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404588B - 一种流苏起底的编织方法及编织物 - Google Patents

一种流苏起底的编织方法及编织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404588B
CN115404588B CN202211130834.5A CN202211130834A CN115404588B CN 115404588 B CN115404588 B CN 115404588B CN 202211130834 A CN202211130834 A CN 202211130834A CN 115404588 B CN115404588 B CN 11540458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knitting
needle
needle bed
bed
needle posi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13083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404588A (zh
Inventor
张伍连
李华
万志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izhou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Hui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izhou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Hui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211130834.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404588B/zh
Publication of CN1154045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045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4045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0458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10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 D04B1/102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with stitch patter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 Y02P70/62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related technologies for production or treatment of textile or flexible materials or products thereof, including footwea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流苏起底的编织方法,前针床将光滑的纱线或者易拆除的废纱成圈编织,形成废纱横列后,前针床从第1针位到第N1针位进行成圈编织,形成线圈,在前针床形成相邻的两个线圈之间,后针床对前针床的相邻两个线圈之间的纱线进行吊目编织,以形成浮线;使浮线从后针床上脱落,多个所述浮线形成流苏;拆除光滑的纱线或废纱,达到流苏起底的效果。本发明完善了当前电脑横机无法编织加长线圈的技术问题,替代了传统工艺通过人工手工打结实现流苏起底,实现降本增效的效果;同时,本发明加长的线圈不仅可以应用于编织流苏的线圈结构,还可以自由配置在针织物组织的花型结构中。

Description

一种流苏起底的编织方法及编织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针织物编织方法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流苏起底的编织方法及编织物。
背景技术
横机传统工艺中没有针织物流苏起底的编织方法,生产含有流苏起底的产品是采用人工手工打结的办法来实现。
横机的产品是针织物,针织物是由线圈在横向连接,纵向串套而形成,特定机型所编织的线圈长度大体上是固定的,一般常规的方法是通过调节弯纱深度,来调节线圈的大小,也即是通过调节横机的度目值改变线圈的长度,但是,常规的方法不足以形成流苏的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流苏起底的编织方法,实现了电脑横机可以编织特长线圈的效果,解决了传统工艺通过人工手工打结实现流苏起底所造成的劳动力资源浪费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使用具备前针床和后针床的双针床横机,具体如下:
步骤一:对前针床上的针位按组进行编号,编号为1,2,3…N1,N1>0,且N1为自然数,对后针床上的针位按组进行编号,编号为1,2,3…N2,N2>0,且N2为自然数;
步骤二:前针床将光滑的纱线或者易拆除的废纱成圈编织,形成废纱横列后,
前针床第1针位成圈编织,然后后针床进行吊目编织以形成浮线,
前针床第2针位成圈编织,然后后针床进行吊目编织以形成浮线,
前针床第3针位成圈编织,然后后针床进行吊目编织以形成浮线,
……
前针床第N1针位成圈编织,然后后针床进行吊目编织以形成浮线,
多个所述浮线共同形成流苏,
步骤三:使浮线从后针床上脱落;
步骤四:拆除光滑的纱线或废纱。
优选的,在步骤二中,所述形成浮线的具体方法为,在前针床第K针位成圈编织后,K大于等于1,且K为自然数,与后针床第K针相邻的一个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后针床针位和后针床第K针一同对浮线进行吊目编织。
优选的,在步骤二中,所述形成浮线的具体方法为:在前针床第K针位成圈编织后,K大于等于1,K小于等于N1-3,且K为自然数,
S1.后针床第K+1针位第一次吊目编织;
S2.后针床第K+3针位第二次吊目编织;
S3.返回后针床第K+2针位第三次吊目编织;
S4.后针床第K针位第四次吊目编织。
优选的,所述形成浮线的具体方法还包括:
S5.浮线继续在针位K+1、针位K+2、针位K+3的后针床上进行成圈编织一行,折返后,在针位K+3、针位K+2、针位K+1、针位K的后针床上进行成圈编织一行,再返回至第K+1针位前针床编织,以加长浮线长度。
优选的,所述形成浮线的具体方法还包括:
S6.重复步骤S1-S5;以加长浮线长度。
优选的,在步骤S6中,重复步骤S1-S5的次数可以为一次或两次或两次以上。
优选的,在步骤一中,对前针床和后针床上的针位按组进行编号,编号方式为从左到右编号或从右到左编号。
优选的,编织工序通过电脑横机编程。
优选的,所述编织方法应用于服装生产领域。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由上述流苏起底的编织方法所编织成的编织物。
本发明实现的有益效果:(1)本发明完善了当前电脑横机无法编织加长线圈的技术问题,替代了传统工艺通过人工手工打结实现流苏起底,实现降本增效的效果;(2)本发明加长的线圈不仅可以应用于编织流苏的线圈结构,还可以自由配置在针织物组织的花型结构中;(3)本发明拓展了电脑横机的编织功能;(4)本发明不需要对现有设备进行改造和增设其他仪器即可完成流苏起底的编织,生产成本低;(5)常规的调节弯纱深度的办法增加线圈的长度,无法实现加长线圈形成流苏的效果,而本发明是通过特殊的针织技术实现流苏起底的效果;(6)本发明的编织方法可以应用于任何的横机产品中,便于广泛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编织方法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发明编织方法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发明编织方法的示意图三;
图4为本发明编织方法的针位示意图一;
图5为本发明编织方法的针位示意图二;
图6为本发明编织方法的针位示意图三;
图7为本发明中吊目编织的针位图一;
图8为本发明中编织物的效果图一;
图9为本发明中吊目编织的针位图二;
图10为本发明中编织物的效果图二;
在图1、图2、图3和图4中,数字1、2、3、4分别表示第1线圈横列、第2线圈横列、第3线圈横列、第4线圈横列;
在图5和图6中,数字①、②、③、④表示吊目编织的顺序。
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绝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下述非限制性实施例可以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更全面地理解本发明,但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下述实施例中所述试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所述试剂和材料,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获得。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第1线圈横列是在前针床编织的单面线圈,线圈串套的方式均为由背面向正面方向串套,第2线圈横列仍然是在前针床编织的单面线圈,线圈串套方式与第1线圈横列相同,第3线圈横列是前、后针床上一隔一编织的双面线圈,第3线圈横列中第一、三、五列线圈串套方式为由背面向正面方向串套,而第2、4线圈串套方式为由正面向反面方向串套。第4线圈横列与第3线圈横列相同(也可以是任意的编织形式)。
如图2、3所示,由于,第1线圈横列是在单针床上编织的单面线圈,失去串套后脱散,极易拆除,因此,可以使用废纱或者表面光滑的纱线来编织该行以达到拆除的目的。然而,第2线圈横列虽然也是在前针床编织的单面线圈,但是,由于第3线圈横列线圈串套的方式不同,第2线圈横列的线圈会被第3线圈横列线圈的沉降弧挡住,不会失去串套,即不会脱散。因此,可以增加第2线圈横列线圈长度,形成长线圈达到流苏效果;而第2线圈横列脱散也不会导致第3线圈横列的线圈脱散,因此,把第3线圈横列作为起底行。
实施例2:
在本实施例2中,以五个针位的编织为例,说明增加线圈长度的编织方法:
如图4所示,横机常用的增加线圈长度的方法是通过调节编织行的弯纱深度来实现,但是,调节弯纱深度增加的线圈长度不足以形成流苏的效果。观察织针编织的空间状态,则可以增加第2线圈横列中A与B间的长度,再把增加的长度转移至线圈中即可,以下说明增加A与B间长度的两种方式:
如图5所示,使用废纱编织完成第1线圈横列后,开始编织第2线圈横列:第一针位前针床成圈编织,第二针位后针床第①次吊目编织,第四针位后针床第②次吊目编织,返回第三针位后针床第③次吊目编织,第一针位后针床第④次吊目编织,然后,第二针位前针床编织,其他针位的编织方法与此完全相同。最后,再把后针床上吊目编织的浮线脱落。此多次吊目的方法,随着编织的持续,在后针床织针的针钩内会含有多次吊目的浮线,但是,对前针床的编织不会有任何的影响,同样依照此原理:可以把多次吊目设置在任意针位的后针床上以增加浮线的长度,从而,增加流苏的外观效果。
浮线加长的方法:如图6所示,吊目加成圈的方法是在多次吊目的基础上进行再编织,以增加浮线的长度,在第一针位后针床第④吊目编织后,不是在第二针位前针床编织,而是继续在针位二、三、四的后针床上进行成圈编织一行,折返,在针位四、三、二、一的后针床上进行成圈编织一行,再返回至第二针位前针床编织,其他针位的编织方法与此完全相同,最后,再把后针床上吊目加成圈的线圈脱落,此方法编织的线圈更长,流苏效果最佳。由于,在后针床上吊目后成圈编织,吊目的浮线被串套,横机的运行更为顺利轻便。
实施例3:
在本实施例3中,如图7所示,提供以下的编织步骤:
在横机上废纱编织数行至横机的罗拉对布片有牵拉力后,
步骤一:
第1编织行:横机编织机构由右往左运行,使用表面光滑的纱线或者易拆除的废纱成圈编织一行,形成第1线圈横列;
第2编织行:横机编织机构由左往右运行,第一针位前针床成圈编织、第四针位后针床吊目编织,第十针位同样的后针床吊目编织;
第3编织行:编织机构由右往左运行,第七、第一针位后针床吊目编织;
第4编织行:编织机构由左往右运行,第二针位前针床成圈编织、第五针位后针床吊目编织,第十一针位同样的后针床吊目编织;
第5编织行:编织机构由右往左运行,第八、第二针位后针床吊目编织;
其他针位编织方法与此方法相同,编织至最后一个针位M(M可以依据生产实际需要设定)。
步骤二:
第n1、n2编织行:编织机构,不带导纱器对后针床成圈编织,使得后针床上织针内的所有线圈脱落,脱落的纱线长度,转移至线圈中,形成一个横列的加长线圈。也即是流苏线圈横列。
步骤三:
第n3编织行:把第二、四、六、...偶数针位前针床的线圈转移至后针床上;
第n4编织行:以1x1罗纹的形式,继续编织数个横列。
拆除废纱后,编织的实物如图8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编织的过程中第一、二、三针位后针床织针内含有1次吊目浮线,第四、五、六针位后针床织针内含有2次吊目浮线,第七、八、九针位后针床织针内含有3次吊目浮线,而从第十针位以后的后针床织针内均有4次吊目浮线,由于,仅仅是吊目的浮线含在织针的针钩内,待编织至最后一个针位M后,后针床上所有的线圈脱落,不会影响前针床的正常编织。
实施例4:
在本实施例4中,如图9所示,提供以下的编织步骤:
步骤一:
第1编织行:横机编织机构由右往左运行,使用表面光滑的纱线或者易拆除的废纱成圈编织一行,形成第1线圈横列;
第2编织行:横机编织机构由左往右运行,第一针位前针床成圈编织、第四针位后针床吊目编织,第十针位同样的后针床吊目编织;
第3编织行:编织机构由右往左运行,第七、第一针位后针床吊目编织;
第4编织行:横机编织机构由左往右运行,针位四、七、十的后针床成圈编织;(该编织行针位一后针床不能编织,因为,如若编织,则织针上升时,纱线会从该枚织针的针钩内折返)
第5编织行:横机编织机构由右往左运行,针位十、七、四、一的后针床成圈编织;
第6编织行:横机编织机构由左往右运行,第二针位前针床成圈编织、第五针位后针床吊目编织,第十一针位同样的后针床吊目编织,
第7编织行:编织机构由右往左运行,第八、第二针位后针床吊目编织;
第8编织行:编织机构由左往右运行,针位五、八、十一的后针床成圈编织;
第9编织行:编织机构由右往左运行,针位十一、八、五、二的后针床成圈;
其他针位编织方法与此方法相同,编织至最后一个针位M(M可以依据生产实际需要设定)。
步骤二
第n1、n2编织行:编织机构,不带导纱器对后针床成圈编织,使得后针床上织针内的所有线圈脱落,脱落的纱线长度,转移至线圈中,形成一个横列的加长线圈。也即是流苏线圈横列。
第n3编织行:把第二、四、六、...偶数针位前针床的线圈转移至后针床上;
第n4编织行:以1x1罗纹的形式,继续编织数个横列;
第n5编织行:把第一、七、十三、十九..针位后针床的线圈转移至前针床上、把第六、十二、十八...针位前针床的线圈转移至后针床上;
第n6编织行:以2x2罗纹的编织形式继续编织数个横列。
拆除废纱后,编织的实物如图10所示。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流苏起底的编织方法,使用具备前针床和后针床的双针床横机,其特征在于,具体如下:
步骤一:对前针床上的针位按组进行编号,编号为1,2,3…N1,N1>0,且N1为自然数,对后针床上的针位按组进行编号,编号为1,2,3…N2,N2>0,且N2为自然数;
步骤二:前针床将光滑的纱线或者易拆除的废纱成圈编织,形成废纱横列后,前针床从第1针位到第N1针位进行成圈编织,形成线圈,在前针床形成相邻的两个线圈之间,后针床对前针床的相邻两个线圈之间的纱线进行吊目编织,以形成浮线;
步骤三:使浮线从后针床上脱落,多个所述浮线形成流苏;
步骤四:拆除光滑的纱线或废纱;
在步骤二中,在前针床第K针位成圈编织后,K大于等于1,K小于等于N1,且K为自然数,所述形成浮线的方法包括:
S1. 后针床第K+1针位第一次吊目编织;
S2. 后针床第K+3针位第二次吊目编织;
S3. 返回后针床第K+2针位第三次吊目编织;
S4. 后针床第K针位第四次吊目编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苏起底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二中,所述形成浮线的方法包括:在前针床第K针位成圈编织后,K大于等于1,且K为自然数,与后针床第K针相邻的两个以上的后针床针位和后针床第K针一同对浮线进行吊目编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苏起底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形成浮线的方法还包括:
S5. 浮线继续在针位K+1、针位K+2、针位K+3的后针床上进行成圈编织一行,折返后,在针位K+3、针位K+2、针位K+1、针位K的后针床上进行成圈编织一行,再返回至第K+1针位前针床编织,以加长浮线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流苏起底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形成浮线的方法还包括:
S6.重复步骤S1-S5;以加长浮线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流苏起底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6中,重复步骤S1-S5的次数为一次或两次以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流苏起底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一中,对前针床和后针床上的针位按组进行编号,编号方式为从左到右编号或从右到左编号。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流苏起底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流苏起底的编织方法通过电脑横机编程。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流苏起底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织方法应用于服装生产领域。
9.一种编织物,其特征在于:根据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流苏起底的编织方法所编织成的编织物。
CN202211130834.5A 2022-09-16 2022-09-16 一种流苏起底的编织方法及编织物 Active CN11540458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30834.5A CN115404588B (zh) 2022-09-16 2022-09-16 一种流苏起底的编织方法及编织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30834.5A CN115404588B (zh) 2022-09-16 2022-09-16 一种流苏起底的编织方法及编织物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04588A CN115404588A (zh) 2022-11-29
CN115404588B true CN115404588B (zh) 2023-09-05

Family

ID=841655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130834.5A Active CN115404588B (zh) 2022-09-16 2022-09-16 一种流苏起底的编织方法及编织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404588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28242A (zh) * 2012-08-23 2014-03-12 江苏景盟针织企业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流苏的织物与编织该织物的针织机以及编织方法
CN107881638A (zh) * 2017-10-30 2018-04-06 惠州学院 一种编织流苏色彩图案的方法
CN108532104A (zh) * 2018-04-16 2018-09-14 惠州学院 一种单面与1×1罗纹叠层的3d针织物编织方法
CN112553756A (zh) * 2020-12-01 2021-03-26 桐乡嘉裕时装有限公司 一种针织衫编织流苏防脱散工艺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28242A (zh) * 2012-08-23 2014-03-12 江苏景盟针织企业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流苏的织物与编织该织物的针织机以及编织方法
CN107881638A (zh) * 2017-10-30 2018-04-06 惠州学院 一种编织流苏色彩图案的方法
CN108532104A (zh) * 2018-04-16 2018-09-14 惠州学院 一种单面与1×1罗纹叠层的3d针织物编织方法
CN112553756A (zh) * 2020-12-01 2021-03-26 桐乡嘉裕时装有限公司 一种针织衫编织流苏防脱散工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04588A (zh) 2022-11-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825233B2 (ja) ジャカード経編地とその用途
CN103572493A (zh) 用以制造超强抗疲劳弹性织物的方法
CN108754805B (zh) 一种针织编织方法、编织结构、编织面料及服装
CN110453353A (zh) 一种针织编织方法及针织产品结构
CN113832601A (zh) 一种双针床三贾卡经编机
CN110747571B (zh) 提花毛圈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提花毛圈针织物
CN115404588B (zh) 一种流苏起底的编织方法及编织物
CN218232724U (zh) 一种仿经编风格纬编针织面料
CN217757842U (zh) 一种轻薄透孔针织提花面料及鞋面
US11198960B2 (en) Warp knitted fabric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2828341B (zh) 一种利用经编机加工织物百折窗帘的方法
CN103361863B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CN215906345U (zh) 具有飘纱提花的三明治网布
CN109736006A (zh) 一种新型经编双针床织物
CN112458615B (zh) 一种蝴蝶结网片及其编织方法
KR101032444B1 (ko) 중간사의 표면노출이 없는 더블 라셀 메쉬의 제조방법 및 그 더블 라셀 메쉬
CN211311772U (zh) 一种带贾卡的特里科提花经编机
CN210394719U (zh) 一种自由裁纬编面料
CN113550060A (zh) 具有飘纱提花的三明治网布及其制作方法
CN109457378B (zh) 一种双面网眼毛巾布
CN113123009A (zh) 一种用于五明治织物的山角机构设置、织造方法及其织物
CN107630282B (zh) 经编布料的编织方法
Ashraf et al. Knitted and braided fabrics
KR102265302B1 (ko) 자립 루프를 가지는 트리코트 원단 제조방법
CN110644122A (zh) 一种针织物的浮线交错组织及其编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