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960919U - 振动马达 - Google Patents

振动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960919U
CN205960919U CN201620828488.1U CN201620828488U CN205960919U CN 205960919 U CN205960919 U CN 205960919U CN 201620828488 U CN201620828488 U CN 201620828488U CN 205960919 U CN205960919 U CN 2059609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ic
coil
key element
substrate
ax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82848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木大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Seimitsu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Seimitsu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Seimitsu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Seimitsu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9609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960919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6Means for converting reciprocating motion into rotary motion or vice versa
    • H02K7/061Means for converting reciprocating motion into rotary motion or vice versa using rotary unbalanced masses
    • H02K7/063Means for converting reciprocating motion into rotary motion or vice versa using rotary unbalanced masses integrally combined with motor parts, e.g. motors with eccentric ro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47Air-gap windings, i.e. iron-free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8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earings
    • H02K7/08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earings radially supporting the rotor around a fixed spindle; radially supporting the rotor directl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1/00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 H02K21/02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05/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2205/03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thrust bear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3/00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6Means for converting reciprocating motion into rotary motion or vice versa
    • H02K7/061Means for converting reciprocating motion into rotary motion or vice versa using rotary unbalanced mass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Apparatuses For Generation Of Mechanical Vibrations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振动马达,所述振动马达包括:相对于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轴线垂直地扩展的基底部;沿所述中心轴线朝向上方突出的轴;配置在所述基底部上的电路板;安装在所述电路板上的环状的一个线圈;以相对于所述轴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的轴承部;安装于所述轴承部的转子保持架;安装于所述转子保持架的磁铁部;安装于所述转子保持架的偏心锤;安装于所述轴,且上表面与所述轴承部的下表面接触的垫片;以及固定于所述轴的上端以及所述基底部的外缘部的罩部,所述垫片的下表面与所述线圈的上表面在上下方向上相向。

Description

振动马达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振动马达。
背景技术
以往,扁平型的无刷振动马达被用作移动体通信装置等的无声通知设备或者其他用途。如日本公开公报第2009-130969号所示,在这样的振动马达中,在支轴30的周围配置有多个空心扁平线圈42~45。
然而,若想要将日本公开公报第2009-130969号的振动马达在径向上小型化,则需要缩小空心扁平线圈42~45的径向尺寸。在空心扁平线圈42~45中,沿径向延伸的部位是在与圆环状磁铁50之间产生转矩的转矩有效部位,因此若将空心扁平线圈42~45在径向上小型化,则上述转矩减少从而振动马达的振动量减少。并且,为了将振动马达在径向上小型化,还考虑了使空心扁平线圈42~45向径向内侧移动。然而,由于在与空心扁平线圈42~45在径向上相向的位置,垫圈20固定于支轴30,因此难以使空心扁平线圈42~45大幅度向径向内侧移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是抑制振动量下降并且将振动马达在径向上小型化。
在本申请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中,振动马达具有:基底部,所述基底部相对于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轴线垂直地扩展;轴,所述轴的下端固定于基底部,且所述轴沿中心轴线朝向上方突出;电路板,所述电路板配置在基底部上;环状的一个线圈,所述一个线圈安装在电路板上,且在所述一个线圈的内侧配置有轴;轴承部,所述轴承部在比线圈靠上方的位置以相对于轴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转子保持架,所述转子保持架安装于轴承部;磁铁部,所述磁铁部包括多个磁极,且所述磁铁部安装于转子保持架;偏心锤,所述偏心锤安装于转子保持架;垫片,所述垫片在轴承部与线圈之间安装于轴,且所述垫片的上表面与轴承部的下表面接触;以及罩部,所述罩部覆盖转子保持架以及偏心锤的上方以及侧方的至少一部分,且所述罩部固定于轴的上端以及基底部的外缘部,垫片的下表面与线圈的上表面在上下方向上相向。
在本实用新型中,能够抑制振动量下降并且能够将振动马达在径向上小型化。
参照附图并通过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会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马达的立体图。
图2是振动马达的纵剖视图。
图3是旋转部以及静止部的立体图。
图4是静止部的立体图。
图5是静止部的平面图。
图6是基底部的平面图。
图7是基底磁性部与基底非磁性部之间的边界部的剖视图。
图8是磁铁部、线圈部以及基底部的平面图。
图9是基底磁性部与基底非磁性部之间的边界部的剖视图。
图10是基底磁性部与基底非磁性部之间的边界部的剖视图。
图11是静止部的平面图。
图12是静止部的平面图。
图13是静止部的平面图。
图14是静止部的平面图。
图15是静止部的平面图。
图16是基底部的平面图。
图17是磁铁部、线圈部以及基底部的平面图。
图18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马达的纵剖视图。
图19是旋转部以及静止部的立体图。
图20是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马达的纵剖视图。
图21是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马达的纵剖视图。
图22是旋转部以及静止部的立体图。
图23是静止部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说明书中,将振动马达1的中心轴线J1方向中的图2的上侧简称为“上侧”,将下侧简称为“下侧”。另外,上下方向不表示组装到实际设备时的位置关系和方向。并且,将与中心轴线J1平行的方向称作“上下方向”。而且,将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所例示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马达1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是振动马达1的纵剖视图。在图2中,省略了细节部分的截面的剖面线。并且,在图2中,一起表示比截面靠里侧的结构。图3是振动马达1的旋转部以及静止部的立体图。图4是振动马达1的静止部的立体图。图5是振动马达1的静止部的平面图。图6是基底部12的平面图。
振动马达1是扁平型的无刷马达。振动马达1例如用作移动电话等移动体通信装置的无声通知设备。换言之,该移动体通信装置包括振动马达1。
振动马达1包括罩部11和基底部12。罩部11呈有盖大致圆筒状。基底部12呈大致平板状。基底部12相对于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轴线J1垂直地扩展。罩部11固定于基底部12的外缘部。基底部12封闭罩部11的下部的开口。罩部11是金属制品。基底部12也是金属制品。罩部11与基底部12例如通过焊接而连接。基底部12的厚度例如是0.1mm以上0.15mm以下。
振动马达1还包括电路板13、线圈部14、轴15、转子保持架16、磁铁部17以及偏心锤18。振动马达1还包括轴承部21和垫片22。基底部12、电路板13、线圈部14、轴15以及垫片22包含于静止部。轴承部21、转子保持架16、磁铁部17以及偏心锤18包含于旋转部。图3是从振动马达1除去罩部11的图。图4以及图5是从振动马达1除去罩部11以及旋转部的图。
基底部12包括基底突出部121、基底磁性部122以及基底非磁性部123。基底磁性部122是磁性金属制品。基底磁性部122例如是铁制品。基底非磁性部123是非磁性金属制品。基底非磁性部123例如是奥氏体类不锈钢制品。
如图6所示,基底磁性部122呈大致圆环板状。基底非磁性部123位于基底磁性部122的径向内侧。基底非磁性部123固定于基底磁性部122的缘部。基底非磁性部123从基底磁性部122的该缘部相对于上下方向大致垂直地扩展。基底突出部121从基底磁性部122朝向与中心轴线J1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基底突出部121从罩部11朝向径向外侧突出。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基底突出部121是与基底磁性部122连为一体的部件。基底突出部121也是磁性金属制品。
基底磁性部122包括磁性外周部124和多个磁性要素部125。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基底磁性部122包括四个磁性要素部125。磁性外周部124呈大致环状。详细地说,磁性外周部124呈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环状。磁性外周部124包围基底非磁性部123的周围。
多个磁性要素部125分别是与磁性外周部124连为一体的部件。多个磁性要素部125分别从磁性外周部124朝向径向内侧突出。各磁性要素部125是从磁性外周部124的内周缘朝向中心轴线J1且相对于上下方向大致垂直地突出的磁性突出部。多个磁性要素部125的形状彼此相同。多个磁性要素部125的各自的周向宽度随着朝向径向内侧而变小。
多个磁性要素部125在与磁铁部17在上下方向上相向的位置沿周向配置。多个磁性要素部125沿周向等角度间隔地配置。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四个磁性要素部125以90度间隔配置。换言之,在俯视观察时,连接各磁性要素部125的周向中心与中心轴线J1的直线,与连接和所述各磁性要素部125相邻的磁性要素部125的周向中心与中心轴线J1的直线所成的角度是90度。
基底非磁性部123包括非磁性中央部126和多个非磁性要素部127。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基底非磁性部123包括四个非磁性要素部127。非磁性中央部126呈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板状。在非磁性中央部126的中央部设置有沿上下方向贯通基底部12的基底中央贯通孔128。基底中央贯通孔128在俯视观察时例如是圆形。
多个非磁性要素部127分别是与非磁性中央部126连为一体的部件。多个非磁性要素部127分别从非磁性中央部126朝向径向外侧突出。各非磁性要素部127是从非磁性中央部126的外周缘相对于上下方向大致垂直地突出的非磁性突出部。多个非磁性要素部127的形状彼此相同。多个非磁性要素部127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从非磁性中央部126呈放射状扩展。多个非磁性要素部127的各自的周向宽度随着朝向径向外侧而变大。
多个非磁性要素部127在与磁铁部17在上下方向上相向的位置沿周向配置。多个非磁性要素部127沿周向等角度间隔地配置。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四个非磁性要素部127以90度间隔配置。换言之,在俯视观察时,连接各非磁性要素部127的周向中心与中心轴线J1的直线,与连接和所述各非磁性要素部127相邻的非磁性要素部127的周向中心与中心轴线J1的直线所成的角度是90度。
多个非磁性要素部127与多个磁性要素部125沿周向交替配置。无论在径向的哪一个位置,磁性要素部125的周向宽度都比非磁性要素部127的周向宽度小。多个磁性要素部125以及多个非磁性要素部127沿周向等角度间隔地配置。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四个磁性要素部125以及四个非磁性要素部127以45度间隔配置。换言之,在俯视观察时,连接各磁性要素部125的周向中心与中心轴线J1的直线,与连接和所述各磁性要素部125相邻的非磁性要素部127的周向中心与中心轴线J1的直线所成的角度是45度。
在图6中,用双点划线表示作为包括中心轴线J1和基底突出部121的周向中央的假想的平面的第一平面S1。并且,也用双点划线表示作为包括中心轴线J1与一个磁性要素部125的周向中央的假想的平面的第二平面S2。所述一个磁性要素部125是多个磁性要素部125中的在周向上最靠近第一平面S1的一个磁性要素部125。在图6中,将图中的左上方的磁性要素部125作为所述一个磁性要素部125。第一平面S1与第二平面S2所成的角度A3例如是45度。
在基底磁性部122与基底非磁性部123之间的边界部120中,在大致整个长度范围内,基底磁性部122与基底非磁性部123接触。各磁性要素部125的沿大致径向延伸的侧缘与相邻的非磁性要素部127的沿大致径向延伸的侧缘接触。各磁性要素部125的沿大致周向延伸的内缘与非磁性中央部126的外周缘接触。各非磁性要素部127的沿大致周向延伸的外缘与磁性外周部124的内周缘接触。
基底磁性部122以及基底非磁性部123通过在基底磁性部122与基底非磁性部123之间的边界部120进行焊接,彼此固定。基底磁性部122与基底非磁性部123例如在边界部120上的多个部位进行焊接。另外,基底磁性部122与基底非磁性部123之间的边界部120也可以在大致整个长度范围内进行焊接。并且,基底磁性部122与基底非磁性部123不必一定通过焊接而固定,例如也可以通过粘接、压入而彼此固定。
基底磁性部122与基底非磁性部123除了边界部120之外在上下方向上不重叠。换言之,基底磁性部122除了边界部120之外,没有位于基底非磁性部123的上方以及下方。
图7是将基底磁性部122与基底非磁性部123之间的边界部120放大表示的剖视图。在图7中,表示基底部12的边界部120中的除了基底磁性部122与基底非磁性部123的焊接部以外的部位的截面。边界部120的截面除了基底磁性部122与基底非磁性部123的焊接部之外,与图7所示的截面相同。
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基底磁性部122与基底非磁性部123在边界部120也在上下方向上不重叠。详细地说,基底磁性部122与基底非磁性部123在边界部120中的焊接部以外的部位在上下方向上不重叠。另外,在基底磁性部122与基底非磁性部123的焊接部中,因融合导致彼此的组织混合,因此有时上下方向上的重叠或者不重叠不明确。基底磁性部122的缘部侧面与上下方向大致平行,基底非磁性部123的缘部侧面也与上下方向大致平行。基底磁性部122的缘部侧面与基底非磁性部123的缘部侧面在相对于上下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相向并接触。
基底磁性部122的上下方向的厚度与基底非磁性部123的上下方向的厚度大致相等。在基底部12上表面中,基底磁性部122的上表面31与基底非磁性部123的上表面33在基底部12的上表面的大致整面的范围内位于在上下方向上相同的位置。并且,在基底部12的下表面中,基底磁性部122的下表面32与基底非磁性部123的下表面34在基底部12的下表面的大致整面的范围内位于在上下方向上相同的位置。
电路板13配置在基底部12上。在电路板13的中央部设置有供轴15插入的基板中央贯通孔131。基板中央贯通孔131在俯视观察时例如是圆形。除了基底部12的上表面的外缘部,电路板13与基底部12的上表面的大致整体重叠。如上所述,在基底部12的上表面中的与电路板13重叠的区域中,基底磁性部122的上表面31与基底非磁性部123的上表面33位于在上下方向上相同的位置。电路板13例如使用粘接剂固定于基底部1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粘接剂的概念还包括双面胶、粘接剂等。电路板13是具有挠性的柔性基板(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在电路板13上安装有电子元件24。电子元件24例如检测磁铁部17的旋转。电子元件24例如是霍尔传感器。电子元件24也可以是电容器、电阻、或者其他各种各样的元件。
线圈部14安装在电路板13上。线圈部14与电路板13电连接。在图2至图5所示的例子中,线圈部14是环状的一个线圈141。在线圈141的内侧配置有轴15。线圈141例如使用粘接剂固定在电路板13上。
线圈141例如在俯视观察时是在一个径向上较长的大致矩形环状。线圈141包括两个长边部145和两个短边部146。两个长边部145夹着轴15。线圈141的所述两个长边部的延伸的方向是长边方向。两个短边部146连接两个长边部145的两端部。作为线圈141的径向外端部的两个短边部146位于基底部12的磁性外周部124的上方,且与磁性外周部124在上下方向上重叠。并且,线圈141的径向外端部位于比磁铁部17的外周缘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另外,线圈141的径向外端部也可以位于比磁铁部17的外周缘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比线圈141的长边方向中央靠一侧即图中的左侧的两个长边部145的间隔小于比该长边方向中央靠另一侧即图中的右侧的两个长边部145的间隔。两个长边部145的间隔是与线圈141的长边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两个长边部145之间的距离。详细地说,在比线圈141的长边方向中央靠图中的左侧的位置,长边部145的间隔随着离开该长边方向中央而逐渐减小。并且,在比线圈141的长边方向中央靠图中的右侧的位置,长边部145的间隔无论距离该长边方向中央的距离如何,都保持大致恒定。因此,比线圈141的长边方向中央靠左侧的短边部146比右侧的短边部146短。
在图5中,用双点划线表示作为与线圈141的长边方向平行,且包含中心轴线J1的假想的平面的线圈中央面S5。线圈中央面S5与第一平面S1所成的角度A2例如是22.5度。线圈141的两个长边部145沿线圈中央面S5延伸。详细地说,图5中的下侧的长边部145在大致整个长度范围内与线圈中央面S5平行。图5中的上侧的长边部145在比线圈141的长边方向中央靠右侧的位置与线圈中央面S5平行。并且,上侧的长边部145在比线圈141的长边方向中央靠左侧的位置随着离开该长边方向中央而逐渐靠近线圈中央面S5。
电子元件24在比线圈141的长边方向中央靠所述一侧即图中的左侧的位置,位于靠近作为线圈141的一个长边部145的图中的上侧的长边部145的位置,并安装在电路板13上。电子元件24靠近该长边部145,配置于线圈141的外侧。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电子元件24在比图中的上侧的长边部145靠上侧的位置与线圈141相邻地配置。
作为包含电子元件24和中心轴线J1的假想的平面的元件中央平面S6,与包含作为线圈141的长边方向的端部的短边部146与中心轴线J1的线圈中央面S5所成的角度A1例如是45度。详细地说,线圈中央面S5包括靠近基底突出部121的短边部146的周向中央和中心轴线J1。并且,元件中央平面S6包括电子元件24的周向中央和中心轴线J1。上述角度A1不必严格是45度,只要实质上是45度即可。并且,上述角度A1也可以适当变更为45度以外的角度。线圈141以及电子元件24的配置也可以适当变更。例如,线圈141以及电子元件24也可以配置于从图5所示的位置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朝向逆时针方向旋转45度的位置。
来自线圈141的引出线147在夹着线圈141与电子元件24相反的一侧的位置与电路板13连接。换言之,引出线147在比电子元件24所在的一个长边部145靠近另一长边部145的位置与电路板13连接。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引出线147在比图中的下侧的长边部145靠下侧的位置中的接近线圈141的位置与电路板13连接。在图5中,在引出线147的与电路板13的连接部147a标注剖面线。例如通过锡焊进行引出线147与电路板13的连接。也可以通过锡焊以外的方法进行引出线147与电路板13的连接。并且,连接部147a的位置不必一定是夹着线圈141与电子元件24相反的一侧的位置,也可以适当变更。
轴15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配置。轴15的下端固定于基底部12。具体地说,轴15的下端固定于基底中央贯通孔128。例如,轴15的下端压入基底中央贯通孔128,并焊接于基底非磁性部123。轴15的下端面位于基底部12的下表面中的与基底中央贯通孔128的周围的区域在上下方向上相同的位置。
在基底部12中,轴15与线圈141的内周缘之间的部位的整个上表面位于在上下方向上相同的位置。并且,在基底部12中,轴15与多个磁性要素部125以及多个非磁性要素部127之间的部位的整个上表面在上下方向上位于相同的位置。换言之,在基底中央贯通孔128与多个磁性要素部125以及多个非磁性要素部127之间,作为基底部12的上表面的非磁性中央部126的上表面33在大致整面范围内是与上下方向垂直的平坦面。
轴15沿中心轴线J1从基底部12朝向上方突出。轴15的上端固定于罩部11的顶盖部中央部。轴15例如通过焊接以及压入固定于罩部11。轴15隔着空隙与线圈141在径向上相向。换言之,线圈部14与轴15隔着空隙在径向上相向。在该空隙没有配置构成振动马达1的部件。轴15例如是金属制品。轴15也可以由其他材料形成。
在基底部12中的与轴15分离的位置设置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基底周边贯通孔129。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基底周边贯通孔129设置于周围被基底磁性部122包围的基底非磁性部123。在电路板13设置有与基底部12的基底周边贯通孔129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的基板周边贯通孔132。基底周边贯通孔129在俯视观察时例如是圆形或者多边形。基板周边贯通孔132在俯视观察时例如也是圆形或者多边形。优选基底周边贯通孔129与基板周边贯通孔132是相同的形状。
基底周边贯通孔129以及基板周边贯通孔132在组装振动马达1时使用。具体地说,在将电路板13固定于基底部12时,将销状的工具插入基底周边贯通孔129。在基底中央贯通孔128预先固定有轴15。然后,将轴15插入电路板13的基板中央贯通孔131,并将上述的工具插入基板周边贯通孔132。然后,电路板13通过粘接剂等固定于基底部12的上表面,拔出该工具。
如此,在振动马达1中,在从轴15离开的位置,在基底部12设置有基底周边贯通孔129,在电路板13设置有与基底周边贯通孔129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的基板周边贯通孔132。而且,通过将轴15插入电路板13的基板中央贯通孔131,将工具插入基板周边贯通孔132,电路板13相对于基底部12的安装的位置精度提高。
如上所述,基底周边贯通孔129设置于周围被基底磁性部122包围的基底非磁性部123。如此一来,通过将基底周边贯通孔129设置于与基底部12的外缘部分离的部位,能够抑制因基底周边贯通孔129导致基底部12的强度下降。
垫片22是在中央具有贯通孔的大致环状的板状部件。在图4以及图5所示的例子中,垫片22呈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圆环状。垫片22例如也可以是圆环的周向的一部分被省略了的C字状。轴15插入垫片22的贯通孔。垫片22例如通过压入安装于轴15。垫片22配置于比线圈部14靠上方的位置,并固定于轴15。垫片22例如是树脂制品。垫片22也可以通过其他材料形成。并且,垫片22也可以通过压入以外的方法安装于轴15。
垫片22的下表面221与线圈部14的线圈141的上表面142在上下方向上相向。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垫片22的下表面221与线圈部14的线圈141的上表面142接触。
轴承部21是在中央具有贯通孔的环状的部件。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轴承部21包括: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的部位;以及从该大致圆筒状的部位的上部朝向图2中的左侧突出的大致半圆板状的部位。轴15插入轴承部21的贯通孔。轴承部21在比线圈部14的线圈141靠上方的位置以相对于轴15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并且,轴承部21配置于比垫片22靠上方的位置。换言之,垫片22在轴承部21与线圈部14的线圈141之间安装于轴15。
如图2所示,垫片22的上表面223与轴承部21的下表面211接触。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垫片22的上表面223的外缘在整周范围内与轴承部21的下表面211的外缘大致重叠。换言之,垫片22的上表面223的外径与轴承部21的下表面211的外径大致相等。轴承部21是滑动轴承。轴承部21也可以是其他种类的轴承。轴承部21例如由烧结金属形成。优选在轴承部21含浸润滑油。轴承部21也可以由其他材料形成。
转子保持架16是有盖大致圆筒状的部件。转子保持架16安装于轴承部21。详细地说,转子保持架16的顶盖部的内周部固定于轴承部21的外周部等。由此,转子保持架16被轴承部21支承为相对于轴15能够旋转。转子保持架16例如是金属制品。
磁铁部17是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环状的部件。磁铁部17安装于转子保持架16。详细地说,大致圆筒状的磁铁部17的上表面安装于转子保持架16的顶盖部的下表面。磁铁部17配置于线圈部14的线圈141的上方,与线圈141隔着空隙在上下方向上相向。磁铁部17配置于轴承部21的周围。轴承部21位于磁铁部17的径向内侧。磁铁部17的内周面固定于轴承部21的外周面。
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偏心锤18是相当于大致圆筒状的部件的右半部分的形状。偏心锤18在俯视观察时呈大致半圆状。偏心锤18安装于转子保持架16。详细地说,偏心锤18的下表面例如通过粘接剂安装于转子保持架16的顶盖部的上表面。偏心锤18的重心与中心轴线J1沿径向分离。
罩部11覆盖转子保持架16以及偏心锤18的上方以及侧方。罩部11不必一定覆盖转子保持架16以及偏心锤18整体。罩部11只要覆盖转子保持架16以及偏心锤18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形成有开口等。如上所述,罩部11固定于轴15的上端,还固定于基底部12的外缘部。
在振动马达1中,通过经由电路板13向线圈部14的线圈141供给电流,在线圈141与磁铁部17之间产生转矩。由此,旋转部,即轴承部21、转子保持架16、磁铁部17以及偏心锤18以轴15为中心旋转。在线圈部14中,线圈141的沿大致径向延伸的部位是在线圈141与磁铁部17之间产生转矩的转矩有效部位。在图4以及图5所示的例子中,线圈141的两个长边部145是该转矩有效部位。如上所述,由于偏心锤18的重心与中心轴线J1沿径向分离,因此通过偏心锤18的旋转产生振动。并且,当停止向线圈部14供给电流时,旋转部停止旋转。当该旋转部停止旋转时,磁铁部17的多个磁极位于周向上的规定的停止位置。
图8是表示磁铁部17的停止位置的一个例子的图。图8是表示磁铁部17、线圈部14以及基底部12的平面图。在图8中,为了容易理解磁铁部17、线圈部14以及基底部12的多个磁性要素部125的位置关系,省略电路板13等其他结构的图示。
磁铁部17包括多个磁极171。多个磁极171的数量例如是2的倍数。优选多个磁极171的数量是4的倍数。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磁铁部17包括四个磁极171。即,磁铁部17包括两个N极和两个S极。两个N极和两个S极沿周向交替地配置。多个磁极171沿周向等角度间隔地配置。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四个磁极171以90度间隔配置。换言之,在俯视观察时,连接各磁极171的周向中心与中心轴线J1的直线,与连接和该各磁极171相邻的磁极171的周向中心与中心轴线J1的直线所成的角度是90度。
基底部12的多个磁性要素部125的数量优选是多个磁极171的数量以下。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多个磁性要素部125的数量与多个磁极171的数量相等。如上所述,多个磁性要素部125沿周向等角度间隔地配置,多个磁极171也沿周向等角度间隔地配置。因此,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多个磁性要素部125以及多个磁极171分别以相同的角度间隔即90度间隔沿周向配置。
多个磁性要素部125的各自的径向内端部与磁铁部17在上下方向上相向。在各磁性要素部125的与磁铁部17在上下方向上相向的部位中,无论在径向的哪一个位置,各磁性要素部125的周向宽度都是磁铁部17的各磁极171的周向宽度以下。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在各磁性要素部125的与磁铁部17在上下方向上相向的部位中,无论在径向的哪一个位置,各磁性要素部125的周向宽度都小于磁铁部17的各磁极171的周向宽度。
在振动马达1中,当停止向线圈部14的线圈141供给电流时,通过在基底磁性部122的多个磁性要素部125与磁铁部17之间产生的齿槽转矩,在磁铁部17的多个磁极171分别位于多个磁性要素部125的上方的状态下,旋转部停止。详细地说,旋转部在磁极171的周向中央与磁性要素部125的周向中央在上下方向上相向的位置停止。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四个磁极171的周向中央分别与四个磁性要素部125的周向中央在上下方向上重叠。
如上所述,包含中心轴线J1与基底突出部121的周向中央的第一平面S1与包含中心轴线J1与磁性要素部125的周向中央的第二平面S2所成的角度A3是45度。并且,该第一平面S1与线圈中央面S5所成的角度A2是22.5度。因此,线圈中央面S5与第二平面S2所成的角度是22.5度。因此,在旋转部停止的状态下,与线圈中央面S5附近的磁性要素部125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的磁极171的周向中央在周向上从线圈中央面S5偏离22.5度。
如上所述,在线圈141中,两个长边部145沿线圈中央面S5延伸,所述两个长边部145作为在与磁铁部17之间产生使旋转部旋转的转矩的转矩有效部位。因此,在处于停止状态的旋转部中,能够使磁铁部17的各磁极171的周向中央配置于从两个长边部145沿周向偏离的位置。换言之,在处于停止状态的旋转部中,防止了各磁极171位于阻碍旋转部开始旋转的死点。上述线圈中央面S5与第二平面S2所成的角度优选是90度除以多个磁极171的数量所得的值。
如以上说明,振动马达1包括基底部12、轴15、电路板13、线圈部14、轴承部21、转子保持架16、磁铁部17、偏心锤18以及罩部11。基底部12是金属制品。由此,能够抑制基底部12的强度下降,并且能够将基底部12薄型化,即,能够在上下方向上将基底部12小型化。
基底部12包括磁性金属制的基底磁性部122和非磁性金属制的基底非磁性部123。基底非磁性部123固定于基底磁性部122的缘部,并从基底磁性部122的该缘部相对于上下方向垂直地扩展。基底磁性部122包括多个磁性要素部125。多个磁性要素部125在周向上配置于与磁铁部17在上下方向上相向的位置。基底非磁性部123包括多个非磁性要素部127。多个非磁性要素部127在与磁铁部17在上下方向上相向的位置与多个磁性要素部125沿周向交替地配置。由此,如上所述,在处于停止状态的旋转部中,能够避免磁铁部17的各磁极171位于死点。
基底磁性部122与基底非磁性部123除了基底磁性部122与基底非磁性部123之间的边界部120之外在上下方向上不重叠。由此,与基底磁性部122与基底非磁性部123在边界部120以外的部位重叠的情况相比,能够将基底部12薄型化。其结果是,能够将振动马达1薄型化。
如图7所示,在基底部12中,基底磁性部122与基底非磁性部123在边界部120也在上下方向上不重叠。由此,能够进一步将基底部12薄型化。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将振动马达1薄型化。并且,通过使基底磁性部122的缘部侧面以及基底非磁性部123的缘部侧面在上下方向上大致平行,能够容易地形成基底磁性部122的缘部以及基底非磁性部123的缘部。由此,能够容易地制造基底部12。
如上所述,在基底部12的上表面中的与电路板13重叠的区域中,基底磁性部122的上表面与基底非磁性部123的上表面位于在上下方向上相同的位置。由此,能够将电路板13牢固地固定于基底部12的上表面。并且,基底磁性部122的下表面与基底非磁性部123的下表面也位于在上下方向上相同的位置。即,防止了在基底部12的下表面设置突出部。由此,能够进一步将基底部12薄型化。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将振动马达1薄型化。
在振动马达1中,基底磁性部122与基底非磁性部123也可以在边界部120在上下方向上重叠。图9以及图10是表示基底部12的基底磁性部122与基底非磁性部123之间的边界部120的其他例子的剖视图。在图9所示的例子中,在基底磁性部122的缘部以及基底非磁性部123的缘部设置有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的倾斜面。在边界部120中,基底磁性部122的倾斜面与基底非磁性部123的倾斜面在上下方向上重叠。基底磁性部122的上表面31位于与基底非磁性部123的上表面33在上下方向上相同的位置。基底磁性部122的下表面32位于与基底非磁性部123的下表面34在上下方向上相同的位置。
在图10所示的例子中,在基底磁性部122的缘部以及基底非磁性部123的缘部设置有比周围的部位薄的台阶部。在边界部120中,基底磁性部122的台阶部与基底非磁性部123的台阶部在上下方向上重叠。基底磁性部122的上表面31位于与基底非磁性部123的上表面33在上下方向上相同的位置。基底磁性部122的下表面32位于与基底非磁性部123的下表面34在上下方向上相同的位置。
如图9以及图10所示的例示那样,通过基底磁性部122与基底非磁性部123在边界部120在上下方向上重叠,能够使边界部120中的基底磁性部122与基底非磁性部123的接触面积增大。由此,能够将基底磁性部122与基底非磁性部123牢固地固定。
如图6所示,基底磁性部122还包括包围基底非磁性部123的周围的磁性外周部124。多个磁性要素部125从磁性外周部124朝向径向内侧突出。基底非磁性部123还包括固定有轴15的下端的非磁性中央部126。多个非磁性要素部127从非磁性中央部126朝向径向外侧突出。通过将基底部12形成为该结构,能够容易地设置多个磁性要素部125以及多个非磁性要素部127。其结果是,能够容易地制造基底部12。
如上所述,在基底磁性部122中,多个磁性要素部125的各自的径向内端部与磁铁部17在上下方向上相向。由此,能够使在磁性要素部125与磁铁部17之间产生的齿槽转矩变大。其结果是,在处于停止状态的旋转部中,能够容易地避免磁铁部17的各磁极171位于死点。
并且,在各磁性要素部125的与磁铁部17在上下方向上相向的部位中,无论在径向的哪一个位置,各磁性要素部125的周向宽度都是磁铁部17的各磁极171的周向宽度以下。由此,能够抑制磁力作用于各磁性要素部125与和位于该各磁性要素部125的上方的一个磁极171相邻的其他磁极171之间。其结果是,在处于停止状态的旋转部中,能够容易地避免磁铁部17的各磁极171位于死点。
而且,多个磁性要素部125的各自的周向宽度随着朝向径向内侧而变小。由此,在制造基底磁性部122时,能够容易地形成多个磁性要素部125。其结果是,能够容易地制造基底部12。
如上所述,线圈部14是在内侧配置有轴15的环状的一个线圈141。换言之,振动马达1包括安装在电路板13上的该一个线圈141。在线圈141中,两个长边部145是在与磁铁部17之间产生使旋转部旋转的转矩的转矩有效部位。因此,在线圈部14中,与多个较小的环状线圈配置于轴15的周围的情况相比,能够延长该转矩有效部位的长度。其结果是,能够抑制振动马达1的振动量下降,并且能够将线圈部14小型化。通过将线圈部14在长边方向上小型化,能够将振动马达1在径向上小型化。
线圈141的径向外端部位于比磁铁部17的外周缘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因此,能够延长线圈141的上述转矩有效部位。其结果是,能够将使振动马达1的旋转部旋转的转矩变大。
并且,通过线圈部14所包含的线圈141的数量是一个,能够减少线圈141与电路板13的连接部位。由此,能够减少振动马达1的制造工序。并且,在将线圈部14安装在电路板13上时,只定位一个线圈141即可,因此与进行多个线圈的定位的情况相比,能够将振动马达1的制造简化。
如上所述,线圈141包括夹着轴15沿长边方向延伸的两个长边部145。即,在周向上分离大致180度的两个位置配置有线圈141的转矩有效部位。在该两个位置中,线圈141的两个长边部145彼此靠近地配置。在磁铁部17中,多个磁极171的数量是2的倍数,因此能够容易地抑制多个磁极171的周向中央与上述两个位置在上下方向上重叠。换言之,在处于停止状态的旋转部中,能够容易地避免磁铁部17的各磁极171位于死点。而且,通过多个磁极171的数量是4的倍数,在处于停止状态的旋转部中,能够更加容易地避免磁铁部17的各磁极171位于死点。
并且,在磁铁部17中,多个磁极171沿周向等角度间隔地配置。因此,与上述同样地,能够容易地抑制多个磁极171的周向中央与上述两个位置在上下方向上重叠。换言之,在处于停止状态的旋转部中,能够容易地避免磁铁部17的各磁极171位于死点。
如上所述,多个磁性要素部125的数量是多个磁极171的数量以下。由此,在旋转部停止时,能够使磁极171的周向中央位于各磁性要素部125的周向中央的上方的几率增大。其结果是,在处于停止状态的旋转部中,能够容易地避免磁铁部17的各磁极171位于死点。
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多个磁性要素部125的数量与多个磁极171的数量相等。并且,多个磁极171以及多个磁性要素部125分别沿周向等角度间隔地配置。由此,在旋转部停止时,能够使磁极171的周向中央位于各磁性要素部125的周向中央的上方的几率增大。其结果是,在处于停止状态的旋转部中,能够更加容易地避免磁铁部17的各磁极171位于死点。
在处于停止状态的旋转部中,从容易避免各磁极171位于死点的观点来看,如上所述,优选线圈141的数量是一个,磁铁部17的多个磁极171的数量是四个,多个磁性要素部125的数量是四个。
如上所述,线圈141包括夹着轴15沿长边方向延伸的两个长边部145。比长边方向的中央靠一侧的两个长边部145的间隔小于比长边方向的该中央靠另一侧的两个长边部145的间隔。而且,在比线圈141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靠该一侧的位置,电子元件24位于靠近线圈141的一个长边部145的位置,即,电子元件24位于该一个长边部145附近,安装在电路板13上。由此,能够将电子元件24配置于与基底部12的外缘分离的位置。其结果是,能够抑制振动马达1大型化并且能够容易地配置电子元件24。
线圈中央面S5与元件中央平面S6所成的角度A1是45度。由此,能够容易地配置电子元件24。并且,线圈141的引出线147在夹着线圈141与电子元件24相反的一侧的位置与电路板13连接。由此,防止了因线圈141的引出线147限制电子元件24的配置。其结果是,能够更加容易地配置电子元件24。
线圈141的形状不必是上述例子中限定的形状,也可以进行各种变更。图11以及图12是表示线圈的形状的其他例子的静止部的平面图。在图11所示的例子中,线圈141a包括夹着轴15沿长边方向延伸的两个长边部145。详细地说,两个长边部145不与线圈中央面S5平行,沿线圈中央面S5延伸。两个长边部145的间隔随着从长边方向的中央离开而逐渐减小。换言之,线圈141a在俯视观察时是在长边方向上较长的大致菱形。电子元件24在与线圈141a的长边方向的中央沿长边方向分离的位置,位于靠近线圈141a的一个长边部145的位置,并安装在电路板13上。电子元件24靠近该一个长边部145,配置于线圈141a的外侧。由此,与图5所示的例子同样地,能够抑制振动马达1大型化,并且能够容易地配置电子元件24。在设置线圈141a的情况下,垫片22例如也可以包括:与线圈141a的上表面在上下方向上相向的圆环部;以及从该圆环部的内周缘朝向下方扩展的圆筒部。
在图12所示的例子中,线圈141b包括两个长边部145和两个短边部146。两个长边部145夹着轴15沿长边方向延伸。两个长边部145中的一个长边部145在长边方向的一个位置处具有朝向另一个长边部145凹陷的凹部148。在图12所示的例子中,凹部148设置于该一个长边部145中的与长边方向的中央偏离的位置。并且,凹部148的外缘由两根直线形成。两个长边部145中的凹部148以外的部位与线圈中央面S5大致平行。电子元件24位于靠近上述一个长边部145的上述一个位置,即位于该一个长边部145的该一个位置附近,并安装在电路板13上。电子元件24靠近该一个长边部145的凹部148,配置于线圈141b的外侧。由此,与图5所示的例子同样地,能够抑制振动马达1大型化,并且能够容易地配置电子元件24。
如图13所示,线圈141b的凹部148的外缘也可以由曲线构成。或者如图14以及图15所示,凹部148也可以设置于长边部145的长边方向的中央。在图14所示的例子中,在一个长边部145的长边方向的中央设置有凹部148,另一个长边部145与该一个长边部145大致平行。在图14所示的例子中,该一个长边部145的外缘整体构成凹部148。在图15所示的例子中,在两个长边部145双方的中央设置有凹部148。在图15所示的例子中,各长边部145的外缘整体构成凹部148。
如图2所示,振动马达1包括垫片22。垫片22在轴承部21与线圈部14之间安装于轴15。垫片22的上表面223与轴承部21的下表面211接触。垫片22的下表面221与线圈部14的上表面142在上下方向上相向。因此,在振动马达1中,与在一个线圈的内侧同时配置有轴和垫片的振动马达或者在配置于轴的周围的多个线圈的径向内侧配置有垫片的振动马达相比,能够在径向上使线圈部14的线圈141靠近轴15地配置。由此,能够抑制振动马达1的振动量减少,并且能够将振动马达1在径向上小型化。
如上所述,垫片22的下表面221与线圈部14的线圈141的上表面142接触。由此,能够将振动马达1在上下方向上小型化。并且,在振动马达1落下时等,能够限制线圈141朝向上下方向的移动,因此能够抑制线圈141从电路板13剥离。而且,能够固定线圈141的上表面142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因此能够容易地确保线圈部14与磁铁部17之间的上下方向的距离,即,线圈部14与磁铁部17之间的空隙。
如上所述,垫片22通过压入安装于轴15。因此,能够将垫片22相对于轴15牢固地固定。其结果是,在振动马达1落下时等,能够进一步抑制线圈部14的线圈141从电路板13剥离。并且,能够更加容易地确保线圈部14与磁铁部17之间的上下方向的距离。
在振动马达1中,垫片22是树脂制的圆环状或者C字状。由此,能够将垫片22的形状简化。其结果是,能够容易地制造垫片22。
如上所述,轴15的下端固定于沿上下方向贯通基底部12的基底中央贯通孔128。由此,能够将基底部12薄型化,从而能够将振动马达1薄型化。并且,能够将轴15牢固地固定于基底部12。
在振动马达1中,轴15与线圈141的内周缘之间的部位的整个上表面位于在上下方向上相同的位置。由此,能够进一步将基底部12薄型化。并且,能够将基底部12的形成简化。而且,与在轴的周围的基底部设置隆起部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线圈部14靠近轴15地配置。其结果是,能够将振动马达1在径向上小型化。并且,由于能够延长线圈141的转矩有效部位,因此能够使振动马达1的振动量增加。
并且,在基底部12中,轴15与多个磁性要素部125以及多个非磁性要素部127之间的部位的整个上表面位于在上下方向上相同的位置。由此,与轴15和线圈141的内周缘之间的部位的整个上表面在上下方向上位于相同的位置的情况同样地,能够进一步将基底部12薄型化。并且,能够将基底部12的形成简化。并且,与在轴的周围的基底部设置有隆起部的情况下相比,能够使线圈部14靠近轴15地配置。其结果是,能够将振动马达1在径向上小型化。并且,能够延长线圈141的转矩有效部位,因此能够使振动马达1的振动量增加。
图16是表示基底部的其他例子的平面图。图16所示的基底部12a包括基底磁性部122和基底非磁性部123。在基底部12a中,基底磁性部122以及基底非磁性部123的形状与图6所示的基底部12不同。如图16所示,基底部12a的基底非磁性部123包括非磁性外周部126a和多个非磁性要素部127。在图16所示的例子中,基底非磁性部123包括四个非磁性要素部127。非磁性外周部126a呈大致环状。详细地说,非磁性外周部126a呈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环状。非磁性外周部126a包围基底磁性部122的周围。
多个非磁性要素部127分别是与非磁性外周部126a连为一体的部件。多个非磁性要素部127分别从非磁性外周部126a朝向径向内侧突出。各非磁性要素部127是从非磁性外周部126a的内周缘朝向中心轴线J1相对于上下方向大致垂直地突出的非磁性突出部。多个非磁性要素部127的形状彼此相同。多个非磁性要素部127的各自的周向宽度随着朝向径向内侧而变小。
基底部12a的基底磁性部122包括磁性中央部124a和多个磁性要素部125。在图16所示的例子中,基底磁性部122包括四个磁性要素部125。磁性中央部124a呈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板状。在磁性中央部124a的中央部设置有沿上下方向贯通基底部12a的基底中央贯通孔128。
多个磁性要素部125分别是与磁性中央部124a连为一体的部件。多个磁性要素部125分别从磁性中央部124a朝向径向外侧突出。各磁性要素部125是从磁性中央部124a的外周缘相对于上下方向大致垂直地突出的磁性突出部。多个磁性要素部125的形状彼此相同。多个磁性要素部125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从磁性中央部124a呈放射状扩展。多个磁性要素部125的各自的周向宽度随着朝向径向外侧而变小。
多个非磁性要素部127与多个磁性要素部125沿周向交替地配置。无论在径向的哪一个位置,磁性要素部125的周向宽度都比非磁性要素部127的周向宽度小。多个磁性要素部125以及多个非磁性要素部127在与磁铁部17在上下方向上相向的位置沿周向配置。多个磁性要素部125沿周向等角度间隔地配置。多个非磁性要素部127也沿周向等角度间隔地配置。
基底部12a与基底部12同样地,是金属制品。由此,能够抑制基底部12a的强度下降,并且能够将基底部12a薄型化。
在基底部12a中,与基底部12同样地,基底非磁性部123固定于基底磁性部122的缘部,并从基底磁性部122的该缘部相对于上下方向垂直地扩展。如上所述,基底磁性部122包括多个磁性要素部125。多个磁性要素部125在与磁铁部17在上下方向上相向的位置沿周向配置。基底非磁性部123包括多个非磁性要素部127。多个非磁性要素部127在与磁铁部17在上下方向上相向的位置与多个磁性要素部125交替地沿周向配置。在包括基底部12a的振动马达1中,与包括基底部12的情况同样地,在处于停止状态的旋转部中,能够避免磁铁部17的各磁极171位于死点。
在基底部12a中,与基底部12同样地,基底磁性部122与基底非磁性部123除了基底磁性部122与基底非磁性部123之间的边界部120之外,在上下方向上不重叠。由此,能够将基底部12a薄型化。其结果是,能够将振动马达1薄型化。
并且,在基底部12a中,基底磁性部122与基底非磁性部123即使在边界部120也在上下方向上不重叠。由此,能够进一步将基底部12a薄型化。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将振动马达1薄型化。并且,能够容易地形成基底磁性部122的缘部以及基底非磁性部123的缘部。由此,能够容易地制造基底部12a。
如上所述,基底非磁性部123还包括包围基底磁性部122的周围的非磁性外周部126a。多个非磁性要素部127从非磁性外周部126a朝向径向内侧突出。基底磁性部122还包括固定有轴15的下端的磁性中央部124a。多个磁性要素部125从磁性中央部124a朝向径向外侧突出。通过将基底部12a形成为该结构,能够容易地设置多个磁性要素部125以及多个非磁性要素部127。其结果是,能够容易地制造基底部12a。
在基底磁性部122中,多个磁性要素部125的各自的径向外端部与磁铁部17在上下方向上相向。由此,能够使在磁性要素部125与磁铁部17之间产生的齿槽转矩变大。其结果是,在处于停止状态的旋转部中,能够容易地避免磁铁部17的各磁极171位于死点。
并且,在各磁性要素部125的与磁铁部17在上下方向上相向的部位中,无论在径向的哪一个位置,各磁性要素部125的周向宽度都是磁铁部17的各磁极171的周向宽度以下。由此,能够抑制磁力作用于各磁性要素部125与和位于该各磁性要素部125的上方的一个磁极171相邻的另一个磁极171之间。其结果是,在处于停止状态的旋转部中,能够容易地避免磁铁部17的各磁极171位于死点。
而且,多个磁性要素部125的各自的周向宽度随着朝向径向外侧而变小。由此,在制造基底磁性部122时,能够容易地形成多个磁性要素部125。其结果是,能够容易地制造基底部12a。
在基底部12a的从轴15离开的位置设置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基底周边贯通孔129。在图16所示的例子中,基底周边贯通孔129设置于周围被基底非磁性部123包围的基底磁性部122。如此,通过将基底周边贯通孔129设置于与基底部12a的外缘部分离的部位,能够抑制因基底周边贯通孔129导致基底部12a的强度下降。
如上所述,在基底部12、12a中,基底非磁性部123以及基底磁性部122中的一方的部位包围另一方的部位的周围。而且,基底周边贯通孔129设置于基底非磁性部123以及基底磁性部122中的所述另一方的部位。如此,通过基底周边贯通孔129设置于与基底部12、12a的外缘部分离的部位,能够抑制因基底周边贯通孔129导致基底部12、12a的强度下降。
图17是表示基底部的另一其他例子的平面图。在图17中,与图8同样地,示出磁铁部17、线圈部14以及基底部12b。在图17所示的基底部12b中,多个磁性要素部125以及多个非磁性要素部127的周向位置与图6所示的基底部12不同。并且,线圈部14的朝向也不同。
在图17中,与图6同样地,用双点划线表示包含中心轴线J1与基底突出部121的周向中央的第一平面S1。与线圈141的长边方向平行且包含中心轴线J1的线圈中央面S5与第一平面S1一致。并且,也用双点划线表示包括中心轴线J1与一个磁性要素部125的周向中央的第二平面S2。所述一个磁性要素部125是多个磁性要素部125中的在周向上最靠近第一平面S1的一个磁性要素部125。在图17中,将图中的左上方的磁性要素部125作为所述一个磁性要素部125。第一平面S1与第二平面S2所成的角度A3例如是22.5度。角度A3与90度除以多个磁极171的数量所得的角度相等。由此,在处于停止状态的旋转部中,能够更加容易地避免磁铁部17的各磁极171位于死点。
图18是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马达1a的纵剖视图。图19是表示振动马达1a的旋转部以及静止部的立体图。振动马达1a包括形状与图2所示的振动马达1的旋转部以及垫片22不同的旋转部以及垫片22a。振动马达1a的旋转部包括轴承部21a、转子保持架16a、磁铁部17、以及偏心锤18a。振动马达1a的其他结构与图1至图6所示的振动马达1相同,对应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
垫片22a是在中央具有贯通孔的大致环状的筒状部件。在图18所示的例子中,垫片22a呈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圆环状。垫片22a例如也可以是圆环的周向的一部分被省略的C字状。轴15插入垫片22a的贯通孔。垫片22a例如通过压入安装于轴15。垫片22a配置于比线圈部14靠上方的位置,并固定于轴15。垫片22a例如是树脂制品。垫片22a也可以由其他材料形成。并且,垫片22a也可以通过压入以外的方法安装于轴15。
垫片22a的下表面221与线圈部14的线圈141的上表面142在上下方向上相向。在图18所示的例子中,垫片22a的下表面221与线圈部14的线圈141的上表面142接触。垫片22a位于磁铁部17的径向内侧。换言之,垫片22a的上表面223位于比磁铁部17的下表面靠上方的位置。因此,与磁铁部位于比垫片的上表面靠上方的位置的振动马达相比,能够将振动马达1a在上下方向上小型化。垫片22a隔着空隙与磁铁部17在径向上相向。
轴承部21a是在中央具有贯通孔的环状的部件。在图18所示的例子中,轴承部21a是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轴15插入轴承部21a的贯通孔。轴承部21a在比线圈部14的线圈141靠上方的位置相对于轴15能够旋转地安装。并且轴承部21a配置于比垫片22a靠上方的位置。换言之,垫片22a在轴承部21a与线圈部14的线圈141之间安装于轴15。垫片22a的上表面223与轴承部21a的下表面211接触。
转子保持架16a是大致圆环状的部件。转子保持架16a安装于轴承部21a。详细地说,大致圆环板状的转子保持架16a的内周部固定于轴承部21a的上端面以及外周面的上部。由此,转子保持架16a被轴承部21a支承为相对于轴15能够旋转。转子保持架16a例如是金属制品。
磁铁部17是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环状的部件。磁铁部17安装于转子保持架16a。详细地说,大致圆筒状的磁铁部17的上表面安装于转子保持架16a的下表面。磁铁部17配置于线圈部14的线圈141的上方,并隔着空隙与线圈141在上下方向上相向。磁铁部17配置于轴承部21a以及垫片22a的周围。轴承部21a位于磁铁部17的径向内侧,并隔着空隙与磁铁部17在径向上相向。
偏心锤18是相当于有盖大致圆筒状的部件的左半部分的形状。偏心锤18a在俯视观察时呈大致半圆状。偏心锤18a安装于转子保持架16a。详细地说,偏心锤18a的顶盖部181的下表面例如通过粘接剂安装于转子保持架16a的上表面。偏心锤18a的侧壁部182覆盖转子保持架16a以及磁铁部17的侧方的一部分。偏心锤18a的侧壁部182的下端位于与磁铁部17的下端在上下方向上大致相同的位置。偏心锤18a的重心与中心轴线J1沿径向分离。
振动马达1a包括图6所示的基底部12。如上所述,基底部12包括基底磁性部122和基底非磁性部123。基底磁性部122与基底非磁性部123除了基底磁性部122与基底非磁性部123之间的边界部120之外,在上下方向上不重叠。由此,与基底磁性部122与基底非磁性部123在边界部120以外的部位重叠的情况相比,能够将基底部12薄型化。其结果是,能够将振动马达1a薄型化。
振动马达1a包括图5所示的线圈部14。如上所述,线圈部14是在内侧配置有轴15的环状的一个线圈141。在线圈141中,两个长边部145是在与磁铁部17之间产生使旋转部旋转的转矩的转矩有效部位。因此,能够抑制振动马达1a的振动量下降,并且能够将线圈部14小型化。通过将线圈部14在长边方向上小型化,能够将振动马达1a在径向上小型化。
图20是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马达1b的纵剖视图。在振动马达1b中,包括形状与图18以及图19所示的振动马达1a的转子保持架16a以及垫片22a不同的转子保持架16b以及垫片22b。振动马达1b的其他结构与图18以及图19所示的振动马达1a相同,对应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
垫片22b是在中央具有贯通孔的大致环状的筒状部件。在图20所示的例子中,垫片22b是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圆环状。垫片22b例如也可以是圆环的周向的一部分被省略的C字状。轴15插入垫片22b的贯通孔。垫片22b例如通过压入安装于轴15。垫片22b配置于比线圈部14靠上方的位置,并固定于轴15。垫片22b例如是树脂制品。垫片22b也可以由其他材料形成。并且,垫片22b也可以通过压入以外的方法安装于轴15。
垫片22b的下表面221与线圈部14的线圈141的上表面在上下方向上相向。在图20所示的例子中,垫片22b的下表面221与线圈部14的线圈141的上表面142接触。垫片22b位于磁铁部17的径向内侧。换言之,垫片22b的上表面223位于比磁铁部17的下表面靠上方的位置。因此,与磁铁部位于比垫片的上表面靠上方的振动马达相比,能够将振动马达1b在上下方向上小型化。垫片22b隔着空隙与磁铁部17在径向上相向。
转子保持架16b安装于轴承部21b。详细地说,转子保持架16b的内周部161安装于轴承部21b的上端面以及外周面。转子保持架16b的内周部161固定于轴承部21b的外周面的大致整面。由此,能够将转子保持架16b牢固地固定于轴承部21b。转子保持架16b从内周部161的下端部朝向径向外侧且上方翻折,并进一步朝向径向外侧翻折并朝向径向外侧扩展。
在振动马达1b中,在罩部11的顶盖部中的与轴15的接合部设置有罩突出部111。罩突出部111沿轴15朝向下方突出。由此,罩部11与轴15的紧固长度变长。其结果是,能够将罩部11更加牢固地固定于轴15。
振动马达1b与振动马达1a同样地,包括图6所示的基底部12。因此,能够将基底部12薄型化,其结果是,能够将振动马达1b薄型化。并且,振动马达1b与振动马达1a同样地,包括具有图5所示的线圈141的线圈部14。因此,能够抑制振动马达1b的振动量下降,并且能够将线圈部14在长边方向上小型化,由此能够将振动马达1b在径向上小型化。
图21是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马达1c的纵剖视图。图22是表示振动马达1c的旋转部以及静止部的立体图。在图21以及图22中,偏心锤18的朝向与图18以及图19相差90度。振动马达1c包括:形状与图18以及图19所示的振动马达1a的转子保持架16a、轴承部21a以及垫片22a不同的转子保持架16c、轴承部21c以及垫片22c。振动马达1c的其他结构与图18以及图19所示的振动马达1a相同,对应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
垫片22c例如是与图2所示的垫片22相同的形状,并通过相同的材料形成。垫片22c例如与垫片22同样地,安装于轴15。垫片22c的下表面221与线圈部14的线圈141的上表面142在上下方向上相向。在图21以及图22所示的例子中,垫片22c的下表面221与线圈部14的线圈141的上表面142接触。
转子保持架16c呈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环板状。轴承部21c例如是树脂制品,并通过嵌件成型与转子保持架16c以及偏心锤18一体形成。如此,通过旋转部的大部分通过嵌件成型而形成,能够减少构成振动马达1c的零件的数量。其结果是,能够将振动马达1c的组装简化。
振动马达1c与振动马达1a同样地,包括图6所示的基底部12。因此,能够将基底部12薄型化,其结果是,能够将振动马达1c薄型化。并且,振动马达1c与振动马达1a同样地,包括具有图5所示的线圈141的线圈部14。因此,能够抑制振动马达1c的振动量下降,并且能够将线圈部14在长边方向上小型化,由此能够将振动马达1c在径向上小型化。
振动马达1a、1b、1c也可以设置上述基底部12a、12b来代替基底部12。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与上述同样地,能够将振动马达1a、1b、1c薄型化。在振动马达1a、1b、1c中,也可以设置线圈141a、141b代替线圈141。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将振动马达1a、1b、1c在径向上小型化。
在上述的振动马达1、1a~1c,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罩部11也可以由金属以外的各种材料形成。基底部12、12a、12b也可以由金属以外的各种材料形成。例如,基底非磁性部123也可以是树脂制品。并且,基底磁性部122与基底非磁性部123也可以在边界部120以外的部位在上下方向上重叠。基底部12、12a、12b不必一定包括基底磁性部122以及基底非磁性部123。例如,基底部12、12a、12b也可以整体由磁性金属形成,或者由非磁性金属形成。
在基底部12、12a、12b中,基底磁性部122的上表面31和基底非磁性部123的上表面33也可以在与电路板13重叠的区域位于在上下方向上不同的位置。并且,基底磁性部122的下表面32和基底非磁性部123的下表面34也可以位于在上下方向上不同的位置。而且,轴15与多个磁性要素部125以及多个非磁性要素部127之间的部位的整个上表面不必一定位于在上下方向上相同的位置。例如,基底部12、12a、12b的上表面中的轴15的周围的部位也可以比其他部位朝向上方突出并与轴15的下端部接触,由此轴15牢固地固定于基底部12、12a、12b。
只要基底磁性部122以及基底非磁性部123分别包括与磁铁部17在上下方向上相向的位置沿周向配置的多个磁性要素部125以及多个非磁性要素部127,可以是各种形状。并且,磁性要素部125以及非磁性要素部127的形状以及数量也可以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在图6所示的基底部12以及图17所示的基底部12b中,多个磁性要素部125也可以与磁性外周部124分离地配置。并且,多个非磁性要素部127也可以与非磁性中央部126分离地配置。在图16所示的基底部12a中,多个磁性要素部125也可以与磁性中央部124a分离地配置。并且,多个非磁性要素部127也可以与非磁性外周部126a分离地配置。
多个磁性要素部125不必一定沿周向等角度间隔地配置,多组相邻的磁性要素部125所成的角度也可以互不相同。多个非磁性要素部127不必一定沿周向等角度间隔地配置,多组相邻的非磁性要素部127所成的角度也可以互不相同。
在基底部12、12a、12b中,不必一定设置固定有轴15的下端的基底中央贯通孔128。并且,配置于与轴15分离的位置的基底周边贯通孔129也可以设置于磁性外周部124或者非磁性外周部126a。不必一定设置基底周边贯通孔129。也不必一定设置电路板13的基板周边贯通孔132。
图23是其他优选的振动马达的静止部的平面图。在图23所示的例子中,在金属制的基底部12设置有沿周向配置的多个贯通孔127a。贯通孔127a在俯视观察时,也可以是扇形、圆形或者多边形等各种各样的形状。通过配置多个贯通孔127a,在处于停止状态的旋转部中,能够防止磁铁部17的各磁极171位于死点。并且,线圈部14是在内侧配置有轴15的环状的一个线圈141。其结果是,能够抑制振动马达的振动量下降,并且能够将线圈部14小型化。通过将线圈部14在长边方向上小型化,能够将振动马达在径向上小型化。
只要垫片22、22a~22c的下表面221与线圈部14的上表面在上下方向上相向,也可以从该上表面朝向上方分离。
在磁铁部17中,多个磁极171的数量也可以适当变更。并且,多个磁极171不必一定沿周向等角度间隔地配置,多组相邻的磁极171所成的角度也可以互不相同。多个磁极171的数量也可以比多个磁性要素部125的数量少。
振动马达1、1a~1c中的各部件的安装、固定也可以是间接的。例如,电路板13只要配置在基底部12、12a、12b上,在电路板13与基底部12、12a、12b之间也可以存在其他部件。线圈部14也可以隔着其他部件安装于电路板13。轴15向罩部11以及基底部12的安装、磁铁部17向转子保持架16、16a至16c的安装、偏心锤18、18a向转子保持架16、16a至16c的安装,罩部11与基底部12的固定等也可以隔着其他部件。
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各变形例中的结构在不产生矛盾的范围内可以进行适当组合。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振动马达能够用于各种各样用途的振动马达。优选用于手机等移动体通信装置的无声通知设备。

Claims (27)

1.一种振动马达,包括:
基底部,所述基底部相对于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轴线垂直地扩展;
轴,所述轴的下端固定于所述基底部,且所述轴沿所述中心轴线朝向上方突出;
电路板,所述电路板配置在所述基底部上;
环状的一个线圈,所述一个线圈安装在所述电路板上,且在所述一个线圈的内侧配置有所述轴;
轴承部,所述轴承部在比所述线圈靠上方的位置以相对于所述轴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
转子保持架,所述转子保持架安装于所述轴承部;
磁铁部,所述磁铁部包括多个磁极,且所述磁铁部安装于所述转子保持架;
偏心锤,所述偏心锤安装于所述转子保持架;
垫片,所述垫片在所述轴承部与所述线圈之间安装于所述轴,且所述垫片的上表面与所述轴承部的下表面接触;以及
罩部,所述罩部覆盖所述转子保持架以及所述偏心锤的上方以及侧方的至少一部分,且所述罩部固定于所述轴的上端以及所述基底部的外缘部,所述振动马达的特征在于,
所述垫片的下表面与所述线圈的上表面在上下方向上相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垫片的所述下表面与所述线圈的所述上表面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垫片位于所述磁铁部的径向内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垫片通过压入安装于所述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垫片是树脂制的圆环状或者C字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的径向外端部位于比所述磁铁部的外周缘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包括夹着所述轴的两个长边部,所述线圈的延伸方向是长边方向,
位于比所述线圈的所述长边方向中央靠一侧的两个所述长边部的间隔小于比所述长边方向中央靠另一侧的两个所述长边部的间隔,
在比所述线圈的所述长边方向中央靠所述一侧的位置,电子元件位于靠近所述线圈的一个所述长边部的位置并安装在所述电路板上。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包括夹着所述轴的两个长边部,所述线圈的延伸方向是长边方向,
随着从所述线圈的所述长边方向中央离开,两个所述长边部的间隔逐渐减小,
在与所述线圈的所述长边方向中央分离的位置,电子元件位于靠近所述线圈的一个所述长边部的位置并安装在电路板上。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包括夹着所述轴的两个长边部,所述线圈的延伸方向是长边方向,
所述两个长边部中的一个所述长边部具有在所述长边方向的一个位置朝向另一个所述长边部凹陷的凹部,
电子零件位于所述一个长边部的所述长边方向的所述一个位置并安装在所述电路板上。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包含所述电子元件和所述中心轴线的平面与包含所述线圈的所述长边方向的端部和所述中心轴线的平面所成的角度是45度。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来自所述线圈的引出线在夹着所述线圈与所述电子元件相反的一侧与所述电路板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磁极的数量是4的倍数。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磁极沿周向等角度间隔地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的所述下端固定于沿上下方向贯通所述基底部的基底中央贯通孔。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基底部中,所述轴与所述线圈的内周缘之间的部位的整个上表面位于在上下方向上相同的位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底部是金属制品。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底部包括:
磁性金属制的基底磁性部;以及
非磁性金属制的基底非磁性部,所述基底非磁性部固定于所述基底磁性部的缘部,从所述基底磁性部的所述缘部相对于上下方向垂直地扩展,
所述基底磁性部具有多个磁性要素部,所述多个磁性要素部在与所述磁铁部在上下方向上相向的位置沿周向配置,
所述基底非磁性部具有多个非磁性要素部,所述多个非磁性要素部在与所述磁铁部在上下方向上相向的位置与所述多个磁性要素部交替地沿周向配置。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底磁性部还包括包围所述基底非磁性部的周围的磁性外周部,
所述多个磁性要素部从所述磁性外周部朝向径向内侧突出,
所述基底非磁性部还具有固定有所述轴的所述下端的非磁性中央部,
所述多个非磁性要素部从所述非磁性中央部朝向径向外侧突出。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磁性要素部的各自的径向内端部与所述磁铁部在上下方向上相向。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各磁性要素部的与所述磁铁部在上下方向上相向的部位,无论在径向的哪一个位置,所述各磁性要素部的周向宽度都是所述磁铁部的所述各磁极的周向宽度以下。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磁性要素部的各自的周向宽度随着朝向径向内侧而变小。
22.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底非磁性部还包括包围所述基底磁性部的周围的非磁性外周部,
所述多个非磁性要素部从所述非磁性外周部朝向径向内侧突出,
所述基底磁性部还具有固定有所述轴的所述下端的磁性中央部,
所述多个磁性要素部从所述磁性中央部朝向径向外侧突出。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磁性要素部的各自的周向宽度随着朝向径向外侧而变小。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磁性要素部的数量是所述多个磁极的数量以下。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磁性要素部的数量与所述多个磁极的数量相等,
所述多个磁极沿周向等角度间隔地配置,
所述多个磁性要素部沿周向等角度间隔地配置。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磁铁部的所述多个磁极的数量是四个,
所述多个磁性要素部的数量是四个。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底部还具有从所述罩部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基底突出部,
包括所述中心轴线与一个磁性要素部的周向中央的第二平面与第一平面所成的角度与90度除以所述多个磁极的数量所得的角度相等,所述第一平面是包括所述中心轴线与所述基底突出部的周向中央的平面,所述一个磁性要素部是所述多个磁性要素部中的在周向上最靠近所述第一平面的一个磁性要素部。
CN201620828488.1U 2015-08-03 2016-08-02 振动马达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96091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53080A JP6731205B2 (ja) 2015-08-03 2015-08-03 振動モータ
JP2015-153080 2015-08-0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960919U true CN205960919U (zh) 2017-02-15

Family

ID=579727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828488.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960919U (zh) 2015-08-03 2016-08-02 振动马达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530218B2 (zh)
JP (1) JP6731205B2 (zh)
CN (1) CN205960919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34163A (zh) * 2017-03-28 2018-12-04 莫里斯·格朗热 具有同步交叉离心的摆动机构、机器和实施方法
CN111093844A (zh) * 2017-05-22 2020-05-01 瑞泽能系统公司 高效触觉致动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31205B2 (ja) * 2015-08-03 2020-07-29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振動モータ
JP6609435B2 (ja) * 2015-08-03 2019-11-20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振動モータ
US11843294B2 (en) * 2018-04-13 2023-12-12 Koninklijke Philips N.V. Motor for a personal care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04566A (en) * 1986-06-19 1987-11-03 Shicoh Engineering Co., Ltd. Self-starting disk-type brushless motor with screw projection for generating cogging
US4733119A (en) * 1986-09-22 1988-03-22 Shicoh Engineering Co., Ltd. 1-Phase self-starting disk-type brushless motor with cogging-producing element
GB8802601D0 (en) * 1988-02-05 1988-03-02 Johnson Electric Ind Mfg Brushless d c electric motor
KR100284873B1 (ko) * 1997-11-13 2001-03-15 이형도 단상의 디스크 타입 무정류자 직류 모터
CH692880A5 (de) * 1998-03-31 2002-11-29 Micronel Ag Kollektorloser Gleichstrommotor.
CN100384549C (zh) * 2002-10-28 2008-04-30 东京零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内置驱动电路的轴向空隙型无刷振动电机
TWI276283B (en) * 2005-07-29 2007-03-11 Risun Expanse Corp DC brushless vibration motor
JP5368695B2 (ja) 2007-11-20 2013-12-18 日本電産セイミツ株式会社 扁平形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JP2011067082A (ja) * 2009-08-19 2011-03-31 Sanyo Electric Co Ltd 扁平形振動モータ
JP2011234532A (ja) * 2010-04-28 2011-11-17 Nidec Seimitsu Corp 扁平形振動モータ
JP6731205B2 (ja) * 2015-08-03 2020-07-29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振動モータ
JP6609435B2 (ja) * 2015-08-03 2019-11-20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振動モータ
JP2017118734A (ja) * 2015-12-25 2017-06-29 日本電産セイミツ株式会社 振動モータ、振動部付き基板、無音報知デバイスおよび振動モータの製造方法
JP2017153315A (ja) * 2016-02-26 2017-08-31 日本電産セイミツ株式会社 振動モータ
JP2017153314A (ja) * 2016-02-26 2017-08-31 日本電産セイミツ株式会社 振動モータ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34163A (zh) * 2017-03-28 2018-12-04 莫里斯·格朗热 具有同步交叉离心的摆动机构、机器和实施方法
CN108934163B (zh) * 2017-03-28 2020-11-20 莫里斯·格朗热 具有同步交叉离心的摆动机构、机器和实施方法
CN111093844A (zh) * 2017-05-22 2020-05-01 瑞泽能系统公司 高效触觉致动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7034866A (ja) 2017-02-09
US10530218B2 (en) 2020-01-07
US20170040867A1 (en) 2017-02-09
JP6731205B2 (ja) 2020-07-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960925U (zh) 振动马达
CN205960919U (zh) 振动马达
CN104638840B (zh) 马达
CN206517275U (zh) 振动马达、带振动部基板以及无声报知装置
CN104868647B (zh) 振动马达
CN206611285U (zh) 振动马达
CN206611286U (zh) 振动马达
CN105610272A (zh) 振动马达
CN204205793U (zh) 内转子型马达
KR101699704B1 (ko) 보빈을 보유하기 위한 클립을 갖는 무브러시 직류 액추에이터
KR101406207B1 (ko) 브러시리스 직류 진동모터
KR100848413B1 (ko) 진동모터와 이를 이용한 휴대용 통신단말기
KR20060122704A (ko) 진동발생용 스테핑 모터
US8693138B2 (en) Base unit
CN110383643A (zh) 模制马达
JP2008035648A (ja) モー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4518601A (zh) 内转子型马达
CN103368350B (zh) 无刷马达、盘驱动装置、以及无刷马达的制造方法
CN107534372B (zh) 马达
CN110291697A (zh) 电机用转子、电机及电机用转子的制造方法
JP2011167024A (ja) Dc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CN207819570U (zh) 定子以及马达
CN204858848U (zh) 振动马达
CN110168879A (zh) 传感器磁铁组件和马达
JP2013207959A (ja) Dc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215

Termination date: 2021080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