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20957B - 冰箱 - Google Patents
冰箱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020957B CN105020957B CN201510077141.8A CN201510077141A CN105020957B CN 105020957 B CN105020957 B CN 105020957B CN 201510077141 A CN201510077141 A CN 201510077141A CN 105020957 B CN105020957 B CN 10502095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ainer
- mentioned
- upper strata
- lower floor
- snap fasten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8000011068 load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2
- 235000013311 vegetable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7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7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5
- 230000008520 organ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4
- 235000013305 food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6399 behavio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5000013361 beverag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257 tha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035 dr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2774 insulation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489 elastic de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6260 foa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10 freez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14 freez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208340 Araliaceae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5035 Panax pseudoginseng ssp. pseudoginseng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3140 Panax quinquefoliu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21529 ammonia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QGZKDVFQNNGYKY-UHFFFAOYSA-N ammonia Natural products N QGZKDVFQNNGYKY-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881 depres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49 fil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8434 ginseng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13 imbib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 poly- ammonia Ester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6324 polyoxym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48 power gen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52 repet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576 san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1218 segmen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493 shap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904 short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56 stir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5239 tubul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Cold Air Circulating Systems And Constructional Details In Refrigerators (AREA)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冰箱。该冰箱具备:沿前后方向移动来开闭储藏室的开口的储藏室门;与储藏室门一起移动的下层容纳容器;以装卸自如的方式设于下层容纳容器且将下层容纳容器分隔为前部区域和后部区域的分隔件;位于下层容纳容器的上部并与下层容纳容器独立地前后移动的上层容纳容器;上层容纳容器的朝向下方设置的第一卡合机构;分隔件的朝向上方设置的第二卡合机构;第一卡合机构上越向下方越靠近后方的倾斜面;以及第二卡合机构上越向前方越向上方突出的倾斜面,在上层容纳容器的第一卡合机构与分隔件的第二卡合机构未卡合的状态下,若将储藏室门从打开位置向关闭位置移动,则第一卡合机构的倾斜面越过第二卡合机构的倾斜面的上端而嵌合。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冰箱。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能够抑制容纳盒内的储藏物的干燥的冰箱(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的权利要求1中公开了:“一种冰箱,其特征在于,设有:储藏室,其在前面具有开口部;容纳盒,其容纳储藏物并且被支撑为能够沿前后自由滑动;小物盒,其沿前后滑动而开闭上述容纳盒的上面,并且在关闭时在前后的至少一个端部对与上述容纳盒之间进行封闭;调整口,其在上述容纳盒的另一个端部开口;以及分隔板,其配置于上述容纳盒,并且以与上述调整口设置规定的间隔的方式覆盖上述调整口的正面”。
另外,专利文献2的权利要求1中公开了:“一种冰箱,其特征在于,具备:储藏室,其在前面具有开口部;容纳盒,其容纳储藏物并且被支撑为能够沿前后自由滑动;小物盒,其沿前后滑动而开闭上述容纳盒的上面;固定部,其具有设于上述容纳盒的第一卡合部和设于上述小物盒的第二卡合部,在由上述小物盒关闭了上述容纳盒的上面的状态下,利用第一、第二卡合部的卡合来固定上述小物盒的位置;以及操作杆,其解除上述固定部的卡合”。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03666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05029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专利文献1的装置中,未记载对容纳盒内进行区分的装卸式分隔件,并且也未记载对小物盒与分隔件之间进行卡合的结构。
专利文献2的装置中,虽记载了对小物盒与容纳盒之间进行卡合、并操作操作杆而解除卡合的结构,但未记载分隔容纳盒的分隔件。另外,由于在关闭小物盒时必须操作操作杆来进行卡合,所以在使用者忘记操作操作杆的情况下,有容纳盒和小物盒保持不封闭而无法维持容纳物的鲜度的课题。
因此,本发明提供适合于鲜度维持并且提高了使用便利性的冰箱。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冰箱具备:前面开口的储藏室;沿前后方向移动来开闭上述开口的储藏室门;与上述储藏室门一起移动的下层容纳容器;以装卸自如的方式设于上述下层容纳容器且将上述下层容纳容器分隔为前部区域和后部区域的分隔件;位于上述下层容纳容器的上部并与上述下层容纳容器独立地前后移动的上层容纳容器;上述上层容纳容器的朝向下方设置的第一卡合机构;上述分隔件的朝向上方设置的第二卡合机构;在上述第一卡合机构上越向下方越向后方靠近的倾斜面;以及在上述第二卡合机构上越向前方越向上方突出的倾斜面,在上述上层容纳容器的上述第一卡合机构与上述分隔件的上述第二卡合机构未卡合的状态下,若将上述储藏室门从打开位置向关闭位置移动,则上述第一卡合机构的上述倾斜面越过上述第二卡合机构的上述倾斜面的上端而嵌合。
发明的效果如下
根据本发明,具有能够提供适于鲜度维持并且提高了使用便利性的冰箱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冰箱的主视图。
图2是示意地表示图1的A-A剖面的侧剖视图。
图3是表示冰箱的箱内的结构的主视图。
图4是图2的主要部分放大说明图。
图5是从图1的B方向观察的冰箱的俯视图。
图6是图1的A-A剖视图中的蔬菜室附近的放大说明图。
图7是图1的C-C剖视图中的蔬菜室附近的放大说明图。
图8是图7的D-D剖视图。
图9是图7的E-E剖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冰箱的下层容纳容器和上层容纳容器的俯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冰箱的分隔件和分隔导向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2是图11的F-F剖视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冰箱的分隔件和下层容纳容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冰箱的分隔件和下层容纳容器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冰箱的分隔件和下层容纳容器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冰箱的蔬菜室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闩锁单元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闩锁单元安装于上层容纳容器的顺序的立体图。
图19是图18的G-G剖视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闩锁单元的构造的立体图。
图21(a)是图20(a)的H-H剖视图,图21(b)是图20(b)的J-J剖视图。
图22是表示使上层容纳容器卡合于分隔件时的闩锁单元的动作的说明图,图22(a)是上层容纳容器卡合于分隔件前的剖视图,图22(b)是上层容纳容器卡合于分隔件时的剖视图。
图2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闩锁单元的构造的局部透视主视图。
图24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冰箱的上层容纳容器的打开动作的立体图。
图25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冰箱的上层容纳容器的开闭动作的立体图。
图2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冰箱的控制系统的结构的框图。
图27是表示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的闩锁单元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8是表示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的闩锁单元的结构的局部透视主视图。
图中:
1—冰箱主体,2—冷藏室(冷藏温度带室),3—制冰室(冷冻温度带室),4—上层冷冻室(冷冻温度带室),5—下层冷冻室(冷冻温度带室),6—蔬菜室(冷藏温度带室),6a—蔬菜室门,6b—下层容纳容器,6c—上层容纳容器,7—冷却器,8—冷却器容纳室,9—箱内送风机,10—绝热箱体,11—绝热分隔壁,12—搁板,13—门搁架,14—真空绝热材料,15—门衬垫,16—冰箱主体前面,17—门铰链,18—旋转分隔件,19—旋转分隔件支点,20—冷藏温度带室冷气控制机构,21—冷冻温度带室冷气控制机构,22—冷藏室送风通道,23—冷藏室上游通道,24—冷藏室返回通道,25—蔬菜室送风通道,25a—吹出口,25b—返回口,26—制冰室送风通道,27—下层冷冻室送风通道,28—冷冻室返回口,29—冷冻温度带室背面分隔件,30—送风机支撑部,31—送风机罩,32—流槽,33—排水管,34—蒸发皿,35—除霜加热器,36—上部罩,40—控制面板,41—控制基板,42—电源,43a—操作机构,43b—显示机构,44—冷藏室温度传感器,45—蔬菜室温度传感器,46—冷冻室温度传感器,47—冷却器温度传感器,48—开门开关,49—门传感器,50—机械室,51—压缩机,52—冷凝器,53—箱外送风机,54—减压机构,55—支撑轨道,56—主体辊,57—轨道加强件,58—支撑辊,59—主体导轨,60—台阶,61—容纳凹部,62—水分吸收释放机构,63—高热传导性部件,64—吸水释放部件,65—缝隙,66—凸缘部,67—载置部,68—凸缘部,69—衬垫,70—凹部,71—凸部,72—第一抵接部,73—第二抵接部,74—蔬菜室分隔件(分隔件),74a—玻璃板,74b—分隔框,74c—承接槽,74d—凹部,75—闩锁承接部(第二卡合机构),76—分隔导向件,76b—凸部,77—底面凸部,80—闩锁机构(操作机构),81—闩锁壳体,82—手柄(操作机构),83—闩锁(第一卡合机构),84—安装爪,85—凸台承接槽,86—弹性肋,87—安装肋,88—槽部(后面槽部),89—闩锁机构安装侧面,90—安装凸台,91—爪承接孔,92—手柄支点,93—钟形曲柄(操作方向变更机构),94—钟形曲柄轴(转动轴),95—钟形曲柄支点,96—第一臂(第一臂部),97—臂按压部,98—第二臂(第二臂部),99—闩锁臂(第三臂部),100—闩锁臂支点,101—压缩弹簧(加力机构),102—开口,103—板簧部,104—前端部,105—凹部,106—倾斜面,107—弹簧,108—第一支点,109—第二支点,110—第三支点,111—弹簧,112—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适当地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的一个例子(以下称作“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此外,各附图中,对通用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以下的说明中,上下左右的方向以图1中所示的上下左右的方向为基准,前后的方向以图2中所示的前后的方向为基准。
首先,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冰箱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
《冰箱的整体结构》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冰箱的主视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冰箱1从上方开始具有冷藏室2、沿左右并列的制冰室3以及上层冷冻室4、下层冷冻室5、蔬菜室6。此外,作为一个例子,冷藏室2以及蔬菜室6是大约3~5℃的冷藏温度带的储藏室。另外,制冰室3、上层冷冻室4以及下层冷冻室5是大约-18℃的冷冻温度带的储藏室。
冷藏室2具备左右分割的、向前方侧(图1的纸面近前侧)对开的所谓法式冷藏室门2a(第一门)以及冷藏室门2b(第二门)。冷藏室门2a、2b绕铰链17a以及铰链17b转动。为了封闭左右的冷藏室门2a、2b彼此之间的缝隙,沿冷藏室门2a的接近冷藏室门2b的一边设有旋转分隔件18。后面详细说明其结构。
制冰室3、上层冷冻室4、下层冷冻室5以及蔬菜室6分别具备抽拉式的制冰室门3a、上层冷冻室门4a、下层冷冻室门5a以及蔬菜室门6a。此外,以下的说明中,左右的冷藏室门2a、2b、制冰室门3a、上层冷冻室门4a、下层冷冻室门5a以及蔬菜室门6a各自具有仅被称为门2a、门2b、门3a、门4a、门5a、以及门6a的情况。
冰箱1具备:检测门2a、门2b、门3a、门4a、门5a以及门6a各自的开闭状态的门传感器49(省略图示);在判定这些门2a、2b、3a、4a、5a、门6a的至少一个为敞开的状态持续规定时间(例如,1分钟以上)的情况下向使用者报告该情况的报告机构123(省略图示);以及具备设定冷藏室2、上层冷冻室4、下层冷冻室5等的温度的温度设定器、规定的操作部、显示部等的图1所示的控制面板40等。
图2是示意地表示图1的A-A剖面的侧剖视图。如图2所示,冰箱1的箱外和箱内由绝热箱体10分隔,该绝热箱体10通过在内箱10a与外箱10b之间填充发泡绝热材料(发泡聚氨酯)而形成。另外,冰箱1的绝热箱体10安装有多个真空绝热材料14。
箱内的温度带不同的沿上下方向配置的多个储藏室由绝热分隔壁11a、11b以绝热的方式划分。即,由上侧的绝热分隔壁11a来分隔作为冷藏温度带的储藏室的冷藏室2和作为冷冻温度带的储藏室的上层冷冻室4以及制冰室3(参照图1)。另外,由下侧的绝热分隔壁11b分隔作为冷冻温度带的储藏室的下层冷冻室5和作为冷藏温度带的储藏室的蔬菜室6。
在门2a、2b的箱内侧设有多个门搁架13。另外,冷藏室2由多个搁板12沿纵向划分为多个储藏空间。
在设于上层冷冻室4以及下层冷冻室5各自的储藏室的前方的门4a、5a的后方,分别设有容纳容器4b、5b。
在蔬菜室6,且在设于储藏室的前方的门6a的后方,设有下层容纳容器6b、下层容纳容器6b的上方的上层容纳容器6c、以及能够自由装卸地设于下层容纳容器6b的蔬菜室分隔件74。关于下层容纳容器6b、上层容纳容器6c以及蔬菜室分隔件74的详细结构,将于后文详细叙述。
而且,通过将手放在门4a、5a、6a的未图示的把手部并向近前侧拉出,来拉出容纳容器4b、5b、6b、6c。在图1所示的制冰室3上也相同地在门3a的后方设有容纳容器(图2中,由符号3b表示),通过将手放在门3a的未图示的把手部并向近前侧拉出,来拉出容纳容器3b。
如图2所示,在门2a、2b、3a、4a、5a、6a的周围设有门衬垫15,当关闭各门2a、2b、3a、4a、5a、6a时,通过与冰箱1的前面的开口周缘部紧贴来闭塞并密闭储藏空间(冷藏室2、制冰室3、上层冷冻室4、下层冷冻室5以及蔬菜室6)的内部,从而防止冷气从这些储藏空间向外部泄漏。
如图2所示,冷却器7配置在设于下层冷冻室5的大致背部的冷却器容纳室8内。冷却器7通过在冷却器配管7d安装多个翅片(省略图示)而构成,并能够在冷却器配管7d内的制冷剂与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
在冷却器7的上方,设有箱内送风机9(例如,由马达驱动的风扇)。在冷却器7进行热交换而变冷的空气(以下,将该变冷的低温空气称作“冷气”)由箱内送风机9经由冷藏室送风通道22、蔬菜室送风通道25、制冰室送风通道26a、上层冷冻室送风通道26b以及下层冷冻室送风通道27向冷藏室2、蔬菜室6、制冰室3、上层冷冻室4以及下层冷冻室5的各储藏室输送。
图3是表示冰箱的箱内的结构的主视图。
如图3所示,针对冷藏室2、制冰室3、上层冷冻室4、下层冷冻室5以及蔬菜室6的各送风通道如图3中虚线所示那样设于冰箱1的各储藏室的背面侧。
冷却器7的冷气向哪个储藏室输送是由冷藏温度带室冷气控制机构20以及冷冻温度带室冷气控制机构21来控制的。
此处,冷藏温度带室冷气控制机构20是具备独立的两个开口部的所谓双挡板,第一开口20a控制针对冷藏室送风通道22的送风,第二开口20b控制针对蔬菜室送风通道25的送风。另外,冷冻温度带室冷气控制机构21是具备单独的开口部的单挡板,控制针对制冰室送风通道26a(参照图2)、上层冷冻室送风通道26b(参照图2)以及下层冷冻室送风通道27(参照图2)的送风。
具体而言,当冷藏温度带室冷气控制机构20的第一开口20a为打开状态时,冷气经由冷藏室上游通道23(后述)以及冷藏室送风通道22向冷藏室2输送。也就是说,冷气从沿该冷藏室送风通道22的延伸方向设有多个的吹出口2c向冷藏室2输送。此外,对冷藏室2进行冷却后的冷气从设于冷藏室2的下部的返回口2d经由冷藏室返回通道24,从冷却器容纳室8的侧方下部向冷却器容纳室8流入,并与冷却器7进行热交换。
当冷藏温度带室冷气控制机构20的第二开口20b为打开状态时,冷气经由后述的冷藏室上游通道23(参照图4)以及蔬菜室送风通道25,从吹出口25a向蔬菜室6输送。此外,对蔬菜室6进行冷却后的冷气从蔬菜室6的前面附近经由返回口25b(参照图2),从冷却器容纳室8的下部向冷却器容纳室8流入,并与冷却器7进行热交换。而且,在蔬菜室6循环的风量与在冷藏室2循环的风量、在冷冻温度带室冷气控制机构21循环的风量相比较少。
当冷冻温度带室冷气控制机构21为打开状态时,冷气经由制冰室送风通道26a(参照图2)、上层冷冻室送风通道26b(参照图2),从吹出口3c、4c分别向制冰室3以及上层冷冻室4输送。另外,冷气经由上述的下层冷冻室送风通道27(参照图2),从吹出口5c向下层冷冻室5输送。这样,冷冻温度带室冷气控制机构21安装于后述的送风机罩31(参照图4)的上方,而容易向制冰室3送风。
此外,经由上述的制冰室送风通道26a(参照图2)向制冰室3输送的冷气以及经由上述的上层冷冻室送风通道26b(参照图2)向上层冷冻室4输送的冷气向下层冷冻室5下降。而且,该冷气与经由下层冷冻室送风通道27向下层冷冻室5输送的冷气一起,经由设于下层冷冻室5的深处下方的后述的冷冻室返回口28(参照图2)向冷却器容纳室8流入,并与冷却器7进行热交换。
对制冰室3、上层冷冻室4以及上述的下层冷冻室5进行冷却后的冷气经由设于下层冷冻室5的深处下方的冷冻室返回口28向冷却器容纳室8返回。而且,冷冻室返回口28的横宽尺寸与冷却器7的左右的宽度尺寸大致相等。
图4是图2的主要部分放大说明图。如图4所示,形成有吹出口3c、4c、5c的冷冻温度带室背面分隔件29对上层冷冻室4、制冰室3以及下层冷冻室5与冷却器容纳室8之间进行划分。
安装有箱内送风机9的送风机支撑部30对冷却器容纳室8与冷冻温度带室背面分隔件29之间进行划分。
送风机罩31以覆盖箱内送风机9的前面的方式配置。在送风机罩31与冷冻温度带室背面分隔件29之间,形成有用于将由箱内送风机9输送的冷气导向吹出口3c、4c、5c的制冰室送风通道26a、上层冷冻室送风通道26b以及下层冷冻室送风通道27。另外,在送风机罩31的上部形成有吹出口31a,并在该吹出口31a设有冷冻温度带室冷气控制机构21。
另外,送风机罩31也起到将由箱内送风机9输送的冷气向冷藏温度带室冷气控制机构20侧输送的作用。即,未向设于送风机罩31的冷冻温度带室冷气控制机构21侧流动的冷气经由冷藏室上游通道23而被导向冷藏温度带室冷气控制机构20侧。
另外,送风机罩31在箱内送风机9的前面具备整流部31b。整流部31b对吹出的冷气所引起的乱流进行整流,而防止噪声的产生。
另外,各送风通道26a、26b、27构成为,当冷藏温度带室冷气控制机构20以及冷冻温度带室冷气控制机构21为打开状态时,将大部分的冷气输送向冷冻温度带室冷气控制机构21侧,并将剩余的其它冷气导向冷藏温度带室冷气控制机构20侧。由此,能够由一个冷却器7向作为温度带不同的储藏室的冷冻温度带室(制冰室3、上层冷冻室4以及下层冷冻室5)以及冷藏温度带室(冷藏室2以及蔬菜室6)供给冷气。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对于向冰箱1的各储藏室输送的冷气的切换而言,能够通过分别适当地开闭控制冷藏温度带室冷气控制机构20以及冷冻温度带室冷气控制机构21来进行。
在冷却器7的下方,设置有作为除霜机构的除霜加热器35,在除霜加热器35的上方,为了防止除霜水向除霜加热器35滴下而设有上部罩36。
因对附着于冷却器7以及其周边的冷却器容纳室8的壁的霜进行除霜(融解)而产生的除霜水向冷却器容纳室8的下部所配备的流槽32流入,之后经由排水管33到达配置于机械室50的蒸发皿34,因以下说明的压缩机51(参照图3)、冷凝器52(参照图3)的热而蒸发,并向冷冻机外排出。
如图3所示,在绝热箱体10的下部背面侧设有机械室50。在机械室50配置有压缩而排出制冷剂的压缩机51、使制冷剂和空气进行热交换的冷凝器52、促进冷凝器52中的制冷剂和空气的热交换的箱外送风机53、以及作为细管的减压机构54。
此外,压缩机51、冷凝器52、减压机构54通过配管与冷却器7(蒸发器)连接,从而形成有供制冷剂流通的制冷剂路径(制冷剂回路)。
如图2所示,在冰箱1的顶壁的上面侧,作为控制部而配置有搭载了CPU、ROM或RAM等存储器、接口电路等的控制机构亦即控制基板41。在冰箱1,设有检测冷藏室2的温度的冷藏室温度传感器44、检测蔬菜室6的温度的蔬菜室温度传感器45、检测冷冻温度带室(制冰室3、上层冷冻室4以及下层冷冻室5)的温度的冷冻室温度传感器46、以及检测冷却器7的温度的冷却器温度传感器47等温度传感器,并将检测到的温度输入控制基板41。
另外,控制基板41与分别检测门2a、2b、3a、4a、5a、6a的开闭状态的门传感器(省略图示)、设于门2a的上述的控制面板40(参照图1)连接。
控制基板41根据预先搭载于上述的ROM的程序,来进行压缩机51的接通/断开或旋转速度的控制、分别独立驱动冷藏温度带室冷气控制机构20以及冷冻温度带室冷气控制机构21的驱动马达(省略图示)的控制、箱内送风机9的接通/断开或旋转速度的控制、箱外送风机53(参照图3)的接通/断开或旋转速度等的控制、报告门敞开状态的报告机构123的接通/断开等的控制,从而能够控制冰箱整体的运转。
图5是从图1的B方向观察的冰箱的俯视图。
本实施方式中,在左侧的门2a设有旋转分隔件18。
该旋转分隔件18被轴支撑为能够绕设于门2a的旋转分隔件支点19自由转动。在门2a关闭时,旋转分隔件18位于与门2a平行而封堵门2a与右侧的门2b之间的缝隙。
另外,若使用者打开门2a,则旋转分隔件18因未图示的凸轮的作用而绕旋转分隔件支点19转动至与门2a大致正交的位置。旋转分隔件18能够与门2b不干涉地打开。
并且,冰箱1具备闭门器,该闭门器在完全关闭门2a、2b前,向关闭门2a、2b的方向加力,来防止所谓半开门。
接下来,使用图6至图10对本实施方式的蔬菜室6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蔬菜室6的结构的、图1中的A-A局部剖视图。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蔬菜室6的结构的、图1中的C-C剖视图。
图8是图7中的D-D剖视图,图9是E-E剖视图。
图10是表示蔬菜室6的下层容纳容器6b和上层容纳容器6c的配置的俯视图。
图6至图10中,在沿冰箱1的前面设置的蔬菜室门6a,且在左右两侧的侧面,设有朝向后方延伸突出的一对支撑轨道55。支撑轨道55的前端附近载置于在内箱10a的内侧所设的主体辊56。
一对支撑轨道55的后侧的端部相互经由轨道加强件57连接,构成为难以变形而得到需要的强度。
在支撑轨道55的后端附近设有支撑辊58,其构成为在前后方向上能够沿主体导轨59移动,该主体导轨59在前后方向上沿冰箱1的内箱10a设置。在支撑轨道55载置有下层容纳容器6b,下层容纳容器6b与支撑轨道55成为一体而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移动。
下层容纳容器6b的前方侧的一边在与底面之间经由台阶60而成为配置为低一级的容纳凹部61,例如作为放入饮料的树脂容器等高大的食品的容纳而适当地配置。
在下层容纳容器6b的后面侧,设有水分吸收释放机构62,该水分吸收释放机构62向下层容纳容器6b的外部的空气释放从容纳在下层容纳容器6b的内部的蔬菜类产生的水分。
水分吸收释放机构62设有:从下层容纳容器6b的外侧开始被冷却的热传导度较高的例如铝制的高热传导性部件63;以及在比高热传导性部件63靠后面侧、与高热传导性部件63相接下部、且片状地构成吸水性较高的例如纤维的吸水释放部件64。
在下层容纳容器6b内从蔬菜产生的水分在高热传导性部件63的表面冷却而结露并成为水滴,由吸水释放部件64吸收,从而吸水释放部件64因毛管现象而湿润。吸水释放部件64所含有的水分通过接触在蔬菜室6的容器(下层容纳容器6b、上层容纳容器6c)与内箱10a之间流动的低温的空气,来向该低温的空气中释放,从而能够使蔬菜室下层容纳容器6b的内部的规定量以上的水分向蔬菜室6外移动。
在下层容纳容器6b的上面载置有具备底面、前面、后面、左侧面以及右侧面的上层容纳容器6c,如图9所示,上层容纳容器6c是大概在下层容纳容器6b的内侧配置适当的缝隙65进行嵌合的结构。上层容纳容器6c的前面、后面、左侧面以及右侧面的上侧的边通过成为朝向外侧而具有厚度地折回的凸缘部66来得到刚性。
凸缘部66的外周成为进一步朝向下方延伸突出的载置部67,在通过将下层容纳容器6b的左右两侧的壁面的上端向外侧折回而成的凸缘部68载置载置部67,在规定的范围内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图6、图7以及图10中表示的是,上层容纳容器6c是相对于下层容纳容器6b最靠近前方配置的状态,并且蔬菜室6是相对于冰箱主体1关闭的状态。若从蔬菜室6内拉出的状态下的上层容纳容器6c被压向蔬菜室6侧,则通过形成为凹形状的拉出轨道(未图示的)而支撑于构成蔬菜室6的内壁面的内箱10a。另外,在蔬菜室门6a关闭的状态下,上层容纳容器6c由下层容纳容器6b的上端缘支撑。
在上层容纳容器6c的底面接近下层容纳容器6b的一侧,沿下层容纳容器6b的后侧的边设有例如柔软的橡胶制的衬垫69,当蔬菜室6关闭时衬垫69通过与下层容纳容器6b的后侧的边相接,来封闭下层容纳容器6b的后侧的边。
当蔬菜室6关闭时,成为通过设于下层容纳容器6b的左右两侧面上端的凹部70和设于上层容纳容器6c的左右两侧面的载置部67的凸部71相互嵌合的、所谓落下来定位的结构。
此处,凹部70与凸部71的落下所产生的嵌合不稳固,若从前方对上层容纳容器6c施加规定以上的力,则凸部71从凹部70脱落,从而上层容纳容器6c成为相对于下层容纳容器6b能够向后方移动的结构。
并且,在上层容纳容器6c的后部朝向后方设置的第一抵接部72和在绝热分隔壁11b朝向前方设置的第二抵接部73抵接,从而成为限制上层容纳容器6c向后方移动的结构。此外,若成为在规定位置限制上层容纳容器6c向后方移动的结构,则不一定限定为在绝热分隔壁11b设置第二抵接部73的结构。例如,能够采用将上层容纳容器6c中任意部分作为第一抵接部、在蔬菜室6的内壁面设置第二抵接部、而在规定位置限制上层容纳容器6c向后方移动的结构。
在上层容纳容器6c的前方中央部,设有能够卡合分离的闩锁机构80,该闩锁机构80对蔬菜室分隔件74与上层容纳容器6c之间进行锁定,并且通过手柄操作能够解除锁定,但后述其详细结构。
如图10所示,该闩锁机构80的前方的面是与上层容纳容器6c的前方的面大体相同的面,或者配置在规定的纵深尺寸内,由于闩锁机构80相对于下层容纳容器6b的前部容纳空间6b1不较大地伸出,所以当在容纳凹部61容纳饮料等时不会产生妨碍。
在向成为下层容纳容器6b的底面与容纳凹部61的边界的台阶60接近而台阶60较高的一个面,能够装卸地设有前后分隔下层容纳容器6b的蔬菜室分隔件74。在设置有蔬菜室分隔件74的情况下,将下层容纳容器6b的比蔬菜室分隔件74靠前方区分为前部容纳空间6b1,将比蔬菜室分隔件74靠后方区分为后部容纳空间6b2,在取下蔬菜室分隔件74时下层容纳容器6b整体构成为一个容纳空间。
由于蔬菜室分隔件74配置为在设于下层容纳容器6b的底面的台阶60的较高的面放置,所以蔬菜室分隔件74的高度只不过是从台阶60的较高的面至上层容纳容器6c的底面的高度,因而抑制蔬菜室分隔件74的全高而能够小型化,从而优选。
蔬菜室分隔件74以接近上层容纳容器6c的前方的边的方式配置,并在蔬菜室分隔件74的上端设有闩锁承接部75,该闩锁承接部75用于经由闩锁机构80而对蔬菜室分隔件74和上层容纳容器6c进行锁定,后述其详细结构。
接下来,使用图11至图15对蔬菜室分隔件74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11是从斜前方观察蔬菜室分隔件74的立体图,表示为局部缩短了左右的长边方向的省略图。并且,表示为如下分解立体图,对于为了装卸蔬菜室分隔件74而设于下层容纳容器6b的分隔导向件76而言,为了说明而以仅取出其部分的形状进行表示,并表示蔬菜室分隔件74与分隔导向件76的位置关系。
图12是图11中的剖面F-F,表示蔬菜室分隔件74的剖面构造。
图13是从斜后方观察蔬菜室分隔件74的立体图,与图11相同地表示为局部缩短了左右的长边方向的省略图。并且,是局部表示下层容纳容器6b和分隔导向件76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4是表示蔬菜室分隔件74与下层容纳容器6b的配置的俯视图。
图15是表示蔬菜室分隔件74与下层容纳容器6b的关系的、图13中的G-G剖视图。
如图11至图13所示,蔬菜室分隔件74作为一个例子是在形成为四边形的玻璃板74a的周围一体地组合有树脂制的分隔框74b的结构。由于玻璃板74a是透明的,所以当打开蔬菜室6后能够通过蔬菜室分隔件74而目视观察容纳在下层容纳容器6b中的食品,容易确认食品的容纳量、状态,从而优选。
沿蔬菜室分隔件74的下部设有作为凹部的承接槽74c,且在下层容纳容器6b的与承接槽74c对应的位置设有作为朝向上方的突起的底面凸部77。底面凸部77和承接槽74c具有将蔬菜室分隔件74设置于下层容纳容器6b时进行定位的效果。另外,承接槽74c和底面凸部77成为相互嵌合而组入的所谓迷宫式构造,所以有阻碍前部容纳空间6b1与后部容纳空间6b2之间的气体的移动的效果。
在蔬菜室分隔件74的上方中央部,设有闩锁承接部75(权利要求中记载的“第二卡合机构”),该闩锁承接部75用于经由设于闩锁机构80的闩锁83(权利要求中记载的“第一卡合机构”)而相互锁定蔬菜室分隔件74和上层容纳容器6c、并且解除锁定。
闩锁83和闩锁承接部75嵌合而锁定的位置成为上层容纳容器6c因凹部70和凸部71所引起的落入而与下层容纳容器6b嵌合的位置。因此,当被锁定时,上层容纳容器6c和下层容纳容器6b在左右两侧面因落入而嵌合,并且中央部经由闩锁机构80和蔬菜室分隔件74而被锁定,从而可靠地进行上层容纳容器6c的定位。
蔬菜室分隔件74沿设于下层容纳容器6b的分隔导向件76而插入,并安装于下层容纳容器6b。此处,蔬菜室分隔件74的左右两侧面的下方且后方侧成为除去脊线的凹部74d。设于下层容纳容器6b的分隔导向件76中,在与蔬菜室分隔件74的凹部74d对应的位置设有凸部76b,并配置为凹部74d与凸部76b不相互干涉。
另一方面,在欲使蔬菜室分隔件74的前后、左右或上下反向地插入于分隔导向件76的情况下,由于分隔导向件76的凸部76b与分隔框74b干涉,所以无法沿分隔导向件76而在规定的位置安装蔬菜室分隔件74。因此,在要搞错蔬菜室分隔件74的朝向而放置的情况下,使用者能够容易地识别错误。
因此,蔬菜室分隔件74相对于上下、左右、前后的各方向正确地以规定的朝向放置于下层容纳容器6b,不会朝向反向地放置,从而有闩锁承接部75可靠地安装于正确的方向的效果。
图16是表示蔬菜室6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构成为,在设于蔬菜室门6a的左右两端且朝向后方突出的支撑轨道55设有支撑辊58,将该支撑辊58能够滑动地插入于沿前后方向设于冰箱主体1的内箱10a的主体导轨59。并且,通过在主体辊56载置支撑轨道55,蔬菜室门6a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而开闭。并构成为,在左右的支撑轨道55载置下层容纳容器6b,蔬菜室分隔件74沿设于下层容纳容器6b的分隔导向件76而从上方朝向下方插入并放置,且上层容纳容器6c载置于下层容纳容器6b。
若将蔬菜室分隔件74放置于下层容纳容器6b,则如之前说明那样,下层容纳容器6b由蔬菜室分隔件74而分割为前部容纳空间6b1和后部容纳空间6b2。此处,比蔬菜室分隔件74靠前方的前部容纳空间6b1是用于保存例如放入有饮料的瓶或容器等高大的食品的空间,并成为向内箱10a内的空间敞开的区域。
另一方面,后部容纳空间6b2在蔬菜室6关闭时通过蔬菜室分隔件74和上层容纳容器6c而构成为接近密闭的适当的气密状态。
即,构成为,蔬菜室分隔件74的下面由下层容纳容器6b的底面凸部77和蔬菜室分隔件74的承接槽74c的迷宫式构造分隔,且蔬菜室分隔件74的左右侧面嵌合于分隔导向件76的槽,从而阻碍气体的通过。
后部容纳空间6b2的后面与局部设于上层容纳容器6c的下面的宽度方向的衬垫69相接而局部被密闭,从而防止从吹出口25a排出的冷气向下层容纳容器6b的后部容纳空间6b2流入。
另一方面,下层容纳容器6b左右的侧面以及底部后方两端经由设于图9所示的上层容纳容器6c与下层容纳容器6b之间的缝隙65而与上层容纳容器6c嵌合,从吹出口6c向内箱10a的内部排出的冷气通过缝隙65而微量向下层容纳容器6b的后部容纳空间6b2内流入。
此处,作为缝隙65的尺寸的一个例子,是2mm至3mm左右。若该缝隙65过大,则来自吹出口25a的冷气过于向下层容纳容器6b内流入,从而产生下层容纳容器6b内的湿度降低而蔬菜干燥的问题点。另一方面,若缝隙65过小,则不搅拌后部容纳空间6b2内的空气,从而产生下层容纳容器6b内的温度分布变大而温度局部降低、壁面的一部分容易生成结露的问题点。
因此,优选具有仅微量的冷气向后部容纳空间6b2内流入那样的适当的缝隙,而成为接近密闭状态的适度的气密状态。
由于后部容纳空间6b2成为接近密闭状态的适度的气密状态,所以后部容纳空间6b2内由容纳的蔬菜类所产生的水分而维持为湿度接近100%的高湿状态。并且,由于在壁面结露的过度的水分通过水分吸收释放机构62向下层容纳容器6b的外部释放,所以维持蔬菜的鲜度并且结露水不会作为水滴而附着于下层容纳容器6b的壁面、底面,从而有维持蔬菜类的鲜度的效果。
接下来,使用图17至图19对设于上层容纳容器6c的前方中央部的闩锁机构80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17是本实施例的闩锁机构80的立体图,图17(a)是从斜上前方观察的图像,图17(b)是从斜下后方观察的图像。
图18是表示将本实施例的闩锁机构80安装于上层容纳容器6c的顺序的立体图,按照图18(a)、图18(b)、图18(c)的顺序安装。
图19是图18的G-G剖视图。
图17中,闩锁机构80具有:构成外形的闩锁壳体81;以及在闩锁机构80的中央部的前面、上面和后面的一部分供使用者操作的手柄82(权利要求中记载的“操作机构”)。在闩锁机构80的下面设有与手柄82的操作联动地沿上下方向移动的闩锁83、和比闩锁83更接近左右的侧面而用于将闩锁机构80安装于上层容纳容器6c的安装爪84。
在闩锁机构80的左右侧面的上端附近,设有用于安装于上层容纳容器6c的凸台承接槽85、和从凸台承接槽85开始对连接凸台承接槽85和闩锁机构80的后面的槽的一部分进行覆盖的弹性肋86。
在闩锁机构80的后面侧设有与设于上层容纳容器6c的安装肋87啮合的槽部88。
凸台承接槽85沿上下方向形成,从该凸台承接槽85的下端开始沿前后方向形成有槽(参照图18)。即,通过凸台承接槽85和槽形成大致L字状的槽形状。槽用于在将闩锁机构80安装于上层容纳容器6c时、将安装凸台90引导至凸台承接槽85。此外,在克服弹性肋86的弹力而将安装凸台90插入槽之后,弹性肋86覆盖槽的一部分。由此,在将闩锁机构80安装于上层容纳容器6c后,槽由弹性肋86覆盖,从而在外观上槽不显眼,而提高设计性。
此处,在闩锁机构80的前后方向的厚度之间配置蔬菜室分隔件74,并在靠近闩锁机构80的前方设有用手柄82而上下移动的闩锁83,并构成为与设于蔬菜室分隔件74的上部的闩锁承接部75嵌合。因此,能够缩小闩锁机构80从蔬菜室分隔件74的前面向前面的伸出。并且,由于闩锁机构80的前面和上层容纳容器6c的前面大致构成为一个面,所以能够缩小闩锁机构80相对于下层容纳容器6b的前部容纳空间6b1的伸出,因而不妨碍相对于前部容纳空间6b1拿出放入食品,从而优选。
接下来,使用图18和图19,对将闩锁机构80安装于上层容纳容器6c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上层容纳容器6c,与闩锁机构80的左右侧面对应地设有闩锁机构安装侧面89,并在闩锁机构安装侧面89设有向内侧突出的安装凸台90。换言之,安装凸台90设置在与闩锁机构(操作机构)80的左右侧面对置的位置。在与闩锁机构80的下面对应的上层容纳容器6c的下面,开口有与安装爪84对应的爪承接孔91。换言之,爪承接孔91设置在与闩锁机构(操作机构)80的下面对置的位置。并且,与闩锁机构80的槽部88对应地设有朝向前方突出的安装肋87。换言之,安装肋87设置在与闩锁机构(操作机构)80的后面对置的位置。
如图18(a)所示,闩锁机构80的前面配置为大致朝向上方,使弹性肋86变形而使设于上层容纳容器6c的安装凸台90与设于闩锁机构80的左右侧面的凸台承接槽85嵌合。
接下来,如图18(b)所示,使闩锁机构80绕安装凸台90向箭头方向旋转,且使安装肋87嵌合于槽部(后面槽部)88。
并且,如图18(c)所示,通过旋转至闩锁机构80的前面与上层容纳容器6c的前面大致一致,并使设于闩锁机构80的下面的安装爪84嵌合于上层容纳容器6c的爪承接孔91,从而如图19所示,安装凸台90与凸台承接槽85嵌合,槽部88与安装肋87嵌合,并且安装爪84与爪承接孔91嵌合,由此将闩锁机构80安装于上层容纳容器6c的前面中央部。
即,闩锁机构(操作机构)80构成为在安装凸台90卡合于凸台承接槽85的状态下能够绕安装凸台90自由转动,在闩锁机构80绕安装凸台90转动的范围内的规定位置,安装肋87卡合于槽部(后面槽部)88,并且安装爪84卡合于爪承接孔91。
相反,若从图18(c)或图19所示的状态开始,向爪承接孔91插入例如较细的棒并使安装爪84向上方变形而解除安装爪84的钩挂,并向前方拉出闩锁机构80的下部,则成为图18(b)的状态,并且若使弹性肋86朝向内侧弹性变形,则安装凸台90从凸台承接槽85脱出,从而能够从上层容纳容器6c取下闩锁机构80。
在从上层容纳容器6c取下闩锁机构80后,能够仅水冲洗上层容纳容器6c,从而有能够保持上层容纳容器6c清洁的效果。
接下来,使用图20至图22对闩锁机构80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
图20是表示本实施例的闩锁机构80的内部构造的立体图,图20(a)表示使用者未操作手柄82的状态,图20(b)表示使用者操作了手柄82的状态。
图21(a)是图20(a)的H-H剖视图,图21(b)是图20(b)的J-J剖视图。
图22表示关闭上层容纳容器6c时的闩锁83的动作,是与图20(a)或图20(b)的H-H剖面对应的剖视图。
图23是从前方观察闩锁机构80的图。
图20至图23中,手柄82被轴支撑为能够绕手柄支点92自由转动,该手柄支点92靠近闩锁机构80的上下方向的下方设置,当操作手柄82后,手柄82绕手柄支点92转动,而手柄82的上面向后方移动,并且能够再次复位。
此处,由于使手柄82的前后方向的厚度与配设于上层容纳容器6c的周围的凸缘部66的厚度相等,所以手柄82不向下层容纳容器6b的前部容纳空间6b1、上层容纳容器6c内伸出,从而能够确保食品的容纳量,从而优选。
钟形曲柄93(权利要求中记载的“操作方向变更机构”)被轴支撑为能够绕设于钟形曲柄轴94的左右两端的钟形曲柄支点95自由转动。从钟形曲柄轴94向接近手柄82的方向而朝向斜上方突出的作为驱动侧的一对第一臂96(权利要求中记载的“第一臂部”)配置在比手柄82的宽度靠内侧,而与设于手柄82的前面的背面侧的作为突起的臂按压部97抵接。
在钟形曲柄轴94的左右两端各自的钟形曲柄支点95的内侧附近,且在比手柄82的宽度靠外侧的位置,设有向与第一臂96不同的方向、即向接近手柄82的方向而向斜下方突出的作为从动侧的一对第二臂98(权利要求中记载的“第二臂部”)。此外,在钟形曲柄支点95和第二臂98的前后存在闩锁壳体81,第一臂96位于手柄82与闩锁壳体81之间(参照图23)。
由于第二臂98和闩锁臂99配置在比手柄82靠左右外侧的闩锁壳体81内,所以即使手柄82转动,手柄82也不会干涉第二臂98或闩锁臂99。
因此,在图21(b)所示的右侧视剖视图中,当为了解除锁定而使手柄82转动时,由于即使将手柄82的前面与第二臂98或闩锁臂99配置于重叠位置也不会相互干涉,所以能够使手柄82和钟形曲柄轴94接近配置,从而能够使闩锁机构80轻薄化,从而优选。
在闩锁机构80的下面中央,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自如地设有闩锁83。
设于钟形曲柄轴94的左右两端附近的第二臂98的前端经由闩锁臂支点100而能够转动自如地与闩锁臂99(权利要求中记载的“第三臂部”)连接,该闩锁臂99在闩锁83的左右方向的两端一体设为大致朝向上方的“コ”形状。构成为,若闩锁臂99向上方移动,则闩锁83与闩锁臂99一起向上方移动。
闩锁83设为能够相对于设于以上说明的蔬菜室分隔件74的上端中央的闩锁承接部75卡合、分离。闩锁83下端的朝向后方的面大致铅垂,朝向前方的面形成为越下方越朝向后方的倾斜形状。
此处,第二臂98和闩锁臂99设置在闩锁壳体81中比手柄82靠近外侧的范围,配置为,即使手柄82转动,手柄82也不干涉第二臂98或闩锁臂99。
另外,相对于经由第二臂98而受到来自钟形曲柄93的力的闩锁臂支点100,将闩锁83配置于大致下方投影位置。因此,闩锁臂99从第二臂98受到的力与闩锁83上升的方向一致而不产生弯曲力矩,从而有闩锁83不倾斜而闩锁83的动作稳定的效果。
在闩锁83与手柄82的下面之间,张紧架设有作为加力机构的压缩弹簧101,在不操作手柄82的情况下,通过压缩弹簧101的作用来向下方对闩锁83进行加力。
在装卸自如的蔬菜室分隔件74的上端,设有用于与闩锁83配合来锁定闩锁机构80及上层容纳容器6c的闩锁承接部75。在闩锁承接部75的上端,在前方侧大致沿铅垂方向具有立起面,在闩锁83与闩锁承接部75卡合而锁定的状态下,防止闩锁83向后方移动。另一方面,在闩锁承接部75的前方侧大致沿铅垂方向立起的面至朝向后方的一侧的面成为倾斜面。
在闩锁83与闩锁承接部75配合的状态下,设于下层容纳容器6b的左右两侧部的上端的凹部70和设于上层容纳容器6c的左右两侧的载置部67的凸部71相互嵌合,而成为通过所谓落入来定位的结构。即,配置为下层容纳容器6b和上层容纳容器6c的容器彼此的凹凸所产生的落入的嵌合位置、与闩锁83和设于蔬菜室分隔件74的闩锁承接部75所产生的嵌合同时产生。
接下来,对闩锁机构80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20(a)和图21(a)表示不操作手柄82而是将闩锁83勾挂于闩锁承接部75的状态,闩锁83因压缩弹簧101的作用力而位于向最靠下方移动后的位置。即,闩锁83成为向下突出的状态。由于闩锁臂支点100朝向下方被加力,所以成为如下状态,即,图21中,钟形曲柄93被加力而向逆时针方向转动,且第一臂96被向设于手柄82的臂按压部97加力,手柄82被加力而向逆时针方向旋转。
闩锁83位于下降后的位置,闩锁83的下端与设于蔬菜室分隔件74上端的闩锁承接部75嵌合,从而成为上层容纳容器6c相对于蔬菜室分隔件74不向后方移动的锁定状态。
图20(b)和图21(b)表示操作手柄82而闩锁83从闩锁承接部75脱出的状态,手柄82成为绕手柄支点92而向图21中顺时针方向转动后的状态。
由于臂按压部97向后方移动,所以图21中,第一臂96绕钟形曲柄支点95与手柄82相同地向顺时针方向转动,第二臂98也向顺时针方向转动。由于第二臂98向顺时针方向转动,所以闩锁臂支点100向上方移动,且闩锁83向上方移动。由于闩锁83的下端从设于蔬菜室分隔件74上端的闩锁承接部75向上方远离而解除嵌合,所以上层容纳容器6c成为相对于蔬菜室分隔件74而能够向后方移动的状态、即锁定解除状态。
即,为如下结构,通过使手柄82朝向后方移动,来使闩锁83上升、而解除蔬菜室分隔件74与闩锁机构80的锁定。
此处,由于闩锁83设于闩锁机构80的前面的附近,所以从蔬菜室分隔件74的前面至闩锁机构80的前面的距离较小。即,闩锁机构80或上层容纳容器6c的前面相对于下层容纳容器6b的前部容纳空间6b1不伸出,从而不会妨碍相对于前部容纳空间6b1拿出放入食品,从而优选。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一对第二臂98和闩锁臂99隔着手柄82而设置在钟形曲柄轴94的左右两端附近的闩锁壳体81内。因此,若操作手柄82而使钟形曲柄93轴转动,则闩锁臂99左右均衡地上升。因此,设于闩锁臂99的中央下侧的闩锁83不倾斜而左右均衡地上升,从而闩锁83的动作稳定,而有锁定解除可靠的效果。
接下来,根据图22对上层容纳容器6c向后方移动而打开的状态至关闭时的动作进行说明。图22(a)表示解除闩锁机构80的锁定、而使上层容纳容器6c向后方移动从而产生后部容纳空间6b2的开口102的状态。该状态下,闩锁83与闩锁承接部75不接触,成为相互自由的状态。
此处,对使上层容纳容器6c向前方箭头方向移动而关闭时的闩锁83和闩锁承接部75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闩锁83下端的朝向前方的面成为越向下方越靠后方的倾斜形状(倾斜面106)。并且闩锁承接部75上端的朝向后方的一侧的面成为越向前方越向上方突出的倾斜面(倾斜面106)。通过这些结构,由于在关闭上层容纳容器6c时闩锁83的倾斜面与闩锁承接部75的倾斜面抵接,所以如图22(b)所示,闩锁83克服压缩弹簧101的作用力而被压向上方,钟形曲柄轴94经由第二臂98而向图示顺时针方向转动。若从图22(b)的状态开始进一步使上层容纳容器6c向前方移动,则闩锁83越过闩锁承接部75而成为图21(a)的状态,上层容纳容器6c或闩锁机构80返回相对于蔬菜室分隔件74被锁定的状态。
接下来,使用图21,对通过手柄82的操作而解除锁定时对手柄82施加所谓咔嗒感的结构进行说明。咔嗒感是指,例如在操作手柄82的情况下,从静止的状态开始动作时的初始负载变大,另一方面从开始动作开始赋予使负载急剧减少的特性,从而能够向使用者的触觉明确地传达手柄82的动作对闩锁83解除动作。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1(a)、图21(b)所示,从钟形曲柄轴94朝向手柄82伸出设有柔软的板簧部103,将板簧部103的前端作为例如圆筒状的前端部104,通过板簧部103的弹性变形来以适度的压接力与设于手柄82的背面的凹部105抵接。作为一个例子,若由聚缩醛树脂成型钟形曲柄轴94,则第一臂96、第二臂98、板簧部103、前端部104也可以与钟形曲柄轴94成为一体。
如图21(a)所示,当闩锁83嵌合于闩锁承接部75而成为锁定状态时,前端部104与凹部105嵌合。若操作者使手柄82朝向后方移动,使钟形曲柄轴94开始转动,则板簧部103弹性变形而反作用力增加,从而手柄82的操作力增加。若使手柄82进一步向后方移动,则前端部104从凹部105脱出而向上方移动,从而如图21(b)所示地成为与手柄82的背面抵接的状态。在前端部104从凹部105脱出的瞬间,前端部104的抵接位置急剧变化而反作用力减少。因此,手柄82的操作力急剧减少,能够赋予所谓咔嗒感,从而优选。
接下来,使用图24和图25对操作闩锁机构80而打开上层容纳容器6c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24(a)至图24(c)表示打开蔬菜室门6a之后操作手柄82而解除闩锁83的锁定、从而使上层容纳容器6c向后方移动的一系列动作。
图25(a)至图25(e)表示打开蔬菜室6而相对于下层容纳容器6b拿出放入食品后、直至关闭的一系列动作。
当向近前打开蔬菜室6a时,闩锁83与设于蔬菜室分隔件74的闩锁承接部75嵌合,从而上层容纳容器6c和下层容纳容器6b一起打开,与图6、图7及图21(a)所示的相同,上层容纳容器6c前面的位置成为接近蔬菜室分隔件74的前面的位置。
此处,如图24(b)所示,若手柄82向箭头所示的方向、即后方移动,则与图21(b)相同,闩锁83向上方移动而解除与闩锁承接部槽74c的嵌合,从而上层容纳容器6c成为能够向后方移动的状态。此处,若向后方对手柄82进一步施加规定以上的力,则上层容纳容器6c的凸部71和下层容纳容器6b的凹部的落入所产生的嵌合脱开,从而上层容纳容器6c向后方移动。
即,如图24(c)所示,由于蔬菜室分隔件74与上层容纳容器6c之间开口,所以经由该开口102能够相对于下层容纳容器6b中比蔬菜室分隔件74靠后方的后部容纳空间6b2拿出放入食品。
这样,操作者通过对手柄82施加朝向后方的力,来使闩锁83移动而解除闩锁机构80与蔬菜室分隔件74之间的锁定,接着上层容纳容器6c向后方移动而打开,从而当相对于后部容纳空间6b2拿出放入食品时,能够作为力的朝向相同的一系列动作来连续地进行经由手柄82的锁定解除动作和打开上层容纳容器6c的动作,由此有能够提供操作性良好且操作简单的冰箱的效果。
当关闭上层容纳容器6c时,若从图24(c)的状态开始朝向前方拉出上层容纳容器6c,则如图22(b)所示地闩锁83越过闩锁承接部75,之后如图21(a)所示地闩锁83与闩锁承接部75配合,而上层容纳容器6c或闩锁机构80成为锁定状态。
接下来,对打开蔬菜室6而相对于下层容纳容器6b拿出放入食品至关闭时的一系列动作进行说明。
图25中,图25(a)与图6相同地表示蔬菜室6关闭的状态。
图25(b)表示拉出蔬菜室门6a而成为全开状态的状态。此时,闩锁83与闩锁承接部75嵌合,上层容纳容器6c或闩锁机构80成为与蔬菜室分隔件74锁定的状态。
图25(c)表示如图24(b)至图24(c)所示地操作手柄82而解除锁定、且使上层容纳容器6c或闩锁机构80向后方移动的状态,能够经由开口102相对于下层容纳容器6b的后部容纳空间6b2拿出放入食品。闩锁83和闩锁承接部75不相互相接而成为自由状态。
图25(d)表示上层容纳容器6c或闩锁机构80相对于蔬菜室分隔件74不向前方移动、而保持不锁定的状态使蔬菜室门6a向后方箭头方向移动而关闭的动作的中途。此处,在上层容纳容器6c的后边朝向后方设置的第一抵接部72与在绝热分隔壁11b朝向前方设置的第二抵接部73抵接,上层容纳容器6c位于尽力向后方移动后的位置。此处,闩锁83和闩锁承接部75不相互相接而成为自由的状态。
图25(e)中是使蔬菜室门6a进一步朝向后方而向箭头方向移动从而关闭了蔬菜室6的状态,是与图25(a)相同的状态。此处,在关闭蔬菜室6之前,闩锁83和闩锁承接部75如根据图22说明那样,斜面106彼此抵接而在闩锁83越过闩锁承接部75之后成为嵌合的状态。
即,从蔬菜室6打开的状态开始,即使在不使上层容纳容器6c预先向前方移动来锁定的情况下关闭了蔬菜室6,在蔬菜室6关闭时,闩锁83和闩锁承接部75也嵌合,从而上层容纳容器6c或闩锁机构80成为与蔬菜室分隔件74锁定的结构。因此,即使使用者不进行上锁的动作,也能够自动地上锁,从而使用便利性良好。换言之,仅关闭蔬菜室门6a,就能够使下层容纳容器6b的后部容纳空间6b2为适当的气密状态,从而有可提供能够保持容纳于后部容纳空间6b2的蔬菜类的鲜度的冰箱的效果。
本实施方式中,蔬菜室分隔件74是以装卸自如的方式沿设于下层容纳容器6b的分隔导向件76放置的结构。若放置蔬菜室分隔件74,则将下层容纳容器6b分割为前部容纳空间6b1和后部容纳空间6b2,其中能够将后部容纳空间6b2维持为适当的气密状态而保持蔬菜类的鲜度。另一方面,若取下蔬菜室分隔件74则能够将下层容纳容器6b整体作为一个容纳容器来使用,从而也能够容纳前部容纳空间6b1单独、或后部容纳空间6b2单独无法容纳的大小的食品。
并且,在不需要使后部容纳空间6b2为气密状态的情况下,能够不设置蔬菜室分隔件74而将下层容纳容器6b作为一个容纳容器来使用。在不设置蔬菜室分隔件74的情况下,由于不存在闩锁承接部75,所以上层容纳容器6c未被锁定,从而构成为在下层容纳容器6b的左右两侧面上端设置的凹部70与在上层容纳容器6c的左右两侧的载置部67设置的凸部71相互嵌合而通过落入来定位,由此若从前方对上层容纳容器6c施加规定以上的力,则凸部71从凹部70脱出,而上层容纳容器6c能够相对于下层容纳容器6b向后方移动。因此,可提供能够根据使用者的需要来选择蔬菜室分隔件74的有无这样的使用便利性良好的冰箱。
接下来,对控制系统的结构进行说明。如上所述,控制基板41(参照图2)安装在冰箱1的顶壁的上面侧。
图26是表示控制系统的结构的框图。如图26所示,作为控制部的控制基板41与根据工业电源生成规定电压的直流电等的电源42连接。另外,控制基板41与控制面板40连接,该控制面板40具备例如进行温度调整的按钮开关等操作机构43a和例如LED等显示机构43b。
另外,控制基板41还与温度传感器44、45、46、47、由冷藏温度带室冷气控制机构20及冷冻温度带室冷气控制机构21构成的冷气控制机构、压缩机51、以及门传感器49连接,并构成为进行上述部件的驱动和控制。此外,如上所述,控制面板40配置在门2a的前面。由此,在使用者变更各功能、或确认的情况下,其使用便利性变得良好。
另外,从电源42供给控制基板41的驱动所需要的电力。
在控制面板40配置有用于向使用者通知门成为半开门状态等情况的报告机构123。作为该报告机构123,例如可以举出蜂鸣器、灯等。
接下来,使用图27对闩锁机构的其它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27与图20相同,是从前方右上方向观察闩锁机构80和上层容纳容器6c的一部分的立体图。与图1至图26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之处在于,当使闩锁83上升时不使手柄82向后方移动而是使其向上方移动。即,手柄82被支撑为能够沿上下方向自由移动,闩锁83以手柄82的一部分向下方延伸的形态与手柄82一体构成,并构成为由弹簧107向下方加力。
图27(a)表示如下状态,即,由弹簧107的作用力向下方对手柄82以及闩锁83进行加力,并在未图示的蔬菜室分隔件74上端的闩锁承接部75嵌合闩锁83而锁定。
图27(b)表示如箭头所示那样使用者向上方抬起手柄82的状态,并且表示闩锁83与手柄82一起上升、从而远离闩锁承接部75而成为解除锁定的状态。
接下来,若保持如图27(b)所示那样上抬手柄82的状态不变,使手柄82朝向后方移动,则已经解除锁定,从而上层容纳容器6c或闩锁机构80向后方移动,而能够经由开口102相对于下层容纳容器6b的后部容纳空间6b2拿出放入食品。
接下来,使用图28对闩锁机构的其它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28是从前方观察还与图27不同的实施方式的闩锁机构80和上层容纳容器6c的一部分的主视图。与图1至图26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之处在于,当使闩锁83上升时不使手柄82向后方而是使其向下方移动。即,手柄82和闩锁83被支撑为能够沿上下方向自由移动,由作为加力机构的弹簧111加力而相互远离。在手柄82的左右两侧面的内侧设有一对第二支点109,在闩锁83设有一对第三支点110。一对连接板112被轴支撑为能够绕设于第二支点109与第三支点110的大致中间的第一支点108自由转动,一端被轴支撑为能够与第二支点109分别自由转动,另一端被轴支撑为能够与第三支点110分别自由转动。
如图28(b)所示,若使手柄82向下方移动,则第二支点109与手柄82一起向下方移动,连接板112转动而第三支点110与支点2相反地上升,从而闩锁83与第三支点110一起上升。即,闩锁83远离闩锁承接部75而成为解除了锁定的状态。
接下来,若保持如图28(b)所示那样压下手柄82的状态不变,使手柄82朝向后方移动,则已经解除锁定,从而上层容纳容器6c或闩锁机构80向后方移动,而能够经由开口102相对于下层容纳容器6b的后部容纳空间6b2拿出放入食品。
根据本实施方式,与上层容纳容器6c的前面接近地设有前后分隔蔬菜室的下层容纳容器6b的装卸自如的蔬菜室分隔件74,并在下层容纳容器6b设有水分吸收释放机构62。通过该结构,能够使在下层容纳容器6b的内部产生的结露水向下层容纳容器6b外移动,从而在将蔬菜室分隔件74放置于下层容纳容器6b的情况下,比蔬菜室分隔件74靠后方的后部容纳空间6b2维持为接近湿度100%的高湿,并且能够防止结露,由此有可提供能够维持蔬菜类的鲜度的冰箱的效果。
另外,通过装卸式的分隔件74和上层容纳容器6c划分下层容纳容器6b,得到接近近似密闭状态的适当的气密状态,而将内部保持为高湿并且防止结露,并且当蔬菜室关闭时自动地进行锁定。由此,可提供适于储藏食品(特别是蔬菜类)的鲜度维持并且提高了使用便利性的冰箱。
另外,设置能够自由装卸的分隔件,该分隔件将下层蔬菜室(容纳盒)分割为适于市场销售的放入饮料的容器等高大的食品的容纳的前部容纳空间、和利用接近密闭状态的适当的气密状态来维持高湿的后部容纳空间,并在分隔件的上面设置闩锁承接部。在上层蔬菜室的前部,设置通过手柄操作而沿上下方向移动从而相对于闩锁承接部卡合、脱离的闩锁。当蔬菜室关闭时,设于上层蔬菜室(小物盒)的闩锁越过分隔件的闩锁承接部而自动地锁定。由此,即使使用者不每次操作操作杆,后部容纳空间也能够保持高湿,并且锁定可靠且提高使用便利性。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能够装卸的蔬菜室分隔件74由透明的玻璃板构成,所以有能够从前方目视观察容纳于后部容纳空间6b2的食品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除闩锁承接部75能够与闩锁83嵌合的正确的朝向之外、欲将能够自由装卸的蔬菜室分隔件74以上下左右反向的方式安装的情况下,蔬菜室分隔件74的凹部74d和设于分隔导向件76的凸部76b干涉而无法安装。因此,不会反向安装蔬菜室分隔件74,从而有闩锁83与闩锁承接部75的位置关系恒定,而有能够可靠地将闩锁83嵌合于闩锁承接部75而进行锁定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使利用闩锁83和设于蔬菜室分隔件74的闩锁承接部75来锁定上层容纳容器6c和蔬菜室分隔件74的位置、与上层容纳容器6c因凹部70和凸部71所产生的落入来与下层容纳容器6b嵌合的位置一致,所以上层容纳容器6c和下层容纳容器6b在左右两侧面因落入而嵌合,并且中央部经由闩锁机构80和蔬菜室分隔件74而被锁定。因此,上层容纳容器6c的定位可靠,从而有能够将由下层容纳容器6b、蔬菜室分隔件74、以及上层容纳容器6c围起的后部容纳空间6b2内维持为适当的气密状态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还构成为,在上层容纳容器6c的前部的靠近中央,设有具有通过手柄82的操作而上下动的闩锁83的闩锁机构80,与闩锁83嵌合的闩锁承接部75设置在蔬菜室分隔件74的上端,该蔬菜室分隔件74配置为相对于下层容纳容器6b能够自由装卸。
由于通过使闩锁83和闩锁承接部75嵌合来成为相对于下层容纳容器6b和蔬菜室分隔件74锁定上层容纳容器6c的状态,所以能够使由下层容纳容器6b、蔬菜室分隔件74以及上层容纳容器6c围起的下层容纳容器6b的后部容纳空间6b2处于适于维持高湿度的适当的气密状态,从而有可提供能够维持蔬菜类的鲜度的冰箱的效果。
由于蔬菜室分隔件74构成为能够自由装卸,所以在取下了蔬菜室分隔件74的情况下,能够容纳在前部容纳空间6b1或者后部容纳空间6b2中任一单方无法放入的较大的食品。并且,由于闩锁承接部75与蔬菜室分隔件74一体地被取下,所以上层容纳容器6c未被锁定。因此,打开蔬菜室6后,当使上层容纳容器6c向后方移动时不需要操作手柄82来解除锁定,从而有可提供操作性优异的冰箱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还构成为,在下层容纳容器6b的后方的边与上层容纳容器6c的底面之间设置衬垫而后方的边成为气密的结构,另一方面,由于在下层容纳容器6b的左右的侧面与上层容纳容器6c的左右的侧面之间设有适当的缝隙,所以有能够适当地控制从吹出口25a向下层容纳容器6b的后部容纳空间6b2内流入的冷气的量的效果。
即,不会产生冷气的量过多而下层容纳容器6b内的湿度降低而使蔬菜干燥的问题。
另外,有如下效果,即、不会产生因冷气的量过少而不搅拌后部容纳空间6b2内的空气、从而下层容纳容器6b内的温度分布扩大而壁面的一部分因局部的温度降低结露的问题。
根据本实施方式,还构成为,上层容纳容器6c的前方的边和闩锁机构80的朝向前方的面还配置为与上层容纳容器6c的前侧边大体在一个面上,闩锁机构80以不向下层容纳容器6b的前部容纳空间6b1伸出的方式形成为薄型,从而有当在容纳凹部61容纳饮料等时不会产生妨碍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还构成为,若上层容纳容器6c从向后方移动来打开的位置开始向前方移动来关闭,则闩锁83越过设于蔬菜室分隔件74的闩锁承接部槽74c,而对上层容纳容器6c与蔬菜室分隔件74之间进行锁定,从而仅关闭上层容纳容器6c就自动地上锁,在关闭时不需要特意上锁,从而有可提供容易使用的冰箱的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闩锁机构80具有如下效果,即,由于设有能够对卡定上层容纳容器6c与蔬菜室分隔件74之间的锁定状态进行解除的作为操作部的手柄82,所以使用者通过操作手柄来使闩锁83上升,而能够容易地解除锁定而使上层容纳容器6c向后方移动。
在具备本实施方式的闩锁机构80的冰箱中有如下效果,即,由于通过使手柄82向后方移动来使闩锁83上升而解除锁定,所以在解除锁定后,通过继续向后方施加力来使上层容纳容器6c向后方移动而打开,使下层容纳容器6b开口而能够进行食品的拿出放入,从而可提供操作简单且使用容易的冰箱。
在具备本实施方式的闩锁机构80的冰箱中,构成为,从蔬菜室6打开的状态开始,即使在不使上层容纳容器6c预先向前方移动来锁定的情况下关闭了蔬菜室6,对于闩锁83和闩锁承接部75而言,在蔬菜室6关闭之前闩锁83也在越过闩锁承接部75之后嵌合,从而若关闭蔬菜室6则上层容纳容器6c或闩锁机构80与蔬菜室分隔件74锁定。
因此,即使使用者不进行上锁的动作,也自动地上锁,从而使用便利性良好。换言之,有如下效果,即,由于仅关闭蔬菜室门6a,就能够使下层容纳容器6b的后部容纳空间6b2成为适当的气密状态,从而可提供能够保持容纳于后部容纳空间6b2的蔬菜类的鲜度的冰箱。
本实施方式中,闩锁机构80有如下效果,即,通过安装凸台90与凸台承接槽85嵌合,槽部88与安装肋87嵌合,并且安装爪84与爪承接孔91嵌合,来将闩锁机构80安装于上层容纳容器6c的前面中央部,且闩锁机构80构成为能够从上层容纳容器6c取下,从而能够对上层容纳容器6c进行水洗。
本实施方式的闩锁机构80有如下效果,即,由于经由朝向上方转换方向的钟形曲柄93来将手柄82的上端向后方的移动传递至闩锁83,所以通过使手柄82向后方移动能够使闩锁83向上方移动而解除锁定。
并且,有如下效果,即,对于从手柄82向钟形曲柄93传递力的成为驱动侧的第一臂96、和从钟形曲柄93向闩锁83传递力的成为从动侧的第二臂98而言,由于第一臂96配置在手柄82的左右宽度的内侧,第二臂98配置在比手柄82的左右宽度靠外侧设置的作为固定框的闩锁壳体81内,所以即使第二臂98转动也不与手柄82干涉,从而使闩锁机构80在前后方向上轻薄化,而能够确保食品容纳空间。
并且,有如下效果,即,由于钟形曲柄93的第二臂98、和在闩锁83的左右方向的两端一体设为大致朝向上方的“コ”形状的闩锁臂99在手柄82的左右两侧对称配置,所以闩锁83因第二臂98而均衡地上抬左右两侧。因此,使闩锁83向上方移动来解除锁定的动作稳定,从而锁定解除动作可靠。
并且,有如下效果,即,相对于经由第二臂98而接受来自钟形曲柄93的力的闩锁臂支点100,将闩锁83配置于大致正下方。因此,闩锁臂99从第二臂98接受的力与闩锁83上升的方向一致而不会产生弯曲力矩,从而闩锁83不会倾斜,而闩锁83的动作稳定。
本实施方式的闩锁机构80构成为,从钟形曲柄轴94朝向手柄82延伸设有柔软的板簧部103,将板簧部103的前端作为例如圆筒状的前端部104而通过板簧部103的弹性变形以适当的压接力与设于手柄82的背面的凹部105抵接。由于若使手柄82向后方移动,则板簧部103弹性变形而反作用力增加,所以手柄82的操作力增加。若使手柄82进一步向后方移动,则前端部104从凹部105脱出而向上方移动,并在该瞬间,前端部104的抵接位置急剧变化而反作用力减少。因此,有如下效果,即,由于能够通过手柄82的操作力急剧减少来赋予所谓咔嗒感,所以能够向使用者的触觉明确地传达手柄82的动作所产生的闩锁83解除动作,从而能够提供使用便利性良好的冰箱。
Claims (3)
1.一种冰箱,其特征在于,具备:
前面开口的储藏室;
沿前后方向移动来开闭上述开口的储藏室门;
与上述储藏室门一起移动的下层容纳容器;
以装卸自如的方式设于上述下层容纳容器且将上述下层容纳容器分隔为前部区域和后部区域的分隔件;
位于上述下层容纳容器的上部并与上述下层容纳容器独立地前后移动的上层容纳容器;
上述上层容纳容器的朝向下方设置的第一卡合机构;
上述分隔件的朝向上方设置的第二卡合机构;
在上述第一卡合机构上越向下方越向后方靠近的倾斜面;以及
在上述第二卡合机构上越向前方越向上方突出的倾斜面,
在上述上层容纳容器的上述第一卡合机构与上述分隔件的上述第二卡合机构未卡合的状态下,若将上述储藏室门从打开位置向关闭位置移动,则上述第一卡合机构的上述倾斜面越过上述第二卡合机构的上述倾斜面的上端而嵌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具备:
上述上层容纳容器的第一抵接部;以及
与上述第一抵接部抵接的上述储藏室侧的第二抵接部,
通过使上述第一抵接部与上述第二抵接部抵接,来在规定位置限制上述上层容纳容器向后方的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具备对上述第一卡合机构向下方进行加力的加力机构,
在上述上层容纳容器的上述第一卡合机构与上述分隔件的上述第二卡合机构未卡合的状态下,若将上述储藏室门从打开位置向关闭位置移动,则上述第一卡合机构的上述倾斜面克服上述加力机构的作用力而越过上述第二卡合机构的上述倾斜面的上端,并以上述加力机构的作用力而与上述第二卡合机构嵌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085125 | 2014-04-17 | ||
JP2014085125A JP6220721B2 (ja) | 2014-04-17 | 2014-04-17 | 冷蔵庫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020957A CN105020957A (zh) | 2015-11-04 |
CN105020957B true CN105020957B (zh) | 2017-11-10 |
Family
ID=544111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077141.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020957B (zh) | 2014-04-17 | 2015-02-13 | 冰箱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220721B2 (zh) |
CN (1) | CN10502095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481163B2 (ja) * | 2020-05-18 | 2024-05-10 | 東芝ライフスタイル株式会社 | 冷蔵庫 |
CN113586863B (zh) * | 2021-07-19 | 2023-12-05 | 佛山瑞源兆盛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垂直起降式维修用的通信设备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035490A (ja) * | 2001-05-16 | 2003-02-07 | Toshiba Corp | 冷蔵庫の引出し容器 |
CN1837727A (zh) * | 2005-03-24 | 2006-09-27 | 海尔集团公司 | 一种具有新型门体结构的双门电冰箱 |
CN1896664A (zh) * | 2005-07-15 | 2007-01-17 |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 电冰箱双重抽屉 |
CN202188712U (zh) * | 2011-06-29 | 2012-04-11 | 珠海美固电子有限公司 | 抽屉式冰箱 |
JP2013036664A (ja) * | 2011-08-08 | 2013-02-21 | Sharp Corp | 冷蔵庫 |
JP2013050295A (ja) * | 2011-08-02 | 2013-03-14 | Sharp Corp | 冷蔵庫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846632B2 (ja) * | 1997-08-22 | 1999-01-13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冷蔵庫 |
JP3471210B2 (ja) * | 1998-02-04 | 2003-12-02 | 株式会社東芝 | 冷蔵庫 |
US8459759B2 (en) * | 2007-03-14 | 2013-06-11 | Lg Electronics Inc. | Refrigerator and drawer opening/closing apparatus for the same |
ITTO20070911A1 (it) * | 2007-12-18 | 2009-06-19 | Indesit Co Spa | Cassetto per un apparato di refrigerazione |
JP2012063123A (ja) * | 2010-09-17 | 2012-03-29 | Sharp Corp | 冷蔵庫 |
-
2014
- 2014-04-17 JP JP2014085125A patent/JP6220721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5
- 2015-02-13 CN CN201510077141.8A patent/CN105020957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035490A (ja) * | 2001-05-16 | 2003-02-07 | Toshiba Corp | 冷蔵庫の引出し容器 |
CN1837727A (zh) * | 2005-03-24 | 2006-09-27 | 海尔集团公司 | 一种具有新型门体结构的双门电冰箱 |
CN1896664A (zh) * | 2005-07-15 | 2007-01-17 |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 电冰箱双重抽屉 |
CN202188712U (zh) * | 2011-06-29 | 2012-04-11 | 珠海美固电子有限公司 | 抽屉式冰箱 |
JP2013050295A (ja) * | 2011-08-02 | 2013-03-14 | Sharp Corp | 冷蔵庫 |
JP2013036664A (ja) * | 2011-08-08 | 2013-02-21 | Sharp Corp | 冷蔵庫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020957A (zh) | 2015-11-04 |
JP2015206472A (ja) | 2015-11-19 |
JP6220721B2 (ja) | 2017-10-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363752B (zh) | 冰箱 | |
CN105074369B (zh) | 冰箱 | |
US7726148B2 (en) | Refrigerator ice compartment seal | |
JP4059474B2 (ja) | 冷蔵庫 | |
CN105444494A (zh) | 冰箱 | |
CN106679269B (zh) | 冰箱 | |
US9091473B2 (en) | Float-type ice making assembly and related refrigeration appliance | |
CN105020957B (zh) | 冰箱 | |
CN105004130B (zh) | 冰箱 | |
CN105318633B (zh) | 冰箱 | |
JP2018155488A (ja) | 冷蔵庫 | |
JP2009156568A (ja) | 冷蔵庫 | |
CN107810374A (zh) | 冰箱 | |
JP6165667B2 (ja) | 冷蔵庫 | |
JP6165668B2 (ja) | 冷蔵庫 | |
JP6268030B2 (ja) | 冷蔵庫 | |
JP2009047391A (ja) | 冷蔵庫 | |
JP4093315B2 (ja) | 自動製氷機付き冷蔵庫 | |
JP6383936B2 (ja) | 冷蔵庫 | |
JP3831644B2 (ja) | 冷蔵庫内の製氷部分への給水容器 | |
JP6326616B2 (ja) | 冷蔵庫 | |
JP3796148B2 (ja) | 冷蔵庫内の製氷部分への給水容器 | |
US20230392848A1 (en) | Refrigerator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 |
CN107830680A (zh) | 冰箱 | |
JP2001124460A (ja) | 冷蔵庫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Hitachi Global Living Program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Appliances, Inc.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1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