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82047B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82047B
CN104682047B CN201410718070.0A CN201410718070A CN104682047B CN 104682047 B CN104682047 B CN 104682047B CN 201410718070 A CN201410718070 A CN 201410718070A CN 104682047 B CN104682047 B CN 10468204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tal fittings
connector
contact site
contact
reinforcement met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71807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682047A (zh
Inventor
铃木徹
佐佐木谦太
小野洋树
后藤悟
武内龙太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olex LLC
Original Assignee
Molex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olex LLC filed Critical Molex LLC
Publication of CN1046820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820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6820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8204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3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othe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07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 H01R13/241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conductive elastom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连接器,其能可靠地保持一加强金属配件与另一连接器的一加强金属配件接合、维持加强金属配件之间的电连接以及保持与另一连接器的对接。一连接器本体包括一对接引导部,其形成于纵向的两端以对接另一连接器的连接器本体;一加强金属配件包括:一本体部,沿连接器本体的横向延伸;一侧板部,连接于本体部并沿连接器本体的纵向延伸;以及一接触臂部,连接于侧板部;加强金属配件安装于对接引导部的左右;接触臂部包括彼此面对的一第一和一第二接触部;以及当连接器本体对接另一连接器的连接器本体时,安装于另一连接器本体的加强金属配件插入第一和第二接触部之间,第一接和第二接触部在两侧保持另一加强金属配件且均与其建立接触。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基板对基板连接器用于电连接一对平行电路基板。这些基板对基板连接器安装于所述一对电路基板的彼此面对的表面,然后对接,以建立一电连接。已提案将加强金属配件安装于两端部,以作为接合部用于保持与另一连接器对接(参见例如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
图9示出用于现有技术的一连接器的加强金属配件的立体图。在该图中,(a)示出第二加强金属配件,而(b)示出第一加强金属配件。
在图9(b)中,851是一第一加强金属配件,其安装于第一连接器的基座的纵向的两端部,一第一电路基板(未示出)安装于第一连接器上。在图9(a)中,951是一第二加强金属配件,其安装于第二连接器的基座的纵向的两端部,一第二电路基板(未示出)安装于第二连接器上。
第一加强金属配件851为通过冲压弯折一金属板一体形成的一元件,且包括:一板状的本体部852,沿第一连接器的横向延伸;多个基板连接部856,利用焊接固定于第一电路基板;侧方接合片858,从各基板连接部856的一端部向上延伸;一侧方接合凹部858a,形成于各侧方接合片858的一表面;一弯曲的中央接合片854,连接于本体部852的中央;以及一中央接合缘部854a,其为中央接合片854的前端缘。
第二加强金属配件951为通过冲压弯折一金属板一体形成的一元件,且包括:一板状的本体部952,沿第二连接器的横向延伸;多个基板连接部956,从本体部952的两端下缘沿第一连接器的横向延伸且利用焊接固定于第二电路基板;侧方接合片958,形成于本体部952的两侧肩部;侧方接合凸部958a,形成于侧方接合片958的侧缘;一弯曲的中央接合片954,连接于本体部952的中央;以及一中央接合凸部954a,形成于中央接合片954的表面。
当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对接时,第一加强金属配件851的侧方接合片858和中央接合片854接合第二加强金属配件951的侧方接合片958和中央接合片954。更具体地,第一加强金属配件851的侧方接合凹部858a和中央接合缘部854a接合第二加强金属配件951的侧方接合凸部958a和中央接合凸部954a。这样,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接合并保持对接。在对接操作过程中,第一加强金属配件851或第二加强金属配件951在顶部或底部接合另一加强金属配件。
因为第一加强金属配件851和第二加强金属配件951相互接触以建立电连接,所以第一加强金属配件851的基板连接部856连接于第一电路基板的电源线,而第二加强金属配件951的基板连接部956连接于第二电路基板的电源线。换句话说,第一电路基板的电源线和第二电路基板的电源线经由第一加强金属配件851和第二加强金属配件951电连接。
[专利文献1]特开2002-033145
[专利文献2]特开2010-198996
然而,在现有技术的两个连接器中,第一加强金属配件851的侧方接合片858及中央接合片854和第二加强金属配件951的侧方接合片958及中央接合片954柔性不足。结果,当包含所安装的第一电路基板或第二电路基板的电子设备跌落或遭受外力时所引起的振动或冲击可能引起第一加强金属配件851和第二加强金属配件951之间的电连接一时中断的所谓的电源瞬断(power flicker)。
此外,因为第一加强金属配件851的侧方接合凹部858a及中央接合缘部854a与第二加强金属配件951的侧方接合凸部958a和中央接合凸部954a之间的接触面积极窄,所以第一加强金属配件851和第二加强金属配件951之间的接触电阻增加。由此,当一大电流在第一电路基板的电源线和第二电路基板的电源线之间流过时,第一加强金属配件851和第二加强金属配件951产生热且可能形成高温。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一目的在于,通过提供一种连接器来解决与现有技术的连接器相关的问题,所述连接器通过一加强金属配件的接触臂部施加一大的接触压力而能可靠地保持该加强金属配件与另一连接器的一加强金属配件接合、可靠地维持该加强金属配件与另一加强金属配件之间的电连接以及可靠地保持与另一连接器对接。
本申请为一种连接器,其包括一连接器本体、安装于所述连接器本体的多个端子以及安装于所述连接器本体的一加强金属配件;所述连接器本体包括一对接引导部,所述对接引导部形成于纵向的两端以对接另一连接器的连接器本体;所述加强金属配件包括:一本体部,沿所述连接器本体的横向延伸;一侧板部,连接于所述本体部并沿所述连接器本体的纵向延伸;以及一接触臂部,连接于所述侧板部;所述加强金属配件安装于所述对接引导部的左右;所述接触臂部包括彼此面对的一第一接触部和一第二接触部;以及当所述连接器本体对接另一连接器的连接器本体时,安装于另一连接器本体的加强金属配件插入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在两侧保持另一加强金属配件,且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均与另一加强金属配件建立接触。
在本申请的另一连接器中,各加强金属配件的所述本体部及所述侧板部当从所述连接器本体的对接面侧观察时具有一L字状的形状。
在本申请的另一连接器中,所述加强金属配件包括:一基板连接部,连接于所述本体部或所述侧板部的下端。
在本申请的另一连接器中,所述基板连接部电连接于一基板上的一连接垫,且所述加强金属配件用作连接另一加强金属配件和一电路二者的一器件。
在本申请的另一连接器中,所述连接器本体包括:一凹槽部,用于收容插入的另一加强金属配件;以及一接触臂部收容腔,形成于所述凹槽部的两侧;且所述接触臂部的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中的至少一个收容于所述接触臂部收容腔内。
在本申请的另一连接器中,所述接触臂部包括:一连接壁部,连接于所述第一接触部;以及一固持部,从所述连接壁部突出;一固持部收容槽形成于在所述凹槽部的一侧形成的所述接触臂部收容腔的壁面;以及所述固持部收容于所述固持部收容槽内,以能固持于所述固持部收容槽的上端壁。
在本申请的另一连接器中,安装于在所述连接器本体的纵向的两端形成的所述对接引导部左右的所述加强金属配件经由连结所述侧板部的一连结部相互连结。
在本申请的另一连接器中,所述多个端子沿所述连接器本体的纵向并列设置,且所述连结部沿所述连接器本体的纵向延伸并覆盖所述多个端子的外侧。
本申请中的所述连接器赋予所述加强金属配件的接触臂部一高度的柔性,并维持一宽的接触面积。这样,连接器可设置成其能可靠地保持加强金属配件与另一连接器的加强金属配件接合、可靠地维持所述加强金属配件与另一加强金属配件之间的电连接以及可靠地保持与另一连接器的对接。
附图说明
图1示出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器的立体图,其中(a)为一俯视图,而(b)为一仰视图。
图2是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器的一俯视分解图。
图3是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器的一仰视分解图。
图4示出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二连接器的立体图,其中(a)为一俯视图,而(b)为一仰视图。
图5示出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器对接第二连接器的立体图,其中(a)是一俯视图,而(b)是一仰视图。
图6示出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器的立体图,其中(a)为一俯视图,而(b)为一仰视图。
图7是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器的一俯视分解图。
图8是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器的一仰视分解图。
图9示出用于现有技术的一连接器的加强金属配件的立体图,其中(a)示出第二加强金属配件,而(b)示出第一加强金属配件。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第一连接器 11:第一基座
11a、111a:对接面 11b、111b:安装面
12:凹部 12a、113:凹槽部
13:第一凸部 13a:固持部收容槽
13b:上端壁 14:侧壁部
14a:外侧面 15a:第一端子收容内侧腔
15b:第一端子收容外侧腔 16a:接触臂部收容内侧腔
16b:接触臂部收容外侧腔 21:第一突出端部
21a:上表面 21b:侧壁延长部
21c:端壁部 22:突出端凹部
26:第一金属配件保持凹部 26a:外侧端部收容部
26b:接触臂部收容上侧腔 26c:中央脚部收容腔
26d:侧板部收容腔 51、851:第一加强金属配件
52:第一本体部 55:第一中央脚部
56:第一侧方脚部 57:第一侧板部
57a:第一扣持部 57b:基座保护片
58:第一接触臂部 58a、66、157、166:第二接触部
58b、64:下侧连接部 58c:连接壁部
58d、65、153、165:第一接触部 58e:固持部
58f、67:上侧连接部 59:连结部
61:第一端子 62、156、162:尾部
63、154、163:被保持部 101:第二连接器
111:第二基座 112:第二凸部
115:第二端子收容腔 122:第二突出端部
126:第二金属配件收容腔 151、951:第二加强金属配件
152、164:连接部 157a、166a:第二接触凹部
161:第二端子 852、952:本体部
854、954:中央接合片 854a:中央接合缘部
856、956:基板连接部 858、958:侧方接合片
858a:侧方接合凹部 954a:中央接合凸部
958a:侧方接合凸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是参照附图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说明。
图1示出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是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器的一俯视分解图。图3是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器的一仰视分解图。在图1中,(a)为一俯视图,而(b)为一仰视图。
在图中,1为第一连接器,其为本实施例的一对基板对基板连接器中的一个。第一连接器1为一表面安装连接器,其安装于一第一基板(未示出)的表面并与另一连接器或第二连接器101(后述)对接。此外,101为第二连接器,其为本实施例的一对基板对基板连接器中的另一个。这也是一表面安装连接器并安装于一第二基板(未示出)的表面。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优选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建立电连接。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也可为用于电子设备的印刷电路基板、柔性扁平线缆(FFC)、柔性印刷电路(FPC)基板或任何其它类型的基板。
在本实施例中,用于说明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的各个部分的结构和操作的指示方向的表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它们依赖于示出在图中的连接器以及它们的组成构件的方位。当第一连接器1、第二连接器101或它们的组成构件的方位变化时,解释也响应方位的变化而变化。
第一连接器1具有一第一基座11,其为由一绝缘材料(诸如一合成树脂)制成的一一体成型的连接器本体。如图所示,第一基座11具有一厚板状的长方形的形状,且具有一长方形的凹部12(在对接面11a(图2的上表面)上形成有围绕周边)。一第一凸部13作为一岛部一体形成于第一基座11的凹部12内。多个侧壁部14与第一基座11一体形成,并在第一凸部13的两侧平行于第一凸部13延伸。
在此,第一凸部13和所述多个侧壁部14从凹部12的底面向上突出并沿第一基座11的纵向延伸。凹槽部12a作为凹部12的一部分形成在第一凸部13和侧壁部14之间的第一凸部13的两端部。这些细长的凹部沿第一基座11的纵向延伸。在图中所示的例子中,仅有一单个第一凸部13。然而,可以有一个或多个这样的凸部。
在此,凹槽状的第一端子收容内侧腔15a形成于第一凸部13的两侧面。凹槽状的第一端子收容外侧腔15b还形成于侧壁部14的内侧面。第一端子收容内侧腔15a和第一端子收容外侧腔15b与凹槽部12a的底表面连结并成为一体。当一起说明第一端子收容内侧腔15a和第一端子收容外侧腔15b时,它们将被简称为第一端子收容腔15。
所述多个第一端子收容腔15以一预定间距形成于第一凸部13的两侧。此外,收容于所述多个第一端子收容腔15内的多个第一端子61以相同的间距设置于第一凸部13的两侧。为了方便起见,图中在第一凸部13的两侧仅有两个第一端子收容腔15,但是可以有三个以上,且如果需要,间距可以变化。
所述多个第一端子收容内侧腔15a并列形成于第一凸部13的两侧面,且形成一接触臂部收容内侧腔16a。第一端子收容外侧腔15b也并列形成于侧壁部14的表面,且形成一接触臂部收容外侧腔16b。接触臂部收容内侧腔16a和接触臂部收容外侧腔16b统称为接触臂部收容腔16。接触臂部收容腔16沿第一基座11的纵向位于第一端子收容腔15的外侧,且两个接触臂部收容腔16形成于凹槽部12a的两侧。各接触臂部收容内侧腔16a和各接触臂部收容外侧腔16b收容第一加强金属配件51的第一接触臂部58的第一接触部58d、连接壁部58c以及第二接触部58a中的至少一些。
一固持部收容槽13a形成于接触臂部收容内侧腔16a的壁面并沿上下方向(即沿第一基座11的厚度方向)延伸,以收容形成于连接壁部58c的固持部58e。固持部58e前端能固持于固持部收容槽13a的上端壁13b。
各第一端子61为冲压弯折的一体形成的一导电金属板,且具有:一被保持部63;一尾部62,连接于被保持部63的下端;一上侧连接部67,连接于被保持部63的上端;一第二接触部66,形成于上侧连接部67的内侧端附近;一下侧连接部64,连接于第二接触部66;以及一第一接触部65,形成于下侧连接部64的自由端附近。
被保持部63沿上下方向(即沿第一基座11的厚度方向)延伸,插入第一端子收容外侧腔15b并由第一端子收容外侧腔15b保持。尾部62朝向被保持部63弯折并连接于被保持部63,左右(即沿第一基座11的横向向外)延伸,并利用焊接连接于一连接垫,连接垫连结于第一基板上的一导电迹线。上侧连接部67朝向被保持部63弯折并连接于被保持部63,且沿第一基座11的横向向内延伸。
第二接触部66形成于上侧连接部67的内侧端、向下弯折并弯曲成沿第一基座11的横向向内突出。下侧连接部64具有一U字状的侧面形状并连接于第二接触部66的下端。在内方的上端附近形成于下侧连接部64的自由端的第一接触部65弯折成U字状且弯曲成沿第一基座11的横向向外突出。如果需要,如图所示,一突起可形成于第一接触部65。
第一端子61从安装面侧(图3的下侧)插入第一端子收容腔15,且被保持部63的两侧夹持在形成于侧壁部14的内侧的侧面上的第一端子收容外侧腔15b的侧壁之间,以将该端子固定于第一基座11。在这种状态下,第一端子61安装于第一基座11内,同时第一接触部65和第二接触部66定位成面向凹槽部12a的左右两侧。
第一端子61通过弯折一金属板一体形成,且具有一定程度的弹性。从形状上应清楚地看出,彼此面对的第一接触部65和第二接触部66之间的间隔可弹性变化。换句话说,当第二连接器101的一第二端子161插入第一接触部65和第二接触部66之间时,第一接触部65和第二接触部66之间的间隔弹性扩张。
第一突出端部21作为第一对接引导部设置于第一基座11的纵向的两端。一突出端凹部22作为凹部12的一部分形成于各第一突出端部21。突出端凹部22为长方形的凹部,且连接于凹槽部12a的纵向的两端。当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对接时,突出端凹部22作为供第二连接器101的一第二突出端部122(后面说明)插入的插入凹部。
第一突出端部21具有:一侧壁延长部21b,从侧壁部14的纵向的两端沿第一基座11的纵向延伸;以及一端壁部21c,沿第一基座11的侧向延伸并在两端连接于侧壁延长部21b。在各第一突出端部21中,通过端壁部21c和连接于其两端的侧壁延长部21b形成一连续的C字状的侧壁,以限定长方形的突出端凹部22的三个侧面。
第一加强金属配件51安装于第一突出端部21,以用作一加强金属配件。第一加强金属配件51收容且保持于在第一突出端部21上形成的一第一金属配件保持凹部26内。当从对接面11a侧观察时第一金属配件保持凹部26为连续的C字状,且具有开口于第一突出端部21的上表面21a并从上表面21a沿第一基座11的厚度方向向下延伸的一狭缝状的空间。
更具体地,第一金属配件保持凹部26包括:一凹槽状的外侧端部收容部26a,沿第一基座11的厚度方向且沿由端壁部21c和连接于其两端的侧壁延长部21b形成的C字状侧壁的中心轴线延伸;一侧板部收容腔26d,连接于外侧端部收容部26a,形成在侧壁部14和侧壁延长部21b之间,且沿第一基座11的横向向外开放;一接触臂部收容上侧腔26b,连接于侧板部收容腔26d并向第一基座11上方开放;以及中央脚部收容腔26c,连结于外侧端部收容部26a并开口于端壁部21c的外侧面。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加强金属配件51为通过冲压弯折一金属板一体形成的一元件,且包括:一细长的带状的第一本体部52,沿第一基座11的横向延伸;以及一第一侧板部57,弯折并连接于第一本体部52的第一基座11的横向外侧端并沿第一基座11的纵向延伸。当从对接面11a侧观察时,第一加强金属配件51具有由第一本体部52和第一侧板部57形成的一L字状,且两个第一加强金属配件51收容于各第一金属配件保持凹部26。
因为第一加强金属配件51具有由相互连接的第一本体部52和第一侧板部57形成的一L字状,所以刚性增加且所述金属配件不易变形。由此,通过使第一加强金属配件51收容于第一金属配件保持凹部26内,第一基座11的强度有效地得以加强。
收容于各第一金属配件保持凹部26内的各第一加强金属配件51的形状沿第一基座11的纵向延伸的中心线左右对称。换句话说,收容于一个第一金属配件保持凹部26内的左右的第一加强金属配件51相对于将第一基座11分为左右两部分的平面彼此镜像。
各第一加强金属配件51具有:一第一侧方脚部56,作为基板连接部连接于第一侧板部57的下端;一第一接触臂部58,作为一接触臂部连接于第一侧板部57的上端;一第一中央脚部55,作为一基板连接部在第一基座11的横向内侧端连接于第一本体部52的下端;以及一基座保护片57b,连接于第一侧板部57的上端。一突起状的第一扣持部57a形成于第一侧方脚部56的侧缘。
第一侧方脚部56为与第一侧板部57齐平延伸的一板状元件,且第一中央脚部55为与第一本体部52齐平延伸的一板状元件。第一侧方脚部56及第一中央脚部55的下端可利用焊接连接于在第一基板的表面上形成的一连接垫。通过将第一侧方脚部56及第一中央脚部55的下端焊接于第一基板上的一连接垫,第一加强金属配件51更不容易引起变形。这有效地加强了第一基座11的强度。第一侧方脚部56或第一中央脚部55的下端可焊接于第一基板上的一连接垫。第一侧方脚部56或第一中央脚部55也可省略。
因为左右的第一加强金属配件51是分离的,所以如果第一基板弯曲或翘曲,则第一基座11能挠曲。换句话说,当第一加强金属配件51收容于第一金属配件保持凹部26内时,基座11兼具柔性和刚性。
第一基板上的连接垫可连结于该基板的一导电迹线(诸如一电源线)。当一第一加强金属配件51接触第二连接器101的一第二加强金属配件151时,这些配件可作为建立第一基板的一导电迹线(诸如一电源线)与第二基板的一导电迹线(诸如一电源线)之间电连接的连接电路器件。如果左右第一加强金属配件51(收容于各第一金属配件保持凹部26中)的第一中央脚部55的连接垫相互分离,则各第一加强金属配件51可作为连接于其自身的电路的一连接电路器件。换句话说,通过一单个第一连接器1中的四个第一加强金属配件51可建立四个电路。
第一接触臂部58连接于第一侧方脚部56正上方的第一侧板部57。换句话说,当从对接面11a侧观察时,第一接触臂部58和第一侧方脚部56在几乎同一位置连接于第一侧板部57。
第一接触臂部58(其为一弯曲带状的元件)包括:一上侧连接部58f,其基端连接于第一侧板部57的上端而其前端以一角度向下弯折;一第二接触部58a,其基端连接于上侧连接部58f且其沿第一基座11的横向向内弯曲和突出;一下侧连接部58b,具有一U字状的侧面形状,连接于第二接触部58a的下端;一连接壁部58c,其基端连接于下侧连接部58b且其向上延伸;一第一接触部58d,连接于连接壁部58c的上端,并以一U字状弯折以沿第一基座11的横向向外延伸;以及一固持部58e,从连接壁部58c的背面切出并沿第一基座11的横向向内弯折,以使前端面向上方。
第一加强金属配件51从对接面11a侧插入一第一金属配件保持凹部26,且第一侧板部57由形成于侧壁部14和侧壁延长部21b之间的侧板部收容腔26d的侧壁从两侧上夹持,以将所述金属配件固定于第一基座11。更具体地,第一扣持部57a刺入并固定于侧壁部收容腔26d的侧壁。第一中央脚部55收容于中央脚部收容腔26c内。基座保护片57b的上表面或与所述基座的对接面11a齐平,或位于对接面11a上方,从而对接面11a受基座保护片57b保护。
换句话说,当一第一加强金属配件51安装于第一基座11上时,第一接触臂部58的连接壁部58c、第一接触部58d、第二接触部58a以及上侧连接部58f中的至少一些收容于接触臂部收容内侧腔16a、接触臂部收容外侧腔16b以及接触臂部收容上侧腔26b内,且第一接触部58d和第二接触部58a位于凹槽部12a的左右两侧并彼此面向。
因为当第一接触臂部58为自由状态时,接触臂部收容内侧腔16a的壁面和接触臂部收容外侧腔16b的相对的壁面之间的距离短于固持部58e处的第一基座11的横向内侧面与第二接触部58a处的第一基座11的横向内侧面的距离,所以当第一加强金属配件51插入第一金属配件保持凹部26中时,第二接触部58a压靠于接触臂部收容内侧腔16a的侧壁,且第一接触臂部58弹性位移,从而使第一接触部58d和第二接触部58a相互接近。因为基座11的横向内侧面在固持部58e处为一倾斜面,所以固持部58e沿接触臂部收容内侧腔16a的壁面顺畅地滑动,并沿安装面11b的方向移动。当固持部58e到达固持部收容槽13a时,第一接触臂部58的弹性作用使得连接壁部58c在第一接触部58d和第二接触部58a之间弹性恢复,且固持部58e收容于固持部收容槽13a内。因为固持部58e的前端或上端能固持于固持部收容槽13a的上端壁13b,所以阻止第一接触臂部58沿对接面11a的方向位移,并可靠地防止从凹槽部12a中拔出。
当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已对接时,第一接触臂部58用作一第一金属配件接触部,与第二连接器101的一第二加强金属配件151建立接触。第一接触臂部58还用作一弹性作用部,能柔性地弹性变形,且能弹性改变彼此相对的第一接触部58d和第二接触部58a之间的间隔。当第二连接器101的一第二加强配件151插入第一接触部58d和第二接触部58a之间时,第一接触部58d和第二接触部58a之间的间隔弹性地增加。这样,第一接触部58d和第二接触部58a可靠地夹持第二加强金属配件151,并使与第二加强金属配件151的接触能够可靠地得以维持。
下面是第二连接器101的构成的说明。
图4示出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二连接器的立体图。在该图中,(a)为一俯视图,而(b)为一仰视图。
第二连接器101具有一第二基座111,其为由一绝缘材料(诸如一合成树脂)制成的一一体成型的连接器本体。如图所示,第二基座111具有一长方形的厚板状。第二基座111的插入第一连接器1的侧面,即包含对接面111a的侧面(在图4(a)的上侧),具有:一一体形成的细长的凹槽部113,沿第二基座111的纵向延伸;以及一一体形成的细长的第二凸部112,沿第二基座111的纵向延伸,以限定凹槽部113的外侧。第二凸部112沿凹槽部113的两侧且沿第二基座111的两侧形成。各第二凸部112包括一凹槽状的第二端子收容腔115,第二端子收容腔115形成为连续跨在第二凸部112的内侧面、第二凸部112的上表面以及第二凸部112的外侧面。第二端子161收容且安装于第二端子收容腔115内。
如图所示,凹槽部113的安装于第二基板的侧面,即安装面111b侧(图4(b)中的下面,由底部封闭。在图中所示的例子中,有两个第二凸部112,但是可以有一个凸部或超过两个凸部。
各第二端子161为通过冲压弯折一导电金属板一体形成的一元件,且包括:一被保持部163;一尾部162,连接于被保持部163的下端;一连接部164,连接于被保持部163的上端;一第一接触部165,连接于连接部164的内侧端;以及一第二接触部166,形成于被保持部163的外侧面。一第二接触凹部166a形成于第二接触部166的表面。
第二端子161从对接面111a侧插入第二端子收容腔115,且被保持部163收容于在位于第二凸部112的外侧的第二端子收容腔115的侧面上形成的部分中并在两侧被侧壁夹持,以将第二端子161固定于第二基座111内。在这种第二端子161安装于第二基座111的状态下,第一接触部165的表面、连接部164的表面以及第二接触部166的表面露出于第二凸部112的各侧面及对接面。多个第二端子收容腔115以一预定间距形成于各第二凸部112。收容于相应第二端子收容腔115的所述多个第二端子161以相同的间距设置于各第二凸部112。在图中所示的例子中,为了方便起见,两个第二端子收容腔115形成于各第二凸部112,但是数量上可以为三个或以上且如果需要间距可以改变。
尾部162从第二基座111向外延伸,且连接于一连接垫,该连接垫利用焊接连结于第二基板上的一导电迹线。该导电迹线典型地为一信号线。
一第二加强金属配件腔126与一第二端子收容腔115对齐,且形成于各第二凸部112。两个第二加强金属配件收容腔126在一第二端子收容腔115的沿第二基座111的纵向的外侧形成于各第二凸部112。一第二加强金属配件151收容且安装于各第二加强金属配件收容腔126内。
各第二加强金属配件151为冲压弯折一导电金属板而一体形成的一元件,且包括:一被保持部154;一尾部156,作为一基板连接部而连接于被保持部154的下端;一连接部152,连接于被保持部154的上端;一第一接触部153,连接于连接部152的内侧端;以及一第二接触部157,形成于被保持部154的外侧面。一第二接触凹部157a形成于第二接触部157的表面。
第二加强金属配件151从对接面111a侧插入第二加强金属配件收容腔126,且被保持部154收容于在第二加强金属配件收容腔126的在第二凸部112的外侧面形成的部分内,且在两侧由侧壁夹持,以将第二加强金属配件151固定于第二基座111。在这种第二加强金属配件151安装于第二基座111的状态下,第一接触部153的表面、连接部152的表面以及第二接触部157的表面露出于第二凸部112的各侧面及对接面。
尾部156可利用焊接连接于在第二基板的表面形成的一连接垫。第二基板上的连接垫可连结于第二基板上的一导电迹线(诸如一电源线)。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加强金属配件151接触第一连接器1的一第一加强金属配件51,以作为使第一基板上的一导电迹线(诸如一电源线)和第二基板上的一导电迹线(诸如一电源线)之间建立电连接的一连接电路器件。
在图中所示的例子中,相对第二基座111的纵向,第二加强金属配件151的尺寸比第二端子161的尺寸大,以提供足够的强度。然而,这个尺寸可以变化。例如,它可与第二端子161的尺寸相同。
一第二突出端部122作为一对接引导部设置于第二基座111的纵向的两端。各第二突出端部122为沿第二基座111的横向延伸同时两端连接于各第二凸部112的纵向的两端的一厚的元件。当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对接时,各第二突出端部122作为插入第一连接器1的第一突出端部21的突出端凹部22的一插入凸部。
下面是使具有这些机构的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对接的操作的说明。
图5示出在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器对接第二连接器的立体图,其中(a)是一俯视图,而(b)是一仰视图。
在此,第一端子61的尾部62焊接于与第一基板上的导电迹线连结的连接垫,且至少第一加强金属配件51的第一中央脚部55的下端焊接于与第一基板上的一导电迹线连结的一连接垫,以将第一连接器1表面安装于第一基板上。与一连接垫(连接于一尾部62)连结的一导电迹线为一信号线,且与一连接垫(连接于一第一中央脚部55的下端)连结的一导电迹线为一电源线。与收容于各第一金属配件保持凹部26内的左右的第一加强金属配件51的第一中央脚部55连接的连接垫相互分离。结果,四条电源线可连接于第一连接器1的四个第一加强金属配件51。
同样地,第二端子161的尾部162焊接于与第二基板上的导电迹线连结的连接垫,且各第二加强金属配件151的尾部156焊接于与第二基板上的一导电迹线连结的一连接垫,以将第二连接器101表面安装于第二基板上。与一连接垫(连接于一第二端子161的一尾部162)连结的一导电迹线为一信号线,而与一连接垫(连接于一第二加强金属配件151的一尾部156)连结的一导电迹线为一电源线。结果,四条电源线可连接于第二连接器101的四个第二加强金属配件151。
首先,操作者将第一连接器1的第一基座11的对接面11a与第二连接器101的第二基座111的对接面111a对准、将第二连接器101的第二凸部112与第一连接器1的凹槽部12a对准并将第二连接器101的第二突出端部122与第一连接器1的对应的突出端凹部22对准,以完成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的对准。
当第一连接器1和/或第二连接器101沿对接方向朝向另一连接器移动时,第二连接器101的第二凸部112及第二突出端部122插入第一连接器1的凹槽部12a及突出端凹部22。当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已如图5所示对接时,第一端子61和第二端子161之间建立电连接。
更具体地,当第二连接器101的一第二端子161已插入相应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65和第二接触部66之间时,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65接触第二端子161的第一接触部165,且第一端子61的第二接触部66接触第二端子161的第二接触部166。结果,在与第一基板上的连接垫(连接于第一端子61的尾部62)连结的导电迹线和与第二基板上的连接垫(连接于第二端子161的尾部162)连结的导电迹线之间建立电连接。因为在第一端子61和第二端子161之间存在多点接触,所以建立一可靠的电连接。
第一连接器1的第一加强金属配件51也接合第二连接器101的第二加强金属配件151。这在第一加强金属配件51和第二加强金属配件151之间建立了电连接,且四条电源线之间的电连接得以维持。
更具体地,一第二加强金属配件151插入相应第一加强金属配件51的第一接触臂部58的第一接触部58d和第二接触部58a之间,以在第一加强金属配件51的第一接触部58d和第二加强金属配件151的第一接触部153之间建立接触,并在第一加强金属配件51的第二接触部58a和第二加强金属配件151的第二接触部157之间建立接触。结果,与第一基板上的导电垫(连接于一第一加强金属配件51的一第一中央脚部55)连结的导电迹线和与第二基板上的导电垫(连接于一第二加强金属配件151的一尾部156)连结的导电迹线之间建立电连接。因为在第一加强金属配件51和第二加强金属配件151之间存在多点接触,所以一可靠的电连接得以维持。
因为第一接触臂部58用作一弹性作用部,所以一第二加强金属配件151在两侧由第一接触部58d和第二接触部58a夹持。第一加强金属配件51的第二接触部58a接合形成于第二加强金属配件151的第二接触部157的表面上的第二接触凹部157a。因为第二加强金属配件151由第一加强金属配件51可靠地保持,这样,防止第二加强金属配件151脱离第一加强金属配件51,且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维持可靠的对接。
因为第一接触臂部58用作一弹性作用部,所以甚至当第二加强金属配件151相对第一加强金属配件51沿第一基座11的横向位移时,第一接触部58d及第二接触部58a能维持与第一接触部153及第二接触部157的接触。结果,当包含所安装的第一电路基板或第二电路基板的电子设备掉落或经受外力时所引起的振动或冲击被传递,且甚至当第二加强金属配件151相对第一加强金属配件51沿第一基座11的横向位移时,第一加强金属配件51和第二加强金属配件151之间的电连接能够得以维持。由此,电连接一时中断的所谓的电源瞬断(power flicker)不会发生。
为了解除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的对接,第一连接器1和/或第二连接器101沿与另一连接器分离的方向或沿与对接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这将力沿与第一基座11的凹槽部12a脱离的方向施加于被牢固地保持于第二加强金属配件151的第一加强金属配件51的第一接触臂部58。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因为第一接触臂部58的固持部58e的前端(即上端)固持于第一基座11的固持部收容槽13a的上端壁13b,所以阻止第一接触臂部58沿对接面11a位移,且可靠地阻止第一接触臂部58从凹槽部12a中拔出。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器1包括:一第一基座11;多个第一端子61,安装于第一基座11;以及多个第一加强金属配件51,安装于第一基座11。第一基座11包括形成于纵向的两端的第一突出端部21,第一基座11对接第二连接器101的第二基座111。各第一加强金属配件51包括:一第一本体部52,沿第一基座11的横向延伸;一第一侧板部57,连接于第一本体部52且沿第一基座11的纵向延伸;以及一第一接触臂部58,连接于第一侧板部57。金属配件安装于一第一突出端部21的左右。第一接触臂部58包括彼此面对的一第一接触部58d以及一第二接触部58a。当第一基座11对接第二连接器101的第二基座111时,安装于第二基座111的一第二加强金属配件151插入一第一接触部58d和一第二接触部58a之间,且第二加强金属配件151在两侧由第一接触部58d和第二接触部58a夹持。这样,与第二加强金属配件151的第一接触部153和第二接触部157建立接触。
这样,第一加强金属配件51和第二加强金属配件151保持可靠地接合,且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保持可靠地对接。
当从第一基座11的对接面11a观察时,各第一加强金属配件51的第一本体部52及第一侧板部57具有一L字状的形状。这提高了第一加强金属配件51的刚性且使得其不易变形。这有效地加强了安装有第一加强金属配件51的第一基座11的强度。
第一加强金属配件51包括连接于第一本体部52或第一侧板部57的下端的一第一中央脚部55或第一侧方脚部56。这样,第一中央脚部55或第一侧方脚部56采用例如焊接能连接于第一基板上的一连接垫,且第一连接器1能可靠地安装于第一基板。
第一中央脚部55或第一侧方脚部56能电连接于第一基板上的一连接垫,且第一加强金属配件51作为连接一第二加强金属配件151和一电路二者的器件。这样,四个电路能连接于一单个第一连接器1中的四个第一加强金属配件51。
第一基座11包括:一凹槽部12a,一第二加强金属配件151插入其中;以及接触臂部收容腔16,形成于凹槽部12a的两侧。第一接触臂部58的第一接触部58d和/或第二接触部58a收容于接触臂部收容腔16内。结果,防止第一接触臂部58的第一接触部58d和/或第二接触部58a相对第一基座11的纵向位移,第一加强金属配件51和第二加强金属配件151保持可靠地接合,且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牢固地对接。
第一接触臂部58包括一连接壁部58c,连接壁部58c连接于第一接触部58d和从连接壁部58c突出的一固持部58e,一固持部收容槽13a形成于接触臂部收容内侧腔16a的形成于凹槽部12a的一侧的壁面,且固持部58e收容于固持部收容槽13a内且能固持于固持部收容槽13a的上端壁13b。当解除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的对接时,第一接触臂部58的固持部58e的上端固持第一基座11的固持部收容槽13a的上端壁13b。这阻止第一接触臂部58沿对接面11a的方向位移,且可靠地防止第一接触臂部58从凹槽部12a中拔出。
下面是本申请的一第二实施例的说明。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构件相同的那些结构构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且省略了这些构件的进一步说明。也省略与第一实施例的操作和效果相同的操作和效果的进一步说明。
图6示出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器的立体图。图7是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器的一俯视分解图。图8是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器的一仰视分解图。在图6中,(a)为一俯视图,而(b)为一仰视图。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器1的第一加强金属配件51具有第一实施例中的两个第一加强金属配件51连结的一形状。更具体地,如图所示,位于第一基座11的纵向的两端的第一加强金属配件51的第一侧板部57经由一带板状的连结部59相互连结。
由此,本申请的第一加强金属配件51为一对左右的元件,其分别包括两个第一侧板部57、两个第一侧方脚部56、两个第一中央脚部55、两个基座保护片57b以及一个连结部59。一第一本体部52及一第一侧板部57各位于第一基座11的纵向的两端,当从对接面11a侧观察时形成一L字状,且经由位于第一基座11的纵向的中央部分的连结部59连结。由此,当从对接面11a侧观察时,整个第一加强金属配件51形成由第一本体部52、第一侧板部57以及连结部59构成的一C字状结构。
两个第一加强金属配件51的形状相对沿第一基座11的纵向延伸的中心线左右对称。换句话说,左右第一加强金属配件51相对于将第一基座11分成左右部分的平面相互镜像。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基座11的侧壁部14削除了第一实施例的侧壁部14的外侧部分,相对第一基座11的横向的尺寸较小,且厚度尺寸缩减,以收容连结部59。侧壁部14的外侧面14a与侧板部收容腔26d的壁面齐平。由此,当一第一加强金属配件51收容于一第一金属配件保持凹部26内时,连结部59沿第一基座11的横向的内侧面接近或接触侧壁部14的外侧面14a,如图6所示。
因为经由连结部59相互连接的第一本体部52和第一侧板部57具有一C字状形状,所以第一加强金属配件51刚性更高且更不易变形。由此,当一第一加强金属配件51收容于一第一金属配件保持凹部26内时,第一基座11的强度有效地得到加强。
因为在本实施例中存在有两个第一加强金属配件51,所以左右第一加强金属配件51的中央脚部55具有分离的连接垫,且各第一加强金属配件51用作连接于分离的电路的一连接电路器件。这样,一单个第一连接器1中的两个第一加强金属配件51连接于两个电路。
将一第一端子61的被保持部63收容于内的各第一端子收容外侧腔15b形成于侧壁部14的内侧面。由此,连结部59相对第一基座11的横向位于被保持部63的外侧且不接触第一端子61。因为沿第一基座11的纵向延伸的带板状的连结部59从沿第一基座11的纵向并列设置的多个第一端子61的外侧进行覆盖,所以所述多个第一端子61通过连结部59电磁屏蔽,且不易受到外部噪声或电磁波的影响。从所述多个第一端子61发出的噪声和电磁波也受到抑制。
因为第一连接器1的其他结构部件与第一实施例的那些结构部件相同,所以省略了这些部件的进一步说明。因为第二连接器101的其他结构部件与第一实施例的那些结构部件相同,所以省略了这些部件的进一步说明。因为使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对接的操作与第一实施例的使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对接的操作相同,所以省略了这些操作的进一步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安装于在第一基座11的纵向的两端形成的第一突出端部21左右的第一加强金属配件51经由连结两个第一侧板部57的连结部59相互连结。这样,能提高第一加强金属配件51的强度,且有效地加强了已安装第一加强金属配件51的第一基座11的强度。因为左右第一加强金属配件51是分离的,所以当第一基板弯折或翘曲时,第一基座11能够适应,且已安装第一加强金属配件51的第一基座11兼具柔性和刚性。
多个第一端子61沿第一基座11的纵向并列设置,且沿第一基座11的纵向延伸的连结部59覆盖所述多个第一端子61的外侧。这样,所述多个第一端子61通过连结部59电磁屏蔽,且更不易受到外部噪声和电磁波的影响。
本申请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的情况下,基于本申请的精神,可以作出各种修改。
工业实用性
本申请能适用于连接器。

Claims (10)

1.一种连接器,包括一连接器本体、安装于所述连接器本体的多个端子以及安装于所述连接器本体的一加强金属配件;
所述连接器本体包括一对接引导部,所述对接引导部形成于纵向的两端以对接另一连接器的连接器本体;
所述加强金属配件包括:一本体部,沿所述连接器本体的横向延伸;一侧板部,连接于所述本体部并沿所述连接器本体的纵向延伸;以及一接触臂部,连接于所述侧板部;所述加强金属配件安装于所述对接引导部的左右;
所述接触臂部包括彼此面对的一第一接触部和一第二接触部;以及
当所述连接器本体对接另一连接器的连接器本体时,安装于另一连接器本体的加强金属配件插入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在两侧保持另一加强金属配件,且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均与另一加强金属配件建立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各加强金属配件的所述本体部及所述侧板部当从所述连接器本体的对接面侧观察时具有一L字状的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加强金属配件包括:一基板连接部,连接于所述本体部或所述侧板部的下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加强金属配件包括:一基板连接部,连接于所述本体部或所述侧板部的下端。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基板连接部电连接于一基板上的一连接垫,且所述加强金属配件用作连接另一加强金属配件和一电路二者的一器件。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基板连接部电连接于一基板上的一连接垫,且所述加强金属配件用作连接另一加强金属配件和一电路二者的一器件。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连接器本体包括:一凹槽部,用于收容插入的另一加强金属配件;以及一接触臂部收容腔,形成于所述凹槽部的两侧;且
所述接触臂部的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中的至少一个收容于所述接触臂部收容腔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接触臂部包括:一连接壁部,连接于所述第一接触部;以及一固持部,从所述连接壁部突出;
一固持部收容槽形成于在所述凹槽部的一侧形成的所述接触臂部收容腔的壁面;以及
所述固持部收容于所述固持部收容槽内,以能固持于所述固持部收容槽的上端壁。
9.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安装于在所述连接器本体的纵向的两端形成的所述对接引导部左右的所述加强金属配件经由连结所述侧板部的一连结部相互连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多个端子沿所述连接器本体的纵向并列设置,且所述连结部沿所述连接器本体的纵向延伸并在外侧覆盖所述多个端子。
CN201410718070.0A 2013-12-02 2014-12-01 连接器 Active CN10468204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49236A JP6245964B2 (ja) 2013-12-02 2013-12-02 コネクタ
JP2013-249236 2013-12-0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82047A CN104682047A (zh) 2015-06-03
CN104682047B true CN104682047B (zh) 2017-09-19

Family

ID=533168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718070.0A Active CN104682047B (zh) 2013-12-02 2014-12-01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245964B2 (zh)
CN (1) CN10468204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73990B2 (ja) 2014-08-07 2019-02-2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および当該コネクタに用いられるソケット
JP6385875B2 (ja) * 2015-04-01 2018-09-05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JP6319210B2 (ja) * 2015-07-02 2018-05-09 Smk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およびコネクタ装置
JP6256426B2 (ja) * 2015-07-29 2018-01-10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基板接続用電気コネクタ
KR101754261B1 (ko) * 2015-09-17 2017-07-05 (주)우주일렉트로닉스 크랙 방지용 커넥터 장치
KR102472688B1 (ko) * 2016-02-05 2022-11-30 히로세코리아 주식회사 플러그 커넥터, 소켓 커넥터 및 전기 커넥터 조립체
JP6498622B2 (ja) 2016-03-14 2019-04-10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US10998655B2 (en) 2016-04-28 2021-05-04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Connector and connection system
JP7148357B2 (ja) * 2018-10-18 2022-10-05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
CN109524830A (zh) * 2018-11-22 2019-03-26 绵阳华岩电子有限公司 新型通信及出线方式的接插件尾部附件
JP7202937B2 (ja) 2018-12-19 2023-01-12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組立体
US11424565B2 (en) 2019-11-05 2022-08-23 Molex, Llc Connector assembly and connector pair
US11411333B2 (en) * 2019-11-05 2022-08-09 Molex, Llc Connector assembly
JP7388901B2 (ja) * 2019-12-10 2023-11-29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
JP7201580B2 (ja) * 2019-12-25 2023-01-10 京セラ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コネクタモジュール、及び電子機器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50805A (zh) * 2011-10-14 2013-04-17 莫列斯公司 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387540B1 (en) * 2006-12-05 2008-06-17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improved terminal
JP4333884B2 (ja) * 2007-03-01 2009-09-16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623694B2 (ja) * 2008-05-12 2014-11-12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107811B2 (ja) * 2008-07-07 2012-12-26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基板コネクタ
JP5250450B2 (ja) * 2009-02-27 2013-07-31 第一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5890117B2 (ja) * 2011-07-07 2016-03-22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13101909A (ja) * 2011-10-14 2013-05-23 Molex Inc コネクタ
JP6293431B2 (ja) * 2013-03-05 2018-03-14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50805A (zh) * 2011-10-14 2013-04-17 莫列斯公司 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106529A (ja) 2015-06-08
CN104682047A (zh) 2015-06-03
JP6245964B2 (ja) 2017-1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682047B (zh) 连接器
TWI644487B (zh) 連接器
TWI644483B (zh) 連接器
JP4969838B2 (ja) フローティングタイプコネクタ
TWI424622B (zh) 電連接器及電連接器組件
CN102709751B (zh) 电连接器
CN104241972A (zh)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安装体
CN103098307A (zh) 板对板连接器
KR101223515B1 (ko) 전기 커넥터 및 전기 커넥터 조립체
US7377789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8696384B2 (en) Connector and mating connector
US9979122B1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connector
US7445461B1 (en) Composite electrical contact with elastic wire contact part and separate rigid part
JP2016058270A (ja) 相互係合コネクタ装置
CN202817366U (zh) 板对板连接器
US9887480B2 (en) Contact including deformation preventer for preventing deformation of connector support
CN202178413U (zh) 板对板连接器
JP5067678B2 (ja) ソケット型コネクタ
US11283205B2 (en) Board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with board
CN108429029A (zh) 连接器、插座以及连接系统
TWM556026U (zh) 線對板連接器總成及其板端連接器及線端連接器
JP5283290B1 (ja) コネクタ
US9276343B2 (en) Connector and terminal with insulator separating and insulating first and second terminals in a direction perpendicular to a mating direction
CN202906074U (zh) 电连接器
CN102916290A (zh) 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