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03503A - 编织起绒织物和为此构造织机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编织起绒织物和为此构造织机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903503A
CN104903503A CN201480003926.4A CN201480003926A CN104903503A CN 104903503 A CN104903503 A CN 104903503A CN 201480003926 A CN201480003926 A CN 201480003926A CN 104903503 A CN104903503 A CN 1049035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rp
warp thread
systems
raising
loo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0392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903503B (zh
Inventor
J.德贝斯
L.史密萨尔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1049035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035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9035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0350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27/00Woven pile fabrics
    • D03D27/02Woven pile fabrics wherein the pile is formed by warp or weft
    • D03D27/10Fabrics woven face-to-face, e.g. double velvet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39/00Pile-fabric looms
    • D03D39/16Double-plush looms, i.e. for weaving two pile fabrics face-to-fa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Looms (AREA)
  • Woven Fabric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双面编织起绒织物的编织方法,其中,给每个经纱系统(100)和每个织物(28)、(29)提供具有介于6和10Nm最终之间的纱线支数的至少五个不同的起绒经纱(12-29)、(20-27)以及至少两个张紧经纱(8)、(9);(10,11),其中,每个织物的纬纱(1,2)、(2,3)在至少三个高度上分离,而地织纹完全组织在至少八个插入周期(Ⅰ-Ⅷ)上行进,其中,提供每米200和1000个之间的经纱系统,在经向上形成每厘米至少16个绒头排。

Description

编织起绒织物和为此构造织机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编织方法,其中,在双面织机上,在连续引纬周期中,将一个或多个纬纱分别插入位于许多经纱系统的经纱之间的相应引纬高度处,同时,经纱定位成使得两个地织物可由相应纬纱以一个位于另一个上方的形式编织成,相应纬纱接结在接结经纱和张紧经纱之间的开口中,其中,给每个经纱系统提供许多不同的起绒经纱,许多不同的起绒经纱中的至少一个与上部地织物和下部地织物交替交织,以形成绒头,并且其中,切割两个地织物之间的绒头形成起绒经纱,以便生产出两个起绒织物。
本发明尤其涉及这样的编织方法,其涉及构造织机的特别方法。
背景技术
术语“不同的起绒经纱”通常指的是起绒经纱具有一个或多个彼此不同的外形确定属性。例如,这些属性是起绒纱线的粗度、光泽、多毛状态或颜色或者这些属性中的两种或更多种的组合。然而,在大多数优选应用中,它们是至少颜色不同的起绒经纱。
每个经纱系统中的不同的起绒经纱的数量确定关于该绒头可能有多少变化。为了生产起绒织物(例如,绒头具有五种不同颜色),需要给每个经纱系统提供具有彼此不同颜色的五个起绒经纱。那么,为了在该绒头中生产预定五色图案,允许期望颜色的起绒经纱在每个经纱系统中在由该图案确定的每个绒头位置处形成绒头,同时,相同起绒经纱系统的其它起绒经纱不可见地接结在地织物中。为此,每个引纬循环中的不同起绒经纱必须正确定位。这通常使用提花织机来实现。为了增加绒头变化,必须增加每个经纱系统中的起绒经纱的数量。
然而,在织机上,每米可提供的经纱数量受限于机器的物理属性及与编织相关的许多技术局限性。因此,在特定织机的情况下,对于纱线的恰当限定的选择(由纱线数量表示),实际上不可能以每米(在纬向上)有多于1000个经纱系统进行编织,同时每个经纱系统包含八个起绒经纱(8色框架)。因此,超过一定上限,对于特定织机,不再可能增加每个经纱系统中的起绒经纱的数量,结果,当在每米内保留相同数量的经纱系统时,(随同编织的)起绒织物的可能的绒头变化也存在上限。这还与在织机上可用于生产这些起绒织物的装置有关,比如具有相关筘齿的织筘以及控制地经纱和起绒经纱的综丝,对应数量的综丝由此也应存在于可用空间内。
因此,在下列纱线的情况下,例如可在每米内有1000个经纱系统和每个经纱系统有8个不同起绒经纱下编织(筘1000,8色):
-具有密度的起绒经纱,假设单位为“每克纱线米数”或“公制支数(Nm)”,密度大小大约为24/3Nm,即8Nm最终(Nm final),
-用于具有纱线支数10/1Nm或14/1Nm的地织物的相关纬纱,以及
-相关外部纬纱,具有大小为约20/3Nm或大致6N/m最终的纱线支数,绒头绕外部纬纱形成。
表述“Nm最终”应理解为指的是每克可选的复合纱线的米数:24/3Nm指的是纱线由3个纱线成分构成,每个纱线成分具有每克24米的纱线支数。那么,复合纱线支数为8Nm或每克8米。
在该情况下,可行的是,在起绒织物的经向上提供高达约每厘米12个绒头排。
为了能够增加绒头变化,每米内经纱系统的数量可以减小,从而可以在每个经纱系统内提供更多起绒经纱。然而,这导致连续绒头排之间在纬向上的更大中间间隙,这会减少在纬向上的每厘米内的绒头位置数量,由此还减小绒头密度(每m2内的绒头位置数量)。而且,其还导致不太均匀的绒头分布。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是通过提供一种编织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借助该编织方法,在特定织机上,可编织具有更多绒头变化的起绒织物,同时仍保留均匀的绒头分布和几乎相同的绒头密度。
该目的通过提供一种具有本说明书第一段所述特征的编织方法来实现,其中,根据本发明,在双面织机上提供每米200和1000之间个经纱系统,其中,在每个经纱系统中,在每个地织物中提供至少五个不同的起绒经纱(具有介于6和10Nm最终之间的纱线支数)和至少两个张紧经纱,张紧经纱定位成它们在至少三个不同高度处分离每个起绒织物的纬纱,而使用在至少八个引纬周期内行进的地织纹完全组织(ground weave repeat),其中,在经向上形成每厘米至少16个绒头排。
通过根据该编织方法进行编织,起绒织物中的纬纱密度(每米内的纬纱数)增加成能够实现足够高的绒头密度,即使在每米内有较少数量的经纱系统时也如此。由于高纬纱密度,形成绒头的纬纱还紧密靠在一起,使得可在经向上增加每厘米内的绒头排数量。现在通过在经向上提供每厘米至少16个绒头排(每米1600),在纬向上提供每米200和1000之间个经纱系统,在经向上的理论绒头密度(具有每绒头簇两个绒头支线的每米至少1600个绒头排,即每米至少3200个绒头支线)和纬向上的理论绒头密度(每米200和1000之间个绒头支线)之间产生不平衡。两个理论密度之间的比率(分子为在经向上的每米绒头支线的理论数量,分母为在纬向上的每米绒头支线的理论数量)可看作是该不平衡的测量值,下面称为不平衡因子。从给定的限制中,可以推论出,根据本发明的不平衡因子为至少3.2(3200/1000)。
如果在这种不平衡(不平衡因子≥3.2)情况下使用纱线数量介于6和10Nm最终之间的起绒经纱,则实际上会发现,在经向上彼此十分紧密的绒头支线(pile legs)影响彼此在起绒织物中的位置,使得绒头支线采取在纬向上偏移的位置,由此还增加纬向上的绒头位置的数量,结果,仍可获得均匀的绒头分布。换言之,由于在所述纱线厚度处的上述不平衡(介于6和10Nm最终),纬向上的实际绒头密度大于纬向上的理论绒头密度。
通过应用根据本发明的编织方法,因此可使用每米更少数量的经纱系统进行编织,结果,可增加特定织机上每经纱系统内起绒经纱的数量,由此能够产生更大的绒头变化,同时几乎不会导致与绒头密度和绒头分布有关的任何缺点。
纬纱密度可以经由措施组合增加到这样的程度。第一措施包括借助两个张紧经纱在三个高度上分离每个地织物的纬纱,结果,这些纬纱在织物中可放置成一个位于另一个上方和/或彼此十分靠近。另一方面,作为第二措施,长的地织纹完全组织同时施加在每个地织物中,用于地织物的地经纱,并行进至少八个引纬周期。“行进至少八个引纬周期的地织纹完全组织”的表述必要时可如下解释:地经纱(接结经纱和张紧经纱)与所连接的纬纱一起形成地织物,并在该情况下相对于在连续引纬周期中插入的纬纱具有良好限定的路径。在该情况下,所有地经纱相对于纬纱的定位发生在一系列连续重复系列的固定数量的连续引纬周期中。如果引纬周期的固定数量为八个或更多,则对于地经纱,获得行进至少八个引纬周期的地织纹完全组织。
通过使用这种用于接结经纱的长的地织纹完全组织,在地织物的连续纬纱之间出现很少的接结经纱交叉。这种交叉越少,纬纱可更好和更紧密地在地织物中定位成彼此靠近和位于彼此上方,相应地导致增加纬纱密度。该第二措施和第一措施彼此增强。
在该编织方法中,假设在每个地织物的每个经纱系统中有至少五个不同的起绒经纱,则这还导致具有大绒头变化度的起绒织物。优选地,该变化是颜色的变化。
利用该方法,用于至少八个引纬周期的完全组织用于该地组织结构。然而,利用优选方法,该完全组织行进至少十二个引纬周期,更优选地至少十六个引纬周期。在十分优选的方法中,使用用于至少二十四个引纬周期的地组织结构的完全组织。在特别的应用中,使用在经向上沿织物的整个长度行进的完全组织。
当使用该编织方法时,接结在每个地织物中的纬纱优选地在至少两个不同高度上通过每个经纱系统中的至少一个张紧经纱分离,同时其它纬纱在地织物的后部行进,而不会接结在接结经纱之间的所述开口中。
由于在不同高度处将要接结的纬纱接结在地织物中,并且由于事实上所属纬纱不会受到接结经纱的许多交叉点的妨碍(如所提及的),以及不会接结其它纬纱并允许它们在地织物后部行进,可获得十分高的纬纱密度。
用张紧经纱分隔在地织物后部行进的纬纱与其它纬纱会进一步增加该效果。
在优选的方法中,经纱系统包括二次接结经纱,它们定位成每个起绒织物包括许多二次接结经纱,这些二次接结经纱与地织物交替交织,并在行进于地织物后部的至少一个纬纱上行进,以相对于地织物固定这些纬纱。
采用纬纱沿后部行进的织物,已知使用起绒经纱来支撑下部引纬装置,但是这会损坏这些起绒经纱,并不利地影响织物质量。还已知借助不会形成织物一部分且随后损耗掉的辅助线提供该支撑,但是这具有带来额外成本的明显缺点。如果在后部行进的纬纱由二次接结经纱固定,则这些二次接结纬纱可用于支撑下部引纬装置,不会出现上述缺点。为了均匀性的原因,那么也可使用二次接结经纱用于上部织物。
通过另外额外地使绒头形成起绒经纱分别与在后部行进的至少一个纬纱交织,可以进一步增加纬纱密度,并由此还增加经向上的绒头排数量。
优选地,非绒头形成起绒经纱以延伸状态接结在地织物中。在该情况下,它们优选地以延伸状态接结在两个不同高度的纬纱之间。或者,它们还可绕位于某些位置的一个或多个纬纱执行有限运动(优选地绕位于织物绒头侧的纬纱),以局部地固定这些起绒经纱。
根据特别优选的方法,纬纱插入设置在织机上的经纱之间,其中,提供每米N个经纱系统,每个经纱系统具有K个不同的起绒经纱,其中,K≥10,N是200和1000之间的整数,优选地是250和600之间的整数,最优选地等于500。
这意味着经纱系统的所有起绒经纱彼此不同。因此,例如,每个经纱系统具有16个起绒经纱,这16个起绒经纱在每个经纱系统中彼此的一个或多个外形限定属性不同,比如它们的颜色。当相互间比较经纱系统时,构成的K个起绒经纱优选地是相同的。
通过提供每米更少的经纱系统,减少纬向上的每厘米的绒头位置的理论数量。为了补偿之,在经向上每厘米优选地形成至少16个绒头排。更优选地,每厘米形成甚至17或18个绒头排。在经向上对于每三个插入纬纱形成一个绒头排的编织结构中,这意指54纬纱/厘米(54纬密/厘米)的纬纱密度。例如,如果在纬向上提供每米500个经纱系统,在经向上提供每厘米18个绒头排,则这导致7.2的不平衡因子(每米3600绒头支线/每米500绒头支线)。
这可使用下列纱线来实现,这些纱线通常用于在每米1000个经纱系统和每经纱系统8个不同的起绒经纱(筘1000,8颜色)下编织:
-具有密度的起绒经纱,密度由“每克纱线米数”或“公制支数”(Nm)表示,介于6和10Nm最终之间,优选地为8Nm最终(Nm final),例如,表示为24/3Nm或16/2Nm的情况下,
-用于具有6和16Nm最终之间的、优选为10或14Nm最终的最终纱线支数的地织物的相关纬纱,例如,纱线支数表示为10/1Nm或14/1Nm的纱线,以及
-相关外部纬纱,具有介于4和8Nm最终之间、优选介于5和7Nm最终之间的最终纱线支数,比如具有纱线支数表示为20/3或12/2Nm的纱线,绒头绕外部纬纱形成。
当经纱延伸通过织筘开口时,织物质量和编织工艺效率特别优良,每个经纱系统的经纱在织筘的两个相邻开口上分离,使得它们分为通过中间筘齿彼此分开的两组。
优选地,织机构造成第一经纱系统的第一组经纱和第二经纱系统的第二组经纱延伸通过每个筘开口。
而且,对于织物质量和编织工艺的效率,特别有利地,第一和第二组分别位于筘开口的左手部和右手部,同时第一组的至少一个张紧经纱沿该组起绒经纱的右手侧在筘开口中延伸,第二组的至少一个张紧经纱沿该组的起绒经纱的左手侧在筘开口中延伸。
张紧经纱扣留每组的起绒经纱,使得它们不会在筘开口中向侧面(在纬向上)移动过远,并保持在它们在筘开口的各自部分中。这防止经纱系统的起绒经纱在过度偏离经纱系统的预期线的位置形成绒头簇。
经纱优选地延伸通过织筘的开口,使得N个经纱系统分别分布在织筘的N个开口或N+1个开口上。在该情况下,N是每米内设置在织机上的经纱系统的数量。
在其最优选的形式中,在三剑杆织机上采用该编织方法,在各情况下,三个纬纱在连续引纬周期中在各自插入高度处插入经纱之间。
这导致的优点是,上部和下部地织物中的非绒头形成起绒经纱可在延伸状态下接结,而不必改变它们相对于三个引纬高度的位置。
因此,使用三剑杆,可在例如连续插入周期期间在三个不同插入高度处分别插入上部、中间和下部纬纱,并在该情况下相对于这些插入高度在各插入周期中定位经纱,从而交替地进行如下各项:
(i)上部和中间纬纱接结在上部织物中,而下部纬纱接结在下部织物中;以及
(ii)上部纬纱接结在上部织物中,而中间和下部纬纱接结在下部织物中。
接着,在连续插入周期中,还优选地交替进行以下各项:
(i)上部纬纱在地织物后部插入上部织物中,并不会被接结经纱接结;以及
(ii)下部纬纱在地织物后部插入下部织物中,并不会被接结经纱接结。
那么,要接结在上部织物中的非绒头形成起绒经纱可保持定位在上部和中间插入高度之间的高度处,而要接结在下部织物中的非绒头形成起绒经纱可保持定位在中间和下部插入高度之间的高度处。因此,这些起绒经纱不必在编织工艺期间移动。
特别地,用编织方法编织具有许多绒头变化的织物时,织机的准备或构造十分耗时。其通常需要以下操作中的一个或多个:
1)提供所需纱线:
-在位于机器后方的轴架上必须为所有起绒经纱提供线轴;
-地经纱必须在一个或多个卷轴上卷经,并插入机器的地纱卷轴架中;
-纬纱必须设置在纬纱筒架中;
-必须准备好恰当的备用纱。
2)机器必须装配有适当的装置:
-提供具有合适数量开口的织筘;
-必须给定位起绒经纱的提花机提供具有综丝的综框,综丝的尺寸恰当地做成能适用于综眼的尺寸和连接部分的螺纹形状及相关回缩弹簧;
-必须给定位地经纱的综丝框架提供综丝,综丝在综眼的尺寸和连接部分的螺纹形状方面是合适的;
-对于每个经纱,必须提供停经片,停经片安置在纱线上,并在损失张力或裂开的情况下产生信号,以便采取合适的措施;
-必须提供合适的引纬装置和相关附件(比如夹紧弹簧),以能够插入期望的纬纱。
3)所有经纱必须根据纬向一个接一个地以正确顺序沿引导部件(比如格栅或滚筒)经由综眼和正确筘开口插入机器中。
4)然后,经由织筘插入的所有经纱必须收集起来,并连接到受控的牵伸罗拉,使得它们可在匹配每个引纬周期的期望移动的速度下同时向前移动,以便保证正确的纬纱密度。
5)对机器和提花机的控制必须程序化,使得当在起绒织物中的特定点选择特定颜色效应时,相关起绒经纱正确地移动以形成绒头,并使得在该点是非绒头形成的其它起绒经纱还执行相关正确的非绒头形成移动,同时,综丝框架还执行正确的移动。
在该情况下,应注意,在起绒织物中的特定点处的可能颜色数量的增加意味着必须以合适的方式控制更多非绒头形成起绒经纱,以获得特定期望颜色效应。
这还意味着需要更大量的工作来提供所有这些起绒经纱以及相关装置,以将起绒经纱插入这些装置中。
在根据本发明的优选的编织方法中,双面织机构造成根据编织方向编织两个起绒织物,其中,提供每米N个经纱系统,每个经纱系统具有K个不同的起绒经纱,该构造通过修改构造成使用每米(a×N)个经纱系统进行编织的双面织机的构造而实现,所述(a×N)个经纱系统均包含K/a个不同的起绒经纱,该修改意味着(a×N)个经纱系统分为N个系列的连续经纱系统,在每个系列内,这些经纱系统中的(a-1)个的K/a个起绒经纱由K/a个其它起绒经纱代替,使得每个系列的经纱系统一起包含K个不同的起绒经纱,每个系列的经纱一起形成一个组合的经纱系统,其中,K、K/a、N和a是整数,a≥2,并且其中,N是介于200和1000之间的整数。
这能够更容易和更快速地构造织机。通过下表中的数值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织机构造的许多可能修改。对于表中的每行,由aN和K/a开头的两个最左列中的数值分别与要修改的构造的每米的经纱系统数量(aN)和每经纱系统的不同起绒经纱数量(K/a)有关(起始状况),由N和K开头的两个最右列中的数值分别与修改的织机的每米的经纱系统数量(N)和每经纱系统的不同起绒经纱数量(K)有关(结束状况:修改的结果)。关于每行的数值可从中间列中得到。
在该情况下,下表的每行与织机构造的不同修改有关,其中,起始状况和结束状况分别由每米的经纱系统数量(aN)、(N)以及每经纱系统的不同起绒经纱数量(K/a)、(K)示出。不同行的状况不能彼此比较。
在表中每行的状况中,在经向上的起绒经纱的纱线支数和每米绒头排的数量在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极限内确定,使得结束状况中的机器适于根据本发明的编织方法进行编织。在起始状况,织机不适于根据该编织方法进行编织。
明显地,许多其它修改也是可能的,其中,相关参数的所有数值与表中的数值多少不同,或者其中,仅三个参数N、K和a中的一个或两个的数值多少不同。应明白,该表不能被认为是穷尽表。
根据该编织方法,a优选地等于2。
根据另一优选的编织方法,N优选地等于500,而K等于16,a等于2。
织机优选地具有定位装置,定位装置与控制设备协作,以根据预定控制程序定位经纱,而对织机的构造的修改还意味着对织机的控制程序进行修改,使得在编织期间像一个组合的经纱系统的经纱那样控制每个系列的经纱系统的经纱。
如此构造的织机的经纱优选地延伸穿过织筘的筘开口,而所构造的织机的每米内组合的经纱系统的数量(N)等于筘开口的数量,或者是该数量的倍数。
在该情况下,每个组合的经纱系统的经纱优选地一起行进通过织筘的相同筘开口。
在织机的优选构造中,那么,每个组合的经纱系统的经纱可在织筘的两个相邻开口之上分离,使得它们分为通过中间筘齿彼此分开的两组。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是解决与通过提供构造双面织机的方法来构造双面织机相关的上述问题,构造双面织机的方法可用更简单和快速的方式实施,借助该方法,双面织机可以构造成根据编织方法编织两个起绒织物,其中,在连续引纬周期中,一个或多个纬纱分别插入设置在织机上的经纱之间,其中,提供每米N个经纱系统,每个经纱系统具有K个不同的起绒经纱,其中,所述经纱定位成两个地织物能够由相应纬纱和接结经纱编织成一个位于另一个上方,其中,每个经纱系统中的至少一个起绒经纱与上部地织物和下部地织物交替地交织以形成绒头,并且其中,切割两个地织物之间的绒头形成起绒经纱。
该第二目的通过十分有效地修改双面织机的构造来实现,双面织机意在使用每米(a×N)个经纱系统进行编织,所述(a×N)个经纱系统均包含K/a个不同的起绒经纱,通过将(a×N)个经纱系统分为N个系列的连续经纱系统,并在每个系列内,用K/a个其它起绒经纱代替这些经纱系统中的(a-1)个的K/a个起绒经纱,使得每个系列的经纱系统一起包含K个不同的起绒经纱,每个系列的经纱一起形成一个组合的经纱系统,其中,K、K/a、N和a是整数,并且其中a≥2。
在此,在本申请中参考包含织机构造的许多可能修改的许多示例的上表,并参考与该表相关的描述。
在根据本发明的构造织机的优选方法中,a=2。
优选地,每米内提供的经纱数量介于200和1000之间,优选地介于250和600之间,最优选地等于500。
当N=500、K=16且a=2时达到特别优选的方法。在该情况下,修改织机的构造,该织机意在以每米1000个经纱系统进行编织,其中,给每个经纱系统提供八个不同的起绒经纱,该修改包含将经纱系统分为两个经纱系统系列,并在两个系统中的每个内,用八个其它经纱代替两个经纱系统中的每个的八个起绒经纱,使得每个系列一起包含十六个不同(优选地不同颜色)的起绒经纱,每个系列的经纱一起形成一个组合的经纱系统。
织机优选地具有定位装置,定位装置与控制设备(优选地提花机)协作,以根据预定控制程序定位经纱,因此,构造织机还意味着修改织机的控制程序,使得在编织期间像一个组合的经纱系统的经纱那样控制用于每个系列的经纱系统的经纱。
所构造的织机的经纱还优选地延伸穿过织筘的筘开口,其中,所构造的织机的每米内组合的经纱系统的数量(N)等于筘开口的数量,或者是该数量的倍数。例如,每个组合的经纱系统的经纱还一起延伸穿过织筘的同一开口。
那么,每个组合的经纱系统的经纱还在织筘的两个相邻开口上分离,使得它们分为通过中间筘齿彼此分开的两组。如果例如a=2,则该修改包含组合两个经纱系统,这意味着在各情况下,组合位于相同筘齿左侧和右侧的两个经纱系统。
织机优选地构造成其准备应用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编织方法。
在下列描述中,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编织起绒织物的优选方法。其唯一目的是说明并在必要时澄清该方法和得到的起绒织物的特定特征和优点。因此,该描述不应被看作限制本专利的保护范围。
附图说明
在该描述中,参考附图1和2,每个附图示出沿在根据本发明的双面织机上编织的起绒织物一部分的经向的示意横截面,两个附图分别示出第一和第二相邻经纱系统的经纱。
具体实施方式
双面织机是三剑杆织机,其意在在每个插入周期(Ⅰ-Ⅷ)在相应插入高度处将三个纬纱(1)、(2)、(3)以一个位于另一个上方的方式插入经纱(4-27)之间的梭口中。提供每米500个经纱系统(即,N=500),每个经纱系统包含相同的经纱。在附图中,在各情况下示出一个这种经纱系统的经纱(4-27)。附图还示出纬纱(1)、(2)、(3)。
每个经纱系统(4-27)包含:
-用于形成上部地织物(28)的两个接结经纱(5)、(6),
-用于形成下部地织物(29)的两个接结经纱(7)、(8),
-属于上部织物(28)的两个张紧经纱(8)、(9),
-属于下部织物(29)的两个张紧经纱(10)、(11),
-八个起绒经纱(12-19),具有彼此不同的颜色,意在当它们不必形成绒头时接结在下部地织物(29)中,
-八个起绒经纱(20-27),具有彼此不同的颜色,意在当它们不必形成绒头时接结在下部地织物(29)中,并且其中,这些颜色还与经纱系统的意在当它们不必形成绒头时接结在上部地织物(28)中的其它起绒经纱(12-19)的八个颜色不同。
提供与织机协作的提花机和/或与织机协作的综丝框架驱动器以在每个插入周期(Ⅰ-Ⅷ)中相对于生产出附图所示织物的三个插入高度根据预定控制程序定位经纱(4-27)。
不同经纱系统(每米提供500个)的经纱(4-27)延伸穿过织筘的开口。通过下面描述的许多措施,可以在经向上获得每米1600个绒头排的理论绒头密度。在该情况下,上面限定的不平衡因子由此为6.4(3200/500)。提供具有8Nm最终的纱线支数的起绒经纱。由于该不平衡,绒头支线(pile legs)在纬向上移动,获得均匀的绒头分布。
每个经纱系统的经纱分离为分别位于两个相邻筘开口中的两组。在该情况下,八个起绒经纱的每组包含两个张紧经纱和两个接结经纱。
左手组位于筘开口的右手部,而右手组位于筘开口的邻近右手侧的左手部。两组由此通过中间筘齿分开。
在每一组中,分别给该组的八个起绒经纱的左侧和右侧提供两个张紧经纱,它们直接紧邻这些起绒经纱延伸。结果,起绒经纱良好地保持到位,由此支持笔直绒头排的形成。
然后,每组的两个接结经纱分别放置到该组的张紧经纱的左侧和右侧,使得接结经纱在相邻组的两个张紧经纱之间成对地行进。
如果我们考虑经纱系统的经纱在织筘中的位置(所谓的练条),则我们成功地发现,从左向右:接结经纱、张紧经纱、八个起绒经纱、张紧经纱、接结经纱、中间筘齿、接结经纱、张紧经纱、八个起绒经纱、张紧经纱和接经经纱。
在每个插入周期(Ⅰ-Ⅷ),接结经纱(5)、(6);(7)、(8)和张紧经纱(9)、(10);(11)、(12)相对于三个不同插入高度定位成上部地织物(28)和下部地织物(29)以一个位于另一个上方的方式编织,并且替代地,
(i)上部(1)和中间(2)纬纱插入上部织物中,而下部纬纱(3)插入下部织物中,并且
(ii)上部纬纱(1)插入上部织物中,而中间(2)和下部(3)纬纱插入下部织物中,但是,
当两个纬纱(1)、(2)插入上部织物时,在各情况下对于上部纬纱(1)而言插入更粗的纬纱,经纱定位成该更粗的纬纱在上部织物的后部上行进,并且没有通过接结经纱接结,并且
当两个纬纱(2)、(3)插入下部织物时,在各情况下对于下部纬纱(3)而言插入更粗的纬线,经纱定位成该更粗的纬纱(3)在下部织物的后部上行进,并且没有通过接结经纱接结。
其它纬纱(1-3)(即,没有在后部上行进)通过接结经纱对(5)、(6);(7)、(8)接结在各地织物(28)、(29)中。
在上部织物中,一个张紧经纱(8)在各情况下定位成其在更粗的纬纱(1)下方行进,在织物的其它纬纱(2)上方行进。结果,更粗的纬纱(1)与接结在上部地织物(28)中的其它纬纱(2)可靠地分开,这些更粗的纬纱(1)可靠地保持在地织物的后部上。可以提供二次接结经纱,以相对于地织物(28)固定这些纬纱(1),但是这些在附图中未示出。其它张紧经纱(9)定位成其总是在上部(1)和中间(2)纬纱之间行进,结果,接结在地织物(28)中的纬纱(1)、(2)在两个不同高度上分离。
在下部织物中,一个张紧经纱(10)在各情况下定位成其在更粗的纬纱(3)上方行进,在织物的其它纬纱(2)下方行进。结果,更粗的纬纱(3)与接结在下部地织物(29)中的其它纬纱(2)可靠地分开,这些更粗的纬纱(3)可靠地保持在地织物(29)的后部上。二次接结经纱(附图中未示出)也可以相对于下部地织物(29)固定这些纬纱(3)。下部织物的其它张紧经纱(9)定位成其总是在地织物(29)的中间纬纱(2)和下部纬纱之间行进,结果,接结在下部地织物中的这些纬纱(2)、(3)在两个不同高度上分离。
对于每个绒头位置,根据要编织的多色图案选择十六个起绒经纱(12-27)中的一个,以通过在纬纱(在后部行进)(1)、(3)上交替地在上部和下部织物中行进而形成绒头。因此,在第一(Ⅰ)、第二(Ⅱ)和第三(Ⅲ)插入周期中插入的、在附图中显示为最左侧的纬纱(1)、(3)上方,起绒经纱(27)形成绒头。
非绒头形成经纱(12-27)接结在地织物中,并在该情况下在上部(28)和下部(29)地织物上分离。它们在地织物(28)、(29)中以延伸状态在接结在地织物中的纬纱(1,2)、(2,3)上方和下方交替地行进。
在相邻的经纱系统中,接结经纱(4)、(5);(6)、(7)具有不同路径,如图1和2中可看出。两个相邻经纱系统的两套接结经纱在每个地织物中协作,以将相应纬纱(1,2)、(2,3)接结在它们在连续交叉点之间形成的开口中。单独地考虑每个经纱系统,有比较少的这种交叉点,这有益于纬纱密度,如上所述。这还有助于增加经向的绒头密度。
接结经纱(5)、(6);(7)、(8)和张紧经纱(8)、(9);(10)、(11)相对于在连续插入周期(Ⅰ-Ⅷ)期间插入的纬纱占据一系列位置,在八个插入周期(Ⅰ-Ⅷ)之后,该系列对于所有这些地经纱进行重复,如从附图所示的这些经纱的路径中可清楚地看出。

Claims (27)

1.编织方法,其中,在双面织机上,在连续引纬周期中,一个或多个纬纱(1)、(2)、(3)分别在各自插入高度处插入许多经纱系统(100)的经纱(4-27)之间,同时所述经纱定位成两个地织物(28)、(29)能够由相应纬纱(1,2)、(2,3)、接结经纱(4)、(5);(6)、(7)和张紧经纱(8)、(9);(10,11)编织成一个位于另一个上方,其中,相应纬纱(1,2)、(2,3)接结在接结经纱(4)、(5);(6)、(7)之间的开口中,其中,给每个经纱系统(100)提供许多不同的起绒经纱(12-27),不同的起绒经纱中的至少一个与上部地织物(28)和下部地织物(29)交替地交织以形成绒头,并且其中,切割两个地织物之间的绒头形成起绒经纱,这样生产出两个起绒织物,其特征在于,在双面织机上提供每米200和1000之间个经纱系统,在每个经纱系统(100)中,每地织物(28)、(29)提供具有介于6和10Nm最终之间的纱线支数的至少五个不同的起绒经纱(12-19)、(20-27)以及至少两个张紧经纱(8)、(9);(10,11),所述张紧经纱定位成它们在至少三个不同高度上分离每个起绒织物的纬纱(1,2)、(2,3),同时使用在至少八个引纬周期(I-Ⅷ)上行进的地织纹完全组织,并且在经向上形成每厘米至少16个绒头排。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接结在每个地织物(28)、(29)中的纬纱(1,2)、(2,3)在至少两个不同高度上由每经纱系统(100)中的至少一个张紧经纱(9)、(11)分离,而其它纬纱(1)、(3)在所述地织物(28)、(29)的后部上行进,而不会接结在接结经纱(4)、(5);(6)、(7)之间的所述开口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地织物(28)、(29)的后部上行进的纬纱(1)、(3)通过张紧经纱(8)、(10)与其它纬纱(1,2)、(2,3)分隔开。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经纱系统包括二次接结经纱,所述二次接结经纱定位成每个起绒织物包括许多二次接结经纱,所述许多二次接结经纱与所述地织物(28)、(29)交替地交织,并在至少一个在所述地织物的后部上行进的纬纱(1)、(3)上行进,以相对于所述地织物(28)、(29)固定这些纬纱(1)、(3)。
5.如权利要求2至4任一项所述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绒头形成起绒经纱(15)、(24)、(27)分别与在后部上行进的纬纱(1)、(3)交织。
6.如上述权利要求任一项所述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非绒头形成起绒经纱以延伸状态接结在所述地织物(28)、(29)中。
7.如上述权利要求任一项所述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纬纱(1)、(2)、(3)插入设置在织机上的经纱(4-27)之间,其中,提供每米N个经纱系统(100),每个经纱系统具有K个不同的起绒经纱(12-27),其中,K≥10,N是介于200和1000之间、优选介于250和600之间、最优选地等于500的整数。
8.如上述权利要求任一项所述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所述地织物的纬纱具有介于6和16Nm最终之间的纱线支数,不必接结在地织物中的任何外部纬纱具有介于4和8Nm最终之间的纱线支数。
9.如上述权利要求任一项所述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织机上的经纱(4-27)延伸穿过织筘的开口,每个经纱系统的经纱(4-27)在该情况下在所述织筘的两个相邻开口上分离,使得它们分为通过中间筘齿彼此分开的两组。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经纱系统的第一组经纱和第二经纱系统的第二组经纱延伸穿过每个筘开口。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和第二组分别位于筘开口的左手部和右手部,第一组的至少一个张紧经纱沿该组的起绒经纱的右手侧在筘开口中延伸,第二组的至少一个张紧经纱沿该组的起绒经纱的左手侧在筘开口中延伸。
12.如权利要求9至11任一项所述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经纱(4-27)延伸穿过所述织筘的开口,使得N个经纱系统分别在织筘的N个开口或N+1个开口上分离。
13.如上述权利要求任一项所述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三片梭织机上,三个纬纱(1)、(2)、(3)分别在连续引纬周期中插入经纱之间的相应插入高度。
14.如上述权利要求任一项所述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双面织机构造成根据编织方法编织两个起绒织物,其中,提供每米N个经纱系统(100),每个经纱系统具有K个不同的起绒经纱(12-27),该构造通过修改构造成使用每米(a×N)个经纱系统进行编织的双面织机的构造而实现,所述(a×N)个经纱系统均包含K/a个不同的起绒经纱,该修改意味着(a×N)个经纱系统分为N个系列的连续经纱系统,在每个系列内,这些经纱系统中的(a-1)个的K/a个起绒经纱由K/a个其它起绒经纱代替,使得每个系列的经纱系统一起包含K个不同的起绒经纱(12-27),每个系列的经纱(4-27)一起形成一个组合的经纱系统,其中,K、K/a、N和a是整数,a≥2,并且其中,N是介于200和1000之间的整数。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a=2。
16.如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N=500,K=16,以及a=2。
17.如权利要求14至16任一项所述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织机具有定位装置,所述定位装置与控制设备协作,以根据预定控制程序定位经纱(4-27),对所述织机的构造的修改还意味着将所述织机的控制程序修改成在编织期间像一个组合的经纱系统的经纱那样控制用于每个系列的经纱系统的经纱。
18.如权利要求14至17任一项所述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构造的织机的经纱(4-27)延伸穿过织筘的筘开口,所构造的织机的每米内组合的经纱系统的数量(N)等于筘开口的数量,或者是该数量的倍数。
19.如权利要求14至18任一项所述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个组合的经纱系统的经纱(4-27)一起行进穿过织筘的同一筘开口。
20.如权利要求14至19任一项所述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个组合的经纱系统的经纱(4-27)在织筘的两个相邻开口上分离,使得它们分为通过中间筘齿彼此分开的两组。
21.用于构造双面织机以根据编织方法编织两个起绒织物的方法,其中,在连续引纬周期中,一个或多个纬纱(1)、(2)、(3)分别插入设置在织机上的经纱(4-27)之间,其中,提供每米N个经纱系统(100),每个经纱系统具有K个不同的起绒经纱(12-27),其中,所述经纱定位成两个地织物(28)、(29)由相应纬纱(1,2)、(2,3)和接结经纱(4)、(5);(6)、(7)编织成一个位于另一个上方,其中,每个经纱系统(100)中的至少一个起绒经纱与上部地织物(28)和下部地织物(29)交替地交织以形成绒头,并且其中,切割两个地织物(28)、(29)之间的绒头形成起绒经纱,其特征在于双面织机的构造,所述双面织机意在使用每米(a×N)个经纱系统进行编织,所述(a×N)个经纱系统均包含K/a个不同的起绒经纱,通过将(a×N)个经纱系统分为N个系列的连续经纱系统,并在每个系列内,用K/a个其它起绒经纱代替这些经纱系统中的(a-1)个的K/a个起绒经纱,使得每个系列的经纱系统一起包含K个不同的起绒经纱(12-27),每个系列的经纱(4-27)一起形成一个组合的经纱系统,其中,K、K/a、N和a是整数,并且其中a≥2。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构造双面织机的方法,其特征在于,a=2。
23.如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构造双面织机的方法,其特征在于,N=500,K=16,a=2。
24.如权利要求21至23任一项所述的构造双面织机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织机具有定位装置,所述定位装置与控制设备协作,以根据预定控制程序定位经纱(4-27),构造所述织机还意味着将所述织机的控制程序修改成在编织期间像一个组合的经纱系统的经纱那样控制用于每个系列的经纱系统的经纱。
25.如权利要求21至24任一项所述的准备双面织机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构造的织机的经纱(4-27)延伸穿过织筘的筘开口,构造的织机的每米内组合的经纱系统的数量(N)等于筘开口的数量,或者是其倍数。
26.如权利要求21至25任一项所述的构造双面织机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个组合的经纱系统的经纱(4-27)一起行进穿过织筘的同一筘开口。
27.如权利要求21至26任一项所述的构造双面织机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个组合的经纱系统的经纱(4-27)在织筘的两个相邻开口上分离,使得它们分为通过中间筘齿彼此分开的两组。
CN201480003926.4A 2013-01-10 2014-01-08 编织起绒织物和为此构造织机的方法 Active CN10490350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BE2013/0017A BE1022393B1 (nl) 2013-01-10 2013-01-10 Werkwijze voor het weven van poolweefsels en werkwijze voor het daarvoor uitrusten van een weefmachine
BE2013/0017 2013-01-10
PCT/IB2014/058119 WO2014108833A2 (en) 2013-01-10 2014-01-08 Method for weaving pile fabrics and for configuring a weaving loom therefor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03503A true CN104903503A (zh) 2015-09-09
CN104903503B CN104903503B (zh) 2017-12-01

Family

ID=477542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03926.4A Active CN104903503B (zh) 2013-01-10 2014-01-08 编织起绒织物和为此构造织机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580844B2 (zh)
EP (1) EP2943604B1 (zh)
CN (1) CN104903503B (zh)
BE (1) BE1022393B1 (zh)
WO (1) WO2014108833A2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41280A (zh) * 2016-01-15 2018-09-14 米歇尔·范德威尔公司 织物,尤其是地毯,以及编织织物的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E1021026B1 (nl) * 2013-01-09 2015-01-27 Nv Michel Van De Wiele Tapijt met een schaduweffect en werkwijze voor het weven van een tapijtweefsel met een schaduweffect.
BE1022393B1 (nl) * 2013-01-10 2016-03-21 Nv Michel Van De Wiele Werkwijze voor het weven van poolweefsels en werkwijze voor het daarvoor uitrusten van een weefmachine
CN105603606B (zh) * 2015-04-24 2018-08-21 福建龙峰纺织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仿针缝效果好的羽绒服面料
CN106467991B (zh) * 2015-08-18 2018-05-01 浙江英诺威纺织有限公司 一种中空双层壁充气梭织基布及其织造方法
BE1023598B1 (nl) * 2015-11-10 2017-05-11 Nv Michel Van De Wiele Werkwijze voor het dubbelstukweven van weefsels met figuurkettingdraden
BE1024400B1 (nl) * 2016-07-15 2018-02-13 Michel Van De Wiele Nv Inrichting voor het doorsnijden van pooldraden op een weefmachine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152076A2 (en) * 2000-05-02 2001-11-07 NV Michel van de Wiele Method for face-to-face weaving pile fabrics and pile fabrics woven according to this method
CN1594696A (zh) * 2003-06-21 2005-03-16 圣豪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用于在双面绒头织物织机上生产双面绒头织物的方法
CN1800463A (zh) * 2004-12-02 2006-07-12 米歇尔.范德威尔公司 织造织物的工艺及起毛织物
US20070006932A1 (en) * 2005-06-24 2007-01-11 N.V. Michel Van De Wiele Method for weaving a fabric, fabric woven by means of such a method and weaving machine for weaving such a fabric
CN101736491A (zh) * 2010-01-08 2010-06-16 沈巧根 一种单梭口双层割绒织物的织造方法及其设备
CN201704492U (zh) * 2009-10-09 2011-01-12 沈巧根 一种梭织双层割绒织物
CN102995226A (zh) * 2011-09-06 2013-03-27 圣豪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编织地毯的方法和用该方法编织的地毯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270230A (en) * 1917-03-28 1918-06-18 A T Baker & Company Pile fabric.
US3519032A (en) * 1968-02-09 1970-07-07 Librex Anstalt Pile fabrics
US3612110A (en) * 1968-10-22 1971-10-12 Gerald Charles Wildi Woven tapes
DE3434351C1 (de) * 1984-09-19 1985-10-10 Herbert 4232 Xanten Janssen Jacquard-Doppelplueschgewebe,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des Gewebes und Vorrichtung zum Durchfuehren des Verfahrens
BE1004894A4 (nl) * 1991-05-21 1993-02-16 Wiele Michel Van De Nv Werkwijze voor het vervaardigen van een dubbelstuktapijtweefsel in een enkelspoelige binding alsmede aldus verkregen weefsels.
CA2069193C (en) * 1991-06-19 1996-01-09 David M. Rasch Tissue paper having large scale aesthetically discernible patterns and apparatus for making the same
AU673044B2 (en) * 1992-12-21 1996-10-24 Duralite Carpet Corporation Limi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he manufacture of carpet
BE1008129A4 (nl) * 1994-03-11 1996-01-23 Wiele Michel Van De Nv Weefsel in het bijzonder tapijt.
US6012083A (en) * 1996-09-24 2000-01-04 Ricoh Company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ocument processing using agents to process transactions created based on document content
BE1012357A3 (nl) * 1998-12-21 2000-10-03 Wiele Michel Van De Nv Werkwijze voor het dubbelstukweven van poolweefsels.
BE1013266A3 (nl) * 2000-02-02 2001-11-06 Wiele Michel Van De Nv Werkwijze voor het vervaardigen van een hoogkorig poolweefsel.
BE1013582A7 (nl) * 2000-05-02 2002-04-02 Wiele Michel Van De Nv Werkwijze voor het dubbelstuk-weven van poolweefsels en volgens deze werkwijze geweven poolweefsels.
BE1014573A5 (nl) * 2002-01-11 2004-01-13 Wiele Michel Van De Nv Uitrusting van een weefmachine, werkwijze voor het wijzigen van een weefmachine-uitrusting, en weefprocede gebruik makend van een weefmachine met zo'n uitrusting.
US6923219B2 (en) * 2003-04-11 2005-08-02 J.B. Martin Company, Inc. Double-sided fabric: flat side / woven pile fabric
BE1016427A5 (nl) * 2005-01-25 2006-10-03 Wiele Michel Van De Nv Inrichting voor het aansturen van bind-en spankettinggarens, en poolweefmachine voorzien van een dergelijke inrichting.
CN101080520B (zh) * 2005-09-02 2010-09-22 泰克斯蒂尔玛股份公司 制造双面具绒毛的丝绒带的方法,实施该方法的织带机及由此织制的丝绒带
BE1016883A3 (nl) * 2005-12-06 2007-09-04 Wiele Michel Van De Nv Werkwijze voor het vervaardigen van poolweefsels met hoge dichtheid.
BE1022393B1 (nl) * 2013-01-10 2016-03-21 Nv Michel Van De Wiele Werkwijze voor het weven van poolweefsels en werkwijze voor het daarvoor uitrusten van een weefmachine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152076A2 (en) * 2000-05-02 2001-11-07 NV Michel van de Wiele Method for face-to-face weaving pile fabrics and pile fabrics woven according to this method
CN1594696A (zh) * 2003-06-21 2005-03-16 圣豪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用于在双面绒头织物织机上生产双面绒头织物的方法
CN1800463A (zh) * 2004-12-02 2006-07-12 米歇尔.范德威尔公司 织造织物的工艺及起毛织物
US20070006932A1 (en) * 2005-06-24 2007-01-11 N.V. Michel Van De Wiele Method for weaving a fabric, fabric woven by means of such a method and weaving machine for weaving such a fabric
CN201704492U (zh) * 2009-10-09 2011-01-12 沈巧根 一种梭织双层割绒织物
CN101736491A (zh) * 2010-01-08 2010-06-16 沈巧根 一种单梭口双层割绒织物的织造方法及其设备
CN102995226A (zh) * 2011-09-06 2013-03-27 圣豪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编织地毯的方法和用该方法编织的地毯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41280A (zh) * 2016-01-15 2018-09-14 米歇尔·范德威尔公司 织物,尤其是地毯,以及编织织物的方法
CN108541280B (zh) * 2016-01-15 2021-01-12 范德威尔公司 具有阴阳花纹的织物以及编织具有阴阳花纹的织物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BE1022393B1 (nl) 2016-03-21
US20150354107A1 (en) 2015-12-10
CN104903503B (zh) 2017-12-01
WO2014108833A3 (en) 2015-03-05
WO2014108833A2 (en) 2014-07-17
US9580844B2 (en) 2017-02-28
EP2943604A2 (en) 2015-11-18
EP2943604B1 (en) 2020-03-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03503A (zh) 编织起绒织物和为此构造织机的方法
EP1666651B1 (en) Process for weaving fabrics and shaggy fabric
US7431055B2 (en) Method for weaving fabrics with areas having a corded structure with a large variety of colour effects
US9080266B2 (en) Method for weaving a pile fabric
CN1811035B (zh) 促动接结和张力经纱的装置及设有该装置的绒头织物织机
EP1122347B1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pile fabric with a high frame count
CN104126039A (zh) 编织具有无绒头区域的起绒织物的方法
EP1152076B1 (en) Method for face-to-face weaving pile fabrics and pile fabrics woven according to this method
US10724160B2 (en) Method for face-to-face weaving of fabrics with figure warp threads
CN109440267B (zh) 一种高低毛隐纬缎档组织毛巾及其织造工艺
EP1398403B1 (en) Method for weaving a pile fabric
US7111648B2 (en) Terry fabric and method for weaving same
US1925459A (en) Method of weaving patterned terry fabric and the resulting product
US6095198A (en) Method for weaving a pile fabric with high pile density
CN105113106A (zh) 重平垂纱组合式三维机织物的结构设计织造装置及工艺
JP4099739B2 (ja) 通常のタオル織物の織り仕掛けにおいて、ガーゼ織タオルを織成する方法
RU2228977C1 (ru) Ткань с переплетением шилова
CN217127685U (zh) 一种多贾卡复合型交错提花经编织物
EP1683899A1 (en) Yarn guiding device for a weaving machine and weaving machine provided with such a yarn guiding device
CN115404588B (zh) 一种流苏起底的编织方法及编织物
CN103938335B (zh) 一种变纬密经重平织物及其生产方法
KR101162478B1 (ko) 벨벳제직기의 패턴형성장치 및 그에 따른 벨벳직물
KR101522700B1 (ko) 환편 직물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KR101232594B1 (ko) 자카드직물의 제직방법
CN114525620A (zh) 编织方法及编织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