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03675A - 复合型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复合型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903675A
CN104903675A CN201380067054.3A CN201380067054A CN104903675A CN 104903675 A CN104903675 A CN 104903675A CN 201380067054 A CN201380067054 A CN 201380067054A CN 104903675 A CN104903675 A CN 1049036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heat
exchanger
refrigerant
cooling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6705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903675B (zh
Inventor
吉田宏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rell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Calsonic Kanse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lsonic Kansei Corp filed Critical Calsonic Kanse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9036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036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9036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0367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9/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28D9/0031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being formed by paired plates touching each other
    • F28D9/004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being formed by paired plates touching each other the plates having openings therein for circulation of at least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from one conduit to another
    • F28D9/005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being formed by paired plates touching each other the plates having openings therein for circulation of at least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from one conduit to another the plates having openings therein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408Multi-circuit heat exchangers, e.g. integrating different heat exchange sections in the same unit or heat exchangers for more than two fluids
    • F28D1/0426Multi-circuit heat exchangers, e.g. integrating different heat exchange sections in the same unit or heat exchangers for more than two fluids with units having particular arrangement relative to the large body of fluid, e.g. with interleaved units or with adjacent heat exchange units in common air flow or with units extending at an angle to each other or with units arranged around a central element
    • F28D1/0452Combination of units extending one behind the other with units extending one beside or one above the oth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5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 F28D1/0535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the conduits having a non-circular cross-section
    • F28D1/05366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01Casings in the form of plate-like arrangements; Frames enclosing a heat exchange core
    • F28F9/002Casings in the form of plate-like arrangements; Frames enclosing a heat exchange core with fastening means for other structu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46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header boxes with flow lin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26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different sections of heat-exchange elements, e.g. of radiators
    • F28F9/262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different sections of heat-exchange elements, e.g. of radiators for radi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F28D1/00 - F28D20/00
    • F28D2021/0019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8D2021/008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vehicles
    • F28D2021/0084Condensers

Abstract

复合型换热器(21、21A、21B)包括第一换热器(8)和沿上下方向相邻配置的第二换热器及第三换热器(11、7)。第一换热器(8)配置于第二换热器(11)和第三换热器(7)的冷却风的风流的上游侧或下游侧。第一换热器(8)以跨第二换热器(11)的第二换热器散热器部(11a)和第三换热器(7)的第三换热器散热器部(7a)、以及彼此相邻的、第二换热器(11)的第二换热器容器部(11b、11c)中的一个和第三换热器(7)的第三换热器容器部(7b、7c)中的一个的方式安装。

Description

复合型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复合型换热器。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搭载在汽车上的复合型换热器。该复合型换热器包括在第一制冷剂与第二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第一换热器、在自第一换热器流出的第一制冷剂与冷却风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第二换热器以及在第二制冷剂与冷却风之间进行热交换、并使第二制冷剂向第一换热器流出的第三换热器。而且,对于第二换热器与第三换热器,将它们的长边方向设为左右方向(车辆的宽度方向)、将短边方向设为上下方向(车辆的高度方向),并使它们沿上下方向相邻配置。另外,使第一换热器位于第二换热器的一个容器部的左右方向的端部与第三换热器的一个容器部的左右方向的端部并以跨第二换热器的一个容器部与第三换热器的一个容器部的方式安装。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083014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上述的相关的复合型换热器将第一换热器配置在了第二换热器的长边方向(左右方向)的端部与第三换热器的长边方向(左右方向)的端部。因此,长边方向的长度增加与第一换热器的厚度和配管自第一换热器向左右方向突出的突出长度相当的量。
因而,与能够搭载复合型换热器的搭载宽度相适应的第二换热器的宽度与第三换热器的宽度(左右方向的长度)变短,第二换热器的散热器部的宽度与第三换热器的散热器部的宽度也变短。由此,各个散热器部的面积(冷却有效面积)变小,冷却效率较差。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设得较大的各个散热器部的面积(冷却有效面积)来提高冷却效率的复合型换热器。
实施方式的复合型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器,其用于在第一制冷剂与第二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第二换热器,其用于在自所述第一换热器流出的所述第一制冷剂与冷却风之间进行热交换;以及第三换热器,其用于在所述第二制冷剂与冷却风之间进行热交换,并使所述第二制冷剂向所述第一换热器流出。其中,所述第二换热器包括第二换热器散热器部和位于所述第二换热器散热器部的左右两侧的第二换热器容器部。所述第三换热器包括第三换热器散热器部和位于所述第三换热器散热器部的左右两侧的第三换热器容器部。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第三换热器沿上下方向相邻配置。所述第一换热器配置于所述第二换热器和所述第三换热器的所述冷却风的风流的上游侧或下游侧。所述第一换热器以跨所述第二换热器散热器部和所述第三换热器散热器部、以及彼此相邻的、所述第二换热器容器部中的一个和所述第三换热器容器部中的一个方式安装。
根据上述结构,第二换热器与第三换热器沿上下方向相邻配置,第一换热器配置于第二换热器和第三换热器的冷却风的风流的上游侧或下游侧。另外,第一换热器以跨彼此相邻的、第二换热器散热器部和第三换热器散热器部、以及第二换热器容器部中的一个和第三换热器容器部中的一个的方式安装。因此,能够将与能够搭载复合型换热器的宽度相适应的第二换热器和第三换热器的宽度(左右方向的长度)设得较长,且能够增加各个散热器部的宽度。由此,能够扩大第二换热器散热器部和第三换热器散热器部的面积(冷却有效面积),因此能够提高冷却效率。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第二换热器容器部中的一个具有第一制冷剂入口部和第一制冷剂出口部,所述第三换热器容器部中的一个具有第二制冷剂入口部和第二制冷剂出口部。
根据上述结构,配管集中于一个部位,配管的处理性、配管的安装操作性提高。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第一换热器配置于所述第二换热器和所述第三换热器的所述冷却风的风流的下游侧,所述第一制冷剂入口部以朝向所述冷却风的流动方向延伸的方式设在所述第二换热器容器部中的一个上,所述第二制冷剂入口部、所述第二制冷剂出口部以朝向所述冷却风的流动方向延伸的方式设在所述第三换热器容器部中的一个上。
根据上述结构,通常,配管配置于第二换热器和第三换热器的冷却风的风流的下游侧,因此配管的处理性、配管的安装操作性进一步提高。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第一换热器具有朝向所述冷却风的流动方向延伸第一制冷剂入口部、第一制冷剂出口部、第二制冷剂入口部、第二制冷剂出口部。
根据上述结构,通常,配管配置于第二换热器和第三换热器的冷却风的风流的下游侧,因此配管的处理性、配管的安装操作性进一步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冷却风的风流的下游侧(后侧)观察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复合型换热器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复合型换热器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图3是从冷却风的风流的上游侧(前侧)观察图2所示的复合型换热器的分解部分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图4是从冷却风的风流的上游侧(前侧)观察图1所示的复合型换热器的主要部分的局部图。
图5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能够搭载复合型换热器的搭载宽度与散热器部的宽度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5B是表示比较例的、能够搭载复合型换热器的搭载宽度与散热器部的宽度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6是应用图1所示的复合型换热器的车辆用换热系统的结构图。
图7是图1所示的第一换热器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图8是表示第一板与第二板之间的接合部分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复合型换热器的与图3相同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复合型换热器的与图3相同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从冷却风的风流的下游侧〔后(背面)侧〕观察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复合型换热器21的立体图。图2是复合型换热器21的局部分解立体图。图3是从冷却风的风流的上游侧〔前(正面)侧〕观察复合型换热器21的分解部分的局部分解立体图。图4是从冷却风的风流的上游侧〔前(正面)侧〕观察复合型换热器21的主要部分的局部图。图5A是表示能够搭载复合型换热器21的搭载宽度L与散热器部的宽度L1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图5B是表示比较例的能够搭载复合型换热器的搭载宽度L与散热器部的宽度L2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图6是应用复合型换热器21的车辆用换热系统1的结构图。图7是第一换热器8的局部分解立体图。图8是表示第一板81与第二板82之间的接合部分的说明图。
如图6所示,应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复合型换热器21的车辆用换热系统1包括用于对发动机2的冷却水进行冷却的主散热器(换热器)3、用于对水冷中冷器(水冷CAC)6用的制冷剂进行冷却的副散热器(第三换热器)7、水冷冷凝器(第一换热器)8、以及用于对车厢内空调用的制冷剂进行冷却的气冷冷凝器(第二换热器)11。
主散热器3设于电风扇5的冷却风的风流的上游侧(前侧)。
主散热器3具有供发动机2用的冷却水在内部流动的多个管(未图示),在与在管的外侧流动的冷却风之间进行热交换。
发动机2用的冷却水利用泵4进行循环。
副散热器7配置于主散热器3的冷却风的风流的上游面侧,并且配置于主散热器3的上半部分区域。
副散热器7具有供作为水冷中冷器6用的第二制冷剂的冷却水在内部流动的多个管(未图示),在与在管的外侧流动的冷却风之间进行热交换。
水冷中冷器6用的冷却水利用泵9进行循环。
向发动机2供给的空气(进气)由于使用排气并由涡轮部12压缩而成为高温,因此利用水冷中冷器6对该高温的压缩空气进行冷却。
这样,通过对进气进行冷却,能够提高向发动机2供给的空气密度,因此发动机2的燃烧效率提高。
即,水冷中冷器6在向发动机2供给的压缩吸气与冷却水之间进行热交换,对发动机2的吸气进行冷却。
气冷冷凝器11配置于主散热器3的冷却风的风流的上游面侧,并且配置于主散热器3的下半部分区域。
气冷冷凝器11具有供作为第一制冷剂的空调用制冷剂在内部流动的多个管(未图示),在与在管的外侧流动的冷却风之间进行热交换。
接着,说明水冷冷凝器8。
水冷冷凝器8与气冷冷凝器11以将水冷冷凝器8设为上游的方式在冷冻循环内串联连接。
利用冷冻循环的压缩机(compressor)10而成为高温高压的、作为第一制冷剂的空调用制冷剂首先流入水冷冷凝器8,之后,向气冷冷凝器11流出。
由副散热器7冷却的作为第二制冷剂的冷却水在流入水冷冷凝器8并在与空调用制冷剂之间进行了热交换之后,流入水冷中冷器6。
如图7或图8所示,水冷冷凝器8包括交替层叠的第一板81、第二板82、交替设于第一板81与第二板82之间的第一隔离件83、第二隔离件84以及外周被第一隔离件83包围的内散热片86。
该各个部件之间在所有的抵接面上通过钎焊进行固定。
第一板81和第二板82分别具有朝向层叠方向的同一方向突出的外周壁811、821。在各个外周壁811、821上设有相邻的部分彼此抵接的台阶部812、822。
各个板81、82具有向后述的第二流路8b侧突出、且顶端彼此抵接的多个凸条(突起)813、823。这些凸条813、823彼此的抵接面也进行钎焊。
第一板81与第二板82分别具有供空调用制冷剂流动的一对(两个)第一连通孔814、824和供冷却水流动的一对(两个)第二连通孔815、825。
在以交替层叠的状态相邻的第一板81与第二板82之间交替设有如图7中实线的箭头所示供空调用制冷剂流动的第一流路8a和如图7中虚线的箭头所示供冷却水流动的第二流路8b。
第一板81与第二板82中的、第一连通孔814、824周围的圆环状的各个突出边缘部814a、824a向第二流路8b内突出,并在第二流路8b内以彼此重叠的状态钎焊结合。
同样地,第二连通孔815、825周围的圆环状的各个突出边缘部815a、825a向第一流路8a内突出,并在第一流路8a内以彼此重叠的状态钎焊结合。
如图8所示,第一板81与第二板82以彼此重叠的状态钎焊结合。
由此,在第一流路8a上,各个第一连通孔814、824敞开,并且各个第二连通孔815、825闭合,压力高于冷却水的压力的空调用制冷剂分别从一个第一连通孔814、824流入各个第一流路8a,在各个第一流路8a内流动的空调用制冷剂自另一个第一连通孔814、824流出。
另一方面,在第二流路8b上,各个第二连通孔815、825敞开,并且各个第一连通孔814、824闭合,压力低于空调用制冷剂的压力的冷却水分别从一个第二连通孔815、825流入各个第二流路8b,在各个第二流路8b内流动的冷却水自另一个第二连通孔815、825流出。
内散热片86与各个板81、82之间的抵接面也进行钎焊。
第一隔离件83配置在第一流路8a内。
第一隔离件83具有用于收纳内散热片86的散热片收纳开口部831、设于与各个板81、82的一对(两个)第一连通孔814、824对应的位置的一对(两个)第一连通孔832、以及设于与各个板81、82的一对(两个)第二连通孔815、825对应的位置的一对(两个)第二连通孔833。
第一隔离件83以包围内散热片86的整周的方式配置。
各个第一连通孔832向散热片收纳开口部831敞开。
由此,空调用制冷剂能够流入第一流路8a或自第一流路8a流出,但是不会从各个第一连通孔814、824的位置向两端方向流动。
各个第二连通孔833设为直径比各个板81、82的第二连通孔815、825周围的各个突出边缘部815a、825a的直径大。
由此,第一隔离件83配置为包围第二连通孔815、825的突出边缘部815a、825a。
第二隔离件84配置在第二流路8b内。
第二隔离件84呈圆环状。
第二隔离件84配置在各个板81、82的一对第一连通孔814、824周围的对应的位置。
第二隔离件84的内径设为比各个板81、82的第一连通孔814、824周围的各个突出边缘部814a、824a的直径大。
由此,第二隔离件84配置为包围第一连通孔814、824的突出边缘部814a、824a。
在上述结构中,利用冷冻循环的压缩机10而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状态的空调用制冷剂首先经由水冷冷凝器8的第一制冷剂入口部流入水冷冷凝器8的一个第一连通孔814、824、832。
之后,空调用制冷剂在第一板81与第二板82之间的第一流路8a内流动,并从另一个第一连通孔814、824、832经由第一制冷剂出口部向气冷冷凝器11流出。
另一方面,由副散热器7冷却后的冷却水经由水冷冷凝器8的第二制冷剂入口部流入水冷冷凝器8的一个第二连通孔815、825、833。
之后,在第一板81与第二板82之间的第二流路8b内流动,并从另一个第二连通孔815、825、833经由第二制冷剂出口部流出,借助泵9流入水冷中冷器6内。
接着,参照图1~图4进一步说明复合型换热器21。
在图1中,复合型换热器21包括在第一制冷剂与第二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第一换热器(水冷冷凝器)8、在自第一换热器8流出的第一制冷剂(空调用制冷剂)与冷却风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第二换热器(气冷冷凝器)11以及在第二制冷剂(冷却水)与冷却风之间进行热交换、并使第二制冷剂向第一换热器8流出的第三换热器(副散热器)7。
第一换热器8包括第一流路8a(参照图7)、使第一制冷剂流入第一流路8a的作为第一制冷剂入口部的第一筒部8d、使第一制冷剂自第一流路8a流出的作为第一制冷剂出口部的第二筒部8e(参照图2)、在与第一流路8a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第二流路8b(参照图7)、使第二制冷剂流入第二流路8b的作为第二制冷剂入口部的第三筒部8f、以及使第二制冷剂自第二流路8b流出的作为第二制冷剂出口部的第四筒部8g。
第一筒部8d、第三筒部8f以及第四筒部8g以自第一换热器8朝向后侧(冷却风的风流的下游侧)延伸的方式设置。第二筒部8e以自第一换热器8朝向前侧(冷却风的风流的上游侧)延伸的方式设置。
在第一换热器8上设有从第一筒部8d向右方突出的支架8h、从第二筒部8e向下侧突出的支架8j、以及自左端上侧先向上再向前侧突出的支架8l。
如图1所示,第二换热器11以将长边方向设为左右方向(车辆的宽度方向)、将短边方向设为上下方向(车辆的高度方向)的方式配置,其包括第二换热器散热器部11a、配置于第二换热器散热器部11a的左右两侧的第二换热器第一容器部11b、以及第二换热器第二容器部11c。
第二换热器第一容器部11b和第二换热器第二容器部11c各自在距内部的下侧相同的高度位置设有隔离物11d。
因而,第二换热器11利用隔离物11d分为上下两个换热器部。
在第二换热器第一容器部11b中,在上侧设有供第一换热器8的第二筒部8e嵌合连接的、作为第一制冷剂入口部的筒状凹部11e(参照图2),并且在左端下侧设有作为第一制冷剂出口部的筒部11g。
筒状凹部11e以自第二换热器第一容器部11b朝向后侧延伸的方式设置。筒部11g以自第二换热器第一容器部11b朝向下侧延伸的方式设置。
在第二换热器第一容器部11b上,在与第一换热器8的支架8j对应的位置设有支架11h。
如图1所示,在第二换热器第二容器部11c上设有与第二换热器11的上换热器部和下换热器部相连接的储液罐11x。
储液罐11x利用软管夹箍31和螺栓32固定安装于第二换热器第二容器部11c。
因而,第二换热器11的比隔离物11d靠上侧的换热器部作为用于对自筒状凹部11e流入的第一制冷剂进行凝缩的凝缩器发挥作用。
由上侧的换热器部凝缩后的第一制冷剂流入储液罐11x。
从储液罐11x流入到第二换热器11的下侧的换热器部内的第一制冷剂在作为过冷却部发挥作用的下侧的换热器部中被冷却后,从筒部11g流出。
如图1所示,第三换热器7以将长边方向设为左右方向(车辆的宽度方向)、将短边方向设为上下方向(车辆的高度方向)、并与第二换热器11相邻的方式配置在第二换热器11的上侧,其包括位于第二换热器散热器部11a的上侧的第三换热器散热器部7a、和配置在第三换热器散热器部7a的左右两侧的第三换热器第一容器部7b及第三换热器第二容器部7c,其中,第三换热器第一容器部7b位于第二换热器第一容器部11b的上侧,第三换热器第二容器部7c位于第二换热器第二容器部11c的上侧。
在第三换热器第一容器部7b上,在上侧设有作为第二制冷剂入口部的第一筒部7d,在下侧设有作为第二制冷剂出口部的第二筒部7e。
第一筒部7d和第二筒部7e以自第三换热器第一容器部7b朝向后侧延伸的方式设置。
在第三换热器第一容器部7b中设有将内部分隔为上侧第一容器部和下侧第一容器部的隔离物7f。
因而,第三换热器散热器部7a被隔离物7f分为上侧散热器部和下侧散热器部。
流入到第三换热器7的第一筒部7d内的第二制冷剂(冷却水)从第三换热器第一容器部7b的上侧第一容器部流入第三换热器散热器部7a的上侧散热器部,然后向第三换热器第二容器部7c流出。
流入到第三换热器第二容器部7c内的第二制冷剂从第三换热器散热器部7a的下侧散热器部流入第三换热器第一容器部7b的下侧第一容器部,然后自第二筒部7e流出。
在第三换热器第一容器部7b的左端下侧,在与第一换热器8的支架8l对应的位置设有支架部7g(参照图2)。
接着,说明第一换热器8、第二换热器11及第三换热器7的连接、组装的一个例子。
首先,将第一换热器8的第二筒部8e嵌合连接于第二换热器11的筒状凹部11e,并且利用螺栓等紧固件将支架8j、11h彼此紧固,从而将第一换热器8与第二换热器11连接起来。
接着,将L字状的连接管41的一端侧嵌合连接于第一换热器8的第三筒部8f,并且将连接管41的另一端侧嵌合连接于第三换热器7的第二筒部7e,利用螺栓等紧固件将支架8l和支架部7g彼此紧固,从而将第一换热器8与第三换热器7连接起来。
然后,在通过使用螺栓32、连结支架33等紧固件将第二换热器11的第二容器部11c与第三换热器7的第二容器部7c彼此紧固、而将第二换热器11与第三换热器7连接起来时,如图1所示,第一换热器8、第二换热器11及第三换热器7被连接并组装起来。
另外,在连接第二换热器11与第三换热器7时,也安装储液罐11x。
这样,在对第一换热器8、第二换热器11及第三换热器7进行组装时,如图5A所示,第一换热器8位于第二换热器11与第三换热器7这两者的后侧(冷却风的风流的下游侧)。因此,能够将与能够搭载复合型换热器21的宽度L相适应的第二换热器11的宽度与第三换热器7的宽度(左右方向的长度)设得较长,且也能够增加各个散热器部11a、7a的宽度L1
与此相对,如果将第一换热器8像图5B所示的比较例那样配置在第二换热器11与第三换热器7这两者的长边方向的端部,则与能够搭载复合型换热器21的宽度L相适应的第二换热器11的宽度和第三换热器7的宽度变短,且各个散热器部11a、7a的宽度L2(L2<L1)也变短。
复合型换热器21的动作如前面说明的那样。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复合型换热器21,使第二换热器11与第三换热器7沿上下方向相邻配置,将第一换热器8安装于第二换热器11和第三换热器7的冷却风的风流的下游侧。另外,将第一换热器8以跨第二换热器11的散热器部11a和第三换热器7的散热器部7a、以及第二换热器11的第二换热器第一容器部11b和第三换热器7的第三换热器第一容器部7b的方式安装。因此,能够将与能够搭载复合型换热器21的宽度L相适应的第二换热器11的宽度与第三换热器7的宽度(左右方向的长度)设得较长,且也能够增加各个散热器部11a、7a的宽度L1。由此,能够扩大各个散热器部11a、7a的面积(冷却有效面积),提高冷却效率。
另外,第二换热器11在第二换热器第一容器部11b上设有筒状凹部(第一制冷剂入口部)11e、筒部(第一制冷剂出口部)11g。另外,第三换热器7在第三换热器第一容器部7b上设有第一筒部(第二制冷剂入口部)7d、第二筒部(第二制冷剂出口部)7e。因此,配管集中于一个部位,配管的处理性、配管的安装操作性提高。
另外,第一筒部(第一制冷剂入口部)8d、第三筒部(第二制冷剂入口部)8f、第四筒部(第二制冷剂出口部)8g以朝向冷却风的流动方向(冷却风的风流的下游侧)延伸的方式设于第一换热器8。筒状凹部(第一制冷剂入口部)11e以朝向冷却风的流动方向(冷却风的风流的下游侧)延伸的方式设于第二换热器11的第二换热器第一容器部11b。第一筒部(第二制冷剂入口部)7d、第二筒部(第二制冷剂出口部)7e以朝向冷却风的流动方向(冷却风的风流的下游侧)延伸的方式设于第三换热器7的第三换热器第一容器部7b。因此,通常,配管配置于各个换热器8、11、7的后侧,因此配管的处理性、配管的安装操作性进一步提高。
另外,将第一换热器8的第三筒部8f和第三换热器7的第二筒部7e利用连接管41连接起来。因此,即使第一换热器8、第三换热器7存在尺寸误差、安装误差等且第三筒部8f与第二筒部7e之间的位置发生偏移,也能够利用连接管41容易且操作性良好地将第三筒部8f和第二筒部7e连接起来。
另外,将第一换热器8的第二筒部8e直接安装于第二换热器11的筒状凹部11e。因此,能够减少用于连接换热器8和换热器11彼此的配管。
接着,参照作为与图3相同的局部分解立体图的图9,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复合型换热器21A。
图9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复合型换热器21A与图1~图4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复合型换热器21的不同之处如下。即,与复合型换热器21的第三筒部8f相当的第三筒部8fA以朝向前侧(冷却风的风流的上游侧)延伸的方式设于第一换热器8。在第三换热器7的第三换热器第一容器部7b上设有供第三筒部8fA嵌合连接的筒状凹部7h作为第二制冷剂出口部。
根据图9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复合型换热器21A,能够获得与图1~图4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复合型换热器21相同的效果。
而且,在复合型换热器21A中,将第一换热器8的第三筒部8fA直接安装于第三换热器7的筒状凹部7h。因此,能够减少连接各个换热器8、7彼此的配管。
接着,参照作为与图3相同的局部分解立体图的图10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复合型换热器21B。
图10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复合型换热器21B与图1~图4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复合型换热器21的不同之处如下。即,为了将各个换热器8、11、7彼此连结固定,在第一换热器8上取代支架8l而设置了连结支架8p。在第二换热器11上设有与连结支架8p相连结的连结支架11p。在第三换热器7上取代支架部7g而设置了与连结支架8p相连结的连结支架7p。
根据图10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复合型换热器21B,能够获得图1~图4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复合型换热器21相同的效果。
而且,由于利用连结支架8p、11p、7p将第一换热器8、第二换热器11、及第三换热器7彼此连结,因此能够将第一换热器8、第二换热器11、及第三换热器7彼此牢固地连结固定。
在上述第一~第三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第二换热器11配置于上下方向的下侧、将第三换热器7配置于第二换热器11的上侧的例子。但是,也可以将第三换热器7配置于上下方向的下侧,将第二换热器11配置于第三换热器7的上侧。
另外,示出了将第一换热器8安装于第二换热器11与第三换热器7的冷却风的风流的下游侧(后侧)的例子。但是,也可以将第一换热器8安装于第二换热器11与第三换热器7的冷却风的风流的上游侧(前侧)。
另外,示出了将第二换热器11和第三换热器7设为上下均具有散热器部的双通道型的例子。但是,也可以将第二换热器11和第三换热器7设为使制冷剂从一个容器部向另一个容器部流动的单通道型的结构。
另外,示出了使筒部11g朝向下侧的例子。但是,也可以使筒部11g朝向冷却风的流动方向、特别是朝向冷却风的风流的下游侧(后侧)。
另外,说明了将复合型换热器21、21A、21B搭载在车辆上的情况,但是搭载复合型换热器21、21A、21B的对象并不限定于车辆。
这样,本发明当然包括在本说明书中未记载的各种实施方式等。因而,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根据上述说明仅由适当的权利要求书所涉及的特定技术特征来确定。
日本特愿2012-286916号(申请日:2012年12月28日)的全部内容被引用在本说明书中。

Claims (4)

1.一种复合型换热器,其中,
该复合型换热器包括:
第一换热器,其用于在第一制冷剂与第二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
第二换热器,其用于在自所述第一换热器流出的所述第一制冷剂与冷却风之间进行热交换;以及
第三换热器,其用于在所述第二制冷剂与冷却风之间进行热交换,并使所述第二制冷剂向所述第一换热器流出,
所述第二换热器包括第二换热器散热器部和位于所述第二换热器散热器部的左右两侧的第二换热器容器部,
所述第三换热器包括第三换热器散热器部和位于所述第三换热器散热器部的左右两侧的第三换热器容器部,
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第三换热器沿上下方向相邻配置,
所述第一换热器配置于所述第二换热器和所述第三换热器的所述冷却风的风流的上游侧或下游侧,
所述第一换热器以跨所述第二换热器散热器部和所述第三换热器散热器部、以及彼此相邻的、所述第二换热器容器部中的一个和所述第三换热器容器部中的一个的方式安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型换热器,其中,
所述第二换热器容器部中的一个具有第一制冷剂入口部和第一制冷剂出口部,
所述第三换热器容器部中的一个具有第二制冷剂入口部和第二制冷剂出口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型换热器,其中,
所述第一换热器配置于所述第二换热器和所述第三换热器的所述冷却风的风流的下游侧,
所述第一制冷剂入口部以朝向所述冷却风的流动方向延伸的方式设在所述第二换热器容器部中的一个上,
所述第二制冷剂入口部、所述第二制冷剂出口部以朝向所述冷却风的流动方向延伸的方式设在所述第三换热器容器部中的一个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型换热器,其中,
所述第一换热器具有朝向所述冷却风的流动方向延伸的第一制冷剂入口部、第一制冷剂出口部、第二制冷剂入口部、第二制冷剂出口部。
CN201380067054.3A 2012-12-28 2013-12-04 复合型换热器 Active CN10490367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86916 2012-12-28
JP2012286916A JP5985387B2 (ja) 2012-12-28 2012-12-28 複合型熱交換器
PCT/JP2013/082569 WO2014103639A1 (ja) 2012-12-28 2013-12-04 複合型熱交換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03675A true CN104903675A (zh) 2015-09-09
CN104903675B CN104903675B (zh) 2017-03-15

Family

ID=510207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67054.3A Active CN104903675B (zh) 2012-12-28 2013-12-04 复合型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985387B2 (zh)
CN (1) CN104903675B (zh)
WO (1) WO201410363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67086B (zh) * 2016-12-30 2019-03-29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器结构
JP6891711B2 (ja) * 2017-08-02 2021-06-1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複合型熱交換器
JP7119818B2 (ja) * 2018-09-18 2022-08-1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EP4148369A1 (en) * 2021-09-08 2023-03-15 Valeo Autosystemy SP. Z.O.O. A heat exchange assembly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3629A (zh) * 1996-08-14 1998-02-18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空气调节器的热交换器的制冷剂通道排列装置
JP2005343221A (ja) * 2004-05-31 2005-12-15 Calsonic Kansei Corp 車両の冷却装置構造
CN1811329A (zh) * 2005-01-27 2006-08-02 株式会社电装 热交换器的连接结构
JP2007170776A (ja) * 2005-12-26 2007-07-05 Denso Corp 複合型熱交換器および熱交換器
WO2008072730A1 (ja) * 2006-12-14 2008-06-19 Calsonic Kansei Corporation 複合型熱交換器および熱交換器
CN101303151A (zh) * 2007-02-26 2008-11-12 株式会社电装 沸腾冷却装置
JP2010127508A (ja) * 2008-11-26 2010-06-10 Calsonic Kansei Corp 複合熱交換器
CN103502763A (zh) * 2011-05-06 2014-01-0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及具有该热交换器的制冷循环装置
JP5531901B2 (ja) * 2010-10-08 2014-06-25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複合型熱交換器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3629A (zh) * 1996-08-14 1998-02-18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空气调节器的热交换器的制冷剂通道排列装置
JP2005343221A (ja) * 2004-05-31 2005-12-15 Calsonic Kansei Corp 車両の冷却装置構造
CN1811329A (zh) * 2005-01-27 2006-08-02 株式会社电装 热交换器的连接结构
JP2007170776A (ja) * 2005-12-26 2007-07-05 Denso Corp 複合型熱交換器および熱交換器
WO2008072730A1 (ja) * 2006-12-14 2008-06-19 Calsonic Kansei Corporation 複合型熱交換器および熱交換器
CN101303151A (zh) * 2007-02-26 2008-11-12 株式会社电装 沸腾冷却装置
JP2010127508A (ja) * 2008-11-26 2010-06-10 Calsonic Kansei Corp 複合熱交換器
JP5531901B2 (ja) * 2010-10-08 2014-06-25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複合型熱交換器
CN103502763A (zh) * 2011-05-06 2014-01-0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及具有该热交换器的制冷循环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4103639A1 (ja) 2014-07-03
JP2014129907A (ja) 2014-07-10
JP5985387B2 (ja) 2016-09-06
CN104903675B (zh) 2017-03-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917667B (zh) 间接中冷器
US6182744B1 (en) Heat exchanger apparatus including auxiliary radiator for cooling exothermic component
US9683786B2 (en) Heat exchanger
JP4970022B2 (ja) 複合型熱交換器及び複合型熱交換器システム
JP6233612B2 (ja) 熱交換器
CN102224391A (zh) 复合换热器
JP2002340485A (ja) 車両用熱交換器
KR101321064B1 (ko) 차량용 통합형 열교환기
CN103889751A (zh) 热交换器及使用该热交换器的热泵系统
CN104903675A (zh) 复合型换热器
KR20140116419A (ko) 컬렉터를 포함하는 적층 플레이트형 열교환기
US20010040027A1 (en) Heat exchanger with fluid-phase change
TWI280340B (en) Heat exchanger with receiver tank, receiver tank connecting member, receiver tank mounting structure of heat exchanger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
CN101995116B (zh) 蒸发器
JP2014055758A (ja) 複合型熱交換器
CN117177871A (zh) 集成冷却模块
US20170010056A1 (en) Heat exchanger
US20100126704A1 (en) Heat Exchanger with Direct Flow Path Modules
JP2011185489A (ja) 複合型熱交換器
US9834061B2 (en) Assembly including a heat exchanger and a mounting on which said exchanger is mounted
CN219687016U (zh) 阀组集成模块、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JP2010018151A (ja) 車両用熱交換器
JP2001066018A (ja) 蒸発器
JP4043577B2 (ja) サブクールシステムコンデンサ
CN217209585U (zh) 一种模块机构、空调室外机及空调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