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78690A - 电光模块及投射型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光模块及投射型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78690A
CN104678690A CN201410490302.1A CN201410490302A CN104678690A CN 104678690 A CN104678690 A CN 104678690A CN 201410490302 A CN201410490302 A CN 201410490302A CN 104678690 A CN104678690 A CN 1046786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substrate
passing board
face
electro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49030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平林秀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6786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7869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16Cooling; Preventing overheating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8Support structures for LCD panels, e.g. frames or bezel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5Projectors using an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 but not peculiar thereto
    • G03B21/006Projectors using an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 but not peculiar thereto using LCD'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74Projection arrangements for image reproduction, e.g. using eidophor
    • H04N5/7416Projection arrangements for image reproduction, e.g. using eidophor involving the use of a spatial light modulator, e.g. a light valve, controlled by a video signal
    • H04N5/7441Projection arrangements for image reproduction, e.g. using eidophor involving the use of a spatial light modulator, e.g. a light valve, controlled by a video signal the modulator being an array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9/00Details of colour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9/12Picture reproducers
    • H04N9/31Projection devices for colour picture display, e.g. using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ESLM]
    • H04N9/3102Projection devices for colour picture display, e.g. using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ESLM] using two-dimensional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 H04N9/3105Projection devices for colour picture display, e.g. using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ESLM] using two-dimensional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for displaying all colours simultaneously, e.g. by using two or more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9/00Details of colour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9/12Picture reproducers
    • H04N9/31Projection devices for colour picture display, e.g. using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ESLM]
    • H04N9/3141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9/00Details of colour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9/12Picture reproducers
    • H04N9/31Projection devices for colour picture display, e.g. using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ESLM]
    • H04N9/3141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4N9/3144Cooling system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8Support structures for LCD panels, e.g. frames or bezels
    • G02F1/133317Intermediate frames, e.g. between backlight housing and front fram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rojection Apparatu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Transforming Electric Information Into Light Information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以简单的构成高效地使电光面板的热散逸的电光模块及具备该电光模块的投射型显示装置。在电光模块(10)中,在电光面板(40)的第一基板(51)的第二面(51b)设有第一透光板(56)。第一透光板(56)的尺寸比第一基板(51)小,第一基板(51)具有从第一透光板(56)伸出的伸出面(55)。在将该电光面板(40)及第一透光板(56)收纳于内侧的金属制的框架(60),设有沿第一基板(51)的伸出面(55)及第一透光板(56)的侧面(511、512、513、514)弯折的角部(610、620、630、640)。

Description

电光模块及投射型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投射型显示装置等电子设备中使用的电光模块及具备该电光模块的投射型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在投射型显示装置等电子设备中显示图像时,利用由液晶面板等电光面板调制后的光。该电光面板例如具有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设有液晶层等电光物质层的构成,在第一基板及第二基板的外面侧处于防尘等目的而粘贴有第一透光板及第二透光板。
在该构成的电光面板中,若由于电光面板自身的发热和/或光源光的入射所引起的发热、电光面板温度上升,则会发生电光物质层的劣化等。于是,提出了一种结构:在将电光面板作为电光模块搭载于电子设备时,将电光面板收纳于金属制的第一框体的内侧,并且通过与第一框体卡合的金属制的第二框体将与电光面板从第一透光板伸出的伸出面及第一透光板的侧面重叠地配置的金属制的第三框体与第一框体一体化,并将电光面板的热经这些框体散逸(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第2004-279700号公报的图5~图11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如专利文献1记载的构成那样,在为了由电光面板保持出射侧而使用三个框体这一复杂构成中,部件数量多,并且组装耗费时间,因此存在成本高的问题。
鉴于以上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能以简单的构成高效地使电光面板的热散逸的电光模块及具备该电光模块的投射型显示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涉及的电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具有:电光面板,其具备:第一基板;与该第一基板相对配置的第二基板;以及在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设置的电光物质层;第一透光板,其在所述电光面板的至少图像显示区域在所述第一基板的与所述第二基板相反侧重叠;第二透光板,其在所述图像显示区域在所述第二基板的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反侧的面重叠;以及框架,其具备沿所述第一透光板的侧面及所述第一基板的从所述第一透光板伸出的伸出面弯折的角部以收纳所述第一透光板及所述电光面板,所述第一基板具备从所述第二基板的端部伸出而连接柔性布线基板的伸出部,在所述第一基板的所述伸出面中,所述伸出部侧的第一伸出面与隔着所述第一透光板位于与所述第一伸出面相反侧的第二伸出面相比、与所述框架的重叠宽度更大,所述第二伸出面与位于所述第一伸出面和所述第二伸出面之间的第三伸出面相比、与所述框架的重叠宽度更大。
在本发明中,与图像显示区域重叠地设有第一透光板及第二透光板,因此灰尘不会附着于接近电光物质层的位置。因而,在投射由电光面板生成的图像的情况下,灰尘的影响也难以到达图像。此处,电光面板收纳于框架的内侧,并且,在该框架,形成有沿第一透光板的侧面及第一基板的从第一透光板伸出的伸出面弯折的角部。因此,能使电光面板产生的热从第一基板及第一透光板高效地散逸到框架,因而能抑制电光面板的温度上升所引起的电光物质层的劣化。此外,将第一透光板及电光面板收纳于一个框架的内侧,并且能由形成于壁部的角部来进行第一透光板及电光面板的定位。因此,根据本发明,能用简单的构成使电光面板的热高效地散逸,并且能实现组装工序的高效化。此外,连接有柔性布线基板的伸出部所位于一侧由空气层包围,因此难以散热,在向电光模块供给冷却气体的情况下,连接有柔性布线基板的伸出部所位于一侧也成为下游,因此冷却效果小。然而,在本发明中,增大伸出部所位于一侧的第一伸出面和框架的重叠宽度以提高伸出部所位于一侧的散热性,因此对于伸出部所位于一侧也能将温度上升抑制得较低。此外,在向电光模块供给冷却气体的情况下,与连接有柔性布线基板的伸出部所位于一侧相反侧成为上游,因此使该上游侧的第一基板的第二伸出面和框架的重叠宽度比位于第一伸出面和第二伸出面之间的第三伸出面和框架的重叠宽度大,因而散热效率高。因此,如果从电光面板整体来看,则能确保足够的散热性。因而,能以使第三伸出面和框架的重叠宽度变小的量使电光模块的宽度尺寸缩小。
在本发明中,可采用以下构成:所述第一透光板的尺寸比所述第一基板小,所述伸出面及所述角部形成为在全周包围所述第一透光板。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框架具备重叠于所述第一透光板的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反侧的面的用于遮挡的板状遮光部。根据该构成,不需要在第一透光板侧配置遮光板。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第一透光板的所述电光面板侧的面设置有用于遮挡的遮光层,相对于所述第一基板在所述第一透光板所位于一侧,所述框架的端部和所述第一透光板的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反侧的面位于同一平面内。根据该构成,不需要在第一透光板侧配置遮光板。因此,在第一透光板所位于一侧,框架的端部和第一透光板的第一基板所位于一侧的面位于同一平面内,因此在向电光模块供给冷却气体时,冷却气体流畅地在第一透光板的表面流动。因而,冷却效果高。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第一基板的所述伸出面和所述框架之间存在粘接剂。根据该构成,与在第一基板和框架之间存在空气层的情况相比能提高从第一基板向框架的散热效果。
在本发明中,可采用以下构成:具备重叠于所述第二透光板的与所述电光面板相反侧的面而与所述框架结合的用于遮挡的遮光板。
在本发明中,可采用以下构成:在所述第二透光板的所述电光面板侧的面设置有用于遮挡的遮光层,相对于所述第二基板在所述第二透光板所位于一侧,所述框架的端部和所述第二透光板的与所述第二基板相反侧的面位于同一平面内。根据该构成,不需要在第二遮光板侧配置遮光板。因此,在第二透光板所位于一侧,框架的端部和第二透光板的第二基板所位于一侧的面位于同一平面内,因此在向电光模块供给冷却气体时,冷却气体流畅地在第二透光板的表面流动。因而,冷却效果高。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基板是具备像素电极及与该像素电极相对应地设置的开关元件的元件基板。如果采用该构成,则能时第一基板产生的热高效地散逸到框架。
在本发明中,所述所述电光面板是例如具备作为所述电光物质层的液晶层的液晶面板。
本发明在将电光模块用于投射型显示装置的情况下适用时有效果,该投射型显示装置具有:光源部,其出射向所述电光模块供给的光;和投射光学系统,其投射由所述电光模块调制后的光。在投射型显示装置的情况下,较强的光源光向电光面板入射,但是,根据本发明,能将电光面板的温度上升抑制得较低。
本发明涉及的投射型显示装置,优选的是,具有向所述电光模块供给冷却气体的冷却装置。根据该构成,能高效地抑制电光模块的温度上升。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适用本发明的电子设备的一例的投射型显示装置的说明图。
图2是表示在适用本发明的投射型显示装置中使用的光学单元的构成的说明图。
图3是表示在适用本发明的投射型显示装置中使用的光学单元的详细构成的说明图。
图4是在适用本发明的电光模块中使用的电光模块的说明图。
图5是从光出射侧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电光模块时的立体图。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电光模块的说明图。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电光模块的剖视图。
图8是从光出射侧观察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电光模块分解了的状况时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涉及的电光模块的剖视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涉及的电光模块的剖视图。
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涉及的电光模块的剖视图。
图1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涉及的电光模块的剖视图。
图1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涉及的电光模块的剖视图。
图1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涉及的电光模块的剖视图。
图1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涉及的电光模块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投射型显示装置  10电光模块  30散热部件
40电光面板(液晶面板)  40a图像显示区域
51第一基板(原件基板)  52第二基板(对置基板)
55第一基板的伸出面  55a第一伸出面
55b第二伸出面  55c、55d第三伸出面  56第一透光板
57第二透光板  60框架   80遮光板
450电光物质层(液晶层)  610、620、630、640角部
569、579遮光层  570第二遮光板从第二基板的伸出面
P粘接剂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再有,在以下的说明中,作为适用本发明的电子设备,说明将具备透射型的电光面板(透射型的液晶面板)的电光模块用作光阀的投射型显示装置。此外,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参照的图中,为了使各层和/或各部件成为在附图上能识别的程度的大小,而使各层和/或各部件的每个比例尺不同。
实施方式1
投射型显示装置(电子设备)的整体
图1是作为适用本发明的电子设备的一例的投射型显示装置的说明图,图1(a)、(b)是表示投射型显示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俯视构成的说明图及从侧面观察主要部分时的说明图。图2是表示在适用本发明的投射型显示装置中使用的光学单元的构成的说明图。
在图1所示的投射型显示装置1中,在外装壳体2、5的内部,在其后端侧配置有电子单元7,并在装置前侧在与电源单元7相邻的位置配置有光源灯单元8(光源部)及光学单元9。此外,在外装壳体2的内部,投射透镜单元6的基端侧位于光学单元9的前侧的中央。在光学单元9的一侧,朝向装置前后方向配置有搭载了输入输出接口电路的接口基板11,与接口基板11平行地配置有搭载了视频信号处理电路的视频基板12。在光源灯单元8及光学单元9的上侧配置有装置驱动控制用的控制基板13,在装置前端侧的左右每个角分别配置有扬声器14R、14L。
在光学单元9的上方及下方配置有装置内部冷却用的吸气风扇15A、15B。此外,在光源灯单元8的背面侧即装置侧面配置有排气风扇16。再有,在朝向接口基板11及视频基板12的端部的位置,配置有用于将来自吸气风扇15A的冷却用空气流吸引到电源单元7内的辅助冷却风扇17。这些风扇中的吸气风扇15B,作为对于后述的电光面板40的冷却用风扇(冷却装置)发挥作用。
在图2中,构成光学单元9的各光学元件(要素)包括构成了色光合成单元的棱镜单元20,并由含Mg或Al等金属的上导光体21或下导光体22支撑。上导光体21及下导光体22由紧固螺钉固定于上壳体3及下壳体4。
光学单元9的详细构成
图3是表示在适用本发明的投射型显示装置中使用的光学单元的详细构成的说明图。如图3所示,光学单元9具有:光源灯805;具有均匀照明光学元件即积分透镜921、922的照明光学系统923;和将从该照明光学系统932出射的光束W分离为红、绿、蓝的各光束R、G、B的色光分离光学系统924。此外,光学单元9具有:作为调制各色光束的电光面板(光阀)的三个透射型的电光面板40(R)、40(G)、40(B);作为将调制后的色光束合成的色光合成光学系统的棱镜单元20;和将合成了的光束放大投射到投射面上的投射透镜单元6。此外,具有将色光分离光学系统924分离出的各色光束中的蓝色光束B引导到相对应的电光面板40(B)的中继光学系统927。
照明光学系统923还具备反射镜931,使得来自光源灯805的出射光的光轴1a向装置前方向直角弯折。隔着该反射镜931,积分透镜921、922配置成前后正交的状态。
色光分离光学系统924的构成包括:蓝绿反射分色镜941;绿反射反射镜942;和反射镜943。首先,在蓝绿反射分色镜941中,通过了照明光学系统923的光束W中所包含的蓝色光束B及绿色光束G被直角反射而射向绿反射反射镜942侧。红色光束R通过该蓝绿反射分色镜941,并在后方的反射镜943被直角反射,而从红色光束的出射部944向色光合成光学系统侧出射。接着,在绿反射分色镜942中,在蓝绿反射分色镜941中被反射了的蓝色及绿色的光束B、G中、仅绿色光束G被直角反射,而从绿色光束的出射部945向色光合成光学系统侧出射。通过了绿反射分色镜942的蓝色光束B从蓝色光束的出射部946向中继光学系统927侧出射。在本方式中,从照明光学系统923的光束的出射部到色光分离光学系统924中的各色光束的出射部944、945、946为止的距离设定为全部大体相等。
在色光分离光学系统924的红色光束及绿色光束的出射部944、945的出射侧,分别配置有聚光透镜951、952。因此,从各出射部出射的红色光束及绿色光束向该聚光透镜951、952入射而平行化。
已平行化了的红色及绿色的光束R、G,在由偏振板160(R)、160(G)统一了偏振方向后,向电光面板40(R)、40(G)入射而被调制,并被添加于与各色光相对应的图像信息。即、该电光面板40(R)、40(G)由未图示的驱动单元根据与图像信息对应的图像信号来进行开关控制,由此,进行对通过此处的各色光的调制。此类驱动单元能原样地使用公知的单元。
另一方面,蓝色光束B在经中继光学系统927、再由偏振板160(B)统一了偏振方向后,被引导到相对应的电光面板40(B),并在此处同样地根据图像信息被施行调制。中继光学系统927的构成包括:聚光透镜974;入射侧反射镜971;出射侧反射镜972;配置于这两个反射镜之间的中继透镜973;和在电光面板40(B)的跟前侧配置的聚光透镜953。关于各色光束的光路的长度、即、从光源灯805到各液晶面板为止的距离,蓝色光束B的为最长,因此,该光束的光量损失最多。但是,由于存在中继光学系统927,能抑制光量损失。
通过各电光面板40(R)、40(G)、40(B)而被调制了的各色光束向偏振板161(R)、161(G)、161(B)入射,透射过了这些偏振板的光向棱镜单元20(正交分色棱镜)入射而被合成。此处合成出的彩色图像经具备投射透镜系统的投射透镜单元6被放大投射到位于预定位置的屏幕等的被投射面1b上。
(电光面板40的构成)
图4是在适用本发明的电光模块中使用的电光面板40的说明图,图4(a)、(b)分别为从第二基板侧一并观察各构成要素和电光面板40的俯视图及其H’-H’剖视图。
再有,在图4及后述的图5~图8中,对于光源光的传播方向用箭头L11表示,对于由电光面板40调制了光源光后的显示光的传播方向用箭头L12表示,对于由图1所示的吸气风扇15B等向电光面板40供给的冷却空气(冷却气体)的气流用箭头A表示。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在电光面板40及电光模块10的面内方向上互相相交的方向的一个设为X轴方向,将另一方向设为Y轴方向,将与X轴方向及Y轴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Z轴方向。此外,在以下参照的附图中,将X轴方向的一侧(设有柔性布线基板40i一侧)设为X1侧,将另一侧设为X2侧,将Y轴方向的一侧设为Y1侧,将另一侧设为Y2侧,将Z轴方向的一侧(光源光入射一侧)设为Z1侧,将另一侧(显示光出射一侧)设为Z2侧来表示。
在参照图1~图3说明了的投射型显示装置1中,在向光学单元9搭载电光面板40(R)、40(G)、40(B)时,将电光面板40(R)、40(G)、40(B)分别作为后述电光模块10(R)、10(G)、10(B)来搭载。电光面板40(R)、40(G)、40(B)具有相同的构成,具备电光面板40(R)、40(G)、40(B)的电光模块10(R)、10(G)、10(B)也分为红色用(R)、绿色用(G)、蓝色用(B)并具有相同构成。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电光面板40(R)、40(G)、40(B)及电光模块10(R)、10(G)、10(B)等,不带有表示对应的颜色的(R)、(G)、(B)地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在电光面板40中,透光性的第一基板51(元件基板)和透光性的第二基板52(对置基板)隔着预定间隙地由密封材料407贴合。第一基板51和第二基板52使用石英和/或耐热玻璃等,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基板51和第二基板52使用石英。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光面板40是液晶面板,在第一基板51和第二基板52之间在由密封材料407包围的区域内保持有作为电光物质层450的液晶层。密封材料407沿第二基板52的外缘设置成框状。密封材料407是具备光固化性的粘接剂、热固化性的粘接剂或具备光固化性及热固化性这两者的粘接剂,并配合有用于使两基板间的距离成为预定值的玻璃纤维或玻璃珠等间隙材料。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基板51俯视为四边形,具备由四个边构成的侧面511、512、513、514。第二基板52与第一基板51同样,俯视为四边形,具备由四个边构成的侧面521、522、523、524。在电光面板40的大体中央,出射调制光的图像显示区域40a设置成俯视为四边形的区域。与该形状对应地,密封材料407也设置成大体四边形,在密封材料407的内周缘和图像显示区域40a的外周缘之间,设有四边框状的周边区域40c。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基板51的尺寸比第二基板52大,第一基板51的四个侧面511、512、513、514分别比第二基板52的侧面521、522、523、524向外侧伸出。因此,在第二基板52的周围,由第一基板51和第二基板52的侧面521、522、523、524形成有台阶部40s、40t、40u、40v,在该台阶部40s、40t、40u、40v,第一基板51处于从第二基板52伸出的状态。
在第一基板51的第一面51a及第二面51b中的与第二基板52相对的第一面51a,在图像显示区域40a矩阵状地形成有具备透光性的像素电极405a及与像素电极405b对应的像素晶体管(开关元件/未图示)的像素,在该像素电极405a的上层侧形成有取向膜416。此外,在第一基板51的第一面51a中,在周边区域40c形成有与像素电极405a同时形成的虚设像素电极405b。关于虚设像素电极405b,采用与虚设的像素晶体管电连接的构成、不设置虚设的像素晶体管而与布线直接电连接的构成或者处于没有施加电位的浮置状态的构成。
此外,在第一基板51中,位于Y轴方向的一侧Y1的侧面514与其他侧面511、512、513相比更大地从第二基板52的侧面524伸出,在该伸出部515的第二基板52侧的面(第一面51a)上,沿侧面514形成有数据线驱动电路401及多个端子402。此外,在第一基板51,沿侧面511、512形成有扫描线驱动电路404。在端子402连接有柔性布线基板40i,经柔性布线基板40i向第一基板51输入各种电位和/或各种信号。再有,在第一基板51,以跨越侧面514和柔性布线基板40i的方式涂敷有增强用的粘接剂41。
在第二基板52的第一面52a及第二面52b中的与第一基板51相对的第一面52a,形成有透光性的共用电极421,在共用电极421的上层形成有取向膜426。共用电极421形成于第二基板52的大体整个面或作为多个带状电极而跨越多个像素地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共用电极421在第二电极52的大体整个面形成。此外,在第二基板52的第一面52a,在共用电极421的下层侧形成有遮光层408。在本实施方式中,遮光层408形成为沿图像显示区域40a的外周缘延伸的框缘状,并通过该遮光层408的内缘规定了图像显示区域40a。遮光层408的外周缘位于在与密封材料407的内周缘之间隔着间隙的位置,遮光层408和密封材料407没有被覆盖。此外,在第二基板52,在与由相邻的像素电极405a夹着的区域重叠的区域等,有时也形成与遮光层408同时形成的遮光层来作为黑矩阵或黑条。
在第一基板51,在比密封材料407靠外侧且与第二基板52的角部分重叠的区域,形成有用于在第一基板51和第二基板52之间实现电导通的基板间导通用电极409。在基板间导通用电极409和第二基板52之间,配置有包括导电微粒的基板间导通材料409a,第二基板52的共用电极421经基板间导通材料409a及基板间导通用电极409与第一基板51侧电连接。因此,共用电极421从第一基板51侧被施加共用电位。密封材料407具有大体相同的宽度尺寸地沿第二基板52的外周缘设置。但是,密封材料407设置成在与第二基板52的角部分重叠的区域避开基板间导通用电极409地通过内侧。
在该构成的电光面板40中,在本实施方式中,像素电极405a及共用电极421由ITO膜等透光性导电膜形成,因此电光面板40是透射型的液晶面板。在是该透射型的液晶面板(电光面板40)的情况下,从第一基板51及第二基板52中的一个基板入射的光在经另一个基板透射而出射的期间被调制。在本实施方式中,成为使得从第二基板52入射的光(由箭头L11表示)经第一基板51透射而作为调制光(由箭头L12表示)出射的构成。因此,第二基板52配置于Z轴方向的一侧Z1,第一基板51配置于Z轴方向的另一侧Z2。再有,如果由透光性导电膜形成共用电极421且由反射性导电膜形成像素电极405a,则能构成反射型的液晶面板。在是反射型的液晶面板的情况下,从第二基板52侧入射的光在由第一基板51侧反射而出射的期间被调制。本实施方式的电光面板40在上述投射型显示装置(液晶投影机)中被用作光阀,因此没有形成滤色器。但是,在将电光面板40用作移动式计算机、移动电话机等电子设备的直视型彩色显示装置的情况下,在第二基板52形成滤色器。
电光模块的整体构成
图5是从光出射侧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电光模块时的立体图。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电光模块的说明图,图6(a)、(b)、(c)是从光出射侧观察电光模块时的俯视图、从X轴方向的另一侧X2观察电光模块时的侧视图、从光入射侧观察时的仰视图。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电光模块的剖视图,图7(a)、(b)是电光模块的YZ剖视图及XZ剖视图。图8是从光出射侧观察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电光模块分解了的状况时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5~图8所示,在将电光面板40搭载于投射型显示装置1的光学单元9时,以增强等为目的而设为电光面板40由框架60保持而成的电光模块10。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光模块10中,除了电光面板40及框架60之外,还使用以下说明的第一透光板56、第二透光板57及入射侧的遮光板80。下面,图7为中心参照附图来说明电光模块10的详细构成。
第一透光板56及第二透光板57的构成
如图4(b)及图7等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用电光面板40而构成电光模块10的构成中,在第一基板51的第二面51b(外面/第一基板51的与第二基板52相反侧的面)通过粘接剂等粘贴有第一透光板56(第一基板侧透光板),在第二基板52的第二面52b(外面/第二基板52的与第一基板51相反侧的面)通过粘接剂等粘贴有第二透光板57(第二基板侧透光板)。第一透光板56及第二透光板57分别构成为防尘玻璃,防止灰尘等附着于第一基板51的外面(第二面51b)及第二基板52的外面(第二面52b)。因此,即使灰尘附着于电光面板40,尘埃也会与电光物质层450分离。因此,在参照图1等说明了的投射型显示装置1中,由于尘埃处于散焦状态,因此能抑制在投射出的图像上映出尘埃作为像。第一透光板56及第二透光板57使用石英和/或耐热玻璃等。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透光板56及第二透光板57与第一基板51及第二基板52同样地使用石英,其厚度为1.1~1.2mm。
此处,第一透光板56设置成在第一基板51的第二面51b的一部分伸出的状态下与电光面板40的至少图像显示区域40a重叠。更具体地,第一透光板56为俯视尺寸比第一基板51小的四边形形状,第一透光板56的侧面561、562、563、564分别俯视在第一透光板56的全周位于比第一基板51的侧面511、512、513、514靠内侧处。因此,第一透光板56的侧面561、562、563、564俯视分别位于第一基板51的侧面511、512、513、514和图像显示区域40a的端部之间,在第一透光板56的周围,由第一透光板56的侧面561、562、563、564和第一基板51的第二面51b构成有台阶部。因此,在第一基板51的第二面51b形成有从第一透光板56伸出的伸出面55以使得全周包围第一透光板56。将该伸出面55中的、侧面514(伸出部515)所位于一侧的伸出面55设为第一伸出面55a,并将相对于第一伸出面55a隔着第一透光板56的相反侧(侧面513所位于一侧)的伸出面55设为第二伸出面55b。此外,将位于第一伸出面55a和第二伸出面55b之间的伸出面55(侧面511、512所位于一侧的伸出面55)设为第三伸出面55c、55d。
第二透光板57设置成在第二基板52的第二面52b的一部分伸出的状态下与电光面板40的至少图像显示区域40a重叠。更具体地,第二透光板57俯视为尺寸与第一透光板56大体相同的四边形形状,尺寸比第二基板52小。因此,第二透光板57的侧面571、572、573、574分别在第二透光板57的全周位于比第二基板52的侧面521、522、523、524靠内侧处,位于第二基板52的侧面521、522、523、524和图像显示区域40a的端部之间。因此,在第二透光板57的周围,由第二透光板57的侧面571、572、573、574和第二基板52的第二面52b构成有台阶部。因此,在第二基板52的第二面52b形成有从第二透光板57伸出的伸出面以使其在全周包围第二透光板57。
框架60的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框架60是在中央具备矩形的开口部68的矩形框状的树脂制部件或金属制部件,具备包括俯视将第一透光板56、电光面板40及第二透光板57的周围包围的四个壁部61、62、63、64的壁部。在壁部61、62、63、64中,相邻的壁部彼此的连结部(角部分)成为棱柱状的连结部651、652、653、654。框架60的导热率比第一基板51、第二基板52、第一透光板56及第二透光板57高。例如,框架60是在树脂制部件的表面设有金属层的成形品和/或铝、铜、铁等金属制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框架60是由铝等构成的金属制部件。
在框架60中,壁部61与第一透光板56的侧面561、电光面板40的侧面及第二透光板57的侧面571相对,壁部62与第一透光板56的侧面562、电光面板40的侧面及第二透光板57的侧面572相对,壁部63与第一透光板56的侧面563、电光面板40的侧面及第二透光板57的侧面573相对。与之相对,壁部64形成为沿第一基板51的伸出部515延伸的平板状。因此,框架60通过壁部61、62、63将第一透光板56、电光面板40及第二透光板57收纳于内侧。此外,壁部64形成为沿第一基板51的伸出部515延伸的平板状,因此能将柔性布线基板40i沿电光面板40的面内方向地引出到框架60的外侧。
在四个壁部61、62、63、64的内侧面,形成有沿第一基板51从第一透光板55伸出的伸出面55及第一透光板56的侧面561、562、563、564弯折的内角状的角部610、620、630、640。因此,框架601通过角部610、620、630、640与第一基板51的从第一透光板56伸出的伸出面55及第一透光板56的侧面561、562、563、564相对。此外,关于壁部61、62、63的内侧面,形成角部610、620、630的部分向内侧伸出,上述内侧面从该伸出部分向Z轴方向的一侧Z1直线状地延伸。因此,在组装电光模块10时,从框架60的Z轴方向的一侧Z1以使第一透光板56侧先行的方式地将电光面板40设置于框架60的内侧。再有,在壁部63的Z轴方向的一侧Z1,Y轴方向的另一侧Y2的端部成为锥面637,如箭头A所示,在由图1所示的吸气风扇15B等向电光模块10供给冷却空气时,向电光模块10的Z轴方向的一侧Z1高效地引导冷却空气。此外。在向电光模块10供给了冷却空气时,冷却空气也被引导向电光模块10的Z轴方向的另一侧Z2。
在本实施方式中,伸出面55的宽度尺寸及伸出面55和框架60的重叠面积为以下的关系:第三伸出面55c、55d≈第二伸出面55b<第一伸出面55a。即、在第一基板51中,在连接有柔性布线基板40i的伸出部515所位于的第一伸出面55a侧,与隔着第一透光板56位于与第一伸出面55a相反侧的第二伸出面55b相比、与框架60的重叠宽度更大。
此外,在框架60,从壁部61、62、63、64的Z轴方向的另一侧Z2的端部向内侧伸出有板状遮光部67,该板状遮光部67与第一透光板56中与电光面板40所位于一侧相反侧的面重叠。此外,在板状遮光部67,在与电光面板40的图像显示区域40a重叠的区域形成有开口部670,板状遮光部67作为对于电光面板40的出射侧的遮挡部发挥作用。此处,板状遮光部67的厚度尺寸比壁部61、62、63、64的厚度尺寸(Z轴方向的尺寸)小很多。再有,在框架60中,在朝向Z轴方向的另一侧Z2的面通过涂装等而施行了黑色化处理。
入射侧的遮光板80的构成
相对于框架60在光入射侧(Z轴方向的一侧Z1),重叠地配置有由金属板或树脂板构成的板状的遮光板80。在本实施方式中,遮光板80是金属制的。遮光板80具备相对于框架60在光入射侧重叠的四边形的端板部87,在端板部87形成有与电光面板40的图像显示区域40a重叠的开口部88。开口部88比框架60的开口部68小,端板部87在开口部68的全周内向开口部68的内侧伸出。因此,遮光板80的端板部87作为限制光向电光面板40入射的范围的遮挡部发挥作用。
遮光板80具备从端板部87的外缘延伸的侧板部81、82、83、84。该侧板部81、82、83、84中的位于X轴方向的两侧的侧板部81、82,与壁部61、62的外侧面重叠地从端板部87的端部向Z轴方向的另一侧Z2大体直角地弯折。在本实施方式中,侧板部81、82设置于在Y轴方向上分离的两个部位,在这两个侧板部81、82分别形成有卡合孔810、820。另一方面,在框架60的壁部61、62的外侧面,分别形成有与卡合孔810、820嵌合的突部617、627。因此,遮光板80通过从两侧夹持框架60地设置的侧板部81、82与框架60的外侧面卡合,结合于框架60并与框架60一体化。在该状态下,在框架60的内侧,构成有以遮光板80的端板部87为底部的面板收纳部,在该面板收纳部收纳第一透光板56及第二透光板57粘贴而成的电光面板40。此处,在壁部61、62的外侧面,在突部617、627的侧方形成有突部619、629,该突部619、629用于侧板部81、82的定位。
再有,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透光板57中在与端板部87重叠的区域设置有遮光层579,通过该遮光层579和遮光板80来进行入射侧的遮挡。在本实施方式中,遮光层579是通过从第二透光板57侧开始层叠有铬层(金属层/光反射层)及氧化铬层(金属化合物层/光吸收层)而成的。
粘接剂所形成的固定结构
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电光面板10中,在框架60的内侧,在第一透光板56、电光面板40及第二透光板57之间形成有间隙,在该间隙内设有粘接剂P。因此,在第一透光板56和框架60之间、在电光面板40和框架60之间,以及在第二透光板57和框架60之间存在粘接剂P,但不存在空气层。
此处,对于粘接剂P,可采用整体为同一种类的粘接剂的构成,此外,也可采用在第一透光板56的侧面561~564和框架60之间和/或第一基板51的伸出面55和框架60之间存在的粘接剂P与位于其他部分的粘接剂P种类不同的构成。在该情况下,对于在第一透光板56的侧面561~564和框架60之间和/或第一基板51的伸出面55和框架60之间存在的粘接剂P,例如,使用比位于其他部分的粘接剂P导热率高且粘接强度小的种类的粘接剂。即、对于在第一透光板56的侧面561~564和框架60之间存在的粘接剂P,可优先考虑导热率高的粘接剂来选择种类,对于位于其他部分的粘接剂P,可优选考虑粘接强度的粘接剂来选择种类。根据该构成,能使在电光面板40产生的热经第一基板51高效地散逸到框架60。
电光模块10的制造方法
在参照图5~图8说明了的电光模块10的制造工序中,首先,在电光模块40的两面通过粘接剂来粘贴第一透光板56的整个面及第二透光板57的整个面。
接着,从框架60的Z轴方向的一侧Z1以使第一透光板56侧先行的方式将电光面板40设置于框架60的内侧。其结果,第一透光板56的外周部分与板状遮光部67抵接,第一基板51的伸出面55与框架60的角部610、620、630、640抵接,进行第一透光板56及电光面板40的Z轴方向的定位。此外,第一透光板56的侧面561、562、563、564与角部610、620、630、640抵接,并进行第一透光板56及电光面板40的X轴方向及Y轴方向的定位。此时,预先在框架60的角部610、620、630、640附近涂敷粘接剂P。
而且,在框架60的内侧收纳了第一透光板56、电光面板40及第二透光板57后,从第二透光板57和框架60之间填充粘接剂P。
然后,使遮光板80与框架60结合,在该状态下,使粘接剂P固化。再有,对于框架60和电光面板40的固定,可仅使用在框架60的内侧收纳电光面板40等之前涂敷了的粘接剂P。
本实施方式的主要效果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光模块10中,在第一基板51的第二面51b(与第二基板52相反侧的面)及第二基板52的第二面52b(与第一基板51相反侧的面),与图像显示区域40a重叠地设有第一透光板56及第二透光板57,因此不会在靠近电光物质层450(液晶层)的位置附着尘埃。因此,在投射由电光面板40生成的图像的情况下,灰尘的影响也难以到达图像。
此外,第一透光板56设置成第一基板51的第二面51b的一部分伸出,框架60的角部610、620、630、640与第一基板从第一透光板56伸出的伸出面55及第一透光板56的侧面561、562、563、564相对。此外,框架60比第一基板51及第二基板52导热率高。因此,能使在电光面板40产生的热从第一基板51及第一透光板56高效地散逸到框架60。因而,能抑制电光面板40的温度上升所引起的电光物质层450的劣化。
另外,在提高了散热性的状态下收纳电光面板40等时,使用一个框架60,因此部件数量少且组装工时也少。因而,能降低电光模块10的成本。
此外,在第一基板51的从第一透光板56伸出的伸出面55和框架60之间以及第一基板51的侧面511、512、513和框架60之间存在粘接剂P、而不存在空气层。再有,在第一透光板56和框架60之间、电光面板40和框架60之间以及第二透光板57和框架60之间全部存在粘接剂P,而不存在空气层。因而,能使在电光面板40产生的热高效地从第一基板51散逸到框架60。
另外,第一透光板56的尺寸比第一基板51小,设有第一基板51的伸出面55及框架60的角部610、620、630、640以使得在全周包围第一透光板56。因此,由于第一基板51的伸出面55与框架60的重叠面积大,因此能将在电光面板40产生的热从第一基板51高效地散逸到框架60。
此外,在第一基板51,连接有柔性布线基板40i的伸出部515所位于一侧由空气层包围,因此难以散热。另外,在向电光模块10供给冷却空气(由箭头A表示)时,连接有柔性布线基板40i的伸出部515所位于一侧为下游,因此冷却效果小。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基板51中,在伸出部515所位于的第一伸出面55a一侧,与隔着第一透光板56而位于与第一伸出面55a相反侧的第二伸出面55b相比,与框架60的重叠宽度更大、散热性高。因而,根据本实施方式,对于伸出部515所位于一侧能高效地散热,因此能将温度上升抑制得较低。
再有,框架60与第一基板51及第二基板52中的、具备像素电极及开关元件的元件基板即第一基板51的伸出部分重叠。因此,在光经电光面板40透射时,与第二基板52相比第一基板51上的发热较大,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框架60与发热大的元件基板(第一基板51)的伸出面55重叠,因此能高效地散逸在电光面板40产生的热。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框架60设置有板状遮光部67,因此不需要在第一透光板56侧配置遮光板。另外,板状遮光部67的厚度尺寸与壁部61、62、63、64的厚度尺寸(Z轴方向的尺寸)相比很小。因此,如箭头A所示,在通过图1所示的吸气风扇15B等沿电光模块10的Z轴方向的另一侧Z2的面形成冷却空气的气流时,冷却空气流畅地进入板状遮光部67的开口部670内而从Y轴方向的另一侧Ya流向一侧Y1。因此,能将在电光面板40产生的热经第一透光板56散逸到冷却空气中。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
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涉及的电光模块10的剖视图。图9(a)、(b)是电光模块的YZ剖视图及XZ剖视图。再有,本实施方式的基本构成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对于共同的部分标注相同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光模块10中,也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框架60的角部610、620、630、640与第一基板51的从第一透光板56伸出的伸出面55及第一透光板56的侧面561、562、563、564相对。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是,在第一透光板56的电光面板40侧的面形成有用于遮挡的遮光层569,在框架60没有形成参照图7说明了的板状遮光部67。因此,在第一透光板56所位于的Z轴方向的另一侧Z2,框架60的端部60s和第一透光板56的与第一基板51相反侧的面位于同一平面内。此处,遮光层569是通过从第一透光板56侧开始层叠有氧化铬层(金属化合物层/光吸收层)及铬层(金属层/光反射层)而成的。其他构成与实施方式1相同。
根据该构成,在第一透光板56的Z轴方向的另一侧Z2,没有板状遮光部67所产生的高度差。因此,如由箭头A所示那样,在由图1所示的吸气风扇15B等沿电光模块10的Z轴方向的另一侧Z2的面形成冷却空气的气流时,冷却空气沿第一透光板56的Z轴方向的另一侧Z2的面从Y轴方向的另一侧Y2流畅地流向一侧Y1。因而,能使在电光面板40产生的热经第一透光板56及框架60散逸到冷却空气中。
实施方式2
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涉及的电光模块10的剖视图,图10(a)、(b)是电光模块的YZ剖视图及XZ剖视图。再有,本实施方式的基本构成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对于共同的部分标注相同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光模块10中,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框架60的角部610、620、630、640与第一基板51从第一透光板56伸出的伸出面55及第一透光板56的侧面561、562、563、564相对,并在其间存在粘接剂P。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透光板57以一部分从第二基板52伸出的方式粘贴于第二基板52的第二面52b。更具体地,第二透光板57为俯视尺寸比第二基板52大的四边形形状,第二基板52的侧面521、522、523、524分别俯视在全周位于第二透光板57的侧面571、572、573、574靠内侧的位置。因此,第二基板52的侧面521、522、523、524分别俯视位于第二透光板57的侧面571、572、573、574和图像显示区域40a之间,在第二透光板57的周围由第二基板52的侧面521、522、523、524和第二透光板57构成了台阶部。此外,在第二透光板57的第二基板52侧的面形成有从第二基板52伸出的伸出面570以使得在全周包围第二基板52。
此外,在第二透光板57的第二基板52侧的面,在俯视不与图像显示区域40a重叠而与第二基板52重叠的区域及伸出面570连续地一体形成有遮光层579。因此,遮光层579包括从第二基板52的外缘向内侧且在电光面板40的图像显示区域40a的外侧所形成的第一部分和从第二基板52的外缘向伸出面570延伸设置的第二部分。此处,遮光层579形成到第二透光板57的第二基板52侧的面的边缘为止。遮光层579是例如通过从第二透光板57的第二基板52侧开始层叠铬层(金属层/光反射层)及氧化铬层(金属化合物层/光吸收层)而成的,并具有反射性。因此,遮光层579的导热率比第二透光板57高。
根据该构成,在框架60的壁部61、62、63,形成有沿第二透光板57的侧面571、572、573及第二透光板57的从第二基板52伸出的伸出面570弯折的外角状的角部618、628、638。因此,框架60通过角部618、628、638、648与第二透光板57的侧面571、572、573、574和在第二透光板57的从第二基板52伸出的伸出面570所形成的遮光层579相对。此外,在框架60和第二透光板57的侧面571、572、573、574之间、以及在框架60和在第二透光板57的伸出面570所形成的遮光层579之间存在粘接剂P,不存在空气层。其他构成与实施方式1相同。
根据该构成,能使在电光面板40产生的热从第一基板51及第一透光板56高效地散逸到框架60,并且能从第二透光板57高效地散逸到框架60。此外,由于遮光层579的导热率比第二透光板57高,因此能使电光面板40的热经遮光层579散逸到框架60。此外,能使因光的吸收而产生的遮光层579的热经遮光层579散逸到框架60。
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
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涉及的电光模块10的剖视图,图11(a)、(b)是电光模块的YZ剖视图及XZ剖视图。再有,本实施方式的基本构成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对于共同的部分标注相同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光模块10中,也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框架60的角部610、620、630、640与第一基板51的从第一透光板56伸出的伸出面55及第一透光板56的侧面561、562、563、564相对。此外,与实施方式2同样地,框架60的角部618、628、638与第二透光板57的侧面571、572、573及第二透光板57的从第一基板52伸出的伸出面570相对。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透光板57的电光面板40侧的面形成有用于遮挡的遮光层579,与实施方式2不同的是没有使用遮光板80。因此,在第二透光板57所位于的Z轴方向的另一侧Z1,框架60的端部60t和第二透光板57的与第二基板52相反侧的面位于同一平面内。其他构成与实施方式2相同。
根据该构成,在第二透光板57的Z轴方向的一侧Z1,没有遮光板80所产生的高度差。因此,如由箭头A所示那样,在由图1所示的吸气风扇15B等沿电光模块10的Z轴方向的另一侧Z2的面形成冷却空气的气流时,冷却空气沿第二透光板57的Z轴方向的一侧Z1的面从Y轴方向的另一侧Y2流畅地流向一侧Y1。因而,能使在电光面板40产生的热经第二透光板57及框架60散逸到冷却空气中。
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2
在上述实施方式2及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中说明了的电光面板10中,如在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中说明那样,可采用在第一透光板56的电光面板40侧的面形成用于遮挡的遮光层569且在第一透光板56侧不设置板状遮光部67的构成。根据该构成,在第一透光板56的Z轴方向的另一侧Z2,没有板状遮光部67所产生的高度差,因此冷却空气从Y轴方向的另一侧Y2流畅地流向一侧Y1。
实施方式3
图1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涉及的电光模块10的剖视图,图12(a)、(b)是电光模块的YZ剖视图及XZ剖视图。再有,本实施方式的基本构成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对于共同的部分标注相同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1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光模块10中,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框架60的角部610、620、630、640与第一基板51的从第一透光板56伸出的伸出面55及第一透光板56的侧面561、562、563、564相对,并在其间存在粘接剂P。此外,关于壁部61、62、63的内侧面,形成角部610、620、630的部分向内侧伸出,该内侧面从该伸出部分开始向Z轴方向的一侧Z1直线状地延伸。因此,在组装电光模块10时,从框架60的Z轴方向的一侧Z1以使得第一透光板56侧先行的方式将电光面板40设置于框架60的内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光模块10中,也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第二基板52的尺寸比第一基板51小,在第一基板51的第一面51a形成有从第二基板52伸出的伸出面以使得在全周包围第二基板52。第二透光板57的尺寸比第二基板52小,在第二基板52的第二面52b形成有从第二透光板57伸出的伸出面以使得在全周包围第二透光板57地。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提高从电光面板40(第一基板51及第二基板52)的侧面和/或第二透光板57的侧面等向框架60的散热性为目的,在框架60的内侧,在电光面板40及第二透光板57周围配置有矩形框状的散热部件30,该散热部件30与遮光板80的电光面板40所位于一侧的面接合。在本实施方式中,散热部件30是铝、铜、铁等金属制部件,其导热率比第一基板51和/或第二基板52高。
此处,散热部件30具备:位于电光面板40及第二透光板57的侧面和框架60的壁部61之间的壁部31;位于电光面板40及第二透光板57的侧面和框架60的壁部62之间的壁部32;和位于电光面板40及第二透光板57的侧面和框架60的壁部63之间的壁部33。但是,在Y轴方向的一侧Y1,电光面板40的第一基板51较大地伸出。因此,散热部件30的位于Y轴方向的一侧Y1的部分成为仅相对于电光面板40的第二基板52及第二透光板57、在Y轴方向的一侧Y1相对的壁部34。
在该散热部件30中,与框架60的壁部61、62、63相对的壁部31、32、33的外侧面在Z轴方向上直线状地延伸。与之相对,壁部31、32、33的内侧面成为沿电光面板40及第二透光板57的外形形状弯折的多级形状。因此,壁部31、32、33的内侧面与第一基板51的侧面511、512、513、第一基板51的第一面51a从第二基板52伸出的伸出面、第二基板52的侧面521、522、523、第二基板52的第二面52b从第二透光板57伸出的伸出面以及第二透光板57的侧面571、572、573相对。此外,壁部31、32、33的Z轴方向的另一侧Z2的端部与框架60的角部610、620、630附近相对。在该壁部31、32、33和框架60、电光面板40及第二透光板57之间存在粘接剂P。
此外,在壁部34的内侧面成为沿第二基板52及第二透光板57的外形形状弯折的台阶形状。因此,壁部34的内侧面与第二基板52的侧面524、第二基板52的第二面52b从第二透光板57伸出的伸出面以及第二透光板57的侧面574相对。此外,壁部34的Z轴方向的另一侧Z2的端面与第一基板51的第一面51a(伸出部515)相对。在该壁部34和第二基板52及第二透光板57之间存在粘接剂P。
根据该构成,起到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并且,在第一基板51、第二基板52及第二透光板57和框架60之间存在散热部件30,因此,与仅存在粘接剂P的情况相比,能使电光面板40的热经散热部件30高效地散逸到框架60。
特别地,作为框架60,使用在树脂制部件的表面设置有金属层的成形品的情况和/或根据金属材料的种类而使散热部件30的导热率比框架60高的情况下,能使电光面板40的热经散热部件30高效地散逸。因而,通过使用散热部件30,而能将电光面板40整体的温度波动和/或温度上升抑制得较低。此外,在使用薄壁的部件来作为框架60的情况等散热部件30比框架60热容量大的情况下、和/或在框架60存在薄壁部分的情况下,能使电光面板40的热高效地散逸到散热部件30,因此通过使用散热部件30,而能将电光面板40整体的温度波动和/或温度上升抑制得较低。
此外,在y轴方向的一侧Y1,由于柔性布线基板40i延伸,因此相对于伸出部515在Z轴方向的一侧Z1、和/或第二基板和/或第二透光板57附近不存在框架60,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配置有散热部件30的壁部34,因此能使电光面板40的热经壁部34散逸到框架60。更具体地,散热部件30具备:壁部34;从壁部34的一端侧在第二基板52的侧面521和框架60之间延伸的壁部31;从壁部34的一端侧在第二基板52的侧面522和框架60之间延伸的壁部32;和在与壁部34相对的位置在第二基板52和框架60之间延伸的壁部33。因此,在伸出部515所位于一侧,也能将电光面板40的热经壁部34散逸到框架60。此外,在俯视散热部件30时,壁部34的宽度尺寸比壁部31、32的宽度尺寸大,因此在伸出部515所位于一侧,也能将电光面板40的热经壁部34高效地散逸到框架60。
在该构成的电光模块10的制造工序中,例如,在框架60的角部610、620、630、640附近涂敷粘接剂后,从框架60的Z轴方向的一侧Z1以使第一透光板56侧现行的方式将电光面板40收纳于框架60的内侧。接着,在从第二透光板57和框架60之间涂敷粘接剂P后,将固定有散热部件30后的遮光板80与框架60结合。
再有,在本实施方式中,柔性布线基板40i和散热部件30的壁部34相对,在伸出部515中从柔性布线基板40i伸出的部分和散热部件30的壁部34相对。因此,优选,使柔性布线基板40i向与散热部件30相反侧弯曲的构成和/或在柔性布线基板40i和散热部件30的壁部34之间配置涂层等绝缘材料,以防止柔性布线基板40i和散热部件30短路。此外,优选,在伸出部515中从柔性布线基板40i伸出的部分和散热部件30的壁部34之间配置涂层等绝缘材料,以防止与在伸出部515形成的布线等的导电层短路。
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3说明了的电光模块10中,如在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中说明了的那样,也可以采用在第一透光板56的电光面板40侧的面形成用于遮挡的遮光层569而在第一透光板56侧不设置板状遮光部67的构成。根据该构成,在第一透光板56的Z轴方向的另一侧Z2,没有板状遮光部67所引起的高度差,因此冷却空气从Y轴方向的另一侧Y2流畅地流向一侧Y1。
实施方式4
图1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涉及的电光模块10的剖视图,图13(a)、(b)是电光模块的YZ剖视图及XZ剖视图。再有,本实施方式的基本构成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对于共同的部分标注相同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1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光模块10中,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框架60的角部610、620、630、640与第一基板51的从第一透光板56伸出的伸出面55及第一透光板56的侧面561、562、563、564相对,并在其间存在粘接剂P。此外,第二基板52的尺寸比第一基板51小,在第一基板51的第一面51a形成有从第二基板52伸出的伸出面以使得在全周包围第二基板52。第二透光板57的尺寸比第二基板52小,在第二基板52的第二面52b形成从第二透光板57伸出的伸出面以使得在全周包围第二透光板57。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实施方式3同样地,以提高从电光面板40(第一基板51及第二基板52)的侧面和/或第二透光板57的侧面等向框架60的散热性为目的,在电光面板40及第二透光板57周围配置有矩形框状的散热部件30,该散热部件30是铝、铜、铁等金属制部件、且导热率比第一基板51和/或第二基板52高。
此处,框架60仅在与电光模块10的Z轴方向的另一侧Z2相当的部分配置,在与电光模块10的Z轴方向的一侧Z1相当的部分配置有散热部件30。
更具体地,散热部件30具备:在框架60的壁部61的内侧与壁部61在Z轴方向的一侧Z1重叠的壁部31;在框架60的壁部62的内侧与壁部62在Z轴方向的一侧Z1重叠的壁部32;和在框架60的壁部63的内侧与壁部63在Z轴方向的一侧Z1重叠的壁部33,壁部31、32、33处于相对于框架60在Z轴方向的一侧Z1伸出的状态。因此,在壁部33的Z轴方向的一侧Z1,在Y轴方向的另一侧Y2的端部形成有构成与壁部63的锥面637连接的锥面的锥面337。因此,在由图1所示的吸气风扇15B等向电光模块10供给冷却空气时,将冷却空气高效地导向电光模块10的Z轴方向的一侧Z1。
此外,壁部31、32、33的内侧面成为沿电光面板40及第二透光板57的外形形状弯折的多级形状。因此,壁部31、32、33的内侧面与第一基板51的侧面511、512、513、第一基板51的第一面51a的从第二基板52伸出的伸出面、第二基板52的侧面521、522、523、第二基板52的第二面52b从第二透光板57伸出的伸出面以及第二透光板57的侧面571、572、573相对。在该壁部31、32、33和框架60、电光面板40及第二透光板57之间存在粘接剂P。
但是,在Y轴方向的一侧Y1,电光面板40的第一基板51较大地伸出。因此,散热部件30的位于Y轴方向的一侧Y1的部分成为仅相对于电光面板40的第二基板52及第二透光板57、在Y轴方向的一侧Y1相对的壁部34。该壁部34的内侧面成为沿第二基板52及第二透光板57的外形形状弯折的多级形状。因此,壁部34的内侧面与第二基板52的侧面524、第二基板52的第二面52b的从第二透光板57伸出的伸出面以及第二透光板57的侧面574相对。此外,壁部34的Z轴方向的另一侧Z2的端面与第一基板51的第一面51a(伸出部515)相对。在该壁部34和第二基板52及第二透光板57之间存在粘接剂P。
根据该构成,能起到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并且在第一基板51、第二基板52及第二透光板57周围配置有散热部件30,因此能使电光面板40的热高效地向散热部件30散逸。此外,在y轴方向的一侧Y1,由于柔性布线基板40i延伸,因此相对于伸出部515在Z轴方向的一侧Z1、和/或第二基板和/或第二透光板57附近不存在框架60,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配置有散热部件30的壁部34,因此能使电光面板40的热经壁部34散逸到框架60。
在该构成的电光模块10的制造工序中,可使用散热部件30来作为第二透光板57的定位部件。更具体地,在电光面板40粘贴第二透光板57时,在散热部件30的内侧配置电光面板40,然后,从Z轴方向的一侧Z1经由散热部件30的开口部使第二透光板57与第二基板52的第二面52b重叠,并将第二透光板57和第二基板52的第二面52b粘接。此时,如果预先在散热部件30的内面涂敷粘接剂P,则能将电光面板40和/或第二透光板57与散热部件30粘接固定。
接着,在框架60的角部610、620、630、640附近和/或内面涂敷粘接剂P后,将粘接有第一透光板56、第二透光板57及散热部件30的电光面板40收纳于框架60的内侧后,使遮光板80与框架60结合,然后,如果使粘接剂P固化,则电光模块10完成。
此外,也可以在框架60的角部610、620、630、640附近和/或内面涂敷粘接剂P后,将粘接有第一透光板56的电光面板40及散热部件30收纳于框架60的内侧后,从Z轴方向的一侧Z1经由散热部件30的开口部将第二透光板57与第二基板52的第二面52b重叠,并将第二透光板57和第二基板52的第二面52b粘接。
再有,在本实施方式中,柔性布线基板40i和散热部件30相对。因此,优选,使柔性布线基板40i向与散热部件30相反侧弯曲的构成和/或在柔性布线基板40i和散热部件30的壁部34之间配置涂层等绝缘材料,以防止柔性布线基板40i和散热部件30短路。
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4说明了的电光模块10中,如在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中说明了地那样,也可以采用在第一透光板56的电光面板40侧的面形成用于遮挡的遮光层569而在第一透光板56侧不设置板状遮光部67的构成。根据该构成,在第一透光板56的Z轴方向的另一侧Z2,没有板状遮光部67所引起的高度差,因此冷却空气从Y轴方向的另一侧Y2流畅地流向一侧Y1。
实施方式5
图1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涉及的电光模块10的剖视图,图14(a)、(b)是电光模块的YZ剖视图及XZ剖视图。再有,本实施方式的基本构成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对于共同的部分标注相同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1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光模块10中,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框架60的角部610、620、630、640与第一基板51的从第一透光板56伸出的伸出面55及第一透光板56的侧面561、562、563、564相对,并在其间存在粘接剂P。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实施方式3同样地,在框架60的内侧配置有矩形框状的散热部件30,散热部件30具备:位于电光面板40和框架60的壁部61之间的壁部31;位于电光面板40和框架60的壁部62之间的壁部32;和位于电光面板40和框架60的壁部63之间的壁部33。此处,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第二透光板57为俯视比第二基板52尺寸大的四边形形状,在第二透光板57的第二基板52侧的面形成有从第二基板52伸出的伸出面570以使得在全周包围第二基板52。此外,在第二透光板57的第二基板52侧的面,在俯视不与图像显示区域40a重叠而与第二基板52重叠的区域及伸出面570连续地一体形成有遮光层579。
根据该构成,在框架60的壁部61、62、63,形成有沿第二透光板57的侧面571、572、573及第二透光板57的从第二基板52伸出的伸出面570弯折的外角状的角部618、628、638。因此,框架60,通过角部618、628、638与在第二透光板57的侧面571、572、573和第二透光板57的从第二基板52伸出的伸出面570形成的遮光层579相对。此外,在框架60和第二透光板57的侧面571、572、573、574之间、以及在框架60和在第二透光板57的伸出面570形成的遮光层579之间存在粘接剂P,不存在空气层。此外,散热部件30也与在第二透光板57的伸出面570形成的遮光层579相对,并且,在散热部件30和遮光层579之间存在粘接剂P,不存在空气层。因此,能将电光面板40的热经遮光层579散逸到散热部件30及框架60。
此外,在壁部31、32、33的内侧面成为沿电光面板40的外形形状弯折的台阶部。因此,壁部31、32、33的内侧面与第一基板51的侧面511、512、513、第一基板51的第一面51a的从第二基板52伸出的伸出面以及第二基板52的侧面521、522、523相对。此外,壁部31、32、33的Z轴方向的另一侧Z2的端面与框架60的角部610、620、630附近相对,Z轴方向的一侧Z1的端面与第二透光板57从第二基板52的伸出面570相对。在该壁部31、32、33和框架60、电光面板40及第二透光板57之间存在粘接剂P。
但是,在Y轴方向的一侧Y1,电光面板40的第一基板51较大地伸出。因此,散热部件30的位于Y轴方向的一侧Y1的部分成为仅相对于电光面板40的第二基板52及第二透光板57在Y轴方向的一侧Y1相对的壁部34。该壁部34其Z轴方向的一侧Z1的端面与第二透光板57从第二基板52的伸出面570相对,Z轴方向的另一侧Z2的端面与第一基板51的伸出部515相对。此外,在该壁部34和第二基板52及第二透光板57的从第二基板52伸出的伸出面570之间存在粘接剂P。
根据该构成,起到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并且,在第一基板51、第二基板52及第二透光板57和框架60之间存在散热部件30,因此,与仅存在粘接剂P的情况相比,能使电光面板40的热经散热部件30高效地散逸到框架60。此外,在Y轴方向的一侧Y1,由于柔性布线基板40i延伸,因此相对于伸出部515在Z轴方向的一侧Z1、和/或第二基板和/或第二透光板57附近不存在框架60,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配置有散热部件30的壁部34,因此能使电光面板40的热经壁部34散逸到框架60。
实施方式5的变形例1
在上述实施方式5中说明的电光面板10中,如在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中说明了地那样,也可以采用在第一透光板56的电光面板40侧的面形成用于遮挡的遮光层569且在第一透光板56侧没有设置板状遮光部67的构成。根据该构成,在第一透光板56的Z轴方向的另一侧Z2,没有板状遮光部67所产生的高度差,因此冷却空气从Y轴方向的另一侧Y2流畅地流向一侧Y1。
实施方式5的变形例2
在上述实施方式5及实施方式5的变形例1中说明了的电光面板10中,如在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中说明了地那样,也可以采用在第二透光板57的电光面板40侧的面形成用于遮挡的遮光层579且在第二透光板57侧没有设置遮光板80的构成。根据该构成,在第二透光板57的Z轴方向的一侧Z1,没有遮光板80所产生的高度差,因此冷却空气从Y轴方向的另一侧Y2流畅地流向一侧Y1。
实施方式6
图1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涉及的电光模块10的剖视图,图15(a)、(b)是电光模块的YZ剖视图及XZ剖视图。再有,本实施方式的基本构成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对于共同的部分标注相同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1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光模块10中,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框架60的角部610、620、630、640与第一基板51的从第一透光板56伸出的伸出面55及第一透光板56的侧面561、562、563、564相对,并在其间存在粘接剂P。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实施方式4同样地,在框架60的内侧,配置有相对于框架60在Z轴方向的一侧Z1重叠的矩形框状的散热部件30。该散热部件30具备:在电光面板40和框架60的壁部61之间与壁部61重叠的壁部31;在电光面板40和框架60的壁部62之间与壁部62重叠的壁部32;和在电光面板40和框架60的壁部63之间与壁部63重叠的壁部33。此处,与实施方式2同样地,第二透光板57为俯视比第二基板52尺寸大的四边形形状,在第二透光板57的第二基板52侧的面形成有从第二基板52伸出的伸出面570以使得在全周包围第二基板52。此外,在第二透光板57的第二基板52侧的面,在俯视不与图像显示区域40a重叠而与第二基板52重叠的区域及伸出面570连续地一体形成有遮光层579。
根据该构成,壁部31、32、33的内侧面成为沿电光面板40及第二透光板57的外形形状弯折的多层形状。因此,壁部31、32、33的内侧面与第一基板51的侧面511、512、513、第一基板51的第一面51a的从第二基板52伸出的伸出面、第二基板52的侧面521、522、523、第二基板52的第二面52b从第二透光板57伸出的伸出面、第二透光板57从第二基板52伸出的伸出面570(遮光层579)以及第二透光板57的侧面571、572、573相对。在该壁部31、32、33和框架60、电光面板40及第二透光板57之间存在粘接剂P。
但是,在Y轴方向的一侧Y1,电光面板40的第一基板51较大地伸出,因此,散热部件30的位于Y轴方向的一侧Y1的部分与第二基板52的侧面524、第二透光板57的从第二基板52伸出的伸出面570以及第二透光板570的侧面574相对。在该壁部34和框架60、第二基板52及第二透光板57之间存在粘接剂P。
根据该构成,能起到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并且在第一基板51、第二基板52及第二透光板57周围配置有散热部件30,因此能使电光面板40的热高效地散逸到散热部件30。特别地,散热部件30与在第二透光板57的伸出面570形成的遮光层579相对,在散热部件30和遮光层579之间存在粘接剂P、不存在空气层。因此,能使电光面板40的热经遮光部579散逸到框架60。此外,在Y轴方向的一侧Y1,由于柔性布线基板40i延伸,因此相对于伸出部515在Z轴方向的一侧Z1、和/或第二基板52和/或第二透光板57附近不存在框架60,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配置有散热部件30的壁部34,因此能使电光面板40的热经壁部34散逸到框架60。
在该构成的电光模块10的制造工序中,可使用散热部件30来作为第二透光板57的定位部件。更具体地,在电光面板40粘贴第二透光板57时,例如,在散热部件30的内侧配置电光面板40,然后,从Z轴方向的一侧Z1经由散热部件30的开口部使第二透光板57与第二基板52的第二面52b重叠,并将第二透光板57和第二基板52的第二面52b粘接。此时,如果预先在散热部件30的内面涂敷粘接剂P,则能将电光面板40和/或第二透光板57与散热部件30粘接固定。
因此,在框架60的角部610、620、630、640附近和/或内面涂敷粘接剂P后,将粘接有第一透光板56、电光面板40、第二透光板57及散热部件30收纳于框架60的内侧后,使遮光板80与框架60结合,然后,如果使粘接剂P固化,则电光模块10完成。
实施方式6的变形例1
在上述实施方式6中说明的电光模块10中,如在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中说明了地那样,也可以采用在第一透光板56的电光面板40侧的面形成用于遮挡的遮光层569且在第一透光板56侧没有设置板状遮光部67的构成。根据该构成,在第一透光板56的Z轴方向的另一侧Z2,没有板状遮光部67所产生的高度差,因此冷却空气从Y轴方向的另一侧Y2流畅地流向一侧Y1。
实施方式6的变形例2
在上述实施方式6及实施方式6的变形例1中说明的电光模块10中,如在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中说明了地那样,也可以采用在第二透光板57的电光面板40侧的面形成用于遮挡的遮光层579且在第二透光板57侧没有设置遮光板80的构成。根据该构成,在第二透光板57的Z轴方向的一侧Z1,没有遮光板80所产生的高度差,因此冷却空气从Y轴方向的另一侧Y2流畅地流向一侧Y1。
其他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基板51从第一透光板56伸出的伸出面55的宽度尺寸及伸出面55和框架60的重叠面积为以下的关系:第三伸出面55c、55d≈第二伸出面55b<第一伸出面55a,但是,优选为以下关系:第三伸出面55c、55d<第二伸出面55b<第一伸出面55a。
在向电光模块10供给冷却气体的情况下,与连接有柔性布线基板40i的伸出部515所位于一侧相反侧为上游,因此如果增大该上游侧的第一基板51的伸出面55和框架60的重叠宽度,则能提高散热效率。因此,即使缩小位于第一伸出面55a和第二伸出面55b之间的第三伸出面55c。55d和框架60的重叠宽度,从电光模块10整体看也能确保足够的散热性。因此,能以缩小第三伸出面55c、55d和框架60的重叠宽度的相应量来使电光模块10的宽度尺寸缩小。
此外,在上述任一实施方式中,通过在框架60的壁部61、62、63、64的Z轴方向的另一侧Z2的面设置在Y轴方向(冷却气体的流动方向)上延伸的肋,而可使框架60的表面积扩展并提高框架60的散热性。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具备透射型的电光面板40的电光模块10,但是,也可在具备反射型的电光面板40的电光模块10中适用本发明。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从观察投射图像的方向进行投射的前面透射型显示装置来作为投射型显示装置,但是,也可在用于从与观察投射图像的方向相反侧进行投射的背面投射型显示装置中适用的投射型显示装置适用本发明。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液晶面板为例来说明电光面板,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在使用有机电致发光显示用面板、等离子显示面板、FED(场发射显示器)面板、SED(表面传导电子发射显示器)面板、LED(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电泳显示面板等的电光模块中适用本发明。
对于适用本发明的电光模块,除了上述电子设备(投射型显示装置)之外,还可在具备头戴式显示器、移动电话机、信息移动终端(PDA:个人数字助理)、数码相机、液晶电视机、导航装置、电视电话、POS终端、触控板的设备等的电子设备中作为直视型显示装置使用。

Claims (11)

1.一种电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具有:
电光面板,其具备:第一基板;与该第一基板相对配置的第二基板;以及在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设置的电光物质层;
第一透光板,其在所述电光面板的至少图像显示区域在所述第一基板的与所述第二基板相反侧重叠;
第二透光板,其在所述图像显示区域在所述第二基板的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反侧的面重叠;以及
框架,其具备沿所述第一透光板的侧面及所述第一基板的从所述第一透光板伸出的伸出面弯折的角部以收纳所述第一透光板及所述电光面板,
所述第一基板具备从所述第二基板的端部伸出而连接柔性布线基板的伸出部,
在所述第一基板的所述伸出面中,所述伸出部侧的第一伸出面与隔着所述第一透光板位于与所述第一伸出面相反侧的第二伸出面相比、与所述框架的重叠宽度更大,所述第二伸出面与位于所述第一伸出面和所述第二伸出面之间的第三伸出面相比、与所述框架的重叠宽度更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光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透光板的尺寸比所述第一基板小,
所述伸出面及所述角部形成为在全周包围所述第一透光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光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架具备重叠于所述第一透光板的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反侧的面的用于遮挡的板状遮光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光模块,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透光板的所述电光面板侧的面设置有用于遮挡的遮光层,
相对于所述第一基板在所述第一透光板所位于一侧,所述框架的端部和所述第一透光板的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反侧的面位于同一平面内。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光模块,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基板的所述伸出面和所述框架之间存在粘接剂。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光模块,其特征在于,
具备重叠于所述第二透光板的与所述电光面板相反侧的面而与所述框架结合的用于遮挡的遮光板。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光模块,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透光板的所述电光面板侧的面设置有用于遮挡的遮光层,
相对于所述第二基板在所述第二透光板所位于一侧,所述框架的端部和所述第二透光板的与所述第二基板相反侧的面位于同一平面内。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光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基板是具备像素电极及与该像素电极相对应地设置的开关元件的元件基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光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光面板是具备作为所述电光物质层的液晶层的液晶面板。
10.一种投射型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投射型显示装置是具备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光模块的电子设备,
该投射型显示装置具有:
光源部,其出射用于向所述电光模块供给的光;和
投射光学系统,其投射由所述电光模块调制后的光。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投射型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向所述电光模块供给冷却气体的冷却装置。
CN201410490302.1A 2013-11-29 2014-09-23 电光模块及投射型显示装置 Pending CN10467869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47380A JP6303447B2 (ja) 2013-11-29 2013-11-29 電気光学モジュールおよび投射型表示装置
JP2013-247380 2013-11-2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78690A true CN104678690A (zh) 2015-06-03

Family

ID=532652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490302.1A Pending CN104678690A (zh) 2013-11-29 2014-09-23 电光模块及投射型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054807B2 (zh)
JP (1) JP6303447B2 (zh)
CN (1) CN104678690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97349A (zh) * 2016-11-21 2019-07-09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相机模块
CN115113462A (zh) * 2021-03-22 2022-09-2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和投影仪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04745B2 (ja) * 2015-05-15 2019-11-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変調素子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投射装置
CN107113371B (zh) 2015-11-23 2020-06-05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影像撷取模组及航拍飞行器
US10926256B2 (en) * 2017-07-12 2021-02-23 Sharp Life Science (Eu) Limited Housing for simple assembly of an EWOD device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131141A1 (en) * 1999-03-30 2002-09-19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Electro-optical device and projection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JP2004279700A (ja) * 2003-03-14 2004-10-07 Seiko Epson Corp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プロジェクタ
JP2005196027A (ja) * 2004-01-09 2005-07-21 Sony Corp 電気光学表示装置の枠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3018924A (zh) * 2011-09-26 2013-04-0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电光组件及电子设备
JP2013073185A (ja) * 2011-09-29 2013-04-22 Seiko Epson Corp 電気光学モジュールおよび電子機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23964A (ja) 1996-08-30 1998-05-15 Sony Corp 液晶表示装置
JPH10232629A (ja) 1997-02-20 1998-09-02 Sony Corp 液晶表示素子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投射型液晶表示装置
JP3697134B2 (ja) * 1999-03-30 2005-09-2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投射型表示装置
JP2003279954A (ja) * 2002-03-22 2003-10-02 Sony Corp 液晶表示装置
JP4196729B2 (ja) * 2003-05-15 2008-12-1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光変調装置、光学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
US6819464B2 (en) * 2002-06-19 2004-11-16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Optical modulator, optical device and projector
US7365821B2 (en) 2004-07-02 2008-04-29 Sony Corporatio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having dummy bump connected to dummy lead for heat reduction
JP4179239B2 (ja) 2004-07-02 2008-11-12 ソニー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JP4613663B2 (ja) 2005-03-30 2011-01-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装置および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電子機器
JP2007279626A (ja) * 2006-04-12 2007-10-25 Seiko Epson Corp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JP5887802B2 (ja) * 2011-09-29 2016-03-1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モジュール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13104991A (ja) * 2011-11-14 2013-05-30 Seiko Epson Corp 電気光学モジュールおよび電子機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131141A1 (en) * 1999-03-30 2002-09-19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Electro-optical device and projection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JP2004279700A (ja) * 2003-03-14 2004-10-07 Seiko Epson Corp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プロジェクタ
JP2005196027A (ja) * 2004-01-09 2005-07-21 Sony Corp 電気光学表示装置の枠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3018924A (zh) * 2011-09-26 2013-04-0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电光组件及电子设备
JP2013073185A (ja) * 2011-09-29 2013-04-22 Seiko Epson Corp 電気光学モジュールおよび電子機器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97349A (zh) * 2016-11-21 2019-07-09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相机模块
CN109997349B (zh) * 2016-11-21 2022-03-08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相机模块
US11442341B2 (en) 2016-11-21 2022-09-13 Lg Innotek Co., Ltd. Camera module
US11860440B2 (en) 2016-11-21 2024-01-02 Lg Innotek Co., Ltd. Camera module
CN115113462A (zh) * 2021-03-22 2022-09-2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和投影仪
CN115113462B (zh) * 2021-03-22 2024-01-1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和投影仪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054807B2 (en) 2018-08-21
US20150153611A1 (en) 2015-06-04
JP2015106009A (ja) 2015-06-08
JP6303447B2 (ja) 2018-04-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18924B (zh) 电光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04678690A (zh) 电光模块及投射型显示装置
US8928852B2 (en) Electro-optical module, optical unit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04678632A (zh) 电光模块及投影型显示装置
KR20040018973A (ko) 광 변조 장치, 이 광 변조 장치를 구비한 광학 장치 및,이 광 변조 장치 또는 광학 장치를 구비하는 프로젝터
CN103105682B (zh) 电光模块以及电子设备
JP2013104991A (ja) 電気光学モジュール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13073185A (ja) 電気光学モジュール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14010377A (ja) 電気光学モジュール、電気光学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15114407A (ja) 電気光学装置、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JP2013073186A (ja) 電気光学モジュール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13242358A (ja) 電気光学モジュール、光学ユニットおよび投射型表示装置
JP6507805B2 (ja) 電気光学モジュール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15114411A (ja) 電気光学装置、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JP2013242458A (ja) 電気光学モジュール、投射型表示装置、および電気光学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JP6311297B2 (ja) 電気光学装置、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JP2015114410A (ja) 電気光学装置、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JP6314461B2 (ja) 電気光学装置、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US20190196244A1 (en) Electro-optical device, electronic device, and projection-type display device
JP2015106010A (ja) 電気光学モジュールおよび投射型表示装置
JP2015114408A (ja) 電気光学装置、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JP2012088589A (ja) 電気光学モジュール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15200723A (ja)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603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