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80032B - 电力转换装置以及电力转换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力转换装置以及电力转换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980032B CN104980032B CN201510160759.0A CN201510160759A CN104980032B CN 104980032 B CN104980032 B CN 104980032B CN 201510160759 A CN201510160759 A CN 201510160759A CN 104980032 B CN104980032 B CN 10498003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rimary side
- voltage
- primary
- input
- pow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4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8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6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837 de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071 parasi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66 trans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WHXSMMKQMYFTQS-UHFFFAOYSA-N Lithium Chemical compound [Li] WHXSMMKQMYFTQ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411 alumin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7 bidirection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56 catabol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731 degra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19 depend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44 lith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521 macromolecul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573 porcelai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09 thin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2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2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2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 H02M3/32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33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33569—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having several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s
- H02M3/33576—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having several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s having at least one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 at the secondary side of an isolation transformer
- H02M3/33584—Bidirectional converter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2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2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2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 H02M3/32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33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3353—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having at least two simultaneously operating switches on the input side, e.g. "double forward" or "double (switched) flyback" converter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2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2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2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 H02M3/32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33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33561—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having more than one ouput with independent control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064—Magnetic structures combining different functions, e.g. storage, filtering or transform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力转换装置及电力转换方法,电力转换装置(101)具备初级侧电路(20)所具备的初级侧端口、和通过变压器与上述初级侧电路(20)磁耦合的次级侧电路所具备的次级侧端口(60b、60d),并对上述初级侧电路的开关与上述次级侧电路的开关之间的相位差进行变更,来对在上述初级侧电路与上述次级侧电路之间传输的传输电力进行调整,并通过与上述次级侧端口连接的DCDC转换器对上述次级侧端口的电压进行变更,该电力转换方法具有下述步骤:监视上述初级侧端口的电压与上述次级侧端口的电压的电压比;和在上述电压比从基准值偏离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使上述DCDC转换器工作。
Description
本申请基于2014年4月10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2014-081405号主张优先权,并在此引用其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转换装置以及电力转换方法。
背景技术
已知有一种根据相位差φ来对在包含初级侧端口的初级侧转换电路、与包含次级侧端口并通过变压器与初级侧转换电路磁耦合的次级侧转换电路之间传输的传输电力进行调整的电力转换装置(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1-193713)。
在上述的电力转换装置中,以初级侧端口的电压与次级侧端口的电压的电压比恒定(基准值)为前提。
然而,若次级侧端口例如与混合动力车的高压蓄电池等连接,则次级侧端口的电压大幅变动(±50V以上)。由于电压比从基准值偏离,所以存在传输电力降低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对传输电力的降低进行抑制的技术。
根据一个方式,提供一种电力转换装置的电力转换方法,该电力转换装置具备:初级侧电路所具备的初级侧端口、和构成于通过变压器与上述初级侧电路磁耦合的次级侧电路的次级侧端口,并对上述初级侧电路的开关与上述次级侧电路的开关之间的相位差进行变更,来对在上述初级侧电路与上述次级侧电路之间传输的传输电力进行调整,通过与上述次级侧端口连接的DCDC转换器对上述次级侧端口的电压进行变更,该电力转换方法的特征在于,具有:监视上述初级侧端口的电压与上述次级侧端口的电压的电压比的步骤;判定上述电压比是否从基准值偏离规定值以上的步骤;以及在上述电压比从基准值偏离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使上述DCDC转换器工作的步骤。
根据一个方式,能够抑制传输电力的降低。
附图说明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意义进行说明,其中,相同的符号表示相同的元件,并且,其中:
图1是表示作为电力转换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电源装置的构成例的框图。
图2是表示控制部的构成例的框图。
图3是表示初级侧电路以及次级侧电路的开关例的时序图。
图4是表示控制部的构成例的框图。
图5A是表示传输电力P与电压比M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5B是表示传输电力P与电压比M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6A是表示传输电力P与电压比M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6B是表示传输电力P与电压比M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7是表示电力转换方法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电源装置101的结构>
图1是表示作为电力转换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电源装置101的构成例的框图。电源装置101是例如具备电源电路10、控制部50、传感器部70、以及升降压DCDC转换器80的电源系统。电源装置101例如是被搭载于汽车等车辆,且向车载的各负荷配电的系统。作为这样的车辆的具体例,可列举混合动力车、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电动汽车等。
电源装置101例如具有连接初级侧高电压级负荷(例如,电动转向装置(EPS)等)61a的第1输入输出端口60a、和连接初级侧低电压级负荷(例如,电子控制装置(ECU)、电子控制制动系统(ECB)等)61c以及初级侧低电压级电源(例如,辅机电池等)62c的第2输入输出端口60c作为初级侧端口。初级侧低电压级电源62c向以与初级侧低电压级电源62c相同的电压级(例如,12V级)动作的初级侧低电压级负荷61c供给电力。另外,初级侧低电压级电源62c向以与初级侧低电压级电源62c不同的电压级(例如,比12V级高的48V级)动作的初级侧高电压级负荷61a供给被构成于电源电路10的初级侧转换电路20升压后的电力。作为初级侧低电压级电源62c的具体例,可列举铅蓄电池等二次电池。
电源装置101例如具有连接升降压DCDC转换器80、次级侧高电压级负荷61b以及次级侧高电压级电源(例如,主机电池等)62b的第3输入输出端口60b、和连接次级侧低电压级负荷61d的第4输入输出端口60d作为次级侧端口。次级侧高电压级电源62b向以与次级侧高电压级电源62b相同的电压级(例如,比12V级以及48V级高的288V级)动作的次级侧高电压级负荷61b供给电力。另外,次级侧高电压级电源62b向以与次级侧高电压级电源62b不同的电压级(例如,比288V级低的72V级)动作的次级侧低电压级负荷61d供给被构成于电源电路10的次级侧转换电路30降压后的电力。作为次级侧高电压级电源62b的具体例,可列举锂离子电池等二次电池。
电源电路10是具有上述4个输入输出端口,且具有从这4个输入输出端口中选择任意2个输入输出端口来在这2个输入输出端口之间进行电力转换的功能的电力转换电路。此外,具备电源电路10的电源装置101也可以是具有至少3个以上的多个输入输出端口,且在至少3个以上的多个输入输出端口中的某2个输入输出端口间都能够转换电力的装置。例如,电源电路10也可以是没有第4输入输出端口60d的具有3个输入输出端口的电路。
端口电力Pa、Pc、Pb、Pd分别为第1输入输出端口60a、第2输入输出端口60c、第3输入输出端口60b、第4输入输出端口60d中的输入输出电力(输入电力或者输出电力)。端口电压Va、Vc、Vb、Vd分别是第1输入输出端口60a、第2输入输出端口60c、第3输入输出端口60b、第4输入输出端口60d中的输入输出电压(输入电压或者输出电压)。端口电流Ia、Ic、Ib、Id分别是第1输入输出端口60a、第2输入输出端口60c、第3输入输出端口60b、第4输入输出端口60d中的输入输出电流(输入电流或者输出电流)。
电源电路10具备设置于第1输入输出端口60a的电容器C1、设置于第2输入输出端口60c的电容器C3、设置于第3输入输出端口60b的电容器C2、以及设置于第4输入输出端口60d的电容器C4。作为电容器C1、C2、C3、C4的具体例,可列举薄膜电容器、铝电解电容器、陶瓷电容器、固体高分子电容器等。
电容器C1被插入在第1输入输出端口60a的高电位侧的端子613与第1输入输出端口60a以及第2输入输出端口60c的低电位侧的端子614之间。电容器C3被插入在第2输入输出端口60c的高电位侧的端子616与第1输入输出端口60a以及第2输入输出端口60c的低电位侧的端子614之间。电容器C2被插入在第3输入输出端口60b的高电位侧的端子618与第3输入输出端口60b以及第4输入输出端口60d的低电位侧的端子620之间。电容器C4被插入在第4输入输出端口60d的高电位侧的端子622与第3输入输出端口60b以及第4输入输出端口60d的低电位侧的端子620之间。
电容器C1、C2、C3、C4可以设置在电源电路10的内部,也可以设置在电源电路10的外部。
电源电路10是包含初级侧转换电路20和次级侧转换电路30而构成的电力转换电路。其中,初级侧转换电路20和次级侧转换电路30经由初级侧磁耦合电抗器204以及次级侧磁耦合电抗器304连接,并且,通过变压器400(中央抽头式变压器)磁耦合。由第1输入输出端口60a以及第2输入输出端口60c构成的初级侧端口、和由第3输入输出端口60b以及第4输入输出端口60d构成的次级侧端口经由变压器400连接。
初级侧转换电路20是包含初级侧全桥电路200、第1输入输出端口60a、和第2输入输出端口60c而构成的初级侧电路。初级侧全桥电路200是包含变压器400的初级侧线圈202、初级侧磁耦合电抗器204、初级侧第1上臂U1、初级侧第1下臂/U1、初级侧第2上臂V1、以及初级侧第2下臂/V1而构成的初级侧电力转换部。这里,初级侧第1上臂U1、初级侧第1下臂/U1、初级侧第2上臂V1、以及初级侧第2下臂/V1分别是例如包含N沟道型的MOSFET、和作为该MOSFET的寄生元件的体二极管而构成的开关元件。也可以与该MOSFET以并联方式追加连接二极管。
初级侧全桥电路200具有与第1输入输出端口60a的高电位侧的端子613连接的初级侧正极母线298、和与第1输入输出端口60a以及第2输入输出端口60c的低电位侧的端子614连接的初级侧负极母线299。
在初级侧正极母线298与初级侧负极母线299之间,安装有将初级侧第1上臂U1和初级侧第1下臂/U1串联连接而成的初级侧第1臂电路207。初级侧第1臂电路207是能够通过初级侧第1上臂U1以及初级侧第1下臂/U1的接通断开的开关动作进行电力转换动作的初级侧第1电力转换电路部(初级侧U相电力转换电路部)。并且,在初级侧正极母线298与初级侧负极母线299之间,与初级侧第1臂电路207并联安装有将初级侧第2上臂V1和初级侧第2下臂/V1串联连接而成的初级侧第2臂电路211。初级侧第2臂电路211是能够通过初级侧第2上臂V1以及初级侧第2下臂/V1的接通断开的开关动作进行电力转换动作的初级侧第2电力转换电路部(初级侧V相电力转换电路部)。
在将初级侧第1臂电路207的中点207m与初级侧第2臂电路211的中点211m连接的桥接部分,设置有初级侧线圈202和初级侧磁耦合电抗器204。若对桥接部分更详细地说明连接关系,则初级侧第1臂电路207的中点207m与初级侧磁耦合电抗器204的初级侧第1电抗器204a的一端连接。而且,初级侧第1电抗器204a的另一端与初级侧线圈202的一端连接。并且,初级侧线圈202的另一端与初级侧磁耦合电抗器204的初级侧第2电抗器204b的一端连接。然后,初级侧第2电抗器204b的另一端与初级侧第2臂电路211的中点211m连接。其中,初级侧磁耦合电抗器204包含初级侧第1电抗器204a、和以耦合系数k1与初级侧第1电抗器204a磁耦合的初级侧第2电抗器204b而构成。
中点207m是初级侧第1上臂U1与初级侧第1下臂/U1之间的初级侧第1中间节点,中点211m是初级侧第2上臂V1与初级侧第2下臂/V1之间的初级侧第2中间节点。
第1输入输出端口60a是设置在初级侧正极母线298与初级侧负极母线299之间的端口。第1输入输出端口60a包含端子613和端子614而构成。第2输入输出端口60c是设置在初级侧负极母线299与初级侧线圈202的中央抽头202m之间的端口。第2输入输出端口60c包含端子614和端子616而构成。
第1输入输出端口60a的端口电压Va以及第2输入输出端口60c的端口电压Vc取决于初级侧低电压级电源62c的电压而变动。
中央抽头202m与第2输入输出端口60c的高电位侧的端子616连接。中央抽头202m是被构成为初级侧线圈202的初级侧第1绕组202a与初级侧第2绕组202b的中间连接点。
次级侧转换电路30是包含次级侧全桥电路300、第3输入输出端口60b、以及第4输入输出端口60d而构成的次级侧电路。次级侧全桥电路300是包含变压器400的次级侧线圈302、次级侧磁耦合电抗器304、次级侧第1上臂U2、次级侧第1下臂/U2、次级侧第2上臂V2、以及次级侧第2下臂/V2而构成的次级侧电力转换部。这里,次级侧第1上臂U2、次级侧第1下臂/U2、次级侧第2上臂V2、以及次级侧第2下臂/V2分别是例如包含N沟道型的MOSFET、和作为该MOSFET的寄生元件的体二极管而构成的开关元件。也可以与该MOSFET以并联方式追加连接二极管。
次级侧全桥电路300具有与第3输入输出端口60b的高电位侧的端子618连接的次级侧正极母线398、和与第3输入输出端口60b以及第4输入输出端口60d的低电位侧的端子620连接的次级侧负极母线399。
在次级侧正极母线398与次级侧负极母线399之间,安装有将次级侧第1上臂U2和次级侧第1下臂/U2串联连接而成的次级侧第1臂电路307。次级侧第1臂电路307是能够通过次级侧第1上臂U2以及次级侧第1下臂/U2的接通断开的开关动作进行电力转换动作的次级侧第1电力转换电路部(次级侧U相电力转换电路部)。并且,在次级侧正极母线398与次级侧负极母线399之间,与次级侧第1臂电路307并联安装有将次级侧第2上臂V2和次级侧第2下臂/V2串联连接而成的次级侧第2臂电路311。次级侧第2臂电路311是能够通过次级侧第2上臂V2以及次级侧第2下臂/V2的接通断开的开关动作进行电力转换动作的次级侧第2电力转换电路部(次级侧V相电力转换电路部)。
在将次级侧第1臂电路307的中点307m与次级侧第2臂电路311的中点311m连接的桥接部分,设置有次级侧线圈302和次级侧磁耦合电抗器304。若对桥接部分更详细说明连接关系,则次级侧第1臂电路307的中点307m连接次级侧磁耦合电抗器304的次级侧第1电抗器304a的一端。而且,次级侧第1电抗器304a的另一端连接次级侧线圈302的一端。并且,次级侧线圈302的另一端与次级侧磁耦合电抗器304的次级侧第2电抗器304b的一端连接。然后,次级侧第2电抗器304b的另一端与次级侧第2臂电路311的中点311m连接。其中,次级侧磁耦合电抗器304包含次级侧第1电抗器304a、和以耦合系数k2与次级侧第1电抗器304a磁耦合的次级侧第2电抗器304b而构成。
中点307m是次级侧第1上臂U2与次级侧第1下臂/U2之间的次级侧第1中间节点,中点311m是次级侧第2上臂V2与次级侧第2下臂/V2之间的次级侧第2中间节点。
第3输入输出端口60b是设置在次级侧正极母线398与次级侧负极母线399之间的端口。第3输入输出端口60b包含端子618与端子620而构成。第4输入输出端口60d是被设置在次级侧负极母线399与次级侧线圈302的中央抽头302m之间的端口。第4输入输出端口60d包含端子620和端子622而构成。
第3输入输出端口60b的端口电压Vb以及第4输入输出端口60d的端口电压Vd取决于次级侧低电压级电源62b的电压而变动。
中央抽头302m与第4输入输出端口60d的高电位侧的端子622连接。中央抽头302m是被构成为次级侧线圈302的次级侧第1绕组302a与次级侧第2绕组302b的中间连接点。
在图1中,电源装置101具备传感器部70。传感器部70是以规定的检测周期检测第1至第4输入输出端口60a、60c、60b、60d的至少一个端口中的输入输出值Y,将与该检测出的输入输出值Y对应的检测值Yd输出至控制部50的检测单元。检测值Yd可以是检测输入输出电压而得到的检测电压,也可以是检测输入输出电流而得到的检测电流,还可以是检测输入输出电力而得到的检测电力。传感器部70可以设于电源电路10的内部,也可以设于外部。
传感器部70例如具有对在第1至第4输入输出端口60a、60c、60b、60d的至少一个端口产生的输入输出电压进行检测的电压检测部。传感器部70例如具有:初级侧电压检测部,其将输入输出电压Va和输入输出电压Vc的至少一方检测电压作为初级侧电压检测值输出;以及次级侧电压检测部,其将输入输出电压Vb和输入输出电压Vd的至少一方检测电压作为次级侧电压检测值输出。
传感器部70的电压检测部具有例如监控至少一个端口的输入输出电压值的电压传感器、以及将与被该电压传感器监控的输入输出电压值对应的检测电压输出至控制部50的电压检测电路。
传感器部70例如具有对流入第1至第4输入输出端口60a、60c、60b、60d的至少一个端口的输入输出电流进行检测的电流检测部。传感器部70例如具有:初级侧电流检测部,其将输入输出电流Ia和输入输出电流Ic的至少一方检测电流作为初级侧电流检测值输出;以及次级侧电流检测部,其将输入输出电流Ib和输入输出电流Id的至少一方检测电流作为次级侧电流检测值输出。
传感器部70的电流检测部例如具有监控至少一个端口的输入输出电流值的电流传感器、以及将与被该电流传感器监控的输入输出电流值对应的检测电流输出至控制部50的电流检测电路。
在图1中,电源装置101具备升降压DCDC转换器80。
升降压DCDC转换器80在第1输入输出端口60a中的输入输出电压(端口电压Va)与第3输入输出端口60b中的输入输出电压(端口电压Vb)的电压比M从基准值偏离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进行工作。另外,升降压DCDC转换器80在电压比M未从基准值偏离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不工作。即,升降压DCDC转换器80基于电压比M来工作或者不工作。
其中,基准值是指端口电压Va与端口电压Vb均衡(端口电压Va:端口电压Vb=1:N(其中,N是变压器400的匝数比))、在初级侧转换电路20与次级侧转换电路30之间传输所希望的电力的情况下的电压比(=N)。另外,规定值是指不使在初级侧转换电路20与次级侧转换电路30之间传输的电力降低而允许电压比M从基准值(=N)偏离的极限的值。
例如,若电压比M满足基准值±规定值((基准值-规定值)<电压比M<(基准值+规定值)),则由于端口电压Vb保持规定范围内的值,所以传输电力不降低。例如,若电压比M偏离规定值以上(电压比M≤(基准值-规定值)、或者(基准值+规定值)≤电压比M),则由于端口电压Vb不保持规定范围内的值,所以传输电力降低。
电源装置101具备控制部50。控制部50例如是具备内置CPU的微机的电子电路。控制部50可以设于电源电路10的内部也可以设于外部。
控制部50能够通过使规定的控制参数X的值变化,来对由电源电路10进行的电力转换动作进行反馈控制,调整电源电路10的第1至第4各输入输出端口60a、60c、60b、60d中的输入输出值Y。作为主要的控制参数X,可列举相位差φ以及占空比D(导通时间δ)这2种控制变量。
相位差φ是在初级侧全桥电路200与次级侧全桥电路300之间相同相的电力转换电路部间的开关定时的偏差(时滞)。占空比D(导通时间δ)是构成于初级侧全桥电路200以及次级侧全桥电路300的各电力转换电路部中的开关波形的占空比(导通时间)。
这2个控制参数X能够被相互独立地控制。控制部50通过使用了相位差φ以及占空比D(导通时间δ)的初级侧全桥电路200以及次级侧全桥电路300的占空比控制以及/或者相位控制,来使电源电路10的各输入输出端口中的输入输出值Y变化。
控制部50反馈控制电源电路10的电力转换动作,以使相位差φ或者占空比D变化为第1至第4输入输出端口60a、60c、60b、60d的至少一个端口中的输入输出值Y的检测值Yd收敛于对该端口设定的目标值Yo的值。目标值Yo例如是基于对与各输入输出端口连接的每个负载(例如,初级侧低电压级负载61c等)规定的驱动条件,由控制部50或者控制部50以外的规定的装置设定的指令值。目标值Yo在从端口输出电力时作为输出目标值发挥作用,在将电力输入至端口时作为输入目标值发挥作用,可以是目标电压值,也可以是目标电流值,还可以是目标电力值。
另外,控制部50反馈控制电源电路10的电力转换动作,以使相位差φ变化为在初级侧转换电路20与次级侧转换电路30之间经由变压器400传输的传输电力P收敛于所设定的目标传输电力的值。传输电力也被称为电力传输量。目标传输电力例如是基于任意一个端口中的检测值Yd与目标值Yo的偏差,由控制部50或者控制部50以外的规定的装置设定的指令值。
控制部50检测端口电压Va、端口电压Vb,监视电压比M(端口电压Va与端口电压Vb之比),使升降压DCDC转换器80工作或者不工作,控制在初级侧转换电路20与次级侧转换电路30之间传输的传输电力。
例如,在电压比M从基准值偏离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控制部50使升降压DCDC转换器80工作。而且,控制部50对端口电压Vb进行变更,保持为规定范围内的值。
由此,电源装置101能够将电压比M保持为大致恒定(允许范围内的值:(基准值-规定值)<电压比M<(基准值+规定值)),抑制在初级侧转换电路20与次级侧转换电路30之间传输的电力的降低。其中,该允许范围能够按每个电源装置101任意设定。
图2是控制部50的框图。控制部50是具有进行初级侧转换电路20的初级侧第1上臂U1等各开关元件与次级侧转换电路30的次级侧第1上臂U2等各开关元件的开关控制的功能的控制部。控制部50包含电力转换模式决定处理部502、相位差φ决定处理部504、导通时间δ决定处理部506、初级侧开关处理部508、以及次级侧开关处理部510等而构成。控制部50例如是具备了内置CPU的微机的电子电路。
电力转换模式决定处理部502例如基于规定的外部信号(例如,表示任意一个端口中的检测值Yd与目标值Yo的偏差的信号),从以下所述的电源电路10的电力转换模式A~L中选择并决定动作模式。电力转换模式具有对从第1输入输出端口60a输入的电力进行转换并输出至第2输入输出端口60c的模式A、对从第1输入输出端口60a输入的电力进行转换并输出至第3输入输出端口60b的模式B、以及对从第1输入输出端口60a输入的电力进行转换并输出至第4输入输出端口60d的模式C。
而且,具有对从第2输入输出端口60c输入的电力进行转换并输出至第1输入输出端口60a的模式D、对从第2输入输出端口60c输入的电力进行转换并输出至第3输入输出端口60b的模式E、以及对从第2输入输出端口60c输入的电力进行转换并输出至第4输入输出端口60d的模式F。
并且,具有对从第3输入输出端口60b输入的电力进行转换并输出至第1输入输出端口60a的模式G、对从第3输入输出端口60b输入的电力进行转换并输出至第2输入输出端口60c的模式H、以及对从第3输入输出端口60b输入的电力进行转换并输出至第4输入输出端口60d的模式I。
还有对从第4输入输出端口60d输入的电力进行转换并输出至第1输入输出端口60a的模式J、对从第4输入输出端口60d输入的电力进行转换并输出至第2输入输出端口60c的模式K、以及对从第4输入输出端口60d输入的电力进行转换并输出至第3输入输出端口60b的模式L。
相位差φ决定处理部504为了使电源电路10作为DC-DC转换器电路发挥作用,具有设定初级侧转换电路20与次级侧转换电路30之间的开关元件的开关周期运动的相位差φ的功能。
导通时间δ决定处理部506为了使初级侧转换电路20和次级侧转换电路30分别作为升降压电路发挥作用,具有设定初级侧转换电路20与次级侧转换电路30的开关元件的导通时间δ的功能。
初级侧开关处理部508具有基于电力转换模式决定处理部502、相位差φ决定处理部504、以及导通时间δ决定处理部506的输出,来开关控制初级侧第1上臂U1、初级侧第1下臂/U1、初级侧第2上臂V1、以及初级侧第2下臂/V1的各开关元件的功能。
次级侧开关处理部510具有基于电力转换模式决定处理部502、相位差φ决定处理部504、以及导通时间δ决定处理部506的输出,来开关控制次级侧第1上臂U2、次级侧第1下臂/U2、次级侧第2上臂V2、以及次级侧第2下臂/V2的各开关元件的功能。
控制部50并不局限于图2所示的处理,能够进行为了控制在初级侧转换电路20与次级侧转换电路30之间传输的传输电力所需的各种处理。
<电源装置101的动作>
使用图1以及图2,对上述电源装置101的动作进行说明。例如,在被输入了请求使电源电路10的电力转换模式作为模式F进行动作的外部信号的情况下,控制部50的电力转换模式决定处理部502将电源电路10的电力转换模式决定为模式F。此时,输入至第2输入输出端口60c的电压通过初级侧转换电路20的升压功能被升压,该升压后的电压的电力通过电源电路10的作为DC-DC转换器电路的功能被传输至第3输入输出端口60b侧,并且,通过次级侧转换电路30的降压功能被降压并从第4输入输出端口60d输出。
这里,对初级侧转换电路20的升降压功能进行详细说明。若着眼于第2输入输出端口60c与第1输入输出端口60a,则第2输入输出端口60c的端子616经由初级侧第1绕组202a和与初级侧第1绕组202a串联连接的初级侧第1电抗器204a与初级侧第1臂电路207的中点207m连接。而且,由于初级侧第1臂电路207的两端与第1输入输出端口60a连接,所以在第2输入输出端口60c的端子616与第1输入输出端口60a之间安装有升降压电路。
并且,第2输入输出端口60c的端子616经由初级侧第2绕组202b和与初级侧第2绕组202b串联连接的初级侧第2电抗器204b与初级侧第2臂电路211的中点211m连接。而且,由于初级侧第2臂电路211的两端与第1输入输出端口60a连接,所以在第2输入输出端口60c的端子616与第1输入输出端口60a之间并联安装有升降压电路。其中,由于次级侧转换电路30是具有与初级侧转换电路20几乎相同的结构的电路,所以在第4输入输出端口60d的端子622与第3输入输出端口60b之间并联连接有2个升降压电路。因此,次级侧转换电路30与初级侧转换电路20同样地具有升降压功能。
接下来,对电源电路10的作为DC-DC转换器电路的功能进行详细说明。若着眼于第1输入输出端口60a和第3输入输出端口60b,则第1输入输出端口60a与初级侧全桥电路200连接,第3输入输出端口60b与次级侧全桥电路300连接。而且,通过设置于初级侧全桥电路200的桥接部分的初级侧线圈202与设置于次级侧全桥电路300的桥接部分的次级侧线圈302以耦合系数kT磁耦合,使得变压器400作为匝数1:N的中央抽头式变压器发挥作用。因此,通过调整初级侧全桥电路200与次级侧全桥电路300中的开关元件的开关周期运动的相位差φ,能够对输入至第1输入输出端口60a的电力进行转换并传输至第3输入输出端口60b,或者对输入至第3输入输出端口60b的电力进行转换并传输至第1输入输出端口60a。
图3是表示通过控制部50的控制使构成于电源电路10的各臂接通断开的开关波形的时序图的图。在图3中,U1是初级侧第1上臂U1的接通断开波形,V1是初级侧第2上臂V1的接通断开波形,U2是次级侧第1上臂U2的接通断开波形,V2是次级侧第2上臂V2的接通断开波形。初级侧第1下臂/U1、初级侧第2下臂/V1、次级侧第1下臂/U2、次级侧第2下臂/V2的接通断开波形分别是将初级侧第1上臂U1、初级侧第2上臂V1、次级侧第1上臂U2、次级侧第2上臂V2的接通断开波形反转后的波形(省略图示)。此外,也可以在上下臂的两个接通断开波形间设置死区时间,以便通过上下臂双方接通而不流动贯通电流。另外,在图3中,高电平表示接通状态,低电平表示断开状态。
这里,通过变更U1、V1、U2以及V2的各导通时间δ,能够变更初级侧转换电路20与次级侧转换电路30的升降压比。例如,通过使U1、V1、U2以及V2的各导通时间δ相互相等,能够使初级侧转换电路20的升降压比与次级侧转换电路30的升降压比相等。
为了初级侧转换电路20与次级侧转换电路30的升降压比相互相等,导通时间δ决定处理部506使U1、V1、U2以及V2的各导通时间δ相互相等(各导通时间δ=初级侧导通时间δ11=次级侧导通时间δ12=时间值β)。
初级侧转换电路20的升降压比由占据构成于初级侧全桥电路200的开关元件(臂)的开关周期T的导通时间δ的比例即占空比D来决定。同样,次级侧转换电路30的升降压比由占据构成于次级侧全桥电路300的开关元件(臂)的开关周期T的导通时间δ的比例即占空比D来决定。初级侧转换电路20的升降压比是第1输入输出端口60a与第2输入输出端口60c之间的变压比,次级侧转换电路30的升降压比是第3输入输出端口60b与第4输入输出端口60d之间的变压比。
因此,例如表示为初级侧转换电路20的升降压比=第2输入输出端口60c的电压/第1输入输出端口60a的电压=δ11/T=β/T、次级侧转换电路30的升降压比=第4输入输出端口60d的电压/第3输入输出端口60b的电压=δ12/T=β/T。即,初级侧转换电路20与次级侧转换电路30的升降压比是相互相同的值(=β/T)。
其中,图3的导通时间δ表示初级侧第1上臂U1以及初级侧第2上臂V1的导通时间δ11,并且表示次级侧第1上臂U2以及次级侧第2上臂V2的导通时间δ12。另外,构成于初级侧全桥电路200的臂的开关周期T与构成于次级侧全桥电路300的臂的开关周期T是相等时间。
另外,U1与V1的相位差以180度(π)动作,U2与V2的相位差也以180度(π)动作。并且,通过变更U1与U2的相位差φ,能够调整初级侧转换电路20与次级侧转换电路30之间的传输电力P,如果相位差φ>0,则能够从初级侧转换电路20向次级侧转换电路30传输,如果相位差φ<0,则能够从次级侧转换电路30向初级侧转换电路20传输。
相位差φ是初级侧全桥电路200与次级侧全桥电路300之间相同的相的电力转换电路部之间的开关定时的偏差(时滞)。例如,相位差φ是初级侧第1臂电路207与次级侧第1臂电路307之间的开关定时的偏差,是初级侧第2臂电路211与次级侧第2臂电路311之间的开关定时的偏差。这些偏差被控制为彼此相等。即,U1与U2的相位差φ以及V1与V2的相位差φ被控制为相同的值。
因此,例如在被输入了请求使电源电路10的电力转换模式为模式F来进行动作的外部信号的情况下,电力转换模式决定处理部502决定为选择模式F。而且,导通时间δ决定处理部506设定导通时间δ,该导通时间δ规定在使初级侧转换电路20作为对输入至第2输入输出端口60c的电压进行升压并将其输出至第1输入输出端口60a的升压电路发挥作用的情况下的升压比。其中,在次级侧转换电路30中,作为以由导通时间δ决定处理部506设定的导通时间δ所规定的降压比对输入至第3输入输出端口60b的电压进行降压并将降压后的电压输出至第4输入输出端口60d的降压电路发挥作用。并且,相位差φ决定处理部504设定用于以所期望的电力传输量P将输入至第1输入输出端口60a的电力向第3输入输出端口60b传输的相位差φ。
初级侧开关处理部508为了使初级侧转换电路20作为升压电路、并且使初级侧转换电路20作为DC-DC转换器电路的一部分发挥作用,而对初级侧第1上臂U1、初级侧第1下臂/U1、初级侧第2上臂V1、以及初级侧第2下臂/V1的各开关元件进行开关控制。
次级侧开关处理部510为了使次级侧转换电路30作为降压电路、并且使次级侧转换电路30作为DC-DC转换器电路的一部分发挥作用,而对次级侧第1上臂U2、次级侧第1下臂/U2、次级侧第2上臂V2、以及次级侧第2下臂/V2的各开关元件进行开关控制。
如上述那样,能够使初级侧转换电路20以及次级侧转换电路30作为升压电路或者降压电路发挥作用,并且,也能够使电源电路10作为双方向DC-DC转换器电路发挥作用。因此,能够进行电力转换模式A~L的全部模式的电力转换,换言之,能够在从4个输入输出端口中选择出的2个输入输出端口间进行电力转换。
由控制部50根据相位差φ、等效电感L等来调整的传输电力P(也称为电力传输量P)是在初级侧转换电路20与次级侧转换电路30中从一方的转换电路经由变压器400发送至另一方的转换电路的电力,由P=(N×Va×Vb)/(π×ω×L)×F(D,φ)···式1来表示。
其中,N是变压器400的匝数比,Va是第1输入输出端口60a的输入输出电压(初级侧转换电路20的初级侧正极总线298与初级侧负极总线299之间的电压),Vb是第3输入输出端口60b的输入输出电压(次级侧转换电路30的次级侧正极总线398与次级侧负极总线399之间的电压)。π是圆周率,ω(=2π×f=2π/T)是初级侧转换电路20以及次级侧转换电路30的开关的角频率。f是初级侧转换电路20以及次级侧转换电路30的开关频率,T是初级侧转换电路20以及次级侧转换电路30的开关周期,L是与磁耦合电抗器204、304和变压器400的电力传输相关的等效电感。F(D,φ)是以占空比D和相位差φ为变量的函数,不取决于占空比D,是随着相位差φ增加而单调增加的变量。占空比D以及相位差φ是被设计成在被规定的上下限值夹持的范围内变化的控制参数。
等效电感L能够在连接了初级侧磁耦合电抗器204以及/或者次级侧磁耦合电抗器304的变压器400的简易等效电路上定义。等效电感L是在简易等效电路中将初级侧磁耦合电抗器204的漏电感以及/或者次级侧磁耦合电抗器的漏电感与变压器400的漏电感合成后的合成电感。
例如,从次级侧转换电路30侧测定的等效电感L(次级侧换算值LEQ2)能够表示为LEQ2=2L1(1-k1)N2+2L2(1-k2)+LT2(1-kT 2)···式2。
L1是初级侧磁耦合电抗器204的自感,k1是初级侧磁耦合电抗器204的耦合系数,N是变压器400的匝数比,L2是次级侧磁耦合电抗器304的自感,k2是次级侧磁耦合电抗器304的耦合系数,LT2是变压器400的次级侧的励磁电感,kT是变压器400的耦合系数。其中,在不使用第2输入输出端口60c或者第4输入输出端口60d的情况下,在公式2中,也可能存在没有由第1项或者第2项表示的漏电感的情况。
另外,控制部50通过变更相位差φ以使初级侧端口和次级侧端口中的至少一个规定的端口中的端口电压Vp收敛于目标端口电压Vo,来调整传输电力P。因此,即使与该规定的端口连接的负载的消耗电流增加,控制部50也能够通过使相位差φ变化来调整传输电力P,从而防止端口电压Vp相对于目标端口电压Vo下降。
例如,控制部50通过变更相位差φ以使初级侧端口和次级侧端口中的作为传输电力P的传输目的地的一方端口中的端口电压Vp收敛于目标端口电压Vo,来调整传输电力P。因此,即使与传输电力P的传输目的地的端口连接的负载的消耗电流增加,控制部50也能够通过使相位差φ上升变化来将传输电力P向增加方向调整,从而防止端口电压Vp相对于目标端口电压Vo下降。
图4是表示计算PID计算值的控制部50的构成例的框图。控制部50具有PID控制部51等。PID计算值例如是相位差φ的指令值φo、占空比D的指令值Do。
PID控制部51具有相位差指令值生成部,该相位差指令值生成部按每个开关周期T生成用于通过PID控制使初级侧端口和次级侧端口中的至少一个端口的端口电压收敛于目标电压的相位差φ的指令值φo。例如,PID控制部51的相位差指令值生成部按每个开关周期T生成指令值φo,该指令值φo用于通过基于端口电压Va的目标电压与由传感器部70获取到的端口电压Va的检测电压的偏差进行PID控制,来使该偏差收敛于零。
控制部50通过按照由PID控制部51生成的指令值φo,进行初级侧转换电路20以及次级侧转换电路30的开关控制,来调整由公式1规定的传输电力P,以使端口电压收敛于目标电压。
另外,PID控制部51具有占空比指令值生成部,该占空比指令值生成部按每个开关周期T生成用于通过PID控制来使初级侧端口和次级侧端口中的至少一个端口的端口电压收敛于目标电压的占空比D的指令值Do。例如,PID控制部51的占空比指令值生成部按每个开关周期T生成指令值Do,该指令值Do用于通过基于端口电压Vc的目标电压与由传感器部70获取到的端口电压Vc的检测电压之间的偏差进行PID控制,来使该偏差收敛于零。
此外,PID控制部51也可以具有取代占空比D的指令值Do而生成导通时间δ的指令值δo的导通时间指令值生成部。
PID控制部51基于积分增益I1、微分增益D1、比例增益P1来调整相位差φ的指令值φo,基于积分增益I2、微分增益D2、比例增益P2来调整占空比D的指令值Do。
其中,在端口电压Va、端口电压Vc、占空比D之间,成立端口电压Va×占空比D=端口电压Vc这一关系。因此,在想要对一定的端口电压Va(例如,10V)进行降压来增加端口电压Vc的情况(例如,从1V至5V)下,只要使占空比D增加即可(例如,从10%至50%)。相反,在想要对一定的端口电压Vc(例如,5V)进行升压来增加端口电压Va的情况(例如,从10V至50V)下,只要使占空比D减少即可(例如,从50%至10%)。即,PID控制部51通过切换控制对象(第1输入输出端口60a或者第2输入输出端口60c),来使占空比D的控制方向(使占空比D增减的方向)在进行升压动作的情况和进行降压动作的情况下相反。
<传输电力与电压比M的关系>
这里,使用图5A、图5B以及图6A、图6B,来对传输电力P和电压比M的关系进行说明。
图5A以及图6A表示了电压比M正常的情况,图5B以及图6B表示了电压比M偏离的情况。横轴是时间T,纵轴是电流I。面积相当于传输电力P。
在电压比M正常的情况下,曲线图的上边为水平(参照图5A、图6A),在电压比M偏离的情况下,曲线图的上边为倾斜(参照图5B、图6B)。
根据图5A、图5B可知,电流I的峰值I1相等,电压比M正常的情况下的传输电力P比电压比M偏离的情况下的传输电力P大(图5A的曲线图的面积>图5B的曲线图的面积)。即,可以由于电压比M偏离,导致传输电力P降低。
另一方面,根据图6A、图6B可知,传输电力P相等(面积相等),电压比M正常的情况下的电流I的峰值I1比电压比M偏离的情况下的电流I的峰值I2小(图6A的峰值I1<图6B的峰值I2)。即,可知由于电压比M偏离,导致即使传输电力P相等,电流I的峰值也上升。
由图5A、图5B以及图6A、图6B可知,电压比M正常的情况(电压比M未从基准值偏离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与电压比M偏离的情况(电压比M从基准值偏离规定值以上的情况)相比较,容易产生传输电力的降低、或者峰值电流值的上升。
若传输电力降低,则为了补偿降低了的传输电力P,必须进行过度的元件设计而导致电源装置101的成本增加。另外,若峰值电流值上升,则由于流入变压器400、初级侧磁耦合电抗器204、次级侧磁耦合电抗器304、各臂等的电流增加,所以需要元件的规格增加以及大型化,导致电源装置101的成本增加。因此,为了在电源装置101中进行高精度的电力传输,将端口电压Vb保持为规定范围内的值以使电压比M不从基准值偏离规定值以上的方式是重要的。
根据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源装置101,通过控制部50在恰当的定时(根据需要)使与第3输入输出端口60b连接的升降压DCDC转换器80工作。由此,由于即使次级侧高电压系统电源侧的电压大幅变动,也能够将电压比大致保持恒定,所以能够抑制传输电力的降低、峰值电流值的上升,并实现电源装置101的低成本化。
另外,与第3输入输出端口60b连接的升降压DCDC转换器80所使用的部件(例如,线圈部件等)和初级侧转换电路20以及次级侧转换电路30所使用的部件(例如,滤波器L等)各自的部件通用。由此,能够抑制追加新部件的麻烦、成本。并且,通过向高电压级电源侧(第3输入输出端口60b侧)插入升降压DCDC转换器,能够相对降低电流。由此,由于能够将升降压DCDC转换器本身的元件规格抑制得较小,所以可将成本增加限制在最小限度。
<电源装置101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电力转换方法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图7的电力转换方法由控制部50来执行。
在步骤S310中,控制部50监视电压比M(端口电压Va与端口电压Vb之比)。
例如,对端口电压Va:端口电压Vb=50V:300V=1:6(电压比M的基准值=6)、规定值是±2(偏离率为±33%)的情况进行考虑。
若端口电压Vb从300V变化为240V,则由于端口电压Va:端口电压Vb=50V:240V=1:4.8,所以电压比M为4.8。由于电压比M从基准值(=6)变化了1.2(=6-4.8),所以未偏离规定值(=±2)以上(偏离率为(1.2/6)×100=20%)。因此,控制部50无需使升降压DCDC转换器80工作。
若端口电压Vb从300V变化为420V,则由于端口电压Va:端口电压Vb=50V:420V=1:8.4,所以电压比M=8.4。由于电压比M从基准值(=6)变化了-2.4(=6-8.4),所以偏离规定值(=±2)以上(偏离率为(2.4/6)×100=40%)。因此,控制部50需要使升降压DCDC转换器80工作。
这样,为了判定是否需要使升降压DCDC转换器80工作,控制部50基于端口电压Va的检测电压以及端口电压Vb的检测电压,来监视电压比M。
在步骤S320中,控制部50判定电压比M是否从基准值偏离规定值以上(端口电压Vb是否超过规定范围地变动)。在电压比M从基准值偏离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是),控制部50进行步骤S330的处理。在电压比M未从基准值偏离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否),控制部50进行步骤S340的处理。
根据步骤S320中的判定,控制部50能够判定是否需要使升降压DCDC转换器80工作。
在步骤S330中,控制部50使升降压DCDC转换器工作,然后再次返回到步骤S320。控制部50反复进行步骤S320以及步骤S330直至电压比M未从基准值偏离规定值以上为止。
在步骤S340中,控制部50不使升降压DCDC转换器工作,并再次返回到步骤S310。
如上述那样,控制部50通过步骤S310中的控制来监视电压比M,通过步骤S320中的控制来判定电压比M是否从基准值偏离规定值以上。而且,在电压比M从基准值偏离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通过步骤S330中的控制,使升降压DCDC转换器工作,在电压比M未从基准值偏离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通过步骤S340中的控制,不使升降压DCDC转换器工作。即,控制部50在次级侧端口的电压大幅变动的情况下,使升降压DCDC转换器工作,将初级侧端口的电压与次级侧端口的电压的电压比大致保持恒定。由此,能够抑制电源装置101中的传输电力的降低。
以上,通过实施例对电力转换装置以及电力转换方法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与其他实施例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的组合、置换等各种变形以及改进能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开关元件的一个例子,列举了进行接通断开动作的作为半导体元件的MOSFET。然而,开关元件例如也可以是IGBT、MOSFET等由绝缘栅极实现的电压控制型电动元件,还可以是双极晶体管。
另外,电源也可以与第1输入输出端口60a、第4输入输出端口60d连接。
另外,也可以将次级侧定义为初级侧,将初级侧定义为次级侧。
另外,本发明能够应用于下述电力转换装置:具有至少3个以上的多个输入输出端口,且能够在至少3个以上的多个输入输出端口中任意2个输入输出端口之间转换电力。例如,本发明对于具有没有图1所例示的4个输入输出端口中的任意一个输入输出端口的构成的电源装置也能够应用。
Claims (10)
1.一种电力转换方法,是电力转换装置(101)的电力转换方法,该电力转换装置(101)具备初级侧电路(20)所具备的初级侧端口(60a、60c)、和构成于通过变压器(400)与所述初级侧电路(20)磁耦合的次级侧电路(30)的次级侧端口(60b、60d),并通过对所述初级侧电路(20)的开关与所述次级侧电路(30)的开关之间的相位差进行变更,来对在所述初级侧电路(20)与所述次级侧电路(30)之间传输的传输电力进行调整,并通过与所述次级侧端口(60b、60d)连接的DCDC转换器(80)对所述次级侧端口(60b、60d)的电压进行变更,该电力转换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
监视所述初级侧端口(60a、60c)的电压与所述次级侧端口(60b、60d)的电压的电压比的步骤;
判定所述电压比是否从基准值偏离规定值以上的步骤;以及
在所述电压比从基准值偏离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使所述DCDC转换器(80)工作的步骤,
所述基准值是所述初级侧端口电压与所述次级侧端口电压均衡、在所述初级侧电路(20)与所述次级侧电路(30)之间传输所希望的电力的情况下的值,
所述规定值是不使在所述初级侧电路(20)与所述次级侧电路(30)之间传输的电力降低而允许所述电压比从所述基准值偏离的极限的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转换方法,其中,
将所述次级侧端口(60b、60d)的电压保持为规定范围内的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电力转换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压比取决于所述次级侧端口(60b、60d)的电压。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电力转换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压比取决于所述次级侧端口(60b、60d)的电压。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力转换方法,其中,
所述DCDC转换器所包含的元件、和所述初级侧电路(20)以及所述次级侧电路(30)所包含的元件各自的部件通用。
6.一种电力转换装置(101),其特征在于,包括:
初级侧电路(20),其具备初级侧端口(60a、60c);
次级侧电路(30),其具备次级侧端口(60b、60d),并通过变压器(400)与所述初级侧电路(20)磁耦合;
控制部(50),其通过对所述初级侧电路(20)的开关与所述次级侧电路(30)的开关之间的相位差进行变更,来控制在所述初级侧电路(20)与所述次级侧电路(30)之间传输的传输电力;以及
DCDC转换器,其与所述次级侧端口(60b、60d)连接,对所述次级侧端口(60b、60d)的电压进行变更,其中,
所述控制部(50)监视所述初级侧端口(60a、60c)的电压与所述次级侧端口(60b、60d)的电压的电压比;
所述控制部(50)判定所述电压比是否从基准值偏离规定值以上;
所述控制部(50)在所述电压比从基准值偏离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使所述DCDC转换器工作,
所述基准值是所述初级侧端口电压与所述次级侧端口电压均衡、在所述初级侧电路(20)与所述次级侧电路(30)之间传输所希望的电力的情况下的值,
所述规定值是不使在所述初级侧电路(20)与所述次级侧电路(30)之间传输的电力降低而允许所述电压比从所述基准值偏离的极限的值。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101),其中,
所述控制部(50)将所述次级侧端口(60b、60d)的电压保持为规定范围内的值。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101),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压比取决于所述次级侧端口(60b、60d)的电压。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101),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压比取决于所述次级侧端口(60b、60d)的电压。
10.根据权利要求6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101),其中,
所述DCDC转换器(80)所包含的元件、和所述初级侧电路(20)以及所述次级侧电路(30)所包含的元件各自的部件通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081405 | 2014-04-10 | ||
JP2014081405A JP6160547B2 (ja) | 2014-04-10 | 2014-04-10 | 電力変換装置及び電力変換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980032A CN104980032A (zh) | 2015-10-14 |
CN104980032B true CN104980032B (zh) | 2018-04-10 |
Family
ID=542659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160759.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980032B (zh) | 2014-04-10 | 2015-04-07 | 电力转换装置以及电力转换方法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627986B2 (zh) |
JP (1) | JP6160547B2 (zh) |
CN (1) | CN10498003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807658B2 (ja) * | 2013-05-21 | 2015-11-10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電力変換装置及び電力変換方法 |
JP5935789B2 (ja) * | 2013-12-24 | 2016-06-15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電力変換装置及び電力変換方法 |
JP5929943B2 (ja) * | 2014-02-21 | 2016-06-08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電力変換装置及び電力変換方法 |
JP6135663B2 (ja) * | 2014-12-26 | 2017-05-31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電力変換装置及び電力変換方法 |
JP6595269B2 (ja) * | 2015-09-07 | 2019-10-23 |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電動駆動装置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EP3599711A1 (de) * | 2018-07-23 | 2020-01-29 |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 Gleichspannungswandler und dessen betreiben |
JP7079934B2 (ja) * | 2018-11-15 | 2022-06-03 | 株式会社Soken | 電力変換装置 |
US12081127B2 (en) * | 2019-08-21 | 2024-09-03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Power conversion device |
JP7132901B2 (ja) * | 2019-10-01 | 2022-09-07 | 株式会社Soken | 電力変換装置 |
US11575326B2 (en) * | 2020-11-27 | 2023-02-07 | Lear Corporation | Wide high voltage-input range DC-DC converter |
CN113258782B (zh) * | 2021-06-02 | 2022-07-15 | 中南大学 | 基于耦合电感的可变电感电路及方法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592064A (zh) * | 2003-09-05 | 2005-03-09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电源单元及具有该单元的电源系统 |
CN1633017A (zh) * | 2004-12-20 | 2005-06-29 | 深圳市山井电源有限公司 | 智能电源供应器 |
CN1870411A (zh) * | 2005-05-11 | 2006-11-29 | Ls产电株式会社 | 用于控制变换器的设备和方法 |
CN1988349A (zh) * | 2005-12-21 | 2007-06-27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双向dc-dc转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
CN102224665A (zh) * | 2009-02-02 | 2011-10-19 | 三垦电气株式会社 | 开关电源装置 |
CN102638184A (zh) * | 2012-04-27 | 2012-08-15 | 矽力杰半导体技术(杭州)有限公司 | 一种高效率的交流-直流电压转换电路 |
CN103337959A (zh) * | 2013-06-17 | 2013-10-02 | 东软飞利浦医疗设备系统有限责任公司 | 低噪连续可调直流电源及其调制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187662A (ja) * | 1997-12-24 | 1999-07-09 | Isuzu Motors Ltd | Dc−dcコンバータ |
GB0031551D0 (en) * | 2000-12-22 | 2001-02-07 | 3D Instr Ltd | Switched mode circuit topologies |
JP4454444B2 (ja) * | 2004-09-08 | 2010-04-21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双方向dc−dcコンバータ |
JP2008289326A (ja) * | 2007-05-21 | 2008-11-27 | Toyota Motor Corp | 電力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車両 |
US7733072B2 (en) * | 2007-08-27 | 2010-06-08 |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 Step-down/step-up DC/DC converter apparatus and method with inductor current threshold value adjusting |
JP5211678B2 (ja) * | 2007-12-26 | 2013-06-12 | 富士通セミコンダクター株式会社 | Dc−dcコンバータ、dc−dcコンバータの制御方法および電子機器 |
JP5115347B2 (ja) * | 2008-06-12 | 2013-01-09 | 富士通セミコンダクター株式会社 | Dc−dcコンバータの制御回路、dc−dcコンバータ、およびdc−dcコンバータの制御方法 |
JP2010088152A (ja) * | 2008-09-29 | 2010-04-15 | Toyota Motor Corp | スイッチング電源装置 |
JP5456495B2 (ja) * | 2010-01-19 | 2014-03-26 | スパンション エルエルシー | 昇降圧型のスイッチング電源の制御回路、昇降圧型のスイッチング電源、及び昇降圧型のスイッチング電源の制御方法 |
JP5815939B2 (ja) * | 2010-02-17 | 2015-11-17 | 株式会社豊田中央研究所 | 電力変換回路及び電力変換回路システム |
JP5653258B2 (ja) * | 2011-03-08 | 2015-01-14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電力変換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車載電源装置 |
TWI502865B (zh) * | 2013-07-05 | 2015-10-01 | Richtek Technology Corp | Soft start switching power converter means |
-
2014
- 2014-04-10 JP JP2014081405A patent/JP6160547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5
- 2015-04-07 US US14/680,317 patent/US9627986B2/en active Active
- 2015-04-07 CN CN201510160759.0A patent/CN104980032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592064A (zh) * | 2003-09-05 | 2005-03-09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电源单元及具有该单元的电源系统 |
CN1633017A (zh) * | 2004-12-20 | 2005-06-29 | 深圳市山井电源有限公司 | 智能电源供应器 |
CN1870411A (zh) * | 2005-05-11 | 2006-11-29 | Ls产电株式会社 | 用于控制变换器的设备和方法 |
CN1988349A (zh) * | 2005-12-21 | 2007-06-27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双向dc-dc转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
CN102224665A (zh) * | 2009-02-02 | 2011-10-19 | 三垦电气株式会社 | 开关电源装置 |
CN102638184A (zh) * | 2012-04-27 | 2012-08-15 | 矽力杰半导体技术(杭州)有限公司 | 一种高效率的交流-直流电压转换电路 |
CN103337959A (zh) * | 2013-06-17 | 2013-10-02 | 东软飞利浦医疗设备系统有限责任公司 | 低噪连续可调直流电源及其调制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5204640A (ja) | 2015-11-16 |
US9627986B2 (en) | 2017-04-18 |
CN104980032A (zh) | 2015-10-14 |
JP6160547B2 (ja) | 2017-07-12 |
US20150295503A1 (en) | 2015-10-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980032B (zh) | 电力转换装置以及电力转换方法 | |
CN104980034B (zh) | 电力转换装置以及电力转换方法 | |
CN104917388B (zh) | 电力转换装置及其起动方法 | |
CN104917389B (zh) | 电力变换装置以及电力变换方法 | |
CN104660053B (zh) | 电力转换装置以及电力修正方法 | |
JP5929943B2 (ja) | 電力変換装置及び電力変換方法 | |
JP5971269B2 (ja) | 電力変換装置及び電力変換方法 | |
CN103812348B (zh) | 电力转换系统 | |
CN104184327B (zh) | 电力转换装置和电力转换方法 | |
JP5812040B2 (ja) | 電力変換装置 | |
JP2015204639A (ja) | 電力変換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 |
JP6102898B2 (ja) | 電力変換装置 | |
CN104980035A (zh) | 电力转换装置以及电力转换方法 | |
US9744856B2 (en) | Power conversion apparatus | |
CN104734492B (zh) | 电力转换装置以及电力转换方法 | |
CN104184336A (zh) | 电力转换装置及电力转换方法 | |
CN104184328A (zh) | 电力转换装置及电力校正方法 | |
CN104184326A (zh) | 电力转换设备和电力转换方法 | |
US9515564B2 (en) | Power conversion apparatus and power conversion method based on a control constant and a feedback value based on current flow | |
JP5915626B2 (ja) | 電力変換装置及び電力変換方法 | |
JP2015057031A (ja) | 電力変換装置及び電力変換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410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