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09379A - 用于电线的端子连接结构 - Google Patents

用于电线的端子连接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009379A
CN105009379A CN201480007453.5A CN201480007453A CN105009379A CN 105009379 A CN105009379 A CN 105009379A CN 201480007453 A CN201480007453 A CN 201480007453A CN 105009379 A CN105009379 A CN 1050093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outer conductor
electric wire
insulation
condu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0745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加藤元
远峰和洋
宫岛贵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za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aza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zaki Corp filed Critical Yaza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0093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0937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9/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e.g. terminal strips or terminal blocks; Terminals or binding posts mounted upon a base or in a case; Bases therefor
    • H01R9/03Connector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the conductors of a multiconductor cable, e.g. tapping connections
    • H01R9/05Connector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the conductors of a multiconductor cable, e.g. tapping connections for coaxial cables
    • H01R9/0524Connection to outer conductor by action of a clamping member, e.g. screw fasten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9/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e.g. terminal strips or terminal blocks; Terminals or binding posts mounted upon a base or in a case; Bases therefor
    • H01R9/03Connector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the conductors of a multiconductor cable, e.g. tapping connections
    • H01R9/05Connector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the conductors of a multiconductor cable, e.g. tapping connections for coaxial cab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91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 H01R13/6592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the conductive member being a shielded cabl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103/00Two po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201/00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R2201/26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38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电线(1)的端子连接结构,所述电线(1)包括:内导体(2),其由第一绝缘被覆(21)覆盖;以及外导体(3),其与内导体(2)同轴地设置,以包围第一绝缘被覆的外周,并且由第二绝缘被覆(31)覆盖,所述端子连接结构包括:第一端子(5),其连接到内导体(2)露出的部分;第二端子(6),其连接到外导体(3)露出的部分;以及绝缘部(7或84),其夹置在第一绝缘被覆(21)与第二端子(3)之间。

Description

用于电线的端子连接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电线的端子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广泛地使用同轴电线作为布置在需要屏蔽电磁波等的位置中(例如,汽车等的电气部件内部)的电线(见专利文献1)。同轴电线具有如下结构:其中,一个或多个内导体(芯线)由第一绝缘被覆(内绝缘体)覆盖,并且设置在内绝缘体的外周上的外导体由第二绝缘被覆(外绝缘体)覆盖。另外,还已知一种构造,其中,屏蔽导体设置在外绝缘体的外周上,并且屏蔽导体由第三绝缘被覆(保护套)覆盖。这些导体的末端部分别连接到同轴电线侧的连接端子,并且通过所述连接端子连接到连接配对装置的连接端子、电路、电线等。从而,同轴电线能够电导通到连接配对装置。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A-2009-16126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此处,假设同轴电线侧的连接端子连接到同轴电线的多个导体,并且同轴电线通过连接端子连接到连接配对装置的连接端子等。在该情况下,多个连接端子布置在同轴电线的端子连接部中。例如,连接端子(内导体端子)连接到内导体,并且连接端子(外导体端子)连接到外导体。此时,内导体端子和外导体端子需要布置在确保互相之间的预定绝缘爬电距离的状态下。因此,当用于确保绝缘爬电距离的区域(绝缘爬电区域)和在外导体与外导体端子之间的连接部(外导体连接区域)在同轴电线的延伸方向上并排布置时,同轴电线侧的端子连接部在长度方向上(同轴电线的延伸方向)的尺寸变大。另外,当诸如橡胶塞这样的防水部件与绝缘爬电区域或外导体连接区域在同轴电线的延伸方向上并排布置时,同轴电线侧的端子连接部的尺寸在长度方向上变得更大。因此,为了实现节省同轴电线与连接配对装置之间的连接结构的空间,需要减小同轴电线侧的端子连接部在长度方向上的尺寸。
基于此作出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电线(同轴电线)的端子连接结构,其中能够减小电线的端子连接部在长度方向上的尺寸。
解决问题的方案
能够通过以下构造(1)至(3)实现根据本发明的前述目的
(1)一种用于电线的端子连接结构,其中端子分别连接到所述电线中的内导体和外导体,所述电线包括:所述内导体,其由第一绝缘被覆覆盖;和所述外导体,其设置成与所述内导体同轴以包围所述第一绝缘被覆的外周,并且由第二绝缘被覆覆盖,所述端子连接结构包括:第一端子,其连接到已经将所述第一绝缘被覆剥除以露出所述内导体的部分;第二端子,其具有包围所述第一端子的外周的筒状,并且连接到将所述第二绝缘被覆剥除以露出所述外导体的部分;以及绝缘部,其具有筒状,并且布置在所述第一绝缘被覆与所述第二端子之间;其中,所述绝缘部设置在对应于所述外导体露出的部分与所述第二端子之间的连接部的位置处。
根据构造(1),绝缘部能够设置(定位)在对应于第二端子与外导体之间的连接部(外导体端子连接区域)的位置处,并且能够形成使得用于确保内导体与外导体之间的导体绝缘爬电距离的区域与外导体端子连接区域在电线的径向上互相重叠的构造。
(2)根据构造(1)的用于电线的端子连接结构,其中,所述绝缘部与所述第二端子分开地形成或与所述第二端子一体地形成。
(3)根据构造(1)的用于电线的端子连接结构,还包括:壳体部件,其具有:第一端子包围部,其包围所述第一端子的外周;以及第二端子包围部,其包围所述第二端子的外周,其中,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彼此间隔地同轴地收纳在所述壳体部件中;并且其中,所述绝缘部形成为从所述第一端子包围部的端部延伸,从而覆盖所述第一绝缘被覆。
根据前述构造(1)至(3),能够减小电线(同轴电线)的端子连接部在长度方向上的尺寸。
附图说明
图1(a)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用于电线的端子连接结构的整体的分解透视图,并且图1(b)是示出其中组装了图1(a)所示的组成部件的状态的整体透视图。
图2(a)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用于电线的端子连接结构的整体截面图,并且图2(b)是示出图2(a)中椭圆内部的放大部分的截面图。
图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绝缘部(内保持器)的构造的透视图。
图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连接配对装置中的端子部件(端子块)的整体构造的透视图。
图5是示出其中图4所示的端子块已经连接到电线的构造的透视图。
图6(a)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用于电线的端子连接结构的整体的分解透视图,并且图6(b)是示出其中组装了图6(a)所示的组成部件的状态的整体透视图。
图7(a)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用于电线的端子连接结构的整体截面图,并且图7(b)是示出图7(a)中椭圆内部的放大部分的截面图。
图8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连接配对装置中的端子部件(端子块)的整体构造的透视图。
图9是示出其中图8所示的端子块已经连接到电线的构造的透视图。
参考标记列表
1   电线
2   内导体
3   外导体
5   第一端子(内导体端子)
6   第二端子(外导体端子)
7   绝缘部(内保持器)
21  第一绝缘被覆(内绝缘体)
31  第二绝缘被覆(外绝缘体)
84  绝缘部(壳体绝缘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用于电线的端子连接结构(下文中将称为连接结构)。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电线的连接结构,其中,端子分别连接到电线中的内导体和外导体。电线设置有:内导体,其由第一绝缘被覆覆盖;以及外导体,其与内导体同轴地设置,以包围第一绝缘被覆的外周,并且由第二绝缘被覆覆盖。能够假设如下同轴电线等作为根据本发明的电线,该同轴电线用作要布置在需要屏蔽电磁波的部分(例如,在汽车等的电气构件内部)中的电线。然而,根据本发明的电线的应用不限于此。
图1(a)至图2(b)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连接结构。
如图1(a)至图2(a)所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电线1具有如下构造,包括:内导体2,其由第一绝缘被覆(下文中将称为内绝缘体)21覆盖;以及外导体3,其与内导体2同轴地设置,以包围内绝缘体21的外周,并且由第二绝缘被覆(下文中将称为外绝缘体)31覆盖。除此之外,电线1设置有:屏蔽导体4,其与内导体2和外导体3同轴地设置,以包围外绝缘体31的外周,并且由第三绝缘被覆(下文中将称为保护套)41覆盖。在该情况下,内导体2、外导体3和屏蔽导体4能够制成任何形式。例如,可以将内导体2和外导体3分别假设为股线,并且可以将屏蔽导体4假设为编织线、箔等。另外,内绝缘体21、外绝缘体31和保护套41均由绝缘材料(例如,诸如聚乙烯树脂、氯乙烯树脂或硅树脂这样的树脂)制成。即,电线1形成为适合于在需要屏蔽电磁波等的部分中使用的所谓的同轴电线(三层同轴电线)。在第一实施例中,以实例的方式假设如下情况。即,电线1形成为两极电线,其中,内导体2充当正电势(阳极)并且外导体3充当负电势(阴极),或者其中,内导体2充当负电势并且外导体3充当正电势,并且电线1用于直流电路中。顺便地,可以假设电线1形成为三极电线,该三极电线具有多个内导体并且使用在三相交流电流电路或单相三线型电路等中。
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连接结构具有:第一端子(下文中将称为内导体端子)5;第二端子(下文中将称为外导体端子)6;以及筒状绝缘部(下文中将称为内保持器)7。内导体端子5连接到已经将内绝缘体21剥去以露出内导体2的部分。外导体端子6具有包围内导体端子5的外周的筒状。外导体端子6连接到已经将外绝缘体31剥去以露出外导体3的部分。内保持器7夹置在内绝缘体21与外导体端子6之间。除此之外,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连接结构设置有壳体部件8(下文中将称为端子壳体),其具有第一端子包围部(下文中将称为内端子包围部)81和第二端子包围部(下文中将称为外端子包围部)82。内端子包围部81包围内导体端子5的外周。外端子包围部82包围外导体端子6的外周。内导体端子5与外导体端子6互相之间以一间隔同轴地收纳在端子壳体8中。顺便地,在以下说明中,内导体端子5与外导体端子6在电线1的延伸方向(图2(a)中的左/右方向)上连接的一侧(图2(a)中的左侧)称为末端侧,并且该末端侧的相对侧(图2(a)中的右侧)称为基端侧。
内导体端子5具有压接部51和前部52。内导体2压接到压接部51以连接至该压接部51。后文将描述的连接配对装置的第一端子(端子块内端子110)插入到前部52以连接至该前部52。压接部51通过嵌压等而被压接,以保持内绝缘体21已从其剥去的内导体2的末端部22。从而,压接部51连接到末端部22。前部52大致形成为内径被设定成稍大于连接配对装置的第一端子的外径的筒状。利用该构造,当连接配对装置的插入到前部52的筒状部内的第一端子配合到该前部52时,前部52连接到连接配对装置的第一端子。
外导体端子6大致形成为内径被设定成大于内导体端子5的最大直径部分(具体地,前部52的最大直径部分)的筒状。利用该构造,内导体端子5(压接部51和前部52)能够收纳在外导体端子6的筒部内(即,内导体端子5的外周能够由外导体端子6包围)。在该情况下,外导体端子6具有连接部61和延伸部62。外导体3压接到连接部61,以连接至该连接部61。延伸部62收纳在端子壳体8的外端子包围部82中。连接部61具有其中连接部61的内径被设定成稍大于内保持器7的外径的构造,并且延伸部62的内径大于连接部61的内径。即,外导体端子6具有两级筒状结构,其中连接部61和延伸部62同中心地互相接续。顺便地,例如,外导体端子6可以通过将导电平板弯曲成这样的筒状形状而形成。
内保持器7通过使不导电部件大致形成筒状而形成。图3是示出内保持器7的构造的透视图。在该情况下,内保持器7的内径被设定成稍大于电线1的内绝缘体21的外径。内保持器7在相对于内导体2的末端部22的基端侧上置放在内绝缘体21的外周部上。顺便地,内保持器7具有突出部71,在该突出部中,末端侧上的内周的直径减小以小于内绝缘体21的外径。凸环部72连续地设置在内保持器7的整个周部,以从内保持器7的基端侧的末端缘在直径扩大方向上突出。另外,分别沿着筒的轴向延伸的多个带部73以预定间隔周向地设置在内保持器7的外周表面的基端侧上。内保持器7从凸环部72侧配合到电线1的末端侧(通过实例的方式在图2(a)中的左侧)。突出部71与内绝缘体21的末端侧周缘干涉,以由内该绝缘体21的外周定位。
在内保持器7如此定位的状态下,外导体端子6从连接部61配合在内保持器7的外周上。外绝缘体31已从其剥去的外导体3的末端部32放置在连接部61的外周上。以该方式,内绝缘体21、内保持器7、连接部61和末端部32从电线1的内侧朝着其外侧径向地彼此重叠(见图2(b))。在该状态下,环部件33(下文将称为外导体压接环)放在这样的重叠部上。顺便地,外导体压接环33是这样的部件:其内径大于电线1(保护套41)的直径(更具体地,重叠部(末端部32)的直径),并且当其外周部在整个周部上被嵌压时能够在直径减小的方向上容易地变形。例如,金属环等能够用作外导体压接环33。当将放在重叠部上的外导体压接环33被嵌压时,连接部61压接到末端部32。以该方式,外导体端子6连接到外导体3。即,这样的重叠部对应于外导体端子6与外导体3之间的连接部(下文中将称为外导体端子连接区域)A21。内保持器7设置(定位)在对应于末端部32与外导体端子6之间的连接部(外导体端子连接部A21)的位置。末端部32是外导体3露出的部分。即,在第一实施例中,形成的构造使得用于确保内导体2与外导体3之间的导体绝缘爬电距离L22的区域(下文中将称为导体绝缘爬电区域A22)和外导体端子连接区域A21在电线1的径向上互相重叠,如图2(b)所示。具体地,导体绝缘爬电区域A22大于(长于)外导体端子连接区域A21,并且外导体端子连接区域A21与导体绝缘爬电区域A22重叠以被定位成更加靠近基端侧。
此处,内保持器7的长度(筒状在轴向上的尺寸)可以设定成足够长以确保内导体2与外导体3之间的导体绝缘爬电距离L22(见图2(b))。虽然在第一实施例中通过实例的方式假设了配合到并且放置到内绝缘体21的外周部上的内保持器7的情况,但是还可以是以例如该内保持器7通过焊接等联结到内绝缘体21,以阻断内绝缘体2与外绝缘体3之间的爬电路径这样的方式形成构造。当形成这种构造从而阻断爬电路径时,能够减小内保持器7的长度。另外,虽然在第一实施例中通过实例的方式假设了内保持器7形成为与外绝缘端子6分离的情况,但是内保持器可以与外导体端子一体地形成。例如,内保持器可以与外导体端子一体地成型,或者内保持器可以设计成压配合到外导体端子,使得内保持器能够与外导体端子一体地处理。
另外,内保持器7的长度不仅设定成足够长以确保导体绝缘爬电距离L22,而且还设定成足够长以确保内导体端子5与外导体端子6之间的端子绝缘爬电距离L23。换一种方式理解,形成这样的构造:使得内保持器7相对于外导体端子连接区域A21与导体绝缘爬电区域A22之间的重叠部,朝着末端侧(图2(b)的右侧)突出。从而,能够形成这样的构造:使得外导体端子连接区域A21与导体绝缘爬电区域A22在电线1的径向上互相重叠,同时确保端子绝缘爬电距离L23。
端子壳体8具有双筒结构,其中内端子包围部81和外端子包围部82分别大致形成为筒状并且同轴地安置。内端子包围部81的内径被设定成稍大于内保持器7的外径。内端子包围部81的外径被设定成稍小于外导体端子6的延伸部62的内径。在其中外导体端子6的连接部61与外导体3的末端部32已经互相压接的状态下(嵌压之后),外端子包围部82的内径被设定成稍大于外导体压接环33的最大外径。当端子壳体8形成为具有这样的双筒结构时,内导体端子5的外周由内端子包围部81包围,并且外导体端子6的外周由外端子包围部82包围。在该状态下,内端子包围部81能够夹置在内导体端子5与外导体端子6之间(在内导体端子5的外周侧上)。另外,在该状态下,内端子包围部81能够定位成与外导体端子6的内周进行接触,同时外端子包围部82能够定位成与外导体端子6的外周进行接触。以该方式,端子壳体8具有其中同轴地安置的内导体端子5和外导体端子6由壳体绝缘部84互相分开、并且该端子壳体由外端子包围部82收纳的构造。
顺便地,为了将内导体端子5和外导体端子6收纳在端子壳体8中,在内导体端子5已经连接到内导体2并且外导体端子6已经连接到外导体3的状态下,将端子壳体8从末端侧朝着内导体端子5和外导体端子6移动。以该方式,内端子包围部81夹置在内导体端子5与外导体端子6之间(在内导体端子5的外周侧上),并且外端子包围部82定位在外导体端子6的外周侧上。此时,内端子包围部81进入与外导体端子6的内周接触的状态,同时外端子包围部82进入与外导体端子6的外周接触的状态。即,外导体端子6置放在内端子包围部81与外端子包围部82之间。
在该情况下,端子壳体8的内端子包围部81具有如下构造,具有锁定部(下文中将称为内导体端子锁定部)81a,其设置成在内端子包围部81的内周表面中突出以能够与形成在内导体端子5的前部52中的折叠部52a接合。内端子包围部81的内周表面的直径从基端侧朝着末端侧逐渐减小为倾斜的,并且以锥状突出,从而形成内导体端子锁定部81a。另一方面,前部52的末端的周缘朝着基端侧弯曲并且在外周上叠置,从而形成折叠部52a。因此,当端子壳体8已经从末端侧朝着基端侧移动以将内导体端子5收纳在端子壳体8中时,内导体端子锁定部81a抵靠折叠部52a以沿着折叠部52a移动,同时弹性地弯曲和变形以朝外扩宽(在直径扩大方向上)。当内导体端子锁定部81a移动至到达折叠部52a的折叠末端时,内导体端子锁定部81a弹性地弯曲和变形以回到其初始形状以向内缩窄(在直径减小方向上),从而与折叠部52a接合。结果,内导体端子锁定部81a由折叠部52a锁定,使得内端子包围部81(属类上,端子壳体8)相对于内导体端子5定位。
另外,端子壳体8的外端子包围部82具有锁定部(下文中将称为内侧锁定部)82a,其设置成在该外端子包围部82的内周表面中突出。利用该构造,内侧锁定部82a能够与形成在外导体端子6的延伸部62中的开口部(下文中将称为内侧开口部)62a接合。外端子包围部82的内周表面的直径从基端侧朝着末端侧逐渐减小以倾斜,并且以锥状突出,从而形成内侧锁定部82a。另一方面,内侧开口部62a形成为孔,该孔在筒的轴向上从内周侧朝着外周侧贯穿延伸部62的大致中间部。因此,当为了将外导体端子6收纳在端子壳体8而已经将端子壳体8从末端侧朝着基端侧移动时,内侧锁定部82a抵靠延伸部62的外周表面以沿着该外周表面移动以到达内侧开口部62a,同时弹性地弯曲和变形以向外扩宽(在直径扩大的方向上)。当内侧锁定部82a移动至到达内侧开口部62a时,内侧锁定部82a弹性地弯曲和变形以回到其初始形状,从而向内缩窄(在直径减小的方向上),使得内侧锁定部82a能够落入内侧开口部62a中以与该内侧开口部62a接合。结果,内侧锁定部82a由内侧开口部62a锁定,使得外端子包围部82(属类上,端子壳体8)相对外导体端子6定位。
当端子壳体8已经以该方式从末端侧朝着基端侧移动以将内导体端子5和外导体端子6收纳在端子壳体8中时,内导体端子锁定部81a由折叠部52a锁定,并且内侧锁定部82a由内侧开口部62a锁定。结果,内端子包围部81和外端子包围部82(即,端子壳体8)分别相对于内导体端子5和外导体端子6定位。
另外,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连接结构中,设置了防水部件9(例如,橡胶塞),以防止水浸入到已经收纳在端子壳体8中的内导体端子5和外导体端子6内。由弹性橡胶材料制成并且形成为环状的橡胶塞9压配合且固定于外导体3在末端部32的前方的一部分上(在相对于末端部32的基端侧上的外绝缘体31的外周部)。外端子包围部82配合在已经如此压配合且固定在外绝缘体31上的橡胶塞9的外周上。换言之,在外端子包围部82相对外导体端子6定位的状态下(在其中内侧锁定部82a由内侧开口部62a锁定的状态下),橡胶塞9配合到外端子包围部82的内周的基端侧端部分内。即,橡胶塞9夹置在电线1的外绝缘体31与端子壳体8之间,从而密封其间的基端侧。以该方式,能够防止水浸入(例如,沿着电线的外绝缘体31流动的浸入水)到已经收纳在端子壳体8中的内导体端子5和外导体端子6内。
通过使用保持部件(下文中将称为后保持器)10,能够防止已经收纳在端子壳体8中的内导体端子5和外导体端子6从端子壳体8中脱离。后保持器10设置有底部101和筒状壁部102。底部101具有通孔101a,电线1的外绝缘体31穿过该通孔而插入。筒状壁部102从底部101朝着末端侧延伸。顺便地,通孔101a被设定成孔直径稍大于外绝缘体31的外径。开口部(下文中将称为外侧开口部)102a形成在臂部102中,该开口部用于锁定被设置成在端子壳体8的外端子包围部82的外周表面中凸起的锁定部(下文中将称为外侧锁定部)82b。从而,当外侧锁定部82b与外侧开口部102a的缘部接合时,端子壳体8和后保持器10相对于电线1定位并且固定,并且能够防止内导体端子5和外导体端子6从端子壳体8脱离。结果,能够容易地将内导体端子5、外导体端子6和端子壳体8彼此一体地组装,同时减少了固定点的数量。
顺便地,后保持器10可以进入如下状态:其中,在内导体端子5连接到电线1的内导体2之前并且在外导体端子6连接到外导体3之前,底部101的通孔101a从末端侧配合到外绝缘体31上。在将内导体端子5和外导体端子6分别连接到内导体2和外导体3的操作期间,后保持器10相对于外导体3的末端部32朝着基端侧后撤。在内导体端子5和外导体端子6已经分别连接到内导体2和外导体3并且收纳在端子壳体8中之后,保持器10可以在使底部101的通孔101a抵靠外绝缘体31的同时沿着该外绝缘体31朝着末端侧移动,使得端子壳体8的外侧锁定部82b能够与外侧开口部102a接合。为此,壁部102的周缘和外侧锁定部82b的抵靠表面形成为沿着彼此倾斜,使得当后保持器10朝着末端侧移动时,壁部102的周缘能够抵靠外侧锁定部82b以容易地在该外侧锁定部82b上行进。从而,已经抵靠外侧锁定部82b的壁部102弹性地弯曲和变形以向外扩宽,从而在外侧锁定部82b上行进。然后,当外侧锁定部82b落入外侧开口部102a时,壁部102弹性地弯曲和变形,以回到其初始形状。结果,外侧锁定部82b与外侧开口部102a接合。
另外,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连接结构中,已经剥除护套41以露出屏蔽导体4,并且电线1设置有屏蔽部件(下文中将称为屏蔽壳)11,其连接到屏蔽导体4的露出部(末端部42)。屏蔽壳11形成为包围端子壳体8的外端子包围部82的外周的壳体部件,从而屏蔽了端子壳体8(即,电线1的端子连接部),其中内导体端子5和外导体端子6收纳在该端子壳体8中。电线1通过屏蔽壳11固定到预定的连接配对装置(例如,安装在汽车中的电子部件等)。在该情况下,保护套41已从其剥除的屏蔽导体4的露出部(末端部42)被布置成放置在屏蔽壳11的外周上,并且通过置放在屏蔽壳11的外周上的环部件111而压接和连接到该屏蔽壳11的外周。顺便地,屏蔽壳11固定到连接配对装置。例如,屏蔽导体4通过连接配对装置接地,使得能够对电线1进行屏蔽处理。
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内导体端子5和外导体端子6连接到连接配对装置中的端子部件(下文中将称为端子块)100。电线1能够通过端子块100电导通到连接配对装置。图4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端子块100的整体构造的透视图。图5是示出其中端子块100已经连接到电线1的构造的透视图。顺便地,图2(a)对应于沿着图5中的箭头A5的线截取的部分的纵截面图。
如图2(a)和图4所示,端子块100设置有第一端子(下文中将称为端子块内端子)110、第二端子(下文中将称为端子块外端子)120以及壳体部件(下文中将称为端子块壳体)130。端子块内端子110连接到内导体端子5。端子块外端子120连接到外导体端子6。端子块壳体130收纳端子块内端子110和端子块外端子120。
端子块内端子110具有内端子部110a和内端子接触点部110b。内端子部110a设置成筒状地延伸。内端子接触点部110b设置成在直径扩大方向上从内端子部110a的一端向外突出成平板状。内端子部110a的外径被设定成稍小于内导体端子5的前部52的内径,使得内端子部110a能够插入到前部52中以配合到该前部52的筒部内(见图2(a))。另外,开口部(下文中将称为内端子开口部)110c形成在内端子部110a中,该开口部用于锁定被设置在将在下文描述的端子块壳体130(具体地,端子块筒状部130a)中的内端子锁定部130c。从而,当内端子锁定部130c与内端子开口部110c的缘部接合时,端子块内端子110相对于端子块壳体130定位并且固定,并且能够防止端子块内端子110从端子块壳体130脱离。在该状态下,内端子部110a连接到内导体端子5。在内端子接触点部110b与内端子部110a一起收纳在端子块壳体130中的状态下,内端子接触点部110b露出于端子块壳体130的外部。内端子接触点部110b形成为在将连接到内导体端子5的内端子部110a(属类上,端子块内端子110)连接到连接配对装置的电线、汇流条等时的接口。
端子块外端子120具有外端子部120a和外端子接触点部120b。外端子部120a形成为能够包围端子块内端子110中的内端子部110a的外周的筒状。外端子接触点部120b设置成在直径扩大方向上从外端子部120a的一端向外突出成平板状。外端子部120a的内径被设定成大于内端子部110a的外径,并且外端子部120a的外径被设定成大致等于后文将描述的端子块壳体130的端子块筒状部130a的内径。利用该构造,外端子块120a能够配合到端子块筒状部130a中。在外端子接触点部120b与外端子部120a一起收纳在端子块壳体130中的状态下,外端子接触点部120b露出于端子块壳体130的外部。外端子接触点部120b形成为在将连接到外导体端子6的外端子部120a(属类上,端子块外端子120)连接到连接配对装置的电线、汇流条等时的接口。
另外,端子块外端子120具有弹性部140(下文中将称为外端子连接弹性部),用于与外导体端子6连接。从而,端子块外端子120能够通过外端子连接弹性部140而连接到外导体端子6。外端子连接弹性部140通过将薄板状导电弹性材料(例如,金属薄板)弯曲成内径大致等于外端子部120a的内径的筒状而形成。在该情况下,外端子连接弹性部140可以具有如下构造:多个狭缝在筒的轴向上形成在外端子连接弹性部140中,并且弹性片140a分别设置在相邻狭缝之间,使得弹性片140a能够在直径减小方向上弹性地弯曲和变形为凹曲形状。从而,外端子连接弹性部140能够具有其中弹性片140a弹性地弯曲和变形以产生预定的弹力(压力)的构造。另外,在直径减小方向上朝外突出的锁定部(下文中将称为弹性锁定部)140b设置在外端子连接弹性部140中。例如,外端子连接弹性部140可以部分地被切口,并且切口部可以被弯曲为直径逐渐从末端侧朝着基端侧减小,从而形成弹性锁定部140b。如此形成的弹性锁定部140b与设置在稍后将描述的端子块壳体130中的外端子锁定部130d接合,使得外端子连接弹性部140能够相对端子块壳体130锁定和定位。以该方式,端子块外端子120相对于端子块壳体130定位和固定,并且能够防止端子块外端子120从端子块壳体130脱离。在该状态下,外端子连接弹性部140在弹性片140a面对连接部61的状态下定位。从而,外端子部120a连接到外导体端子6。
端子块壳体130具有筒状部(下文中将称为端子块筒状部)130a和保持部130b。端子块内端子110和端子块外端子120收纳在端子块筒状部130a的内部。内端子接触点部110b和外端子接触点部120b由保持部130b保持。端子块筒状部130a的内径被设定成稍大于外端子部120a的外径。利用该构造,已经从筒部的轴向上的一侧(对应于末端侧)插入的端子块外端子120的外端子部120a能够配合到端子块筒状部130a中。另外,端子块筒状部130a的内径被设定成大于外端子包围部82的外径。利用该构造,当端子块100连接到后文将描述的电线1时,端子块筒状部130a能够配合在形成于端子壳体8中的配合部83上。
锁定部(下文中将称为内端子锁定部)130c设置在端子块筒状部130a中,该锁定部以锁定外端子部120a相同的方式锁定从筒的轴向的一侧(对应于末端侧)插入的端子块内端子110的内端子部110a。在该情况下,内端子锁定部130c与端子块筒状部130a一体地形成,从而朝着端子块筒状部130a的筒内部如悬臂状地延伸。以该方式,内端子锁定部130c具有所谓的弹性结构。当内端子锁定部130c与内端子开口部110c的缘部接合时,端子块内端子110相对于端子块壳体130定位和固定,并且能够防止端子块内端子110从端子块壳体130脱离。
另外,锁定部(下文中将称为外端子锁定部)130d设置在端子块筒状部130a中,该锁定部用于锁定从筒的轴向的一侧(对应于末端侧)插入的端子块外端子120的内端子部120a。在该情况下,外端子锁定部130d与端子块筒状部130a一体化地成型,从而朝着端子块筒状部130a的筒内部如悬臂状地延伸。以该方式,外端子锁定部130d具有所谓的弹性结构。当外端子锁定部130d与弹性锁定部140b接合时,端子块外端子120相对于端子块壳体130定位和固定,并且能够防止端子块外端子120从端子块壳体130脱离。
以该方式,端子块内端子110和端子块外端子120利用端子块筒状部130a组装在一起。在该状态下,端子块内端子110和端子块外端子120彼此之间有间隔地同轴地安置在端子块壳体130中,并且由端子块筒状部130a收纳。即,已经收纳在端子块壳体130中的端子块内端子110和端子块外端子120彼此以固定间隔安置。顺便地,保持部130b是从端子块筒状部130a的外周表面向外突出的框架。保持部130b通过以网格图案布置的肋130e加强。在端子块内端子110和端子块外端子120已经与端子块筒状部130a一体地组装的状态下,使得内端子接触点部110b和外端子接触点部120b抵靠肋130e并且由保持部130b保持。
其中已经组装了端子块内端子110和端子块外端子120从而与端子块壳体130一体化的端子块100连接到电线1。具体地,端子块内端子110的内端子部110a连接到内导体端子5,同时端子块外端子120的外端子部120a连接到外导体端子6。此时,电线1与端子块100互相配合,使得端子壳体8的内端子包围部81的末端部(末端侧端部(图2(a)中的左端部))能够进入与端子块壳体130的外端子锁定部130d抵靠的状态。从而,内导体端子5和内端子部110a定位在连接的状态下,并且外导体端子6和外端子部120a定位在连接状态下。已经连接到内导体端子5的端子块内端子110的内端子接触点部110b连接到连接配对装置的电线、汇流条等,同时已经连接到外导体端子6的端子块外端子120的外端子接触点部120b连接到连接配对装置的电线、汇流条等。以该方式,电线1能够通过端子块100电导通到连接配对装置。顺便地,已经连接到端子块100的电线1利用诸如螺旋件这样的固定部件13经由屏蔽壳11固定到连接配对装置的固定部件12(见图5)。
前述根据第一实施例连接结构具有如下结构:内保持器7夹置在内绝缘体21和外导体端子6之间,使得外导体端子连接区域A21和导体绝缘爬电区域A22在电线1的径向上互相重叠。另外,形成这样的构造:在上述情况下,内保持器7相对于外导体端子连接区域A21与导体绝缘爬电区域A22之间的重叠部朝着末端侧突出。从而,能够形成在确保端子绝缘爬电距离L23的同时使得外导体端子连接区域A21与导体绝缘爬电区域A22互相重叠的构造。结果,能够降低包括了内导体端子5、外导体端子6和端子壳体8等的电线1的端子连接部的长度尺寸,同时确保导体绝缘爬电距离L22和端子绝缘爬电距离L23二者。因此,例如,即使在电线1的水浸入防止区域(橡胶塞9的固定部)与外导体端子连接区域A21和导体绝缘爬电区域A22在电线1的延伸方向上并排布置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电线1的端子连接部的长度尺寸增加。
此处,在前述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连接结构中(见图1(a)至图2(b)),能够形成这样的构造:充当绝缘部的内保持器7夹置在内绝缘体21与外导体端子6之间,使得外导体端子连接区域A21与导体绝缘爬电区域A22在电线1的径向上互相重叠。然而,根据本发明的端子连接结构不限于这样的构造。例如,当使用根据图6(a)至图7(b)所示的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连接结构时,能够获得类似的功能或效果。下面将描述第二实施例(见图6(a)至图7(b))。顺便地,第二实施例中除了绝缘部以外的基本构造与前述第一实施例(见图1(a)至图2(b))中的相同。因此,将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组件类似的组件分别参考为相同的标号,并且将省略其说明。从而,下面将详细描述第二实施例的独有的构造(见图6(a)至7(b))。
在图6(a)至7(b)中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连接结构。
在第二实施例中,如图6(a)至7(b)所示,绝缘部84(下文中将称为壳体绝缘部)设置(定位)在与末端部32与外导体端子6之间的连接部(外导体端子连接部A71)对应的位置中。末端部32是外导体3露出的部分。在该情况下,壳体绝缘部84形成为从内端子包围部81的端部(基端侧端部)延伸以覆盖内绝缘体(第一绝缘被覆)21。内端子包围部81充当端子壳体8的第一端子包围部。即,在第二实施例中,壳体绝缘部84与内端子包围部81一体地形成。在该情况下,壳体绝缘部84可以与内端子包围部81一起与端子壳体8一体地成型。顺便地,端子壳体8可以具有这样的构造:至少形成壳体绝缘部84的一部分由非导电部件制成。
壳体绝缘部84的内径被设定成大于电线1的内绝缘体21的外径。壳体绝缘部84的外径被设定成稍小于外导体端子6的连接部61的内径。在内导体端子5和外导体端子6已经收纳在端子壳体8中的状态下,壳体绝缘部84被定位成以预定的间隔全部地覆盖内绝缘体21的外周(具体地,在相对于末端部22的基端侧上的内导体2的外周部)。另外,在这样的状态下,壳体绝缘部84与外导体端子6的连接部61紧密接触。
另外,外绝缘体31已从其剥除的外导体3的末端部32被放置在外导体端子6的连接部61的外周上。当放置在末端部32上的外导体压接环33被嵌压时,连接部61压接到末端部32。以该方式,外导体端子6与外导体3互相连接。
在该状态下,内绝缘体21、壳体绝缘部84、连接部61、末端部32和外导体压接环33从电线1的内侧朝着其外侧彼此重叠(见图7(b))。即,重叠部对应于外导体端子6与外导体3之间的连接部(外导体端子连接区域)A71。壳体绝缘部84设置在对应于外导体端子连接部A71的位置中。即,在第二实施例中,形成这样的构造:用于确保内导体2与外导体3之间的导体绝缘爬电距离L72的区域(下文中将称为导体绝缘爬电区域A72)与外导体端子连接区域A71在电线1的径向上互相重叠,如图7(b)所示。具体地,导体绝缘爬电区域A72大于(长于)外导体端子连接区域A71,并且外导体端子连接区域A71与导体绝缘爬电区域A72重叠,从而定位成更靠近基端侧。
顺便地,壳体绝缘部84的长度(筒的轴向的尺寸)可以被设定成足够长以确保内导体2与外导体3之间的导体绝缘爬电距离L72(见图7(b))。另外,壳体绝缘部84的长度设定成不仅足够长以确保导体绝缘爬电距离L72,而且还足够长以确保内导体端子5与外导体端子6之间的端子绝缘爬电距离L73。换一种方式理解,形成这样的构造:相对于外导体端子连接区域A71与导体绝缘爬电区域A72之间的重叠部,壳体绝缘部84朝着末端侧(图7(b)中的右侧)突出。从而,形成了在确保端子绝缘爬电距离L73的同时使得外导体端子连接区域A71与导体绝缘爬电区域A72互相重叠的构造。
此处,为了将内导体端子5和外导体端子6容纳在端子壳体8中,在内导体端子5已经连接到内导体2并且外导体端子6已经连接到外导体3的状态下将端子壳体8从末端侧朝着内导体端子5和外导体端子6移动。从而,包括壳体绝缘部84的内端子包围部81夹置在内导体端子5与外导体端子6之间(在内导体端子5的外周侧上),同时外端子包围部82定位在外导体端子6的外周侧上。此时,内端子包围部81(包括壳体绝缘部84)与外导体端子6的内周进行接触,同时外端子包围部82与外导体端子6的外周进行接触。即,外导体端子6置放在内端子包围部81(包括壳体绝缘部84)与外端子包围部82之间。
在该情况下,当为了将内导体端子5收纳在端子壳体8中而使端子壳体8已经从末端侧朝着基端侧移动时,内导体端子锁定部81a抵靠内导体端子5的前部52以沿着该前部52移动,同时弹性地弯曲和变形以向外扩宽(在直径扩大的方向上)。当内导体端子锁定部81a移动至到达前部52的末端时,内导体端子锁定部81a弹性地弯曲和变形以回到其初始形状以向内缩窄(在直径减小的方向上),从而与前部52的末端部52b接合。结果,内导体端子锁定部81a由末端部52b锁定,并且内端子包围部81(属类上,端子壳体8)相对于内导体端子5定位。另外,当为了将外导体端子6收纳在端子壳体8中而使端子壳体8从末端侧朝着基端侧移动时,内侧锁定部82a由内侧开口部62a锁定,使得外端子包围部82(属类上,端子壳体8)相对于外导体端子6定位。
顺便地,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方式,设置防水部件(橡胶塞)9以防止水浸入已经收纳在端子壳体8中的内导体端子5和外导体端子6,设置保持部件(后保持器)10以防止内导体端子5和外导体端子6从端子壳体8脱离,并且设置屏蔽部件(屏蔽壳)11以屏蔽电线1的端子连接部。
另外,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方式,内导体端子5和外导体端子6连接到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连接配对装置中的端子部件(端子块)100,使得电线1能够通过该端子块100而电导通到连接配对装置。图9是示出其中端子块100已经连接到电线1的构造的透视图。顺便地,图7(a)对应于沿着图9中的箭头A9的线截取的部分的纵截面图。
如图7(a)和图8所示,端子块100设置有第一端子(下文中将称为端子块内端子)110、第二端子(下文中将称为端子块外端子)120以及壳体部件(下文中见称为端子块壳体)130。端子块内端子110连接到内导体端子5。端子块外端子120连接到外导体端子6。端子块壳体130收纳端子块内端子11和端子块外端子12。端子块内端子110和端子块外端子120与端子块壳体130一体地组装在其中的端子块100连接到电线1。具体地,端子块内端子100的内端子部110a连接到内导体端子5,同时端子块外端子120的外端子部120a连接到外导体端子6。已经连接到内导体端子5的端子块内端子110的内端子接触点部110b连接到连接配对装置的电线、汇流条等,同时已经连接到外导体端子6的端子块外端子120的外端子接触点部120b连接到连接配对装置的电线、汇流条等。从而,电线1能够通过端子块100而电导通到连接配对装置。顺便地,已经连接到端子块100的电线1利用诸如螺旋件这样的固定部件13经由屏蔽壳11而固定到连接配对装置的固定部件12。
以该方式,根据第一实施例(见图1(a)至图2(b))或第二实施例(见图6(a)至图7(b))的连接结构,能够降低电线1的端子连接部在纵向方向上的尺寸。
此处,将根据本发明的用于电线的端子连接结构的实施例的前述特征简要总结为以下构造[1]至[3]。
[1]一种用于电线1的端子连接结构,其中多个端子分别连接到电线1中的内导体2和外导体3,电线1包括:内导体2,其由第一绝缘被覆(内绝缘体)21覆盖;和外导体3,其设置成与内导体2同轴以包围第一绝缘被覆(内绝缘体)21的外周,并且由第二绝缘被覆(外绝缘体)31覆盖,端子连接结构包括:
第一端子(内导体端子)5,其连接到已经将第一绝缘被覆(内绝缘体)21剥除而露出内导体2的部分;
第二端子(外导体端子)6,其具有包围第一端子(内导体端子)5的外周的筒状,并且连接到将第二绝缘被覆(外绝缘体)31剥除以露出外导体3的部分;以及
绝缘部(内保持器或壳体绝缘部)7、84,其具有筒状,并且布置在第一绝缘被覆(内绝缘体)21与第二端子(外导体端子)6之间,
其中,所述绝缘部(内保持器或壳体绝缘部)7、84设置在与外导体3的露出部分与第二端子(外导体端子)6之间的连接部对应的位置处。
[2]根据构造[1]的用于电线1的端子连接结构,其中,所述绝缘部(内保持器或壳体绝缘部)7、84与第二端子(外导体端子)6分开地形成或与第二端子一体地形成。
[3]根据构造[1]的用于电线1的端子连接结构,还包括:壳体部件(端子壳体)8,其具有第一端子包围部(内端子包围部)81,其包围第一端子(内导体端子)5的外周;以及第二端子包围部(外端子包围部)81,其包围第二端子(外导体端子)6的外周,其中,所述第一端子(内导体端子)5和第二端子(外导体端子)6彼此间隔地同轴地收纳在壳体部件8(端子壳体)中;并且其中,绝缘部(壳体绝缘部)84形成为从第一端子包围部(内端子包围部)81的端部延伸从而覆盖第一绝缘被覆(内绝缘体)21。
本发明是基于2013年2月4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专利申请No.2013-019917),该专利申请的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工业适用性
根据本发明的用于电线的端子连接结构,能够降低电线(同轴电线)的端子连接部在长度方向上的尺寸。

Claims (3)

1.一种用于电线的端子连接结构,其中,端子分别连接到所述电线中的内导体和外导体,所述电线包括:所述内导体,该内导体由第一绝缘被覆覆盖;和所述外导体,该外导体设置成与所述内导体同轴以包围所述第一绝缘被覆的外周,并且由第二绝缘被覆覆盖,所述端子连接结构包括:
第一端子,该第一端子连接到已经将所述第一绝缘被覆剥除以露出所述内导体的部分;
第二端子,该第二端子具有包围所述第一端子的外周的筒状,并且连接到已经将所述第二绝缘被覆剥除以露出所述外导体的部分;以及
绝缘部,该绝缘部具有筒状,并且布置在所述第一绝缘被覆与所述第二端子之间;
其中,所述绝缘部设置在与所述外导体露出的部分和所述第二端子之间的连接部对应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电线的端子连接结构,其中,所述绝缘部与所述第二端子分开地形成或与所述第二端子一体地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电线的端子连接结构,还包括:
壳体部件,该壳体部件具有:第一端子包围部,该第一端子包围部包围所述第一端子的外周;以及第二端子包围部,该第二端子包围部包围所述第二端子的外周,
其中,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彼此间隔地同轴地收纳在所述壳体部件中;并且
其中,所述绝缘部形成为从所述第一端子包围部的端部延伸,从而覆盖所述第一绝缘被覆。
CN201480007453.5A 2013-02-04 2014-02-03 用于电线的端子连接结构 Pending CN10500937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19917A JP6002592B2 (ja) 2013-02-04 2013-02-04 電線の端子接続構造
JP2013-019917 2013-02-04
PCT/JP2014/052458 WO2014119786A1 (ja) 2013-02-04 2014-02-03 電線の端子接続構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09379A true CN105009379A (zh) 2015-10-28

Family

ID=512624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07453.5A Pending CN105009379A (zh) 2013-02-04 2014-02-03 用于电线的端子连接结构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431727B2 (zh)
JP (1) JP6002592B2 (zh)
CN (1) CN105009379A (zh)
DE (1) DE112014000662T5 (zh)
WO (1) WO201411978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027040B2 (en) * 2013-05-13 2018-07-17 Perfectvision Manufacturing, Inc Body clamp connector
US10923863B2 (en) 2018-12-04 2021-02-16 J.S.T. Corporation High voltage connector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thereof
US10923860B2 (en) 2019-02-25 2021-02-16 J.S.T. Corporation Method for shielding and grounding a connector assembly from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EMI) using conductive seal and conductive housing
US10804655B2 (en) 2019-02-28 2020-10-13 J.S.T. Corporation Method for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EMI) protection for a connector assembly using a conductive seal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39605A (en) * 1997-07-22 2000-03-21 Harness Systems Technologies Research, Ltd. Shield connector with enhanced insulation of a shield shell
JP2008159312A (ja) * 2006-12-21 2008-07-10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同軸ケーブルと同軸コネクタとの接続構造
JP2011040275A (ja) * 2009-08-11 2011-02-24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 Systems Co Ltd 真空遮断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124677U (zh) * 1988-02-19 1989-08-24
JP2599993Y2 (ja) * 1992-04-06 1999-09-27 エスエムケイ株式会社 ケーブルコネクタ
JP2937225B2 (ja) * 1994-03-22 1999-08-23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US5667480A (en) * 1995-10-20 1997-09-16 Ethicon Endo-Surgery, Inc. Method and devices for endoscopic vessel harvesting
JP3626033B2 (ja) * 1999-03-19 2005-03-02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JP2000286016A (ja) 1999-04-01 2000-10-13 Harness Syst Tech Res Ltd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JP4158877B2 (ja) 2001-07-04 2008-10-01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JP4136925B2 (ja) * 2003-12-19 2008-08-20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同軸電気コネクタ
JP4978784B2 (ja) 2007-07-03 2012-07-18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4932694B2 (ja) * 2007-12-26 2012-05-1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音声再生装置、音声再生方法、音声再生システム、制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読み取り可能な記録媒体
US7641480B1 (en) * 2008-06-18 2010-01-05 Volcano Corporation Axial multi-wire barrel connector for interconnecting a controller console to catheter including a distally mounted ultrasound transducer assembly
US8100715B2 (en) * 2010-04-02 2012-01-24 William E. Whitlock RCA-compatible connectors for balanced and unbalanced interfaces
JP6047446B2 (ja) * 2013-02-15 2016-12-21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電線の端子接続構造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39605A (en) * 1997-07-22 2000-03-21 Harness Systems Technologies Research, Ltd. Shield connector with enhanced insulation of a shield shell
JP2008159312A (ja) * 2006-12-21 2008-07-10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同軸ケーブルと同軸コネクタとの接続構造
JP2011040275A (ja) * 2009-08-11 2011-02-24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 Systems Co Ltd 真空遮断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50340777A1 (en) 2015-11-26
DE112014000662T5 (de) 2015-11-19
US9431727B2 (en) 2016-08-30
JP6002592B2 (ja) 2016-10-05
JP2014154209A (ja) 2014-08-25
WO2014119786A1 (ja) 2014-08-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612398B1 (en) Shield connector
JP6517615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2013236429A (ja) 電線の外部導体端子の接続構造
JP3097816B2 (ja) シールド線のシースずれ防止構造
CN104995803A (zh) 电线的端子连接结构
CN105009379A (zh) 用于电线的端子连接结构
KR20180099899A (ko) 차폐된 케이블 단자 조립체
EP2845267A1 (en) Connection structure of outer conductor terminal to electric wire
US9252509B2 (en) Terminal connection structure for electric cable
CA2446276C (en) Waterproof connector which can be improved in assembling workability
JP2017037731A (ja)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220181812A1 (en) Female terminal, connector module, communication cable with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US20230039294A1 (en) Connector connection structure
WO2019216227A1 (ja) シールド電線の端末構造
US11417979B2 (en) Shielde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US20220200171A1 (en) Communication cable with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US20220263264A1 (en) Communication cable with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US11316287B2 (en) Connection device and electric wire connection structure
JP2020061342A (ja) 端部構造および端部形成方法
US20230163539A1 (en) Shielded terminal
JP7031723B1 (ja) 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及び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