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71031B - 电梯 - Google Patents

电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71031B
CN104671031B CN201410680484.9A CN201410680484A CN104671031B CN 104671031 B CN104671031 B CN 104671031B CN 201410680484 A CN201410680484 A CN 201410680484A CN 104671031 B CN104671031 B CN 10467103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ad
elevator
lift car
compensation rope
support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68048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671031A (zh
Inventor
堂园美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6710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710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6710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7103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7/00Other common features of elevators
    • B66B7/06Arrangements of ropes or cables
    • B66B7/10Arrangements of ropes or cables for equalising rope or cable tens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5/00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Landscapes

  • Lift-Guide Devices, And Elevator Ropes And Cables (AREA)
  • Cage And Drive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梯,在补偿电梯轿厢的偏心负载的机构中,能够在不增加轿厢框体重量的情况下,抑制向电梯轿厢传递的振动和噪音等。在电梯中,将补偿绳索(6)划分为N组(N为2以上的整数),将各组的补偿绳索(6a~6d)的一端安装在电梯轿厢(1)底面的彼此分开的位置上。负载测量装置(12)测量引导装置(8a~8d)从导轨承受的负载,张力调整装置(16)向各组补偿绳索分别施加张力。控制装置(17)根据负载测量装置(12)的测量值控制张力调整装置(16)。

Description

电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补偿因电梯轿厢的偏心负载而引起的倾斜的电梯。
背景技术
作为对电梯轿厢的偏心负载进行补偿的装置,例如在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用于使补偿绳索的悬吊位置移动的结构。在专利文献1中,通过水平方向驱动用的致动器使经由轴承支承在轿厢框体上的补偿绳索支承部移动。在专利文献2中,使搭载有随行缆支承部的台车在轿厢框体上行驶。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15556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6-191762号公报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可是,在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装置中,由于需要在轿厢框体上安装用于使支承部移动的机构,所以为了支承该机构而需要增强轿厢框体的强度。其结果是,为了与该机构的重量以及随着强度增强而增加的轿厢框体的重量保持平衡,需要增加平衡重的重量。并且,为了支承所增加的重量,需要增加主吊索的根数,从而会使得主吊索重量增加以及卷扬机所悬吊的负载增加。由此,会导致电梯的成本上升。此外,由于将驱动机构设置在轿厢框体上,所以驱动机构运行时产生的振动和噪音等会传递至乘客,可能会导致乘客产生不舒适感。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以上的问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补偿电梯轿厢的偏心负载的机构,其能够在不会导致轿厢框体重量增加的情况下,抑制传递至电梯轿厢的振动和噪音等。
解决方案
在本发明的电梯中,补偿绳索被划分为N组(N为2以上的整数),且各组的补偿绳索的一端安装在电梯轿厢底面的彼此分开的位置上,并且,该电梯具有:张力调整装置,其向各组的补偿绳索中的每一组补偿绳索分别施加张力;引导装置,其安装在该电梯轿厢上,且用于沿着导轨引导该电梯轿厢;负载测量装置,其测量该引导装置从该导轨承受的负载;以及控制装置,其据该负载测量装置的测量值控制该张力调整装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于不需要在电梯轿厢上搭载新的装置,所以不会导致轿厢框体的重量增加。并且,由于补偿机构设置在升降通道的下部,所以能够衰减补偿机构运行时传递至电梯轿厢的振动和噪音等。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例所涉及的电梯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引导装置的放大图。
图3是张力调整装置的放大图。
图4是表示作用在电梯轿厢上的负载的图(XZ面)。
图5是表示作用在电梯轿厢上的负载的图(YZ面)。
图6是表示负载测量装置的变形例的图。
图7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作用在电梯轿厢上的负载的图(XZ面)。
图8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作用在电梯轿厢上的负载的图(YZ面)。
图9是第三实施例所涉及的张力调整装置的结构图。
图10是表示图9的变形例的图。
图11是第四实施例所涉及的电梯的结构图(XZ面)。
图12是张力调整装置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电梯轿厢
2:主吊索
4:平衡重
6、6a、6b、6c、6d:补偿绳索
7a、7b、24:补偿滑轮
8a、8b、8c、8d:引导装置
9a、9b:导轨
10a:车轮
12a:负载计
14a、22、26:弹簧
15a、23、27:致动器
16:张力调整装置
17:控制装置
19a:弹性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示的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采用由相同的数字和彼此不同的字母构成的符号表示的装置,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具有相同的功能。在各附图中标注有用于表示方向的X、Y、Z轴。
第一实施例
图1表示第一实施例所涉及的电梯的整体结构。用于装载乘客和货物的电梯轿厢1由主吊索2悬吊。主吊索2卷绕在卷扬机3上,并且由卷扬机3驱动。主吊索2的另一端悬吊有平衡重4。主吊索2为了使电梯轿厢1和平衡重4在水平方向(X方向)上保持距离,进一步卷绕在转向滑轮5上。以卷扬机3为界,在电梯轿厢1侧的主吊索和在平衡重4侧的主吊索的长度差随着电梯轿厢1的升降而变化。为了补偿因该长度差而引起的质量不平衡,在电梯轿厢1和平衡重4上悬吊补偿绳索6。
在装载物相对于电梯轿厢1的重心位置发生了偏移时,电梯轿厢1发生倾斜。在本实施例中,将补偿绳索6划分成4组(分别为6a、6b、6c、6d),并将其安装在电梯轿厢1的底面。此外,通过调整各补偿绳索6a~6d的张力,能够消除电梯轿厢1的倾斜。被划分成多组的补偿绳索在图中分别以一根表示,但也可以采用将多根绳索集成一束的构造。补偿绳索6a卷绕在补偿滑轮7a、7b上,补偿绳索6b卷绕在补偿滑轮7b上,补偿绳索6c卷绕在补偿滑轮7c、7d上,补偿绳索6d卷绕在补偿滑轮7d上,并且上述补偿绳索分别安装在电梯轿厢1的底面。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图1是主视图,所以未图示分别位于补偿绳索6a、6b、补偿滑轮7a、7b的背面侧的补偿绳索6c、6d和补偿滑轮7c、7d。补偿滑轮7a、7b、7c、7d分别通过致动器15a、15b、15c、15d与升降通道的底面连接。由于补偿滑轮7a~7d和致动器15a~15d用于调整被划分成多组的补偿绳索6a~6d的张力,所以在此将其称为“张力调整装置16”。
补偿绳索6a~6d在电梯轿厢1上的安装位置位于电梯轿厢1的长方形的地板面的四个顶点附近。此时,在水平投影面(XY面)上,4组补偿绳索的安装位置优选相对于主吊索2在电梯轿厢1上的安装位置呈点对称。不过,即使安装在点对称位置以外的位置上,也可以根据与主吊索2的安装位置之间的距离来调整补偿绳索的张力而取得相同的效果,所以安装位置并不仅限于点对称位置。
设置在电梯轿厢1上的引导装置8a、8b、8c、8d沿着未图示的导轨9a、9b在铅垂方向(Z方向)上引导电梯轿厢1。在本实施例中,引导装置8a、8b在电梯轿厢1的上部设置在X方向的两端和Y方向的中央位置,引导装置8c、8d在电梯轿厢1的下部设置在X方向的两端和Y方向的中央位置。如后所述,引导装置8a~8d具有负载计,以测量各引导装置从导轨承受的负载。测量到的负载值被发送到控制装置17,控制装置17计算负载的偏移(偏心负载)。此外,为了补偿偏心负载,向张力调整装置16发送控制信号,以驱动各个致动器15a~15d。由此,通过调整各补偿滑轮7a~7d在铅垂方向(Z方向)上的位置,也就是调整各补偿绳索6a~6d的张力,能够消除因装载物的重心位置的偏移而引起的电梯轿厢1的倾斜。
图2表示引导装置的放大图,是从与图1相同的方向(Y方向)上观察到的一个引导装置8a的图。引导装置8a具有在导轨9a的右侧表面上行驶的车轮10a、在导轨9a的进深方向的两个侧面上行驶的车轮10a′、10a″(未图示)、将上述车轮支承成可转动的支承件11a以及设置在支承件11a与电梯轿厢1之间的负载计(负载测量装置)12a。需要说明的是,在侧面行驶的车轮10a′、10a″通过夹住导轨9a而能够使电梯轿厢1平稳地行驶。通过负载计12a测量各个车轮10a、10a′、10a″从导轨9a承受的负载。
其他的引导装置8b、8c、8d具有相同的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在将各引导装置设置在对角上时,在各引导装置之间,由于水平方向(X方向)上的力保持平衡,所以作用有方向彼此相反且大小彼此相等的负载。因此,没有必要在所有的引导装置上设置负载计12。也可以从设置在电梯轿厢1上部的两个引导装置8a、8b或者设置在电梯轿厢1下部的两个引导装置8c、8d中选择任一方的引导装置进行设置,由此能够简化结构。
图3是张力调整装置16的放大图,表示从图1的横向(X方向)观察到的补偿滑轮7a。补偿滑轮7a由滑轮台13a支承成可相对于水平方向的旋转轴进行旋转。滑轮台13a通过未图示的线性引导件保持成只能在铅垂方向上移动。并且,滑轮台13a通过弹簧14a和致动器15a而与升降通道底面连接。弹簧14a用于向补偿绳索6a施加初始张力。致动器15a通过在铅垂方向(Z方向)上伸缩而使滑轮台13a在Z方向上的位置(也就是补偿滑轮7a在Z方向上的位置)发生变化,由此来调整补偿绳索6a的张力。致动器15a可以采用任何方式,例如可以采用包括电动机、小齿轮和齿轮等线性驱动机构。
以下,对控制装置17的偏心负载的补偿方法进行说明。作为其顺序,测量装载质量的重心位置,以确定补偿绳索的张力。
首先,对重心位置的测量方法进行说明。一般来说,在电梯轿厢1内存在乘客或者行李等装载质量m时,在水平面(XY面)内,装载质量m的重心位置与主吊索2在电梯轿厢1上的安装位置不一致。因此,电梯轿厢1在装载质量m的作用下,承受使其在铅垂平面内进行旋转的偏心负载(力矩)。
图4是表示在第一铅垂投影面(XZ面)作用在电梯轿厢上的负载的图。如图4所示,当装载质量m的重心相对于X方向的中心朝左侧出现了偏移时,电梯轿厢1朝逆时针方向旋转。此时,引导装置8a、8d被按压在设于电梯轿厢1外侧的导轨9a、9b(未图示)上,并承受来自该导轨的反作用力Fa1、Fd1。并且,由于补偿绳索6a~6d悬吊在电梯轿厢1上,所以电梯轿厢1从各补偿绳索6a~6d承受朝向铅垂下方(Z方向)的拉伸负载Ta、Tb、Tc、Td。另外,由于电梯轿厢1由主吊索2悬吊,所以电梯轿厢1还承受朝向铅垂上方的拉伸负载P。
在此,以主吊索2的安装位置为基准,将图4的右方向作为正向,将装载质量m的重心在X方向的位置设定为L1,将补偿绳索6a、6b、6c、6d的安装位置在X方向的位置设定为Wa1、Wb1、Wc1、Wd1,并且假定-Wa1=Wb1=-Wc1=Wd1=W1。在将引导装置8a、8c之间(8b、8d之间)在Z方向上的距离设定为H时,电梯轿厢1的左右方向上的力的平衡可由式(1)求出,因此电梯轿厢1的旋转力矩的平衡可由式(2)求出。
Fa1=Fd1 (1)
(-Ta+Tb-Tc+Td)W1+Fa1·H+m·g·L1=0 (2)
图5表示在第二铅垂投影面(YZ面)作用在电梯轿厢上的负载,其与图4的第一铅垂投影面(XZ面)正交。在将装载质量m的重心在Y方向上的位置设定为L2,将补偿绳索6a、6b、6c、6d的安装位置在Y方向的位置设定为W2,并且将引导装置8a、8b从导轨9a、9b承受的反作用力设定为Fa2、Fb2时,电梯轿厢1的旋转力矩的平衡可以通过式(3)求出。
(-Ta-Tb+Tc+Td)W2+(Fa2+Fb2)H+m·g·L2=0 (3)
在上述式中,H、W1、W2和g是已知的,Ta、Tb、Tc、Td是控制对象,通过测量而获得,m可以通过设置在通常的电梯上的称重装置测量,Fa1、Fa2、Fb2通过负载计12a、12b测量。因此,通过式(2)可以算出重心在X方向上的位置L1,通过式(3)可以算出重心在Y方向上的位置L2。
接着,对用于补偿偏心负载的补偿绳索的张力的确定方法进行说明。本实施例的控制装置17的目标状态是使得引导装置8a、8b、8c、8d从导轨9a、9b承受的负载全部为零,也就是说使得Fa1=Fa2=Fb2=0。此外,使得电梯轿厢1从补偿绳索承受的拉伸负载Ta、Tb、Tc、Td成为正值。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以装载质量m的重心最靠近补偿绳索6a的安装位置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而在最靠近其他补偿绳索的安装位置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适当地变更符号和附注来进行解读。
首先,由控制装置17确定安装位置最靠近装载质量m的重心的补偿绳索6a的拉伸负载Ta。其下限值是悬吊在电梯轿厢1上的补偿绳索的自重,为了防止补偿绳索出现松弛和振动,可以通过由补偿滑轮7a施加张力而将拉伸负载Ta设置成下限值以上的值。接着,控制装置17根据式(4)计算安装在补偿绳索6a的对角位置上的补偿绳索6d的拉伸负载Td。
Td=Ta-m·g(L1/W1+L2/W2)/2 (4)
其余的补偿绳索6b、6c的拉伸负载Tb、Tc的关系如式(5)所示。
Tc-Tb=m·g(L1/W1-L2/W2)/2 (5)
如上所述,由于Tb、Tc为正值,所以Tb和Tc的大小关系由式(5)的右边括弧内的符号决定。在控制装置17中,使Tb和Tc中的较小的一方与Ta相等,并且根据式(5)算出较大的一方。例如,在式(5)的右边括弧内的符号表示正值时,可以根据式(6)和式(7)算出Tb和Tc。
Tb=Ta (6)
Tc=Ta+m·g(L1/W1-L2/W2)/2 (7)
如上所述,控制装置17算出4组补偿绳索的拉伸负载Ta~Td,并输出实现上述拉伸负载而所需的各致动器15a~15d的控制量。
为了避免受到电梯轿厢1行驶时的振动的影响,优选在电梯轿厢1处于停止状态时测量重心位置和确定张力,尤其优选在电梯轿厢1的门即将关闭时或者在关闭后立刻测量重心位置以及确定张力。
需要说明的是,图3中的弹簧14可以是普通的弹性体,也可以采用重锤来取代弹性体,由此能够简化装置。或者,在对补偿绳索6a~6d施加的张力不大时,也可以省略弹簧14,而仅通过致动器15来施加张力。
图6是表示负载测量装置的变形例的图。图6中省略了图2的负载计12a,其通过支承件18a将车轮10a支承成能够在导轨9a表面的法线方向(X法线)上进行位移。在支承件18a的靠近车轮10a旋转轴的位置与电梯轿厢1之间设置弹性体19a。通过未图示的位移计测量弹性体19a的伸缩量,通过位移/负载转换器将该测量值转换成负载值,由此来计算从导轨9a承受的按压力。根据该结构例,能够扩大车轮10a的允许位移,所以具有如下所述的优点,即,即使导轨9a、9b单体产生弯曲,接缝出现高低差,两者之间的间隔在轨道长度方向上发生变化,也不易受到影响。
第二实施例
在第一实施例中,将补偿绳索划分成4组,并安装在电梯轿厢1上,而在第二实施例中,采用了补偿绳索划分成3组并安装在电梯轿厢1上的结构。
图7和图8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作用在电梯轿厢上的负载的图,图7表示第一铅垂投影面(XZ面),图8表示第二铅垂投影面(YZ面)。需要说明的是,在此省略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部分的说明。
在电梯轿厢1的底面安装有补偿绳索6a、6b、6c。补偿绳索6a、6b与第一实施例(图4、图5)相同,安装在底面的一条边的两端,补偿绳索6c安装在对边的中央位置。另一方面,主吊索2安装在电梯轿厢1的顶部的中央,其在水平投影面(XY面)上的安装位置位于以3组的补偿绳索6a、6b、6c的安装位置为顶点的三角形的内侧。如上所述,在将3组的补偿绳索6a~6c的安装位置设置在内侧包含主吊索2的安装位置的三角形的顶点位置时,补偿绳索6a~6c也可以采用其他配置。在第二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相比,可以省略补偿绳索6d和补偿滑轮7d以及致动器15d等,由此能够简化张力调整装置16的结构。
以下,对重心位置的测量方法进行说明。将主吊索2的安装位置作为基点,将3组的补偿绳索6a、6b、6c的安装位置在X方向的位置分别设定为Wa1、Wb1、Wc1,将在Y方向的位置分别设定为Wa2、Wb2、Wc2。将安装位置设置成对称位置,并且假定Wa1=-Wb1=W1、Wc1=0、-Wa2=-Wb2=Wc2=W2。此外,将装载质量m的重心在X方向的位置设定为L1,将在Y方向的位置设定为L2,并且将各补偿绳索6a、6b、6c的张力设定为Ta、Tb、Tc。
图7所示的XZ平面内的电梯轿厢的旋转力矩的平衡可以通过式(8)求出,图8所示的YZ平面内的电梯轿厢的旋转力矩的平衡可以通过式(9)求出。
(-Ta+Tb)W1+Fa1·H+m·g·L1=0 (8)
(-Ta-Tb+Tc)W2+(Fa2+Fb2)·H+m·g·L2=0 (9)
接着,以装载质量m的重心最靠近补偿绳索6a的安装位置的情况为例,对补偿绳索的拉伸负载的计算方法进行说明。将悬吊在电梯轿厢1上的补偿绳索6a的自重作为补偿绳索6a的拉伸负载Ta的下限值,为了防止补偿绳索出现松弛和振动,也可以设置成通过补偿滑轮7a施加张力后的值。通过将该Ta代入式(8),并设定为Fa1=0,可以通过式(10)来求出补偿绳索6b的拉伸负载Tb。此外,通过将Ta和Tb代入式(9),并设定为Fa2=Fb2=0,可以通过式(11)求出补偿绳索6c的拉伸负载Tc。
Tb=Ta-m·g·L1/W1 (10)
Tc=2Ta-m·g(L1/W1+L2/W2) (11)
如上所述,由控制装置17计算3组补偿绳索的拉伸负载Ta~Tc,并输出实现上述卡深负载而所需的各致动器15a~15c的控制量。
作为第二实施例的变形例,也可以将补偿绳索划分为2组,并将其设置在电梯轿厢1的底面的彼此分开的两个位置上。此时,可以以限定在包含2组补偿绳索的铅垂平面内的方式进行偏心负载的补偿,可以省略补偿滑轮7c、7d,能够进一步简化张力调整装置16的结构。在将2组补偿绳索6a、6b设置在包含导轨9a、9b的铅垂平面内时,式(8)的关系成立,所以与上述情况相同,将靠近装载负载的重心的补偿绳索6a的拉伸负载Ta设定为下限值,或者设定为通过补偿滑轮施加张力后的值。远离装载负载的重心的补偿绳索6b的拉伸负载Tb可以在设定为Fa1=0的情况下,根据式(8)来求出。
第三实施例
在第三实施例中,通过一个致动器来调整在同一面内旋转的两个补偿滑轮的位置。
图9是第三实施例所涉及的张力调整装置16的结构图。如图9所示,在XZ面内旋转的两个补偿滑轮7a、7b分别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在支承棒21的两端。支承棒21通过安装在两个补偿滑轮7a、7b的中点Q的弹簧22与升降通道的底面连接,并通过未图示的线性引导件将弹簧22的安装点Q限制成只能在铅垂方向(Z方向)上位移。此外,在支承棒21的一端(在此为靠近补偿滑轮7a的一侧)安装致动器23,并且将致动器23的另一端安装在其铅垂下方的升降通道的底面上。
通过驱动致动器23,使其总长度变化,能够使支承棒21围绕弹簧22的安装点Q旋转。由此,能够使补偿滑轮7a和7b在Z方向的位置位移,从而能够使补偿绳索6a与6b之间产生规定的张力差(Ta-Tb)。通过采用这一结构,能够减少致动器的数量,从而能够简化张力调整装置的结构。
图10是表示图9的变形例的图。将致动器23的靠升降通道底面侧的安装位置和弹簧22的安装位置设置在共同的位置R上。根据该结构,能够减少升降通道底面的连接位置,能够提高设置性。在本实施例中,作为弹簧22,也可以采用普通的弹性体。
第四实施例
在第四实施例中,通过一个致动器来调整在同轴上旋转的两个补偿滑轮的位置。
图11是第四实施例所涉及的电梯的结构体(XZ面),图12是从X方向观察到的张力调整装置16的放大图。在此示出了将补偿绳索划分成2组(6a、6b)的情况,但补偿绳索也可以划分成4组。
在图11中,补偿绳索6a、6b分别卷绕在同轴旋转的两个补偿滑轮24a、24b上。在图12中,补偿滑轮24a、24b由共用的支承棒25支承成分别可以独立旋转。弹簧26安装在支承棒25上的成为两个补偿滑轮24a、24b的中点的位置S上,并且弹簧26的另一端与升降通道的底面连接。此外,支承棒25的一端(图中的右端)安装有致动器27,该致动器27的另一端与升降通道的底面连接。弹簧26用于向补偿绳索6a、6b施加初始张力。
驱动致动器27而使该致动器27伸缩,能够使支承棒25围绕弹簧26的安装位置S旋转。由此,能够使补偿滑轮7a和7b在Z方向的位置位移,从而能够使补偿绳索6a与6b之间产生规定的张力差(Ta-Tb)。通过采用这一结构,能够减少致动器的数量,从而能够简化张力调整装置的结构。此外,能够降低张力调整装置16所占用的升降通道底面的面积。在本实施例中,作为弹簧26,也可以采用普通的弹性体。
如上所述,根据各实施例的张力调整装置,能够消除因装载负载的偏移而产生的偏心负载,也就是能够避免电梯轿厢发生倾斜,能够降低引导装置对导轨的按压力。其结果是,能够在提高引导装置的使用寿命的同时,抑制因导轨的接缝的高低差等而传递到电梯轿厢上的外力,能够提高乘坐舒适性。
在各个实施例中,由于不需要在电梯轿厢上搭载新的装置,所以不会导致轿厢框体的重量增加。并且,由于张力调整装置设置在升降通道的下部,所以能够衰减张力调整装置运行时传递至电梯轿厢的振动和噪音等。

Claims (11)

1.一种电梯,其具有用于装载装载物的电梯轿厢、悬吊该电梯轿厢的主吊索、对该主吊索进行卷绕驱动的卷扬机、连接在所述主吊索的另一端的平衡重以及对所述电梯轿厢升降时产生的所述主吊索的质量的不平衡进行补偿的补偿绳索,
所述电梯的特征在于,
所述补偿绳索被划分为N组,且各组的补偿绳索的一端安装在所述电梯轿厢底面的彼此分开的位置上,其中N为2以上的整数,
并且所述电梯还具备:
张力调整装置,其向所述各组的补偿绳索中的每一组补偿绳索分别施加张力;
引导装置,其安装在所述电梯轿厢上,且用于沿着导轨引导所述电梯轿厢;
负载测量装置,其测量所述引导装置从所述导轨承受的负载;以及
控制装置,其根据所述负载测量装置的测量值来控制所述张力调整装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
所述补偿绳索的划分数N为4组,所述各组的补偿绳索在所述电梯轿厢上的安装位置分别位于构成所述电梯轿厢的底面的四边形的各个顶点的附近。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
所述补偿绳索的划分数N为3组,在水平投影面中,所述各组的补偿绳索在所述电梯轿厢上的安装位置分别位于在内侧包含所述主吊索在所述电梯轿厢上的安装位置的三角形的顶点位置。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
所述张力调整装置具备补偿滑轮和致动器,
所述补偿绳索卷绕在所述补偿滑轮上,
所述致动器调整所述补偿滑轮在铅垂方向上的位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
所述张力调整装置还具备弹性体,
所述弹性体向所述补偿滑轮施加铅垂向下的负载。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
所述张力调整装置还具备重锤,
所述重锤向所述补偿滑轮施加铅垂向下的负载。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
所述张力调整装置具有支承棒和弹性体,
所述支承棒将所述补偿滑轮中的在同一面内旋转的两个补偿滑轮支承成能够旋转,
所述弹性体安装在所述支承棒上的成为所述两个补偿滑轮的中点的位置上,且向所述支承棒施加铅垂向下的负载,
所述致动器安装在所述支承棒的一端,使所述支承棒围绕所述弹性体的安装位置旋转。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
所述张力调整装置具有支承棒和弹性体,
所述支承棒将所述补偿滑轮中的在同轴上旋转的两个补偿滑轮支承成能够旋转,
所述弹性体安装在所述支承棒上的成为所述两个补偿滑轮的中点的位置上,且向所述支承棒施加铅垂向下的负载,
所述致动器安装在所述支承棒的一端,使所述支承棒围绕所述弹性体的安装位置旋转。
9.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负载测量装置,使用组装在所述引导装置内的负载计。
10.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
所述负载测量装置具有位移计和位移/负载转换器,
所述位移计测量用于将构成所述引导装置的车轮按压在所述导轨上的弹性体的变形量,
所述位移/负载转换器根据所述位移计的输出值来计算所述引导装置从所述导轨承受的负载。
11.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所述负载测量装置的测量结果求出所述电梯轿厢所承受的偏心负载,并且算出用于补偿所述偏心负载而所需的所述各补偿绳索的张力。
CN201410680484.9A 2013-11-28 2014-11-24 电梯 Active CN10467103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46550 2013-11-28
JP2013246550A JP2015105154A (ja) 2013-11-28 2013-11-28 エレベー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71031A CN104671031A (zh) 2015-06-03
CN104671031B true CN104671031B (zh) 2017-06-27

Family

ID=533067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680484.9A Active CN104671031B (zh) 2013-11-28 2014-11-24 电梯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5105154A (zh)
CN (1) CN10467103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9043749A (ja) * 2017-09-06 2019-03-2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マルチカーエレベーター
JP6918745B2 (ja) * 2018-05-18 2021-08-11 株式会社日立ビルシステム ダブルデッキエレベーターの改修作業方法
CN112672970B (zh) * 2018-09-03 2023-02-17 因温特奥股份公司 用于在电梯设备的电梯竖井中实施安装过程的装配系统
CN116101872B (zh) * 2023-04-10 2023-06-09 菱王电梯有限公司 升降电梯的钢丝绳的安装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32769A (en) * 1907-06-17 1915-03-23 Otis Elevator Co Traction-elevator.
DE9112761U1 (de) * 1991-10-14 1992-04-09 Krones Ag Hermann Kronseder Maschinenfabrik, 8402 Neutraubling Gefäßverschließmaschine
JPH05155560A (ja) * 1991-12-09 1993-06-2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かご枠自動重心補正装置
JPH06191762A (ja) * 1992-12-25 1994-07-12 Hitachi Ltd エレベータ乗かごのテールコード吊り装置
AU2003251386A1 (en) * 2003-05-30 2005-01-04 Otis Elevator Company Tie-down compensation for an elevator syste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105154A (ja) 2015-06-08
CN104671031A (zh) 2015-06-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671031B (zh) 电梯
CN100540439C (zh) 对垂直振动进行补偿的电梯及其方法
CN105035928B (zh) 电梯自平衡装置、电梯以及电梯自平衡调节方法
JP3628814B2 (ja) リフトケージ内の荷重を測定する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02264624B (zh) 偏心悬挂的电梯轿厢
CN102838009A (zh) 一种电梯轿厢重心动态自动平衡装置
CN103298727B (zh) 电梯设备
CN105438924B (zh) 升降系统
CN102020199A (zh) 用于确定由起重机的起重索承载的负载的负载质量的系统
CN104229604B (zh) 电梯设备
CN111164037B (zh) 电梯绳索的减振装置和电梯装置
CN107074250B (zh) 由带牵引部分的闭环缆绳驱动的缆车及控制该缆车的方法
CN101962145A (zh) 电梯补偿条结构的重量平衡装置
CN202829219U (zh) 一种电梯轿厢重心动态自动平衡装置
CN104098007B (zh) 带减振装置的电梯
EP2646356B1 (en) Elevator
CN105008260B (zh) 用于在电梯中确定电梯平衡重量差的方法
CN103072853B (zh) 层间间距调整式双层电梯以及控制方法
CN104995117B (zh) 具有阻动装置的补偿元件
CN107021405B (zh) 电梯
JP2002193566A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CN103171944B (zh) 电梯的移动线缆装置
CN106061884A (zh) 用于钢绳提升机的低结构台车
CN208150760U (zh) 电梯轿厢动态平衡调整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电梯
JP5285583B2 (ja) エレベータ乗りかご用縦振動抑制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