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75100A - 单相逆变器 - Google Patents

单相逆变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075100A
CN105075100A CN201380075261.3A CN201380075261A CN105075100A CN 105075100 A CN105075100 A CN 105075100A CN 201380075261 A CN201380075261 A CN 201380075261A CN 105075100 A CN105075100 A CN 1050751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witch element
state
voltage
switch
capaci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7526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075100B (zh
Inventor
让原逸男
小玉真一
安达俊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san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yosan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san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Kyosan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0751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751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0751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7510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4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4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4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32Means for protecting converters other than automatic disconnection
    • H02M1/34Snubber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4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4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4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7/53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7/537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e.g. single switched pulse inverters
    • H02M7/5387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e.g. single switched pulse inverters in a bridge configura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4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4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4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7/4815Resonant convert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10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by using switched-mode power supplies [SMPS], i.e. efficient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sion e.g.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or reduction of losses in power supplies or efficient standby mo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在逆变器电路,尤其在单相逆变器中,通过简单的结构进行软开关,防止开关元件的开关损失。通过设置在构成单相逆变器的电桥电路的电源侧的共振电容器、设置在电桥电路的输出侧的共振电感器以及电桥电路构成共振电路,通过流过该共振电路的共振电流,在构成电桥电路的主开关元件的电压上升时,进行零电压开关(ZVS)和零电流开关(ZCS),通过共振电容器的零电压在构成电桥电路的主开关元件的电压下降时进行零电压开关。

Description

单相逆变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例如涉及一种能够用于向等离子负载等负载供给电流的电源的单相逆变器。
背景技术
作为将直流电力变换成交流电力的逆变器,已知电压型逆变器和电流型逆变器。电压型逆变器通过半导体开关切换负载和直流电压源之间,由此向负载供给方形波的交流作为电压源。
作为逆变器的一种电路结构,已知如下电路结构:将晶体管或晶闸管的开关元件与反馈二极管的逆并联连接构成为电桥电路的支路,并通过对各开关元件进行PWM控制来进行直交变换。
图19是用于说明单相逆变器电路的一般的电路结构的电路图。在图19(a)中,单相逆变器中,串联连接向开关元件Q1逆并联连接了反馈二极管D1的电路元件与向开关元件Q2逆并联连接了反馈二极管D2的电路元件而设为电桥电路一方的上下支路,串联连接向开关元件Q3逆并联连接了反馈二极管D3的电路元件与向开关元件Q4逆并联连接了反馈二极管D4的电路元件而设为电桥电路另一方的上下支路。在此,将电桥电路的上方支路连接至正端子,下方支路连接至负端子。将一方的上下支路的元件(开关元件Q1和反馈二极管D1以及开关元件Q2和反馈二极管D2)的连接点和另一方支路的元件(开关元件Q3和反馈二极管D3以及开关元件Q4和反馈二极管D4)的连接点连接至负载。
基于基础信号(图19(b)的上方)驱动开关元件Q1和Q4,基于基础信号(图19(b)的下方)驱动开关元件Q2和Q3。通过将两个基础信号设为相互逆相位来切换流过电桥电路的电流方向,由此使输出电压(图19(c))反相,输出交流的输出电流(图19(d))。另外,图19(d)中的Q1~Q4以及D1~D4表示在电桥电路中流过输出电流的器件(开关元件、反馈二极管)。为了在基础信号的切换时防止电桥电路的上下支路的短路,设置图19(b)中的死区时间Td。
提出了如下的结构,即:在开关元件的接通/断开动作中,将构成逆变器电路的开关元件设为软开关(零电压开关(ZVS)、零电流开关(ZCS))来降低开关损失。
作为降低开关损失的软开关逆变器,已知由三相电桥电路构成的共振型逆变器。共振型逆变器将整流二极管和共振用电容器并联连接至开关元件,通过该共振用电容器、共振用电感器以及与共振电路连接的开关元件构成共振电路。通过基于共振电路的共振电流的共振用电容器的充放电和整流二极管的导通,实现了开关元件的零电压开关(ZVS)、零电流开关(ZCS)(例如,专利文献1)。
此外,共振电路是向开关元件并联连接共振用电容器的结构,因此存在电容器的电容增加的问题。为了解决该问题,提出了由辅助开关元件构成的辅助电路形成共振电路的结构(专利文献2)。
此外,在由单相电桥电路构成的逆变器电路中,也提出了通过在逆变器电路外设置辅助电路来进行软开关的结构(专利文献3、4)。
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如下的技术:向串联连接的第1主开关和第2主开关并联连接二极管和缓冲电容器,将由串联连接的第1辅助开关以及第2辅助开关和共振用电感器构成的第1辅助共振电路连接至直流电源,输入主开关和辅助开关的各自的两端电压的电压信号,在向第1主开关提供作为开关信号的接通信号前,进行向第1和第2辅助开关提供接通信号的控制。
此外,在专利文献4中记载了如下的技术:为了进行软开关,具备由第1~第4辅助开关、第1~第4辅助二极管、第1和第2辅助电容器以及共振电抗器构成的辅助电路,并通过辅助开关控制电路对辅助开关进行接通/断开控制,来择一地形成由第1辅助电容器、第1辅助开关、共振电抗器以及第4辅助开关构成的第1共振电流通路、和由第2辅助电容器、第2辅助开关、共振电抗器以及第3辅助开关构成的第2共振电流通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32546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23881号公报
专利文献3:国际公开WO01/084699号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9-219311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共振型逆变器的情况下,存在需要在开关元件上并联连接共振电容器的问题。
此外,通过在单相电桥电路中设置辅助电路来进行软开关的结构中,存在如下问题:为了构成辅助电路需要多个辅助开关或辅助电容器。
因此,在以往已知的逆变器电路中存在如下的问题:为了进行软开关,需要共振电容器、或者辅助开关、辅助电容器等多个元件。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所述的以往的问题点,在逆变器电路,尤其在单相逆变器中通过简单的结构进行软开关,防止开关元件的开关损失。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在本发明中,通过设在用于构成单相逆变器的电桥电路的电源侧的共振电容器、设在电桥电路的出力侧的共振电感器以及电桥电路来构成共振电路,在因流过该共振电路的共振电流,构成电桥电路的主开关元件电压上升时进行零电压开关(ZVS)和零电流开关(ZCS),因共振电容器的零电压,构成电桥电路的主开关元件电压下降时,进行零电压开关。
并且,本发明的单相逆变器具备为了形成共振电路而将共振电容器以后的电路结构从电源侧电气分离的辅助开关电路,在具备该辅助开关电路的辅助开关元件中,也通过共振电流的充电将共振电容器的电压设成与电源侧相同的电压,由此将辅助开关元件的两端电压设为零电压来进行零电压开关。
在本发明的单相逆变器中,对直流电源并联连接第1以及第2主开关元件的串联连接和第3以及第4主开关元件的串联连接,各主开关元件具备以逆偏置对直流电源并联连接二极管而构成的电桥电路、平滑电路、辅助开关电路、共振电容器以及共振电感器。
在直流电源与电桥电路之间,从直流电源侧开始依次连接平滑电路、辅助开关电路以及共振电容器。在电桥电路的第1主开关元件和第2主开关元件的连接点与第3主开关元件和第4主开关元件的连接点之间连接共振电感器。辅助开关电路通过开动作将平滑电路和共振电容器之间设成切断状态,使共振电容器以后的电路从电源侧电气分离。通过将共振电容器以后的电路从电源侧分离,形成基于共振电容器、共振电感器以及电桥电路的共振电路。
(主开关元件的软开关)
在主开关元件的开关动作中,
(a)在将主开关元件从断开状态向接通状态切换的开关动作中,共振电流流过共振电路,由此将该主开关元件的两端电压设为零电压来将开关动作设为零电压开关,共振电路的共振电流流过与主开关元件并联连接的二极管,由此将该主开关元件的开关动作设为零电流开关。
(b)在将主开关元件从接通状态向断开状态切换的开关动作中,在处于接通状态的主开关元件中流过共振电流,由此,共振电容器放电,该主开关元件的两端电压成为零电压,由此将主开关元件的开关动作设为零电压开关。
主开关元件的软开关,在从断开状态切换成接通状态的开关动作中进行零电压开关和零电流开关,在从接通状态切换成断开状态的开关动作中进行零电压开关。
(辅助开关元件的软开关)
并且,在本发明的单相逆变器中,平滑电路具备连接在直流电源的正侧和负侧之间的平滑电容器,共振电容器具备连接在直流电源的正侧和负侧之间的共振电容器,辅助开关电路具备开闭平滑电容器和共振电容器之间的连接的辅助开关元件、和与该辅助开关元件并联连接的二极管。
辅助开关电路切断平滑电容器和共振电容器的连接,由此构成基于共振电容器、共振电感器以及电桥电路的共振电路。
在辅助开关元件的开关动作中,
(a)在将辅助开关元件从接通状态切换成断开状态的开关动作中,从直流电源向负载侧流过供给电流,从而使共振电容器的电压和平滑电容器的电压成为相同电压,由此,将辅助开关元件的两端电压设为零电压,将开关动作设为零电压开关。
(b)在将辅助开关元件从断开状态切换成接通状态的开关动作中,通过基于流过共振电路的电流的共振电容器的充电,使共振电容器的电压成为与平滑电容器的电压相同的电压,将开关动作设为零电压开关,此外,通过共振电容器的充电,与辅助开关元件并联连接的二极管导通,再生电流从负载侧向直流电源流过该二极管,由此将开关动作设为零电流开关。
辅助开关元件的软开关,在从接通状态切换成断开状态的开关动作中进行零电压开关,在从断开状态切换成接通状态的开关动作中进行零电流开关和零电压开关。
构成共振电路的共振电感器由连接在电桥电路和负载之间的电感器元件和负载的感应量构成。
通过电感器元件构成共振电感器时,从电桥电路的上下支路的中点经由电感器元件在与负载之间形成电流路径,向负载供给输出电流。
根据本发明,可以通过共振电容器、共振电感器以及电桥电路构成用于进行软开关动作的共振电路,可以通过平滑电路和辅助开关电路构成用于形成共振电路的电路结构,因此可以成为简单的电路结构。此外,共振电容器和平滑电容器可以由一个电容器元件来构成,即使在辅助开关电路中,也可以由一个开关元件构成,因此能够减少电路所需要的元件数量。
发明的效果
如以上说明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单相逆变器,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进行软开关,防止开关元件的开关损失。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单相逆变器的概要结构例的图。
图2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单相逆变器的概要结构例的图。
图3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单相逆变器的电路结构例的图。
图4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单相逆变器的动作的开关元件的动作图。
图5是表示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单相逆变器的动作例的动作模式1~动作模式10的各部的信号状态的图。
图6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单相逆变器的动作例的模式1的动作图。
图7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单相逆变器的动作的模式1→2的动作图。
图8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单相逆变器的动作例的模式2的动作图。
图9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单相逆变器的动作例的模式3的动作图。
图10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单相逆变器的动作例的模式4的动作图。
图1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单相逆变器的动作例的模式5的动作图。
图12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单相逆变器的动作例的模式6的动作图。
图13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单相逆变器的动作例的模式7的动作图。
图14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单相逆变器的动作例的模式8的动作图。
图15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单相逆变器的动作例的模式9的动作图。
图16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单相逆变器的动作例的模式10的动作图。
图17是用于说明使用了本发明的单相逆变器的等离子用电源装置的结构例的图。
图18是用于说明使用了本发明的单相逆变器的等离子用电源装置的结构例的图。
图19是用于说明单相逆变器电路的一般的电路结构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以下,对于本发明的单相逆变器,使用图1和图2说明本发明的单相逆变器的概要结构例,使用图3说明本发明的单相逆变器的电路结构例,使用图4~图16说明本发明的单相逆变器的动作例,使用图17和图18说明使用了本发明的单相逆变器的等离子用电源装置的结构例。
[单相逆变器的结构例]
首先,使用图1和图2说明本发明的单相逆变器的概要结构例。另外,图2表示基于共振电感器的例子。
在图1中,本发明的单相逆变器1具备平滑电路2、辅助开关电路3、共振电容器4、电桥电路5以及共振电感器6,将来自直流电源10的直流变换成交流,将进行变换而得的交流输出供给到负载7。在直流电源10与电桥电路5之间,从直流电源10侧开始依次连接平滑电路2、辅助开关电路3以及共振电容器4,在本发明的单相逆变器中,通过共振电容器4、电桥电路5以及共振电感器6构成共振电路。
辅助开关电路3通过开动作将平滑电路2和共振电容器4之间设成切断状态,使共振电容器4以后的电路结构即电桥电路5和共振电感器6从电源侧电气分离。通过从电源侧分离共振电容器4、电桥电路5以及共振电感器6来形成共振电路。本发明利用该共振电路的共振电流和共振电容器的电容器电压成为零电压,使构成电桥电路5的主开关元件(QU、QX、QV、QY)和辅助开关元件(QA)通过软开关进行开关动作。
图1(b)、图1(c)是用于说明电桥电路的主开关元件的软开关的图。
图1(b)是用于说明构成电桥电路5的一方的支路的主开关元件QU、QY的软开关的图。
将主开关元件QU、QY从断开状态切换成接通状态时,在共振电容器中进行共振电流的充电或放电,共振电容器的电压Vc2为零电压的状态,因此通过在该时间点进行开关动作,能够进行零电压开关。此外,共振电流流过与主开关元件QU、QY以逆偏置并联连接的二极管DU、DY,因此通过在该时间点进行开关动作,能够进行零电流开关。
另一方面,将主开关元件QU、QY从接通状态切换成断开状态时,共振电容器通过共振电路对积累的电荷进行放电。在共振电容器的电压Vc2为零电压的状态下进行开关动作,由此能够进行零电压开关。
图1(c)是用于说明构成电桥电路5的另一支路的主开关元件QV、QX的软开关的图。
主开关元件QV、QX的软开关与主开关元件QU、QY同样地进行软开关。
将主开关元件QV、QX从断开状态切换成接通状态时,在共振电容器中进行共振电流的充电或放电,共振电容器的电压Vc2为零电压的状态,因此通过在该时间点进行开关动作,能够进行零电压开关。此外,共振电流流过与主开关元件QV、QX以逆偏置并联连接的二极管DV、DX,因此通过在该时间点进行开关动作,能够进行零电流开关。
另一方面,将主开关元件QV、QX从接通状态切换成断开状态时,共振电容器通过共振电路对积累的电荷进行放电。在共振电容器的电压Vc2为零电压的状态下进行开关动作,由此能够进行零电压开关。
图1(d)是用于说明辅助开关电路3的辅助开关元件QA的软开关的图。
在辅助开关元件的开关动作中,在将辅助开关元件从接通状态切换成断开状态的开关动作中,从直流电源向负载侧流过供给电流,由此共振电容器的电压和平滑电容器的电压成为相同电压,辅助开关元件的两端电压的电位差成为零电压。由此,可以将开关动作设成零电压开关。
另一方面,在将辅助开关元件从断开状态切换成接通状态的开关动作中,通过基于流过共振电路的电流的共振电容器的充电,共振电容器的电压和平滑电容器的电压成为相同电压。由此,可以将开关动作设成零电压开关。
此外,通过共振电容器的充电,与辅助开关元件并联连接的二极管导通,从负载侧向直流电源再生的再生电流流过该二极管。由此,可以将辅助开关元件的开关动作设成零电流开关。
由此,辅助开关元件的软开关,在从接通状态切换成断开状态的开关动作中进行零电压开关,在从断开状态切换成接通状态的开关动作中进行零电流开关和零电压开关。
图2表示单相逆变器的共振电感器的结构例。在图2所示的结构例中,在电桥电路5的输出端和负载7之间插入电抗器元件6A,通过电抗器元件6A构成共振电感器6。根据该结构例,即使在负载7为电容性负载的情况下,也能够在本发明的单相逆变器中构成共振电路。
[单相逆变器的电路结构例]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单相逆变器1的一电路结构例的电路图。
平滑电路2和共振电容器4可以通过分别与直流电源10的正负的输出端间并联连接的电容器C1和电容器C2构成。
辅助开关电路3可以由辅助开关元件QA和与该辅助开关元件QA并联连接的二极管DA构成,其中,辅助开关元件QA连接电容器C1的正侧端和电容器C2的正侧端之间或连接电容器C1的负侧端和电容器C2的负侧端之间。
图3(a)是将辅助开关元件QA和二极管DA设在电容器C1的负侧端与电容器C2的负侧端之间的结构例。以电流IQA从电桥电路5侧向直流电源10侧流动的方向连接辅助开关元件QA,以电流IDA从直流电源10侧向电桥电路5侧流动的方向连接二极管DA
图3(b)是将辅助开关元件QA和二极管DA设在电容器C1的正侧端与电容器C2的正侧端之间的结构例。以电流IQA从直流电源10侧向电桥电路5流动的方向连接辅助开关元件QA,以电流IDA从电桥电路5侧向直流电源10侧流动的方向连接二极管DA
向电容器C1的输入端间施加直流电源10的直流电压Ed,两端电压Vc1成为Ed。另一方面,电容器C2的两端电压Vc2在辅助开关电路3关闭而导通的期间成为Ed,在辅助开关电路3打开而非导通的期间,电容器C1进行放电,由此Vc2成为比Ed低的电压。
对直流电源10的正负的电压间并联连接第1和第2主开关元件QU、QX的串联连接、第3和第4主开关元件QV、QY的串联连接而构成电桥电路5,对各主开关元件QU、QX、QV、QY以相对于直流电源10的电压方向逆偏置的方式并联连接二极管DU、DX、DV、DY
在图3中,通过共振电抗器L构成共振电感器6。流过共振电抗器L的电感器电流IL在向负载供给时成为输出电流,在从负载返回到电源侧时成为再生电流,在形成共振电路时成为共振电流。
在主开关元件的开关动作中,零电压开关(ZVS)和/或零电流开关(ZCS)的软开关使用通过共振电容器C2和共振电抗器L的共振动作产生的共振电流。
为了形成该共振动作,在形成了共振电路时,积累在共振电抗器L中的能量(L×IL 2)/2是大于积累在共振电容器C2中的能量(C2×Vc 2)/2的能量,根据此关系,在共振动作的电压Vc、电流IL、共振电容器C2以及共振电抗器L中需要满足以下的关系。
(C2×Vc 2)/2<(L×IL 2)/2…(1)
此外,通过使共振电容器C2与电桥电路的各主开关元件QU、QX、QV、QY的配线或图案的距离极力变短,能够抑制由开关元件的寄生电容C与共振电容器C2之间的配线电抗器产生的共振动作,并抑制主开关元件断开时的浪涌电压的产生。
图4是用于说明单相逆变器的动作的开关元件的动作图。在图4的动作图中,将驱动辅助开关元件QA的栅极信号GA以及分别驱动主开关元件QU、QV、QX、QY的栅极信号GU、GV、GX、GY的驱动状态分为动作模式1至动作模式10这10个阶段来表示。
电桥电路5通过主开关元件QU、QV、QX、QY的接通/断开状态进行直交变换。通过交替地驱动电桥电路5的第1主开关元件QU和第4主开关元件QY的开关元件的组、第2主开关元件QX和第3主开关元件QV的开关元件的组,切换向负载的输出电流的电流方向,通过该主开关元件的切换进行直交变换。
例如,将第1主开关元件QU和第4の主开关元件QY的开关元件的组设为接通状态,将第2主开关元件QX和第3主开关元件QV的开关元件的组设为断开状态时(动作模式9、10、1、2),从第1和第2主开关元件QU、QX的连接点向负载7的电流方向流过电流,从负载7向第3和第4主开关元件QV、QY的连接点的电流方向流过电流。
使主开关元件的驱动状态的相位反转,将第1主开关元件QU和第4主开关元件QY的开关元件的组设为断开状态,将第2主开关元件QX和第3主开关元件QV的开关元件的组设为接通状态时(动作模式4~7),从负载7向第1和第2主开关元件QU、QX的连接点的电流方向流过电流,从第3和第4主开关元件QV、QY的连接点向负载7的电流方向流过电流。
切换开关元件的驱动状态,将第1主开关元件QU和第4主开关元件QY的开关元件的组设为断开状态,将第2主开关元件QX和第3主开关元件QV的开关元件的组设为接通状态时(动作模式4、5、6、7),从第3和第4主开关元件QV、QY的连接点向负载7的电流方向流过电流,从负载7向第1和第2主开关元件QU、QX的连接点的电流方向流过电流。
在第1主开关元件QU和第4主开关元件QY的接通状态(动作模式9、10、1、2)与第2主开关元件QX和第3主开关元件QV的接通状态(动作模式4、5、6、7)之间为了防止逆变器电路的上下支路短路,设置将所有主开关元件QU、QV、QX、QY设为断开状态的动作模式3、8。
本发明的单相逆变器为了通过软开关进行主开关元件的开关动作,利用流过包含电桥电路的共振电路的共振电流。共振电流通过辅助开关电路将共振电容器以后的电路从直流电源10侧电气分离,并且通过共振电容器、电桥电路以及共振电感器形成共振电路。
辅助开关电路在动作模式10、1和动作模式5、6中输出栅极信号GA使辅助开关元件QA成为接通状态。通过该动作模式形成共振电路。
可以通过驱动频率来改变用于驱动主开关元件的动作模式1、2、4、5、6、7、9、10的各区间的时间宽度。另一方面,将辅助开关元件QA的断开区间即动作模式2~4、7~9以及上下支路的主开关元件QU、QV、QX、QY的死区时间(deadtime)即动作模式3、8的区间的时间宽度设为基于通过电路元件的值等决定的电压变化的时间常数等来设定的固定值。
[动作例]
图5表示动作模式1~动作模式10中的各部的信号状态。在图5中示出了辅助开关元件QA、主开关元件QU、QV、QX、QY的栅极信号、共振电容器C2的电压Vc2、流过主开关元件QU、QY、QV、QX的电流IQU、IQY、IQV、IQX、流过二极管DV、DX的电流IDV、IDX、共振电流Iout
以下,使用图6~图16说明动作模式1~10。
(动作模式1)
图6表示动作模式1的动作状态。在动作模式1中,辅助开关元件QA和主开关元件QU、QY为接通状态。在该动作模式1中,形成从直流电源的正侧的P端子经由主开关元件QU、共振电抗器L、主开关元件QY以及辅助开关元件QA向直流电源的负侧的N端子的电流路径中流过电流的路径,向负载供给输出电流。
(动作模式1→2)
图7表示动作模式1→2的动作状态,通过将辅助开关元件QA从接通状态切换成断开状态的动作来进行从动作模式1向动作模式2的转移。
在辅助开关元件QA从接通状态向断开状态的转移中,在断开辅助开关元件QA的时间点共振电容器C2和平滑电容器C1是相同电压,在共振电容器C2的电压Vc2与平滑电容器C1的电压Vc1之间没有电位差,辅助开关元件的两端电压为零。因此,在该状态下,辅助开关元件QA从接通状态向断开状态的切换动作成为零电流开关(ZVS)。
将辅助开关元件QA从接通状态切换成断开状态时,从共振电容器C2的电压Vc2开始进行放电。
(动作模式2)
图8表示动作模式2。通过共振电容器C2的放电,在电压Vc2达到了0电压的时间点向动作模式2转移。
在动作模式2中,从直流电源侧电气分离共振电容器C2、电桥电路以及共振电抗器L来形成共振电路。在流过共振电路的共振电流中,使流过主开关元件QY和主开关元件QU的电流向二极管DX和二极管DV进行分流。图8中的虚线表示分流。
(动作模式3)
图9表示动作模式3,表示将主开关元件QU、QY从接通状态切换成断开状态的状态。在动作模式2中,在通过共振电容器C2的放电,电压Vc2达到了0电压的时间点,从动作模式2向动作模式3的转移将主开关元件从接通状态切换成断开状态。
在该时间点,共振电容器C2的电压Vc2为0电压,因此主开关元件QU、QY的各自的两端电压VQU、VQY是0电压。因此,在该时间点,主开关元件QU、QY从接通状态向断开状态的切换可以通过零电压开关(ZVS)来进行。
通过使主开关元件QU、QY向断开状态转移,主开关元件QU、QY的电流IQU、IQY成为0。之后,共振电容器C2从0电压开始进行充电,共振电流反相后流过二极管DV和二极管DX
(动作模式4)
图10表示动作模式4,表示将主开关元件QV、QX从断开状态切换成接通状态的状态。在动作模式3中,共振电容器C2的电压Vc2为0电压,因此主开关元件QV、QX的各自的两端电压VQV、VQX是0电压。因此,在该时间点,主开关元件QV、QX从断开状态向接通状态的切换可以通过零电压开关(ZVS)来进行。
此外,在动作模式3中,二极管DV和二极管DX导通后流过共振电流,因此在该时间点主开关元件QV、QX从断开状态向接通状态的切换可以通过零电流开关(ZCS)来进行。
在动作模式3中,共振电容器C2被充电,共振电容器的电压Vc2被充电至能够导通二极管DA的电压时,向动作模式4转移,二极管DA导通。若无视二极管DA的电压下降,则平滑电容器C1和共振电容器C2成为相同电位,从共振电路侧向电源侧流过再生电流。
(动作模式5)
图11表示动作模式5,表示将辅助开关元件QA从断开状态切换成接通状态的状态。在通过动作模式4平滑电容器C1和共振电容器C2成为相同电位的状态下,将辅助开关元件QA从断开状态切换成接通状态时,辅助开关元件QA的两端电压为0电压,因此可以通过零电压开关(ZVS)来进行,此外,再生电流流过二极管DA,因此可以通过零电流开关元件(ZCS)进行。
上述的动作模式1至动作模式5是半周期动作,与接下来的动作模式6至动作模式10的半周期动作一起完成一个周期动作。
动作模式6~动作模式10是替换了进行动作的主开关元件的QU、QY的组合和QV、QX的组合的、与动作模式1~动作模式5同样的动作。
(动作模式6)
图12表示动作模式6的动作状态。在动作模式6中,辅助开关元件QA和主开关元件QV、QX为接通状态。在该动作模式6中,形成从直流电源的正侧的P端子经由主开关元件QV、共振电抗器L、主开关元件QX以及辅助开关元件QA向直流电源的负侧的N端子的电流路径中流过电流的路径,并向负载供给输出电流。
通过将辅助开关元件QA从接通状态切换成断开状态的动作来进行从动作模式6向动作模式7的转移。
在辅助开关元件QA从接通状态向断开状态的转移中,在断开辅助开关元件QA的时间点,共振电容器C2和平滑电容器C1是相同电压,在共振电容器C2的电压Vc2与平滑电容器C1的电压Vc1之间没有电位差,辅助开关元件的两端电压为零。因此,在该状态下,辅助开关元件QA从接通状态向断开状态的切换动作成为零电流开关(ZVS)。
将辅助开关元件QA从接通状态切换成断开状态时,共振电容器C2从电压Vc2开始放电。
(动作模式7)
图13表示动作模式7。通过共振电容器C2的放电,在电压Vc2达到了0电压的时间点从动作模式6向动作模式7转移。
在动作模式7中,从直流电源侧电气分离共振电容器C2、电桥电路以及共振电抗器L来形成共振电路。在流过共振电路的共振电流中,使流过主开关元件QX和主开关元件QV的电流向二极管DY和二极管DU分流。
(动作模式8)
图14表示动作模式8,表示将主开关元件QV、QX从接通状态切换成断开状态的状态。在动作模式7中,在通过共振电容器C2的放电,电压Vc2达到了0电压的时间点,从动作模式7向动作模式8的转移将主开关元件从接通状态切换成断开状态。
在该时间点,共振电容器C2的电压Vc2为0电压,因此主开关元件QV、QX的各自的两端电压VQV、VQX是0电压。因此,在该时间点,主开关元件QV、QX从接通状态向断开状态的切换可以通过零电压开关(ZVS)来进行。
通过使主开关元件QV、QX向断开状态转移,主开关元件QV、QX的电流IQV、IQX成为0。之后,共振电容器C2从0电压开始充电,共振电流反相后流过二极管DU和二极管DY
(动作模式9)
图15表示动作模式9,表示将主开关元件QU、QY从断开状态切换成接通状态的状态。在动作模式8中,共振电容器C2的电压Vc2为0电压,因此主开关元件QU、QY的各自的两端电压VQU、VQY是0电压。因此,在该时间点,主开关元件QU、QY从断开状态向接通状态的切换可以通过零电压开关(ZVS)来进行。
此外,在动作模式8中,二极管DU和二极管DY导通后共振电流流过,因此在该时间点主开关元件QU、QY从断开状态向接通状态的切换可以通过零电流开关(ZCS)来进行。
在动作模式8中,共振电容器C2被充电,共振电容器的电压Vc2被充电至能够导通二极管DA的电压时,向动作模式9转移,二极管DA导通。若无视二极管DA的电压下降,则平滑电容器C1和共振电容器C2成为相同电位,从共振电路侧向电源侧流过再生电流。
(动作模式10)
图16表示动作模式10,表示将辅助开关元件QA从断开状态切换成接通状态的状态。在通过动作模式9平滑电容器C1和共振电容器C2成为相同电位的状态下,将辅助开关元件QA从断开状态切换成接通状态时,辅助开关元件QA的两端电压为0电压,因此可以通过零电压开关(ZVS)来进行,此外,再生电流流过二极管DA,因此可以通过零电流开关元件(ZCS)进行。
通过以下的表1、表2分别表示上述的动作模式1~5和动作模式6~10。
[表1]
[表2]
[使用了单相逆变器的电源装置的结构例]
(双阴极电源装置的结构例)
图17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单相逆变器的双阴极电源装置的结构例。
双阴极电源装置是向等离子发生装置的负载供给高频电力的电源,等离子发生装置在接地的壳体内具备电极1和电极2两个电极。根据该双阴极电源装置可以向两个电极施加电气对称的交流电压。
双阴极电源装置具备:整流部,其对交流电源的交流电力进行整流;缓冲部,其构成用于抑制过渡地产生的高电压的保护电路;电流型降压斩波部,其将从整流部输入的直流电力的电压变换成预定电压后输出直流电流;单相逆变器,其将电流型降压斩波部的直流输出变换成多相的交流输出;以及单相变压器,其将单相逆变器的交流输出变换成预定电压。
双阴极电源装置将单相变压器的一方的输出经由输出电缆供给到一方的电极1,将另一方的输出经由输出电缆供给到另一方的电极2。
图18表示使用了本发明的单相逆变器的直流电源装置的结构例。
直流电源装置是向等离子发生装置的负载供给高频电力的电源,等离子发生装置具备从直流电源装置输入直流电压的电极A和接地的电极B这两个电极。根据该直流电源装置,可以使一方的电极B接地,并向另一方的电极A施加直流电压。
直流电源装置具备:整流部,其对交流电源的交流电力进行整流;缓冲部,其构成用于抑制过渡地产生的高电压的保护电路;电流型降压斩波部,其将从整流部输入的直流电力的电压变换成预定电压后输出直流电流;单相变压器,其将电流型降压斩波部的直流输出变换成多相的交流输出;单相变压器,其将单相逆变器的交流输出变换成预定电压;以及整流器,其对单相变压器的交流输出进行整流。直流电源装置将整流器的输出经由输出电缆供给到电极A。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的描述是本发明的电流型逆变器装置和电流型逆变器装置的控制方法的一例,本发明并限定于各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的宗旨可以进行各种变形,而不是将它们从本发明的范围中排除。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单相逆变器可以应用于输出交流的双阴极电源装置和输出直流的直流电源装置中。
符号说明
1单相逆变器
2平滑电路
3辅助开关电路
4共振电容器
5电桥电路
6共振电感器
6A电抗器元件
7负载
10直流电源
A、B电极
C寄生电容
C1平滑电容器
C2共振电容器
D1、D2、D3、D4反馈二极管
DA二极管
DU、DX、DV、DY二极管
Ed直流电压
GA栅极信号
GU、GV、GX、GY栅极信号
IDA电流
IDV、IDX电流
IL电感器电流
IQA电流
IQU、IQY、IQV、IQX电流
Iout共振电流
L共振电抗器
Q1、Q2、Q3、Q4开关元件
QA辅助开关元件
QU、QV、QX、QY主开关元件

Claims (2)

1.一种单相逆变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电桥电路,其相对于直流电源并联连接第1和第2主开关元件的串联连接以及第3和第4主开关元件的串联连接,各主开关元件以对直流电源逆偏置的方式并联连接二极管;
在所述直流电源与所述电桥电路之间,从直流电源侧开始依次连接的平滑电路、辅助开关电路以及共振电容器;以及
共振电感器,其被连接在所述电桥电路的第1主开关元件和第2主开关元件的连接点与第3主开关元件和第4主开关元件的连接点之间,
在基于所述辅助开关电路的开动作的所述平滑电路和所述共振电容器之间的切断状态下,所述共振电容器和所述共振电感器形成共振电路,
(a)在主开关元件从断开状态向接通状态的开关动作中,
通过在与该主开关元件并联连接的二极管中流过所述共振电路的共振电流,将该主开关元件设为零电流开关,通过在共振电路中流过共振电流,将该主开关元件的两端电压设为零电压,将该开关元件从断开状态向接通状态的开关动作设为零电流开关和零电压开关,
(b)在主开关元件从接通状态向断开状态的开关动作中,
通过所述共振电流使所述共振电容器放电而使两端电压成为零电压,由此将该主开关元件的两端电压设为零电压,将该开关元件从接通状态向断开状态的开关动作设为零电压开关,
通过软开关进行主开关元件的开关动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相逆变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滑电路具备连接在所述直流电源的正侧与负侧之间的平滑电容器,
所述共振电容器具备连接在所述直流电源的正侧与负侧之间的共振电容器,
所述辅助开关电路具备用于开闭所述平滑电容器与所述共振电容器之间的连接的辅助开关元件和与该辅助开关元件并联连接的二极管,
所述辅助开关电路通过切断所述平滑电容器与所述共振电容器的连接来构成所述共振电容器和所述共振电感器的共振电路,
(a)在辅助开关元件从接通状态向断开状态的开关元件动作中,
通过从直流电源向负载流过供给电流,将所述共振电容器的电压和所述平滑电容器的电压设为相同电压,将该辅助开关元件从接通状态向断开状态的开关动作设为零电压开关,
(b)在辅助开关元件从断开状态向接通状态的开关元件动作中,
通过基于流过所述共振电路的电流的所述共振电容器的充电,将所述共振电容器的电压和所述平滑电容器的电压设为相同电压,将该辅助开关元件从断开状态向接通状态的开关动作设为零电压开关,
通过所述共振电容器的充电,使与所述辅助开关元件并联连接的二极管导通,从负载侧向直流电源在该二极管中流过再生电流,由此将该辅助开关元件设为零电流开关,将该辅助开关元件从断开状态向接通状态的开关动作设为零电流开关和零电压开关,
通过软开关进行辅助开关元件的开关动作。
CN201380075261.3A 2013-08-27 2013-12-26 单相逆变器 Active CN10507510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75870A JP5679239B1 (ja) 2013-08-27 2013-08-27 単相インバータ
JP2013-175870 2013-08-27
PCT/JP2013/084821 WO2015029273A1 (ja) 2013-08-27 2013-12-26 単相インバー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75100A true CN105075100A (zh) 2015-11-18
CN105075100B CN105075100B (zh) 2016-08-31

Family

ID=525858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75261.3A Active CN105075100B (zh) 2013-08-27 2013-12-26 单相逆变器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9806629B2 (zh)
EP (1) EP2966771B1 (zh)
JP (1) JP5679239B1 (zh)
KR (1) KR101567750B1 (zh)
CN (1) CN105075100B (zh)
TW (1) TWI523401B (zh)
WO (1) WO2015029273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78855A (zh) * 2016-07-15 2019-03-1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谐振型逆变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320608A4 (en) * 2015-07-06 2019-03-13 TM4 Inc. CIRCUITS FOR SOFTENING SWITCHING PHASES IN VOLTAGE CONVERTERS
JP6079861B1 (ja) * 2015-12-16 2017-02-15 株式会社明電舎 共振負荷用電力変換装置および共振負荷用電力変換装置の時分割運転方法
JP6615702B2 (ja) * 2016-06-27 2019-12-04 株式会社東芝 沿面放電素子駆動用電源回路
EP3301805A1 (de) * 2016-09-30 2018-04-04 Fronius International GmbH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s wechselrichters und wechselrichter
US9768678B1 (en) * 2016-11-16 2017-09-19 Silanna Asia Pte Ltd Switching regulator synchronous node snubber circuit
KR101918062B1 (ko) 2016-11-30 2018-11-1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전력 변환 장치
US10038393B1 (en) * 2017-11-02 2018-07-31 National Chung-Shan Institute Of Science & Technology Single-phase non-isolated inverter
JP6984727B2 (ja) * 2018-03-02 2021-12-2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および電動機システム
JP2023038719A (ja) * 2021-09-07 2023-03-17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電力変換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636248C1 (de) * 1996-08-28 1997-12-18 Daimler Benz Ag Verfahren zur Schaltentlastung eines IGBT
JPH10511836A (ja) * 1994-10-12 1998-11-10 エレクトロニク パワー コンディショニング デューティサイクルを制御できる電圧クランプ並列共振コンバータ
DE10060766A1 (de) * 2000-12-07 2002-06-13 Daimlerchrysler Rail Systems Schaltentlastungsnetzwerk für Leistungshalbleiterschalter
CN101951186A (zh) * 2010-09-27 2011-01-19 浙江大学 附加续流通路的软开关三相并网逆变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33986A (en) * 1983-10-31 1985-08-06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Compact electrical power supply for signal processing applications
US5574636A (en) 1994-09-09 1996-11-12 Center For Innovative Technology Zero-voltage-transition (ZVT) 3-phase PWM voltage link converters
US6038142A (en) * 1998-06-10 2000-03-14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Full-bridge isolated Current Fed converter with active clamp
CN1236545C (zh) 2000-04-28 2006-01-11 Tdk股份有限公司 电力变换装置
JP2002325464A (ja) 2001-04-26 2002-11-08 Honda Motor Co Ltd 共振形インバータ回路
JP3833133B2 (ja) 2002-02-19 2006-10-11 株式会社ダイヘン アーク加工用電源装置
JP4097998B2 (ja) 2002-06-14 2008-06-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共振形インバータ
JP4192775B2 (ja) * 2003-12-05 2008-12-10 株式会社ダイフク 無接触給電設備
JP5119992B2 (ja) 2008-03-12 2013-01-16 サンケン電気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DE102008048841B8 (de) * 2008-09-25 2010-06-10 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V. Trennschaltung für Wechselrichter
KR101031217B1 (ko) * 2009-10-21 2011-04-27 주식회사 오리엔트전자 고정 시비율로 동작하는 llc 공진 컨버터를 사용한 2단 방식 절연형 양방향 dc/dc 전력변환기
US8559193B2 (en) * 2010-01-22 2013-10-15 The Board Of Trustees Of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Zero-voltage-switching scheme for high-frequency converter
CN102263508B (zh) * 2010-05-28 2014-12-17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谐振型转换系统以及过电流保护方法
JP5762241B2 (ja) * 2010-12-01 2015-08-12 株式会社ダイヘン 電源装置及びアーク加工用電源装置
CN202282743U (zh) * 2011-09-29 2012-06-20 南京博兰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谐振变换器控制装置
PL2677652T3 (pl) 2012-02-23 2017-04-28 Kyosan Electric Mfg. Co., Ltd. Falownik prądu i sposób sterowania falownikiem prądu
US9473036B2 (en) * 2014-06-05 2016-10-18 Lite-On Electronics (Guangzhou) Limited Direct current voltage conversion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511836A (ja) * 1994-10-12 1998-11-10 エレクトロニク パワー コンディショニング デューティサイクルを制御できる電圧クランプ並列共振コンバータ
DE19636248C1 (de) * 1996-08-28 1997-12-18 Daimler Benz Ag Verfahren zur Schaltentlastung eines IGBT
DE10060766A1 (de) * 2000-12-07 2002-06-13 Daimlerchrysler Rail Systems Schaltentlastungsnetzwerk für Leistungshalbleiterschalter
CN101951186A (zh) * 2010-09-27 2011-01-19 浙江大学 附加续流通路的软开关三相并网逆变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78855A (zh) * 2016-07-15 2019-03-1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谐振型逆变器
CN109478855B (zh) * 2016-07-15 2020-10-2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谐振型逆变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5029273A1 (ja) 2015-03-05
US9806629B2 (en) 2017-10-31
TWI523401B (zh) 2016-02-21
US20160308457A1 (en) 2016-10-20
KR101567750B1 (ko) 2015-11-10
JP2015046978A (ja) 2015-03-12
EP2966771A1 (en) 2016-01-13
JP5679239B1 (ja) 2015-03-04
EP2966771A4 (en) 2017-01-25
CN105075100B (zh) 2016-08-31
TW201509109A (zh) 2015-03-01
EP2966771B1 (en) 2018-11-14
KR20150119449A (ko) 2015-10-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75100B (zh) 单相逆变器
Sathyan et al. Soft-switching DC–DC converter for distributed energy sources with high step-up voltage capability
US8559193B2 (en) Zero-voltage-switching scheme for high-frequency converter
KR101015282B1 (ko) Dc/dc 컨버터
CN102859855B (zh) 用于高输入到输出电压转换的dc-dc变换器电路
Todorčević et al. A modulation strategy for wide voltage output in DAB-based DC–DC 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 for DEAP wave energy conversion
CN102460932A (zh) 电力变换装置
CN101795061B (zh) 适用于电流源型隔离全桥升压拓扑的无源无损缓冲电路
CN102077452A (zh) 逆变器以及用于运行该逆变器的方法
Kim et al. Design and control method of 25kW high efficient EV fast charger
CN111342693B (zh) 一种升降压型光伏并网逆变器
KR101865246B1 (ko) 전기자동차용 충방전 장치
Burlaka et al. Bidirectional single stage isolated DC-AC converter
RU2345473C1 (ru) Преобразователь постоянного напряжения
CN110741545B (zh) 高效电功率转换
WO2016036783A1 (en) Extremely-sparse parallel ac-link power converter
TWI376867B (en) Dc/dc converter with modulized open-loop zero voltage and current
Vardani et al. A single stage bidirectional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for multiple vehicle charging application
CN204442188U (zh) 一种静电除尘高频装置
Mary et al. Design of new bi-directional three phase parallel resonant high frequency AC link converter
Kasper et al. Concepts and matching power semiconductor devices for compact on-board chargers
CN107370378B (zh) 一种用于无轨电车的大功率高压dcdc转换器
CN114747113A (zh) 充电设备和用于运行充电设备的方法
CN2281038Y (zh) 隔离型软开关静止变流器
RU2454781C2 (ru) Двунаправленный понижающий преобразователь переменного напряжения в постоянно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1118

Assignee: Shang Shang Trading (Shanghai) Co., Ltd.

Assignor: Kyosan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Contract record no.: 2016990000452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One-phase inverter modulation metho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831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161028

LICC Enforcement, change and cancellation of record of contracts on the licence for exploitation of a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1118

Assignee: Shanghai High-Light Tech Co., Ltd.

Assignor: Shang Shang Trading (Shanghai) Co., Ltd.

Contract record no.: 2016990000466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One-phase inverter modulation metho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831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161108

LICC Enforcement, change and cancellation of record of contracts on the licence for exploitation of a paten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