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26957A - 热交换器的制造装置及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热交换器的制造装置及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826957A
CN104826957A CN201510049911.8A CN201510049911A CN104826957A CN 104826957 A CN104826957 A CN 104826957A CN 201510049911 A CN201510049911 A CN 201510049911A CN 104826957 A CN104826957 A CN 1048269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n
chuck portion
stacking pin
stacking
upstr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04991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826957B (zh
Inventor
森山伸
远藤研介
杉本芳彦
佐藤友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arrie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arrie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22909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298395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arrier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arrie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8269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269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8269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2695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43/00Feeding, positioning or storing devices combined with, or arranged in, or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connection with, apparatus for working or processing sheet metal, metal tubes or metal profiles; Associations therewith of cutting devices
    • B21D43/20Storage arrangements; Piling or unpiling
    • B21D43/22Devices for piling shee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53/00Making other particular articles
    • B21D53/02Making other particular articles heat exchangers or parts thereof, e.g. radiators, condensers fins, headers
    • B21D53/08Making other particular articles heat exchangers or parts thereof, e.g. radiators, condensers fins, headers of both metal tubes and sheet met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Assembl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热交换器的制造装置及制造方法。本发明的热交换器的制造装置包括第一堆叠部及第二堆叠部。第一堆叠部具有第一堆叠销、上游夹盘部及下游夹盘部。上游夹盘部及下游夹盘部构成为在使至少任一个夹盘部位于夹持位置的状态下,切换夹持位置与退避位置。本发明的热交换器的制造装置及制造方法能够提高制造效率。

Description

热交换器的制造装置及制造方法
交叉引用
本发明以日本专利申请2014-022351(申请日2014.2.7)及日本专利申请2014-229097(申请日2014.11.11)为基础,根据该申请而享有优先的权益。本发明通过参照该申请而包含该申请的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交换器的制造装置及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空调装置等冷冻循环装置中搭载着用以在冷媒与空气(室外空气或室内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此种热交换器具有隔开间隔而层叠的多片鳍片、及在厚度方向上贯通各鳍片并且供冷媒流通的热交换管。
且说,用以制造所述鳍片的制造装置包括:加工部,对包含铝等的带状母材实施压制加工,并且将母材切断为规定长度;以及堆叠部,将由加工部加工的鳍片层叠。而且,鳍片是在堆叠部上层叠规定片数的时间点被取出,且向后续工序搬送。另一方面,从加工部对取出了鳍片的堆叠部再次供给新的鳍片。
然而,在所述现有的构成中,在将层叠于堆叠部的鳍片取出时,需要暂时停止从加工部供给鳍片等,从而在提高制造效率方面尚有改善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欲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制造效率的热交换器的制造装置及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热交换器的制造装置包括第一堆叠部、及第二堆叠部。第一堆叠部具有第一堆叠销、上游夹盘部及下游夹盘部。第一堆叠销插通到连续地供给的鳍片的贯通孔内。上游夹盘部夹持第一堆叠销,且能够在保持鳍片的夹持位置、及从第一堆叠销退避而将鳍片向下方交接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下游夹盘部从下方夹持第一堆叠销中的上游夹盘部的夹持位置,且能够在保持鳍片的夹持位置、及从第一堆叠销退避而将鳍片向下方交接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第二堆叠部配置于第一堆叠部的下方,且被交接由第一堆叠部保持的鳍片。而且,上游夹盘部及下游夹盘部构成为在使至少任一个夹盘部位于夹持位置的状态下切换夹持位置与退避位置。
而且,本发明的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包括预备堆叠工序及正式堆叠工序。预备堆叠工序具有第一交接工序及第二交接工序,利用第一堆叠部暂时地保持鳍片。第一交接工序向夹持第一堆叠部的第一堆叠销的上游夹盘部交接鳍片。第二交接工序将由上游夹盘部保持的鳍片交接到在上游夹盘部的下方夹持第一堆叠销的下游夹盘部。正式堆叠工序将保持于第一堆叠部的鳍片交接到配置于第一堆叠部的下方的第二堆叠部。
根据所述热交换器的制造装置及制造方法,可提高制造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鳍片堆叠装置的概略构成图(侧视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鳍片堆叠装置的概略构成图(平面图)。
图4是鳍片成形体的平面图。
图5是从X方向观察鳍片堆叠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6是从Z方向观察鳍片堆叠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平面图。
图7是相当于图6的A-A线的剖面图。
图8是上游夹盘部(下游夹盘部)的沿着X-Y平面的局部剖面图。
图9是鳍片堆叠装置的动作说明图且是相当于图5的侧视图。
图10是鳍片堆叠装置的动作说明图且是相当于图5的侧视图。
图11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鳍片堆叠装置的概略构成图(平面图)。
图12是第二实施方式中从Y方向观察鳍片堆叠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局部剖面图
图13是第二实施方式中从X方向观察鳍片堆叠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14是第二实施方式的鳍片堆叠装置的动作说明图且是相当于图12的局部剖面图。
图15是第二实施方式的鳍片堆叠装置的动作说明图且是相当于图13的侧视图。
图16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鳍片堆叠装置的概略构成图(从X方向观察到的侧视图)。
图17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鳍片堆叠装置的概略构成图(平面图)。
图18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鳍片堆叠装置的概略构成图(从Y方向观察到的正面图)。
[符号的说明]
1:热交换器
2:鳍片
2a:贯通孔
3:热交换管
6:鳍片成形体
6a:鳍片群
6b:切口
7:母材
10、101、201:鳍片堆叠装置
11:母材供给部
12:加工部
13:切断部
14:成形体供给部
15:第一堆叠部
16:第二堆叠部
21:第一堆叠销
22:上游夹盘部
23:下游夹盘部
25:第一销单元
31:腕部
32:基部
32a:卡止凹部
33:滑块
35:突出部(夹持部分)
36:收容凹部
37:贯通孔
41:按压机构
42:棒体
43:赋能构件
44:挡块
45:突起部
46:定位孔
51:限制机构
52:角部
53:卡止构件
61:转台
62:接收部
63:基座部
64:第二堆叠销
65:第二销单元
100:鳍片承接叉
102:保持部
104:凹部
200:倾斜抑制机构
202:固定板
202a:内螺纹孔
203:保持构件
210:固定螺钉
211:压紧螺钉
211a:长螺钉
211b:短螺钉
212:螺母
O:轴心
Q1:保持位置
Q2:退避位置
X、Y、Z: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热交换器的制造装置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对热交换器1的构成进行简单说明。
如图1所示,热交换器1包括:隔开间隔层叠的多片鳍片2,以及在厚度方向上贯通所述各鳍片2并且供冷媒流通的热交换管3。
各鳍片2例如包含铝等导热率优异的材料且形成为长条状。在鳍片2上,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的多个贯通孔2a在鳍片2的长度方向上隔开间隔而形成。另外,图示例中,贯通孔2a在鳍片2的宽度方向上形成为一列(管列为一列)。
而且,鳍片2在如下状态下层叠,即,在厚度方向上隔开间隔,且对于相邻的鳍片2彼此而言,长度方向上对应的贯通孔2a重合。空气在形成于各鳍片2间的间隙中流通。
热交换管3例如包含铜等导热率优异的材料,且嵌合于鳍片2的贯通孔2a内。具体来说,热交换管3在相邻的鳍片2彼此中贯通长度方向上对应的贯通孔2a彼此,并且在层叠的鳍片2的外侧折返,由此沿着鳍片2的厚度方向蜿蜒。
接下来,对所述热交换器1的制造装置(以下称作鳍片堆叠装置10)进行说明。另外,以下的说明中,将上下方向设为Z方向,将与Z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分别设为X方向、Y方向进行说明。
如图2、图3所示,鳍片堆叠装置10为如下装置,即,由母材7加工作为所述鳍片2的鳍片成形体6,并且将所加工的鳍片成形体6堆叠。具体来说,鳍片堆叠装置10从搬送方向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而依序配置着母材供给部11、加工部12、切断部13、成形体供给部14、第一堆叠部15及第二堆叠部16。
在母材供给部11上放置带状的母材7。母材7成卷状卷绕在母材供给部11,通过使母材供给部11旋转而朝向下游侧连续地抽出。另外,本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的母材7的宽度例如具有相当于多片所述鳍片2的宽度。
加工部12对从母材供给部11抽出的母材7例如实施压制加工,而成形鳍片成形体6。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加工部12中,除所述鳍片形状的加工外,还进行根据鳍片2的宽度来划分母材7的列宽加工。如图4所示,列宽加工中,将鳍片2以2片作为1组鳍片群6a而割断母材7(鳍片成形体6),并且在同一鳍片群6a中,形成着将各鳍片2彼此之间予以隔离的穿孔状的切口6b。而且,各鳍片群6a中,一鳍片2的贯通孔2a的长度方向的位置相对于另一鳍片2的贯通孔2a错开半间距。即,同一鳍片群6a中,各鳍片2的贯通孔2a形成为锯齿状。
如图2所示,切断部13与加工部12在X方向上邻接而配置,将从加工部12搬送的鳍片成形体6以规定长度(例如,鳍片2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进行切断。
成形体供给部14与切断部13在X方向上邻接而配置,以其下表面与母材供给部11、加工部12及切断部13的搬送面为同等高度的方式进行配置。成形体供给部14通过使未图示的抽吸部件驱动,而可吸附经切断部13切断的鳍片成形体6。另外,图示例中,成形体供给部14吸附鳍片成形体6的上表面,在使鳍片成形体6的厚度方向与Z方向一致的状态下保持鳍片成形体6。而且,在使抽吸部件停止驱动的情况下,鳍片成形体6在厚度方向与Z方向一致的状态下,因自重而落下并被供给到第一堆叠部15。
如图5~图7所示,第一堆叠部15配置于成形体供给部14的下方,且暂时地保持从成形体供给部14供给的鳍片成形体6。具体来说,第一堆叠部15包括:引导鳍片成形体6向下方移动的第一销单元25,以及可夹持第一销单元25的上游夹盘部22及下游夹盘部23。
如图6所示,第一销单元25具有多个第一堆叠销21,所述多个第一堆叠销21沿Z方向相互平行地延伸,并且插通到鳍片成形体6的贯通孔2a内。各第一堆叠销21设为随着其上部朝向上方而逐渐变细的锥状,且在X方向及Y方向上隔开间隔而排列。图示例中,第一销单元25将X方向上隔开间隔而相向的一对第一堆叠销21与各鳍片2对应地沿Y方向排列成多列。该情况下,Y方向上邻接的一对第一堆叠销21彼此与贯通孔2a对应地在X方向上错开半间距而排列。而且,X方向上相向的一对第一堆叠销21与相对于同一鳍片2不同的2处贯通孔2a在Z方向上重合。
上游夹盘部22相对于所述第一销单元25在Y方向的两侧分别各设置一对,各上游夹盘部22分别将多根第一堆叠销21集中地夹持。另外,各上游夹盘部22设为分别相同的构成,因而以下的说明中对一个上游夹盘部22进行说明。
如图5~图7所示,上游夹盘部22包括:一对腕部31,沿与作为第一堆叠销21的延伸方向的Z方向正交的Y方向相互平行地延伸,并且可从X方向的两侧夹持第一堆叠销21;基部32,对所述腕部31的基端部进行支撑;以及滑块33,将基部32可沿Y方向移动地加以支撑。
首先,滑块33使基部32能够在如下两个位置之间沿Y方向移动地对该基部32进行支撑,即,腕部31插入到鳍片成形体6的供给位置(成形体供给部14的下方位置)的前进位置、与腕部31从鳍片成形体6的供给位置退避的退避位置(参照图9)。
基部32在腕部31位于前进位置的状态下,使腕部31能够在夹持第一堆叠销21的夹持位置、与离开第一堆叠销21的离开位置之间沿X方向移动地对该腕部31进行支撑。
如图8所示,在各腕部31上,朝向X方向的内侧(相向的腕部31侧)相互突出的突出部(夹持部分)35在Y方向上隔开间隔而形成。Y方向上,突出部35在各腕部31间交替地排列。而且,在夹持位置,一个腕部31的突出部35进入到另一腕部31的突出部35间。
另一方面,在各腕部31中的位于突出部35间的部分,朝向X方向的外侧(与相向的腕部31为相反的一侧)凹陷,而形成收容第一堆叠销21的收容凹部36。而且,在各腕部31中的X方向上相向的突出部35与收容凹部36之间各夹持1根所述第一堆叠销21。
此处,在各腕部31中的位于突出部35的部分,形成着供腕部31在X方向上贯通的贯通孔37。而且,在该贯通孔37内设置着按压机构41,该按压机构41将收容于收容凹部36内的第一堆叠销21朝向收容凹部36的底部侧按压。
按压机构41包括:松动地插入在贯通孔37内的棒体42,以及朝向X方向的内侧对棒体42赋能的赋能构件43。
在棒体42的两端部设置着挡块44。在各挡块44中的位于X方向的内侧的挡块44上,朝向X方向的内侧形成着突起部45。该突起部45在腕部31位于夹持位置时,进入到形成于第一堆叠销21的定位孔46内。即,突起部45具有对上游夹盘部22进行第一堆叠销21的Z方向上的定位的功能。
赋能构件43例如包含盘簧等,其内侧插通棒体42,并且介置于所述挡块44中的位于X方向的内侧的挡块44与贯通孔37内之间。
而且,相对于各腕部31在X方向的外侧,设置着限制腕部31向离开位置移动的限制机构51。
限制机构51包括:分别地设置于各腕部31与基部32之间的角部52,以及固定于角部52并且可相对于基部32卡合脱离地卡止的卡止构件53。
角部52设为在从上方观察的俯视时为L字状,其一端部沿Y方向延伸,并且固定于腕部31的基端部。另一方面,角部52的另一端部相对于腕部31而朝向X方向的外侧延伸,且与基部32在Y方向上隔开间隔而相向。
卡止构件53例如包含球塞(ball plunger)等,且固定于角部52的另一端部。卡止构件53在腕部31位于夹持位置时,卡止于形成在基部32的卡止凹部32a内。
下游夹盘部23相对于所述第一销单元25在Y方向的两侧分别各设置一对,对第一堆叠销21中的位于比各上游夹盘部22的夹持部分靠下方的部分进行夹持。另外,除设为相对于所述上游夹盘部22而上下对称的构成以外,设为与上游夹盘部22大致相同的构成。因此,对下游夹盘部23中与上游夹盘部22相同的构成附上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如图1、图2所示,第二堆叠部16包括:沿Z方向延伸的可绕轴心O旋转的转台61,以及搭载于转台61上并且接收从第一堆叠部15供给的鳍片成形体6的接收部62。
图示例中,接收部62在转台61中的夹着轴心O而相向的位置设置一对。而且,一对接收部62利用转台61的旋转,与所述第一堆叠部15在Z方向上交替地相向。即,接收部62能够在如下位置之间移动,即,配置于第一堆叠部15的下方且与第一堆叠部15相向的位置的接收位置,与相对于接收位置例如错开180°的位置、且取出由接收部62接收的鳍片成形体6的取出位置。
接收部62包括:可上下移动地支撑于转台61上的基座部63,以及竖立设置于基座部63上的引导鳍片成形体6向下方移动的多个第二销单元65。
第二销单元65包括多个第二堆叠销64,该多个第二堆叠销64沿Z方向相互平行地延伸并且插通到鳍片成形体6的贯通孔2a内。各第二堆叠销64设为随着其上部朝向上方而逐渐变细的锥状,并且在X方向及Y方向上隔开间隔而排列。图示例中,第二销单元65中,X方向上隔开间隔而相向的一对第二堆叠销64与各鳍片2对应地沿着Y方向排列多列。该情况下,X方向上相向的一对第二堆叠销64配置于比X方向上相向的一对第一堆叠销21靠内侧处,且分别地插通到同一鳍片2的各贯通孔2a中的位于比第一堆叠销21靠X方向内侧的贯通孔2a内。
基座部63从下方支撑从第一堆叠部15供给的鳍片成形体6。而且,基座部63构成为利用未图示的驱动部件而可沿Z方向移动。具体来说,基座部63能够在如下位置之间移动,即,第二堆叠销64的上端部在Z方向上重叠于第一堆叠销21的下端部的重叠位置(参照图9),与第二堆叠销64的上端部从第一堆叠销21的下端部在Z方向上退避的待机位置(参照图5)。
接下来,对所述鳍片堆叠装置10的动作进行说明。另外,以下的说明中,将如下情况作为初始状态来进行说明,即,第一堆叠部15中,上游夹盘部22及下游夹盘部23均位于夹持位置,第二堆叠部16中,一接收部62位于接收位置,一接收部62的第二堆叠销64位于重叠位置。
首先,如图1、图2所示,母材供给部11朝向加工部12连续地抽出母材7(抽出工序)。然后,加工部12对从母材供给部11抽出的母材7进行压制加工,而成形所述鳍片成形体6(压制工序)。
然后,从加工部12搬送的鳍片成形体6一边将其上表面吸附至成形体供给部14,一边通过切断部13。然后,鳍片成形体6在以规定长度通过切断部13的时间点,由切断部13切断(切断工序)。
如图5~图7所示,由切断部13切断的鳍片成形体6由第一堆叠部15暂时地保持(预备堆叠工序)。本实施方式的预备堆叠工序中进行如下工序:第一交接工序,将鳍片成形体6从成形体供给部14交接(供给)到上游夹盘部22上;以及第二交接工序,将由上游夹盘部22保持的鳍片成形体6交接到下游夹盘部23上。
第一交接工序中,首先,与由切断部13切断鳍片成形体6同时地,解除成形体供给部14对鳍片成形体6的吸附。由此,鳍片成形体6因自重而落下。而且,如果伴随鳍片成形体6的落下,第一堆叠销21进入到鳍片成形体6的贯通孔2a内,则鳍片成形体6一边由第一堆叠销21引导一边向下方移动。然后,鳍片成形体6到达上游夹盘部22上,由此下方移动受到限制而保持于上游夹盘部22上。
而且,由切断部13切断的鳍片成形体6朝向第一堆叠部15而依次落下,由此多片鳍片成形体6保持于上游夹盘部22上。
接下来,在将规定片数(例如50片左右)的鳍片成形体6层叠于上游夹盘部22上的时间点,将保持于上游夹盘部22上的鳍片成形体6交接到下游夹盘部23(第二交接工序)。第二交接工序中,使上游夹盘部22朝向退避位置移动。具体来说,如图9所示,上游夹盘部22中的腕部31从夹持位置朝向离开位置移动,由此解除腕部31对第一堆叠销21的夹持。此外,基部32从前进位置朝向退避位置移动,由此腕部31从鳍片成形体6的供给位置退避。
于是,保持于上游夹盘部22上的鳍片成形体6一边被第一堆叠销21引导一边下降。另外,判断第二交接工序的开始(上游夹盘部22朝向退避位置的动作时机)例如可通过如下来进行,即,对切断部13切断鳍片成形体6的次数(第一交接工序的实施次数)进行计数等。
从上游夹盘部22落下的鳍片成形体6到达下游夹盘部23,由此其下方移动受到限制,而保持于下游夹盘部23上。另外,所述上游夹盘部22在向退避位置移动后,迅速恢复到夹持位置。由此,在上游夹盘部22上重复进行所述第一交接工序。
另外,下游夹盘部23上,将第二交接工序中交接的鳍片成形体6层叠为规定的组(set)(例如3组)。
而且,在下游夹盘部23上层叠规定片数的鳍片成形体6的时间点,将保持于下游夹盘部23上的鳍片成形体6交接到第二堆叠部16(正式堆叠工序)。另外,判断正式堆叠工序的开始(下游夹盘部23朝向退避位置的动作时机)可通过对第二交接工序的实施次数进行计数等来进行。
正式堆叠工序中,使下游夹盘部23朝向退避位置移动。具体来说,如图10所示,下游夹盘部23中的腕部31从夹持位置朝向离开位置移动,由此解除腕部31对第一堆叠销21的夹持。进而,基部32从前进位置朝向退避位置移动,由此腕部31从鳍片成形体6的供给位置退避。于是,保持于下游夹盘部23上的鳍片成形体6因自重而落下。
从下游夹盘部23落下的鳍片成形体6从第一堆叠销21拔出,且由配置于第一堆叠部15的下方的第二堆叠部16保持。具体来说,如果伴随鳍片成形体6的落下,第二堆叠销64进入到鳍片成形体6的贯通孔2a内,则鳍片成形体6一边由第二堆叠销64引导一边向下方移动。然后,鳍片成形体6到达基座部63,由此下方移动受到限制,而保持于基座部63上。
另外,下游夹盘部23在鳍片成形体6落下后迅速恢复到夹持位置。由此,在下游夹盘部23上重复进行所述第二交接工序。而且,当下游夹盘部23位于夹持位置以外的位置时,上游夹盘部22恢复到夹持位置。即,各夹盘部22、夹盘部23在使至少任一个夹盘部22、夹盘部23位于夹持位置的状态下,切换夹持位置与退避位置。由此,一边防止第一堆叠销21的落下,一边进行预备堆叠工序及正式堆叠工序。
而且,在基座部63上,对规定组的在正式堆叠工序中交接的鳍片成形体6进行层叠。
然后,在将规定片数的鳍片成形体6层叠于基座部63上的时间点,从一接收部62取出鳍片成形体6(取出工序)。具体来说,首先基座部63(第二堆叠销64)从重叠位置朝向待机位置下降,使第二堆叠销64从第一堆叠部15退避。然后,转台61旋转,由此一接收部62朝向取出位置移动。由此,作业人员取出堆叠于一接收部62的鳍片成形体6并向后续工序搬送。另外,判断取出工序的开始例如可通过对正式堆叠工序的实施次数进行计数等来进行。
而且,一接收部62移动到取出位置,由此另一接收部62移动到接收位置为止。由此,将在第二交接工序中保持于第一堆叠部15(下游夹盘部23)上的鳍片成形体6依次搬送到已移动到接收位置的另一接收部62。
如此,本实施方式中,设为在第二堆叠部16的上方具备具有第一堆叠销21的第一堆叠部15的构成。
根据该构成,可在第一堆叠部15暂时地保持鳍片成形体6,因而在不使鳍片成形体6的搬送停止的情况下,可进行层叠于第二堆叠部16的鳍片成形体6的取出等。由此,可实现制造效率的提高。
尤其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如下构成:在使各夹盘部22、夹盘部23中的至少任一个夹盘部22、夹盘部23处于夹持位置的状态下,切换各夹盘部22、夹盘部23的夹持位置及退避位置。
根据该构成,在不使第一堆叠销21自身移动的情况下,可进行成形体供给部14及第一堆叠部15(上游夹盘部22及下游夹盘部23)间或第一堆叠部15及第二堆叠部16间的鳍片成形体6的交接。由此,在实现了预备堆叠工序与正式堆叠工序中的动作、或第一堆叠部15的构成的简化后可确实地进行鳍片成形体6的交接。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第二堆叠销64移动到在Z方向上重叠于第一堆叠销21的重叠位置,而可确实地从第一堆叠部15(下游夹盘部23)向第二堆叠部16交接鳍片成形体6。
另一方面,通过使第二堆叠销64移动到从第一堆叠销21退避的退避位置,而在保持于第二堆叠部16的鳍片成形体6的取出时或搬送时等,可抑制第一堆叠销21与第二堆叠销64的干涉。由此,可实现制造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且说,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利用一对腕部31集中保持多个第一堆叠销21的情况下,需要确保腕部31的长度。该情况下,具有随着从腕部31的基端部侧朝向前端部侧而腕部31间的间隔容易扩展的(夹持力减弱的)的倾向。
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中,设为如下构成,即,在上游夹盘部22及下游夹盘部23的按压机构41中,腕部31的赋能构件43中的位于前端部侧的赋能构件43的弹簧常数设定得比位于基端部侧的赋能构件43大。
根据该构成,位于基端部侧的赋能构件43容易挠曲,位于前端部侧的赋能构件43不易挠曲。因此,在夹持位置,跨越整个Y方向将腕部31间的距离保持为固定后,可跨越整个腕部31稳定地夹持各第一堆叠销21。
并且,本实施方式中,在按压机构41的挡块44设置着可进入到设置于第一堆叠销21的定位孔46内的突起部45,因而可确实地在夹持位置保持第一堆叠销21。由此,可实现第一堆叠销21相对于各夹盘部22、夹盘部23的止动。
而且,在各夹盘部22、夹盘部23上设置着限制腕部31从夹持位置向离开位置的移动的限制机构51,因而在夹持位置,可抑制腕部31的前端部侧比基端部侧更容易扩展。结果,可稳定地保持各第一堆叠销21。
另外,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已说明相对于各夹盘部22、夹盘部23设置按压机构41、突起部45及限制机构51的构成,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可采用按压机构41、突起部45及限制机构51中的至少任一个的构成,而且也可采用他们的构成。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二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堆叠部15的上方,配设着暂时地保持鳍片成形体6的鳍片承接叉100,就该点而言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另外,以下的说明中,对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附上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图11~图13所示的鳍片堆叠装置101中,鳍片承接叉100以在X方向上相向的方式设置一对。另外,各鳍片承接叉100的构成分别为相同的构成,因而以下的说明中,对一鳍片承接叉100进行说明,并省略关于另一鳍片承接叉100的说明。
如图12、图13所示,鳍片承接叉100包括在X方向上隔开间隔而配置的多个保持部102。所述保持部102沿Y方向相互平行地延伸,并且在从上方观察的俯视时,配设于鳍片成形体6的供给位置内、且不与第一堆叠销21重合。而且,保持部102在鳍片承接叉100的待机位置,可脱离地收容于形成在成形体供给部14的下表面的凹部104内。
鳍片承接叉100能够在如下位置之间移动,即,所述待机位置(图15中的Q3)、保持部102位于第一堆叠销21间的比上游夹盘部22靠上方的保持位置(图15中的Q1)、及保持部102相对于供给位置向X方向的外侧退避的退避位置(图15中的Q2)。
如此构成的鳍片堆叠装置101中,鳍片承接叉100在所述第二交接工序中(上游夹盘部22的夹持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的移行时),从成形体供给部14供给鳍片成形体6时进行驱动。具体来说,如图14、图15所示,鳍片承接叉100与各第一交接工序中的最终段的第一交接工序中从成形体供给部14供给的鳍片成形体6一起,从待机位置朝向保持位置下降(图15中的Q1)。
而且,上游夹盘部22在保持于最终段的第一交接工序中供给的鳍片成形体6的时间点,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移动到退避位置。由此,与所述第二交接工序同样地,保持于上游夹盘部22上的鳍片成形体6交接到下游夹盘部23上。
另一方面,伴随从成形体供给部14新供给的鳍片成形体6的落下,第一堆叠销21进入到贯通孔2a内,并且所述鳍片成形体6一边被第一堆叠销21引导一边下降。然后,鳍片成形体6到达鳍片承接叉100的保持部102,其下方移动受到限制。由此,鳍片成形体6保持于鳍片承接叉100上。
而且,在上游夹盘部22回到夹持位置的期间,由切断部13切断的鳍片成形体6依次被鳍片承接叉100保持。
然后,如果上游夹盘部22恢复到夹持位置,则鳍片承接叉100移动到退避位置(图15中的Q2)。由此,保持于鳍片承接叉100上的鳍片成形体6一边由第一堆叠销21引导一边下降,由此保持于上游夹盘部22上。
另一方面,移动到退避位置的鳍片承接叉100在保持部102相对于供给位置而向X方向的外侧退避的状态下上升,之后在到达成形体供给部14的凹部104的时间点,保持部102插入到凹部104内(图15中的Q3)。
如此,本实施方式中,在上游夹盘部22位于退避位置的期间,可利用鳍片承接叉100暂时地保持鳍片成形体6。因此,在上游夹盘部22从退避位置恢复到夹持位置时,可抑制新供给的鳍片成形体6通过上游夹盘部22,或与上游夹盘部22发生干涉。
而且,可使鳍片成形体6的供给间距比上游夹盘部22的退避位置与夹持位置之间的移行速度快,因而可进一步实现制造效率的提高。
并且,鳍片承接叉100可沿着鳍片成形体6的搬送方向与鳍片成形体6一起移动,因而在上游夹盘部22位于退避位置的期间,可利用鳍片承接叉100确实地保持新供给的鳍片成形体6。
(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三实施方式中,将抑制第一堆叠销21的倾斜的倾斜抑制机构200配设于下游夹盘部23,就该方面而言与所述各实施方式不同。另外,以下的说明中,对与所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附上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而且,图17中省略所述限制机构51的图示。
图16~图18所示的鳍片堆叠装置201中,倾斜抑制机构200包括:分别地固定于下游夹盘部23的各腕部31的固定板202,以及配设于各固定板202且保持第一堆叠销21的保持构件203。
固定板202设为沿Y方向延伸的板状,其Y方向上的长度设为与腕部31的长度同等,并且X方向上的厚度比腕部31薄。在腕部31上,将沿Z方向贯通腕部31的固定螺钉210(参照图16)在Y方向上隔开间隔而配设多个,经由所述固定螺钉210将固定板202固定于腕部31上。另外,固定板202在腕部31上,固定于位于比收容凹部36靠X方向的外侧的部分。即,固定板202以从Z方向观察的俯视时不与收容凹部36重合的方式配设。
在固定板202上,在与各突出部35及收容凹部36在Y方向上同等地位于的部分,将X方向上贯通固定板202的内螺纹孔202a在Y方向上隔开间隔而配设。
保持构件203包括:分别地拧接于所述内螺纹孔202a的压紧螺钉211,以及分别地拧接于压紧螺钉211并且将压紧螺钉211定位于固定板202的螺母212。
压紧螺钉211包括:长螺钉211a,拧接于各内螺纹孔202a中的与各突出部35对应的内螺纹孔202a;短螺钉211b,拧接于与各收容凹部36对应的内螺纹孔202a。即,长螺钉211a及短螺钉211b在同一腕部31在Y方向上交替地配设,并且在各腕部31在X方向上相向。
长螺钉211a在将其螺钉端相对于固定板202朝向X方向的内侧的状态下,拧接于内螺纹孔202a内。长螺钉211a伴随相对于固定板202的旋转而可在X方向上移动,调整相对于固定板202的朝向X方向的内侧的突出量。该情况下,长螺钉211a伴随正转(朝向长螺钉211a拧接的方向的旋转),相对于固定板202而朝向X方向的内侧前进。
另一方面,长螺钉211a伴随逆转(朝向解除长螺钉211a的拧接的方向的旋转),相对于固定板202而朝向X方向的外侧后退。
短螺钉211b在将其螺钉端相对于固定板202朝向X方向的内侧的状态下,拧接于内螺纹孔202a内。短螺钉211b伴随相对于固定板202的旋转而可在X方向上移动,调整相对于固定板202的朝向X方向的内侧的突出量。该情况下,短螺钉211b伴随正转(朝向短螺钉211b拧接的方向的旋转),相对于固定板202而朝向X方向的内侧前进。另一方面,短螺钉211b伴随逆转(朝向解除短螺钉211b的拧接的方向的旋转),相对于固定板202而朝向X方向的外侧后退。
螺母212拧接于各压紧螺钉211的轴部中的位于头部与固定板202之间的部分。通过将螺母212拧接到被固定板202推压的位置,相对于固定板202定位各压紧螺钉211。该情况下,长螺钉211a的突出量设定为例如螺钉端配置于与突出部35的X方向的内侧端面同等的位置。而且,短螺钉211b的突出量设定为例如螺钉端配置于与收容凹部36的底部同等的位置。
所述构成中,在维护时等鳍片堆叠装置201工作之前,将各压紧螺钉211的突出量设定于例如所述位置等。然后,利用与所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方法,进行预备堆叠工序。该情况下,在下游夹盘部23的夹持位置,压紧螺钉211相对于下游夹盘部23在上方隔开间隔而配设,并且在X方向上相向的压紧螺钉211(长螺钉211a及短螺钉211b)间夹持第一堆叠销21。因此,第二交接工序中从上游夹盘部22交接的鳍片成形体6保持于固定在下游夹盘部23上的固定板202上。
而且,如果下游夹盘部23朝向退避位置移动,则倾斜抑制机构200与下游夹盘部23一起朝向X方向的外侧移动。由此,下游夹盘部23及压紧螺钉211对第一堆叠销21的夹持同时被解除。
如以上那样,本实施方式中,设为包括倾斜抑制机构200的构成,该倾斜抑制机构200与下游夹盘部23在Z方向上隔开间隔而配设,并且与下游夹盘部23一起保持第一堆叠销21。
根据该构成,在第二交接工序等解除上游夹盘部22对第一堆叠销21的夹持的状态(夹持位置以外的状态)下,可抑制第一堆叠销21的主要向X方向的倾斜。
尤其倾斜抑制机构200能够调整相对于下游夹盘部23的朝向X方向的内侧的突出量,因而可不依赖于倾斜抑制机构200相对于下游夹盘部23的位置精度,而高精度地保持第一堆叠销21。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倾斜抑制机构200中,利用拧接于压紧螺钉211的螺母212来进行压紧螺钉211的定位,因而以简单的构成便可抑制第一堆叠销21的倾斜。
另外,所述第三实施方式中,对由压紧螺钉211及螺母212构成保持构件203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即,只要保持构件203保持相对于下游夹盘部23在Z方向上离开的部分,并且可调整相对于下游夹盘部23的朝向X方向的内侧的突出量即可。该情况下,即便设为如下构成也无妨,即,例如包括:在X方向上贯通固定板202的销以及固定螺钉,所述固定螺钉拧接于固定板202并且从与X方向交叉的方向抵接销而将销定位于固定板202。
而且,所述实施方式中,对在各固定板202配设压紧螺钉211的构成进行了说明,但只要在至少一个固定板202上配设压紧螺钉211即可。
而且,所述第三实施方式中,已说明相对于下游夹盘部23而在上方配设倾斜抑制机构200的构成,但并不限定于此,即便相对于下游夹盘部23而配设于下方也无妨。
另外,所述各实施方式中,已说明在鳍片成形体6中,在邻接的鳍片2间贯通孔2a配置成锯齿状的构成,但并不限定于此。即,即便在邻接的鳍片2间,以同等的间距形成贯通孔2a也无妨。
而且,所述各实施方式中,已说明在鳍片成形体6中,多个鳍片2在宽度方向上多片相连的构成,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将单个鳍片2作为鳍片成形体6。
进而,关于鳍片成形体6的长度或宽度,也可进行适当的设计变更。
即,可对各种鳍片成形体6应用本实施方式的鳍片堆叠装置10、鳍片堆叠装置101。
进而,所述各实施方式中,已说明如下构成,即,将第一堆叠销21及第二堆叠销64各在2处插通到构成鳍片成形体6的各鳍片2的贯通孔2a中,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第一堆叠销21及第二堆叠销64的根数等可根据鳍片2的宽度或长度、构成鳍片成形体6的鳍片2的片数等适当进行设计变更。
而且,所述实施方式中,已说明腕部31朝向与第一堆叠销21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构成,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沿与第一堆叠销21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即可。
而且,所述实施方式中,已说明第一堆叠销21与第二堆叠销64配置于俯视时错开的位置的构成,但并不限定于此,即便将第一堆叠销21与第二堆叠销64配置于俯视时重合的位置也无妨。
而且,所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已说明鳍片承接叉100沿鳍片成形体6的搬送方向而与鳍片成形体6一起移动的构成,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为在上游夹盘部22位于退避位置的期间暂时地保持鳍片成形体6的构成,则鳍片承接叉100的移动方向可适当地进行设计变更。
根据以上说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在第二堆叠部16的上方具有包括第一堆叠销21的第一堆叠部15,由此可在第一堆叠部15暂时地保持鳍片成形体6,因而在不使鳍片成形体6停止搬送的情况下,可进行层叠于第二堆叠部16的鳍片成形体6的取出等。由此,可实现制造效率的提高。
尤其在使各夹盘部22、夹盘部23中的至少任一个夹盘部22、夹盘部23位于夹持位置的状态下,切换各夹盘部22、夹盘部23的夹持位置及退避位置,由此在不使第一堆叠销21自身移动的情况下,可进行成形体供给部14及第一堆叠部15(上游夹盘部22及下游夹盘部23)间、或第一堆叠部15及第二堆叠部16间的鳍片成形体6的交接。由此,可确实地进行预备堆叠工序与正式堆叠工序的动作时机的控制、或在实现了构成的简化后可确实地进行鳍片成形体6的交接。
已对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所述实施方式作为示例而提示,并不意图限定发明的范围。所述实施方式可由其他各种形态来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所述实施方式或其变形与包含于发明的范围或主旨同样地,包含于与其均等的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热交换器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堆叠部,具有第一堆叠销,并且保持鳍片,所述第一堆叠销插通到被连续地供给的所述鳍片的贯通孔内;以及
第二堆叠部,配置在所述第一堆叠部的下方,被交接由所述第一堆叠部保持的所述鳍片,
所述第一堆叠部包括:
上游夹盘部,夹持所述第一堆叠销,且能够在保持所述鳍片的夹持位置、及从所述第一堆叠销退避而向下方交接所述鳍片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以及
下游夹盘部,从下方夹持所述第一堆叠销中的所述上游夹盘部的夹持位置,且能够在保持所述鳍片的夹持位置、及从所述第一堆叠销退避而向下方交接所述鳍片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
所述上游夹盘部及所述下游夹盘部构成为在使至少任一个夹盘部位于夹持位置的状态下,切换夹持位置与退避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堆叠部的上方配设着鳍片承接叉,所述鳍片承接叉在所述上游夹盘部从退避位置恢复到夹持位置的期间保持所述鳍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器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鳍片承接叉能够朝向保持所述鳍片的保持位置而向下方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堆叠部包括第二堆叠销,所述第二堆叠销插通到形成于所述鳍片的所述贯通孔中的与所述第一堆叠销不同的贯通孔内,
所述第二堆叠销能够在相对于所述第一堆叠销而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的重叠位置与从所述第一堆叠销退避的待机位置之间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游夹盘部及所述下游夹盘部包括:
一对腕部,在与所述第一堆叠销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并且集中夹持多个所述第一堆叠销;
基部,对所述腕部的基端部进行支撑;以及
赋能构件,分别配设于所述腕部中的所述第一堆叠销的夹持部分,并且朝向所述第一堆叠销赋能,
所述赋能构件中的位于所述腕部的前端部侧的所述赋能构件将弹簧常数设定得比位于所述腕部的基端部侧的所述赋能构件大。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堆叠部包括倾斜抑制机构,所述倾斜抑制机构固定于所述下游夹盘部且能够与所述下游夹盘部一体地移动,并且保持相对于所述第一堆叠销中的所述下游夹盘部的夹持位置在上下方向上离开的部分,
所述倾斜抑制机构能够调整对所述下游夹盘部的朝向所述第一堆叠销侧的突出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交换器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倾斜抑制机构包括:
固定板,固定于所述下游夹盘部;
压紧螺钉,能够在与所述第一堆叠销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移动地拧接于所述固定板,以所述螺钉端保持所述第一堆叠销;以及
螺母,拧接于所述压紧螺钉,并且将所述压紧螺钉定位于所述固定板。
8.一种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预备堆叠工序,暂时地由第一堆叠部保持鳍片;以及
正式堆叠工序,将保持于所述第一堆叠部的所述鳍片交接到配置于所述第一堆叠部的下方的第二堆叠部,
所述预备堆叠工序包括:
第一交接工序,向夹持所述第一堆叠部的第一堆叠销的上游夹盘部交接所述鳍片;以及
第二交接工序,将由所述上游夹盘部保持的所述鳍片交接到在所述上游夹盘部的下方夹持所述第一堆叠销的下游夹盘部。
CN201510049911.8A 2014-02-07 2015-01-30 热交换器的制造装置及制造方法 Active CN10482695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22351 2014-02-07
JP2014-022351 2014-02-07
JP2014229097A JP6298395B2 (ja) 2014-02-07 2014-11-11 熱交換器の製造装置及び製造方法
JP2014-229097 2014-11-1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26957A true CN104826957A (zh) 2015-08-12
CN104826957B CN104826957B (zh) 2017-04-12

Family

ID=538053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049911.8A Active CN104826957B (zh) 2014-02-07 2015-01-30 热交换器的制造装置及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826957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78554A (zh) * 2016-03-11 2018-11-0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翅片堆叠装置
CN111003490A (zh) * 2019-11-18 2020-04-1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器翅片自动抓取夹具及系统
CN111344084A (zh) * 2018-02-28 2020-06-26 日高精机株式会社 移载装置
CN111433550A (zh) * 2018-03-12 2020-07-17 日高精机株式会社 棒状物夹持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136243A (en) * 1980-03-26 1981-10-24 Toshiba Corp Simultaneous transferring method for plural sheets of fins for heat exchanger
JPS57152331A (en) * 1981-03-17 1982-09-20 Toshiba Corp Manufacturing device for heat exchanger fin
CN1550285A (zh) * 2003-05-09 2004-12-01 日高精机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用翅片的叠加装置
JP2005059056A (ja) * 2003-08-12 2005-03-1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熱交換器フィン用プレス装置
CN102652979A (zh) * 2011-03-04 2012-09-05 日高精机株式会社 扁平管翅片制造设备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136243A (en) * 1980-03-26 1981-10-24 Toshiba Corp Simultaneous transferring method for plural sheets of fins for heat exchanger
JPS57152331A (en) * 1981-03-17 1982-09-20 Toshiba Corp Manufacturing device for heat exchanger fin
CN1550285A (zh) * 2003-05-09 2004-12-01 日高精机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用翅片的叠加装置
JP2005059056A (ja) * 2003-08-12 2005-03-1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熱交換器フィン用プレス装置
CN102652979A (zh) * 2011-03-04 2012-09-05 日高精机株式会社 扁平管翅片制造设备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78554A (zh) * 2016-03-11 2018-11-0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翅片堆叠装置
CN111344084A (zh) * 2018-02-28 2020-06-26 日高精机株式会社 移载装置
CN111433550A (zh) * 2018-03-12 2020-07-17 日高精机株式会社 棒状物夹持装置
CN111433550B (zh) * 2018-03-12 2021-11-02 日高精机株式会社 棒状物夹持装置
CN111003490A (zh) * 2019-11-18 2020-04-1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器翅片自动抓取夹具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26957B (zh) 2017-04-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298395B2 (ja) 熱交換器の製造装置及び製造方法
KR101437863B1 (ko) 편평 튜브용 핀의 제조장치
CN104826957A (zh) 热交换器的制造装置及制造方法
CN105025697B (zh) 引线加工机构、部件供给装置、部件安装装置以及引线加工方法
JP5594674B2 (ja) スタック装置及び扁平チューブ用フィンの製造装置
CN107206555B (zh) 扁平管用翅片的取出装置
US9089935B2 (en)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for flattened tube fins
KR101484515B1 (ko) 편평한 튜브용 핀의 제조 장치
CN106328566B (zh) 一种多芯智能卡的芯片封装生产线
US20140290453A1 (en) Discharging Workpieces
CN105398810A (zh) 一种汽车制动钳支架的放行阻挡机构
CN113001667A (zh) 一种圆形材料打孔装置及方法
CN102901480A (zh) 一种焊接检测装置及自动焊接机
JP5445875B2 (ja) 扁平チューブ用フィンおよび扁平チューブ用フィンの製造金型と金属帯状体の送り装置
CN105489535A (zh) 引线框架取料机构
CN207293461U (zh) 一种pcb打靶机对中收板装置
JP2004121990A (ja) ワーク搬送収納装置及びワーク搬送収納方法
CN212277600U (zh) 端子调整设备
JP5308503B2 (ja) 扁平チューブ用フィンの製造装置
KR100593215B1 (ko) 파이프 삽입장치
CN207818371U (zh) 一种非接触智能卡自动绕线装置
CN110436178A (zh) 双工位作业装置的串行自动作业方法
JP5382823B2 (ja) 扁平チューブ用フィンの製造装置
TWI746170B (zh) 電子零件的處理裝置
CN114472682B (zh) 切断装置和热交换器用翅片的制造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