作为所述基板的角部的附近而预先确定的部分,所述控制装置在夹着所述角部的两条边分别除所述第一部分之外,检测所述多个点的坐标。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其中,
所述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包括贴合装置,该贴合装置向在生产线上搬运的所述光学显示部件的表面上贴合所述光学构件片而形成所述层叠体。
CN201480026480.7A 2013-06-24 2014-06-24 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 Active CN10520996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31945 2013-06-24
JP2013131945A JP6037564B2 (ja) 2013-06-24 2013-06-24 光学表示デバイスの生産システム
PCT/JP2014/066639 WO2014208526A1 (ja) 2013-06-24 2014-06-24 光学表示デバイスの生産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09965A CN105209965A (zh) 2015-12-30
CN105209965B true CN105209965B (zh) 2017-12-12

Family

ID=521418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26480.7A Active CN105209965B (zh) 2013-06-24 2014-06-24 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037564B2 (zh)
KR (1) KR102159417B1 (zh)
CN (1) CN105209965B (zh)
WO (1) WO201420852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301554B1 (ko) * 2015-08-07 2021-09-10 스미또모 가가꾸 가부시키가이샤 편광판 및 화상 표시 장치
DE102015014297A1 (de) * 2015-11-06 2017-05-11 Saurer Germany Gmbh & Co. Kg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Schneiden eines laufenden Fadens
JP6834134B2 (ja) * 2016-01-21 2021-02-24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および情報コード読取装置
KR102324287B1 (ko) 2016-05-03 2021-11-10 프레시젼 밸브 앤드 오토메이션, 인코퍼레이티드 광학 접합을 위한 자동 접합 시퀀스의 결정
JP2018004883A (ja) * 2016-06-30 2018-01-11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アライメント装置
JP6634360B2 (ja) * 2016-11-01 2020-01-22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光学的表示装置の積層体、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製造システム
KR102416550B1 (ko) * 2017-04-28 2022-07-0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편광층, 이를 구비하는 표시 장치 및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JP6619785B2 (ja) * 2017-09-28 2019-12-11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光学的表示装置の積層体を製造する方法
JP6619784B2 (ja) * 2017-09-28 2019-12-11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光学的表示装置の積層体を製造する方法
KR102267731B1 (ko) * 2019-05-03 2021-06-22 주식회사 탑 엔지니어링 필름 절단 장치 및 필름 절단 방법
CN116177298B (zh) * 2023-04-28 2023-07-28 山东瑞邦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机器视觉的板材贴膜缺陷检测和切膜调整系统及方法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07452A (ja) * 2001-09-17 2003-04-09 Internatl Business Mach Corp <Ibm> 液晶表示パネルの製造方法、液晶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の製造装置
JP2006259542A (ja) * 2005-03-18 2006-09-28 Sharp Corp 液晶表示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CN101069118A (zh) * 2005-03-02 2007-11-07 塞米西斯科株式会社 用于检查玻璃基底的边缘缺陷和变色的装置和方法
CN102200656A (zh) * 2010-03-26 2011-09-28 三星钻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用盒的制造方法
CN102395919A (zh) * 2010-03-18 2012-03-28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偏振片的贴合精度检查方法以及贴合精度检查装置
CN102626833A (zh) * 2011-02-04 2012-08-08 苹果公司 对用于电子设备的显示部件的激光处理
WO2013077353A1 (ja) * 2011-11-21 2013-05-30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光学部材貼合体の製造システム、製造方法及び記録媒体
CN104854502A (zh) * 2013-01-10 2015-08-19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光学显示设备的制造装置以及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90900A (ja) 1997-09-26 1999-04-0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液晶表示パネル分割方法と装置
JP5529094B2 (ja) * 2006-10-11 2014-06-25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光学フィルムを有するシート状製品の検査データ処理装置および切断装置
CN102937754B (zh) * 2008-09-04 2015-09-23 芝浦机械电子装置股份有限公司 贴合装置以及其控制方法
JP5695466B2 (ja) * 2011-03-29 2015-04-08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シート貼付装置および貼付方法
KR101311498B1 (ko) * 2011-10-20 2013-09-25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광학 필름의 결함 검사 시스템
CN104204918B (zh) * 2012-04-03 2017-08-25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07452A (ja) * 2001-09-17 2003-04-09 Internatl Business Mach Corp <Ibm> 液晶表示パネルの製造方法、液晶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の製造装置
CN101069118A (zh) * 2005-03-02 2007-11-07 塞米西斯科株式会社 用于检查玻璃基底的边缘缺陷和变色的装置和方法
JP2006259542A (ja) * 2005-03-18 2006-09-28 Sharp Corp 液晶表示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CN102395919A (zh) * 2010-03-18 2012-03-28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偏振片的贴合精度检查方法以及贴合精度检查装置
CN102200656A (zh) * 2010-03-26 2011-09-28 三星钻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用盒的制造方法
CN102626833A (zh) * 2011-02-04 2012-08-08 苹果公司 对用于电子设备的显示部件的激光处理
WO2013077353A1 (ja) * 2011-11-21 2013-05-30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光学部材貼合体の製造システム、製造方法及び記録媒体
CN104854502A (zh) * 2013-01-10 2015-08-19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光学显示设备的制造装置以及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09965A (zh) 2015-12-30
WO2014208526A1 (ja) 2014-12-31
KR20160022297A (ko) 2016-02-29
JP6037564B2 (ja) 2016-12-07
JP2015006699A (ja) 2015-01-15
KR102159417B1 (ko) 2020-09-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09965B (zh) 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
US8828891B2 (en) Laser processing method
US10322526B2 (en) Laser processing method
CN104854645B (zh) 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方法以及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
EP2529874A1 (en) Laser processing system
TWI582491B (zh) 光學顯示設備之生產系統及生產方法
CN104583847B (zh) 光学构件贴合体的制造装置
CN105102171B (zh) 光学部件贴合体的制造装置
WO2014126140A1 (ja) レーザー光照射装置及び光学部材貼合体の製造装置
CN104981318B (zh) 激光照射装置及光学构件贴合体的制造装置
KR102207122B1 (ko) 광학 부재 접합체의 제조 장치 및 제조 방법
WO2014125993A1 (ja) 切断装置、切断方法、および光学部材貼合体の製造装置
CN104541317B (zh) 光学显示器件的生产方法以及光学显示器件的生产系统
CN104541318B (zh) 光学显示器件的生产系统以及光学显示器件的生产方法
KR20150068951A (ko) 검출 장치, 광학 부재 접합체의 제조 장치 및 광학 부재 접합체의 제조 방법
JP2015036730A (ja) 光学部材貼合体の製造装置
CN104204923B (zh) 光学显示设备的生产系统
CN104520917B (zh) 光学显示器件的生产方法以及光学显示器件的生产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