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09252B - 自动扶梯用梯级及自动扶梯 - Google Patents

自动扶梯用梯级及自动扶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909252B
CN104909252B CN201510086332.0A CN201510086332A CN104909252B CN 104909252 B CN104909252 B CN 104909252B CN 201510086332 A CN201510086332 A CN 201510086332A CN 104909252 B CN104909252 B CN 10490925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eak
clamping plate
collision
riser portion
you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08633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909252A (zh
Inventor
中垣薰雄
上村晃正
石川佳延
菊池孝幸
高桥秀生
山口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Elevator and Building System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9092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092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9092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0925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23/00Component parts of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23/08Carrying surfaces
    • B66B23/12Step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21/00Kinds or types of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21/02Escalators
    • B66B21/04Escalators linear type

Landscapes

  • Escalators And Moving Walkways (AREA)
  • Investigating Strength Of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自动扶梯用梯级及自动扶梯。提供一种无需使用价格高的装置,即使乘客摔倒且头部撞上梯级的角部也可以防止受伤的严重化,又,即使在通常的使用状态下也不会促进乘客摔倒的安全的自动扶梯用梯级及自动扶梯。自动扶梯用梯级包括:踏板,具有沿宽度方向排列有与行进方向平行的多条峰的主体部;踏步竖板部,与踏板的主体部的后端部结合、沿宽度方向排列有多条峰并在相邻峰之间形成有谷;吸收碰撞用夹板,设在踏步竖板部与踏板结合的角部所形成的缺口部,吸收碰撞用夹板沿宽度方向排列有与行进方向平行的多条峰,后端面与踏步竖板部的谷成同一平面,吸收碰撞用夹板的各峰配置在与踏步竖板部的各峰错开半间距的位置且由杨氏模量1000MPa以下范围的高分子材料所形成。

Description

自动扶梯用梯级及自动扶梯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自动扶梯用梯级及自动扶梯。
背景技术
在自动扶梯中往往发生摔倒的事故,尤其当身体碰撞到梯级的踏面与踏步竖板面所交叉的角部时,有可能受到大的伤害。因此,需要一种这样的安全自动扶梯:即使摔倒且头部碰撞到所述角部上,也能吸收碰撞能量,防止受伤严重化。但即便是防止摔倒时受伤严重化,在通常的使用状态下,也不得为促进乘客摔倒的结构。
作为防止身体碰撞到角部时受伤严重化的措施,如日本实开平4-77582号公报(专利文献1)所示,提出了一种自动扶梯用梯级,它在与参照角部对应的踏板部分安装了软质高分子制的夹板带。即,专利文献1公开了通过在与参照角部对应的踏板部分安装软质高分子制的夹板带,即使乘客在梯级上摔倒身体碰撞到梯级的角部,由于夹板带为软质高分子制的,因而也能够减轻负伤的程度。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关于作为夹板带的材料,通过采用什么样的材料并用何种硬度的材料,能够防止乘客摔倒时负伤并没有具体的记载。因此,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自动扶梯用梯级,是难以切实地防止乘客摔倒时负伤,尤其是头部受伤的严重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4-7758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如上所述,作为自动扶梯用梯级所要求的课题是,即使乘客摔倒且人体中最重要的头部碰撞到梯级的角部,也能够吸收碰撞能量,防止受伤严重化的同时,在通常的使用状态下,也不得为促进乘客摔倒的柔软结构或材料硬度。即,当乘客站在夹板上或在夹板上步行时,不因其负载而使夹板压曲的材料硬度是必要的。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正是为了解决这种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选定设在自动扶梯用梯级的角部的吸收碰撞用夹板的材料及其材料特性,能够切实防止即使乘客摔倒且头部碰撞到梯级的角部而使受伤严重化,又在通常的使用状态下也不会促进乘客摔倒的安全的自动扶梯用梯级及自动扶梯。
涉及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自动扶梯用梯级,其特征在于,包括:踏板,该踏板具有沿宽度方向排列有与行进方向平行的多条峰的主体部;踏步竖板部,该踏步竖板部与该踏板的所述主体部的后端部结合、沿宽度方向排列有多条峰并在相邻峰之间形成有凹部;吸收碰撞用夹板,该吸收碰撞用夹板设在该踏步竖板部与所述踏板结合的角部所形成的缺口部,所述吸收碰撞用夹板沿宽度方向排列有与行进方向平行的多条峰,后端面与所述踏步竖板部的凹部成同一平面,所述吸收碰撞用夹板的各峰配置在与所述踏步竖板部的各峰错开半间距的位置,且杨氏模量由1000MPa以下范围的高分子材料所形成。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通过利用高分子材料的模压加工的简单的制造工序可以廉价地提供一种乘客摔倒且头部碰撞到梯级的角部也能够切实防止受伤严重化,又,在通常的使用状态下,不会促进乘客摔倒的安全的自动扶梯。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自动扶梯用梯级的侧视图。
图2是部分地示出自动扶梯用梯级的角部附近的部分缺口立体图。
图3是将自动扶梯用梯级的角部附近进行分解表示的部分缺口立体图。
图4是从上面看见的实施例1的吸收碰撞用夹板的立体图。
图5是对损伤风险曲线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6是示出HIC的计算模型的模式图。
图7是对自动扶梯的乘客摔倒的状况进行说明的侧视图。
图8是示出分析模型整体的立体图。
图9是将分析模型的一部分放大的立体图。
图10是分析模型的侧视图。
图11是对负载给分析模型的载荷状况进行说明的模式图。
图12是对负载给分析模型的载荷状况进行说明的模式图。
图13是示出负载给分析模型的载荷状况的立体图。
图14是示出负载给分析模型的载荷状况的立体图。
图15是示出头部碰到一个峰时的情形(1)的分析结果的立体图。
图16是示出头部碰到一个峰时的情形(2)的分析结果的立体图。
图17是示出头部碰到一个峰时的情形(3)的分析结果的立体图。
图18是示出头部碰到一个峰时的情形(4)的分析结果的立体图。
图19是示出头部碰到二个峰时的情形(1)的分析结果的立体图。
图20是示出头部碰到二个峰时的情形(2)的分析结果的立体图。
图21是示出头部碰到二个峰时的情形(3)的分析结果的立体图。
图22是示出头部碰到二个峰时的情形(4)的分析结果的立体图。
图23是示出计算出碰撞后头部的运动结果的说明图。
图24是将计算结果描绘成损伤风险曲线的说明图。
图25是示出使材料的杨氏模量变化时的杨氏模量与HIC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26是示出使材料的杨氏模量变化时的杨氏模量与受伤概率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27是将使头盖骨的弹簧常数变化时的结果补记到图25中的说明图。
图28是将使头盖骨的弹簧常数变化时的结果补记到图26中的说明图。
图29是示出使材料的杨氏模量和头盖骨的弹簧常数变化时場合的杨氏模量与HIC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30是示出使材料的杨氏模量和头盖骨的弹簧常数变化时的杨氏模量与受伤概率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31是将图28和图30进行汇总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用附图对自动扶梯用梯级及自动扶梯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
(实施方式1)
用图1至3对实施方式1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1是自动扶梯用梯级1的侧视图。梯级1在上部有踏面2,乘客乘在其上面进行上升或下降。图1的梯级1为上升时,将行进方向(图1中右侧)定义为前侧,与其相反方向(图1中左侧)定义为后侧(以下,基于此定义进行说明)。梯级1的后端设有踏步竖板部3,其上部与踏面2的后端交叉并形成有角部(图的A部)。
图2和图3是部分地示出角部(图1的A部)缺口的立体图,是从梯级1的中央附近看的围裙板4的方向。图2表示将吸收碰撞用夹板5安装到踏面2的主体部6的状态、图3表示吸收碰撞用夹板5安装前的状态。
踏面2的主体部6的后端与踏步竖板部3结合。主体部6的后端的上侧设有缺口部7。在主体部6的上面以等间隔设有多个主体部的峰8。
踏步竖板部3上以等间隔设有多个峰9,相邻峰之间形成有包含平坦面的谷10。此外,踏面2的主体部6及踏步竖板部3是用铝及不锈钢等金属材料通过压铸一体地制造的。
吸收碰撞用夹板5上以等间隔设有、后端面与踏步竖板部3的谷10成同一平面的峰11。峰11的前端面与踏面2的主体部6的峰8的后端面一致。峰11配置在与踏步竖板部3的峰9错开半间距的位置,峰11的下部设有基底部13。
图2和图3中仅示出一块吸收碰撞用夹板5,但实际上同样的夹板在梯级1的宽度方向上安装有多块。
具有这种结构的吸收碰撞用夹板5与用于铝或不锈钢等金属及边界的树脂相比,采用了刚性非常小的尿烷橡胶。又,其制造可以通过采用周知的模具的射出成型法来制造。
其次,作为一个例子在利用杨氏模量为200MPa的尿烷橡胶形成吸收碰撞用夹板5的情况下,关于乘客摔倒时的安全性,用表示头部受伤程度的HIC基准进行的模拟及其结果进行说明。
图4是示出采用此模拟的吸收碰撞用夹板5的结构的立体图,表1是示出图4所示的吸收碰撞用夹板5的各部分的尺寸范围的表。即,吸收碰撞用夹板5的峰11的宽度B、高度H、相邻峰之间的距离L设定在表1所示的范围内。
(表1)
部位 尺寸
T 2~4mm
L 5~7mm
H 10~15mm
B 15~45mm
[1]关于评价头部受伤的基准(HIC)
首先,对乘客摔倒且头部碰撞到梯级1的角部(图1的A部)时,受伤的评价基准和受伤的概率进行说明。
作为评价头部受伤的基准,知道的有头部损伤基准值(Head Injury Criteria、以下简称为HIC)。HIC是将作用于头部的碰撞加速度设为α(t),由式(1)计算出。
【式1】
式中,t1、t2为碰撞中的任意的时刻,g为重力加速度。
图5是表示损伤风险曲线的图表。图5中,曲线1101是表示轻度头部损伤的概率曲线,曲线1102是表示中度头部损伤的概率曲线,曲线1103是表示没受伤的概率曲线,曲线1104是表示致命性的头部损伤的概率曲线,曲线1105是表示死亡的概率曲线。
一旦知道HIC的话,则通过图5所示的损伤风险曲线,便可以推断受伤的概率。损伤风险曲线是在横轴上取HIC的值、在纵轴上取头部损伤或死亡的概率,如果知道HIC的值,则可以推断根据头部损伤程度的概率。这里,图5采用由曲线1101所示的“轻度的头部损伤”。如果看此曲线1101,便可知HIC变成1000以上的话,则几乎以100%的概率头部将会负伤,一旦变成1000以下的话,受伤的概率则急剧下降。
[2]关于HIC的计算方法和计算模型(Newmarkβ法的计算)
其次,对乘客摔倒且头部碰撞到梯级1的角部(第1图的A部)时的、利用HIC的计算方法和Newmarkβ法的计算模型进行说明。这里Newmarkβ法是指利用被称之为所谓的平均加速度法的振动方程式的数值计算的分析方法。
图6表示计算模型。将配置在梯级1角部的吸收碰撞用夹板5的弹簧常数设为k2,质量m的头部落下来并碰撞到k2。k1表示头盖骨的弹簧常数。设头部(质量m)是以速度v碰撞的,碰撞后如图6的右侧的图所示,m变成k1和k2在一体化的状态下运动。
m的运动用式(2)-(4)所示的Newmarkβ法求得。即,设碰撞时的速度为v、初始速度位移x0=0、初始速度初始加速度每个刻画时刻Δt依次求出m的位移(x)、速度加速度
此外,在式(2)-(4)中,衰减C及外力项F设为0,β为1/6。
关于碰撞时的速度v设想如下。
如图7所示,假设身高L的人在直立的状态下,如图中圆弧所示那样地倒在自动扶梯ESC的上一层侧,碰撞到梯级1的角部(A部)。因为自动扶梯ESC的倾斜角为30度,所以人的头部以相对于水平为60度的角度进行碰撞。那时的垂直方向的落下距离变为身高的一半(L/2)。假设碰撞时的速度为v,则垂直方向的落下距离部分的势能变换成运动能量而式(5)成立,结果,碰撞时的速度v由式(6)求得。
设L为日本人的平均身高1.72m,假设重力加速度g为9.8m/sec2,则v=4.11m/sec。
此外,碰撞时的躯体部的影响,由于脖子的弯曲刚性非常小因而可以忽视。又,碰撞时的头部的运动能量,严密地说变成并进运动及旋转运动之和,但旋转运动具有的运动能量较小而予以忽视。
如果知道头部的质量m、吸收碰撞用夹板5的弹簧常数k2、头盖骨的弹簧常数k1的话,则可以用上述方法来计算HIC。
[3]关于吸收碰撞用夹板的弹簧常数的分析方法及其结果(利用FEM的计算)
为了求出吸收碰撞用夹板5的弹簧常数k2,对表2所示的四种情形进行FEM(有限元素法)分析,求得由头部作用了力时的位移。无论哪一种情形材料的杨氏模量均设为200MPa。根据使作用的负载和所得到的位移,求出弹簧常数。各情形的说明如下所示。
(表2)
部位 情形(1) 情形(2) 情形(3) 情形(4)
T 4mm 4mm 2mm 2mm
L 5mm 5mm 7mm 7mm
H 10mm 10mm 10mm 15mm
B 45mm 15mm 15mm 15mm
情形(1):在表2所示的吸收碰撞用夹板5的尺寸范围中,刚性(弹簧常数)为最高的模型(材料的杨氏模量为一定时)。
情形(2):缩短了情形(1)的B尺寸。
情形(3):缩短了情形(2)的t尺寸、加长了L尺寸。
情形(4):加长了情形(3)的H尺寸。
随着从情形(1)变成情形(4),材料的杨氏模量为一定时,作为头部碰撞时的弹簧常数的刚性将变小。
图8至图10示出情形(3)的分析模型。图8相当于图4中示出的吸收碰撞用夹板的整体图,图9是图8中B部的放大图、图10是图8中B部的侧视图。此外,在图8中,基底部13是将全长模型化了,关于峰11则模型化成5个部分的峰。
如图10所示,分析模型做成相对于垂直轴(图中Z轴)倾斜60°。人的头部相对于梯级1的水平以60度的角度碰撞时的、负载的作用方向在分析模型中相当于Z轴方向。
分析模型用三维四面体要素做成。位于基底部13及突起部15的底面的节点的位移受到限制。又,材料的杨氏模量设为200MPa。
头部碰撞到吸收碰撞用夹板5时,有碰到一个峰11的情形和碰到二个峰11的情形。因此,前者的情况下,如第11图所示,在分析模型的Z方向上载荷了100N的负载。后者的情况下,如第12图所示,二个峰各自的Z方向的负载(图12的F1)为50N。其中,头部的半径设为82.5mm,在与F1成直角方向上给以F2的负载,使F1和F2的合成矢量与头部的法线方向一致。F2的值由头部的半径(82.5mm)和L的值决定,在情形(1)(2)中设为1.52N、在情形(3)(4)中设为2.12N。
图13示出碰到一个峰11时的负载的载荷状况,图14示出碰到一个峰11时的负载的载荷状况。
用上述条件进行分析,求出负载作用时的Z方向的位移。
头部碰到一个峰11时的、情形(1)至(4)的分析结果分别在图15至图18中示出。又,头部碰到二个峰11时的、情形(1)至(4)的分析结果分别在图19至图22中示出。在这些图中,以一个或二个峰11的角部为中心同芯状扩展的圆弧表示因其浓淡不同而不同的位移量(0~1mm)。
将由上述分析求出的位移和根据位移与负载的关系求得的弹簧常数(杨氏模量)在表3及表4中示出。表3是头部碰到一个峰11的情形,表4是头部碰到二个峰11的情形。
(表3)
一个峰上载荷100N
(表4)
二个峰上载荷100N
看这些结果可知,将材料的杨氏模量设为一定(此次为200MPa)的时候,吸收碰撞用夹板5的弹簧常数最大的是、在头部碰到二个峰11时的情形(1)下弹簧常数为715.3N/mm;最小的是,在头部碰到一个峰11时的情形(4)下弹簧常数为150.6N/mm。
[4]关于HIC的计算条件和计算结果
(4-1)吸收碰撞用夹板的弹簧常数为最小的时候(杨氏模量为一定的时)
吸收碰撞用夹板5的弹簧常数由其尺寸和使用的材料的杨氏模量决定。
首先,设材料的杨氏模量为一定(200MPa)时,对吸收碰撞用夹板5的弹簧常数为最小的场合(k2=150.6N/mm)计算HIC。
m采用成人头部的平均质量(4.5kg)。
关于头盖骨的弹簧常数(k1),暂且将头盖骨设为刚体,k1=∞。也就是说,图6中示出的合成弹簧常数K变为与k2相等。
在图6的计算模型,设m=4.5kg、k1=∞、k2=150.6N/mm,对碰撞后的头部(m)的运动进行分析。用式(2)至式(4)表示的Newmarkβ法计算的例子在图23中示出。
作用于图23中示出的头部(质量m)的加速度是以直到碰撞后加速度再次变成0为止而求出的。根据得到的加速度求出式(1)所示的HIC的结果也在图23中示出。此外,图23中示出的HIC的值是将积分开始时刻(式(1)中的t1)设为时刻0,使积分结束时刻((1)式的t2)自时刻0依次增加时的值。在此例中,可知加速度变成最大之后HIC将成为最大。
求得的HIC的值描绘成图5所示的损伤风险曲线在图24中示出。此外,损伤风险曲线中采用“轻度的头部损伤”的曲线(图5中用A示出的曲线)。在此例中,导致受伤的概率为46.0%。
以上的计算是在材料的杨氏模量为200MPa的情况下进行的。
考虑使材料的杨氏模量变化至50~70000Mpa的情形。考虑到吸收碰撞用夹板5的弹簧常数与材料的杨氏模量的比例。例如,现有的边界所使用的聚碳酸酯(杨氏模量2300MPa)的情形,假如将吸收碰撞用夹板5的弹簧常数k2以k2p来表示的话,k2p可由下式求得。
k2p=150.6×(2300/200)=1732N/mm -(7)
使材料的杨氏模量变化至50~70000Mpa,求出吸收碰撞用夹板5的弹簧常数(k2),用式(2)~(4)所示的Newmarkβ法来计算碰撞后的头部(m)的运动。其中,在此阶段,设k1=∞。
根据计算出的头部(质量m)的加速度,来求式(1)所示的HIC。HIC一旦求得,便可根据图5所示的损伤风险曲线来推断受伤的概率。
将这样求出的HIC及受伤的概率在图25及图26中示出。图25是在横轴上取材料的杨氏模量,并求出HIC的。图26是在横轴上取材料的杨氏模量,并求出受伤的概率的。
在图25及图26中,C1、C2是材料的杨氏模量为200MPa的情形;D1、D2是材料的杨氏模量为2300MPa(聚碳酸酯)的情形。
以上是将头盖骨的弹簧常数设为刚体(k1=∞)的情形。虽然也有将头盖骨的弹簧常数(k1)设为1000N/mm左右的文献,但并不明确。为此,加上k1为∞(假定头盖骨为刚体)的情形,对k1=3000N/mm时、k1=1000N/mm时也同样地进行了计算。
将计算的结果在图27及图28中示出。图27及图28是在图25及图26所示的计算结果中,补充了k1=3000N/mm时、k1=1000N/mm时的结果。图27是在横轴上取材料的杨氏模量,求得HIC的。图28是在横轴上取材料的杨氏模量,求得受伤的概率的。
看图27可知,材料的杨氏模量较大时,HIC的值也因头盖骨的弹簧常数(k1)而产生较大的变化。相反,材料的杨氏模量较小时,即便使头盖骨的弹簧常数(k1)变化,HIC的值也不太产生变化。此外,材料的杨氏模量较大时,由于吸收碰撞用夹板5的弹簧常数(k2)与杨氏模量成比例关系,因而与头盖骨的弹簧常数(k1)相比将会变大。又,材料的杨氏模量较小时,吸收碰撞用夹板5的弹簧常数(k2)将与头盖骨的弹簧常数(k1)相等或变小。
看图28可知,材料的杨氏模量较大时,HIC的值超过1000,受伤的概率变成100%。材料的杨氏模量较小时(杨氏模量在1000MPa以下的区域),如图27所示,由于HIC的值低于1000,因而材料的杨氏模量越小的话,则受伤的概率将急剧地减小。
(4-2)吸收碰撞用夹板的弹簧常数为最大时(杨氏模量为一定时)
设材料的杨氏模量为一定时,对吸收碰撞用夹板5的弹簧常数为最大时(k2=715.3N/mm),也与(4-1)同样地,计算HIC及受伤的概率。
设材料的杨氏模量为200MPa时的吸收碰撞用夹板5的弹簧常数(k2)为715.3N/mm,考虑到弹簧常数(k2)与材料的杨氏模量成比例关系。又,加上头盖骨的弹簧常数(k1)为∞(假定头盖骨为刚体)的情形,对k1=3000N/mm时、k1=1000N/mm时也进行了计算。
将使材料的杨氏模量变化至50~70000Mpa的结果在图29及图30中示出。图29是在横轴上取材料的杨氏模量,求得HIC的。图30是在横轴上取材料的杨氏模量,求得受伤的概率的。
在图29及图30中,C5、C6是材料的杨氏模量为200MPa的情形;D5、D6是材料的杨氏模量为2300MPa(聚碳酸酯)的情形。
看图29及图30可知,材料的杨氏模量较大时,HIC的值因头盖骨的弹簧常数(k1)而产生较大的变化,且受伤的概率变成100%。材料的杨氏模量较小时,即便使头盖骨的弹簧常数(k1)变化HIC的值也不太变化,材料的杨氏模量越小的话,受伤的概率就会急剧地减小。
(4-3)关于吸收碰撞用夹板的材料的杨氏模量和受伤的概率
将图28和图30中所描绘的相同的图表在图31中示出。
在图31中,C7是材料的杨氏模量为200MPa的情形;D7是材料的杨氏模量为2300MPa(聚碳酸酯)的情形。
材料的杨氏模量为200Mpa时,如果吸收碰撞用夹板5的各部分的尺寸在表1所示的范围内的话,受伤的概率为图31中的C7所示的部分的上限(用C7U表示)与下限(用C7L表示)之间的哪一个值。
相反,材料的杨氏模量为2300MPa(聚碳酸酯)时(用D7表示),吸收碰撞用夹板5的各部分的尺寸即使取表1所示范围内的哪个值,受伤的概率也将变成100%。
其次,对实施例1的作用进行说明。
考虑乘客摔倒头部碰撞到实施例1的梯级1的角部(图1的A部)的情形。
角部安装有吸收碰撞用夹板5,头部将会碰撞到吸收碰撞用夹板5。对于吸收碰撞用夹板5,与铝及不锈钢等金属或边界所使用的聚碳酸酯等树脂相比,通过采用刚性小的尿烷橡胶,与碰撞到现有梯级的金属及树脂制的角部的情形相比,碰撞时可以发生较大的变形吸收碰撞能量减小受伤的概率。
受伤的概率因吸收碰撞用夹板5的各部分的尺寸而异,但为图37中C7所示部分的上限(用C7U表示)和下限(用C7L表示)之间的哪个值,至少与碰撞到现有梯级的金属及树脂制的角部的情形相比,可以减小受伤的概率。
一般地,尿烷橡胶与金属相比容易磨损,且容易附着污垢。但是,因为乘客频繁地上下的踏面2的主体部6采用了金属材料,所以主体部的峰8与现有的梯级相比,不会增加磨损及污垢。虽然吸收碰撞用夹板5采用了尿烷橡胶,但因为乘客的脚踏到此部分的频率较少,所以不会因磨损及污垢在短时间内达到使用寿命。吸收碰撞用夹板5的磨损及污垢变得严重,在达到使用寿命的情况下,没有必要更换踏面2整体,只更换吸收碰撞用夹板5即可。又,因为在梯级1的宽度方向上安装有多个吸收碰撞用夹板5,所以在仅其中一块达到使用寿命时,只更换该部分即可。这样,还可以将维护保养的费用减少到必要的最小限度。
在以上的说明中,虽然设定将尿烷橡胶用于吸收碰撞用夹板5,但吸收碰撞用夹板5的材料并不限于尿烷橡胶,也可以是天然橡胶、合成橡胶、硅橡胶、氟素橡胶等弹性体。又,还可以采用刚性较低的尼龙类或特氟隆(注册商标)类的其他树脂材料。即,作为吸收碰撞用夹板5的材料,可以采用选自由树脂或弹性体的至少1种材料所形成的高分子材料。
又,吸收碰撞用夹板5可以兼做边界、即阶梯部的境界线。
如上所述,采用实施例1的自动扶梯用梯级的话,即使乘客摔倒且头部碰撞到梯级的角部,也能够防止受伤的严重化,又,通过利用高分子材料的射出成型加工的简单的制造工序可以廉价地提供在通常的使用状态下,不会促进乘客摔倒的安全的自动扶梯。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中,吸收碰撞用夹板5所采用的材料的杨氏模量设为200Mpa进行了说明。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不同点是吸收碰撞用夹板5所采用的材料的杨氏模量为1000MPa以下,吸收碰撞用夹板5的结构是相同的。因此,实施例2的结构的说明予以省略。
首先,用图31对实施例2的受伤的概率进行说明。实施例2的吸收碰撞用夹板5所采用的材料的杨氏模量的范围在图31中用E来表示。
考虑使吸收碰撞用夹板5所使用的材料的杨氏模量从70000MPa减少情形。材料的杨氏模量即便变成2300MPa(聚碳酸酯)左右,受伤的概率也完全不变。如果再减少且变成1000MPa以下的话,可知因吸收碰撞用夹板5的尺寸,受伤的概率将会急剧地降低。
也就是说,如果吸收碰撞用夹板5所使用的材料的杨氏模量为1000MPa以下的话,通过在表1所示的范围内恰当地规定吸收碰撞用夹板5的尺寸,与碰撞到现有的梯级的金属及树脂制的角部的情形相比,能够减小严重受伤的概率。
另一方面,如前所述,在自动扶梯的通常使用状态下,作为吸收碰撞用夹板5所要求的材料硬度,不得为促进乘客摔倒的柔软结构或材料硬度。即,乘客站在夹板上或在夹板上步行时,不因其负载而使夹板弯曲的材料硬度是必要的。从此观点来看,吸收碰撞用夹板5所使用的材料的杨氏模量存在实际使用上必要的下限值。虽然此下限值在前述图10及表1所示的结构和尺寸范围内可以适当地选定,但例如为20MPa以上,优选为50MPa以上,更优选为100MPa以上。
因此,通过将材料的杨氏模量为1000MPa以下范围的高分子材料用作吸收碰撞用夹板5,即便乘客摔倒且头部碰撞到梯级的角部,严重受伤的概率也较小,且通过采用杨氏模量为20MPa以上的高分子材料,可以提供在通常使用时不会因乘客的负载而使夹板弯曲的、安全的自动扶梯。
以上用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这些实施方式是示例,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方式。这些实施方式可以以其他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及更改。这些实施方式及其改变与包含于发明的范围及主旨同样地,是被包含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其等同的范围内的。

Claims (7)

1.一种自动扶梯用梯级,其特征在于,包括:踏板,该踏板具有沿宽度方向排列有与行进方向平行的多条峰的主体部;踏步竖板部,该踏步竖板部与该踏板的所述主体部的后端部结合、沿宽度方向排列有多条峰并在相邻峰之间形成有谷;吸收碰撞用夹板,该吸收碰撞用夹板设在该踏步竖板部与所述踏板结合的角部所形成的缺口部,所述吸收碰撞用夹板沿宽度方向排列有与行进方向平行的多条峰,后端面与所述踏步竖板部的谷成同一平面,所述吸收碰撞用夹板的各峰配置在与所述踏步竖板部的各峰错开半间距的位置,且由杨氏模量为1000MPa以下范围的高分子材料所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扶梯用梯级,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分子材料由选自树脂或弹性体的至少1种材料而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扶梯用梯级,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体由选自尿烷橡胶、天然橡胶、合成橡胶、硅橡胶及氟橡胶的至少1种材料而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的任一项所述的自动扶梯用梯级,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碰撞用夹板兼做边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扶梯用梯级,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碰撞用夹板在所述踏板的宽度方向上被排列成多个。
6.一种自动扶梯用梯级,其特征在于,包括:踏板,其具有沿宽度方向排列有与行进方向平行的多条峰的主体部;踏步竖板部,该踏步竖板部与该踏板的所述主体部的后端部结合、沿宽度方向排列有多条峰并在相邻峰之间形成有谷;吸收碰撞用夹板,该吸收碰撞用夹板设在该踏步竖板部与所述踏板结合的角部所形成的缺口部,所述吸收碰撞用夹板沿宽度方向排列有与行进方向平行的多条峰,后端面与所述踏步竖板部的谷成同一平面,所述吸收碰撞用夹板的各峰配置在与所述踏步竖板部的各峰错开半间距的位置,所述吸收碰撞用夹板的各峰设定在长度为15~45mm,各峰的厚度为2~4mm,各峰的间隔为5~7mm,各峰的高度为10~15mm的范围内,且由杨氏模量为1000MPa以下范围的高分子材料所形成。
7.一种自动扶梯,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梯级,该梯级包括:踏板,其具有沿宽度方向排列有与行进方向平行的多条峰的主体部;踏步竖板部,该踏步竖板部与该踏板的所述主体部的后端部结合、沿宽度方向排列有多条峰并在相邻峰之间形成有谷;吸收碰撞用夹板,该吸收碰撞用夹板设在该踏步竖板部与所述踏板结合的角部所形成的缺口部,所述吸收碰撞用夹板沿宽度方向排列有与行进方向平行的多条峰,后端面与所述踏步竖板部的谷成同一平面,所述吸收碰撞用夹板的各峰配置在与所述踏步竖板部的各峰错开半间距的位置,所述吸收碰撞用夹板的各峰设定在长度为15~45mm、各峰的厚度为2~4mm、各峰的间隔为5~7mm、各峰的高度为10~15mm的范围内,且具有由杨氏模量1000MPa以下范围的高分子材料所形成。
CN201510086332.0A 2014-03-10 2015-02-17 自动扶梯用梯级及自动扶梯 Active CN10490925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46998A JP5770326B1 (ja) 2014-03-10 2014-03-10 エスカレータ用踏段
JP2014-046998 2014-03-1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09252A CN104909252A (zh) 2015-09-16
CN104909252B true CN104909252B (zh) 2017-05-24

Family

ID=524776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086332.0A Active CN104909252B (zh) 2014-03-10 2015-02-17 自动扶梯用梯级及自动扶梯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9309093B2 (zh)
EP (1) EP2918538A1 (zh)
JP (1) JP5770326B1 (zh)
CN (1) CN104909252B (zh)
HK (1) HK1214234A1 (zh)
MY (1) MY190712A (zh)
SG (1) SG10201501367S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T519327A1 (de) 2016-11-08 2018-05-15 Innova Patent Gmbh Segment einer Fördereinrichtung
RU187688U1 (ru) * 2018-09-20 2019-03-14 Закрытое акционерное общество "Эс-сервис" Гребень настила ступени эскалатора
US10351392B1 (en) * 2018-10-23 2019-07-16 Otis Elevator Company Escalator and moving walkway system with safety sensor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83432A (en) * 1981-02-13 1984-11-20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Steps in an escalator
CN1099996C (zh) * 1998-03-18 2003-01-2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载人传送带的踏板装置和载人传送带装置
US6978876B1 (en) * 1999-09-07 2005-12-27 Otis Elevator Company Step for escalator
CN203392707U (zh) * 2012-12-17 2014-01-15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自动扶梯的梯级
CN104418225A (zh) * 2013-08-29 2015-03-18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自动扶梯用梯级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210711A (en) 1938-10-12 1940-08-06 Westinghouse Elec Elevator Co Moving stairway step
JPS595514B2 (ja) * 1979-09-28 1984-02-04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マンコンベアのステツプ
JPS56149967A (en) 1980-04-18 1981-11-20 Hitachi Ltd Step for man conveyor
JPH021337U (zh) 1988-06-14 1990-01-08
JPH0725507B2 (ja) * 1988-09-20 1995-03-2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乗客コンベア用ステップ並びにそれに用いる注意体
JP3037372B2 (ja) 1990-07-13 2000-04-24 住友バイエルウレタン株式会社 型内塗装用ポリウレタン塗料およびそれを使用するポリウレタンrim成形品の成形方法
JPH0477582U (zh) * 1990-11-19 1992-07-07
US5785167A (en) * 1995-04-28 1998-07-28 Escalator Advertising Limited Escalators
JP4739477B2 (ja) * 1999-09-07 2011-08-03 オーチス エレベータ カンパニー エスカレータステップ
JP2009196737A (ja) * 2008-02-19 2009-09-03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乗客コンベア用踏段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83432A (en) * 1981-02-13 1984-11-20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Steps in an escalator
CN1099996C (zh) * 1998-03-18 2003-01-2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载人传送带的踏板装置和载人传送带装置
US6978876B1 (en) * 1999-09-07 2005-12-27 Otis Elevator Company Step for escalator
CN203392707U (zh) * 2012-12-17 2014-01-15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自动扶梯的梯级
CN104418225A (zh) * 2013-08-29 2015-03-18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自动扶梯用梯级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770326B1 (ja) 2015-08-26
MY190712A (en) 2022-05-12
CN104909252A (zh) 2015-09-16
EP2918538A1 (en) 2015-09-16
US20150251879A1 (en) 2015-09-10
US9309093B2 (en) 2016-04-12
JP2015168572A (ja) 2015-09-28
HK1214234A1 (zh) 2016-07-22
SG10201501367SA (en) 2015-10-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09252B (zh) 自动扶梯用梯级及自动扶梯
US9114768B2 (en) Vehicle bumper reinforcement
CN104418225B (zh) 自动扶梯用梯级
CN105916796B (zh) 用于移动步道的托板或者用于自动扶梯的梯级
US20170157871A1 (en) Tire curing mold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tire
US10737307B2 (en) Press forming method and press forming tool
CN105464018A (zh) 坠砣缓冲式限高架
JP6084664B2 (ja) エスカレータ用踏段及びエスカレータ
CN107309334A (zh) 使用具有台阶的筋的成型方法和模具总成
CN203392707U (zh) 自动扶梯的梯级
CN105798099A (zh) 用于天窗加强板的成形工艺
JP2015127264A (ja) エスカレータ用踏段
JP2014094631A (ja) タイヤ
CN203474199U (zh) 自动扶梯的梯级
CN106477446A (zh) 乘客输送机的梳体
JP5761613B2 (ja) 乗客コンベア
US11618511B2 (en) Surface pattern for a vehicle
JP2020082143A (ja) プレス成形方法、プレス成形品
US20220219768A1 (en) Diffuser for a vehicle
JP2015054733A (ja) エスカレータ用踏段
CN208410199U (zh) 一种用于切砖机的推力机构
JP6234873B2 (ja) エスカレータ用ステップ
US308452A (en) Roll for forming link-blanks
JP2014073891A (ja) エスカレータの踏段
US339376A (en) Soap-mol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214234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214234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