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78042A - 一种提高植物抗逆性的方法及其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提高植物抗逆性的方法及其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878042A
CN104878042A CN201510350056.4A CN201510350056A CN104878042A CN 104878042 A CN104878042 A CN 104878042A CN 201510350056 A CN201510350056 A CN 201510350056A CN 104878042 A CN104878042 A CN 10487804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makt1
plant
agrobacterium
arabidopis thaliana
expression v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35005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文滨
李永光
王英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510350056.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878042A/zh
Publication of CN1048780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7804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Breeding Of Plants And Reproduction By Means Of Cultur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植物抗逆性的方法及其应用,属于植物转基因育种技术领域。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是通过PCR扩增获得抗逆基因后,构建植物表达载体,再将植物表达载体转化到农杆菌上,再利用含有表达载体的农杆菌侵染目标植物,培育被侵染的目标植物至获得转抗逆基因的种子。本发明通过将GmAKT1基因转入拟南芥中,使转GmAKT1拟南芥表现出莲座叶少,开花早,荚数多,株高增加的特性,与野生型相比有一定程度的生理优势。同时,转入GmAKT1基因后拟南芥的ABA耐受性、抗旱及抗盐能力得到了提高。另外,GmAKT1的过表达还能够一定程度上清除逆境时植物体内的活性氧。

Description

一种提高植物抗逆性的方法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植物抗逆性的方法及其应用,属于植物转基因育种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大豆对干旱、盐碱等逆境胁迫十分敏感,逆境导致大豆品质和产量下降。因此,研究抗逆相关基因,明确抗逆分子机制,提高大豆抗逆性非常重要。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将抗逆基因转入相关作物中,使其在目的作物中高效表达,从而提高作物对逆境环境的适应性,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已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但是,关于大豆中AKT1类基因相关信息的研究还很少,尚没有利用AKT1类基因改善植物抗逆性的方法。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提高植物抗逆性的方法,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植物抗逆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PCR扩增获得抗逆基因后,构建植物表达载体,再将植物表达载体转化到农杆菌上,再利用含有表达载体的农杆菌侵染目标植物,培育被侵染的目标植物至获得转抗逆基因的种子。
所述方法的步骤如下:
1)提取大豆子叶总RNA,反转录后获得cDNA,并以所得c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获得抗逆基因;
2)将步骤1)所扩增的抗逆基因插入到质粒载体上获得植物表达载体;
3)再将步骤2)所得的植物表达载体转化到农杆菌上,获得农杆菌转化子;
4)利用步骤3)所得的农杆菌转化子侵染目标植物,获得侵染植物;
5)培育侵染植物至获得含有抗逆基因的种子。
优选地,步骤1)所述大豆,品种为东农50;所述抗逆基因,抗逆基因GmAKT1,GeneBank登陆号为KM491715.1;所述PCR扩增,所用引物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2-SEQ ID NO.3所示;扩增条件为:94℃2min;再进行38个循环,其中每个循环降0.2℃:98℃10s,58℃30s,68℃3min;68℃终延伸10min。
优选地,步骤2)所述质粒载体,是质粒载体pCXSN。
优选地,步骤3)所述将植物表达载体转化到农杆菌上,是将植物表达载体通过冻融法转化到根瘤农杆菌EHA105中。
优选地,步骤4)所述目标植物为拟南芥或大豆,侵染部位为花絮;所述侵染是将拟南芥的花絮浸入到转化液中28-32s。
所述转化液,是将农杆菌转化子在室温5000rpm下离心10min后,再将沉淀菌液悬浮在1/2MS缓冲液中,加入表面活性剂SilwetL-77制得。
所述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1)提取东农50大豆子叶的总RNA,反转录获得cDNA后,以所得cDNA为模板,以如SEQID NO.2-SEQ ID NO.3所示的核苷酸序列为引物,进行PCR扩增,扩增条件为:94℃2min;再进行38个循环,其中每个循环降0.2℃:98℃10s,58℃30s,68℃3min;68℃终延伸10min,获得抗逆基因GmAKT 1扩增产物;
2)通过XcmI和Hind III的酶切作用将步骤1)所得的抗逆基因GmAKT 1扩增产物连接到质粒载体pCXSN上,获得植物表达载体pCXSN-GmAKT1;
3)通过冻融法将步骤2)所得的植物表达载体pCXSN-GmAKT1转化到根瘤农杆菌EHA105中,获得农杆菌转化子pCXSN-GmAKT1;
4)将步骤3)所得的农杆菌转化子pCXSN-GmAKT1在室温5000rpm下离心10min后,再将沉淀菌液悬浮在1/2MS缓冲液中,加入表面活性剂SilwetL-77制得转化液,将拟南芥的花絮浸入到转化液中30s后取出,获得侵染拟南芥;
5)平放步骤4)所得的侵染拟南芥,避光,保鲜膜包裹保持湿度,暗培养1d后,取出除去遮挡,放入培养箱中培养至获得转抗逆基GmAKT1的拟南芥种子。
所述任一方法用于农作物转基因育种。
优选地,所述任一方法用于培育抗逆性提高的农作物;更优选地,用于培育抗逆性提高的大豆。
发明人从大豆DN50中分离了一个新基因GmAKT1,虽然发明人公开了该基因的碱基序列,但是对于该基因的功能并未披露。对于基因GmAKT1尚无功能研究报道。
本发明获得的有益效果如下:
发明人对组织特异性进行分析,发现GmAKT1在大豆根部表达量高于其他组织,在受到ABA、NaCl及PEG诱导时,其表达量显著升高。原核表达实验证明获得的大豆GmAKT1基因可以编码翻译目的蛋白。将其转入拟南芥中,得到了转GmAKT1拟南芥,转GmAKT1拟南芥表现出莲座叶少,开花早,荚数多,株高增加的特性,与野生型相比有一定程度的生理优势。GmAKT1提高了拟南芥的抗旱及抗盐能力,转入突变体拟南芥时,可以将突变体拟南芥对盐、旱的超敏感恢复到正常水平。GmAKT1增加了拟南芥种子在萌发时期对ABA的敏感性,而AKT1基因缺失则导致拟南芥对ABA的不敏感。同时,GmAKT1的过表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清除逆境时植物体内的活性氧。
附图说明
图1GmAKT1的序列差异性分析。
图2GmAKT1蛋白与GmAKT2蛋白、水稻OsAKT1、拟南芥AKT1蛋白的氨基酸比对。
图3GmAKT1组织表达分析及PEG、NaCl、ABA处理的大豆GmAKT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
图4转基因拟南芥的表型。
图5不同ABA浓度处理下种子的萌发率。
图6水分胁迫处理下种子的萌发率、根长变化及拟南芥离体叶片失水率。
图7不同NaCl浓度处理下种子的萌发率、根长及表型变化。
图8NBT染色检测转基因拟南芥中超氧阴离子的含量。
图9DAB染色检测转基因拟南芥中H2O2的含量。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但本发明不受实施例的限制。
以下实施例中所用材料、试剂、仪器和方法,未经特殊说明,均为本领域中的常规材料、试剂、仪器和方法,均可通过商业渠道获得。
实施例1GmAKT1的获得
一、GmAKT1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从Phytozome数据库中获得拟南芥AKT1的同源基因,利用同源克隆的方法从东农50中获得同源性最高的2个基因拷贝,分别位于17号染色体和5号染色体,氨基酸同源率分别为69.41%和68.00%,命名为GmAKT1,GmAKT2。本发明克隆的GmAKT1含有一个长2628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875个氨基酸。
Trizol试剂提取大豆(Glycine max)(东农50,武天龙,杨庆凯,马占峰,吴宗璞,赵淑文,高凤兰,李文滨,张国栋,杨琪,孟庆喜,王金陵.东农小粒豆1号大豆新品种选育报告,[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1994,(25)1:104;公众可从东北农业大学获得,以下简称为野生型大豆)。叶片总RNA,反转录合成cDNA第一条链作为模板,以SEQ ID NO.3-4所示序列为引物,进行PCR反应,PCR条件为94℃2min;38循环:98℃10s,58℃30s,68℃3min;(每个循环降0.2℃)68℃终延伸10min。经测序,PCR产物为2707bp,有两个碱基与大豆数据库中比对得到的不同,序列中第171bp由T变为A,第501个bp由G变为A,从而导致第168个氨基酸由甘氨酸变为丝氨酸(图1)。该基因命名为GmAKT1。由于数据库中的GmAKT1序列来自于威廉姆斯82号大豆,而本申请中所克隆的GmAKT1于东农50中分离,品种的差异可能引起氨基酸的变异。本申请克隆的大豆GmAKT1在GenBank登陆号为KM491715.1。
GmAKT1的分子量为98137.58,等电点7.09,负电残基(Asp+Glu)为90,正电残基(Arg+Lys)是89。原子组成为4408个C、6911个H、1195个N、1277个0、33个S,化学式为C4408H6911N1195O1277S33,原子总数是13824个(图2)。预测GmAKT1蛋白有5个跨膜区域,分别位于52-74,84-106,190-212,232-254,267-289,其中在S4跨膜区域上,发现一个P结构域,是钾离子通道Shaker家族的结构的基本特征。
二、GmAKT1的表达分析
1、大豆GmAKT1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
用半定量法分析了GmAKT1在大豆各个组织器官的表达情况。于大豆盛花期取DN50根、茎、叶、荚、豆、花等各个组织部分,用Trizol试剂盒提取RNA,调整RNA浓度后以总RNA为模板,分别反转录各组织cDNA。以大豆管家基因actin为内参调整扩增目的基因的模板量。反应条件为:94℃5min;34循环:94℃30s,58℃30s,72℃30s72℃,终延伸10min。(图3)。
2、GmAKT1基因在PEG、ABA、Nacl下的诱导表达
用实时荧光定量的方法分析大豆中GmAKT1在ABA、NaCl、PEG处理下的表达情况。每个叶片样本进行三次重复。大豆管家基因Actin作为内参对照。引物序列为GmAKT1-RT正义:GTCGGAGCAACAACTACC,反义:CTGCACTACTACTCTTCAT;Actin正义:GTGTCAGCCATACTGTCCCCATTT,反义:GTTTCAAGCTCTTGCTCG TAATCA。PCR反应条件:95℃预变性,15min;40个循环反应:95℃,10s,62℃,20s,72℃,30s;计算在3个处理下大豆GmAKT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情况(图3)。
三、GmAKT1基因的原核表达分析
构建GmAKT1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pLATE31-GmAKT1,通过SDS-PAGE电泳确定克隆获得的GmAKT1可以编码预期蛋白。
实施例2转GmAKT1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转GmAKT1基因拟南芥的培养
一、植物表达载体pCXSN-GmAKT1的构建
pCXSN载体为TA克隆的植物表达载体,利用XcmⅠ的单酶切获得具有T末端的pCXSN载体片段,将具有A末端的GmAKT1片段插入pCXSN植物表达载体中,Hind III鉴定连接正向连接后转化TOP10感受态,鉴定出阳性菌落后转化农杆菌,获得pCXSN-GmAKT1植物表达载体。
二、转GmAKT1拟南芥的培育
1、转GmAKT1拟南芥的获得
1)将上述获得的植物表达载体pCXSN-GmAKT1采用冻融法转化到根瘤农杆菌EHA105中,送去测序,结果已经成功获得质粒为pCXSN-GmAKT1的农杆菌。
2)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农杆菌pCXSN-GmAKT1侵染野生型拟南芥(Columbia生态型)(以下简称野生型拟南芥,郝林,徐昕,曹军.一种拟南芥突变体对高浓度CO2反应的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3,l4(12):2359~236.公众可从东北农业大学获得),AKT1拟南芥突变体(于ABRC购买,美国),得到3代转GmAKT1拟南芥。
3)本申请将转化哥伦比亚型拟南芥及AKT1突变体拟南芥。两种拟南芥的种子4℃,黑暗处理,春化3天。用10%的NaClO消毒拟南芥种子,于超净台中无菌操作将其播种于MS培养基上组培室培养。7天后移植到土壤与蛭石1:1混合的塑料钵内,培养箱培养。光照为16h光,8h暗,湿度为80%。
4)开花后,切掉拟南芥主枝顶端的花絮,破除顶端优势以获取更多可开花侵染的侧枝。待侧枝大多结出花苞时,可准备侵染。
5)将pCXSN-GmAKT1农杆菌活化好的pCXSN-GmAKT1农杆菌室温离心10min,5000rpm,将收集到摇菌管底的菌液悬浮在1/2MS缓冲液中,加表面活性剂SilwetL-77以备侵染。
6)侵染前一天将拟南芥浇透水,让其气孔开放。将拟南芥的花絮浸入到转化液中30S左右。侵染后拟南芥平放,遮光,保鲜膜包裹保持湿度,暗培养一天后,取出遮挡,正常置入培养箱中,直至收获T0代转GmAKT1拟南芥种子。
2、转GmAKT11拟南芥的鉴定
1)潮霉素筛选浓度
哥伦比亚拟南芥的种子4℃,黑暗处理,春化3天。用10%的NaClO消毒,于超净台中无菌操作将其均匀播种于含潮霉素(Hygromycin B)的MS培养基上。潮霉素浓度为0、10、20、30、40、50mg/L.。组培室光照条件为16h光/8h暗,温度22℃。7天后,根据其萌发率,黄花率,叶片伸展程度,确定潮霉素筛选过表达GmAKT1拟南芥的最佳浓度。结果为40mg/mL的潮霉素为有效筛选浓度。
2)筛选鉴定转基因拟南芥
T0代种子收获晾干春化后,于超净台中无菌播种于含有40mg/L的潮霉素抗性MS固体筛选培养上,组培室培养10天后,将抗性拟南芥幼苗移入MS培养基(不含抗生素),恢复7天后移入土中培养箱培养。待拟南芥叶片足够大时,提取其叶片DNA进行PCR阳性植株检测,以SQ ID NO.3-4所示序列为引物,进行PCR鉴定,结果显示:得到2707bp的片段为阳性拟南芥植株,分株系收种,继续繁育。
实施例3转GmAKT1拟南芥的T4代功能分析
1、转GmAKT1拟南芥表型分析
野生型、转GmAKT1野生型拟南芥、AKT1突变体、转GmAKT1的AKT1突变体拟南芥种子种植于MS培养基上,1周后分别移至土中,观察其生长发育过程,统计株高、莲座叶数、开花天数、荚数,计算平均值,结果如表1和图4所示。
表1 四种拟南芥的生长情况
转GmAKT1野生型拟南芥在株高上明显优于野生型、突变体和转GmAKT1突变体,其莲座叶较少,开花天数早,生长周期中结荚数较多。
2、转基因拟南芥ABA处理
将T4代转GmAKT1的野生型拟南芥、AKT1突变体、转GmAKT1的AKT1突变体拟南芥种子,经次氯酸钠灭菌后超净台内无菌操作播种于0、0.5μmol/LABA、1μmol/LABA、2μmol/LABA的MS培养基上,以野生型作为对照。组培室光照条件为16h光/8h暗,温度22℃。5天后,观察其萌发生长情况(图5),统计萌发率。试验重复三次,取平均值。
结果显示:在0处理培养基上,野生型、转GmAKT1野生型拟南芥、AKT1突变体、转GmAKT1的AKT1突变体拟南芥萌发率都为100%。
在ABA浓度为0.5μM时,野生型、转GmAKT1野生型拟南芥、AKT1突变体、转GmAKT1的AKT1突变体拟南芥的萌发率分别为38%、80%、33%、36%;
在ABA浓度为1μM时,野生型、转GmAKT1野生型拟南芥、AKT1突变体、转GmAKT1的AKT1突变体拟南芥的萌发率分别为7%、10%、8%、9%;
在ABA浓度为11μM时,转GmAKT1野生型拟南芥、AKT1突变体、转GmAKT1的AKT1突变体拟南芥的萌发率分别为5%、7%、3%、6%。
野生型、转GmAKT1野生型突变体恢复显示为相似的萌发率,其中过表达相对较低,AKT1突变体植株表现为对ABA的不敏感,萌发率远高于其他三种。因此,GmAKT1参与ABA信号途径,对ABA更敏感。
3、转基因拟南芥干旱胁迫
1)甘露醇处理下转基因拟南芥萌发率
将T4代转GmAKT1的野生型拟南芥、AKT1突变体、转GmAKT1的AKT1突变体拟南芥种子,经次氯酸钠灭菌后超净台内无菌操作播种于含0、0.5mmol、1mmol、2mmol甘露醇的MS培养基上,以野生型作为对照。组培室光照条件为16h光/8h暗,温度22℃。5天后,观察其萌发生长情况,统计萌发率(图6)。试验重复三次,取平均值。
萌发率统计结果显示:0处理时野生型、转GmAKT1野生型拟南芥、AKT1突变体、转GmAKT1的AKT1突变体拟南芥萌发率都为100%;
在甘露醇浓度为100mM时,野生型、转GmAKT1野生型拟南芥、AKT1突变体、转GmAKT1的AKT1突变体拟南芥的萌发率分别为42%、37%、62%、39%;
在甘露醇浓度为300mM时,野生型、转GmAKT1野生型拟南芥、AKT1突变体、转GmAKT1的AKT1突变体拟南芥的萌发率分别为12%、11%、16%、10%;
在甘露醇浓度为500mM时,转GmAKT1野生型拟南芥、AKT1突变体、转GmAKT1的AKT1突变体拟南芥的萌发率分别为3%、3%、4%、3%。
在甘露醇处理下,过表达植株的萌发率明显高于野生型、突变体、突变体恢复。说明GmAKT1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拟南芥种子萌发期的抗旱性。
2)甘露醇处理下转基因拟南芥根长
将T4代转GmAKT1的野生型拟南芥、AKT1突变体、转GmAKT1的AKT1突变体拟南芥种子,经次氯酸钠灭菌后超净台内无菌操作播种于MS培养基上,以野生型作为对照。组培室光照条件为16h光/8h暗,温度22℃。7天后,分别将4种拟南芥幼苗移植到含0、0.5mmol、1mmol、2mmol甘露醇的MS方板培养基上,竖直培养,以便其根部垂直生长。7天后观察其生长情况,测量统计根长。试验重复三次,取平均值。
根长统计结果显示:在0处理培养基上,野生型、转GmAKT1野生型拟南芥、AKT1突变体、转GmAKT1的AKT1突变体拟南芥的根长分别为3.16cm、2.87cm、3.58cm、2.52cm;
在甘露醇浓度为100mM时,野生型、转GmAKT1野生型拟南芥、AKT1突变体、转GmAKT1的AKT1突变体拟南芥的根长分别为2.19cm、2.08cm、3.40cm、2.39cm;
在甘露醇浓度为300mM时,野生型、转GmAKT1野生型拟南芥、AKT1突变体、转GmAKT1的AKT1突变体拟南芥的根长分别为1.43cm、1.45cm、2.32cm、1.31cm;
在甘露醇浓度为500mM时,转GmAKT1野生型拟南芥、AKT1突变体、转GmAKT1的AKT1突变体拟南芥的根长分别为0.72cm、0.70cm、0.75cm、0.69cm。
转GmAKT1野生型拟南芥一直在根长上保持较大的优势。直到500mM的甘露醇处理下,四者根长变化才开始不明显。因此,GmAKT1参与调控拟南芥应对干旱逆境,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植物的抗旱能力。
3)拟南芥苗期耐性试验
将T4代转GmAKT1的野生型拟南芥、AKT1突变体、转GmAKT1的AKT1突变体拟南芥种子,经次氯酸钠灭菌后超净台内无菌操作播种于MS培养基上,以野生型作为对照。组培室光照条件为16h光/8h暗,温度22℃。7天后,将长势相似的拟南芥幼苗移植到土中置于温室,恢复一周后停止浇水。观察干旱缺水都4种拟南芥带来的影响(图7)。
对转基因拟南芥置于温室,进行不浇水干旱处理25d,当停止浇水后,突变体植株已经开始萎蔫枯干。野生型植株则生长缓慢于开花期开始萎蔫枯干,而转GmAKT1拟南芥可以勉强的维持开花结荚。转GmAKT1突变体植株则维持和野生型相似的萎蔫程度。说明GmAKT1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拟南芥在苗期的耐旱性。
4)拟南芥离体叶片失水率
将T4代转GmAKT1的野生型拟南芥、AKT1突变体、转GmAKT1的AKT1突变体拟南芥种子,经次氯酸钠灭菌后超净台内无菌操作播种于MS培养基上,以野生型作为对照。组培室光照条件为16h光/8h暗,温度22℃。7天后,移植到土中使,正常浇水生长。待拟南芥7周龄时,取其长势相似,且完全伸展的莲座叶片,蒸馏水洗净,吸水纸擦干,放于培养皿上在万分之一天平上称量叶片重量,每一小时称量一次。
叶片失水率(%)=(叶片鲜重—叶片干重)×100%/叶片鲜重
随着叶片离体时间的增多,各株系失水率增高。其中野生型、突变体、突变体恢复植株基本在5h失水率已经达到顶峰,维持不变。而转GmAKT1野生型植株则到6小时失水率还在增加,GmAKT1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延缓离体叶片的失水率,说明GmAKT1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拟南芥对于干旱的耐逆性。
4、转基因拟南芥的盐胁迫
1)氯化钠处理下转基因拟南芥萌发率
将T4代转GmAKT1的野生型拟南芥、AKT1突变体、转GmAKT1的AKT1突变体拟南芥种子,经次氯酸钠灭菌后超净台内无菌操作播种于含0、50mmol氯化钠、100mmol氯化钠、150mmol氯化钠、200mmol氯化钠的MS培养基上,以野生型作为对照。组培室光照条件为16h光/8h暗,温度22℃。5天后,观察其萌发生长情况,统计萌发率。试验重复三次,取平均值。
萌发率统计结果显示:在0处理培养基上,野生型、转GmAKT1野生型拟南芥、AKT1突变体、转GmAKT1的AKT1突变体拟南芥萌发率都为100%;
在NaCl浓度为50mM时,野生型、转GmAKT1野生型拟南芥、AKT1突变体、转GmAKT1的AKT1突变体拟南芥的萌发率分别为72%、65%、81%、68%;
在NaCl浓度为100mM时,野生型、转GmAKT1野生型拟南芥、AKT1突变体、转GmAKT1的AKT1突变体拟南芥的萌发率分别为48%、38%、53%、42%;
在NaCl浓度为150mM时,转GmAKT1野生型拟南芥、AKT1突变体、转GmAKT1的AKT1突变体拟南芥的萌发率分别为28%、22%、32%、24%;
在NaCl浓度为200mM时,转GmAKT1野生型拟南芥、AKT1突变体、转GmAKT1的AKT1突变体拟南芥的萌发率分别为4%、3%、13%、6%。
在NaCl处理下,过表达植株的萌发率明显高于野生型、突变体、突变体恢复型。随着浓度的增加,而过表达植株一直保持着远高于其他三者的萌发率。说明GmAKT1可以提高拟南芥种子萌发期的耐盐性。
2)氯化钠处理下转基因拟南芥根长
将T4代转GmAKT1的野生型拟南芥、AKT1突变体、转GmAKT1的AKT1突变体拟南芥种子,经次氯酸钠灭菌后超净台内无菌操作播种于MS培养基上,以野生型作为对照。组培室光照条件为16h光/8h暗,温度22℃。7天后,分别将4种拟南芥幼苗移植到含0、50mmol氯化钠、100mmol氯化钠、150mmol氯化钠、200mmol氯化钠的MS方板培养基上,竖直培养,以便其根部垂直生长。7天后观察其生长情况,测量统计根长。试验重复三次,取平均值。
根长统计结果显示:在0处理培养基上,野生型、转GmAKT1野生型拟南芥、AKT1突变体、转GmAKT1的AKT1突变体拟南芥的根长分别为3.16cm、2.87cm、3.58cm、2.52cm;
在NaCl的浓度为50mM时,野生型、转GmAKT1野生型拟南芥、AKT1突变体、转GmAKT1的AKT1突变体拟南芥的根长分别为2.12cm、1.64cm、3.04cm、2.36;
在NaCl的浓度为100mM时,野生型、转GmAKT1野生型拟南芥、AKT1突变体、转GmAKT1的AKT1突变体拟南芥的根长分别为1.33cm、1.09cm、2.13cm、1.11cm;
在NaCl的浓度为150mM时,转GmAKT1野生型拟南芥、AKT1突变体、转GmAKT1的AKT1突变体拟南芥的根长分别为1.02cm、0.82cm、1.26cm、0.96cm;
在NaCl的浓度为200mM时,转GmAKT1野生型拟南芥、AKT1突变体、转GmAKT1的AKT1突变体拟南芥的根长分别为0.97cm、0.92cm、1.05cm、1.01cm。
转GmAKT1野生型的根长长于野生型,且突变体的根长最短,转GmAKT1野生型拟南芥一直在根长上保持较大的优势。GmAKT1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拟南芥的耐盐性。
3)氯化钠处理下苗期耐性试验
将T4代转GmAKT1的野生型拟南芥、AKT1突变体、转GmAKT1的AKT1突变体拟南芥种子,经次氯酸钠灭菌后超净台内无菌操作播种于MS培养基上,以野生型作为对照。组培室光照条件为16h光/8h暗,温度22℃。7天后,将长势相似的拟南芥幼苗移植到土中。依次用100mmol氯化钠、200mmol氯化钠、300mmol浇灌,其间间隔3天。观察盐胁迫下4种拟南芥的生长情况。
处理20天后,结果显示:突变体植株叶片和茎都已经在盐渍的影响下完全萎蔫直至烂掉,而转GmAKT1的野生型植株却可以存活至结籽,表明,在一定程度上,GmAKT1在拟南芥的生长过程中提高了其对盐胁迫的抵抗性。
5、转基因拟南芥胁迫下DAB、NBT染色
1)染液配置
50mgDAB粉末倒入三角瓶中,加入45mL的灭菌水,用Hcl调PH值至3.0。随后加入2.5μL吐温20,2.5mL200mM的Na2HPO4,在调PH值至3.8。用锡纸包裹三角瓶,避光保存。
7.16g的Na2HPO4·12H2O加蒸馏水定容至100mL配位为缓冲液甲,3.12g的NaH2PO4·2H2O加蒸馏水定容至100mL配置为缓冲液乙。91.5mL的缓冲液甲加入8.5mL的缓冲液乙配置成10μMPH值为7.8的磷酸缓冲液。50mgNBT粉末倒入三角瓶中,加磷酸缓冲液定容至50mL,搅拌至溶解,避光保存。
2)幼苗处理
将野生型拟南芥、转GmAKT1的野生型拟南芥、AKT1突变体、转GmAKT1的AKT1突变体拟南芥种子无菌种植在MS培养基上,待长出4片叶时将长势相似的拟南芥移植200mM的NaCl培养基、10μM的ABA培养基、500mM的甘露醇处理16h。
3)染色方法:
处理后的拟南芥幼苗全部浸没在DAB染液中。真空处理15min,待全部植株完全沉入染液底部。光下染色2h。90%的酒精95℃-100℃洗脱,多次更换酒精直至叶绿素脱尽。保存在95%酒精中。
在0处理培养基上生长的野生型、突变体、转GmAKT1野生型、突变体恢复四种拟南芥DAB染色情况相似,产生过氧化氢的部位和程度差距不明显。在10μM ABA处理中,明显可以发现除过表达植株外,其余三者叶片颜色加深产生更多的过氧化氢。200mM NaCl处理中,突变体产生过氧化氢的量尤其多,转基因拟南芥的幼叶只有边缘被染色,而其他三种拟南芥的幼叶全部被染色,野生型的根部和突变体根部相比受到更多的过氧化氢伤害。500mM甘露醇处理后,突变体叶片过氧化氢产生量远远高于对照。因此,GmAKT1的过表达可以使转基因植株体内的过氧化氢得到一定程度的清除,减缓由活性氧引起的植株损伤(图8)。
0处理培养基上生长的野生型、突变体、转GmAKT1野生型、突变体恢复四种拟南芥NBT染色情况相似,只有很少量的超氧阴离子产生。在10μM ABA处理中,过表达植株和突变体产生较少的超氧阴离子,而野生型与突变体恢复叶片产生较多超氧阴离子。200mM NaCl处理中,过表达植株产生的超氧阴离子最少,突变体恢复植株集中在老叶上,野生型植株集中在叶片边缘,而突变体植株在集中在叶片,根部也有少许超氧阴离子产生。500mM甘露醇处理后,过表达拟南芥仅在叶片边缘产生超氧阴离子,野生型的根部也受到超氧阴离子的伤害。因此,GmAKT1的过表达可以使转基因植株体内的超氧阴离子得到一定程度的清除,减缓由活性氧引起的植株损伤(图9)。
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的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内,都可以做各种的改动与修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提高植物抗逆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PCR扩增获得抗逆基因后,构建植物表达载体,再将植物表达载体转化到农杆菌上,再利用含有表达载体的农杆菌侵染目标植物,培育被侵染的目标植物至获得转抗逆基因的种子。
2.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1)提取大豆子叶总RNA,反转录后获得cDNA,并以所得c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获得抗逆基因;
2)将步骤1)所扩增的抗逆基因插入到质粒载体上获得植物表达载体;
3)再将步骤2)所得的植物表达载体转化到农杆菌上,获得农杆菌转化子;
4)利用步骤3)所得的农杆菌转化子侵染目标植物,获得侵染植物;
5)培育侵染植物至获得含有抗逆基因的种子。
3.权利要求2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大豆,品种为东农50;所述抗逆基因,抗逆基因GmAKT1,GeneBank登陆号为KM491715.1。
4.权利要求2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PCR扩增,所用引物的核苷酸序列如SEQID NO.2-SEQ ID NO.3所示;扩增条件为:94℃2min;再进行38个循环,其中每个循环降0.2℃:98℃10s,58℃30s,68℃3min;68℃终延伸10min。
5.权利要求2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质粒载体,是质粒载体pCXSN。
6.权利要求2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所述将植物表达载体转化到农杆菌上,是将植物表达载体通过冻融法转化到根瘤农杆菌EHA105中。
7.权利要求2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所述目标植物为拟南芥或大豆,侵染部位为花絮;所述侵染是将拟南芥的花絮浸入到转化液中28-32s。
8.权利要求7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化液,是将农杆菌转化子在室温5000rpm下离心10min后,再将沉淀菌液悬浮在1/2MS缓冲液中,加入表面活性剂SilwetL-77制得。
9.权利要求2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如下:
1)提取东农50大豆子叶的总RNA,反转录获得cDNA后,以所得cDNA为模板,以如SEQID NO.2-SEQ ID NO.3所示的核苷酸序列为引物,进行PCR扩增,扩增条件为:94℃2min;再进行38个循环,其中每个循环降0.2℃:98℃10s,58℃30s,68℃3min;68℃终延伸10min,获得抗逆基因GmAKT 1扩增产物;
2)通过XcmI和Hind III的酶切作用将步骤1)所得的抗逆基因GmAKT 1扩增产物连接到质粒载体pCXSN上,获得植物表达载体pCXSN-GmAKT1;
3)通过冻融法将步骤2)所得的植物表达载体pCXSN-GmAKT1转化到根瘤农杆菌EHA105中,获得农杆菌转化子pCXSN-GmAKT1;
4)将步骤3)所得的农杆菌转化子pCXSN-GmAKT1在室温5000rpm下离心10min后,再将沉淀菌液悬浮在1/2MS缓冲液中,加入表面活性剂SilwetL-77制得转化液,将拟南芥的花絮浸入到转化液中30s后取出,获得侵染拟南芥;
5)平放步骤4)所得的侵染拟南芥,避光,保鲜膜包裹保持湿度,暗培养1d后,取出除去遮挡,放入培养箱中培养至获得转抗逆基GmAKT1的拟南芥种子。
10.权利要求1-9所述任一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农作物转基因育种。
CN201510350056.4A 2015-06-23 2015-06-23 一种提高植物抗逆性的方法及其应用 Pending CN10487804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350056.4A CN104878042A (zh) 2015-06-23 2015-06-23 一种提高植物抗逆性的方法及其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350056.4A CN104878042A (zh) 2015-06-23 2015-06-23 一种提高植物抗逆性的方法及其应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78042A true CN104878042A (zh) 2015-09-02

Family

ID=539457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350056.4A Pending CN104878042A (zh) 2015-06-23 2015-06-23 一种提高植物抗逆性的方法及其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878042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31503A (zh) * 2018-03-09 2018-09-14 广西壮族自治区药用植物园 优化拟南芥转基因效率的方法
CN111233988A (zh) * 2018-11-29 2020-06-05 上海交通大学 茄子钾离子通道蛋白SmAKT1及其编码基因和应用
CN113201558A (zh) * 2021-05-19 2021-08-03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大豆GmHDA12基因和蛋白及其应用
CN115851788A (zh) * 2022-11-02 2023-03-28 东北农业大学 GmOTSa基因在植物抗逆境中的应用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43355A (zh) * 2006-04-13 2009-05-27 巴斯福植物科学有限公司 活性钾通道转运蛋白(akt)及它们产生胁迫耐受性植物的用途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43355A (zh) * 2006-04-13 2009-05-27 巴斯福植物科学有限公司 活性钾通道转运蛋白(akt)及它们产生胁迫耐受性植物的用途

Non-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HUI-RONG DUAN, ET AL.: "The inward-rectifying K+ channel SsAKT1 is a candidate involved in K+ uptake in the halophyte Suaeda salsa under saline condition", 《PLANT SOIL》 *
LI, Y.G., ET AL.: "Genbank accession number:KM491715.1", 《GENBANK》 *
LIAN ZHOU, ET AL.: "Overexpression of GmAKT2 potassium channel enhances resistance to soybean mosaic virus", 《BMC PLANT BIOLOGY》 *
TSUI-HUNG PHANG, ET AL.: "Salt Tolerance in Soybea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
王英琪等: "大豆GmAKT1基因的克隆及其正反义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31503A (zh) * 2018-03-09 2018-09-14 广西壮族自治区药用植物园 优化拟南芥转基因效率的方法
CN108531503B (zh) * 2018-03-09 2021-05-25 广西壮族自治区药用植物园 优化拟南芥转基因效率的方法
CN111233988A (zh) * 2018-11-29 2020-06-05 上海交通大学 茄子钾离子通道蛋白SmAKT1及其编码基因和应用
CN111233988B (zh) * 2018-11-29 2021-11-30 上海交通大学 茄子钾离子通道蛋白SmAKT1及其编码基因和应用
CN113201558A (zh) * 2021-05-19 2021-08-03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大豆GmHDA12基因和蛋白及其应用
CN113201558B (zh) * 2021-05-19 2021-11-26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大豆GmHDA12基因和蛋白及其应用
CN115851788A (zh) * 2022-11-02 2023-03-28 东北农业大学 GmOTSa基因在植物抗逆境中的应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355897C (zh) 通过转基因聚合betA、NHX1、PPase基因提高玉米、小麦耐盐耐旱性的方法
CN112322654B (zh) 玉米转录因子ZmMYB42基因在植物抗旱育种中的应用
CN116751767B (zh) 胡杨PeDUB1基因在提高植物耐旱性和耐盐性上的应用
CN107987141A (zh) 一种玉米核因子基因ZmNF-YA1在植物抗逆性改造中的应用
CN104878042A (zh) 一种提高植物抗逆性的方法及其应用
CN115896045A (zh) 杜梨E3泛素连接酶基因PbrATL18在植物抗干旱和炭疽病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CN109112140A (zh) OsSN28基因在控制水稻耐高温中的应用
CN105294847A (zh) 植物耐逆性相关蛋白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
CN102964437A (zh) 一种大豆核因子蛋白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
CN106967728A (zh) 一种南瓜抗逆基因CmNAC1及其应用
WO2022227102A1 (zh) γ-聚谷氨酸在植物中异源合成提高植物抗逆性和产量的方法
CN113604480A (zh) 一种玉米转录因子ZmHsf28及应用
CN106591324B (zh) 谷子SiASR4基因及应用
CN105349551A (zh) 一种玉米mZmDEP基因和其表达抑制结构在玉米抗逆育种中的应用
CN114940998B (zh) 一种玉米转录因子ZmEREB92及应用
CN108410881B (zh) Lec2基因在提高植物低氮胁迫耐受性上的应用
US20230313151A1 (en) Use of Gene Encoding Gibberellin 3Beta-Hydroxylase of Glycine Max, GmGA3ox1
CN112410370B (zh) 玉米10kDa热激蛋白基因ZmHsp10在改变植物抗逆性中的应用
CN102296084B (zh) 生长素输出载体pin1家族基因在玉米、高粱育种中的应用
CN104450742A (zh) 玉米核因子基因ZmNF-YB3及其同源基因的应用
CN112410348A (zh) 一种水稻根系构型调控基因OsVST1及其应用
CN104945493A (zh) 一种影响植物生育期的大豆蛋白GmIDD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
CN104498508A (zh) 小麦渐渗系应答非生物胁迫调控基因TaGBF及其应用
CN109810984A (zh) 一种抗旱相关的芝麻基因SiGolS6及其应用
CN114107333B (zh) 一种大麦受体类激酶HvSERK1在根毛生长中的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