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95504A - 增压给水系统 - Google Patents

增压给水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95504A
CN104695504A CN201510109169.5A CN201510109169A CN104695504A CN 104695504 A CN104695504 A CN 104695504A CN 201510109169 A CN201510109169 A CN 201510109169A CN 104695504 A CN104695504 A CN 1046955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supply
supply system
supercharging water
supercharging
distri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10916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695504B (zh
Inventor
佐藤幸一
冈藤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Industrial Equipment Syste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Industrial Equipment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01897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0174522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01897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45538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01933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14982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01897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20236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01897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20236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Industrial Equipment Syste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Industrial Equipment System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6955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955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6955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9550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BINSTALLATIONS OR METHODS FOR OBTAINING, COLLECTING, OR DISTRIBUTING WATER
    • E03B1/00Methods or layout of installations for water supply
    • E03B1/02Methods or layout of installations for water supply for public or like main supply for industrial use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BINSTALLATIONS OR METHODS FOR OBTAINING, COLLECTING, OR DISTRIBUTING WATER
    • E03B7/00Water main or service pipe systems
    • E03B7/07Arrangement of devices, e.g. filters, flow controls, measuring devices, siphons or valves, in the pipe system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BINSTALLATIONS OR METHODS FOR OBTAINING, COLLECTING, OR DISTRIBUTING WATER
    • E03B7/00Water main or service pipe systems
    • E03B7/07Arrangement of devices, e.g. filters, flow controls, measuring devices, siphons or valves, in the pipe systems
    • E03B7/075Arrangement of devices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low rate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Domestic Plumbing Installations (AREA)

Abstract

一种增压给水系统,即使在产生了局部的或者急剧的压力变动的情况下,各层中的增压给系统也进行稳定的给水,为此,在低层区与自来水用供水管连接的增压给系统供给,在中层区用与前一级的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连接的给水系统供给,在高层区用与前一级的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连接的给水系统供给的中高层建筑物用增压给水系统中,设置在各增压给水系统之间相互收发运转、停止信号的单元,低层区之上的层中用水时,自身的增压给水系统运转的同时,向前一级的增压给水系统发出运转信号,由此进行联动运转。

Description

增压给水系统
本申请是2010年2月1日提出的申请号为201010107247.5的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高层建筑物用增压给水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正在广泛普及直接连接自来水用供水管进行给水的增压直连给水方式。在此基础上,最近在大城市中,还在17层建筑以上的中高层建筑物中也看到了适用该给水方式的动向,正在开始具体的应用研究。作为这些现有技术,有在以下示出的文献中记载的中高层建筑物用增压给水系统等。
例如,在日本专利特开平7-331711的段落0031中,公开了“作为给水对象的建筑物是9层的大厦,把它们划分成第1层到第3层的低层区(低楼层群),第4层到第6层中层区(中楼层群),进而第7层到第9层的高层区(高楼层群)”,进而,在段落0033中,公开了“由第1级增压泵4和第2级增压泵40把自来水用供水管1的水压进行二级升压,使得向高层区的各楼层的水龙头10g、10h、10i进行给水,为此,控制装置160与第1级控制装置16相同,根据压力传感器120、140和流量开关130的信号,对该泵40进行运转控制,以使可变速地控制增压泵140,而向水龙头10g、10h、10i供给升压到规定水压的水”。另外,在日本专利特开2000-303515及日本专利特开2000-303514中也相同,公开了对低层区以自来水管的压力进行给水,对中层区或高层区使用泵进行给水的系统。
发明内容
上述现有技术中记载的系统,没有公开任何有关在低层、中层或高层的任一者中发生局部或急剧的压力变动的情况。
另外,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关于在实际的建筑物中,在哪些场所设置低层区、中层区以及高层区的各层区用的增压给水系统,没有公开任何内容。
另外,上述现有技术中记载的增压给水系统对于在自来水用供水管侧发生施工断水等,增压给水系统不能运转的情况,没有公开任何内容。例如,在低层区、中层区、高层区的每一层中,增压给水系统分开独立动作的情况下,在自来水用供水管侧如果发生施工断水等,则保护功能动作,低层的增压给水系统不能运转。这种情况下,如果上位区设置的增压给水系统的继续运转,则有可能发生由空转引起的设备损坏。
另外,在上述现有技术中,虽然公开了对各层的增压给水系统的控制方法,但是关于提高具体的系统生产性或者谋求降低成本并没有公开任何内容。
另外,上述现有技术的系统由于分开在例如低层区、中层区、高层区的每一个中的给水系统(泵)独立工作,因此在一部分的区域或局部有短时间集中用水的情况下,即使在比其低层的区域中也使泵运转,上层和下层区的压力变动对策、联动运转或者作为整体系统的协调性丧失,在一部分区域或者局部中,有可能发生给水压力下降等问题。而且,在低层用、中层用、高层用的各个区域中,有可能发生起动、停止的振荡现象。另外,为了避免上位层中的给水压力的下降,有可能对于用水量,下位层的泵过剩地运转。
进而,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并没有明确为了取得作为整体系统的协调性,在配管设备和各层区中怎样设定这些增压给水系统的增压泵的性能,由此还有在机种选定方面繁琐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第1个目的是即使发生了局部的或者急剧的压力变动,各层中的增压给水系统也进行稳定的给水。
另外,第2个目的是在设置各层区用的增压给水系统的情况下,确保安装空间,谋求低成本。
另外,第3个目的是防止在下位区的保护功能动作,增压给水系统的运转停止时,上位区设置的增压给水系统中的可靠性降低。
另外,第4个目的是提高系统的机械系或者控制系的生产性,谋求降低系统的成本。
另外,第5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增压给水系统,能够在低层区、中层区以及高层区的每个层中,设定各增压给水系统的增压泵的性能的增压给水系统。
为此,在本发明的第1方案中,该中高层建筑物用增压给水系统,以使低层区利用与自来水用供水管直连的第1增压给水系统,中层区利用与所述第1增压给水系统直连的第2增压给水系统来进行对中高层建筑物的各层区的给水,当在所述中层区中用水时,在所述第2增压给水系统运转的同时,所述第1增压给水系统运转。
另外,在上述方案中,优选所述第1增压给水系统和所述第2增压给水系统具备对其它增压给水系统发送运转、停止信号的信号发送单元,并具备接收由该信号发送单元发送的运转、停止信号的信号接收单元。
另外,在上述方案中,优选当在所述中层区中用水时,所述第2增压给水系统的所述信号发送单元向所述第1增压给水系统发送运转信号,接收到该运转信号的所述第1增压给水系统运转。
另外,在上述方案中,优选当在所述中层区中用水时,即使在所述低层区中没有用水,所述第1增压给水系统也继续运转。
另外,在上述方案中,优选是当在所述中层区中用水时,所述第2增压给水系统在所述第1增压给水系统运转后运转。
另外,在上述方案中,优选当在所述低层区中没有用水,所述第1增压给水系统继续运转时,如果所述第2增压给水系统停止,则所述第1增压给水系统停止。
另外,在第2方案中,该中高层建筑物用增压给水系统,以使低层区利用与自来水用供水管直连的第1增压给水系统,中层区利用与所述第1增压给水系统直连的第2增压给水系统,高层区利用与所述第2增压给水系统直连的第3增压给水系统进行对中高层建筑物的各层区的给水,其特征在于,当在所述高层区中用水时,在所述第3增压给水系统运转的同时,所述第2增压给水系统和第1增压给水系统运转。
另外,在上述方案中,优选当在所述高层区中用水时,在所述第1增压给水系统运转后,所述第2增压给水系统运转,然后,所述第3增压给水系统运转。
另外,在上述方案中,优选当在所述高层区中用水时,即使在所述低层区中没有用水,所述第1增压给水系统也继续运转。
另外,在上述方案中,优选在所述第3增压给水系统停止时,在所述第1增压给水系统停止后,所述第2增压给水系统停止,然后,所述第3增压给水系统停止。
另外,在上述方案中,优选如果在所述高层区中使用水,则即使在所述中层区或者所述低层区中没有使用水,所述第1增压给水系统以及所述第2增压给水系统也继续运转。
另外,在上述方案中,优选当在所述高层区中使用水时,所述第3增压给水系统进行根据用水量变动的可变速运转,所述第2增压给水系统和所述第1增压给水系统以固定速度进行运转。
另外,在第3方案中,该中高层建筑物用增压给水系统,以使低层区利用与自来水用供水管直连的第1增压给水系统,中层区利用与所述第1增压给水系统直连的第2增压给水系统,高层区利用与所述第2增压给水系统直连的第3增压给水系统进行对中高层建筑物的各层区的给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增压给水系统、所述第2增压给水系统和所述第3增压给水系统设置于低层区的同楼层。
另外,在上述方案中,优选所述第2增压给水系统的耐压考虑了所述第1增压给水系统的排出压力水头和所述第2增压给水系统所产生的压力水头,所述第3增压给水系统的耐压考虑了所述第2增压给水系统的排出压力水头和所述第3增压给水系统所产生的压力水头。
另外,在第4方案中,该中高层建筑物用增压给水系统,以使低层区利用与自来水用供水管直连的第1增压给水系统,中层区利用与所述第1增压给水系统直连的第2增压给水系统,高层区利用与所述第2增压给水系统直连的第3增压给水系统进行对中高层建筑物的各层区的给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增压给水系统的耐压考虑了所述第1增压给水系统的排出压力水头和所述第2增压给水系统所产生的压力水头,把所述第1增压给水系统和所述第2增压给水系统设置于所述低层区的同楼层,所述第3增压给水系统设置于所述中层区的同楼层。
另外,在第4方案中,该中高层建筑物用增压给水系统,以使低层区利用与自来水用供水管直连的第1增压给水系统,中层区利用与所述第1增压给水系统直连的第2增压给水系统,高层区利用与所述第2增压给水系统直连的第3增压给水系统进行对中高层建筑物的各层区的给水,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自来水用供水管侧发生流入压力下降时,在所述第1增压给水系统停止的同时,所述第2增压给水系统和所述第3增压给水系统停止。
另外,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第1增压给系统、所述第2增压给水系统和所述第3增压给水系统具备对其它增压给水系统发送运转、停止信号的发送单元,并具备接收由该信号发送单元发送的运转、停止信号的信号接收单元。
另外,在上述方案中,当所述自来水用供水管侧发生流入压力下降时,所述第1增压给水系统的所述信号发送单元向所述第2增压给水系统发送停止信号,接收到该停止信号的所述第2增压给水系统停止,并向所述第3增压给水系统发送停止信号。
另外,在上述方案中,优选当所述自来水用供水管侧的流入压力恢复时,所述第1增压给水系统成为可运转状态。
另外,在上述方案中,优选在所述自来水用供水管侧的流入压力恢复时,所述第1增压给水系统成为可运转状态,且所述第2增压给水系统和所述第3增压给水系统成为可运转状态。
另外,在上述方案中,优选在所述第1增压给水系统成为可运转状态,并向所述第2增压给水系统发送指令成为可运转状态的可运转状态信号,接收到该可运转状态信号的所述第2增压给水系统成为可运转状态。
另外,在上述方案中,接收到所述可运转状态信号的所述第2增压给水系统成为可运转状态,并向所述第3增压给水系统发送指令成为可运转状态的第2可运转状态信号,接收到该第2可运转状态信号的所述第3增压给水系统成为可运转状态。
另外,在上述方案中,优选当所述自来水用供水管侧的流入压力恢复时,所述第1增压给水系统成为可运转状态,且所述第2增压给水系统成为可运转状态,并且所述第2增压给水系统在因所述自来水用配管侧的流入压力下降而停止之前曾在运转的情况下,再次开始运转。
另外,在上述方案中,优选当所述自来水用供水管侧的流入压力恢复时,所述第3增压给水系统成为可运转状态,并且所述第3增压给水系统在因所述自来水用供水管侧的流入压力下降而停止之前曾在运转的情况下,再次开始运转。
另外,在上述方案中,优选具备,在发生所述自来水用供水管侧的流入压力下降时,发出所述第1增压给水系统流入压力下降的警报信号的警报发送单元或者显示所述警报的警报显示单元。
另外,在上述方案中,具备,发出所述第2增压给水系统和所述第3增压给水系统流入压力下降的警报信号的警报发生单元或者显示所述警报的警报显示单元。
另外,在上述方案中,优选具备,在发生所述自来水用供水管侧的流入压力下降时,发出所述第1增压给水系统、所述第2增压给水系统和所述第3增压给水系统各自流入压力下降的警报信号的警报发送单元或者显示所述警报的警报显示单元,在发生所述自来水用供水管侧的流入压力下降时,所述第1增压给水系统的警报发送单元向所述第2增压给水系统发送警报信号,接收到该警报信号的所述第2增压给水系统利用警报显示单元显示警报,或者通过所述警报发送单元向所述第3增压给水系统发送警报信号。
另外,在上述方案中,优选接收到所述警报信号的所述第3增压给水系统利用所述警报显示单元显示所述警报。
另外,在第5方案中,该中高层建筑物用增压给水系统,以使低层区利用与自来水用供水管直连的第1增压给水系统,中层区利用与所述第1增压给水系统直连的第2增压给水系统,高层区利用与所述第2增压给水系统直连的第3增压给水系统进行对中高层建筑物的各层区的给水,其特征在于,具备第1故障信号发送单元,使所述第1增压给水系统向所述第2增压给水系统发送表示自身发生了故障的第1故障信号,接收到由该第1故障信号发送单元发送来的所述第1故障信号的所述第2增压给水系统停止。
另外,在上述方案中,具备第2故障信号发送单元,使已停止的所述第2增压给水系统向所述第3增压给水系统发送表示所述第1增压给水系统发生了故障的第2故障信号,接收到由该第2故障信号发送单元发送来的所述第2故障信号的所述第3增压给水系统停止。
另外,在上述方案中,优选所述第1增压给水系统具备2台泵,该泵用1台就能够向所述低层区100%给水。
另外,在上述方案中,优选所述第2增压给水系统具备2台泵,该泵用1台就能够向所述中层区100%给水。
另外,在上述方案中,优选在所述第1增压给水系统所具备的2台泵都发生了故障时发送所述第1故障信号或者所述第2故障信号。
另外,在第5方案中,本发明的中高层建筑物用增压给水系统,以使低层区利用与自来水用供水管直连的第1增压给水系统,中层区利用与所述第1增压给水系统直连的第2增压给水系统,高层区利用与所述第2增压给水系统直连的第3增压给水系统进行对中高层建筑物的各层区的给水,其特征在于,具备,对决定所述增压给水系统中各个为所述低层区用、中层区用或高层区用的任一者的层区参数进行设定的参数设定单元。
另外,在上述方案中,优选所述增压给水系统分别具备,由可变速驱动单元驱动的增压泵、在该增压泵的流入侧的压力超过了规定的值时停止所述泵的增压泵停止功能、和将该增压泵停止功能设定为有效或者无效的设定单元。
另外,在上述方案中,优选在利用所述参数设定单元对所述中层区用或高层区用进行了设定的情况下,所述设定单元使所述增压泵停止功能无效。
另外,在上述方案中,优选所述增压给水系统分别具备,由可变速驱动单元驱动的增压泵、在该增压泵的流入侧的压力成为了规定值以下时,使所述泵停止的增压泵停止功能、和将该增压泵停止功能设定为有效或无效的设定单元。
另外,在第6方案中,本发明中高层建筑物用增压给水系统,以使低层区利用与自来水用供水管直连的第1增压给水系统,中层区利用与所述第1增压给水系统直连的第2增压给水系统来进行对中高层建筑物的各层区的给水,其特征在于,设所述低层区的瞬时最大水量为Q1,所述中层区的瞬时最大水量为Q2,则所述第1增压给水系统所具有的泵性能为瞬时最大水量为Q1+Q2以上,所述第2增压给水系统所具有的泵性能为瞬时最大水量为Q2以上。
另外,在第7方案中,本发明的中高层建筑物用增压给水系统,以使低层区利用与自来水用供水管直连的第1增压给水系统,中层区利用与所述第1增压给水系统直连的第2增压给水系统,高层区利用与所述第2增压给水系统直连的第3增压给水系统进行对中高层建筑物的各层区的给水,其特征在于,设所述低层区的瞬时最大水量为Q1,所述中层区的瞬时最大水量为Q2,所述高层区的瞬时最大水量为Q3,则所述第1增压给水系统所具有的泵性能为瞬时最大水量为Q1+Q2+Q3以上,所述第2增压给水系统所具有的泵性能为瞬时最大水量为Q2+Q3以上,所述第3增压给水系统所具有的泵性能为瞬时最大水量为Q3以上。
另外,在第8方案中,本发明的中高层建筑物用增压给水系统,以使低层区利用与自来水用供水管直连的第1增压给水系统,中层区利用与所述第1增压给水系统直连的第2增压给水系统来进行对中高层建筑物的各层区的给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增压给水系统的增压泵所具有的泵性能为,能够确保所述第2增压给水系统的增压泵的吸入侧压力水头为10m左右。
另外,在第9方案中,本发明的中高层建筑物用增压给水系统,以使低层区利用与自来水用供水管直连的第1增压给水系统,中层区利用与所述第1增压给水系统直连的第2增压给水系统来进行对中高层建筑物的各层区的给水,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2增压给水系统的设置位置比所述低层区的最高位水龙头高时,使所述第1增压给水系统的排出侧实际扬程为所述第1增压给水系统与所述第2增压给水系统的高度差。
另外,在上述方案中,优选当所述第2增压给水系统的设置位置比所述低层区的最高位水龙头高时,使所述第1增压给水系统的排出侧实际扬程为所述第1增压给水系统与所述第2增压给水系统的高度差。
另外,在第10方案中,本发明的中高层建筑物用增压给水系统,以使低层区利用与自来水用供水管直连的第1增压给水系统,中层区利用与所述第1增压给水系统直连的第2增压给水系统来进行对中高层建筑物的各层区的给水,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2增压给水系统的设置位置比所述低层区的最高位水龙头低时,使所述第1增压给水系统的排出侧实际扬程为所述第1增压给水系统与所述最高位水龙头的高度差。
另外,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第1增压给水系统的增压泵所具有的泵性能为,能够确保所述第2增压给水系统的增压泵的吸入侧压力水头为10m左右。
另外,在第11方案中,本发明的中高层建筑物用增压给水系统,以使低层区利用与自来水用供水管直连的第1增压给水系统,中层区利用与所述第1增压给水系统直连的第2增压给水系统来进行对中高层建筑物的各层区的给水,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压给水系统分别具备:存储用于对所述低层区给水的第1控制参数、和用于对所述中层区给水的第2控制参数的控制参数存储单元;以及水量设定单元,设所述低层区的瞬时最大水量为Q1,所述中层区的瞬时最大水量为Q2,则以使得在水量设定为Q1时,读出存储在所述控制参数存储单元中的所述第1控制参数进行给水,在水量设定为Q1+Q2时,读出存储在所述控制参数存储单元中的所述第2控制参数进行给水的方式而进行设定。
另外,在第12方案中,本发明的中高层建筑物用增压给水系统,以使低层区利用与自来水用供水管直连的第1增压给水系统,中层区利用与所述第1增压给水系统直连的第2增压给水系统,高层区利用与所述第2增压给水系统直连的第3增压给水系统进行对中高层建筑物的各层区的给水,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压给水系统分别具备:存储用于对所述低层区给水的第1控制参数、用于对所述中层区给水的第2控制参数、和用于对所述高层区给水的第3控制参数的控制参数存储单元;以及水量设定单元,设所述低层区的瞬时最大水量为Q1,所述中层区的瞬时最大水量为Q2,所述高层区的瞬时最大水量为Q3,则以使得在水量设定为Q1时,读出存储在所述控制参数存储单元中的所述第1控制参数进行给水,在水量设定为Q1+Q2时,读出存储在所述控制参数存储单元中的所述第2控制参数进行给水,在水量设定为Q1+Q2+Q3时,读出存储在所述控制参数存储单元中的所述第3控制参数进行给水的方式而进行设定。
本发明的这些和其它的特征、目的和优点通过以下结合附图的描述将近一步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中高层建筑物用增压给水系统的系统图的图。
图2是用于说明设置在低层区的增压给水系统的图。
图3是用于说明设置在中层、高层区的增压给水系统。
图4是本实施例的控制电路图。
图5是表示设置在低层区的增压给水系统的运转控制、参数的运转特性图。
图6是表示设置在中层区的增压给水系统的运转控制、参数的运转特性图。
图7是表示设置在高层区的增压给水系统的运转控制、参数的运转特性图。
图8是实施例1的中高层建筑物用增压给水系统的系统图。
图9是实施例2的中高层建筑物用增压给水系统的系统图。
图10是用于说明中高层建筑物用增压给水系统的系统图的图。
图11是说明参数的详细情况的图。
图12是说明参数的详细情况的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增压泵的全扬程的说明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扬程计算时的说明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增压泵的联机(inline)设置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虽然示出和描述了的发明中的几个实施方式,但是应该知道,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内,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允许变形和更改。因而,不是要用在这里示出和描述的详情进行限制,这些变形和更改均在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以下,使用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使用图1~图7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1。
图1是用于说明实施例1的中高层建筑物用增压给水系统的系统图的。1是自来水用供水管,4是吸入侧与自来水用供水管的支管2连接的增压泵。这样,增压泵4经过水表3与自来水用供水管连接,经由送水管5,向低层区需要端(例如水龙头5a、5b、5c)给水,形成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
另外,6是把吸入侧与上述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的送水配管5连接,经由送水管7,向中层区需要端(例如水龙头7a、7b、7c)给水的增压泵,由此,形成中层区增压给水系统。
进而,8是把吸入侧与上述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的送水配管7连接,经由送水管9,向高层区需要端(例如水龙头9a、9b、9c)给水的增压泵,由此,形成高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
在低层、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之间,连接表示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正在运转的状态的运转信号S11和该信号的应答信号S12、以及表示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正在运转的状态的运转信号S13和该信号的应答信号S14。另外,在中层、高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之间,连接表示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正在运转的状态的运转信号S21和该信号的应答信号S22、以及表示高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正在运转的状态的运转信号S23和该信号的应答信号S24。这样,在本实施例中,相互收发这些信号,实现联动运转系统。另外,这些信号既可以使用通信线路,也可以是无线。
图2是表示设置在低层区的增压给水系统的图。CU1是该增压给水系统的控制装置,BP11、BP12分别表示1号、2号增压泵。在CU1和BP11、BP12之间连接动力电缆S34、S35,成为BP11以及BP12交替运转的结构。控制装置CU进行信号S11、S12、S13、S14的收发。
另外,PS11是检测自来水用供水管侧的压力水头的压力传感器,向控制装置CU1发送与此处检测压力水头相应的电信号S30。同样,PS12是检测排出压力水头(送水压力水头)的压力传感器,向控制装置CU1发送与此处检测压力水头相应的电信号S31。FS11、FS12是分别设置在1号以及2号增压泵的排出侧,检测过少用水量的状态的流量开关,向控制装置CU1发送与流量相对应的电信号S32、S33。
T1是在内部保有空气的压力罐,目的是用于防止压力变动以及进行蓄压。11是单向阀,阻止增压给水系统出口侧的反流,目的是用于防止污染。而且,在本实施例中,具备与1号、2号增压泵并排设置的旁路管15。而且,该旁路管15在途中设置逆止阀14,在1号或者2号增压泵正在运转时,阻止从排出侧向自来水用供水管侧循环。另外,在自来水用供水管侧压力水头充分高的情况下,使泵不运转,经过旁路管15,使用自来水用供水管压力进行给水。由此,由于可以不必始终进行由泵实施的给水,因此能够进行高效的给水。另外,10-1~10-6是制水阀,12、13是逆止阀。
图3表示设置在中层、高层区的增压给水系统。相对于设置在低层区的增压给水系统的图1,省去了不必要的单向阀11(还包括其前后的制水阀10-1、10-2)以及旁路管15(包括逆止阀14)。此外的构件以及结构相同。
图4表示本实施例的控制电路图。
PW是电源,INV1、INV2是分别驱动1号以及2号增压泵的可变速驱动装置,例如是逆变器(inverter)。该逆变器根据运转指令信号STX1、STX2来起动停止,根据频率指令信号fx1、fx2进行频率控制。对上述的1号以及2号增压泵用马达IM1、IM2供给可变频率、可变电压。CONS1、CONS2分别是操作员,进行逆变器的加速时间及过电流跳闸电平等的参数设定,以及单独指令运转停止等。ELB1、ELB2是进行其后面设置的对逆变器、马达的漏电进行保护的漏电断路器。
CU是控制装置,由微处理器CPU、输入输出端口PIO-1~PIQ-5、模拟输入输出端口D/A、存储器M、稳压电源电路AVR构成。另外,增压给水系统动作所需要的程序保存在上述存储器M中。SS是运转停止开关,通过该SS成为ON,经过AVR向CU供给电源。另外,通过成为OFF切断电源,如果正在运转则停止。Z是继电器驱动单元,通过CPU的软件处理,从PIO-4向Z输出ON、OFF信号,对继电器STX1、STX2、X1、X2进行开闭驱动。
继电器STX1、STX2是上述的逆变器的运转停止信号,继电器X1向其它的增压给水系统控制板输出运转信号,继电器X2输出应答信号。在中层区的情况下,由于向低层以及高层发送,因此信号需要2个。除此以外仅是1个信号即可。另外,来自其它增压给水系统控制板的运转信号S11或者应答信号S12的接收由继电器X3、X4接收,从PIO-5输入这些信号。
另外,SW是用于设定图5~图7所示的增压给水系统的控制参数的开关。它们的值从PIO-3取入,在存储器中进行保存处理。而且,上述的检测自来水的供水管侧的压力水头的压力传感器以及检测排出侧压力水头的压力传感器的信号由模拟端口A/D取入,在存储器中进行保存处理。例如,变换成0~100m而保存。
图5是表示设置在低层区的增压给水系统的运转控制、参数的运转特性图,左侧表示吸入侧,右侧表示排出侧。吸入侧是指自来水用供水管的压力水头,SLL是用于供水管的压力水头下降,使泵停止的压力水头,SL表示恢复压力水头。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设SLL为7m,SL为10m。另外,SHH是用于供水管的压力水头充分高,不使增压泵运转,而仅用供水管压力给水的参数,SH表示恢复压力水头。在本实施例中,将SHH设定为右侧的排出侧规定压力H0或者比其略高的值。将SH设定为比SHH低数m。
排出侧与用于表示增压泵的动作的泵性能曲线相关联,而表示参数。纵轴表示全扬程,横轴表示排出量(相当于最大用水量)。曲线A是以逆变器频率fmax(100%频率)使泵运转时的泵Q-H性能曲线。曲线F表示在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的区中使增压泵运转而给水时的自身以及送水配管等的阻力。另外,向该区域给水时所希望的水量是上述的排出量(最大用水量)Q0,所希望的压力水头全扬程H0。该Q0、H0是设计值,优选将其设计成处于泵Q-H性能曲线A与阻力曲线F的交点O,但也可以设计成比阻力曲线F上的交点O小。
另外,曲线B、C是把逆变器频率改变到f1、fmin(最低频率)而使泵运转时的Q-H性能。逆变器频率是无级的,能够在曲线A与曲线C之间引出与其相对应的曲线,而为了说明方便,代表这些曲线用曲线B、C表示。另外,这些曲线意味着在使逆变器频率以f1运转时,泵的Q-H性能曲线是B,泵排出量是Q1,在使逆变器频率以fmin运转时,泵的Q-H性能曲线是C,泵排出量是0。在此基础上,在用水量在0~Q0变化时,增压泵通过沿着阻力曲线F,根据由逆变器输出fmin~fmax,利用称为末端压力恒定控制的方式对压力水头进行运转控制。在进行该控制时,在曲线F上作为目标压力,设排出量0时所希望的值设置为H00(与逆变器频率fmin相对应),排出量Q0时所希望的值设置为H0(与逆变器频率fmax相对应)。即,通过把曲线F的H00与H0之间用直线近似,或者处理为函数,或者处理为表使用。
而在多个泵联动运转时,在最高位层以外为了抑制压力变动,优选以排出压力恒定控制方式运转。从而,在排出量0~Q0,进行了H0恒定控制的情况下,成为水平线G。该排出量0时的逆变器频率是f2,泵Q-H性能曲线是E,与H0恒定的水平线G的交点是O11。
进而,PON是增压泵的起动压力水头(大体上设定为接近H00),POFF是增压泵的停止压力水头(大体上设定为比PON高)。Qmin是在用水量为过少水量时用于使增压泵停止的排出量,由上述的流量检测单元检测。进而,检测该状态,为了在即将停止之前实现向压力罐的蓄压,把逆变器频率提高到foff后停止。这时的泵Q-H性能曲线是D。停止压力水头成为POFF。另外,上述的吸入侧的控制通过压力传感器PS11的检测进行,排出侧的控制通过压力传感器PS12的检测进行。
图6是表示设置在中层区的增压给水系统的运转控制、参数的运转特性图,左侧表示吸入侧,右侧表示排出侧。左侧的吸入侧省去了图5中表示的不必要的SHH、SH。排出侧与图5相同,而设计值的Q0、H0成为向中层区供水所需要的值。图7是表示设置在高层区的增压给水系统的运转控制、参数的运转特性图,左侧表示吸入侧,右侧表示排出侧。左侧的吸入侧与图6相同。排出侧从图5省去了作为最高位区不需要的排出压力恒定控制时的水平线G,而设计值的Q0、H0成为向高层区供水所需要的值。
说明以上那样构成的本实施例中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的增压给水系统构成为在低层、中层、高层的各增压给水系统之间相互收发运转、停止信号。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说明方便,分为低层、中层、高层,而无论是低层、中层的2个增压控制系统,还是分为4个以上的增压给水系统,都同样能够实施。
即,在低层和中层之间,从低层向中层发送运转信号S11,接收其应答信号S12,从中层向低层发送运转信号S13,接收其应答信号S14,相互进行运转或者停止信号的收发。
例如,在低层区中用水,在中层区中没有用水时,发送信号S11、S12,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如在前面说明过的那样动作,进行运转。即,本实施例中的设置在各区域中的增压泵如上述那样,成为自身能够进行与压力相对应的起动·停止,同时,在各层之间收发表示进行起动·停止的运转信号。而且,在中层区中用水,在低层区中没有用水时,首先,中层区增压给水系统自身具有的起动条件成立,其增压泵开始运转。
这里,在本实施例中,在该情况下,向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发送运转信号S13。而且,接收到该信号的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发送应答信号S14的同时,与自身具备的起动条件是否成立无关,开始运转。而且,相应地运转信号S11,接收其应答信号。这样,在本实施例中,进行各区域的联动运转。说明其理由。
在中层中使用了水时,特别是急剧地使用了水时等发生了急剧的压力变动的情况下,即使假定在下层中用水,增压泵正在起动时,通过上述的压力变动,根据自身具备的起动·停止条件,有时增压泵停止。在下层中随后也使用水的情况下,起动条件再次成立,进行起动,而这样可能引起不必要的反复增压泵的起动停止。即,有可能产生由急剧的压力变动引起的振荡现象。从而,在本实施例中,如上述那样,在中层中使用水,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起动的情况下,与下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自身的起动条件是否成立无关,进行下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的起动。由此,能够防止上述的振荡现象。
另外,这里虽然对中层与低层之间进行了说明,而在高层中使用水的情况下也相同。即,在高层中使用水,高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自身的起动条件成立时,从高层向中层发送运转信号S23。接收到该运转信号S23的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向高层发送应答信号S24,同时,与自身具备的起动条件是否成立无关,开始运转。作为这样开始进行上层运转的情况下,与下层中的自身的起动条件是否成立无关,开始运转的理由与上述的理由相同。
另外,这种情况下,由于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起动,因此向下层发送运转信号S13。而且如上所述,在下层中,向中层发送应答信号S14,同时,与是否满足自身的起动条件无关,开始运转。即,如果进行上层的运转,则在下层中与其联动开始运转,谋求防止对于压力变动的振荡现象。
其次,说明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添加了联动停止功能的实施方式。首先,在中层区中用水,在低层区中没有用水时,首先,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自身的起动条件成立,其增压泵开始运转。而且,向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发送运转信号S13。接收到该信号的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发送应答信号S14,同时,与自身的起动条件是否成立无关,开始运转。相应地发送运转信号S11,接收其应答信号。然后即使在低层中没有用水,这里的增压给水系统的停止条件成立,在从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接收到运转停止信号的S13时,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也继续运转。另外,该实施方式对于中层和高层也同样能够适用。
进而,说明在自身起动之前,首先使低层起动的实施方式。该情况也是在中层区中有用水,在低层区中没有用水的情况,首先,如果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的起动条件成立,则在该实施方式中,首先,向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发送运转信号S13。而且,接收到该信号的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发送应答信号S14,并且与自身的起动条件是否成立无关,开始运转。相应发送运转信号S11。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如果接收到该运转信号S11则开始运转,向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返回其应答信号。即,由此,能够更可靠地从区域增压给系统开始运转,能够与上述的压力变动相对应。另外,该实施方式对于中层和高层也同样能够适用。
进而,说明在低层以及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的两者运转时,即使在低层中没有用水,但如果在中层中有用水的情况,则低层也继续运转,如果中层没有用水而停止,则接着低层也停止的实施方式。即,在中层区中用水,在低层区中没有用水时,首先,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的起动条件成立,其增压泵开始运转,同时,向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发送运转信号S13,接收到该信号的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发送应答信号S14的同时,与自身的起动条件是否成立无关,开始运转。相应地发送运转信号S11,接收其应答信号。然后,即使在低层中没有用水,这里的增压给水系统的停止条件成立,但当从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接收到运转停止信号的S13时,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继续运转,上述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如果没有用水,停止条件成立则停止,并解除运转信号S13。由此,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停止运转。另外,对于高层或者更上层的情况也同样能够适用。即,在从上层接收到运转信号的情况下,即使自身的停止条件成立也不停止,在从上层解除了运转信号S13的情况下才停止。由此,对于压力变动,能够进一步防止重复进行增压给水系统的运转停止。
进一步,把上述的实施方式组合起来的实施方式也是有效的。
即,在低层区中用水,在中层区中没有用水时,发送信号S11和S12,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如在前面说明过的那样动作,进行运转。在中层区中用水,在低层区中没有用水时,首先,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的起动条件成立,在其增压泵开始运转的同时,向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发送运转停止信号S13。接收到该信号的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发送应答信号S14的同时,与自身的起动条件是否成立无关,开始运转。相应地运转信号S11,接收其应答信号。
而且,在该实施方式中,即使随后在低层中没有用水,这里的增压给水系统的停止条件成立,但当从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接收到运转停止信号的S13时,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继续运转,上述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如果没有用水,停止条件成立则停止,解除运转停止信号的S13。由此,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停止运转。
进而,如以下那样,还能够把上述的实施方式组合起来。
即,在中层区中用水,在低层区中没有用水时,首先,如果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的起动条件成立,则向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发送运转信号S13。接收到该信号的低层区用增压给系统发送应答信号S14的同时,与自身的起动条件是否成立无关,开始运转。相应地运转信号S11。中层区用增压给系统如果接收到该运转信号S11则开始运转,向低层区用增压给系统返回应答信号。
而且,即使随后在低层中没有用水,这里的增压给水系统的停止条件成立,但当从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接收到运转停止信号的S13时,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继续运转,上述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如果没有用水,停止条件成立则停止,解除运转停止信号的S13。由此,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停止运转。
进而,说明本实施例中的一个实施方式。
在高层区中用水,与在中层区以及低层区中用水的情况无关,首先,如果高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的起动条件成立,则向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发送运转信号S23。接收到该信号的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发送应答信号S24的同时,向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发送运转信号S13。接收到该信号的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发送应答信号S14的同时,与自身的起动条件是否成立无关,开始运转。相应地运转信号S11。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如果接收到该运转信号S11,则与起动条件是否成立无关,开始运转,向高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发送运转信号S21,向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返回其应答信号S12。高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如果接收到运转停止信号S21,则在开始运转的同时,发送应答信号S22。然后,当在高层中用水,这里的增压给水系统正在运转时,与在中层、低层中没有用水,停止条件是否成立无关,继续运转。
进一步,说明本实施例中的一个实施方式。
在高层区中用水,与在中层区以及低层区中水的使用情况无关,首先,如果高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的起动条件成立,则向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发送运转停止信号S23。接收到该信号的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发送应答信号S24的同时,向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发送运转停止信号S13。接收到该信号的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在发送应答信号S14的同时,与自身的起动条件是否成立无关,开始运转。相应地运转信号S11。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如果接收到该运转信号S11,则与起动条件是否成立无关,开始运转,向高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发送运转停止信号S21,并向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返回其应答信号S12。高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如果接收到运转信号S21,则在开始运转的同时,发送应答信号S22。然后,当在高层中用水,这里的增压给水系统正在运转时,与在中层、低层中没有用水,停止条件是否成立无关,继续运转。
而且,如果在高层区中没有用水,停止条件成立,则高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停止。在停止的同时解除运转停止信号S23。这时,低层区与没有用水,停止条件是否成立无关,如果正被发送来自中层的运转停止信号S13则继续运转。如果在中层区中没有用水,停止条件成立,则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停止。在停止的同时,解除运转停止信号S13。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通过该运转停止信号S13的解除,在停止条件成立时停止。
进而,说明本实施例中的一个实施方式。
设置了压力水头参数,其在自身不是最低位的增压给水系统的情况下,向比自身的起动条件先成立的下位增压给水系统发送起动指令。例如,在中层中,在图6的排出侧泵运转特性图中,比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的增压泵起动压力水头PON高数m,设置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的增压泵起动压力水头PONH。这样,在给水压力水头成为中层用的起动条件之前,成为低层用的起动条件。从而,从中层向低层发送运转停止信号S13。接收到该信号的低层返回应答信号S14的同时,与自身的起动条件是否成立无关,开始运转,发送运转停止信号S12。
同样,在图7的排出侧泵运转特性图中,比高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的增压起动压力水头PON高数m,设置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的增压泵起动压力水头PONH。这样,在给水压力水头成为高层用的起动条件之前,成为中层用的起动条件。从而,从高层向中层发送运转停止信号S23。接收到该信号的中层返回应答信号S24的同时,与自身的起动条件是否成立无关,开始运转,发送运转停止信号S22。
另外,作为其它的实施方式,也可以设置定时器。例如,如果起动条件成立,则使该定时器开始计时,达到时间后起动增压泵。如果在低层以及中层中没有用水,在高层中用水,这里的起动条件成立,则高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在开始定时器的计时的同时,向中层发送运转停止信号S23。接收到该信号的中层与起动条件是否成立无关,为了起动,开始定时器的计时,同时向低层发送运转停止信号S13。接收到该信号的低层与起动条件是否成立无关,为了起动,开始定时器的计时。如果把这些定时器预先设定为例如高层5秒,中层3秒,低层0秒,则低层开始运转,3秒后中层,5秒后高层这样顺序地开始运转。
进而,说明本实施例中的一个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低层区到高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的多个系统的运转过程中,最上位的增压给水系统进行伴随用水量变动的可变速运转,与此相对下位的增压给水系统进行最高速固定运转。
例如,如果在低层以及中层中没有用水,在高层中用水,这里的起动条件成立,则由于高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没有来自上位的运转停止信号,因此进行图7表示的压力控制运转,向中层发送运转停止信号S23。接收到该信号的中层与起动条件是否成立无关,向低层发送运转停止信号S13。接收到该信号的低层与起动条件是否成立无关,以逆变器的最高速度运转,向中层发送运转停止信号S12。接收到该信号的中层以逆变器的最高速度运转。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依据本实施例,在一部分区域或者局部中短时间内集中用水的情况下,进行联动运转,使得能够具有作为整体系统的协调性。而且,即使在一部分区域或者局部中发生了给水压力下降等问题时,也能够防止在低层用、中层用、高层用的每一个系统中发生起动停止的振荡现象。
而且,能够实现在一部分区域或者局部中解除给水压力下降等问题,同时,各增压给水系统之间稳定而且可靠性高的联动运转系统。
[实施例2]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2。
在低层区中并联设置多台设备,并将中层区以上区域串联设置的增压直连给水系统中,例如,由于划分在低层区(并联设置多台设备)、中层区、高层区的每一个区域中的各增压给水系统独立动作动,因此在一部分区域或者局部中短时间内集中用水的情况下,不能进行联动运转,缺欠作为整体系统的协调性,有可能在一部分区域或者局部发生给水压力下降问题。缺欠协调性,则低层区、中层用、高层用的系统的每一个都有可能产生起动停止的振荡现象。
本实施例与图1的中高层建筑物用增压给水系统的系统图的基本结构相同。然而,这里虽然没有图示,而为使本实施例中的与自来水用供水管直连的增压泵能够应对大的给水量而并联设置。由此,作为低层区需要端,不仅能够应对水龙头5-1a、5-1b、5-1c,而且能够应对5-2a、5-2b、5-2c所需大量水的给水的情况。从而,虽然没有图示,但是自来水用供水管支管2例如分支为2-1和2-2,与各个增压泵4-1和4-2的主管直连。
这里,与实施例1相同,在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4(4-1,4-2)与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6之间,向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6传送表示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4-1或者4-2正在运转的状态的运转信号S11(1号设备用)和S15(2号设备用),并被发送这些信号的应答信号S12(1号设备用)和S16(2号设备用)。另外,同样收发表示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6正在运行的状态的运转信号S13(1号设备用)和S17(2号设备用),及这些信号的应答信号S14(1号设备用)和S18(2号设备用)。而且,与实施例1相同,在中层区、高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之间,收发表示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正在运转的状态的运转信号S21和该信号的应答信号S22,表示高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正在运转的状态的运转信号S23和该信号的应答信号S24。通过相互收发这些信号实现联动运转系统,即使是有急剧压力变动的情况也能够不产生振荡现象,进行稳定的给水。另外,这些信号既可以使用通信线路,也可以是无线。
说明以上那样构成的各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并联设置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使各增压给各系统之间相互收发运转信号,即,低层与中层之间,从低层向中层发送运转信号S11,并接收其应答信号S12,从中层向低层发送运转信号S13,并接收其应答信号S14,相互进行信号的收发。
而且,在低层区中用水,在中层区中没有用水时,发送信号S11和S12,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如在前面说明过的那样动作,进行运转。在中层区中用水,在低层区中没有用水时,首先,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的起动条件成立,在其增压泵开始运转的同时,向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发送运转信号S13。接收到该信号的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发送应答信号S14的同时,与自身的起动条件是否成立无关,开始运转。相应地发送运转信号S11,接收其应答信号。这样进行联动运转。
在本实施例的其它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添加了联动停止功能。即,并联设置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在中层区中用水,在低层区中没有用水时,首先,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的起动条件成立,其增压泵开始运转的同时,向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发送运转信号S13。接收到该信号的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发送应答信号S14的同时,与自身的起动条件是否成立无关,开始运转。相应地发送运转信号S11,接收其应答信号。然后,即使在低层区中没有用水,这里的增压给水系统的停止条件成立,但当从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接收到运转信号S13时,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继续运转。这样进行联动运转。
进而,在本实施例的其它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自身起动之前,首先使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起动。即,并联设置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在中层区中用水,在低层区中没有用水时,首先,如果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的起动条件成立,则向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发送运转信号S13。接收到该信号的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发送应答信号S14的同时,与自身的起动条件是否成立无关,开始运转。相应地发生运转信号S11。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若接收到该运转信号S11则开始运转,向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返回其应答信号。
进而,在本实施例的其它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低层以及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的两者正在运转时,并联设置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即使在低层区中没有用水,但如果在中层区中用水,则低层也继续运转,如果中层没有用水而停止,则接着低层也停止。即,在中层区中用水,在低层区中没有用水时,首先,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的起动条件成立,其增压泵开始运转的同时,向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发送运转信号S13。接收到该信号的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发送应答信号S14的同时,与自身的起动条件是否成立无关,开始运转。相应地运转信号S11,接收其应答信号。然后,即使在低层中没有用水,这里的增压给水系统的停止条件成立,但当从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接收到运转信号S13时,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继续运转,如果上述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没有用水,停止条件成立则停止,解除运转信号S13。由此,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停止运转。
进而,本实施例的其它实施方式把上述实施方式组合起来。并联设置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在低层区中用水,在中层区中没有用水时,发送信号S11和S12,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如在前面说明过的那样动作,进行运转。在中层区中用水,在低层区中没有用水时,首先,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的起动条件成立,其增压泵开始运转的同时,向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发送运转信号S13。接收到该信号的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发送应答信号S14的同时,与自身的起动条件是否成立无关,开始运转。相应地运转信号S11,接收其应答信号。
然后,即使在低层中没有用水,这里的增压给水系统的停止条件成立,但当从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接收到运转信号S13时,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继续运转,上述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如果没有用水,停止条件成立则停止,解除运转信号S13。由此,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停止运转。
进而,本实施例的其它实施方式把上述实施方式组合起来。并联设置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在中层区中用水,在低层区中没有用水时,首先,如果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的起动条件成立,则向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发送运转信号S13。接收到该信号的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发送应答信号S14的同时,与自身的起动条件是否成立无关,开始运转。相应地运转信号S11。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如果接收到该运转信号S11则开始运转,向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返回其应答信号。
然后,即使在低层中没有用水,这里的增压给水系统的停止条件成立,但当从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接收到运转信号S13时,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继续运转,上述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如果没有用水,停止条件成立则停止,解除运转信号S13。由此,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停止运转。
进而,在本实施例的其它实施方式中,并联设置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在高层区中用水,与在中层以及低层区中水的使用情况无关,首先,如果高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的起动条件成立,则向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发送运转信号S23。接收到该信号的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发送应答信号S24的同时,向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发送运转信号S13。接收到该信号的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发送应答信号S14的同时,与自身的起动条件是否成立无关,开始运转。相应地运转信号S11。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如果接收到该运转信号S11,则与起动条件是否成立无关,开始运转,向高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发送运转信号S21,向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返回其应答信号S12。高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如果接收到运转信号S21则开始运转,同时,发送应答信号S22。然后,当在高层中用水,这里的增压给水系统正在运转时,在中层、低层中即使没有用水,但与停止条件是否成立无关,继续运转。
进而,在本实施例的其它实施方式中,并联设置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在高层区中用水,与中区以及低层区中水的使用情况无关,首先,如果高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的起动条件成立,则向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发送运转信号S23。接收到该信号的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发送应答信号S24的同时,向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发送运转信号S13。接收到该信号的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发送应答信号S14的同时,与自身的起动条件是否成立无关,开始运转。相应地运转信号S11。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如果接收到该运转信号S11,则与起动条件是否成立无关,开始运转,向高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发送运转信号S21,向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返回其应答信号S12。高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如果接收到运转信号S21则开始运转,同时,发送应答信号S22。然后,在高层区中用水,当这里的增压给水系统正在运转时,在中层、低层中与没有用水,停止条件是否成立无关,继续运转。如果在高层区中没有用水,停止条件成立,则高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停止。在停止的同时解除运转信号S23。这时,低层与没有用水,停止条件是否成立无关,如果从中层发送来运转信号S13则继续运转。如果在中层区中没有用水,停止条件成立,则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停止。在停止的同时解除运转信号S13。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根据该运转信号S13的解除,如果停止条件成立则停止。
进而,在本实施例的其它实施方式中,设置了压力水头参数,以使在自身不是最下位的增压给水系统的情况下,向比自身的起动条件先成立的下位增压给水系统发送起动指令。例如,在中层中,在图6的排出侧泵运转特性图中,比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的增压泵起动压力水头PON高数m,设置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的增压泵起动压力水头PONH。这样,在中层用的给水压力水头成为起动条件之前,成为低层用的起动条件。从而,从中层向低层发送运转信号S13。接收到该信号的低层返回应答信号S14的同时,与自身的起动条件是否成立无关,开始运转,发送运转信号S12。同样,在图7的排出侧泵运转特性图中,比高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的增压起动压力水头PON高数m,设置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的增压泵起动压力水头PONH。这样,在高层用的压力水头成为起动条件之前,成为中层的起动条件。从而,从高层向中层发送运转信号S23。接收到该信号的中层返回应答信号S24的同时,与自身的起动条件是否成立无关,开始运转,发送运转信号S22。
另外,作为其它的实施例,也可以设置定时器。例如,如果起动条件成立,则使该定时器开始计时,达到时间后起动增压泵。如果在低层以及中层中没有用水,在高层中用水,这里的起动条件成立,则高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在开始定时器的计时的同时,向中层发送运转信号S23。接收到该信号的中层与起动条件是否成立无关,为了起动,开始定时器的计时,同时向低层发送运转信号S13。接收到该信号的低层与起动条件是否成立无关,为了起动,开始定时器的计时。如果把这些定时器预先设定为例如高层5秒,中层3秒,低层0秒,则低层开始运转,3秒后中层,5秒后高层,这样顺序地开始运转。
进而,在本实施例的其它实施方式中,从低层区到高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的多个系统的运转过程中,最上位的增压给水系统进行伴随使用量变动的可变速运转,由此,下位的增压给水系统进行最高速固定运转。例如,如果在低层以及中层中没有用水,在高层中用水,这里的起动条件成立,则由于高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没有来自上位的运转信号,因此进行图7表示的压力控制运转,向中层发送运转信号S23。接收到该信号的中层与起动条件是否成立无关,向低层发送运转信号S13。接收到该信号的低层与起动条件是否成立无关,以逆变器的最高速度运转,向中层发送运转信号S12。接收到该信号的中层以逆变器的最高速度运转。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依据本实施例的实施方式,在一部分区域或者局部中短时间内集中用水的情况下,能进行联动运转,具有作为整体系统的协调性,能够防止在一部分区域或者局部中发生给水压力下降等问题。而且,由此能够防止在低层用、中层用、高层用的每一个系统中发生起动停止的振荡现象。
[实施例3]
以下,使用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3。另外,关于图2~图7由于与实施例1相同,因此在这里省略说明。
图8表示本实施例的中高层建筑物用增压给水系统的系统图。1是自来水用供水管,4是把吸入侧经过自来水用供水管支管2、水表3与自来水用供水管连接,经过送水管5,向低层区需要端(例如水龙头5a、5b、5c)给水的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6是把吸入侧与上述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的送水配管5连接,经过送水管7,向中层区需要端(例如水龙头7a、7b、7c)给水的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8是把吸入侧与上述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的送水配管8连接,经过送水管10,向高层区需要端(例如水龙头10a、10b、10c)给水的高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
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的耐压考虑了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的排出压力水头与自己发生的压力水头,高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的耐压考虑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的排出压力水头与自己发生的压力水头。即,对策性地改良了中层用以及高层用增压泵的套管或者轴封构件等的耐压使用。在进行了这种对策的基础上,在本实施例中,把这些低层区用、中层区用以及高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的每一个设置在低层区的同楼层上。
例如在大厦中设置了中层区用或者高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的情况下,不仅要考虑增压泵的设置空间,包含其控制板等在内还需要考虑空间。这种情况下,基本上需要准备称为机械室的房间,但是优选能够更节省空间。还要考虑根据大厦的设置状况,由于没有这样的空间,因此经常难以设置增压给水系统。进而,如果设置这样的机械室需要花费设备费,因此在谋求低成本的方面,机械室也优选合并成一个。
从而,在本实施例中,如上所述,通过把中层区以及高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分别设置在低层区的同楼层上,能够实现节省空间。而且,进而通过削减机械室的设备费以及管理费,还能够提供低成本的系统。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依据本实施例,由于把低层区、中层区以及高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设置在低层区的同楼层上,或者,把低层区以及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设置在低层区的同楼层上,把高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设置在中层区的楼层上,因此消除设置空间的问题或者设备费高的问题。由于是同楼层设置,因此容易进行各增压给水系统之间的信号收发用电缆等的布线作业。
[实施例4]
以下,使用图9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4。
图9表示本实施例的中高层建筑物用增压给水系统的系统图。1是自来水用供水管,4是把吸入侧经过自来水用供水管支管2、水表3与自来水用供水管连接,经过送水管5,向低层区需要端(例如水龙头5a、5b、5c)给水的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6是把吸入侧与上述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的送水配管5连接,经过送水管7,向中层区需要端(例如水龙头7a、7b、7c)给水的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8是把吸入侧与上述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的送水配管8连接,经过送水管9,向高层区需要端(例如水龙头9a、9b、9c)给水的高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
这里,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把低层和中层的增压给水系统设置在低层区的同楼层上,谋求节省空间。或者,由于考虑到在大厦中虽然中层区中没有空间,但是在低层中有设置空间的情况,因此能够与这样的情况相对应。在与实施例1相同设置在同楼层的情况下,由于直接施加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的排出压力水头,因此必须考虑这一点。
在实施例1中,低层、中层以及高层的增压给水系统都设置在低层区的同楼层上,但是对于高层的增压给水系统负荷增大。因而,在本实施例中,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的耐压考虑了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的排出压力水头与自己发生的压力水头,高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不考虑耐压。由此,在实现节省空间以及低成本的同时,还能消除耐压的问题。
另外,在该情况下,对策性地改良了中层用增压泵的套管或者轴封构件等的耐压后使用。在进行了这种对策的基础上,把这些低层区用以及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设置在低层区的同楼层上,高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设置在不需要考虑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的排出压力水头的中层区楼层上。
[实施例5]
以下,使用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5。另外,关于图2~图7由于与实施例1相同,因此在这里省略说明。
图10表示本实施例的中高层建筑物用增压给水系统的系统图。1是自来水用供水管,4是把吸入侧经过自来水用供水管支管2、水表3与自来水用供水管连接,经过送水管5,向低层区需要端(例如水龙头5a、5b、5c)给水的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6是把吸入侧与上述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的送水配管5连接,经过送水管7,向中层区需要端(例如水龙头7a、7b、7c)给水的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8是把吸入侧与上述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的送水配管7直连,经过送水管9,向高层区需要端(例如水龙头9a、9b、9c)给水的高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
低层、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之间连接表示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的运转状态的运转信号S11和其应答信号S12、表示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的运转状态的运转信号S13和其应答信号S14。另外,中层、高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之间连接表示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的运转状态的运转信号S21和其应答信号S22、表示高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的运转状态的运转信号S23和其应答信号S24。进而,低层、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之间连接表示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是异常状态的故障信号K11和其应答信号K12、中层、高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之间连接表示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是异常状态的故障信号K13和其应答信号K14。这里,说明系统的异常状态。
例如,在分开在低层区、中层区、高层区的每一个中的各增压给水系统独立工作的情况下,如果在自来水用供水管侧发生施工断水等,则保护功能动作,增压给水系统不能够运转。由于这样的保护功能仅设置在低层区侧,因此对于上位区设置的增压给水系统的保护措施迟缓,有可能发生空转,如果发生空转,则有机器损坏的可能。
另外,作为低层区设置的增压给水系统的添加功能,有在自来水用供水管侧压力高时停止增压泵,进行旁路给水(主管压力给水)的功能。如果只是该功能动作,则在低层区的上位中有水压不足,增压给水系统不能运转的可能性,产生其以后断水的可能。进而,当设置在最上层区以下的增压给水系统的增压泵全部故障时,由此向上位层区的保护措施迟缓,产生机器损坏的可能。
在异常状态信号K11中,搭载上述自来水用供水管侧流入压力下降、流入压力高,以及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的增压泵、漏电断路器、可变速驱动单元(例如逆变器)等设备故障时的异常信号。同样,在异常状的信号K13中,搭载上述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的增压泵、漏电断路器、可变速驱动单元(例如逆变器)等设备全部故障时的异常信号。在本实施例中,相互收发这些信号,实现联动运转系统。另外,这些信号既可以使用通信线路,也可以是无线。
说明以上构成的系统在本实施例中的具体实施方式。如上所述,在各增压给水系统之间相互收发运转、停止以及异常状态信号,即,在低层与中层之间,从低层向中层发送运转信号S11,接收其应答信号S12,从中层向低层发送运转信号S13,接收其应答信号S14,相互进行信号的收发。进而,从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向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发送表示紧急状态的异常状态信号K11,接收其应答信号K12。从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向高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发送表示紧急状态的异常状态信号K12,接收其应答信号K13。
在自来水用供水管侧发生了流入压力下降的情况下,如果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正在运转则停止,同时,向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发送异常状态信号K11,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在接收到该信号时如果正在运转则停止,同时,向高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发送异常状态信号K13,高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在接收到该紧急状态信号时如果正在运转则停止。这样,取得保护协调,进行联动运转。
由此,在低层区中发生了异常时,由于在上位区中也迅速地进行运转停止,因此能够谋求防止由对于上位层区的保护处置迟缓时的空转引起的机器损坏。
另外,在本实施例的其它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添加了恢复时的顺序(使状态转移到可运转状态)。即,从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向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发送表示紧急状态的异常状态信号K11,接收其应答信号K12。从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向高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发送表示紧急状态的异常状态信号K12,接收其应答信号K13。
而且,在自来水用供水管侧发生了流入压力下降的情况下,如果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正在运转则停止,同时,向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发送异常状态信号K11,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在接收到该信号时如果正在运转则停止,同时,向高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发送异常状态信号K13,高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在接收到该紧急状态信号时如果正在运转则停止。
作为上述的本实施方式中的恢复时的顺序,在上述自来水用供水管侧流入压力下降得到了恢复时,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使状态从停止状态转移到可运转状态,同时,向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发送紧急状态的解除信号,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在接收到该信号时,使状态从停止状态转移到可运转状态,同时,向高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发送紧急状态的解除信号,高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在接收到该紧急状态解除信号时,使状态从停止状态转移到可运转状态。这样取得保护协调,进行联动运转。由此,由于从下层区开始进行运转,因此能够防止上位中水压不足,增压给水系统不能运转而断水的情况。
进而,在本实施例的其它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添加了恢复时的顺序(紧急停止前正在运转时,使状态转移到运转)。同样,从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向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发送表示紧急状态的异常状态信号K11,接收其应答信号K12。从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向高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发送表示紧急状态的异常状态信号K12,接收其应答信号K13。
而且,在自来水用供水管侧发生了流入压力下降的情况下,如果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正在运转则停止,同时,向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发送异常状态信号K11,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在接收到该信号时如果正在运转则停止,同时,向高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发送异常状态信号K13,高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在接收到该紧急状态信号时如果正在运转则停止。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述自来水用供水管侧流入压力下降得到了恢复时,如果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在紧急停止前正在运转,则在开始运转的同时,向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发送紧急状态的解除信号,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在接收到该信号时,如果在紧急停止前正在运转,则在开始运转的同时,向高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发送紧急状态的解除信号,高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在接收到该紧急状态的解除信号时,如果在停止紧急停止前正在运转,则开始运转。这样取得保护协调,进行联动运转。通过这样考虑紧急停止前的运转状态,能够防止上述那样的由空转引起的机器损坏或者由上位的水压不足引起的断水。
进而,在本实施例的其它实施方式中进行警报显示、警报发送。即,从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向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发送表示紧急状态的异常状态信号K11,接收其应答信号K12。从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向高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发送表示紧急状态的异常状态信号K13,接收其应答信号K14。在自来水用供水管侧发生流入压力下降的情况下,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进行警报显示或者警报发送,同时,向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发送异常状态信号,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在接收到该信号时,进行警报显示或者警报发送,同时,向高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发送紧急状态信号,高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在接收到该紧急状态信号时,进行警报显示或者警报发送。这样取得保护协调,进行联动运转。
进而,在本实施例的其它实施方式中示出低层、中层的增压给水系统的构成方法和在最上位以下的该系统中发生了直到断水的异常状态时的情形。最上位区用增压给水系统以外的增压给水系统使增压泵作为用1台就能够向该区域提供100%给水能力的泵,由2重系统构成逆止阀、制水阀,设置从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向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以及从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向高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分别发送异常状态信号K11、K13的信号发送单元,在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的2台增压泵都发生故障而停止了的情况下,从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向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发送异常状态信号K11,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在接收到该信号时停止运转,同时向高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发送异常状态信号K13,高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在接收到该紧急状态信号时,停止运转。这样取得保护协调,进行联动运转。
进而,依据本实施例的其它实施方式,表示流入压力升高,低层停止时的中层、高层的情形。在各增压给水系统之间相互收发运转、停止以及异常状态信号,即,在低层与中层之间,从低层向中层发送运转信号S11,接收其应答信号S12,从中层向低层发送运转信号S13,接收其应答信号S14,相互进行信号的收发。进而,从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向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发送表示紧急状态的异常状态信号K11,接收其应答信号K12。从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向高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发送表示紧急状态的异常状态信号K12,接收其应答信号K13。
在自来水用供水管侧发生了流入压力升高的情况下,如果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正在运转则继续运转,同时,向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发送异常状态信号K11(表示自来水用供水管侧流入压力升高的含义),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当接收到该信号时如果正在运转则继续运转,同时,向高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发送异常状态信号K13(表示自来水用供水管侧流入压力升高的含义),高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当接收到该紧急状态信号时如果正在运转则停止,这样取得保护协调,进行联动运转。
进而,依据本实施例的其它实施方式,表示本实施方式中当流入压力升高,低层停止时的中层、高层的其它情形。
即,在各增压给水系统之间相互收发运转、停止以及异常状态信号,即,在低层与中层之间,从低层向中层发送运转信号S11,接收其应答信号S12,从中层向低层发送运转信号S13,接收其应答信号S14,相互进行信号的收发。进而,从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向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发送表示紧急状态的异常状态信号K11,接收其应答信号K12。从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向高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发送表示紧急状态的异常状态信号K12,接收其应答信号K13。
在自来水用供水管侧发生了流入压力升高的情况下,当低层区之上的层中没有用水,仅低层区用增压给系统正在运转时,停止低层用增压泵,在低层区中进行旁路给水。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依据本实施例,作为向低层区设置的增压给水系统添加的功能,在自来水用供水管侧压力高时停止增压泵,进行旁路给水(主管压力给水),能够防止由于该功能动作,在低层区之上的层中水压不足,增压给水系统不能运转,其以后断水的情况。进而,在最上层区以下设置的增压给水系统的增压泵全部故障的情况下,对其上位层区的保护处置迟缓,有机器损坏的可能。另外,实现能够消除流入压力下降时的中层区上位的增压给水系统的保护、低层区设置的增压给水系统的增压泵全部故障的时的其上层区设置的增压给水系统保护,以及旁路给水时的中层区的上位设置的增压给水系统的保护的问题,同时在各区域中取得保护协调,稳定而且可靠性高的联动运转系统。
[实施例6]
以下,使用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6。
图1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中高层建筑物用增压给水系统的系统图。1是自来水用供水管,4是把吸入侧经过自来水用供水管支管2、水表3与自来水用供水管连接,经过送水管5,向低层区需要端(例如水龙头5a、5b、5c)给水的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6是把吸入侧与上述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的送水配管5连接,经过送水管7,向中层区需要端(例如水龙头7a、7b、7c)给水的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8是把吸入侧与上述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的送水配管7直连,经过送水管9,向高层区需要端(例如水龙头9a、9b、9c)给水的高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另外,在这些控制中需要的参数例如像图11、图12那样保存在存储器中。
图4表示控制板CU1~CU2的电路图。
PW是电源,INV1和INV2是分别驱动1号以及2号增压泵的可变速驱动装置,例如是逆变器。该逆变器根据运转指令信号STX1和STX2进行起动停止,根据频率指令信号fx1和fx2进行频率控制。在上述1号以及2号增压泵用马达IM1和IM1中供给可变频率、可变电压。CONS1和CONS2分别是操作员,设定逆变器的加速时间或者过电流跳闸电平等的参数、层区参数(例如,高层是0,中层是1,低层是2)、判定该层上位的用水量的多少的参数,或者单独指令运转停止等。
ELB1和ELB2是进行其后面设置的逆变器、马达的漏电保护的漏电断路器。CU是控制装置,由微处理器CPU、输入输出端口PIO-1~PIQ-5、模拟输入输出端口D/A、存储器M、稳压电源电路AVR构成。另外,增压给水系统动作所需要的程序保存在上述存储器M中。SS是运转停止开关,ON时经过AVR向CU供给电源。OFF时切断电源,如果正在运转则停止。Z是继电器驱动单元,通过CPU的软件处理,从PIO-4向Z输出ON、OFF信号,把继电器STX1、STX2、X1和X2进行开闭驱动。继电器STX1和STX2(的输出)是上述的逆变器的驱动停止信号,在其它的增压给水系统控制板中,继电器X1(的输出)作为运转信号,继电器X2(的输出)作为应答信号输出。在中层区的情况下,由于向低层以及高层发送,因此信号需要2个。除此以外仅是1个信号就OK。另外,来自其它增压给水系统控制板的运转信号S11(或者)以及应答信号S12(或者)的接收由继电器X3和X4接收,从PIO-5输入这些信号。如以上那样,控制系统在各区域用中都相同,谋求标准化。
另外,SW是用于设定图5~图7表示的增压给水系统的控制参数的开关。它们的值从PIO-3取入,在存储单元(存储器)中保存处理。上述的检测水道的供水管侧的压力水头的压力传感器以及检测排出侧压力水头的压力传感器的信号由模拟端口A/D取入,在存储器中保持处理(例如,变换成0~100m)。这些参数的详情如图11、12所示。
图5是表示设置在低层区的增压给水系统的运转控制、参数的运转特性图,左侧表示吸入侧,右侧表示排出侧。吸入侧是指自来水用供水管的压力水头,SLL是在供水管的压力水头下降时用于停止泵的压力水头,SL表示恢复压力水头。通常的设定例是7m,恢复是10m。即,用压力传感器PS11检测流入侧的压力,该值如果下降到上述的参数SLL以下并持续一定时间,则与水的使用无关,停止增压给水系统,上述检测出的流入压力如果高到SL以上并持续一定时间,则系统恢复。把其称为流入压力下降停止功能,是自来水用供水管侧由于施工断水等成为不能给水时的紧急处置功能。
参数SHH是供水管的压力水头充分高,不运转增压泵,仅用供水管压给水的参数,SH是恢复压力水头。通常的设定是把SHH设定为右侧排出侧规定压力H0或者比其稍高。SH设定为比SHH低数m。即,用压力传感器PS12检测流入侧的压力,该值如果上升到上述的参数SHH以上并持续一定时间,则与水的使用无关,停止增压给水系统,通过上述的旁路管以及逆止阀用水道排水管压力给水,上述检测出的流入压力如果降低到SH以下并持续一定时间,则系统恢复。把其称为流入压力升高停止功能。
说明以上那样构成的系统的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构成为在低层区、中层区、高层区的每一个中设置的增压给水系统无论机械系统还是控制系统,硬件结构都使用相同的器件。由此,能够谋求增压给水系统的标准化,提高生产性。而且,还能够谋求成本的降低。
本实施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依据由上述的设定单元设定低层区用、中层区用或者高层区用的层区参数,以及设定使流入压力升高停止功能有效或无效的参数,把这些参数存储在上述存储单元中。
进而,其它的实施方式依据由上述的设定单元设定低层区用、中层区用和高层区用的层区参数,以及设定使流入压力升高停止功能有效或无效的参数,把这些参数存储在上述存储单元中,在上述层区参数中写入意味着中层区用以及高层区用的情况下,使流入压力升高停止的功能成为无效。
进而,本实施例的其它实施方式依据由上述的设定单元设定低层区用、中层区用或者高层区用的层区参数,以及设定使输入压力升高停止功能有效或无效的参数,把这些参数存储在上述存储单元中,在上述层区参数中写入了意味着中层区用以及高层区用的情况下,进行写入使流入压力升高停止的功能无效的数据的软件处理。
进而,本实施例的其它实施方式依据由上述的设定单元设定低层区用、中层区用或高层区用的层区参数,以及设定区别低层区用和中高层区用,使流入压力升高停止功能有效或无效的参数,把这些参数存储在上述存储单元中。
进而,其它的实施方式依据由上述的设定单元设定低层区用、中层区用和高层区用的层区参数,以及设定区别低层区用和中高层区用,使流入压力升高停止功能有效或无效的参数,把这些参数存储在上述存储单元中,在上述层区参数中写入意味着低层区用的情况下,在设定使低层区用流入压力升高停止功能有效或无效的参数中写入有效时,使流入压力升高停止的功能有效,写入无效时,使流入压力升高停止的功能无效。
进而,其它的实施方式依据由上述的设定单元设定低层区用、中层区用或者高层区用的层区参数,以及设定使流入压力下降停止功能有效或无效的参数,把这些参数存储在上述存储单元中。
进而,本实施例的其它实施方式依据由上述的设定单元设定低层区用、中层区用或者高层区用的层区参数,以及设定使输入压力下降停止功能有效或无效的参数,把这些参数存储在上述存储单元中,在上述层区参数中写入了意味着中层区用以及高层区用的情况下,进行使流入压力下降停止的功能无效,把流入压力下降以及恢复的参数写入到空转保护用的数据中的软件处理。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依据本发明,在低层区、中层区、高层区的每一个中设置的增压给水系统无论是机械系统还是控制系统的硬件结构都使用几乎相同的器件,由于根据参数选择利用低层区、中层区、高层区的功能,因此能够标准化,提高生产性。另外,由此能够普及这些系统。
[实施例7]
以下,使用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7。
图1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中高层建筑物用增压给水系统的系统图。1是自来水用供水管,4是把吸入侧经过自来水用供水管支管2、水表3与自来水用供水管连接,经过送水管5,向低层区需要端(例如水龙头5a、5b、5c)给水的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6是把吸入侧与上述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的送水配管5连接,经过送水管7,向中层区需要端(例如水龙头7a、7b、7c)给水的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8是把吸入侧与上述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的送水配管7直连,经过送水管9,向高层区需要端(例如水龙头9a、9b、9c)给水的高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
在低层与中层区的增压给水系统4、6之间,电连接成收发表示低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4的运转状态的运转信号S11以及其应答信号S12、表示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6的运转状态的运转状态信号S13以及其应答信号S14的各信号。
在中层与高层区的增压给水系统6、8之间,电连接成收发表示中层区用增压给水的系统6的运转状态的运转信号S21以及其应答信号S22、表示高层区用增压给水系统8的运转状态的运转信号S23以及其应答信号24的各信号。通过在各个增压给水系统之间相互收发这些信号,实现联动运转系统。另外,这些信号既可以使用通信线路,也可以是无线。
这里,伴随在图1表示的各区域中的单独消耗的瞬时最大水量如下。
Q1:低层区单独的瞬时最大水量(m3/min)
Q2:中层区单独的瞬时最大水量(m3/min)
Q3:高层区单独的瞬时最大水量(m3/min)
这些瞬时最大水量在东京都自来水公司的例子中如下决定。
(东京都自来水公司的例子)
根据居住人数求瞬时最大用水量Q的例子。
人数为1~30人的情况:Q=26P0.36(这里,P是人数)
人数为31~200人的情况:Q=13P0.56(这里,P是人数)
人数为201~2000人的情况:Q=6.9P0.67(这里,P是人数)
另外,图1表示的各区域中的所需要的扬程如下。
HT1:低层区的全扬程(m)
HT2:中层区的全扬程(m)
HT3:高层区的全扬程(m)
这些全扬程在东京都自来水公司的例子中如下决定(参照图8)。
(东京都自来水公司的例子)
求排出压力水头(相当于排出侧扬程)Pout的例子。
Pout=P4+P5+P6
这里,
P4:增压给水系统的下游侧的给水管或者给水龙头等的压力损失
P5:为了使用末端最高位水龙头所需要的压力水头
P6:下位增压给水系统与末端最高位水龙头或者上位增压给水系统的高度差(高低差)
求流入压力水头(相当于吸入全扬程)Pin的例子。
Pin=P0-(P1+P2+P3)
这里,
P0:自来水用供水管的压力水头
P1:自来水用供水管与增压给水系统的设置位置的高度差
P2:增压给水系统的上游侧的吸入管或者给水器具等的压力损失
P3:增压给水系统自身的压力损失
其中,0≦7-H≦P
这里,
H:从自来水用供水管到增压给水系统设置位置的垂直高度
P:增压给水系统一次侧的流入压力下降泵停止设定值
如果求全扬程HT则如下。
HT=Pout-Pin
图13表示增压泵的全扬程,如水力梯度线所示,根据上述压力损失逐渐下降,实现给水系统,使得可以得到在最高位水龙头供水所需要的压力水头P5。
图2是设置在建筑物的低层区的增压给水系统4的内部结构图。CU1是该增压给水系统4的控制装置,收发上述各信号S11~S14的同时,根据这些信号的接收,使该区域的增压给水系统4运转/停止。BP11、BP12分别是1号、2号增压泵,在它们之间经过动力电缆S34、S35,由上述控制装置CU1交替进行运转和停止。
11是单向阀,阻止增压给水系统4向出口侧的返流,谋求防止污染。15是在途中设置了逆止阀14的旁路管,并排设置在增压泵BP11和BP12上。这些泵运转时,逆止阀14阻止从排出侧向自来水用供水管2侧循环,另一方面,在自来水用供水管侧压力水头充分高时,不运转上述泵,以该自来水用供水管压力经由旁路管15供水。10-1~10-6是制水阀,12、13是逆止阀。上述增压泵BP11和BP12及其关联部件联机设置在供水管上,详细情况在后面叙述。
图3是设置在建筑物的中层区以及高层区的增压给水系统6和8的内部结构图。CU2和CU3分别是增压给水系统6和8的控制装置。在控制装置CU1与CU2之间收发信号S11~S14,在控制装置CU2与CU3之间收发信号S21~S24。而且,根据上述任一个信号的接收,控制装置CU2和CU3分别进行该区域的增压给水系统6和增压给水系统8的运转和停止控制。
BP21和BP22分别是1号、2号增压泵,它们与图2相同,用动力电缆S34和S35接线,成为交替运转的结构。PS21是检测水道配置管侧的压力水头的压力传感器,向控制装置CU2(CU3)发送与这里的检测压力水头相对应的电信号S30。同样,PS22是检测排出压力水头(送水压力水头)的压力传感器,向控制装置CP2(CU3)发送与这里的检测压力水头相对应的电信号S31。
FS21和FS22分别是设置在1号以及2号增压泵排出侧,检测过少用水量状态的流量开关,向控制装置CU2(CU3)发送电信号S32和S33。T2(T3)是在内部保有空气的压力罐,以防止压力变动以及蓄压为目的使用。另外,10-3~10-6是制水阀,12和13是逆止阀。上述增压泵BP21和BP22以及其关联构件联机配置在供水管上,详细情况在后面叙述。
图3中,省去了设置在上述低层区的增压给水系统4(图2)中的单向阀11(也包括它们前后的制水阀10-1、10-2)以及旁路管15(包括逆止阀14)。这是因为在中层区以及高层区中,通过增压泵BP21和BP22的运转给水,不会仅以吸入侧的送水管5(或者7)的压力给水。这样,通过省去单向阀11或者旁路管15,谋求减少设备费,同时,由于不需要考虑单向阀11(也包括它们前后的制水阀10-1、10-2)的阻力,因此能够相应地降低选定增压泵BP21和BP22的泵性能(压力水头)。
SW是用于预先设定由在后述的图5~图7中示出的低层、中层、高层的泵性能曲线表示的控制参数的设定单元(开关)。这些控制参数从PIO-3取入,存储在存储器M中。具体地讲,在低层区的控制装置CU1的存储器中,预先存储图5表示的低层区的运转的控制参数、表示泵性能的瞬时最大水量Q1、低层区的必要扬程TH1。在中层区的控制装置CU2的存储器中,预先存储图6表示的中层区的运转的控制参数、表示泵性能的瞬时最大水量Q2、中层区的必要扬程TH2。在高层区的控制装置CU3的存储器中,预先存储图7表示的高层区的运转的控制参数、泵性能的瞬时最大水量Q3、高层区的必要扬程TH3。
进而,在各层区的控制装置中,存储各层区的运转的控制参数与瞬时最大水量和必要扬程的关系。即,在建筑物中设置了各增压给水系统以后,如果由设定单元SW设定瞬时最大水量(Q1+Q2+Q3)或者必要扬程TH1,则进行设定了的控制装置读出低层区的控制参数,执行低层用的运转。同样,如果设定瞬时最大水量(Q2+Q3)或者必要扬程TH2,则进行了设定的控制装置读出中层区的控制参数,执行中层用的运转,如果设定了瞬时最大水量(Q3)或者必要扬程TH3,则进行了设定的控制装置读出高层区的控制参数,执行高层用的运转。
这里,作为该层区的瞬时最大水量,包括其高位层区的瞬时最大水量是因为在多个层区串联运转的情况下,在该层区中也需要供给其高位层区的水量。进而,上述的检测水道配置管侧压力水头的压力传感器以及检测排出侧压力水头的压力传感器的信号由模拟端口A/D取入,也在存储器M中保存处理(例如,变换成0~100m)。
另外,图4中,把继电器驱动装置Z、继电器STX1、STX2、X1~X4画在控制装置CU的外面,而也可以包含在控制装置CU中。
进而,上述中,所谓高位层区是相对地表现高低,例如,如图1那样,在建筑物中有低层区、中层区、高层区的情况下,中层区对于低层区成为高位层区,高层区对于中层区成为高位层区。
图5(b)表示用于示出增压泵的动作的泵性能曲线和与其相关联的参数,纵轴表示全扬程,横轴表示排出量Q(Q0相当于最大用水量)。
曲线A是逆变器频率fmax(100%频率)下泵运转时的泵Q-H性能曲线。曲线F是通过低层区的增压给水系统4的运转,把增压泵进行可变速运转,向该区域给水时的包括泵自身或者送水配管等阻力的负载曲线。另外,为了向该区域给水所希望的水量是上述的排出量(最大用水量)Q0,所希望的压力水头是全扬程H0。该Q0和H0是设计值,最好设计成它们处在上述的泵Q-H性能曲线A与阻力曲线F的交点O上,而也可以设计成比阻力曲线F上的交点O小。
这里,与低层区相对应,上述Q0作为瞬时最大水量成为Q0=Q1+Q2+Q3,另外,H0作为全扬程设定为H0=TH1,设定在控制装置CU1的存储器M中。
曲线B和C分别是使逆变器频率改变到f1、fmin(最低频率)运转了泵时的泵Q-H性能曲线。逆变器频率是无级的,能够在曲线A与曲线C之间引出与其相对应的曲线,而为了说明方便,作为代表用曲线B和C表示。另外,意味着在以逆变器频率f1运转时,泵的Q-H性能曲线是B,泵排出量成为Q1,在以逆变器频率fmin运转时,泵的Q-H性能曲线是C,泵排出量是0。
而且,用水量在0~Q0变化时,增压泵沿着阻力曲线F,根据从逆变器输出的频率fmin~fmax,推定压力水头,按照称为末端压恒定控制的方式进行运转控制。在进行控制时,在曲线F上作为目标压力,在排出量0时,把所希望的值设置成H00(与逆变器频率fmin相对应),在排出量Qmax时,把所希望的值设置为H0(与逆变器频率fmax相对应)。另外,把曲线F的H00与H0之间进行直线近似、处理为函数或者处理为表。
图6是表示控制设置在建筑物的中层区的增压给水系统BU2的运转的参数的运转特性图,(a)表示泵的吸入侧,(b)表示泵的排出侧。在(a)中,省去图5(a)表示的SHH和SH,(b)虽然与图5(b)相同,但是设计值的Q0和H0成为为了向中层区给水所需要的值。
这里,与中层区相对应,上述Q0作为瞬时最大水量设定为Q0=Q2+Q3,另外,H0作为全扬程设定为H0=TH2,设定在控制装置CU1的存储器M中。
图7是表示控制设置在建筑物的高层区的增压给水系统BU3的运转的参数的运转特性图,(a)表示吸入侧,(b)表示排出侧。(a)与图6(a)相同,(b)从图6(b)省去在建筑物的最高位层区中不需要的排出压力恒定控制时的水平线G。即,在高层区中,由于泵沿着阻力曲线F运转,因此不需要水平线G。设计值的Q0和H0成为为了在高层区中给水所需要的值。
这里,与高层区相对应,上述Q0作为瞬时最大水量设定为Q0=Q3,另外,H0作为全扬程,设定为H0=TH3,设定在控制装置CU1的存储器M中。
另外,图5~图7中,PON是增压泵的起动压力水头(大体上设定为接近H00),POFF是增压泵的停止压力水头(大体上设定为比PON高)。Qmin是用水量过少时用于使增压泵停止的排出量,由上述的流量检测单元检测。进而,检测该状态,在即将停止之前为了谋求向压力罐的蓄压,把逆变器频率升高到foff,把增压泵运转后使其停止。这时,增压泵沿着泵Q-H特性曲线D运转,如果停止压力水头达到POFF则停止。另外,上述的吸引侧的控制根据压力传感器PS11(PS21)的检测进行,排出侧的压力控制通过压力传感器PS12(PS22)的检测进行。
图14是计算前扬程时的说明图。在把该(下位或者低位)层区的排出压力水头(相当于排出全扬程)记为Pout时,(a)表示上述该层区的上位(高位)层区的增压给水系统的设置位置比上述该层区的最高位水龙头高的情况,把这时的Pout(排出侧实际扬程)作为上述上位层区的增压给水系统BU与该层区的增压给水系统的高度差。
另外,(b)表示上述该层区的上位层区的增压给水系统的设置位置与上述该层区的最高位水龙头低的情况,把排出侧实际扬程作为上述该层区的增压给水系统与上述最高位水龙头的高度差。总之,上述该层区的增压给水系统具备能够使上述上位层区的增压给水系统的吸入侧压力水头确保为10m左右的满足所需要的压力水头的泵性能的增压泵,实现了中高层建筑物用增压给水系统。
图14(a)和(b)换句话讲,把该层区的上位层区的增压给水系统的设置位置与该层区的最高位水龙头的设置位置相比较,把某个高的位置(也包括相同高度的情况)与该层区的增压给水系统的高度差作为排出侧实际扬程。
关于以上那样构成的系统,说明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增压给水系统构成为在低层区用与自来水用供水管连接的增压给水系统BU1提供,在中层区用与前一级的低层区的增压给水系统连接的增压给水系统BU2提供,在高层区用与前一级的中层区的增压给水系统连接的高层区的增压给水系统BU3提供,进行对于中高层建筑物的各层区的给水。而且,构成为在把低层区的瞬时最大水量记为Q1,把中层区的瞬时最大水量记为Q2,把高层区的瞬时最大水量记为Q3时,在串联运转了多个层区的增压给水系统的情况下,作为所需要的瞬时最大水量,低层区的增压给水系统BU1具有满足瞬时最大水量为Q1+Q2+Q3以上的泵性能,中层区的增压给水系统BU2具有满足瞬时最大水量为Q2+Q3以上的泵性能,高层区的增压给水系统BU3具有满足瞬时最大水量为Q3以上的泵性能。
上述各层区的上述控制装置根据上述各层区的单独需要的瞬时最大水量(Q1、Q2、Q3),把串联运转了多个层区的增压给水系统时所需要的瞬时最大水量作为参数设定存储。这时的参数成为把该层区的瞬时最大水量与其高位层区的瞬时最大水量相加的水量以上的值。
(第2实施方式)
如上所述,用具有满足末端所需压力水头的泵性能的增压泵构成,使得在把各层区的排出压力水头(相当于排出全扬程)记为Pout时,在上述各层区的上位层区的增压给水系统设置位置比最高位水龙头高的情况下,把排出侧实际扬程作为上述上位层区的增压给水系统与下位层区的增压给水系统的高度差,在上述各层区的上位层区的增压给水系统设置位置比最高位水龙头低的情况下,把排出侧实际扬程作为上述下位层区的增压给水系统与最高位水龙头的高度差,把上述上位层区的增压给水系统的吸入侧压力水头确保为10m左右,实现了中高层建筑物用增压给水系统。
(第3实施方式)
用具有同时满足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的泵性能的增压泵构成,实现了中高层建筑物用增压给水系统。
(第4实施方式)
增压给水系统构成为在低层区用与自来水用供水管连接的低层区的增压给水系统提供,在中层区用与前一级的低层区的增压给水系统连接的增压给水系统提供,在高层区用与前一级的中层区的增压给水系统连接的高层区的增压给水系统提供,进行对于中高层建筑物的各层区的给水,具备控制各层区的增压给水系统的动作的控制装置。而且,上述控制装置具备预先存储控制运转上述各层区的增压给水系统的参数和每个层的泵性能Q1、Q2、Q3的存储器、设定泵性能和必要扬程的设定单元,构成为当作为泵性能由上述设定单元设定了水量Q1+Q2+Q3时,读出低层区的运转参数,低层区用的增压给水系统运转,作为泵性能由上述设定单元设定了水量Q2+Q3时,读出中层区的运转参数,中层区用的增压给水系统运转,作为泵性能由上述设定单元设定了水量Q3时,读出高层区的运转参数,高层区用的增压给水系统运转。
(第5实施方式)
增压给水系统构成为在低层区用与自来水用供水管连接的低层区的增压给水系统提供,在中层区用与前一级的低层区的增压给水系统连接的增压给水系统提供,在高层区用与前一级的中层区的增压给水系统连接的高层区的增压给水系统提供,进行对于中高层建筑物的各层区的给水,具备控制各层区的增压给水系统的动作的控制装置。而且,上述控制装置具备预先存储控制运转上述各层区的增压给水系统的参数和每个层的必要扬程TH1、TH2、TH3的存储器、设定泵性能和必要扬程的设定单元,构成为当作为泵性能由上述设定单元设定了扬程TH1时,读出低层区的运转参数,低层区用的增压给水系统运转,作为泵性能由上述设定单元设定了扬程TH2时,读出中层区的运转参数,中层区用的增压给水系统运转,作为泵性能由上述设定单元设定了扬程TH3时,读出高层区的运转参数,高层区用的增压给水系统运转。
(第6实施方式)
增压给水系统构成为在低层区用与自来水用供水管连接的低层区的增压给水系统提供,在中层区用与前一级的低层区的增压给水系统连接的增压给水系统提供,在高层区用与前一级的中层区的增压给水系统连接的高层区的增压给水系统提供,进行对于中高层建筑物的各层区的给水,具备控制各层区的增压给水系统的动作的控制装置。
而且,上述控制装置具备预先存储控制运转上述各层区的增压给水系统的参数和每个层的泵性能Q1、Q2、Q3和必要扬程TH1、TH2、TH3的存储器、设定泵性能和必要扬程的设定单元,构成为当作为泵性能由上述设定单元设定了水量Q1+Q2+Q3和扬程TH1时,读出低层区的运转参数,低层区用的增压给水系统运转,作为泵性能由上述设定单元设定了水量Q2+Q3和扬程TH2时,读出中层区的运转参数,中层区用的增压给水系统运转,作为泵性能由上述设定单元设定了水量Q3和扬程TH3时,读出高层区的运转参数,高层区用的增压给水系统运转。
(第7实施方式)
图15是联机设置了图2以及图3表示的增压泵和其关联部件的结构图,以图2为代表进行说明。用相同的号码表示与图2相同的部分。供水管2在建筑物内纵向设置,水从低层区向高层区流动。在该供水管2的途中,串联连接制水阀10-1、10-2以及单向阀11。另外,在增压泵BP11上串联连接制水阀10-3和10-5、单向阀12、流量开关FS11。在BP12上串联连接制水阀10-4和10-6、单向阀13、流量开关FS12。
而且,这些增压泵BP11和BP12的两个系统与旁路管15并联连接,作为上下连通的送水管,用除去控制装置CU1的部件构成增压给水系统,该增压给水系统如图15所示,在供水管2的途中串联地联机设置。另外,在中层、高层的增压给水系统中省去了旁路管15。
当前,在各层区中设置增压给水系统时设置空间成为问题,特别是难以确保中层区、高层区的设置空间,成为设备费增大的原因(低层区可以设置在地面上)。上述结构的基于联机设置的增压给水系统即使配置在低层区、中层区、高层区中由于也是设置在供水管的途中,因此设置空间可以很少,能够减少设备费。

Claims (7)

1.一种增压给水系统,以使下位区利用与自来水用供水管直连的下位区用增压给水系统,上位区利用与所述下位区用增压给水系统直连的上位区用增压给水系统进行对中高层建筑物的各区的给水,所述增压给水系统的特征在于:
设置有从所述下位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向所述上位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发送异常状态信号的信号发送单元,
当自来水用供水管侧发生流入压力下降时,所述下位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如果正在运转则停止运转,同时向所述上位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发送异常状态信号,所述上位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在接收到所述异常状态信号时如果正在运转则停止运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压给水系统,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自来水用供水管侧的流入压力下降恢复时,所述下位区用增压给水系统从停止状态转移到可运转状态,同时向所述上位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发送异常状态的解除信号,所述上位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在接收到该异常状态的解除信号时从停止状态转移到可运转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压给水系统,其特征在于:
当自来水用供水管侧发生流入压力下降时,所述下位区用增压给水系统进行警报显示或者发送警报,同时向所述上位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发送异常状态信号,所述上位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在接收到该异常状态信号时进行警报显示或者发送警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压给水系统,其特征在于:
设所述下位区的瞬时最大水量为Q1,所述上位区的瞬时最大水量为Q2,则所述下位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具有瞬时最大水量为Q1+Q2以上的泵性能,所述上位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具有瞬时最大水量为Q2以上的泵性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压给水系统,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上位区用增压给水系统的设置位置比所述下位区的最高位水龙头高时,使所述下位区用增压给水系统的排出侧实际扬程为所述上位区用增压给水系统与所述下位区用增压给水系统的高度差,当所述上位区用增压给水系统的设置位置比所述下位区的最高位水龙头低使,使所述下位区用增压给水系统的排出侧实际扬程为所述下位区用增压给水系统与所述最高位水龙头的高度差,所述下位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具有能够确保所述上位区用增压给水系统的吸入侧压力水头为10m的泵性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压给水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位区用增压给水系统和所述上位区用增压给水系统由增压泵和控制装置构成,该增压泵由可变速驱动单元驱动,该控制装置包括参数设定单元和存储部,
通过所述参数设定单元设定各增压给水系统是下位区用还是上位区用,所设定的参数存储在所述存储部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增压给水系统,其特征在于:
通过所述参数设定单元,将在各增压给水系统的流入侧的压力上升到规定以上时停止该增压给水系统的流入压高停止功能设定为有效或无效,所设定的参数存储在所述存储部中。
CN201510109169.5A 2009-01-30 2010-02-01 增压给水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69550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18974 2009-01-30
JP2009-019338 2009-01-30
JP2009018975A JP2010174522A (ja) 2009-01-30 2009-01-30 中高層建物用増圧給水システム
JP2009018977A JP5455384B2 (ja) 2009-01-30 2009-01-30 中高層建物用増圧給水システム
JP2009019338A JP5149827B2 (ja) 2009-01-30 2009-01-30 増圧給水システム
JP2009-018975 2009-01-30
JP2009-018977 2009-01-30
JP2009018976A JP5202364B2 (ja) 2009-01-30 2009-01-30 中高層建物用増圧給水システム
JP2009-018976 2009-01-30
JP2009018974A JP5202363B2 (ja) 2009-01-30 2009-01-30 中高層建物用増圧給水システム
CN2010101072475A CN101876177A (zh) 2009-01-30 2010-02-01 中高层建筑物用增压给水系统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072475A Division CN101876177A (zh) 2009-01-30 2010-02-01 中高层建筑物用增压给水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95504A true CN104695504A (zh) 2015-06-10
CN104695504B CN104695504B (zh) 2016-08-24

Family

ID=4301884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109169.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695504B (zh) 2009-01-30 2010-02-01 增压给水系统
CN2010101072475A Pending CN101876177A (zh) 2009-01-30 2010-02-01 中高层建筑物用增压给水系统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072475A Pending CN101876177A (zh) 2009-01-30 2010-02-01 中高层建筑物用增压给水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04695504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09230A (zh) * 2021-03-30 2021-07-13 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土石坝筑坝料渗透变形试验系统及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31805A (zh) * 2010-12-08 2011-04-27 向华成 一种超高层建筑管网叠压供水系统
JP5416729B2 (ja) * 2011-03-22 2014-02-1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水道中央監視制御装置、水道監視制御システムおよび水道監視制御プログラム
CN103382732A (zh) * 2012-05-04 2013-11-06 上海熊猫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高层叠压供水设备
CN106482904B (zh) * 2015-08-25 2019-10-25 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 分时复用的检漏加压回收系统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64371A (ja) * 1998-08-27 2000-02-29 Taisei Corp 高層建築におけるブースター給水方式
JP2000303514A (ja) * 1994-06-14 2000-10-31 Hitachi Ltd 中高層建物用増圧給水システム
CN201058998Y (zh) * 2007-06-05 2008-05-14 张明亮 高楼接力式无负压变频给水设备
CN201087441Y (zh) * 2007-06-06 2008-07-16 王家辉 超高层建筑接力加压无负压二次供水设备
CN101220605A (zh) * 2008-01-24 2008-07-16 王家辉 超高层建筑自动接力供水设备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CN201358490Y (zh) * 2009-02-10 2009-12-09 王雷 组合型智能正压叠加供水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092387A (ja) * 2003-10-09 2004-03-25 Ebara Corp 給水装置
CN201078005Y (zh) * 2007-07-31 2008-06-25 何仁真 高层建筑管网叠压供水设备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303514A (ja) * 1994-06-14 2000-10-31 Hitachi Ltd 中高層建物用増圧給水システム
JP2000064371A (ja) * 1998-08-27 2000-02-29 Taisei Corp 高層建築におけるブースター給水方式
CN201058998Y (zh) * 2007-06-05 2008-05-14 张明亮 高楼接力式无负压变频给水设备
CN201087441Y (zh) * 2007-06-06 2008-07-16 王家辉 超高层建筑接力加压无负压二次供水设备
CN101220605A (zh) * 2008-01-24 2008-07-16 王家辉 超高层建筑自动接力供水设备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CN201358490Y (zh) * 2009-02-10 2009-12-09 王雷 组合型智能正压叠加供水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09230A (zh) * 2021-03-30 2021-07-13 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土石坝筑坝料渗透变形试验系统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76177A (zh) 2010-11-03
CN104695504B (zh) 2016-08-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851999B2 (en) Microgrid electrical load management
CN102229328B (zh) 一种多泵合流的车辆机械节能液压系统
CN104695504A (zh) 增压给水系统
CN202733127U (zh) 一种船用液动阀门启闭控制液压系统
CN102561997A (zh) 水下采油树修井控制系统
CN102296670A (zh) 高层建筑施工和消防用水自动供给系统
CN101220605B (zh) 超高层建筑自动接力供水设备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JP2010174538A (ja) 増圧給水システム
JP5147748B2 (ja) 増圧給水システム
JP5587386B2 (ja) 増圧給水システム
JP2013231347A (ja) 増圧給水システム
CN103031957A (zh) 一种用于混凝土机械的控制系统及方法
CN202413579U (zh) 一种房车及其供水装置
CN204475413U (zh) 一种安全型无负压给水设备
JP5022389B2 (ja) 増圧給水システム
CN205259274U (zh) 一种全变频恒压供水设备
CN101962955B (zh) 一种用于控制工程降水的装置
CN103486099B (zh) 篦冷机备用泵联锁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12726605A (zh) 一种超大型打桩船的组合式绞车液压系统
CN110966273A (zh) 一种智能化煤立磨单泵双向加载液压系统
CN214742430U (zh) 一种卸荷阀电机启动装置
CN216198882U (zh) 供水液压系统及消防设备
JP5202363B2 (ja) 中高層建物用増圧給水システム
CN210978029U (zh) 一种电泵井防喷器液控装置及系统
CN216666106U (zh) 多模块液压子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824

Termination date: 20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