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50552A - 取景器及具备该取景器的拍摄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取景器及具备该取景器的拍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950552A
CN104950552A CN201410336142.5A CN201410336142A CN104950552A CN 104950552 A CN104950552 A CN 104950552A CN 201410336142 A CN201410336142 A CN 201410336142A CN 104950552 A CN104950552 A CN 10495055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opter
optical axis
frame
zoom
axis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33614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950552B (zh
Inventor
日野雅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9505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505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9505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5055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3/00Viewfinders; Focusing aids for cameras; Means for focusing for cameras; Autofocus systems for cameras
    • G03B13/02Viewfinders
    • G03B13/10Viewfinders adjusting viewfinders field
    • G03B13/12Viewfinders adjusting viewfinders field to compensate for change of camera lens or size of pictur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3/00Telescopes, e.g. binoculars; Periscopes; Instruments for viewing the inside of hollow bodies; Viewfinders; Optical aiming or sighting devices
    • G02B23/14Viewfinders
    • G02B23/145Zoom viewfind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stronomy & Astrophys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Viewfinder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取景器及具备该取景器的拍摄装置。取景器(3)具备:取景光学系统(S2),其通过改变第一透镜组(L1)及第二透镜组(L2)的光轴方向位置来改变变焦倍率;变焦框(6),其形成有对第一透镜组(L1)及第二透镜组(L2)进行引导的第一凸轮槽(63)及第二凸轮槽(64),通过绕光轴(A2)旋转来使第一透镜组(L1)及第二透镜组(L2)与第一凸轮槽(63)及第二凸轮槽(64)的形状相应地沿着光轴方向移动;视度调整部(9),其对取景光学系统(S2)的视度进行调整。视度调整部(9)通过改变变焦框(6)在光轴方向上的位置来调整取景光学系统(S2)的视度,并在变焦框(6)旋转时以维持视度的方式调整变焦框(6)的光轴方向位置。

Description

取景器及具备该取景器的拍摄装置
技术领域
在此所公开的技术涉及取景器及具备该取景器的拍摄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已知有安装于相机主体的取景器。拍摄者能够借助取景器来观察由相机主体拍摄的被拍摄体。
例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取景器具有用于显示拍摄图像的显示部、和用于观察显示部所显示的图像的取景光学系统。取景光学系统具有以沿着取景光学系统的光轴方向移动的方式构成的变焦透镜。拍摄者使变焦透镜移动,由此能够将显示部的图像放大而进行观察。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8-139972号公报
发明概要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此外,取景器包括能够配合拍摄者的视力地调整视度的产品。但是,在调整了视度之后,如专利文献1的取景器那样,当为了放大/缩小图像而使变焦透镜移动时,调整后的视度出现偏差。例如,为了调整使变焦透镜移动时的视度,可以考虑使与变焦透镜不同的其他透镜移动,但取景器的结构变得复杂。反之,也可以考虑在使变焦透镜移动了之后进行视度的调整,但需要在每次变焦之后都进行视度调整,拍摄操作变得繁琐。
发明内容
在此所公开的技术的目的在于,不仅能够调整视度,而且减小变焦时的视度变化。
解决方案
在此所公开的取景器具备:取景光学系统,其包括配置在光轴上的第一透镜及第二透镜,且通过改变该第一透镜及第二透镜的光轴方向位置来改变变焦倍率;框体,其形成有对所述第一透镜及所述第二透镜进行引导的凸轮槽,且通过绕所述光轴旋转使该第一透镜及第二透镜与该凸轮槽的形状相应地沿着光轴方向移动;视度调整部,其对所述取景光学系统的视度进行调整,所述视度调整部通过改变所述框体在光轴方向上的位置来调整所述取景光学系统的视度,并且在该框体旋转时以维持视度的方式调整该框体的光轴方向位置。
在此所公开的拍摄装置具备所述取景器和供所述取景器安装的相机主体。
发明效果
根据所述取景器,不仅能够调整视度,而且能够减小变焦时的视度变化。
另外,根据所述拍摄装置,不仅能够调整视度,而且能够减小变焦时的视度变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摄像机的立体图。
图2是摄像机的简要框图。
图3是取景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取景器的纵向剖视图。
图5是省略了一部分的构件的图示的取景器的立体图。
图6中,(A)是引导部的立体图,(B)是从与(A)不同的角度观察的引导部的立体图。
图7是能观察到引导部的状态下的取景器的侧视图,(A)示出将视度向远视侧调整后的状态,(B)示出将视度向近视侧调整后的状态。
图8是从斜前方观察视度环的立体图,(A)是整体图,(B)是止转销的放大图。
图9是从斜后方观察的中间环103的立体图。
图10是以能观察到止转销的方式剖开的视度环的剖视图,(A)示出止转销未被按压的状态,(B)示出止转销被按压的状态。
图11是表示变焦框的光轴方向位置相对于变焦框的旋转角的关系的图。
符号说明
100 摄像机(拍摄装置)
1   相机主体
2   透镜镜筒
3   取景器
4   基座
41  显示部
5   主体框
6   变焦框(框体)
63  第一凸轮槽(凸轮槽)
64  第二凸轮槽(凸轮槽)
7   1组框
8   2组框
9   视度调整部
91  调整框
92  引导部
910 引导槽
10  操作部
101 固定环
102 变焦环
103 中间环
104 视度环(操作部)
105 止转销
A1  光轴
A2  光轴
L1  第一透镜组(第一透镜)
L2  第二透镜组(第二透镜)
L3  第三透镜组(第三透镜)
S1  拍摄光学系统
S2  取景光学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例示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1.整体结构>
图1是摄像机100的立体图,图2是摄像机100的简要框图。
摄像机100具备相机主体1、透镜镜筒2、取景器3。摄像机100将拍摄到的图像转换为数字数据,并将其记录于后述的记录部12中。在该例中,摄像机100能够实现高精细度的影像的拍摄,例如,能够实现HD影像的拍摄。摄像机100是拍摄装置的一例。
相机主体1具有影像传感器11、记录部12、控制摄像机100整体的控制部13。
影像传感器11通过光电转换将在拍摄面上形成的像转换为电信号。影像传感器11是例如,CCD(Charge Coupled Device)影像传感器或者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影像传感器。记录部12记录对来自影像传感器11的电信号实施信号处理而生成的影像数据。记录部12是例如硬盘、光盘或者存储卡。控制部13例如具有处理器,并进行摄像机100整体的控制。控制部13将借助例如影像传感器11而获取到的影像显示于取景器3的显示部41(详情后述)。
透镜镜筒2具有在光轴A1上排列的多个透镜。多个透镜形成拍摄光学系统S1。拍摄光学系统S1对来自被拍摄体的光进行聚光,并将其成像于影像传感器11的拍摄面。透镜镜筒2具有变焦透镜、聚焦透镜、及像闪动修正透镜等。拍摄者通过改变变焦透镜及聚焦透镜的位置来调整被拍摄体的倍率、或调整被拍摄体的调焦状态。
取景器3至少具有对借助相机主体1的影像传感器11而获取到的影像进行显示的显示部41、和用于供拍摄者观察显示于显示部41的影像的取景光学系统S2,取景器3的详情后述。拍摄者一边借助取景器3来观察影像一边进行拍摄。
<2.取景器的具体结构>
以下,对取景器3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图3是取景器3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取景器3的纵向剖视图。图5省略了一部分的构件的图示的取景器3的立体图。
取景器3具备基座4、显示部41、主体框5、变焦框6、1组框7、2组框8、视度调整部9、操作部10、取景光学系统S2。
以下,在没有特殊说明的情况下,“光轴”是指取景光学系统S2的光轴A2,“光轴方向”是指沿着取景光学系统S2的光轴A2的方向,“半径方向”是指以取景光学系统S2的光轴A2为中心的半径方向,“周向”是指绕取景光学系统S2的光轴A2的周向。另外,在没有特殊说明的情况下,“旋转”是指绕取景光学系统S2的光轴A2的旋转。
基座4设置在取景器3中的光轴方向的一端部。基座4在中央具有开口。在基座4的中央处安装有显示部41及第三透镜组L3。显示部41及第三透镜组L3配置在取景光学系统S2的光轴A2上。第三透镜组L3由1片透镜构成。第三透镜组L3具有负的折射率。第三透镜组L3是第三透镜的一例。以下,将光轴方向上的基座4侧设为“前侧”,将光轴方向上的与基座4相反的一侧设为“后侧”。
显示部41由液晶显示器形成。显示部41对由相机主体1获取到的影像及关于拍摄的各种信息进行显示。需要说明的是,显示部41并不局限于液晶显示器,也可以是有机EL(Electro-Luminescence)显示器或者CRT(Cathode Ray Tube)。
主体框5是沿着光轴方向延伸的圆筒状的构件。在主体框5的前端部安装基座4。在主体框5上形成有沿着光轴方向延伸的多个直线槽51。另外,在主体框5上形成有使后述的变焦框6的第一连结销61向外部露出的第一开口部52及使变焦框6的第二连结销62向外部露出的第二开口部53。直线槽51、第一开口部52及第二开口部53使主体框5沿着半径方向贯通。
变焦框6是沿着光轴方向延伸的圆筒状的构件。变焦框6以能够相对于主体框5旋转的状态收容在主体框5内。在变焦框6的外周面设有沿着半径方向突出的第一连结销61及第二连结销62。第一连结销61设置在变焦框6中的从主体框5的第一开口部52露出的部分。第一连结销61与操作部10的后述的变焦环102卡合。换句话说,通过对变焦环102进行旋转操作,变焦框6相对于主体框5旋转。第二连结销62设置在变焦框6中的从主体框5的第二开口部53露出的部分。第二连结销62与视度调整部9卡合,该详情后述。变焦框6是框体的一例。
另外,在变焦框6上形成有多个第一凸轮槽63和多个第二凸轮槽64。第一凸轮槽63及第二凸轮槽64沿着半径方向贯通变焦框6。第一凸轮槽63限制变焦框6旋转时的1组框7的光轴方向上的移动。另外,第二凸轮槽64限制变焦框6旋转时的2组框8的光轴方向上的移动。第一凸轮槽63及第二凸轮槽64是凸轮槽的一例。
1组框7是沿着光轴方向延伸的圆筒状的构件。1组框7保持第一透镜组L1。第一透镜组L1由多个透镜构成。第一透镜组L1具有正的折射率。第一透镜组L1是第一透镜的一例。在1组框7的外周面设有沿着半径方向突出的多个1组连结销71。
2组框8是沿着光轴方向延伸的圆筒状的构件。2组框8保持第二透镜组L2。第二透镜组L2由多个透镜构成。第二透镜组L2具有正的折射率。第二透镜组L2是第二透镜的一例。在2组框8的外周面设有沿着半径方向突出的多个2组连结销81。
1组框7及2组框8收容在变焦框6内。在该状态下,第一透镜组L1及第二透镜组L2配置在光轴A2上。2组框8更靠近基座4配置。即,在光轴A2上,从后侧依次排列有第一透镜组L1、第二透镜组L2、第三透镜组L3、显示部41。
另外,1组连结销71贯穿变焦框6的第一凸轮槽63而与主体框5的直线槽51卡合。2组连结销81贯穿变焦框6的第二凸轮槽64而与主体框5的直线槽51卡合。需要说明的是,在进行组装时,在将变焦框6收容在主体框5内、将1组框7及2组框8收容在变焦框6内的状态下,使1组连结销71从半径方向外侧贯穿主体框5的直线槽51与变焦框6的第一凸轮槽63而安装于1组框7的外周面,使2组连结销81从半径方向外侧贯穿主体框5的直线槽51与变焦框6的第二凸轮槽64而安装于2组框8的外周面。
第一透镜组L1、第二透镜组L2及第三透镜组L3形成取景光学系统S2。第一透镜组L1及第二透镜组L2作为变焦透镜而发挥功能。即,第一透镜组L1及第二透镜组L2通过改变光轴方向位置来改变借助取景光学系统S2观察的显示部41的图像的变焦倍率。第三透镜组L3是用于减小向显示部41射入的入射角的透镜。由此,能够减小显示部41的入射角依赖性。即,即便是与入射角对应的、色差和亮度变化大的显示部41,也能够借助第三透镜组L3来减小入射角,因此能够减小色差和亮度变化。
视度调整部9具有调整框91和引导部92。视度调整部9对取景光学系统S2的视度(visibility)进行调整。具体地说,视度调整部9规定变焦框6旋转时的该变焦框6的光轴方向上的移动。
调整框91是沿着光轴方向延伸的圆筒状的构件。调整框91以能够相对于主体框5旋转的状态装配于主体框5的外周面上。换句话说,主体框5插入到调整框91内。在调整框91上形成有凸轮槽93。凸轮槽93沿着相对于周向倾斜的方向延伸。另外,在调整框91上形成有使变焦框6的第一连结销61向外部露出的开口部91a。凸轮槽93及开口部91a沿着半径方向贯通调整框91。
如图5所示,在调整框91中的、光轴方向后侧的端部形成有向光轴方向凹陷的凹部91b。凹部91b与操作部10的后述的视度环104卡合。
引导部92与变焦框6卡合,并对旋转的变焦框6进行引导。图6(A)是引导部92的立体图,图6(B)是从与(A)不同的角度观察的引导部92的立体图。图7是能观察到引导部92的状态下的取景器3的侧视图,(A)是将视度向远视侧调整后的状态,(B)是将视度向近视侧调整后的状态。引导部92是大致沿着周向弯曲的板状的构件。在引导部92中的周向的一端部形成有孔94。安装于主体框5的旋转轴95穿过孔94。换句话说,引导部92以能够绕旋转轴95倾斜动作的状态安装于主体框5上。引导部92以大致覆盖第二开口部53的状态安装于主体框5上。
另一方面,在引导部92中的周向的另一端部设有卡合片96和钩97。在主体框5上安装有将卡合片96保持为能够滑动的支架54。即,卡合片96能够滑动地收容在主体框5与支架54之间的间隙。由此,能够防止引导部92绕旋转轴95倾斜动作时的、引导部92的浮起。在钩97上连结有螺旋弹簧98的一端部。螺旋弹簧98以大致沿着光轴方向延伸的状态配置,其另一端部与主体框5(具体地说,支架54)连结。螺旋弹簧98成为比自然长度伸长的状态。换句话说,螺旋弹簧98对引导部92中的设有钩97的端部向光轴方向前侧施力。
另外,在引导部92中的与主体框5对置的面(即,半径方向内侧的面)上设有突起99。突起99与调整框91的凸轮槽93卡合。换句话说,当调整框91旋转时,突起99与凸轮槽93的形状相应地移动,与之相应地,引导部92绕旋转轴95倾斜动作。
在引导部92上形成有大致沿着周向延伸的引导槽910。引导槽910在半径方向上贯通引导部92。在引导槽910处卡合有经由第二开口部53而向外侧突出的、变焦框6的第二连结销62。换句话说,引导槽910在变焦框6旋转时对第二连结销62进行引导。
如图3、4所示,操作部10具有固定环101、变焦环102、中间环103、视度环104。
固定环101从后侧装配于主体框5的外周面。即,主体框5的后侧的大致一半的部分插入到固定环101内。固定环101安装于主体框5的后端面。变焦环102、中间环103及视度环104装配于固定环101的外周面。视度环104、中间环103及变焦环102在光轴方向上从后侧依次排列地配置。变焦环102能够绕光轴A2旋转。中间环103不可旋转地安装于固定环101。视度环104能够绕光轴A2旋转。需要说明的是,在图5、7中,省略固定环101及中间环103的图示。
变焦环102是为了调整借助取景光学系统S2观察的图像的变焦倍率而供拍摄者操作的部分。当变焦环102旋转时,1组框7及2组框8沿着光轴方向移动。如图5所示,在变焦环102上设有向光轴方向前侧延伸的卡合部121。在卡合部121上形成有沿着光轴方向延伸的卡合槽122。卡合槽122与经由主体框5的第一开口部52及调整框91的开口部91a而向外部露出的第一连结销61卡合。当变焦环102旋转时,变焦框6在卡合槽122与第一连结销61之间的卡合的作用下而与变焦环102一体旋转。
视度环104是为了调整取景光学系统S2的视度而供拍摄者操作的部分。视度环104是操作部的一例。图8是从斜前方观察视度环104的立体图,(A)是整体图,(B)是止转销105的放大图。在视度环104上设有止转销105。视度环104通过按压操作止转销105而能够旋转,止转销105在不被按压操作时不能旋转。在视度环104上设有向前侧突出的突起141。如图5所示,突起141与调整框91的凹部91b卡合。换句话说,当视度环104旋转时,调整框91也在突起141与凹部91b之间的卡合的作用下而与视度环104一体旋转。
视度环104具有外环部142、内环部143、将外环部142与内环部143连结起来的连结部144。外环部142及内环部143形成为以光轴A2为中心的圆筒状。外环部142的半径比内环部143的半径大,外环部142配置在内环部143的外周上。内环部143与固定环101的外周面滑动接触。连结部144将外环部142的光轴方向后侧的端部与内环部143的光轴方向后侧的端部连结起来。
在视度环104上形成有沿着半径方向延伸的配设孔145。配设孔145贯穿外环部142。配设孔145也形成在内环部143及连结部144上。但是,外环部142中的配设孔145是完全的圆形,与此相对地,内环部143及连结部144中的配设孔145是圆弧状,呈将内环部143及连结部144局部切口的状态。换句话说,配设在配设孔145内的止转销105在内环部143及连结部144处向前侧露出。另外,配设孔145不贯穿内环部143。
止转销105具有头部151、外径比头部151小的小径部152、外径比小径部152大的中径部153、外径比中径部153大的大径部154。头部151、小径部152、中径部153及大径部154为圆柱形状,且呈同心圆状地形成。头部151、小径部152、中径部153及大径部154依次排列。换句话说,止转销105呈阶梯状地形成。
止转销105配设在配设孔145内。头部151嵌入外环部142的配设孔145,且比外环部142更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小径部152、中径部153及大径部154位于比外环部142靠半径方向内侧的位置。
在止转销105的大径部154与内环部143之间设有螺旋弹簧155。螺旋弹簧155以被压缩了的状态配设,并对止转销105向半径方向外侧施力。
图9是从斜后方观察的中间环103的立体图。图10是以能观察到止转销105的方式剖开的视度环104的剖视图,(A)示出止转销105未被按压的状态,(B)示出止转销105被按压的状态。在此,在中间环103上设有向光轴方向后侧突出的突出片131。突出片131沿着周向延伸。另外,如图10(A)、(B)所示,突出片131向光轴方向延伸至视度环104的外环部142的半径方向内侧为止。换句话说,当沿着半径方向观察时,外环部142与突出片131部分重合。在突出片131的光轴方向后侧的端部,多个凹部132沿着周向排列形成。凹部132形成为具有与中径部153的外径大致相同的(严格来说,略大)内径的圆弧状。即,凹部132的内径比大径部154的外径小且比小径部152的外径大。凹部132的圆弧的中心与配设孔145的轴心、即止转销105的轴心大致一致。
在通常时、即不操作视度环104时,止转销105不被按压,借助螺旋弹簧155的作用力而被向半径方向外侧推起。此时,如图10(A)所示,止转销105的大径部154从半径方向内侧与突出片131抵接。由此,止转销105向半径方向外侧的移动被制止。换句话说,大径部154作为防止止转销105从配设孔145脱落的止脱件而发挥功能。
在该状态下,头部151从外环部142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另外,中径部153嵌入突出片131的凹部132。中径部153与凹部132卡合,由此,止转销105相对于中间环103绕光轴A2的旋转、即视度环104相对于中间环103的绕光轴A2的旋转被制止。中间环103固定于固定环101,固定环101固定于主体框5,因此视度环104不能相对于主体框5旋转。
另一方面,当操作视度环104时,止转销105被向半径方向内侧按压。当止转销105被向半径方向内侧按压时,止转销105克服螺旋弹簧155的作用力而向半径方向内侧移动。于是,如图10(B)所示,中径部153与凹部132之间的卡合被解除,在半径方向上,小径部152位于凹部132的位置。突出片131在光轴方向上不到达小径部152,因此小径部152不与凹部132卡合。因此,视度环104能够相对于中间环103而绕光轴A2旋转。换句话说,拍摄者在将止转销105向半径方向内侧按压的状态下旋转视度环104。然后,当在使视度环104旋转至适当的位置为止之后解除止转销105的按压时,中径部153再次与凹部132卡合,视度环104的旋转被制止。
<3.变焦动作>
接着,对变焦动作进行说明。
当拍摄者旋转变焦环102时,变焦框6与变焦环102一体地相对于主体框5旋转。变焦框6的第二连结销62与引导部92的引导槽910卡合,因此变焦框6在旋转时被引导槽910引导。在此,收容于变焦框6的内侧的1组框7的1组连结销71贯穿变焦框6的第一凸轮槽63,且与主体框5的直线槽51卡合。同样,收容于变焦框6的内侧的2组框8的2组连结销81贯穿变焦框6的第二凸轮槽64,且与主体框5的直线槽51卡合。如此,1组框7及2组框8被主体框5的直线槽51限制旋转,而能够沿着直线槽51在光轴方向上移动。因此,当变焦框6旋转时,1组框7与第一凸轮槽63的形状相应地向光轴方向移动,2组框8与第二凸轮槽64的形状相应地向光轴方向移动。
当1组框7(即,第一透镜组L1)与显示部41之间的距离及2组框8(即,第二透镜组L2)与显示部41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时,借助取景光学系统S2观察的、显示部41的图像的变焦倍率发生变化。详细而言,当第一透镜组L1及第二透镜组L2的距离发生变化时,它们的合成焦距发生变化。当两者的距离变长时,合成焦距变大,显示部41的图像看起来较小。当两者的距离变短时,合成焦距变小,显示部41的图像看起来较大。
需要说明的是,变焦框6本身也被引导槽910引导而能够向光轴方向移动,因此1组框7向光轴方向的总移动量是被引导部92引导的变焦框6向光轴方向的移动量、与被第一凸轮槽63引导的1组框7向光轴方向的移动量的合计。同样,2组框8向光轴方向的总移动量是被引导部92引导的变焦框6向光轴方向的移动量、与被第二凸轮槽64引导的2组框8向光轴方向的移动量的合计。
<4.视度调整>
接下来,对视度调整进行说明。
在通过使变焦框6旋转而使1组框7及2组框8与第一凸轮槽63及第二凸轮槽64的形状相应地沿着光轴方向移动以改变变焦倍率的结构中,通常,以使1组框7及2组框8根据变焦框6的旋转而移动至与变焦倍率对应的适当位置的方式形成第一凸轮槽63及第二凸轮槽64的形状。此时,与变焦倍率对应的1组框7及2组框8的位置以取景光学系统S2的视度维持为成为规定的基准的视度(以下,称作“基准视度”)的方式设定。换句话说,第一凸轮槽63及第二凸轮槽64以在将取景光学系统S2的视度维持为基准视度的状态下改变变焦倍率的方式形成。
在取景器3中,即便取景光学系统S2的视度被调整且变焦倍率发生变化,也能维持调整后的视度。具体地说,通过调整变焦框6的光轴方向位置来调整视度。此外,当改变变焦倍率时,变焦框6本身向光轴方向移动,该变焦框6在光轴方向上的移动形态根据视度而改变。由此,变焦时的1组框7及2组框8的移动形态根据视度而改变,在维持调整后的视度的状态下改变变焦倍率。
详细而言,在取景器3中,通过旋转视度环104而能够调整取景光学系统S2的视度。当视度环104旋转时,调整框91与视度环104一体地相对于主体框5旋转。在调整框91的凸轮槽93中卡合有引导部92的突起99。因此,当调整框91旋转时,突起99在凸轮槽93内相对移动,与之相应地,引导部92以旋转轴95为中心而进行倾斜动作。当引导部92倾斜动作时,引导部92的引导槽910的、相对于周向的倾斜角发生变化。换句话说,引导槽910相对于周向的倾斜角根据视度而改变。以下,只要没有特别地说明,“倾斜角”是指相对于周向的倾斜角。
由于在引导槽910卡合有变焦框6的第二连结销62,因此当为了进行变焦而旋转变焦框6时,第二连结销62在引导槽910内移动。换句话说,变焦框6在旋转时与引导槽910的形状相应地沿着光轴方向移动。当改变引导槽910相对于周向的倾斜角时,旋转时的变焦框6的光轴方向上的移动形态被改变。例如,在引导槽910相对于周向的倾斜角大的情况下,变焦框6旋转时的光轴方向上的移动量变大,在引导槽910相对于周向的倾斜角小的情况下,变焦框6旋转时的光轴方向上的移动量变小。需要说明的是,当引导槽910不相对于周向倾斜时,即,当引导槽910的延伸方向与周向一致时,变焦框6在旋转时不沿着光轴方向移动。另外,根据引导槽910相对于周向而向哪一侧倾斜,变焦框6在旋转时向光轴方向的哪一侧进行移动发生变化。引导槽910的倾斜度根据视度而被调整。
另一方面,当变焦框6旋转时,变焦框6内的1组框7及2组框8分别与第一凸轮槽63及第二凸轮槽64的形状相应地沿着光轴方向移动。1组框7及2组框8相对于变焦框6的相对移动取决于第一凸轮槽63及第二凸轮槽64的形状,因此即便改变引导槽910的倾斜角,1组框7及2组框8相对于变焦框6的相对移动形态也不发生变化。
如此,当变焦框6旋转时,变焦框6本身被引导槽910引导而沿着光轴方向移动,并且1组框7及2组框8相对于变焦框6而相对地沿着光轴方向移动。1组框7及2组框8的光轴方向上的总移动量是变焦框6本身的光轴方向上的移动量、与1组框7及2组框8相对于变焦框6的光轴方向上的移动量的合计。而且,变焦框6本身的光轴方向上的移动量根据视度而调整。也就是说,变焦框6本身的光轴方向上的移动起到根据视度(具体地说,以将视度维持为所希望的值的方式)来修正1组框7及2组框8的光轴方向位置的作用。
接着,对变焦框6本身的具体移动形态进行说明。图11示出变焦框6的光轴方向位置相对于变焦框6的旋转角的关系。如上所述,视度通过旋转视度环104来调整。当视度环104旋转时,调整框91旋转,引导部92根据调整框91的旋转而倾斜动作。通过引导部92倾斜动作,由此变焦框6沿着光轴方向移动,视度得以调整。此外,因引导部92的倾斜动作而导致引导槽910的倾斜角度发生变化,因此变焦时的与引导槽910对应的变焦框6的光轴方向上的移动形态发生变化。由此,在变焦时,1组框7及2组框8以维持调整后的视度的形态沿着光轴方向移动。需要说明的是,如上所述,变焦倍率通过旋转变焦环102来调整。
详细而言,第一凸轮槽63及第二凸轮槽64如上所述被设计为,在取景光学系统S2的视度维持为基准视度的状态下改变变焦倍率。例如,本实施方式的取景器3的基准视度设定为-1dp(diopter:屈光度)。当将物点距离设为L[m]时,视度由-1/L[dp]表示。
当使取景光学系统S2的视度为-1dp时,无需使变焦框6本身沿着光轴方向移动,仅使1组框7及2组框8相对于变焦框6相对移动,便能够在将视度维持为-1dp的状态下改变变焦倍率。因此,当取景光学系统S2的视度为-1dp时,以引导槽910的延伸方向实际上与周向一致(即,引导槽910的倾斜角实际上为0°)的方式调整引导部92的位置(即,姿势)。引导槽910沿着周向延伸,因此变焦框6在旋转时由引导槽910仅沿着周向引导,光轴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换句话说,如图11所示,当取景光学系统S2的视度为-1dp时,即便因变焦动作而使变焦框6旋转,变焦框6的光轴方向位置也不发生变化。由于因变焦框6本身的光轴方向上的移动而产生的1组框7及2组框8的光轴方向上的移动(即,基于变焦框6本身的光轴方向上的移动的、1组框7及2组框8的光轴方向位置的修正量)为零,因此1组框7及2组框8的光轴方向上的移动仅为相对于变焦框6的相对移动。
在从基准视度改变视度的情况下,改变引导部92的位置。具体地说,使引导部92倾斜动作,使引导槽910相对于周向倾斜。通过引导部92倾斜动作,由此来改变变焦框6的光轴方向位置。此外,引导槽910倾斜,由此,在变焦框6旋转时,变焦框6本身沿着光轴方向移动。
具体地说,在将视度向负侧、即近视侧改变的情况(例如,改变为-2dp的情况)下,使引导部92如图7(B)所示向前侧倾斜动作。即,以使引导部92中的与旋转轴95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向前侧移动的方式使引导部92倾斜动作。由于变焦框6与引导部92卡合,因此伴随着引导部92向前侧的倾斜动作,其比基准视度时更向前侧移动。例如,在以变焦倍率为最低倍率的状态调整视度的情况下,变焦框6如图11的箭头A所示那样向前侧移动。根据该变焦框6的光轴方向上的移动,修正1组框7及2组框8的光轴方向位置,视度从-1dp向-2dp改变。需要说明的是,通过调整变焦框6的光轴方向上的移动量、即引导部92的倾斜动作量,视度被调整为所希望的值。
在此,1组框7及2组框8的光轴方向位置的修正量因变焦倍率的不同而不同。即,用于将视度维持为-2dp的变焦框6的光轴方向位置因变焦倍率的不同而不同。例如,如图11的虚线所示那样,在以最低倍率的状态改变变焦框6的光轴方向位置而将视度调整为-2dp之后,若不改变变焦框6的光轴方向位置而进行变焦动作,则在最低倍率以外的变焦倍率时,视度偏离-2dp。
与此相对地,在取景器3中,因引导部92的倾斜动作而使得引导槽910相对于周向倾斜。因此,如图11的箭头B所示那样,当为了改变变焦倍率而使变焦框6旋转时,变焦框6被引导槽910引导而沿着光轴方向移动。换句话说,1组框7及2组框8的光轴方向位置的修正量伴随着变焦框6的旋转、即伴随着变焦倍率的改变而改变。具体地说,引导槽910以随着变焦框6向变焦倍率变高的方向旋转而变焦框6向后侧移动的方式倾斜。其结果是,低倍率情况下的修正量更大,高倍率情况下的修正量小。
更详细而言,由于引导槽910以在使引导部92平坦的情况下成为直线的方式形成,因此在引导槽910相对于周向倾斜的状态下,变焦框6的光轴方向上的移动量相对于变焦框6的旋转角而线性地变化。具体地说,如图11所示,当变焦框6从低倍率侧向高倍率侧旋转时,变焦框6与其旋转角成比例地在光轴方向上向后侧移动。借助该变焦框6的光轴方向上的移动,在变焦动作中也将视度维持为-2dp。即,以通过使变焦框6相对于变焦框6的旋转角沿着光轴方向线性地移动而维持变焦倍率改变时的视度的方式形成第一凸轮槽63及第二凸轮槽64。
另外,用于将视度维持为恒定的1组框7及2组框8的光轴方向位置的修正量(即,变焦框6的光轴方向上的移动量)如上所述因视度的不同而不同。因此,与变焦倍率对应的变焦框6的光轴方向位置的变化形态也因视度的不同而不同。
在此,在取景器3中,以当根据变焦框6的旋转角来改变变焦倍率时、使维持视度所需要的变焦框6的光轴方向上的移动量与该旋转角成比例关系的方式设定第一凸轮槽63及第二凸轮槽64的形状。在上述结构中,即便取景光学系统S2的视度发生变化,若变焦框6的光轴方向上的移动量相对于变焦框6的旋转角的变化率根据视度而改变,则能够维持变焦动作中的视度。换句话说,若根据视度的调整来改变引导槽910的倾斜度,则对于任意的视度而言,都能够维持变焦动作中的视度。
具体地说,当将视度调整为-3dp时,引导部92比视度为-2dp时更向前侧倾斜动作。由此,变焦框6的光轴方向位置比视度为-2dp时进一步向前侧改变。此外,引导槽910的倾斜角的绝对值比视度为-2dp时大。即,变焦框6的光轴方向上的移动量相对于变焦框6的旋转角的变化率的绝对值比视度为-2dp时大。其结果是,在变焦动作中也将视度维持为-3dp。
另一方面,在将视度向正侧、即远视侧改变的情况(例如,改变为0dp的情况)下,使引导部92如图7(A)所示向后侧倾斜动作。即,以使引导部92中的与旋转轴95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向后侧移动的方式使引导部92倾斜动作。由于变焦框6与引导部92卡合,因此伴随着引导部92向后侧的倾斜动作,其比基准视度时更向后侧移动。由此,视度从-1dp向0dp改变。
此外,根据引导部92的倾斜动作,引导槽910相对于周向倾斜。具体地说,引导槽910以随着变焦框6向变焦倍率变高的方向旋转而变焦框6向前侧移动的方式倾斜。其结果是,如图11所示,当变焦框6从低倍率侧向高倍率侧旋转时,变焦框6与其旋转角成比例地在光轴方向上向前侧移动。通过该变焦框6的光轴方向上的移动,在变焦动作中也将视度维持为0dp。
在将视度进一步向远视侧改变(例如,调整为+1dp)的情况下,引导部92比视度为0dp时更向后侧倾斜动作。由此,变焦框6比视度为0dp时进一步向后侧移动。此外,引导槽910的倾斜角的绝对值比视度为0dp时大。即,变焦框6的光轴方向上的移动量相对于变焦框6的旋转角的变化率的绝对值比视度为0dp时大。由此,在变焦动作中也将视度维持为+1dp。
如此,在是比基准视度靠近视侧的视度的情况下,变焦框6在光轴方向上位于比基准视度时更靠前侧的位置。而且,变焦倍率越低及视度越小,从基准视度时的变焦框6的光轴方向位置向前侧分离的量越大。另一方面,在是比基准视度靠远视侧的视度的情况下,变焦框6在光轴方向上位于比基准视度时更靠后侧的位置。而且,变焦倍率越低及视度越大,基准视度时的变焦框6从光轴方向位置向后侧分离的量越大。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1中,虽然示出了将视度调整为-3dp、-2dp、-1dp、0dp、+1dp的情况,但也能够将视度调节为这些视度之间的值。例如,能够将视度调整为-0.7dp。
<5.总结>
如以上那样,取景器3具备:取景光学系统S2,其包括配置在光轴A2上的第一透镜组L1及第二透镜组L2,且通过改变该第一透镜组L1及第二透镜组L2的光轴方向位置来改变变焦倍率;变焦框6,其形成有用于引导第一透镜组L1及第二透镜组L2的第一凸轮槽63及第二凸轮槽64,通过绕光轴A2旋转而使该第一透镜组L1及第二透镜组L2与该第一凸轮槽63及第二凸轮槽64的形状相应地沿着光轴方向移动;视度调整部9,其用于调整取景光学系统S2的视度,视度调整部9通过改变变焦框6的光轴方向上的位置来调整取景光学系统S2的视度,并且在该变焦框6旋转时以维持视度的方式调整该变焦框6的光轴方向位置。
根据该结构,通过使变焦框6旋转而使第一透镜组L1及第二透镜组L2与第一凸轮槽63及第二凸轮槽64的形状相应地沿着光轴方向移动,从而改变取景光学系统S2的变焦倍率。而且,通过改变变焦框6的光轴方向位置来调整取景光学系统S2的视度。
在此,即便使变焦框6向光轴方向移动而调整了视度,但若为了改变变焦倍率而使第一透镜组L1及第二透镜组L2与第一凸轮槽63及第二凸轮槽64的形状相应地沿着光轴方向移动,则取景光学系统S2的视度从调整好的视度偏离。
与此相对地,根据所述结构,通过变焦框6本身的光轴方向上的移动来修正第一透镜组L1及第二透镜组L2仅基于第一凸轮槽63及第二凸轮槽64移动时偏离的视度。详细而言,当变焦框6进行旋转时,即,当改变变焦倍率时,以维持视度的方式调整变焦框6的光轴方向位置。由此,在能够调节取景光学系统的视度的同时,减少改变变焦倍率时的视度的变化,从而能够维持调整后的视度。需要说明的是,“维持视度”是指,与仅利用第一凸轮槽63及第二凸轮槽64使第一透镜组L1及第二透镜组L2沿着光轴方向移动的情况相比、视度的变化减少,并非指视度完全不能发生变化。
另外,由于通过调整规定第一透镜组L1及第二透镜组L2的光轴方向位置的变焦框6本身的光轴方向位置而能够实现视度的调整及调整后的视度的维持,因此无需额外设置仅是视度调整用的透镜、用于调整该透镜的位置的机构。其结果是,能够简化取景器的结构。
另外,视度调整部9根据视度来改变变焦框6旋转时的该变焦框6的光轴方向位置的调整量。
根据该结构,对于各种视度而言,维持变焦倍率改变时的视度。换句话说,即便变焦倍率相同,若视度不同,则第一透镜组L1及第二透镜组L2的适当位置不同。因此,改变变焦倍率时为了维持视度所需要的变焦框6的光轴方向上的移动量因视度的不同而不同。对此,视度调整部9根据视度来改变变焦框6旋转时的变焦框6的光轴方向位置的调整量。由此,对于各种视度而言,能够在变焦倍率改变时维持视度。
另外,视度调整部9具有引导槽910,该引导槽910引导旋转的变焦框6,且对该变焦框6旋转时的该变焦框6的光轴方向位置进行规定。
根据该结构,当变焦框6旋转时,不仅是第一透镜组L1及第二透镜组L2的光轴方向位置发生变化,变焦框6本身的光轴方向位置也发生变化。换句话说,利用原本用于改变第一透镜组L1及第二透镜组L2的光轴方向位置的变焦框6的旋转来使变焦框6本身沿着光轴方向移动。其结果是,无需进行仅用于减少视度变化的操作,通过进行改变变焦倍率的操作,能够同时使变焦框6本身沿着光轴方向移动,减少视度变化。
另外,视度调整部9通过根据视度来改变引导槽910相对于绕光轴A2的周向的倾斜度,由此以维持视度的方式调整变焦框6旋转时的该变焦框6的光轴方向位置。
为了相对于各种视度在维持视度的同时改变变焦倍率,需要根据视度来改变变焦框6旋转时的变焦框6本身的光轴方向上的移动形态。变焦框6旋转时的变焦框6本身的光轴方向上的移动形态取决于引导槽910。根据所述结构,通过改变引导槽910的倾斜度来改变变焦框6本身的光轴方向上的移动形态。若引导槽910的倾斜度发生变化,则变焦框6的光轴方向上的移动量相对于变焦框6的旋转量发生变化。因此,通过调整引导槽910的倾斜度,能够在改变变焦倍率时维持视度。
另外,视度调整部9具备形成有引导槽910的引导部92,通过使引导部92倾斜动作来改变引导槽910相对于绕光轴A2的周向的倾斜度。
根据所述结构,引导槽910的倾斜度的改变通过引导部92的倾斜动作来实现。例如,即便将形成有引导槽910的构件替换为形成有倾斜度不同的引导槽910的其他构件,也能够改变引导槽910的倾斜度。但是,在上述结构的情况下,视度调整的操作变得繁琐。与此相对地,根据所述结构,通过使引导部92倾斜动作这样的简单操作,能够改变引导槽910的倾斜度。
另外,引导槽910形成为,该变焦框6的光轴方向上的移动量相对于变焦框6的旋转角而线性地变化。
根据所述结构,以在变焦倍率根据变焦框6的旋转角而发生变化时,使为了维持视度所需要的变焦框6的光轴方向上的移动量与该旋转角成比例关系的方式设定第一凸轮槽63及第二凸轮槽64的形状。在上述结构的情况下,变焦框6的光轴方向上的移动量相对于变焦框6的旋转角的变化率根据视度而改变,即,通过根据视度来改变引导槽910的倾斜度,能够维持变焦动作中的视度。换句话说,通过调整引导槽910的倾斜度这样的简单操作,能够对于任意的视度在变焦动作中维持视度。
另外,视度调整部9具有以绕光轴A2旋转的方式构成的调整框91,引导部92以与调整框91的旋转相应地倾斜动作的方式与该调整框91连结。
根据所述结构,通过使调整框91旋转,能够使引导部92倾斜动作。
另外,视度调整部9具有与调整框91连结且供拍摄者操作的视度环104,调整框91通过视度环104而旋转。
根据所述结构,拍摄者通过操作视度环104来旋转调整框91,由此使引导部92倾斜动作。
此外,取景器3还具备用于显示图像的显示部41、配置在光轴A2上且具有负的折射率的第三透镜组L3,第三透镜组L3配置在第一透镜组L1、第二透镜组L2及第三透镜组L3中最靠近显示部41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通过设置第三透镜组L3,能够减小向显示部41射入的入射角。由此,即便显示部41的视野角依赖性大,也能够减少色差、亮度变化,从而能够提高显示部41的可视性。
摄像机100具备取景器3和供取景器3安装的相机主体1。
根据所述结构,即便在调整过视度之后改变变焦倍率,也能够减少视度变化。其结果是,能够提供具备操作性高的取景器3的摄像机100。
取景器3还具备用于使调整框91旋转的视度环104(操作部),在视度环104上设有用于限制视度环104绕光轴A2的旋转的止转销105(止转部),止转销105能够在对视度环104的绕光轴A2的旋转进行限制的限制状态、和能够使视度环104绕光轴A2旋转的解除状态之间切换。
根据该结构,能够防止误操作视度环104。换句话说,利用止转销105来限制视度环104的旋转,由此即便在拍摄者触碰到视度环104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视度被改变。尤其是如取景器3那样视度环104配置在变焦环102附近的结构中,可能在操作变焦环102时触碰到视度环104。即便是这样的结构,通过利用止转销105来限制视度环104的旋转,由此能够防止视度被误改变。
另外,取景器3还具备供视度环104可旋转地安装的固定环101,在固定环101上设有与止转销105卡合的突出片131(卡合部),止转销105借助螺旋弹簧155(施力部)而被向以光轴A2为中心的半径方向外侧施力,在限制状态下,止转销105借助螺旋弹簧155而被向半径方向外侧施力并与突出片131卡合,由此限制视度环104的旋转,在解除状态下,止转销105克服螺旋弹簧155的作用力而向半径方向内侧移动,由此通过解除止转销105与突出片131之间的卡合而允许视度环104的旋转。
根据该结构,通过止转销105的按压操作及其解除这样的简单操作,能够在视度环104的限制状态与解除状态之间切换。
《其他实施方式》
如以上那样,作为在本申请中公开的技术例示,对所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公开中的技术并不局限于此,也能够应用于适当地加以变更、置换、附加、省略等的实施方式。另外,还能够组合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过的各构成要素而成为新的实施方式。另外,在附图及详细说明所记载的构成要素之中,不仅包括了为了解决课题解决而必须的构成要素,为了例示上述技术,还包括不是为了解决课题而必须的构成要素。因此,不应因为这些不是必须的构成要素记载于附图、详细的说明中,就直接认定这些不是必须的构成要素是必须的。
关于所述实施方式,也可以采用以下这样的结构。
摄像机100是拍摄装置的一例,拍摄装置并不局限于摄像机100。例如,相机主体1、透镜镜筒2的结构并不局限于上述说明。
取景器3的结构也只不过是一例。透镜、框体的结构并不局限于上述结构。例如,第一透镜组L1及第二透镜组L2也可以不是多个透镜而由1片透镜构成。第一透镜组L1及第二透镜组L2也可以具有负的折射率。第三透镜组L3也可以不是1片透镜而由多个透镜构成。第三透镜组L3也可以具有正的折射率。此外,取景器3也可以包括第一~第三透镜组L1~L3以外的透镜组。另外,取景器3也可以省略第三透镜组L3。
另外,在取景器3中,虽然经由视度环104及调整框91使规定变焦框6的光轴方向上的移动的引导部92倾斜动作,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不经由视度环104及调整框91而直接使引导部92倾斜动作。
此外,在取景器3中,为了改变变焦框6旋转时的变焦框6的光轴方向上的移动形态,也可以使引导部92、即引导槽910倾斜动作,但改变变焦框6的光轴方向上的移动形态的方法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根据视度将引导部92替换为引导槽910的形状不同的其他引导部92。视度对于拍摄者而言是固有的,由于在摄像机100的拍摄者不怎么改变的情况等下无需频繁地调整视度,因此也可以是更换引导部92的结构。
另外,引导槽910形成为,变焦框6的光轴方向上的移动量相对于变焦框6的旋转角而线性地变化,但并不局限于此。只要与在变焦动作中不调整变焦框6的光轴方向位置的结构相比,能够减少变焦动作中的视度的变化,则可以将引导槽910设为任意的形状。
另外,通过使引导部92以旋转轴95为中心而倾斜动作来调整引导槽910的相对于周向的倾斜角,但并不局限于此。只要能够改变变焦框6旋转时的变焦框6的光轴方向上的移动形态,也可以使引导部92以任意的方式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1中,虽然对将视度调整为-3dp、-2dp、-1dp、0dp、+1dp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更细致地调整视度。在所述结构中,在视度环104的止转销105与突出片131的凹部132卡合的状态下,视度环104的位置被固定,因此视度调整的最小分辨率与凹部132的间距对应。因此,虽然能够大致连续地调整视度,但严格来说只能离散地调整视度。对此,例如,在省略止转销105及突出片131而不在视度环104设置止转机构的结构、以止转销105与突出片131之间的卡合以外的方法来实现视度环104的止转的结构中,能够使视度环104的位置连续地变化,从而能够连续地调整视度。另外,基准视度并不局限于-1dp,也可以是0dp等其他值。
或者,取景器3也可以构成为,能够将视度仅调整为基准视度、比基准视度靠近视侧的视度、比基准视度靠远视侧的视度这3种视度。例如,也可以将引导部92的位置(倾斜动作角)仅调整为3个阶段。在所述结构中,无需使引导部92能够经由视度环104及调整框91等而连续地倾斜动作,能够简化视度调整部9的结构。需要说明的是,能够调整的视度并不局限于3个阶段,也可以是能够调整为2个阶段、4个阶段以上的视度。无论如何,能够比可以大致连续地调整视度的取景器3更简化结构。
工业实用性
如以上说明那样,在此所公开的技术对于取景器及具备该取景器的拍摄装置而言是有用。

Claims (10)

1.一种取景器,其中,具备:
取景光学系统,其包括配置在光轴上的第一透镜及第二透镜,通过改变该第一透镜及第二透镜的光轴方向位置来改变变焦倍率;
框体,其形成有对所述第一透镜及所述第二透镜进行引导的凸轮槽,通过绕所述光轴旋转而使该第一透镜及第二透镜与该凸轮槽的形状相应地沿着光轴方向移动;
视度调整部,其对所述取景光学系统的视度进行调整,
所述视度调整部通过改变所述框体在光轴方向上的位置来调整所述取景光学系统的视度,并且在该框体旋转时以维持视度的方式调整该框体的光轴方向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景器,其中,
所述视度调整部根据视度来改变所述框体旋转时的该框体的光轴方向位置的调整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景器,其中,
所述视度调整部具有引导槽,该引导槽对旋转的所述框体进行引导,并规定该框体旋转时的该框体的光轴方向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取景器,其中,
所述视度调整部通过根据视度来改变所述引导槽相对于绕所述光轴的周向的倾斜度,由此以维持视度的方式调整所述框体旋转时的该框体的光轴方向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取景器,其中,
所述视度调整部具有形成有所述引导槽的引导部,通过使所述引导部倾斜动作来改变所述引导槽相对于绕所述光轴的周向的倾斜度。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取景器,其中,
所述引导槽以该框体的光轴方向上的移动量相对于所述框体的旋转角线性地变化的方式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取景器,其中,
所述视度调整部具有以绕所述光轴旋转的方式构成的调整框,
所述引导部以与所述调整框的旋转相应地倾斜动作的方式与该调整框连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取景器,其中,
所述视度调整部具有与所述调整框连结且供拍摄者操作的操作部,
通过所述操作部使所述调整框旋转。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景器,其中,还具备:
显示部,其显示图像;
第三透镜,其配置在所述光轴上,且具有负的折射率,
所述第三透镜在所述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及第三透镜中配置在最靠近所述显示部的位置。
10.一种拍摄装置,其中,具备:
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景器;以及
供所述取景器安装的相机主体。
CN201410336142.5A 2014-03-27 2014-07-15 取景器及具备该取景器的拍摄装置 Active CN10495055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65195 2014-03-27
JP2014-065195 2014-03-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50552A true CN104950552A (zh) 2015-09-30
CN104950552B CN104950552B (zh) 2018-10-12

Family

ID=530382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336142.5A Active CN104950552B (zh) 2014-03-27 2014-07-15 取景器及具备该取景器的拍摄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9031402B1 (zh)
JP (1) JP6300159B2 (zh)
CN (1) CN104950552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33851A (zh) * 2017-10-06 2019-04-16 佳能株式会社 摄像设备
CN110095850A (zh) * 2018-01-30 2019-08-06 佳能株式会社 镜筒和光学设备
JP2020056941A (ja) * 2018-10-03 2020-04-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観察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CN113009666A (zh) * 2019-12-19 2021-06-2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透镜单元、投射光学系统以及投影仪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00159B2 (ja) * 2014-03-27 2018-03-2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ビューファインダ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TWI719539B (zh) * 2019-07-17 2021-02-21 大陸商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變倍系統
JP6984081B1 (ja) * 2020-08-25 2021-12-17 ビクター ハッセルブラッド アクチボラーグVictor Hasselblad Ab 制御装置、ファインダ装置、撮像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71038A (en) * 1982-11-08 1986-02-18 Jako Geza J Binocular zoom microscope
EP0527262A1 (de) * 1991-08-09 1993-02-17 BRESSER OPTIK GmbH &amp; Co. KG Fernglas mit aufsteckbarer Zusatzlinse für Okular
US20010026685A1 (en) * 2000-03-31 2001-10-04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View finder
WO2004028138A2 (en) * 2002-09-23 2004-04-01 Concord Camera Corp. Image capture device
CN1693934A (zh) * 2004-05-07 2005-11-09 索尼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
US7962035B2 (en) * 2006-06-27 2011-06-14 Nikon Corporation Viewfinder optical system, optical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and method for expanding observation
JP2013242411A (ja) * 2012-05-19 2013-12-05 Nitto Kogaku Kk レンズ収納機構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光学撮像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66446A (en) * 1975-12-01 1977-06-01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Visibility corrector of zoom binoculars
US5621568A (en) * 1991-05-17 1997-04-15 Asahi Kogak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Device for adjusting the diopter setting of a finder assembly
DE4244161A1 (en) * 1991-12-26 1993-07-01 Asahi Optical Co Ltd Automatic focus field glasses - have lens which can be moved in direction of optical axis for sharp adjustment and lenses movable along optical axis for varying refractory force
JPH08139972A (ja) 1994-11-08 1996-05-31 Ikegami Tsushinki Co Ltd ビューファインダ装置
JP2001091861A (ja) * 1999-09-27 2001-04-06 Ricoh Co Ltd 実像式変倍ファインダ光学系
JP3566698B2 (ja) * 2002-01-17 2004-09-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ファインダー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光学機器
JP2003295259A (ja) * 2002-03-29 2003-10-15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カメラ用ファインダ
JP2004177789A (ja) * 2002-11-28 2004-06-24 Kyocera Corp 変倍ファインダ装置を備えたカメラ
JP2004205980A (ja) * 2002-12-26 2004-07-22 Pentax Corp ズームファインダの視度調整装置
JP2005092133A (ja) * 2003-09-19 2005-04-07 Ricoh Co Ltd 変倍観察光学系、鏡胴ユニットおよびカメラ
JP6300159B2 (ja) * 2014-03-27 2018-03-2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ビューファインダ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71038A (en) * 1982-11-08 1986-02-18 Jako Geza J Binocular zoom microscope
EP0527262A1 (de) * 1991-08-09 1993-02-17 BRESSER OPTIK GmbH &amp; Co. KG Fernglas mit aufsteckbarer Zusatzlinse für Okular
US20010026685A1 (en) * 2000-03-31 2001-10-04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View finder
WO2004028138A2 (en) * 2002-09-23 2004-04-01 Concord Camera Corp. Image capture device
CN1693934A (zh) * 2004-05-07 2005-11-09 索尼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
US7962035B2 (en) * 2006-06-27 2011-06-14 Nikon Corporation Viewfinder optical system, optical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and method for expanding observation
JP2013242411A (ja) * 2012-05-19 2013-12-05 Nitto Kogaku Kk レンズ収納機構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光学撮像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33851A (zh) * 2017-10-06 2019-04-16 佳能株式会社 摄像设备
CN110095850A (zh) * 2018-01-30 2019-08-06 佳能株式会社 镜筒和光学设备
JP2020056941A (ja) * 2018-10-03 2020-04-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観察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JP7187236B2 (ja) 2018-10-03 2022-12-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観察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CN113009666A (zh) * 2019-12-19 2021-06-2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透镜单元、投射光学系统以及投影仪
CN113009666B (zh) * 2019-12-19 2023-12-1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投射光学系统以及投影仪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195547A (ja) 2015-11-05
US9031402B1 (en) 2015-05-12
JP6300159B2 (ja) 2018-03-28
CN104950552B (zh) 2018-10-12
US9104090B1 (en) 2015-08-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50552A (zh) 取景器及具备该取景器的拍摄装置
CN100399096C (zh) 镜筒
CN1439929B (zh) 可伸缩镜头系统和伸缩可伸缩镜头系统的方法
JP4539696B2 (ja) 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CN1952718B (zh) 镜筒凸轮机构及制造用于该凸轮机构的转动构件的方法
JP6736747B2 (ja) レンズマウント、アクセサリ、カメラマウント、及び撮像装置
US9715081B2 (en) Lens barrel
JP2005173413A (ja) レンズ鏡筒およびカメラ
US7574121B2 (en) Imaging device having an optical image stabilizer
JPWO2015045230A1 (ja) レンズ鏡筒
CN102967916B (zh) 能改变拍摄倍率的变焦镜筒和具有该变焦镜筒的摄像设备
US8379135B2 (en) Zoom lens and imaging apparatus including focus cam for converting rotation amounts into focus lens group movement
WO2017158922A1 (ja) 変倍光学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US8885267B2 (en) Lens barrel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JPH11218666A (ja) レンズ鏡筒
JP4683127B2 (ja) レンズ鏡筒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JP4349449B2 (ja) レンズ鏡筒および撮像装置
US9817204B2 (en) Lens barrel,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JP6508898B2 (ja) 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US10036871B2 (en) Lens barrel provided in image pickup apparatus,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JP2017111315A (ja) レンズ装置、カメラ本体および撮影装置
JP2023172717A (ja) 撮像装置
JP6271993B2 (ja) 光学機器
JP2001290208A (ja) カメラ
JP5434275B2 (ja) レンズ鏡筒および撮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