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53550B - 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853550B
CN104853550B CN201410074500.XA CN201410074500A CN104853550B CN 104853550 B CN104853550 B CN 104853550B CN 201410074500 A CN201410074500 A CN 201410074500A CN 104853550 B CN104853550 B CN 10485355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witch
cup
case member
hole
cup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07450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853550A (zh
Inventor
水江孝仁
小川伊彦
土井纪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mr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mr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mron Corp filed Critical Omr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8535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535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8535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535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 Manufacture Of Switches (AREA)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及其制造方法,能够节省空间且低成本地将配置有开关的空间作为防水区,而且按压开关时的操作感良好。本发明的温度调节器具有壳前部、开关、杯部件以及按压部件。壳前部在表面具有通孔。开关配置在设置在壳前部的内侧的基板上。杯部件具有杯部,该杯部配置在通孔内,并且该杯部的内侧底面朝向壳前部的外侧。按压部件配置在杯部内以按压开关。杯部件与壳部件熔接,使得异物不会从杯部与通孔的内周面之间侵入。通过用于按压开关的按压部件的移动,杯部的顶端部按压开关。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开关的电子设备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工厂的生产线上使用的温度调节设备等电子设备中,为了防止水等液体侵入到配置有开关的空间导致开关发生故障,将配置有开关的空间形成为防水区。
作为这样的结构,公开有一种弹性体插入到壳的通孔而且该弹性体具有向内侧凹入的结合孔(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图1))的防水结构。在该防水结构中,在该弹性体的内侧配置有按压开关,在结合孔中嵌入有杆,所述杆向按压开关传递由按键施加的压力。因向结合孔插入杆而使弹性体产生压缩反作用力,弹性体与壳的通孔和杆压接在一起,由此,配置有按压开关的空间被形成为防水区。
另一方面,杆需要在操作开关时相对于弹性体进行滑动动作,但是由于弹性体的反作用力也施加于杆,因此,为了顺利地进行摆动,在杆与结合孔之间涂布润滑油。
另外,作为其他结构,公开有以下结构:即,设置有包围配置有按钮的空间并且将该空间分隔为密封不透水的防水部件,防水部件具有与按钮相向地配置的防水膜和粘接在防水膜与框体之间的框状的弹性体(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图6)。)。在该专利文献2中,通过将从按钮沿框体的内侧面延伸的部分的顶端固定在框体的内侧面上来构成铰链结构,而且按钮被保持在形成于框体的通孔内。而且,当使用者按压按钮时,按钮以该固定部分为支点向框体的内侧转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6224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108558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示的防水结构中,存在以下情况:即,在长时间使用时或因使用环境导致润滑油枯竭,杆不能顺利地滑动,从而按压开关时的操作感变得不佳。此外,因为利用弹性体的压缩形成防水区,所以需要针对壳、弹性体、以及杆等进行缜密的尺寸设计、应力设计,而且还需要进行量产后的尺寸管理。因此,成本增加。
另外,在专利文献2所示的防水结构中,防水部件由防水膜与框状的弹性体这两个部件构成,因此,由于零件数量的增加,零件的费用增大,另外,为了对两个部件进行粘接,装配工序的数量增多,从而成本增加。
另外,需要形成将按钮保持在通孔内而且作为按钮的转动支点的固定部分,而为了形成该固定部分,需要额外的空间。此外,为了获得良好的按钮操作感,需要保证从按钮沿框体的内周面延伸的部分的长度长,由此需要更大的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及其制造方法,能够节省空间且低成本地将配置有开关的空间作为防水区,而且按压开关时的操作感良好。
第一发明的电子设备具有壳部件、开关、杯部件、以及按压部件。壳部件在表面具有通孔。开关配置在基板上,该基板设置在壳部件的内侧。杯部件具有杯部,该杯部配置在在通孔内,并且,该杯部的内侧底面朝向壳部件的外侧。按压部件配置在杯部内,以按压开关。杯部件与壳部件熔接,使得异物不会从杯部与通孔的内周面之间侵入,并且,通过用于按压开关的按压部件的移动,杯部的底部按压开关。
通过这样的结构,配置有开关的空间被形成为防水区,由此能够防止异物侵入该空间。在此,异物包含水等液体和粉尘等。另外,因为通过熔接形成防水区,所以按压部件不被杯部按压,或者即使被按压也不会被按压到按压部件难以滑动的程度。因此,即使不在杯部与按压部件之间涂布润滑油也能够使按压部件相对于杯部顺利地滑动。因此,即使将配置有开关的空间形成为防水区也能够在按压开关时获得良好的操作感。
此外,因为不通过压缩而通过熔接来形成防水区,所以不需要进行缜密的尺寸设计、应力设计,而且还能够降低量产后的尺寸管理的必要性,从而能够削减成本。
另外,以堵塞壳部件的通孔的方式配置的杯部由一个部件实现,因此只需少量的零件即可,从而能够减低成本。
另外,按压部件插入到杯部内,因此,该按压部件通过杯部被保持,不需要另外形成用于与壳等进行固定的部分。
因此,能够节省空间地实现防水区。
第二发明的电子设备涉及第一发明的电子设备,其中,杯部件在整周上与壳部件熔接。
通过像这样使杯部件在整周上与壳部件熔接,能够防止异物从杯部与通孔的内周面之间侵入。
第三发明的电子设备涉及第一发明的电子设备,其中,杯部在整周上与通孔的内周面熔接。
由此,能够防止水等液体侵入通孔的内周面与杯部之间,能够将配置有开关的空间作为防水区。
另外,能够以在与通孔垂直的平面上利用尽可能小的空间将配置有开关的空间作为防水区。
第四发明的电子设备涉及第一发明的电子设备,其中,杯部件具有在杯部的开口的整周连接在所述开口上的凸缘部。凸缘部与壳部件的外侧表面熔接。
由此,能够防止水等液体侵入杯部件的凸缘部与壳部件之间,能够将配置有开关的空间作为防水区。
另外,通过利用凸缘部进行熔接,能够在按压方向的厚度薄的电子设备中,在维持防水的同时获得良好的操作感。
另外,凸缘部设置在壳部件的外侧表面,因此,当按压开关时,凸缘部被压缩。即,在凸缘部配置在内侧的情况下,当按压开关时,力作用在剥离熔接的方向上,但是在上述发明中,因为凸缘部设置在被压缩的一侧,所以能够进行具有可靠性的熔接。
第五发明的电子设备涉及第一发明的电子设备,其中,壳部件与杯部件被通过嵌件成形形成为一体。
由此,能够容易地实现熔接了壳部件和杯部的结构。
第六发明的电子设备涉及第一发明的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还具有表面部件和操作部。表面部件配置在壳部件的外侧,而且具有以与壳部件的通孔相向的方式贯穿形成的外侧通孔。操作部与按压部件的外侧端连接设置,并从外侧通孔向表面部件的外侧突出,并且,在按压开关时被操作。操作部具有抵接部,该抵接部能够与表面部件的内侧表面上的位于外侧通孔的周围的部位在整周上抵接。在开关被按压的状态下,抵接部从表面部件向内侧离开,在抵接部与表面部件相抵接的操作部的初始状态下,开关处于非按压状态。
这样,在操作部的初始状态下,抵接部与表面部件抵接,因此,能够在表面部件与操作部之间也防止液体等的侵入。
因此,能够防止水等液体在使用者未按压操作部的状态下从表面部件与操作部之间侵入。
由此,能够形成表面部件与操作部之间和壳部件与杯部之间这双重的防水结构,从而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液体向配置有开关的空间侵入。
第七发明的电子设备涉及第一发明的电子设备,其中,在基板上还配置有电子零件,杯部件和壳部件以覆盖基板的配置有开关和电子零件的一侧的方式形成。
由此,不只是开关,还能够防止水等液体与配置在基板上的其他电子零件接触。
第八发明的电子设备涉及第一发明的电子设备,其中,杯部件具有相连接的多个杯部。在壳部件上排列形成有多个通孔。在基板上排列配置有多个开关。多个杯部配置为分别与开关对应。相连接的多个杯部和壳部件以覆盖基板的配置有多个开关的一侧的方式形成。
通过像这样在配置有多个开关的一侧配置相连接的多个杯部,能够对多个开关也发挥防水功能。
另外,由于杯部相连接,所以能够一体地形成容易装配而且能够对多个开关发挥防水功能的多个杯部,而且能够降低成本。
第九发明的电子设备涉及第六发明的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还具有回复力生成部,生成使操作部从按压开关的状态向初始状态回复的回复力。
通过像这样具有回复力生成部,能够在使用者使指尖从操作部移开时,更可靠地使操作部返回到初始位置。即,操作部的抵接部更可靠地与表面部件抵接。由此,能够尽可能地防止液体从表面部件与操作部之间的间隙侵入。
第十发明的电子设备涉及第九发明的电子设备,其中,杯部件具有从杯部的开口的缘延伸形成的凸缘部,凸缘部与壳部件的外侧表面相熔接。回复力生成部具有弹性,并从凸缘部向表面部件突出形成,所述回复力生成部的顶端与抵接部的内侧接触,对抵接部向表面部件的内侧表面施力。
通过像这样以从凸缘部向表面部件突出的方式形成回复力生成部,能够与凸缘部一体地形成回复力生成部,因此,能够不增加零件数量地实现以下结构:当使用者移开手指时,操作部返回到初始位置。
第十一发明的电子设备的制造方法具有成形工序和配置工序。在成形工序中,通过嵌件成形一体地形成壳部件和杯部件,该壳部件在表面具有通孔,该杯部件具有杯部,该杯部配置在通孔内,并且该杯部的内侧底面朝向壳部件的外侧。在配置工序中,相对于壳部件和杯部件配置设有开关的基板,使得所述基板位于所述壳部件的内侧,并且通过插入到杯部的按压部件的用于按压开关的移动,杯部的底部按压开关。
能够制造一种电子设备,可节省空间而且成本低地将配置有开关的空间形成为防水区,而且按压开关时的操作感良好。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提供电子设备及其制造方法,能成本低地将配置有开关的空间作为防水区、而且按压开关时的操作感良好。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温度调节器的整体立体图;
图2是示出图1所示的温度调节器的使用状态的侧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温度调节器的作为前表面部分的前板(sheet front)、壳前部(case front)、显示部、以及开关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4A是示出组合了图3所示的前板、壳前部、显示部、以及开关部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4B是图4A的AA之间的向视剖视图;
图4C是图4A的BB之间的向视剖视图;
图5A是图3所示的壳前部的主视图;
图5B是图5A的CC之间的向视剖视图;
图5C是图5A的DD之间的向视剖视图;
图6是图3所示的开关的剖面示意图;
图7A是图3所示的杯部件的从正面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7B是图3所示的杯部件的从后表面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8A是图7A和图7B所示的杯部件的俯视图;
图8B是图7A和图7B所示的杯部件的主视图;
图8C是图8B的EE之间的向视剖视图;
图8D是图8B的FF之间的向视剖视图;
图8E是图8C的局部放大图;
图9是图4B的局部放大图;
图10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温度调节器的壳前部与杯部件的熔接部分的剖视图;
图11A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温度调节器的壳前部与杯部件的熔接部分的从正面侧观察的杯部件的局部放大图;
图11B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温度调节器的壳前部与杯部件的熔接部分的从后表面侧观察的杯部件的局部放大图;
图12A是从正面侧观察图3所示的操作键的立体图;
图12B是从后表面侧观察图3所示的操作键的立体图;
图13是示出从图9所示的状态按下操作键的状态的俯视剖视图;
图14是图13所示的状态的侧剖视图;
图15是示出本实施方式1的温度调节器的变形例的开关附近的剖视图;
图16是示出本实施方式1的温度调节器的变形例的开关附近的剖视图;
图17是示出本实施方式1的温度调节器的变形例的开关附近的剖视图;
图18是示出本实施方式1的温度调节器的变形例的开关附近的剖视图;
图19是示出本实施方式1的温度调节器的变形例的开关附近的剖视图;
图20是示出本实施方式1的温度调节器的变形例的开关附近的剖视图;
图2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1的温度调节器的变形例的开关附近的剖视图;
图22A是从正面侧观察示出本实施方式1的温度调节器的变形例的杯部件的立体图;
图22B是从后表面侧观察示出本实施方式1的温度调节器的变形例的杯部件的立体图;
图23A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温度调节器的壳前部的一部分和杯部件的立体剖视图;
图23B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温度调节器的壳前部的一部分和杯部件的俯视剖视图;
图23C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温度调节器的壳前部的一部分和杯部件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温度调节器(电子设备的一例);
2:显示部;
3:壳前部(壳部件的一例);
4:前板(表面部件的一例);
4D:下端;
4L:左端;
4U:上端;
4R:右端;
4a:切缺部;
4b:切缺部;
4s:背面;
5:开关部;
10:前表面;
10s:显示区域;
11:后表面;
12:上表面;
13:底面;
14:右侧面;
15:左侧面;
16:壳主体;
21:基板;
22:显示用电子零件;
23:电子零件;
31:前表面部;
31R:右端;
31D:下端;
31L:左端;
31U:上端;
31a:凸部;
31b:凸部;
31c:内侧表面;
32a:左侧支撑部;
32b:右侧支撑部;
32c:上侧支撑部;
32d:下侧支撑部;
34:开口部;
35:配置部;
36:槽状部;
36D:下端;
36U:上端;
36a:底面;
37:通孔;
37D:下端;
37U:上端;
37a:内周面;
38:槽状部;
38a:底面(壳部件的表面的一例,壳部件的外侧表面的一例);
41:通孔(外侧通孔的一例);
42:内侧周缘部;
51:开关;
52:杯部件;
53:操作键;
54:防水区形成部;
54c:凹部;
54d:底面;
54e:壁面;
54s:前表面;
55:凸缘部;
56:杯部;
56a:熔接部;
56b:突出部;
56c:顶端部(底部的一例);
56d:开口;
56e:内侧底面;
56f:缘;
57:插入孔;
58:施力突起(回复力生成部的一例);
55s:前表面;
100:控制盘;
501:操作部;
501s:后表面;
502:抵接部;
502a:内侧面;
503:按压部件;
503a:外侧端;
511:盖部;
512:可动电极;
513:固定电极;
601:螺旋弹簧(回复力生成部的一例);
602:树脂弹簧(回复力生成部的一例);
603:树脂弹簧(回复力生成部的一例);
604:弹性卡止部(回复力生成部的一例);
605:板簧;
1003:壳前部;
1031:前表面部;
1031s:外侧表面;
1052:杯部件;
1053:操作键;
1054:防水区形成部;
1055:凸缘部;
1501:操作部;
2503:操作键;
2054:防水区形成部;
3054:防水区形成部;
4054:防水区形成部;
5054:防水区形成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适当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避免说明不必要地变得冗长,使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例如,存在省略针对已知的内容的详细说明和针对本质相同的结构的重复说明的情况。
此外,申请人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理解本发明的内容而提供以下的说明和附图,并不意味利用这些公开的内容对权利要求中所记载的主题进行限定。
实施方式1
以下,参照图1~图14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温度调节器。
1.结构
1-1.温度调节器1的概略结构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温度调节器1的外观立体图。虽未图示,但在本实施方式1的温度调节器1上,连接有对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传感器和用来调节温度的加热器和/或冷却器等。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温度调节器1的外形呈大致长方体形状,设置有前表面10、后表面11、上表面12、底面13、右侧面14、以及左侧面15。作为该温度调节器1的外观,从前表面10至后表面11的间隔被设定为比上表面12与底面13之间的间隔和右侧面14与左侧面15之间的间隔长。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上下方向是指与上表面12和底面13垂直的方向,左右方向是指与左侧面15和右侧面14垂直的方向。另外,前侧或正面侧是指前表面10侧,后侧是指后表面11侧。
如图1所示,在前表面10的下部分以沿下边10a排列成一列的方式设置有开关部5的多个操作键53。
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1的温度调节器1的使用状态的侧视图。本实施方式1的温度调节器1被组装入控制盘100中使用。在温度调节器1组装入控制盘100中的状态下,其前表面10从控制盘100的外侧露出。在该前表面10上显示有由温度传感器检测出的温度、设定温度等。该显示区域在图1中作为10s示出在前表面10上。
另外,温度调节器1的后表面11、上表面12、底面13、右侧面14以及左侧面15配置在控制盘100的内侧。因为像这样将除了前表面10以外的部分配置在控制盘100内,所以在本实施方式1的温度调节器1中,使前表面10侧具有防水功能。
图3是本实施方式1的温度调节器1的前表面10侧的分解立体图。图4A是示出组合了显示部2、壳前部3、前板4、以及开关部5的状态的主视图。图4B是图4A的AA之间的向视剖视图。图4C是图4A的BB之间的向视剖视图。
如图3和图4A~图4C所示,在温度调节器1的前表面10侧设置有显示部2、壳前部3、前板4、以及开关部5。这些显示部2、壳前部3、前板4、以及开关部5安装在由后表面11、上表面12、底面13、右侧面14、以及左侧面15构成的壳主体16(参照图1)上。
1-2.显示部2
如图3所示,显示部2具有基板21和显示用电子零件22。基板21呈大致四边形状而且被形成为具有与前表面10大致相等的大小,其表面以朝向前表面10侧的方式配置。显示用电子零件22配置于位于基板21的前表面10侧且靠近上端的位置。在基板21的显示用电子零件22的下侧配置有后述的开关51和其他电子零件23。
1-3.壳前部3
图5A是壳前部3的主视图。图5B是图5A的CC之间的向视剖视图,图5C是图5A的DD之间的向视剖视图。
如图3和图5A~图5C所示,壳前部3具有前表面部31、左侧支撑部32a、右侧支撑部32b、上侧支撑部32c、以及下侧支撑部32d。前表面部31呈大致矩形形状,大致矩形形状的各边构成上端31U、下端31D、左端31L、以及右端31R。前表面部31以从前表面10侧覆盖显示部2的方式配置,并具有在与显示用电子零件22相向的位置形成的大致呈矩形形状的开口部34(参照图3和图5A)。此外,开口部34的大致矩形形状的各边平行于与各边对应的前表面部31的各边。
左侧支撑部32a由从前表面部31的左端31L朝向后表面11延伸形成的多个突起状的部件构成,而且虽未图示,但与左侧面15卡合。右侧支撑部32b由从前表面部31的右端31R朝向后表面11延伸形成的多个突起状的部件构成,而且虽未图示,但与右侧面14卡合。同样地,上侧支撑部32c由从前表面部31的上端31U朝向后表面11延伸形成的多个突起状的部件构成,而且与上表面12卡合。下侧支撑部32d由从前表面部31的下端31D朝向后表面11延伸形成的多个突起状的部件构成,而且与底面13卡合。
通过这些左侧支撑部32a、右侧支撑部32b、上侧支撑部32c、以及下侧支撑部32d,壳前部3安装在由后表面11、上表面12、底面13、右侧面14、以及左侧面15形成的壳主体16(参照图1)上。
如图5A~图5C所示,在开口部34的下侧的前表面部31上形成有配置部35,后述的杯部件52配置在该配置部35上。在图3中,示出了在配置部35上配置有杯部件52的状态。
配置部35具有呈槽状地形成在前表面部31的表面上的槽状部38、呈槽状地形成在槽状部38的底面38a上的槽状部36、以及从该槽状部36的底面36a延伸形成的五个通孔37。槽状部38以沿前表面部31的下端31D从左端31L朝向右端31R的方式形成在开口部34的下侧。槽状部36以如图5A所示在主视下配置在槽状部38的内侧的方式形成在槽状部38的底面38a上。五个通孔37以相隔规定间隔地在从左端31L朝向右端31R的方向上排列成一列的方式形成在槽状部36的底面36a。这五个通孔37形成在与上述五个开关51各自相向的位置上。此外,这里所述的底面36a、38a是槽状的底面,以与前表面10大致平行的方式形成。
另外,如图5C所示,槽状部36的上端36U和下端36D与通孔37的上端37U和下端37D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一致。因此,如图5A所示,槽状部36的底面36a存在于通孔37的左右方向上,而不存在于通孔的上下方向上。
1-4.前板4
如图3所示,前板4是大致呈矩形形状的部件,具有形成各边的上端4U、下端4D、左端4L、以及右端4R。前板4由透明的部件形成,通过粘结而固定在壳前部3的前侧。此外,前板4以上端4U、下端4D、左端4L、以及右端4R与上端31U、下端31D、左端31L、以及右端31R对应的方式安装在前表面部31上。
在前板4的上端4U的中央部形成有切缺部4a,在下端4D的中央部形成有切缺部4b。当将前板4粘接固定在壳前部3上时,在壳前部3的前表面部31的上端31U的中央部形成的凸部31a嵌入切缺部4a,在前表面部31的下端31D的中央部形成的凸部31b嵌入切缺部4b。
另外,前板4具有将后述的多个操作键53支撑在壳前部3上的功能,在前板4上形成有供该多个操作键53向前表面侧突出的多个通孔41。该多个通孔41被形成为相隔规定间隔地从左端4L向右端4R排列成一列。
1-5.开关部5
开关部5具有多个开关51、杯部件52、以及多个操作键53。
1-5-1.开关51
五个开关51在基板21的前表面10侧以在左右方向上排列成一列的方式配置在显示用电子零件22的下侧(与左侧面15以及右侧面14大致垂直的方向)。当从前表面10侧按压这些开关51时,开关成为接通状态。
图6是开关51附近的示意图。如图6所示,开关51具有盖部511、配置在盖部511的背面的可动电极512、以及配置在基板21侧的固定电极513。当后述的按压部件503因使用者按下的操作键53而被向后表面11侧按压(参照箭头P)时,盖部511向后表面11侧弯曲,使可动电极512与固定电极513接触,因此,开关51成为接通状态。此外,当解除经由盖部511对可动电极512的按压时,可动电极512利用盖部511的回复力远离固定电极513,开关51成为断开状态。
1-5-2.杯部件52
1-5-2-1.杯部件52的结构
图7A是从前表面10侧观察的杯部件52的立体图。图7B是从后表面11侧观察的杯部件52的立体图。图8A是杯部件52的俯视图,图8B是杯部件52的主视图。图8C是图8B的EE之间的向视剖视图,图8D是图8B的FF之间的向视剖视图。图8E是图8C的局部放大图。另外,图9是图4B的局部放大图。
杯部件52由包含橡胶等的弹性材料形成。杯部件52配置在壳前部3的前表面部31,并具有五个防水区形成部54,该五个防水区形成部54分别用于防止水从在壳部件3的前表面部31形成的五个通孔37侵入。如图7A~图7B和图8A~图8E所示,杯部件52由五个相连接的防水区形成部54形成。在此,不仅限于水,防水区形成部54防止包含液体和粉尘等的异物的侵入。
另外,各防水区形成部54具有配置于在壳部件3的前表面部31形成的通孔37内的杯部56和从杯部56的前端形成的凸缘部55。
如图9所示,杯部56以开口56d朝向前表面10侧,内侧底面56e朝向外侧的方式插入通孔37。凸缘部55以从杯部56的前端(开口56d的缘56f(参照图8E))朝向左右延伸的方式形成。该凸缘部55如图9所示那样配置在前表面部31的槽状部36。
如7A~图7B和图8A~图8E所示,在防水区形成部54的前表面54s上,沿作为凸缘部55的形成方向即左右方向设置有凹部54c。在从凹部54c的底面54d至杯部56的内侧,形成有插入孔57。操作键53的按压部件503(后述)插入插入孔57。该插入孔57的入口与开口56d对应。
另外,在插入孔57的左右两侧形成有从凹部54c的底面54d朝向前表面10侧(与杯部56的突出方向相反一侧)突出的施力突起58。这些施力突起58对操作键53向前板4施力。
将具有如上所述的结构的杯部56的凸缘部55的端相互连接而形成杯部件52。
1-5-2-1.杯部件52与壳前部3之间的熔接
通过嵌件成形来一体成形上述的壳前部3和杯部件52。即,壳前部3与杯部件52通过熔接接合。
图10是只示出图9的剖视图中的壳前部3和杯部件52的图。如图10所示,防水区形成部54的杯部56与通孔37的内周面37a相向,而且具有与该内周面37a在整周上熔接的熔接部56a和从熔接部56a向壳前部3的内侧突出的突出部56b。图11A是从正面侧观察杯部件52的一个防水区形成部54的立体图,图11B是从后表面侧观察杯部件52的一个防水区形成部54的立体图。为了使得熔接部56a和突出部56b便于理解,在图11A和图11B中以虚线示出熔接部56a的区域。
因为像这样在防水区形成部54整周设置熔接部56a,所以能够防止水从壳前部3的外侧向内侧浸入。即,能够在壳前部3的内侧(配置有开关51的一侧)形成防水区。该熔接部56a与通孔37的内周的熔接部分在图10中作为S1被以虚线表示。
另外,杯部件52的凸缘部55配置在槽状部36的底面36a上,凸缘部55的后表面55a与底面36a相互熔接。该凸缘部55与底面36a的熔接部分在图10中作为S2被以虚线表示。此外,如在针对壳前部3的说明中所述,在通孔37的上下方向上不存在槽状部36的底面36a。另外,如图11A和图11B所示,凸缘部55只形成于从杯部56朝向左右延伸的方向。通过这些结构,壳前部3与杯部件52在通孔37的外侧的外周缘未整周熔接。
此外,通过以如上所述的在上下方向上不存在底面36a的方式构成壳前部3,能够尽可能地缩小前表面10的大小,而且确保大的显示区域10s(参照图1)。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嵌件成形,槽状部36的内侧面(上下左右的面)也与凸缘部55熔接。
(1-5-3.操作键53)
图12A是图1中的从图中近前侧观察的操作键53的立体图。图12B是从后表面11侧观察的操作键53的立体图。
操作键53具有操作部501、抵接部502、以及按压部件503。
如图12A和图12B所示,操作部501呈大致长方体形状,而且从前板4向前侧突出地配置,而且为了使开关51成为接通状态而被使用者向后表面11按压。
抵接部502位于操作部501的后表面11侧的端而且形成在操作部501整周上。如图9所示,该抵接部502配置在前板4与杯部件52之间,杯部件52的施力突起58与其内侧面502a抵接,而且被向前板4侧施力。通过由该施力突起58施加的作用力,抵接部502在整周上与前板4的通孔41的内侧周缘部42抵接。
按压部件503是以从操作部501的后表面11侧向后表面11突出的方式形成的棒状部件,插入到杯部件52的插入孔57。即,如图12B所示,在按压部件503的外侧端503a配置有操作部501。
2.动作
当要使开关51成为接通状态时,操作键53的操作部501被向后表面11方向按压。
图13是开关51处于接通状态时的防水区形成部54附近的主剖视图,也是图4A的AA之间的向视剖视图。图14是开关51处于接通状态时的防水区形成部54附近的侧剖视图,也是图4A的BB之间的向视剖视图。
如图9、图13、以及图14所示,通过使用者按压操作键53的操作,按压部件503也向后表面11方向移动,杯部件52的杯部56被向内侧拉伸。而且,按压部件503经由突出部56b的顶端部56c按压开关51的盖部511。通过对该盖部511的按压,设置在盖部511的背面的可动电极512与固定电极513接触,开关51成为接通状态。
此外,杯部56伴随着按压部件503的移动发生弹性变形,但是因为杯部56中的熔接部56a与通孔37的内周面37a相熔接,所以主要是突出部56b向内侧进行弹性变形。
另外,当按下操作键53时,如图14所示,抵接部502与槽状部38的底面38a抵接,停止继续进行操作键53的按下。由此,防止过度按下操作键53从而过度按下开关51。
另外,如图9和图13所示,通过按压操作键53,施力突起58被抵接部502压缩。在凹部54c的底面54d上,从施力突起58至壁面54e设置有间隔d1,使得凹部54c的壁面54e不会妨碍施力突起58的压缩变形(参照图10)。即,设定距离d1,使得在抵接部502与底面38a抵接的状态下,施力突起58不与壁面54e接触。此外,该壁面54e详细地说可称是施力突起58的与插入孔57相反一侧的壁面54e。
当使用者使手指从操作键53离开时,施力突起58对抵接部502向前板4侧施加作用力。通过对该抵接部502的作用力、开关51的盖部511的回复力、以及想要回复到原来的状态的突出部56b的弹性力,操作键53回复到被按下之前的状态,即,操作键53的抵接部502与前板4的通孔41的内侧周缘部42抵接的状态(初始状态)。
3.主要的特征、效果
(3-1)
如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温度调节器(电子设备的一例)具有壳前部3(壳部件的一例)、开关51(开关的一例)、杯部件52、以及按压部件503。壳前部3在表面具有通孔37。开关51配置在设置在壳前部3的内侧的基板21上。杯部件52具有内侧底面56e以朝向壳前部3的外侧地配置在通孔37内的杯部56。按压部件503配置在杯部54内以便按压开关51。杯部件52以异物不从杯部56与通孔37的内周面37a之间侵入的方式与壳部件3熔接。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杯部56与通孔37的内周面37a在整周上熔接。通过用于按压开关的按压部件503的移动,杯部54的顶端部56c(底部的一例)按压开关51。
通过像这样杯部56的整周与壳前部3的通孔37的内周面37a在整周上熔接,配置有开关51的空间Q(参照图9)被形成为防水区。
另外,因为不通过压缩而通过熔接形成防水区,所以按压部件503不被杯部56按压,或者即使被按压也没有被按压到按压部件503难以滑动的程度。因此,即使不在杯部56与按压部件503之间涂布润滑油也能够使按压部件503相对于杯部56顺利地滑动。因此,即使将配置有开关51的空间Q形成为防水区,也能够在按压开关电子零件时获得良好的操作感。
此外,因为不通过压缩而通过熔接形成防水区,所以不需要进行缜密的尺寸设计、应力设计,而且能够降低量产后的尺寸管理的必要性,从而能够削减成本。
另外,以堵塞壳前部3的通孔37的方式配置的杯部件52由一个部件实现,因此只需少量的零件即可,从而能够减低成本。
(3-2)
本实施方式的温度调节器(电子设备的一例)的制造方法具有成形工序和配置工序。在成形工序中,如图3和图4A~图4C所示,利用嵌件成形一体地形成在表面具有通孔37的壳前部3(壳部件的一例)和具有内侧底面56e朝向壳前部3的外侧配置在通孔37内的杯部56的杯部件52。在配置工序中,如图9和图13所示,相对于壳前部3和杯部件52配置设有开关51的基板21,使得基板21位于壳前部3的内侧,并且通过插入到杯部56中的按压部件503的用于按压开关51的移动,杯部56的顶端部56c(底部的一例)按压开关51。
4.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而是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A)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前表面部31的内侧表面31c被形成为与通孔37的贯通方向大致垂直,但是也可以不形成为大致垂直。
可以如图15中所示的前表面部31′所示,在内侧表面31c′的通孔37周缘形成凹部31z′。通过形成该凹部31z′,越接近通孔37,前表面部31的厚度越薄。此外,在该情况下,通孔37是与杯部56熔接的部分,而杯部56的位于凹部31z′的内侧的部分不与壳前部3熔接,因此是突出部56b的一部分。
(B)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防水区形成部54设置有凹部54c,而且从其底面54d形成有施力突起58,但是也可以不形成凹部54c。例如,可以如图16的剖视图中所示的防水区形成部1054所示,不在防水区形成部1054形成凹部54c,而从防水区形成部1054的前表面54s直接形成施力突起58。
(C)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回复力生成部的一例的施力突起58被形成为防水区形成部54的一部分,但是也可以将作为回复力生成部的一例的结构设置成与防水区形成部54不同的部件,或者也可以设置成壳前部3或操作键53的一部分。图17~图21是示出作用力生成部的其他例子的示意图。
如图17所示,可以在防水区形成部2054与操作部501之间的按压部件503设置作为作用力生成部的一例的螺旋弹簧601。该防水区形成部2054与防水区形成部1054不同,未设置施力突起58。该螺旋弹簧601以在处于压缩状态下时,其一端侧与防水区形成部2054的前表面54s抵接,而另一端侧与操作部501的后表面501s抵接的方式配置在按压部件503上,由此对操作键53向前板4的方向施力。
另外,可以将作为回复力生成部的一例的树脂弹簧设置在操作键53上。具有这样结构的操作键1053如图18所示。在图18所示的操作键1053上形成有从其操作部501的后表面501s朝向下方的、作为回复力生成部的一例的树脂弹簧602。该树脂弹簧602的后表面侧的端与防水区形成部2054的前表面54s抵接,操作键1053被向前板4侧施力。
另一方面,也可以取代树脂弹簧602而形成从防水区形成部2054的前表面54s朝向前表面侧的树脂弹簧。图19示出了具有这样的结构的防水区形成部3054。防水区形成部3054具有从前表面54s朝向操作部501形成的树脂弹簧603。该树脂弹簧603的前表面侧的端与操作部501的后表面501s抵接,操作键53被向前板4侧施力。
另外,也可以在操作部501上取代抵接部502而设置具有弹性而且卡止在前板4上的弹性卡止部。图20示出了具有这样的结构的操作键2053。在图20所示的操作键2053上,取代操作部501的抵接部502而设置作为回复力生成部的一例的弹性卡止部604。弹性卡止部604卡止在前板4的背面4s上。该弹性卡止部604伴随着操作键53的按下而向后表面侧延伸,而且因弹性力而要回复到原来的状态。由此,操作键53被向前板4侧施力。
另外,也可以如图21所示,在按压部件503上设置作为回复力生成部的一例的板簧605。板簧605被形成为向后表面侧呈凸状,该凸状的部分与前表面54s抵接。通过这样的结构,操作键53被向前板4侧施力。
(D)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只在杯部56的左右方向上形成有凸缘部55,但是凸缘部55也可以也形成在上下方向上。图22A和图22B示出了具有这样的结构的杯部件1052。在图22A和图22B所示的杯部件1052中,设置有防水区形成部4054,所述防水区形成部4054具有形成于杯部56的前侧的端(开口56d)的整周的凸缘部1055。
在该情况下,不只在熔接部56a,在凸缘部1055的后表面1055a中也在防水区形成部4054的整周上与壳前部3熔接。此外,图5A~图5C所示的底面36a需要也形成在通孔37的上下方向上。
(E)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电子设备的一例,使用温度调节器进行了说明,但是不仅限于温度调节器,只要是具有开关的电子设备,都可以应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
(F)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连接有多个防水区形成部54,但是也可以只设置一个防水区形成部54。即,杯部件52可以只具有一个防水区形成部54。
(G)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开关的一例,使用了具有可动电极512和固定电极513的开关51,但是不仅限于具有这样的结构的开关,也可以是通过按压实现电路的闭合从而成为接通状态的压敏开关。总之,只要是通过按压成为接通状态的开关即可。
(H)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嵌件成形一次形成多个防水区形成部54,但是也可以并不一次形成所有的多个防水区形成部54,而将分成多次来形成。例如,可以同时形成五个防水区形成部54中的两个防水区形成部54,然后同时形成剩下的三个防水区形成部54。
实施方式2
以下,针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温度调节器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2的温度调节器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但是本实施方式2的温度调节器的壳前部与杯部的熔接部分不同于实施方式1。因此,以该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此外,针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1.结构
图23A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壳前部1003的前表面部1031和杯部件5052的立体剖视图。图23B是本实施方式的壳前部1003的前表面部1031和杯部件5052的主剖视图。图23C是本实施方式的壳前部1003的前表面部1031和杯部件5052的俯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杯部件5052不具有多个相连接的防水区形成部5054而只具有一个防水区形成部5054。一个这样的防水区形成部5054配置在壳前部1003上,具有杯部56和凸缘部5055。如图23C所示,凸缘部5055以从杯部56的开口56d的缘56f的整周朝向外侧的方式形成在整周上。此外,在图23A~图23C中,只示出了壳前部1003的一部分的外侧表面1031s,该外侧表面1031s可以是形成在壳前部1003的前表面部1031的槽状部分的底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3A~图23C所示,在前表面部1031的通孔37的内周面37a与防水区形成部5054的杯部56之间形成有间隙T,不在二者之间进行熔接。
在杯部56的开口56d的缘56f的整周上形成的凸缘部5055与前表面部1031的外侧表面1031s熔接。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防水区形成部5054不与通孔37的内周面37a进行熔接而与外侧表面1031s熔接。
为了通过嵌件成形实现这样的熔接结构,利用硬度高的树脂形成壳前部1003。而且,所形成的壳前部1003插入到嵌件成形模具,但以覆盖壳前部1003的通孔37的内周面的方式配置模具的销。
通过在该状态下对橡胶进行射出成形,能够形成本实施方式的壳前部1003与防水区形成部5054的熔接结构(通孔37的内周面37a不与杯部56熔接,凸缘部5055与壳前部1003相熔接的结构)。
2.主要的特征、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温度调节器(电子设备的一例)具有壳前部3(壳部件的一例)、开关51(开关的一例)、杯部件5052、以及按压部件503。壳前部1003在表面具有通孔37。开关51配置在设置于壳前部1003的内侧的基板21上。杯部件5052具有内侧底面56e朝向壳前部1003的外侧地配置在通孔37内的杯部56和在杯部56的开口56d的整周上形成的凸缘部5055。按压部件503为了按压开关51而配置在杯部56内。杯部件5052以异物不从杯部56与通孔37的内周面37a之间侵入的方式与壳部件3熔接,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凸缘部5055与壳前部3的外侧表面1031s相熔接。通过用于按压开关的按压部件503的移动,杯部56的顶端部56c(底部的一例)按压开关51。
通过像这样对防水区形成部5054的整周与壳前部1003的前表面部1031的外侧表面1031s在整周上进行熔接来将配置有开关51的空间Q(参照图9)形成为防水区。
另外,通过利用凸缘部5055进行熔接,能够在按压方向的厚度薄的电子设备中,在维持防水的同时获得良好的操作感。
另外,凸缘部5055设置在壳前部1003的外侧表面1031s,因此,当按压开关51时,凸缘部被压缩。即,在凸缘部配置在内侧的情况下,当按压开关时,力作用在剥离粘接的方向上,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凸缘部5055设置在被压缩的一侧,所以能够进行具有可靠性的熔接。
3.其他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2中,也能够应用在上述实施方式1的“其他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设置有一个防水区形成部5054,但是也可以如实施方式1那样相连接地设置多个防水区形成部5054。
本发明的电子设备及其制造方法具有节省空间而且成本低廉地将配置有开关的空间作为防水区,而且按压开关时的操作感良好的效果,可以应用于温度调节器等。

Claims (7)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具有:
壳部件,在表面具有通孔;
开关,配置在基板上,该基板设置在所述壳部件的内侧;
杯部件,具有杯部,该杯部配置在所述通孔内,并且该杯部的内侧底面朝向所述壳部件的外侧;以及
按压部件,配置在所述杯部内,以按压所述开关;
表面部件,配置在所述壳部件的外侧,而且具有以与所述壳部件的通孔相向的方式贯穿形成的外侧通孔;
操作部,与所述按压部件的外侧端连接设置,并从所述外侧通孔向所述表面部件的外侧突出,并且,在按压所述开关时,该操作部被操作;
回复力生成部,
所述杯部件与所述壳部件熔接,使得异物不会从所述杯部与所述通孔的内周面之间侵入,并且,通过用于按压所述开关的所述按压部件的移动,所述杯部的底部按压所述开关,
所述操作部具有抵接部,该抵接部能够与所述表面部件的内侧表面上的位于所述外侧通孔的周围的部位在整周上抵接,
在所述开关被按压的状态下,所述抵接部从所述表面部件向内侧离开,
在所述抵接部与所述表面部件抵接的所述操作部的初始状态下,所述开关处于非按压状态,
所述回复力生成部生成使所述操作部从按压所述开关的状态向所述初始状态回复的回复力,
所述杯部件具有:
凸缘部,从所述杯部的开口的缘延伸形成,与所述壳部件的外侧表面熔接,
凹部,形成在所述凸缘部的与所述壳部件相反一侧的表面,并在底面形成有所述杯部的开口,
所述回复力生成部具有弹性,并从所述凹部的底面向所述表面部件突出形成,
所述回复力生成部的顶端与所述抵接部的内侧接触,对所述抵接部向所述表面部件的内侧表面施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杯部件在整周上与所述壳部件熔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杯部在整周上与所述通孔的内周面熔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缘部与所述壳部件的外侧表面熔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部件和所述杯部件通过嵌件成形形成为一体。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基板上还配置有电子零件,
所述杯部件和所述壳部件以覆盖所述基板的配置有所述开关和所述电子零件的一侧的方式形成。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杯部件具有相连接的多个所述杯部,
在所述壳部件上排列形成有多个所述通孔,
在所述基板上排列配置有多个所述开关,
多个所述杯部配置为分别与所述开关对应,
相连接的多个所述杯部和所述壳部件以覆盖所述基板的配置有所述多个开关的一侧的方式形成。
CN201410074500.XA 2014-02-17 2014-03-03 电子设备 Active CN10485355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28017A JP6303574B2 (ja) 2014-02-17 2014-02-17 電子機器
JP2014-028017 2014-02-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53550A CN104853550A (zh) 2015-08-19
CN104853550B true CN104853550B (zh) 2018-08-17

Family

ID=5148310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093161.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827657U (zh) 2014-02-17 2014-03-03 电子设备
CN201410074500.XA Active CN104853550B (zh) 2014-02-17 2014-03-03 电子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093161.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827657U (zh) 2014-02-17 2014-03-03 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303574B2 (zh)
CN (2) CN203827657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27762B (zh) * 2016-06-20 2020-09-01 广东美的生活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按键结构和电热水壶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8249A (ja) * 1994-06-24 1996-01-19 Taisei Plus Kk 光透過性操作ボタン一体型電気機器用ケース
CN1262989A (zh) * 1999-01-27 2000-08-16 大成普拉斯株式会社 备有片材成形按键单元的控制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JP2011204400A (ja) * 2010-03-24 2011-10-13 Sony Corp スイッチシート及びスイッチ装置
CN102751123A (zh) * 2012-06-01 2012-10-24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手机及其防水按键面板
JP2013054994A (ja) * 2011-09-06 2013-03-21 Panasonic Corp 携帯端末
CN103065111A (zh) * 2012-12-21 2013-04-24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五研究所 模块化多功能手持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85762A (ja) * 1999-01-27 2000-10-13 Taisei Plas Kk シート成形押ボタンユニットを備えた制御パネルとそ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8249A (ja) * 1994-06-24 1996-01-19 Taisei Plus Kk 光透過性操作ボタン一体型電気機器用ケース
CN1262989A (zh) * 1999-01-27 2000-08-16 大成普拉斯株式会社 备有片材成形按键单元的控制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JP2011204400A (ja) * 2010-03-24 2011-10-13 Sony Corp スイッチシート及びスイッチ装置
JP2013054994A (ja) * 2011-09-06 2013-03-21 Panasonic Corp 携帯端末
CN102751123A (zh) * 2012-06-01 2012-10-24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手机及其防水按键面板
CN103065111A (zh) * 2012-12-21 2013-04-24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五研究所 模块化多功能手持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827657U (zh) 2014-09-10
JP2015153667A (ja) 2015-08-24
JP6303574B2 (ja) 2018-04-04
CN104853550A (zh) 2015-08-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386716B2 (en)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a waterproof structure
JP4881465B2 (ja) 押しボタンスイッチ構造及びそれ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KR101934714B1 (ko) 키 버튼 장치
CN107833775B (zh) 防水组件、移动终端、以及防水组件的装配方法
CN102751123B (zh) 一种手机及其防水按键面板
CN105681503B (zh) 一种防水侧键结构及其电子设备
JP2015012563A (ja) 携帯端末
CN207517589U (zh) 一种防水按键结构以及电子产品
JP2010136366A (ja) 移動通信端末機のサイドキーモジュール
JP5615774B2 (ja) スイッチ用パッキン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キー
CN104853550B (zh) 电子设备
JP6045114B2 (ja) 防水防塵スイッチ
JP2008251280A (ja) 電子機器
JP4730171B2 (ja) プッシュ・スライドスイッチ
CN206789459U (zh) 一种按键装配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05208171A (zh) 一种电子设备的侧键防护装置
JP2013143355A (ja) 電子装置
CN205081839U (zh) 一种电子设备的侧键防护装置
TWI420552B (zh) 側鍵及應用該側鍵之電子裝置
CN106067399B (zh) 按键开关
KR101951687B1 (ko) 방수구조를 갖는 휴대단말기용 금속버튼 제조방법
JP2015103869A (ja) 携帯端末
CN219873246U (zh) 防水基材结构、防水按键机构及电子产品
KR102526494B1 (ko) 차량용 트렁크 스위치 유닛
WO2023082709A1 (zh) 具有防水指纹侧键的移动终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