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81103A - 用于控制感应线圈的设备和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于控制感应线圈的设备和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81103A
CN104781103A CN201380058972.XA CN201380058972A CN104781103A CN 104781103 A CN104781103 A CN 104781103A CN 201380058972 A CN201380058972 A CN 201380058972A CN 104781103 A CN104781103 A CN 1047811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duction coil
set point
efficiency
skew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5897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F·诺亚克
C·兰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catel Lucent SAS
Original Assignee
Alcatel Lucent S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catel Lucent SAS filed Critical Alcatel Lucent SAS
Publication of CN1047811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8110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1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the charging station and the vehicle
    • B60L53/12Inductive energy transfer
    • B60L53/126Methods for pairing a vehicle and a charging station, e.g. establishing a one-to-one relation between a wireless power transmitter and a wireless power receiv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3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charging stations
    • B60L53/35Means for automatic or assisted adjustment of the relative position of charging devices and vehicles
    • B60L53/38Means for automatic or assisted adjustment of the relative position of charging devices and vehic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arging by inductive energy transfer
    • B60L53/39Means for automatic or assisted adjustment of the relative position of charging devices and vehic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arging by inductive energy transfer with position-responsive activation of primary coil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2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microwaves or radio frequency wav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8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volving the exchange of data, concerning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between transmitting devices and receiving devi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2Electric charging st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Current-Collector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 Propelled Vehicles (AREA)
  • General Induction Heating (AREA)
  • 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适于控制感应线圈(101,102)的设备(104)和用于控制感应线圈(101,102)的相应方法,包括根据关于第一感应线圈(101)的电力传输的信息来确定用于第二感应线圈(102)的设定点(te2,ta2)。

Description

用于控制感应线圈的设备和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控制感应线圈的设备和方法。
背景技术
感应充电系统是在停车或在移动期间对电动车辆进行再充电的一种选项。感应充电系统包括作为初级线圈的感应线圈。初级线圈被用于生成适于当次级线圈接近初级线圈时穿透电动车辆的次级线圈的电磁场。当在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之间的对齐对于能量传输最优时,充电的最优效率得以实现。当车辆停止时,该对齐例如通过停止电动车辆以使得次级线圈与初级线圈重叠来实现。在用于移动车辆的充电系统中,多个初级线圈通常一个接一个地安装在道路的车道上,各个初级线圈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在这样的系统中,重要的是预测移动车辆的次级线圈和初级线圈的对齐以用于最优的能量传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因此是提供对可移动车辆的充电系统中的感应线圈的改进的控制。
本发明的主要思想是通过根据关于第一感应线圈的电力传输的信息来确定用于第二感应线圈的设定点来控制感应线圈。
有利地,确定了用于以第一预定操作模式操作第一感应线圈的切换时间的第一设定点,以及确定了用于以第二预定操作模式操作第二感应线圈的切换时间的第二设定点。
有利地,偏移的确定取决于第一设定点和偏移。
有利地,偏移的确定取决于第一设定点和参考时间之间的差。这提高了偏移准确性。
有利地,根据关于第三感应线圈的信息,特别是关于在第一感应线圈和第三感应线圈之间的电力传输的效率的信息来确定偏移。以这种方式,偏移特别地针对穿过道路的车道移动的车辆的次级线圈而确定。
优选地,参考时间的确定取决于关于效率的信息。所述效率是很容易测量的,并且可用于在感应充电系统的特性曲线中查找参考时间。
有利地,第一设定点根据用于速度的信息来确定,第三感应线圈以所述速度相对于第一感应线圈移动。在没有关于偏移的知识情况下,这给出了用于第一设定点的良好估计。
有利地,第一设定点根据关于在第三感应线圈和第一感应线圈之间的距离信息来确定。这进一步改进了所述估计。
有利地,偏移的确定取决于指示用于切换成第一预定操作模式的第一效率和第一参考时间的第一对值。使用第一对值简化了计算并且提高了处理速度。
有利地,偏移的确定取决于指示用于切换出第一预定操作模式的第二效率和第二参考时间的第二对值。这提高了计算的鲁棒性,因为不仅在切换成第一预定操作模式时可以确定偏移,在切换出第一预定操作模式时也可以确定偏移。
优选地,根据第一设定点触发第一感应线圈的切换。
有利地,根据第二设定点触发第二感应线圈的切换。以这种方式,生成控制感应线圈所需要的输出。
有利地,确定两个第一设定点或两个第二设定点。以这种方式,分别地计算出用于切换成第一操作模式和切换出第一操作模式以及用于切换成第二操作模式和用于切换出第二操作模式的设定点。
优选地,两个第一或两个第二设定点中的一个设定点指示接通时间,而另一个指示关断时间。使用接通和关断时间简化了计算和处理时间。
本发明的进一步的展开可从从属权利要求和以下描述获取。
附图说明
在下文中,本发明将进一步参考附图来解释。
图1示意性示出感应充电系统的部分。
图2示意性示出用于控制感应线圈的设备。
图3示出第一效率特性。
图4示出感应充电系统的部分。
图5示出第二效率特性。
图6示出第三效率特性。
图7示出根据用于控制感应线圈的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感应充电系统100的部分。感应充电系统100包括作为初级线圈的第一感应线圈101和第二感应线圈102。第一感应线圈101和第二感应线圈102以道路的车道的驾驶方向被一个接一个地集成到道路103的路面中。安装位置可改变,特别地线圈可安装在路面上方或在道路的侧边。一般地,安装位置使得由初级线圈生成的电磁场穿透路面上方的区域。另外的感应线圈可被连续地安装在道路103中作为感应充电系统的部分,并且在图1中没有示出。
感应充电系统100还包括用于控制感应线圈的设备104。根据示例,设备104分别连接到第一感应线圈101和第二感应线圈102。设备104也可连接到任何连续的感应线圈。也可以沿着道路103使用多种设备104来分别地控制感应线圈。
根据示例,感应充电系统100还包括天线105。天线105连接到设备104。此外天线105被安装在道路103附近,例如集成到接近道路103的表面的道路103的路面中。天线105也可以安装在道路103旁边。
图1示出了具有第三感应线圈111和收发器112的车辆110。优选地,当车辆110在道路103上行驶时,第三感应线圈111和收发器112安装在车辆110的底部附近,面向下朝着道路103。
第一感应线圈101和第二感应线圈102以及第三感应线圈111的安装位置被选择以使得优选地当车辆110分别在第一感应线圈101或第二感应线圈102的安装位置的上方或附近的道路103上行驶时,由第一感应线圈101或第二感应线圈102生成的交变电磁场(alternating electromagneticfield)穿透第三感应线圈111。
此外,天线105和收发器112的安装位置被选择以使得信号可在两者之间发送。例如当车辆110在天线105的安装位置上方或附近的道路103上行驶时,由天线105发送的信号可通过收发器112接收。同样,收发器112适于发射可由天线105接收的信号。
在一个示例中,收发器112适于根据来自天线105的请求的接收来发送车辆110的标识和附加信息。所述附加信息包括例如关于第三感应线圈111的信息和关于传输到第三感应线圈111的电力的信息。关于第三感应线圈111的信息例如是它的电阻。关于传输到第三感应线圈111的电力的信息例如是流经第三感应线圈111的电流的安培值。备选地,传输的电力可使用瓦特为单位。此外,在示例中的附加信息包括关于车辆110速度的信息。在该示例中,收发器112和天线105之间的数据链路例如是根据蓝牙或IEEE 802.11标准的无线链路。在这种情况下,天线105适于根据合适的标准与收发器112通信。
在另一示例中,收发器112包括有源的无线发送器和包括安装到车辆110的车辆110的标识的射频识别标签。射频识别标签可以是有源的或无源的。有源无线发送器适于使用前述无线链路来发送附加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天线105包括适于发送射频信号的第一电路,所述射频信号适于触发来自射频识别标签的包括车辆110的标识的响应。该信号例如触发所述标签以例如经由射频识别标签的振荡电路来返回存储在收发器112中的关于车辆110的信息。
在该示例中,收发器112的有源无线发送器用于发送附加信息。例如可发送关于传输的电力或车辆110的速度的信息。该附加信息例如在车辆110中通过感应充电系统和发动机控制器分别地确定。为此,收发器112可连接到车辆110的数据总线来接收相应的信息。备选地,所述附加信息可由收发器112确定,并且在响应中返回。
天线105例如适于发送出信息来以预定时间间隔——例如每10毫秒——请求响应。此外,天线105适于向设备104发送从收发器112接收的任何响应——经由在这两者之间的数据链路。
在天线105和第一感应线圈101之间的距离在图1中标记为“s”。例如距离是s=10m。
在第一感应线圈101和第二感应线圈102之间的距离在图1中标记为“d”。例如距离是d=1m。
在图1中,第一感应线圈101和第二感应线圈102的长度标记为“l”。第一感应线圈101和第二感应线圈102的尺寸例如是1m x 1m的正方形。因此例如长度是l=1m。
图2示出用于控制感应线圈的设备104。根据示例,设备104包括处理器201,所述处理器201适于确定用于以第一预定操作模式操作第一感应线圈101的切换时间的第一设定点ts1,并且适于确定用于以第二预定操作模式操作第二感应线圈102的切换时间的第二设定点ts2,其中第二设定点ts2的确定取决于偏移x。第二设定点ts2的确定可能取决于第一设定点ts1。
此外,设备104包括致动器202,所述致动器202适于根据第一设定ts1触发第一感应线圈101的切换,或根据第二设定点ts2触发第二感应线圈102的切换。
此外,设备104包括输入203以触发通过天线105的信号的发送并且接收关于第三感应线圈111的信息。例如,输入203可经由前述数据链路连接到天线105。备选地,天线105可作为输入203的一部分被集成到设备104中。
输入203适于经由天线105从收发器112接收关于车辆110的标识的信息和附加信息。
例如,输入203适于触发每10毫秒的射频发送。在一个示例中,输入203适于在收到包括车辆110的标识的响应时,经由无线链路触发对附加信息的请求。以这种方式,关于车辆110的标识的信息作为射频识别信息从射频识别设备接收,并且附加信息,例如关于到第三感应线圈111的电力传输或车辆110的速度的信息经由无线链路来接收。在另一个示例中,两个请求同时或作为单个请求来发送。
根据示例,输入203适于确定与在第一感应线圈101到第三感应线圈111之间的电力传输有关的信息。特别地,输入203适于根据接收的附加信息和关于第一感应线圈101的信息来确定电力传输的测得的效率ηx。例如,使用接收的关于电力传输的信息。测量效率ηx例如根据接收的传输电力计算为在第一感应线圈101中用于生成电磁场的电力和当前传输的电力之间的比值。在传输关于第三感应线圈111和流经第三感应线圈111的电流的信息的情况下,根据该信息确定当前传输的电力,并且计算所述比率。
备选地,直接接收关于第三感应线圈111的信息,输入203可适于接收允许在存储设备204中——例如在数据库中——查找关于第三感应线圈111的信息的信息。在该情况下,例如存储在收发器112中的车辆110的标识符,例如射频识别标签的射频标识可被接收,并且关于第三感应线圈111的信息可存储在分配给所述标识的存储设备204中。
存储设备204可在设备104的内部,如在图2中所示出的,或者在外部。在后者情况下,输入203可使用在图2中没有示出的附加数据链路来访问所述存储设备。
所述信息例如在制造该设备104时的初始化中被存储或由管理员在任意时候存储作为更新。
存储设备204也适于根据所述示例来存储用于感应充电系统100的效率特性。所述效率特性参考图3和图4来解释。
图3示出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第一感应线圈101和第三感应线圈103之间的电力传输的示例性效率特性。根据示例,所述效率特性是特性曲线。也可以使用存储该信息的任何其它形式,例如阵列。
图4示出第三感应线圈111相对于第一感应线圈101的位置。道路103的车道上的行进方向在图4中被示为箭头,所述第一感应线圈101被安装在道路103的车道中。假设车辆110和由此的第三感应线圈111在行进方向中以速度v移动。
在车辆110和由此的第三感应线圈111越过靠近第一感应线圈101位置的车道时,电力传输的效率的改变取决于第一感应线圈101和第三感应线圈103的相对位置。参考图3,在第三感应线圈111不与第一感应线圈101重叠时,所述效率是0。这是由于如下事实,即在该情况下由第一感应线圈101生成的电磁场没有穿透第三感应线圈111。
从时刻t=0开始,在第三感应线圈111和第一感应线圈101之间的距离等于在天线105和第一感应线圈101之间的距离s。在这期间,车辆110行进该距离s,效率停留在0直到第三感应线圈111开始与第一感应线圈101重叠。重叠开始的时间在图3中标记为t1。如在图3中所示,在时刻t1,电力传输的效率增加直到达到最大效率ηm。根据示例,当第三感应线圈111完全在第一感应线圈101上方时达到最大效率ηm。对应的时间在图3中标记为t2。如在图3中所示,在第三感应线圈111保持在完全在第一感应线圈101的区域上方时,所述效率保持在最大效率η2。当第三感应线圈111开始离开第一感应线圈101上方的区域时,所述效率开始从最大效率ηm下降直至到0。对应的时间在图3中标记为t3。一旦第三感应线圈111完全离开第一感应线圈101上方的区域,效率为0。对应的时间在图3中标记为t4。根据示例,到最大效率ηm的增加和从最大效率ηm的减少是线性的。
根据图3,根据第一感应线圈101或第三感应线圈111或它们相对的安装位置,效率特性的形状可以改变。特别地,可使用非线性的形状以便描述效率特性。所述效率特性例如通过测量在第三感应线圈111以恒定速度v移动而穿过在第一感应线圈101上方的区域时从第一感应线圈101到第三感应线圈111所传输的电力来进行校准的测量(measured in acalibration)。多个不同的效率曲线也可被测量并且存储以用于不同的恒定速度v。
图3示出指示第一效率η1和用于切换成第一预定操作模式的第一参考时间te1的第一对值。
此外,图3示出了指示第二效率η2和用于切换出第一预定操作模式的第二参考时间ta1的第二对值。根据示例,第一效率η1和第二效率η2被选择为所需的最小效率或最优效率的80%。所述最优效率例如定义为在第一感应线圈101和第三感应线圈111之间的无损失电力传输。所述所需的最小电力例如定义为小于最优效率但足以感应地传输能量的值。因此,第一参考时间te1是这样的时间:当第三感应线圈111移动到第一感应线圈101的区域中时在该时间处效率达到第一效率η1。同样,第二参考时间ta1指示这样的时间点:当第三感应线圈111离开第一感应线圈101上方的区域时在该时间处效率跌落至第二效率η2或之下。根据示例,第一参考时间对应于在图4中示出的情况,其中第三感应线圈111与第一感应线圈101重叠了由距离b所表征的第三感应线圈111在行进方向中已经进入的第一感应线圈101上方区域的区域。同样,根据示例,第二参考时间ta2对应于这样的情况:其中第三感应线圈111还差距离b就离开第一感应线圈101上方的区域。
在第一感应线圈101的尺寸1m x 1m的示例中,例如第三感应线圈111具有尺寸1m x 1m。在该情况下,例如第一效率η1和第二效率η2被校准的测量为80%的效率对应于重叠了第三感应线圈111的区域的1/3。这意味着b等于一米的1/3。
如在图3中示出的效率特性例如被存储在设备104的存储设备204中。
此外,根据示例,在天线105和第一感应线圈101之间的距离和第一感应线圈101的尺寸,特别是长度l,以及第三感应线圈111的尺寸,或者距离b被存储在存储设备204中。备选地,为了在存储设备204中存储距离b,收发器112可适于在根据请求经由天线105向设备104提供第三感应线圈111的尺寸或距离b。在任何情况下,关于第三感应线圈111和第一感应线圈101的信息可在校准中被确定。
此外,处理器201适于确定用于以第一预定操作模式操作第一感应线圈101的切换时间的第一设定点ts1。第一设定点ts1例如通过计算第一参考时间te1来确定:
ts 1=te 1=(s+b)/v。
车辆速度v例如通过测量或经由天线105从收发器112接收来确定。在第一情况下,例如天线105可包括当车辆110在天线105的区域上移动时确定车辆110的速度的传感器。在第二情况下,收发器112可包括接口以提供来自车辆的速度计的信息。
此外,处理器201可适于确定两个第一设定点ts1、ts2。在该情况下,所述设定点中的一个设定点是前述设定点ts1=te1。在该情况下,另一个第一设定点ts2例如是ts2=ta1。所述另一个第一设定点例如根据第二参考时间ta1计算为:
ts2=tal=(s+l+b)/v。
在示例中,第一预定操作模式是其中第一感应线圈101生成适于经由第三感应线圈111对车辆110充电的电磁场的模式。假设当它不处于第一预定操作模式时,第一感应线圈101不生成该电磁场。
致动器202适于根据前述两个第一设定点ts1、ts2触发第一感应线圈101的切换。例如,当车辆110自其经过第一天线105起行进的时间达到等于第一设定点ts1的时间时,致动器202将第一感应线圈101切换成第一预定操作模式。这意味着,当车辆110近似处于第三感应线圈111与第一感应线圈101重叠三分之一时,设备104开启电磁场。
在一个示例中假设,距离是b=0.33m,在天线105位置处测量的车辆110的速度是v=50km/h,并且在天线105的安装位置和第一感应线圈101之间的距离是s=10m,第一设定点结果作为第一参考时间ts1=te1=744ms。
同样,根据该示例,假设第一感应线圈101的尺寸是1m x 1m,并且第三感应线圈111的尺寸是1m x 1m。然后用于将第一感应线圈101切换出第一预定操作模式——即关断该电磁场的生成——的另一个第一设定点ts2是第二参考时间ts2=ta1=816ms。
前述计算的使用导致了当车辆110以被确定为速度v的同一恒定速度行进距离s+l+d时所需的最小或最优充电效率。在该情况下,所计算的设定点ts1、ts2导致第一感应线圈101在第一参考时间te1切换成第一预定操作模式,并且在第二参考时间te2切换出第一预定操作模式。然而,效率特性取决于实际的车辆速度。因此,在第一设定点ts1和ts2被确定之后如果实际车辆速度改变,那么第一感应线圈101的切换将导致在参考值te1、te2和实际切换时间tx之间的偏移。这参考图3、图5和图6来解释。
图5示出图3的效率特性。假设同一速度v如以前一样确定,并且线圈的距离s、l、b和尺寸也相同,图5示出了测得的效率ηx与第一效率η1不同的情况。根据图5,测得的效率ηx比第一效率η1更大。根据图5,测得的效率ηx对应于比第一参考时间te1更晚的实际切换时间tx,如在图5中所示。在该情况下,实际的切换时间tx表示采用测得的车辆速度v计算的第一设定点ts1。由于改变的车辆速度,第一设定点ts1导致在效率特性中的偏移x。考虑到此,在第一参考时间te1和实际的切换时间tx之间的偏移可被计算:
x=tx–te1。
在示例中假设,测得的效率ηx是90%,并且第一效率η1是80%,根据示例的偏移x等于x=6ms。这意味着车辆110实际以比在天线105位置处测得的速度v更快的速度行进。
在用于不同的速度v的多于一个的效率特性被存储的情况下,最接近确定的车辆速度v的特性被选择以确定参考时间和偏移。
该偏移x意味着,使用如上所计算的用于切换成和切换出第一感应线圈101的第一预定操作模式的第一设定点ts1、ts2导致较少的有效电力传输和环境中更多的辐射,因为对于感应线圈所需的最小对齐或最优对齐来说,第一感应线圈101的接通和关断太迟。
在示例中,第二预定操作模式是第二感应线圈102生成适于经由第三感应线圈111对车辆110充电的电磁场的模式。假设当它不处于第二预定操作模式时,第二感应线圈102不生成该电磁场。
因此处理器201适于根据偏移x确定用于以第二预定操作模式操作第二感应线圈102的切换时间的第二设定点。考虑到在天线105和第一感应线圈101之间的距离s,在第一感应线圈101和第二感应线圈102之间的距离d,以及第一感应线圈101的尺寸,特别是距离l,第二设定点例如被计算为:
te2=((s+l+d+b)/v)-x。
根据示例,这意味着通过使用用于第二设定点的从第一感应线圈101和第三感应线圈111之间的电力传输的效率所确定的偏移x来补偿车辆速度差。在示例中,x=6ms,并且te2=882ms。这提高了第二感应线圈102的实际切换时间的准确性,而不必再次测量车辆速度或采用另一个传感器确定车辆110与第二感应线圈102的距离。
此外,处理器201可适于确定两个第二设定点,例如根据前述计算用于将第二感应线圈102切换成第二预定操作模式的第二设定点te2。此外,另一个第二设定点可被计算用于将第二感应线圈102切换出第二预定操作模式。该另一个第二设定点例如通过考虑了如上所述相同尺寸的下式来计算:
ta2=((s+2l+d+b)/v)–x。
在x=6ms的示例中,这意味着ta2=954ms。这同样意味着,由处理器201根据第一设定点和偏移计算两个设定点。对第一设定点的依赖通过项(s+b)/v包括在前述公式中。考虑到这点,处理器201可适于在第一计算之后存储第一设定点ts1、ts2,并且再利用所述值来确定第二设定点te2、ta2。在该情况下,仅偏移x被计算用于第二感应线圈102和用于在道路103上紧随的任何其它数量的感应线圈。
图6示出了当测得的效率ηx小于第一效率η1时的情况。根据图6,如在图3和图5中示出的同样效率特性被使用。根据图6,测得的效率ηx对应于比第一参考时间te1更早的实际切换时间tx。根据如上所述的公式计算偏移x:
x=tx–te1。
根据示例,测得的效率ηx=40%。根据该示例这导致偏移x=-12ms。
这意味着在天线105位置处的测得的车辆速度v=50km/h与在第一感应线圈101处的实际车辆速度不同,存在区别。
第二设定点te2和另一个第二设定点ta2使用前述公式确定:
te2=((s+l+d+b)/v)-x,
ta2=((s+2l+d+b)/v)–x。
如上所述,处理器201可适于确定第一设定点,即项(s+b)/v,并且存储以供稍后使用。在两种情况下,第二设定点的确定取决于偏移或者第一设定点和偏移。
在任何情况下,偏移x的确定取决于在第一设定点和参考时间之间的差。这意味着根据图5和图6与测得的效率ηx对应的实际切换时间tx是第一设定点ts1。在图3的理想情况下,第一设定点ts1和第一参考时间te1相同,即tx=ts1=te1。
此外,这意味着根据关于第三感应线圈111的信息,特别是关于在第一感应线圈101和第三感应线圈111之间的电力传输的效率的信息来确定偏移x。
这同样意味着偏移x的确定取决于指示第一效率η1和用于切换成第一预定操作模式的第一参考时间te1的第一对值。同样,这意味着偏移x的确定取决于指示第二效率η2和用于切换出第一预定操作模式的第二参考时间ta1的第二对值。
根据图3、图5和图6,第二效率η2与第一效率η1相同。这是由于能量传输效率特性的对称形状。然而,取决于使用的感应线圈,该第二效率η2可以与第一效率η1不同。
用于控制感应线圈的方法参考图7在下面描述。该方法例如当在天线105处检测到迫近的车辆110时开始。
所述检测可以基于经由天线105的输入203和收发器112之间的连接的握手(hand shake)。
备选地,车辆110的速度v可被测量。所述速度例如由集成到天线105中的雷达速度传感器测量。在开始时,时间计数器t在t=0时开始。一旦开始则时间计数器例如被配置成测量真实时间,例如以毫秒为单位。任何其它的计时器可被使用,例如处理器201的周期时间。
在开始之后,步骤701被执行。
在步骤701中,从车辆110请求例如关于车辆110的标识的信息和附加信息。可选地,可从数据库请求关于第三充电线圈110的一些信息。例如,从射频识别标签请求车辆110的标识。为此,例如天线105向车辆110上的射频识别标签发送射频识别信号来请求来自该标签的射频标识。附加信息例如经由根据IEEE 802.11标准的无线链路从发送器请求。在该示例中,收发器112根据请求信号经由天线105提供关于车辆110的信息和关于车辆110的附加信息。关于第三感应线圈111、传输的电力和车辆110的速度v的信息因此被提供。然后,步骤702被执行。
在步骤702中,执行测试以确定是否对车辆110充电。例如必须成功完成充电和计费,或必须在数据库中发现车辆110的标识。在允许充电的情况下,步骤703被执行,否则该方法结束。充电和计费可包括可选步骤:向充电和计费服务器发送充电和计费信息,特别是从车辆110接收的射频标识。充电和计费是可选的,并且可被省略。
在步骤703中,天线105和第一感应线圈101之间的距离s,第一感应线圈101和第二感应线圈102之间的距离d,长度l被确定,例如从存储设备读取。此外,距离b和车辆速度v被确定。距离b可在存储设备中使用车辆110的标识来查找。车辆速度v例如根据在天线105位置处执行的测量来确定。备选地,车辆速度v和可选地还有距离b根据在步骤701从车辆111的收发器112接收的信息来确定。还可从存储设备204读取任何参数。
然后,步骤704被执行。
在步骤704中,如上所述根据存储的效率特性来确定第一设定点ts1、ts2。例如,用于将第一感应线圈101切换成和切换出第一预定操作模式——例如用于将电磁场分别接通和关断——的第一设定点ts1=te2和另一个第一设定点ts2=ta1被确定。然后,步骤705被执行。
在步骤705中,执行对时间计数器t是否达到第一设定点ts1的测试。在时间计数器达到该值的情况下,步骤706被执行。否则,步骤705被执行。
在步骤706中,第一感应线圈101被切换到第一预定操作模式,例如其中第一感应线圈101生成电磁场。然后步骤707被执行。
在步骤707中,测量效率ηx和实际切换时间tx被确定。例如,根据在第一感应线圈101和第三感应线圈111之间的测得的电力流来计算效率ηx。实际的切换时间tx被确定为与在效率特性中测得的效率ηx对应的时间。然后,步骤708被执行。
在步骤708中,测试被执行以确定测量效率ηx是否小于最大效率ηm。在测量效率ηx小于最大效率ηm的情况下,步骤709被执行。否则步骤710被执行。
在步骤709中,偏移x被确定。例如,偏移x被确定为x=tx–te1。
为了说明这点,参考图5,在测得的效率ηx大于第一效率η1并且小于最大效率ηm的示例中,步骤709被执行,并且偏移x如上所述被计算。
该示例意味着测得的效率ηx指示了第一感应线圈101被触发以生成电磁场太迟,因为当第一感应线圈开始生成电磁场时,效率已经高于由指示第一效率η1和第一参考时间te1的对值所指示的用于开始能量传输的所需最小效率值或最优效率值。这意味着更早的切换时间将提供更优的效率。
根据参考图6示出的另一个示例,当测得的效率ηx小于第一效率η1时,步骤709被执行,并且偏移x如上所述被计算。
根据该示例,测量效率ηx小于指示第一效率η1和第一参考时间te1的对值。这指示第一感应线圈101接通太早,导致小于所需或小于最优的效率。
然后,步骤713被执行。
在步骤713中,执行测试以确定时间计数器t是否达到用于将第一感应线圈101切换出第一预定操作模式——例如关断在第一感应线圈101中电磁场的生成——的另一个第一设定点ts2。特别地,使用另一个第一设定点ts2执行测试。在时间计数器t达到另一个第一设定点ts2的情况下,步骤714被执行。否则,步骤713被执行。
在步骤714中,第一感应线圈101被触发以切换出第一预定操作模式,例如关断电磁场的生成。然后,步骤715被执行。
在步骤710中,如在步骤707中所述的那样,测得的效率ηx和实际切换时间tx被确定。然后,步骤711被执行。
在步骤711中,执行测试以确定测得的效率ηx是否小于或等于第二效率η2。在测得的效率ηx小于或等于第二效率η2的情况下,步骤712被执行。否则,步骤710被执行。这考虑了当将第一感应线圈101切换成第一预定操作模式时测得的效率ηx已经达到最大值ηm的情况。在该情况下,为了确定偏移x,当车辆160离开在第一感应线圈101上方的区域时,测得的效率ηx必须达到第二效率η2。在该情况下,接通第一感应线圈101的延迟如此之大,使得在图3、图5或图6中的效率特性中,测得的效率ηx已经在饱和度中示为ηm的平直线。此外,这意味着对应的偏移x不能被确定,因为测得的效率ηx对应于多个实际切换时间tx,并且因此在单个测量中,在参考时间te1或ta1和实际切换时间tx之间的位移是任意的。等待效率下降允许根据效率特性的下降边确定校正偏移x。
在步骤712中,偏移x根据与测得的效率ηx对应的实际切换时间tx确定为x=tx–ta1。可选地,另一个第一设定点ts2在这时校正为ts2=tx。然后,步骤713被执行。
在步骤715中,确定用于将第二感应线圈102切换成第二操作模式的第二设定点。例如,第二设定点确定为
te2=((s+l+d+b)/v)–x。
备选地,第二设定点te2根据第一设定点ts1和偏移x确定为
te2=ts1+(1+d)/v–x。
然后,步骤716被执行。
在步骤716中,确定用于将第二感应线圈102切换出第二操作模式的另一个第二设定点。例如,另一个第二设定点被确定为
ta2=((s+2l+d+b)/v)–x。
备选地,另一个第二设定点ta2根据另一个第一设定点ts2和偏移x被确定为
ta2=ts2+(2l+d)/v–x。
然后,步骤717被执行。
在步骤717中,如上所述,使用第二设定点te2、ta2对第二感应线圈102切换成和切换出第二操作模式进行触发。
然后,方法结束。
上述的方法的步骤可在顺序上改变,并且可能并非在每次使用方法时被全部执行。此外,方法可能不在步骤717之后结束,而是方法可被重复以确定用于道路103中连续的初级线圈的设定点,直到车辆110通过道路103中的全部的初级线圈。
根据上述的方法,一个天线105被使用。除此之外,多个天线105可被使用,一个或多个用于单独的第一感应线圈101或第二感应线圈102。同样,多个感应线圈可能与单个天线105一起使用。上述方法的原理仍然相同。偏移和设定点也可根据在车辆110经过任何天线时所测量的车辆速度来计算。
说明书和附图仅仅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因此将理解的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能够设计各种布置,尽管没有明确地描述或示出,但体现了本发明的原理并包括在其精神和范围之内。此外,本文引用的所有示例主要旨在明确仅用于教学目的,以帮助读者理解发明人做出的本发明的原理和概念以促进本领域的发展,并且应被解释为不限于这种具体叙述的示例和条件。此外,在此描述的本发明的原理、方面和实施例以及其具体实例意在包括其等同物。
在图中示出的各种单元的功能(包括标记为“处理器”的任何功能块)可以通过使用专用硬件以及能够执行软件的硬件结合适当的软件来提供。当由处理器提供时,所述功能可由单个专用处理器,由单个共享处理器,或由多个单独的处理器提供,其中一些可以是共享的。此外,显式的使用术语“处理器”或不应该被解释为专指能够执行软件的硬件,并且可以隐含地包括但不限于,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硬件、网络处理器、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用于存储软件的只读存储器(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非易失性存储设备。常规和/或定制的其它硬件也可以被包括在内。同样地,在图中所示的任何交换只是概念性的。它们的功能可以通过程序逻辑的运行、通过专用逻辑、通过程序控制和专用逻辑的交互、或甚至手动地执行,特定的技术可由实现者根据环境的具体理解进行选择。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此处任意方框图描绘的是体现本发明原理的电路的概念性视图。同样,应当理解的是,流程图表述了实质上位于计算机可读介质中并因此由计算机或处理器执行的各种处理,而不论此类计算机或处理器是否明确地被表露。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轻易认识到上述方法的步骤可以使用被编程的计算机执行。在此,一些实施例还旨在覆盖程序存储设备如数字数据存储介质,其为可被机器或计算机读取并且编码机器可执行或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程序,其中所述指令执行所述上述方法的一些或全部步骤。所述程序存储设备可为如数字存储器、磁存储介质如磁盘和磁带、硬盘驱动器、或光可读数字数据存储介质。实施例还旨在覆盖被编程以执行上述方法的所述步骤的计算机。

Claims (14)

1.一种用于控制感应线圈的方法,包括根据关于第一感应线圈(101)的电力传输的信息来确定用于第二感应线圈(102)的设定点(te2,ta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包括
-确定(704)用于以第一预定操作模式操作第一感应线圈(101)的切换时间的第一设定点(ts1,ts2),
-确定(715,716)用于以第二预定操作模式操作第二感应线圈(102)的切换时间的第二设定点(te2,ta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设定点(te2,ta2)的确定(715,716)取决于所述第一设定点(ts1,ts2)和偏移(x)。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偏移(x)的确定(709,712)取决于所述第一设定点(ts1,ts2)和参考时间(te1,ta1)之间的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根据与第三感应线圈(111)有关的信息,特别是所述第一感应线圈(101)和所述第三感应线圈(111)之间的电力传输的效率(ηx)来确定(709,712)所述偏移(x)。
6.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根据与速度(v)有关的信息来确定(704)所述第一设定点(ts1,ts2),其中所述第三感应线圈(111)以所述速度(v)相对于所述第一感应线圈(101)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根据与所述第三感应线圈(111)和所述第一感应线圈(101)之间的距离有关的信息来确定(704)所述第一设定点(ts1,ts2)。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偏移(x)的确定(709)取决于指示第一效率(η1)和用于切换成第一预定操作模式的第一参考时间(te1)的第一对值。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偏移的确定(712)取决于指示第二效率(η2)和用于切换出第一预定操作模式的第二参考时间(ta1)的第二对值。
10.一种用于控制感应线圈的设备(104),所述设备(104)包括处理器(201),所述处理器(201)可操作以根据与第一感应线圈(101)的电力传输有关的信息来确定用于第二感应线圈(102)的设定点(te2,ta2)。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设备(104),其中所述处理器(201)可操作以确定(704)用于以第一预定操作模式操作第一感应线圈(101)的切换时间的第一设定点(ts1,ts2),并且适于确定(715,716)用于以第二预定操作模式操作第二感应线圈的切换时间的第二设定点(te2,ta2)。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设备(104),其中所述第二设定点(te2,ta2)的确定(715,716)取决于所述第一设定点(ts1,ts2)和偏移(x)。
13.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设备,包括致动器(202),所述致动器(202)适于根据第一设定点(ts1,ts2)触发所述第一感应线圈(101)的切换(719),或根据所述第二设定点(te2,ta2)触发所述第二感应线圈(102)的切换。
14.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设备,包括适于接收与第三感应线圈(111)有关的信息的输入(203),并且其中根据与第三感应线圈(111)有关的信息,特别是所述第一感应线圈(101)和所述第三感应线圈(111)之间的电力传输的效率(ηx)来确定(709,712)所述偏移(x)。
CN201380058972.XA 2012-11-13 2013-11-06 用于控制感应线圈的设备和方法 Pending CN10478110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12192417.9 2012-11-13
EP12192417.9A EP2730451A1 (en) 2012-11-13 2012-11-13 A device and a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n induction coil
PCT/EP2013/073138 WO2014075968A2 (en) 2012-11-13 2013-11-06 A device and a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n induction coil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81103A true CN104781103A (zh) 2015-07-15

Family

ID=471778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58972.XA Pending CN104781103A (zh) 2012-11-13 2013-11-06 用于控制感应线圈的设备和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50251552A1 (zh)
EP (1) EP2730451A1 (zh)
JP (1) JP2016502833A (zh)
KR (1) KR101704320B1 (zh)
CN (1) CN104781103A (zh)
WO (1) WO2014075968A2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59710A (zh) * 2018-08-29 2019-01-08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基于车辆定速行驶的动态无线充电系统
CN109159679A (zh) * 2018-08-29 2019-01-08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无线充电汽车多导轨动态充电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79125B2 (ja) * 2013-12-11 2016-08-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非接触送電装置
US10131238B2 (en) 2015-11-13 2018-11-20 Nio Usa, Inc. Charging transmission line under roadway for moving electric vehicle
US10611251B2 (en) * 2015-11-13 2020-04-07 Nio Usa, Inc. Distributed processing network for rechargeable electric vehicle tracking and routing
US10160339B2 (en) 2015-11-13 2018-12-25 Nio Usa, Inc. Smart grid management
US10421368B2 (en) 2017-04-26 2019-09-24 Witricity Corporation Static power derating for dynamic charging
US11590850B2 (en) * 2021-02-02 2023-02-28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with dual function coil providing in-vehicle wireless power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045773A1 (en) * 2007-08-13 2009-02-19 Pandya Ravi A Wireless Charging System for Vehicles
KR20110066822A (ko) * 2009-12-11 2011-06-17 한국과학기술원 온라인 전기자동차용 세그먼트 충전 제어방법
WO2011097608A2 (en) * 2010-02-08 2011-08-11 Access Business Group International Llc Input parasitic metal detection
WO2012127335A1 (en) * 2011-03-21 2012-09-27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Calculating power loss for inductive power transmiss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07304A (en) * 1991-12-03 1993-05-04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nductive energiz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vehicles
US6421600B1 (en) * 1994-05-05 2002-07-16 H. R. Ross Industries, Inc. Roadway-powered electric vehicle system having automatic guidance and demand-based dispatch features
JP2001177916A (ja) * 1999-12-10 2001-06-29 Toyota Motor Corp エネルギー供給装置
US20060172801A1 (en) * 2005-01-31 2006-08-03 Saied Hussaini Video game controller with rechargeable battery system
JP2007135335A (ja) * 2005-11-11 2007-05-31 Toyota Motor Corp エネルギー供給装置、エネルギー供給方法
GB2463693A (en) * 2008-09-19 2010-03-24 Bombardier Transp Gmbh A system for transferring electric energy to a vehicle
KR20110041307A (ko) * 2009-10-15 2011-04-21 한국과학기술원 세그먼트화된 전기자동차용 급전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JP5599259B2 (ja) * 2010-08-09 2014-10-01 マスプロ電工株式会社 車両の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EP2783891B1 (en) * 2011-11-25 2019-12-25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JP5716725B2 (ja) * 2012-11-21 2015-05-1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送電装置および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JP6291208B2 (ja) * 2013-10-10 2018-03-14 株式会社東芝 移動体、無線電力伝送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電力伝送方法
JP6515015B2 (ja) * 2015-11-11 2019-05-15 株式会社ダイヘン 非接触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045773A1 (en) * 2007-08-13 2009-02-19 Pandya Ravi A Wireless Charging System for Vehicles
KR20110066822A (ko) * 2009-12-11 2011-06-17 한국과학기술원 온라인 전기자동차용 세그먼트 충전 제어방법
WO2011097608A2 (en) * 2010-02-08 2011-08-11 Access Business Group International Llc Input parasitic metal detection
WO2012127335A1 (en) * 2011-03-21 2012-09-27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Calculating power loss for inductive power transmission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59710A (zh) * 2018-08-29 2019-01-08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基于车辆定速行驶的动态无线充电系统
CN109159679A (zh) * 2018-08-29 2019-01-08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无线充电汽车多导轨动态充电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730451A1 (en) 2014-05-14
KR101704320B1 (ko) 2017-02-07
WO2014075968A3 (en) 2014-07-10
JP2016502833A (ja) 2016-01-28
US20150251552A1 (en) 2015-09-10
KR20150068465A (ko) 2015-06-19
WO2014075968A2 (en) 2014-05-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81103A (zh) 用于控制感应线圈的设备和方法
US10369893B2 (en) Intelligent vehicle control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WPT)
CN102955476B (zh) 一种基于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agv路径规划方法
US10452073B2 (en) Vehicle control systems and methods of controlling vehicles using behavior profiles
JP5545229B2 (ja) 車載電源装置、路側電源装置、路車間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CN101606112B (zh) 自动操作控制装置、自动操作控制方法、车辆巡航系统和控制该车辆巡航系统的方法
CN105579276A (zh) 用于确定车辆的位置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RU2015140959A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способ для возбуждения приемопередающей метки
CN104943686A (zh) 基于无线信号识别的自动泊车实现方法和装置
US11933633B2 (en) Point cloud data acquiring method and point cloud data acquiring system
JP7047506B2 (ja) 車両用システム及びタグ通信方法
JP2014193095A (ja) 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CN109412280A (zh) 基于预激励磁场的无线电能传输绕组位置辨识装置及方法
CN107121989A (zh) 一种无线电磁波跟随的方法及系统
Kwon et al. A target position decision algorithm based on analysis of path departure for an autonomous path keeping system
CN105846860A (zh) 用于非接触式能量和数据传送的系统
JP6969315B2 (ja) 無線送電システム
US20230158912A1 (en) An apparatus for and method of guiding an electric vehicle
Choi et al. The autonomous platoon driving system of the on line electric vehicle
EP2769563B1 (en)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location based messages from vehicles to stationary infrastructure
Sun et al. Precise Coil Alignment for Dynamic Wireless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with RFID Sensing
JP6549416B2 (ja) 交通信号機を制御可能な制御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Li et al. Softsense: Collaborative surface-based object sensing and tracking using networked coils
US20220194381A1 (en) Lane Boundary Detection Using Radar Signature Trace Data
US20220196797A1 (en) Lane Boundary Detection Using Radar Signature Trace Data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80309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