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41006B - 抗震加强施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抗震加强施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541006B
CN104541006B CN201380042929.4A CN201380042929A CN104541006B CN 104541006 B CN104541006 B CN 104541006B CN 201380042929 A CN201380042929 A CN 201380042929A CN 104541006 B CN104541006 B CN 10454100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inforcement
post
increasing
existing
strengthe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4292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541006A (zh
Inventor
野田丰范
饭岛俊比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eiko Construc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eiko Construc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eiko Construc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Meiko Construc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437869.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133848A/zh
Publication of CN1045410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410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5410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4100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GSCAFFOLDING; FORMS; SHUTTERING; BUILDING IMPLEMENTS OR AIDS, OR THEIR USE; HANDLING BUILDING MATERIALS ON THE SITE; REPAIRING, BREAKING-UP OR OTHER WORK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23/00Working measures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23/02Repairing, e.g. filling cracks; Restoring; Altering; Enlarging
    • E04G23/0218Increasing or restoring the load-bearing capacity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 element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1/00Constructions in general; Structures which are not restricted either to walls, e.g. partitions, or floors or ceilings or roofs
    • E04B1/62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Elements or use of specified material therefor
    • E04B1/92Protection against other undesired influences or dangers
    • E04B1/98Protection against other undesired influences or dangers against vibrations or shocks; against mechanical destruction, e.g. by air-raid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HBUILDINGS OR LIKE STRUCTUR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SWIMMING OR SPLASH BATHS OR POOLS; MASTS; FENCING; 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9/00Buildings, groups of buildings or shelters adapted to withstand or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e.g. war-like action, earthquake or extreme climate
    • E04H9/02Buildings, groups of buildings or shelters adapted to withstand or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e.g. war-like action, earthquake or extreme climate withstanding earthquake or sinking of ground
    • E04H9/021Bearing, supporting or connecting construct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building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HBUILDINGS OR LIKE STRUCTUR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SWIMMING OR SPLASH BATHS OR POOLS; MASTS; FENCING; 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9/00Buildings, groups of buildings or shelters adapted to withstand or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e.g. war-like action, earthquake or extreme climate
    • E04H9/02Buildings, groups of buildings or shelters adapted to withstand or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e.g. war-like action, earthquake or extreme climate withstanding earthquake or sinking of ground
    • E04H9/025Structures with concrete colum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HBUILDINGS OR LIKE STRUCTUR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SWIMMING OR SPLASH BATHS OR POOLS; MASTS; FENCING; 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9/00Buildings, groups of buildings or shelters adapted to withstand or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e.g. war-like action, earthquake or extreme climate
    • E04H9/02Buildings, groups of buildings or shelters adapted to withstand or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e.g. war-like action, earthquake or extreme climate withstanding earthquake or sinking of ground
    • E04H9/027Preventive constructional measures against earthquake damage in existing buildings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通过对已有梁柱框架进行加强的单元来进行抗震加强的抗震加强施工方法,且通过螺栓使一对L型加强件和一对I型加强件结合而装配门型的加强单元,该已有梁柱框架由已有建筑物的已有柱和已有梁构成,包括:柱增筑工序,在已有柱的外侧,通过锚栓对内置有柱加强主筋和加强带筋的柱加强增筑部进行增筑,柱加强主筋与柱平行地配置,加强带筋沿柱加强主筋的正交方向卷绕;梁增筑工序,在已有梁的外侧,通过锚栓对内置有梁加强主筋和加强肋筋的梁加强增筑部进行增筑,梁加强主筋与梁平行地配置,加强肋筋沿梁加强主筋的正交方向卷绕;以及,加强件固定工序,将一对L型加强件和一对I型加强件相对于柱加强增筑部和梁加强增筑部进行锚固,将粘接用树脂注入到柱加强增筑部和梁加强增筑部与一对L型加强件和一对I型加强件之间。

Description

抗震加强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已有建筑物的抗震加强施工的抗震加强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在已有建筑物等之中,既有不满足现行建筑标准的建筑物,也有需要提高抗震强度的建筑物。作为提高这种已有建筑物的抗震强度的技术,一般而言,存在增设钢筋混凝土壁的施工方法和增设钢筋支架的施工方法。
但是,在增设钢筋混凝土壁的施工方法中,由于已有建筑物等的开口部被壁面覆盖,因此存在室内采光受影响等问题。因此,一般是在想要使建筑物的室内敞开的情况下通过增筑钢筋支撑的施工方法来进行抗震加强,但是,存在开口部的一部分被堵住,损碍从窗口看到的风景,开口部的地面部分产生台阶等问题。
因此,为了消除以上的问题,在专利文献1~3中公开了在由已有建筑物的柱和梁构成的已有梁柱框架的开口部的内周面的内侧插入加强单元的嵌入式施工方法,该加强单元是分割地做成容易进行搬运设置的单元。
先行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44500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4400833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第444640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根据专利文献1~3公开的施工方法,将加强单元插入并嵌入到已有建筑物的已有梁柱框架的开口部的内周面的更内侧,因此已有梁柱框架的开口部的一部分被加强单元堵住而导致已有梁柱框架的开口部的开口面积变小。因此,在已有梁柱框架的开口部处于建筑物的出入口的情况下,有可能对人的出入造成阻碍。另外,一般在已有梁柱框架的开口部设置有窗户、门,但是,若已有梁柱框架的开口部的一部分被加强单元堵住,则会导致太阳光被加强单元遮挡。因此,有可能无法充分地减小对加强后的建筑物的居住性、采光的影响。
另外,设置于已有梁柱框架的开口部的窗户、门的设置规格多种多样,由于窗户、门的设置规格的不同,在将加强单元插入并嵌入到已有梁柱框架的开口部的内周面的内侧时,有可能对窗户、门的开闭造成阻碍。因此,有可能无法充分地减小对加强后的建筑物的功能性的影响。
因此,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作出,提供一种充分地减小对加强后的建筑物的居住性、功能性、采光的影响的抗震加强施工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的而作出的本发明的一方式的抗震加强施工方法是通过对已有梁柱框架进行加强的单元来进行抗震加强,且通过螺栓使一对L型加强件和一对I型加强件结合而装配门型的加强单元,该已有梁柱框架由已有建筑物的已有柱和已有梁构成,该抗震加强施工方法的特点是,包括:柱增筑工序,该柱增筑工序在所述已有柱的外侧,通过锚栓对内置有柱加强主筋和加强带筋的柱加强增筑部进行增筑,所述柱加强主筋与柱平行地配置,所述加强带筋沿所述柱加强主筋的正交方向卷绕;梁增筑工序,该梁增筑工序在所述已有梁的外侧,通过锚栓对内置有梁加强主筋和加强肋筋的梁加强增筑部进行增筑,所述梁加强主筋与梁平行地配置,所述加强肋筋沿所述梁加强主筋的正交方向卷绕;以及,加强件固定工序,在该加强件固定工序中,所述一对I型加强件锚固于所述柱加强增筑部,且所述一对L型加强件锚固于所述柱加强增筑部和所述梁加强增筑部,将粘接用树脂注入到所述一对I型加强件和所述柱加强增筑部之间,且将粘接用树脂注入到所述一对L型加强件和所述柱加强增筑部以及所述梁加强增筑部之间,所述梁加强增筑部的高度小于所述已有梁的高度,所述梁加强增筑部靠近所述已有梁的上端侧,且所述梁加强增筑部的高度设定为所述已有梁的梁高的1/2以下的高度,所述一对I型加强件和所述一对L型加强件具有作为骨架的H型钢,所述加强单元通过插通于所述H型钢的凸缘部的全螺纹螺栓而固定于所述柱加强增筑部或所述梁加强增筑部。
根据该方式,将加强件固定于在已有柱的外侧增筑的柱加强增筑部和在已有梁的外侧增筑的梁加强增筑部,因此能够抑制因由该加强件构成的加强单元而使已有梁柱框架的开口部的开口面积变小。因此,在已有梁柱框架的开口部是建筑物的出入口的情况下,不易对人的出入造成阻碍。另外,能够抑制从设置于已有梁柱框架的开口部的窗、门被采光到建筑物的室内的太阳光被加强单元遮挡。而且,也不会因加强单元而对设置于已有梁柱框架的开口部的窗、门的开闭造成阻碍。因此,可充分地减小对加强后的建筑物的居住性、功能性、采光的影响。并且,根据该方式,由于梁加强增筑部的高度小于已有梁的高度,因此,能够可靠地抑制因加强单元而使已有梁柱框架的开口部的开口面积变小。因此,可进一步可靠地充分地减小对加强后的建筑物的居住性、功能性、采光的影响。
在上述的方式中,优选为,所述梁加强增筑部在与配置有排气用套筒的部位对应的部位具有空间部。
根据该方式,排气用套筒并不被梁加强增筑部封闭,因此能够通过排气用套筒而使来自建筑物的室内的排气毫无问题地排出到建筑物的外部。因此,能够维持已有建筑物的功能性。并且,这样一来,即使在梁加强增筑部的一部分存在未进行增筑的部分,如上所述,在已有柱的外侧,增筑了内置有柱加强主筋和加强带筋的柱加强增筑部,而在已有梁的外侧,增筑了内置有梁加强主筋和加强肋筋的梁加强增筑部的构造下,加强单元可保证抗震强度,另外,配置有排气用套筒的部位是非常有限的大小,因此能够确保充分的抗震加强的强度。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涉及的抗震加强施工方法,可充分减小对于加强后的建筑物的居住性、功能性、采光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实施例1中加强单元的概略正面的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实施例1中构成加强单元的加强件的概略主视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实施例1中进行原有装饰(日语:既設仕上げ)的拆除的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实施例1中对已有柱和已有梁进行锚栓钻孔等的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实施例1中在增筑预定部进行划纹和配筋的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实施例1中在增筑预定部进行混凝土浇筑的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实施例1中在柱加强增筑部和梁加强增筑部进行锚栓钻孔的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实施例1中安装左侧的I型加强件的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实施例1中安装左侧的L型加强件的图。
图10是从图9的图纸左侧透视柱加强增筑部而看到接头部的凸缘部时的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实施例1中安装右侧的I型加强件的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实施例1中安装右侧的L型加强件的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实施例1中将环氧树脂注入到柱加强增筑部与加强单元之间和梁加强增筑部与加强单元之间的图。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实施例1中将泥浆注入到I型加强件与L型加强件之间的接头部等的图。
图15是基于实施方式1的实施例1的抗震加强施工方法进行抗震加强施工结束后的柱加强增筑部、梁加强增筑部、加强单元及它们周边的概略主视图。
图16是图15的A-A剖视图。
图17是图15的B-B剖视图。
图18是在变更I型加强件与L型加强件的配置位置后的示例中与图16对应的剖视图。
图19是在变更I型加强件与L型加强件的配置位置后的示例中与图17对应的剖视图。
图20是基于实施方式1的实施例2的抗震加强施工方法进行抗震加强施工结束后的柱加强增筑部、梁加强增筑部、加强单元及它们周边的概略主视图。
图2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的加强单元的概略正面的图。
图22是说明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所涉及的抗震加强施工方法的图,是与图15相当的概略主视图。
图23是图22的F-F向视剖视图。
图24是图22的G-G向视剖视图。
图25是概略表示实施方式2中实施例1所涉及的加强单元的主视图,是以装配了加强件的状态进行表示的图。
图26是图25所示的加强单元的主视图,是以分解了加强件的状态进行表示的图。
图27是构成实施方式2中实施例1所涉及的加强单元的加强件的剖视图,是与图26中H-H向视剖面、I-I向视剖面相当的剖视图。
图28是已有柱及已有梁中在增筑预定部进行原有装饰的拆除的第1工序图。
图29是已有柱及已有梁中在增筑预定部进行锚栓孔的钻孔和划纹的第2工序图。
图30是实施方式2中实施例1所涉及的抗震加强施工方法的加强件装配工序的工序图,是表示配置了左侧的I型加强件的情况的第3工序图。
图31是接着图30的工序图,是表示要将左侧的I型加强件和左侧的L型加强件接合的情况的第4工序图。
图32是说明在实施方式2中实施例1所涉及的加强单元中,将加强件彼此连接的接头部的图,是从图31中J向视位置看到H型钢的已有柱侧的凸缘部时的图。
图33是接着图31的工序图,是表示在将左侧的I型加强件和左侧的L型加强件接合后,配置了右侧的I型加强件的情况的第5工序图。
图34是接着图33的工序图,是表示要将右侧的L型加强件分别接合于右侧的I型加强件,以及与左侧的I型加强件接合后的左侧的L型加强件的情况的第6工序图。
图35是接着图34的工序图,是表示要将左右的I型加强件和左右的L型加强件接合而形成为门型形状的情况的第7工序图。
图36是接着图35的工序图,是说明在实施方式2中实施例1所涉及的抗震加强施工方法的柱加强配筋工序及梁加强配筋工序的第8工序图。
图37是接着图36的工序图,是说明在实施方式2中实施例1所涉及的抗震加强施工方法的加强单元固定工序的第9工序图。
图38是接着图37的工序图,是表示利用泥浆对将加强件彼此连接的接头部进行填埋后的情况的第10工序图。
图39是接着图38的工序图,是表示在加强单元和增筑部实施表面装饰,抗震加强施工完毕的情况的第11工序图。
图40是图39中的K-K向视剖视图。
图41是图39中的L-L向视剖视图。
图42是表示变更了实施方式2中实施例1所涉及的加强单元在已有梁柱框架中的配置位置的第1情况的说明图,是与图39中K-K向视位置相当的剖视图。
图43是与图42相同情况的说明图,是与图39中L-L向视位置相当的剖视图。
图44是表示变更了实施方式2中实施例1所涉及的加强单元在已有梁柱框架中的配置位置的第2情况的说明图,是与图39中K-K向视位置相当的剖视图。
图45是概略地表示通过实施方式2中实施例2所涉及的抗震加强施工方法进行抗震加强后的已有建筑物的主视图,是与图39相当的说明图。
图46是概略地表示实施方式2中实施例1、2的变形例所涉及的加强单元的主视图,是与图25相当的说明图。
符号说明
1、1A、101已有建筑物
10、110加强单元
12、112L型加强件
113、113H、113V、115带头支撑件(支撑件)
14、114I型加强件
116上边部(沿着已有柱的一边)
122、124H型钢(钢材)
123、125混凝土
30、130已有柱
131外表面(已有柱的外侧)
32、132已有梁
133外表面(已有梁的外侧)
34、134已有梁柱框架
36、136阳台板
38、138增筑预定部
40、140增筑预定部
42、142开口部
46、146排气用套筒
62、162柱加强增筑部
64、164梁加强增筑部
66、166空间部
84树脂部
152柱加强主筋
154加强带筋
155柱加强配筋部
156梁加强主筋
158加强肋筋
159梁加强配筋部
H、H1已有梁的高度(已有梁的梁高)
H3梁加强增筑部的高度
h(梁加强增筑部的)高度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附图来说明将本发明所涉及的抗震加强施工方法具体化的实施方式1、2。在说明中,在实施方式1中列举实施例1、2及变形例1、2,在实施方式2中列举实施例1、2及变形例。
(实施方式1)
<实施例1>
首先,对实施例1进行说明。在此,首先对加强单元10进行说明。此处,图1是表示了加强单元10的概略正面的图。另外,图2是表示构成加强单元10的加强件的概略主视图。
如图1和图2所示,加强单元10具备由正交的两边构成的两个L型加强件12,以及两个I型加强件14,该两个L型加强件12以使该两个L型加强件12各自的一边延长的方式连接有该两个I型加强件14。并且,以将上述两个L型加强件12的另一边的顶端彼此连接的方式左右对称地接合,由此,加强单元10构成为门型形状。该加强单元10是在钢筋上包围混凝土的加强部件。
L型加强件12形成为L字形。该L型加强件12具备配置于后述的梁加强(额外增强)增筑部64(参照图6等)的上边部16和与该上边部16正交而配置于柱加强增筑部62(参照图6等)的纵柱部18。
I型加强件14形成为四方柱状。该I型加强件14在抗震加强的施工时配置于柱加强增筑部62,该I型加强件14的上端与上述L型加强件12的纵柱部18的下端连接。并且,I型加强件14在下端具有载置于后述的阳台板36(参照图3等)上的基板20。
L型加强件12和I型加强件14分别是以钢材为骨架,在其周围被混凝土包围的所谓钢筋混凝土。钢材使用H型钢,在其周围包围的混凝土可以使用一般的SRC(SteelReinforcedConcrete)制的混凝土,也可以是纤维加强混凝土。作为该L型加强件12的骨架的H型钢22由以正交的状态被焊接的两边构成。另外,作为I型加强件14的骨架的H型钢24为直线状。
另外,在I型加强件14的H型钢24的下端载置有基板20,H型钢24的下端部抵接于该基板20上,通过焊接将该基板20固定在I型加强件14的H型钢24的下端。
并且,在L型加强件12的H型钢22的端部和I型加强件14的H型钢24的端部分别设有螺栓孔26。此外,螺栓孔26的位置、数量不特别限定。
接着,说明实施例1的抗震加强施工方法的内容。对于实施例1的抗震加强施工方法大致分为具有增筑工序和加强件固定工序。
(增筑工序)
首先,说明增筑工序。该增筑工序中,首先,拆除原有装饰。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拆除由已有建筑物1的已有柱30和已有梁32构成的已有梁柱框架34的装饰部件(例如,瓷砖等外壁材、涂层等)。进一步详细而言,关于已有柱30,在外侧(图3的纸面近前侧)的面上将除了阳台板36之外的部分的增筑预定部38上的装饰部件拆除。另外,关于已有梁32,在外侧(图3的纸面近前侧)的面上,拆除增筑预定部40上的装饰部件,另一方面,不拆除已有梁柱框架34的开口部42侧的部分44和排气用套筒46的周边的部分。此处,增筑预定部40是指在已有梁32中位于阳台板36侧的部分,是将排气用套筒46的周边除去后的部分。
接着,进行钢筋探测、锚栓钻孔等。具体而言,探测已有柱30和已有梁32的内部的钢筋,避开已有柱30和已有梁32的内部的钢筋而如图4所示地形成锚栓用孔48。进一步详细而言,在已有柱30的增筑预定部38和已有梁32的增筑预定部40上形成多个锚栓用孔48。另外,此时,在阳台板36上形成沿该阳台板36的板厚方向(图4的上下方向)贯通的贯通孔50。
接着,进行划纹(日语:目荒らし)和配筋。具体而言,在已有柱30的增筑预定部38和已有梁32的增筑预定部40的锚栓用孔48(参照图4)上配置各种钢筋。如图5所示,详细而言,在增筑预定部38配置:与已有柱30平行地配置的钢筋的柱加强主筋52;和沿着上述的柱加强主筋52的正交方向卷绕的钢筋的加强带筋54。另外,在增筑预定部40配置:与已有梁32平行地配置的梁加强主筋56;和沿着上述的梁加强主筋56的正交方向卷绕的加强肋筋58。
另外,对已有柱30的增筑预定部38和已有梁32的增筑预定部40进行划纹。此处,“划纹”是指为了提高与之后继续浇入的新的混凝土的一体性而在旧的混凝土的表面形成凹凸并进行粗糙加工的作业。并且,在阳台板36的贯通孔50的下部设置套管60。
接着,进行混凝土浇筑。具体而言,如图6所示,将混凝土浇入到已有柱30的增筑预定部38(参照图5)和已有梁32的增筑预定部40(参照图5)中,从而形成柱加强增筑部62和梁加强增筑部64。此时,在已有梁32中与配置有排气用套筒46的部位对应的部位以不形成梁加强增筑部64的状态而形成有空间部66。
如此,在增筑工序中,进行如下的柱增筑工序:在已有柱30的外侧(图6的图纸近前侧)通过锚栓增筑内置有柱加强主筋52和加强带筋54的柱加强增筑部62。另外,在增筑工序中,还进行如下的梁增筑工序:在已有梁32的外侧(图6的图纸近前侧)通过锚栓增筑内置有梁加强主筋56和加强肋筋58的梁加强增筑部64。但是,在梁增筑工序中,在梁加强增筑部64形成空间部66,由此,在已有梁32中与配置有排气用套筒46的部位对应的部位不对梁加强增筑部64进行增筑。
另外,在增筑工序中,将混凝土浇入到已有梁32的一部分的增筑预定部40而形成梁加强增筑部64。并且,这样一来,梁加强增筑部64的高度(上下方向的宽度)小于已有梁32的高度(上下方向的宽度)。进一步详细而言,如图6、后述的图16所示,梁加强增筑部64的高度h小于已有梁32中的阳台板36的下侧的部分的高度H。通过以上,进行增筑工序。
(加强件固定工序)
接着,说明加强件固定工序。该加强件固定工序中,首先,在柱加强增筑部62和梁加强增筑部64上进行锚栓钻孔。具体而言,如图7所示,利用混凝土钻在柱加强增筑部62和梁加强增筑部64上形成锚栓用孔68。在图7所示的例中,左右的柱加强增筑部62和梁加强增筑部64上各形成四个锚栓用孔68,但是锚栓用孔68的数量不特别限定。另外,此时,在贯通孔50和套管60的内部配置贯通螺栓70。此外,此时优选的是,在下层已经完成了加强单元10的施工。
接着,安装左侧的I型加强件14。具体而言,如图8所示,使I型加强件14靠近左侧的柱加强增筑部62,将贯通螺栓70临时紧固于基板20,由此来安装I型加强件14。
接着,安装左侧的L型加强件12。具体而言,如图9所示,在I型加强件14的上侧靠近左侧的柱加强增筑部62和梁加强增筑部64地配置L型加强件12。并且,介由板74将螺栓临时紧固于L型加强件12的接头部71(H型钢22)和I型加强件14的接头部72(H型钢24)。此时,也介由板77将螺栓临时紧固于接头部71的凸缘部73A和接头部72的凸缘部75A。另外,也介由板79将螺栓临时紧固于接头部71的凸缘部73B和接头部72的凸缘部75B。由此,安装L型加强件12。此外,此时,预先利用支撑部件76支撑L型加强件12。
此外,图10是表示从图9的图纸左侧透视柱加强增筑部62而看到接头部71的凸缘部73B时的图。如图10所示,在接头部71的凸缘部73B和接头部72的凸缘部75B的左侧(室内侧),形成有用于进行后述的锚栓固定的孔18。
接着,安装右侧的I型加强件14。具体而言,如图11所示,使新的I型加强件14靠近右侧的柱加强增筑部62,将贯通螺栓70临时紧固于基板20,由此来安装I型加强件14。
接着,安装右侧的L型加强件12,进行接头部的螺栓正式紧固和锚栓固定。具体而言,如图12所示,在右侧的I型加强件14的上侧靠近右侧的柱加强增筑部62和梁加强增筑部64地配置新的L型加强件12。此时,预先利用支撑部件76支撑L型加强件12。
并且,介由板74将螺栓正式紧固于左侧的L型加强件12的接头部71和左侧的I型加强件14的接头部72。此时,也介由板77将螺栓正式紧固于接头部71的凸缘部73A和接头部72的凸缘部75A。另外,也介由板79将螺栓正式紧固于接头部71的凸缘部73B和接头部72的凸缘部75B。另外,介由板74将螺栓正式紧固于右侧的L型加强件12的接头部71和右侧的I型加强件14的接头部72。此时,也介由板77将螺栓正式紧固于接头部71的凸缘部73A和接头部72的凸缘部75A。另外,也介由板79将螺栓正式紧固于接头部71的凸缘部73B和接头部72的凸缘部75B。另外,介由板80将螺栓正式紧固于右侧的L型加强件12的接头部78(H型钢22)和左侧的L型加强件12的接头部78。
此外,作为L型加强件12之间及L型加强件12与I型加强件14之间的固定方法,也可考虑焊接,并非否定这样的接合方法,但是,若考虑到以抗震加强的目的为前提,则加强单元10一体地构成的方式能够提高强度,因此优选机械地接合的方式。进行焊接的情况下,在现场需要焊接机、电源,存在额外耗费成本等问题,因此,通过螺栓等能够容易地连接的方式的优点较大。
另外,如上所述地通过接合类锚栓而使由一对L型加强件12和一对I型加强件14构成的加强单元10与柱加强增筑部62和梁加强增筑部64固定。具体而言,将全螺纹螺栓82与化学药剂一起经由接头部71的凸缘部73B和接头部72的凸缘部75B的孔81(参照图10)而埋入到形成于柱加强增筑部62和梁加强增筑部64的锚栓用孔68之后,使所述化学药剂固化。此处,锚栓的种类不作特别限定,只要是内孔锚栓、化学锚栓等能将突起状的物体在柱、梁上进行一体地施工的锚栓即可。
另外,为了如后所述地将环氧树脂注入到柱加强增筑部62与加强单元10之间的间隙和梁加强增筑部64与加强单元10之间的间隙,通过环氧树脂腻子材料进行密封。
接着,进行作为接合用树脂的环氧树脂的注入。具体而言,如图13所示,通过环氧树脂腻子材料进行密封而将环氧树脂注入到柱加强增筑部62与加强单元10之间的间隙和梁加强增筑部64与加强单元10之间的间隙。由此,在柱加强增筑部62和梁加强增筑部64的三面形成树脂部84。此外,也存在向I型加强件14的基板20的下方注入环氧树脂的情况。
接着,向接头部注入泥浆。具体而言,如图14所示,将泥浆88注入到L型加强件12的接头部71(参照图13),I型加强件14的接头部72(参照图13)和左右的L型加强件12之间的接头部78(参照图13),以及左右的I型加强件14的下端的接头部86(参照图13)。泥浆88也可以由无收缩砂浆构成,本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增强加强单元10的强度,使用纤维加强混凝土。
接着,进行装饰。具体而言,如图15所示,在柱加强增筑部62、梁加强增筑部64及加强单元10的表面安装装饰部件或进行涂装而进行外壁的装饰。由此,使柱加强增筑部62、梁加强增筑部64及加强单元10不显眼,从而在外观上不会注意到是进行了抗震加强的建筑物。
此处,图16表示图15的A-A剖视图,图17表示图15的B-B剖视图。如图16所示,经由树脂部84并使用全螺纹螺栓82和加强板90而将L型加强件12锚固于梁加强增筑部64的内侧。如图17所示,经由树脂部84并使用全螺纹螺栓82和加强板92而将I型加强件14锚固于柱加强增筑部62的内侧。此外,图17中用假想线表示已有梁32的位置,已有柱30的外侧(室外侧,图17的下侧)的面31与已有梁32的外侧(室外侧、图17的下侧)的面33为齐平面。
如此,在加强件固定工序中,将一对L型加强件12和一对I型加强件14锚固于柱加强增筑部62和梁加强增筑部64,将环氧树脂注入到柱加强增筑部62和梁加强增筑部64,与一对L型加强件12和一对I型加强件14之间。通过以上,本实施例的抗震加强施工方法结束。
在以上的实施例1中,可获得以下的效果。实施例1中,是一种抗震加强的施工方法,是一种通过对由已有建筑物1的已有柱30和已有梁32构成的已有梁柱框架34进行加强的单元来进行抗震加强的施工方法,在通过螺栓使一对L型加强件12和一对I型加强件14连接而装配门型的加强单元10的抗震加强施工方法中,包括:柱增筑工序,在已有柱30的外侧通过锚栓对内置有柱加强主筋52和加强带筋54的柱加强增筑部62进行增筑,该柱加强主筋52与已有柱30平行地配置,该加强带筋54沿柱加强主筋52的正交方向卷绕;梁增筑工序,在已有梁32的外侧通过锚栓对内置有梁加强主筋56和加强肋筋58的梁加强增筑部64进行增筑,该梁加强主筋56与已有梁32平行地配置,该加强肋筋58沿该梁加强主筋56的正交方向卷绕;以及加强件固定工序,将一对L型加强件12和一对I型加强件14锚固于柱加强增筑部62和梁加强增筑部64,将环氧树脂注入到柱加强增筑部62和梁加强增筑部64与一对L型加强件12和一对I型加强件14之间。
如此,通过柱加强增筑部62、梁加强增筑部64和加强单元10使已有建筑物1的柱和梁的弯曲强度及剪切强度增加,从而能够提高已有建筑物1的强度和韧性。
并且,将由一对L型加强件12和一对I型加强件14构成的门型形状的加强单元10固定于在已有柱30的外侧增筑的柱加强增筑部62和在已有梁32的外侧增筑的梁加强增筑部64,因此能够抑制因加强单元10而使已有梁柱框架34的开口部42的开口面积减小。因此,当已有梁柱框架34的开口部42处于已有建筑物1的出入口时,不易对人的出入造成阻碍。另外,能够抑制从设置于已有梁柱框架34的开口部42的窗、门被采光到已有建筑物1的室内的太阳光被加强单元10遮挡的情况。而且,不会对设置于已有梁柱框架34的开口部42的窗、门的开闭造成阻碍。因此,可充分地减小对加强后的已有建筑物1的居住性、功能性、采光的影响。
另外,梁加强增筑部64在与配置有排气用套筒46的部位对应的部位具有空间部66。即,在已有梁32中的与配置有排气用套筒46的部位对应的空间部66不增筑梁加强增筑部64。由此,排气用套筒46并不被梁加强增筑部64封闭,因此,能够通过排气用套筒46从已有建筑物1的室内使排气毫无问题地排出到已有建筑物1的外部。因此,能够维持已有建筑物1的功能性。并且,即使如这样地在梁加强增筑部64的一部分存在不进行增筑的部分,如上所述那样在已有柱30的外侧对内置有柱加强主筋52和加强带筋54的柱加强增筑部62进行了增筑,且在已有梁32的外侧对内置有梁加强主筋56和加强肋筋58的梁加强增筑部64进行了增筑的构造下,加强单元10的H型钢22和H型钢24也可保证抗震强度,另外,配置有排气用套筒的部位的大小非常有限,因此能够确保充分的抗震加强的强度。这通过后述的抗震强度的评价试验来证实。
另外,使梁加强增筑部64的高度h小于已有梁32的高度H,因此能够可靠地抑制因加强单元10而导致已有梁柱框架34的开口部42的开口面积变小。因此,可进一步可靠并充分地减小对加强后的已有建筑物1的居住性、功能性、采光的影响。
另外,加强单元10能够分割为L型加强件12和I型加强件14,因此容易搬入,无需特别确保L型加强件12和I型加强件14的搬入路径即可完成搬入的可能性高。
此外,能够适当地变更配置L型加强件12和I型加强件14的位置。例如,也可以如下所述地配置L型加强件12和I型加强件14,如图18所示地使L型加强件12与已有梁32接触,且如图19所示地将I型加强件14锚固于已有柱30与柱加强增筑部62。此外,此时,在图19中用假想线表示已有梁32的位置,已有柱30的外侧的面31相比于已有梁32的外侧的面33而向外侧(室外侧、图19的下侧)突出。
<实施例2>
另外,作为实施例2,如图20所示,也考虑到在已有梁32不形成排气用套筒46,在梁加强增筑部64不形成上述空间部66的实施例。根据该实施例2,在上述实施例1的效果的基础上,能够获得进一步提高抗震强度的效果。
<变形例1>
此外,作为变形例1,也可以将加强单元10形成为图21所示的形状。图21所示的变形例中,关于L型加强件12,将其L字的内侧设为厚壁,增加与已有柱30平行的方向(图21的上下方向)的L型加强件12的宽度。
<变形例2>
图22是说明实施方式1中的变形例2所涉及的抗震加强施工方法的图,是与图15相当的概略主视图。图23是图22的F-F向视剖视图,图24是图22中的与L型加强件和I型加强件的连接部附近相当的G-G向视剖视图。
在变形例2中,如图22~图24所示,在已有建筑物1A中,梁加强增筑部64与已有梁32的外侧的面33和阳台板36的下表面相接地设置,L型加强件12(加强单元10)通过插通H型钢22的凸缘部的全螺纹螺栓82并经由树脂部84而被固定于梁加强增筑部64的下表面。另外,柱加强增筑部62与已有柱30的外侧的面31相接地设置,I型加强件14(加强单元10)的H型钢22的凸缘部75A和将L型加强件12的开口部42内侧的凸缘部连接的板77被螺栓紧固。另外,该I型加强件14的凸缘部75B和将L型加强件12的开口部42外侧的凸缘部连接的板79被螺栓紧固。并且,I型加强件14通过插通凸缘部75A的屋内侧(图24中,上侧)的全螺纹螺栓82经由树脂部84而被固定于柱加强增筑部62的侧面。
<抗震强度的评价>
对于通过如上的本发明的抗震加强施工方法进行了加强的建筑物,进行水平载荷试验并对其抗震强度进行了评价。该评价是使用如下试验体进行的:由与未实施本发明的抗震加强施工方法的已有建筑物1同等的构造构成的已有构造试验体;由与实施了本发明的抗震加强施工方法的所述实施例1同等的构造构成的第1构造试验体;及由与实施了本发明的抗震加强施工方法的所述实施例2同等的构造构成的第2构造试验体。
这样的评价结果是,对于可承受的最大层剪切力,已有构造试验体为235.5kN,相对于此,第1构造试验体为420.0kN,第2构造试验体为524.5kN。即,对于可承受最大层剪切力的值,第1构造试验体相对于已有构造试验体增加约80%,第2构造试验体相对于已有构造试验体增加约123%。如此可知,根据本发明的抗震加强施工方法,可获得充分的抗震加强的强度。此外,在上述梁加强增筑部64存在空间部66的构造的第1构造试验体中也能获得充分的抗震加强的强度,可考虑为,这是由于加强单元10的钢架(H型钢22和H型钢24)确保了抗震强度。
(实施方式2)
接着,参照附图,列举实施例1,2及其变形例来说明将本发明所涉及的抗震加强施工方法具体化的实施方式2。
<实施例1>
首先,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抗震加强施工方法中使用的加强单元。图25是概略表示实施方式2中实施例1所涉及的加强单元的主视图,是以装配了加强件的状态进行表示的图。图26是图25所示的加强单元的主视图,是以分解了加强件的状态进行表示的图。
如图25及图26所示,加强单元110具有:由正交的两边构成的两个L型加强件112;和两个I型加强件114,该两个L型加强件112以使这两个L型加强件112的各自的一边延长的方式连接有该两个I型加强件114。并且,加强单元110通过以两个L型加强件112的另一边的顶端彼此连接的方式左右对称地接合而构成为门型形状。该加强单元110是由L型加强零件112和I型加强零件114这样的以钢材为骨架并在其周围覆盖混凝土的所谓钢筋混凝土制的加强部件构成。图27是构成实施方式2中实施例1所涉及的加强单元的加强件的剖视图,是与图26中的H-H向视剖视图、I-I向视剖视图相当的剖视图。
具体而言,L型加强件112形成为L字型形状。如图27所示,该L型加强件112是将作为心材的H型钢122和混凝土123一体成形而得到的预制混凝土部件。L型加强件112中,H型钢122由使两个钢材正交成L字型形状并焊接的两边构成,在该H型钢122的端部分别钻有多个螺栓孔126。另外,通过焊接将多个带头支撑件113(带头支撑件113H、113V)具有一定间隔地呈2列状固定在H型钢122的凸缘部173B。如后所述,L型加强件112具有:被固定在梁加强增筑部164的上边部116;及被固定在柱加强增筑部162、且与该上边部116正交的纵柱部118(参照图37等)。此外,后述的左侧的L型加强件112中,为了避免带头支撑件113H与已有建筑物101的排气用套筒146之间的干扰,如图26所示,设有支撑件欠缺部117。
另一方面,I型加强件114形成为四方柱状。如图27所示,该I型加强件114是将作为心材的H型钢124和混凝土125一体成形而得到的预制混凝土部件。I型加强件114中,H型钢124是由一边构成的直线状的钢材,在该H型钢124的上端部穿设有多个螺栓孔126。通过焊接将多个带头支撑件115具有一定间隔地呈2列状地固定在H型钢124的凸缘部175B。在抗震加强的施工时,I型加强件114的上端与L型加强件112的纵柱部18下端接合,I型加强件114被固定在柱加强增筑部162。另外,该I型加强件114在下端具有固定于后述的已有建筑物101的阳台板136的基板120,该基板120与H型钢124的下端部抵接并通过焊接被固定(参照图30等)。
此外,在L型加强件112与I型加强件114中,覆盖于H型钢122、124的周围的混凝土123、125是纤维加强混凝土等。另外,本实施方式2中,图25等所图示的L型加强件112中,上边部116的高度方向尺寸(图26中,上下方向的大小)比纵柱部118的宽度方向尺寸(图26中,左右方向的大小)小,高度方向尺寸与宽度方向尺寸之间的大小关系根据已有建筑物101中所需的抗震加强来决定。因此,高度方向尺寸与宽度方向尺寸之间的大小关系也可以是宽度方向尺寸与高度方向尺寸相同的情况等,不作特别限定。另外,设于H型钢122、124的端部的螺栓孔126的位置和数量不作特别限定。
接着,说明实施方式2的抗震加强施工方法。实施方式2中,抗震加强施工方法大致分为,具有增筑准备工序、加强件装配工序、柱加强配筋工序、梁加强配筋工序、加强单元固定工序及加强单元装饰工序。
(增筑准备工序)
首先,使用图28及图29对增筑准备工序进行说明。增筑准备工序中,首先除去增筑预定部的原有装饰,在进行钢筋探测、锚栓钻孔等之后,对除去了的原有装饰部分进行划纹。图28是在已有柱及已有梁中,在增筑预定部进行原有装饰的去除的第1工序图。图29是在已有柱及已有梁中,在增筑预定部进行锚栓孔的钻孔和划纹的第2工序图。
具体而言,如图28所示,在已有建筑物101中,在由已有柱130和已有梁132构成的已有梁柱框架134中,将在已有柱130中的除了阳台板136之外的外侧(图28的纸面近前侧)的外表面131实施的装饰部件(例如,瓷砖等外壁材料、涂装等)除去。除去该装饰部件后的已有柱130的外表面131是增筑预定部138。另外,该已有梁柱框架134中,在作为已有梁132的外侧(图28的纸面近前侧)的外表面133中的除了下端侧外表面部144和排气用套筒146的周边部之外的部分,将接近阳台板136的一侧(已有梁132的上端侧)实施的装饰部件除去。在已有梁132的外表面133,除去该装饰部件后的部分是增筑预定部140。
接着,进行钢筋探测和锚栓钻孔等。具体而言,对分别内置于已有柱130和已有梁132中的钢筋进行探测,如图29所示那样,避开这些钢筋,并在已有柱130的增筑预定部138和已有梁132的增筑预定部140分别穿设多个锚栓用孔148。另外,在阳台板136上穿设沿该阳台板136的板厚方向(图29中,上下方向)贯通的贯通孔150。该贯通孔150是为了插通用于使I型加强件114的基板120固定于阳台板136上的锚栓和螺栓而穿设的。
在本实施方式2中,在阳台板136的下部,与该贯通孔150连通地设有套管160。并且,后述的固定螺栓170从I型加强件114的基板120的螺栓插通孔(不图示)通过贯通孔150而插通,与设于套管160内的阴螺纹(不图示)螺合。此时,优选为,在将固定螺栓170配置于贯通孔150与套管160的内部时,在下层,加强单元110的施工已经结束。此外,固定螺栓170可以是与粘接剂一起使用的全螺纹螺栓,也可以是使粘接剂固化而将全螺纹螺栓加以固定。另外,也可以取代固定螺栓170及阴螺纹而使用锚栓。该锚栓的种类不作特别限定,只要是内孔锚栓和化学锚栓等能将I型加强件114的基板120与阳台板136一体地施工即可。或者,也可以通过粘接剂将I型加强件114的基板120固定于阳台板136,这种情况下,不需要贯通孔150。
接着,在已有柱130的增筑预定部138和已有梁132的增筑预定部140进行划纹。“划纹”是指,在旧混凝土的表面上形成凹凸而使该表面变粗糙,从而提高旧混凝土的表面与之后继续增筑的新的混凝土的一体性而进行的作业。
(加强件装配工序)
接着,使用图30~图34对本发明的加强件装配工序进行说明。图30是实施方式2中的实施例1所涉及的抗震加强施工方法的加强件装配工序的工序图,是表示配置了左侧的I型加强件的情况的第3工序图。图31是接着图30的工序图,是表示要将左侧的I型加强件与左侧的L型加强件接合的情况的第4工序图。图32是图31中的从J向视位置看到H型钢的已有柱侧的凸缘部时的图。图33是接着图31的工序图,是表示在左侧的I型加强件和左侧的L型加强件接合之后,配置了右侧的I型加强件的情况的第5工序图。图34是接着图33的工序图,是表示要将右侧的L型加强件分别接合于右侧的I型加强件和与左侧的I型加强件接合后的左侧的L型加强件的情况的第6工序图。
加强件装配工序中,在已有柱130的外侧(图30及图31等的纸面近前侧,已有建筑物101的屋外侧),将一对I型加强件114配置在沿着已有柱130的位置,并且在已有梁132的外侧(图30及图31等的纸面近前侧,已有建筑物101的屋外侧),将一对L型加强件112配置在沿着已有柱130和已有梁132的位置,由此装配一对I型加强件114和一对L型加强件112。
本实施方式2中,作为第一个零件,首先将左侧的I型加强件114配置在沿着已有梁柱框架134的左侧的已有柱130的位置而进行设置。具体而言,如图30所示,直到左侧的已有柱130中的面对开口部142一侧的侧面(图30中,右侧侧面)与I型加强件114的H型钢124的凸缘部175B成为齐平面的位置为止,使I型加强件114靠近左侧的已有柱130,并将I型加强件114的基板120载置于阳台板136上。并且,将固定螺栓170插通于基板120、贯通孔150而进行临时紧固,由此设置I型加强件114。
接着,作为第一个零件,将左侧的L型加强件112在左侧的I型加强件114的上方配置在沿着已有梁柱框架134的左侧的已有柱130的位置,并且靠近已有梁132的左侧地配置。具体而言,如图31所示,直到左侧的已有柱130中的面对开口部142一侧的侧面(图30中,右侧侧面)与左侧的L型加强件112的H型钢122的凸缘部173B为齐平面的位置为止,使L型加强件112靠近左侧的已有柱130地配置。此时,在L型加强件112的上边部116与地面侧的阳台板136之间预先利用支撑部件176进行支撑。
然后,左侧的L型加强件112的H型钢122与左侧的I型加强件114的H型钢124中,利用板174将接头部171与接头部172连接,分别通过螺栓将板174与接头部171,以及板174与接头部172临时紧固。另外,利用板177将该接头部171的凸缘部173A与该接头部172的凸缘部175A连接,通过螺栓分别将板177与凸缘部173A,以及板177与凸缘部175A临时紧固。另外,利用板179将接头部171的凸缘部173B与接头部172的凸缘部175B连接,通过螺栓分别将板179与凸缘部173B,以及板179与凸缘部175B临时紧固。此外,如图32所示,板179在接头部171及接头部172中分别配置在屋外侧(图32中,右侧)和屋内侧(图32中,左侧)这两侧。
接着,作为另一个零件,将右侧的I型加强件114配置在沿着已有梁柱框架134的右侧的已有柱130的位置而进行设置。具体而言,如图33所示,直到右侧的已有柱130中的面对开口部142一侧的侧面(图33中,左侧侧面)和I型加强件114的H型钢124的凸缘部175B成为齐平面的位置为止,使I型加强件114靠近右侧的已有柱130,并将I型加强件114的基板120载置在阳台板136上。并且,将固定螺栓170插通于基板120、贯通孔150而进行临时紧固,由此设置I型加强件114。
接着,作为另一个零件,右侧的L型加强件112在右侧的I型加强件114的上方配置在沿着已有梁柱框架134的右侧的已有柱130的位置,并且靠近已有梁132的右侧地配置。具体而言,如图34所示,直到右侧的已有柱130中面对开口部142一侧的侧面(图34中,右侧侧面)和右侧的L型加强件112的H型钢122的凸缘部173B成为齐平面的位置为止,使L型加强件112靠近右侧的已有柱130地配置。此时,在右侧的L型加强件112的上边部116与地面侧的阳台板136之间预先利用支撑部件176进行支撑。
并且,在左侧的L型加强件112的H型钢122的接头部171和左侧的I型加强件114的H型钢124的接头部172中,分别将螺栓正式紧固而将板174与接头部171,以及板174与接头部172接合。另外,分别将螺栓正式紧固而将板177与凸缘部173A,以及板177与凸缘部175A接合。另外,分别将螺栓正式紧固而将板179与凸缘部173B,以及板179与凸缘部175B接合。
另一方面,在右侧的L型加强件112的H型钢122和右侧的I型加强件114的H型钢124中,利用板174将接头部171和接头部172连接,分别将螺栓正式紧固而将板174与接头部171,以及板174与接头部172接合。另外,利用板177将该接头部171的凸缘部173A和该接头部172的凸缘部175A连接,分别将螺栓正式紧固而将板177与凸缘部173A,以及板177与凸缘部175A接合。另外,在屋外侧(图34中,纸面近前侧)和屋内侧(图34中,纸面里侧),利用板179将接头部171的凸缘部173B和接头部172的凸缘部175B连接,分别将螺栓正式紧固而将板179与凸缘部173B,以及板179与凸缘部175B接合。进一步,如图34及图35所示,利用板180将左侧的L型加强件112的H型钢122的接头部178和右侧的L型加强件112的H型钢122的接头部178连接,分别将螺栓正式紧固而介由板180将双方的接头部178接合。另外,左右两侧的I型加强件114中,将固定螺栓170正式紧固,从而固定各I型加强件114。
如此,左右两侧的L型加强件112和左右两侧的I型加强件114被装配成门型形状,形成为加强单元110。然而,在加强单元110中,如图35所示,L型加强件112的带头支撑件113V和I型加强件114的带头支撑件115配置在与已有柱130的增筑预定部138相对的位置。另外,L型加强件112的带头支撑件113H配置在与已有梁132的增筑预定部140相对的位置。此时,若带头支撑件113V、113H、115未配置在避开了与锚栓用孔148相干扰的位置,则在柱加强配筋工序中,用于对柱加强主筋152和加强带筋154进行配筋的锚固无法进行,在梁加强配筋工序中,用于对梁加强主筋156和加强肋筋158进行配筋的锚固无法进行。为了避免此情况,在决定锚栓用孔148的钻孔位置时,需要加以注意。
此外,对于L型加强件112之间的固定,以及L型加强件112与I型加强件114之间的固定,除了螺栓连接之外,也可考虑焊接构造。但是,若考虑已有建筑物101的抗震加强的目的,则当加强单元110自身一体地构成时,能够提高加强单元110的强度,因此,对于上述的加强件之间的固定,与焊接构造相比,优选机械性地接合的方式。此外,在焊接构造的情况下,有可能产生由于在抗震加强施工现场需要焊接机和电源而额外地耗费成本等问题,且由于焊接中使用火而难以确保安全性的情况,因此,利用螺栓等能够容易地连接的方式的优点较大。
(柱加强配筋工序及梁加强配筋工序)
接着,使用图36说明本发明的柱加强配筋工序及梁加强配筋工序。柱加强配筋工序和梁加强配筋工序是在加强件装配工序后进行的。图36是接着图35的工序图,是说明实施方式2中的实施例1所涉及的抗震加强施工方法的柱加强配筋工序及梁加强配筋工序的第8工序图。
如图36所示,在柱加强配筋工序中,以内置一对I型加强件114的带头支撑件115和一对L型加强件112中沿着已有柱130的纵柱部118的带头支撑件113V的状态,在已有柱130的外表面131侧配筋柱加强主筋152,使加强带筋154与柱加强主筋152正交地卷绕而形成柱加强配筋部155。另外,在梁加强配筋工序中,以内置一对L型加强件112中的沿着已有梁132的上边部116的带头支撑件113H的状态,在已有梁132的外表面133侧配筋梁加强主筋156,使加强肋筋158与梁加强主筋156正交地卷绕而形成梁加强配筋部159。
具体而言,在已有柱130的增筑预定部138及已有梁132的增筑预定部140钻孔的多个锚栓用孔148上配置各种钢筋。详细而言,如图36所示,在增筑预定部138配置:与已有柱130平行地配置的柱加强主筋152(钢筋);以及沿与该柱加强主筋152正交的方向卷绕的钢筋的加强带筋154。另外,在增筑预定部140配置:与已有梁132平行地配置的梁加强主筋156(钢筋);以及沿与该梁加强主筋156正交的方向卷绕的加强肋筋158。
(加强单元固定工序)
接着,使用图37说明本发明的加强单元固定工序。在柱加强配筋工序及梁加强配筋工序之后进行加强单元固定工序。加强单元固定工序中,对柱加强配筋部155进行浇筑而对已有柱130的增筑预定部138进行增筑,并且对梁加强配筋部159进行浇筑而对已有梁132的增筑预定部140进行增筑,从而固定加强单元110。图37是接着图36的工序图,是说明实施方式2中的实施例1所涉及的抗震加强施工方法的加强单元固定工序的第9工序图。
具体而言,如图37所示,向已有柱130的增筑预定部138(参照图36)浇入混凝土,使柱加强配筋部155内置地进行浇筑,从而形成柱加强增筑部162。另外,向已有梁132的增筑预定部140(参照图36)浇入混凝土,使梁加强配筋部159内置地进行浇筑,从而形成梁加强增筑部164。
由此,分别地以L型加强件112的带头支撑件113V和I型加强件114的带头支撑件115内置于柱加强增筑部162的状态,以及L型加强件112的带头支撑件113H内置于梁加强增筑部164的状态加以固定。因此,加强单元110能够不使用锚固件、粘接剂地使柱加强增筑部162和梁加强增筑部164固定。
此外,本实施例1中,排气用套筒146配置于已有梁132。因此,梁加强增筑部164在与未配置排气用套筒146的部位对应的部位具有空间部166。即,通过在与排气用套筒146的配置位置对应的部位设置空间部166,而避开排气用套筒146地形成梁加强增筑部164。
此处,使用后述的图41说明梁加强增筑部164。图39是接着图38的工序图,是对加强单元和增筑部实施表面装饰,表示抗震加强施工结束后的情况的第11工序图,图41表示图39中的L-L向视剖视图。但是,图41中,为了便于看图,省略了梁加强配筋部中的梁加强主筋和加强肋筋而进行图示。
浇筑于梁加强配筋部159的梁加强增筑部164靠近已有梁132的上端侧(图41中,上侧),与阳台板136的下表面以及已有梁132的外表面133相接地设置,梁加强增筑部164的高度H3小于已有梁132的高度(梁高)H1。具体而言,梁加强增筑部164的高度H3比已有梁132从阳台板136起的下侧部分的高度H2小,梁加强增筑部164的高度H3是已有梁132的梁高H1的1/2以下的高度。即,从已有梁132的下表面(面对开口部142的侧面)(图41中,下侧侧面)到向开口部142侧(图41中,下侧)突出的L型加强件112的下表面的突出量h1是对位于已有建筑物101的屋内的人而言基本不会对居住性、功能性及采光性产生影响的大小。
(加强单元装饰工序)
接着,使用图37~图39说明加强单元装饰工序。图38是接着图37的工序图,是表示利用泥浆对连接加强件之间的接头部进行填埋后的情况的第10工序图。在加强单元装饰工序中,进行泥浆188的注入和加强单元110的表面装饰。
具体而言,在由柱加强增筑部162和梁加强增筑部164固定的加强单元110中,如图38所示,将泥浆188注入到L型加强件112与I型加强件114的纵柱接合部128(参照图37)、L型加强件112之间的上边接合部127(参照图37)、左右的I型加强件114下端的支持部186。本实施例1中,泥浆188比加强单元110的强度更强,因此使用纤维加强泥浆,但也可以由无收缩砂浆构成。
接着,进行表面装饰。具体而言,如图39所示,在柱加强增筑部162、梁加强增筑部164和加强单元110的表面实施装饰部件的安装或涂装,从而进行外壁的装饰。如此,根据本实施例的抗震加强施工方法的抗震加强施工结束。如图39所示,抗震加强后的已有建筑物101中,使柱加强增筑部162、梁加强增筑部164和加强单元110不显眼地进行装饰,从而在外观上不会注意到是进行了抗震加强的建筑物。
然而,在将加强单元110配置在已有建筑物101的已有梁柱框架134上时,根据已有梁柱框架134的形态的不同,加强单元110的配置方法不同。因此,关于加强单元110的配置方法的变化,列举一例进行说明。图40是图39中的K-K向视剖视图。图42是表示变更了实施方式2中的实施例1所涉及的加强单元在已有梁柱框架中的配置位置的第1情况的说明图,是与图39中的K-K向视位置相当的剖视图。图43是与图42相同情况的说明图,是与图39中的L-L向视位置相当的剖视图。图44是表示变更了实施方式2中的实施例1所涉及的加强单元在已有梁柱框架中的配置位置的第2情况的说明图,是与图39中的K-K向视位置相当的剖视图。此外,图40~图44中,为了便于看图,省略了柱加强配筋部中的柱加强主筋和加强带筋、梁加强配筋部中的梁加强主筋和加强肋筋而进行了图示。
(已有柱的外表面与已有梁的外表面为齐平面的已有梁柱框架的情况)(实施例1的情况)
如图40及图41所示,已有柱130的外表面131与已有梁132的外表面133为齐平面的已有梁柱框架134中,柱加强增筑部162仅形成于已有柱130的外表面131的表面上,I型加强件114在已有柱130的进深方向(图40中,上下方向)与外表面131具有间隙地配置。如图41所示,梁加强增筑部164与阳台板136的下表面136a和已有梁132的外表面133相接地形成,L型加强件112在已有梁132的进深方向(图41中,左右方向)上与外表面133具有间隙地配置。并且,配置于这样的位置的I型加强件114和L型加强件112分别接合成两个门型形状。
(已有柱的外表面和已有梁的外表面具有台阶的已有梁柱框架的情况)(第1情况)
如图42所示,已有梁132的外表面133在已有柱130的进深方向(图42中,上下方向)上相比于已有柱130的外表面131而处于屋内侧(图42中,上侧)的已有梁柱框架134中,柱加强增筑部162仅形成在已有柱130的外表面131的表面上。此处使用的I型加强件114(L型加强件112)中,多个带头支撑件115(带头支撑件113V)以规定间距间隔,呈单列状地通过焊接而固定于H型钢124的凸缘部175B(H型钢122的凸缘部173B)。但是,与如上述那样呈2列状配置带头支撑件115(带头支撑件113V)的情况相比,相邻的带头支撑件115(带头支撑件113V)的间距间隔变小,例如为1/2以下的间距等。这是为了充分地获得与柱加强增筑部162的一体的强度。另一方面,梁加强增筑部164如图43所示,阳台板136的下表面136a和已有梁132的外表面133相接地形成,L型加强件112靠近已有梁132的外表面133地配置。并且,配置在这样的位置的I型加强件114和L型加强件112分别接合成两个门型形状。
(存在柱加强增筑部无法以充分的进深形成于已有柱外表面的限制的情况)(第2情况)
有时具有这样的情况,存在这样的限制:已有梁132的外表面133在已有柱130的进深方向(图44中,上下方向)上相比于已有柱130的外表面131而位于屋内侧(图44中,上侧),并且阳台板136从已有梁132的外表面133向屋外侧(图43中,左侧)的突出小等。这种情况下,在配置柱加强增筑部162时,无法充分地获得距已有柱130的外表面131的进深,因此,如图44所示,除了在已有柱130的外表面131的表面上以外,柱加强增筑部162以从已有柱130的开口部侧内表面130a向开口部142(参照图39)内侧突出,并且也在已有梁132的外表面133侧(屋内侧)突出的方式形成。并且,I型加强件114(L型加强件112的纵柱部118)在该柱加强增筑部162中的不与已有柱130的外表面131相向的部分内置带头支撑件115(带头支撑件113V)而被固定。
说明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实施方式2中的实施例1的抗震加强施工方法的作用、效果。
在实施例1的抗震加强施工方法中,是对于已有建筑物101通过加强单元110而对由已有柱130和已有梁132构筑的已有梁柱框架134进行抗震加强的施工方法,是使一对L型加强件112和一对I型加强件114连接而装配门型的加强单元110的抗震加强施工方法,其特征是,具有:加强件装配工序,在一对L型加强件112和一对I型加强件114上分别设有带头支撑件113、115,在已有柱130的外侧,沿着已有柱132配置一对I型加强件114,并且,在已有梁132的外侧,沿着已有柱130和已有梁132配置一对L型加强件112,对一对I型加强件114和一对L型加强件112进行装配;柱加强配筋工序,在加强件装配工序后,以内置一对I型加强件114的支撑件115和一对L型加强件112中的沿着已有柱130的一边的纵柱部118的支撑件113V(113)的状态,将柱加强主筋152配筋在已有柱130的外侧,与柱加强主筋152正交地卷绕加强带筋154而形成柱加强配筋部155;梁加强配筋工序,以内置一对L型加强件112中的沿已有梁132的一边的上边部116的支撑件113H(113)的状态,将梁加强主筋156配筋在已有梁132的外侧,使与梁加强主筋156正交地卷绕加强肋筋158而形成梁加强配筋部159;及加强件固定工序,对柱加强配筋部155进行浇筑而对已有柱130进行增筑,并且,对梁加强配筋部159进行浇筑而对已有梁132进行增筑,由此固定加强单元110,因此,加强单元110由在已有柱130的外侧对柱加强配筋部155进行浇筑后的柱加强增筑部162和在已有梁132的外侧对梁加强配筋部159进行浇筑后的梁加强增筑部164来固定,由此,已有梁柱框架134中的弯曲强度及剪切强度增大,已有建筑物101的强度和韧性增大,因此,提高了已有建筑物101的抗震性。
另外,这样的抗震性提高的同时,在已有梁柱框架134的开口部142,能够抑制开口面积的减少。因此,抗震加强后的已有建筑物101中,能够将对居住性、功能性及采光的影响抑制得充分小。另外,要使加强单元110固定于已有柱130和已有梁132,不需要在已有柱130的增筑部分、已有梁132的增筑部分锚固加强单元,或通过粘接剂等进行固定的工序,能够消减抗震加强施工整体的工序数,因此能够缩短工期,降低施工成本。
因此,根据本实施例1的抗震加强施工方法,起到能够充分地减小对加强后的已有建筑物101的居住性、功能性、采光的影响,并且能够抑制抗震加强工事的成本的优良效果。
另外,在实施例1的抗震加强施工方法中,其特征是,靠近已有梁132的上端侧(靠近阳台板136的一侧)地设置对梁加强配筋部159进行浇筑后的梁加强增筑部164,梁加强增筑部164的高度H3小于已有梁132的高度H1,因此,能够通过加强单元110可靠地抑制已有梁柱框架134的开口部142的开口面积进一步减小,能够充分地抑制对居住性、功能性及采光的影响。即,已有梁柱框架134的开口部142成为已有建筑物101的室内外的出入口的情况下,即使对已有建筑物101进行加强之后,也不易对人的出入造成阻碍。另外,能够抑制从设置于已有梁柱框架134的开口部142的窗、门被采光到已有建筑物101的室内的太阳光被加强单元110遮挡的情况。进一步,不会因加强单元110而对设置于已有梁柱框架134的开口部142的窗、门的开闭造成阻碍。
另外,在实施例1的抗震加强施工方法中,其特征是,梁加强增筑部164的高度H3为已有梁132的梁高H1的1/2以下的高度,因此,如图41所示,一对L型加强件112中的作为沿着已有梁132的一边(加强单元的一边)的上边部116能够抑制从上梁侧的已有梁132下表面向已有梁柱框架134的开口部142突出的突出量h1。因此,例如,已有建筑物101是集体住宅等,在位于阳台与室内的交界的梁柱框架(已有梁柱框架134)中,在以已有梁132的长度方向(日文:桁行き方向)的跨距大的构造体的已有建筑物为对象而实施抗震加强的情况下,可将因加强单元110对居住性、功能性及采光性的影响抑制得较小,能够有效地对已有建筑物101进行抗震加强。特别是,作为来自集体住宅的居民等的顾客要求,近年来,要求开发这样的能够充分确保居住性、功能性及采光性的抗震加强技术,本实施例1的抗震加强施工方法能够充分满足这种顾客要求。
另外,在实施例1的抗震加强施工方法中,其特征是,梁加强增筑部164在与配置有排气用套筒146的部位对应的部位具有空间部166,因此,排气用套筒146并不被梁加强增筑部164封闭,能够原封不动地保持使来自已有建筑物101的室内的排气通过排气用套筒146排出到室外的功能,可维持已有建筑物101的功能性。另外,配置有排气用套筒146的部位的大小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即使由于空间部166而在梁加强增筑部164的一部分存在未进行增筑的部分,由加强单元110抗震加强后的已有建筑物101也能够确保充分的抗震强度。
另外,在实施例1的抗震加强施工方法中,其特征是,一对L型加强件112和一对I型加强件114均是将作为心材的H型钢122、124和混凝土123、125一体成形而得到的预制混凝土部件,带头支撑件113、115固定于H型钢122、124,因此,当在已有建筑物101的抗震加强现场要将支撑件固定在钢材上时,在空间上的限制较多,支撑件的固定作业无法有效进行,但是,若利用处于加强件的制造工厂的专用设备来固定支撑件,则支撑件固定的生产率提高,因此能够降低加强单元110的成本。另外,在通过焊接将支撑件固定在钢材上的情况下,不需要仅为了将支撑件焊接在钢材上而将焊接机、保护膜带到抗震加强现场。此外,不需要仅为了将带头支撑件113、115焊接在H型钢122、124上,在已有建筑物101的抗震加强现场进行人员配置而配备焊接技术资格持有者。进一步,与到粘接剂的强度体现为止需要一定的规定时间的粘接接合的施工方法不同,实施例1的抗震加强施工方法完全不需要上述一定的规定时间。因此,若预先在工厂将带头支撑件113、115固定在H型钢122、124上,则对于搬入到抗震加强现场的带头的加强件,即L型加强件112和I型加强件114,能够立即开始针对接下来的加强件装配工序的准备,因此能够为缩短抗震加强施工工期作贡献。
另外,加强单元110是将被分割为L型加强件112和I型加强件114的加强件装配而成的,因此,L型加强件112和I型加强件114容易搬入到已有建筑物101的抗震加强现场,可将特别地确保L型加强件112和I型加强件114的搬入路径的必要性抑制得较低。
<实施例2>
另外,作为实施方式2中的实施例2,如图45所示,也可考虑在已有梁132不形成排气用套筒146(参照图39),在梁加强增筑部164不形成空间部166的实施例。根据该实施例2,除了上述实施例1的效果之外,能够获得进一步提高抗震强度的效果。在实施例2的抗震加强施工方法中,加强单元110成为刚性高的牢固的构造,因此,特别是提高了已有构造物的水平方向上的强度,进一步提高已有建筑物101的抗震强度。
<变形例>
此外,作为实施方式2中的实施例1、2的变形例,也可以将加强单元110形成为图46所示的形状。在图46所示的变形例中,关于L型加强件112,将其L字的内侧设为厚壁,将与已有柱130平行的方向(图46中,上下方向)的L型加强件112的宽度增大。
以上,在实施方式1中,列举实施例1、2及变形例1、2说明了本发明,在实施方式2中,列举实施例1、2及变形例说明了本发明,但上述实施方式1、2仅是例示,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1、2,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地变更进行应用。
(1)例如,在实施方式1、2中,将加强单元10、110构成为门型形状,但加强单元的形状也可以是四边框状。
(2)另外,在实施方式2中,关于L型加强件112和I型加强件114的配置位置,例示了图40~图44而进行了说明,但L型加强件和I型加强件的配置位置并不限定于实施方式2中所例示的配置位置,能够适当地进行变更。
(3)另外,在实施方式2中,在L型加强件和I型加强件中,支撑件的数量、配置位置、相邻的支撑件之间的间隔(间距)不限定于实施方式2中所例示的配置位置,能够适当地进行变更。
工业实用性
根据以上的说明可知,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如下的抗震加强后的已有建筑物:在不满足现行的建筑构造标准地建造的已有建筑物中,提高抗震性,并能够抑制已有梁柱框架内的开口部的开口面积的减少,与以往的抗震加强施工方法相比,进一步提高了居住性、功能性及采光性。

Claims (2)

1.一种抗震加强施工方法,该抗震加强施工方法通过对已有梁柱框架进行加强的单元来进行抗震加强,且通过螺栓使一对L型加强件和一对I型加强件结合而装配门型的加强单元,该已有梁柱框架由已有建筑物的已有柱和已有梁构成,该抗震加强施工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
柱增筑工序,该柱增筑工序在所述已有柱的外侧,通过锚栓对内置有柱加强主筋和加强带筋的柱加强增筑部进行增筑,所述柱加强主筋与柱平行地配置,所述加强带筋沿所述柱加强主筋的正交方向卷绕;
梁增筑工序,该梁增筑工序在所述已有梁的外侧,通过锚栓对内置有梁加强主筋和加强肋筋的梁加强增筑部进行增筑,所述梁加强主筋与梁平行地配置,所述加强肋筋沿所述梁加强主筋的正交方向卷绕;以及,
加强件固定工序,在该加强件固定工序中,所述一对I型加强件锚固于所述柱加强增筑部,且所述一对L型加强件锚固于所述柱加强增筑部和所述梁加强增筑部,将粘接用树脂注入到所述一对I型加强件和所述柱加强增筑部之间,且将粘接用树脂注入到所述一对L型加强件和所述柱加强增筑部以及所述梁加强增筑部之间,
所述梁加强增筑部的高度小于所述已有梁的高度,
所述梁加强增筑部靠近所述已有梁的上端侧,且所述梁加强增筑部的高度设定为所述已有梁的梁高的1/2以下的高度,
所述一对I型加强件和所述一对L型加强件具有作为骨架的H型钢,所述加强单元通过插通于所述H型钢的凸缘部的全螺纹螺栓而固定于所述柱加强增筑部或所述梁加强增筑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震加强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梁加强增筑部在与配置有排气用套筒的部位对应的部位具有空间部。
CN201380042929.4A 2012-08-20 2013-07-24 抗震加强施工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54100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437869.7A CN105133848A (zh) 2012-08-20 2013-07-24 抗震加强施工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81840 2012-08-20
JP2012181840A JP5324688B1 (ja) 2012-08-20 2012-08-20 耐震補強工法
PCT/JP2013/070109 WO2014030483A1 (ja) 2012-08-20 2013-07-24 耐震補強工法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437869.7A Division CN105133848A (zh) 2012-08-20 2013-07-24 抗震加强施工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41006A CN104541006A (zh) 2015-04-22
CN104541006B true CN104541006B (zh) 2016-04-06

Family

ID=4959589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437869.7A Pending CN105133848A (zh) 2012-08-20 2013-07-24 抗震加强施工方法
CN201380042929.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541006B (zh) 2012-08-20 2013-07-24 抗震加强施工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437869.7A Pending CN105133848A (zh) 2012-08-20 2013-07-24 抗震加强施工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5324688B1 (zh)
KR (2) KR101587387B1 (zh)
CN (2) CN105133848A (zh)
WO (1) WO201403048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48808B1 (ja) * 2013-07-22 2014-07-16 名工建設株式会社 耐震補強工法
JP2015218561A (ja) * 2014-05-21 2015-12-07 株式会社竹中工務店 耐震補強構造、及び耐震補強方法
JP6424044B2 (ja) * 2014-08-19 2018-11-14 宇部興産建材株式会社 補強構造物の製造方法及び耐震構造物
KR20200140552A (ko) 2019-06-07 2020-12-16 주식회사 동양디엔피 음식물 저장용기
CN110984609B (zh) * 2019-11-25 2021-12-21 山东建筑大学 一种提高建筑物砌体抗震性能的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474320U (zh) * 2009-08-28 2010-05-19 河南杭萧钢构有限公司 一种钢骨梁柱补强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1232076B (it) * 1988-04-05 1992-01-23 Ortega Beltran Jorge Metodo per mettere sotto carico successivo o rideformare e rinforzare o scaricare strutture costruttive sostanziali gia'esistenti
JP3766940B2 (ja) * 1997-08-18 2006-04-19 株式会社竹中工務店 既存建築物の耐震補強方法
JP4400833B2 (ja) 2006-06-20 2010-01-20 名工建設株式会社 耐震補強工法及び補強ピース
CN201133090Y (zh) * 2007-07-09 2008-10-15 李树林 一种房屋增层时使用的框架柱抗震结构
JP4445007B2 (ja) * 2007-07-23 2010-04-07 名工建設株式会社 耐震補強工法及び補強ピース
JP4446401B2 (ja) * 2008-08-25 2010-04-07 名工建設株式会社 耐震補強工法及び補強ピース
CN101736909A (zh) * 2009-12-07 2010-06-16 广州大学 一种底部框架柱震损房屋建筑的修复方法
JP5615015B2 (ja) * 2010-03-31 2014-10-29 宇部興産株式会社 耐震補強構造及び耐震補強方法
CN101864846B (zh) * 2010-06-18 2011-07-27 北京工业大学 抗震加固用内嵌式减震钢框架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474320U (zh) * 2009-08-28 2010-05-19 河南杭萧钢构有限公司 一种钢骨梁柱补强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33848A (zh) 2015-12-09
JP2014037750A (ja) 2014-02-27
KR20150021592A (ko) 2015-03-02
KR20150033749A (ko) 2015-04-01
JP5324688B1 (ja) 2013-10-23
WO2014030483A1 (ja) 2014-02-27
CN104541006A (zh) 2015-04-22
KR101587387B1 (ko) 2016-01-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541006B (zh) 抗震加强施工方法
EP2715004B1 (en) Stronger wall system
KR101253519B1 (ko) 콘크리트 충전 강관기둥을 이용한 기존 건축물의 내진보강 공법
KR101150392B1 (ko) 내진 보강용 철골 구조물의 접합구조 및 접합공법
CN108222270B (zh) 装配式房屋的装配施工建造方法
KR20170131210A (ko) 퍼즐타입 pc 패널을 사용하여 창문이 설치된 조적벽을 보강하는 방법
CN203213344U (zh) 工业化率高的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
JP2010159543A (ja) 耐震補強構造
KR100758504B1 (ko) 지하 연속벽 시공방법 및 톱니형 합벽 지하 연속벽 구조
CN101484647A (zh) 垂直施工缝
KR102113819B1 (ko) 콘크리트 피복 두께 유지를 위한 창호용 인방보 및 그 제작방법
CN105804416A (zh) 预制装配式建筑塔吊的连接结构
KR101942316B1 (ko) 철근콘크리트 프레임의 내진 보강용 pc 벽 패널, pc 벽 패널을 이용한 철근콘크리트 프레임 내진 보강 구조 및 그 시공방법
CN209670134U (zh) 装配式墙体直角连接结构
JP3776330B2 (ja) 既存建物の耐震壁およびその構築方法
KR100722237B1 (ko) 구조물 외벽체의 방수층 방수턱과 그 제조방법 및 시공방법
KR101376407B1 (ko) 창문 일체형 pc 패널의 구조
JP5548808B1 (ja) 耐震補強工法
KR101917811B1 (ko) 부분 pc 벽패널을 사용하여 창문이 설치된 조적 벽을 보강하는 방법
JP4681323B2 (ja) 鉄筋コンクリート梁の構築方法とその鉄筋コンクリート梁
KR102419202B1 (ko) 시공성을 개선한 건축물의 보강장치 및 이의 시공 방법
KR200193612Y1 (ko) 투명 거푸집패널을 이용한 콘크리트 구조물, 교각 우물통 시공, 보수, 보강구조
CN211873632U (zh) 一种装配式外立面装饰柱连接结构
CN210002613U (zh) 预制条板内隔墙构造柱
JP3158091U (ja) 無底空洞コンクリートブロッ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406

Termination date: 2019072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