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71376A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871376A
CN104871376A CN201380068162.2A CN201380068162A CN104871376A CN 104871376 A CN104871376 A CN 104871376A CN 201380068162 A CN201380068162 A CN 201380068162A CN 104871376 A CN104871376 A CN 1048713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constituting body
connector constituting
housing section
cylindrical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6816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关野哲也
新味義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za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aza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zaki Corp filed Critical Yaza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8713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7137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Means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upling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LMEASURING FORCE, STRESS, TORQUE, WORK, MECHANICAL POWER, MECHANICAL EFFICIENCY, OR FLUID PRESSURE
    • G01L1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apparatus for measuring steady or quasi-steady pressure of a fluent medium insofar as such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re not special to particular types of pressure gauges
    • G01L19/0061Electrical connection means
    • G01L19/0084Electrical connection means to the outside of the hou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31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engagement onl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201/00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R2201/26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13/00Sparking plugs
    • H01T13/02Details
    • H01T13/04Means providing electrical connection to sparking plug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一种连接器(1),设置有:第一连接器部(2),其具有第一壳体部(4),第一端子(5)安置在该第一壳体部(4)中;第二连接器部(10),其具有第二壳体部(14),第二端子(12)安置在该第二壳体部(14)中;以及本体部(3)。第一壳体部(4)与第二壳体部(14)互相配合,并且已经完成配合的位置处,第一端子(5)与第二端子(12)连接。第一壳体部(4)能够旋转地设置于本体部(3)。第一壳体部(4)设置有引导肋(9)。第二壳体部(14)设置有用作旋转位置决定机构的引导轨道面(15),为了使第一壳体部(4)与第二壳体部(14)处于正确的旋转配合位置,引导轨道面(15)将引导肋(9)引导到第一端子(5)与第二端子(12)开始进行互相接触的位置之前的位置。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用于将两个壳体部互相配合并且将端子互相电连接。
背景技术
传统上提出了各种该类型的连接器(见专利文献1)。图25示出该连接器的第一传统实例。在图25中,第一传统实例的连接器50装接到发动机的汽缸盖70,用于提取嵌入在汽缸盖70中的燃油压力传感器元件(未示出)的输出。连接器50设置有线束侧连接器部51和传感器侧连接器部60。
线束侧连接器部51设置有第一壳体部52。第一端子53安置在第一壳体部52的一端侧中。外端子54安置在第一壳体部52的另一端侧中。第一端子53与外端子54通过容纳在第一壳体部52中的电线W而互相连接。
传感器侧连接器部60设置有:传感器本体61,传感器元件(未示出)安置在该传感器本体61中;以及第二壳体部63,该第二壳体部63固定到传感器本体61并且安置在第二壳体部63中。螺纹部61a形成在传感器本体61的外周上。通过将传感器本体61螺纹插入汽缸盖70的螺纹孔70a中,传感器侧连接器部60装接到汽缸盖70。
在上述构造中,传感器侧连接器部60装接到汽缸盖70,并且然后,顶盖71装接在汽缸盖70上。线束侧连接器部51从顶盖71的孔71a插入,并且线束侧连接器部51组装到传感器侧连接器部60中。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 2000-182702 A(同族专利:US6364681 B1)
专利文献2:US 2010/0003841 A1
发明内容
然而,由于传感器侧连接器部60通过螺纹紧固到汽缸盖70的螺纹孔70a,所以第二壳体部63的旋转位置(方向)不是恒定的。此外,当组装线束侧连接器部51时,第二壳体部63位于顶盖71的孔71a的后方。因此,不能够清晰地视觉识别第二壳体部63,难以将第一壳体部52相对于第二壳体部63放置在精确的正常配合旋转位置处,并且存在配合可操作性差的问题。
已经完成了本发明以解决该问题。并且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连接器,即使配对壳体部并不是清晰地视觉可知,该连接器也能够容易地配合该配对壳体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一种连接器,包括:筒状的第一连接器部,该第一连接器部包括第一壳体部,第一端子安置在该第一壳体部上;筒状的第二连接器部,该第二连接器部能够与所述第一连接器部配合,并且该第二连接器部包括第二壳体部,能够连接到所述第一端子的第二端子安置在该第二壳体部上;以及筒状的本体部,该本体部能够旋转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部上。所述第一壳体部与所述第二壳体部互相配合,并且在完成所述第一壳体部与所述第二壳体部之间的配合操作的配合完成位置中,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互相连接,所述第一壳体部和所述第二壳体部中的一个壳体部设置有诱导肋部。并且所述第一壳体部和所述第二壳体部中的另一个壳体部设置有旋转定位机构,该旋转定位机构用于引导所述诱导肋部,使得即使所述诱导肋部位于任意旋转位置,所述第一壳体部与所述第二壳体部也位于正常配合旋转位置,直到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之间的连接开始之前的位置。
所述旋转定位机构可以是倾斜面,在该倾斜面中,所述第一壳体部和所述第二壳体部中的所述另一者的筒状的一端面在与所述正常旋转配合位置相对的位置处最高,并且在所述正常旋转配合位置处最低。
所述本体部可以包括在所述第一壳体部的对侧上的外部连接器部。在该情况下,根据第一方面的连接器可以设置有:电线,该电线用于连接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外部连接器部的外部端子;以及旋转限制部,该旋转限制部用于限制所述第一壳体部相对于所述本体的过度旋转。
所述第一连接器部可以设置有被锁定部,所述第二连接器部可以设置有锁定部,所述本体部可以设置有被锁定部保持部。并且当所述第一连接器部安装到所述第二连接器部时,所述被锁定部与所述锁定部锁定,并且所述被锁定部保持部保持所述被锁定部与所述锁定部锁定的状态。
根据第一方面的连接器可以还包括偏压部件,将所述第一连接器部安装到所述第二连接器部时,该偏压部件用于给予维持所述第一连接器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部之间的配合状态的力。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连接器,即使在第一壳体部与第二壳体部在它们不位于正常配合旋转位置处的状态下互相配合时,也能够通过诱导肋部以及旋转定位机构使其位于正常配合旋转位置,直到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开始互相连接。因此,即使配对壳体部不是清晰地视觉可知,也能够容易地将壳体部互相配合。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装接到发动机的汽缸盖的状态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2是组装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之前的透视图。
图3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分解透视图。
图4(a)是图3中的部分C的放大图,并且图4(b)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诱导肋部的前视图。
图5(a)至5(b)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配合过程的透视图。
图6(a)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的分解图,并且图6(b)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的一部分的构成部分的截面图。
图7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装接到发动机的汽缸盖的状态的图,并且示出第二连接器构成体装接到汽缸盖并且第一连接器构成体和第三连接器构成体从第二连接器构成体分离。
图8(a)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装接到汽缸盖的状态的图,并且示出第二连接器构成体装接到汽缸盖并且第一连接器构成体和第三连接器构成体安装到第二连接器构成体,并且图8(b)是沿着图8(a)的线D-D截取的截面图。
图9是图8(b)中的部分E的放大图。
图10是示出当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第一连接器构成体和第三连接器构成体安装到第二连接器构成体的中途状态的图。
图11是示出当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第一连接器构成体和第三连接器构成体安装到第二连接器构成体的中途状态的图。
图12是示出当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第一连接器构成体和第三连接器构成体安装到第二连接器构成体的中途状态的图。
图13是示出当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第一连接器构成体和第三连接器构成体安装到第二连接器构成体的中途状态的图。
图14是示出当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第一连接器构成体和第三连接器构成体已经安装到第二连接器构成体的状态的图。
图15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16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连接器的透视图。
图17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连接器装接到发动机的汽缸盖的状态的透视图,其中,图17(a)是示出第二连接器构成体装接到汽缸盖,第一连接器构成体、第三连接器构成体和第四连接器构成体从第二连接器构成体分离的状态的图,并且图17(b)是示出第二连接器构成体装接到汽缸盖,并且第一连接器构成体、第三连接器构成体和第四连接器构成体安装到第二连接器构成体的状态的图。
图18是示出当根据第三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第一连接器构成体、第三连接器构成体和第四连接器构成体安装到第二连接器构成体的中途状态的图。
图19是示出当根据第三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第一连接器构成体、第三连接器构成体和第四连接器构成体安装到第二连接器构成体的中途状态的图。
图20是示出当根据第三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第一连接器构成体、第三连接器构成体和第四连接器构成体安装到第二连接器构成体的中途状态的图。
图21是示出当根据第三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第一连接器构成体、第三连接器构成体和第四连接器构成体安装到第二连接器构成体的中途状态的图。
图22是示出当根据第三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第一连接器构成体、第三连接器构成体和第四连接器构成体安装到第二连接器构成体的中途状态的图。
图23是示出当根据第三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第一连接器构成体、第三连接器构成体和第四连接器构成体已经安装到第一连接器构成体的状态的图。
图24是示出根据第二传统实例的连接器的图。
图25是根据第一传统实例的连接器的示意性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
图1至5示出第一实施例。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1一体地设置有燃油压力传感器元件(未示出),并且装接到发动机20的汽缸盖21。
如图2和3所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1包括:第一连接器部2,该第一连接器部2是线束侧连接器部;第二连接器部10,该第二连接器部10是装接到第一连接器部2的传感器侧连接器部;以及筒状的本体部3。
第一连接器部2包括筒状的第一壳体部4,该第一壳体部4可旋转地设置在本体部3的一端侧上。作为阴端子的第一端子5安置在第一壳体部4的一端侧的配合室中。外连接器部6设置在本体部3的另一端侧上。与第一壳体部4的一端侧的壳体配合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是外连接器部6的壳体配合方向。外端子7安置在外连接器部6的配合室中。车辆侧线束的连接器(未示出)连接到外连接器部6。第一端子5与外端子7通过容纳在本体部3中的电线W而互相连接。电线W以具有额外长度的状态被容纳。如图4(a)所示,第一壳体部4和本体部3设置有旋转限制部8a和8b,用于限制第一壳体部4和本体部3过度旋转。因此,防止本体部3中的电线W过度绞合。诱导肋部9从第一壳体部4的另一端侧的外周突出。如图4(b)所示,诱导肋部9的下端面的整个区域形成为弧面9a。弧面9a的中央部最低,并且弧面9a的左、右侧逐渐向上上升。
第二连接器部10包括:传感器本体部11,燃油压力传感器元件(未示出)安置在该传感器本体部11中;外引导筒部13,该外引导筒部13固定到传感器本体11;以及第二壳体部14,该第二壳体部14固定到传感器本体部11并且安置在外引导筒部13中。螺纹部11a形成在传感器本体部11的外周上。通过将传感器本体部11螺纹插入到汽缸盖21的螺孔21a中,第二连接器部10装接到汽缸盖21(见图2)。由于以这种方式通过螺纹紧固第二连接器部10,所以该第二连接器部10的第二壳体部14不是在特定方向(旋转位置)上、而是在任意方向(旋转位置)上装接。
外引导筒部13具有筒状,并且外引导筒部13的上表面开口。
如在下文详细描述地,第二壳体部14具有筒状,并且第二壳体部14的上表面开口。作为阳端子的第二端子12安置在第二壳体部14的配合室中,并且第二端子12的上表面开口。第二端子12用于从燃油压力传感器元件提取输出。
第二壳体部14具有筒状,并且第二壳体部14的上端面被倾斜地切断。该倾斜上端面形成为诱导轨道面15,作为旋转定位机构。即,诱导轨道面15是这样的倾斜面:筒状的第二壳体部14的上端面在与正常旋转配合位置相对的位置处最高,并且在正常旋转配合位置处最低。如果诱导肋部9抵靠诱导轨道面15,则诱导轨道面15引导诱导肋部9,使得第一壳体部4和第二壳体部14到达正常旋转配合位置,直至第一端子5与第二端子12开始互相接触之前的配合位置。
直引导槽16形成在第二壳体部14中。引导槽16在诱导轨道面15的最低位置处开口。引导槽16限制诱导肋部9的旋转,并且仅允许在正常配合旋转位置处第一壳体部4配合向第二壳体部14的配合移动。在诱导肋部9进入引导槽16后,第一端子5和第二端子12开始互相接触,并且第一端子5和第二端子12在诱导肋部9全程进入引导槽16的配合完成位置处进入适当的接触状态。
在上述构造中,第一连接器部2装接到汽缸盖21,并且然后,顶盖22装接到汽缸盖21。在第二连接器部10的装接位置处,孔22a形成在顶盖22中,并且从孔22a组装第一连接器部2。
接着,将描述第一连接器部2的组装操作。将外连接器部6的方向(旋转位置)设定为期望方向,并且将第一连接器部2通过顶盖22的孔22a插入到外引导筒部13中。然后,如图5(a)所示,除了当第一壳体部4在正常配合旋转位置处插入到第二壳体部14时之外,第一壳体部4的诱导肋部9抵靠第二壳体部14的诱导轨道面15的任意部分。然后,如图5(b)所示,如果诱导肋部9抵靠图3所示的区域A,则第一壳体部4在图3中的箭头“a”的方向上旋转,并且在该状态下,第一壳体部4移动到配合方向。如果诱导肋部9抵靠图3中的区域B,则第一壳体部4在图3中的箭头“b”的方向上旋转,并且在该状态下,第一壳体部4移动到配合方向。以这种方式,第一壳体部4进入到诱导肋部9位于诱导轨道面15的最低位置处的旋转位置,如图5(c)所示。据此,第一壳体部4与第二壳体部14位于正常配合旋转位置。此后,如果第一壳体部4的配合运动进一步进行,则诱导肋部9进入直引导槽16,并且第一壳体部4插入到配合完成位置,如图5(d)所示。当诱导肋部9进入直引导槽16时,第一端子5与第二端子12开始互相连接,并且它们在配合完成位置中位于适当的连接位置处。据此,完成第一连接器部2的组装操作。
当第一壳体部4在正常配合旋转位置处开始配合到第二壳体部14中时,诱导肋部9进入直引导槽16而不在诱导轨道面15上滑动,并且诱导肋部9插入到配合完成位置,如图5(d)所示。
第一壳体部4可旋转地设置有本体部3,连接器1设置有诱导肋部9,并且第二壳体部14设置有诱导轨道面15作为旋转定位机构,即使诱导肋部9位于任意的旋转位置处,该诱导轨道面15也将诱导肋部9引导到正常旋转位置,直至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开始互相接触之前的位置。因此,即使第一壳体部4与第二壳体部14不是在正常配合旋转位置处开始互相配合,它们也通过诱导肋部9和诱导轨道面15位于正常配合旋转位置处,直到第一端子5与第二端子12开始互相连接的位置。因此,即使第二连接器部10与第二壳体部14的旋转位置未知,也能够容易地进行第一壳体部4与第二壳体部14之间的配合操作。
旋转定位机构是诱导轨道面15,该诱导轨道面15具有这样的倾斜面:第二壳体部14的上端面在与正常旋转配合位置相对的位置处最高,并且在正常旋转配合位置处最低。因此,第一壳体部4的最大旋转角是180°,第一连接器部2中的电线W的最大绞合量最大是第一壳体部4的周长的一半。因此,与第一壳体部4旋转360°的构造相比较,能够缩短电线W的额外长度。
本体部3包括设置在与第一壳体部4相反的一侧上的外连接器部6。因此,能够在将外连接器部6的方向设定成期望方向的同时将第一连接器部2装接到第二连接器部10,而与第二连接器部10的方向(旋转方向)无关。据此,外连接器部6与线束的连接器部(未示出)能够在期望方向上互相连接。外连接器部6的外端子7与第一端子5通过具有额外长度的电线W而互相连接。据此,第一壳体部4能够朝着本体部3旋转,同时维持外端子7与第一端子5之间的连接。
第一端子5与外连接器部6的外端子7通过电线W而互相连接,并且设置了限制第一壳体部4的过度旋转的旋转限制部8a和8b。因此,能够防止电线W由于过度旋转而损坏(例如,断开)。
(其它)
虽然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器部2可旋转地设置在本体部3上,第二连接器部10也可以是可旋转地设置在传感器本体部11上。第一连接器部2是可旋转地设置在本体部3上,并且第二连接器部10可以是可旋转地设置在传感器本体部11上。即,可以是可旋转地设置第一连接器部2和第二连接器部10二者。
在第一实施例中,诱导肋部9设置在第一连接器部2的第一壳体部4上,并且诱导轨道面15设置在第二连接器部10的第二壳体部14上。相反地,诱导轨道面15可以设置在第一连接器部2的第一壳体部4上,并且诱导肋部9可以设置在第二连接器部10的第二壳体部14上。
在第一实施例中,连接器1一体地设置有燃油压力传感器元件(未示出),并且连接器1装接到发动机20的汽缸盖21,但本发明不限于此。无论传感器元件是否存在,都可以应用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1,并且可以应用于该连接器1一体地设置有除了传感器元件之外的部件的这种构造。当配对壳体部视觉上未知时,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1是有效的;但即使当能够视觉看到该配对壳体部,也能够使用连接器1。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1,能够无需考虑配对壳体的方向(旋转位置)而容易地进行配合操作。
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1,与专利文献2(US 2010/0003841 A1)中描述的第二传统实例的连接器90(见图24)相比,能够简化其构造。
即,根据第二传统实例的连接器90,接触部91、92和93形成为用于振动对策的多接触结构,其构造是复杂的,难以保证配合现象,并且连接器90昂贵。另一方面,在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1中,不采用多接触结构,构造简单,并且能够降低成本。
第二实施例
图6至14示出第二实施例。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101与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1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当将第一连接器部安装到第二连接器部时,使用被锁定部、锁定部以及被锁定部保持部来保持连接器的安装状态。第二实施例的其它构造与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1的构造大致相同,连接器101能够类似地变形并且获得大致相同的效果。
如图6至10以及14所示,连接器101设置有第一连接器部2、第二连接器部10以及本体部3。
第一连接器部2设置有被锁定部115。第二连接器部10设置有锁定部111。本体部3设置有被锁定部保持部119。
当将第一连接器部2安装到第二连接器部10时,被锁定部115与锁定部111锁定,并且被锁定部保持部119保持被锁定部115与锁定部111锁定的状态。
连接器101设置有偏压部件104,当第一连接器部2安装到第二连接器部10时,该偏压部件104给予维持该第一连接器部2与第二连接器部10之间的配合状态的力。
第一连接器部2设置有作为第一壳体部4的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第二连接器部10设置有作为第二壳体部14的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本体部3设置有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
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设置有第一筒状部123,在该第一筒状部123中设置有第一端子113。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设置有第一筒状部121,在该第一筒状部121中设置有第二端子109。
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的第一筒状部121的内径稍大于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的第一筒状部123的外径。在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安装到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的状态下,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的第一筒状部123进入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的第一筒状部121,并且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的第一筒状部123与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的第一筒状部121进入配合状态。
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设置有第二筒状部125,其具有比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的第一筒状部121的内径小的外径。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的外径设置有筒状部127。筒状部127的外径比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的第一筒状部121的内径稍小,并且筒状部127的内径比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的第二筒状部125的外径稍大。
锁定部111由设置在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的第一筒状部121中的通孔129构成。锁定部111可以由通孔129构成,或者可以由凹部构成。即,锁定部111可以由设置在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的第一筒状部121中的通孔129和凹部中的至少一个构成。
被锁定部115包括弹性臂131和被锁定爪133。通过在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的第二筒状部125中设置切口135(见图11),弹性臂131形成为悬臂梁状。被锁定爪133从弹性臂131的末端朝着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的第二筒状部125的外侧突出并且折回。由此折回构造形成的折回部137与弹性臂131分离预定距离。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的筒状部127的一部分(末端)构成被锁定部保持部119。
在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安装到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的中途状态下,弹性臂131被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的第二筒状部141和第一筒状部121推动,并且朝着内侧弹性变形,如图11和12所示。稍后将描述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的第二筒状部141的细节。
在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已经安装到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的状态下,如图14所示,弹性臂131恢复,由弹性臂131的被锁定爪133的折回构造形成的折回部137进入构造所述锁定部111的通孔129,并且被锁定部115与锁定部111锁定。
在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已经安装到已安装于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的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的状态下,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的筒状部127进入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的第一筒状部121,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的第二筒状部125进入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的筒状部127,并且被锁定部保持部119进入弹性臂131与由被锁定爪133的折回构造形成的折回部137之间的空间138。据此,维持了被锁定部115与锁定部111锁定的状态。
偏压部件104由设置在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与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之间的弹性体(例如,压缩螺纹弹簧)142构成。在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已经安装到已安装于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的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的状态下,弹性体142将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朝着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偏压。
例如,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是待命的阳连接器,并且包括第二端子109和锁定部111。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首先一体地装接到发动机的汽缸盖102。
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设置有诸如柴油发动机的点火塞这样的点火装置(未示出)。第二端子109是阳端子,并且存在多个第二端子109。第二端子109电连接到点火塞。
代替在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上设置点火装置,或除了点火装置之外,还可以设置诸如燃烧压力传感器元件这样的传感器元件。即使设置了传感器元件,该传感器元件也电连接到第二端子109。
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包括第一端子113和被锁定部115。当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安装到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时,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的第一端子113接合(连接)到第二端子109。
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是阴连接器(例如,点火塞侧阴连接器)。第一端子113由阴端子构成,并且设置了多个阴端子。
通过将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安装在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上,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的第二端子109与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的第一端子113分别互相接合。
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设置有第三端子117和被锁定部保持部119。当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安装到已安装于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的第一连接器构成体(已安装的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时,被锁定部保持部119进入弹性臂131的空间138以防止弹性臂131变形,并且被锁定部保持部119维持被锁定部115与锁定部111锁定的状态(见图14等)。
例如,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是线束侧阳连接器。第三端子117由阳端子构成,并且设置了多个第三端子117。
第一端子113和第三端子117是柔性的,并且它们通过电线(在图6至14中未示出)(在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和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内侧延伸的电线W;见图2)而互相电连接。因此,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和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通过柔性线互相连接。能够以一定程度的自由度(在柔性线允许的范围内)改变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相对于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的位置和姿态。
线束(未示出)连接到第三端子117。如果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安装到已安装的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并且线束连接到第三端子117,则第二端子109通过第一端子113、柔性线和第三端子117电连接到线束。
在被锁定部115与锁定部111锁定的状态下,除非安装到已安装的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的第三连接器构成体(已安装的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从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分离,否则维持(保持)该状态。即,如果被锁定部保持部119与被锁定部115接合,则维持被锁定部115与锁定部111锁定的状态。为解除由被锁定部保持部119保持的维持状态(通过使图14中的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向上移动),从而将已安装的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从图14所示的状态向上移动、并且将该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从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分离,首先需要将被锁定部保持部119从被锁定部115分离。
在连接器101中,如图13所示,即使在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安装到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的状态下(即使已经安装了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被锁定部115也与锁定部111锁定。如果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安装到已安装的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如图14所示,则被锁定部保持部119与被锁定部115接合,被锁定部115不从其与锁定部111相接合的状态变形,并且维持(保持)了被锁定部115与锁定部111接合的状态。
通过在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的第二筒状部125中设置至少一对切口135,弹性臂131形成为悬臂梁状。一对切口135在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的第二筒状部125的中心轴C1的延伸方向上较长地延伸。切口135在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的第二筒状部125的周向上以互相之间的小间距贯通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的第二筒状部125的厚部。通过设置一对切口135,形成了一个弹性臂131。
在外部力不施加到弹性臂131的状态(正常状态;非接合状态)下,弹性臂131在中心轴C1的延伸方向上直线地延伸,如图10等所示。
如图10等所示,被锁定爪133形成为使得其从弹性臂131的末端朝着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的第二筒状部125的外侧突出并且折回。由该折回构造形成的折回部137与弹性臂131分离预定距离(等于或稍大于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的筒状部127的厚部的厚度值的间隙)138。
由于弹性臂131在没有施加外力的状态下直线地延伸,所以被锁定爪133的最外端与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的第二筒状部125的中心轴C1之间的距离值稍大于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的第二筒状部141的内径的1/2值。
例如,如图10所示,如果两个被锁定部115(弹性臂131和被锁定爪133)相对于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的第二筒状部125的中心轴C1对称地设置,则在没有施加外力的状态下,一对被锁定爪133的最外端之间的距离L1稍大于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的第一筒状部121的内径L2。
在将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安装到已安装于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的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的状态(已经安装了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的状态)下,全部筒部121、123、125、127和141的中心轴C1互相一致,如图14等所示。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的筒状部127(下端139)进入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的第一筒状部121,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的第二筒状部125进入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的筒状部127,并且被锁定部保持部119进入形成在弹性臂313与通过将被锁定部133折回而形成的折回部137之间的空间(空隙)138。
据此,维持了被锁定部115与锁定部111锁定的状态。
将更详细地描述连接器101。为了说明,将筒部121、123、125、127和141的中心轴C1的延伸方向定义为上下方向,将与上下方向以直角相交的预定的一个方向定义为第一径向,并且将与上下方向和第一径向以直角相交的预定的另一个方向定义为第二径向。
连接器101的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利用阳螺纹件(未示出)以与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1相同的方式一体地装接到汽缸盖102。因此,在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装接到汽缸盖102的状态下,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围绕中心轴C1的旋转角度不保持恒定,并且由于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与汽缸盖102的个体差异而变化。例如,如果两个连接器101的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分别装接到两个汽缸盖102,则第一个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围绕中心轴C1的旋转角度与第二个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围绕中心轴C1的旋转角度可能互相一致,但是在多数情况下互不相同。
另一方面,为获得与线束相连接的第三端子(在与中心轴C1以直角相交的方向上突出的端子)117的恒定的旋转位置,需要使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围绕中心轴C1的旋转角度恒定。
由于设置了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的多个第二端子109和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的多个第一端子113,所以当将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安装到装接于汽缸盖102的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时,需要适当地使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围绕中心轴C旋转,并且将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的多个第二端子109分别接合到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的多个第一端子113。
由于该需求,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能够相对于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在预定角度(例如,±180°)内围绕中心轴C1旋转。此外,设置了旋转定位机构,当将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和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安装到装接于汽缸盖102的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时,该旋转定位机构使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与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接合,以旋转和定位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
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101还设置有与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1类似的旋转定位机构。据此,由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引导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并且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相对于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定位在正常配合位置处。稍后将描述旋转定位机构。
如图10等所示,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包括第一筒状部121、第二筒状部141和底壁143。第二筒状部141的外径等于第一筒状部121的外径,并且第二筒状部141的内径稍大于第一筒状部121的内径。第二筒状部141的中心轴C1与第一筒状部121的中心轴C1互相一致,并且第二筒状部141连接到第一筒状部121的上侧。
像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1的诱导轨道面15一样,作为旋转定位机构的诱导轨道面145形成在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的第一筒状部121的上端上(见图10)。当在与中心轴C1倾斜地相交的平面上切割构成第一筒状部121的筒状元件的上侧时,诱导轨道面145具有切割面形状。
诱导轨道面145在第二径向的一端侧(图10等的纸面的前侧)上最低,并且在第二径向上的另一端侧(图10等的纸面的深侧)上最高。
底壁143闭合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的第一筒状部121的下端。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的第一筒状部121的内侧形成端子配合室,并且第二端子109从底壁143向上突出。
用于将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装接到汽缸盖102的阳螺纹件(未示出)形成在底壁143的下侧上。诸如点火塞这样的点火装置设置在阳螺纹件中。
例如,成对地设置构成锁定部111的通孔129。在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的第一筒状部121的上侧,该一对通孔129相对于中心轴C1对称地安置。一对通孔129安置在第一径向上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上。
例如,每个通孔129都形成为矩形,并且用于引导被锁定部115的C面147形成在通孔129上。C面147形成在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的第一筒状部121的内侧,并且形成在通孔129的上侧。
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的第一筒状部121设置有与第一实施例所示的引导槽16类似的引导槽(在图6至14中未示出;见图2)149。引导槽149在第二径向上的一端(图10等的纸面的前侧)中设置在诱导轨道面145变为最低的位置处。
在第一径向上,引导槽149具有预定的宽度,并且从诱导轨道面145延伸到底壁143。在第二径向上,引导槽149从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的第一筒状部121的内表面朝着外侧具有预定深度。
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包括作为第一壳体部4的第一筒状部123和第二筒状部125,如图10等所示。第一筒状部123的外径稍小于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的第一筒状部121的内径。第二筒状部125的外径小于第一筒状部123的外径。第一筒状部123的中心轴C1与第二筒状部125的中心轴C1互相一致,并且第二筒状部125连接到第一筒状部123的上侧。
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的第一筒状部123的高度稍低于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的第一筒状部121的高度。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的高度高于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的第一筒状部21的高度。
第一端子113设置在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的第一筒状部123中,并且设置在第一筒状部123的下端上。
两个切口135相邻地形成在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的第二筒状部125中。构造被锁定部115的弹性臂131和被锁定爪133形成在两个切口135之间。构造悬臂梁状弹性臂131的每个切口135都从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的第二筒状部125的下端向上延伸预定长度。据此,悬臂梁状弹性臂131的末端位于下侧,并且该弹性臂131的基端位于上侧。被锁定爪133形成在弹性臂131的末端上。
成对地设置弹性臂131和被锁定爪133,并且它们形成在第一径向上的两端上。弹性臂131、被锁定爪133和两个切口135的下侧(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的第一筒状部123的部分)设置了切口153(见图10等),该切口153的宽度等于两个切口135之间的外尺寸值。
被锁定爪133包括折回部137。当完成将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安装在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上的安装操作时,折回部137进入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的通孔129,并且被锁定部115与锁定部111锁定。
像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1一样,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设置有诱导肋部159(见图6(a)和6(b)等)。诱导肋部159从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的第一筒状部123的外周的下端且在第二径向的一端侧(图10等的纸面的前侧)上突出。诱导肋部159的下端面形成为半圆弧面。该半圆弧面的中央部最低,并且其左右侧逐渐升高。
当试图将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安装到已装接于汽缸盖102的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并且将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下降且接近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时,诱导肋部159的下端抵靠诱导轨道面145。如果进一步下降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则诱导肋部159在作为旋转定位机构的诱导轨道面145上滑动,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围绕中心轴旋转,诱导肋部159进入引导槽149的上端,并且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相对于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旋转并且定位。
如果进一步下降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则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的多个第二端子109与该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的多个第一端子113分别互相接合。
如果诱导肋部159抵靠诱导轨道面145,则诱导轨道面145引导诱导肋部159,使得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相对于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到达正常旋转配合位置,直至第二端子109与第一端子113开始互相接触之前的配合位置。引导槽149限制诱导肋部159(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的旋转,并且仅允许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在正常配合旋转位置处向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内的配合移动。如果诱导肋部159进入引导槽149,则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的第二端子109和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的第一端子113开始互相接触。在诱导肋部159进入引导槽149至其深侧(下侧)的配合完成位置处,第二端子109与第一端子113进入适当接触状态。
如图10等所示,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包括筒状部127、底壁161、本体163、安装臂165以及端子安装部167。
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的筒状部127的外径稍小于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的第一筒状部121的内径。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的筒状部127的内径稍大于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的第二筒状部125的外径。
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的筒状部127的高度高于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的第二筒状部125的高度。
底壁161闭合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的筒状部127的上端。本体163安置在底壁161的上侧上。安装臂165从本体163朝着第一径向上的一端侧突出。端子安装部167安置在本体163的上侧上。第三端子117设置在端子安装部167中。端子安装部167朝着第二径向上的一端侧开口。安装端子安装部167(第三端子117)的线束朝着第二径向上的一端侧延伸。
汽缸盖102设置有向上开口的凹部173。装接到汽缸盖102的连接器101的包括安装臂165的、高于该安装臂165的这部分从凹部173向上突出,并且连接器101的低于安装臂165的这部分存在于凹部173中。
与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的阳螺纹件(未示出)螺纹接合的阴螺纹件(未示出)设置在汽缸盖102的凹部173的底面中,像第一实施例一样。
如果连接器101装接到汽缸盖102,安装臂165与汽缸盖102的在凹部173附近的部分进行接触。安装臂165(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利用诸如安装螺纹件(螺栓)175等这样的紧固部件固定到汽缸盖102(见图8等)。据此,汽缸盖102与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一体地互相固定。
在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安装到已装接于汽缸盖102的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之前的状态下,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和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通过电线(未示出)互相连接。
将对此进一步描述。如图10所示,在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中,第二筒状部125位于上侧并且第一筒状部123位于下侧。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的筒状部127向下开口,并且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的第二筒状部125进入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的筒状部127。在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的第二筒状部125的上端与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的底壁161之间,作为偏压部件104的弹性体(例如,压缩螺纹弹簧)142设置在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的底壁161中。由弹性体142将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抵着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向下偏压。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的筒状部127的下端在构造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的被锁定部115的被锁定爪133的上方稍微从该被锁定爪133分离。
未在图10等中示出的电线通过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的筒状部127的内部和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的第二筒状部125的内部,并且该电线将第一端子113与第三端子117互相连接。
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与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还设置有类似于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1的旋转限制部8a和8b的旋转限制部(未示出)。据此,将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相对于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围绕中心轴C1的旋转量限制为例如±180°内的值,并且防止了电线过度绞合。
在上述描述中,在不施加外力的状态下,弹性臂131不弯曲,在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安装到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的中途状态下,弹性臂131向内弹性变形,并且当完成将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安装在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上的安装操作时,弹性臂131恢复,并且被锁定部115与锁定部111锁定。然而,连接器并非绝对必要以这种方式构成。
例如,还能够采用这样的构造:在不施加外力的状态下,弹性臂131向内弯曲,当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安装到已安装于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的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时,弹性臂131利用被锁定部保持部119向外弹性变形,并且被锁定部115与锁定部111锁定。
接着,将描述将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和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安装到已装接于汽缸盖102的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的组装操作。
如图10等所示,初始状态应该如下:即,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和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与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分离,并且位于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上方。在初始状态下,连接器构成体103、105和107的中心轴C1互相一致。
在该初始状态下,下降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和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除了当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在正常配合旋转位置处插入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中之外,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的诱导肋部159抵靠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的诱导轨道面145的任意位置。如果诱导肋部159在诱导轨道面145上滑动,则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相对于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围绕中心轴C1适当地旋转。以此方式,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进入其中诱导肋部159位于诱导轨道面145的最下方位置处的这一旋转位置。据此,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和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进入正常配合旋转位置。
如图11、12等所示,弹性臂131利用从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受到的恢复力向内弹性变形。
随后,如果进一步下降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和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并且进行其间的配合运动,则诱导肋部159开始进入直引导槽149。此后,第二端子109与第一端子113开始互相接合,被锁定部保持部119与被锁定部115开始互相接合,并且锁定部111与被锁定部115开始互相接合。
如图13所示,下降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直到该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的下端抵靠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的底壁143。与该抵靠对应地,构成被锁定部115的被锁定爪133进入构成锁定部111的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的通孔129,所述被锁定部115与所述锁定部111锁定,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一体地安装到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并且弹性臂131恢复。诱导肋部159进入引导槽149,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不围绕中心轴C1旋转,而是仅下降。如果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的下端抵靠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的底壁143,则完成了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安装在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上的安装操作。
当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开始在正常配合旋转位置处配合到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中时,诱导肋部159直接进入引导槽149而不在诱导轨道面145上滑动。
随后,为调整第三端子117的方向,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相对于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适当地旋转并且定位,并且使用螺栓175将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固定到汽缸盖102。
据此,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安装到已装接的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并且汽缸盖102、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和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一体地互相连接。
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101,当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安装到已安装的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时,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的被锁定部保持部119维持被锁定部115与锁定部111锁定的状态。因此,利用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限制并固定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因此,即使在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和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安装到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的状态下施加了振动,也不容易解除连接器构成体103、105和107之间的接合状态,并且能够确保第二端子109与第一端子113之间的配合状态。此外,能够抑制第二端子109与第一端子113之间的触点产生滑动运动,并且提高了耐振动性和电接触性能。
像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1一样,与专利文献2(US 2010/0003841A1)中描述的第二传统实例的连接器90(见图24)相比,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101能够简化构造。
即,在第二传统实例的连接器90中,接触部91、92和93形成为多触点结构以抵抗振动而测量,其构造复杂,并且难以保证配合现象并且连接器90昂贵。另一方面,在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101中,不采用多触点结构,并且能够减少成本。
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101,弹性臂131由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推动,并且在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安装到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的中途状态下向内弹性变形,并且在完成了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安装在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上的安装操作的状态下,弹性臂131恢复。因此,操作者能够容易地识别完成了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安装在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上的安装操作。
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101,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由弹性体142朝着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偏压并且连接。因此,提高了耐振动性和电接触性能。
第三实施例
图15至23示出第三实施例。在第三实施例的连接器101a中,锁定部111、被锁定部115a和被锁定部保持部119a的构造不同于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101。第三实施例的其它构造与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101的构造大致相同,并且第三实施例取得与第二实施例大致相同的效果。
如图16、18等所示,第三实施例的连接器101a包括第一连接器部2、第二连接器部10和本体部3。
第一连接器部2包括被锁定部115a。第二连接器部10包括锁定部111a。本体部3包括被锁定部保持部119a。
如图23等所示,当第一连接器部2安装到第二连接器部10时,被锁定部115a与锁定部111a锁定,并且被锁定部保持部119a维持被锁定部115a与锁定部111a锁定的状态。
连接器101a设置有偏压部件104,当第一连接器部2安装到第二连接器部10时,该偏压部件104给予维持第一连接器部2与第二连接器部10之间的配合状态的力。
第一连接器部2包括作为第一壳体部4的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a以及第四连接器构成体181。第二连接器部10包括作为第二壳体部14的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a。本体部3包括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a。
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包括内部设置有第一端子113的第一筒状部123a。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a包括内部设置有第二端子109的筒状部121a。
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a的筒状部121a的内径稍大于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a的第一筒状部123a的外径。在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a安装到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a的状态下,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a的第一筒状部123a进入并且配合到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a的筒状部121a。
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a包括第二筒状部125a。第二筒状部125a的外径比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a的第一筒状部123a的外径小。
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a包括第一筒状部183和第二筒状部185。第一筒状部183的外径大致等于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a的第一筒状部123a的外径,并且第一筒状部183的内径大于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a的第二筒状部125a的外径。第二筒状部185的内径稍大于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a的筒状部121a的外径。
第四连接器构成体181包括第一筒状部187和第二筒状部189。第一筒状部187的外径稍小于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a的第一筒状部183的内径。第二筒状部189的外径小于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a的第二筒状部125a。
锁定部111a由设置在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a的筒状部121a中的通孔129构成。锁定部111a可以不是通孔129或者可以由通孔129和凹部构成。即,锁定部111a可以由设置在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a的筒状部121a中的通孔129和凹部中的至少一个构成。
被锁定部115a包括第一弹性臂131a和被锁定爪133a。第一弹性臂131a从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a的第一筒状部123a突出。据此,第一弹性臂131a形成为悬臂梁状。在没有外力施加到第一弹性臂131a的状态下,第一弹性臂131a的外尺寸稍小于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a的第二筒状部185的内径和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a的筒状部121a的外径。第一弹性臂131a的内尺寸稍大于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a的第一筒状部183的外径。
此处,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a的外尺寸是由存在于第一弹性臂131a的最外侧上的位置(端部)所定义的包络线(中心在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a的第一筒状部123a的中心轴C1上的包络圆)的外径。
例如,当设置了三个弹性臂131a并且这些弹性臂131a安置在相对于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a的第一筒状部123a的中心轴C1点对称的位置处时,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a的外尺寸是与存在于各个第一弹性臂131a的最外侧上的端部相接触的包络圆的外径。
类似地,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a的内尺寸是由存在于第一弹性臂131a的最内侧上的位置(端部)所定义的包络线的内径。然而,如图18所示,作为第一弹性臂131a,仅考虑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a的在图18中的上下方向延伸的末端侧部(上侧部),并且将除去该弹性臂131a的在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a的第一筒状部123a附近从该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a的第一筒状部123a倾斜延伸的部分。
切口191设置在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a的第一筒状部123a和第二筒状部125a中,使得第一弹性臂131a能够向内弯曲。被锁定爪133a由第一弹性臂131a的末端侧部(在图18的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末端侧部)构成。
第二弹性臂193以悬臂梁状从第四连接器构成体181的第一筒状部187突出。如图18等所示,每个第二弹性臂193的外尺寸都大致等于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a的第一筒状部123a的外径。第二弹性臂193的内尺寸大于第四连接器构成体181的第二筒状部189的外径。
由于第二弹性臂193的内尺寸大于第四连接器构成体181的第二筒状部189的外径,并且由于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a的第一筒状部123a和第二筒状部125a设置有切口191,所以第二弹性臂193也能够向内弹性变形。
阶部195设置在第二弹性臂193的外侧上,并且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a的第一筒状部183抵靠阶部195。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a的第一筒状部183的一部分(末端)构成被锁定部保持部119a。
如图18等所示,在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a、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a和第四连接器构成体181安装到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a之前的状态(初始状态)下,第四连接器构成体181的第二筒状部189的端部(下端)抵靠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a的第二筒状部125a的端部(上端)以形成第一抵靠位置。此外,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a的第一筒状部183的端部(下端)抵靠第二弹性臂193的阶部195以形成第二抵靠位置。第二弹性臂193的末端(下端)进入第一弹性臂131a的末端(上端)并且抵靠第一弹性臂131a。
在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a、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a和第四连接器构成体181安装到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a的中途状态下,如果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a靠近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a,则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a通过第一抵靠位置和第二抵靠位置(第四连接器构成体181通过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a的第一筒状部183的端部与第二弹性臂193的阶部195之间的抵靠位置以及第四连接器构成体181与第四连接器构成体181的第二筒状部189的端部和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a的第二筒状部125a的端部之间的抵靠位置)朝着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a移动。
如图19至20等所示,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a进入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a的筒状部121a,并且第一弹性臂131a通过从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a的筒状部121a受到的恢复力而向内弹性变形,直到第一弹性臂131a的外尺寸变得等于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a的筒状部121a的内尺寸。
由于第一弹性臂131a的弹性变形,向内的力而施加到第二弹性臂193,第二弹性臂193的外尺寸变得小于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a的第一筒状部183,并且第二弹性臂193向内弹性变形,直到第二抵靠位置处的抵靠解除(直到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a的第一筒状部183与第二弹性臂193的阶部195的抵靠解除)。
在第二弹性臂193弹性变形之后,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a靠近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a。据此,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a的第一筒状部183的端部(下端)抵靠第一弹性臂131a的末端(上端),并且形成第三抵靠位置,如图21所示。
在形成第三抵靠位置之后,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靠近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a。据此,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a通过第三抵靠位置(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a的第二筒状部185的端部与第一弹性臂131a的末端之间的抵靠位置)进一步进入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a的筒状部121a,并且由第一弹性臂131a的末端构成的被锁定爪133a(被锁定部115a)进入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a的通孔129(锁定部111a)(见图22)。
在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a、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a以及第四连接器构成体181已经安装到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a的状态(通过使被接合部115a进入接合部111a、被锁定,并且在锁定后使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a靠近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a而形成的状态)下,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a的第一筒状部183进入第一弹性臂131a,如图23所示,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a的第一弹性臂131a和筒状部121a进入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a的第二筒状部185,并且被锁定部保持部119a维持被锁定部115a与锁定部111a锁定的状态。
偏压部件104由弹性体(例如,压缩螺纹弹簧)142构成,作为设置在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a与第四连接器构成体181之间的该偏压部件104。在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a、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a以及第四连接器构成体181已经安装到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a的状态下,弹性体142将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a朝着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a偏压。
将更加详细地描述第三实施例的连接器101a。为了说明,像在第二实施例中一样,将筒状部121a、123a、125a、183、185、187和189的中心轴C1的延伸方向定义为上下方向,将与上下方向以直角相交的预定的一个方向定义为第一径向,并且将与上下方向和第一径向以直角相交的预定的另一方向定义为第二径向。
像第二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一样,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a利用阳螺纹件(未示出)一体地装接到汽缸盖102。
像第二实施例中的连接器101一样,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a能够相对于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a围绕中心轴C1旋转(例如,±180°)。像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101一样,设置了旋转定位机构,当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a和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a安装到已装接于汽缸盖102的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a时,该旋转定位机构将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a与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a接合,以旋转和定位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a。后文将描述该旋转定位机构。
如图18等所示,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a包括筒状部121a和底壁143a。底壁143a闭合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a的筒状部121a的下端。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a的筒状部121a的内侧形成端子配合室。第二端子109从底壁143a向上突出。
用于将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a装接到汽缸盖102的阳螺纹件(未示出)形成在底壁143a的下侧上。在阳螺纹件中设置诸如点火塞这样的点火装置。
构成锁定部111a的通孔129设置在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a的筒状部121a中,并且贯通该筒状部121a的厚部。每个通孔129都形成为细长的矩形形状,通孔129的宽度方向(预定的窄的宽度方向)与第二径向一致,并且通孔129在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a的筒状部121a的上下方向上较长地延伸。
设置了多个(例如,三个)通孔129,并且通孔129安置成使得它们将筒状部121a的圆周划分为三份。在图15至17中,示出两个通孔129以简化附图。
如图18等所示,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a包括第一筒状部123a和第二筒状部125a。
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a的第一筒状部123a的外径稍小于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a的筒状部121a的内径。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a的第二筒状部125a的外径小于第一筒状部123a的外径。
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a的第一筒状部123a的上下方向上的尺寸与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a的第二筒状部125a的上下方向上的尺寸的总和小于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a的筒状部121a的上下方向上的尺寸。筒状部123a和125a的中心轴C1互相一致。
第二筒状部125a连接到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a的第一筒状部123a的上侧。第一端子113设置在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a的第一筒状部123a中,并且设置在第一筒状部123a的下端上。
诱导轨道面197形成在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a的第一筒状部123a的下侧上,引导槽199形成在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a的第一筒状部123a的下侧中。诱导轨道面197是作为筒状切口的旋转定位机构,并且诱导轨道面197的下端面被倾斜地切割。在第三实施例中,在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a的内表面上设置诱导肋(未示出)。
被锁定部115a由被锁定爪133构成,该被锁定爪133是第一弹性臂131a的末端部。第一弹性臂131a在上下方向上从第一筒状部123a的中间部向上突出。第一弹性臂131a的上端位于比第二筒状部25a的上端稍低的位置。
像通孔129一样,设置多个(例如,三个)第一弹性臂131a,并且第一弹性臂131a安置成使得它们将第一筒状部123a等的圆周分割为三份。在图16和17中,示出两个第一弹性臂131a以简化附图。
如图15、18等所示,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a包括第一筒状部183、第二筒状部185、本体163、安装臂165和端子安装部167。
如图18等所示,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a的第一筒状部183的外径与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a的第一筒状部123a的外径大致相等。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a的第二筒状部185的内径稍大于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a的筒状部121a的外径。第一筒状部183的中心轴C1与第二筒状部185的中心轴C1互相一致。
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a的第二筒状部185的上下方向上的尺寸大于第一弹性臂131a的上下方向上的尺寸并且小于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a的筒状部121a的上下方向上的尺寸。
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a的第一筒状部183的上下方向上的尺寸大于第二筒状部185的上下方向上的尺寸。
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a的第二筒状部185从第一筒状部183的上下方向上的下侧向下突出。第一筒状部183位于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a的第二筒状部185的内侧上,并且筒状空间夹在该第二筒状部185与该第一筒状部183之间。在此位置处,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a为双圆筒状。
在上下方向上,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a的第二筒状部185的下端位于比第一筒状部183的下端更低的位置。
本体163闭合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a的第一筒状部183的上端。本体163从第一筒状部183的上端向上突出预定距离。
安装臂165设置成:从本体163的从第一筒状部183的上端向上突出预定距离的部位,朝着第一径向的一端侧突出。端子安装部167安置在本体163的上侧上。第三端子117设置在端子安装部167中。端子安装部167朝着第二径向的一端侧开口。安装到端子安装部167(第三端子117)的线束(未示出)朝着第二径向的一端侧延伸。
如图16、18、23等所示,第四连接器构成体181包括第一筒状部187和第二筒状部189。
第四连接器构成体181的第一筒状部187的外径稍小于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a的第一筒状部183的内径。切口201适当地设置在第一筒状部187的外周中,用以减小当第四连接器构成体181相对于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a移动时的摩擦系数。
第四连接器构成体181的第二筒状部189的外径小于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a的第二筒状部125a的外径。第四连接器构成体181的第一筒状部187的中心轴C1与第四连接器构成体181的第二筒状部189的中心轴C1互相一致。第一筒状部187连接到第二筒状部189的上侧。
第二弹性臂193从第四连接器构成体181的第一筒状部187的下端向下突出。
阶部195形成在第二弹性臂193的外侧上并且形成在第四连接器构成体181的上下方向上的中间部处。第一弹性臂131a的下端位于比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a的第二筒状部125a的下端稍低的位置处。
像第一弹性臂131a一样,设置了多个(例如,三个)第二弹性臂193。第二弹性臂193安置成使得它们将第一筒状部187的圆周划分为三份。
在第四连接器构成体181位于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a的上侧并且第四连接器构成体181的中心轴C1与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a的中心轴C1互相一致、并且第四连接器构成体181的第二筒状部189的下端与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a的第二筒状部125a的上端互相接触的状态下,第二弹性臂193分别进入形成在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a的第二筒状部125a中的切口191,并且第二弹性臂193不相对于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a围绕中心轴C1转动。此外,第二弹性臂193的末端(下端)分别进入第一弹性臂131a的末端(上端),并且第一弹性臂131a与第二弹性臂193互相进行接触。
从阶部195到第四连接器构成体181的上端的上下方向上的尺寸小于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a的第一筒状部183的上下方向上的尺寸。
在第四连接器构成体181安装到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a的状态下,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a的第一筒状部183的下端抵靠第四连接器构成体181的阶部195,第四连接器构成体181的第一筒状部187进入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a的第一筒状部183,并且第二弹性臂193的末端位于比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a的第二筒状部185的下端高的位置处。
在第四连接器构成体181安装到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a的状态下,弹性体142存在于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a的第一筒状部183的内侧上,并且插置于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a的底壁143a与第四连接器构成体181的第一筒状部187之间,并且弹性体142将第四连接器构成体181向下偏压。
像第二实施例一样,向上开口的凹部173设置在汽缸盖102中,如图17所示。如果连接器101装接到汽缸盖102,则位于安装臂165上方的包括该安装臂165的部分从凹部173向上突出,并且位于安装臂165下方的部分存在于凹部173中。
汽缸盖102的凹部173的底面设置有阴螺纹(未示出),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a的阳螺纹(未示出)与该阴螺纹螺纹接合。
安装到汽缸盖102的连接器101a的安装臂165与汽缸盖102的在凹部73附近的部分相接触。安装臂165(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a)通过诸如安装螺纹件(螺栓)175等这样的紧固部件固定到汽缸盖102。
接着,将描述将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a、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a和第四连接器构成体181安装到已装接于汽缸盖102的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a上的组装操作。
作为初始状态,如图16、17(a)、18等所示,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a、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a和第四连接器构成体181一体地形成在一起。该一体的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a、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a和第四连接器构成体181与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a分离,并且位于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a上方。在初始状态中,各连接器构成体103a、1055a、107a和181的中心轴C1互相一致。
在该初始状态下,如图18所示,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a的第一筒状部183的下端抵靠第二弹性臂193的阶部195。第二弹性臂193的末端(下端)在第一弹性臂131a的上端内侧与该第一弹性臂131a接合。此外,第一弹性臂131a的末端(上端)进入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a的第二筒状部185的下端。
在该初始状态下,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a下降。然后,第四连接器构成体181和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a也下降,并且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a通过旋转定位机构相对于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a围绕中心轴C1适当地旋转。据此,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a相对于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a到达正常配合旋转位置。
随后,如果进一步下降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a,则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a的第一筒状部123a的下部进入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a的筒状部121a的上端,并且开始配合到筒状部121a的上端中,如图19所示。
如果进一步下降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a,如图20所示,则上述的配合运动进一步进行,并且第一弹性臂131a由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a推动并且向内弹性变形。第一弹性臂131a的向内弹性变形的末端将第二弹性臂193的末端向内推动,并且第二弹性臂193的外尺寸变得稍小于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a的第一筒状部183的内径。
如果进一步下降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a,如图21所示,则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a相对于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a和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81进一步下降,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a的第一筒状部183的下端抵靠第一弹性臂131a的末端(上端),并且压缩弹性体142。
接着,如果进一步下降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a,如图22所示,则第一弹性臂131a恢复,第一弹性臂131a的被锁定爪133a进入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a的通孔129,被锁定部115a与锁定部111a锁定,并且完成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a安装到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a的安装操作。
在第二端子109与第一端子113开始互相接合之前并且在第一弹性臂131a的被锁定爪133a进入通孔129(锁定部111a)之前,利用旋转定位机构完成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a相对于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a的正常配合旋转位置。
随后,如果进一步下降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a,如图23所示,则作为该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a的第一筒状部183的下端的被锁定部保持部119a与恢复的第一弹性臂131a的末端接合,并且被锁定部保持部119a位于第一弹性臂131a内侧。据此,被锁定部保持部119a与被锁定部115a接合,并且第一弹性臂131a的变形运动停止。此外,由于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a的第二筒状部185位于第一弹性臂131a外侧并且第二筒状部185与第一弹性臂131a接合,所以第一弹性臂131a也不能够向外变形。
随后,为调整第三端子117的方向,相对于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a适当地旋转并且定位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a,并且使用螺栓175将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a固定到汽缸盖102。据此,汽缸盖102、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a、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a和第三连接器构成体107a以强力一体地互相连接
根据连接器101a,在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a安装到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a的中途状态下,第一弹性臂131向内弹性变形。在完成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a安装到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a的安装操作的状态下,第一弹性臂131a恢复。因此,能够用手感受第一弹性臂131a的行为,并且操作者能够容易地识别完成了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a安装到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a的安装操作的状态。
根据连接器101a,第二连接器构成体103a被弹性体142朝着第一连接器构成体105a偏压并且连接。因此,进一步提高耐振动性和电接触性能。
工业实用性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连接器,即使配对壳体部不是清晰地视觉可知,该连接器也能够容易地配合该配对壳体部。

Claims (6)

1.一种连接器,包括:
筒状的第一连接器部,该第一连接器部包括第一壳体部,第一端子安置在该第一壳体部上;
筒状的第二连接器部,该第二连接器部能够与所述第一连接器部配合,并且该第二连接器部包括第二壳体部,能够连接到所述第一端子的第二端子安置在该第二壳体部上;以及
筒状的本体部,该本体部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部上,
其中
所述第一壳体部与所述第二壳体部互相配合,并且在所述第一壳体部与所述第二壳体部之间的配合操作完成的配合完成位置中,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互相连接,
所述第一壳体部和所述第二壳体部中的一者设置有诱导肋部,并且
所述第一壳体部和所述第二壳体部中的另一者设置有旋转定位机构,该旋转定位机构用于引导所述诱导肋部,使得即使所述诱导肋部位于任意旋转位置,所述第一壳体部与所述第二壳体部也位于正常配合旋转位置,直至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之间的连接开始之前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旋转定位机构是倾斜面,在该倾斜面中,所述第一壳体部和所述第二壳体部中的所述另一者的筒状的一端面在与所述正常旋转配合位置相对的位置处最高,并且在所述正常旋转配合位置处最低。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本体部包括在所述第一壳体部的对侧上的外部连接器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还包括:
电线,该电线用于连接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外部连接器部的外部端子;以及
旋转限制部,该旋转限制部用于限制所述第一壳体部相对于所述本体部的过度旋转。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第一连接器部设置有被锁定部,
所述第二连接器部设置有锁定部,
所述本体部设置有被锁定部保持部,并且
当所述第一连接器部安装到所述第二连接器部时,所述被锁定部与所述锁定部锁定,并且所述被锁定部保持部保持所述被锁定部与所述锁定部锁定的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还包括偏压部件,当将所述第一连接器部安装到所述第二连接器部时,该偏压部件给予维持所述第一连接器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部之间的配合状态的力。
CN201380068162.2A 2012-12-25 2013-12-05 连接器 Pending CN10487137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80784 2012-12-25
JP2012-280784 2012-12-25
JP2013075992A JP6356387B2 (ja) 2012-12-25 2013-04-01 コネクタ
JP2013-075992 2013-04-01
PCT/JP2013/082717 WO2014103651A1 (ja) 2012-12-25 2013-12-05 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71376A true CN104871376A (zh) 2015-08-26

Family

ID=510207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68162.2A Pending CN104871376A (zh) 2012-12-25 2013-12-05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50288103A1 (zh)
JP (1) JP6356387B2 (zh)
CN (1) CN104871376A (zh)
DE (1) DE112013006209T5 (zh)
WO (1) WO2014103651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32468A (zh) * 2016-06-12 2016-09-07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电连接器
CN116979305A (zh) * 2023-09-21 2023-10-31 陕西四菱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连接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75028B (zh) * 2013-03-13 2017-03-15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装置
JP6111123B2 (ja) 2013-04-01 2017-04-05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978163B2 (ja) 2013-04-08 2016-08-24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装置
JP6040088B2 (ja) 2013-04-15 2016-12-07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DE202015003177U1 (de) * 2015-04-30 2015-05-13 Rosenberger Hochfrequenztechnik Gmbh & Co. Kg Steckverbindung und Satz von Steckverbindungen
JP6878881B2 (ja) * 2016-12-26 2021-06-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外付けユニット、およびレーザ点火装置
KR101983459B1 (ko) * 2017-09-25 2019-05-2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왕복동식 압축기
JP7377440B2 (ja) * 2020-03-19 2023-11-10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コネクタ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55873A (ja) * 1986-08-27 1988-03-10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コンセント・アダプタ
JPH02501340A (ja) * 1987-06-15 1990-05-10 ベル、ヘリカプタ、テクストロン、インコーパレイテイド 自動整合電気コネクタ
JPH11224736A (ja) * 1998-02-09 1999-08-17 Kanefuji Sangyo Kk 同軸ケーブル用機器におけるコネクター用受座の終端器
CN1815818A (zh) * 2006-03-06 2006-08-09 尤小波 安全式插头插座
CN101777714A (zh) * 2009-01-13 2010-07-14 星电株式会社 连接器
JP2012113983A (ja) * 2010-11-25 2012-06-14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ユニッ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25497Y2 (zh) * 1984-10-31 1989-07-31
JP2010118224A (ja) * 2008-11-12 2010-05-27 Hirose Electric Co Ltd 誤挿入防止機能を有する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55873A (ja) * 1986-08-27 1988-03-10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コンセント・アダプタ
JPH02501340A (ja) * 1987-06-15 1990-05-10 ベル、ヘリカプタ、テクストロン、インコーパレイテイド 自動整合電気コネクタ
JPH11224736A (ja) * 1998-02-09 1999-08-17 Kanefuji Sangyo Kk 同軸ケーブル用機器におけるコネクター用受座の終端器
CN1815818A (zh) * 2006-03-06 2006-08-09 尤小波 安全式插头插座
CN101777714A (zh) * 2009-01-13 2010-07-14 星电株式会社 连接器
JP2012113983A (ja) * 2010-11-25 2012-06-14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ユニット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32468A (zh) * 2016-06-12 2016-09-07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电连接器
CN116979305A (zh) * 2023-09-21 2023-10-31 陕西四菱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连接器
CN116979305B (zh) * 2023-09-21 2023-12-19 陕西四菱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13006209T5 (de) 2015-09-24
US20150288103A1 (en) 2015-10-08
WO2014103651A1 (ja) 2014-07-03
JP2014143160A (ja) 2014-08-07
JP6356387B2 (ja) 2018-07-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71376A (zh) 连接器
US9531100B2 (en) Connector
US8882547B2 (en) Screw terminal block and attachment plug including the same
CN101222126B (zh) 电连接盒
US9437972B2 (en) Electric connector
CN102017321B (zh) 电连接器组装体
CN103858285B (zh) 连接器
CN104283065A (zh) 电连接器及爆管的连接装置
CN107210542A (zh) 电触头装置
US20140154911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squib connection device
US9553395B2 (en) Connector having a barrel and an end bell
CN102420368A (zh) 连接器
JP2006040838A (ja) 雌雄コネクタの嵌合構造
JP5990129B2 (ja) コネクタ
KR101479078B1 (ko) 커넥터
CN106099570A (zh) 一种汽车插件结构
JP6095180B1 (ja) コネクタ
JP6040088B2 (ja) コネクタ
US8167663B1 (en) Laterally-plugged power connector
CN106033852B (zh) 导电端子及电连接器组合
US7641492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vibration-resisting structure
CN105191011A (zh) 连接器
JP5984086B2 (ja) ロータリスイッチ
JP6742695B2 (ja) 回路配索体の電気接続構造
CN2735595Y (zh) 耳机接头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826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