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38310B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838310B
CN104838310B CN201380063917.XA CN201380063917A CN104838310B CN 104838310 B CN104838310 B CN 104838310B CN 201380063917 A CN201380063917 A CN 201380063917A CN 104838310 B CN104838310 B CN 10483831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trusion
display
side unit
frame
attach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6391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838310A (zh
Inventor
山本岳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8383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383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8383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3831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6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receivers, e.g. cabinets or dust covers
    • H04N5/655Construction or mounting of chassis, e.g. for varying the elevation of the tub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01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ed to the housing of computer displays, e.g. of CRT monitors, of flat display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6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receivers, e.g. cabinets or dust covers
    • H04N5/645Mounting of picture tube on chassis or in housing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017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with operator interface uni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2Detai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8Support structures for LCD panels, e.g. frames or bezels
    • G02F1/133322Mechanical guidance or alignment of LCD panel support compon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8Support structures for LCD panels, e.g. frames or bezels
    • G02F1/133325Assembling proces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1/00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 G02F2201/46Fixing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1/00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 G02F2201/46Fixing elements
    • G02F2201/465Snap -fit

Abstract

这个显示装置包括前侧单元和后侧单元。该前侧单元包括:显示器,具有在其上显示图像的显示表面;以及边框,从外周侧保持显示器并且在其上设置附接用的突起。该后侧单元包括:后底座,被设置在与显示器的显示表面侧相对侧;以及附接框架,被安装在后底座的显示侧的表面上并且其上设置有附接突起。前侧单元对接至后侧单元并且相对于后侧单元在显示面的面方向上滑动,因此,附接用的突起与附接突起卡合并且前侧单元与后侧单元相结合。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技术涉及有关显示装置的技术领域。具体地,本技术涉及有关包括显示器和后底座的薄型显示装置的技术领域。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 2007-334244A
背景技术
对于电视接收器、个人计算机等的显示装置,显示装置设置有具有在其上显示图像的显示屏的显示器;在显示器的背面侧布置后底座(back chassis);并且由框架状的边框从外周侧支撑显示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中描述的显示装置被配置如下:从其外周侧支撑显示器的边框形成为定向在前后方向上的平板形状;显示器附接至边框的后表面;以及后底座被布置在显示器的后表面上。
发明内容
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描述的显示装置中,框架状的边框形成为定向在前后方向上的平板形状,并且该边框通过粘附或者其他方法附接至诸如后底座的其他构件。因此,边框的连接操作耗费劳动力,故导致显示装置的装配操作中可操作性降低的缺点。
因此,期望提高装配操作中的可操作性。
首先,根据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包括:前侧单元,包括显示器和边框,该显示器被配置为允许在显示屏上显示图像,并且该边框从外周侧支撑该显示器并且包括被附接突起(attached protrusion);以及后侧单元,包括后底座和附接框架,该后底座被布置在与该显示器的该显示屏相对的表面侧,并且该附接框架附接至位于该后底座的显示器侧的表面并且包括附接突起(attaching protrusion)。该前侧单元被配置为与该后侧单元对接并且相对于该后侧单元在该显示屏的面方向上滑动,允许该被附接突起与附接突起卡合以允许该前侧单元连接至该后侧单元。
因此,在根据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中,前侧单元和后侧单元通过前侧单元相对于后侧单元的滑动操作连接在一起。
其次,在根据本技术的上述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中,期望的是该边框是可弹性变形的,该边框包括闩扣突起(latch protrusion),并且附接框架包括防脱落突起(fall-preventing protrusion)。当所述前侧单元相对于所述后侧单元滑动时,所述闩扣突起被配置为在所述防脱落突起上滑动以使得所述边框弹性变形、越过所述防脱落突起以使得所述边框弹性恢复、并被所述防脱落突起闩扣(latched)。
当前侧单元相对于后侧单元滑动时,闩扣突起在防脱落突起上滑动以允许边框弹性变形,并且闩扣突起越过防脱落突起以允许边框弹性恢复,这允许闩扣突起被防脱落突起闩扣。因此,在前侧单元滑动的同时闩扣突起被防脱落突起闩扣。
第三,期望的是根据本技术的上述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包括:光源,被配置为发射作为入射在该显示器上的背光的光;光控制板,被布置在该后底座与该显示器之间,该光控制板被配置为控制从该光源发射的光;以及支撑构件,附接至该后底座。该支撑构件包括基座部和支撑部,该基座部被附接至该后底座,并且支撑部从基座部延续并且是可弹性变形的。该支撑部被配置为支撑该光控制板的至少一部分并且被配置为响应于由温度变化导致的所述光控制板的膨胀或者收缩而弹性变形。
支撑构件包括基座部和支撑部,基座部附接至后底座,并且所述支撑部从所述基座部延续并且是可弹性变形的。支撑部支撑光控制板的至少一部分并且响应于由温度变化导致的所述光控制板的膨胀或者收缩而弹性变形。因此,伴随由于温度变化的膨胀或者收缩而生的较小负载被应用于光控制板。
第四,期望的是根据本技术上述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包括收纳构件,其中,所述光控制板包括多个角部(corners),在所述光控制板的面方向上通过所述收纳构件收纳所述多个角部中的一部分角部,并且由所述支撑部支撑所述多个角部中的其他角部。
由收纳构件收纳光控制板的多个角部中的一部分角部,以及由支撑部支撑光控制板的多个角部中的其他角部。因此,伴随着收纳构件作为参考位置出现光控制板的膨胀或者收缩。
第五,期望的是根据本技术的上述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包括:光源单元,包括光源,该光源被配置为发射作为入射在该显示器上的背光的光;以及散热构件,附接至该后底座,该散热构件被配置为释放光源被驱动产生的热量。该光源单元被布置在该散热构件上,并且该附接框架包括定位部,该定位部被配置为执行该散热构件的定位。
光源单元被布置在散热构件上,以及附接框架包括定位部,该定位部被配置为执行散热构件的定位。因此,通过附接框架来确定预定方向上的光源位置。
第六,期望的是根据本技术的上述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包括:光学体,被布置在该显示器与该后底座之间,该光学体包括光学片和插入孔;以及片保持构件,包括第一卡合突起和第二卡合突起,该第一卡合突起与该附接框架相卡合,并且该第二卡合突起被插入该插入孔中。该第一卡合突起和该第二卡合突起被配置为在该第二卡合突起被插入该插入孔中的状态下与该附接框架相卡合,允许该片保持构件连接至该附接框架以允许保持该光学体。
第一卡合突起和第二卡合突起被配置为在第二卡合突起被插入该插入孔中的状态下与附接框架卡合,这允许片保持构件连接至附接框架以允许保持光学体。因此,片保持构件连接至附接框架以允许保持光学体。
第七,在根据本技术的上述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中,期望的是该片保持构件包括按压表面部,该按压表面部按压该光学体以将该光学体按压在该附接框架上。
片保持构件包括按压表面部,其按压光学体以将光学体按压在附接框架上。因此,当片保持构件连接至附接框架时,同时,通过按压表面部将光学体按压在附接框架上。
根据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包括:前侧单元,包括显示器和边框,该显示器被配置为允许在显示屏上显示图像,并且该边框从外周侧支撑该显示器并且包括被附接突起;以及后侧单元,包括后底座和附接框架,该后底座被布置在与该显示器的该显示屏相对的表面侧,并且该附接框架附接至位于该后底座的显示器侧的表面并且包括附接突起。该前侧单元被配置为与该后侧单元对接并且相对于该后侧单元在该显示屏的面方向上滑动,允许该被附接突起与该附接突起卡合以允许该前侧单元连接至该后侧单元。
因此,可以有助于前侧单元至后侧单元的连接操作,并且可以提高显示装置的装配工作的可操作性。
在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中,边框是可弹性变形的边框,该边框包括闩扣突起,并且附接框架包括防脱落突起。当所述前侧单元相对于所述后侧单元滑动时,所述闩扣突起被配置为在所述防脱落突起上滑动以使得所述边框弹性变形、越过所述防脱落突起以使得所述边框弹性恢复、并被所述防脱落突起闩扣。
因此,可以利用简单的操作来实现前侧单元至后侧单元的稳定连接状态。
在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中,根据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包括:光源,被配置为发射作为入射在该显示器上的背光的光;光控制板,被布置在该后底座与该显示器之间,该光控制板被配置为控制从该光源发射的光;以及支撑构件,附接至该后底座。该支撑构件包括基座部和支撑部,该基座部被附接至该后底座,并且所述支撑部从所述基座部延续并且是可弹性变形的。该支撑部被配置为支撑该光控制板的至少一部分并且被配置为响应于由温度变化导致的所述光控制板的膨胀或者收缩而弹性变形。
因此,伴随由于温度变化的膨胀或者收缩而生的较小负载被应用于光控制板。这使得可以确保利用简单结构的光控制板的稳定支撑状态,同时防止光控制板翘曲。
在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中,根据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包括收纳构件,其中,该光控制板包括多个角部,在该光控制板的面方向上通过该收纳构件收纳所述多个角部中的一部分角部,并且由所述支撑部支撑所述多个角部中的其他角部。
因此,在较少的方向上移动光控制板,使得可以减小光控制板相对于其他部件的位置变化。
在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中,根据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包括:光源单元,包括光源,该光源被配置为发射作为入射在该显示器上的背光的光;以及散热构件,附接至该后底座,该散热构件被配置为释放光源被驱动时产生的热量。该光源单元被布置在该散热构件上,并且该附接框架包括定位部,该定位部被配置为执行该散热构件的定位。
因此,通过附接框架放置散热构件以允许光源被放置在垂直方向上。这使得可以利用简单的结构在预定位置稳定地执行光源的定位。
在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中,根据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包括:光学体,被布置在该显示器与该后底座之间,该光学体包括光学片和插入孔;以及片保持构件,包括第一卡合突起和第二卡合突起,该第一卡合突起与该附接框架相卡合,并且该第二卡合突起被插入该插入孔中。该第一卡合突起和该第二卡合突起被配置为在该第二卡合突起被插入该插入孔中的状态下与该附接框架相卡合,允许该片保持构件连接至该附接框架以允许保持该光学体。
因此,可以通过简单操作在预定位置处稳定地支撑光学体。
在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中,片保持构件包括按压表面部,该按压表面部按压光学体以将光学体按压至附接框架上。
因此,当片保持构件连接至附接框架时,光学体被稳定地按压在附接框架上,使得可以实现光学体的支撑状态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连同图2至图30一起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并且是显示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显示装置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3]示出了显示装置的上端侧的放大截面图。
[图4]示出了显示装置的下端侧的一部分的放大截面图。
[图5]示出了后底座和附接至后底座的附接框架的前视图。
[图6]示出了其中散热构件附接至后底座的状态的前视图。
[图7]是散热构件的立体图。
[图8]示出了其中结合用构件和散热构件附接至后底座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9]示出了其中导光板和后底座由收纳构件收纳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0]示出了其中散热构件被放置在附接框架的定位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1]示出了后底座和附接框架的立体图。
[图12]示出了其中将边框的闩扣突起与附接框架的防脱落突起相闩扣并且省略的收纳构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3]示出了其中在后底座的背面侧将源基板与中继基板彼此连接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4]示出了其中散热构件、收纳构件和按压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15]示出了其中按压构件附接至散热构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6]示出了其中通过支撑构件支撑导光板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7]是支撑构件的放大立体图。
[图18]示出了在光学体附接至附接框架之前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19]示出了其中光学体附接至附接框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0]示出了其中光学体附接至附接框架的状态的放大截面图。
[图21]是边框的立体图。
[图22]与图23至图25一起图示了前侧单元至后侧单元的连接操作的过程并且示出了其中边框与后底座对接的状态的部分在截面图中的放大侧视图。
[图23]示出了其中前侧单元相对于后侧单元滑动以允许两者连接的状态下的局部截面图中的放大侧视图。
[图24]示出了其中边框的闩扣突起相对于附接框架的防脱落突起滑动以允许边框弹性变形的状态的放大截面图。
[图25]示出了其中边框的闩扣突起与附接框架的防脱落突起相闩扣的状态的放大截面图。
[图26]示出了其中遮蔽板附接至结合用构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7]示出了其中遮蔽板附接至结合用构件的状态的放大立体图。
[图28]示出了其中底部框架附接至遮蔽板的状态的放大立体图,其中省略了收纳构件。
[图29]示出了其中后侧框架附接至结合用构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0]示出了其中后盖附接至后侧框架的状态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描述用于执行根据本技术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实施方式。
以下将描述的实施方式包括将根据本技术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应用于电视接收器,该电视接收器被配置为允许在显示器上显示图像。
应注意,本技术的应用范围不限于电视接收器,并且本技术具有应用到各种显示装置的广泛范围,诸如,用于个人计算机等的监控器。
[显示装置的构造]
例如,显示装置(电视接收器)1可形成为横向较长的、平面并且大致呈矩形的形状,并且可包括显示器2、后底座3和边框4(参照图1至图4)。显示器2被配置为允许显示图像。后底座3被布置在显示器2的后方。边框4被布置在显示器2和后底座3的外周侧。显示器2可形成为定向在前后方向上的平板形状,并且例如,如在图3和图4中所示,可以由玻璃板2a和玻璃板2b、第一偏光片2c和第二偏光片2d配置而成。玻璃板2a和玻璃板2b是前后接合的。第一偏光片2c结合至玻璃板2a的前表面。第二偏光片2d结合至玻璃板2b的后表面。第一偏光片2c的大小可以小于玻璃板2a,并且可结合至除了玻璃板2a的外周部以外的部分。第二偏振片2d的大小可以小于第一偏光片2c并且可结合至除玻璃板2b的外周部以外的部分。玻璃板2b在垂直方向上的长度稍微大于玻璃板2a的长度,并且玻璃板2b的下端位于玻璃板2a的下端的下面。
在显示器2中,显示器2的前表面的除了第一偏振片2c外围之外的区域可构成在其上显示图像的显示屏2e。
例如,后底座3可以由玻璃制成并且形成为平板状。由于平板玻璃被用作后底座3,所以即使在后底座3较薄的情况下仍能确保高的强度,使得可以实现提高的强度并且降低显示装置1的厚度。
在位于后底座3的下侧的部分中,可设置轴插入孔3a、3a、…(参照图5)。散热构件5可附接至后底座3的下侧的部分(参照图6)。
如在图7中所示,散热构件5可包括:一体形成并且由金属材料制成的散热表面部6、斜面部7、连接面部8以及安装表面部9。散热表面部6横向较长并且被定向在前后方向上。斜面部7从散热表面部6的下端向下突出。连接面部8从斜面部7的下端向下突出。安装表面部9从连接面部8的下端向前突出。在安装表面部9中,连接孔9a、9a可形成在右端和左端上。在安装表面部9中,右端和左端超过散热表面部6向侧面(向外)突出。
散热构件5的散热表面部6可设置有向后突出的固定用凸起6a、6a、...。散热构件5可通过从相应的后底座3的轴插入孔3a、3a、...中的前侧插入固定用凸起6a、6a、...而连接至后底座3。
结合用构件10、10、...可以在水平间隔开的位置处附接至位于后底座3的后表面中的下侧的部分。结合用构件10可设置有浅插入凹槽10a和螺钉插入孔。插入凹槽10a向前并且至少向下是开口的。螺钉插入孔在前后方向上是穿透的。附接螺钉可以插入结合用构件10、10、...的相应螺钉插入孔中。附接螺钉可以与固定用凸起6a、6a、...拧紧以允许散热构件5被固定至后底座3。在其中散热构件5固定至后底座3的状态下,散热表面部6的下端、斜面部7、连接面部8和安装表面部9可以位于后底座3下面。
光源单元11可以附接至安装表面部9的上表面(参照图4、图9和图10)。光源单元11可以包括横向较长的基板12和光源13、13、...。光源13、13、...在水平间隔开的位置处安装在基板12上。例如,发光二极管(LED)可用作光源13。连接器14可连接至基板12的纵向方向上的一端。
横向较长的第一附接框架15可以通过粘附力等附接至后底座3的前表面中的上端(参照图11)。第一附接框架15可由连接面部16和突出面部17配置而成,并且连接面部16可附接至后底座3。连接面部16被定向在前后方向上。突出面部17从连接面部16的上端前向突起。突出面部17可以在水平间隔开的位置处设置有附接突起17a、17a、...。附接突起17a、17a、...在前后方向上从中心部分向上突出。
垂直较长的第二附接框架18可以通过粘附力等附接至后底座3的前表面中的右端和左端。第二附接框架18可由连接面部19和突出面部20配置而成,并且连接面部19可附接至后底座3。连接面部19被定向在前后方向上。突出面部20从连接面部19的外端(侧端)向前突出。突出面部20可以水平间隔开的位置设置有附接突起20a、20a、...。附接突起20a、20a、...在前后方向上从中心部分向外(向侧面)突起。如图4和图12中所示,在第二附接框架18中,下端可被分成两个部分。每个分开的部分均可设置有定位部20b和防脱落突起20c。定位部20b通过向前弯曲形成。防脱落突起20c通过向外(侧方)弯曲形成。
可由第二附接框架18、18的定位部20b、20b收纳散热构件5中的安装表面部9的右端和左端。因此,通过第二附接框架18、18可以相对于后底座3执行散热构件5的垂直定位。通过第二附接框架18、18的定位部20b、20b的散热构件5的定位允许确定相对于布置在安装表面部9上的光源单元11的光源13、13、...的垂直定位。
如上所述,通过第二附接框架18、18定位散热构件5允许确定光源13、13、...的垂直定位。因此,可以在预定位置利用简单结构安全地定位光源13、13、...。
中继基板21可以在水平方向上的中心部分中附接至后底座3的后表面的下端(参照图13)。
源基板22、22可以以水平地并排布置的方式连接至显示器2的下端(参照图4)。如在图4和图13中所示,源基板22可以由横向较长的驱动电路部22a、连接部22b、22b、…、…和中继部22c配置而成。连接部22b、22b、...将驱动电路部22a与显示器2的下端连接,并且设置在水平间隔开的位置处。中继部22c在纵向方向上连接至驱动电路部22a的一端。可以将软性印刷电路板用于连接部22b、22b、...和中继部22c中的每一个。
源基板22可以处于其中连接部22b、22b、...弯曲以在后底座3的下面回转的状态下。驱动电路部22a可在前后定向状态下位于后底座3的下端的后表面处。在源基板22中,中继部22c可连接至中继基板21。
收纳构件23、23可附接至散热构件5中的安装表面部9的右端和左端(参照图4)。如图14中所示,收纳构件23可包括收纳面部24、收纳突起25和脊状部26,脊状部26可形成为垂直较长。收纳面部24被定向在大致垂直的方向上。收纳突起25从收纳面部24的前端侧的一部分向上突出。脊状部26从收纳面部24的后端侧的一部分向上突出。
收纳面部24的上表面可以形成为第一收纳面24a。
收纳突起25的上表面可以形成为第二收纳面25a。收纳突起25可设置有向内部(向侧方)开口的连接凹口25b。
脊状部26的上表面可以形成为第三收纳面26a。
收纳构件23、23可利用将连接凹口25b、25b与安装表面部9的右端和左端这两者相嵌合而附接至散热构件5。如图9中所示,在收纳构件23附接至散热构件的状态下,第二附接框架18的防脱落突起20c可位于收纳突起25外部,并且脊状部26可位于第二附接框架18的下端的后侧。
在收纳构件23的第一收纳面24a上,可放置显示器2的玻璃板2b。因此,可通过收纳构件23收纳和支撑显示器2。在收纳构件23的第二收纳面25a上,可放置稍后将描述的导光板。因此,可通过收纳构件23收纳和支撑导光板。在收纳构件23的第三收纳面26a上,可放置后底座3。因此,可通过收纳构件23收纳和支撑后底座3。
按压构件27可附接至散热构件5(参照图14和图15)。按压构件27可形成为横向较长的形状,并且可包括按压表面部28、突起29、29、...和连接面部30。按压表面部28被定向在前后方向上。突起29、29、...从按压表面部28的下端向前突出。连接面部30从接近于按压表面部28的下端的位置向后突出。
在按压表面部28的大致上半部中,可以设置向后突出的按压突起28a。
在连接面部30的右端和左端上,均向上突出的连接用突起30a、30a可以被设置在水平间隔开的位置处。连接面部30的右端和左端这两者可以设置有布置用凹口30b、30b。
按压构件27可利用安装表面部9的相应连接孔9a、9a与连接用突起30a、30a嵌合而附接至散热构件5。在按压构件27附接至散热构件5的状态下,第二附接框架18、18的定位部20b、20b可位于相应的布置用凹口30b、30b处。按压突起28a可直接位于稍后将描述的光学体的下端的前侧。因此,可通过按压突起28a从前侧保持光学体。
反射板31可附接至后底座3的前表面(参照图3)。反射板31位于第一附接框架15和第二附接框架18、18的内部位置处。
支撑构件32、32可附接至后底座3的前表面(参照图16)。支撑构件32位于接近后底座3的上端并且接近后底座3右端和左端的位置处。如图16和图17中所示,支撑构件32可由一体形成的基座部33和支撑部34配置而成,并且由橡胶材料等制成。基座部33通过粘附力等附接至后底座3。支撑部34从基座部33延续并且是弹性可变形的。
基座部33可以形成为平板状。
支撑部34可由支撑面部34a和保持部34b配置而成。支撑面部34a基本上形成为与基座部33相同的形状和大小。保持部34b从支撑面部34a的外围部的部分向前突出。保持部34b可以形成为V形的弯曲形状。在支撑部34中,支撑面部34a可以从基座部33延续。用作光控制板的导光板35可以被布置在后底座3与显示器2之间(参照图3和图4)。导光板35可以形成为横向较长的矩形形状并且由诸如丙烯酸树脂等的树脂材料制成。如上所述,导光板35可以被放置在收纳构件23的第二收纳面25a上并且由收纳构件23支撑。导光板35的后表面可以接触或者接近于反射板31的前表面。
反射片36、36、36可结合至导光板35的上表面以及右侧面和左侧面(参照图9、图15和图16)。反射片36、36、36被配置为防止导光板35的上表面以及右侧面和左侧面发生漏光。
导光板35可以直接位于光源单元11的光源13、13、...上面,并且下表面可位于面向光源13、13、...(参照图4)。
在导光板35中,可通过支撑构件32、32的相应支撑部34、34支撑右上角部35a和左上角部35a(参照图16)。换言之,在角部35a、35a的后表面与支撑面部34a、34a的前表面相接触,同时角部35a、35a的上表面和侧面与支撑部34、34的保持部34b、34b的内表面相接触的状态下,可通过支撑部34、34支撑导光板35。
如上所述,通过包括弹性可变形的支撑部34、34的支撑构件32、32支撑导光板。以这种方式,当由于显示装置1使用期间显示装置1的内部温度的变化使导光板35膨胀或者收缩时,支撑部34、34根据膨胀或者收缩而弹性变形。因此,通过支撑构件32、32支撑导光板35的支撑状态被保持。
因此,伴随由于温度变化的膨胀或者收缩而生的较小负载被应用于导光板35。这使得可以确保利用简单结构的导光板35的稳定支撑状态,同时防止导光板35热变形。
此外,在导光板35的面方向上通过收纳构件23、23收纳导光板35的多个角部中的一部分角部,即,位于下侧的角部35a、35a,同时由支撑部34、34支撑导光板35的多个角部中的其他角部,即,位于上侧的角部35a、35a。因此,将收纳构件23、23的第二收纳面25a、25a作为参考位置,发生导光板35的膨胀或者收缩。这防止了导光板35向下移动,并且当温度发生变化时,导光板35在较少的方向上移动。
因此,可以减少导光板35相对于其他部件的位置变化。具体地,如上所述,通过收纳构件23、23收纳位于导光板35的下侧的角部35a、35a。这防止了作为导光板35的下表面的入射面35b与光源13、13、...之间的距离上的变化。因此,无论温度是否发生变化,可以确保从位于导光板35上的光源13、13、...发射的光入射的适当状态。
应注意,在上述内容中,已经描述了由支撑构件32、32支撑被用作光控制板的导光板35的实例。然而,支撑构件32、32可应用于包括位于后底座的前侧的光源以及将漫射板用作光控制板的显示装置。在这种情况下,可由支撑构件32、32支撑漫射板。
在与导光板35的前表面接触的状态下,光学体可布置在显示器2与后底座3之间(参照图3和图4)。光学体37可具有各种类型的光学片在前后方向上堆叠的构造。例如,光学体37可由偏光片、棱镜片、漫射片、反射片等配置而成。
在光学体37的上端中,可以在水平间隔开的位置处设置向上突出的附接片38、38、...(参照图18)。在附接片38中,可以在水平间隔开的位置处设置横向较长的插入孔38a、38a。
光学体37可以由片保持构件39、39、...保持并且被布置为处于与导光板35的前表面相接触的状态(参照图19和图20)。
片保持构件39可以由一体形成的按压表面部39a、第一卡合突起39b、39b、第二卡合突起39c、39c以及按压片部39d配置而成。按压表面部39a横向较长并且被定向在前后方向上。第一卡合突起39b、39b分别从按压表面部39的上端的右端和左端这两者向后突出。第二卡合突起39c、39c从按压表面部39a的上端中的第一卡合突起39b、39b之间向后突出。按压片部39从按压表面部39的上端向上突出并且位于第二卡合突起39c、39c之间。第一卡合突起39b、39b在垂直方向上可以是弹性可变形的。
片保持构件39可以以如下方式连接至第一附接框架15;第二卡合突起39c、39c被插入附接片38的相应插入孔38a、38a中;并且第一卡合突起39b、39b与第二卡合突起39c、39c与第一附接框架15的突出面部17卡合以从上面和下面保持突出面部17。在此场合下,第一卡合突起39b、39b在垂直方向上是弹性变形的,以确保片保持构件39至第一附接框架15的稳定的附接状态。
在其中片保持构件39附接至第一附接框架15的状态下,分别通过按压表面部39a和按压片部39d从前方将光学体37的上端和附接片38按压在突出面部17的前表面上。因此,光学体37由片保持构件39保持以被布置为处于与导光板35的前表面相接触的状态。
如上所述,在其中第二卡合突起39c、39c被插入相应的插入孔38a、38a的状态下,第一卡合突起39b、39b和第二卡合突起39c、39c与第一附接框架15卡合。这允许片保持构件39连接至第一附接框架15以允许保持光学体37。
因此,片保持构件39连接至第一附接框架15以允许在预定位置处支撑光学体37。因此,可以通过简单操作在预定位置处稳定地支撑光学体37。
此外,片保持构件39设置有按压表面部39a,该按压表面部39a被配置为保持光学体37以将光学体37按压在第一附接框架15上。因此,当片保持构件39连接至第一附接框架15时,确保光学体37被按压在第一附接框架15上。这使得可以实现光学体37的支撑状态的稳定性。
应注意,在上述内容中,已经描述了第二卡合突起39c、39c被插入形成在光学体37的附接片38中的两个相应的插入孔38a、38a中的实例。然而,例如,附接片38可设置有一个水平较长的插入孔,该插入孔被配置为允许两个第二卡合突起39c、39c被插入其中。
边框4可以由一体形成的水平部40和垂直部41、41配置而成(参照图3和图21)。水平部40是水平延伸的。垂直部41、41从水平部40的右端和左端向下突出。
水平部40可包括基座表面部42、支座表面部43和被附接突起44。基座表面部42是垂直定向。支座表面部43从基座表面部42的前后方向上的中间部分向下突出。被附接突起44从基座表面部42的后端向下突出。
垂直部41可包括基座表面部45、支座表面部46和被附接突起47、47、...。基座表面部45是水平定向的。支座表面部46从基座表面部45的前后方向上的中间部分向内(向侧方)突出。被附接突起47、47、...从基座表面部45的后端向内突出。被附接突起47、47、...可以被设置在垂直间隔开的位置处。
在垂直部41的下端中,可以设置向内(侧方)突出的闩扣突起48。闩扣突起48可包括滑动面48a和闩扣面48b。滑动面48a倾斜地向内移动为向上延伸。闩扣面48b从滑动面48a的上端延续并且向上定向。
相应的垫层49、49、49可以通过粘附力等结合至边框4的基座表面部43、46、46的前表面(参照图3)。例如,可以将微细胞聚合物片用作垫层49。
可以通过粘附力将显示器2的上端以及右端和左端结合至垫层49、49、49的前表面。因此,显示器可以利用中间的垫层49、49、49附接至边框4。
如上所述,显示器2可以利用中间的垫层49、49、49附接至边框4以构成包括显示器2和边框4的前侧单元50。
前侧单元50连接至后侧单元51。后侧单元51包括上述后底座3、以及附接至后底座3的第一附接框架15和第二附接框架18、18。
前侧单元50可以如下连接至后侧单元51(参照图22至图25)。
首先,如上所述,在其中导光板35和光学体37被布置在后底座3的前侧的状态下,可以相对于后侧单元51从前面布置前侧单元50(参照图22)。在此场合下,在前侧单元50的边框4中,水平部40的被附接突起44可以直接在第一附接框架15的附接突起17a、17a、...的上侧与后底座3的上端的前表面对接;以及垂直部41、41的被附接突起47、47、...可以直接在第二附接框架18、18的附接突起20a、20a的上侧与后底座3的右端和左端的前表面对接。
接下来,前侧单元50可以相对于后侧单元51向下滑动(参照图23)。当前侧单元50相对于后侧单元51向下滑动时,水平部40的被附接突起44可以插入第一附接框架15的附接突起17a、17a、...与后底座3的前表面之间以在内部嵌合。因此,被附接突起44可以与附接突起17a、17a、...结合。同时,垂直部41、41的被附接突起47、47、...可以插入第二附接框架18、18的附接突起20a、20a、...与后底座3的前表面之间以在内部嵌合。因此,被附接突起47、47、...可以与相应的附接突起20a、20a、...卡合。
以这种方法,前侧单元50相对于后侧单元51向下滑动,被附接突起44与附接突起17a、17a、...卡合,并且被附接突起47、47、...与相应的附接突起20a、20a、...卡合。这允许前侧单元50连接至后侧单元51。
在此场合下,同时如图24中所示,被设置在垂直部41、41的下端中的闩扣突起48、48的滑动面48a、48a相对于第二附接框架18、18的相应的防脱落突起20c、20c滑动,以允许垂直部41、41弹性变形。闩扣突起48、48越过防脱落突起20c、20c以允许垂直部41、41弹性恢复。这允许闩扣突起48、48的闩扣面48b、48b与相应的防脱落突起20c、20c相闩扣(参照图25)。
以这种方法,闩扣突起48、48的闩扣面48b、48b与相应的防脱落突起20c、20c相闩扣,以防止前侧单元50从后侧单元51脱落。
如上所述,前侧单元50的滑动允许垂直部41、41弹性变形以及弹性恢复,其允许闩扣面48b、48b与相应的防脱落突起20c、20c相闩扣以防止前侧单元50从后侧单元51脱落。因此,可以通过简单操作实现前侧单元50至后侧单元51的稳定连接状态。
遮蔽板52、52以水平并排布置的方式附接至结合用构件10、10、...,这些构件被附接至后底座3的后表面(参照图2、图4、图26和图27)。遮蔽板52可包括遮蔽部53、下收纳部54以及结合片部55、55、55。遮蔽部53形成为水平延伸的形状并且包括向前开口的浅凹槽。下收纳部54从遮蔽部53的下端向前突出。结合片部55、55、55从遮蔽部53向上突出。
遮蔽部53可以在水平间隔开的位置处设置有结合部53a、53a、53a。
结合片部55、55、55可以被设置在水平间隔开的位置处。
可以布置遮蔽板52,使得遮蔽部53从位于后底座3的下端中的后表面上的源基板22的驱动电路部22后面进行覆盖。结合片部55、55、55可以从下面插入结合用构件10、10、10的相应的插入凹槽10a、10a、10a中,并且通过螺栓连接附接至结合用构件10、10、10(参照图26和图27)。遮蔽板52、52的下收纳部54、54可以位于相应的收纳构件23、23的下侧上。因此,可以由下收纳部54、54收纳该收纳构件23、23(参照图4)。
底部框架56可以附接至遮蔽板52、52(参照图2、图4和图28)。底部框架56可以形成为横向较长的形状,并且可以包括前表面部56a、下表面部56b和后表面部56c。前表面部56被定向在前后方向上。下表面部56b从前表面部56a的下端向后突出。后表面部56c从下表面部56b的后端向上突出。
在底部框架56中,后表面部56c可以通过螺栓连接等附接至遮蔽板52、52的结合部53a、53a、...(参照图28)。如图4中所示,在底部框架56附接至遮蔽板52、52的状态下,前表面部56a可以位于显示器2的下端的前侧;并且下表面部56b可以位于按压构件27的突起29、29、...的下侧以及遮蔽板52、52的下收纳部54、54的下侧。在显示器2中,其下端可以通过前表面部56a从前面保持;并且按压构件27的突起29、29和遮蔽板52、52的下收纳部54、54可以通过下表面部56b从下面保持;因此,可以确保这些构件的稳定连接状态。
后部框架57可以布置在后底座3的后表面中的下端侧(参照图2和图29)。后部框架57可以通过螺栓连接等附接至结合用构件10、10、...。
后部框架57可以由框架部57a和突出面部57b、57b配置而成。框架部57a形成为水平延续的三个框架的形状。突出面部57b、57b从框架部57a的下端分别向右和向左突出。在后部框架57附接至结合用构件10、10、...的状态下,附接至后底座3的后表面的中继基板21可以以暴露状态处于框架部57a的内部。
后盖58可以附接至后部框架57(参照图30)。在后盖58内部,可以布置未描述的控制电路板。
当后盖58附接至后部框架57时,控制电路板可以通过未描述的连接基板连接至连接器14和中继基板21。因此,电流或者信号可以通过连接器14或者中继基板21从控制电路板供应给源基板22或者光源13、13、...,这允许执行从光源13、13、...或者显示器2的显示控制器发射光。
从光源13、13、...发射的光通过入射面35b进入导光板35,传播通过导光板35的内部并且向前发射。在此场合下,进入导光板35的光的一部分通过反射板31反射并且通过反射片36、36、...向前发射。从导光板35向前发射的光由光学体37控制以作为背光进入显示器2。
台座59可附接至后底座3的下端(参照图1)。台座59被配置为确保桌子等上的显示装置1的稳定安装状态。
[总结]
如上所述,在显示装置1中,前侧单元50与后侧单元51对接,并且前侧单元50相对于后侧单元51垂直滑动,即,在显示屏2e的面方向上。这允许被附接突起44与附接突起17a、17a、...卡合,并且允许被附接突起47、47、...与附接突起20a、20a、...卡合。因此,前侧单元50连接至后侧单元51。
因此,可以促进前侧单元50至后侧单元51的连接操作,并且可以提高显示装置1的装配操作的可操作性。
[本技术]
本技术可具有下列配置。
(1)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前侧单元,包括显示器和边框,所述显示器被配置为允许在显示屏上显示图像,并且所述边框从外周侧支撑所述显示器并且包括被附接突起;以及
后侧单元,包括后底座和附接框架,所述后底座被布置在与所述显示器的所述显示屏相对的表面侧,并且所述附接框架附接至位于所述后底座的显示器侧的表面并且包括附接突起,
其中,所述前侧单元被配置为与所述后侧单元对接并且相对于所述后侧单元在所述显示屏的面方向上滑动,允许所述被附接突起与所述附接突起卡合以允许所述前侧单元连接至所述后侧单元。
(2)根据上述(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边框是弹性可变形的,
所述边框包括闩扣突起,以及
所述附接框架包括防脱落突起,
其中,当所述前侧单元相对于所述后侧单元滑动时,所述闩扣突起被配置为在所述防脱落突起上滑动以允许所述边框弹性变形、越过所述防脱落突起以允许所述边框弹性恢复、以及被所述防脱落突起闩扣。
(3)根据上述(1)或(2)所述的显示装置,包括:
光源,被配置为发射作为入射在所述显示器上的背光的光;
光控制板,被布置在所述后底座与所述显示器之间,所述光控制板被配置为控制从所述光源发射的光;以及
支撑构件,附接至所述后底座,
其中,所述支撑构件包括基座部和支撑部,所述基座部被附接至所述后底座,并且所述支撑部从所述基座部延续并且是可弹性变形的,并且
所述支撑部被配置为支撑所述光控制板的至少一部分并且被配置为响应于由温度变化导致的所述光控制板的膨胀或者收缩而弹性变形。
(4)根据上述(3)所述的显示装置,包括收纳构件,
其中,所述光控制板包括多个角部,在所述光控制板的面方向上通过所述收纳构件收纳所述多个角部中的一部分角部,并且
由所述支撑部支撑所述多个角部中的其他角部。
(5)根据上述(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包括:
光源单元,包括光源,所述光源被配置为发射作为入射在所述显示器上的背光的光;以及
散热构件,附接至所述后底座,所述散热构件被配置为释放光源被驱动时产生的热量,
其中,所述光源单元被布置在所述散热构件上,并且
所述附接框架包括定位部,所述定位部被配置为执行所述散热构件的定位。
(6)根据上述(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包括:
光学体,被布置在所述显示器与所述后底座之间,所述光学体包括光学片和插入孔;以及
片保持构件,包括第一卡合突起和第二卡合突起,所述第一卡合突起与所述附接框架相卡合,并且所述第二卡合突起被插入所述插入孔中,
其中,所述第一卡合突起和所述第二卡合突起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二卡合突起被插入所述插入孔中的状态下与所述附接框架相卡合,允许所述片保持构件连接至所述附接框架以允许保持所述光学体。
(7)根据上述(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片保持构件包括按压表面部,所述按压表面部按压所述光学体以将所述光学体按压在所述附接框架上。
在执行上述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的每个部分的具体形状和结构仅仅是执行本技术的实例,并且本技术的技术范围不应被理解为受限于这些实施方式。
本申请要求于2012年12月14日提交的日本优先权专利申请JP2012-274057的权益,通过引用将其全部内容结合于此。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根据设计要求和其他因素,只要它们在所附权利要求或其等同物的范围内,可做出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更改。

Claims (7)

1.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前侧单元,包括显示器和边框,所述显示器被配置为允许在显示屏上显示图像,并且所述边框从外周侧支撑所述显示器并且包括被附接突起;以及
后侧单元,包括后底座和附接框架,所述后底座被布置在与所述显示器的所述显示屏相对的表面侧,并且所述附接框架附接至位于所述后底座的所述显示器侧的表面并且包括附接突起,
其中,所述前侧单元被配置为与所述后侧单元对接并且相对于所述后侧单元在所述显示屏的面方向上滑动,使得所述被附接突起与所述附接突起卡合以使所述前侧单元连接至所述后侧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边框是能够弹性变形的,
所述边框包括闩扣突起,以及
所述附接框架包括防脱落突起,
其中,当所述前侧单元相对于所述后侧单元滑动时,所述闩扣突起被配置为在所述防脱落突起上滑动以使得所述边框弹性变形、越过所述防脱落突起以使得所述边框弹性恢复、并被所述防脱落突起闩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包括:
光源,被配置为发射作为入射在所述显示器上的背光的光;
光控制板,被布置在所述后底座与所述显示器之间,所述光控制板被配置为控制从所述光源发射的光;以及
支撑构件,附接至所述后底座,
其中,所述支撑构件包括基座部和支撑部,所述基座部被附接至所述后底座,并且所述支撑部从所述基座部延续并且是能够弹性变形的,并且
所述支撑部被配置为支撑所述光控制板的至少一部分并且响应于由温度变化导致的所述光控制板的膨胀或者收缩而弹性变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包括收纳构件,
其中,所述光控制板包括多个角部,在所述光控制板的面方向上通过所述收纳构件收纳所述多个角部中的一部分角部,并且
由所述支撑部支撑所述多个角部中的其他角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包括:
光源单元,包括光源,所述光源被配置为发射作为入射在所述显示器上的背光的光;以及
散热构件,附接至所述后底座,所述散热构件被配置为释放所述光源被驱动时产生的热量,
其中,所述光源单元被布置在所述散热构件上,并且
所述附接框架包括定位部,所述定位部被配置为执行所述散热构件的定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包括:
光学体,被布置在所述显示器与所述后底座之间,所述光学体包括光学片和插入孔;以及
片保持构件,包括第一卡合突起和第二卡合突起,所述第一卡合突起与所述附接框架相卡合,并且所述第二卡合突起被插入所述插入孔中,
其中,所述第一卡合突起和所述第二卡合突起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二卡合突起被插入所述插入孔中的状态下与所述附接框架相卡合,使得所述片保持构件连接至所述附接框架以使得所述光学体被保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片保持构件包括按压表面部,所述按压表面部按压所述光学体以将所述光学体按压在所述附接框架上。
CN201380063917.XA 2012-12-14 2013-12-04 显示装置 Active CN10483831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74057 2012-12-14
JP2012-274057 2012-12-14
PCT/JP2013/082564 WO2014091978A1 (ja) 2012-12-14 2013-12-04 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38310A CN104838310A (zh) 2015-08-12
CN104838310B true CN104838310B (zh) 2018-05-29

Family

ID=509342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63917.XA Active CN104838310B (zh) 2012-12-14 2013-12-04 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729812B2 (zh)
JP (1) JP6234377B2 (zh)
CN (1) CN104838310B (zh)
BR (1) BR112015013201A2 (zh)
RU (1) RU2642160C2 (zh)
WO (1) WO201409197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64977B (zh) * 2013-07-22 2015-09-3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KR20170076382A (ko) 2015-12-24 2017-07-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205281986U (zh) * 2015-12-31 2016-06-0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路容纳装置及显示装置
KR102585211B1 (ko) * 2016-01-05 2023-10-0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디바이스
US10051749B2 (en) * 2016-07-24 2018-08-14 Lg Electronics Inc. Display device
US9910308B2 (en) 2016-07-24 2018-03-06 Lg Electronics Inc. Display device
KR102639416B1 (ko) * 2016-07-24 2024-02-2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디바이스
JP6333905B2 (ja) * 2016-09-05 2018-05-3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およびテレビジョン受信機
JP6333906B2 (ja) * 2016-09-05 2018-05-3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およびテレビジョン受信機
WO2018043261A1 (ja) * 2016-09-05 2018-03-0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およびテレビジョン受信機
JP2022030296A (ja) * 2020-08-06 2022-02-18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および表示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23230A (zh) * 2010-07-30 2010-12-22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弹性卡固件以及具有该弹性卡固件的液晶模组
CN102213849A (zh) * 2010-04-07 2011-10-12 Nec液晶技术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装置
TWM423428U (en) * 2011-03-16 2012-02-21 Chunghwa Picture Tubes Ltd Frame assembly and display
US20120162570A1 (en) * 2010-12-27 2012-06-2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Liquid crystal module assembly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CN102645762A (zh) * 2011-02-18 2012-08-22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84573U (ja) * 1982-11-29 1984-06-07 日本精機株式会社 光透過性表示部材の固定装置
JP2003050395A (ja) 2001-08-08 2003-02-21 Hitachi Ltd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4053964A (ja) * 2002-07-19 2004-02-19 Sony Corp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7334244A (ja) 2006-06-19 2007-12-27 Sony Corp 表示装置
KR100949117B1 (ko) * 2008-05-21 2010-03-2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장치 및 그 바텀샤시
KR101533661B1 (ko) * 2009-01-22 2015-07-0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KR20100087950A (ko) * 2009-01-29 2010-08-0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이용한 액정표시장치
JP2010181462A (ja) 2009-02-03 2010-08-19 Seiko Epson Corp 電気泳動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WO2011089805A1 (ja) * 2010-01-22 2011-07-2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およ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TWM423429U (en) 2011-09-26 2012-02-21 Rhoson Corp Separable drive recording component
CN102841459A (zh) * 2012-08-21 2012-12-26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设备
US9955592B2 (en) * 2012-10-29 2018-04-24 Saturn Licensing Llc Display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13849A (zh) * 2010-04-07 2011-10-12 Nec液晶技术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装置
CN101923230A (zh) * 2010-07-30 2010-12-22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弹性卡固件以及具有该弹性卡固件的液晶模组
US20120162570A1 (en) * 2010-12-27 2012-06-2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Liquid crystal module assembly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CN102645762A (zh) * 2011-02-18 2012-08-22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TWM423428U (en) * 2011-03-16 2012-02-21 Chunghwa Picture Tubes Ltd Frame assembly and display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234377B2 (ja) 2017-11-22
WO2014091978A1 (ja) 2014-06-19
BR112015013201A2 (pt) 2017-07-11
US9729812B2 (en) 2017-08-08
CN104838310A (zh) 2015-08-12
RU2015121696A (ru) 2016-12-27
RU2642160C2 (ru) 2018-01-24
JPWO2014091978A1 (ja) 2017-01-12
US20150304599A1 (en) 2015-10-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38310B (zh) 显示装置
CN104737219B (zh) 显示装置
EP2674808B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US10884276B2 (en) Display device with simplified appearance structure and improved coupling arrangement
US9158058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set
US10321088B2 (en) Power supply for television and television including the same
US8233110B2 (en) Liquid crystal module
US8827481B2 (en) Illumination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ption device
WO2016052484A1 (ja) 照明装置
US7551241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JPWO2020017210A1 (ja) 画像表示装置
US9910462B2 (en) Display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JP2012047838A (ja) 液晶モジュールのx−プリント回路基板の固定構造
CN108521550B (zh) 一种液晶电视机
US8045338B2 (en) Structure for mounting indicator unit on electronic apparatus
US9307667B2 (en) Display device
CN108181680A (zh) 显示装置
JP2016206615A (ja) 導線の保持構造、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ジョン受信機
JP2016070967A (ja) 映像表示装置
JP2014066924A (ja) 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