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49976A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849976A
CN104849976A CN201510084697.XA CN201510084697A CN104849976A CN 104849976 A CN104849976 A CN 104849976A CN 201510084697 A CN201510084697 A CN 201510084697A CN 104849976 A CN104849976 A CN 1048499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oltage
control part
mensuration
peak
image proces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08469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849976B (zh
Inventor
村内淳二
长田守夫
小堀一树
北田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ca Minolta Inc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48499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499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8499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4997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e.g. for sensitising;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 G03G15/0266Arrangements for controlling the amount of charg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80Details relating to power supplies, circuits boards, electrical connec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20Humidity or temperature control also ozone evacuation; Internal apparatus environment control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e.g. for sensitising;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 G03G15/0283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power to the sensitising devic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tmospheric Sciences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Ec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即使是在使用了感光层的膜厚厚的感光体的情况下,也能够设定最适合的带电电压。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控制部(110)设定直流电源部(101)的直流电压(Vg)和交流电源部(102)的交流电压的峰间电压(Vpp)。控制部(110)在规定的定时,检测使在感光体鼓(61)以及带电辊(621)间放电的峰间电压(Vpp)的最低值(放电开始电压)(Vth),设定交流电源部(102)对带电器(62)施加的交流电压的峰间电压(带电用电压)。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调色剂等的显影剂转印到记录纸的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尤其,涉及包括在表面形成静电潜像的感光体作为像承载体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为了将感光体的表面带电而具有带电器。作为该带电器,例如有辊式(ローラタイプ)或叶片式(ブレードタイプ)等的接触带电方式的带电器。进一步,对这样的接触带电方式的带电器中有施加重叠了直流和交流的带电电压的带电器。此外,以下,不仅直接接触的带电器,包括即使非接触也非常接近配置的带电器,都称为接触方式的带电器。
在接触方式的带电器中,通过施加交流电压而在带电器和感光体间产生放电,使感光体的表面适当地带电。另一方面,由于在通过带电器而产生了过量的放电的情况下,对感光体带来损坏,所以控制对带电器施加的带电电压的交流分量的大小而使得放电量成为适当的范围内(参照专利文献1以及2)。进一步,专利文献1以及专利文献2中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对装置内的温湿度等的环境变动进行检测的环境传感器,配合由该环境传感器检测出的装置内的环境变动而控制对带电器施加的带电电压的交流分量。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20192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199094号公报
近年来,要求通过将感光层的膜厚加厚所带来的感光体的长寿化。因此,若感光体的使用频度增多,则与初始状态相比,感光层的膜厚变薄,所以存在当通过在初始状态下设定的交流分量而施加了带电电压的情况下,产生对于感光体的过量放电的问题。
对此,专利文献1的图像形成装置在初始设定带电电压的交流分量时,基于多点的测定点而设定,但之后,基于在打印工序中测定出的值和设定历史而设定带电电压的交流分量,所以其设定精度低。此外,关于专利文献2的图像形成装置,也将产生对于感光体的放电的测定点只设为1点,与专利文献1的图像形成装置相同地,带电电压的交流分量的设定精度不高。因此,在专利文献1以及专利文献2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当在初始状态下使用了感光层的膜厚厚的感光体的情况下,难以根据其使用状态来设定最适合的带电电压。
发明内容
鉴于这样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即使是在使用了感光层的膜厚厚的感光体的情况下,也能够设定最适合的带电电压。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承载静电潜像的感光体、与该感光体接触或者接近配置而使该感光体表面均匀带电的带电器、将重叠了直流电压和交流电压的带电电压施加到所述带电部的电源部、测定基于所述电源部施加交流电压而流过的交流电流的电流测定部、以及计算放电开始电压的控制部,所述放电开始电压成为所述感光体和所述带电器间的开始放电的所述交流电压的峰间电压,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环境检测部,该环境检测部检测装置内环境,所述控制部在每个规定定时使所述电流测定部动作而取得所述放电开始电压,在取得所述放电开始电压时,将通过所述电源部而被施加的交流电压的峰间电压在低于所述放电开始电压的放电前电压以及高于所述放电开始电压的放电后电压各自中至少以2个阶段进行切换,且在所述放电前电压以及所述放电后电压各自中,通过所述电流测定部而测定至少2点以上的测定点中的交流电流,所述控制部通过计算第一直线和第二直线的交点上的电压值,在取得了所述放电开始电压之后,计算基于在所述环境检测部中检测出的装置内环境而对该放电开始电压进行了校正的环境校正放电开始电压,并基于该环境校正放电开始电压,设定成为在图像形成时通过所述电源部而被施加的交流电压的峰间电压的带电用电压,所述第一直线根据所述放电前电压中的2点以上的测定点的交流电压的峰间电压和交流电流的关系而获得,所述第二直线根据所述放电后电压中的2点以上的测定点的交流电压的峰间电压和交流电流的关系而获得。
在该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控制部也可以基于在前次测定时取得的环境校正放电开始电压,设定初次以外的测定时的所述放电前电压以及所述放电后电压各自中的测定点,所述控制部也可以基于在直至前次测定时为止取得的多个环境校正放电开始电压,设定初次以外的测定时的所述放电前电压以及所述放电后电压各自中的测定点。并且,设为在为了设定所述带电用电压而测定交流电流时,第二次以后的测定时的所述放电前电压以及所述放电后电压各自中的测定点少于初次测定时的测定点。
在上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控制部也可以基于在所述环境检测部中检测出的装置内环境,设定所述放电前电压以及所述放电后电压各自中的测定点。
此外,所述控制部也可以估计所述感光体中的感光层的膜厚偏差,且在该感光层的膜厚偏差大的情况下,将图像形成时的所述带电用电压校正为小的值。
此时,所述控制部也可以基于所述感光体的使用频度而估计所述感光层的膜厚偏差,所述控制部也可以基于计算出的所述放电开始电压而估计所述感光层的膜厚偏差。
此外,在上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控制部也可以将在测定时从所述电源部施加的直流电压的绝对值设定为小于在图像形成时从所述电源部施加的直流电压的绝对值的值。
进一步,所述控制部也可以估计所述感光体中的感光层的膜厚,且在该感光层的膜厚小的情况下,将在测定时从所述电源部施加的直流电压的绝对值设定为小的值。
此时,所述控制部也可以基于所述感光体的使用频度而估计所述感光层的膜厚,所述控制部也可以基于计算出的所述放电开始电压而估计所述感光层的膜厚。
根据本发明,由于在放电前电压以及放电后电压各自中,测定至少2点以上的测定点中的交流电流,并基于其测定结果而设定带电用电压(带电电压的交流分量),所以能够配合由感光体的使用频度所引起的感光层的膜厚的变化量而设定最适合的带电用电压。因此,伴随感光体的长寿化,对感光层的膜厚厚的感光体也能够将带电状态始终设为适当的状态的同时,能够抑制过量放电而抑制对于感光体的损坏。
并且,在本发明中,通过在第二次以后的测定时,设为比初次测定时少的测定点,从而不仅能够缩短第二次以后的测定所花费的时间,还能够抑制测定所需的功耗量。此外,在本发明中,由于能够估计感光层的膜厚偏差,并对应于膜厚偏差而校正带电用电压,所以能够抑制膜厚偏差所引起的带电状态的偏差,能够形成图像不匀小的高清的图像。进一步,在本发明中,由于将在测定时施加的直流电压设定为绝对值比图像形成时还小的值,所以在以放电后电压来测定时,能够防止因过量放电而对感光体流入漏电流,能够抑制对于感光体的损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结构的概略结构图。
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成像部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4是表示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感光体鼓的结构的一部分剖视图。
图5是表示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带电用控制块的结构的框图。
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存储器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7是表示用于计算放电开始电压的初次的电流值测定中的测定用电压的转变定时的定时图。
图8是放大了图7的定时图的一部分的图。
图9是表示用于说明初次测定时的放电开始电压的计算方法的测定用电压和测定电流值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10是表示用于计算放电开始电压的第二次以后的电流值测定中的测定用电压的转变定时的定时图。
图11是表示用于说明第二次以后测定时的放电开始电压的计算方法的测定用电压和测定电流值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12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存储器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13是表示对于感光体鼓的轴方向的感光层的膜厚的状态的图。
图1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存储器的其他结构的概略图。
图15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存储器的其他结构的概略图。
图16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存储器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17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存储器的其他结构的概略图。
标号说明
1    图像形成装置
2    装置主体
3    图像读取部
4    供纸托盘
5    转印部
6    定影部
7    排纸托盘
8    供纸部
9    操作面板
10   控制部
11   调色剂浓度检测器
31   扫描仪部
32   自动原稿传送部(ADF)
33   原稿台
34   光源部
35   图像传感器
36   成像透镜
37   反射镜组
38   原稿放置托盘
39   原稿排出托盘
40   原稿传送机构
51   成像部
52   曝光部
53   中间转印带
54   一次转印辊
55   驱动辊
56   从动辊
57   二次转印辊
58   清洁器部
59   加热辊
60   加压辊
61   感光体鼓
62   带电器
63   显影器
64   清洁器部
81   转出辊
84   传送辊对
87   定时辊对
91   排纸辊对
93   手动托盘
100  电源部
101  直流电源部
102  交流电源部
103  电流测定部
110  控制部
111  存储器
112  温度传感器
113  湿度传感器
611  鼓外罩
613  导电性支撑体
614  中间层
615  感光层
615a 电荷产生层
615b 电荷输送层
621  带电辊
622  清洁辊
631  显影外罩
632  显影辊
633  供给辊
634  搅拌辊
635  显影室
DT1  测定用电压设定表格(第一设定表格)
DT2  放电开始电压校正表格(第一校正表格)
DT3  测定用电压校正表格(第二校正表格)
DT4  测定用电压设定表格(第二设定表格)
DT5  带电用电压校正表格(第三校正表格)
DT6  测定用电压设定表格(第三设定表格)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将本申请发明具体化了的实施方式。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在根据需要而使用表示特定的方向或位置的用语(例如,“左右”、“上下”等)的情况下,将在图2中与纸面正交的方向设为主视面,以该方向为基准。这些用语是为了便于说明而使用的,并不限定本申请发明的技术范围。
<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
首先,参照附图说明本申请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结构。图1是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表示该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结构的概略图。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从原稿P1读取图像的图像读取部3、将形成了图像的记录纸P2进行收纳的供纸托盘4、在从供纸托盘4被供应的记录纸P2上转印调色剂图像的转印部5、使将在转印部5中转印后的调色剂图像在记录纸P2中定影的定影部6、在定影部6中定影而形成了图像的记录纸P2被排出的排纸托盘7、接受对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操作的操作面板9。在该图像形成装置1中,在其装置主体2上部设置有图像读取部3,且在该图像读取部3的下侧设置有转印部5。
并且,为了接受在转印部5以及定影部6中进行图像记录后被排出的记录纸P2,排纸托盘7设置在装置主体2中的转印部5的上侧,且供纸托盘4在装置主体2中的转印部5的下侧可插拔地构成。通过这样构成,如后所述,在供纸托盘4中收纳的记录纸P2被供应给装置主体2内部之后,上升传送,从而通过在供纸托盘4的上部配置的转印部5而被转印图像且通过定影部6定影之后,被排出到设置于图像读取部3和转印部5之间的空间(凹陷空间)的排纸托盘7。
在装置主体2上部设置的图像读取部3包括读取来自原稿P1的图像的扫描仪部31、以及设置在扫描仪部31的上部且使得对扫描仪部31一张一张传送原稿P1的自动原稿传送部(ADF:Auto Document Feeder)32。此外,在装置主体2的正面侧(前面侧),设置有操作面板9。并且,用户通过一边看着该操作面板9的显示画面等一边进行键操作,能够关于从图像形成装置1的各种功能中选择的功能进行设定操作,或者对图像形成装置1指示执行作业。
接着,参照图2,说明装置主体2的内部构造。位于装置主体2的上部的图像读取部3中的扫描仪部31包括在上面侧具有压板玻璃(未图示)的原稿台33、对原稿P1照射光的光源部34、将来自原稿P1的反射光光电转换为图像数据的图像传感器35、使反射光在图像传感器35上成像的成像透镜36、使来自原稿P1的反射光依次反射而入射到成像透镜36的反射镜组37。光源部34、图像传感器35、成像透镜36以及反射镜组37设置在原稿台33的内部,且光源部34以及反射镜组37能够相对于原稿台33沿着左右方向移动。
此外,在扫描仪部31的上面侧,ADF32设置为能够对原稿台33进行开闭。ADF32还具有通过覆盖在原稿台33的压板玻璃(未图示)上的原稿P1上而使原稿P1贴紧压板玻璃(未图示)的作用。ADF32包括原稿放置托盘38和原稿排出托盘39。
在这样的结构的图像读取部3中,当读取在原稿台33的压板玻璃(未图示)上的原稿P1的情况下,从沿着右方向(副扫描方向)移动的光源部34对原稿P1照射光。从原稿P1反射的反射光通过与光源部34相同地沿着右方向移动的反射镜组37依次反射而入射到成像透镜36,在图像传感器35上成像。图像传感器35根据入射光的强度而按每个像素执行光电转换,生成与原稿P1的图像对应的图像信号(RGB信号)。
另一方面,当读取在原稿放置托盘38中放置的原稿P1的情况下,该原稿P1通过由多个辊等构成的原稿传送机构40而传送到读取位置。此时,扫描仪部31的光源部34以及反射镜组37固定在原稿台33内部的规定位置。因此,通过光源部34向原稿P1的读取位置部分照射光,其反射光经由扫描仪部31的反射镜组37以及成像透镜36而在图像传感器35上成像。并且,图像传感器35转换为与原稿P1的图像对应的图像信号(RGB信号)。之后,原稿P1排出到原稿排出托盘39。
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纸P2上的转印部5包括生成Y(黄(Yellow))、M(品红(Magenta))、C(青(Cyan))、K(黑(Kuro))各颜色的调色剂图像的成像部51、在各个成像部51的下方设置的曝光部52、通过与沿着水平方向排列的各颜色的成像部51抵接而从成像部51被转印各颜色的调色剂图像的中间转印带53、以与成像部51夹持中间转印带53的方式相对于各颜色的成像部51分别设置在与上侧对置的位置的一次转印辊54、使中间转印带53转动的驱动辊55、驱动辊55的旋转通过中间转印带53传递而旋转的从动辊56、设置在夹持中间转印带53而与驱动辊55对置的位置的二次转印辊57、设置在夹持中间转印带53而与从动辊56对置的位置的清洁器部58。
成像部51包括与中间转印带53的外周面抵接的感光体鼓61、使感光体鼓61的外周面带电的带电器62、使搅拌而被带电的调色剂附着到感光体鼓61的外周面的显影器63、除去在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53之后残留在感光体鼓61的外周面的调色剂的清洁器部64。此时,感光体鼓61设置在夹着中间转印带53而与一次转印辊54对置的位置,且沿着图2中的顺时针的方向旋转。并且,在感光体鼓61的周围,一次转印辊54、清洁器部64、带电器62以及显影器63沿着感光体鼓61的旋转方向而依次配置。
此外,中间转印带53例如由具有导电性的环状的带构件构成,通过以没有松弛的状态卷绕在驱动辊55以及从动辊56上,随着驱动辊55的旋转,沿着在图2中逆时针的方向转动。并且,在中间转印带53的周围,沿着中间转印带53的旋转方向,分别依次配置有二次转印辊57、清洁器部58、YMCK各颜色的成像部51。
进一步,使转印到记录纸P2的调色剂图像定影的定影部6包括为了使记录纸P2上的调色剂图像定影而加热的具有卤素灯等的加热辊59、与加热辊59一同夹持记录纸P2而将记录纸P2加压的加压辊60。此外,加热辊59也可以是通过电磁感应而使其表面产生涡电流,从而加热辊59表面被加热的部件。
具有多个供纸托盘4的供纸部8包括将在供纸托盘4中收纳的记录纸P2从最上层开始转出到传送路径R1的转出辊81。主传送路径R0是经过图像形成(印刷)的工序的记录纸P2主要的通道。此外,供纸路径R1对每个供纸托盘4设置,且各供纸路径R1与主传送路径R0合流。各供纸托盘4内的记录纸P2通过对应的转出辊81的旋转驱动,从最上层的记录纸开始一张一张送出到供纸路径R1之后,向主传送路径R0送出。
在装置主体2中的左右方向的一侧部(实施方式中为右侧部),设置有能够从外部供应规定尺寸的记录纸P2的手动托盘93。手动托盘93是与位于装置主体2内的通常的供纸托盘4单独辅助性地设置的托盘,能够开闭转动地安装到装置主体2中的左右方向的一侧部。手动托盘93上的记录纸P2通过转出辊等的旋转驱动,从最上层的记录纸开始一张一张经由手动供纸路径R2向主传送路径R0送出。进一步,在成为主传送路径R0的最下游的终端部分,配置有排出印刷完毕的记录纸P2的排纸辊对91。印刷完毕的记录纸P2通过排纸辊对91的旋转驱动而排出到排纸托盘7。
<印刷动作>
接着,以下说明图像形成装置1的印刷动作。图像形成装置1若通过操作面板9或者外部终端而接受到进行印刷动作的指示,则开始用于印刷动作的控制动作。首先,供纸部8使转出辊81驱动,从供纸托盘4转出最上层的记录纸P2,送出到传送路径R1。从供纸托盘4供应给传送路径R1的记录纸P2通过纵传送辊对84从主传送路径R0送出到纵传送路径R1。
此外,基于Y、M、C、K各颜色的图像数据,通过曝光部52内的发光元件(未图示)驱动,在Y、M、C、K各颜色的感光体鼓61中形成静电潜像。即,在Y、M、C、K各颜色的成像部51中,从曝光部52对通过带电器62而被带电的感光体鼓61的表面照射激光,从而形成与Y、M、C、K各颜色的图像对应的静电潜像。
通过显影器63而被带电的调色剂转移到该形成了静电潜像的感光体鼓61的表面,在成为第一像承载体的感光体鼓61上形成调色剂图像(显影)。并且,当在感光体鼓61的表面承载而被显影的调色剂图像与中间转印带53接触时,通过对一次转印辊54施加的转印电流或者转印电压而转印到中间转印带53,所以在成为第二像承载体的中间转印带53的表面形成Y、M、C、K各颜色重叠的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另一方面,在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53的感光体鼓61中残留的未转印调色剂,通过清洁器部64而被刮取,从感光体鼓61上去除。
此外,若传送到主传送路径R0的记录纸P2到达定时辊对87,则配合在中间转印带53中被转印调色剂图像的定时,定时辊对87动作而传送到转印部5。此时,中间转印带53通过驱动辊55以及从动辊56而旋转,从而转印到中间转印带53的调色剂图像移动至与二次转印辊57抵接的转印夹持(ニップ)区域,并被转印(二次转印)到传送到主传送路径R0上的转印夹持区域的记录纸P2上。在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纸P2的中间点转印带53中残留的未转印调色剂通过清洁器部58而被刮取,从中间点转印带53上去除。
并且,在与二次转印辊57的抵接位置上被转印调色剂图像的记录纸P2传送到利用加热辊59以及加压辊60的定影部6。此时,与加热辊59以及加压辊60的旋转同时,加热辊59对记录纸P2wo进行加热。由此,搭载了未定影调色剂像的记录纸P2在通过定影部6的定影夹持部时,被实施加热辊59的加热以及加压辊60的加压,从而未定影调色剂像被定影在纸面上。并且,若调色剂像定影后(单面印刷后)的记录纸P2传送至排纸辊对91,则通过排纸辊对91而被排出到排纸托盘7。
<成像部的结构>
以下,说明成像部51中的各部分的详细的结构。如图3所示,带电器62具有带电辊621以及清洁辊622,清洁辊622从与感光体鼓61相反侧的位置与带电辊621抵接。该带电器62与感光体鼓61以及清洁器部64集中在鼓外罩(ハウジング)611中而构成感光体单元,感光体单元610构成为对装置主体2(机壳)装卸自如。当然,能够任意地选择由带电器62以及清洁器部64构成一个装卸式的单元结构等具体结构。
带电辊621具有在轴上设置了导电性橡胶弹性层的结构,在与感光体鼓61的抵接部中形成了夹持。此外,在带电辊621的导电性橡胶弹性层表面上,设置有具有粗糙度的表面层。带电辊621的导电性橡胶弹性层例如由表氯醇橡胶(ECO、CO等)、丁腈橡胶(NBR)、三元乙丙橡胶(EPDM)、硅橡胶、聚氨酯橡胶、丁苯橡胶(SBR)、聚异戊二烯橡胶(IR)、氯丁橡胶(CR)或天然橡胶(NR)等的弹性材料构成,尤其,适合使用三元乙丙橡胶(EPDM)、表氯醇橡胶或丁腈橡胶等。
此外,作为混入构成导电性橡胶弹性层的弹性材料中的导电剂,使用科琴黑或乙炔黑等的炭黑、石墨、金属粉、导电性金属氧化物、以及各种离子导电剂、例如四甲基高氯酸铵、三甲基十八烷基高氯酸铵、苄基三甲基氯化铵等季铵盐等。进一步,为了具有粗糙度,在导电性橡胶弹性层表面形成的表面层通过将添加了赋予粗糙度的粒子的涂胶树脂涂敷在导电性橡胶弹性层表面而形成。赋予粗糙度的粒子是成为几μm~几十μm的平均粒子径的有机微粒子或者无机微粒子,能够根据其粒子尺寸和添加量、涂敷厚度而调整表面层的粗糙度。
清洁辊622成为在金属制轴体上卷绕了导电性的弹性体的结构,使得以规定的压力与带电辊621抵接。因此,在与带电辊621的抵接部中形成夹持。清洁辊622夹着带电辊621的轴心而与感光体鼓61配置在相反侧。换言之,清洁辊622在离感光体鼓61最远的部位中与带电辊621的外周面抵接。
显影器63包括显影外罩631、显影辊632、供给辊633、搅拌辊634、显影室635等。在显影室635内,作为显影剂而收纳有载体和调色剂。在显影辊632中施加在直流电压上重叠了交流电压的显影偏压。并且,在感光体鼓61的表面形成的静电潜像通过显影偏压的作用而通过调色剂而被显影,由此,在感光体鼓61的表面形成调色剂像。此外,调色剂是在粘结剂树脂中含有着色剂而处理了外部添加材料的调色剂,作为其调色剂粒径,并不限定于此,但优选为3~15μm左右。此外,在粘结剂树脂中,若需要则含有电荷控制材料或离型材料等。
在制造显影剂中的调色剂时,能够通过一般使用的公知的方法来制造,例如,能够使用粉碎法、乳液聚合法、悬浮聚合法等来制造。此外,作为在调色剂中使用的粘结剂树脂,例举苯乙烯类树脂(包括苯乙烯或者苯乙烯取代化合物的单聚物或者共聚物)或聚酯树脂、环氧树脂类树脂、氯乙烯树脂、苯酚树脂、聚乙烯树脂、聚丙烯树脂、聚氨酯树脂、硅树脂等。并且,由这些树脂单体或者复合体而成的粘结剂树脂,优选软化温度为80~160℃的范围的材料或者玻璃化转变温度为50~75℃的范围的材料。
作为着色剂,能够使用一般使用的公知的材料,例举炭黑、苯胺黑、活性炭、磁铁矿、联苯胺黄、永久黄、萘酚黄、酞菁蓝、坚牢蓝、群青、玫瑰红、色淀红(レーキーレッド)等。并且,优选相对于上述的粘结剂树脂100重量份以2~20重量份的比例来使用着色剂。
此外,当在粘结剂树脂中含有的电荷控制材料为正带电性调色剂用的情况下,例如使用苯胺黑类染料、季铵盐类化合物、三苯基甲烷类化合物、咪唑类化合物、聚胺树脂等,在负带电性调色剂用电荷控制材料的情况下,使用含铬、钴、铝、铁等金属的偶氮类染料、水杨酸金属化合物、烷基水杨酸金属化合物、杯芳烃化合物等。该电荷控制材料优选相对于粘结剂树脂100重量份以0.1~10重量份的比例来使用。进一步,关于在粘结剂树脂中含有的离型剂,例如聚乙烯、聚丙烯、巴西棕榈蜡、沙索蜡等单独使用或者2种以上组合而使用,优选相对于粘结剂树脂100重量份以0.1~10重量份的比例来使用。
此外,添加到调色剂的粒子(外部添加剂)是以改善流动性为目的的物质,例如使用二氧化硅、氧化钛、氧化铝等,尤其优选通过硅烷偶联剂、钛酸酯偶联剂、硅油等进行了防水化的添加剂。并且,成为该外部添加剂的流动化剂优选相对于调色剂100重量份以0.1~5重量份的比例而添加,外部添加剂的个数平均一次粒径优选为10~100nm。
载体使用粘结剂型载体或涂覆型载体等,作为其载体粒径并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15~100μm。并且,调色剂和载体的混合比只要调整为可获得期望的调色剂带电量即可,通过将相对于调色剂和载体的总量调色剂比设为3~30重量%而进行适当地调整。此外,调色剂比进一步优选设为4~20重量%。
另外,粘结剂型载体是使磁性体微粒子分散在粘结剂树脂中的载体,也可以通过在载体表面固定正或者负带电性的带电性微粒子或者设置表面涂层而构成。粘结剂型载体的带电特性根据粘结剂树脂的材质、带电性微粒子、表面涂层的种类而控制。并且,粘结剂树脂使用以聚苯乙烯类树脂为代表的乙烯基类树脂、聚酯类树脂、尼龙类树脂、聚烯烃类树脂等的热可塑性树脂、苯酚树脂等热硬化性树脂等。
作为在粘结剂型载体中分散的磁性体微粒子,例如使用磁铁矿、伽马氧化铁等的尖晶石型铁氧体、含有一种或者两种以上铁以外的金属(锰、镍、镁、铜等)的尖晶石型铁氧体、钡铁氧体等磁铅石型铁氧体、在表面具有氧化铁的铁或合金的粒子等。此时,在要求高磁化的情况下,优选使用铁类的强磁性微粒子。另一方面,在考虑化学性的稳定性的情况下,优选使用尖晶石型铁氧体或磁铅石型铁氧体这样的强磁性微粒子。并且,通过适当选择强磁性微粒子的种类以及含有量,能够获得具有期望的磁化的载体。此外,磁性体微粒子的形状也可以是粒状、球状、针状的任一种。进一步,磁性体微粒子适合在载体中以50~90重量%的量添加。
在表面固定了带电性微粒子或者导电性微粒子的粘结剂型载体的情况下,例如,将上述微粒子均匀地混合在磁性树脂载体中并附着在载体表面上,然后,施加机械/热性的冲击力,从而在载体表面的磁性树脂载体中打入上述微粒子并使其固定。此时,微粒子并不是完全埋入磁性树脂载体中,而是将其一部分从磁性树脂载体表面突出而固定。
并且,在微粒子中使用带电性微粒子的情况下,使用有机类或者无机类的绝缘性材料。具体而言,例如使用聚苯乙烯、苯乙烯类共聚物、丙烯酸树脂、各种丙烯酸共聚物、尼龙、聚乙烯、聚丙烯、氟树脂以及它们的交联物等有机绝缘性微粒子,通过适当选择其原材料、聚合催化剂、表面处理等,能够将载体的带电等级以及极性设定为希望的带电等级以及极性。此外,作为无机类微粒,例如使用二氧化硅、二氧化钛等这样的负带电性的无机微粒子、钛酸锶、氧化铝等的正带电性的无机微粒。
此外,在设置了表面涂层的粘结剂型载体的情况下,作为形成表面涂层的表面涂层材料,例如使用硅树脂、丙烯树脂、环氧树脂树脂、氟素类树脂等。这样,通过在表面涂覆树脂材料并使其固化而形成的表面涂层,能够提高带电赋予能力。
另一方面,涂覆型载体是以涂覆树脂包覆由磁性体形成的载体核粒子而构成的载体,在涂覆型载体中,与粘结剂型载体相同,能够将正或者负带电性的带电性微粒子固定在载体表面。并且,涂覆型载体的极性等带电特性由表面涂层的种类或带电性微粒子的种类而控制,作为其材料,能够使用与粘结剂型载体相同的材料。此外,关于覆盖载体核心粒子的涂覆树脂,使用与粘结剂型载体的粘结剂树脂相同的树脂。
如图4的一部分剖面所示,感光体鼓61在导电性支撑体613的外周表面上具有对具有粘合性的中间层614和形成静电潜像的感光层615依次进行叠层的结构。其中,导电性支撑体613由导电性材料构成,例举如下物体等:将铝、铜、铬、镍、锌以及不锈钢等金属成形为鼓或者片状成型的物体;将铝、铜等的金属箔层叠在塑料薄膜上而成的物体;将铝、氧化铟以及氧化锡等蒸镀在塑料薄膜上而成的物体;将导电性物质单独或者与粘结剂树脂一同涂敷而设置了导电层的物体。
中间层614除了使感光层615粘合到导电性支撑体613的粘合功能以外,还具有屏蔽功能。该中间层614通过使酪蛋白、聚乙烯醇、硝化纤维素、乙烯丙烯酸共聚物、聚酰胺、聚氨酯以及明胶等粘结剂树脂在溶剂中溶解并浸渍涂敷在导电性支撑体613等而形成。此时,在粘结剂树脂中,也优选为乙醇可溶性的聚酰胺树脂。作为可使用于中间层的形成的溶剂,优选使前述的导电性微粒或金属氧化物粒子等的无机微粒良好地分散且使以聚酰胺树脂为主的粘结剂树脂溶解的溶剂。具体而言,优选乙醇、正丙基醇、异丙醇、正丁醇、叔丁醇、仲丁醇等的碳原子数为2~4的乙醇类,对聚酰胺树脂发现良好的溶解性和涂敷性能。此外,为了提高保存性和无机微粒子的分散性,也可以对所述溶剂组合使用助溶剂。作为该助溶剂,例举甲醇、苯甲醇、甲苯、环己酮、四氢呋喃等。
形成涂敷液时的粘结剂树脂的浓度配合中间层614的膜厚和涂敷方式而适当选择。此外,在粘结剂树脂中分散无机微粒子等的情况下,无机微粒子相对于粘结剂树脂的混合比例,优选相对于粘结剂树脂100质量份将无机微粒子设为20~400质量份,进一步优选设为50~200质量份。无机微粒子的分散部件举出超声波分散机、球磨机、砂磨床以及均匀混合器等。此外,将上述粘结剂树脂涂敷在导电性支撑体613的外周表面之后,经过适当选择以热干燥为代表的各种干燥方法的干燥工序,形成中间层614。中间层614的膜厚优选设为0.1~15μm,进一步优选为0.3~10μm。
感光体鼓61表面的感光层615包括叠层了具有电荷产生功能的电荷产生层(CGL)615a和具有电荷输送功能的电荷输送层(CTL)615b的功能分离型的层结构。通过将感光层615设为功能分离型的层结构,除了能够较小地控制伴随着连续使用的残留电位的上升之外,还能够容易配合目的而控制各种电子照相特性。在感光体鼓61为负带电性的情况下,如图3所示,成为在中间层614上叠层了电荷产生层615a的基础上,进一步叠层了电荷输送层615b的结构。另一方面,在感光体鼓61为正带电性的情况下,成为在中间层614上叠层了电荷输送层615b的基础上,叠层了电荷产生层615a的结构。此外,感光层615优选设为具有功能分离构造的负带电感光体,但也可以是在1个层中赋予了电荷产生功能和电荷输送功能的单层构造。
感光层615中的电荷产生层615a含有电荷产生物质和粘结剂树脂。作为电荷产生物质,例举苏丹红或戴安蓝色等偶氮原料、芘醌或蒽酮垛蒽酮等醌染料、喹啉蓝染料、二萘嵌苯染料、靛蓝以及硫代靛蓝等靛蓝染料、酞菁染料等。此外,作为粘结剂树脂,例举聚苯乙烯树脂、聚乙烯树脂、聚丙烯树脂、丙烯酸树脂、甲基丙烯酸树脂、氯乙烯树脂、乙酸乙烯酯树脂、聚乙烯缩丁醛树脂、环氧树脂树脂、聚氨酯树脂、酚醛树脂、聚酯树脂、醇酸树脂、聚碳酸酯树脂、有机硅树脂、三聚氰胺树脂、以及包括这些树脂中的2个以上形成的共聚物树脂(例如,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树脂、氯乙烯基-乙酸乙烯酯-马来酸酐共聚物树脂)以及聚乙烯咔唑树脂等。
电荷产生层615a例如通过在用溶剂溶解了粘结剂树脂的溶液中使用分散机而分散电荷产生物质来调制涂敷液,通过涂敷机以一定的膜厚来涂敷涂敷液,并使涂敷膜干燥,作为感光层615的一部分而形成。此时,作为用于形成电荷产生层615a的溶剂,例举甲苯、二甲苯、甲基乙基酮、环己烷、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甲醇、乙醇、丙醇、丁醇、甲基溶纤剂、乙基溶纤剂、四氢呋喃、1-二烷、1,3-二氧杂戊环、吡啶及二乙胺等。
此外,作为将电荷产生物质分散至粘结剂树脂的方法,能够使用超声波分散机、球磨机、砂磨床以及均匀混合器等。此时,电荷产生物质相对于粘结剂树脂的混合比例,优选相对于粘结剂树脂100质量份为电荷产生物质1~600质量份,进一步优选为50~500部。电荷产生层615a的层厚优选为0.01~5μm,进一步优选为0.05~3μm。此外,电荷产生层615a用的涂敷液通过在涂敷前过滤异物或凝聚物,能够防止图像丢失的发生。此外,通过对成为电荷产生物质的染料进行真空蒸镀,也能够形成电荷产生层615a。
另一方面,电荷输送层615b含有电荷输送物质和粘结剂树脂。作为电荷输送物质,例举将咔唑衍生物、唑衍生物、二唑衍生物、噻唑衍生物、噻二唑衍生物、三唑衍生物、咪唑衍生物、咪唑酮衍生物、咪唑啉衍生物、双咪唑啉衍生物、苯乙烯基化合物、腙化合物、吡唑啉化合物、唑酮衍生物、苯并咪唑衍生物、喹唑啉衍生物、苯并呋喃衍生物、吖啶衍生物、吩嗪衍生物、氨基茋衍生物、三芳基胺衍生物、苯二胺衍生物、茋衍生物、联苯胺衍生物、聚-N-乙烯基咔唑、聚-1-乙烯基芘及聚-9-乙烯基蒽等化合物单独或两种以上混合而成的物质。
此外,作为电荷输送层用的粘结剂树脂,例举聚碳酸酯树脂、聚丙烯酸酯树脂、聚酯树脂、聚苯乙烯树脂、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树脂、聚甲基丙烯酸酯树脂、苯乙烯-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树脂等。在这些树脂材料中,优选聚碳酸酯树脂,从耐裂纹性、耐磨损性、带电特性的观点出发,进一步优选双酚A(BPA)、双酚Z(BPZ)、二甲基BPA、BPA-二甲基BPA共聚物等类型的聚碳酸酯树脂。
与电荷产生层615a同样地,电荷输送层615b能够使用上述的溶剂通过涂敷方法而形成。此时,粘结剂树脂和电荷输送物质的混合比例,优选相对于粘结剂树脂100质量份将电荷输送物质设为10~500质量份,进一步优选设为20~100质量份。电荷输送层615b的层厚优选为5~60μm,进一步优选为10~40μm。此外,在电荷输送层615b中能够添加抗氧化剂,例如能够使用在特开2000-305291号公报中记载的抗氧化剂。
如上所述,构成感光体鼓61的中间层614、电荷产生层615a以及电荷输送层615b等的各层能够通过公知的涂敷方法而形成在导电性支撑体613的外周面。作为该涂敷方法,具体而言,举出浸渍涂敷法、喷涂法、旋转涂敷法、珠涂敷法、刮刀涂敷法、光束涂敷法、圆形量限制型涂敷法等。用于形成感光体鼓61中的各层的涂敷方法并不限定于1种,也可以将多种方法或者多次涂敷进行组合。
<带电用控制块>
在如上所述那样构成的成像部51中,为了使带电器62在感光体鼓61表面均匀地带电,如图5所示,带电辊621通过电源部100而被施加在直流电压中重叠了交流电压的电压。电源部100包括施加成为用于使感光体鼓61带电的带电电压的直流电压Vg的直流电源部101、用于在直流电源电路101的直流电压Vg中重叠交流电压的交流电源部102、对在带电辊621中流过的电流值进行测定的电流测定部103。
控制部110对装置主体2的各部分进行控制,为了设定对于带电器62的施加电压,还对电源部100提供控制信号。为了设定对于该带电器62的施加电压,控制部110设定直流电源部101的直流电压Vg和交流电源部102的交流电压的峰间电压Vpp。控制部110在规定的定时,检测使得在感光体鼓61以及带电辊621间放电的峰间电压Vpp的最低值Vth(以下,称为“放电开始电压”),并设定交流电源部102对带电器62施加的交流电压的峰间电压(以下,称为“带电用电压”)。
控制部110在检测放电开始电压时,基于测定装置主体2内的温湿度环境的温度传感器112以及湿度传感器113(环境检测部)的测定值,设定放电开始电压测定用的施加电压(以下,称为“测定用电压”)。并且,控制部110参照在存储器111中存储的数据表格等,使交流电源部102的交流电压的峰间电压从低电压阶段性地变化为高电压,且接受在电流测定部103中测定出的电流值,检测在感光体鼓51以及带电辊621中流过的交流电流的电流值。
由此,控制部110在交流电源部102的交流电压低于放电开始电压的情况下,检测基于带电辊621和感光体鼓61的接触电阻的夹持电流的电流值。另一方面,控制部110在交流电源部102的交流电压高于放电开始电压的情况下,检测感光体鼓51以及带电辊621间的夹持电流加上感光体鼓51以及带电辊621间的放电电流所得的电流值。并且,控制部110基于使交流电源部102的交流电压变化而如上所述那样测定的电流值,计算放电开始电压Vth,并使存储器111存储。
控制部110在执行上述图像形成装置1的印刷动作时,基于在存储器111中存储的放电开始电压Vth和由温度传感器112以及湿度传感器113测定出的装置主体2内的温湿度环境,设定交流电源部102的带电用电压Vac。因此,控制部110对电源部100提供控制信号,使得从交流电源部102输出所设定的带电用电压Vac的交流电压(振幅Vac/2的交流电压)的同时,从直流电源部101输出直流电压Vg。由此,从电源部100输出以直流电源部101的直流电压Vg为中心电压、以Vac/2为振幅的交流电压(Vg±Vac/2的交流电压),并施加到带电辊621。
此外,控制部110也可以关于施加到Y、M、C、K各颜色的带电辊621的带电电压进行上述的带电用电压设定动作。由此,能够对Y、M、C、K各颜色的带电辊621设定与对应的感光体鼓61各自的状态对应的带电电压。此外,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中,设为上述结构以及动作是共同的,将放电开始电压的检测动作作为特征。因此,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中,以控制部110的放电开始电压的检测动作为中心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以下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图6是表示使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存储器存储的表格的结构的图。图7以及图8是表示用于计算放电开始电压的电流值测定中的测定用电压的转变定时的定时图。图9是表示用于说明放电开始电压的计算方法的测定用电压和测定电流值的关系的曲线图。
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在存储器111中存储如下的表格:存储与装置主体2中的环境值(装置内温度或装置内湿度等)对应的测定用电压Vpp的测定用电压设定表格(第一设定表格)DT1;存储用于校正在控制部110中计算出的放电开始电压Vth的放电开始电压用校正值(第一校正值)Vx的放电开始电压校正表格(第一校正表格)DT2;存储用于设定第二次以后的测定用电压Vpp的基准值Vpp0的基准电压用校正值(第二校正值)Vy的测定用电压校正表格(第二校正表格)DT3;用于设定第二次以后的测定用电压Vpp的测定用电压设定表格(第二设定表格)DT4。
存储器111在存储上述表格DT1~DT4的表格存储区域之外具有用于存储在控制部110中获得的放电开始电压Vth或带电用电压Vac的设定值存储区域、用于在控制部110中计算放电开始电压Vth以及带电用电压Vac的运算区域等。此外,存储器111既可以是包括表格存储区域、设定值存储区域以及运算区域的全部的存储器,也可以是与各个区域对应而设为分体的存储器。
包括上述存储器111的图像形成装置1例如当在接通了装置主体2的电源时、在超过了规定的打印张数时(例如,在连续启动中打印500张以上时)、在装置主体2的环境值的变化量超过了阈值时等这样的规定定时,开始控制部110的放电开始电压Vth的测定动作。控制部110若确认测定动作是初次,则接受由温度传感器112以及湿度传感器113分别测定出的环境值(装置内温度以及装置内湿度),且从第一设定表格DT1读出与环境值对应的测定用电压Vpp1~Vpp8。即,测定用电压Vpp1~Vpp8对与环境值Sn对应的Vpp1,设定为Vpp2=Vpp1+ΔV1、Vpp3=Vpp2+ΔV1、Vpp4=Vpp3+ΔV1、Vpp5=Vpp4+ΔV2(ΔV2>ΔV1)、Vpp6=Vpp5+ΔV1、Vpp7=Vpp6+ΔV1、Vpp8=Vpp7+ΔV1。
此外,在图6所示的例中,设为ΔV1=100V、ΔV2=300V,且相对于环境值S1~S4各自,Vpp1分别设定为1300V、1200V、1100V、1100V。此外,测定用电压Vpp1~Vpp8在装置内温度或者装置内湿度成为最低的情况下,设定为与环境值S1对应的值,在装置内温度或者装置内湿度成为最高的情况下,设定为与环境值S4对应的值。并且,测定用电压Vpp1~Vpp8在装置内温度以及装置内湿度为通常的温湿度环境的情况下,设定为与环境值S3对应的值。此外,在环境值S1~S4中,分别数值小者表示带电辊621的电阻变高的装置内环境,数值大者表示带电辊621的电阻变低的装置内环境。
这样,若设定测定用电压Vpp1~Vpp8,则控制部110对电源部100提供控制信号,使通过交流电源部102而被供应的交流电压的峰间电压从成为最小值的测定用电压Vpp1阶段性地变化为成为最大值的测定用电压Vpp8,并重叠到直流电源部101的直流电压Vg中。即,如图7所示,若控制部110开始测定动作,则将来自交流电源部102的交流电压设定为测定用电压Vpp1。并且,在将来自交流电源部102的交流电压设为测定用电压Vpp1之后经过规定时间T1(例如,100m秒)之后,控制部110取得在电流测定部103中测定出的电流值。如图7以及图8所示,控制部110若开始测定电流值的取得,则以规定时间T2(例如,5m秒)为间隔,连续N次(例如,120次)从电流测定部103接受测定电流值。
若以测定用电压Vpp1取得N次的测定电流值,则控制部110计算所取得的测定电流值的平均值Iac1。与此同时,如图7所示,控制部110将通过交流电源部102而被供应的交流电压的峰间电压切换为测定用电压Vpp2。如图7以及图8所示,控制部110在从切换为测定用电压Vpp2之后经过规定时间T1之后,以规定时间T2间隔连续N次从电流测定部103接受测定电流值。并且,控制部110计算所取得的N次的测定电流值的平均值Iac2,且将来自交流电源部102的交流电压的峰间电压切换为测定用电压Vpp3。
之后,在每隔时间T1+T2×N,控制部110将通过交流电源部102而被供应的交流电压的峰间电压从测定用电压Vpp3阶段性地切换至测定用电压Vpp8,并计算设为测定用电压Vpp3~Vpp8时的N次的测定电流值的平均值Iac3~Iac8。此外,测定电流值的取得间隔T2是基于测定电流值的分辨率而设定的值,取得次数N设定为带电辊621能够在时间T2×N旋转一圈以上的值。
如上所述,若控制部110计算出测定用电压Vpp1~Vpp8各自中的测定电流值的平均值Iac1~Iac8,则基于如图9所示的测定用电压Vpp1~Vpp8和平均测定电流值Iac1~Iac8的关系,计算放电开始电压Vth。即,以测定用电压Vpp1~Vpp4为放电开始前电压,通过与平均测定电流值Iac1~Iac4的关系,使用最小二乘法而求出表示带电电压和夹持电流的关系的直线L1。此外,以测定用电压Vpp5~Vpp8为放电开始后电压,通过与平均测定电流值Iac5~Iac8的关系,使用最小二乘法而求出表示带电电压和夹持电流及放电电流的关系的直线L2。
如上所述,若控制部110基于测定用电压Vpp1~Vpp8和平均测定电流值Iac1~Iac8,求出图9的曲线图中的直线L1、L2,则计算所求出的直线L1、L2的交点位置X1的带电电压。并且,控制部110将计算出的交点位置X1的带电电压设为放电开始电压Vth。此外,控制部110在计算出放电开始电压Vth之后,参照第一校正表格DT2,读出基于环境值Sn的第一校正值Vx,将通过第一校正值Vx来校正了放电开始电压Vth的值Vth+Vx作为环境校正放电开始电压Vth1[1],使存储器111存储。此外,在图6的例中的第一校正表格DT2中,对环境值S1,将第一校正值Vx设为-200V,对环境值S2,将第一校正值Vx设为-100V,对环境值S3、S4,将第一校正值Vx设为0V。
进一步,控制部110基于计算出的环境校正放电开始电压Vth1[1],设定交流电源部102的交流电压的峰间电压即带电用电压Vac。该带电用电压Vac是使在感光体鼓61和带电辊621间产生放电的电压值,也可以设为对环境校正放电开始电压Vth1[1]加上规定电压ΔV所得的电压值Vth1[1]+ΔV,也可以设为对环境校正放电开始电压Vth1乘以规定系数K(K>1)所得的电压值K×Vth1[1]。控制部110对交流电源部102进行控制,使得将所设定的带电用电压Vac存储在存储器111中,且将以所设定的带电用电压Vac为峰间电压的交流电压施加到带电辊621。
如上所述,控制部110通过在初次的测定动作中,参照第一设定表格DT1以及第一校正表格DT2,计算与环境值Sn对应的环境校正放电开始电压Vth1[1],且设定带电用电压Vac。相对于此,在成为第二次以后的测定动作的情况下,参照第二校正表格DT3以及第二设定表格DT4,且活用在前次的测定动作中获得的环境校正放电开始电压Vth1[n-1]和环境值Sn,计算环境校正放电开始电压Vth1[n],且设定带电用电压Vac。
在成为第二次以后的测定动作时,控制部110读出在存储器111中存储的前次的环境校正放电开始电压Vth1[n-1],设为前次测定电压Vth2[n]。并且,控制部110接受由温度传感器112以及湿度传感器113分别测定的环境值Sn,参照存储器111的第二校正表格DT3,读出与环境值Sn对应的第二校正值Vy,加到前次测定电压Vth2[n],计算测定用电压Vpp的基准值Vpp0(=Vth2[n]+Vy)。此外,在图6的例中的第二校正表格DT3中,对环境值S1,将第二校正值Vy设为+200V,对环境值S2,将第一校正值Vx设为+100V,对环境值S3、S4,将第二校正值Vy设为0V。
若控制部110计算出测定用电压基准值Vpp0,则参照第二设定表格T4,取得具有Vpp1a<Vpp2a<Vpp0<Vpp3a<Vpp4a的关系的测定用电压Vpp1a~Vpp4a。此时,测定用电压Vpp1a设定为从基准值Vpp0减去电压ΔV1a所得的值Vpp0-ΔV1a,测定用电压Vpp2a设定为从基准值Vpp0减去电压ΔV2a所得的值Vpp0-ΔV2a(ΔV1a>ΔV2a),测定用电压Vpp3a设定为基准值Vpp0加上电压ΔV3a所得的值Vpp0+ΔV3a,测定用电压Vpp4a设定为基准值Vpp0加上电压ΔV4a所得的值Vpp0+ΔV4a(ΔV4a>ΔV3a)。此外,在图6的例中,以测定用电压基准值Vpp0为中心值,设为ΔV1a=ΔV4a=200V、ΔV2a=ΔV3a=100V。
控制部110若设定2个成为放电开始前电压的测定用电压Vpp1a、Vpp2a和2个成为放电开始后电压的测定用电压Vpp3a、Vpp4a,则如图10所示,从测定用电压Vpp1a开始依次切换从交流电源部102被供应的交流电压的峰间电压。此时,控制部110在每次切换测定用电压时,与初次的测定动作相同地,在从刚切换起经过规定时间T1之后,以时间T2间隔连续N次取得电流测定部103的测定电流值。此外,控制部110与初次的测定动作相同地,对测定用电压Vpp1~Vpp4分别计算所取得的N次量的测定电流值的平均值Iac1a~Iac4a。
如上所述,控制部110若计算出测定用电压Vpp1a~Vpp4a各自中的测定电流值的平均值Iac1a~Iac4a,则基于图11所示的关系,计算放电开始电压Vth。即,通过成为放电开始前电压的测定用电压Vpp1a、Vpp2a和平均测定电流值Iac1a、Iac2a的关系,使用最小二乘法而求出表示带电电压和夹持电流的关系的直线L1a。此外,通过成为放电开始后电压的测定用电压Vpp3a、Vpp4a和平均测定电流值Iac3a、Iac4a的关系,使用最小二乘法而求出表示带电电压和夹持电流及放电电流的关系的直线L2a。
之后,控制部110计算图11的曲线图中的直线L1a、L2a的交点位置X1a的带电电压,设为放电开始电压Vth。控制部110在计算出放电开始电压Vth之后,参照第一校正表格DT2,读出基于环境值Sn的第一校正值Vx,将通过第一校正值Vx来校正了放电开始电压Vth的值Vth+Vx作为环境校正放电开始电压Vth1[n],使存储器111存储。进一步,控制部110基于计算出的环境校正放电开始电压Vth1[n],设定交流电源部102的交流电压的峰间电压即带电用电压Vac,控制电源部100的施加动作。
这样,在第二次以后的测定动作中,由于将放电开始前电压以及放电开始后电压的测定点分别设定为2个点,所以能够在比初次的测定动作短时间内,设定交流电源部102的交流电压的峰间电压即带电用电压Vac。此外,第二次以后的测定动作中的、放电开始前电压以及放电开始后电压的测定点只要比初次的测定动作中的测定点少即可,例如在初次的测定动作的测定点成为Y1点的情况下,第二次以后的测定动作中的测定点只要为2个点以上且(Y1-1)点以下即可。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进行第二次以后的测定动作时,读出与环境值Sn对应的第二校正值Vy,加到前次测定电压Vth2[n](=Vth1[n-1]),计算测定用电压基准值Vpp0,但在进行第三次以后的测定动作的情况下,也可以除了前次测定电压Vth2[n]之外,还将再前次测定电压Vth3[n](=Vth1[n-2])也利用于运算。即,在第三次以后的测定动作中,例如计算在前次测定电压Vth2[n]中加上第二校正值Vy所得的第一基准值Vpp0a(=Vth2[n]+Vy)和在再前次测定电压Vth3[n]中加上第二校正值Vy所得的第二基准值Vpp0b(=Vth3[n]+Vy)。之后,也可以将第一以及第二基准值Vpp0a、Vpp0b的平均值设为测定用电压基准值Vpp0,也可以将第一以及第二基准值Vpp0a、Vpp0b进行了加权平均的值设为测定用电压基准值Vpp0。
进一步,如上所述,在第三次以后的测定动作中,也可以利用按每个测定动作作为历史而存储的多个环境校正放电开始电压计算测定用电压基准值Vpp0,以便利用前2次的环境校正放电开始电压而计算测定用电压基准值Vpp0。此时,也可以为了计算测定用电压基准值Vpp0而读出在存储器111中存储的环境校正放电开始电压的全部历史,例如,也可以如前3次这样,读出规定数的环境校正放电开始电压。
<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以下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图12是表示使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存储器存储的表格的结构的图。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分和动作,赋予相同的标号,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如图12所示,与第一实施方式(参照图6)相同地,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在存储器111中存储测定用电压设定表格(第一设定表格)DT1、放电开始电压校正表格(第一校正表格)DT2、测定用电压校正表格(第二校正表格)DT3以及测定用电压设定表格(第二设定表格)DT4,且进一步存储带电用电压校正表格(第三校正表格)DT5,该带电用电压校正表格(第三校正表格)DT5存储根据感光体鼓61的旋转数而校正带电用电压Vac的带电电压用校正值(第三校正值)Vz。
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在每个规定定时,通过控制部110而使重叠在直流电压Vg中的交流电压的峰间电压变化,进行放电开始电压Vth的测定动作。并且,在初次的测定动作中,控制部110基于参照第一设定表格DT1而使电源部100动作时的测定结果,计算放电开始电压Vth(参照图9)。另一方面,在第二次以后的测定动作中,控制部110基于参照第二校正表格DT3以及第二设定表格DT4而使电源部100动作时的测定结果,计算放电开始电压Vth(参照图11)。
之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控制部110参照第一校正表格DT2,计算根据环境值Sn而校正了所取得的放电开始电压Vth的环境校正开始电压Vth1[n]。并且,控制部110使存储器111存储所获得的环境校正开始电压Vth1[n],且基于环境校正放电开始电压Vth1[n],设定交流电源部102的交流电压的峰间电压即带电用电压Vac。
另外,如图13的曲线图中的实线所示,感光体鼓61在初始状态下感光层615的膜厚为厚度M1μm且沿着感光体鼓61的轴方向而大致均匀。但是,若感光体鼓61通过图像形成装置1中的印刷动作等而旋转,则感光体鼓61表面磨损,所以随着感光体鼓61的旋转次数增多,感光层615的膜厚变薄。另一方面,在感光体鼓61表面的各位置中,由于所形成的图像而被堆积的调色剂量不同等理由,如图13的曲线图中的一点划线所示,在感光层615的平均膜厚变薄为厚度M2(M2<M1)μm时,沿着感光体鼓61的轴方向,感光层615的膜厚成为不均匀。
即,通过感光体鼓61的旋转数增多,感光层615的膜厚变薄的同时,沿着感光体鼓61的轴方向产生偏差。根据该感光体鼓61中的感光层615的膜厚的偏差,在图像形成时(印刷处理时),以如上述那样设定的带电用电压Vac施加到带电辊621的情况下,有时在感光层615的膜厚变厚的部位产生带电不良。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像形成时(印刷处理时),控制部110根据感光体鼓61的旋转数而预测感光层615的膜厚偏差,将图像形成时(印刷处理时)的带电用电压Vac校正为与感光体鼓61中的感光层615的最大膜厚对应的值。因此,在图像形成时,根据感光体鼓的膜厚偏差而被校正的带电用电压Vac1从控制部110通知到电源部100。由此,从电源部100施加到带电辊621的交流电压成为在感光体鼓61中的感光层615的最大膜厚部位中也能够放电的振幅Vac1/2。
以下,说明该图像形成时的带电用电压Vac的校正处理。若开始印刷处理(图像形成),则控制部110确认感光体鼓61的旋转数。此时,控制部110例如将对感光体鼓61提供旋转动力的电动机(未图示)的动作时间进行计时,且将该电动机的旋转数进行计数,进行基于该电动机的动作时间及旋转数和感光体鼓61的鼓径的运算,取得感光体鼓61的旋转数。该感光体鼓61的旋转数也可以在控制部110中每次运算时存储在存储器111中。
控制部110参照存储器111中的第三校正表格DT5,基于所取得的感光体鼓61的旋转数,取得第三校正值Vz,且读出在存储器111中存储的带电用电压Vac。此外,在图12的例中的第三校正表格DT5中,在感光体鼓61的旋转数小于400000转(400krot)时,将第三校正值Vz设为0V,若感光体鼓61的旋转数成为400000转以上,则将第三校正值Vz设为15V,进一步,在感光体鼓61的旋转数每次增加100000转时,将第三校正值Vz设为每次提高5V的值,若感光体鼓61的旋转数成为800000转以上,则将第三校正值Vz设为35V。
并且,控制部110将对带电用电压Vac加上第三校正值Vz而校正的值Vac+Vz作为膜厚校正带电用电压Vac1,通知给电源部100。因此,交流电源部102输出将峰间电压设为膜厚校正带电用电压Vac1的交流电压。即,从电源部100输出以直流电源部101的直流电压Vg作为中心电压、以Vac1/2设为振幅的交流电压(Vg±Vac1/2的交流电压),并施加到带电辊621。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控制部110根据感光体鼓61的旋转数而预测感光层615的膜厚的偏差,存储器111存储图12所示的第三校正表格DT5,但也可以基于计算出的放电开始电压Vth而预测感光层615的膜厚的偏差。即,若感光层615的膜厚变薄,则放电开始电压Vth降低,所以若放电开始电压Vth低,则预测为感光层615的膜厚的偏差变大。
此时,例如,如图14所示,存储器111存储第三校正表格DT5a来代替上述的第三校正表格DT5。并且,控制部110也可以在以初次测定时的放电开始电压Vth0为基准,且取得了在第二次以后的测定中取得的放电开始电压Vth时,参照第三校正表格DT5a,基于放电开始电压Vth中的从基准电压Vth0的降低量,取得第三校正值Vz。
在图14的例中,在放电开始电压Vth中的从基准电压Vth0的降低量小于150V时,将第三校正值Vz设为0V,且若放电开始电压Vth中的从基准电压Vth0的降低量成为150V以上,则将第三校正值Vz设为15V,进一步,在放电开始电压Vth中的从基准电压Vth0的降低量每次增加50V时,将第三校正值Vz设为每次提高5V的值,若放电开始电压Vth中的从基准电压Vth0的降低量成为400V以上,则将第三校正值Vz设为35V。此外,如图15的第三校正表格DT5b所示,也可以将放电开始电压Vth中的基准电压Vth0设为固定值(在图15的例中,1800V)。
<第三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以下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图16是表示使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存储器存储的表格的结构的图。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分和动作,赋予相同的标号,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如图6所示,与第一实施方式(参照图6)相同地,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在存储器111中存储测定用电压设定表格(第一设定表格)DT1、放电开始电压校正表格(第一校正表格)DT2、测定用电压校正表格(第二校正表格)DT3以及测定用电压设定表格(第二设定表格)DT4,且进一步存储测定用电压设定表格(第三设定表格)DT6,该测定用电压设定表格(第三设定表格)DT6根据感光体鼓61的旋转数而设定测定时的直流电压Vg1。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不同地,在放电开始电压Vth的测定动作时,基于感光体鼓61中的感光层615的膜厚,使来自直流电源部102的直流电压变化。即,控制部110在每个规定定时进行放电开始电压Vth的测定动作时,确认感光体鼓61的旋转数,参照第三设定表格DT6,设定来自直流电源部102的直流电压(测定用直流电压)的绝对值|Vg1|。该测定用直流电压(绝对值)|Vg1|是以在图像形成时(印刷处理时)设为一定的直流电压(印刷用直流电压)的绝对值|Vg|作为基准值而设定的,设定为绝对值随着感光体鼓61的旋转数增加而减小的值。
此外,在图16的例中的第三设定表格DT6中,在感光体鼓61的旋转数小于400000转(400krot)时,将测定用直流电压(绝对值)|Vg1|设为与印刷用直流电压(绝对值)|Vg|相等,若感光体鼓61的旋转数成为400000转以上,则将测定用直流电压(绝对值)|Vg1|设为电压值(|Vg|-50)V,进一步,在感光体鼓61的旋转数每次增加100000转量时,将测定用直流电压Vg1设为每次减小50V的值,若感光体鼓61的旋转数成为800000转以上,则将测定用直流电压(绝对值)|Vg1|设为(|Vg|-250)V。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控制部110进行放电开始电压Vth的测定动作时,感光体鼓61的旋转数越多则将测定用直流电压(绝对值)|Vg1|设定为越小的值。因此,在感光层615的膜厚薄的情况下,进行放电开始电压Vth的测定动作时,即使从交流电源部101施加了大于带电用电压Vac的峰电压的交流电压,也能够降低感光体鼓61和带电辊621的电位差。因此,在上述测定时从交流电源部101施加了大于带电用电压Vac的峰电压的交流电压时,即使是在感光层615的膜厚薄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产生对于感光体鼓61的漏电流,不会损伤感光体鼓61。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控制部110根据感光体鼓61的旋转数而预测感光层615的膜厚,存储器111存储图16所示的第三设定表格DT6,但也可以基于计算出的放电开始电压Vth而预测感光层615的膜厚。此时,例如,如图17所示,存储器111存储第三设定表格DT6a来代替上述的第三设定表格DT6。
在图17的例中,在放电开始电压Vth中的从基准电压Vth0的降低量小于150V时,将测定用直流电压Vg1设为-500V,且若放电开始电压Vth中的从基准电压Vth0的降低量成为150V以上,则将测定用直流电压Vg1设为-450V,进一步,在放电开始电压Vth中的从基准电压Vth0的降低量每次增加50V时,将测定用直流电压Vg1设为每次提高-50V的值,若放电开始电压Vth中的从基准电压Vth0的降低量成为400V以上,则将测定用直流电压Vg1设为-250V。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基于感光体鼓61中的感光层615的膜厚,使测定用直流电压阶段性地变化,但也可以与感光层615的膜厚无关地,将测定用直流电压Vg1设定为相对于印刷用直流电压Vg其绝对值小一定量的值。例如,测定用直流电压(绝对值)|Vg1|设定为相对于印刷用直流电压(绝对值)|Vg|始终小200V左右的值。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地,设为在存储器111中存储带电用电压校正表格(第三校正表格)DT5,在图像形成时(印刷处理时),基于预测出的感光层615的膜厚偏差而校正带电用电压Vac的值。由此,能够将由电源部100施加到带电辊621的交流电压设为在感光体鼓61中的感光层615的最大膜厚部位中也能够放电的振幅Vac1/2。
此外,作为本申请发明中的图像形成装置,也可以是具有复印功能、扫描仪功能、打印机功能、传真功能的MFP(多功能外设(MultifunctionPeripheral)),也可以是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等。除此之外,各部分的结构并不限定于图示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申请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Claims (12)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承载静电潜像的感光体、与该感光体接触或者接近配置而使该感光体表面均匀带电的带电器、将重叠了直流电压和交流电压的带电电压施加到所述带电部的电源部、测定基于所述电源部施加交流电压而流过的交流电流的电流测定部、以及计算放电开始电压的控制部,所述放电开始电压成为所述感光体和所述带电器间的开始放电的所述交流电压的峰间电压,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环境检测部,该环境检测部检测装置内环境,
所述控制部在每个规定定时使所述电流测定部动作而取得所述放电开始电压,
在取得所述放电开始电压时,将通过所述电源部而被施加的交流电压的峰间电压在低于所述放电开始电压的放电前电压以及高于所述放电开始电压的放电后电压各自中至少以2个阶段进行切换,且在所述放电前电压以及所述放电后电压各自中,通过所述电流测定部而测定至少2点以上的测定点中的交流电流,
所述控制部通过计算第一直线和第二直线的交点上的电压值,在取得了所述放电开始电压之后,计算基于在所述环境检测部中检测出的装置内环境而对该放电开始电压进行了校正的环境校正放电开始电压,并基于该环境校正放电开始电压,设定成为在图像形成时通过所述电源部而被施加的交流电压的峰间电压的带电用电压,所述第一直线根据所述放电前电压中的2点以上的测定点的交流电压的峰间电压和交流电流的关系而获得,所述第二直线根据所述放电后电压中的2点以上的测定点的交流电压的峰间电压和交流电流的关系而获得。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基于在前次测定时取得的环境校正放电开始电压,设定初次以外的测定时的所述放电前电压以及所述放电后电压各自中的测定点。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基于在直至前次测定时为止取得的多个环境校正放电开始电压,设定初次以外的测定时的所述放电前电压以及所述放电后电压各自中的测定点。
4.如权利要求1至3的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为了设定所述带电用电压而测定交流电流时,第二次以后的测定时的所述放电前电压以及所述放电后电压各自中的测定点少于初次测定时的测定点。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基于在所述环境检测部中检测出的装置内环境,设定所述放电前电压以及所述放电后电压各自中的测定点。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估计所述感光体中的感光层的膜厚偏差,且在该感光层的膜厚偏差大的情况下,将图像形成时的所述带电用电压校正为小的值。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感光体的使用频度而估计所述感光层的膜厚偏差。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基于计算出的所述放电开始电压而估计所述感光层的膜厚偏差。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将在测定时从所述电源部施加的直流电压的绝对值设定为小于在图像形成时从所述电源部施加的直流电压的绝对值的值。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估计所述感光体中的感光层的膜厚,且在该感光层的膜厚小的情况下,将在测定时从所述电源部施加的直流电压的绝对值设定为小的值。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感光体的使用频度而估计所述感光层的膜厚。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基于计算出的所述放电开始电压而估计所述感光层的膜厚。
CN201510084697.XA 2014-02-18 2015-02-16 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484997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28558 2014-02-18
JP2014028558A JP5971489B2 (ja) 2014-02-18 2014-02-18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49976A true CN104849976A (zh) 2015-08-19
CN104849976B CN104849976B (zh) 2017-11-17

Family

ID=537980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084697.XA Active CN104849976B (zh) 2014-02-18 2015-02-16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261847B2 (zh)
JP (1) JP5971489B2 (zh)
CN (1) CN104849976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24843A (zh) * 2016-02-02 2017-08-08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8073054A (zh) * 2016-11-15 2018-05-25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
CN108279554A (zh) * 2017-01-06 2018-07-13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8693728A (zh) * 2017-04-10 2018-10-23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39868B2 (ja) * 2015-02-26 2019-07-10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097972B2 (ja) * 2015-02-26 2017-03-22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676921B2 (ja) * 2015-10-21 2020-04-0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561933B2 (ja) * 2016-07-27 2019-08-21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097296A (ja) * 2016-12-16 2018-06-21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19219487A (ja) 2018-06-19 2019-12-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JP7187332B2 (ja) * 2019-01-18 2022-12-12 桂川電機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01921A (ja) * 2000-01-20 2001-07-27 Canon Inc 帯電制御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333789A (ja) * 2003-05-07 2004-11-25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CN101169609A (zh) * 2006-10-27 2008-04-30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充电装置、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充电控制方法
CN101566816A (zh) * 2008-04-23 2009-10-28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JP2010286613A (ja) * 2009-06-10 2010-12-24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28062A (ja) * 2009-07-27 2011-02-10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CN102109785A (zh) * 2009-12-24 2011-06-29 佳能精技股份有限公司 图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89069B1 (en) 1999-02-15 2002-12-03 Konica Corporation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carri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method and processing cartridge using it
JP2000305291A (ja) 1999-02-15 2000-11-02 Konica Corp 電子写真感光体と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方法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4298107B2 (ja) 2000-01-20 2009-07-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6532347B2 (en) 2000-01-20 2003-03-1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ethod of controlling an AC voltage applied to an electrifier
JP2006343710A (ja) 2005-05-09 2006-12-21 Ricoh Co Ltd 電圧制御方法、帯電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4480680B2 (ja) 2006-01-23 2010-06-16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の帯電装置
JP2012189801A (ja) * 2011-03-10 2012-10-04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5854846B2 (ja) * 2012-01-10 2016-02-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01921A (ja) * 2000-01-20 2001-07-27 Canon Inc 帯電制御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333789A (ja) * 2003-05-07 2004-11-25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CN101169609A (zh) * 2006-10-27 2008-04-30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充电装置、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充电控制方法
CN101566816A (zh) * 2008-04-23 2009-10-28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JP2010286613A (ja) * 2009-06-10 2010-12-24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28062A (ja) * 2009-07-27 2011-02-10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CN102109785A (zh) * 2009-12-24 2011-06-29 佳能精技股份有限公司 图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24843A (zh) * 2016-02-02 2017-08-08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7024843B (zh) * 2016-02-02 2019-09-27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8073054A (zh) * 2016-11-15 2018-05-25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
CN108073054B (zh) * 2016-11-15 2021-11-30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
CN108279554A (zh) * 2017-01-06 2018-07-13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8279554B (zh) * 2017-01-06 2020-12-01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8693728A (zh) * 2017-04-10 2018-10-23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8693728B (zh) * 2017-04-10 2021-10-08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971489B2 (ja) 2016-08-17
US9261847B2 (en) 2016-02-16
JP2015152850A (ja) 2015-08-24
CN104849976B (zh) 2017-11-17
US20150234338A1 (en) 2015-08-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49976B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10585376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est chart for adjusting transfer voltage
CN101334613B (zh) 显影装置及使用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US10788771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charging amount acquisition unit
CN102778831A (zh) 图像形成设备
US7848671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multiple image forming portions and image transfers
JP200903148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5487357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4238309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2010091804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における現像方法と装置
US8073347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0128352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における現像方法と装置
JP2010122398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における現像方法と装置
JP201019096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9057987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2174910A (ja) カラー用画像形成装置
US9170546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an adjustment based on detected image data
US20190369522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7054094A (ja) 画像形成方法、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097231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WO2018101487A1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120076519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9541909B (zh)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方法
JP201320554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10023843A (zh) 图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