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30884A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30884A
CN104730884A CN201410252363.4A CN201410252363A CN104730884A CN 104730884 A CN104730884 A CN 104730884A CN 201410252363 A CN201410252363 A CN 201410252363A CN 104730884 A CN104730884 A CN 1047308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fixing
toner
recording medium
sheet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25236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730884B (zh
Inventor
柿岛彩
池田美穗
汤浅宏一郎
中岛崇晴
原岛康充
原瞳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7308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308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7308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3088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39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fixing temperat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82Special processing for irreversibly adding or changing the sheet copy material characteristics or its appearance, e.g. stamping, annotation printing, punching
    • G03G15/6585Special processing for irreversibly adding or changing the sheet copy material characteristics or its appearance, e.g. stamping, annotation printing, punching by using non-standard toners, e.g. transparent toner, gloss adding devic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第一图像部,其使用包含扁平颜料的色调剂;第二图像部,其使用不包含扁平颜料的色调剂;定影部,其利用热量将形成在记录介质上的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上;以及控制器,其执行将定影部切换到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的控制,在第一状态下,当将包含扁平颜料的色调剂所形成的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上时,施加到图像上的热量与当将不包含扁平颜料的色调剂所形成的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上时定影部施加到图像上的热量相近,在第二状态下,与当将不包含扁平颜料的色调剂所形成的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上时相比,当将包含扁平颜料的色调剂所形成的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上时,定影部施加到图像上的热量更大。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JP-A-2004-29194(专利文献1)披露了这样一种构造:在正面定影和背面定影时利用加压单元来改变加压力,从而抑制在一次定影时(在正面定影时)与在二次定影时(在背面定影时)正面图像与背面图像之间的光泽度差异。
[专利文献1]JP-A-2004-29194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允许在如下两种情况之间进行切换:将包含扁平颜料的色调剂所形成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上的定影条件优先,还是输出图像的产率优先。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案,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第一图像部,其使用包含扁平颜料的色调剂;
第二图像部,其使用不包含扁平颜料的色调剂;
定影部,其利用热量将形成在记录介质上的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上;以及
控制器,其执行将所述定影部切换到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的控制,在所述第一状态下,当将包含扁平颜料的所述色调剂所形成的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上时,施加到图像上的热量与当将不包含扁平颜料的所述色调剂所形成的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上时所述定影部施加到图像上的热量相近,在所述第二状态下,与当将不包含扁平颜料的所述色调剂所形成的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上时相比,当将包含扁平颜料的所述色调剂所形成的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上时,所述定影部施加到图像上的热量更大。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案,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第一图像部,其使用包含扁平颜料的色调剂;
第二图像部,其使用不包含扁平颜料的色调剂;
定影部,其能在第一定影条件和第二定影条件下工作,在所述第一定影条件下,将不包含扁平颜料的所述色调剂所形成的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上,在所述第二定影条件下,与所述第一定影条件相比增加了施加到图像上的热量,并且将包含扁平颜料的所述色调剂所形成的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上;以及
控制器,当将包含扁平颜料的所述色调剂形成的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上时,所述控制器将所述定影部切换到使用所述第一定影条件或使用所述第二定影条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案,提供根据第一或第二方案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定影部包括:加热部件,其与记录介质的形成有图像的一个表面接触并且加热图像;以及接触部件,其与记录介质的另一表面接触,并且
所述控制器将所述定影部切换到所述第二状态,并且与当定影不包含扁平颜料的所述色调剂在记录介质上形成的图像时相比,当定影包含扁平颜料的所述色调剂在记录介质上形成的图像时,从所述接触部件施加到图像上的热量更大。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案,提供根据第一或第二方案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定影部包括:加热部件,其与记录介质的形成有图像的一个表面接触,并且通过加热图像而将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上;以及接触部件,其与记录介质的另一表面接触,并且
所述控制器将所述定影部切换到所述第二状态,并且与当定影不包含扁平颜料的所述色调剂在记录介质上形成的图像时相比,当定影包含扁平颜料的所述色调剂在记录介质上形成的图像时,从所述加热部件施加到图像上的热量与从所述接触部件施加到图像上的热量之间的差值更小。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案,提供根据第一或第二方案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定影部在传送记录介质的同时利用热量将形成在记录介质上的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上,并且
所述控制器将所述定影部切换到所述第二状态,并且当定影包含扁平颜料的所述色调剂在记录介质上形成的图像时,在所述定影部将形成在记录介质上的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上之后,所述定影部再次传送所述记录介质。
根据第一方案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与当总是以相同定影条件来执行定影时相比,当将包含扁平颜料的色调剂所形成的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上时,可以在如下两种情况之间进行切换:将包含扁平颜料的色调剂所形成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的定影条件优先,或者输出图像的产率优先。
根据第二方案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与当总是以相同定影条件来执行定影时相比,当将包含扁平颜料的色调剂所形成的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上时,可以在如下两种情况之间进行切换:将包含扁平颜料的色调剂所形成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的定影条件优先,或者输出图像的产率优先。
根据第三方案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定影部被切换到第二状态或第二定影条件,并且与施加到图像的热量接近于当将不包含扁平颜料的色调剂所形成的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上时的情况相比,当将包含扁平颜料的色调剂在记录介质上形成的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上时,构成图像的扁平形状的颜料可具有使颜料的扁平表面沿着记录介质的表面的姿势。
根据第四方案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定影部切换到第二状态或第二定影条件,并且与施加到图像的热量接近于当将不包含扁平颜料的色调剂所形成的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上时的情况相比,当将包含扁平颜料的色调剂在记录介质上形成的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上时,构成图像的扁平形状的颜料可具有使颜料的扁平表面沿着记录介质的表面的姿势。
根据第五方案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与在定影部将包含扁平颜料的色调剂在记录介质上形成的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之后定影部不再传送记录介质的情况相比,构成图像的扁平形状的颜料可具有使颜料的扁平表面沿着记录介质的表面的姿势。
附图说明
将基于下面的附图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
图1A和图1B是一起示出了比较例以及利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形成的色调剂图像中所包含的扁平颜料的姿势的剖视图;
图2A和图2B是一起示出了比较例以及利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形成的色调剂图像中所包含的扁平颜料的姿势的俯视图;
图3A和图3B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使用的色调剂中所包含的扁平颜料的俯视图和侧视图;
图4是示出利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形成的色调剂图像的动态指数值与施加到色调剂图像的热量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5A和图5B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使用的定影装置的剖视图;
图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使用的定影装置的剖视图;
图7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感光鼓的侧视图;
图8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单元的构造图;
图9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性构造图;
图10是示出多个片材部件传送到根据本发明的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使用的定影装置的状态的示意图;以及
图1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六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使用的定影装置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示例性实施例>>
将参考图1A至图9对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例进行说明。各图中的箭头H表示装置的上下方向,也是竖直方向。各图中的箭头W表示装置的宽度方向,也是水平方向。
<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构造>
图9是示出从前面侧看到的图像形成装置10的整体构造的示意图。如图中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构造为包括:图像形成单元12,其利用电子照相法将图像形成在作为记录介质的片材部件P上;介质传送装置50,其传送片材部件P;以及后处理单元60,其对形成有图像的片材部件P执行后处理等。
图像形成装置10构造为还包括对上述各单元进行控制的控制单元70以及向包括控制单元70在内的上述各单元供电的电源单元80(后面进行说明)。
另外,图像形成单元12构造为包括:色调剂图像形成单元20,其形成色调剂图像;转印装置30,其将由色调剂图像形成单元20形成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片材部件P上;以及定影装置40,其将转印到片材部件P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到片材部件P上。
介质传送装置50构造为包括:介质供给单元52,其将片材部件P供给到图像形成单元12;以及介质排出单元54,其排出形成有图像的片材部件P。介质传送装置50构造为还包括介质返回单元56以及中间传送单元58(后面进行说明),当在片材部件P的两个表面上形成图像时使用介质返回单元56。
后处理单元60构造为包括:介质冷却单元62,其对在图像形成单元12中转印了色调剂图像的片材部件P进行冷却;矫正装置64,其矫正片材部件P的弯曲;以及图像检查单元66,其检查形成在片材部件P上的图像。构成后处理单元60的各单元布置在介质传送装置50的介质排出单元54中。
除了排出介质收纳单元541(其构成介质传送装置50的介质排出单元54)之外,图像形成装置10的各单元容纳在壳体90中。根据该示例性实施例的壳体90是两件式结构,包括第一壳体91和第二壳体92,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在装置的宽度方向上彼此相邻。这样,图像形成装置10的传送单元在装置的宽度方向上得到缩小。
图像形成单元12的除了定影装置40(后面进行说明)之外的主要部分和介质供给单元52容纳在第一壳体91中。构成图像形成单元12的定影装置40、除了排出介质收纳单元541之外的介质排出单元54、介质冷却单元62、图像检查单元66、介质返回单元56、装置控制单元70和电源单元80容纳在第二壳体92中。作为实例,第一壳体91和第二壳体92彼此借助诸如螺栓和螺母(未示出)等紧固件相连。在相连状态下,在第一壳体91与第二壳体92之间形成有用于位于图像形成单元12的转印咬合区NT(后面进行说明)和定影咬合区NF之间的片材部件P的连通开口部90C1以及用于位于介质返回单元56与介质供给单元52之间的片材部件P的连接路径90C2。
(图像形成单元)
如上所述,图像形成单元12构造为包括色调剂图像形成单元20、转印装置30和定影装置40。图像形成单元12包括多个色调剂图像形成单元20,从而按颜色形成色调剂图像。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色调剂图像形成单元20布置为用于共六种颜色,即,第一专色(V)、第二专色(W)、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青色)(C)和黑色(K)。图9中所示的(V)、(W)、(Y)、(M)、(C)和(K)表示上述各种颜色。转印装置30在转印咬合区NT中将六种颜色的色调剂图像从叠加且一次图像转印(下文进行详细说明)有六种颜色色调剂图像的图像转印带31转印到片材部件P上。
在该实例中,第一专色(V)是例如银色,其中使用了包含向图像添加金属光泽的扁平颜料的色调剂。第二专色(W)是为用户专用的组合颜色,比其它颜色更频繁地使用。下面将说明银色色调剂、作为当向图像添加金属光泽时所使用的控制器的实例的转换开关170以及当利用银色色调剂形成图像时控制单元70对各单元所执行的控制。
<<色调剂图像形成单元>>
基本上,除了所使用的色调剂不同之外,用于各颜色的色调剂图像形成单元20具有相同的构造。因此,在下面的说明中不特别地区分用于各颜色的图像形成单元14。色调剂图像形成单元20的图像形成单元14构造为包括作为图像保持部件的实例的感光鼓21、充电单元22、曝光装置23、作为显影单元的实例的显影装置24、清洁装置25以及擦除装置26,如图7中所示。
[感光鼓]
感光鼓21形成为筒形形状且接地,并且受驱动器(未示出)驱动而绕其自身轴线旋转。在感光鼓21的外表面上形成有显示出例如负电荷极性的感光层。如图9所示,从前面观察时,用于各颜色的感光鼓21沿着装置的宽度方向并排布置成直线形状。
[充电单元]
如图7所示,充电单元22以负极性对感光鼓21的外表面(感光层)充电。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充电单元22是电晕放电型(非接触充电型)的格栅电晕管充电单元。
[曝光装置]
曝光装置23将静电潜像形成在感光鼓21的外表面上。具体地,曝光装置23根据从构成装置控制单元70的图像信号处理单元71(参考图9)接收到的图像数据使用经调制的曝光光束L来照射由充电单元22充电的感光鼓21的外表面。曝光装置23用曝光光束L进行照射,将静电潜像形成在感光鼓21的外表面上。
[显影装置]
显影装置24用包含色调剂的显影剂G对形成在感光鼓21的外表面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并且将色调剂图像形成在感光鼓21的外表面上。
色调剂从保持色调剂的色调剂盒27供给到显影装置24。
[清洁装置]
清洁装置25具有刮板形状,并且在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转印装置30之后从感光鼓21的外表面刮除感光鼓21的外表面上的残留色调剂。
[擦除装置]
擦除装置26通过用光照射转印后的感光鼓21来执行电荷去除。以此方式,消除了感光鼓21的外表面的电荷历史。
<<转印装置>>
转印装置30将各颜色的感光鼓21的色调剂图像叠加在用于一次图像转印的图像转印带31上,并且将叠加的色调剂图像二次图像转印到片材部件P上。下面将对此进行详细说明。
[图像转印带]
如图8所示,图像转印带31具有环形形状,并且其姿势确定为使得图像转印带31缠绕到多个辊32上。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图像转印带31具有倒钝角三角形形状姿势并且当从前面观察时在装置的宽度方向上较长。在多个辊32中,图8中所示的辊32D充当驱动辊,其允许通过电动机(未示出)的驱动而使图像转印带31沿箭头A的方向转动。
在多个辊32中,图8中所示的辊32T充当张力施加辊,向图像转印带31施加张力。在多个辊32中,图8中所示的辊32B充当面向二次图像转印辊34(后面进行说明)的辊。具有如上所示的倒钝角三角形形状姿势的图像转印带31的形成钝角的下端侧顶点缠绕辊32B。图像转印带31从下方与按上述姿势沿装置的宽度方向延伸的上侧部中的各颜色的感光鼓21形成接触。
[一次图像转印辊]
作为转印部件的实例的一次图像转印辊33布置在图像转印带31的内侧,以将各感光鼓21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图像转印带31上。各一次图像转印辊33布置为经由图像转印带31面向相应颜色的感光鼓21。另外,具有与色调剂极性相反的极性的图像转印偏压施加到一次图像转印辊33。当施加图像转印偏压时,形成在感光鼓21中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图像转印带31上。
[二次图像转印辊]
另外,转印装置30包括二次图像转印辊34,二次图像转印辊34将叠加在图像转印带31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片材部件P上。二次图像转印辊34布置为将图像转印带31咬合在二次图像转印辊34与辊32B之间,并且在图像转印带31与二次图像转印辊34之间形成转印咬合区NT。片材部件P及时地从介质供给单元52供给到转印咬合区NT。电源单元(未示出)将具有与色调剂极性相反的极性的图像转印偏压施加给二次图像转印辊34。当施加图像转印偏压时,色调剂图像从图像转印带31转印到经过转印咬合区NT的片材部件P上。
[清洁装置]
转印装置30还包括清洁装置35,清洁装置35对二次图像转印之后的图像转印带31进行清洁。在图像转印带31的转动方向上,清洁装置35布置在执行二次图像转印的部分(转印区NT)的下游侧以及执行一次图像转印的部分的上游侧。清洁装置35包括刮板351,刮板351从图像转印带31的外表面刮除图像转印带31的外表面上的残留色调剂。
<<定影装置:概述>>
定影装置40利用热量将色调剂图像定影到已由转印装置30转印了色调剂图像的片材部件P上。下面将对定影装置40的详细构造和装置控制单元70对定影装置40的控制进行详细说明。
(介质传送装置)
如图9所示,介质传送装置50构造为包括介质传送装置50、介质供给单元52、介质排出单元54、介质返回单元56以及中间传送单元58。
<<介质供给单元>>
介质供给单元52包括容纳器521,片材部件P堆叠且容纳在容纳器521中。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两个容纳器521沿着装置的宽度方向并排地布置在转印装置30的下方。
从每个容纳器521到作为二次图像转印位置的转印咬合区NT,由多个传送辊对522、导件(未示出)等形成了介质供给路径52P。介质供给路径52P形成为在两个折回部分52P1和52P2处在沿装置的宽度方向折回的同时升高且到达转印咬合区NT(具有大致“S”形状)。
在每个容纳器521的上侧布置有馈送堆叠在容纳器521中的最上面的片材部件P的馈送辊523。在多个传送辊对522中,片材部件P的传送方向的最上游侧处的传送辊对522S充当分离辊,其将由馈送辊523从容纳器521以堆叠方式逐张馈送的片材部件分离。在多个传送辊对522中,操作在片材部件P的传送方向上位于转印咬合区NT的紧上游侧处的传送辊对522R以使图像转印带31上的色调剂图像的移动定时与片材部件P的传送定时匹配。
介质供给单元52还包括预备传送路径52Pr。预备传送路径52Pr起始于第一壳体91的与第二壳体92侧相反的一侧的开口部91W,并且与介质供给路径52P的折回部52P2相接。预备传送路径52Pr是当从可选的记录介质供给装置(未示出)(其布置为与第一壳体91的开口部91W侧相邻)馈送的片材部件P被送到图像形成单元12时所使用的传送路径。
<<中间传送单元>>
如图8所示,中间传送单元58包括多个带传送部件581,多个带传送部件581布置在转印装置30的转印咬合区NT与定影装置40的定影咬合区NF之间且包括围绕辊缠绕的环形传送带。
通过在从带传送部件581的内侧抽吸空气(负压抽吸)且将片材部件P抽吸到传送带的外表面上的同时使传送带转动,来传送片材部件P。
<<介质排出单元>>
如图9所示,介质排出单元54将被图像形成单元12的定影装置40定影了色调剂图像的片材部件P从形成在第二壳体92的与第一壳体91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中的排出口92W排出到壳体90外。
介质排出单元54包括排出介质收纳单元541,排出介质收纳单元541收纳从排出口92W排出的片材部件P。
介质排出单元54包括介质排出路径54P,介质排出路径54P将片材部件P从定影装置40(定影咬合区NF)传送到排出口92W。介质排出路径54P由带传送部件543、多个辊对542、导件(未示出)等形成。在多个辊对542中,布置在片材部件P的排出方向的最下游侧的辊对542E充当将片材部件P排出到排出介质收纳单元541上的排出辊。
<<介质返回单元>>
介质返回单元56包括多个辊对561。多个辊对561形成了反转路径56P,当需要在两个面上形成图像时,通过反转路径56P来传送已通过图像检查单元66的片材部件P。反转路径56P包括分支路径56P1、传送路径56P2和反转路径56P3。分支路径56P1从介质排出路径54P分支出来。传送路径56P2将从分支路径56P1接收到的片材部件P传送到介质供给路径52P。反转路径56P3设置在传送路径56P2中,并且通过将经由传送路径56P2传送的片材部件P折回(切换传送)到与传送方向相反的方向上而将片材部件P反转。
(后处理单元)
相对于介质排出单元54的介质排出路径54P上的分支路径56P1的分支部在片材部件P的排出方向的上游侧,按次序从排出方向的上游侧布置有构成后处理单元60的介质冷却单元62、矫正装置64和图像检查单元66。
<<介质冷却单元>>
介质冷却单元62包括:吸热装置621,其吸收片材部件P的热量;以及按压装置622,其将片材部件P按压到吸热装置621上。吸热装置621相对于介质排出路径54P布置在上侧,并且按压装置622相对于介质排出路径54P布置在下侧。
吸热装置621构造为包括环形吸热带6211、支撑吸热带6211的多个辊6212、布置在吸热带6211中的散热器6213以及冷却散热器6213的风扇6214。
吸热带6211的外周表面与片材部件P相接触,从而能够进行热交换。在多个辊6212中,辊6212D充当将驱动力传递到吸热带6211的驱动辊。散热器6213以可滑动方式与吸热带6211的内周表面的沿着介质排出路径54P确定的范围进行表面接触。
按压装置622包括环形按压带6221以及支撑按压带6221的多个辊6222。按压带6221绕着多个辊6222缠绕。按压装置622在将片材部件P按压到吸热带6211(散热器6213)上的同时用吸热带6211传送片材部件P。
<<矫正装置>>
矫正装置64设置在介质排出单元54中的介质冷却单元62的下游侧。矫正装置64对从介质冷却单元62接收到的片材部件P的弯曲(卷曲)进行矫正。
<<图像检查单元>>
形成图像检查单元66的主要部分的在线传感器(inline sensor)661布置在介质排出单元54中的矫正装置64的下游侧。在线传感器661基于在用光照射片材部件P之后从片材部件P反射的光来检测被定影的色调剂图像的色调剂浓度缺陷、图像缺陷、图像位置缺陷等的有无及程度。
<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操作(效果)>
接着,将简略说明图像形成装置10对片材部件P执行的图像形成处理和后处理过程。
如图9所示,当接收到图像形成命令时,装置控制单元70操作色调剂图像形成单元20、转印装置30和定影装置40。然后,用于各颜色的图像形成单元14的感光鼓21以及显影装置24的显影辊242如图8所示旋转,并且图像转印带31转动。另外,加压辊42旋转,并且定影带411转动。此外,装置控制单元70与这些操作同步地操作介质传送装置50。
以此方式,用于各颜色的感光鼓21在旋转的同时由充电单元22充电。装置控制单元70将由图像信号处理单元进行图像处理后的图像数据发送到各曝光装置23。各曝光装置23发出基于图像数据的曝光光束L,并且对充电的感光鼓21进行曝光。于是,静电潜像形成在感光鼓21的各个外表面上。用从显影装置24供给的显影剂对形成在各个感光鼓21中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这样,对应颜色(即第一专色(V)、第二专色(W)、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C)和黑色(K))的色调剂图像形成在用于各颜色的感光鼓21中。
在用于各颜色的一次图像转印辊33施加图像转印偏压时,形成在用于各颜色的感光鼓21中的各颜色的色调剂图像顺序地转印到转动的图像转印带31上。这样,叠加了六种颜色的色调剂图像的叠加色调剂图像形成在图像转印带31上。由于图像转印带31转动,叠加色调剂图像被传送到转印咬合区NT。
如图9所示,在与介质供给单元52的传送辊对522R传送叠加色调剂图像相匹配的定时将片材部件P供给到转印咬合区NT。由于图像转印偏压施加到转印咬合区NT,从图像转印带31叠加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片材部件P上。
中间传送单元58将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片材部件P从转印装置30的转印咬合区NT向定影装置40的定影咬合区NF传送。定影装置40向穿过定影咬合区NF的片材部件P施加热量和压力。这样,将转印到片材部件P的色调剂图像定影。
从定影装置40排出的片材部件P在被介质排出单元54传送向排出介质收纳单元541而离开装置时经历后处理单元60的处理。经过定影处理而受到加热的片材部件P首先被介质冷却单元62冷却。然后,矫正装置64矫正片材部件P的弯曲。此外,图像检查单元66检测定影到片材部件P上的色调剂图像的色调剂浓度缺陷、图像缺陷、图像位置缺陷等的有无及程度。然后,片材部件P排出到介质排出单元54。
当要在片材部件P的未形成有图像的无图像表面上形成图像时(当要执行双面打印时),装置控制单元70将经过图像检查单元66的片材部件P的传送路径从介质排出单元54的介质排出路径54P切换到介质返回单元56的分支路径56P1。然后,片材部件P经由反转路径56P反转并且被传送到介质供给路径52P,并且以与上述对外表面执行的图像形成处理相同的图像形成处理将图像形成(定影)在片材部件P的背面上。在对外表面执行图像形成之后,以与上述过程相同的过程,介质排出单元54将片材部件P排出到排出介质收纳单元541而离开装置。
<主要部分构造>
接着,将对在第一专色(V)中使用的银色色调剂、定影装置40(定影单元的一个实例)、用于选择是否向图像施加金属光泽的转换开关170(控制器的实例)以及当利用银色色调剂形成图像时装置控制单元70所执行的控制进行说明。
(色调剂)
如图1B所示,用作第一专色(V)的银色色调剂配置为包含粘合剂树脂111以及作为扁平颜料的实例的颜料110,并且当向图像施加金属光泽时使用该银色色调剂。施加了金属光泽的图像是指利用银色色调剂和非银色色调剂形成的图像以及仅利用银色色调剂形成的图像。
颜料110由铝形成。当颜料110置于平面上且从一侧观察时,颜料110形成为使得沿图中左右方向的尺寸大于图中沿上下方向的尺寸,如图3B所示。
此外,当从图的上侧观察图3B中所示的颜料110时,颜料110如图3A所示具有比当从上述侧观察时更广阔的形状。在颜料110置于平面(参考图3B)上的状态下,颜料110具有面向上方或下方的一对反射表面110A(扁平面)。这样,颜料110具有扁平形状。
用作第二专色(W)、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C)和黑色(K)的非银色色调剂(下文简称为“另一颜色色调剂”)配置为包含有不包含扁平颜料和粘合剂树脂的颜料(例如,有机颜料和无机颜料)。
(转换开关)
如图9所示,转换开关170布置在第二壳体92中的向上表面92A上,在该向上表面92A上设有显示信息的监视器172。
转换开关170是能够由用户操作的开关。而且,当银色色调剂所形成的色调剂图像被定影到片材部件P上时,转换开关170是可以在如下情况之间进行切换的开关:是否根据与其它颜色的色调剂所形成的色调剂图像被定影到片材部件P上时不同的定影条件来执行。
具体地,可以利用转换开关170切换到普通模式(第一状态的实例)和金属光泽外观模式(第二状态的实例)。普通模式是这样一种模式,当将银色色调剂所形成的图像定影到片材部件P上时,将如下的热量施加到色调剂图像上:该热量与当将其它颜色色调剂所形成的图像定影到片材部件P上时定影装置40施加给色调剂图像的热量相近。另一方面,金属光泽外观模式是这样一种模式:当将银色色调剂所形成的图像定影到片材部件P上时,定影装置40施加给色调剂图像的热量比普通模式的情况下的热量大。
(定影装置:细节)
如图6所示,定影装置40包括:定影组件120,其是加热部件的实例,包括环形定影带122;以及加压辊150,其是接触部件的实例,与定影组件120形成接触并且对定影组件120加压。另外,在定影带122与加压辊150之间形成有定影带122和加压辊150彼此形成接触的定影咬合区NF。
<<定影组件>>
定影组件120包括上述定影带122、支撑部件124以及内部加热辊126。定影带122通过在转动并传送片材部件P的同时加热色调剂图像而将色调剂图像定影到片材部件P上。支撑部件124通过在定影带122内侧的对应于定影咬合区NF的位置处接受加压辊150的加压力来支撑定影带122。内部加热辊126布置在定影带122内侧的与定影咬合区NF相反的一侧,并且定影带122缠绕到内部加热辊126上。
虽然此处未示出,在定影带122中的例如聚酰亚胺基材上形成有由硅橡胶形成的弹性层。此外,在弹性层上形成有基于氟树脂的防粘层。
支撑部件124包括:定影辊128,其作为旋转部件的实例;以及剥离垫130,其作为剥离部件的实例,并且定影辊128和剥离垫130从片材部件P的传送方向的上游侧按该次序布置。当电动机(未示出)的转矩传递到定影辊128时,定影辊128旋转,并且定影带122沿箭头C的方向转动。
剥离垫130构造为具有外侧表面130A,外侧表面130A上形成有使定影带122弯曲的角部U。当片材部件P的前缘通过角部U时,片材部件P的前缘从定影带122剥离。
此外,缠绕有定影带122的支撑辊134、支撑辊136以及支撑辊138布置在定影带122的内侧。
支撑辊134相对于剥离垫130布置在定影带122的转动方向的下游侧。此外,支撑辊136和支撑辊138在竖直的上下方向上布置在定影辊128与内部加热辊126之间。
定影组件120还包括外部加热辊132,外部加热辊132布置在定影带122的外周侧以限定定影带122的转动路径。外部加热辊132布置为将定影带122咬合在支撑辊138与外部加热辊132之间。
作为加热器实例的卤素灯139A、139B和139C布置在定影辊128、内部加热辊126和外部加热辊132的内部。定影辊128和内部加热辊126与定影带122的内周表面122B相接触以加热定影带122的内侧,并且外部加热辊132与定影带122的外周表面122A相接触,以从外侧加热定影带122。
<<加压辊>>
关于加压辊150,由例如铝形成的柱状辊主体150A的外周覆有由硅橡胶形成的弹性体层150B。虽然未示出,在弹性体层150B的外周上形成有具有100μm厚度的基于氟树脂的剥离层。当传递电动机(未示出)的转矩时,加压辊150以与定影带122的圆周速度相等的圆周速度沿图中箭头E的方向旋转。
<<其它>>
定影装置40包括一对支撑部件140,这对支撑部件140允许加压辊150和定影带122彼此形成接触并且支撑加压辊150使加压辊150能够移动到加压辊150被按压到定影带122上的接触位置(参见图6)以及加压辊150与定影带122分离的分离位置(参见图5A)。一对支撑部件140关于加压辊150分别布置在装置深度方向(页面深度方向)上的两侧,并且借助轴承(未示出)支撑加压辊150的旋转轴151。
此外,将由支撑部件140支撑的加压辊150移动到接触位置或分离位置的一对筒状体142分别关于加压辊150布置在装置深度方向(页面深度方向)上的两侧。筒状体142借助轴承(未示出)移动加压辊150的旋转轴151。
定影装置40还包括风扇146,风扇146为将空气吹送到加压辊150上的喷射部件的实例。
定影装置40还包括:温度传感器160,其以非接触方式检测定影带122的外表面温度;以及温度传感器162,其以非接触方式检测加压辊150的外表面温度。
(控制单元)
在普通模式下,当将银色色调剂所形成的图像定影到片材部件P上时,装置控制部70将如下的热量施加到色调剂图像上:该热量与当将其它颜色所形成的图像定影到片材部件P上时定影装置40施加给色调剂图像的热量相近。
另一方面,在金属光泽外观模式下,当将银色色调剂所形成的图像定影到片材部件P上时,装置控制部70使得定影装置40施加给色调剂图像的热量比当将其它颜色色调剂所形成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到片材部件P上时施加的热量大。
将利用主要部件构造的效果(下面进行说明)对装置控制单元70等的控制进行说明。
<主要部件构造的效果>
接着,将对主要部件构造的效果进行说明。
当在金属光泽外观模式下将银色色调剂所形成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到片材部件P上时,如图8所示,装置控制部70与其它颜色的色调剂图像形成部20类似地操作银色的色调剂图像形成部20V。
具体地,与金属光泽施加到图像的部位对应的静电潜像形成在感光鼓21V的外表面上。当金属光泽施加到片材部件P的整个表面上时,静电潜像形成在感光鼓21V的整个外表面上。当金属光泽施加到片材部件的一部分时,形成了与该部分对应的静电潜像。
用包含从显影装置24V供给的银色色调剂的显影剂对形成在感光鼓21V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通过这种方式,银色色调剂图像形成在感光鼓21V上。
银色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转动的图像转印带31上,并且在银色色调剂图像转印到图像转印带31上之后,将其它颜色的色调剂图像顺序地转印到图像转印带31上。以此方式,在图像转印带31上形成叠加了六种颜色的色调剂图像的叠加色调剂图像。叠加色调剂图像(下文简称为“色调剂图像”)在转印咬合区NT中从图像转印带31转印到片材部件P上。
中间传送单元58将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片材部件P从转印装置30的转印咬合区NF向定影装置40的定影咬合区NF传送。定影装置40向穿过定影咬合区NF的片材部件P施加热量和压力。以此方式,将转印到片材部件P上的色调剂图像定影。
此处,装置控制单元70控制定影装置40,并且与不使用银色色调剂时(普通模式)相比增加在定影期间从加压辊150施加到色调剂图像的热量。
在下文,将说明装置控制单元70对定影装置40的整体控制,然后将对增加在定影期间从加压辊150施加到色调剂图像的热量的控制进行说明。
当图像形成装置10关闭时,加压辊150布置在如图5A所示的分离位置处。当图像形成装置10打开时,装置控制单元70打开布置在定影辊128、内部加热辊126和外部加热辊132内侧的卤素灯139A、139B和139C。另外,装置控制单元70控制电动机(未示出),使定影辊128旋转,并且允许定影带122以预定圆周速度转动(旋转)(带预热处理)。
此外,装置控制单元70控制电动机(未示出)以使加压辊150按与定影带122的圆周速度相等的圆周速度旋转。另外,装置控制单元70接收温度传感器160的信息。然后,当定影带122达到预定的外表面温度(例如,170[℃])时,控制单元70控制筒状体142并且使加压辊150从分离位置移动到接触位置,如图5A和图5B所示。然后,控制单元70使得加压辊150与转动的定影带122接触。以此方式,将加压辊150加热(辊加热处理)。
然后,装置控制单元70接收来自温度传感器162的关于加压辊150的外表面温度的信息。当加压辊150的外表面温度达到预定温度时,装置控制单元70控制筒状体142,并且将加压辊150从接触位置移动到分离位置(参见图5A)。
此外,装置控制单元70控制卤素灯139A、139B和139C的照射,将定影带122的外表面温度保持在预定温度,并且控制风扇146的操作和非操作,从而将加压辊150的外表面温度保持在预定温度(待机状态)。
此处,当在例如金属光泽外观模式下将银色色调剂所形成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到片材部件P上时,装置控制部70将加压辊150的表面温度保持在135[℃]。而且,在普通模式的情况下,或者当在例如金属光泽外观模式下将其它颜色所形成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到片材部件P上(下文可称为“普通定影的情况”)时,装置控制部70将加压辊150的表面温度保持在70[℃]。
也就是说,与普通定影的情况相比,当在金属光泽外观模式下将银色色调剂所形成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到片材部件P上时,装置控制部70提高加压辊150的表面温度。另外,在所有情况下定影带122的表面温度保持在相似温度。
通过在辊加热处理中将加压辊150移动到接触位置并且改变在加压辊150和定影带122彼此相接触的过程中的时间长度,可以改变加压辊150的外表面温度。具体地,在金属光泽外观模式下使用银色色调剂的辊加热处理中加压辊150和定影带122彼此相接触的时间长度比在普通定影情况下的辊加热处理中加压辊150和定影带122彼此相接触的时间长度长。
当将色调剂图像定影到形成有色调剂图像的片材部件P上时,保持为预定温度的加压辊150从分离位置移动到接触位置,如图6所示,并且加压辊150和定影带122彼此相接触(可定影状态)。然后,通过在片材部件P被咬合在定影带122与加压辊150之间的状态下传送片材部件P,将色调剂图像定影到片材部件P上。
此处,如上所述,与普通定影的情况相比,当在金属光泽外观模式下将银色色调剂所形成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到片材部件P时,装置控制部70提高加压辊150的表面温度。因此,与普通定影的情况相比,当在金属光泽外观模式下将银色色调剂所形成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到片材部件P上时,增加了从加压辊150侧施加到色调剂图像上的热量。
<评估>
接着,将参考图4对用银色色调剂形成在片材部件P上的图像的动态指数值(FI:flop index value)的基于ASTM E2194进行测量的结果进行说明。动态指数值是表示金属光泽的指数。该值越大,金属光泽越高。
<<评估规格>
1.OS涂层纸张W(Fuji Xerox InterField制造,基重:127[g/m2],基于JISP8119:4,735[秒]测量的平滑度)用作片材部件P。
2.仅仅将银色色调剂用作色调剂。
3.加压辊150的外表面温度是70[℃]或135[℃],并且通过改变定影带122的外表面温度来改变施加到形成于片材部件P上的色调剂图像上的热量。
<<评估结果>>
图4中曲线图的横轴表示定影装置40向形成在片材部件P上的色调剂图像施加的热量,并且图4中曲线图的纵轴表示动态指数值。
曲线图示出了在加压辊150的外表面温度处于70[℃]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定影带122的外表面温度而改变的施加到色调剂图像的热量与动态指数值之间的关系。此外,该曲线图示出了在加压辊150的外表面温度处于135[℃]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定影带122的外表面温度而改变的施加到色调剂图像上的热量与动态指数值之间的关系。
<<评估概述>>
从曲线图中明显看出,如果加压辊150的外表面温度保持不变,则增加施加到色调剂图像的热量会提高动态指数值。换言之,显然的是,通过增加从定影带122侧施加到色调剂图像的热量,动态指数值会提高。
此外,明显的是,当施加到色调剂图像的热量保持不变时,通过提高加压辊150的外表面温度,动态指数值会提高。换言之,当施加到色调剂图像上的热量保持不变时,通过增加从加压辊150侧(片材部件P的未形成有图像的一面)施加到色调剂图像的热量会提高动态指数值。
换言之,能通过增加施加到色调剂图像的热量来提高动态指数值。在热量施加到色调剂图像的过程中,与增加从定影带122侧施加到色调剂图像的热量时相比,当增加从加压辊150侧施加到色调剂图像的热量时,更有效地提高了动态指数值。
在下文中,将对在色调剂图像定影到片材部件P的过程中随着热量增加使得动态指数值得到提高的原因进行说明。
当在色调剂图像定影到片材部件P的过程中增加热量时,构成色调剂的树脂粘合剂软化,并且有利于粘合剂中构成色调剂的扁平形状的颜料110的移动。在该状态下,加压辊150向定影带122按压色调剂图像,使得颜料110的反射表面110A指向成与片材部件P的片材表面正交(图中的X方向),如图1B所示。此外,颜料110在沿着片材部件P的片材表面的方向(图中的Y方向)上排列。反射表面110A指向成与片材表面正交的颜料110遍及片材部件P,如图2B所示。
如图1B所示,反射表面110A指向成与片材表面正交的颜料110在沿着片材表面的方向上排列,使得与如图1A所示颜料110的反射表面110A的方向不恒定时相比从图像反射的反射光的漫射受抑制。以此方式,提高了动态指数值。
另外,当反射表面110A指向成与片材表面正交的颜料110如图2B所示遍及片材部件P时,与具有方向不恒定的反射表面110A的颜料110如图2A所示布置在片材部件P上时相比,提高了隐藏率,即颜料110隐藏片材部件P的比率。换言之,从片材部件P的外表面入射的光被颜料110反射的反射面积增大。同样,按这种方式提高了动态指数值。
下面,将说明当定影装置40施加到图像上的总热量保持不变时,与增加从定影带122侧施加到色调剂图像的热量时相比,在增加从加压辊150侧施加到色调剂图像的热量之后动态指数值得到更有效提高的原因。
如图1B所示,片材部件P与颜料110之间还存在粘合剂树脂111。由于片材部件P被咬合在定影带122与加压辊150之间,所以颜料110被定影带122按压向片材部件P侧。在该按压情况下,与软化程度低时相比,随着存在于片材部件P与颜料110之间的粘合剂树脂111的软化程度提高,颜料110的反射表面110A沿着片材部件P的片材表面。
当从片材部件P的未形成色调剂图像的一面(加压辊150侧)施热时,存在于片材部件P与颜料110之间的粘合剂树脂111的软化程度增大。因此,与增加从定影带122侧施加到色调剂图像的热量相比,当增加从加压辊150侧施加到色调剂图像的热量时,颜料110的反射表面110A有效地沿着片材部件P的片材表面。因此,提高了动态指数值。
<主要部件构造的概述>
如上所述,利用转换开关170在金属光泽外观模式与普通模式之间切换。以此方式,当将银色色调剂所形成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到片材部件P上时,将其它颜色色调剂所形成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到片材部件P可切换成在不同于银色色调剂图像的定影条件下将色调剂图像定影到片材部件P或者在与银色色调剂图像相同的定影条件下将色调剂图像定影到片材部件P上。换言之,可以在如下两种情况之间切换:将包含颜料110的色调剂所形成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到片材部件P的定影条件优先,或者输出图像的产率优先。
而且,与普通定影的情况相比,当在金属光泽外观模式下将银色色调剂所形成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到片材部件P时,装置控制部70增加从加压辊150侧施加到色调剂图像的热量。
从上述评估结果明显看出,与增加从定影带122侧施加到色调剂图像的热量相比,当增加从加压辊150侧施加到色调剂图像的热量时,颜料110的反射表面110A具有沿着片材部件P的片材表面的姿势。
另外,当颜料110的反射表面110A具有沿着片材部件P的片材表面的姿势时,提高了动态指数值。
而且,当在普通模式下将银色色调剂所形成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到片材部件P上时的定影条件与当将银色色调剂所形成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到片材部件P时的定影条件相类似。也就是说,通过减少加压辊150和定影带122彼此接触的时间,降低加压辊150的表面温度(70℃)。因此,当在普通模式下将银色色调剂所形成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到片材部件P上时产率得到提高。
也就是说,当在金属光泽外观模式下将银色色调剂所形成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到片材部件P上时,提高了动态指数值,而在普通模式下,提高了输出图像的产率。
当施加到呈现金属光泽的图像上的热量比施加到未呈现金属光泽的图像上的热量大时,如果将这两个图像的原稿并置,则进一步感觉到金属光泽。
<<第二示例性实施例>>
接着,将对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例进行说明。相同的附图标记将赋予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部件相同的部件,并且将省略其说明。将主要对不同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部件进行说明。
在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辊加热处理期间,使用银色色调剂时加压辊150和定影带122彼此相接触的时间长度与不使用银色色调剂时加压辊150和定影带122彼此相接触的时间长度彼此相等。
在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辊加热处理期间,当加压辊150与定影带122接触且旋转时,可以通过改变定影带122的转速(圆周速度)来改变加压辊150的外表面温度,从而加热加压辊150。
具体地,在辊加热处理期间,装置控制单元200将使用银色色调剂时定影带122的转速提高为大于不使用银色色调剂时定影带122的转速。同样,提高了加压辊的转速。
换言之,提高了每单位时间内加压辊150与定影带122形成接触的定影带122的面积。以此方式,与普通定影的情况相比,当在金属光泽外观模式下将银色色调剂所形成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到片材部件P上时,加压辊150的外表面温度变得更高。关于其它效果,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相同。
<<第三示例性实施例>>
接着,将对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例进行说明。相同的附图标记将赋予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部件相同的部件,并且将省略其说明。将主要对不同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部分进行说明。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待机状态下,与普通定影的情况相比,当在金属光泽外观模式下将银色色调剂所形成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到片材部件P时,通过控制风扇146的工作时间和风扇146的吹风量(到达压力控制器150的空气吹送量)中的至少一项,提高加压辊150的表面温度。
具体地,在辊加热处理中,装置控制部210使得加压辊150的表面温度高于当在金属光泽外观模式下使用银色色调剂时加压辊150的表面温度。此后,装置控制部210使得定影装置40处于待机状态。
在待机状态下,装置控制单元210控制风扇146并且将加压辊150的外表面温度降至预定的外表面温度。当加压辊150的外表面温度降低时,装置控制单元210将风扇146置于非操作(停止风扇146)。
此处,与普通定影的情况相比,当在金属光泽外观模式下将银色色调剂所形成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到片材部件P上时,装置控制部210执行减少风扇146的工作时间的控制以及减少风扇146的吹风量的控制中的至少一项。因此,与普通定影的情况相比,当在金属光泽外观模式下将银色色调剂所形成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到片材部件P上时,提高加压辊150的表面温度。
另外,当置于分离位置的加压辊150的表面温度由于从定影带122侧接收到的热量而高于预定的表面温度时,装置控制部210再次通过操作风扇146而将加压辊150的表面温度降至预定的表面温度。
而且,除了普通模式下产率提高之外的效果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类似。
<<第四示例性实施例>>
接着,将参考图10对根据本发明的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例进行说明。相同的附图标记将赋予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部件相同的部件,并且将省略其说明。将主要对不同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部分进行说明。
在根据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当在金属光泽外观模式下将银色色调剂所形成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到片材部件P上时以及当执行普通定影时,改变传送的片材部件P之间的距离。而且,在下面的说明中,定影有利用银色色调剂形成的色调剂图像的片材部件P可称为“片材部件P1”,并且定影有不使用银色色调剂形成的色调剂图像的片材部件P可称为“片材部件P2”。
具体地,当色调剂图像连续地定影到片材部件P上时,控制器220使得片材部件P1与紧接在片材部件P1之前由定影装置40传送的片材部件P之间的距离(图10中的S1)比片材部件P2与紧接在片材部件P2之前由定影装置40传送的片材部件P之间的距离(图10中的S2)长。而且,片材部件P的传送速度恒定不变。
此处,“色调剂图像连续地定影到片材部件P”是指加压辊150和定影带122彼此接触而处于可定影状态,并且在保持可定影状态的同时色调剂图像连续地定影到多个片材部件P上。
也就是说,加压辊150和定影带122在连续传送的片材部件P之间彼此接触,因此,将加压辊150加热。也即,与当传送的片材部件P之间的距离较短时相比,当该距离较长时,提高了加压辊150的加热程度,因此,提高了加压辊150的表面温度。
此处,如上所述,控制器220使得片材部件P1与紧接在片材部件P1之前传送的片材部件P之间的距离(图10中的S1)比片材部件P2与紧接在片材部件P2之前传送的片材部件P之间的距离(图10中的S2)长。因此,与当不使用银色色调剂时相比,当使用银色色调剂时,提高了加压辊150的表面温度。
而且,作为提高片材部件P之间的距离的方法,可以通过改变利用银色色调剂所形成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片材部件P上的定时来加长片材部件P之间的距离。例如,通过将利用银色色调剂所形成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片材部件P上时的转印间隔与将不使用银色色调剂所形成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片材部件P上时的转印间隔相比加倍,来加长片材部件P之间的距离。
而且,其它效果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相似。
<<第五示例性实施例>>
接着,将对根据本发明的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例进行说明。而且,相同的附图标记将赋予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部件相同的部件,并且省略其说明,并且将主要对不同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部分进行说明。
在根据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当在金属光泽外观模式下将银色色调剂所形成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到片材部件P上时以及当执行普通定影时,减小从定影带122侧施加到色调剂图像的热量与从加压辊150侧施加到色调剂图像的热量之间的差值。
具体地,装置控制部230通过提高加压辊150的表面温度来减小从定影带122侧施加到色调剂图像的热量与从加压辊150侧施加到色调剂图像的热量之间的差值。而且,其它效果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相似。
<<第六示例性实施例>>
接着,将参考图11来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第六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例。而且,相同的附图标记将赋予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部件相同的部件,将省略其说明,并且主要对不同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部分进行说明。
在根据第六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当在金属光泽外观模式下将银色色调剂所形成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到片材部件P上时,装置控制部240改变一个表面已定影有色调剂图像的片材部件P的传送路径。
具体地,装置控制部240在片材部件通过图像检查部66之后将片材部件P的传送路径从介质排出部54的介质排出路径54P切换到介质返回部56的分支路径56P1。因此,片材部件P的前部和后部经由反转连接56P反转,并且片材部件被送到介质供给路径52P(参见图9)。
而且,装置控制部240不用色调剂图像形成部20形成色调剂图像。因此,送到介质供给路径52P的片材部件P在不进行色调剂图像的转印的情况下通过转印咬合区NT。也即,在片材部件P中未形成有色调剂图像的另一表面上指向上方的状态下传送片材部件P。
另外,中间传送部58将片材部件P传送到定影装置40的定影咬合区NF。定影装置40向通过定影咬合区NF的片材部件P施热和施压。具体地,如图11所示,构成定影装置40的定影组件120的定影带122与片材部件的未形成有色调剂图像(图11中的“T”)的另一表面相接触,并且从片材部件P的另一表面向色调剂图像施热。
也即,当片材部件P最初传送到定影装置40时,定影带122与片材部件P的形成有色调剂图像的一个表面相接触,并且当片材部件P再次传送到定影装置40时,定影带122与片材部件P的另一表面相接触。
另外,在普通定影的情况下,不将片材部件P再次传送通过定影装置40,并且介质排出部54将片材部件排出到装置外部的排出介质收纳部541(参见图9)。
以此方式,与普通定影的情况相比,当在金属光泽外观模式下将银色色调剂所形成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到片材部件P上时,装置控制部240增加从片材部件P的另一表面施加到色调剂图像的热量。而且,其它效果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类似。
上面已经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示例性实施例,并且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可以在本发明的范围内采用其它的示例性实施例。例如,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利用转换开关170在金属光泽外观模式与普通模式之间进行切换。然而,例如,装置控制部接收关于纸张类型、环境温度、环境湿度等的信息,并且可以利用装置控制部在金属光泽外观模式与普通模式之间进行切换。
而且,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可以利用转换开关170切换到金属光泽外观模式(第二状态的实例)和普通模式(第一状态的实例)。然而,定影装置40在将其它颜色色调剂所形成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到片材部件P的第一定影条件和将银色色调剂所形成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到片材部件P上的第二定影条件下操作,与第一定影条件相比第二定影条件增加了施加到色调剂图像的热量。另外,可利用转换开关在第一定影条件和第二定影条件之间切换。
而且,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可以利用转换开关170切换到金属光泽外观模式(第二状态的实例)和普通模式(第一状态的实例)。然而,可以提供除了金属光泽外观模式和普通模式之外的模式,并且可切换到该模式。
另外,虽然在上面的示例性实施例中未具体说明,定影组件120可以例如构造为仅包括外表面被加热的加热辊,而不使用定影带122,但是在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定影组件120构造为包括定影带122。
另外,虽然在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用定影带122加热加压辊150,可以额外地布置加热加压辊150的部件。
另外,虽然在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使用了使用银色色调剂的色调剂,但是可将具有诸如金色等金属颜色的色调剂用作包含扁平颜料的色调剂。金色色调剂例如构造为包含由铝或类似物以及黄色颜料形成的扁平颜料。换言之,包含扁平颜料的色调剂可以包含除了扁平颜料之外的颜料。
另外,在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当电动机(未示出)的转矩得到传递时,加压辊150旋转。然而,即使不使用特定的电动机,也可以利用在加压辊150与定影带122彼此接触时转动的定影带122来驱动和旋转加压辊。
另外,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增加了来自片材部件P的未形成有色调剂图像的另一表面的热量。然而,可以增加来自片材部件P的形成有色调剂图像的一个表面的热量。
出于解释和说明的目的提供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前面的说明。不意在穷举或将本发明限制为所公开的确切形式。显然,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进行许多修改和变型。选择和说明本示例性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因此使得本技术领域的其他人能够为实现各种实施例理解本发明和各种适合于所构想的特定应用的修改。目的在于通过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内容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5)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第一图像部,其使用包含扁平颜料的色调剂;
第二图像部,其使用不包含扁平颜料的色调剂;
定影部,其利用热量将形成在记录介质上的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上;以及
控制器,其执行将所述定影部切换到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的控制,在所述第一状态下,当将包含扁平颜料的所述色调剂所形成的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上时,施加到图像上的热量与当将不包含扁平颜料的所述色调剂所形成的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上时所述定影部施加到图像上的热量相近,在所述第二状态下,与当将不包含扁平颜料的所述色调剂所形成的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上时相比,当将包含扁平颜料的所述色调剂所形成的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上时,所述定影部施加到图像上的热量更大。
2.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第一图像部,其使用包含扁平颜料的色调剂;
第二图像部,其使用不包含扁平颜料的色调剂;
定影部,其能在第一定影条件和第二定影条件下工作,在所述第一定影条件下,将不包含扁平颜料的所述色调剂所形成的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上,在所述第二定影条件下,与所述第一定影条件相比增加了施加到图像上的热量,并且将包含扁平颜料的所述色调剂所形成的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上;以及
控制器,当将包含扁平颜料的所述色调剂形成的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上时,所述控制器将所述定影部切换到使用所述第一定影条件或使用所述第二定影条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定影部包括:加热部件,其与记录介质的形成有图像的一个表面接触并且加热图像;以及接触部件,其与记录介质的另一表面接触,并且
所述控制器将所述定影部切换到所述第二状态,并且与当定影不包含扁平颜料的所述色调剂在记录介质上形成的图像时相比,当定影包含扁平颜料的所述色调剂在记录介质上形成的图像时,从所述接触部件施加到图像上的热量更大。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定影部包括:加热部件,其与记录介质的形成有图像的一个表面接触,并且通过加热图像而将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上;以及接触部件,其与记录介质的另一表面接触,并且
所述控制器将所述定影部切换到所述第二状态,并且与当定影不包含扁平颜料的所述色调剂在记录介质上形成的图像时相比,当定影包含扁平颜料的所述色调剂在记录介质上形成的图像时,从所述加热部件施加到图像上的热量与从所述接触部件施加到图像上的热量之间的差值更小。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定影部在传送记录介质的同时利用热量将形成在记录介质上的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上,并且
所述控制器将所述定影部切换到所述第二状态,并且当定影包含扁平颜料的所述色调剂在记录介质上形成的图像时,在所述定影部将形成在记录介质上的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上之后,所述定影部再次传送所述记录介质。
CN201410252363.4A 2013-12-18 2014-06-09 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473088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61537 2013-12-18
JP2013261537A JP6201723B2 (ja) 2013-12-18 2013-12-18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30884A true CN104730884A (zh) 2015-06-24
CN104730884B CN104730884B (zh) 2018-12-25

Family

ID=533682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252363.4A Active CN104730884B (zh) 2013-12-18 2014-06-09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383695B2 (zh)
JP (1) JP6201723B2 (zh)
CN (1) CN10473088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59257B2 (ja) * 2014-07-08 2019-01-3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044739A (ja) * 2015-08-24 2017-03-02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163229A (ja) * 2017-03-24 2018-10-1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77453A (zh) * 2002-08-20 2004-02-25 ��ʿͨ��ʽ���� 成像设备
US20040131817A1 (en) * 2002-12-12 2004-07-08 Kazumasa Nagafuchi Sheet of affixing labels
US20070059017A1 (en) * 2005-09-14 2007-03-15 Ken Omur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ixing unit, and heating system capable of heating at increased speed with reduced power
JP2011064740A (ja) * 2009-09-15 2011-03-31 Ricoh Co Ltd 転写定着装置、並びに、該転写定着装置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US20130070267A1 (en) * 2011-09-16 2013-03-2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urface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ation system
CN103034078A (zh) * 2011-09-28 2013-04-10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光致发光调色剂、显影剂、调色剂盒、处理盒、图像形成装置和制备光致发光调色剂的方法
CN103576514A (zh) * 2012-07-24 2014-02-12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和图像形成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58641A (ja) * 2001-03-01 2002-09-11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029194A (ja) 2002-06-24 2004-01-29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定着装置を有する画像形成装置
JP4750465B2 (ja) 2005-05-11 2011-08-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4820110B2 (ja) 2005-05-11 2011-11-2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JP4978370B2 (ja) * 2007-08-24 2012-07-1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94679B2 (ja) * 2011-06-20 2015-10-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表面処理装置
JP5867023B2 (ja) * 2011-11-28 2016-02-2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トナー、現像剤、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5998478B2 (ja) * 2011-12-28 2016-09-2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静電潜像現像用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6168725B2 (ja) * 2012-02-14 2017-07-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JP6044086B2 (ja) * 2012-03-13 2016-12-1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静電潜像現像用トナー、現像剤、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130295502A1 (en) * 2012-05-02 2013-11-07 Dinesh Tyagi Preparing toner images with metallic effect
JP5987566B2 (ja) * 2012-09-04 2016-09-07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074745A (ja) * 2012-10-02 2014-04-24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プログラム
JP5975287B2 (ja) * 2012-11-27 2016-08-23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および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
JP5532172B1 (ja) * 2013-06-03 2014-06-2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532173B1 (ja) * 2013-06-04 2014-06-2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77453A (zh) * 2002-08-20 2004-02-25 ��ʿͨ��ʽ���� 成像设备
US20040131817A1 (en) * 2002-12-12 2004-07-08 Kazumasa Nagafuchi Sheet of affixing labels
US20070059017A1 (en) * 2005-09-14 2007-03-15 Ken Omur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ixing unit, and heating system capable of heating at increased speed with reduced power
JP2011064740A (ja) * 2009-09-15 2011-03-31 Ricoh Co Ltd 転写定着装置、並びに、該転写定着装置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US20130070267A1 (en) * 2011-09-16 2013-03-2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urface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ation system
CN103034078A (zh) * 2011-09-28 2013-04-10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光致发光调色剂、显影剂、调色剂盒、处理盒、图像形成装置和制备光致发光调色剂的方法
CN103576514A (zh) * 2012-07-24 2014-02-12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和图像形成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118263A (ja) 2015-06-25
CN104730884B (zh) 2018-12-25
US9383695B2 (en) 2016-07-05
US20150168884A1 (en) 2015-06-18
JP6201723B2 (ja) 2017-09-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532173B1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9976120B (zh) 图像形成设备和图像形成方法
JP201513820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4281033A (zh) 转印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转印方法
JP5708834B1 (ja) 転写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CN104730884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4730885A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20130259555A1 (en) Image forming memb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26902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138131A (ja) 転写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667290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75209A (ja) 電子写真印刷装置
US20190033768A1 (en) Medium cutt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997993B2 (ja) 画像記録体の作製装置
JP201514596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95385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画質向上プログラム
JP2008111907A (ja) 定着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38283A (ja) 光沢紙
JP2009029586A (ja) シート材貼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シート材貼着方法
JP2007206555A (ja) 定着機構
JP2011123275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Patentee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Patentee before: Fuji Xerox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