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497046A - 有机醇盐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有机醇盐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497046A
CN104497046A CN201510026089.3A CN201510026089A CN104497046A CN 104497046 A CN104497046 A CN 104497046A CN 201510026089 A CN201510026089 A CN 201510026089A CN 104497046 A CN104497046 A CN 1044970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bon atom
organic
alkyl
preparation
rea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02608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497046B (zh
Inventor
涂建军
陈伟
陈富康
包凡营
茅金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hua chemical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CHANGSHUN RESEARCH INSTITUTE OF POLYMER MATERIAL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CHANGSHUN RESEARCH INSTITUTE OF POLYMER MATERIALS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CHANGSHUN RESEARCH INSTITUTE OF POLYMER MATERIAL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026089.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497046B/zh
Publication of CN1044970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970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4970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9704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2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emical industry
    • Y02P20/50Improvements relating to the production of bulk chemicals
    • Y02P20/52Improvements relating to the production of bulk chemicals using catalysts, e.g. selective catalysts

Landscapes

  • Polyeth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有机醇盐及其制备方法,主要解决现有技术中生产聚醚多元醇时使用的催化剂不能同时满足低不饱和度、高分子量和高活性的问题。本发明通过采用一种有机醇盐,结构通式(1)为:其中R为1-10个碳原子的烷基或6-10个碳原子的芳基,R1为1-4个碳原子的烷基及其制备方法技术方案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可用于聚醚多元醇的制备中。

Description

有机醇盐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有机醇盐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聚醚多元醇是合成聚氨酯材料的主要原料之一。聚醚多元醇的制备方法很多,主要包括阴离子聚合、阳离子聚合和配位聚合等。CN201410061357.0涉及一种制备聚醚多元醇的方法,基于在室温下是固体的引物化合物,无溶剂地制备具有嵌段聚醚链结构的聚醚多元醇的方法。阴离子聚合利用无机强碱(例如KOH)为催化剂,无机强碱具有价廉,在聚醚多元醇中容易脱除等优势,在制备低分子量的聚醚多元醇时被广泛的应用于工业生产中。然而,无机强碱容易使环氧丙烷发生异构化,产生末端为不饱和双键的单羟基聚醚,使聚醚多元醇的官能度和相对分子量变小,尤其是在制备高分子量的产物时,其单羟基聚醚的含量很高。例如在制备三官能度相对分子量为5000的聚醚三元醇,其不饱和度达到0.05mol/kg以上。阳离子聚合利用强路易斯酸(例如BF3.乙醚)为催化剂,进行氧化烯烃聚合时会形成二噁烷结构的副产物,对制备的聚氨酯制品的性能有不利的影响,需要利用繁琐的过程除去杂质,工业生产中基本上不采用。双金属氰化络合物催化剂虽然其用于环氧丙烷均聚合和环氧乙烷/环氧丙烷无规共聚合时活性很高,可制得高分子量的聚醚多元醇,但其存在着不能直接采用小分子的多元醇(例如丙三醇)为起始剂,尤其是双金属氰化络合物催化剂在进行环氧乙烷均聚时,会使环氧乙烷发生自聚合反应,生成聚氧化乙烯的副产物,从而影响聚醚多元醇的性能。
中国专利CN102171272提供一种包含磷腈鎓阳离子与活性氢化合物阴离子的盐的催化剂以及该催化剂的制造方法。该发明中采用一种聚亚烷基二醇制造用催化剂,该催化剂采用磷腈鎓盐与活性氢化合物混合,进行加热处理后添加环氧烷,使环氧烷开环聚合,得到聚亚烷基二醇制造用催化剂。该发明中的聚亚烷基氧化物是通过与异氰酸酯化合物反应而用作聚氨酯泡沫、弹性体等原料或者表面活性剂等的重要聚合物。
中国专利CN101547929提供一种容易合成且作为碱催化剂有用的鏻盐化合物,该鏻盐作为环氧烷化合物的聚合催化剂应用,该鏻盐由膦化合物及所述活性氢衍生得到,给发明中的鏻盐同样可以作为聚氨酯泡沫塑料及弹性体的原料或表面活性剂等有用的聚环氧烷。从活性氢化合物上脱离质子而得到的活性氢化合物的阴离子与抗衡阳离子的盐广为人知,且存在制造方法中需要较多工序,操作复杂,经济性方面存在问题。
高活性聚醚多元醇是指具有伯羟基(—CH2OH)结构的一类品种,使用最广泛的是数均分子量为4500-6000的聚醚三元醇,主要应用在制备高回弹聚氨酯泡沫塑料。高回弹聚氨酯泡沫塑料的制备通常采用二种方法,一种是利用高活性聚醚多元醇同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反应,这种高活性聚醚多元醇的数均分子量通常在4500-5000之间。另一种是利用高活性聚醚多元醇同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反应,这种高活性聚醚多元醇的数均分子量要求更大,通常在6000以上。
然而使用上述文献中所记载的催化剂时,聚合活性不充分,用于生产聚醚多元醇时,不具有同时满足低不饱和度,高分子量和高活性(环氧乙烷封端)的特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是现有技术中生产聚醚多元醇时使用的催化剂不能同时满足低不饱和度、高分子量和高活性的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有机醇盐。该有机醇盐用于生产聚醚多元醇的过程中,具有同时满足低不饱和度、高分子量和高活性(环氧乙烷封端)的优点。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二是与解决技术问题之一相对应的有机醇盐的制备方法。
为解决上述问题之一,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有机醇盐结构通式(1)为:
其中R为1-10个碳原子的烷基或6-10个碳原子的芳基,R1为1-4个碳原子的烷基。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1-10个碳原子的烷基选自甲基、乙基、异丙基、正丙基、烯丙基、正丁基、仲丁基、叔丁基、异戊基、新戊基、正己基、环戊基、环己基、1-庚基或1-辛基;6-10个碳原子的芳基选自苯基或苄基;R1选自甲基。
上述技术方案中,更优选地,所述1-10个碳原子的烷基选自甲基或乙基。
为解决上述问题之二,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有机醇盐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在与反应物呈惰性的气体保护下,原料三氯化磷与通式(2)相应的胍类化合物在芳烃溶剂中反应,得到通式(3)的有机阳离子和无机阴离子组成的盐,
其中R为1-10个碳原子的烷基或6-10个碳原子的芳基,R1为1-4个碳原子的烷基,n
为1-3的整数,A为无机盐的阴离子;
b)将通式(3)的有机阳离子和无机阴离子组成的盐在极性溶剂中与含活泼氢有机化合物
的碱金属盐反应得到通式(1)的有机醇盐;其中含活泼氢有机化合物的碱金属盐具有
通式(4)的结构:
M+R1O  (4)
其中M+为碱金属离子;R1为1-4个碳原子的烷基。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与反应物呈惰性的气体为氮气;步骤a)中原料三氯化磷与通式(2)相应的胍类化合物的摩尔比为1:8-12;步骤a)中无机阴离子为X-或BF4 -,其中X为卤素;步骤a)中反应温度为-5℃-50℃,反应压力为常压至0.3MPa;步骤a)中芳烃溶剂选自苯、甲苯或二甲苯中的至少一种。
上述技术方案中,更优选地,所述步骤a)中反应温度为0-30℃,反应压力为常压;步骤a)中芳烃溶剂为苯。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步骤b)中,极性溶剂为1-4个碳原子的脂肪醇;步骤b)中含活泼氢有机化合物的碱金属盐选自甲醇钠、甲醇钾、乙醇钾、乙醇钠、丙醇钾、丙醇钠、丁醇钾或丁醇钠;步骤b)中反应温度为0-50℃,反应压力为常压。
上述技术方案中,更优选地,步骤b)中的极性溶剂为甲醇;步骤b)中含活泼氢有机化合物的碱金属盐为甲醇钾或甲醇钠中的至少一种;步骤b)中的反应温度为常温。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步骤b)中通式(3)的有机阳离子和无机阴离子组成的盐与含活泼氢有机化合物的碱金属盐的摩尔比为化学反应当量计算所需量。
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首先合成用通式(1)表示的有机醇盐,R可以选用相同或不同的具有1-10个碳原子的烷基、芳基。具体地说R可以选用脂肪族或芳香族,如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烯丙基、正丁基、仲丁基、叔丁基、异戊基、叔戊基、新戊基、正己基、环戊基、环己基、1-庚基、1-辛基、苯基、苄基等。最优选的是甲基、乙基。R1为1-4碳原子的烷基,优选甲基。
将具有通式为(2)的胍类化合物在有机溶剂存在下低温与三氯化磷反应,生成结构通式为(3)的有机阳离子和无机阴离子组成的盐,这类有机阳离子和无机阴离子组成的盐选自以下化合物,例如:三(1.1.3.3—四甲基胍基)氯化鏻、三(1.1.3.3—四甲基胍基)氯化鏻、三(1.1.3.3—四苄基胍基)氯化鏻、三(1.1.3.3—四丙基胍基)氯化鏻、三(1.1.3.3—四异丙基胍基)氯化鏻等。也可以将这些盐的阴离子转化为NO3 -、SO4 2-、PO4 2-、X-、Cr2O7 2-、CO3 2-或BF4 -,其中X为卤素。再将有机阳离子和无机阴离子组成的盐用选自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的醇盐反应,生成通式为(1)的有机醇盐。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的醇盐包括甲醇钾(钠)、乙醇钾(钠)、丙醇钾(钠)、丁醇钾(钠)等。有机阳离子和无机阴离子组成的盐是由通式为(4)的胍类化合物和三卤化磷反应而制得。选自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的醇盐具有通式(3)的结构,其中M+为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离子;R1为1-4碳原子的烷基。
低不饱和度、高分子量、高活性聚醚多元醇制备采用有机醇盐为催化剂,将含活性氢化合物和氧化烯烃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聚合反应而制得。在本发明中含活性氢化合物是指含有羟基的有机化合物,选用:具有2-20个碳原子和2-8个羟基的多羟基醇类、糖类或其衍生物,例如:乙二醇,二甘醇,二丙二醇,1、3-丙二醇,1、2-丙二醇,1、3-丁二醇,1、4-丁二醇,甘油,三羟甲基丙烷,二甘油,三羟甲基密胺,季戊四醇,葡萄糖,山梨糖醇,右旋糖,果糖,蔗糖等。具有2-8羟基数的分子量为200-5000的聚醚多元醇。在本发明中氧化烯烃包括环氧乙烷,环氧丙烷,1、2-环氧丁烷和氧化苯乙烯或它们的混合物。氧化烯烃分段加入,前期可选用环氧丙烷为主,后期必须是环氧乙烷。
在本发明中,有机醇盐的量没有特别的限定,但用量常在1×10-6—5×10-3g/mol氧化烯烃,优选50×10-6—2.0×10-3g/mol氧化烯烃。
在本发明中,聚合反应的温度选择在50-160℃,优选在70-130℃,更优选在90-120℃范围内。聚合反应压力选择在-0.05-3.0MPa,优选在0.01-1MPa,更优选在0.05-0.5MPa范围内。聚合反应时间选择在50小时以内,优选在1-30小时,更优选在2-24小时。
本发明中制备的聚醚多元醇可以采用常用的精制方法脱除有机醇盐,如加入磷酸,再用吸附剂进行吸附,或利用酸型离子交换树脂处理之后使用。
本发明中由于采用了一种新型的有机醇盐作为制备聚醚多元醇的催化剂,本发明人惊奇的发现使用该有机醇盐催化剂制得的聚醚多元醇具有低不饱和度、高分子量和高活性的特点,例如聚醚三元醇其不饱和度可小于0.03mol/kg,分子量可达7500以上。该聚醚多元醇更适应于MDI泡沫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技术效果。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阐述,但不仅限于本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在装有搅拌器、温度计、滴液漏斗的30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137.5g三氯化磷和1000ml苯,在氮气保护下,慢慢滴加575g1.1.3.3-四甲基胍,控制反应温度在20℃,滴加结束后,慢慢升至常温,在常温下搅拌2小时,过滤除去沉淀物,在得到的溶液中加入75g甲醇钠和400ml甲醇,在50℃下反应5小时,减压蒸馏除去甲醇后,过滤除去沉淀物,在50℃减压条件下脱除苯后,得催化剂A,质量为316.9g。
实施例2
在装有搅拌器、温度计、滴液漏斗的30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68.75g三氯化磷和1000ml苯,在氮气保护下,慢慢滴加287.5g1.1.3.3-四甲基胍,控制反应温度在20℃以下,滴加结束后,慢慢升至常温,在常温下搅拌2小时,过滤除去沉淀物,在得到的溶液中加入10%wtNaBF4的水溶液550g,在50℃下反应2小时;减压蒸馏掉苯以后,将剩余的水溶液降温至10℃以下,得到白色沉淀,经过滤干燥后得到172.0g白色固体,将得到的固体加入27.0g甲醇钾和200ml甲醇,在常温下反应5小时,离心分离固体后,在50℃减压蒸馏除去甲醇后,得催化剂B,质量为150.3g。
实施例3
按照实施例2所述的条件和步骤,用Na2CO3代替NaBF4,得催化剂C,质量为126.4g。
实施例4
按照实施例2所述的条件和步骤,用1.1.3.3-四乙基胍替代1.1.3.3-四甲基胍,得催化剂D,质量为220.00g。
实施例5
按照实施例2所述的条件和步骤,用1.1.3.3-四环己基胍替代1.1.3.3-四甲基胍外,得催化剂E,质量为450g。
实施例6
在装有温度计、压力表和搅拌器的2L高压反应釜中加入2.1g催化剂A和16.8g甘油,经抽真空和氮气置换除去氧气,当氧气含量小于150ppm以后,抽真空至反应釜的压力降至为0.09MPa,当温度升至90℃时,慢慢加入环氧丙烷1160g,控制反应压力<0.4MPa,待环氧丙烷加完以后,继续搅拌至反应釜的压力不再发生变化,慢慢加入环氧乙烷230g,反应结束后得淡黄色粗聚醚三元醇1395.00g。将得到的粗聚醚三元醇通过磷酸中和,脱水和硅酸镁吸附后得精制的聚醚三元醇。经分析测定,其羟值为23.2mgKOH/g,不饱和度为0.026mol/Kg,伯羟基含量为90.4%,理论官能度为3.00,实际官能度为2.67。
实施例7
在装有温度计、压力表和搅拌器的2L高压反应釜中加入1.8g催化剂B和16.8g甘油,经抽真空和氮气置换除去氧气后,当氧气含量小于150ppm以后,在90℃的温度下慢慢加入环氧丙烷1160g,控制反应压力<0.4Mpa。待环氧丙烷反应结束后,再慢慢加入230g环氧乙烷,反应结束后得淡黄色的粗聚醚三元醇1390.0g,精制后其羟值为22.9mgKOH/g,不饱和度为0.023mol/Kg,伯羟基含量为90.8%,理论官能度为3.00,实际官能度为2.70。
实施例8
按照实施例7所述的条件和步骤,用催化剂C替代催化剂B。得到精制的聚醚三元醇,其羟值为23.6mgKOH/g,不饱和度为0.029mol/Kg,伯羟基含量为88.5%,理论官能度为3.00,实际官能度为2.64。
实施例9
按照实施例7所述的条件和步骤,用3.2g催化剂D替代催化剂B。得到精制的聚醚三元醇,其羟值为23.8mgKOH/g,不饱和度为0.032mol/Kg,伯羟基含量为88.9%,理论官能度为3.00,实际官能度为2.61。
实施例10
按照实施例7所述的条件和步骤,用5.0g催化剂E替代催化剂B。得到精制的聚醚三元醇,其羟值为24.0mgKOH/g,不饱和度为0.035mol/Kg,伯羟基含量为87.9%,理论官能度为3.00,实际官能度为2.57。
实施例11
在装有温度计,压力表和搅拌器的2L高压反应釜中加入1.5g催化剂B和16.8g甘油,经抽真空和氮气置换除去氧气,当氧气含量小于150ppm以后,抽真空至反应釜的压力降至为0.09MPa,当温度升至90℃时,慢慢加入环氧丙烷1160g,控制反应压力小于0.4MPa,待环氧丙烷加完以后,再慢慢加入230g环氧乙烷,反应结束后得淡黄色的粗聚醚三元醇1387g,精制后其羟值为23.1mgKOH/g,不饱和度为0.025mol/kg,伯羟基含量为91.1%,理论官能度为3.00,实际官能度为2.67。
实施例12
按照实施例11所述的条件和步骤,用24.5g三羟基甲基丙烷替代16.8g甘油,反应结束后得到精制聚醚三元醇,其羟值为22.6mgKOH/g,不饱和度为0.024mol/kg,伯羟基含量为91.3%,理论官能度为3.00,实际官能度为2.69。
实施例13
在装有温度计,压力表和搅拌器的2L高压反应釜中加入1.8g催化剂B和16.8g甘油,经抽真空和氮气置换除去氧气后,当氧气含量小于150ppm以后,在120℃的温度下,慢慢加入环氧丙烷1160g,控制反应压力小于0.4MPa,待环氧丙烷反应结束后,再慢慢加入230g环氧乙烷,反应结束后得淡黄色的粗聚醚三元醇1395.0g,精制后其羟值为23.3mgKOH/g,不饱和度为0.029mol/kg,伯羟基含量为89.9%,理论官能度为3.00,实际官能度为2.63。
实施例14
在装有温度计,压力表和搅拌器的2L高压反应釜中加入1.2g催化剂B和16.8g甘油,经抽真空和氮气置换除去氧气后,当氧气含量小于150ppm以后,在90℃的温度下,慢慢加入环氧丙烷759g,控制反应压力小于0.4MPa,待环氧丙烷反应结束后,再慢慢加入137g环氧乙烷,反应结束后得淡黄色的粗聚醚三元醇910.0g,精制后其羟值为34.0mgKOH/g,不饱和度为0.017mol/kg,伯羟基含量为84%,理论官能度为3.00,实际官能度为2.84。
比较例1
在装有温度计、压力表和搅拌器的2L高压反应釜中加入4.2gKOH和16.8g甘油,经抽真空和氮气置换除去氧气,当氧气含量小于150ppm以后,将温度升至120℃抽真空脱水1h,慢慢加入环氧丙烷1160g,控制反应压力小于0.4MPa,待环氧丙烷加完以后,再慢慢加入230g环氧乙烷,反应结束后得淡黄色的粗聚醚三元醇1385g,精制后其羟值为25.2mgKOH/g,不饱和度为0.086mol/kg,伯羟基含量为87.8%,理论官能度为3.00,实际官能度为2.17。
比较例2
按照实施例14所述的条件和步骤,采用2.74gKOH替代1.2g催化剂B,在120℃抽真空脱水1小时,得到精制的聚醚三元村,其羟值为36.5mgKOH/g,不饱和度为0.070mol/kg,伯羟基含量为76.0%,理论官能度为3.00,实际官能度为2.46。

Claims (9)

1.一种有机醇盐,结构通式(1)为:
其中R为1-10个碳原子的烷基或6-10个碳原子的芳基,R1为1-4个碳原子的烷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有机醇盐,其特征在于所述1-10个碳原子的烷基选自甲基、乙基、异丙基、正丙基、烯丙基、正丁基、仲丁基、叔丁基、异戊基、新戊基、正己基、环戊基、环己基、1-庚基或1-辛基;6-10个碳原子的芳基选自苯基或苄基;R1选自甲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有机醇盐,其特征在于所述1-10个碳原子的烷基选自甲基或乙基。
4.一种有机醇盐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在与反应物呈惰性的气体保护下,原料三氯化磷与通式(2)相应的胍类化合物在芳烃溶剂中反应,得到通式(3)的有机阳离子和无机阴离子组成的盐,
其中R为1-10个碳原子的烷基或6-10个碳原子的芳基,R1为1-4个碳原子的烷基,n为1-3的整数,A为无机盐的阴离子;
b)将通式(3)的有机阳离子和无机阴离子组成的盐在极性溶剂中与含活泼氢有机化合物的碱金属盐反应得到通式(1)的有机醇盐;其中含活泼氢有机化合物的碱金属盐具有通式(4)的结构:
M+R1O      (4)
其中M+为碱金属离子;R1为1-4个碳原子的烷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有机醇盐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与反应物呈惰性的气体为氮气;步骤a)中原料三氯化磷与通式(2)相应的胍类化合物的摩尔比为1:8-12;步骤a)中无机阴离子为X-或BF4 -,其中X为卤素;步骤a)中反应温度为-5℃-50℃,反应压力为常压至0.3MPa;步骤a)中芳烃溶剂选自苯、甲苯或二甲苯中的至少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有机醇盐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中反应温度为0-30℃,反应压力为常压;步骤a)中芳烃溶剂为苯。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有机醇盐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极性溶剂为1-4个碳原子的脂肪醇;步骤b)中含活泼氢有机化合物的碱金属盐选自甲醇钠、甲醇钾、乙醇钾、乙醇钠、丙醇钾、丙醇钠、丁醇钾或丁醇钠;步骤b)中反应温度为0-50℃,反应压力为常压。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有机醇盐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的极性溶剂为甲醇;步骤b)中含活泼氢有机化合物的碱金属盐为甲醇钾或甲醇钠中的至少一种;步骤b)中的反应温度为常温。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有机醇盐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通式(3)的有机阳离子和无机阴离子组成的盐与含活泼氢有机化合物的碱金属盐的摩尔比为化学反应当量计算所需量。
CN201510026089.3A 2015-01-16 2015-01-16 有机醇盐及其制备方法 Active CN10449704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026089.3A CN104497046B (zh) 2015-01-16 2015-01-16 有机醇盐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026089.3A CN104497046B (zh) 2015-01-16 2015-01-16 有机醇盐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497046A true CN104497046A (zh) 2015-04-08
CN104497046B CN104497046B (zh) 2016-08-24

Family

ID=529385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026089.3A Active CN104497046B (zh) 2015-01-16 2015-01-16 有机醇盐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497046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20712A (zh) * 2018-10-11 2019-02-12 长华化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烯丙醇聚醚的合成方法
CN112876666A (zh) * 2021-01-14 2021-06-01 长华化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低醛、低气味聚醚多元醇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76383A (zh) * 1999-04-13 2000-12-13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制备聚合物的方法
CN1138782C (zh) * 1999-04-13 2004-02-18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制备以及纯化氧化膦的方法
CN103709392A (zh) * 2013-11-28 2014-04-09 山东蓝星东大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汽车密封胶用聚醚多元醇的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76383A (zh) * 1999-04-13 2000-12-13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制备聚合物的方法
CN1138782C (zh) * 1999-04-13 2004-02-18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制备以及纯化氧化膦的方法
CN103709392A (zh) * 2013-11-28 2014-04-09 山东蓝星东大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汽车密封胶用聚醚多元醇的制备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20712A (zh) * 2018-10-11 2019-02-12 长华化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烯丙醇聚醚的合成方法
CN112876666A (zh) * 2021-01-14 2021-06-01 长华化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低醛、低气味聚醚多元醇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2876666B (zh) * 2021-01-14 2023-04-14 长华化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低醛、低气味聚醚多元醇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497046B (zh) 2016-08-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480802B1 (ko) 높은 1차 히드록실 폴리올을 위한 이중 촉매 시스템
KR101866599B1 (ko) 이중 금속 시안화물 촉매 착물 및 마그네슘, 3족-15족 금속 또는 란탄 계열 금속 화합물을 사용한 알킬렌 옥시드 중합
Liu et al. One-pot controllable synthesis of oligo (carbonate-ether) triol using a Zn-Co-DMC catalyst: the special role of trimesic acid as an initiation-transfer agent
KR100610285B1 (ko) 고함량의 1차 oh기를 갖는 장쇄 폴리에테르 폴리올
KR102391669B1 (ko) 알킬렌 옥사이드 중합 촉매 및 이것을 이용한 폴리알킬렌 옥사이드의 제조 방법
KR20020019605A (ko) 폴리에테르폴리올의 제조 방법
CN104497298A (zh) 制备低不饱和度、高分子量、高活性聚醚多元醇的方法
CN102453253A (zh) 高伯羟基聚醚多元醇制备工艺
CN106589344A (zh) 一种不饱和聚醚的制备方法
CN111518268A (zh) 一种聚醚多元醇的制备方法
KR20140047109A (ko) 폴리올의 연속 합성 방법
KR100865605B1 (ko) 크라운 에테르를 지닌 이중 금속 시아나이드 (dmc)촉매,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용도
JP2008540080A (ja) 複合金属シアン化物錯体触媒の製造法
CN104497046A (zh) 有机醇盐及其制备方法
KR100567719B1 (ko) 후처리없이 장쇄 폴리에테르폴리올을 제조하는 방법
JP5624324B2 (ja) ポリアルキレンオキシドの製造方法
CN104968705A (zh) 一种增加双金属氰化物催化剂对失活的抗性的方法
CN109467691A (zh) 一种低不饱和度高分子量聚氧化烯多元醇的制备方法
KR102437096B1 (ko) 알킬렌 옥사이드가 부가된 폴리올 조성물 및 이를 이용한 계면활성제
CN111087597B (zh) 高活性聚醚多元醇的制备方法
CN115141368B (zh) 有机磷醇盐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JP6350103B2 (ja) ポリアルキレングリコール製造触媒
KR20130096772A (ko) 에테르화 반응용 금속산화물 촉매, 그 촉매의 제조방법, 및 그 촉매를 이용한 선형 폴리글리세린의 제조방법
CN116874522A (zh) 有机磷醇盐及其制备方法
WO2020176278A1 (en) Polyether polymerization proces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104

Address after: 215600 Beijing Road, Yangtze River International Chemical Industrial Park, Jiangsu, No. 20

Patentee after: Jiangsu Changhua Polyurethane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215600 Qinghai Road, Zhangjiagang International Chemical Industry Park, Suzhou, Jiangsu, China, No. 18

Patentee before: Jiangsu Changshun Research Institute of Polymer Materials Co., 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215633 Beijing Road, Suzhou International Chemical Industrial Park, Jiangsu, 20

Patentee after: Changhua chemical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Address before: 215600 Beijing Road, Yangtze River International Chemical Industrial Park, Jiangsu, No. 20

Patentee before: Jiangsu Changhua Polyurethane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