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23806B - 起动器用电磁开关装置 - Google Patents

起动器用电磁开关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023806B
CN105023806B CN201410464811.7A CN201410464811A CN105023806B CN 105023806 B CN105023806 B CN 105023806B CN 201410464811 A CN201410464811 A CN 201410464811A CN 105023806 B CN105023806 B CN 10502380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ode
terminal
coil
starter switch
binding po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46481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023806A (zh
Inventor
金田直人
高滨修
高滨修一
龟井光郎
龟井光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0238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238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0238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2380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一种起动器用电磁开关装置,不仅能抑制可动铁心的冲击以及因发动机的振动及起动器用电磁开关装置的共振引起的冲击传递到二极管,而且能将二极管稳定地保持。二极管具有对元件进行树脂封固而形成的二极管的主体部(51a、52a)和固定于二极管的主体部的两个端子(51b、51c),二极管的两个端子中的一方的端子(51b、52b)穿过树脂盖(28)的外部通孔(28c‑1、28c‑2)而与外部连接用端子(36、37)连接,二极管的两个端子中的另一方的端子(51c、52c)与接线端子(60)连接,在绕线管(32)的靠固定铁心一侧的位置形成有用于对线圈进行卷绕的凸缘部(32a),树脂模塑件(41)被插入树脂盖(28)后定位,并贯穿固定铁心(25)而被绕线管(32)的靠固定铁心一侧的凸缘部(32a)和树脂盖(28)夹持。

Description

起动器用电磁开关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使例如装载于汽车等的发动机启动的起动器中使用的起动器用电磁开关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如下结构的起动器用电磁开关装置,包括产生电磁力的线圈和构成磁回路的可动铁心及固定铁心等,利用可动铁心的移动将触点间断开、闭合,来使向起动器电动机的通电断续,并使小齿轮与环形齿轮啮合,且安装有用于抑制线圈通电阻断时的电涌的二极管(例如,专利文献1、2)。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起动器用电磁开关装置中,与励磁线圈并联连接的二极管的二极管主体固定在绕线管的朝固定铁心一侧延伸的延伸部上,二极管的一方的端子与外部连接用端子(导电板)连接而固定于固定铁心,二极管的另一方的端子(导线)经由接线端子(导电板)而与固定铁心连接。
另外,二极管的各端子分别朝与可动铁心的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折曲,并在比折曲后的折曲部更靠前端侧处经由接线端子等而固定于固定铁心。
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起动器用电磁开关装置中,二极管的一方的端子固定于固定铁心(端部板),另一方的端子也隔着绝缘构件而固定于固定铁心。
另外,二极管的主体部被收容并固定在固定铁心的凹部中。
由于专利文献1、2的起动器用电磁开关装置具有上述这样的结构,因此,具有能抑制二极管各部分中的相对振动的相位差、并利用二极管的各端子的折曲部来吸收由可动铁心的移动带来的冲击以抑制对二极管的各端子的连接部的影响这样的效果。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2-9441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11-222410号公报
但是,在现有的起动器用电磁开关装置中,由于二极管固定于固定铁心,因此,可动铁心在吸引时移动而与固定铁心碰撞的冲击会直接作用到二极管(现有文献1的0042、0046段落)。
此外,固定铁心固定于形成起动器用电磁开关装置的外轮廓的壳体,由于起动器用电磁开关装置固定在直接安装于发动机的起动器主体上,因此,二极管会长时间持续受到发动机的强烈振动。
这样,在通常的起动器用电磁开关装置中,在车辆使用的长时间中会反复发生因可动铁心与固定铁心的碰撞而引起的冲击以及因发动机的振动及使发动机启动的起动器用电磁装置的共振而引起的冲击。
这样,牢固地固定于固定铁心的二极管虽然能抑制二极管的主体部及二极管的各端子中的振动的相位差,并能抑制二极管的各端子的断线及连接部的破损等,但存在因长时间反复受到的冲击而使二极管的主体部破损、例如内部的焊接开裂、半导体破损等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问题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仅能抑制可动铁心的冲击以及因发动机的振动及起动器用电磁开关装置的共振而引起的冲击传递到二极管,而且能稳定地对二极管进行保持的起动器用电磁开关装置。
本发明的起动器用电磁开关装置的特征是,包括:壳体,该壳体的轴向的一端侧开口,在另一端侧具有底面;线圈,该线圈因通电而被励磁;绕线管,该绕线管供所述线圈卷绕;固定铁心,该固定铁心配置在所述线圈的靠所述壳体的开口侧的位置;树脂盖,该树脂盖对与所述线圈电连接的外部连接用端子进行保持,并固定于所述壳体的轴向一端侧的开口部;二极管,该二极管与所述线圈并联地电连接;接线端子,该接线端子与所述固定铁心连接而构成接地电路的一部分;以及树脂模塑件,该树脂模塑件供所述二极管配置,所述二极管具有对元件进行树脂封固而形成的二极管的主体部和固定于所述二极管的主体部的两个二极管端子,所述二极管的所述两个端子中的一方的端子穿过所述树脂盖的外部通孔,而与所述外部连接用端子连接,所述二极管的所述两个端子中的另一方的端子与所述接线端子连接,在所述绕线管的靠所述固定铁心一侧的位置形成有用于卷绕所述线圈的凸缘部,所述树脂模塑件被插入所述树脂盖后定位,并穿过所述固定铁心,而被所述绕线管的靠所述固定铁心一侧的所述凸缘部与所述树脂盖夹持。
根据本发明的起动器用电磁开关装置,不仅能抑制可动铁心的冲击以及因发动机的振动及起动器用电磁开关装置的共振引起的冲击传递到二极管,而且能稳定地对二极管进行保持,特别是通过将配置有二极管的树脂模塑件定位在树脂盖上,能尽可能抑制与固定于树脂盖的外部连接用端子连接的二极管的一方的端子的位置偏差,因此,能减轻由位置偏差引起的应力。
此外,通过使用树脂盖和绕线管将二极管夹入并保持,能抑制轴向的位置偏差及因没有牢固地固定于固定铁心而由发动机的振动及材料的不同而引起的伸缩差,并能防止二极管主体的破损、二极管的另一方的端子的连接部的连接脱开。
附图说明
图1是装载有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起动器用电磁开关装置的起动器的局部剖视图。
图2是装载有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起动器用电磁开关装置的起动器的连线图。
图3是从树脂盖一侧(轴向一端侧)观察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起动器用电磁开关装置的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起动器用电磁开关装置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起动器用电磁开关装置中的第二绕线管的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起动器用电磁开关装置中的树脂模塑件的图。
图7是从绕线管一侧观察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起动器用电磁开关装置中的树脂盖的树脂盖内表面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起动器用电磁开关装置中的二极管的保持及连接结构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起动器用电磁开关装置中沿图7的A-A线的剖视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起动器用电磁开关装置中的接线端子的结构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起动器用电磁开关装置中的接线端子的结构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起动器用电磁开关装置中的接线端子的结构图。
(符号说明)
1 起动器
2 蓄电池
3 电动机
4 输出轴
5 超越离合器
6 环形齿轮
7 小齿轮
8 主触点
9 电磁开关
10 钩部
11 轴杆
12 螺线管
13 起动器用电磁开关装置
14 电子控制装置
14a 按键开关
15 壳体
15a 底面
16 前支架
17 第一线圈
17a 卷绕开始侧引出线(一方的引出线)
17b 卷绕结束侧引出线(另一方的引出线)
18 第一固定铁心
19 第一可动铁心
20 第一绕线管
20a 凸缘部
20b 插通槽
20c 引出部
21 缓冲构件
22 回位弹簧
23 主动弹簧(drive spring)
24 第二线圈
24a 卷绕开始侧引出线
25 第二固定铁心
26 磁性板
27 第二可动铁心
28 树脂盖
28a 引出部
28b 锥部
28c-1 外部通孔
28c-2 外部通孔
29 固定触点
30 固定触点
31 可动触点
32 第二绕线管
32a 凸缘部
32b 凸缘部
32c 插通槽
32d 引出部
33 隔板
34 B端子螺栓
35 M端子螺栓
36 第一外部连接用端子
37 第二外部连接用端子
39 触点压力弹簧
40 复位弹簧
41 树脂模塑件
41a、41b 二极管收纳部
41c 第一线圈引出孔
41d 第二线圈引出孔
41e、41f、41g、41h 端子通孔
41i、41j 圆筒部
41k、41m 挠曲部
41n 变形部
41p 狭缝(或薄壁部)
51 二极管
51a 主体部
51b 一方的端子
51c 另一方的端子
52 二极管
52a 主体部
52b 一方的端子
52c 另一方的端子
60 接线端子
60a 大致平面部A
60b 大致平面部B
60c 折曲部A
60d 切除部
60e 空间部
60f 导线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在图1至图10中,起动器1包括:电动机3,该电动机3通过来自蓄电池2的通电而产生旋转力;输出轴4,该输出轴4将旋转力从上述电动机3取出;超越离合器5,该超越离合器5在上述输出轴4上配置成能沿轴向移动,并能从输出轴4接受电动机3的旋转力;小齿轮7,该小齿轮7将传递到上述超越离合器5的电动机3的旋转力传递到发动机的环形齿轮6;以及主触点8,该主触点8构成电动机回路,此外,还包括起动器用电磁开关装置13,该起动器用电磁开关装置13包括电磁开关9和螺线管12,其中,上述电磁开关9对主触点8进行断开、闭合,上述螺线管12与上述电磁开关9同轴串联配置,并经由与钩部10卡合的轴杆11使小齿轮7朝环形齿轮6的方向移动。
具有上述起动器用电磁开关装置13的起动器1例如能适用于装载有对发动机的停止及再启动进行自动控制的怠速停止系统的车辆,且构成为能通过电子控制装置14独立地对电磁开关9的动作和螺线管12的动作进行控制。
另外,按键开关14a连接在蓄电池2与电子控制装置14之间。
接着,对起动器用电磁开关装置13的结构进行说明。
起动器用电磁开关装置13大体上可分为形成磁回路的壳体15、螺线管12及电磁开关9。
壳体15形成电磁开关9的磁轭,还形成螺线管12的磁轭。上述壳体15形成为轴向的一端侧开口、在另一端侧具有底面15a的有底筒状,上述壳体15通过安装于底面15a的两个螺栓(未图示)而固定于起动器1的前支架16。
螺线管12与电磁开关9从上述壳体15的开口侧依次收纳在壳体15中,换言之,如图4所示,螺线管12收纳在壳体15的底面15a一侧,电磁开关9收纳在开口一侧,螺线管12和电磁开关9在轴向(图示的上下方向)上串联配置,并一体地构成。
螺线管12由第一线圈17、第一固定铁心18、第一可动铁心19等构成,其中,上述第一固定铁心18因对上述第一线圈17的通电而被磁化,上述第一可动铁心19可在第一线圈17的内周沿轴心方向(图4的上下方向)移动。
第一线圈17以卷绕在树脂制的第一绕线管20上的方式形成,一方的线圈端部作为卷绕开始侧引出线17a而与第一外部连接用端子36(将在下文说明)连接,另一方的线圈端部作为卷绕结束侧引出线17b而与第一固定铁心18连接,并经由壳体15接地。
二极管51由对元件进行树脂封固而形成的二极管的主体部51a和固定于上述二极管的主体部的两个端子51b、51c构成,二极管51被保持在树脂模塑件41中,其一方的端子51b与第一外部连接用端子36连接,另一方的端子51c经由接线端子60接地。
也就是说,二极管51与第一线圈17并联地电连接。
树脂模塑件41与二极管51的保持结构、第一线圈17的卷绕开始侧引出线17a和二极管51的一方的端子51b的引出结构以及二极管51的另一方的端子51c的连接结构的详细情况将在下文进行说明。
第一固定铁心18以与第一绕线管20中的、形成于壳体15的开口侧的凸缘部20a抵接的状态配置,另外通过将第一固定铁心18的一部分压入第一绕线管20的内周面,来使第一固定铁心18保持于第一绕线管20。
此外,在第一固定铁心18中的靠壳体15的底面15a一侧的端面安装有缓冲构件21,来降低因磁化后的第一可动铁心19与缓冲构件21碰撞而产生的碰撞声、或是本身防止产生碰撞声。
在因向第一线圈17的通电而将第一固定铁心18磁化后,第一可动铁心19克服配置在第一可动铁心19与第一固定铁心18间的回位弹簧22的反作用力而被朝第一固定铁心18一侧吸引,在停止对第一线圈17的通电时,利用回位弹簧22的反作用力而将第一可动铁心19压回原来的位置。
上述第一可动铁心19形成为在径向的中央部具有圆筒孔的大致圆筒状,在上述圆筒孔中插入有钩部10和主动弹簧23,其中,上述钩部10用于将第一可动铁心19的移动传递到轴杆11,上述主动弹簧23蓄积用于使小齿轮7与环形齿轮6啮合的反作用力。
电磁开关9由第二线圈24、第二固定铁心25、磁性板26、第二可动铁心27以及树脂盖28等构成,其中,上述第二固定铁心25及上述磁性板26因对上述第二线圈24的通电而被磁化,上述第二可动铁心27可在第二线圈24的内周且在磁性板26的内周沿轴心方向(图4的上下方向)移动,上述树脂盖28以将壳体15的一端侧的开口堵塞的方式组装,在上述树脂盖28的内部配置有一组固定触点29、30和可动触点31,上述固定触点29、30和可动触点31构成与蓄电池2和电动机3连接的主触点8。
第二线圈24以卷绕在树脂制的第二绕线管32上的方式形成,一方的线圈端部作为卷绕开始侧引出线24a而与第二外部连接用端子37(将在下文说明)连接,另一方的线圈端部作为卷绕结束侧引出线(未图示)而与第二固定铁心25连接,并经由壳体15接地。
如图4所示,上述第二线圈24的内径构成为比上述第一线圈17的内径大。
二极管52由对元件进行树脂封固而形成的二极管的主体部52a和固定于上述二极管的主体部的两个二极管端子构成,二极管52被保持在树脂模塑件41中,其一方的端子52b与第二外部连接用端子37连接,另一方的端子52c经由接线端子60接地(参照图8)。
也就是说,二极管52与第二线圈24并联地电连接。
树脂模塑件41与二极管52的保持结构、第二线圈24的卷绕开始侧引出线24a和二极管52的一方的端子52b的引出结构以及二极管52的另一方的端子52c的连接结构的详细情况将在下文进行说明。
第二固定铁心25以与第二绕线管32中的、形成于轴向一端侧的凸缘部32a抵接的状态配置,另外通过将第二固定铁心25的一部分压入第二绕线管32的内周面,来使第二固定铁心25保持于第二绕线管32。
另外,在第二固定铁心25的中心部以能沿轴向滑动的方式插通有后述的杆38,在上述杆38的、位于轴向另一端侧的端面上,以与该端面抵接的状态配置有第二可动铁心27。
磁性板26与第二固定铁心25同样地,是通过第二线圈24的励磁而被磁化的构件,上述磁性板26以与第二绕线管32中的、形成于轴向另一端侧的凸缘部32b抵接的状态配置。
隔板33配置在电磁开关9与螺线管12之间,特别是配置在磁性板26与第一固定铁心18之间,上述隔板33沿轴向对第二可动铁心27进行保持。
树脂盖28组装有两个端子螺栓34、35,上述树脂盖28被插入壳体15的开口的内周,并通过在与第二固定铁心25中的、位于轴向一端侧的端面抵接的状态下将壳体15的开口部铆接,来将树脂盖28固定在壳体15上。
除此之外,在树脂盖28上设置有第一外部连接用端子36和第二外部连接用端子37,其中,上述第一外部连接用端子36与第一线圈17的卷绕开始侧引出线17a电连接,上述第二外部连接用端子37与第二线圈24的卷绕开始侧引出线24a电连接。
上述第一外部连接用端子36、第二外部连接用端子37与电子控制装置14电连接。
两个端子螺栓34、35是与电动机电路的高电位侧(蓄电池2侧)连接的B端子螺栓34和与电动机电路的低电位侧(电动机3侧)连接的M端子螺栓35,一组固定触点29、30形成在两个端子螺栓34、35的头部,但也可形成为与两个端子螺栓34、35分体的固定触点。
可动触点31能自由滑动地保持在处于轴向另一端侧的端面与第二可动铁心27抵接的状态下的杆38上。此外,在杆38的外周,在杆38与可动触点31之间配置有触点压力弹簧39。
在树脂盖28与可动触点31之间配置有复位弹簧40,该复位弹簧40用于将可动触点31朝远离一组固定触点29、30的方向施力。
在此,杆38为处于与第二可动铁心27抵接的状态的、和第二可动铁心27分体的部件,但也可形成为安装于第二可动铁心27、或与第二可动铁心27一体设置的结构。
如图8所示,树脂模塑件41能供两个二极管51、52插入,其贯穿第二固定铁心25,并被插入树脂盖28的、包括供第一线圈17的卷绕开始侧引出线17a和第二线圈24的卷绕开始侧引出线24a贯穿的两个外部通孔28c-1、28c-2的引出部28a,而被夹持在第二绕线管32的形成于轴向一端侧的凸缘部32a与引出部28a之间。
两个二极管51、52的一方的端子51b、52b贯穿外部通孔28c―1、28c―2而与第一外部连接用端子36、第二外部连接用端子37电连接。
两个二极管51、52的另一方的端子51c、52c与连接到第二固定铁心25且具有导电性的接线端子60电连接而被接地。
树脂模塑件41的详细结构及两个二极管51、52的保持结构、以及相关的二极管51、52的一方的端子51b、52b与另一方的端子51c、52c的连接的详细情况将在下文中说明。
接着,对第一线圈17的卷绕结束侧引出线17b的引出结构进行说明。
在第一绕线管20的凸缘部20a上的呈180°相对的位置处,设置有供第一线圈17的卷绕开始侧引出线17a和卷绕结束侧引出线17b分别插通的插通槽(未图示),将第一线圈17的卷绕开始侧引出线17a和卷绕结束侧引出线17b朝树脂盖28一侧引出并保持的引出部20c以分别朝轴向一端侧突出的方式形成在各插通槽的周围。
从第一绕线管20的引出部20c引出的第一线圈17的卷绕开始侧引出线17a经由第二绕线管32的卡合部、具体来说是经由第二绕线管32的凸缘部32a的插通孔,而被引出到第二绕线管32的凸缘部32a。然后,贯穿树脂模塑件41的第一线圈引出孔41c,而被引出到树脂盖28的外部,并与第一外部连接用端子36电连接,其中,上述树脂模塑件41与第二绕线管32分体形成,并贯穿第二固定铁心25而与树脂盖28卡合。
第一线圈17的卷绕结束侧引出线17b穿过插通槽20b而被引出到引出口20c,并以电气及机械的方式固定在第一固定铁心18中的、位于轴向一端侧的端面上。
接着,对第二线圈24的卷绕开始侧引出线24a与卷绕结束侧引出线24b的引出结构进行说明。
在第二绕线管32的凸缘部32a上呈180°相对的位置处,设置有供第二线圈24的卷绕开始侧引出线24a和卷绕结束侧引出线24b分别插通的插通槽32c,将第二线圈24的卷绕结束侧引出线24b朝树脂盖28一侧引出的引出部32d以朝轴向一端侧突出的方式形成在供第二线圈24的卷绕结束侧引出线24b插通的插通槽32c的周围(参照图5)。
上述引出部32d与设于第二固定铁心25的缺口部(未图示)卡合,穿过插通槽32c而被引出到引出部32d的第二线圈24的卷绕结束侧引出线24b以电气及机械的方式固定在第二固定铁心25的、位于轴向一端侧的端面上。
此外,在第二绕线管32的凸缘部32a设置有用于将第一线圈17的卷绕开始侧引出线17a朝树脂盖28一侧引出的插通孔。
第二线圈24的卷绕开始侧引出线24a在穿过插通槽32c而被引出到第二绕线管32的凸缘部32a之后,贯穿树脂模塑件41的第二线圈引出孔41d,而被引出到树脂盖28的外部,并与第二外部连接用定子37电连接,其中,上述树脂模塑件41与第二绕线管32分体形成,并且贯穿第二固定铁心25而与树脂盖28卡合。
接着,对树脂模塑件41的结构及二极管51、52的保持结构进行说明。
图6的纸面下侧是从第二绕线管32侧观察到的树脂模塑件41的仰视图,图6的中央是树脂模塑件41的侧视图,图6的上侧是树脂模塑件41的俯视图。
根据图6,树脂模塑件41设有对二极管51、52的主体部51a、52a进行收纳的两个凹部、即二极管收纳部41a、41b,并设有两个圆筒部41i、41j。在圆筒部41i上,设置有用于将第一线圈17的卷绕开始侧引出线17a引出的第一线圈引出孔41c,并与第一线圈引出孔41c相邻地设置有将二极管51的一方的端子51b引出的端子通孔41e。同样地,在圆筒部41j上,设置有用于将第二线圈24的卷绕开始侧引出线24a引出的第二线圈引出孔41d,并与第二线圈引出孔41d相邻地设置有将二极管52的一方的端子52b引出的端子通孔41h。
此外,在对二极管51、52进行收纳的两个部位的二极管收纳部41a、41b的中间部,设置有端子通孔41f、41g,该端子通孔41f、41g用于将二极管51、52的另一方的端子51c、52c引出。
二极管51、52是以将一方的端子51b、52b和另一方的端子51c、52c分别朝相同方向弯曲的方式成型而成的,一方的端子51b贯穿端子通孔41e,同样地,端子52b贯穿端子通孔41h,端子51c贯穿端子通孔41f,端子52c贯穿端子通孔41g,从而配置成使二极管51、52的主体部51a、52a分别与两个部位的二极管收纳部41a、41b的凹部底面抵接。二极管收纳部41a、41b的凹部的深度设定为能使二极管51、52的主体部51a、52a完全被收纳的深度。
所配置的二极管51、52通过粘接剂固定在树脂模塑件41内,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别地以粘接部覆盖一方的端子51b、52b和另一方的端子51c、52c的折曲部的方式填充粘接剂来进行固定。
粘接剂使用在常温下会固化、固化后具有规定的弹性、且不含低分子硅氧烷的粘接剂。
接着,对树脂模塑件41的保持结构进行说明。根据图7,在树脂盖28上设置有供树脂模塑件41插入并定位的引出部28a。
根据图8,树脂模塑件41以贯穿第二固定铁心25的通孔并被夹持在第二绕线管32的靠第二固定铁心25一侧的凸缘部32a与树脂盖28的设于引出部28a内的锥部28b之间的方式配置。
此时,根据图6,在树脂模塑件41的、与锥部28b接触的部位处,设置有挠曲部41k、41m。此外,在树脂模塑件41的、贯穿第二固定铁心25时埋入在第二固定铁心25的通孔中的部位处,设置有能变形的变形部41n。
变形部41n例如在从树脂模塑件41的靠第二绕线管32一侧的端面到第二固定铁心25的靠树脂盖28一侧的端面或进一步到树脂盖28侧的范围内设置一处以上的狭缝(或薄壁部)41p。
第一线圈17的卷绕开始侧引出线17a和二极管51的一方的端子51b分别穿过树脂盖28的引出部28a的外部通孔28c-1,而与第一外部连接用端子36连接,同样地,第二线圈24的卷绕开始侧引出线24a和二极管52的一方的端子52b分别穿过树脂盖28的引出部28a的外部通孔28c-2,而与第二外部连接用端子37连接。
如图9所示,二极管51、52的另一方的端子51c、52c在树脂盖28的引出部28a内与接线端子60电接合。此外,接线端子60与第二固定铁心25电接合。
接着,对接线端子60进行说明。图10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接线端子60的结构图。
在图10中,接线端子60是使用折曲部A60c将大致平面部A60a与大致平面部B60b连接的结构。在大致平面部A60a上电接合有二极管51、52的另一方的端子51c、52c,大致平面部B60b与第二固定铁心25电接合。
此外,在折曲部A60c上设置有切除部60d,因切除部60d而使折曲部A60c的总截面积A构成为比两个大致平面部60a、60b的任一个的截面积中较小的截面积B还小。
在图9中,二极管51、52的另一方的端子51c、52c穿过折曲部A60c的切除部60d,而与大致平面部A60a电接合。
接着,对螺线管12和电磁开关9的动作进行说明。首先是电磁开关9的动作,在第二线圈24中流过电流时,产生磁场。接着,作用于第二可动铁心27的吸引力克服复位弹簧40和触点压力弹簧39,来将第二可动铁心27朝第二固定铁心25吸附。
由于杆38与第二可动铁心27中的、位于轴向一端侧的端面抵接,因此,在第二可动铁心27朝第二固定铁心25的方向移动时,杆38也会一起移动。在杆38移动时,保持于杆38的可动触点31也移动,在第二可动铁心27移动规定量后,可动触点31与一组固定触点29、30接触。
并且,若第二可动铁心27朝第二固定铁心25的方向移动,则触点压力弹簧39的载荷便作用在可动触点31与一组固定触点29、30之间。在可动触点31与一组固定触点29、30抵接后,从蓄电池2向电动机3供电,来使电动机3旋转。
若停止对第二线圈24的通电,则磁场消失,利用复位弹簧40和触点压力弹簧39的载荷使杆38和第二可动铁心27回到原来的位置,因此,可动触点31与一组固定触点29、30分开,由于没有来自蓄电池2的供电,因此,电动机3停止。此外,在停止第二线圈24的通电时,通常能使因第二线圈24的阻抗而产生的电涌电流在二极管52和第二线圈24中回流。
接着,对螺线管12的动作进行说明。若在第一线圈17中流过电流,则产生磁场。接着,作用于第一可动铁心19的吸引力克服回位弹簧22,而将第一可动铁心19朝第一固定铁心18吸附。
在第一可动铁心19被朝第一固定铁心18的方向吸引时,经由与第一可动铁心19的钩部10卡合的轴杆11而使小齿轮7朝环形齿轮6的方向移动,但在小齿轮7与环形齿轮6的端面彼此抵接,而使小齿轮7无法进入环形齿轮6的齿面的情况下,由于仅第一可动铁心19进一步移动,因此,产生主动弹簧23的挠曲量,利用主动弹簧23的载荷,经由轴杆11而将小齿轮7朝环形齿轮6的方向施力。
在发动机启动后,若停止对第一线圈17的通电,则磁场消失,利用回位弹簧22的载荷使第一可动铁心19回到原来的位置,并解除小齿轮7与环形齿轮6的啮合。此外,在停止第一线圈17的通电时,通常能使因第一线圈17的阻抗而产生的电涌电流在二极管51和第一线圈17中回流。
起动器用电磁开关装置13包括进行以上这样的动作的螺线管12和电磁开关9,在具有上述起动器用电磁开关装置13的起动器1中,作为实施怠速停止的情况的一例,对在发动机停止过程(在发动机的旋转完全停止之前的减速期间)中产生再启动要求时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利用电子控制装置14,首先,使螺线管12动作,并将小齿轮7朝环形齿轮6的方向推出,并使小齿轮7的端面与环形齿轮6的端面抵接。此时,由于发动机的旋转没有完全停止、即环形齿轮6一边减速一边旋转,因此,在环形齿轮6旋转到能与小齿轮7啮合的位置的时刻,利用蓄积于主动弹簧23的反作用力,来使小齿轮7与环形齿轮6啮合。
然后,使电磁开关9动作,以从蓄电池2向电动机3供电,来使电动机3旋转。电动机3的旋转经由输出轴4传递到小齿轮7,并能利用小齿轮7使环形齿轮6旋转,从而能将发动机快速地再启动。
在本实施方式1的起动器用电磁开关装置13中,通过将配置有二极管51、52的树脂模塑件41定位于树脂盖28,与固定于树脂盖28的第一外部连接用端子36及第二外部连接用端子37连接的二极管51、52的一方的端子51b、52b能尽量抑制位置偏差,因此,能减轻因位置偏差而引起的应力。
此外,通过使用树脂盖28与第二绕线管32将树脂模塑件41夹入并保持,能抑制轴向的位置偏差及因没有牢固地固定于固定铁心而由发动机振动及材料的不同引起的伸缩差,因此,能防止二极管51、52的主体部51a、52a的破损、二极管的各端子51b、51c、52b、52c的断线及二极管51、52的另一方的端子51c、52c与接线端子60的连接部的连接脱开。
此外,树脂模塑件41通过在贯穿第二固定铁心25的部分设置一处以上的狭缝(或薄壁部)41p来构成变形部41n,使树脂模塑件变得容易变形、挠曲,因此,能通过使变形部41n变形来吸收或允许树脂盖28与第二固定铁心25的位置偏差、圆周的角度偏差,通过抑制向二极管的各端子51b、51c、52b、52c作用的应力,从而能防止二极管51、52的主体部51a、52a的破损、二极管的各端子51b、51c、52b、52c的断线及二极管51、52的另一方的端子51c、52c与接线端子60的连接部的连接脱开。
另外,树脂模塑件41通过在树脂盖28一侧设置挠曲部41k、41m,能在树脂盖28的锥部28b与第二绕线管32的靠第二固定铁心25一侧的卷框壁侧之间吸收尺寸偏差,进而能吸收轴向的伸缩差,因此,能抑制向二极管51、52的主体部51a、52a作用的应力及向二极管的各端子51b、51c、52b、52c作用的应力,并能防止二极管51、52的主体部51a、52a的破损、二极管的各端子51b、51c、52b、52c的断线及二极管51、52的另一方的端子51c、52c与接线端子60的连接部的连接脱开。
此外,由于二极管51、52能利用二极管的各端子51b、51c、52b、52c的折曲部吸收位置偏差、相位偏差、伸缩差等,并能进一步缓和对二极管主体造成影响的应力,因此,能防止二极管51、52的主体部51a、52a的破损、二极管的各端子51b、51c、52b、52c的断线及二极管51、52的另一方的端子51c、52c与接线端子60的连接部的连接脱开。
除此之外,通过将树脂模塑件41与二极管51、52的一部分粘接固定,能实现二极管的各端子51b、51c、52b、52c的连接等组装性得以提高及稳定的连接,此外,由于能防止二极管51、52的主体部51a、52a振动而与树脂模塑件41碰撞、摩擦这样的冲击,因此,能防止二极管51、52的主体部51a、52a的破损,此外在利用二极管的各端子51b、51c、52b、52c的折曲部对位置偏差、相位差、伸缩差等进行吸收时,能受粘接剂保护,因而能缓和向二极管的各端子51b、51c、52b、52c的折曲部作用的应力,并能防止二极管的各端子51b、51c、52b、52c的断线。
此外,通过使用端子通孔41e、41f、41g、41h对二极管的各端子51b、51c、52b、52c进行保持,从而能抑制二极管的各端子51b、51c、52b、52c的振动,并能防止二极管的各端子51b、51c、52b、52c的断线。
此外,在流入粘接剂的情况下,端子通孔41e、41f、41g、41h起到堰塞(日文:堰止め)的作用,从而能提高操作性。
在粘接剂中,由于使用常温下会固化的粘接剂,因此,能使组装时的设备简化,使得成本降低。此外,由于在固化后具有规定的弹性,因此,能防止在固定部与非固定部的边界部处对二极管的各端子51b、51c、52b、52c产生很大的应力,并能防止二极管的各端子51b、51c、52b、52c的断线。
另外,由于使用不含低分子硅氧烷的粘接剂,因此,即便在具有电触点的电磁开关9的内部使用,也能防止引起触点导通故障。
引出到第一外部连接用端子36及第二外部连接用端子37的二极管51、52的一方的端子51b、52b因需要具有一定的长度而存在耐振性变弱的可能性,因此,通过将卷绕开始侧引出线17a和二极管51的一方的端子51b穿过第一线圈引出孔41c,并将卷绕开始侧引出线24a和二极管52的一方的端子52b穿过第二线圈引出孔41d,从而能使各自的两根线靠近来提高相互间的耐振性,并能防止卷绕开始侧引出线17a、24a和二极管51、52的一方的端子51b、52b的断线。
此外,通过将卷绕开始侧引出线17a、24a和二极管51、52的一方的端子51b、52b扭绞,从而能进一步提高耐振性。
接线端子60的折曲部A60c的截面积与两个大致平面部60a、60b的截面积存在差值,通过减小折曲部A60c的截面积,不仅能确保用于保证接线端子60与二极管51、52的另一方的端子51c、52c及第二固定铁心25间的稳定的接合所需的接合面面积,而且通过使接线端子60变得容易挠曲,从而能缓和在二极管51、52的另一方的端子51c、52c上产生的应力,由于也能减轻对二极管51、52的主体部51a、52a的影响,因此,能防止二极管51、52的主体部51a、52a的破损、二极管的各端子51b、51c、52b、52c的断线及二极管51、52的另一方的端子51c、52c与接线端子60的连接部的连接脱开。
此外,通常在减小截面积的情况下,可以想到减薄厚度的方法和通过缺口等切除进行的方法,但在进行切除的情况下,具有设置一根通电路径和设置两根以上的多个通电路径的情况,在一根通电路径的情况下,容易发生扭绞等,对于接线端子60与另一方的端子51c、52c及第二固定铁心25的接合来说,很难进行稳定的接合作业。因而,通过以残留两侧的方式设置切除部60d,不仅能形成两个以上的通电路径,而且能使接线端子60的形状稳定,并能进行稳定的接合作业,接合部的品质也稳定。
此外,通过利用具有可挠性的导线60f等、而不是折曲部A60c,来将两个大致平面部60a、60b连接,从而能进一步缓和在二极管51、52的另一方的端子51c、52c上产生的应力,也能减轻对二极管51、52的主体部51a、52a的影响,因此,能防止二极管51、52的主体部51a、52a的破损、二极管的各端子51b、51c、52b、52c的断线及二极管51、52的另一方的端子51c、52c与接线端子60的连接部的连接脱开。此时,大致平面部60a、60b完全分离,在大致平面部60a、60b之间构成相当于切除部60d的空间部60e。
在任一种情况下,为了进行稳定的接合作业,也可以形成为能将大致平面部A60a固定于树脂模塑件41的结构。
此外,通过使二极管51、52的另一方的端子51c、52c贯穿切除部60d及空间部60e而与接线端子60连接,接线端子60和二极管51、52能尽可能地配置在大致同轴上,因此,能使组装性提高,此外,能使起动器用电磁开关装置13的局限的内部空间内的空间效率提高,并能实现电子开关装置的小型化,使得耐振性提高。
另外,在多个二极管的情况下,通过使各二极管的另一方的二极管端子的一根或多根贯穿而与接线端子60连接,从而能使空间效率进一步提高,使得起动器用电子开关装置小型化,并使得耐振性提高。此外,在多个二极管的另一方的端子的连接中使用接线端子60的大致平面部A60a的正反两个面,也能获得相同的效果。
此外,通过将多个二极管配置于一个树脂模塑件,并使各二极管的另一方的二极管端子与一个接线端子连接,从而能实现部件数的减少及连接作业的简化,并能使组装性的效率提高,另外能使起动器用电磁开关装置13的局限的内部空间内的空间效率提高,并能实现电子开关装置的小型化,使得耐振性提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对具有第一线圈17和第二线圈24这两个线圈以及与两个线圈分别并联连接的二极管51、52的起动器用电磁开关装置13进行了说明,但只要是设置有一个以上的线圈的起动器用电磁开关装置13,均能使用,而与内置的数量无关,这点是自不待言的。
实施方式2
图1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起动器用电磁开关装置中的接线端子60的结构图。
在图11中,折曲部A60c以大幅弯曲的方式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2的起动器用电磁开关装置13中,通过使接线端子60的折曲部60c以大幅弯曲的方式形成,接线端子60更容易挠曲,因此,能进一步吸收相位差及伸缩差、位置偏差等,且能进一步缓和对二极管51、52的主体部51a、52a造成影响的应力,从而能防止二极管51、52的主体部51a、52a的破损、二极管的各端子51b、51c、52b、52c的断线以及二极管51、52的另一方的端子51c、52c与接线端子60的连接部的连接脱开。
实施方式3
图12是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起动器用电磁开关装置中的接线端子60的结构图。
在图12中,接线端子60将大致平面部A60a和大致平面部B60b作为不同部件形成,并利用具有可挠性的导线60f将大致平面部A60a与大致平面部B60b电连接。大致平面部A60a与大致平面部B60b完全分离而在两者之间设置有空间部60e,二极管51、52的另一方的端子51c、52c经由空间部60e而与大致平面部A60a连接。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3的起动器用电磁开关装置13中,由于接线端子60将大致平面部A60a与大致平面部B60b作为不同部件形成,并利用具有可挠性的导线60f将大致平面部A60a与大致平面部B60b电连接,因此,能更进一步吸收相位差、伸缩差及位置偏差等,能进一步缓和对二极管51、52的主体部51a、52a造成影响的应力,从而能防止二极管51、52的主体部51a、52a的破损、二极管的各端子51b、51c、52b、52c的断线以及二极管51、52的另一方的端子51c、52c与接线端子60的连接部的连接脱开。
在上述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2及实施方式3中,对二极管51、52使用设有导线的轴向型的二极管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面安装型的二极管或内置有多个二极管的模块型的二极管。
另外,对起动器用电磁开关装置13用于装载有怠速停止系统的车辆的起动器1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在没有怠速停止系统的车辆的起动器中使用。
另外,本发明在其发明的范围内,能将各实施方式自由组合,或是能将各实施方式适当变形、省略。

Claims (25)

1.一种起动器用电磁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该壳体的轴向的一端侧开口,在另一端侧具有底面;
线圈,该线圈因通电而被励磁;
绕线管,该绕线管供所述线圈卷绕;
固定铁心,该固定铁心配置在所述线圈的靠所述壳体的开口侧的位置;
可动铁心,该可动铁心在所述线圈励磁时被朝所述固定铁心吸引而移动;
树脂盖,该树脂盖对与所述线圈电连接的外部连接用端子进行保持,并固定于所述壳体的轴向一端侧的开口部;
二极管,该二极管与所述线圈并联地电连接;
接线端子,该接线端子与所述固定铁心连接而构成接地电路的一部分;以及
树脂模塑件,该树脂模塑件供所述二极管配置,
所述二极管具有对元件进行树脂封固而形成的二极管的主体部和固定于所述二极管的主体部的两个端子,
所述二极管的所述两个端子中的一方的端子穿过所述树脂盖的外部通孔,而与所述外部连接用端子连接,
所述二极管的所述两个端子中的另一方的端子与所述接线端子连接,
在所述绕线管的靠所述固定铁心一侧的位置形成有用于卷绕所述线圈的凸缘部,所述树脂模塑件被插入所述树脂盖后定位,并穿过所述固定铁心,而被所述绕线管的靠所述固定铁心一侧的所述凸缘部与所述树脂盖夹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动器用电磁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树脂模塑件在靠近所贯穿的所述固定铁心的部分具有变形部,该变形部能在按压力作用于所述树脂模塑件与所述固定铁心之间时发生变形。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起动器用电磁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树脂模塑件在靠所述树脂盖一侧具有挠曲部,所述树脂盖在所述树脂模塑件插入所述树脂盖时与所述挠曲部相对的位置处具有能供所述挠曲部变形的锥部。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起动器用电磁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树脂模塑件设置有供所述二极管的所述两个端子中的至少一个贯穿的端子通孔,所述二极管的所述两个端子中的、贯穿所述端子通孔的至少一个端子保持于所述端子通孔。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起动器用电磁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二极管的主体部和所述两个端子这三者中的任一个以上的部位处,所述二极管通过粘接剂固定在所述树脂模塑件内。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起动器用电磁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二极管的所述两个端子中的至少一方具有折曲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起动器用电磁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二极管以覆盖所述折曲部的方式通过粘接剂固定,所述粘接剂是在常温下固化且固化后具有规定的弹性力的粘接剂。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起动器用电磁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外部连接用端子连接的所述二极管的所述一方的端子与所述线圈的一端相同地穿过所述树脂盖的所述外部通孔,而被导出到外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起动器用电磁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外部连接用端子连接的所述二极管的所述一方的端子与穿过所述树脂盖的所述外部通孔而被导出到外部的所述线圈的一端扭绞。
10.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起动器用电磁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线端子具有与所述二极管的所述另一方的端子连接的大致平面部和与所述固定铁心连接的大致平面部这两个大致平面部,且所述接线端子具有将所述两个大致平面部连接的折曲部,在将所述两个大致平面部的截面积中较小的一方设为截面积B时,所述折曲部的截面积A满足A≤B的关系。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起动器用电磁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线端子在所述折曲部设有切除部,并具有两个以上的通电路径。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起动器用电磁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二极管的所述另一方的端子贯穿所述接线端子的所述折曲部的所述切除部,而与所述接线端子连接。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起动器用电磁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线端子的所述折曲部以弯曲的方式形成。
1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起动器用电磁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线端子由与所述二极管的所述另一方的端子连接的大致平面部、与所述固定铁心连接的大致平面部、将两个所述大致平面部电连接的导线构成,两个所述大致平面部完全分离,而在两者之间设置有空间部。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起动器用电磁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二极管的所述另一方的端子经由所述接线端子的所述空间部,而与所述接线端子连接。
1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起动器用电磁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中沿轴向串联地配置有两个以上的所述线圈,
所述二极管与所述线圈中的至少一个并联地电连接,
所述树脂模塑件和所述接线端子设置有一个以上,
相对于一个所述树脂模塑件配置有一个以上的所述二极管,
相对于一个所述接线端子连接有一个以上的所述二极管的另一方的端子。
17.一种起动器用电磁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起动器用电磁开关装置由形成磁回路的壳体、沿轴向串联地收容在所述壳体内的螺线管、电磁开关构成,
所述壳体为轴向的一端侧开口、在另一端侧具有底面的有底筒状,并形成所述电磁开关及所述螺线管的磁轭,
所述螺线管由第一线圈、第一二极管、第一固定铁心及第一可动铁心构成,其中,所述第一二极管与所述第一线圈并联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铁心因向所述第一线圈的通电而被磁化,所述第一可动铁心能在所述第一线圈的内周沿轴心方向移动,
所述第一线圈以卷绕在第一绕线管上的方式形成,其一方的线圈端部作为卷绕开始侧引出线而与第一外部连接用端子连接,另一方的线圈端部作为卷绕结束侧引出线而与所述第一固定铁心连接,并经由所述壳体接地,
所述第一二极管由主体部和两个端子构成,并被保持在树脂模塑件中,所述第一二极管的一方的端子与第一外部连接用端子连接,另一方的端子经由接线端子接地,
所述第一固定铁心以与所述第一绕线管中的、形成于所述壳体的开口一侧的凸缘部抵接的状态配置,然后通过将所述第一固定铁心的一部分压入所述第一绕线管的内周面,来将所述第一固定铁心保持于所述第一绕线管,
所述电磁开关由第二线圈、第二二极管、第二固定铁心、第二可动铁心及树脂盖构成,其中,所述第二二极管与所述第二线圈并联地电连接,所述第二固定铁心因对所述第二线圈的通电而被磁化,所述第二可动铁心能在所述第二线圈的内周沿轴心方向移动,所述树脂盖以将所述壳体的一端侧的开口堵塞的方式组装,
在所述树脂盖的内部配置有一组固定触点和可动触点,所述一组固定触点和可动触点构成与蓄电池和电动机连接的主触点,
所述第二线圈以卷绕在第二绕线管上的方式形成,其一方的线圈端部作为卷绕开始侧引出线而与第二外部连接用端子连接,另一方的线圈端部作为卷绕结束侧引出线而与所述第二固定铁心连接,并经由所述壳体接地,
所述第二二极管由主体部和两个端子构成,并被保持在所述树脂模塑件中,所述第二二极管的一方的端子与所述第二外部连接用端子连接,另一方的端子经由所述接线端子接地,
所述树脂模塑件被插入所述树脂盖并定位,并且贯穿所述第二固定铁心的通孔而被夹持在所述第二绕线管的靠所述第二固定铁心一侧的凸缘部与所述树脂盖的设于引出部内的锥部之间。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起动器用电磁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树脂模塑件具有:两个部位的二极管收纳部,这些二极管收纳部对所述第一二极管及所述第二二极管的主体部进行收纳;第一圆筒部,该第一圆筒部设有用于将所述第一线圈的卷绕开始侧引出线引出的第一线圈引出孔、与所述第一线圈引出孔相邻地将所述第一二极管的一方的端子引出的第一端子通孔;第二圆筒部,该第二圆筒部设有用于将所述第二线圈的卷绕开始侧引出线引出的第二线圈引出孔、与所述第二线圈引出孔相邻地将第二二极管的一方的端子引出的第二端子通孔;以及第三端子通孔及第四端子通孔,该第三端子通孔及第四端子通孔设置在所述两个部位的二极管收纳部的中间部,用于将所述第一二极管及所述第二二极管的另一方的端子引出。
19.如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起动器用电磁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树脂模塑件在与所述锥部接触的部位设置有挠曲部,并且在贯穿所述第二固定铁心时埋入所述第二固定铁心的通孔的部位处设置有能变形的变形部。
20.如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起动器用电磁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线端子具有与所述二极管的所述另一方的端子连接的大致平面部和与所述固定铁心连接的大致平面部这两个大致平面部,且所述接线端子具有将所述两个大致平面部连接的折曲部,在将所述两个大致平面部的截面积中较小的一方设为截面积B时,所述折曲部的截面积A满足A≤B的关系。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起动器用电磁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线端子在所述折曲部设有切除部,并具有两个以上的通电路径。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起动器用电磁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二极管的所述另一方的端子贯穿所述接线端子的所述折曲部的所述切除部,而与所述接线端子连接。
23.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起动器用电磁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线端子的所述折曲部以弯曲的方式形成。
24.如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起动器用电磁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线端子由与所述二极管的所述另一方的端子连接的大致平面部、与所述固定铁心连接的大致平面部、将两个所述大致平面部电连接的导线构成,两个所述大致平面部完全分离,而在两者之间设置有空间部。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起动器用电磁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二极管的所述另一方的端子经由所述接线端子的所述空间部,而与所述接线端子连接。
CN201410464811.7A 2014-04-17 2014-09-12 起动器用电磁开关装置 Active CN10502380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85139A JP5748881B1 (ja) 2014-04-17 2014-04-17 スタータ用電磁スイッチ装置
JP2014-085139 2014-04-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23806A CN105023806A (zh) 2015-11-04
CN105023806B true CN105023806B (zh) 2017-05-31

Family

ID=537184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464811.7A Active CN105023806B (zh) 2014-04-17 2014-09-12 起动器用电磁开关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748881B1 (zh)
CN (1) CN10502380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45510A (zh) * 2016-05-30 2016-08-10 常州市松泽电器有限公司 电磁开关
KR101877046B1 (ko) * 2016-10-05 2018-07-13 발레오전장시스템스코리아 주식회사 스타트모터용 마그네트 스위치
US10851754B2 (en) 2017-07-11 2020-12-01 Borgwarner Inc. Starter solenoid with dual coils and axial diodes
JP6906657B1 (ja) * 2020-05-19 2021-07-2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スタータ用電磁スイッチ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191584Y (zh) * 2008-04-25 2009-02-04 北京佩特来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继电器及起动机
CN201191585Y (zh) * 2008-04-30 2009-02-04 北京佩特来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继电器及起动机
CN101533737A (zh) * 2009-01-09 2009-09-16 浙江致威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灭弧机构的启动继电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47122B2 (ja) * 2010-04-13 2014-03-1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磁スイッチ
JP2012094412A (ja) * 2010-10-28 2012-05-17 Denso Corp 電磁スイッチ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191584Y (zh) * 2008-04-25 2009-02-04 北京佩特来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继电器及起动机
CN201191585Y (zh) * 2008-04-30 2009-02-04 北京佩特来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继电器及起动机
CN101533737A (zh) * 2009-01-09 2009-09-16 浙江致威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灭弧机构的启动继电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207344A (ja) 2015-11-19
CN105023806A (zh) 2015-11-04
JP5748881B1 (ja) 2015-07-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23806B (zh) 起动器用电磁开关装置
KR101854386B1 (ko) 전자 모터용 고정자의 권선 절연 구조
EP2733826B1 (en) Split-core type moto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rmature of split-core type motor
WO2014006958A1 (ja) 電動モータ
US20170250580A1 (en) Stator of planar type motor, and planar type motor using same
WO2012090295A1 (ja) ステータおよびこのステータを備える回転電機
US20180102683A1 (en) Stator,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tator, and motor
CN102957229A (zh) 电机的定子
EP3095176A1 (en)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stator
US9985401B2 (en) Direct current motor
EP2662954A2 (en) Motor
WO2016076179A1 (ja) インサート成形品およびインサート成形品の製造方法
WO2014112246A1 (ja) 電動機、電動機を用いたポンプ装置およびステータ
JP2007259609A (ja) モータ
JP2007159223A (ja) ロータ、回転電機およびロータの製造方法
JP2015100147A (ja) 固定子およびその固定子を備えた回転電機
KR20190037121A (ko) 영구자석 회전자, 영구자석 회전자의 제조 방법 및 자화 장치
US20150091404A1 (en) Rotor for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and magnetizing apparatus for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CN108370179B (zh) 芯片、分割层叠芯及定子以及分割层叠芯的制造方法
CN104718686A (zh) 用于电机的定子和用于制造定子的方法
JP2014138429A (ja) 回転電機
EP2690758B1 (en) Motor
US11336133B2 (en) Stator for an electric motor
JP2004072899A (ja) 電動機の固定子
CN106340988A (zh) 旋转电机定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