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100564B - 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100564B CN105100564B CN201510245774.5A CN201510245774A CN105100564B CN 105100564 B CN105100564 B CN 105100564B CN 201510245774 A CN201510245774 A CN 201510245774A CN 105100564 B CN105100564 B CN 10510056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rol member
- ring
- electronic equipment
- movable member
- pressuriz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4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7935 neut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3002 synthe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057 synthet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3811 finger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5224 forefinger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108010022579 ATP dependent 26S proteas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354 decomposi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gold Chemical compound [Au]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1 gol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37 gol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728 strength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1—Housing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67—Camera operation mode switching, e.g. between still and video, sport and normal or high- and low-resolution mo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amera Bodies And Camera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REA)
- Switches With Compound Operations (AREA)
- Details Of Cameras Including Film Mechanisms (AREA)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Abstract
一种电子设备,其包括基部构件、开关、操作构件、可移动构件和加压构件,其中,加压构件具有被构造为对开关加压的加压部和在可移动构件上滑动的滑动部,其中,在操作构件在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上直进操作的情况下,通过加压构件的滑动部在可移动构件上的滑动使加压构件在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垂直的第三方向上移动,并且加压部对开关加压。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日本特开2004-343283号公报说明了一种设置有水平位置释放按钮和竖直位置释放按钮的相机,水平位置释放按钮位于当相机被保持在水平位置时食指容易访问到的位置,竖直位置释放按钮位于当相机被保持在竖直位置时食指容易访问到的位置。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一种电子设备,其包括:基部构件;开关;操作构件,所述操作构件被构造为能够在第一方向上以及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相对于所述基部构件直进移动;可移动构件,所述可移动构件被构造为在所述操作构件在所述第一方向或所述第二方向上直进移动的情况下与所述操作构件一体地直进移动;以及加压构件,所述加压构件被构造为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的第三方向上移动;其中,所述加压构件具有被构造为对所述开关加压的加压部和在所述可移动构件上滑动的滑动部,其中,在所述操作构件在所述第一方向或所述第二方向上直进操作的情况下,通过所述加压构件的所述滑动部在所述可移动构件上的滑动使所述加压构件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移动,并且所述加压部对所述开关加压。
从以下(参照附图)对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说明,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变得明显。
附图说明
图1A和图1B是分别示出作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的示例的数字相机的外部立体图。
图2A和图2B是分别示出从数字相机的前盖单元的正面侧所见的数字相机的部分分解立体图。
图3是示出从数字相机的正面侧所见的前盖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示出从数字相机的背面侧所见的前盖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示出弹簧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示出弹簧单元安装于前内衬的弹簧容纳凹部的状态的数字相机的分解立体图。
图7A、图7B和图7C分别是示出释放基部、Y方向移动环和变焦环的立体图。
图8A和图8B是示出凸轮构件、推动构件、施力弹簧和引导构件的形状的分解立体图。
图9A、图9B和图9C是示出当释放环在X方向上直进操作时推动构件如何移动的图。
图10A、图10B和图10C是示出当释放环在Y方向上直进操作时推动构件如何移动的图。
图11A和图11B是分别示出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凸轮构件的形状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的示例性实施方式。
图1A和图1B是示出作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的示例的数字相机的外部立体图。
图1A是从数字相机的正面侧(被摄体侧)所见的数字相机的外部立体图。图1B是从数字相机的背面侧(使用者侧)所见的数字相机的外部立体图。
图1A和图1B所示的数字相机处于镜头单元3伸出到被摄体侧的摄像状态。当数字相机切换到待机状态时,镜头单元3缩进镜头单元3没有从相机主体(设备主体)1伸出的位置,并且被容纳。
经由铰链机构由相机主体1在预定角度的范围内可转动地支撑显示单元2,并且经由柔性配线板将显示单元2电连接到相机主体1。图1A和图1B是分别示出显示单元2相对于相机主体1关闭的状态的图。
显示部2a使用例如液晶面板单元,并且显示图像和摄像时用于确定构图的重放图像。静电电容触摸面板组合在显示部2a中。
在镜头单元3伸出至被摄体侧的摄像状态下,被摄体图像形成于图像传感器。按电源按钮4在摄像状态和待机状态之间切换数字相机的操作状态。在通过按电源按钮4将数字相机切换到摄像状态的情况下,数字相机的操作模式被切换到摄像模式。
操作模式切换杆5使得数字相机的摄像模式被切换。操作通信按钮6启动诸如无线保真(Wi-Fi)等的无线通信。
在数字相机的摄像状态下,按重放按钮7使得数字相机的操作模式被从摄像模式切换到重放模式。在数字相机的待机状态下,按重放按钮7使数字相机在重放模式下启动。
由相机主体1可以直进移动和转动地支撑端子罩8。打开端子罩8露出诸如通用串行总线(USB)端子和高清晰度多媒体接口(HDMI)(注册商标)端子等的外部连接端子。
带穿过的带基部9分别形成于相机的左侧和右侧。由相机主体1能够直进移动和转动地支撑电池盖10。电池盖10打开,电池能够插入相机主体1或从相机主体1移除。
卡盖11能够直进移动和转动地安装到相机主体1。卡盖11打开,记录介质能够插入相机主体1或从相机主体1移除。
照明窗12由透明构件形成并且引导和扩散来自配置在相机内的发光元件的光。当在低照明度摄像或在低照明度进行自动调焦(AF)时,发光元件发光。
变焦环13是环形的并且围绕镜头单元3配置。变焦环13相对于相机主体1绕着镜头单元3的光轴在P方向和Q方向上(参见图1A)在预定角度的范围内转动。
将变焦环13转动到P方向导致镜头单元3的焦距向远摄方向变焦。将变焦环13转动到Q方向导致镜头单元3的焦距向广角方向变焦。当使用者转动变焦环13并且接着从变焦环13释放他/她的手指时,变焦环13通过弹簧返回到中立位置。
在变焦环13的整个外周形成凹凸形状部,以提高手指访问性。
释放环14是环形的并且围绕镜头单元3配置。释放环14的外径比变焦环13的外径小。以释放环14比变焦环13朝数字相机的前方突出的方式配置释放环14。释放环14能够相对于相机主体1垂直于镜头单元3的光轴在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参见图1A)上在预定范围内直进操作。
释放环14在上下方向上的直进操作执行释放操作,允许执行静止摄像。
同时,释放环14在左右方向上的直进操作也执行释放操作,允许执行静止摄像。
通常,数字相机的释放开关由两级开关形成。释放开关的第一行程打开开关的第一级(SW1),以执行自动调焦(AF)操作和自动曝光(AE)操作。释放开关的第二行程打开开关的第二级(SW2),以执行静止摄像。
释放环14能够在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上在仅预定范围内直进操作。释放环14在上下方向上或在左右方向上的直进操作的释放通过弹簧力使释放环14返回到中立位置。
在图1A和图1B中,变焦环13和释放环14被定位在中立位置。
以下详细说明变焦环13和释放环14的构造。
图2A和图2B是分别示出从数字相机的前盖单元18的正面侧所见的数字相机的部分分解立体图。图2A是示出前盖单元18从相机主体1移除的状态的图。图2B是示出从数字相机的前盖单元18的背面侧所见的从相机主体1移除的前盖单元18的立体图。
如图2A所示,用于容纳将电源供给相机用的电池的电池室16配置在相机主体1的镜头单元3的右侧。安装有主中央处理单元(CPU)的主电路板17配置在镜头单元3的左侧。主电路板17、显示单元2和镜头单元3经由柔性配线板彼此电连接。用于连接设置于前盖单元18的前柔性配线板的连接器17a安装于主电路板17。
前盖单元18包括前盖19、前内衬20、前柔性配线板21、变焦环13和释放环14。
通过对金属材料进行拉制处理(drawing process)形成前盖19。开口部19a形成于前盖19的中央处。前内衬20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以前内衬20部分露出在前盖19的开口部19a中的方式将前内衬20粘接并且固定到前盖19的背面侧。
开口部20k形成于前内衬20的中央处。将前盖单元18安装到相机主体1导致镜头单元3的一部分被定位在前内衬20的开口部20k的内部。打开相机主体1的电源导致镜头单元3的一部分通过前内衬20的开口部20k伸出到被摄体侧。
前内衬20用作保持变焦环13和释放环14的基部构件。变焦环13能够相对于前内衬20在预定范围内转动。释放环14能够相对于前内衬20在预定范围内直进操作。
前柔性配线板21安装到前内衬20。用于接收释放和变焦操作的执行的开关安装于前柔性配线板21。图案部分露出的触点连接部21a形成于前柔性配线板21的顶端。前柔性配线板21的触点连接部21a与主电路板17的连接器17a相连接。因而,通过操作变焦环13和释放环14从各开关输出的信号被传输到安装于主电路板17的主CPU。
以下参照图3至图7详细说明前盖单元18的构造。
图3是示出从数字相机的正面侧所见的前盖单元18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示出从数字相机的背面侧所见的前盖单元18的分解立体图。
前柔性配线板21安装到前内衬20的背面侧。检测变焦环13的转动操作用的变焦开关21b安装于前柔性配线板21。变焦开关21b包括在两个相反方向上倾斜的可倾斜部。变焦环13在远摄方向上的转动导致变焦开关21b的可倾斜部在第一方向上倾斜。变焦环13在广角方向上的转动使变焦开关21b的可倾斜部在第二方向上折叠。从变焦开关21b输出的信号被传输到安装于主电路板17的主CPU,以执行变焦操作。
检测释放环14在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上的直进操作用的释放开关21c安装于前柔性配线板21。释放开关21c由两级开关形成。当释放开关21c的第一级开关通过释放环14的上下左右任意方向上的直进操作被打开时,SW1信号被传输到安装于主电路板17的主CPU,以执行AF操作和AE操作。当释放开关21c的第二级开关通过释放环14在相同方向上的直进操作被打开时,SW2信号被传输到安装于主电路板17的主CPU,以执行静止摄像。SW1信号是第一信号的示例。SW2信号是第二信号的示例。
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即使释放环14在上下左右任意方向上直进操作,SW1信号和SW2信号也从释放开关21c被输出。前内衬20用作基部构件。释放环14用作能够在第一方向(图1中的上下方向和图3中的Y方向)和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图1中的左右方向和图3中的X方向)上直进操作的操作构件。释放开关21c用作开关。
扭转弹簧34安装到前内衬20的背面侧。扭转弹簧34将变焦环13返回到中立位置。扭转弹簧34的臂被钩在前内衬20和变焦环13的弹簧钩上。以前内衬20的凸起部插入扭转弹簧34的座卷绕部(end-turn portion)的方式将扭转弹簧34安装到前内衬20的背面侧,接着将弹簧加压构件35固定到前内衬20的凸起部。弹簧加压构件35固定到前内衬20的背面侧,因此扭转弹簧34被保持在前内衬20和弹簧加压构件35之间,由此扭转弹簧34不会从前内衬20脱落。
前盖19被粘接并固定到前内衬20的正面侧。弹簧单元50安装到在前盖19的开口部19a中露出的前内衬20的正面侧。各弹簧单元50分别被安装到前内衬20的开口部20k的左侧和右侧。
图5是示出弹簧单元50的分解立体图。弹簧单元50包括金属轴51、卷簧52、接合构件53。以如下方式构造弹簧单元50:卷簧52安装于金属轴51,并且以接合构件53配置在卷簧52的两端的方式将接合构件53安装到金属轴51。卷簧52的上绕线端52a和下绕线端52b的内径比卷簧52的中央部分的内径大。接合构件53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并且以接触卷簧52的上绕线端52a和下绕线端52b的方式安装到金属轴51。当接合构件53安装到金属轴51时,金属轴51的两端贯通接合构件53并且从接合构件53突出。卷簧52的中央部分是被金属轴51引导的部分。金属轴51的外径和卷簧52的中央部分的内径之间的空隙足够小到不产生操作问题的程度。这降低了金属轴51的外径和卷簧52的内径之间的干涉引起的振动噪音的发生。
弹簧容纳凹部20a和20b形成于在前盖19的开口部19a中露出的前内衬20的正面侧。弹簧容纳凹部20a形成于前内衬20的开口部20k的左侧。弹簧容纳凹部20b形成于前内衬20的开口部20k的右侧。弹簧单元50分别安装到弹簧容纳凹部20a和20b。分别安装到弹簧单元50的金属轴51的两端的接合构件53与弹簧容纳凹部20a或20b中的不同的一方接合。接着,在卷簧52被压缩的状态下将弹簧单元50安装到弹簧容纳凹部20a或20b。
图6是示出前柔性配线板21和扭转弹簧34安装到前内衬20的背面侧以及弹簧单元50安装到前内衬20的弹簧容纳凹部20a和20b的状态的数字相机的分解立体图。
图7A、图7B和图7C分别是示出释放基部22、Y方向移动环15和变焦环13的立体图。
为了便于设计和强化,以合成树脂材料形成的释放基部22和金属材料形成的释放盖23被粘在一起的方式构造释放环14。释放基部22和释放盖23是环形的。
变焦环13配置于前盖19的开口部19a中露出的前内衬20的正面侧。如图3和图4所示,滑动片25安装于变焦环13的背面侧。如图7C所示,弹簧钩13c形成于变焦环13。变焦环13上的弹簧钩13c贯穿形成于前内衬20的孔20j并且与扭转弹簧34的臂接触。由此,扭转弹簧34向中立位置对变焦环13施力。
仅能够在Y方向上移动的Y方向移动环15安装于前盖19的开口部19a中露出的前内衬20的正面侧和变焦环13的内部。如图7B所示,轴部15c、15d、15e和15f突出地形成在Y方向移动环15的背面侧。长孔20f、20g、20h和20i形成于前盖19的开口部19a中露出的前内衬20的正面侧。轴部15c、15d、15e和15f分别被插入长孔20f、20g、20i和20h。长孔20f、20g、20i和20h是Y方向上长的形状。这能够使Y方向移动环15仅在Y方向上移动。Y方向移动环15用作被安装成能够相对于前内衬20仅在第一方向上移动的移动构件。轴部15c、15d、15e和15f以及长孔20f、20g、20i和20h用作第一引导单元,该第一引导单元使Y方向移动环15相对于前内衬20仅在第一方向(Y方向)上移动。
轴部15c、15d、15e和15f被插入长孔20f、20g、20i和20h,接着,通过螺钉将保持板28固定到贯通前内衬20的轴部15c、15d、15e和15f。因此,在前内衬20被保持在Y方向移动环15和保持板28之间的状态下将Y方向移动环15安装到前内衬20。
如图7B所示,接合部15o、15p、15q和15r突出地形成于Y方向移动环15的背面侧。将Y方向移动环15安装到前内衬20导致安装到弹簧收容凹部20a的接合构件53分别与接合部15o和15p接合。将Y方向移动环15安装到前内衬20导致安装到弹簧收容凹部20b的接合构件53分别与接合部15q和15r接合。将Y方向移动环15安装到前内衬20导致接合部15o、15p、15q和15r与安装到弹簧收容凹部20a和20b的弹簧单元50的卷簧52的上绕线端52a或下绕线端52b接触。
由此,通过分别安装到弹簧容纳凹部20a和20b的弹簧单元50向Y方向上的中立位置对Y方向移动环15施力。在Y方向移动环15被安装到前内衬20的状态下,安装到弹簧容纳凹部20a和20b的弹簧单元50被配置在Y方向移动环15的投影面内。分别安装到弹簧容纳凹部20a和20b的弹簧单元50用作第一施力构件,该第一施力构件向Y方向移动环15能够移动的范围内的中立位置对Y方向移动环15施力。
弹簧容纳凹部15a和15b形成于Y方向移动环15的正面侧。弹簧容纳凹部15a形成于Y方向移动环15的上侧。弹簧容纳凹部15b形成于Y方向移动环15的下侧。弹簧单元50分别被安装到弹簧容纳凹部15a和15b。安装到弹簧单元50中的金属轴51的两端的接合构件53与弹簧容纳凹部15a或15b接合。接着,在卷簧52被压缩的状态下将弹簧单元50安装到弹簧容纳凹部15a或15b。
以释放基部22能够仅在X方向移动的方式将释放基部22安装于Y方向移动环15的正面侧。如图7A所示,轴部22e、22f、22g和22h突出地形成于释放基部22的背面侧。如图7B所示,长孔15g、15h、15i和15j形成于Y方向移动环15。轴部22e、22f、22g和22h分别插入长孔15g、15h、15i和15j。长孔15g、15h、15i和15j是X方向上长的形状。这使得释放基部22相对于Y方向移动环15仅能够在X方向上移动。释放基部22用作被安装成相对于Y方向移动环15能够仅在第二方向上移动的操作构件。轴部22e、22f、22g和22h以及长孔15g、15h、15i和15j用作第二引导单元,该第二引导单元使释放基部22相对于Y方向移动环15仅在第二方向(X方向)上移动。
如图7A所示,轴部22a、22b、22c和22d突出地形成于释放基部22的背面侧。如图7B所示,长孔15k、15l、15m和15n形成于Y方向移动环15。轴部22a、22b、22c和22d分别插入长孔15k、15l、15m和15n。长孔15k、15l、15m和15n是X方向上长的形状。这使得释放基部22相对于Y方向移动环15仅能够在X方向上移动。螺钉24被安装到贯通长孔15k的轴部22a,使得Y方向移动环15被保持在释放基部22和螺钉24之间。轴部22a、22b、22c和22d以及长孔15k、15l、15m和15n用作第二引导单元,该第二引导单元使释放基部22相对于Y方向移动环15仅在第二方向(X方向)上移动。
轴部22b被插入长孔15l和形成于前内衬20的孔20e。轴部22c被插入长孔15m和形成于前内衬20的孔20d。通过螺钉将凸轮构件26固定到贯通长孔15l和孔20e的轴部22b以及贯通长孔15m和孔20d的轴部22c。这使得在Y方向移动环15和前内衬20被保持在释放基部22和凸轮构件26之间的情况下使释放基部22和凸轮构件26一体化。即,凸轮构件26用作能够以一体的方式与释放基部22一起直进移动的移动构件。
轴部22d被插入长孔15n和形成于前内衬20的孔20c。保持板27被固定到贯通长孔15n和孔20c的轴部22d。因此,Y方向移动环15和前内衬20被保持在释放基部22和保持板27之间。
如图7A所示,接合部22i、22j、22k和22l突出地形成于释放基部22的背面侧。将释放基部22安装到Y方向移动环15导致分别安装到弹簧容纳凹部15a的接合构件53分别与接合部22i和22j接合。将释放基部22安装到Y方向移动环15导致安装到弹簧容纳凹部15b的接合部53分别与接合部22k和22l接合。将释放基部22安装到Y方向移动环15导致接合部22i、22j、22k和22l与安装到弹簧收容凹部15a和15b的弹簧单元50的卷簧52的上绕线端52a或下绕线端52b接触。
由此,通过分别安装到弹簧容纳凹部15a和15b的弹簧单元50向X方向上的中立位置对释放基部22施力。在释放基部22被安装到Y方向移动环15的状态下,分别安装到弹簧容纳凹部15a和15b的弹簧单元50被配置在释放基部22的投影面内。由于Y方向移动环15被配置在释放基部22的投影面内,分别安装到弹簧容纳凹部15a和15b的弹簧单元50也配置在释放基部22的投影面内。分别安装到弹簧容纳凹部15a和15b的弹簧单元50用作第二施力构件,该第二施力构件用于向释放基部22能够移动的范围内的中立位置对释放基部22施力。
当释放环14在X方向上直进操作时,释放基部22相对于Y方向移动环15在X方向上直进移动。然而,Y方向移动环15不会相对于前内衬20直进移动。当释放环14在Y方向上直进操作时,Y方向移动环15以及由释放基部22和释放盖23形成的释放环14以一体的方式相对于前内衬20直进移动。然而,释放基部22没有相对于Y方向移动环15直进移动。
图8A和图8B是示出凸轮构件26、推力构件31、施力弹簧32和引导构件33的分解立体图。图8A是示出从正面侧所见的凸轮构件26、推力构件31、施力弹簧32和引导构件33的分解立体图。图8A中省略了前内衬20。图8B是示出从背面侧所见的前内衬20、凸轮构件26、推动构件31、施力弹簧32和引导构件33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8B所示,大致锥形的凸轮部26a和26b形成于凸轮构件26的背面侧。推动构件31配置在凸轮构件26的背面侧。滑动部31a、第一轴部31b、凹部31c和第二轴部31d形成于推动构件31。如图8B所示,第一轴部31b从滑动部31a朝向正面侧突出地形成。第二轴部31d从滑动部31a朝向背面侧突出地形成。以掏空滑动部31a的背面侧的方式形成凹部31c。
将推动构件31配置在凸轮构件26的背面侧使滑动部31a在凸轮构件26的凸轮部26a和26b上滑动。接着,第一轴部31b贯通凸轮构件26,并且被插入到形成于前内衬20的引导孔201中。
引导构件33配置在推动构件31的背面侧。引导孔33a形成于引导构件33。施力弹簧32配置在推动构件31的凹部31c中,并且引导构件33通过螺钉被固定到前内衬20的背面侧。接着,推动构件31的第二轴部31d被插入引导孔33a。以推动构件31被保持在前内衬20和引导构件33之间的方式安装推动构件31。沿着第一轴部31b和第二轴部31d的轴向可移动地安装推动构件31。通过施力弹簧32使滑动部31a压抵凸轮部26a和26b。
安装于前柔性配线板21的释放开关21c配置在引导构件33的背面侧。推动构件31抵靠施力弹簧32移动到背面侧,接着使第二轴部31d的顶端对释放开关21c加压。第二轴部31d的顶端以第一加压量对释放开关21c加压,释放开关21c的第一级开关被打开。第二轴部31d的顶端进一步以第二加压量对释放开关21c加压,释放开关21c的第二级开关被打开。因此,第二轴部31d用作能够对释放开关21c加压的轴部。
图9A、图9B和图9C是示出当释放环14在X1方向上直进操作时推动构件31如何移动的图。图9A是示出前盖单元18的主视图。通过图9A所示的箭头定义X1方向。图9B是示出在释放环14位于中立位置的情况下沿着前盖单元18的线B-B截取的截面图的图。图9C是示出在释放环14从中立位置起在X1的方向上直进操作的情况下沿着前盖单元18的线B-B截取的截面图的图。
如图9B所示,当释放环14在中立位置时,通过施力弹簧32的施加力向凸轮构件26的凸轮部26a和26b对推动构件31施力。在该状态下,第二轴部31d的顶端没有与释放开关21c接触,使得在第二轴部31d的顶端和释放开关21c之间产生间隙。从该状态起,在释放环14在X1方向上直进操作的情况下,推动构件31的滑动部31a在凸轮部26b上滑动,并且推动构件31抵靠施力弹簧32移动到背面侧。在推动构件31抵靠施力弹簧32移动到背面侧的情况下,第二轴部31d的顶端和释放开关21c之间的间隙逐渐减小,第二轴部31d的顶端接触释放开关21c并且对释放开关21c加压。
图10A、图10B和图10C是示出在释放环14在Y方向上直进操作的情况下推动构件31如何移动的图。图10A是示出前盖单元18的主视图的图。通过图10A所示的箭头定义Y1方向。图10B是示出在释放环14位于中立位置的情况下沿着前盖单元18的线A-A截取的截面图的图。图10C是示出在释放环14从中立位置起在Y1方向上直进操作的情况下沿着前盖单元18的线A-A截取的截面图的图。
如图10B所示,当释放环14在中立位置时,通过施力弹簧32的施加力向凸轮构件26的凸轮部26a和26b对推动构件31施力。在该状态下,第二轴部31d的顶端没有与释放开关21c接触,使得在第二轴部31d的顶端和释放开关21c之间产生间隙。从该状态起,在释放环14在Y1方向上直进操作的情况下,推动构件31的滑动部31a在凸轮部26a上滑动,并且推动构件31抵靠施力弹簧32移动到背面侧。在推动构件31抵靠施力弹簧32移动到背面侧的情况下,第二轴部31d的顶端和释放开关21c之间的间隙逐渐减小,第二轴部31d的顶端接触释放开关21c并且对释放开关21c加压。
凸轮部26a相对于推动构件31的移动方向(Z方向)的倾斜角度为θa,凸轮部26b相对于推动构件31的移动方向(Z方向)的倾斜角度为θb。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以如下方式形成凸轮部26a和26b:第二轴部31d对释放开关21c加压所需的直进操作量在释放环14在X方向上直进操作的情况下和在释放环14在Y方向上直进操作的情况下彼此不同。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以倾斜角度θa比倾斜角度θb大的方式形成凸轮部26a和26b。因此,第二轴部31d的顶端对释放开关21c加压所需的释放环14的在Y方向上的直进操作量比在X方向上的大。更具体地,在释放环14在X方向上直进操作的情况下,第二轴部31d的顶端对释放开关21c加压所需的直进操作量比较小。另一方面,在释放环14在Y方向上直进操作的情况下,第二轴部31d的顶端对释放开关21c加压所需的直进操作量比较大。在凸轮部26a和26b之间的边界部分,倾斜角度之间的差较小。即使释放环14在X方向和Y方向之间的倾斜中间方向上直进操作,这也几乎不会给使用者带给不适。
第二轴部31d的顶端对释放开关21c加压所需的直进操作量越小,第二轴部31d的顶端对释放开关21c加压所需的力越大。第二轴部31d的顶端对释放开关21c加压所需的直进操作量越大,第二轴部31d的顶端对释放开关21c加压所需的力越小。换言之,倾斜角度越小,释放环14的直进操作越重。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在释放环14在X方向上直进操作的情况下,释放基部22仅直进移动到Y方向移动环15。为此,即使凸轮部26b的倾斜角度θb变小,释放环14的直进操作也不会变得非常重。另一方面,在释放环14在Y方向上直进操作的情况下,释放基部22和Y方向移动环15直进操作到前内衬20。由于用于直进操作的构件数量的增加,增加了直进操作所需的力。如果凸轮部26a的倾斜角度θa小,释放环14的直进操作会变得非常重。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考虑这些方面确定凸轮部26a和26b的倾斜角度。换言之,以即使释放环14在X方向或Y方向上直进操作用于打开释放开关21c的力几乎彼此相等的方式改变凸轮部26a和26b的倾斜角度。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在释放环14在X方向上直进操作的情况下,释放环14可以以推动构件31的第一轴部31b为中心转动。在该情况下,释放基部22的轴部22d抵接在前内衬20形成的孔20c的边缘,以限制释放环14的转动。换言之,释放基部22的轴部22d用作限制释放环14相对于前内衬20转动用的限制单元。释放基部22的轴部22d以如下方式配置:推动构件31的第一轴部31b和释放基部22的轴部22d之间的距离比推动构件31的第一轴部31b和释放基部22的中心位置之间的距离大。释放基部22的轴部22d配置在如下位置:该位置与推动构件31的第一轴部31b相对于释放基部22的中心位置几乎点对称。
在释放基部22在X方向和Y方向上直进操作的情况下,以如下方式确定孔20c的直径:释放开关21c的第二级开关打开,接着轴部22d抵接孔20c的边缘。因此,所以不发生因为轴部22d抵接孔20c的边缘而使得释放开关21c的第二级开关不能打开的问题。
根据上述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在释放环14在X方向上直进操作的情况和在释放环14在Y方向上直进操作的情况之间,供推动构件31的滑动部31a滑动的凸轮部的倾斜角度彼此不同。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在释放环14在X方向上直进操作的情况和释放环14在Y方向上直进操作的情况之间,供推动构件31的滑动部31a滑动的凸轮部的倾斜角度彼此相等。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当直进操作释放环14时,供滑动部31a滑动的凸轮部的倾斜角度在释放开关21c的第一级开关打开的范围和释放开关21c的第二级开关打开的范围之间不同。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和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之间的区别在于形成于凸轮构件的凸轮部的形状。除了凸轮构件以外的构造与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构造相同。在以下说明中,与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的部件相同的部件被给予与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的部件相同的参考符号和附图标记。省略对上述部件的说明。
图11A和图11B是示出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凸轮构件126的形状的图。图11A是示出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凸轮构件126的后视图的图。图11B是示出沿着凸轮构件126的W-W截取的截面的图。
如图11A所示,大致锥形的凸轮部126a形成于凸轮构件126的背面侧。
如图11B所示,以倾斜面A、B、C从内部按该顺序形成的方式形成大致锥形的凸轮部126a。倾斜面A、B、C相对于推动构件31的移动方向(Z方向)的倾斜角度彼此不同。
在直到释放环14从中立位置起直进操作以使推动构件31的第二轴部31d的顶端与释放开关21c接触并且打开第一级开关为止的范围,推动构件31的滑动部31a在凸轮部126a的倾斜面A上滑动。在推动构件31的第二轴部31d的顶端打开释放开关21c的第一级开关的状态下,推动构件31的滑动部31a在凸轮部126a的倾斜面B上滑动。释放环14被进一步直进操作,使推动构件31的滑动部31a在凸轮部126a的倾斜面C上滑动,由此通过推动构件31的第二轴部31d的顶端打开释放开关21c的第二级开关。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凸轮部126a的倾斜面A、B和C形成为满足以下条件的表达式:
0°<θC<θA<θB≤90°
其中,倾斜面A的倾斜角度是θA,倾斜面B的倾斜角度是θB,倾斜面C的倾斜角度是θC。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倾斜面A的倾斜角度θA设定为比倾斜面C的倾斜角度θC大。为此,与滑动部31a在倾斜面C上滑动的范围相比,推动构件31的滑动部31a在凸轮部126a的倾斜面A上滑动的范围中用于直进操作释放环14所需的力变小。换言之,与直到第一级开关被打开接着打开第二级开关为止的范围相比,释放环14的直进操作被设定为在直到第一级开关被打开为止的范围内较轻。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数字相机通过打开释放开关21c的第一级开关执行AF操作和AE操作,并且通过打开第二级开关执行静止摄像。因此,在保持第一级开关被打开而没有打开第二级开关时,释放环14的直进操作中途停止。考虑到这点,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与直到第一级开关被打开为止的范围相比,释放环14的直进操作被设定为在直到第一级开关被打开接着第二级开关被打开为止的范围内较重。由此,在第一级开关保持被打开并且第二级开关没有被打开的状态下,停止释放环14的直进操作变容易。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倾斜面B的倾斜角度θB设定为比倾斜面A的倾斜角度θA和倾斜面C的倾斜角度θC大。因此,与推动构件31的滑动部31a在凸轮部126a的倾斜面A上滑动的范围相比,直进操作释放环14所需的力在滑动部31a在倾斜面B上滑动的范围内变小。即,当直进操作释放环14时,当第一级开关被打开时释放环14的直进操作变轻,使得使用者能够清楚地认识到第一级开关被打开。在第一级开关保持被打开而第二级开关没有被打开的情况下,释放环14的直进操作仅需要在释放环14的直进操作变轻之后立即停止。这使得使用者容易认识到何时停止释放环14的直进操作。
虽然已经参照示例性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是应当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应符合最宽泛的解释,以包括所有这样的变型、等同结构和功能。
Claims (12)
1.一种电子设备,其包括:
基部构件;
开关;
操作构件,所述操作构件被构造为能够在第一方向上以及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相对于所述基部构件直进移动;
可移动构件,所述可移动构件被构造为在所述操作构件在所述第一方向或所述第二方向上直进移动的情况下与所述操作构件一体地直进移动;以及
加压构件,所述加压构件被构造为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的第三方向上移动;
其中,所述加压构件具有被构造为对所述开关加压的加压部和在所述可移动构件上滑动的滑动部,以及
其中,在所述操作构件在所述第一方向或所述第二方向上直进操作的情况下,通过所述加压构件的所述滑动部在所述可移动构件上的滑动使所述加压构件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移动,并且所述加压部对所述开关加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具有锥形的凸轮部形成于所述可移动构件,以及
在所述操作构件在所述第一方向或所述第二方向上直进操作的情况下,通过所述加压构件的所述滑动部在所述凸轮部上的滑动使所述加压构件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移动,并且所述加压部对所述开关加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所述可移动构件以仅能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被安装到所述基部构件,以及
所述操作构件以仅能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被安装到所述可移动构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第一施力构件,所述第一施力构件被构造为向所述可移动构件能够移动的范围内的中立位置对所述可移动构件施力,所述第一施力构件配置在所述可移动构件和所述基部构件之间;以及
第二施力构件,所述第二施力构件被构造为向所述操作构件能够被操作的范围内的中立位置对所述操作构件施力,所述第二施力构件配置在所述操作构件和所述可移动构件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施力构件在所述基部构件中配置在所述可移动构件的投影面内,以及
所述第二施力构件在所述操作构件中配置在所述可移动构件的投影面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第三施力构件,所述第三施力构件被构造为在所述加压构件的所述加压部从所述开关移开的方向上对所述加压构件施力。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所述操作构件具有环形状,
限制所述操作构件相对于所述基部构件转动的限制单元形成于所述操作构件,以及
所述限制单元以如下方式配置:从所述加压构件的加压部到所述限制单元的距离比从所述加压构件的所述加压部到所述操作构件的环形状的中心位置的距离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限制单元配置在如下位置:所述位置与所述加压构件的所述加压部相对于所述操作构件的环形状的中心位置几乎点对称。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所示电子设备还包括:
第一引导部,所述第一引导部被构造为仅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对于所述基部构件引导所述可移动构件;以及
第二引导部,所述第二引导部被构造为仅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对于所述可移动构件引导所述操作构件,
其中,所述第二引导部限制所述操作构件的相对于所述基部构件的转动。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可移动构件的所述凸轮部以如下方式形成:所述加压构件的所述加压部对所述开关加压所需的所述操作构件的操作量在所述操作构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直进操作的情况与所述操作构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直进操作的情况之间彼此不同。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可移动构件的所述凸轮部以如下方式形成:与所述操作构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直进操作的情况相比,所述加压构件的所述加压部对所述开关加压所需的所述操作构件的操作量在所述操作构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直进操作的情况下变大。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所述开关是用于输出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的两级开关,通过所述加压构件的所述加压部以第一加压量对所述开关加压,使得所述第一信号被输出,通过所述加压构件的所述加压部以比所述第一加压量大的第二加压量对所述开关加压,使得所述第二信号被输出,以及
所述可移动构件的所述凸轮部以如下方式形成:直到所述开关输出所述第一信号为止所述操作构件在所述第一方向或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操作量与直到所述开关输出所述第一信号接着输出所述第二信号为止所述操作构件在所述第一方向或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操作量不同。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所述可移动构件的所述凸轮部以如下方式形成:直到所述开关输出所述第一信号为止所述操作构件在所述第一方向或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操作量比直到所述开关输出所述第一信号接着输出所述第二信号为止所述操作构件在所述第一方向或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操作量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100827A JP6296894B2 (ja) | 2014-05-14 | 2014-05-14 | 電子機器 |
JP2014-100827 | 2014-05-14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100564A CN105100564A (zh) | 2015-11-25 |
CN105100564B true CN105100564B (zh) | 2018-03-16 |
Family
ID=545395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245774.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100564B (zh) | 2014-05-14 | 2015-05-14 | 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417507B2 (zh) |
JP (1) | JP6296894B2 (zh) |
CN (1) | CN105100564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653427B2 (ja) * | 2015-08-06 | 2020-02-26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電子機器および端子カバーユニット |
JP6568029B2 (ja) * | 2016-09-16 | 2019-08-28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プリンタ付きデジタルカメラ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4343283A (ja) * | 2003-05-14 | 2004-12-02 | Fuji Photo Film Co Ltd | デジタルカメラ |
JP2010152104A (ja) * | 2008-12-25 | 2010-07-08 | Sony Corp | レンズバリア装置、レンズ鏡筒および撮像装置 |
CN102540643A (zh) * | 2010-12-10 | 2012-07-04 | 佳能株式会社 | 摄像设备 |
JP2013246198A (ja) * | 2012-05-23 | 2013-12-09 | Canon Inc | 撮像装置 |
CN103676064A (zh) * | 2012-09-14 | 2014-03-26 | 奥林巴斯映像株式会社 | 镜头装置和摄像装置 |
JP2014059367A (ja) * | 2012-09-14 | 2014-04-03 | Nidec Copal Corp | 絞り機構付きカメラ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5342940A (ja) * | 1992-06-03 | 1993-12-24 | Omron Corp | スイッチ装置 |
JP3249045B2 (ja) * | 1996-05-21 | 2002-01-21 | 旭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 カメラのレリーズボタン機構 |
US6393218B1 (en) * | 1999-11-09 | 2002-05-21 | Fuji Photo Film Co., Ltd. | Camera |
JP4508957B2 (ja) | 2005-02-03 | 2010-07-21 |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 押釦スイッチ |
JP2009301861A (ja) * | 2008-06-13 | 2009-12-24 | Calsonic Kansei Corp | 多方向操作スイッチ装置 |
JP5245735B2 (ja) * | 2008-11-07 | 2013-07-24 | 株式会社ニコン | 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
JP5743509B2 (ja) * | 2010-12-01 | 2015-07-0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シャッター装置 |
JP6071544B2 (ja) * | 2012-12-27 | 2017-02-0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撮像装置 |
-
2014
- 2014-05-14 JP JP2014100827A patent/JP6296894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5
- 2015-05-11 US US14/709,186 patent/US9417507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5-05-14 CN CN201510245774.5A patent/CN105100564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4343283A (ja) * | 2003-05-14 | 2004-12-02 | Fuji Photo Film Co Ltd | デジタルカメラ |
JP2010152104A (ja) * | 2008-12-25 | 2010-07-08 | Sony Corp | レンズバリア装置、レンズ鏡筒および撮像装置 |
CN102540643A (zh) * | 2010-12-10 | 2012-07-04 | 佳能株式会社 | 摄像设备 |
JP2013246198A (ja) * | 2012-05-23 | 2013-12-09 | Canon Inc | 撮像装置 |
CN103676064A (zh) * | 2012-09-14 | 2014-03-26 | 奥林巴斯映像株式会社 | 镜头装置和摄像装置 |
JP2014059367A (ja) * | 2012-09-14 | 2014-04-03 | Nidec Copal Corp | 絞り機構付きカメラ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100564A (zh) | 2015-11-25 |
JP6296894B2 (ja) | 2018-03-20 |
JP2015219986A (ja) | 2015-12-07 |
US20150334275A1 (en) | 2015-11-19 |
US9417507B2 (en) | 2016-08-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2947858B1 (en) | Mobile terminal with rear-surface sensor | |
US10122898B2 (en) | Electronic device | |
CN106331450B (zh) | 摄像头旋转装置和终端 | |
JP3671883B2 (ja) | 画像記録再生装置 | |
EP2214384B1 (en) | Portable terminal having projecting function | |
KR101733806B1 (ko) | 휴대용 단말기 | |
TWI529474B (zh) | 影像拾取裝置 | |
KR101609950B1 (ko) | 무선 음향 장치 | |
EP1777584A1 (en) | Lens barrel | |
JP2013161255A (ja) | 情報端末装置及び情報処理方法 | |
EP1610420A2 (en) | Interface connector cover opening and closing apparatus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terminals | |
US20170264810A1 (en) |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 |
CN105100564B (zh) | 电子设备 | |
CN101576700A (zh) | 摄像设备 | |
JP3709995B2 (ja) | カメラ付き携帯電話機 | |
US9473680B2 (en) | Imaging device with a rotatable display | |
US11836011B2 (en) | Foldable multimedia terminal | |
JP2004163830A (ja) | カメラの焦点切換構造 | |
KR20210004259A (ko) | 접이식 멀티미디어 단말기 | |
JP6016618B2 (ja) | 電子機器 | |
KR20090050608A (ko) | 휴대폰 카메라용 렌즈보호장치 | |
CN112526798B (zh) | 可变视场角镜头机构、其调整方法以及电子装置 | |
EP3851936B1 (en) | Foldable multimedia terminal | |
CN205793810U (zh) | 壳体结构、电子设备和摄像装置 | |
US11368569B2 (en) | Terminal devic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3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