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10209A - 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810209A
CN104810209A CN201510091263.2A CN201510091263A CN104810209A CN 104810209 A CN104810209 A CN 104810209A CN 201510091263 A CN201510091263 A CN 201510091263A CN 104810209 A CN104810209 A CN 1048102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vable contact
contact
movable
arm section
fixed conta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09126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810209B (zh
Inventor
林洙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S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S Industrial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S Industrial Syste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LS Industrial System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8102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102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8102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1020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50Means f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preventing vibration of contacts, holding contac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or biasing contacts to the open position
    • H01H1/54Means f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preventing vibration of contacts, holding contac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or biasing contacts to the open position by magnetic for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4Terminal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12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 H01H1/14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by abutting
    • H01H1/20Bridging contacts
    • H01H1/2025Bridging contacts comprising two-parallel bridges
    • H01H2001/2033Bridging contacts comprising two-parallel bridges with a contact bridge on both opposite sides of a fixed contact pair, each contact bridge being moved to close or open the circui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546Contact arrangements for contactors having bridging contac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ntacts (AREA)
  •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otors (AREA)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继电器。继电器包括连接至电源的第一固定触头、与所述第一固定触头分离并且连接至负载的第二固定触头,以及可动触头,可动触头配置为与所述第一固定触头和第二固定触头接触或分离。该可动触头包括第一可动触头,第一可动触头配置为与所述第一固定触头和第二固定触头接触或分离,以及所述第一可动触头分离的第二可动触头,第二可动触头配置为与所述第一固定触头和第二固定触头接触或分离。因此,能够防止所述可动触头由于电子间斥力而与所述固定触头分离。

Description

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继电器,特别是一种防止可动触头由于电子间斥力而与固定触头分离的继电器。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电子开关装置是一种供应或切断电流的电接触开关装置,并且可应用于各种工业设备、机械和车辆。
图1是一个示出了相关现有技术的继电器的剖视图。
如图1所示,该相关现有技术的继电器包括触头部分20,其接通或断开外盒的内部电路,以及驱动该触头部分20的驱动器10。
所述触头部分20包括电源固定触头22、负载固定触头24和可与该电源固定触头22和负载固定触头24(以下称为固定触头)附接或分离的可动触头26。
所述驱动器10配置有,例如,通过电力产生驱动力的执行器。
更详细地,该驱动器10配置有:螺线管,其包括一可由施加的电力产生磁力以形成磁场空间的线圈12;固定铁芯14,其被固定地设置在由所述线圈12形成的所述磁场空间内;可动铁芯16,其可动地设置在所述磁场空间内以与所述固定铁芯14接近或分离;以及轴18,其机械地连接所述可动铁芯16至所述可动触头26。
所述轴18的一端与所述可动铁芯16联接,另一端穿过所述固定铁芯14与所述可动触头26连接。
在这种情况下,通孔14a可形成于所述固定铁芯14的中心以便所述轴18穿过该通孔14a。
复位弹簧15在所述可动铁芯16与所述固定铁芯14分离的方向上施加弹力,复位弹簧15设置在所述固定铁芯14和所述可动铁芯16之间。
以下,将描述所述相关现有技术的继电器的运行效果。
当所述线圈12通电时,该线圈12产生磁力。
所述可动铁芯16在磁阻减小的方向(例如,接近所述固定铁芯14的方向(在图中是向上的方向))上借助所述磁力移动。
在这种情况下,所述复位弹簧15在所述固定铁芯14和所述可动铁芯16之间被储能。
所述轴18沿着所述轴18的另一端与所述固定铁芯14分离的方向(在图中是向上的方向)借助所述可动铁芯16的移动而移动。
所述可动触头26沿着接触所述固定触头22和24的方向(在图中是向上的方向)借助所述轴18的移动而移动,并因此与所述固定触头22和24接触。
当所述可动触头26接触所述固定触头22和24时,一电路被连接以使电流流过,施加到电源的电流经过所述电源固定触头22、所述可动触头26和所述负载固定触头24被供应至负载。
当停止向所述线圈12供应电力时,停止由所述线圈12产生磁力。
当所述线圈12产生磁力停止时,所述可动铁芯16沿着与所述固定铁芯14分离的方向(在图中是向下的方向)在所述复位弹簧15的弹力作用下移动。
在这种情况下,所述复位弹簧15在所述固定铁芯14和所述可动铁芯16之间被释能。
所述轴18沿着所述轴18的另一端接近所述固定铁芯14的方向(在图中是向下的方向)借助所述可动铁芯16的移动而移动。
所述可动触头26沿着与所述固定触头22和24分离的方向(在图中是向下的方向)借助所述轴18的移动而移动,并因此与所述固定触头22和24分离。
当所述可动触头26与所述固定触头22和24分离时,电路被断开,并因此,所述电力供应停止。
然而,在所述相关现有技术的继电器中,当短路电流发生时,所述可动触头26由于电子间斥力而与所述固定触头22和24分离。
因此,始动电压升高,而且所述驱动器10由升高的始动电压驱动,那么所述可动触头26就不会由于所述电子间斥力而与所述固定触头22和24分离。然而,采用所述升高的始动电压驱动所述驱动器10时会消耗相当大的电能。
发明内容
为此,该详细说明的一方面是为了提供一种继电器,其可防止可动触头由于电子间斥力而与固定触头分离。
该详细说明的另一方面是为了提供一种继电器,即使不增加驱动所述可动触头的驱动器的始动电压,其也可防止可动触头由于电子间斥力而与固定触头分离。
为了实现这些和其他优点并按照本说明的目的,如本文体现和大致描述的,一种继电器包括:连接至电源的第一固定触头;与第一固定触头分离并且连接至负载的第二固定触头;以及配置为与所述第一固定触头和第二固定触头接触或分离的可动触头,其中该可动触头包括:配置为与所述第一固定触头和第二固定触头接触或分离的第一可动触头;以及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分离的第二可动触头,第二可动触头配置为与所述第一固定触头和第二固定触头接触或分离。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当所述第一可动触头和所述第二可动触头与所述第一固定触头和所述第二固定触头接触时,通过流经所述第一可动触头的电流和流经所述第二可动触头的电流所产生的洛伦兹力可施加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上,所述第一可动触头可沿与所述洛伦兹力施加在所述第一可动触头上的方向相同的方向移动,且可与所述第一固定触头和所述第二固定触头接触。
所述第一固定触头可包括:第一本体部分,电流施加到第一本体部分上;以及配置为从所述第一本体部分朝向所述第二固定触头伸出的第一臂部分。
所述第二固定触头可包括:配置为输出电流的第二本体部分;以及配置为从所述第二本体部分朝向所述第一固定触头伸出的第二臂部分。
在所述第一可动触头与所述第一臂部分和所述第二臂部分分离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可动触头可与所述第一本体部分和第二本体部分接触。
所述第二可动触头可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向所述第一臂部分和第二臂部分伸出,并与第一臂部分和第二臂部分接触。
所述第一本体部分和所述第一可动触头中的一个可包括朝向所述第一本体部分和所述第一可动触头中的另一个伸出的第一触头端部。
所述第二本体部分和所述第一可动触头中的一个可包括朝向所述第二本体部分和所述第一可动触头中的另一个伸出的第二触头端部。
当所述第一可动触头接触所述第一本体部分时,所述第一臂部分可从所述第一本体部分的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分离的一侧伸出。
当所述第一可动触头接触所述第二本体部分时,所述第二臂部分可从所述第二本体部分的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分离的一侧伸出。
所述第二可动触头所贯穿的通孔,可形成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的一侧。
所述第二可动触头可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向所述第一臂部分和所述第二臂部分伸出。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所述第一固定触头、所述第二固定触头和所述第一可动触头可配置为使得:当所述第一可动触头和所述第二可动触头接触所述第一固定触头和所述第二固定触头时,所述第一可动触头在所述第一可动触头和所述第一臂部分之间以及所述第一可动触头和所述第二臂部分之间没有电流流动的范围内接近所述第一臂部分和所述第二臂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所述第一臂部分、所述第二臂部分和所述第一可动触头可配置为垂直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的移动轴线。
在这种情况下,所述第一可动触头可设置为与所述第一臂部分和所述第二臂部分平行。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所述第一臂部分和所述第二臂部分可在与所述第一本体部分和所述第二本体部分交叉的轴向方向上伸出。
在这种情况下,所述第一可动触头可在一个轴线方向上延伸。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所述第一臂部分、所述第二臂部分和所述第一可动触头可在有限空间所允许范围内形成为长的。
在这种情况下,所述第一触头端部可配置在所述第一本体部分的最远离所述第一臂部分的一端的一侧或与所述第一本体部分的最远离所述第一臂部分的一端的一侧接触。
此外,所述第二触头端部可配置在所述第二本体部分的最远离所述第二臂部分的一端的一侧或与所述第二本体部分的最远离所述第二臂部分的一端的一侧接触。
此外,第二可动触头可与第一臂部分的所述一端和第二臂部分的一端接触。
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可动触头和所述第二可动触头可由驱动器驱动。
所述驱动器可包括:线圈,其配置为通过施加给它的电力而产生磁力以形成磁场空间;固定铁芯,其固定地配置在所述磁场空间内;可动铁芯,其可移动地配置在所述磁场空间中以与所述固定铁芯接近或分离;以及轴,其配置为将所述可动铁芯连接到所述第一可动触头和所述第二可动触头。
所述轴可包括:第一触头弹簧,其配置为支撑所述第一可动触头;以及第二触头弹簧,其配置为支撑所述第二可动触头。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当所述第一可动触头和所述第二可动触头与所述第一固定触头和所述第二固定触头接触时,通过流经所述第一可动触头的电流和流经所述第二可动触头的电流所产生的洛伦兹力可施加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上,且流经所述第一可动触头的电流和流经所述第二可动触头的电流所产生的洛伦兹力可施加于所述第二可动触头上。
在这种情况下,所述第一可动触头可沿与所述洛伦兹力施加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的方向相同的方向移动,且可与所述第一固定触头和所述第二固定触头接触。
此外,所述第二可动触头可沿与所述洛伦兹力施加于所述第二可动触头的方向相同的方向移动,且可与所述第一固定触头和所述第二固定触头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所述第一固定触头、所述第二固定触头、所述第一可动触头和所述第二可动触头可配置为使得:当所述第一可动触头和所述第二可动触头与所述第一固定触头和所述第二固定触头接触时,所述第一可动触头和所述第二可动触头配置为在所述第一可动触头和所述第二可动触头之间没有电流流动的范围内彼此接近。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所述第一可动触头可配置为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的移动轴线垂直。
在这种情况下,所述第二可动触头可配置为与所述第二可动触头的移动轴线垂直。
此外,所述第一可动触头的移动轴线和所述第二可动触头的移动轴线可配置在同一轴线上。
此外,所述第一可动触头和所述可动第二触头可平行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所述第一可动触头和所述第二可动触头中的每一个均可沿直线方向延伸。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所述第一可动触头和所述第二可动触头可在有限空间所允许的范围内形成为长的。
在这种情况下,所述第一固定触头可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可动触头的一端接触。
此外,所述第二可动触头可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可动触头的另一端接触。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可动触头和所述第二可动触头可由驱动器驱动。
所述驱动器可包括:线圈,其配置为通过施加给它的电力而产生磁力以形成磁场空间;固定铁芯,其固定地配置在所述磁场空间内;第一可动铁芯,其可移动地配置在所述磁场空间中以与所述固定铁芯接近或分离;第二可动铁芯,其可移动地配置在所述磁场空间中以在所述第一可动铁芯的相对于所述固定铁芯的相对侧与所述固定铁芯接近或分离;第一轴,其配置为连接所述第一可动铁芯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以及第二轴,其配置为连接所述第二可动铁芯与所述第二可动触头。
所述第一轴可包括第一触头弹簧,第一触头弹簧配置为支撑所述第一可动触头。
所述第二轴可包括第二触头弹簧,第二触头弹簧配置为支撑所述第二可动触头。
本发明的应用的进一步范围将从给出的下文的细节描述中变得更加明显。然而,应当理解的是,尽管表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详细说明和具体示例仅是通过说明的方式给出,因为本发明精神和范围内的各种变形和修改对所述细节描述的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都是显而易见的。
附图说明
为了提供本发明进一步的理解并构成本说明书组成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示例性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相关现有技术的继电器的剖面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继电器的剖面图;
图3示出了图2中的触头部分的立体图;
图4示出了图2中的可动触头与图2中的固定触头接触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继电器的剖面图;
图6示出了从一侧看图5时的剖面图;以及
图7示出了图5中的可动触头与图5中的固定触头接触的状态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示例性实施例将结合附图给出细节上的描述。为了结合附图简要的描述,相同或相当的部件将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且在描述上也不再重复。
以下,将结合附图从细节上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图2示出了继电器1000的剖面图。图3示出了附图2中的触头部分的立体图。图4示出了附图2中的可动触头与图2中的固定触头接触的状态的剖面图。
如附图2-4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所述继电器1000包括产生驱动力的驱动器1100和由驱动器1100驱动以接通或断开电路的触头部分1200。该触头部分1200包括连接至电源的第一固定触头1210,与第一固定触头1210分离并且连接至负载的第二固定触头1220,以及由所述驱动器1100驱动的与所述第一固定触头1210和所述第二固定触头1220(以下简称固定触头)接触或分离的多个可动触头1230和1240。所述多个可动触头1230和1240包括与所述固定触头1210和1220接触或分离的第一可动触头1230,以及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分离且与所述固定触头1210和1220接触或分离的第二可动触头1240。
所述驱动器1100可配置有,例如,通过电力产生驱动力的执行器。
更详细地,该驱动器1100可配置有:螺线管,其包括可由施加的电力产生磁力以形成磁场空间的线圈1110;固定铁芯1120,其被固定地设置在由所述线圈1110形成的所述磁场空间内;可动铁芯1140,其可动地设置在所述磁场空间内以与所述固定铁芯1120接近或分离;以及轴1150,其机械地连接所述可动铁芯1140至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和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
这里,所述可移动铁芯1140、所述固定铁芯1120、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和所述固定触头1210和1220可顺序地布置。所述轴1150可在直线方向从所述可动铁芯1140延伸出并且可穿过所述固定铁芯1120连接至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和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
复位弹簧1130在所述可动铁芯1140与所述固定铁芯1120分离的方向上施加弹力,复位弹簧1130设置在所述固定铁芯1120和所述可动铁芯1140之间。
所述轴1150的一端1152可与所述可动铁芯1140联接,且另一端1154可穿过所述固定铁芯1120连接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和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
在这种情况下,通孔1122可形成于所述固定铁芯1120的中心以使所述轴1150穿过所述通孔1122。
所述轴1150、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和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可通过如下方法连接:当所述可动铁芯1140移动至接近所述固定铁芯1120时,所述轴1150的另一端1154通过稍后描述的多个触头弹簧1170和1180将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和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朝向所述固定触头1210和1220加压。
此外,所述轴1150、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和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可通过如下方法连接:当所述可动铁芯1140移动至与所述固定铁芯1120分离时,所述轴1150的另一端1154通过配置在所述轴1150另一端1154的架1154a,在与所述固定触头1210和1220分离的方向上向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和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加压。
更详细地,所述轴1150、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和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之间的连接结构将稍后描述。
在描述之前,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和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的一些细节将在首先描述所述连接结构之后再描述。
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可形成为板型,在一轴向方向上延伸。
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穿过的通孔1236,可形成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的中心。
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可形成为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穿过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的所述通孔1236向多个稍后描述的臂部分1216和1226伸出。
这里,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可形成为楔形,即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的一端1243比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的另一端1244更薄。
所述一端1242可形成为比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的所述通孔1236更小。
所述另一端1244可形成为比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的所述通孔1236更大。
此外,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可配置在与所述可动铁芯1140相对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的所述通孔1236的背面相对的一侧,且可配置在由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的所述通孔1236和所述轴1150确定的轴线上。
此外,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可配置为一端1242朝向所述可动铁芯1140,且所述另一端1244朝向与所述可动铁芯1140分离的方向。
因此,当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移动到所述可动铁芯1140时,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可挂在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的所述通孔1236上。
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的所述通孔1236的内圆周表面可形成为相对于深度方向是倾斜的,就此,朝向与所述可动铁芯1140分离的方向的第二开孔1236b的尺寸可形成为比朝向所述可动铁芯1140的第一开孔1236a的尺寸大。
因此,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的所述通孔1236的内圆周表面可接触由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的所述一端1242和所述另一端1244形成的倾斜表面。
所述轴1150的另一端1154从所述一端1242穿过通孔1246到所述另一端1244,通孔1246可形成在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处。
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的所述通孔1246的内周表面可形成为相对于深度方向成阶梯状,就此,朝向与所述可动铁芯1140分离的方向的第二开孔1246b的尺寸可形成为比朝向所述可动铁芯1140的第一开孔1246a的尺寸大。
在这种情况下,在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的所述通孔1246中,所述第一开孔1246a的尺寸可形成为小于所述架1154a的尺寸,且所述第二开孔1246b的尺寸可形成为大于所述架1154a的尺寸。
因此,如上所述,所述架1154a移动到所述可动铁芯1140时,所述架1154a可挂在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的所述通孔1246上。
如上所述,在所述可动触头1230和1240的形成和配置的状态下,所述轴1150可配置为这样,所述轴1150的另一端1154穿过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的所述通孔1236和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的所述通孔1246。
所述架1154a从所述可动铁芯1140的相对于第二可动触头1240的通孔1246的所述第一开孔1246a相对的部分在径向方向上突出,所述架1154a可配置在所述轴1150的另一端1154上。
所述架1154a可形成为比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的所述通孔1246的所述第一开孔1246a大,以使得当所述轴1150移动到所述可动铁芯1140时,所述轴1150不穿过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的所述通孔1246。
弹簧支撑部分1154c从配置在所述可动铁芯1140侧的相对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和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的部分在径向方向上伸出,弹簧支撑部分1154c可配置在所述轴1150的另一端1154上。
第一触头弹簧1170可配置在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和所述弹簧支撑部分1154c之间,第一触头弹簧1170的一端由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支撑,另一端由所述弹簧支撑部分1154c支撑。
第二触头弹簧1180可配置在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和所述弹簧支撑部分1154c之间,第二触头弹簧1180的一端由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支撑,其另一端由所述弹簧支撑部分1154c支撑。
所述第一触头弹簧1170和所述第二触头弹簧1180(以下简称触头弹簧)可以是,例如,螺旋弹簧。
在这种情况下,所述第一触头弹簧1170的螺旋部分的直径可形成为比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的所述通孔1236(更详细地,第一开孔1236a)的直径大。
所述第二触头弹簧1180的螺旋部分的直径可形成为比所述第一触头弹簧1170的螺旋部分的直径小且比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的所述通孔1246(更详细地,所述第一开孔1246a)的直径大。
安装有所述触头弹簧1170和1180的所述轴1150的部分1154b的直径,可形成为比所述第二触头弹簧1180的螺旋部分的直径大。
因此,所述第二触头弹簧1180可按如下方法配置在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和所述弹簧支撑部分1154c之间:所述轴1150插入所述第二触头弹簧1180的螺旋部分中。
此外,所述第一触头弹簧1170可按如下方法配置在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和所述弹簧支撑部分1154c之间:所述轴1150和所述第二触头弹簧1180插入所述第一触头弹簧1170的所述螺旋部分中。
由于这样的结构,所述轴1150、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和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可以这样的方法连接:当所述可动铁芯1140移动而接近所述固定铁芯1120时,所述轴1150的另一端1154朝向所述固定触头1210和1220通过所述触头弹簧1170和1180对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和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加压,且当所述可动铁芯1140移动而与所述固定铁芯1120分离时,所述轴1150的另一端1154在与所述固定触头1210和1220分离的方向上通过所述架1154a对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和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加压。
所述触头部分1200,如上所述,包括连接至所述电源的第一固定触头1210,与所述第一固定触头1210分离的且连接至负载的第二固定触头1220,以及通过驱动器1100与所述第一固定触头1210和第二固定触头1220接触或分离的多个所述可动触头1230和1240。所述多个可动触头1230和1240包括与所述固定触头1210和1220接触或分离的第一可动触头1230,以及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分离的且与所述固定触头1210和1220接触或分离的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
在所述触头部分1200上,当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和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与所述固定触头1210和1220接触时,由流经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的电流I1和流经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的电流I2所产生的洛伦兹力F1可施加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可在与所述洛伦兹力F1施加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上移动,并且可与所述固定触头1210和1220接触。
为此,所述第一固定触头1210可包括:第一本体部分1212,电流施加到第一本体部分1212上;和第一臂部分1214,其从所述第一本体部分1212向所述第二固定触头1220伸出。
所述第二固定触头1220可包括:第二本体部分1222,其中电流施加到负载上;和第二臂部分1224,其从所述第二本体部分1222向所述第一固定触头1210伸出。
在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与所述第一臂部分1214和所述第二臂部分1224(以下简称臂部分)在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的分离方向上分离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可与所述第一本体部分1212和所述第二本体部分1222(以下简称本体部分)接触。
这里,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的分离方向指示了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与所述本体部分1212和1222分离的方向。
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可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向所述臂部分1214和1224伸出,并且与所述臂部分1214和1224接触。
更详细地,所述第一本体部分1212可形成为圆柱形。
此外,所述第一本体部分1212可固定到外盒且由该外盒支撑。
在这种情况下,所述第一本体部分1212的一端1212a可配置在所述外盒内,且另一端1212b可向外盒的外部伸出。
所述第一本体部分1212的一端1212a可与稍后描述的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的第一触头端部1232a接触。
所述第一本体部分1212的另一端1212b可连接到,例如,诸如电池的电源。
所述第一臂部分1214可从所述第一本体部分1212的一端1212a伸出。
在这种情况下,当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与所述第一本体部分1212接触时,所述第一臂部分1214可配置为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分离。
作为参考,所述第一臂部分1214可从所述第一本体部分1212的相对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比所述第一本体部分1212的一端1212a更远的一侧伸出。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如下所述,所述第一臂部分1214变得更远离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就此,作用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的洛伦兹力F1减小。因此,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和所述第一本体部分1212之间的接触力减小。
因此,根据本实施例,所述第一臂部分1214可从所述第一本体部分1212的一端1212a伸出,以减小所述第一臂部分1214和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之间的空隙。
所述第一臂部分1214可形成为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的移动轴线垂直,从而流经所述第一臂部分1214的电流I21垂直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的移动轴线流动。
此外,所述第一臂部分1214可形成为在直线方向上延伸,从而流经所述第一臂部分1214的电流I21沿直线方向流动。
此外,所述第一臂部分1214可形成为在与所述本体部分1212和1222交叉的轴向方向上延伸,从而流经所述第一臂部分1214和所述第二臂部分1224的电流I2沿直线方向流动。此时,所述第二臂部分1224可形成为在与所述本体部分1212和1222交叉的轴向方向上延伸,且所述第一臂部分1214的延伸轴线可与所述第二臂部分1224的延伸轴线匹配。
此外,所述第一臂部分1214可具有在有限空间所允许的范围内的长的伸出长度,从而流经所述第一臂部分1214的电流I21的流路长度变长。同时,与所述第一本体部分1212分离的所述第一臂部分1214的一端可与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接触。
向所述第一本体部分1212凹进的槽1214a可形成在所述第一臂部分1214的一端处,以对应于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的另一端1244的形状。
此外,所述第一臂部分1214的一端可是斜面,从而与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相对的所述凹槽1214a的一角具有沿所述第二可移动触头1240的移动方向倾斜的第一接触表面1214b。
所述第二本体部分1222可形成为圆柱形。
此外,所述第二本体部分1222可与所述第一本体部分1212分离且可固定到外盒且由外盒支撑。
在这种情况下,所述第二本体部分1222的轴向方向可配置为与所述第一本体部分1212的轴向方向平行。
此外,所述第二本体部分1222的一端1222a可配置在所述外盒内,且另一端1222b可向所述外盒的外部伸出。
所述第二本体部分1222的一端1222a可与稍后描述的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的第二触头端部1234a接触。
所述第二本体部分1222的另一端1222b可连接到所述负载以使电流流过。
所述第二臂部分1224可从所述第二本体部分1222的一端1222a伸出。
在这种情况下,当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与所述第二本体部分1222接触时,所述第二臂部分1224可配置为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分离。
作为参考,所述第二臂部分1224可从所述第二本体部分1222的相对于第一可动触头1230比所述第二本体部分1222的一端1222a更远的一侧伸出。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如下所述,所述第二臂部分1224变得更远离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就此,施加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的洛伦兹力F1减小。因此,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和所述第二本体部分1222之间的接触力减小。
因此,根据本实施例,所述第二臂部分1224可从所述第二本体部分1222的一端1222a伸出,以减小所述第二臂部分1224和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之间的空隙。
所述第二臂部分1224可形成为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的移动轴线垂直,从而流经所述第二臂部分1224的电流I22垂直于第一可动触头1230的所述移动轴线流动。
此外,所述第二臂部分1224可形成为在直线方向上延伸,从而流经所述第二臂部分1224的电流I22沿直线方向流动。
此外,如上说述,所述第二臂部分1224可形成为与所述第一臂部分1214一起在与所述本体部分1212和1222交叉的轴向方向上延伸,从而流经所述第一臂部分1214和所述第二臂部分1224的电流I2沿直线方向流动。
在这种情况下,所述第一臂部分1214的延伸轴线可与所述第二臂部分1224的延伸轴线匹配。
此外,所述第二臂部分1224可具有在有限空间所允许的范围内的长的伸出长度,从而流经所述第二臂部分1224的电流I22的流路的长度变长。同时,与所述第二本体部分1222分离的所述第二臂部分1224的一端可与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接触。
向所述第二本体部分1222凹进的槽1224a可形成在所述第二臂部分1224的一端,以对应于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的另一端1244的形状。
此外,所述第一臂部分1214的一端可是斜面,从而与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相对的所述凹槽1224a的一角具有沿所述第二可移动触头1240的移动方向倾斜的第二接触表面1224b。
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可形成为在轴向方向上延伸的板状,以使流经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的电流I1在直线方向上流动。
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的延伸长度可等于或大于所述第一本体部分1212和所述第二本体部分1222之间的空隙。
通孔1236可形成在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的中心处。
此外,所述第一触头端部1232a和所述第二触头端部1234a可分别沿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的延伸方向配置在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的两端1232和1234处,从而当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与所述本体部分1212和1222接触时,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与所述臂部分1214和1224分离。
更详细地,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可包括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的与所述第一本体部分1212的一端1212a相对的一端1232朝向所述第一本体部分1212的一端1212a伸出且与所述第一本体部分1212的一端1212a接触的第一触头端部1232a。
此外,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可包括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的与所述第二本体部分1222的一端1222a相对的另一端1234朝向所述第二本体部分1222的一端1222a伸出且与所述第二本体部分1222的一端1222a接触的第二触头端部1234a。
此时,所述第一触头端部1232a和所述第二触头端部1234a(以下简称触头端部)可形成为与所述本体部分1212和1222接触以防止电弧发生。
这里,根据本实施例,所述触头端部1232a和1234a可配置在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处,但本实施例不局限于此。
尽管未示出,例如,所述第一触头端部1232a可从所述第一本体部分1212的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的一端1232相对的一端1212a朝向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的一端1232伸出且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的一端1232接触。
此时,所述第二触头端部1234a可从所述第二本体1222的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的另一端1234相对的一端1222a朝向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的另一端1234伸出且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的另一端1234接触。
另一个例子,所述第一触头端部1232a可通过如上所述的方法配置在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的一端1232,且所述第二触头端部1234a可通过如上所述的方法配置在所述第二本体部分1222的一端1222a。
另一个例子,所述第一触头端部1232a可通过如上所述的方法配置在所述第一本体部分1212的一端1212a,且所述第二触头端部1234a可通过如上所述的方法配置在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的另一端1234。
另一个例子,所述第一触头端部1232a和所述第二触头端部1234a可如本实施例中的配置,进一步地,第三触头端部可从所述第一本体1212的与所述第一触头端部1232a相对的一端1212a朝向所述第一触头端部1232a伸出且与所述第一触头端部1232a接触。
在这种情况下,第四触头端部可从所述第二本体部分1222的与所述第二触头端部1234a相对的一端1222a朝向所述第二触头端部1234a伸出且与所述第二触头端部1234a接触。
另外,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和所述本体部分1212和1222可以多种方式配置,从而当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与所述本体部分1212和1222接触时,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与所述臂部分1214和1224分离。其余关于多种方式的描述不再赘述。
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可形成为垂直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的移动轴线,从而流经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的电流I1垂直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的移动轴线流动。
此外,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可配置为平行于所述臂部分1214和1224,从而流经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的电流I1平行于流经所述臂部分1214和1224的电流I2流动。
此外,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的延伸长度可以有限空间所允许的范围内形成为较长,从而流经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的电流I1的流路的长度变长。
在这种情况下,所述第一触头端部1232a可接触所述第一本体部分1212的一端1212a的最远离所述第一臂部分1214的一端的一侧。
此外,所述第二触头端部1234a可接触所述第二本体部分1222的一端1222a的最远离所述第二臂部分1224的一端的一侧。
一般地,由两股彼此分离地流动的电流产生的洛伦兹力与两股电流之间的空隙成反比。也即,随着所述两股电流之间的空隙变窄,所述洛伦兹力的大小增加。
因此,为了增加由于流经所述臂部分1214和1224的电流I2和流经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的电流I1而施加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的洛伦兹力F1的大小,当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和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接触所述固定触头1210和1220时,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可配置为在使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和所述第一臂部分1214之间以及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和所述第二臂部分1224之间无电流流过的范围内接近所述第一臂部分1214和所述第二臂部分1224。
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如上说述,可形成为楔形。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可配置在与所述可动铁芯1140相对的一侧。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可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向所述臂部分1214和1224伸出并与所述臂部分1214和1224接触。
这里,当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和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与所述固定触头1210和1220接触时,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可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分离并且可与所述臂部分1214和1224接触。因此,流经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的所述电流I2可不流到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
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可形成为在所述第一臂部分1214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臂部分1224的一端的长度范围内尽可能的小,以使电流能够流动,从而电流流经所述臂部分1214和1224的流路长度变长了,且可与所述第一臂部分1214的一端和所述第二臂部分1224的一端接触。
此外,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可与所述臂部分1214和1224表面接触,以防止当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与所述臂部分1214和1224接触时发生电弧。
根据本实施例,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可为斜面,以便另一端1244的一角相对于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的移动轴线倾斜。因此,能够表面接触以与所述第一接触表面1214b相对的第三接触表面1244a和能够表面接触以与所述第二接触表面1224b相对的第四接触表面1244b可配置在另一端1244处。
这里,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和所述固定触头1210和1220可设置为相对于所述轴1150所在的一个表面是对称的。
因此,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和所述第一固定触头1210之间的接触力可等于或类似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和所述第二固定触头1220之间的接触力。
此外,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和所述第一固定触头1210之间的接触力可等于或类似于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和所述第二固定触头1220之间的接触力。
以下将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继电器1000的操作效果。
当电力施加于所述线圈1110时,所述线圈1110可产生磁力。
所述可动铁芯1140可沿磁阻减小的方向(即,接近所述固定铁芯1120的方向(图中为向上的方向))在磁力作用下移动。
在这种情况下,所述复位弹簧1130可在所述固定铁芯1120和所述可动铁芯1140之间储能。
所述轴1150可沿着所述轴1150的另一端1154与所述固定铁芯1120分离的方向(图中为向上的方向)通过所述可动铁芯1140的移动而移动。
所述触头弹簧1170和1180可在所述可动触头1230和1240与所述弹簧支撑部分1154c之间通过所述轴1150的运动而储能。
更详细地,所述第一触头弹簧1170可在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和所述弹簧支撑部分1154c之间储能,所述第二触头弹簧1180可在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和所述弹簧支撑部分1154c之间储能。
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可由所述第一触头弹簧1170在接触所述固定触头1210和1220的方向(图中为向上的方向)上的储能而移动,就此可与所述固定触头1210和1220接触。
更详细地,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的所述第一触头端部1232a可与所述第一本体部分1212的一端1212a接触,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的所述第二触头端部1234a可与所述第二本体部分1222的一端1222a接触。
当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与所述本体部分1212和1222接触时,第一电流流路C1可由所述第一本体部分1212、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和所述第二本体部分1222构成。
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可由所述第二触头弹簧1180在接触所述固定触头1210和1220的方向(图中为向上的方向)上的储能而移动,就此可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分离并且与所述固定触头1210和1220接触。
更详细地,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的所述第三接触表面1244a可与所述第一臂部分1214的所述第一接触表面1214b接触,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的第四接触表面1244a可与所述第二臂部分1224的第二接触表面1224b接触。
当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与所述臂部分1214和1224接触时,第二电流流路C2可由所述第一本体部分1212、所述第一臂部分1214、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所述第二臂部分1224和所述第二本体部分1222构成。
当所述第一电流流路C1和所述第二电流流路C2形成时,由所述电源供应的电流可通过所述第一电流流路C1和所述第二电流流路C2流向负载。
甚至在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和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与所述固定触头1210和1220接触之后,所述轴1150可沿轴1150的另一端1154与所述固定铁芯1120分离的方向(图中为向上的方向)连续地移动。
因此,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和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可固定到与所述固定触头1210和1220接触的位置,或所述弹簧支撑部分1154c可连续地向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和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移动。
因此,所述第一触头弹簧1170和所述第二触头弹簧1180可被进一步储能,并可朝向所述固定触头1219和1220对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和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以更高的力加压。
最终,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和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可以一定的接触力与所述固定触头1210和1220接触,就此,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和固定触头1210和1220之间的接触状态能够被稳定地维持。
另一方面,当停止向所述线圈1110供电时,由所述线圈1110产生磁力也被停止。
当由所述线圈1110产生磁力被停止时,所述可动铁芯1140可在所述触头弹簧1170和1180以及所述复位弹簧1130的每一个的弹力作用下沿与所述固定铁芯1120分离的方向(图中是向下的方向)移动。
在这个过程中,所述复位弹簧1130可在所述固定铁芯1120和所述可动铁芯1140之间被释能。
所述轴1150可沿所述轴1150的另一端1154与所述固定铁芯1120变得更近的方向(图中是向下的方向)通过所述可动铁芯1140的移动而移动。
此时,所述轴1150可挂在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上,而无需架1154a穿过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的通孔1246。
在所述架1154a挂在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上的状态下,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可由所述轴1150沿与所述固定触头1210和1220分离的方向(图中是向下的方向)移动,并因此可与所述固定触头1210和1220分开。
此外,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可挂在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上,无需另一端1244穿过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的通孔1236。
在所述另一端1244挂在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上的状态下,在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可沿与所述固定触头1210和1220分离的方向(图中是向下的方向)通过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移动,并因此可与所述固定触头1210和1220分开。
在这个过程中,所述第一触头弹簧1170和所述第二触头弹簧1180可在所述可动触头1230和1240与所述弹簧支撑部分1154c之间被释能。
当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和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与所述固定触头1210和1220分开时,电路可被断开。也即,通过所述第一固定触头1210、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和所述第二固定触头1220从所述电源供给负载的电力可被切断。
这里,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继电器1000中,电流可流经所述第一电流流路C1和所述第二电流流路C2。
因此,流经一条电流流路的电流的电平可被降低。
当所述电流的电平降低时,与电流电平的平方成比例的电子间斥力与所述电流水平降低的程度相比较会降得更多。
最终,防止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和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由于所述电子间斥力而与所述固定触头1210和1220分开。
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继电器1000中,磁场B2可由在所述第二电流流路C2中流动的电流I2产生。
由在所述第二电流流路C2中流动的所述电流I2产生的磁场B2,如附图4所示,可在进入所述第一电流流路C1的方向上起作用。
在从所述第一本体部分1212通过第一电流流路C1流到所述第二本体部分1222(图中为从左侧到右侧)的电流I1中,洛伦兹力F1可由所述磁场B2产生。洛伦兹力F1的方向可是基于洛伦兹左手定则的洛伦兹力的方向(图中为向上的方向)。
更详细地,由在所述第一臂部分1214中流过的所述电流I21产生的磁场B21可在进入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的第一加压部分P1的方向上起作用。这里,所述第一加压部分P1是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的所述第一触头端部1232a和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的所述通孔1236之间的延伸部分,并指示与所述第一臂部分1214相对的部分。
在所述第一加压部分P1内从所述第一触头端部1232a流到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的所述通孔1236(图中为从左侧到右侧)的电流I11中,洛伦兹力可由磁场B21产生,磁场B21由在所述第一臂部分1214中流动的电流I21产生。洛伦兹力的方向可以是基于洛伦兹左手定则的洛伦兹力方向(图中为向上的方向)。
此外,由在所述第二臂部分1224中流动的电流I22产生的磁场B22可沿进入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的第二加压部分P2的方向起作用。这里,所述第二加压部分P2是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的所述第二触头端部1234a和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的所述通孔1236之间的延伸部分,并指示了与所述第二臂部分1224的相对的部分。
在所述第二加压部分P2内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的通孔1236流到所述第二触头端部1234a(图中为从左侧到右侧)的电流I12中,洛伦兹力可由磁场B22产生,磁场B22由在所述第二臂部分1224中流动的所述电流I22产生。洛伦兹力的方向可以是基于洛伦兹左手定则的洛伦兹力方向(图中为向上的方向)。
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可沿作用在所述第一加压部分P1和所述第二加压部分P2上的洛伦兹力F1的方向移动,且可与所述本体部分1212和1222接触。因此,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和所述固定触头1210和1220之间的接触力由于所述洛伦兹力F1而进一步增加。
因此,能够防止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由于电子间斥力而与所述固定触头1210和1220分开。
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继电器1000中,甚至没有增加驱动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和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的驱动器1100的始动电压,能够防止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和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由于所述电子间斥力而与所述固定触头1210和1220分开。
因此,与通过提高始动电压来驱动驱动器1100相比,能够节省用于驱动所述驱动器1100的电能。
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继电器1000中,电流可沿直线方向在所述第一电流流路C1内流动,所述第一电流流路C1在有限的空间内构造得尽可能长。
此外,电流可沿直线方向在所述第二电流流路C2内流动,所述第二电流流路C2在有限的空间内构造得尽可能长。
此外,在所述第一电流流路C1中流动的电流I1和在所述第二电流流路C2中流动的电流I2可沿相同的方向平行地流动。
此外,在所述第一电流流路C1中流动的电流I1和在所述第二电流流路C2中流动的电流I2可沿垂直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的移动轴线的方向流动。
此时,在所述第一电流流路C1中流动的电流I1可配置为沿着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与所述本体部分1212和1222分离的方向与在所述第二电流流路C2中流动的电流I2分离。
因此,用于增加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和所述固定触头1210和1220之间的接触力的洛伦兹力的大小会进一步增加。
这里将更详细地描述。
在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和所述固定触头1210和1220中,所述第一电流流路C1和所述第二电流流路C2的长度可在有限的空间内构造得尽可能的长。
因此,产生所述洛伦兹力F1的部分扩大了,就此,作用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的所述洛伦兹力F1的大小会进一步增加。
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和所述固定触头1210和1220可配置为在所述第一电流流路C1中流动的电流I1沿直线方向流动。
此外,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和所述固定触头1210和1220可配置为在所述第二电流流路C2中流动的电流I2沿直线方向流动。
因此,由流经所述第一臂部分1214的电流I21产生的所述磁场B21可沿与由流经所述第二臂部分1224的电流I22产生的所述磁场B22相同的方向作用于所述第一加压部分P1上。
换言之,除了由流经所述第一臂部分1214的电流I21产生的所述磁场B21之外,由流经所述第二臂部分1224的电流I22产生的磁场B22可作用于所述第一加压部分P1上。作用在所述第一加压部分P1上的磁场B21的方向可与作用在所述第一加压部分P1上的磁场B22的方向匹配。
因此,所述两个磁场B21和B22可无抵消地作用于所述第一加压部分P1上。同时,由于所述两个磁场B21和B22相叠加,作用于所述第一加压部分P1上的所述磁场B2的大小增加了。
最终,作用于所述第一加压部分P1上的洛伦兹力F1的大小能够进一步增加。
采用相同的原理,由流经所述第一臂部分1214的电流I22产生的所述磁场B22可沿与由流经所述第一臂部分1214的电流I21产生的所述磁场B21相同的方向作用于所述第二加压部分P2上。
换言之,除了由流经第二臂部分1224的电流I22产生的所述磁场B22之外,由流经所述第一臂部分1214的所述电流I21产生的磁场B21可作用于所述第二加压部分P2上。作用在所述第二加压部分P2上的所述磁场B21的方向可与作用在所述第二加压部分P2上的所述磁场B22的方向匹配。
因此,所述两个磁场B21和B22可无抵消地作用于所述第二加压部分P2上。同时,由于两个磁场B21和B22相叠加,作用于所述第二加压部分P2上的所述磁场B2的大小增加了。
最终,作用于所述第二加压部分P2上的洛伦兹力F1的大小能够进一步增加。
在上文,以所述磁场B21(由流经所述第一臂部分1214的所述电流I21产生)和所述磁场B22(由流经所述第二臂部分1224的所述电流I22产生)之间的关系为例描述了洛伦兹力F1的大小的增加。然而,该原理可应用于由流经所述第一臂部分1214的电流I21产生的所述磁场B21和由流经所述第二臂部分1224的电流I22产生的所述磁场B22。
例如,在由流经所述第一臂部分1214的电流I21产生的所述磁场B21中,由流经所述第一臂部分1214的一侧的电流I211产生的磁场B211可沿与由流经所述第一臂部分1214的另一侧的电流I212产生的磁场B212相同的方向作用于所述第一加压部分P1上。
换言之,除了由流经所述第一臂部分1214的一侧的电流I211产生的所述磁场B211之外,由流经所述第一臂部分1214的另一侧的电流I212产生的磁场B212可作用于所述第一加压部分P1上。作用在所述第一加压部分P1上的所述磁场B211的方向可与作用于所述第一加压部分P1上的磁场B212的方向匹配。
因此,两个磁场B211和B212可无抵消地作用于所述第一加压部分P1。同时,由于所述两个磁场B211和B212相叠加,作用于所述第一加压部分P1上的所述磁场B2的大小增加了。
最终,作用于所述第一加压部分P1上的洛伦兹力F1的大小能够进一步增加。
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和所述固定触头1210和1220可配置为在所述第二电流流路C2中流动的电流I2沿垂直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的移动轴线的方向流动。
此外,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和所述固定触头1210和1220可配置为在所述第一电流流路C1中流动的电流I1沿着垂直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的移动轴线的方向流动。
此外,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和所述固定触头1210和1220可配置为使得在所述第一电流流路C1中流动的电流I1和在所述第二电流流路C2中流动的电流I2沿相同的方向平行地流动。
此外,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所述第二可动触头1240和所述固定触头1210和1220可配置为使得在所述第一电流流路C1中流动的电流I1沿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与所述本体部分1212和1222分离的方向在关于流过所述第二电流流路C2的电流I2分离的位置处流动。
因此,作用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的所述磁场B2的强度在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的整个部分上可以是均匀的且高的。
此外,作用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上的所述磁场B2的方向可垂直于流经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的电流I1的方向。
此外,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的接触方向可与垂直于作用在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上的所述磁场B2的方向和流经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的电流I1的方向的洛伦兹力F1的方向匹配。
因此,由作用在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上的磁场B2和流经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的电流I1产生的洛伦兹力F1被最大化,且最大化的洛伦兹力F1被用于增加所述第一可动触头1230所述固定触头1210和1220之间的接触力。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继电器2000的剖面图。图6是从侧面看图5时的剖面图。图7示出了图5中的可动触头接触图5中的固定触头的状态的剖视图。
以下,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继电器2000将参照图5到图7来描述。
为了方便描述,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相同的部件,且关于相同部件的描述也不再重复。
如图5到图7所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继电器2000包括产生驱动力的驱动器2100,以及由所述驱动器2100驱动的触头部分2200,其可接通或断开电路。所述触头部分2200包括连接至电源的第一固定触头2210,与所述第一固定触头2210分离的且连接至负载的第二固定触头2220,以及由所述驱动器2100而与所述第一固定触头2210和所述第二固定触头2220(以下简称固定触头)接触或分离的多个可动触头2230和2240。所述多个可动触头2230和2240包括与所述固定触头2210和2220接触或分离的第一可动触头2230和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分离的且与所述固定触头2210和2220接触或分离的第二可动触头2240。
所述驱动器2100可配置有,例如,由电力产生驱动力的执行器。
更详细地,该驱动器2100可配置有:螺线管,其包括通过施加到它的电力产生磁力以形成磁场空间的线圈2110;固定铁芯2120,其被固定地设置在由所述线圈2110形成的所述磁场空间内;第一可动铁芯2140,其可动地设置在所述磁场空间内以与所述固定铁芯1120接近或分离,第二可动铁芯2170,其配置在所述磁场空间内,以在第一可动铁芯2140相对于所述固定铁芯2120相对的一侧与所述固定铁芯2120接近或分离;第一轴2150,其机械地连接所述第一可动铁芯2140至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以及第二轴2180,其机械地连接所述第二可动铁芯2170至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
这里,所述第一可动铁芯2140、所述固定铁芯2120、所述第二可动铁芯2170、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所述固定触头2210和2220、以及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可顺序地设置。
在这种情况下,所述第一轴2150可从所述可动铁芯2140在直线方向延伸并可穿过所述固定铁芯2120和所述第二可动铁芯2170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连接。
所述第二轴2180b可从所述第二可动铁芯2170延伸出。详细地,所述第二轴2180b可弯曲,而不妨碍所述第一轴2150和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并可连接到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
第一复位弹簧2130在所述第一可动铁芯2140与所述固定铁芯2120分离的方向上施加弹力,第一复位弹簧2130可设置在所述固定铁芯2120和所述第一可动铁芯2140之间。
第二复位弹簧2160在所述第二可动铁芯2170与所述固定铁芯2120分离的方向上施加弹力,第二复位弹簧2160可设置在所述固定铁芯2120和所述第二可动铁芯2170之间。
所述第一轴2150的一端2152可与所述第一可动铁芯2140联接,且另一端2154可穿过所述固定铁芯2120和所述第二可动铁芯2170连接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
在这种情况下,多个通孔2122和2172可形成于所述固定铁芯2120的中心和所述第二可动铁芯2170的中心以使所述轴2150穿过所述通孔2122和2172。
所述第一轴2150的一端2152可与所述第一可动铁芯2140联接,且另一端2154可穿过所述固定铁芯2120和所述第二可动铁芯2170连接至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
这里,所述第一轴2150和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的连接结构与所述第二轴2180和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的连接结构可配置为以与前文所述的实施例中提及的方式相同的方式具有触头弹簧和架。所述连接结构不是主要部件,因此将简要描述。
也即,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轴2150和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可以如焊接这样的联接方式彼此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轴2180和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可以如焊接这样的联接方式彼此固定连接。
如上所述,所述触头部分2200包括连接到所述电源的所述第一固定触头2210,与所述第一固定触头2210分离的并连接至负载的所述第二固定触头2220,以及通过所述驱动器2100驱动而与所述第一固定触头2210和所述第二固定触头2220接触或分离的多个可动触头2230和2240。所述多个可动触头2230和2240包括与所述固定触头2210和2220接触或分离的第一可动触头2230和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分离的且与所述固定触头2210和2220接触或分离的第二可动触头2240。
在所述触头部分2200中,当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和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与所述固定触头2210和2220接触时,由流经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的电流I1和流经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的电流I2产生的洛伦兹力F1可作用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可沿与作用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的洛伦兹力F1的方向相同的方向移动,并可与所述固定触头2210和2220接触。
在所述触头部分2200中,当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和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与所述固定触头2210和2220接触时,由流经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的电流I1和流经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的电流I2产生的洛伦兹力F2可作用于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可沿与作用于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的洛伦兹力F2的方向相同的方向移动,并可与所述固定触头2210和2220接触。
更详细地,所述第一固定触头2210可固定到外盒并且由外盒支撑。
此外,所述第一固定触头2210的一端2212可配置在所述外盒上,且另一端2214可向所述外盒的外部伸出。
所述第一固定触头2210的一端2212可在所述一端2212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接触,并可在另一侧与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接触。
例如,所述第一固定触头2210的另一端2214可连接到如电池这样的电源以使电流流动。
所述第二固定触头2220可与所述第一固定触头2210分离,且可固定到所述外盒且由外盒支撑。
此外,所述第二固定触头2220的一端2222可配置在所述外盒上,且另一端2224可向所述外盒的外部伸出。
所述第二固定触头2220的一端2222可在所述一端2222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接触,并可在另一侧与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接触。
所述第二固定触头2220的另一端2224可连接至负载以使电流流过。
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可形成为具有等于或大于所述固定触头2210和2220之间的空隙的长度的板状,以与所述固定触头2210和2220接触。
在这种情况,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可沿直线方向延伸,使得流经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的电流I1沿直线方向流动。
此外,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可形成为垂直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的移动轴线,流经第一可动触头2230的电流I1沿垂直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的移动轴线的方向流动。
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可形成为具有等于或大于所述固定触头2210和2220之间的空隙的长度的板状,以与所述固定触头2210和2220接触。
在这种情况,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可沿直线方向延伸,使得流经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的电流I2沿直线方向流动。
此外,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可形成为垂直于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的移动轴线,以使得流经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的电流I2沿垂直于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的移动轴线的方向流动。
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和所述固定触头2210和2220可配置为使得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20沿一个方向移动并与所述第一固定触头2210的一端2212的一侧和所述第二固定触头2220的一端2222的一侧相接触。
此外,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和所述固定触头2210和2220可配置为使得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沿与所述一个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并与所述第一固定触头2210的一端2212的另一侧和所述第二固定触头2220的一端2222的另一侧相接触。
这里,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和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可平行配置,使得流经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的电流I1和流经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的电流I2沿相同的方向平行地流动。
此外,如上所述,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的移动轴线和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的移动轴线可配置在同一轴线上,以使作用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的洛伦兹力F1和作用于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的洛伦兹力F2最大。
为了增加作用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上的洛伦兹力F1的大小和作用于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的洛伦兹力F2的大小,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和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配置为在一范围内彼此接近,在该范围内,当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和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与所述固定触头2210和2220接触时,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和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之间无电流流动。
为此,所述第一固定触头2210的一端2212的厚度和所述第二固定触头2220的一端2222的厚度可形成为在一范围内尽可能的薄,在该范围内,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和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之间无电流流动。
这里,所述第一固定触头2210的一端2212的厚度表示所述第一固定触头2210的一端2212的一侧和所述第一固定触头2210的一端2212的与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接触的另一侧之间的距离。
此外,所述第二固定触头2220的一端2222的厚度表示所述第二固定触头2220的一端2222的一侧和所述第二固定触头2220的一端2222的与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接触的另一侧之间的距离。
在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和所述固定触头2210和2220中,流经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的电流I1的流路和流经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的电流I2的流路可以形成为在有限空间所允许的范围内是较长的。
也即,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和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可在有限空间所允许的范围内形成为长的。所述第一固定触头2210可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的一端2232和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的一端2242接触,且所述第二固定触头2220可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的另一端2234和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的另一端2244接触。
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和所述固定触头2210和2220可配置为使得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与所述固定触头2210和2220表面接触,且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与所述固定触头2210和2220表面接触,以防止发生电弧。
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和所述固定触头2210和2220可配置为相对于一个表面是对称的,所述第一轴2150和所述第二轴2180配置在该表面中。
因此,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和所述第一固定触头2210之间的接触力可等于或相似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与所述第二固定触头2220之间的接触力。
此外,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和所述第一固定触头2210之间的接触力可等于或相似于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与所述第二固定触头2220之间的接触力。
以下,将描述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所述继电器2000的操作效果。
当电力施加于所述线圈2110时,所述线圈2110可产生磁力。
所述第一可动铁芯2140可沿磁阻减小的方向(即,接近所述固定铁芯2120方向(图中为向上的方向))在磁力作用下移动。
在这种情况下,所述第一复位弹簧2130可在所述固定铁芯2120和所述第一可动铁芯2140之间储能。
所述第一轴2150可沿着第一轴2150的另一端2154与所述固定铁芯2120分离的方向(图中为向上的方向),通过所述第一可动铁芯2140的移动而移动。
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可沿与所述固定触头2210和2220接触的方向(图中为向上的方向)通过所述第一轴2150的移动而移动,并因此可与所述固定触头2210和2220接触。
更详细地,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的一端2232可与所述第一固定触头2210的一端2212的一侧接触,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的另一端2234可与所述第二固定触头2220的一端2222的一侧接触。
当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与所述固定触头2210和2220接触时,第一电流流路C1可由所述第一固定触头2210、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和所述第二固定触头2220形成。
所述第二可动铁芯2170可沿磁阻减小的方向(即,接近所述固定铁芯2120的方向(图中为向下的方向))由于所述磁力而移动。
在这种情况下,所述第二复位弹簧2160可在所述固定铁芯2120和所述第二可动铁芯2170之间储能。
所述第二轴2180可沿所述第二轴2180的另一端2184与所述固定铁芯2120分离的方向(图中为向下的方向)通过所述第二可动铁芯2170的移动而移动。
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可沿与所述固定触头2210和2220接触的方向(图中为向上的方向)通过所述第二轴2150的移动而移动,并因此可接触所述固定触头2210和2220而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分离。
更详细地,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的一端2242可与所述第一固定触头2210的一端2212的另一侧接触,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的另一端2244可与所述第二固定触头2220的一端2222的另一侧接触。
当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与所述固定触头2210和2220接触时,第二电流流路C2可由所述第一固定触头2210、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和所述第二固定触头2220形成。
当形成所述第一电流流路C1和所述第二电流流路C2时,从电源供给的电流可通过所述第一电流流路C1和所述第二电流流路C2而流到负载。
另一方面,当停止向所述线圈2110供电时,所述线圈2110产生磁力也会停止。
当所述线圈2110产生磁力停止时,所述第一可动铁芯2140可沿与所述固定铁芯2120分离的方向(图中为向下的方向)借助所述第一复位弹簧2130的弹力而移动。
在这个过程中,所述第一复位弹簧2130可在所述固定铁芯2120和所述第一可动铁芯2140之间被释能。
所述第一轴2150可沿所述第一轴2150的另一端2154更接近所述固定铁芯2120的方向(图中为向下的方向)通过所述第一可动铁芯2140的移动而移动。
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可沿与所述固定触头2210和2220分离的方向(图中为向下的方向)通过所述第一轴2150的移动而移动,并因此可与所述固定触头2210和2220分离。
当所述线圈2110产生磁力停止时,所述第二可动铁芯2170可在所述第二复位弹簧2160的弹力作用下沿与所述固定铁芯2120分离的方向(图中为向下的方向)而移动。
在这个过程中,所述第二复位弹簧2160可在所述固定铁芯2120和所述第二可动铁芯2170之间被释能。
所述第二轴2180可沿着所述第二轴2180的另一端2184与所述固定铁芯2120变得更近的方向(图中为向下的方向)通过所述第二可动铁芯2170的移动而移动。
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可沿与所述固定触头2210和2220分离的方向(图中为向上的方向)通过所述第二轴2180的移动而移动,并因此可与所述固定触头2210和2220分离。
当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和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与所述固定触头2210和2220分离时,电路可断开。也即,通过所述第一固定触头2210、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和所述第二固定触头2220从所述电源向负载供应的电力可被切断。
在此,在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继电器2000中,电流可流过所述第一电流流路C1和所述第二电流流路C2。
因此,流经一条电流流路的电流电平可能会降低。
当所述电流电平降低时,与所述电流电平的平方成比例的电子间斥力与所述电流电平降低的程度相比较可能会降得更多。
最终,防止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和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与所述固定触头2210和2220由于所述电子间斥力而分开。
在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继电器2000中,第一电磁场B1可由在所述第一电流流路C1中流动的电流I1产生。
所述第一电磁场B1,如图7所示,可沿从所述第二电流流路C1输出的方向起作用。
在通过所述第二电流流路C2从所述第一固定触头2210流到所述第二固定触头2220(图中为从左侧向右侧)的电流I2中,洛伦兹力F2可由所述磁场B1产生。洛伦兹力F2的方向可是基于洛伦兹左手定则的洛伦兹力的方向(图中为向下的方向)。
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可沿洛伦兹力F2的方向移动,并可与所述固定触头2210和2220接触。因此,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和所述固定触头2210和2220之间的接触力由于所述洛伦兹力F2而进一步增加。
因此,能够防止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由于电子间斥力与所述固定触头2210和2220分开。
第二磁场B2可由在所述第二电流流路C2中流动的电流I2产生。
所述第二磁场B2,如图7所示,可沿进入所述第二电流流路C1的方向起作用。
在通过所述第一电流流路C1从所述第一固定触头2210流到所述第二固定触头2220(图中为从左侧向右侧)的电流I1中,洛伦兹力F1可由磁场B2产生。所述洛伦兹力F1的方向可以是基于洛伦兹左手定则的洛伦兹力的方向(图中为向下的方向)。
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可沿所述洛伦兹力F1的方向移动,并且可与所述固定触头2210和2220接触。因此,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和所述固定触头2210和2220之间的接触力由于洛伦兹力F1而进一步增加。
因此,能够防止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由于电子间斥力而与所述固定触头2210和2220分开。
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继电器2000中,甚至没有增加驱动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和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的驱动器2100的所述始动电压,能够防止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和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由于所述电子间斥力而与所述固定触头2210和2220分开。
因此,与通过提高所述始动电压来驱动驱动器2100相比,用于驱动所述驱动器2100的电能可被节省。
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继电器2000中,电流可沿直线方向在所述第一电流流路C1内流动,所述第一电流流路C1在有限的空间内形成得尽可能长。
此外,电流可沿直线方向在所述第二电流流路C2内流动,所述第二电流流路C2在有限的空间内形成得尽可能长。
此外,在所述第一电流流路C1中流动的电流I1可沿垂直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的移动轴线的方向流动。
此外,在所述第二电流流路C2中流动的电流I2可沿垂直于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的移动轴线的方向流动。
此外,在所述第一电流流路C1中流动的电流I1和在所述第二电流流路C2中流动的电流I2可沿同一方向平行地流动。
此时,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的移动轴线和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的移动轴线可配置在同一轴线上。
因此,用于增加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和所述固定触头1210和1220之间的接触力的洛伦兹力的大小会进一步增加,此外,用于增加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和所述固定触头1210和1220之间的接触力的洛伦兹力的大小会进一步增加。
这里将更详细地描述。
在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和所述固定触头2210和2220中,所述第一电流流路C1和所述第二电流流路C2的长度可在有限的空间内形成得尽可能的长。
因此,产生洛伦兹力F1和洛伦兹力F2中的每一个的部分都扩大了,就此,施加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的洛伦兹力F1的大小和施加于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的洛伦兹力F2的大小会进一步增加。
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和所述固定触头2210和2220可配置为使得在所述第一电流流路C1中流动的电流I1沿直线方向流动。
此外,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和所述固定触头2210和2220可配置为使得在所述第二电流流路C2中流动的电流I2沿直线方向流动。
因此,由流经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的一侧的电流I11产生的磁场B11可沿与由流经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的另一侧的电流I12产生的磁场B12相同的方向作用于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上。
换言之,除了由流经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的一侧的电流I11产生的磁场B11之外,由流经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的另一侧的电流I12产生的磁场B12可作用于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上。作用在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上的磁场B11的方向可与作用在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上的磁场B12的方向匹配。
因此,所述两个磁场B11和B12可无抵消地作用于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上。同时,由于所述两个磁场B11和B12相叠加,作用于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上的第一磁场B1的大小增加了。
最终,作用于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上的洛伦兹力F2的大小能够进一步提高。
采用相同的原理,由流经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的一侧的电流I21产生的磁场B21可沿与由流经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的另一侧的电流I22产生的磁场B22相同的方向作用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上。
换言之,除了由流经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的一侧的电流I21产生的磁场B21之外,由流经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的另一侧的电流I22产生的磁场B22可作用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上。作用在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上的磁场B21的方向可与作用在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上的磁场B22的方向匹配。
因此,所述两个磁场B21和B22可无抵消地作用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上。同时,由于所述两个磁场B21和B22相叠加,作用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上的第二磁场B2的大小增加了。
最终,作用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上的洛伦兹力F1的大小能够进一步增加。
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和所述固定触头2210和2220可配置为使得在所述第二电流流路C1中流动的电流I1沿垂直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的移动轴线的方向流动。
此外,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和所述固定触头2210和2220可配置为使得在所述第二电流流路C2中流动的电流I2沿垂直于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的移动轴线的方向流动。
此外,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和所述固定触头1210和1220可配置为使得在所述第一电流流路C1中流动的电流I1和在所述第二电流流路C2中流动的电流I2沿相同的方向平行地流动。
此时,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的移动轴线和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的移动轴线可配置在同一轴线上。
因此,作用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上的磁场B2的强度可以在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的整个部分上是均匀的且高的。
此外,作用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上的磁场B2的方向可垂直于流经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的电流I1的方向。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的接触方向可与洛伦兹力F1的方向匹配,所述洛伦兹力F1的方向垂直于作用在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上的磁场B2的方向和流经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的电流I1的方向。
因此,由作用在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上的磁场B2和流经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的电流I1产生的洛伦兹力F1被最大化,且最大化的洛伦兹力F1被用于增加所述第一可动触头2230所述固定触头2210和2220之间的接触力。
此外,作用于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上的磁场B1的强度可以在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的整个部分上是均匀的且高的。同时,作用于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上的磁场B1的方向可垂直于流经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的电流I2的方向。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的接触方向可与所述洛伦兹力F2的方向相匹配,所述洛伦兹力F2的方向垂直于作用在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上的磁场B1的方向和流经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的电流I2的方向。
因此,由作用在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上的磁场B1和流过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的电流I2产生的洛伦兹力F2被最大化,所述最大化的洛伦兹力F2用于增加所述第二可动触头2240和所述固定触头2210和2220之间的接触力。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由于电流被分开并且在固定触头和可动触头之间流动,电子间斥力可减小,且由所述分开的电流产生的洛伦兹力可增加所述可动触头和所述固定触头之间的接触力。因此,可防止所述可动触头由于所述电子间斥力而与所述固定触头分开。
上述的实施例和优点仅仅是示例性的并且不视为限制本发明。所述教导容易应用于其他类型的装置。该描述是为了做出说明而不仅局限权利要求的范围。很多选择、修改和变化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本文描述的所述示例性实施例的所述特征、结构、方法和其他特征可以多种方式组合来获得附加的和/或替换的示例性实施例。
由于所述特征可以几种方式来实现,而不脱离其中的所述特征,应当理解的是,上述描述的实施例不受前述描述的任何细节的限制,除非另有说明,但更应当根据所述附加权利要求的范围宽泛的理解,且因此所有落入所述权利要求边界和范围的或等同于这些边界和范围的改变和修改都被所述附加权利要求涵盖。

Claims (17)

1.一种继电器,包括:
连接至电源的第一固定触头;
与所述第一固定触头分离并且连接至负载的第二固定触头;以及
可动触头,其配置为与所述第一固定触头和第二固定触头接触或分离,
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触头包括:
第一可动触头,其配置为与所述第一固定触头和第二固定触头接触或分离;以及
第二可动触头,其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分离,并且配置为与所述第一固定触头和第二固定触头接触或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中,
当所述第一可动触头和所述第二可动触头与所述第一固定触头和所述第二固定触头接触时,通过流经所述第一可动触头的电流和流经所述第二可动触头的电流所产生的洛伦兹力施加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并且
所述第一可动触头沿与施加在所述第一可动触头上的所述洛伦兹力的方向相同的方向移动,且与所述第一固定触头和所述第二固定触头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继电器,其中,
所述第一固定触头包括:
第一本体部分,电流施加到所述第一本体部分上;以及
第一臂部分,其配置为从所述第一本体部分朝向所述第二固定触头伸出,
所述第二固定触头包括:
第二本体部分,其配置为输出电流;以及
第二臂部分,其配置为从所述第二本体部分朝向所述第一固定触头伸出,
在所述第一可动触头与所述第一臂部分和所述第二臂部分分离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可动触头与所述第一本体部分和第二本体部分接触,以及
所述第二可动触头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向所述第一臂部分和第二臂部分伸出,并且与所述第一臂部分和所述第二臂部分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继电器,其中,
所述第一本体部分和所述第一可动触头中的一个包括朝向所述第一本体部分和所述第一可动触头中的另一个伸出的第一触头端部,
所述第二本体部分和所述第一可动触头中的一个包括朝向所述第二本体部分和所述第一可动触头中的另一个伸出的第二触头端部,
当所述第一可动触头接触所述第一本体部分时,所述第一臂部分从所述第一本体部分的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分离的一侧伸出,
当所述第一可动触头接触所述第二本体部分时,所述第二臂部分从所述第二本体部分的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分离的一侧伸出,
所述第二可动触头所贯穿的通孔形成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的一侧,以及
所述第二可动触头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向所述第一臂部分和所述第二臂部分伸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继电器,其中,所述第一固定触头、所述第二固定触头和所述第一可动触头配置为使得,当所述第一可动触头和所述第二可动触头接触所述第一固定触头和所述第二固定触头时,所述第一可动触头在所述第一可动触头和所述第一臂部分之间以及所述第一可动触头和所述第二臂部分之间没有电流流动的范围内接近所述第一臂部分和所述第二臂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继电器,其中,
所述第一臂部分、所述第二臂部分和所述第一可动触头配置为垂直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的移动轴线,并且
所述第一可动触头设置为与所述第一臂部分和所述第二臂部分平行。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继电器,其中,
所述第一臂部分和所述第二臂部分在与所述第一本体部分和所述第二本体部分交叉的轴向方向上伸出,并且
所述第一可动触头在一个轴线方向上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继电器,其中,
所述第一臂部分、所述第二臂部分和所述第一可动触头在有限空间所允许的范围内形成为长的,
所述第一触头端部配置在所述第一本体部分的最远离所述第一臂部分的一端的一侧或者与所述第一本体部分的最远离所述第一臂部分的一端的一侧接触,
所述第二触头端部配置在所述第二本体部分的最远离所述第二臂部分的一端的一侧或者与所述第二本体部分的最远离所述第二臂部分的一端的一侧接触,并且
所述第二可动触头与所述第一臂部分的所述一端和所述第二臂部分的所述一端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继电器,其中,
所述第一可动触头和所述第二可动触头由驱动器驱动,并且
所述驱动器包括:
线圈,其配置为通过施加给它的电力而产生磁力以形成磁场空间;
固定铁芯,其固定地配置在所述磁场空间内;
可动铁芯,其可移动地配置在所述磁场空间中而与所述固定铁芯接近或分离;以及
轴,其配置为将所述可动铁芯连接到所述第一可动触头和所述第二可动触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继电器,其中所述轴包括:
第一触头弹簧,其配置为支撑所述第一可动触头;以及
第二触头弹簧,其配置为支撑所述第二可动触头。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中
当所述第一可动触头和所述第二可动触头与所述第一固定触头和所述第二固定触头接触时,由流经所述第一可动触头的电流和流经所述第二可动触头的电流所产生的洛伦兹力施加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且由流经所述第一可动触头的所述电流和流经所述第二可动触头的所述电流所产生的洛伦兹力施加于所述第二可动触头,
所述第一可动触头沿与施加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的所述洛伦兹力的方向相同的方向移动,且与所述第一固定触头和所述第二固定触头接触,并且
所述第二可动触头沿与施加于所述第二可动触头的所述洛伦兹力的方向相同的方向移动,且与所述第一固定触头和所述第二固定触头接触。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继电器,其中所述第一固定触头、所述第二固定触头、所述第一可动触头和所述第二可动触头配置为使得:当所述第一可动触头和所述第二可动触头与所述第一固定触头和所述第二固定触头接触时,所述第一可动触头和所述第二可动触头配置为在所述第一可动触头和所述第二可动触头之间没有电流流动的范围内彼此接近。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继电器,其中
所述第一可动触头配置为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的移动轴线垂直,
所述第二可动触头配置为与所述第二可动触头的移动轴线垂直,
所述第一可动触头的移动轴线和所述第二可动触头的移动轴线配置在同一轴线上,并且
所述第一可动触头和所述第二可动触头平行设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继电器,其中所述第一可动触头和所述第二可动触头中的每一个均沿直线方向延伸。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继电器,其中
所述第一可动触头和所述第二可动触头在有限空间所允许的范围内形成为长的,
所述第一固定触头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可动触头的一端接触,并且
所述第二固定触头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可动触头的另一端接触。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继电器,其中
所述第一可动触头和所述第二可动触头由驱动器驱动,并且
所述驱动器包括:
线圈,其配置为通过施加给它的电力而产生磁力以形成磁场空间;
固定铁芯,其固定地配置在所述磁场空间内;
第一可动铁芯,其可移动地配置在所述磁场空间中以与所述固定铁芯接近或分离;
第二可动铁芯,其可移动地配置在所述磁场空间中,以在所述第一可动铁芯的相对于所述固定铁芯的相对侧与所述固定铁芯接近或分离;
第一轴,其配置为连接所述第一可动铁芯与所述第一可动触头;以及
第二轴,其配置为连接所述第二可动铁芯与所述第二可动触头。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继电器,其中
所述第一轴包括第一触头弹簧,所述第一触头弹簧配置为支撑所述第一可动触头,并且
所述第二轴包括第二触头弹簧,所述第二触头弹簧配置为支撑所述第二可动触头。
CN201510091263.2A 2014-01-28 2015-01-26 继电器 Active CN10481020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40010707A KR101545893B1 (ko) 2014-01-28 2014-01-28 릴레이
KR10-2014-0010707 2014-01-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10209A true CN104810209A (zh) 2015-07-29
CN104810209B CN104810209B (zh) 2017-04-12

Family

ID=523471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091263.2A Active CN104810209B (zh) 2014-01-28 2015-01-26 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613771B2 (zh)
EP (1) EP2899731B1 (zh)
JP (1) JP6018233B2 (zh)
KR (1) KR101545893B1 (zh)
CN (1) CN104810209B (zh)
ES (1) ES2619654T3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16471A (zh) * 2016-09-13 2019-05-03 西门子股份公司 具有电磁式接触负载支持的低压开关设备
CN109727819A (zh) * 2017-10-31 2019-05-07 欧姆龙株式会社 电磁继电器
CN109727822A (zh) * 2017-10-31 2019-05-07 欧姆龙株式会社 电磁继电器
CN111613486A (zh) * 2020-05-28 2020-09-01 宁波峰梅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直动式直流继电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208098A1 (ja) * 2013-06-28 2014-12-3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および当該接点装置を搭載した電磁継電器
KR101545893B1 (ko) 2014-01-28 2015-08-20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릴레이
EP3086351B1 (de) * 2015-04-22 2017-08-30 Ellenberger & Poensgen GmbH Leistungsrelais für ein fahrzeug
JP6558571B2 (ja) * 2015-07-01 2019-08-1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KR101943365B1 (ko) 2015-10-14 2019-01-29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직류 릴레이
KR101943366B1 (ko) * 2015-12-30 2019-01-29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직류 릴레이
KR101776455B1 (ko) 2016-01-20 2017-09-07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릴레이 장치
JP6828294B2 (ja) * 2016-07-29 2021-02-10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6668997B2 (ja) * 2016-07-29 2020-03-18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KR102537547B1 (ko) * 2016-12-21 2023-05-26 엘에스일렉트릭(주) 직류 릴레이
JP6919504B2 (ja) * 2017-10-31 2021-08-18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KR20200000311A (ko) * 2018-08-31 2020-01-02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직류 릴레이
KR102324514B1 (ko) * 2018-08-31 2021-11-10 엘에스일렉트릭 (주) 직류 릴레이
EP4300534A3 (en) * 2018-11-09 2024-02-21 Xiamen Hongfa Electric Power Controls Co., Ltd. Direct-current relay resistant to short-circuit current
WO2023242988A1 (ja) * 2022-06-15 2023-12-21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遮断制御装置
DE102022209500A1 (de) 2022-09-12 2024-03-14 Vitesco Technologies Germany Gmbh Schalter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561485B1 (de) * 1992-03-19 1995-12-20 Elpro Aktiengesellschaft Berlin - Industrieelektronik und Anlagenbau - Trennschalter mit hoher Schaltgeschwindigkeit
WO2012080091A1 (en) * 2010-12-15 2012-06-21 Tyco Electronics Amp Gmbh Contact arrangement for a relay with two load current tracks and a transverse current track and relay with contact arrangement
JP2013175437A (ja) * 2012-01-25 2013-09-05 Ngk Spark Plug Co Ltd 継電器
CN103843099A (zh) * 2011-10-07 2014-06-04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电磁接触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552271A (en) * 1921-02-17 1925-09-01 Condit Electrical Mfg Company Electric switch
US1768536A (en) * 1925-06-27 1930-07-01 Condit Electrical Mfg Corp Electric switch
US1832897A (en) * 1927-10-28 1931-11-24 Condit Electrical Mfg Corp Electric switch and contact structure therefor
US1762604A (en) * 1927-12-27 1930-06-10 Condit Electrical Mfg Corp Electric switch and contact structure therefor
US1827430A (en) * 1929-06-29 1931-10-13 Condit Electrical Mfg Corp Electric switch and contact structure
DE1071821B (zh) * 1955-04-06 1959-12-24
BE553429A (zh) * 1955-12-19
DE6603789U (de) * 1961-06-20 1969-11-06 Bbc Brown Boveri & Cie Elektrischer schalter mit elektrodynamischer kontaktdruckverstaerkung
EP0329138B1 (de) 1988-02-19 1993-06-23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Elektromagnetisches Relais
JP2000080091A (ja) 1998-06-26 2000-03-21 Asahi Chem Ind Co Ltd 2,3―ジヒドロベンゾフラン誘導体の製造方法
JP5134657B2 (ja) 2010-07-27 2013-01-30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接点機構及びこれを使用した電磁接触器
JP5778989B2 (ja) 2011-05-19 2015-09-16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電磁接触器
JP5838920B2 (ja) * 2011-07-18 2016-01-06 アンデン株式会社 継電器
JP5914065B2 (ja) 2012-03-12 2016-05-11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開閉器
JP5991189B2 (ja) * 2012-12-20 2016-09-1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スタータ用電磁スイッチ
KR101545893B1 (ko) 2014-01-28 2015-08-20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릴레이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561485B1 (de) * 1992-03-19 1995-12-20 Elpro Aktiengesellschaft Berlin - Industrieelektronik und Anlagenbau - Trennschalter mit hoher Schaltgeschwindigkeit
WO2012080091A1 (en) * 2010-12-15 2012-06-21 Tyco Electronics Amp Gmbh Contact arrangement for a relay with two load current tracks and a transverse current track and relay with contact arrangement
CN103843099A (zh) * 2011-10-07 2014-06-04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电磁接触器
JP2013175437A (ja) * 2012-01-25 2013-09-05 Ngk Spark Plug Co Ltd 継電器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16471A (zh) * 2016-09-13 2019-05-03 西门子股份公司 具有电磁式接触负载支持的低压开关设备
CN109716471B (zh) * 2016-09-13 2020-06-19 西门子股份公司 具有电磁式接触负载支持的低压开关设备
CN109727819A (zh) * 2017-10-31 2019-05-07 欧姆龙株式会社 电磁继电器
CN109727822A (zh) * 2017-10-31 2019-05-07 欧姆龙株式会社 电磁继电器
US10714290B2 (en) 2017-10-31 2020-07-14 Omron Corporation Electromagnetic relay
US10714289B2 (en) 2017-10-31 2020-07-14 Omron Corporation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111613486A (zh) * 2020-05-28 2020-09-01 宁波峰梅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直动式直流继电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899731B1 (en) 2016-12-28
ES2619654T3 (es) 2017-06-26
US9613771B2 (en) 2017-04-04
KR20150089737A (ko) 2015-08-05
EP2899731A1 (en) 2015-07-29
US20150213982A1 (en) 2015-07-30
JP6018233B2 (ja) 2016-11-02
JP2015141898A (ja) 2015-08-03
CN104810209B (zh) 2017-04-12
KR101545893B1 (ko) 2015-08-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10209A (zh) 继电器
DE102012106433B4 (de) Relais
CN102844833B (zh) 接触机构和使用该接触机构的电磁接触器
CN103843099B (zh) 电磁接触器
JP5405547B2 (ja) 電磁開閉装置
KR100668923B1 (ko) 홀딩력이 극대화된 전자기력을 이용한 조작기
JP7093889B2 (ja) コンタクト間の係合が安定している電気機械式スイッチ
CN107248463B (zh) 一种双向直流开关
EP2889892B1 (en) Contact device
TWI751493B (zh) 繼電器
WO2016171987A1 (en) Contactor assembly
CN109390185A (zh) 永磁接触器
ES2729206T3 (es) Conmutador magnético
CN108475604B (zh) 继电器设备
CN104167340B (zh) 断路器
KR101696955B1 (ko) 전자 개폐기
KR100652200B1 (ko) 다단계 코일을 이용한 영구자석형 조작기
JP2012064389A (ja) 機械式スイッチ
KR102197518B1 (ko) 전자 접촉기
KR200489989Y1 (ko) 전자접촉기 접점구조
KR101547029B1 (ko) 전자기력 디바이스
KR20200022072A (ko) 전자기력 디바이스
KR20200022073A (ko) 전자기력 디바이스
JP2020071993A (ja) リレー
EP2052392A1 (en) Electromagnet apparat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