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17756A - 开关及开关的装配方法 - Google Patents

开关及开关的装配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517756A
CN104517756A CN201410498395.2A CN201410498395A CN104517756A CN 104517756 A CN104517756 A CN 104517756A CN 201410498395 A CN201410498395 A CN 201410498395A CN 104517756 A CN104517756 A CN 10451775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ed terminal
contact sheet
mobile contact
elastomeric element
pressing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49839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517756B (zh
Inventor
后藤彰
江口拓也
太田宏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Mobilit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mron Automotive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mron Automotive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Omron Automotive Electronic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5177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177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5177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1775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00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contacts
    • H01H3/02Operating parts, i.e. for operating driving mechanism by a mechanical force external to the switch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5/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actuation in opposite directions, e.g. slide switch
    • H01H15/02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3/00Tumbler or rocker switches, i.e. switches characterised by being operated by rocking an operating member in the form of a rocker button
    • H01H23/02Details
    • H01H23/12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23/14Tumblers
    • H01H23/148Tumblers actuated by superimposed sliding element

Landscapes

  • Slide Switches (AREA)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 Rotary Switch, Piano Key Switch, And Lever Switch (AREA)
  • Tumbler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开关及开关的装配方法。在开关中,不依赖于操作速度地迅速地切换触点,并且容易装配。具备:壳体(5),其具有底部(5t)和侧壁(5c);固定端子(6a、6c、6e),其被设置于底部(5t);支承部件(7r),其在壳体内被设置在固定端子(6c)上;可动接触片(8r),其在固定端子(6a、6c、6e)的上方被支承部件支承成能够上下摆动;弹性部件(9r),其被架设在壳体(5)的侧壁与可动接触片之间,对可动接触片的一端部(8b)向斜上方施力;以及按压部件(11r),其被设置在弹性部件的上方,按压部件将弹性部件的中央部(9m)按下,使得可动接触片摆动,从而切换可动接触片与固定端子(6a、6e)的接触/分离状态。

Description

开关及开关的装配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可动接触片的摆动来切换可动接触片与固定端子的接触/分离状态的开关和该开关的装配方法。
背景技术
例如,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开关,通过操作其操作部件等,切换处于壳体内的可动接触片与固定端子的接触/分离状态。
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开关中,在形成为箱状的开关壳体内左右一列地固定有多个固定触头,左右一列地安装有多个可动触头的触头保持器以能够滑动的方式被收纳在所述开关壳体内。形成于触头保持器的操作部从形成于开关壳体的长孔突出。在能够摆动地被轴支承于开关主体的旋钮上形成有臂,触头保持器的操作部与形成于该臂的下端处的凹部卡合。通过摆动操作旋钮,从而臂转动,触头保持器和可动触头向左右滑动,可动触头与固定触头的接触/分离状态被切换。
在专利文献2所述的开关中,在形成为箱状的基座的底部固定有两个端子,在基座内设置有可动触点板。在一个端子处形成有固定触点,另一个端子与可动触点板连接。基座的上方的开口部被操纵手柄堵塞。在操作手柄的里侧以向基座内突出的方式形成有肋,在该肋上形成有孔。在可动触点板上形成有コ字状片和延设片,在延设片上形成有可动触点。螺旋弹簧的一端部被插入于肋的孔中,螺旋弹簧的另一端部被插入于コ字状片中。通过对操作手柄进行跷跷板操作,从而螺旋弹簧移位成“<”状或“>”状,可动触点板摆动,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的接触/分离状态被切换。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6612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1-185570号公报
对于专利文献1这样的开关,可动触头随着触头保持器而向左右滑动,从而相对于固定触头滑动,因此,两触头的接触分离速度、即触点的开闭的切换速度较大地取决于旋钮和触头保持器的操作速度。因此,无法不依赖于这些操作部件的操作速度地迅速地切换触头。
此外,对于专利文献2这样的开关,在将操作手柄安装于基座时,由于必须将螺旋弹簧的两端部分别插入到由于操作杆而变得看不见的基座内的可动触点板的コ字状片和操作手柄的里侧的肋的孔中,因此装配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不依赖于操作速度地迅速地切换触点、并且能够容易装配的开关和该开关的装配方法。
本发明的开关具备:壳体,其具有底部和侧壁;固定端子,其被设置在壳体的底部上;支承部件,其被设置在壳体内;可动接触片,其在固定端子的上方被支承部件支承成能够上下摆动;弹性部件,其被架设在壳体的侧壁与可动接触片之间,并对该可动接触片的一端部向斜上方施力;以及按压部件,其被设置在弹性部件的上方,按压部件将弹性部件的中央部按下,使得可动接触片摆动,从而切换可动接触片与固定端子的接触/分离状态。
此外,在本发明的开关的装配方法中,在具有底部和侧壁的壳体的该底部上设置固定端子,借助于支承部件将可动接触片以能够上下摆动的方式支承在壳体内的固定端子的上方,在壳体的侧壁与可动接触片之间架设弹性部件,借助于该弹性部件对可动接触片的一端部向斜上方施力,在弹性部件的上方设置按压部件。
根据上述,按压部件将弹性部件的中央部按下而使可动接触片摆动,从而切换可动接触片与固定端子的接触/分离状态。即,可动接触片并不相对于固定端子滑动,而是可动接触片摆动而相对于固定端子接触或分离。因此,能够不依赖于使按压部件工作的操作速度地迅速地切换可动接触片与固定端子的触点的开闭状态。此外,由于相对于箱状的壳体朝向上方顺次地安装固定端子、支承部件、可动接触片、弹性部件和按压部件,因此能够一边目视各部件一边容易地装配开关。
此外,根据本发明,也可以这样:在上述开关中,还具备操作部件,所述操作部件以能够操作的方式被设置在壳体和按压部件的上方,按压部件与操作部件的操作联动地将弹性部件的中央部按下。
此外,根据本发明,也可以这样:在上述开关的装配方法中,在壳体和按压部件的上方以能够操作的方式设置操作部件。
此外,根据本发明,也可以这样:在上述开关中,还具备盖,所述盖将在壳体的上方开口的开口部封闭,按压部件贯穿盖而被盖保持成能够上下移动,并被弹性部件的中央部从下方支承,操作部件以能够向可动接触片的两端部所排列的左右方向滑动操作的方式被保持于盖的上部,在与盖的对置面上具有在滑动操作时将按压部件按下的倾斜面。
此外,根据本发明,也可以这样:在上述开关中,还具备盖,所述盖将在壳体的上方开口的开口部封闭,按压部件具有旋转轴,所述按压部件贯穿盖而被盖保持成能够向朝向壳体的底部的进深方向转动,并被弹性部件从下方支承,操作部件以能够向可动接触片的两端部所排列的左右方向滑动操作的方式被保持于盖的上部,在与盖的对置面上具有在滑动操作时将按压部件按下而使其向弹性部件侧转动的倾斜面。
此外,根据本发明,也可以这样:在上述开关中,按压部件和操作部件形成为一体而以能够向朝向壳体的底部的进深方向转动操作的方式被支承在壳体上,并且在转动操作时将弹性部件的中央部按下。
此外,根据本发明,也可以这样:在上述开关中,固定端子由设置有常开固定触点的第一固定端子、设置有常闭固定触点的第二固定端子和被配置在该两端子之间的第三固定端子构成,支承部件由导电体构成,被安装在第三固定端子上而使该第三固定端子与可动接触片导通,可动接触片使一端部位于常开固定触点上方,并使另一端部位于常闭固定触点上方,弹性部件以使可动接触片的一端部从常开固定触点离开的同时使可动接触片的另一端部与常闭固定触点接触的方式,对可动接触片的一端部向斜上方施力。
并且,根据本发明,也可以这样:在上述开关中,第一固定端子单个地设置于壳体,第二固定端子、第三固定端子、支承部件、可动接触片、弹性部件和按压部件分别左右一对地设置在第一固定端子的两侧,通过向第一操作方向操作操作部件,使得一个按压部件将一个弹性部件的中央部按下,一个可动接触片摆动,从而切换一个可动接触片与一个常闭固定触点及常开固定触点的接触/分离状态,通过向第二操作方向操作操作部件,使得另一个按压部件将另一个弹性部件的中央部按下,另一个可动接触片摆动,从而切换另一个可动接触片与另一个常闭固定触点及常开固定触点的接触/分离状态。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可不依赖于操作速度地迅速地切换触点、并且能够容易装配的开关及该开关的装配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电动窗开关组件的侧视图。
图2是图1中的电动窗开关组件的俯视图。
图3是图1中的电动窗开关组件的仰视图。
图4的(a)~(c)是沿图2中的A-A线的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关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图5的开关的装配图。
图7的(a)和(b)是图5的固定端子和支承部件的立体图。
图8是图5的可动接触片的立体图。
图9是沿图6中的B-B线的剖视图。
图10的(a)~(c)是沿图6中的C-C线的剖视图。
图11的(a)~(c)是沿图6中的D-D线的剖视图。
图12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开关的分解立体图。
图13是图12的开关的装配图。
图14是沿图13中的E-E线的剖视图。
图15的(a)~(c)是沿图13中的F-F线的剖视图。
图16的(a)~(c)是沿图13中的G-G线的剖视图。
图17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开关的剖视图。
图18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开关的剖视图。
标号说明
4、4(1)、4(2)、4(3)、4(4) 开关
5   壳体
5a 开口部
5c 侧壁
5t 底部
6a 第一固定端子
6b、6c 第三固定端子
6d、6e 第二固定端子
7L、7r 支承部件
8L、8r 可动接触片
8a 另一端部
8b 一端部
9L、9r 弹性部件
9m 中央部
10、13、17 盖
11L、11r、14L、14r、16 按压部件
14j 旋转轴
12 操作部件
12e、12f、12e’、12f’ 倾斜面
15 转动操作部件
NC 常闭固定触点
NO 常开固定触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各图中,对相同的部分或者对应的部分标相同标号。
图1至图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窗开关组件100的图。
具体而言,图1是电动窗开关组件100的侧视图。图2是电动窗开关组件100的俯视图。图3是电动窗开关组件100的仰视图。图4是示出电动窗开关组件100的动作的沿图2中的A-A线的剖视图。
电动窗开关组件100用于通过手动而将例如机动车的驾驶座以外的其它座位的窗打开和关闭,被设置在其它座位附近的扶手处。
组件壳体1形成为箱状,如图3和图4所示,利用组件盖2来封闭下方。如图1所示,在组件盖2上以向下方突出的方式形成有连接器部2a。
在组件壳体1上形成有筒部1a。筒部1a的下方与组件壳体1内连通。旋钮3以覆盖筒部1a的上方的方式被轴支承于筒部1a。在开闭其它座位的窗时,如图4所示,以轴1j为中心摆动操作旋钮3。
在旋钮3上以贯通筒部1a而向组件壳体1内突出的方式设置有杆3a。在组件壳体1内收纳有对流过窗开闭用电机的较大的电流的路径进行开闭的所谓的任意控制型的开关4。
图5至图1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关4(1)的图。
具体而言,图5是开关4(1)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开关4(1)的装配图。图7是开关4(1)具备的支承部件7L、7r和固定端子6a~6e的立体图。图8是开关4(1)具备的可动接触片8L、8r的立体图。图9是沿图6中的B-B线的剖视图。图10是示出开关4(1)的动作的沿图7中的C-C线的剖视图。图11是示出开关4(1)的动作的沿图6中的D-D线的剖视图。
如图5所示,开关4(1)具备壳体5、固定端子6a、6b、6c、6d、6e、支承部件7L、7r、可动接触片8L、8r、弹性部件9L、9r、盖10、按压部件11L、11r和操作部件12。
其中,壳体5、盖10、按压部件11L、11r和操作部件12是合成树脂制。固定端子6a、6b、6c、6d、6e、支承部件7L、7r和可动接触片8L、8r是由铜等导电体构成。弹性部件9L、9r是金属制。
壳体5形成为箱状,在上方开口,具有底部5t和侧壁5c。在与壳体5的长度方向平行的两侧壁(省略标号)上分别形成有五个贯通孔5h(在图5中,仅图示一个侧壁的贯通孔5h)。在该各侧壁上沿着壳体5的长度方向排列有五个贯通孔5h。
设置有五个固定端子6a、6b、6c、6d、6e。其中,在单个的第一固定端子6a的中央设置有两个常开固定触点NO。在有两根的第二固定端子6d、6e的中央分别设置有两个常闭固定触点NC。在有两根的第三固定端子6b、6c的中央形成有两个为一对的两对孔6h。此外,在各固定端子6a~6e的中央形成有压入部6t。
从图5的状态使各固定端子6a~6e穿过壳体5的各贯通孔5h,如图6所示,将各压入部6t压入到各贯通孔5h的侧壁中。由此,固定端子6a~6e被固定到壳体5中,如图9至图11所示,固定端子6a~6e配置在壳体5的底部5t。
此外,在壳体5内的中心配置有第一固定端子6a,在第一固定端子6a的两侧左右一对地配置有第二固定端子6d、6e,在第一固定端子6a与各第二固定端子6d、6e之间左右一对地配置有第三固定端子6b、6c。第三固定端子6b、6c作为公共固定触点(COM)发挥功能。
支承部件7L、7r、可动接触片8L、8r、弹性部件9L、9r和按压部件11L、11r在第一固定端子6a的两侧以左右成为一对的方式各设置两个。
如图7所示,在支承部件7L、7r形成有凹部7a,在处于凹部7a的两侧的垂直部7b上形成有凹陷部7c。各凹陷部7c以向第一固定端子6a侧开口的方式凹陷。在处于支承部件7L、7r的下方的水平部7d上形成有两个为一对的孔部7h。
支承部件7L、7r如图5所示那样地从壳体5的上方的开口部5a被插入到内部后,如图7所示那样地使一对孔部7h与第三固定端子6b、6c的一对孔部7h连通而被载置于第三固定端子6b、6c上,并通过金属熔敷或焊接等固定方法而固定于第三固定端子6b、6c。由此,如图9至图11所示,在壳体5内,支承部件7L、7r分别以能够导通的方式竖立设置在第三固定端子6b、6c上。此外,利用设置于壳体5的侧方保持部5x从侧方保持支承部件7L、7r的垂直部7b。
如图8所示,在可动接触片8L、8r上形成有沿着左右延伸的两端部8a、8b、从中央向上方延伸出的两个第一垂直部8c、与一个第一垂直部8c连续的第二垂直部8d。在两第一垂直部8c的一端侧分别形成有凸部8e。第二垂直部8d位于一端部8b上,并且形成有缺口8f。
将可动接触片8L、8r如图5所示那样地从上方插入到壳体5内后,插入到支承部件7L、7r的凹部7a内而使各凸部8e(图8)与支承部件7L、7r的各凹陷部7c(图7)卡合(参照图9)。然后,将由拉伸螺旋弹簧构成的弹性部件9L、9r的一端分别卡挂于可动接触片8L、8r的缺口8f,将弹性部件9L、9r的另一端分别卡挂于凸台5b(图5),所述凸台5b竖立设置在与壳体5的短边方向平行的两侧壁5c上。
由此,如图9至图11所示,可动接触片8L、8r在固定端子6a~6e的上方以能够上下摆动的方式被支承部件7L、7r支承。此外,可动接触片8L、8r的一端部8b位于第一固定端子6a的常开固定触点NO上,另一端部8a位于第二固定端子6d、6e的常闭固定触点NC上。并且,弹性部件9L、9r分别架设在壳体5的侧壁5c与可动接触片8L、8r之间,并分别对可动接触片8L、8r的一端部8b向斜上方施力。因此,可动接触片8L、8r的一端部8b从常开固定触点NO离开,另一端部8a与常闭固定触点NC接触。
如图5所示,在盖10的与长度方向平行的两侧壁上形成有一对锁定孔10d(在图5中,仅图示一个侧壁的锁定孔10d)。在盖10上形成有一对第一保持部10a,所述一对第一保持部10a将按压部件11L、11r分别保持成能够上下移动。第一保持部10a由上下地贯通盖10的孔等构成。
此外,在盖10的上部形成有多个第二保持部10b,所述第二保持部10b将操作部件12保持成能够向左右方向(壳体5、盖10和操作部件12的长度方向、即可动接触片8L、8r的两端部8a、8b排列的方向)滑动操作。各第二保持部10b以沿着盖1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为槽状。
如图6所示,将盖10的各锁定孔10d和在壳体5的与长度方向平行的两侧壁上形成的各突起5d(在图5中仅图示一个侧壁的突起5d)嵌合。由此,盖10被安装在壳体5上,利用盖10来封闭开口部5a(还参照图9至图11)。
按压部件11L、11r从上方被安装于盖10的各第一保持部10a。由此,如图10和图11所示,按压部件11L、11r贯通盖10而被盖10保持成能够上下移动。此外,按压部件11L、11r被弹性部件9L、9r的中央部9m从下方保持。在第一保持部10a的下端形成有上方保持部10x,所述上方保持部10x对支承部件7L、7r的上端部进行保持。
如图5所示,在操作部件12的与长度方向平行的两侧壁上以沿着长度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有突起12b(在图5中仅图示一个侧壁的突起12b)。在操作部件12的上部的中心处以向上方突出的方式形成有操作部12a。
与盖10和操作部件12的长度方向平行地将操作部件12的突起12b插入到盖10的第二保持部10b内。由此,如图6和图9至图11所示,操作部件12被保持在盖10的上部,能够在壳体5和按压部件11L、11r的上方向左右滑动操作。
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操作部件12的与盖10面对的下表面上形成有分别与按压部件11L、11r的上端卡合的卡合槽12c、12d。在各卡合槽12c、12d上以随着朝向操作部12a侧而下降的方式形成有倾斜面12e、12f。
在装配上述结构的开关4(1)的情况下,首先,将固定端子6a~6e压入于壳体5的各贯通孔5h中而将固定端子6a~6e设置在壳体5的底部5t。然后,将支承部件7L、7r竖立设置在壳体5内的第三固定端子6b、6c上。然后,将可动接触片8L、8r设置在壳体5内的固定端子6a~6e的上方,利用支承部件7L、7r将可动接触片8L、8r支承成能够上下摆动。此外,在壳体5的各侧壁5c与可动接触片8L、8r之间架设弹性部件9L、9r,利用弹性部件9L、9r对可动接触片8L、8r的一端部8b向斜上方施力。然后,将盖10安装在壳体5上,利用盖10封闭开口部5a。此外,将按压部件11L、11r安装在盖10的各第一保持部10a处,将按压部件11L、11r设置在弹性部件9L、9r的上方。然后,将操作部件12安装于盖10的第二保持部10b,在壳体5和按压部件11L、11r的上方将操作部件12设置成能够滑动操作。由此,如图6和图9至图11所示那样地装配开关4(1)
如上述那样地装配起来的开关4(1)如图4所示那样地以壳体5的长度方向(在图4是左右方向)和短边方向(在图4中是上下方向)与旋钮3的摆动轴1j垂直那样的横向姿势被设置在电动窗开关组件100的组件壳体1内。开关4(1)被固定于组件壳体1和组件盖2。
此外,操作部件12的操作部12a与设置在旋钮3的杆3a的下端处的凹部3b卡合。因此,随着以轴1j为中心而摆动操作旋钮3,杆3a摆动而使操作部件12向左右滑动操作。
此外,从壳体5露出的固定端子6a~6e的各引导部6g(图6)如图3所示那样地向连接器部2a内突出。因此,通过将未图示的线束与连接器部2a嵌合,从而开关4(1)与未图示的窗开闭用的电机电连接,形成用于使大电流流向该电机的路径。
下面,对开关4(1)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4的(a)所示,在旋钮3处于中立(未操作)状态时,杆3a处于铅直的姿势,操作部件12处于中立位置。此外,如图11的(a)和图10的(a)所示,按压部件11L、11r的上端分别被操作部件12的倾斜部12e、12f按压而利用下端分别稍微下压弹性部件9L、9r的中央部9m。由此,弹性部件9L、9r挠曲,分别对可动接触片8L、8r的一端部8b向壳体5的两侧壁5c的凸台5b所在的斜上方施力。因此,可动接触片8L、8r的一端部8b从第一固定端子6a的常开固定触点NO离开,同时另一端部8a分别与第二固定端子6d、6e的常闭固定触点NC接触。
并且,如图10的(a)所示,由于支承部件7r分别与第三固定端子6c和可动接触片8r始终抵接,因此第三固定端子6c和第二固定端子6e经由支承部件7r和可动接触片8r变成导通状态。此外,如图11的(a)所示,由于支承部件7L分别与第三固定端子6b和可动接触片8L始终抵接,因此第三固定端子6b和第二固定端子6d经由支承部件7L和可动接触片8L而变成导通状态。因此,窗开闭用的电机的正转用和反转用的两电流路径处于开路(切断)状态,没有电流流过电机,电机和窗静止。
如图4的(b)所示,当将旋钮3的前端部3c按下而向打开方向(在图4的(b)中是逆时针方向)摆动操作旋钮3时,杆3a摆动而使操作部件12向第一操作方向(在图4的(b)中是右方向)滑动。这样,如图10的(b)所示,处于一(右)侧的按压部件11r的上端与操作部件12的倾斜部12f滑动,按压部件11r下降而使弹性部件9r的中央部9m进一步向下方挠曲而弯曲。即,按压部件11r与操作部件12的向第一操作方向的滑动操作联动地将弹性部件9r的中央部9m按下。
然后,如图10的(c)所示,当操作部件12向第一操作方向滑动规定的量而使得按压部件11r将弹性部件9r的中央部9m按下规定的量时,弹性部件9r大幅地弯曲而变得无法向斜上方对可动接触片8r的一端部8b施力。并且,可动接触片8r的垂直部8d被弹性部件9r拉下,使得可动接触片8r以与支承部件7r的凹陷部7c(图7)卡合的凸部8e(图8)为中心向图10的(c)中的逆时针方向呈跷跷板状地摆动。这样,可动接触片8r的另一端部8a从第二固定端子6e的常闭固定触点NC离开,一端部8b与第一固定端子6a的常开固定触点NO接触。因此,第三固定端子6c和第一固定端子6a经由支承部件7r和可动接触片8r变成导通状态,电机的正转用的电流路径变成闭合路(导通)状态,有电流流过电机,电机正转,窗被打开。
此外,如图4的(c)所示,当将旋钮3的前端部3c提起而向关闭方向(在图4的(c)中是顺时针方向)摆动操作旋钮3时,杆3a摆动而使操作部件12向第二操作方向(在图4的(c)中是左方向)滑动。这样,如图11的(b)所示,处于另一(左)侧的按压部件11L的上端与操作部件12的倾斜部12e滑动,按压部件11L下降而使弹性部件9L的中央部9m进一步向下方挠曲而弯曲。即,按压部件11L与操作部件12的向第二操作方向的滑动操作联动地将弹性部件9L的中央部9m按下。
然后,如图11的(c)所示,当操作部件12向第二操作方向滑动规定的量而使得按压部件11L将弹性部件9L的中央部9m按下规定的量时,弹性部件9L大幅地弯曲而变得无法向斜上方对可动接触片8L的一端部8b施力。并且,可动接触片8L的垂直部8d被弹性部件9L拉下,使得可动接触片8L以与支承部件7L的凹陷部7c(图7)卡合的凸部8e(图8)为中心向图11的(c)中的顺时针方向呈跷跷板状地摆动。这样,可动接触片8L的另一端部8a从第二固定端子6d的常闭固定触点NC离开,一端部8b与第一固定端子6a的常开固定触点NO接触。因此,第三固定端子6b和第一固定端子6a经由支承部件7L和可动接触片8L变成导通状态,电机的反转用的电流路径变成闭合路状态,有电流流过电机,电机反转,窗被关闭。
当解除对旋钮3的操作后,通过未图示的复位机构使旋钮3和操作部件12复位到图4的(a)、图10的(a)和图11的(a)所示的中立状态。因此,按压部件11L、11r分别从操作部件12的倾斜面12e、12f脱离并被弹性部件9L、9r的弹性恢复力推起,按压部件11L、11r的上端与卡合槽12c、12d卡合。并且,弹性部件9L、9r分别对可动接触片8L、8r的一端部8b向斜上方施力,可动接触片8L、8r的一端部8b从第一固定端子6a的常开固定触点NO离开,同时另一端部8a分别与第二固定端子6d、6e的常闭固定触点NC接触。因此,第三固定端子6b、6c与第一固定端子6a变成非导通状态,并且第三固定端子6b、6c与第二固定端子6d、6e分别经由支承部件7L、7r和可动接触片8L、8r变成导通状态。进而,电机的正转用和反转用的两电流路径变成开路状态,没有电流流过电机,电机和窗静止。
作为另一示例,也可以为如下这样的结构。无论有无未图示的复位机构,当解除对旋钮3的操作后,被弹性部件9L(9r)的弹性回复力推起的按压部件11L(11r)沿着操作部件12的倾斜面12e(12f)移动。由此,操作部件12向左(右)方向移动,旋钮3恢复成中立状态。
根据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关4(1),与由旋钮3对操作部件12的滑动操作联动地利用操作部件12的倾斜面12e、12f将按压部件11L、11r按下。进而,利用按压部件11L、11r将弹性部件9L、9r的中央部9m按下而使可动接触片8L、8r摆动,来切换可动接触片8L、8r与固定端子6a~6e的接触/分离状态。即,可动接触片8L、8r随着操作部件12而向左右滑动,并不是相对于固定端子6a~6e滑动,而是借助于弹性部件9L、9r的作用使可动接触片8L、8r进行跷跷板动作,从而相对于固定端子6a~6e接触或分离。因此,能够不依赖于旋钮3和操作部件12的操作速度地迅速地切换可动接触片8L、8r与固定端子6a~6e的触点的开闭状态。
此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在箱状的壳体5内,朝向上方地顺次地装配固定端子6a~6e、支承部件7L、7r、可动接触片8L、8r和弹性部件9L、9r。然后,利用盖10封闭壳体5的开口部5a,从盖10的上方顺次地装配按压部件11L、11r和操作部件12。因此,能够一边目视这些各部件,一边容易地进行装配。
此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在旋钮3和操作部件12中立时,借助于弹性部件9L、9r的弹性作用力,使可动接触片8L、8r的一端部8b从第一固定端子6a的常开固定触点NO离开,同时使另一端部8a与第二固定端子6d、6e的常闭固定触点NC分别接触。因此,能够分别经由可动接触片8L、8r和支承部件7L、7r使第二固定端子6d、6e与第三固定端子6b、6c导通。
此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通过借助于旋钮3向第一操作方向对操作部件12进行滑动操作,使得可动接触片8r摆动,可动接触片8r的一端部8b与第一固定端子6a的常开固定触点NO接触,同时另一端部8a从第二固定端子6e的常闭固定触点NC离开。因此,能够经由可动接触片8r和支承部件7r使第一固定端子6a与第三固定端子6c导通。
并且,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通过借助于旋钮3向第二操作方向对操作部件12进行滑动操作,使得可动接触片8L摆动,可动接触片8L的一端部8b与第一固定端子6a的常开固定触点NO接触,同时另一端部8a从第二固定端子6d的常闭固定触点NC离开。因此,能够经由可动接触片8L和支承部件7L使第一固定端子6a与第三固定端子6b导通。
图12至图16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开关4(2)的图。
具体而言,图12是开关4(2)的分解立体图。图13是开关4(2)的装配图。图14是沿图13中的E-E线的剖视图。图15是示出开关4(2)的动作的、沿图13中的F-F线的剖视图。图16是示出开关4(2)的动作的、沿图13中的G-G线的剖视图。
如图12所示,开关4(2)具备的一对按压部件14L、14r具有:凸部14b,其形成于中央的上表面;旋转轴14j,其形成于一端部;和臂部14a,其从旋转轴14j向侧方伸展。在盖13上形成有将各按压部件14L、14r保持成能够向朝向壳体5的底部5t的进深方向转动的一对第一保持部13a。如图15和图16所示,第一保持部13a由上下地贯通盖13的孔13h和支承旋转轴14j的轴承部13j等构成。
盖13以封闭壳体5的开口部5a的方式被安装在壳体5上(参照图13至图16)。按压部件14L、14r从上方被安装于盖13的各第一保持部13a。由此,如图15和图16所示,按压部件14L、14r贯穿盖13而被盖13保持成能够以旋转轴14j为中心转动。此外,按压部件14L、14r的臂部14a的下端被弹性部件9L、9r的中央部9m从下方支承。
与图12所示的盖13和操作部件12的长度方向平行地,将形成于操作部件12的侧面的突起12b插入到形成在盖13的上部的第二保持部10b内。由此,如图13至图16所示,操作部件12被保持在盖13的上部,在壳体5和按压部件14L、14r的上方能够向左右滑动操作。
在操作部件12的与盖13对置的下表面上形成有分别与按压部件14L、14r的凸部14b卡合的卡合槽12c’、12d’。在各卡合槽12c’、12d’上以随着朝向操作部12a侧而下降的方式形成有倾斜面12e’、12f’。
在装配上述结构的开关4(2)的情况下,如上所述,在壳体5内朝向上方顺次地安装固定端子6a~6e、支承部件7L、7r、可动接触片8L、8r和弹性部件9L、9r。然后,将盖13安装在壳体5上而利用盖13封闭开口部5a,将按压部件14L、14r安装在盖13的各第一保持部13a处而将按压部件14L、14r设置在弹性部件9L、9r的上方。然后,将操作部件12安装在盖13的第二保持部10b,将操作部件12以能够滑动操作的方式设置在壳体5和按压部件14L、14r的上方。由此,如图13至图16所示那样地装配开关4(2)
如上述那样装配起来的开关4(2)如图4所示那样地以横向的姿势被设置在组件壳体1内。在该设置状态下,操作部件12的操作部12a与旋钮3的杆3a的凹部3b卡合。
下面,对开关4(2)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4的(a)所示,在旋钮3处于中立状态时,操作部件12处于中立位置。此外,如图16的(a)和图15的(a)所示,按压部件14L、14r的凸部14b分别被操作部件15的倾斜部15e、15f按压而利用臂部14a的前端分别将弹性部件9L、9r的中央部9m稍微按下。由此,弹性部件9L、9r稍微挠曲,分别对可动接触片8L、8r的一端部8b向壳体5的两侧壁5c的凸台5b所在的斜上方施力。因此,可动接触片8L、8r的一端部8b从第一固定端子6a的常开固定触点NO离开,同时可动接触片8L、8r的另一端部8a分别与第二固定端子6d、6e的常闭固定触点NC接触。
并且,由于支承部件7L、7r与分别处于下方的第三固定端子6b、6c和可动接触片8L、8r分别始终抵接,因此第三固定端子6b、6c和第二固定端子6d、6e分别经由支承部件7L、7r和可动接触片8L、8r变成导通状态。因此,窗开闭用的电机的正转用和反转用的两电流路径处于开路状态,没有电流流过电机,电机和窗静止。
如图4的(b)所示,当将旋钮3向打开方向摆动操作时,杆3a摆动而使操作部件12向第一操作方向滑动。这样,如图15的(b)所示,在按压部件14r的凸部14b与操作部件12的倾斜部12f滑动的同时,凸部14b被倾斜面12f’按下,按压部件14r以旋转轴14j为中心向图15的(b)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由此,按压部件14r的臂部14a向下方摆动而使弹性部件9r的中央部9m进一步向下方挠曲而弯曲。即,按压部件14r与操作部件12的向第一操作方向的滑动操作联动地将弹性部件9r的中央部9m按下。
进而,如图15的(c)所示,当操作部件12向第一操作方向滑动规定的量而使得按压部件14r转动规定的角度从而利用臂部14a将弹性部件9r的中央部9m按下规定的量时,弹性部件9r大幅地弯曲而变得无法向斜上方对可动接触片8r的一端部8b施力。并且,可动接触片8r的垂直部8d被弹性部件9r拉下,可动接触片8r以凸部8e(图8)为中心向图15的(c)中的逆时针方向成跷跷板状地摆动。这样,可动接触片8r的另一端部8a从第二固定端子6e的常闭固定触点NC离开,一端部8b与第一固定端子6a的常开固定触点NO接触。因此,第三固定端子6c与第一固定端子6a经由支承部件7r和可动接触片8r变成导通状态,电机的正转用的电流路径变成闭合路状态,有电流流过电机,电机正转,窗被打开。
此外,如图4的(c)所示,当将旋钮3的前端部3c提起而向关闭方向摆动操作旋钮3时,杆3a摆动而使操作部件12向第二操作方向滑动。这样,如图16的(b)所示,在按压部件14L的凸部14b与操作部件12的倾斜部12e’滑动的同时,凸部14b被倾斜面12e’按下,使得按压部件14L以旋转轴14j为中心向图16的(b)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由此,按压部件14L的臂部14a向下方摆动而使弹性部件9L的中央部9m进一步向下方挠曲而弯曲。即,按压部件14L与操作部件12的向第二操作方向的滑动操作联动地将弹性部件9L的中央部9m按下。
进而,如图16的(c)所示,当操作部件12向第二操作方向滑动规定的量而使得按压部件14L转动规定的角度从而利用臂部14a将弹性部件9L的中央部9m按下规定的量时,弹性部件9L大幅地弯曲而变得无法向斜上方对可动接触片8L的一端部8b施力。此外,可动接触片8L的垂直部8d被弹性部件9L拉下,使得可动接触片8L以凸部8e(图8)为中心向图16的(c)中的顺时针方向呈跷跷板状地摆动。这样,可动接触片8L的另一端部8a从第二固定端子6d的常闭固定触点NC离开,一端部8b与第一固定端子6a的常开固定触点NO接触。因此,第三固定端子6b和第一固定端子6a经由支承部件7L和可动接触片8L变成导通状态,电机的反转用的电流路径变成闭合路状态,有电流流过电机,电机反转,窗被关闭。
当解除对旋钮3的操作后,通过未图示的复位机构使旋钮3和操作部件12复位到图4的(a)、图15的(a)和图16的(a)所示的中立状态。因此,按压部件14L、14r的凸部14b分别从操作部件12的倾斜面12e’、12f’脱离,臂部14a被弹性部件9L、9r的弹性恢复力推起,各凸部14b与卡合槽12c’、12d’卡合。此外,弹性部件9L、9r分别对可动接触片8L、8r的一端部8b向斜上方施力,可动接触片8L、8r的一端部8b从第一固定端子6a的常开固定触点NO离开,同时另一端部8a与第二固定端子6d、6e的常闭固定触点NC分别接触。因此,第三固定端子6b、6c与第一固定端子6a变成非导通状态,并且第三固定端子6b、6c与第二固定端子6d、6e分别经由支承部件7L、7r和可动接触片8L、8r变成导通状态。进而,电机的正转用和反转用的两电流路径变成开路状态,没有电流流过电机,电机和窗静止。
根据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开关4(2),与由旋钮3对操作部件12的滑动操作联动地利用操作部件12的倾斜面12e’、12f’将按压部件14L、14r的凸部14b按下,以旋转轴14j为中心使按压部件14L、14r转动。进而,利用按压部件14L、14r的臂部14a将弹性部件9L、9r的中央部9m按下而使可动接触片8L、8r呈跷跷板状摆动,来切换可动接触片8L、8r与固定端子6a~6e的接触/分离状态。因此,能够不依赖于旋钮3和操作部件12的操作速度地迅速地切换可动接触片8L、8r与固定端子6a~6e的触点的开闭状态。
此外,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在壳体5内朝向上方顺次地安装固定端子6a~6e、支承部件7L、7r、可动接触片8L、8r和弹性部件9L、9r。然后,利用盖13封闭壳体5的开口部5a,从盖13的上方顺次地装配按压部件14L、14r和操作部件12。因此,能够一边目视这些各部件,一边容易地进行装配。
并且,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通过调整从按压部件14L、14r的旋转轴14j到臂部14a的前端的长度,从而能够改变操作部件12的滑动量和按压部件14L、14r的臂部14a的前端侧的下降量。因此,与前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相比,能够减小操作部件12的倾斜面12e’、12f’及卡合槽12c’、12d’的大小而减小滑动量,能够实现操作部件12与按压部件14L、14r的摩擦力的降低、以及开关4(2)相对于操作部件12的操作方向的小型化。
除了上述以外,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各种实施方式。例如,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一对弹性部件9L、9r的上方设置有盖10、13、一对按压部件11L、11r、14L、14r和操作部件12的示例,但本发明不限于此。除此以外,例如,也可以如图17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开关4(3)那样在弹性部件9L、9r的上方设置使按压部件、操作部件和盖形成为一体的转动操作部件15。
转动操作部件15具有被设置在中央的旋转轴15j、被设置在旋转轴15j的上方的操作部15a、和左右一对地被设置在旋转轴15j的两侧的按压部15L、15r。利用形成于壳体5的侧壁上的轴承孔5z支承旋转轴15j,从而转动操作部件15以能够向壳体5的进深方向转动操作的方式被支承在壳体5上,将开口部5a封闭。一对按压部15L、15r被弹性部件9L、9r的中央部9m从下方支承。操作部15a与图4所示的旋钮3的杆3a的凹部3b卡合。
通过摆动操作旋钮3,从而杆3a经由操作部15a以旋转轴15j为中心对转动操作部件15向图17中的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进行转动操作。由此,按压部15L、15r将弹性部件9L、9r的中央部9m按下而使得可动接触片8L、8r摆动,从而切换可动接触片8L、8r与固定端子6a~6e的接触/分离状态。
根据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开关4(3),能够不依赖于旋钮3和转动操作部件15的操作速度地迅速地切换可动接触片8L、8r与固定端子6a~6e的触点的开闭状态。此外,在将固定端子6a~6e、支承部件7L、7r、可动接触片8L、8r和弹性部件9L、9r设置在壳体5内之后,将旋转操作部件15安装在壳体5上即可,因此能够容易地装配开关4(3)。并且,通过将按压部件、操作部件和盖形成为一体,从而部件数量减少,因此部件的管理也变得容易。
此外,也可以如图18所示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开关4(4)那样地将具有左右一对按压部16L、16r的单个的按压部件16设置在弹性部件9L、9r与操作部件12之间。按压部件16被嵌入于孔部17h内,所述孔部17h形成于封闭壳体5的开口部5a的盖17。在将盖17和按压部件16设置在壳体5上之后,将操作部件12设置在盖17上即可。
然后,将操作部件12向左右滑动操作,使得倾斜面12e、12f与按压部16L、16r的上端滑动,按压部件16倾斜动作。由此,弹性部件9L、9r的中央部9m被按压部16L、16r的下端按下,使得可动接触片8L、8r摆动,从而切换可动接触片8L、8r与固定端子6a~6e的接触/分离状态。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采用由拉伸螺旋弹簧构成的弹性部件9L、9r的示例,但本发明不仅限于此,也可以采用例如板簧等那样的其它弹性部件。
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列举了将本发明应用于通过手动将机动车的驾驶座以外的其它座位的窗户打开和关闭的电动窗开关组件100用的开关4的示例,但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这以外的开关。此外,各构成部件的使用数量不限于以上的实施方式,根据开关的功能来适当地选择即可。

Claims (9)

1.一种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关具备:
壳体,其具有底部和侧壁;
固定端子,其被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底部上;
支承部件,其被设置在所述壳体内;
可动接触片,其在所述固定端子的上方被所述支承部件支承成能够上下摆动;
弹性部件,其被架设在所述壳体的侧壁与所述可动接触片之间,并对该可动接触片的一端部向斜上方施力;以及
按压部件,其被设置在所述弹性部件的上方,
所述按压部件将所述弹性部件的中央部按下,使得所述可动接触片摆动,从而切换所述可动接触片与所述固定端子的接触/分离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关还具备操作部件,所述操作部件以能够操作的方式被设置在所述壳体和所述按压部件的上方,
所述按压部件与所述操作部件的操作联动地将所述弹性部件的中央部按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关还具备盖,所述盖将在所述壳体的上方开口的开口部封闭,
所述按压部件贯穿所述盖而被所述盖保持成能够上下移动,并被所述弹性部件的中央部从下方支承,
所述操作部件以能够向所述可动接触片的两端部所排列的左右方向滑动操作的方式被保持于所述盖的上部,在与所述盖的对置面上具有在滑动操作时将所述按压部件按下的倾斜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关还具备盖,所述盖将在所述壳体的上方开口的开口部封闭,
所述按压部件具有旋转轴,所述按压部件贯穿所述盖而被所述盖保持成能够向朝向所述壳体的底部的进深方向转动,并被所述弹性部件从下方支承,
所述操作部件以能够向所述可动接触片的两端部所排列的左右方向滑动操作的方式被保持于所述盖的上部,在与所述盖的对置面上具有在滑动操作时将所述按压部件按下而使其向所述弹性部件侧转动的倾斜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压部件和所述操作部件形成为一体而以能够向朝向所述壳体的底部的进深方向转动操作的方式被支承在所述壳体上,并且在转动操作时将所述弹性部件的中央部按下。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端子由设置有常开固定触点的第一固定端子、设置有常闭固定触点的第二固定端子和被配置在该两端子之间的第三固定端子构成,
所述支承部件由导电体构成,被安装在所述第三固定端子上而使该第三固定端子与所述可动接触片导通,
所述可动接触片使所述一端部位于所述常开固定触点上方,并使另一端部位于所述常闭固定触点上方,
所述弹性部件以使所述可动接触片的所述一端部从所述常开固定触点离开的同时使所述可动接触片的所述另一端部与所述常闭固定触点接触的方式,对所述可动接触片的所述一端部向斜上方施力。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固定端子单个地设置于所述壳体,
所述第二固定端子、所述第三固定端子、所述支承部件、所述可动接触片、所述弹性部件和所述按压部件分别左右一对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端子的两侧,
通过向第一操作方向操作所述操作部件,使得一个所述按压部件将一个所述弹性部件的中央部按下,一个所述可动接触片摆动,从而切换一个所述可动接触片与一个所述常闭固定触点及所述常开固定触点的接触/分离状态,
通过向第二操作方向操作所述操作部件,使得另一个所述按压部件将另一个所述弹性部件的中央部按下,另一个所述可动接触片摆动,从而切换另一个所述可动接触片与另一个所述常闭固定触点及所述常开固定触点的接触/分离状态。
8.一种开关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具有底部和侧壁的壳体的该底部上设置固定端子,
借助于支承部件将可动接触片以能够上下摆动的方式支承在所述壳体内的所述固定端子的上方,
在所述壳体的侧壁与所述可动接触片之间架设弹性部件,借助于该弹性部件对所述可动接触片的一端部向斜上方施力,
在所述弹性部件的上方设置按压部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开关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和所述按压部件的上方以能够操作的方式设置操作部件。
CN201410498395.2A 2013-09-26 2014-09-25 开关 Active CN10451775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99138A JP6113038B2 (ja) 2013-09-26 2013-09-26 スイッチ
JP2013-199138 2013-09-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17756A true CN104517756A (zh) 2015-04-15
CN104517756B CN104517756B (zh) 2017-01-18

Family

ID=526238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498395.2A Active CN104517756B (zh) 2013-09-26 2014-09-25 开关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412526B2 (zh)
JP (1) JP6113038B2 (zh)
CN (1) CN104517756B (zh)
DE (1) DE102014218996B4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28203A (zh) * 2018-08-14 2020-02-21 新巨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于弹片式微动开关的行程调整罩
WO2021036732A1 (zh) * 2019-08-23 2021-03-0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856948B1 (ko) * 2016-12-19 2018-05-14 제니스전장주식회사 자동변속레버의 매뉴얼 모드 스위치
KR101869527B1 (ko) * 2017-04-06 2018-07-23 제일전기공업 주식회사 슬라이드 스위치
USD925467S1 (en) * 2019-11-19 2021-07-20 American Electric Power Company, Inc. Switch cover blockout device
USD957355S1 (en) * 2021-01-07 2022-07-12 Pella Corporation Operator handle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85570A (ja) * 1997-12-22 1999-07-09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シーソー動作型スイッチ
CN100447917C (zh) * 2004-08-25 2008-12-31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开关装置
US20110203910A1 (en) * 2010-02-23 2011-08-25 Alps Electric Co., Ltd. Switch apparatus
CN202134440U (zh) * 2011-07-06 2012-02-01 福州士林电机有限公司 改进型车体电动窗开关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165603A (en) * 1962-10-10 1965-01-12 Carling Electric Inc Compression spring actuating mechanism for toggle-operated momentary electrical switches
GB1405451A (en) 1972-01-06 1975-09-10 Burgess Micro Switch Co Ltd Snap-action electric switches
DE7409453U (zh) 1974-03-18 1976-06-16 Rudolf Schadow Gmbh, 1000 Berlin
US4230919A (en) * 1978-03-13 1980-10-28 Schantz Spencer C Snap acting switch
DE3205389C2 (de) 1982-02-16 1984-07-19 Robert Seuffer GmbH & Co, 7260 Calw Tastenschalter
DE8806213U1 (zh) * 1988-05-10 1988-06-30 Siemens Ag, 1000 Berlin Und 8000 Muenchen, De
DE4400772C2 (de) * 1994-01-13 1995-12-21 Baer Elektrowerke Gmbh & Co Kg Elektrisches Schaltgerät
DE69830757T2 (de) * 1997-04-28 2006-05-04 Idec Izumi Corp. Tastschalter, Vorrichtung zum Betrieb und Tastatur mit diesem Schalter
US6166345A (en) * 1998-02-24 2000-12-26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See-saw switch
US6255611B1 (en) * 2000-02-17 2001-07-03 Shin Jiuh Corp. Pushbutton switch
US6833521B2 (en) * 2003-03-18 2004-12-21 Sagami Electric Co., Ltd. Rocker switch
US6940029B1 (en) * 2004-07-14 2005-09-06 Shin Chin Industrial Co., Ltd. Continuously illuminated rocker switch having separate circuit illuminating structure to indicate closed switch position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85570A (ja) * 1997-12-22 1999-07-09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シーソー動作型スイッチ
CN100447917C (zh) * 2004-08-25 2008-12-31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开关装置
US20110203910A1 (en) * 2010-02-23 2011-08-25 Alps Electric Co., Ltd. Switch apparatus
CN202134440U (zh) * 2011-07-06 2012-02-01 福州士林电机有限公司 改进型车体电动窗开关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28203A (zh) * 2018-08-14 2020-02-21 新巨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于弹片式微动开关的行程调整罩
WO2021036732A1 (zh) * 2019-08-23 2021-03-0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17756B (zh) 2017-01-18
DE102014218996A1 (de) 2015-03-26
DE102014218996B4 (de) 2017-08-03
JP6113038B2 (ja) 2017-04-12
US20150083559A1 (en) 2015-03-26
US9412526B2 (en) 2016-08-09
JP2015065103A (ja) 2015-04-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517756A (zh) 开关及开关的装配方法
CN100533625C (zh) 开关装置
US5833048A (en) Rocker switch especially for vehicles
CN101527207B (zh) 电动工具用开关
KR100386353B1 (ko) 다기능 스위치
US20050037663A1 (en) Vehicle mounted electrical outlet box
JP5903253B2 (ja) スイッチ装置
US5016140A (en) Switch arranged for being mounted on a circuit board
CN100543896C (zh) 开关
KR100921070B1 (ko) 푸시 버튼 스위치
CN100511539C (zh) 开关装置
CN100524567C (zh) 开关装置
JPH10134663A (ja) スイッチ
US6774329B2 (en) Switch device
KR101602496B1 (ko) 슬라이드 스위치 유니트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파워 윈도우 스위치 모듈
EP1739792B1 (en) Circuit unit device
KR101582738B1 (ko) 차량용 텀블러 스위치 유니트
KR200460533Y1 (ko) 슬라이더 스위치 유니트
JPH0719932U (ja) スイッチ装置
JP6249485B2 (ja) スイッチ装置
KR20170091201A (ko) 차량용 윈도우 스위치 장치
KR200461776Y1 (ko) 시트 워머 스위치 장치
KR101271313B1 (ko) 레버 스위치 유니트
KR101181636B1 (ko) 차량용 스티어링 휠 스위치 유니트
JPH06260059A (ja) 切換えスイッ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