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14059A - 纤维机械 - Google Patents

纤维机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514059A
CN104514059A CN201410482895.7A CN201410482895A CN104514059A CN 104514059 A CN104514059 A CN 104514059A CN 201410482895 A CN201410482895 A CN 201410482895A CN 104514059 A CN104514059 A CN 10451405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gate
operating portion
movable cylinder
cylinder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48289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514059B (zh
Inventor
丰田贵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chine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chine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chinery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chinery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5140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140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5140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1405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15/00Piecing arrangements ; Automatic end-finding, e.g. by suction and reverse package rotation; Devices for temporarily storing yarn during piecing
    • D01H15/013Carriages travelling along the machin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 Replacing, Conveying, And Pick-Finding For Filamentary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纤维机械。闸门(60)的主体部(61)通过旋转能够切换堵塞吸管(85)的通过孔(31)的状态和开放通过孔(31)的状态。被操作部(62)固定设置在主体部(61)上。操作部(24)当闸门(60)位于偏离规定位置规定的旋转量以上的位置时与被操作部(62)接触,使闸门(60)旋转。可动筒部(26)与操作部(24)分开独立设置,与位于规定位置的闸门(60)的主体部(61)接触使该闸门(60)旋转。支架(29)将操作部(24)保持在使该操作部(24)不与闸门(60)的主体部(61)接触、并且操作部(24)能够与被操作部(62)接触的位置上。

Description

纤维机械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要涉及在具备作业台车的纤维机械中用来对该作业台车作用负压力的结构。
背景技术
纺纱机及自动络纱机等纤维机械有时采用排列装备多个纱线处理单元的结构。在这样的纤维机械中,我们知道行走到处理对象的纱线处理单元的位置,对该单元进行规定的纱线处理的作业台车。例如日本特开2013-67900号公报中公开了行走到处理对象的纺纱单元的位置对该纺纱单元实施接头作业的接头台车。
日本特开2013-67900号公报记载的接头台车为了在接头作业之际吸引并捕捉纱线而具备第1引导装置及第2引导装置。该接头台车具备给第1引导装置及第2引导装置提供吸引气流的第1连接部。该第1连接部与设置在纺纱机主体一侧的吸引管连接地构成。在该吸引管上以规定的间隔形成有多个供给部。通过该供给部给第1连接部提供吸引气流。
在日本特开2013-67900号公报中,用来堵塞形成在吸引管道上的供给部的闸门(闸门阀)设置在各供给部上。该闸门如下地构成:能够旋转,每旋转规定角度切换堵塞供给部的状态和不堵塞的状态。接头台车在通过供给部的位置之际能够利用第1连接部使闸门旋转。
在日本特开2013-67900号公报中,以通过接头台车经过供给部的位置使闸门旋转90度回到原来状态为前提。但是,由于闸门旋转之际的阻力存在个体差异,因此难以保证所有的闸门同样地旋转。并且,由于接头台车的行走速度不限于总是一定(加速中、减速中等),因此闸门旋转之势(第1连接部推顶闸门之势)存在偏差。因此,在实际的装置中,有时接头台车经过了时闸门的旋转量不是90度,该闸门偏离了规定的旋转位置即规定位置。
根据闸门的偏离状况,可能有不能用第1连接部使该闸门恰当地旋转的时候。在这样不能够使闸门恰当地旋转的情况下,存在接头台车异常停止了的可能性。并且,在不能够使闸门恰当地旋转的情况下,存在该闸门和/或第1连接部被施加了不合理的力,成为变形和/或破损的原因的担心。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提供即使在闸门偏离规定的旋转位置即规定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使该闸门恰当地旋转的纤维机械。
根据本发明申请的观点,纤维机械具备多个卷绕单元、作业台车、管道、闸门主体以及被操作部。上述卷绕单元卷绕纱线而形成卷装。上述作业台车能够沿上述多个卷绕单元排列配置的方向移动。上述管道形成有用来供从上述作业台车来的吸引气流通过的通过孔。上述闸门主体通过旋转而能够切换堵塞上述通过孔的状态和开放上述通过孔的状态。上述被操作部固定设置在上述闸门主体上。并且,上述作业台车具备第1操作部、第2操作部以及第1保持部。上述第1操作部当上述闸门主体位于偏离规定位置规定的旋转量以上的位置时,与上述被操作部接触而使上述闸门主体旋转。上述第2操作部与上述第1操作部分开独立设置、与位于上述既定位置上的上述闸门主体接触而使该闸门主体旋转。上述第1保持部将上述第1操作部保持在该第1操作部不与上述闸门主体接触、并且上述第1操作部能够与上述被操作部接触的位置上。
由于像上述那样仅设置了第1操作部,因此在闸门偏离规定的旋转位置即规定位置的情况下,能够利用第1操作部使闸门旋转。并且,由于将第1操作部与第2接触部分开独立设置,同时具备将该第1操作部保持在规定位置上的第1保持部,因此能够使该第1操作部确实地与被操作部接触。
在上述纤维机械中,上述作业台车最好具备在上述第2操作部能够与上述闸门主体接触的位置上保持该第2操作部的第2保持部。
由此,由于能够使第2操作部确实地与闸门主体接触,因此能够使该闸门确实地旋转。
在上述纤维机械中,上述第2保持部最好将上述第2操作部保持在该第2操作部与上述管道接触了的状态。
这种结构的情况下,由于作业台车在第2操作部与管道接触了的状态下行走,因此该第2操作部有磨损的时候。但是,本申请发明由于与该第2操作部分开独立设置第1操作部,并且具备保持该第1操作部的第1保持部,因此不管第2操作部的磨损情况如何,都能够将第1操作部保持在能够与被操作部恰当接触的位置上。由此,不管第2操作部的磨损情况如何,都能够利用第1操作部使闸门确实地旋转。
在上述纤维机械中,上述第2操作部最好为用来让向上述通过孔的吸引气流通过的筒状部件。
由此,能够用简单的结构使吸引气流从作业台车通过到管道。
在上述纤维机械中,上述第2保持部最好具备朝上述管道对上述第2操作部施力的施力部件。
由此能够使第2操作部持续与管道接触。
在上述纤维机械中,上述第2操作部最好具有能够朝上述管道前进的余量部。
由此,即使第2操作部由于磨损而变短,也能够用余量部吸收磨损。因此,不管第2操作部的磨损情况如何,都能够使该第2操作部持续与管道接触。
在上述纤维机械中,上述第1保持部最好将上述第1操作部保持在该第1操作部不与上述管道接触的位置上。
由此,能够防止第1操作部与管道摩擦而引起的磨损。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一个实施形态的细纱机的整体结构的主视图;
图2为纺纱单元的侧视图;
图3(a)为表示吸引流通过的结构的接头台车的概略主视图,(b)为表示了闸门的配置的概略俯视图;
图4为连接部的外观立体图;
图5为连接部的侧面剖视图;
图6为离开吸引管的状态下的连接部的侧面剖视图;
图7为闸门的立体图;
图8为闸门及连接部的侧视图;
图9(a)~(b)为说明闸门的旋转的图;
图10(a)~(d)为说明使位于规定位置的闸门旋转的样子的图;
图11为表示比较例的不能够使闸门旋转的情况的图;
图12(a)~(b)为表示使位于偏离规定位置的位置上的闸门旋转的样子的图;
图13为表示比较例的侧面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一个实施形态的细纱机(纺纱机,纤维机械)进行说明。图1所示的细纱机1具备并设的多个纺纱单元(卷绕单元)2、接头台车(作业台车)3、动力箱5、鼓风箱80、吸管85及机体控制装置90。
机体控制装置90为集中管理细纱机1所具备的各结构的装置,具备监视器91和输入键92。操作者通过使用输入键92进行适当的操作,能够将特定的纺纱单元2或所有的纺纱单元2的设定或状态等显示在监视器91中。
吸管85沿着纺纱单元2并设的方向地在机体高度方向上设置在该纺纱单元2的下方。吸管85与鼓风箱80连接,该吸管85内被保持为负压。通过用吸管85内产生的负压力对纺纱单元2和接头台车3吸引空气,能够在该纺纱单元2及接头台车3内产生吸引气流。
如图2所示,各纺纱单元2具备从上游向下游依次配置的牵伸装置7、纺纱装置9、纱线贮存装置12、卷绕装置13。在本说明书中,“上游”及“下游”意指纺纱时纤维束及纱线行走方向的上游及下游。各纺纱单元2用纺纱装置9纺纱从牵伸装置7送来的纤维束8生成纺纱10,用卷绕装置13卷绕该纺纱10而形成卷装45。
牵伸装置7设置在细纱机1的框体6的上端附近。牵伸装置7从上游侧依次具备后辊16、第三辊17、装架了橡胶制的龙带18的中间辊19以及前辊20这4个牵伸辊。各牵伸辊被以规定的旋转速度旋转驱动。牵伸装置7具有与各牵伸辊相对置地配置的相对辊。
牵伸装置7通过将从图示省略的纱条箱通过导条架提供的纱条15夹在旋转的牵伸辊和与之相对置的相对辊之间搬运,牵伸(draft)到规定的宽度,变成纤维束8。
在紧靠前辊20的下游测,配置有纺纱装置9。用牵伸装置7牵伸过的纤维束8被提供给纺纱装置9。纺纱装置9给从牵伸装置7提供来的纤维束8加捻,生成纺纱10。本实施形态中采用利用回旋气流给纤维束8付与捻的气流式纺纱装置。
在纺纱装置9的下游,设置有纱线品质测定器21。用纺纱装置9纺出的纺纱10在通过纱线贮存装置12之前通过上述纱线品质测定器21。
纱线品质测定器21用图示省略的电容式传感器监视行走的纺纱10的粗细。在纱线品质测定器21检测到纺纱10的纱疵(纺纱10的粗细等存在异常的地方)的情况下,向图示省略的单元控制器发送纱疵检测信号。纱线品质测定器21并不局限于电容式传感器,也可以用例如光透射式传感器来监视纱线的粗细。纱线品质测定器21也可以取代纱疵的检测或者除此以外还检测纺纱10中有无包含的异物。
在纱线品质测定器21的下游设置有纱线贮存装置12。纱线贮存装置12如图2所示具备纱线贮存辊14和旋转驱动该纱线贮存辊14的电动机25。
纱线贮存辊14能够将一定量的纺纱10卷缠到其外周面上而临时贮存。通过在将纺纱10卷缠到纱线贮存辊14的外周面上的状态下使该纱线贮存辊14以规定的旋转速度旋转,能够从纺纱装置9以规定的速度拉出纺纱10输送到下游侧。并且,通过将纺纱10暂时贮存在纱线贮存辊14的外周面上,能够消除纺纱装置9中的纺纱速度与卷绕装置13中的卷绕速度由于某种原因不一致的不良状况(例如纺纱10的松弛等)。
在纱线贮存装置12的下游,配置有卷绕装置13。卷绕装置13具备摇架臂71、卷绕滚筒72和横动装置75。
摇架臂71被能够围绕支轴73摆动地支承着。摇架臂71能够可旋转地支承用来缠绕纺纱10的筒管48。卷绕滚筒72能够与上述筒管48或卷装45的外周面接触而驱动。横动装置75具备能够与纺纱10卡合的横动导纱器76。通过一边用图示省略的驱动单元使横动导纱器76往复运动一边用图示省略的电动机驱动卷绕滚筒72,使与卷绕滚筒72接触的卷装45旋转,边使纺纱10横动边将其卷绕。
接着说明接头台车3。接头台车3如图1到图3所示具备接头装置43、吸管44和吸嘴46。
细纱机1具备沿纺纱单元2的并设方向形成的轨道41。接头台车3具备用来沿该轨道41移动的行走轮42和驱动该行走轮42的图示省略的电动机。接头台车3通过驱动该电动机能够沿上述并设方向自由移动。并且,上述吸管85沿与上述轨道41平行的方向配设。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吸管85通过接头台车3的行走路径的下方地配设。
如图2及图3所示,在接头台车3的下部配置有连接部50。该连接部50成为中空筒状的结构,能够与吸管85的内部连接地构成。另外,有关连接部50的结构后面详述。
如图3所示,吸管44通过第1通气连接管47与连接部50连接。利用吸管85内的负压力能够在吸管44内产生用来吸引纺纱10的吸引气流。利用该结构,吸管44能够边以轴为中心沿上下方向转动边用吸引气流吸入并捕捉从纺纱装置9送出的纺纱10的纱端,向接头装置43引导。
吸嘴46也同样,通过第2通气连接管49与连接部50连接。由此,能够利用吸管85内的负压力在吸嘴46内产生用来吸引纺纱10的吸引气流(图3的箭头)。吸嘴46能够边以轴为中心沿上下方向转动边用吸引气流吸入并捕捉卷装45一侧的纺纱10的纱端向接头装置43引导。
接头装置43进行被引导的纱端彼此之间的接头。对于接头装置43的详细结构没有说明,但通过例如用压缩气流等流体将纱端彼此捻接的方法进行接头。
接着,对连接部5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4所示的为从斜下方看连接部50的立体图。并且,图5为连接部50的侧面剖视图。
如前所述,连接部50构成为中空筒状(管状)。由此,上述吸引气流能够通过筒状连接部50的内部。更具体为,连接部50具备形成为中空筒状的可动筒部26和同样形成为中空筒状的固定筒部27。
固定筒部27被固定地设置在接头台车3的主体上。并且,固定筒部27使其轴线方向的顶端朝吸管85地配置。另外,如前所述,本实施形态中由于吸管85位于接头台车3的下方,因此固定筒部27被固定在接头台车3的下表面(底面)上,并且其顶端朝下方地配置(参照图5)。
可动筒部26和固定筒部27使轴线一致地配置。可动筒部26使固定筒部27顶端(下端)的一部分能够插入该可动筒部26地构成(图5的状态)。由此,能够使可动筒部26在轴线方向上相对于固定筒部27滑动。因此,连接部50(可动筒部26及固定筒部27)整体能够沿轴方向伸缩。
如图4及图5所示,在可动筒部26与固定筒部27之间配置有施力部件28。本实施形态的施力部件28构成为压缩螺旋弹簧,呈被压缩状态配置在可动筒部26与固定筒部27之间。利用该施力部件28,可动筒部26被朝离开接头台车3的主体的方向——即吸管85一侧施力。由此,如图5所示,能够保持使可动筒部26的顶端(下端)的端面与吸管85的表面(本实施形态的情况下为吸管85的上表面)接触的状态。
如图5所示,在吸管85的接头台车3一侧的面(本实施形态的情况下为吸管85的上表面)上,在适当的位置形成有将该吸管85的内外连通的通过孔31。接头台车3在进行接头作业之际如图5所示使连接部50与通过孔31一致地停止。由此,由于能够将连接部50与通过孔31连接,因此能够利用吸管85内的负压力对接头台车3的各结构(具体为吸管44及吸嘴46)产生吸引力。此时,由于可动筒部26的顶端被施力部件28的施力推顶到吸管85的表面上,因此连接部50与吸管85之间不容易产生间隙。由此,能够对接头台车3的各结构效率良好地执行负压力带来的吸引。
另外,在维护保养时等,接头台车3有从细纱机1的机体主体上拆下的时候。在这样拆下接头台车3的情况下等,成为在可动筒部26被施力的方向的前面不存在吸管85的状态(图6)。在这样的状态下,假若可动筒部26因施力部件28的施力而无限制地移动了,由于该可动筒部26离开了固定筒部27,因此连接部50变得散乱了。因此本实施形态中为了使可动筒部26不离开固定筒部27,设置有阻挡结构。
具体为,本实施形态的连接部50如图4至图6所示具备固定在接头台车3的主体上的支架29。如图5所示,在可动筒部26上形成有能够从施力的方向与上述支架29接触的卡合部30。即,如果可动筒部26在施力部件28的施力作用下移动,由于不久就像图6所示那样可动筒部26的卡合部30与支架29接触,因此该可动筒部26不能够再移动。由此,能够防止可动筒部26离开固定筒部27。因此,即使在维修保养时等从细纱机1的机体主体拆下接头台车3的情况下,连接部50也不会散乱。这样,支架29和卡合部30起防止可动筒部26离开固定筒部27的阻挡机构的作用。
另外,如图5所示,在可动筒部26与吸管85接触的状态(接头台车3安装到细纱机1的机体主体上的状态)下,卡合部30不与支架29接触地构成。由此,能够保持使可动筒部26与吸管85的表面接触的状态。
接着,对设置在吸管85上的闸门60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闸门60配置在吸管85的朝外的面即形成有通过孔31的面(接头台车3一侧的面)上。
闸门60用具有某种程度的弹性的材料(例如聚酰胺树脂等塑料)构成。如图7所示,闸门60主要具备整体形成为平板状的主体部61。将闸门60安装在吸管85上的状态的侧视图表示在图8中。如图8所示,闸门60的平板状的主体部61与吸管85的表面(接头台车3一侧的面)平行地配置。并且,闸门60的主体部61使其一侧的面与吸管85的表面几乎紧贴地配置。并且,该闸门60能够以中央部63为中心旋转地被安装到吸管85上。
如图7所示,主体部61具备从其中央部63呈放射状延伸的多个盖部64。各盖部64能够堵塞通过孔31地构成(图9(a)的状态)。并且,在闸门60的主体部61的盖部64彼此之间,形成有朝中央部63凹陷地形成的缺口部65。该缺口部65能够使通过孔31完全露出地构成(图9(b)的状态)。因此,通过使闸门60旋转,能够切换堵塞通过孔31的状态(图9(a))和使该通过孔31露出的状态(图9(b))。
利用像上述那样构成的闸门60的盖部64,能够堵塞形成在吸管85上的通过孔31。由此,能够将大气向吸管85内部的流入抑制在最小限度,能够提高吸管85的吸引效率。并且,通过旋转闸门60变成开放通过孔31的状态(不堵塞的状态),能够变成通过该通过孔31用接头台车3吸引了的空气能够通过的状态。
接着对闸门60的旋转进行说明。
如前所述,闸门60的主体部61紧贴吸管85地配置。另一方面,接头台车3所具备的连接部50的可动筒部26这样构成:通过用施力部件28施力,保持其顶端与吸管85接触的状态。因此,可动筒部26可以说是配置在能够使其周面与闸门60的主体部61接触的位置上。
这样,可动筒部26被保持在通过被施力部件28施力而能够与闸门60的主体部61接触的位置上。因此,可以说施力部件28具有将可动筒部26保持在能够与闸门60的主体部61接触的位置上的保持部(第2保持部)的作用。
利用以上的结构,通过使接头台车3行走,能够使接头台车3的可动筒部26与闸门60的主体部61接触。并且,由于通过从该状态开始使接头台车3进一步行走能够用可动筒部26推顶闸门60的主体部61,因此能够使该闸门60旋转。这样,可动筒部26通过与闸门60的主体部61接触能够进行使该闸门60旋转的操作(在这个意义上,也能够将可动筒部26称为操作部(第2操作部))。
更具体地说明。在没有从通过孔31对接头台车3执行由负压力进行的吸引的情况下,如图10(a)所示,该通过孔31变成被闸门60的盖部64堵塞的状态。将此时闸门60的旋转位置用该闸门60的标准旋转位置的意思称为“规定位置”。在闸门60位于规定位置的状态下,认为是接头台车3朝通过孔31行走的状态。这种情况下,像图10(a)所示那样,连接部50的可动筒部26朝堵着通过孔31的盖部64移动。
如果接头台车3这样行走下去,不久该接头台车3的可动筒部26与堵着通过孔31的闸门60的主体部61(的盖部64)接触。通过从该状态开始接头台车3进一步移动,可动筒部26推顶闸门60的主体部61(图10(b))。由此,能够使闸门60围绕中央部63旋转。
通过使闸门60旋转,像图10(c)所示那样能够变成通过孔31不被闸门60堵塞的状态(通过孔31从闸门60的缺口部65露出的状态)。此时,连接部50的可动筒部26与通过孔31的位置一致(参照图10(c))。因此,在该状态下,接头台车3能够通过上述通过孔31受到吸管85的负压力的吸引。
如果接头台车3从图10(c)的状态进一步移动,则由于闸门60的主体部61进一步被可动筒部26推顶,因此该闸门60进一步旋转。结果,变成闸门60的盖部64堵塞通过孔31的状态(规定位置)(图10(d))。这样,如果接头台车3经过通过孔31的位置的话,则该通过孔31回到被闸门60堵塞的状态。
另外,虽然在图10中表示接头台车3的连接部50从左移动到右的样子,但在从右移到左的情况下,也同样能够使闸门60旋转。这样,为了使接头台车3无论沿哪个方向移动都能够使闸门60旋转,该闸门60形成为以中央部63为旋转中心的旋转对称形。另外,本实施形态的闸门60为4重旋转对称形状,具备4个盖部64。
接着,对本实施形态的特征结构进行说明。
上述说明中说明了接头台车3经过后闸门60回到规定位置(用盖部64堵住通过孔31的状态)的形态。但是,各闸门60的旋转阻力等上存在个体差异等。因此,实际上接头台车3经过后,闸门60并不总是回到规定位置。即,闸门60有可能位于偏离规定位置的位置。
在以往的纤维机械中,如果闸门60位于偏离规定位置的位置,则有时接头台车3行走之际不能够使闸门60恰当地旋转。因此,成为闸门60破损或者接头台车3停止的原因等。
对不能够使闸门60旋转的情况简单地进行说明。当可动筒部26与闸门60接触了时,施加到该闸门60上的力的方向为该闸门60与可动筒部26的接触面的法线方向。因此,在上述法线方向不恰当的情况下,不能够使闸门60旋转。例如,在像图11那样闸门60偏离规定位置的状况下,认为可动筒部26与该闸门60接触。在图11的情况下,闸门60与可动筒部26的接触面的法线方向(用粗线箭头表示)朝闸门60的中央部63。因此,在闸门60上施加向中央部63一侧的力。这种情况下,使闸门60围绕中央部63旋转的力矩变小,有不能够使该闸门60恰当地旋转的可能性。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可以考虑例如在该闸门60的形状上下功夫,以使闸门60与可动筒部26的接触面的法线方向(给闸门60施加力的方向)总是恰当。但是,由于闸门60的主体部61具有堵塞通过孔31的作用,因此其形状上有限制。因此,在闸门60的主体部61的形状上下功夫有限。
因此本实施形态中,在闸门60上设置被操作部62。如图7所示,被操作部62固定设置在闸门60的主体部61上。本实施形态的被操作部62形成为凸缘状,从主体部61的上表面突出地设置。另外,在本实施形态的闸门60中,主体部61和被操作部62一体形成。
如图8所示,被操作部62夹着闸门60的主体部61而位于与吸管85相反一侧地构成。即,闸门60的被操作部62朝接头台车3一侧突出地配置。
如图7所示,本实施形态的被操作部62具备第1被操作部66和第2被操作部67。如图12所示,当从闸门60的旋转轴方向看时,第1被操作部66和第2被操作部67分别形成为直线状。
像上述那样形成在闸门60上的被操作部62与该闸门60的主体部61不同,不存在必须堵塞通过孔31的限制。因此,被操作部62能够构成为比较自由的形状。并且像前述那样,该被操作部62与闸门60的主体部61一体形成。因此,通过用接头台车3一侧的部件推顶被操作部62,能够使闸门60整个旋转。
接着对用来推顶上述被操作部62的接头台车3一侧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前所述,闸门60的主体部61能够被接头台车3的可动筒部26推顶。但是,如图8所示,被操作部62配置在比主体部61高一层的位置(离开吸管85的位置)上。因此,不能够用可动筒部26推顶该被操作部62。因此,本实施形态的接头台车3除上述可动筒部26外,还具备能够推顶被操作部62的操作部24。
操作部24为与可动筒部26相独立的其它部件,固定设置在接头台车3的主体上。具体为,如图4等所示,本实施形态的操作部24被固定在前述支架29上。因此,也可以说支架29为保持操作部24的保持部(第1保持部)。
支架29将操作部24保持在不与闸门60的主体部61接触、能够与被操作部62接触的位置上地构成。具体如下。如图8所示,支架29将操作部24保持在离开吸管85的位置(即不与吸管85接触的位置)上。假设操作部24与吸管85的表面(安装着闸门60的一面)之间的距离为H1。假设闸门60的主体部61的厚度为T1。假设闸门60的包含被操作部62的厚度为T2。支架29使H1比T1大、在T2以下地保持操作部24。
即,如果假设H1在T1以下,则操作部24有与闸门60的主体部61接触的可能性。因此,通过用该操作部24推顶闸门60的主体部61,该闸门60有不恰当地旋转的可能性。因此,像上述那样,通过支架29使H1比T1大地保持操作部24,防止该操作部24与闸门60的主体部61接触。并且,如果假设H1比T2大,则由于不能够使操作部24与被操作部62接触,因此不能够用该操作部24推顶被操作部62。因此像上述那样,通过支架29使H1在T2以下地保持操作部24,能够使该操作部24确实地与被操作部62接触。
接着,对通过用操作部24推顶被操作部62使闸门60旋转的样子进行说明。
在闸门60位于偏离规定位置规定的旋转量以上的位置的情况下,如图12所示,接头台车3的操作部24与闸门60的被操作部62(第1被操作部66或第2被操作部67中的任一个)接触。因此,通过接头台车3从图12的状态进一步移动,操作部24能够推顶被操作部62使闸门60旋转。
如前所述,被操作部62(第1被操作部66及第2被操作部67)从闸门60的旋转轴方向看被形成为直线状。另一方面,如图12等所示,操作部24从闸门60的旋转轴方向看时为与被操作部62接触的部分带有圆形的形状(曲线状)。因此,操作部24与被操作部62从闸门60的旋转轴方向看时为点接触。因此,操作部24无论怎样与被操作部62接触,被操作部62与操作部24的接触面的法线方向都为与直线状的被操作部62正交的方向。这样,由于使被操作部62为直线状,因此该被操作部62与操作部24的接触面的法线方向稳定。由此,由于被操作部62被操作部24推顶的方向(给闸门60施加的力的方向)稳定,因此不会沿不能够使闸门60旋转的方向施加力。
具体为,如图12(a)所示,直线状的第1被操作部66使被操作部24推顶的方向为使闸门60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方向地构成。因此,在操作部24与第1被操作部66接触了的情况下,使闸门60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方向的力施加到该闸门60上。并且,如图12(b)所示,直线状第2被操作部67使被操作部24推顶的方向为使闸门60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方向地构成。因此,在操作部24与第2被操作部67接触的情况下,使闸门60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方向的力施加到该闸门60上。
在闸门60位于偏离规定位置规定的旋转量以上的位置的情况下,操作部24与第1被操作部66或第2被操作部67中的任一个接触。因此,无论操作部24与被操作部62怎样接触,都能够使闸门60沿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旋转。这样,即使在闸门60位于偏离了规定位置的位置上的情况下,也能够使该闸门60确实地旋转。
另外,如前所述,在闸门60位于规定位置的情况下,通过用可动筒部26推顶闸门60的主体部61,能够使该闸门60没有问题地旋转。因此本实施形态中像图10所示那样,当闸门60位于规定位置时(更准确地讲是闸门60从规定位置的偏离不到规定的旋转量的情况下),操作部24不与被操作部62接触地构成。因此,当闸门60位于规定位置时,如已经说明过的那样,通过接头台车3的可动筒部26推顶闸门60的主体部61,闸门60旋转。
像上述那样,根据本实施形态的结构,不管闸门60的位置如何,都能够使该闸门60确实地旋转。由此,即使闸门60位于偏离规定位置的位置,也能够防止该闸门60破损或者接头台车3的行走停止。
接着,对可动筒部26的磨损进行说明。
如前所述,可动筒部26被施力部件28保持在与吸管85接触了的状态。因此,在接头台车3行走之际,可动筒部26的顶端在吸管85的表面滑动。由此,该可动筒部26的顶端逐渐磨损。
图8所示的是没有磨损状态(新品状态)下的可动筒部26。如图8所示,在可动筒部26没有磨损的状态下,该可动筒部26的卡合部30与支架29之间形成间隙D1地构成。因此,新品状态的可动筒部26能够朝吸管85一侧前进与间隙D1相等的距离。
根据上述结构,即使可动筒部26由于磨损而在轴方向(高度方向)上变短,通过可动筒部26朝吸管85一侧前进,也能够吸收变短的量。因此,即使可动筒部26磨损了,也能够维持使该可动筒部26与吸管85接触的状态。这样,根据本实施形态的结构,能够允许某种程度的可动筒部26的磨损。另外,像上述那样,由于在新品状态的可动筒部26与支架29之间形成有间隙D1,因此新品状态的可动筒部26能够允许与间隙D1的长度相等的磨损。因此,也可以说可动筒部26的间隙D1的部分是吸收该可动筒部26的磨损的余量部。
上述实施形态中将操作部24作为与可动筒部26分开的其它部件而构成,但也可以考虑例如图13所示那样将可动筒部26和操作部24一体化的结构。但是,该结构中伴随可动筒部26的顶端磨损,操作部24与吸管85的表面之间的距离H1逐渐变短了。如前所述,如果H1在T1(闸门60的主体部61的厚度)以下的话,则不能够使闸门60恰当地旋转。因此,图13的结构中几乎不能允许可动筒部26的磨损。即,图13的结构中可动筒部26(以及与之一体化的操作部24)的寿命(能使用的期间)变得极短。
本实施形态中,由于像上述那样使可动筒部26和操作部24为分开的部件,并且设置有保持操作部24的支架29,因此无论可动筒部26磨损了多少,都能够确保操作部24与吸管85的表面之间的距离H1。因此,根据本实施形态的结构,无论可动筒部26磨损与否,都能够使操作部24确实地与被操作部62接触。并且,由于本实施形态中设置有允许可动筒部26磨损的余量部D1,因此能够增加该可动筒部26的寿命,能够长时间持续地使用可动筒部26。
另外,与可动筒部26不同,操作部24没有推顶到其他的部件(吸管85等)上的必要。因此本实施形态的操作部24不被施力部件施力,用支架29固定地支承着,成为不被推顶到其他的部件上的结构。因此不用担心本实施形态的操作部24磨损。
像以上说明过的那样,本实施形态的细纱机1具备多个纺纱单元2、接头台车3、吸管85、闸门60和被操作部62。纺纱单元2卷绕纱线而形成卷装。接头台车3能够沿多个纺纱单元2排列配置的方向移动。吸管85上形成有用来让从接头台车3来的吸引气流通过的通过孔31。闸门60的主体部61通过旋转能够切换堵塞通过孔31的状态和开放通过孔31的状态。被操作部62固定设置在主体部61上。并且,接头台车3具备可动筒部26、操作部24和支架29。操作部24当闸门60位于偏离规定位置规定的旋转量以上的位置上时与被操作部62接触,使闸门60旋转。可动筒部26与操作部24分开独立地设置,与位于规定位置上的闸门60的主体部61接触使该闸门60旋转。支架29将操作部24保持在该操作部24不与闸门60的主体部61接触、并且操作部24能够与被操作部62接触的位置上。
由于像上述那样设置了操作部24,因此在闸门60偏离规定的旋转位置即规定位置的情况下,能够用操作部24使闸门60旋转。并且,由于将操作部24与可动筒部26分开独立地设置,并且具备将该操作部24保持在规定位置上的支架29,因此能够使该操作部24确实地与被操作部62接触。
并且,在上述实施形态的细纱机1中,接头台车3具备将可动筒部26保持在该可动筒部26能够与闸门60的主体部61接触的位置上的施力部件28。
由此,由于能够使可动筒部26确实地与闸门60的主体部61接触,因此能够使该闸门60确实地旋转。
并且,在上述实施形态的细纱机1中,施力部件28将可动筒部26保持在该可动筒部26与吸管85接触的状态。
在该结构的情况下,由于接头台车3在可动筒部26与吸管85接触的状态下行走,因此有该可动筒部26磨损的情况。但是,本实施形态中由于与可动筒部26分开独立设置操作部24,并且具备保持该操作部24的支架29,因此不管可动筒部26的磨损情形如何,都能够将操作部24保持在能够与被操作部62恰当接触的位置上。由此,不管可动筒部26的磨损情形如何,都能够用操作部24使闸门60确实地旋转。
并且,在上述实施形态的细纱机1中,可动筒部26为用来让吸引气流向上述通过孔31通过的筒状部件。
由此,能够用简单的结构使吸引气流在接头台车3通过。
并且,在上述实施形态的细纱机1中,施力部件28朝吸管85对可动筒部26施力。
由此,能够使可动筒部26持续与吸管85接触。
并且,在上述实施形态的细纱机1中,可动筒部26具有能够朝吸管85前进的余量部D1。
由此,即使可动筒部26由于磨损而变短,也能够利用余量部D1来吸收磨损。因此,不管可动筒部26的磨损情形如何,都能够使该可动筒部26持续与吸管85接触。
并且,在上述实施形态的细纱机1中,支架29将操作部24保持在该操作部24不与吸管85接触的位置上。
由此,能够防止操作部24由于与吸管85的摩擦而磨损。
虽然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形态,但上述结构能够例如如下地变更。
闸门60的主体部61及被操作部62的形状等能够适当变更。例如,在本申请的附图中,被操作部62作为由直线状部分和曲线状部分构成的一个连续的凸缘而表示。但是,形成为凸缘状的部分中能够与操作部24接触的只有直线状部分(第1被操作部66及第2被操作部67)。因此,附图表示的凸缘中曲线状的部分也可以省略。
当然,被操作部62的形状也可以不一定是直线状。并且,被操作部62并不局限于凸缘状,能够适当改变其形状。
被操作部62不一定必须与闸门60的主体部61一体形成,也可以作为其他部件而构成。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闸门60采用4重旋转对称形状。即,采用具备4片盖部64的结构,但并不局限于此,盖部64既可以是3片,也可以是5片以上。
接头台车3也可以取代使连接部50的可动筒部26总是在吸管85上滑动的结构而采用仅在必要的时候与吸管85接触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连接部50的可动筒部26成为与闸门60的主体部61接触而使该闸门60旋转的第2操作部。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与连接部50分开地另外设置能够与闸门60的主体部61接触的第2操作部。
作业台车并不局限于接头台车,也可以是存在让负压产生的吸引气流通过的必要的其他种类的作业台车。例如,在落纱卷装的自动落纱装置中也能够应用本发明申请的结构。
纤维机械能够与卷绕单元的数量相对应地具备多台作业台车。
纤维机械并不局限于细纱机,在例如自动络纱机等具备作业台车的其他种类的纤维机械中也能够应用本申请发明的结构。

Claims (8)

1.一种纤维机械,其特征在于,具备:卷绕纱线而形成卷装的多个卷绕单元,
能够沿上述多个卷绕单元排列配置的方向移动的作业台车,
形成有用来供从上述作业台车来的吸引气流通过的通过孔的管道,
通过旋转能够切换堵塞上述通过孔的状态和开放上述通过孔的状态的闸门主体,以及
固定设置在上述闸门主体上的被操作部;
上述作业台车具备:
当上述闸门主体位于偏离规定位置规定的旋转量以上的位置时,与上述被操作部接触而使上述闸门主体旋转的第1操作部,
与上述第1操作部分开独立设置、与位于上述既定位置上的上述闸门主体接触而使该闸门主体旋转的第2操作部,以及
将上述第1操作部保持在该第1操作部不与上述闸门主体接触、并且上述第1操作部能够与上述被操作部接触的位置上的第1保持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纤维机械,其特征在于,上述作业台车具备在上述第2操作部能够与上述闸门主体接触的位置上保持上述第2操作部的第2保持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纤维机械,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保持部将上述第2操作部保持在该第2操作部与上述管道接触了的状态。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纤维机械,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操作部为用来让向上述通过孔的吸引气流通过的筒状部件。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纤维机械,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保持部具备朝上述管道对上述第2操作部施力的施力部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纤维机械,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操作部具有能够朝上述管道前进的余量部。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纤维机械,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保持部将上述第1操作部保持在该第1操作部不与上述管道接触的位置上。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纤维机械,其特征在于,上述既定位置为成为上述通过孔被上述闸门主体堵塞的状态的上述闸门主体的位置。
CN201410482895.7A 2013-09-30 2014-09-19 纤维机械 Active CN10451405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05422A JP2015067440A (ja) 2013-09-30 2013-09-30 繊維機械
JP2013-205422 2013-09-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14059A true CN104514059A (zh) 2015-04-15
CN104514059B CN104514059B (zh) 2018-12-25

Family

ID=527899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482895.7A Active CN104514059B (zh) 2013-09-30 2014-09-19 纤维机械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5067440A (zh)
CN (1) CN104514059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25060A (zh) * 2020-09-28 2020-12-25 安徽日发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单锭吸嘴的捻接小车及其捻接方法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85616A (en) * 1982-02-10 1984-12-04 Kabushiki Kaisha Toyoda Jidoshokki Seisakusho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upplying vacuum to a traveling-type servicing device serving a parent multi-station textile machine such as a spinning frame
JPH0313460A (ja) * 1989-06-08 1991-01-22 Daiwabo Co Ltd 紡機の糸継装置におけるパッケージからの糸端引出し方法
JP2004338837A (ja) * 2003-05-14 2004-12-02 Murata Mach Ltd 作業台車を備えた繊維機械
JP2005171434A (ja) * 2003-12-12 2005-06-30 Murata Mach Ltd サービス台車を備えた繊維機械
CN1651622A (zh) * 2004-02-06 2005-08-10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纺织机械
CN101549809A (zh) * 2008-03-31 2009-10-07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自动络纱机
JP2010077577A (ja) * 2008-09-29 2010-04-08 Murata Machinery Ltd 繊維機械及びシャッター弁
CN103140614A (zh) * 2010-10-05 2013-06-05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吸引分离装置以及具备该吸引分离装置的纤维机械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85616A (en) * 1982-02-10 1984-12-04 Kabushiki Kaisha Toyoda Jidoshokki Seisakusho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upplying vacuum to a traveling-type servicing device serving a parent multi-station textile machine such as a spinning frame
JPH0313460A (ja) * 1989-06-08 1991-01-22 Daiwabo Co Ltd 紡機の糸継装置におけるパッケージからの糸端引出し方法
JP2004338837A (ja) * 2003-05-14 2004-12-02 Murata Mach Ltd 作業台車を備えた繊維機械
JP2005171434A (ja) * 2003-12-12 2005-06-30 Murata Mach Ltd サービス台車を備えた繊維機械
CN1651622A (zh) * 2004-02-06 2005-08-10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纺织机械
CN101549809A (zh) * 2008-03-31 2009-10-07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自动络纱机
JP2010077577A (ja) * 2008-09-29 2010-04-08 Murata Machinery Ltd 繊維機械及びシャッター弁
CN103140614A (zh) * 2010-10-05 2013-06-05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吸引分离装置以及具备该吸引分离装置的纤维机械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25060A (zh) * 2020-09-28 2020-12-25 安徽日发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单锭吸嘴的捻接小车及其捻接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067440A (ja) 2015-04-13
CN104514059B (zh) 2018-12-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94176B (zh) 纺纱机械
CN101792076B (zh) 纱线处理方法及纺纱机
CN103014961B (zh) 纺纱单元及纺纱机
CN103014942B (zh) 纺纱机
CN101994174B (zh) 纺纱机械
CN103010843B (zh) 纱线卷绕机及纱线卷绕单元
CN103010849A (zh) 纱线卷绕机及纱线卷绕单元
CN103014936B (zh) 纺纱机
CN101994175A (zh) 纺纱机械以及残留于纱线贮存罗拉的细纱的除去方法
WO2011040545A1 (ja) 糸巻取装置
CN104828648B (zh) 筒管放置装置及纱线卷绕机
CN103010831A (zh) 纱线卷绕装置
CN103010823A (zh) 纱线卷绕机及纱线卷绕单元
CN103510203A (zh) 牵伸辊的清洁装置、牵伸装置及纺纱机
CN204644540U (zh) 清洁装置、牵伸装置及纺纱单元
CN104947255A (zh) 纱线卷绕机
CN103898639A (zh) 纱线存积装置及纺纱单元
CN105256417A (zh) 纺纱机械以及纺纱方法
CN105645178A (zh) 纱线卷取机
CN104828649A (zh) 纱线捕捉装置以及纱线卷取机
EP2862826B1 (en) Yarn winding machine
CN103014956A (zh) 纱线处理装置、纺纱单元以及纺纱机
CN103510209A (zh) 纤维机械
CN103014962A (zh) 纺纱机
CN103898641A (zh) 纺纱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