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53353A - 一种针织编织方法及针织产品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针织编织方法及针织产品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453353A CN110453353A CN201910757467.3A CN201910757467A CN110453353A CN 110453353 A CN110453353 A CN 110453353A CN 201910757467 A CN201910757467 A CN 201910757467A CN 110453353 A CN110453353 A CN 11045335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needle
- positive
- overturning
- purl
- flotation lin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9940 knitt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5
- 238000009941 weav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4
- 238000005188 flot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4
- 241000233855 Orchidaceae Speci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1
- 239000011800 void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1
- 238000009954 brai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4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0000003252 repet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3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7667 floa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417 needlework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29910003460 diamon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432 diamon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36548 skin texture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753 textile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30214 innerv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0085 cashmer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153 chemical reaction re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676 im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10—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 D04B1/102—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with stitch patter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Braiding, Manufacturing Of Bobbin-Net Or Lace, And Manufacturing Of Nets By Knott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针织编织方法及针织产品结构,涉及纺织技术领域。针织编织方法包括:编织无虚提反针提花组织形成基础层,然后在基础层上编织无虚提正针提花组织、阿兰花组织和绞花组织;无虚提反针提花组织是采用带翻针反针线圈和反针浮线交替编织组合形成;无虚提正针提花组织是采用带翻针正针线圈和正针浮线交替编织组合形成。针织产品结构通过上述针织编织方法编织而成,具有肌理立体感和多样性的纹理形态,是一种具有复杂设计感的针织产品,具有很好的市场竞争力。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纺织技术领域,且特别涉及一种针织编织方法及针织产品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对织物的美观度要求越来越高,漂亮且立体的纹理往往更具市场竞争力。但是,现有的编织方法往往颜色单一、纹理间无特殊变化;普通的无虚线提花的组织表面平整,没有凸凹的立体感。
鉴于此,提出本申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针织编织方法,旨在提升织物纹理的立体感,使织物的设计感更强。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针织产品结构,其结构纹理多变,且具有很好的立体感。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针织编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编织无虚提反针提花组织形成基础层,然后在基础层上编织无虚提正针提花组织、阿兰花组织和绞花组织;
无虚提反针提花组织是采用带翻针反针线圈和反针浮线交替编织组合形成;
无虚提正针提花组织是采用带翻针正针线圈和正针浮线交替编织组合形成。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针织产品结构,其通过上述针织编织方法编织而成。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针织编织方法的有益效果是:其通过在基础层上编织无虚提正针提花组织、阿兰花组织和绞花组织,使形成的纹理更具多样性和立体感,通过无虚提正针提花组织、阿兰花组织和绞花组织的组合可以形成更多具有柔美动感的纹理形态。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针织产品结构,通过上述针织编织方法编织而成,具有肌理立体感和多样性的纹理形态,是一种具有复杂设计感的针织产品,具有很好的市场竞争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无虚提正针提花组织的编织原理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无虚提正针提花组织的结构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无虚提反针提花组织的编织原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无虚提反针提花组织的结构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阿兰花组织的编织原理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阿兰花组织的结构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阿兰花组织的编织原理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阿兰花组织的结构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绞花组织的编织原理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绞花组织一个单元的结构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绞花组织的结构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针织产品结构图。
图标:10-无虚提反针提花组织;20-无虚提正针提花组织;30-第一阿兰花组织;40-第二阿兰花组织;50-绞花组织;51-线圈部分;52-绞花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者,按照常规条件或制造商建议的条件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售购买获得的常规产品。
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针织编织方法及针织产品结构进行具体说明。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针织编织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编织无虚提反针提花组织形成基础层,然后在基础层上编织无虚提正针提花组织、阿兰花组织和绞花组织。形成的纹理更具多样性和立体感,通过无虚提正针提花组织、阿兰花组织和绞花组织的组合可以形成更多具有柔美动感的纹理形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阿兰花组织包括沿第一方向倾斜的第一阿兰花组织和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倾斜的第二阿兰花组织,利用沿不同方向倾斜的阿兰花组织可以形成不用类型的纹理,如第一方向是沿左方向倾斜,第二方向是沿右方向倾斜。
整个编织方法中所用的颜色可以是2色到5色,编织原料可以采用的100%山羊绒,编织机器是德国进口STOLL电脑横机,机器的针型是E5G。
下面分别对无虚提反针提花组织、无虚提正针提花组织、第一阿兰花组织、第二阿兰花组织和绞花组织进行具体说明:
(1)无虚提反针提花组织
请参照图1和图2,无虚提反针提花组织是采用带翻针反针线圈和反针浮线交替编织组合形成;无虚提反针提花组织中的每一行的带翻针反针线圈对应相邻的另一行的反针浮线。如图1中的线圈均为反针线圈,相连两个线圈中的连接线为反针浮线,利用交替进行的带翻针反针线圈和反针浮线进行编织,形成如图2所示的形态。
优选地,在无虚提反针提花组织中,相邻的两个线圈为不同颜色,以赋予织物丰富的颜色。
(2)无虚提正针提花组织
请参照图3和图4,无虚提正针提花组织是采用带翻针正针线圈和正针浮线交替编织组合形成。一次带翻针正针线圈形成两个针位的正针线圈,一次正针浮线形成两个针位的浮线。无虚提正针提花组织中的每一行的带翻针正针线圈对应相邻的另一行的正针浮线,利用交替进行的带翻针正针线圈和正针浮线形成图4中的纹理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无虚提正针提花组织中,相邻的两行两列线圈为一个线圈组,相邻的两个线圈组为不同颜色,以丰富织物的色彩。
(3)第一阿兰花组织
请参照图5和图6,第一阿兰花组织采用带翻针正针线圈、正针浮线、带翻针反针线圈、反针浮线及翻针动作进行组合;第一阿兰花组织采用多个重复单元形成,每个重复单元中均具有七个操作行,每个操作行包括三个针位,分别为从一端至另一端(即图5中从左至右)分布的第一针位、第二针位和第三针位。
其中,第一阿兰花组织的每个重复单元的编织过程均包括:第一操作行执行第一针位的反针线圈和另外两个针位的正针线圈,第二操作行执行三个针位的浮线,第三操作行执行第一针位的正针浮线和另外两个针位的正针线圈,第四操作行执行三个针位的浮线,第五操作行执行第二针位的从前往后翻针和第三针位的从前往后翻针,第六操作行执行第二针位向第一针位错位的从后往前翻针和第三针位向第二针位错位的从后往前翻针,第七操作行执行第一针位向第三针位错位的从后往前翻针。经过一个重复单元的操作可以形成如图6中的两行两列的四个线圈,不断循环操作形成如6中的第一阿兰花组织(阿兰花左方向组织)。
需要补充的是,第一阿兰花组织的编织方法和现有技术有所区别,原因在于该组织是在无虚提反针提花组织形成的基础层上进行编织的,相比于一般的阿兰花编织方法难度更高,需要将阿兰花和基础层进行结合,又不影响阿兰花的美感。第二阿兰花组织以及绞花组织的编织过程也与现有方法有所区别,原理同上。
若不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阿兰花组织、第二阿兰花组织以及绞花组织的编织方法需要将采用现有方法编织的组织缝合在基础层上,此种操作不利于获得更美观立体的纹理。
(4)第二阿兰花组织
请参照图7和图8,第二阿兰花组织采用带翻针正针线圈、正针浮线、带翻针反针线圈、反针浮线及翻针动作进行组合;第二阿兰花组织采用多个重复单元形成,每个重复单元中均具有七个操作行,每个操作行包括三个针位,分别为从一端至另一端分布的第一针位、第二针位和第三针位;分别为从一端至另一端(即图7中从左至右)分布的第一针位、第二针位和第三针位。
其中,第二阿兰花组织的每个重复单元的编织过程均包括:第一操作行执行第一针位和第二针位的正针线圈和第三针位的反针线圈,第二操作行执行三个针位的浮线,第三操作行执行第一针位和第二针位的正针线圈和第三针位的正针浮线,第四操作行执行三个针位的浮线,第五操作行执行第一针位的从前往后翻针和第二针位的从前往后翻针,第六操作行执行第一针位向第二针位错位的从后往前翻针和第二针位向第三针位错位的从后往前翻针,第七操作行执行第三针位向第一针位错位的从后往前翻针。经过一个重复单元的操作可以形成如图8中的两行两列的四个线圈,不断循环操作形成如8中的第二阿兰花组织(阿兰花右方向组织)。
(5)绞花组织
请参照图9-图11,绞花组织采用带翻针正针线圈、正针浮线、带翻针反针线圈、反针浮线及翻针动作组合而成。绞花组织采用多个重复单元形成,每个重复单元中均具有十六个操作行,每个操作行包括四个针位,分别为从一端至另一端(即图9中从左至右)分布的第一针位、第二针位、第三针位和第四针位。
其中,绞花组织的每个重复单元的编织过程均包括:第一操作行执行四个针位的正针线圈,第二操作行执行四个针位的浮线,第三操作行执行四个针位的正针线圈,第四操作行执行四个针位的浮线,第五操作行执行四个针位的正针线圈,第六操作行执行四个针位的浮线,第七操作行执行四个针位的正针线圈,第八操作行执行四个针位的浮线,第九操作行执行第一针位的从前往后翻针和第二针位的从前往后翻针,第十操作行执行第一针位反针线圈、第二针位反针线圈、第三针位正针线圈和第四针位正针线圈,第十一操作行执行四个针位的浮线,第十二操作行执行第一针位和第二针位的正针浮线、第三针位的正针线圈和第四针位的正针线圈,第十三操作行执行四个针位的浮线,第十四操作行执行第三针位的从前往后翻针和第四针位的从前往后翻针,第十五操作行执行第三针位向第一针位错位的从后往前翻针和第四针位向第二针位错位的从后往前翻针,第十六操作行执行第一针位向第三针位错位的从后往前翻针和第二针位向第四针位错位的从后往前翻针。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执行一个重复单元的操作能够形成图10中的一个单元,不断循环形成沿直线延伸的绞花组织。
请参照图12,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针织产品结构,其通过上述针织编织方法编织而成,通过设计第一阿兰花组织30和第二阿兰花组织40所围成的花形,形成不同的立体图案。图12中包括无虚提反针提花组织10、无虚提正针提花组织20、第一阿兰花组织30、第二阿兰花组织40和绞花组织50。
阿兰花组织包括沿第一方向倾斜的第一阿兰花组织30和沿第二方向倾斜的第二阿兰花组织40。
请结合图11和图12,绞花组织50包括多个重复单元,每个重复单元均包括线圈部分51和与线圈部分51的端部相连的绞花部分52,绞花部分52远离线圈部分51的一端与相邻的另一个重复单元中的线圈部分51的端部相连,绞花部分52通过浮线与基础层相连。
优选地,绞花组织50每个重复单元中的线圈部分51包括四排线圈,每排线圈中包括四个线圈,四个线圈十分醒目,便于识别提升立体效果。
如图12所示,针织产品结构包括多个组织分区,相邻的两个组织分区之间采用绞花组织50进行分界,在每个组织分区中均采用阿兰花组织围成花型图案;阿兰花组织围成的花型图案为多个尺寸不同的菱形;无虚提正针提花组织20填充于至少一个组织分区内的花型图案中。采用此种布局方式,形成既有规则感又十分立体的纹理,增强了柔美动感,使其简约里带有复杂的设计感。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特征和性能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针织编织方法,包括无虚提反针提花组织、无虚提正针提花组织、第一阿兰花组织、第二阿兰花组织和绞花组织,每一组织的编织方法如下:
(1)无虚提反针提花组织:请参照图1和图2,采用带翻针反针线圈和反针浮线交替编织组合形成;无虚提反针提花组织中的每一行的带翻针反针线圈对应相邻的另一行的反针浮线。在无虚提反针提花组织中,相邻的两个线圈为不同颜色。
(2)无虚提正针提花组织:请参照图3和图4,采用带翻针正针线圈和正针浮线交替编织组合形成。一次带翻针正针线圈形成两个针位的正针线圈,一次正针浮线形成两个针位的浮线。无虚提正针提花组织中的每一行的带翻针正针线圈对应相邻的另一行的正针浮线,相邻的两行两列线圈为一个线圈组,相邻的两个线圈组为不同颜色。
(3)第一阿兰花组织:请参照图5和图6,第一阿兰花组织采用带翻针正针线圈、正针浮线、带翻针反针线圈、反针浮线及翻针动作进行组合;第一阿兰花组织采用多个重复单元形成,每个重复单元中均具有七个操作行,每个操作行包括三个针位,分别为从一端至另一端分布的第一针位、第二针位和第三针位。其中,第一阿兰花组织的每个重复单元的编织过程均包括:第一操作行执行第一针位的反针线圈和另外两个针位的正针线圈,第二操作行执行三个针位的浮线,第三操作行执行第一针位的正针浮线和另外两个针位的正针线圈,第四操作行执行三个针位的浮线,第五操作行执行第二针位的从前往后翻针和第三针位的从前往后翻针,第六操作行执行第二针位向第一针位错位的从后往前翻针和第三针位向第二针位错位的从后往前翻针,第七操作行执行第一针位向第三针位错位的从后往前翻针。经过一个重复单元的操作可以形成如图6中的两行两列的四个线圈,不断循环操作形成如6中的第一阿兰花组织。
(4)第二阿兰花组织:请参照图7和图8,第二阿兰花组织采用带翻针正针线圈、正针浮线、带翻针反针线圈、反针浮线及翻针动作进行组合;第二阿兰花组织采用多个重复单元形成,每个重复单元中均具有七个操作行,每个操作行包括三个针位,分别为从一端至另一端分布的第一针位、第二针位和第三针位;分别为从一端至另一端分布的第一针位、第二针位和第三针位。其中,第二阿兰花组织的每个重复单元的编织过程均包括:第一操作行执行第一针位和第二针位的正针线圈和第三针位的反针线圈,第二操作行执行三个针位的浮线,第三操作行执行第一针位和第二针位的正针线圈和第三针位的正针浮线,第四操作行执行三个针位的浮线,第五操作行执行第一针位的从前往后翻针和第二针位的从前往后翻针,第六操作行执行第一针位向第二针位错位的从后往前翻针和第二针位向第三针位错位的从后往前翻针,第七操作行执行第三针位向第一针位错位的从后往前翻针。经过一个重复单元的操作可以形成如图8中的两行两列的四个线圈,不断循环操作形成如8中的第二阿兰花组织。
(5)绞花组织:请参照图9-图11,绞花组织采用带翻针正针线圈、正针浮线、带翻针反针线圈、反针浮线及翻针动作组合而成。绞花组织采用多个重复单元形成,每个重复单元中均具有十六个操作行,每个操作行包括四个针位,分别为从一端至另一端分布的第一针位、第二针位、第三针位和第四针位。其中,绞花组织的每个重复单元的编织过程均包括:第一操作行执行四个针位的正针线圈,第二操作行执行四个针位的浮线,第三操作行执行四个针位的正针线圈,第四操作行执行四个针位的浮线,第五操作行执行四个针位的正针线圈,第六操作行执行四个针位的浮线,第七操作行执行四个针位的正针线圈,第八操作行执行四个针位的浮线,第九操作行执行第一针位的从前往后翻针和第二针位的从前往后翻针,第十操作行执行第一针位反针线圈、第二针位反针线圈、第三针位正针线圈和第四针位正针线圈,第十一操作行执行四个针位的浮线,第十二操作行执行第一针位和第二针位的正针浮线、第三针位的正针线圈和第四针位的正针线圈,第十三操作行执行四个针位的浮线,第十四操作行执行第三针位的从前往后翻针和第四针位的从前往后翻针,第十五操作行执行第三针位向第一针位错位的从后往前翻针和第四针位向第二针位错位的从后往前翻针,第十六操作行执行第一针位向第三针位错位的从后往前翻针和第二针位向第四针位错位的从后往前翻针。重复多个操作单元形成绞花组织。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针织编织方法不限于实施例1,可以根据情况设置第一阿兰花组织、第二阿兰花组织和绞花组织中一个操作行的针位,如第一阿兰花组织、第二阿兰花组织编织过程中一个操作行为4个针位,绞花组织编织过程中一个操作行为5个针位,然后根据实施例1中的编织方法进行适应性调整即可。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针织编织方法,其通过在基础层上编织无虚提正针提花组织、阿兰花组织和绞花组织,使形成的纹理更具多样性和立体感,通过无虚提正针提花组织、阿兰花组织和绞花组织的组合可以形成更多具有柔美动感的纹理形态。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针织产品结构,通过上述针织编织方法编织而成,具有肌理立体感和多样性的纹理形态,是一种具有复杂设计感的针织产品,具有很好的市场竞争力。
以上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针织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编织无虚提反针提花组织形成基础层,然后在所述基础层上编织无虚提正针提花组织、阿兰花组织和绞花组织;
所述无虚提反针提花组织是采用带翻针反针线圈和反针浮线交替编织组合形成;
所述无虚提正针提花组织是采用带翻针正针线圈和正针浮线交替编织组合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阿兰花组织采用带翻针正针线圈、正针浮线、带翻针反针线圈、反针浮线及翻针动作进行组合形成;
优选地,所述阿兰花组织包括沿第一方向倾斜的第一阿兰花组织和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倾斜的第二阿兰花组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针织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阿兰花组织和所述第二阿兰花组织均采用多个重复单元形成,每个重复单元中均具有七个操作行,每个操作行包括三个针位,分别为从一端至另一端分布的第一针位、第二针位和第三针位;
其中,所述第一阿兰花组织的每个重复单元的编织过程均包括:第一操作行执行第一针位的反针线圈和另外两个针位的正针线圈,第二操作行执行三个针位的浮线,第三操作行执行第一针位的正针浮线和另外两个针位的正针线圈,第四操作行执行三个针位的浮线,第五操作行执行第二针位的从前往后翻针和第三针位的从前往后翻针,第六操作行执行第二针位向第一针位错位的从后往前翻针和第三针位向第二针位错位的从后往前翻针,第七操作行执行第一针位向第三针位错位的从后往前翻针;
其中,所述第二阿兰花组织的每个重复单元的编织过程均包括:第一操作行执行第一针位和第二针位的正针线圈和第三针位的反针线圈,第二操作行执行三个针位的浮线,第三操作行执行第一针位和第二针位的正针线圈和第三针位的正针浮线,第四操作行执行三个针位的浮线,第五操作行执行第一针位的从前往后翻针和第二针位的从前往后翻针,第六操作行执行第一针位向第二针位错位的从后往前翻针和第二针位向第三针位错位的从后往前翻针,第七操作行执行第三针位向第一针位错位的从后往前翻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绞花组织采用带翻针正针线圈、正针浮线、带翻针反针线圈、反针浮线及翻针动作组合而成;
优选地,所述绞花组织采用多个重复单元形成,每个重复单元中均具有十六个操作行,每个操作行包括四个针位,分别为从一端至另一端分布的第一针位、第二针位、第三针位和第四针位;
其中,所述绞花组织的每个重复单元的编织过程均包括:第一操作行执行四个针位的正针线圈,第二操作行执行四个针位的浮线,第三操作行执行四个针位的正针线圈,第四操作行执行四个针位的浮线,第五操作行执行四个针位的正针线圈,第六操作行执行四个针位的浮线,第七操作行执行四个针位的正针线圈,第八操作行执行四个针位的浮线,第九操作行执行第一针位的从前往后翻针和第二针位的从前往后翻针,第十操作行执行第一针位反针线圈、第二针位反针线圈、第三针位正针线圈和第四针位正针线圈,第十一操作行执行四个针位的浮线,第十二操作行执行第一针位和第二针位的正针浮线、第三针位的正针线圈和第四针位的正针线圈,第十三操作行执行四个针位的浮线,第十四操作行执行第三针位的从前往后翻针和第四针位的从前往后翻针,第十五操作行执行第三针位向第一针位错位的从后往前翻针和第四针位向第二针位错位的从后往前翻针,第十六操作行执行第一针位向第三针位错位的从后往前翻针和第二针位向第四针位错位的从后往前翻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无虚提反针提花组织中的每一行的带翻针反针线圈对应相邻的另一行的反针浮线;
优选地,在所述无虚提反针提花组织中,相邻的两个线圈为不同颜色。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无虚提正针提花组织中的每一行的带翻针正针线圈对应相邻的另一行的正针浮线;
优选地,在所述无虚提正针提花组织中,相邻的两行两列线圈为一个线圈组,相邻的两个所述线圈组为不同颜色。
7.一种针织产品结构,其特征在于,其通过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针织编织方法编织而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针织产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阿兰花组织包括沿第一方向倾斜的第一阿兰花组织和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倾斜的第二阿兰花组织。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针织产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绞花组织包括多个重复单元,每个所述重复单元均包括线圈部分和与所述线圈部分的端部相连的绞花部分,所述绞花部分远离所述线圈部分的一端与相邻的另一个重复单元中的所述线圈部分的端部相连;
优选地,所述绞花部分通过浮线与所述基础层相连;
优选地,所述绞花组织每个重复单元中的所述线圈部分包括四排线圈,每排线圈中包括四个线圈。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针织产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组织分区,相邻的两个所述组织分区之间采用所述绞花组织进行分界,在每个所述组织分区中均采用所述阿兰花组织围成花型图案;
优选地,所述阿兰花组织围成的所述花型图案为多个尺寸不同的菱形;
优选地,所述无虚提正针提花组织填充于至少一个所述组织分区内的所述花型图案中。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757467.3A CN110453353A (zh) | 2019-08-16 | 2019-08-16 | 一种针织编织方法及针织产品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757467.3A CN110453353A (zh) | 2019-08-16 | 2019-08-16 | 一种针织编织方法及针织产品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453353A true CN110453353A (zh) | 2019-11-15 |
Family
ID=684870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757467.3A Pending CN110453353A (zh) | 2019-08-16 | 2019-08-16 | 一种针织编织方法及针织产品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453353A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186634A (zh) * | 2021-04-26 | 2021-07-30 | 内蒙古鄂尔多斯资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针织纬编布及其编织方法和针织服装 |
CN113550057A (zh) * | 2021-08-03 | 2021-10-26 | 内蒙古鄂尔多斯资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针织流苏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
CN115418781A (zh) * | 2022-08-15 | 2022-12-02 | 内蒙古鹿王羊绒有限公司 | 无虚线菱形格的编织方法 |
CN116575173A (zh) * | 2023-05-26 | 2023-08-11 | 内蒙古鄂尔多斯资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针织纬编扭斜提花的编织方法及织物 |
-
2019
- 2019-08-16 CN CN201910757467.3A patent/CN110453353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186634A (zh) * | 2021-04-26 | 2021-07-30 | 内蒙古鄂尔多斯资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针织纬编布及其编织方法和针织服装 |
CN113550057A (zh) * | 2021-08-03 | 2021-10-26 | 内蒙古鄂尔多斯资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针织流苏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
CN113550057B (zh) * | 2021-08-03 | 2022-09-06 | 内蒙古鄂尔多斯资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针织流苏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
CN115418781A (zh) * | 2022-08-15 | 2022-12-02 | 内蒙古鹿王羊绒有限公司 | 无虚线菱形格的编织方法 |
CN115418781B (zh) * | 2022-08-15 | 2023-12-22 | 内蒙古鹿王羊绒有限公司 | 无虚线菱形格的编织方法 |
CN116575173A (zh) * | 2023-05-26 | 2023-08-11 | 内蒙古鄂尔多斯资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针织纬编扭斜提花的编织方法及织物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265386B (zh) | 一种三明治双贾卡提花编织工艺 | |
CN110453353A (zh) | 一种针织编织方法及针织产品结构 | |
CN107709643B (zh) | 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 |
CN105420911A (zh) | 一种双面贾卡提花编织工艺 | |
CN109137247B (zh) | 网孔内具有中线的网布及其制作方法 | |
CN113832594B (zh) | 一种针织服装网眼结构及其编织方法 | |
JP4825233B2 (ja) | ジャカード経編地とその用途 | |
CN108754805B (zh) | 一种针织编织方法、编织结构、编织面料及服装 | |
JP6625378B2 (ja) | レース地及びレース地の編成方法 | |
JP3608042B2 (ja) | 衣料用ジャカードレース編地とその製造方法 | |
CN109930299B (zh) | 一种双贾卡提花面料的制作方法 | |
JP2017150094A (ja) | 多色柄経編地及びその編成方法 | |
CN107313171A (zh) | 具有视觉三维效果的单层经编网布织造方法 | |
CN104404701A (zh) | 一种纬编蕾丝面料的生产方法 | |
CN108589012A (zh) | 一种单面双贾卡提花网布编织工艺 | |
CN206970820U (zh) | 八梳栉双贾卡多信号的经编织物的专用生产设备 | |
CN212477041U (zh) | 一种横编双色交叉绞花针织结构 | |
CN109652915B (zh) | 经编无缝无底提花双面网孔织物的织造方法 | |
CN110016752B (zh) | 一种具有夹层元筒结构的面料及其飞织方法 | |
CN113564789B (zh) | 具有立体镂空效果的针织面料及其制作方法 | |
CN213389132U (zh) | 一种新型纱架贾卡提花经编面料 | |
CN209798216U (zh) | 纱线交错两面编织物 | |
CN110644122B (zh) | 一种针织物的浮线交错组织及其编织方法 | |
CN220538073U (zh) | 一种仿绞棕效果的飞织面料结构 | |
CN211256232U (zh) | 一种针织产品结构及针织面料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