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57614A - 导丝 - Google Patents

导丝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857614A
CN104857614A CN201510043747.XA CN201510043747A CN104857614A CN 104857614 A CN104857614 A CN 104857614A CN 201510043747 A CN201510043747 A CN 201510043747A CN 104857614 A CN104857614 A CN 1048576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
seal wire
mentioned
coil case
junction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04374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古川宗也
柘贤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sahi Intec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sahi Intec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sahi Intec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sahi Intec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8576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5761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9Guide wires
    • A61M25/09016Guide wires with mandrils
    • A61M25/09033Guide wires with mandrils with fixed mandrils, e.g. mandrils fixed to tip; Tensionable wir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9Guide wir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9Guide wires
    • A61M2025/09058Basic structures of guide wires
    • A61M2025/09083Basic structures of guide wires having a coil around a cor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9Guide wires
    • A61M2025/09175Guide wires having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at the distal tip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9Guide wires
    • A61M2025/09191Guide wires made of twisted wir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导丝,其在确保充分的柔软性的同时,即使在碰撞到病变部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从折弯部分的前端侧向基端侧的位移。导丝(10)具有轴(12)和卷绕轴(12)的前端部的第一线圈体(20)。第一线圈体(20)对绞合多个线材(21)而成的绞线(22)进行卷绕而成,在该第一线圈体(20)的中间部设有接合部(35),该接合部(35)填充于线材(21)之间并对相邻的绞线(22)彼此进行接合,该接合部(35)未与轴(12)接合。

Description

导丝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作为以治疗、检查为目的插入到体腔内的医疗器具而使用的导丝。
背景技术
以往,为了治疗、检查,作为对插入到血管、消化管、尿管等管状器官、体内组织而使用的导管等进行引导的导丝,提出有各种导丝。
例如、在现有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导丝:具备直径随着朝向前端侧而逐渐变小的轴、和卷绕于该轴的前端部的线圈,线圈的中间部分由固定材料固定于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9009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此,例如,在下肢区域三维地复杂弯曲的血管内,为了确保较高的追随性以及选择性,对导丝的前端部分要求充分的柔软性。
另外,在下肢区域使用了这种导丝的情况下,例如前端部分碰撞到硬度较高的病变部时,前端部分折弯,在该状态下,若将导丝进一步向内部插入,则存在该折弯状态扩大的可能性。即,在导丝中,存在折弯部分从前端侧向基端侧位移而到达轴的粗径部分的可能性。其结果,折弯部位(轴的粗径部分)产生塑性变形,难以实现手作业对前端部分的形状的复元。
这种情况下,例如通过局部提高导丝的大致中间部分的刚性,从而在该导丝的前端部分碰撞到病变部时,导丝在这种刚性较高的部位折弯,其结果,认为可缓和伴随碰撞的应力,抑制上述那样的“折弯部分从前端侧向基端侧的位移”、甚至轴的粗径部分的塑性变形。
然而,在上述的专利文献1中,线圈的中间部分由固定材料固定于轴,因此尽管在该固定部位局部地提高刚性,但轴被固定材料约束而使导丝的柔软性降低。另一方面,为了确保导丝的前端部分的柔软性,考虑对所使用的固定材料的量进行适当调整,但这样的调整伴有麻烦,而且存在无法充分确保固定部位的刚性的可能性。因此,存在以下担忧:假设导丝的前端部分碰撞到病变部时,会使折弯部分从前端侧向基端侧的位移。
即,在上述的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导丝中,关于在确保充分的柔软性的同时,还确保即使在碰撞到病变部的情况下也能抑制折弯部分从前端侧向基端侧的位移的程度的刚性的方面,依然有改进的余地。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事情而提出的方案,课题是提供一种导丝,其在确保充分的柔软性的同时,即使在碰撞到病变部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折弯部分从前端侧向基端侧的位移。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导丝具有如下特征。
本发明的方案1的导丝具有轴和卷绕轴的前端部的第一线圈体,上述导丝的特征在于,第一线圈体对绞合多个线材而成的绞线进行卷绕而成,在第一线圈体的中间部设有接合部,该接合部填充于线材之间并对相邻的绞线彼此进行接合,该接合部未与轴接合。
本发明的方案2根据方案1所述的导丝,其特征在于,第一线圈体以螺旋状卷绕多条绞线而成。
本发明的方案3根据方案1或方案2所述的导丝,其特征在于,在第一线圈体的内侧设有第二线圈体,接合部未与轴接合而是对第一线圈体与第二线圈体进行接合。
本发明的方案4根据方案3所述的导丝,其特征在于,
第二线圈体对绞合多个线材而成的绞线进行卷绕而成。
本发明的方案5根据方案4所示的导丝,其特征在于,
第二线圈体以螺旋状卷绕多条绞合多个线材而成的绞线而成。
发明的效果如下。
方案1的导丝是具有轴和卷绕轴的前端部的第一线圈体的导丝,第一线圈体对绞合多个线材而成的绞线进行卷绕而成,在第一线圈体的中间部设有接合部,该接合部填充于线材之间并对相邻的绞线彼此进行接合,该接合部未与轴接合。
在此,在对绞合多个线材而成的绞线进行卷绕而成的线圈体设置接合部的情况下,形成该接合部的材料(以下称为接合部件)利用毛细管现象优先沿长度方向向线材之间的间隙浸透,从而提高这样的接合部分的刚性。另一方面,由于接合部件在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朝向轴的方向)相对难以浸透,因此接合部未与轴接合,该轴不被接合部约束。
由此,不会伴有对接合部件的量进行适当调整之类的麻烦地确保导丝的前端部分的柔软性,而且通过接合部件利用毛细管现象沿长度方向填充于线材之间并对相邻的绞线彼此进行接合而能够确保充分的刚性。
因此,根据方案1的导丝,能够在下肢区域三维地复杂弯曲的血管内确保较高的追随性以及选择性,而且,假设在前端部分碰撞到硬度较高的病变部的情况下,该碰撞时产生的应力也集中于线圈体的中间部分(由接合部提高了刚性的部位),因此通过导丝折弯成大致V字状而应力变弱,从而这样的应力难以向线圈体的比中间部分靠基端侧传播。其结果,即使在导丝的前端碰撞到硬度较高的病变部的情况下,也抑制该折弯状态位移到粗径部而轴产生塑性变形之类的不良状况,能够继续使用该导丝。
方案2的导丝的第一线圈体以螺旋状卷绕多条绞合多个线材而成的绞线而成。由此,通过绞线彼此紧密接触,线材之间的间隙变得更加细微。其结果,与上述的方案1相比较,沿长度方向进一步促进接合部件向线材之间的间隙的浸透,提高这样的接合部分的刚性。另一方面,由于接合部件在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朝向轴的方向)上难以浸透,因此接合部未与轴接合,该轴不被接合部约束。
由此,根据方案2的导丝,能够在下肢区域三维地复杂弯曲的血管内确保较高的追随性以及选择性,而且,假设在前端部分碰撞到硬度较高的病变部的情况下,也能够使该碰撞时产生的应力可靠地集中于线圈体的中间部分(由接合部提高了刚性的部位),因此,通过导丝折弯成大致V字状而应力变弱。并且,这样的应力难以向线圈体的比中间部分靠基端侧传播,从而能够可靠地抑制轴产生塑性变形之类的不良状况。
在方案3的导丝中,在第一线圈体的内侧设有第二线圈体,接合部未与轴接合而是对第一线圈体与第二线圈体进行接合。由此,在设置接合部时,如上所述,利用毛细管现象促进接合部件向形成第一线圈体的线材之间的浸透的同时,另一方面,通过由第二线圈体遮蔽接合部件向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浸透,从而容易抑制接合部件向轴的浸透。
因此,根据方案3的导丝,不仅能够确保在接合部分的刚性,而且能够抑制接合部件向轴的浸透,消除轴被接合部约束的可能性,确保充分的柔软性。
即,在方案3的导丝中,如上所述,能够在下肢区域三维地复杂弯曲的血管内确保较高的追随性以及选择性,而且,假设在前端部分碰撞到硬度较高的病变部的情况下,也容易使该碰撞时所产生的应力集中于线圈体的中间部分(由接合部提高了刚性的部位),因此通过导丝折弯成大致V字状而应力变弱。并且,这样的应力难以向线圈体的比中间部分靠基端侧传播,能够有效地抑制轴产生塑性变形之类的不良状况。
方案4的导丝的第二线圈体对绞合多个线材而成绞线进行卷绕而成。由此,在将接合部设于第一线圈体的中间部时,在第二线圈体中,接合部件也利用毛细管现象优先沿长度方向向线材之间的间隙浸透,从而提高刚性。即,根据方案4的导丝,在形成第一线圈体以及第二线圈体的各线材之间的间隙,接合部件沿它们的长度方向浸透。另一方面,通过由第二线圈体遮蔽接合部件向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浸透,从而可靠地抑制接合部向轴的浸透。
因此,根据方案4的导丝,不仅能够在由沿第一线圈体以及第二线圈体双方的长度方向浸透的接合部件形成的接合部确保充分的刚性,而且轴不被接合部约束,能够确保充分的柔软性。
即,在方案4的导丝中,如上所述,能够在下肢区域三维地复杂弯曲的血管内确保较高的追随性以及选择性,而且,假设在前端部分碰撞到硬度较高的病变部的情况下,也能够使该碰撞时所产生的应力可靠地集中于线圈体的中间部分(由接合部提高了刚性的部位)。并且,通过在这样局部地提高了刚性的部位将导丝折弯成大致V字状而应力变弱,因此这样的应力难以向线圈体的比中间部分靠基端侧传播,从而能够更加可靠地抑制轴产生塑性变形之类的不良状况。
方案5的导丝的第二线圈体以螺旋状卷绕多条绞线而成,该绞线绞合多个线材而成。具有这样的结构的第二线圈体通过绞线彼此紧密接触而线材之间的间隙变得更加细微。其结果,在将接合部设置在第一线圈体的中间部时,与上述的方案4相比较,进一步促进接合部件沿形成第二线圈体的线材之间的间隙的长度方向的浸透,进一步提高这样的接合部分的刚性。另一方面,通过由第二线圈体遮蔽接合部向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浸透,从而可靠地抑制接合部件向轴的浸透。
因此,根据方案5的导丝,不仅能够可靠地确保在接合部分的刚性,而且轴不被接合部约束,能够确保充分的柔软性。即,在方案5的导丝中,如上所述,能够在下肢区域三维地复杂弯曲的血管内确保较高的追随性以及选择性,而且,假设在前端部分碰撞到硬度较高的病变部的情况下,也能够使该碰撞时所产生的应力进一步可靠地集中于线圈体的中间部分(由接合部提高了刚性的部位)。并且,在局部地提高了刚性的部位,通过导丝折弯成大致V字状而应力变弱,因此这样的应力难以向线圈体的比中间部分靠基端侧传播,从而能够更加可靠地抑制轴产生塑性变形之类的不良状况。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导丝的局部剖视放大图。
图2是表示形成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线圈体的绞线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中间接合部的剖视放大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导丝折弯后的状态的局部剖视放大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导丝的其他例的局部剖视放大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导丝的局部剖视放大图。
图7是图6的A-A剖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中间接合部的剖视放大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导丝折弯后的状态的局部剖视放大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导丝的局部剖视放大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导丝折弯后的状态的局部剖视放大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导丝的局部剖视放大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二线圈体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中间接合部的剖视放大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导丝折弯后的状态的局部剖视放大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导丝的局部剖视放大图。
图17是图16的B-B剖视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导丝折弯后的状态的局部剖视放大图。
图中:
10、100、200、300、400、500—导丝,12—轴,20、120、220—第一线圈体,21—形成第一线圈体的线材,22—形成第一线圈体的绞线,35、135、235、335、435、535—接合部,360、460、560—第二线圈体,361、461、561—形成第二线圈体的线材,562—形成第二线圈体的绞线。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基于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导丝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导丝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局部剖视放大图。在图1中,左侧是插入到体内的前端侧,右侧是由医生等手术者操作的基端侧。此外,本图是示意性地图示导丝的图,包含由绞线形成的线圈体的剖面形状,与实际的尺寸比不同。
图1所示的导丝10例如在利用了横跨法的下肢血管的治疗中使用。导丝10具备轴12、和覆盖轴12的前端部外周的第一线圈体20。
首先,对轴12进行说明。轴12从前端朝向基端侧依次具有细径部12a、锥形部12b以及粗径部12c。细径部12a是轴12的最前端侧的部分,是轴12中最柔软的部分。该细径部12a通过冲压加工形成为平板状。锥形部12b的剖面呈圆形的锥形形状,直径朝向前端侧缩小。粗径部12c具有比细径部12a大的直径。
作为形成轴12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但能够使用例如不锈钢(SUS304)、Ni-Ti合金等超弹性合金、钢琴线、钴系合金等。
接着,对第一线圈体20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线圈体20以螺旋状卷绕绞线22(参照图2)而成,该绞线22绞合多个线材21而成。该绞线22由芯线22a和以覆盖芯线22a的外周的方式卷绕的六根侧线22b构成。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第一线圈体20的螺旋间距在长度方向N上均匀。
此外,作为形成芯线22a以及侧线22b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可列举例如马氏体系不锈钢、铁氧体系不锈钢、奥氏体不锈钢、奥氏体、铁氧体两相不锈钢或析出硬化不锈钢等不锈钢、Ni-Ti合金等超弹性合金、作为X线不透射性金属的白金、金、钨、钛、铱或它们的合金等。
第一线圈体20的前端通过前端接合部31紧固于轴12的前端。另一方面,第一线圈体20的基端通过基端接合部33紧固于轴12。并且,在第一线圈体20的中间部设有中间接合部35。作为形成前端侧接合部31、基端侧接合部33以及中间接合部35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可列举例如Sn-Pb合金、Pb-Ag合金、Sn-Ag合金、Au-Sn合金等金属钎料。
如图1以及图3所示,中间接合部35不仅填充于形成第一线圈体20(绞线22)的线材21之间,而且还至少对相邻的一对绞线22彼此进行接合,该中间接合部35未接合于轴12。
在此,在对绞合多个线材21而成的绞线22进行卷绕而成的第一线圈体20设置中间接合部35的情况下,形成该接合部35的接合部件利用毛细管现象而沿长度方向N优先向线材21之间的间隙浸透,从而这样的接合部分的刚性变高。另一方面,在与长度方向N正交的方向(朝向轴12的方向),接合部35相对难以浸透,因此接合部35未接合于轴12,该轴12不被接合部35约束。
由此,不会伴有对接合部35的量进行适当调整之类的麻烦而能够确保导丝10的前端部分的柔软性,而且,接合部35利用毛细管现象填充于线材21之间并对相邻的绞线22彼此进行接合,从而能够确保充分的刚性。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导丝10,能够在下肢区域三维地复杂弯曲的血管内确保较高的追随性以及选择性,而且,假设在前端部分碰撞到硬度较高的病变部的情况下,该碰撞时所产生的应力也集中于第一线圈体20的中间部分(通过接合部35而提高了刚性的部位K1),因此导丝10通过如图4所示那样折弯成大致V字状,从而应力变弱,因而这样的应力难以向第一线圈体20的比中间部分靠基端侧传播。其结果,即使在导丝10的前端碰撞到硬度较高的病变部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该折弯状态位移到粗径部12c而使轴12产生塑性变形之类的不良状况,能够继续使用该导丝10。
此外,就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线圈体20而言,螺旋间距沿长度方向N均匀,但第一线圈体的螺旋形态并不限定于此。即,如图5所示,也可以在第一线圈体120的前端部侧(比中间接合部135靠前端侧)设置邻接的绞线122彼此的间隔相对较大的疏卷部120a。
根据这种导丝100,能够进一步提高前端侧的柔软性,且容易确保血管内的较高的追随性以及选择性,而且,随着从导丝100的前端朝向基端侧,其刚性因中间接合部135而突然变高。其结果,在导丝100的前端碰撞到硬度较高的病变部的情况下,该碰撞时所产生的应力容易集中于第一线圈体120的中间部分(通过中间接合部135提高了刚性的部位K2),因此通过导丝100折弯成大致V字状,能够有效地减弱应力。
(第二实施方式)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导丝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局部剖视放大图。在图6中,左侧是插入到体内的前端侧,右侧是由医生等手术者操作的基端侧。此外,本图是示意性地图示导丝的图,包含由绞线形成的线圈体的剖面形状,与实际的尺寸比不同。
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一线圈体,采用了以螺旋状卷绕一条绞线而成的结构。相对于此,第二实施方式的导丝200如图7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绞线22使用以螺旋状卷绕多条(本实施方式中为八条)而成的第一线圈体220。
这样,在以螺旋状卷绕多条绞线22而成的第一线圈体220中,绞线22彼此紧密接触,线材21之间的间隙变得更加细微。其结果,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比较,沿长度方向N进一步促进接合部件(接合部235)向线材21之间的间隙的浸透(参照图8),这样的接合部分的刚性可靠地变高。另一方面,接合部件(接合部235)在与长度方向N正交的方向(朝向轴12的方向)难以浸透,因此接合部235未接合于轴12,该轴12不被接合部235约束。
由此,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导丝200,能够在下肢区域三维地复杂弯曲的血管内确保较高的追随性以及选择性,而且,假设在前端部分碰撞到硬度较高的病变部的情况下,也能够使该碰撞时所产生的应力可靠地集中于第一线圈体220的中间部分(由接合部235提高了刚性的部位K3)。其结果,在由接合部235提高了刚性的部位K3,通过导丝200如图9所示那样折弯成大致V字状,从而应力变弱。并且,这样的应力难以向第一线圈体220的比中间部分靠基端侧传播,能够可靠地抑制轴12产生塑性变形之类的不良状况。
(第三实施方式)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导丝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局部剖视放大图。在图10中,左侧是插入到体内的前端侧,右侧是由医生等手术者操作的基端侧。此外,本图是示意性地图示导丝的图,包含由绞线形成的线圈体的剖面形状,与实际的尺寸比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的导丝300中,在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第一线圈体220的内侧设有第二线圈体360。本实施方式的第二线圈体360是以螺旋状卷绕线材361而成的单条线圈。
形成第二线圈体360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但能够使用放射线不透射性的线材、或者放射线透射性的线材。作为放射线不透射性的线材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但能够使用例如金、白金、钨、或者含有上述元素的合金(例如,白金-镍合金)等。另外,作为放射线透射性的线材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但能够使用例如不锈钢(SUS304、SUS316等)、Ni-Ti合金等超弹性合金、钢琴线等。
第二线圈体360的前端通过前端接合部331接合于轴12的前端。另一方面,第二线圈体360的基端通过基端接合部333接合于轴12。作为形成该基端侧接合部333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可列举例如Sn-Pb合金、Pb-Ag合金、Sn-Ag合金、Au-Sn合金等金属钎料。
并且,设于第一线圈体220的中间部分的中间接合部335未接合于轴12,而是对第一线圈体220与第二线圈体360进行接合。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设置该中间接合部335时,如上所述,利用毛细管现象促进接合部件(接合部335)向形成第一线圈体220的线材21之间的浸透的同时,另一方面,由第二线圈体360遮蔽接合部335向与长度方向N正交的方向的浸透,从而容易抑制接合部件(接合部335)向轴12的浸透。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导丝300,不仅能够确保在接合部分的刚性,而且能够抑制接合部件向轴12的浸透,从而消除轴12被接合部335约束的可能性,确保充分的柔软性。
即,在本实施方式的导丝300中,如上所述,也能够在下肢区域三维地复杂弯曲的血管内确保较高的追随性以及选择性,而且,假设在前端部分碰撞到硬度较高的病变部的情况下,也容易使该碰撞时所产生的应力集中于线圈体220的中间部分(由接合部335提高了刚性的部位K4),因此导丝通过折弯成大致V字状而应力变弱(参照图11)。并且,这样的应力难以向线圈体220的比中间部分靠基端侧传播,能够有效地抑制轴12产生塑性变形之类的不良状况。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使用了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第一线圈体的例子进行了记载,但也可以采用第一实施方式所示的第一线圈体。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接合部件也利用毛细管现象优先沿长度方向浸透,从而容易提高所希望的部位的刚性。
(第四实施方式)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导丝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局部剖视放大图。在图12中,左侧是插入到体内的前端侧,右侧是由医生等手术者操作的基端侧。此外,本图是示意性地图示导丝的图,包含由绞线形成的线圈体的剖面形状,与实际的尺寸比不同。
在上述的第三实施方式中,采用了以螺旋状卷绕线材而成的单条的第二线圈体。相对于此,如图1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导丝400中,使用由绞线构成的中空状的第二线圈体460,该绞线绞合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十条)线材461而成。
如图1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线圈体220的中间部设置接合部435时,在由绞合多个线材461而成的绞线构成的第二线圈体460中,接合部件(接合部435)也利用毛细管现象优先沿长度方向N浸透线材461间的间隙而提高刚性。即,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导丝400,在形成第一线圈体220以及第二线圈体460的线材21、461间的间隙,接合部件(接合部435)沿它们的长度方向N分别浸透。另一方面,通过由第二线圈体460遮蔽接合部件(接合部435)向与长度方向N正交的方向的浸透,从而容易抑制接合部件(接合部435)向轴12的浸透。
因此,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导丝400,不仅能够在沿第一线圈体220以及第二线圈体460双方的长度方向N以分别浸透的方式设置的接合部435确保充分的刚性,而且轴12不被接合部435约束,能够确保充分的柔软性。
即,在本实施方式的导丝400中,如上所述,能够在下肢区域三维地复杂弯曲的血管内确保较高的追随性以及选择性,而且,假设在前端部分碰撞到硬度较高的病变部的情况下,也能够使该碰撞时所产生的应力可靠地集中于线圈体220的中间部分(由接合部435提高了刚性的部位K5),因此通过导丝折弯成大致V字状,从而应力变弱(参照图15)。并且,这样的应力难以向线圈体220的比中间部分靠基端侧传播,能够可靠地抑制轴12产生塑性变形之类的不良状况。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了如图13所示那样的、由绞合多个线材461而成的绞线构成的中空状的第二线圈体460,但该第二线圈体的形态并不限定于此。即,也可以采用将图2所示那样的绞线、即由芯线和以覆盖该芯线的外周的方式卷绕的侧线构成的绞线以螺旋状卷绕而成的第二线圈体。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也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同,接合部件利用毛细管现象优先沿长度方向浸透,从而容易提高所希望的部位的刚性。
(第五实施方式)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导丝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局部剖视放大图。在图16中,左侧是插入到体内的前端侧,右侧是由医生等手术者操作的基端侧。此外,本图是示意性地图示导丝的图,包含由绞线形成的线圈体的剖面形状,与实际的尺寸比不同。
如图16以及图1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导丝500中的第二线圈体560以螺旋状卷绕多条(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八条)绞线562而成,该绞线562绞合多个线材561而成。更为详细而言,如图17所示,第二线圈体560以螺旋状卷绕八条绞线562而成,该绞线562由芯线562a和以覆盖芯线562a的外周的方式卷绕而成的六条侧线562b构成。
此外,作为形成第二线圈体560的芯线562a以及侧线562b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可列举例如马氏体系不锈钢、铁氧体系不锈钢、奥氏体不锈钢、奥氏体、铁氧体两相不锈钢或析出硬化不锈钢等不锈钢、Ni-Ti合金等超弹性合金、作为X线不透射性金属的白金、金、钨、钛、铱或它们的合金等。
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将绞合多个线材561而成的绞线562以螺旋状卷绕多条而成的第二线圈体560通过绞线562彼此紧密接触,从而线材561之间的间隙变得更加细微。其结果,在第一线圈体220的中间部设置接合部535时,与上述的第四实施方式相比较,进一步促进接合部件(接合部535)沿形成第二线圈体560的线材561之间的间隙的长度方向N的浸透,进一步提高这样的接合部分的刚性。另一方面,通过由第二线圈体560遮蔽接合部件(接合部535)向与长度方向N正交的方向的浸透,从而可靠地抑制接合部件(接合部535)向轴12的浸透。
另外,形成第一线圈体的绞线22与形成第二线圈体的绞线562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导丝500,不仅能够可靠地确保在接合部分的刚性,而且轴12不被接合部535约束,能够确保充分的柔软性。即,在本实施方式的导丝500中,如上所述,也能够在下肢区域三维复杂弯曲的血管内确保较高的追随性以及选择性,而且,假设在前端部分碰撞在硬度较高的病变部的情况下,也能够使该碰撞时所产生的应力进一步可靠地集中于线圈体220的中间部分(由接合部535提高了刚性的部位K6),因此通过导丝500折弯成大致V字状,从而应力变弱(参照图18)。并且,这样的应力难以向线圈体220的比中间部分靠基端侧传播,能够更加可靠地抑制轴12产生塑性变形之类的不良状况。

Claims (5)

1.一种导丝,具有轴和卷绕上述轴的前端部的第一线圈体,上述导丝的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线圈体对绞合多个线材而成的绞线进行卷绕而成,
在上述第一线圈体的中间部设有接合部,该接合部填充于上述线材之间并对相邻的上述绞线彼此进行接合,
上述接合部未与上述轴接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丝,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线圈体以螺旋状卷绕多条上述绞线而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导丝,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一线圈体的内侧设有第二线圈体,
上述接合部未与上述轴接合而是对上述第一线圈体与上述第二线圈体进行接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丝,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线圈体对绞合多个线材而成的绞线进行卷绕而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丝,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线圈体以螺旋状卷绕多条绞合多个线材而成的绞线而成。
CN201510043747.XA 2014-02-26 2015-01-28 导丝 Pending CN10485761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35222 2014-02-26
JP2014035222A JP2015159865A (ja) 2014-02-26 2014-02-26 ガイドワイヤ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57614A true CN104857614A (zh) 2015-08-26

Family

ID=525777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043747.XA Pending CN104857614A (zh) 2014-02-26 2015-01-28 导丝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50238735A1 (zh)
EP (1) EP2921195A1 (zh)
JP (1) JP2015159865A (zh)
CN (1) CN104857614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76830A (zh) * 2018-09-05 2020-03-13 朝日英达科株式会社 管状体
CN110891641A (zh) * 2017-07-19 2020-03-17 朝日英达科株式会社 导丝
CN113181512A (zh) * 2021-04-28 2021-07-30 深圳市顺美医疗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先进的高扭控传导导丝及其制备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4098308A4 (en) * 2020-01-31 2023-11-29 Asahi Intecc Co., Ltd. ROTATIONAL TRANSFER STRUCTURE, CATHETER AND GUIDE WIRE
CN113012928B (zh) * 2021-03-15 2024-01-26 博睿康科技(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盘绕器、植入设备的线圈及其制作方法
CN115252246B (zh) * 2022-09-28 2022-12-16 微创神通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颅内血管介入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122340A1 (en) * 2002-12-23 2004-06-24 Anthony Vrba Guidewire tip construction
US20050154371A1 (en) * 2003-12-25 2005-07-14 Asahi Intecc Co., Ltd. Medical guide wire
EP2005988A1 (en) * 2007-06-22 2008-12-24 Asahi Intecc Co., Ltd. A medical guide wire
US20090036832A1 (en) * 2007-08-03 2009-02-05 Boston Scientific Scimed, Inc. Guidewires and methods for manufacturing guidewir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267872B2 (en) * 2005-07-07 2012-09-18 St. Jude Medical, Cardiology Division, Inc. Steerable guide wire with torsionally stable tip
JP4447597B2 (ja) 2006-12-22 2010-04-07 テルモ株式会社 ガイドワイヤ
JP4609903B2 (ja) * 2008-03-24 2011-01-12 朝日イ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医療用ガイドワイヤ
CN102107040B (zh) * 2009-12-25 2013-05-01 朝日英达科株式会社 导线
JP5665079B2 (ja) * 2010-09-28 2015-02-04 朝日イ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ガイドワイヤ
JP2013094343A (ja) * 2011-10-31 2013-05-20 Asahi Intecc Co Ltd ガイドワイヤ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122340A1 (en) * 2002-12-23 2004-06-24 Anthony Vrba Guidewire tip construction
US20050154371A1 (en) * 2003-12-25 2005-07-14 Asahi Intecc Co., Ltd. Medical guide wire
EP2005988A1 (en) * 2007-06-22 2008-12-24 Asahi Intecc Co., Ltd. A medical guide wire
US20090036832A1 (en) * 2007-08-03 2009-02-05 Boston Scientific Scimed, Inc. Guidewires and methods for manufacturing guidewires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91641A (zh) * 2017-07-19 2020-03-17 朝日英达科株式会社 导丝
CN110891641B (zh) * 2017-07-19 2022-06-07 朝日英达科株式会社 导丝
CN110876830A (zh) * 2018-09-05 2020-03-13 朝日英达科株式会社 管状体
CN113181512A (zh) * 2021-04-28 2021-07-30 深圳市顺美医疗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先进的高扭控传导导丝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159865A (ja) 2015-09-07
US20150238735A1 (en) 2015-08-27
EP2921195A1 (en) 2015-09-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57614A (zh) 导丝
EP2962718B1 (en) Guidewire
JP6294211B2 (ja) ガイドワイヤ
JP5783635B2 (ja) ガイドワイヤ
WO2016047499A1 (ja) ガイドワイヤ
CN103083785A (zh) 导丝
CN104689457B (zh) 导线
CN104998337A (zh) 导丝
EP2502645A1 (en) Guidewire
CN104922782A (zh) 导丝
JP5392787B2 (ja) ガイドワイヤ
CN104548319A (zh) 螺旋体和导线
JP6148587B2 (ja) ガイドワイヤ
CN111212673B (zh) 导丝
JP2014023943A (ja) ガイドワイヤ
US20230090889A1 (en) Guide wire
JP2013162920A (ja) ガイドワイヤ
JP6008451B2 (ja) ガイドワイヤ
CN111163832B (zh) 导丝
JP2017070803A (ja) ガイドワイヤ
US20160089514A1 (en) Guide Wir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826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