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77730A - 显影装置以及使用了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影装置以及使用了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77730A
CN104777730A CN201510010740.8A CN201510010740A CN104777730A CN 104777730 A CN104777730 A CN 104777730A CN 201510010740 A CN201510010740 A CN 201510010740A CN 104777730 A CN104777730 A CN 1047777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part
support
toner
developing apparatus
layer thickn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01074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777730B (zh
Inventor
久保田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7777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777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7777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777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on a donor element, e.g. belt, roller
    • G03G15/081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on a donor element, e.g. belt, roller characterised by the developer regulating means, e.g. structure of doctor blad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87Arrangements for conveying and conditioning developer in the developing unit, e.g. agitating, removing impurities or humidity
    • G03G15/0891Arrangements for conveying and conditioning developer in the developing unit, e.g. agitating, removing impurities or humidity for conveying or circulating developer, e.g. augers
    • G03G15/0893Arrangements for conveying and conditioning developer in the developing unit, e.g. agitating, removing impurities or humidity for conveying or circulating developer, e.g. augers in a closed loop within the sump of the developing devic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Magnetic Brush Developing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显影装置以及使用了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提供一种能够沿显影辊的轴线方向进行均匀的显影来稳定地得到均匀浓度的图像的显影装置。显影装置具备显影槽、显影辊、以及圆柱状的层厚限制构件而成。层厚限制构件具有:对在显影辊的外周面担载的显影剂的层厚进行限制的主体部、直径比主体部小并且在一个端部侧支承主体部的第一支承部、以及直径比主体部小或者直径与主体部相同并且在另一个端部侧支承主体部的第二支承部。第一支承部被设置为其中心轴相对于主体部的中心轴以规定的偏心率偏心的状态,由此,在将层厚限制构件固定支承于显影槽之前,使被第一支承部和第二支承部暂时支承的主体部适当旋转来得到规定间隙。

Description

显影装置以及使用了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复印机、打印机等电子照相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并且用于使显影剂附着于感光鼓表面的静电潜像来进行可视像化的显影装置以及使用了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历来,作为显影装置,已知具备以下部分的显影装置:对包含调色剂和载体的显影剂进行收容的显影槽、在该显影槽的内部以与感光鼓相向的方式进行配置并且在外周面担载显影剂并将显影槽的显影剂所包含的调色剂向感光鼓供给的显影辊、相对于该显影辊的外周面隔开规定间隙呈相向状地配置并且对在显影辊的外周面担载的显影剂的层厚进行限制的圆柱状的层厚限制构件。
具备这种圆柱状的层厚限制构件的显影装置中的显影槽通常为树脂成型部件,在其显影槽端壁的一部分安装有圆柱状的层厚限制构件。因此,由于显影槽的成型尺寸的偏差,存在圆柱状的层厚限制构件的上述规定间隙产生偏差的情况。在该情况下,与具备比较容易进行与显影辊的外周面的间隙的微调整的板状的层厚限制构件的显影装置相比,难以沿显影辊的轴线方向进行均匀的显影来稳定地得到均匀浓度的图像。
因此,为了使显影辊处的显影剂层的厚度沿轴线方向均等化,提出了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显影装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219341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显影装置设置有层厚限制辊,所述层厚限制辊在显影辊的旋转方向上的显影区域的上游侧以与显影辊接触的方式被支承并且在外周面沿轴线方向以大致相等间隔具有许多向周向延伸的槽。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可是,即使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显影装置的情况下,也存在不能完全地消除显影辊或层厚限制辊的安装误差或偏斜(移动)的影响而难以得到稳定的图像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考虑了这样的实际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构造简单并且能够沿显影辊的轴线方向进行均匀的显影来稳定地得到均匀浓度的图像的显影装置、以及能够使用该显影装置进行良好的图像形成的图像形成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观点,提供一种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以下部分而成:显影槽,收容显影剂;显影辊,在该显影槽的内部以与感光鼓相向的方式配置,在外周面担载显影剂,将显影剂所包含的调色剂向感光鼓的表面供给;以及圆柱状的层厚限制构件,以与该显影辊的外周面相向且在与该外周面之间隔开规定间隙的状态被所述显影槽固定支承,对呈层状地担载于所述显影辊的外周面的显影剂的层厚进行限制,所述层厚限制构件具有:主体部,沿着所述显影辊的轴线设置,限制所述层厚;第一支承部,直径比该主体部小,与所述主体部平行且呈向外方突出状地设置在所述主体部的一个端部处,在所述一个端部侧支承所述主体部;第二支承部,直径比所述主体部小或者直径与所述主体部相同,与所述主体部平行且呈向外方突出状地设置在所述主体部的另一个端部处,在所述另一个端部侧支承所述主体部,所述层厚限制构件的所述第一支承部被设置为其中心轴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的中心轴以规定的偏心率偏心的状态,由此,在将所述层厚限制构件固定支承于所述显影槽之前,装配该显影装置的人使被所述第一支承部和所述第二支承部暂时支承的所述主体部适当旋转来得到所述规定间隙。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观点,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装入第一观点的显影装置而成。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的第一观点的显影装置中,圆柱状的层厚限制构件以与显影辊的外周面相向且在与该外周面之间隔开规定间隙的状态被显影槽固定支承并且对呈层状地担载于显影辊的外周面的显影剂的层厚进行限制。层厚限制构件具有:沿着显影辊的轴线设置并且限制层厚的主体部、直径比该主体部小并且与主体部平行且呈向外方突出状地设置在主体部的一个端部处并在一个端部侧支承主体部的第一支承部、以及直径比主体部小或者直径与上述主体部相同并且与主体部平行且呈向外方突出状地设置在主体部的另一个端部处并在另一个端部侧支承主体部的第二支承部。
层厚限制构件的第一支承部被设置为其中心轴相对于主体部的中心轴以规定的偏心率偏心的状态。而且,在将层厚限制构件固定支承于显影槽之前,使被第一支承部和第二支承部暂时支承的主体部适当旋转,每次都用塞尺等间隙测定器来测定在固定处的层厚限制构件的主体部与显影辊的外周面的间隙。其结果是,能够得到规定间隙、即用于沿显影辊的轴线方向进行均匀的显影来稳定地得到均匀浓度的图像的间隙。因此,根据本发明的显影装置,层厚限制构件以与显影辊的外周面相向且在与该外周面之间隔开规定间隙的状态被上述显影槽固定支承,由此,能够沿显影辊的轴线方向进行均匀的显影来稳定地得到均匀浓度的图像。
在本发明的第二观点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被装入的显影装置为第一观点的显影装置。而且,在第一观点的显影装置中,如上述那样,能够沿显影辊的轴线方向进行均匀的显影来稳定地得到均匀浓度的图像。因此,根据本发明的第二观点的图像形成装置,能够使用第一观点的显影装置进行良好的图像形成。
接着,对第一观点的显影装置和第二观点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优选的方式进行说明。
(1)第一观点的显影装置的层厚限制构件的主体部被以遍及其全长具有同一外径的方式形成也可。在层厚限制构件的主体部为圆柱状并且该主体部被以遍及全长具有同一外径的方式形成的情况下,遍及全长地成为同一外径的主体部的成形加工是容易的。此外,能够容易地进行以下作业:在将层厚限制构件固定支承于显影槽之前,使被第一支承部和第二支承部暂时支承的主体部适当旋转,测定在固定处的主体部与显影辊的外周面的间隙。
(2)层厚限制构件的主体部以从其一个端部朝向另一个端部逐渐变细的圆锥状锥形形成也可。在主体部像这样以圆锥状锥形形成的情况下,主体部被以从其一个端部朝向另一个端部逐渐变细的方式形成,因此,与主体部被以遍及其全长具有同一外径的方式形成的情况相比,能够遍及主体部的全长来对主体部与显影辊的外周面的间隙进行微调整。在此,圆锥状锥形可以为形成有正圆锥台的正圆锥状锥形,此外,也可以为形成有斜圆锥台的斜圆锥状锥形。
(3)层厚限制构件的主体部在其外周面具有向长尺寸方向遍及全长地延伸的平面形状为长方形的平坦面部分也可。关于具有这样的平坦面部分的主体部,其横截面的形状为D字状。在主体部在其外周面具有向长尺寸方向遍及全长地延伸的平面形状为长方形的平坦面部分的情况下,主体部被以遍及其全长为D字状横截面的方式形成,因此,与主体部被以遍及其全长具有同一外径的方式形成的情况相比,能够遍及主体部的全长来对主体部与显影辊的外周面的间隙进行微调整。
(4)层厚限制构件的第一支承部被设置为其中心轴相对于主体部的中心轴以规定的偏心率偏心的状态。在本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偏心率是指用于表示第一支承部的中心轴与主体部的中心轴偏离多少的比例。例如,偏心率为5/100是指,在将主体部的外径设为100长度单位时第一支承部的中心轴与主体部的中心轴偏离5长度单位。该偏心率优选处于2/100~10/100的范围。这是因为,在偏心率不满2/100时,不会显著地呈现沿显影辊的轴线方向进行均匀的显影来稳定地得到均匀浓度的图像的上述效果,另一方面,当偏心率超过10/100时,不能够容易地进行测定主体部与显影辊的外周面的间隙的上述作业。
(5)在第二观点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装入根据第一观点的显影装置的上述(1)~(4)的任一项所述的结构也可。在装入了这样的结构的显影装置的情况下,能够沿显影辊的轴线方向进行均匀的显影来稳定地得到均匀浓度的图像,因此,根据第二观点的图像形成装置,能够进行良好的图像形成。
附图说明
图1是装入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结构说明图。
图2是示出构成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调色剂补给装置的概略结构的横截面图。
图3是图2的D–D剖视图。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显影装置的概略结构的横截面图。
图5是图4的A–A剖视图。
图6是图4的B–B剖视图。
图7是图5的C–C剖视图。
图8是说明实施方式1的显影装置的概略结构的结构说明图。
图9是说明实施方式2的显影装置的正面结构的结构说明图。
图10是说明实施方式2的显影装置的端部结构的结构说明图。
图11是对实施方式2的显影装置的层厚限制构件的固定支承前的结构进行说明的结构说明图。
图12是对实施方式2的显影装置的层厚限制构件的固定支承后的结构进行说明的结构说明图。
图13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显影装置的概略结构的结构说明图。
图14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显影装置的概略结构的结构说明图。
图15是说明实施方式4的显影装置的端部结构的结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并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5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出装入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结构的说明图。在图1中,100为通过电子照相方式使用调色剂来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
图像形成装置100具备以下部分而成:在表面形成静电潜像的感光鼓3、使感光鼓3表面带电的带电器(带电装置)5、在感光鼓3表面形成静电潜像的曝光单元(曝光装置)1、向感光鼓3表面的静电潜像供给调色剂以形成调色剂像的显影装置2、向显影装置2补给调色剂的调色剂补给装置22、将感光鼓3表面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记录介质的中间转印带单元(转印装置)8、以及使调色剂像定影于记录介质的定影单元(定影装置)12。图像形成装置100根据从外部传递的图像数据在规定的片材(记录纸张、记录介质)上形成多色或单色的图像。再有,也可以在图像形成装置100的上方部具备扫描仪等。
首先,对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0处理黑色(K)、青色(C)、品红色(M)和黄色(Y)的每种颜色分量的图像数据,形成黑色图像、青色图像、品红色图像、黄色图像,重叠各个颜色分量的图像,由此,形成彩色图像。因此,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如图1所示,为了形成各颜色分量的图像,分别4个4个地设置有显影装置2(2a、2b、2c、2d)、感光鼓3(3a、3b、3c、3d)、带电器5(5a、5b、5c、5d)、清洁器单元4(4a、4b、4c、4d)。换句话说,设置有4个包含显影装置2、感光鼓3、带电器5和清洁器单元4各1个的图像形成站(图像形成部)。
再有,上述a~d的附图标记表示:a为黑色图像形成用的构件,b为青色图像形成用的构件,c为品红色图像形成用的构件,d为黄色图像形成用的构件。此外,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具备片材输送路径S、供纸托盘10以及排纸托盘15,还具备手动托盘20。
带电器5使感光鼓3的表面均匀地带电为规定的电位。作为带电器5,除了图1所示的接触辊型的带电器之外,也存在使用接触刷型的带电器或非接触充电器(charger)型的带电器等的情况。
如图1所示,曝光单元1为具备激光照射部和反射镜的激光扫描单元(LSU)。但是,除了激光扫描单元以外,也能够将呈阵列状地排列发光元件的EL(电致发光)或LED写入头作为曝光单元1。曝光单元1根据被输入的图像数据对带电的感光鼓3进行曝光,由此,在感光鼓3的表面形成与图像数据对应的静电潜像。
显影装置2利用K、C、M、Y的任一种调色剂对形成于感光鼓3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像化(显影)。显影装置2(2a、2b、2c、2d)具备:调色剂补给装置22(22a、22b、22c、22d)、调色剂转送机构102(102a、102b、102c、102d)、显影槽(显影剂收容部)111(111a、111b、111c、111d)。
调色剂补给装置22与显影槽111相比被配置在上方,贮存有未使用调色剂(粉末状的调色剂)。从调色剂补给装置22向显影槽111经由调色剂转送机构102供给调色剂。
清洁器单元4除去在显影和图像转印工序后残留于感光鼓3的表面的调色剂并进行回收。
在感光鼓3的上方配置有中间转印带单元8。中间转印带单元8具备:中间转印辊6(6a、6b、6c、6d)、中间转印带7、中间转印带驱动辊71、中间转印带从动辊72、中间转印带张力机构73、以及中间转印带清洁单元9。
中间转印辊6、中间转印带驱动辊71、中间转印带从动辊72、中间转印带张力机构73架设中间转印带7,使中间转印带7沿图1的箭头B方向旋转驱动。
中间转印辊6以可旋转的方式被中间转印带单元8的中间转印带张力机构73处的中间转印辊安装部支承。对中间转印辊6施加用于将感光鼓3的调色剂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7上的转印偏压。
中间转印带7被设置成与各感光鼓3接触。在中间转印带7上,依次重叠地转印形成于感光鼓3的各颜色分量的调色剂像,由此,形成彩色的调色剂像(多色调色剂像)。使用厚度例如为100μm~150μm左右的膜呈环状地形成有中间转印带7。
从感光鼓3向中间转印带7的调色剂像的转印是通过与中间转印带7的背侧接触的中间转印辊6来进行的。为了转印调色剂像,对中间转印辊6施加高电压的转印偏压(与调色剂的带电极性(–)相反极性(+)的高电压)。
中间转印辊6是将直径例如为8~10mm的金属(例如不锈钢)轴作为基础而形成的,表面被导电性的弹性材料(例如EPDM、发泡聚氨酯等)覆盖。利用该导电性的弹性材料,中间转印辊6能够对中间转印带7均匀地施加高电压。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辊形状的电极(中间转印辊6)作为转印电极,但是,除此以外也能够使用刷等。
如上述那样,各感光鼓3上的静电潜像通过与各颜色分量对应的调色剂而被显像化,分别成为调色剂像,这些调色剂像被重合地层叠在中间转印带7上。像这样,被层叠的调色剂像通过中间转印带7的旋转而移动到被输送来的纸张与中间转印带7的接触位置(转印部),通过在该位置配置的转印辊11而被转印到纸张上。
在该情况下,中间转印带7和转印辊11以规定辊隙(nip)彼此压接,并且,对转印辊11施加用于使调色剂像转印到纸张的电压。该电压为与调色剂的带电极性(–)相反极性(+)的高电压。
为了稳定地得到上述辊隙,转印辊11或中间转印带驱动辊71的任意一方由金属等硬质材料形成,另一方由弹性橡胶或发泡性树脂等软质材料形成。
通过中间转印带7与感光鼓3的接触而附着于中间转印带7的调色剂、以及在从中间转印带7向纸张转印调色剂像时未被转印而残留在中间转印带7上的调色剂由于成为在下一工程中产生调色剂的混色的原因,所以被中间转印带清洁单元9除去并进行回收。
在中间转印带清洁单元9中,具备与中间转印带7接触的清洁刀片(清洁构件)。中间转印带7中的与清洁刀片接触的部分从背侧被中间转印带从动辊72支承。
供纸托盘10是用于蓄积在图像形成中使用的片材(例如记录纸张)的托盘,并且,被设置在图像形成部和曝光单元1的下侧。另一方面,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00的上部的排纸托盘15是用于面朝下地载置印刷完毕的片材的托盘。
此外,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设置有用于将供纸托盘10的片材和手动托盘20的片材经由转印部、定影单元12向排纸托盘15导引的片材输送路径S。再有,转印部位于中间转印带驱动辊71与转印辊11之间。
进而,在片材输送路径S中配置有搓纸辊16(16a、16b)、定位辊14、转印部、定影单元12、输送辊25(25a~25h)等。
输送辊25是用于促进、辅助片材的输送的小型辊,沿着片材输送路径S设置有多个。搓纸辊16a是配备在供纸托盘10的端部并且将片材1张1张地从供纸托盘10向片材输送路径S供给的引入辊。搓纸辊16b是配备在手动托盘20的附近并且将片材1张1张地从手动托盘20向片材输送路径S供给的引入辊。
定位辊14暂时保持在片材输送路径S中输送的片材,在将中间转印带7上的调色剂像的顶端与片材的顶端对准的定时将片材向转印部输送。
定影单元12具备加热辊81和加压辊82等,这些加热辊81和加压辊82夹着片材进行旋转。加热辊81以成为规定的定影温度的方式被控制部(未图示)控制。该控制部基于来自温度检测器(未图示)的检测信号来控制加热辊81的温度。
加热辊81与加压辊82一起对片材进行热压接,由此,使转印到片材的各色调色剂像熔化、混合、压接以对片材进行热定影。再有,多色调色剂像(各色调色剂像)被定影后的片材通过多个输送辊25而被输送至片材输送路径S的翻转排纸路径,以翻转后的状态(使多色调色剂像朝向下侧的状态)被排出至排纸托盘15上。
接着,对利用片材输送路径S的片材输送工作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如上述那样配置有预先收纳片材的供纸托盘10、以及在进行少数张的印刷的情况下等使用的手动托盘20。对这两个托盘分别配置有搓纸辊16(16a、16b),通过这些搓纸辊16将片材1张1张地向片材输送路径S供给。
在单面印刷的情况下,从供纸托盘10输送的片材通过片材输送路径S中的输送辊25a而被输送至定位辊14,通过定位辊14在片材的顶端与中间转印带7上的层叠的调色剂像的顶端匹配的定时而被向转印部(转印辊11与中间转印带7的接触位置)输送。在转印部中,将调色剂像转印到片材上,该调色剂像通过定影单元12而被定影到片材上。之后,片材经由输送辊25b从排纸辊25c被排出到排纸托盘15上。
此外,从手动托盘20输送的片材通过多个输送辊25(25f、25e、25d)而被输送至定位辊14。之后,该片材经由与上述的从供纸托盘10供给的片材同样的输送工作被排出到排纸托盘15。
另一方面,在双面印刷的情况下,如上述那样结束了单面印刷并通过了定影单元12的片材的后端被排纸辊25c夹住。接着,通过排纸辊25c进行反向旋转,从而将片材向输送辊25g、25h引导,再次经由定位辊14进行背面印刷,之后,排出至排纸托盘15。
接着,对调色剂补给装置22的结构具体地进行说明。图2是示出调色剂补给装置的概略结构的横截面图,图3是图2的D–D剖视图。
如图2和图3所示,调色剂补给装置22包含调色剂收容容器121、调色剂搅拌构件125、调色剂排出构件122、以及调色剂排出口123。调色剂补给装置22被配置在显影槽111的上侧,贮存有未使用调色剂(粉末状的调色剂)。通过使调色剂排出构件(排出螺杆)122旋转,从而将调色剂补给装置22内的调色剂从调色剂排出口123经由调色剂转送机构102向显影槽111供给。
调色剂收容容器121为具有内部空间的大致半圆筒状的容器构件,以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承调色剂搅拌构件125、调色剂排出构件122并且对调色剂进行收容。调色剂排出口123为在调色剂排出构件122的下部的靠轴中央部处设置的大致长方形的开口部,被配置在面对调色剂转送机构102的位置。
调色剂搅拌构件125为通过以旋转轴125a为中心进行旋转来一边搅拌收容在调色剂收容容器121内的调色剂一边汲取调色剂收容容器121内的调色剂以向调色剂排出构件122输送的板状构件,在顶端具备调色剂汲取构件125b。调色剂汲取构件125b由具有柔性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片材构成,被安装于调色剂搅拌构件125的两端。
调色剂排出构件122将调色剂收容容器121内的调色剂从调色剂排出口123向显影槽111供给,如图3所示那样,由包含调色剂输送叶片122a和调色剂排出构件旋转轴122b的螺旋钻螺杆(auger screw)以及调色剂排出构件旋转齿轮122c构成。调色剂排出构件122通过未图示的调色剂排出构件驱动电动机而被旋转驱动。螺旋钻螺杆的方向被设定成从调色剂排出构件122的轴两端朝向调色剂排出口123输送调色剂。
在调色剂排出构件122和调色剂搅拌构件125之间设置有调色剂排出构件隔板124。由此,能够在调色剂排出构件122的周围适量地保持通过调色剂搅拌构件125汲取的调色剂。
调色剂搅拌构件125如图2所示那样沿箭头Z方向旋转来搅拌调色剂并且向调色剂排出构件122的方向汲取。此时,调色剂汲取构件125b利用其柔性一边沿着调色剂收容容器121的内壁滑动、变形一边进行旋转以将调色剂向调色剂排出构件122侧供给。然后,通过调色剂排出构件122进行旋转,从而将被供给的调色剂向调色剂排出口123引导。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显影装置的概略结构的横截面图,图5是图4的A–A剖视图,图6是图4的B–B剖视图,图7是图5的C–C剖视图。
首先,参照附图并对实施方式1的特征的显影装置2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显影装置2为具有在显影槽111内以与感光鼓3相向的方式进行配置的显影辊(显影剂担载构件)114、利用显影辊114向感光鼓3的表面供给调色剂、对在感光鼓3的表面形成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像化(显影)的装置。
如图4~图7所示,显影装置2除了具备显影辊114以外,还具备显影槽111、显影槽盖115、调色剂补给口115a、刮墨(doctor)构件116、第一输送构件112、第二输送构件113、隔板(隔壁)117、调色剂补给感测传感器119。
显影槽111为对包含调色剂和载体的2成分显影剂(以下,仅称为“显影剂”)进行收容的槽。此外,在显影槽111中配设有显影辊114、第一输送构件112、第二输送构件113等。再有,在此的载体是具有磁性的磁性载体。
如图4和图6所示,在显影槽111的上侧设置有能卸下的显影槽盖115。进而,在显影槽盖115形成有用于向显影槽111内补给未使用的调色剂的调色剂补给口115a。
在显影槽111中,在第一输送构件112与第二输送构件113之间配设有隔板117。隔板117与第一输送构件112和第二输送构件113的各轴(各旋转轴)平行地延伸设置。显影槽111的内部被隔板117划分为配置有第一输送构件112的第一输送路径P和配置有第二输送构件113的第二输送路径Q。
隔板117在第一输送构件112和第二输送构件113的各轴的两端部与显影槽111的内侧的端壁面离开地配置。由此,在显影槽111中,在第一输送构件112和第二输送构件113的各轴的两端部附近形成有连通第一输送路径P和第二输送路径Q的连通路径。
在以下,如图5所示那样,将形成在箭头X方向侧的连通路径称为第一连通路径a,将形成在箭头Y方向侧的连通路径称为第二连通路径b。
第一输送构件112和第二输送构件113被设定成以双方的周面彼此隔着隔板117相向的方式且以双方的轴彼此平行的方式并排排列并且沿彼此相反方向进行旋转。而且,如图5所示那样,第一输送构件112被设定成沿箭头X方向输送2成分显影剂,第二输送构件113被设定成沿与箭头X方向相反的箭头Y方向输送显影剂。
如图5所示,第一输送构件112由包括螺旋状的第一输送叶片112a和第一旋转轴112b的螺旋钻螺杆以及齿轮112c构成。如图5所示,第二输送构件113由包括螺旋状的第二输送叶片113a和第二旋转轴113b的螺旋钻螺杆以及齿轮113c构成。第一输送构件112和第二输送构件113被电动机等驱动单元(未图示)旋转驱动,由此,搅拌显影剂并进行输送。
显影辊114为被未图示的驱动单元以绕轴心的方式旋转驱动的磁辊,将显影槽111的显影剂汲取并担载于表面,将担载于表面的显影剂所包含的调色剂向感光鼓3供给。
被显影辊114输送的显影剂在与感光鼓3的最接近部分与感光鼓3接触。该接触区域为显影辊隙部N,在显影辊隙部N中,从与显影辊114连接的未图示的电源对显影辊114施加显影偏置电压,从显影辊114表面的显影剂向感光鼓3表面的静电潜像供给调色剂。
如图4和图8所示,在与显影辊114的表面接近的位置配置有刮墨构件(层厚限制构件)116。刮墨构件116为与显影辊114的轴线方向平行地延伸的圆柱状构件,以与显影辊114的外周面相向且在与该外周面之间隔开规定间隙的状态被显影槽111固定支承,对呈层状地担载于显影辊114的外周面的显影剂的层厚进行限制。作为刮墨构件116的材料,能够使用不锈钢,但是,也能够使用铝合金、合成树脂等。
刮墨构件116具有:沿着显影辊114的轴线设置并且对在显影辊114的外周面担载的显影剂的层厚进行限制的主体部116a、直径比该主体部116a小并且与主体部116a平行且呈向外方突出状地设置在主体部116a的一个端部处并在一个端部侧支承主体部116a的第一支承部116b、以及直径比主体部116a小并且与主体部116a同轴且呈向外方突出状地设置在主体部116a的另一个端部处并在另一个端部侧支承主体部116a的第二支承部116c。主体部116a被以遍及其全长具有同一外径的方式形成。刮墨构件116的第一支承部116b和第二支承部116c分别被显影槽111的一个端壁和另一个端壁固定支承。
刮墨构件116的第一支承部116b被设置为其中心轴相对于主体部116a的中心轴以规定的偏心率偏心的状态。在此,规定的偏心率是指,第一支承部116b的中心轴与主体部116a的中心轴偏离的程度为规定的数值。而且,由于第一支承部116b的中心轴与主体部116a的中心轴以规定的偏心率偏离,在将刮墨构件116固定支承于显影槽111之前,装配该显影装置的人能够使被第一支承部116b和第二支承部116c暂时支承的主体部116a适当旋转来得到规定间隙、即用于沿显影辊114的轴线方向进行均匀的显影来稳定地得到均匀浓度的图像的间隙。
如图4和图6所示,调色剂补给感测传感器119被设置成在调色剂补给口115a附近、在其下方的显影剂输送方向(箭头X方向)下游侧、在第一输送构件112的铅垂方向下侧的显影槽111的底面即第一输送路径P的底面安装,并且,传感器面向显影槽111的内部露出。此外,调色剂补给感测传感器119与未图示的调色剂浓度控制单元电连接。对于调色剂补给感测传感器119,能够使用一般的调色剂补给感测传感器,例如,举出透射光感测传感器、反射光感测传感器、磁导率感测传感器等。在这些之中,磁导率感测传感器是优选的。
在磁导率感测传感器连接有未图示的电源。电源对磁导率感测传感器施加用于使磁导率感测传感器驱动的驱动电压和用于向控制单元输出调色剂浓度的感测结果的控制电压。利用电源的向磁导率感测传感器的电压的施加由控制单元进行控制。
磁导率感测传感器为接受控制电压的施加来将调色剂浓度的感测结果作为输出电压值输出的型式的传感器,输出电压的中央值附近的灵敏度基本上良好,因此,施加得到该附近的输出电压的这样的控制电压来进行使用。这样的型式的磁导率感测传感器在市场中有出售,例如,举出TS–L、TS–A、TS–K(均为商品名、TDK(股份)公司制)等。
接着,一边参照图2~图7,一边对显影装置2的显影槽111中的显影剂的输送进行说明。收容在调色剂补给装置22中的调色剂经由调色剂转送机构102和调色剂补给口115a被转送至显影槽111内,由此,向显影槽111补给调色剂。
在显影槽111中,第一输送构件112和第二输送构件113被电动机等驱动单元(未图示)旋转驱动来输送显影剂。具体地,在第一输送路径P中,显影剂一边被第一输送构件112搅拌一边被向箭头X方向输送而到达第一连通路径a。到达了第一连通路径a的显影剂通过第一连通路径a被向第二输送路径Q输送。
另一方面,在第二输送路径Q中,显影剂一边被第二输送构件113搅拌一边被向箭头Y方向输送而到达第二连通路径b。然后,到达了第二连通路径b的显影剂通过第二连通路径b被向第一输送路径P输送。即,第一输送构件112和第二输送构件113向彼此相反方向对显影剂一边进行搅拌一边进行输送。
像这样,显影剂在显影槽111中以第一输送路径P→第一连通路径a→第二输送路径Q→第二连通路径b的顺序在第一输送路径P、第一连通路径a、第二输送路径Q和第二连通路径b中循环移动。而且,显影剂在第二输送路径Q中被输送的期间通过显影辊114的旋转而被汲取并担载于其表面(外周面),被担载的显影剂中的调色剂向感光鼓3移动,依次被消耗。
为了补充像这样被消耗的调色剂,从调色剂补给口115a向第一输送路径P补给未使用的调色剂。将被补给的调色剂与在第一输送路径P中以前存在的显影剂混合搅拌。
在图8中,通过显影辊114的旋转而被汲取并呈层状地担载于其外周面的显影剂的层厚被刮墨构件116的主体部116a限制。在此,刮墨构件116以如下方式形成:主体部116a的长度为220mm,主体部116a的直径(遍及主体部116a的全长为相同)为5mm,第一支承部116b的长度为3mm,第一支承部116b的直径为2mm,第二支承部116c的长度为3mm,第二支承部116c的直径为2.5mm。此外,第一支承部116b被设置为其中心轴相对于主体部116a的中心轴以规定的偏心率即3/100偏心的状态。
而且,刮墨构件116如上述那样被设置为如下状态:以与显影辊114的外周面相向且在与该外周面之间隔开规定间隙的状态被显影槽111的两端壁固定支承,但是,第一支承部116b的中心轴相对于主体部116的中心轴以偏心率3/100偏心。因此,在该固定支承之前,使被第一支承部116b和第二支承部116c暂时支承的主体部116a适当旋转,每次都用塞尺等间隙测定器来测定在固定处的刮墨构件116的主体部116a与显影辊114的外周面的间隙,由此,能够得到上述规定间隙。
实施方式2
图9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显影装置的正面结构的结构说明图。图10是说明该显影装置的端部结构的结构说明图。
在图9和图10中,实施方式2的显影装置2具备显影辊114和刮墨构件216而成。显影辊114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显影装置2中的显影辊相同。
显影辊114具备:将显影槽111的显影剂汲取并担载于表面的主体部114a、设置在主体部114a的一个端部并且将主体部114a固定于在显影槽111的一个端壁111p安装的支架(holder)150的辊固定轴114b、以及设置在主体部114a的另一个端部并且对被安装在显影槽111的另一个端壁111q的轴承151支承的主体部114a进行旋转驱动的辊驱动轴114c。
刮墨构件(层厚限制构件)216为与显影辊114的轴线方向平行地延伸的圆柱状构件,以与显影辊114的外周面相向且在与该外周面之间隔开规定间隙的状态被显影槽111的端壁111p、111q固定支承,对呈层状地担载于显影辊114的外周面的显影剂的层厚进行限制。
即,刮墨构件216具有:沿着显影辊114的轴线设置并且对在显影辊114的主体部114a的外周面担载的显影剂的层厚进行限制的主体部216a、直径比该主体部216a小并且与主体部216a平行且呈向外方突出状地设置在主体部216a的一个端部处并在一个端部侧支承主体部216a的第一支承部216b、以及直径与主体部216a相同并且与主体部216a同轴且呈向外方突出状地设置在主体部216a的另一个端部处并在另一个端部侧支承主体部216a的第二支承部216c。刮墨构件216的第一支承部216b和第二支承部216c分别被显影槽111的一个端壁111p和另一个端壁111q固定支承。
在图9和图10中,通过显影辊114的旋转而被汲取并呈层状地担载于其主体部114a的外周面的显影剂的层厚被刮墨构件216的主体部216a限制。在此,刮墨构件216以如下方式形成:主体部216a的长度为240mm,主体部216a的直径(遍及主体部216a的全长为相同)为5.0mm,第一支承部216b的长度为30mm,第一支承部216b的直径为3.0mm、第二支承部216c的长度为30mm,第二支承部116c的直径为5.0mm。此外,第一支承部216b被设置为其中心轴相对于主体部216a的中心轴以规定的偏心率即5/100偏心的状态。
该刮墨构件216如上述那样被设置为如下状态:以与显影辊114相向且在其主体部114a的外周面与刮墨构件216的主体部216a之间隔开规定间隙的状态被显影槽111的两端壁111p、111q固定支承,但是,第一支承部216b的中心轴相对于主体部216a的中心轴以偏心率5/100偏心。
因此,在刮墨构件216的上述固定支承之前,使被第一支承部216b和第二支承部216c暂时支承的主体部216a适当旋转(参照图11的箭头)。而且,每次都用塞尺等间隙测定器来测定在固定处的刮墨构件216的主体部216a与显影辊114的主体部114a的外周面的间隙,由此,能够得到上述规定间隙(参照图12)。
实施方式3
图13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显影装置的概略结构的结构说明图。
如图13所示,在与显影辊114的表面接近的位置配置有刮墨构件(层厚限制构件)316。刮墨构件316为与显影辊114的轴线方向平行地延伸的圆柱状构件,以与显影辊114的外周面相向且在与该外周面之间隔开规定间隙的状态被显影槽111固定支承,对呈层状地担载于显影辊114的外周面的显影剂的层厚进行限制。
刮墨构件316具有:沿着显影辊114的轴线设置并且对在显影辊114的外周面担载的显影剂的层厚进行限制的主体部316a、直径比该主体部316a小并且与主体部316a平行且呈向外方突出状地设置在主体部316a的一个端部处并在一个端部侧支承主体部316a的第一支承部316b、以及直径比主体部316a小并且与主体部316a同轴且呈向外方突出状地设置在主体部316a的另一个端部处并在另一个端部侧支承主体部316a的第二支承部316c。
主体部316a以从一个端部朝向另一个端部逐渐变细的圆锥状锥形(taper)形成。在此的圆锥状锥形为在将一个端部处的主体部316a的外径设为100长度单位时另一个端部处的主体部316a的外径为97长度单位的那样的形状。刮墨构件316的第一支承部316b和第二支承部316c分别被显影槽111的一个端壁和另一个端壁固定支承。
刮墨构件316的第一支承部316b被设置为其中心轴相对于主体部316a的中心轴以规定的偏心率即4/100偏心的状态。在此,规定的偏心率为4/100是指,第一支承部316b的中心轴与主体部316a的中心轴偏离4%。
而且,由于第一支承部316b的中心轴与主体部316a的中心轴以规定的偏心率4/100偏离,能够在将刮墨构件316固定支承于显影槽111之前,使被第一支承部316b和第二支承部316c暂时支承的主体部316a适当旋转来得到规定间隙、即用于沿显影辊114的轴线方向进行均匀的显影来稳定地得到均匀浓度的图像的间隙。
进而,由于主体部316a被以从其一个端部朝向另一个端部逐渐变细的方式形成,所以与主体部被以遍及其全长具有同一外径的方式形成的情况相比,能够遍及主体部316a的全长来对主体部316a与显影辊114的外周面的间隙进行微调整。
实施方式4
图14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显影装置的概略结构的结构说明图。
如图14所示,在与显影辊114的表面接近的位置配置有刮墨构件(层厚限制构件)416。刮墨构件416为与显影辊114的轴线方向平行地延伸的圆柱状构件,以与显影辊114的外周面相向且在与该外周面之间隔开规定间隙的状态被显影槽111固定支承,对呈层状地担载于显影辊114的外周面的显影剂的层厚进行限制。
刮墨构件416具有:沿着显影辊114的轴线设置并且对在显影辊114的外周面担载的显影剂的层厚进行限制的主体部416a、直径比该主体部416a小并且与主体部416a平行且呈向外方突出状地设置在主体部416a的一个端部处并在一个端部侧支承主体部416a的第一支承部416b、以及直径比主体部416a小并且与主体部416a同轴且呈向外方突出状地设置在主体部416a的另一个端部处并在另一个端部侧支承主体部416a的第二支承部416c。
主体部416a在其外周面具有向长尺寸方向遍及全长地延伸的平面形状为长方形的平坦面部分416d。在此的平坦面部分416d是通过将外径为5mm的主体部416a的外周面遍及其全长地切除厚度0.1mm的加工处理来设置的。关于具有这样的平坦面部分416d的主体部416a,如图15所示那样,其横截面形状遍及全长为D字状。
刮墨构件416的第一支承部416b和第二支承部416c分别被显影槽111的一个端壁和另一个端壁固定支承。此外,刮墨构件416的第一支承部416b被设置为其中心轴相对于主体部416a的中心轴以规定的偏心率即6/100偏心的状态。在此,规定的偏心率为6/100是指,第一支承部416b的中心轴与主体部416a的中心轴偏离6%。
而且,由于第一支承部416b的中心轴与主体部416a的中心轴以规定的偏心率6/100偏离,能够在将刮墨构件416固定支承于显影槽111之前,使被第一支承部416b和第二支承部416c暂时支承的主体部416a适当旋转来得到规定间隙、即用于沿显影辊114的轴线方向进行均匀的显影来稳定地得到均匀浓度的图像的间隙。
进而,主体部416a遍及其全长具有平坦面部分416d,由此,主体部416a被以成为D字状横截面形状的方式形成,因此,与主体部被以遍及其全长具有同一外径的方式形成的情况相比,能够遍及主体部416a的全长来对主体部416a与显影辊114的外周面的间隙进行微调整。
实施方式5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显影装置相对于图4~图8所示的实施方式1的显影装置2具有基本上相同的结构。因此,为了便于说明,关于实施方式5的显影装置,适用实施方式1的显影装置2的图4~图8,并且,各结构要素的附图标记也使用与实施方式1的显影装置2的各结构要素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
实施方式1的显影装置2的结构与实施方式5的显影装置2的结构的唯一一个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的刮墨构件116由不锈钢或铝合金等材料制作并且未对其表面实施特殊的处理,与此相对地,后者的显影装置2的刮墨构件116由不锈钢或铝合金等材料制作并且对其表面实施喷射处理(blasting)。两者的其它结构(材质、构造、大小等)相同。
即,关于实施方式5的显影装置2的刮墨构件116,对其主体部116a的外周整个表面实施喷砂处理(sand–blasting)或珠光处理(bead–blasting)。
其目的是为了使圆柱状刮墨构件116的主体部116a的外周整个表面变为期望的表面粗糙度。即,为了通过将对呈层状地担载于显影辊114的外周面的显影剂的层厚进行限制的刮墨构件116的主体部116a粗面化来将其摩擦阻力调整为期望的大小而使限制后的显影剂的层厚更加均匀,并且,抑制主体部116a的表面处的显影剂的一部分未被充分地输送的“滑移输送”的现象,谋求显影剂输送性的提高。
在此,作为在喷砂处理或珠光处理中与压缩空气一起被喷射的研磨材料,根据期望来适当地选择适合的粒径的硅砂(quartz sand,石英砂)、矾土(氧化铝)、玻璃珠等。此外,考虑期望的上述摩擦阻力的大小,对被粗面化后的主体部116a的表面粗糙度以成为例如50~100微米左右的方式进行调整。在该情况下,适当地设定各种喷射处理条件(刮墨构件116的材质、其主体部116a的外面整个表面积、喷射压缩空气的压缩机的种类或性能、使用的研磨材料的种类或其平均粒径等)。
在本发明的优选的方式中,也包含将上述的多个方式中的任一个组合后的方式。除了上述的实施方式之外,关于本发明可能有各种变形例。这些变形例不应当被理解为不属于本发明的范围。在本发明中,应当包含在与权利要求书均等的意思下的全部变形、此外在上述范围内的全部变形。
附图标记的说明
2:显影装置
3:感光鼓
100:图像形成装置
111:显影槽
114:显影辊
116:刮墨构件(层厚限制构件)
116a:主体部
116b:第一支承部
116c:第二支承部
216:刮墨构件(层厚限制构件)
216a:主体部
216b:第一支承部
216c:第二支承部
316:刮墨构件(层厚限制构件)
316a:主体部
316b:第一支承部
316c:第二支承部
416:刮墨构件(层厚限制构件)
416a:主体部
416b:第一支承部
416c:第二支承部
416d:平坦面部分。

Claims (10)

1.一种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以下部分而成:
显影槽,收容显影剂;
显影辊,在该显影槽的内部以与感光鼓相向的方式配置,在外周面担载显影剂,将显影剂所包含的调色剂向感光鼓的表面供给;以及
圆柱状的层厚限制构件,以与该显影辊的外周面相向且在与该外周面之间隔开规定间隙的状态被所述显影槽固定支承,对呈层状地担载于所述显影辊的外周面的显影剂的层厚进行限制,
所述层厚限制构件具有:
主体部,沿着所述显影辊的轴线设置,限制所述层厚;
第一支承部,直径比该主体部小,与所述主体部平行且呈向外方突出状地设置在所述主体部的一个端部处,在所述一个端部侧支承所述主体部;
第二支承部,直径比所述主体部小或者直径与所述主体部相同,与所述主体部平行且呈向外方突出状地设置在所述主体部的另一个端部处,在所述另一个端部侧支承所述主体部,
所述层厚限制构件的所述第一支承部被设置为其中心轴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的中心轴以规定的偏心率偏心的状态,由此,在将所述层厚限制构件固定支承于所述显影槽之前,使被所述第一支承部和所述第二支承部暂时支承的所述主体部适当旋转来得到所述规定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中,所述层厚限制构件的所述主体部被以遍及其全长具有同一外径的方式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中,所述层厚限制构件的所述主体部以从所述一个端部朝向所述另一个端部逐渐变细的圆锥状锥形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中,所述层厚限制构件的所述主体部在其外周面具有向长尺寸方向遍及全长地延伸的平面形状为长方形的平坦面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中,所述层厚限制构件的所述主体部被遍及其外周整个表面地实施喷射处理。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中,所述规定间隙为能够沿所述显影辊的轴线方向进行均匀的显影来稳定地得到均匀浓度的图像的间隙。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中,所述偏心率处于2/100~10/100的范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中,所述层厚限制构件的所述第二支承部的直径比所述主体部小,并且,所述层厚限制构件的所述第二支承部与所述主体部同轴地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中,所述层厚限制构件的所述第二支承部的直径与所述主体部相同,并且,所述层厚限制构件的所述第二支承部与所述主体部同轴地设置。
10.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以下部分而成:
感光鼓,在表面形成静电潜像;
带电装置,使该感光鼓的表面带电;
曝光装置,在所述感光鼓的表面形成所述静电潜像;
显影装置,向所述感光鼓处的所述静电潜像供给调色剂以形成调色剂像;
调色剂补给装置,向该显影装置补给调色剂;
转印装置,将所述感光鼓处的所述调色剂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以及
定影装置,使所述调色剂像定影于所述记录介质,
所述显影装置为根据权利要求1~9的任一项所述的显影装置。
CN201510010740.8A 2014-01-10 2015-01-09 显影装置以及使用了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477773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03282A JP5953320B2 (ja) 2014-01-10 2014-01-10 現像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003282 2014-01-1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77730A true CN104777730A (zh) 2015-07-15
CN104777730B CN104777730B (zh) 2019-10-18

Family

ID=535212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010740.8A Active CN104777730B (zh) 2014-01-10 2015-01-09 显影装置以及使用了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158230B2 (zh)
JP (1) JP5953320B2 (zh)
CN (1) CN10477773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96636B (zh) * 2022-04-06 2022-08-02 宁波万事达综研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跷板式汽车电器开关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89380A (ja) * 1983-04-13 1984-10-26 Fuji Xerox Co Ltd 現像装置
JPS602967A (ja) * 1983-06-20 1985-01-09 Fuji Xerox Co Ltd 電子複写機の現像装置
JPH08211736A (ja) * 1995-02-02 1996-08-20 Minolta Co Ltd 現像装置
JPH08234567A (ja) * 1995-02-28 1996-09-13 Fuji Xerox Co Ltd 現像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多色画像形成装置
US20110229216A1 (en) * 2010-03-16 2011-09-22 Fuji Xerox Co., Ltd. Development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19341A (ja) 1994-02-08 1995-08-18 Fuji Xerox Co Ltd 現像装置
KR20080110057A (ko) * 2007-06-14 2008-12-1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현상유니트 및 이를 채용한 화상형성장치
JP2009092834A (ja) * 2007-10-05 2009-04-30 Ricoh Co Ltd 現像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130788A (ja) * 2011-12-22 2013-07-04 Fuji Xerox Co Ltd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89380A (ja) * 1983-04-13 1984-10-26 Fuji Xerox Co Ltd 現像装置
JPS602967A (ja) * 1983-06-20 1985-01-09 Fuji Xerox Co Ltd 電子複写機の現像装置
JPH08211736A (ja) * 1995-02-02 1996-08-20 Minolta Co Ltd 現像装置
JPH08234567A (ja) * 1995-02-28 1996-09-13 Fuji Xerox Co Ltd 現像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多色画像形成装置
US20110229216A1 (en) * 2010-03-16 2011-09-22 Fuji Xerox Co., Ltd. Development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77730B (zh) 2019-10-18
JP5953320B2 (ja) 2016-07-20
US20150198908A1 (en) 2015-07-16
JP2015132680A (ja) 2015-07-23
US9158230B2 (en) 2015-10-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846828B2 (ja) 現像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る画像形成装置
CN106842844B (zh) 废调色剂检测机构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4738497B2 (ja) 現像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る画像形成装置
CN102339001A (zh) 显影装置和具有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
JP5085690B2 (ja)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2012656B (zh) 图像形成设备
US9026028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2645873B (zh) 显影装置和成像设备
JP5085699B2 (ja) 現像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CN104777730A (zh) 显影装置以及使用了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US8175500B2 (en) Toner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JP4738501B2 (ja) 現像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る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038939A (ja) 現像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る画像形成装置
CN102129192B (zh) 显影装置以及包括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
CN102073248B (zh)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调色剂补充方法
JP4856690B2 (ja)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1112730B2 (en) Developing device allowing selection of a stirring/conveying member to be used from a plurality of types of stirring/conveying members with rotary shafts with different shaft-diameter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herewith
JP5193923B2 (ja)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165493B2 (ja) 現像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る画像形成装置
JP690395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164691A (ja) 現像装置とこれを用いる画像形成装置
CN102129191B (zh) 显影装置以及包括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
JP588242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97867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231026A (ja)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