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53365B - 打印装置以及打印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打印装置以及打印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553365B
CN104553365B CN201410569353.3A CN201410569353A CN104553365B CN 104553365 B CN104553365 B CN 104553365B CN 201410569353 A CN201410569353 A CN 201410569353A CN 104553365 B CN104553365 B CN 10455336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dium
print
printing
print media
printhe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56935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553365A (zh
Inventor
森山隆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17510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36138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5533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533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5533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5336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 Handling Of Cut Pape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打印装置以及打印控制方法,用第一、第二打印头,对不同种类的打印介质进行打印,能抑制装置大型化、高成本。打印装置(1)具有:介质插入排出口(3),位于装置壳体(2)的装置正面(2b);第一打印头(点冲击式打印头(5a)),在装置壳体(2)的内部配置在比装置壳体的装置背面(2c)接近装置正面(2b)一侧;第二打印头(喷墨打印头(6a)),位于比装置正面(2b)接近装置背面(2c)一侧;介质输送路(4),从介质插入排出口(3)经由第一打印位置(5b)和第二打印位置(6b)延伸;介质输送机构(7~10、26、27),将从介质插入排出口(3)插入的打印介质沿介质输送路(4)输送,将用第一、第二打印头的至少一方打印后的打印介质从介质插入排出口(3)排出。

Description

打印装置以及打印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使用两个打印头,对单页纸、本子等打印介质进行打印的打印装置及其打印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在各种柜台业务中,除了一般的单页纸之外,还需要向复印纸、存折等本子打印。对复印纸、本子等介质的打印,使用具备点冲击式打印头的打印装置。若使用点冲击式的打印装置向一般的单页纸进行打印,则存在打印时间较长、分辨率较低而导致打印粗糙、无法进行彩色打印等问题。因此,通常除了点冲击式的打印装置之外,还设置喷墨打印机、热敏打印机、激光打印机等打印装置。
在专利文献1、2中提出使用1台打印装置对不同种类的打印介质进行打印的方案。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存折类打印装置中,利用点冲击式打印头对存折进行打印的输送路、与利用喷墨打印头对单据进行打印的输送路被独立地设置。在装置框体上设置有存折专用的插入口及排出口、单据专用的插入口及排出口。
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打印机也能够对发票和银行存折的双方进行打印。在该打印机中,在输送存折用的第一输送路配置有点线打印头,在发票输送用的第二输送路配置有热敏头。在打印机壳体设置有存折专用的插入排出口、以及发票专用的插入排出口。
这样,在具备两个打印头以便能够对不同种类的打印介质进行打印的现有的打印装置中,是根据打印介质的种类而设置有多个插入口,并设置有与这些插入口连接的多个输送路。复印纸、本子等厚的打印介质,沿着在以较宽的间隙对置的点冲击式打印头与压板之间通过的输送路被输送,从而进行打印。单页纸等薄的打印介质,沿着在以较窄的间隙对置的喷墨打印头与压板之间通过的输送路被输送,从而进行打印。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4-35516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7-149015号公报
在现有的打印装置中,由于根据打印介质的种类而配置有多个输送路,所以装置尺寸较大,需要大的设置空间。在专利文献1、2中,为了能够利用两个打印头分别独立地对打印介质进行打印,而在打印装置的上下配置有2条介质输送路。因此,存在装置尺寸、特别是打印装置上下方向的尺寸变大,而招致成本高的问题。
另外,由于根据打印介质的种类而配置多个插入口,所以操作者有可能会将打印介质插入到错误的插入口。在专利文献1、2所公开的打印机中,根据打印介质的种类而设置有两个插入口或者两个插入排出口。例如,若操作者错误地使厚的存折在窄间隙的喷墨打印头与压板之间通过,则有可能导致卡纸、打印头损伤等。因此,存在作业性或者操作性较差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一种打印装置以及其打印控制方法,即:能够使用点冲击式打印头等第一打印头和喷墨打印头等第二打印头这两个打印头,对打印介质进行打印,从而能够避免或者抑制装置的大型化、高成本。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打印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介质插入排出口,其供打印介质插入;介质输送路,其输送所述打印介质;第一打印头,其对通过所述介质输送路上的第一打印位置的所述打印介质进行打印;第二打印头,其对通过所述介质输送路上的第二打印位置的所述打印介质进行打印;以及介质输送机构,其能够使从所述介质插入排出口插入的所述打印介质经由所述第一打印位置和所述第二打印位置的一方,并向另一方输送,并且能够将由所述第一打印头、所述第二打印头的至少一方打印的所述打印介质向所述介质插入排出口输送。
在本发明中,能够将打印介质从单一的介质插入排出口插入、排出。另外,沿着与该介质插入排出口连接的单一的介质输送路配置有第一、第二打印头。介质输送机构能够沿着单一的介质输送路,经由第一打印头的第一打印位置与第二打印头的第二打印位置的一方而向另一方输送打印介质。在这种结构中,与配置多个插入排出口、多条介质输送路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装置尺寸。
另外,在本发明中,能够将各种打印介质插入单一的介质插入排出口,并能够将打印后的各种打印介质从同一介质插入排出口排出。与介质插入排出口根据打印介质的种类而存在多个的情况、介质插入口和介质排出口分别独立地配置的情况等相比,打印介质的插入排出的作业性、操作性良好。
在本发明中,在所述第一打印头是点冲击式打印头、所述第二打印头是喷墨打印头的情况下,优选所述第二打印位置距所述介质插入排出口的输送距离比所述第一打印位置距所述介质插入排出口的输送距离长。这样,在使用喷墨打印头作为两个打印头中的一方的打印头的情况下,需要使打印介质不与该喷墨打印头的喷嘴面等接触。通过在1条介质输送路的里侧(离介质插入排出口远的一侧)配置喷墨打印头,能够避免或者抑制这种弊病的产生。即,由于不存在不进行打印而经由喷墨打印头的打印位置亦即第二打印位置而输送打印介质的情况,所以与在介质输送路的前侧配置喷墨打印头的情况相比,能够避免或者抑制打印介质与喷墨打印头的喷嘴面等接触的危险性。
这样,在本发明中,复印纸、本子等打印介质(第一打印介质)的打印,能够在配置于与介质插入排出口接近的位置(输送距离较短的位置)的第一打印位置,利用点冲击式打印头(第一打印头)进行打印。一般的单页纸等打印介质(第二打印介质)的打印,能够使该打印介质从介质插入排出口通过第一打印位置,而输送至位于远离介质插入排出口的位置(输送距离较长的位置)的喷墨打印头(第二打印头)的第二打印位置,从而利用该第二打印头来进行打印。
在本发明中,优选具有:第一间隙调整机构,其对在所述第一打印位置的引导所述打印介质的第一压板与所述第一打印头之间的间隙进行调整;以及第二间隙调整机构,其对在所述第二打印位置的引导所述打印介质的第二压板与所述第二打印头之间的间隙进行调整。在该情况下,利用上述机构,能够根据打印对象的打印介质而分别单独地调整第一、第二打印位置的间隙。另外,例如,在使用喷墨打印头作为第二打印头的情况下,也能够扩大间隙,以使由第一打印头进行打印的打印介质不与喷墨打印头的喷嘴面等接触。这样,无需加长从第一打印位置到第二打印位置之间的输送路长度,而使得在第一打印位置的打印过程中的打印介质不侵入第二打印位置一侧。由此能够使介质输送路整体缩短,从而有利于打印装置的小型化等。
在本发明中,存在优选由所述第二打印头施行的打印处理速度比由所述第一打印头施行的打印处理速度快的情况。例如,若配置打印处理速度较快的线型喷墨打印头作为距介质插入排出口的输送距离较长的一侧的第二打印头,则与将打印处理速度较慢的打印头配置作为第二打印头的情况相比,能够改善打印的效率。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介质输送机构具备:经由所述第一打印位置而输送所述打印介质的第一介质输送机构、和经由所述第二打印位置而输送所述打印介质的第二介质输送机构,所述第一介质输送机构和所述第二介质输送机构能够分别独立地驱动。例如,所述第一介质输送机构具备第一驱动源、以及由该第一驱动源旋转驱动的第一输送辊,所述第二介质输送机构具备第二驱动源、以及由该第二驱动源旋转驱动的第二输送辊。若第一介质输送机构以及第二介质输送机构具备各自独立的驱动源,则能够根据第一、第二打印头的打印分辨率等特性,以最佳的输送速度,分别经由第一打印位置以及第二打印位置输送打印介质。例如,由于喷墨打印头的打印分辨率比点冲击式打印头高,所以能够根据该打印分辨率而高精度地输送打印介质。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介质插入排出口设置于装置壳体,所述介质输送路在所述装置壳体内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装置壳体具备:设置有所述介质插入排出口的第一面、和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对于该第一面对置的第二面,所述第一打印头配置在比所述第二打印头接近所述第一面的一侧,所述第二打印头配置在所述第一打印头与所述第二面之间。这样,通过将介质输送路配置成直线状,能够减小装置尺寸。
在本发明中,优选在所述第二打印头是喷墨打印头的情况下,所述打印装置具有贮存向所述第二打印头供给的墨水的墨水贮存部,所述墨水贮存部在所述装置壳体内,且配置在比所述第二打印头接近所述第一面的位置。这样,容易从介质插入排出口所处的装置壳体的第一面一侧操作墨盒。另外,在第一打印头是具备墨带盒的点冲击式打印头的情况下,该墨带盒也能够配置在接近第一面的位置。在该情况下,容易从介质插入排出口所处的装置壳体的第一面一侧,操作墨带盒以及墨盒的双方。因此能够从打印介质的插入排出口所处的打印装置的装置表面等第一面一侧,进行墨带更换作业、墨盒更换作业的双方。换言之,由于能够从打印装置的同一面一侧进行消耗品的更换作业以及打印介质的插入排出操作,所以能够实现操作性、作业性良好的打印装置。
例如,在第一面为装置正面、第二面为装置背面的情况下,能够从装置正面进行消耗品的更换作业以及打印介质的插入排出操作。例如,优选在装置正面配置有能够从装置壳体的外部操作墨水贮存部等的操作部。
本发明的打印装置,具有对所述第一打印头、所述第二打印头以及所述介质输送机构的驱动进行控制的控制部,控制部能够通过包含第一打印模式以及第二打印模式的多个打印模式,进行对所述打印介质的打印。第一打印模式是仅驱动第一介质输送机构以及第一打印头的打印模式。在该第一打印模式中,利用第一介质输送机构将从所述介质插入排出口插入的所述打印介质向所述第一打印位置输送,并利用所述第一打印头进行打印,利用所述第一介质输送机构将打印后的所述打印介质向所述介质插入排出口输送并从该介质插入排出口排出。另外,第二打印模式是驱动第一介质输送机构、第二介质输送机构、以及第二打印头的打印模式。在该第二打印模式中,利用所述第一介质输送机构和所述第二介质输送机构,使从所述介质插入排出口插入的所述打印介质经由所述第一打印位置而向所述第二打印位置输送,并利用所述第二打印头进行打印,利用所述第二介质输送机构和所述第一介质输送机构,使打印后的所述打印介质经由所述第一打印位置而输送到所述介质插入排出口并从该介质插入排出口排出。
另外,作为由控制部执行的打印模式,存在使用第一打印头以及第二打印头的双方,对打印介质进行打印的第三打印模式。在该第三打印模式中,利用所述第一介质输送机构将从所述介质插入排出口插入的所述打印介质向所述第一打印位置输送,并利用所述第一打印头进行打印,利用所述第一介质输送机构和所述第二介质输送机构将由所述第一打印头打印的所述打印介质向所述第二打印位置输送,并利用所述第二打印头进行打印,利用所述第二介质输送机构和所述第一介质输送机构,使打印后的所述打印介质经由所述第一打印位置而向所述介质插入排出口输送并从该介质插入排出口排出。
在此,能够根据从外部的装置发送的打印指令来进行打印模式的切换。该情况下的打印装置具有接收从外部的装置发送的打印指令的接收部,所述控制部根据经由所述接收部接收的所述打印指令,选择所述第一打印模式至所述第三打印模式中的任意一个,并根据选择出的打印模式驱动所述第一打印头和所述第二打印头以及所述第一介质输送机构和所述第二介质输送机构,对从所述介质插入排出口插入的打印介质进行打印。
此外,在本发明的打印装置中,也可以具有介质暂时收纳部,其对从相对于所述第二打印位置而位于与所述第一打印位置相反的一侧的所述介质输送路的部位,向该介质输送路外送出的打印介质的一部分进行暂时收纳。
另外,也可以具有:介质收纳部,其收纳打印介质;以及介质供给机构,其向所述介质输送路的所述第二打印位置供给收纳于所述介质收纳部的打印介质。
并且,也可以具有介质正反翻转机构,其使从相对于所述第二打印位置而位于与所述第一打印位置相反的一侧的所述介质输送路的部位送出的打印介质,进行正反翻转,而使其返回所述介质输送路。
接下来,在本发明的另一结构的打印装置中,所述介质输送机构具备:第一介质输送机构,其能够使所述打印介质经由所述第一打印位置而向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输送,所述第一方向是离开所述介质插入排出口的方向,所述第二方向是朝向所述介质插入排出口的方向;第二介质输送机构,其接受由所述第一介质输送机构向所述第一方向输送的所述打印介质,并能够使该打印介质经由所述第二打印位置而向所述第一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方向输送;所述介质输送机构还具有第一介质引导机构,该第一介质引导机构能够将由所述第一介质输送机构向所述第一方向输送的所述打印介质,向不交付于所述第二介质输送机构的方向引导。
在本发明中,能够沿着单一的介质输送路,经由第一打印头的第一打印位置而向第二打印头的第二打印位置输送打印介质。而且,利用第一介质输送机构,经由第一打印位置而适当地输送从介质插入排出口插入的打印介质,并利用第一打印头进行打印。因此在打印介质的输送方向的长度比第一打印位置与第二打印位置之间的输送路长度长的情况下,由第一打印头打印过程中的打印介质的输送方向的前端侧的部分,有可能进入到第二介质输送机构以及第二打印位置。
例如,在使用点冲击式打印头作为第一打印头、并且使用喷墨打印头作为第二打印头的情况下,由点冲击式打印头打印的厚的复印纸、本子等打印介质(第一打印介质)进入第二打印位置。若打印介质进入第二打印位置一侧,则该打印介质有可能与喷墨打印头、压板或者喷墨打印头的周围的部分相碰,而在那里发生堵塞。另外,上述部分有可能会破损。进而存在与上述部分相碰的打印介质产生污染、破损的情况。
如本发明那样,在利用第一打印头进行打印的情况下,若利用第一介质引导机构来引导打印介质,则该打印介质不进入第二介质输送机构以及第二打印位置。由此,能够避免由第一打印头打印过程中的打印介质进入第二介质输送机构、第二打印位置一侧所引起的弊病。另外,无需加长从第一打印位置到第二打印位置的输送路部分,以使打印介质不进入第二打印位置一侧。由此,能够缩短介质输送路的整体的输送路长度,从而有利于打印装置的小型化、降低成本。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所述第二介质输送机构具备主输送辊,该主输送辊担负经由所述第二打印位置的打印介质的输送动作,所述主输送辊在所述介质输送路中,配置在比所述第二打印位置靠所述第一方向一侧。
在利用第二打印头对打印介质进行打印的情况下,利用主输送辊来进行通过打印位置的打印介质的输送速度、输送位置的控制。因此,在由第二打印头施行的打印过程中,相对于第二打印位置而从第二方向一侧对打印介质的打印开始位置进行定位,并向第二方向适当地输送定位后的打印介质,从而利用第二打印头对该打印介质进行打印。
这样,在由第二打印头施行的打印前,向远离第一打印位置的第一方向输送打印介质,直至打印介质成为通过第二打印位置的状态。所以,在由第二打印头施行的打印开始时,打印介质不到达第一介质输送机构、第一打印位置一侧的部分。若保持打印介质到达第一打印位置一侧的构成第一介质输送机构的输送辊等的状态不变,而开始进行由第二打印头施行的打印,则存在无法高精度地进行打印的情况。
例如,在使用点冲击式打印头作为第一打印头、并使用打印分辨率较高的喷墨打印头作为第二打印头的情况下,若无法经由第二打印位置而高精度地输送打印介质,则无法进行高品质的打印。若保持由喷墨打印头进行打印过程中的打印介质的一部分到达点冲击式打印头一侧的第一介质输送机构的状态不变,则有可能因该第一介质输送机构的输送辊等,而对打印介质施加输送负荷,从而无法高精度地输送打印介质。若无法高精度地输送打印介质,则产生打印干扰等,从而阻碍由喷墨打印头进行的高品质的打印。根据本发明,能够避免这种弊病。
另外,优选具有第二介质引导机构,其能够将由所述第二介质输送机构向所述第二方向输送的所述打印介质,向不交付于所述第一介质输送机构的方向引导。
在第一打印位置与第二打印位置之间的输送路长度较短的情况下,一边在第二打印位置进行打印、一边向第二方向输送的打印介质的打印完毕的部分,有可能进入第一介质输送机构、第一打印位置一侧。若打印介质进入第一打印位置一侧,则与第一介质输送机构的输送辊等接触,从而使打印介质的输送负荷发生变动。其结果,无法高精度地经由第二打印位置而输送打印介质,并且打印产生干扰。另外,也有可能使进入第一打印位置一侧的打印介质的部分发生堵塞。并且,也有可能使打印完毕的部分与第一介质输送机构的构成部件、第一打印头的头面接触而附着污渍。在本发明中,由于由第二介质引导机构对朝向第二方向输送的打印介质进行引导,以使不交付于第一介质输送机构的方式,所以能够避免这种弊病。
在本发明中,优选具有:装置壳体,其设置有所述介质插入排出口;和所述第二介质引导机构将所述打印介质向所述介质排出口引导。若经由第一打印头的第一打印位置而将由第二打印头打印后的打印介质从介质插入排出口排出,则打印介质的打印面有可能与第一介质输送机构的构成部件、第一打印头的头面等接触,而产生污染。如本发明那样,通过经由介质通路而将打印完毕的打印介质从介质排出口排出,能够可靠地避免这种弊病。
另外,在本发明的另一结构的打印装置中,所述介质输送机构具备:第一介质输送机构,其以规定的夹持力夹持所述打印介质,并能够使所述打印介质经由所述第一打印位置进行输送;和第二介质输送机构,其以规定的夹持力夹持所述打印介质,并能够使所述打印介质经由所述第二打印位置进行输送,所述打印装置还具有:夹持解除机构,其能够将所述第一介质输送机构和所述第二介质输送机构中的至少一方,切换为解除所述夹持力后的夹持解除状态;和间隙调整机构,其能够对在所述第二打印位置引导所述打印介质的所述第二压板与所述第二打印头之间的间隙亦即第二间隙进行调整。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打印介质的输送方向的长度比第一打印位置与第二打印位置之间的输送路长度(输送距离)长的情况下,由第一打印头进行打印过程中的打印介质的输送方向的前端侧的部分,有可能进入第二介质输送机构以及第二打印位置。另外,例如,在使用点冲击式打印头作为第一打印头、并使用喷墨打印头作为第二打印头的情况下,打印介质有可能与喷墨打印头、压板或者喷墨打印头的周围的部分相碰,而在那里发生堵塞。另外,上述部分有可能破损。并且,存在与上述部分相碰的打印介质产生污染、破损的情况。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若利用夹持解除机构将第二介质输送机构切换为夹持解除状态,并利用间隙调整机构来扩大第二间隙,则由第一打印头进行打印处理中的打印介质,在第二介质输送机构的夹持部不会陷入堵塞状态。另外,打印介质不会进入第二打印位置而在喷墨打印头的部位陷入堵塞状态。并且,打印介质也不会与第二介质输送机构的构成部件、喷墨打印头的部位相碰而使该打印介质产生破损、污染。因此无需加长从第一打印位置到第二打印位置的输送路部分,以使得打印介质不进入第二打印位置一侧。
另外,在第二介质输送机构的介质输送力比第一介质输送机构的介质输送力小的情况下等,优选能够利用夹持解除机构将第一介质输送机构切换为夹持解除状态。在利用第二介质输送机构输送打印介质并利用第二打印头进行打印的情况下,打印介质的一部分会成为被第一介质输送机构夹持的状态。此时,由于将第一介质输送机构切换为夹持解除状态,而不从第一介质输送机构一侧施加介质输送负荷,因此能够利用输送力较小的第二介质输送机构,高精度地输送打印介质。
在本发明中,优选具有控制部,其对所述第一打印头、所述第二打印头、所述第一介质输送机构、所述第二介质输送机构、所述夹持解除机构以及所述间隙调整机构进行控制,所述夹持解除机构能够将所述第二介质输送机构切换为所述夹持解除状态,在由所述第一打印头对所述打印介质进行打印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进行以下控制,即:驱动所述夹持解除机构而将所述第二介质输送机构切换为所述夹持解除状态的夹持解除控制、和驱动所述间隙调整机构而扩大所述第二间隙的间隙扩大控制。
例如,在利用第一打印头对打印介质进行打印的情况下,通过扩大第二打印头一侧的第二间隙,并将第二介质输送机构切换为夹持解除状态,从而即使由第一打印头打印的打印介质进入第二介质输送机构、第二打印位置一侧,也能够避免卡纸、第二打印头一侧的部分的损伤等。
此外,也能够利用第二介质输送机构的夹持部,进行打印介质的歪斜修正。例如,所述控制部在利用所述第二打印头进行打印的情况下,能够进行利用所述第一介质输送机构经由所述第一打印位置而向朝向所述第二打印位置第一方向输送从所述介质插入排出口插入的打印介质的第一输送控制、以及将向所述第一方向输送的所述打印介质与处于停止状态的所述第二介质输送机构的夹持部抵接从而修正该打印介质的歪斜状态的歪斜修正控制。
另外,从第一介质输送机构被交付于第二介质输送机构的打印介质,在从第一介质输送机构的夹持部脱离出来前,也由第一介质输送机构输送。存在难以使第一、第二介质输送机构进行完全同步的输送动作的情况。特别是,在使用单独的驱动源来独立地对第一、第二介质输送机构进行驱动控制的情况下,难以使上述双方的机构同步。因此,在打印介质中,有可能因第一介质输送机构而使输送负荷发生变动。因此,优选进行能够抑制这种输送负荷的变动那样的介质引渡控制或夹持解除控制、介质排出控制。
接下来,本发明的打印装置的打印控制方法的特征在于,是使用上述打印装置,通过包含第一打印模式和第二打印模式的多个打印模式,对所述打印介质进行打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打印模式中,将从所述介质插入排出口插入的所述打印介质向所述第一打印位置输送,并利用所述第一打印头进行打印,将打印后的所述打印介质向所述介质插入排出口输送并从该介质插入排出口排出,在所述第二打印模式中,使从所述介质插入排出口插入的所述打印介质经由所述第一打印位置而向所述第二打印位置输送,并利用所述第二打印头进行打印,使打印后的所述打印介质经由所述第一打印位置而输送至所述介质插入排出口并从该介质插入排出口排出。
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通过所述第二打印模式以及所述第三打印模式中的任一的打印模式,对所述打印介质进行打印。在所述第三打印模式中,将从所述介质插入排出口插入的所述打印介质向所述第一打印位置输送,并利用所述第一打印头进行打印,将由所述第一打印头打印的所述打印介质向所述第二打印位置输送,并利用所述第二打印头进行打印,使打印后的所述打印介质经由所述第一打印位置而向所述介质插入排出口输送并从该介质插入排出口排出。
另外,本发明的打印装置的打印控制方法的特征在于,是使用所述打印装置,通过包含第一打印模式和第二打印模式的多个打印模式,对所述打印介质进行打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打印模式中,将从所述介质插入排出口插入的所述打印介质向所述第一打印位置输送,并利用所述第一打印头进行打印,利用所述第一介质引导机构进行引导,以使由所述第一打印头打印过程中的所述打印介质不被交付于所述第二介质输送机构,并将打印后的所述打印介质向所述介质插入排出口输送并从该介质插入排出口排出,在所述第二打印模式中,使从所述介质插入排出口插入的所述打印介质经由所述第一打印位置而向所述第二打印位置输送,并且一边向所述第二方向输送所述打印介质、一边利用所述第二打印头进行打印,由所述第二介质引导机构对从所述第二打印位置向所述第二方向输送的所述打印介质进行引导并从所述介质排出口排出。
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通过所述第二打印模式以及所述第三打印模式中的任一打印模式,对所述打印介质进行打印。在第三打印模式中,利用所述第一介质输送机构,使从所述介质插入排出口插入的所述打印介质经由所述第一打印位置而向所述第一方向输送,利用所述第一打印头对所述打印介质进行打印,不利用所述第一介质引导机构对从所述第一打印位置向所述第一方向输送的所述打印介质进行引导,而是沿着所述介质输送路将其交付于所述第二介质输送机构,利用所述第二介质输送机构将由所述第一打印头打印的所述打印介质向所述第二打印位置输送,利用所述第二介质输送机构将所述打印介质向所述第二方向输送,利用所述第二打印头,对从所述第二打印位置向所述第二方向输送的所述打印介质进行打印,不利用所述第二介质引导机构对从所述第二打印位置向所述第二方向输送的所述打印介质进行引导,而是沿着所述介质输送路将其交付于所述第一介质输送机构,利用所述第一介质输送机构将所述打印介质向所述第二方向输送,并从所述介质插入排出口排出。
作为在第一打印模式与第二打印模式下打印的打印介质(第一、第二打印介质),存在为相同的打印介质的情况、相互为种类不同的打印介质的情况、包含相同种类的打印介质的情况等。例如,存在第一、第二打印介质为单页纸或者本子的情况、第一打印介质为复印纸或者本子且第二打印介质为单页纸或者本子的情况、以及第一打印介质为复印纸且第二打印介质为单页纸的情况等。
在该情况下,能够对朝向所述打印装置供给的打印指令进行解析,而选择执行所述第一至第三打印模式的其中一个。例如,在包含从与打印装置连接的上位的计算机等输入的打印数据在内的打印指令中,包含指示由哪一打印模式进行打印的指令,根据该指令,能够进行打印动作的切换控制。这样,没有操作者通过手动操作来进行打印模式的切换等的麻烦,另外,由于也减少操作失误,所以比较便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打印装置的简要构成图以及简要主视图。
图2是表示图1的打印装置的控制系统的简要框图。
图3是表示图1的打印装置的第一打印模式的说明图。
图4是表示图1的打印装置的第二打印模式的说明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打印装置的简要构成图。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打印装置的简要构成图。
图7是表示图6的打印装置的第二打印模式的说明图。
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打印装置的简要构成图以及简要主视图。
图9是表示图8的打印装置的控制系统的简要框图。
图10是表示图8的打印装置的第一、第二打印模式的简要流程图。
图11是表示图8的打印装置的第一打印模式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图8的打印装置的第二打印模式的说明图。
图1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打印装置的简要构成图。
图1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打印装置的简要构成图以及简要主视图。
图15是表示图14的打印装置的控制系统的简要框图。
图16是表示图14的打印装置的第一打印模式的说明图。
图17是表示图14的打印装置的第二打印模式的说明图。
图1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打印装置的简要构成图。
图1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的打印装置的简要构成图。
图20是表示图19的打印装置的第二打印模式的说明图。
图21是表示第二打印模式的另一动作例的说明图。
图22是表示第二打印模式的又一动作例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应用本发明的打印装置及其打印控制方法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整体结构)
图1(a)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打印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简要构成图,图1(b)是打印装置的简要主视图。打印装置1是能够对复印纸、存折等本子、单页纸等打印介质进行打印的装置,并且整体被装置壳体2覆盖。装置壳体2具备装置底面2a、装置正面2b(第一面)、装置背面2c(第二面)、左右的装置侧面2d、2e以及装置上表面2f。在装置正面2b的打印装置上下方向Z的中间的位置上,开口有在打印装置宽度方向X上具备规定的宽度的介质插入排出口3。
在装置壳体2的内部,如点划线所示,形成有从介质插入排出口3沿着打印装置前后方向Y以直线状地向后方(第一方向D1)延伸的规定宽度的介质输送路4。介质输送路4的一方的第一输送路端4a是介质插入排出口3,其相反侧的第二输送路端4b例如在装置背面2c开口。
在装置壳体2的内部,在介质输送路4的与介质插入排出口3接近的一侧配置有第一打印部5,在介质输送路4的与装置背面2c接近的一侧配置有第二打印部6。第一打印部5具备作为第一打印头的串行式点冲击式打印头5a。另外,第二打印部6具备作为第二打印头的串行式喷墨打印头6a。换言之,介质输送路4上的第一打印部5的打印位置亦即第一打印位置5b位于距介质插入排出口3的输送距离较短的位置,第二打印部6的打印位置亦即第二打印位置6b与第一打印位置5b相比,位于距介质插入排出口3的输送距离较长的位置。
点冲击式打印头5a从打印装置上下方向Z的上侧,以规定的间隙相对于规定第一打印位置5b的第一压板5c对置。喷墨打印头6a从打印装置上下方向Z的上侧,以规定的间隙相对于规定第二打印位置6b的第二压板6c对置。由点冲击式打印头5a施行的打印处理速度,一般比由喷墨打印头6a施行的打印处理速度慢。另外,由于喷墨打印头6a的打印分辨率比点冲击式打印头5a高,所以需要高精度地输送打印介质来进行打印。
在介质输送路4上,以夹持第一打印部5的方式,在装置正面2b(介质插入排出口3)一侧配置有第一主输送辊对7,在装置背面2c一侧配置有第一副输送辊对8。利用第一主输送辊对7,控制通过第一打印位置5b的打印介质的输送(输送速度、输送位置)。上述辊对7、8分别构成为,从动辊7b、8b相对于驱动辊7a、8a以规定的夹持力夹持打印介质。即,从动辊7b、8b相对于驱动辊7a、8a以基于弹力等的规定的按压力被施力。
同样,以夹持第二打印部6的方式,在装置背面2c一侧配置有第二主输送辊对9,在装置正面2b一侧配置有第二副输送辊对10。利用第二主输送辊对9,控制通过第二打印位置6b的打印介质的输送。上述辊对9、10分别构成为,从动辊9b、10b相对于驱动辊9a、10a以规定的夹持力夹持打印介质。即,从动辊9b、10b相对于驱动辊9a、10a以基于弹力等的规定的按压力被施力。
在装置壳体2的内部,相对于介质输送路4,在打印装置上下方向Z的下侧的部分,配置有喷墨打印头6a的维护箱11、一对墨水贮存部12、13、控制单元14等打印装置构成部件。一对墨水贮存部12、13配置于装置正面2b的后侧的左右的部位。维护箱11配置于一对墨水贮存部12、13之间。
维护箱11与墨水贮存部12、13处于容易从装置正面2b操作的位置。例如,在装置壳体2的装置正面2b的左右的端部,安装有开闭盖12a、13a(配置有操作部),若打开上述盖,则能够从外部操作墨水贮存部12、13。墨水贮存部12、13例如是能够拆装地安装墨盒的墨盒安装部。另外,在装置正面2b的左右的开闭盖12a、13a之间,维护箱11的前端部11a露出,从而能够向前方拉出维护箱11来进行其维护检查等。此外,控制单元14相对于维护箱11配置于装置背面2c一侧。
这里,打印装置1具备第一间隙调整机构15,其调整在第一打印位置5b引导打印介质的第一压板5c与作为第一打印头的点冲击式打印头5a之间的间隙。另外,具备第二间隙调整机构16,其调整在第二打印位置6b引导打印介质的第二压板6c与作为第二打印头的喷墨打印头6a之间的间隙。上述机构15、16能够以与点冲击式打印头5a以及喷墨打印头6a分别相适的方式独立地调整各间隙。
例如,第一间隙调整机构15是根据输送的打印介质提升搭载有点冲击式打印头5a的滑架(未图示),从而与打印介质的厚度对应地自动地进行间隙调整的机械式(介质接触式)的机构。与此相对,第二间隙调整机构16是通过马达驱动而相对于第二压板6c提升或降低搭载有喷墨打印头的滑架(未图示),从而进行间隙调整的电动式(介质非接触式)的机构。此外,也能够使第一间隙调整机构15为使用马达驱动等驱动源的机构。另外,也能够使第二间隙调整机构16为根据向第二打印位置输送的打印介质而提升,从而能够自动地调整间隙的机械式的机构。
(控制系统)
图2是表示打印装置1的控制系统的简要框图。打印装置1的控制系统以CPU21为中心而构成。通过CPU21执行规定的控制程序而处理各种数据,从而控制打印装置1的各部。CPU21与接下来的各部连接。
(1)存储供CPU21执行的控制程序以及打印装置1的动作的设定值等数据的非易失性存储器22
(2)形成暂时存储供CPU21执行的程序、处理对象数据等的工作区的RAM23
(3)根据CPU21的控制来驱动后述各马达的马达驱动器24
(4)根据CPU21的控制来驱动点冲击式打印头5a以及喷墨打印头6a的打印头驱动器25
马达驱动器24与第一输送马达26、第二输送马达27、第一滑架驱动马达28、以及第二滑架驱动马达29连接。第一输送马达26例如由步进马达构成。马达驱动器24根据CPU21的控制,分别向第一、第二输送马达26、27供给驱动脉冲与驱动电流,而使第一、第二输送马达26、27旋转需要量。
利用第一输送马达26,向正方向或者反方向旋转驱动第一主输送辊对7,并与之同步地旋转驱动第一副输送辊对8。包括第一输送马达26、第一主输送辊对7、以及第一副输送辊对8在内的第一介质输送机构(SIDM输送系统)经由第一打印部5的第一打印位置5b而输送打印介质。同样,利用第二输送马达27,向正方向或者反方向旋转驱动第二主输送辊对9,并与之同步地旋转驱动第二副输送辊对10。包括第二输送马达27、第二主输送辊对9、以及第二副输送辊对10在内的第二介质输送机构(IJ输送系统)经由第二打印部6的第二打印位置6b而输送打印介质。由上述第一、第二介质输送机构构成的介质输送机构沿着介质输送路4输送从介质插入排出口3插入的打印介质,并将由第一、第二打印部5、6的至少一方打印后的打印介质再次从介质插入排出口3排出。
马达驱动器24向第一、第二滑架驱动马达28、29供给驱动脉冲与驱动电流,而使搭载有点冲击式打印头5a的滑架(未图示)以及搭载有喷墨打印头6a的滑架(未图示)向介质输送路4的宽度方向(打印装置宽度方向X)移动。
这里,在第一间隙调整机构15、第二间隙调整机构16是马达驱动式的机构的情况下,例如,利用第一输送马达26、第二输送马达27的驱动力来进行间隙调整。例如,以形成为由打印机驱动器预先设定的值的方式进行间隙调整。
打印头驱动器25与点冲击式打印头5a以及喷墨打印头6a连接,并向点冲击式打印头5a的线驱动部(未图示)、以及喷墨打印头6a的驱动部(未图示)供给电力,从而执行向打印介质的打印。点冲击式打印头5a、第一滑架驱动马达28构成第一打印部5,喷墨打印头6a、第二滑架驱动马达29构成第二打印部6。
打印装置1具有操作面板(未图示),其具备送纸开关等开关以及LED显示部。操作面板配置于装置壳体2的外表面,例如配置于其装置正面2b。CPU21与输入部31以及显示部32连接。输入部31检测操作面板的开关操作,显示部32控制LED显示部从而进行各种显示。另外,CPU21与各种传感器组连接。传感器组包括在介质输送路4上的规定的位置对打印介质的前端、后端进行检测的多个纸端传感器组33等。CPU21根据纸端传感器组33的输出,进行打印介质的输送控制。并且,打印装置1具备在与上位的主计算机40之间控制指令、数据的收发信号的作为发送部·接收部的接口34、以及其他未图示的功能部,并且它们与CPU21连接。
例如,从主计算机40发送的打印指令中包含指示各种打印模式的指令,上述各种打印模式包含:由第一打印部5进行打印的第一打印模式、由第二打印部6进行打印的第二打印模式、以及使用第一、第二打印部5、6的双方来进行打印的第三打印模式等。在经由接口34接收的打印指令包含表示打印模式的指令的情况下,打印装置1的CPU21根据基于该指令的打印模式,如后述那样,控制打印动作以及输送动作。
(打印动作的例子)
参照图3以及图4,对由打印装置1进行的打印介质的打印动作例进行说明。图3(a)~图3(c)是表示基于第一打印模式的动作例的说明图,图4(a)~图4(e)是表示基于第二打印模式的动作例的说明图。
<第一打印模式>
首先,参照图3,对基于第一打印模式的动作例进行说明。在对打印介质、例如对复印纸、存折等本子等厚的第一打印介质S1进行打印的情况下,使用具备点冲击式打印头5a的第一打印部5。在图3(a)所示的“打印开始准备”的工序中,若接收打印指令,并检测到在能够开始打印状态下的打印装置1的介质插入排出口3插入了第一打印介质S1,则利用第一输送马达26使第一主输送辊对7开始旋转,并且也使第一副输送辊对8同步地开始旋转。利用第一主输送辊对7,沿着介质输送路4向朝向第二输送路端4b的第一方向D1输送第一打印介质S1,从而将该第一打印介质S1的打印开始位置定位于第一打印位置5b。
接下来,进行图3(b)所示的“打印”的工序。在该工序中,边使点冲击式打印头5a向介质输送路4的宽度方向(打印装置宽度方向X)移动,边驱动该点冲击式打印头5a而进行针对第一打印介质S1的1遍扫描行程量的打印。若反复进行第一打印介质S1的1遍扫描行程量的输送、以及由点冲击式打印头5a施行的1遍扫描行程量的打印,则对第一打印介质S1进行打印。
若打印结束,则进行图3(c)所示的“排纸”的工序。在该工序中,使第一输送马达26正反翻转,从而沿着介质输送路4向朝向介质插入排出口3的第二方向D2反向输送第一打印介质S1。由此,使打印完毕的第一打印介质S1从介质插入排出口3排出。因此,操作者能够从介质插入排出口3取出第一打印介质S1。
<第二打印模式>
接下来,参照图4,对基于第二打印模式的动作例进行说明。在对一般的单页纸等第二打印介质S2进行打印的情况下,使用具备喷墨打印头6a的第二打印部6。在图4(a)所示的“从用纸套供纸”的工序中,接收打印指令,从而向能够开始打印状态下的打印装置1的介质插入排出口3插入第二打印介质S2。若检测到第二打印介质S2的插入,则利用第一输送马达26使第一主输送辊对7开始旋转,并与之同步地也使第一副输送辊对8开始旋转。利用上述辊对,沿着介质输送路4向朝向第二输送路端4b的第一方向D1输送第二打印介质S2。在之后的时刻,也开始进行第二主输送辊对9、第二副输送辊对10的旋转。
第二打印介质S2通过第一副输送辊对8而被交付于第二副输送辊对10以及第二主输送辊对9,并利用上述辊对朝向第一方向D1继续输送第二打印介质S2。进行输送直至第二打印介质S2的第一方向D1的后端越过第二打印部6的第二打印位置6b,然后停止向第一方向D1的输送。该状态是图4(b)所示的“供纸结束状态”。
之后,向反方向旋转驱动第二主输送辊对9,从而向朝向介质插入排出口3的第二方向D2反向输送第二打印介质S2。由此,进行图4(c)所示的“向打印开始位置的移动”的工序,从而将第二打印介质S2的打印开始位置定位于第二打印位置6b。
之后,进行图4(d)所示的“打印”的工序。在该工序中,边使喷墨打印头6a向介质输送路4的宽度方向(打印装置宽度方向X)移动,边驱动该喷墨打印头6a从而进行针对第二打印介质S2的1遍扫描行程量的打印。反复进行向1遍扫描行程量的第二方向D2输送第二打印介质S2的动作、以及由喷墨打印头6a施行的1遍扫描行程量的打印动作,从而对第二打印介质S2进行打印。
若打印结束,则进行图4(e)所示的“排纸”的工序。在该工序中,驱动第一主输送辊对7以及第一副输送辊对8,从而沿着介质输送路4向朝向介质插入排出口3的第二方向D2输送打印完毕的第二打印介质S2。由此,打印完毕的第二打印介质S2在第一打印部5一侧被交付于第一副输送辊对8以及第一主输送辊对7,并利用上述辊对朝向介质插入排出口3输送该第二打印介质S2,由此使该第二打印介质S2从该介质插入排出口3排出。因此,操作者能够从介质插入排出口3取出第二介质S2。
<第三打印模式>
打印装置1也能够使用第一、第二打印部5、6的双方而对相同的打印介质进行打印。此时,首先,如图3(b)所示,利用第一打印部5对第二打印介质S2进行打印。接下来,如图4(b)所示,将打印后的第二打印介质S2以超过第二打印部6的第二打印位置6b的方式向第一方向D1送出,并与图4(c)~图4(e)所示的第二打印模式相同地执行动作即可。
如以上说明那样,在打印装置1中,对于第一打印介质S1的打印而言,能够在配置于与介质插入排出口3接近的位置(输送距离较短的位置)的第一打印位置5b,利用点冲击式打印头5a来进行第一打印介质S1的打印。对于第二打印介质S2的打印而言,能够使该第二打印介质S2从介质插入排出口3通过第一打印位置5b,而输送至基于位于远离介质插入排出口3的位置(输送距离较长的位置)的喷墨打印头6a的第二打印位置6b,从而利用该喷墨打印头6a进行第二打印介质S2的打印。
在打印装置1中,由于从单一的介质插入排出口3插入打印介质即可,所以无需与打印介质的种类对应地选择介质插入排出口。另外,由于沿连着介质插入排出口3的单一的介质输送路4配置有第一、第二打印部,所以与配置多条介质输送路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装置尺寸。
并且,由于第一介质输送机构(SIDM输送系统)以及第二介质输送机构(IJ输送系统)具备各自独立的驱动源,所以能够与点冲击式打印头5a、喷墨打印头6a的打印分辨率等特性对应地,以最佳的输送速度,分别经由第一打印位置5b以及第二打印位置6b而输送打印介质。特别是,由于喷墨打印头6a的打印分辨率比点冲击式打印头5a高,所以能够与喷墨打印头6a的打印分辨率对应地高精度地输送打印介质。
另外,由于具备第一间隙调整机构15与第二间隙调整机构16,所以能够利用上述机构,与打印对象的打印介质对应地,分别独立地调整第一、第二打印位置5b,6b的间隙。例如,也能够以使由点冲击式打印头5a进行打印的第一打印介质S1不与喷墨打印头6a的喷嘴面等接触的方式,扩大间隙。这样,无需加长从第一打印位置5b到第二打印位置6b之间的输送路长度,以使得在第一打印位置5b进行打印过程中的打印介质不侵入第二打印位置6b一侧。由此,能够整体缩短介质输送路4,从而有利于打印装置1的小型化等。
实施方式2
图5是实施方式2的打印装置1A的简要构成图。由于打印装置1A的基本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打印装置1相同,所以在图5中,对于对应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另外,以下,省略与打印装置1的各部对应的部位的说明,仅对不同的部位进行说明。
打印装置1A具备介质供给部50,其能够向介质输送路4供给由第二打印部6打印的作为单页纸的喷墨打印用纸、普通纸等用纸P(第二打印介质S2)。介质供给部50在装置壳体2的内部,相对于介质输送路4配置于打印装置上下方向Z的下侧的部分。介质供给部50具备:能够以重叠的状态收纳用纸P的用纸盒51;能够拆装地安装用纸盒51的盒安装部52;以及从用纸盒51一张张送出用纸P并将其向介质输送路4的第二输送路端4b供给的用纸供给机构。
用纸供给机构具备从用纸盒51一张张送出用纸P的拾取辊54、沿着用纸供给路55将被送出的用纸P送出至介质输送路4的第二输送路端4b的输送辊56等。盒安装部52配置在介质输送路4与维护箱11之间,并在装置正面2b开口。用纸盒51能够从装置正面2b针对盒安装部52拆装。
另外,打印装置1A具备介质正反翻转机构60,其使从介质输送路4的第二输送路端4b向第二方向D2送出的打印介质的正反翻转,并使打印介质再次回到第二输送路端4b。介质正反翻转机构60具备:使从第二输送路端4b送出的打印介质正反翻转而使该打印介质回到第二输送路端4b的环状的正反翻转路61;以及沿着该正反翻转路61输送介质的一对输送辊62、63。
这里,在介质输送路4配置有可动式的引导板64,其将从第二输送路端4b向第一方向D1(装置背面2c一侧)送出的打印介质引导至正反翻转路61。引导板64例如借助自重,保持于将第二输送路端4b与正反翻转路61的介质接受口61a连接的位置。利用引导板64,防止从介质输送路4的第二输送路端4b送出的用纸P进入用纸供给路55的情况。在通过正反翻转路61而正反翻转后的用纸P从正反翻转路61的介质排出口61b排出时,推顶引导板64而将该用纸P送入第二输送路端4b。正反翻转路61的介质排出口61b的部分成为与上述用纸供给路55通用的通路。因此通过推顶引导板64,也能够将从用纸盒51供给的用纸P从第二输送路端4b送入介质输送路4。
此外,如图5的假想线所示,也能够相对于正反翻转路61,在打印装置上下方向Z的上侧的位置配置供纸部65。供纸部65是能够从装置壳体2的外部向介质输送路4的第二输送路端4b一侧供给打印介质的介质手动供给机构或者介质自动供给机构等机构。
接下来,在打印装置1A的介质输送路4上,在其介质插入排出口3的附近位置,配置有介质排列输送机构(ASA机构)71。在插入于介质插入排出口3的打印介质相对于输送方向倾斜的情况下,利用介质排列输送机构71,将插入的打印介质的朝向排列为朝向输送方向的状态,而将该打印介质送入介质输送路4,从而将其交付于第一主输送辊对7。
在介质输送路4上的介质排列输送机构71与第一主输送辊对7之间,配置有读写装置72。读写装置72进行以磁字符、磁条等方式打印于打印介质的磁信息的读写处理。另外,在介质输送路4上的第一副输送辊对8与第二副输送辊对10之间,配置有能够读取打印介质表面的图像信息的作为光学式读取装置的扫描仪73。作为支票、存折等的处理,除了打印处理之外,还需要进行磁信息的读写处理、表面图像等的读取处理。通过将上述装置72、73搭载于打印装置1A,能够实现进行打印以外的处理的多功能型的打印装置。此外,以能够经由扫描仪73的读取位置而以恒定速度输送打印介质的方式,在介质输送路4上增加有输送辊对74等。
实施方式3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打印装置的说明图。由于该打印装置1B的基本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打印装置1相同,所以在图6中,对于对应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另外,以下,省略与打印装置1的各部对应的部位的说明,仅对不同的部位进行说明。
对于打印装置1B而言,第二打印部6一侧的第二主输送辊对9和第二副输送辊对10的配置与打印装置1相反。即,相对于第二打印部6,在介质插入排出口3一侧配置有第二主输送辊对9,在相反的一侧配置有第二副输送辊对10。
在该结构的打印装置1B中,使用第一打印部5的第一打印模式与图3所示的打印装置1的情况相同,而使用第二打印部6的第二打印模式的动作与打印装置1不同。因此,使用第一、第二打印部5、6的第三打印模式也不同。
图7(a)~图7(c)是表示打印装置1B的第二打印模式的动作的说明图。在图7(a)所示的“从用纸套供纸”的工序中,从介质插入排出口3插入单页纸等第二打印介质S2,并利用第一主输送辊对7、第一副输送辊对8,沿第一方向D1向第二打印部6输送该第二打印介质S2。该处理动作与打印装置1的情况(图4(a))相同。
第二打印介质S2的第一方向D1的前端最先夹入第二主输送辊对9。因此,在图7(b)所示的“向打印开始位置的移动”的工序中,相对于第二主输送辊对9,向相同方向的第一方向D1继续输送第二打印介质S2,从而能够将其打印开始位置定位于第二打印部6的第二打印位置6b。
之后,进行图7(c)所示的“打印”的工序。在该工序中,边向第一方向D1输送第二打印介质S2,边利用第二打印部6对第二打印介质S2进行打印。
在打印结束后,使第二主输送辊对9以及第二副输送辊对10向反方向旋转,从而向朝向介质插入排出口3的第二方向D2输送第二打印介质S2。利用第一副输送辊对8、第一主输送辊对7向第二方向D2输送第二打印介质S2,并使该第二打印介质S2从介质插入排出口3排出。
在第二打印部6中,针对从介质插入排出口3插入的第二打印介质S2,从其插入方向的前端侧进行打印。在由第一打印部5施行的第一打印模式中,同样地,在从介质插入排出口3插入的情况下,也从插入方向的前端侧对第一打印介质S1进行打印。由此,在第一、第二打印模式中的任意一种中,将打印介质以相同的朝向插入介质插入排出口3即可。因此,存在如下优点:在操作者将打印介质插入介质插入排出口3时,不会疑惑该从哪一侧插入打印介质,而不会弄错打印介质的插入方向。
此外,在打印装置1B中,也能够与实施方式2的打印装置1A的情况相同地,将介质排列输送机构、磁字符等的读写装置、图像读取用的扫描仪等配置在介质输送路4上。
实施方式4
(整体结构)
图8(a)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打印装置1C的内部结构的简要构成图,图8(b)是打印装置1C的简要主视图。由于打印装置1C的基本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打印装置1相同,所以在图8中,对于对应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另外,以下省略与打印装置1C的各部对应的部位的说明,仅对不同的部位进行说明。
在打印装置1C的介质输送路4上,第一副输送辊对8与第二副输送辊对10之间的输送路部分由第一打印位置5b一侧的输送路部分4c、第二打印位置6b一侧的输送路部分4d、以及将它们之间连接的切换式的输送路部分4e构成。切换式的输送路部分4e能够从图8(a)中的实线所示的位置B,切换为假想线所示的位置A以及假想线所示的位置C的状态。利用以马达、螺线管等为驱动源的切换用促动器80来进行该输送路部分4e的切换。
输送路部分4e在位置B构成直线状的介质输送路4的一部分。直线状的介质输送路4能够从第一打印位置5b向第二打印位置6b输送打印介质,另外,能够从第二打印位置6b向第一打印位置5b输送打印介质。
若输送路部分4e切换为位置A(第一位置),则输送路部分4e从第二打印位置6b一侧的输送路部分4d切去,而与介质通路81连接。介质通路81将打印介质向与朝向第二副输送辊对10的方向不同的方向引导。介质通路81随着朝向打印装置前后方向Y的后方,而向打印装置上下方向Z的上方延伸。介质通路81的一端例如成为在装置壳体2的装置上表面2f向上方开口的开口端82。在输送路部分4e处于位置A的状态下,利用输送路部分4e来引导通过第一打印位置5b而向朝向第二打印位置6b的第一方向D1输送的打印介质,从而将其送入介质通路81。由此,向第一方向D1输送的打印介质未被交付于经由第二打印位置6b而输送打印介质的第二介质输送机构的第二副输送辊对10。
若输送路部分4e切换为位置C(第二位置),则输送路部分4e从第一打印位置5b一侧的输送路部分4c切去,而与介质排出路83连接。介质排出路83将打印介质向与朝向第一副输送辊对8的方向不同的方向引导。介质排出路83随着朝向打印装置前后方向Y的前方,而向打印装置上下方向Z的上方延伸。介质排出路83的一端例如成为在装置壳体2的装置上表面2f向上方开口的介质排出口84。在输送路部分4e处于位置C的状态下,利用输送路部分4e来引导通过第二打印位置6b而向朝向第一打印位置5b的第二方向D2输送的打印介质,从而将其送入介质排出路83。由此,向第二方向D2输送的打印介质未被交付于经由第一打印位置5b而输送打印介质的第一介质输送机构的第一副输送辊对8。
在打印装置1C中,在利用点冲击式打印头5a进行打印的情况下,引导打印介质的第一介质引导机构由切换式的输送路部分4e、切换用促动器80、以及介质通路81构成。在利用喷墨打印头6a进行打印的情况下,引导打印介质的第二介质引导机构由输送路部分4e、切换用促动器80、以及介质排出路83构成。换言之,切换式的输送路部分4e的位置A(第一位置)是基于第一介质引导机构的引导位置,输送路部分4e的位置C(第二位置)是基于第二介质引导机构的引导位置。
(控制系统)
图9是表示以打印装置1C的控制系统为中心的简要框图。打印装置1C的控制系统以CPU21为中心而构成。CPU21执行规定的控制程序而处理各种数据,从而控制打印装置1C的各部。CPU21与实施方式1~3相同地,与非易失性存储器22、RAM23、马达驱动器24、以及打印头驱动器25连接。并且,在实施方式4中,根据CPU21的控制而使进行切换式的输送路部分4e的切换的切换用促动器80驱动的驱动器85与CPU21连接。
(打印动作的例子)
参照图10、图11以及图12,对由打印装置1C施行的打印介质的打印动作例进行说明。图10是打印动作的简要流程图,图11(a)~图11(c)是表示基于第一打印模式的动作例的说明图,图12(a)~图12(e)是表示基于第二打印模式的动作例的说明图。打印装置1C若在图10的步骤ST1中从主计算机40一侧接收到包含打印指令、振动数据在内的打印信号,则在步骤ST2中,对打印指令所包含的表示打印模式的指令进行解析,从而辨别是由点冲击式打印头5a施行的第一打印模式(SIDM打印)、还是由喷墨打印头6a施行的第二打印模式(IJ打印)。
<第一打印模式>
首先,参照图10以及图11,对基于第一打印模式的动作例进行说明。在对打印介质、例如对复印纸、本子等第一打印介质S1进行打印的情况下,使用具备点冲击式打印头5a的第一打印部5,以作为第一打印模式的SIDM打印来进行打印。若根据打印信号而设定由点冲击式打印头5a施行的第一打印模式(SIDM打印),则从图10的步骤ST2移至步骤ST3,并确认介质输送路4的切换式的输送路部分4e是否切换为位置A(是否成为SIDM纸路径的状态)。在未切换为位置A的情况下,在图10的步骤ST4中,将输送路部分4e切换为位置A的状态。其结果是,如图11(a)所示,输送路部分4e与介质通路81一侧连接。
之后,进入图10的步骤ST5的基于点冲击式打印头5a的打印开始准备动作。在该打印开始准备的动作中,如图11(a)所示,若检测到在介质插入排出口3插入了第一打印介质S1,则开始进行由第一介质输送机构(SIDM输送系统)施行的第一打印介质S1的输送。即,利用第一输送马达26使第一主输送辊对7开始旋转,并且也使第一副输送辊对8同步地开始旋转。利用第一主输送辊对7,沿着介质输送路4向朝向第二输送路端4b的第一方向D1输送第一打印介质S1,从而将该第一打印介质S1的打印开始位置定位于第一打印位置5b。
接着,开始进行图10的步骤ST6的打印动作。如图11(b)所示,在打印动作中,边使点冲击式打印头5a向介质输送路4的宽度方向(打印装置宽度方向X)移动,边驱动该点冲击式打印头5a从而进行针对第一打印介质S1的1遍扫描行程量的打印。反复进行第一打印介质S1的1遍扫描行程量的输送、以及由点冲击式打印头5a施行的1遍扫描行程量的打印,从而对第一打印介质S1进行打印。利用切换为位置A的输送路部分4e来引导通过第一打印位置5b而向第一方向D1输送的打印完毕的第一打印介质S1,从而将其送入至介质通路81。
若打印结束,则开始进行图10的步骤ST7的排纸动作,从而进行打印完毕的第一打印介质S1的排出动作。在该排出动作中,使第一介质输送机构的第一输送马达26正反翻转,从而沿着介质输送路4向朝向介质插入排出口3的第二方向D2反向输送第一打印介质S1。由此,如图11(c)所示,使打印完毕的第一打印介质S1从介质插入排出口3排出。在此之后,移至图10的步骤ST8,而结束第一打印模式的动作。操作者能够从介质插入排出口3取出打印完毕的第一打印介质S1。
这样,在打印装置1C的第一打印模式中,第一打印介质S1没有进入第二介质输送机构一侧的第二副输送辊对10一侧。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第一打印介质S1进入喷墨打印头6a的第二打印位置6b一侧而发生堵塞等弊病。另外,也能够避免第一打印介质S1在第二打印位置6b的部分、或者在其附近部分发生堵塞,而使喷墨打印头6a损伤等弊病。
<第二打印模式>
接下来,参照图10以及图12,对基于第二打印模式的动作例进行说明。在作为第二打印模式的IJ打印中,例如,在进行对单页纸等第二打印介质S2进行打印的情况下,使用具备喷墨打印头6a的第二打印部6来进行打印。若根据打印信号而设定由喷墨打印头6a施行的第二打印模式(IJ打印),则从图9的步骤ST2移至步骤ST11,并辨别介质输送路4的输送路部分4e是否处于切换为位置B的状态(IJ纸路径的状态)。在未切换为位置B的情况下,在图10的步骤ST12中将输送路部分4e切换为位置B。其结果是,如图12(a)所示,第一打印位置5b一侧的输送路部分4c与第二打印位置6b一侧的输送路部分4d通过输送路部分4e而以直线状地连接。
接下来,移至图10的步骤ST13,而进入由喷墨打印头6a施行的打印开始前准备动作(步骤ST13~ST15)。首先,在步骤ST13中,利用第一介质输送机构,沿着介质输送路4向第一方向输送插入至介质插入排出口3的第二打印介质S2。即,若检测到在介质插入排出口3插入了第二打印介质S2,则利用第一输送马达26使第一主输送辊对7开始旋转,并与之同步地也使第一副输送辊对8开始旋转。利用上述辊对,沿着介质输送路4向朝向第二输送路端4b的第一方向D1输送第二打印介质S2。在之后的时刻,也开始进行第二介质输送机构的第二主输送辊对9、第二副输送辊对10的旋转。在步骤ST13中,如图12(a)所示,输送路部分4e切换为位置B。因此,借助第一介质输送机构(SIDM输送系统)而向第一方向D1输送的第二打印介质S2通过第一副输送辊对8,从而向第二介质输送机构(IJ输送系统)的第二副输送辊对10输送。
接下来,移至图10的步骤ST14,而利用第一介质输送机构(SIDM输送系统)以及第二介质输送机构(IJ输送系统),向第一方向继续输送第二打印介质S2。即,第二打印介质S2的第一方向的前端侧的部分被交付于第二介质输送机构的第二副输送辊对10以及第二主输送辊对9,并利用上述辊对朝向第一方向D1继续输送该第二打印介质S2。
在第二打印介质S2通过第一介质输送机构的第一副输送辊对8后,移至图10的步骤ST15,而利用第二介质输送机构向第一方向D1继续输送第二打印介质S2。进行输送直至第二打印介质S2的第一方向D1的后端越过第二打印部6的第二打印位置6b,然后,停止向第一方向D1的输送。该状态为图12(b)所示的供纸结束状态。之后,移至图10的步骤ST16,而将输送路部分4e从位置B切换为位置C的状态。
接着,移至图10的步骤ST17而开始进行打印动作。在步骤ST17中,首先,向反方向旋转驱动第二介质输送机构的第二主输送辊对9,从而向朝向介质插入排出口3的第二方向D2反向输送第二打印介质S2。如图12(c)所示,通过该反向输送动作,将第二打印介质S2的打印开始位置定位于第二打印位置6b。接下来,边使喷墨打印头6a向介质输送路4的宽度方向(打印装置宽度方向X)移动,边驱动该喷墨打印头6a从而进行针对第二打印介质S2的1遍扫描行程量的打印。反复进行向1遍扫描行程量的第二方向D2输送第二打印介质S2的动作、以及由喷墨打印头6a施行的1遍扫描行程量的打印动作,从而对第二打印介质S2进行打印。在步骤ST17中,输送路部分4e切换为位置C。因此,如图12(d)所示,边被打印边向第二方向D2输送的第二打印介质S2被输送路部分4e引导,而送入介质排出路83。第二打印介质S2随着打印的进行而向介质排出口84输送。
在打印结束后,移至图10的步骤ST18而进行排纸动作。在步骤ST18中,输送打印完毕的第二打印介质S2,直至第二打印介质S2从第二介质输送机构的第二副输送辊对10脱离。如图12(e)所示,第二打印介质S2通过介质排出路83,而使排出方向的前端侧的部分从介质排出口84排出。在此之后,移至步骤ST8,而结束第二打印模式的动作。操作者能够从介质排出口84取出第二打印介质S2。
这样,在打印装置1C的第二打印模式中,在经由第二打印位置6b而向第二方向D2输送第二打印介质S2时,利用处于位置C的状态的输送路部分4e(第二介质引导机构),向不进入第一介质输送机构一侧的输送路部分4c的方向引导第二打印介质S2。因此,在进行由喷墨打印头6a施行的打印动作时,不担心第二打印介质S2侵入第一打印部5一侧而与第一介质输送机构的第一副输送辊对8等接触,从而使第二打印介质S2的输送负荷发生变动等。
由此,在第二打印模式中,能够沿着基于喷墨打印头6a的第二打印位置6b高精度地输送第二打印介质S2。其结果是,能够利用喷墨打印头6a进行高品质的打印而不产生打印干扰。另外,也能够可靠地避免第二打印介质S2进入第一打印部5一侧而发生堵塞的弊病。并且,无需加长从第二打印位置6b到第一打印位置5b的输送路部分,以使得第二打印介质S2不侵入第一打印部5一侧。由此,能够缩短介质输送路4的整体的输送路长度,而有利于打印装置的小型化、降低成本。
<第三打印模式>
在打印装置1C中,也能够使用第一、第二打印部5、6的双方而对相同的打印介质进行打印。此时,将介质输送路4的切换式的输送路部分4e保持为位置B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利用第一打印部5对第一打印介质S1或者第二打印介质S2进行打印。接下来,如图12(b)所示,将打印后的第一或者第二打印介质以超过第二打印部6的第二打印位置6b的方式向第一方向D1送出。之后,向第二方向D2输送打印介质,而将第一打印介质S1或者第二打印介质S2的打印开始位置定位于第二打印位置6b,从而一边向第二方向D2输送第一打印介质S1或者第二打印介质S2、一边利用第二打印部6进行打印。打印后的第一打印介质S1或者第二打印介质S2经由第一打印部5的第一打印位置5b,而向介质插入排出口3排出,并从这排出。
这里,也能够在实施方式4的打印装置1C搭载实施方式1的打印装置1所具备的第一间隙调整机构15与第二间隙调整机构16。由于具备上述机构,从而能够根据打印介质,以分别适合于点冲击式打印头5a以及喷墨打印头6a的方式独立地调整各间隙。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打印装置1C中,对于第一打印介质S1的打印而言,能够在配置于与介质插入排出口3接近的位置(输送距离较短的位置)的第一打印位置5b,利用点冲击式打印头5a来进行第一打印介质S1的打印。对于第二打印介质S2的打印而言,能够使该第二打印介质S2从介质插入排出口3通过第一打印位置5b,而输送至基于位于远离介质插入排出口3的位置(输送距离较长的位置)的喷墨打印头6a的第二打印位置6b,从而利用该喷墨打印头6a来进行第二打印介质S2的打印。
在打印装置1C中,在点冲击式打印头5a的打印中,打印介质被处于位置A的状态的切换式的输送路部分4e引导,而不进入第二打印部6一侧。在喷墨打印头6a的打印中,打印介质被处于位置C的状态的输送路部分4e引导,而不进入第一打印部5一侧。因此,在配置于单一的介质输送路4的第一打印部5以及第二打印部6中,一方的打印动作不会因另一方的打印部而受到负面影响。另外,一方的打印中的打印介质不会进入另一方的打印部而给该打印部带来负面影响。
在打印装置1C中,由于从单一的介质插入排出口3插入打印介质即可,所以无需与打印介质的种类对应地选择介质插入排出口。另外,由于沿连着介质插入排出口3的单一的介质输送路4配置有第一、第二打印部,所以与配置多条介质输送路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装置尺寸。
并且,由于第一介质输送机构(SIDM输送系统)以及第二介质输送机构(IJ输送系统)具备各自独立的驱动源,所以能够与点冲击式打印头5a、喷墨打印头6a的打印分辨率等特性对应地,以最佳的输送速度,分别经由第一打印位置5b以及第二打印位置6b而输送打印介质。特别是,由于喷墨打印头6a的打印分辨率比点冲击式打印头5a高,所以能够与喷墨打印头6a的打印分辨率对应地高精度地输送打印介质。
实施方式5
图13是实施方式5的打印装置1D的简要构成图。由于打印装置1D的基本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4的打印装置1C相同,所以在图13中,对于对应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另外,以下省略与打印装置1C的各部对应的部位的说明,仅对不同的部位进行说明。
打印装置1D具备介质供给部50,其能够向介质输送路4供给由第二打印部6打印的作为单页纸的喷墨打印用纸、普通纸等用纸。另外,打印装置1D具备介质正反翻转机构60,其使从介质输送路4的第二输送路端4b向第二方向D2送出的打印介质的正反翻转,并使该打印介质再次回到第二输送路端4b。并且,打印装置1D具备介质排列输送机构(ASA机构)71,其配置于介质输送路4上的介质插入排出口3的附近位置。另外,打印装置1D具备:以磁字符,磁条等的方式打印于打印介质的磁信息的读写装置72;以及能够读取打印介质表面的图像信息的作为光学式读取装置的扫描仪73。
由于介质供给部50、介质正反翻转机构60、介质排列输送机构71、读写装置72、以及扫描仪73的结构与实施方式2的打印装置1A所具备的部件相同,所以省略详细的说明。
实施方式6
(整体结构)
图14(a)是表示实施方式6的打印装置1E的内部结构的简要构成图,图14(b)是打印装置1E的简要主视图。由于打印装置1E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打印装置1相同,所以在图14中,对于对应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另外,以下,省略与打印装置1E的各部对应的部位的说明,仅对不同的部位进行说明。
打印装置1E具备第一夹持解除机构17与第二夹持解除机构18。第二夹持解除机构18解除经由第二打印位置6b而输送打印介质的第二介质输送机构的构成部件亦即第二主输送辊对9以及第二副输送辊对10的夹持力,而将其切换为夹持解除状态。第二夹持解除机构18是解除作用于各辊对9、10的从动辊9b、10b的弹力等作用力的机构,例如通过马达驱动、螺线管驱动来进行解除动作。若解除作用力,则从动辊9b、10b从驱动辊9a、10a一侧退开,从而解除针对通过各辊对9、10的夹持部的打印介质的夹持力。第一夹持解除机构17也是与它相同的结构。第一夹持解除机构17解除经由第一打印位置5b而输送打印介质的第一介质输送机构的构成部件亦即第一主输送辊对7以及第一副输送辊对8的夹持力,而将其切换为夹持解除状态。
(控制系统)
图15是表示以打印装置1E的控制系统为中心的简要框图。打印装置1E的控制系统以CPU21为中心而构成。CPU21执行规定的控制程序而处理各种数据,从而控制打印装置1E的各部。CPU21与实施方式1~5相同地,与非易失性存储器22、RAM23、马达驱动器24、以及打印头驱动器25连接。并且,在实施方式6中,根据CPU21的控制而分别独立地驱动第一、第二夹持解除机构17、18的驱动器35与CPU21连接。
在实施方式6中,第二间隙调整机构16为马达驱动式,例如利用第二输送马达27的驱动力来进行间隙调整。通常,以形成为由打印机驱动器预先设定的值的方式进行间隙调整。另外,如后述那样,在利用点冲击式打印头5a进行打印的情况下,驱动第二间隙调整机构16来进行扩大第二间隙的间隙调整控制。换言之,进行使点冲击式打印头5a以及搭载有它的滑架(未图示)退开至不与沿第二压板6c输送的打印介质接触的退开位置的间隙扩大控制。
驱动器35与第一夹持解除机构17以及第二夹持解除机构18连接,并驱动上述夹持解除机构,从而进行解除第一介质输送机构的夹持状态第一夹持解除控制、以及解除第二介质输送机构的夹持状态的第二夹持解除控制。
(打印动作的例子)
参照图16以及图17,对由打印装置1E施行的打印介质的打印动作例进行说明。图16(a)~图16(e)是表示基于第一打印模式的动作例的说明图,图17(a)~图17(f)是表示基于第二打印模式的动作例的说明图。
<第一打印模式>
首先,参照图16,对基于第一打印模式的动作例进行说明。在对打印介质、例如对复印纸、存折等本子等厚的第一打印介质S1进行打印的情况下,使用具备点冲击式打印头5a的第一打印部5。首先,在图16(a)所示的“第一输送工序”中,若接收打印指令,并检测到在能够开始打印状态下的打印装置1E的介质插入排出口3插入了第一打印介质S1,则利用第一输送马达26使第一主输送辊对7开始旋转,并且也使第一副输送辊对8同步地开始旋转。由此,向第一方向D1输送第一打印介质S1。
接下来,在图16(b)所示的“夹持解除·间隙放大工序”中,若检测到在第一主输送辊对7的夹持部插入了第一打印介质S1,则驱动第二夹持解除机构18,而进行第二介质输送机构的夹持解除工序。在夹持解除控制中,两组第二主输送辊对9、第二副输送辊对10的从动辊9b、10b一侧退开,而使第二介质输送机构的各辊对9、10的夹持部成为打开的状态。另外,同样地,驱动第二间隙调整机构16而扩大喷墨打印头6a一侧的第二间隙。
若进行夹持解除控制以及间隙扩大控制,则沿着介质输送路4而通过第二打印部6的打印介质实质上成为未作用有基于第二介质输送机构的输送负荷的状态。另外,输送的打印介质实质上成为不与喷墨打印头6a、滑架(未图示)等部位接触的状态。
此外,在由第一介质输送机构输送的第一打印介质S1行进至第二介质输送机构的夹持部的跟前的时刻之前,进行夹持解除控制以及间隙扩大控制即可。另外,若根据来自外部的打印指令而辨别是第一打印模式,则也可以进行夹持解除控制以及间隙扩大控制。
接着,在图16(c)所示的“第一定位工序”中,利用第一主输送辊对7而沿着介质输送路4向第一方向D1输送第一打印介质S1,从而将该第一打印介质S1的打印开始位置定位于第一打印位置5b。此外,在本例中,在第一打印介质S1进入第一介质输送机构的夹持部(第一主输送辊对7的夹持部)前的时刻,根据第一打印介质S1而推顶第一间隙调整机构15,从而以使第一间隙成为与第一打印介质S1对应的间隙的方式进行调整。
接下来,在图16(d)所示的“第一打印工序”中,边使点冲击式打印头5a沿介质输送路4的宽度方向(打印装置宽度方向X)移动,边驱动该点冲击式打印头5a从而进行针对第一打印介质S1的1遍扫描行程量的打印。反复进行第一打印介质S1的1遍扫描行程量的输送、以及由点冲击式打印头5a施行的1遍扫描行程量的打印,从而对第一打印介质S1进行打印。
在该第一打印工序中,由第一介质输送机构输送的第一打印介质S1不被第二介质输送机构的辊对9、10夹持。另外,第一打印介质S1也不会与喷墨打印头6a、滑架(未图示)等部位相碰。由此,即使第一打印介质S1进入第二打印部6一侧,也不会陷入卡纸状态,并且第一打印介质S1也不会破损。另外,喷墨打印头6a一侧的部位也不会因与第一打印介质S1相碰而产生破损。
若打印结束,则移至图16(e)所示的“第一排出工序”,而使第一输送马达26正反翻转,从而沿着介质输送路4向朝向介质插入排出口3的第二方向D2反向输送第一打印介质S1。由此,使打印完毕的第一打印介质S1从介质插入排出口3排出,由此操作者能够从介质插入排出口3取出第一打印介质S1。此外,使第二介质输送机构的夹持解除状态以及第二间隙的放大状态在适当的时期分别恢复为夹持状态以及规定的间隙状态。
<第二打印模式>
接下来,参照图17,对基于第二打印模式的动作例进行说明。在对一般的单页纸等第二打印介质S2进行打印的情况下,使用具备喷墨打印头6a的第二打印部6。首先,在图17(a)~图17(c)所示的“第二输送工序”中,若接收打印指令,并检测到在能够开始打印状态下的打印装置1E的介质插入排出口3插入了第一打印介质S1,则利用第一输送马达26使第一主输送辊对7开始旋转,并且也使第一副输送辊对8同步地开始旋转。由此,如图17(a)所示,利用第一介质输送机构,开始进行将第二打印介质S2向第一方向D1输送的第二输送工序。第二介质输送机构在第二打印介质S2行进至第二副输送辊对10的夹持部前的时刻之前,开始进行驱动。
如图17(b)所示,第二打印介质S2在通过第一副输送辊对8后,被交付于第二介质输送机构的第二副输送辊对10以及第二主输送辊对9,并利用上述辊对朝向第一方向D1继续输送第二打印介质S2。进行第二输送工序直至第二打印介质S2的第一方向D1的后端越过第二打印部6的第二打印位置6b,在此之后,停止向第一方向D1的输送,从而结束第二输送工序。图17(c)表示该状态。
在该第二输送工序中,在第二打印介质S2被交付于第二介质输送机构后,能够进行第一介质输送机构的夹持解除控制。即,也可以在第二打印介质S2的第一方向D1的前端部分进入第二副输送辊对10的夹持部后,将第一主输送辊对7以及第一副输送辊对8切换为夹持解除状态。其结果是,第二介质输送机构一侧实质上不从第一介质输送机构受到输送负荷,而能够高精度地输送第二打印介质S2。
也可以代替进行夹持解除控制地,停止第一介质输送机构的驱动,而切断第一主输送辊对7与第一输送马达26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此时,第一主输送辊对7、第一副输送辊对8切换为自由旋转的状态。由此,在夹持第二打印介质S2的状态下,实质上不会对第二打印介质S2作用输送负荷。
之后,移至图17(d)所示的“第二定位工序”,而向反方向旋转驱动第二主输送辊对9,从而向朝向介质插入排出口3的第二方向D2反向输送第二打印介质S2。由此,将第二打印介质S2的打印开始位置定位于第二打印位置6b。
之后,移至图17(e)所示的“第二打印工序”,而利用喷墨打印头6a对通过第二打印位置6b的第二打印介质S2进行打印。在第二打印工序中,边使喷墨打印头6a向介质输送路4的宽度方向(打印装置宽度方向X)移动,边驱动该喷墨打印头6a从而进行针对第二打印介质S2的1遍扫描行程量的打印。反复进行向1遍扫描行程量的第二方向D2输送第二打印介质S2的动作、以及由喷墨打印头6a施行的1遍扫描行程量的打印动作,从而对第二打印介质S2进行打印。
在第二打印介质S2的第二方向D2的前端行进至第一介质输送机构的第一副输送辊对8的夹持部前的时刻之前,开始进行第一主输送辊对7、第一副输送辊对8的驱动。另外,在利用第一夹持解除机构17使辊对7、8处于夹持解除状态的情况下,使上述辊对7、8恢复夹持状态。
若打印结束,则进行图17(f)所示的“第二输出工序”。利用第二主输送辊对9以及第二副输送辊对10,沿着介质输送路4向朝向介质插入排出口3的第二方向D2输送打印结束的第二打印介质S2、或者打印处理中的第二打印介质S2,从而将其交付于第一打印部5一侧的第二介质输送机构(第一副输送辊对8、第一主输送辊对7)。之后,利用第二输送机构,向介质插入排出口3输送打印完毕的第二打印介质S2,从而将其从该介质插入排出口3排出。因此,操作者能够从介质插入排出口3取出第二打印介质S2。
<第三打印模式>
实施方式6的打印装置1E与实施方式1的打印装置1相同地,也能够使用第一、第二打印部5、6的双方来对相同的打印介质进行打印。此时,如图16(d)所示,例如,利用第一打印部5而对第二打印介质S2进行打印。接下来,如图17(c)所示,将打印后的第二打印介质S2以超过第二打印部6的第二打印位置6b的方式向第一方向D1送出,从而与图17(d)~图17(f)所示的第二打印模式相同地执行动作即可。此时,由于第二打印部6一侧的第二间隙设定为与第二打印介质S2对应的间隙,所以无需进行间隙扩大控制。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实施方式6的打印装置1E中,对于第一打印介质S1的打印而言,在与介质插入排出口3接近的位置(输送距离较短的位置)亦即第一打印位置5b,利用点冲击式打印头5a来进行第一打印介质S1的打印。在第二打印介质S2的打印中,利用第一介质输送机构来输送从介质插入排出口3插入的第二打印介质S2,而将其交付于第二介质输送机构。另外,在位于远离介质插入排出口3的位置(输送距离较长的位置)的第二打印位置6b,利用喷墨打印头6a来进行第二打印介质S2的打印。
在打印装置1E中,在点冲击式打印头5a的打印中,第二介质输送机构一侧切换为夹持解除状态,从而第二间隙切换为扩大的间隙。因此,即使由点冲击式打印头5a打印的打印介质进入第二打印部6一侧,也不会产生卡纸,并且第二打印部一侧也不会产生损伤等。另外,在仅由第二介质输送机构输送打印介质的状态下,能够将第一介质输送机构切换为夹持解除状态。或者,能够停止第一介质输送机构的驱动,而将其辊对7、8切换为自由旋转的状态。由此,也能够避免因第一介质输送机构而阻碍由第二介质输送机构施行的打印介质的高精度的输送动作的情况。
另外,在打印装置1E中,在配置于单一的介质输送路4的第一打印部5以及第二打印部6中,一方的打印部的打印动作不会因另一方的打印部而受到负面影响。另外,一方的打印中的打印介质不会进入另一方的打印部而给该打印部带来负面影响。
并且,在打印装置1E中,由于从单一的介质插入排出口3插入打印介质即可,所以无需与打印介质的种类对应地选择介质插入排出口。另外,由于沿连着介质插入排出口3的单一的介质输送路4配置有第一、第二打印部,所以与配置多条介质输送路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装置尺寸。
由于第一介质输送机构以及第二介质输送机构具备各自独立的驱动源,所以能够与点冲击式打印头5a、喷墨打印头6a的打印分辨率等特性对应地,以最佳的介质输送速度,分别经由第一打印位置5b以及第二打印位置6b而输送打印介质。特别是,由于喷墨打印头6a的打印分辨率比点冲击式打印头5a高,所以能够与该打印分辨率对应地高精度地输送打印介质。
实施方式7
图18是表示实施方式7的打印装置1F的简要构成图。由于打印装置1F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6的打印装置1E相同,所以在图18中,对于对应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另外,以下,省略与打印装置1E的各部对应的部位的说明,仅对不同的部位进行说明。
打印装置1F具备介质供给部50,其能够向介质输送路4供给由第二打印部6打印的作为单页纸的喷墨打印用纸、普通纸等用纸。另外,打印装置1F具备介质正反翻转机构60,其使从介质输送路4的第二输送路端4b向第二方向D2送出的打印介质的正反翻转,而使打印介质再次回到第二输送路端4b。并且,打印装置1F具备介质排列输送机构(ASA机构)71,其配置于介质输送路4上的介质插入排出口3的附近位置。另外,打印装置1F具备:以磁字符、磁条等方式打印于打印介质的磁信息的读写装置72;以及能够读取打印介质表面的图像信息的作为光学式读取装置的扫描仪73。
由于介质供给部50、介质正反翻转机构60、介质排列输送机构71、读写装置72、扫描仪73的结构与实施方式2的打印装置1A所具备的部件相同,所以省略详细的说明。
实施方式8
图19是实施方式8的打印装置1G的简要构成图。由于打印装置1G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6的打印装置1E相同,所以在图19中,对于对应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另外,以下,省略与打印装置1E的各部对应的部位的说明,仅对不同的部位进行说明。
在打印装置1G中,第二打印部6一侧的第二主输送辊对9以及第二副输送辊对10的配置与打印装置1相反。即,相对于第二打印部6,在介质插入排出口3一侧配置有第二主输送辊对9,在相反的一侧配置有第二副输送辊对10。这是与实施方式3的打印装置1B相同的配置。
在该结构的打印装置1G中,使用第一打印部5的第一打印模式与图18所示的打印装置1E的第一打印模式相同,而使用第二打印部6的第二打印模式的动作与打印装置1E不同。因此,使用第一、第二打印部5、6的第三打印模式也不同。与实施方式3的打印装置1B相同地进行打印装置1G的第二打印模式与第三打印模式。
图20(a)~图20(c)是表示打印装置1G的第二打印模式的动作的说明图。在图20(a)所示的第二输送工序中,进行与打印装置1E的第二打印模式的情况(图17(a))相同的动作。在图20(b)所示的第二定位工序中,利用第二主输送辊对9,向相同方向的第一方向D1继续输送第二打印介质S2,从而将其打印开始位置定位于第二打印部6的第二打印位置6b。
之后,在图20(c)所示的第二打印工序中,一边向第一方向D1输送第二打印介质S2,一边利用第二打印部6对第二打印介质S2进行打印。在第二打印工序中,与由第一打印部5施行的第一打印模式的打印相同地,对从介质插入排出口3插入的第二打印介质S2,从插入方向的前端侧进行打印。由此,在第一、第二打印模式的任意一种中,将打印介质以相同的朝向插入介质插入排出口3即可。存在如下优点:在操作者将打印介质插入介质插入排出口3时,不会疑惑该从哪一侧插入打印介质,而不会弄错打印介质的插入方向。
在打印结束后,使第二主输送辊对9以及第二副输送辊对10向反方向旋转,从而向朝向介质插入排出口3的第二方向D2输送第二打印介质S2。利用第一副输送辊对8、第一主输送辊对7向第二方向D2输送第二打印介质S2,从而将其从介质插入排出口3排出。
此外,在打印装置1G中,与实施方式7的打印装置1F的情况相同地,也能够将介质排列输送机构、磁字符等读写装置、图像读取用的扫描仪等配置在介质输送路4上。
打印动作的另一例子
在具备能够分别独立地进行驱动的两个介质输送机构的打印装置1E、1F、1G中,在利用喷墨打印头6a等第二打印头进行打印的打印模式中,能够利用第二介质输送机构的夹持部来进行打印介质的歪斜修正控制(歪斜去除控制)(歪斜修正工序)。另外,在利用第一介质输送机构以及第二介质输送机构的双方来输送相同的打印介质的情况下,能够以不对打印介质作用由第一介质输送机构引起的输送负荷变动的方式,进行输送控制(第一、第二输送方式)。并且,在将打印介质交付于第一、第二介质输送机构之间的情况下等,能够以不对打印介质作用过大的拉力等的方式,进行引渡控制(介质引渡工序)。
(歪斜修正工序、第一输送方式以及介质引渡工序)
首先,图21(a)~图21(g)是表示在第二打印模式下进行上述3个控制的情况下的动作例的说明图。如图21(a)、图21(b)、图21(c)所示,在第二打印模式中,使用第一介质输送机构以及第二介质输送机构,进行经由第一打印位置5b而向第二打印位置6b输送从介质插入排出口3插入的第二打印介质S2的第二输送工序。
在该第二输送工序中进行歪斜修正工序。即,如图21(b)所示,将利用第一介质输送机构经由第一打印位置5b而向朝向第二打印位置6b的第一方向D1输送的第二打印介质S2,与处于停止状态的第二介质输送机构的夹持部抵接。例如,在图19所示的打印装置1G的情况下,第二打印介质S2与第二主输送辊对9的夹持部9d抵接。通过将第二打印介质S2的第一方向D1的前端缘按压于夹持部9d,从而进行该第二打印介质S2的歪斜修正(歪斜去除)(歪斜修正工序)。
或者,在图14所示的打印装置1E的情况下,第二打印介质S2与第二副输送辊对10的夹持部10d抵接。通过将第二打印介质S2的第一方向D1的前端缘按压于夹持部10d,从而进行该第二打印介质S2的歪斜修正(歪斜去除)。
另外,在第二输送工序中,接着该歪斜修正工序,如图21(c)所示,在第一、第二介质输送机构之间,维持带有松动部分Sa的状态不变地,向第一方向D1输送与第二介质输送机构的第二主输送辊对9的夹持部9d(或者第二副输送辊对10的夹持部10d)抵接的状态下的第二打印介质S2(第一输送方式)。为此,以使基于第二介质输送机构的介质输送速度成为比基于第一介质输送机构的介质输送速度慢的速度的方式进行控制。其结果是,利用松动部分Sa,能够避免基于第一介质输送机构的第二打印介质S2的输送状态对基于第二介质输送机构的第二打印介质S2的输送状态产生影响的情况。
例如,第二介质输送机构为了实现由喷墨打印头6a施行的高品质的打印而以高精度输送打印介质。与此相对,点冲击式打印头5a一侧的第一介质输送机构不要求那么高的输送精度。因此,在使用双方的输送机构来输送相同的打印介质的情况下,由于第一介质输送机构一侧的介质输送速度的偏差等,从而会对打印介质施加不必要的拉力(反张力)。如本例那样通过以带有松动部分Sa的状态进行输送,能够避免这种弊病。这样,通过第一输送方式,从而高精度地向第一方向D1输送第二打印介质S2。
之后,在第二介质输送机构的第二主输送辊对9相对于第二打印位置6b配置于第二方向D2一侧的情况(图19的打印装置1G的情况)下,如下述那样进行打印动作。利用第二介质输送机构,向第一方向D1输送第二打印介质S2从而进行定位(第二定位工序)。之后,在第二打印位置6b,利用作为第二打印头的喷墨打印头6a,对经由第二打印位置6b而向第一方向D1输送的第二打印介质S2进行打印(第二打印工序)。图21(d)表示这种情况下的打印结束的状态。
与此相对,在第二介质输送机构的第二主输送辊对9相对于第二打印位置6b配置于第一方向D1一侧的情况(图14的打印装置1E的情况)下,如下述那样进行打印动作。首先,利用第二介质输送机构,向第一方向D1输送第二打印介质S2直至其超过第二打印位置6b的位置,之后,向相反的第二方向D2输送第二打印介质S2,从而进行定位(第二定位工序)。之后,在第二打印位置6b,利用作为第二打印头的喷墨打印头6a,对经由第二打印位置6b而向第二方向D2输送的第二打印介质S2进行打印(第二打印工序)。
如图21(e)~图21(g)所示,使用第一、第二介质输送机构而向介质插入排出口3输送打印后的第二打印介质S2(或者打印处理中的第二打印介质),从而将其从介质插入排出口3排出。在该第二排出工序中,如图21(e)所示,利用第二介质输送机构向第二方向D2输送第二打印介质S2,在此之后,如图21(f)所示,利用第一、第二介质输送机构的双方向第二方向输送第二打印介质S2。
这里,若借助第二介质输送机构而从第二打印位置6b向第二方向D2输送的第二打印介质S2行进至第一介质输送机构的第一副输送辊对8的夹持部8d的跟前的位置,则以比第二介质输送机构的介质输送速度慢的介质输送速度驱动第一介质输送机构。然后,第二打印介质S2从第一介质输送机构的第一副输送辊对8的夹持部向第二方向D2进入其中。在进行这样的介质引渡工序后,如图21(g)所示,使用第二夹持解除机构18,进行将第二介质输送机构切换为夹持解除状态的夹持解除工序。之后,仅使用第一介质输送机构而向第二方向D2输送第二打印介质S2,从而将其从介质插入排出口3排出。
通过进行这样的介质引渡工序,能够避免在引渡时从输送精度较低的第一介质输送机构一侧对第二打印介质S2作用过度的拉力的情况。由此,能够防止打印后的第二打印介质S2受到负面影响。
(歪斜修正工序、第二输送方式以及介质引渡工序)
接下来,图22是表示打印装置1E、1G的第二打印模式下的另一动作例的说明图。图22所示的动作例基本与图21所示的动作例相同,但是在进行歪斜修正控制之后,以与第一输送方式不同的第二输送方式输送第二打印介质S2。
首先,图22(a)、图22(b)与图21(a)、图21(b)相同,使第二打印介质S2的前端与第二介质输送机构的第二主输送辊对9(或者第二副输送辊对10)的夹持部9d(10d)抵接,从而进行歪斜修正。之后,以第二输送方式向第一方向D1输送第二打印介质S2。
即,如图22(c)所示,驱动第二介质输送机构而利用该第二介质输送机构,来夹持与第二介质输送机构的夹持部抵接的状态下的第二打印介质S2,从而向第一方向D1开始进行输送。与此同时,停止第一介质输送机构的驱动。即,切断第一主输送辊对7与第一输送马达26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从而使第一主输送辊对7、第一副输送辊对8处于自由旋转的状态。其结果是,即使在夹持第二打印介质S2的状态下,实质上也不会对第二打印介质S2作用输送负荷。由此,不对由第一介质输送机构输送的第二打印介质作用过度的拉力。
之后,进行与图21(d)~图21(g)所示的情况相同的动作,从而将打印后的第二打印介质S2从介质插入排出口3排出。
其他实施方式
此外,也能够使上述实施方式1~8形成为以下那样的方式。
(1)虽然使用第一打印头作为点冲击式打印头5a、第二打印头作为喷墨打印头6a,但是也能够将上述以外的驱动形式的打印头用作第一、第二打印头。例如,也能够使用热敏头作为第二打印头。
(2)作为第一、第二打印头,也能够使用包含能够打印的最大宽度的长度的线型打印头。
(3)虽然作为第一打印介质S1而对复印纸、本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并且作为第二打印介质S2而对单页纸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作为第一、第二打印介质S1、S2的组合,也可以是其他种类的打印介质的组合。
(4)在第一、第二打印头中的一方的打印头无法使用的情况下,能够利用另一方的打印头来进行打印。例如,点冲击式打印头5a所使用的墨带被消耗而需要在规定的时期进行更换。喷墨打印头6a所使用的墨水也被消耗,而需要在规定的时期进行其补充或者墨盒等墨罐的更换。
上述消耗品的更换或者补充的时刻一般不同。因此,存在如下情况:在一方的打印头中,需要进行这种消耗品的更换或者补充,从而无法使用该打印头。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使用另一方的打印头,能够不中断或中止地进行打印。另外,即使在一方的打印头发生故障的情况下等,也能够将另一方的打印头作为暂时的替代打印头来利用。
附图标记说明:1、1A、1B、1C、1D、1E、1F、1G…打印装置;2…装置壳体;2a…装置底面;2b…装置正面(第一面);2c…装置背面(第二面);2d、2e…装置侧面;2f…装置上表面;3…介质插入排出口;4…介质输送路;4a…第一输送路端;4b…第二输送路端;4c…输送路部分;4d…输送路部分;4e…输送路部分;5…第一打印部;5a…点冲击式打印头(第一打印头);5b…第一打印位置;5c…第一压板;6…第二打印部;6a…喷墨打印头(第二打印头);6b…第二打印位置;6c…第二压板;7…第一主输送辊对;7a…驱动辊;7b…从动辊;8…第一副输送辊对;8a…驱动辊;8b…从动辊;8d…夹持部;9…第二主输送辊对;9a…驱动辊;9b…从动辊;9d…夹持部;10…第二副输送辊对;10a…驱动辊;10b…从动辊;10d…夹持部;11…维护箱;11a…前端部;12…墨水贮存部;12a…开闭盖;14…控制单元;15…第一间隙调整机构;16…第二间隙调整机构;17…第一夹持解除机构;18…第二夹持解除机构;21…CPU(控制部);22…非易失性存储器;23…RAM;24…马达驱动器;25…打印头驱动器;26…第一输送马达;27…第二输送马达;28…第一滑架驱动马达;29…第二滑架驱动马达;31…输入部;32…LED显示部;33…纸端传感器组;34…接口(接收部);35…驱动器;40…主计算机;50…介质供给部;51…用纸盒;52…盒安装部;54…拾取辊;55…用纸供给路;56…输送辊;60…介质正反翻转机构;61…正反翻转路;61a…介质接受口;61b…介质排出口;62、63…输送辊;64…引导板;65…供纸部;71…介质排列输送机构;72…读写装置;73…扫描仪;74…输送辊对;80…切换用促动器;81…介质通路;82…开口端;83…介质排出路;84…介质排出口;85…驱动器;A、B、C…位置;D1…第一方向;D2…第二方向;P…用纸;S1…第一打印介质;S2…第二打印介质;Sa…松动部分;X…打印装置宽度方向;Y…打印装置前后方向;Z…打印装置上下方向。

Claims (18)

1.一种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介质插入排出口,其供打印介质插入;
介质输送路,其输送所述打印介质;
第一打印头,其对通过所述介质输送路上的第一打印位置的所述打印介质进行打印;
第二打印头,其对通过所述介质输送路上的第二打印位置的所述打印介质进行打印;
介质输送机构,其能够使从所述介质插入排出口插入的所述打印介质经由所述第一打印位置和所述第二打印位置的一方,并向另一方输送,并且能够将由所述第一打印头、所述第二打印头的至少一方打印的所述打印介质向所述介质插入排出口输送;以及
控制部,其控制所述第一打印头、所述第二打印头以及所述介质输送机构的驱动,通过包含第一打印模式和第二打印模式的多个打印模式,进行对所述打印介质的打印,
所述介质输送机构具备:经由所述第一打印位置而输送所述打印介质的第一介质输送机构、和经由所述第二打印位置而输送所述打印介质的第二介质输送机构,
所述第一介质输送机构和所述第二介质输送机构能够分别独立地驱动,
所述第一打印模式是如下的打印模式,即:利用所述第一介质输送机构将从所述介质插入排出口插入的所述打印介质向所述第一打印位置输送,并利用所述第一打印头进行打印,利用所述第一介质输送机构将打印后的所述打印介质向所述介质插入排出口输送并从该介质插入排出口排出,
所述第二打印模式是如下的打印模式,即:利用所述第一介质输送机构和所述第二介质输送机构,使从所述介质插入排出口插入的所述打印介质经由所述第一打印位置而向所述第二打印位置输送,并利用所述第二打印头进行打印,利用所述第二介质输送机构和所述第一介质输送机构,使打印后的所述打印介质经由所述第一打印位置而输送到所述介质插入排出口并从该介质插入排出口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打印头是点冲击式打印头,
所述第二打印头是喷墨打印头,
所述第二打印位置距所述介质插入排出口的输送距离比所述第一打印位置距所述介质插入排出口的输送距离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一间隙调整机构,其对在所述第一打印位置的引导所述打印介质的第一压板与所述第一打印头之间的间隙亦即第一间隙进行调整;以及
第二间隙调整机构,其对在所述第二打印位置的引导所述打印介质的第二压板与所述第二打印头之间的间隙亦即第二间隙进行调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第二打印头施行的打印处理速度比由所述第一打印头施行的打印处理速度快。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介质插入排出口设置于装置壳体,
所述介质输送路在所述装置壳体内沿第一方向延伸,
所述装置壳体具备:设置有所述介质插入排出口的第一面、和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对于该第一面对置的第二面,
所述第一打印头配置在比所述第二打印头接近所述第一面的一侧,
所述第二打印头配置在所述第一打印头与所述第二面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打印头是喷墨打印头,
所述打印装置具有贮存向所述第二打印头供给的墨水的墨水贮存部,
所述墨水贮存部在所述装置壳体内,且配置在比所述第二打印头接近所述第一面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打印模式包含第三打印模式,
所述第三打印模式是如下的打印模式,即:利用所述第一介质输送机构将从所述介质插入排出口插入的所述打印介质向所述第一打印位置输送,并利用所述第一打印头进行打印,利用所述第一介质输送机构和所述第二介质输送机构将由所述第一打印头打印的所述打印介质向所述第二打印位置输送,并利用所述第二打印头进行打印,利用所述第二介质输送机构和所述第一介质输送机构,使打印后的所述打印介质经由所述第一打印位置而向所述介质插入排出口输送并从该介质插入排出口排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接收从外部的装置发送的打印指令的接收部,
所述控制部根据经由所述接收部接收的所述打印指令,选择所述第一打印模式至所述第三打印模式中的任意一个,并根据选择出的打印模式驱动所述第一打印头和所述第二打印头以及所述第一介质输送机构和所述第二介质输送机构,对从所述介质插入排出口插入的打印介质进行打印。
9.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介质输送机构具备:
第一介质输送机构,其能够使所述打印介质经由所述第一打印位置而向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输送,所述第一方向是离开所述介质插入排出口的方向,所述第二方向是朝向所述介质插入排出口的方向;
第二介质输送机构,其接受由所述第一介质输送机构向所述第一方向输送的所述打印介质,并能够使该打印介质经由所述第二打印位置而向所述第一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方向输送;
所述介质输送机构还具有第一介质引导机构,该第一介质引导机构能够将由所述第一介质输送机构向所述第一方向输送的所述打印介质,向不交付于所述第二介质输送机构的方向引导。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介质输送机构具备主输送辊,该主输送辊担负经由所述第二打印位置的打印介质的输送动作,
所述主输送辊在所述介质输送路中,配置在比所述第二打印位置靠近所述第一方向一侧。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第二介质引导机构,其能够将由所述第二介质输送机构向所述第二方向输送的所述打印介质,向不交付于所述第一介质输送机构的方向引导。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装置壳体,其设置有所述介质插入排出口;和
介质排出口,其设置于所述装置壳体,
所述第二介质引导机构将所述打印介质向所述介质排出口引导。
13.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介质输送机构具备:
第一介质输送机构,其以规定的夹持力夹持所述打印介质,并能够使所述打印介质经由所述第一打印位置进行输送;和
第二介质输送机构,其以规定的夹持力夹持所述打印介质,并能够使所述打印介质经由所述第二打印位置进行输送,
所述打印装置还具有:
夹持解除机构,其能够将所述第一介质输送机构和所述第二介质输送机构中的至少一方,切换为解除所述夹持力后的夹持解除状态。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打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控制部,其对所述第一打印头、所述第二打印头、所述第一介质输送机构、所述第二介质输送机构、所述夹持解除机构、所述第一间隙调整机构以及所述第二间隙调整机构进行控制,
所述夹持解除机构能够将所述第二介质输送机构切换为所述夹持解除状态,
在由所述第一打印头对所述打印介质进行打印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进行以下控制,即:驱动所述夹持解除机构而将所述第二介质输送机构切换为所述夹持解除状态的夹持解除控制、和驱动所述第二间隙调整机构而扩大所述第二间隙的间隙扩大控制。
15.一种打印装置的打印控制方法,是使用权利要求1~8、13、14中任一项所述的打印装置,通过包含第一打印模式和第二打印模式的多个打印模式,对所述打印介质进行打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打印模式中,将从所述介质插入排出口插入的所述打印介质向所述第一打印位置输送,并利用所述第一打印头进行打印,将打印后的所述打印介质向所述介质插入排出口输送并从该介质插入排出口排出,
在所述第二打印模式中,使从所述介质插入排出口插入的所述打印介质经由所述第一打印位置而向所述第二打印位置输送,并利用所述第二打印头进行打印,使打印后的所述打印介质经由所述第一打印位置而输送至所述介质插入排出口并从该介质插入排出口排出。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打印装置的打印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打印模式包含第三打印模式,
通过所述第二打印模式以及所述第三打印模式中任意一种的打印模式,对所述打印介质进行打印,
在所述第三打印模式中,将从所述介质插入排出口插入的所述打印介质向所述第一打印位置输送,并利用所述第一打印头进行打印,将由所述第一打印头打印的所述打印介质向所述第二打印位置输送,并利用所述第二打印头进行打印,使打印后的所述打印介质经由所述第一打印位置而向所述介质插入排出口输送并从该介质插入排出口排出。
17.一种打印装置的打印控制方法,是使用权利要求12所述的打印装置,通过包含第一打印模式和第二打印模式的多个打印模式,对所述打印介质进行打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打印模式中,将从所述介质插入排出口插入的所述打印介质向所述第一打印位置输送,并利用所述第一打印头进行打印,利用所述第一介质引导机构进行引导,以使由所述第一打印头打印过程中的所述打印介质不被交付于所述第二介质输送机构,并将打印后的所述打印介质向所述介质插入排出口输送并从该介质插入排出口排出,
在所述第二打印模式中,使从所述介质插入排出口插入的所述打印介质经由所述第一打印位置而向所述第二打印位置输送,并且一边向所述第二方向输送所述打印介质、一边利用所述第二打印头进行打印,由所述第二介质引导机构对从所述第二打印位置向所述第二方向输送的所述打印介质进行引导并从所述介质排出口排出。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打印装置的打印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打印模式包含第三打印模式,在该第三打印模式中,
利用所述第一介质输送机构,使从所述介质插入排出口插入的所述打印介质经由所述第一打印位置而向所述第一方向输送,
利用所述第一打印头对所述打印介质进行打印,
不利用所述第一介质引导机构对从所述第一打印位置向所述第一方向输送的所述打印介质进行引导,而是沿着所述介质输送路将其交付于所述第二介质输送机构,
利用所述第二介质输送机构将由所述第一打印头打印的所述打印介质向所述第二打印位置输送,
利用所述第二介质输送机构将所述打印介质向所述第二方向输送,
利用所述第二打印头,对从所述第二打印位置向所述第二方向输送的所述打印介质进行打印,
不利用所述第二介质引导机构对从所述第二打印位置向所述第二方向输送的所述打印介质进行引导,而是沿着所述介质输送路将其交付于所述第一介质输送机构,
利用所述第一介质输送机构将所述打印介质向所述第二方向输送,并从所述介质插入排出口排出。
CN201410569353.3A 2013-10-28 2014-10-22 打印装置以及打印控制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55336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23015 2013-10-28
JP2013-223015 2013-10-28
JP2013-223016 2013-10-28
JP2013223016 2013-10-28
JP2013235679 2013-11-14
JP2013-235679 2013-11-14
JP2014-175108 2014-08-29
JP2014175108A JP6361381B2 (ja) 2013-10-28 2014-08-29 印刷装置および印刷制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53365A CN104553365A (zh) 2015-04-29
CN104553365B true CN104553365B (zh) 2017-04-26

Family

ID=530708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569353.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553365B (zh) 2013-10-28 2014-10-22 打印装置以及打印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55336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46258A (zh) * 2015-12-11 2016-02-24 大连中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小型化办公平台
JP6380433B2 (ja) * 2016-03-15 2018-08-2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JP7505190B2 (ja) * 2020-01-31 2024-06-2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49015A (ja) * 1993-11-29 1995-06-13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プリンタ
JPH08197722A (ja) * 1995-01-30 1996-08-06 Canon Inc 画像記録装置
JP2006076022A (ja) * 2004-09-07 2006-03-23 Tohoku Ricoh Co Ltd 複合型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214617A (ja) * 2009-03-13 2010-09-30 Toshiba Tec Corp 印字装置
JP5024354B2 (ja) * 2009-11-04 2012-09-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5453362B2 (ja) * 2011-09-05 2014-03-26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53365A (zh) 2015-04-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09399C (zh) 喷墨记录装置和喷墨记录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907722B (zh) 控制输送量的方法、输送装置及记录设备
US20210291561A1 (en)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CN102285244B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8371672B2 (en) Prin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uplex printing
CN102935766B (zh) 印刷装置的控制方法和印刷装置
EP1174276B1 (en) Recording apparatus with gap lever position detected through serial carriage position
CN104553365B (zh) 打印装置以及打印控制方法
CN102653188B (zh) 打印机及打印机的控制方法
JP2005272146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用の両面印刷システム
CN105564048A (zh) 印刷装置以及印刷装置的控制方法
JP5736864B2 (ja) ラインプリンターの連続用紙印刷方法
US7646284B2 (en) Systems and apparatus for writing data to multiple RF tags contained on print media
CN102407693B (zh) 介质处理装置、介质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及记录介质
CN102189827A (zh) 记录装置及记录方法
EP2217449B1 (en) Printer sensor system
JP6361381B2 (ja) 印刷装置および印刷制御方法
CN104626748B (zh) 打印装置
CN202491519U (zh) 制票机
US8500236B2 (en) Computer based method and system for adjusting page placement on a continuous feed print engine
US6619202B2 (en) Printing machine with plural printing sections and printing method
CN100584634C (zh) 盒以及打印机
US11796952B2 (en) Automatic document feeder with automated media tray extender
EP0416633B1 (en) Stacker for stacking and issuing sets of cards
JP3785923B2 (ja) 用紙の精密頭出し機構を備えるプリン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426

Termination date: 2021102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