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37732A - 电磁接触器 - Google Patents

电磁接触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37732A
CN104637732A CN201410643653.1A CN201410643653A CN104637732A CN 104637732 A CN104637732 A CN 104637732A CN 201410643653 A CN201410643653 A CN 201410643653A CN 104637732 A CN104637732 A CN 1046377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rutting piece
connecting elements
constructed
core
protuber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64365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637732B (zh
Inventor
张铉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S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S Industrial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S Industrial Syste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LS Industrial System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6377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377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6377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3773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00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contacts
    • H01H3/22Power arrangements internal to the switch for operating the driving mechanism
    • H01H3/28Power arrangements internal to the switch for operating the driving mechanism using electromagne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47/00Circuit arrangements not adapted to a particular application of the relay and designed to obtain desired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or to provide energising curr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18Movable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s, e.g. armature
    • H01H50/20Movable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s, e.g. armature movable inside coil and substantially lengthwise with respect to axis thereof; movable coaxially with respect to coi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1/00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1/005Inversing conta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17/00Facilitation of operation; Human engineering
    • H01H2217/046Enhanced legend space by smaller actu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47/00Circuit arrangements not adapted to a particular application of the relay and designed to obtain desired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or to provide energising current
    • H01H47/22Circuit arrangements not adapted to a particular application of the relay and designed to obtain desired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or to provide energising current for supplying energising current for relay coi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60Contact arrangements moving contact being rigidly combined with movable part of magnetic circui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lectromagnets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otors (AREA)
  • Driving Mechanisms And Operating Circuits Of Arc-Extinguishing High-Tension Switches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磁接触器。通过改变可移动芯和固定芯的形状,能够确保产品中设置有DC转换电路的自由空间,因此,对于低容量产品,即使不放大产品的尺寸,外部AC电源也可以被转换为DC电源。还有,常态定位构件可以被包括在可移动芯中,并可以使可移动芯移动到原始位置,因此,保持了包括在可移动芯中的开关操作部分与其他元件之间的机械结构关系。

Description

电磁接触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与低容量产品关联的、能够确保设置有DC转换电路的自由空间的电磁接触器。
背景技术
通常,电磁接触器是依靠利用电磁原理切换流入主电路的电力(电流)的装置。电磁接触器可以取决于电流容量而被划分为诸如小于130A的中、低容量产品和130A至800A的大容量产品。
图1是示意性说明现有的中、低容量电磁接触器的构造的分解立体图。该电磁接触器包括上部框架11、可移动芯12、反向弹簧13、绕线管14、固定芯15和下部框架16。
绕线管14是圆柱形的中空铁心,线圈14a缠绕于圆柱形铁心的外表面。当电流流入线圈14a时,在线圈14a周围产生磁场,E形的固定芯15被电磁场磁化而成为电磁体。
可移动芯12是E形的,被布置在反向弹簧13上,磁化的固定芯15的磁力向下吸引可移动芯12,并且机械连接到可移动芯12的可移动触点下降而接触固定触点。所以,电源端子通过触点部分连接到负载端子,并因此,电流流入主电路。
这时,当施加到线圈14a上的电压消失时,在线圈14a周围产生的磁力也被释放,并因此,布置在反向弹簧13上的可移动芯12被反向弹簧13的弹性恢复力抬高到初始位置。所以,可移动触点与固定触点分离,并因此,流入主电路的电流被切断。
但是,在现有技术的电磁接触器中,E形的可移动芯12和固定芯15占据了产品中较大的空间,因为这个原因,当需要对低容量产品应用一种方法(该方法把外部交流(AC)电源转换成直流(DC)电源并激励该DC电源)时,设置有DC转换电路的自由空间就不够用了。
发明内容
所以,本详细说明的一个方案是为了提供能够确保在产品中设置DC转换电路的自由空间的电磁接触器。
为了实现这些优点和其他优点并与本说明书的目的一致,如在此具体化的和宽泛说明的,电磁接触器包括框架、支架、可移动芯、绕线管、固定芯、弹性构件、反转开关(inverting switch)、电子电路部分和常态定位构件。
框架可以被构造为包括被连接到电源和负载的固定触点。
支架可以可移动地设置在框架中,并被构造为包括可移动触点和固定触点,可移动触点和固定触点被布置为互相接触和互相分离。
可移动芯可以联接到支架的一端,并被构造为包括开关操作部分。
绕线管可以被构造为包括被缠绕在外表面上的线圈,其中当外部电源施加到所述线圈时所述绕线管产生磁力。
固定芯可以联接到绕线管。
弹性构件可以被布置在所述支架和所述绕线管之间,其中当所述外部电源被切断时所述弹性构件将所述可移动芯恢复到原始位置。
反转开关可以设置在所述开关操作部分的移动范围内,其中当所述反转开关被所述开关操作部分接触时所述反转开关的内部触点被反转。
电子电路部分可以被构造为包括电压降元件,并可从所述反转开关接收反转信号以控制施加到所述线圈的电流。
常态定位构件可以被构造为将所述开关操作部分固定到常态开关以引起所述反转开关与所述开关操作部分之间的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通过改变可移动芯和固定芯的形状,可以确保在下部框中设置有DC转换电路的自由空间。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可移动芯可具有这样的结构:可移动芯插入所述绕线管中并且能够在一定距离内移动。
固定芯可以是盒形结构,在该结构中所述固定芯在两个方向上开口,并且所述固定芯是中空的。
固定芯可以相对于所述绕线管的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对称地分离,并且可以可拆卸地联接到所述绕线管的一侧。
所述电子电路部分可以设置在绕线管的一侧处。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常态定位构件可以被包括在可移动芯中,并且可以使可移动芯移动到所述原始位置,并因此,保持了可移动芯与其他元件之间的机械结构关系。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所述可移动芯可以包括连接构件和支撑件。
连接构件可以联接到被设置为在可移动芯体的一端处突出的连接轴。
连接构件可以被构造为包括可操作地设置为一体的所述开关操作部分。
支撑件可以叠放在所述连接构件上并且利用所述连接轴将所述支撑件联接到所述连接构件。
支撑件可以被构造为将所述支架连接到所述连接构件。
所述常态定位构件可以包括突出部。
所述突出部可以被形成为在所述支撑件与所述连接构件之间的边界线上突出,并被构造为防止所述支撑件和所述连接构件的相互扭转。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所述突出部可以被连续地形成为沿所述支撑件的边界突出。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多个所述突出部分别形成在所述支撑件的多个边界之中的,在不同方向上的至少两个边界上。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所述突出部可以具有条型结构,其中多个所述突出部被形成为在所述支撑件的边界处平行地突出。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所述支撑件可以包括支撑板和联接凸出部。
支撑板可以叠放在所述连接构件上。
联接凸出部可以被形成在所述支撑件的两端处以向所述支架延伸,其中所述联接凸出部的一端被形成为在轴向上突出。
所述连接构件可以通过用连接轴铆接而联接到所述支撑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所述支撑件可以包括支撑板、侧板和支撑栓。
所述支撑板可以叠放在所述连接构件上。
所述侧板可以形成在所述支撑板的两端处以向所述支架突出。
所述侧板可以被构造为包括插入孔。
支撑栓可以通过所述插入孔被联接到侧构件。
支撑栓可以在其两端处被联接到所述支架。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所述可移动芯可以包括连接构件和支撑件。
连接构件可以被联接到设置为在可移动芯体的一端处突出的连接轴。
所述连接构件可以被构造为包括可操作地设置为一体的所述开关操作部分。
所述支撑件可以叠放在所述连接构件上并且利用所述连接轴将所述支撑件联接到所述连接构件。
所述支撑件可以被构造为将所述支架连接到所述连接构件。
所述常态定位构件可以包括联接构件,其被构造为将所述支撑件联接到所述连接构件以防止所述支撑件和所述开关操作部分的相互扭转。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所述可移动芯可以包括连接构件和支撑件。
连接构件可以被联接到设置为在可移动芯体的一端处突出的连接轴。
连接构件可以被构造为包括可操作地设置为一体的所述开关操作部分。
支撑件可以叠放在所述连接构件上并且利用所述连接轴将所述支撑件联接到所述连接构件。
所述支撑件可以被构造为将所述支架连接到所述连接构件。
所述常态定位构件可以包括抗扭转凸出部。
所述抗扭转凸出部可以在所述连接构件处与所述连接轴分离,被形成为突出,并且联接到所述支撑件以穿过所述支撑件。
如上所述,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中,通过改变电磁铁芯的形状和结构,即,可移动芯和固定芯的形状和结构,能够确保在产品中设置有DC转换电路的自由空间。因而,甚至在无需增大与低容量产品关联的产品的尺寸的情况下,外部AC电源也被转换为DC电源。
而且,常态定位构件被包括在可移动芯中并使可移动芯到达常态位置,并因此,包括在可移动芯中的开关操作部分能够保持与另一元件的机械结构关系。
本发明的可应用性的进一步范围将在下文给出的详细说明中变得更加显而易见。但是,应当理解,由于根据该详细说明,在本公开的宗旨和范围内的各种变化和改进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会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该详细说明和具体实例在指出本公开的优选实施例的同时,仅仅以示例的方式给出。
附图说明
所包含的附图用来进一步理解本公开,并且被并入本说明书中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附图说明示例性实施例并与本说明书一起用来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在附图中:
图1是示意性地说明现有技术的中、低容量电磁接触器的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的装配图,并说明了切掉产品的一部分(1/4)的状态;
图4是图3的装配图中固定芯和绕线管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图4的平面图;
图6是沿图5的线VI-VI截取的剖面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可移动芯的立体图;
图8是说明图7的常态定位构件的立体图;
图9至图12是根据本发明不同实施例的常态定位构件的平面图;
图13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支撑件的立体图;以及
图14是图13的连接构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示例性实施例。为了参照附图而简化描述的目的,相同或等同的部件设置有同样的附图标记,并且不重复其描述。
本公开涉及电磁接触器,其中产品的内部元件的结构和形状被简化,并因此,甚至无需增大产品的尺寸,也能够确保设置有DC转换电路的自由空间。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的装配图,并说明了切掉产品的一部分(1/4)的状态。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包括框架110、支架120、可移动芯130、弹性构件140、绕线管150、固定芯160和电子电路部分170。
参照图2的分解图,框架110包括形成产品的外观的第一框架111和第二框架112。第一框架111面向第二框架112,并可拆卸地与第二框架112装配在一起。
例如,第一框架111和第二框架112可以朝向彼此开口。第一框架111可以被邻近地布置在第二框架112上,第一框架111可以叠放在第二框架112上,并且通过联接构件1344联接到第二框架112。
参照图3的装配图,第一框架111容纳支架120,第二框架112容纳可移动芯130、弹性构件140、绕线管150和固定芯160。
第一框架111包括多个主电源端子113,多个主电源端子在长度方向上的左侧和右侧处被连接到电源和负载。
在这里,电源被连接到主电源端子113中的一个,该主电源端子被置于联接到第二框架112的第一框架111的长度方向上的一侧,负载连接到另一个主电源端子113,该另一个主电源端子113置于第一框架111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侧处。
在这种情况下,当主电源是三相AC电源时,主电源端子113可以在R、S和T相(即,三相)上并行设置。固定触点113a在连接到电源和负载的主电源端子113的一端处一体地设置。
支架120设置在第一框架111内,并设置在从第一框架111到第二框架112的方向上以便能够在竖直方向上移动。如附图所示,支架120的移动方向是相对于第一框架111与第二框架112之间的联接表面的竖直方向(即,上下方向)。
支架120包括可移动触点121,其被布置为对于每一相,在竖直方向上与固定触点113a分离。当支架120在从第一框架111到第二框架112的方向上,即,从上侧到下侧的方向上被降下时,可移动触点121也向固定触点113a移动并接触固定触点113a。
在本实施例中,为方便描述,在图2中,第一框架111布置在上部处,第二框架112布置在下部处。所以,例如,在被置于第二框架的元件112中,上部和上端可以代表靠近第一框架111的方向上的一个部分和一端,并且在被置于第一框架111的元件中,下部和下端可以代表靠近第二框架112的方向上的一个部分和一端。
可移动芯130包括:可移动主体131,其与支架120的下端联接,以使支架120以下降的方向移动;连接构件132,其与可移动主体131的上端联接;支撑件133,其将连接构件132连接到支架120,以支撑可移动主体131。
这里,可移动主体131具有在轴向上直径恒定的圆柱形结构,可移动主体131还具有能插入绕线管150的中空部154的结构。
可移动主体131以圆柱形结构形成的原因是为了确保设置有DC转换电路的自由空间,而不必和固定芯160一起增大产品的尺寸。
所以,可移动主体131的直径小于绕线管150的内径,并且可移动主体131具有圆柱形形状。相应地,能够使得在绕线管150的线圈151与可移动主体131之间互相作用的磁力的大小最大化。
另外,绕线管150的中空部154的空间用作可移动主体131的插入空间,因此,可移动主体131占用的空间能够减小。
弹性构件140弹性地支撑支架120的下端,因此,当在固定芯160的方向上移动可移动芯130的吸收力被解除时,弹性构件140使可移动芯130恢复原位。
为此,在螺旋方向上缠绕线圈151的螺旋弹簧可以用作弹性构件140的一个例子。
图4是图3的装配图中固定芯160和绕线管150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图4的平面图。图6是沿图5的线VI-VI截取的剖视图。
参照图4,固定芯160包括两个元件,即,可拆卸的第一固定芯161和第二固定芯162。第一固定芯161和第二固定芯162被布置为:绕线管150在它们之间,在绕线管150的宽度方向W上具有一间距,并被插入到绕线管150中、与绕线管150装配在一起。
固定芯160包括上部板160a和下部板160b以及侧板160c(平行于绕线管150的在长度方向L上的一侧的表面),上部板160a和下部板160b之间在可移动芯130的移动方向上具有一间距,侧板160c连接到上部板160a和下部板160b。固定芯160的剖面是匸形。
而且,在固定芯160的结构的特征之一中,绕线管150的在长度方向L上的两侧是完全打开的。绕线管150形成为这样的结构的原因是为了确保设置有DC转换电路的自由空间,而不必和固定芯160一起增大产品尺寸。
这是因为,该构造是上部板160a和下部板160b和侧板160c在产品占用很小的空间并被布置为围绕线圈151的最佳结构,因此通过线圈151产生的磁场形成了磁路。
在这种情况下,在具有匸形剖面的固定芯160中,开口方向彼此相对。固定芯160按顺序安装以使板的两端彼此接触。
在具有匸形剖面的固定芯160中,在上部板160a中形成开口,因此,可移动芯130可以被插入绕线管150的中空部154。开口附近的上部板160a的内周表面被布置为在上部板160与可移动芯130的一侧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因此当可移动芯130在竖直方向移动时不会发生干扰。
参照图6,电子电路部分170可以被布置为与可移动芯的移动方向平行,并被布置在绕线管150的在宽度方向W上的一侧处,因此,确保了可移动芯130的移动性。
绕线管150可以包括:圆柱形线圈缠绕部分153,其包括形成在其内的中空部154;和芯安装部分152,其被设置在线圈缠绕部分153的上端和下端中的每一个处。
线圈缠绕部分153可以包括线圈151,其缠绕在外表面上,当外部电源被施加到线圈151时,在线圈缠绕部分153周围产生磁场。
芯安装部分152可以包括形成为凹形的安装沟槽153a。
固定芯160的上部板160a和下部板160b可以可滑动地安装在安装沟槽153a上。
上部板160a可以被布置为面对可移动芯130的连接构件132并与连接构件132在竖直方向上有间距。
下部板160b可以被布置为面对可移动体131的底部并与可移动体131的底部并与其在竖直方向上有间距。
所以,能够充分确保可移动芯130和固定芯160之间的电磁体产生的磁力。
而且,线圈电力输入端子155可以在长度方向L上被设置在电源侧和负载侧的每一端处以及绕线管150上,因此,可以从外部电源向线圈151施加电力。
电子电路部分170可以包括安装在印刷电路板(PCB)171上的各种电子元件,并且控制施加到线圈151的电流。
电子电路部分170可以包括整流器、反转开关172和电容器173。
整流器可以将AC电源转换为DC电源。
反转开关172可以与可移动芯130有机械结构关系,当可移动芯130和固定芯160之间的间距减小时,反转开关172可感测到该间距减小。
电容器173可以在反转开关172操作(反转)的同时,降低线圈151的消耗电压。
电子电路部分170的PCB 171可以被布置在自由空间中,自由空间形成在绕线管150的在宽度方向W的一侧处并通过固定芯160的宽度方向侧的开口来确保,与可移动芯130的移动方向平行。所以,PCB 171占用的产品的内部空间被最小化,并且PCB 171不会干扰可移动芯130的移动。因而,产品的内部空间的使用能够最大化,而不会使得产品尺寸变大。还有,为确保可移动芯130的移动性,可以不形成单独的孔。
而且,PCB 171直接联接到绕线管150的一侧并被直接供给从绕线管150通过线圈电力输入端子155输入的电力,而不需要单独的电线,因此,从绕线管150施加到电子电路部分170的电流的路径缩短。所以,能够防止不必要的增加电阻,并且能够防止电线断开。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能够防止与反转开关172有机械结构关系的连接构件132和支撑件133的彼此偏离。
连接构件132和支撑件133彼此叠放并通过可移动体131上设置的连接轴131a彼此联接以在轴向上延伸。在这种情况下,多个联接孔分别形成在连接构件132和支撑件133的中央部分,连接轴131a通过联接孔联接到连接构件132和支撑件133。
这里,连接构件132可以通过用铆接到连接轴131a而联接到支撑件133。支撑件133可以以滑动型式通过形成在两个侧面的每一个处的联接凸出部133b插入并且联接到支架120的底部,因此支架120和可移动芯130一体地操作。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连接构件132通过连接轴131a铆接到支撑件133,连接构件132和支撑件133在竖直方向一起移动。但是,连接构件132和支撑件133中的一个可以关于另一个旋转,例如,连接构件132可以相对于支撑件133绕连接轴131a旋转。
当连接构件132在任意方向上相对于支撑件133偏离时,由于不能操作与连接构件132有机械结构关系的反转开关172,因此,解决了这样的问题。
这里,反转开关172是常闭(NC)型的开关,其触点的常态是导通的,当施加外部信号时,触点反转成断开。
反转开关172可以常态地将线圈电力输入端子155连接到线圈151以使外部电源施加到线圈151,并通过机械触点从可移动芯130接收外部信号。
可移动芯130和固定芯160之间的间距被外部信号感测为减小,并且反转开关172的内部触点反转。所以,外部电源通过诸如电容器173的电压降元件。
这是因为可移动芯130和固定芯160之间相互作用的磁力与线圈151内流动的电流的电平成正比例,与可移动芯130和固定芯160之间的间距的平方成反比例,因此,随着可移动芯130和固定芯160之间的间距变小,可移动芯130和固定芯160之间产生的磁力增大。
在可移动芯130移向固定芯160之前,可移动芯130和固定芯160之间的间距大,因此可移动芯130和固定芯160之间的磁力应该高。
然而,当可移动芯130移向固定芯160时,可移动芯130和固定芯160之间的间距减小,因此磁力和施加到线圈151的电流的大小会降低。
所以,当可移动芯130和固定芯160之间的间距大时,反转开关172是导通的,然后,当可移动芯130和固定芯160之间的间距减小时,反转开关172被可移动芯130的开关操作部分132a按压,由此反转开关172的触点断开。所以,可以不通过反转开关172而是通过电容器173来施加外部电源,因此,仅有一部分(例如,20%到80%)的外部电源电流流入。
在这种情况下,连接构件132可以包括常态定位构件,并防止连接构件132和支撑件133相互偏离。所以,保持了可移动芯130和反转开关172之间的机械结构关系(机械接触关系)。
在可移动芯130的一端(附图中的上端)处设置的连接构件132将可移动体131连接到支架120,并且还执行操作(反转)反转开关172的开关操作功能。
根据可移动芯130和反转开关172之间的机械结构关系来执行开关操作功能。
也就是,当可移动芯130和固定芯160之间的间距减小时,可移动芯130的开关操作部分132a移向固定芯160并按压反转开关172,由此反转反转开关172的触点。
这里,反转根据被可移动芯130的下降动作按压并接触的开关操作部分132a形成了可移动芯130与反转开关172之间的机械结构关系,所以,包括开关操作部分而成为一体的连接构件132不会在可移动芯处在圆周方向上旋转。
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可移动芯130的立体图,图8是说明图7的常态定位构件的立体图。
如图7所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连接构件132具有四边形板的形状,开关操作部分132a具有长度比宽度长的结构,其被设置为在四边形板的一侧处突出。
开关操作部分132a包括开关操作凸出部132a',其在开关操作部分132a的一端处向正下方弯曲。
反转开关172包括:在开关体中常态导通而当外部信号输入时断开的可移动触点121和固定触点113a,和连接到可移动触点121并且根据与开关操作凸出部132a'的直接接触而运转的开关运转部分172a。
开关操作部分132a被设置为在连接构件132的一侧水平地突出,并且与PCB 171的虚拟的竖直线垂直交叉。开关操作凸出部132a'在开关操作部分132a的一端处向正下方弯曲,并接触被布置在反转开关172的开关运转部分172a的一端处的触点端子172a'。
如前面说明的,反转开关172可以设置在PCB 171上。
例如,当PCB 171的宽度×高度×厚度为30mm×20mm×2mm时,反转开关172可以设置在相应于附图中竖直布置的板的竖直长度的60%到90%的高度位置处。反转开关172的开关运转部分172a可以布置在开关操作凸出部132a'的移动距离的范围内,因此,当可移动芯130向正下方下降时,开关操作凸出部132a'可以按压并反转反转开关172的开关运转部分172a。
参照图7和图8,常态定位构件一体地设置在连接构件132上,并防止连接构件132在圆周方向上相对于固定到支架120的底部的支撑件133绕可移动体131的中心轴线旋转。
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常态定位构件可以包括凸出部1341,其形成为以条型突出。
这时,凸出部1341毗邻支撑件133的边缘布置。另外,多个凸出部1341分别在不同方向上或平行方向上布置在至少两个或更多个位置上。所以,防止了凸出部1341和支撑件133彼此偏离,即,防止了凸出部1341的不正常旋转。进一步地,在凸出部1341中,条的长度可以取决于支撑件133的边缘的位置而变化。
例如,其中两个凸出部1341并列布置在相对于开关操作部分132a的突出方向的垂直方向上,以毗邻支撑件133的前边缘和后边缘,另两个凸出部1341与开关操作部分132a的突出方向平行地布置以毗邻支撑件133的左侧边缘和右侧边缘。
如上说明的,形成在连接构件132处的凸出部1341防止开关操作部分132a相对于支撑件133绕可移动体131的中心轴线沿圆周方向旋转,即,防止开关操作部分132a和支撑件133相互扭转。
图9到图12是根据本发明的各个实施例的常态定位构件的平面图。
在第二实施例中,如图9显示的,多个凸出部1342可以沿支撑件133的边缘连续形成。
在第三实施例中,如图10显示的,多个凸出部1343可以在支撑件133的边缘处并列布置。
在第四实施例中,如图11显示的,联接构件1344设置在连接构件132的中心部分(即,连接轴131a)的偏心位置处,并防止开关操作部分132a和支撑件133相互扭转。例如,内螺纹槽可以形成在偏心于连接轴131a并且位于连接构件132内的位置处,并且联接构件1344如螺栓可以联接到内螺纹槽。可选的,螺栓可以形成为在偏心于连接轴131a并且位于连接构件132内的位置处突出,并且联接构件1344比如螺母可以联接到螺栓。
在第五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在偏心于连接轴131a并且位于连接构件132内的位置处形成抗扭转凸出部1345,并且在支撑件133中形成抗扭转孔。抗扭转凸出部1345插入抗扭转孔。因而,能够防止开关操作部分132a相对于支撑件133的相互扭转。
图13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支撑件233的立体图,图14是图13的连接构件132的立体图。
如图13所示,支撑件233可以包括:支撑体233a,其具有四边形板的形状并且和连接构件132一起叠放在可移动体131的上端上且联接到可移动体131的上端;和侧构件233b,其被设置为在支撑体233a的两端处沿支架120的方向延伸。支撑件233可以在可移动芯130的上端处通过利用连接轴131a,叠放在连接构件132上,并且联接到连接构件132。
联接孔可以形成在支撑体233a的中心部分处,因此连接轴131a可以通过铆接以穿过支撑体233a而联接到支撑体233a。
侧构件233b可以包括插入孔,支撑栓234可以通过插入孔插入侧构件233b且可以突出。所以,可移动芯130可以通过支撑栓234插入并且联接到支架120的底部。
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支撑件233具有如前述的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支撑件133一样的功能,因此,不详细说明。
还有,如图14所示,与前述的第一实施例相同,常态定位构件可以应用到连接构件132与支撑件133之间。
但是,在第二实施例中,多个开关操作凸出部132a’可以在开关操作部分132a的一端处在长度方向上形成在底部以互相分开。
所以,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可移动芯130和固定芯160的结构的应用不同于现有技术的具有E形的可移动芯130和固定芯160的结构,因此,能够确保在产品中设置有DC转换电路的自由空间,不必增大低容量产品的尺寸。
还有,常态定位构件设置在连接构件132处,并防止连接构件132和支撑件133之间的相互扭转。所以,能够通过利用反转开关172与可移动芯130的开关操作部分132a之间的机械结构关系精确控制施加到线圈151的电流。
如前说明的,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通过改变电磁铁芯的形状和结构,即,可移动芯和固定芯的形状和结构,能够确保产品中设置有DC转换电路的自由空间。因而,甚至在不增大与低容量产品关联的产品的尺寸的情况下,外部AC电源转换为DC电源。
还有,可移动芯中包括常态定位构件,常态定位构件使可移动芯移动到常态位置,因此,可移动芯中包括的开关操作部分能够保持与另一元件的机械结构关系。
前面的实施例和优点仅仅是示例性的并且不被认为是对本公开的限制。本教导能够易于应用到其他类型的装置。本说明是为了解释,并且不限制权利要求书的范围。许多替代、改进和变型将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是显而易见的。在此说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结构、方法和其他特性可以各种方式结合以获得额外的和/或替代的示例性实施例。
因为本特征可以以若干种形式体现而不偏离其特性,所以还应当理解到,除非另外指明,前述的实施例不被前面说明的任何细节限制,而是应当在随附的权利要求书中定义的范围内被宽泛地考虑,所以,落入权利要求的界限和范围内、或这种边界和范围的等同内的所有修改和改变都旨在由随附的权利要求书所包含。

Claims (14)

1.一种电磁接触器,包括:
框架,其被构造为包括被连接到电源和负载的固定触点;
支架,其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框架中,并被构造为包括可移动触点和固定触点,可移动触点和固定触点被布置为互相接触和互相分离;
可移动芯,其被联接到支架的一端,并被构造为包括开关操作部分;
绕线管,其被构造为包括被缠绕在外表面上的线圈,其中当外部电源施加到所述线圈时所述绕线管产生磁力;
固定芯,其联接到绕线管;
弹性构件,其被布置在所述支架和所述绕线管之间,其中当所述外部电源被切断时所述弹性构件将所述可移动芯恢复到原始位置;
反转开关,其设置在所述开关操作部分的移动范围内,其中当所述反转开关被所述开关操作部分接触时所述反转开关的内部触点被反转;
电子电路部分,其被构造为包括电压降元件,并且从所述反转开关接收反转信号以控制施加到所述线圈的电流;以及
常态定位构件,其被构造为将所述开关操作部分固定到常态开关以引起所述反转开关与所述开关操作部分之间的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中所述可移动芯具有这样的结构:所述可移动芯插入所述绕线管并且能够在一定距离内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中所述固定芯具有盒形结构,在该结构中所述固定芯在两个方向上开口,并且所述固定芯是中空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中所述固定芯相对于所述绕线管的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对称地分离,并且可拆卸地联接到所述绕线管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中所述电子电路部分设置在绕线管的一侧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中,
所述可移动芯包括:
连接构件,其联接到被设置为在可移动芯体的一端处突出的连接轴,并被构造为包括可操作地设置为一体的所述开关操作部分;和
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叠放在所述连接构件上并且利用所述连接轴将所述支撑件联接到所述连接构件,所述支撑件被构造为将所述支架连接到所述连接构件,并且
所述常态定位构件包括突出部,所述突出部被形成为在所述支撑件与所述连接构件之间的边界线上突出,并被构造为防止所述支撑件和所述连接构件的相互扭转。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中所述突出部被连续地形成为沿所述支撑件的边界突出。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中多个所述突出部分别形成在所述支撑件的多个边界之中的,在不同方向上的或在平行方向上的至少两个边界上。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中所述突出部具有条型结构,其中多个所述突出部被形成为在所述支撑件的边界处平行地突出。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中所述支撑件包括:
支撑板,其叠放在所述连接构件上;和
联接凸出部,其被形成在所述支撑件的两端处以向所述支架延伸,其中所述联接凸出部的一端被形成为在轴向上突出。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中所述连接构件通过用连接轴铆接而联接到所述支撑件。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中所述支撑件包括:
支撑体,其叠放在所述连接构件上;
侧构件,其形成在所述支撑板的两端处而朝向所述支架突出,并被构造为包括插入孔;以及
支撑栓,其通过所述插入孔被联接到所述侧构件,并在所述支撑栓的两端处联接到所述支架。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中,
所述可移动芯包括:
连接构件,其联接到被设置为在可移动芯体的一端处突出的连接轴,并被构造为包括可操作地设置为一体的开关操作部分;和
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叠放在所述连接构件上并且利用所述连接轴将所述支撑件联接到所述连接构件,所述支撑件被构造为将所述支架连接到所述连接构件,并且
所述常态定位构件包括联接构件,所述联接构件被构造为将所述支撑件联接到所述连接构件以防止所述支撑件和所述开关操作部分的相互扭转。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中,
所述可移动芯包括:
连接构件,其被联接到在可移动芯体的一端处突出的连接轴,并被构造为包括可操作地设置为一体的所述开关操作部分;和
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叠放在所述连接构件上并且利用所述连接轴将所述支撑件联接到所述连接构件,所述支撑件被构造为将所述支架连接到所述连接构件,并且
所述常态定位构件包括抗扭转凸出部,所述抗扭转凸出部在所述连接构件处与所述连接轴分离,被形成为突出,并且联接到所述支撑件以穿过所述支撑件。
CN201410643653.1A 2013-11-08 2014-11-07 电磁接触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63773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30135789A KR101513207B1 (ko) 2013-11-08 2013-11-08 전자접촉기
KR10-2013-0135789 2013-11-0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37732A true CN104637732A (zh) 2015-05-20
CN104637732B CN104637732B (zh) 2017-04-12

Family

ID=514291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643653.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637732B (zh) 2013-11-08 2014-11-07 电磁接触器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9202642B2 (zh)
EP (1) EP2871662B1 (zh)
JP (1) JP5856265B2 (zh)
KR (1) KR101513207B1 (zh)
CN (1) CN104637732B (zh)
BR (1) BR102014023609A2 (zh)
ES (1) ES2614189T3 (zh)
IN (1) IN2014DE03218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33229A (zh) * 2013-12-19 2015-06-24 Ls产电株式会社 磁接触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598421B1 (ko) * 2014-08-14 2016-02-29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전자접촉기
CN105118741A (zh) * 2015-09-28 2015-12-02 林勇 节能接触器结构系统
KR102349750B1 (ko) * 2015-12-17 2022-01-11 엘에스일렉트릭(주) 전자접촉기의 가동 코어와 크로스바 어셈블리
JP6260677B1 (ja) * 2016-12-02 2018-01-17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電磁接触器
CN209045441U (zh) * 2018-09-27 2019-06-28 伊顿电气有限公司 接触器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203334A (ja) * 1983-05-04 1984-11-1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磁接触器
JPH0877906A (ja) * 1994-08-31 1996-03-22 K G S Kk 電磁アクチュエータ
CN1128402A (zh) * 1994-08-09 1996-08-07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电磁接触器
EP1353348A1 (en) * 2001-11-29 2003-10-15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Elecromagnetic switching apparatus
CN101095205A (zh) * 2004-11-05 2007-12-26 通用电气公司 电气接触器和相关的接触器闭合控制方法
CN201087896Y (zh) * 2006-12-29 2008-07-16 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接触器
JP2011044278A (ja) * 2009-08-20 2011-03-03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 Systems Co Ltd 電磁接触器
CN102668005A (zh) * 2010-08-31 2012-09-12 富士电机机器制御株式会社 电磁开关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060355A (en) * 1960-05-20 1962-10-23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Relay magnet suspension
EP0317660B1 (de) * 1987-11-25 1992-11-04 Square D Company (Deutschland) Gmbh Schütz
US4969844A (en) * 1988-10-06 1990-11-13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Electromagnetic contector
JPH03101028A (ja) * 1989-09-13 1991-04-25 Hitachi Ltd 電磁接触器
US5281937A (en) * 1992-07-14 1994-01-25 Fasco Industries, Inc. Electromagnetic contactor and method for making same
JP2869285B2 (ja) * 1993-03-01 1999-03-10 三菱電機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電磁コイル、この電磁コイルを用いる電磁接触器及びこの電磁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FR2725832B1 (fr) * 1994-10-17 1997-01-03 Schneider Electric Sa Appareil contacteur
JP3166559B2 (ja) * 1994-10-25 2001-05-14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電磁接触器の電磁石装置
JP3338216B2 (ja) 1994-12-13 2002-10-2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切換スイッチ
EP0727802A3 (de) * 1995-02-16 1997-12-10 Rockwell Automation AG Elektromagnetisches Schaltgerät, insbesondere Schütz
US5623239A (en) * 1996-01-17 1997-04-22 Furnas Electric Co. Electrical contactor spring
DE19617136C2 (de) * 1996-04-29 2000-05-11 Siemens Ag Schaltgerät
JP3391016B2 (ja) * 1998-08-25 2003-03-31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電磁接触器
DZ2952A1 (fr) * 1998-12-01 2004-03-15 Schneider Electric Ind Sa Conacteur électromécanique logeant dans un corps un électroaimant et un porte-contacts mobile.
US6236293B1 (en) * 1999-02-23 2001-05-22 Ametek, Inc. Magnetic latching contactor
CN2416598Y (zh) * 2000-02-17 2001-01-24 正泰集团公司 交流接触器
TW200409160A (en) * 2002-11-27 2004-06-01 Fuji Electric Co Ltd Electromagnetic contactor
TWI269334B (en) * 2002-11-27 2006-12-21 Fuji Electric Co Ltd Electromagnetic contactor
KR200430937Y1 (ko) * 2006-08-25 2006-11-14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전자접촉기의 보빈 고정구조
US20090315653A1 (en) * 2008-06-18 2009-12-24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 Systems Co., Ltd Electromagnet device and electromagnetic contactor
JP5277078B2 (ja) * 2009-06-04 2013-08-28 株式会社日立産機システム 電磁接触器
JP5029731B2 (ja) * 2010-07-08 2012-09-19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電磁接触器
KR101917885B1 (ko) * 2012-09-26 2018-11-13 현대일렉트릭앤에너지시스템(주) 전자접촉기
US20150002247A1 (en) * 2013-07-01 2015-01-01 Lsis Co., Ltd. Electro-magnetic contactor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203334A (ja) * 1983-05-04 1984-11-1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磁接触器
CN1128402A (zh) * 1994-08-09 1996-08-07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电磁接触器
JPH0877906A (ja) * 1994-08-31 1996-03-22 K G S Kk 電磁アクチュエータ
EP1353348A1 (en) * 2001-11-29 2003-10-15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Elecromagnetic switching apparatus
CN101095205A (zh) * 2004-11-05 2007-12-26 通用电气公司 电气接触器和相关的接触器闭合控制方法
CN201087896Y (zh) * 2006-12-29 2008-07-16 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接触器
JP2011044278A (ja) * 2009-08-20 2011-03-03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 Systems Co Ltd 電磁接触器
CN102668005A (zh) * 2010-08-31 2012-09-12 富士电机机器制御株式会社 电磁开关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33229A (zh) * 2013-12-19 2015-06-24 Ls产电株式会社 磁接触器
US9514897B2 (en) 2013-12-19 2016-12-06 Lsis Co., Ltd. Magnetic contacto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856265B2 (ja) 2016-02-09
US9202642B2 (en) 2015-12-01
JP2015095461A (ja) 2015-05-18
EP2871662A1 (en) 2015-05-13
KR101513207B1 (ko) 2015-04-17
CN104637732B (zh) 2017-04-12
IN2014DE03218A (zh) 2015-07-17
BR102014023609A2 (pt) 2015-10-06
US20150130569A1 (en) 2015-05-14
ES2614189T3 (es) 2017-05-30
EP2871662B1 (en) 2016-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637732A (zh) 电磁接触器
EP2863408B1 (en) Magnetic contactor
CN104733229B (zh) 磁接触器
CN105374634B (zh) 电磁接触器
US10580603B2 (en) Power switchgear
TW202032605A (zh) 繼電器
EP2889892A1 (en) Contact device
CN101443874A (zh) 单极断路器的壳体
JP2001243869A (ja) 強制誘導式安全継電器、その使用及びそれによる制御
CN104658826A (zh) 具有高低连接的电气中断装置
KR101503316B1 (ko) 전자접촉기
CN209045380U (zh) 条形无励磁分接开关及变压器
KR101545894B1 (ko) 전자접촉기
CN105280444A (zh) 电磁继电器
KR100290934B1 (ko) 전자접촉기의보조접점시스템
KR101209801B1 (ko) 릴레이 장치
KR102518886B1 (ko) 전자접촉기
KR102318851B1 (ko) 적층형 터미널 및 이를 구비한 전자접촉기
CN207925406U (zh) 继电器触发结构
KR101869722B1 (ko) 전자접촉기
JP2020047645A (ja) コイル部品
CN109861173A (zh) 交流三相电动机缺相保护器
JPS631007A (ja) 電磁リレ−
KR19990042910A (ko) 전자접촉기의 하부프레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412

Termination date: 2019110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