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03185B - 聚酯薄膜 - Google Patents

聚酯薄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03185B
CN104603185B CN201380045458.2A CN201380045458A CN104603185B CN 104603185 B CN104603185 B CN 104603185B CN 201380045458 A CN201380045458 A CN 201380045458A CN 104603185 B CN104603185 B CN 10460318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m
polyester
weight
polyester film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4545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603185A (zh
Inventor
林美笑
曹恩惠
白尚铉
金时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l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ol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2009610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2027426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2010902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2005473B1/ko
Application filed by Kolon Corp filed Critical Kol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6031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031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6031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0318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7/00Chemical treatment or coating of shaped articles made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7/04Coating
    • C08J7/046Forming abrasion-resistant coatings; Forming surface-hardening coating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7/00Chemical treatment or coating of shaped articles made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7/04Coating
    • C08J7/042Coating with two or more layers, where at least one layer of a composition contains a polymer bind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7/00Chemical treatment or coating of shaped articles made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7/04Coating
    • C08J7/0427Coating with only one layer of a composition containing a polymer bind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67/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olyester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367/02Polyesters derived from dicarboxylic acids and dihydroxy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433/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only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of salts, anhydrides, esters, amides, imides, or nitriles there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433/04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only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of salts, anhydrides, esters, amides, imides, or nitriles there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est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467/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olyester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467/02Polyesters derived from dicarboxylic acids and dihydroxy compound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oating Of Shaped Articles Made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Paints Or Removers (AREA)
  • Manufacture Of Macromolecular Shaped Art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通过底涂层屏蔽低聚物的聚酯薄膜,更具体地讲,提供一种能够阻滞低聚物迁移并具有低的雾度变化率从而用作光学用途的低聚物阻滞聚酯薄膜。

Description

聚酯薄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底涂层来屏蔽低聚物的聚酯薄膜,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能够阻滞低聚物迁移并且具有低的雾度变化率从而用作光学用途的低聚物阻滞聚酯薄膜。
背景技术
光学薄膜是一种用作显示器的光学构件的薄膜,它用作液晶显示器(LCD)背光单元(BLU)的光学材料,或者用作保护各种显示器(诸如LCD、等离子显示板(PDP)、触摸屏等)的表面的光学构件。
在这种光学薄膜中,要求有优异的透明度和可见度,并且使用具有优异的机械和电学特性的双向拉伸聚酯薄膜作为基膜。
在这种双向拉伸聚酯薄膜中,由于表面硬度低且耐磨性或耐擦伤性不足,所以当该薄膜用作各种显示器的光学构件时,因与物体摩擦或接触之故而容易发生表面损伤。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损伤,在薄膜表面上层叠硬质涂层,并且形成底涂层作为中间层,以提高聚酯薄膜(即基膜)和硬质涂层之间的紧密粘附。
在这种用于显示器的聚酯薄膜中,产生了与低聚物相关的质量问题。作为质量问题的一个例子,在聚酯薄膜的后处理过程中,当在棱柱体涂布(prism coating)或扩散涂布后的固化过程中加热时,低聚物在聚酯薄膜中发生迁移,这会引起白化现象,即表面变为白色,如图1所示。另外,如图2所示,会产生菱形痕迹现象,即,在制备出聚酯薄膜后的切割过程中所使用的菱形图案辊的压力下,形成菱形图案。
在产生了如上所述的白化现象和菱形痕迹现象的情况下,薄膜卷会在过程中受到污染,并且,最终产品的光学特性会变差。
为了防止聚酯薄膜中的低聚物发生迁移,有人在聚酯薄膜聚合时降低低聚物含量,但是,难以完全阻滞低聚物。
另外,为了在聚酯薄膜上形成层压膜以控制低聚物的渗漏,日本专利特许公开No.2007-253511(2007年12月4日)公开了一种层压聚酯薄膜,作为一种在至少一个表面上具有层压膜的聚酯薄膜,在该层压聚酯薄膜中,将该薄膜加热至150℃持续60分钟后,在层压膜上析出的低聚物颗粒的平均尺寸就面积而言相当于10μm2或更小,并且低聚物颗粒的数目在100μm×100μm的视野内为100个或更少。上述发明是为了控制低聚物的渗漏,但是,并不能完全阻滞低聚物的渗漏。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聚酯薄膜,该聚酯薄膜能够完全阻滞低聚物的渗漏。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聚酯薄膜,该聚酯薄膜能够抑制在进行热处理过程时由于低聚物的表面渗漏而引起的雾度增加,并且雾度变化率为0.1%或更低。
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人进行了研究并发现,通过使用特定的具有低聚物阻滞特性的水分散树脂组合物作为形成底涂层的组合物,可以阻滞低聚物的渗漏,从而可以制备出与现有技术相比加热后的雾度变化率非常低的聚酯薄膜,由此完成了本发明。
另外,在所述水分散树脂组合物中使用具有特定结构的交联剂,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所述低聚物阻滞特性,并且可以提高涂层强度,由此提高了耐擦伤性和耐溶剂性。因此,可以减少进行后处理过程时所产生的外表缺陷。同时,本发明人发现,由于使用具有特定结构的交联剂可以进一步提高反应速率,所以,因薄膜形成过程的特性而会产生的交联剂的低的反应转化率可以得到提高,因底涂层中未反应的和剩余的交联剂之故而引起的底涂层的特性退化和雾度增大可以得到克服,并且由于交联度的增大所述聚酯薄膜具有更强的低聚物阻滞特性,从而完成本发明。
在一个总的方面,一种聚酯薄膜包括聚酯基膜和底涂层,所述底涂层通过在所述聚酯基膜的一个表面或两个表面上涂布具有低聚物阻滞特性的水分散树脂组合物而形成,其中,所述聚酯薄膜在150℃下维持60分钟后,按照下述公式1得到的雾度变化率(△H)为0.1%或更低。
[公式1]
△H(%)=Hf-Hi
(在公式1中,Hf为所述薄膜在150℃下维持60分钟后的雾度(%),而Hi为所述薄膜在加热之前的雾度。)
所述底涂层可以具有60℃或更高的Tg、30%或更低的溶胀率、95%或更高的凝胶分数、以及1.3至1.4的密度。
所述聚酯薄膜在150℃下加热60分钟后,在所述薄膜的表面上析出的低聚物颗粒的数目可以为10个/10000μm2或更少,并且其平均尺寸可以为20μm2/10000μm2或更小。
所述水分散树脂组合物可以包括含缩水甘油基的可自由基聚合的不饱和单体共聚而成的丙烯酸树脂和水分散聚酯基树脂作为粘合剂树脂。
在所述水分散树脂组合物中,所述含缩水甘油基的可自由基聚合的不饱和单体共聚而成的丙烯酸树脂A与所述水分散聚酯基树脂B的固体含量重量比(A:B)可以为20~80:80~20重量%。
所述水分散树脂组合物可以包括所述粘合剂树脂和水,且固体含量为0.5至10重量%。
所述水分散树脂组合物还可以包括0.1至0.5重量%的有机硅类润湿剂。
所述水分散聚酯基树脂可以为包括磺酸碱金属盐的二羧酸组分的共聚物。
所述水分散聚酯基树脂可以包含二甘醇,并且基于总的二醇组分,其含量为20至80摩尔%。
所述水分散聚酯基树脂可以包括磺酸碱金属盐化合物,并且基于总的酸组分,其含量为6至20摩尔%。
所述丙烯酸树脂可以包含含缩水甘油基的可自由基聚合的不饱和单体作为共聚单体,并且基于总的单体组分,其含量为20至80摩尔%。
所述水分散树脂组合物还可以包括以化学式1和2表示的化合物中的任何一种化合物或者它们的混合物。
[化学式1]
(在化学式1中,A1至A3均独立地为化学键或选自(C1-C10)亚烷基,而R1至R3均独立地选自氢和(C1-C10)烷基。)
[化学式2]
(在化学式2中,A1至A3均独立地为(C1-C10)亚烷基,而B为阻滞剂。)
以化学式1和2表示的化合物中的任何一种化合物或它们混合物的含量可以为0.1至10重量%。
所述化学式1表示的化合物可以为以下化合物。
所述聚酯基膜可以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
所述聚酯基膜的厚度可以为25至250μm。
所述底涂层的干燥涂布厚度可以为20至200nm。
所述水分散树脂组合物可以在所述聚酯薄膜的制备过程中通过在线涂布方法进行涂布。
如上所述的聚酯薄膜可以为用于显示器的薄膜。
有益效果
本发明所述的聚酯薄膜可以具有适于光学薄膜的光学特性、可以阻滞低聚物渗漏,并可以避免雾度增大。
附图说明
图1为照片,示出了低聚物发生了渗漏的聚酯薄膜中的白化现象;
图2为照片,示出了低聚物发生了渗漏的聚酯薄膜中的菱形痕迹现象;
图3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所述的聚酯薄膜的横截面;
图4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所述的聚酯薄膜的横截面。
[主要构件的详细说明]
10:聚酯基膜
20:第一底涂层
30:第二底涂层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详细地描述本发明。
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如图3所示,涉及一种包括聚酯基膜10和在其一个表面上的底涂层20的聚酯薄膜,其中,该聚酯薄膜在150℃下维持60分钟后,按照下述公式1得到的雾度变化率(△H)为0.1%或更低。
[公式1]
△H(%)=Hf-Hi
(在公式1中,Hf为所述薄膜在150℃下维持60分钟后的雾度(%),而Hi为所述薄膜在加热前的雾度。)
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涉及一种包括聚酯基膜10和在其两个表面上的第一底涂层20、第二底涂层30的聚酯薄膜,其中,该聚酯薄膜在150℃下维持60分钟后,按照下述公式1得到的雾度变化率(△H)为0.1%或更低。
[公式1]
△H(%)=Hf-Hi
(在公式1中,Hf为所述薄膜在150℃下维持60分钟后的雾度(%),而Hi为所述薄膜在加热前的雾度。)
在本发明所述的聚酯薄膜中,所述底涂层是通过使用具有低聚物阻滞特性的水分散树脂组合物而形成的。本发明通过发现下述事实而得以完成,即,使用特定树脂作为具有低聚物阻滞特性的水分散树脂可以显著改善低聚物阻滞特性,使得加热后的雾度变化率显著改善至0.1%或更低,更具体地讲,0至0.1%。另外,本发明通过发现下述事实而得以完成,即,在所述水分散树脂组合物进一步包括本发明所述的以化学式1和2表示的任一化合物或者其混合物的情况下,所述雾度变化率进一步改善至0.05%或更低,更具体地讲,0至0.05%。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和第二方面中,所述底涂层可以具有60℃或更高的Tg、30%或更低的溶胀率、95%或更高的凝胶分数、以及1.3至1.4的密度。
此外,在本发明的第一和第二方面中,所述聚酯薄膜可以满足下述物理性质。在150℃下加热60分钟后,在所述薄膜的表面上析出的低聚物颗粒的数目为10个/10000μm2,并且所述低聚物颗粒的平均尺寸可以为20μm2/10000μm2或更小。可以确定,在薄膜中所述低聚物的迁移程度在上述范围内的情况下,不会出现菱形痕迹现象和白化现象。
也就是说,在所述底涂层满足下述物理性质的范围内:Tg为60℃或更高、溶胀率为30%或更低、凝胶分数为95%或更高、以及密度为1.3或更大,在150℃下加热60分钟后,在所述薄膜的表面上析出的低聚物颗粒的数目可以为10个/10000μm2或更少,并且所述低聚物颗粒的平均尺寸可以为20μm2/10000μm2或更小。
详细地讲,可以确定,在所述底涂层满足下述物理性质的范围内:Tg为60℃或更高,更具体地讲,60或更高且上限不加以限制,溶胀率为30%或更低,更具体地讲,0到30%,凝胶分数为95%或更高,更具体地讲,95%到100%,以及密度为1.3或更大,更具体地讲,1.3至1.4,在150℃下加热60分钟后,涂布层的结构紧密度和所述底涂层的迁移率降低,使得即使施加热和压力,所述聚酯薄膜内存在的低聚物也不会迁移到其表面。
在本发明所述的聚酯薄膜中,通过使用具有低聚物阻滞特性的水分散树脂组合物来形成所述底涂层。
在一个总的方面,作为用于形成所述底涂层的水分散树脂组合物,可以使用这样的水分散树脂组合物,其包括含缩水甘油基的可自由基聚合的不饱和单体共聚而成的丙烯酸树脂和水分散聚酯基树脂。
在一个总的方面,在所述水分散树脂组合物中,含缩水甘油基的可自由基聚合的不饱和单体共聚而成的丙烯酸树脂A与所述水分散聚酯基树脂B的固体含量重量比(A:B)可以为20~80:80~20重量%。优选地,该重量比可以为40~60:60~40重量%。在所述水分散聚酯基树脂B的固体含量少于20重量%而含缩水甘油基的可自由基聚合的不饱和单体共聚而成的丙烯酸树脂A的固体含量多于80重量%的情况下,随着乳状液的颗粒尺寸的增大,在线涂布(in-line coating)时会产生色斑,并且与聚酯基膜的粘附性以及透明性会变差。另外,在所述水分散聚酯基树脂B的固体含量多于80重量%而含缩水甘油基的可自由基聚合的不饱和单体共聚而成的丙烯酸树脂A的固体含量少于20重量%的情况下,难以充分实现低聚物阻滞效果。
本发明所述的水分散树脂组合物可以通过将水分散聚酯基树脂B的水分散体和含缩水甘油基的可自由基聚合的不饱和单体共聚而成的丙烯酸树脂A的乳状液相互混合来制备,也可以通过在水分散聚酯基树脂B的水分散体中单独使含缩水甘油基的可自由基聚合的不饱和单体进行聚合、或者使可与含缩水甘油基的可自由基聚合的不饱和单体共聚的可自由基聚合的不饱和单体进行共聚来制备。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表面活性剂和聚合引发剂。可以不加以限制地使用任何表面活性剂和任何聚合引发剂,只要它们通常用于乳液聚合中即可。作为表面活性剂的具体例子,可以使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或非反应性表面活性剂,而且这些表面活性剂可以一起使用。作为聚合引发剂,即自由基聚合引发剂,可以使用过氧化物基引发剂、或含氮化合物(诸如偶氮二异丁腈)等。
根据需要,本发明所述的水分散树脂组合物还可以包括消泡剂、润湿剂、表面活性剂、增稠剂、增塑剂、抗氧化剂、UV吸收剂、防腐剂等。
优选地,加入从以下化学式1或2所表示的化合物中选择的任何一种化合物或者它们的混合物作交联剂,使得可以进一步提高反应速率,并且可以在较低的温度下形成所述底涂层,从而有可能完全阻滞那些形成底涂层后经加热会渗漏的低聚物。
[化学式1]
(在化学式1中,A1至A3均独立地为化学键或者选自(C1-C10)亚烷基,而R1至R3均独立地选自氢和(C1-C10)烷基。)
[化学式2]
(在化学式2中,A1至A3均独立地为(C1-C10)亚烷基,而B为阻滞剂。)
化学式1表示的化合物的反应温度为120℃至140℃,更具体地讲,约为130℃,同时该化合物提高反应速率,从而在进行聚酯薄膜的薄膜形成过程时,反应在预热区开始。因此,该化合物与含缩水甘油基的可自由基聚合的不饱和单体共聚而成的丙烯酸树脂A的缩水甘油基反应,从而形成具有更紧密结构的底涂层。
因此,在使用化学式1表示的化合物的情况下,在进行薄膜形成过程时,由于可以在在线涂布过程中进行涂布,并因此不需要在形成薄膜后涂布底涂层的单独过程,于是过程可以变得简单。另外,由于通过在线涂布过程涂布后进行拉伸可以均匀地形成涂布层的厚度,所以,可以制备出具有优异光学性质的聚酯薄膜。
作为化学式1表示的化合物的更具体的例子,可以使用以化学式3表示的化合物。
[化学式3]
当化学式2表示的化合物以水分散状态存在时,在涂布到薄膜上后,该化合物在预热区与水反应,从而转化为胺,并且所述胺与异氰酸酯进行自反应或者与含缩水甘油基的可自由基聚合的不饱和单体共聚而成的丙烯酸树脂A的缩水甘油基进行反应,从而可以形成具有更紧密结构的底涂层。
详细地讲,在化学式2中,A1至A3可以均独立地为(C4-C5)亚烷基,而B可以为吡唑基阻滞剂,更具体地讲,3,5-二甲基吡唑。)
作为化学式2表示的化合物的更具体的例子,可以为以化学式4表示的化合物。
[化学式4]
在所述水分散树脂组合物中,化学式1和化学式2表示的化合物的含量可以优选为0.1到10重量%,进一步优选为0.5到2重量%。在所述含量低于0.1重量%的情况下,该化合物的效果不明显,而在所述含量高于10重量%的情况下,涂布层会过脆,从而在制备聚酯薄膜时在底涂层的表面会产生裂纹。
在进一步包括化学式1和化学式2表示的化合物的情况下,可以提供这样的聚酯薄膜,其在150℃下维持60分钟后的雾度变化率(△H)为0.05%或更低,更具体地讲,为0到0.05%,并且其耐擦伤性和耐溶剂性进一步得到改善。
在本发明的水分散树脂组合物中,水分散聚酯基树脂B可以为包括磺酸碱金属盐化合物的二羧酸组分与包括二甘醇的二醇组分的共聚物。
更详细地讲,作为二羧酸组分,可以使用芳香族二羧酸和磺酸碱金属盐化合物,其中,基于总的酸组分,所含磺酸碱金属盐化合物的含量可以为6到20摩尔%。
作为二羧酸组分,可以使用芳香族二羧酸(诸如邻苯二甲酸、对苯二甲酸、二甲基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二甲基间苯二甲酸、2,5-二甲基对苯二甲酸、2,6-萘二羧酸、联苯二羧酸等);脂肪族二羧酸(诸如己二酸、癸二酸等);或脂环族二羧酸(诸如环己二羧酸等)。
作为磺酸碱金属盐化合物的具体例子,可以使用磺酸对苯二甲酸、5-磺酸基间苯二甲酸、4-磺酸基间苯二甲酸、4-磺酸基萘二羧酸、2,7-二羧酸(2,7-dicarboxylic acid)等的碱金属盐,并且其含量可以优选为6到20摩尔%。在其含量低于6摩尔%的情况下,会增加所述树脂在水中的分散时间,并且会降低可分散性,而在其含量高于20摩尔%的情况下,耐水性会变差。
作为二醇组分,可以使用二甘醇、具有2到8个碳原子的脂肪族二醇、或者具有6到12个碳原子的脂环族二醇等。作为具体的例子,可以使用乙二醇、1,3-丙二醇、1,2-丙二醇、新戊二醇、1,4-丁二醇、1,4-环己烷二甲醇、1,3-环己烷二甲醇、1,2-环己烷二甲醇、1,6-己二醇、对苯二甲醇、二缩三乙二醇等。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地,基于总的二醇组分,二甘醇的含量为20到80摩尔%。
水分散聚酯基树脂B的数均分子量可以为1000到50000,优选地,为2000到30000。在数均分子量小于1000的情况下,低聚物阻滞效果会不明显,而在数均分子重量大于50000的情况下,水分散聚酯基树脂B难以进行分散。
作为水分散聚酯基树脂B,使用如下制备的水分散材料:将所述聚酯基树脂均匀地分散在水中或包含水溶剂的水中,同时加热到50到90℃。在按照上述方式制备的水分散材料中,其固体含量可以优选为30重量%,进一步优选为10到30重量%。作为水溶剂,可以使用醇(诸如甲醇、乙醇、丙醇等)、或者多元醇(诸如乙二醇、丙二醇、二甘醇、一缩二丙二醇、丙三醇等)。
接下来,将描述含缩水甘油基的可自由基聚合的不饱和单体聚合而成的丙烯酸树脂A。
含缩水甘油基的可自由基聚合的不饱和单体聚合而成的丙烯酸树脂A是含缩水甘油基的可自由基聚合的不饱和单体的均聚物,或者是含缩水甘油基的可自由基聚合的不饱和单体和另一种可与该含缩水甘油基的可自由基聚合的不饱和单体进行共聚的可自由基聚合的不饱和单体的共聚物。
基于总的单体组分,所述丙烯酸树脂可以包括含量为20到80摩尔%的含缩水甘油基的可自由基聚合的不饱和单体作为共聚单体。由于含缩水甘油基的可自由基聚合的不饱和单体可以通过交联反应提高底涂层的涂布强度,并且可以提高交联密度,所以,可以阻滞低聚物的渗漏。作为具体的例子,可以使用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以及诸如烯丙基缩水甘油醚等缩水甘油醚等。
可以与所述含缩水甘油基的可自由基聚合的不饱和单体进行共聚的可自由基聚合的不饱和单体的例子可以包括:乙烯基酯、不饱和羧酸酯、不饱和羧酸酰胺、不饱和腈、不饱和羧酸、烯丙基化合物、含氮乙烯基单体、烃基乙烯基单体、乙烯基硅烷化合物等。作为乙烯基酯,可以使用丙酸乙烯酯、硬脂酸乙烯酯、氯乙烯等。作为不饱和羧酸酯,可以使用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马来酸丁酯、马来酸辛酯、富马酸丁酯、富马酸辛酯、甲基丙烯酸羟乙酯、丙烯酸羟乙酯、甲基丙烯酸羟丙酯、丙烯酸羟丙酯等。作为不饱和羧酸酰胺,可以使用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酰胺、羟甲基丙烯酰胺、丁氧基羟甲基丙烯酰胺(butoxymethylol acrylamide)等。作为不饱和腈,可以使用丙烯腈等。作为不饱和羧酸,可以使用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马来酸、富马酸、衣康酸、马来酸酯、富马酸酯、衣康酸酯等。作为烯丙基化合物,可以使用乙酸烯丙酯、甲基丙烯酸烯丙酯、丙烯酸烯丙酯、衣康酸烯丙酯、衣康酸二烯丙酯等。作为含氮乙烯基单体,可以使用乙烯基吡啶、乙烯基咪唑等。作为烃基乙烯基单体,可以使用乙烯、丙烯、己烷(hexane)、辛烯、苯乙烯、甲基苯乙烯、丁二烯等。作为乙烯基硅烷化合物,可以使用二甲基乙烯基甲氧基硅烷、二甲基乙烯基乙氧基硅烷、甲基乙烯基二甲氧基硅烷、甲基乙烯基二乙氧基硅烷、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二甲氧基硅烷。
本发明所述的水分散树脂组合物可以为具有0.5到10重量%总固体含量的水分散体或水溶性组合物,并且在该水分散树脂组合物中,可以包含含缩水甘油基的可自由基聚合的不饱和单体共聚而成的丙烯酸树脂与水分散聚酯基树脂,其固体含量为0.5到10重量%,可以包含润湿剂,其含量为0.1到0.5重量%,以及可以包含平均颗粒尺寸为100到200nm的二氧化硅,其含量为0.1到1.0重量%。考虑到调整涂布厚度,优选地,所述固体含量在0.5到10重量%的范围内。
润湿剂用于改善涂布特性。作为具体的例子,可以使用改性后的有机硅类润湿剂,诸如Q2-5212(Dow Corning)、TEGO WET 250(ENBODIC)、BYK 348(BYK CHEMIE)等,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优选地,润湿剂的使用量为0.1到0.5重量%。在这个范围内,可以实现所希望的涂布特性的改善。
平均颗粒尺寸为50到1000nm的二氧化硅用于改善薄膜卷绕特性,并且可以使用ACESOL Series(Acehitech)、NYACOL Series(Nano Technologies)、Spherical slurryseries(JGC C&C)等,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优选地,二氧化硅的含量可以为0.1到1.0重量%。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述聚酯基膜可以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所述聚酯基膜的厚度可以为25到250μm。
在本发明中,所述底涂层的干燥涂布厚度可以为20到200nm。在干燥涂布厚度小于20nm的情况下,不会充分实现低聚物阻滞特性,而在干燥涂布厚度大于200nm的情况下,会出现涂斑,并且在薄膜卷绕后非常可能产生堵塞现象,即底涂层互相粘住。
在本发明中,在聚酯薄膜的制备过程中,可以通过在线涂布方法涂布所述水分散树脂组合物。也就是说,在制备聚酯基膜的时候,可以在拉伸过程前或在第一拉伸过程和第二拉伸过程之间通过在线涂布方法涂布水分散树脂组合物,并且在拉伸过程和热定型过程中通过加热蒸发水分,从而可以形成底涂层。涂布方法并不加以限制,只要该方法在本领域是公知的即可。
本发明所述的聚酯薄膜的上部可以设有硬质涂层、粘结层、光扩散层、铟锡氧化物(ITO)层等,并且即使在形成这些功能涂层后进行加热的情况下,也可以阻滞低聚物的渗漏,从而可以维持光学特性。因此,本发明所述的聚酯薄膜可以适用于光学薄膜。
在下文中,将提供实施例以便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然而,本发明不限于下列实施例。
在下文中,通过下列测量方法测量物理性质。
1)底涂层的干燥涂布厚度
在整片涂有涂布组合物的薄膜中,沿垂直于纵向(machine direction)的方向(TD)以1m的间隔指定五个点,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Hitachi S-4300)测量其截面。另外,以50000倍的放大率放大指定截面,在该截面中的30个点处测量厚度,并计算其平均值。
2)雾度变化率(△H)
形成底涂层后,
(1)在形成双面底涂层的时候
测量薄膜在加热前的雾度和薄膜在150℃下维持60分钟后的雾度,并用下面的公式1计算变化率。
(2)在形成单面底涂层的时候
在与形成底涂层的表面相对的表面上进行电晕处理,并使用Mayer Bar#4涂布硬质涂层液(AIKA Corp.,Z-711),并在80℃下干燥2分钟,随后进行UV照射(200mj/cm2),从而在该表面上形成硬质涂层。
测量薄膜在加热前的雾度和薄膜在150℃下维持60分钟后的雾度,并用下面的公式1计算变化率。
[公式1]
ΔH(%)=Hf-Hi
(在公式1中,Hf为薄膜在150℃下维持60分钟后的雾度(%),而Hi为薄膜在加热前的雾度。)
3)加热后低聚物颗粒的平均面积
在聚酯薄膜切成100mm×100mm的大小并在设为150℃的烘箱中老化60分钟之后,在使用显微镜(Leica,DM 2500M)的反射模式在500倍的放大率下观察老化后的聚酯薄膜时,低聚物颗粒的观察面积为27000μm2。按照上述描述方式对该面积进行10次表面观察,并记录观察了10次的低聚物颗粒表面的最短长度和最长长度,从而计算10000μm2面积内迁移了的低聚物的平均面积。
一个低聚物的面积=(低聚物颗粒的最短长度×低聚物颗粒的最长长度)
每单位面积(10000μm2)的低聚物面积=迁移了的低聚物的面积之和/2.7。
观察了10次的低聚物面积的平均值
4)加热后低聚物颗粒的数目
在聚酯薄膜切成100mm×100mm的大小并在设为150℃的烘箱中老化60分钟之后,在使用显微镜(Leica,DM 2500M)的反射模式在500倍的放大率下观察老化后的聚酯薄膜时,低聚物颗粒的观察面积为27000μm2。按照上述描述方式对该面积进行10次表面观察,并计算通过进行10次表面观察得到的低聚物颗粒数目的平均值。
每单位面积(10000μm2)的低聚物数目=(每次观察到的低聚物数目/2.7)
观察了10次的低聚物数目的平均值
5)溶胀率、凝胶分数和玻璃转化温度(Tg)的测量
将示例和对比例中制备的15g水分散树脂组合物放入直径80mm、高度15mm的圆形容器中,并在80℃下干燥24小时以及在120℃下干燥3小时,随后在180℃下老化1小时。从生成物中收集1g干燥后的涂层,然后测量Tg。另外,将干燥后的涂层浸入50g蒸馏水中并在70℃下浸泡24小时。取出浸泡后的涂层并测量其溶胀率。将浸泡后的涂层在120℃下干燥3小时,然后测量其重量,从而计算凝胶分数。
溶胀率:
在干燥后的涂层(约1g)浸入蒸馏水(50g)中并在70℃下浸泡24小时之后,取出浸泡后的涂层并记录其溶胀率。
溶胀率=(浸泡后的重量-初始重量)/初始重量×100
凝胶分数:
将浸泡后的涂层在120℃下干燥3小时,然后记录其重量。
凝胶分数=(干燥后重量-初始重量)×100
Tg测量
使用具有第二轮模式的差示扫描量热仪(DSC,PerkinElmer DSC 7)测量Tg。使用PerkinElmer DSC7在以下条件下对10到11mg干燥后的涂层进行Tg测量。
第一轮=以200℃/min的速率将温度从0℃升到200℃,
在200℃下维持温度,维持时间(3分钟),
以200℃/min的速率将温度从200℃降到-40℃,
然后在-40℃下维持温度,维持时间(5分钟),
第二轮=在以20℃/min的速率将温度从-40℃升到200℃的条件下进行Tg测量。
[示例1]
1)水分散树脂组合物1的制备
将16重量%的KLX-007粘合剂(TAKAMATSU Corp.,日本,固体含量为25%的水分散树脂组合物)、0.3重量%的有机硅类润湿剂(Dow Corning Corp.,聚酯-硅氧烷共聚物,Q2-5212)、以及0.3重量%的平均颗粒尺寸为140nm的胶体硅颗粒加入到水中并搅拌2小时,从而得到总固体含量为4.6重量%的水分散树脂组合物1。
在KLX-007粘合剂中,含缩水甘油基的可自由基聚合的不饱和单体共聚而成的丙烯酸树脂A与水分散聚酯基树脂B的固体含量重量比(A:B)为50:50,
所述丙烯酸树脂包含含缩水甘油基的可自由基聚合的不饱和单体作为共聚单体,基于总的单体组分,其含量为50摩尔%,并且
所述水分散聚酯基树脂包含二甘醇和磺酸碱金属盐化合物,基于总的二醇组分,该二甘醇的含量为50摩尔%,基于总的酸组分,该磺酸碱金属盐化合物的含量为10摩尔%。
2)制备低聚物阻滞聚酯薄膜
将脱水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碎片放入挤压机中并熔化挤出后,将温度快速冷却并使用表面温度为20℃的铸造鼓使其变硬,从而制备出厚度为2000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片。将制备出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片在80℃下沿纵向(MD)拉伸3.5倍并冷却至室温。然后,通过棒涂法将制备出的水分散树脂组合物1涂布在该薄片的两面,以1℃/秒的速率将温度升高到110℃~150℃,并通过预热和干燥将涂布后的薄片沿横向(TD)拉伸3.5倍。然后,在235℃下在5级拉幅机中进行热处理,使热处理后的薄膜沿纵向和横向松弛10%,并在200℃下进行热定型,从而制备出双面涂布、厚度为188μm的双向拉伸薄膜。
由所述组合物制成的底涂层的干燥涂布厚度为80nm。按照上述描述得到的聚酯薄膜的物理性质列在下面的表1中。
[示例2]
1)水分散树脂组合物2的制备
将16重量%的KLX-007粘合剂(TAKAMATSU Corp.,日本,固体含量为25%的水分散树脂组合物)、0.4重量%(10重量份,基于所述粘合剂的固体含量)的下述化学式3表示的化合物、0.3重量%的有机硅类润湿剂(Dow Corning Corp.,聚酯-硅氧烷共聚物,Q2-5212)、以及0.3重量%的平均颗粒尺寸为140nm的胶体硅颗粒加入到水中并搅拌2小时,从而得到总固体含量为4.6重量%的水分散树脂组合物2。
[化学式3]
2)制备低聚物阻滞聚酯薄膜
将脱水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碎片放入挤压机中并熔化挤出后,将温度快速冷却并使用表面温度为20℃的铸造鼓使其变硬,从而制备出厚度为2000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片。将制备出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片在80℃下沿纵向(MD)拉伸3.5倍并冷却至室温。然后,通过棒涂法将制备出的水分散树脂组合物2涂布在该薄片的两面,以1℃/秒的速率将温度升高到110℃~150℃,并通过预热和干燥将涂布后的薄片沿横向(TD)拉伸3.5倍。然后,在235℃下在5级拉幅机中进行热处理,使热处理后的薄膜沿纵向和横向松弛10%,并在200℃下进行热定型,从而制备出双面涂布、厚度为188μm的双向拉伸薄膜。
由所述组合物制成的底涂层的干燥涂布厚度为86nm。按照上述描述得到的聚酯薄膜的物理性质列在下面的表1中。
[示例3到6]
除了粘合剂树脂的种类和含量以及交联剂的含量如下面的表1所示那样改变之外,通过与示例1相同的方法制备薄膜。
在KLX-008粘合剂(TAKAMATSU Corp.,日本)中,含缩水甘油基的可自由基聚合的不饱和单体共聚而成的丙烯酸树脂A与水分散聚酯基树脂B的固体含量重量比(A:B)为50:50,
所述丙烯酸树脂包含含缩水甘油基的可自由基聚合的不饱和单体作为共聚单体,基于总的单体组分,其含量为40摩尔%,并且
所述水分散聚酯基树脂包含二甘醇和磺酸碱金属盐化合物,基于总的二醇组分,该二甘醇的含量为50摩尔%,基于总的酸组分,该磺酸碱金属盐化合物的含量为10摩尔%)。
在KLX-030粘合剂(TAKAMATSU Corp.,日本)中,含缩水甘油基的可自由基聚合的不饱和单体共聚而成的丙烯酸树脂A与水分散聚酯基树脂B的固体含量重量比(A:B)为50:50,
所述丙烯酸树脂包含含缩水甘油基的可自由基聚合的不饱和单体作为共聚单体,基于总的单体组分,其含量为50摩尔%,并且
所述水分散聚酯基树脂包含二甘醇和磺酸碱金属盐化合物,基于总的二醇组分,该二甘醇的含量为40摩尔%,基于总的酸组分,磺酸碱金属盐化合物的含量为15摩尔%。
[对比例1]
将9.1重量%的P-3208粘合剂(固体含量为44%的水分散树脂组合物)、0.3重量%的有机硅类润湿剂(Dow Corning Corp.,聚酯-硅氧烷共聚物,Q2-5212)、以及0.3重量%的平均颗粒尺寸为140nm的胶体硅颗粒加入到水中并搅拌2小时,从而得到总固体含量为4.6重量%的水分散树脂组合物。
P3208粘合剂是由Rohm&Haas Company制备的产品,是一种含40重量%的甲基丙烯酸甲酯、40重量%的丙烯酸乙酯和20重量%的三聚氰胺的粘合剂。
[对比例2]
将20重量%的H-3粘合剂20(固体含量为20%的水分散树脂组合物)、0.3重量%的有机硅类润湿剂(Dow Corning Corp.,聚酯-硅氧烷共聚物,Q2-5212)、以及0.3重量%的平均颗粒尺寸为140nm的胶体硅颗粒加入到水中并搅拌2小时,从而得到总固体含量为4.6重量%的水分散树脂组合物。
H-3粘合剂是由Daichi Kogyo Seiyaku Company制备的产品,它是一种通过使9重量%的聚酯基多元醇(重均分子量为1000的聚乙烯己二酸二醇(polyethyleneadipatediol))、10重量%的己二异氰酸酯、1重量%的具有离子基的反应型乳化剂(AsahiDenka,Adecaria Soap,即,烯丙基缩水甘油基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的磺酸酯(sulfonic acidester of polyoxy ethylene allyl glycidyl nonyl phenyl ether,SETM))、以及80重量%的水互相反应而制备的、固体含量为20重量%的水性聚氨酯粘合剂。
[对比例3]
将16重量%的Z-561粘合剂(固体含量为25%的水分散树脂组合物)、0.4重量%(10重量份,基于所述粘合剂的固体含量)的下述化学式2表示的化合物、0.3重量%的有机硅类润湿剂(Dow Corning Corp.,聚酯-硅氧烷共聚物,Q2-5212)、以及0.3重量%的平均颗粒尺寸为140nm的胶体硅颗粒加入到水中并搅拌2小时,从而得到总固体含量为4.6重量%的水分散树脂组合物。
Z-561粘合剂是由Goo Chemical Company制备的产品,它是一种固体含量为25重量%、并通过使用40摩尔的6-萘二羧酸(6-naphtalene dicarboxylic acid)(26摩尔%)、5摩尔的2,5-二羧酸苯磺酸钠(sodium 2,5-dicarboxy benzene sulfonate)(3.3摩尔%)、5摩尔的二甲基对苯二甲酸(dimethylterephthalic acid)(3.3摩尔%)、以及100摩尔的由乙二醇和1,4-丁二醇按1:1的比例混合得到的混合物(66.66mole%)进行共聚反应制备的水性聚酯粘合剂。
[表1]
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在本发明的示例1到示例6中,雾度变化率非常低(0.1%或更小),并且可以确定,当使用交联剂时,雾度变化率会进一步降低并且低聚物的面积和数目明显减少。
[示例7]
1)水分散树脂组合物3的制备
作为粘合剂,使用含缩水甘油基的可自由基聚合的不饱和单体共聚而成的丙烯酸树脂A与水分散聚酯基树脂B的固体含量重量比(A:B)为40:60的粘合剂。
使用由60摩尔%的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和40摩尔%的丙酸乙烯酯共聚而成的、重均分子量为35000的丙烯酸树脂A。
水分散聚酯基树脂B是一种使用磺酸对苯二甲酸(sulfoterephthalic acid)(15摩尔%)和对苯二甲酸(85摩尔%)的酸组分(50摩尔%的含量)以及二甘醇(50摩尔%)和乙二醇(50摩尔%)的二醇组分(50摩尔%的含量)聚合而成的、重均分子量为14000的树脂。
将0.5重量%(固体含量)的粘合剂和0.3重量%的有机硅类润湿剂(BYK 348,BYKCHMIE Corp.)加入到水中并搅拌2小时,从而制备出总固体含量为0.8重量%的水分散树脂组合物3。
使用所述制备出的水分散树脂组合物测量上述溶胀率、凝胶分数和Tg,并且结果列在下面的表2中。
2)制备低聚物阻滞聚酯薄膜
脱水后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碎片放入挤压机中并熔化挤出后,将温度快速冷却并使用表面温度为20℃的铸造鼓使其变硬,从而制备出厚度为2000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片。将制备出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片在75℃下沿纵向(MD)拉伸3.5倍并冷却至室温。然后,通过棒涂法将制备出的水分散树脂组合物3涂布在该薄片的两面,以1℃/秒的速率将温度升高到110℃~150℃,并通过预热和干燥将涂布后的薄片沿横向(TD)拉伸3.5倍。然后,在230℃下在5级拉幅机中进行热处理,使热处理后的薄膜沿纵向和横向松弛10%,并在200℃下进行热定型,从而制备出双面涂布的、厚度为188μm的双向拉伸薄膜。
由所述组合物制成的底涂层的干燥涂布厚度为20nm。按照上述描述得到的聚酯薄膜的物理性质列在下面的表3中。
[示例8]
使用与示例7相同的粘合剂,并且将2重量%(固体含量)的粘合剂、0.3重量%的有机硅类润湿剂(BYK 348,BYK CHEMIE Corp.)、以及0.4重量%的化学式4表示的异腈酸酯基硬化剂加入到水中并搅拌2小时,从而制备出总固体含量为2.7重量%的水分散树脂组合物4。使用所述制备出的水分散树脂组合物测量上述溶胀率、凝胶分数和Tg,结果列在下面的表2中。
通过与示例7相同的方法使用制备出的水分散树脂组合物4制备双面涂布的、厚度为188μm的双向拉伸薄膜。由所述组合物制成的底涂层的干燥涂布厚度为50nm。按照上述描述得到的聚酯薄膜的物理性质列在下面的表3中。
[化学式4]
[示例9]
使用与示例7相同的粘合剂树脂,并且将2重量%(固体含量)的该粘合剂、0.3重量%的有机硅类润湿剂(BYK 348,BYK CHEMIE Corp.)、以及1重量%的化学式4表示的异腈酸酯基硬化剂加入到水中并搅拌2小时,从而制备出总固体含量为3.3重量%的水分散树脂组合物5。使用该制备出的水分散树脂组合物测量上述溶胀率、凝胶分数和Tg,结果列在下面的表2中。
通过与示例7相同的方法使用所述制备出的水分散树脂组合物5来制备双面涂布、厚度为188μm的双向拉伸薄膜。由所述组合物制成的底涂层的干燥涂布厚度为80nm。按照上述描述得到的聚酯薄膜的物理性质列在下面的表3中。
[示例10]
1)水分散树脂组合物6的制备
作为粘合剂,使用含缩水甘油基的可自由基聚合的不饱和单体共聚而成的丙烯酸树脂A与水分散聚酯基树脂B的固体含量重量比(A:B)为70:30的粘合剂。
使用由60摩尔%的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和40摩尔%的丙酸乙烯酯共聚而成的、重均分子量为30000的丙烯酸树脂A。
使用的水分散聚酯基树脂B是一种使用磺酸对苯二甲酸(sulfoterephthalicacid)(15摩尔%)和对苯二甲酸(85摩尔%)的酸组分(50摩尔%的含量)以及二甘醇(50摩尔%)和乙二醇(50摩尔%)的二醇组分(50摩尔%的含量)聚合而成的、重均分子量为12000的树脂。
将5重量%(为固体含量)的所述粘合剂和0.3重量%的有机硅类润湿剂(BYK 348,BYK CHMIE Corp.)加入到水中并搅拌2小时,从而制备出总固体含量为5.3重量%的水分散树脂组合物6。使用所述制备出的水分散树脂组合物测量上述溶胀率、凝胶分数和Tg,并且结果列在下面的表2中。
通过与示例7相同的方法使用所述制备出的水分散树脂组合物6来制备双面涂布的、厚度为188μm的双向拉伸薄膜。由所述组合物制成的底涂层的干燥涂布厚度为110nm。按照上述描述得到的聚酯薄膜的物理性质列在下面的表3中。
[示例11]
使用与示例10中相同的粘合剂树脂,并将5重量%(固体含量)的所述粘合剂、0.3重量%的有机硅类润湿剂(BYK 348,BYK CHMIE Corp.)、以及0.5重量%的化学式4表示的异氰酸酯基硬化剂加入到水中并搅拌2小时,从而制备出总固体含量为5.8重量%的水分散树脂组合物7。使用所述制备出的水分散树脂组合物测量上述溶胀率、凝胶分数和Tg,并且结果列在下面的表2中。
通过与示例7相同的方法使用所述制备出的水分散树脂组合物7来制备双面涂布的、厚度为188μm的双向拉伸薄膜。由所述组合物制成的底涂层的干燥涂布厚度为105nm。按照上述描述得到的聚酯薄膜的物理性质列在下面的表3中。
[示例12]
使用与示例7中相同的粘合剂树脂,并将2重量%(固体含量)的所述粘合剂、0.3重量%的有机硅类润湿剂(BYK 348,BYK CHMIE Corp.)、以及0.5重量%的化学式3表示的化合物加入到水中并搅拌2小时,从而制备出总固体含量为2.8重量%的水分散树脂组合物8。使用所述制备出的水分散树脂组合物测量上述溶胀率、凝胶分数和Tg,并且结果列在下面的表2中。
[化学式3]
通过与示例7相同的方法使用所述制备出的水分散树脂组合物8来制备双面涂布的、厚度为188μm的双向拉伸薄膜。由所述组合物制成的底涂层的干燥涂布厚度为80nm。按照上述描述得到的聚酯薄膜的物理性质列在下面的表3中。
[对比例5]
作为粘合剂,使用含40重量%的甲基丙烯酸甲酯、40重量%的丙烯酸乙酯、以及20重量%的三聚氰胺的粘合剂(P3208,Rohm&Haas Company)。
将2重量%(固体含量)的所述粘合剂和0.3重量%的有机硅类润湿剂(BYK 348,BYK CHEMIE Corp.)加入到水中并搅拌2小时,从而制备出总固体含量为2.3重量%的水分散树脂组合物9。使用所述制备出的水分散树脂组合物测量上述溶胀率、凝胶分数和Tg,结果列在下面的表2中。
通过与示例1相同的方法使用所述制备出的水分散树脂组合物9来制备双面涂布的、厚度为188μm的双向拉伸薄膜。由所述组合物制成的底涂层的干燥涂布厚度为80nm。按照上述描述得到的聚酯薄膜的物理性质列在下面的表3中。
[对比例6]
通过使9重量%的聚酯基多元醇(重均分子量为1000的聚乙烯己二酸二醇)、10重量%的己二异氰酸酯、1重量%的具有离子基的反应型乳化剂(Asahi Denka,AdecariaSoap,即,烯丙基缩水甘油基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的磺酸酯(SETM))、以及80重量%的水互相反应来制备固体含量为20重量%的水性聚氨酯粘合剂。
将4重量%(固体含量)的所述粘合剂和0.3重量%的有机硅类润湿剂(BYK 348,BYK CHEMIE Corp.)加入到水中并搅拌2小时,从而制备出总固体含量为4.3重量%的水分散树脂组合物10。使用所述制备出的水分散树脂组合物测量上述溶胀率、凝胶分数和Tg,结果列在下面的表2中。
通过与示例7相同的方法使用所述制备出的水分散树脂组合物10来制备双面涂布的、厚度为188μm的双向拉伸薄膜。由所述组合物制成的底涂层的干燥涂布厚度为80nm。按照上述描述得到的聚酯薄膜的物理性质列在下面的表3中。
[对比例7]
将40摩尔(26摩尔%)的2,6-萘二羧酸、5摩尔(3.3摩尔%)的2,5-二羧酸苯磺酸钠、5摩尔(3.3摩尔%)的二甲基对苯二甲酸、以及100摩尔(66.66摩尔%)的由乙二醇和1,4-丁二醇按1:1的比例混合得到的混合物在无溶剂条件下互相混合,并放入反应器内,通过以1℃/分钟的速率将温度由170℃升高到250℃、同时去除水和甲醇(副产物)进行酯化反应。然后,通过将反应器内的压力降至1mmHg,同时将温度升高至260℃,进行缩聚反应,同时回收二醇(副产物),由此制备出特性粘度为0.4的聚酯树脂。
将75重量%的水加入到25重量%的制备好的聚酯树脂中并进行乳化,从而制备出固体含量为25重量%的水性聚酯粘合剂。
将4重量%(固体含量)的所述粘合剂和0.3重量%的有机硅类润湿剂(BYK 348,BYK CHEMIE Corp.)加入到水中并搅拌2小时,从而制备出总固体含量为4.3重量%的水分散树脂组合物11。使用所述制备出的水分散树脂组合物测量上述溶胀率、凝胶分数和Tg,结果列在下面的表2中。
通过与示例7相同的方法使用制备出的水分散树脂组合物11来制备双面涂布的、厚度为188μm的双向拉伸薄膜。由所述组合物制成的底涂层的干燥涂布厚度为70nm。按照上述描述得到的聚酯薄膜的物理性质列在下面的表3中。
[表2]
Tg(℃) 凝胶分数 溶胀率 密度
示例7 67 96 7 1.311
示例8 69 97 6 1.317
示例9 77 99 2 1.369
示例10 63 96 27 1.368
示例11 71 98 14 1.370
示例12 76 99 5 1.309
对比例5 44 98 11 1.235
对比例6 16 可溶的 231 1.29
对比例7 31 89 45 1.251
[表3]
如表2和表3所示,可以看到,当底涂层的Tg为60℃或更高、溶胀率为30%或更小、凝胶分数为95%或更高、并且密度为1.3到1.4时,低聚物颗粒的数目为10个/10000μm2或更少,并且其平均尺寸为20μm2/10000μm2或更小。
另外,可以看到,雾度变化率为0.1%或更小。

Claims (16)

1.一种聚酯薄膜,包括:
聚酯基膜;以及
底涂层,所述底涂层通过在所述聚酯基膜的一个表面或两个表面上涂布具有低聚物阻滞特性的水分散树脂组合物而形成,
其中,所述水分散树脂组合物包括含缩水甘油基的可自由基聚合的不饱和单体共聚而成的丙烯酸树脂和水分散聚酯基树脂作为粘合剂树脂,
其中,所述水分散树脂组合物包括化学式1表示的化合物、异氰酸酯基硬化剂中的任意一种或其混合物,
其中,所述水分散聚酯基树脂包含二甘醇,并且基于总的二醇组分,其含量为20至80摩尔%,
其中,所述丙烯酸树脂包含含缩水甘油基的可自由基聚合的不饱和单体作为共聚单体,并且基于总的单体组分,其含量为40至80摩尔%,
其中,所述聚酯薄膜在150℃下维持60分钟后,按照下述公式1得到的雾度变化率△H为0.1%或更低,
[公式1]
△H=Hf-Hi
在公式1中,Hf为所述薄膜在150℃下维持60分钟后的雾度,而Hi为所述薄膜在加热之前的雾度,
[化学式1]
在化学式1中,A1至A3均独立地为化学键或选自C1-C10亚烷基,而R1至R3均独立地选自氢和C1-C10烷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酯薄膜,其中,所述底涂层具有60℃或更高的Tg、30%或更低的溶胀率、95%或更高的凝胶分数、以及1.3至1.4的密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酯薄膜,其中,在150℃下加热60分钟后,在所述薄膜的表面上析出的低聚物颗粒的数目为10个/10000μm2或更少,并且其平均尺寸为20μm2/10000μm2或更小。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酯薄膜,其中,在所述水分散树脂组合物中,所述含缩水甘油基的可自由基聚合的不饱和单体共聚而成的丙烯酸树脂A与所述水分散聚酯基树脂B的固体含量重量比A:B为20~80:80~20重量%。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酯薄膜,其中,所述水分散树脂组合物包括所述粘合剂树脂和水,且固体含量为0.5至10重量%。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酯薄膜,其中,所述水分散树脂组合物还包括0.1至0.5重量%的有机硅类润湿剂。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酯薄膜,其中,所述水分散聚酯基树脂为包括磺酸碱金属盐化合物的二羧酸组分与包括二甘醇的二醇组分的共聚物。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酯薄膜,其中,所述水分散聚酯基树脂包括磺酸碱金属盐化合物,并且基于总的酸组分,其含量为6至20摩尔%。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酯薄膜,其中,所述异氰酸酯基硬化剂由化学式2表示,
[化学式2]
在化学式2中,A1至A3均独立地为C1-C10亚烷基,而B为阻滞剂。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聚酯薄膜,其中,以化学式1和2表示的化合物中的任何一种化合物或它们的混合物的含量为0.1至10重量%。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酯薄膜,其中,所述化学式1的化合物为以下化合物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酯薄膜,其中,所述聚酯基膜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酯薄膜,其中,所述聚酯基膜的厚度为25至250μm。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酯薄膜,其中,所述底涂层的干燥涂布厚度为20至200nm。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酯薄膜,其中,所述水分散树脂组合物在所述聚酯薄膜的制备过程中通过在线涂布方法进行涂布。
16.如权利要求1至15中的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聚酯薄膜,其中,所述聚酯薄膜为用于显示器的薄膜。
CN201380045458.2A 2012-08-31 2013-08-30 聚酯薄膜 Active CN10460318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20096104A KR102027426B1 (ko) 2012-08-31 2012-08-31 폴리에스테르 필름
KR10-2012-0096104 2012-08-31
KR10-2012-0109028 2012-09-28
KR1020120109028A KR102005473B1 (ko) 2012-09-28 2012-09-28 폴리에스테르 필름
PCT/KR2013/007823 WO2014035185A1 (en) 2012-08-31 2013-08-30 Polyester film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03185A CN104603185A (zh) 2015-05-06
CN104603185B true CN104603185B (zh) 2017-05-24

Family

ID=501839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45458.2A Active CN104603185B (zh) 2012-08-31 2013-08-30 聚酯薄膜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006419B2 (zh)
CN (1) CN104603185B (zh)
TW (1) TWI505934B (zh)
WO (1) WO201403518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64145B (zh) * 2014-03-31 2020-05-22 可隆工业株式会社 聚酯薄膜以及使用该聚酯薄膜的透明电极膜
KR102220972B1 (ko) * 2014-06-30 2021-02-25 코오롱인더스트리 주식회사 폴리에스테르 필름 및 이를 이용한 투명전극 필름
KR20170112161A (ko) * 2016-03-31 2017-10-12 코오롱인더스트리 주식회사 폴리에스테르 필름
KR102296195B1 (ko) * 2016-06-30 2021-08-31 코오롱인더스트리 주식회사 폴리에스테르 다층필름
CN110819225A (zh) * 2019-11-18 2020-02-21 苏州浩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防析出涂料及其应用的聚酯膜
CN111558451A (zh) * 2020-04-11 2020-08-21 东莞市美鑫工业胶带有限公司 一种pi高温胶带及其制备方法
JP7017199B1 (ja) * 2021-11-02 2022-02-08 中京油脂株式会社 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用塗剤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77773A (zh) * 2009-11-28 2011-06-01 C.I.化成株式会社 梨皮状农业用聚烯烃类薄膜
WO2011122209A1 (ja) * 2010-03-30 2011-10-06 東レ株式会社 積層フィル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18327B2 (ja) * 1998-04-27 2009-08-19 三菱樹脂株式会社 被記録媒体用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EP1238797B1 (en) * 1999-10-19 2013-07-31 Toyobo Co., Ltd. Laminated polyester film
JP2003012841A (ja) * 2001-06-29 2003-01-15 Teijin Dupont Films Japan Ltd 包装用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4055897B2 (ja) * 2002-10-04 2008-03-05 帝人デュポンフィルム株式会社 部材表面を表装するための成形加工用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US20070048513A1 (en) * 2005-08-25 2007-03-01 Fuji Photo Film Co., Ltd. Antireflective film and polarizing plate and image display using same
JP5130620B2 (ja) * 2005-11-22 2013-01-30 東レ株式会社 ディスプレイ用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5150264B2 (ja) * 2006-09-20 2013-02-20 三菱レイヨン株式会社 樹脂積層体、その製造方法、及び樹脂積層体の製造に使用される転写フィルム
KR20120053670A (ko) * 2010-11-18 2012-05-29 도레이첨단소재 주식회사 폴리에스테르계 광학용 필름
KR101243051B1 (ko) * 2010-12-23 2013-03-13 도레이첨단소재 주식회사 광학용 폴리에스테르 필름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77773A (zh) * 2009-11-28 2011-06-01 C.I.化成株式会社 梨皮状农业用聚烯烃类薄膜
WO2011122209A1 (ja) * 2010-03-30 2011-10-06 東レ株式会社 積層フィル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03185A (zh) 2015-05-06
TWI505934B (zh) 2015-11-01
TW201418024A (zh) 2014-05-16
JP2015527460A (ja) 2015-09-17
WO2014035185A1 (en) 2014-03-06
JP6006419B2 (ja) 2016-10-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603185B (zh) 聚酯薄膜
CN101802122B (zh) 粘合片、触摸面板用上部电极及图像显示装置
CN105473649B (zh) 聚酯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3842854B (zh) 水分散组合物以及使用该水分散组合物的光学膜
CN103068942B (zh) 光学物品用底漆组合物及光学物品
CN109476864A (zh) 聚酯多层薄膜
WO2016152369A1 (ja) 離型フィルム
CN107267079A (zh) 聚酯膜
US10030132B2 (en) Ethylene copolymer-modified plastisol
CN103153617A (zh) 积层体及其制造方法
CN102905899A (zh) 叠层聚酯膜
JP6342021B2 (ja) 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透明電極フィルム
CN1810864A (zh) 一种自粘保护膜
CN105848897A (zh) 双轴拉伸叠层聚酯膜
CN105246990A (zh) 涂布组合物及利用其得到的涂膜、多层结构体及多层结构体的制造方法
KR102128461B1 (ko) 기능성 필름, 및 이를 이용한 라미네이트 강판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02627741B (zh) 一种氟硅大分子乳液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方法
JP5948482B1 (ja) 防曇組成物および防曇性フィルム
KR102027426B1 (ko) 폴리에스테르 필름
TWI510366B (zh) 光學薄膜
KR102005473B1 (ko) 폴리에스테르 필름
KR101428859B1 (ko) 표면 평활성이 우수한 이접착 폴리에스테르 필름용 코팅 조성물 및 이를 이용한 폴리에스테르 필름
JP6619696B2 (ja) 防曇組成物および防曇性フィルム
KR20240048976A (ko) 유무기 하이브리드 입자를 이용한 고내구성의 유적 코팅 소재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CN106164145A (zh) 聚酯薄膜以及使用该聚酯薄膜的透明电极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