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197413B - 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197413B
CN105197413B CN201510535397.9A CN201510535397A CN105197413B CN 105197413 B CN105197413 B CN 105197413B CN 201510535397 A CN201510535397 A CN 201510535397A CN 105197413 B CN105197413 B CN 10519741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body
air
internal layer
flush packaging
gas flus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53539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197413A (zh
Inventor
张嘉盈
谢斐
吴志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Air Paq Packagi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Air Paq Packagi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Air Paq Packagi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Air Paq Packagi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535397.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197413B/zh
Publication of CN1051974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97413A/zh
Priority to PCT/CN2016/083004 priority patent/WO2016188389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1974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9741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81/00Containers, packaging elements, or packages, for contents presenting particular transport or storage problems, or adapted to be used for non-packaging purposes after removal of contents
    • B65D81/02Containers, packaging elements, or packages, for contents presenting particular transport or storage problems, or adapted to be used for non-packaging purposes after removal of contents specially adapted to protect contents from mechanical damage
    • B65D81/03Wrappers or envelopes with shock-absorbing properties, e.g. bubble fil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uffer Packag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及其制造方法,该装置包括叠合地布置的两层或多层空气包装主体,其中位于内侧的该空气包装主体包括一内层充气包装主体和一内层不充气包装主体。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和该内层不充气包装主体共同形成用于储存待包装物品的一容纳腔。外侧的该空气包装主体包括一外层充气包装主体。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和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都是充气结构,从而增强该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的缓冲性能。

Description

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空气包装装置及其制造方法,更详而言之涉及一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现代物流业中,最广泛应用的是包装盒(包装箱)。然而,这种传统的包装盒的包装方式,都没有提供防撞防碰防跌功能。也就是说,在运输或储存过程中,包装盒或包装箱会被扔来扔去,很容易导致其变形,从而可能会导致被包装物品的损坏或变形。所以对一些包装要求较高的物品,例如电子数码产品、塑料陶瓷、生物化工产品、食品医药等,都需要给包装物品提供缓冲作用,以防止包装物品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遭到损坏。现有的解决方案,例如传统的纸质包装盒,其可以是在纸质包装盒内部填充有缓冲材料如泡沫材料来达到提供缓冲作用的目的。然而,将这种包装盒和填充的缓冲材料运送到包装地时,其运输和储存的成本是非常昂贵的。而且缓冲泡沫材料污染环境,并不环保。
另外的改进方案是现在市面上可见的充气包装袋,其由四层薄膜经过一系列热封工艺形成,其中两层外层薄膜之间形成充气室,两层内层薄膜形成单向充气阀,以用于向对应的充气室中充入气体并且防止充气室中的气体泄露出去。其中两层外层薄膜经过一系列的折叠后形成可以容纳包装物品的容纳腔室,这样,包装物品可以在各个侧面受到充气包装袋的缓冲,以防止外界的冲击应力作用至包装物品,从而防止包装物品的损坏。然而,由两层外层薄膜形成的单层式充气包装袋的缓冲性能仍然有限,例如充气包装袋的一侧壁受到撞击时,该充气包装袋内空气不能有效分散,并且充气包装袋的侧壁不能及时恢复形状,造成冲击应力在局部过于集中,从而应力传递至包装物品,造成包装物品的损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其包括互相叠合的两层或多层空气包装主体,其中一层空气包装主体与相邻另一层空气包装主体叠合地布置,从而增强整个空气包装装置的缓冲性能,其中处于最内层的空气包装主体包括一具有不充气结构的底壁,以增大该空气包装装置的包装空间并增强被包装物于该空气包装装置内的稳定性。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其中互相叠合的两层或多层空气包装主体热封在一起而形成整个该空气包装装置,或者两层或多层空气包装主体一体地形成,从而本发明的该空气包装装置制作工艺简单。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其中该空气包装装置包括一体成形的两层空气包装主体,并且两层空气包装主体通过连接部一体地连接,从而使这两层空气包装主体呈叠合地布置,从而显著提高本发明的该空气包装装置的缓冲性能。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其中该两层空气包装主体分别为一外层空气包装主体和一内层空气包装主体,其中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包括一具有不充气结构的底壁,以增大该空气包装装置的包装空间并增强被包装物于该空气包装装置内的稳定性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其中两层空气包装主体包括内层空气包装主体和外层空气包装主体,其中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包括一空气包装主体和一内层不可充气包装主体,其中该空气包装主体和该内层不可充气包装主体一体地形成,从而本发明的该空气包装装置制作工艺简单。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其中该空气包装主体包括多个内层充气单元,其中该内层充气单元包括一对处于相对位置的内层充气单元和一连接该对内层充气单元的内层不充气单元,该外层空气包装主体包括多个外层充气单元,该内层充气单元与该外层充气单元呈叠合地布置,从而通过叠合的该内层充气单元和该外层充气单元增强整个空气包装装置的缓冲性能。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其中该内层不充气单元与相应的该内层充气单元和相应的该外层充气单元一体连接地充气单元。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其中每一充气单元设置一充气阀,其中气体通过该充气阀进入该内层充气单元和该外层充气单元。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多层式空气包装置,其中该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设置一充气通道,其中当为该空气包装装置充气时,该充气通道使该充气单元中的每一充气单元的该充气阀与其它充气单元的充气阀相连通,以使进入该充气通道的气体能够通过相应的该充气阀进入相应的该充气单元。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其中该充气通道具有一充气口,其中通过该充气口,空气进入该充气通道,进而进入通过相应的该充气阀进入该充气单元。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其中该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包括一充气嘴,其中该充气嘴被设置于该充气口,以方便对该空气包装装置进行充气。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其中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的该内层充气单元与该外层空气包装主体的该外层充气单元不会完全紧密地贴合,而是会产生预定的空隙,从而叠合地布置的两层充气单元增强整个空气包装装置的各个侧面的弹性回复力,从而提高各个侧面的缓冲性能。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其中该外层充气单元受到冲击应力时,该外层充气单元内的空气会暂时性分配至该内层充气单元,然而该内层充气单元的缓冲回得力再使空气返回至该外层充气单元,使该外层充气单元回复到初始状态,这样保证了空气不会过于集中于某个特定区域。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其中该外层充气单元受到冲击应力时,该外层充气单元内的空气会暂时性分配至该内层充气气单元,然而该内层冲气单元的缓冲回得力再使空气返回至该外层充气单元,使该外层充气单元回复到初始状态,这样保证了空气不会过于集中于某个特定区域。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其中该内层充气单元和该外层充气单元相当于提供了多级空气缓冲作用,设置该内层充气单元反过来增强了该外层充气单元的缓冲作用,而设置该外层充气单元反过来也增强了该内层充气单元的缓冲作用。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其中该内层充气单元和该外层充气单元还可以不完全重叠地排列,从而减小该空气包装装置的厚度,又使各层空气包装主体缓冲能力较弱的区域通过与其叠合的另一层空气包装主体缓冲能力较强的区域得到补强,从而提高了整个空气包装装置的缓冲性能。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其中互相叠合的外层充气单元和内层充气单元分别具有相同或不同的充气单元结构,如尺寸和形状不同,从而提供多级缓冲效果。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其中该外层充气单元和该内层充气单元各自可以设置大小直径气室,通过大小直径气室的排列不同提高缓冲性能,以及对该待包装物品的适应性。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其中该空气包装装置结构简单,制作方便,适合于包装领域的大规模应用。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提供一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其包括叠合地布置的两层或多层空气包装主体,其中位于内侧的所述空气包装主体包括一内层充气包装主体和一内层不充气包装主体,其中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和所述内层不充气包装主体共同形成用于储存待包装物品的一容纳腔,其中外侧的所述空气包装主体包括一外层充气包装主体,其中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和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都是充气结构,从而增强所述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的缓冲性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两层或多层充气包装主体包括2-20层所述空气包装主体。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两层或多层充气包装主体包括内层空气包装主体和外层空气包装主体,所述内层空气包装主体形成所述容纳腔,并且设置在所述外层空气包装主体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层不充气包装主体形成所述内层空气包装主体的一内底壁。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层空气包装主体和所述外层空气包装主体在其叠合的方向通过热封或粘接方式固定在一起。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层或外层充气包装主体各自包括一个或多个子充气单元,其中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和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一体地连接,并且由一个可充气主体形成,其中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和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各自包括由所述子充气单元形成的内层充气单元和外层充气单元。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和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中,至少一层所述充气包装主体的至少一所述子充气单元与另一层所述充气包装主体的对应的至少一所述子充气单元错位地叠合地布置,以增强所述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的缓冲性能,其中所述内层充气单元和所述外层充气单元呈错位叠层地布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还包括一个或多个转折部,其中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和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通过所述转折部一体地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可充气主体包括多个并排排列的充气单元和用于分隔相邻两个所述充气单元的一个或多个分隔缝,各个所述充气单元经由弯折缝分隔成连通的多个所述子充气单元,其中所述转折部包括一个或多个转折充气单元,以及设于所述转折充气单元的转折缝,所述转折缝使得一个所述内层/外层充气包装主体的所述分隔缝各自与另一个所述外层/内层充气包装主体的所述分隔缝不重叠。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折缝倾斜地或呈曲线状地一体地延伸于所述分隔缝。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折缝呈L形地一体地延伸于所述分隔缝。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可充气主体包括多个并排排列的充气单元和用于分隔相邻两个所述充气单元的一个或多个分隔缝,各个所述充气单元经由弯折缝分隔成连通的多个所述子充气单元,其中所述内层和外层充气包装主体的连接处形成有转折缝,所述转折缝垂直地延伸于所述分隔缝使得一个所述内层/外层充气包装主体的所述分隔缝各自与另一个所述外层/内层充气包装主体的所述分隔缝不重叠。
在一个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所述转折缝朝向相同的方向延伸或朝向相反的方向延伸。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层空气包装主体还包括一个或多个折叠部,从而在折叠后,所述折叠部使得所述内层空气包装主体的角落位置呈大致直角,并且其中所述外层空气包装主体还包括一个或多个折叠部,从而在折叠后,所述折叠部使得所述外层空气包装主体的角落位置呈大致直角。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折叠部通过排气缝减小充气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折叠部是不充气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和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各自选择性具有直径大小不同的所述子充气单元,或直径大小相同的所述子充气单元。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的侧部具有一个或多个大直径子充气单元。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层空气包装主体还具有内接缝,设于侧部的至少两个所述内层充气单元之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接缝附近设置有未充气气室,从而增大侧部的所述内层充气单元气室之间的缓冲空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空气包装主体由第一气室膜和第二气室膜经热封和折叠工艺而形成,其中所述空气包装主体的所述可充气主体与所述内层不充气包装主体一体连接,其中所述可充气主体与所述内层不充气包装主体之间设置连续的密封缝以使所述内层不充气包装主体不能充气,其中所述可充气主体形成充气口和主通道,并且各个充气单元中设置有充气阀,空气从所述充气口进入所述主通道,并且从所述主通道经由所述充气阀进入各个所述充气单元。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气阀包括两阀膜,其分别与所述第一气室膜和所述第二气室膜热封在一起,所述两阀膜之间形成一进气通道,当通过所述进气通道向所述充气单元充气后,所述两阀膜的内表面自动贴在一起,以防止进入所述充气单元的气体从所述进气通道反渗。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底壁由形成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的气室膜或形成所述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的充气阀的阀膜形成。
根据本发明的另外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其包括互相连接的内层空气包装主体和外层空气包装主体,所述内层空气包装主体包一内层充气包装主体和一内层不充气包装主体,其中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形成一内前侧壁和一内后侧壁,其中所述内层不充气包装主体形成一内底壁,其中所述内前侧壁、所述内后侧壁和所述内底壁连接在一起并且共同界定出用于容纳待包装物品的容纳腔,其中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包括多个内层充气单元,其中所述外层空气包装主体包括一外层充气包装主体,其中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包括多个外层充气单元,所述外层充气单元形成外层前侧壁和外层后侧壁。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层前侧壁和所述内层后侧壁的所述内层充气单元分别和所述外层前侧壁和所述外层后侧壁的所述外层充气单元呈对齐叠合或错位叠层地布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还包括由所述内层充气单元形成的内左侧壁和内右侧壁,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还包括由所述外层充气单元形成的外层左侧壁和外层右侧壁。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或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还包括由所述内层充气单元或所述外层充气单元形成的顶侧壁。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层空气包装主体和所述外层空气包装主体通过热封或粘接方式固定在一起。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和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一体地连接,并且由一个可充气主体形成,其中所述可充气主体包括多个并排排列的充气单元和用于分隔相邻两个所述充气单元的一个或多个分隔缝,各个所述充气单元经由弯折缝分隔成连通的多个所述子充气单元,所述子充气单元形成沿着长度方向布置的所述内层充气单元和所述外层充气单元,其中所述分隔缝沿着其长度方向的局部形成转折缝,从而使得所述内层/外层充气包装主体的所述分隔缝各自与另一个所述外层/内层充气包装主体的所述分隔缝不重叠。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折缝垂直地或倾斜地或呈曲线状地延伸于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的所述分隔缝和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的所述分隔缝之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还包括连接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和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的一个或多个转折部,其中所述转折部包括形成于所述转折缝之间的多个转折充气单元。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空气包装体由第一气室膜和第二气室膜经热封和折叠工艺而形成,所述可充气主体形成充气口和主通道,并且各个充气单元中设置有两层或三层薄膜形成的单向充气阀,空气从所述充气口进入所述主通道,并且从所述主通道经由所述充气阀进入各个所述充气单元。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还包括多个连接热封缝,用于在所述内层空气包装主体和所述外层空气包装主体沿叠合的方向将所述内层和外层空气包装主体连接,以使所述内层空气包装主体保持预设形状。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通道位于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
在一个实施例中,不充气的所述内底壁由分别一体地延伸于所述内前侧壁和所述内后侧壁的两部分热封或粘接形成,并且所述两部分各自藉由第一和第二密封缝的封合而不充气。
在一个实施例中,不充气的所述内底壁由一体地延伸于所述内前侧壁/所述内后侧壁的气室膜或阀膜的延伸部分形成,并且并一步地与所述内后侧壁/内前侧壁热封或粘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不充气的所述内底壁由一层膜或多层膜叠合形成。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层不充气包装主体与所述外层充气空气包装主体通过所述连接热封缝相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与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通过所述连接热封缝相连接。
依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将第一和第二气室膜,以及形成充气阀的阀膜叠合地排列,并且经热封形成一空气包装体;
(b)沿着一第一密封缝热封使所述空气包装体形成可储存气体的可充气主体和与所述可充气主体密封连接的一不充气主体;
(c)沿着多条分隔缝热封使所述可充气主体形成多个独立的充气单元,各个所述充气单元中设置有至少一所述充气阀,其中所述可充气主体形成充气口和主通道,空气从所述充气口进入所述主通道,并且从所述主通道经由所述充气阀进入各个所述充气单元;以及
(d)沿着多列弯折缝热封使各个所述充气单元形成多个连通的子充气单元,以形成多个侧壁,将多个所述侧壁沿着所述弯折缝弯折从而形成具有立体构型的空气包装装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其中所述分隔缝局部形成有一条或多条转折缝,所述转折缝使得沿着长度方向的相邻两个所述子充气单元经弯折后呈错位地布置,从而使所述空气包装体形成所述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步骤:将多个所述侧壁弯折后形成两层或多层空气包装主体。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两层或多层充气包装主体包括内层空气包装主体和外层空气包装主体,所述内层空气包装主体形成用于容纳待包装物品的容纳腔,所述外层空气包装主体设置在所述内层空气包装主体外部并且与所述内层空气包装主体呈错位叠层结构。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子充气单元的直径大小一致,或形成大直径气室和小直径气室的搭配结构。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步骤:在所述内层空气包装主体的侧部形成大直径气室,这些大直径气室内表面呈弧度排列从而易于卡合待包装物品。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步骤:在所述内层空气包装主体的侧部通过内接缝的热封,使整个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的侧部形成多层所述子充气单元形成的叠合结构,以增强所述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的侧部弹性回复力。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折缝垂直地或倾斜地或曲线状地延伸于所述分隔缝的局部位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步骤:形成连接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和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的一个或多个转折部,所述转折部包括形成于所述转折缝之间的多个转折充气单元。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步骤:形成用于连接所述内层空气包装主体和所述外层空气包装主体的多个连接热封缝。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气阀包括两阀膜,其分别与所述可充气主体的所述第一气室膜和所述第二气室膜热封在一起,所述两阀膜之间形成一进气通道,当通过所述进气通道向所述充气单元充气后,所述两阀膜的内表面自动吸附粘在一起,以防止进入所述充气单元的气体从所述进气通道反渗。
本发明的这些和其它目的、特点和优势,通过下述的详细说明,附图和权利要求得以充分体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一空气包装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该空气包装装置的侧面半剖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该空气包装装置的截面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该空气包装装置未充气时的展开状态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该空气包装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该空气包装装置的底侧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该空气包装装置应用于包装物品时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一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一空气包装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该空气包装装置的侧面半剖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该空气包装装置的截面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该空气包装装置未充气时的展开状态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该空气包装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该空气包装装置应用于包装物品时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14是根据本发明的一第三优选实施方式的一空气包装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15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第三优选实施方式的该空气包装装置的侧面半剖示意图。
图16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第三优选实施方式的该空气包装装置的截面示意图。
图17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第三优选实施方式的该空气包装装置未充气时的展开状态示意图。
图18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第三优选实施方式的该空气包装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根据本发明的一第四优选实施方式的一空气包装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0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第四优选实施方式的该空气包装装置的侧面半剖示意图。
图21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第四优选实施方式的该空气包装装置的截面示意图。
图22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第四优选实施方式的该空气包装装置未充气时的展开状态示意图。
图23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第四优选实施方式的该空气包装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4是根据本发明的一第五优选实施方式的一空气包装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5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第五优选实施方式的该空气包装装置的未充气时的展开状态示意图。
图26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第五优选实施方式的一第一变形实施方式的一空气包装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7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第五优选实施方式的上述第一变形实施方式的该空气包装装置的未充气时的展开状态示意图。
图28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第五优选实施方式的一第二变形实施方式的一空气包装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9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第五优选实施方式的上述第二变形实施方式的该空气包装装置的未充气时的展开状态示意图。
图30A,30B,30C和30D阐释了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空气包装装置的单向充气阀、进气单元以及不充气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1~33B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空气包装装置的另一种单向充气阀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述描述被揭露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制造和使用本发明。下述描述中提供的较佳实施方式仅作为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示例和修改,其并不构成对本发明范围的限制。下述描述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和发明范围地应用于其它实施方式、可选替代、修改、等同实施和应用。
如附图之图1至图7所示是根据本发明的一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其可以用于储存电子产品、食品、医药产品、化工原料、生物材料、塑料陶瓷、快速消费品等各种待包装物品。因为该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具有空气缓冲性能,从而其适合用于为该待包装物品提供空气缓冲的效果,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上述待包装物品并不限于这里所举出的例子,根据实际需要,本发明的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也可以适用于其他类物品的包装。
具体地,该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包括两层或多层空气包装主体,其互相叠合地布置,从而增强整个空气包装装置的缓冲性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该两层或多层空气包装主体可以是两层空气包装主体,三层空气包装主体或更多层空气包装主体。在该优选实施方式中,以两层空气包装主体为例,其包括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和外层空气包装主体8,其互相叠合地布置,以增强该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的周壁的缓冲性能。
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包括一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和一内层不充气包装主体7。该外层空气包装主体8包括一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
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和该内层不充气包装主体7可以是单独结构,其通过热封等连接方式连接成整体结构,也可以是一体结构,在本发明的该优选实施方式中,以一体结构为例。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和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可以是单独的充气结构,其通过热封等连接方式连接成整体结构,也可以是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和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是一体结构,在本发明的该优选实施方式中,以一体结构为例。
在本发明的该优选实施方式中,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与该不充气包装主体7共同形成该空气包装装置的空气包装体6,其中该空气包装体6包括一第一气室膜101和一第二气室膜102。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和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由一可充气主体10一体地形成。当然,单独的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和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形成的整体结构也具有多层式结构,从而能增强整个该多层式空气包装的缓冲性能。
在本发明的该优选实施方式中,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和该外层空气包装主体8呈叠层地布置。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和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呈叠层地布置。更具体地,该可充气主体10包括由该第一气室膜101和该第二气室膜102相互重叠而形成的至少一充气单元11,其中该充气单元11包括一充气腔12并形成有至少一充气口13,该充气口13与该充气腔12相连通以用于向该充气腔12充气。如图中所示,两个或多个充气单元11并排排列以形成可充气主体10,其中每个该充气单元11设置一充气阀20。换句话说,各个该充气单元11可以独立地充气,在相邻两该充气单元11之间形成一延长的分隔缝103,其可以实施为相邻两该充气单元11之间的热封线,从而藉由这些分隔缝103可以将该充气腔12分成多个单独的充气腔12。这样在一个该充气单元11被损坏而漏气时,其他的该充气单元11可以不受影响。当然,值得一提的是,该充气单元11也可以互相连通,这样只需要一个充气阀20,就可以对所有该充气单元11充气。也就是说,本发明的该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可以通过该第一气室膜101和该第二气室膜102的热封形成多个该充气单元11。
另外,因为每该充气单元11的形状在充气后可以变化,从而可充气主体10可以制成各种形状和尺寸。该充气单元11可以是条状(如横向条状和/或纵向条状等),块状等,其形状不受限制,在该优选实施方式中,该充气单元11可以形成条状。
所述空气包装体6还包括一进气单元64。所述进气单元64具有一进气主通道641。依据本发明的所述第一优选实施例,所述进气主通道641
在本优选实施方式中,该空气包装体6还包括一进气单元64。所述进气单元64具有一进气主通道641。依据本发明的所述第一优选实施例,所述进气主通道641由所述第一气室膜101和所述第二气室膜102形成。所述第一气室膜101和所述第二气室膜102进一步形成所述进气单元64的一充气口13,其中所述进气单元64的所述进气主通道641与所述充气单元11的所述充气腔12相连通,所述充气口13适于安装外部的一充气泵,以将空气送入所述进气主通道641,进而经过所述充气阀20分配到所述充气单元11,使得所述空气包装体6具有空气缓冲作用,以保护所述待包装物。
如图30A所示,依据本发明的所述第一优选实施例,所述进气主通道641由所述第一气室膜101和所述第二气室膜102形成。值得一提的是,这仅仅是对本发明的示例而非限制。
如图30B所示,依据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所述进气主通道641也可以由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形成。相应的,所述进气单元64的所述充气口13由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形成。当然,所述进气主通道641也可以由所述可充气主体10的所述第一气室膜101和所述充气阀20的所述第二密封膜22形成或者由所述可充气主体10的所述第二气室膜102和所述充气阀20的所述第一密封膜21形成。相应的,所述进气单元64的所述充气口13由所述可充气主体10的所述第一气室膜101和所述充气阀20的所述第二密封膜22形成或者由所述可充气主体10的所述第二气室膜102和所述充气阀20的所述第一密封膜21形成。
该进气主通道641与该充气口13相连通,并且通过一个或多个该充气阀20与每个充气单元11相连通,这样当从该充气口13充气时,空气会进入该进气主通道641,然后该进气主通道641将空气导引进入对应的各个该充气阀20,从而空气再进入到各个该充气单元11中。也就是说,该进气主通道641是一空气分配通路,其将从充气口13中充入的空气分配到各个该充气单元11。充气口13处可以设置有充气嘴131,以连接到一充气设备如充气泵,从而为该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填充空气。
该可充气主体10的每个该充气单元11分别具有多个弯折缝104,这样使每个该充气单元11进一步形成多个对应的子充气单元111。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该充气单元11的该弯折缝104的位置对应,也就是说,可充气主体10具有多列互相间隔地设置的弯折缝104,设置在多个该充气单元11的该弯折缝104沿着直线排列,但是并不是连续的,从而相邻两列该弯折缝104之间形成一个侧壁,从而使该具有空气缓冲性能的包装盒形成了多个侧壁,这些侧壁包围出一容纳腔,以用于容纳该待包装物品。也可以说,该可充气主体10具有多列用于弯折的弯折缝104,其可以排列成互相间隔地设置的节点线,从而沿着这些列弯折缝104,使可充气主体10形成多个气室侧壁,从而形成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和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
在本发明的该优选实施方式中,该内层不充气包装主体7由不充气主体70一体地形成。如图30A所示,依据本发明的该第一优选实施,该不充气主体70由该第一气室膜101和该第二气室膜102相互重叠而形成。值得一提的是,这仅仅是对本发明的示例而非限制。如图30B所示,该不充气主体70由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形成。如图30C和图30D所示,依据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该不充气主体70也可以由一层膜形成。具体地,该不充气主体70可以由该第一气室膜101、该第二气室膜102、所述第一密封膜21或所述第二密封膜22形成。值得一提的是,该不充气主体70的结构应与该进气单元64的结构相适应。
该不充气主体70包括至少一不可充气单元71。该不可充气单元71包括一第一密封缝711和一第二密封缝712。在本发明的该优选实施方式中,该第一密封缝711将该不可充气单元71与该进气主通道641隔开。这样,当从该充气口13充气时,进入该进气主通道641的空气不会进入该不可充气单元71,进而保证充气效率。该第二密封缝712用于将该不充气主体70的该不可充气单元71与该可充气主体10的该充气单元11隔开,防止该可充气主体10的该充气单元11内的空气进入该不充气主体70的该不可充气单元71。
在本发明的该优选实施方式中,该可充气主体10形成连接部30,并且一体与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和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相连接。该连接部30包括多个转折缝31,以及延伸于相邻两个该转折缝31之间的转折单元32。该转折缝31延伸于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和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的该充气单元11之间,并且连接于该分隔缝103,并与该分隔缝103呈直线排列。值得一提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能够理解,上述该转折缝31与该分隔缝103呈直线排列仅仅是对本发明的示例而非限制。依据本发明的其它优选实施方式,该转折缝31也可以倾斜地或者通过其它方式延伸于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和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的该充气单元11之间,并且连接于该分隔缝103。
另外,各个该充气单元11的该弯折缝104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也就是说,可充气主体10的多列该弯折缝104的列数可以变化,从而对应的可充气主体10可以具有多个侧壁。从而使该空气包装装置形成不同的形状的容纳空间,以形成不同形状和结构的空气包装装置。
另外,这些弯折缝104没有将相邻的该子充气单元111隔开,也就是说,相邻的该子充气单元111之间形成有至少一连通通道112,从而在充气时,空气通过这些连通通道112进入每个该子充气单元111。在图中所示的实例中,相邻的该子充气单元111之间的中心部位设置有热封形成的该弯折缝104,该弯折缝104的两侧形成有该连通通道112。在另外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该子充气单元111的两端部位热封形成该弯折缝104,而中间部位形成该连通通道112。
由图中可见,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的该子充气单元111和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的该子充气单元111叠合地布置,从而形成双层结构。进一步地,该充气单元11的这些子充气单元111沿着长度方向排列,从而分别形成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的多个内层充气单元1111,以及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的多个外层充气单元1112。该内层充气单元1111和该外层充气单元1112各自是彼此的延伸段,并且一体地连接形成该充气单元11。该内层充气单元1111和该外层充气单元1112经弯折分别用于形成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和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的侧壁,并且呈叠合状地布置。
例如在该优选实施方式中,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形成外前侧壁2a,外后侧壁2b,和外底侧壁2e。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形成内前侧壁1a,内后侧壁1b。沿该空气包装体6的两端密封缝116和117热封起来,从而将该空气包装体6首尾连接于一起,从而该空气包装体6的该不充气包装主体7形成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一内底侧壁7e。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的该内底侧壁7e与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该内前侧壁1a,该内后侧壁1b共同形成了存放待包装物品的容纳腔100。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的该内底侧壁7e为不充气结构,所以该内底侧壁7e与该内前侧壁1a和该内后侧壁1b共同形成的容纳腔100的空间较之该内底侧壁7e为充气结构时增大,进而能够容纳更大体积的被包装物。另一方面,由于不充气的该内底侧壁7e处于该容纳腔100的底部,该容纳腔100形成一底部空间相对较大的形状和结构。当体积适当的被包装物品被包装于该容纳腔100时,该容纳腔100的底部能够为被包装物提供更充足的空间,同时,该内前侧壁1a和该内后侧壁1b能够对该被包装物提供固定作用,使该被包装物更稳定、更牢固地被包装于该容纳腔100。
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该内前侧壁1a和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的该外前侧壁2a叠合地布置,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该内后侧壁1b和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的该外后侧壁2b叠合地布置,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的该内底侧壁7e和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的该外底侧壁2e叠合地布置,从而在本发明的该空气包装装置的各个侧面形成多层式叠合结构。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该内底侧壁7e为不充气结构,但是,该内底侧壁7e和该外底侧壁2e之间的叠层布置仍然可以起到多级缓冲作用。例如,依据本发明的该第一优选实施方式,该内底侧壁7e和该外底侧壁2e之间形成缓冲空间120,以增强该空气包装装置的缓冲作用。当该外底侧壁2e受到外力撞击时,该外底侧壁2e不会将外力直接传递至被包装物,而是通过该缓冲空间120进行一定程度的缓冲。
值得一提的是,在该优选实施方式中,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形成具有容纳腔100的内袋,而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也形成具有容纳空间的外袋,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延伸进入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形成的该外袋的该容纳空间,从而形成袋中袋结构。当然,本发明在这方面并不受到限制,在实际应用中,也可以有其他结构,而不是形成完全规则的袋体结构。
这样,在本发明的该优选实施方式中,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的该内层充气单元1111与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的该外层充气单元1112叠层地布置,以增强本发明的该空气包装装置的缓冲性能。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的该内层充气单元1111与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的该外层充气单元1112叠层地布置从而在该内层充气单元与该外层充气单元之间形成缓冲空间,这样,施加到该外层充气单元的冲击应力不会直接传递至待包装物品,而是通过该缓冲空间给该外层充气单元1112提供预定的缓冲效果,然后该内层充气单元1111进一步地提供缓冲效果,从而有效地分散冲击应力。
该外层充气单元1112受到冲击应力时,该外层充气单元1112内的空气会暂时性分配至该内层充气单元1111,然而该内层充气单元1111的缓冲回复力再使空气返回至该外层充气单元1112,使该外层充气单元1112回复到初始状态,这样保证了空气不会过于集中于某个特定区域。该外层充气单元1112和该内层充气单元1111的叠合布置,增强了其回复性能,从而能更有效地提供缓冲性能。
在本发明的该优选实施方式中,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的该内底侧壁7e为不充气结构,这进一步增加了该容纳腔100的底部容纳空间,并提高了待包装物品被收纳于该容纳腔100时的稳定性。
进一步,该空气包装体6还包括多个连接热封缝601,用于将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固定于该外层空气包装主体8,从而防止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在该外层空气包装主体8形成的空间内晃动,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待包装物品被收纳于该容纳腔100时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该连接热封缝601将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固定于该外层空气包装主体8有助于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保持预设的形状,防止因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的侧壁相互靠近而导致该容纳腔在为装物品时空间变小,进而防止待包装物品被装入该容纳腔时的操作不便。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连接热封缝601的位置对应,也就是说,该空气包装体6具有两列互相间隔地设置的连接热封缝601。该连接热封缝601沿着直线排列,从而在该两列该连接热封缝601之间形成该内底侧壁7e。值得一提的是,该连接热封缝601的设置位置能够帮助设定该内底侧壁7e与该外底侧壁2e之间的预设距离,进而设定该缓冲空间120的大小。
值得一提的是,该连接热封缝601可以是在该空气包装装置被折叠为预设形状后经一次热封形成,也可以在该空气包装装置未充气时的展开状态首先经一次热封形成相应预连接热封缝6011,然后在该空气包装装置被折叠为预设形状后将每两相应该预热封连接点6011进行二次热封形成该连接热封缝601。
当然,依据本发明的其它优选实施方式,该空气包装体6也可以没有该连接热封缝601。虽然没有该连接热封缝601会使本发明失去部分优点,但这并不影响该空气包装装置的使用。当被包装物品被容纳于该容纳腔100时,该被包装品可以给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一向外的作用力,进而使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保持预设形状。
值得一提的是,该进气主通道641被用于对该空气包装装置进行充气,但是该进气主通道641本身通常不形成能够保持气体的气室,所以在该空气包装装置的充气使用状态,该进气主通道641形成不充气结构。本发明对该进气主通道641形成的不充气结构加以利用,不仅节约材料,增加材料利用率,而且使整个空气包装装置的结构更加协调、完善。这时,该进气主通道641形成的不充气结构在对该充气包装装置进行充气后仍可以发挥其作用,例如帮助连接、增大容纳空间100等。
依据本发明的该第一优选实施方式,该进气主通道641被设置于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这时,该充气嘴131被露出。所以该充气嘴131还具有导引作用,以帮助使用者快速找到充气部位并连接该充气口13。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一体地通过一个或多个连接部30连接于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以用来包装该包装物品时,能起到对包装物品的定位作用,从而加强缓冲作用。该连接部30形成两排弯折缝104之间,从而该连接部30也形成充气结构,如图中所示,可以加强该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的顶部缓冲性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该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也可以没有明显的该连接部30,即相邻的内层充气单元1111和外层充气单元1112一体地折弯成形。
当包装物品存储在本发明的包装装置内时并在运输时,整个空气包装装置因为受到冲击而晃动时,因为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的拉扯作用,使包装物品不会集中在某个局部位置。具体地,例如,当包装物品欲向右侧角落晃动时,本发明的该空气包装装置的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左侧边因为连接于外侧的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上,从而其拉扯作用会使包装物品会回到原来的位置。也就是说,包装物品存储在空气包装装置的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中时,会始终倾向于保持在固定位置,并且与外侧的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保持预定距离,而不直接接触,从而施加至外侧的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的应力得以通过密封气室均匀分散,而不会从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的密封气室直接传递给包装物品。
另外一方面,因为本发明的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与外侧的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连接固定,这使得本发明的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和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之间的缓冲空间会有预定量的空气。当充气立体包装体形成的外层充气包装主体受到撞击和冲击时,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和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之间的缓冲空间和预定量的空气也形成一层气室结构3,从而会有助于起到缓冲作用,并且将包装物品与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的密封气室相隔开,从而防止施加至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的密封气室的冲击力直接传递至包装物品。这样,通过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与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之间的空气缓冲作用,使得设置两层充气包装主体也增强了本发明的空气包装装置的缓冲包装作用。
另外,该内层和外层空气包装主体8和9的两端部的端充气单元1113之间还通过端接缝114连接,而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还设置有内接缝115,其将侧缓冲单元1114封合在一起,从而在该侧缓冲单元1114和该端充气单元1113提供缓冲空间,这样使得侧部的充气单元也形成叠合结构,从而具有较强的弹性回复力,从而增强了整个空气包装装置的侧部缓冲性能。
值得一提的是,为使该充气嘴131被露出,该充气嘴131一侧的该端接缝114不是连续的。也就是说,该充气嘴131一侧的该端接缝114具有多间断部1140,以便在该空气包装装置的一折叠状态,该充气嘴131能够从该空气包装装置的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延伸至该外层空气包装主体8之外,以方便对该空气包装装置进行充气。
本发明的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的该内层充气单元1111与外侧的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的该外层充气单元1112可以具有大致相同的结构,也可以是具有不同形状和尺寸的结构。例如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的该子充气单元111和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的该子充气单元111具有不同的气室结构。更具体地,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的该外层充气单元1112可以被子分隔缝1003进一步分成多个分充气单元11121,这样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的一个该内层充气单元1111对应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的该外层充气单元1112形成的多个分充气单元11121。例如,在图中所示的例子中,各个该外层充气单元1112被一条该子分隔缝1003分成两个该分充气单元11121,这样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的一个该内层充气单元1111对应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的该外层充气单元1112形成的两个分充气单元11121。
也可以说,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形成大直径气室结构,而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形成小直径气室结构,这样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和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形成多层不同气室结构的排列,每层气室提供不同层次的缓冲性果,具体地,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提供的大直径气室的缓冲效果、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和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之间的填充空气的缓冲效果、以及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的小直径气室缓冲效果共同使整个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提供多级缓冲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理解的是,本发明的多层空气包装装置中,也可以是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具有小直径充气单元,而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具有大直径充气单元。或者,内层和外层都具有大小直径充气单元,并且根据需要而交替排列。
如图中所示,当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和该外层空气包装主体8的底壁的气室长度较短,而侧壁的气室长度较长时,该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适合于包装平板状或薄形物品。在实际应用中,也可以使用多个该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来包装待包装物品,例如可以用两个该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以对套的方式包装待包装物品。
当然,根据本发明的其它优选实施方式的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当该内层和外层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和9的底壁的气室长度与侧壁的气室长度相当时,该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适合用于方形待包装物品。
如图8至图13是根据本发明的一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具有类似上述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的结构,并且更适合用于方形待包装物品。
类似地,该空气包装装置包括一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A和一外层空气包装主体8A,其互相叠合地布置,以增强该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的周壁的缓冲性能。
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A包括一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A和一内层不充气包装主体7A。该外层空气包装主体8A包括一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A。
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A和该内层不充气包装主体7A可以是单独结构,其通过热封等连接方式连接成整体结构,也可以是一体结构,在本发明的该优选实施方式中,以一体结构为例。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A和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A可以是单独的充气结构,其通过热封等连接方式连接成整体结构,也可以是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A和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A是一体结构,在本发明的该优选实施方式中,以一体结构为例。
在本发明的该优选实施方式中,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A、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A与该不充气包装主体7A共同形成该空气包装装置的空气包装体6A,其中该空气包装体6A包括一第一气室膜101和一第二气室膜102。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A和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A由一可充气主体10A一体地形成。当然,单独的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A和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A形成的整体结构也具有多层式结构,从而能增强整个该多层式空气包装的缓冲性能。
在该优选实施方式例中,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A的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A的内层充气单元1111A形成内前侧壁1a’,内后侧壁1b’,内左侧壁1c’,内右侧壁1d’。沿该空气包装体6A的两端密封缝116A和117A热封起来,从而将该空气包装体6A首尾连接于一起,从而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A的该内层不充气包装主体7A形成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A一内底侧壁7e’。该内前侧壁1a’、该内后侧壁1b’、该内左侧壁1c’、该内右侧壁1d’和该内底侧壁7e’形成了存放待包装物品的容纳腔100A。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A的外层充气单元1112A形成外前侧壁2a’,外后侧壁2b’,外左侧壁2c’,外右侧壁2d’和外底侧壁2e’。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A的该内前侧壁1a’,该内后侧壁1b’,该内左侧壁1c’,该内右侧壁1d’和该内底侧壁7e’与该外层空气包装主体8A的该外前侧壁2a’,该外后侧壁2b’,该外左侧壁2c’,该外右侧壁2d’和该外底侧壁2e’分别叠合地布置,从而在本发明的该空气包装装置的各个侧面形成多层式叠合结构。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A的该内底侧壁7e’为不充气结构,所以该内底侧壁7e’与该内前侧壁1a’、该内后侧壁1b’、该内左侧壁1c’和该内右侧壁1d’共同形成的该容纳腔100A的空间较之该内底侧壁7e’为充气结构时增大,进而能够容纳更大体积的被包装物。另一方面,由于不充气的该内底侧壁7e’处于该容纳腔100A的底部,该容纳腔100A形成一底部空间相对较大的形状和结构。当体积适当的被包装物品被包装于该容纳腔100A时,该容纳腔100A的底部能够为被包装物提供更充足的空间,同时,该内前侧壁1a’和该内后侧壁1b’能够对该被包装物提供固定作用,使该被包装物更稳定、更牢固地被包装于该容纳腔100A。
依据本发明的该第二优选实施方式,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A的该内前侧壁1a’和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A的该外前侧壁2a’叠合地布置,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A该内后侧壁1b’和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A的该外后侧壁2b’叠合地布置,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A的该内底侧壁7e’和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A的该外底侧壁2e’叠合地布置,从而在本发明的该空气包装装置的各个侧面形成多层式叠合结构。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该内底侧壁7e’为不充气结构,但是,该内底侧壁7e’和该外底侧壁2e’之间的叠层布置仍然可以起到多级缓冲作用。例如,依据本发明的该第二优选实施方式,该内底侧壁7e’和该外底侧壁2e’之间形成缓冲空间120A,以增强该空气包装装置的缓冲作用。当该外底侧壁2e’受到外力撞击时,该外底侧壁2e’不会将外力直接传递至被包装物,而是通过该缓冲空间120A进行一定程度的缓冲。
值得一提的是,在该优选实施方式中,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A形成具有容纳腔100A的内袋,而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A也形成具有容纳空间的外袋,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A延伸进入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A形成的该外袋的该容纳空间,从而形成袋中袋结构。当然,本发明在这方面并不受到限制,在实际应用中,也可以有其他结构,而不是形成完全规则的袋体结构。
这样,在本发明的该优选实施方式中,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A的该内层充气单元1111与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A的该外层充气单元1112叠层地布置,以增强本发明的该空气包装装置的缓冲性能。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A的该内层充气单元1111A与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A的该外层充气单元1112A叠层地布置从而在该内层充气单元与该外层充气单元之间形成缓冲空间,这样,施加到该外层充气单元的冲击应力不会直接传递至待包装物品,而是通过该缓冲空间给该外层充气单元1112A提供预定的缓冲效果,然后该内层充气单元1111A进一步地提供缓冲效果,从而有效地分散冲击应力。
该外层充气单元1112A受到冲击应力时,该外层充气单元1112A内的空气会暂时性分配至该内层充气单元1111A,然而该内层充气单元1111A的缓冲回复力再使空气返回至该外层充气单元1112A,使该外层充气单元1112A回复到初始状态,这样保证了空气不会过于集中于某个特定区域。该外层充气单元1112A和该内层充气单元1111A的叠合布置,增强了其回复性能,从而能更有效地提供缓冲性能。
在本发明的该优选实施方式中,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A的该内底侧壁7e’为不充气结构,这进一步增加了该容纳腔100A的底部容纳空间,并提高了待包装物品被收纳于该容纳腔100A时的稳定性。
进一步,该空气包装体6A还包括多个连接热封缝601A,用于将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A固定于该外层空气包装主体8A,从而防止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A在该外层空气包装主体8A形成的空间内晃动,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待包装物品被收纳于该容纳腔100A时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该连接热封缝601A将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A固定于该外层空气包装主体8A有助于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A保持预设的形状,防止因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A的侧壁相互靠近而导致该容纳腔在为装物品时空间变小,进而防止待包装物品被装入该容纳腔时的操作不便。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连接热封缝601A的位置对应,也就是说,该空气包装体6A具有两列互相间隔地设置的连接热封缝601A。该连接热封缝601A沿着直线排列,从而在该两列该连接热封缝601A之间形成该内底侧壁7e’。值得一提的是,该连接热封缝601A的设置位置能够帮助设定该内底侧壁7e’与该外底侧壁2e’之间的预设距离,进而设定该缓冲空间120A的大小。
值得一提的是,该连接热封缝601A可以是在该空气包装装置被折叠为预设形状后经一次热封形成,也可以在该空气包装装置未充气时的展开状态首先经一次热封形成相应预连接热封缝6011A,然后在该空气包装装置被折叠为预设形状后将每两相应该预热封连接点6011A进行二次热封形成该连接热封缝601A。
当然,依据本发明的其它优选实施方式,该空气包装体6A也可以没有该连接热封缝601A。虽然没有该连接热封缝601A会使本发明失去部分优点,但这并不影响该空气包装装置的使用。当被包装物品被容纳于该容纳腔100A时,该被包装品可以给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A一向外的作用力,进而使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A保持预设形状。
该空气包装体6A还包括一进气单元64A。所述进气单元64A具有一进气主通道641A。依据本发明的所述第一优选实施例,所述进气主通道641A由所述第一气室膜101A和所述第二气室膜102A形成。所述第一气室膜101A和所述第二气室膜102A进一步形成所述进气单元64的一充气口13A,其中所述进气单元64A的所述进气主通道641A与所述充气单元11A的所述充气腔12A相连通,所述充气口13A适于安装外部的一充气泵,以将空气送入所述进气主通道641A,进而经过所述充气阀20分配到所述充气单元11A,使得所述空气包装体6A具有空气缓冲作用,以保护所述待包装物。
所述进气主通道641A可以由所述第一气室膜101A和所述第二气室膜102A形成。所述进气主通道641A也可以由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形成。相应的,所述进气单元64A的所述充气口13A由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形成。当然,所述进气主通道641A也可以由所述可充气主体10A的所述第一气室膜101A和所述充气阀20的所述第二密封膜22形成或者由所述可充气主体10A的所述第二气室膜102A和所述充气阀20的所述第一密封膜21形成。相应的,所述进气单元64A的所述充气口13A由所述可充气主体10A的所述第一气室膜101A和所述充气阀20的所述第二密封膜22形成或者由所述可充气主体10A的所述第二气室膜102A和所述充气阀20的所述第一密封膜21形成。
值得一提的是,该进气主通道641A被用于对该空气包装装置进行充气,但是该进气主通道641A本身通常不形成能够保持气体的气室,所以在该空气包装装置的充气使用状态,该进气主通道641A形成不充气结构。本发明对该进气主通道641A形成的不充气结构加以利用,不仅节约材料,增加材料利用率,而且使整个空气包装装置的结构更加协调、完善。这时,该进气主通道641A形成的不充气结构在对该充气包装装置进行充气后仍可以发挥其作用,例如帮助连接、增大容纳空间100A等。
依据本发明的该第二优选实施方式,该进气主通道641A被设置于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A。这时,该充气嘴131A被露出。所以该充气嘴131A还具有导引作用,以帮助使用者快速找到充气部位并连接该充气口13A。
值得一提的是,为使该充气嘴131A被露出,该充气嘴131A一侧的该端接缝114A不是连续的。也就是说,该充气嘴131A一侧的该端接缝114A具有多间断部1140A,以便在该空气包装装置的一折叠状态,该充气嘴131A能够从该空气包装装置的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A延伸至该外层空气包装主体8A之外,以方便对该空气包装装置进行充气。
值得一提的是,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A还包括两内折叠单元41A分别对应位于充气后的该空气包装装置的两个角落处,从而使得在形成的该空气缓冲包装袋的角落处易于折叠,方便立体构型的成形。并且,底壁可以分别和四个周壁大致呈直角地布置,从而在该底壁和四个该周壁之间形成规则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容纳空间。该内折叠单元41A可以向外凸起,以可以塞入该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内部,并且该内折叠单元41A的设置使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A形成两个侧壁1c’和1d’,并且这些侧壁分别和相邻的底壁和前后侧壁之间形成大致直角,从而整个该空气包装装置适合于容纳大致方形的待包装物品。
相应的,该外层空气包装主体8A包括两外折叠单元42A分别对应位于充气后的该空气包装装置的两个角落处,从而使得在形成的该空气缓冲包装袋的角落处易于折叠,方便立体构型的成形。并且,底壁可以分别和四个周壁大致呈直角地布置,从而在该底壁和四个该周壁之间形成规则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容纳空间。该外折叠单元42A可以向外凸起,以可以塞入该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内部,并且该外折叠单元42A的设置使该外层空气包装主体8A形成两个侧壁2c’和2d’,并且这些侧壁分别和相邻的底壁和前后侧壁之间形成大致直角,从而整个该空气包装装置适合于容纳大致方形的待包装物品。
该内折叠单元41A被设置于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A的该不充气包装主体7A,为不充气结构,易于折叠。
该外折叠单元42A可以在对应的该子气室单元111A设置多个排气缝421A来实现,这些排气缝421A减少了对应的该子气室单元111A的充气量,从而便于整个该外折叠单元42A的折叠。而该排气缝421A,例如可以由热封来形成,其形状,尺寸,位置等不受限制,例如可以是多个横向或纵向排列的热封线或热封块。
在另外的实施方式中,外折叠单元42A也可以是不充气单元,而通过子充气单元之间的横向的连通通道来实现气体的分配。另外,各个该内层和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A和2A的该子气室单元可以具有大小不同直径,从而适应于待包装物品的形状和尺寸。并且,大小不同直径的该子气室单元可以实现多级缓冲,从而也增强整个该空气包装装置的缓冲性能。在该优选实施方式例中,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A的侧部具有大直径气室,从而使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A的侧部内壁呈大致弧状,从而更好地与该待包装物品的贴合。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本发明的构思,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A和该外层空气包装主体8A的侧壁的搭配也可以是其他各种选择,例如增加或减小某个侧壁,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也有可能形成顶侧壁,而成为该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的盖子结构。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各种缝如分隔缝,弯折缝,转折缝,端封缝,内接缝等都可以由热封工艺来形成。其通过热封工艺将两层或多层柔性薄膜热封在一起。
如图14至图18所示是根据本发明的一第三优选实施方式的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包括两层空气包装主体,其互相叠合地布置,从而增强整个空气包装装置的缓冲性能。该空气包装装置包括一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B和一外层空气包装主体8B,其互相叠合地并且错位地布置,以增强该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的周壁的缓冲性能。
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B包括一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B和一内层不充气包装主体7B。该外层空气包装主体8B包括一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B。
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B和该内层不充气包装主体7B可以是单独结构,其通过热封等连接方式连接成整体结构,也可以是一体结构,在本发明的该优选实施方式中,以一体结构为例。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B和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B可以是单独的充气结构,其通过热封等连接方式连接成整体结构,也可以是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B和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B是一体结构,在本发明的该优选实施方式中,以一体结构为例。
在本发明的该优选实施方式中,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B、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B与该不充气包装主体7B共同形成该空气包装装置的空气包装体6B,其中该空气包装体6B包括一第一气室膜101和一第二气室膜102。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B和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B由一可充气主体10B一体地形成。当然,单独的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B和一外层空气包装主体8B形成的整体结构也具有错位叠层式结构,从而能增强整个该错位叠层式空气包装的缓冲性能。
在本发明的该优选实施方式例中,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B和一外层空气包装主体8B呈错位叠层地布置。更具体地,该可充气主体10B包括由该第一气室膜101和该第二气室膜102相互重叠而形成的至少一充气单元11B,其中该充气单元11B包括一充气腔12B并形成有至少一充气口13B,该充气口13B与该充气腔12B相连通以用于向该充气腔12B充气。如图中所示,两个或多个充气单元11B并排排列以形成可充气主体10B,其中该充气阀20设置于每个该充气单元11B。换句话说,各个该充气单元11B可以独立地充气,在相邻两该充气单元11B之间形成一延长的分隔缝103B,其可以实施为相邻两该充气单元11B之间的热封线,从而藉由这些分隔缝103B可以将该充气腔12B分成多个单独的充气腔12B。这样在一个该充气单元11B被损坏而漏气时,其他的该充气单元11B可以不受影响。当然,值得一提的是,该充气单元11B也可以互相连通,这样只需要一个充气阀20,就可以对所有该充气单元11B充气。也就是说,本发明的该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可以通过该第一气室膜101和该第二气室膜102的热封形成多个该充气单元11B。
值得一提的是,该充气阀20被设置于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B。
另外,因为每该充气单元11B的形状在充气后可以变化,从而可充气主体10B可以制成各种形状和尺寸。该充气单元11B可以是条状(如横向条状和/或纵向条状等),块状等,其形状不受限制,在该优选实施方式中,该充气单元11B可以形成条状。
该空气包装体6B还包括一进气单元64B。所述进气单元64B具有一进气主通道641B。依据本发明的所述第一优选实施例,所述进气主通道641B由所述第一气室膜101B和所述第二气室膜102B形成。所述第一气室膜101B和所述第二气室膜102B进一步形成所述进气单元64的一充气口13B,其中所述进气单元64B的所述进气主通道641B与所述充气单元11B的所述充气腔12B相连通,所述充气口13B适于安装外部的一充气泵,以将空气送入所述进气主通道641B,进而经过所述充气阀20分配到所述充气单元11B,使得所述空气包装体6B具有空气缓冲作用,以保护所述待包装物。
所述进气主通道641B可以由所述第一气室膜101B和所述第二气室膜102B形成。所述进气主通道641B也可以由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形成。相应的,所述进气单元64B的所述充气口13B由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形成。当然,所述进气主通道641B也可以由所述可充气主体10B的所述第一气室膜101B和所述充气阀20的所述第二密封膜22形成或者由所述可充气主体10B的所述第二气室膜102B和所述充气阀20的所述第一密封膜21形成。相应的,所述进气单元64B的所述充气口13B由所述可充气主体10B的所述第一气室膜101B和所述充气阀20的所述第二密封膜22形成或者由所述可充气主体10B的所述第二气室膜102B和所述充气阀20的所述第一密封膜21形成。
该进气主通道641B与该充气口13B相连通,并且通过一个或多个该充气阀20与每个充气单元11B相连通,这样当从该充气口13B充气时,空气会进入该进气主通道641B,然后该进气主通道641B将空气导引进入对应的各个该充气阀20,从而空气再进入到各个该充气单元11B中。也就是说,该进气主通道641B是一空气分配通路,其将从充气口13B中充入的空气分配到各个该充气单元11B。充气口13B处可以设置有充气嘴131B,以连接到一充气设备如充气泵,从而为该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填充空气。
该可充气主体10B的每个该充气单元11B分别具有多个弯折缝104B,这样使每个该充气单元11B进一步形成多个对应的子充气单元111B。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该充气单元11B的该弯折缝104B的位置对应,也就是说,可充气主体10B具有多列互相间隔地设置的弯折缝104B,设置在多个该充气单元11B的该弯折缝104B沿着直线排列,但是并不是连续的,从而相邻两列该弯折缝104B之间形成一个侧壁,从而使该具有空气缓冲性能的包装盒形成了多个侧壁,这些侧壁包围出一容纳腔,以用于容纳该待包装物品。也可以说,该可充气主体10B具有多列用于弯折的弯折缝104B,其可以排列成互相间隔地设置的节点线,从而沿着这些列弯折缝104B,使可充气主体10B形成多个气室侧壁,从而形成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B和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B。
在本发明的该优选实施方式中,该内层不充气包装主体7B由不充气主体70B一体地形成。不充气主体70B包括至少一不可充气单元71B,其中该不可充气单元71B由该第一气室膜101和该第二气室膜102相互重叠而形成,在另外的实施例中,也可能是由两层阀膜互相重叠形成,或者可能只有一张膜。在这个优选实施例中,该不可充气单元71B包括一第一密封缝711B和一第二密封缝712B。在本发明的该优选实施方式中,该第一密封缝711B将该不可充气单元71B与该进气主通道641B隔开。这样,当从该充气口13B充气时,进入该进气主通道641B的空气不会进入该不可充气单元71B,进而保证充气效率。该第二密封缝712B用于将该不充气主体70B的该不可充气单元71B与该可充气主体10B的该充气单元11B隔开,防止该可充气主体10B的该充气单元11B内的空气进入该不充气主体70B的该不可充气单元71B。
在本发明的该优选实施方式例中,该可充气主体10B形成转折部30B,并且一体地与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B和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B相连接。该转折部30B包括多个转折缝31B,以及延伸于相邻两个该转折缝31B之间的转折充气单元32B。该转折缝31B倾斜地延伸于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B和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B的该充气单元11B之间,并且一体地连接于该分隔缝103B或者是该分隔缝103B的一部分。值得一提的是,某些转折单元之间的转折缝31B也可能连接在一起,例如形成V字型,另一些转折缝31B倾斜地延伸,并且相邻的转折缝31互相平行地排列。
另外,各个该充气单元11B的该弯折缝104B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也就是说,可充气主体10B的多列该弯折缝104B的列数可以变化,从而对应的可充气主体10B可以具有多个侧壁。从而使该空气包装装置形成不同的形状的容纳空间,以形成不同形状和结构的空气包装装置。
另外,这些弯折缝104B没有将相邻的该子充气单元111B隔开,也就是说,相邻的该子充气单元111B之间形成有至少一连通通道112B,从而在充气时,空气通过这些连通通道112B进入每个该子充气单元111B。在图中所示的实例中,相邻的该子充气单元111B之间的中心部位设置有热封形成的该弯折缝104B,该弯折缝104B的两侧形成有该连通通道112B。在另外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该子充气单元111B的两端部位热封形成该弯折缝104B,而中间部位形成该连通通道112B。
由图中可见,这些子充气单元111B进一步地形成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B的内层充气单元1111B和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的外层充气单元1112B,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B的该内层充气单元1111B和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B的该外层充气单元1112B不重叠地布置,更具体地,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B的该内层充气单元1111B之间的分隔缝1031B与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B的该外层充气单元1112B之间的分隔缝1032B位置不重叠,而是错位地布置,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B的该内层充气单元1111B与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B的该外层充气单元1112B部分地叠合而不是完全地重叠,从而形成本发明的该错位结构。
例如在该优选实施方式例中,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B的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B形成内前侧壁1a”,内后侧壁1b”,内左侧壁1c”,内右侧壁1d”。沿该空气包装体6B的两端密封缝116B和117B热封起来,从而将该空气包装体6B首尾连接于一起,从而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B的该内层不充气包装主体7B形成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B一内底侧壁7e”。该内前侧壁1a”、该内后侧壁1b”、该内左侧壁1c”、该内右侧壁1d”和该内底侧壁7e”形成了存放待包装物品的容纳腔100B。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B的外层充气单元1112B形成外前侧壁2a”,外后侧壁2b”,外左侧壁2c”,外右侧壁2d”和外底侧壁2e”。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B的该内前侧壁1a”,该内后侧壁1b”,该内左侧壁1c”,该内右侧壁1d”和该内底侧壁7e”与该外层空气包装主体8B的该外前侧壁2a”,该外后侧壁2b”,该外左侧壁2c”,该外右侧壁2d”和该外底侧壁2e”分别叠合地布置,从而在本发明的该空气包装装置的各个侧面形成多层式叠合结构。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B的该内底侧壁7e”为不充气结构,所以该内底侧壁7e”与该内前侧壁1a”、该内后侧壁1b”、该内左侧壁1c”和该内右侧壁1d”共同形成的该容纳腔100B的空间较之该内底侧壁7e”为充气结构时增大,进而能够容纳更大体积的被包装物。另一方面,由于不充气的该内底侧壁7e”处于该容纳腔100B的底部,该容纳腔100B形成一底部空间相对较大的形状和结构。当体积适当的被包装物品被包装于该容纳腔100B时,该容纳腔100B的底部能够为被包装物提供更充足的空间,同时,该内前侧壁1a”和该内后侧壁1b”能够对该被包装物提供固定作用,使该被包装物更稳定、更牢固地被包装于该容纳腔100B。
依据本发明的该第三优选实施方式,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B的该内前侧壁1a”和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B的该外前侧壁2a”叠合地布置,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B该内后侧壁1b”和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B的该外后侧壁2b”叠合地布置,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B的该内底侧壁7e”和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B的该外底侧壁2e”叠合地布置,从而在本发明的该空气包装装置的各个侧面形成多层式叠合结构。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该内底侧壁7e”为不充气结构,但是,该内底侧壁7e”和该外底侧壁2e”之间的叠层布置仍然可以起到多级缓冲作用。例如,依据本发明的该第三优选实施方式,该内底侧壁7e”和该外底侧壁2e”之间形成缓冲空间120B,以增强该空气包装装置的缓冲作用。当该外底侧壁2e”受到外力撞击时,该外底侧壁2e”不会将外力直接传递至被包装物,而是通过该缓冲空间120B进行一定程度的缓冲。
值得一提的是,在该优选实施方式中,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B形成具有容纳腔100B的内袋,而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B也形成具有容纳空间的外袋,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B延伸进入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B形成的该外袋的该容纳空间,从而形成袋中袋结构。当然,本发明在这方面并不受到限制,在实际应用中,也可以有其他结构,而不是形成完全规则的袋体结构。
在本发明的该优选实施方式中,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B的该内底侧壁7e”为不充气结构,这进一步增加了该容纳腔100B的底部容纳空间,并提高了待包装物品被收纳于该容纳腔100B时的稳定性。
进一步,该空气包装体6B还包括多个连接热封缝601B,用于将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B固定于该外层空气包装主体8B,从而防止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B在该外层空气包装主体8B形成的空间内晃动,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待包装物品被收纳于该容纳腔100B时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该连接热封缝601B将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B固定于该外层空气包装主体8B有助于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B保持预设的形状,防止因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B的侧壁相互靠近而导致该容纳腔在为装物品时空间变小,进而防止待包装物品被装入该容纳腔时的操作不便。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连接热封缝601B的位置对应,也就是说,该空气包装体6B具有两列互相间隔地设置的连接热封缝601B。该连接热封缝601B沿着直线排列,从而在该两列该连接热封缝601B之间形成该内底侧壁7e”。值得一提的是,该连接热封缝601B的设置位置能够帮助设定该内底侧壁7e”与该外底侧壁2e”之间的预设距离,进而设定该缓冲空间120B的大小。
值得一提的是,该连接热封缝601B可以是在该空气包装装置被折叠为预设形状后经一次热封形成,也可以在该空气包装装置未充气时的展开状态首先经一次热封形成相应预连接热封缝6011B,然后在该空气包装装置被折叠为预设形状后将每两相应该预热封连接点6011B进行二次热封形成该连接热封缝601B。
当然,依据本发明的其它优选实施方式,该空气包装体6B也可以没有该连接热封缝601B。虽然没有该连接热封缝601B会使本发明失去部分优点,但这并不影响该空气包装装置的使用。当被包装物品被容纳于该容纳腔100B时,该被包装品可以给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B一向外的作用力,进而使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B保持预设形状。
值得一提的是,该进气主通道641B被用于对该空气包装装置进行充气,但是该进气主通道641B本身通常不形成能够保持气体的气室,所以在该空气包装装置的充气使用状态,该进气主通道641B形成不充气结构。本发明对该进气主通道641B形成的不充气结构加以利用,不仅节约材料,增加材料利用率,而且使整个空气包装装置的结构更加协调、完善。这时,该进气主通道641B形成的不充气结构在对该充气包装装置进行充气后仍可以发挥其作用,例如帮助连接、增大容纳空间100B等。
依据本发明的该第三优选实施方式,该进气主通道641B被设置于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B。这时,该充气嘴131B被露出。所以该充气嘴131B还具有导引作用,以帮助使用者快速找到充气部位并连接该充气口13B。
值得一提的是,为使该充气嘴131B被露出,该充气嘴131B一侧的该端接缝114B不是连续的。也就是说,该充气嘴131B一侧的该端接缝114B具有多间断部1140B,以便在该空气包装装置的一折叠状态,该充气嘴131B能够从该空气包装装置的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B延伸至该外层空气包装主体8B之外,以方便对该空气包装装置进行充气。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B和该外层空气包装主体8B形成的多个侧壁的结构只作为举例,在实际应用中,针对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B和该外层空气包装主体8B,也可以增加或减小侧壁,例如增加顶侧壁或减小其中一个周壁或底壁。更具体地,例如,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B包括内层不充气底壁以及两个延伸于该内层不充气底壁的内层充气侧壁。该外层空气包装主体8B相应地也可以包括外层充气底壁以及两个延伸于外层充气底壁的外层充气侧壁。在另外的例子中,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B和该外层空气包装主体8B各自两个互相连接并且错位叠合地布置的充气侧壁,而没有形成明显的底壁。也就是说,两个互相连接并且错位叠合地布置的充气侧壁在底部一体地连接。值得一提的是,在该优选实施方式例中,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B形成具有该容纳腔100B的内袋,而该外层空气包装主体8B也形成具有容纳空间的外袋,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B延伸进入该外层空气包装主体8B形成的该外袋的该容纳空间,从而形成袋中袋结构。当然,本发明在这方面并不受到限制,在实际应用中,也可以有其他结构,而不是形成完全规则的袋体结构。
在本发明的该优选实施方式例中,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B的该内层充气单元1111B与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B和该外层充气单元1112B错位地布置,以增强本发明的该空气包装装置的缓冲性能。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B的该内层充气单元1111B与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B的该外层充气单元1112B错位地布置从而在该内层充气单元1111B与该外层充气单元1112B之间形成缓冲空间,这样,施加到该外层充气单元1112B的冲击应力不会直接传递至待包装物品,而是通过该缓冲空间给该外层充气单元1112B提供预定的缓冲效果,然后该内层充气单元1111B进一步地提供缓冲效果,从而有效地分散冲击应力。
该外层充气单元1112B受到冲击应力时,该外层充气单元1112B内的空气会暂时性分配至该内层充气单元1111B,然而该内层充气单元1111B的缓冲回复力再使空气返回至该外层充气单元1112B,使该外层充气单元1112B回复到初始状态,这样保证了空气不会过于集中于某个特定区域。该外层充气单元1112B和该内层充气单元1111B的叠合布置,增强了其回复性能,从而能更有效地提供缓冲性能。
另外,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B的分隔缝1031B位置是不充气结构,缓冲能力较弱,而对应于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B的分隔缝1031B位置的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B的是该外层充气单元1112B形成的充气结构,具有较强缓冲作用;类似地,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B的分隔缝1032B位置是不充气结构,缓冲能力较弱,而对应于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B的分隔缝1032B位置的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B的是该内层充气单元1111B形成的充气结构,具有较强缓冲作用,这样错位叠合的内层和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B和2B使得整个空气包装装置各个侧面都提升了缓冲性能,而且能保证各个侧面缓冲性能基本均匀一致。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发明的该优选实施方式例中,该分隔缝103B由三部分形成,相邻内层充气单元1111B之间的分隔缝1031B,相邻外层充气单元1112B之间的分隔缝1032B,以及该转折缝31B。在该优选实施方式例中,该转折缝31B一体地倾斜地延伸于该内层充气单元1111B之间的分隔缝1031B和该外层充气单元1112B之间的分隔缝1032B之间。
在本发明中,使该内层充气单元1111B与该外层充气单元1112B的顶点位置分别错开,从而使叠合的该内层充气单元1111B与该外层充气单元1112B的厚度得以减小。而且该内层充气单元1111B之间的分隔缝1031B与该外层充气单元1112B的主体相对应,这样,热传导和热辐射传递至该分隔缝1031B时,会被该外层充气单元1112B里面的空气所阻挡而进一步地防止热量的传递。并且该外层充气单元1112B之间的分隔缝1032B与该内层充气单元1111B的主体相对应,这样,热传导和热辐射传递至该分隔缝1032B时,会被该内层充气单元1111B里面的空气所阻挡而进一步地防止热量的传递,从而本发明的该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还可以适合于应用于需要保温的待包装物品的包装。
在本发明的该优选实施方式例中,以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B和该外层空气包装主体8B分别形成三个侧壁为例,该内层充气单元1111B进一步地可以是内层侧壁充气单元1111b”和1111c”,该外层充气单元1112B进一步地可以是外层底壁充气单元1112B以及外层侧壁充气单元1112b”和1112c”。其中,该内层侧壁充气单元1111b”与该外层侧壁充气单元1112b”呈错位叠层地排列,该内层侧壁充气单元1111c”与该外层侧壁充气单元1112c”呈错位叠层地排列,从而整个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B和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B呈错位叠层地布置,以增强其缓冲性能。
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B一体地通过转折部30B连接于该外层空气包装主体8B,以用来包装该包装物品时,能起到对包装物品的定位作用,从而加强缓冲作用。更具体地,当包装物品存储在本发明的包装装置内时并在运输时,整个空气包装装置因为受到冲击而晃动时,因为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B的拉扯作用,使包装物品不会集中在某个局部位置。具体地,例如,当包装物品欲向右侧角落晃动时,本发明的该空气包装装置的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B的左侧边因为连接于外侧的外层空气包装主体8B上,从而其拉扯作用会使包装物品会回到原来的位置。也就是说,包装物品存储在空气包装装置的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B中时,会始终倾向于保持在固定位置,并且与外侧的该外层空气包装主体8B保持预定距离,而不直接接触,从而施加至外侧的该外层空气包装主体8B的应力得以通过密封气室均匀分散,而不会从该外层空气包装主体8B的密封气室直接传递给包装物品。
另外一方面,因为本发明的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B和该外层空气包装主体8B连接固定,这使得本发明的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B和该外层空气包装主体8B之间的缓冲空间会有预定量的空气。当充气立体包装体形成的外层充气包装主体受到撞击和冲击时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B和该外层空气包装主体8B之间的缓冲空间和预定量的空气也形成一层气室结构3B,从而会有助于起到缓冲作用,并且将包装物品与该外层空气包装主体8B的密封气室相隔开,从而防止施加至该外层空气包装主体8B的密封气室的冲击力直接传递至包装物品。这样,通过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B和该外层空气包装主体8B之间的空气缓冲作用,使得设置两层错位式充气包装主体也增强了本发明的空气包装装置的缓冲包装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增加了在外层空气包装主体8B内增加了错位的一层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B,还增加了包装的可靠性。例如,当某一个充气单元11B损坏时,因为本发明的错位叠层式结构,相邻的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B和该外层空气包装主体8B在损坏的充气单元11B的位置附近还是有单层缓冲结构,从而仍然有充气缓冲作用。
另外,该内层和外层空气包装主体8B和9B的两端部的端充气单元1113B之间还通过端接缝114B连接,而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B还设置有内接缝115B,其将侧缓冲单元1114B封合在一起,从而在该侧缓冲单元1114B和该端充气单元1113B提供缓冲空间,这样使得侧部的充气单元也形成叠合结构,从而具有较强的弹性回复力,从而增强了整个空气包装装置的侧部缓冲性能。
更具体地,例如该端接缝114B包括内层前侧壁端接缝1141B,内层后侧壁端接缝1142B,外层前侧壁端接缝1143B,以及外层后侧壁端接缝1144B。在形成双层结构时,该内层前侧壁端接缝1141B和该内层后侧壁端接缝1142B是通过一次热封而形成,从而使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B形成两个侧壁1c”和1d”。该外层前侧壁端接缝1143B和该外层后侧壁端接缝1144B在形成双层结构时通过一次热封而形成,从而使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B形成两个侧壁2c”和2d”。值得一提的是,该内层前侧壁端接缝1141B和该内层后侧壁端接缝1142B也可以一体地延伸至该内层底壁7e”,该外层前侧壁端接缝1143B和该外层后侧壁端接缝1144B也可以一体地延伸至该外层底壁2e”。
该内接缝115B设置于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B的左右两侧的两个内层充气单元1111B之间,从而在左右两侧各自形成充气单元的叠合结构,以增强左右两侧的缓冲性能。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B邻近该内接缝115B的该端充气单元1113B也可能形成不充气结构,从而提供缓冲空间,以增强侧部气室的收缩作用。
另外,该空气包装体6B进一步地包括密封缝116B和117B,其分别热封该空气包装体6B的两个气室膜的首尾两端而形成。在实际制造过程中,密封缝116B和117B可以通过一次热封而形成,并且在该优选实施方式例中,沿该空气包装体6B的该密封缝116B和117B热封起来,从而将该空气包装体6B首尾连接于一起,从而该空气包装体6B的该不充气包装主体7B形成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B的该内底侧壁7e”。
值得一提的是,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B还包括两内折叠单元41B分别对应位于充气后的该空气包装装置的两个角落处,从而使得在形成的该空气缓冲包装袋的角落处易于折叠,方便立体构型的成形。并且,底壁可以分别和四个周壁大致呈直角地布置,从而在该底壁和四个该周壁之间形成规则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容纳空间。该内折叠单元41B可以向外凸起,以可以塞入该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内部,并且该内折叠单元41B的设置使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B形成两个侧壁1c”和1d”,并且这些侧壁分别和相邻的底壁和前后侧壁之间形成大致直角,从而整个该空气包装装置适合于容纳大致方形的待包装物品。
相应的,该外层空气包装主体8B包括两外折叠单元42B分别对应位于充气后的该空气包装装置的两个角落处,从而使得在形成的该空气缓冲包装袋的角落处易于折叠,方便立体构型的成形。并且,底壁可以分别和四个周壁大致呈直角地布置,从而在该底壁和四个该周壁之间形成规则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容纳空间。该外折叠单元42B可以向外凸起,以可以塞入该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内部,并且该外折叠单元42B的设置使该外层空气包装主体8B形成两个侧壁2c”和2d”,并且这些侧壁分别和相邻的底壁和前后侧壁之间形成大致直角,从而整个该空气包装装置适合于容纳大致方形的待包装物品。
该内折叠单元41B被设置于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B的该不充气包装主体7B,为不充气结构,易于折叠。
该外折叠单元42B可以在对应的该子气室单元111B设置多个排气缝421B来实现,这些排气缝421B减少了对应的该子气室单元111B的充气量,从而便于整个该外折叠单元42B的折叠。而该排气缝421B,例如可以由热封来形成,其形状,尺寸,位置等不受限制,例如可以是多个横向或纵向排列的热封线或热封块。
在另外的实施方式中,外折叠单元42B也可以是不充气单元,而通过子充气单元之间的横向的连通通道来实现气体的分配。另外,各个该内层和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B和2B的该子气室单元可以具有大小不同直径,从而适应于待包装物品的形状和尺寸。并且,大小不同直径的该子气室单元可以实现多级缓冲,从而也增强整个该空气包装装置的缓冲性能。在该优选实施方式例中,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B的侧部具有大直径气室,从而使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B的侧部内壁呈大致弧状,从而更好地与该待包装物品的贴合。
如图19至图23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四优选实施方式的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在该优选实施方式例中,其具有类似上述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的结构,并且更适合用于包装平板类或薄形待包装物品。
类似地,该空气包装装置包括一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C和一外层空气包装主体8C,其互相叠合地布置,以增强该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的周壁的缓冲性能。
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C包括一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C和一内层不充气包装主体7C。该外层空气包装主体8C包括一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C。
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C和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C互相叠合地并且错位地布置,以增强该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的周壁的缓冲性能。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C和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C可以是单独的充气结构,其通过热封等连接方式连接成整体结构,也可以是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C和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C是一体结构,在本发明的该优选实施方式例中,以一体结构为例。
在本发明的该优选实施方式中,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C、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C与该不充气包装主体7C共同形成该空气包装装置的空气包装体6C,其中该空气包装体6C包括一第一气室膜101和一第二气室膜102。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C和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C由一可充气主体10C一体地形成。当然,单独的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C和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C形成的整体结构也具有错位叠层式结构,从而能增强整个该错位叠层式空气包装的缓冲性能。
该可充气主体10C进一步地包括两个转折部30C,该转折部30C形成于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C和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C之间。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C和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C互相叠合地并且错位地布置,以增强该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的周壁的缓冲性能。
由图中可见,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C的该内层充气单元1111C和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C的该内层充气单元1111C不重叠地布置,更具体地,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C的该内层充气单元1111C之间的分隔缝1031C与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C的该内层充气单元1111C之间的分隔缝1032C位置不重叠,而是错位地布置,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C的该内层充气单元1111C与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C的该内层充气单元1111C部分地叠合而不是完全地重叠,从而形成本发明的该错位结构。
例如在该优选实施方式例中,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C形成内前侧壁1a”’,内后侧壁1b”’。该内层不可充气主体7C形成一内底侧壁7e”’。该内前侧壁1a”’,该内后侧壁1b”’和该内底侧壁7e”’形成了存放待包装物品的容纳腔100C,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C形成外前侧壁2a”’,外后侧壁2b”’和外底侧壁2e”’。以整个该空气包装装置的前侧为例,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C的该内前侧壁1a”’和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C的外前侧壁2a”’错位地布置,从而在本发明的该空气包装装置的前侧形成错位叠层式结构。值得一提的是,在该优选实施方式例中,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C与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C一体连接。另外,该空气包装体6C进一步地包括密封缝116C以及117C,其可以通过一次热封而形成,从而将该空气包装体6C首尾连接于一起,从而该空气包装体6C的该不充气包装主体7C形成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C的该内底侧壁7e”’。
沿该空气包装体6C的两端连续的密封缝116C和117C热封起来,从而将该空气包装体6C首尾连接于一起,从而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C的该内层不充气包装主体7C形成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C一内底侧壁7e”’。该内前侧壁1a”’、该内后侧壁1b”’、该内左侧壁1c”’、该内右侧壁1d”’和该内底侧壁7e”’形成了存放待包装物品的容纳腔100C。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C的外层充气单元1112C形成外前侧壁2a”’,外后侧壁2b”’,外左侧壁2c”’,外右侧壁2d”’和外底侧壁2e”’。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C的该内前侧壁1a”’,该内后侧壁1b”’,该内左侧壁1c”’,该内右侧壁1d”’和该内底侧壁7e”’与该外层空气包装主体8C的该外前侧壁2a”’,该外后侧壁2b”’,该外左侧壁2c”’,该外右侧壁2d”’和该外底侧壁2e”’分别叠合地布置,从而在本发明的该空气包装装置的各个侧面形成多层式叠合结构。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C的该内底侧壁7e”’为不充气结构,所以该内底侧壁7e”’与该内前侧壁1a”’、该内后侧壁1b”’、该内左侧壁1c”’和该内右侧壁1d”’共同形成的该容纳腔100C的空间较之该内底侧壁7e”’为充气结构时增大,进而能够容纳更大体积的被包装物。另一方面,由于不充气的该内底侧壁7e”’处于该容纳腔100C的底部,该容纳腔100C形成一底部空间相对较大的形状和结构。当体积适当的被包装物品被包装于该容纳腔100C时,该容纳腔100C的底部能够为被包装物提供更充足的空间,同时,该内前侧壁1a”’和该内后侧壁1b”’能够对该被包装物提供固定作用,使该被包装物更稳””定、更牢固地被包装于该容纳腔100C。
依据本发明的该第四优选实施方式,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C的该内前侧壁1a”’和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C的该外前侧壁2a”’叠合地布置,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C该内后侧壁1b”’和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C的该外后侧壁2b”’叠合地布置,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C的该内底侧壁7e”’和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C的该外底侧壁2e”’叠合地布置,从而在本发明的该空气包装装置的各个侧面形成多层式叠合结构。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该内底侧壁7e”’为不充气结构,但是,该内底侧壁7e”’和该外底侧壁2e”’之间的叠层布置仍然可以起到多级缓冲作用。例如,依据本发明的该第四优选实施方式,该内底侧壁7e”’和该外底侧壁2e”’之间形成缓冲空间120C,以增强该空气包装装置的缓冲作用。当该外底侧壁2e”’受到外力撞击时,该外底侧壁2e”’不会将外力直接传递至被包装物,而是通过该缓冲空间120C进行一定程度的缓冲。
值得一提的是,在该优选实施方式中,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C形成具有容纳腔100C的内袋,而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C也形成具有容纳空间的外袋,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C延伸进入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C形成的该外袋的该容纳空间,从而形成袋中袋结构。当然,本发明在这方面并不受到限制,在实际应用中,也可以有其他结构,而不是形成完全规则的袋体结构。
在本发明的该优选实施方式中,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C的该内底侧壁7e”’为不充气结构,这进一步增加了该容纳腔100C的底部容纳空间,并提高了待包装物品被收纳于该容纳腔100C时的稳定性。
进一步,该空气包装体6C还包括多个连接热封缝601C,用于将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C固定于该外层空气包装主体8C,从而防止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C在该外层空气包装主体8C形成的空间内晃动,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待包装物品被收纳于该容纳腔100C时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该连接热封缝601C将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C固定于该外层空气包装主体8C有助于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C保持预设的形状,防止因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C的侧壁相互靠近而导致该容纳腔在为装物品时空间变小,进而防止待包装物品被装入该容纳腔时的操作不便。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连接热封缝601C的位置对应,也就是说,该空气包装体6C具有两列互相间隔地设置的连接热封缝601C。该连接热封缝601C沿着直线排列,从而在该两列该连接热封缝601C之间形成该内底侧壁7e”’。值得一提的是,该连接热封缝601C的设置位置能够帮助设定该内底侧壁7e”’与该外底侧壁2e”’之间的预设距离,进而设定该缓冲空间120C的大小。
值得一提的是,该连接热封缝601C可以是在该空气包装装置被折叠为预设形状后经一次热封形成,也可以在该空气包装装置未充气时的展开状态首先经一次热封形成相应预连接热封缝6011C,然后在该空气包装装置被折叠为预设形状后将每两相应该预热封连接点6011C进行二次热封形成该连接热封缝601C。
当然,依据本发明的其它优选实施方式,该空气包装体6C也可以没有该连接热封缝601C。虽然没有该连接热封缝601C会使本发明失去部分优点,但这并不影响该空气包装装置的使用。当被包装物品被容纳于该容纳腔100C时,该被包装品可以给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C一向外的作用力,进而使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C保持预设形状。
该空气包装体6C还包括一进气单元64C。所述进气单元64C具有一进气主通道641C。依据本发明的所述第一优选实施例,所述进气主通道641C由所述第一气室膜101C和所述第二气室膜102C形成。所述第一气室膜101C和所述第二气室膜102C进一步形成所述进气单元64的一充气口13C,其中所述进气单元64C的所述进气主通道641C与所述充气单元11C的所述充气腔12C相连通,所述充气口13C适于安装外部的一充气泵,以将空气送入所述进气主通道641C,进而经过所述充气阀20分配到所述充气单元11C,使得所述空气包装体6C具有空气缓冲作用,以保护所述待包装物。
所述进气主通道641C可以由所述第一气室膜101C和所述第二气室膜102C形成。所述进气主通道641C也可以由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形成。相应的,所述进气单元64C的所述充气口13C由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形成。当然,所述进气主通道641C也可以由所述可充气主体10C的所述第一气室膜101C和所述充气阀20的所述第二密封膜22形成或者由所述可充气主体10C的所述第二气室膜102C和所述充气阀20的所述第一密封膜21形成。相应的,所述进气单元64C的所述充气口13C由所述可充气主体10C的所述第一气室膜101C和所述充气阀20的所述第二密封膜22形成或者由所述可充气主体10C的所述第二气室膜102C和所述充气阀20的所述第一密封膜21形成。
值得一提的是,该进气主通道641C被用于对该空气包装装置进行充气,但是该进气主通道641C本身通常不形成能够保持气体的气室,所以在该空气包装装置的充气使用状态,该进气主通道641C形成不充气结构。本发明对该进气主通道641C形成的不充气结构加以利用,不仅节约材料,增加材料利用率,而且使整个空气包装装置的结构更加协调、完善。这时,该进气主通道641C形成的不充气结构在对该充气包装装置进行充气后仍可以发挥其作用,例如帮助连接、增大容纳空间100C等。
依据本发明的该第四优选实施方式,该进气主通道641C被设置于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C。这时,该充气嘴131C被露出。所以该充气嘴131C还具有导引作用,以帮助使用者快速找到充气部位并连接该充气口13C。
值得一提的是,为使该充气嘴131C被露出,该充气嘴131C一侧的该端接缝114C不是连续的。也就是说,该充气嘴131C一侧的该端接缝114C具有多间断部1140C,以便在该空气包装装置的一折叠状态,该充气嘴131C能够从该空气包装装置的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C延伸至该外层空气包装主体8C之外,以方便对该空气包装装置进行充气。
这样,在本发明的该优选实施方式例中,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C的该内层充气单元与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C和该外层充气单元错位地布置,以增强本发明的该空气包装装置的缓冲性能。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C的该内层充气单元与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C的该外层充气单元错位地布置从而在该内层充气单元与该外层充气单元之间形成缓冲空间,这样,施加到该外层充气单元的冲击应力不会直接传递至待包装物品,而是通过该缓冲空间给该外层充气单元提供预定的缓冲效果,然后该内层充气单元进一步地提供缓冲效果,从而有效地分散冲击应力。
值得一提的是,该内层包装主体1C的子充气单元的长度可以比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C的子充气单元长度小,当然也可以是大致相同。在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C的子充气单元的长度较小时,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C的底壁与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C的底壁具有预定距离,从而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C悬置于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C内,以增强底部缓冲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各种缝如分隔缝,弯折缝,转折缝,端封缝,内接缝,连接热封缝,
密封缝等都可以由热封工艺来形成,其通过热封工艺将两层或多层柔性薄膜热封在一起。
如图24和图25所示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五个优选实施方式的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在该优选实施方式例中,类似地,该空气包装装置包括一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D和一外层空气包装主体8D,其互相叠合地布置,以增强该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的周壁的缓冲性能。
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D包括一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D和一内层不充气包装主体7D。该外层空气包装主体8D包括一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D。
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D形成内前侧壁1a””,内后侧壁1b””。沿该空气包装体6D的两端密封缝116D和117D热封起来,从而将该空气包装体6D首尾连接于一起,从而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D的该内层不充气包装主体7D形成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D一内底侧壁7e””。该内前侧壁1a””、该内后侧壁1b””、该内左侧壁1c””、该内右侧壁1d””和该内底侧壁7e””形成了存放待包装物品的容纳腔100D。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D的外层充气单元1112D形成外前侧壁2a””,外后侧壁2b””,外左侧壁2c””,外右侧壁2d””和外底侧壁2e””。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D的该内前侧壁1a””,该内后侧壁1b””,该内左侧壁1c””,该内右侧壁1d””和该内底侧壁7e””与该外层空气包装主体8D的该外前侧壁2a””,该外后侧壁2b””,该外左侧壁2c””,该外右侧壁2d””和该外底侧壁2e””分别叠合地布置,从而在本发明的该空气包装装置的各个侧面形成多层式叠合结构。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D的该内底侧壁7e””为不充气结构,所以该内底侧壁7e””与该内前侧壁1a””、该内后侧壁1b””、该内左侧壁1c””和该内右侧壁1d””共同形成的该容纳腔100D的空间较之该内底侧壁7e””为充气结构时增大,进而能够容纳更大体积的被包装物。另一方面,由于不充气的该内底侧壁7e””处于该容纳腔100D的底部,
该容纳腔100D形成一底部空间相对较大的形状和结构。当体积适当的被包装物品被包装于该容纳腔100D时,该容纳腔100D的底部能够为被包装物提供更充足的空间,同时,该内前侧壁1a””和该内后侧壁1b””能够对该被包装物提供固定作用,使该被包装物更稳””’定、更牢固地被包装于该容纳腔100D。
依据本发明的该第五优选实施方式,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D的该内前侧壁1a””和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D的该外前侧壁2a””叠合地布置,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D该内后侧壁1b””和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D的该外后侧壁2b””叠合地布置,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D的该内底侧壁7e””和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D的该外底侧壁2e””叠合地布置,从而在本发明的该空气包装装置的各个侧面形成多层式叠合结构。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该内底侧壁7e””为不充气结构,但是,该内底侧壁7e””和该外底侧壁2e””之间的叠层布置仍然可以起到多级缓冲作用。例如,依据本发明的该第五优选实施方式,该内底侧壁7e””和该外底侧壁2e””之间形成缓冲空间120D,以增强该空气包装装置的缓冲作用。当该外底侧壁2e””受到外力撞击时,该外底侧壁2e””不会将外力直接传递至被包装物,而是通过该缓冲空间120D进行一定程度的缓冲。
值得一提的是,在该优选实施方式中,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D形成具有容纳腔100D的内袋,而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D也形成具有容纳空间的外袋,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D延伸进入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D形成的该外袋的该容纳空间,从而形成袋中袋结构。当然,本发明在这方面并不受到限制,在实际应用中,也可以有其他结构,而不是形成完全规则的袋体结构。
在本发明的该优选实施方式中,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D的该内底侧壁7e””为不充气结构,这进一步增加了该容纳腔100D的底部容纳空间,并提高了待包装物品被收纳于该容纳腔100D时的稳定性。
进一步,该空气包装体6D还包括多个连接热封缝601D,用于将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D固定于该外层空气包装主体8D,从而防止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D在该外层空气包装主体8D形成的空间内晃动,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待包装物品被收纳于该容纳腔100D时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该连接热封缝601D将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D固定于该外层空气包装主体8D有助于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D保持预设的形状,防止因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D的侧壁相互靠近而导致该容纳腔在为装物品时空间变小,进而防止待包装物品被装入该容纳腔时的操作不便。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连接热封缝601D的位置对应,也就是说,该空气包装体6D具有两列互相间隔地设置的连接热封缝601D。该连接热封缝601D沿着直线排列,从而在该两列该连接热封缝601D之间形成该内底侧壁7e””。值得一提的是,该连接热封缝601D的设置位置能够帮助设定该内底侧壁7e””与该外底侧壁2e””之间的预设距离,进而设定该缓冲空间120D的大小。
值得一提的是,该连接热封缝601D可以是在该空气包装装置被折叠为预设形状后经一次热封形成,也可以在该空气包装装置未充气时的展开状态首先经一次热封形成相应预连接热封缝6011D,然后在该空气包装装置被折叠为预设形状后将每两相应该预热封连接点6011D进行二次热封形成该连接热封缝601D。
当然,依据本发明的其它优选实施方式,该空气包装体6D也可以没有该连接热封缝601D。虽然没有该连接热封缝601D会使本发明失去部分优点,但这并不影响该空气包装装置的使用。当被包装物品被容纳于该容纳腔100D时,该被包装品可以给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D一向外的作用力,进而使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D保持预设形状。
该空气包装体6D还包括一进气单元64D。所述进气单元64D具有一进气主通道641D。依据本发明的所述第一优选实施例,所述进气主通道641D由所述第一气室膜101D和所述第二气室膜102D形成。所述第一气室膜101D和所述第二气室膜102D进一步形成所述进气单元64的一充气口13D,其中所述进气单元64D的所述进气主通道641D与所述充气单元11D的所述充气腔12D相连通,所述充气口13D适于安装外部的一充气泵,以将空气送入所述进气主通道641D,进而经过所述充气阀20分配到所述充气单元11D,使得所述空气包装体6D具有空气缓冲作用,以保护所述待包装物。
所述进气主通道641D可以由所述第一气室膜101D和所述第二气室膜102D形成。所述进气主通道641D也可以由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形成。相应的,所述进气单元64D的所述充气口13D由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形成。当然,所述进气主通道641D也可以由所述可充气主体10D的所述第一气室膜101D和所述充气阀20的所述第二密封膜22形成或者由所述可充气主体10D的所述第二气室膜102D和所述充气阀20的所述第一密封膜21形成。相应的,所述进气单元64D的所述充气口13D由所述可充气主体10D的所述第一气室膜101D和所述充气阀20的所述第二密封膜22形成或者由所述可充气主体10D的所述第二气室膜102D和所述充气阀20的所述第一密封膜21形成。
值得一提的是,该进气主通道641D被用于对该空气包装装置进行充气,但是该进气主通道641D本身通常不形成能够保持气体的气室,所以在该空气包装装置的充气使用状态,该进气主通道641D形成不充气结构。本发明对该进气主通道641D形成的不充气结构加以利用,不仅节约材料,增加材料利用率,而且使整个空气包装装置的结构更加协调、完善。这时,该进气主通道641D形成的不充气结构在对该充气包装装置进行充气后仍可以发挥其作用,例如帮助连接、增大容纳空间100D等。
依据本发明的该第五优选实施方式,该进气主通道641D被设置于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D。这时,该充气嘴131D被露出。所以该充气嘴131D还具有导引作用,以帮助使用者快速找到充气部位并连接该充气口13D。
值得一提的是,为使该充气嘴131D被露出,该充气嘴131D一侧的该端接缝114D不是连续的。也就是说,该充气嘴131D一侧的该端接缝114D具有多间断部1140D,以便在该空气包装装置的一折叠状态,该充气嘴131D能够从该空气包装装置的该内层空气包装主体9D延伸至该外层空气包装主体8D之外,以方便对该空气包装装置进行充气。
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D由两个侧壁2a””和2b””之间的内层充气单元1111D形成,该转折部30D包括一列弯折缝104D和转折缝31D之间的多个转折充气单元32D。该转折缝31D呈L形地一体地延伸于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D的分隔缝1031D和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D的分隔缝1032D之间。
由图中可见,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D的该内层充气单元1111D和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D的该内层充气单元1111D不重叠地布置,更具体地,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D的该内层充气单元1111D之间的分隔缝1031D与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D的该内层充气单元1111D之间的分隔缝1032D位置不重叠,而是错位地布置,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D的该内层充气单元1111D与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D的该内层充气单元1111D部分地叠合而不是完全地重叠,从而形成本发明的该错位结构。
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D在邻近该内接缝115D的位置还形成有未充气气室1116D,从而在该内接缝115D两侧的内层充气单元1111D之间形成更多的缓冲空间,从而增强其侧部弹性回复力。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转折部30D的该转折缝31D也可能是其他形状,如弧状,其他曲线状等,其只要能使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D和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D的充气单元之间在叠合成双层或多层结构后能产生错位结构即可。
如图26和图27所示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五优选实施方式的一种变形实施方式的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在该优选实施方式例中,类似地,该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包括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E和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E,但是这个实施方式中没有明显的上述实施方式中的转折部30D。更具体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E和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E通过转接缝31E一体地连接,该转接缝31E一体地垂直地延伸于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E的分隔缝1031E和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E的分隔缝1032E之间,并且该分隔缝1031E和1032E沿长度方向呈纵向地布置,该转接缝31E沿横向地布置,从而该转接缝31E相当于形成了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E和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E之间的弯折热封线,以便于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E和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E的充气单元之间的弯折,从而形成双层错位结构。
如图28和图29所示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五优选实施方式的另一种变形实施方式的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在该优选实施方式例中,类似地,该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包括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F和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F,区别在于,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F的内层充气单元1111F是大小直径的气室交替排列,并且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F的外层充气单元1112F也是大小直径的气室交替排列,并且相邻的两个该转折缝31F朝向相反的方向延伸。而且,在错位结构中,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F的小直径内层充气单元1111F与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F的大直径外层充气单元1112F叠合,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F的大直径内层充气单元1111F与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2F的小直径外层充气单元1112F叠合,从而增强缓冲性能。
另外,该充气阀20可以设置于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F的该内层充气单元1111F,其中大直径的该内层充气单元1111F可以设置更多个该充气阀20,例如2个该充气阀,而小直径的该内层充气单元1111F中可以设置较少数量的该充气阀20,例如只有一个该充气阀20。
如图30A-30D所示,该充气阀20是单向充气阀,其包括两密封膜21和22,其互相重叠的固定在该两气室膜101和102之间,从而形成四层结构,该两密封膜21和22之间形成一个充气通道24。相应地,当该可充气主体10充气后,该两密封膜21,22粘合在一起以将该气袋该充气通道密封,从而将空气密封于该可充气主体10的该充气腔12内,在该可充气主体10包括多个充气单元11时,多个充气阀20对应地设置在各个该充气单元11中以分别将空气密封在各个充气单元11内。特别地,该第一密封膜21重叠地粘合于该第一气室膜101,该第二密封膜22重叠地粘合于该第二气室膜102。在向该可充气主体10充气时,空气被导引进入该第一密封膜21和该第二密封膜22之间形成的该充气通道24。当该气袋充满气后,该第一密封膜21和该第二密封膜22互相粘合从而密封该气袋的该充气通道24。另外,该气袋内的气压作用于该两密封膜21和22,从而保证该两密封膜21和22紧密粘合在一起,以防止空气从该气阀20泄露出去。也就是说,该气阀为一单向阀,其只允许气体进入该可充气主体10而防止气体反渗出去。
该充气阀20的该充气通道24的形成可以在该两密封膜21和22之间设置阻隔装置来实现,当将该两密封膜21和22与该两气室膜101和102热封时,因为该阻隔装置的设置,该两密封膜21和22不会完全热封在一起,从而形成该充气通道24。在一个具体的例子中,该阻隔装置可以是耐高温的油墨。
如图31至图33B所示,是根据本发明的另外一种实施方式的空气包装置,其主要示意了另外一种充气阀20A的结构,该充气阀20A为双止回阀,以给该气袋提供双重密封效果。其中该充气阀20A包括一第一密封膜21A,一第二密封膜22A和一止回密封膜23A。
该第一密封膜21A和该第二密封膜22A重叠在该充气单元11A的该第一气室膜101A和该第二气室膜102A之间。该第一密封膜21A和该第二密封膜22A为相互重叠的由塑料制成的两薄层柔性膜。优选地,该第一密封膜21A和该第二密封膜22A为相同的两层膜。
每该第一密封膜21A和该第二密封膜22A具有一近边缘,其延伸于该充气单元11A的该充气阀20A的入口,和一远边缘,其延伸至该充气单元内部。优选地,该第一密封膜21A和该第二密封膜22A的近边缘和远边缘的边界各自毗连。
在本实施方式中,该第一密封膜21A的近边缘与该第一气室膜101A相粘合。该第二密封膜22A的近边缘与该第二气室膜102A相粘合。
该止回密封膜23A重叠于该第一密封膜21A和该第二密封膜22A的近端,以在该第一密封膜21A和该止回密封膜23A之间形成一充气通道24A,并在该止回密封膜23A和该第二密封膜22A之间形成一止回通道25A。
该充气通道24A被排列成用于向该充气腔12A充入空气以填充该充气单元11A,直至通过该充气腔12A内的气压,使该第一密封膜21A和该第二密封膜22A的远端重叠并密封以关闭该充气通道24A。根据本优选实施方式,当有气体从该第一密封膜21A和该第二密封膜22A的远端之间有空气泄露时,该充气腔内12的空气被导引进入该止回通道25A,以产生补充气压,从而进一步密封该充气通道24A,以补偿该第一密封膜21A和该第二密封膜22A的密封效果的不足。
该充气通道24A具有两开放端,其中之一近开放端形成于该第一密封膜21A和该止回密封膜23A的近边缘。另外之一远开放端延伸至该第一密封膜21A和该第二密封膜22A的远边缘,以与该充气腔12A相连通。压缩空气可以通过该充气通道24A导引进入该充气腔12A。
值得一提的是,当该充气单元11A充满空气后,该充气腔12A内的气压向该第一密封膜21A和该第二密封膜22A施加压力,从而密封该第一密封膜21A和该第二密封膜22A远边缘,并且密封该充气通道24A的远开放端。另外,该第一密封膜21A和该第二密封膜22A的远端因为表面张力而密封在一起。
该止回密封膜23A为由塑料制成的薄层柔性膜。优选地,该止回密封膜23A,该第一密封膜21A和该第二密封膜22A为聚乙烯(PE)膜。另外,每该第一气室膜101A和该第二气室膜102A的厚度大于每该第一密封膜21A,该第二密封膜22A和该止回密封膜23A的厚度。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该止回密封膜23A的长度小于每该第一密封膜21A和该第二密封膜22A的长度,从而当该止回密封膜23A重叠于该第一密封膜21A和该第二密封膜22A的近端时,该第一密封膜21A和该第二密封膜22A的远端重叠在一起。值得一提的是,该止回密封膜23A的长度定义为该止回密封膜23A的近边缘和远边缘之间的距离。每该第一密封膜21A和该第二密封膜22A的长度定义为该第一密封膜21A和该第二密封膜22A的近边缘与远边缘之间的距离。
相应地,该第一密封膜21A和该第二密封膜22A的近边缘和该止回密封膜23A的近边缘处毗连。另外,该止回密封膜23A的近边缘与该第二密封膜22A的近边缘相粘合。
该止回通道25A形成于该止回密封膜23A与该第二密封膜22A之间,其中该止回通道25A具有一开放端面向该充气腔12A和一封闭端面向气阀开口。换句话说,该止回通道25A的近端为该封闭端而该止回通道25A的远端为该开放端。
相应地,当空气在该开放端充入该止回通道25A时,该止回通道25A充入空气以产生补充气压,从而进一步密封该第一密封膜21A和该第二密封膜22A之间的该充气通道24A。
值得一提的是,当通过该充气通道24A向该充气腔12A充气时,该充气通道24A内的空气流向与该止回通道25A的空气流向相反。因此,空气不会充入该止回通道25A。当空气从该充气腔12A泄露回该止回通道25A时,空气进入该止回通道25A以产生补充气压进一步密封该充气通道24A,从而防止漏气。值得一提的是,泄露的空气在从该充气通道24A的近开放端泄露前,会从该充气通道24A的远开放端流向该止回通道25A的远开放端,从而避免空气泄露。另外,该止回密封膜23A与该第一密封膜21A由于表面张力密封在一起以密封该充气通道24A。
为了在该充气单元11A形成该充气阀20A,该充气阀20A还包括一第一密封接合处201A以在该充气单元11A的气阀开口处将该第一气室膜101A与该第一密封膜21A粘合在一起,和一第二密封接合处202A以在该充气单元11A的气阀开口处将该第二气室膜102A,该止回密封膜23A和该第二密封膜22A粘合在一起。
相应地,该第一密封膜21A的近边缘通过该第一密封接合处201A与该第一气室膜101A粘合。该第二气室膜102A与该第二密封膜22A的近边缘,该止回密封膜23A的近边缘通过该第二密封接合处202A粘合在一起。优选地,两互相间隔的密封接合处201A用来将该第一气室膜101A和该第一密封膜21A粘合,两互相间隔的第二密封接合处202A用来将该第二气室膜102A,该止回密封膜23A和该第二密封膜22A。值得一提的是,该第一密封接合处201A和该第二密封接合处202A可以为热封线,也可以是其他形状如月牙形状的热封。换句话说,该第一密封膜21A的近边缘与该第一气室膜101A通过该密封接合处201A热封在一起。该第二气室膜102A与该第二密封膜22A的近边缘,和该止回密封膜22的近边缘通过该第二密封接合处202A热封在一起。
为了保持在该热封过程后,该第一密封膜21A和该止回密封膜23A之间存有空间,该充气阀20A还包括一第一耐热物26A,其形成于该第一密封膜21A和该止回密封膜23A之间以保证该充气通道24A的形成。该第一耐热物26A用于防止该第一密封膜21A和该止回密封膜23A在该热封过程后完全粘贴在一起。
具体地,该第一耐热物26A设置在该第一密封膜21A和该止回密封膜23A的近边缘部并位于该充气单元11A的气阀开口处,从而保证该充气通道24A的该近端处于打开状态。
同样的,为了保持在该热封过程后,该第二密封膜22A和该止回密封膜23A之间存有空间,该充气阀20A还包括一第二耐热物27A,其形成于该第二密封膜22A和该止回密封膜23A之间以保证该止回通道25A的形成。
具体地,该第二耐热物27A设置在该第二密封膜22A和该止回密封膜23A的远边缘部,从而保证该止回通道25A的该远端处于打开状态。值得一提的是,该止回通道25A的近端被该第二密封接合处202A封闭。
根据本优选实施方式,该第一耐热物26A和该第二耐热物27A为两耐热层,其涂覆在各自对应的膜上的预定位置,以防止在该垫封过程中膜粘贴在一起。该第一耐热物26A延伸于该止回密封膜23A近端一侧,并朝向该第一密封膜21A。该第二耐热物27A延伸于该止回密封膜23A的远端位于相反一侧,并朝向该第二密封膜22A,其中该第二耐热物27A没有设置在该止回密封膜23A的近端的相反一侧,这样该止回通道25A的该近端可以被该第二密封接合处202A封闭。值得一提的是,该第二耐热物27A不仅避免该止回密封膜23A与该第二密封膜22A粘合在一起,以保证该止回通道25A的该远端处于打开状态,而且加强该止回密封膜23A与该第一密封膜21A之间的作用,从而由于表面张力以封闭该充气通道24A。
该充气阀20A还包括两侧向密封接合处203A,其为两第三密封接合处以将粘合该第一密封膜21A和该止回密封膜23A,从而形成该充气通道24A的侧壁。该充气通道24A的宽度由该两侧向密封接合处203A界定。具体地,该两侧向密封接合处203A为两倾斜热封线,从而该充气通道24A的宽度从该气阀开口各该充气腔递减。换句话说,该充气通道24A的近开放端为一较大的开放端其与该气阀开口相连通,而该充气通道24A的远开放端为一锥形开放端并与该充气腔12A连通。该锥形的充气通道24A进一步避免空气从该充气腔12A泄露到该气阀开口。
优选地,该侧向密封接合处203A从该第一密封膜21A和该第二密封膜22A的近边缘延伸至其远边缘。因此,该侧向密封接合处203A位于该第一密封膜21A和该第二密封膜22A近端部分与该止回密封膜23A粘合在一起。该侧向密封接合处203A位于该第一密封膜21A和该第二密封膜22A远端部分与该第一密封膜21A和该第二密封膜22A粘合在一起。
相应地,为了向该充气单元11A充气,泵的插脚插入到该充气口13A以将压缩空气充入该充气通道24A,其中空气的充气方向为从该充气通道24A的近开放端到达远开放端。这样该充气单元11A开始充气。该充气腔12A的气压增大从而撑开该第一气室膜101A和该第二气室膜102A。同时,气压作用于该第一密封膜21A和该第二密封膜22A,特别是作用于该第一密封膜21A和该第二密封膜22A的远端。当该充气单元11A完全填充空气后,即到达最大填充量后,该充气腔12A内的气压达到足够以密封该第一密封膜21A和该第二密封膜22A的远端,以自动密封该充气通道24A的该远开放端。这时泵的插脚抽离该充气口13A。
当该第一密封膜21A和该第二密封膜22A的远端没有完全封合在一起时,该充气腔12A的空气可能会泄露到该充气通道24A。为了避免空气泄露到该充气通道24A,该止回密封膜23A与该第一密封膜21A封合以将该充气通道24A的远开放端密封。具体地,该止回通道25A的进气方向与该充气通道24A的充气方向相反。另外,当该止回通道25A的该开放端打开时,该充气通道24A的该远开放端关闭。因此,空气从该止回通道25A的该开放端进入并保留在该止回通道25A内。
该止回通道25A由空气填充,这样该止回通道25A内产生补充气压以进一步密封该充气通道24A。特别地,该第一密封膜21A和该止回密封膜23A之间的该充气通道24A的该远开放端被密封。更具体地,该止回通道25A内的补充气压越高,该止回密封膜23A的密封效果越好。换句话说,当空气从该充气腔12A泄露以降低该充气腔12A的气压时,空气进入该止回通道25A以提高该止回通道25A的气压。因此,该充气压的总气压,即该充气腔12A和该止回通道25A的气压之和保持不变。这样,从该充气腔12A进入该止回通道25A的空气会进入加强该充气通道24A的密封效果。
本领域技术人员会明白附图中所示的和以上所描述的本发明实施方式仅是对本发明的示例而不是限制。
由此可以看到本发明目的可被充分有效完成。用于解释本发明功能和结构原理的该实施方式已被充分说明和描述,且本发明不受基于这些实施方式原理基础上的改变的限制。因此,本发明包括涵盖在附属权利要求书要求范围和精神之内的所有修改。

Claims (34)

1.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叠合地布置的两层或多层空气包装主体,其中位于内侧的所述空气包装主体包括一内层充气包装主体和一内层不充气包装主体,其中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和所述内层不充气包装主体共同形成用于储存待包装物品的一容纳腔,其中外侧的所述空气包装主体包括一外层充气包装主体,其中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和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都是充气结构,从而增强所述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的缓冲性能,其中所述内层或外层充气包装主体各自包括一个或多个子充气单元,其中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和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一体地连接,并且由一个可充气主体形成,其中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和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各自包括由所述子充气单元形成的内层充气单元和外层充气单元,其中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和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中,至少一层所述充气包装主体的至少一所述子充气单元与另一层所述充气包装主体的对应的至少一所述子充气单元错位地叠合地布置,以增强所述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的缓冲性能,其中所述内层充气单元和所述外层充气单元呈错位叠层地布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其中所述两层或多层空气包装主体包括2-20层所述空气包装主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其中所述两层或多层空气包装主体包括内层空气包装主体和外层空气包装主体,所述内层空气包装主体形成所述容纳腔,并且设置在所述外层空气包装主体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其中所述内层不充气包装主体形成所述内层空气包装主体的一内底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其中所述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还包括一个或多个转折部,其中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和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通过所述转折部一体地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其中所述可充气主体包括多个并排排列的充气单元和用于分隔相邻两个所述充气单元的一个或多个分隔缝,各个所述充气单元经由弯折缝分隔成连通的多个所述子充气单元,其中所述转折部包括一个或多个转折充气单元,以及设于所述转折充气单元的转折缝,所述转折缝使得一个所述内层或外层充气包装主体的所述分隔缝各自与另一个所述外层或内层充气包装主体的所述分隔缝不重叠。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其中所述转折缝倾斜地或呈曲线状地一体地延伸于所述分隔缝。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其中所述转折缝呈L形地一体地延伸于所述分隔缝。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其中所述可充气主体包括多个并排排列的充气单元和用于分隔相邻两个所述充气单元的一个或多个分隔缝,各个所述充气单元经由弯折缝分隔成连通的多个所述子充气单元,其中所述内层和外层充气包装主体的连接处形成有转折缝,所述转折缝垂直地延伸于所述分隔缝使得一个所述内层或外层充气包装主体的所述分隔缝各自与另一个所述外层或内层充气包装主体的所述分隔缝不重叠。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其中相邻两个所述转折缝朝向相同的方向延伸或朝向相反的方向延伸。
11.根据权利要求4至10中任一所述的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其中所述内层空气包装主体还包括一个或多个折叠部,从而在折叠后,所述折叠部使得所述内层空气包装主体的角落位置呈大致直角,并且其中所述外层空气包装主体还包括一个或多个折叠部,从而在折叠后,所述折叠部使得所述外层空气包装主体的角落位置呈大致直角。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其中所述折叠部通过排气缝减小充气量。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其中所述折叠部是不充气部。
14.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其中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和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各自选择性具有直径大小不同的所述子充气单元,或直径大小相同的所述子充气单元。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其中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的侧部具有一个或多个大直径子充气单元。
1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其中所述内层空气包装主体还具有内接缝,设于侧部的至少两个所述内层充气单元之间。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其中所述内接缝附近设置有未充气气室,从而增大侧部的所述内层充气单元气室之间的缓冲空间。
18.根据权利要求5-9中任一所述的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其中所述空气包装主体由第一气室膜和第二气室膜经热封和折叠工艺而形成,其中所述空气包装主体的所述可充气主体与所述内层不充气包装主体一体连接,其中所述可充气主体与所述内层不充气包装主体之间设置连续的密封缝以使所述内层不充气包装主体不能充气,其中所述可充气主体形成充气口和主通道,并且各个充气单元中设置有充气阀,空气从所述充气口进入所述主通道,并且从所述主通道经由所述充气阀进入各个所述充气单元。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其中所述充气阀包括两阀膜,其分别与所述第一气室膜和所述第二气室膜热封在一起,所述两阀膜之间形成一进气通道,当通过所述进气通道向所述充气单元充气后,所述两阀膜的内表面自动贴在一起,以防止进入所述充气单元的气体从所述进气通道反渗。
2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其中所述内底壁由形成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的气室膜或形成所述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的充气阀的阀膜形成。
21.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互相连接的内层空气包装主体和外层空气包装主体,所述内层空气包装主体包一内层充气包装主体和一内层不充气包装主体,其中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形成一内前侧壁和一内后侧壁,其中所述内层不充气包装主体形成一内底壁,其中所述内前侧壁、所述内后侧壁和所述内底壁连接在一起并且共同界定出用于容纳待包装物品的容纳腔,其中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包括多个内层充气单元,其中所述外层空气包装主体包括一外层充气包装主体,其中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包括多个外层充气单元,所述外层充气单元形成外层前侧壁和外层后侧壁,其中所述内层或外层充气包装主体各自包括一个或多个子充气单元,其中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和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一体地连接,并且由一个可充气主体形成,其中所述可充气主体包括多个并排排列的充气单元和用于分隔相邻两个所述充气单元的一个或多个分隔缝,各个所述充气单元经由弯折缝分隔成连通的多个所述子充气单元,所述子充气单元形成沿着长度方向布置的所述内层充气单元和所述外层充气单元,其中所述分隔缝沿着其长度方向的局部形成转折缝,从而使得所述内层或外层充气包装主体的所述分隔缝各自与另一个所述外层或内层充气包装主体的所述分隔缝不重叠。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其中所述内层前侧壁和所述内层后侧壁的所述内层充气单元分别和所述外层前侧壁和所述外层后侧壁的所述外层充气单元呈错位叠层地布置。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其中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还包括由所述内层充气单元形成的内左侧壁和内右侧壁,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还包括由所述外层充气单元形成的外层左侧壁和外层右侧壁。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其中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或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还包括由所述内层充气单元或所述外层充气单元形成的顶侧壁。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其中所述转折缝垂直地或倾斜地或呈曲线状地延伸于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的所述分隔缝和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的所述分隔缝之间。
2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其中所述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还包括连接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和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的一个或多个转折部,其中所述转折部包括形成于所述转折缝之间的多个转折充气单元。
27.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其中所述空气包装主体由第一气室膜和第二气室膜经热封和折叠工艺而形成,所述可充气主体形成充气口和主通道,并且各个充气单元中设置有两层或三层薄膜形成的单向充气阀,空气从所述充气口进入所述主通道,并且从所述主通道经由所述充气阀进入各个所述充气单元。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其中所述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还包括多个连接热封缝,用于将所述内层和外层空气包装主体连接,以使所述内层空气包装主体保持预设形状。
29.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其中所述主通道位于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
30.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其中不充气的所述内底壁由分别一体地延伸于所述内前侧壁和所述内后侧壁的两部分热封或粘接形成,并且所述两部分各自藉由第一和第二密封缝的封合而不充气。
31.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其中不充气的所述内底壁由一体地延伸于所述内前侧壁或所述内后侧壁的气室膜或阀膜的延伸部分形成,并且并一步地与所述内后侧壁或内前侧壁热封或粘接。
32.根据权利要求30或21所述的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其中不充气的所述内底壁由一层膜或多层膜叠合形成。
33.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其中所述内层不充气包装主体与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通过所述连接热封缝相连接。
34.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其中所述内层充气包装主体与所述外层充气包装主体通过所述连接热封缝相连接。
CN201510535397.9A 2015-05-26 2015-08-27 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0519741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535397.9A CN105197413B (zh) 2015-05-26 2015-08-27 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PCT/CN2016/083004 WO2016188389A1 (zh) 2015-05-26 2016-05-23 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274186 2015-05-26
CN2015102741864 2015-05-26
CN201510535397.9A CN105197413B (zh) 2015-05-26 2015-08-27 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97413A CN105197413A (zh) 2015-12-30
CN105197413B true CN105197413B (zh) 2019-02-19

Family

ID=54895974

Famil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535397.9A Active CN105197413B (zh) 2015-05-26 2015-08-27 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201520654411.2U Active CN205114050U (zh) 2015-05-26 2015-08-27 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
CN201510591394.7A Pending CN105173399A (zh) 2015-05-26 2015-09-17 具有侧翼加强缓冲部的充气包装装置及其储气单元
CN201520721445.9U Active CN205186904U (zh) 2015-05-26 2015-09-17 具有侧翼加强缓冲部的充气包装装置及其储气单元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654411.2U Active CN205114050U (zh) 2015-05-26 2015-08-27 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
CN201510591394.7A Pending CN105173399A (zh) 2015-05-26 2015-09-17 具有侧翼加强缓冲部的充气包装装置及其储气单元
CN201520721445.9U Active CN205186904U (zh) 2015-05-26 2015-09-17 具有侧翼加强缓冲部的充气包装装置及其储气单元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4) CN105197413B (zh)
WO (2) WO201618839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97413B (zh) * 2015-05-26 2019-02-19 上海艾尔贝包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5644941B (zh) * 2015-12-04 2019-08-23 上海艾尔贝包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充气包装装置
CN105923271A (zh) * 2016-05-20 2016-09-07 上海艾尔贝包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流体包装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5836271B (zh) * 2016-05-22 2017-11-21 重庆市巨恒塑料有限公司 一种易立式塑料编织袋
WO2017211257A1 (zh) * 2016-06-07 2017-12-14 天津定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保温包装系统及保温包装装置和包装方法
CN107472713A (zh) * 2016-06-07 2017-12-15 天津定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保温包装装置及其包装方法
EP3668338B1 (en) * 2017-08-16 2023-10-11 Pregis Innovative Packaging LLC Shaped inflatable shoe insert
CN108792275A (zh) * 2018-06-29 2018-11-13 杭州巨杰包装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u型缓冲包装气柱袋
TWI700229B (zh) 2018-08-13 2020-08-01 亞比斯包材工場股份有限公司 M型充氣袋
TWI664126B (zh) * 2018-08-13 2019-07-01 亞比斯包材工場股份有限公司 具吊床結構之充氣袋
CN109515983B (zh) * 2018-11-02 2020-04-28 昆山亚比斯环保包装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缩肩式包装袋
CN109969611B (zh) * 2019-04-16 2021-01-01 昆山亚比斯环保包装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保护基座的充气袋
CN112078947B (zh) * 2019-06-13 2022-06-10 江苏佳成特种玻璃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夹层玻璃包装袋
CN112239018A (zh) * 2019-07-17 2021-01-19 上海艾尔贝包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气体缓冲包装装置
WO2021008586A1 (zh) * 2019-07-17 2021-01-21 上海艾尔贝包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充气缓冲包装装置
CN112239017A (zh) * 2019-07-17 2021-01-19 上海艾尔贝包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充气缓冲包装装置
TWI686337B (zh) * 2019-10-09 2020-03-01 亞比斯包材工場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尾部加強結構的角套緩衝裝置
WO2024045762A1 (zh) * 2022-09-02 2024-03-07 上海艾尔贝包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充气缓冲包装装置及其生产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209048Y (zh) * 2008-01-31 2009-03-18 上海尼禄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一种功能型自粘膜空气缓冲包装袋
CN103072757A (zh) * 2013-01-31 2013-05-01 上海艾尔贝包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空气包装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3991633A (zh) * 2014-05-12 2014-08-20 苏州亚比斯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内折式吊床缓冲护套
CN205114050U (zh) * 2015-05-26 2016-03-30 上海艾尔贝包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13479A (ja) * 2000-02-03 2001-08-07 Daiwa Packs:Kk 緩衝体
JP4004267B2 (ja) * 2001-10-16 2007-11-07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緩衝包装袋および包装構造
US7000767B2 (en) * 2004-05-26 2006-02-21 Air-Paq, Inc. Structure of air-packing device having improved shock absorbing capability
CN2825510Y (zh) * 2005-06-17 2006-10-11 简伯欣 气柱片的缓冲装置
TWM286192U (en) * 2005-09-19 2006-01-21 Bompak Internat Co Ltd Multiple-layer film valve device
TW200812877A (en) * 2006-09-07 2008-03-16 Yao-Sin Liao Heterogeneous compound substrate for gas sealing member
TWM306997U (en) * 2006-09-22 2007-03-01 Yao-Sin Liao Buffering package for heterogeneous compound substrate
CN101367457B (zh) * 2007-08-17 2010-06-02 廖建华 逆向吊床式空气防震套
JP4686556B2 (ja) * 2008-01-09 2011-05-25 廖建華 吊り下げ式空気防振カバー
CN100558607C (zh) * 2008-04-25 2009-11-11 廖建华 直立吊床式空气防震套
CN201406116Y (zh) * 2009-04-10 2010-02-17 上海尼禄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一种加厚的空气包装装置
CN203158500U (zh) * 2013-01-31 2013-08-28 上海艾尔贝包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空气包装装置
CN103496506A (zh) * 2013-07-05 2014-01-08 上海艾尔贝包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空气包装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204528086U (zh) * 2014-09-29 2015-08-05 上海艾尔贝包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错位叠层式空气包装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209048Y (zh) * 2008-01-31 2009-03-18 上海尼禄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一种功能型自粘膜空气缓冲包装袋
CN103072757A (zh) * 2013-01-31 2013-05-01 上海艾尔贝包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空气包装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3991633A (zh) * 2014-05-12 2014-08-20 苏州亚比斯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内折式吊床缓冲护套
CN205114050U (zh) * 2015-05-26 2016-03-30 上海艾尔贝包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6188389A1 (zh) 2016-12-01
CN105197413A (zh) 2015-12-30
CN205114050U (zh) 2016-03-30
WO2016188390A1 (zh) 2016-12-01
CN205186904U (zh) 2016-04-27
CN105173399A (zh) 2015-12-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197413B (zh) 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5083758B (zh) 错位叠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5083760B (zh) 交叉错位叠层式空气包装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5253467B (zh) 具有斜置缓冲部的充气包装装置
WO2015192708A1 (zh) 方形空气包装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US20090127153A1 (en) Structure of Packing Material Inflated With Air
CN203714346U (zh) 具有空气缓冲性能的包装盒
CN104787424B (zh) 具有空气缓冲性能的包装盒及其应用
US10518953B2 (en) Multilayer air packaging device and staggered laminated air packaging device
CN105083755A (zh) 一种方形空气包装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4787494A (zh) 一种具有分装层的空气包装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204150431U (zh) 一种方形空气包装装置
WO2015192707A1 (zh) 立体折叠式空气包装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4743262A (zh) 一种保温空气包装袋及其制造方法
CN105644941B (zh) 充气包装装置
CN204846822U (zh) 多层式空气包装装置
CN207346385U (zh) 充气包装装置
CN204822589U (zh) 交叉错位叠层式空气包装装置
CN105711960A (zh) 内嵌式充气包装装置
CN207292976U (zh) 充气包装装置
CN205998396U (zh) 方形流体包装装置
CN205499795U (zh) 充气包装装置
CN206218496U (zh) 方形流体包装装置
CN207292973U (zh) 空气包装装置
CN107031988A (zh) 一种缓冲充气包装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Multi layer air packaging device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219

Pledgee: Bank of Shanghai Co.,Ltd. Jing'an Sub branch

Pledgor: SHANGHAI AIR-PAQ COMPOSITE MATERIAL Co.,Ltd.

Registration number: Y2024310000118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