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102422A - 异氰酸酯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异氰酸酯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102422A
CN105102422A CN201480018713.9A CN201480018713A CN105102422A CN 105102422 A CN105102422 A CN 105102422A CN 201480018713 A CN201480018713 A CN 201480018713A CN 105102422 A CN105102422 A CN 1051024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somer
phenol
phenyl
methyl
isomer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1871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102422B (zh
Inventor
篠畑雅亮
竹内功次
藤本直起
三宅信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sahi Kase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sahi Kasei Chemical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sahi Kasei Chemicals Corp filed Critical Asahi Kasei Chemicals Corp
Priority to CN201710356359.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266338B/zh
Publication of CN1051024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024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1024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0242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CACYCLIC OR 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7C263/00Preparation of derivatives of isocyanic acid
    • C07C263/04Preparation of derivatives of isocyanic acid from or via carbamates or carbamoyl halid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CACYCLIC OR 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7C263/00Preparation of derivatives of isocyanic acid
    • C07C263/18Separation; Purification; Stabilisation; Use of additiv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CACYCLIC OR 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7C263/00Preparation of derivatives of isocyanic acid
    • C07C263/18Separation; Purification; Stabilisation; Use of additives
    • C07C263/20Separation; Purifica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CACYCLIC OR 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7C265/00Derivatives of isocyanic acid
    • C07C265/14Derivatives of isocyanic acid containing at least two isocyanate groups bound to the same carbon skelet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CACYCLIC OR 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7C269/00Preparation of derivatives of carbamic acid, i.e. compounds containing any of the groups, the nitrogen atom not being part of nitro or nitroso groups
    • C07C269/04Preparation of derivatives of carbamic acid, i.e. compounds containing any of the groups, the nitrogen atom not being part of nitro or nitroso groups from amines with formation of carbamate group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CACYCLIC OR 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7C269/00Preparation of derivatives of carbamic acid, i.e. compounds containing any of the groups, the nitrogen atom not being part of nitro or nitroso groups
    • C07C269/08Separation; Purification; Stabilisation; Use of additiv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CACYCLIC OR 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7C271/00Derivatives of carbamic acids, i.e. compounds containing any of the groups, the nitrogen atom not being part of nitro or nitroso groups
    • C07C271/06Esters of carbamic acid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2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emical industry
    • Y02P20/50Improvements relating to the production of bulk chemical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Organic Low-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And Preparation Thereof (AREA)

Abstract

一种异氰酸酯的制造方法,其具备以下工序:氨基甲酸酯化工序,通过氨基甲酸酯化反应由有机伯胺、脲和有机羟基化合物生成N-取代氨基甲酸酯,回收包含脲和/或具有来自脲的羰基的化合物、有机羟基化合物和氨的第1气相成分;冷凝工序,利用冷凝器将第1气相成分冷凝;异氰酸酯制造工序,将N-取代氨基甲酸酯热分解,制造异氰酸酯;氨吸收工序,使由冷凝器以气相成分形式回收的以氨为主要成分的第2气相成分吸收至吸收水中,生成气体吸收水;和氨扩散工序,将气体吸收水加热,由气体吸收水中分离氨。

Description

异氰酸酯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异氰酸酯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异氰酸酯在工业上被广泛用作聚氨酯、聚脲等的原料。以往,在工业上由胺与光气的反应(光气法)来制造异氰酸酯。但是,光气存在各种问题:毒性强,其处理繁杂,而且由于副产生大量的盐酸而需要考虑装置的腐蚀,等等。因此,期望开发出代替该方法的异氰酸酯的工业性制造方法。
作为不使用光气的异氰酸酯的制造方法,例如已知下述方法(脲法):使胺、脲和/或N-无取代氨基甲酸酯、与醇进行反应(氨基甲酸酯化反应),将所得到的氨基甲酸酯热分解,从而制造异氰酸酯。在利用该方法制造异氰酸酯时,已知作为气体成分会副产生氨;以及在异氰酸酯的回收后会生成高沸点成分,正在对其回收和处理方法进行研究。
在脲法中的氨基甲酸酯化反应中,副产生氨。氨成为硝酸等基础化学品、以及硫酸铵等氮肥的原料,因此是工业上极其重要的物质。氨以液体氨、氨水的形式被利用。
作为将在氨基甲酸酯的制造中副产生的氨回收的方法,例如提出了下述方法:利用碱液(例如氢氧化钠溶液)对包含有机物、二氧化碳和氨的废气进行清洗,除去有机物等,同时使氨作为塔顶产品馏出(例如参见下述专利文献1)。另外,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用少量的水对副产生的氨所含有的醇进行清洗从而进行再利用的方法。
另一方面,关于回收异氰酸酯后的高沸点成分,例如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下述方法:在特定的温度、压力条件下从含二异氰酸酯的有机残留物中分离异氰酸酯,并且通过强制性的运输来运出残留物。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6-115928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11/158598号
专利文献3:国际公开第2007/036479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作为回收副产生的氨的方法,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方法中,能够回收氨,但另一方面需要继续供给碱液(例如氢氧化钠溶液),具有成本方面差的不良情况。另外,利用腐蚀性高的碱液对装置的负荷大,在设备保养方面不利。
在这点上,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方法可以说在使用少量水的方面是有利的。但是,若副产生的氨中包含在少量水中不太溶解的成分,则提高氨纯度的效果不能说是充分的。另外,根据所含有的化合物的不同,有时不仅不溶于水,还会通过与水接触而被冷却、固化,引起在系统内的附着和堵塞。此外,在减压下进行氨基甲酸酯化反应的情况下,由于需要维持氨基甲酸酯化反应中的压力,因而需要利用泵等将低压下体积发生了膨胀的副产生的氨供给至与水接触的工序,或者需要利用泵等对与水接触后的氨进行排气。因此,还具有泵等设备变大的问题。
本发明的第1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异氰酸酯的制造方法,其具备氨回收工序,能够高效地、以高纯度回收在氨基甲酸酯化反应中生成的氨。
另一方面,关于回收异氰酸酯后的高沸点成分的回收,在专利文献3的方法中,将含二异氰酸酯的有机残留物传送至分离二异氰酸酯的装置时,该含二异氰酸酯的有机残留物多为高粘度,其传送本身多是困难的。
本发明的第2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回收异氰酸酯后的高沸点成分的回收中使回收异氰酸酯后的混合物的传送、以及有效成分的回收变得容易的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人对上述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首先针对第1目的想到了下述方法:使氨基甲酸酯化工序中得到的包含氨的气相成分通过进行该工序的反应器中具备的冷凝器,使所回收的气相成分吸收至吸收水中,生成气体吸收水,进而将该气体吸收水加热而得到氨。另外,针对第2目的想到了下述方法:对氨基甲酸酯进行热分解反应,对所生成的异氰酸酯进行分离,对所得到的包含无法再生的副反应物的残留液进行加热,将该残留液所含有的有机羟基化合物、和/或来自有机羟基化合物前体的有机羟基化合物回收。本发明人发现通过这些方法可解决上述课题,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如下所述。
首先,作为本发明的第1方式,提供:
[1]一种异氰酸酯的制造方法,其以有机伯胺、脲和有机羟基化合物为原料,
其中,该异氰酸酯的制造方法具备以下工序:
氨基甲酸酯化工序(工序(1)),通过氨基甲酸酯化反应由所述有机伯胺、所述脲和所述有机羟基化合物生成N-取代氨基甲酸酯,回收包含所述脲和/或具有来自所述脲的羰基的化合物、所述有机羟基化合物和氨的第1气相成分;
冷凝工序(工序(2)),利用冷凝器将所述第1气相成分冷凝;
异氰酸酯制造工序(工序(3)),将所述N-取代氨基甲酸酯热分解,制造异氰酸酯;
氨吸收工序(工序(4)),使由所述冷凝器以气相成分形式回收的以氨为主要成分的第2气相成分吸收至吸收水中,生成气体吸收水;和
氨扩散工序(工序(5)),将所述气体吸收水加热,由所述气体吸收水中分离所述氨。
[2]如[1]所述的方法,其中,将所述氨扩散工序中分离所述氨后得到的液相成分用作所述氨吸收工序中的所述吸收水。
[3]如[1]或[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2气相成分含有脲和/或异氰酸、及有机羟基化合物,
所述气体吸收水含有氨、脲和/或异氰酸、及有机羟基化合物。
[4]如[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氨扩散工序中分离所述氨后得到的液相成分包含有机羟基化合物和水相,且所述有机羟基化合物和所述水相为相分离状态。
[5]如[3]或[4]所述的方法,其中,该方法进一步包括:
有机羟基化合物分离工序:对所述氨扩散工序中分离所述氨后得到的液相成分所含有的有机羟基化合物和水相进行分离。
[6]如[5]所述的方法,其中,该方法进一步包括:
液相排放工序:将所述有机羟基化合物分离工序中得到的水溶液的一部分与水进行置换。
[7]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进一步使所述氨扩散工序中得到的氨燃烧并进行热回收,将该回收热用作所述氨基甲酸酯化工序和/或所述异氰酸酯制造工序的热源。
[8]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进一步对所述氨扩散工序中得到的氨作为液体氨进行回收。
[9]一种异氰酸酯的制造方法,其以有机伯胺、脲和有机羟基化合物为原料,
其中,该异氰酸酯的制造方法具备以下工序:
氨基甲酸酯化工序(工序(1)),通过氨基甲酸酯化反应由所述有机伯胺、所述脲和所述有机羟基化合物生成N-取代氨基甲酸酯,回收包含所述脲和/或具有来自所述脲的羰基的化合物、所述有机羟基化合物和氨的第1气相成分;
冷凝工序(工序(2)),利用冷凝器将所述第1气相成分冷凝;
异氰酸酯制造工序(工序(3)),将所述N-取代氨基甲酸酯热分解,制造异氰酸酯;和
氨吸收工序(工序(4)),使由所述冷凝器抽出的以氨为主要成分的第2气相成分吸收至硫酸水溶液中,生成硫酸铵。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第2方式,提供:
[10]一种异氰酸酯的制造方法,其以有机伯胺、脲和有机羟基化合物为原料,
其中,该异氰酸酯的制造方法具备以下工序:
氨基甲酸酯化工序(工序(1)),通过氨基甲酸酯化反应由所述有机伯胺、所述脲和所述有机羟基化合物生成N-取代氨基甲酸酯,回收包含所述脲和/或具有来自所述脲的羰基的化合物、所述有机羟基化合物和氨的第1气相成分;
冷凝工序(工序(2)),利用冷凝器将所述第1气相成分冷凝;
异氰酸酯制造工序(工序(3)),将所述N-取代氨基甲酸酯热分解,制造异氰酸酯;
再生工序(工序(6)),使第1残留液的一部分或全部与脲和有机羟基化合物反应,所述第1残留液是在所述异氰酸酯制造工序中得到的,是将包含异氰酸酯和有机羟基化合物的低沸点成分分离后残留的;
分离工序(工序(7)),对所述再生工序中的反应液进行热分解反应,将生成的异氰酸酯与包含无法再生的副反应物的第2残留液分离;和
排放工序(工序(8)),加热第1残留液和/或第2残留液,回收包含有机羟基化合物的低沸点成分,将所述低沸点成分再循环至工序(1)、(3)、(6)中的至少1个工序,将包含无法再生的副反应物的高沸点成分去除到体系外。
[11]如[10]所述的方法,其中,利用选自由(a)、(b)和(c)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装置进行所述排放工序中的第1残留液和/或第2残留液的加热,
(a)具备强制性运输装置的桨叶式干燥器;
(b)具备脱气功能的挤出机;
(c)具备强制性运输装置的垂直薄膜蒸发器。
[12]如[11]所述的方法,其中,利用(a)或(c)中的任意一种装置进行所述排放工序中的第1残留液和/或第2残留液的加热,
(a)具备强制性运输装置的桨叶式干燥器;
(c)具备强制性运输装置的垂直薄膜蒸发器。
[13]如[10]所述的方法,其中,第1残留液和/或第2残留液的粘度为1000mPa·s以下。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高效地、以高纯度回收在异氰酸酯的制造时从氨基甲酸酯化工序中副产生的氨。另外,在回收异氰酸酯后的高沸点成分的回收中,回收异氰酸酯后的混合物的传送、以及有效成分的回收变得容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异氰酸酯的制造方法的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异氰酸酯的制造方法的装置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异氰酸酯的制造方法的装置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异氰酸酯的制造方法的装置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异氰酸酯的制造方法的装置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施方式的异氰酸酯的制造方法的装置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施方式的异氰酸酯的制造方法的装置的示意图。
图8是本实施方式的异氰酸酯的制造方法的装置的示意图。
图9是本实施方式的异氰酸酯的制造方法的装置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施方式的异氰酸酯的制造方法的装置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施方式的异氰酸酯的制造方法的装置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施方式的异氰酸酯的制造方法的装置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施方式的异氰酸酯的制造方法的装置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施方式的异氰酸酯的制造方法的装置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施方式的异氰酸酯的制造方法的装置的示意图。
图16是本实施方式的异氰酸酯的制造方法的装置的示意图。
图17是本实施方式的异氰酸酯的制造方法的装置的示意图。
图18是本实施方式的异氰酸酯的制造方法的装置的示意图。
图19是本实施方式的异氰酸酯的制造方法的装置的示意图。
图20是本实施方式的异氰酸酯的制造方法的装置的示意图。
图21是本实施方式的异氰酸酯的制造方法的装置的示意图。
图22是本实施方式的异氰酸酯的制造方法的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具体实施方式(下文中称为“本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可以在其要点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来实施。
<<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化合物>>
首先,对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化合物进行说明。
<有机伯胺>
本实施方式中的有机伯胺是指IUPAC(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中规定的命名法(IUPAC有机化学命名法)所记载的规则C-8所规定的“伯胺”(单伯胺和多伯胺)。这种有机胺由下述式(1)表示。该规则基于RecommendationsonOrganic&BiochemicalNomenclature(有机和生物化学命名法的建议)。以下,在指本申请中的IUPAC规则、以及之后示出的IUPAC所规定的命名法规则(除去特别引用他年度的IUPAC建议等的情况外)时,引用“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命名法”(日本国南江堂出版1992年发行的修订第2版),其以基于Recommendations1979的1980年作为“化学的领域”的增刊发行的包含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的全部规则与翻译为日语的规则的版本为基础,并且增加了之后全部的修订和建议。“有机”是指作为该书中公开的命名法的对象的普遍化合物组。该对象可以是1993年提出的建议中记载的对象。其中,作为上述命名法的对象的“有机”化合物还包含有机金属化合物和金属络合物。本实施方式中,“有机”和/或“有机基团”和/或“取代基”等、以及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化合物在下文中进行说明,在无特别说明的情况下,它们由不属于金属原子和/或半金属的原子构成。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使用由选自H(氢原子)、C(碳原子)、N(氮原子)、O(氧原子)、S(硫原子)、Cl(氯原子)、Br(溴原子)、I(碘原子)中的原子构成的“有机化合物”、“有机基团”、“取代基”。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多使用“脂肪族”和“芳香族”这样的用语。根据上述IUPAC的规则,记载了有机化合物被分类为脂肪族化合物和芳香族化合物。脂肪族化合物是指按照基于1995年的IUPAC建议的脂肪族化合物的基团的定义。该建议中将脂肪族化合物定义为“Acyclicorcyclic,saturatedorunsaturatedcarboncompounds,excludingaromaticcompounds(非环式或环式、饱和或非饱和的碳化合物,除芳香族化合物)”。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使用的脂肪族化合物含有饱和和不饱和、链状和环状中的任一种,是指由上述H(氢原子);C(碳原子);N(氮原子);O(氧原子);S(硫原子);Si(硅原子);选自Cl(氯原子)、Br(溴原子)和I(碘原子)的卤原子中选出的原子构成的“有机化合物”、“有机基团”、“取代基”。
另外,在芳烷基等芳香族基团与脂肪族基团键合的情况下,有时记为“带有芳香族基团取代的脂肪族基团”或“由键合了芳香族基团的脂肪族基团构成的基团”。这基于本实施方式中的反应性,因为与芳烷基这样的基团的反应相关的性质极其类似于脂肪族的反应性,而不是与芳香性类似。并且,有时将包括芳烷基、烷基等非芳香族反应性基团记为“可以带有芳香族取代的脂肪族基团”、“可以带有芳香族取代的脂肪族基团”、“可以键合有芳香族基团的脂肪族基团”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说明本说明书中使用的化合物的通式时,使用按照上述IUPAC规定的命名法规则的定义,但是,具体的基团的名称、例示的化合物名称有时使用惯用名。并且,本说明书中,有时记载原子的数目、取代基的数目、个数,它们均表示整数。
(式中,R1是碳原子数为1~85的有机基团,表示带有a个氨基取代的有机基团,a为1~10的整数。)
上述式(1)中,R1表示脂肪族基团、芳香族基团、以及脂肪族基团与芳香族基团键合而成的基团,表示非环式烃基、环式烃基(例如,单环式烃基、稠合多环式烃基、交联环式烃基、螺烃基、环集合烃基、具有侧链的环式烃基、杂环基、杂环式螺环基、杂交联环基、稠环基)构成的基团;上述非环式烃基与选自上述环式烃基中的1种以上基团键合而成的基团;以及上述基团通过与特定的非金属原子(碳、氧、氮、硫、硅)的共价键键合而成的基团。另外,上述与特定的非金属原子(碳、氧、氮、硫、硅)的共价键例如是指下述式(2)~(10)所表示的基团与上述基团通过共价键键合的状态。
在这样的R1基中,从副反应产生的困难程度的方面出发,本实施方式中可以优选使用的R1基为从脂肪族基团、芳香族基团以及脂肪族基团与芳香族基团键合而成的基团选出的碳原子数为1~85的基团:其为从非环式烃基、环式烃基(单环式烃基、稠合多环式烃基、交联环式烃基、螺烃基、环集合烃基、具有侧链的环式烃基)组成的组中选择的基团、以及键合了从上述组中选择的至少一种基团的基团(相互取代的基团)。从流动性等方面出发,优选碳原子数为1~70的基团。进一步优选碳原子数为1~13的基团。
作为由该R1基构成的有机伯胺的优选示例,为:
1)R1基为含有1种以上可以带有脂肪族和/或芳香族取代的芳香环的碳原子数为6~85的基团、R1基中的芳香族基团带有NH2基取代、a为1的、可以带有脂肪族和/或芳香族取代的芳香族有机单伯胺;
2)R1基为含有1个以上可以带有脂肪族和/或芳香族取代的芳香环的碳原子数为6~85的基团、R1基中的芳香族基带有NH2基取代、a为2以上的芳香族有机多伯胺、
3)R1基为碳原子数为1~85的可以带有芳香族取代的脂肪族基团、a为2或3的脂肪族有机多伯胺。
上文中,将NH2基所键合的原子(优选碳原子)在芳香环上的物质记为芳香族有机胺,将与非芳香环的原子(主要是碳原子)键合的情况记为脂肪族有机胺。进一步优选的脂肪族基团是碳原子数为6~70的脂肪族基团,为链状烃基、环状烃基、以及上述链状烃基与选自上述环状烃基中的至少一种基团键合而成的基团(例如,指带有链状烃基取代的环状烃基、带有环状烃基取代的链状烃基等)。
下面,示出优选的有机伯胺的具体例。
1)芳香族有机单伯胺
优选的芳香族有机单伯胺是:R1基为含有1种以上可以带有脂肪族和/或芳香族取代的芳香环的碳原子数为6~85的基团、R1基中的芳香族基团带有NH2基取代、a为1的、可以带有脂肪族和/或芳香族取代的芳香族有机单伯胺。更优选是:R1基为碳原子数为6~70的基团、a为1的芳香族有机单伯胺。若考虑流动性等,进一步优选的是,R1基为含有1种以上的“带有NH2基取代的”芳香环的碳原子数为6~13的基团、a为1的芳香族有机单胺,是下述式(11)所表示的芳香族有机单伯胺。
式(11)所表示的芳香族有机单伯胺的NH2基的邻位和/或对位中至少1处无取代,R2~R5基各自表示取代在任意的位置并保持环的芳香性的基团,R2~R5基可以各自独立地取代在芳香环上,R2~R5基还可以彼此结合与芳香环一同形成环,其表示氢原子、或从烷基、环烷基、芳基和选自这些基团组成的组中的基团通过饱和烃键和/或醚键键合而成的基团构成的基团中选出的基团,R2~R5基的碳原子数是0~7的范围的整数,构成式(11)所表示的芳香族有机单伯胺的合计碳原子数为6~13。
作为这样的式(11)所表示的芳香族有机单伯胺的优选示例,R2~R5基是氢原子、或是选自甲基、乙基等烷基中的基团,作为这样的芳香族有机单伯胺的例子,可以举出苯胺、氨基甲苯(各异构体)、二甲基苯胺(各异构体)、二乙基苯胺(各异构体)、二丙基苯胺(各异构体)、氨基萘(各异构体)、氨基甲基萘(各异构体)、二甲基萘基胺(各异构体)、三甲基萘基胺(各异构体)等。其中,更优选使用苯胺。
2)芳香族有机多伯胺
优选的芳香族有机多伯胺是:R1基为含有1个以上可以带有脂肪族和/或芳香族取代的芳香环的碳原子数为6~85的基团、R1基中的芳香族基带有NH2基取代、a为2以上的芳香族有机多伯胺。更优选是:R1基为碳原子数为6~70的基团、a为2以上的芳香族有机多元胺。考虑到流动性等,更优选R1基为含有1种以上的“带有NH2基取代的”芳香环且该芳香环可以进一步带有烷基、芳基、芳烷基取代的碳原子数为6~13的基团且a为2以上的芳香族有机多元胺。作为这样的例子,可以举出二氨基苯(各异构体)、二氨基甲苯(各异构体)、亚甲基二苯胺(各异构体)、二氨基三甲苯(各异构体)、二氨基联苯(各异构体)、二氨基联苄(各异构体)、二(氨基苯基)丙烷(各异构体)、二(氨基苯基)醚(各异构体)、二(氨基苯氧乙烷)(各异构体)、二氨基二甲苯(各异构体)、二氨基苯甲醚(各异构体)、二氨基苯乙醚(各异构体)、二氨基萘(各异构体)、二氨基-甲基苯(各异构体)、二氨基-甲基吡啶(各异构体)、二氨基-甲基萘(各异构体)、下述式(12)所表示的多亚甲基多苯基多胺。
(式中,b为0~6的整数。)
3)脂肪族有机多伯胺
优选的脂肪族有机多伯胺是:式(1)所表示的有机胺的R1基是碳原子数为1~85的范围的整数的可以带有芳香族取代的脂肪族基团、a为2或3的脂肪族有机多伯胺。进一步优选的脂肪族有机多伯胺是:该脂肪族基团是链状烃基、环状烃基、和上述链状烃基与选自上述环状烃基中的至少1种基团键合而成的基团(例如,指带有链状烃基取代的环状烃基、带有环状烃基取代的链状烃基等)的脂肪族有机伯胺。更优选R1基是脂肪基团中碳原子数为1~70的非环式烃基、环式烃基、和上述非环式烃基与选自上述环式烃基中的至少1种基团键合而成的基团(例如,指带有非环式烃基取代的环式烃基、带有环式烃基取代的非环式烃基等)且a为2或3的脂肪族有机多伯胺。考虑到工业上大量生产时的流动性等,最优选R1基是由碳原子和氢原子构成的碳原子数为6~13的非环式烃基、环式烃基、和上述非环式烃基与选自上述环式烃基中的至少1种基团键合而成的基团(例如,指带有非环式烃基取代的环式烃基、带有环式烃基取代的非环式烃基等)的脂肪族有机多伯胺。即,R1基是直链和/或支链状的烷基、环烷基、以及由该烷基和该环烷基构成的基团的情况。作为这些的例子,可以举出乙二胺、二氨基丙烷(各异构体)、二氨基丁烷(各异构体)、二氨基戊烷(各异构体)、二氨基己烷(各异构体)、二氨基癸烷(各异构体)等脂肪族二伯胺类;三氨基己烷(各异构体)、三氨基壬烷(各异构体)、三氨基癸烷(各异构体)等脂肪族三胺类;二氨基环丁烷(各异构体)、二氨基环己烷(各异构体)、3-氨基甲基-3,5,5-三甲基环己基胺(顺式体和/或反式体)、亚甲基二(环己基胺)(各异构体)等带有取代的环式脂肪族多胺类。
<碳酸衍生物>
本实施方式中的碳酸衍生物是指下述式(13)所表示的化合物。碳酸衍生物是在制造氨基甲酸酯时可以使用的化合物。其中,脲、N-无取代氨基甲酸酯是与有机伯胺、有机羟基化合物一起作为制造氨基甲酸酯的原料而使用的成分。
(式中,X、Y各自独立地表示碳原子数为1~20的有机基团、或者碳原子数为0~20且具有氨基的基团。)
作为上述式(13)所表示的化合物,可以举出脲化合物、N-无取代氨基甲酸酯、碳酸酯。
(脲化合物)
脲化合物是指分子中具有至少1个脲键的化合物。优选为具有1个脲键的化合物,由下述式(14)所表示。
(式中,R6、R7、R8和R9各自独立地表示碳原子数为1~20的脂肪族基团、碳原子数为7~20的带有芳香族化合物取代的脂肪族基团、碳原子数为6~20的芳香族基团、或者氢原子,构成R6和R7的碳原子的总数为0~20的整数,构成R8和R9的碳原子的总数为0~20的整数。)
作为R6、R7、R8和R9,可例示出氢原子;甲基、乙基、丙基(各异构体)、丁基(各异构体)、戊基(各异构体)、己基(各异构体)、庚基(各异构体)、辛基(各异构体)、壬基(各异构体)、癸基(各异构体)、十一烷基(各异构体)、十二烷基(各异构体)、十三烷基(各异构体)、十四烷基(各异构体)、十五烷基(各异构体)、十六烷基(各异构体)、十七烷基(各异构体)、十八烷基(各异构体)、十九烷基(各异构体)的烷基;
苯基、甲基苯基(各异构体)、乙基苯基(各异构体)、丙基苯基(各异构体)、丁基苯基(各异构体)、戊基苯基(各异构体)、己基苯基(各异构体)、庚基苯基(各异构体)、辛基苯基(各异构体)、壬基苯基(各异构体)、癸基苯基(各异构体)、联苯基(各异构体)、二甲基苯基(各异构体)、二乙基苯基(各异构体)、二丙基苯基(各异构体)、二丁基苯基(各异构体)、二戊基苯基(各异构体)、二己基苯基(各异构体)、二庚基苯基(各异构体)、三联苯基(各异构体)、三甲基苯基(各异构体)、三乙基苯基(各异构体)、三丙基苯基(各异构体)、三丁基苯基(各异构体)等构成该基团的碳原子数为6~20的芳基;
苯基甲基、苯基乙基(各异构体)、苯基丙基(各异构体)、苯基丁基(各异构体)、苯基戊基(各异构体)、苯基己基(各异构体)、苯基庚基(各异构体)、苯基辛基(各异构体)、苯基壬基(各异构体)等构成该基团的碳原子数为7~20的芳烷基;等等。
具体地说,可以举出脲、甲基脲、乙基脲、丙基脲(各异构体)、丁基脲(各异构体)、戊基脲(各异构体)、己基脲(各异构体)、庚基脲(各异构体)、辛基脲(各异构体)、壬基脲(各异构体)、癸基脲(各异构体)、十一烷基脲(各异构体)、十二烷基脲(各异构体)、十三烷基脲(各异构体)、十四烷基脲(各异构体)、十五烷基脲(各异构体)、十六烷基脲(各异构体)、十七烷基脲(各异构体)、十八烷基脲(各异构体)、十九烷基脲(各异构体)、苯基脲、N-(甲基苯基)脲(各异构体)、N-(乙基苯基)脲(各异构体)、N-(丙基苯基)脲(各异构体)、N-(丁基苯基)脲(各异构体)、N-(戊基苯基)脲(各异构体)、N-(己基苯基)脲(各异构体)、N-(庚基苯基)脲(各异构体)、N-(辛基苯基)脲(各异构体)、N-(壬基苯基)脲(各异构体)、N-(癸基苯基)脲(各异构体)、N-联苯脲(各异构体)、N-(二甲基苯基)脲(各异构体)、N-(二乙基苯基)脲(各异构体)、N-(二丙基苯基)脲(各异构体)、N-(二丁基苯基)脲(各异构体)、N-(二戊基苯基)脲(各异构体)、N-(二己基苯基)脲(各异构体)、N-(二庚基苯基)脲(各异构体)、N-三联苯脲(各异构体)、N-(三甲基苯基)脲(各异构体)、N-(三乙基苯基)脲(各异构体)、N-(三丙基苯基)脲(各异构体)、N-(三丁基苯基)脲(各异构体)、N-(苯基甲基)脲、N-(苯基乙基)脲(各异构体)、N-(苯基丙基)脲(各异构体)、N-(苯基丁基)脲(各异构体)、N-(苯基戊基)脲(各异构体)、N-(苯基己基)脲(各异构体)、N-(苯基庚基)脲(各异构体)、N-(苯基辛基)脲(各异构体)、N-(苯基壬基)脲(各异构体)、二甲基脲(各异构体)、二乙基脲(各异构体)、二丙基脲(各异构体)、二丁基脲(各异构体)、二戊基脲(各异构体)、二己基脲(各异构体)、二庚基脲(各异构体)、二辛基脲(各异构体)、二壬基脲(各异构体)、二癸基脲(各异构体)、二(十一烷基)脲(各异构体)、二(十二烷基)脲(各异构体)、二(十三烷基)脲(各异构体)、二(十四烷基)脲(各异构体)、二(十五烷基)脲(各异构体)、二(十六烷基)脲(各异构体)、二(十七烷基)脲(各异构体)、二(十八烷基)脲(各异构体)、二(十九烷基)脲(各异构体)、二苯基脲、二(甲基苯基)脲(各异构体)、二(乙基苯基)脲(各异构体)、二(丙基苯基)脲(各异构体)、二(丁基苯基)脲(各异构体)、二(戊基苯基)脲(各异构体)、二(己基苯基)脲(各异构体)、二(庚基苯基)脲(各异构体)、二(辛基苯基)脲(各异构体)、二(壬基苯基)脲(各异构体)、二(癸基苯基)脲(各异构体)、二(联苯)脲(各异构体)、二(二甲基苯基)脲(各异构体)、二(二乙基苯基)脲(各异构体)、二(二丙基苯基)脲(各异构体)、二(二丁基苯基)脲(各异构体)、二(二戊基苯基)脲(各异构体)、二(二己基苯基)脲(各异构体)、二(二庚基苯基)脲(各异构体)、二(三联苯基)脲(各异构体)、二(三甲基苯基)脲(各异构体)、二(三乙基苯基)脲(各异构体)、二(三丙基苯基)脲(各异构体)、二(三丁基苯基)脲(各异构体)、二(苯基甲基)脲、二(苯基乙基)脲(各异构体)、二(苯基丙基)脲(各异构体)、二(苯基丁基)脲(各异构体)、二(苯基戊基)脲(各异构体)、二(苯基己基)脲(各异构体)、二(苯基庚基)脲(各异构体)、二(苯基辛基)脲(各异构体)、二(苯基壬基)脲(各异构体)等。这些之中,优选使用上述式(14)中R6、R7、R8和R9为氢原子的脲。脲也可以包括缩二脲、缩三脲、三聚氰酸。但是,一般来说,缩二脲、缩三脲和三聚氰酸对于溶剂的溶解性低。由于在原料或反应液的输送时优选为均匀溶液,因而优选它们的含量尽可能少。另外,脲的熔点为135℃,在常温下的处理中为固体,但对其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使用粉体状、颗粒状。
(N-无取代氨基甲酸酯)
N-无取代氨基甲酸酯优选使用下述式(15)所表示的化合物。
(式中,R10表示碳原子数为1~20的脂肪族基团、碳原子数为7~20的芳烷基、或者碳原子数为6~20的芳香族基团。)
作为这样的R10,可例示出甲基、乙基、丙基(各异构体)、丁基(各异构体)、戊基(各异构体)、己基(各异构体)、庚基(各异构体)、辛基(各异构体)、壬基(各异构体)、癸基(各异构体)、十一烷基(各异构体)、十二烷基(各异构体)、十三烷基(各异构体)、十四烷基(各异构体)、十五烷基(各异构体)、十六烷基(各异构体)、十七烷基(各异构体)、十八烷基(各异构体)、十九烷基(各异构体)、二十烷基(各异构体)等构成该基团的碳原子数为1~20的烷基;
苯基、甲基苯基(各异构体)、乙基苯基(各异构体)、丙基苯基(各异构体)、丁基苯基(各异构体)、戊基苯基(各异构体)、己基苯基(各异构体)、庚基苯基(各异构体)、辛基苯基(各异构体)、壬基苯基(各异构体)、癸基苯基(各异构体)、联苯基(各异构体)、二甲基苯基(各异构体)、二乙基苯基(各异构体)、二丙基苯基(各异构体)、二丁基苯基(各异构体)、二戊基苯基(各异构体)、二己基苯基(各异构体)、二庚基苯基(各异构体)、三联苯基(各异构体)、三甲基苯基(各异构体)、三乙基苯基(各异构体)、三丙基苯基(各异构体)、三丁基苯基(各异构体)等构成该基团的碳原子数为6~20的芳基;
苯基甲基、苯基乙基(各异构体)、苯基丙基(各异构体)、苯基丁基(各异构体)、苯基戊基(各异构体)、苯基己基(各异构体)、苯基庚基(各异构体)、苯基辛基(各异构体)、苯基壬基(各异构体)等构成该基团的碳原子数为7~20的芳烷基等。
具体地说,可以举出氨基甲酸甲酯、氨基甲酸乙酯、氨基甲酸丙酯(各异构体)、氨基甲酸丁酯(各异构体)、氨基甲酸戊酯(各异构体)、氨基甲酸己酯(各异构体)、氨基甲酸庚酯(各异构体)、氨基甲酸辛酯(各异构体)、氨基甲酸壬酯(各异构体)、氨基甲酸癸酯(各异构体)、氨基甲酸十一烷酯(各异构体)、氨基甲酸十二烷基酯(各异构体)、氨基甲酸十三烷基酯(各异构体)、氨基甲酸十四烷基酯(各异构体)、氨基甲酸十五烷基酯(各异构体)、氨基甲酸十六烷基酯(各异构体)、氨基甲酸十七烷基酯(各异构体)、氨基甲酸十八烷基酯(各异构体)、氨基甲酸十九烷基酯(各异构体)、氨基甲酸苯酯、氨基甲酸(甲基苯基)酯(各异构体)、氨基甲酸(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氨基甲酸(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氨基甲酸(丁基苯基)酯(各异构体)、氨基甲酸(戊基苯基)酯(各异构体)、氨基甲酸(己基苯基)酯(各异构体)、氨基甲酸(庚基苯基)酯(各异构体)、氨基甲酸(辛基苯基)酯(各异构体)、氨基甲酸(壬基苯基)酯(各异构体)、氨基甲酸(癸基苯基)酯(各异构体)、氨基甲酸(联苯)酯(各异构体)、氨基甲酸(二甲基苯基)酯(各异构体)、氨基甲酸(二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氨基甲酸(二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氨基甲酸(二丁基苯基)酯(各异构体)、氨基甲酸(二戊基苯基)酯(各异构体)、氨基甲酸(二己基苯基)酯(各异构体)、氨基甲酸(二庚基苯基)酯(各异构体)、氨基甲酸(三联苯基)酯(各异构体)、氨基甲酸(三甲基苯基)酯(各异构体)、氨基甲酸(三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氨基甲酸(三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氨基甲酸(三丁基苯基)酯(各异构体)、氨基甲酸(苯基甲酯)、氨基甲酸(苯基乙基)酯(各异构体)、氨基甲酸(苯基丙基)酯(各异构体)、氨基甲酸(苯基丁基)酯(各异构体)、氨基甲酸(苯基戊基)酯(各异构体)、氨基甲酸(苯基己基)酯(各异构体)、氨基甲酸(苯基庚基)酯(各异构体)、氨基甲酸(苯基辛基)酯(各异构体)、氨基甲酸(苯基壬基)酯(各异构体)、等等。
(碳酸酯)
碳酸酯是碳酸CO(OH)2中的2个氢原子之中的1个原子或2个原子被脂肪族基团或芳香族基团取代了的化合物。本实施方式中,优选使用下述式(16)所表示的化合物。
(式中,R11和R12各自独立地表示碳原子数为1~20的脂肪族基团、碳原子数为7~20的芳烷基、或者碳原子数为6~20的芳香族基团。)
作为R11和R12,可以举出甲基、乙基、丙基(各异构体)、丁基(各异构体)、戊基(各异构体)、己基(各异构体)、庚基(各异构体)、辛基(各异构体)、壬基(各异构体)、癸基(各异构体)、十一烷基(各异构体)、十二烷基(各异构体)、十三烷基(各异构体)、十四烷基(各异构体)、十五烷基(各异构体)、十六烷基(各异构体)、十七烷基(各异构体)、十八烷基(各异构体)、十九烷基(各异构体)、二十烷基(各异构体)的烷基;
苯基、甲基苯基(各异构体)、乙基苯基(各异构体)、丙基苯基(各异构体)、丁基苯基(各异构体)、戊基苯基(各异构体)、己基苯基(各异构体)、庚基苯基(各异构体)、辛基苯基(各异构体)、壬基苯基(各异构体)、癸基苯基(各异构体)、联苯基(各异构体)、二甲基苯基(各异构体)、二乙基苯基(各异构体)、二丙基苯基(各异构体)、二丁基苯基(各异构体)、二戊基苯基(各异构体)、二己基苯基(各异构体)、二庚基苯基(各异构体)、三联苯基(各异构体)、三甲基苯基(各异构体)、三乙基苯基(各异构体)、三丙基苯基(各异构体)、三丁基苯基(各异构体)等芳基;
苯基甲基、苯基乙基(各异构体)、苯基丙基(各异构体)、苯基丁基(各异构体)、苯基戊基(各异构体)、苯基己基(各异构体)、苯基庚基(各异构体)、苯基辛基(各异构体)、苯基壬基(各异构体)等芳烷基等。
具体地说,可以举出碳酸二甲基酯、碳酸二乙基酯、碳酸二丙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丁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戊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己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庚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辛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壬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癸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十一烷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十二烷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十三烷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十四烷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十五烷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十六烷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十七烷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十八烷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十九烷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苯基酯、碳酸二(甲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丁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戊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己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庚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辛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壬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癸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联苯)酯(各异构体)、碳酸二(二甲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二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二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二丁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二戊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二己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二庚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苯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三甲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三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三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三丁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苯基甲基)酯、碳酸二(苯基乙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苯基丙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苯基丁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苯基戊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苯基己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苯基庚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苯基辛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苯基壬基)酯(各异构体)、碳酸(甲基)(乙基)酯、碳酸(甲基)(丙基)酯(各异构体)、碳酸(甲基)(丁基)酯(各异构体)、碳酸(甲基)(戊基)酯(各异构体)、碳酸(甲基)(己基)酯(各异构体)、碳酸(甲基)(庚基)酯(各异构体)、碳酸(甲基)(辛基)酯(各异构体)、碳酸(甲基)(壬基)酯(各异构体)、碳酸(甲基)(癸基)酯(各异构体)、碳酸(甲基)(十一烷基)酯(各异构体)、碳酸(甲基)(十二烷基)酯(各异构体)、碳酸(甲基)(十三烷基)酯(各异构体)、碳酸(甲基)(十四烷基)酯(各异构体)、碳酸(甲基)(十五烷基)酯(各异构体)、碳酸(甲基)(十六烷基)酯(各异构体)、碳酸(甲基)(十七烷基)酯(各异构体)、碳酸(甲基)(十八烷基)酯(各异构体)、碳酸(甲基)(十九烷基)酯(各异构体)、碳酸(甲基)(苯基)酯、碳酸(甲基)(甲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甲基)(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甲基)(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甲基)(丁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甲基)(戊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甲基)(己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甲基)(庚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甲基)(辛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甲基)(壬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甲基)(癸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甲基)(联苯)酯(各异构体)、碳酸(甲基)(二甲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甲基)(二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甲基)(二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甲基)(二丁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甲基)(二戊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甲基)(二己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甲基)(二庚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甲基)(苯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甲基)(三甲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甲基)(三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甲基)(三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甲基)(三丁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甲基)(苯基甲基)酯、碳酸(甲基)(苯基乙基)酯(各异构体)、碳酸(甲基)(苯基丙基)酯(各异构体)、碳酸(甲基)(苯基丁基)酯(各异构体)、碳酸(甲基)(苯基戊基)酯(各异构体)、碳酸(甲基)(苯基己基)酯(各异构体)、碳酸(甲基)(苯基庚基)酯(各异构体)、碳酸(甲基)(苯基辛基)酯(各异构体)、碳酸(甲基)(苯基壬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乙基)(丙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乙基)(丁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乙基)(戊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乙基)(己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乙基)(庚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乙基)(辛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乙基)(壬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乙基)(癸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乙基)(十一烷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乙基)(十二烷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乙基)(十三烷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乙基)(十四烷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乙基)(十五烷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乙基)(十六烷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乙基)(十七烷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乙基)(十八烷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乙基)(十九烷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乙基)(苯基)酯、碳酸(乙基)(甲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乙基)(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乙基)(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乙基)(丁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乙基)(戊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乙基)(己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乙基)(庚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乙基)(辛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乙基)(壬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乙基)(癸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乙基)(联苯)酯(各异构体)、碳酸(乙基)(二甲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乙基)(二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乙基)(二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乙基)(二丁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乙基)(二戊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乙基)(二己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乙基)(二庚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乙基)(苯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乙基)(三甲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乙基)(三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乙基)(三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乙基)(三丁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乙基)(苯基甲基)酯、碳酸(乙基)(苯基乙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乙基)(苯基丙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乙基)(苯基丁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乙基)(苯基戊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乙基)(苯基己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乙基)(苯基庚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乙基)(苯基辛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乙基)(苯基壬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丙基)(丁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丙基)(戊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丙基)(己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丙基)(庚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丙基)(辛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丙基)(壬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丙基)(癸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丙基)(十一烷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丙基)(十二烷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丙基)(十三烷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丙基)(十四烷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丙基)(十五烷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丙基)(十六烷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丙基)(十七烷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丙基)(十八烷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丙基)(十九烷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丙基)(甲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丙基)(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丙基)(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丙基)(丁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丙基)(戊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丙基)(己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丙基)(庚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丙基)(辛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丙基)(壬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丙基)(癸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丙基)(联苯)酯(各异构体)、碳酸(丙基)(二甲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丙基)(二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丙基)(二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丙基)(二丁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丙基)(二戊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丙基)(二己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丙基)(二庚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丙基)(苯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丙基)(三甲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丙基)(三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丙基)(三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丙基)(三丁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丙基)(苯基甲基)酯、碳酸(丙基)(苯基乙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丙基)(苯基丙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丙基)(苯基丁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丙基)(苯基戊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丙基)(苯基己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丙基)(苯基庚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丙基)(苯基辛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丙基)(苯基壬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丁基)(戊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丁基)(己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丁基)(庚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丁基)(辛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丁基)(壬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丁基)(癸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丁基)(十一烷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丁基)(十二烷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丁基)(十三烷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丁基)(十四烷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丁基)(十五烷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丁基)(十六烷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丁基)(十七烷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丁基)(十八烷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丁基)(十九烷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丁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丁基)(甲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丁基)(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丁基)(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丁基)(丁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丁基)(戊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丁基)(己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丁基)(庚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丁基)(辛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丁基)(壬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丁基)(癸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丁基)(联苯)酯(各异构体)、碳酸(丁基)(二甲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丁基)(二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丁基)(二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丁基)(二丁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丁基)(二戊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丁基)(二己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丁基)(二庚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丁基)(苯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丁基)(三甲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丁基)(三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丁基)(三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丁基)(三丁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丁基)(苯基甲基)酯、碳酸(丁基)(苯基乙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丁基)(苯基丙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丁基)(苯基丁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丁基)(苯基戊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丁基)(苯基己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丁基)(苯基庚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丁基)(苯基辛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丁基)(苯基壬基)酯(各异构体)、碳酸(戊基)(己基)酯(各异构体)、碳酸(戊基)(庚基)酯(各异构体)、碳酸(戊基)(辛基)酯(各异构体)、碳酸(戊基)(壬基)酯(各异构体)、碳酸(戊基)(癸基)酯(各异构体)、碳酸(戊基)(十一烷基)酯(各异构体)、碳酸(戊基)(十二烷基)酯(各异构体)、碳酸(戊基)(十三烷基)酯(各异构体)、碳酸(戊基)(十四烷基)酯(各异构体)、碳酸(戊基)(十五烷基)酯(各异构体)、碳酸(戊基)(十六烷基)酯(各异构体)、碳酸(戊基)(十七烷基)酯(各异构体)、碳酸(戊基)(十八烷基)酯(各异构体)、碳酸(戊基)(十九烷基)酯(各异构体)、碳酸(戊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戊基)(甲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戊基)(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戊基)(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戊基)(丁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戊基)(戊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戊基)(己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戊基)(庚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戊基)(辛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戊基)(壬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戊基)(癸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戊基)(联苯)酯(各异构体)、碳酸(戊基)(二甲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戊基)(二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戊基)(二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戊基)(二丁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戊基)(二戊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戊基)(二己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戊基)(二庚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戊基)(苯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戊基)(三甲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戊基)(三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戊基)(三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戊基)(三丁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戊基)(苯基甲基)酯、碳酸(戊基)(苯基乙基)酯(各异构体)、碳酸(戊基)(苯基丙基)酯(各异构体)、碳酸(戊基)(苯基丁基)酯(各异构体)、碳酸(戊基)(苯基戊基)酯(各异构体)、碳酸(戊基)(苯基己基)酯(各异构体)、碳酸(戊基)(苯基庚基)酯(各异构体)、碳酸(戊基)(苯基辛基)酯(各异构体)、碳酸(戊基)(苯基壬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己基)(庚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己基)(辛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己基)(壬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己基)(癸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己基)(十一烷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己基)(十二烷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己基)(十三烷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己基)(十四烷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己基)(十五烷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己基)(十六烷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己基)(十七烷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己基)(十八烷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己基)(十九烷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己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己基)(甲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己基)(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己基)(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己基)(丁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己基)(戊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己基)(己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己基)(庚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己基)(辛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己基)(壬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己基)(癸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己基)(联苯)酯(各异构体)、碳酸(己基)(二甲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己基)(二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己基)(二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己基)(二丁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己基)(二戊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己基)(二己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己基)(二庚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己基)(苯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己基)(三甲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己基)(三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己基)(三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己基)(三丁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己基)(苯基甲基)酯、碳酸(己基)(苯基乙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己基)(苯基丙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己基)(苯基丁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己基)(苯基戊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己基)(苯基己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己基)(苯基庚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己基)(苯基辛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己基)(苯基壬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庚基)(辛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庚基)(壬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庚基)(癸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庚基)(十一烷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庚基)(十二烷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庚基)(十三烷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庚基)(十四烷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庚基)(十五烷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庚基)(十六烷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庚基)(十七烷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庚基)(十八烷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庚基)(十九烷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庚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庚基)(甲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庚基)(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庚基)(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庚基)(丁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庚基)(戊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庚基)(己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庚基)(庚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庚基)(辛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庚基)(壬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庚基)(癸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庚基)(联苯)酯(各异构体)、碳酸(庚基)(二甲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庚基)(二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庚基)(二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庚基)(二丁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庚基)(二戊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庚基)(二己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庚基)(二庚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庚基)(苯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庚基)(三甲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庚基)(三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庚基)(三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庚基)(三丁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庚基)(苯基甲基)酯、碳酸(庚基)(苯基乙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庚基)(苯基丙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庚基)(苯基丁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庚基)(苯基戊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庚基)(苯基己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庚基)(苯基庚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庚基)(苯基辛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庚基)(苯基壬基)酯(各异构体)、碳酸(辛基)(壬基)酯(各异构体)、碳酸(辛基)(癸基)酯(各异构体)、碳酸(辛基)(十一烷基)酯(各异构体)、碳酸(辛基)(十二烷基)酯(各异构体)、碳酸(辛基)(十三烷基)酯(各异构体)、碳酸(辛基)(十四烷基)酯(各异构体)、碳酸(辛基)(十五烷基)酯(各异构体)、碳酸(辛基)(十六烷基)酯(各异构体)、碳酸(辛基)(十七烷基)酯(各异构体)、碳酸(辛基)(十八烷基)酯(各异构体)、碳酸(辛基)(十九烷基)酯(各异构体)、碳酸(辛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辛基)(甲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辛基)(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辛基)(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辛基)(丁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辛基)(戊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辛基)(己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辛基)(庚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辛基)(辛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辛基)(壬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辛基)(癸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辛基)(联苯)酯(各异构体)、碳酸(辛基)(二甲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辛基)(二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辛基)(二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辛基)(二丁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辛基)(二戊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辛基)(二己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辛基)(二庚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辛基)(苯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辛基)(三甲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辛基)(三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辛基)(三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辛基)(三丁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辛基)(苯基甲基)酯、碳酸(辛基)(苯基乙基)酯(各异构体)、碳酸(辛基)(苯基丙基)酯(各异构体)、碳酸(辛基)(苯基丁基)酯(各异构体)、碳酸(辛基)(苯基戊基)酯(各异构体)、碳酸(辛基)(苯基己基)酯(各异构体)、碳酸(辛基)(苯基庚基)酯(各异构体)、碳酸(辛基)(苯基辛基)酯(各异构体)、碳酸(辛基)(苯基壬基)酯(各异构体)、碳酸(甲基苯基)(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甲基苯基)(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甲基苯基)(丁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甲基苯基)(戊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甲基苯基)(己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甲基苯基)(庚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甲基苯基)(辛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甲基苯基)(壬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甲基苯基)(癸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甲基苯基)(联苯)(各异构体)、碳酸(甲基苯基)(二甲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甲基苯基)(二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甲基苯基)(二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甲基苯基)(二丁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甲基苯基)(二戊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甲基苯基)(二己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甲基苯基)(二庚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甲基苯基)(苯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甲基苯基)(三甲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甲基苯基)(三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甲基苯基)(三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甲基苯基)(三丁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甲基苯基)(苯基甲基)酯、碳酸(甲基苯基)(苯基乙基)酯(各异构体)、碳酸(甲基苯基)(苯基丙基)酯(各异构体)、碳酸(甲基苯基)(苯基丁基)酯(各异构体)、碳酸(甲基苯基)(苯基戊基)酯(各异构体)、碳酸(甲基苯基)(苯基己基)酯(各异构体)、碳酸(甲基苯基)(苯基庚基)酯(各异构体)、碳酸(甲基苯基)(苯基辛基)酯(各异构体)、碳酸(甲基苯基)(苯基壬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乙基苯基)(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乙基苯基)(丁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乙基苯基)(戊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乙基苯基)(己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乙基苯基)(庚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乙基苯基)(辛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乙基苯基)(壬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乙基苯基)(癸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乙基苯基)(联苯)酯(各异构体)、碳酸(乙基苯基)(二甲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乙基苯基)(二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乙基苯基)(二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乙基苯基)(二丁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乙基苯基)(二戊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乙基苯基)(二己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乙基苯基)(二庚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乙基苯基)(苯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乙基苯基)(三甲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乙基苯基)(三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乙基苯基)(三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乙基苯基)(三丁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乙基苯基)(苯基甲基)酯、碳酸(乙基苯基)(苯基乙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乙基苯基)(苯基丙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乙基苯基)(苯基丁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乙基苯基)(苯基戊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乙基苯基)(苯基己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乙基苯基)(苯基庚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乙基苯基)(苯基辛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乙基苯基)(苯基壬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丙基苯基)(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丙基苯基)(丁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丙基苯基)(戊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丙基苯基)(己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丙基苯基)(庚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丙基苯基)(辛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丙基苯基)(壬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丙基苯基)(癸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丙基苯基)(联苯)酯(各异构体)、碳酸(丙基苯基)(二甲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丙基苯基)(二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丙基苯基)(二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丙基苯基)(二丁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丙基苯基)(二戊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丙基苯基)(二己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丙基苯基)(二庚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丙基苯基)(苯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丙基苯基)(三甲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丙基苯基)(三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丙基苯基)(三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丙基苯基)(三丁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丙基苯基)(苯基甲基)酯、碳酸(丙基苯基)(苯基乙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丙基苯基)(苯基丙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丙基苯基)(苯基丁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丙基苯基)(苯基戊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丙基苯基)(苯基己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丙基苯基)(苯基庚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丙基苯基)(苯基辛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丙基苯基)(苯基壬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丁基苯基)(戊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丁基苯基)(己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丁基苯基)(庚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丁基苯基)(辛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丁基苯基)(壬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丁基苯基)(癸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丁基苯基)(联苯)酯(各异构体)、碳酸(丁基苯基)(二甲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丁基苯基)(二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丁基苯基)(二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丁基苯基)(二丁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丁基苯基)(二戊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丁基苯基)(二己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丁基苯基)(二庚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丁基苯基)(苯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丁基苯基)(三甲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丁基苯基)(三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丁基苯基)(三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丁基苯基)(三丁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丁基苯基)(苯基甲基)酯、碳酸(丁基苯基)(苯基乙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丁基苯基)(苯基丙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丁基苯基)(苯基丁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丁基苯基)(苯基戊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丁基苯基)(苯基己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丁基苯基)(苯基庚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丁基苯基)(苯基辛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丁基苯基)(苯基壬基)酯(各异构体)、碳酸(戊基苯基)(己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戊基苯基)(庚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戊基苯基)(辛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戊基苯基)(壬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戊基苯基)(癸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戊基苯基)(联苯)酯(各异构体)、碳酸(戊基苯基)(二甲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戊基苯基)(二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戊基苯基)(二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戊基苯基)(二丁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戊基苯基)(二戊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戊基苯基)(二己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戊基苯基)(二庚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戊基苯基)(苯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戊基苯基)(三甲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戊基苯基)(三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戊基苯基)(三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戊基苯基)(三丁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戊基苯基)(苯基甲基)酯、碳酸(戊基苯基)(苯基乙基)酯(各异构体)、碳酸(戊基苯基)(苯基丙基)酯(各异构体)、碳酸(戊基苯基)(苯基丁基)酯(各异构体)、碳酸(戊基苯基)(苯基戊基)酯(各异构体)、碳酸(戊基苯基)(苯基己基)酯(各异构体)、碳酸(戊基苯基)(苯基庚基)酯(各异构体)、碳酸(戊基苯基)(苯基辛基)酯(各异构体)、碳酸(戊基苯基)(苯基壬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己基苯基)(庚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己基苯基)(辛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己基苯基)(壬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己基苯基)(癸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己基苯基)(联苯)酯(各异构体)、碳酸(己基苯基)(二甲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己基苯基)(二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己基苯基)(二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己基苯基)(二丁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己基苯基)(二戊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己基苯基)(二己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己基苯基)(二庚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己基苯基)(苯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己基苯基)(三甲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己基苯基)(三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己基苯基)(三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己基苯基)(三丁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己基苯基)(苯基甲基)酯、碳酸(己基苯基)(苯基乙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己基苯基)(苯基丙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己基苯基)(苯基丁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己基苯基)(苯基戊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己基苯基)(苯基己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己基苯基)(苯基庚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己基苯基)(苯基辛基)酯(各异构体)、碳酸(己基苯基)(苯基壬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甲基苯基)(二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甲基苯基)(二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甲基苯基)(二丁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甲基苯基)(二戊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甲基苯基)(二己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甲基苯基)(二庚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甲基苯基)(苯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甲基苯基)(三甲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甲基苯基)(三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甲基苯基)(三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甲基苯基)(三丁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甲基苯基)(苯基甲基)酯、碳酸(二甲基苯基)(苯基乙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甲基苯基)(苯基丙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甲基苯基)(苯基丁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甲基苯基)(苯基戊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甲基苯基)(苯基己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甲基苯基)(苯基庚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甲基苯基)(苯基辛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甲基苯基)(苯基壬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乙基苯基)(二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乙基苯基)(二丁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乙基苯基)(二戊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乙基苯基)(二己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乙基苯基)(二庚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乙基苯基)(苯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乙基苯基)(三甲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乙基苯基)(三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乙基苯基)(三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乙基苯基)(三丁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乙基苯基)(苯基甲基)酯、碳酸(二乙基苯基)(苯基乙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乙基苯基)(苯基丙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乙基苯基)(苯基丁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乙基苯基)(苯基戊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乙基苯基)(苯基己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乙基苯基)(苯基庚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乙基苯基)(苯基辛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乙基苯基)(苯基壬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丙基苯基)(二丁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丙基苯基)(二戊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丙基苯基)(二己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丙基苯基)(二庚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丙基苯基)(苯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丙基苯基)(三甲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丙基苯基)(三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丙基苯基)(三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丙基苯基)(三丁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丙基苯基)(苯基甲基)酯、碳酸(二丙基苯基)(苯基乙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丙基苯基)(苯基丙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丙基苯基)(苯基丁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丙基苯基)(苯基戊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丙基苯基)(苯基己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丙基苯基)(苯基庚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丙基苯基)(苯基辛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丙基苯基)(苯基壬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丁基苯基)(二戊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丁基苯基)(二己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丁基苯基)(二庚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丁基苯基)(苯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丁基苯基)(三甲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丁基苯基)(三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丁基苯基)(三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丁基苯基)(三丁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丁基苯基)(苯基甲基)酯、碳酸(二丁基苯基)(苯基乙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丁基苯基)(苯基丙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丁基苯基)(苯基丁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丁基苯基)(苯基戊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丁基苯基)(苯基己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丁基苯基)(苯基庚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丁基苯基)(苯基辛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丁基苯基)(苯基壬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戊基苯基)(二己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戊基苯基)(二庚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戊基苯基)(苯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戊基苯基)(三甲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戊基苯基)(三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戊基苯基)(三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戊基苯基)(三丁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戊基苯基)(苯基甲基)酯、碳酸(二戊基苯基)(苯基乙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戊基苯基)(苯基丙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戊基苯基)(苯基丁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戊基苯基)(苯基戊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戊基苯基)(苯基己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戊基苯基)(苯基庚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戊基苯基)(苯基辛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二戊基苯基)(苯基壬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三甲基苯基)(三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三甲基苯基)(三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三甲基苯基)(三丁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三甲基苯基)(苯基甲基)酯、碳酸(三甲基苯基)(苯基乙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三甲基苯基)(苯基丙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三甲基苯基)(苯基丁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三甲基苯基)(苯基戊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三甲基苯基)(苯基己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三甲基苯基)(苯基庚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三甲基苯基)(苯基辛基)酯(各异构体)、碳酸(三甲基苯基)(苯基壬基)酯(各异构体)等。
<有机羟基化合物>
有机羟基化合物是指具有羟基(-OH基)的化合物。作为该羟基化合物,优选使用羟基(-OH基)与碳原子键合的化合物即醇和/或芳香族羟基化合物。
(醇)
根据IUPAC的定义(RuleC-201),醇是“羟基与饱和碳原子键合的化合物(Compoundsinwhichahydroxygroup,-OH,isattachedtoasaturatedcarbonatom:R3COH)”,为下述式(17)所表示的羟基化合物。
(式中,R13表示带有c个羟基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50的脂肪族基团或者碳原子数为7~50的键合有芳香族基团的脂肪族基团所构成的基团,式(17)所表示的醇的OH基是未与芳香族基团键合的OH基,c表示1~5的整数。其中,R13是除羟基以外不具有活性氢的基团。)
上述说明中,使用了术语“活性氢”,“活性氢”是指结合在氧原子、硫原子、氮原子、硅原子等上的氢原子(芳香性羟基除外)和末端次甲基的氢原子。例如,为-OH基、-C(=O)OH基、-C(=O)H基、-SH基、-SO3H基、-SO2H基、-SOH基、-NH2基、-NH-基、-SiH基、-C≡CH基等原子团所含有的氢。羟基(-OH基)也是活性氢,但在本实施方式的组合物、反应原料中也含有羟基,其不是会带来不良影响的基团,所以,如无特殊记载,含有活性氢的基团中不包括羟基。本实施方式的其他部分也常常出现“活性氢”的记载,这些部分也采用上述的定义。
作为R13的脂肪族烃基,其是构成该基团的氢原子以外的原子是特定的非金属原子(碳、氧、氮、硫、硅、卤原子)的脂肪族烃基。作为脂肪族基团的优选示例,脂肪族基团是链状烃基、环状烃基、和上述链状烃基与选自上述环状烃基中的至少一种基团键合而成的基团(例如,指带有链状烃基取代的环状烃基、带有环状烃基取代的链状烃基等)。另外,键合有芳香族基团的脂肪族基团的例子是链状和/或支链状的烷基、或者环烷基带有芳香族基团取代的基团、碳原子数为1~44的该烷基带有碳原子数为6~49的该芳香基取代的基团。如上述说明的那样,该芳香族基团优选构成该芳香族基团的氢原子以外的原子是特定的非金属原子(碳、氧、氮、硫、硅、卤原子)的芳香族基团,可以举出单环式芳香族基团、稠合多环式芳香族基团、交联环式芳香族基团、环集合芳香族基团、杂环式芳香族基团等,进一步优选为取代和/或无取代的苯基、取代和/或无取代的萘基、取代和/或无取代的蒽基。
作为这样的R13,可以举出甲基、乙基、丙基(各异构体)、丁基(各异构体)、戊基(各异构体)、己基(各异构体)、庚基(各异构体)、辛基(各异构体)、壬基(各异构体)、癸基(各异构体)、十二烷基(各异构体)、十八烷基(各异构体)、环戊烷、环己烷、环庚烷、环辛烷、甲基环戊烷(各异构体)、乙基环戊烷(各异构体)、甲基环己烷(各异构体)、乙基环己烷(各异构体)、丙基环己烷(各异构体)、丁基环己烷(各异构体)、戊基环己烷(各异构体)、己基环己烷(各异构体)、二甲基环己烷(各异构体)、二乙基环己烷(各异构体)、二丁基环己烷(各异构体)等烷基和/或环烷基和/或带有烷基取代的环烷基和/或带有环烷基取代的烷基;苯基甲基、苯基乙基(各异构体)、苯基丙基(各异构体)、苯基丁基(各异构体)、苯基戊基(各异构体)、苯基己基(各异构体)、苯基庚基(各异构体)、苯基辛基(各异构体)、苯基壬基(各异构体)等芳烷基;等等。
在这些醇中,若考虑工业使用,具有1个或2个醇羟基(构成该羟基化合物的、直接附加到芳香环以外的碳原子上的羟基)的醇由于通常为低粘度而优选,更优选该醇羟基为1个的一元醇。
具体地说,可以举出甲醇、乙醇、丙醇(各异构体)、丁醇(各异构体)、戊醇(各异构体)、己醇(各异构体)、庚醇(各异构体)、辛醇(各异构体)、壬醇(各异构体)、癸醇(各异构体)、十二烷醇(各异构体)、十八烷醇(各异构体)、环戊醇、环己醇、环庚醇、环辛醇、甲基环戊醇(各异构体)、乙基环戊醇(各异构体)、甲基环己醇(各异构体)、乙基环己醇(各异构体)、丙基环己醇(各异构体)、丁基环己醇(各异构体)、戊基环己醇(各异构体)、己基环己醇(各异构体)、二甲基环己醇(各异构体)、二乙基环己醇(各异构体)、二丁基环己醇(各异构体)等烷基醇和/或环烷基醇和/或带有烷基取代的环烷基醇和/或带有环烷基取代的烷基醇;
苯基甲醇、苯基乙醇(各异构体)、苯基丙醇(各异构体)、苯基丁醇(各异构体)、苯基戊醇(各异构体)、苯基己醇(各异构体)、苯基庚醇(各异构体)、苯基辛醇(各异构体)、苯基壬醇(各异构体)等带有芳基取代的烷基醇;等等。
这些之中,从获得容易性、原料或产物的溶解性等方面出发,优选使用碳原子数为1~20的烷基醇。
(芳香族羟基化合物)
对有机羟基化合物为芳香族羟基化合物的情况进行说明。此处所说的芳香族羟基化合物是指IUPAC定义(RuleC-202)的苯酚类(phenols)“1个或1个以上羟基与苯环或其他芳烃环键合的化合物(Compoundshavingoneormorehydroxygroupsattachedtoabenzeneorotherarenering.)”。
芳香族羟基化合物优选为下述式(18)所表示的化合物。
(式中,环A表示含有6~50个碳原子的有机基团,其含有在保持芳香性的任意位置带有d个羟基取代的芳香族基团,可以是单环、也可以是稠环、还可以是杂环,可以被其他取代基所取代,d为1~6的整数。)
作为上述式(18)所表示的芳香族羟基化合物的芳香族基团上取代的取代基,其选自氢原子、卤原子、脂肪族基团、芳香族基团以及键合有上述基团的基团,表示由非环式烃基、环式烃基(例如,单环式烃基、稠合多环式烃基、交联环式烃基、螺烃基、环集合烃基、带有侧链的环式烃基、杂环基、杂环式螺基、杂交联环基、稠环基)形成的基团、上述非环式烃基与选自上述环式烃基中的1种以上基团键合而成的基团、和上述基团通过与特定的非金属原子(碳、氧、氮、硫、硅)的共价键键合而成的基团。
与环A的芳香族基团键合的羟基的个数为1~6的整数,优选为1~3、更优选为1~2、进一步优选为1个(即d=1)。
若更详细地说明该取代基,则式(18)所表示的芳香族羟基化合物为除了芳香族基团和与芳香族基团键合的羟基外、还具有选自下述所示的取代基组中的至少1种取代基的芳香族羟基化合物。
(i)氢原子;
(ii)由碳原子和氢原子构成的基团(此外,也可以与环A结合而形成环结构);
(iii)由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基团(例如表示由脂肪族构成的醚基、由芳香族构成的醚基、由脂肪族基团和芳香族基团构成的基团所形成的醚基。(其中,羰基、酯基、末端的次甲基和醇OH基、羧基、NH2基、NH基、NOH基、SH基、SO3H基、SOH基等包含活性氢的基团除外。))
(iv)卤原子
(v)由自碳原子、氢原子、氧原子、氮原子、硫原子、选自卤原子中的原子构成的基团(其中,羰基、酯基、末端的次甲基和醇OH基、羧基、NH2基、NH基、NOH基、SH基、SO3H基、SOH基等包含活性氢的基团除外)。
活性氢是指与氧、氮、硫、氮结合的氢原子(其中芳香性羟基除外)。芳香性羟基(与芳香族基团直接键合的OH基)也是包含在上述活性氢的定义中的基团,但在本实施方式的组合物、反应原料中也含有该芳香性羟基,芳香性羟基不是特别造成不良影响的基团,所以,如无特殊记载,含有活性氢的基团中不包括芳香族羟基。本申请发明的其他部分也常常出现该“含有活性氢的基团”的记载,这些部分也采用上述的定义。
作为芳香族羟基化合物,优选为下述式(19)所表示的化合物。
(式中,环A为上述式(18)所定义的基团,OH基、R14~R21基分别表示取代在任意的位置并保持环A的芳香性的基团,R14~R21基可以各自独立地取代在环A上,R14~R21基还可以彼此结合形成与环A相邻的环,R14~R21基各自独立地为氢原子或卤原子、或者选自由烷基、环烷基、芳基、具有羟基的芳基、芳烷基、醚基(取代和/或无取代的、烷基醚和/或芳基醚和/或芳烷基醚)组成的组中的基团;键合有1种以上选自该组的基团的基团;和/或从由1种以上选自该组的基团通过饱和脂肪族键和/或醚键键合而成的基团所构成的基团中选出的基团,环A与R14~R21中,总碳原子数由6~50的范围的整数构成。
d表示1~6的整数,e、f、g、h、i、j、k、l表示0~5的整数,关于e+f+g+h+i+j+k+l的值,在环A为苯环的情况下为6-d的整数,在环A为萘环的情况下为8-d的整数,在环A为蒽环的情况下表示10-d的整数。如上所述,选自R14~R21的基团可以通过碳-碳键和/或醚键而与环A以环状结合。)
在上述式(19)所表示的芳香族羟基化合物中,若考虑工业使用,具有1个或2个(即d=1或2)与环A结合的芳香性羟基的芳香族羟基化合物由于通常为低粘度而优选,更优选该芳香性羟基为1个的芳香族单羟基化合物。
环A为含有选自由苯环、萘环、蒽环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结构的结构,环A优选为选自由苯环、萘环、蒽环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结构,进而若考虑工业使用,则优选容易获得的以苯环为骨架的芳香族羟基化合物。作为这样的芳香族羟基化合物,优选下述式(20)所表示的芳香族羟基化合物。
(式中,R22、R23、R24、R25、R26各自独立地为选自由烷基、环烷基、芳基、芳烷基、醚基(取代和/或无取代的、烷基醚和/或芳基醚和/或芳烷基醚)组成的组中的基团;键合有1种以上选自该组的基团的基团;从由1种以上选自该组的基团通过饱和脂肪族键和/或醚键键合而成的基团所构成的基团中选出的基团;卤原子;或氢原子,
构成该R22、R23、R24、R25、R26的碳原子的个数的合计为0~44的整数。)
上述式(20)中,优选的R22、R23、R24、R25、R26为从下述(i)~(v)所示的基团中独立选出的基团。
(i)氢原子;
(ii)卤原子;
(iii)α位原子为碳原子的、碳原子数为1~44的基团,该基团中,结合在该α位的碳原子上的3个基团各自独立地为从碳原子数为1~43的烷基、碳原子数为1~43的环烷基、碳原子数为1~43的烷氧基、碳原子数为2~43且末端不含OH基的聚氧亚烷基烷基醚基、碳原子数为6~43的芳基、碳原子数为7~43的芳烷基、碳原子数为7~43的芳烷基氧基、键合有1种以上的上述基团的基团和氢原子中选出的基团;
(iv)碳原子数为1~44、带有取代基取代且该取代基是以下所示的取代基、取代基数量为1~5的整数的芳基,该取代基是从氢原子、碳原子数为1~38的烷基、碳原子数为4~38的环烷基、碳原子数为1~38的烷氧基、碳原子数为2~38且末端不含OH基的聚氧亚烷基烷基醚基、碳原子数为6~38的芳基、碳原子数为7~38的芳烷基、碳原子数为7~38的芳烷基氧基、和键合有1种以上上述基团的基团中选出的基团;
(v)α位原子是氧原子的、碳原子数为1~44的基团,该基团中,结合在该α位的氧原子上的基团是从碳原子数为1~44的烷基、碳原子数为1~44的环烷基、碳原子数为1~44的烷氧基、碳原子数为2~44且末端不含OH基的聚氧亚烷基烷基醚基、碳原子数为6~44的芳基、碳原子数为7~44的芳烷基、碳原子数为7~44的芳烷基氧基、键合有1种以上上述基团的基团中选出的基团。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式(20)中,使用了术语“α位原子”,所谓“α位原子”是指构成该R22、R23、R24、R25、R26的原子之中与键合有该R22、R23、R24、R25、R26基的该芳香族烃环上的碳原子邻接的原子。
另外,上述的说明中使用了术语“芳烷基氧基”,该“芳烷基氧基”表示上述定义的芳烷基上键合有氧原子的基团。
作为这样的R22、R23、R24、R25、R26的例子,可以举出甲基、乙基、丙基(各异构体)、丁基(各异构体)、戊基(各异构体)、己基(各异构体)、庚基(各异构体)、辛基(各异构体)、壬基(各异构体)、癸基(各异构体)、十二烷基(各异构体)、十八烷基(各异构体)、环戊烷、环己烷、环庚烷、环辛烷、甲基环戊烷(各异构体)、乙基环戊烷(各异构体)、甲基环己烷(各异构体)、乙基环己烷(各异构体)、丙基环己烷(各异构体)、丁基环己烷(各异构体)、戊基环己烷(各异构体)、己基环己烷(各异构体)、二甲基环己烷(各异构体)、二乙基环己烷(各异构体)、二丁基环己烷(各异构体)等烷基和/或环烷基和/或带有烷基取代的环烷基和/或带有环烷基取代的烷基;
甲氧基、乙氧基、丙氧基(各异构体)、丁氧基(各异构体)、戊氧基(各异构体)、己氧基(各异构体)、庚氧基(各异构体)、辛氧基(各异构体)、壬氧基(各异构体)、癸氧基(各异构体)、十二烷氧基(各异构体)、十八烷氧基(各异构体)、环戊氧基、环己氧基、环庚氧基、环辛氧基、甲基环戊氧基(各异构体)、乙基环戊氧基(各异构体)、甲基环己氧基(各异构体)、乙基环己氧基(各异构体)、丙基环己氧基(各异构体)、丁基环己氧基(各异构体)、戊基环己氧基(各异构体)、己基环己氧基(各异构体)、二甲基环己氧基(各异构体)、二乙基环己氧基(各异构体)、二丁基环己氧基(各异构体)等烷氧基和/或环烷氧基和/或带有烷基取代的环烷氧基和/或带有环烷基取代的烷氧基;
苯基、甲基苯基(各异构体)、乙基苯基(各异构体)、丙基苯基(各异构体)、丁基苯基(各异构体)、戊基苯基(各异构体)、己基苯基(各异构体)、庚基苯基(各异构体)、辛基苯基(各异构体)、壬基苯基(各异构体)、癸基苯基(各异构体)、联苯基(各异构体)、二甲基苯基(各异构体)、二乙基苯基(各异构体)、二丙基苯基(各异构体)、二丁基苯基(各异构体)、二戊基苯基(各异构体)、二己基苯基(各异构体)、二庚基苯基(各异构体)、三联苯基(各异构体)、三甲基苯基(各异构体)、三乙基苯基(各异构体)、三丙基苯基(各异构体)、三丁基苯基(各异构体)等带取代或无取代的芳基;
苯氧基、甲基苯氧基(各异构体)、乙基苯氧基(各异构体)、丙基苯氧基(各异构体)、丁基苯氧基(各异构体)、戊基苯氧基(各异构体)、己基苯氧基(各异构体)、庚基苯氧基(各异构体)、辛基苯氧基(各异构体)、壬基苯氧基(各异构体)、癸基苯氧基(各异构体)、苯基苯氧基(各异构体)、二甲基苯氧基(各异构体)、二乙基苯氧基(各异构体)、二丙基苯氧基(各异构体)、二丁基苯氧基(各异构体)、二戊基苯氧基(各异构体)、二己基苯氧基(各异构体)、二庚基苯氧基(各异构体)、二苯基苯氧基(各异构体)、三甲基苯氧基(各异构体)、三乙基苯氧基(各异构体)、三丙基苯氧基(各异构体)、三丁基苯氧基(各异构体)等带取代或无取代的芳氧基;
苯基甲基、苯基乙基(各异构体)、苯基丙基(各异构体)、苯基丁基(各异构体)、苯基戊基(各异构体)、苯基己基(各异构体)、苯基庚基(各异构体)、苯基辛基(各异构体)、苯基壬基(各异构体)等芳烷基、苯基甲氧基、苯基乙氧基(各异构体)、苯基丙氧基(各异构体)、苯基丁氧基(各异构体)、苯基戊氧基(各异构体)、苯基己氧基(各异构体)、苯基庚氧基(各异构体)、苯基辛氧基(各异构体)、苯基壬氧基(各异构体)等芳烷基氧基等。
在这样的芳香族羟基化合物中,优选使用R24和R26为氢原子的芳香族羟基化合物。
作为优选的上述式(19)所表示的芳香族羟基化合物的例子,例如可以举出下述化合物,还可以举出上述式(20)所表示的芳香族羟基化合物的具体例。
可以举出氯苯酚(各异构体)、溴苯酚(各异构体)、二氯苯酚(各异构体)、二溴苯酚(各异构体)、三氯苯酚(各异构体)、三溴苯酚(各异构体)、苯酚、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丁基苯酚(各异构体)、戊基苯酚(各异构体)、己基苯酚(各异构体)、庚基苯酚(各异构体)、辛基苯酚(各异构体)、壬基苯酚(各异构体)、癸基苯酚(各异构体)、十二烷基苯酚(各异构体)、十八烷基苯酚(各异构体)、
二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丁基苯酚(各异构体)、二戊基苯酚(各异构体)、二己基苯酚(各异构体)、二庚基苯酚(各异构体)、二辛基苯酚(各异构体)、二壬基苯酚(各异构体)、二癸基苯酚(各异构体)、二(十二烷基)苯酚(各异构体)、二(十八烷基)苯酚(各异构体)、三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丁基苯酚(各异构体)、三戊基苯酚(各异构体)、三己基苯酚(各异构体)、三庚基苯酚(各异构体)、三辛基苯酚(各异构体)、三壬基苯酚(各异构体)、三癸基苯酚(各异构体)、三(十二烷基)苯酚(各异构体)、三(十八烷基)苯酚(各异构体)、
(甲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乙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丙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丁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戊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己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庚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辛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壬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癸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十二烷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十八烷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环戊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环己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环庚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环辛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甲基环戊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乙基环戊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甲基环己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乙基环己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丙基环己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丁基环己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戊基环己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己基环己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甲基环己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乙基环己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丁基环己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苯氧基甲基)苯酚、(甲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乙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丙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丁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戊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己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庚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辛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壬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癸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苯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甲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乙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丙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丁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戊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己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庚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苯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甲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乙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丙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丁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苯基甲氧基甲基)苯酚、(苯基乙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苯基丙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苯基丁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苯基戊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苯基己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苯基庚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苯基辛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苯基壬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甲氧基甲基)苯酚、二(乙氧基甲基)苯酚、二(丙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丁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戊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己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庚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辛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壬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癸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十二烷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十八烷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环戊氧基甲基)苯酚、二(环己氧基甲基)苯酚、二(环庚氧基甲基)苯酚、二(环辛氧基甲基)苯酚、二(甲基环戊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乙基环戊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甲基环己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乙基环己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丙基环己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丁基环己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戊基环己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己基环己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双(二甲基环己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双(二乙基环己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双(二丁基环己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苯氧基甲基)苯酚、二(甲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乙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丙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丁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戊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己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庚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辛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壬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癸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苯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双(二甲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双(二乙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双(二丙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双(二丁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双(二戊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双(二己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双(二庚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双(二苯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三甲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三乙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三丙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三丁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苯基甲氧基甲基)苯酚、二(苯基乙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苯基丙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苯基丁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苯基戊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苯基己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苯基庚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苯基辛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苯基壬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甲氧基甲基)苯酚、三(乙氧基甲基)苯酚、三(丙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丁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戊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己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庚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辛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壬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癸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十二烷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十八烷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环戊氧基甲基)苯酚、三(环己氧基甲基)苯酚、三(环庚氧基甲基)苯酚、三(环辛氧基甲基)苯酚、三(甲基环戊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乙基环戊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甲基环己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乙基环己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丙基环己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丁基环己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戊基环己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己基环己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双(二甲基环己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双(二乙基环己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双(二丁基环己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苯氧基甲基)苯酚、三(甲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乙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丙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丁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戊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己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庚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辛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壬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癸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苯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双(二甲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双(二乙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双(二丙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双(二丁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双(二戊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双(二己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双(二庚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双(二苯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三甲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三乙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三丙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三丁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苯基甲氧基甲基)苯酚、三(苯基乙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苯基丙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苯基丁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苯基戊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苯基己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苯基庚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苯基辛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苯基壬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甲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乙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丙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丁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戊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己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庚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辛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壬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癸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联苯)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甲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乙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丙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丁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戊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己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庚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联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甲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乙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丙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丁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甲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乙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丙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丁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戊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己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庚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辛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壬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癸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联苯)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二甲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二乙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二丙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二丁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二戊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二己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二庚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三联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三甲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三乙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三丙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三丁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甲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乙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丙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丁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戊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己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庚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辛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壬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癸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联苯)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二甲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二乙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二丙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二丁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二戊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二己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二庚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三联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三甲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三乙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三丙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三丁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苯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苯基正丙基苯酚(各异构体)、苯基正丁基苯酚(各异构体)、苯基正戊基苯酚(各异构体)、苯基正己基苯酚(各异构体)、苯基正庚基苯酚(各异构体)、苯基正辛基苯酚(各异构体)、苯基正壬基苯酚(各异构体)、(甲基氨基)苯酚、(乙基氨基)苯酚、(丙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丁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戊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己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庚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辛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壬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癸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十二烷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十八烷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二(甲基氨基)苯酚、二(乙基氨基)苯酚、二(丙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丁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二(戊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二(己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二(庚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二(辛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二(壬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二(癸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二(十二烷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二(十八烷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三(甲基氨基)苯酚、三(乙基氨基)苯酚、三(丙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丁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三(戊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三(己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三(庚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三(辛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三(壬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三(癸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三(十二烷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三(十八烷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甲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乙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丙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丁氧基苯酚(各异构体)、戊氧基苯酚(各异构体)、己氧基苯酚(各异构体)、庚氧基苯酚(各异构体)、辛氧基苯酚(各异构体)、壬氧基苯酚(各异构体)、癸氧基苯酚(各异构体)、十二烷氧基苯酚(各异构体)、十八烷氧基苯酚(各异构体)、环戊氧基苯酚(各异构体)、环己氧基苯酚(各异构体)、环庚氧基苯酚(各异构体)、环辛氧基苯酚(各异构体)、(甲基环戊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乙基环戊氧基)苯酚(各异构体)、(甲基环己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乙基环己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丙基环己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丁基环己氧基)苯酚(各异构体)、(戊基环己氧基)苯酚(各异构体)、(己基环己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甲基环己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乙基环己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丁基环己氧基)苯酚(各异构体)
苯氧基苯酚、(甲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乙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丙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丁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戊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己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庚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辛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壬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癸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联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甲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乙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丙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丁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戊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己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庚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联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甲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乙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丙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丁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苯基甲氧基)苯酚、(苯基乙氧基)苯酚(各异构体)、(苯基丙氧基)苯酚(各异构体)、(苯基丁氧基)苯酚(各异构体)、(苯基戊氧基)苯酚(各异构体)、(苯基己氧基)苯酚(各异构体)、(苯基庚氧基)苯酚(各异构体)、(苯基辛氧基)苯酚(各异构体)、(苯基壬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甲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乙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丙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丁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戊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己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庚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辛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壬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癸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十二烷基)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十八烷基)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环戊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环己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环庚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环辛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甲基环戊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乙基环戊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甲基环己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乙基环己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丙基环己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丁基环己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戊基环己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己基环己氧基)苯酚(各异构体)、双(二甲基环己氧基)苯酚(各异构体)、双(二乙基环己氧基)苯酚(各异构体)、双(二丁基环己氧基)苯酚(各异构体)、苯氧基苯酚、二(甲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乙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丙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丁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戊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己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庚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辛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壬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癸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联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双(二甲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双(二乙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双(二丙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双(二丁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双(二戊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双(二己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双(二庚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三联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三甲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三乙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三丙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三丁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苯基甲氧基)苯酚、二(苯基乙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苯基丙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苯基丁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苯基戊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苯基己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苯基庚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苯基辛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苯基壬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甲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乙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丙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丁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戊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己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庚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辛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壬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癸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十二烷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十八烷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环戊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环己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环庚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环辛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甲基环戊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乙基环戊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甲基环己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乙基环己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丙基环己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丁基环己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戊基环己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己基环己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二甲基环己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二乙基环己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二丁基环己氧基)苯酚(各异构体)、苯氧基苯酚、三(甲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乙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丙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丁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戊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己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庚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辛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壬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癸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联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二甲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二乙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二丙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二丁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二戊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二己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二庚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三联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三甲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三乙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三丙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三丁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苯基甲氧基)苯酚、三(苯基乙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苯基丙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苯基丁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苯基戊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苯基己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苯基庚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苯基辛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苯基壬氧基)苯酚(各异构体)、苯基苯酚(各异构体)、羟基苯基苯酚(各异构体)、羟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羟基苯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萘酚(各异构体)等。
在以上所示的芳香族羟基化合物中,作为更优选的例子,由于容易输送,优选构成该R22、R23、R24、R25、R26的碳原子数为0~13。更优选R22、R23、R24、R25、R26是碳原子数为0~9的基团且是从氢原子、直链状或支链状的烷基、环烷基、带取代或无取代的芳基、直链状或支链状的烷氧基、带取代或无取代的芳氧基、带取代或无取代的芳烷基中选出的基团的芳香族羟基化合物。
另外,该芳香族羟基化合物如后所述形成氨基甲酸酯,通过进行热分解反应而生成异氰酸酯。若根据反应式进行考虑,此时产生的该芳香族羟基化合物是制造该氨基甲酸酯时使用的芳香族羟基化合物。热分解工序后,根据情况会有所不同,作为本实施方式之一,有时通过蒸馏来分离该芳香族羟基化合物和异氰酸酯,该经分离的芳香族羟基化合物可以以有机伯胺、脲和芳香族羟基化合物的反应中的芳香族羟基化合物的形式再循环使用。因此,若直至考虑到异氰酸酯的制造工序,需要考虑作为该氨基甲酸酯的原料的芳香族羟基化合物与由该氨基甲酸酯生成的异氰酸酯的分离性。难以对分离性进行常规定义,通常,待分离的2成分的标准沸点相差10℃以上时,工业上就能够充分进行蒸馏分离,基于这种认识,以下进行定义。因此,该定义是受限于现有公知的分离手段的值,并不是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基础的定义。
下面,对活性芳香族羟基化合物进行说明。上述式(20)所表示的芳香族羟基化合物可以适合用作通过有机伯胺、碳酸衍生物与芳香族羟基化合物的反应、或者具有脲基的化合物与芳香族羟基化合物的反应来制造氨基甲酸酯时使用的芳香族羟基化合物。无论在哪种氨基甲酸酯生成反应中,从反应的发生容易性的方面出发,均优选使用下述式(21)所表示的芳香族羟基化合物。(为了表现反应的发生容易性,本说明书中,常常将下述式(21)所表示的芳香族羟基化合物记为“活性芳香族羟基化合物”)。
本发明人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由有机胺、碳酸衍生物和芳香族羟基化合物制造氨基甲酸酯的过程中,根据所使用的芳香族羟基化合物的不同,氨基甲酸酯的生成速度有时会显著不同。进一步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氨基甲酸酯的生成速度取决于所使用的芳香族羟基化合物的羟基的邻位的取代基的种类,若使用邻位具有特定取代基的芳香族羟基化合物,则与使用其他芳香族羟基化合物的情况相比,氨基甲酸酯的生成速度显著较高。令人惊讶的是,特定的芳香族羟基化合物起到这种效果也是现有技术没有认识到的。表现出这种效果的机理尚不明确,但本发明人推测有可能是因为:与该α位原子结合的基团的大小为特定大小以上时,会从空间上阻碍作为反应位点的羟基。
该活性芳香族羟基化合物为下述式(21)所表示的芳香族羟基化合物。
(式中,环A表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芳香族烃环,其可以是单环也可以是稠环,R27和R28各自独立地是下述(i)~(v)定义的任意一个基团,构成该芳香族羟基化合物的碳原子的个数为6~50的整数,另外,R27和R28中基团内的其他部分也可以与A结合而形成与A相邻的环结构。
(i)氢原子;
(ii)卤原子;
(iii)α位原子是氮原子的、碳原子数为1~44的基团,其中该氮原子是仲氮原子(即,表示形成-NH-键的氮原子),该基团不含活性氢(其中,该α位的氮原子上结合的氢除外);
(iv)α位原子是碳原子的、碳原子数为1~44的基团,其中该碳原子是伯碳原子或仲碳原子(即,表示甲基的碳、形成-CH2-键的碳),该基团不含有活性氢。其中,该R27和/或R28与芳香环A形成饱和和/或不饱和的稠环结构,该稠环为6元环以下的情况下,该α位的碳原子可以是叔碳或季碳。例如为下述式(22)、式(23)那样的情况。另外,α位的碳与β位(形成该R27和R28的原子中,与环A的芳香环结合的原子的邻位的原子)形成双键或三键的情况下,该α位的碳原子也可以是叔碳或季碳。
(v)α位原子是氧原子的、碳原子数为1~44的基团,并且该基团不含活性氢。)。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式(21)中,使用了术语“α位原子”,所谓“α位原子”是指构成该R27、R28的原子之中与键合有该R27、R28基的该芳香族烃环上的碳原子邻接的原子。
作为上述的式(21)所示的芳香族羟基化合物的芳香族基团上取代的取代基(其中,R27和R28除外),其选自氢原子、卤原子、脂肪族基团、芳香族基团,可以举出由非环式烃基、环式烃基(例如,单环式烃基、稠合多环式烃基、交联环式烃基、螺烃基、环集合烃基、具有侧链的环式烃基、杂环基、杂环式螺环基、杂交联环基、稠环基)构成的基团;上述非环式烃基与选自上述环式烃基中的1种以上基团键合而成的基团;以及上述基团通过与特定的非金属原子(碳、氧、氮、硫、硅)的共价键键合而成的基团。
这样的取代基之中,考虑到难以引起副反应的程度,能够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使用的取代基可以举出选自非环式烃基、环式烃基(单环式烃基、稠合多环式烃基、交联环式烃基、螺烃基、环集合烃基、带有侧链的环式烃基)组成的组中的基团、和键合有选自该组的至少一种基团的基团(相互取代的基团)。
另外,另一方面,在高温进行使有机伯胺、脲和芳香族羟基化合物反应而得到氨基甲酸酯的反应时,优选在芳香族羟基化合物的环A上取代的取代基(R27和R28除外)是惰性取代基的芳香族羟基化合物。此处,惰性取代基是指,该惰性取代基是上述的不含活性氢的基团(但是可以具有芳香性羟基)。
作为环A上取代的这些取代基(R27和R28除外),可以举出:选自烷基、环烷基、芳基、芳烷基、醚基(取代和/或无取代的、烷基醚和/或芳基醚和/或芳烷基醚)组成的组中的基团;键合有1种以上选自该组的基团的基团;从由1种以上选自该组的基团通过饱和脂肪族键和/或醚键键合的基团所构成的基团中选出的基团;卤原子,且构成环A的碳原子数和构成该环A上取代的全部取代基的碳原子数的总数为6~50的整数。
此外,上述定义(iii)中记载了R27、R28的α位的氮原子有时是形成-NH-键的氮原子。根据上述的“活性氢”定义,该-NH-键的氢原子也是活性氢。但是,本发明人的研究结果表明,该α位的氮原子上结合的氢原子的反应性低,在本实施方式中几乎不会有不良影响。本发明人推测这可能是由于羟基形成的空间位阻造成的。
上述式(21)中,作为环A,可以举出苯环、萘环、蒽环、菲环、丁省环、1,2-苯并菲环、芘环、苯并[9,10]菲环、并环戊二烯环、甘菊环、庚搭烯环、引达省环、联苯撑环、苊烯环、醋蒽烯环、醋菲烯环等。更优选含有选自苯环或萘的至少1个结构的结构。
另外,若考虑工业使用,优选容易获得的以苯环为骨架的芳香族羟基化合物。作为这样的芳香族羟基化合物,优选下述式(24)所表示的芳香族羟基化合物。
(式中,R27、R28是上述定义的基团,
R29、R30、R31各自独立地为选自烷基、环烷基、芳基、芳烷基、醚基(取代和/或无取代的、烷基醚和/或芳基醚和/或芳烷基醚)组成的组中的基团;键合有1种以上选自该组的基团的基团;从由1种以上选自该组的基团通过饱和脂肪族键和/或醚键键合而成的基团所构成的基团中选出的基团;卤原子;氢原子,构成该R27、R28、R29、R30、R31的碳原子的总数为0~44的整数。)
优选的R29、R30、R31是从下述(vi)~(x)所示的基团中独立选出的基团。
(vi)氢原子;
(vii)卤原子;
(viii)α位原子是碳原子的、碳原子数为1~44的基团,其中该α位碳原子上结合的3个基团各自独立地为从碳原子数为1~43的烷基、碳原子数为1~43的环烷基、碳原子数为1~43的烷氧基、碳原子数为2~43且末端不含OH基的聚氧亚烷基烷基醚基、碳原子数为6~43的芳基、碳原子数为7~43的芳烷基、碳原子数为7~43的芳烷基氧基、键合有1种以上上述基团的基团、和氢原子中选出的基团;
(ix)碳原子数为1~44、带有取代基取代且该取代基是下面所示的取代基、取代基数量为1~5的整数的芳基,该取代基是从氢原子、碳原子数为1~38的烷基、碳原子数为4~38的环烷基、碳原子数为1~38的烷氧基、碳原子数为2~38且末端不含OH基的聚氧亚烷基烷基醚基、碳原子数为6~38的芳基、碳原子数为7~38的芳烷基、碳原子数为7~38的芳烷基氧基、和键合有1种以上上述基团的基团中选出的基团。
(x)α位原子是氧原子的、碳原子数为1~44的基团,该基团中,该α位氧原子上结合的基团是从碳原子数为1~44的烷基、碳原子数为1~44的环烷基、碳原子数为1~44的烷氧基、碳原子数为2~44且末端不含OH基的聚氧亚烷基烷基醚基、碳原子数为6~44的芳基、碳原子数为7~44的芳烷基、碳原子数为7~44的芳烷基氧基、键合有1种以上上述基团的基团中选出的基团。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式(24)中,使用了术语“α位原子”,所谓“α位原子”是指构成该R27、R28、R29、R30、R31的原子之中与键合有该R27、R28、R29、R30、R31基的该芳香族烃环上的碳原子邻接的原子。
作为这样的R29、R30、R31的例子,可以举出甲基、乙基、丙基(各异构体)、丁基(各异构体)、戊基(各异构体)、己基(各异构体)、庚基(各异构体)、辛基(各异构体)、壬基(各异构体)、癸基(各异构体)、十二烷基(各异构体)、十八烷基(各异构体)、环戊烷、环己烷、环庚烷、环辛烷、甲基环戊烷(各异构体)、乙基环戊烷(各异构体)、甲基环己烷(各异构体)、乙基环己烷(各异构体)、丙基环己烷(各异构体)、丁基环己烷(各异构体)、戊基环己烷(各异构体)、己基环己烷(各异构体)、二甲基环己烷(各异构体)、二乙基环己烷(各异构体)、二丁基环己烷(各异构体)等烷基和/或环烷基和/或带有烷基取代的环烷基和/或带有环烷基取代的烷基;
甲氧基、乙氧基、丙氧基(各异构体)、丁氧基(各异构体)、戊氧基(各异构体)、己氧基(各异构体)、庚氧基(各异构体)、辛氧基(各异构体)、壬氧基(各异构体)、癸氧基(各异构体)、十二烷氧基(各异构体)、十八烷氧基(各异构体)、环戊氧基、环己氧基、环庚氧基、环辛氧基、甲基环戊氧基(各异构体)、乙基环戊氧基(各异构体)、甲基环己氧基(各异构体)、乙基环己氧基(各异构体)、丙基环己氧基(各异构体)、丁基环己氧基(各异构体)、戊基环己氧基(各异构体)、己基环己氧基(各异构体)、二甲基环己氧基(各异构体)、二乙基环己氧基(各异构体)、二丁基环己氧基(各异构体)等烷氧基和/或环烷氧基和/或带有烷基取代的环烷氧基和/或带有环烷基取代的烷氧基;
苯基、甲基苯基(各异构体)、乙基苯基(各异构体)、丙基苯基(各异构体)、丁基苯基(各异构体)、戊基苯基(各异构体)、己基苯基(各异构体)、庚基苯基(各异构体)、辛基苯基(各异构体)、壬基苯基(各异构体)、癸基苯基(各异构体)、联苯基(各异构体)、二甲基苯基(各异构体)、二乙基苯基(各异构体)、二丙基苯基(各异构体)、二丁基苯基(各异构体)、二戊基苯基(各异构体)、二己基苯基(各异构体)、二庚基苯基(各异构体)、三联苯基(各异构体)、三甲基苯基(各异构体)、三乙基苯基(各异构体)、三丙基苯基(各异构体)、三丁基苯基(各异构体)等带取代或无取代的芳基;
苯氧基、甲基苯氧基(各异构体)、乙基苯氧基(各异构体)、丙基苯氧基(各异构体)、丁基苯氧基(各异构体)、戊基苯氧基(各异构体)、己基苯氧基(各异构体)、庚基苯氧基(各异构体)、辛基苯氧基(各异构体)、壬基苯氧基(各异构体)、癸基苯氧基(各异构体)、苯基苯氧基(各异构体)、二甲基苯氧基(各异构体)、二乙基苯氧基(各异构体)、二丙基苯氧基(各异构体)、二丁基苯氧基(各异构体)、二戊基苯氧基(各异构体)、二己基苯氧基(各异构体)、二庚基苯氧基(各异构体)、二苯基苯氧基(各异构体)、三甲基苯氧基(各异构体)、三乙基苯氧基(各异构体)、三丙基苯氧基(各异构体)、三丁基苯氧基(各异构体)等带取代或无取代的芳氧基;
苯基甲基、苯基乙基(各异构体)、苯基丙基(各异构体)、苯基丁基(各异构体)、苯基戊基(各异构体)、苯基己基(各异构体)、苯基庚基(各异构体)、苯基辛基(各异构体)、苯基壬基(各异构体)等芳烷基、苯基甲氧基、苯基乙氧基(各异构体)、苯基丙氧基(各异构体)、苯基丁氧基(各异构体)、苯基戊氧基(各异构体)、苯基己氧基(各异构体)、苯基庚氧基(各异构体)、苯基辛氧基(各异构体)、苯基壬氧基(各异构体)等芳烷基氧基等。
作为优选的上述的式(21)所表示的芳香族羟基化合物的例子,例如可以举出下述例子,还可以举出上述式(24)所表示的芳香族羟基化合物的具体例。
具体地说,可以举出氯苯酚(各异构体)、溴苯酚(各异构体)、二氯苯酚(各异构体)、二溴苯酚(各异构体)、三氯苯酚(各异构体)、三溴苯酚(各异构体)、苯酚、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乙基苯酚(各异构体)、2-正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正丁基苯酚(各异构体)、2-正戊基苯酚(各异构体)、2-正己基苯酚(各异构体)、2-正庚基苯酚(各异构体)、2-正辛基苯酚(各异构体)、2-正壬基苯酚(各异构体)、2-正癸基苯酚(各异构体)、2-正十二烷基苯酚(各异构体)、2-正十八烷基苯酚(各异构体)、3-丙基苯酚(各异构体)、3-丁基苯酚(各异构体)、3-戊基苯酚(各异构体)、3-己基苯酚(各异构体)、3-庚基苯酚(各异构体)、3-辛基苯酚(各异构体)、3-壬基苯酚(各异构体)、3-癸基苯酚(各异构体)、3-十二烷基苯酚(各异构体)、3-十八烷基苯酚(各异构体)、4-丙基苯酚(各异构体)、4-丁基苯酚(各异构体)、4-戊基苯酚(各异构体)、4-己基苯酚(各异构体)、4-庚基苯酚(各异构体)、4-辛基苯酚(各异构体)、4-壬基苯酚(各异构体)、4-癸基苯酚(各异构体)、4-十二烷基苯酚(各异构体)、4-十八烷基苯酚(各异构体)、4-苯基苯酚、二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正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正丁基)苯酚(各异构体)、二(正戊基)苯酚(各异构体)、二(正己基)苯酚(各异构体)、二(正庚基)苯酚(各异构体)、二(正辛基)苯酚(各异构体)、二(正壬基)苯酚(各异构体)、二(正癸基)苯酚(各异构体)、二(正十二烷基)苯酚(各异构体)、二(正十八烷基)苯酚(各异构体)、三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正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正丁基)苯酚(各异构体)、三(正戊基)苯酚(各异构体)、三(正己基)苯酚(各异构体)、三(正庚基)苯酚(各异构体)、三(正辛基)苯酚(各异构体)、三(正壬基)苯酚(各异构体)、三(正癸基)苯酚(各异构体)、三(正十二烷基)苯酚(各异构体)、三(正十八烷基)苯酚(各异构体)、(甲氧基甲基)苯酚、(乙氧基甲基)苯酚、(丙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丁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戊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己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庚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辛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壬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癸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十二烷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十八烷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环戊氧基甲基)苯酚、(环己氧基甲基)苯酚、(环庚氧基甲基)苯酚、(环辛氧基甲基)苯酚、(甲基环戊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乙基环戊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甲基环己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乙基环己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丙基环己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丁基环己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戊基环己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己基环己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甲基环己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乙基环己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丁基环己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苯氧基甲基)苯酚、(甲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乙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丙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丁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戊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己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庚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辛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壬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癸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苯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甲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乙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丙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丁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戊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己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庚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苯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甲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乙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丙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丁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苯基甲氧基甲基)苯酚、(苯基乙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苯基丙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苯基丁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苯基戊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苯基己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苯基庚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苯基辛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苯基壬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甲氧基甲基)苯酚、二(乙氧基甲基)苯酚、二(丙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丁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戊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己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庚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辛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壬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癸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十二烷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十八烷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环戊氧基甲基)苯酚、二(环己氧基甲基)苯酚、二(环庚氧基甲基)苯酚、二(环辛氧基甲基)苯酚、二(甲基环戊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乙基环戊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甲基环己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乙基环己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丙基环己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丁基环己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戊基环己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己基环己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双(二甲基环己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双(二乙基环己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双(二丁基环己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苯氧基甲基)苯酚、二(甲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乙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丙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丁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戊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己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庚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辛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壬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癸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苯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双(二甲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双(二乙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双(二丙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双(二丁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双(二戊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双(二己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双(二庚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双(二苯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三甲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三乙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三丙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三丁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苯基甲氧基甲基)苯酚、二(苯基乙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苯基丙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苯基丁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苯基戊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苯基己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苯基庚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苯基辛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苯基壬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甲氧基甲基)苯酚、三(乙氧基甲基)苯酚、三(丙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丁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戊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己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庚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辛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壬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癸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十二烷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十八烷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环戊氧基甲基)苯酚、三(环己氧基甲基)苯酚、三(环庚氧基甲基)苯酚、三(环辛氧基甲基)苯酚、三(甲基环戊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乙基环戊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甲基环己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乙基环己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丙基环己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丁基环己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戊基环己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己基环己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双(二甲基环己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双(二乙基环己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双(二丁基环己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苯氧基甲基)苯酚、三(甲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乙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丙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丁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戊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己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庚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辛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壬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癸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苯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双(二甲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双(二乙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双(二丙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双(二丁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双(二戊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双(二己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双(二庚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双(二苯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三甲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三乙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三丙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三丁基苯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苯基甲氧基甲基)苯酚、三(苯基乙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苯基丙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苯基丁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苯基戊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苯基己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苯基庚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苯基辛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苯基壬氧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甲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乙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丙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丁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戊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己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庚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辛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壬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癸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联苯)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甲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乙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丙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丁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戊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己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庚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联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甲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乙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丙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丁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甲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乙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丙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丁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戊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己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庚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辛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壬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癸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联苯)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二甲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二乙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二丙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二丁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二戊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二己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二庚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三联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三甲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三乙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三丙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三丁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甲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乙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丙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丁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戊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己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庚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辛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壬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癸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联苯)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二甲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二乙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二丙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二丁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二戊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二己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二庚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三联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三甲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三乙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三丙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三丁基苯基)甲基)苯酚(各异构体)、苯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苯基正丙基苯酚(各异构体)、苯基正丁基苯酚(各异构体)、苯基正戊基苯酚(各异构体)、苯基正己基苯酚(各异构体)、苯基正庚基苯酚(各异构体)、苯基正辛基苯酚(各异构体)、苯基正壬基苯酚(各异构体)、(甲基氨基)苯酚、(乙基氨基)苯酚、(丙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丁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戊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己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庚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辛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壬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癸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十二烷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十八烷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二(甲基氨基)苯酚、二(乙基氨基)苯酚、二(丙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丁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二(戊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二(己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二(庚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二(辛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二(壬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二(癸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二(十二烷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二(十八烷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三(甲基氨基)苯酚、三(乙基氨基)苯酚、三(丙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丁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三(戊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三(己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三(庚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三(辛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三(壬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三(癸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三(十二烷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三(十八烷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甲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乙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丙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丁氧基苯酚(各异构体)、戊氧基苯酚(各异构体)、己氧基苯酚(各异构体)、庚氧基苯酚(各异构体)、辛氧基苯酚(各异构体)、壬氧基苯酚(各异构体)、癸氧基苯酚(各异构体)、十二烷氧基苯酚(各异构体)、十八烷氧基苯酚(各异构体)、环戊氧基苯酚(各异构体)、环己氧基苯酚(各异构体)、环庚氧基苯酚(各异构体)、环辛氧基苯酚(各异构体)、(甲基环戊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乙基环戊氧基)苯酚(各异构体)、(甲基环己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乙基环己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丙基环己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丁基环己氧基)苯酚(各异构体)、(戊基环己氧基)苯酚(各异构体)、(己基环己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甲基环己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乙基环己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丁基环己氧基)苯酚(各异构体)、苯氧基苯酚、(甲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乙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丙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丁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戊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己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庚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辛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壬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癸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联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甲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乙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丙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丁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戊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己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庚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联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甲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乙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丙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丁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苯基甲氧基)苯酚、(苯基乙氧基)苯酚(各异构体)、(苯基丙氧基)苯酚(各异构体)、(苯基丁氧基)苯酚(各异构体)、(苯基戊氧基)苯酚(各异构体)、(苯基己氧基)苯酚(各异构体)、(苯基庚氧基)苯酚(各异构体)、(苯基辛氧基)苯酚(各异构体)、(苯基壬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甲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乙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丙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丁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戊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己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庚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辛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壬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癸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十二烷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十八烷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环戊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环己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环庚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环辛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甲基环戊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乙基环戊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甲基环己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乙基环己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丙基环己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丁基环己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戊基环己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己基环己氧基)苯酚(各异构体)、双(二甲基环己氧基)苯酚(各异构体)、双(二乙基环己氧基)苯酚(各异构体)、双(二丁基环己氧基)苯酚(各异构体)、苯氧基苯酚、二(甲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乙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丙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丁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戊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己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庚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辛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壬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癸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联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双(二甲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双(二乙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双(二丙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双(二丁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双(二戊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双(二己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双(二庚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三联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三甲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三乙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三丙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三丁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苯基甲氧基)苯酚、二(苯基乙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苯基丙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苯基丁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苯基戊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苯基己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苯基庚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苯基辛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二(苯基壬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甲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乙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丙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丁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戊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己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庚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辛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壬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癸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十二烷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十八烷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环戊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环己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环庚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环辛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甲基环戊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乙基环戊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甲基环己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乙基环己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丙基环己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丁基环己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戊基环己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己基环己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二甲基环己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二乙基环己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二丁基环己氧基)苯酚(各异构体)、苯氧基苯酚、三(甲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乙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丙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丁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戊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己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庚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辛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壬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癸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联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二甲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二乙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二丙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二丁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二戊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二己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二庚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三联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三甲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三乙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三丙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三丁基苯氧基)苯酚(各异构体)、(苯基甲氧基)苯酚、三(苯基乙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苯基丙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苯基丁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苯基戊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苯基己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苯基庚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苯基辛氧基)苯酚(各异构体)、三(苯基壬氧基)苯酚(各异构体)、萘酚(各异构体)等。
上面所示的芳香族羟基化合物之中,作为更优选的示例,由于容易输送,优选构成该R27、R28、R29、R30、R31的碳原子数为0~13。更优选R27、R28、R29、R30、R31是碳原子数为0~9的基团且是从氢原子、直链状或支链状的烷基、环烷基、带取代或无取代的芳基、直链状或支链状的烷氧基、带取代或无取代的芳氧基、带取代或无取代的芳烷基中选出的基团的芳香族羟基化合物。
如上所述,从氨基甲酸酯的制造中的反应性的方面出发,优选使用具有特定结构的芳香族羟基化合物。
与此相对,芳香族羟基化合物的至少一个邻位的取代基的α位原子上结合的基团是体积大的取代基的情况下,氨基甲酸酯的生成速度大多会显著降低。具体地说,是芳香族羟基化合物的羟基的至少一个邻位上键合有α位原子是叔碳原子或季碳原子、叔氮原子的取代基的芳香族羟基化合物。下面常常将氨基甲酸酯的生成速度低的芳香族羟基化合物称作低活性芳香族羟基化合物。
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利用芳香族羟基化合物的种类不同导致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生成速度不同这一情况,来进行将活性芳香族羟基化合物和低活性芳香族羟基化合物组合使用的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制造方法。具体方法如后所述。
低活性芳香族羟基化合物是下述式(25)所表示的芳香族羟基化合物。
(式中,环A表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芳香族烃环,其可以是单环也可以是稠环,R32、R33各自独立地是下述(i)~(v)定义的任意一个基团,构成该芳香族羟基化合物的碳原子数为6~50的整数,另外,R32、R33中基团内的其他部分也可以与A结合而形成与A相邻的环结构。
(i)氢原子;
(ii)卤原子;
(iii)α位原子是氮原子的、碳原子数为1~44的基团,其中该氮原子是叔氮原子(即,表示不带氢原子的氮原子),该基团不含活性氢;
(iv)α位原子是碳原子的、碳原子数为1~44的基团,该基团不含活性氢;该α位碳原子是叔碳原子或季碳原子(即,表示形成-CH-键的碳原子、不带氢的碳原子)。该R32和/或R33与环A形成饱和和/或不饱和的稠环结构且该稠环为7元环以上时,该α位碳原子可以为伯碳原子或仲碳原子(即,表示形成甲基、-CH2-键的碳原子)。另外,α位碳与β位原子形成双键的情况下,该α位碳可以是季碳。该基团不包括该α位碳与β位原子形成三键的基团。
(v)α位原子是氧的、碳原子数为1~24的基团,该基团不含活性氢。
此外,上述式(25)中,使用了术语“α位原子”,所谓“α位原子”是指构成该R32、R33的原子之中与键合有该R32、R33基的该芳香族烃环上的碳原子邻接的原子。
作为上述的式(25)所表示的芳香族羟基化合物的芳香族基团上取代的取代基(其中,R32和R33除外),其选自氢原子、卤原子、脂肪族基团、芳香族基团,可以举出由非环式烃基、环式烃基(例如,单环式烃基、稠合多环式烃基、交联环式烃基、螺烃基、环集合烃基、具有侧链的环式烃基、杂环基、杂环式螺环基、杂交联环基、稠环基)构成的基团;上述非环式烃基与选自上述环式烃基中的1种以上基团键合而成的基团;以及上述基团通过与特定的非金属原子(碳、氧、氮、硫、硅)的共价键键合而成的基团。
这样的取代基之中,考虑到难以引起副反应的程度,能够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使用的取代基可以举出选自非环式烃基、环式烃基(单环式烃基、稠合多环式烃基、交联环式烃基、螺烃基、环集合烃基、带有侧链的环式烃基)组成的组中的基团、和键合有选自该组的至少一种基团的基团(相互取代的基团)。
在高温输送含有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组合物的情况下,或者在高温进行通过使有机胺、碳酸衍生物和芳香族羟基组合物反应来得到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反应的情况下,优选在芳香族羟基化合物的环A上取代的取代基(除了R32和R33)是惰性取代基的芳香族羟基化合物。此处,惰性取代基是指,该惰性取代基是上述的不含活性氢的基团(但是可以具有芳香性羟基)。
作为环A上取代的这些取代基(除了R32和R33),可以举出:选自烷基、环烷基、芳基、芳烷基、醚基(取代和/或无取代的、烷基醚和/或芳基醚和/或芳烷基醚)组成的组中的基团;键合有1种以上选自该组的基团的基团;从由1种以上选自该组的基团通过饱和脂肪族键和/或醚键键合而成的基团所构成的基团中选出的基团;卤原子,且构成环A的碳原子数和构成该环A上取代的全部取代基的碳原子数的总数为6~50的整数。
上述式(25)中,作为环A,可例示出苯环、萘环、蒽环、菲环、丁省环、1,2-苯并菲环、芘环、苯并[9,10]菲环、并环戊二烯环、甘菊环、庚搭烯环、引达省环、联苯撑环、苊烯环、醋蒽烯环、醋菲烯环等。更优选含有选自苯环或萘环中的至少1种结构的结构。
另外,若考虑工业使用,优选容易获得的以苯环为骨架的芳香族羟基化合物。作为这样的芳香族羟基化合物,优选下述式(26)所表示的芳香族羟基化合物。
(式中,R32、R33是上述定义的基团,
R34、R35、R36各自独立地是选自烷基、环烷基、芳基、芳烷基、醚基(取代和/或无取代的、烷基醚和/或芳基醚和/或芳烷基醚)组成的组中的基团;键合有1种以上选自该组的基团的基团;从由1种以上选自该组的基团通过饱和脂肪族键和/或醚键键合而成的基团所构成的基团中选出的基团;卤原子;氢原子,构成该R32、R33、R34、R35、R36的碳原子的总数为0~44的整数。)
上述式(26)中,优选的R32、R33是从下述(i)~(vi)所示的基团中独立选出的基团。
(i)氢原子;
(ii)卤原子;
(iii)α位原子是氮原子的、碳原子数为1~44的基团,其中该氮原子是叔氮原子(即,表示不带氢原子的氮原子),该α位氮原子上结合的基团各自独立地为从碳原子数为1~44的烷基、碳原子数为1~44的环烷基、碳原子数为2~44且末端不含OH基的聚氧亚烷基烷基醚基、碳原子数为6~44的芳基、碳原子数为7~44的芳烷基和键合有1种以上上述基团的基团中选出的基团;
(iv)不含活性氢的、碳原子数为6~44的带取代或无取代的芳基。
(v)α位原子是碳原子的、碳原子数为1~44的基团,该基团不含活性氢。该α位碳原子是叔碳原子或季碳原子(即,表示形成-CH-键的碳原子、不带氢的碳原子)。该R32和/或R33与环A形成饱和和/或不饱和的稠环结构且该稠环为7元环以上的情况下,该α位碳原子可以是伯碳或仲碳原子(即,表示形成甲基、-CH2-键的碳原子)。另外,α位碳与β位的原子形成双键的情况下,该α位碳可以是季碳。不包括该α位碳与β位原子形成三键的基团。另外,该α位碳原子上结合的氢原子以外的基团各自独立地为从碳原子数为1~43的烷基、碳原子数为1~43的环烷基、碳原子数1~43的烷氧基、碳原子数为2~43且末端不含OH基的聚氧亚烷基烷基醚基、碳原子数为6~43的芳基、碳原子数为7~43的芳烷基、碳原子数为7~43的芳烷基氧基、和键合有1种以上上述基团的基团中选出的基团。
(vi)α位原子是氧原子的、碳原子数为1~24的基团,且该基团不含活性氢,该α位氧原子上结合的基团各自独立地是从碳原子数为1~44的烷基、碳原子数为1~44的环烷基、碳原子数2~44且末端不含OH基的聚氧亚烷基烷基醚基、碳原子数为7~44的芳烷基、和键合有1种以上上述基团的基团中选出的基团。
另外,优选的R34、R35、R36是从下述(vii)~(xi)所示的基团中独立选出的基团。
(vii)氢原子;
(viii)卤原子;
(ix)α位原子是碳原子的、碳原子数为1~44的基团,其中该α位碳原子上结合的3个基团各自独立地为从碳原子数为1~43的烷基、碳原子数为1~43的环烷基、碳原子数为1~43的烷氧基、碳原子数为2~43且末端不含OH基的聚氧亚烷基烷基醚基、碳原子数为6~43的芳基、碳原子数为7~43的芳烷基、碳原子数为7~43的芳烷基氧基、键合有1种以上上述基团的基团、和氢原子中选出的基团;
(x)碳原子数为1~44、带有取代基取代且该取代基是下面所示的取代基、取代基数量为1~5的整数的芳基,该取代基是从氢原子、碳原子数为1~38的烷基、碳原子数为4~38的环烷基、碳原子数为1~38的烷氧基、碳原子数为2~38且末端不含OH基的聚氧亚烷基烷基醚基、碳原子数为6~38的芳基、碳原子数为7~38的芳烷基、碳原子数为7~38的芳烷基氧基、和键合有1种以上上述基团的基团中选出的基团。
(xi)α位原子是氧原子的、碳原子数为1~44的基团,该基团中,该α位氧原子上结合的基团是从碳原子数为1~44的烷基、碳原子数为1~44的环烷基、碳原子数为1~44的烷氧基、碳原子数为2~44且末端不含OH基的聚氧亚烷基烷基醚基、碳原子数为6~44的芳基、碳原子数为7~44的芳烷基、碳原子数为7~44的芳烷基氧基、键合有1种以上上述基团的基团中选出的基团。
此外,上述式(26)中,使用了术语“α位原子”,所谓“α位原子”是指构成该R32、R33、R34、R35、R36的原子之中与键合有该R32、R33、R34、R35、R36基的该芳香族烃环上的碳原子邻接的原子。
作为这样的R34、R35、R36的例子,可以举出甲基、乙基、丙基(各异构体)、丁基(各异构体)、戊基(各异构体)、己基(各异构体)、庚基(各异构体)、辛基(各异构体)、壬基(各异构体)、癸基(各异构体)、十二烷基(各异构体)、十八烷基(各异构体)、环戊烷、环己烷、环庚烷、环辛烷、甲基环戊烷(各异构体)、乙基环戊烷(各异构体)、甲基环己烷(各异构体)、乙基环己烷(各异构体)、丙基环己烷(各异构体)、丁基环己烷(各异构体)、戊基环己烷(各异构体)、己基环己烷(各异构体)、二甲基环己烷(各异构体)、二乙基环己烷(各异构体)、二丁基环己烷(各异构体)等烷基和/或环烷基和/或带有烷基取代的环烷基和/或带有环烷基取代的烷基;
甲氧基、乙氧基、丙氧基(各异构体)、丁氧基(各异构体)、戊氧基(各异构体)、己氧基(各异构体)、庚氧基(各异构体)、辛氧基(各异构体)、壬氧基(各异构体)、癸氧基(各异构体)、十二烷氧基(各异构体)、十八烷氧基(各异构体)、环戊氧基、环己氧基、环庚氧基、环辛氧基、甲基环戊氧基(各异构体)、乙基环戊氧基(各异构体)、甲基环己氧基(各异构体)、乙基环己氧基(各异构体)、丙基环己氧基(各异构体)、丁基环己氧基(各异构体)、戊基环己氧基(各异构体)、己基环己氧基(各异构体)、二甲基环己氧基(各异构体)、二乙基环己氧基(各异构体)、二丁基环己氧基(各异构体)等烷氧基和/或环烷氧基和/或带有烷基取代的环烷氧基和/或带有环烷基取代的烷氧基;
苯基、甲基苯基(各异构体)、乙基苯基(各异构体)、丙基苯基(各异构体)、丁基苯基(各异构体)、戊基苯基(各异构体)、己基苯基(各异构体)、庚基苯基(各异构体)、辛基苯基(各异构体)、壬基苯基(各异构体)、癸基苯基(各异构体)、联苯基(各异构体)、二甲基苯基(各异构体)、二乙基苯基(各异构体)、二丙基苯基(各异构体)、二丁基苯基(各异构体)、二戊基苯基(各异构体)、二己基苯基(各异构体)、二庚基苯基(各异构体)、三联苯基(各异构体)、三甲基苯基(各异构体)、三乙基苯基(各异构体)、三丙基苯基(各异构体)、三丁基苯基(各异构体)等带取代或无取代的芳基;
苯氧基、甲基苯氧基(各异构体)、乙基苯氧基(各异构体)、丙基苯氧基(各异构体)、丁基苯氧基(各异构体)、戊基苯氧基(各异构体)、己基苯氧基(各异构体)、庚基苯氧基(各异构体)、辛基苯氧基(各异构体)、壬基苯氧基(各异构体)、癸基苯氧基(各异构体)、苯基苯氧基(各异构体)、二甲基苯氧基(各异构体)、二乙基苯氧基(各异构体)、二丙基苯氧基(各异构体)、二丁基苯氧基(各异构体)、二戊基苯氧基(各异构体)、二己基苯氧基(各异构体)、二庚基苯氧基(各异构体)、二苯基苯氧基(各异构体)、三甲基苯氧基(各异构体)、三乙基苯氧基(各异构体)、三丙基苯氧基(各异构体)、三丁基苯氧基(各异构体)等带取代或无取代的芳氧基;
苯基甲基、苯基乙基(各异构体)、苯基丙基(各异构体)、苯基丁基(各异构体)、苯基戊基(各异构体)、苯基己基(各异构体)、苯基庚基(各异构体)、苯基辛基(各异构体)、苯基壬基(各异构体)等芳烷基、苯基甲氧基、苯基乙氧基(各异构体)、苯基丙氧基(各异构体)、苯基丁氧基(各异构体)、苯基戊氧基(各异构体)、苯基己氧基(各异构体)、苯基庚氧基(各异构体)、苯基辛氧基(各异构体)、苯基壬氧基(各异构体)等芳烷基氧基等。
作为优选的上述的式(25)所表示的芳香族羟基化合物的例子,可以举出例如下述化合物,还可以举出上述式(26)所表示的芳香族羟基化合物的具体例。
可以举出2-异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叔丁基苯酚(各异构体)、2-叔戊基苯酚(各异构体)、2-叔己基苯酚(各异构体)、2-叔庚基苯酚(各异构体)、2-叔辛基苯酚(各异构体)、2-叔壬基苯酚(各异构体)、2-叔癸基苯酚(各异构体)、2-叔十二烷基苯酚(各异构体)、2-叔十八烷基苯酚(各异构体)、2-仲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仲丁基苯酚(各异构体)、2-仲戊基苯酚(各异构体)、2-仲己基苯酚(各异构体)、2-仲庚基苯酚(各异构体)、2-仲辛基苯酚(各异构体)、2-仲壬基苯酚(各异构体)、2-仲癸基苯酚(各异构体)、2-仲十二烷基苯酚(各异构体)、2-仲十八烷基苯酚(各异构体)、2-苯基苯酚、2,4-二叔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4-二叔丁基苯酚(各异构体)、2,4-二叔戊基苯酚(各异构体)、2,4-二叔己基苯酚(各异构体)、2,4-二叔庚基苯酚(各异构体)、2,4-二叔辛基苯酚(各异构体)、2,4-二叔壬基苯酚(各异构体)、2,4-二叔癸基苯酚(各异构体)、2,4-二叔十二烷基苯酚(各异构体)、2,4-二叔十八烷基苯酚(各异构体)、2,4-二仲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4-二仲丁基苯酚(各异构体)、2,4-二仲戊基苯酚(各异构体)、2,4-二仲己基苯酚(各异构体)、2,4-二仲庚基苯酚(各异构体)、2,4-二仲辛基苯酚(各异构体)、2,4-二仲壬基苯酚(各异构体)、2,4-二仲癸基苯酚(各异构体)、2,4-二仲十二烷基苯酚(各异构体)、2,4-二仲十八烷基苯酚(各异构体)、2,6-二叔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6-二叔丁基苯酚(各异构体)、2,6-二叔戊基苯酚(各异构体)、2,6-二叔己基苯酚(各异构体)、2,6-二叔庚基苯酚(各异构体)、2,6-二叔辛基苯酚(各异构体)、2,6-二叔壬基苯酚(各异构体)、2,6-二叔癸基苯酚(各异构体)、2,6-二叔十二烷基苯酚(各异构体)、2,6-二叔十八烷基苯酚(各异构体)、2,6-二仲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6-二仲丁基苯酚(各异构体)、2,6-二仲戊基苯酚(各异构体)、2,6-二仲己基苯酚(各异构体)、2,6-二仲庚基苯酚(各异构体)、2,6-二仲辛基苯酚(各异构体)、2,6-二仲壬基苯酚(各异构体)、2,6-二仲癸基苯酚(各异构体)、2,6-二仲十二烷基苯酚(各异构体)、2,6-二仲十八烷基苯酚(各异构体)、2,4-二苯基苯酚、2,6-二苯基苯酚、2,4,6-三叔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4,6-三叔丁基苯酚(各异构体)、2,4,6-三叔戊基苯酚(各异构体)、2,4,6-三叔己基苯酚(各异构体)、2,4,6-三叔庚基苯酚(各异构体)、2,4,6-三叔辛基苯酚(各异构体)、2,4,6-三叔壬基苯酚(各异构体)、2,4,6-三叔癸基苯酚(各异构体)、2,4,6-三叔十二烷基苯酚(各异构体)、2,4,6-三叔十八烷基苯酚(各异构体)、2,4,6-三仲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4,6-三仲丁基苯酚(各异构体)、2,4,6-三仲戊基苯酚(各异构体)、2,4,6-三仲己基苯酚(各异构体)、2,4,6-三仲庚基苯酚(各异构体)、2,4,6-三仲辛基苯酚(各异构体)、2,4,6-三仲壬基苯酚(各异构体)、2,4,6-三仲癸基苯酚(各异构体)、2,4,6-三仲十二烷基苯酚(各异构体)、2,4,6-三仲十八烷基苯酚(各异构体)、(2-甲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2-乙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2-丙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2-丁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2-戊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2-己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2-庚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2-辛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2-壬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2-癸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2-十二烷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2-十八烷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2-环戊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2-环己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2-环庚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2-环辛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2-(甲基环戊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2-(乙基环戊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2-(甲基环己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2-(乙基环己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2-(丙基环己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2-(丁基环己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2-(戊基环己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2-(己基环己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2-(二甲基环己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2-(二乙基环己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2-(二丁基环己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2-苯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2-(甲基苯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2-(乙基苯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2-(丙基苯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2-(丁基苯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2-(戊基苯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2-(己基苯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2-(庚基苯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2-(辛基苯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2-(壬基苯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2-(癸基苯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2-(苯基苯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2-(二甲基苯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2-(二乙基苯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2-(二丙基苯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2-(二丁基苯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2-(二戊基苯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2-(二己基苯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2-(二庚基苯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2-(二苯基苯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2-(三甲基苯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2-(三乙基苯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2-(三丙基苯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2-(三丁基苯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2-(苯基甲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2-(苯基乙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2-(苯基丙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2-(苯基丁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2-(苯基戊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2-(苯基己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2-(苯基庚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2-(苯基辛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2-(苯基壬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2-甲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2-乙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2-丙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丁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戊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己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庚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辛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壬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癸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十二烷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十八烷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环戊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环己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环庚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环辛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甲基环戊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乙基环戊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甲基环己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乙基环己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丙基环己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丁基环己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戊基环己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己基环己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二甲基环己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二乙基环己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二丁基环己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苯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甲基苯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乙基苯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丙基苯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丁基苯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戊基苯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己基苯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庚基苯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辛基苯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壬基苯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癸基苯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苯基苯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二甲基苯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二乙基苯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二丙基苯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二丁基苯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二戊基苯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二己基苯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二庚基苯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二苯基苯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三甲基苯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三乙基苯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三丙基苯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三丁基苯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苯基甲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苯基乙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苯基丙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苯基丁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苯基戊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苯基己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苯基庚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苯基辛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苯基壬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甲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乙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丙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丁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戊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己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庚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辛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壬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癸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十二烷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十八烷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环戊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环己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环庚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环辛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甲基环戊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乙基环戊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甲基环己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乙基环己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丙基环己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丁基环己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戊基环己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己基环己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二甲基环己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二乙基环己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二丁基环己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苯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甲基苯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乙基苯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丙基苯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丁基苯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戊基苯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己基苯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庚基苯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辛基苯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壬基苯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癸基苯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苯基苯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二甲基苯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二乙基苯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二丙基苯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二丁基苯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二戊基苯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二己基苯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二庚基苯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二苯基苯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三甲基苯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三乙基苯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三丙基苯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三丁基苯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苯基甲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苯基乙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苯基丙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苯基丁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苯基戊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苯基己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苯基庚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苯基辛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苯基壬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甲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乙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丙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丁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戊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己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庚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辛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壬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癸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十二烷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十八烷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环戊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环己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环庚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环辛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甲基环戊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乙基环戊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甲基环己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乙基环己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丙基环己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丁基环己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戊基环己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己基环己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二甲基环己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二乙基环己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二丁基环己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苯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甲基苯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乙基苯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丙基苯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丁基苯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戊基苯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己基苯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庚基苯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辛基苯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壬基苯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癸基苯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苯基苯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二甲基苯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二乙基苯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二丙基苯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二丁基苯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二戊基苯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二己基苯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二庚基苯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二苯基苯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三甲基苯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三乙基苯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三丙基苯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三丁基苯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苯基甲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苯基乙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苯基丙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苯基丁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苯基戊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苯基己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苯基庚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苯基辛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苯基壬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甲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乙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丙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丁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戊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己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庚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辛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壬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癸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十二烷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十八烷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环戊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环己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环庚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环辛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甲基环戊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乙基环戊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甲基环己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乙基环己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丙基环己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丁基环己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戊基环己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己基环己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三甲基环己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三乙基环己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三丁基环己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苯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甲基苯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乙基苯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丙基苯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丁基苯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戊基苯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己基苯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庚基苯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辛基苯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壬基苯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癸基苯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苯基苯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三甲基苯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三乙基苯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三丙基苯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三丁基苯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三戊基苯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三己基苯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三庚基苯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三苯基苯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三甲基苯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三乙基苯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三丙基苯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三丁基苯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苯基甲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苯基乙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苯基丙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苯基丁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苯基戊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苯基己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苯基庚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苯基辛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苯基壬氧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甲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乙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丙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丁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戊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己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庚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辛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壬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癸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十二烷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十八烷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环戊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环己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环庚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环辛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甲基环戊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乙基环戊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甲基环己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乙基环己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丙基环己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丁基环己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戊基环己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己基环己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三甲基环己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三乙基环己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三丁基环己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苯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甲基苯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乙基苯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丙基苯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丁基苯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戊基苯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己基苯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庚基苯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辛基苯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壬基苯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癸基苯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苯基苯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三甲基苯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三乙基苯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三丙基苯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三丁基苯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三戊基苯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三己基苯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三庚基苯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三苯基苯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三甲基苯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三乙基苯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三丙基苯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三丁基苯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苯基甲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苯基乙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苯基丙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苯基丁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苯基戊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苯基己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苯基庚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苯基辛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苯基壬氧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甲基氨基)苯酚、(二乙基氨基)苯酚、(二丙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二丁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二戊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二己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二庚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二辛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二壬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二癸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二(十二烷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二(十八烷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双(二甲基氨基)苯酚、双(二乙基氨基)苯酚、双(二丙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双(二丁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双(二戊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双(二己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双(二庚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双(二辛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双(二壬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双(二癸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双(二(十二烷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双(二(十八烷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2-苯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2-(甲基苯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2-(乙基苯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2-(丙基苯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2-(丁基苯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2-(戊基苯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2-(己基苯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2-(庚基苯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2-(辛基苯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2-(壬基苯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2-(癸基苯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2-(联苯)-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2-(二甲基苯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2-(二乙基苯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2-(二丙基苯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2-(二丁基苯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2-(二戊基苯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2-(二己基苯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2-(二庚基苯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2-(三联苯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2-(三甲基苯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2-(三乙基苯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2-(三丙基苯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2-(三丁基苯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苯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甲基苯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乙基苯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丙基苯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丁基苯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戊基苯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己基苯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庚基苯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辛基苯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壬基苯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癸基苯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联苯)-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二甲基苯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二乙基苯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二丙基苯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二丁基苯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二戊基苯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二己基苯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二庚基苯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三联苯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三甲基苯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三乙基苯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三丙基苯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三丁基苯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苯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甲基苯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乙基苯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丙基苯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丁基苯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戊基苯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己基苯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庚基苯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辛基苯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壬基苯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癸基苯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联苯)-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二甲基苯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二乙基苯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二丙基苯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二丁基苯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二戊基苯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二己基苯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二庚基苯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三联苯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三甲基苯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三乙基苯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三丙基苯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三丁基苯基)-2-甲基乙基)苯酚(各异构体)、(2-苯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甲基苯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乙基苯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丙基苯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丁基苯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戊基苯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己基苯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庚基苯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辛基苯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壬基苯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癸基苯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联苯)-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二甲基苯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二乙基苯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二丙基苯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二丁基苯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二戊基苯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二己基苯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二庚基苯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三联苯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三甲基苯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三乙基苯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三丙基苯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2-(三丁基苯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苯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甲基苯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乙基苯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丙基苯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丁基苯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戊基苯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己基苯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庚基苯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辛基苯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壬基苯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癸基苯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联苯)-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二甲基苯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二乙基苯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二丙基苯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二丁基苯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二戊基苯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二己基苯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二庚基苯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三联苯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三甲基苯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三乙基苯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三丙基苯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二(2-(三丁基苯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苯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甲基苯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乙基苯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丙基苯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丁基苯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戊基苯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己基苯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庚基苯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辛基苯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壬基苯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癸基苯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联苯)-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二甲基苯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二乙基苯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二丙基苯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二丁基苯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二戊基苯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二己基苯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二庚基苯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三联苯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三甲基苯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三乙基苯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三丙基苯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2-(三丁基苯基)-2-甲基丙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二丙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二丁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二戊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二己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二庚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二辛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二壬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二癸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二(十二烷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三(二(十八烷基)氨基)苯酚(各异构体)等。
上面所示的芳香族羟基化合物之中,作为进一步优选的示例,由于容易输送,优选构成该R32、R33、R34、R35、R36的碳原子数为0~13。更优选R32、R33、R34、R35、R36是碳原子数为0~9的基团且是从氢原子、直链状或支链状的烷基、环烷基、带取代或无取代的芳基、直链状或支链状的烷氧基、带取代或无取代的芳氧基、带取代或无取代的芳烷基中选出的基团的芳香族羟基化合物。
另外,该芳香族羟基化合物形成N-取代氨基甲酸酯,该N-取代氨基甲酸酯用作异氰酸酯前体。对于由该N-取代氨基甲酸酯制造来自该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异氰酸酯的制造方法将在下文中详细说明,其是对该N-取代氨基甲酸酯进行热分解,得到来自该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芳香族羟基化合物和异氰酸酯的方法。根据反应式,此时产生的该芳香族羟基化合物是制造该N-取代氨基甲酸酯时使用的芳香族羟基组合物所含有的芳香族羟基化合物。即,该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热分解时,产生异氰酸酯的同时产生了副产物式(25)、优选式(26)的芳香族羟基化合物。热分解工序后,根据情况会有所不同,作为本实施方式之一,有时通过蒸馏来分离该芳香族羟基化合物和异氰酸酯,该经分离的芳香族羟基化合物可以以有机胺、碳酸衍生物和芳香族羟基化合物的反应中的芳香族羟基组合物的形式再循环使用。因此,若直至考虑到异氰酸酯的制造工序,需要考虑作为该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原料的芳香族羟基化合物与由该N-取代氨基甲酸酯生成的异氰酸酯的分离性。难以对分离性进行常规定义,通常,待分离的2成分的标准沸点相差10℃以上时,工业上就能够充分进行蒸馏分离,基于这种认识,以下进行定义。因此,该定义是受限于现有公知的分离手段的值,并不是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基础的定义。
<具有脲基的化合物>
具有脲基的化合物是在由有机胺、脲和羟基组合物制造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几个方法中的一个方法中通过有机胺和碳酸衍生物的反应而制造的化合物。该方法中,使该具有脲基的化合物与羟基组合物反应,制造N-取代氨基甲酸酯。
该具有脲基的化合物是下述式(27)所表示的化合物。
(式中,R1是碳原子数为1~85的有机基团,表示带有m个脲基取代的有机基团,m表示1~10的整数。)
上述式(27)所示的具有脲基的化合物是具有根据IUPAC规定的命名法规则C-971定义的“脲基”的化合物。
上述式(27)中,R1表示脂肪族基团、芳香族基团以及脂肪族基团与芳香族基团键合而成的基团,表示由非环式烃基、环式烃基(例如单环式烃基、稠合多环式烃基、交联环式烃基、螺烃基、环集合烃基、带有侧链的环式烃基、杂环基、杂环式螺基、杂交联环基、稠环基)构成的基团;上述非环式烃基与选自上述环式烃基中的1种以上基团键合而成的基团;以及上述基团通过与特定的非金属原子(碳、氧、氮、硫、硅)的共价键键合而成的基团。
这样的R1基中,考虑到难以引起副反应的程度,能够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使用的R1基是选自脂肪族基团、芳香族基团中的选自由非环式烃基、环式烃基(单环式烃基、稠合多环式烃基、交联环式烃基、螺烃基、环集合烃基、带有侧链的环式烃基)组成的组中的基团、和键合有选自该组的至少一种基团的基团(相互取代的基团),且碳原子数为1~85。考虑到流动性等,优选碳原子数为1~70的基团。更优选碳原子数为1~13的基团。
作为具有脲基的化合物的优选例,为:
1)R1基是含有1种以上带脂肪族和/或芳香族取代亦可的芳香环的碳原子数为6~85的基团,并且R1基中的芳香族基团带有脲基取代,m为1的N-取代芳香族有机单脲;
2)R1基是含有1个以上带脂肪族和/或芳香族取代亦可的芳香环的碳原子数为6~85的基团,并且R1基中的芳香族基团带有脲基取代,m为2以上的N-取代芳香族有机聚脲;
3)R1基是碳原子数为1~85的带芳香族取代亦可的脂肪族基团、m为2或3的N-取代脂肪族有机聚脲。
上述中,脲基所结合的原子(主要是碳)在芳香环上时,记作N-取代芳香族有机脲;结合在非芳香环上的原子(主要是碳)上时,记作N-取代脂肪族有机脲。
另外,上述式(27)中的m是1~10的整数,但是,使用上述式(1)的有机胺作为起始物质的情况下,m是不超过上述式(1)所示的有机胺的a的整数。
下面示出优选的具有脲基的化合物的具体例。
1)N-取代芳香族有机单脲
优选的N-取代芳香族有机单脲为:R1基是含有1种以上带脂肪族和/或芳香族取代亦可的芳香环的碳原子数为6~85的基团、R1基中的芳香族基团带脲基取代、m为1的N-取代芳香族有机单脲。更优选R1基是碳原子数6~70的基团且m为1的N-芳香族有机单脲。考虑到流动性等,进一步优选的是R1基为碳原子数为6~13的基团且m为1的N-芳香族有机单脲,其是下述式(28)所表示的N-芳香族有机单脲。
式(28)所表示的芳香族有机单脲的脲基的邻位和/或对位中至少1处无取代,R2~R5基各自表示取代在任意的位置并保持环的芳香性的基团,R2~R5基可以各自独立地取代在芳香环上,R2~R5基还可以彼此结合与芳香环一同形成环,其表示氢原子;或从烷基、环烷基、芳基和具有羟基的芳基组成的组中选出的基团;或者从选自该组的基团通过饱和脂肪族键和/或醚键键合而成的基团构成的基团中选出的基团,R2~R5基是碳原子数为0~7的整数的范围的基团,构成式(28)所表示的N-芳香族有机单脲的合计碳原子数为6~13。
这样的式(28)所表示的N-芳香族有机单脲的优选例为R2~R5基是氢原子、或选自甲基、乙基等烷基的基团的N-芳香族有机单脲,作为这样的N-芳香族有机单脲的例子,可以举出N-苯基脲、N-(甲基苯基)脲(各异构体)、N-(二甲基苯基)脲(各异构体)、N-(二乙基苯基)脲(各异构体)、N-(二丙基苯基)脲(各异构体)、N-萘基脲(各异构体)、N-(甲基萘基)脲(各异构体)、N-二甲基萘基脲(各异构体)、N-三甲基萘基脲(各异构体)等。其中,更优选的是N-苯基脲。
2)N-取代芳香族有机聚脲
作为优选的N-取代芳香族有机聚脲,其是R1基是含有1个以上带脂肪族和/或芳香族取代亦可的芳香环的碳原子数为6~85的基团、R1基中的芳香族基团带脲基取代、m为2以上的N-取代芳香族有机聚脲。更优选R1基为碳原子数为6~70的基团且m为2以上的N-取代芳香族有机聚脲。考虑到流动性等,进一步优选的是R1基含有1种以上的芳香环且该芳香环是可以进一步带有烷基、芳基、芳烷基取代的碳原子数为6~13的芳香基、m为2以上的N-芳香族有机聚脲。作为这样的例子,可以举出N,N’-亚苯基二脲(各异构体)、N,N’-甲基亚苯基二脲(各异构体)、N,N’-亚甲基二亚苯基二脲(各异构体)、N,N’-三甲苯二脲(各异构体)、N,N’-亚联苯基二脲(各异构体)、N,N’-二亚苯基二脲(各异构体)、N,N’-亚丙基二亚苯基二脲(各异构体)、N,N’-氧-二亚苯基二脲(各异构体)、二(脲基苯氧乙烷)(各异构体)、N,N’-二甲苯二脲(各异构体)、N,N’-甲氧基苯基二脲(各异构体)、N,N’-乙氧基苯基二脲(各异构体)、N,N’-萘二脲(各异构体)、N,N’-甲基萘二脲(各异构体)、下述式(29)所表示的多亚甲基多苯基聚脲。
(式中,b为0~6的整数。)
3)N-取代脂肪族有机聚脲
优选的N-取代脂肪族有机聚脲为:式(27)所表示的具有脲基的化合物的R1基是碳原子数为1~85的带芳香族取代亦可的脂肪族基团、m为2或3的N-取代脂肪族有机聚脲。进一步优选的N-脂肪族有机聚脲是该脂肪族基团为链状烃基、环状烃基、和上述链状烃基与选自上述环状烃基中的至少1种基团键合而成的基团(例如,指带链状烃基取代的环状烃基、带环状烃基取代的链状烃基等)的N-有机聚脲。更优选R1基为脂肪族基团且是碳原子数为1~70的非环式烃基、环式烃基、和上述非环式烃基与选自上述环式烃基中的至少一种基团键合而成的基团(例如,指带非环式烃基取代的环式烃基、带环式烃基取代的非环式烃基等);m为2或3的N-脂肪族有机聚脲。考虑到工业上大量生产时的流动性等,最优选R1基是由碳原子和氢原子构成的碳原子数为6~13的非环式烃基、环式烃基、和上述非环式烃基与选自上述环式烃基中的至少一种基团键合而成的基团(例如,指带非环式烃基取代的环式烃基、带环式烃基取代的非环式烃基等)的N-脂肪族有机聚脲。即,R1基是直链和/或支链状的烷基、环烷基、和由该烷基和该环烷基构成的基团的情况。作为这些例子,可以举出N,N’-亚乙基二脲、N,N’-亚丙基二脲(各异构体)、N,N’-亚丁基二脲(各异构体)、N,N’-五亚甲基二脲(各异构体)、N,N’-六亚甲基二脲(各异构体)、N,N’-十亚甲基二脲(各异构体)等N-脂肪族二脲;N,N’,N”-六亚甲基三脲(各异构体)、N,N’,N”-九亚甲基三脲(各异构体)、N,N’,N”-十亚甲基三脲(各异构体)等N-脂肪族三脲;N,N’-亚环丁基二脲(各异构体)、N,N’-亚甲基二环己基二脲(各异构体)、3-脲基甲基-3,5,5-三甲基环己基脲(顺式和/或反式体)、亚甲基二(环己基脲)(各异构体)等带取代的N-环式脂肪族聚脲。
<N-取代氨基甲酸酯>
N-取代氨基甲酸酯是利用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由有机胺、碳酸衍生物和羟基化合物制造的化合物。
在有机胺、脲和有机羟基化合物的反应中,使用醇作为有机羟基化合物时得到的该N-取代氨基甲酸酯由下述式(30)表示。
(式中,R1是碳原子数为1~85的有机基团,表示带有n个氨基甲酸酯基取代的有机基团,R37是来自醇的基团,是从醇除去了键合在该醇的饱和碳原子上的1个羟基后的残基,n表示1以上a以下的整数或1以上m以下的整数。a和m是上述定义的值。)
上述式(30)中,R1表示脂肪族基团、芳香族基团以及脂肪族和芳香族基团键合而成的基团,其表示由非环式烃基、环式烃基(例如,单环式烃基、稠合多环式烃基、交联环式烃基、螺烃基、环集合烃基、带有侧链的环式烃基、杂环基、杂环式螺基、杂交联环基、稠环基)构成的基团;上述非环式烃基与选自上述环式烃基的基团中的1种以上键合而成的基团;以及上述基团通过与特定的非金属原子(碳、氧、氮、硫、硅)的共价键键合而成的基团。
这样的R1基中,考虑到不易发生副反应,能够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使用的R1基选自脂肪族基团、芳香族基团,是选自由非环式烃基、环式烃基(单环式烃基、稠合多环式烃基、交联环式烃基、螺烃基、环集合烃基、带有侧链的环式烃基)组成的组中的基团;和键合有选自该组的至少一种基团(相互取代的基团)且碳原子数为1~85的基团。考虑到流动性等,优选碳原子数为1~70的基团。更优选碳原子数为1~13的基团。
作为由该R1基构成的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优选例,有如下例子:
1)R1基是含有1种以上的芳香环的碳原子数为6~85的基团、且n为1的N-芳香族有机单氨基甲酸酯;
2)R1基是含有1种以上的芳香环的碳原子数为6~85的基团、且n为2以上的N-芳香族有机聚氨基甲酸酯;
3)R1基是碳原子数为1~85的脂肪族基团、且n为2或3的N-脂肪族有机聚氨基甲酸酯。
更优选的脂肪族基团是碳原子数为6~70的链状烃基、环状烃基、和上述链状烃基与选自上述环状烃基中的至少一种基团键合而成的基团(例如,指带链状烃基取代的环状烃基、带环状烃基取代的链状烃基等)。
另外,上述式(30)中的n是1~10的整数,但使用上述式(1)的有机胺作为起始物质的情况下,n是不超过上述式(1)所表示的有机胺的a的整数。
下面示出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具体例。
1)N-芳香族有机单氨基甲酸酯
优选的N-芳香族有机单氨基甲酸酯是R1基为含有1种以上的“带氨基甲酸酯基取代的”芳香环的碳原子数为6~85的基团、且n为1的N-芳香族有机单氨基甲酸酯。更优选R1基为含有1种以上的“带氨基甲酸酯基取代的”芳香环的碳原子数为6~70的基团、且n为1的N-芳香族有机单氨基甲酸酯。考虑到流动性等,进一步优选R1基为含有1种以上的“带氨基甲酸酯基取代的”芳香环的碳原子数为6~13的基团、且n为1的N-芳香族有机单氨基甲酸酯,其是下述式(31)所表示的N-芳香族有机单氨基甲酸酯。
上述式(31)所表示的N-芳香族有机单氨基甲酸酯的基团R1是上述定义的基团。R2~R5基各自表示取代在任意的位置并保持环的芳香性的基团,R2~R5基可以各自独立地取代在芳香环上,R2~R5基还可以彼此结合与芳香环一同形成环,其表示氢原子、或选自由烷基、环烷基、芳基和具有羟基的芳基组成的组中的基团、或者表示从选自该组的基团通过饱和脂肪族键和/或醚键键合而成的基团构成的基团中选出的基团,构成式(31)所表示的N-芳香族有机单氨基甲酸酯的合计碳原子数为7~63。
作为这样的式(31)所表示的N-芳香族有机单氨基甲酸酯的优选例,其中,R2~R5基是氢原子、或是选自甲基、乙基等烷基的基团。
2)N-芳香族有机聚氨基甲酸酯
优选的N-芳香族有机聚氨基甲酸酯为R1基是含有1种以上的“带氨基甲酸酯基取代的”芳香环的碳原子数为6~85的基团、且n为2以上的N-芳香族有机聚氨基甲酸酯。更优选R1基是含有1种以上的“带氨基甲酸酯基取代的”芳香环的碳原子数为6~70的基团、且n为2以上的N-芳香族有机聚氨基甲酸酯。考虑到流动性等,进一步优选R1基是含有1种以上的“带氨基甲酸酯基取代的”芳香环且该芳香环还可以进一步带有烷基、芳基、芳烷基取代的碳原子数为6~13的基团;n为2以上的N-芳香族有机聚氨基甲酸酯。
另外,可以举出下述式(32)所表示的多亚甲基多苯基聚氨基甲酸酯。
(式中,R37是上述定义的基团,b为0~6整数。)
3)N-脂肪族有机聚氨基甲酸酯
优选的N-脂肪族有机聚氨基甲酸酯为式(30)所表示的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R1基是碳原子数为1~85的脂肪族基团、且n为2或3的N-脂肪族有机聚氨基甲酸酯。更优选的N-取代氨基甲酸酯是该脂肪族基团为链状烃基、环状烃基、和上述链状烃基与选自上述环状烃基中的至少一种基团键合而成的基团(例如,指带链状烃基取代的环状烃基、带环状烃基取代的链状烃基等)的N-取代氨基甲酸酯。更优选R1基为脂肪族基团中碳原子数为1~70的非环式烃基、环式烃基、和上述非环式烃基与选自上述环式烃基中的至少一种基团键合而成的基团(例如,指带非环式烃基取代的环式烃基、带环式烃基取代的非环式烃基等);n为2或3的N-脂肪族有机聚氨基甲酸酯。考虑到工业上大量生产时的流动性等,最优选R1基是由碳原子和氢原子构成的碳原子数为6~13的非环式烃基、环式烃基和上述非环式烃基与选自上述环式烃基中的至少一种基团键合而成的基团(例如,指带非环式烃基取代的环式烃基、带环式烃基取代的非环式烃基等)的N-脂肪族有机聚氨基甲酸酯。即,R1基是直链和/或支链状的烷基、环烷基、和由该烷基和该环烷基构成的基团的情况。
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具体结构取决于所使用的有机胺和构成羟基组合物的醇的种类,所以不能全部列举,但例如可以举出N,N’-己烷二基-二(氨基甲酸甲基酯)(各异构体)、N,N’-己烷二基-二(氨基甲酸乙基酯)(各异构体)、N,N’-己烷二基-二(氨基甲酸丙基酯)(各异构体)、N,N’-己烷二基-二(氨基甲酸丁基酯)(各异构体)、N,N’-己烷二基-二(氨基甲酸戊基酯)(各异构体)、N,N’-己烷二基-二(氨基甲酸己基酯)(各异构体)、N,N’-己烷二基-二(氨基甲酸庚基酯)(各异构体)、N,N’-己烷二基-二(氨基甲酸辛基酯)(各异构体)、N,N’-己烷二基-二(氨基甲酸壬基酯)(各异构体)、N,N’-己烷二基-二(氨基甲酸癸基酯)(各异构体)、N,N’-己烷二基-二(氨基甲酸十二烷基酯)(各异构体)、N,N’-己烷二基-二(氨基甲酸十八烷基酯)(各异构体)、N,N’-亚甲基二亚苯基-二(氨基甲酸甲基酯)(各异构体)、N,N’-亚甲基二亚苯基-二(氨基甲酸乙基酯)(各异构体)、N,N’-亚甲基二亚苯基-二(氨基甲酸丙基酯)(各异构体)、N,N’-亚甲基二亚苯基-二(氨基甲酸丁基酯)(各异构体)、N,N’-亚甲基二亚苯基-二(氨基甲酸戊基酯)(各异构体)、N,N’-亚甲基二亚苯基-二(氨基甲酸己基酯)(各异构体)、N,N’-亚甲基二亚苯基-二(氨基甲酸庚基酯)(各异构体)、N,N’-亚甲基二亚苯基-二(氨基甲酸辛基酯)(各异构体)、N,N’-亚甲基二亚苯基-二(氨基甲酸壬基酯)(各异构体)、N,N’-亚甲基二亚苯基-二(氨基甲酸癸基酯)(各异构体)、N,N’-亚甲基二亚苯基-二(氨基甲酸十二烷基酯)(各异构体)、N,N’-亚甲基二亚苯基-二(氨基甲酸十八烷基酯)(各异构体)、3-(甲氧基羰基氨基-甲基)-3,5,5-三甲基环己基氨基甲酸甲基酯(各异构体)、3-(乙氧基羰基氨基-甲基)-3,5,5-三甲基环己基氨基甲酸乙基酯(各异构体)、3-(丙氧基羰基氨基-甲基)-3,5,5-三甲基环己基氨基甲酸丙基酯(各异构体)、3-(丁氧基羰基氨基-甲基)-3,5,5-三甲基环己基氨基甲酸丁基酯(各异构体)、3-(戊氧基羰基氨基-甲基)-3,5,5-三甲基环己基氨基甲酸戊基酯(各异构体)、3-(己氧基羰基氨基-甲基)-3,5,5-三甲基环己基氨基甲酸己基酯(各异构体)、3-(庚氧基羰基氨基-甲基)-3,5,5-三甲基环己基氨基甲酸庚基酯(各异构体)、3-(辛氧基羰基氨基-甲基)-3,5,5-三甲基环己基氨基甲酸辛基酯(各异构体)、3-(壬氧基羰基氨基-甲基)-3,5,5-三甲基环己基氨基甲酸壬基酯(各异构体)、3-(癸氧基羰基氨基-甲基)-3,5,5-三甲基环己基氨基甲酸癸基酯(各异构体)、3-(十二烷氧基羰基氨基-甲基)-3,5,5-三甲基环己基氨基甲酸十二烷基酯(各异构体)、3-(十八烷氧基羰基氨基-甲基)-3,5,5-三甲基环己基氨基甲酸十八烷基酯(各异构体)、甲苯-二(氨基甲酸甲基酯)(各异构体)、甲苯-二(氨基甲酸乙基酯)(各异构体)、甲苯-二(氨基甲酸丙基酯)(各异构体)、甲苯-二(氨基甲酸丁基酯)(各异构体)、甲苯-二(氨基甲酸戊基酯)(各异构体)、甲苯-二(氨基甲酸己基酯)(各异构体)、甲苯-二(氨基甲酸庚基酯)(各异构体)、甲苯-二(氨基甲酸辛基酯)(各异构体)、甲苯-二(氨基甲酸壬基酯)(各异构体)、甲苯-二(氨基甲酸癸基酯)(各异构体)、甲苯-二(氨基甲酸十二烷基酯)(各异构体)、甲苯-二(氨基甲酸十八烷基酯)(各异构体)、N,N’-亚甲基二环己基-二(氨基甲酸甲基酯)(各异构体)、N,N’-亚甲基二环己基-二(氨基甲酸乙基酯)(各异构体)、N,N’-亚甲基二环己基-二(氨基甲酸丙基酯)(各异构体)、N,N’-亚甲基二环己基-二(氨基甲酸丁基酯)(各异构体)、N,N’-亚甲基二环己基-二(氨基甲酸戊基酯)(各异构体)、N,N’-亚甲基二环己基-二(氨基甲酸己基酯)(各异构体)、N,N’-亚甲基二环己基-二(氨基甲酸庚基酯)(各异构体)、N,N’-亚甲基二环己基-二(氨基甲酸辛基酯)(各异构体)、N,N’-亚甲基二环己基-二(氨基甲酸壬基酯)(各异构体)、N,N’-亚甲基二环己基-二(氨基甲酸癸基酯)(各异构体)、N,N’-亚甲基二环己基-二(氨基甲酸十二烷基酯)(各异构体)、N,N’-亚甲基二环己基-二(氨基甲酸十八烷基酯)(各异构体)、N-苯基氨基甲酸甲基酯(各异构体)、N-苯基氨基甲酸乙基酯(各异构体)、N-苯基氨基甲酸丙基酯(各异构体)、N-苯基氨基甲酸丁基酯(各异构体)、N-苯基氨基甲酸戊基酯(各异构体)、N-苯基氨基甲酸己基酯(各异构体)、N-苯基氨基甲酸庚基酯(各异构体)、N-苯基氨基甲酸辛基酯(各异构体)、N-苯基氨基甲酸壬基酯(各异构体)、N-苯基氨基甲酸癸基酯(各异构体)、N-苯基氨基甲酸十二烷基酯(各异构体)、N-苯基氨基甲酸十八烷基酯(各异构体)、N-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甲基酯(各异构体)、N-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乙基酯(各异构体)、N-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丙基酯(各异构体)、N-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丁基酯(各异构体)、N-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戊基酯(各异构体)、N-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己基酯(各异构体)、N-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庚基酯(各异构体)、N-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辛基酯(各异构体)、N-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壬基酯(各异构体)、N-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癸基酯(各异构体)、N-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十二烷基酯(各异构体)、N-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十八烷基酯(各异构体)。
接着,在有机胺、脲和有机羟基化合物的反应中,使用芳香族羟基化合物作为有机羟基化合物时得到的N-取代氨基甲酸酯由下述式(33)表示。
(式中,R1是碳原子数为1~85的有机基团,表示带有n个氨基甲酸酯基取代的有机基团,Ar是来自芳香族羟基化合物的基团,其是从芳香族羟基化合物中除去了结合在该芳香族羟基化合物的芳香环上的1个羟基后的残基,n表示1以上a以下的整数或1以上m以下的整数。a和m为上述定义的值。)
上述式(33)中,R1表示脂肪族基团或芳香族基团,其表示由非环式烃基、环式烃基(例如,单环式烃基、稠合多环式烃基、交联环式烃基、螺烃基、环集合烃基、带有侧链的环式烃基、杂环基、杂环式螺基、杂交联环基、稠环基)构成的基团;上述非环式烃基与选自上述环式烃基的基团中的1种以上键合而成的基团;以及上述基团通过与特定的非金属原子(碳、氧、氮、硫、硅)的共价键键合而成的基团。
这样的R1基中,考虑到不易发生副反应,能够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使用的R1基选自脂肪族基团或芳香族基团,是选自由非环式烃基、环式烃基(单环式烃基、稠合多环式烃基、交联环式烃基、螺烃基、环集合烃基、带有侧链的环式烃基)组成的组中的基团;和键合有选自该组的至少一种基团(相互取代的基团)且碳原子数为1~85的基团。考虑到流动性等,优选碳原子数为1~70的基团。更优选碳原子数为1~13的基团。
作为由该R1基构成的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优选例,有如下例子:
1)R1基为含有1种以上的“带氨基甲酸酯基取代的”芳香环的碳原子数为6~85的基团、且n为1的N-芳香族有机单氨基甲酸酯;
2)R1基为含有1种以上的“带氨基甲酸酯基取代的”芳香环的碳原子数为6~85的基团、且n为2以上的N-芳香族有机聚氨基甲酸酯;
3)R1基为碳原子数为1~85的脂肪族基团、且n为2或3的N-脂肪族有机聚氨基甲酸酯。进一步优选的脂肪族基团是碳原子数为6~70的链状烃基、环状烃基、和上述链状烃基与选自上述环状烃基的至少一种基团键合而成的基团(例如,指带链状烃基取代的环状烃基、带环状烃基取代的链状烃基等)。
另外,上述式(33)中的n为1~10整数,但使用上述式(1)的有机胺作为起始物质的情况下,n是不超过上述式(1)所表示的有机胺的a的整数。
下面示出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具体例。
1)N-芳香族有机单氨基甲酸酯
优选的N-芳香族有机单氨基甲酸酯为R1基是含有1种以上的芳香环的碳原子数为6~85的基团、且n为1的N-芳香族有机单氨基甲酸酯。更优选R1基为含有1种以上的“带氨基甲酸酯基取代的”芳香环的碳原子数为6~70的基团、且n为1的N-芳香族有机单氨基甲酸酯。考虑到流动性等,进一步优选的是R1基为含有1种以上的“带氨基甲酸酯基取代的”芳香环的碳原子数为6~13的基团、且n为1的N-芳香族有机单氨基甲酸酯,其是下述式(34)所表示的N-芳香族有机单氨基甲酸酯。
上述式(34)所表示的N-芳香族有机单氨基甲酸酯的基团Ar是上述定义的基团。R2~R5基各自表示取代在任意的位置且保持环的芳香性的基团,R2~R5基可以各自独立地取代在芳香环上,R2~R5基还可以彼此结合与芳香环一同形成环,R2~R5基表示氢原子、或选自由烷基、环烷基、芳基和具有羟基的芳基组成的组中的基团、或者表示从选自该组的基团通过饱和脂肪族键和/或醚键键合而成的基团构成的基团中选出的基团,构成式(34)所表示的N-芳香族有机单氨基甲酸酯的合计碳原子数为7~63。
作为这样的式(34)所表示的N-芳香族有机单氨基甲酸酯的优选例,其中,R2~R5基是氢原子、或是选自甲基、乙基等烷基的基团。
2)N-芳香族有机聚氨基甲酸酯
优选的N-芳香族有机聚氨基甲酸酯为R1基是含有1种以上的“带氨基甲酸酯基取代的”芳香环的碳原子数为6~85的基团、且n为2以上的N-芳香族有机聚氨基甲酸酯。更优选R1基为含有1种以上的“带氨基甲酸酯基取代的”芳香环的碳原子数为6~70的基团、且n为2以上的N-芳香族有机聚氨基甲酸酯。考虑到流动性等,进一步优选R1基是含有1种以上的“带氨基甲酸酯基取代的”芳香环且该芳香环还可以进一步带有烷基、芳基、芳烷基取代的碳原子数为6~13的基团;n为2以上的N-芳香族有机聚氨基甲酸酯。
另外,可以举出下述式(35)所表示的多亚甲基多苯基聚氨基甲酸酯。
(式中,Ar为上述定义的基团,b为0~6的整数。)
3)N-脂肪族有机聚氨基甲酸酯
优选的N-脂肪族有机聚氨基甲酸酯为式(33)所表示的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R1基是碳原子数为1~85的脂肪族基团、且n为2或3的N-脂肪族有机聚氨基甲酸酯。更优选的N-脂肪族取代有机聚氨基甲酸酯是该脂肪族基团为链状烃基、环状烃基、和上述链状烃基与选自上述环状烃基的至少一种基团键合而成的基团(例如,指带链状烃基取代的环状烃基、带环状烃基取代的链状烃基等)的N-取代氨基甲酸酯。更优选R1基为脂肪族基团中碳原子数为1~70的非环式烃基、环式烃基、和上述非环式烃基与选自上述环式烃基中的至少一种基团键合而成的基团(例如,指带非环式烃基取代的环式烃基、带环式烃基取代的非环式烃基等);n为2或3的N-脂肪族有机聚氨基甲酸酯。考虑到工业上大量生产时的流动性等,最优选R1基是由碳原子和氢原子构成的碳原子数为6~13的非环式烃基、环式烃基和上述非环式烃基与选自上述环式烃基中的至少一种基团键合而成的基团(例如,指带非环式烃基取代的环式烃基、带环式烃基取代的非环式烃基等)的N-脂肪族有机聚氨基甲酸酯。即,R1基是直链和/或支链状的烷基、环烷基、和由该烷基和该环烷基构成的基团的情况。
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具体结构取决于所使用的有机胺和构成羟基组合物的芳香族羟基化合物的种类,所以不能全部列举,但可以举出例如N,N’-己烷二基-二(氨基甲酸苯基酯)、N,N’-己烷二基-二(氨基甲酸(甲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N’-己烷二基-二(氨基甲酸(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N’-己烷二基-二(氨基甲酸(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N’-己烷二基-二(氨基甲酸(丁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N’-己烷二基-二(氨基甲酸(戊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N’-己烷二基-二(氨基甲酸(己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N’-己烷二基-二(氨基甲酸(庚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N’-己烷二基-二(氨基甲酸(辛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N’-己烷二基-二(氨基甲酸(壬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N’-己烷二基-二(氨基甲酸(癸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N’-己烷二基-二(氨基甲酸(十二烷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N’-己烷二基-二(氨基甲酸(十八烷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N’-己烷二基-双(氨基甲酸(二甲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N’-己烷二基-双(氨基甲酸(二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N’-己烷二基-双(氨基甲酸(二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N’-己烷二基-双(氨基甲酸(二丁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N’-己烷二基-双(氨基甲酸(二戊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N’-己烷二基-双(氨基甲酸(二己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N’-己烷二基-双(氨基甲酸(二庚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N’-己烷二基-双(氨基甲酸(二辛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N’-己烷二基-双(氨基甲酸(二壬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N’-己烷二基-双(氨基甲酸(二癸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N’-己烷二基-双(氨基甲酸(二(十二烷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N’-己烷二基-双(氨基甲酸(二(十八烷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N’-亚甲基二亚苯基-二(氨基甲酸苯基酯)(各异构体)、N,N’-亚甲基二亚苯基-二(氨基甲酸(甲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N’-亚甲基二亚苯基-二(氨基甲酸(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N’-亚甲基二亚苯基-二(氨基甲酸(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N’-亚甲基二亚苯基-二(氨基甲酸(丁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N’-亚甲基二亚苯基-二(氨基甲酸(戊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N’-亚甲基二亚苯基-二(氨基甲酸(己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N’-亚甲基二亚苯基-二(氨基甲酸(庚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N’-亚甲基二亚苯基-二(氨基甲酸(辛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N’-亚甲基二亚苯基-二(氨基甲酸(壬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N’-亚甲基二亚苯基-二(氨基甲酸(癸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N’-亚甲基二亚苯基-二(氨基甲酸(十二烷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N’-亚甲基二亚苯基-二(氨基甲酸(十八烷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N’-亚甲基二亚苯基-双(氨基甲酸(二甲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N’-亚甲基二亚苯基-双(氨基甲酸(二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N’-亚甲基二亚苯基-双(氨基甲酸(二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N’-亚甲基二亚苯基-双(氨基甲酸(二丁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N’-亚甲基二亚苯基-双(氨基甲酸(二戊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N’-亚甲基二亚苯基-双(氨基甲酸(二己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N’-亚甲基二亚苯基-双(氨基甲酸(二庚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N’-亚甲基二亚苯基-双(氨基甲酸(二辛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N’-亚甲基二亚苯基-双(氨基甲酸(二壬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N’-亚甲基二亚苯基-双(氨基甲酸(二癸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N’-亚甲基二亚苯基-双(氨基甲酸(二(十二烷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N’-亚甲基二亚苯基-双(氨基甲酸(二(十八烷基)苯基)酯)(各异构体)、3-(苯氧基羰基氨基-甲基)-3,5,5-三甲基环己基氨基甲酸苯基酯、3-((甲基苯氧基)羰基氨基-甲基)-3,5,5-三甲基环己基氨基甲酸(甲基苯基)酯(各异构体)、3-((乙基苯氧基)羰基氨基-甲基)-3,5,5-三甲基环己基氨基甲酸(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3-((丙基苯氧基)羰基氨基-甲基)-3,5,5-三甲基环己基氨基甲酸(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3-((丁基苯氧基)羰基氨基-甲基)-3,5,5-三甲基环己基氨基甲酸(丁基苯基)酯(各异构体)、3-((戊基苯氧基)羰基氨基-甲基)-3,5,5-三甲基环己基氨基甲酸(戊基苯基)酯(各异构体)、3-((己基苯氧基)羰基氨基-甲基)-3,5,5-三甲基环己基氨基甲酸(己基苯基)酯(各异构体)、3-((庚基苯氧基)羰基氨基-甲基)-3,5,5-三甲基环己基氨基甲酸(庚基苯基)酯(各异构体)、3-((辛基苯氧基)羰基氨基-甲基)-3,5,5-三甲基环己基氨基甲酸(辛基苯基)酯(各异构体)、3-((壬基苯氧基)羰基氨基-甲基)-3,5,5-三甲基环己基氨基甲酸(壬基苯基)酯(各异构体)、3-((癸基苯氧基)羰基氨基-甲基)-3,5,5-三甲基环己基氨基甲酸(癸基苯基)酯(各异构体)、3-((十二烷基苯氧基)羰基氨基-甲基)-3,5,5-三甲基环己基氨基甲酸(十二烷基苯基)酯(各异构体)、3-((十八烷基苯氧基)羰基氨基-甲基)-3,5,5-三甲基环己基氨基甲酸(十八烷基苯基)酯(各异构体)、3-((二甲基苯氧基)羰基氨基-甲基)-3,5,5-三甲基环己基氨基甲酸(二甲基苯氧基)酯(各异构体)、3-((二乙基苯氧基)羰基氨基-甲基)-3,5,5-三甲基环己基氨基甲酸(二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3-((二丙基苯氧基)羰基氨基-甲基)-3,5,5-三甲基环己基氨基甲酸(二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3-((二丁基苯氧基)羰基氨基-甲基)-3,5,5-三甲基环己基氨基甲酸(二丁基苯基)酯(各异构体)、3-((二戊基苯氧基)羰基氨基-甲基)-3,5,5-三甲基环己基氨基甲酸(二戊基苯基)酯(各异构体)、3-((二己基苯氧基)羰基氨基-甲基)-3,5,5-三甲基环己基氨基甲酸(二己基苯基)酯(各异构体)、3-((二庚基苯氧基)羰基氨基-甲基)-3,5,5-三甲基环己基氨基甲酸(二庚基苯基)酯(各异构体)、3-((二辛基苯氧基)羰基氨基-甲基)-3,5,5-三甲基环己基氨基甲酸(二辛基苯基)酯(各异构体)、3-((二壬基苯氧基)羰基氨基-甲基)-3,5,5-三甲基环己基氨基甲酸(二壬基苯基)酯(各异构体)、3-((二癸基苯氧基)羰基氨基-甲基)-3,5,5-三甲基环己基氨基甲酸(二癸基苯基)酯(各异构体)、3-((二(十二烷基)苯氧基)羰基氨基-甲基)-3,5,5-三甲基环己基氨基甲酸(二(十二烷基)苯基)酯(各异构体)、3-((二(十八烷基)苯氧基)羰基氨基-甲基)-3,5,5-三甲基环己基氨基甲酸(二(十八烷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甲苯-二(氨基甲酸苯基酯)(各异构体)、甲苯-二(氨基甲酸(甲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甲苯-二(氨基甲酸(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甲苯-二(氨基甲酸(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甲苯-二(氨基甲酸(丁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甲苯-二(氨基甲酸(戊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甲苯-二(氨基甲酸(己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甲苯-二(氨基甲酸(庚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甲苯-二(氨基甲酸(辛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甲苯-二(氨基甲酸(壬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甲苯-二(氨基甲酸(癸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甲苯-二(氨基甲酸(十二烷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甲苯-二(氨基甲酸(十八烷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甲苯-双(氨基甲酸(二甲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甲苯-双(氨基甲酸(二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甲苯-双(氨基甲酸(二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甲苯-双(氨基甲酸(二丁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甲苯-双(氨基甲酸(二戊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甲苯-双(氨基甲酸(二己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甲苯-双(氨基甲酸(二庚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甲苯-双(氨基甲酸(二辛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甲苯-双(氨基甲酸(二壬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甲苯-双(氨基甲酸(二癸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甲苯-双(氨基甲酸(二(十二烷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甲苯-双(氨基甲酸(二(十八烷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N’-亚甲基二环己基-二(氨基甲酸苯基酯)(各异构体)、N,N’-亚甲基二环己基-二(氨基甲酸(甲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N’-亚甲基二环己基-二(氨基甲酸(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N’-亚甲基二环己基-二(氨基甲酸(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N’-亚甲基二环己基-二(氨基甲酸(丁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N’-亚甲基二环己基-二(氨基甲酸(戊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N’-亚甲基二环己基-二(氨基甲酸(己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N’-亚甲基二环己基-二(氨基甲酸(庚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N’-亚甲基二环己基-二(氨基甲酸(辛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N’-亚甲基二环己基-二(氨基甲酸(壬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N’-亚甲基二环己基-二(氨基甲酸(癸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N’-亚甲基二环己基-二(氨基甲酸(十二烷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N’-亚甲基二环己基-二(氨基甲酸(十八烷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N’-亚甲基二环己基-双(氨基甲酸(二甲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N’-亚甲基二环己基-双(氨基甲酸(二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N’-亚甲基二环己基-双(氨基甲酸(二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N’-亚甲基二环己基-双(氨基甲酸(二丁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N’-亚甲基二环己基-双(氨基甲酸(二戊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N’-亚甲基二环己基-双(氨基甲酸(二己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N’-亚甲基二环己基-双(氨基甲酸(二庚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N’-亚甲基二环己基-双(氨基甲酸(二辛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N’-亚甲基二环己基-双(氨基甲酸(二壬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N’-亚甲基二环己基-双(氨基甲酸(二癸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N’-亚甲基二环己基-双(氨基甲酸(二(十二烷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N’-亚甲基二环己基-双(氨基甲酸(二(十八烷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苯基氨基甲酸苯基酯、N-苯基氨基甲酸(甲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苯基氨基甲酸(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苯基氨基甲酸(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苯基氨基甲酸(丁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苯基氨基甲酸(戊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苯基氨基甲酸(己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苯基氨基甲酸(庚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苯基氨基甲酸(辛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苯基氨基甲酸(壬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苯基氨基甲酸(癸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苯基氨基甲酸(十二烷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苯基氨基甲酸(十八烷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苯基氨基甲酸(二甲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苯基氨基甲酸(二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苯基氨基甲酸(二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苯基氨基甲酸(二丁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苯基氨基甲酸(二戊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苯基氨基甲酸(二己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苯基氨基甲酸(二庚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苯基氨基甲酸(二辛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苯基氨基甲酸(二壬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苯基氨基甲酸(二癸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苯基氨基甲酸(二(十二烷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苯基氨基甲酸(二(十八烷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苯基氨基甲酸苯基酯、N-苯基氨基甲酸(甲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苯基氨基甲酸(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苯基氨基甲酸(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苯基氨基甲酸(丁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苯基氨基甲酸(戊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苯基氨基甲酸(己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苯基氨基甲酸(庚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苯基氨基甲酸(辛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苯基氨基甲酸(壬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苯基氨基甲酸(癸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苯基氨基甲酸(十二烷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苯基氨基甲酸(十八烷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苯基氨基甲酸(二甲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苯基氨基甲酸(二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苯基氨基甲酸(二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苯基氨基甲酸(二丁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苯基氨基甲酸(二戊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苯基氨基甲酸(二己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苯基氨基甲酸(二庚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苯基氨基甲酸(二辛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苯基氨基甲酸(二壬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苯基氨基甲酸(二癸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苯基氨基甲酸(二(十二烷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苯基氨基甲酸(二(十八烷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苯基酯(各异构体)、N-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甲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丁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戊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己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庚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辛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壬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癸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十二烷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十八烷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二甲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二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二丙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二丁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二戊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二己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二庚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二辛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二壬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二癸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二(十二烷基)苯基)酯(各异构体)、N-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二(十八烷基)苯基)酯(各异构体)等。
<异氰酸酯>
异氰酸酯是本实施方式的方法中作为目标的化合物,是下述式(36)所表示的化合物。
(式中,R1是碳原子数为1~85的有机基团,表示带有p个脲基取代的有机基团,p表示1~10的整数。)
上述式(36)所表示的具有脲基的化合物是指具有IUPAC规定的命名法规则C-971中规定的“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
上述式(36)中,R1表示脂肪族基团、芳香族基团以及脂肪族基团与芳香族基团键合而成的基团,其表示由非环式烃基、环式烃基(例如,单环式烃基、稠合多环式烃基、交联环式烃基、螺烃基、环集合烃基、带有侧链的环式烃基、杂环基、杂环式螺基、杂交联环基、稠环基)构成的基团;上述非环式烃基与选自上述环式烃基的基团中的1种以上键合而成的基团;以及上述基团通过与特定的非金属原子(碳、氧、氮、硫、硅)的共价键键合而成的基团。
这样的R1基中,考虑到难以引起副反应的程度,能够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使用的R1基是选自脂肪族基团、芳香族基团中的选自由非环式烃基、环式烃基(单环式烃基、稠合多环式烃基、交联环式烃基、螺烃基、环集合烃基、带有侧链的环式烃基)组成的组中的基团、和键合有选自该组的至少一种基团的基团(相互取代的基团),且碳原子数为1~85。考虑到流动性等,优选碳原子数为1~70的基团。更优选碳原子数为1~13的基团。
作为异氰酸酯的优选例,为:
1)R1基是含有1种以上带脂肪族和/或芳香族取代亦可的芳香环的碳原子数为6~85的基团,并且R1基中的芳香族基团带有异氰酸酯基取代,p为1的芳香族单异氰酸酯;
2)R1基是含有1个以上带脂肪族和/或芳香族取代亦可的芳香环的碳原子数为6~85的基团,并且R1基中的芳香族基团带有异氰酸酯基取代,p为2以上的芳香族有机多异氰酸酯;
3)R1基是碳原子数为1~85的带芳香族取代亦可的脂肪族基团、p为2或3的脂肪族有机多异氰酸酯。
上述中,异氰酸酯基所结合的原子(主要是碳)在芳香环上时,记作芳香族有机异氰酸酯;结合在非芳香环上的原子(主要是碳)上时,记作脂肪族有机异氰酸酯。
另外,上述式(36)中的p是1~10的整数,但是,使用上述式(1)的有机胺作为起始物质的情况下,p是不超过上述式(1)所示的有机胺的a的整数。
下面示出优选的具有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的具体例。
1)芳香族有机单异氰酸酯
优选的芳香族有机单异氰酸酯为:R1基是含有1种以上带脂肪族和/或芳香族取代亦可的芳香环的碳原子数为6~85的基团、R1基中的芳香族基团带异氰酸酯基取代、p为1的取代芳香族有机单异氰酸酯。更优选R1基是碳原子数6~70的基团且p为1的芳香族有机单异氰酸酯。考虑到流动性等,进一步优选的是R1基为碳原子数为6~13的基团且p为1的芳香族有机单异氰酸酯,其是下述式(37)所表示的芳香族有机单异氰酸酯。
式(37)所表示的芳香族有机单异氰酸酯的异氰酸酯基的邻位和/或对位中至少1处无取代,R2~R5基各自表示取代在任意的位置并保持环的芳香性的基团,R2~R5基可以各自独立地取代在芳香环上,R2~R5基还可以彼此结合与芳香环一同形成环,其表示氢原子;或从烷基、环烷基、芳基和具有羟基的芳基组成的组中选出的基团;或者从选自该组的基团通过饱和脂肪族键和/或醚键键合而成的基团构成的基团中选出的基团,R2~R5基是碳原子数为0~7的整数的范围的基团,构成式(37)所表示的芳香族有机单异氰酸酯的合计碳原子数为6~13。
这样的式(37)所表示的芳香族有机单异氰酸酯的优选例为R2~R5基是氢原子、或选自甲基、乙基等烷基的基团的芳香族有机单异氰酸酯,作为芳香族有机单异氰酸酯的例子,可以举出苯基异氰酸酯、(甲基苯基)异氰酸酯(各异构体)、(二甲基苯基)异氰酸酯(各异构体)、(二乙基苯基)异氰酸酯(各异构体)、(二丙基苯基)异氰酸酯(各异构体)、萘基异氰酸酯(各异构体)、(甲基萘基)异氰酸酯(各异构体)、二甲基萘基异氰酸酯(各异构体)、三甲基萘基异氰酸酯(各异构体)等。其中,更优选苯基异氰酸酯。
2)芳香族有机多异氰酸酯
作为优选的芳香族有机多异氰酸酯,其是R1基是含有1个以上带脂肪族和/或芳香族取代亦可的芳香环的碳原子数为6~85的基团、R1基中的芳香族基团带异氰酸酯基取代、p为2以上的芳香族有机多异氰酸酯。更优选R1基为碳原子数为6~70的基团且p为2以上的芳香族有机多异氰酸酯。考虑到流动性等,进一步优选的是R1基含有1种以上的芳香环且该芳香环是可以进一步带有烷基、芳基、芳烷基取代的碳原子数为6~13的芳香基、p为2以上的芳香族有机多异氰酸酯。作为这样的例子,可以举出亚苯基二异氰酸酯(各异构体)、甲基亚苯基二异氰酸酯(各异构体)、亚甲基二亚苯基二异氰酸酯(各异构体)、三甲苯二异氰酸酯(各异构体)、亚联苯基二异氰酸酯(各异构体)、二亚苯基二异氰酸酯(各异构体)、亚丙基二亚苯基二异氰酸酯(各异构体)、二亚苯基二异氰酸酯(各异构体)、双(异氰酸根合苯氧基乙烷)(各异构体)、二甲苯二异氰酸酯(各异构体)、甲氧基苯基二异氰酸酯(各异构体)、乙氧基苯基二异氰酸酯(各异构体)、萘二异氰酸酯(各异构体)、甲基萘二异氰酸酯(各异构体)、下述式(38)所表示的多亚甲基多苯基多异氰酸酯。
(式中,b为0~6的整数。)
3)脂肪族有机多异氰酸酯
优选的脂肪族有机多异氰酸酯为式(36)所表示的具有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的R1基是碳原子数为1~85的带芳香族取代亦可的脂肪族基团、p为2或3的脂肪族有机多异氰酸酯。进一步优选的脂肪族有机多异氰酸酯是该脂肪族基团为链状烃基、环状烃基、和上述链状烃基与选自上述环状烃基中的至少1种基团键合而成的基团(例如,指带链状烃基取代的环状烃基、带环状烃基取代的链状烃基等)的有机多异氰酸酯。更优选R1基为脂肪族基团且是碳原子数为1~70的非环式烃基、环式烃基、和上述非环式烃基与选自上述环式烃基中的至少一种基团键合而成的基团(例如,指带非环式烃基取代的环式烃基、带环式烃基取代的非环式烃基等);p为2或3的脂肪族有机多异氰酸酯。考虑到工业上大量生产时的流动性等,最优选R1基是由碳原子和氢原子构成的碳原子数为6~13的非环式烃基、环式烃基、和上述非环式烃基与选自上述环式烃基中的至少一种基团键合而成的基团(例如,指带非环式烃基取代的环式烃基、带环式烃基取代的非环式烃基等)的脂肪族有机多异氰酸酯。即,R1基是直链和/或支链状的烷基、环烷基、和由该烷基和该环烷基构成的基团的情况。作为这些例子,可以举出亚乙基二异氰酸酯、亚丙基二异氰酸酯(各异构体)、亚丁基二异氰酸酯(各异构体)、五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各异构体)、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各异构体)、十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各异构体)等脂肪族二异氰酸酯;六亚甲基三异氰酸酯(各异构体)、九亚甲基三异氰酸酯(各异构体)、十亚甲基三异氰酸酯(各异构体)等脂肪族三异氰酸酯;亚环丁基二异氰酸酯(各异构体)、亚甲基二环己基二异氰酸酯(各异构体)、3-异氰酸根合甲基-3,5,5-三甲基环己基异氰酸酯(顺式和/或反式体)、亚甲基双(环己基异氰酸酯)(各异构体)等带取代的环式脂肪族多异氰酸酯。
<<优选的异氰酸酯的制造方法-1>>
本实施方式的异氰酸酯的制造方法以有机伯胺、脲和有机羟基化合物为原料,具备下述工序(1)~工序(3),进而具备工序(4)~工序(5)。
工序(1):氨基甲酸酯化工序,通过氨基甲酸酯化反应由有机伯胺、脲和有机羟基化合物生成N-取代氨基甲酸酯,回收包含脲和/或具有来自脲的羰基的化合物、有机羟基化合物和氨的第1气相成分;
工序(2):冷凝工序,利用冷凝器将该第1气相成分冷凝;
工序(3):异氰酸酯制造工序,将N-取代氨基甲酸酯热分解,制造异氰酸酯;
工序(4):氨吸收工序,使由该冷凝器以气相成分形式回收的以氨为主要成分的第2气相成分吸收至吸收水中,生成气体吸收水;
工序(5):氨扩散工序,将该气体吸收水加热,由气体吸收水中分离氨。
下面,对这些各工序进行说明。
<工序(1):氨基甲酸酯化工序>
工序(1)是氨基甲酸酯化工序:以有机伯胺、脲和有机羟基化合物为原料,通过氨基甲酸酯化反应生成氨基甲酸酯,回收包含脲和/或异氰酸、有机羟基化合物、氨的气相成分(第1气相成分)。
本实施方式的工序(1)可以大致分成下述两种方法来进行。
(1)’:该方法为进行工序(A)的方法,使有机伯胺、脲和有机羟基化合物“同时”反应,制造N-取代氨基甲酸酯。
(1)”:该方法将由有机伯胺、脲和有机羟基化合物制造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工序进行分割,在工序(a)中使有机伯胺和脲反应,制造具有脲基的化合物,在接下来的工序(b)中使该具有脲基的化合物与有机羟基化合物反应,制造N-取代氨基甲酸酯。
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1)’和(1)”的方法可以进行组合。
(工序(A):使有机伯胺、碳酸衍生物和有机羟基化合物一次性地反应的氨基甲酸酯的制造工序)
(1)’的方法中的“同时”是指,与(1)”的方法中制造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工序被分割成两个工序相对地,在(1)’的方法中工序不被分割,未必是有机伯胺、脲和有机羟基化合物完全同时进行反应。
使有机伯胺、脲和有机羟基化合物反应而制造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反应条件根据进行反应的化合物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是,有机羟基化合物的量相对于所使用的有机伯胺的氨基以化学计量比计为1倍~500倍的范围。有机羟基化合物的用量少时,容易生成取代复杂的羰基化合物等,所以优选使用大过量的有机羟基化合物,但考虑到反应器的尺寸时,优选在1倍~200倍的范围、更优选在1.5倍~100倍的范围、进一步优选为2倍~50倍。
脲的量相对于有机伯胺的氨基以化学计量比计为1倍~100倍的范围。脲的用量少的情况下,容易生成取代复杂的羰基化合物等,所以优选使用过量的脲,但是使用大过量的脲时,有时反而容易生成取代复杂的羰基化合物,或残存未反应的脲而在脲的分离回收(后述)中需要大量的劳动。因此,优选为1.1倍~10倍、更优选在1.5倍~5倍的范围。
反应温度虽也取决于所使用的有机伯胺、脲和有机羟基化合物的反应性,但优选在100℃~350℃的范围。在低于100℃的温度,有机羟基化合物与副产物氨牢固结合,导致反应变慢或几乎不发生反应;或者取代复杂的羰基化合物增多,所以不是优选的。另一方面,在高于350℃的温度,脲的分解和与之相伴的副反应变得显著,有机羟基化合物发生脱氢改性;或者生成物N-取代氨基甲酸酯容易发生分解反应或改性反应等,所以不是优选的。出于这样的观点,更优选的温度是120℃~320℃的范围、进一步优选为140℃~300℃的范围。
反应压力因反应体系的组成、反应温度、氨的去除方法、反应装置等而有所不同,可以在减压、常压、加压下进行,并且通常优选在0.01kPa~10MPa(绝对压力)的范围实施反应。考虑到工业上的实施的容易性时,优选减压、常压,并优选压力在0.1kPa~1.5MPa(绝对压力)的范围。
该工序(A)中,生成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反应常常是主要以液相进行的。因此,有机羟基化合物优选在反应条件下以液相成分形式存在。另一方面,如后所述,该有机羟基化合物和具有来自脲的羰基的化合物(详细见下文)以气相成分形式导入冷凝器,并在冷凝器被冷凝,所以有机羟基化合物在反应条件下以气相成分形式存在也是优选的。因此,该反应条件被设定成有机羟基化合物的一部分以液相成分形式存在,一部分以气相成分形式存在。使用由2个以上的有机羟基化合物构成的有机羟基组合物的情况下,将反应条件设定成至少一种有机羟基化合物以液相成分存在。这样的反应条件(反应温度、压力)与所使用的有机羟基化合物的性质、特别是温度与蒸气压的相关性有密切关系,所以先测定或研究所使用的有机羟基化合物的性质(温度与蒸气压的相关性)后作为确定反应条件的指标。另外,温度与物质的蒸气压的相关性会因该物质的纯度、共存的化合物及其量而大大不同,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常识,设定反应条件时,不仅要考虑上述的有机羟基化合物的性质(温度与蒸气压的相关性),还应该考虑共存的化合物及其量,这一点是显然的。
本发明人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由有机胺、脲和有机羟基化合物生成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反应是平衡反应,反应明显倾向原体系进行。因此,为了提高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收率,需要尽可能地在进行反应的同时将副产物氨排除到体系外。优选除去氨以使反应液中的氨浓度为1000ppm以下、更优选为300pp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0ppm以下、最优选为10ppm以下。作为其方法,可以进行反应蒸馏法、利用惰性气体的方法、利用膜分离、吸附分离的方法等。例如,该反应蒸馏法是通过蒸馏将反应下逐步生成的氨以气态分离的方法。为了提高氨的蒸馏效率,可以在溶剂或有机羟基化合物的沸腾下进行蒸馏。另外,利用惰性气体的方法是将反应下逐步生成的氨随着惰性气体以气态形式从反应体系分离出去的方法。作为惰性气体,例如可以单独或混合使用氮、氦、氩、二氧化碳、甲烷、乙烷、丙烷等,优选将该惰性气体导入到反应体系中的方法。作为进行吸附分离的方法中使用的吸附剂,例如可以举出二氧化硅、氧化铝、各种沸石类、硅藻土类等能在实施该反应的温度条件下使用的吸附剂。将这些氨排除到体系外的方法可以单独实施,也可两种以上的方法组合实施。
该反应中,例如为了提高反应速度,可以使用催化剂。作为这样的催化剂,例如优选使用锂、钠、钾、钙、钡的甲醇盐;锂、钠、钾、钙、钡的乙醇盐;锂、钠、钾、钙、钡的丁醇盐(各异构体)等碱性催化剂;稀土类元素、单质锑、铋和这些元素的氧化物、硫化物和盐类;单质硼和硼化合物、元素周期表的铜族、锌族、铝族、碳族、钛族的金属和这些金属的金属氧化物和硫化物;元素周期表中除碳外的碳族、钛族、钒族、铬族元素的碳化物和氮化物。使用催化剂的情况下,对其用量没有特别限制,可以在相对于有机伯胺的氨基的化学计量比为0.0001~100倍的范围使用。添加催化剂时,常需要除去该催化剂,所以优选不添加催化剂。使用了催化剂的情况下,可以在反应后除去催化剂。由于存在对本实施方式中的工序中生成的化合物有不良影响的情况,所以优选对N-取代氨基甲酸酯进行热分解,得到异氰酸酯,并在提纯该异氰酸酯的过程之间进行分离或除去。在异氰酸酯和上述催化剂共存的状态保存时,有时会出现变色等不理想的现象。除去催化剂的方法可以采用公知的方法,可以优选采用膜分离、蒸馏分离、晶析等方法。对于催化剂,由于上述的理由,优选除去催化剂,这并不限于工序(A)。更优选的是每次使用催化剂的工序结束后进行催化剂的除去。除去催化剂的方法可以优选采用上述的公知的方法。
反应时间(连续反应的情况下的停留时间)因反应体系的组成、反应温度、氨的去除方法、反应装置、反应压力等而有所不同,但通常为0.01~100小时。反应时间还可以由目的化合物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生成量来决定。例如,对反应液进行采样,对该反应液中的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含量进行定量,在确认到相对于所使用的有机胺的收率为10%以上后,停止反应即可;也可以在确认到该收率为90%以上后停止反应。
该反应中,不必一定使用反应溶剂,但是为了使反应操作容易等目的,优选使用适当的溶剂,例如优选使用戊烷(各异构体)、己烷(各异构体)、庚烷(各异构体)、辛烷(各异构体)、壬烷(各异构体)、癸烷(各异构体)等链烷烃类;苯、甲苯、二甲苯(各异构体)、乙苯、二异丙基苯(各异构体)、二丁基苯(各异构体)、萘等芳香族烃和烷基取代芳香族烃类;乙腈、苯甲腈等腈化合物;氯苯、二氯苯(各异构体)、溴苯、二溴苯(各异构体)、氯萘、溴萘、硝基苯、硝基萘等带卤素或硝基取代的芳香族化合物类;联苯、取代联苯、二苯甲烷、三联苯、蒽、二苄基甲苯(各异构体)等多环烃化合物类;环己烷、环戊烷、环辛烷、乙基环己烷等脂肪族烃类;甲基乙基酮、苯乙酮等酮类;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邻苯二甲酸二己酯、邻苯二甲酸二辛酯、邻苯二甲酸苄基丁基酯等酯类;四氢呋喃、1,4-二氧六环、1,2-二甲氧基乙烷、二苯基醚、二苯硫醚等醚类和硫醚类;丙酮、甲基乙基酮等酮化合物;乙酸乙酯、苯甲酸乙酯等酯化合物;二甲基亚砜、二苯基亚砜等亚砜类等作为反应溶剂。当然,该反应中过量使用的有机羟基化合物也可很好地用作反应溶剂。
该反应在存在气相和液相的体系实施,所述气相含有有机羟基化合物、具有来自脲的羰基的化合物和反应生成的副产物氨,所述液相用于进行该反应。根据反应条件,有时该反应也会在气相进行,但该反应的大部分在液相进行。此时,进行该反应的反应器中的液相容量含量优选为50%以下。长时间连续实施该反应的情况下,根据运转条件(温度、压力等)的变动等,有时会产生聚合物状的副产物,但反应器中的液相容量含量大的情况下,能够避免这样的聚合物状的副产物在反应器附着、蓄积。但是,液相容量含量过大的情况下,副产物氨的去除效率变差,有时会导致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收率降低,因此,液相相对于气相的容量含量优选为50%以下、更优选为3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以下(对于槽型反应器,该液相容量含量是指液相容量相对于反应槽部的比,对于塔型反应器,该液相容量含量是指液相容量相对于进料段下面的段(不包括塔底部和重沸器部分)的比,对于薄膜蒸馏器,该液相容量含量是指液相容量相对于薄膜蒸馏器容量的比)。
实施该反应时使用的反应器只要具有冷凝器,则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使用公知的反应器,优选使用具有冷凝器的槽型和/或塔型的反应器。对于反应器的材质也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使用公知的材质。例如可以使用玻璃制、不锈钢制、碳钢制、Hastelloy制、带玻璃衬层的基材、涂有特氟龙(注册商标)的材料。SUS304、SUS316、SUS316L等的成本低,可以优选使用。根据需要,可以附带流量计、温度计等计量仪器;重沸器、泵、冷凝器等公知的处理装置,加热可以通过蒸汽、加热器等公知的方法进行,冷却也可以采用自然冷却、冷却水、载冷剂冷却等公知的方法。根据需要还可以增加工序。例如,除去生成的氨的工序、提纯有机伯胺的工序、将脲溶解到有机羟基化合物中的工序、溶解有机羟基化合物的工序、分离和/或提纯有机羟基化合物的工序、从生成的反应液提纯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工序、烧掉副产物等的废弃工序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增加在该工程师能够预想的范围内的工序或装置。
(工序(a)~工序(b):使具有脲基的化合物与有机羟基化合物反应的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制造方法)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制造方法可以大致分成下述两种方法来进行。
(1)’:该方法使有机伯胺、脲和有机羟基化合物“同时”反应,制造N-取代氨基甲酸酯。
(1)”:该方法将使有机伯胺、脲和有机羟基化合物反应而制造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工序进行分割,在第1工序(工序(a))中使有机伯胺和脲反应,制造具有脲基的化合物,在接下来的第2工序(工序(b))中使该具有脲基的化合物与有机羟基化合物反应,制造N-取代氨基甲酸酯。
下面,对(1)”的方法进行说明。
本发明人认为,在工序(A)中生成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反应是以下的各种反应组合而成立的。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简化说明,使用具有两个氨基的有机伯胺作为有机伯胺来进行例示。当然,使用此处例示以外的有机伯胺的情况也同样。
该方法包括下述反应:由有机伯胺和脲生成具有脲基的化合物的反应(例如,下述式(39));由该具有脲基的化合物和有机羟基化合物生成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反应(例如,下述式(40))。
(式中;R各自独立地表示带有2个取代基取代的有机基团。)
上述式(39)的生成具有脲基的化合物的反应中,作为副反应,有时还同时发生例如下述式(41)所表示的由具有脲基的化合物和有机伯胺生成具有脲撑基的化合物的反应、和例如下述式(42)所表示的具有脲基的化合物发生缩合而生成具有缩二脲基的化合物的反应。
(式中,R各自独立地表示带有2个取代基取代的有机基团。)
据推测,该具有脲撑基的化合物如下述式(43)那样与脲和有机羟基化合物反应,生成N-取代氨基甲酸酯,并且,例如具有缩二脲基的化合物和有机羟基化合物如下述式(44)那样进行反应,生成N-取代氨基甲酸酯。
(式中,R各自独立地表示带有2个取代基取代的有机基团,R’OH表示1元的羟基化合物。)
如此,上述的方法(1)’中,经由中间体制造各种N-取代氨基甲酸酯。本发明人研究的结果表明,特别是基于上述式(43)、(44)的反应的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生成速度比基于上述式(40)的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生成速度慢。即,为了能够以一定水平以上的收率得到N-取代氨基甲酸酯,则意味着由于上述式(43)、(44)的反应慢而导致反应时间加长,反应时间加长时,先生成的N-取代氨基甲酸酯将在反应温度条件下长时间保持,因此有时会发生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热改性反应而导致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收率降低。另外,为了避免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热改性反应而在短时间就结束反应的情况下,会出现作为中间体生成的具有脲撑基的化合物(例如上述式(41)的右边的化合物)或具有缩二脲键的化合物(例如上述式(42)的右边的化合物)残留得多的状态,常常导致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收率降低。另外,由反应比较快的上述式(40)的反应生成的N-取代氨基甲酸酯有时会与未反应的有机伯胺的胺末端(-NH2基)反应而生成具有脲撑基的化合物(例如下述式(45)的反应)。
(式中,R各自独立地表示带有2个取代基取代的有机基团,R’OH表示羟基化合物。)
这种使有机伯胺、脲和有机羟基化合物“同时”反应来制造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方法有时因反应条件、反应中使用的化合物等而不能以充分的收率得到N-取代氨基甲酸酯。
这样的课题多通过上述方法(1)”解决,即,将使有机伯胺、脲和有机羟基化合物反应而制造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工序进行分割,在第1工序(工序(a))中使有机伯胺和脲反应,制造具有脲基的化合物,在接下来的第2工序(工序(b))中使该具有脲基的化合物与有机羟基化合物反应,制造N-取代氨基甲酸酯。该方法中重要的当然是工序(a),在该工序(a)中,令人惊讶的是,在有机伯胺、脲和有机羟基化合物共存的体系中,通过使有机胺与脲之比在特定的范围,能够优先发生上述式(39)的反应,有选择地制造具有脲基的化合物。
本实施方式的方法中优选实施的相当于上述(1)”的方法是通过依次进行下述工序(a)~工序(b)的工艺制造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方法。
工序(a):使有机伯胺和脲反应,得到含有具有脲基的化合物的反应混合物的工序;
工序(b):使由该工序(a)得到的具有脲基的化合物和有机羟基化合物反应,制造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工序。
下面,对工序(a)和工序(b)进行说明。
(工序(a))
工序(a)是使有机伯胺和脲反应,得到含有具有脲基的化合物的反应混合物的工序。
进行有机伯胺与脲的反应的反应条件因进行反应的化合物的不同而不同,脲的数量是该有机伯胺的氨基的数量的1~100倍的范围。脲的用量少的情况下,容易生成据推测是由于上述式(41)引起的具有脲撑基的化合物等带复杂取代的羰基化合物等。因此,优选使用过量的脲。
另外,据推测工序(a)的反应体系中存在的过量的脲具有使所生成的具有脲基的化合物稳定化的效果。本发明人的研究表明,根据反应条件,在制造该具有脲基的化合物的过程中,生成了具有缩二脲键的化合物(例如下述式(42)的右边的化合物)、具有缩二脲末端的化合物。为了以高选择率生成目的的具有脲基的化合物,需要抑制这样的化合物的生成。反应体系中的脲和这样的化合物的生成量有密接关系,存在脲越多则这样的化合物越少的倾向。
如此地,为了以高选择率生成具有脲基的化合物,优选使用过量的脲。但是,使用过于过量的脲时,反应器的尺寸变大,工业上难以实施,或者存在后述的阻碍脲的分离、回收的情况。因此,脲的数量更优选为该有机伯胺的氨基的数量的1.1~10倍的范围,进一步优选为1.5~5倍的范围。
另外,考虑脲的上述那样的作用,进行反应时的操作也需要注意。即,优选实施下述方法:按反应体系中的脲的数量相对于有机伯胺的氨基的数量总是维持在过量的状态(可能的话,是大过量的状态)的方式,将例如所使用的脲的总量预先溶解在反应溶剂(详细见下文)中,制成混合液,在该混合液中添加有机伯胺。
接着,对体系中的氨浓度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此处说明的氨浓度的优选的范围是以生成了一定程度(例如基于有机胺的收率为5%以上)的具有脲基的化合物后的反应液中的氨浓度为对象的,并不是以反应初期为对象的。
生成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反应(例如上述式(40)的反应)是平衡反应,该平衡大幅倾向于原体系。但是,生成具有脲基的化合物的反应(上述式(39)的反应)是平衡大幅倾向于生成侧的反应,或者是不可逆反应,并且几乎不依赖于体系中的氨浓度。因此,通过将工序(a)的反应液中的氨浓度保持在一定程度的水平以上,能够对生成的具有脲基的化合物与芳香族羟基化合物的反应引起的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生成(上述式(40)的反应)进行抑制,有选择地生成具有脲基的化合物,进而通过将氨保持在一定程度以上,能够抑制副反应,高选择率地得到具有脲基的化合物。起到这样的效果的优选的氨浓度大于10ppm,更优选大于100ppm,进一步优选大于300ppm,最优选大于1000ppm。
工序(a)可以在反应温度为30℃~250℃的范围实施。为了提高反应速度,优选温度高,另一方面,高温下有时会发生不理想的反应(例如脲的分解反应和由此引起的复杂的副反应等),从而复杂地取代。有时会生成脲化合物或羰基化合物,因而更优选为50℃~200℃、进一步优选为70℃~180℃的范围。为了使反应温度恒定,可以在进行工序(a)的反应器中设置公知的冷却装置、加热装置。
反应压力因使用的化合物的种类、反应体系的组成、反应温度、反应装置等的不同而不同,但通常优选在0.01kPa~10MPa(绝对压力)的范围实施,考虑到工业上实施的容易性,优选的范围是0.1kPa~5MPa(绝对压力)。
对于反应时间(连续法的情况下是停留时间)没有特别限制,通常为0.001~100小时,优选为0.01~80小时、更优选为0.1~50小时。另外,可以采集反应液,在例如通过液相色谱仪确认具有脲基的化合物的生成量达到所望量后结束反应。工序(a)是制造具有脲基的化合物的工序,该工序(a)中,存在大量来自未反应的有机伯胺的氨基时,在工序(a)后进行的工序(b)中,生成具有脲撑基的化合物等,不仅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生成量减少,而且还大多存在在反应器发生附着、固化的情况。因此,工序(a)中,优选以尽可能高的收率生成具有脲基的化合物,降低来自有机伯胺的氨基的量。具体地说,优选继续反应直至来自有机胺的氨基数与构成具有脲基的化合物的脲基数之比优选为0.25以下、更优选为0.1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05以下。
本实施方式中,可以根据需要使用催化剂,例如可以使用锡、铅、铜、钛等的有机金属化合物、无机金属化合物;碱金属、碱土类金属的醇化物(锂、钠、钾、钙、钡的甲醇盐、乙醇盐、丁醇盐(各异构体))等碱性催化剂等。
从降低反应液的粘度和/或使反应液为均匀的体系的方面考虑,该工序(a)的反应优选在溶剂的存在下实施。作为溶剂,例如可以适宜地使用戊烷(各异构体)、己烷(各异构体)、庚烷(各异构体)、辛烷(各异构体)、壬烷(各异构体)、癸烷(各异构体)等链烷烃类;苯、甲苯、二甲苯(各异构体)、乙苯、二异丙基苯(各异构体)、二丁基苯(各异构体)、萘等芳香族烃和烷基取代芳香族烃类;乙腈、苯甲腈等腈化合物;氯苯、二氯苯(各异构体)、溴苯、二溴苯(各异构体)、氯萘、溴萘、硝基苯、硝基萘等带卤素或硝基取代的芳香族化合物类;联苯、取代联苯、二苯甲烷、三联苯、蒽、二苄基甲苯(各异构体)等多环烃化合物类;环己烷、环戊烷、环辛烷、乙基环己烷等脂肪族烃类;甲基乙基酮、苯乙酮等酮类;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邻苯二甲酸二己酯、邻苯二甲酸二辛酯、邻苯二甲酸苄基丁基酯等酯类;四氢呋喃、1,4-二氧六环、1,2-二甲氧基乙烷、二苯基醚、二苯硫醚等醚类和硫醚类;丙酮、甲基乙基酮等酮化合物;乙酸乙酯、苯甲酸乙酯等酯化合物;二甲基亚砜、二苯基亚砜等亚砜类;水;醇、芳香族羟基化合物等羟基化合物等作为反应溶剂,但从作为生成物的具有脲基的化合物的溶解性的角度出发,优选为水、有机羟基化合物(醇、芳香族羟基化合物)。此外,这些溶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使用2种以上的混合物。
有机羟基化合物可以与工序(b)使用的有机羟基化合物完全相同,也可以部分相同,或不相同,但为了容易操作,有机羟基化合物优选与工序(b)使用的有机羟基化合物相同。下面进行说明,但更优选在芳香族羟基化合物的存在下进行工序(a)的反应,或者在醇或芳香族羟基化合物存在下进行工序(a)的反应后,加入芳香族羟基化合物。
此处举出的反应溶剂可以使用任意的量,但使用醇作为反应溶剂的情况下,可以在相对于该有机伯胺的氨基的化学计量比大于1倍且少于100倍的范围使用。为了提高反应液的流动性,有效进行反应,优选使用相对于该有机伯胺的氨基过量的醇,但使用过于过量的醇时,存在反应器变得过大等弊端,所以更优选的是,可以在相对于该有机伯胺的氨基的化学计量比在大于5倍小于50倍的范围、进一步优选在大于8倍且小于20倍的范围使用。
另外,使用芳香族羟基化合物作为工序(a)的反应溶剂的情况下,可以在相对于该有机伯胺的氨基的化学计量比大于1倍且小于100倍的范围使用。为了提高反应液的流动性,有效进行反应,优选使用相对于该有机伯胺的氨基为过量的芳香族羟基化合物。但使用过于过量的芳香族羟基化合物时,存在反应器变得过大等弊端,所以更优选的是,可以在相对于该有机伯胺的氨基的化学计量比在大于2小于50倍的范围、进一步优选在大于3倍小于20倍的范围使用。
上述式(17)所表示的醇和上述式(18)所表示的芳香族羟基化合物所表示的有机羟基化合物之中,考虑到生成的具有脲基的化合物的溶解性,则优选使用芳香族羟基化合物。例如,日本特开平6-41045号公报记载了由脲和六亚甲基二胺的反应生成的聚六亚甲基-脲难以溶解于正丁醇的内容,但是,关于这点,对于芳香族羟基化合物来说,以具有脲基的化合物为首的各种反应生成物的溶解性大多优异。另外,芳香族羟基化合物还能起到促进有机伯胺和脲的反应的效果。关于表现出这样的效果的机理尚不清楚,本发明人推测可能是由于通常脲容易通过氢键获得缔合状态,而芳香族羟基化合物具有酸性的羟基,该羟基抑制了脲之间的缔合,使得胺容易接近脲的反应点(推测为脲的构成羰基的碳)。
使用芳香族羟基化合物作为反应溶剂的情况下,可以单独使用芳香族羟基化合物,也可以与其他溶剂混合使用,但芳香族羟基化合物的用量要控制在上述值的范围。对于在醇的存在下进行工序(a)后加入芳香族羟基化合物的情况,也在上述的范围使用芳香族羟基化合物。此时,对于工序(a)的反应时使用的醇的量,使用以上述的芳香族羟基化合物相对于有机伯胺所示的化学计量比的醇。工序(a)中使用水的情况下,优选同时还使用芳香族羟基组合物和/或醇。虽然可以仅使用水作为溶剂,但工序(a)结束后,有时需要除去水。另外,工序(a)结束后加入上述量的芳香族羟基化合物时,则有时出现分离成水相和有机相、或芳香族羟基化合物和具有脲基的化合物发生固化的情况,或者出现实施工序(b)时不能输送均匀的液体、输送用泵或配管发生堵塞的情况。因此,在工序(a)仅使用水作为溶剂的情况下,在添加芳香族羟基化合物之前或者添加后除去水。除去水的量取决于使用的化合物、组成,进行除去直至除去后的反应液(或者混合液)中水为10ppm~10wt%、优选10ppm~5%,进一步优选为10ppm~2%的范围。除去水的方法可以采用公知的除去水的方法。例如,可以优选采用在减压或者常压进行蒸馏除去的方法、使用沸石等吸附剂的方法、添加缩醛等水解性化合物通过水解反应除去水的方法、利用N,N-二环己基碳化二亚胺等与水反应的化合物除去水的方法。更优选的是利用蒸馏的方法。工序(a)中使用芳香族羟基组合物和/或醇作为溶剂的同时还使用水作为溶剂的情况下,该反应中的所使用的水分量为10ppm~10wt%,优选为10ppm~5%、进一步优选为10ppm~2%的范围。本发明人意外地发现,工序(a)的反应中,由于水的存在,反应速度提高了。因此,反应中共存有水是优选的方法。该效果的具体原因尚不清楚,据推测可能是由于水表现出了提高有机伯胺的亲核性的效果。
对于实施该反应时使用的反应装置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使用公知的反应器。例如,根据反应方法和条件,可以适当组合使用搅拌槽、加压式搅拌槽、减压式搅拌槽、塔型反应器、蒸馏塔、填充塔、薄膜蒸馏器、管状反应器等现有公知的反应器。另外,反应可以为分批式也可以为连续流通式,根据各自的反应形式选择反应装置即可。从有效地实施反应的方面考虑,优选连续流通式,在内径小的管状流路(配管)中流通原料溶液而进行反应时,效率大多较好。该情况下,流路的粗度和长度很重要,可以根据具有脲基的化合物的制造量和相对于中空内部的容积的热传导面的面积、必要的停留时间(反应时间)而适当决定。对于一条流路来说,可以将其前部用作供给工序、将后部用作反应工序。该情况下,可以将在流路流动的溶液能够达到目标温度的部分视作反应工序用,将这以外的部分视作供给工序用。
对反应器的材质也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使用公知的材质。例如可以使用玻璃制、不锈钢制、碳钢制、Hastelloy制、带玻璃衬层的基材、涂有特氟龙(注册商标)的材料。SUS304、SUS316、SUS316L等的成本低,可以优选使用。根据需要,可以附带流量计、温度计等计测机器、保持压力的机构、重沸器、泵、冷凝器等公知的处理装置,加热可以通过蒸汽、加热器等公知的方法进行,冷却也可以采用自然冷却、冷却水、载冷剂冷却等公知的方法。根据需要还可以增加工序。例如,除去生成的氨的工序、提纯有机伯胺的工序、将脲溶解到芳香族羟基化合物的工序、将芳香族羟基化合物溶解的工序、分离醇的工序、将芳香族羟基化合物分离和/或提纯的工序、从生成的反应液提纯具有脲基的化合物的工序、烧掉副产物等的废弃工序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增加在该工程师能够预想的范围内的工序或装置。
如上所述,从在该工序(a)中有选择地制造具有脲基的化合物的方面考虑,优选在反应液中溶解有某种程度的氨,另一方面,优选在后述的工序(b)中氨被除去。因此,将工序(a)中制造具有脲基的化合物后的反应液用作工序(b)的原料的情况下,预先由该反应液分离氨也是优选的方法。对分离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将反应液送入减压后的容器中,从而快速地分离气相部和液相部,回收包含具有脲基的化合物的液相部,从而可以使用。
由以上的反应得到的具有脲基的化合物是上述式(27)所表示的化合物。
在工序(a)使用反应溶剂的情况下,可以在进行工序(b)之前从工序(a)的反应液除去该反应溶剂,也可以不除去而直接进行工序(b)。特别优选将作为工序(a)的反应溶剂使用的羟基化合物直接作为工序(b)的羟基化合物的一部分使用。
(工序(b))
工序(b)是使工序(a)中得到的具有脲基的化合物与有机羟基化合物反应而制造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工序。
工序(a)中,使用有机羟基化合物作为反应溶剂,该有机羟基化合物与工序(b)的有机羟基化合物相同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在工序(a)得到的反应液,直接进行工序(b)。
工序(a)的反应溶剂与工序(b)的羟基组合物不同的情况下,可以向在工序(a)得到的反应液中重新加入羟基化合物,进行工序(b)。另外,还可以向在工序(a)得到的反应液中重新添加1种或两种以上的有机羟基化合物,接着将工序(a)的反应溶剂的一部分或全部分离,然后进行工序(b)。还可以将工序(a)的反应溶剂一部分或全部除去后,重新加入有机羟基化合物后进行工序(b)。此处加入的有机羟基化合物含有上述式(17)所表示的醇、上述式(18)所表示的芳香族羟基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在有机羟基化合物之中,更优选为上述式(25)所表示的活性芳香族羟基化合物,进一步优选为上述式(26)所表示的活性芳香族羟基化合物。对分离工序(a)中使用的反应溶剂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制,可以采用蒸馏分离、膜分离、提取分离等公知的方法,优选蒸馏分离。
工序(b)所使用的有机羟基化合物优选为上述式(18)所表示的芳香族羟基化合物,进一步优选为上述式(25)、上述式(26)所表示的活性芳香族羟基化合物。
工序(b)中,利用具有脲基的化合物和有机羟基化合物的反应来制造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反应条件因进行反应的化合物的不同而不同,对于有机羟基化合物的量,该有机羟基化合物的数量相对于所使用的具有脲基的化合物的脲基的数量的化学计量比在1倍~500倍的范围。其量少于1倍时,容易生成取代复杂的羰基化合物或分子内具有羰基键的高分子量化合物,所以优选使用大过量的有机羟基化合物,但考虑到反应器的尺寸时,优选在1倍~100倍的范围,进一步优选在2倍~50倍的范围,进一步优选在3~20倍的范围。
反应温度也与所使用的化合物有关,但优选在100℃~350℃的范围。在低于100℃的温度,有机羟基化合物与副产物氨牢固结合,所以反应变慢,或者几乎不发生反应,或者取代复杂的羰基化合物增多,所以不是优选的。另一方面,在高于350℃的温度,具有脲基的化合物发生分解,或者有机羟基化合物发生脱氢改性,再或者生成物N-取代氨基甲酸酯容易发生分解反应或改性反应等,所以不是优选的。从这样的方面考虑,更优选的温度范围为120℃~320℃,进一步优选的范围为140℃~300℃。
反应压力因反应体系的组成、反应温度、氨的去除方法、反应装置等的不同而不同,通常优选在0.01Pa~10MPa(绝对压力)的范围实施,考虑到工业上的实施容易性,优选的范围为0.1Pa~5MPa(绝对压力),考虑到将气体氨去除到体系外时,更优选为0.1Pa~1.5MPa(绝对压力)。
该工序(b)中,生成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反应大多主要在液相进行。因此,有机羟基化合物优选在反应条件下以液相成分的形式存在。另一方面,如后所述,在工序(2)中,该有机羟基化合物和具有来自脲和/或具有脲基的化合物的羰基的化合物(详细见下文)作为气相成分导入冷凝器,被冷凝器冷凝,因此,有机羟基化合物在反应条件下作为气相成分存在也是优选的。因此,该反应条件被设定为有机羟基化合物的一部分作为液相成分存在、一部分作为气相成分存在的方式。使用2个以上的有机羟基化合物的情况下,将反应条件设定为至少一种有机羟基化合物作为液相成分存在的方式。这样的反应条件(反应温度、压力)与使用的有机羟基化合物的性质、特别是温度与蒸气压的相关性有密切关系,因此,对所使用的羟基组合物的性质(温度与蒸气压的相关性)进行测定或研究后,将其作为确定反应条件的指标。另外,温度与物质的蒸气压的相关性会因该物质的纯度、共存的化合物及其量的原因而大大不同,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公知常识,设定反应条件时,不仅要考虑上述的有机羟基化合物的性质(温度与蒸气压的相关性),还应该考虑共存的化合物和其量,这一点是显然的。
如上所述,生成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反应是平衡反应,反应偏向原体系,所以优选进行反应时尽可能将作为副产物产生的氨除到体系外。优选将氨除去直至反应液中的氨浓度为1000ppm以下、更优选为300pp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0ppm以下、最优选为10ppm以下。作为其方法,可以进行反应蒸馏法、利用惰性气体的方法、利用膜分离、吸附分离的方法等。例如,该反应蒸馏法是通过蒸馏将反应下逐步生成的氨以气态分离的方法。为了提高氨的蒸馏效率,还可以在溶剂或有机羟基化合物的沸腾下进行。另外,利用惰性气体的方法是通过将反应下逐渐生成的氨以气态与惰性气体一起从反应体系中分离的方法。作为惰性气体,例如单独或混合使用氮、氦、氩、二氧化碳、甲烷、乙烷、丙烷等,并优选将该惰性气体导入反应体系中的方法。将这些氨去除到体系外的方法可以单独实施,也可以组合实施两种以上的方法。
该反应中,例如可以为了提高反应速度使用催化剂。作为这样的催化剂,例如优选使用锂、钠、钾、钙、钡的甲醇盐;锂、钠、钾、钙、钡的乙醇盐;锂、钠、钾、钙、钡的丁醇盐(各异构体)等碱性催化剂;稀土类元素单质、单质锑、单质铋和这些元素的氧化物、硫化物和盐类;单质硼和硼化合物;元素周期表的铜族金属、锌族金属、铝族金属、碳族金属、钛族金属和它们的金属氧化物和硫化物;元素周期表中除碳外的碳族元素、钛族元素、钒族元素、铬族元素的碳化物和氮化物。使用催化剂的情况下,对其用量没有特别限制,可以在相对于具有脲基的化合物的脲基的化学计量比为0.0001~100倍的范围使用。
反应时间(连续反应的情况下是停留时间)因反应体系的组成、反应温度、氨的去除方法、反应装置、反应压力等的不同而不同,但通常为0.01~100小时。反应时间可根据作为目的化合物的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生成量来确定。例如,可以对反应液进行取样,对该反应液中的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含量进行定量,在确认到相对于具有脲基的化合物以10%以上的收率生成后停止反应,也可以确认到该收率为90%以上后停止反应。该收率优选为50%以上、更优选为8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90%以上。
该反应中,不必一定使用反应溶剂,但是为了使反应操作容易等目的,优选使用适当的溶剂,例如优选使用戊烷(各异构体)、己烷(各异构体)、庚烷(各异构体)、辛烷(各异构体)、壬烷(各异构体)、癸烷(各异构体)等链烷烃类;苯、甲苯、二甲苯(各异构体)、乙苯、二异丙基苯(各异构体)、二丁基苯(各异构体)、萘等芳香族烃和烷基取代芳香族烃类;乙腈、苯甲腈等腈化合物;氯苯、二氯苯(各异构体)、溴苯、二溴苯(各异构体)、氯萘、溴萘、硝基苯、硝基萘等带卤素或硝基取代的芳香族化合物类;联苯、取代联苯、二苯甲烷、三联苯、蒽、二苄基甲苯(各异构体)等多环烃化合物类;环己烷、环戊烷、环辛烷、乙基环己烷等脂肪族烃类;甲基乙基酮、苯乙酮等酮类;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邻苯二甲酸二己酯、邻苯二甲酸二辛酯、邻苯二甲酸苄基丁基酯等酯类;四氢呋喃、1,4-二氧六环、1,2-二甲氧基乙烷、二苯基醚、二苯硫醚等醚类和硫醚类;丙酮、甲基乙基酮等酮化合物;乙酸乙酯、苯甲酸乙酯等酯化合物;二甲基亚砜、二苯基亚砜等亚砜类等作为反应溶剂。这些溶剂可单独使用,也可使用2种以上的混合物。当然,该反应中过量使用的有机羟基化合物也适合用作反应溶剂。
该反应在存在气相和液相的体系实施,所述气相含有有机羟基化合物、具有来自脲的羰基的化合物和反应生成的副产物氨,所述液相用于进行该反应。该反应大多在液相进行,根据反应条件,有时该反应也在气相进行。此时,优选进行该反应的反应器中的液相容量含量为50%以下。长期连续实施该反应的情况下,根据运转条件(温度、压力等)的变动,有时会产生聚合物状的副产物,但反应器中的液相容量含量多的话,能够避免这样的聚合物状副产物向反应器附着和蓄积。但是,液相容量含量过多时,副产物氨的去除效率变差,有时导致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收率降低,因此,液相容量相对于气相的含量优选为50%以下、更优选为3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以下(对于槽型反应器,该液相容量含量是指液相容量相对于反应槽部的比,对于塔型反应器,该液相容量含量是指液相容量相对于进料段下面的段(不包括塔底部和重沸器部分)的比,对于薄膜蒸馏器,该液相容量含量是指液相容量相对于薄膜蒸馏器容量的比)。
实施该反应时使用的反应装置只要是具备冷凝器的反应器,则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使用公知的反应器,优选使用具备冷凝器的槽型和/或塔型的反应器。
如上所述,该反应优选在存在气相(该气相含有有机羟基化合物、具有来自脲的羰基的化合物、和反应生成的副产物氨)和液相(该液相用于进行该反应的大部分)的体系实施,并且在进行该反应的反应器中的液相容量含量为50%以下的条件实施,进行该反应的反应器也选择适合该条件的反应器。
具体地说,可以适当组合使用搅拌槽、加压式搅拌槽、减压式搅拌槽、塔型反应器、蒸馏塔、填充塔、薄膜蒸馏器等现有公知的反应器。对于该反应器所具有的冷凝器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使用公知的冷凝器。例如可以适当组合使用多管圆筒型冷凝器、二重管式冷凝器、单管式冷凝器、空冷式冷凝器等现有公知的冷凝器。冷凝器可以位于该反应器的内部,也可以位于该反应器的外部,并通过配管与该反应器连接,考虑到反应器和冷凝器的形式、冷凝液的处理方法等,采用各种形态。
对于反应器和冷凝器的材质也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使用公知的材质。例如可以使用玻璃制、不锈钢制、碳钢制、Hastelloy制、带玻璃衬层的基材、涂有特氟龙(注册商标)的材料。SUS304、SUS316、SUS316L等的成本低,可以优选使用。根据需要,可以附带流量计、温度计等计量仪器;重沸器、泵、冷凝器等公知的处理装置,加热可以通过蒸汽、加热器等公知的方法进行,冷却也可以采用自然冷却、冷却水、载冷剂冷却等公知的方法。根据需要还可以增加工序。例如,除去生成的氨的工序、提纯有机伯胺的工序、将脲溶解到有机羟基化合物中的工序、分离和/或提纯有机羟基化合物的工序、从生成的反应液提纯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工序、烧掉副产物等的废弃工序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增加在该工程师能够预想的范围内的工序或装置。
使用醇作为有机羟基化合物的情况下,由上述的反应得到的N-取代氨基甲酸酯是上述式(30)所表示的N-取代氨基甲酸酯。另外,使用芳香族羟基化合物作为有机羟基化合物的情况下,由上述的反应得到的N-取代氨基甲酸酯是上述式(33)所表示的N-取代氨基甲酸酯。
(工序(c):N-无取代氨基甲酸酯的制造)
工序(a)中、或者上述说明的工序(A)中,可以使用N-无取代氨基甲酸酯来代替脲。该N-无取代氨基甲酸酯是上述式(15)所表示的化合物,可以由下述工序(c)进行制造。因此,也可以组合下述工序(c)来形成本实施方式的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制造法。
工序(c):使有机羟基化合物与脲反应而制造N-无取代氨基甲酸酯的工序。
下面,对工序(c)进行说明。
工序(c)中使用的有机羟基化合物可以为1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有机羟基化合物。作为该有机羟基化合物,可以使用醇和/或芳香族羟基化合物。该有机羟基化合物可以与工序(a)的有机羟基化合物相同也可以不同,可以与工序(b)的有机羟基化合物相同也可以不同,可以与工序(A)的有机羟基化合物相同也可以不同。
该有机羟基化合物为醇的情况下,优选上述式(17)所表示的醇,该有机羟基化合物为芳香族羟基化合物的情况下,优选上述式(18)所表示的芳香族羟基化合物。此处使用的有机羟基化合物具有作为工序(c)中的反应溶剂的作用和与脲反应生成N-无取代氨基甲酸酯的作用。特别是在芳香族羟基化合物的情况下,与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生成反应相同,具有该N-无取代氨基甲酸酯的生成反应中的反应速度取决于芳香族羟基化合物的结构的倾向,考虑到与脲的反应性时,则优选上述式(25)所表示的芳香族羟基化合物,进一步优选为上述式(26)所表示的芳香族羟基化合物。
工序(c)的反应条件可以参考公知的方法(例如参考日本特开平5-310677号公报)。
工序(c)的反应使用的脲与有机羟基化合物的量比因使用的化合物不同而不同,优选将有机羟基化合物相对于脲的量以化学计量比计设定为5以上。有机羟基化合物相对于脲的量以化学计量比计少于5的情况下,N-无取代氨基甲酸酯的收率变差或者反应需要长时间的情况增多。有机羟基化合物相对于脲的量没有上限,但使用过于过量的有机羟基化合物时,将导致N-无取代氨基甲酸酯的制造效率降低,所以通常上述化学计量比设定为100以下。
有机羟基化合物与脲的反应的平衡倾向于原体系,所以优选将反应产生的副产物氨排除到体系外。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之一,可以举出利用反应蒸馏的方法。为了提高氨的去除效率,还可以在有机羟基化合物的沸腾下进行反应。基于相同的目的,还可以使用标准沸点比所使用的有机羟基化合物低的溶剂,在溶剂的沸点下实施反应。沸腾的有机羟基化合物或溶剂可以通过蒸馏等公知的方法与氨分离,并将氨排除到体系外。作为这样的溶剂的例子,可以举出戊烷、己烷、环己烷、庚烷、苯、甲苯、二甲苯等烃类;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化碳等卤化烃类;丙酮、甲基乙基酮等酮类;四氢呋喃、二氧六环等醚类等。
作为将反应体系中产生的副产物氨除去的优选的方式,还可以举出使用惰性气体的方法。即,将反应下逐步生成的氨以气态与惰性气体一起带走,由此将其从反应体系分离的方法。作为这样的惰性气体的例子,可以举出氮、氦、氩、二氧化碳、甲烷、乙烷、丙烷等。
作为将反应体系中产生的副产物氨除去的优选实施方式的其他例子,包括用吸附剂吸附氨进行分离的方法。作为可以使用的吸附剂,只要在使用温度、条件下具有吸附氨的能力即可,可以举出二氧化硅、氧化铝、沸石、硅藻土等。
工序(c)的反应温度的范围优选为120℃~250℃,更优选的范围是130℃~240℃。温度低于上述范围时,反应速度慢,要得到高的收率,需要长时间,因此不适合工业上实施。另一方面,温度高于上述范围时,常常因副反应导致收率降低,所以不是优选的。
反应压力因反应体系的组成、反应温度、氨的去除方法、反应装置等条件的不同而不同,但通常在0.01kPa~5MPa(绝对压力)的范围进行。
对于实施该反应时使用的反应装置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使用公知的反应器。例如可以适当组合使用搅拌槽、加压式搅拌槽、减压式搅拌槽、塔型反应器、蒸馏塔、填充塔、薄膜蒸馏器等现有公知的反应器。对于反应器的材质也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使用公知的材质。例如可以使用玻璃制、不锈钢制、碳钢制、Hastelloy制、带玻璃衬层的基材、涂有特氟龙(注册商标)的材料。SUS304、SUS316、SUS316L等的成本低,可以优选使用。根据需要,可以附带流量计、温度计等计量仪器;重沸器、泵、冷凝器等公知的处理装置,加热可以通过蒸汽、加热器等公知的方法进行,冷却也可以采用自然冷却、冷却水、载冷剂冷却等公知的方法。根据需要还可以增加工序。例如,除去生成的氨的工序、将脲溶解到芳香族羟基化合物中的工序、溶解芳香族羟基化合物的工序、分离醇的工序、分离和/或提纯芳香族羟基化合物的工序、烧掉副产物等的废弃工序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增加在该工程师能够预想的范围内的工序或装置。另外,还优选使用设置蒸馏塔、部分冷凝器等将氨与有机羟基化合物或溶剂分离并将有机羟基化合物或溶剂返送回反应体系的装置。
工序(c)的反应不一定必须使用催化剂,但为了降低反应温度、提高反应速度,也可以使用催化剂。作为这样的催化剂,优选使用稀土类元素单质、单质锑、单质铋和这些元素的氧化物、硫化物以及氯化物;单质硼和硼化合物;元素周期表的铜族金属、锌族金属、铝族金属、碳族金属、钛族金属和这些金属的氧化物和硫化物;元素周期表中除碳外的碳族元素、钛族元素、钒族元素、铬族元素的碳化物和氮化物等。使用催化剂的情况下,这些催化剂与脲的量之比可以取任意值,但通常使用与脲的重量比为0.0001~0.1倍的催化剂。
该工序(c)的反应中,可以使用反应溶剂,以降低反应液的粘度和/或使反应液为均匀体系。作为溶剂,例如可以适宜地使用戊烷(各异构体)、己烷(各异构体)、庚烷(各异构体)、辛烷(各异构体)、壬烷(各异构体)、癸烷(各异构体)等链烷烃类;苯、甲苯、二甲苯(各异构体)、乙苯、二异丙基苯(各异构体)、二丁基苯(各异构体)、萘等芳香族烃和烷基取代芳香族烃类;乙腈、苯甲腈等腈化合物;氯苯、二氯苯(各异构体)、溴苯、二溴苯(各异构体)、氯萘、溴萘、硝基苯、硝基萘等带卤素或硝基取代的芳香族化合物类;联苯、取代联苯、二苯甲烷、三联苯、蒽、二苄基甲苯(各异构体)等多环烃化合物类;环己烷、环戊烷、环辛烷、乙基环己烷等脂肪族烃类;甲基乙基酮、苯乙酮等酮类;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邻苯二甲酸二己酯、邻苯二甲酸二辛酯、邻苯二甲酸苄基丁基酯等酯类;四氢呋喃、1,4-二氧六环、1,2-二甲氧基乙烷、二苯基醚、二苯硫醚等醚类和硫醚类;丙酮、甲基乙基酮等酮化合物;乙酸乙酯、苯甲酸乙酯等酯化合物;二甲基亚砜、二苯基亚砜等亚砜类等作为反应溶剂。当然,工序(c)所使用的过量的有机羟基化合物也适合用作反应溶剂。
如此制造的含有N-无取代氨基甲酸酯的工序(c)的反应液可直接用于工序(a)的反应、工序(A)的反应,还可以将N-无取代氨基甲酸酯分离后将该N-无取代氨基甲酸酯用于工序(a)的反应、工序(A)的反应。另外,还可以向工序(c)的反应液中添加工序(a)中使用的反应溶剂等后,从工序(c)的反应液中将工序(c)中使用的反应溶剂、剩余的或尚未反应的有机羟基化合物、剩余的或尚未反应的脲等的一部分或全部抽出,用于工序(a)。该N-无取代氨基甲酸酯、反应溶剂、有机羟基化合物、脲等的分离可以采用蒸馏分离、晶析、膜分离等公知的方法。
(使用含有活性芳香族羟基化合物和低活性芳香族羟基化合物的芳香族羟基组合物的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制造方法)
对使用含有活性芳香族羟基化合物和低活性芳香族羟基化合物的芳香族羟基组合物作为有机羟基化合物的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该方法优选适用于上述的工序(A)、工序(b)。
如后述的工序(2)所述,在以本实施方式的芳香族羟基化合物为原料的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制造方法中,为了将具有来自碳酸衍生物的羰基的化合物以均匀溶液的形式回收,将含有芳香族羟基化合物和具有来自脲的羰基的化合物的气体用冷凝器冷凝。因此,芳香族羟基组合物优选含有在反应条件下在某种程度上容易气化的芳香族羟基化合物。另一方面,由于有机伯胺、脲和芳香族羟基化合物主要在液相进行反应生成N-取代氨基甲酸酯,所以该芳香族羟基化合物优选含有在反应条件下以液态存在。因此,该芳香族羟基化合物虽然如上所述优选在该反应条件下以液相成分或气相成分存在,但也可以使用含有标准沸点不同的两种以上的芳香族羟基化合物的芳香族羟基组合物,使在气相成为主要成分的芳香族羟基化合物与在液相成为主要成分的芳香族羟基化合物为不同种类。
这种情况下,标准沸点不同的两种以上的芳香族羟基化合物均与有机伯胺和脲反应而生成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话,通过该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热分解制造异氰酸酯时,在生成异氰酸酯的同时还会生成两种以上的芳香族羟基化合物,并且该芳香族羟基化合物的分离大多复杂。因此,优选实施以下方法:组合使用活性芳香族羟基化合物和低活性芳香族羟基化合物,高选择率地制造具有来自活性芳香族羟基化合物的酯基的N-取代氨基甲酸酯。另外,选择芳香族羟基化合物时,使该活性芳香族羟基化合物的标准沸点在该芳香族羟基组合物中为最高的话,则在主要进行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生成反应的液相中,该活性芳香族羟基化合物的浓度增高,能够以更高的选择率生成来自该活性芳香族羟基化合物的N-取代氨基甲酸酯。标准沸点比该活性芳香族羟基化合物更低的低活性芳香族羟基化合物优选在工序(2)中以气相成分的形式导入冷凝器,与具有来自碳酸衍生物的羰基的化合物一同被该冷凝器冷凝。如此,组合标准沸点不同的芳香族羟基化合物的情况下,主要存在于液相的芳香族羟基化合物和主要作为气相成分的与具有来自碳酸衍生物的羰基的化合物一同被冷凝器冷凝的芳香族羟基化合物的标准沸点之差优选为5℃以上、更优选为10℃以上。特别是以活性芳香族羟基化合物的标准沸点比低活性芳香族羟基化合物的标准沸点高优选5℃以上、更优选10℃以上的方式组合芳香族羟基化合物是有效的。
如此使用含有两种以上的芳香族羟基化合物的芳香族羟基组合物的情况下,该芳香族羟基组合物中的活性芳香族羟基化合物的量相对于低活性芳香族羟基化合物的量的化学计量比优选为0.01倍~100倍、更优选为0.05~20倍,进一步优选为0.1倍~10倍。
(工序(d):使具有脲撑基的化合物与碳酸衍生物反应的工序)
本实施方式的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制造方法中,除了工序(1)以外,可以进行下述工序(d)。
工序(d):使具有脲撑基和/或缩二脲键的化合物与碳酸衍生物反应的工序。
如上所述,在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制造中,有时会发生例如式(41)、(42)所表示的反应。如上所述,这些化合物例如通过上述式(43)、(44)所表示的反应被转换成N-取代氨基甲酸酯,但根据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制造中的反应条件的不同,有时会通过上述式(41)、(42)所表示的反应生成聚合物状的化合物并从反应液析出,进而引起在反应器上的附着。工序(d)是使由这样的反应生成的具有脲撑基的化合物(例如,上述式(41)的右边的化合物)或具有缩二脲基的化合物(例如,式(42)的右边的化合物)与碳酸衍生物(上述式(13)所表示的化合物)反应而得到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工序。优选的是,在脲撑基和/或缩二脲基的热分解温度以上的加热下使具有羰基(-C(=O)-)的碳酸衍生物反应而得到羰基化合物。
该工序(d)优选在有机羟基化合物的共存下进行。作为有机羟基化合物,可以为上述式(17)所表示的醇,也可以为上述式(18)所表示的芳香族羟基化合物。
以具有脲撑基的化合物为例,对工序(d)的反应进行说明。
工序(d)中,使具有上述式(46)所表示的脲撑基的化合物在该化合物的脲撑基的热分解温度以上的加热下与碳酸衍生物反应。关于该反应的反应机理尚不明确,但本发明人推测如下。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为了简化反应的记述,仅表示并记载脲撑基部分的反应式。
首先,将具有上述式(46)所表示的脲撑基的化合物加热至该化合物的脲撑基的热分解温度以上,从而上述式(46)所表示的脲撑基发生热分解反应,分解成具有异氰酸酯基(-NCO基)的化合物和具有氨基(-NH2基)的化合物(下述式(47))。
该具有氨基(-NH2基)的化合物与具有羰基(-C(=O)-)的碳酸衍生物反应,得到包含下述式(48)所表示的基团的羰基化合物。
(式中,Z表示与碳酸衍生物的羰基(-C(=O)-)的碳原子键合的基团。)
另一方面,该具有异氰酸酯基(-NCO基)的化合物与来自在上述具有氨基(-NH2基)的化合物和碳酸衍生物的反应中所生成的碳酸衍生物的化合物反应,得到包含上述式(48)所表示的基团的羰基化合物。
另外,在有机羟基化合物的共存下进行该工序(d)中的反应的情况下,该具有异氰酸酯基(-NCO基)的化合物与有机羟基化合物反应,得到包含下述式(49)所表示的基团的羰基化合物。
(式中,Z’表示除去有机羟基化合物的一个羟基(-OH)的氢原子后的残基。)
下面,对该反应的具体反应机理进行说明。
碳酸衍生物例如为上述式(16)所表示的碳酸酯的情况下,该碳酸酯与具有氨基的化合物通过下述式(50)所表示的反应生成与上述式(48)相当的羰基化合物。
(式中,R11、R12表示上述式(16)中定义的基团。)
另一方面,具有异氰酸酯基(-NCO基)的化合物与上述式(52)的反应生成的羟基化合物(上述式(50)的右边第2项的R12OH)、和/或在有机羟基化合物的共存下进行该反应的情况下的该有机羟基化合物通过下述式(51)所表示的反应生成与上述式(48)和/或上述式(49)相当的羰基化合物。
(式中,ROH表示通过上述式(52)的反应生成的羟基化合物(R12OH)、和/或在有机羟基化合物的共存下进行该反应的情况下的该有机羟基化合物。)
另外,碳酸衍生物例如为上述式(15)所表示的N-无取代氨基甲酸酯的情况下,该N-无取代氨基甲酸酯和具有氨基的化合物通过下述式(52)和/或下述式(53)所表示的反应生成与上述式(48)相当的羰基化合物。
另一方面,具有异氰酸酯基(-NCO基)的化合物与通过上述式(52)的反应生成的氨(NH3)、和/或通过上述式(53)的反应生成的有机羟基化合物(R10OH)、和/或在有机羟基化合物的共存下进行该反应的情况下的该有机羟基化合物反应,生成与上述式(48)和/或上述式(49)相当的羰基化合物(下述式(54)、(55))。
(式中,ROH表示通过上述式(53)的反应生成的有机羟基化合物(R10OH)、和/或在有机羟基化合物的共存下进行该反应的情况下的该有机羟基化合物。)
另外,在碳酸衍生物为脲的情况下,通过下述式(56)所表示的反应生成与上述式(48)相当的羰基化合物。
另外,在碳酸衍生物为光气的情况下,通过下述式(57)所表示的反应生成与上述式(48)相当的羰基化合物。
另一方面,具有异氰酸酯基(-NCO基)的化合物与通过上述式(57)的反应生成的氯化氢(HCl)反应,和/或在羟基化合物的共存下进行该反应的情况下与该羟基化合物反应,生成与上述式(48)和/或上述式(49)相当的羰基化合物(下述式(58)、(59))。
(式中,在羟基化合物的共存下进行该反应的情况下,ROH表示该羟基化合物。)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羰基化合物的制造方法被认为是由具有脲撑基的一种化合物制造具有上述式(48)所表示的羰基的两种(某些反应物的情况下为一种)化合物。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认为将该具有脲撑基的化合物加热至热分解温度以上,发生脲撑基的热分解反应而生成具有氨基的化合物,使该具有氨基的化合物与碳酸衍生物反应,可以得到具有羰基的化合物。
另外,在上述的碳酸衍生物与具有脲撑基的化合物的反应中,通过适当地选择碳酸衍生物和用作溶剂的有机羟基化合物,也可以制造N-取代氨基甲酸酯。
本实施方式中所说的“脲撑基的热分解温度”是指具有上述式(46)所表示的脲撑基的化合物进行热分解的温度。通常,在利用一定的程序变化或保持试样的温度的同时将试样的重量作为温度的函数而进行测定的方法中,以该化合物发生重量减少的方式来进行观测。在氮、氦、氩等惰性气体的气流下,以每分钟10℃的升温速度进行加热,将相对于投料的重量发生3%的重量减少的温度作为热分解温度,为了进一步明确,优选将发生5%的重量减少的温度作为热分解温度。
该情况下,根据所使用的化合物的种类不同,上述的“重量减少”不仅包括构成上述式(46)所表示的化合物的脲撑基(-NHCONH-)的热分解所引起的重量减少,还包括构成该化合物的脲撑基以外的官能团的热分解所引起的重量减少,但考虑到本实施方式的宗旨,优选采用脲撑基的热分解所引起的重量减少。这种情况下,作为判断发生了脲撑基、构成该化合物的脲撑基以外的官能团中哪种发生了热分解的方法,例如使用将来自热重测定装置的排气导入质谱仪并分析该排气中含有的成分的方法。另外,根据所使用的化合物的种类不同,即使发生该脲撑基的热分解,由于热分解生成物的分子量大(在大多情况下,热分解生成物的沸点高),有时也无法以重量减少的形式观测到热分解反应。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将通过差示热分析、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等方法观测到与该热分解反应相伴的吸热的温度作为热分解温度。为了确保更高的精确度,可以使用将差示热分析或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与热重测定装置组合的方法。另外,也可以利用(近)红外分光光度计、拉曼分光光度计等对加热时的该脲键的热分解反应进行观测,对该脲键进行定量,将相对于投料量发生3%的减少的温度作为热分解温度,为了进一步明确,优选将发生5%的减少的温度作为热分解温度。
具有上述式(46)所表示的脲撑基的化合物与碳酸衍生物的反应在加热至具有上述式(46)所表示的脲撑基的化合物的脲撑基的热分解温度以上的状态下进行。“热分解温度”是如上定义的温度,优选为100℃以上350℃以下。在低温时热分解反应速度小、反应效率差,另一方面,在温度过高时,容易发生由热分解反应生成的异氰酸酯基或氨基的改性反应,因而更优选在120℃以上330℃以下实施,进一步优选在140℃以上300℃以下实施。
所使用的碳酸衍生物的量也取决于该碳酸衍生物的种类和反应条件,相对于具有该脲撑基的化合物的脲撑基的数量,碳酸衍生物的数量大多优选为5以下。为了提高反应速度、使反应效率良好,优选碳酸衍生物的量较多,但若使用过于大量的碳酸衍生物,则有时会发生N-烷基化等副反应。因此,相对于具有该脲撑基的化合物的脲撑基的数量,碳酸衍生物的数量优选为3以下、更优选为2以下。
具有该脲撑基的化合物与碳酸衍生物的反应优选在溶剂的存在下进行。作为溶剂,只要是溶解具有该脲撑基的化合物和该碳酸衍生物、并在该反应温度下稳定的化合物就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使用与<工序(1)>的项目中说明过的化合物同样的物质、在<有机羟基化合物>的项目中说明过的醇或芳香族羟基化合物。特别是,从具有该脲撑基的化合物的溶解性高的方面、使由该脲撑基的热分解反应生成的具有氨基的化合物稳定化的效果高的方面考虑,优选使用芳香族羟基化合物。
该工序(d)可以如下实施:在上述工序(1)中由有机伯胺、脲和有机羟基化合物制造N-取代氨基甲酸酯后,使用该工序(1)中得到的反应液中所含有的(在工序(1)中作为副产物生成的)具有脲撑基的化合物来实施该该工序(d);也可以如后述那样与通过有机伯胺、脲和有机羟基化合物的反应制造N-取代氨基甲酸酯同时实施,通过副产物具有脲撑基的化合物与碳酸衍生物的反应来制造N-取代氨基甲酸酯。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将有机伯胺与脲的反应中使用的溶剂或过量使用的有机羟基化合物用作溶剂。
该反应可以利用加压、常压、减压中的任一种条件来实施。另外,该反应优选在氮、氩、氦、氖等惰性气体气氛下实施。
反应装置可以适当组合使用搅拌槽、加压式搅拌槽、减压式搅拌槽、塔型反应器、蒸馏塔、填充塔、薄膜蒸馏器等现有公知的反应器。为了使反应温度恒定,也可以设置公知的冷却装置、加热装置。另外,对材质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使用公知的材质。例如可以使用玻璃制、不锈钢制、碳钢制、Hastelloy制、带玻璃衬层的基材、涂有特氟龙(注册商标)的材料。
从提高反应效率的方面考虑,本实施方式的羰基化合物的制造方法优选在蒸馏塔中进行该工序(d)。
作为蒸馏塔的形式,可以为填充塔也可以为塔板塔,可以根据反应形式和反应条件来选择。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羰基化合物的制造方法优选使用后述的具备供给口A、供给口B和抽出口C的蒸馏塔进行该工序(d)。
蒸馏塔优选除了作为主体的塔部分外,还具备对蒸馏的原料等进行预热使其气化的重沸器、冷却馏出物使其冷凝并回收的冷凝器,更优选具备冷凝器。对蒸馏塔所具备的冷凝器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使用公知的冷凝器。例如,可以适当组合使用多管圆筒型冷凝器、二重管式冷凝器、单管式冷凝器、空冷式冷凝器等现有公知的冷凝器。冷凝器可以位于该蒸馏塔的内部,也可以位于该蒸馏塔的外部,并通过配管与该蒸馏塔连接,可以考虑蒸馏塔和冷凝器的形式、冷凝液的处理方法等而采用各种形态。
对蒸馏塔和冷凝器的材质也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使用公知的材质。例如可以使用玻璃制、不锈钢制、碳钢制、Hastelloy制、带玻璃衬层的基材、涂有特氟龙(注册商标)的材料。SUS304、SUS316、SUS316L等的成本低,可以优选使用。根据需要,可以附带流量计、温度计等计量仪器;重沸器、泵、冷凝器等公知的处理装置,加热可以通过蒸汽、加热器等公知的方法进行,冷却也可以采用自然冷却、冷却水、载冷剂冷却等公知的方法。本实施方式的羰基化合物的制造方法根据需要还可以增加工序。例如,除去生成的氨的工序、将碳酸衍生物溶解到有机羟基化合物中的工序、将有机羟基化合物熔融的工序等,可以增加在该工程师能够预想的范围内的工序或装置。
本实施方式的方法中,如上述式(50)、(52)、(53)所表示的那样,在反应体系内生成可成为低沸点成分的化合物(氨、有机羟基化合物)的情况多,为了使反应有利地进行,一边除去这些低沸点成分一边进行反应也是优选的方法。因此,优选采用利用蒸馏塔(也记为反应蒸馏塔)进行工序(d)的方法。
下面,示出利用反应蒸馏塔由具有脲撑基的化合物制造羰基化合物的方法的例子。
本实施方式中,优选使用的反应蒸馏塔是具备供给口A、供给口B和抽出口C的蒸馏塔。
此处,供给口A优选为用于供给原料成分的供给口,该原料成分为含有具有脲撑基的化合物的原料成分、和/或含有用于制造具有脲撑基的化合物的原料(具有脲撑基的化合物的前体)的原料成分。该具有脲撑基的化合物的前体优选为有机伯胺和脲,还优选为上述式(27)所表示的具有脲基的化合物。
由该供给口A供给的原料成分优选进一步含有有机羟基化合物。
该供给口B优选为用于供给为了与具有该脲键的化合物反应的碳酸衍生物的供给口。优选进一步通过该供给口B将羟基化合物供给至该蒸馏塔。
该抽出口C优选为用于抽出包含羰基化合物的混合物的抽出口,该羰基化合物是通过使具有该脲键的化合物在该脲键的热分解温度以上的加热下与碳酸衍生物反应而生成的。
本实施方式的工序(d)优选的是,由该供给口A供给的原料成分为下述组合(i)~(iii),由该抽出口C回收的混合物包含N-取代氨基甲酸酯和有机羟基化合物。
·组合(i):有机伯胺、脲和有机羟基化合物;
·组合(ii):有机羟基化合物和具有脲基的化合物;
·组合(iii):含有具有脲撑基的化合物的工序(1)的反应液。
上述组合(i)的原料成分可以以有机伯胺、脲和有机羟基化合物的混合物的形式由1个供给口A进行供给,也可以预先形成有机伯胺和有机羟基化合物的混合物以及脲和有机羟基化合物的混合物这两种混合物,由2个以上的供给口A进行供给。
将上述组合(i)的原料成分由供给口A供给至蒸馏塔的情况下,由供给口B供给的碳酸衍生物可以使用上述的脲、碳酸酯、N-无取代氨基甲酸酯、光气中的任一种,优选为选自脲、碳酸酯、N-无取代氨基甲酸酯中的至少1种化合物,若考虑工业实施时的获得容易性和利用工序(2)的冷凝器回收后的再利用的容易性,则优选与上述组合(i)的原料成分所含有的脲相同的脲。另外,该碳酸衍生物优选以与有机羟基化合物的混合物的形式由供给口B进行供给。若考虑利用用工序(2)的冷凝器回收后的再利用的容易性,此时使用的有机羟基化合物优选为与上述组合(i)的原料成分所含有的有机羟基化合物相同种类的有机羟基化合物。
在上述组合(ii)的原料成分中,具有脲基的化合物更优选为由上述的工序(a)、或者包括工序(a)和工序(c)的工序制造的具有脲基的化合物。在上文中也进行了说明,在上述工序(a)中有时也会生成具有脲撑基的化合物,但原料成分中含有该具有脲撑基的化合物没有任何问题。
由供给口A将上述组合(ii)的原料成分供给至蒸馏塔的情况下,由供给口B供给的碳酸衍生物可以使用上述的脲、碳酸酯、N-无取代氨基甲酸酯、光气中的任一种,优选为选自脲、碳酸酯、N-无取代氨基甲酸酯中的至少1种化合物,若考虑工业实施时的获得容易性、利用该蒸馏塔所具备的冷凝器回收后的再利用的容易性,则优选与上述组合(i)的原料成分所含有的脲相同的脲。另外,该碳酸衍生物优选以与有机羟基化合物的混合物的形式由供给口B进行供给。若考虑用工序(2)的冷凝器回收后的再利用的容易性,此时使用的有机羟基化合物优选为与上述组合(i)的原料成分所含有的有机羟基化合物相同种类的有机羟基化合物。
由供给口A将上述组合(iii)的原料成分、即含有具有脲撑基的化合物的工序(1)的反应液供给至蒸馏塔的情况下,由供给口B供给的碳酸衍生物可以使用上述的脲、碳酸酯、N-无取代氨基甲酸酯、光气中的任一种,优选为选自脲、碳酸酯、N-无取代氨基甲酸酯中的至少1种化合物,若考虑工业实施时的获得容易性、利用该蒸馏塔所具备的冷凝器回收后的再利用的容易性,则优选与上述组合(i)的原料成分所含有的脲相同的脲。另外,该碳酸衍生物优选以与有机羟基化合物的混合物的形式由供给口B进行供给。若考虑用工序(2)的冷凝器回收后的再利用的容易性,此时使用的有机羟基化合物优选为与上述组合(i)的原料成分所含有的有机羟基化合物相同种类的有机羟基化合物。
对由供给口A供给含有具有脲撑基的化合物的混合物的情况(即,在工序(1)后实施工序(d)的情况)进行说明。
由供给口A供给至蒸馏塔的具有脲撑基的化合物优选以与溶剂的混合物的形式进行供给。也可以采用将具有脲撑基的化合物熔融而以液体的状态从供给口A供给的方法。但是,在许多情况下,具有脲撑基的化合物的熔点高,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将具有脲撑基的化合物熔融,需要保持高温。如此在高温下保持具有脲撑基的化合物的情况下,有时会发生未预期的副反应。因此,具有脲撑基的化合物优选以与溶剂的混合物的形式供给。作为所使用的溶剂,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以举出己烷、庚烷、辛烷、壬烷、癸烷等链烷烃类;苯、甲苯、二甲苯、乙苯、二异丙基苯、二丁基苯、萘等芳香族烃类;氯苯、二氯苯、溴苯、二溴苯、氯萘、溴萘、硝基苯、硝基萘等带卤素或硝基取代的芳香族化合物类;联苯、取代联苯、二苯甲烷、三联苯、蒽、二苄基甲苯等多环烃化合物类;环己烷、环戊烷、环辛烷、乙基环己烷等脂肪族烃类;环己醇、环戊醇、环辛醇等脂环族醇类;甲基乙基酮、苯乙酮等酮类;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邻苯二甲酸二己酯、邻苯二甲酸二辛酯、邻苯二甲酸苄基丁基酯等酯类;二苯基醚、二苯硫醚等醚类和硫醚类;二甲基亚砜、二苯基亚砜等亚砜类等,可以根据所使用的化合物(具有脲撑基的化合物或碳酸衍生物等)和反应条件来使用。
另外,作为具有该脲撑基的化合物的溶剂,更优选使用上述的有机羟基化合物(醇、芳香族羟基化合物)。令人惊讶的是,这些化合物可起到使具有脲撑基的化合物的脲撑基适度稳定化的效果。该效果的表现在芳香族羟基化合物中多具有更强的倾向。起到这种效果的理由尚不明确,但本发明人推测可能是由于:有机羟基化合物通过氢键配位于该脲键的附近,从而抑制具有脲撑基的化合物彼此接近,抑制具有脲撑基的化合物彼此产生的副反应。
溶剂的用量也因所使用的化合物和反应条件而不同,若考虑所使用的化合物的溶解性,相对于具有脲撑基的化合物的脲撑基的数量,以化学计量比计为1倍以上、更优选为5倍以上。另一方面,若考虑反应器的尺寸,以化学计量比计为500倍以下、更优选为300倍以下。
由供给口B供给至蒸馏塔的碳酸衍生物优选以与溶剂的混合物的形式供给。也可以采用将碳酸衍生物熔融而以液体的状态由供给口B进行供给的方法,在许多情况下,碳酸衍生物的熔点高,而且具有在熔点附近发生热分解反应的倾向,因而为了使碳酸衍生物熔融而保持高温时,有时会因热分解反应而使碳酸衍生物消失。因此,优选使用适当的溶剂将碳酸衍生物制成溶液后供给至反应蒸馏塔。作为所使用的溶剂,没有特别限制,可以同样使用作为上述由供给口A供给具有脲键的化合物时使用的溶剂所例示的物质,其中,优选使用有机羟基化合物。有机羟基化合物不仅在许多情况下对碳酸衍生物的溶解度高,而且令人惊讶的是可起到使碳酸衍生物适度稳定化的效果。该效果的表现在芳香族羟基化合物中多具有更强的倾向。起到这种效果的理由尚不明确,但本发明人推测可能是由于:有机羟基化合物通过氢键配位于碳酸衍生物的羰基的附近,从而抑制碳酸衍生物彼此接近,抑制碳酸衍生物彼此产生的副反应。溶剂的用量也根据所使用的化合物和反应条件而不同,相对于碳酸衍生物,以化学计量比计为1倍以上、更优选为2倍以上。
该蒸馏塔中,具备供给碳酸衍生物的供给口B的高度(在塔板塔的情况下为相同段,在填充塔的情况下为相同理论段)的温度优选为上述式(46)所表示的脲撑基的热分解温度以上,更优选为比上述式(46)所表示的脲撑基的热分解温度高5℃以上的温度,进一步优选比上述式(1)所表示的化合物的脲撑基的热分解温度高10℃以上的温度。通过使具备供给口B的高度、即供给碳酸衍生物的高度的温度为高于该脲撑基的热分解温度的温度,如上所述,推测可以使具有脲撑基的化合物的脲撑基热分解,使生成的具有氨基的化合物与碳酸衍生物反应。如上所述,对本反应来说,使碳酸衍生物共存于脲撑基发生热分解的体系很重要,在反应蒸馏塔中使具备供给口B的高度的温度预先为高于脲撑基的热分解温度的温度并由供给口B供给碳酸衍生物的方法是用于满足这种条件的方法之一。
蒸馏塔中的反应压力因反应体系的组成、温度、氨的去除方法、反应装置等而有所不同,可以为减压、常压、加压,通常优选为0.01kPa~10MPa(绝对压力)的范围。考虑到工业上的实施的容易性时,优选减压、常压,并优选0.01kPa~100kPa(绝对压力)、更优选0.03kPa~80kPa、进一步优选0.05kPa~50kPa的范围。
在蒸馏塔中的反应中,例如为了提高反应速度,可以使用催化剂。作为这样的催化剂,例如优选使用锂、钠、钾、钙、钡的甲醇盐;锂、钠、钾、钙、钡的乙醇盐;锂、钠、钾、钙、钡的丁醇盐等碱性催化剂;稀土类元素、单质锑、铋和这些元素的氧化物、硫化物和盐类;单质硼和硼化合物、周期表的铜族、锌族、铝族、碳族、钛族的金属和这些金属的金属氧化物和硫化物;周期表中除碳外的碳族、钛族、钒族、铬族元素的碳化物和氮化物。若添加催化剂,则许多情况下需要除去该催化剂,因而优选不添加催化剂来进行。在使用催化剂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反应后除去催化剂。除去的方法可以使用公知的方法,优选使用膜分离、蒸馏分离、晶析等方法。
蒸馏塔中的反应时间(连续反应的情况下的停留时间)因反应体系的组成、反应温度、反应装置、反应压力等而有所不同,但通常为0.01~100小时。反应时间还可以由目的化合物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生成量来决定。例如,对反应液进行采样,可以在确认到作为目的的N-取代氨基甲酸酯为所期望的收率、例如90%以上后停止反应。另外,仅由一处供给口B供给碳酸衍生物并使其反应,目标化合物的收率无法达到充分的水平时,也可以采用下述方法:在该反应蒸馏塔的多处设置供给口B,在该反应蒸馏塔的多处发生具有脲键的化合物的脲键的热分解反应及生成的氨基与碳酸衍生物的反应。
如上述式(52)、(56)所示的那样,在使用N-无取代氨基甲酸酯和/或脲作为碳酸衍生物的情况下,生成氨。该氨多与目标化合物反应而降低目标化合物的收率,因而优选迅速地去除到体系外,从而极力地使其不停留在反应蒸馏塔内。如上所述,示出了优选的压力范围,但从这种方面考虑,也优选减压、常压。
为了提高氨的蒸馏效率,优选在溶剂的沸腾下进行该反应,还可以采用下述方法:将惰性气体导入该反应蒸馏塔中,将反应下逐步生成的氨以气态与惰性气体一起带走,由此将其从反应体系分离。作为惰性气体,例如可以单独或混合使用氮、氦、氩、二氧化碳、甲烷、乙烷、丙烷等。
作为在吸附分离的方法中使用的吸附剂,例如可以举出二氧化硅、氧化铝、各种沸石类、硅藻土类等在实施该反应的温度条件下能够使用的吸附剂。这些将氨去除到体系外的方法可以单独实施,也可以将两种以上的方法组合实施。
对于每一个蒸馏塔,可以具备至少1个供给口A,也可以具备2个以上的供给口A。
具备供给口A的位置为比该蒸馏塔的最下段高1段以上的段(在填充塔的情况下,为高出理论段1段以上的段),优选为比最下段高3段以上的段(在填充塔的情况下,为高出理论段3段以上的段),更优选为比最下段高5段以上的段(在填充塔的情况下,为高出理论段5段以上的段)。
对于每一个蒸馏塔,具备至少1个供给口B即可。也可以具备2个以上的供给口B,由2个以上的供给口B供给碳酸衍生物。优选由该2个以上的供给口B将碳酸衍生物与有机羟基化合物的混合物供给至该蒸馏塔。
在蒸馏塔中,至少1个供给口B为与具备供给口A的位置相同的高度,或者为低于供给口A的位置(在塔板塔中为与具备供给口A的段相同的段,或者为比具备供给口A的段更低的段,在填充塔中为与具备供给口A的段相同的理论段,或者为比具备供给口A的段更低的理论段)。优选为比供给口A低1段以上的段(在填充塔的情况下,低理论段1段以上的段),优选为比供给口A低3段以上的段(在填充塔的情况下,低理论段3段以上的段),更优选为比供给口A低5段以上的段(在填充塔的情况下,低理论段5段以上的段)。
具备抽出口C的位置为与具备供给口B的位置相同的高度,或者为低于供给口B的位置(在塔板塔中为与具备供给口B的段相同的段,或者为比具备供给口B的段更低的段,在填充塔中为与具备供给口B的段相同的理论段,或者为比具备供给口B的段更低的理论段)。优选为比供给口B低1段以上的段(在填充塔的情况下,低理论段1段以上的段),优选为比供给口B低3段以上的段(在填充塔的情况下,低理论段3段以上的段),更优选为比供给口B低5段以上的段(在填充塔的情况下,低理论段5段以上的段)。
在组合(i)、(ii)的情况下,也可以利用与上述相同的方法实施。
(工序(e):酯交换工序)
经以上的方法(工序(A)和/或工序(a)和工序(b))制造的N-取代氨基甲酸酯适合用于利用了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热分解的异氰酸酯的制造,但是,该异氰酸酯的制造中更优选使用的N-取代氨基甲酸酯是氨基甲酸酯基为来自芳香族羟基化合物的基团的N-取代氨基甲酸酯。此处,为了进行说明,将氨基甲酸酯基为来自芳香族羟基化合物的基团的N-取代氨基甲酸酯称为“N-取代芳香族氨基甲酸酯”,将氨基甲酸酯基为来自醇的基团的N-取代氨基甲酸酯称为“N-取代脂肪族氨基甲酸酯”。这是因为,与N-取代脂肪族氨基甲酸酯相比,N-取代芳香族氨基甲酸酯更容易发生热分解反应,容易分解成对应的异氰酸酯和芳香族羟基化合物的趋势大。
根据所使用的有机羟基化合物的种类,由上述的制造方法得到的N-取代氨基甲酸酯可以制造N-取代芳香族氨基甲酸酯,也可以制造N-取代脂肪族氨基甲酸酯,通过上述的制造方法得到了N-取代脂肪族氨基甲酸酯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下述工序(e)将其转化为容易热分解的N-取代芳香族氨基甲酸酯后,用于异氰酸酯的反应。此外,该工序是对N-取代脂肪族氨基甲酸酯的酯基进行变换的工序,所以本实施方式中也称作“酯交换工序”。
工序(e):使N-取代脂肪族氨基甲酸酯与芳香族羟基化合物反应,制造具有来自该芳香族羟基化合物的酯基的N-取代芳香族氨基甲酸酯的工序。
需要说明的是,在该工序(e)中,生成来自N-取代脂肪族氨基甲酸酯的醇。下面对该工序(e)进行说明。
该工序(e)可以参考公知的方法(例如参照WO2008/059953),根据使用的化合物等实施各种方法。
工序(e)的反应条件因进行反应的化合物的不同而不同,但所用的芳香族羟基化合物相对于构成原料N-取代脂肪族氨基甲酸酯的酯基的化学计量比在2~1000倍的范围。为了快速完成反应,该芳香族羟基化合物优选相对于构成原料N-取代脂肪族氨基甲酸酯的酯基过量,考虑到反应器的尺寸,优选在2~100倍的范围,进一步优选在5~50倍的范围。
反应温度通常在100℃~300℃的范围,为了提高反应速度,优选高温,但是,另一方面,温度高则有时容易产生副反应,所以优选为150℃~250℃的范围。为了使反应温度恒定,可以在上述反应器设置公知的冷却装置、加热装置。另外,反应压力因所使用的化合物的种类、反应温度的不同而不同,可以是减压、常压、加压中的任意一种,通常在20~1×106Pa的范围进行。对反应时间(连续法的情况下是停留时间)没有特别限制,通常为0.001~100小时、优选为0.01~50小时、更优选为0.1~30小时。另外,还可以采集反应液,利用例如液相色谱仪确认到目的N-取代芳香族氨基甲酸酯达到所需生成量后结束反应。
该工序(e)中,不一定必须使用催化剂,但为降低反应温度或尽快结束反应,使用催化剂也没有任何问题。催化剂相对于N-取代脂肪族氨基甲酸酯的重量使用0.01~30重量%、更优选0.5~20重量%。作为催化剂,例如可以举出路易斯酸和生成路易斯酸的过渡金属化合物、有机锡化合物、铜族金属、锌、铁族金属的化合物;具体地说,可以举出AlX3、TiX3、TiX4、VOX3、VX5、ZnX2、FeX3、SnX4(此处,X为卤素、乙酰氧基、烷氧基、芳氧基)所表示的路易斯酸和生成路易斯酸的过渡金属化合物;(CH3)3SnOCOCH3、(C2H5)SnOCOC6H5、Bu3SnOCOCH3、Ph3SnOCOCH3、Bu2Sn(OCOCH3)2、Bu2Sn(OCOC11H23)2、Ph3SnOCH3、(C2H5)3SnOPh、Bu2Sn(OCH3)2、Bu2Sn(OC2H5)2、Bu2Sn(OPh)2、Ph2Sn(CH3)2、(C2H5)3SnOH、PhSnOH、Bu2SnO、(C8H17)2SnO、Bu2SnCl2、BuSnO(OH)等所表示的有机锡化合物;CuCl、CuCl2、CuBr、CuBr2、CuI、CuI2、Cu(OAc)2、Cu(acac)2、烯属酸铜、Bu2Cu、(CH3O)2Cu、AgNO3、AgBr、苦味酸银、AgC6H6ClO4等铜族金属化合物;Zn(acac)2等锌的化合物;Fe(C10H8)(CO)5、Fe(CO)5、Fe(C4H6)(CO)3、Co(三甲苯)2(PEt2Ph2)、CoC5F5(CO)7、二茂铁等铁族金属化合物等(Bu表示丁基、Ph表示苯基、acac表示乙酰丙酮螯合物配位体)。1,4-二氮杂双环[2,2,2]辛烷、三乙二胺、三乙胺等胺类适于使用,其中可以举出二月桂酸二丁基锡、辛酸铅、辛酸锡等有机金属催化剂。这些化合物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使用2种以上的混合物。
本实施方式中,不必一定使用反应溶剂,但为了使反应操作容易等,可以使用适当的惰性溶剂作为反应溶剂,例如己烷(各异构体)、庚烷(各异构体)、辛烷(各异构体)、壬烷(各异构体)、癸烷(各异构体)等链烷烃类;苯、甲苯、二甲苯(各异构体)、乙苯、二异丙基苯(各异构体)、二丁基苯(各异构体)、萘等芳香族烃和烷基取代芳香族烃类;氯苯、二氯苯(各异构体)、溴苯、二溴苯(各异构体)、氯萘、溴萘、硝基苯、硝基萘等带卤素或硝基取代的芳香族化合物类;联苯、取代联苯、二苯甲烷、三联苯、蒽、二苄基甲苯(各异构体)等多环烃化合物类;环己烷、环戊烷、环辛烷、乙基环己烷等脂肪族烃类;甲基乙基酮、苯乙酮等酮类;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邻苯二甲酸二己酯、邻苯二甲酸二辛酯、邻苯二甲酸苄基丁基酯等酯类;二苯基醚、二苯硫醚等醚和硫醚类;二甲基亚砜、二苯基亚砜等亚砜类;硅油等,这些溶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使用2种以上的混合物。
本实施方式中的酯交换反应是平衡反应。因此,为了有效地进行酯交换,优选在进行反应的同时将作为生成物的醇(来自原料的N-取代脂肪族氨基甲酸酯的醇)排除到反应体系外。因而,按照用于酯交换的芳香族羟基化合物的标准沸点高于来自原料N-取代脂肪族氨基甲酸酯的醇的标准沸点的方式来选择芳香族羟基化合物时,在反应体系中,标准沸点最低的化合物是来自原料N-取代脂肪族氨基甲酸酯的醇,能够容易地从反应体系除去生成物。
另外,为了有效地进行酯交换,优选以连续法进行酯交换。即,将原料N-取代脂肪族氨基甲酸酯和芳香族羟基化合物向反应器连续供给进行酯交换,并将生成的来自原料N-取代脂肪族氨基甲酸酯的醇以气体成分的形式从反应器取出,将含有生成的N-取代脂肪族氨基甲酸酯和芳香族羟基化合物的反应液从反应器底部连续取出。
只要对起始物质、反应物质没有不良影响,进行酯交换的反应器和管线的材质可以使用公知的任意材质,SUS304、SUS316、SUS316L等的成本低,可以优选使用。对于反应器的形式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使用公知的槽状反应器、塔状反应器。例如可以采用使用包括搅拌槽、多段搅拌槽、蒸馏塔、多段蒸馏塔、多管式反应器、连续多段蒸馏塔、填充塔、薄膜蒸发器、内部具有支持体的反应器、强制循环反应器、落膜蒸发器、落滴蒸发器、细流相反应器、气泡塔中的任意一种的反应器的方式以及这些组合的方式等公知的各种的方法。从使平衡有效偏向生成系侧的方面考虑,优选使用薄膜蒸发器、塔状反应器的方法,另外,优选使生成的来自原料N-取代脂肪族氨基甲酸酯的醇迅速移动到气相的气-液接触面积大的结构。
多段蒸馏塔是蒸馏的理论塔板数为2段以上的具有多段的蒸馏塔,只要能连续蒸馏,可以是任意的。作为这样的多段蒸馏塔,可以使用通常作为多段蒸馏塔使用的任意形式,例如使用了泡罩塔盘、多孔板盘、阀盘、向流盘等塔盘的塔板塔方式的多段蒸馏塔;填充有拉西环、莱辛环、鲍尔环、弧鞍填料、矩鞍形填料、狄克逊填料、麦克马洪填料、亥里-派克填料、苏采尔填料、板波纹填料等各种填充物的填充塔方式多段蒸馏塔等。填充塔可以使用任意的在塔内填充有上述的公知的填充剂的填充塔。另外,优选使用同时具有塔板部分和填充物的充填的部分的塔板-填充混合塔方式的多段蒸馏塔。
将惰性气体和/或液态的惰性溶剂从该反应器下方进行供给的管线可以另外安装,含有目的N-取代芳香族氨基甲酸酯和芳香族羟基化合物的混合液含有原料N-取代脂肪族氨基甲酸酯的情况下,可以安装将该混合液的一部分或全部再次循环到该反应器中的管线。此外,使用上述的惰性溶剂的情况下,该惰性溶剂可以是气态和/或液态。
从反应器抽出的含有来自原料N-取代脂肪族氨基甲酸酯的醇的气体成分优选使用蒸馏塔等公知的方法进行提纯,作为工序(A)和/或工序(a)和/或工序(b)和/或工序(c)的醇进行再利用。
<工序(2):气相成分的冷凝工序>
工序(2)是下述冷凝工序:利用进行氨基甲酸酯化工序的反应器所具备的冷凝器,对工序(1)中回收的含有脲和/或具有来自脲的羰基的化合物、有机羟基化合物和氨的气相成分(第1气相成分)进行冷凝。
对该冷凝器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使用公知的冷凝器。例如可以适当组合使用多管圆筒型冷凝器、二重管式冷凝器、单管式冷凝器、空冷式冷凝器等现有公知的冷凝器。冷凝器可以位于该反应器的内部,也可以位于该反应器的外部,并通过配管与该反应器连接,考虑反应器和冷凝器的形式、冷凝液的处理方法等采用各种形态。
对反应器和冷凝器的材质也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使用公知的材质。例如可以使用玻璃制、不锈钢制、碳钢制、Hastelloy制、带玻璃衬层的基材、涂有特氟龙(注册商标)的材料。SUS304、SUS316、SUS316L等的成本低,可以优选使用。根据需要,可以附带流量计、温度计等计量仪器;重沸器、泵、冷凝器等公知的处理装置,加热可以通过蒸汽、加热器等公知的方法进行,冷却也可以采用自然冷却、冷却水、载冷剂冷却等公知的方法。根据需要,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增加在该工程师能够预想的范围内的工序或装置。
本实施方式的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制造方法为利用具备冷凝器的反应器使有机伯胺、脲和有机羟基化合物反应来制造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方法,在该反应中,生成含有脲和/或具有来自脲的羰基的化合物、有机羟基化合物、和在反应中作为副产物生成的氨的气相成分。工序(2)中,将该气相成分导入进行氨基甲酸酯化工序(工序(1))的反应器中具备的冷凝器中,将该有机羟基化合物的一部分或全部与脲和/或具有来自脲的羰基的化合物的一部分或全部冷凝。此时,该待冷凝的有机羟基化合物相对于该待冷凝的具有来自脲的羰基的化合物的化学计量比为1以上,通过冷凝器以气体形式回收的氨所含有的、具有来自脲的羰基的化合物中所含有的羰基(-C(=O)-)的数量与氨分子的数量之比优选为1以下。
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被冷凝器冷凝的成分举出的“具有来自脲的羰基的化合物”包括:在有机伯胺、脲和有机羟基化合物的反应中使用的具有来自脲的羰基的化合物,其是用作原料的脲本身(未反应物和/或相对于有机伯胺过量使用的情况下的过量部分);脲和有机羟基化合物反应产生的化合物;脲反应产生的化合物。对于具有来自脲的羰基的化合物,难以全部鉴定,但作为具体的化合物,可以举出作为原料使用的脲、N-无取代氨基甲酸酯、副产物异氰酸、缩二脲、异氰脲酸酯、脲的多聚物等脲化合物、氨基甲酸酯基为来自有机羟基化合物的基团的N-无取代氨基甲酸酯、酯基为来自有机羟基化合物的基团的碳酸酯等。具有来自脲的羰基的化合物可通过利用红外分光法、近红外分光法、拉曼分光法、紫外分光法等方法对该化合物所含有的羰基进行检测的方法进行定量,也可通过利用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NMR等方法对生成的化合物进行具体分析的方法进行定量。这些具有来自脲的羰基的化合物大多熔点高,具有容易析出的倾向。上述的这些具有来自脲的羰基的化合物之中,特别是脲,由于其生成量(检出量)多,熔点为135℃,所以最需要注意。
该冷凝操作中,通过使待冷凝的有机羟基化合物相对于该待冷凝的具有来自脲的羰基的化合物的化学计量比为1以上,能够在冷凝器将这些混合物制成均匀的液体混合物。因此,不仅该混合物的处理变得容易,而且能够避免发生固体成分在该冷凝器的附着、蓄积等问题。另外,如后所述,对于使从该冷凝器回收的氨所含有的具有来自脲的羰基的化合物为特定量以下也是有效的。待冷凝的有机羟基化合物相对于该待冷凝的具有来自脲的羰基的化合物的量更优选的化学计量比为2以上,进一步优选的化学计量比为3以上。为了使待冷凝的有机羟基化合物相对于该待冷凝的具有来自脲的羰基的化合物的量在上述的范围,该冷凝器优选保持在低于该有机羟基化合物的标准沸点90℃以上且该有机羟基化合物不发生固化的温度。
上述的通过该冷凝器冷凝的有机羟基化合物和具有来自脲体的羰基的化合物的混合物可以在反应器的内部循环,在有机伯胺、脲和有机羟基化合物的反应中再利用,也可以回收该混合物,将羟基组合物和/或具有来自脲的羰基的化合物在有机伯胺、脲和有机羟基化合物的反应中再利用,还可以在制造N-无取代氨基甲酸酯的工序(指上述的工序(c))中再利用。
冷凝成分的再利用时,有机羟基化合物和具有来自脲的羰基的化合物所含有的氨量优选在5000ppm以下。含有多于5000ppm的氨时,虽然也能在有机伯胺、脲和有机羟基化合物的反应中再利用,但如上所述,该有机伯胺、脲和有机羟基化合物的反应是平衡反应,为了有效地进行该反应,需要将作为生成物的氨去除到体系外。再利用的有机羟基化合物和具有来自脲的羰基的化合物所含有的氨过多时,该反应中氨的抽出量增多,导入的氨量超过每单位时间能抽出的氨量(取决于该尿烷制造反应器的能力、反应条件等),则不能将反应液中的氨浓度降低到优选的范围(上述的范围),有时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收率会降低。因此,优选在该反应再利用的有机羟基化合物和具有来自脲的羰基的化合物所含有的氨量少,但将该氨量减少到极限需要很多劳力。从这样的观点考虑,有机羟基化合物和具有来自脲的羰基的化合物所含有的氨量更优选为3000pp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00ppm以下。
如上所述,有时作为具有来自碳酸衍生物的羰基的化合物会回收各种化合物,但是有机羟基化合物和具有来自脲的羰基的化合物的混合物中即使含有这些化合物,对于该冷凝成分的再利用也没有影响。
<工序(3):利用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热分解反应的异氰酸酯的制造工序>
工序(3)是对N-取代氨基甲酸酯进行热分解反应而制造异氰酸酯的工序。在制造异氰酸酯后,将包含异氰酸酯和有机羟基化合物的低沸点成分分离,则残留后述的残留液(第1残留液)。
如上所述,在N-取代氨基甲酸酯之中,N-取代芳香族氨基甲酸酯可以设定成比N-取代脂肪族氨基甲酸酯的热分解温度更低,因此,在工序(3)中优选使用N-取代芳香族氨基甲酸酯。
进行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热分解的反应温度通常在100℃~300℃的范围,为了提高反应速度,优选高温,但是,另一方面,温度高则有时会因N-取代氨基甲酸酯和/或生成物异氰酸酯而引起上述的副反应,所以优选为150℃~250℃的范围。为了使反应温度恒定,可以在上述反应器设置公知的冷却装置、加热装置。另外,反应压力因所使用的化合物的种类、反应温度的不同而不同,可以是减压、常压、加压中的任一种,通常在20~1×106Pa的范围进行。对反应时间(连续法的情况下是停留时间)没有特别限制,通常为0.001~100小时、优选为0.005~50小时、更优选为0.01~10小时。
本实施方式中,不一定必须使用催化剂,但为降低反应温度或尽快结束反应,使用催化剂也没有任何问题。催化剂相对于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重量使用0.01~30重量%、更优选0.5~20重量%。作为催化剂,例如可以举出路易斯酸和生成路易斯酸的过渡金属化合物、有机锡化合物、铜族金属、锌、铁族金属的化合物;具体地说,可以举出AlX3、TiX3、TiX4、VOX3、VX5、ZnX2、FeX3、SnX4(此处,X为卤素、乙酰氧基、烷氧基、芳氧基)所表示的路易斯酸和生成路易斯酸的过渡金属化合物;(CH3)3SnOCOCH3、(C2H5)SnOCOC6H5、Bu3SnOCOCH3、Ph3SnOCOCH3、Bu2Sn(OCOCH3)2、Bu2Sn(OCOC11H23)2、Ph3SnOCH3、(C2H5)3SnOPh、Bu2Sn(OCH3)2、Bu2Sn(OC2H5)2、Bu2Sn(OPh)2、Ph2Sn(CH3)2、(C2H5)3SnOH、PhSnOH、Bu2SnO、(C8H17)2SnO、Bu2SnCl2、BuSnO(OH)等所表示的有机锡化合物;CuCl、CuCl2、CuBr、CuBr2、CuI、CuI2、Cu(OAc)2、Cu(acac)2、烯属酸铜、Bu2Cu、(CH3O)2Cu、AgNO3、AgBr、苦味酸银、AgC6H6ClO4等铜族金属的化合物;Zn(acac)2等锌的化合物;Fe(C10H8)(CO)5、Fe(CO)5、Fe(C4H6)(CO)3、Co(三甲苯)2(PEt2Ph2)、CoC5F5(CO)7、二茂铁等铁族金属的化合物等(Bu表示丁基、Ph表示苯基、acac表示乙酰丙酮螯合物配位体)。1,4-二氮杂双环[2,2,2]辛烷、三乙二胺、三乙胺等胺类适于使用,其中可以举出二月桂酸二丁基锡、辛酸铅、辛酸锡等有机金属催化剂。这些化合物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使用2种以上的混合物。
另外,制造该N-取代氨基甲酸酯时,在任一工序使用了催化剂的情况下,有时该催化剂残渣等会被供给到该热分解工序,而即使存在这种催化剂残渣等,大多情况下也是没有影响的。
工序(3)中,除了芳香族羟基化合物以外不必一定使用反应溶剂,但为了使反应操作容易等,可以使用适当的惰性溶剂作为反应溶剂,例如己烷(各异构体)、庚烷(各异构体)、辛烷(各异构体)、壬烷(各异构体)、癸烷(各异构体)等链烷烃类;苯、甲苯、二甲苯(各异构体)、乙苯、二异丙基苯(各异构体)、二丁基苯(各异构体)、萘等芳香族烃和烷基取代芳香族烃类;氯苯、二氯苯(各异构体)、溴苯、二溴苯(各异构体)、氯萘、溴萘、硝基苯、硝基萘等带卤素或硝基取代的芳香族化合物类;联苯、取代联苯、二苯甲烷、三联苯、蒽、二苄基甲苯(各异构体)等多环烃化合物类;环己烷、环戊烷、环辛烷、乙基环己烷等脂肪族烃类;甲基乙基酮、苯乙酮等酮类;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邻苯二甲酸二己酯、邻苯二甲酸二辛酯、邻苯二甲酸苄基丁基酯等酯类;二苯基醚、二苯硫醚等醚和硫醚类;二甲基亚砜、二苯基亚砜等亚砜类;硅油等,这些溶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使用2种以上的混合物。
N-取代氨基甲酸酯长时间保持在高温下时,有时会发生例如由2分子的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脱碳酸酯反应生成含有脲撑基的化合物的反应、与由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热分解生成的异氰酸酯基发生反应而生成脲基甲酸酯基的反应等副反应。因此,优选该N-取代氨基甲酸酯和该异氰酸酯保持在高温下的时间尽可能短。因此,该热分解反应优选以连续法进行。连续法是指将含有该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混合物向反应器连续供给,进行热分解反应,将生成的异氰酸酯和有机羟基化合物从该热分解反应器中连续抽出的方法。该连续法中,由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热分解反应生成的低沸点成分优选以气相成分形式从该热分解反应器的上部回收,剩下的以液相成分形式从该热分解反应器的底部回收。也可以将热分解反应器中存在的全部化合物以气相成分形式回收,但通过使该热分解反应器中存在液相成分,能够将由N-取代氨基甲酸酯和/或异氰酸酯引起的副反应所生成的聚合物状化合物溶解,具有防止该聚合物状化合物向该热分解反应器附着、蓄积的效果。通过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热分解反应,生成异氰酸酯和有机羟基化合物,这些化合物之中,至少一方的化合物以气相成分形式回收。哪种化合物以气相成分形式回收取决于热分解反应条件等。
此处,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术语“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热分解反应所生成的低沸点成分”相当于该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热分解反应所生成的芳香族羟基化合物和/或异氰酸酯,特别是指在实施该热分解反应的条件下能够以气体形式存在的化合物。
例如,可以采用将由热分解反应生成的异氰酸酯和有机羟基化合物以气相成分形式回收,并将含有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液相成分回收的方法。该方法中,可以在热分解反应器分别回收异氰酸酯和有机羟基化合物。含有回收到的异氰酸酯的气相成分优选以气相向用于对该异氰酸酯进行提纯分离的蒸馏装置供给。还可以将含有回收到的异氰酸酯的气相成分用冷凝器等制成液相后,向蒸馏装置供给,但装置繁杂,大多情况下使用的能源多,所以不是优选的。该液相成分含有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情况下,优选将该液相成分的一部分或全部供给到该热分解反应器的上部,并对该N-取代氨基甲酸酯再次进行热分解反应。例如该热分解反应器是蒸馏塔的情况下,此处所称热分解反应器的上部是指理论塔板数高于塔底2段以上的段,该热分解反应器是薄膜蒸馏器的情况下,此处所称热分解反应器的上部是指高于被加热的传热面部分的部分。将该液相成分的一部分或全部向热分解反应器的上部供给时,优选在输送时将该液相成分保持在50℃~180℃,更优选保持在70℃~170℃,进一步优选保持在100℃~150℃。
另外,例如可以采用将由热分解反应生成的异氰酸酯和有机羟基化合物之中的有机羟基化合物以气相成分形式回收,并将含有该异氰酸酯的混合物以液相成分的形式从该热分解反应器的底部回收的方法。该情况下,将该液相成分供给至蒸馏装置,回收异氰酸酯。该液相成分中含有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情况下,优选将含有该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混合物的一部分或全部向该热分解反应器的上部供给,再次对该N-取代氨基甲酸酯进行热分解反应。将该液相成分的一部分或全部向热分解反应器的上部供给时,输送时优选将该液相成分保持在50℃~180℃,更优选保持在70℃~170℃,进一步优选保持在100℃~150℃。
如上所述,该热分解反应中,优选由该热分解反应器的底部回收液相成分。这是因为,通过使该热分解反应器中存在液相成分,能够将上述那样的、由N-取代氨基甲酸酯和/或异氰酸酯引起的副反应所生成的聚合物状副产物溶解,并以液相成分形式从热分解反应器排出,由此具有降低该聚合物状化合物向该热分解反应器附着、蓄积的效果。
液相成分含有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情况下,可以将该液相成分的一部分或全部向该热分解反应器的上部供给,再次对该N-取代氨基甲酸酯进行热分解反应。重复该工序时,有时聚合物状副产物会在液相成分中蓄积。这种情况下,可以将该液相成分的一部分或全部从反应体系除去,减少聚合物状副产物的蓄积或者将其保持在一定的浓度。从反应体系除去的液相成分大多情况下含有有机羟基化合物,因此可以利用蒸馏等方法从该液相成分中回收有机羟基化合物,并用于工序(1)。另外,也可以将该液相成分再利用于工序(1)中。
对该热分解反应器的形式没有特别限制,但为了有效回收气相成分,优选使用公知的蒸馏装置。例如使用包括蒸馏塔、多段蒸馏塔、多管式反应器、连续多段蒸馏塔、填充塔、薄膜蒸发器、在内部具有支持体的反应器、强制循环反应器、落膜蒸发器、落滴蒸发器中的任意一个的反应器的方式和这些的组合方式等公知的各种方法。从尽快将低沸点成分从反应体系除去的方面考虑,优选的方法是使用管状反应器,更优选管状薄膜蒸发器、管状流下膜蒸发器等反应器的方法,并且优选能够使生成的低沸点成分迅速向气相移动的气-液接触面积大的结构。
热分解反应器和管线的材质可以使用对该N-取代氨基甲酸酯或作为生成物的有机羟基化合物、异氰酸酯等没有不良影响的任意的公知材质,SUS304、SUS316、SUS316L等的成本低,可以优选使用。
根据反应条件、回收该异氰酸酯的条件、反应装置等的不同,所回收的异氰酸酯有时含有有机羟基化合物等。这种情况下,可以进一步进行蒸馏等操作来得到所期望的纯度的异氰酸酯。
一般来说,有机羟基化合物与异氰酸酯的反应性高,在将两者蒸馏分离时,根据反应的不同,生成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情况多。因此,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下述方法:利用多段蒸馏塔进行该蒸馏分离,将含有该有机羟基化合物和异氰酸酯的混合物供给至形成于该蒸馏塔内部的惰性部位。
<工序(f):预备浓缩工序>
在工序(3)中对N-取代氨基甲酸酯进行热分解反应来制造异氰酸酯,但异氰酸酯与活性氢(例如醇的羟基、芳香族羟基化合物的羟基)的反应性高,处于下述式(60)所表示的平衡状态。
(式中,R、R’表示有机基团。)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式(60)中示出了单官能的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热分解反应,但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容易理解的是,多官能的N-取代氨基甲酸酯也进行同样的反应。
上述工序(1)中得到的含有N-取代氨基甲酸酯和有机羟基化合物的反应液直接用作工序(3)的原料的情况下,由于工序(1)中存在过量使用的有机羟基化合物,因此上述式(60)所表示的平衡偏向左侧,具有热分解反应难以进行的倾向。因此,优选将该反应液中的有机羟基化合物分离。但是,有机羟基化合物还具有将N-取代氨基甲酸酯以溶液状态保持、是使输送等处理变得容易的溶剂的另一方面,因此根据该反应液的组成的不同,不能说分离全部有机羟基化合物一定是优选的。
从上述方面出发,优选从工序(1)中得到的反应液中将有机羟基化合物适度分离而用于工序(3)中。
工序(f)中,进行有机羟基化合物的分离的温度还取决于所使用的反应液的组成,优选为100℃~300℃的范围,压力优选为减压,在20~1×106Pa的范围进行。在过高的温度时,会发生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热分解反应,因而不优选,如上所述在有机羟基化合物大量过量存在的体系中,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热分解反应难以进行,因此也可以设为某种程度的高温条件。但是,需要考虑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改性反应,在温度过高的状态下长时间保持是不优选的。因此,需要将有机羟基化合物在短时间蒸馏除去。
作为此时的有机羟基化合物的分离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可以采用公知的方法,例如可以进行蒸馏法、基于膜分离、吸附分离的方法等。其中优选为蒸馏法。
进行蒸馏法的装置可以使用公知的装置,可以使用槽型和/或塔型的反应器的任一种,例如使用包括蒸馏塔、多段蒸馏塔、连续多段蒸馏塔、填充塔、薄膜蒸发器、落膜蒸发器、落滴蒸发器中的任意一个的蒸馏器的方式和这些的组合方式等公知的各种方法。从尽快除去有机羟基化合物的方面考虑,优选的方法是使用管状蒸馏器、更优选管状薄膜蒸发器、管状流下膜蒸发器等反应器的方法,并且优选能够使气化的有机羟基化合物迅速向气相移动的气-液接触面积大的结构。
只要不对反应液所含有的N-取代氨基甲酸酯和有机羟基化合物等造成不良影响,则蒸馏器和管线的材质可以为公知的任意材质,例如可以使用玻璃制、不锈钢制、碳钢制、Hastelloy制、带玻璃衬层的基材、涂有特氟龙(注册商标)的材料。SUS304、SUS316、SUS316L等的成本低,可以优选使用。根据需要,可以附带流量计、温度计等计量仪器;重沸器、泵、冷凝器等公知的处理装置,加热可以为蒸汽、加热器等公知的方法,冷却也可以采用自然冷却、冷却水、载冷剂冷却等公知的方法。根据需要还可以增加工序。另外,优选实施下述方式:具备热交换器,将该预备浓缩工序中得到的有机羟基化合物的蒸气导入该热交换器中,进行与热介质、水(水蒸气)的热交换反应,进行热的回收和利用。
<工序(4):氨吸收工序>
工序(4)是使工序(2)中由冷凝器以气相成分形式回收的、以氨为主要成分的气相成分(第2气相成分)吸收至吸收水中,生成气体吸收水的工序。
此处所说的以氨为主要成分的气相成分是在工序(2)的项目中示出的、利用进行氨基甲酸酯化工序的反应器所具备的冷凝器对包含脲和/或具有来自脲的羰基的化合物、有机羟基化合物、氨的气相成分进行冷凝后所回收的气相成分,优选为以气体形式回收的氨中含有的具有来自脲的羰基的化合物所含有的羰基(-C(=O)-)的数量与氨分子的数量之比为1以下的气相成分。该气相成分所含有的化合物是上述<工序(2)>的项目中所述的化合物。
需要说明的是,工序(4)中吸收至吸收水中的气相成分可以包含上述工序(a)、工序(c)中生成的氨。
气体吸收水的生成通过使水与上述以氨为主要成分的气相成分接触来实施。
作为水,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以使用纯水、离子交换水等任意的水。在后述的工序(5)中,也可以使用由气体吸收水中分离氨后得到的水的一部分或全部。另外,如后所述,该水也可以含有氨。该水也可以含有因本实施方式的异氰酸酯的制造方法所引起的副反应产物及所使用的原料本身等。即,“吸收水”可以为纯水,也可以为溶解了某些物质的水溶液。
例如,在气相成分中含有因用作原料的脲的热分解而生成的二氧化碳时,根据条件的不同,在该工序(4)中二氧化碳被吸收至水中。将这种气体吸收水输送至后述的工序(5),将氨分离后,液相成分中有时包含来自二氧化碳的碳酸盐,可以将该水作为工序(4)的水进行使用。该情况下,碳酸盐为包含碳酸根离子(CO3 2-)的化合物,没有特别限制,认为以无机碳酸盐、有机碳酸盐等形式存在。作为无机碳酸盐,例如可以举出碱金属的碳酸盐(例如碳酸锂、碳酸钠、碳酸钾)、碱土类金属的碳酸盐(例如碳酸镁、碳酸钙)、过渡金属的碳酸盐(例如碳酸铜、碳酸铁、碳酸银)。作为有机碳酸盐,例如可以举出烷醇胺盐等胺盐。作为烷醇胺盐,例如可以举出单乙醇胺的碳酸盐、二乙醇胺的碳酸盐、三乙醇胺的碳酸盐、N-甲基乙醇胺的碳酸盐、N-甲基二乙醇胺的碳酸盐、N-乙基二乙醇胺的碳酸盐、N,N-二甲基乙醇胺的碳酸盐、N,N-二乙基乙醇胺的碳酸盐、2-氨基-2-甲基-1-丙醇的碳酸盐、二异丙醇胺的碳酸盐。在使用无机碳酸盐作为碳酸盐的情况下,例如可以举出无机氢氧化物(例如碱金属的氢氧化物(例如氢氧化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碱土类金属的氢氧化物(例如氢氧化镁、氢氧化钙))。
另外,与上述所示的二氧化碳同样地,作为因本实施方式的异氰酸酯的制造方法所引起的副反应产物或所使用的原料本身等,在水中含有有机伯胺、羟基化合物、N-无取代氨基甲酸酯等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以氨为主要成分的气相成分与水的混合比例还取决于该工序(4)的条件及气相成分的组成,相对于气相成分1kg,水优选为1.2kg~200kg的范围。通过使用大量的水,能够从以氨为主要成分的气相成分中高效地除去大量的氨,因此通过减少剩余的气相成分的量,可以降低压力调整设备(减压下为真空泵等减压设备、高压下为压缩器和保压阀等高压设备)的负荷。但是另一方面,若使用过多的水,则还存在用于生成气体吸收水的设备增大的问题。从这种方面考虑,更优选为2kg~150kg的范围、进一步优选为5kg~100kg的范围。
用于生成气体吸收水的温度只要是能够以液体形式操作(可以部分为固体物质)的温度就没有特别限制,若考虑在后述的工序(5)中加热气体吸收水而将氨分离的步骤,至少希望工序(4)的温度低于工序(5)的温度,优选为1℃~60℃、更优选为3℃~40℃、进一步优选为5℃~30℃。
对生成气体吸收水时的压力没有特别限制,可以选择加压、常压、减压的任意条件。优选为与工序(2)的操作压力同等的压力。实际上,伴随着在配管中长时间流动时的压力损失、其途中具备的压力计等计量仪器等导致的压力损失的情况很多,严格上讲不能说是相同的压力,但尤其是指不进行用于升压或降压的操作。
对用于使以氨为主要成分的气相成分与水接触的装置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为任意的装置。具体地说,可以适当组合使用搅拌槽、加压式搅拌槽、减压式搅拌槽、塔型反应器、塔板塔、填充塔等现有公知的反应器。对材质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使用公知的材质。例如可以使用玻璃制、不锈钢制、碳钢制、Hastelloy制、带玻璃衬层的基材、涂有特氟龙(注册商标)的材料。SUS304、SUS316、SUS316L等的成本低,可以优选使用。根据需要,可以附带流量计、温度计等计量仪器;重沸器、泵、冷凝器等公知的处理装置。加热可以采用蒸汽、加热器等公知的方法进行。冷却也可以采用自然冷却、冷却水、载冷剂冷却等公知的方法进行。另外,根据需要还可以追加固-液分离器、液-液分离器、过滤器等设备。
将工序(5)中回收氨后的液体用作吸收水的情况下,工序(4)中得到的气体吸收水可以包含在该吸收水中含有的成分,此外,也可以包含通过工序(2)的冷凝器以气相成分形式回收的、以氨为主要成分的气相成分中含有的化合物。具体地说,优选包含氨、脲和/或异氰酸、有机羟基化合物和水。可以包含在本实施方式的异氰酸酯的制造方法中用作原料的有机伯胺、在该异氰酸酯的制造时生成的N-无取代氨基甲酸酯、碳酸酯等碳酸衍生物、具有脲基的化合物和N-取代氨基甲酸酯、来自脲的缩二脲、缩三脲、二氧化碳(碳酸盐)、氨基甲酸铵等。
<工序(5):氨扩散工序>
工序(5)是将工序(4)中生成的气体吸收水加热,由气体吸收水中分离氨的氨扩散工序。
气体吸收水被输送至进行氨扩散工序的装置。对用于由气体吸收水中分离气体氨的温度没有特别限制,氨溶解于气体吸收水中,为了将该氨制成气体成分,温度尽可能高较好,优选为60℃~110℃的范围。另外,优选至少高于工序(4)的温度。将气体吸收水加热至气体吸收水的沸点(或者接近沸点的温度),得到气体氨。此时,压力可以为加压、常压或减压,优选常压,或者在不需要用于保持压力的设备的范围内优选为常压或者加压。
该吸收水的加热在该工序(5)的任何部分进行均可,可以在后述的用于产生气体氨的装置的一部分或全部进行加热,也可以在向该装置供给气体吸收水的配管的该装置附近设置加热装置,在即将供给至该装置之前将气体吸收水加热。
对氨扩散工序的操作压力没有特别限定。由于是根据气液平衡由气体吸收水产生氨,因此为了将成为了气体的氨迅速抽出,还优选为减压体系。另外,与上述温度有关,也优选设为高于气体吸收水常压下的沸点的温度,以加压(或微加压)的形式产生气体氨。
对用于产生气体氨的装置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为任意的装置。具体地说,可以适当组合使用搅拌槽、加压式搅拌槽、减压式搅拌槽、塔型反应器、塔板塔、填充塔等现有公知的反应器。对材质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使用公知的材质。例如可以使用玻璃制、不锈钢制、碳钢制、Hastelloy制、带玻璃衬层的基材、涂有特氟龙(注册商标)的材料。SUS304、SUS316、SUS316L等的成本低,可以优选使用。根据需要,可以附带流量计、温度计等计量仪器;重沸器、泵、冷凝器等公知的处理装置。加热可以采用蒸汽、加热器等公知的方法进行。冷却也可以采用自然冷却、冷却水、载冷剂冷却等公知的方法进行。另外,根据需要还可以追加固-液分离器、液-液分离器、过滤器等设备。
用于产生气体氨的装置需要预先具备用于回收气体氨的取出口。取出口只要是不没入液相中的部分就可以位于装置的任意部分,优选位于在高度方向上装置最高的部分(例如在蒸馏塔的情况下为塔顶部,在搅拌槽的情况下为槽顶部)。
如上所述,工序(4)中生成气体吸收水时,因该异氰酸酯的制造方法而含有来自原料或副产物的各种化合物的情况很多。具体地说,可以含有在本实施方式的异氰酸酯的制造方法中用作原料的有机伯胺、脲、有机羟基化合物;在该异氰酸酯的制造时生成的N-无取代氨基甲酸酯、碳酸酯等碳酸衍生物、具有脲基的化合物和N-取代氨基甲酸酯、来自脲的缩二脲、缩三脲、二氧化碳(碳酸盐)、氨基甲酸铵等。另外,在液相中可以残留有氨。
对于这些气体吸收水中含有的化合物,在该工序(5)中可以与氨一起以气相成分形式进行回收,也可以作为液相成分。关于以气相成分形式回收还是以液相成分形式回收,可以由上述装置、条件(温度、压力等)来控制,可以考虑气体吸收水中含有的成分的性状而任意决定。
另一方面,在工序(5)中以回收纯度高的氨为目的时,工序(4)中得到的气体吸收水所含有的氨以外的成分优选尽可能不回收至气相。
产生氨后的水可以直接废弃,也可以在将该水中所含有的有效成分回收后再废弃,还可以作为工序(4)的吸收水而直接再利用,也可以在将该水中所含有的有效成分回收后作为工序(4)的吸收水进行再利用。
作为工序(4)的吸收水的一部分或全部直接使用的情况下,为了不使该水中所含有的化合物在体系内发生蓄积、析出,可以根据所含有的化合物的性状进一步设置以下所示的工序。
<有机羟基化合物分离工序>
如上所述,在该氨扩散工序中分离氨后得到的液相成分有时包含有机羟基化合物。作为有机羟基化合物,可以举出在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制造中使用的醇、芳香族羟基化合物,这些有机羟基化合物不一定必须溶于水。在醇中,甲醇、乙醇、丙醇可以充分溶于水,但在例如1-丁醇的情况下,相对于20℃的水100mL仅为7.7g左右的溶解度,具有醇的碳原子数越多则在水中的溶解度越低的倾向。另外,在芳香族羟基化合物的情况下,苯酚可充分溶于水,但在例如对甲酚的情况下,相对于25℃的水100mL仅为1.9g左右的溶解度,具有芳香族羟基化合物的碳原子数越多则在水中的溶解度越低的倾向。在考虑本实施方式的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制造时,为了生成N-取代氨基甲酸酯,需要使反应温度为高温(例如200℃以上),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优选使用沸点高的有机羟基化合物。沸点是化合物固有的值,可以由该化合物的结构容易地推测,一般来说,具有碳原子数多的有机羟基化合物沸点高的倾向。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制造方法中,在许多情况下使用碳原子数多的有机羟基化合物,在该氨扩散工序中分离氨后得到的液相成分包含有机羟基化合物的情况下,该液相成分包含水,该有机羟基化合物与水发生相分离的情况较多,而且优选这样的体系。进一步地,在发生相分离的情况下,优选选择两相以液体形式存在的有机羟基化合物和该氨扩散工序的运转条件(温度、压力)。
在氨扩散工序中分离氨后得到的液相成分含有有机羟基化合物的情况下,如上所述,可以将该液相成分用作工序(4)的吸收水,但直接继续使用的话,有机羟基化合物在该液相成分中的蓄积加剧,工序(4)、工序(5)的效率可能会显著降低。因此,优选进一步包括将该液相成分中含有的有机羟基化合物与水溶液(水相)分离的有机羟基化合物分离工序。
对进行该有机羟基化合物分离工序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制,可以适宜使用蒸馏分离、分液、膜分离、提取分离等公知的方法。
如上所述,在氨扩散工序中分离氨后得到的液相成分中,有机羟基化合物和水溶液发生相分离的情况下,优选使用基于分液的方法。对于基于分液的方法,只要在不违反本实施方式的主旨的范围内就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将该液相成分放入液液分离器中进行静置,将发生了相分离的一个或两个相由该液液分离器排出。对液液分离器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使用公知的液液分离器,根据需要可以在内部具备液面计和分隔板等,也可以具备用于将该液相成分的温度保持恒定的加热器或者冷却器。一般来说,有机羟基化合物和水虽然溶解度低,但是大多情况下相互溶解。一般来说,温度低时液体彼此的溶解度低,因而为了将两者有效地分离,优选在有机羟基化合物、水均以液体形式存在的范围内,尽可能将液液分离中的温度设定得较低。
另外,在氨扩散工序中分离氨后得到的液相成分中,有机羟基化合物和水溶液不发生相分离的情况下,优选使用蒸馏分离的方法。对于基于蒸馏分离的方法,只要在不违反本实施方式的主旨的范围内就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以任意地设定能够将该液相成分供给至蒸馏塔、将有机羟基化合物和水蒸馏分离的温度、压力的运转条件,将两者分离。
<液相排放工序>
如上述<工序(4)>的项目、<工序(5)>的项目中所示,工序(4)、工序(5)的液相成分多含有来自本实施方式的异氰酸酯的制造方法的各种化合物。将工序(5)的分离氨后的液相成分、上述经过<有机羟基化合物分离工序>后的水相作为工序(4)的吸收水反复使用时,来自本实施方式的异氰酸酯制造方法的各种化合物在该液相成分或该水相中蓄积,有时会产生在体系内析出等问题。为了不产生这样的问题,优选将该液相成分或该水相的一部分适当从本实施方式的体系中抽出。另外,为了使体系内的该液相成分或该水相成分的量恒定,还优选适当加入水等。所抽出的液相成分可以在回收有效成分后废弃,也可以直接废弃。进行该液相成分或该水相的抽出的体系内的位置、进行抽出的量和频率可以考虑运转状况而任意设定。
<吸收水再利用前处理工序>
吸收水再利用前处理工序是进行前处理的工序,其是用于将工序(5)的分离氨后的液相成分、或上述经过<有机羟基化合物分离工序>的水相作为工序(4)的吸收水的一部分或全部使用的前处理。具体地说,是根据工序(4)的操作条件对该水相进行冷却、或者根据需要添加氨的工序。
工序(5)的分离氨后的液相成分、上述经过<有机羟基化合物分离工序>的水相优选作为上述工序(4)的吸收水进行使用,但即便是经过<有机羟基化合物分离工序>的水相,有时也含有有机羟基化合物。例如,利用液液分离器进行有机羟基化合物的分离的情况下,如上所述,一般来说有机羟基化合物和水虽然溶解度低,但是大部分的情况下相互溶解,因而即使是在低温实施该分离的情况下,在该水相中残留少量的有机羟基化合物的情况也多。如工序(4)的项目中所记载的那样,为了提高氨的吸收效率,需要将吸收水的温度设定得较低,若将该水的作为工序(4)中的吸收水使用时的温度设定得较低,则少量含有的有机羟基化合物可能会凝固、析出。这种情况下,通过使该水中含有少量的氨,能够提高有机羟基化合物的溶解度。关于少量的氨起到这种效果的理由尚未明确,但本发明人推测是:特别是在有机羟基化合物为芳香族羟基化合物的情况下,该芳香族羟基化合物大多显示出酸性,通过含有氨而形成铵盐,起到在水中的溶解度提高的效果。添加氨的量也可以根据所含有的有机羟基化合物的种类、工序(4)中的操作条件(温度、压力等)而适当决定。另外,此时使用的氨可以为工序(5)中回收的氨的一部分,可以以气体氨的形式添加,也可以以氨水的形式添加。
<回收氨的利用>
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工序(5)中分离的氨的纯度高。一般来说,氨是通过哈柏法由氮和氢生产的。氢多通过烃的水蒸气重整等进行生产,因此,氨中有时含有原料氢中含有的烃。特别是,甲烷为沸点最低的烃化合物,通过原料氢,在氨中有时含有例如1000ppm~5000ppm的甲烷。另外,原料氮使用空气中的氮,因此氨中有时含有空气中含有的成分。例如氨中有时含有1000ppm~5000ppm的氩。另一方面,通过本实施的方法回收的氨由于未使用氢作为原料,因此实质上不含有以甲烷为代表的烃化合物和氩等稀有气体成分。通过工序(5)(氨扩散工序)回收的氨可以使该氨所含有的甲烷和氩均为0.05wt%以下。通过本实施方式的方法回收的氨可以以各种形态回收,但优选以液体氨的形式回收。另外,氨也可以用于吸收式冷冻机的冷媒、毛织物的油分清洗剂、生橡胶的凝固材料、各种铵盐的制造、火力发电厂等产生的NOx的处理、照片乳剂的制造等,也可以通过深冷分离法等方法形成液体氨,用于氮肥的原料、合织的原料(己内酰胺、丙烯腈)、脲的原料、火力发电厂等产生的NOx的处理、冷冻冷媒等。另外,也可以将回收的氨燃烧并进行热回收,将该回收热用作氨基甲酸酯化工序和/或异氰酸酯制造工序的热源。无论是哪种利用方法,都没有特别限定,可以适宜使用公知的方法。
为了制造脲,工业上例如首先如下述式(61)所示那样使氨和二氧化碳反应,制造氨基甲酸铵。
2NH3+CO2→NH2COONH4(61)
氨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可以为公知的方法,其反应条件(混配配方、温度、压力等)可以根据目的和用途适宜设定。
接下来,在该方法中,如下述式(60)所示那样使所得到的氨基甲酸铵进行脱水反应,分解为脲和水。
NH2COONH4→H2NCONH2+H2O(62)
氨基甲酸铵的脱水反应可以为公知的方法,其反应条件(温度、压力等)可以根据目的和用途适宜设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脱水反应中产生(排出的)副产物水可以作为用于在气体吸收水的制造中吸收氨的水来使用。
通过以上的方法制造的脲适宜作为氨基甲酸酯化工序的原料的一部分或全部来使用。
<<优选的异氰酸酯的制造方法-2>>
作为上述的进行工序(1)~工序(5)的异氰酸酯的制造方法的其他方法,还优选实施具备工序(1)~工序(3)和工序(4)’的异氰酸酯的制造方法。
<工序(4)’:硫酸铵的制造>
工序(4)’是使工序(2)中由冷凝器抽出的以氨为主要成分的气相成分(第2气相成分)吸收至硫酸水溶液中而生成硫酸铵的氨吸收工序。
此处所说的以氨为主要成分的气相成分是在工序(2)的项目中示出的、利用进行氨基甲酸酯化工序的反应器所具备的冷凝器对包含脲和/或具有来自脲的羰基的化合物、有机羟基化合物、氨的气相成分进行冷凝后所回收的气相成分,优选为以气体形式回收的氨中含有的具有来自脲的羰基的化合物所含有的羰基(-C(=O)-)的数量与氨分子的数量之比为1以下的气相成分。该气相成分所含有的化合物是上述<工序(2)>的项目中所述的化合物。
需要说明的是,工序(4)’中吸收至硫酸水溶液中的气相成分可以包含上述工序(a)、工序(c)中生成的氨。
硫酸铵的生成通过使硫酸水(硫酸水溶液)与上述以氨为主要成分的气相成分接触来实施。
以氨为主要成分的气相成分与硫酸水溶液的混合比例还取决于该工序(4)’的条件和气相成分的组成,可以考虑该硫酸水溶液的浓度、生成的硫酸铵的溶解度来决定,以使硫酸(H2SO4)相对于气相成分中含有的氨以化学计量比计优选为0.5倍~10倍、更优选为0.7倍~7倍、进一步优选为1倍~5倍。
对实施工序(4)’时的压力没有特别限制,可以选择加压、常压、减压的任意条件。优选为与工序(2)的操作压力同等的压力。实际上,伴随着在配管中长时间流动时的压力损失、其途中具备的压力计等计量仪器等导致的压力损失的情况很多,严格上讲不能说是“与工序(2)的操作压力相同的压力”,但尤其是指不进行用于升压或降压的操作。
对用于使以氨为主要成分的气相成分与硫酸水溶液接触的装置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为任意的装置。具体地说,可以适当组合使用搅拌槽、加压式搅拌槽、减压式搅拌槽、塔型反应器、塔板塔、填充塔等现有公知的反应器。对材质没有特别限制,只要对该硫酸水溶液具有充分的耐蚀性即可,例如可以使用玻璃制、不锈钢制、碳钢制、Hastelloy制、带玻璃衬层的基材、涂有特氟龙(注册商标)的材料、涂有聚乙烯的材料、涂有聚丙烯的材料。SUS304、SUS316、SUS316L等的成本低,可以优选使用。根据需要,可以附带流量计、温度计等计量仪器;重沸器、泵、冷凝器等公知的处理装置。加热可以采用蒸汽、加热器等公知的方法进行。冷却也可以采用自然冷却、冷却水、载冷剂冷却等公知的方法进行。另外,根据需要还可以追加固-液分离器、液-液分离器、过滤器等设备。
工序(4)’中得到的硫酸铵可以作为氮肥使用,或者作为合成肥料的原料使用。
<<优选的异氰酸酯制造方法-3>>
作为上述进行工序(1)~工序(5)的异氰酸酯的制造方法的其他方法,还优选实施具备工序(1)~工序(3)和工序(6)~工序(8)的异氰酸酯的制造方法。
工序(1):氨基甲酸酯化工序,通过氨基甲酸酯化反应由有机伯胺、脲和有机羟基化合物生成N-取代氨基甲酸酯,回收包含脲和/或具有来自脲的羰基的化合物、有机羟基化合物和氨的第1气相成分;
工序(2):冷凝工序,利用冷凝器将该第1气相成分冷凝;
工序(3):异氰酸酯制造工序,将N-取代氨基甲酸酯热分解,制造异氰酸酯;
工序(6):再生工序,使第1残留液的一部分或全部与脲和有机羟基化合物反应,所述第1残留液是在异氰酸酯制造工序中得到的,是将包含异氰酸酯和有机羟基化合物的低沸点成分分离后残留的;
工序(7):分离工序,对再生工序中的反应液进行热分解反应,将生成的异氰酸酯与包含无法再生的副反应物的第2残留液分离;
工序(8):排放工序,加热第1残留液和/或第2残留液,回收包含有机羟基化合物的低沸点成分,将该低沸点成分再循环至工序(1)、(3)、(6)中的至少1个工序,将包含无法再生的副反应物的高沸点成分去除到体系外。
下面,分别对工序(6)、(7)、(8)进行说明。
<工序(6):再生工序>
工序(6)是使工序(3)中得到的将包含异氰酸酯和有机羟基化合物的低沸点成分分离后的残留液(第1残留液)的一部分或全部与碳酸衍生物(例如脲)和有机羟基化合物反应的工序。
工序(3)中,对N-取代氨基甲酸酯进行热分解反应而生成异氰酸酯,在回收后的液相成分中大多含有通过N-取代氨基甲酸酯和/或异氰酸酯所引起的副反应而生成的聚合物状副产物。对于该聚合物状副产物,例如通过由下述式(63)所表示的反应生成等,有时为具有脲撑基的化合物。
(式中,R、R’各自独立地表示带有2个取代基取代的有机基团。)
对于工序(3)中回收的液相成分,可以供给至该热分解反应器的上部,对所含有的N-取代氨基甲酸酯再次进行热分解反应,也可以利用蒸馏等方法由该液相成分回收有机羟基化合物,并在工序(A)和/或工序(a)和/或工序(b)和/或工序(c)和/或工序(e)中再利用,还可以进行这两种方法,但再利用过多的液相成分时,进行再利用的工序的反应装置等变大,或者反应体系的组成不稳定,有时需要对反应条件进行频繁操作以形成适当的反应条件。因此,还优选在其他工序(即工序(6))中实施该液相成分的再利用。
工序(6)中,使工序(3)中得到的分离了包含异氰酸酯和有机羟基化合物的低沸点成分后的残留液的一部分或全部与脲和有机羟基化合物反应,但该工序(6)的反应可以实施与上述工序(d)相同的方法。
如上所述,工序(3)中得到的液相成分在许多情况下包含具有脲撑基的化合物、具有缩二脲基的化合物。工序(6)是使由这种反应生成的具有脲撑基的化合物(例如下述式(64)的化合物)、具有缩二脲基的化合物(例如式(65)的化合物)与脲反应而得到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工序。优选在脲撑基和/或缩二脲基的热分解温度以上的加热下与具有羰基(-C(=O)-)的脲反应,得到N-取代氨基甲酸酯。
(式中,R、R’各自独立地表示有机基团。)
该工序(6)优选在有机羟基化合物的共存下进行。工序(3)中回收的液相成分含有对工序(6)中使用来说足够量的有机羟基化合物时,可以直接使用该液相成分。另一方面,该液相成分不含有足够的有机羟基化合物时,可以新添加所需的量。作为有机羟基化合物,可以为上述式(17)所表示的醇,也可以为上述式(18)所表示的芳香族羟基化合物。另外,根据需要可以向工序(3)中回收的液相成分中添加脲等碳酸衍生物和/或有机伯胺,之后用于工序(6)。
该工序(6)的反应与工序(d)相同,可以实施相同的方法。具有上述式(46)所表示的脲撑基的化合物与碳酸衍生物的反应在加热至具有上述式(46)所表示的脲撑基的化合物的脲撑基的热分解温度以上的状态下进行。“热分解温度”是如上所述定义的温度,优选为100℃以上350℃以下。温度低时,热分解反应速度小、反应效率差;另一方面,温度过高时,会发生因热分解反应生成的异氰酸酯基或氨基的改性反应,因此更优选在120℃以上330℃以下、进一步优选在140℃以上300℃以下实施。
所使用的碳酸衍生物的量也取决于该碳酸衍生物的种类和反应条件,相对于该具有脲撑基的化合物的脲撑基的数量,碳酸衍生物的数量多优选为5以下。为了提高反应速度、使反应效率良好,优选碳酸衍生物的量多,但若使用过于过量的碳酸衍生物,则有时会发生N-烷基化等副反应。因此,相对于该具有脲撑基的化合物的脲撑基的数量,碳酸衍生物的数量优选为3以下、更优选为2以下。
该具有脲撑基的化合物与碳酸衍生物的反应优选在溶剂的存在下进行。作为溶剂,只要是溶解该具有脲撑基的化合物和该碳酸衍生物、并在该反应温度下稳定的化合物就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使用与<工序(1)>的项目中所述的溶剂同样的溶剂、在<有机羟基化合物>的项目中所述的醇或芳香族羟基化合物。特别是,从该具有脲撑基的化合物的溶解性高的方面、使由该脲撑基的热分解反应生成的具有氨基的化合物稳定化的效果高的方面考虑,优选使用芳香族羟基化合物。
该反应可以在加压、常压、减压的任一种条件下实施。另外,该反应优选在氮、氩、氦、氖等惰性气体气氛下实施。
反应装置可以可以适当组合使用搅拌槽、加压式搅拌槽、减压式搅拌槽、塔型反应器、蒸馏塔、填充塔、薄膜蒸馏器等现有公知的反应器。为了使反应温度恒定,也可以设置公知的冷却装置、加热装置。另外,对材质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使用公知的材质。例如也可以使用玻璃制、不锈钢制、碳钢制、Hastelloy制、带玻璃衬层的基材、涂有特氟龙(注册商标)的材料。
本实施方式中,从提高反应效率的方面考虑,优选在蒸馏塔中进行该工序(6)。关于使用蒸馏塔实施的方法,可以采用与上述工序(d)相同的方法。
<工序(7):包含无法再生的副产物的残留液的分离>
工序(7)是对工序(6)的反应液进行热分解反应,并将生成的异氰酸酯、和包含无法再生的副反应物的残留液(第2残留液)分离的工序。具体地说,对上述工序(6)中再生的N-取代氨基甲酸酯进行热分解反应而生成异氰酸酯和有机羟基化合物,将该异氰酸酯和包含无法再生的副反应物的残留液分离。该工序(7)可以使用与上述工序(3)相同的方法。
在工序(7)中回收的残留液中例如包含各种副反应生成物,推测该副反应生成物是通过下述式(66)~(69)所表示的反应(此处仅记载官能团部分)复杂组合而生成的。
(式中,R’表示有机基团。)
上述式(66)~(69)中仅记载了官能团部分,但在使用2官能以上的有机伯胺作为原料的情况下,各个末端官能团会独立地发生上述式(66)~(69)的反应,因此副反应生成物包含各种键合方式,分子量的范围也广。上述式(66)~(68)的各自右边所示的键本身有可能在进行工序(7)的反应条件下发生热分解,在多种分子以各种键合方式键合而成的化合物的情况下,由热分解生成的分子的分子量本身就大、沸点高,因此有时以无法再生的成分的形式回收。式(69)的右边所表示的键在许多情况下热分解温度非常高(例如350℃以上),无法再生。
包含这种无法再生的副反应物的液相成分在进行工序(7)的热分解反应的期间被充分加热,因此能够以粘度比较低的液相成分的形式处理,但由进行该热分解反应的反应器排出并冷却时有时会发生高粘度化。因此,工序(7)的液相成分优选在显示出足够低的粘度的温度范围进行处理。另外,也优选以在冷却时也显示出足够低的粘度的程度加入溶剂等。作为此时使用的溶剂,优选为有机羟基化合物、特别是芳香族羟基化合物。也可以对工序(3)中回收的液相成分实施同样的操作。
工序(7)中回收的残留液可以再次进行工序(7)的热分解反应,也可以进行下面所示的工序(8)。输送至工序(8)时,该残留液的粘度优选为1000mPa·s以下。此处所说的粘度为输送该残留液的条件下的粘度,可以在输送该残留液的配管设置粘度计进行实测,也可以对该残留液进行采样,另行测定输送条件下的粘度。此时,也可以使用B型粘度计等能够简便测定的粘度计。另外,工序(3)中回收的残留液也优选进行工序(8)时的粘度为1000mPa·s以下。
<工序(8):由残留液回收有机羟基化合物和排放>
工序(8)是排放工序,加热工序(3)和/或工序(7)中得到的残留液,回收包含有机羟基化合物的低沸点成分,将该低沸点成分再循环至工序(1)、(3)、(6)中的至少1个工序,将包含无法再生的副反应物的高沸点成分去除到体系外。
对于工序(3)和/或工序(7)中得到的残留液,在由进行工序(3)和/或工序(7)的反应器排出的时刻有时也含有有机羟基化合物,如上所述,为了降低液相成分的粘度,有时也添加有机羟基化合物。另外,上述式(67)、(68)的右边表示的键包含有机羟基化合物的残基(上述式(67)、(68)中的-OR’),通过将它们加热至高温,有可能能够以有机羟基化合物(R’OH)的形式回收。为了防止无法再生的成分在体系内蓄积,需要从反应体系将其除去(排放),但若与有机羟基化合物一起除去则会引起废弃物的增加和资源的浪费,因而这些有机羟基化合物优选得到回收。
具体地说,使用选自由下述装置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装置来进行工序(3)和/或工序(7)的残留液的加热:
(a)具备强制性运输装置的桨叶式干燥器;
(b)具备脱气功能的挤出机;以及
(c)具备强制性运输装置的垂直薄膜蒸发器。
具备强制性运出机构的无冷却区域的桨叶式干燥器不分离成加热区域和冷却区域,例如不会发生美国专利5,962,728中记载的大幅超过100℃的温度的快速减少。相反地,藉由装置的残留物的通过过程中的残留物的温度上升,藉由装置的残留物的通过过程中的温度梯度以不超过50℃的方式变化,优选藉由装置的残留物的通过过程中无本质性的温度变化。这种桨叶式干燥器本质上水平地构成,该情况下,残留物的运输一般通过装置内部的1个或2个混合轴和混炼轴来实施。这些装置是指颗粒床反应器、混炼干燥器或混炼反应器。
加热隔着壁来实施,并且可以利用任意方法实施。优选的是,加热不仅隔着装置的外壁而且隔着内部结构物、例如清净挂钩、分割板和混炼轴来实施。
关于对供给至桨叶式干燥器的残留物进行加热的区间,为桨叶式干燥器全长的优选10%以上、70%以下;优选20%以上、60%以下;特别优选30%以上、50%以下。
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用于减少有机羟基化合物后的残留物的强制性运出的运出装置,例如可以使用螺杆、优选使用双螺杆。
进而,桨叶式干燥器优选与冷凝有机羟基化合物的蒸气的装置一起运转,由此,可以将所分离的有机羟基化合物回收。
本实施方式中,优选按照桨叶式干燥器的有效体积为25~90%、优选为30~80%、进一步优选为40~75%和特别优选为50~70%的方式来填充残留物。
在具备脱气功能的挤出机中,工序(3)和/或(7)的残留液在减压下被挤压至孔板或槽板。通过挤出机内部的混炼,残留物被混合,有机羟基化合物被分离。有机羟基化合物被适宜冷凝,可以进行再利用。
在具备强制性运出装置的垂直薄膜蒸发器中,将经加热的表面上的残留物以薄膜的形式进行涂布、展开,其结果可以分离易挥发性的有机羟基化合物。另外,可以根据需要在分离条件下通过惰性气体、例如氮。有机羟基化合物分离后的残留物在达到该薄膜蒸发器的下末端的时刻有时会发生高粘度化,此时可以使用适当的强制性运出系统、例如使用螺杆或轴在塔底进行运出等。
<装置的清洗>
本实施方式的异氰酸酯的制造中,生成聚合物状的副反应生成物等,反应装置的运转条件发生变动或进行长时间运转的情况下,有时会附着聚合物状的副反应生成物。
这种情况下,可以利用聚合物状的副反应生成物的良溶剂即酸对该装置的内部(特别是壁面)进行清洗,使反应器的内部保持清洁。
作为清洗的酸,只要能溶解该聚合物状的副产物就没有特别限定,有机酸、无机酸均可使用,但优选使用有机酸。作为有机酸,可例示出羧酸、磺酸、亚磺酸、芳香族羟基化合物、烯醇类、苯硫酚类、酰亚胺类、肟类、芳香族磺酰胺类等,优选使用羧酸、芳香族羟基化合物。作为羧酸,可以举出甲酸、乙酸、丙酸、正丁酸、异丁酸、戊酸、异戊酸、2-甲基丁酸、新戊酸、己酸、异己酸、2-乙基丁酸、2,2-二甲基丁酸、庚酸(各异构体)、辛酸(各异构体)、壬酸(各异构体)、癸酸(各异构体)、十一酸(各异构体)、十二酸(各异构体)、十四酸(各异构体)、十六酸(各异构体)、丙烯酸、丁烯酸、异丁烯酸、乙烯基乙酸、甲基丙烯酸、当归酸、惕各酸、烯丙基乙酸、十一碳烯酸(各异构体)等饱和或不饱和脂肪族单羧酸化合物;草酸、丙二酸、琥珀酸、戊二酸、己二酸、庚二酸(各异构体)、辛二酸(各异构体)、壬二酸(各异构体)、癸二酸(各异构体)、马来酸、富马酸、甲基马来酸、甲基富马酸、戊烯二酸(各异构体)、衣康酸、烯丙基丙二酸等饱和或不饱和脂肪族二羧酸;1,2,3-丙烷三羧酸、1,2,3-丙烯三羧酸、2,3-二甲基丁烷-1,2,3-三羧酸等饱和或不饱和脂肪族三羧酸化合物;苯甲酸、甲基苯甲酸(各异构体)、乙基苯甲酸(各异构体)、丙基苯甲酸(各异构体)、二甲基苯甲酸(各异构体)、三甲基苯甲酸(各异构体)等芳香族单羧酸化合物;邻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对苯二甲酸、甲基间苯二甲酸(各异构体)等芳香族二羧酸化合物;连苯三酸、偏苯三酸、均苯三酸等芳香族三羧酸化合物。作为芳香族羟基化合物,可以使用在上述“芳香族羟基化合物”的项目中列举的化合物。
需要说明的是,使用芳香族羟基化合物作为清洗的酸的情况下,从清洗效果的角度出发,优选该芳香族羟基化合物的标准沸点与生成的异氰酸酯的标准沸点具有10℃以上的沸点差。
实施例
[实施例1]
使用图1所示的装置。图1所示的装置是进行氨基甲酸酯化工序、分离以氨为主要成分的气相成分的工序、制造气体吸收液的工序、氨分离工序、脲制造工序、异氰酸酯制造工序的装置。
由管线1将1,6-己二胺7.2kg、脲7.5kg(脲7.5kg之中,5.3kg为利用后述的脲制造设备107所制造的脲)、4-(1,1,3,3-四甲基丁基)苯酚261.9kg的混合物以约92.2kg/Hr供给至连续多段蒸馏塔101。由管线4将冷凝器103中得到的4-(1,1,3,3-四甲基丁基)苯酚与脲的混合液以约9.56kg/Hr进行供给。连续多段蒸馏塔101是用于进行氨基甲酸酯化工序的装置,通过用重沸器111加热而使塔底温度为250℃,使塔顶压力为5kPa。由连续多段蒸馏塔101的底部以约90.7kg/Hr抽出反应液,经过管线5供给至热分解装置102。热分解装置102是用于通过氨基甲酸酯的热分解反应生成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的薄膜蒸发器,使内部压力为1kPa,通过外部加热而加热至250℃。将由热分解装置102生成的气相成分从管线7供给至分离塔109,进行4-(1,1,3,3-四甲基丁基)苯酚和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的分离。蒸馏分离所需要的热量由重沸器112进行供给。从分离塔109的塔底将4-(1,1,3,3-四甲基丁基)苯酚由管线18进行回收。从分离塔109的塔顶回收的成分经过冷凝器114和管线20供给至精制塔110,进行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的蒸馏精制。蒸馏精制所需要的热量由重沸器113供给。由精制塔110的塔顶经过冷凝器115和管线2以约2.4kg/Hr回收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精制塔110的塔底成分由管线19抽出。从热分解装置102的底部回收的液相成分的一部分经过管线8排放到体系外,这以外的液相成分经过管线6再次供给至热分解装置102。
另一方面,将由连续多段蒸馏塔101的塔顶回收的气相成分经过管线3供给至冷凝器103。对该气相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为以4-(1,1,3,3-四甲基丁基)苯酚、氨和脲为主要成分的混合物。冷凝器103是用于进行以下工序的装置:回收脲和/或异氰酸,分离以氨为主要成分的气相成分,其为立式的管壳式的冷凝器,向壳侧供给90℃的热水来进行气相成分的冷凝。经冷凝的成分为4-(1,1,3,3-四甲基丁基)苯酚与脲的混合物(含有氨2100ppm),该混合物如上所述经过管线4再次供给至连续多段蒸馏塔。
未冷凝的气相成分是以氨为主要成分的气相成分,将该气相成分经过管线9供给至气体吸收塔104。气体吸收塔104是填充有亥里-派克填料No.5的填充塔,使内部压力为3kPa,由管线13以40.0kg/Hr供给10℃的水,从而进行氨的吸收。从气体吸收塔104的塔顶由管线10以气相成分形式回收微量的氨(相对于从气体吸收塔104底部回收的氨,小于0.5%)和水,经过真空装置(水封式真空泵)106、管线11以常压向脲制造设备107供给。
另一方面,从气体吸收塔104的底部以41.26kg/Hr回收水与氨的混合液,经过管线12供给至扩散塔105(通过气体吸收液的加热而进行氨的分离)。扩散塔105是填充有亥里-派克填料No.5的填充塔,内部压力为常压,利用扩散塔105具备的重沸器116将塔底部的温度调整为100℃。产生的氨由塔顶抽出,将冷凝器117中相伴的水等成分冷凝后,经过管线14向脲制造设备107供给。由管线17供给二氧化碳,在脲制造设备107中制造脲。所制造的脲为约1.75kg/Hr。脲制造设备107中的脲可由管线15进行回收、利用。
[实施例2]
(氨基甲酸酯化工序)
使用图2所示的装置进行氨基甲酸酯化工序。由管线21将1-氨基-3-氨基甲基-3,5,5-三甲基环己烷11.3kg、脲15.1kg、1-丁醇220.3kg的混合物以约20kg/Hr供给至连续多段蒸馏塔201。由管线24以约3.5kg/Hr供给冷凝器203中得到的1-丁醇与脲的混合液。剩余的冷凝成分回收至贮槽204。连续多段蒸馏塔201是用于进行氨基甲酸酯化工序的装置,通过用重沸器202加热而使塔底温度为220℃,使塔顶压力为1.2MPa。由连续多段蒸馏塔201的底部抽出反应液,经过管线22回收至贮槽205。
(预备浓缩工序)
接着,使用图3所示的装置进行预备浓缩工序。将氨基甲酸酯化工序中回收至贮槽205的反应液通过管线31以约21kg/Hr供给至薄膜蒸发器301。薄膜蒸发器301使夹套温度为130℃、内部的压力为70kPa。将薄膜蒸发器301中生成的气相成分用冷凝器302冷凝,回收至贮槽304。回收物为1-丁醇。另一方面,将薄膜蒸发器301的液相成分经过管线32以约10kg/Hr回收至贮槽303。
(热分解工序)
使用图4所示的装置进行热分解工序。热分解装置401是用于通过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热分解反应生成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的多段蒸馏塔,使塔顶压力为25kPa,用重沸器403进行加热,从而形成二苄基醚的全回流状态。由管线40向此处以约5kg/Hr供给预备浓缩工序中回收至贮槽303的液体,由管线49供给二苄基醚。低沸点成分由塔顶抽出,经过冷凝器402由管线42进行回收,高沸点成分由管线41进行回收。利用设置于热分解装置401的中段的管线43回收包含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的馏分并供给至分离塔404,利用分离塔404将包含1-丁醇的低沸点成分蒸馏分离,该低沸点成分经过冷凝器405由管线44进行回收。蒸馏分离所需要的热量由重沸器406供给。将塔底回收液经过管线45和管线46供给至分离塔407,在分离塔407中将高沸点成分蒸馏分离,由管线48回收。在分离塔407中蒸馏分离所需要的热量由重沸器409供给。由塔顶回收的气相成分用冷凝器408冷凝,由管线47回收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
(气相成分的回收)
另一方面,由图2的连续多段蒸馏塔201的塔顶回收的气相成分经过管线23供给至冷凝器203。对该气相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为以1-丁醇、氨和脲为主要成分的混合物。冷凝器203是用于进行以下工序的装置:回收1-丁醇及脲和/或异氰酸,分离以氨为主要成分的气相成分,其为立式的管壳式的冷凝器,向壳侧供给约0℃的冷媒,进行气相成分的冷凝。经冷凝的成分为1-丁醇与脲的混合物,该混合物如上所述经过管线24再次供给至连续多段蒸馏塔201。
(吸收工序、扩散工序)
使用图5所示的装置。未冷凝的气相成分是以氨为主要成分的气相成分,将该气相成分经过管线50供给至气体吸收塔501。气体吸收塔501为填充塔,由管线54以约20kg/Hr供给5℃的氨水,进行氨的吸收。从气体吸收塔501的塔顶由管线51以气相成分的形式回收微量的氨(相对于从气体吸收塔501底部回收的氨,小于0.5%)和水,经过用于调整压力的泵502由管线52抽出。
另一方面,从气体吸收塔501的底部回收包含水、氨和1-丁醇的混合液,经过管线53供给至扩散塔503(通过气体吸收液的加热而进行氨的分离)。途中,利用预热器510进行该气体吸收液的加热。扩散塔503是填充有亥里-派克填料的填充塔,内部压力为常压,利用扩散塔503具备的重沸器505将塔底部的温度调整为105℃。对于产生的氨,利用冷凝器504将水等相伴的成分冷凝后,由管线55进行回收。利用气相色谱对该氨进行了分析,结果该氨所含有的甲烷和氩为检测下限(0.05wt%)以下。
(1-丁醇的分离)
接着使用图5的装置。扩散塔503的塔底液为包含1-丁醇、水和少量的氨的混合物,将该混合物通过管线56供给至蒸馏塔506,进行1-丁醇和水的蒸馏分离。蒸馏分离所需要的热量由重沸器508供给。将由蒸馏塔506的塔顶回收的气相成分用冷凝器507冷凝,回收水(包含少量的氨)。该水经过管线57、54,途中由管线59添加在气液分离器511回收的氨水,进行氨浓度的调整,用冷却器509将温度调整为5℃后,循环至吸收塔501。
[实施例3]
(氨基甲酸酯化工序)
使用4,4’-二环己基甲烷二胺21kg代替1-氨基-3-氨基甲基-3,5,5-三甲基环己烷,使用脲16.5kg,使用2,4-二甲苯酚250kg代替1-丁醇,使塔底温度为240℃,除此以外进行与实施例2的氨基甲酸酯化工序相同的方法。从图2的连续多段蒸馏塔201的底部抽出反应液,经过管线22回收至贮槽205。
(预备浓缩工序)
使图3的薄膜蒸发器301的夹套温度为150℃,使内部的压力为10kPa,除此以外进行与实施例2的预备浓缩工序相同的方法,从薄膜蒸发器301的底部以约10kg/Hr回收液相成分。
(热分解工序)
使用图4所示的装置进行热分解工序。热分解装置401是用于通过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热分解反应生成4,4’-二环己基甲烷二异氰酸酯的多段蒸馏塔,使内部压力为15kPa,使用芴代替二苄基醚,除此以外进行与实施例2的热分解工序相同的方法。利用分离塔404将包含2,4-二甲苯酚的低沸点成分蒸馏分离,在分离塔407中蒸馏分离高沸点成分,由管线47回收4,4’-二环己基甲烷二异氰酸酯。
(气相成分的回收)
另一方面,由图2的连续多段蒸馏塔201的塔顶回收的气相成分经过管线23供给至冷凝器203。对该气相成分进行分析,结果为以2,4-二甲苯酚、氨和脲为主要成分的混合物。冷凝器203是用于进行以下工序的装置:回收2,4-二甲苯酚、脲和/或异氰酸,分离以氨为主要成分的气相成分,其为立式的管壳式的冷凝器,向壳侧供给约80℃的热水,进行气相成分的冷凝。经冷凝的成分为2,4-二甲苯酚与脲的混合物,该混合物如上所述经过管线24再次供给至连续多段蒸馏塔201。
(吸收工序、2,4-二甲苯酚的分离工序、扩散工序)
使用图6所示的装置。未冷凝的气相成分是以氨为主要成分的气相成分,将该气相成分经过管线60供给至气体吸收·液液分离装置601。气体吸收·液液分离装置601为滗洗器,由管线64以约22kg/Hr供给5℃的水,在将管线60的端部浸渍到水相中的状态下进行氨的吸收。另一方面,由管线66以约11kg/Hr供给甲苯,对未冷凝的气相成分中含有的2,4-二甲苯酚进行提取。以甲苯为主要成分的有机相由管线67进行回收,在蒸馏塔中进行甲苯和2,6-二甲苯酚的分离,将甲苯和2,6-二甲苯酚分别再利用。从气体吸收·液液分离装置601的塔顶由管线61以气相成分的形式回收微量的氨(相对于从气体吸收·液液分离装置601底部回收的氨,小于0.5%)、水和甲苯,经过用于调整压力的泵602由管线62抽出。
另一方面,从气体吸收·液液分离装置601的底部回收包含水和氨的混合液,经过管线63供给至扩散塔603(通过气体吸收液的加热进行氨的分离)。途中,利用预热器607进行该气体吸收水的加热。扩散塔603是填充有亥里-派克填料的填充塔,内部压力为常压,利用扩散塔603具备的重沸器605将塔底部的温度调整为105℃。对于产生的氨,利用冷凝器604将水等相伴的成分冷凝后,由管线65回收。利用气相色谱对该氨进行了分析,结果该氨所含有的甲烷和氩为检测下限(0.05wt%)以下。
对于从扩散塔603的底部回收的水,由管线68抽出一部分,同时由管线69供给相同量的水,进行吸收液的排放后,用冷却器606冷却至5℃,经过管线64循环至气体吸收·液液分离装置601。由管线68回收的水含有脲。
[实施例4]
(氨基甲酸酯化工序)
使用苯胺8.5kg代替1-氨基-3-氨基甲基-3,5,5-三甲基环己烷,使用脲13.2kg,使用2,4-二叔戊基苯酚180kg代替1-丁醇,使塔底温度为250℃,除此以外进行与实施例2的氨基甲酸酯化工序相同的方法。由图2的连续多段蒸馏塔201的底部抽出反应液,经过管线22回收至贮槽205。回收的液体不进行预备浓缩工序,直接供给至热分解工序。
(热分解工序)
使用图7所示的装置进行热分解工序。热分解装置701是用于通过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热分解反应生成苯基异氰酸酯的降膜型反应器,使内部压力为1kPa,使夹套温度为250℃,使分离塔703的塔顶压力为0.5kPa,形成十二烷的全回流状态。所需要的热量由重沸器704供给。由管线71以约10kg/Hr供给氨基甲酸酯化工序的反应液,将生成的气相成分通过管线74供给至分离塔703。对于从热分解装置701的底部回收的液相成分,约一半经过管线72再供给至热分解装置701,剩余的液相成分由管线73回收。将热分解产生的气相成分由管线74供给至分离塔703,同时通过管线78以约1kg/Hr供给十二烷。将由分离塔703的塔顶回收的气相成分用冷凝器702冷凝,形成苯基异氰酸酯与十二烷的混合液,经过管线76供给至分离塔706。从分离塔703的塔底由管线75回收包含2,4-二叔戊基苯酚的高沸点成分。利用分离塔706进行苯基异氰酸酯的蒸馏。蒸馏分离所需要的热量由重沸器707供给。从塔顶回收气相成分,用冷凝器705冷凝,由管线77回收苯基异氰酸酯。
(气相成分的回收)
另一方面,从图2的连续多段蒸馏塔201的塔顶回收的气相成分经过管线23供给至冷凝器203。对该气相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为以2,4-二叔戊基苯酚、氨和脲为主要成分的混合物。冷凝器203是用于进行以下工序的装置:回收2,4-二叔戊基苯酚、脲和/或异氰酸,分离以氨为主要成分的气相成分,其为立式的管壳式的冷凝器,向壳侧供给约25℃的热水,进行气相成分的冷凝。经冷凝的成分为2,4-二叔戊基苯酚与脲的混合物,该混合物如上所述经过管线24再次供给至连续多段蒸馏塔201。
(吸收工序、2,4-二叔戊基苯酚的分离工序、扩散工序)
使用图6所示的装置。使由管线64供给的水为25℃,不进行由管线66供给甲苯的操作,除此以外进行与实施例3相同的方法。以2,4-二叔戊基苯酚为主要成分的有机相由管线67回收,除去微量含有的水,作为2,4-二叔戊基苯酚进行再利用。从气体吸收·液液分离装置601的塔顶由管线61以气相成分的形式回收微量的氨(相对于从气体吸收·液液分离装置601底部回收的氨,小于0.5%)和水。
由管线65回收扩散塔603中产生的氨。
对于从扩散塔603的底部回收的水,由管线68抽出一部分,同时由管线69供给相同量的水,进行吸收液的排放后,经过管线64循环至气体吸收·液液分离装置601。由管线68回收的水含有脲。
[实施例5]
(氨基甲酸酯化工序)
使用2,4-甲苯二胺9.8kg代替1-氨基-3-氨基甲基-3,5,5-三甲基环己烷,使用脲10.3kg,使用苯酚80kg代替1-丁醇,使塔底温度为230℃、塔顶压力为0.2Mpa,由塔底的管线25供给苯酚以调整浓度,除此以外进行与实施例2的氨基甲酸酯化工序相同的方法。从图2的连续多段蒸馏塔201的底部抽出反应液,经过管线22回收至贮槽205。
(预备浓缩工序)
使图3的薄膜蒸发器301的夹套温度为150℃,使内部的压力为10kPa,除此以外进行与实施例2的预备浓缩工序相同的方法,从薄膜蒸发器301的底部以约10kg/Hr回收液相成分。
(热分解工序)
使用图4所示的装置进行热分解工序。热分解装置401是用于通过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热分解反应生成2,4-甲苯二异氰酸酯的多段蒸馏塔,使内部压力为15kPa,使用二苯基醚代替二苄基醚,除此以外进行与实施例2的热分解工序相同的方法。利用分离塔404将包含苯酚的低沸点成分蒸馏分离,利用分离塔407蒸馏分离高沸点成分,由管线47回收2,4-甲苯二异氰酸酯。
(气相成分的回收)
另一方面,从图2的连续多段蒸馏塔201的塔顶回收的气相成分经过管线23供给至冷凝器203。对该气相成分进行分析,结果为以苯酚、氨和脲为主要成分的混合物。冷凝器203是用于进行以下工序的装置:回收苯酚及脲和/或异氰酸,分离以氨为主要成分的气相成分,其为立式的管壳式的冷凝器,向壳侧供给约40℃的热水,进行气相成分的冷凝。经冷凝的成分为苯酚与脲的混合物,该混合物如上所述经过管线24再次供给至连续多段蒸馏塔201。
(吸收工序、扩散工序)
使用图5所示的装置,由管线54以约30kg/Hr供给10℃的水,除此以外进行与实施例2的吸收工序、扩散工序相同的方法,由管线55回收产生的氨。
(苯酚的分离)
接着使用图5的装置进行与实施例2相同的方法。从蒸馏塔506的塔顶回收水(包含少量的氨)。该水经过管线57、54循环至吸收塔501。从蒸馏塔506的塔底经过管线58回收苯酚,作为氨基甲酸酯化工序的原料进行再利用。
[实施例6]
(氨基甲酸酯化工序)
使用1,6-己二胺12.7kg代替1-氨基-3-氨基甲基-3,5,5-三甲基环己烷,使用脲13.8kg,使用苯酚220kg代替1-丁醇,使塔底温度为230℃、塔顶压力为0.2Mpa,由塔底的管线25供给苯酚以调整浓度,除此以外进行与实施例2的氨基甲酸酯化工序相同的方法。从图2的连续多段蒸馏塔201的底部抽出反应液,经过管线22回收至贮槽205。
(预备浓缩工序)
使图3的薄膜蒸发器301的夹套温度为150℃,使内部的压力为5kPa,除此以外进行与实施例2的预备浓缩工序相同的方法,从薄膜蒸发器301的底部以约11kg/Hr回收液相成分。
(热分解工序)
使用图4所示的装置进行热分解工序。热分解装置401是用于通过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热分解反应生成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的多段蒸馏塔,使内部压力为10kPa,使用邻苯二甲酸苄基丁基酯代替二苄基醚,除此以外进行与实施例2的热分解工序相同的方法。利用分离塔404将包含苯酚的低沸点成分蒸馏分离,利用分离塔407将高沸点成分蒸馏分离,由管线47回收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
(气相成分的回收)
另一方面,从图2的连续多段蒸馏塔201的塔顶回收的气相成分经过管线23供给至冷凝器203。对该气相成分进行分析,结果为以苯酚、氨和脲为主要成分的混合物。冷凝器203是用于进行以下工序的装置:回收苯酚与脲和/或异氰酸,分离以氨为主要成分的气相成分,其为立式的管壳式的冷凝器,向壳侧供给约40℃的热水,进行气相成分的冷凝。经冷凝的成分为苯酚与脲的混合物,该混合物如上所述经过管线24再次供给至连续多段蒸馏塔201。
(吸收工序、扩散工序)
使用图8所示的装置。未冷凝的气相成分是以氨为主要成分的气相成分,将该气相成分经过管线80供给至气体吸收塔801。气体吸收塔801是填充塔,由管线84以约25kg/Hr供给10℃的水,进行氨的吸收。从气体吸收塔801的塔顶由管线81以气相成分的形式回收微量的氨(相对于从气体吸收塔801底部回收的氨,小于0.5%)和水,经过用于调整压力的泵802由管线82抽出。
另一方面,从气体吸收塔801的底部回收包含水、氨和苯酚的混合液,经过管线83A、83B供给至扩散塔803(通过气体吸收液的加热进行氨的分离)。途中,在热交换器806中,在由管线86从扩散塔803的塔底回收的混合液与由管线83从吸收塔801的塔底回收的吸收液之间进行热交换,在预热器808中进行气体吸收水的加热。扩散塔803是填充有亥里-派克填料的填充塔,内部压力为常压,利用扩散塔803具备的重沸器805将塔底部的温度调整为105℃。对于产生的氨,利用冷凝器804将相伴的成分冷凝后,由管线85回收。
另一方面,从扩散塔803的底部回收的水包含苯酚和脲,由管线87抽出该水的一部分,同时由管线88供给相同量的水,进行吸收液的排放后,利用冷却器807冷却至10℃后,经过管线84循环至吸收塔801。由管线87回收的包含苯酚和脲的水通过蒸馏分离而分离成包含脲的苯酚和水,分别作为氨基甲酸酯化的原料、吸收水进行再利用。
[实施例7]
(氨基甲酸酯化工序)
使用图9所示的装置进行氨基甲酸酯化工序。将脲2.85kg、2-异丙基苯酚26.0kg分别由管线90、91供给至搅拌槽901。加热至130℃而形成均匀的溶液后,将1,6-己二胺1.05kg由管线92以约0.3kg/Hr供给至搅拌槽901。供给全部量的1,6-己二胺后搅拌2小时,之后对反应液进行分析,结果相对于1,6-己二胺以约95%的收率生成了1,6-六亚甲基二脲。经过管线93和管线95供给至多段蒸馏塔903。途中,利用气液分离器902分离氨,由管线94抽出。
多段蒸馏塔903是将CascadeMini-Rings(注册商标)作为填充材料的蒸馏塔,预先向塔底投入4-苯基苯酚、向贮槽905投入脲和2-异丙基苯酚的混合液(脲浓度:约6.8重量%),使塔底温度为250℃,使塔内为全回流状态。由管线95以约1.5kg/Hr向此处投入气液分离后的反应液,由塔底部的管线96以约2.5kg/Hr供给4-苯基苯酚。由管线98供给冷凝器904中得到的2-异丙基苯酚与脲的混合液。剩余的混合液回收至贮槽906。从多段蒸馏塔903的底部抽出反应液,经过管线99回收至贮槽907。
(预备浓缩工序)
接着,使用图3所示的装置进行预备浓缩工序。将氨基甲酸酯化工序中回收至贮槽907的反应液通过管线31以约15kg/Hr供给至薄膜蒸发器301。薄膜蒸发器301使夹套温度为180℃、内部的压力为2kPa。在薄膜蒸发器301中生成的气相成分用冷凝器302进行冷凝,回收至贮槽304。回收物为4-苯基苯酚。另一方面,薄膜蒸发器301的液相成分经过管线32以约3kg/Hr回收至贮槽303。
(热分解工序)
使用图7所示的装置进行热分解工序。使内部压力为1kPa,使夹套温度为250℃,使分离塔703的塔顶压力为0.5kPa,使用十六烷代替十二烷而形成全回流状态,将由管线71回收至贮槽303的反应液以约3kg/Hr进行供给,由管线78以约0.5kg/Hr供给十六烷以代替十二烷,除此以外进行与实施例4的热分解工序相同的方法。将在分离塔703的塔顶回收的液体供给至分离塔706,由位于分离塔706的中段的管线79回收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
(气相成分的回收)
另一方面,从图9的多段蒸馏塔903的塔顶回收的气相成分经过管线97供给至冷凝器904。对该气相成分进行分析,结果为以2-异丙基苯酚、氨和脲为主要成分的混合物。冷凝器904是用于进行以下工序的装置:回收2-异丙基苯酚、脲和/或异氰酸,分离以氨为主要成分的气相成分,其为立式的管壳式的冷凝器,向壳侧供给约15℃的热水,进行气相成分的冷凝。经冷凝的成分为2-异丙基苯酚与脲的混合物,该混合物如上所述经过管线98再次供给至多段蒸馏塔903。
(吸收工序、2-异丙基苯酚的分离工序、扩散工序)
使用图10所示的装置。未冷凝的气相成分是以氨为主要成分的气相成分,将该气相成分经过管线A0供给至气体吸收塔1001。气体吸收塔1001是填充塔,由管线A9以约10kg/Hr供给15℃的水。从气体吸收塔1001的塔顶由管线A1以气相成分的形式回收微量的氨(相对于从气体吸收塔1001底部回收的氨,小于0.5%)和水,经过用于调整压力的泵1003由管线A2抽出。吸收了氨的液体从气体吸收塔1001的底部经过管线A3进行回收,供给至液液分离器1002。液液分离器1002为滗洗器,利用该1002将吸收了氨的液体所含有的2-异丙基苯酚的分离,由管线A4回收含有该2-异丙基苯酚的有机相。该2-异丙基苯酚作为氨基甲酸酯化工序的原料进行再利用。其中之一的水相由管线A5抽出,经过与管线A8的热交换器1008、预热器1007、管线A6供给至扩散塔1004。扩散塔1004是填充有亥里-派克填料的填充塔,内部压力为常压,利用扩散塔1004具备的重沸器1006将塔底部的温度调整为105℃。对于产生的氨,利用冷凝器1005将水等相伴的成分冷凝后,由管线A7进行回收。利用气相色谱对该氨进行了分析,结果该氨所含有的甲烷和氩为检测下限(0.05wt%)以下。
从扩散塔1004的底部回收的水经过管线A8、热交换器1008、冷却器1009由管线A9供给至吸收塔1001。由管线A11抽出一部分,同时由管线A10供给相同量的水,进行吸收液的排放。由管线A11回收的水含有脲。
[实施例8]
(氨基甲酸酯化工序)
使用图9所示的装置进行氨基甲酸酯化工序。使用脲5.3kg,代替2-异丙基苯酚而使用4-十二烷基苯酚43.0kg,代替1,6-己二胺而使用1-氨基-3-氨基甲基-3,5,5-三甲基环己烷3.5kg,除此以外进行与实施例7相同的方法,得到包含1-脲基-(3-氨基羰基氨基甲基)-3,5,5-三甲基环己烷的反应液。
预先向多段蒸馏塔903的塔底投入4-十二烷基苯酚,使塔底温度为250℃,使塔内为4-十二烷基苯酚的全回流状态。由管线95以约2.0kg/Hr向其中投入气液分离后的反应液,关闭管线98,由塔底部的管线96以约2.5kg/Hr供给4-十二烷基苯酚。在冷凝器904中得到4-十二烷基苯酚与脲的混合液。从多段蒸馏塔903的底部抽出反应液,经过管线99回收至贮槽907。该反应液中除了含有该工序的目标化合物N-取代氨基甲酸酯以外,还含有具有脲键的多聚物,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收率相对于1-氨基-3-氨基甲基-3,5,5-三甲基环己烷为约53%。
(氨基甲酸酯再生工序)
使用图11所示的装置。向搅拌槽1101中投入脲2.7kg,由管线B0供给至回收至贮槽907的反应液。将搅拌槽1101加热至220℃,将内部减压至10kPa。将生成的气相成分由管线B1抽出,用冷凝器1102冷凝,将所得到的冷凝液经过管线B2再次供给至搅拌槽1101。进行5小时反应后,由管线B3将反应液回收至贮槽1103。该反应液所含有的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收率相对于1-氨基-3-氨基甲基-3,5,5-三甲基环己烷为约92%。
(预备浓缩工序)
接着,使用图3所示的装置进行预备浓缩工序。将上述工序中回收至贮槽1103的反应液通过管线31以约15kg/Hr供给至薄膜蒸发器301。薄膜蒸发器301使夹套温度为190℃、使内部的压力为2kPa。在薄膜蒸发器301中生成的气相成分用冷凝器302进行冷凝,回收至贮槽304。回收物为4-十二烷基苯酚。另一方面,薄膜蒸发器301的液相成分经过管线32以约3kg/Hr回收至贮槽303。
(热分解工序)
使用图12所示的装置进行热分解工序。使薄膜蒸发器1201的内部压力为1kPa,使夹套温度为250℃。使分离塔1203的塔顶压力为0.5kPa,使用NeoSK-OIL1300形成全回流状态。以约3kg/Hr供给由管线C1回收至贮槽303的反应液,由管线C2以约1kg/Hr供给NeoSK-OIL1300,用薄膜蒸发器1201进行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热分解。液相成分由管线C3回收,其中之一的包含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的气相成分由管线C4回收,供给至分离塔1203。分离塔1203中蒸馏分离所需要的热量由重沸器1204供给,由管线C5回收塔底成分。将分离塔1203中从塔顶回收的气相成分用冷凝器1202进行冷凝,从而回收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和NeoSK-OIL1300,经过管线C6供给至分离塔1206,用该分离塔1206进行蒸馏分离。蒸馏分离所需要的热量由重沸器1207供给。由位于分离塔1206的中段的管线C9回收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分离塔1206中在塔底部分离的NeoSK-OIL1300经过管线C8被回收至贮槽1208,经过管线C2再次被供给至薄膜蒸发器1201。从分离塔1206的塔顶回收的气相成分用冷凝器1205进行冷凝,由管线C7回收。
(气相成分的回收)
另一方面,从图9的多段蒸馏塔903的塔顶回收的气相成分经过管线97供给至冷凝器904。对该气相成分进行分析,结果为以4-十二烷基苯酚、氨和脲为主要成分的混合物。冷凝器904是用于进行以下工序的装置:回收4-十二烷基苯酚、脲和/或异氰酸,分离以氨为主要成分的气相成分,其为立式的管壳式的冷凝器,向壳侧供给约15℃的热水,进行气相成分的冷凝。经冷凝的成分为4-十二烷基苯酚与脲的混合物。
(吸收工序、4-十二烷基苯酚的分离工序、扩散工序)
使用图10所示的装置进行与实施例7相同的方法。由管线A4回收含有4-十二烷基苯酚的有机相,作为氨基甲酸酯化工序的原料进行再利用。另外,由管线A7回收氨。
从扩散塔1004的底部回收的水经过管线A8、热交换器1008等由管线A9供给至吸收塔1001。由管线A11抽出一部分,同时由管线A10供给相同量的水,进行吸收液的排放。由管线A11回收的水含有脲。
[实施例9]
(N-无取代氨基甲酸酯的制造)
使用图13所示的装置制造N-无取代氨基甲酸酯。由管线D0向搅拌槽1301投入脲3.1kg,由管线D1投入苯酚48.6kg。将该搅拌槽1301加热至200℃,一边搅拌一边进行反应。由管线D2抽出气相成分,用冷凝器1302进行冷凝,该冷凝液经过气液分离器1303供给至搅拌槽1301。用气液分离器1303分离的以氨为主要成分的气相成分由管线D4抽出,用于后述的吸收工序。进行约5小时反应后,将反应液由管线D3抽出,回收至贮槽1304。该反应液包含氨基甲酸苯基酯,相对于脲的收率为约70%。
(氨基甲酸酯化工序)
使用图9所示的装置进行氨基甲酸酯化工序。代替脲和2-异丙基苯酚而使用上述工序中回收至贮槽1304的反应液,代替1,6-己二胺而使用1-氨基-3-氨基甲基-3,5,5-三甲基环己烷2.2kg,除此以外进行与实施例7相同的方法,得到包含1-脲基-(3-氨基羰基氨基甲基)-3,5,5-三甲基环己烷的反应液。
预先向多段蒸馏塔903的塔底投入苯酚,使塔底温度为220℃,使塔内形成苯酚的全回流状态。塔顶的压力为约0.2MPa。由管线95以约2.0kg/Hr向其中投入气液分离后的反应液,使用苯酚而代替4-十二烷基苯酚,进行与实施例7相同的方法,经过管线99回收至贮槽907。该反应液中除了含有该工序的目标化合物N-取代氨基甲酸酯以外,还含有具有脲键的多聚物,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收率相对于1-氨基-3-氨基甲基-3,5,5-三甲基环己烷为约72%。
(氨基甲酸酯再生工序)
使用图11所示的装置,代替脲而投入碳酸二苯酯2.8kg,将搅拌槽1101加热至220℃,使内部为0.2MPa,除此以外进行与实施例8的氨基甲酸酯再生工序相同的方法。进行3小时反应后,由管线B3将反应液回收至贮槽1103。该反应液所含有的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收率相对于1-氨基-3-氨基甲基-3,5,5-三甲基环己烷为约97%。
(预备浓缩工序)
使用图3所示的装置进行与实施例8的预备浓缩工序相同的方法。
(热分解工序)
使用图4所示的装置进行与实施例6相同的方法,由管线47回收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
(气相成分的回收)
另一方面,从图9的多段蒸馏塔903的塔顶回收的气相成分经过管线97供给至冷凝器904。对该气相成分进行分析,结果为以苯酚、氨和脲为主要成分的混合物。冷凝器904是用于进行以下工序的装置:回收苯酚、脲和/或异氰酸,分离以氨为主要成分的气相成分,其为立式的管壳式的冷凝器,向壳侧供给约40℃的热水,进行气相成分的冷凝。经冷凝的成分为苯酚与脲的混合物。
(吸收工序、苯酚的分离工序、扩散工序)
使用图10所示的装置由管线A12以约1kg/Hr供给甲苯,除此以外进行与实施例7相同的方法。由管线A4回收含有苯酚和甲苯的混合液,利用蒸馏塔进行蒸馏分离而得到的苯酚和甲苯分别作为氨基甲酸酯化工序的原料、管线A12的进料液进行再利用。另外,由管线A7回收氨。
从扩散塔1004的底部回收的水经过管线A8、热交换器1008等由管线A9供给至吸收塔1001。由管线A11抽出一部分,同时由管线A10供给相同量的水,进行吸收液的排放。由管线A11回收的水含有脲。
[实施例10]
(氨基甲酸酯化工序)
使用图9所示的装置进行氨基甲酸酯化工序。使用脲1.8kg,使用3-甲基-1-丁醇39.0kg代替2-异丙基苯酚,使用1,6-己二胺1.1kg,除此以外进行与实施例7相同的方法,得到包含1,6-六亚甲基二脲的反应液。
接着,向多段蒸馏塔903的塔底预先投入3-甲基-1-丁醇,使塔底温度为200℃、塔顶压力为1.3MPa,用3-甲基-1-丁醇使塔内为全回流状态。由管线95以约1.0kg/Hr向其中供给气液分离后的反应液,由塔底部的管线96以约3.1kg/Hr供给3-甲基-1-丁醇。由管线98供给冷凝器904中得到的3-甲基-1-丁醇与脲的混合液。由多段蒸馏塔903的底部抽出反应液,经过管线99回收至贮槽907。
(预备浓缩工序)
接着,使用图14所示的装置进行预备浓缩工序。将氨基甲酸酯化工序中回收至贮槽907的反应液通过管线D11以约10kg/Hr供给至预备浓缩器1401。预备浓缩器1401为降膜型蒸发器,使夹套温度为150℃,使内部的压力为80kPa。在预备浓缩器1401中生成的气相成分经过管线D13用冷凝器1403进行冷凝,回收至贮槽1404。回收物为3-甲基-1-丁醇与氨基甲酸(3-甲基丁基)酯的混合物。另一方面,预备浓缩器1401的液相成分经过管线D12以约1kg/Hr回收至贮槽1402。对贮槽1402的回收液进行了分析,结果相对于1,6-己二胺以95%的收率生成了1,6-己烷二基-二(氨基甲酸(3-甲基丁基))。
(酯交换工序)
使用图15所示的装置进行酯交换工序。连续多段蒸馏塔1501是填充有拉西环的填充塔,预先向塔底部供给4-壬基苯酚,使塔内为4-壬基苯酚的全回流状态。所需要的热量由重沸器1502供给。塔底温度为220℃。将预备浓缩工序中回收至贮槽1402的液体由管线E1以约1kg/Hr进行供给,由管线E5以约2kg/Hr供给4-壬基苯酚。在开始从管线E1供给反应液的同时,关闭管线E4。从塔顶抽出以3-甲基-1-丁醇为主要成分的气相成分,经过管线E3,用冷凝器1503冷凝并回收至贮槽1504。另一方面,从塔底部抽出反应液,经过管线E2以约2.1kg/Hr回收至贮槽1505。对贮槽1505回收液进行了分析,结果相对于1,6-己烷二基-二(氨基甲酸(3-甲基丁基))酯以95%的收率生成了1,6-己烷二基-二(氨基甲酸(4-壬基苯基)酯)。
(热分解工序)
使用图16所示的装置进行热分解工序。热分解反应器1601、1602均为薄膜蒸发器,使内部压力为1kPa,使夹套温度为250℃。使分离塔1603的塔顶压力为0.5kPa,形成十六烷的全回流状态,以约2.1kg/Hr供给由管线F0回收至贮槽1505的反应液,由管线F1以约1kg/Hr供给十六烷。热分解反应器1601的液相成分经过管线F3连续地供给至热分解反应器1602。从热分解反应器1602的底部回收的液相成分通过管线F5回收。在热分解反应器中生成的气相成分由管线F2、F3从热分解反应器抽出,经过管线F6、F4供给至分离塔1603。蒸馏分离所需要的热量由重沸器1605供给,由管线F8回收塔底成分。从分离塔1603的塔顶回收包含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的成分,用冷凝器1604冷凝后,经过管线F7供给至分离塔1607。由重沸器1608供给蒸馏分离所需要的热量,利用分离塔1607进行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的蒸馏分离,由位于分离塔1607的中段的管线F10回收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从分离塔1607的塔顶回收的气相成分用冷凝器1606进行冷凝后,由管线F9回收。从分离塔1607的塔底回收的包含十六烷的成分经过管线F11回收至贮槽1609,经过管线F1进行再循环。
(气相成分的回收)
另一方面,从图9的多段蒸馏塔903的塔顶回收的气相成分经过管线97供给至冷凝器904。对该气相成分进行分析,结果为以3-甲基-1-丁醇、氨和脲为主要成分的混合物。冷凝器904是用于进行以下工序的装置:回收3-甲基-1-丁醇、脲和/或异氰酸,分离以氨为主要成分的气相成分,其为立式的管壳式的冷凝器,向壳侧供给约-5℃的冷媒,进行气相成分的冷凝。经冷凝的成分为包含3-甲基-1-丁醇和脲的混合物。
(吸收工序、3-甲基-1-丙醇的分离工序、扩散工序)
使用图17所示的装置。未冷凝的气相成分是以氨为主要成分的气相成分,将该气相成分经过管线G0供给至气体吸收塔1701。气体吸收塔1701是填充塔,由管线G4以约10kg/Hr供给10℃的氨水。从气体吸收塔1701的塔顶由管线G1以气相成分的方式回收微量的氨(相对于从气体吸收塔1701底部回收的氨,小于0.5%)和水,经过用于调整压力的泵1702由管线G2抽出。吸收了氨的液体由气体吸收塔1701的底部经过管线G3进行回收,途中经过热交换器1704、加热器1707和管线G6供给至扩散塔1706。扩散塔1706是填充有亥里-派克填料的填充塔,内部压力为微加压(约0.12MPa)、塔底部的温度为110℃。所需要的热量由重沸器1708供给。对于产生的氨,利用冷凝器1705将水等相伴的成分冷凝后,由管线G7抽出回收。利用气相色谱对该氨进行了分析,结果该氨所含有的甲烷和氩为检测下限(0.05wt%)以下。
从扩散塔1706的底部回收的水经过管线G8供给至液液分离器1709。在液液分离器1709中将包含3-甲基-1-丙醇的有机相和水相分离,由管线G5抽出水相。有机相由管线G14抽出,将回收的3-甲基-1-丁醇再循环至氨基甲酸酯化工序。
由位于管线G5的途中的管线G12将吸收液的一部分抽出,同时由管线G13供给相同量的1wt%氨水,进行吸收液的排放。对于由管线G13供给的氨水,利用气液分离器1710的液体和由管线G11供给的水进行浓度调整。由管线G12回收的水含有脲。
管线G5的吸收液经过热交换器1704、1703和管线G4供给至吸收塔1701。
[实施例11]
(氨基甲酸酯化工序)
使用脲2.3kg,代替2-异丙基苯酚而使用4-(α,α-二甲基苄基)苯酚26.0kg、1,6-己二胺1.5kg,除此以外进行与实施例7相同的方法,得到包含1,6-六亚甲基二脲的反应液。接着,代替4-苯基苯酚而以约3.0kg/Hr由管线96供给4-(α,α-二甲基苄基)苯酚(图9),向贮槽905投入脲与4-(α,α-二甲基苄基)苯酚的混合液(脲浓度:约10重量%),除此以外进行与实施例7的氨基甲酸酯化工序相同的方法,将反应液回收至贮槽907。
(预备浓缩工序)
接着,使用图14所示的装置进行预备浓缩工序。该预备浓缩器1401为降膜型蒸发器,使夹套温度为250℃,使内部的压力为3kPa。将在氨基甲酸酯化工序中回收至贮槽907的反应液通过管线D11以约10kg/Hr供给至预备浓缩器1401。所生成的气相成分由管线D13抽出,与后述的热分解工序中得到的气相成分一起在蒸馏塔中进行冷凝,回收至图3的贮槽304。回收物为4-苯基苯酚。另一方面,薄膜蒸发器301的液相成分经过管线32以约3.5kg/Hr回收至贮槽303。
(热分解工序)
使用图18所示的装置进行热分解工序。热分解反应器1801、1802均为降膜型蒸发器,使内部压力为1kPa,使夹套温度为250℃。使分离塔1803的塔顶压力为0.5kPa,形成苄基甲苯的全回流状态,将由管线H0回收至贮槽的反应液以约2.1kg/Hr进行供给,由管线H11以约1kg/Hr供给苄基甲苯。热分解反应器1801的液相成分经过管线H3连续地供给至热分解反应器1802。热分解反应器1802底部的液相成分由管线H5回收。在热分解反应器中生成的气相成分由管线H2、H3从热分解反应器抽出,经过管线H6、H4供给至分离塔1803。由重沸器1805供给蒸馏分离所需要的热量,从分离塔1803的塔顶回收包含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的成分,用冷凝器1804冷凝后,经过管线H7供给至分离塔1807。分离塔1803的塔底成分由管线H8回收。利用分离塔1807进行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的蒸馏分离。蒸馏分离所需要的热量由重沸器1808供给,由位于分离塔1807的中段的管线H10回收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塔顶的气相成分用冷凝器1806冷凝后,由管线H9回收。
(气相成分的回收)
另一方面,从图9的多段蒸馏塔903的塔顶回收的气相成分经过管线97供给至冷凝器904。对该气相成分进行分析,结果为以4-(α,α-二甲基苄基)苯酚、氨和脲为主要成分的混合物。冷凝器904是用于进行以下工序的装置:回收4-(α,α-二甲基苄基)苯酚、脲和/或异氰酸,分离以氨为主要成分的气相成分,其为立式的管壳式的冷凝器,向壳侧供给约15℃的热水,进行气相成分的冷凝。经冷凝的成分为4-(α,α-二甲基苄基)苯酚与脲的混合物,该混合物如上所述经过管线98再次供给至多段蒸馏塔903。
(吸收工序、4-(α,α-二甲基苄基)苯酚的分离工序、扩散工序)
除了使用图17所示的装置以外,进行与实施例10相同的方法,将生成的氨由管线G7抽出回收。从扩散塔1706的底部回收的水经过管线G8供给至液液分离器1709。用液液分离器1709将包含4-(α,α-二甲基苄基)苯酚的有机相和水相分离,由管线G5抽出水相。有机相由管线G12抽出,将回收的4-(α,α-二甲基苄基)苯酚再循环至氨基甲酸酯化工序。
由位于管线G5的途中的管线G12抽出吸收液的一部分,同时由G11供给相同量的1wt%氨水,进行吸收液的排放。由管线G12回收的水含有脲。
管线G5的吸收液经过热交换器1704、1703供给至吸收塔1701。
[实施例12]
(氨基甲酸酯化工序)
使用图2所示的装置进行氨基甲酸酯化工序。代替1-氨基-3-氨基甲基-3,5,5-三甲基环己烷而使用2,4-甲苯二胺1.6kg、脲1.8kg、1-丁醇29.0kg,除此以外进行与实施例2的氨基甲酸酯化工序相同的方法,将反应液回收至贮槽205。
(预备浓缩工序)
使用图3所示的装置,进行与实施例2的预备浓缩工序相同的方法。
(热分解工序)
使用图4所示的装置,使用苄基甲苯来代替二苄基醚,除此以外进行与实施例2的热分解工序相同的方法,由管线47回收2,4-甲苯二异氰酸酯。
(气相成分的回收)
另一方面,从图2的连续多段蒸馏塔201的塔顶回收的气相成分经过管线23供给至冷凝器203。对该气相成分进行分析,结果为以1-丁醇、氨和脲为主要成分的混合物。冷凝器203是用于进行以下工序的装置:回收1-丁醇与脲和/或异氰酸,分离以氨为主要成分的气相成分,其为立式的管壳式的冷凝器,向壳侧供给约0℃的冷媒,进行气相成分的冷凝。经冷凝的成分为1-丁醇与脲的混合物,该混合物如上所述经过管线24再次供给至连续多段蒸馏塔201。
(吸收工序、扩散工序)
使用图5所示的装置进行与实施例2的吸收工序、扩散工序相同的方法,由管线55回收生成的氨。
(1-丁醇的分离)
接着使用图5的装置。扩散塔503的塔底液为包含1-丁醇、水和少量的氨的混合物,将该混合物通过管线56供给至蒸馏塔506,进行1-丁醇和水的蒸馏分离。从蒸馏塔506的塔顶回收水(包含少量的氨)。该水经过管线57、54,途中由管线59添加在气液分离器511回收的氨水,进行氨浓度的调整后,循环至吸收塔501。
[实施例13]
(氨基甲酸酯化工序)
使用脲1.6kg,代替2-异丙基苯酚而使用苯酚23.0kg、1,6-己二胺1.4kg,除此以外进行与实施例7相同的方法,得到包含1,6-六亚甲基二脲的反应液。
将该反应液由图9的管线95以约2.0kg/Hr供给至多段蒸馏塔903,代替4-苯基苯酚而将苯酚以约1.5kg/Hr由管线96进行供给,向贮槽905投入脲与苯酚的混合液(脲浓度:约15重量%),除此以外进行与实施例7的氨基甲酸酯化工序相同的方法,将反应液以约2.3kg/Hr回收至贮槽907。
(预备浓缩工序)
接着,使用图14所示的装置进行预备浓缩工序。该预备浓缩器1401为降膜型蒸发器,使夹套温度为250℃,使内部的压力为3kPa。将氨基甲酸酯化工序中回收至贮槽907的反应液通过管线D11以约10kg/Hr供给至预备浓缩器1401。生成的气相成分由管线D13抽出,与后述的热分解工序中得到的气相成分一起用蒸馏塔进行冷凝,回收至图3的贮槽304。回收物为苯酚。另一方面,薄膜蒸发器301的液相成分经过管线32以约2.5kg/Hr回收至贮槽303。相对于1,6-己二胺以96%的收率得到1,6-己烷二基-二(氨基甲酸苯基酯)。
(酯交换工序)
使用图15所示的装置,使用2,4-二(α,α-二甲基苄基)苯酚来代替4-壬基苯酚,使塔底温度为250℃,由管线E5以约4.2kg/Hr供给2,4-二(α,α-二甲基苄基)苯酚,除此以外进行与实施例7的酯交换工序相同的方法。对贮槽1505回收液进行了分析,结果相对于1,6-己烷二基-二(氨基甲酸苯基酯)以93%的收率生成了1,6-己烷二基-二(氨基甲酸(2,4-二(α,α-二甲基苄基)苯基))酯。
(热分解工序)
使用图16所示的装置,使热分解反应器1601、1602的内部压力为0.5kPa,使夹套温度为250℃,使分离塔1603的塔顶压力为0.2kPa,除此以外进行与实施例10的热分解工序相同的方法,由位于分离塔1607的中段的管线F10回收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
(气相成分的回收)
从图9的多段蒸馏塔903的塔顶回收的气相成分经过管线97供给至冷凝器904。对该气相成分进行分析,结果为以苯酚、氨和脲为主要成分的混合物。冷凝器904是用于进行以下工序的装置:回收苯酚、脲和/或异氰酸,分离以氨为主要成分的气相成分,其为立式的管壳式的冷凝器,向壳侧供给约40℃的冷媒,进行气相成分的冷凝。经冷凝的成分为包含苯酚和脲的混合物。
(吸收工序、扩散工序)
使用图5所示的装置,由管线54以约30kg/Hr供给10℃的水,除此以外进行与实施例2的吸收工序、扩散工序相同的方法,由管线55回收产生的氨。
(苯酚的分离)
接着使用图5的装置进行与实施例2相同的方法。从蒸馏塔506的塔顶回收水(包含少量的氨)。该水经过管线57、54循环至吸收塔501。从蒸馏塔506的塔底经过管线58回收苯酚,作为氨基甲酸酯化工序的原料进行再利用。
[实施例14]
(氨基甲酸酯化工序)
使用图2所示的装置进行氨基甲酸酯化工序。代替1-氨基-3-氨基甲基-3,5,5-三甲基环己烷而使用1,6-己二胺1.5kg、脲2.9kg,代替1-丁醇而使用对十二烷基苯酚32.0kg,除此以外进行与实施例2的氨基甲酸酯化工序相同的方法,将反应液回收至贮槽205。
(预备浓缩工序)
使用图3所示的装置进行与实施例2的预备浓缩工序相同的方法。
(热分解工序)
使用图4所示的装置,使用十六烷以代替二苄基醚,除此以外进行与实施例2的热分解工序相同的方法,由管线47回收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
(气相成分的回收)
另一方面,从图2的连续多段蒸馏塔201的塔顶回收的气相成分经过管线23供给至冷凝器203。对该气相成分进行分析,结果为以对十二烷基苯酚、氨和脲为主要成分的混合物。冷凝器203是用于进行以下工序的装置:回收对十二烷基苯酚与脲和/或异氰酸,分离以氨为主要成分的气相成分,其为立式的管壳式的冷凝器,向壳侧供给约10℃的冷却水,进行气相成分的冷凝。经冷凝的成分为对十二烷基苯酚与脲的混合物,该混合物如上所述经过管线24再次供给至连续多段蒸馏塔201。
(吸收工序、扩散工序)
使用图5所示的装置进行与实施例2的吸收工序、扩散工序相同的方法,由管线55回收生成的氨。
(对十二烷基苯酚的分离)
接着使用图5的装置。扩散塔503的塔底液是包含对十二烷基苯酚、水和少量的氨的混合物,将该混合物通过管线56供给至蒸馏塔506,进行对十二烷基苯酚和水的蒸馏分离。从蒸馏塔506的塔顶回收水(包含少量的氨)。该水经过管线57、54,途中由管线59添加在气液分离器511回收的氨水,进行氨浓度的调整后,循环至吸收塔501。
[实施例15]
(氨基甲酸酯化工序)
使用图2所示的装置进行氨基甲酸酯化工序。代替1-氨基-3-氨基甲基-3,5,5-三甲基环己烷而使用1,6-己二胺1.9kg、脲3.2kg,代替1-丁醇而使用2,4-二叔戊基苯酚53.0kg,除此以外进行与实施例2的氨基甲酸酯化工序相同的方法,将反应液回收至贮槽205。
(预备浓缩工序)
使用图3所示的装置,进行与实施例2的预备浓缩工序相同的方法。
(热分解工序)
使用图4所示的装置,使用十五烷代替二苄基醚,除此以外进行与实施例2的热分解工序相同的方法,由管线47回收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
(气相成分的回收)
另一方面,从图2的连续多段蒸馏塔201的塔顶回收的气相成分经过管线23供给至冷凝器203。对该气相成分进行分析,结果为以2,4-二叔戊基苯酚、氨和脲为主要成分的混合物。冷凝器203是用于进行以下工序的装置:回收2,4-二叔戊基苯酚与脲和/或异氰酸,分离以氨为主要成分的气相成分,其为立式的管壳式的冷凝器,向壳侧供给约25℃的冷却水进行气相成分的冷凝。经冷凝的成分为2,4-二叔戊基苯酚与脲的混合物,该混合物如上所述经过管线24再次供给至连续多段蒸馏塔201。
(吸收工序、扩散工序)
使用图5所示的装置,进行与实施例2的吸收工序、扩散工序相同的方法,由管线55回收生成的氨。
(2,4-二叔戊基苯酚的分离)
接着使用图5的装置。扩散塔503的塔底液是包含2,4-二叔戊基苯酚、水和少量的氨的混合物,将该混合物通过管线56供给至蒸馏塔506,进行2,4-二叔戊基苯酚与水的蒸馏分离。从蒸馏塔506的塔顶回收水(包含少量的氨)。该水经过管线57、54,途中由管线59添加在气液分离器511回收的氨水,进行氨浓度的调整后,循环至吸收塔501。
[实施例16]
(氨基甲酸酯化工序)
使用图2所示的装置进行氨基甲酸酯化工序。代替1-氨基-3-氨基甲基-3,5,5-三甲基环己烷而使用1,6-己二胺1.7kg、脲1.8kg,代替1-丁醇而使用氢醌20.0kg,除此以外进行与实施例2的氨基甲酸酯化工序相同的方法,将反应液回收至贮槽205。
(预备浓缩工序)
使用图3所示的装置,进行与实施例2的预备浓缩工序相同的方法。
(热分解工序)
使用图4所示的装置,使用十五烷代替二苄基醚,除此以外进行与实施例2的热分解工序相同的方法,由管线47回收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
(气相成分的回收)
另一方面,从图2的连续多段蒸馏塔201的塔顶回收的气相成分经过管线23供给至冷凝器203。对该气相成分进行分析,结果为以氢醌、氨和脲为主要成分的混合物。冷凝器203是用于进行以下工序的装置:回收氢醌与脲和/或异氰酸,分离以氨为主要成分的气相成分,其为立式的管壳式的冷凝器,向壳侧供给约175℃的蒸气,进行气相成分的冷凝。经冷凝的成分为氢醌与脲的混合物,该混合物如上所述经过管线24再次供给至连续多段蒸馏塔201。
(吸收工序、扩散工序)
使用图5所示的装置,进行与实施例2的吸收工序、扩散工序相同的方法,由管线55回收生成的氨。
(氢醌的分离)
接着使用图5的装置。扩散塔503的塔底液是包含氢醌、水和少量的氨的混合物,将该混合物通过管线56供给至蒸馏塔506,进行氢醌与水的蒸馏分离。从蒸馏塔506的塔顶回收水(包含少量的氨)。该水经过管线57、54,在途中由管线59添加在气液分离器511回收的氨水,进行氨浓度的调整后,循环至吸收塔501。
[实施例17]
(氨基甲酸酯化工序)
使用图2所示的装置进行氨基甲酸酯化工序。代替1-氨基-3-氨基甲基-3,5,5-三甲基环己烷而使用1,6-己二胺1.7kg、脲1.8kg,代替1-丁醇而使用2-异丙基苯酚10.0kg和4-苯基苯酚10.0kg,除此以外进行与实施例2的氨基甲酸酯化工序相同的方法,将反应液回收至贮槽205。
(预备浓缩工序)
使用图3所示的装置,进行与实施例2的预备浓缩工序相同的方法。
(热分解工序)
使用图4所示的装置,进行与实施例2的热分解工序相同的方法,由管线47回收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
(气相成分的回收)
另一方面,从连续多段蒸馏塔201的塔顶回收的气相成分经过管线23供给至冷凝器203。对该气相成分进行分析,结果为以2-异丙基苯酚、氨和脲为主要成分的混合物。冷凝器203是用于进行以下工序的装置:回收2-异丙基苯酚与脲和/或异氰酸,分离以氨为主要成分的气相成分,其为立式的管壳式的冷凝器,向壳侧供给约10℃的冷却水,进行气相成分的冷凝。经冷凝的成分为2-异丙基苯酚与脲的混合物,该混合物如上所述经过管线24再次供给至连续多段蒸馏塔201。
(吸收工序、扩散工序)
使用图5所示的装置,进行与实施例2的吸收工序、扩散工序相同的方法,由管线55回收生成的氨。
(2-异丙基苯酚的分离)
接着使用图5的装置。扩散塔503的塔底液是包含2-异丙基苯酚、水和少量的氨的混合物,将该混合物通过管线56供给至蒸馏塔506,进行2-异丙基苯酚与水的蒸馏分离。从蒸馏塔506的塔顶回收水(包含少量的氨)。该水经过管线57、54,途中由管线59添加在气液分离器511回收的氨水,进行氨浓度的调整后,循环至吸收塔501。
[实施例18]
(氨基甲酸酯化工序)
使用脲2.1kg,使用对庚基苯酚45.0kg代替2-异丙基苯酚,使用1,6-己二胺2.1kg,除此以外进行与实施例8相同的方法,将反应液回收至贮槽907。相对于1,6-己二胺以约60%的收率生成了N-取代氨基甲酸酯。
(氨基甲酸酯再生工序)
使用碳酸二丁酯4.9kg代替脲,除此以外进行与实施例8相同的方法,将反应液回收至贮槽1103。该反应液所含有的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收率相对于1,6-己二胺为约90%。
(预备浓缩工序)
进行与实施例8相同的方法。
(热分解工序)
使用十五烷代替NeoSK-OIL1300,除此以外进行与实施例8相同的方法,由管线C9回收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
(气相成分的回收)
另一方面,从图9的多段蒸馏塔903的塔顶回收的气相成分经过管线97供给至冷凝器904。对该气相成分进行分析,结果为以对庚基苯酚、氨和脲为主要成分的混合物。冷凝器904是用于进行以下工序的装置:回收对庚基苯酚、脲和/或异氰酸,分离以氨为主要成分的气相成分,其为立式的管壳式的冷凝器,向壳侧供给约15℃的冷却水,进行气相成分的冷凝。经冷凝的成分为对庚基苯酚与脲的混合物。
(吸收工序、对庚基苯酚的分离工序、扩散工序)
使用图10所示的装置,进行与实施例7相同的方法。由管线A4回收含有对庚基苯酚的有机相,作为氨基甲酸酯化工序的原料进行再利用。另外,由管线A7回收氨。从扩散塔1004的底部回收的水经过管线A8、热交换器1008等由管线A9供给至吸收塔1001。由管线A11抽出一部分,同时由管线A10供给相同量的水,进行吸收液的排放。由管线A11回收的水含有脲。
[实施例19]
(氨基甲酸酯化工序)
使用脲2.7kg,使用2-萘酚38.0kg代替2-异丙基苯酚,使用1,6-己二胺1.6kg,除此以外进行与实施例8相同的方法,将反应液回收至贮槽907。相对于1,6-己二胺以约66%的收率生成了N-取代氨基甲酸酯。
(氨基甲酸酯再生工序)
使用氨基甲酸苯基酯6.2kg代替脲,除此以外进行与实施例8相同的方法,将反应液回收至贮槽1103。该反应液所含有的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收率相对于1,6-己二胺为约90%。
(预备浓缩工序)
进行与实施例8相同的方法。
(热分解工序)
使用十五烷代替NeoSK-OIL1300,除此以外进行与实施例8相同的方法,由管线C9回收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
(气相成分的回收)
另一方面,从图9的多段蒸馏塔903的塔顶回收的气相成分经过管线97供给至冷凝器904。对该气相成分进行分析,结果为以2-萘酚、氨和脲为主要成分的混合物。冷凝器904是用于进行以下工序的装置:回收2-萘酚、脲和/或异氰酸,分离以氨为主要成分的气相成分,其为立式的管壳式的冷凝器,向壳侧供给约120℃的蒸气,进行气相成分的冷凝。经冷凝的成分为2-萘酚与脲的混合物。
(吸收工序、扩散工序)
进行与实施例2的(吸收工序、扩散工序)相同的方法,由管线55回收氨。
(2-萘酚的分离)
接着使用图5的装置。扩散塔503的塔底液是包含2-萘酚、水和少量的氨的混合物,将该混合物通过管线56供给至蒸馏塔506,进行2-萘酚与水的蒸馏分离。从蒸馏塔506的塔顶回收水(包含少量的氨)。该水经过管线57、54,途中由管线59添加在气液分离器511回收的氨水,进行氨浓度的调整后,循环至吸收塔501。
[实施例20]
(氨基甲酸酯化工序)
使用脲1.0kg,使用2-苯基苯酚32.0kg代替2-异丙基苯酚,使用1,6-己二胺1.0kg,除此以外进行与实施例8相同的方法,将反应液回收至贮槽907。相对于1,6-己二胺以约68%的收率生成了N-取代氨基甲酸酯。
(氨基甲酸酯再生工序)
除了使用脲0.5kg以外,进行与实施例8相同的方法,将反应液回收至贮槽1103。该反应液所含有的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收率相对于1,6-己二胺为约90%。
(预备浓缩工序)
进行与实施例8相同的方法。
(热分解工序)
使用十五烷代替NeoSK-OIL1300,除此以外进行与实施例8相同的方法,由管线C9回收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
(气相成分的回收)
另一方面,从图9的多段蒸馏塔903的塔顶回收的气相成分经过管线97供给至冷凝器904。对该气相成分进行分析,结果为以2-苯基苯酚、氨和脲为主要成分的混合物。冷凝器904是用于进行以下工序的装置:回收2-苯基苯酚、脲和/或异氰酸,分离以氨为主要成分的气相成分,其为立式的管壳式的冷凝器,向壳侧供给约60℃的热水,进行气相成分的冷凝。经冷凝的成分为2-苯基苯酚与脲的混合物。
(吸收工序、扩散工序)
进行与实施例2的(吸收工序、扩散工序)相同的方法,由管线55回收氨。
(2-苯基苯酚的分离)
接着使用图5的装置。扩散塔503的塔底液是包含2-苯基苯酚、水和少量的氨的混合物,将该混合物通过管线56供给至蒸馏塔506,进行2-苯基苯酚与水的蒸馏分离。从蒸馏塔506的塔顶回收水(包含少量的氨)。该水经过管线57、54,途中由管线59添加在气液分离器511回收的氨水,进行氨浓度的调整后,循环至吸收塔501。
[实施例21]
(氨基甲酸酯化工序)
使用脲1.5kg,使用4-乙氧基苯酚10.0kg代替2-异丙基苯酚,使用1,6-己二胺1.0kg,除此以外进行与实施例8相同的方法,将反应液回收至贮槽907。相对于1,6-己二胺以约77%的收率生成了N-取代氨基甲酸酯。
(氨基甲酸酯再生工序)
使用碳酸二苯酯2.9kg代替脲,除此以外进行与实施例8相同的方法,将反应液回收至贮槽1103。该反应液所含有的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收率相对于1,6-己二胺为约95%。
(预备浓缩工序)
进行与实施例8相同的方法。
(热分解工序)
使用上述预备浓缩工序中得到的反应液,除此以外进行与实施例2相同的方法,由管线47回收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
(气相成分的回收)
另一方面,从图9的多段蒸馏塔903的塔顶回收的气相成分经过管线97供给至冷凝器904。对该气相成分进行分析,结果为以4-乙氧基苯酚、氨和脲为主要成分的混合物。冷凝器904是用于进行以下工序的装置:回收4-乙氧基苯酚、脲和/或异氰酸,分离以氨为主要成分的气相成分,其为立式的管壳式的冷凝器,向壳侧供给约50℃的热水,进行气相成分的冷凝。经冷凝的成分为4-乙氧基苯酚与脲的混合物。
(吸收工序、4-乙氧基苯酚的分离工序、扩散工序)
使用图6所示的装置,使由管线64供给的水为10℃,使用二甲苯代替甲苯,除此以外进行与实施例3相同的方法。以4-乙氧基苯酚为主要成分的有机相由管线67进行回收,将二甲苯和4-乙氧基苯酚蒸馏分离后,分别进行再利用。从气体吸收·液液分离装置601的塔顶由管线61以气相成分的形式回收微量的氨(相对于从气体吸收·液液分离装置601底部回收的氨,小于0.5%)和水。由管线65回收在扩散塔603中产生的氨。对于从扩散塔603的底部回收的水,由管线68抽出一部分,同时由管线69供给相同量的水,进行吸收液的排放后,经过管线64循环至气体吸收·液液分离装置601。由管线68回收的水含有脲。
[实施例22]
(氨基甲酸酯化工序)
使用脲1.5kg,使用氢醌11.0kg代替2-异丙基苯酚,使用1,6-己二胺1.2kg,除此以外进行与实施例8相同的方法,将反应液回收至贮槽907。相对于1,6-己二胺以约58%的收率生成了N-取代氨基甲酸酯。
(氨基甲酸酯再生工序)
使用碳酸二苯酯1.9kg代替脲,除此以外进行与实施例8相同的方法,将反应液回收至贮槽1103。该反应液所含有的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收率相对于1,6-己二胺为约92%。
(预备浓缩工序)
进行与实施例8相同的方法。
(热分解工序)
使用十五烷代替NeoSK-OIL1300,除此以外进行与实施例8相同的方法,由管线C9回收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
(气相成分的回收)
另一方面,从图9的多段蒸馏塔903的塔顶回收的气相成分经过管线97供给至冷凝器904。对该气相成分进行分析,结果为以氢醌、氨和脲为主要成分的混合物。冷凝器904是用于进行以下工序的装置:回收氢醌、脲和/或异氰酸,分离以氨为主要成分的气相成分,其为立式的管壳式的冷凝器,向壳侧供给约170℃的蒸气,进行气相成分的冷凝。经冷凝的成分为氢醌与脲的混合物。
(吸收工序、扩散工序)
进行与实施例2的(吸收工序、扩散工序)相同的方法,由管线55回收氨。
(氢醌的分离)
接着使用图5的装置。扩散塔503的塔底液是包含氢醌、水和少量的氨的混合物,将该混合物通过管线56供给至蒸馏塔506,进行氢醌与水的蒸馏分离。从蒸馏塔506的塔顶回收水(包含少量的氨)。该水经过管线57、54,途中由管线59添加在气液分离器511回收的氨水,进行氨浓度的调整后,循环至吸收塔501。
[实施例23]
(氨基甲酸酯化工序)
使用脲1.6kg,使用2,4-二叔戊基苯酚55.0kg代替2-异丙基苯酚,使用1,6-己二胺1.5kg,除此以外进行与实施例7相同的方法,将反应液回收至贮槽907。相对于1,6-己二胺以89%的收率生成了N-取代氨基甲酸酯。
(预备浓缩工序)
进行与实施例8相同的方法。
(热分解工序)
使用十六烷代替NeoSK-OIL1300,除此以外进行与实施例8相同的方法,由管线C9回收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
(气相成分的回收)
另一方面,从图9的多段蒸馏塔903的塔顶回收的气相成分经过管线97供给至冷凝器904。对该气相成分进行分析,结果为以2,4-二叔戊基苯酚、氨和脲为主要成分的混合物。冷凝器904是用于进行以下工序的装置:回收2,4-二叔戊基苯酚、脲和/或异氰酸,分离以氨为主要成分的气相成分,其为立式的管壳式的冷凝器,向壳侧供给约170℃的蒸气,进行气相成分的冷凝。经冷凝的成分为2,4-二叔戊基苯酚与脲的混合物。
(吸收工序、2,4-二叔戊基苯酚的分离工序、扩散工序)
使用图10所示的装置,进行与实施例7相同的方法。由管线A4回收含有2,4-二叔戊基苯酚的有机相,作为氨基甲酸酯化工序的原料进行再利用。另外,由管线A7回收氨。从扩散塔1004的底部回收的水经过管线A8、热交换器1008等后由管线A9供给至吸收塔1001。由管线A11抽出一部分,同时由管线A10供给相同量的水,进行吸收液的排放。由管线A11回收的水含有脲。
[实施例24]
(氨基甲酸酯化工序)
使用脲2.2kg,使用2,4-二-(α,α-二甲基苄基)苯酚100kg代替2-异丙基苯酚,使用1,6-己二胺1.8kg,除此以外进行与实施例7相同的方法,将反应液回收至贮槽907。相对于1,6-己二胺以约91%的收率生成了N-取代氨基甲酸酯。
(预备浓缩工序)
进行与实施例8相同的方法。
(热分解工序)
使用十七烷代替NeoSK-OIL1300,除此以外进行与实施例8相同的方法,由管线C9回收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
(气相成分的回收)
另一方面,从图9的多段蒸馏塔903的塔顶回收的气相成分经过管线97供给至冷凝器904。对该气相成分进行分析,结果为以2,4-二-(α,α-二甲基苄基)苯酚、氨和脲为主要成分的混合物。冷凝器904是用于进行以下工序的装置:回收2,4-二-(α,α-二甲基苄基)苯酚、脲和/或异氰酸,分离以氨为主要成分的气相成分,其为立式的管壳式的冷凝器,向壳侧供给约70℃的热水,进行气相成分的冷凝。经冷凝的成分为2,4-二-(α,α-二甲基苄基)苯酚与脲的混合物。
(吸收工序、2,4-二-(α,α-二甲基苄基)苯酚的分离工序、扩散工序)
除了使用图17所示的装置以外,进行与实施例10相同的方法,生成的氨由管线G7抽出回收。
从扩散塔1706的底部回收的水经过管线G8供给至液液分离器1709。在液液分离器1709中将包含2,4-(α,α-二甲基苄基)苯酚的有机相和水相分离,由管线G5抽出水相。有机相由管线G12抽出,将回收的2,4-(α,α-二甲基苄基)苯酚再循环至氨基甲酸酯化工序。由位于管线G5的途中的管线G12抽出吸收液的一部分,同时由G11供给相同量的1wt%氨水,进行吸收液的排放。由管线G12回收的水含有脲。管线G5的吸收液经过热交换器1704、1703供给至吸收塔1701。
[实施例25]
(氨基甲酸酯化工序)
使用脲1.5kg,使用2-苯基苯酚320kg代替2-异丙基苯酚,使用1,6-己二胺1.0kg,除此以外进行与实施例7相同的方法,将反应液回收至贮槽907。相对于1,6-己二胺以约84%的收率生成了N-取代氨基甲酸酯。
(预备浓缩工序)
进行与实施例8相同的方法。
(热分解工序)
使用十七烷代替NeoSK-OIL1300,除此以外进行与实施例8相同的方法,由管线C9回收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
(气相成分的回收)
另一方面,从图9的多段蒸馏塔903的塔顶回收的气相成分经过管线97供给至冷凝器904。对该气相成分进行分析,结果为以2-苯基苯酚、氨和脲为主要成分的混合物。冷凝器904是用于进行以下工序的装置:回收2-苯基苯酚、脲和/或异氰酸,分离以氨为主要成分的气相成分,其为立式的管壳式的冷凝器,向壳侧供给约70℃的热水,进行气相成分的冷凝。经冷凝的成分为2-苯基苯酚与脲的混合物。
(吸收工序、2-苯基苯酚的分离工序、扩散工序)
除了使用图17所示的装置以外,进行与实施例10相同的方法,生成的氨由管线G7抽出回收。从扩散塔1706的底部回收的水经过管线G8供给至液液分离器1709。用液液分离器1709将包含2-苯基苯酚的有机相和水相分离,由管线G5抽出水相。有机相由管线G12抽出,将回收的2-苯基苯酚再循环至氨基甲酸酯化工序。由位于管线G5的途中的管线G12抽出吸收液的一部分,同时由G11供给相同量的1wt%氨水,进行吸收液的排放。由管线G12回收的水含有脲。管线G5的吸收液经过热交换器1704、1703供给至吸收塔1701。
[实施例26]
(氨基甲酸酯化工序)
使用图9所示的装置,使用脲4.1kg,使用2-苯基乙醇33.0kg代替2-异丙基苯酚,使用1,6-己二胺2.1kg,除此以外进行与实施例7的氨基甲酸酯化工序相同的方法,相对于1,6-己二胺以约90%的收率得到1,6-六亚甲基二脲。
接着,使用4-(1,1,3,3-四甲基丁基)苯酚代替4-苯基苯酚,向贮槽905中投入脲和2-苯基乙醇的混合液(脲浓度:约5.8重量%),由塔底部的管线96以约2.9kg/Hr供给4-(1,1,3,3-四甲基丁基)苯酚以代替4-苯基苯酚,除此以外进行与实施例7相同的方法。从多段蒸馏塔903的底部抽出反应液,经过管线99回收至贮槽907。
(预备浓缩工序)
利用与实施例7相同的方法进行预备浓缩工序。
(热分解工序)
使用十五烷代替十二烷,除此以外进行与实施例7的热分解工序相同的方法,由管线79回收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
(气相成分的回收)
另一方面,从图9的多段蒸馏塔903的塔顶回收的气相成分经过管线97供给至冷凝器904。对该气相成分进行分析,结果为以2-苯基乙醇、氨和脲为主要成分的混合物。冷凝器904是用于进行以下工序的装置:回收2-苯基乙醇、脲和/或异氰酸,分离以氨为主要成分的气相成分,其为立式的管壳式的冷凝器,向壳侧供给约15℃的热水,进行气相成分的冷凝。经冷凝的成分为2-苯基乙醇与脲的混合物,该混合物如上所述经过管线98再次供给至多段蒸馏塔903。
(吸收工序、扩散工序)
进行与实施例6相同的方法,由管线85回收氨。
从扩散塔803的底部回收的水包含2-苯基乙醇和脲,将该水的一部分由管线87抽出,同时由管线88供给相同量的水,进行吸收液的排放后,经过管线84循环至吸收塔801。由管线87回收的包含2-苯基乙醇和脲的水通过蒸馏分离而分离成包含脲的2-苯基乙醇和水,将其分别作为氨基甲酸酯化的原料、吸收水进行再利用。
[实施例27]
(氨基甲酸酯化工序)
使用图9所示的装置,使用脲2.4kg,使用异癸醇19.0kg代替2-异丙基苯酚,使用1,6-己二胺1.3kg,除此以外进行与实施例7的氨基甲酸酯化工序相同的方法,相对于1,6-己二胺以约88%的收率得到1,6-六亚甲基二脲。
接着,使用2-萘酚代替4-苯基苯酚,向贮槽905中投入脲与异癸醇的混合液(脲浓度:约5.6重量%),由塔底部的管线96以约2.1kg/Hr供给2-萘酚以代替4-苯基苯酚,除此以外进行与实施例7相同的方法。从多段蒸馏塔903的底部抽出反应液,经过管线99回收至贮槽907。
(预备浓缩工序)
利用与实施例7相同的方法进行预备浓缩工序。
(热分解工序)
使用十五烷代替十二烷,除此以外进行与实施例7的热分解工序相同的方法,由管线79回收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
(气相成分的回收)
另一方面,从图9的多段蒸馏塔903的塔顶回收的气相成分经过管线97供给至冷凝器904。对该气相成分进行分析,结果为以异癸醇、氨和脲为主要成分的混合物。冷凝器904是用于进行以下工序的装置:回收异癸醇、脲和/或异氰酸,分离以氨为主要成分的气相成分,其为立式的管壳式的冷凝器,向壳侧供给约15℃的热水,进行气相成分的冷凝。经冷凝的成分为异癸醇与脲的混合物,该混合物如上所述经过管线98再次供给至多段蒸馏塔903。
(吸收工序、扩散工序)
进行与实施例6相同的方法,由管线85回收氨。
从扩散塔803的底部回收的水包含异癸醇和脲,将该水的一部分由管线87抽出,同时由管线88供给相同量的水,进行吸收液的排放后,经过管线84循环至吸收塔801。由管线87回收的包含异癸醇和脲的水通过蒸馏分离而分离成包含脲的异癸醇和水,将其分别作为氨基甲酸酯化的原料、吸收水进行再利用。
[实施例28]
(氨基甲酸酯化工序)
使用图9所示的装置,使用脲2.4kg,使用异癸醇19.0kg代替2-异丙基苯酚,使用1,6-己二胺1.3kg,除此以外进行与实施例7的氨基甲酸酯化工序相同的方法,相对于1,6-己二胺以约88%的收率得到1,6-六亚甲基二脲。
接着,使用2-萘酚代替4-苯基苯酚,向贮槽905中投入脲与异癸醇的混合液(脲浓度:约5.6重量%),由塔底部的管线96以约2.1kg/Hr供给2-萘酚以代替4-苯基苯酚,除此以外进行与实施例7相同的方法。由多段蒸馏塔903的底部抽出反应液,经过管线99回收至贮槽907。
(预备浓缩工序)
利用与实施例7相同的方法进行预备浓缩工序。
(热分解工序)
使用十五烷代替十二烷,除此以外进行与实施例7的热分解工序相同的方法,由管线79回收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
(气相成分的回收)
另一方面,从图9的多段蒸馏塔903的塔顶回收的气相成分经过管线97供给至冷凝器904。对该气相成分进行分析,结果为以异癸醇、氨和脲为主要成分的混合物。冷凝器904是用于进行以下工序的装置:回收异癸醇、脲和/或异氰酸,分离以氨为主要成分的气相成分,其为立式的管壳式的冷凝器,向壳侧供给约15℃的热水,进行气相成分的冷凝。经冷凝的成分为异癸醇与脲的混合物,该混合物如上所述经过管线98再次供给至多段蒸馏塔903。
(吸收工序、扩散工序)
进行与实施例6相同的方法,由管线85回收氨。
从扩散塔803的底部回收的水包含异癸醇和脲,将该水的一部分由管线87抽出,同时由管线88供给相同量的水,进行吸收液的排放后,经过管线84循环至吸收塔801。由管线87回收的包含异癸醇和脲的水通过蒸馏分离而分离成包含脲的异癸醇和水,将其分别作为氨基甲酸酯化的原料、吸收水进行再利用。
[实施例29]
(氨基甲酸酯化工序)
使用图9所示的装置进行氨基甲酸酯化工序。将脲3.9kg供给至搅拌槽901,将该搅拌槽901加热至150℃,使脲熔融。将1,6-己二胺1.0kg由管线92以约0.1kg/Hr供给至搅拌槽901。供给全部量的1,6-己二胺后搅拌2小时,之后对反应液进行分析,结果相对于1,6-己二胺以约85%的收率生成了1,6-六亚甲基二脲。将该反应液经过管线93和管线95供给至多段蒸馏塔903。途中,利用气液分离器902分离氨,由管线94抽出。
多段蒸馏塔903是以CascadeMini-Rings(注册商标)作为填充材料的蒸馏塔,预先向塔底投入4-(1,1,3,3-四甲基丁基)苯酚,使塔底温度为250℃,使塔内为全回流状态。由管线95以约0.5kg/Hr向其中投入气液分离后的反应液,由塔底部的管线96以约3.2kg/Hr供给4-(1,1,3,3-四甲基丁基)苯酚。由管线98供给冷凝器904中得到的2-(1,1,3,3-四甲基丁基)苯酚与脲的混合液。从多段蒸馏塔903的底部抽出反应液,经过管线99回收至贮槽907。
(预备浓缩工序)
利用与实施例7相同的方法进行预备浓缩工序。
(热分解工序)
使用十五烷代替十二烷,除此以外进行与实施例7的热分解工序相同的方法,由管线79回收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
(气相成分的回收)
另一方面,从图9的多段蒸馏塔903的塔顶回收的气相成分经过管线97供给至冷凝器904。对该气相成分进行分析,结果为以4-(1,1,3,3-四甲基丁基)苯酚、氨和脲为主要成分的混合物。冷凝器904是用于进行以下工序的装置:回收4-(1,1,3,3-四甲基丁基)苯酚、脲和/或异氰酸,分离以氨为主要成分的气相成分,其为立式的管壳式的冷凝器,向壳侧供给约15℃的热水,进行气相成分的冷凝。经冷凝的成分为4-(1,1,3,3-四甲基丁基)苯酚与脲的混合物,该混合物如上所述经过管线98再次供给至多段蒸馏塔903。
(吸收工序、扩散工序)
进行与实施例2的(吸收工序、扩散工序)相同的方法,由管线55回收氨。
(4-(1,1,3,3-四甲基丁基)苯酚的分离)
接着使用图5的装置。扩散塔503的塔底液是包含4-(1,1,3,3-四甲基丁基)苯酚、水和少量的氨的混合物,将该混合物通过管线56供给至蒸馏塔506,进行4-(1,1,3,3-四甲基丁基)苯酚与水的蒸馏分离。从蒸馏塔506的塔顶回收水(包含少量的氨)。该水经过管线57、54,途中由管线59添加在气液分离器511回收的氨水,进行氨浓度的调整后,循环至吸收塔501。
[实施例30]
(氨基甲酸酯化工序)
使用1,6-己二胺1.1kg、脲11kg,除此以外进行与实施例29的氨基甲酸酯化工序相同的方法,相对于1,6-己二胺以约88%的收率得到1,6-六亚甲基二脲。
接着,使用4-乙氧基苯酚代替4-(1,1,3,3-四甲基丁基)苯酚,由管线95以约0.3kg/Hr投入包含1,6-六亚甲基二脲的反应液,由塔底部的管线96以约2.5kg/Hr供给4-乙氧基苯酚,除此以外进行与实施例29的氨基甲酸酯化工序相同的方法,将反应液回收至贮槽907。
(预备浓缩工序)
利用与实施例7相同的方法进行预备浓缩工序。
(热分解工序)
除了使用上述预备浓缩工序中得到的反应液以外,进行与实施例2相同的方法,由管线47回收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
回收氰酸酯。
(气相成分的回收)
另一方面,从图9的多段蒸馏塔903的塔顶回收的气相成分经过管线97供给至冷凝器904。对该气相成分进行分析,结果为以4-乙氧基苯酚、氨和脲为主要成分的混合物。冷凝器904是用于进行以下工序的装置:回收4-乙氧基苯酚、脲和/或异氰酸,分离以氨为主要成分的气相成分,其为立式的管壳式的冷凝器,向壳侧供给约50℃的热水,进行气相成分的冷凝。经冷凝的成分为4-乙氧基苯酚与脲的混合物。
(吸收工序、4-乙氧基苯酚的分离工序、扩散工序)
使用图6所示的装置,使由管线64供给的水为10℃,使用二甲苯代替甲苯,除此以外进行与实施例3相同的方法。
以4-乙氧基苯酚为主要成分的有机相由管线67进行回收,将二甲苯和4-乙氧基苯酚蒸馏分离后,分别进行再利用。从气体吸收·液液分离装置601的塔顶由管线61以气相成分的形式回收微量的氨(相对于从气体吸收·液液分离装置601底部回收的氨,小于0.5%)和水。
由管线65回收在扩散塔603中产生的氨。对于从扩散塔603的底部回收的水,由管线68抽出一部分,同时由管线69供给相同量的水,进行吸收液的排放后,经过管线64循环至气体吸收·液液分离装置601。由管线68回收的水含有脲。
[实施例31]
(氨基甲酸酯化工序)
使用1,6-己二胺1.1kg、脲9.2kg,除此以外进行与实施例29的氨基甲酸酯化工序相同的方法,相对于1,6-己二胺以约80%的收率得到1,6-六亚甲基二脲。
接着,使用4-(α,α-二甲基苄基)苯酚代替4-(1,1,3,3-四甲基丁基)苯酚,由管线95以约0.3kg/Hr投入包含1,6-六亚甲基二脲的反应液,由塔底部的管线96以约4.2kg/Hr供给4-(α,α-二甲基苄基)苯酚,除此以外进行与实施例29的氨基甲酸酯化工序相同的方法,将反应液回收至贮槽907。
(预备浓缩工序)
利用与实施例7相同的方法进行预备浓缩工序。
(热分解工序)
使用十五烷代替十二烷,除此以外进行与实施例7的热分解工序相同的方法,由管线79回收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
(气相成分的回收)
另一方面,从图9的多段蒸馏塔903的塔顶回收的气相成分经过管线97供给至冷凝器904。对该气相成分进行分析,结果为以4-(α,α-二甲基苄基)苯酚、氨和脲为主要成分的混合物。冷凝器904是用于进行以下工序的装置:回收4-(α,α-二甲基苄基)苯酚、脲和/或异氰酸,分离以氨为主要成分的气相成分,其为立式的管壳式的冷凝器,向壳侧供给约15℃的热水,进行气相成分的冷凝。经冷凝的成分为4-(α,α-二甲基苄基)苯酚与脲的混合物,该混合物如上所述经过管线98再次供给至多段蒸馏塔903。
(吸收工序、4-(α,α-二甲基苄基)苯酚的分离工序、扩散工序)
除了使用图17所示的装置以外,进行与实施例10相同的方法,生成的氨由管线G7抽出回收。
从扩散塔1706的底部回收的水经过管线G8供给至液液分离器1709。在液液分离器1709中将包含4-(α,α-二甲基苄基)苯酚的有机相和水相分离,由管线G5抽出水相。有机相由管线G12抽出,将回收的4-(α,α-二甲基苄基)苯酚再循环至氨基甲酸酯化工序。由位于管线G5的途中的管线G12抽出吸收液的一部分,同时由G11供给相同量的1wt%氨水,进行吸收液的排放。由管线G12回收的水含有脲。管线G5的吸收液经过热交换器1704、1703供给至吸收塔1701。
[实施例32]
(N-无取代氨基甲酸酯的制造)
使用脲3.1kg,使用4-苯基苯酚35.0kg代替苯酚,除此以外进行与实施例9的N-无取代氨基甲酸酯的制造相同的方法。回收至贮槽1304的反应液包含氨基甲酸(4-苯基苯基)酯,相对于脲的收率为约68%。
(氨基甲酸酯化工序)
代替脲和2-异丙基苯酚而使用在上述工序中回收至贮槽1304的反应液,使用1,6-己二胺1.8kg,除此以外进行与实施例7相同的方法,得到包含1,6-六亚甲基二脲的反应液。
由管线95以约1.8kg/Hr投入气液分离后的反应液,使用4-苯基苯酚代替4-十二烷基苯酚,除此以外进行与实施例7相同的方法,经过管线99回收至贮槽907。该反应液中除了作为该工序的目标化合物的N-取代氨基甲酸酯以外,还含有具有脲键的多聚物,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收率相对于1,6-己二胺为约70%。
(氨基甲酸酯再生工序)
使用图11所示的装置,代替脲而投入碳酸二苯酯6.4kg,将搅拌槽1101加热至220℃,使内部为0.2MPa,除此以外进行与实施例8的氨基甲酸酯再生工序相同的方法。进行了3小时反应后,由管线B3将反应液回收至贮槽1103。该反应液所含有的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收率相对于1,6-己二胺为约97%。
(预备浓缩工序)
使用图3所示的装置进行与实施例8的预备浓缩工序相同的方法。
(热分解工序)
使用图4所示的装置进行与实施例6相同的方法,由管线47回收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
(气相成分的回收)
另一方面,从图9的多段蒸馏塔903的塔顶回收的气相成分经过管线97供给至冷凝器904。对该气相成分进行分析,结果为以4-苯基苯酚、氨和脲为主要成分的混合物。冷凝器904是用于进行以下工序的装置:回收4-苯基苯酚、脲和/或异氰酸,分离以氨为主要成分的气相成分,其为立式的管壳式的冷凝器,向壳侧供给约40℃的热水,进行气相成分的冷凝。经冷凝的成分为4-苯基苯酚与脲的混合物。
(吸收工序、4-苯基苯酚的分离工序、扩散工序)
除了使用图17所示的装置以外,进行与实施例10相同的方法,生成的氨由管线G7抽出回收。
从扩散塔1706的底部回收的水经过管线G8供给至液液分离器1709。在液液分离器1709中将包含4-苯基苯酚的有机相和水相分离,由管线G5抽出水相。有机相由管线G12抽出,将回收的2-苯基苯酚再循环至氨基甲酸酯化工序。
由位于管线G5的途中的管线G12抽出吸收液的一部分,同时由G11供给相同量的1wt%氨水,进行吸收液的排放。由管线G12回收的水含有脲。
管线G5的吸收液经过热交换器1704、1703供给至吸收塔1701。
[实施例33]
(N-无取代氨基甲酸酯的制造)
使用脲2.4kg,使用4-庚基苯酚39.0kg代替苯酚,除此以外进行与实施例9的N-无取代氨基甲酸酯的制造相同的方法。回收至贮槽1304的反应液包含氨基甲酸(4-庚基苯基)酯,相对于脲的收率为约71%。
(氨基甲酸酯化工序)
代替脲和2-异丙基苯酚而使用在上述工序中回收至贮槽1304的反应液,使用1,6-己二胺1.2kg,除此以外进行与实施例7相同的方法,得到包含1,6-六亚甲基二脲的反应液。
由管线95以约1.0kg/Hr投入气液分离后的反应液,使用4-庚基苯酚代替4-苯基苯酚,除此以外进行与实施例7相同的方法,经过管线99回收至贮槽907。该反应液中除了作为该工序的目标化合物的N-取代氨基甲酸酯以外,还含有具有脲键的多聚物,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收率相对于1,6-己二胺为约78%。
(预备浓缩工序)
使用图3所示的装置,进行与实施例8的预备浓缩工序相同的方法。
(热分解工序)
使用图4所示的装置,进行与实施例6相同的方法,由管线47回收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相对于1,6-己二胺,该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的收率为71%。
(气相成分的回收)
另一方面,从图9的多段蒸馏塔903的塔顶回收的气相成分经过管线97供给至冷凝器904。对该气相成分进行分析,结果为以4-庚基苯酚、氨和脲为主要成分的混合物。冷凝器904是用于进行以下工序的装置:回收4-庚基苯酚、脲和/或异氰酸,分离以氨为主要成分的气相成分,其为立式的管壳式的冷凝器,向壳侧供给约40℃的热水,进行气相成分的冷凝。经冷凝的成分为4-庚基苯酚与脲的混合物。
(吸收工序、4-庚基苯酚的分离工序、扩散工序)
除了使用图17所示的装置以外,进行与实施例10相同的方法,生成的氨由管线G7抽出回收。
从扩散塔1706的底部回收的水经过管线G8供给至液液分离器1709。在液液分离器1709中将包含4-庚基苯酚的有机相和水相分离,由管线G5抽出水相。有机相由管线G12抽出,将回收的2-庚基苯酚再循环至氨基甲酸酯化工序。
由位于管线G5的途中的管线G12抽出吸收液的一部分,同时由G11供给相同量的1wt%氨水,进行吸收液的排放。由管线G12回收的水含有脲。
管线G5的吸收液经过热交换器1704、1703供给至吸收塔1701。
[实施例34]
(硫酸铵的制造)
使用图19所示的装置。由管线J3以约7.5kg/Hr向活塞流型反应器1901供给水,由管线J1供给由实施例2的管线55回收的氨,生成氨水。接着,用管线J2将该氨水供给至活塞流型反应器1902,由管线J4供给约70%浓硫酸,进行反应,由管线J5将反应液回收至贮槽1903。该回收液含有硫酸铵。
[实施例35]
(硫酸铵的制造)
使用图20所示的装置。用约0℃的冷媒将冷却塔2001冷却。由管线K0向其中供给实施例13中由冷凝器904回收的气相成分。凝固的苯酚附着于冷却塔2001的内部,由管线K1抽出的气相成分所含有的苯酚为检测下限(1ppm)。适当停止运转,用水对附着于冷却塔2001内部的苯酚进行清洗,由管线K2回收清洗液。
将由管线K1抽出的气相成分供给至活塞流型反应器2002,由管线K3供给30%硫酸进行反应,由管线K4将反应液回收至贮槽2003。该回收液含有硫酸铵。
[参考例1]
(液体氨的制造)
使用图21所示的装置。由管线L0供给实施例3中由管线65回收的氨,用冷却器2101冷却至约5℃。对该氨所含有的水进行冷凝,经过管线L3被回收至贮槽2102。将从冷却器2101由管线L1抽出的氨供给至压缩器2103,升压为约0.6MPa,经过管线L2用冷却器2104冷却至约10℃,使氨冷凝。生成的液体氨经过管线L4回收至贮槽2105。
[实施例36]
(基于氨的燃烧进行的热回收)
使用图22所示的装置。实施例8中,将由管线A7回收的氨由管线M0供给至燃烧锅炉2201,进行氨的燃烧。利用通过燃烧产生的热量将热介质管线M4的热介质加热,使该热介质循环至热交换器2203。将该热交换器2203连接至图9的重沸器908,作为氨基甲酸酯化工序的热源使用。另外,同样地也可以作为图12的薄膜蒸发器1201的热源使用。燃烧锅炉2201的废气经过管线M1供给至脱硝设备2202。由管线M3将氨供给至脱硝设备2202,降低废气中的氮氧化物浓度后,由管线M2进行排气。
[实施例37]
(基于氨的燃烧进行的热回收)
实施例8中,将由管线A7回收的氨由管线M0供给至燃烧锅炉2201,进行氨的燃烧。利用通过燃烧产生的热量将热介质管线M4的热介质加热,使该热介质循环至热交换器2203。将该热交换器2203与在图12的薄膜蒸发器1201的夹套中流通的热介质连接,作为热分解工序的热源使用。
[实施例38]
(有机羟基化合物回收工序、无法再生的高沸点成分的排放工序)
将实施例7中由管线73回收的液相成分供给至具备脱气功能的挤出机,该挤出机在距离该挤出机的排出口在螺杆的长度方向上1/3的位置具有排气口,L/D=45、螺杆直径:20mm。将该挤出机的加热器温度设为280℃,以0.2kPa进行减压后,由该排气口得到气相成分。将该气相成分冷凝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为4-苯基苯酚。该4-苯基苯酚作为氨基甲酸酯化工序的原料进行再利用。对由该挤出机的排出口得到的成分进行废弃。
[实施例39]
(有机羟基化合物回收工序、无法再生的高沸点成分的排放工序)
以约0.20kg/Hr向实施例10中由管线F5回收的液相成分中添加4-壬基苯酚,供给至立式离心薄膜蒸发器。该立式离心薄膜蒸发器具有通过挤出作用将浓缩脱挥的液体排出的机构,用热介质夹套加热至290℃,将内部减压至0.2kPa。由该立式离心薄膜蒸发器的气相回收口得到气相成分,将该气相成分冷凝并进行分析,结果为4-壬基苯酚,以约0.23kg/Hr回收。该4-壬基苯酚作为酯交换工序的原料进行再利用。对由该立式离心薄膜蒸发器的排出口得到的成分进行废弃。
[实施例40]
(再生工序)
向由实施例33的管线41回收的液相成分约3.0kg中添加脲约0.6kg、4-庚基苯酚约15kg,在约80℃加热搅拌,形成均匀的溶液。对该溶液进行分析,结果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浓度为0.52wt%。将该溶液由图9的管线95供给至连续多段蒸馏塔903,进行与实施例33的氨基甲酸酯化工序相同的方法,将反应液回收至贮槽907。该反应液含有8wt%的N-取代氨基甲酸酯。
(预备浓缩工序)
使用上述再生工序中得到的反应液,进行与实施例33的预备浓缩工序相同的方法。
(分离工序)
使用上述预备浓缩工序中得到的反应液,进行与实施例11的热分解工序相同的方法,由管线H10回收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相对于实施例33的投料中所用的1,6-己二胺,该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的收率为18%。
(有机羟基化合物回收工序、无法再生的高沸点成分的排放工序)
将上述分离工序中由管线H5回收的液相成分供给至具备脱气功能的挤出机,该挤出机在距离该挤出机的排出口在螺杆的长度方向上1/3的位置具有排气口,L/D=45、螺杆直径:20mm。将该挤出机的加热器温度设为280℃,以0.2kPa进行减压后,由该排气口得到气相成分。将该气相成分冷凝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为4-庚基苯酚。该4-庚基苯酚作为氨基甲酸酯化工序的原料进行再利用。对由该挤出机的排出口得到的成分进行废弃。
工业实用性
根据本发明,在异氰酸酯的制造中不需要以废气的形式对氨进行处理。因此,本发明在工业上非常有用,商业价值很高。
符号的说明
1,2,3,4,5,6,7,8,9,10,11,12,13,14,15,17,18,19,20,21…管线、101…连续多段蒸馏塔、102…热分解装置、103…冷凝器、104…气体吸收塔、105…扩散塔、106…真空装置、107…脲制造设备、109…分离塔、110…精制塔、21,22,23,24,25…管线、201…连续多段蒸馏塔、203…冷凝器、204,205…贮槽、31,32…管线、301…薄膜蒸发器、302…冷凝器、303,304…贮槽、40,41,42,43,44,45,46,47,48,49…管线、401…热分解装置、404,407…分离塔、402,405,408…冷凝器、403,406,409…重沸器、50,51,52,53,54,55,56,57,58,59…管线、501…气体吸收塔、502…泵、503…扩散塔、504,507…冷凝器、505,508…重沸器、506…蒸馏塔、509…冷却器、510…预热器、60,61,62,63,64,65,66,67,68,69…管线、601…气体吸收·液液分离装置、602…泵、603…扩散塔、604…冷凝器、605…重沸器、606…冷却器、607…预热器、71,72,73,74,75,76,77,78,79…管线、701…热分解装置、702,705…冷凝器、703,706…分离塔、704,707…重沸器、80,81,82,83A,83B,84,85,86,87,88…管线、801…气体吸收塔、802…泵、803…扩散塔、804…冷凝器、805…重沸器、806…热交换器、807…冷却器、808…预热器、90,91,92,93,94,95,96,97,98,99…管线、901…搅拌槽、902…气液分离器、903…多段蒸馏塔、904…冷凝器、905,906,907…贮槽、A0,A1,A2,A3,A4,A5,A6,A7,A8,A9,A10,A11,A12…管线、1001…气体吸收塔、1002…液液分离器、1003…泵、1004…扩散塔、1005…冷凝器、1006…重沸器、1007…预热器、1008…热交换器、1009…冷却器、B0,B1,B2,B3…管线、1101…搅拌槽、1102…冷凝器、1103…贮槽、C1,C2,C3,C4,C5,C6,C7,C8,C9…管线、1201…薄膜蒸发器、1202,1205…冷凝器、1203,1206…分离塔、1204,1207…重沸器、1208…贮槽、D0,D1,D2,D3,D4…管线、1301…搅拌槽、1302…冷凝器、1303…气液分离器、1304…贮槽、D11,D12,D13…管线、1401…预备浓缩器、1402,1404…贮槽、1403…冷凝器、E1,E2,E3,E4,E5…管线、1501…连续多段蒸馏塔、1502…重沸器、1503…冷凝器、1504,1505…贮槽、F0,F1,F2,F3,F4,F5,F6,F7,F8,F9,F10,F11…管线、1601,1602…热分解反应器、1603,1607…分离塔、1604,1606…冷凝器、1605,1608…重沸器、1609…贮槽、G0,G1,G2,G3,G4,G5,G6,G7,G8,G11,G12,G13,G14…管线、1701…气体吸收塔、1702…泵、1703,1704…热交换器、1705…冷凝器、1706…扩散塔、1707…加热器、1708…重沸器、1709…液液分离器、1710…气液分离器、H0,H2,H3,H4,H5,H6,H7,H8,H9,H10,H11…管线、1801,1802…热分解反应器、1803,1807…分离塔、1804,1806…冷凝器、1805,1808…重沸器、J1,J2,J3,J4,J5…管线、1901,1902…活塞流型反应器、1903…贮槽、K0,K1,K2,K3,K4…管线、2001…冷却塔、2002…活塞流型反应器、2003…贮槽、L0,L1,L2,L3,L4…管线、2101,2104…冷却器、2103…压缩器、2102,2105…贮槽、M0,M1,M2,M3…管线、M4…热介质管线、2201…燃烧锅炉、2202…脱硝设备、2203…热交换器。

Claims (13)

1.一种异氰酸酯的制造方法,其以有机伯胺、脲和有机羟基化合物为原料,
其中,该异氰酸酯的制造方法具备以下工序:
氨基甲酸酯化工序,通过氨基甲酸酯化反应由所述有机伯胺、所述脲和所述有机羟基化合物生成N-取代氨基甲酸酯,回收包含所述脲和/或具有来自所述脲的羰基的化合物、所述有机羟基化合物和氨的第1气相成分;
冷凝工序,利用冷凝器将所述第1气相成分冷凝;
异氰酸酯制造工序,将所述N-取代氨基甲酸酯热分解,制造异氰酸酯;
氨吸收工序,使由所述冷凝器以气相成分形式回收的以氨为主要成分的第2气相成分吸收至吸收水中,生成气体吸收水;和
氨扩散工序,将所述气体吸收水加热,由所述气体吸收水中分离所述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将所述氨扩散工序中分离所述氨后得到的液相成分用作所述氨吸收工序中的所述吸收水。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2气相成分含有脲和/或异氰酸、及有机羟基化合物,
所述气体吸收水含有氨、脲和/或异氰酸、及有机羟基化合物。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氨扩散工序中分离所述氨后得到的液相成分包含有机羟基化合物和水相,且所述有机羟基化合物和所述水相为相分离状态。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方法,其中,该方法进一步包括:
有机羟基化合物分离工序,对所述氨扩散工序中分离所述氨后得到的液相成分所含有的有机羟基化合物和水相进行分离。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该方法进一步包括:
液相排放工序:将所述有机羟基化合物分离工序中得到的水溶液的一部分与水进行置换。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进一步使所述氨扩散工序中得到的氨燃烧并进行热回收,将该回收热用作所述氨基甲酸酯化工序和/或所述异氰酸酯制造工序的热源。
8.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进一步对所述氨扩散工序中得到的氨作为液体氨进行回收。
9.一种异氰酸酯的制造方法,其以有机伯胺、脲和有机羟基化合物为原料,
其中,该异氰酸酯的制造方法具备以下工序:
氨基甲酸酯化工序,通过氨基甲酸酯化反应由所述有机伯胺、所述脲和所述有机羟基化合物生成N-取代氨基甲酸酯,回收包含所述脲和/或具有来自所述脲的羰基的化合物、所述有机羟基化合物和氨的第1气相成分;
冷凝工序,利用冷凝器将所述第1气相成分冷凝;
异氰酸酯制造工序,将所述N-取代氨基甲酸酯热分解,制造异氰酸酯;和
氨吸收工序,使由所述冷凝器抽出的以氨为主要成分的第2气相成分吸收至硫酸水溶液中,生成硫酸铵。
10.一种异氰酸酯的制造方法,其以有机伯胺、脲和有机羟基化合物为原料,
其中,该异氰酸酯的制造方法具备以下工序:
氨基甲酸酯化工序,通过氨基甲酸酯化反应由所述有机伯胺、所述脲和所述有机羟基化合物生成N-取代氨基甲酸酯,回收包含所述脲和/或具有来自所述脲的羰基的化合物、所述有机羟基化合物和氨的第1气相成分;
冷凝工序,利用冷凝器将所述第1气相成分冷凝;
异氰酸酯制造工序,将所述N-取代氨基甲酸酯热分解,制造异氰酸酯;
再生工序,使第1残留液的一部分或全部与脲和有机羟基化合物反应,所述第1残留液是在所述异氰酸酯制造工序中得到的,是将包含异氰酸酯和有机羟基化合物的低沸点成分分离后残留的;
分离工序,对所述再生工序中的反应液进行热分解反应,将生成的异氰酸酯与包含无法再生的副反应物的第2残留液分离;和
排放工序,加热第1残留液和/或第2残留液,回收包含有机羟基化合物的低沸点成分,将所述低沸点成分再循环至所述氨基甲酸酯化工序、所述异氰酸酯制造工序以及所述再生工序中的至少1个工序,将包含无法再生的副反应物的高沸点成分去除到体系外。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中,利用选自由(a)、(b)和(c)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装置进行所述排放工序中的第1残留液和/或第2残留液的加热,
(a)具备强制性运输装置的桨叶式干燥器;
(b)具备脱气功能的挤出机;
(c)具备强制性运输装置的垂直薄膜蒸发器。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利用(a)或(c)中的任意一种装置进行所述排放工序中的第1残留液和/或第2残留液的加热,
(a)具备强制性运输装置的桨叶式干燥器;
(c)具备强制性运输装置的垂直薄膜蒸发器。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中,第1残留液和/或第2残留液的粘度为1000mPa·s以下。
CN201480018713.9A 2013-03-29 2014-03-28 异氰酸酯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0510242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356359.6A CN107266338B (zh) 2013-03-29 2014-03-28 异氰酸酯的制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72440 2013-03-29
JP2013072441 2013-03-29
JP2013-072441 2013-03-29
JP2013-072440 2013-03-29
PCT/JP2014/059187 WO2014157636A1 (ja) 2013-03-29 2014-03-28 イソシアネートの製造方法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356359.6A Division CN107266338B (zh) 2013-03-29 2014-03-28 异氰酸酯的制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02422A true CN105102422A (zh) 2015-11-25
CN105102422B CN105102422B (zh) 2018-01-09

Family

ID=5162459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356359.6A Active CN107266338B (zh) 2013-03-29 2014-03-28 异氰酸酯的制造方法
CN201480018713.9A Active CN105102422B (zh) 2013-03-29 2014-03-28 异氰酸酯的制造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356359.6A Active CN107266338B (zh) 2013-03-29 2014-03-28 异氰酸酯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9714215B2 (zh)
EP (3) EP2980066B1 (zh)
JP (3) JP6055084B2 (zh)
KR (3) KR20180098418A (zh)
CN (2) CN107266338B (zh)
BR (1) BR112015024827A2 (zh)
RU (2) RU2017119446A (zh)
TW (1) TWI552982B (zh)
WO (1) WO2014157636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64070A (zh) * 2017-09-26 2020-05-15 科思创德国股份有限公司 制备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五亚甲基二异氰酸酯或甲苯二异氰酸酯的多步骤方法
CN111183131A (zh) * 2017-12-27 2020-05-19 旭化成株式会社 有机胺的回收方法
CN112657326A (zh) * 2020-12-03 2021-04-16 宣城亚邦化工有限公司 铜酞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尾气的净化系统和净化方法
CN114470812A (zh) * 2021-12-28 2022-05-13 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Tdi回收液中焦油粉末的分离装置及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6117674A (ja) * 2014-12-19 2016-06-30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イソシアネートの製造方法
JP2016204286A (ja) * 2015-04-20 2016-12-08 旭化成株式会社 カルバメート化合物の製造方法
CN110446537B (zh) * 2017-04-03 2021-12-10 科思创德国股份有限公司 来自异氰酸酯制备的气体料流的纯化装置和方法以及气体料流
EP3459931A1 (en) * 2017-09-26 2019-03-27 Covestro Deutschland AG Multistep proces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diisocyanates
CN113024417B (zh) * 2021-05-27 2021-08-31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一种制备异氰酸酯中强化分离的方法及装置
EP4431490A1 (en) 2021-11-08 2024-09-18 Asahi Kasei Kabushiki Kaisha Method for producing isocyanate compounds, method for producing carbamate compounds, method for recovering amine compounds, and isocyanate composition
JPWO2023106377A1 (zh) * 2021-12-08 2023-06-15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310677A (ja) * 1992-05-01 1993-11-22 Asahi Chem Ind Co Ltd カルバミン酸エステルの製造方法
US5427759A (en) * 1992-05-30 1995-06-27 Huels Aktiengesellschaft Method of recovering ammonia and compounds from offgases contaminated with organic materials, carbon dioxide, and ammonia
CN1365969A (zh) * 2001-01-16 2002-08-28 西北大学 氨基甲酸酯的制备方法
CN101273010A (zh) * 2005-09-29 2008-09-24 巴斯夫欧洲公司 纯化含有异氰酸酯的残余物的方法
CN101451711A (zh) * 2007-12-06 2009-06-10 北京航天石化技术装备工程公司 处理含氨废气的焚烧工艺及其系统
CN102105439A (zh) * 2009-08-21 2011-06-22 旭化成化学株式会社 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制造方法和使用该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异氰酸酯的制造方法
WO2012115110A1 (ja) * 2011-02-21 2012-08-30 旭化成ケミカルズ株式会社 カルボニル化合物の製造方法
CN102971287A (zh) * 2010-06-16 2013-03-13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氨基甲酸酯的制造方法、异氰酸酯的制造方法、氨基甲酸酯的制造装置、及异氰酸酯的制造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677698A (en) * 1950-08-01 1954-05-04 Spencer Chem Co Preparation of nu-monosubstituted carbamic acid esters
US3097065A (en) * 1957-05-17 1963-07-09 Koppers Co Inc Process for recovery of ammonia from coke oven gas as ammonium chloride and ammonium sulfate
JPS4925560B1 (zh) 1968-04-16 1974-07-01
JPS6048505B2 (ja) 1975-11-25 1985-10-28 ザ スタンダード オイル コムパニー アクリロニトリルおよびメタクリロニトリルの回収および精製
DE4231417A1 (de) 1992-05-05 1993-11-11 Huels Chemische Werke Ag Kontinuierliches mehrstufiges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cyclo)aliphatischen Diisocyanaten
US5962728A (en) 1997-10-31 1999-10-05 Arco Chemical Technology, L.P. Isocyanate residue purification
MY143253A (en) * 2002-08-01 2011-04-15 Gfe Patent As Method and device for stripping ammonia from liquids
DE10338508A1 (de) * 2003-08-22 2005-03-17 Degussa Ag Mehrstufiges Verfahren zur kontinuierlichen Herstellung von cycloaliphatischen Diisocyanaten
DE10338511A1 (de) * 2003-08-22 2005-03-17 Degussa Ag Mehrstufiges Verfahren zur kontinuierlichen Herstellung von cycloaliphatischen Diisocyanaten
DE10338509A1 (de) * 2003-08-22 2005-03-17 Degussa Ag Mehrstufiges Verfahren zur kontinuierlichen Herstellung von cycloaliphatischen Diisocyanaten
WO2007036479A1 (de) 2005-09-29 2007-04-05 Basf Se Verfahren zur aufreinigung von isocyanathaltigen rückständen
JP4969149B2 (ja) 2006-05-18 2012-07-04 バブコック日立株式会社 排熱回収ボイラ用のアンモニア注入装置と方法
US8097065B2 (en) 2006-10-04 2012-01-17 Nu-Iron Technology,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metallic iron
US8053595B2 (en) * 2006-11-17 2011-11-08 Asahi Kasei Chemicals Corporation Process for producing isocyanates
DE102006061475A1 (de) * 2006-12-23 2008-06-26 Evonik Degussa Gmbh Verfahren zur kontinuierlichen Herstellung von (cyclo)aliphatischen Diisocyanaten
TW200844080A (en) * 2007-01-11 2008-11-16 Asahi Kasei Chemicals Corp Process for producing isocyanate
RU2434849C2 (ru) * 2007-01-11 2011-11-27 Асахи Касеи Кемикалз Корпорейшн Способ получения изоцианатов
WO2011015541A1 (de) * 2009-08-04 2011-02-10 Basf Se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isocyanaten
KR101429834B1 (ko) * 2009-12-24 2014-08-12 미쓰이 가가쿠 가부시키가이샤 아이소사이아네이트 잔사의 처리 방법 및 카보네이트의 처리 방법
CN102107887A (zh) * 2010-12-16 2011-06-29 昆山科技大学 氨气回收方法、硫酸铵溶液的浓度测量方法及硫酸铵溶液的浓度控制方法
JP5626027B2 (ja) 2011-03-03 2014-11-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310677A (ja) * 1992-05-01 1993-11-22 Asahi Chem Ind Co Ltd カルバミン酸エステルの製造方法
US5427759A (en) * 1992-05-30 1995-06-27 Huels Aktiengesellschaft Method of recovering ammonia and compounds from offgases contaminated with organic materials, carbon dioxide, and ammonia
CN1365969A (zh) * 2001-01-16 2002-08-28 西北大学 氨基甲酸酯的制备方法
CN101273010A (zh) * 2005-09-29 2008-09-24 巴斯夫欧洲公司 纯化含有异氰酸酯的残余物的方法
CN101451711A (zh) * 2007-12-06 2009-06-10 北京航天石化技术装备工程公司 处理含氨废气的焚烧工艺及其系统
CN102105439A (zh) * 2009-08-21 2011-06-22 旭化成化学株式会社 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制造方法和使用该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异氰酸酯的制造方法
CN102971287A (zh) * 2010-06-16 2013-03-13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氨基甲酸酯的制造方法、异氰酸酯的制造方法、氨基甲酸酯的制造装置、及异氰酸酯的制造装置
WO2012115110A1 (ja) * 2011-02-21 2012-08-30 旭化成ケミカルズ株式会社 カルボニル化合物の製造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谭学峰等: "氨基甲酸酯清洁合成技术进展", 《天然气化工》 *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64070A (zh) * 2017-09-26 2020-05-15 科思创德国股份有限公司 制备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五亚甲基二异氰酸酯或甲苯二异氰酸酯的多步骤方法
CN111183131A (zh) * 2017-12-27 2020-05-19 旭化成株式会社 有机胺的回收方法
CN111183131B (zh) * 2017-12-27 2022-06-28 旭化成株式会社 有机胺的回收方法
CN112657326A (zh) * 2020-12-03 2021-04-16 宣城亚邦化工有限公司 铜酞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尾气的净化系统和净化方法
CN112657326B (zh) * 2020-12-03 2022-12-13 安徽申兰华色材有限公司 铜酞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尾气的净化系统和净化方法
CN114470812A (zh) * 2021-12-28 2022-05-13 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Tdi回收液中焦油粉末的分离装置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RU2017119446A (ru) 2018-11-05
KR101773830B1 (ko) 2017-09-04
CN105102422B (zh) 2018-01-09
EP2980066A4 (en) 2016-11-23
TW201500335A (zh) 2015-01-01
US20160052874A1 (en) 2016-02-25
RU2635090C2 (ru) 2017-11-09
RU2017119446A3 (zh) 2018-11-05
EP3293173B1 (en) 2021-07-28
CN107266338A (zh) 2017-10-20
KR20170100055A (ko) 2017-09-01
CN107266338B (zh) 2019-10-11
EP3838892B1 (en) 2022-10-12
KR20150117704A (ko) 2015-10-20
US9714215B2 (en) 2017-07-25
EP2980066B1 (en) 2021-04-21
JP6316491B2 (ja) 2018-04-25
JP2018021025A (ja) 2018-02-08
KR20180098418A (ko) 2018-09-03
JP6055084B2 (ja) 2016-12-27
EP3838892A1 (en) 2021-06-23
JP2017039753A (ja) 2017-02-23
EP2980066A1 (en) 2016-02-03
KR101893177B1 (ko) 2018-08-29
EP3293173A1 (en) 2018-03-14
RU2015146505A (ru) 2017-05-05
JP6207707B2 (ja) 2017-10-04
TWI552982B (zh) 2016-10-11
WO2014157636A1 (ja) 2014-10-02
BR112015024827A2 (pt) 2017-07-18
JPWO2014157636A1 (ja) 2017-0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102422A (zh) 异氰酸酯的制造方法
CN102105439B (zh) 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制造方法和使用该n-取代氨基甲酸酯的异氰酸酯的制造方法
CN103097348B (zh) 羰基化合物的制造方法
CN102026965B (zh) 异氰酸酯的制造方法
JP5612115B2 (ja) 分離方法及びイソシアネートの製造方法
CN102026964B (zh) 使用碳酸二芳基酯的异氰酸酯的制造方法
JP6735324B2 (ja) イソチオシアネートを製造する方法及びn−置換−o−置換チオカルバメートの移送用及び貯蔵用組成物
EP2592069A1 (en) Method of producing toluenedicarbamate, method of producing toluenediisocyanate, and toluenedicarbamate
WO2014163017A1 (ja) キシリレンジイソシアネート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キシリレンジイソシアネートの製造装置
JP2013063916A (ja) ジイソシアネートの精製方法
JP2022170318A (ja) イソシアネートの製造方法
JP5883661B2 (ja) N−置換カルバミン酸エステル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419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after: Asahi Kasei Kogyo K. K.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before: Asahi Kasei Chemical K. K.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