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09505B - 垂钓用绕线轮的往复移动机构 - Google Patents

垂钓用绕线轮的往复移动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509505B
CN104509505B CN201410516359.4A CN201410516359A CN104509505B CN 104509505 B CN104509505 B CN 104509505B CN 201410516359 A CN201410516359 A CN 201410516359A CN 104509505 B CN104509505 B CN 10450950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reel
engagement pawl
reciprocating device
cam pa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51635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509505A (zh
Inventor
落合浩士
松尾真吾
桥本浩和
平冈宏
平冈宏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mano Inc
Original Assignee
Shiman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20630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30499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00228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37675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no Inc filed Critical Shiman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45095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095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5095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095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1Reels with pick-up, i.e. with the guiding member rotating and the spool not rotating during normal retrieval of the line
    • A01K89/0114Reciprocating mechanism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Abstract

在垂钓用绕线轮的往复移动机构中,能够将卡合部件容易地装配于滑动部件,而不会降低滑动部件的强度。本振动机构(6)包括横动凸轮轴(21)、卡合部件(25)和滑块主体(24)。横动凸轮轴(21)具有螺旋状槽(21a)。横动凸轮轴(21)与装配于绕线轮主体(2)的手柄(1)的卷取操作联动地进行旋转。卡合部件(25)具有能够与螺旋状槽(21a)卡合的卡合爪(25b)。滑块主体(24)具有将卡合部件(25)支承为能够旋转的支承孔部(24f)。在滑块主体(24)的支承孔部(24f)的内周面设置有沿支承孔部(24f)的贯通方向延伸的槽部(24h)。

Description

垂钓用绕线轮的往复移动机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垂钓用绕线轮的往复移动机构,特别涉及用于使卷绕钓线的卷筒相对于绕线轮主体往复移动的垂钓用绕线轮的往复移动机构。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垂钓用绕线轮例如纺车式绕线轮中设置有使卷筒与手柄的旋转联动地沿前后往复移动的往复移动机构(参照专利文献1)。往复移动机构具有横动凸轮轴、卡合部件和滑动部件。在横动凸轮轴中形成有螺旋状的凸轮槽。卡合部件具有卡合爪。卡合爪与横动凸轮轴的凸轮槽卡合。卡合部件装配于滑动部件。滑动部件与卷筒轴连结,并能够与卷筒轴一起沿横动凸轮轴的轴向移动。
在这样的往复移动机构中,装配于滑动部件的卡合部件的卡合爪与横动凸轮轴的凸轮槽卡合。由此,当横动凸轮轴旋转时,经由卡合部件,滑动部件沿着横动凸轮轴的凸轮槽前后往复移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72272。
在这种往复移动机构中,卡合部件装配于滑动部件。详细地讲,卡合部件从滑动部件的外侧朝向横动凸轮轴插入滑动部件的支承孔部。进而,卡合部件经由轴承或衬套等能够旋转地支承于滑动部件的支承孔部,在卡合部件的卡合爪与横动凸轮轴的凸轮槽卡合的状态下,滑动部件的支承孔部被板部件封闭,利用螺纹部件将板部件固定于滑动部件。
在这样组装的往复移动机构中,例如如图11b所示,卡合爪425与螺旋状槽卡合的部分的整体(卡合爪425的末端部425a的整体)配置于螺旋状槽421a的内部。即,在远离螺旋状槽421a的底部的方向上,卡合爪425的末端部425a处的两端部428的长度T2比螺旋状槽421a的深度F2短。
因此,在卡合爪425沿着螺旋状槽421a移动的情况下,卡合爪425的末端部425a整体(两端部之间的部分)沿着螺旋状槽的壁部移动。在该情况下,当卡合爪的末端前端部沿着螺旋状槽的壁部移动时,该末端前端部的边缘沿着螺旋状槽421a的壁部滑动,或与螺旋状槽的壁部抵接。于是,由于该边缘的滑动阻力和碰撞阻力,使得滑块主体的移动有可能无法顺畅地进行。特别是在卡合爪的末端前端部的边缘有可能产生毛刺,在产生毛刺的情况下,滑块主体更加难以顺畅地移动。
这样,将卡合部件的卡合爪的宽度(卡合范围)较宽地形成能够使卡合爪沿着横动凸轮轴的凸轮槽顺畅地移动。即,由卡合部件和滑动部件构成的滑块能够顺畅地往复移动。
然而,在如上所述组装的往复移动机构中,卡合部件从滑动部件的外侧朝向横动凸轮轴插入滑动部件的支承孔部。
在该情况下,滑动部件的支承孔部的直径至少需要有卡合部件的卡合爪的宽度,因此,滑动部件自身有可能大型化。这在实现纺车式绕线轮的小型化时成为一个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垂钓用绕线轮的往复移动机构中,能够使滑动部件小型化且不会降低滑动部件的移动时的顺畅度。
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垂钓用绕线轮的往复移动机构是用于使卷绕钓线的卷筒相对于绕线轮主体往复移动的机构。
本往复移动机构包括横动凸轮轴和卡合部件。横动凸轮轴与装配于绕线轮主体的手柄的卷取操作联动地旋转。横动凸轮轴具有凸轮槽。卡合部件具有与横动凸轮轴的凸轮槽卡合的卡合爪。这里,沿着凸轮槽的方向上的卡合爪的前端部设置为比凸轮槽的深度长。
在本往复移动机构中,沿着凸轮槽的方向上的卡合爪的前端部设置为比凸轮槽的深度长,因此,利用卡合爪与凸轮槽的面接触,能够使卡合爪沿着凸轮槽移动。例如,在卡合爪的前端部的边缘部配置于凸轮槽的外侧的状态下,能够使卡合爪沿着凸轮槽移动。由此,卡合爪的前端部的边缘部不会与凸轮槽干涉,能够使卡合爪沿着凸轮槽顺畅地移动。即,能够使振动机构顺畅地动作。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垂钓用绕线轮的往复移动机构在第一方面记载的往复移动机构中,卡合爪的前端部向远离凸轮槽的底部的方向突出。
在该情况下,通过使卡合爪的前端部比凸轮槽的深度长且向远离凸轮槽的底部的方向突出,使得利用卡合爪与凸轮槽的面接触,能够使卡合爪沿着凸轮槽顺畅地移动。并且,由于能够将卡合爪的前端部的边缘部配置于凸轮槽的外侧,因此,使卡合爪的前端部的边缘部不会与凸轮槽干涉,能够使卡合爪沿着凸轮槽顺畅地移动。
本发明第三方面的垂钓用绕线轮的往复移动机构在第一或第二方面记载的往复移动机构中,卡合爪的前端部与卡合爪的后端部之间的宽度大于横动凸轮轴的直径。
在该情况下,卡合爪的前端部与卡合爪的后端部之间的宽度大于横动凸轮轴的直径,因此,能够将卡合爪的前端部的边缘部可靠地配置于凸轮槽的外侧。由此,使卡合爪的前端部的边缘部不会与凸轮槽干涉,能够使卡合爪沿着凸轮槽顺畅地移动。
本发明第四方面的垂钓用绕线轮的往复移动机构在第一至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记载的往复移动机构中,卡合爪具有:配置于凸轮槽的内部且能够与凸轮槽滑动的滑动部;和设置于凸轮槽的外侧的非滑动部。
在该情况下,在非滑动部配置于凸轮槽的外侧的状态下,使卡合爪的滑动部与凸轮槽面接触,能够使卡合爪的滑动部沿着凸轮槽顺畅地滑动。即,使卡合爪的前端部的边缘部不会与凸轮槽干涉,能够使卡合爪沿着凸轮槽顺畅地移动。
本发明第五方面的垂钓用绕线轮的往复移动机构在第四方面记载的往复移动机构中,从沿着横动凸轮轴的方向观察,滑动部与凸轮槽重叠,非滑动部配置于凸轮槽的外侧。
在该情况下,滑动部与凸轮槽重叠,因此,能够使卡合爪的滑动部与凸轮槽可靠地面接触。并且,能够使非滑动部例如边缘部可靠地配置于凸轮槽的外侧。
本发明第六方面的垂钓用绕线轮的往复移动机构在第四或第五方面记载的往复移动机构中,卡合爪的前端部的非滑动部从滑动部朝向凸轮槽的外侧突出。
在该情况下,卡合爪的前端部的非滑动部例如卡合爪的前端部的边缘部从滑动部朝向凸轮槽的外侧突出,因此,使卡合爪的前端部的边缘部不会与凸轮槽干涉,能够使卡合爪沿着凸轮槽顺畅地移动。
第七方面的垂钓用绕线轮的往复移动机构在第四至第六方面中任一方面记载的往复移动机构中,卡合爪的前端部的滑动部的至少一部分的厚度比沿着凸轮槽的方向上的卡合爪的中央部的厚度大。
在该情况下,能够使卡合爪与凸轮槽可靠地接触,能够使卡合爪沿着凸轮槽顺畅地移动。
本发明第八方面的垂钓用绕线轮的往复移动机构在第七方面记载的往复移动机构中,滑动部的最厚部是与凸轮槽的开口侧的角部对置的部分。
在该情况下,在卡合爪通过凸轮槽的交叉部的情况下,能够使卡合爪的前端部处的滑动部的最厚部与凸轮槽的开口侧的角部抵接。由此,能够可靠地抑制在凸轮槽的交叉部处在卡合爪与凸轮槽之间可能产生的晃动。即,在凸轮槽的交叉部中,能够使卡合爪沿着凸轮槽顺畅地移动。
本发明第九方面的垂钓用绕线轮的往复移动机构在第一方面至第八方面中任一方面记载的往复移动机构中,在沿着凸轮槽的方向上的卡合爪的中央部形成有凹部。
在该情况下,在卡合爪通过横动凸轮轴的端部侧的凸轮槽的情况下,能够使形成于卡合爪的中央部的凹部沿着凸轮槽的壁部滑动。由此,在横动凸轮轴的端部侧,能够使卡合爪沿着凸轮槽顺畅地移动。
本发明第十方面的垂钓用绕线轮的往复移动机构在第一方面至第九方面中任一方面记载的往复移动机构中,沿着凸轮槽的方向上的卡合爪的后端部比凸轮槽的深度长。卡合爪的后端部向远离凸轮槽的底部的方向和沿着凸轮槽的方向中的至少任一方突出。
在该情况下,通过将卡合爪的后端部与卡合爪的前端部同样地构成,能够使卡合爪沿着凸轮槽稳定且顺畅地移动。
本发明第十一方面的垂钓用绕线轮的往复移动机构在第一至第十方面中任一方面记载的往复移动机构中,还包括滑动部件,该滑动部件具有将卡合部件支承为能够旋转的支承孔部,在滑动部件的支承孔部的内周面设置有沿支承孔部的贯通方向延伸的槽部。
在该情况下,即便将卡合部件的卡合爪的宽度形成得较宽,通过将卡合爪沿着槽部引导,也能够使该卡合爪与横动凸轮轴的凸轮槽卡合。由此,能够使卡合爪沿着横动凸轮轴的凸轮槽顺畅地移动。并且,槽部仅将滑动部件的支承孔部的内周面局部地扩大,因此,与整体扩大滑动部件的支承孔部的直径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滑动部件的小型化。
本发明第十二方面的垂钓用绕线轮的往复移动机构在第十一方面记载的垂钓用绕线轮的往复移动机构中,槽部具有第1槽部和设置于与第1槽部对置的位置的第2槽部。
在该情况下,槽部具有第1槽部和设置于与第1槽部对置的位置的第2槽部。因此,即便将卡合部件的卡合爪形成为较宽,通过将卡合爪沿着第1槽部和第2槽部引导,也能够使该卡合爪与横动凸轮轴的凸轮槽卡合。由此,卡合爪能够沿着横动凸轮轴的凸轮槽顺畅地移动。并且,第1槽部和第2槽部仅将滑动部件的支承孔部的内周面局部地扩大,因此与整体扩大滑动部件的支承孔部的直径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滑动部件的小型化。
本发明第十三方面的垂钓用绕线轮的往复移动机构在第十二方面记载的垂钓用绕线轮的往复移动机构中,在从支承孔部的贯通方向观察的情况下,连结第1槽部和第2槽部的直线与横动凸轮轴的轴线交叉。
在该情况下,以连结第1槽部和第2槽部的直线与横动凸轮轴的轴线交叉的方式将第1槽部和第2槽部设置于滑动部件的支承孔部,由此,能够在滑动部件的壁厚比较厚的部分设置第1槽部和第2槽部,能够使滑动部件小型化,而不会降低滑动部件的强度。
第十四方面的垂钓用绕线轮的往复移动机构在第十三方面记载的垂钓用绕线轮的往复移动机构中,在从支承孔部的贯通方向观察的情况下,连结第1槽部和第2槽部的直线与横动凸轮轴的轴线正交。
在该情况下,以连结第1槽部和第2槽部的直线与横动凸轮轴的轴线正交的方式,将第1槽部和第2槽部设置于滑动部件的支承孔部,由此,能够在滑动部件的壁厚比较厚的部分设置第1槽部和第2槽部,能够使滑动部件进一步小型化,而不会降低滑动部件的强度。
本发明第十五方面的垂钓用绕线轮的往复移动机构在第十三方面记载的垂钓用绕线轮的往复移动机构中,在从支承孔部的贯通方向观察的情况下,连结第1槽部和第2槽部的直线相对于横动凸轮轴的轴线以40度至60度的范围交叉。
在该情况下,以连结第1槽部和第2槽部的直线与横动凸轮轴的轴线正交的方式,将第1槽部和第2槽部设置于滑动部件的支承孔部,由此,能够在滑动部件的壁厚比较厚的部分设置第1槽部和第2槽部,能够使滑动部件进一步小型化,而不会降低滑动部件的强度。
本发明第十六方面的垂钓用绕线轮的往复移动机构在第十二至十五方面中任一方面记载的垂钓用绕线轮的往复移动机构中,卡合爪的宽度比支承孔部的直径长。并且,卡合爪的宽度比连结第1槽部的底部和第2槽部的底部的线段的长度短。
在该情况下,将卡合爪形成为,卡合爪的宽度比支承孔部的直径长,且比连结第1槽部的底部和第2槽部的底部的线段的长度短,由此,能够将卡合爪沿着第1槽部和第2槽部顺畅地引导,能够使卡合爪与横动凸轮轴的凸轮槽卡合。
第十七方面的垂钓用绕线轮的往复移动机构在第十一至16方面中任一方面记载的垂钓用绕线轮的往复移动机构中,卡合部件还具有能够旋转地支承于支承孔部的支承部。
在该情况下,在卡合部件中,在卡合爪与横动凸轮轴卡合的状态下,支承部能够旋转地支承于滑动部件的支承孔部。由此,能够使滑动部件经由卡合部件沿着横动凸轮轴顺畅地移动。
本发明第十八方面的垂钓用绕线轮的往复移动机构在第十七方面记载的垂钓用绕线轮的往复移动机构中,卡合部件的支承部由设置于滑动部件的支承孔部的内周的旋转支承部支承为能够旋转。
在该情况下,利用旋转部件,能够使卡合部件的支承部相对于滑动部件的支承孔部的内周顺畅地旋转。即,能够使滑动部件经由卡合部件沿着横动凸轮轴更顺畅地移动。
根据本发明,在垂钓用绕线轮的往复移动机构中,能够使滑动部件小型化,且不会降低滑动部件的移动时的顺畅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纺车式绕线轮的侧视图。
图2是纺车式绕线轮的侧面剖视图。
图3是通过图2的剖开线III-III剖开的剖视图。
图4是振动机构(往复移动机构的一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振动机构(往复移动机构的一例)的侧面剖视放大图。
图6是图3的振动机构(往复移动机构的一例)的剖视放大图。
图7是卡合部件的局部侧视图。
图8是表示卡合部件与横动凸轮轴的卡合关系的立体图(之一)。
图9是表示卡合部件与横动凸轮轴的卡合关系的立体图(之二)。
图10是表示卡合部件与横动凸轮轴的卡合关系的立体图(之三)。
图11A是表示卡合部件与横动凸轮轴的卡合关系的侧视图。
图11B是表示现有技术的卡合部件与横动凸轮轴的卡合关系的侧视图。
图12是振动机构(往复移动机构的一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13是滑块主体(滑动部件的一例)的侧视图。
图14是图13所示的V-V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 纺车式绕线轮;1 手柄;2 绕线轮主体;6 振动机构(往复移动机构的一例);4卷筒;21 横动凸轮轴;25 卡合部件;24 滑块主体(滑动部件的一例);21a 螺旋状槽(凸轮槽的一例);25a 轴部(支承部的一例);25b 卡合爪;24f 支承孔部;24h 槽部;29 旋转支承部;125 卡合爪;128 第2末端部(卡合爪的前端部或卡合爪的后端部的一例);128a 前端侧的第2末端部(卡合爪的前端部的一例);128b 后端侧的第2末端部(卡合爪的后端部的一例);124h 第1槽部;224h 第2槽部;J1 横动凸轮轴的轴线;L1 连结第1槽部的底部和第2槽部的底部的线段;R1 支承孔部的直径;S1 连结第1槽部和第2槽部的直线;W1 卡合爪的宽度。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整体构成>
在图1、图2和图3中,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纺车式绕线轮100是将钓线向前方送出的绕线轮。纺车式绕线轮100包括:将手柄1支承为旋转自如的绕线轮主体2;转子3;卷筒4;卷筒轴15;转子驱动机构5;和振动机构6(往复移动机构的一例)。
转子3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绕线轮主体2的前部。
卷筒4具有通过转子3卷绕钓线的绕线体部4a。
卷筒4以前后移动自如的方式配置于转子3的前部。在卷筒轴15的末端设置有卷筒4。振动机构6通过手柄1的旋转经由卷筒轴15使卷筒4沿前后方向往复移动。另外,手柄1不仅能够装配于图1和图3所示的绕线轮主体2的左侧,也能够装配于绕线轮主体2的右侧。
如图2和图3所示,手柄1以能够摆动的方式装配于手柄轴8a的末端。手柄1具有:沿与手柄轴8a交叉的方向延伸的手柄臂8b;和旋转自如地装配于手柄臂8b的末端的手柄把手8c。
<绕线轮主体的构成>
如图1和图2所示,绕线轮主体2具有壳体部2a、盖部件2b、竿安装脚2c和主体防护件7。壳体部2a是例如铝合金制或镁合金制,具有开口的机构装配空间2d。在机构装配空间2d中设置有使转子3与手柄1的旋转联动地旋转的转子驱动机构5、和振动机构6。在壳体部2a一体形成有用于安装钓竿的竿安装脚2c。并且,在壳体部2a的前部形成有筒部2f。
盖部件2b是例如铝合金制或镁合金制,设置盖部件2b是为了覆盖机构装配空间2d的开口2e而封闭机构装配空间2d。竿安装脚2c是从壳体部2a向斜上前方延伸后向前后方向延伸的大致T字状的部分。竿安装脚2c与壳体部2a一体形成。另外,竿安装脚2c也可以与盖部件2b一体形成。主体防护件7覆盖壳体部2a及盖部件2b的后表面、后部侧面及后部底面。
<转子驱动机构的构成>
如图2和图3所示,转子驱动机构5具有:与手柄1的手柄轴8a能够一体旋转地连结的驱动轴10;与驱动轴10一起旋转的驱动齿轮11;和与驱动齿轮11啮合的小齿轮12。驱动轴10是例如不锈钢合金制的筒状的轴。驱动轴10由装配于壳体部2a及盖部件2b的轴承(未图示)支承两端。在驱动轴10的两端部的内周面形成有内螺纹部(未图示)。驱动齿轮11是例如端面齿轮的形式,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设置于驱动轴10。在该实施方式中,驱动齿轮11拆装自如地设置于驱动轴10。另外,驱动齿轮11也可以与驱动轴10一体地设置。
小齿轮12是例如不锈钢合金制的筒状的部件。如图2所示,小齿轮12的前部12a贯通转子3的中心部,并经由螺母13能够与转子3一体旋转地被固定。利用保持器18来防止螺母13转动。保持器18被固定于转子3。小齿轮12通过沿轴向隔开间隔地装配的轴承14a,14b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壳体部2a。
<振动机构的构成>
振动机构6是通过使卷筒轴15沿前后方向移动而使卷筒4向同一方向往复移动的机构。如图2至图5所示,振动机构6具有横动凸轮轴21、滑块22和中间齿轮23。
<横动凸轮轴>
如图2和图3所示,横动凸轮轴21与装配于绕线轮主体2的手柄1的卷取操作联动地旋转。横动凸轮轴21在卷筒轴15的下方(图2中下里侧,图3中下右侧)与卷筒轴15平行地配置。横动凸轮轴21以轴心沿着前后方向的方式配置。横动凸轮轴21的两端部经由滚动轴承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壳体部2a。如图5所示,横动凸轮轴21具有螺旋状槽21a。螺旋状槽21a是在横动凸轮轴21的外周面上交叉的槽部。
<滑块>
滑块22沿着横动凸轮轴21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如图3所示,滑块22与驱动齿轮11接近地配置。如图4至图6所示,滑块22具有滑块主体24(滑动部件的一例)、卡合部件25、第1轴承26、防脱部件27、螺纹部件28和第2轴承29。卷筒轴15的后端以不能旋转的方式固定于滑块22。
如图4所示,滑块主体24具有卷筒轴连结部24a、卡合部件装配部24b、第1引导部24c及第2引导部24d。卷筒轴15的后端部以不能旋转的方式连结于卷筒轴连结部24a。在卡合部件装配部24b装配有卡合部件25。第1引导部24c及第2引导部24d沿前后方向引导滑块主体24。
如图4所示,卷筒轴连结部24a大致为长方体形状。如图6所示,在卷筒轴连结部24a,以沿前后方向贯通的方式形成有截面为D字形状的卷筒轴安装孔24e。在卷筒轴安装孔24e中嵌合卷筒轴15的后端部,例如通过粘结剂固定卷筒轴15。并且,也通过与卷筒轴15旋合的螺纹部件37固定。由此,将卷筒轴15的后端部固定于滑块主体24。
如图4所示,卡合部件装配部24b是大致为筒状的部分。卡合部件装配部24b具有沿着实质上与横动凸轮轴21正交的左右方向形成的贯通孔24f。如图6所示,贯通孔24f具有在远离横动凸轮轴21的一侧的端部形成的大径部24g。并且,贯通孔24f具有限制卡合部件25的轴向的移动及转动范围的限制突起(未图示)。限制突起朝向贯通孔24f的轴心呈圆弧状突出。
并且,如图6所示,卡合部件装配部24b具有配置防脱部件27的配置平面24m。配置平面24m是卡合部件装配部24b的远离横动凸轮轴21的一侧的端面。配置平面24m从卷筒轴连结部24a向横动凸轮轴21侧凹陷形成。在配置平面24m的下方形成有与螺纹部件28旋合的螺纹安装部24n。配置平面24m的凹陷深度等于或大于螺纹部件28的头部28a的厚度和防脱部件27的厚度相加得到的厚度。
如图4所示,第1引导部24c以从卷筒轴连结部24a的横动凸轮轴21侧的壁面突出的方式形成。如图6所示,在第1引导部24c形成有第1引导孔24j。在第1引导孔24j中贯穿插入有用于沿前后方向引导滑块22的第1引导轴38a。第1引导轴38a的两端支承于壳体部2a。
如图4所示,第2引导部24d从卡合部件装配部24b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形成。如图6所示,在第2引导部24d形成有第2引导孔24p。在第2引导孔24p中贯穿插入有用于将沿前后方向引导滑块22的第2引导轴38b。第2引导轴38b的两端支承于壳体部2a。
这样,在上下方向上,在第1引导轴38a与第2引导轴38b之间配置有横动凸轮轴21。
卡合部件25例如是棒状的金属制的部件。如图4和图6所示,卡合部件25配置于卡合部件装配部24b的贯通孔24f。卡合部件25具有轴部25a和卡合部25b。轴部25a与卡合部25b一体地形成。卡合部25b设置于轴部25a的末端部,能够与螺旋状槽21a卡合。
这里,将与本实施方式对应的图11A和与现有技术对应的图11B(日本特开2010-172272的图6)进行比较,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构成。另外,图11A是用于与图11B比较的示意图。图11B的标记标注与现有技术的图6不同的标记,但构成是相同的。
如现有技术部分中所说明的那样,在图11B所示的现有例中,卡合爪425的末端部425a配置于螺旋状槽421a的内侧。并且,在从螺旋状槽421a的底部离开的方向上,卡合爪425的末端部425a处的两端部428的长度T2比螺旋状槽421a的深度F2短。即,卡合爪425的末端部425a整体作为滑动部发挥功能,与螺旋状槽421a滑动。与此相对,在图11A所示的本实施方式中,卡合爪125的末端部125a处的两端部的长度,例如突出部128的突出长度T1比螺旋状槽21a的深度F1长,因此,在突出部128的非滑动部140配置于螺旋状槽21a的外侧的状态下,卡合爪125的末端部125a处的滑动部130与螺旋状槽21a滑动。
并且,在现有技术中,从沿着横动凸轮轴21的方向观察,卡合爪425的末端部425a(滑动部)与螺旋状槽21a重叠。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从沿着横动凸轮轴21的方向观察,滑动部130与螺旋状槽21a重叠,突出部128的非滑动部140配置于螺旋状槽21a的外侧。
并且,在现有技术中,卡合爪425的两端的宽度W2比横动凸轮轴421的直径R小。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卡合爪125的宽度W1比横动凸轮轴21的直径R大。
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如图7所示,卡合部25b具有圆板部25e和卡合爪125。圆板部25e形成为直径比轴部25a大。圆板部25e嵌合于贯通孔24f。圆板部25e的横动凸轮轴21侧的第1面25g与在贯通孔24f的内部形成的限制突起(未图示)接触。由此限制了卡合部件25向横动凸轮轴21侧的移动。即,卡合部25b被限制突起沿轴向定位,由此将卡合部25b与横动凸轮轴21的间隔保持恒定。
如图7和图8所示,卡合爪125从圆板部25e朝向横动凸轮轴21呈板状突出,与螺旋状槽21a卡合。当横动凸轮轴21旋转时,卡合爪125被螺旋状槽21a引导,滑块22沿着横动凸轮轴21在前后方向移动。例如,在滑块22沿着横动凸轮轴21移动的情况下,卡合爪125的两端部中的任一方配置于卡合部件25沿着螺旋状槽21a行进的方向。以下,将配置于卡合部件25的行进方向的卡合爪125的端部定义为“前端”。并且,将配置于与卡合部件25的行进方向相反的方向的卡合爪125的端部定义为“后端”。
如图7所示,卡合爪125的两侧面与未图示的限制突起的圆弧状的部分接触。由此限制了卡合部件25的转动范围。并且,卡合爪125的两端部从螺旋状槽21a向远离螺旋状槽21a的底部的方向突出。卡合爪125具有基端部124和末端部125a。基端部124是圆板部25e与末端部125a之间的部分。基端部124与圆板部25e一体地形成。基端部124实质上形成为矩形板状。末端部125a是与螺旋状槽21a卡合的部分。末端部125a以沿着螺旋状槽21a的底部的方式实质上形成为圆弧状。末端部125a从基端部124的两侧面渐细地形成。
卡合爪125的末端部125a形成为宽度比卡合爪125的基端部124宽。末端部125a的两端部是与上述的卡合爪125的两端部对应的部分,从螺旋状槽21a向远离螺旋状槽21a的底部的方向局部地突出。具体而言,卡合爪125的末端部125a具有末端中央部127和一对突出部128。末端中央部127是从基端部124朝向横动凸轮轴21延伸的部分。一对突出部128分别是从末端中央部127的两侧向外方延伸的部分。突出部128以突出部128的至少一部分在远离螺旋状槽21a的底部的方向上从螺旋状槽21a突出的方式一体形成于末端中央部127。
一对突出部128中的任一方与上述的前端部对应,一对突出部128中的另一方与上述的后端部对应。即,前端侧的突出部128(卡合爪的前端部的一例)是配置于滑块22的行进方向的端部。后端侧的突出部128(卡合爪的后端部的一例)是配置于与滑块22的行进方向相反侧的端部。在图7中,例如,将左侧的突出部128作为前端侧的突出部128a,将右侧的突出部128作为后端侧的突出部128b。
如图7和图8所示,前端侧的突出部128a的一部分及后端侧的突出部128b的一部分在远离螺旋状槽21a的底部的方向上从螺旋状槽21a突出。换言之,前端侧的突出部128a及后端侧的突出部128b形成为,在远离螺旋状槽21a的底部的方向上比螺旋状槽21a的深度F1长。更具体而言,如图7所示,前端侧的突出部128a及后端侧的突出部128b的突出长度T1形成为,在远离螺旋状槽21a的底部的方向且与轴部25a的轴心正交的方向上,比螺旋状槽21a的深度F1长。并且,如图6所示,前端侧的突出部128a和后端侧的突出部128b设置成,前端侧的突出部128a与后端侧的突出部128b之间的宽度W1比横动凸轮轴21的直径R大。
另外这里,将突出部128b的突出长度T1及螺旋状槽21a的深度F1沿与轴部25a的轴心正交的方向定义,但只要是远离螺旋状槽21a的底部的方向,则定义突出部128b的突出长度T1及螺旋状槽21a的深度F1的方向也可以是其他方向。
并且,如图7所示,在卡合爪125的末端部125a(末端中央部127及突出部128)设置有能够在螺旋状槽21a中滑动的滑动部130、和设置于螺旋状槽21a的外侧的非滑动部140。
滑动部130具有圆弧状的侧面227a(图7中仅图示一侧的侧面)及端面227b。滑动部130的侧面227a是与螺旋状槽21a的壁部对置的面。滑动部130的端面227b是与螺旋状槽21a的底部对置的面。并且,从沿着横动凸轮轴21的方向观察,滑动部130与螺旋状槽21a重叠。另外,在图7中,用虚线表示与滑动部130对应的部分。
卡合爪125的两端部的至少一部分的厚度,例如末端部125a的两端部处的滑动部130的至少一部分的厚度比沿着螺旋状槽21a的方向上的末端中央部127的中央部的厚度大。并且,滑动部130的最厚部130a(参照图7)是与螺旋状槽21a的开口侧的角部21b对置的部分。滑动部130的最厚部130a是形成卡合爪125的末端部125a的侧面的曲面的一部分。在图7中,在虚线上用黑圈表示滑动部130的最厚部130a,但滑动部130的最厚部130a不一定必须是点,也可以是预定的范围。
并且,最厚部130a的厚度设定为,在滑动部130通过螺旋状槽21a交叉的部分的情况下,滑动部130的最厚部130a能够与螺旋状槽21a的开口侧的角部21b抵接。例如,在滑动部130通过螺旋状槽21a交叉的部分的情况下,如图7和图9所示,滑动部130的最厚部130a与螺旋状槽21a的开口侧的一方的角部21b抵接。在该状态下,设置于一方的侧面侧的滑动部130(与角部21b抵接一侧的滑动部130)沿着螺旋状槽21a的一方的壁部(图9中为中央右侧的壁部)滑动。另一方面,设置于另一方侧面的滑动部130沿着螺旋状槽21a的另一方壁部(图9中为中央左侧的壁部)滑动。对于该滑动动作的详细情况在后面描述。
另外,这里所示的末端中央部127的厚度及突出部128的厚度以末端中央部127和突出部128各自的两侧面之间的距离定义。并且,螺旋状槽21a交叉的部分是表示螺旋状槽21a的交叉点的前后的范围的用语。换言之,与螺旋状槽21a交叉的部分是指,以螺旋状槽21a的交叉点为基准,滑块22的行进方向及与滑块22的行进方向相反方向的预定的范围。
并且,如图7所示,在沿着螺旋状槽21a的方向上的末端中央部127的中央部形成有凹部127a。凹部127a形成为能够与横动凸轮轴21的端部处的螺旋状槽21a的壁部卡合。例如,凹部127a呈圆弧状凹陷形成。并且,凹部127a沿着远离横动凸轮轴21的方向延伸。例如,在滑块22通过横动凸轮轴21的端部的情况下,凹部127a沿着螺旋状槽21a的一方的壁部即横动凸轮轴21的中央部侧的壁部滑动。
非滑动部140设置于螺旋状槽21a的外侧。例如,末端中央部127的非滑动部140设置于滑动部130与圆板部25e之间。该突出部128的非滑动部140与在从远离螺旋状槽21a的底部的方向上从螺旋状槽21a突出的部分对应。即,突出部128的非滑动部140是从滑动部130朝向螺旋状槽21a的外侧突出的部分。在突出部128的非滑动部140包括边缘部140a。由此,突出部128的边缘部140a始终配置于螺旋状槽21a的外侧。并且,从沿着横动凸轮轴21的方向观察,非滑动部140配置于螺旋状槽21a的外侧。
设置图4所示的第1轴承26是为了将卡合部件25的轴部25a支承为转动自如。第1轴承26例如是聚缩醛树脂、氟树脂等滑动性比较高的合成树脂制的筒状的滑动轴承。第1轴承26具有嵌合部26a、突出部26b和支承孔26c。
如图4和图6所示,嵌合部26a与贯通孔24f嵌合。嵌合部26a在与突出部26b的边界部分具有大径的凸缘部26d。凸缘部26d通过与贯通孔24f的大径部24g(参照图6)卡合,对第1轴承26进行定位。具体而言,凸缘部26d与大径部24g的壁面接触来限制第1轴承26的向接近横动凸轮轴21的方向的移动。由此,将第1轴承26沿轴向定位。突出部26b形成为直径比嵌合部26a小。支承孔26c是用于将轴部25a支承为转动自如的孔。支承孔26c贯通嵌合部26a和突出部26b。
如图4至图6所示,防脱部件27形成为板状。防脱部件27是例如不锈钢合金等的金属制的板状部件。防脱部件27装配于配置平面24m,按压第1轴承26而防脱。防脱部件27具有能够供突出部26b通过的通过孔27a,防脱部件27通过与滑块主体24的螺纹安装部24n旋合的螺纹部件28固定于滑块主体24。
如图4和图6所示,第2轴承29例如是球轴承或滚柱轴承等的滚动轴承。第2轴承29在第1轴承26的卡合部25b侧配置于贯通孔24f内。即,第2轴承29配置于第1轴承26与卡合部25b之间。在第1轴承26与第2轴承29之间配置用于抑制第2轴承29的轴向的晃动的垫圈部件39。如图6所示,垫圈部件39与第2轴承29的外圈接触。并且,第2轴承29的内圈与卡合部件25的圆板部25e的位于第1面25g相反侧的第2面25h接触。
<中间齿轮>
如图2所示,中间齿轮23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装配于横动凸轮轴21的末端。如图4所示,中间齿轮23经由减速机构52与小齿轮12啮合。中间齿轮23通过非圆形卡合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装配于横动凸轮轴21的前端。减速机构52将小齿轮12的旋转减速传递至中间齿轮23。减速机构52具有:与小齿轮12啮合的第1齿轮53;和能够与第1齿轮53一体旋转地旋转并与中间齿轮23啮合的第2齿轮54。第1齿轮53的齿数比小齿轮12多。第2齿轮54的齿数比中间齿轮23少。由此,小齿轮12的旋转以两级减速而传递至中间齿轮。于是,卷筒4的前后移动的速度变慢,能够将钓线紧密地卷绕在绕线体部4a。
在该实施方式中,第1齿轮53通过非圆形卡合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于第2齿轮54。第2齿轮54旋转自如地支承于两端支承于壳体部2a的前部的支承轴55(参照图4)。这里,第1齿轮53及小齿轮12是斜齿齿轮,中间齿轮23及第2齿轮54是直齿齿轮。
如图2所示,卷筒轴15贯通小齿轮12的中心部配置。卷筒轴15在小齿轮12的内部通过振动机构6沿前后往复移动。卷筒轴15的中间部通过装配于螺母13内的轴承16旋转自如且沿轴向移动自如地被支承,卷筒轴15的后部通过小齿轮12的后部内周面旋转自如且沿轴向移动自如地被支承。
<转子的构成>
如图2所示,转子3经由小齿轮12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绕线轮主体2。转子3具有能够一体旋转地连结于小齿轮12的转子主体30、第1罩部件32、第2罩部件33以及导线臂36。
转子主体30具有:经由小齿轮12旋转自如地连结于绕线轮主体2的有底筒状的连结部30a、第1转子臂30b和第2转子臂30c。转子主体30是例如铝合金制或镁合金制并一体成形。第1转子臂30b从连结部30a的后端部的第1侧(图2上侧)与连结部30a隔开间隔地向前方延伸。第2转子臂30c从连结部30a的后端部的与第1侧对置的第2侧(图2下侧)与连结部30a隔开间隔地向前方延伸。
在连结部30a的前部形成有壁部31a。在壁部31a的中央部形成有凸台部31b。在凸台部31b的中心部形成有贯通孔31c。在贯通孔31c中贯穿插入有小齿轮12的前部12a及卷筒轴15。在壁部31a的前部配置有用于将转子3固定于小齿轮12的螺母13。在连结部30a的后部,形成有具有能够收纳绕线轮主体2的前部的圆形空间的凹陷部31d。
第1罩部件32覆盖第1转子臂30b的径向外侧。在第1罩部件32与第1转子臂30b之间,设置有将导线臂36向线卷取姿势和线释放姿势分配施力的导线反转机构(未图示)。
如图2所示,导线臂36摆动自如地装配于第1及第2转子臂30b、30c的末端。导线臂36能够在线释放姿势与线卷取姿势之间摆动。导线臂36在处于线卷取姿势时,通过转子3的线卷取方向的旋转将钓线卷绕在卷筒4上。
导线臂36具有第1导线器支承部件40、第2导线器支承部件42和导线轮41。第1导线器支承部件40摆动自如地装配于第1转子臂30b的末端的外周侧。第2导线器支承部件42摆动自如地装配于第2转子臂30c的末端的外周侧。导线轮41旋转自如地装配于第1导线器支承部件40的末端。
并且,导线臂36具有固定轴(未图示)、固定轴罩44和导线器45。固定轴支承导线轮41。固定轴固定于第1导线器支承部件40的末端,悬臂支承于第1导线器支承部件40。固定轴罩44配置于固定轴的末端侧。导线器45连结固定轴罩44和第2导线器支承部件42。
<其它构成>
如图2所示,在绕线轮主体2的筒部2f的内部配置有用于禁止转子3的反转的防止反转机构50。防止反转机构50具有内圈空转的辊型的单向离合器51。该防止反转机构50始终禁止转子3的向线放出方向的反转,不会处于允许反转的状态。防止反转机构50通过固定于筒部2f的帽部件20防脱。帽部件20例如拧入固定于筒部2f的外周面。另外,也可以构成为能够将防止反转机构在允许反转状态和禁止反转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如图2所示,卷筒4配置于转子3的第1转子臂30b与第2转子臂30c之间,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卷筒轴15的末端。卷筒4在与卷筒轴15一起前后移动的同时,通过转子3将钓线卷绕于绕线体部4a的外周。卷筒4是例如铝合金制的。在卷筒4的内部收纳有曳力机构60,该曳力机构60以使设定的曳力作用于卷筒4的方式对卷筒4进行制动。
如图2所示,曳力机构60是用于对卷筒4的向线放出方向的旋转进行制动而使曳力作用于卷筒4的机构。曳力机构60包括:用于用手调整曳力的曳力旋钮组装体65;以及由曳力旋钮组装体65向卷筒4侧按压来调整曳力的摩擦部66。曳力旋钮组装体65配置于卷筒4的前部。摩擦部66配置于卷筒4的内部。
<振动机构的动作>
在上述的纺车式绕线轮100中,当使手柄1旋转时,驱动轴10旋转,与驱动齿轮11啮合的小齿轮12旋转。当小齿轮12旋转时,转子3旋转,并且中间齿轮23经由减速机构52旋转,横动凸轮轴21旋转。当横动凸轮轴21旋转时,滑块22沿着横动凸轮轴21在前后方向上往复移动。通过该滑块22的往复移动,使卷筒4前后移动。
这里,对滑块22沿着横动凸轮轴21的螺旋状槽21a移动的情况下的卡合爪125与螺旋状槽21a的卡合关系进行说明。如上所述,当横动凸轮轴21旋转时,装配于滑块主体24的卡合部件25的卡合部25b在与螺旋状槽21a卡合的状态下由螺旋状槽21a引导。例如,卡合爪125在与螺旋状槽21a卡合的状态下,一边绕轴部25a的轴心转动,一边通过螺旋状槽21a的作用前后移动。这样,卡合爪125在由螺旋状槽21a引导的情况下,卡合爪125的末端部125a的滑动部130沿着螺旋状槽21a滑动。
详细而言,如图8所示,在卡合爪125沿着螺旋状槽21a移动的情况下,卡合爪125的末端部125a的滑动部130沿着螺旋状槽21a的壁部及底部滑动。如上所述,该滑动部130由与螺旋状槽21a的壁部对置的侧面227a及与螺旋状槽21a的底部对置的端面227b构成。因此,滑动部130始终与螺旋状槽21a面接触,沿着螺旋状槽21a滑动。特别地,突出部128侧的滑动部130的厚度比末端中央部127的中央部的厚度大,因此,在突出部128侧的滑动部130与螺旋状槽21a之间的晃动由突出部128侧的滑动部130抑制的状态下,末端中央部127的滑动部130及突出部128的滑动部130沿着螺旋状槽21a滑动。
并且,如图9所示,在卡合爪125通过螺旋状槽21a的交叉点的附近的情况下,在卡合爪125到达螺旋状槽21a的交叉点之前,滑动部130的最厚部130a(一侧的最厚部)与螺旋状槽21a的开口侧的角部21b(图9的中央右侧的角部)抵接。在该情况下,该最厚部130a与角部21b抵接一侧的滑动部130沿着最厚部130a滑动的壁部(图9的中央右侧的壁部、一方的壁部)滑动。并且,在该情况下,相反侧的滑动部130沿着螺旋状槽21a的另一方壁部(图9的中央左侧的壁部;与上述的一方的壁部对置的壁部)滑动。
另一方面,在卡合爪125通过螺旋状槽21a的交叉点的情况下,滑动部130的最厚部130a(与上述相反侧的一侧的最厚部)与螺旋状槽21a的开口侧的角部21b(图9的中央左下的角部)抵接。在该状态下,该最厚部130a与角部21b抵接一侧的滑动部130沿着螺旋状槽21a的一方的壁部(图9的中央左下的壁部)滑动。并且,在该情况下,相反侧的滑动部130沿着螺旋状槽21a的另一方的壁部(上述的图9的中央右侧的壁部)滑动。
另外,如图10所示,在卡合爪125通过横动凸轮轴21的端部的情况下,卡合爪125的末端中央部127的一侧的凹部127a沿着横动凸轮轴21的中央部侧的壁部滑动。并且,该凹部127a侧的滑动部130也沿着横动凸轮轴21的中央部侧的壁部滑动。另一方面,与上述的凹部127a相反侧的滑动部130的最厚部130a与螺旋状槽21a的开口侧的角部21b抵接。并且,最厚部130a与角部21b抵接一侧的滑动部130沿着螺旋状槽21a的壁部(图10的左侧的壁部)滑动。这样,在卡合爪125通过横动凸轮轴21的端部的情况下,也通过滑动部130与螺旋状槽21a的面接触,使滑动部130沿着螺旋状槽21a移动。
这样,在本振动机构6中,在滑块22沿着横动凸轮轴21往复移动的情况下,卡合爪125的滑动部130与螺旋状槽21a始终面接触,沿着螺旋状槽21a移动。详细而言,在卡合爪125的突出部128的非滑动部140例如突出部128的边缘部140a始终配置于螺旋状槽21a的外侧的状态下,卡合爪125的滑动部130一边与螺旋状槽21a面接触,一边沿着螺旋状槽21a移动。
由此,前端侧的突出部128a的边缘部140a不会与螺旋状槽21a干涉,能够使卡合爪125沿着螺旋状槽21a顺畅地移动。即,能够使振动机构6顺畅地动作。
<实施方式2>
在本实施方式2中,进一步为了使滑块主体24进而使滑块22及振动机构6小型化,如下所示构成。
另外,对于同一构成标注相同的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2中,如图12、图13和图14所示,滑块主体24的支承孔部24f具有槽部24h和限制突起24k(参照图13)。槽部24h以沿着支承孔部24f的贯通方向A1延伸的方式形成于支承孔部24f的内周面。这里,支承孔部24f的贯通方向A1沿通过支承孔部24f的中心的轴向定义。并且,槽部24h是后述的卡合部件25的卡合爪25b通过的部分。
详细而言,如图13所示,槽部24h具有第1槽部124h和第2槽部224h。第1槽部124h及第2槽部224h在支承孔部24f的内周面相互对置地形成。并且,第1槽部124h及第2槽部224h分别沿着支承孔部24f的贯通方向A1形成于支承孔部24f的内周面。
并且,第1槽部124h及第2槽部224h的形成位置是卡合部件装配部24b(支承孔部24f的外周部)的壁厚较厚的部分。具体而言,第1槽部124h在卷筒轴连结部24a与卡合部件装配部24b相连接的部分形成于支承孔部24f的内周面。第2槽部224h在卡合部件装配部24b与螺纹安装部24n相连接的部分形成于支承孔部24f的内周面。
并且,如图13和图14所示,连结第1槽部124h和第2槽部224h的直线S1(图14中用线段T1表示)相对于横动凸轮轴21的轴线J1交错。换言之,在从支承孔部24f的贯通方向A1观察的情况下,直线S1(线段T1)与轴线J1交叉。这里,线段T1是连结第1槽部124h的底部和第2槽部224h的底部的线段。
更具体而言,直线S1(线段T1)相对于轴线J1以40度至60度的范围交错。即,如图13所示,在从支承孔部24f的贯通方向A1观察的情况下,以40度至60度的范围的角度α交叉,如图14所示,在支承孔部24f的贯通方向A1上,直线S1(线段T1)从轴线J1隔开预定间隔地配置。并且,在从横动凸轮轴21的轴线J1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直线S1(线段T1)也从轴线J1隔开预定间隔地配置。
另外这里,如图13所示,上述的直线S1(线段T1)从支承孔部24f的贯通方向A1观察,以通过第1槽部124h的底部的中点和第2槽部224h的底部的中点的直线定义。
限制突起24k是用于限制卡合部件25的贯通方向A1的位置的部件。如图13所示,限制突起24k形成于支承孔部24f的内周面。具体而言,一对限制突起24k以相互对置的方式形成于支承孔部24f的内周面。限制突起24k朝向支承孔部24f的轴心呈圆弧状突出。
如图12所示,第1引导部24c从卷筒轴连结部24a的横动凸轮轴21侧的壁面突出形成。在第1引导部24c贯穿插入有用于沿前后方向引导滑块22的第1引导轴38a。第1引导轴38a的两端支承于壳体部2a。并且,第2引导部24d从卡合部件装配部24b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形成。在第2引导孔24p中贯穿插入有用于沿前后方向引导滑块22的第2引导轴38b。第2引导轴38b的两端支承于壳体部2a。
如图12和图14所示,卡合部件25配置于滑块主体24(卡合部件装配部24b)的支承孔部24f。卡合部件25具有轴部25a(支承部的一例)和卡合爪25b。轴部25a能够旋转地支承于支承孔部24f。详细而言,轴部25a被后述的旋转支承部29支承为能够旋转。轴部25a与卡合爪25b一体地形成。具体而言,在轴部25a的一端部一体地形成有圆板部25e,圆板部25e与卡合爪25b一体地形成(参照图12)。
如图12、图13和图14所示,卡合爪25b能够与螺旋状槽21a卡合。卡合爪25b设置于轴部25a。卡合爪25b朝向横动凸轮轴21呈板状突出。具体而言,卡合爪25b以卡合爪25b的宽度W1比支承孔部24f的直径R1长的方式设置于轴部25a的一端部。并且,卡合爪25b以卡合爪25b的宽度W1比连结第1槽部124h的底部与第2槽部224h的底部的线段L1的长度短的方式,设置于轴部25a的一端部。
这样的卡合爪25b能够与螺旋状槽21a卡合。例如,卡合爪25b的两端部通过槽部24h(第1槽部124h及第2槽部224h),由此使卡合爪25b与螺旋状槽21a卡合。并且,卡合爪25b的两端部的一部分配置于螺旋状槽21a的外侧。并且,卡合爪25b的两侧面能够与滑块主体24的支承孔部24f的限制突起24k接触。通过卡合爪25b的两侧面与限制突起24k接触,来限制卡合部件25相对于滑块主体24的位置。
通过这样构成滑块22,使得当横动凸轮轴21旋转时,卡合爪25b被螺旋状槽21a引导,滑块22沿着横动凸轮轴21在前后方向上移动。
如图12和图14所示,旋转支承部29是用于将卡合部件25的轴部25a支承为转动自如的部件。旋转支承部29设置于滑块主体24的支承孔部24f的内周。旋转支承部29具有第1轴承29a和第2轴承29b。
第1轴承29a是例如筒状的滑动轴承。第1轴承29a配置于滑块主体24的支承孔部24f的内周。例如,第1轴承29a嵌合于支承孔部24f。由此,第1轴承29a以不能沿支承孔部24f的贯通方向A1移动的方式固定于支承孔部24f。
第2轴承29b是例如球轴承或滚柱轴承等滚动轴承。第2轴承29b设置于滑块主体24的支承孔部24f的内周。第2轴承29b在第1轴承29a的卡合爪25b侧配置于支承孔部24f内。即,第2轴承29b配置于第1轴承29a与卡合爪25b之间。
在第1轴承29a与第2轴承29b之间配置有用于抑制第2轴承29b的轴向的晃动的垫圈部件39。如图14所示,垫圈部件39与第2轴承29b的外圈接触。并且,第2轴承29b的内圈与卡合爪25b的圆板部25e接触。
如图12和图14所示,防脱部件27形成为板状。防脱部件27配置于卡合部件装配部24b的配置平面24m,按压第1轴承29a来防脱。防脱部件27通过与滑块主体24的螺纹安装部24n旋合的螺纹部件28固定于滑块主体24。
<其它构成>
如图2所示,在绕线轮主体2的筒部2f的内部配置有用于禁止转子3的反转的防止反转机构50。防止反转机构50具有内圈空转的辊型的单向离合器51。该防止反转机构50始终禁止转子3的线放出方向的反转,不会处于允许反转的状态。防止反转机构50通过固定于筒部2f的帽部件20防脱。另外,也可以构成为能够将防止反转机构在允许反转状态和禁止反转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其它实施方式>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特别是,本说明书记载的多个实施方式及变形例能够根据需要任意组合。
(a)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这样的情况下的例子:在从滑块主体24的支承孔部24f的贯通方向A1观察的情况下,第1槽部124h和第2槽部224h以连结第1槽部124h和第2槽部224h的直线S1相对于横动凸轮轴21的轴线J1交错的方式形成于支承孔部24f。
但是,在能够将滑块主体24中壁厚较厚的部分确保在与横动凸轮轴21的轴线J1正交的位置的情况下,从支承孔部24f的贯通方向A1观察,第1槽部124h和第2槽部224h也可以以连结第1槽部124h和第2槽部224h的直线S1相对于横动凸轮轴21的轴线J1正交的方式形成于支承孔部24f。
在该情况下,以直线S1与轴线J1正交的方式形成第1槽部124h和第2槽部224h,由此,能够在滑块主体24的壁厚较厚的部分形成第1槽部124h及第2槽部224h。由此,能够提高滑块主体24的强度。
(b)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旋转支承部29具有第1轴承29a和第2轴承29b的情况下的例子,但只要能够将卡合部件25支承为转动自如,则旋转支承部29可以任意构成。例如,旋转支承部29可以由第1轴承29a和第2轴承29b中的任一方构成。
<特征>
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如下表述。
(A)本振动机构6是用于使卷绕钓线的卷筒4相对于绕线轮主体2往复移动的机构。
振动机构6包括横动凸轮轴21、滑块22和中间齿轮23。横动凸轮轴21具有螺旋状槽21a。横动凸轮轴21与装配于绕线轮主体2的手柄1的卷取操作联动地旋转。滑块22具有滑块主体24、卡合部件25、旋转支承部29、防脱部件27和螺纹部件28。滑块主体24具有将卡合部件25支承为能够旋转的支承孔部24f。在滑块主体24的支承孔部24f的内周面设置有沿支承孔部24f的贯通方向A1延伸的槽部24h。卡合部件25具有能够与螺旋状槽21a卡合的卡合爪25b。
在本振动机构6中,沿支承孔部24f的贯通方向A1延伸的槽部24h设置于滑块主体24的支承孔部24f的内周面。因此,即便卡合部件25的卡合爪25b的宽度形成为较宽,通过将卡合爪25b沿着槽部24h引导,也能够使该卡合爪25b与横动凸轮轴21的螺旋状槽21a卡合。由此,能够使卡合爪25b沿着横动凸轮轴21的螺旋状槽21a顺畅地移动。并且,由于槽部24h仅将滑块主体24的支承孔部24f的内周面局部地扩大,因此与整体扩大滑块主体24的支承孔部24f的直径R1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滑块主体24的小型化。
如上所述,在本振动机构6中,能够使滑块主体24小型化,而不会降低滑块主体24的前后移动时的顺畅度。
(B)在本振动机构6中,槽部24h具有第1槽部124h、和设置于与第1槽部124h对置的位置的第2槽部224h。
在该情况下,槽部24h具有第1槽部124h、和设置于与第1槽部124h对置的位置的第2槽部224h。因此,即便将卡合部件25的卡合爪25b形成得较宽,也能够沿着第1槽部124h及第2槽部224h引导卡合部件25的卡合爪25b。由此,能够使该卡合爪25b与横动凸轮轴21的螺旋状槽21a卡合。由此,卡合爪25b能够沿着横动凸轮轴21的螺旋状槽21a顺畅地移动。并且,第1槽部124h及第2槽部224h仅将滑块主体24的支承孔部24f的内周面局部地扩大,因此,与整体扩大滑块主体24的支承孔部24f的直径R1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实现滑块主体24的小型化。
(C)在本振动机构6中,在从支承孔部24f的贯通方向A1观察的情况下,连结第1槽部124h和第2槽部224h的直线S1与横动凸轮轴21的轴线J1交叉。
在该情况下,在滑块主体24的壁厚较厚的部分设置于与横动凸轮轴21的轴线J1交叉的位置的情况下,以上述的直线S1与横动凸轮轴21的轴线J1交叉的方式,将第1槽部124h及第2槽部224h设置于滑块主体24的支承孔部24f,由此,能够进一步实现滑块主体24的小型化,而不会降低滑块主体24的强度。
(D)在本振动机构6中,在从支承孔部24f的贯通方向A1观察的情况下,连结第1槽部124h和第2槽部224h的直线S1相对于横动凸轮轴21的轴线J1以40度至60度的范围交叉。
在该情况下,在滑块主体24的壁厚较厚的部分相对于横动凸轮轴21的轴线J1设置于40度至60度的范围的情况下,以上述的直线S1相对于横动凸轮轴21的轴线J1以40度至60度的范围交叉的方式,将第1槽部124h及第2槽部224h设置于滑块主体24的支承孔部24f,由此,能够使滑块主体24小型化,而不会降低滑块主体24的强度。
(E)在本振动机构6中,卡合爪25b的宽度W1比支承孔部24f的直径R1长。并且,卡合爪25b的宽度W1比连结第1槽部124h的底部和第2槽部224h的底部的线段L1的长度短。
在该情况下,以卡合爪25b的宽度W1比支承孔部24f的直径R1长且比连结第1槽部124h的底部和第2槽部224h的底部的线段L1的长度短的方式形成卡合爪25b,由此,能够将卡合爪25b沿着第1槽部124h及第2槽部224h顺畅地引导,能够使卡合爪25b与横动凸轮轴21的螺旋状槽21a卡合。
(F)在本振动机构6中,卡合部件25还具有能够旋转地支承于支承孔部24f的轴部25a。
在该情况下,在卡合部件25中,在卡合爪25b与横动凸轮轴21卡合的状态下,轴部25a能够旋转地支承于滑块主体24的支承孔部24f。由此,能够使滑块主体24经由卡合部件25沿着横动凸轮轴21顺畅地移动。
(G)在本振动机构6中,卡合部件25的轴部25a通过设置于滑块主体24的支承孔部24f的内周的旋转支承部29支承为能够旋转。
在该情况下,能够通过旋转支承部29使卡合部件25的轴部25a相对于滑块主体24的支承孔部24f的内周顺畅地旋转。即,能够使滑块主体24经由卡合部件25沿着横动凸轮轴21更顺畅地移动。

Claims (18)

1.一种垂钓用绕线轮的往复移动机构,用于使卷绕钓线的卷筒相对于绕线轮主体往复移动,其特征在于,
该往复移动机构包括:
横动凸轮轴,具有凸轮槽,与装配于绕线轮主体的手柄的卷取操作联动地旋转;和
滑动件,具有滑动部件和支承于所述滑动部件的卡合部件,
所述卡合部件具有支承于所述滑动部件的支承部、以及形成于上述支承部的一端且在与所述支承部相反侧的端部具有卡合爪的卡合部,
所述支承部为轴部,
所述卡合爪具有与所述横动凸轮轴的凸轮槽卡合的末端部、以及形成在所述末端部与轴部之间且比所述末端部宽度窄的基端部,
沿着上述凸轮槽的方向上的上述卡合爪的前端部比上述凸轮槽的深度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垂钓用绕线轮的往复移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卡合爪的前端部向远离上述凸轮槽的底部的方向突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垂钓用绕线轮的往复移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卡合爪的前端部与上述卡合爪的后端部之间的宽度大于上述横动凸轮轴的直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垂钓用绕线轮的往复移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卡合爪具有:滑动部,配置于上述凸轮槽的内部,能够与上述凸轮槽滑动;和非滑动部,设置于上述凸轮槽的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垂钓用绕线轮的往复移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从沿着上述横动凸轮轴的方向观察,上述滑动部与上述凸轮槽重叠,上述非滑动部配置于上述凸轮槽的外侧。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垂钓用绕线轮的往复移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卡合爪的前端部处的上述非滑动部从上述滑动部朝向上述凸轮槽的外侧突出。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垂钓用绕线轮的往复移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卡合爪的前端部处的上述滑动部的至少一部分的厚度比沿着上述凸轮槽的方向上的上述卡合爪的中央部的厚度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垂钓用绕线轮的往复移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滑动部的最厚部是与上述凸轮槽的开口侧的角部对置的部分。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垂钓用绕线轮的往复移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在沿着上述凸轮槽的方向上的上述卡合爪的中央部形成有凹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垂钓用绕线轮的往复移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沿着上述凸轮槽的方向上的上述卡合爪的后端部比上述凸轮槽的深度长,
上述卡合爪的后端部向远离上述凸轮槽的底部的方向和沿着上述凸轮槽的方向中的至少任一方突出。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垂钓用绕线轮的往复移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滑动部件具有将上述卡合部件支承为能够旋转的支承孔部,
在上述滑动部件的上述支承孔部的内周面设置有沿上述支承孔部的贯通方向延伸的槽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垂钓用绕线轮的往复移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槽部具有第1槽部和设置于与上述第1槽部对置的位置的第2槽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垂钓用绕线轮的往复移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在从上述支承孔部的上述贯通方向观察的情况下,连结上述第1槽部和第2槽部的直线与上述横动凸轮轴的轴线交叉。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垂钓用绕线轮的往复移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在从上述支承孔部的上述贯通方向观察的情况下,连结上述第1槽部和上述第2槽部的直线与上述横动凸轮轴的轴线正交。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垂钓用绕线轮的往复移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在从上述支承孔部的上述贯通方向观察的情况下,连结上述第1槽部和第2槽部的直线相对于上述横动凸轮轴的轴线以40度至60度的范围交叉。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垂钓用绕线轮的往复移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卡合爪的宽度比上述支承孔部的直径长,且比连结上述第1槽部的底部和第2槽部的底部的线段的长度短。
1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垂钓用绕线轮的往复移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卡合部件的所述支承部能够旋转地支承于上述支承孔部。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垂钓用绕线轮的往复移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承部由设置于上述支承孔部的内周的旋转支承部支承为能够旋转。
CN201410516359.4A 2013-10-01 2014-09-30 垂钓用绕线轮的往复移动机构 Active CN10450950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06304A JP6304994B2 (ja) 2013-10-01 2013-10-01 釣用リールの往復移動機構
JP2013-206304 2013-10-01
JP2014-002286 2014-01-09
JP2014002286A JP6376756B2 (ja) 2014-01-09 2014-01-09 釣用リールの往復移動機構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09505A CN104509505A (zh) 2015-04-15
CN104509505B true CN104509505B (zh) 2019-04-09

Family

ID=516190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516359.4A Active CN104509505B (zh) 2013-10-01 2014-09-30 垂钓用绕线轮的往复移动机构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743650B2 (zh)
EP (1) EP2856870B1 (zh)
KR (1) KR102312398B1 (zh)
CN (1) CN104509505B (zh)
MY (1) MY171186A (zh)
TW (1) TWI62326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85610B2 (ja) * 2016-10-11 2020-11-18 株式会社シマノ 釣用リールのギア機構
JP6836377B2 (ja) * 2016-11-28 2021-03-03 株式会社シマノ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の往復移動機構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JP6979844B2 (ja) * 2017-10-06 2021-12-15 株式会社シマノ 回転伝達機構、及びそれを備えた魚釣用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JP7213677B2 (ja) * 2018-12-26 2023-01-27 株式会社シマノ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31860U (zh) * 1989-08-04 1991-03-28
US5316239A (en) * 1990-07-10 1994-05-31 Shimano Inc. Spinning reel with oscillating mechanism
US5775612A (en) * 1994-04-20 1998-07-07 Daiwa Seiko, Inc. Spinning reel for fishing with a slider for longitudinally moving a spool
US5934586A (en) * 1997-06-06 1999-08-10 Zebco Corporation Oscillation mechanism for spinning reel
JP3537327B2 (ja) * 1998-10-28 2004-06-14 ダイワ精工株式会社 魚釣用リール
US6290157B1 (en) * 1998-10-28 2001-09-18 Daiwa Seiko, Inc. Fishing reel
JP3525062B2 (ja) * 1998-10-28 2004-05-10 ダイワ精工株式会社 魚釣用リール
JP2000279072A (ja) 1999-03-30 2000-10-10 Daiwa Seiko Inc 魚釣用リール
TW387208U (en) * 1999-08-20 2000-04-11 Liou Shi Hung Improvement structure of reel
JP2001321041A (ja) * 2000-05-18 2001-11-20 Shimano Inc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の往復移動装置
JP2002017213A (ja) * 2000-07-06 2002-01-22 Shimano Inc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の往復移動装置
JP2003079291A (ja) * 2001-09-12 2003-03-18 Shimano Inc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の往復移動機構
JP2003225040A (ja) * 2002-02-04 2003-08-12 Shimano Inc 釣り用リールの動力伝達装置
JP2004236595A (ja) * 2003-02-06 2004-08-26 Daiwa Seiko Inc 魚釣用リール
JP5008321B2 (ja) 2005-09-07 2012-08-22 株式会社シマノ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の往復移動機構
JP2010172272A (ja) 2009-01-30 2010-08-12 Shimano Inc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の往復移動機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23262B (zh) 2018-05-11
CN104509505A (zh) 2015-04-15
EP2856870A1 (en) 2015-04-08
EP2856870B1 (en) 2018-01-10
KR102312398B1 (ko) 2021-10-13
TW201513784A (zh) 2015-04-16
US9743650B2 (en) 2017-08-29
MY171186A (en) 2019-09-30
KR20150039073A (ko) 2015-04-09
US20150090820A1 (en) 2015-04-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509505B (zh) 垂钓用绕线轮的往复移动机构
US7500631B2 (en) Gear mounting structure for fishing reel
CN104365568B (zh) 纺车式绕线轮
US6484956B2 (en) Spinning-reel reciprocating device
US6053444A (en) Fishline guide device for double bearing type reel
CN104365567B (zh) 纺车式绕线轮
EP1958504A1 (en) Spinning reel handle assembly
CN104798744B (zh) 垂钓用绕线轮的往复移动机构
EP2752113A1 (en) Spinning reel
CN103988818B (zh) 纺车式绕线轮的线卡定件及使用该线卡定件的纺车式绕线轮的卷筒
US9149029B2 (en) Spinning reel
US6971601B2 (en) Spinning reel sound producing mechanism
EP2918168A2 (en) Bail support mechanism for a spinning reel
US6595449B2 (en) Fishing line guiding mechanism for spinning reel
KR102601753B1 (ko) 양 베어링 릴
US7077349B2 (en) Fishing line guide mechanism for spinning reel
JP6376756B2 (ja) 釣用リールの往復移動機構
JP2016202133A (ja) 魚釣用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JP4314119B2 (ja)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の往復移動装置
JP7385525B2 (ja)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JP2015128403A5 (zh)
US9635844B2 (en) Reel body of a dual-bearing reel
JP2002345373A (ja) 釣り用リールの部品組立体
JP2006197892A (ja) 魚釣用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JP6405081B2 (ja) ラインローラ、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釣糸案内機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