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26463B - 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026463B
CN105026463B CN201480011521.5A CN201480011521A CN105026463B CN 105026463 B CN105026463 B CN 105026463B CN 201480011521 A CN201480011521 A CN 201480011521A CN 105026463 B CN105026463 B CN 10502646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lecular weight
log
dlog
polycarbonate
carbon ato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1152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026463A (zh
Inventor
山田亚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demitsu Kos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demitsu Kos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53370914&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05026463(B)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Idemitsu Kos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Idemitsu Kosa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0264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264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0264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2646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4/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4/18Block or graft polymers
    • C08G64/186Block or graft polymers containing polysiloxane sequenc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77/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linkage containing silicon with or without sulfur, nitrogen, oxygen or carbon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77/04Polysiloxan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77/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linkage containing silicon with or without sulfur, nitrogen, oxygen or carbon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77/42Block-or graft-polymers containing polysiloxane sequences
    • C08G77/445Block-or graft-polymers containing polysiloxane sequences containing polyester sequences
    • C08G77/448Block-or graft-polymers containing polysiloxane sequences containing polyester sequences containing polycarbonate sequenc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81/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interreacting polymers in the absence of monomers, e.g. block polymer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olyesters Or Polycarbonates (AREA)
  • Silicon Polymers (AREA)
  • Other Resins Obtained By Reactions Not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AREA)

Abstract

一种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其含有特定的聚碳酸酯嵌段单元(A)、和特定的聚有机硅氧烷嵌段单元(B),其中,利用以聚苯乙烯为换算基准的凝胶渗透色谱法对所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单元(B)进行测定而得到的、横轴为分子量M的对数值log(M)、纵轴为将浓度分数w用分子量的对数值log(M)进行微分而得的dw/dlog(M)的微分分子量分布曲线中,(1)dw/dlog(M)的值在3.4≤log(M)≤4.0的范围内达到最大,(2)所述微分分子量分布曲线中,在4.0≤log(M)≤4.5的范围内对dw/dlog(M)值进行积分而得的值相对于在log(M)的整个范围内对dw/dlog(M)值进行积分而得的值为6%以上且40%以下。

Description

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透明性优异、且具有低温耐冲击性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聚合物(以下有时简称为“PC-POS”。)具有高耐冲击性、耐化学品性和阻燃性等优异性质而受到瞩目。因此,被期待在电气-电子设备领域、汽车领域等各种领域中的广泛利用。特别是可以广泛用于手机、移动PC、数码相机、摄像机、电动工具等的壳体、及其他日用品。
通常,作为代表性聚碳酸酯,一般使用均聚聚碳酸酯,所述均聚聚碳酸酯利用2,2-双(4-羟基苯基)丙烷〔通称:双酚A〕作为原料二元酚。为了改善该均聚聚碳酸酯的阻燃性、耐冲击性等物性,已知使用聚有机硅氧烷作为共聚单体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参照专利文献1~3)。
在要改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的耐冲击性、特别是低温下的耐冲击性的情况下,已知如专利文献3所公开的,使用链长长的聚有机硅氧烷的方法。但是,该方法存在透明性下降的问题。
相反,为了改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的透明性,已知使用链长较短的聚有机硅氧烷的方法(参照专利文献4、5)。但是,该方法存在耐冲击性下降的问题。
另外,专利文献6中尝试通过配合光线透射率不同的2种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来保持优良的耐冲击性,同时提高透明性,但是其透明性不能说是足够的。可见,迄今为止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难以同时成立优良的透明性和优良的耐冲击性、特别是低温下的耐冲击性。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266231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21127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2-246430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8-81620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11-46911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表2006-52324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具有透明性和优良的耐冲击性、特别是低温下的耐冲击性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
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发明人发现,通过控制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聚有机硅氧烷的分子量分布,由此能够达成所述课题。
即本发明涉及下述1~13。
1.一种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其含有包含下述通式(I)所示的重复单元的聚碳酸酯嵌段(A)、和包含下述通式(II)所示的重复单元的聚有机硅氧烷嵌段(B),其中,
利用以聚苯乙烯为换算基准的凝胶渗透色谱法对所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B)进行测定而得到的、横轴为分子量M的对数值log(M)、纵轴为将浓度分数w用分子量的对数值log(M)进行微分而得的dw/dlog(M)的微分分子量分布曲线中,
(1)dw/dlog(M)的值在3.4≤log(M)≤4.0的范围内达到最大,
(2)所述微分分子量分布曲线中,在4.0≤log(M)≤4.5的范围内对dw/dlog(M)值进行积分而得的值相对于在log(M)的整个范围内对dw/dlog(M)值进行积分而得的值为6%以上且40%以下。
【化1】
[式中,R1和R2分别独立地表示卤素原子、碳原子数1~6的烷基或碳原子数1~6的烷氧基;X表示单键、碳原子数1~8的烷撑基(Alkylene group)、碳原子数2~8的烷叉基(Alkylidene group)、碳原子数5~15的环烷撑基、碳原子数5~15的环烷叉基、芴二基、碳原子数7~15的芳基烷撑基、碳原子数7~15的芳基烷叉基、-S-、-SO-、-SO2-、-O-或-CO-;R3和R4分别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卤素原子、碳原子数1~6的烷基、碳原子数1~6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6~12的芳基;a和b分别独立地表示0~4的整数。]
2.如1所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其中,所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B)的平均链长为20~85。
3.如1或2所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其中,所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B)的含量为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的0.5质量%~20.0质量%。
4.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其粘均分子量为12000~40000。
5.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其中,所述通式(I)中的a和b为0,X为单键或碳原子数1~8的亚烷基。
6.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其中,所述通式(I)中的a和b为0,X为碳原子数3的亚烷基。
7.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其中,所述通式(II)中的R3和R4为甲基。
8.一种成形体,其通过将1~7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成形而成。
9.根据1~7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的制造方法,其中,使用下述通式(ii)或(iii)所示的聚有机硅氧烷作为原料,
【化2】
[式(ii)和(iii)中,R3~R6分别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卤素原子、碳原子数1~6的烷基、碳原子数1~6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6~12的芳基。Y和Y’分别独立地表示单键、或包括-C(=O)-、脂肪族或芳香族的与Si和O或与Si和Z键合的有机残基。n为平均重复数。m表示0或1,Z分别独立地表示卤素、-R7OH、-R7COOH、-R7NH2、-R7NHR8、-COOH或-SH,R7表示直链、支链或环状亚烷基、芳基取代亚烷基、可以在环上具有烷氧基的芳基取代亚烷基、可以被取代的亚芳基或亚芳基烷基取代芳基,R8表示烷基、烯基、芳基或芳烷基,Z’分别独立地表示-R7O-、-R7COO-、-R7NH-、-COO-或-S-,R7表示直链、支链或者环状亚烷基、芳基取代亚烷基、可以在环上具有烷氧基的芳基取代亚烷基、可以被取代的亚芳基或亚芳基烷基取代芳基。β表示来自二异氰酸酯化合物的2价基团或来自二元羧酸的2价基团,
在此,该原料聚有机硅氧烷满足下述(1)和(2):
利用以聚苯乙烯为换算基准的凝胶渗透色谱法对所述聚有机硅氧烷进行测定而得到的、横轴为分子量M的对数值log(M)、纵轴为将浓度分数w用分子量的对数值log(M)进行微分而得的dw/dlog(M)的微分分子量分布曲线中,
(1)dw/dlog(M)的值在3.4≤log(M)≤4.0的范围内达到最大,
(2)所述微分分子量分布曲线中,在4.0≤log(M)≤4.5的范围内对dw/dlog(M)值进行积分而得的值相对于在log(M)的整个范围内对dw/dlog(M)值进行积分而得的值为6%以上且40%以下。
10.如9所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通式(ii)或(iii)中的平均链长n为20~85。
11.如9或10所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通式(ii)或(iii)中的R3和R4为甲基。
12.一种聚有机硅氧烷,其由下述通式(ii)或(iii)表示、且满足下述(1)和(2),
【化3】
[式(ii)和(iii)中,R3~R6分别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卤素原子、碳原子数1~6的烷基、碳原子数1~6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6~12的芳基。Y和Y’分别独立地表示单键、或包括-C(=O)-、脂肪族或者芳香族的与Si和O或与Si和Z键合的有机残基。n为平均重复数。m表示0或1;Z分别独立地表示卤素、-R7OH、-R7COOH、-R7NH2、-R7NHR8、-COOH或-SH;R7表示直链、支链或环状亚烷基、芳基取代亚烷基、可以在环上具有烷氧基的芳基取代亚烷基、可以被取代的亚芳基或亚芳基烷基取代芳基;R8表示烷基、烯基、芳基或芳烷基;Z’分别独立地表示-R7O-、-R7COO-、-R7NH-、-COO-或-S-;R7表示直链、支链或者环状亚烷基、芳基取代亚烷基、可以在环上具有烷氧基的芳基取代亚烷基、可以被取代的亚芳基或亚芳基烷基取代芳基。β表示来自二异氰酸酯化合物的2价基团或来自二元羧酸的2价基团。]
利用以聚苯乙烯为换算基准的凝胶渗透色谱法对所述聚有机硅氧烷进行测定而得到的、横轴为分子量M的对数值log(M)、纵轴为将浓度分数w用分子量的对数值log(M)进行微分而得的dw/dlog(M)的微分分子量分布曲线中,
(1)dw/dlog(M)的值在3.4≤log(M)≤4.0的范围内达到最大,
(2)所述微分分子量分布曲线中,在4.0≤log(M)≤4.5的范围内对dw/dlog(M)值进行积分而得的值相对于在log(M)的整个范围内对dw/dlog(M)值进行积分而得的值为6%以上且40%以下。
13.如12所述的聚有机硅氧烷,其中,所述通式(ii)或(iii)中的平均链长n为20~85。
发明效果
本发明中,通过控制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中的聚有机硅氧烷的分子量分布,由此能够得到如下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保持与聚碳酸酯和低分子量聚有机硅氧烷的共聚物相同水平的透明性,同时具有与聚碳酸酯和高分子量聚有机硅氧烷的共聚物匹敌的低温耐冲击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中作为原料使用的聚有机硅氧烷的微分分子量分布曲线的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以下有时简称为PC-POS共聚物)含有包含下述通式(I)所示的重复单元的聚碳酸酯嵌段(A)、和包含下述通式(II)所示的重复单元的聚有机硅氧烷嵌段(B):
【化4】
所述通式(I)中,R1和R2分别独立地表示卤素原子、碳原子数1~6的烷基或碳原子数1~6的烷氧基。X表示单键、碳原子数1~8的烷撑基、碳原子数2~8的烷叉基、碳原子数5~15的环烷撑基、碳原子数5~15的环烷叉基、芴二基、碳原子数7~15的芳基烷撑基、碳原子数7~15的芳基烷叉基、-S-、-SO-、-SO2-、-O-或-CO-。a和b分别独立地表示0~4的整数。
所述通式(II)中,R3和R4分别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卤素原子、碳原子数1~6的烷基、碳原子数1~6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6~12的芳基。a和b分别独立地表示0~4的整数。
所述通式(I)中,作为R1和R2分别独立地表示的卤素原子,可举出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和碘原子。
作为R1和R2分别独立地表示的烷基,可举出: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各种丁基(“各种”是指包括直链状和全部支链状的基团,以下同样。)、各种戊基和各种己基。作为R1和R2分别独立地表示的烷氧基,可举出烷基部位为所述烷基的情况。
作为X表示的烷撑基,例如可举出:甲撑基、乙撑基、三甲撑基、四甲撑基、六甲撑基等,优选碳原子数1~5的烷撑基。作为X表示的烷叉基,可举出:乙叉基、异丙叉基等。作为X表示的环烷撑基,可举出:环戊烷二基、环己烷二基、环辛烷二基等,优选碳原子数5~10的环烷撑基。作为X表示的环烷叉基,可举出例如:环己叉基、3,5,5-三甲基环己叉基、2-金刚烷叉基等,优选碳原子数5~10的环烷叉基,更优选碳原子数5~8的环烷叉基。作为X表示的芳基烷撑基的芳基部位,可举出苯基、萘基、联苯基、蒽基等成环碳原子数6~14的芳基。作为X表示的芳基烷叉基的芳基部位,可举出:苯基、萘基、联苯基、蒽基等成环碳原子数6~14的芳基。
a和b分别独立地表示0~4的整数,优选为0~2,更优选为0或1。
其中,a和b为0、X为单键或碳原子数1~8的烷撑基的物质、或者a和b为0、X为碳原子数3的亚烷基、特别是异丙叉基的物质是合适的。
所述通式(II)中,作为R3或R4所示的卤素原子,可举出: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和碘原子。作为R3或R4所示的烷基,可举出: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各种丁基(“各种”是指包括直链状和全部支链状的基团,以下同样。)、各种戊基和各种己基。作为R3或R4所示的烷氧基,可举出烷基部位为所述烷基的情况。作为R3或R4所示的芳基,可举出:苯基、萘基等。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R3和R4,均优选为氢原子、碳原子数1~6的烷基、碳原子数1~6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6~12的芳基,均更优选为甲基。
本发明的PC-POS共聚物中包含通式(II)所示的重复单元的聚有机硅氧烷嵌段(B)的含量优选为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的0.5~20质量%,更优选为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的1.5~15质量%。聚有机硅氧烷嵌段(B)的含量小于0.5质量%时,无法得到充分的低温耐冲击性,超过20质量%时,观察到耐热性下降。
本发明的PC-POS共聚物中包含所述通式(II)所示的重复单元的聚有机硅氧烷嵌段(B)优选由下述通式(II’)表示。
【化5】
[式中,R3~R6分别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卤素原子、碳原子数1~6的烷基、碳原子数1~6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6~12的芳基。Y为单键、或包括-C(=O)-、脂肪族或芳香族的与Si和O或与Si和Z键合的有机残基。n为平均重复数。]
R3和R4如上所述,R5和R6与R3和R4同样。作为R3~R6,均优选为氢原子、碳原子数1~6的烷基、碳原子数1~6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6~12的芳基,均更优选为甲基。作为Y,优选为具有烷基的酚系化合物的残基,更优选来自烯丙基苯酚的有机残基、来自丁子香酚的有机残基。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单键的Y是指将与Y相邻的基团连接的键。
本发明的PC-POS共聚物中包含所述通式(II)所示的重复单元的聚有机硅氧烷嵌段(B)优选为下述通式(II”)所示的结构。
【化6】
所述式(II”)中,R3~R6和n与所述通式(II’)中的R3~R6和n同样,优选的也相同。Y’与通式(II’)中的Y同样,优选的也相同。m表示0或1。Z’表示-R7O-、-R7COO-、-R7NH-、-COO-或-S-,R7表示直链、支链或者环状亚烷基、芳基取代亚烷基、可以在环上具有烷氧基的芳基取代亚烷基、可以被取代的亚芳基或亚芳基烷基取代芳基。
另外,β表示来自二异氰酸酯化合物的2价基团或来自二元羧酸的2价基团。关于该来自二异氰酸酯化合物的2价基团和来自二元羧酸的2价基团的具体例,如后所述。
本发明的PC-POS共聚中的聚有机硅氧烷嵌段(B)的平均链长n优选为20~85,更优选20~75,进一步优选20~60。该平均链长通过核磁共振(NMR)测定算出。若平均链长n为20以上,则能够充分地得到低温下的耐冲击性。另外,若平均链长n为85以下,则能够得到透明性优异的共聚物。
<聚有机硅氧烷>
构成本发明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的包含通式(II)所示的重复单元的聚有机硅氧烷嵌段(B)具有如下特征:
在利用以聚苯乙烯为换算基准的凝胶渗透色谱法对所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B)进行测定而得到的、横轴为分子量M的对数值log(M)、纵轴为将浓度分数w用分子量的对数值log(M)进行微分而得的dw/dlog(M)的微分分子量分布曲线中,
(1)dw/dlog(M)的值在3.4≤log(M)≤4.0的范围内达到最大,
(2)所述微分分子量分布曲线中,在4.0≤log(M)≤4.5的范围内对dw/dlog(M)值进行积分而得的值相对于在log(M)的整个范围内对dw/dlog(M)值进行积分而得的值为6%以上且40%以下,
为了使构成本发明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的聚有机硅氧烷嵌段(B)具有该特征,需要使原料中使用的下述通式(ii)或(iii)所示的聚有机硅氧烷具有所述(1)和(2)的特征。
【化7】
[式(ii)和(iii)中,R3~R6分别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卤素原子、碳原子数1~6的烷基、碳原子数1~6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6~12的芳基。Y和Y’分别独立地表示单键、或包括-C(=O)-、脂肪族或芳香族的与Si和O或与Si和Z键合的有机残基。n表示平均重复数。m表示0或1,Z分别独立地表示卤素、-R7OH、-R7COOH、-R7NH2、-R7NHR8、-COOH或-SH,R7表示直链、支链或环状亚烷基、芳基取代亚烷基、可以在环上具有烷氧基的芳基取代亚烷基、可以被取代的亚芳基或亚芳基烷基取代芳基,R8表示烷基、烯基、芳基或芳烷基,Z’分别独立地表示-R7O-、-R7COO-、-R7NH-、-COO-或-S-,R7表示直链、支链或者环状亚烷基、芳基取代亚烷基、可以在环上具有烷氧基的芳基取代亚烷基、可以被取代的亚芳基或亚芳基烷基取代芳基。β表示来自二异氰酸酯化合物的2价基团或来自二元羧酸的2价基团。]
需要说明的是,Z或Z’中的亚芳基烷基取代芳基如后述的通式(1-6)和(1-11)所示,是指Z的2个芳基中的末端芳基与羟基OH键合。
R3和R4如上所述,R5和R6与R3和R4同样。作为R3~R6,均优选为氢原子、碳原子数1~6的烷基、碳原子数1~6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6~12的芳基,均更优选为甲基。
作为Y和Y’,优选为具有烷基的酚系化合物的残基,更优选来自烯丙基苯酚的有机残基、来自丁子香酚的有机残基。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单键的Y和Y’是指将与Y和Y’相邻的基团连接的键。
另外,β表示来自二异氰酸酯化合物的2价基团或来自二元羧酸的2价基团,例如,可举出以下的通式(3-1)~(3-5)所示的2价基团。
【化8】
除了上述列举的以外,还可适合地使用日本特表2013-523938号公报、日本特开平4-225059号公报、日本特表2006-518803号公报和国际公开公报WO2013/115604等中记载的聚有机硅氧烷化合物。
所述通式(ii)或(iii)所示的聚有机硅氧烷的平均链长n优选为20~85,更优选为20~75,进一步优选为20~60。该平均链长通过核磁共振(NMR)测定算出。若平均链长n为20以上,则可充分得到低温下的耐冲击性。另外,若平均链长n为85以下,则能够得到透明性优异的共聚物。
用于得到通式(ii)或(iii)所示的聚有机硅氧烷的分子量、分子量分布测定值的GPC装置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使用一般市售的高温型GPC装置,例如,东曹公司制的内置差示折射计(RI)型的高温GPC测定机“HLC-8200”。具体地,使用将东曹公司制的“TSK-GELG4000HXL”和“TSK-GEL G2000HXL”连接而成的色谱柱作为GPC色谱柱。色谱柱温度设定为40℃,洗脱液使用四氢呋喃(THF),以1.0ml/分钟的流速进行测定。标准曲线的制作使用东曹公司制的标准聚苯乙烯。将这样得到的分子量的对数值称为对数分子量(log(M))。
使用由分子量已知的物质得到的校正曲线,将GPC装置的差示折射(RI)检测计中检测到的强度分布的时间曲线(一般称为洗脱曲线)的洗脱时间换算为分子量。在此,RI检测强度与成分浓度成比例关系,因此求出将洗脱曲线的总面积设为100%时的强度面积,求出各自的洗脱时间的浓度分数。将浓度分数依次累积,在横轴描绘分子量的对数值(log(M))、在纵轴描绘浓度分数(w)的累积值,由此可以得到积分分子量分布曲线。
接着,求出各分子量的对数值中的曲线的微分值(即,积分分子量曲线的斜率),在横轴描绘分子量的对数值(log(M))、在纵轴描绘所述微分值(dw/dlog(M))从而可以得到微分分子量分布曲线。因此,微分分子量分布是指,将浓度分数(w)用分子量的对数值(log(M))进行微分而得到的值、即“dw/dlog(M)”。可以从该微分分子量分布曲线中读取特定log(M)下的微分分子量分布dw/dlog(M)。需要说明的是,对于配合有多种聚有机硅氧烷的聚有机硅氧烷配合物,也可以利用GPC法测定聚有机硅氧烷配合物后,通过相同的方法得到微分分子量分布曲线。
本发明中,(1)dw/dlog(M)的值在3.4≤log(M)≤4.0的范围内、优选在3.5≤log(M)≤3.8的范围内达到最大。微分分子量分布dw/dlog(M)的最大值是指微分分子量曲线中的峰顶。(1)的值小于3.4时,得到低温耐冲击性差的结果,超过4.0时,具有透明性下降的倾向。
本发明中,(2)所述微分分子量分布曲线中,在4.0≤log(M)≤4.5的范围内对dw/dlog(M)值进行积分而得的值相对于在log(M)的整个范围内对dw/dlog(M)值进行积分而得的值为6%~40%,优选为6.5%~30%。所述比例小于6%时,得到低温耐冲击性差的结果,超过40%时,具有透明性下降的倾向。在此,在PDMS的分子量分布中,在4.0≤log(M)≤4.5的范围内对dw/dlog(M)值进行积分而得的值相对于在log(M)的整个范围内对dw/dlog(M)值进行积分而得的值的比例显示出log(M)为4.0~4.5的成分在PDMS整体中存在的比例。
以下例示出通式(ii)所示的聚有机硅氧烷。
【化9】
所述通式(1-2)~(1-11)中,R3~R6和n如上所述,优选的也相同。另外,R9表示烷基、烯基、芳基或芳烷基,c表示正整数,通常为1~6的整数。另外,作为R9,优选烷基、烯基、芳基或芳烷基。
其中,从制造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时的聚合的容易度的观点出发,优选所述通式(1-2)所示的酚改性聚有机硅氧烷。另外,从获得的容易度的观点出发,优选作为所述通式(1-3)所示的化合物中的一种的α,ω-双[3-(邻羟基苯基)丙基]聚二甲基硅氧烷、作为所述通式(1-4)所示的化合物中的一种的α,ω-双[3-(4-羟基-3-甲氧基苯基)丙基]聚二甲基硅氧烷。
本发明中使用的粗聚有机硅氧烷的制造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根据日本特开平11-217390号公报中记载的方法,使环三硅氧烷和二硅氧烷在酸性催化剂的存在下反应,合成α,ω-二氢有机五硅氧烷,接着,在氢化硅烷化反应用催化剂的存在下,使该α,ω-二氢有机五硅氧烷与酚性化合物(例如2-烯丙基苯酚、4-烯丙基苯酚、丁子香酚、2-丙烯基苯酚等)等进行加成反应,由此可以得到粗聚有机硅氧烷。另外,根据专利第2662310号公报中记载的方法,使八甲基环四硅氧烷和四甲基二硅氧烷在硫酸(酸性催化剂)的存在下反应,使所得到的α,ω-二氢有机聚硅氧烷与上述同样地在氢化硅烷化反应用催化剂的存在下与酚性化合物等进行加成反应,由此可以得到粗聚有机硅氧烷。需要说明的是,α,ω-二氢有机聚硅氧烷也可以根据其聚合条件适当调节其链长n后使用,可使用市售的α,ω-二氢有机聚硅氧烷。
作为所述氢化硅烷化反应用催化剂,可举出过渡金属系催化剂,但其中,从反应速度和选择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用铂系催化剂。作为铂系催化剂的具体例,可举出氯铂酸、氯铂酸的醇溶液、铂的烯烃络合物、铂与含有乙烯基的硅氧烷的络合物、担载有铂的二氧化硅、担载有铂的活性碳等。
优选:通过使粗聚有机硅氧烷与吸附剂接触,使粗聚有机硅氧烷中含有的、来自作为所述氢化硅烷化反应用催化剂使用的过渡金属系催化剂的过渡金属吸附于吸附剂而除去。
作为吸附剂,例如,可以使用具有以下的平均微孔直径的吸附剂。若平均微孔直径为以下,则能够有效地除去粗聚有机硅氧烷中的过渡金属。从该观点出发,吸附剂的平均微孔直径优选为以下,更优选以下,进一步优选以下,更进一步优选以下。另外从同样的观点出发,吸附剂优选为多孔性吸附剂。
作为吸附剂,只要是具有所述平均微孔直径的吸附剂,则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例如活性白土、酸性白土、活性碳、合成沸石、天然沸石、活性氧化铝、二氧化硅、二氧化硅-氧化镁系吸附剂、硅藻土、纤维素等,优选为选自活性白土、酸性白土、活性炭、合成沸石、天然沸石、活性氧化铝、二氧化硅和二氧化硅-氧化镁系吸附剂中的至少1种。
使粗聚有机硅氧烷中含有的过渡金属吸附于吸附剂后,吸附剂可以通过任意分离手段从聚有机硅氧烷分离。作为从聚有机硅氧烷分离吸附剂的手段,例如可举出过滤器、离心分离等。在使用过滤器的情况下,可以使用膜滤器、烧结金属过滤器、玻璃纤维过滤器等过滤器,特别优选使用膜滤器。
从在吸附过渡金属后将吸附剂从聚有机硅氧烷分离的观点出发,吸附剂的平均粒径通常为1μm~4mm,优选1~100μm。
在本发明中使用吸附剂的情况下,其使用量没有特别限定。相对于粗聚有机硅氧烷100质量份,优选使用1~30质量份、更优选使用2~20质量份的范围的量的多孔性吸附剂。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要处理的粗聚有机硅氧烷的分子量高而不呈液体状态的情况下,在进行利用吸附剂的吸附和吸附剂的分离时,可以加热至聚有机硅氧烷呈现液体状态的温度。或者可以使其溶于二氯甲烷、己烷等溶剂后进行。
期望的分子量分布的聚有机硅氧烷例如可以通过配合多种聚有机硅氧烷调节分子量分布而得到。关于配合,也可以在配合多种α,ω-二氢化有机聚硅氧烷后,在氢化硅烷化反应用催化剂的存在下使其与酚化合物等进行加成反应,由此得到期望的分子量分布的粗聚有机硅氧烷。另外,也可以在配合多种粗聚有机硅氧烷后,进行除去氢化硅烷化反应催化剂等精制。也可以配合精制后的多种聚有机硅氧烷。另外,也可以利用制造聚有机硅氧烷时的聚合条件进行适当调节。另外,也可以通过各种分离等手段仅将一部分从已有的聚有机硅氧烷中分离而得到。
<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
作为制造本发明的PC-POS共聚物的方法,可以使用界面聚合法(碳酰氯法)、吡啶法、酯交换法等公知的制造方法。特别是在界面聚合法的情况下,包含PC-POS共聚物的有机相与包含未反应物、催化剂残渣等的水相的分离工序变得容易,基于碱清洗、酸清洗、纯水清洗的各清洗工序中包含PC-POS共聚物的有机相与水相的分离变得容易,从而可高效地得到PC-POS共聚物。
PC-POS共聚物的制造方法没有特别限制,可以参考公知的PC-POS共聚物的制造方法、例如日本特开2010-241943号公报等中记载的方法进行制造。
具体地,可以使预先制造的芳香族聚碳酸酯低聚物和所述聚有机硅氧烷溶于非水溶性有机溶剂(二氯甲烷等),加入二元酚系化合物(双酚A等)的碱性化合物水溶液(氢氧化钠水溶液等),使用作为聚合催化剂的叔胺(三乙基胺等)、季铵盐(三甲基苄基氯化铵等),在封端剂(对叔丁基苯酚等1元酚)的存在下,进行界面缩聚反应,由此来进行制造。另外,PC-POS共聚物也可以通过使聚有机硅氧烷、二元酚与碳酰氯、碳酸酯或氯甲酸酯共聚来进行制造。
作为聚有机硅氧烷,如上所述,使用由式(ii)或(iii)表示、且满足以下特征的聚有机硅氧烷:在从基于以聚苯乙烯为换算基准的GPC法的测定结果得到的微分分子量分布曲线中,使纵轴为dw/dlog(M)、使横轴为log(M)(w为浓度分数,M为分子量)时,(1)dw/dlog(M)的值在3.4≤log(M)≤4.0的范围内达到最大,(2)上述微分分子量分布曲线中,在4.0≤log(M)≤4.5的范围内对dw/dlog(M)值进行积分而得的值相对于在log(M)的整个范围内对dw/dlog(M)值进行积分而得的值为6%~40%。
聚碳酸酯低聚物可以在二氯甲烷、氯苯、氯仿等有机溶剂中通过二元酚与碳酰氯、三碳酰氯等碳酸酯前体的反应来制造。需要说明的是,使用酯交换法制造聚碳酸酯低聚物时,也可以通过二元酚与碳酸二苯酯等碳酸酯前体的反应来制造。
作为二元酚,优选使用下述通式(i)所示的二元酚。
【化10】
式中,R1、R2、a、b和X如上所述。
作为所述通式(i)所示的二元酚,例如可举出:2,2-双(4-羟基苯基)丙烷〔双酚A〕、双(4-羟基苯基)甲烷、1,1-双(4-羟基苯基)乙烷、2,2-双(4-羟基-3,5-二甲基苯基)丙烷等双(羟基苯基)烷烃系、4,4'-二羟基联苯、双(4-羟基苯基)环烷烃、双(4-羟基苯基)醚、双(4-羟基苯基)硫醚、双(4-羟基苯基)砜、双(4-羟基苯基)亚砜、双(4-羟基苯基)酮等。这些二元酚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混合使用2种以上。
其中,优选双(羟基苯基)烷烃系二元酚,更优选双酚A。使用双酚A作为二元酚时,为所述通式(i)中X为异丙叉基、且a=b=0的PC-POS共聚物。
作为双酚A以外的二元酚,例如可举出:双(羟基芳基)烷烃类、双(羟基芳基)环烷烃类、二羟基芳基醚类、二羟基二芳基硫醚类、二羟基二芳基亚砜类、二羟基二芳基砜类、二羟基联苯类、二羟基二芳基芴类、二羟基二芳基金刚烷类等。这些二元酚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混合使用2种以上。
作为双(羟基芳基)烷烃类,例如可举出:双(4-羟基苯基)甲烷、1,1-双(4-羟基苯基)乙烷、2,2-双(4-羟基苯基)丁烷、2,2-双(4-羟基苯基)辛烷、双(4-羟基苯基)苯基甲烷、双(4-羟基苯基)二苯基甲烷、2,2-双(4-羟基-3-甲基苯基)丙烷、双(4-羟基苯基)萘基甲烷、1,1-双(4-羟基-3-叔丁基苯基)丙烷、2,2-双(4-羟基-3-溴苯基)丙烷、2,2-双(4-羟基-3,5-二甲基苯基)丙烷、2,2-双(4-羟基-3-氯苯基)丙烷、2,2-双(4-羟基-3,5-二氯苯基)丙烷、2,2-双(4-羟基-3,5-二溴苯基)丙烷等。
作为双(羟基芳基)环烷烃类,例如可举出:1,1-双(4-羟基苯基)环戊烷、1,1-双(4-羟基苯基)环己烷、1,1-双(4-羟基苯基)-3,5,5-三甲基环己烷、2,2-双(4-羟基苯基)降冰片烷、1,1-双(4-羟基苯基)环十二烷等。作为二羟基芳基醚类,例如可举出:4,4’-二羟基二苯基醚、4,4’-二羟基-3,3’-二甲基苯基醚等。
作为二羟基二芳基硫醚类,例如可举出:4,4’-二羟基二苯基硫醚、4,4’-二羟基-3,3’-二甲基二苯基硫醚等。作为二羟基二芳基亚砜类,例如可举出:4,4’-二羟基二苯基亚砜、4,4’-二羟基-3,3’-二甲基二苯基亚砜等。作为二羟基二芳基砜类,例如可举出:4,4’-二羟基二苯基砜、4,4’-二羟基-3,3’-二甲基二苯基砜等。
作为二羟基二苯基类,例如可举出4,4’-二羟基联苯等。作为二羟基二芳基芴类,例如可举出:9,9-双(4-羟基苯基)芴、9,9-双(4-羟基-3-甲基苯基)芴等。作为二羟基二芳基金刚烷类,例如可举出:1,3-双(4-羟基苯基)金刚烷、2,2-双(4-羟基苯基)金刚烷、1,3-双(4-羟基苯基)-5,7-二甲基金刚烷等。
作为所述以外的二元酚,例如可举出:4,4’-[1,3-亚苯基双(1-甲基乙叉基)]双酚、10,10-双(4-羟基苯基)-9-蒽酮、1,5-双(4-羟基苯基硫基)-2,3-二氧杂戊烷等。
为了调节所得到的PC-POS共聚物的分子量,可以使用封端剂。作为封端剂,例如可举出:苯酚、对甲酚、对叔丁基苯酚、对叔辛基苯酚、对枯基苯酚、对壬基苯酚、间十五烷基苯酚和对叔戊基苯酚等一元酚。这些一元酚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组合使用二种以上。
所述界面缩聚反应后,通过适当静置分离为水相和有机溶剂相[分离工序]、清洗有机溶剂相(优选按照碱性水溶液、酸性水溶液、水的顺序清洗)[清洗工序]、将所得到的有机相浓缩[浓缩工序]、和干燥[干燥工序],由此可以得到PC-POS共聚物。
关于本发明的PC-POS共聚物的粘均分子量,可以根据所使用的用途、制品,适当使用分子量调节剂等以达到目标分子量,由此来进行制造。通常以12000~40000、优选15000~30000左右的范围进行制造。粘均分子量小于12000时,成形品的强度不充分。另外,粘均分子量超过40000时,共聚物的粘度增大,因此需要提高注射成形、挤出成形时的温度,透明性变得易于由于热劣化而下降。
另外,通过提高成形温度,还能够降低PC-POS共聚物的粘度,但此时,成形循环延长,经济性变差,并且若过度提高温度,则存在透明性由于PC-POS共聚物的热劣化而下降的倾向。
需要说明的是,粘均分子量(Mv)是测定20℃下的二氯甲烷溶液的极限粘度〔η〕并通过Schnell式(〔η〕=1.23×10-5×Mv0.83)算出的值。
对于本发明的PC-POS共聚物而言,可以根据期望而在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中配合公知的各种添加剂类,作为这些添加剂,可举出:增强材料、填充剂、稳定剂、抗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防静电剂、润滑剂、脱模剂、染料、颜料、其他阻燃剂、耐冲击性改良用弹性体等。
通过在本发明的PC-POS共聚物中根据需要配合公知的添加剂类并进行混炼,由此能够得到PC树脂组合物。
所述配合、混炼可以通过通常使用的方法,例如使用螺条混合机、亨舍尔搅拌机、班伯里搅拌机、鼓式混合机、单螺杆挤出机、二螺杆挤出机、捏合机、多螺杆挤出机等的方法来进行。
需要说明的是,混炼时的加热温度通常在250~320℃的范围内选择。
所得到的PC树脂组合物的成形中可以使用以往公知的各种成形方法,例如注射成形法、注射压缩成形法、挤出成形法、吹塑成形、压制成形法、真空成形法和发泡成形法等,但优选在模具温度60℃以上、优选80~120℃进行注射成形。
此时,注射成形中的树脂温度通常为280~360℃左右、优选280~330℃。
实施例
然后,通过实施例更进一步具体地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不受这些例子的任何限定。需要说明的是,各例中的特性值、评价结果根据以下要点求出。
(1)凝胶浸透色谱(GPC)
聚有机硅氧烷的GPC测定在以下条件下进行。
试验设备:TOSOH HLC 8220
测定条件:TOSOH TSK-GEL GHXL-L、G4000HXL、G2000HXL
溶剂:四氢呋喃(THF)
色谱柱温度:40℃
流速:1.0ml/分钟
检测器:RI
注入浓度:0.2w/v%
注入量:0.1ml
标准曲线的制作中使用东曹公司制的标准聚苯乙烯。
需要说明的是,聚碳酸酯-聚二甲基硅氧烷(PC-PDMS)中的聚有机硅氧烷的分子量分布测定按照以下进行。在二氯甲烷中加入所得到的PC-PDMS共聚物的薄片3.9g以得到10质量%溶液,将薄片完全溶解。边用磁力搅拌器搅拌,边加入48wt%的氢氧化钠甲醇水溶液30ml,搅拌3小时。然后,追加二氯甲烷30ml后,将析出的结晶(主成分:双酚A)用扇形滤纸(ひだ折りろ紙)过滤,用二氯甲烷清洗结晶。用15体积%的0.03mol/L的NaOH水溶液二次清洗滤液的二氯甲烷溶液后,用15体积%的0.2N的HCl清洗,然后用15体积%的纯水清洗。将所得到的二氯甲烷溶液用干燥机干燥,将所得到的粘调液体(主成分:PDMS)用GPC测定,确认为与所使用的聚有机硅氧烷同样的分子量分布。
微分分子量分布曲线可以通过如下方法得到。首先,使用标准曲线将RI检测计中检测到的强度分布的时间曲线(洗脱曲线)制成相对于分子量的对数值(log(M))的分子量分布曲线。然后,得到将分布曲线的总面积设为100%时相对于log(M)的积分分子量分布曲线后,用log(M)对该积分分子量分布曲线进行微分,由此可以得到相对于log(M)的微分分子量分布曲线。需要说明的是,直至得到微分分子量分布曲线为止的一系列操作通常可以通过使用内置于GPC测定装置的分析软件来进行。图1是示出所得到的微分分布曲线的一例的图,对于dw/log(M)的值为最大值的log(M)的值和dw/dlog(M),以斜线部分示出在4.0≤log(M)≤4.5的范围内积分的值。
(2)聚二甲基硅氧烷含量
通过NMR测定,利用聚二甲基硅氧烷的甲基的积分值比算出聚二甲基硅氧烷含量。
(3)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的粘均分子量
使用乌氏粘度计,测定20℃下的二氯甲烷溶液的粘度,由此求出极限粘度[η],并利用下式(Schnell式)算出粘均分子量(Mv)。
[η]=1.23×10-5×Mv0.83
<聚碳酸酯低聚物的制造>
制造例
在5.6质量%的氢氧化钠水溶液中加入相对于双酚A(BPA)(之后溶解)为2000ppm的连二亚硫酸钠。在其中溶解BPA,使得BPA浓度达到13.5质量%,制备BPA的氢氧化钠水溶液。将该BPA的氢氧化钠水溶液以40L/hr的流量、将二氯甲烷以15L/hr的流量、并将碳酰氯以4.0kg/hr的流量连续地通入内径6mm、管长30m的管型反应器。管型反应器具有夹套部分,在夹套中通入冷却水,将反应液的温度保持为40℃以下。将流出管型反应器的反应液连续地导入具备后掠翼的内容积40L的带挡板的槽型反应器,在其中进一步以2.8L/hr的流量添加BPA的氢氧化钠水溶液、以0.07L/hr的流量添加25质量%的氢氧化钠水溶液、以17L/hr的流量添加水、以0.64L/hr的流量添加1质量%的三乙基胺水溶液来进行反应。将从槽型反应器溢出的反应液连续地取出,静置,将水相分离除去,取得二氯甲烷相。
这样得到的聚碳酸酯低聚物的浓度为321g/L,氯甲酸酯基浓度为0.73mol/L。
实施例1
在具备档板、桨型搅拌翼和冷却用夹套的50L槽型反应器中加入如上所述地制造的聚碳酸酯低聚物溶液15L、二氯甲烷8.3L、符合[平均链长n=75、dw/dlog(M)达到最大值的log(M)为3.8、在log(M)4.0~4.5的范围内对dw/dlog(M)值进行积分而得的值相对于在log(M)的整个范围内对dw/dlog(M)值进行积分而得的值为(以下,实施例中有时称为log(M)4.0~4.5的比例)24.4%(平均链长n=34、dw/dlog(M)达到最大值的log(M)为3.6、log(M)4.0~4.5的比例为5.4%的烯丙基苯酚末端改性PDMS与平均链长n=92、dw/dlog(M)达到最大值的log(M)为4.1、log(M)4.0~4.5的比例为34.5%的烯丙基苯酚末端改性PDMS以质量比3:7配合而成的物质)]的烯丙基苯酚末端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393g、和三乙基胺5.8mL,在搅拌下,在其中加入6.4质量%的氢氧化钠水溶液1496g,进行10分钟聚碳酸酯低聚物与烯丙基苯酚末端改性PDMS的反应。
在该聚合液中,添加对叔丁基苯酚(PTBP)的二氯甲烷溶液(PTBP70g在二氯甲烷0.3L中溶解而成的溶液)、BPA的氢氧化钠水溶液(使BPA 1099g溶液于在水9.5L中溶解有NaOH 648g和连二亚硫酸钠2.0g的水溶液而得到的溶液),实施50分钟聚合反应。
加入用于稀释的二氯甲烷10L并搅拌10分钟后,分离为含有聚碳酸酯的有机相和含有过量的BPA和NaOH的水相,分离有机相。
将这样得到的PC-PDMS的二氯甲烷溶液用相对于该溶液为15体积%的0.03mol/LNaOH水溶液、0.2N盐酸依次清洗,接着用纯水反复清洗直至清洗后的水相中的导电度为0.01μS/m以下。
将通过清洗得到的聚碳酸酯的二氯甲烷溶液浓缩、粉碎,将所得到的薄片在减压下、在120℃干燥。PDMS量为6.5质量%,基于ISO1628-4(1999)测定的粘度数为47.4,粘均分子量为Mv=17700。
将所得到的PC-PDMS共聚物的薄片100质量份,作为抗氧化剂的IRGAFOS 168(商品名:ADEKA公司制)0.1重量份混合,供给至通风式单轴挤出成形机,在树脂温度280℃进行熔融混炼,得到评价用颗粒样品。将该评价用颗粒样品在120℃干燥8小时后,使用注射成形机,在成形树脂温度280℃、模具温度80℃进行注射成形,制作用于进行各试验的试验片,进行以下的试验。
另外,通过PC-PDMS中的PDMS的GPC测定,确认为与所使用的PDMS同样的分子量分布。
[总光线透射率和雾度值]
对厚度3mm的试验片,关于总光线透射率,基于ISO13468测定3次,关于雾度值,基于ISO14782测定3次,分别求出它们的平均。结果如表1所示。
[Izod冲击强度]
使用利用注射成形机制作的厚度3mm(约1/8英寸)的试验片,按照ASTM标准D-256,测定在测定温度-40℃下的带缺口的Izod冲击强度。结果如表1所示。
另外,对于后述的实施例2~9,也使用各实施例中得到的PC-PDMS共聚物的薄片同样地制作试验片,并对总光线透射率、雾度值和Izod冲击强度进行测定。结果一并示于表1。
实施例2
将实施例1中使用的烯丙基苯酚末端改性PDMS变更为符合[平均链长n=46、dw/dlog(M)达到最大值时的logM为3.7、log(M)4.0~4.5的比例为10.3%(平均链长n=34、dw/dlog(M)达到最大值时的log(M)为3.6、log(M)4.0~4.5的比例为5.4%的烯丙基苯酚末端改性PDMS与平均链长n=92、dw/dlog(M)达到最大值时的log(M)为4.1、log(M)4.0~4.5的比例为34.5%的烯丙基苯酚末端改性PDMS以质量比8:2配合而成的物质)]的烯丙基苯酚末端改性PDMS,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所得到的薄片的PDMS量为6.7质量%,基于ISO1628-4(1999)测定的粘度数为47.4,粘均分子量为Mv=17700。
实施例3
将实施例1中使用的烯丙基苯酚末端改性PDMS变更为符合[平均链长n=57、dw/dlog(M)取最大值时的logM为3.6、log(M)4.0~4.5的比例为11.2%(平均链长n=34,dw/dlog(M)取最大值时的log(M)为3.6、log(M)4.0~4.5的比例为5.4%的烯丙基苯酚末端改性PDMS与平均链长n=143、dw/dlog(M)取最大值时的log(M)为4.3、log(M)4.0~4.5的比例为42.9%的烯丙基苯酚末端改性PDMS以质量比8:2配合而成的物质)]的烯丙基苯酚末端改性PDMS,并使用PTBP 50g,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所得到的薄片的PDMS量为6.9质量%,基于ISO1628-4(1999)测定的粘度数为53.3,粘均分子量为20300。
实施例4
将实施例3中使用的PTBP变更为70g,除此以外与实施例3同样地进行。所得到的薄片的PDMS量为6.8质量%,基于ISO1628-4(1999)测定的粘度数为47.4,粘均分子量为17700。
实施例5
将实施例4中使用的烯丙基苯酚末端改性PDMS变更为262g,除此以外与实施例4同样地进行。所得到的薄片的PDMS量为4.4质量%,基于ISO1628-4(1999)测定的粘度数为47.2,粘均分子量为17600。
实施例6
将实施例4中使用的PDMS变更为符合[平均链长n=67、dw/dlog(M)取最大值时的log(M)为3.7、log(M)4.0~4.5的比例为14.4%(平均链长n=34、dw/dlog(M)取最大值时的log(M)为3.6、log(M)4.0~4.5的比例为5.4%的烯丙基苯酚末端改性PDMS与平均链长n=143、dw/dlog(M)取最大值时的log(M)为4.3、log(M)4.0~4.5的比例为42.9%的烯丙基苯酚末端改性PDMS以质量比7:3配合而成的物质)]的烯丙基苯酚末端改性PDMS、并将PTBP变更为50g,除此以外与实施例4同样地进行。所得到的薄片的PDMS量为6.6质量%,基于ISO1628-4(1999)测定的粘度数为53.3,粘均分子量为20300。
实施例7
将实施例4中使用的烯丙基苯酚末端改性PDMS变更为符合[平均链长n=40、dw/dlog(M)取最大值时的log(M)为3.6、log(M)4.0~4.5的比例为6.8%(平均链长n=34,dw/dlog(M)取最大值时的log(M)为3.6、log(M)4.0~4.5的比例为5.4%的烯丙基苯酚末端改性PDMS与平均链长n=143、dw/dlog(M)取最大值时的log(M)为4.3、log(M)4.0~4.5的比例为42.9%的烯丙基苯酚末端改性PDMS以质量比9.5:0.5配合而成的物质)]的烯丙基苯酚末端改性PDMS、并将PTBP变更为51g,除此以外与实施例4同样地进行。所得到的薄片的PDMS量为6.7质量%,基于ISO1628-4(1999)测定的粘度数为52.0,粘均分子量为19700。
实施例8
将实施例4中使用的烯丙基苯酚末端改性PDMS变更为符合[平均链长n=46、dw/dlog(M)取最大值时的log(M)为3.6、log(M)4.0~4.5的比例为8.3%(平均链长n=34,dw/dlog(M)取最大值时的log(M)为3.6、logM4.0~4.5的比例为5.4%的烯丙基苯酚末端改性PDMS与平均链长n=143、dw/dlog(M)取最大值时的log(M)为4.3、log(M)4.0~4.5的比例为42.9%的烯丙基苯酚末端改性PDMS以质量比9:1配合而成的物质)]的烯丙基苯酚末端改性PDMS,除此以外与实施例4同样地进行。所得到的薄片的PDMS量为6.7质量%,基于ISO1628-4(1999)测定的粘度数为52.6,粘均分子量为20000。
实施例9
实施例8中将PTBP变更为70g,,除此以外与实施例8同样地进行。所得到的薄片的PDMS量为6.8质量%,基于ISO1628-4(1999)测定的粘度数为46.8,粘均分子量为17400。
实施例10
将实施例1中使用的烯丙基苯酚末端改性PDMS变更为符合[平均链长n=64、dw/dlog(M)达到最大值的log(M)为3.8、log(M)4.0~4.5的比例为18.4%(平均链长n=34,dw/dlog(M)达到最大值的log(M)为3.6、log(M)4.0~4.5的比例为5.4%的烯丙基苯酚末端改性PDMS与平均链长n=92、dw/dlog(M)达到最大值的log(M)为4.1、log(M)4.0~4.5的比例为34.5%的烯丙基苯酚末端改性PDMS以质量比5:5配合而成的物质)]的烯丙基苯酚末端改性PDMS,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所得到的PDMS量为6.3质量%,基于ISO1628-4(1999)测定的粘度数为46.7,粘均分子量为Mv=17300。
实施例11
将实施例1中使用的烯丙基苯酚末端改性PDMS变更为符合[平均链长n=69、dw/dlog(M)达到最大值时的logM为3.8、log(M)4.0~4.5的比例为21.3%(平均链长n=34、dw/dlog(M)达到最大值时的log(M)为3.6、log(M)4.0~4.5的比例为5.4%的烯丙基苯酚末端改性PDMS与平均链长n=92、dw/dlog(M)达到最大值时的log(M)为4.1、log(M)4.0~4.5的比例为34.5%的烯丙基苯酚末端改性PDMS以质量比4:6配合而成的物质)]的烯丙基苯酚末端改性PDMS,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所得到的薄片的PDMS量为6.1质量%,基于ISO1628-4(1999)测定的粘度数为46.5,粘均分子量为Mv=17300。
实施例12
将实施例1中使用的烯丙基苯酚末端改性PDMS变更为符合[平均链长n=64、dw/dlog(M)达到最大值时的logM为3.8、log(M)4.0~4.5的比例为21.2%]的烯丙基苯酚末端改性PDMS,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所得到的薄片的PDMS量为6.3质量%,基于ISO1628-4(1999)测定的粘度数为46.5,粘均分子量为Mv=17300。
实施例13
实施例10中将与聚碳酸酯低聚物溶液一起加入的二氯甲烷的量变更为12.1L,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0同样地进行。所得到的薄片的PDMS量为6.2质量%,基于ISO1628-4(1999)测定的粘度数为46.3,粘均分子量为Mv=17200。
实施例14
实施例11中将与聚碳酸酯低聚物溶液一起加入的二氯甲烷的量变更为14.2L,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1同样地进行。所得到的薄片的PDMS量为5.8质量%,基于ISO1628-4(1999)测定的粘度数为48.3,粘均分子量为Mv=18000。
实施例15
实施例12中将与聚碳酸酯低聚物溶液一起加入的二氯甲烷的量变更为14.5L,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2同样地进行。所得到的薄片的PDMS量为6.4质量%,基于ISO1628-4(1999)测定的粘度数为46.1,粘均分子量为Mv=17100。
[表1]
表1-1
[表2]
表1-2
实施例 10 11 12 13 14 15
平均链长(n) 64 69 64 64 69 64
dw/dlog(M)达到最大的log(M) 3.8 3.8 3.8 3.8 3.8 3.8
LogM4.0~4.5的比例 18.4 21.3 21.2 18.4 21.3 21.2
PDMS含量 wt% 6.3 6.1 6.3 6.2 5.8 6.4
粘度数(VN) 46.7 46.5 46.5 46.3 48.3 46.1
粘均分子量(Mv) 17300 17300 17300 17200 18000 17100
-40℃Izod冲击强度 KJ/m<sup>2</sup> 54 54 54 52 53 52
总光线透射率(3mm) 85.60 84.40 85.87 86.07 86.97 85.63
雾度值(3mm) 1.97 2.43 1.53 1.43 1.17 1.50
比较例1
将实施例1中使用的烯丙基苯酚末端改性PDMS变更为平均链长n=88、dw/dlog(M)取最大值时的log(M)为4.1、log(M)4.0~4.5的比例为34.5%的烯丙基苯酚末端改性PDMS,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所得到的薄片的PDMS量为6.0质量%,基于ISO1628-4(1999)测定的粘度数为45.3,粘均分子量为16700。另外,使用所得到的PC-PDMS共聚物的薄片,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试验片,测定总光线透射度、雾度值和Izod冲击度。结果一并示于表2。另外,对于后述的比较例2~4,也使用与各比较例中得到的PC-PDMS共聚物的薄片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试验片,测定总光线透射度、雾度值和Izod冲击度。结果一并示于表2。
比较例2
将比较例1中使用的烯丙基苯酚末端改性PDMS变更为平均链长n=40、dw/dlog(M)取最大值时的log(M)为3.6、log(M)4.0~4.5的比例为5.4%的烯丙基苯酚末端改性PDMS,除此以外与比较例1同样地进行。所得到的薄片的PDMS量为5.9质量%,基于ISO1628-4(1999)测定的粘度数为47.3,粘均分子量为17500。
比较例3
将比较例1中使用的烯丙基苯酚末端改性PDMS变更为符合[平均链长n=46、dw/dlog(M)取最大值时的log(M)为3.3、log(M)4.0~4.5的比例为6.5%(平均链长n=22、dw/dlog(M)取最大值时的log(M)为4.26、log(M)4.0~4.5的比例为0.32%的烯丙基苯酚末端改性PDMS与平均链长n=143、dw/dlog(M)取最大值时的log(M)为3.3、log(M)4.0~4.5的比例为42.9%的烯丙基苯酚末端改性PDMS以质量比8:2配合而成的物质)]的烯丙基苯酚末端改性PDMS,除此以外与比较例1同样地进行。所得到的薄片的PDMS量为6.6质量%,基于ISO1628-4(1999)测定的粘度数为47.4,粘均分子量为17600。
比较例4
使用比较例1中得到的PC-PDMS共聚物与比较例2中得到的PC-PDMS共聚物以质量比7:3配合而成的物质。在该PC-PDMS共聚物的薄片100质量份中混合作为抗氧化剂的IRGAFOS168(商品名,(株)ADEKA制)0.1重量份,供给至通风式单轴挤出成形机,在树脂温度280℃进行熔融混炼,得到评价用颗粒样品。将该评价用颗粒样品在120℃干燥8小时后,使用注射成形机,在成形树脂温度280℃、模具温度80℃进行注射成形,制作用于进行各试验的试验片,与实施例1同样地测定总光线透射度、雾度值和Izod冲击度。结果一并示于表2。
比较例5
将实施例1中使用的烯丙基苯酚末端改性PDMS变更为平均链长n=153、dw/dlog(M)达到最大值时的log(M)为4.3、log(M)4.0~4.5的比例为42.9%的烯丙基苯酚末端改性PDMS151g,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所得到的薄片的PDMS量为2.5质量%,基于ISO1628-4(1999)测定的粘度数为47.3,粘均分子量为17500。
【表3】
表2
从表中可知,通过使用PDMS的分子量分布中log(M)为4.0~4.5的成分存在PDMS整体的6%以上的PDMS,由此表现出低温下的耐冲击性,通过使用用分子量的对数值log(M)对浓度分数w进行微分而得的(dw/dlog(M))达到最大时的log(M)为4以下的PDMS,由此可提高成形品的透明性。
这样的效果是通过配合POS原料彼此而得到的特别的效果。通过配合PC-POS共聚物而得到所述POS的分子量分布时,无法同时实现作为本发明的效果的低温下的耐冲击性和透明性。认为这是因为,通过在与聚碳酸酯的聚合前配合POS原料彼此,与配合PC-POS共聚物彼此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使透明性下降的硅氧烷区域的形成,或者能够降低所形成的硅氧烷区域的尺寸。
另外,对于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而言,通过使用氢氧化钠的甲醇溶液等强碱性水溶液,由此能够仅取出聚有机硅氧烷。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通过使用包含低分子量和高分子量的聚有机硅氧烷这两者的聚有机硅氧烷,能够得到保持与聚碳酸酯和低分子量聚有机硅氧烷的共聚物同水平的透明性、同时具有与聚碳酸酯和高分子量聚有机硅氧烷的共聚物匹敌的低温耐冲击性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

Claims (47)

1.一种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其含有包含下述通式(I)所示的重复单元的聚碳酸酯嵌段(A)、和包含下述通式(II)所示的重复单元的聚有机硅氧烷嵌段(B),其中,
利用以聚苯乙烯为换算基准的凝胶渗透色谱法对所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B)进行测定而得到的、横轴为分子量M的对数值log(M)、纵轴为将浓度分数w用分子量的对数值log(M)进行微分而得的dw/dlog(M)的微分分子量分布曲线中,
(1)dw/dlog(M)的值在3.4≤log(M)≤4.0的范围内达到最大,
(2)所述微分分子量分布曲线中,在4.0≤log(M)≤4.5的范围内对dw/dlog(M)值进行积分而得的值相对于在log(M)的整个范围内对dw/dlog(M)值进行积分而得的值为6%以上且40%以下,
式中,R1和R2分别独立地表示卤素原子、碳原子数1~6的烷基或碳原子数1~6的烷氧基;X表示单键、碳原子数1~8的烷撑基、碳原子数2~8的烷叉基、碳原子数5~15的环烷撑基、碳原子数5~15的环烷叉基、芴二基、碳原子数7~15的芳基烷撑基、碳原子数7~15的芳基烷叉基、-S-、-SO-、-SO2-、-O-或-CO-;R3和R4分别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卤素原子、碳原子数1~6的烷基、碳原子数1~6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6~12的芳基;a和b分别独立地表示0~4的整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其中,
利用以聚苯乙烯为换算基准的凝胶渗透色谱法对所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B)进行测定而得到的、横轴为分子量M的对数值log(M)、纵轴为将浓度分数w用分子量的对数值log(M)进行微分而得的dw/dlog(M)的微分分子量分布曲线中,
(1)dw/dlog(M)的值在3.5≤log(M)≤3.8的范围内达到最大。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其中,
利用以聚苯乙烯为换算基准的凝胶渗透色谱法对所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B)进行测定而得到的、横轴为分子量M的对数值log(M)、纵轴为将浓度分数w用分子量的对数值log(M)进行微分而得的dw/dlog(M)的微分分子量分布曲线中,
(2)所述微分分子量分布曲线中,在4.0≤log(M)≤4.5的范围内对dw/dlog(M)值进行积分而得的值相对于在log(M)的整个范围内对dw/dlog(M)值进行积分而得的值为6.5%以上且30%以下。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其中,
所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B)的平均链长为20~85。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其中,
所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B)的平均链长为20~75。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其中,
所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B)的平均链长为20~60。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其中,
所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B)的含量为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的0.5质量%~20.0质量%。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其中,
所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B)的含量为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的1.5质量%~15质量%。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其粘均分子量为12000~40000。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其粘均分子量为15000~30000。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其中,
所述通式(I)中的a和b为0,X为单键或碳原子数1~8的烷撑基。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其中,
所述通式(I)中的a和b为0,X为碳原子数3的烷撑基。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其中,
所述通式(II)中的R3和R4为甲基。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其中,
包含所述通式(II)所示的重复单元的聚有机硅氧烷嵌段(B)由下述通式(II’)表示:
式(II’)中,R3~R6分别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卤素原子、碳原子数1~6的烷基、碳原子数1~6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6~12的芳基,Y为单键、或包括-C(=O)-、脂肪族或芳香族的有机残基,n为平均重复数。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其中,所述通式(II’)中的R3~R6均为甲基。
16.如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其中,所述通式(II’)中的Y为来自烯丙基苯酚的有机残基或来自丁子香酚的有机残基。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其中,
包含所述通式(II)所示的重复单元的聚有机硅氧烷嵌段(B)由下述通式(II”)表示:
式(II”)中,R3~R6分别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卤素原子、碳原子数1~6的烷基、碳原子数1~6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6~12的芳基,Y’为单键、或包括-C(=O)-、脂肪族或芳香族的有机残基,Z’表示-R7O-、-R7COO-、-R7NH-、-COO-或-S-,R7表示直链、支链或者环状亚烷基、芳基取代亚烷基、可以在环上具有烷氧基的芳基取代亚烷基、可以被取代的亚芳基或亚芳基烷基取代芳基,β表示来自二异氰酸酯化合物的2价基团或来自二元羧酸的2价基团,n为平均重复数,m表示0或1。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其中,所述通式(II”)中的R3~R6均为甲基。
19.如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其中,所述通式(II”)中的Y’为来自烯丙基苯酚的有机残基或来自丁子香酚的有机残基。
20.一种成形体,其通过将权利要求1~19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成形而成。
21.一种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的制造方法,其为权利要求1~19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的制造方法,其中,使用下述通式(ii)或(iii)所示的聚有机硅氧烷作为原料,
式(ii)和(iii)中,R3~R6分别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卤素原子、碳原子数1~6的烷基、碳原子数1~6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6~12的芳基;Y和Y’分别独立地表示单键、或包括-C(=O)-、脂肪族或芳香族在内的与Si和O或与Si和Z键合的有机残基;n为平均重复数;m表示0或1,Z分别独立地表示卤素、-R7OH、-R7COOH、-R7NH2、-R7NHR8、-COOH或-SH,R7表示直链、支链或环状亚烷基、芳基取代亚烷基、可以在环上具有烷氧基的芳基取代亚烷基、可以被取代的亚芳基或亚芳基烷基取代芳基,R8表示烷基、烯基、芳基或芳烷基,Z’分别独立地表示-R7O-、-R7COO-、-R7NH-、-COO-或-S-,R7表示直链、支链或者环状亚烷基、芳基取代亚烷基、可以在环上具有烷氧基的芳基取代亚烷基、可以被取代的亚芳基或亚芳基烷基取代芳基;β表示来自二异氰酸酯化合物的2价基团或来自二元羧酸的2价基团,
在此,该原料聚有机硅氧烷满足下述(1)和(2):
利用以聚苯乙烯为换算基准的凝胶渗透色谱法对所述聚有机硅氧烷进行测定而得到的、横轴为分子量M的对数值log(M)、纵轴为将浓度分数w用分子量的对数值log(M)进行微分而得的dw/dlog(M)的微分分子量分布曲线中,
(1)dw/dlog(M)的值在3.4≤log(M)≤4.0的范围内达到最大,
(2)所述微分分子量分布曲线中,在4.0≤log(M)≤4.5的范围内对dw/dlog(M)值进行积分而得的值相对于在log(M)的整个范围内对dw/dlog(M)值进行积分而得的值为6%以上且40%以下。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的制造方法,其中,
利用以聚苯乙烯为换算基准的凝胶渗透色谱法对所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B)进行测定而得到的、横轴为分子量M的对数值log(M)、纵轴为将浓度分数w用分子量的对数值log(M)进行微分而得的dw/dlog(M)的微分分子量分布曲线中,
(1)dw/dlog(M)的值在3.5≤log(M)≤3.8的范围内达到最大。
23.如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的制造方法,其中,
利用以聚苯乙烯为换算基准的凝胶渗透色谱法对所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B)进行测定而得到的、横轴为分子量M的对数值log(M)、纵轴为将浓度分数w用分子量的对数值log(M)进行微分而得的dw/dlog(M)的微分分子量分布曲线中,
(2)所述微分分子量分布曲线中,在4.0≤log(M)≤4.5的范围内对dw/dlog(M)值进行积分而得的值相对于在log(M)的整个范围内对dw/dlog(M)值进行积分而得的值为6.5%以上且30%以下。
24.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的制造方法,其中,
使所述原料聚有机硅氧烷、聚碳酸酯低聚物和二元酚系化合物反应。
25.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通式(ii)或(iii)中的平均链长n为20~85。
26.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通式(ii)或(iii)中的平均链长n为20~75。
27.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通式(ii)或(iii)中的平均链长n为20~60。
28.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通式(ii)或(iii)中的R3~R6为甲基。
29.一种聚有机硅氧烷,其由下述通式(ii)或(iii)表示、且满足下述(1)和(2),
式(ii)和(iii)中,R3~R6分别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卤素原子、碳原子数1~6的烷基、碳原子数1~6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6~12的芳基,Y和Y’分别独立地表示单键、或包括-C(=O)-、脂肪族或者芳香族的与Si和O或与Si和Z键合的有机残基;n为平均重复数;m表示0或1;Z分别独立地表示卤素、-R7OH、-R7COOH、-R7NH2、-R7NHR8、-COOH或-SH;R7表示直链、支链或环状亚烷基、芳基取代亚烷基、可以在环上具有烷氧基的芳基取代亚烷基、可以被取代的亚芳基或亚芳基烷基取代芳基;R8表示烷基、烯基、芳基或芳烷基;Z’分别独立地表示-R7O-、-R7COO-、-R7NH-、-COO-或-S-;R7表示直链、支链或者环状亚烷基、芳基取代亚烷基、可以在环上具有烷氧基的芳基取代亚烷基、可以被取代的亚芳基或亚芳基烷基取代芳基;β表示来自二异氰酸酯化合物的2价基团或来自二元羧酸的2价基团,
利用以聚苯乙烯为换算基准的凝胶渗透色谱法对所述聚有机硅氧烷进行测定而得到的、横轴为分子量M的对数值log(M)、纵轴为将浓度分数w用分子量的对数值log(M)进行微分而得的dw/dlog(M)的微分分子量分布曲线中,
(1)dw/dlog(M)的值在3.4≤log(M)≤4.0的范围内达到最大,
(2)所述微分分子量分布曲线中,在4.0≤log(M)≤4.5的范围内对dw/dlog(M)值进行积分而得的值相对于在log(M)的整个范围内对dw/dlog(M)值进行积分而得的值为6%以上且40%以下。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聚有机硅氧烷,其中,
利用以聚苯乙烯为换算基准的凝胶渗透色谱法对所述聚有机硅氧烷进行测定而得到的、横轴为分子量M的对数值log(M)、纵轴为将浓度分数w用分子量的对数值log(M)进行微分而得的dw/dlog(M)的微分分子量分布曲线中,
(1)dw/dlog(M)的值在3.5≤log(M)≤3.8的范围内达到最大。
31.如权利要求29或30所述的聚有机硅氧烷,其中,
利用以聚苯乙烯为换算基准的凝胶渗透色谱法对所述聚有机硅氧烷进行测定而得到的、横轴为分子量M的对数值log(M)、纵轴为将浓度分数w用分子量的对数值log(M)进行微分而得的dw/dlog(M)的微分分子量分布曲线中,
(2)所述微分分子量分布曲线中,在4.0≤log(M)≤4.5的范围内对dw/dlog(M)值进行积分而得的值相对于在log(M)的整个范围内对dw/dlog(M)值进行积分而得的值为6.5%以上且30%以下。
32.如权利要求29或30所述的聚有机硅氧烷,其中,
所述通式(ii)或(iii)中的平均链长n为20~85。
33.如权利要求29或30所述的聚有机硅氧烷,其中,
所述通式(ii)或(iii)中的平均链长n为20~75。
34.如权利要求29或30所述的聚有机硅氧烷,其中,
所述通式(ii)或(iii)中的平均链长n为20~60。
35.一种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其含有包含下述通式(I)所示的重复单元的聚碳酸酯嵌段(A)、和包含下述通式(II)所示的重复单元的聚有机硅氧烷嵌段(B),
使用下述通式(ii)或(iii)所示的聚有机硅氧烷作为所述共聚物的原料,在此,该原料聚有机硅氧烷满足下述(1)和(2):
利用以聚苯乙烯为换算基准的凝胶渗透色谱法对所述聚有机硅氧烷进行测定而得到的、横轴为分子量M的对数值log(M)、纵轴为将浓度分数w用分子量的对数值log(M)进行微分而得的dw/dlog(M)的微分分子量分布曲线中,
(1)dw/dlog(M)的值在3.4≤log(M)≤4.0的范围内达到最大,
(2)所述微分分子量分布曲线中,在4.0≤log(M)≤4.5的范围内对dw/dlog(M)值进行积分而得的值相对于在log(M)的整个范围内对dw/dlog(M)值进行积分而得的值为6%以上40%以下,
式中,R1和R2分别独立地表示卤素原子、碳原子数1~6的烷基或碳原子数1~6的烷氧基;X表示单键、碳原子数1~8的烷撑基、碳原子数2~8的烷叉基、碳原子数5~15的环烷撑基、碳原子数5~15的环烷叉基、芴二基、碳原子数7~15的芳基烷撑基、碳原子数7~15的芳基烷叉基、-S-、-SO-、-SO2-、-O-或-CO-;R3和R4分别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卤素原子、碳原子数1~6的烷基、碳原子数1~6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6~12的芳基;a和b分别独立地表示0~4的整数,
式(ii)和(iii)中,R3~R6分别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卤素原子、碳原子数1~6的烷基、碳原子数1~6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6~12的芳基;Y和Y’分别独立地表示单键、或包括-C(=O)-、脂肪族或芳香族在内的与Si和O或与Si和Z键合的有机残基;n为平均重复数;m表示0或1,Z分别独立地表示卤素、-R7OH、-R7COOH、-R7NH2、-R7NHR8、-COOH或-SH,R7表示直链、支链或环状亚烷基、芳基取代亚烷基、可以在环上具有烷氧基的芳基取代亚烷基、可以被取代的亚芳基或亚芳基烷基取代芳基,R8表示烷基、烯基、芳基或芳烷基,Z’分别独立地表示-R7O-、-R7COO-、-R7NH-、-COO-或-S-,R7表示直链、支链或者环状亚烷基、芳基取代亚烷基、可以在环上具有烷氧基的芳基取代亚烷基、可以被取代的亚芳基或亚芳基烷基取代芳基;β表示来自二异氰酸酯化合物的2价基团或来自二元羧酸的2价基团。
36.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其中,
利用以聚苯乙烯为换算基准的凝胶渗透色谱法对所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B)进行测定而得到的、横轴为分子量M的对数值log(M)、纵轴为将浓度分数w用分子量的对数值log(M)进行微分而得的dw/dlog(M)的微分分子量分布曲线中,
(1)dw/dlog(M)的值在3.5≤log(M)≤3.8的范围内达到最大。
37.如权利要求35或36所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其中,
利用以聚苯乙烯为换算基准的凝胶渗透色谱法对所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B)进行测定而得到的、横轴为分子量M的对数值log(M)、纵轴为将浓度分数w用分子量的对数值log(M)进行微分而得的dw/dlog(M)的微分分子量分布曲线中,
(2)所述微分分子量分布曲线中,在4.0≤log(M)≤4.5的范围内对dw/dlog(M)值进行积分而得的值相对于在log(M)的整个范围内对dw/dlog(M)值进行积分而得的值为6.5%以上且30%以下。
38.如权利要求35或36所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其中,
所述通式(ii)或(iii)中的平均链长n为20~85。
39.如权利要求35或36所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其中,
所述通式(ii)或(iii)中的平均链长n为20~75。
40.如权利要求35或36所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通式(ii)或(iii)中的平均链长n为20~60。
41.如权利要求35或36所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其中,
所述通式(ii)或(iii)中的R3~R6为甲基。
42.一种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的制造方法,其含有包含下述通式(I)所示的重复单元的聚碳酸酯嵌段(A)、和包含下述通式(II)所示的重复单元的聚有机硅氧烷嵌段(B),其中,
使用下述通式(ii)或(iii)所示的聚有机硅氧烷作为原料,在此,该原料聚有机硅氧烷满足下述(1)和(2):
利用以聚苯乙烯为换算基准的凝胶渗透色谱法对所述聚有机硅氧烷进行测定而得到的、横轴为分子量M的对数值log(M)、纵轴为将浓度分数w用分子量的对数值log(M)进行微分而得的dw/dlog(M)的微分分子量分布曲线中,
(1)dw/dlog(M)的值在3.4≤log(M)≤4.0的范围内达到最大,
(2)所述微分分子量分布曲线中,在4.0≤log(M)≤4.5的范围内对dw/dlog(M)值进行积分而得的值相对于在log(M)的整个范围内对dw/dlog(M)值进行积分而得的值为6%以上且40%以下,
式中,R1和R2分别独立地表示卤素原子、碳原子数1~6的烷基或碳原子数1~6的烷氧基;X表示单键、碳原子数1~8的烷撑基、碳原子数2~8的烷叉基、碳原子数5~15的环烷撑基、碳原子数5~15的环烷叉基、芴二基、碳原子数7~15的芳基烷撑基、碳原子数7~15的芳基烷叉基、-S-、-SO-、-SO2-、-O-或-CO-;R3和R4分别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卤素原子、碳原子数1~6的烷基、碳原子数1~6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6~12的芳基;a和b分别独立地表示0~4的整数,
式(ii)和(iii)中,R3~R6分别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卤素原子、碳原子数1~6的烷基、碳原子数1~6的烷氧基或碳原子数6~12的芳基;Y和Y’分别独立地表示单键、或包括-C(=O)-、脂肪族或芳香族在内的与Si和O或与Si和Z键合的有机残基;n为平均重复数;m表示0或1,Z分别独立地表示卤素、-R7OH、-R7COOH、-R7NH2、-R7NHR8、-COOH或-SH,R7表示直链、支链或环状亚烷基、芳基取代亚烷基、可以在环上具有烷氧基的芳基取代亚烷基、可以被取代的亚芳基或亚芳基烷基取代芳基,R8表示烷基、烯基、芳基或芳烷基,Z’分别独立地表示-R7O-、-R7COO-、-R7NH-、-COO-或-S-,R7表示直链、支链或者环状亚烷基、芳基取代亚烷基、可以在环上具有烷氧基的芳基取代亚烷基、可以被取代的亚芳基或亚芳基烷基取代芳基;β表示来自二异氰酸酯化合物的2价基团或来自二元羧酸的2价基团。
43.如权利要求42所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的制造方法,其中,
利用以聚苯乙烯为换算基准的凝胶渗透色谱法对所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B)进行测定而得到的、横轴为分子量M的对数值log(M)、纵轴为将浓度分数w用分子量的对数值log(M)进行微分而得的dw/dlog(M)的微分分子量分布曲线中,
(1)dw/dlog(M)的值在3.5≤log(M)≤3.8的范围内达到最大。
44.如权利要求42或43所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的制造方法,其中,
利用以聚苯乙烯为换算基准的凝胶渗透色谱法对所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B)进行测定而得到的、横轴为分子量M的对数值log(M)、纵轴为将浓度分数w用分子量的对数值log(M)进行微分而得的dw/dlog(M)的微分分子量分布曲线中,
(2)所述微分分子量分布曲线中,在4.0≤log(M)≤4.5的范围内对dw/dlog(M)值进行积分而得的值相对于在log(M)的整个范围内对dw/dlog(M)值进行积分而得的值为6.5%以上且30%以下。
45.如权利要求42或43所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通式(ii)或(iii)中的平均链长n为20~85。
46.如权利要求42或43所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通式(ii)或(iii)中的平均链长n为20~75。
47.如权利要求42或43所述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通式(ii)或(iii)中的平均链长n为20~60。
CN201480011521.5A 2013-12-10 2014-09-22 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及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0502646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55213 2013-12-10
JP2013-255213 2013-12-10
PCT/JP2014/075132 WO2015087595A1 (ja) 2013-12-10 2014-09-22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ポリオルガノシロキサン共重合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26463A CN105026463A (zh) 2015-11-04
CN105026463B true CN105026463B (zh) 2019-06-28

Family

ID=533709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11521.5A Active CN105026463B (zh) 2013-12-10 2014-09-22 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9365683B2 (zh)
EP (1) EP3081584A4 (zh)
JP (2) JP6457384B2 (zh)
KR (1) KR102217411B1 (zh)
CN (1) CN105026463B (zh)
TW (1) TWI653261B (zh)
WO (1) WO201508759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040380A4 (en) * 2013-08-29 2017-03-29 Idemitsu Kosan Co., Ltd Polycarbonate resin composition and molded article
KR101779188B1 (ko) * 2014-09-05 2017-09-15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코폴리카보네이트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조성물
KR20170084087A (ko) * 2014-11-17 2017-07-19 이데미쓰 고산 가부시키가이샤 폴리카보네이트-폴리오르가노실록산 공중합체의 제조 방법
KR20160067714A (ko) 2014-12-04 2016-06-14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코폴리카보네이트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물품
US10717845B2 (en) 2015-03-12 2020-07-21 Idemitsu Kosan Co., Ltd. Polycarbonate-based resin composition and molded article thereof
JP6699859B2 (ja) 2015-03-30 2020-05-27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系樹脂組成物及びその成形体
US10975195B2 (en) 2015-03-30 2021-04-13 Idemitsu Kosan Co., Ltd. Polycarbonate resin composition and molded body of same
CN107735452B (zh) * 2015-06-17 2023-06-09 出光兴产株式会社 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的制造方法
KR102535441B1 (ko) 2015-06-17 2023-05-22 이데미쓰 고산 가부시키가이샤 폴리카보네이트계 수지 조성물 및 그 성형체
US10550229B2 (en) 2015-08-27 2020-02-04 Idemitsu Kosan Co., Ltd. Polycarbonate resin composition and molded article thereof
KR101825652B1 (ko) * 2015-11-06 2018-02-05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코폴리카보네이트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조성물
KR102503317B1 (ko) * 2017-03-01 2023-02-23 이데미쓰 고산 가부시키가이샤 폴리카보네이트-폴리오가노실록세인 공중합체, 그것을 포함하는 폴리카보네이트계 수지 조성물 및 그의 성형품
TWI771381B (zh) * 2017-03-01 2022-07-21 日本商出光興產股份有限公司 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包含其之難燃性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及其成形品
KR102505386B1 (ko) * 2017-03-01 2023-03-03 이데미쓰 고산 가부시키가이샤 폴리카보네이트-폴리오가노실록세인 공중합체, 그것을 포함하는 폴리카보네이트계 수지 조성물 및 그의 성형품
KR102503315B1 (ko) * 2017-03-01 2023-02-23 이데미쓰 고산 가부시키가이샤 폴리카보네이트-폴리오가노실록세인 공중합체, 그것을 포함하는 폴리카보네이트계 수지 조성물 및 그의 성형품
CN107033355B (zh) * 2017-04-25 2020-11-17 广州辰东新材料有限公司 聚碳酸酯嵌段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TWI788490B (zh) 2017-12-21 2023-01-01 日商帝人股份有限公司 聚碳酸酯一聚二有機矽氧烷共聚物、其樹脂組成物、及其製造方法
JP7260306B2 (ja) * 2019-01-17 2023-04-18 帝人株式会社 食品冷凍冷却機械用樹脂部品
CN113573525B (zh) * 2021-07-28 2023-02-2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壳体组件、其制备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4196001B (zh) * 2022-01-11 2023-09-19 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制造方法及包含该共聚物的树脂组合物

Family Cites Families (3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662310B2 (ja) 1989-07-07 1997-10-08 出光石油化学株式会社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ポリジメチルシロキサン共重合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BR9006848A (pt) 1989-07-07 1991-08-27 Idemitsu Petrochemical Co Copolimero de policarbonato-polidimetilsiloxano e processo para a sua producao
JP3026611B2 (ja) 1990-12-27 2000-03-27 出光石油化学株式会社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組成物
WO1992012208A1 (fr) * 1990-12-27 1992-07-23 Idemitsu Petrochemical Co., Ltd. Composition de resine polycarbonate
JP3026614B2 (ja) * 1990-12-27 2000-03-27 出光石油化学株式会社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組成物
JP3334732B2 (ja) * 1993-12-17 2002-10-15 出光石油化学株式会社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系樹脂、その製造方法及び樹脂組成物
JP3037588B2 (ja) 1994-07-15 2000-04-24 出光石油化学株式会社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組成物
JPH10245711A (ja) 1997-02-27 1998-09-14 Idemitsu Petrochem Co Ltd 透明バイザー付きヘルメット
JP4306824B2 (ja) 1998-01-30 2009-08-05 東レ・ダウコーニング株式会社 有機官能性オルガノペンタシロキサンの製造方法、有機樹脂改質剤および有機樹脂
US20030027928A1 (en) * 1999-06-23 2003-02-06 Masaya Okamoto Polycarbonate resin composition
JP4629856B2 (ja) * 2000-11-16 2011-02-09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組成物
EP1331246A4 (en) * 2000-11-01 2005-07-13 Idemitsu Kosan Co POLYCARBONATE RESIN COMPOSITIONS
US6660787B2 (en) 2001-07-18 2003-12-09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Transparent, fire-resistant polycarbonate compositions
JP4620657B2 (ja) 2003-02-21 2011-01-26 サビック・イノベーティブ・プラスチックス・アイピー・ベスローテン・フェンノートシャップ 透明耐熱性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ポリシロキサン共重合体、その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との透明ブレンド及び製造方法
US7166687B2 (en) 2003-02-21 2007-01-23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Translucent thermoplastic composition, method for making the composition and articles molded there from
US7135538B2 (en) * 2003-11-12 2006-11-14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Transparent polycarbonate-polysiloxane copolymer blend, method for the preparation thereof, and article derived therefrom
US20060142486A1 (en) * 2004-12-23 2006-06-29 Derudder James L Thermoplastic polycarbonate compositions, articles made therefrom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JP5170455B2 (ja) 2009-04-03 2013-03-27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芳香族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組成物および成形体
JP5619384B2 (ja) * 2009-07-16 2014-11-05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携帯型電子機器筐体
WO2011013846A1 (ja) 2009-07-29 2011-02-03 帝人化成株式会社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ポリジオルガノシロキサン共重合体
JP5805927B2 (ja) * 2009-07-29 2015-11-10 帝人株式会社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ポリジオルガノシロキサン共重合体、成形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547953B2 (ja) 2009-12-10 2014-07-16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ポリオルガノシロキサン共重合体、その製造方法及び該共重合体を含む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
KR101289201B1 (ko) * 2010-03-29 2013-07-29 주식회사 삼양사 에스테르 결합을 갖는 히드록시 말단 실록산, 폴리실록산-폴리카보네이트 공중합체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1281575B1 (ko) * 2010-11-05 2013-07-03 제일모직주식회사 폴리카보네이트 수지 및 상기 폴리카보네이트 수지를 포함하는 열가소성 수지 조성물
JP5706667B2 (ja) * 2010-11-08 2015-04-22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系樹脂組成物、成形品、及び太陽光発電用構造部材
WO2012158767A1 (en) * 2011-05-17 2012-11-22 Momentive Performance Materials Gmbh Polysiloxane-polyorgano block copolymers
JP5852797B2 (ja) 2011-05-30 2016-02-03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電池パック用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組成物及び電池パック
CN106280496B (zh) * 2011-10-03 2019-09-10 出光兴产株式会社 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
KR101432677B1 (ko) * 2011-10-31 2014-08-25 주식회사 삼양사 폴리실록산-폴리카보네이트 공중합체 및 그 제조방법
DE112013000211B4 (de) * 2012-02-03 2018-06-21 Lg Chem. Ltd. Polyorganosiloxan,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von Polyorganosiloxan und mit dem Polyorganosiloxan modifiziertes Polycarbonatharz
JP5715083B2 (ja) * 2012-03-30 2015-05-07 信越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難燃性樹脂組成物
BR112014025273B1 (pt) * 2012-04-10 2020-12-22 Momentive Performance Materials Gmbh processos para preparar um polidialquilsiloxano hidroxiarilóxi-funcional linear e um copolímero de bloco de polidiorganosiloxano/poliorgano
JP5957399B2 (ja) * 2013-03-06 2016-07-27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組成物及び成形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365683B2 (en) 2016-06-14
TW201527358A (zh) 2015-07-16
EP3081584A1 (en) 2016-10-19
WO2015087595A1 (ja) 2015-06-18
JP6457384B2 (ja) 2019-01-23
TWI653261B (zh) 2019-03-11
JPWO2015087595A1 (ja) 2017-03-16
CN105026463A (zh) 2015-11-04
JP2015163722A (ja) 2015-09-10
JP6457344B2 (ja) 2019-01-23
EP3081584A4 (en) 2017-07-12
US20160017102A1 (en) 2016-01-21
KR102217411B1 (ko) 2021-02-19
KR20160097122A (ko) 2016-08-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26463B (zh) 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及其制造方法
JP7040708B2 (ja)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系樹脂組成物及びその成形品
US10934392B2 (en) Polyorganosiloxane, polycarbonate-polyorganosiloxane copolymer, and production method therefor
JP7081883B2 (ja)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系樹脂組成物及びその成形体
JP6913028B2 (ja)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系樹脂組成物
CN105102507B (zh) 聚有机硅氧烷和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
CN107735452A (zh) 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的制造方法
CN110352210A (zh) 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包含其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形品
CN107922624A (zh) 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的制造方法
CN105121515B (zh) 聚有机硅氧烷的制造方法
CN110382624A (zh) 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形品
CN110366574A (zh) 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包含该共聚物的阻燃性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形品
CN110352220A (zh) 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形品
JP6589248B2 (ja) ポリオルガノシロキサン、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ポリオルガノシロキサン共重合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0382593A (zh) 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包含其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形品
CN110366573A (zh) 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包含其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形品
CN110382623A (zh) 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形品
CN110402270A (zh) 阻燃性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形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