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18965B - 无线通信系统、接收设备、发送设备及传输速率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系统、接收设备、发送设备及传输速率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18965B
CN104618965B CN201410586666.XA CN201410586666A CN104618965B CN 104618965 B CN104618965 B CN 104618965B CN 201410586666 A CN201410586666 A CN 201410586666A CN 104618965 B CN104618965 B CN 10461896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ssion rate
interference wave
receiving device
signal
wa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58666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618965A (zh
Inventor
浮田阳介
山本尚武
青木隆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6189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189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6189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1896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04L1/000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by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9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channel co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5Transmission of mode-switching ind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3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transmitter
    • H04L1/0034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transmitter where the transmitter decides based on inferences, e.g. use of implicit signall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Abstract

接收设备具备:第1检测部,检测从发送设备发送的希望信号波的接收信号强度;第2检测部,检测从外部设备发出的干涉波及该干涉波的干涉波功率;传输速率选择处理部,在第2检测部检测到干涉波的发生时,基于希望信号波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检测值和干涉波的干涉波功率的检测值,从多个传输速率中选择用于从发送设备向接收设备发送信号的传输速率;以及传输速率通知部,将选择出的传输速率通知发送设备。

Description

无线通信系统、接收设备、发送设备及传输速率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无线通信系统中用于从发送设备向接收设备发送信号的传输速率的控制技术。
背景技术
例如,以IEEE(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802.11标准、IEEE802.15.4标准为代表的无线通信中,有时利用2.4GHz频段的射频域。该2.4GHz频段的无线频段也称为ISM(Industry-Sience-Medical:工业、科学、医学)频段(band)。
该2.4GHz频段除了用于进行无线通信的设备以外,也可以用于微波炉等的设备。微波炉等的设备的辐射噪声对于利用2.4GHz频段进行无线通信的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来说形成干涉波,成为接收错误的一个要因。
在干涉波的影响大的环境中,通过采用低速传输速率(也记载为“数据传输速度”。)能够抑制接收错误。另一方面,低速传输速率的传输吞吐量低,因此若总是采用低速传输速率,无法有效利用有限的频率资源。
因此,以往以来,存在根据因周边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传输路径状态,从多个传输速率中适应地选择用于无线通信的传输速率的传输速率控制技术。
例如,IEEE802.11b标准中,根据调制方式的差异,规定1Mbps、2Mbps、5.5Mbps、11Mbps这4个传输速率。另外,IEEE802.11g标准规格中,根据调制方式及编码率的差异,规定54Mbps,48Mbps,36Mbps,24Mbps,18Mbps,12Mbps,9Mbps,6Mbps这8个传输速率。
另外,由物理层(Physical Layer)的调制方式和/或编码率等确定的传输速率也记载为“PHY速率”。另外,传输速率在IEEE802.11标准中也称为MCS(Modulation andCoding Scheme:调制编码方案)。
在专利文献1公开了传输速率控制技术的一例。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传输速率控制技术,按通信频率及数据传输速度的组合进行多次试验数据的收发,测定错误率,将错误率最低的通信频率及数据传输速度选择为最佳通信频率及最佳数据传输速度,用于无线通信。
另外,例如微波炉的辐射噪声是周期性的噪声(参照图28的符号I指示的波形)。
专利文献2公开了周期性的噪声成为无线通信中的干涉波时,考虑其周期性来降低接收错误的技术。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技术,判定干涉波的周期以及该干涉波的上升及下降定时,在从干涉波的下降定时到上升定时为止的期间(以下称为“停波期间”。)进行信号的收发。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10304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9-93155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在接收设备周边存在干涉源的环境下选择与接收设备周边的环境相适宜的传输速率的时间长这样的问题。
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是提供一种在接收设备周边存在干涉源的环境下能够在短时间内进行与接收设备周边的环境相适宜的传输速率的选择的无线通信系统。
本公开的一个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在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之间进行无线通信,所述接收设备具备:第1检测部,检测从所述发送设备发送的希望信号波的接收信号强度;第2检测部,检测从外部设备发出的干涉波及该干涉波的干涉波功率;传输速率选择处理部,在所述第2检测部检测到干涉波的发生时,基于所述希望信号波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检测值和该干涉波的干涉波功率的检测值,从多个传输速率中选择用于从所述发送设备向所述接收设备发送信号的传输速率;以及传输速率通知部,将所述传输速率选择处理部选择出的所述传输速率作为用于从所述发送设备向所述接收设备发送信号的传输速率,通知给所述发送设备,所述发送设备具备:传输速率控制部,从所述接收设备接收到所述传输速率的通知时,将用于向该接收设备发送信号的传输速率变更为接收到通知的所述传输速率。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在接收设备周边存在干涉源的环境下能够在短时间内进行与接收设备周边的环境相适宜的传输速率的选择。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系统结构图。
图2是表示图1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动作的一例的顺序图。
图3是表示图1的发送设备的结构的框图。
图4是表示图1的接收设备的结构的框图。
图5是表示图4的传输速率选择处理部的结构的框图。
图6是表示图5的传播特性表存储部所存储的传播特性表的一例的图。
图7是表示包含图3的发送设备的传输速率变更处理的接收处理的流程图。
图8是表示图3的发送设备的发送处理的流程图。
图9是表示图4的接收设备的接收处理的流程图。
图10是表示包含图4的接收设备的传输速率选择处理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11是图10的传输速率选择处理的流程图。
图12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接收设备的传输速率选择处理部的结构的框图。
图13(a)、(b)是表示图12的传播特性表存储部存储的传播特性表的内容的例子的图。
图14是表示图12的传输速率选择处理部的传输速率选择处理的流程图。
图15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接收设备的传输速率选择处理部的结构的框图。
图16是表示图15的传播特性表存储部所存储的传播特性表的内容的例子的图。
图17是图15的传输速率选择处理部的传输速率选择处理的流程图。
图18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接收设备的传输速率选择处理部的结构的框图。
图19是表示图18的传输吞吐量推定部推定传输吞吐量时采用的PER和重传率的关系的一例的图。
图20是图18的传输速率选择处理部的传输速率选择处理的流程图。
图21是第5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系统结构图。
图22是图21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动作的一例的顺序图。
图23是图21的发送设备的结构的框图。
图24是图21的接收设备的结构的框图。
图25是包含图23的发送设备的传输速率选择及变更处理的接收处理的流程图。
图26是图24的接收设备的接收处理的流程图。
图27是图24的接收设备的干涉波功率检测及通知处理的流程图。
图28是用于说明周期性的干涉波和希望信号波的重叠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发明者们的研究
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传输速率控制技术中,需要按通信频率及数据传输速度的组合,进行多次的试验数据的收发来测定错误率。因而,到选择用于实际数据的收发的通信频率及数据传输速度为止需要长时间,存在实际数据的收发的开始变迟的问题。
另外,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技术中,进行信号发送的期间限于干涉波的停波期间。因而,存在从开始信号的发送到信号的发送完成为止需要花费时间的问题。
基于该问题,若接收设备周边的干涉波的干涉波功率低,从发送设备向接收设备发出的希望信号波的接收信号强度高,即,信号干扰比大,则认为在从干涉波的上升定时到下降定时的期间(以下,称为“发波期间”。),即使从发送设备向接收设备发送信号,也不会产生接收错误。
另外,比较低速传输速率和高速传输速率时,通常,低速传输速率与高速传输速率相比,容错性佳,但是传输时间长。因而,在图28所示的干涉波存在于接收设备周边的环境下,低速传输速率与高速传输速率比,传输期间与发波期间重叠的概率高。因此,在周期性的干涉波的发生期间,低速传输速率与高速传输速率相比,接收错误的概率不一定低。另外,图28中,符号I表示周期性的干涉波,S1表示低速传输速率的希望信号波,S2表示高速传输速率的希望信号波。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公开的第1实施方式。
首先,使用图1及图2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及动作。其中,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系统结构图,图2是表示图1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动作的一例顺序图。
无线通信系统1如图1所示,包含作为无线通信设备的发送设备3及接收设备5。此外,无线通信系统1除了发送设备3及接收设备5以外,也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无线通信设备。
图1的干涉设备7是成为干涉波的发生源的例如微波炉等的外部设备。此外,微波炉等的外部设备产生由图28的符号I表示的周期性的辐射噪声。
第1实施方式及后述的实施方式等中,“干涉波的发生的开始”是指干涉设备7的动作开关闭合,辐射噪声对接收设备5形成干涉波的状态,“干涉波的发生的结束”是指干涉设备7的动作开关切断,辐射噪声不会到达接收设备5的状态。
如图2所示,发送设备3采用传输速率#A(初始设定的传输速率或以前从接收设备5通知的变更传输速率),向接收设备5发送数据信号。
接收设备5接收向本设备发送的数据信号,检测向该本设备发送的数据信号的信号波(希望信号波的一例)的接收信号强度(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RSSI),保持RSSI的检测值。
接收设备5向发送设备3发送应答确认(Acknowlegement:ACK)信号,发送设备3接收向本设备发送的ACK信号。
干涉设备7的动作开关闭合,从干涉设备7发出辐射噪声。
该辐射噪声对接收设备5来说成为干涉波,接收设备5检测干涉波的发生的开始和该干涉波的干涉波功率。接收设备5从多个传输速率中基于刚刚检测到的希望信号波的RSSI的检测值和干涉波功率的检测值,选择传输速率#B,作为新的用于从发送设备3向接收设备5发送信号的传输速率(以下,称为“变更传输速率”。)。然后,接收设备5向发送设备3发送包含该传输速率#B的传输速率变更通知信号。
此外,作为传输速率选择时采用的干涉波功率,例如,可以采用发波期间的干涉波功率的平均值,也可以采用包含发波期间及停波期间的期间的干涉波功率的平均值。还可以不采用干涉波功率的平均值,而采用干涉波功率的最大值。
发送设备3接收向本设备发送的传输速率变更通知信号,将用于从发送设备3向接收设备5发送信号的传输速率变更为向本设备发送的传输速率变更通知信号所包含的变更传输速率(传输速率#B)。
发送设备3采用变更后的传输速率#B,向接收设备5发送数据信号。接收设备5接收向本设备发送的数据信号,检测向该本设备发送的数据信号的信号波的RSSI,保持RSSI的检测值。然后,接收设备5向发送设备3发送ACK信号,发送设备3接收向本设备发送的ACK信号。
这里,说明第1实施方式及后述的第2到第4实施方式中,干涉波的发生期间中也保持新的希望信号波的RSSI的检测值,用于在检测到干涉波的发生的结束时进行的传输速率选择处理。但是,接收设备5也可以在干涉波的发生期间中不保持新的希望信号波的RSSI的检测值,将干涉波发生前的希望信号波的RSSI的检测值用于在检测到干涉波的发生的结束时进行的传输速率选择处理。
干涉设备7的动作开关切断后,从干涉设备7不再发出辐射噪声。
接收设备5检测干涉波的发生的结束和干涉波的干涉波功率(干涉波功率的检测值成为信号波、干涉波没有到达接收设备5时的接收设备5周边的噪声功率的值)。接收设备5从多个传输速率中基于刚刚检测到的希望信号波的RSSI的检测值和干涉波功率的检测值,选择传输速率#C作为新的变更传输速率。然后,接收设备5向发送设备3发送包含该传输速率#C的传输速率变更通知信号。
发送设备3接收向本设备发送的传输速率变更通知信号,将用于从发送设备3向接收设备5发送信号的传输速率变更为向本设备发送的传输速率变更通知信号所包含的变更传输速率(传输速率#C)。
发送设备3采用变更后的传输速率#C,向接收设备5发送数据信号。接收设备5接收向本设备发送的数据信号,检测向该本设备发送的数据信号的信号波的RSSI,保持RSSI的检测值。然后,接收设备5向发送设备3发送ACK信号,发送设备3接收向本设备发送的ACK信号。
接着,用图3说明图1的发送设备3的结构。其中,图3表示是图1的发送设备3的结构的框图。另外,图3以及后述的图4、图5、图12、图15、图18、图23及图24中,用实线箭头表示数据流,用虚线箭头表示控制信号流。
如图3所示,发送设备3具备收发天线31、接收部32、接收帧解析部33、传输速率控制部34、上位层处理部35、发送帧生成部36及发送部37。
接收部32主要具有执行物理层(Physical Layer)中的处理的功能。作为物理层中的处理,例如有信号波的检测处理、自动增益控制(Auto Gain Control:AGC)、自动频率控制(Auto frequency Control:AFC)、信道推定、信道均衡、解调、解码等。
接收帧解析部33具有执行接收帧的帧头(MAC header)的内容解析等主要为MAC层(Media Access control Layer:介质访问控制层)中的处理的功能。第1实施方式及后述的第2到第4实施方式中,接收帧解析部33在接收帧为向本设备发送的传输速率变更通知帧时,从传输速率变更通知帧中抽取变更传输速率,将抽取出的变更传输速率与该传输速率变更通知帧的发送源的MAC地址一起向传输速率控制部34输出。
传输速率变更通知帧是不按IEEE802.11标准规定的新规定的帧。
传输速率变更通知帧由帧头、帧实体及帧校验序列(Frame Check Sequence:FCS)组成。FCS用于帧头及帧实体的误校验。在传输速率变更通知帧的帧头包含发送源地址(发送源的MAC地址)及目的地址(目的地的MAC地址)的同时,包含向传输速率变更通知帧分配的类型值及子类型值。帧实体包含表示变更传输速率的信息(变更传输速率信息)。
传输速率控制部34对发送部37进行将用于向传输速率变更通知帧的发送源的设备发送信号的传输速率变更为从接收帧解析部33接收到的变更传输速率的控制。此外,作为初始设定,在发送部37设定多个传输速率中的一个传输速率。
上位层处理部35主要具有执行MAC层的上位层(IP层(Internet Protocl Layer)等)的协议处理的功能。
发送帧生成部36具有执行发送帧(数据帧、ACK帧等)的生成等主要为MAC层中的处理的功能。
数据帧、ACK帧是按IEEE802.11标准规定的帧。数据帧的帧头包含例如发送源地址、目的地址以及向数据帧分配的类型值及子类型值。ACK帧的帧头包含例如目的地址以及向数据帧分配的类型值及子类型值。
发送部37主要具有执行物理层中的处理的功能,经由收发天线31发送信号波。例如,作为物理层中的处理,有针对发送帧的编码、调制等。其中,针对发送帧的编码、调制采用由传输速率控制部34设定的传输速率。
接着,用图4说明图1的接收设备5的结构。其中,图4是表示图1的接收设备5的结构的框图。
接收设备5如图4所示,具备收发天线51、接收部52、接收帧解析部53、RSSI检测部54、干涉波检测部55、传输速率选择处理部56、上位层处理部57、发送帧生成部58及发送部59。
接收部52主要具有执行物理层中的处理的功能。物理层中的处理包括在发送设备3的接收部32中以说明例示的处理等。
接收帧解析部53具有执行接收帧的帧头的内容的解析等主要为MAC层中的处理的功能。第1实施方式及后述的第2到第4实施方式中,接收帧解析部33在接收帧为向本设备发送的MAC帧时,将意为接收帧为向本设备发送的MAC帧的通知与该接收帧的发送源的MAC地址一起向RSSI检测部54输出。
RSSI检测部54具有进行信号波的接收信号强度(RSSI)的检测处理的功能。RSSI检测部54从接收帧解析部53接收到意为接收帧为向本设备发送的MAC帧的通知时,将该接收帧的信号波(希望信号波)的RSSI的检测值与该接收帧的发送源的MAC地址关联地保持。
干涉波检测部55进行从外部设备发出的干涉波及该干涉波的干涉波功率的检测处理。干涉波检测部55在检测到干涉波的发生的开始时,将检测到干涉波的发生的开始的通知与干涉波的干涉波功率的检测值一起向传输速率选择处理部56输出。另外,干涉波检测部55在检测到干涉波的发生的结束时,将检测到干涉波的发生的结束的通知与干涉波的干涉波功率的检测值(干涉波功率的检测值成为信号波、干涉波没有到达接收设备5时的接收设备5周边的噪声功率的值)一起向传输速率选择处理部56输出。
例如,从微波炉等的外部设备辐射的辐射噪声具有周期性时,干涉波检测部55基于是否接收到周期性的噪声,检测干涉波的发生的开始及结束。
传输速率选择处理部56从干涉波检测部55接收检测到干涉波的发生的开始的通知或从干涉波检测部55接收检测到干涉波的发生的结束的通知以及干涉波的干涉波功率的检测值。传输速率选择处理部56从RSSI检测部54取得希望信号波的RSSI的检测值(最近的RSSI的检测值)以及该希望信号波的发送源的MAC地址。然后,传输速率选择处理部56基于从RSSI检测部54取得的希望信号波的RSSI的检测值和从干涉波检测部55接收到的干涉波功率的检测值,从多个传输速率中选择变更传输速率。接着,传输速率选择处理部56将选择出的变更传输速率与从RSSI检测部54接收到的希望信号波的发送源的MAC地址一起向发送帧生成部58输出。此外,用图5及图6稍后描述传输速率选择处理部56的详细结构。
上位层处理部57主要具有执行MAC层的上位层(IP层等)的协议处理的功能。
发送帧生成部58具有执行发送帧(数据帧、ACK帧、传输速率变更通知帧等)的生成等主要为MAC层中的处理的功能。传输速率通知帧的帧头内,存储作为发送源地址的接收设备5的MAC地址及作为目的地址的发送了希望信号波的设备的MAC地址,同时存储作为类型值及子类型值的向传输速率变更通知帧分配的值。另外,在传输速率变更通知帧的帧实体存储由传输速率选择处理部56选择的变更传输速率。
发送部59主要具有执行物理层中的处理的功能,经由收发天线51发送信号波。例如,作为物理层中的处理,有针对发送帧的编码、调制等。
接着,用图5说明图4的传输速率选择处理部56的结构。其中,图5是表示图4的传输速率选择处理部56的结构的框图。
如图5所示,传输速率选择处理部56具备传播特性表存储部101、SIR算出部103及传输速率选择部105。
传播特性表存储部101在传播特性表存储表示信号干扰比(Signal toInterference Ratio:SIR)和传输速率的关系的关系信息。其中,传播特性表被预先制成。
传播特性表存储部101所存储的传播特性表的一例如图6所示。例如,在进行IEEE802.11b标准的无线通信时,按IEEE802.11b标准规定了1Mbps、2Mbps、5.5Mbps、11Mbps这4个传输速率,因此,表示1Mbps、2Mbps、5.5Mbps、11Mbps这4个传输速率和SIR的关系的信息存储在传播特性表中。此外,图6中,横轴是SIR,纵轴是传输速率(Mbps)。
SIR算出部103算出从RSSI检测部54接收的希望信号波的RSSI的检测值和从干涉波检测部55接收的干涉波功率的检测值的比,即SIR,将SIR的算出值向传输速率选择部105输出。
传输速率选择部105参照传播特性表存储部101所存储的传播特性表,将与从SIR算出部103接收到的SIR的算出值对应的传输速率选择为变更传输速率,向图4的发送帧生成部58输出。
接着,用图7说明包含图3的发送设备3的传输速率变更处理的接收处理。其中,图7是包含图3的发送设备3的传输速率变更处理的接收处理的流程图。此外,图7的流程图是发送设备3接收一个信号时的处理流程。
发送设备3的接收部32进行由包含接收设备5的无线通信设备的任一个发送的信号波的检测处理(步骤S11)。接收部32继续进行步骤S11的信号波的检测处理,直到步骤S11的信号波的检测处理中检测到信号波为止(S12:否)。然后,接收部32检测到信号波时(S12:是),对检测到的信号波进行解调、解码等的预定处理(步骤S13),接收帧解析部33解析接收帧的帧头的内容(步骤S14)。
接收帧解析部33基于接收帧的帧头内的目的地址,判定接收帧是否是向本设备发送的MAC帧(步骤S15)。接收帧不是向本设备发送的MAC帧时(S15:否),接收帧解析部33废弃接收帧(步骤S16)。
另一方面,接收帧为向本设备发送的MAC帧时(S15:是),接收帧解析部33基于帧头内的类型值及子类型值,判定接收帧是否为传输速率变更通知帧(步骤S17)。接收帧不是传输速率变更通知帧时(S17:否),发送设备3进行与接收帧的种类相应的处理(步骤S18)。
另一方面,接收帧为传输速率变更通知帧时(S17:是),接收帧解析部33从传输速率变更通知帧抽取变更传输速率。然后,传输速率控制部34对发送部37进行控制,以使得将用于从本设备向传输速率变更通知帧的发送源的设备发送信号的传输速率变更为抽取出的变更传输速率(步骤S19)。
接着,用图8说明图3的发送设备3的发送处理。其中,图8是图3的发送设备3的发送处理的流程图。此外,图8的流程图是发送一个发送数据的信号时的处理流程。
上位层处理部35进行协议处理,生成发送数据(步骤S31)。然后,发送帧生成部36将从上位层处理部35转发的发送数据存储在帧实体中,通过向该帧实体附加帧头和FCS,生成数据帧(步骤S32)。然后,发送部37用对数据帧初始设定的或由图7的步骤S19的处理设定的传输速率,进行编码、调制等的预定的处理。然后,发送部37经由收发天线31发送数据帧的信号波(步骤S33)。
接着,用图9说明图4的接收设备5的接收处理。其中,图9是图4的接收设备5的接收处理的流程图。此外,图9的流程图是接收设备5接收一个信号时的处理流程。
接收设备5的接收部52进行由包含发送设备3的无线通信设备的任一个发送的信号波的检测处理,RSSI检测部54进行信号波的RSSI的检测处理(步骤S51)。接收部52继续进行步骤S51的信号波的检测处理,RSSI检测部54继续进行步骤S51的信号波的RSSI的检测处理,直到步骤S51的信号波的检测处理中检测到信号波为止(S52:否)。然后,接收部52检测到信号波后(S52:是),接收部52对检测到的信号波进行解调、解码等的预定的处理(步骤S53),接收帧解析部53解析接收帧的帧头的内容(步骤S54)。
接收帧解析部53基于接收帧的帧头内的目的地址,判定接收帧是否为向本设备发送的MAC帧(步骤S55)。接收帧不是向本设备发送的MAC帧时(S55:否),接收帧解析部53废弃接收帧(步骤S56)。
另一方面,接收帧是向本设备发送的MAC帧时(S55:是),RSSI检测部54将步骤S51的信号波检测时的RSSI的检测值保持为希望信号波的RSSI的检测值(步骤S57)。然后,接收设备5进行与接收帧的种类相应的处理(例如ACK的回复处理)(步骤S58)。
接着,用图10说明包含图4的接收设备5的传输速率选择处理的处理。其中,图10是包含图4的接收设备的传输速率选择处理的处理的流程图。另外,图10的流程图是与干涉设备7的一次动作相关的接收设备5的处理流程。
干涉波检测部55进行干涉波及干涉波功率的检测处理(步骤S71)。干涉波检测部55继续进行步骤S71的干涉波及干涉波功率的检测处理,直到步骤S71的处理中检测到干涉波的发生的开始为止(S72:否)。
检测到干涉波的发生的开始时(S72:是),传输速率选择处理部56采用由图9的步骤S57保持的希望信号波的RSSI的检测值和由步骤S71检测出的干涉波功率的检测值,进行选择变更传输速率的传输速率选择处理(步骤S73)。发送帧生成部58生成包含由步骤S73选择出的变更传输速率的传输速率变更通知帧。然后,发送部59对生成的传输速率变更通知帧进行编码、调制等的预定的处理,从收发天线51发送传输速率变更通知帧的信号波(步骤S74)。
干涉波检测部55进行干涉波及干涉波功率的检测处理(步骤S75)。干涉波检测部55继续进行步骤S75的干涉波及干涉波功率的检测处理,直到由步骤S75的处理检测到干涉波的发生的结束为止(S76:否)。
检测到干涉波的发生的结束时(S76:是),传输速率选择处理部56采用由图9的步骤S57保持的希望信号波的RSSI的检测值和由步骤S75检测到的干涉波功率的检测值(干涉波功率的检测值成为信号波、干涉波没有到达接收设备5时的接收设备5周边的噪声功率的值),进行选择变更传输速率的传输速率选择处理(步骤S77)。发送帧生成部58生成包含由步骤S77选择的变更传输速率的传输速率变更通知帧。然后,发送部59对生成的传输速率变更通知帧进行编码、调制等的预定的处理,从收发天线51发送传输速率变更通知帧的信号波(步骤S78)。
接着,用图11说明图10的传输速率选择处理(步骤S73、S77)。其中,图11是图10的传输速率选择处理(步骤S73、S77)的流程图。此外,干涉波功率在步骤S73中的传输速率选择处理中成为从干涉设备7发出的辐射噪声的功率,在步骤S77中的传输速率选择处理中成为信号波、干涉波没有到达接收设备5时的接收设备5周边的噪声功率。但是,步骤S73中的传输速率选择处理和步骤S77中的传输速率选择处理的处理内容实质相同,因此一并说明。
SIR算出部103算出希望信号波的RSSI的检测值和干涉波功率的检测值的比率,即SIR(步骤S111)。
传输速率选择部105参照传播特性表存储部101所存储的传播特性表,将与由步骤S111算出的SIR的算出值对应的传输速率选择为用于从发送设备3向接收设备5发送信号的传输速率(变更传输速率)(步骤S112)。
第2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公开的第2实施方式。
第2实施方式的包含发送设备及接收设备的无线通信系统,除了第1实施方式已说明的接收设备所进行的传输速率选择处理以外,与第1实施方式的包含发送设备及接收设备的无线通信系统实质相同。
因而,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接收设备的传输速率选择处理,省略发送设备及除了传输速率选择处理的接收设备的说明。
首先,用图12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接收设备的传输速率选择处理部的结构。其中,图12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接收设备的传输速率选择处理部56A的结构的框图。
如图12所示,传输速率选择处理部56A具备传播特性表存储部131、PER推定部133及传输速率选择部135。
传播特性表存储部131对多个传输速率的每个传输速率,将表示希望信号波的RSSI、干涉波功率和PER(Packet Error Rate:误包率)的关系的关系信息存储在传播特性表中。此外,传播特性表被预先制成。
图13(a)、(b)表示对于传输速率为1Mbps、11Mbps的每个传输速率,传播特性表存储部131所存储的传播特性表的内容例。此外,图13(a)、(b)中,横轴是RSSI(dBm),纵轴是PER,图中的接收RSSI是希望信号波的RSSI的检测值。
例如,在进行IEEE802.11b标准的无线通信时,按IEEE802.11b标准,作为传输速率,规定了1Mbps、2Mbps、5.5Mbps、11Mbps这4个传输速率,因此,在传播特性表存储部131存储有与该4个传输速率的每个传输速率相关的关系信息。
PER推定部133对于多个传输速率的每个传输速率,参照由传播特性表存储部131存储的传播特性表,基于希望信号波的RSSI的检测值和干涉波功率的检测值,推定将该传输速率用于从发送设备3向接收设备5发送信号的时的PER。然后,PER推定部133将PER的推定值与进行了该PER的推定的传输速率关联,向传输速率选择部135输出。
传输速率选择部135比较由PER推定部133推定出的各传输速率的PER的推定值,将PER的推定值最小的传输速率选择为变更传输速率。
接着,用图14说明图12的传输速率选择处理部56A的传输速率选择处理。其中,图14是图12的传输速率选择处理部56A的传输速率选择处理的流程图。
PER推定部133关注多个传输速率中尚未推定PER的一个传输速率(步骤S131)然后,PER推定部133对关注的传输速率,参照由传播特性表存储部131存储的传播特性表,基于希望信号波的RSSI的检测值和干涉波功率的检测值,推定PER(步骤S132)。
然后,PER推定部133判定多个传输速率中的全部传输速率是否进行了PER推定(步骤S133)。还存在未进行PER推定的传输速率时(S133:否),返回步骤S131,对全部传输速率进行了PER推定后(S133:是),进入步骤S134的处理。
传输速率选择部135比较由步骤S131~S133的处理推定出的各传输速率的PER推定值,将PER推定值最小的传输速率选择为变更传输速率(步骤S134)。
第3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公开的第3实施方式。
第3实施方式的包含发送设备及接收设备的无线通信系统,除了第1实施方式已说明的接收设备所进行的传输速率选择处理,与第1实施方式的包含发送设备及接收设备的无线通信系统实质相同。
因而,第3实施方式中,说明接收设备的传输速率选择处理,省略发送设备及除了传输速率选择处理的接收设备的说明。
首先,用图15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接收设备的传输速率选择处理部的结构。其中,图15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接收设备的传输速率选择处理部56B的结构的框图。
如图15所示,传输速率选择处理部56B具备传播特性表存储部151、传输吞吐量推定部153及传输速率选择部155。
传播特性表存储部151对多个传输速率的每个传输速率,在传播特性表存储有表示希望信号波的RSSI、干涉波功率和传输吞吐量的关系的关系信息。此外,传播特性表被预先制成。
图16表示对传输速率为1Mbps、11Mbps的每个传输速率,传播特性表存储部151所存储的传播特性表的内容例。另外,图16中,横轴是RSSI(dBm),纵轴是传输吞吐量(bps)。
例如,在进行IEEE802.11b标准的无线通信时,按IEEE802.11b标准,作为传输速率,规定1Mbps、2Mbps、5.5Mbps、11Mbps这4个传输速率,因此,在传播特性表存储部151存储与该4个传输速率的每个传输速率相关的关系信息。
传输吞吐量推定部153对多个传输速率的每个传输速率,参照传播特性表存储部151所存储的传播特性表,基于根据希望信号波的RSSI的检测值和干涉波功率的检测值,推定将该传输速率用于从发送设备3向接收设备5发送信号时的传输吞吐量。然后,传输吞吐量推定部153将传输吞吐量的推定值与进行了该传输吞吐量的推定的传输速率关联,向传输速率选择部155输出。
传输速率选择部155比较由传输吞吐量推定部153推定出的各传输速率的传输吞吐量的推定值,将传输吞吐量的推定值最大的传输速率选择为变更传输速率。
接着,用图17说明图15的传输速率选择处理部56B的传输速率选择处理。其中,图17是图15的传输速率选择处理部56B的传输速率选择处理的流程图。
传输吞吐量推定部153关注多个传输速率中尚未进行传输吞吐量的推定的一个传输速率(步骤S151)。然后,传输吞吐量推定部153对关注的传输速率,参照由传播特性表存储部151存储的传播特性表,基于希望信号波的RSSI的检测值和干涉波功率的检测值,推定传输吞吐量(步骤S152)。
然后,传输吞吐量推定部153判定是否对多个传输速率的全部传输速率进行了传输吞吐量的推定(步骤S153)。还存在未进行传输吞吐量的推定的传输速率时(S153:否),返回步骤S151,在对全部传输速率进行了传输吞吐量的推定后(S153:是),进入步骤S154的处理。
传输速率选择部155比较由步骤S151~S153的处理推定出的各传输速率的传输吞吐量的推定值,将传输吞吐量的推定值最大的传输速率选择为变更传输速率(步骤S154)。
第4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并说明本公开的第4实施方式。其中,对与第2及第3实施方式的结构要素实质进行相同处理的结构要素标注同一标号,由于能够适用其说明,所以第4实施方式中省略其说明。
第4实施方式的包含发送设备及接收设备的无线通信系统除了第1实施方式已说明的接收设备所进行的传输速率选择处理外,与第1实施方式的包含发送设备及接收设备的无线通信系统实质相同。
因而,第4实施方式中,说明接收设备的传输速率选择处理,发送设备及除了传输速率选择处理的接收设备的说明省略。
首先,用图18说明第4实施方式的接收设备的传输速率选择处理部的结构。其中,图18是第4实施方式的接收设备的传输速率选择处理部56C的结构框图。
如图18所示,传输速率选择处理部56C具备传播特性表存储部131、PER推定部133、传输吞吐量推定部171及传输速率选择部155。
传输吞吐量推定部171对多个传输速率的每个传输速率,基于由PER推定部133推定出的PER的推定值,算出将该传输速率用于从发送设备3向接收设备5发送信号时的MAC层电平可实现的传输吞吐量。然后,传输吞吐量推定部171将传输吞吐量的推定值与进行了该传输吞吐量的推定的传输速率关联地向传输速率选择部155输出。
以下,记载了采用了IEEE802.11e Draft13.0记载的重传率(Surplus BandwidthAllowance或Surplus:剩余带宽允许或剩余)的传输吞吐量的算出方法的一例。其中,重传率是考虑了重传等的、发送数据流中期望确保的带宽相对标准带宽的比率,不可能比1小。
传输吞吐量推定部171基于从PER推定部133输入的PER的推定值,算出重传率。该重传率的算出采用图19表示的一例的PER和重传率的关系。该PER和重传率的关系能够用IEEE802.11e Draft13.0所记载的下式(1)求出。下式(1)是能够决定传输100个帧时考虑了重传的冗余分组数S的关系式。
【式1】
其中,p是PER,Pdrop是表示100个分组无法在100+S个分组间接收的分组比例的分组损失率。
图19表示用上述的式(1)求出用于使各PER中分组损失率为10-8以下的冗余分组数S的结果。其中,图19中,横轴表示PER,纵轴表示重传率(=(100+S)/100)。图19中的黑圆点是用上式(1)求出的值,图19中的实线是从黑圆点求出的近似曲线。例如,内容速率为10Mbps,重传率的值为1.25时,求出内容的传输需要至少12.5Mbps的带宽。
另外,分组损失率以在假定内容中以最高速率的BS数字广播全TS流播出的28Mbps视听二小时左右的影像(传输帧的个数为约1.65+7个)时一个分组也不损失的方式,固定为10-8。另外,上式(1)中,分组数计算为100,但是也可以根据发送设备的发送缓冲区、接收设备的接收缓冲区的大小而变更。
传输吞吐量推定部171将从PER推定部133输入的PER的推定值代入上式(1)的p,算出分组损失率Pdrop为10-8以下的冗余分组数S。然后,传输吞吐量推定部171向(100+S)/100代入算出的冗余分组数S,算出重传率。接着,传输吞吐量推定部171根据算出的重传率算出传输吞吐量。
例如,考察传输速率为IEEE802.11a中的48Mbps,算出的重传率为1.25时的吞吐量的算出。首先,传输速率为48Mbps的MAC层电平的最大实效速率约为32Mbps。这是以IEEE802.11e的HCCA(HCF Controlled Channel Access:混合控制信道接入)传输,考虑了帧的前导码、物理层的报头、帧头、SIFS(Short Inter Frame Space:短帧间间隔)、ACK帧而算出的最大实效速率。传输吞吐量可通过将算出的最大实效速率除以重传率而获得,因此该情况下,成为32000000(bps)/1.25=2560000(bps)。即,重传率为1.25,因此,传输速率为48Mbps时,考虑了重传量的传输吞吐量可以算出为25.6Mbps。
接着,用图20说明图18的传输速率选择处理部56C的传输速率选择处理。其中,图20是图18的传输速率选择处理部56C的传输速率选择处理的流程图。
PER推定部133关注多个传输速率中尚未进行传输吞吐量推定的一个传输速率(步骤S171)。然后,PER推定部153对关注的传输速率,参照传播特性表存储部131存储的传播特性表,基于希望信号波的RSSI的检测值和干涉波功率的检测值,推定PER(步骤S172)。然后,传输吞吐量推定部171根据由步骤S172推定的PER的推定值,推定传输吞吐量(步骤S173)。
传输吞吐量推定部171判定是否对多个传输速率的全部传输速率进行了传输吞吐量的推定(步骤S174)。存在未进行传输吞吐量推定的传输速率时(S174:否),返回步骤S171,对全部传输速率进行了传输吞吐量推定后(S174:是),进入步骤S175的处理。
传输速率选择部155比较由步骤S171~S174的处理推定出的各传输速率的传输吞吐量的推定值,将传输吞吐量的推定值最大的传输速率选择为变更传输速率(步骤S175)。
第5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并说明本公开的第5实施方式。其中,第5实施方式中,与第1到第4实施方式实质进行相同处理的结构要素标注同一标号,能够适用其说明,因此,第5实施方式中省略其说明。
第1到第4实施方式中,接收设备基于希望信号波的RSSI的检测值和干涉波功率的检测值,从多个传输速率中进行变更传输速率的选择,将选择出的变更传输速率通知给发送设备。
与此相对,第5实施方式中,接收设备检测干涉波功率,向发送设备通知检测到的干涉波功率的检测值,发送设备基于希望信号波的RSSI的检测值和通知的干涉波功率的检测值,从多个传输速率中进行变更传输速率的选择。
首先,用图21及图22说明第5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及动作。其中,图21是第5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系统结构图,图22是图21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动作的一例的顺序图。
如图21所示,无线通信系统1D包含作为无线通信设备的发送设备3D及接收设备5D。此外,无线通信系统1D除了发送设备3D及接收设备5D以外,也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无线通信设备。
如图22所示,发送设备3D采用传输速率#A(初始设定的传输速率,或者,以前发送设备3D采用从接收设备5D接收到的干涉波功率的检测值而自发选择的变更传输速率),向接收设备5D发送数据信号。
接收设备5D接收向本设备发送的数据信号。然后,接收设备5D向发送设备3D发送ACK信号,发送设备3D接收向本设备发送的ACK信号。
干涉设备7的动作开关闭合,从干涉设备7发出辐射噪声。
该辐射噪声对接收设备5D来说成为干涉波,接收设备5D检测干涉波的发生的开始和该干涉波的干涉波功率。接收设备5D向发送设备3D发送包含干涉波功率的检测值的干涉波功率通知信号。
发送设备3D接收从接收设备5D发送的干涉波功率通知信号,检测干涉波功率通知信号的信号波(希望信号波的一例)的RSSI。然后,发送设备3D基于希望信号波的RSSI的检测值和从接收设备5D接收到的干涉波的干涉波功率的检测值,从多个传输速率中选择传输速率#B作为新的用于从发送设备3D向接收设备5D发送信号的传输速率(变更传输速率)。发送设备3D将用于从发送设备3D向接收设备5D发送信号的传输速率变更为传输速率#B。
另外,发送设备3D将从接收设备5D到发送设备3D的希望信号波的RSSI的检测值看作从发送设备3D到接收设备5D的希望信号波的RSSI的检测值,进行传输速率选择处理。
发送设备3D采用变更后的传输速率#B,向接收设备5D发送数据信号。
接收设备5D接收向本设备发送的数据信号。然后,接收设备5D向发送设备3D发送ACK信号,发送设备3D接收向本设备发送的ACK信号。
干涉设备7的动作开关切断后,从干涉设备7不再发出辐射噪声。
接收设备5D检测干涉波的发生的结束和干涉波的干涉波功率(干涉波功率的检测值成为信号波、干涉波没有到达接收设备5D时的接收设备5D周边的噪声功率的值)。接收设备5D向发送设备3D发送包含干涉波的干涉波功率的检测值的干涉波功率通知信号。
发送设备3D接收从接收设备5D发送的干涉波功率通知信号,检测干涉波功率通知信号的信号波(希望信号波的一例)的RSSI。然后,发送设备3D基于希望信号波的RSSI的检测值和从接收设备5D接收到的干涉波的干涉波功率的检测值,从多个传输速率中选择传输速率#C,作为新的用于从发送设备3D向接收设备5D发送信号的传输速率(变更传输速率)。发送设备3D将用于从发送设备3D向接收设备5D发送信号的传输速率变更为传输速率#C。
发送设备3D采用变更后的传输速率#C,向接收设备5D发送数据信号。
接收设备5D接收向本设备发送的数据信号。然后,接收设备5D向发送设备3D发送ACK信号,发送设备3D接收向本设备发送的ACK信号。
接着,用图23说明图21的发送设备3D的结构。其中,图23是表示图21的发送设备3D的结构的框图。
如图23所示,发送设备3D具备收发天线31、接收部32、接收帧解析部33D、RSSI检测部41、传输速率选择处理部42、传输速率控制部34、上位层处理部35、发送帧生成部36及发送部37。
接收帧解析部33D具有执行接收帧的帧头的内容解析等主要为MAC层中的处理的功能。第5实施方式中,接收帧解析部33D在接收帧为向本设备发送的干涉波功率通知帧时,从干涉波功率通知帧抽取干涉波功率的检测值,将抽取出的干涉波功率的检测值与该干涉波功率通知帧的发送源的MAC地址一起向传输速率选择处理部42输出。另外,接收帧解析部33D将接收了到向本设备发送的干涉波功率通知帧之意向RSSI检测部41输出。
干涉波功率通知帧是未按IEEE802.11标准规定的新规定的帧。
干涉波功率通知帧包括帧头、帧实体及FCS。干涉波功率通知帧的帧头包含发送源地址(发送源的MAC地址)及目的地址(目的地的MAC地址),同时还包含向干涉波功率通知帧分配的类型值及子类型值。帧实体包含表示干涉波功率的检测值的信息(干涉波功率信息)。
RSSI检测部41具有进行信号波的接收电场强度(RSSI)的检测处理的功能。RSSI检测部41从接收帧解析部33D接收到意为接收帧为向本设备发送的干涉波功率通知帧的通知时,将该接收帧的信号波(希望信号波)的RSSI的检测值向传输速率选择处理部42输出。传输速率选择处理部42基于由RSSI检测部41检测的希望信号波的RSSI的检测值和从接收帧解析部33D接收的干涉波的干涉波功率的检测值,从多个传输速率中选择变更传输速率。然后,传输速率选择处理部42将选择出的变更传输速率与从接收帧解析部33D接收到的干涉波功率通知帧的发送源的MAC地址一起向传输速率控制部34输出。
另外,传输速率选择处理部42在例如第1到第4实施方式已说明的传输速率选择处理部56、56A、56B、56C进行的传输速率选择处理中,将由RSSI检测部54检测的希望信号波的RSSI的检测值置换为由RSSI检测部41检测的希望信号波的RSSI的检测值,将由干涉波检测部55检测的干涉波功率的检测值置换为由干涉波功率通知帧通知的干涉波功率的检测值(从接收帧解析部33D接收的干涉波功率的检测值),进行传输速率选择处理。
接着,用图24说明图21的接收设备5D的结构。其中,图24是图21的接收设备5D的结构的框图。
如图24所示,接收设备5D具备收发天线51、接收部52、接收帧解析部53、干涉波检测部55、上位层处理部57、发送帧生成部58D及发送部59。
发送帧生成部58D具有执行发送帧(数据帧、ACK帧、干涉波功率通知帧等)的生成等主要为MAC层中的处理的功能。第5实施方式中,发送帧生成部58D从干涉波检测部55接收到干涉波功率的检测值时,进行干涉波功率通知帧的生成。在该干涉波功率通知帧的帧头内,存储作为发送源地址的接收设备5D的MAC地址及作为目的地址的通信对方的设备的MAC地址(例如,最近接收到的数据帧的发送源地址),同时存储作为类型值及子类型值向干涉波功率通知帧分配的值。另外,在干涉波功率通知帧的帧实体存储从干涉波检测部55转发的干涉波功率的检测值。
接着,用图25说明包含图23的发送设备3D的传输速率选择及变更处理的接收处理。其中,图25是包含图23的发送设备3D的传输速率选择及变更处理的接收处理的流程图。
发送设备3D的接收部32进行由包含接收设备5D的无线通信设备的任一个发送的信号波的检测处理,RSSI检测部41进行该信号波的RSSI的检测处理(步骤S501)。接收部32继续进行步骤S501的信号波的检测处理,RSSI检测部41继续进行步骤S501的信号波的RSSI的检测处理,直到步骤S501的信号波的检测处理中检测到信号波为止(S502:否)。然后,接收部32检测到信号波时(S502:是),对检测到的信号波进行解调、解码等的预定的处理(步骤S503),接收帧解析部33D解析接收帧的帧头的内容(步骤S504)。
接收帧解析部33D基于接收帧的帧头内的目的地址,判定接收帧是否为向本设备发送的MAC帧(步骤S505)。接收帧不是向本设备发送的MAC帧时(S505:否),接收帧解析部33D废弃接收帧(步骤S506)。
另一方面,接收帧为向本设备发送的MAC帧时(S505:是),接收帧解析部33D基于帧头内的类型值及子类型值,判定接收帧是否为干涉波功率通知帧(步骤S507)。接收帧不是干涉波功率通知帧时(S507:否),发送设备3D进行与接收帧的种类相应的处理(步骤S508)。
另一方面,接收帧是干涉波功率通知帧时(S507:是),接收帧解析部33D从干涉波功率通知帧抽取干涉波功率的检测值。然后,传输速率选择处理部42基于干涉波功率通知帧的信号波的RSSI的检测值(已由步骤S501检测出)和抽取出的干涉波功率的检测值,从多个传输速率中选择变更传输速率(步骤S509)。然后,传输速率控制部34控制发送部37,以使得将用于从本设备向干涉波功率通知帧的发送源的设备发送信号的传输速率变更为步骤S509中选择出的变更传输速率(步骤S510)。
另外,作为发送设备3D的发送处理的一例,列举如图8的流程图说明的发送处理。
接着,用图26说明图24的接收设备5D的接收处理。其中,图26是图24的接收设备5D的接收处理的流程图。此外,图26的流程图是接收设备5D接收一个信号时的处理流程。
接收设备5D的接收部52进行由包含发送设备3D的无线通信设备的任一个发送的信号波的检测处理(步骤S601)。接收部52继续进行步骤S601的信号波的检测处理,直到步骤S601的信号波的检测处理中检测到信号波为止(S602:否)。然后,接收部52检测到信号波时(S602:是),接收部52对检测出的信号波进行解调、解码等的预定的处理(步骤S603),接收帧解析部53解析接收帧的帧头的内容(步骤S604)。
接收帧解析部53基于接收帧的帧头内的目的地址,判定接收帧是否为向本设备发送的MAC帧(步骤S605)。接收帧不是向本设备发送的MAC帧时(S605:否),接收帧解析部53废弃接收帧(步骤S606)。
另一方面,接收帧是向本设备发送的MAC帧时(S605:是),接收设备5D进行ACK信号的回复等与接收帧的种类相应的处理(步骤S607)。
接着,用图27说明图24的接收设备5D的干涉波功率检测及通知处理。其中,图27是图24的接收设备5D的干涉波功率检测及通知处理的流程图。此外,图27的流程图是与干涉设备7的一次动作相关的接收设备5D的处理流程。
干涉波检测部55进行干涉波及干涉波功率的检测处理(步骤S701)。干涉波检测部55继续进行步骤S701的干涉波及干涉波功率的检测处理,直到步骤S701的处理中检测到干涉波的发生的开始为止(S702:否)。
在检测到干涉波的发生的开始时(S702:是),发送帧生成部58D生成包含由干涉波检测部55检测的干涉波功率的检测值(已经在步骤S701的处理中检测)的干涉波功率通知帧。然后,发送部59对生成的干涉波功率通知帧进行编码、调制等的预定的处理,从收发天线51发送干涉波功率通知帧的信号波(步骤S703)。
干涉波检测部55进行干涉波及干涉波功率的检测处理(步骤S704)。干涉波检测部55继续进行步骤S704的干涉波及干涉波功率的检测处理,直到步骤S704的处理中检测到干涉波的发生的结束为止(S705:否)。
在检测到干涉波的发生的结束时(S705:是),发送帧生成部58D生成包含由干涉波检测部55检测的干涉波功率的检测值(已经在步骤S704的处理中检测)的干涉波功率通知帧。然后,发送部59对生成的干涉波功率通知帧进行编码、调制等的预定的处理,从收发天线51发送干涉波功率通知帧的信号波(步骤S706)。
补充(之一)
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说明的内容,可在用于实现本公开的目的和关联或附随的目的的任一形态中实施,例如也可以如下实施。
(1)第1到第4实施方式中,为了从接收设备5向发送设备3通知变更传输速率,采用传输速率变更通知帧,但是并不限定于此,只要可以从接收设备5向发送设备3通知变更传输速率即可。
另外,上述第5实施方式中,为了从接收设备5向发送设备3通知干涉波功率的检测值,采用干涉波功率通知帧,但是并不限定于此,只要可以从接收设备5向发送设备3通知干涉波功率的检测值即可。
(2)第5实施方式中,发送设备3D检测干涉波功率通知帧的信号波的RSSI,将该RSSI的检测值用于传输速率选择处理,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发送设备3D也可以检测从接收设备5D接收的向本设备发送的ACK帧的信号波的RSSI,将该RSSI的检测值用于传输速率选择处理。这对干涉波的发生期间,希望信号波受到干涉波的影响,RSSI的检测精度降低的情况等有效。
(3)第1到第5实施方式中,各传播特性表固定,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基于运用时的通信结果,补正传播特性表。
图6中,补正传播特性表的内容,以使得:例如采用了5.5Mbps作为传输速率的无线通信的通信结果良好时,减小从5.5Mbps切换到11Mbps的SIR的值,通信结果差时,增大从2Mbps切换到5.5Mbps的SIR的值。
图13中,补正传播特性表的内容,以使得:例如采用了1Mbps作为传输速率的无线通信的通信结果良好时,对1Mbps减小相对于RSSI的PER的值,通信结果差时,对1Mbps增大相对于RSSI的PER的值。
图16中,补正传播特性表的内容,以使得:例如采用了1Mbps作为传输速率的无线通信的通信结果良好时,对1Mbps增大相对于RSSI的传输吞吐量的值,通信结果差时,对1Mbps减小相对于RSSI的传输吞吐量的值。
由此,能够进行与设置有无线通信系统的设置环境更加适宜的传输速率的选择。
(4)对第1到第5实施方式等中说明的发送设备,在一定次数或一定期间的范围进行采用了变更传输速率的无线通信的情况下,PER超过预定阈值时,也可以变更例如重传时从发送设备向接收设备发送的信号的传输速率。
例如,将用于从发送设备向接收设备发送信号的传输速率,在第1实施方式中变更为一个低速传输速率,在第2实施方式中变更为一个PER的推定值大的传输速率,在第3及第4实施方式中变更为一个传输吞吐量的推定值小的传输速率。
(5)第1到第5实施方式中,接收设备5或接收设备5D检测到干涉波的发生的结束时,接收设备5或发送设备3D采用希望信号波的RSSI的检测值和干涉波功率的检测值,再度进行传输速率选择处理。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如下进行。发送设备3、3D保持干涉波的发生的开始前的传输速率。然后,接收设备5、5D在检测到干涉波的发生的结束时,对发送设备3、3D进行指示以返回到干涉波的发生前的传输速率。发送设备3、3D接受该指示,返回到干涉波的发生的开始的检测前的传输速率。或,接收设备5、5D保持干涉波的发生的开始前的传输速率。然后,接收设备5、5D在检测到干涉波的发生的结束时,将保持的干涉波的发生前的传输速率作为变更传输速率,通知给发送设备3、3D。发送设备3、3D接收该通知,将用于从发送设备3、3D向接收设备5、5D发送信号的传输速率变更为变更传输速率。
(6)第1到第5实施方式等中说明的传输速率的选择机制不限于IEEE802.11b标准等的IEEE802.11标准,可应用于可从发送设备向接收设备发送的传输速率为多个的情况。
(7)第1到第5实施方式等中的发送设备及接收设备的各结构要素也可以用集成电路的LSI(Large Scale Integration:大规模集成)实现。此时,各结构要素可以个别单芯片化,也可以包含部分或者全部地单芯片化。另外,这里采用LSI,根据集成度的不同,也称为IC(Integrated Circuit:集成电路)、系统LSI、超级LSI、超大规模LSI。另外,集成电路化的方法不限于LSI,也可以由专用电路或通用处理器实现。也可以采用可重构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LSI内部的电路单元的连接、设定的可配置处理器。进而,若出现通过半导体技术的进步或派生的其他技术而置换为LSI的集成电路化的技术,则当然也可以采用该技术进行功能块的集成化。
(8)可以在程序记载由第1到第5实施方式等所示的发送设备及接收设备的动作步骤的至少一部分,由例如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读取执行存储器所存储的该程序,也可以在记录介质保存上述程序而分发等。
(9)也可以使第1到第5实施方式等中说明的内容适当组合。
补充(之二)
汇总说明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发送机及接收机及其效果。
(1)第1无线通信系统,在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之间进行无线通信,所述接收设备具备:第1检测部,检测从所述发送设备发送的希望信号波的接收信号强度;第2检测部,检测从外部设备发出的干涉波及该干涉波的干涉波功率;传输速率选择处理部,在所述第2检测部检测到干涉波的发生时,基于所述希望信号波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检测值和该干涉波的干涉波功率的检测值,从多个传输速率中选择用于从所述发送设备向所述接收设备发送信号的传输速率;以及传输速率通知部,将由所述传输速率选择处理部选择出的所述传输速率作为用于从所述发送设备向所述接收设备发送信号的传输速率,通知给所述发送设备,所述发送设备具备:传输速率控制部,从所述接收设备接收到所述传输速率的通知时,将用于向该接收设备发送信号的传输速率变更为接收到通知的所述传输速率。
根据第1无线通信系统,在接收设备周边存在干涉源的环境下能够在短时间内进行与接收设备周边的环境相适宜的传输速率的选择。
(2)第2无线通信系统是第1无线通信系统中,所述传输速率控制部基于从所述发送设备向所述接收设备的发送结果,变更向所述接收设备发送的信号的传输速率。
根据第1无线通信系统,传输速率具有的对干涉特性不同,因此通过采用其他传输速率发送信号能实现接收错误的改善。
(3)第1接收设备,具备:无线通信部,与发送设备进行无线通信;第1检测部,检测从所述发送设备发送的希望信号波的接收信号强度;第2检测部,检测从外部设备发出的干涉波及该干涉波的干涉波功率;传输速率选择处理部,在所述第2检测部检测到干涉波的发生时,基于所述希望信号波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检测值和该干涉波的干涉波功率的检测值,从多个传输速率中选择用于从所述发送设备向所述接收设备发送信号的传输速率;以及传输速率通知部,将由所述传输速率选择处理部选择出的所述传输速率作为用于从所述发送设备向所述接收设备发送信号的传输速率,通知给所述发送设备。
根据第1接收设备,在接收设备周边存在干涉源的环境下能够在短时间内进行与接收设备周边的环境相适宜的传输速率的选择。
(4)第2接收设备在第1接收设备中,所述传输速率选择处理部具备:存储部,存储表示希望信号波的接收信号强度与干涉波的干涉波功率的比率和传输速率的关系的关系信息;比率算出部,在所述第2检测部检测到干涉波的发生时,算出所述希望信号波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检测值与该干涉波的干涉波功率的检测值的比率;传输速率选择部,基于所述存储部所存储的所述关系信息和所述比率的算出值,选择用于从所述发送设备向所述接收设备发送信号的传输速率。
根据第2接收设备,将表示希望信号波的接收信号强度和干涉波的干涉波功率的比率与传输速率的关系的关系信息用于传输速率的选择,因此,能够在短时间内进行与接收设备周边的环境相适宜的传输速率的选择。
(5)第3接收设备在第1接收设备中,所述传输速率选择处理部具备:存储部,对所述多个传输速率的每个传输速率,存储表示希望信号波的接收信号强度、干涉波的干涉波功率和接收错误率的关系的关系信息;接收错误率推定部,在所述第2检测部检测到干涉波的发生时,对所述多个传输速率的每个传输速率,基于所述存储部所存储的所述关系信息、所述希望信号波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检测值和该干涉波的干涉波功率的检测值,推定将该传输速率用于从所述发送设备向所述接收设备发送信号时的接收错误率;传输速率选择部,将由所述接收错误率推定部推定出的所述接收错误率的推定值最小的所述传输速率选择为用于从所述发送设备向所述接收设备发送信号的传输速率。
根据第3接收设备,将表示关于多个传输速率的每个传输速率的希望信号波的接收信号强度、干涉波的干涉波功率和接收错误率的关系的关系信息用于传输速率的选择,因此,能够在短时间内进行与接收设备周边的环境相适宜的传输速率的选择。
(6)第4接收设备在第1接收设备中,所述传输速率选择处理部具备:存储部,对所述多个传输速率的每个传输速率,存储表示希望信号波的接收信号强度、干涉波的干涉波功率和传输吞吐量的关系的关系信息;传输吞吐量推定部,在所述第2检测部检测到干涉波的发生时,对所述多个传输速率的每个传输速率,基于所述存储部所存储的所述关系信息和所述希望信号波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检测值和该干涉波的干涉波功率的检测值,推定将该传输速率用于从所述发送设备向所述接收设备发送信号时的传输吞吐量;传输速率选择部,将由所述传输吞吐量推定部推定出的所述传输吞吐量的推定值最大的所述传输速率选择为用于从所述发送设备向所述接收设备发送信号的传输速率。
根据第4接收设备,将表示关于多个传输速率的每个传输速率的希望信号波的接收信号强度、干涉波的干涉波功率和传输吞吐量的关系的关系信息用于传输速率的选择,因此可以在短时间内进行与接收设备周边的环境相适宜的传输速率的选择。
(7)第5接收设备在第1接收设备中,所述传输速率选择处理部具备:存储部,对所述多个传输速率的每个传输速率,存储表示希望信号波的接收信号强度、干涉波的干涉波功率和接收错误率的关系的关系信息;接收错误率推定部,在所述第2检测部检测到干涉波的发生时,对所述多个传输速率的每个传输速率,基于所述存储部所存储的所述关系信息、所述希望信号波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检测值和该干涉波的干涉波功率的检测值,推定将该传输速率用于从所述发送设备向所述接收设备发送信号时的接收错误率;传输吞吐量推定部,对所述多个传输速率的每个传输速率,基于由所述接收错误率推定部推定的所述接收错误率的推定值,推定传输吞吐量;传输速率选择部,将由所述传输吞吐量推定部推定出的所述传输吞吐量的推定值最大的所述传输速率选择为用于从所述发送设备向所述接收设备发送信号的传输速率。
根据第5接收设备,将表示关于多个传输速率的每个传输速率的希望信号波的接收信号强度、干涉波的干涉波功率和接收错误率的关系的关系信息用于传输速率的选择,因此能够在短时间内进行与接收设备周边的环境相适宜的传输速率的选择。
(8)第6接收设备是在第1到第5接收设备的任一个中,所述传输速率选择处理部在所述第2检测部检测到所述干涉波的发生后没有再检测到该干涉波时,从多个传输速率中选择用于从所述发送设备向所述接收设备发送信号的传输速率。
根据第6接收设备,干涉波不存在后,能够在短时间内进行与干涉波不存在时相适宜的传输速率的选择。
(9)第7接收设备是在第1到第5接收设备的任一个中,所述传输速率通知部在所述第2检测部检测到所述干涉波的发生后没有再检测到该干涉波时,通知所述发送设备以返回到检测到该干涉波的发生之前的传输速率,或,将检测到该干涉波的发生之前的传输速率作为用于从所述发送设备向所述接收设备发送信号的传输速率,通知给所述发送设备。
根据第7接收设备,在干涉波不存在后,能够在短时间内进行与干涉波不存在时相适宜的传输速率在发送设备中的变更。
(10)第8接收设备是在第1到第7接收设备的任一个中,所述无线通信是按IEEE802.11标准规格规定的无线通信。
(11)第9接收设备是在第1到第8接收设备的任一个中,所述多个传输速率是按IEEE802.11标准规格规定的多个传输速率或MCS(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调制编码方案)。
(12)第10接收设备是在第1到第9接收设备的任一个中,所述第2检测部检测从作为微波炉的所述外部设备发出的辐射噪声作为干涉波。
(13)第1传输速率控制方法,是在与发送设备进行无线通信的接收设备中进行的传输速率控制方法,包括:第1检测步骤,检测从所述发送设备发送的希望信号波的接收信号强度;第2检测步骤,检测从外部设备发出的干涉波及该干涉波的干涉波功率;传输速率选择处理步骤,在所述第2检测步骤中检测到干涉波的发生时,基于所述希望信号波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检测值和该干涉波的干涉波功率的检测值,从多个传输速率中选择用于从所述发送设备向所述接收设备发送信号的传输速率;传输速率通知步骤,将所述传输速率选择处理步骤中选择出的所述传输速率作为用于从所述发送设备向所述接收设备发送信号的传输速率,通知给所述发送设备。
根据第1传输速率控制方法,在接收设备周边存在干涉源的环境下能够在短时间内进行与接收设备周边的环境相适宜的传输速率的选择。
(14)第3无线通信系统,在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之间进行无线通信,所述接收设备具备:第1检测部,检测从外部设备发出的干涉波及该干涉波的干涉波功率;干涉波功率通知部,在所述第1检测部检测到干涉波的发生时,向所述发送设备通知该干涉波的干涉波功率的检测值,所述发送设备具备:第2检测部,检测从所述接收设备发送的希望信号波的接收信号强度;干涉波功率接收部,从该接收设备接收所述接收设备对所述干涉波的干涉波功率的检测值;传输速率选择处理部,所述干涉波功率接收部从所述接收设备接收到所述干涉波的干涉波功率的检测值时,基于所述希望信号波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检测值和该干涉波的干涉波功率的检测值,从多个传输速率中选择用于从所述发送设备向所述接收设备发送信号的传输速率;传输速率控制部,将用于从所述发送设备向所述接收设备发送信号的传输速率变更为由所述传输速率选择处理部选择出的所述传输速率。
根据第3无线通信系统,在接收设备周边存在干涉源的环境下能够在短时间内进行与接收设备周边的环境相适宜的传输速率的选择。
(15)第1发送设备,与接收设备进行无线通信,具备:检测部,检测从所述接收设备发送的希望信号波的接收信号强度;干涉波功率接收部,从该接收设备接收所述接收设备对干涉波的干涉波功率的检测值;传输速率选择处理部,在所述干涉波功率接收部从所述接收设备接收到所述干涉波的干涉波功率的检测值时,基于所述希望信号波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检测值和该干涉波的干涉波功率的检测值,从多个传输速率中选择用于从所述发送设备向所述接收设备发送信号的传输速率;传输速率控制部,将用于从所述发送设备向所述接收设备发送信号的传输速率变更为由所述传输速率选择处理部选择出的所述传输速率。
根据第1发送设备,在接收设备周边存在干涉源的环境下能够在短时间内进行与接收设备周边的环境相适宜的传输速率的选择。
(16)第2传输速率控制方法,是在与接收设备进行无线通信的发送设备中进行的速率控制方法,包括:检测步骤,检测从所述接收设备发送的希望信号波的接收信号强度;干涉波功率接收步骤,从该接收设备接收所述接收设备对干涉波的干涉波功率的检测值;传输速率选择处理步骤,在所述干涉波功率接收步骤中从所述接收设备接收到所述干涉波的干涉波功率的检测值时,基于所述希望信号波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检测值和该干涉波的干涉波功率的检测值,从多个传输速率中选择用于从所述发送设备向所述接收设备发送信号的传输速率;传输速率控制步骤,将用于从所述发送设备向所述接收设备发送信号的传输速率变更为由所述传输速率选择处理步骤选择出的所述传输速率。
根据第1传输速率控制方法,在接收设备周边存在干涉源的环境下能够在短时间内进行与接收设备周边的环境相适宜的传输速率的选择。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公开能够用于在存在干涉设备的环境下的在从发送设备向接收设备传输信号时使用的传输速率的控制。
标号说明
1、1D 无线通信设备
3、3D 发送设备
5、5D 接收设备
7 干涉设备
31 收发天线
32 接收部
33、33D 接收帧解析部
34 传输速率控制部
35 上位层处理部
36 发送帧生成部
37 发送部
41 RSSI检测部
42 传输速率选择处理部
51 收发天线
52 接收部
53 接收帧解析部
54 RSSI检测部
55 干涉波检测部
56 传输速率选择处理部
57 上位层处理部
58、58D 发送帧生成部
59 发送部
101 传播特性表存储部
103 SIR算出部
105 传输速率选择部
56A 传输速率选择处理部
131 传播特性表存储部
133 PER推定部
135 传输速率选择部
56B 传输速率选择处理部
151 传播特性表存储部
153 传输吞吐量推定部
155 传输速率选择部
56C 传输速率选择处理部
171 传输吞吐量推定部

Claims (16)

1.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在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之间进行无线通信,
所述接收设备具备:
第1检测部,检测从所述发送设备发送的希望信号波的接收信号强度;
第2检测部,检测从外部设备发出的干涉波及该干涉波的干涉波功率;
传输速率选择处理部,在所述第2检测部检测到干涉波的发生时,基于所述希望信号波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检测值和该干涉波的干涉波功率的检测值,从多个传输速率中选择用于从所述发送设备向所述接收设备发送信号的传输速率;
传输速率通知部,将由所述传输速率选择处理部选择出的所述传输速率作为用于从所述发送设备向所述接收设备发送信号的传输速率,通知给所述发送设备,
所述发送设备具备:
传输速率控制部,从所述接收设备接收到所述传输速率的通知时,将用于向该接收设备发送信号的传输速率变更为接收到通知的所述传输速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
所述传输速率控制部基于从所述发送设备向所述接收设备的发送结果,变更向所述接收设备发送的信号的传输速率。
3.一种接收设备,具备:
无线通信部,与发送设备进行无线通信;
第1检测部,检测从所述发送设备发送的希望信号波的接收信号强度;
第2检测部,检测从外部设备发出的干涉波及该干涉波的干涉波功率;
传输速率选择处理部,在所述第2检测部检测到干涉波的发生时,基于所述希望信号波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检测值和该干涉波的干涉波功率的检测值,从多个传输速率中选择用于从所述发送设备向所述接收设备发送信号的传输速率;以及
传输速率通知部,将由所述传输速率选择处理部选择出的所述传输速率作为用于从所述发送设备向所述接收设备发送信号的传输速率,通知给所述发送设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收设备,
所述传输速率选择处理部具备:
存储部,存储表示希望信号波的接收信号强度与干涉波的干涉波功率的比率和传输速率的关系的关系信息;
比率算出部,在所述第2检测部检测到干涉波的发生时,算出所述希望信号波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检测值和该干涉波的干涉波功率的检测值的比率;以及
传输速率选择部,基于所述存储部所存储的所述关系信息和所述比率的算出值,选择用于从所述发送设备向所述接收设备发送信号的传输速率。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收设备,
所述传输速率选择处理部具备:
存储部,对所述多个传输速率的每个传输速率,存储表示希望信号波的接收信号强度、干涉波的干涉波功率和接收错误率的关系的关系信息;
接收错误率推定部,在所述第2检测部检测到干涉波的发生时,对所述多个传输速率的每个传输速率,基于所述存储部所存储的所述关系信息、所述希望信号波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检测值和该干涉波的干涉波功率的检测值,推定将该传输速率用于从所述发送设备向所述接收设备发送信号时的接收错误率;以及
传输速率选择部,将由所述接收错误率推定部推定出的所述接收错误率的推定值最小的所述传输速率选择为用于从所述发送设备向所述接收设备发送信号的传输速率。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收设备,
所述传输速率选择处理部具备:
存储部,对所述多个传输速率的每个传输速率,存储表示希望信号波的接收信号强度、干涉波的干涉波功率和传输吞吐量的关系的关系信息;
传输吞吐量推定部,在所述第2检测部检测到干涉波的发生时,对所述多个传输速率的每个传输速率,基于所述存储部所存储的所述关系信息、所述希望信号波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检测值和该干涉波的干涉波功率的检测值,推定将该传输速率用于从所述发送设备向所述接收设备发送信号时的传输吞吐量;以及
传输速率选择部,将由所述传输吞吐量推定部推定出的所述传输吞吐量的推定值最大的所述传输速率选择为用于从所述发送设备向所述接收设备发送信号的传输速率。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收设备,
所述传输速率选择处理部具备:
存储部,对所述多个传输速率的每个传输速率,存储表示希望信号波的接收信号强度、干涉波的干涉波功率和接收错误率的关系的关系信息;
接收错误率推定部,在所述第2检测部检测到干涉波的发生时,对所述多个传输速率的每个传输速率,基于所述存储部所存储的所述关系信息、所述希望信号波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检测值和该干涉波的干涉波功率的检测值,推定将该传输速率用于从所述发送设备向所述接收设备发送信号时的接收错误率;
传输吞吐量推定部,对所述多个传输速率的每个传输速率,基于所述接收错误率推定部对所述接收错误率的推定值,推定传输吞吐量;以及
传输速率选择部,将由所述传输吞吐量推定部推定出的所述传输吞吐量的推定值最大的所述传输速率选择为用于从所述发送设备向所述接收设备发送信号的传输速率。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收设备,
所述传输速率选择处理部,
在所述第2检测部检测到所述干涉波的发生后没有再检测到该干涉波时,从多个传输速率中选择用于从所述发送设备向所述接收设备发送信号的传输速率。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收设备,
所述传输速率通知部,
在所述第2检测部检测到所述干涉波的发生后没有再检测到该干涉波时,通知所述发送设备以返回到检测到该干涉波的发生之前的传输速率,或,将检测到该干涉波的发生之前的传输速率作为用于从所述发送设备向所述接收设备发送信号的传输速率,通知给所述发送设备。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收设备,
所述无线通信是按IEEE802.11标准规格规定的无线通信。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收设备,
所述多个传输速率是按IEEE802.11标准规格规定的多个传输速率或MCS(Modulationand Coding Scheme:调制编码方案)。
12.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收设备,
所述第2检测部检测从作为微波炉的所述外部设备发出的辐射噪声作为干涉波。
13.一种传输速率控制方法,是在与发送设备进行无线通信的接收设备中进行的传输速率控制方法,包括:
第1检测步骤,检测从所述发送设备发送的希望信号波的接收信号强度;
第2检测步骤,检测从外部设备发出的干涉波及该干涉波的干涉波功率;
传输速率选择处理步骤,在所述第2检测步骤中检测到干涉波的发生时,基于所述希望信号波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检测值和该干涉波的干涉波功率的检测值,从多个传输速率中选择用于从所述发送设备向所述接收设备发送信号的传输速率;以及
传输速率通知步骤,将所述传输速率选择处理步骤中选择出的所述传输速率作为用于从所述发送设备向所述接收设备发送信号的传输速率,通知给所述发送设备。
14.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在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之间进行无线通信,
所述接收设备具备:
第1检测部,检测从外部设备发出的干涉波及该干涉波的干涉波功率;和
干涉波功率通知部,在所述第1检测部检测到干涉波的发生时,向所述发送设备通知该干涉波的干涉波功率的检测值,
所述发送设备具备:
第2检测部,检测从所述接收设备发送的希望信号波的接收信号强度;
干涉波功率接收部,从该接收设备接收所述接收设备对所述干涉波的干涉波功率的检测值;
传输速率选择处理部,在所述干涉波功率接收部从所述接收设备接收到所述干涉波的干涉波功率的检测值时,基于所述希望信号波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检测值和该干涉波的干涉波功率的检测值,从多个传输速率中选择用于从所述发送设备向所述接收设备发送信号的传输速率;以及
传输速率控制部,将用于从所述发送设备向所述接收设备发送信号的传输速率变更为由所述传输速率选择处理部选择出的所述传输速率。
15.一种发送设备,与接收设备进行无线通信,具备:
检测部,检测从所述接收设备发送的希望信号波的接收信号强度;
干涉波功率接收部,从该接收设备接收所述接收设备对干涉波的干涉波功率的检测值;
传输速率选择处理部,在所述干涉波功率接收部从所述接收设备接收到所述干涉波的干涉波功率的检测值时,基于所述希望信号波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检测值和该干涉波的干涉波功率的检测值,从多个传输速率中选择用于从所述发送设备向所述接收设备发送信号的传输速率;以及
传输速率控制部,将用于从所述发送设备向所述接收设备发送信号的传输速率变更为由所述传输速率选择处理部选择出的所述传输速率。
16.一种传输速率控制方法,是在与接收设备进行无线通信的发送设备中进行的传输速率控制方法,包括:
检测步骤,检测从所述接收设备发送的希望信号波的接收信号强度;
干涉波功率接收步骤,从该接收设备接收所述接收设备对干涉波的干涉波功率的检测值;
传输速率选择处理步骤,在所述干涉波功率接收步骤中从所述接收设备接收到所述干涉波的干涉波功率的检测值时,基于所述希望信号波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检测值和该干涉波的干涉波功率的检测值,从多个传输速率中选择用于从所述发送设备向所述接收设备发送信号的传输速率;以及
传输速率控制步骤,将用于从所述发送设备向所述接收设备发送信号的传输速率变更为由所述传输速率选择处理步骤选择出的所述传输速率。
CN201410586666.XA 2013-11-05 2014-10-28 无线通信系统、接收设备、发送设备及传输速率控制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61896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29241A JP6146716B2 (ja) 2013-11-05 2013-11-05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受信機器、送信機器、及び伝送レート制御方法
JP2013-229241 2013-11-0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18965A CN104618965A (zh) 2015-05-13
CN104618965B true CN104618965B (zh) 2019-05-10

Family

ID=530069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586666.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618965B (zh) 2013-11-05 2014-10-28 无线通信系统、接收设备、发送设备及传输速率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444575B2 (zh)
JP (1) JP6146716B2 (zh)
CN (1) CN10461896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72740B2 (ja) * 2014-05-09 2018-08-1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機器、伝送レート制御方法、及び伝送レート制御プログラム
JP6440114B2 (ja) * 2014-11-21 2018-12-1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
EP3252977B1 (en) * 2016-06-01 2021-02-03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dapting a wireless transmission rate
CN108738079B (zh) * 2017-04-18 2020-11-06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一种传输速率协商方法及装置
CN108093444B (zh) * 2018-02-23 2020-06-2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网络传输速率控制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953847B (zh) * 2021-01-27 2022-11-11 北京字跳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网络的拥塞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28625A (zh) * 2004-07-29 2006-02-01 京瓷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装置、通信模式变更方法和通信模式变更程序
CN101868939A (zh) * 2007-11-21 2010-10-20 摩托罗拉公司 用于在通信系统中管理数据速率的方法和设备
CN102484853A (zh) * 2009-09-11 2012-05-3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93155A (ja) 1995-09-28 1997-04-04 Nec Corp データ無線送受信装置
JP2001103041A (ja) 1999-09-29 2001-04-13 Hitachi Kokusai Electric Inc 無線通信方法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JP2001177600A (ja) * 1999-12-20 2001-06-29 Dx Antenna Co Ltd デジタル伝送システム及びその端末装置
US20060221847A1 (en) * 2005-03-29 2006-10-05 Dacosta Behram M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lecting transmission modulation rates in wireless devices for A/V streaming applications
JP2009232109A (ja) * 2008-03-21 2009-10-08 Panasonic Corp 無線端末装置および再送方法
JP5064361B2 (ja) * 2008-11-26 2012-10-31 京セラ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US9215609B2 (en) * 2012-10-16 2015-12-15 Aruba Networks,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measuring wireless link quality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28625A (zh) * 2004-07-29 2006-02-01 京瓷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装置、通信模式变更方法和通信模式变更程序
CN101868939A (zh) * 2007-11-21 2010-10-20 摩托罗拉公司 用于在通信系统中管理数据速率的方法和设备
CN102484853A (zh) * 2009-09-11 2012-05-3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444575B2 (en) 2016-09-13
JP2015090991A (ja) 2015-05-11
CN104618965A (zh) 2015-05-13
US20150124635A1 (en) 2015-05-07
JP6146716B2 (ja) 2017-06-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618965B (zh) 无线通信系统、接收设备、发送设备及传输速率控制方法
AU2012362619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generating and decoding short control frame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US20170347288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generating and decoding short control frame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CN102017508B (zh) 用于通信系统中的数据传输的先占确认
US20060221847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lecting transmission modulation rates in wireless devices for A/V streaming applications
KR20070092977A (ko) 무선 통신 장치
CN106664162B (zh) 突发干扰感知的干扰管理的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09391445A (zh) 一种pdsch接收信息的指示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及装置
KR102436334B1 (ko) 변화하는 채널 조건하에서 무선 전송을 위한 기술
JP2006295842A (ja) 基地局装置
EP1787418A1 (en) A method and system for link adaptation in wireless networks
WO2018091072A1 (en) Configurable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cqi) reporting for wireless networks
US20150319767A1 (en) Bursty-interference-aware interference management utilizing run-lengths
US10952086B2 (en) Fast rate adaptation for WLAN devices
US9197572B2 (en) Throughput enabled rate adaptation in wireless networks
WO2006024994A1 (en) A method and system for error differentiating in wireless networks
US11870565B2 (en) Transport block size driven CQI feedback scheme
Nguyen et al. Throughput enabled rate adaptation in wireless networks
CN105099616B (zh) 无线通讯设备、传输速率控制方法
Nguyen et al. Multi-rate adaptation with interference and congestion awareness
Pan et al. Improving Information Freshness via Backbone-Assisted Cooperative Access Points
JP2023520616A (ja) Harq伝送のための方法
WO2022243106A1 (en) Methods,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systems and circuitry
CN106850130A (zh) 在无线个人网络中执行高效的链路适配的技术
Garcia-Luna-Aceves et al. Throughput-Centric Rate Adaptation in Wireless Network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510

Termination date: 2021102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