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68647B - 振动马达 - Google Patents

振动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868647B
CN104868647B CN201410766619.3A CN201410766619A CN104868647B CN 104868647 B CN104868647 B CN 104868647B CN 201410766619 A CN201410766619 A CN 201410766619A CN 104868647 B CN104868647 B CN 10486864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vibrating motor
protrusion
axis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76661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868647A (zh
Inventor
山口刚
青井孝幸
木内博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Seimitsu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Seimitsu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Seimitsu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Seimitsu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8686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686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8686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6864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6Means for converting reciprocating motion into rotary motion or vice versa
    • H02K7/061Means for converting reciprocating motion into rotary motion or vice versa using rotary unbalanced masses
    • H02K7/063Means for converting reciprocating motion into rotary motion or vice versa using rotary unbalanced masses integrally combined with motor parts, e.g. motors with eccentric ro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Apparatuses For Generation Of Mechanical Vibrations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包括定子部和转子部,所述定子部包括:基底;壳体,其由周面部和封闭所述周面部的上端的顶面部形成,壳体在该周面部的下端部固定于基底;安装于基底的轭板;电路板;线圈;以及轴,所述转子部包括:转子轭;保持于该转子轭的磁铁;以及配重,所述配重以轴为中心旋转且重心位置与轴的中心轴线不同,壳体具有从周面部的下端延伸的突起部,轴的下端部固定于定子部,基底在其周缘的至少与突起部在周向重叠的位置具有从基底的径向外侧向内侧凹陷的凹部,突起部收纳于凹部,并且该突起部的整体或该突起部的延伸方向的末端侧的一部分向基底的径向内侧弯折,该突起部的朝向上侧的表面与基底接触。

Description

振动马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振动马达,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移动终端机的来电通知等的振动马达。
背景技术
有的移动电话等移动终端机除了具有发出铃声来通知使用者来电的功能外还具有发出振动来通知使用者来电的功能。用于通知来电的振动通过安装于移动终端机的振动马达产生。通过使从中心轴线偏心的配重绕中心轴线旋转而产生振动的结构是振动马达的用于产生振动的结构之一。
日本公开公报第2008-289268号公报中提出的振动马达是设置于移动终端机的振动马达的一例。该振动马达具有绕轴旋转的偏心配重,且通过使偏心配重绕轴旋转而产生振动。该振动马达具有构成外壳的外部壳体和构成振动马达的底面的托架,且在由外部壳体和托架形成的空间内具有包括所述轴以及偏心配重在内的振动马达的构成部件。
托架形成为大致圆盘状,且是具有从周缘的一部分向半径方向的外侧伸出的供电端子部配置部的部件。外部壳体是由圆环状的周面和封闭周面的上端的顶面构成的部件。该外部壳体通过将周面的下端部组装到托架的外周、且对其一部分进行激光焊接而固定于托架。并且,轴的一端部激光焊接于托架,而另一端部激光焊接于外部壳体。
但是,如日本公开公报第2008-289268号公报提出的振动马达,在通过激光焊接外部壳体与托架而将外部壳体固定于托架时,由于激光焊接用的设备费用以及运转费较高,因此制造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以高强度固定基底与壳体且制造成本低的振动马达。
本申请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马达包括:定子部,其包括:基底;壳体,其由筒形的周面部和封闭所述周面部的上端的顶面部形成,所述壳体在所述周面部的下端部固定于所述基底;轭板,其安装于所述基底且由磁性材料形成;电路板,其配置在所述基底上;线圈,其配置在所述电路板上;以及轴,所述轴的上端部固定于所述壳体的所述顶面部;以及
转子部,其包括:转子轭,其借助轴承被支承为能够以所述轴为中心旋转;磁铁,其保持于所述转子轭;以及配重,其以所述轴为中心旋转且重心位置与所述轴的中心轴线不同,
所述壳体具有从所述周面部的下端延伸的突起部,
所述轴的下端部固定于所述定子部,
所述基底在其周缘的至少与所述突起部在周向重叠的位置具有凹部,所述凹部从所述基底的径向外侧向内侧凹陷,
所述突起部收纳于所述凹部,并且所述突起部的整体或所述突起部的延伸方向的末端侧的一部分向所述基底的径向内侧弯折,所述突起部的朝向上侧的表面与所述基底接触。
根据本申请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壳体具有从其周面部的下端延伸的突起部,并且基底具有从其径向外侧向内侧凹陷的凹部。由于该突起部收纳于凹部,且突起部的整体或末端侧的一部分向基底的径向内侧弯折,突起部的朝向上侧的表面与基底接触,因此能够将壳体可靠地固定于基底。因此,不使用激光焊接等耗费成本的方法就能够制造振动马达,且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通过以下的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以上所述以及其他的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会变得更加明确。
本申请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马达的特征在于,所述突起部由突起主体部和从所述突起主体部的下端进一步延伸的延长部形成,所述凹部由凹陷得浅的第一凹部和凹陷得深的第二凹部形成。所述突起主体部收纳于所述第一凹部中,所述延长部的整体或所述延长部的延伸方向的末端侧的一部分在所述第二凹部的内侧从所述基底的径向外侧向内侧延伸。所述延长部的朝向上侧的表面与所述基底接触,所述周面部的下端部的一部分在周向上的与所述突起部不同的位置与所述基底接触。
根据本申请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延长部的整体或末端侧的一部分在第二凹部的内侧从基底的径向外侧向内侧延伸,且延长部的朝向上侧的表面与所述基底接触,周面部的下端部的一部分在周向上的与突起部不同的位置与基底接触,因此能够通过延长部与周面部的下端部夹持基底,能够将壳体牢固地固定于基底。
本申请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马达的特征在于,所述基底在其周缘具有侧壁部,所述侧壁部的上表面位于比所述电路板的下表面靠上侧的位置,所述侧壁部在所述凹部的位置处的径向尺寸形成为比从所述基底的径向外侧向内侧凹陷的尺寸大。
根据本申请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由于以如上方式构成侧壁部,因此在振动马达的高度方向上,能够使壳体固定于基底的相对上侧。因此,能够使用于弯折壳体的突起主体部或延长部的支点位于壳体的相对上侧,从而能够使突起主体部或延长部易于弯折。并且,由于基底与壳体的内周面的接触面积增加而使接点压力下降,因此在弯折突起主体部或延长部时能够防止基底变形。
本申请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马达的特征在于,所述侧壁部在所述基底的周向上的宽度比所述突起部在所述壳体的周向上的宽度大。
根据本申请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由于侧壁部在基底的周向上的宽度形成为比突起部在壳体的周向上的宽度大,因此突起部能够使壳体的圆周方向的整体紧贴于侧壁部。因此,即使只在与壳体的突起部对应的位置设置侧壁部,也能够以高强度将壳体与基底固定。
本申请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马达的特征在于,所述基底是树脂成型体,所述基底的上表面侧具有至少两个线圈定位部,所述线圈定位部是将所述线圈维持在所述电路板上的规定的位置的凸部。
根据本申请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由于基底具有将线圈维持在电路板上的规定的位置的线圈定位部,因此不使用特殊的工具就能够将线圈安装在电路板上的规定的位置。并且,该线圈定位部还能够使电路板配置在基底的事先确定的规定位置。
本申请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马达的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线圈定位部与所述轴分别配置在这样的位置:连接两个所述线圈定位部的各中心与所述轴的中心的各线段在所述基底的配置有所述电路板的表面构成三角形。
根据本申请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由于轴的中心与线圈定位部的中心配置在所述位置,因此能够在电路板设置用于装设电子部件等的较大的空间。并且,能够防止线圈定位部与轭板重叠。
本申请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马达的特征在于,所述凹部与所述线圈的中心在所述基底的周向上的位置不同。
根据本申请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由于凹部与线圈的中心在基底的周向上的位置不同,因此能够防止在将壳体固定于基底时产生的应力传递到线圈。
本申请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马达的特征在于,所述线圈和所述壳体的周面部被所述侧壁部的一部分隔开。
根据本申请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由于线圈和壳体的周面部被侧壁部的一部分隔开,因此能够防止线圈与壳体电短路。
本申请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马达的特征在于,所述侧壁部在其内周壁侧具有能够收纳所述线圈的凹陷,所述侧壁部的具有所述凹陷的部分的外周壁侧的曲率比内周壁侧的曲率小。
根据本申请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由于侧壁部在其内周壁侧具有能够收纳线圈的凹陷,侧壁部具有凹陷的部分的外周壁侧的曲率比内周壁侧的曲率小,因此能够不受配置线圈的位置和线圈的大小等的影响而使基底的半径方向的尺寸变小。因此,能够将振动马达紧凑化。
本申请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马达的特征在于,所述侧壁部的具有所述凹陷的部分在所述基底的厚度方向上的高度比所述线圈的高度低。
根据本申请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由于侧壁部的具有凹陷的部分在基底的厚度方向上的高度形成为比线圈的高度低,因此在将线圈安装在基底上的电路板时,能够不受侧壁部妨碍而顺利地组装线圈。
本申请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马达的特征在于,所述侧壁部具有沿着所述基底的径向穿过的至少一个槽。并且,所述线圈的引出线在比所述槽靠所述基底的径向内侧的位置锡焊于电路板上的焊盘,所述引出线的末端位于比所述槽靠内侧的位置或比所述槽的外端靠内侧的位置。
根据本申请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由于侧壁部具有沿着所述基底的径向穿过的至少一个槽,因此在将线圈的引出线锡焊于电路板时,能够使引出线维持通过电路板的焊盘部的状态。因此,能够容易地将线圈的引出线锡焊到配置在基底上的电路板。并且,在锡焊之后,由于引出线的末端位于比槽靠内侧的位置或比槽的外端靠内侧的位置,因此能够防止引出线向基底的外侧探出。
本申请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马达的特征在于,所述轭板的所述电路板侧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是露出的。
根据本申请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由于轭板的电路板侧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是露出的,因此能够易于产生起动转矩。并且,由于通过使电路板侧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露出,能够使基底的厚度变薄,因此能够扩大由基底和壳体围成的振动马达的高度方向的空间。
本申请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马达的特征在于,所述轭板的比所述基底的径向的中心侧的区域靠外侧的区域位于所述基底的厚度方向的上侧,所述轭板在所述基底的径向的中心侧具有支承所述轴的轴支承部。所述轴支承部由弯折部构成,该弯折部是将形成于所述轭板的中央的贯通孔的周围弯折而形成的,所述弯折部支承所述轴的外周面。
根据本申请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由于轭板具有上述结构的轴支承部,因此能够使支承轴的区域在轴延伸的方向上较长。因此,轴能够被轭板牢固地支承。并且,由于轴在轭板的中央被支承,因此在轴与壳体的周面部之间的区域,能够将构成转子部的各部件配置在与轭板相对近的区域。即使在与轭板相对近的区域中,特别是能够将构成转子部的各部件较近地配置在靠近轭板的外侧的区域的部分。因此,能够易于产生在不使线圈励磁时作用的起动转矩。并且,由于比基底的径向的中心侧的区域靠外侧的区域位于基底的厚度方向的上侧,因此能够使产生起动转矩的区域即外侧的区域易于从基底的配置有电路板的表面露出。
本申请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马达的特征在于,所述轭板与所述基底通过嵌件成型而成为一体,所述基底在所述基底的至少两处具有孔,所述孔贯通所述基底的厚度方向且用于确定所述轭板相对于所述基底的位置。
根据本申请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所述基底在至少两处具有贯通基底的厚度方向且用于确定轭板相对于基底的位置的孔。因此,例如在通过嵌件成型而一个一个制造由基底与轭板成为一体而得到的构件时,无需错开轭板相对于基底的位置,就能够一体成型轭板与基底。
本申请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马达的特征在于,所述轭板与所述基底通过嵌件成型而成为一体,所述轭板的一部分从所述基底露出。
根据本申请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轭板的一部分从基底露出。因此,在利用一道工序成型多个由轭板与基底成为一体而得的构件时,在以连接轭板之间的连接部位于基底的外侧的方式成型后,只去除连接轭板之间的连接部,就能够制作多个由轭板与基底成为一体而得的构件。因此,不必将轭板一个一个设置于模具,从而能够缩短制造时间。
本申请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马达的特征在于,所述基底具有使所述轭板的下表面露出的露出部。
根据本申请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由于基底具有使轭板的下表面露出的露出部,因此能够使基底轻量化。另外,由销形成该露出部,所述销在利用一道工序制造多个由基底与轭板成为一体而得的构件时,为了避免轭板的位置偏移而夹持轭板。该露出部还能够用作用于确认轭板相对于基底的位置是否发生了偏移的孔。
本申请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马达的特征在于,所述基底由配置所述电路板的主体的基底主体部和配置所述电路板的端子部的端子部配置部构成,所述端子部配置部向所述基底主体部的外侧伸出,所述端子部配置部具有沿其周缘延伸的肋。
根据本申请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由于端子部配置部具有沿其周缘延伸的肋,因此能够提高向基底主体部的外侧伸出的端子部配置部的强度以及刚性。因此,即使在电路板例如是柔性印刷基板的情况下,也能够保护电路板的端子部。
本申请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马达的特征在于,所述凹部与所述线圈的中心在所述基底的周向上的位置不同。
根据本申请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能够以高强度固定基底与壳体,且能够以低廉的成本制造振动马达。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基底的背侧观察到的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振动马达的立体图。
图2是分解示出图1所示的振动马达的构成部件的立体图。
图3是图1所示的振动马达的剖视图。
图4是构成图1所示的振动马达的基底的立体图。
图5是用于说明轴与线圈定位部间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图6是用于说明侧壁部的形成有凹陷的部分的外周面侧的半径与内周面侧的半径间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7A和图7B是用于说明轭板的说明图,图7A是轭板的俯视图,图7B是示出图7A中的I-I截面的剖视图。
图8是与图7A和图7B所示的轭板方式不同的轭板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与图1所示的振动马达方式不同的振动马达的概要的俯视图。
图10是示出图9所示的振动马达的概要的侧视图。
图11是用于说明将图9以及图10所示的振动马达的壳体的突起部在基底的凹部内弯折而将壳体固定于基底的说明图。
图12是用于说明在具有侧壁部的基底的凹部内弯折突起部而将壳体固定于基底的说明图。
图13是用于说明在凹部的下端位于比基底的下端靠上侧的位置的凹部内弯折突起部而将壳体固定于基底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只限于以下的记述和附图。
首先,参照图1至图3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振动马达1的整体结构。另外,图1是示出从基底的背面观察到的振动马达1的状态的图,图1的上侧是振动马达1的下侧,图1的下侧是振动马达1的上侧。
如图1至图3所示,该振动马达1具有定子部和转子部,定子部是由包括基底10和覆盖于基底10且固定于基底10的壳体40的静止部件形成,转子部在由基底10和壳体40形成的内部空间中旋转。
基底10构成振动马达1的底部,且由金属或树脂制成。基底10由圆形或大致圆形的基底主体部11和向基底主体部11的半径方向外侧伸出的端子部配置部30构成。该基底10在基底主体部11的外周面具有从该基底10的径向外侧向内侧凹陷的凹部14。
壳体40由筒型的周面部41和封闭该周面部41的上端的顶面部45构成。周面部41在其下端部具有从周面部41向下侧延伸的突起部42。所述基底10的凹部14和壳体40的突起部42设置为在基底10的周向的相同位置在径向上重叠。
而且,壳体40的突起部42通过使其整体或其末端侧的一部分从基底10的径向外侧向内侧弯折而容纳于凹部14中。突起部42的容纳于凹部14的部分的朝向上侧的表面与基底10接触。并且,周面部41的下端部41a在周向的与突起部42的位置不同的位置与基底10接触。壳体40和基底10通过设置于壳体40以及基底10的所述的结构而相固定。
这些基底10和壳体40构成振动马达1的外壳,且基底10以及壳体40以外的定子部和转子部容纳在基底10以及壳体40的内部。
基底10以及壳体40以外的构成定子部的部件包括安装于基底10的由磁性材料形成的轭板50、配置在基底10上的电路板60、配置在电路板60上的线圈70以及上端部固定于壳体40的顶面部45且下端部固定于该定子部的轴75。
轭板50通过一体设置于基底10或密接在基底10的上表面而安装于基底10。电路板60由装配有必要的电子部件65的电路板主体部61和从该电路板主体部61向外侧伸出的端子部64构成,电路板60配置在基底10的上表面。设置有两个线圈70,且各线圈70配置在电路板60上。轴75设置成在振动马达1的中央沿该振动马达1的上下方向延伸。轴75的上端部在构成壳体40的顶面部45的中央固定于顶面部45,且轴75的下端部在构成基底10的基底主体部11的中央固定于基底主体部11。
转子部具有借助轴承85被支承为能够以轴75为中心旋转的转子轭80、保持于该转子轭80的磁铁90以及以轴75为中心旋转且重心位置与轴75的中心轴线不同的配重100。
该转子部通过使配重100以轴75为中心旋转而产生振动。转子轭80形成为圆盘状或大致圆盘状,且在中心具有孔84。轴75经轴承85插入到孔84的内部。该转子轭80以轴75为中心旋转。磁铁90形成为面包圈状。该磁铁90保持于转子轭80,且与转子轭80一同绕轴75旋转。配重100俯视时的形状形成为半圆形或大致半圆形,且重心的位置存在于比轴75的中心靠径向外侧的位置。该配重100与转子轭80成为一体,且以轴75为中心旋转。
振动马达1通过具有所述结构,能够获得如下的特有效果:能够以高强度固定基底10和壳体40,且能够以低廉的成本制造。
以下适当地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振动马达1的各结构进行详细的说明。
基底10是构成振动马达的底面的部件,且壳体40固定于基底10。基底能够使用由金属铸造而成的部件或由树脂成型而成的部件,以下以对由磁性材料形成的轭板50进行嵌件成型而得到的基底10为例来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基底10由圆形或大致圆形的基底主体部11和从该基底主体部11向径向外侧伸出的端子部配置部30构成。基底主体部11在其上表面侧容纳定子部和转子部。并且,端子部配置部30配置有电路板60的端子部64。另外,图4所示的基底10示出了基底10的一例,基底10的形状不限于图4所示的形状。
基底主体部11由平坦的主体底面部12和设置于主体底面部12的周缘的侧壁部13构成。
主体底面部12在其中央具有从主体底面部12向上侧突出的圆筒状的突部25。该突部25在中心具有孔26,且轴75容纳在该孔26的内部。
并且,主体底面部12在两处具有线圈定位部19。线圈定位部19由在主体底面部12的规定的位置从主体底面部12的上表面向上侧突起的凸部构成,线圈70被安装在电路板60的规定的位置。另外,该线圈定位部19不限定于只设置在两处,也能够相应于所安装的线圈70的数量而设置有三个以上。并且,线圈定位部19不限于与基底10一体成形,也可为分开设置基底10和线圈定位部19,将线圈定位部19安装于基底10的结构。另外,线圈定位部19由于设置成沿厚度方向贯穿了配置在基底10上的电路板60,因此还具有使电路板60配置在恰当的位置的定位电路板60的功能。
图5示出了轴75与线圈定位部19间的位置关系。如该图5所示,分别连接轴75的中心与线圈定位部19的中心的三条线段L1、L2、L3形成三角形。换言之,轴75的中心与线圈定位部19的中心没有配置在一条直线上,而是配置在相互错开的位置。以分别连接轴75的中心与线圈定位部19的中心的三条线段L1、L2、L3形成三角形的方式配置轴75的中心与线圈定位部19的中心时,与将轴75的中心和线圈定位部19的中心配置在一条直线上时相比,能够在电路板60上增大用于装设必要的电子部件65等的空间。并且,能够防止线圈定位部19与轭板重叠。
侧壁部13是其上表面位于比配置于基底10的电路板60的下表面靠上侧的位置的壁面。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侧壁部13沿基底主体部11的大致整周设置。
侧壁部13在基底主体部11的周向的三处具有使侧壁部13的外周面向基底主体部11的中心侧凹陷而形成的凹部14。该凹部14由沿径向凹陷得浅的第一凹部15和在第一凹部15的宽度方向的中央沿径向凹陷得深的第二凹部16构成。凹部14是在其内侧容纳突起部42的部位,该突起部42设置在构成壳体40的周面部41的下端。具体地说,第一凹部15是容纳突起部的突起主体部43的部位,第二凹部16是构成突起部42的延长部44从基底10的径向外侧向内侧弯折而容纳在第二凹部16中的部位。该凹部14和安装于所述线圈定位部19的线圈70的中心位置在基底主体部11的周向上错开。
另外,侧壁部13在形成有该凹部14的位置处在基底主体部11的径向上的尺寸(侧壁部13的厚度)形成为比基底主体部11的径向上第二凹部16沿基底主体部11的径向凹陷的尺寸大。因此,在凹部14的位置处径向外侧和内侧被构成侧壁部13的部件封闭。
侧壁部13具有沿着基底主体部11的径向穿过的一个或两个以上的槽20。该实施方式的基底10的侧壁部13具有三个槽20。在基底主体部11的径向上的比槽20靠内侧的位置设置有电路板60的焊盘66,且线圈70的引出线(省略图示)在焊盘66处焊接于电路板60。线圈70的引出线的末端位于比槽20的位置靠径向内侧的位置,或位于比沿基底主体部11的径向延伸的槽20的外侧端部靠内侧的位置。
该槽20具有作为引导从线圈70延伸的引出线的功能。即,将引出线焊接到焊盘66时,通过将引出线穿过槽20,槽20以从线圈70延伸的引出线通过焊盘66的方式维持引出线的状态。引出线借助槽20维持为通过焊盘66的状态,且在焊盘66的位置焊接于电路板60。引出线在被焊接之后,末端侧在比槽20的位置靠径向内侧的位置或比沿基底主体部11的径向延伸的槽20的外侧端部靠内侧的位置被切断。
并且,侧壁部13在基底主体部11的周向上的设置有线圈70的位置具有使内壁侧向外侧凹陷而成的凹陷17。形成凹陷17的部分是用于将线圈70的一部分收纳在其内侧的部位。另外,线圈70的收纳于凹陷17的部分是位于基底主体部11的半径方向的外侧的规定的区域。形成有该凹陷17的部分的厚度形成为比侧壁部13的其他部分的厚度相对薄。
如图6所示,形成有该凹陷17的部分形成为外周壁17b侧的曲率1/R2比内周壁17a侧的曲率1/R1小。换言之,外周壁17b侧的曲率半径R2形成为比内周壁17a侧的曲率半径R1大。形成有该凹陷17的部分通过将线圈70以及壳体40隔开而使两者绝缘,从而防止线圈70与壳体40电短路。另外,如后所述,线圈70形成为其高度方向的上侧的截面积比下侧的截面积小一些。因此,形成有凹陷17的部分的高度能够形成为比线圈70的高度、即线圈70的上端面的位置低。在形成有凹陷17的部分的高度形成为比线圈70的上表面低时,能够在安装线圈70时不被侧壁部13妨碍,因此能够顺利地安装线圈70。但是,形成有凹陷17的部分的高度既可以形成为比线圈70的上端面的位置高,也可以形成为与线圈70的上端面的位置相同的高度。
通过在侧壁部13设置所述的凹陷17,能够不受安装线圈70的位置和所安装的线圈70的尺寸的影响,而使基底10的径向的尺寸比没有设置凹陷17的基底10小。因此,能够使振动马达1紧凑化。
另外,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侧壁部13沿基底主体部11的大致整周形成。但是,只要侧壁部13的周向的宽度形成为比突起部42的壳体40的周向宽度大,则侧壁部13也可以在基底主体部11的周向上以包括与壳体40的突起部42重叠的区域的方式局部地形成。
并且,也能够在基底主体部11的周缘不形成侧壁部13地形成基底10。例如,也可以平坦地形成基底10的上表面,且在基底10的外周面自身形成凹部14。
端子部配置部30是在其上表面配置有电路板60的端子部64的部位,且形成为矩形或大致矩形。端子部配置部30在其周缘具有肋31。肋31是包围端子部配置部30的周围的壁面,且肋31的上端部位于比配置于端子部配置部30的端子部64的下表面靠上侧的位置。另外,肋31与基底主体部11的侧壁部13连续形成。如图4所示,该肋31具有连接端子部配置部30的内侧与外侧的两个槽32。通过使振动马达1的导线(省略图示)穿过两个槽32的内部,该两个槽32确定导线延伸的方向。
之后,参照图7A和图7B对与基底10一体成型的轭板50进行说明。该轭板50是如上所述构成定子部的部件,但为了说明与基底10成为一体的结构,在此进行说明。另外,以下,虽然对通过嵌件成型使基底10与轭板50成为一体的情况进行说明,但是将轭板50安装于基底10的方法不限于通过嵌件成型来使基底10与轭板50成为一体。将轭板50安装于基底10的方法也可以是分别制作轭板50和基底10,然后将轭板50覆盖在基底10的上表面而进行安装。
轭板50是由磁性材料形成的部件,且将通过线圈70形成的磁通引导至磁铁90。如图7A所示,该轭板50由位于轭板50的中央的圆形部51和配置于圆形部51的外侧的产生起动转矩的三个起动转矩产生部53构成。如图7B所示,该轭板50中,分别平坦地形成圆形部51以及起动转矩产生部53,且通过弯折圆形部51与起动转矩产生部53的连接部54,而使圆形部51和起动转矩产生部53在轭板50的厚度方向形成为相互错开。具体地说,起动转矩产生部53比圆形部51向振动马达1的高度方向的上侧错开。
该轭板50的电路板60侧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是露出的。在该实施方式中,比圆形部51向振动马达1的高度方向的上侧错开的起动转矩产生部53是露出的。因此,易于产生在没有对线圈70励磁时作用的作为静止转矩的起动转矩。并且,通过使电路板60侧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露出,能够使基底10的厚度变薄。因此,能够增大基底10与壳体40所包围的振动马达1的高度方向的空间。另外,使起动转矩产生部53从基底10露出时,也能够使起动转矩产生部53与基底10之间出现间隙地使起动转矩产生部53从基底10露出。
圆形部51在其中心具有贯通圆形部51的厚度方向的贯通孔56。该贯通孔56是用于使轴75收纳在其内部的孔。并且,圆形部51在其中央具有用于支承轴75的轴支承部52。该轴支承部52由弯折部构成,该弯折部是将贯通孔56的周围(圆形部51的内周缘)向上侧弯折而形成的。该轴支承部52通过使内表面紧贴于轴75的外周面来支承轴75。
如上所述,由于该轴支承部52由向上侧弯折而成的弯折部形成,因此能够使轭板50支承轴75的区域在轴75的延伸方向上较长。因此,能够通过轭板50的轴支承部52强力支承轴75。并且,由于轴支承部52在轭板50的中央支承轴75,因此在轴75与壳体40的周面部41之间的区域中,能够将构成转子部的各部件配置在与轭板50相对近的区域。在与磁轭板50相对近的区域中,尤其能够将构成转子部的各部件较近地配置在轭板50的外侧的区域。因此,易于产生在不对线圈70励磁时作用的起动转矩。
图7A和图7B所示的轭板50在起动转矩产生部53的外周缘具有向轭板50的外侧突出且构成该轭板的一部分的突出部55。该突出部55是连接轭板50之间的连接部的一部分。如图4所示,该突出部55在收纳于基底10的侧壁部13的状态下从基底10露出。说明该突出部55从基底10露出的理由。
在轭板50与基底10通过嵌件成型而一体成型时,将多个轭板50以通过连接部连接的状态配置在用于成型基底10的模具的各腔体的内部而设置于成型装置。通过使多个轭板50以通过连接部连接的状态设置于成型装置,同时制造多个由轭板50与基底10成为一体而得的构件。通过该工序,在制造了多个由轭板50与基底10成为一体而得的构件时,多个轭板50通过位于基底10的侧壁部13的外侧的连接部而相互连接。在本实施方式的振动马达1中,在一个一个分解基底10与轭板50成为一体而得的构件时,切断连接部来进行分解。此时,只除去位于基底10的外侧的连接部,而存在于轭板50的起动转矩产生部53的外周缘的突出部55不从轭板50切断而原封不动地留下。因此,由于能够从制造工序中排除切断突出部55的工序,因此能够缩短制造时间且降低制造成本。
另外,露出突出部55的位置不限于基底10的侧壁部13。由于露出突出部55的位置由设置连接部的位置、在将轭板50与基底10一体成型时将轭板50配置在模具内的状态等而确定,因此例如也可以在基底10的主体底面部12处使突出部55从基底10露出。
基底10在基底主体部11的下表面还具有多个露出部22。该露出部22在将多个轭板50收纳于多个模具的内部、在一个工序中制造多个由轭板50与基底10成为一体而得的构件时被使用。在一个工序制造多个由轭板50与基底10成为一体而得的构件时,通过在模具的内部用销等从轭板50的两侧进行按压,能够防止轭板50在模具内部产生偏移。露出部22是与承接销等的承接部对应的部分。另外,图1所示的露出部22设置在基底主体部11的三处,但不限于三处,只要至少设置有一处即可。
在使轭板50与基底10成为一体的工序中,不限于同时一体形成多个构件,也可以一个一个地使之成为一体。此时,为了防止轭板50的位置在模具的内部产生偏移,用定位用的多个销保持轭板50来进行成型的工序。其结果是,贯通轭板50的厚度方向的多个孔21形成在设置了定位用的销的位置。换言之,贯通轭板50的厚度方向的多个孔21具有在该孔21配置定位用的销从而防止轭板50相对于基底10的位置产生偏移的功能。另外,为了能够在两个以上的位置保持轭板50以使在树脂被注入了模具的内部时轭板50的位置不发生偏移,定位用的销最好设置在两处以上。
另外,为了方便说明,图1以及图4示出包括了孔21以及露出部22这两者的基底10。但是,相应于使轭板50与基底10成为一体的工序,也能够只将孔21或露出部22中的任意一者设置于基底10。
也可以使用形成为圆盘状的部件作为轭板。图8示出了形成为圆盘状的轭板150的一例。该轭板150在其中心具有支承轴75的支承孔151。并且,轭板150具有将支承孔151的周缘向轴75延伸的方向弯折而形成的轴支承部152。另外,轭板150在其半径方向上的支承孔151与轭板150的周缘之间具有三个起动转矩产生用扇状孔153。三个起动转矩产生用扇状孔153以在轭板150的周向均等地配置的方式形成。该轭板150与轭板50相同,通过嵌件成型而与基底10成为一体。
并且,基底10在基底主体部11的中央具有使轭板50的下表面从基底主体部11的下表面露出的接地用露出部23。在该实施方式的基底10中,使轭板50的圆形部51从接地用露出部23露出(参照图1)。该接地用露出部23通过使轭板50的一部分露出,而由轭板50使装设有振动马达1的移动终端装置等接地,从而使轭板50作为地线而发挥功能。
壳体40通过金属或树脂等形成为圆筒状,且由筒形的周面部41和封闭该周面部41的上端的顶面部45构成。换言之,壳体40由圆盘状的顶面部45与设置在顶面部45的周缘的周面部41构成。顶面部45在其中心具有孔46。该孔46是使轴75的上端嵌入其内部来固定轴75的部位。在将壳体40固定于基底10时,形成于壳体40的中心的孔46与形成于基底10的中央的孔26在水平方向的位置一致。
周面部41在其下端具有从周面部41向下侧延伸的突起部42。该突起部42由从周面部41的下端向下侧延伸的突起主体部43和在突起主体部43的宽度方向的中央从突起主体部43进一步向下方延伸的延长部44构成。突起主体部43是收纳在形成于基底10的第一凹部15的内部的部位,延长部44是通过从基底10的径向外侧向内侧弯折而收纳在基底10的第二凹部16的内部的部位。
以上说明的基底10与壳体40按照以下所述方式相固定。
壳体40以使其周面部41与形成于基底10的侧壁部13一致的方式覆盖于基底10。如图1所示,形成于壳体40的周面部41的壳体40的突起主体部43收纳于基底10的第一凹部15。并且,壳体40的周面部41的、突起主体部43与突起主体部43之间的区域以周面部41的下端部41a被按压于基底10的侧壁部13的上表面的方式紧贴在基底10的侧壁部13的上表面。
如图1所示,构成突起部42的延长部44从基底10的径向外侧向内侧弯折,且收纳在第二凹部16的内侧。被弯折的延长部44在第二凹部16的内侧呈沿基底10的径向延伸的状态。并且,延长部44的内表面朝向上侧,在第二凹部16的内侧与基底10接触。其结果是,通过周面部41的位于壳体40的突起部42之间的区域的下端部41a与延长部44夹持基底10的侧壁部13,基底10与壳体40相固定。但是,由于图1是从基底10的下表面侧观察到的振动马达的图,因此图1的下侧是振动马达1的上侧,图1的上侧是振动马达1的下侧。另外,如上所述,由于基底10的凹部14与安装于线圈定位部19的线圈70的中心位置在基底主体部11的周向相错开,因此在将壳体40固定于基底10时,能够防止基底10产生的应力传递到线圈。
本实施方式中的基底10在其周缘具有侧壁部13。该侧壁部13从基底主体部11的主体底面部12向上侧延伸,且侧壁部13的上表面位于比配置于基底10的电路板60的下表面靠上侧的位置。因此,能够使壳体40的周面部41与基底10在振动马达的相对靠上侧的位置接触,且在将壳体40固定于基底10时,使构成壳体40的突起部42的延长部44在基底10的凹部的内侧易于弯折。并且,通过具有所述的结构,基底10与壳体40的内周面之间的接触面积比不设置侧壁部13时变大,因此能够防止弯折延长部44时基底10发生变形。
以上说明的基底10在基底主体部11的大致整周设置有侧壁部13。但是,也可以不在基底主体部11的整周或大致整周设置侧壁部13,而在设置有凹部14的位置局部设置侧壁部13。此时,使侧壁部13的周向的宽度比壳体的突起部42的周向的宽度大。通过使侧壁部13的周向的宽度比壳体的突起部42的周向的宽度大,能够使突起部42在整个宽度方向与侧壁部13接触,从而以高强度将壳体40固定于基底10。并且,使凹部14的周向宽度比壳体的突起部42的周向宽度大。在凹部14的周向宽度比突起部42的周向宽度大时,突起部42在整个周向宽度在凹部14的内侧紧贴于侧壁部13,因此能够以高强度将壳体40固定于基底10。
以上,举例对基底10的凹部14由第一凹部15和第二凹部16构成且壳体40的突起部42由突起主体部43和延长部44构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如图9至图11所示,还能够在基底10A形成一级凹部14A且在壳体40A形成一级突起部42A来将壳体40A固定于基底10A。参照图9至图11,对在基底10A形成一级凹部14A且在壳体40A形成一级突起部42A的情况进行说明。另外,为了易于说明,图9以及图10只图示了壳体40A、基底10A以及轴75。并且,关于基底10A,以在其周缘不具有侧壁部的方式作为例子进行说明。
如图9以及图10所示,振动马达1A的基底10A由基底主体部11A与端子部配置部30A构成。基底主体部11A的外周面在周向的三处具有凹部14A。各凹部14A通过使基底10A的外周面从径向外侧向内侧凹陷而形成。并且,各凹部14A以距基底10A的下端部的高度为Hb、并且周向的宽度为Wb的方式,通过使基底10A的外周面只凹陷一级而形成。
壳体40A呈圆筒状,且由筒型的周面部41A和封闭该周面部41A的上端的顶面部45A构成。周面部41A在周向的三处具有从周面部41A的下端向下侧延伸的突起部42A。该突起部42A通过使周面部41A的下端局部地向下侧只突出一级而形成。突起部42A的周向的宽度Wc形成为比形成于基底10A的凹部14A的周向的宽度Wb小。换言之,凹部14A的周向的宽度Wb形成为比突起部42A的周向的宽度Wc大。
如以下所作说明,该壳体40A固定于基底10A。
如图9以及图10所示,使壳体40A的周面部41A的内表面沿基底主体部11A的外周面覆盖于基底10A。在使壳体40A覆盖于基底10A时,突起部42A的周向的位置与凹部14A的圆周方向的位置一致,壳体40A覆盖于基底10A。如图11所示,在壳体40A覆盖于基底10A之后,形成于壳体40A的周面部41A的突起部42A在基底10A的凹部14A的内侧从基底主体部11A的径向外侧向内侧弯折,从而突起部42A的内表面朝向上侧。突起部42A呈在凹部14A的内侧沿基底10A的径向延伸的状态。突起部42A的朝向上侧的内表面在凹部14A的内侧与基底10A接触。
壳体40A成为顶面部45A被轴75的上端支承且通过使突起部42A在凹部14A的内侧与基底10A接触而被基底10A支承的状态。因此,壳体40A成为通过顶面部45A和突起部42A夹持轴75以及基底10A的状态,从而将壳体40A固定于基底10A。
另外,在凹部14A的内部弯折突起部42A时,能够以突起部42A的整体收纳于凹部14A的内部的方式弯折,或以只有突起部42A的末端侧的一部分收纳于凹部14A的内部的方式弯折。
另外,如图12所示,还能够应用于将在周面部41B具有一级突起部42B的壳体40B固定于具有一级凹部14B且在周缘具有周壁部13B的基底10B的结构。此时,壳体40B的突起部42B也在基底10B的凹部14B的内侧弯折,且突起部42B从基底10B的径向外侧向内侧延伸。另外,以侧壁部13B在基底的径向上的尺寸Tb比凹部14B在基底10B的径向上的尺寸D大的方式形成有侧壁部13B以及凹部14B。
以上,参照图1至图8对使第二凹部16的下端与基底10的下端一致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并且参照图9至图12对使凹部14A、14B的下端与基底10A、10B的下端一致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如图13所示,凹部还能够使凹部14C的下端形成为从基底10C的下端离开尺寸M。此时,在使壳体40C覆盖于基底10C的状态下,以在形成于周面部41C的突起部42C的末端与从基底10C的下端离开尺寸M的位置之间形成空隙的方式形成突起部42C。通过以在突起部42C的末端与从基底10C的下端离开尺寸M的位置之间形成空隙的方式形成突起部42C,突起部42C以与比凹部14C靠下侧的部分110C不接触的方式被折入凹部14C的内侧。
另外,此处虽省略了图示,但是即使在将由突起主体部和延长部形成的突起部形成于壳体且在基底形成了由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形成的凹部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第二凹部的下端从基底的下端离开尺寸M地形成第二凹部。
根据具有以上的结构的壳体以及基底,通过使构成壳体的突起部的延长部以在基底的第二凹部的内侧从径向外侧向内侧延伸的方式弯折,或使壳体的突起部以在基底的凹部的内侧从径向外侧向内侧延伸的方式弯折,能够将壳体固定于基底。因此,无需通过高成本的激光焊接将壳体与基底接合,就能够制造振动马达。
接着,对收纳于由基底和壳体形成的空间内的定子部以及转子部的各构成部件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定子部除了包括基底10以及壳体40之外,还包括轭板50、配置于基底10上的电路板60、配置于电路板60上的线圈70以及上端部被固定于壳体40的顶面部且下端部固定于基底10的轴75。由于已经对轭板50进行了说明,因此对除轭板50之外的构成部件进行说明。
电路板60在其表面形成有配线图案(未图示),且进行振动马达1的驱动控制。该电路板60由配置于基底主体部11的电路板主体部61和朝向电路板主体部61的外侧伸出的端子部64构成。电路板主体部61在其中心具有供轴75通过的孔62。该孔62以在孔62与轴75之间形成有空间的大小形成,且使形成于基底10的圆筒状的突部25插入到孔62内。并且,电路板主体部61在孔62与周缘之间的区域具有两个孔63。两个孔63形成在与形成于基底10的线圈定位部19对应的位置,且供线圈定位部19通过。另外,电路板主体部61上根据需要装配各种电子部件65。
线圈70通过卷绕电导线而形成。线圈70的外周面以高度方向的上侧的截面积比下侧的截面积小的方式形成。并且,线圈70在其中央具有贯通线圈70的高度方向的孔71。该孔71是用于使形成于基底10的线圈定位部19从内部穿过的孔。通过使线圈定位部19穿过形成于线圈70的中央的孔71,该线圈70被安装于电路板60上的规定的位置。因此,不使用特殊的工具就能够将线圈70安装于电路板60上的规定的位置。在安装了线圈70时,线圈70的位于基底主体部11的半径方向外侧的规定的区域被收纳在形成于基底10的侧壁部13的凹陷17的内侧。
轴75设置为在振动马达1的中央沿上下方向延伸。轴75的下侧收纳在形成于基底主体部11的中心的突部25的孔26内。并且,轴75的下侧收纳在形成于轭板50的中心的孔56内,且被轴支承部52支承。即,轴75的下侧被定子部支承。而轴75的上侧嵌入到形成于壳体40的顶面部45的中心的孔46内,从而轴75固定于顶面部45。通过使轴75的下侧被支承于基底10的突部25以及轭板50的轴支承部52且使轴75的上侧被支承于壳体40的顶面部45,轴75维持与基底10垂直的状态。
轴75在长边方向的中间部分还被套在轴75的外周部的垫片73支承。垫片73配置在形成于基底10的中央的突部25上。另外,垫片73与基底10的突部也可以形成为一体。
转子部包括:借助于轴承85被支承为能够以轴75为中心旋转的转子轭80;保持于该转子轭80的磁铁90;以及以轴75为中心旋转且重心位置与轴75的中心轴线不同的配重100。
转子轭80呈圆盘状,且在转子轭80的中心具有轴承保持部82。该轴承保持部82形成为筒状,且将轴承85收纳于该轴承保持部82的内部并保持轴承85。并且,轴承保持部82在中心具有供轴75通过的孔84。
磁铁90是面包圈状的永磁体。在磁铁90的内周面与转子轭80的轴承保持部82之间形成有一定的空间,并且磁铁90在其外周面紧贴于转子轭80的侧面部的内表面的位置保持于转子轭80。该磁铁90与转子轭80一同以轴75为中心旋转。
配重100由半圆形或大致半圆形的上表面部101和设置于上表面部101的周缘部的侧面部102构成。上表面部101平坦地形成,且在上表面部101的直线部101a的中心具有呈圆弧状凹陷的部分103(参照图2)。凹陷的部分103是在其内侧收纳转子轭80的轴承保持部82的部位。如图3所示,侧面部102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四边形。该配重100配置于与设置有转子轭80的侧面部的区域隔着轴75而相反的一侧的区域,且以上表面部101覆盖于转子轭80的上表面部81上的状态安装于转子轭80。
在对振动马达1施加电压时,具有以上结构的振动马达1使转子轭80、保持于该转子轭80的磁铁90以及配重100以轴75为中心旋转。由于配重100的重心从轴75的中心向振动马达1的径向外侧偏离,因而通过配重100的旋转而产生振动。

Claims (18)

1.一种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马达包括:
定子部,其包括:基底;壳体,其由筒形的周面部和封闭所述周面部的上端的顶面部形成,所述壳体在所述周面部的下端部固定于所述基底;轭板,其安装于所述基底且由磁性材料形成;电路板,其配置在所述基底上;线圈,其配置在所述电路板上;以及轴,所述轴的上端部固定于所述壳体的所述顶面部;以及
转子部,其包括:转子轭,其借助轴承被支承为能够以所述轴为中心旋转;磁铁,其保持于所述转子轭;以及配重,其以所述轴为中心旋转且重心位置与所述轴的中心轴线不同,
所述壳体具有从所述周面部的下端延伸的突起部,
所述轴的下端部固定于所述定子部,
所述基底在其周缘的至少与所述突起部在周向重叠的位置具有凹部,所述凹部从所述基底的径向外侧向内侧凹陷,
所述突起部收纳于所述凹部,并且所述突起部的整体或所述突起部的延伸方向的末端侧的一部分向所述基底的径向内侧弯折,所述突起部的朝向上侧的表面与所述基底接触,
所述轭板与所述基底通过嵌件成型而成为一体,
所述轭板的所述电路板侧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从所述基底露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起部包括突起主体部和从所述突起主体部的下端进一步延伸的延长部,
所述凹部由凹陷得浅的第一凹部和凹陷得深的第二凹部形成,
所述突起主体部收纳于所述第一凹部中,
所述延长部的整体或所述延长部的延伸方向的末端侧的一部分在所述第二凹部的内侧从所述基底的径向外侧向内侧延伸,所述延长部的朝向上侧的表面与所述基底接触,
所述周面部的下端部的至少一部分在周向上的与所述突起部不同的位置与所述基底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底在其周缘具有侧壁部,
所述侧壁部的上表面位于比所述电路板的下表面靠上侧的位置,
所述侧壁部在所述凹部的位置处的径向尺寸形成为比从所述基底的径向外侧向内侧凹陷的尺寸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底在其周缘具有侧壁部,
所述侧壁部的上表面位于比所述电路板的下表面靠上侧的位置,
所述侧壁部在所述凹部的位置处的径向尺寸形成为比从所述基底的径向外侧向内侧凹陷的尺寸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壁部在所述基底的周向上的宽度比所述突起部在所述壳体的周向上的宽度大。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壁部在所述基底的周向上的宽度比所述突起部在所述壳体的周向上的宽度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底是树脂成型体,
所述基底的上表面侧具有至少两个线圈定位部,所述线圈定位部是将所述线圈维持在所述电路板上的规定的位置的凸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两个所述线圈定位部与所述轴分别配置在这样的位置:连接两个所述线圈定位部的各中心与所述轴的中心的各线段在所述基底的配置有所述电路板的表面构成三角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与所述线圈的中心在所述基底的周向上的位置不同。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和所述壳体的周面部被侧壁部的一部分隔开。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壁部在其内周壁侧具有能够收纳所述线圈的凹陷,
所述侧壁部的具有所述凹陷的部分的外周壁侧的曲率比内周壁侧的曲率小。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壁部的具有所述凹陷的部分在所述基底的厚度方向上的高度比所述线圈的高度低。
13.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壁部具有沿着所述基底的径向穿过的至少一个槽,
所述线圈的引出线在比所述槽靠所述基底的径向内侧的位置锡焊于所述电路板上的焊盘,
所述引出线的末端位于比所述槽靠内侧的位置或比所述槽的外端靠内侧的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轭板的比所述基底的径向的中心侧的区域靠外侧的区域位于所述基底的厚度方向的上侧,
所述轭板在所述基底的径向的中心侧具有支承所述轴的轴支承部,
所述轴支承部由弯折部构成,该弯折部是将形成于所述轭板的中央的贯通孔的周围弯折而形成的,
所述弯折部支承所述轴的外周面。
1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轭板与所述基底通过嵌件成型而成为一体,
所述基底在所述基底的至少两处具有孔,所述孔贯通所述基底的厚度方向且用于确定所述轭板相对于所述基底的位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底具有使所述轭板的下表面露出的露出部。
1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底由配置所述电路板的主体的基底主体部和配置所述电路板的端子部的端子部配置部构成,
所述端子部配置部向所述基底主体部的外侧伸出,所述端子部配置部具有沿其周缘延伸的肋。
1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与所述线圈的中心在所述基底的周向上的位置不同。
CN201410766619.3A 2014-02-20 2014-12-11 振动马达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86864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31020A JP6247113B2 (ja) 2014-02-20 2014-02-20 振動モータ
JP2014-031020 2014-02-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68647A CN104868647A (zh) 2015-08-26
CN104868647B true CN104868647B (zh) 2018-05-25

Family

ID=5296279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784567.8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258531U (zh) 2014-02-20 2014-12-11 振动马达
CN201410766619.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868647B (zh) 2014-02-20 2014-12-11 振动马达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784567.8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258531U (zh) 2014-02-20 2014-12-11 振动马达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859768B2 (zh)
JP (1) JP6247113B2 (zh)
CN (2) CN204258531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47113B2 (ja) * 2014-02-20 2017-12-13 日本電産セイミツ株式会社 振動モータ
JP6470552B2 (ja) * 2014-11-19 2019-02-13 日本電産セイミツ株式会社 振動モータ
JP6609435B2 (ja) 2015-08-03 2019-11-20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振動モータ
JP2017118734A (ja) * 2015-12-25 2017-06-29 日本電産セイミツ株式会社 振動モータ、振動部付き基板、無音報知デバイスおよび振動モータの製造方法
JP2017153315A (ja) * 2016-02-26 2017-08-31 日本電産セイミツ株式会社 振動モータ
JP6657058B2 (ja) * 2016-11-28 2020-03-04 ミネベアミツミ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
JP7232572B2 (ja) * 2017-02-21 2023-03-03 セイコーインスツル株式会社 振動発生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WO2019239488A1 (ja) * 2018-06-12 2019-12-1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ンコーダ及びサーボモータ
CN111600455A (zh) * 2019-02-21 2020-08-28 三赢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音圈马达及应用其的摄像头模组和电子装置
JP7262253B2 (ja) * 2019-03-13 2023-04-21 日本精機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モジュール、電子部品モジュールと筐体との取付構造及びこれを備えた制御装置
JP2020162206A (ja) * 2019-03-25 2020-10-01 日本電産サーボ株式会社 モータ
KR102144680B1 (ko) * 2020-04-22 2020-08-28 자화전자(주) 진동발생용 액추에이터
JP7563088B2 (ja) 2020-09-30 2024-10-08 ニデック株式会社 空気流制御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600245B1 (en) * 2002-03-22 2003-07-29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Vibration motor
CN1512646A (zh) * 2002-12-30 2004-07-14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无刷式振动马达
CN101877509A (zh) * 2009-04-29 2010-11-03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音圈马达防电磁干扰外壳结构
CN204258531U (zh) * 2014-02-20 2015-04-08 日本电产精密株式会社 振动马达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3708A (ja) * 1996-07-01 1998-01-23 Sankyo Seiki Mfg Co Ltd 振動モータ
JP2002034195A (ja) * 2000-07-17 2002-01-31 Asmo Co Ltd モータ
US20020163265A1 (en) * 2001-05-04 2002-11-07 Sunonwealth Electric Machine Industry Co., Ltd. Miniature vibration motors structure
JP4015918B2 (ja) * 2002-10-11 2007-11-28 ソニー株式会社 振動発生装置および振動発生装置を有する電子機器
JP3537815B1 (ja) * 2003-07-04 2004-06-14 東京パーツ工業株式会社 ステータと同ステータを備えた軸方向空隙型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CN100384549C (zh) 2002-10-28 2008-04-30 东京零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内置驱动电路的轴向空隙型无刷振动电机
KR100568292B1 (ko) * 2004-02-25 2006-04-05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평편형 진동모터
TWI276283B (en) * 2005-07-29 2007-03-11 Risun Expanse Corp DC brushless vibration motor
US7911097B2 (en) * 2006-08-31 2011-03-22 Lg Innotek Co., Ltd. Vibration motor having a case comprising an upper plate and a lower plate
JP4187773B1 (ja) * 2007-05-17 2008-11-26 東京パーツ工業株式会社 薄型ステータと同ステータを備えた軸方向空隙型ブラシレス振動モータ
JP2009095138A (ja) * 2007-10-09 2009-04-30 Nippon Densan Corp モータ
JPWO2012008248A1 (ja) * 2010-07-12 2013-09-09 日本電産セイミツ株式会社 扁平形振動モータ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600245B1 (en) * 2002-03-22 2003-07-29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Vibration motor
CN1512646A (zh) * 2002-12-30 2004-07-14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无刷式振动马达
CN101877509A (zh) * 2009-04-29 2010-11-03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音圈马达防电磁干扰外壳结构
CN204258531U (zh) * 2014-02-20 2015-04-08 日本电产精密株式会社 振动马达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68647A (zh) 2015-08-26
JP2015156758A (ja) 2015-08-27
CN204258531U (zh) 2015-04-08
US9859768B2 (en) 2018-01-02
US20150236563A1 (en) 2015-08-20
JP6247113B2 (ja) 2017-1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68647B (zh) 振动马达
CN105932800B (zh) 马达
CN102104290B (zh) 电动机及其制造方法
CN102130526B (zh) 电机和电机的制造方法
CN104979941B (zh) 振动马达
CN206611286U (zh) 振动马达
CN206611285U (zh) 振动马达
CN102237748A (zh) 扁平形振动电动机
CN103368289A (zh) 模制马达的定子部以及使用该定子部的模制马达
CN105610272A (zh) 振动马达
CN205960919U (zh) 振动马达
JP2018098870A (ja) ステータユニット、モータ、およびステータ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CN206517275U (zh) 振动马达、带振动部基板以及无声报知装置
CN103532279A (zh) 基底单元、马达以及盘驱动装置
CN101911438B (zh) 转子和振动马达
CN110323867A (zh) 马达以及送风装置
CN102017368B (zh) 振动电动机
JP2006296162A (ja) 電機子用コア、電機子、電機子用コアの製造方法及び電機子の製造方法
CN103904832A (zh) 小型电动机、移动通信设备和游戏设备
CN209659101U (zh) 马达以及送风装置
CN207475295U (zh) 定子以及马达
JP5781239B2 (ja) 回転電機の回転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0982834B1 (ko) 브러시리스 모터
CN207994887U (zh) 振动马达
JP2006050743A (ja) モータ用のコア部材、モータおよび電機子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525

Termination date: 2020121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