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81965A - 电极材料和电极材料的生产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极材料和电极材料的生产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81965A
CN104781965A CN201380058987.6A CN201380058987A CN104781965A CN 104781965 A CN104781965 A CN 104781965A CN 201380058987 A CN201380058987 A CN 201380058987A CN 104781965 A CN104781965 A CN 1047819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electrode material
less
layer
ionic conducti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5898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781965B (zh
Inventor
吉田悠佑
八田直树
柴田尚人
下村则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i 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tsui Engineering and Shipbuild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i Engineering and Shipbuild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tsui Engineering and Shipbuild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7819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819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7819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8196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01M4/366Composites as layered produ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5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other than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sulfides, selenides, tellurides, halogenides or LiCoFy; of polyanionic structures, e.g. phosphates, silicates or borates
    • H01M4/5825Oxygenated metallic salts or polyanionic structures, e.g. borates, phosphates, silicates, olivin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01M4/624Electric conductive fillers
    • H01M4/625Carbon or graphit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为在使用磷酸金属锂的电极中同时改进电子导电性和锂离子导电性,并由此获得优良的电极特性并抑制涂布性的恶化和涂层的劣化。该电极材料的特征在于包含致密二次颗粒,由通式LiMPO4(其中M=[FetMnl-t],和t为0至1的数)表示的电极活性材料组成并且在表面上各自设置有层的各致密二次颗粒中的多个一次颗粒聚集并在之间的层上相互粘结。该层同时包含Li离子导电性物质和导电性碳(C),而Li离子导电性物质包含:Li;Fe和/或Mn;P;和O。电极材料另外的特征在于显示基于由根据布鲁诺尔-艾米特-泰勒(BET)法的氮吸附测定的比表面积测定的面积当量直径为45nm以上。

Description

电极材料和电极材料的生产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用作锂离子二次电池等的电极材料和该电极材料的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通常,具有橄榄石型晶体结构(空间群Pnma)的磷酸金属锂(lithium metalphosphate)如LiFePO4用作锂离子二次电池等的电极。尽管磷酸金属锂在成本、安全性和耐久性方面是优良的,但电子导电性和Li离子导电性差。当磷酸金属锂用作电极材料时,可能必须用碳涂布电极活性材料的表面来补偿电子导电性。另一方面,对于Li离子导电性,磷酸金属锂仅具有一维离子途径(one-dimensional ion pass),扩散方向的自由度低,且Li扩散性低。因此,尝试用Li离子导电层涂布的电极活性材料表面来补偿Li离子导电性(扩散性)。
例如,关于由通式LiMnPO4表示的电极活性材料,专利文献1公开了涂布有由LiFePO4组成的涂膜层和包括碳的涂膜层的电极活性材料。
同时,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颗粒,其包含Li、M、P及O(其中,M为Fe、Mn、Co和Ni的至少任一种)的芯涂布有包含N和C的至少一种、Li、M、P及O的氧化物涂膜(oxide coating)。在这种情况下,显示出氧化物涂膜补偿Li离子导电性(扩散性)从而表现出高输入/输出特性的情形。
另一方面,专利文献3公开了一种电极材料,其中电极活性材料的表面涂布有由导电性碳和Li离子导电性物质组成的复合涂层。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A-2011-181375
[专利文献2]特表No.JP-T-2010-517240
[专利文献3]WO 2012/133566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当涂布有碳的具有磷酸金属锂的电极用作二次电池的电极、并进行充放电时,改进电子导电性但可能降低锂离子导电性。这显示出在具有磷酸金属锂的电极中,电子导电性与锂离子导电性之间存在平衡关系。
即使使用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电极活性材料,在一些情况下由于其平衡关系也难以同时实现电子导电性和锂离子导电性。
另一方面,关于专利文献3中公开的电极活性材料,通过用由导电性碳和Li离子导电性物质组成的复合涂层涂布电极活性材料的表面来同时实现电子导电性和Li离子导电性的改进。
为了提高磷酸金属锂电极活性材料的充放电特性(特别是速率特性),由于电极活性材料的电子导电性和Li离子导电性低,必须通过减少电极活性材料的一次粒径来增加补偿电子导电性和Li离子导电性物质的碳涂膜(carboncoating)与电极活性材料之间的接触面积,同时限制电极活性材料内的Li离子扩散距离。然而,电极活性材料的一次粒径越小通常导致其二次粒径越小,且增加其中电极活性材料用作电极材料的涂布用分散液的粘度。因此,需要减少涂布用分散液中电极活性材料的含量,导致涂布性的恶化和涂层的劣化。
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和专利文献3中未提及关于涂布性的恶化和涂层的劣化的描述,并且没有关于解决这些问题的手段的描述。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具有磷酸金属锂的电极中,同时改进电子导电性和锂离子导电性,从而获得优良的电极特性并减少涂布性的恶化和涂层的劣化。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根据解决上述问题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电极材料包括:在由通式LiMPO4(其中,M=[FetMn1-t],且t为0以上且1以下的数)表示的电极活性材料的一次颗粒的表面上具有包含Fe和Mn的至少任一种、Li、P及O的Li离子导电性物质和导电性碳C的层;由多个一次颗粒聚集并经由具有Li离子导电性物质和导电性碳C的层相互粘结形成的致密二次颗粒;和用由氮吸附布鲁诺尔(Brunauer)、艾米特(Emmett)和泰勒(Teller)(BET)多点法获得的比表面积通过下式(1)测定的面积当量直径为45nm以上。
式(1)
(面积当量直径)=6/{(电极活性材料的真密度)×(比表面积)}
此处术语“粘结”指化学粘结和物理粘结二者。
此处通式LiMPO4指Li:M:P:O的各元素以1:1:1:4的近似比被包含。这并不严格要求以1:1:1:4的精确比包含各元素或不包含杂质。
根据本方面,包括含有Fe及Mn的至少任一种、Li、P及O的Li离子导电性物质的层允许Li离子经由该层而二维或三维地移动,导致更高的Li离子导电性。此外,该层包含导电性碳C,导致电子导电性增加。因此,可同时改进电子导电性和锂离子导电性。
根据本方面,由于一次颗粒经由包含Li离子导电性物质和导电性碳C的层粘结而形成致密二次颗粒,所以Li离子经由该层可从一个一次颗粒二维或三维地移动至另一个一次颗粒,导致更高的Li离子导电性。此外,电子经由包含导电性碳C的层可从一个一次颗粒移动至另一个一次颗粒,导致更高的电子导电性。这意味着可同时进一步改进电子导电性和锂离子导电性。
对应于上述面积当量直径45nm的比表面积,例如,对于M=Fe(其中电极活性材料的真密度为3.60g/cm3)为37.0m2/g。另外,对于M=Mn(其中电极活性材料的真密度为3.43g/cm3)为38.9m2/g。在本方面,将露出到构成电极材料的一次颗粒的外部的表面积限定为等于或小于比表面积。通过二次颗粒的致密形成这种限定的比表面积是可能的。因此,当电极材料用作电池电极,并形成用于集电金属箔的涂布用分散液时,即使增加电极材料的量比,也可抑制添加至涂布用分散液的如聚偏氟乙烯(PVDF)等的极性聚合物粘结剂的相互作用。因此,可抑制涂布用分散液的粘度。因此,可抑制涂布性的恶化和涂层的劣化。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电极材料为根据第一方面的电极材料,其中通过用单晶分光Al-Kα的X射线照射将电极材料压缩成型为平板粒状(flat pellet)后的平板面,当相对于平板面设定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为0度和90度时在53±10出射角下获得的X射线光电子分光测量中,由C1s、Li1s、Fe2p3/2、Mn2p3/2、P2p和O1s各电子轨道的窄扫描(narrow scan)的结果算出的表层组成(surface composition)由通式CcLiaFexMn1-xPyOz表示。(其中,c为0.5以上且4以下的数,a为2以上且4以下的数,x为0以上且1以下的数和y为1以上且3以下的数。z为由下式(2)表示的数。δ为假定Fe的平均价数NFe和Mn的平均价数NMn均为2时满足下式(3)的数。)
式(2)
z=[{a+xNFe+(1-x)NMn+5y}/2]-δ
式(3)
0.1≥δ/{a+xNFe+(1-x)NMn+5y}≥0
根据本方面的电极材料,Li离子导电性物质包括有效量的Li离子和(多)磷酸根离子从而显示高的Li离子导电性。Li离子导电性物质还包括有效量的过渡金属Fe和Mn的至少之一从而显示电子导电性。相当于Li离子导电性物质的缺氧(oxygen deficiency)的δ的量可为零。然而,当δ为在表示缺氧率范围的式(3)范围内的正值时,Li离子导电性物质可具有n型半导性,且电极材料可实现更高的电子导电性。在δ大于式(3)范围的上限的情况下,可损害材料的结构稳定性。
此外,在本方面,还以有效量比包括导电性碳C以赋予电子导电性。
出于这些原因,具有包含此类Li离子导电性物质和导电性碳C的层的电极材料显示出良好的充放电特性。
应注意,“出射角53±10度”不严格限定出射角为“53±10度”且可为“53±10度”的近似值。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电极材料为根据第二方面的电极材料,其中在通式CcLiaFexMn1-xPyOz中a为2.0以上且3.0以下,和y为1.5以上且1.6以下。
在具有这种Li的系数a和P的系数y的电极材料中,Li离子导电性物质具有特别优良的Li离子导电性,并且还具有有效的电子导电性。因此,包含具有Li离子导电性物质和导电性碳C的层的电极材料显示出特别良好的充放电特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电极材料为根据第二方面的电极材料,其中在通式CcLiaFexMn1-xPyOz中a为2.5以上且3.0以下,和y为1.6以上且2.0以下。
在具有这种Li的系数a和P的系数y的电极材料中,Li离子导电性物质具有更优良的Li离子导电性。因此,该电极材料显示出更好的充放电特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电极材料为根据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任一方面的电极材料,其中平均一次粒径为20nm以上且小于面积当量直径。
“平均粒径”为用在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透射型和扫描型)等中观察的粒径d(其中使用一次颗粒的长径长度和短径长度的平均值)和观察的一次颗粒的个数n通过式(Σnd3/Σnd2)计算的体积-表面平均直径。适当选择观察视野以确保足够的n。
本方面的电极材料具有小于通过由氮吸附BET多点法获得的比表面积计算的面积当量直径的平均一次粒径。这表明在构成本方面的电极材料的全部一次颗粒的总表面积中,存在BET比表面积测量中使用的氮气无法接触或吸附的部位。当本方面的电极材料用作电池电极时,与在BET比表面积测量中使用的氮气一样,用于涂布电极的涂布用分散液无法渗入或接触粘结部位。由于在粘结部位几乎不与添加至涂布用分散液的极性聚合物粘结剂如PVDF相互作用,因此抑制涂布用分散液的粘度增加并且这可防止涂布性的恶化和涂层的劣化。如上所述,由于粘结部位同时具有Li离子导电性和电子导电性,当主体用电极材料用于电池时,粘结部位的活性材料一次颗粒良好地发挥电极材料的功能。
进一步地,本方面的电极材料具有20nm以上的电极活性材料的平均一次粒径。如果平均一次粒径小于20nm,电极活性材料恶化,且充放电容量降低。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的电极材料为根据第一方面至第五方面的任一方面和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的电极材料,其中在粉碎最大二次粒径变为20μm以下后在25℃、60MPa压力下压缩的电极材料的直流导电率为10-6S/cm以上。
由于本方面的电极材料的电子导电性高,该电极材料显示出良好的充放电特性。当电极材料用作电池电极时,电极材料可形成平滑、填充密度高且难以剥离的涂层。
应注意,“最大二次粒径变为20μm以下”不严格限定最大直径为“20μm以下”且可为“20μm以下”的近似值。同样地,应注意“在25℃、60MPa压力下压缩的电极材料的直流导电率”不严格限定压力和温度分别为“60MPa”和“25℃”,且可为在压力和温度分别为“60MPa”和“25℃”的近似值的条件下的“电极材料的直流导电率”。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的电极材料为根据第一方面至第六方面的任一方面的电极材料,其中M=[FetMn1-t]中t小于0.2。
根据本方面,80%以上的M为Mn,因此,在使用电极活性材料的大于80%的情况中,电极材料具有例如相对于金属Li/Li+的电极电位基准的氧化还原电位约为4.1V的高电位。电极材料可用作高能量密度的电极材料,其容易代替常规电极材料如具有相当氧化还原电位的层状晶体结构的LiCoO2和尖晶石型晶体结构的LiMn2O4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的电极材料为根据第七方面的电极材料,其中面积当量直径为70nm以下。
在电极材料如第七方面中具有其中80%以上的M为Mn的电极活性材料LiMPO4的电极材料中,电极活性材料内Li离子导电性变得极低。当用电极材料作为组成构件组装电池并且当比表面积过小时,密封在电池内的Li离子导电介质如电解液与电极材料之间的接触界面不足。因此,即使由具有包含上述Li离子导电性物质的层的电极活性材料形成电极材料,也趋于无法提供良好的电池特性。相反,在本方面,面积当量直径充分减少,因此,比表面积充分增加,借此可充分地确保接触界面从而提供良好的电池特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的电极材料为根据第八方面的电极材料,其中面积当量直径为60nm以下。
在本方面中,面积当量直径进一步减少,因此,比表面积进一步增加,借此可更充分地确保接触界面从而提供优良的电池特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的电极材料为根据第一方面至第九方面的任一方面的电极材料,其中包含Li离子导电性物质和导电性碳C的层为非晶形层。
此处的非晶形层指具有非晶结构的层,且可部分具有晶体结构。
根据本方面,所述层为允许Li离子经由该层而三维移动,导致更高的Li离子导电性的非晶形层。这意味着可进一步同时改进电子导电性和锂离子导电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的电极材料为根据第一方面至第十方面的任一方面的电极材料,其中面积当量直径为50nm以上。
对应于面积当量直径50nm的比表面积,例如,对于M=Fe(其中的电极活性材料真密度为3.60g/cm3)为33.3m2/g。
进一步地,对于M=Mn(其中电极活性材料的真密度为3.43g/cm3)为35.0m2/g。在本方面中,将比表面积限定为这些值以下。因此,即使当形成涂布用分散液时电极材料的量比增加,也可抑制涂布用分散液的粘度。可进一步抑制涂布性的恶化和涂层的劣化。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的电极材料生产方法包括:分散并混合由通式LiMPO4(其中,M=[FetMn1-t],且t为0以上1以下的数)表示的、细粉状电极活性材料基材、Li离子源材料、和Fe离子及Mn离子的至少任一种的离子源材料的混合步骤1;分散并混合由混合步骤1获得的混合物、和磷酸根离子源材料或多价磷酸根离子源材料的混合步骤2;致密地造粒从混合步骤2中获得的混合物和导电性碳C源材料,直至聚集粒径变为1μm以上且50μm以下的混合及造粒步骤;和煅烧从混合及造粒步骤中获得的混合物以在由通式LiMPO4表示的、细粉状的电极活性材料基材的一次颗粒的表面上形成包括含有Fe及Mn的至少任一种、Li、P及O的Li离子导电性物质,和导电性碳C的层的煅烧步骤。
上述混合步骤1、混合步骤2和混合及造粒步骤中,添加至电极活性材料基材的各源材料可以干式、或通过分散或溶解在适当溶剂如水和乙醇中来分散并混合。另外,必要时,在这些步骤之后可进行通过蒸馏除去溶剂的步骤。混合步骤1和混合步骤2可以单一步骤同时进行。
根据本方面的生产方法,可生产具有在由上述通式LiMPO4(其中,M=[FetMn1-t],且t为0以上且1以下的数)表示的电极活性材料基材的一次颗粒的表面上的包括含有Fe及Mn的至少任一种、Li、P及O的Li离子导电性物质和导电性碳C的层的电极材料。本方面中生产的电极材料允许Li离子和电子经由该层而二维或三维地移动,导致同时提高Li离子导电性和电子导电性。本方面中生产的电极材料可同时改进电子导电性和锂离子导电性。
根据本方面的生产方法,通过根据上述步骤序列来分散和混合源材料可生产具有相对小的比表面积的电极材料。使用由氮吸附BET多点法获得的这种相对小的比表面积通过下式(1)测定的面积当量直径为45nm以上。当形成用于将电极材料涂布在集电金属箔上的涂布用分散液时,即使电极材料的量比增加,也可抑制涂布用分散液的粘度。因此,可抑制涂布性的恶化和涂层的劣化。
式(1)
(面积当量直径)=6/{(电极活性材料的真密度)×(比表面积)}
在本方面的生产方法中,煅烧步骤期间,混合步骤1中添加的Fe离子和Mn离子的至少任一种的离子源材料中的Fe及Mn的至少之一的一部分或大部分,和由通式LiMPO4表示的、细粉状的电极活性材料基材M(=[FetMn1-t])的一部分可通过归因于热扩散的迁移相互交换。因此,电极活性材料的一次颗粒内部的组成可由原始组成变化,或存在于一次颗粒的表面的Li离子导电性物质中的Fe及Mn的至少之一的含量在最终电极材料中可由混合步骤1中添加的Fe离子和Mn离子的至少任一种的离子源材料中的Fe及Mn的至少之一的添加组成的变化。
“分散并混合从混合步骤2中获得的混合物和导电性碳C源材料,并造粒直至聚集粒径变为1μm以上且50μm以下”不严格限定聚集粒径为“1μm以上且50μm以下”并且直径可为“1μm以上且50μm以下”的近似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之一的电极材料的轮廓图。
图2为示出实施例1的X射线衍射的结果的图。
图3为示出实施例2的X射线衍射的结果的图。
图4为示出实施例1的恒定电流放电率特性的图。
图5为示出实施例2的恒定电流放电率特性的图。
图6为示出比较例1的恒定电流放电率特性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实施例描述本发明。应注意,本发明不限于实施例的描述。
<电极活性材料>
根据本发明的电极材料中的电极活性材料由通式LiMPO4(其中,M=[FetMn1-t],和t为0以上且1以下的数)表示,且当经受电化学氧化或还原时释放或吸收Li离子。电极活性材料具有其中氧化或还原的过程期间阳离子可在晶格内仅沿一维容许移动方向移动的晶体结构。
电极活性材料的实例之一为具有由通式LiMPO4表示的橄榄石型晶体结构(斜方晶系,空间群Pnma)的电极材料。此处通式LiMPO4指以1:1:1:4的近似比包含Li:M:P:O的各元素。这不要求以1:1:1:4的精确比包含各元素或不包含杂质。
M为Fe及Mn的至少任一种。当包含Fe及Mn的复合时,M为这些的添加数。如果以1:1:1:4的近似比包含Li:M:P:O的各元素,则其落在本发明内。优选其中80%以上的M为Mn的电极活性材料。在这种电极活性材料中,在使用电极活性材料的大于80%的情况下,电极材料具有例如金属Li/Li+的电极电位基准的氧化还原电位约为4.1V的高电位。电极材料可用作高能量密度的电极材料,其容易代替常规电极材料例如具有等同氧化还原电位的层状晶体结构的LiCoO2和尖晶石型晶体结构的LiMn2O4等。
根据本发明的电极材料中的电极活性材料优选具有20nm以上且小于面积当量直径的平均一次粒径。平均粒径为用在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透射型和扫描型)等中观察的粒径d(其中使用一次颗粒的长径长度和短径长度的平均值)和观察到的一次颗粒的个数n由式(Σnd3/Σnd2)测定的体积-表面平均直径。适当选择观察视野以确保足够的n。
本发明的电极材料中,电极活性材料的平均一次粒径小于通过由氮吸附BET多点法获得的比表面积测定的面积当量直径。这表明构成本方面的电极材料的全部一次颗粒的总表面积中,存在BET比表面积测量中使用的氮气无法接触或吸附的部位。本发明的电极材料中,多个一次颗粒聚集并经由主要包含Li离子导电性物质和导电性碳C的层相互粘结以形成致密二次颗粒。出于这个原因,氮气无法接触或被吸附至一次颗粒的表面的粘结部位,并因此降低由BET多点法测量的比表面积。因此,增加由比表面积计算的面积当量直径,且平均一次粒径变为小于面积当量直径。
当根据本方面的电极材料用作电池电极时,与BET比表面积测量中使用的氮气一样,用于涂布电极的涂布用分散液无法渗入或接触粘结部位。因此,在粘结部位几乎没有与添加至涂布用分散液的极性聚合物粘结剂如PVDF的相互作用,并抑制涂布用分散液的粘度增加且其可防止涂层的劣化。如上所述,由于粘结部位同时具有Li离子导电性和电子导电性,因此当主体用电极材料用于电池时,粘结部位的活性材料一次颗粒良好地发挥电极材料的功能。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电极材料中,平均一次粒径为20nm以上。如果平均一次粒径小于20nm,电极活性材料恶化,并降低充放电容量。
可基于已知方法合成电极活性材料,如湿式制法、固相煅烧制法、或通过湿式合成获得的反应中间物的固相煅烧制法(例如所谓的溶胶-凝胶制法),且不具体限定其生产方法。例如,相当于具有橄榄石型晶体结构的LiMPO4的电极活性材料或包含该电极活性材料的电极材料的生产方法公开于JP-A-2002-151082(湿式制法)、JP-A-2004-095385(湿式制法)、JP-A-2007-119304(湿式制法)、JP-A-Hei 9-134724(固相煅烧制法)、JP-A-2004-63386(固相煅烧制法)、JP-A-2003-157845(溶胶-凝胶制法)等的官方公报中。
<Li离子导电性物质>
本发明的材料在由通式LiMPO4(其中,M=[FetMn1-t],且t为0以上1以下的数)表示的电极活性材料的一次颗粒的表面上具有包括含有Fe及Mn的至少任一种、Li、P及O的Li离子导电性物质和导电性碳C的层。
本发明的电极材料具有包含Fe及Mn的至少任一种、Li、P及O的物质作为Li离子导电性物质。Li离子导电性物质具有允许Li离子二维或三维地内部移动的性质。
更优选地,包含Li离子导电性物质的层具有相当于基于Li离子的扩散移动为10-8S/cm以上的离子导电性和10-8S/cm以上的电子导电性。甚至更优选地,包含Li离子导电性物质的层具有相当于10-6S/cm以上的离子导电性和相当于10-6S/cm以上的电子导电性。通过在Li离子导电性物质中具有特定量以上的过渡金属元素(其中Fe及Mn的至少任一种)可实现该电子导电性。
包含这种过渡金属元素作为构成元素的Li离子导电性物质不仅发挥锂离子导电通路(conduction path)的功能,还发挥由通式LiMPO4表示的电极活性材料的一次颗粒的电子导电通路的功能。随后,在整个电极材料中可减少充放电期间的极化。
这种Li离子导电性物质的实例包括具有部分地被Fe及Mn代替的(聚)磷酸盐的基本组成的物质,和两种以上的这些物质的复合化合物(其中r为1以下,优选0.3以下的正数,且Li的系数为正数)。
Li3-2rFe(II)rPO4,Li2-2rFe(II)rP2O7,Li3-3rFe(III)rPO4,Li2-3rFe(III)rP2O7,Li9-4rFe(II)2r(PO4)3,Li9-6rFe(III)2r(PO4)3,等。
Li3-2rMn(II)rPO4,Li2-2rMn(II)xP2O7,Li3-3rMn(III)rPO4,Li2-3rMn(III)rP2O7,Li9-4rMn(II)2r(PO4)3,Li9-6rMn(III)2r(PO4)3,等。
优选地,Li离子导电性物质在其至少一部分中具有非晶结构,且因此Li离子可在该物质中三维地移动,并进一步增加Li离子导电性。除Fe及Mn的至少任一种、P及O以外,Li离子导电性物质可包含一种以上的其它元素。如果该元素为过渡金属元素,可进一步增加电子导电性。
应注意,各实例中上述Li离子导电性物质的组成比不限制为由组成式表示的严格的组成比,且可分别被至少部分地置换或改变。另外,特别地当Li离子导电性物质的至少一部分具有非晶结构等时,一些构成元素可化学计量不足或过量。
<导电性碳C>
导电性碳C源材料的实例包括由至少部分熔融状态经历加热分解并形成导电性碳的沥青如焦油和煤沥青,芳族化合物和链烃及其衍生物,和糖类如糊精及其衍生物。
<电极活性材料的一次颗粒的表面层>
本发明的电极材料在由通式LiMPO4(其中,M=[FetMn1-t],和t为0以上且1以下的数)表示的电极活性材料的一次颗粒的表面上具有包括含有Fe及Mn的至少任一种、Li、P及O的Li离子导电性物质和导电性碳C的层。该层优选具有在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或具有与上述等同分辨率的结构评价手段下观察到的0.6nm以上且5nm以下的层厚度。
一次颗粒的表面层优选为非晶形层,因此Li离子可在层内三维地移动,并进一步增加Li离子导电性。应注意,该非晶形层意味着层具有非晶结构且可部分地具有晶体结构。
注意,在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等下的观察可确认该表面层是否为非晶形层。
<电极材料的外观>
以下基于轮廓图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照片描述本发明的电极材料的外观。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实例之一的电极材料的轮廓图。
将根据本发明的实例之一的电极材料1构造为由经由作为包含Li离子导电性物质和导电性碳C的复合层的外层4而聚集并相互粘结的电极活性材料LiMPO4的一次颗粒2形成的二次颗粒。在一次颗粒2和外层4之间存在由Li离子导电性物质组成的内层3。应注意,内层3和外层4包括含有Fe及Mn的至少任一种、Li、P及O的Li离子导电性物质。
在电极活性材料LiMPO4的一次颗粒2的内部,Li离子仅可沿一维方向A移动。然而,在内层3和外层4中,Li离子可二维或三维地移动。
图1的电极材料1的轮廓图中,在一次颗粒2的表面上形成的层清晰地分为由Li离子导电性物质组成的内层3和作为包括Li离子导电性物质和导电性碳C的复合层的外层4。然而,在内层3和外层4形成一体复合层而没有明显界线的情况也落入本发明中。
本发明的电极材料在电极活性材料LiMPO4的一次颗粒的表面上具有包含Li离子导电性物质和导电性碳C的复合层。这种构型能够使Li离子经由层从一个一次颗粒移动至另一相邻的一次颗粒,而电解液不渗入至电极材料颗粒(二次颗粒)的内部。换句话说,内层3和外层4,或这些层的一体复合层粘结至多个一次颗粒,且归因于封闭颗粒的这些粘结部位的存在,Li离子可经由层从一个一次颗粒移动至另一相邻的一次颗粒,即使在电解液无法进入的二次颗粒内的一次颗粒间生成许多密闭间隙。特别地,如果该层具有非晶结构,更增加这种效果因为Li离子可经由该层三维地移动。
常规地,通常,在具有LiMPO4作为电极活性材料的电极材料中,增大与电解液的接触面积来改进电极材料的充放电特性。具体地,使用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并允许电解液充分渗入二次颗粒内的一次粒子间的间隙以易于与一次颗粒接触的电极活性材料。然而,当具有这种大的比表面积的电极材料用作电池电极并通过将电极材料和导电性助剂与一般使用的极性聚合物粘结剂如PVDF混合并分散来形成涂布用分散液时,电极材料的表面和极性聚合物粘结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强烈,并经常增加涂布用分散液的粘度。因此,涂布用分散液中固体如电极材料的浓度增高导致涂布用分散液的粘度(凝胶化)较高,导致涂布性的显著恶化。此外,如果添加如N-甲基吡咯烷酮等的PVDF溶剂来防止这种粘度增加,其不仅引起溶剂成本的增加和归因于集电箔上涂层的定着性劣化的实质上不能涂布(substantial coating incapacity),而且还引起干燥和加压之后涂层的破裂(cracking)和剥离。
然而,本发明的电极材料可相对地增加由比表面积的下式(1)测定的面积当量直径,因此,相对地降低比表面积而不损害电极材料的充放电特性。结果,其抵抗在上述涂布用分散液的形成期间出现的不期望的效果。此外,通过减少溶剂的添加量可增加涂布用分散液中固体如电极材料的浓度,并可减少粘结剂的添加量。
式(1)
(面积当量直径)=6/{(电极活性材料的真密度)×(比表面积)}
本发明的电极材料中,用由氮吸附BET多点法获得的比表面积通过上述式(1)测定的面积当量直径优选45nm以上,更优选50nm以上。由于一次颗粒经由包含Li离子导电性物质和导电性碳C的层粘结以形成致密二次颗粒,Li离子可经由该层从一个一次颗粒二维或三维地移动至另一次颗粒,导致较高的Li离子导电性。此外,电子可经由包含导电性碳C的层从一个一次颗粒移动至另一次颗粒,导致更高的电子导电性。这意味着可进一步同时改进电子导电性和锂离子导电性。
对应于上述面积当量直径45nm的比表面积,例如,对于M=Fe(其中电极活性材料的真密度为3.60g/cm3)为37.0m2/g。进一步地,对于M=Mn(其中电极活性材料的真密度为3.43g/cm3)为38.9m2/g。对应于上述面积当量直径50nm的比表面积对于M=Fe为33.3m2/g,对于M=Mn为35.0m2/g。
在这些电极材料中,露出到构成电极材料的一次颗粒的外部表面限定为等于上述比表面积以下。因此,当电极材料用作电池电极、并形成集电金属箔上的涂布用分散液时,即使增加电极材料的量比,也可抑制添加至涂布用分散液的如PVDF等的极性聚合物粘结剂的相互作用。因此,可抑制涂布用分散液的粘度。因此,可抑制涂布性的恶化和涂层的劣化。
本发明的电极材料同时具有如上所述的Li离子导电性和电子导电性。因此,当主体用电极材料用于电池时,由于包含Li离子导电性物质和导电性碳C的层、和经由该层的多个一次颗粒间的粘结部位的存在,维持Li离子导电通路,且粘结部位的活性材料一次颗粒良好地发挥电极材料的功能,即使电解液无法渗入一次颗粒间的间隙。
根据本发明的电极材料中,在通过用单晶分光Al-Kα的X射线照射压缩成型为平板粒状后的电极材料的平板面,当相对于平板面设定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为0度和90度时在53±10出射角下获得的X射线光电子分光测量中,由C1s、Li1s、Fe2p3/2、Mn2p3/2、P2p和O1s各电子轨道的窄扫描的结果算出的表层组成由通式CcLiaFexMn1-xPyOz表示。
(其中,c为0.5以上且4以下的数,a为2以上且4以下的数,x为0以上且1以下的数,和y为1以上且3以下的数。z为由下式(2)表示的数。δ为假定Fe的平均价数NFe和Mn的平均价数NMn均为2时满足下式(3)的数。)
式(2)
z=[{a+xNFe+(1-x)NMn+5y}/2]-δ
式(3)
0.1≥δ/{a+xNFe+(1-x)NMn+5y}≥0
在电极材料中,由X射线光电子分光测量测定的表层组成为等于被X射线照射激活之后可逃脱电极材料的外表面的、电极材料的表面层构成元素的内壳电子的平均自由行程的深度的表面层的平均组成。具体地,其对应于具有构成电极材料的包含Li离子导电性物质和导电性碳C的层的电极活性材料的一次颗粒中距最外表面往下约6至7nm深度的表面层的平均元素组成。这被认为是组合包含Li离子导电性物质和导电性碳C的层与作为电极活性材料的表面层的其下层,往下约6至7nm深度的平均组成。
本发明的电极材料中,Li离子导电性物质包含有效量的Li离子和(多)磷酸根离子以显示高的Li离子导电性,且Li离子导电性物质包含有效量的过渡金属元素Fe或Mn的至少之一以显示电子导电性。相当于Li离子导电性物质的缺氧的δ的量可为零。然而,当δ为在式(3)范围内的正值时,Li离子导电性物质可具有p型半导性,且电极材料可实现更高的电子导电性。在δ大于式(3)范围的上限的情况下,可损害材料的结构稳定性。
此外,本发明的电极材料中,还以有效量比包含导电性碳C以赋予电子导电性。出于这些原因,具有包含这种Li离子导电性物质和导电性碳C的层的电极材料显示出良好的充放电特性。
根据优选方面的电极材料,由X射线光电子分光测量测定的表层组成的通式CcLiaFexMn1-xPyOz中,a为2.0以上且3.0以下,和y为1.5以上且1.6以下。更优选地,a为2.5以上且3.0以下,和y为1.6以上且2.0以下。
由于在具有这些系数a和y的电极材料中,Li离子导电性物质具有特别优良的Li离子导电性,还具有有效的电子导电性,具有包含Li离子导电性物质和导电性碳C的层的电极材料显示出特别良好的充放电特性。
本发明的电极材料具有20nm以上并小于面积当量直径的电极活性材料的平均一次粒径。“平均粒径”为用在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透射型和扫描型)等中观察的粒径d(其中使用一次颗粒的长径长度和短径长度的平均值)和观察到的一次颗粒的个数n通过式(Σnd3/Σnd2)计算的体积-表面平均直径。适当选择观察视野以确保足够的n。
本发明的电极材料中,平均一次粒径小于通过由氮吸附BET多点法获得的比表面积测定的面积当量直径。这表明构成本方面的电极材料的全部一次颗粒的总表面积中,存在BET比表面积测量中使用的氮气无法接触或吸附的部位。本发明的电极材料中,多个一次颗粒聚集并经由主要包含Li离子导电性物质和导电性碳C的层相互粘结以形成致密二次颗粒。出于这个原因,氮气无法接触或被吸附至一次颗粒的表面的粘结部位,因此降低由BET多点法测量的比表面积。
因此,增加由比表面积计算的面积当量直径,且电极活性材料的平均一次粒径变为小于面积当量直径。当电极材料用于电池电极时,与BET比表面积测量中使用的氮气一样,用于涂布电极的涂布用分散液无法渗入或接触粘结部位。因此,粘结部位几乎没有与添加至涂布用分散液的极性聚合物粘结剂如PVDF的相互作用,并抑制涂布用分散液的粘度增加并且其可防止涂层的劣化。
进一步地,本方面的电极材料中,电极活性材料的平均一次粒径为20nm以上。如果平均一次粒径小于20nm,电极活性材料恶化,且充放电容量降低。
本发明的电极材料可包括电极活性材料的一次颗粒直接相互接合并粘结而不经由包含Li离子导电性物质和导电性碳的层的部位。用于上述BET比表面积测量的氮气不接触或吸附这些粘结部位,并因此降低由BET多点法测量的比表面积。因此,面积当量直径增加,且平均一次粒径变为小于面积当量直径。然而,由于这些粘结部位不具有Li离子导电性或电子导电性,它们不适合于电极材料。因此,一次颗粒直接相互接合并粘结的部位可存在于本发明的电极材料中,但它们优选少于经由包含Li离子导电性物质和导电性碳的层的粘结部位。作为上述的具体标准,例如,在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下的电极材料中一次颗粒中的有些粘结部位的观察图像中,一次颗粒直接相互接合并粘结的粘结部位的投影长度的总和优选小于经由包含Li离子导电性物质和导电性碳的层的粘结部位的投影长度的总和。
本发明的电极材料中,粉碎直到最大二次粒径变为20μm以下后在约60Mpa、25℃下的压力下压缩的电极材料的直流导电率为10-6S/cm以上。电极材料的直流导电率更优选10-4S/cm以上。这种电极材料显示出归因于高电子导电性的良好的充放电特性。为了获得这种电极材料,重要的是通过添加和混合足量导电性碳前体至电极活性材料(或其前体)、随后在由惰性气体组成的气氛中在足够的煅烧温度及足够的煅烧保持时间下煅烧混合物来赋予由加热分解形成的导电性碳C赋予充分的电子导电性。应注意,本发明的电极材料中导电性碳C的含量约为1质量%以上且10质量%以下,优选1.2质量%以上且6质量%以下。此外,必要时,煅烧之后,将混合物粉碎以减少电极材料的最大二次粒径至20μm以下从而形成平滑、填充密度高且难以剥离的电极材料的涂层。
在根据特别有利的方面的本发明的电极材料中,M=[FetMn1-t]中系数t小于0.2。这种电极材料中,80%以上的M为Mn,因此,在使用电极活性材料的大于80%的情况下,电极材料具有例如相对于金属Li/Li+的电极电位基准的氧化还原电位约为4.1V的高电位。电极材料可用作高能量密度的电极材料,其容易代替常规电极材料例如具有等同氧化还原电位的层状晶体结构的LiCoO2和尖晶石型晶体结构的LiMn2O4等。
应注意,在t小于0.2的情况下,面积当量直径需要为70nm以下,更优选60nm以下。在t小于0.2的情况下,电极活性材料内的Li离子导电性变为极低。当用电极材料作为组成构件组装电池时,如果比表面积太小,密封在电池内的Li离子导电介质如电解液与电极材料之间的接触界面不足。因此,即使电极材料由具有包含上述Li离子导电性物质的层的电极活性材料组成,趋于无法提供良好的电池特性。相反,在面积当量直径等于或小于上述值的电极材料中,面积当量直径充分减少,因此,比表面积充分增加。因此,接触界面足以提供良好的电池特性。
当上述M的系数t为0.2以上且0.8以下,或20%以上且80%以下的M为Fe时,为了获得良好的电池特性,面积当量直径优选85nm以下。上述M的系数t大于0.8,或大于80%的M为Fe,为了获得良好的电池特性,面积当量直径优选130nm以下。
[实施例1]
以下描述实施例1的生产方法。
应注意电极活性材料LiMPO4的M为M=[FetMn1-t],其中在以下实施例1中系数t估计为约0.03,且在实施例2和比较例1中为0。不论哪种情况,M仅为Mn或接近于仅为Mn。
首先,参照专利登记号4465412和PCT国际申请公开的日本译文No.JP-T-2010-500113按以下方式制备具有致密粒径的LiMnPO4基材。
首先,以规定量各自制备试剂LiOH·H2O在室温下的近饱和水溶液(以下,Li源溶液),试剂MnSO4在室温下的近饱和水溶液(以下,Mn源溶液),和试剂85%磷酸、试剂二甲亚砜(DMSO)及水的混合溶液(以下,P源DMSO溶液),使整体元素摩尔比Li:Mn:P为3:1:1。确定P源DMSO溶液中DMSO和水的量以使混合所有这些原料溶液之后溶液中水:DMSO的比约为1:1。
接下来,室温下,在搅拌的同时添加Li源溶液至P源DMSO溶液直至pH达到约7之后,以交互的方式添加Mn源溶液和剩余的P源DMSO溶液以维持该pH。混合全量之后,获得具有析出沉淀的原料混合溶液。将原料混合溶液在105℃下加热18小时以引起反应。冷却之后,通过离心分离回收沉淀。通过用水反复洗净并离心分离三次接着在80℃下真空干燥获得LiMnPO4电极活性材料的基材。用Cu-Kα线源由X射线衍射结果观察LiMnPO4晶体的宽衍射峰和微量Li3PO4晶体的衍射峰。
LiMnPO4电极活性材料的基材的比表面积为59m2/g(面积当量直径30nm)。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的观察揭示出细长的一次颗粒晶体。长径长度约为50nm且短径长度约为15nm。
通过按以下方式用具有非晶结构的、包含Li离子导电性物质和导电性碳C的复合层包覆LiMnPO4基材来制备电极材料。
首先,制备具有0.23g试剂乙酸锂的0.1M溶液和具有1.51g试剂草酸铵铁(III)三水合物的0.1M溶液为Li离子导电性物质的原料。将乙酸锂溶液和草酸铵铁(III)三水合物溶液添加到20gLiMnPO4基材并与之混合,并蒸馏去水。然后,将1.87g试剂磷酸三丁酯与少量的乙醇添加到混合物中并与之混合,通过干燥除去乙醇以获得Li离子导电性物质的原料混合物。将由JFE ChemicalCorporation制造的1.08g的250℃软化点沥青MCP-250D作为导电性碳前体添加至23.55g混合物中,然后使用由THINKY CORPORATION制造的行星式离心混合机ARE-310混合并造粒以获得二次粒径在大约1至30μm范围内的混合物。在氮气气流中在约710℃下煅烧混合物以获得涂布有包含Li离子导电性物质和导电性碳C的复合层的电极材料。
实施例1的电极材料具有4.7质量%的碳含量。由氮吸附BET多点法获得的比表面积为33m2/g,且由上面提及的下式(1)获得的面积当量直径为53nm。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下的观察揭示一次粒径约为50nm以下,且由上述体积-表面平均直径的计算方法测定的平均粒径约为38nm的近似球状的多个一次颗粒聚集并粘结以形成二次颗粒(二次粒径大约几μm至10几μm)。因此,实施例1的电极材料满足对应于上述本发明的优选方面的关系“20nm≤一次粒径≤面积当量直径,且45nm≤面积当量直径≤60nm”。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的高分辨率观察还揭示无晶格边缘的厚度约为2nm的涂层存在于几乎一次颗粒图像全部周围的一次颗粒的表面上。
式(1)
(面积当量直径)=6/{(电极活性材料的真密度)×(比表面积)}
图2示出用Cu-Kα线源在电极材料上进行的粉末X射线衍射的结果。图中,观察到作为电极活性材料基材的LiMnPO4晶体的相对宽的衍射峰,然而,认识到在上述涂布复合层之前LiMnPO4电极活性材料基材中杂质Li3PO4晶体的衍射峰降低至微量。除了这些峰,未观察到晶体的衍射峰。由上述结果认为LiMnPO4基材的涂层以非晶状态存在。
粉碎电极材料直到最大二次粒径变为20μm以下后在25℃、约60MPa的压力下压缩的电极材料的直流导电率为4.8×10-4S/cm,且电极材料具有电子导电性。
按以下方式对电极材料进行X射线光电子分光(XPS)测量。
由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Inc.制造的VG Theta-Probe用作测量设备。将实施例1的电极材料压缩成型为平板粒状。通过用单晶分光Al-Kα的X射线照射平板粒状的平板面,当相对于平板粒状的平板面设定垂直和水平方向为0度和90度时,在大约53度(固定角模式)出射角下进行X射线光电子分光测量。进行C1s、Li1s、Fe2p3/2、Mn2p3/2、P2p和O1s的各电子轨道的窄扫描的测量,并由所得光谱测定电极材料的表面层的元素组成。结果如表1所示。
认为Fe2p3/2轨道的峰为微量,且其浓度与Mn相比约为0.1mol%数量级。认为可能在煅烧期间,大部分的Fe通过扩散迁移至电极活性材料基材中并与一部分Mn置换。
由X射线光电子分光测量测定的表层组成为具有约等于被X射线照射激活之后可逃脱电极材料的外表面的、表面层构成元素的内壳电子的平均自由行程的深度的表面层的平均组成。具体地,其对应于在构成电极材料的包含Li离子导电性物质和导电性碳C的层的电极活性材料的一次颗粒中距最外表面往下约6至7nm的深度的表面层的平均元素组成。
从表1中,实施例1的电极材料的表层组成(通式CcLiaFexMn1-xPyOz)为C2.45Li2.70MnP1.70O6.23
另外,表1示出以下实施例2的电极材料的表层组成,且其还示出作为参考用材料的涂布复合层之前的LiMnPO4基材的X射线光电子分光结果测定的LiMnPO4基材的表层组成。
[表1]
通过X射线光电子分光测量的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表面层的元素组成(单位:mol)
C(1s) Li(1s) Mn(2p3/2) P(2p) O(1s)
实施例1 2.45 2.70 1.00 1.70 6.23
实施例2 1.73 2.38 1.00 1.55 5.85
参考(涂布前LiMnPO4) 0.23 1.89 1.00 1.44 5.65
表1中,即使对于涂布复合层之前的LiMnPO4基材,由X射线光电子分光测量测定的表层组成也不同于LiMnPO4晶体的整体组成(bulk composition)(Li的系数a和P的系数y均为1)。Li的系数a为1.89且P的系数y为1.44,且与Mn相比它们过量存在。然而,实施例1中,Li的系数a为2.70且P的系数y为1.70。与涂布复合层之前的LiMnPO4基材相比这表明电极材料的表面层的这些性质显著增加。
因此,认为实施例1的电极材料包含有效量的Li离子和(多)磷酸根离子从而显示高的Li离子导电性,并且还包含有效量的过渡金属元素Mn从而显示电子导电性。另外,本实施例的电极材料在表面层包含具有高电子导电性的导电性碳C,且这意味着一次颗粒的表面具有包含Li离子导电性物质和导电性碳C的复合层,这相当于涂层以非晶状态存在。
本实施例的电极材料的表层组成满足相当于上述本发明的优选方面的“Li的系数a为2.5以上且3.0以下,和P的系数y为1.6以上且2.0以下”。
假定Z=6.23、X为零、且Mn的平均价数NMn为2,从上面提及的下式(2)计算相当于缺氧的δ,δ=0.37。
式(2)
z=[{a+xNFe+(1-x)NMn+5y}/2]-δ
计算上面提及的下式(3)中相当于缺氧率的“δ/{a+xNFe+(1-x)NMn+5y}”的值为0.056,且其在下式(3)的范围内。
式(3)
0.1≥δ/{a+xNFe+(1-x)NMn+5y}≥0
通过将N-甲基吡咯烷酮(NMP)作为分散溶剂、乙炔黑作为导电性助剂和PVDF(由Kureha Corporation制造的#9130)作为粘结剂以电极材料:导电性助剂:粘结剂的质量比为86.2:6.8:7添加至上述电极材料,并与分散溶剂稀释和混合来制备涂布液。使用由Hohsen Corp.制造的自动涂布机(涂布器)将涂布液施加至铝箔上,并干燥和按压,从而形成具有电极担持量(electrode carryingamount)约7.0mg/cm2和涂层厚度约40μm的正极合剂电极(positive electrodeformulation electrode)。通过将该正极合剂电极以与金属Li箔负极面对面的关系引入介入其间的多孔质聚烯烃分离器、并添加由在具有质量比为3:7的碳酸亚乙酯和碳酸乙基甲酯中溶解1M-LiPF6制备的电解液来制造2030型硬币电池。
作为具有相对高的固体浓度(=(电极材料+导电性助剂+粘结剂质量)/(涂布液质量))但粘度仅略增加的涂布液,可使用实施例1的电极材料有利地涂布。本实施例中,涂布液可用于以48至50%的固体浓度涂布。此外,通过涂布形成的正极合剂电极的涂层也是良好的,且未发生破裂或剥离等。涂层的密度为1.93g/cm3(电极活性材料基准为1.60g/cm3)。
在通过仅调整上述混合及造粒条件来改变面积当量直径的情况下,对于50nm以下的面积当量直径通常维持上述良好的涂布性。
[实施例2]
以下描述实施例2的生产方法。
按以下方式,使用按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备的LiMnPO4基材、Li离子导电性物质以及导电性碳C自组装于LiMnPO4基材的表面上以形成具有包含Li离子导电性物质和导电性碳C的层的电极材料。
将由JFE Chemical Corporation制造的1.15g的250℃软化点沥青MCP-250D作为导电性碳前体添加至按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备的LiMnPO4基材中。然后使用由THINKY CORPORATION制造的行星式离心混合机ARE-310混合并造粒材料以获得二次粒径在大约1至30μm范围内的混合物。在氮气气流中在约710℃下煅烧混合物以获得涂布有包含导电性碳C的层的电极材料。
实施例2的电极材料包含4.0质量%的碳含量。由氮吸附BET多点法获得的比表面积为32m2/g,且由上面提及的下述(1)获得的面积当量直径为55nm。
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下的观察揭示,如实施例1的情况一样,一次粒径约为50nm以下,且由上述体积-表面平均直径的计算方法测定的平均粒径约为39nm的近似球状的多个一次颗粒聚集并粘结从而形成二次颗粒(二次粒径大约几μm至10几μm)。因此,在一次粒径和面积当量直径方面,实施例2的电极材料满足相当于上述本发明的特别优选方面的关系“20nm≤一次粒径≤面积当量直径,且45nm≤面积当量直径≤60nm”。
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的高分辨率观察还揭示,如实施例1的情况一样,在一次颗粒的表面上的无晶格边缘的厚度约为2nm的涂层存在于几乎全部一次颗粒图像。
式(1)
(面积当量直径)=6/{(电极活性材料的真密度)×(比表面积)}
图3示出用Cu-Kα线源在电极材料上进行的粉末X射线衍射的结果。图中,观察到作为电极活性材料基材的LiMnPO4晶体的相对宽的衍射峰,然而,公认在上述涂布复合层之前LiMnPO4电极活性材料基材中杂质Li3PO4晶体的衍射峰降低至微量。如实施例1的情况一样,除了这些峰,未观察到晶体的衍射峰。基于上述,本实施例中认为LiMnPO4晶体的涂层也以非晶状态存在。
按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测量的电极材料在25℃的直流导电率为5.7×10-6S/cm。
如实施例1的情况一样,对电极材料进行除Fe2p3的窄扫描以外的X射线光电子分光(XPS)测量。结果如上表1所述。
从表1中,实施例2的电极材料的表层组成(通式CcLiaFexMn1-xPyOz)为C1.73Li2.38MnP1.55O5.85,且Li的系数a为2.38且P的系数y为1.55。因此,实施例2的电极材料的表面层比涂布复合层之前的LiMnPO4基材的表面层具有明显更高比例的Li和P。
因此,认为电极材料的表面层包含有效量的Li离子和(多)磷酸根离子从而显示高的Li离子导电性,且还包含有效量的过渡金属元素Mn从而显示电子导电性。另外,由于本实施例的电极材料在表面层包含具有高电子导电性的导电性碳C,一次颗粒的表面不仅具有导电性碳C还具有包含Li离子导电性物质和导电性碳C的复合层,这相当于涂层以非晶状态存在。
然而,Li离子导电性物质的形成因素不清楚。估计,在实施例2的电极活性材料生产的煅烧期间,作为LiMnPO4基材与形成在其表面上的导电性碳C的层之间的一些加热诱发反应的结果,Li离子导电性物质通过自组装形成在界面上。
本实施例的电极材料的表层组成满足相当于上述本发明的优选方面的“Li的系数a为2.0以上且3.0以下且P的系数y为1.5以上且1.6以下”。
假定Z=5.85、X为零、且Mn的平均价数NMn为2,从上面提及的下述(2)计算相当于缺氧的δ,δ=0.215。
式(2)
z=[{a+xNFe+(1-x)NMn+5y}/2]-δ
计算上面提及的下述(3)中相当于缺氧率的“δ/{a+xNFe+(1-x)NMn+5y}”的值为0.018,且其在下式(3)的范围内。
式(3)
0.1≥δ/{a+xNFe+(1-x)NMn+5y}≥0
通过将N-甲基吡咯烷酮(NMP)作为分散溶剂、乙炔黑作为导电性助剂和PVDF(由Kureha Corporation制造的#9130)作为粘结剂以电极材料:导电性助剂:粘结剂的质量比为86.2:6.8:7添加至上述电极材料,并与分散溶剂稀释和混合来制备涂布液。使用由Hohsen Corp.制造的自动涂布机(涂布器)将涂布液施加至铝箔上,并干燥和按压,从而形成具有电极担持量约7.0mg/cm2和涂层厚度约40μm的正极合剂电极。通过将该正极合剂电极以与金属Li箔负极面对面的关系引入介入其间的多孔质聚烯烃分离器、并添加由在具有质量比为3:7的碳酸亚乙酯和碳酸乙基甲酯中溶解1M-LiPF6制备的电解液来制造2030型硬币电池。
作为具有相对高的固体浓度(=(电极材料+导电性助剂+粘结剂质量)/(涂布液质量))但粘度仅略增加的涂布液,可使用实施例2的电极材料有利地涂布。本实施例中,涂布液还可用于以48至50%的固体浓度涂布。此外,由涂布形成的正极合剂电极的涂层也是良好的,且未发生破裂或剥离等。涂层的密度为2.00g/cm3(电极活性材料基准为1.66g/cm3)。
[比较例1]
以下描述比较例1的生产方法。
除了该电极材料具有比本发明的方面更长的面积当量直径且二次颗粒为非晶形的以外,按以下方式,制备与实施例1相同的包含Li离子导电性物质和导电性碳C的层的电极材料。
将由JFE Chemical Corporation制造的1.15g的250℃软化点沥青MCP-250D作为导电性碳前体添加至按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备的LiMnPO4基材中。随后,使用由Ishikawa Kojo制造的自动玛瑙乳钵AGB良好地分散并混合上述材料以获得混合物。然而,不进行用于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行星式离心混合机的造粒。在氮气气流中在约710℃下煅烧混合物以获得涂布有包含导电性碳C的层的电极材料。
比较例1的电极材料具有4.4质量%的碳含量。由氮吸附BET多点法获得的比表面积为41m2/g,且由上面提及的下述(1)获得的面积当量直径为43nm。比较例1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因此,面积当量直径比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更小。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的观察揭示比较例1的电极材料形成庞大的非晶形的且不具有明确轮廓的二次颗粒。因此,比较例1的电极材料不落入本发明的各方面中。
式(1)
(面积当量直径)=6/{(电极活性材料的真密度)×(比表面积)}
电极材料的X射线衍射的结果几乎与实施例2的相同,且对应于LiMnPO4的晶体峰的位置、强度、相对强度比及半宽没有显著不同。
因为实施例2和比较例1的X射线衍射结果和比表面积值几乎相同,确定实施例2和比较例1具有几乎相同的一次粒径。
与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电极材料相比,比较例1的电极材料显示出涂布液粘度显著增加。因此,在不降低涂布液的固体浓度(=(电极材料+导电性助剂+粘结剂质量)/(涂布液质量))的情况下难以用于涂布。需要降低固体浓度至40%以下从而如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一样促进涂布,然而,干燥和加压之后发生破裂和剥离。因此,进行46%固体浓度的涂布,然而,归因于其极高的粘度这几乎是涂布性能的极限。涂层的密度为1.82g/cm3(电极活性材料基准为1.51g/cm3)。
<实施例1、实施例2和比较例1的硬币电池的速率特性评价>
25℃下,上述实施例1的硬币电池经受0.1C恒流充电至4.5V然后在4.5V恒压充电(最终电流0.01C)。然后,硬币电池经受0.1C放电至2.5V。随后,在上述相同条件下,进行恒流充电和恒压充电,并将硬币电池相继经受1C、5C和10C恒流放电以测量速率特性。
结果如图4所示。
在与实施例1的硬币电池相同的条件下测量上述实施例2的硬币电池的速率特性。
结果如图5所示。
因为上述比较例1的硬币电池具有比实施例1和实施例2更差的归因于充放电的极化特性,硬币电池经受0.01C恒流充电至4.5V然后在4.5V恒压充电(最终电流0.001C)。然后,硬币电池经受0.01C放电至2.5V。随后,在上述相同条件下,进行恒流充电和恒压充电,并将硬币电池经受0.1C恒流放电以测量速率特性。
结果如图6所示。
从图4中,当0.1C放电时实施例1的硬币电池显示158mAh/g的放电容量。它还显示极高的放电容量值,如当1C放电时为147mAh/g,当5C放电时为127mAh/g,和当10C放电时为111mAh/g。
从图5中,当0.1C放电时实施例2的硬币电池显示146mAh/g的放电容量。它还显示极高的放电容量值,如当1C放电时为126mAh/g,当5C放电时为93mAh/g,和当10C放电时为67mAh/g,然而它们低于实施例1中的值。
同时,从图6中,当0.1C放电时比较例1的硬币电池的放电容量保持136mAh/g。当0.01C放电时显示152mAh/g。
当比较图4、图5和图6时,与实施例2和比较例1相比,实施例1的硬币电池具有0.1C充电侧和放电侧的放电曲线的改进的对称性,且特别改进放电侧的放电曲线。
从这些结果,实施例1和硬币电池和实施例2的硬币电池具有与比较例1的硬币电池相比更好的速率特性,且特别地实施例1实现优良的结果。

Claims (12)

1.一种电极材料,其包括:
具有Li离子导电性物质和导电性碳C的层,其中所述Li离子导电性物质包含Fe及Mn的至少任一种、Li、P及O,所述层在由通式LiMPO4(其中,M=[FetMn1-t],和t为0以上且1以下的数)表示的电极活性材料的一次颗粒的表面上;
由多个所述一次颗粒聚集并经由所述具有Li离子导电性物质和导电性碳C的层相互粘结形成的致密二次颗粒;
其中用由氮吸附布鲁诺尔、艾米特和泰勒(BET)多点法获得的比表面积通过下式(1)测定的面积当量直径为45nm以上,
式(1)
(面积当量直径)=6/{(电极活性材料的真密度)×(比表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材料,其中通过用单晶分光Al-Kα X射线照射将所述电极材料压缩成型为平板粒状后的平板面,当相对于所述平板面设定垂直和水平方向为0度和90度时在53±10出射角下获得的X射线光电子分光测量中,由C1s、Li1s、Fe2p3/2、Mn2p3/2、P2p和O1s各电子轨道的窄扫描的结果算出的表层组成由通式CcLiaFexMn1-xPyOz表示,
(其中,c为0.5以上且4以下的数,a为2以上且4以下的数,x为0以上且1以下的数,和y为1以上且3以下的数;z为由下式(2)表示的数;δ为假定Fe的平均价数NFe和Mn的平均价数NMn均为2时满足下式(3)的数),
式(2)
z=[{a+xNFe+(1-x)NMn+5y}/2]-δ
式(3)
0.1≥δ/{a+xNFe+(1-x)NMn+5y}≥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极材料,其中通式CcLiaFexMn1-xPyOz中a为2.0以上且3.0以下,和y为1.5以上且1.6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极材料,其中通式CcLiaFexMn1-xPyOz中a为2.5以上且3.0以下,和y为1.6以上且2.0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电极材料,其中所述平均一次粒径为20nm以上且小于所述面积当量直径。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电极材料,其中粉碎至最大二次粒径变为20μm以下后,在25℃、60MPa的压力下压缩的所述电极材料的直流导电率为10-6S/cm以上。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电极材料,其中所述M=[FetMn1-t]中t小于0.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极材料,其中所述面积当量直径为70nm以下。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极材料,其中所述面积当量直径为60nm以下。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电极材料,其中所述包含Li离子导电性物质和导电性碳C的层为非晶形层。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电极材料,其中所述面积当量直径为50nm以上。
12.一种电极材料的生产方法,其包括:
混合步骤1,分散并混合由通式LiMPO4(其中,M=[FetMn1-t],和t为0以上且1以下的数)表示的细粉状的电极活性材料的基材、Li离子源材料、和Fe离子及Mn离子的至少任一种的离子源材料;
混合步骤2,分散并混合由所述混合步骤1获得的混合物、和磷酸根离子源材料或多价磷酸根离子源材料;
混合及造粒步骤,分散并混合由所述混合步骤2获得的混合物和导电性碳C源材料,并致密地造粒所述混合物直至聚集粒径变为1μm以上且50μm以下;和
煅烧步骤,煅烧由所述混合及造粒步骤获得的混合物从而在由通式LiMPO4表示的细粉状的电极活性材料的基材的一次颗粒的表面上形成具有包含Fe及Mn的至少任一种、Li、P及O的Li离子导电性物质,和导电性碳C的层。
CN201380058987.6A 2012-11-12 2013-11-08 电极材料和电极材料的生产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78196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48859 2012-11-12
JP2012-248859 2012-11-12
PCT/JP2013/080293 WO2014073652A1 (ja) 2012-11-12 2013-11-08 電極材料及び電極材料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81965A true CN104781965A (zh) 2015-07-15
CN104781965B CN104781965B (zh) 2018-01-16

Family

ID=506847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58987.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781965B (zh) 2012-11-12 2013-11-08 电极材料和电极材料的生产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50311510A1 (zh)
EP (1) EP2919303A4 (zh)
JP (1) JP6309456B2 (zh)
KR (1) KR20150084995A (zh)
CN (1) CN104781965B (zh)
WO (1) WO2014073652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53067A (zh) * 2015-09-14 2017-07-14 株式会社东芝 电极、非水电解质电池、电池包及车辆
CN108530053A (zh) * 2018-03-30 2018-09-14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pH值敏感变色无机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9768228A (zh) * 2018-02-28 2019-05-17 住友大阪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电极材料、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电极及锂离子二次电池
CN114467196A (zh) * 2019-10-04 2022-05-10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和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49798B2 (ja) * 2013-03-25 2016-07-13 住友大阪セ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極材料、電極材料の製造方法及び電極並びに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
EP3314686A4 (en) * 2015-06-26 2019-08-07 A123 Systems LLC CATHODE WITH NANOSCALE PORENCE STRUCTURE FOR HIGH-PERFORMANCE APPLICATIONS AND MATERIALSYNTHESIS PROCESSES
JP2017220318A (ja) * 2016-06-06 2017-12-1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複合活物質
JP6450789B2 (ja) * 2017-03-01 2019-01-09 太平洋セメント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複合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11424445B1 (en) * 2021-05-30 2022-08-23 Marvin S Keshner Solid-state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y with solid-state electrolyte
TW202335335A (zh) * 2022-02-22 2023-09-01 日商豐田自動車股份有限公司 複合粒子、正極、全固態電池及複合粒子之製造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99336A (zh) * 2007-09-28 2009-04-01 Tdk株式会社 电极用复合颗粒和电化学器件
WO2012121110A1 (ja) * 2011-03-04 2012-09-13 住友大阪セ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極活物質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2133566A1 (ja) * 2011-03-28 2012-10-04 兵庫県 二次電池用電極材料、二次電池用電極材料の製造方法および二次電池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23397B2 (ja) 1995-11-07 2004-04-26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3921931B2 (ja) * 2000-09-29 2007-05-30 ソニー株式会社 正極活物質及び非水電解質電池
JP4495336B2 (ja) 2000-11-10 2010-07-07 株式会社Kri 鉄リン酸リチウムの製造方法。
JP4120860B2 (ja) 2001-11-22 2008-07-16 国立大学法人九州大学 2次電池用正極材料の製造方法、および2次電池
JP4297406B2 (ja) 2002-07-31 2009-07-15 三井造船株式会社 2次電池正極材料の製造方法、および2次電池
JP4011442B2 (ja) 2002-08-30 2007-11-21 住友大阪セメント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用正極材料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
US7939201B2 (en) * 2005-08-08 2011-05-10 A123 Systems, Inc. Nanoscale ion storage materials including co-existing phases or solid solutions
JP5084131B2 (ja) 2005-10-28 2012-11-2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LiMnPO4の製造方法
JP5317390B2 (ja) * 2006-02-09 2013-10-16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CN100563047C (zh) * 2006-04-25 2009-11-25 立凯电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适用于制作二次电池的正极的复合材料及其所制得的电池
US9180279B2 (en) 2006-08-07 2015-11-10 W. L. Gore & Associates, Inc. Inflatable imbibed polymer devices
CA2672952C (en) 2006-12-22 2014-08-05 Umicore Synthesis of electroactive crystalline nanometric limnpo4 powder
US8568611B2 (en) * 2007-01-25 2013-10-29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Oxide coatings on lithium oxide particles
KR101105879B1 (ko) * 2009-08-28 2012-01-16 주식회사 코캄 리튬 이차전지용 양극 활물질 및 그 제조방법과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
JP2011076820A (ja) * 2009-09-30 2011-04-14 Hitachi Vehicle Energy Ltd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及び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正極
CA2691265A1 (fr) * 2010-01-28 2011-07-28 Phostech Lithium Inc. Materiau de cathode optimise pour une batterie de technologie lithium metal polymere
JP6057402B2 (ja) * 2010-03-02 2017-01-11 住友大阪セ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極活物質と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
DE102010018041A1 (de) * 2010-04-23 2011-10-27 Süd-Chemie AG Kohlenstoffhaltiges Verbundmaterial enthaltend eine sauerstoffhaltige Lithium-Übergangsmetallverbindung
KR101253319B1 (ko) * 2010-09-10 2013-04-10 국립대학법인 울산과학기술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양극 활물질,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 전지
US9985277B2 (en) * 2010-10-20 2018-05-29 Council Of Scientific & Industrial Research Proces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high voltage nano composite cathode (4.9vV)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JP2013077392A (ja) * 2011-09-29 2013-04-25 Panasonic Corp 蓄電材料及び蓄電デバイス
FR2985857B1 (fr) * 2012-01-17 2014-01-03 Hutchinson Cathode pour cellule de batterie lithium-ion, son procede de fabrication et cette batterie l'incorporant.
JP5529217B2 (ja) 2012-07-17 2014-06-2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99336A (zh) * 2007-09-28 2009-04-01 Tdk株式会社 电极用复合颗粒和电化学器件
WO2012121110A1 (ja) * 2011-03-04 2012-09-13 住友大阪セ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極活物質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2133566A1 (ja) * 2011-03-28 2012-10-04 兵庫県 二次電池用電極材料、二次電池用電極材料の製造方法および二次電池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53067A (zh) * 2015-09-14 2017-07-14 株式会社东芝 电极、非水电解质电池、电池包及车辆
CN106953067B (zh) * 2015-09-14 2020-03-27 株式会社东芝 电极、非水电解质电池、电池包及车辆
CN109768228A (zh) * 2018-02-28 2019-05-17 住友大阪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电极材料、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电极及锂离子二次电池
CN108530053A (zh) * 2018-03-30 2018-09-14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pH值敏感变色无机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4467196A (zh) * 2019-10-04 2022-05-10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和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919303A4 (en) 2016-06-15
WO2014073652A1 (ja) 2014-05-15
KR20150084995A (ko) 2015-07-22
JP6309456B2 (ja) 2018-04-11
US20150311510A1 (en) 2015-10-29
CN104781965B (zh) 2018-01-16
EP2919303A1 (en) 2015-09-16
JPWO2014073652A1 (ja) 2016-09-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81965A (zh) 电极材料和电极材料的生产方法
Zhu et al. Designed nanoarchitectures by electrostatic spray deposition for energy storage
KR101103606B1 (ko) 전극 활물질인 전이금속화합물과 섬유형 탄소물질의 복합체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EP3011621B1 (de) Elektrodenmaterial und dessen verwendung in lithium-ionen-batterien
US10270099B2 (en) Positive electrode for lithium-ion secondary battery, production process for the same, and lithium-ion secondary battery
US10109853B2 (en) Active material excelling in high-voltage characteristics
CN101399336B (zh) 电极用复合颗粒和电化学器件
KR101722863B1 (ko) 비수 전해액 이차 전지
EP3667779B1 (en) Sulfur-carbon composite,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an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comprising same
KR101923942B1 (ko) 리튬 이차전지용 양극재 제조 방법과, 리튬 이차전지용 양극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
JP5835334B2 (ja) リン酸アンモニウムマンガン鉄と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該リン酸アンモニウムマンガン鉄を用いた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の製造方法
DE112015002524T5 (de) Nano-Silizium-Material,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desselben und Negatvelektrode einer Sekundärbatterie
Mahmoud et al. Spray-drying as a tool to disperse conductive carbon inside Na 2 FePO 4 F particles by addition of carbon black or carbon nanotubes to the precursor solution
Ho et al. Hierarchical macropore-mesoporous shell carbon dispersed with Li4Ti5O12 for excellent high rate sub-freezing Li-ion battery performance
Yan et al. Enhanced kinetic behaviors of LiMn 0.5 Fe 0.5 PO 4/C cathode material by Fe substitution and carbon coating
KR101482026B1 (ko) 전극합제, 그의 제조방법 및 그를 포함하는 전극
Li et al. Synthesis and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0.6 Li3V2 (PO4) 3· 0.4 Li–V–O composite cathode material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WO2021153007A1 (ja) 二次電池電極用活物質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二次電池
Julien et al. Smart materials for energy storage in Li-ion batteries.
Sun et al. Porous LiFePO4/C microspheres as high-power cath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Huang Pseudocapacitive Materials for High-power Li+/Na+ Storage
JP2014179198A (ja) 電極材料及び電極材料の製造方法
WO2023009594A1 (en) Graphene nanoplatelet batteries, apparatus, and composition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Mitsui easy aise Holdings Limite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before: Mitsui Shipbuilding Co.,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116

Termination date: 2019110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