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23006B - 空气调节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气调节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823006B
CN104823006B CN201280077392.0A CN201280077392A CN104823006B CN 104823006 B CN104823006 B CN 104823006B CN 201280077392 A CN201280077392 A CN 201280077392A CN 104823006 B CN104823006 B CN 10482300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ermal medium
heat exchanger
refrigerant
heat
circulation loo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7739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823006A (zh
Inventor
岛本大祐
本村祐治
森本修
本多孝好
西冈浩二
小野达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8230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230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8230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2300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F24F5/0007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ool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ir-conditioning
    • F24F5/001Compression cycle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3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3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 F24F11/8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using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3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 F24F11/85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using variable-flow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F24F5/0003Exclusively-fluid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3/00Arrangements for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gases or liquids; Arrangements for vaporising the residuum of liquid refrigerant, e.g. by heat
    • F25B43/003Fil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7/00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 F25D17/02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liquids, e.g. brin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4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system states
    • F24F2140/10Pressure
    • F24F2140/12Heat-exchange fluid press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4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system states
    • F24F2140/20Heat-exchange fluid temperat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06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two pipes connecting the outdoor side to the indoor side with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with simultaneous cooling and heat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bridge circuits of one-way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4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three four-way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19Pressures
    • F25B2700/193Pressures of the compressor
    • F25B2700/1931Discharge pressu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19Pressures
    • F25B2700/193Pressures of the compressor
    • F25B2700/1933Suction pressu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具备:制冷剂循环回路(A),其将压缩热源侧制冷剂的压缩机(10)、用于切换热源侧制冷剂的循环路径的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用于使热源侧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热源侧热交换器(12)、用于对热源侧制冷剂进行压力调整的节流装置(16)以及进行热源侧制冷剂和与热源侧制冷剂不同的热介质的热交换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进行配管连接而构成;热介质循环回路(B),其将用于使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的热交换有关的热介质循环的泵(21)、进行热介质和与空调对象空间有关的空气的热交换的利用侧热交换器(26)以及对相对于利用侧热交换器(26)的被加热的热介质的通过或被冷却的热介质的通过进行切换的流路切换装置(22、23)进行配管连接而构成,并具有捕捉包含在热介质内的异物的过滤器(42);和热介质变换机控制装置(52),其在进行施工时,执行使过滤器(42)捕捉热介质循环回路(B)内的异物的异物除去运转。

Description

空气调节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应用在大厦用多联空调等的空气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在空气调节装置中,像大厦用多联空调等那样,热源机(室外机)被配置在建筑物外,室内机被配置在建筑物的室内。在这样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剂回路中循环的制冷剂向被供给到室内机的热交换器的空气散热(吸热),对该空气进行加热或冷却。而且,室内机将加热或冷却了的空气送入空调对象空间,进行室内空间(空调对象空间)的制热或制冷。
由于通常大厦具有多个由墙壁等分隔的室内空间,所以,这样的空气调节装置也与之对应地由多个室内机构成。另外,在大厦的规模大的情况下,有将室外机和室内机连接的制冷剂配管为100m的情况。若将室外机和室内机连接的配管长度长,则相应地填充到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量增加。
这样的大厦用多联空调的室内机通常被配置并利用在人所居住的室内空间(例如,办公室空间、居室、店铺等)。由于某些原因,在制冷剂从配置在室内空间的室内机泄漏的情况下,因制冷剂的种类不同而具有可燃性、有毒性,从对人体的影响以及安全性的观点出发,有成为问题可能性。另外,即使是对人体没有害的制冷剂,也设想由于制冷剂的泄漏,致使在室内空间的氧浓度下降,对人体造成影响。
为了应对这样的课题,提出了下述的方法,即,空气调节装置采用二次环路方式,将一次侧环路作为制冷剂循环回路,使制冷剂循环,在作为二次侧环路的热介质循环回路中使无害的水、盐水等作为热介质循环,对人所居住的室内空间进行空气调节(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WO2010/049998号公报(第3页、图1等)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例如,在专利文献1那样的技术中,使二次环路侧循环的热介质使用水、在水中混了盐水的溶液。这里,尤其是在二次环路的施工过程中,异物、空气容易混入回路内。像这样,由于若在二次环路含有异物、空气的状态下进行与空气调节有关的运转,则有产生故障等的可能性,因此,需要除去等的工作。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得到一种能够在运转前的阶段进行将异物除去、空气除去的控制的空气调节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具备:制冷剂循环回路,所述制冷剂循环回路将压缩热源侧制冷剂的压缩机、用于切换热源侧制冷剂的循环路径的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用于使热源侧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热源侧热交换器、用于对热源侧制冷剂进行压力调整的节流装置以及进行热源侧制冷剂和与热源侧制冷剂不同的热介质的热交换的一个或多个热介质间热交换器进行配管连接而构成;热介质循环回路,所述热介质循环回路将用于使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有关的热介质循环的一个或多个泵、进行热介质和与空调对象空间有关的空气的热交换的利用侧热交换器以及对相对于利用侧热交换器的被加热的热介质的通过或被冷却的热介质的通过进行切换的流路切换装置进行配管连接而构成,并具有被设置在泵的吸引侧,捕捉包含在热介质内的异物的过滤器;和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在对热介质循环回路进行施工时,执行使过滤器捕捉热介质循环回路内的异物的异物除去运转。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于在对热介质循环回路进行施工时,通过控制装置执行异物除去运转,所以,能够效率良好地进行异物除去。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的设置例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剂回路构成例。
图3是表示图2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全制冷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4是表示图2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全制热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5是表示图2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主体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6是表示图2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热主体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7是表示图2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异物除去运转模式时以及排气运转模式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8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热介质变换机控制装置52的异物除去运转模式的处理的图。
图9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热介质变换机控制装置52的排气运转模式的处理的图。
图10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装置100施工时的热介质填充的顺序的图。
图11是说明热介质注入的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100的设置例的示意图。根据图1,对空气调节装置100的设置例进行说明。这里,针对由后缀区别等的多个同种的机器等,在没有必要特别进行区别或特定的情况下,有省略后缀进行记载的情况。另外,针对温度、压力等的高低,并非特别以与绝对的值的关系确定高低等,而是在系统、装置等中的状态、动作等中相对地确定。
空气调节装置100使制冷剂循环,利用冷冻循环进行室内空间的制冷或制热,各室内机2a~2d作为运转模式,能够自由选择制冷模式或者制热模式。而且,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100具有例如采用R-22、R-32、R-134a等单一制冷剂、R-410A、R-404A等近共沸混合制冷剂、R-407C等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在化学式内包含双键的CF3CF=CH2等地球温暖化系数比较小的值的制冷剂或其混合物、或者采用CO2、丙烷等自然制冷剂作为制冷剂的制冷剂循环回路A以及采用水等作为热介质的热介质循环回路B。
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100采用间接地利用制冷剂(热源侧制冷剂)的方式(间接方式)。即,将热源侧制冷剂所贮存的冷能或热能传递到与热源侧制冷剂不同的水、盐水等制冷剂(下面,称为热介质),由在热介质所贮存的冷能或热能对空调对象空间进行制冷或制热。
如图1所图示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100具有作为热源机的1台室外机1、多台室内机2、夹设在室外机1和室内机2之间的热介质变换机3。热介质变换机3由热源侧制冷剂和热介质进行热交换。室外机1和热介质变换机3通过用于使热源侧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配管4连接。热介质变换机3和室内机2通过用于使热介质循环的配管(热介质配管)5连接。而且,在室外机1生成的冷能或者热能经热介质变换机3被配送到室内机2。
室外机1通常被配置在作为大厦等建筑物9外的空间(例如,屋顶等)的室外空间6,经热介质变换机3向室内机2供给冷能或热能。
室内机2被配置在能够将制冷用空气或者制热用空气供给到作为建筑物9的内部的空间(例如居室等)的室内空间7的位置,将制冷空气或者制热用空气供给到成为空调对象空间的室内空间7。
热介质变换机3作为与室外机1以及室内机2为不同的机壳,被设置在与室外空间6以及室内空间7不同的位置。该热介质变换机3经制冷剂配管4以及配管5分别与室外机1以及室内机2连接,将从室外机1供给的冷能或热能传递到室内机2。
如图1所图示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100中,室外机1和热介质变换机3经两根制冷剂配管4连接,热介质变换机3和各室内机2a~2d经两根配管5连接。这样,在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100中,通过经制冷剂配管4以及配管5将各单元(室外机1、室内机2以及热介质变换机3)连接,施工变得容易。
还有,在图1中,以热介质变换机3被设置在虽然是建筑物9的内部但是作为与室内空间7不同的空间即顶棚背面等空间(例如,建筑物9中的顶棚背面等空间。下面,简单称为空间8)的状态为例进行图示。热介质变换机3除此之外,也可以设置在有电梯等的共用空间等。另外,在图1中,虽然室内机2以顶棚箱型为例进行了表示,但是,并非限定于此。即,若空气调节装置100是顶棚嵌入型、顶棚悬挂式、直接或通过管道等将制热用空气或者制冷用空气向室内空间7吹出的空气调节装置,则任何类型均可。
另外,热介质变换机3也能够设置在室外机1的近旁。但是,若从热介质变换机3到室内机2的距离过长,则热介质的运送动力相当大,因此,需要留意节能效果减退的情况。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制冷剂回路构成例。
如图2所示那样,室外机1和热介质变换机3经热介质变换机3所具备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以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由制冷剂配管4连接。另外,热介质变换机3和室内机2由配管5连接。
[室外机1]
在室外机1中,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10、由四通阀等构成的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作为蒸发器或冷凝器发挥功能的热源侧热交换器12以及存积剩余制冷剂的储液器19被连接并搭载于制冷剂配管4。
另外,在室外机1设置第1连接配管4a、第2连接配管4b、止回阀13a、止回阀13b、止回阀13c以及止回阀13d。通过设置第1连接配管4a、第2连接配管4b、止回阀13a、止回阀13b、止回阀13c以及止回阀13d,能够不受室内机2所要求的运转的影响,使流入热介质变换机3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为恒定方向。
压缩机10吸入热源侧制冷剂,压缩该热源侧制冷剂,使之成为高温·高压的状态,例如也可以由可进行容量控制的变频压缩机等构成。
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切换制热运转模式时(全制热运转模式时以及制热主体运转模式时)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和制冷运转模式时(全制冷运转模式时以及制冷主体运转模式时)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
热源侧热交换器12在制热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在制冷运转时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在从省略图示的风扇等送风机供给的空气和热源侧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
储液器19被设置在压缩机10的吸入侧。
另外,在压缩机10的前后设置作为压力检测装置的第2压力传感器37和第3压力传感器38,能够从压缩机10的转速和第2压力传感器37及第3压力传感器38的检测值,计算来自压缩机10的制冷剂流量。
[室内机2]
在室内机2分别搭载利用侧热交换器26。该利用侧热交换器26由配管5连接于热介质变换机3的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该利用侧热交换器26在从省略图示的风扇等的送风机供给的空气和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生成用于向室内空间7供给的制热用空气或者制冷用空气。另外,例如具有用于在施工时将残存在热介质循环回路B内的空气放出的排气阀40。另外,具有在施工时将热介质注入的室内机热介质注入口43。而且,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2设有吸入空气温度检测装置39。
[热介质变换机3]
在热介质变换机3设置供制冷剂和热介质进行热交换的2个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15b、使制冷剂减压的2个节流装置16a、16b、开闭制冷剂配管4的流路的2个开闭装置17a、17b、切换制冷剂流路的2个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a、18b、使热介质循环的2个泵21、21b、连接在配管5的一方上的4个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a~22d、连接在配管5的另一方上的4个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a~23d以及连接在连接有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的一方的配管5上的4个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25d。
2个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15b(也称为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作为冷凝器(散热器)或蒸发器发挥功能,在热源侧制冷剂和热介质进行热交换,将由室外机1生成并贮存于热源侧制冷剂的冷能或热能向热介质传递。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设置在制冷剂循环回路A中的节流装置16a和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a之间,在制冷制热混合存在运转模式时,供热介质的冷却。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设置在制冷剂循环回路A中的节流装置16b和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b之间,在制冷制热混合存在运转模式时,供热介质的加热。
2个节流装置16a、16b(也称为节流装置16)具有作为减压阀、膨胀阀的功能,将热源侧制冷剂减压使之膨胀。节流装置16a在全制冷运转模式时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中被设置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的上游侧。节流装置16b在全制冷运转模式时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中被设置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的上游侧。2个节流装置16也可以由能够可变地控制开度的部件例如电子式膨胀阀等构成。
开闭装置17a、17b由二通阀等构成,开闭制冷剂配管4。
2个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a、18b(也称为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由四通阀等构成,与运转模式相应地切换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a在全制冷运转模式时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中被设置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的下游侧。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b在全制冷运转模式时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中被设置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的下游侧。
2个泵21a、21b(也称为泵21)使配管5内的热介质循环。泵21a被设置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之间的配管5上。泵21b被设置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之间的配管5上。2个泵21例如也可以由可进行容量控制的泵等构成。还有,也可以将泵21a设置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之间的配管5上。
4个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a~22d(也称为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由三通阀等构成,切换热介质的流路。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被设置了与室内机2a~2d的设置台数相应的个数(这里为4个)。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使三个口中的一个连接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三个口中的一个连接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三个口中的一个连接在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从而被设置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a的热介质流路的出口侧。还有,与室内机2a~2d对应,从纸张下侧开始作为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a、22b、22c、22d进行图示。另外,虽然图示成22a、22b、22c、22d被设置在热介质变换机3上,但是,也可以是更多的个数。
4个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a~23d(也称为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由三通阀等构成,切换热介质的流路。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设置了与室内机2的设置台数相应的个数(这里为4个)。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使三个口中的一个连接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三个口中的一个连接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三个口中的一个连接在利用侧热交换器(或热回收用热交换机)26,从而被设置在利用侧热交换器(或热回收用热交换机)26的热介质流路的入口侧。还有,与室内机2a~2d对应,从纸张下侧开始作为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a、23b、23c、23d进行图示。另外,虽然图示成23a、23b、23c、23d被设置在热介质变换机3上,但是,也可以是更多的个数。
4个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25d(也称为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由能够控制开口面积的二通阀等构成,调整向配管5流动的热介质的流量。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被设置了与室内机2的设置台数相应的个数(这里为4个)。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使一个口与利用侧热交换器(或热回收用热交换机)26连接,另一个口与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连接,从而被设置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的热介质流路的出口侧。还有,与室内机2a~2d对应,从纸张下侧开始作为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25b、25c、25d进行图示。另外,虽然图示成25a、25b、25c、25d被设置在热介质变换机3上,但是,也可以是更多的个数。
另外,也可以将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设置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的热介质流路的入口侧。
另外,热介质变换机3具有与排气阀40同样地在施工时用于将残存在热介质循环回路B内的空气排放的热介质变换机排气阀41。另外,在热介质循环回路B内,具有捕捉与热介质一起流动的异物不使之循环的过滤器42。为使泵21不吸入异物,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过滤器42设置在成为泵21的吸入侧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的制冷剂流入口的配管上。这里,过滤器42的捕捉异物的网眼部分可从主体拆装。由此,例如在维护时等,能够将过滤器42所捕捉的异物简单地除去。另外,具有例如在施工时等,用于将热介质注入热介质循环回路B的热介质变换机热介质注入口44。
再有,在热介质变换机3设置有各种检测构件(两个第1温度传感器31a、31b、四个第2温度传感器34a~34d、四个第3温度传感器35a~35d、一个第4温度传感器50、第1压力传感器36)。由这些检测构件检测的信息(例如,温度信息、压力信息)向集成控制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动作的控制装置输送,用于控制压缩机10的驱动频率、设置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2以及利用侧热交换器26近旁的省略图示的送风机的转速、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的切换、泵21的驱动频率、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的切换、热介质的流路的切换等。
成为控制装置的热介质变换机控制装置52、室外机控制装置57例如由微电脑等构成,为了执行后述的各运转模式,集成控制构成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各种机器、构件。热介质变换机控制装置52和室外机控制装置57被通信连接,能够进行相关联的控制。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分为热介质变换机控制装置52和室外机控制装置57,相关联地进行控制,但是,例如也可以做成一个控制装置进行空气调节装置100的控制。
热介质变换机控制装置52、室外机控制装置57例如进行蒸发温度、冷凝温度、饱和温度、过热度、过冷却度的计算等。而且,根据这些计算结果,控制节流装置16的开度、压缩机10的驱动频率、将空气送入热源侧热交换器12、利用侧热交换器26的风扇(未图示出)的速度(包括ON/OFF)等。再有,控制装置根据与各种传感器的检查有关的物理量、来自遥控器的指示等,控制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的切换、泵21的驱动、节流装置16的开度、开闭装置17的开闭、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的切换、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的切换、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的切换、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的开度等。
尤其是热介质变换机控制装置52进行记录与异物除去运转、排气运转的履历有关的数据的处理。与履历有关的数据是指例如异物除去运转、排气运转的运转日期、结束时间等数据。由此,热介质变换机控制装置52具有计时器(未图示出),能够进行计时。另外,热介质变换机3具有用于记录与履历有关的数据的存储装置53。而且,具有用于显示记录在存储装置53的履历的显示装置54,能够进行显示。这里,虽然进行由显示装置54进行的显示,但是例如也可以通过通信装置发送与履历有关的数据。另外,也可以在室外机1侧装备存储装置53、显示装置54等,由室外机控制装置57进行处理。
再有,本实施方式的热介质变换机控制装置52例如具有控制变更开关。在本实施方式中,至少具有开关SWA、SWB、SWC这3种开关。若使开关SWA为ON,则进行基于后述的异物除去运转模式的运转。另外,若使开关SWB为ON,则进行基于后述的排气运转模式的运转。而且,开关SWC是在因异常的产生等而在中途停止基于异物除去运转模式、排气运转模式的运转时进行操作的开关。这里,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是热介质循环回路B中的异物除去运转模式、排气运转模式,所以,做成在热介质变换机控制装置52设置控制变更开关的形式,但是,例如在因设置场所的关系而使得处于室外机1上更容易进行开关操作的情况下,也可以设置在室外机控制装置57上。
2个第1温度传感器31a、31b(也称为第1温度传感器31)检测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流出的热介质,也就是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的出口中的热介质的温度,例如可以由热敏电阻等构成。第1温度传感器31a被设置在泵21a的入口侧的配管5上。第1温度传感器31b被设置在泵21b的入口侧的配管5上。
4个第2温度传感器34a~34d(也称为第2温度传感器34)被设置在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和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之间,检测从利用侧热交换器(或热回收用热交换机)26流出的热介质的温度,可以由热敏电阻等构成。第2温度传感器34设置了与室内机2的设置台数相应的个数(这里为4个)。还有,与室内机2对应,从纸张下侧开始作为第2温度传感器34a、34b、34c、34d进行图示。
4个第3温度传感器35a~35d(也称为第3温度传感器35)被设置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的热源侧制冷剂的入口侧或出口侧,检测流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温度或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流出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温度,可以由热敏电阻等构成。第3温度传感器35a被设置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a之间。第3温度传感器35b被设置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节流装置16a之间。第3温度传感器35c被设置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和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b之间。第3温度传感器35d被设置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和节流装置16b之间。
第4温度传感器50得到例如在算出蒸发温度和露点温度时所使用的温度信息,被设置在节流装置16a和节流装置16b之间。
用于使热介质循环的配管5由被连接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的配管和被连接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的配管构成。配管5与被连接在热介质变换机3上的室内机2的台数相应地分支(这里为各4分支)。而且,配管5由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以及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连接。通过控制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以及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决定是使来自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的热介质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26,还是使来自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的热介质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26。
[运转模式的说明]
空气调节装置100由制冷剂配管4连接压缩机10、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热源侧热交换器12、开闭装置17、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的制冷剂流路、节流装置16以及储液器19,构成制冷剂循环回路A。另外,由配管5连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的热介质流路、泵21、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利用侧热交换器(或热回收用热交换器)26以及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构成热介质循环回路B。也就是说,对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的每一个并联连接多台利用侧热交换器26,将热介质循环回路B作为多个系统。
因此,在空气调节装置100中,室外机1和热介质变换机3经被设置在热介质变换机3上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以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被连接,热介质变换机3和室内机2经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以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被连接。即,在空气调节装置100中,由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以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使在制冷剂循环回路A循环的热源侧制冷剂和在热介质循环回路B循环的热介质进行热交换。
接着,对空气调节装置100所执行的各运转模式进行说明。该空气调节装置100可根据来自各室内机2的指示,在该室内机2进行制冷运转或者制热运转。也就是说,空气调节装置100能够在室内机2全部进行相同运转,且能够在室内机2的每一个中进行不同的运转。
在空气调节装置100所执行的运转模式中,有所驱动的室内机2全部执行制冷运转的全制冷运转模式、所驱动的室内机2全部执行制热运转的全制热运转模式、作为制冷负荷大的制冷制热混合存在运转模式的制冷主体运转模式以及作为制热负荷大的制冷制热混合存在运转模式的制热主体运转模式。另外,作为特殊模式,例如有在施工时,用于将空气从水侧回路除去的排气运转模式、将异物收集在过滤器42的异物除去运转模式。但是,异物除去运转模式和排气运转模式中的各回路的流动基本上相同。下面,对各运转模式,与热源侧制冷剂以及热介质的流动一起进行说明。
[全制冷运转模式]
图3是表示图2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全制冷运转模式时(形式1)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在该图3中,以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的室内机产生冷能负荷的情况为例对全制冷运转模式进行说明。在图3中,以实线箭头表示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以虚线箭头表示热介质的流动方向。这里,在图3~图7中,对与制冷剂的流动无关的机器(例如,室内机排气阀40、热介质变换机排气阀41等)省略图示。
在图3所示的全制冷运转模式的情况下,在室外机1中,切换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以使从压缩机10排出的热源侧制冷剂向热源侧热交换器12流入。在热介质变换机3中,使泵21a、泵21b驱动,开放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25b,关闭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c、25d,使热介质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以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的每一个和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之间循环。
首先,对制冷剂循环回路A中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
低温·低压的制冷剂被压缩机10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被排出。从压缩机10排出的剩余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流入热源侧热交换器12。而且,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2向室外空气散热,并且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从热源侧热交换器12流出的高压制冷剂穿过止回阀13a,从室外机1流出,穿过制冷剂配管4,流入热介质变换机3。流入热介质变换机3的高压制冷剂经由开闭装置17a后被分支,由节流装置16a以及节流装置16b膨胀,成为低温·低压的二相制冷剂。开闭装置17b为闭。
该二相制冷剂流入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以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的每一个,通过从在热介质循环回路B中循环的热介质吸热,冷却热介质,并且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以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流出的气体制冷剂经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a、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b,从热介质变换机3流出,穿过制冷剂配管4,再次向室外机1流入。流入室外机1的制冷剂穿过止回阀13d,经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以及储液器19,再次被吸入压缩机10。
此时,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a以及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b与低压配管连通。另外,节流装置16a控制开度,以使作为由第3温度传感器35a检测的温度和由第3温度传感器35b检测的温度之差所得到的过热(过热度)为恒定。同样,节流装置16b控制开度,以使作为由第3温度传感器35c检测的温度和由第3温度传感器35d检测的温度之差所得到的过热为恒定。
接着,对热介质循环回路B中的热介质的流动进行说明。
在全制冷运转模式中,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以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这双方,热源侧制冷剂的冷能向热介质传递,使被冷却了的热介质通过泵21a以及泵21b在配管5内流动。由泵21a以及泵21b加压并流出的热介质经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a以及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b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26a以及利用侧热交换器26b。而且,通过热介质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a以及利用侧热交换器26b从室内空气吸热,进行室内空间7的制冷。
然后,热介质从利用侧热交换器26a以及利用侧热交换器26b流出,流入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以及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b。此时,通过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以及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b的作用,热介质的流量被控制成供应在室内所需的空调负荷而需要的流量,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26a以及利用侧热交换器26b。从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以及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b流出的热介质穿过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a以及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b,向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以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流入,再次被吸入泵21a以及泵21b。
还有,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的配管5内,热介质以从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经由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到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的方向流动。另外,能够通过控制成将由第1温度传感器31a检测的温度或者由第1温度传感器31b检测的温度和由第2温度传感器34a或34b检测的温度之差保持为目标值,从而来供应在室内空间7所需的空调负荷。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的出口温度可以使用第1温度传感器31a或第1温度传感器31b的某一个的温度,也可以使用它们的平均温度。此时,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以及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为中间的开度,以确保向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以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这双方流动的流路。
在执行全制冷运转模式时,由于没有必要使热介质向没有热负荷的利用侧热交换器26(包括温度传感器关闭)流动,所以,由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关闭流路,使热介质不向利用侧热交换器26流动。在图3中,由于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中存在热负荷,所以,热介质流动,但是,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c、26d中,由于不使其工作,所以,对应的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c以及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d为全闭。而且,在利用侧热交换器产生热负荷的情况下、使热回收机动作的情况下,只要将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开放,使热介质循环即可。
第4温度传感器50中的制冷剂是液体制冷剂,以该温度信息为基础,由热介质变换机控制装置52算出液体入口焓。另外,从第3温度传感器35d检测低压二相温热状态的温度,以该温度信息为基础,由热介质变换机控制装置52算出饱和液体焓以及饱和气体焓。
[全制热运转模式]
图4是表示图2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全制热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在该图4中,以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产生热能负荷的情况为例,对全制热运转模式进行说明。在图4中,以实线箭头表示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以虚线箭头表示热介质的流动方向。
在图4所示的全制热运转模式的情况下,在室外机1中,切换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以使从压缩机10排出的热源侧制冷剂不经由热源侧热交换器12而向热介质变换机3流入。在热介质变换机3中,使泵21a以及泵21b驱动,开放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25b,关闭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c、25d,使热介质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以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的每一个和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之间循环。
首先,对制冷剂循环回路A中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
低温·低压的制冷剂被压缩机10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而被排出。从压缩机10排出的剩余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穿过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止回阀13b,从室外机1流出。从室外机1流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穿过制冷剂配管4,流入热介质变换机3。流入热介质变换机3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被分支,穿过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a以及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b,流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以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的每一个。
流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以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向在热介质循环回路B循环的热介质散热并且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以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流出的液体制冷剂在节流装置16a以及节流装置16b中膨胀,成为低温·低压的二相制冷剂。该二相制冷剂穿过开闭装置17b,从热介质变换机3流出,穿过制冷剂配管4,再次流入室外机1。还有,开闭装置17a为闭。
流入室外机1的制冷剂穿过止回阀13c,流入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热源侧热交换器12。而且,流入热源侧热交换器12的制冷剂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2中从室外空气吸热,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从热源侧热交换器12流出的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以及储液器19,再次被吸入压缩机10。
此时,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a以及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b与高压配管连通。另外,节流装置16a控制开度,以使作为将由第1压力传感器36检测的压力换算为饱和温度的值和由第3温度传感器35b检测的温度之差所得到的过冷(过冷却度)为恒定。同样,节流装置16b控制开度,以使作为将由第1压力传感器36检测的压力换算为饱和温度的值和由第3温度传感器35d检测的温度之差所得到的过冷为恒定。还有,在能够测定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的中间位置的温度的情况下,也可以代替第1压力传感器36,使用在其中间位置的温度,能够廉价地构成系统。
接着,对热介质循环回路B中的热介质的流动进行说明。
在全制热运转模式中,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以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这双方,热源侧制冷剂的热能向热介质传递,使被加热了的热介质通过泵21a以及泵21b在配管5内流动。由泵21a以及泵21b加压并流出的热介质经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a以及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b,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26a以及利用侧热交换器26b。而且,通过热介质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a以及利用侧热交换器26b向室内空气散热,进行室内空间7的制热。
然后,热介质从利用侧热交换器26a以及利用侧热交换器26b流出,流入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以及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b、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c。此时,通过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以及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b的作用,热介质的流量被控制成供应在室内所需空调负荷而需要的流量,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26a以及利用侧热交换器26b。从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以及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b流出的热介质穿过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a以及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b,向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以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流入,再次被吸入泵21a以及泵21b。
还有,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的配管5内,热介质以从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经由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到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的方向流动。另外,能够通过控制成将由第1温度传感器31a检测的温度或者由第1温度传感器31b检测的温度和由第2温度传感器34a、34b检测的温度之差保持为目标值,从而来供应在室内空间7所需要的空调负荷。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的出口温度可以使用第1温度传感器31a或第1温度传感器31b的某一个的温度,也可以使用它们的平均温度。
此时,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以及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为中间的开度,以确保向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以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这双方流动的流路。另外,本来利用侧热交换器26应以其入口和出口的温度差进行控制,但是,利用侧热交换器26的入口侧的热介质温度是与由第1温度传感器31b检测的温度几乎相同的温度,通过使用第1温度传感器31b,能够减少温度传感器的数量,能够廉价地构成系统。
在执行全制热运转模式时,由于没有必要使热介质向没有热负荷的利用侧热交换器26(包括温度传感器关闭)流动,所以,由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关闭流路,使热介质不向利用侧热交换器26流动。在图4中,由于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中存在热负荷,所以,热介质流动,但是,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c、26d中,由于不使其工作,所以,对应的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c以及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d为全闭。而且,在利用侧热交换器产生热负荷的情况下、使热回收机动作的情况下,只要将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开放,使热介质循环即可。
[制冷主体运转模式]
图5是表示图2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制冷主体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在该图5中,以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d产生热能负荷,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c产生冷能负荷的情况为例对制冷主体运转模式进行说明。在图5中,以实线箭头表示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以虚线箭头表示热介质的流动方向。
在图5所示的制冷主体运转模式的情况下,在室外机1中,切换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以使从压缩机10排出的热源侧制冷剂向热源侧热交换器12流入。在热介质变换机3中,使泵21a以及泵21b驱动,开放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25d,使热介质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c之间循环,使热介质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和利用侧热交换器26d之间循环。
首先,对制冷剂循环回路A中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
低温·低压的制冷剂被压缩机10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并被排出。从压缩机10排出的剩余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流入热源侧热交换器12。而且,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2向室外空气散热并且成为液体制冷剂。从热源侧热交换器12流出的制冷剂从室外机1流出,穿过止回阀13a、制冷剂配管4,流入热介质变换机3。流入热介质变换机3的制冷剂穿过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b,流入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
流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的制冷剂向在热介质循环回路B中循环的热介质散热并且成为温度进一步下降的制冷剂。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流出的制冷剂在节流装置16b膨胀,成为低压二相制冷剂。该低压二相制冷剂经节流装置16a流入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流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的低压二相制冷剂通过从在热介质循环回路B中循环的热介质吸热,冷却热介质并且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该气体制冷剂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流出,经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a从热介质变换机3流出,穿过制冷剂配管4,再次向室外机1流入。流入室外机1的制冷剂经止回阀13d、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以及储液器19,再次被吸入压缩机10。
此时,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a与低压配管连通,另一方面,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b与高压侧配管连通。另外,节流装置16b控制开度,以使作为由第3温度传感器35a检测的温度和由第3温度传感器35b检测的温度之差所得到的过热为恒定。另外,节流装置16a为全开,开闭装置17a、17b为闭。还有,节流装置16b也可以控制开度,以使作为将由第1压力传感器36检测的压力换算为饱和温度的值和由第3温度传感器35b检测的温度之差所得到的过冷为恒定。另外,也可以使节流装置16b为全开,由节流装置16a控制过热或过冷。
接着,对热介质循环回路B中的热介质的流动进行说明。
在制冷主体运转模式中,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中,热源侧制冷剂的热能向热介质传递,使被加热了的热介质通过泵21b在配管5内流动。另外,在制冷主体运转模式中,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中,热源侧制冷剂的冷能向热介质传递,使被冷却了的热介质通过泵21a在配管5内流动。
通过热介质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d向室内空气散热,进行室内空间7的制热。另外,通过热介质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c从室内空气吸热,进行室内空间7的制冷。此时,通过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25d的作用,热介质的流量被控制成供应在室内所需的空调负荷而需要的流量,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d。通过了利用侧热交换器26d且温度有些下降的热介质穿过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d以及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d,向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流入,再次被吸入泵21b。通过了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c且温度有些上升的热介质穿过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25c以及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a~22c,向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流入,再次被吸入泵21a。
其间,热的热介质和冷的热介质通过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以及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的作用,不进行混合,分别被导入具有热能负荷、冷能负荷的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d。还有,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d的配管5内,在制热侧、制冷侧热介质都以从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经由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到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的方向流动。另外,能够通过控制成在制热侧将由第1温度传感器31b检测的温度和由第2温度传感器34检测的温度之差保持为目标值,在制冷侧将由第2温度传感器34检测的温度和由第1温度传感器31a检测的温度之差保持为目标值,从而来供应在室内空间7所需要的空调负荷。
在执行制冷主体运转模式时,由于没有必要使热介质向没有热负荷的利用侧热交换器26(包括温度传感器关闭)流动,所以,由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关闭流路,使热介质不向利用侧热交换器26流动。在图5中,由于不存在没有热负荷的利用侧热交换器26,所以,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全部打开。
[制热主体运转模式]
图6是表示图2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制热主体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在该图6中,以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b~d产生热能负荷,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a产生冷能负荷的情况为例对制热主体运转模式进行说明。在图6中,以实线箭头表示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以虚线箭头表示热介质的流动方向。
在图6所示的制热主体运转模式的情况下,在室外机1中,切换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以使从压缩机10排出的热源侧制冷剂不经由热源侧热交换器12而流入热介质变换机3。在热介质变换机3中,使泵21a以及泵21b驱动,开放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25d,使热介质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利用侧热交换器26a之间循环,使热介质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和利用侧热交换器26b~26d之间循环。
首先,对制冷剂循环回路A中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
低温·低压的制冷剂被压缩机10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被排出。从压缩机10排出的剩余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穿过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止回阀13b,从室外机1流出。从室外机1流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穿过制冷剂配管4,流入热介质变换机3。流入热介质变换机3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穿过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b,流入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
流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的气体制冷剂向在热介质循环回路B中循环的热介质散热,成为液体制冷剂。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流出的制冷剂在节流装置16b中膨胀,成为低压二相制冷剂。该低压二相制冷剂经节流装置16a流入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流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的低压二相制冷剂通过从在热介质循环回路B中循环的热介质吸热而蒸发,冷却热介质。该低压二相制冷剂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流出,经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a从热介质变换机3流出,再次向室外机1流入。
流入室外机1的制冷剂穿过止回阀13c,流入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热源侧热交换器12。而且,流入热源侧热交换器12的制冷剂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2从室外空气吸热,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从热源侧热交换器12流出的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以及储液器19,再次被吸入压缩机10。
此时,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a与低压侧配管连通,另一方面,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b与高压侧配管连通。另外,节流装置16b被控制开度,以使作为将由第1压力传感器36检测的压力换算为饱和温度的值和由第3温度传感器35b检测的温度之差所得到的过冷为恒定。另外,节流装置16a为全开,开闭装置17a、17b为闭。还有,也可以使节流装置16b为全开,在节流装置16a控制过冷。
接着,对热介质循环回路B中的热介质的流动进行说明。
在制热主体运转模式中,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中,热源侧制冷剂的热能向热介质传递,使被加热了的热介质通过泵21b在配管5内流动。另外,在制热主体运转模式中,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中,热源侧制冷剂的冷能向热介质传递,使被冷却了的热介质通过泵21a在配管5内流动。由泵21a以及泵21b加压并流出的热介质经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a以及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b,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d。
通过热介质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a从室内空气吸热,进行室内空间7的制冷。另外,通过热介质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b~26d向室内空气散热,进行室内空间7的制热。此时,通过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以及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b的作用,热介质的流量被控制成供应在室内所需的空调负荷而需要的流量,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d。通过了利用侧热交换器26a且温度有些上升的热介质穿过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以及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a,流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再次被吸入泵21a。通过了利用侧热交换器26b~26d且温度有些下降的热介质穿过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b~25d以及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b~22d,向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流入,再次被吸入泵21b。
其间,热的热介质和冷的热介质通过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以及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的作用,不进行混合,分别被导入具有热能负荷、冷能负荷的利用侧热交换器26a或26b~26d。还有,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a以及26b~26d的配管5内,在制热侧、制冷侧均是热介质以从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经由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到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的方向流动。另外,能够通过控制成在制热侧将由第1温度传感器31b检测的温度和由第2温度传感器34检测的温度之差保持为目标值,在制冷侧将由第2温度传感器34检测的温度和由第1温度传感器31a检测的温度之差保持为目标值,从而来供应在室内空间7所需要的空调负荷。
在执行制热主体运转模式时,由于没有必要使热介质向没有热负荷的利用侧热交换器26(包括温度传感器关闭)流动,所以,由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关闭流路,使热介质不向利用侧热交换器26流动。在图6中,虽然由于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d全部中存在热负荷,所以流动热介质,但是,在存在没有热负荷的利用侧热交换器的情况下,对应的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为全闭。
[异物除去运转模式、排气运转模式]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异物除去运转模式、排气运转模式中的热介质的流动的图。异物除去运转模式和排气运转模式是在例如空气调节装置100的施工(设置)时(基于所述的实际的制冷制热运转的运用前),在热介质循环回路B中填充热介质进行运转的模式。
这里,在异物除去运转模式、排气运转模式中,制冷剂循环回路A的运转为任意。因此,在这里,对于制冷剂循环回路A而言不进行运转,仅使热介质循环回路B运转的情况进行说明。因此,根据图7,对热介质循环回路B中的热介质的流动进行说明。这里,由于在异物除去运转模式和排气运转模式中的热介质循环回路B内的热介质的流动相同,所以,共同说明两模式的流动。
在异物除去运转模式以及排气运转模式中,使热介质通过泵21的加压在配管5内流动。被吸入泵21a以及泵21b并加压而流出的热介质通过了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a~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d,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d。这里,例如也可以使室内机2a~2d所具有的送风机(未图示出)为停止状态,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d中,不主动地进行热介质和室内空气的热交换。
通过了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d的热介质在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25d通过。此时,使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25d的开度为最大(全开),不阻碍热介质的流动。从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25d流出的热介质通过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a~22d。而且,通过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以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再次被吸入泵21a以及泵21b。
这里,在图7中,虽然通过使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25d的开度为最大,热介质在全部室内机2通过,但是,并非特别限定于此。例如,如后述那样,在排气运转模式中,也可以相对于一部分的室内机2使热介质通过。另外,在这里,虽然没有进行制冷剂循环回路A的运转,但是,例如在排气运转模式中,也可以与全制热运转模式相同地进行制冷剂循环回路A的运转。通过提高热介质的温度,能够促进在热介质中包含的空气的析出,能够效率更良好地进行热介质循环回路B内的排气。
图8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热介质变换机控制装置52的异物除去运转模式中的处理的图。根据图8,对热介质变换机控制装置52在异物除去运转模式中进行处理的内容进行说明。
若施工者等判断异物除去运转模式用的开关SWA为ON,则热介质变换机控制装置52开始异物除去运转模式(步骤S1),通过自动控制进行以下的处理。异物除去运转模式还具有第1模式和第2模式。此处,开始第1模式(步骤S2)。而且,使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的开度为最大(步骤S3)。
使泵21a、21b以最大输出(100%)驱动第1规定时间(例如10秒钟)(步骤S4)。另外,使泵21a、21b停止第2规定时间(例如10秒钟)(步骤S5),间歇地驱动。在第1模式中,间歇地驱动泵21是为了防止在热介质含有空气的情况的夹带气等。而且,判断在热介质变换机控制装置52所具有的运转停止用的开关SWC是否存在变化(从开到关或从关到开)(步骤S6)。若判断为存在变化,则停止全部的单元(步骤S14)。另外,若判断为没有变化,则判断为是否在开始第1模式后经过了第3规定时间(例如20分钟)(步骤S7)。若判断为没有经过第3规定时间,则反复进行步骤S4~步骤S6的处理。另一方面,若判断为经过了第3规定时间,则结束第1模式(步骤S8)。
若结束第1模式,则开始第2模式(步骤S9)。在第2模式中,使泵21a、21b以最大输出驱动(步骤S10)。另外,判断在热介质变换机控制装置52所具有的运转停止用的开关SWC是否存在变化(步骤S11)。若判断为存在变化,则停止全部的单元(步骤S14)。另外,若判断为没有变化,则判断是否在开始第2模式后经过了第4规定时间(例如20分钟)(步骤S12)。若判断为没有经过第4规定时间,则反复进行步骤S11的处理,若在运转停止用的开关SWC没有变化,则连续地使泵21驱动。若判断为经过了第4规定时间,则结束第2模式(步骤S13)。而且,停止全部的单元(步骤S14)。
而且,热介质变换机控制装置52将日期以及结束时间的数据作为异物除去运转的履历记录在存储装置53(步骤15),完成由异物除去运转模式进行的运转(步骤16)。
图9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热介质变换机控制装置52的排气运转模式中的处理的图。根据图9,对热介质变换机控制装置52在排气运转模式中进行处理的内容进行说明。
若施工者等判断排气运转模式用的开关SWB为ON,则热介质变换机控制装置52开始排气运转模式(步骤S21),通过自动控制进行以下的处理。排气运转模式还具有第1模式~第4模式。此处,首先,开始第1模式(步骤S22)。而且,使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的开度为最大(步骤S23)。
使泵21a、21b以最大输出驱动第5规定时间(例如10秒钟)(步骤S24)。另外,使泵21a、21b停止第6规定时间(例如10秒钟)(步骤S25),间歇地驱动。而且,判断在热介质变换机控制装置52所具有的运转停止用的开关SWC是否存在变化(步骤S26)。若判断为存在变化,则停止全部的单元(步骤S48)。另外,若判断为没有变化,则判断是否在开始第1模式后经过了第7规定时间(例如20分钟)(步骤S27)。若判断为没有经过第7规定时间,则反复进行步骤S24~步骤S26的处理。另一方面,若判断为经过了第7规定时间,则结束第1模式(步骤S28)。
若结束第1模式,则开始第2模式(步骤S29)。在第2模式中,使泵21a、21b以最大输出驱动(步骤S30)。另外,判断在热介质变换机控制装置52所具有的运转停止用的开关SWC是否存在变化(步骤S31)。若判断为存在变化,则停止全部的单元(步骤S48)。另外,若判断为没有变化,则判断是否在开始第2模式后经过了第8规定时间(例如20分钟)(步骤S32)。若判断为没有经过第8规定时间,则反复进行步骤S31的处理,若在运转停止用的开关SWC没有变化,则使泵21连续地驱动。若判断为经过了第8规定时间,则结束第2模式(步骤S33)。
若结束第2模式,则开始第3模式(步骤S34)。在第3模式中,使泵21a、21b以比最大输出低的输出(例如50%)驱动(步骤S35)。而且,使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25b的开度为最大,关闭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c、25d,使热介质不向室内机2c、2d侧流动(步骤S36)。由此,热介质循环回路B中的路径长度变短,能够提高热介质的相对于输出的流速。另外,判断在热介质变换机控制装置52所具有的运转停止用的开关SWC是否存在变化(步骤S37)。若判断为存在变化,则停止全部的单元(步骤S48)。另外,若判断为没有变化,则判断是否在开始第3模式后经过了第9规定时间(例如10分钟)(步骤S38)。若判断为没有经过第9规定时间,则反复进行步骤S37的处理,若在运转停止用的开关SWC没有变化,则使泵21连续地驱动。
若判断为经过了第9规定时间,则接着使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c、25d的开度为最大,关闭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25b,使热介质不在室内机2a、2b侧流动(步骤S39)。另外,判断在热介质变换机控制装置52所具有的运转停止用的开关SWC是否存在变化(步骤S40)。若判断为存在变化,则停止全部的单元(步骤S48)。另外,若判断为没有变化,则判断是否在开始第3模式后经过了第10规定时间(例如20分钟。在变更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后10分钟)(步骤S41)。若判断为没有经过第10规定时间,则反复进行步骤S40的处理,若在运转停止用的开关SWC没有变化,则使泵21连续地驱动。若判断为经过了第9规定时间,则结束第3模式(步骤S42)。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4台室内机2,配管5进行4分支,因此,每2分支进行二次处理。例如,在室内机2的数量(分支数)更多的情况下,相对于全部的室内机2(分支)进行上述的处理。就一次执行上述的处理的室内机2的数量(分支数)而言,虽然没有特别限定,但是在考虑路径长度的基础上,希望设定为在2分支以内执行。
若结束第3模式,则开始第4模式(步骤S43)。在第4模式中,使全部的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的开度为最大,在全室内机2中进行制热(步骤S44)。由此,针对制冷剂循环回路A也进行在全制热运转模式下的运转。这里,对于是否使室内机2的送风机(未图示出)驱动,没有特别限定。另外,判断在热介质变换机控制装置52所具有的运转停止用的开关SWC是否存在变化(步骤S45)。若判断为存在变化,则停止全部的单元(步骤S48)。另外,若判断为没有变化,则判断是否在从开始第4模式后经过了第11规定时间(例如10分钟)(步骤S46)。若判断为没有经过第11规定时间,则反复进行步骤S45的处理,若在运转停止用的开关SWC没有变化,则使泵21连续地驱动。另一方面,若判断为经过了第11规定时间,则结束第4模式(步骤S47)。而且,停止全部的单元(步骤S48)。
而且,热介质变换机控制装置52将日期以及结束时间的数据作为排气运转的履历记录在存储装置53(步骤49),完成基于排气运转模式的运转(步骤50)。
如上所述,根据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100,因为在对热介质循环回路B进行施工时,由热介质变换机控制装置52执行异物除去运转、排气运转,所以,能够效率良好地进行异物除去、排气。另外,因为将与异物除去运转、排气运转的履历有关的数据存储于存储装置53,所以,例如在维护时等,能够将是否进行了运转显示在显示装置54进行确认等。由此,例如在机器故障时,能够进行是否因使机器在异物、空气混入了的状态下运行而使机器发生故障等原因的特定支援。在这里,设有显示装置54,但是,例如也可以是外部读取装置。
实施方式2.
图10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装置100施工时的热介质填充的顺序的图。像上述的空气调节装置100那样,在可进行基于异物除去运转模式和排气运转模式的运转的空气调节装置中,热介质填充时按照图10所示的顺序进行。
首先,若完成制冷剂循环回路A、热介质循环回路B的施工、配线·配管施工等的单元设置(步骤S51),则室内机排气阀40和热介质变换机排气阀41为开,使热介质循环回路B内部和外部连通(步骤S52)。在这里,例如,在室内机2的位置与热介质变换机3相比处于在高度上高的位置的情况下,也可以关闭热介质变换机排气阀41。
图11是说明热介质注入的一例的图。接着,从热介质变换机热介质注入口44、室内机热介质注入口43a~43d的至少一个注入口注入热介质(步骤S53)。在这里,在图11那样的室内机2的位置处于热介质变换机3所具有的高度与泵21的扬程相比在高度上高的位置的情况下,也可以从该室内机2的室内机热介质注入口43注入热介质。在这里,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步骤S53中注入了热介质,但是,这里的热介质用于异物的除去,然后排出,因此,并非一定是热介质。但是,若考虑污染等,则希望是热介质或接近热介质的液体。
而且,若判断为热介质从室内机排气阀40a~40d、热介质变换机排气阀41a~41b流出(步骤S54),则进行在实施方式1说明的异物除去模式下的运转(步骤S55)。在这里,虽然没有特别进行限定,但希望在确认了热介质从打开的室内机排气阀40a~40d以及热介质变换机排气阀41a~41b的全部的阀流出后,进行运转。
在异物除去模式下的运转结束后,使热介质从热介质循环回路B排出(步骤S56)。而且,在各过滤器42中,进行用于捕捉异物的网部(未图示出)的取出、清洗以及再安装(步骤S57)。
接着,与步骤S53同样,从热介质变换机热介质注入口44、室内机热介质注入口43a~43d的至少一个注入口注入热介质(步骤S58)。在热介质从室内机排气阀40a~40d以及热介质变换机排气阀41a~41b流出后(步骤S59),进行在实施方式1说明的排气模式的运转(步骤60)。
在这里,在排气模式下的运转结束时,在空气从室内机排气阀40、热介质变换机排气阀41的任意一个排气阀出来的情况下(步骤S61),再次进行在排气模式下的运转。在空气没有出来的情况下,关闭室内机排气阀40以及热介质变换机排气阀41(步骤S62)而完成(步骤S63)。
附图标记说明
1:室外机;2、2a~2d:室内机;3:热介质变换机;4、4a、4b:制冷剂配管;5:配管;6:室外空间;7:室内空间;8:空间;9:建筑物;10:压缩机;11: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2:热源侧热交换器;13a~13d:止回阀;15、15a、15b: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6、16a、16b:节流装置;17、17a、17b:开闭装置;18、18a、18b: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9:储液器;21、21a、21b:泵;22、22a~22d: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23a~23d: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5、25a~25d: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6、26a~26d:利用侧热交换器;31、31a、31b:第1温度传感器;34、34a~34d:第2温度传感器;35、35a~35d:第3温度传感器;36:第1压力传感器;37:第2压力传感器;38:第3压力传感器;39、39a~39d:吸入空气温度检测装置;40、40a~40d:室内机排气阀;41、41a、41b:热介质变换机排气阀;42、42a、42b:过滤器;43、43a~43d:室内机热介质注入口;44:热介质变换机热介质注入口;50:第4温度传感器;52:热介质变换机控制装置;53:存储装置;54:显示装置;57:室外机控制装置;100:空气调节装置;A:制冷剂循环回路;B:热介质循环回路。

Claims (7)

1.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制冷剂循环回路,所述制冷剂循环回路将压缩热源侧制冷剂的压缩机、用于切换所述热源侧制冷剂的循环路径的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用于使所述热源侧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热源侧热交换器、用于对所述热源侧制冷剂进行压力调整的节流装置、以及进行所述热源侧制冷剂和与所述热源侧制冷剂不同的热介质之间的热交换的一个或多个热介质间热交换器进行配管连接而构成;
热介质循环回路,所述热介质循环回路将一个或多个泵、多个利用侧热交换器、流路切换装置以及多个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进行配管连接而构成,并具有使内部的空气放出的一个或多个排气阀,所述一个或多个泵用于使与所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有关的所述热介质循环,所述多个利用侧热交换器进行所述热介质和与空调对象空间有关的空气之间的热交换,所述流路切换装置对被加热了的所述热介质或被冷却了的所述热介质相对于该利用侧热交换器的通过进行切换,所述多个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与多个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对应地设置,并用于调整在各利用侧热交换器中通过的所述热介质的流量;和
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在对所述热介质循环回路进行施工时,执行驱动所述热介质循环回路的泵,将所述热介质循环回路内的空气排放的排气运转,
所述控制装置在所述排气运转中控制所述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并选择作为空气排放的流量,进行全部流路的空气排放。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介质循环回路还具有被设置在所述泵的吸引侧而捕捉包含在热介质内的异物的过滤器,
所述控制装置在对所述热介质循环回路进行施工时,在所述排气运转之前执行使所述过滤器捕捉所述热介质循环回路内的异物的异物除去运转。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通过自动控制进行所述运转。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记录与所述运转的执行有关的数据的存储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在执行所述运转时,进行将与所述运转的执行有关的数据记录在所述存储装置中的处理。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当在比所述泵高且泵的扬程以上的位置设置具有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室内机和/或所述配管的情况下,在所述室内机和/或配管设置供给所述热介质的热介质注入口。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指示所述运转的自动控制的开关。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显示装置,
所述控制装置进行使所述显示装置显示数据的处理,所述数据是记录在所述存储装置中的与所述运转的执行有关的数据。
CN201280077392.0A 2012-11-30 2012-11-30 空气调节装置 Active CN10482300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2/081073 WO2014083682A1 (ja) 2012-11-30 2012-11-30 空気調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23006A CN104823006A (zh) 2015-08-05
CN104823006B true CN104823006B (zh) 2017-06-09

Family

ID=508273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77392.0A Active CN104823006B (zh) 2012-11-30 2012-11-30 空气调节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408477B2 (zh)
EP (1) EP2927620B1 (zh)
JP (1) JP5921714B2 (zh)
CN (1) CN104823006B (zh)
WO (1) WO201408368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083652A1 (ja) * 2012-11-29 2014-06-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CN104089328B (zh) * 2013-04-01 2018-10-12 开利公司 空调系统以及对空调系统进行控制的方法
EP3217109B1 (en) * 2014-11-05 2021-09-2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WO2018037544A1 (ja) * 2016-08-25 2018-03-0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EP4116638A4 (en) * 2020-03-04 2023-04-0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ING AND AIR OUTLET METHOD OF A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JP7309075B2 (ja) * 2020-08-03 2023-07-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US11901537B2 (en) * 2021-12-21 2024-02-13 Caterpillar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urging air from battery cooling systems
CN114383258B (zh) * 2022-01-27 2023-07-04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压缩机的频率波动的控制方法、空调器以及存储介质
EP4450881A1 (en) * 2023-04-21 2024-10-23 Belimo Holding AG A method, flow control device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operating an hvac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65590A (en) * 1987-10-19 1995-11-14 Leon R. Van Steenburgh, Jr. Refrigerant reclaim with air purge
US5285647B1 (en) * 1993-03-08 1999-02-23 Spx Corp Refrigerant handling system with air purge and multiple refrigerant capabilities
US5309729A (en) * 1993-06-23 1994-05-10 Sagar Christopher L Thermal purge system
US5390503A (en) * 1993-11-10 1995-02-21 Cheng; Jung-Yuan Recovery and recycling system for refrigerant
US5515690A (en) * 1995-02-13 1996-05-14 Carolina Products, Inc. Automatic purge supplement after chamber with adsorbent
CN2289986Y (zh) * 1996-10-22 1998-09-02 唐壁奎 家庭式中央空调
JP3763559B2 (ja) * 1997-12-16 2006-04-05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パージ装置
US6134899A (en) * 1999-03-19 2000-10-24 Spx Corporation Refrigerant recovery and recharging system with automatic air purging
US6539970B1 (en) * 1999-10-21 2003-04-01 Prime Solutions,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rvicing a pressurized system
JP2001208392A (ja) * 2000-01-31 2001-08-0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JP3564554B2 (ja) 2000-12-21 2004-09-1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床暖房装置
CN2530197Y (zh) * 2001-09-10 2003-01-08 北京东力能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双系统节能式中央空调
JP3925383B2 (ja) * 2002-10-11 2007-06-0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給湯装置、空調給湯システム、及び給湯システム
JP3893105B2 (ja) 2002-12-27 2007-03-14 株式会社長府製作所 コージェネレーションシステム
CN1312449C (zh) * 2003-07-23 2007-04-25 张跃 一种吸收式空调系统
JP4586562B2 (ja) 2005-02-18 2010-11-24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冷却システム
KR101622591B1 (ko) * 2007-11-28 2016-05-1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멀티에어컨의 운전이력관리 방법
CN101344338B (zh) * 2008-04-18 2010-07-28 郑祥贺 节能控制式风冷三用机组及其使用方法
JP5312471B2 (ja) * 2008-10-29 2013-10-0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CN105180497B (zh) 2008-10-29 2017-12-2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装置
JP4832504B2 (ja) 2008-12-17 2011-12-0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水循環装置及び異物回収装置
EP2431684B1 (en) * 2009-05-13 2020-04-1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US8869549B2 (en) * 2009-10-19 2014-10-2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Heat medium relay unit an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WO2011052033A1 (ja) * 2009-10-27 2011-05-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ES2588249T3 (es) * 2010-03-12 2016-10-31 Spiral Water Technologies, Inc. Dispositivo y métodos de filtración de fluido y concentración de partículas
JP2011257116A (ja) * 2010-06-11 2011-12-22 Fujitsu Ltd 電算機室空調システム、その制御装置、プログラム
CN103221751B (zh) 2010-12-03 2016-04-0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装置
AU2011356121B2 (en) * 2011-01-20 2014-09-2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921714B2 (ja) 2016-05-24
EP2927620A4 (en) 2016-08-10
EP2927620A1 (en) 2015-10-07
US20150285518A1 (en) 2015-10-08
WO2014083682A1 (ja) 2014-06-05
CN104823006A (zh) 2015-08-05
US10408477B2 (en) 2019-09-10
JPWO2014083682A1 (ja) 2017-01-05
EP2927620B1 (en) 2024-06-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23006B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3119377B (zh) 制冷热水供给装置以及制冷热水供给方法
CN100434840C (zh) 空调装置
JP5984965B2 (ja) 空調給湯複合システム
CN103154639B (zh) 空调装置
CN104254743B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3874892B (zh) 空气调节装置
EP2716998A1 (en)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CN105593610B (zh) 热泵系统及热泵式供热水机
CN103733005B (zh) 空调装置
CN102066851A (zh) 冷冻循环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3998870B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3168203A (zh) 制冷循环装置以及制冷剂循环方法
CN106415153A (zh) 制冷循环装置
WO2007139010A1 (ja) 冷凍装置
CN109425062A (zh) 空调
CN104813111A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4272037A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4813110A (zh) 空调装置
JP2013217549A (ja) 制御装置および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それを備えたマルチ型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CN103890501B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4781614B (zh) 空气调节装置
JP2004037006A (ja) 冷凍装置
JP2006300374A (ja) 空気調和機
CN104797887A (zh) 空调装置、空调装置的设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