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190370A - 光学膜和面发光体 - Google Patents

光学膜和面发光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190370A
CN105190370A CN201480026271.2A CN201480026271A CN105190370A CN 105190370 A CN105190370 A CN 105190370A CN 201480026271 A CN201480026271 A CN 201480026271A CN 105190370 A CN105190370 A CN 1051903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nding coat
convex structure
structure layer
blooming
conca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2627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森中刚
服部俊明
奥野大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1903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9037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3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 G02B5/024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by means of dispersed particl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73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 G02B5/0278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used in transmission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0/854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scatter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0/858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refractive means, e.g. lens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Abstract

一种光学膜,是具有形成一侧表面的凹凸结构层与形成另一侧表面的粘合层的光学膜,其特征在于,相对于所述凹凸结构层的全部质量,所述凹凸结构层含有1质量%~28质量%的第1光漫射微粒;相对于所述粘合层的全部质量,所述粘合层含有1质量%~40质量%的第2光漫射微粒。一种面发光体,其包含所述光学膜。

Description

光学膜和面发光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学膜和面发光体。
本申请要求基于2013年4月5日在日本申请的日本专利第2013-079071号的优先权,在这里引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面发光体中,对于有机EL(电致发光)发光元件,期待其被用于平板显示器或被用于作为代替荧光灯等的下一代照明中。
作为有机EL发光元件的结构,从仅为作为发光层的有机薄膜夹在2个电极之间的简单结构,至含有发光层的多层化有机薄膜的结构,其结构多样化。作为后者的多层化结构,例如可列举出在设置于玻璃基板上的阳极上,层叠了空穴传输层、发光层、电子传输层、阴极。夹在阳极与阴极之间的层,全部是由有机薄膜构成,各有机薄膜的厚度为数十纳米,非常薄。
有机EL发光元件是一种薄膜层叠体,根据各薄膜材料之间的折射率差决定薄膜间光的全反射角。目前,发光层中产生的光的大约80%被封闭于有机EL发光元件内部,无法提取至外部。具体地,如果玻璃基板的折射率设为1.5,空气层的折射率设为1.0,则临界角θc为41.8°,入射角小于该临界角θc的光从玻璃基板出射至空气层,但入射角大于该临界角θc的光则全反射而被封闭于玻璃基板内部。因此,要求将封闭于有机EL发光元件表面的玻璃基板内部的光提取至玻璃基板外部,即要求提高光提取效率或正射亮度(法線輝度)。
此外,关于进行各向同性发光的有机EL发光元件,要求提高光提取效率或正射亮度,以及抑制来自有机EL发光元件的射出光波长的射出角度依赖性。即,当来自发光层的出射光通过玻璃基板从玻璃基板进行光的出射时,要求由波长引起的出射角度的差异小,换句话说,要求尽可能抑制对来自玻璃基板的出射光分布的波长依赖性。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将凹凸结构中含有微粒的光学膜粘合于有机EL发光元件上的面发光体。此外,专利文献2中则提出了,通过使用含有微粒的粘合剂,将具有凹凸结构的光学膜粘合于有机EL发光元件上的面发光体。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第2010-21220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第2012-1887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专利文献1中提出的面发光体具有以下问题,其微粒的含有率高则光学膜翘曲,而其微粒的含有率低则无法充分地抑制出射光波长的出射角度依赖性。此外,专利文献2中提出的面发光体则具有光提取效率或正射亮度较差的问题。
特别是,如果光学膜的翘曲量大,则在将光学膜粘合于有机EL发光元件的工序中,成为使生产率大幅度降低的主要原因。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学膜,其实现了抑制翘曲、提高面发光体的光提取效率或正射亮度、以及抑制面发光体的出射光波长的出射角度依赖性。
解决问题的手段
[1]一种光学膜,是具有形成一侧表面的凹凸结构层与形成另一侧表面的粘合层的光学膜,其特征在于,
相对于所述凹凸结构层的全部质量,所述凹凸结构层含有1质量%~28质量%的第1光漫射微粒;
相对于所述粘合层的全部质量,所述粘合层含有1质量%~40质量%的第2光漫射微粒。
[2]根据[1]所述的光学膜,其特征在于,相对于所述粘合层的全部质量,所述第2光漫射微粒的含有率为20质量%~40质量%。
[3]根据[1]或[2]所述的光学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凸结构层中包含的所述第1光漫射微粒的体积平均粒径为0.5μm~20μm。
[4]根据[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粘合层中包含的所述第2光漫射微粒的体积平均粒径为0.5μm~20μm。
[5]根据[1]~[4]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膜,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凹凸结构层的材料的折射率与所述凹凸结构层中包含的所述第1光漫射微粒的折射率之差为0.02~0.30。
[6]根据[1]~[5]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膜,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粘合层的材料的折射率与所述粘合层中包含的所述第2光漫射微粒的折射率之差为0.02~0.30。
[7]根据[1]~[6]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粘合层中包含的所述第2光漫射微粒的含有率相对于所述凹凸结构层中包含的所述第1光漫射微粒的含有率之比为0.05~10,
所述第1光漫射微粒的含有率是所述第1光漫射微粒的相对于所述凹凸结构层全部质量的含有率,所述第2光漫射微粒的含有率是所述第2光漫射微粒的相对于所述粘合层全部质量的含有率。
[8]根据[1]~[7]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粘合层中包含的所述第2光漫射微粒的体积平均粒径相对于所述凹凸结构层中包含的所述第1光漫射微粒的体积平均粒径之比为0.125~1.25。
[9]根据[1]~[8]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粘合层中包含的所述第2光漫射微粒的折射率相对于所述凹凸结构层中包含的所述第1光漫射微粒的折射率之比为0.80~1.05。
[10]根据[1]~[9]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膜,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与所述凹凸结构层相接的基层,且所述凹凸结构层和上述基层的合计厚度为20μm~80μm。
[11]根据[10]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粘合层的厚度为5μm~50μm。
[12]根据[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粘合层中包含的所述第2光漫射微粒的体积平均粒径相对于所述粘合层的厚度之比为0.05~0.5。
[13]根据[1]~[12]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膜,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凹凸结构层的材料是选自于由丙烯酸树脂、苯乙烯树脂、烯烃树脂、聚碳酸酯树脂、硅酮树脂、环氧树脂以及聚酯树脂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材料。
[14]根据[1]~[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膜,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粘合层的材料为丙烯酸系粘合剂。
[15]根据[1]~[14]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凸结构层中包含的所述第1光漫射微粒是选自于由硅酮树脂、丙烯酸树脂、苯乙烯树脂、聚氨酯树脂、三聚氰胺树脂以及环氧树脂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材料。
[16]根据[1]~[15]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粘合层中包含的所述第2光漫射微粒的材料选自于由硅酮树脂、丙烯酸树脂、苯乙烯树脂、聚氨酯树脂、三聚氰胺树脂以及环氧树脂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材料。
[17]根据[1]~[16]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膜,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具有基材,且依次层叠有所述粘合层、所述基材和上述凹凸结构层。
[18]一种面发光体,其特征在于,包含[1]~[17]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膜以及EL发光元件。
[19]一种光学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基材的一侧表面上,设置粘合层,相对于所述粘合层的全部质量,所述粘合层含有1质量%~40质量%的第2光漫射微粒;在所述基材的另一侧表面上,设置所述凹凸结构层,相对于所述凹凸结构层的全部质量,所述凹凸结构层含有1质量%~28质量%的第1光漫射微粒。
此外,本发明涉及一种包含所述光学膜的面发光体。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光学膜可抑制翘曲、提高面发光体的光提取效率或正射亮度、抑制出射光波长的出射角度依赖性。
此外,本发明的面发光体其生产性优异,光提取效率或正射亮度提高,且可抑制出射光波长的出射角度依赖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显示一例本发明光学膜的截面示意图。
[图2A]是从光学膜上方看到的本发明光学膜的凹凸结构配置例的示意图。
[图2B]是从光学膜上方看到的本发明光学膜的凹凸结构配置例的示意图。
[图2C]是从光学膜上方看到的本发明光学膜的凹凸结构配置例的示意图。
[图2D]是从光学膜上方看到的本发明光学膜的凹凸结构配置例的示意图。
[图2E]是从光学膜上方看到的本发明光学膜的凹凸结构配置例的示意图。
[图2F]是从光学膜上方看到的本发明光学膜的凹凸结构配置例的示意图。
[图3A]是显示一例本发明光学膜的凹凸结构的示意图。
[图3B]是显示一例本发明光学膜的凹凸结构的示意图。
[图4]是从光学膜上方看到的一例本发明光学膜的示意图。
[图5]是显示一例本发明光学膜的制造装置的图。
[图6]是显示一例本发明的面发光体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10:光学膜
11:凹凸结构层
111:构成凹凸结构层的材料
112:凹凸结构层中包含的微粒
12:粘合层
121:构成粘合层的材料
122:粘合层中包含的微粒
13:凹凸结构
14:基层
15:基材
16:凹凸结构的底面部
17:保护膜
30:EL发光元件
31:玻璃基板
32:阳极
33:发光层
34:阴极
50:装置
51:混合物
52:辊模
53:轧辊
54:活性能量线照射装置
55:罐
56:配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边使用附图边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些附图。
(光学膜10)
本发明的光学膜10具有形成一侧表面的凹凸结构层与形成另一侧表面的粘合层。
本发明的光学膜10例如可列举出如图1所示的光学膜10等。
图1所示的光学膜10包含基材15、表面层19、粘合层12与保护膜17。表面层19包含凹凸结构层11与基层14。详见下文,但凹凸结构层11由第1微粒(第1光漫射微粒)112与材料111构成。
就有利于凹凸结构层11的凹凸结构13形状的维持而言,本发明的光学膜10优选设置如图1所示的基层14。此外,就处理性、生产率优异而言,本发明的光学膜10优选在基材15的一面上设置凹凸结构层11,而在基材15的另一面上设置粘合层12。考虑上述情况,本发明的光学膜10特别优选为依次层叠有粘合层12、基材15、基层14以及凹凸结构层11的膜。
(凹凸结构层11)
凹凸结构层11上,配置了后述的凹凸结构13的突起(凸部)或凹陷(凹部)。
就光学膜10的生产率优异而言,对于凹凸结构层11的突起或凹陷,优选突起。本说明书中,在存在凹凸结构13的突起或凹陷中任一种的情况下,或上述两者混和存在的情况下,仅表示为凹凸结构13。
作为凹凸结构13的形状,例如可列举出球缺状、球台形状、椭圆体球缺状(以1个平面对旋转椭圆体进行切割而得的形状)、椭圆体球台形状(以互相平行的2个平面切割旋转椭圆体而得的形状)、棱锥状、棱台形状、圆锥状、圆锥台形状、与这些关联的屋顶形状(球缺状、球台形状、椭圆体球缺状、椭圆体球台形状、棱锥状、棱台形状、圆锥状或圆锥台形状沿着底面伸长的形状)等。这些凹凸结构13的形状可单独使用1种或2种以上并用。这些凹凸结构13的形状中,就面发光体的光提取效率或正射亮度优异而言,优选球缺状、球台形状、椭圆体球缺状、椭圆体球台形状等球状,更优选球缺状、椭圆体球缺状。
另外,所述球状既可以是正球状也可以是大致球状。大致球状是指,球状表面从外切于该球状的假设正球表面、向所述假设正球的中心发出的法线方向偏移的形状,相对于所述假设正球的半径,该偏差量为0~20%。
此外,本说明书中,在将形状表示为“椭圆”的情况下,也包含使正圆向一个方向或多方向伸长的圆形。
凹凸结构13的配置例如图2A~图2F所示。
作为凹凸结构13的配置,例如可列举出六方排列(图2A)、矩形排列(图2B)、菱形排列(图2C)、直线状排列(图2D)、圆状排列(图2E)、无规排列(图2F)等。六方排列是指,沿六边形的各顶点和中点配置凹凸结构13,该六边形的配置为连续排列。矩形排列是指,沿矩形的各顶点配置凹凸结构13,该矩形的配置为连续排列。菱形排列是指,沿菱形的各顶点配置凹凸结构13,该菱形的配置为连续排列。直线状排列是指,沿直线状配置凹凸结构13。圆状排列是指,沿圆配置凹凸结构13。
这些凹凸结构13的配置中,就面发光体的光提取效率或正射亮度优异而言,优选六方排列、矩形排列、菱形排列,更优选六方排列、矩形排列。
凹凸结构13的一例如图3A和图3B所示。
本说明书中,凹凸结构13的底面部16是指,由凹凸结构13的底部(在具有基层14的情况下,与基层14的接触面)的外周边缘所包围的假设的面状部分。
此外,本说明书中,凹凸结构13的底面部16的最长直径A是指,凹凸结构13的底面部16中最长部分的长度,而凹凸结构13的底面部16的平均最长直径Aave是对光学膜10的具有凹凸结构13的表面进行电子显微镜拍摄,测定任意5处凹凸结构13的底面部16的最长直径A,记作其平均值。
进一步地,本说明书中,凹凸结构13的高度B是指,在突起结构的情况下,则表示从凹凸结构13的底面部16至最高部位的高度,而在凹陷结构的情况下,则表示从凹凸结构13的底面部16至最低部位的高度。凹凸结构13的平均高度Bave是对光学膜10的截面进行电子显微镜拍摄,测定任意5处凹凸结构13的高度B,记作其平均值。
就面发光体的光提取效率或正射亮度优异而言,凹凸结构13的底面部16的平均最长直径Aave优选为0.5μm~150μm,更优选为1μm~130μm,进一步优选为2μm~100μm。
就面发光体的光提取效率或正射亮度优异而言,凹凸结构13的平均高度Bave优选为0.25μm~75μm,更优选为0.5μm~65μm,进一步优选为1μm~50μm。
另外,对于将凹凸结构层11与基层14组合而成的表面层19的厚度,就可能含有第1微粒112、光漫射性优异而言,优选为5μm~120μm,更优选为10μm~110μm,进一步优选为15μm~100μm,特别优选为20μm~80μm。此处,表面层19的厚度根据下述方法计算而得。对光学膜10的截面进行电子显微镜拍摄,在凹凸结构13为突起结构的情况下,测定任意5处的从基层14的底面部至凹凸结构13的最高部位的尺寸,求取其平均值。
就面发光体的光提取效率或正射亮度优异而言,凹凸结构13的宽高比优选为0.3~1.4,更优选为0.35~1.3,进一步优选为0.4~1.0。
另外,凹凸结构13的宽高比由凹凸结构13的平均高度Bave/凹凸结构13的底面部16的平均最长直径Aave而算出。
作为凹凸结构13的底面部16的形状,例如可列举出圆形、椭圆形等。这些凹凸结构13的底面部16的形状可以单独使用1种或2种以上并用。这些凹凸结构13的底面部16的形状中,就面发光体的光提取效率或正射亮度优异而言,优选圆形、椭圆形,更优选圆形。
另外,所述圆形既可以是正圆也可以是大致圆形。大致圆形是指,圆形的表面从外切于该圆形的假设的正圆的圆周、向所述假设的正圆的法线方向偏移的形状,其中,相对于所述假设的正圆半径,该偏差量为0~20%。
此外,本说明书中,在将形状表示为“椭圆”的情况下,也包含使正圆向一个方向或多方向延伸的圆形。
从上方观察到的光学膜的一例如图4所示。
就面发光体的光提取效率或正射亮度优异而言,凹凸结构13的底面部16的面积(图4中是指以虚线所包围的面积)相对于光学膜10的面积(图4中是指以实线所包围的面积)的比例优选为20~99%,更优选为25~95%,进一步优选为30~93%。
另外,当凹凸结构13的底面部16全部为同一大小的圆形时,则凹凸结构13的底面部16的面积对光学膜10的面积的比例的最大值为91%左右。
凹凸结构层11由第1微粒(第1光漫射微粒)112与材料111构成。
作为构成凹凸结构层的材料111,只要是可见光波长区域(大约400nm~700nm)的光透过率高的树脂就无特别的限定,例如可列举出树脂、玻璃等。这些构成凹凸结构层的材料111的材料中,就处理性、光学膜的生产率优异而言,优选树脂。另外,本说明书中,“构成凹凸结构层的材料”是不包含第1微粒的材料。构成凹凸结构层的材料111的透过率是根据JISK7361进行测定而得的数值,优选为50%以上。
作为树脂,只要是可见光波长区域(大约400nm~700nm)的光透过率高的树脂就无特别的限定,例如可列举出丙烯酸树脂;聚碳酸酯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酯等聚酯树脂;聚苯乙烯、ABS树脂等苯乙烯树脂;氯乙烯树脂等。这些树脂中,就可见光波长区域的光透过率高以及耐热性、力学特性、成形加工性优异而言,优选丙烯酸树脂。
就光学膜10的生产率优异而言,树脂优选为通过照射活化能射线使活化能射线固化性组合物固化而得的固化树脂。
作为活化能射线,例如可列举出紫外线、电子束、X射线、红外线、可见光等。这些活化能射线中,就活化能射线固化性组合物的固化性优异以及可抑制光学膜10的劣化的观点而言,优选紫外线、电子束,更优选紫外线。
作为活化能射线固化性组合物,只要可通过活化能射线使其固化就无特别的限定,就活化能射线固化性组合物的处理性、固化性优异以及光学膜10的柔软性、耐热性、耐擦伤性、耐溶剂性、光透过性等各种物性优异而言,优选包含聚合性单体(A)、交联性单体(B)以及聚合引发剂(C)的活化能射线固化性组合物。
作为聚合性单体(A),例如可列举出(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正丙酯、(甲基)丙烯酸异丙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异丁酯、(甲基)丙烯酸仲丁酯、(甲基)丙烯酸叔丁酯、(甲基)丙烯酸正己酯、(甲基)丙烯酸环己酯、(甲基)丙烯酸正辛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异壬酯、(甲基)丙烯酸十二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十三烷基酯、(甲基)丙烯酸硬脂酰酯、(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甲基)丙烯酸苯基酯、(甲基)丙烯酸苄基酯、(甲基)丙烯酸苯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甲基)丙烯酸四氢糠基酯、(甲基)丙烯酸降冰片酯、(甲基)丙烯酸金刚烷基酯、(甲基)丙烯酸二环戊烯基酯、(甲基)丙烯酸二环戊基酯、(甲基)丙烯酸四环十二烷基酯、单(甲基)丙烯酸环己烷二甲醇酯、(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羟基丙酯、(甲基)丙烯酸-3-羟基丙酯、(甲基)丙烯酸-2-羟基丁酯、(甲基)丙烯酸-3-羟基丁酯、(甲基)丙烯酸-4-羟基丁酯、(甲基)丙烯酸-2-甲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乙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3-甲氧基丁酯、(甲基)丙烯酸丁氧基乙酯、甲氧基三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甲氧基二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2-(甲基)丙烯酰氧甲基-2-甲基双环庚烷、4-(甲基)丙烯酰氧甲基-2-甲基-2-乙基-1,3-二氧戊环、4-(甲基)丙烯酰氧甲基-2-甲基-2-异丁基-1,3-二氧戊环、三羟甲基丙烷缩甲醛(甲基)丙烯酸酯、环氧乙烷改性(甲基)丙烯酸磷酸酯、己内酯改性(甲基)丙烯酸磷酸酯等(甲基)丙烯酸酯类;(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腈;(甲基)丙烯酰胺、N-二甲基丙烯酰胺、N-二乙基(甲基)丙烯酰胺、N-丁基(甲基)丙烯酰胺、二甲基氨基丙基(甲基)丙烯酰胺、N-羟甲基(甲基)丙烯酰胺、N-甲氧基甲基(甲基)丙烯酰胺、N-丁氧基甲基(甲基)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酰吗啉、羟基乙基(甲基)、亚甲基双(甲基)丙烯酰胺等(甲基)丙烯酰胺类;使双酚型环氧树脂与(甲基)丙烯酸或其衍生物反应而得的化合物等环氧(甲基)丙烯酸酯类,其中,该双酚型环氧树脂是由双酚类(双酚A、双酚F、双酚S、四溴双酚A等)与表氯醇的缩合反应而获得的;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等芳香族乙烯基类;乙烯基甲醚、乙烯基乙醚、2-羟乙基乙烯基醚等乙烯基醚类;乙酸乙烯酯、丁酸乙烯酯等羧酸乙烯酯类;乙烯、丙烯、丁烯、异丁烯等烯烃类等。这些聚合性单体(A)可以单独使用1种或2种以上并用。这些聚合性单体(A)中,就活化能射线固化性组合物的处理性、固化性优异以及光学膜10的柔软性、耐热性、耐擦伤性、耐溶剂性、光透过性等各种物性优异而言,优选(甲基)丙烯酸酯类、环氧(甲基)丙烯酸酯类、芳香族乙烯基类、烯烃类,更优选(甲基)丙烯酸酯类、环氧(甲基)丙烯酸酯类。
本说明书中,(甲基)丙烯酸酯是指丙烯酸酯或甲基丙烯酸酯。
相对于活化能射线固化性组合物的全部质量,活化能射线固化性组合物中聚合性单体(A)的含有率优选为0.5质量%~60质量%,更优选为1质量%~57质量%,进一步优选为2质量%~55质量%。若聚合性单体(A)的含有率为0.5质量%以上,则活化能射线固化性组合物的处理性优异。此外,若聚合性单体(A)的含有率为60质量%以下,则活化能射线固化性组合物的交联性、固化性优异,且光学膜10的耐溶剂性优异。
作为交联性单体(B),例如可列举出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己内酯改性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等六(甲基)丙烯酸酯类;二季戊四醇羟基五(甲基)丙烯酸酯、己内酯改性二季戊四醇羟基五(甲基)丙烯酸酯等五(甲基)丙烯酸酯类;四(甲基)丙烯酸双三羟甲基丙烷酯、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乙氧基改性四(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五(甲基)丙烯酸酯、四羟甲基甲烷四(甲基)丙烯酸酯等四(甲基)丙烯酸酯类;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三乙氧基化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乙氧基化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三(2-(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异氰脲酸酯、碳原子数2~5的脂肪族烃改性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异氰脲酸环氧乙烷改性三(甲基)丙烯酸酯等三(甲基)丙烯酸酯类;三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3-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4-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5-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壬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甲基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乙基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羟基特戊酸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四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三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环癸烷二甲醇二(甲基)丙烯酸酯、2,2-双(4-(甲基)丙烯酰氧基聚乙氧基苯基)丙烷、2,2-双(4-(甲基)丙烯酰氧基乙氧基苯基)丙烷、2,2-双(4-(3-(甲基)丙烯酰氧基-2-羟基丙氧基)苯基)丙烷、1,2-双(3-(甲基)丙烯酰氧基-2-羟基丙氧基)乙烷、1,4-双(3-(甲基)丙烯酰氧基-2-羟基丙氧基)丁烷、双(2-(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2-羟基乙基异氰脲酸酯、环己烷二甲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羟甲基三环癸烷二(甲基)丙烯酸酯、羟基特戊酸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乙氧基化环己烷二甲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丙氧基化环己烷二甲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乙氧基化双酚A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丙氧基化双酚A二(甲基)丙烯酸酯、氢化双酚A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乙氧基化氢化双酚A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丙氧基化氢化双酚A二(甲基)丙烯酸酯、双苯氧基芴乙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新戊二醇改性三羟甲基丙烷二(甲基)丙烯酸酯、羟基特戊酸新戊二醇的ε-己内酯加成物的二(甲基)丙烯酸酯、羟基特戊酸新戊二醇的γ-丁内酯加成物的二(甲基)丙烯酸酯、新戊二醇的己内酯加成物的二(甲基)丙烯酸酯、丁二醇的己内酯加成物的二(甲基)丙烯酸酯、环己烷二甲醇的己内酯加成物的二(甲基)丙烯酸酯、二环戊烷二醇的己内酯加成物己内酯加成物的二(甲基)丙烯酸酯、双酚A的环氧乙烷加成物的二(甲基)丙烯酸酯、双酚A的环氧丙烷加成物的二(甲基)丙烯酸酯、双酚A的己内酯加成物的二(甲基)丙烯酸酯、氢化双酚A的己内酯加成物的二(甲基)丙烯酸酯、双酚F的己内酯加成物的二(甲基)丙烯酸酯、异氰脲酸环氧乙烷改性二(甲基)丙烯酸酯等二(甲基)丙烯酸酯类;邻苯二甲酸二烯丙基酯、对苯二甲酸二烯丙基酯、间苯二甲酸二烯丙基酯、二乙二醇二烯丙基碳酸酯等二烯丙基类;(甲基)丙烯酸烯丙基酯;二乙烯基苯;亚甲基双丙烯酰胺;通过多元酸(邻苯二甲酸、琥珀酸、六氢化邻苯二甲酸、四氢化邻苯二甲酸、对苯二甲酸、壬二酸、己二酸等)与多元醇(乙二醇、己二醇、聚乙二醇、聚丁二醇等)以及(甲基)丙烯酸或其衍生物反应而获得的化合物等聚酯二(甲基)丙烯酸酯类;使二异氰酸酯化合物(甲苯二异氰酸酯、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二甲苯二异氰酸酯、二环己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等)与含羟基的(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羟基丙酯、(甲基)丙烯酸-4-羟基丁酯、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等多官能团(甲基)丙烯酸酯等)反应而得的化合物、在醇类(烷烃二醇、聚醚二醇、聚酯二醇、螺环二醇化合物等1种或2种以上)的羟基上加成二异氰酸酯化合物,并使残留的异氰酸酯基与含羟基的(甲基)丙烯酸酯发生反应而得的化合物等聚氨酯多官能团(甲基)丙烯酸酯类;二乙二醇二乙烯基醚、三乙二醇二乙烯基醚等二乙烯基醚类;丁二烯、异戊二烯、二甲基丁二烯等二烯类等。这些交联性单体(B)可单独使用1种或2种以上并用。这些交联性单体(B)中,就光学膜10的柔软性、耐热性、耐擦伤性、耐溶剂性、光透过性等各种物性优异而言,优选六(甲基)丙烯酸酯类、五(甲基)丙烯酸酯类、四(甲基)丙烯酸酯类、三(甲基)丙烯酸酯类、二(甲基)丙烯酸酯类、二烯丙基类、(甲基)丙烯酸烯丙基酯、聚酯二(甲基)丙烯酸酯类、聚氨酯多官能团(甲基)丙烯酸酯类,更优选六(甲基)丙烯酸酯类、五(甲基)丙烯酸酯类、四(甲基)丙烯酸酯类、三(甲基)丙烯酸酯类、二(甲基)丙烯酸酯类、聚酯二(甲基)丙烯酸酯类、聚氨酯多官能团(甲基)丙烯酸酯类。
相对于活化能射线固化性组合物的全部质量,活化能射线固化性组合物中交联性单体(B)的含有率优选为30质量%~98质量%,更优选为35质量%~97质量%,进一步优选为40质量%~96质量%。在交联性单体(B)的含有率为30质量%时,则活化能射线固化性组合物的交联性、固化性优异,且光学膜10的耐溶剂性优异。此外,在交联性单体(B)的含有率为98质量%以下时,则光学膜10的柔软性优异。
作为聚合引发剂(C),例如可列举出安息香、安息香甲醚、安息香乙醚、安息香异丙醚、安息香异丁醚、乙偶姻、苯偶酰(benzil)、二苯甲酮、对甲氧基二苯甲酮、2,2-二乙氧基苯乙酮、α,α-二甲氧基-α-苯基苯乙酮、苯偶酰二甲基缩酮(benzildimethylketal)、甲基苯基乙醛酸酯、乙基苯基乙醛酸酯、4,4’-双(二甲基氨基)二苯甲酮、1-羟基环己基苯酮、2-羟基-2-甲基-1-苯基丙烷-1-酮、2-乙基蒽醌等羰基化合物;四甲基秋兰姆单硫化物、四甲基秋兰姆二硫化物等硫化合物类;2,4,6-三甲基苯甲酰基二苯基膦氧化物、苯甲酰基二乙氧基膦氧化物等酰基膦氧化物类等。这些聚合引发剂(C)可单独使用1种或2种以上并用。这些聚合引发剂(C)中,就活化能射线固化性组合物的处理性、固化性、光学膜10的光透过性优异而言,优选羰基化合物、酰基膦氧化物类,更优选羰基化合物。
相对于活化能射线固化性组合物的全部质量,活化能射线固化性组合物中聚合引发剂(C)的含有率优选为0.1质量%~10质量%,更优选为0.5质量%~8质量%,进一步优选为1质量%~5质量%。在聚合引发剂(C)的含有率为0.1质量%以上时,则活化能射线固化性组合物的处理性、固化性优异。此外,在聚合引发剂(C)的含有率为10质量%以下时,则光学膜10的光透过性优异。
就光学膜10的光透过性优异而言,构成凹凸结构层11的材料111的折射率优选为1.40~2.00,更优选为1.43~1.95,进一步优选为1.46~1.90。构成凹凸结构层11的材料111的折射率是在20℃下使用钠D线进行测定而得的数值。
相对于凹凸结构层11的全部质量,构成凹凸结构层11的材料111的含有率为72质量%~99质量%,优选为75质量%~98质量%,77质量%~97质量%,进一步优选为79质量%~96质量%。在相对于凹凸结构层11的全部质量,构成凹凸结构层11的材料111的含有率为72质量%以上时,则可抑制光学膜10的翘曲,且面发光体的光提取效率或正射亮度优异。此外,在相对于凹凸结构层11的全部质量,构成凹凸结构层11的材料111的含有率为99质量%以下时,则光学膜10的光漫射性优异,且能抑制面发光体的出射光波长的出射角度依赖性。
对于凹凸结构层11中包含的第1微粒112,只要是具有可见光波长区域(大约400nm~700nm)的光漫射效果的微粒就无特别的限定,可使用公知的微粒。凹凸结构层11中包含的第1微粒112可单独使用1种或2种以上并用。
作为第1微粒112的材料,例如可列举出金、银、硅、铝、镁、锆、钛、锌、锗、铟、锡、锑、铈等金属;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镁、氧化锆、氧化钛、氧化锌、氧化锗、氧化铟、氧化锡、铟锡氧化物、氧化锑、氧化铈等金属氧化物;氢氧化铝等金属氢氧化物;碳酸镁等金属碳酸化物;氮化硅等金属氮化物;丙烯酸树脂、苯乙烯树脂、硅酮树脂、聚氨酯树脂、三聚氰胺树脂、环氧树脂等树脂等。这些微粒材料可单独使用1种或2种以上并用。这些微粒材料中,就制造光学膜10时的处理性优异而言,优选硅、铝、镁、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镁、氢氧化铝、碳酸镁、丙烯酸树脂、苯乙烯树脂、硅酮树脂、聚氨酯树脂、三聚氰胺树脂、环氧树脂的粒子,更优选氧化硅、氧化铝、氢氧化铝、碳酸镁、丙烯酸树脂、苯乙烯树脂、硅酮树脂、聚氨酯树脂、三聚氰胺树脂、环氧树脂的粒子。
就光学膜10的光透过性优异而言,凹凸结构层11中包含的第1微粒112的折射率优选为1.30~2.00,更优选为1.35~1.95,进一步优选为1.40~1.90。第1微粒112的折射率是在20℃下使用钠D线进行测定而得的数值。
凹凸结构层11中包含的第1微粒112的体积平均粒径优选为0.5~20μm,更优选为1μm~15μm,进一步优选为1.5μm~10μm。在凹凸结构层11中包含的第1微粒112的体积平均粒径为0.5μm以上时,则能使可见光波长区域的光有效地散射。此外,在凹凸结构层11中包含的第1微粒112的体积平均粒径为20μm以下时,则能抑制面发光体的出射光波长的出射角度依赖性。
另外,本说明书中,体积平均粒径是使用通过库尔特计数器(Coultercounter)进行测定而得数值。
作为凹凸结构层11中包含的第1微粒112的形状,例如可列举出球状、圆柱状、立方体状、长方体状、棱锥状、圆锥状、星型状、不定形状。这些凹凸结构层11中包含的第1微粒112的形状可单独使用1种或2种以上并用。这些凹凸结构层11中包含的第1微粒112的形状中,就能使可见光波长区域的光有效地散射而言,优选球状、立方体状、长方体状、棱锥状、星型状,更优选球状。
相对于凹凸结构层11的全部质量,凹凸结构层11中包含的第1微粒112的含有率为1质量%~28质量%,优选为2质量%~25质量%,更优选为3质量%~23质量%,进一步优选为4质量%~21质量%。若相对于凹凸结构层11的全部质量,凹凸结构层11中包含的第1微粒112的含有率为1质量%以上,则光学膜10的光漫射性优异,且能抑制面发光体的出射光波长的出射角度依赖性。此外,若相对于凹凸结构层11的全部质量,凹凸结构层11中包含的第1微粒112的含有率为28质量%以下,则能抑制光学膜10的翘曲,且面发光体的光提取效率或正射亮度优异。
另外,凹凸结构层11中包含的第1微粒112的相对于凹凸结构层11的全部质量的含有率,与表面层19中包含的第1微粒112的相对于表面层19的全部质量的含有率实质上可相同或不同。
通过具有材料111与第1微粒112之间的折射率差,而产生第1微粒112的光漫射效果。就能抑制面发光体的出射光波长的出射角度依赖性而言,材料111与第1微粒112之间的折射率差优选为0.02~0.30,更优选为0.03~0.25,进一步优选为0.04~0.20。
作为材料111与第1微粒112的组合,例如可列举出:材料111为丙烯酸树脂而第1微粒112为硅微粒、材料111为丙烯酸树脂而第1微粒112为铝微粒、材料111为丙烯酸树脂而第1微粒112为镁微粒、材料111为丙烯酸树脂而第1微粒112为氧化硅微粒、材料111为丙烯酸树脂而第1微粒112为氧化铝微粒、材料111为丙烯酸树脂而第1微粒112为氧化镁微粒、材料111为丙烯酸树脂而第1微粒112为氢氧化铝微粒、材料111为丙烯酸树脂而第1微粒112为碳酸镁微粒、材料111为丙烯酸树脂而第1微粒112为丙烯酸树脂微粒、材料111为丙烯酸树脂而第1微粒112为苯乙烯树脂微粒、材料111为丙烯酸树脂而第1微粒112为硅酮树脂微粒、材料111为丙烯酸树脂而第1微粒112为聚氨酯树脂微粒、材料111为丙烯酸树脂而第1微粒112为三聚氰胺树脂微粒、材料111为丙烯酸树脂而第1微粒112为环氧树脂微粒、材料111为聚碳酸酯树脂而第1微粒112为硅微粒、材料111为聚碳酸酯树脂而第1微粒112为铝微粒、材料111为聚碳酸酯树脂而第1微粒112为镁微粒、材料111为聚碳酸酯树脂而第1微粒112为氧化硅微粒、材料111为聚碳酸酯树脂而第1微粒112为氧化铝微粒、材料111为聚碳酸酯树脂而第1微粒112为氧化镁微粒、材料111为聚碳酸酯树脂而第1微粒112为氢氧化铝微粒、材料111为聚碳酸酯树脂而第1微粒112为碳酸镁微粒、材料111为聚碳酸酯树脂而第1微粒112为丙烯酸树脂微粒、材料111为聚碳酸酯树脂而第1微粒112为苯乙烯树脂微粒、材料111为聚碳酸酯树脂而第1微粒112为硅酮树脂微粒、材料111为聚碳酸酯树脂而第1微粒112为聚氨酯树脂微粒、材料111为聚碳酸酯树脂而第1微粒112为三聚氰胺树脂微粒、材料111为聚碳酸酯树脂而第1微粒112为环氧树脂微粒、材料111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而第1微粒112为硅微粒、材料111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而第1微粒112为铝微粒、材料111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而第1微粒112为镁微粒、材料111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而第1微粒112为氧化硅微粒、材料111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而第1微粒112为氧化铝微粒、材料111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而第1微粒112为氧化镁微粒、材料111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而第1微粒112为氢氧化铝微粒、材料111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而第1微粒112为碳酸镁微粒、材料111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而第1微粒112为丙烯酸树脂微粒、材料111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而第1微粒112为苯乙烯树脂微粒、材料111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而第1微粒112为硅酮树脂微粒、材料111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而第1微粒112为聚氨酯树脂微粒、材料111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而第1微粒112为三聚氰胺树脂微粒、材料111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而第1微粒112为环氧树脂微粒等。这些材料111与第1微粒112的组合中,就光学膜10的耐热性、力学特性、成形加工性优异以及在折射率差为前述优选的范围内、面发光体的光提取效率优异而言,优选材料111为丙烯酸树脂而第1微粒112为硅微粒、材料111为丙烯酸树脂而第1微粒112为铝微粒、材料111为丙烯酸树脂而第1微粒112为镁微粒、材料111为丙烯酸树脂而第1微粒112为氧化硅微粒、材料111为丙烯酸树脂而第1微粒112为氧化铝微粒、材料111为丙烯酸树脂而第1微粒112为氧化镁微粒、材料111为丙烯酸树脂而第1微粒112为氢氧化铝微粒、材料111为丙烯酸树脂而第1微粒112为碳酸镁微粒、材料111为丙烯酸树脂而第1微粒112为丙烯酸树脂微粒、材料111为丙烯酸树脂而第1微粒112为苯乙烯树脂微粒、材料111为丙烯酸树脂而硅酮树脂微粒、材料111为丙烯酸树脂而第1微粒112为聚氨酯树脂微粒、材料111为丙烯酸树脂而第1微粒112为三聚氰胺树脂微粒、材料111为丙烯酸树脂而第1微粒112为环氧树脂微粒,更优选材料111为丙烯酸树脂而第1微粒112为氧化硅微粒、材料111为丙烯酸树脂而第1微粒112为氧化铝微粒、材料111为丙烯酸树脂而第1微粒112为氢氧化铝微粒、材料111为丙烯酸树脂而第1微粒112为碳酸镁微粒、材料111为丙烯酸树脂而第1微粒112为丙烯酸树脂微粒、材料111为丙烯酸树脂而第1微粒112为苯乙烯树脂微粒、材料111为丙烯酸树脂而第1微粒112为硅酮树脂微粒、材料111为丙烯酸树脂而第1微粒112为聚氨酯树脂微粒、材料111为丙烯酸树脂而第1微粒112为三聚氰胺树脂微粒、材料111为丙烯酸树脂而第1微粒112为环氧树脂微粒。
凹凸结构层11在不损害性能的范围内,除了材料111或第1微粒112之外,还可以包含其它的成分。
作为其它成分,例如可列举出脱模剂、阻燃剂、抗静电剂、流平剂、防污改进剂、分散稳定剂、粘度调节剂、光稳定剂、抗氧化剂、染料·颜料等着色剂等各种添加剂。
相对于凹凸结构层11的全部质量,其它成分的含有率优选为3质量%以下,更优选为2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质量%以下。在相对于构成凹凸结构层11的材料的全部质量,凹凸结构层11中其它成分的含有率为3质量%以下时,则可抑制光学膜10的性能的降低。
对于本发明的光学膜10,为了保护凹凸结构13且提高光学膜10的处理性,也可在具有凹凸结构13的表面设置保护膜。所述保护膜只要在使用光学膜10时,能从光学膜10剥离的话即可。
作为保护膜,例如可列举出公知的保护膜等。
(基层14)
为了维持凹凸结构层11的凹凸结构13的形状,也可在凹凸结构层11与基材15之间设置基层14。
就光学膜10的生产率优异而言,基层14的材料优选为与凹凸结构层11具有相同的组成。
基层14的厚度优选为3μm~70μm,更优选为5μm~60μm,进一步优选为10μm~50μm。如果基层14的厚度为3μm以上,因为是与凹凸结构层11相同的组成,能抑制面发光体的出射光波长的出射角度依赖性。此外,如果基层14的厚度为40μm以下,则抑制光学膜10的翘曲,面发光体的光提取效率或正射亮度优异。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基层14的厚度为基层14中任意5点的厚度平均值。
(基材15)
为了提高光学膜10的处理性、生产率,也可在凹凸结构层11(具有基层14的情况下为基层14)与粘合层12之间设置基材15。
作为基材15,就活化能射线固化组合物的固化性优异而言,优选透射活化能射线的基材。此外,为了向表面凹凸结构层11透射光,优选基材18可透射可见光。具体地,透射过基材18的可见光相对于向基材18入射的可见光的透过率优选50%以上。另外,光透过率依据JISK7361进行测定而得的数值。
作为基材15的材料,例如可列举出丙烯酸树脂;聚碳酸酯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酯等聚酯树脂;聚苯乙烯、ABS树脂等苯乙烯树脂;氯乙烯树脂;二醋酸纤维素、三醋酸纤维素等纤维素树脂;聚酰亚胺、聚酰亚胺酰胺等酰亚胺树脂;玻璃。这些基材15材料中,就柔软性优异、活化能射线的透过性优异而言,优选丙烯酸树脂、聚碳酸酯树脂、聚酯树脂、苯乙烯树脂、纤维素树脂、酰亚胺树脂,更优选丙烯酸树脂、聚碳酸酯树脂、聚酯树脂、酰亚胺树脂。
就活化能射线固化组合物的固化性优异而言,基材15的厚度优选为10μm~1,000μm,更优选为20μm~500μm,进一步优选为25μm~300μm。
对于基材15,为了提高凹凸结构层11(具有基层14的情况下为基层14)基材15的粘着性,也可在基材15的表面施加易粘合处理。
作为易粘合处理的方法,例如可列举出:在基材15的表面上,形成由聚酯树脂、丙烯酸树脂、聚氨酯树脂等制成的易粘合层的方法;对基材15进行表面粗糙化处理的方法等。
对于基材15,除了易粘合处理以外之外,视需要,还可以施以防静电、反射防止、防基材之间的粘着等表面处理。
(粘合层12)
粘合层12由第2微粒(第2光漫射微粒)122与材料121所构成。
作为构成粘合层12的材料121,只要能粘合于EL发光元件30等的话,就无特别的限定,例如可列举出丙烯酸酯系粘合剂、天然橡胶系粘合剂、合成橡胶系粘合剂、有机硅系粘合剂、聚氨酯系粘合剂、环氧系粘合剂等。这些构成粘合层12的材料121可单独使用1种或2种以上并用。这些构成粘合层12的材料121中,就粘合力高以及光学膜10的耐气候性、柔软性、耐热性优异而言,优选丙烯酸酯系粘合剂。
另外,本说明书中,“构成粘合层的材料”为不包含第2微粒的材料。
将粘合层12粘合于EL发光元件30等时,该界面优选光学粘着(光学密着)。
作为丙烯酸酯系粘合剂,例如可列举出作为主成分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极性单体、视需要可为将包含交联剂的单体组合物共聚而得的共聚物。
作为(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例如可列举出(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正丙酯、(甲基)丙烯酸异丙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异丁酯、(甲基)丙烯酸仲丁酯、(甲基)丙烯酸叔丁酯、(甲基)丙烯酸正己酯、(甲基)丙烯酸环己酯、(甲基)丙烯酸正辛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异壬酯、(甲基)丙烯酸十二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十三烷基酯、(甲基)丙烯酸硬脂酰酯。这些(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可单独使用1种或2种以上并用。这些(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中,就玻璃化转变温度低且即使低温但粘合力仍高而言,优选丙烯酸正丁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
作为极性单体,例如可列举出(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羟基丙酯、(甲基)丙烯酸-3-羟基丙酯、(甲基)丙烯酸-2-羟基丁酯、(甲基)丙烯酸-3-羟基丁酯、(甲基)丙烯酸-4-羟基丁酯等含羟基的单体类;(甲基)丙烯酸、顺丁烯二酸、富马酸、衣康酸等含羧基的单体类;N-乙烯基吡咯烷酮、N-乙烯基己内酰胺、丙烯酰吗啉、丙烯酰胺等含氮单体类;(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等含有环氧基的单体类。这些极性单体可单独使用1种或2种以上并用。对于这些极性单体,在使用交联剂进行共聚的情况下,作为交联点发生作用。
作为交联剂,例如可列举出甲苯二异氰酸酯、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三羟甲基丙烷甲苯二异氰酸酯、二苯甲烷三异氰酸酯等异氰酸酯交联剂;双酚A、表氯醇型的环氧树脂、乙二醇缩水甘油醚、聚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甘油二缩水甘油醚等环氧交联剂;六亚甲基二胺、三乙二胺、聚乙烯亚胺等胺交联剂;将铝、铁、锌、锡、钛、镍等多价金属配位于乙酰丙酮或乙酰乙酸乙酯而得的金属螯合交联剂;N,N’-二苯甲烷-4,4’-双(1-氮丙啶酰胺)、N,N’-甲苯-2,4-双(1-氮丙啶酰胺)、三亚乙基三聚氰胺、双间苯二甲酰-1-(2-甲基氮丙啶)、三-1-氮丙啶基氧化膦等氮丙啶交联剂等。这些交联剂可以单独使用1种或2种以上并用。
相对于单体组合物的全部质量,交联剂的含有率优选为0.01质量%~20质量%,更优选为0.05质量%~15质量%。在相对于单体组合物的全部质量,交联剂的含有率为0.01质量%以上时,构成粘合层12的材料121不过度柔软,在粘合于EL发光元件30等时,能抑制粘合层12溢出。在相对于单体组合物的全部质量,交联剂的含有率为20质量%以下时,粘合力高。
就粘合力高、剪切力高而言,共聚物的重均分子量优选为30万~200万,更优选为50万~150万。
作为单体组合物的聚合方法,例如可列举出本体聚合法、溶液聚合法、悬浮聚合法、乳化聚合法等。
聚合单体组合物时,视需要,可使用聚合引发剂。
作为聚合引发剂,例如可列举出偶氮二异丁腈等偶氮聚合引发剂;过氧化月桂酰、过氧化苯酰等过氧化物聚合引发剂;二苯甲酮等二苯甲酮聚合引发剂;2-甲基噻吨酮等噻吨酮聚合引发剂;安息香乙醚等安息香醚聚合引发剂等。这些聚合引发剂可以单独使用1种或2种以上并用。这些聚合引发剂中,就聚合性优异而言,优选偶氮二异丁腈等偶氮聚合引发剂。
作为粘合层12的层叠方法,例如可列举出如下所述的方法:将构成粘合层12的材料121溶解于溶剂,并将粘合层中包含的第2微粒122分散于所获得的溶液中,将其涂覆于基材15,干燥溶剂。
作为溶解构成粘合层12的材料121的溶剂,例如可列举出甲苯、乙酸乙酯、甲基乙基酮等。这些溶剂可以单独使用1种或2种以上并用。
在能使构成粘合层12的材料121溶解的溶剂的溶液中,在不损害性能的范围内,也可包含其它成分。
作为其它成分,可列举出粘度调节剂、增塑剂、填料、紫外线吸收剂、阻燃剂、抗静电剂、光稳定剂、抗氧化剂、染料·颜料等着色剂等各种添加剂。
使构成粘合层12的材料121溶解于溶剂的溶液的粘度在23℃下优选为500mPa·s~6,000mPa·s,更优选为1,000mPa·s~5,000mPa·s。在使构成粘合层12的材料121溶解于溶剂得到的溶液的粘度为500mPa·s以上时,粘合层中包含的第2微粒122的分散稳定性优异。此外,在使构成粘合层12的材料121溶解于溶剂得到的溶液的粘度为6,000mPa·s以下时,容易层叠粘合层21。
粘合层12的厚度优选为5μm~50μm,更优选为7~40μm,进一步优选为10μm~30μm。在粘合层12的厚度为5μm以上时,与粘合材料的粘着性优异。此外,在粘合层12的厚度为50μm以下时,粘合层21容易层叠。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粘合层12的厚度为粘合层12中任意5点的厚度的平均值。
为了粘合于EL发光元件30等的表面玻璃等基板之上,构成粘合层12的材料121的折射率优选为近似于该玻璃等基板的折射率,具体地,优选为1.40~2.00,更优选为1.43~1.95,进一步优选为1.46~1.90。
相对于粘合层12的全部质量,构成粘合层12的材料121的含有率为60质量%~99质量%,优选为62质量%~98质量%,更优选为65质量%~97质量%,进一步优选为68质量%~96质量%。在粘合层12中的构成粘合层12的材料121的含有率为60质量%以上时,光学膜10的光透过性优异,且面发光体的光提取效率或正射亮度优异。此外,在粘合层12中的构成粘合层12的材料121的含有率为99质量%以下时,光学膜10的光漫射性优异,且能抑制面发光体的出射光波长的出射角度依赖性。
对于粘合层12中包含的第2微粒122的材料、体积平均粒径、形状,可以使用同上述凹凸结构层11中包含的第1微粒112同样的材料、体积平均粒径、形状,因同样的理由而优选同样的范围。
第1微粒112与第2微粒122的材料的体积平均粒径、形状可以分别相同或分别不同。
另外,粘合层12中包含的第2微粒122的折射率相对于凹凸结构层11中包含的第1微粒112的折射率之比优选为0.80~1.05。
此外,粘合层12中包含的第2微粒122的体积平均粒径相对于粘合层12的厚度之比优选为0.05~0.5。
就光学膜10的光透过性优异而言,粘合层12中包含的第2微粒122的折射率优选为1.30~2.00,更优选为1.35~1.95,进一步优选为1.40~1.90。
此外,粘合层12中包含的第2微粒122的折射率相对于凹凸结构层11中包含的第1微粒112的折射率之比优选为0.80~1.05。
相对于粘合层12的全部质量,粘合层12中包含的第2微粒122的含有率为1质量%~40质量%,优选为2质量%~38质量%,更优选为3质量%~35质量%,进一步优选为4质量%~32质量%。在相对于粘合层12的全部质量,粘合层12中包含的第2微粒122的含有率为1质量%以上时,光学膜10的光漫射性优异,且能抑制面发光体的出射光波长的出射角度依赖性。此外,在相对于粘合层12的全部质量,粘合层12中包含的第2微粒122的含有率为40质量%以下时,光学膜10的光透过性优异,且面发光体的光提取效率或正射亮度优异。
因具有材料121与第2微粒122之间的折射率差,而产生了第2微粒122的光漫射效果。就能抑制面发光体的出射光波长的出射角度依赖性而言,材料121与第2微粒122之间的折射率差优选为0.02~0.30,更优选为0.03~0.25,进一步优选为0.04~0.20。
作为材料121与第2微粒122的组合,例如可以列举为如上所述的材料111与第1微粒112的组合,因同样的理由而优选同样的范围。
此外,粘合层12中包含的第2微粒122的含有率相对于凹凸结构层11中包含的第1微粒112的含有率之比为0.05~10,所述第1微粒112的含有率是所述第1微粒112的相对于所述凹凸结构层11全部质量的含有率,所述第2微粒122的含有率是所述第2微粒122的相对于所述粘合层12全部质量的含有率。
进一步地,粘合层12还可以是2层结构。具体地,粘合层12可以包含构成粘合层12的材料121与第2微粒122的含有率各自不同的第1层与第2层。
第1层和第2层中,如果将与基材15接触的层作为第1层,则相对于第1层的全部质量,第1层中包含的第2微粒122的含有率优选为0质量%~50质量%。如果将配置于第1层上的层作为第2层,则相对于第2层的全部质量,第2层中包含的第2微粒122的含有率优选为0质量%~50质量%。
相对于第1层的全部质量,第1层中包含的第2微粒122的含有率为0质量%~20质量%,在第2层中包含的第2微粒122的含有率为0质量%~20质量%的情况下,基材15与第1层的粘合力倾向于小于第1层与第2层的粘合力以及第2层与同第2层进行粘合的EL发光元件的粘合力。相对于第1层的全部质量,第1层中包含的第2微粒122的含有率为0质量%~20质量%,在第2层中包含的第2微粒122的含有率为20质量%~50质量%的情况下,第2层与同其所粘合的EL发光元件的粘合力倾向于小于基材15与第1层的粘合力以及第1层与第2层的粘合力。
相对于第1层的全部质量,第1层中包含的第2微粒122的含有率为20质量%~50质量%,在第2层中包含的第2微粒122的含有率为0质量%~5质量%的情况下,第1层与第2层的粘合力倾向于小于基材15与第1层的粘合力以及第2层与同第2层粘合的EL发光元件的粘合力。
粘合力的大小可适当进行设定。通过控制粘合力的大小,从而在面发光体或其制造中,具有下述优点。
在基材15与第1层的粘合力小的情况或第1层与第2层的粘合力小的情况下,第2层与所粘合的EL发光元件的粘合力大,则可制作与EL发光元件的玻璃基板的粘合面牢固的面发光体。
在第2层与所粘合的EL发光元件的粘合力小的情况下,则即使在需要重新将光学膜贴合于EL发光元件的玻璃基板上的情况下,也因不破坏光学膜,而可提高制造面发光体时的生产率。
为了保护粘合层12且提高光学膜10的处理性,本发明的光学膜10也可在具有粘合层12的表面上设置保护膜17。即,本发明的光学膜也可以是下述光学膜:该光学膜包含形成一侧表面的凹凸结构层与形成另一侧表面的粘合层,其中,相对于所述凹凸结构层的全部质量,所述凹凸结构层含有1质量%~28质量%的第1光漫射微粒;相对于所述粘合层的全部质量,所述粘合层含有1质量%~40质量%的第2光漫射微粒;此外,进一步地还具有位于所述粘合层上的保护膜。
保护膜22只要是在将光学膜10粘合于EL发光元件30的表面时,能从光学膜10剥离的话即可。
作为保护膜22,例如可列举出公知的保护膜等。
(光学膜10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光学膜10的制造方法例如可列举出使用如图5所示的装置50的方法。
以下,将对使用图5所示的装置50的本发明的光学膜1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但并不局限于使用图5所示的装置50的制造方法。
以所希望的混合量混合作为构成凹凸结构层11的材料111的原料的活化能射线树脂组合物、凹凸结构层11中包含的第1微粒112,视需要的其它成分,并将所获得的混合物51预先放置于储存罐55中。
在用于形成凹凸结构13的圆柱形辊模52与橡胶制的轧辊53之间,导入层叠了粘合层12的基材15。在这种状态下,在旋转的辊模52与层叠了粘合层12的基材15之间,从罐55通过端头附带有喷嘴的配管56提供混合物51。
夹于旋转的辊模52与层叠了粘合层12的基材15之间的混合物51,在活性能量线照射装置54附近可通过活化能射线进行固化。通过将所获得的固化物从辊模52脱模,可获得光学膜10。
就制造光学膜10时的处理性优异而言,混合物51的粘度优选为10mPa·s~3000mPa·s,更优选为20mPa·s~2500mPa·s,进一步优选为30mPa·s~2000mPa·s。
作为辊模52,例如可列举出铝、黄铜、钢等金属模具;硅酮树脂、聚氨酯树脂、环氧树脂、ABS树脂、氟树脂、聚甲基戊烯树脂等树脂模具;树脂上施加了镀层的模具;通过在树脂中混合了各种金属粉的材料制作而得的模具等。这些辊模52中,就耐热性或机械强度优异、适用于连续生产而言,优选金属模具。具体地,就聚合发热强、难变形、耐刮擦、可控制温度、适用于精密成型等众多观点而言,优选金属模具。
对于辊模52,必须形成具有用于形成光学膜10的凹凸结构13的突起或凹陷的转印面。
作为转印面的制造方法,例如可列举出由金刚石刀具进行切削、或如国际公开第2008/069324号单行本中所记载的蚀刻等。这些转印面的制造方法中,就形成具有曲面的突起或凹陷的容易程度而言,优选国际公开第2008/069324号单行本中记载的蚀刻。
此外,作为转印面的制造方法,可以使用下述制造方法:将从具有与转印面的突起或凹陷为反转的突起或凹陷的母模(Mastermold),使用电铸法制作而得的金属薄膜卷附于辊芯构件之上,从而制造圆柱形辊模52。
在辊模52的内部或外部,为了维持表面温度,视需要,也可设置护套加热器或暖水夹套等热源设备。
作为从活性能量线照射装置54产生的活化能射线,例如可列举出紫外线、电子束、X射线、红外线、可见光等。这些活化能射线中,就活化能射线固化性组合物的固化性优异、能抑制光学膜10的劣化而言,优选紫外线、电子束,更优选紫外线。
作为活性能量线照射装置54的活化能射线的发光光源,例如可列举出化学灯、低压汞灯、高压汞灯、金属卤化物灯、无电极紫外线灯、可见光卤素灯、氙气灯等。
活性能量线照射装置54的活化能射线的累积光量并无特别的限定,就活化能射线固化性组合物的固化性优异、抑制光学膜10的劣化而言,优选为0.01J/cm2~10J/cm2,更优选为0.5J/cm2~8J/cm2
在罐55的内部或外部,为了维持混合物51的保管温度,视需要,也可设置护套加热器或暖水夹套等热源设备。
即,作为本发明的另一方面,光学膜的制造方法包括下述方法:在基材的一侧表面上设置粘合层,相对于所述粘合层的全部质量,所述粘合层含有1质量%~40质量%的第2光漫射微粒;在所述基材的另一侧表面上,设置凹凸结构层,相对于所述凹凸结构层的全部质量,所述凹凸结构层含有1质量%~28质量%的第1光漫射微粒。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其它方面,光学膜的制造方法包括下述方法:在基材的一侧表面上,层叠有粘合层,其中,相对于所述粘合层的全部质量,所述粘合层含有1质量%~40质量%的第2光漫射微粒;在所述基材的另一侧表面上,通过涂布和硬化以形成凹凸结构层,其中,相对于所述凹凸结构层的全部质量,所述凹凸结构层含有1质量%~28质量%的第1光漫射微粒。
上述光学膜10能设置于后述面发光体的光出射侧。具体地,设置于EL发光元件的光出射侧,能作为平板显示器或作为照明器材使用。
(面发光体)
本发明的面发光体包含本发明的光学膜10。
本发明的面发光体例如可列举出如图6所示的面发光体。
以下,对图6所示的本发明的面发光体进行说明,但本发明的面发光体并不局限于图6所示的面发光体。
图6所示的面发光体包含EL发光元件30、粘合层21与光学膜10,其中,所述EL发光元件30通过依次层叠有玻璃基板31、阳极32、发光层33、阴极34而形成。在玻璃基板31的与形成了EL发光元件30的面相反一侧的表面上,通过粘合层21设置光学膜10。
在EL发光元件30上设置有本发明的光学膜10的面发光体,其生产率优异,提高了光提取效率或正射亮度,抑制了出射光波长的出射角度依赖性。
另外,本发明的光学膜的另一方面也可如下所述:是具有形成一侧表面的凹凸结构层与形成另一侧表面的粘合层的光学膜,其中,相对于所述凹凸结构层的全部质量,所述凹凸结构层含有1质量%~28质量%的第1光漫射微粒,相对于所述粘合层的全部质量,所述粘合层含有1质量%~40质量%的第2光漫射微粒,构成所述凹凸结构的材料是丙烯酸树脂,构成所述粘合层的材料是丙烯酸系粘合剂。
本发明的光学膜的另一方面也可如下所述:是具有形成一侧表面的凹凸结构层与形成另一侧表面的粘合层,其中,相对于所述凹凸结构层的全部质量,所述凹凸结构层含有1质量%~28质量%的第1光漫射微粒,相对于所述粘合层的全部质量,所述粘合层含有1质量%~40质量%的第2光漫射微粒,构成所述凹凸结构的材料是丙烯酸树脂,构成所述粘合层的材料是丙烯酸系粘合剂,所述第1光漫射微粒和第2光漫射微粒是硅酮树脂。
本发明的光学膜的另一方面也可如下所述:是具有形成一侧表面的凹凸结构层与形成另一侧表面的粘合层的光学膜,其中,相对于所述凹凸结构层的全部质量,所述凹凸结构层含有5质量%~20质量%的第1光漫射微粒,相对于所述粘合层的全部质量,所述粘合层含有1质量%~40质量%的第2光漫射微粒,构成所述凹凸结构的材料是丙烯酸树脂,构成所述粘合层的材料是丙烯酸系粘合剂。
本发明的光学膜的另一方面也可如下所述:是具有形成一侧表面的凹凸结构层与形成另一侧表面的粘合层的光学膜,其中,相对于所述凹凸结构层的全部质量,所述凹凸结构层含有1质量%~28质量%的第1光漫射微粒,相对于所述粘合层的全部质量,所述粘合层含有2质量%~30质量%的第2光漫射微粒,构成所述凹凸结构的材料是丙烯酸树脂,构成所述粘合层的材料是丙烯酸系粘合剂。
本发明的光学膜的另一方面也可如下所述:是具有形成一侧表面的凹凸结构层与形成另一侧表面的粘合层的光学膜,相对于所述凹凸结构层的全部质量,所述凹凸结构层含有5质量%~20质量%的第1光漫射微粒,相对于所述粘合层的全部质量,所述粘合层含有2质量%~30质量%的第2光漫射微粒,构成所述凹凸结构的材料是丙烯酸树脂,构成所述粘合层的材料是丙烯酸系粘合剂。
本发明的光学膜的另一方面也可如下所述:是具有形成一侧表面的凹凸结构层与形成另一侧表面的粘合层的光学膜,其中,相对于所述凹凸结构层的全部质量,所述凹凸结构层含有1质量%~28质量%的第1光漫射微粒,相对于所述粘合层的全部质量,所述粘合层含有1质量%~40质量%的第2光漫射微粒,构成所述凹凸结构的材料是丙烯酸树脂,构成所述粘合层的材料是丙烯酸系粘合剂,所述粘合层中包含的所述第2光漫射微粒的相对于所述粘合层全部质量的含有率、与所述凹凸结构层中包含的所述第1光漫射微粒的相对于所述凹凸结构层全部质量的含有率之比为0.18~10。
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具体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
另外,实施例中的“份”和“%”表示“质量份”和“质量%”。
(翘曲的评价)
将实施例·比较例中获得的光学膜剪切为13cm见方尺寸,并以具有凹凸结构的面为上地将其静置于平面之上。在这种状态下,使用尺测定从光学膜的4个角各自距的平面的距离,将其距离的平均值记作该光学膜的翘曲量。
(光提取效率的测定)
在实施例、比较例、参考例中获得的面发光体上,配置开有直径10mm的孔洞的厚度0.1mm的遮光片,将其配置于积分球(蓝菲光学有限公司(LabsphereInc.)制,大小为6英寸)的样品开口部。在这种状态下,使用分光测量仪(分光仪:机种名“PMA-12”(滨松光子学株式会社(HamamatsuPhotonicsInc.)制)、软件:软件名“PMA用基本软件U6039-01版本3.3.1”),对在有机EL发光元件中通10mA的电流进行点灯时的从遮光片的直径10mm的孔出射的光进行测定,并根据标准发光度曲线进行修正,算出面发光体的光子数。
将参考例中获得的面发光体的光子数设定为100%时的、实施例和比较例中获得的面发光体的光子数的比值,设定为光提取效率。
(正射亮度的测定)
在实施例、比较例、参考例中获得的面发光体上,配置开有直径10mm的孔洞的厚度0.1mm的遮光片。在这种状态下,使用亮度计(机种名“BM-7”,拓普康公司制),对在有机EL发光元件中通以10mA的电流进行点灯时的从遮光片的直径10mm的孔出射的光,从面发光体的法线方向开始测定,获得面发光体的亮度值。
将参考例中获得的面发光体的亮度值设定为100%时的、实施例·比较例中获得的面发光体的亮度值的比值,设定为正射亮度。
(色度变化量的测定)
在实施例·比较例·参考例中获得的面发光体上,配置开有直径10mm的孔洞的厚度0.1mm的遮光片。在这种状态下,使用亮度计(机种名“BM-7”,拓普康公司制),对在有机EL发光元件中通以10mA的电流进行点灯时的从遮光片的直径10mm的孔出射的光,从以下方向测定各自L*u*v*表色系的色度u’、v’:从面发光体的法线方向(0°)、从面发光体的法线方向倾斜10°的方向、从面发光体的法线方向倾斜20°的方向、从面发光体的法线方向倾斜30°的方向、从面发光体的法线方向倾斜40°的方向、从面发光体的法线方向倾斜50°的方向、从面发光体的法线方向倾斜60°的方向、从面发光体的法线方向倾斜70°的方向、从面发光体的法线方向倾斜75°的方向、从面发光体的法线方向倾斜80°的方向。将各角度的u’值和u’的平均值绘制为横轴,将各角度的v’值和v’的平均值绘制为纵轴,算出从绘制的u’和v’的平均值的点到绘制的各角度的u’和v’的值的点的距离,将其距离为最长时的数值作为色度变化量。
另外,色度变化量越小,则意味着越能抑制面发光体的出射光波长的出射角度依赖性。
(剥离力的测定)
剥离涂覆有实施例中获得的粘合层层叠基材的剥离剂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基材(保护膜),用乙醇擦拭粘合层层叠基材,使用2kg的滚筒将其粘合在玻璃上,在23±5℃、60±20%RH的室内放置24小时。
使用180度剥离强度试验机、IPT200-50N(株式会社依梦达制),一边固定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基材,一边以拉伸速度300mm/min将粘合层层叠基板以180°方向进行剥离。样品采集部分为粘合层层叠基材的宽度方向的端部中央部。将2次剥离力测定值的平均值作为剥离力的值。
(材料)
粘合剂溶液A:后述实施例1中制造的粘合剂溶液(干燥后的折射率为1.47)
活化能射线固化性组合物A:后述实施例1中制造的活化能射线固化性组合物(固化物的折射率为1.52)
微粒A:硅酮树脂球状微粒(商品名“Tospearl120”,迈图高新材料(MomentivePerformanceMaterials)公司制,折射率1.42,体积平均粒径2μm)
微粒B:交联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微粒(商品名“MBX-8”,积水化成品工业株式会社制,折射率1.49,体积平均粒径8μm)
微粒C:交联聚苯乙烯微粒(商品名“SBX-8”,积水化成品工业株式会社制,折射率1.59,体积平均粒径8μm)
有机EL发光元件A:将SymfosOLED-010K(柯尼卡美能达公司(コニカミノルタ社)制、白色OLED元件)的光出射面侧的表面的光学膜剥离后的有机EL发光元件
[参考例1]
将有机EL发光元件A直接作为面发光体。
[实施例1]
(粘合剂溶液A的制造)
在乙酸乙酯中,溶解丙烯酸正丁酯99份、丙烯酸-2-羟基乙酯1份、偶氮二异丁腈0.2份,并在70℃下使之反应5个小时,从而获得固体成分30%的丙烯酸系树脂溶液。相对于所获得的丙烯酸系树脂溶液的固体成分100份,添加0.5份的三羟甲基丙烷甲苯二异氰酸酯,获得粘合剂溶液A。
(混合物A的制造)
混合98%的粘合剂溶液A和2%的微粒A,获得混合物A。
(粘合层层叠基材的制造)
在由单面上涂布有有机硅系剥离剂的38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基材(保护膜)制成的剥离膜的剥离剂涂布面上,使用逗号刮刀涂布机(コンマコ一タ一)将获得的混合物A涂布至干燥后的粘合层的厚度成为25μm,在100℃下干燥1分钟后,粘合于厚度125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基材(商品名“DIAFOILT910E125”,三菱树脂株式会社制),获得粘合层层叠基材。
(活化能射线固化性组合物A的制造)
在玻璃制烧瓶中,投入作为二异氰酸酯化合物的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117.6g(0.7摩尔)和异氰脲酸酯型的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三聚体151.2g(0.3摩尔)、作为含羟基的(甲基)丙烯酸酯的丙烯酸2-羟基丙酯128.7g(0.99摩尔)和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693g(1.54摩尔)、作为催化剂的二月桂酸二正丁基锡22.1g、以及作为阻聚剂的氢醌单甲醚0.55g,升温至75℃,保持75℃并继续搅拌,使其反应至烧瓶内残留的异氰酸酯化合物浓度变为0.1摩尔/升以下,冷却至室温,获得聚氨酯多官能团丙烯酸酯。
混合所获得的聚氨酯多官能团丙烯酸酯35份、由下述式(1)表示的二甲基丙烯酸酯(商品名“ァケリェステルPBOM”,三菱丽阳株式会社制)20份、由下述式(2)表示的二甲基丙烯酸酯(商品名“NewfrontierBPEM-10”,第一工业制药株式会社制)40份、由(3)表示的丙烯酸酯(商品名“NewfrontierPHE”、第一工业制药株式会社制)5份以及1-羟基环己基苯酮(商品名“IRGACURE184”、汽巴精化(CibaSpecialtyChemicals)有限公司制)1.2份,获得活性能量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A。
[化1]
[化2]
[化3]
(混合物B的制造)
将80%的活性能量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A和20%的微粒A进行混合,获得混合物B。
(辊模的制造)
在外径200mm、轴向长度320mm的钢制辊的外周面,施以厚度200μm、维氏硬度230Hv的铜镀层。在镀铜层的表面涂覆感光剂,进行激光曝光、显影以及蚀刻,获得在镀铜层上形成了半球凹状以最小间隔10μm排列为六方阵列的转印部的模具,其中,半球凹状其直径为50μm、深度为25μm。为了对所获得的模具的表面赋予防锈性和耐久性,而对所获得的模具的表面施以镀铬,获得辊模。
(光学膜的制造)
在所获得的辊模上,涂布有所获得的混合物B,并在其上以混合物B存在于所获得的粘合层层叠基材的粘合层面的相反面地进行配置,使用轧辊(niproll)均一地延展以使基层的厚度成为20μm。然后,从基材上照射紫外线,使夹在辊模与基材中的混合物B固化,将辊模与混合物B的固化物剥离,从而获得光学膜。
对于根据在扫描显微镜下拍摄的图像算出的光学膜的凹凸结构大小,其平均最长直径Aave为49.5μm,平均高度Bave为25.9μm,获得几乎与辊模的凹陷的大小对应的球缺状的突起。此外,根据在扫描显微镜下拍摄的图像获得的光学膜的凹凸结构对应于辊模,以最小间隔10μm进行六方排列;而相对于光学膜的面积,球状突起的底面部的面积的比例为76%。
(面发光体的制造)
剥离涂布有所获得的光学膜的剥离剂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基材,并使粘合层面光学粘接于有机EL发光元件A的光出射面侧,从而获得面发光体。所获得的光学膜的翘曲量、所获得的面发光体的光提取效率、正射亮度、色度变化量如表1所示。
[实施例2~6、比较例1~5]
除了将凹凸结构层或粘合层的组成变更为表1所记载的组成之外,其余进行同实施例1相同的操作,获得光学膜和面发光体。所获得的光学膜的翘曲量、以及所获得的面发光体的光提取效率、正射亮度、色度变化量如表1所示。
[实施例7~12、比较例6~10]
在混合物B的制造中,除了使用微粒B代替微粒A、且将凹凸结构层或粘合层的组成变更为表2所示之外,其余进行同实施例1相同的操作,获得光学膜和面发光体。所获得的光学膜的翘曲量、以及所获得的面发光体的光提取效率、正射亮度、色度变化量如表2所示。
[实施例13~18、比较例11~15]
在混合物B的制造中,除了使用微粒C代替微粒A、以及将凹凸结构层或粘合层的组成变更为如表3所示之外,其余进行同实施例1相同的操作,获得光学膜和面发光体。所获得的光学膜的翘曲量、以及所获得的面发光体的光提取效率、正射亮度、色度变化量如表3所示。
[实施例19]
(粘合层层叠基材的制造)
在由在单面上涂布有有机硅系剥离剂的38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基材(保护膜)制成的剥离膜的剥离剂涂布面上,使用逗号刮刀涂布机,将实施例1的混合物A涂布至干燥后的粘合层的厚度成为25μm,在100℃下干燥1分钟,形成粘合层。然后,在粘合层2上,使用逗号刮刀涂布机,将实施例1的粘合材料溶液涂布至干燥后的粘合层的厚度成为25μm,在100℃下干燥1分钟,形成粘合层1。然后,将其粘合于25mm×150mm、厚度125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基材(商品名“DIAFOILT910E125”,三菱树脂株式会社制)上,获得粘合层层叠基材。所获得的粘合层层叠基材的剥离力如表4所示。
另外,表4中,“剥离力”的“基材-粘合层1”中存在数值的情况是表示,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基材与粘合层1之间的界面上被剥离的情况。即表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基材-粘合层1”、“粘合层1-粘合层2”、“粘合层2-玻璃基板”的界面中,作为剥离力最小的界面即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基材与粘合层1之间的界面中发生了剥离,测定其数值。
在“粘合层1-粘合层2”中存在数值的情况是指,在粘合层1-粘合层2之间的界面上被剥离。即表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基材-粘合层1”、“粘合层1-粘合层2”、“粘合层2-玻璃基板”的界面中,作为剥离力做小的界面即粘合层1-粘合层2之间的界面上发生了剥离,并测定其数值。
在“粘合层2-玻璃基板”中存在数值的情况是指,在粘合层2-玻璃基板之间的界面上被剥离。即表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基材-粘合层1”、“粘合层1-粘合层2”、“粘合层2-玻璃基板”的界面之中,作为剥离力最小的界面即粘合层2-玻璃基板之间的界面上发生剥离,并测定其数值。
[实施例20~42]
除了将粘合层1中包含的微粒A的含有率和粘合层2中包含的微粒A的含有率变更为如表4所示之外,其余进行同实施例19相同的操作,获得粘合层层叠基材。所获得的粘合层层叠基材的剥离力如表4所示。
[表4]
由表1可知,对于实施例1~6中获得的本发明的光学膜,其翘曲量小,面发光体的光提取效率、正射亮度优异,面发光体的出射光波长的出射角度依赖性被抑制。另一方面,比较例1~3中获得的光学膜的翘曲量大,比较例4中获得的面发光体的正射亮度差,比较例5中获得的面发光体的出射光波长的出射角度依赖性的抑制不完全。
由表2可知,对于实施例7~12中获得的本发明的光学膜,其翘曲量小,面发光体的光提取效率、正射亮度优异,面发光体的出射光波长的出射角度依赖性被抑制。另一方面,比较例6~8中获得的光学膜的翘曲量大,比较例9中获得的面发光体的正射亮度差,比较例10中获得的面发光体的色度变化量差。
由表3可知,对于实施例13~18中获得的本发明的光学膜,其翘曲量小,面发光体的光提取效率、正射亮度优异,面发光体的出射光波长的出射角度依赖性被抑制。另一方面,比较例11~13中获得的光学膜的翘曲量大,比较例14中获得的面发光体的正射亮度差,比较例15中获得的面发光体的出射光波长出射角度依赖性的抑制不完全。
由表4可知,对于实施例19~21、23~26、28~31、33~36、38~40中获得的粘合层层叠基材,其因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基材与粘合层1的界面或粘合层1与粘合层2的界面中发生了剥离,所以可以说粘合层2与玻璃基板的界面的粘合力比较大。即,对于包含实施例19~21、23~26、28~31、33~36、38~40中获得的粘合层层叠基材的本发明的光学膜,可以制作成为与EL发光元件的玻璃基板的粘合面牢固的面发光体。
由表4可知,对于实施例22、27、32、37、41、42中获得的粘合层层叠基材,粘合层2与玻璃基板的界面中发生了剥离。因此,即使在有必要将光学膜重新粘合于EL发光元件的玻璃基板上的情况下,因不破坏光学膜,也能提高制造面发光体时的生产率。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的光学膜,可以获得光提取效率或正射亮度优异且抑制出射光波长的出射角度依赖性的面发光体。该面发光体例如适用于照明、显示器、屏幕等。

Claims (19)

1.一种光学膜,是具有形成一侧表面的凹凸结构层与形成另一侧表面的粘合层的光学膜,其特征在于,
相对于所述凹凸结构层的全部质量,所述凹凸结构层含有1质量%~28质量%的第1光漫射微粒;
相对于所述粘合层的全部质量,所述粘合层含有1质量%~40质量%的第2光漫射微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膜,其特征在于,相对于所述粘合层的全部质量,所述第2光漫射微粒的含有率为20质量%~40质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学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凸结构层中包含的所述第1光漫射微粒的体积平均粒径为0.5μm~20μm。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粘合层中包含的所述第2光漫射微粒的体积平均粒径为0.5μm~20μm。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膜,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凹凸结构层的材料的折射率与所述凹凸结构层中包含的所述第1光漫射微粒的折射率之差为0.02~0.30。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膜,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粘合层的材料的折射率与所述粘合层中包含的所述第2光漫射微粒的折射率之差为0.02~0.30。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粘合层中包含的所述第2光漫射微粒的含有率相对于所述凹凸结构层中包含的所述第1光漫射微粒的含有率之比为0.05~10,
所述第1光漫射微粒的含有率是所述第1光漫射微粒的相对于所述凹凸结构层全部质量的含有率,
所述第2光漫射微粒的含有率是所述第2光漫射微粒的相对于所述粘合层全部质量的含有率。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粘合层中包含的所述第2光漫射微粒的体积平均粒径相对于所述凹凸结构层中包含的所述第1光漫射微粒的体积平均粒径之比为0.125~1.25。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粘合层中包含的所述第2光漫射微粒的折射率相对于所述凹凸结构层中包含的所述第1光漫射微粒的折射率之比为0.80~1.05。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膜,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与所述凹凸结构层相接的基层,且所述凹凸结构层和所述基层的合计厚度为20μm~80μm。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粘合层的厚度为5μm~50μm。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粘合层中包含的所述第2光漫射微粒的体积平均粒径相对于所述粘合层的厚度之比为0.05~0.5。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膜,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凹凸结构层的材料是选自于由丙烯酸树脂、苯乙烯树脂、烯烃树脂、聚碳酸酯树脂、硅酮树脂、环氧树脂以及聚酯树脂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材料。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膜,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粘合层的材料为丙烯酸系粘合剂。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凸结构层中包含的所述第1光漫射微粒的材料是选自于由硅酮树脂、丙烯酸树脂、苯乙烯树脂、聚氨酯树脂、三聚氰胺树脂以及环氧树脂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材料。
16.根据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粘合层中包含的所述第2光漫射微粒的材料是选自于由硅酮树脂、丙烯酸树脂、苯乙烯树脂、聚氨酯树脂、三聚氰胺树脂以及环氧树脂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材料。
17.根据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膜,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具有基材,且依次层叠有所述粘合层、所述基材、以及所述凹凸结构层。
18.一种面发光体,其特征在于,包含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膜和EL发光元件。
19.一种光学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基材的一侧表面上,设置粘合层,相对于所述粘合层的全部质量,所述粘合层含有1质量%~40质量%的第2光漫射微粒;
在所述基材的另一侧表面上,设置凹凸结构层,相对于所述凹凸结构层的全部质量,所述凹凸结构层含有1质量%~28质量%的第1光漫射微粒。
CN201480026271.2A 2013-04-05 2014-04-03 光学膜和面发光体 Pending CN10519037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79071 2013-04-05
JP2013-079071 2013-04-05
PCT/JP2014/059826 WO2014163135A1 (ja) 2013-04-05 2014-04-03 光学フィルム及び面発光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90370A true CN105190370A (zh) 2015-12-23

Family

ID=516584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26271.2A Pending CN105190370A (zh) 2013-04-05 2014-04-03 光学膜和面发光体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60041312A1 (zh)
EP (1) EP2983018A4 (zh)
JP (1) JPWO2014163135A1 (zh)
KR (1) KR20150140696A (zh)
CN (1) CN105190370A (zh)
WO (1) WO2014163135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81554A (zh) * 2019-01-23 2019-04-0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结构化光发生器
CN109844975A (zh) * 2016-07-20 2019-06-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器以及用于制造有机发光显示器的方法
CN110381617A (zh) * 2018-04-12 2019-10-25 爱铭有限公司 使用超热加速剂的加热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13406739A (zh) * 2021-07-15 2021-09-17 江西古川胶带有限公司 一种光学扩散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530047B1 (ko) * 2013-12-06 2015-06-22 주식회사 창강화학 광학 부재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표시 장치
EP3258298A4 (en) * 2015-02-09 2018-09-19 Zeon Corporation Optical layered bod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WO2016157050A1 (en) * 2015-03-31 2016-10-06 Sabic Global Technologies B.V. Multi-functional substrate for oled lighting application
JP6676325B2 (ja) * 2015-10-01 2020-04-08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粘着シート
US9960389B1 (en) 2017-05-05 2018-05-01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Polymeric films and display devices containing such films
JP6773063B2 (ja) * 2018-02-22 2020-10-21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透光性部材の形成方法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063905A (ja) * 2007-09-07 2009-03-26 Toppan Printing Co Ltd 光学シートとそれを用いる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およびディスプレイ
CN101400492A (zh) * 2006-03-20 2009-04-01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光学膜及其制造方法
US20100239789A1 (en) * 2006-08-31 2010-09-23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Optical Film,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Optical Film, Polarizing Plat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2010212204A (ja) * 2009-03-12 2010-09-24 Toppan Printing Co Ltd El素子、表示装置、ディスプレイ装置及び液晶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2012018873A (ja) * 2010-07-09 2012-01-26 Toppan Printing Co Ltd El素子
WO2012029536A1 (ja) * 2010-09-01 2012-03-08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粘着シート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光学部材及び有機発光素子
WO2012132691A1 (ja) * 2011-03-28 2012-10-04 日立化成工業株式会社 多層樹脂シート、樹脂シート積層体、多層樹脂シート硬化物及びその製造方法、金属箔付き多層樹脂シート、並びに半導体装置
CN104508517A (zh) * 2012-07-27 2015-04-08 日本瑞翁株式会社 光学片及面光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WO2008069324A1 (ja) 2006-12-08 2010-03-25 三菱レイヨン株式会社 光拡散性光学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プリズムシート、並びに面光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00492A (zh) * 2006-03-20 2009-04-01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光学膜及其制造方法
US20100239789A1 (en) * 2006-08-31 2010-09-23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Optical Film,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Optical Film, Polarizing Plat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2009063905A (ja) * 2007-09-07 2009-03-26 Toppan Printing Co Ltd 光学シートとそれを用いる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およびディスプレイ
JP2010212204A (ja) * 2009-03-12 2010-09-24 Toppan Printing Co Ltd El素子、表示装置、ディスプレイ装置及び液晶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2012018873A (ja) * 2010-07-09 2012-01-26 Toppan Printing Co Ltd El素子
WO2012029536A1 (ja) * 2010-09-01 2012-03-08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粘着シート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光学部材及び有機発光素子
WO2012132691A1 (ja) * 2011-03-28 2012-10-04 日立化成工業株式会社 多層樹脂シート、樹脂シート積層体、多層樹脂シート硬化物及びその製造方法、金属箔付き多層樹脂シート、並びに半導体装置
TW201240825A (en) * 2011-03-28 2012-10-16 Hitachi Chemical Co Ltd Multilayer resin sheet, resin sheet laminate, cured multilayer resin sheet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ame, multilayer resin sheet having metal foil, and semiconductor device
CN104508517A (zh) * 2012-07-27 2015-04-08 日本瑞翁株式会社 光学片及面光源装置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44975A (zh) * 2016-07-20 2019-06-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器以及用于制造有机发光显示器的方法
CN110381617A (zh) * 2018-04-12 2019-10-25 爱铭有限公司 使用超热加速剂的加热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10381617B (zh) * 2018-04-12 2022-02-11 Im先进材料有限公司 使用超热加速剂的加热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US11647568B2 (en) 2018-04-12 2023-05-09 Im Advanced Materials Co., Ltd. Heating device using hyper heat accelerato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9581554A (zh) * 2019-01-23 2019-04-0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结构化光发生器
CN113406739A (zh) * 2021-07-15 2021-09-17 江西古川胶带有限公司 一种光学扩散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3406739B (zh) * 2021-07-15 2023-04-25 江西古川胶带有限公司 一种光学扩散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983018A1 (en) 2016-02-10
JPWO2014163135A1 (ja) 2017-02-16
EP2983018A4 (en) 2016-04-20
WO2014163135A1 (ja) 2014-10-09
KR20150140696A (ko) 2015-12-16
US20160041312A1 (en) 2016-02-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190370A (zh) 光学膜和面发光体
CN104169747B (zh) El元件用光提取膜、面发光体及el元件用光提取膜的制造方法
KR101859303B1 (ko) El용 광 취출 필름, el용 광 취출 필름의 제조 방법 및 면 발광체
CN105209940A (zh) 光学膜、光学膜的制造方法和面发光体
TWI533033B (zh) 光學膜、面發光體以及光學膜的製造方法
CN109683377B (zh) 一种高雾度粘合层组合物及一种高雾度高亮度复合增亮膜
TWI411632B (zh) 環保光學片
CN105409327A (zh) 光取出薄膜及其制造方法、以及面发光体
TW201544831A (zh) 光提取膜、面發光體及光提取膜的製造方法
JP2015206957A (ja) 光学フィルム、積層体、照明及びディスプレイ
JP2017069208A (ja) 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用光取り出し構造体及び面発光体
JP2016081614A (ja) El素子用光取り出しフィルム及び面発光体
JP2016143612A (ja) 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用光取り出しフィルム及び面発光体
JP2016001207A (ja) 光学フィルム、面発光体及び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Within Japan Tokyo Chiyoda pill 1 chome No. 1

Applicant after: Mitsubishi Kasei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Within Japan Tokyo Chiyoda pill 1 chome No. 1

Applicant before: Mitsubishi Reiyon Co., Ltd.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