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470587A - 安全保护球 - Google Patents

安全保护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470587A
CN104470587A CN201380035446.1A CN201380035446A CN104470587A CN 104470587 A CN104470587 A CN 104470587A CN 201380035446 A CN201380035446 A CN 201380035446A CN 104470587 A CN104470587 A CN 1044705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file portion
air
described profile
safeguard protection
pres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3544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济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1044705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7058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HBUILDINGS OR LIKE STRUCTUR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SWIMMING OR SPLASH BATHS OR POOLS; MASTS; FENCING; 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9/00Buildings, groups of buildings or shelters adapted to withstand or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e.g. war-like action, earthquake or extreme climat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CLAUNCHING, HAULING-OUT, OR DRY-DOCKING OF VESSELS; LIFE-SAVING IN WATER; EQUIPMENT FOR DWELLING OR WORKING UNDER WATER; MEANS FOR SALVAGING OR SEARCHING FOR UNDERWATER OBJECTS
    • B63C9/00Life-saving in water
    • B63C9/06Floatable closed containers with accommodation for one or more persons inside
    • B63C9/065Floatable closed containers with accommodation for one or more persons inside for one pers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2LIFE-SAVING; FIRE-FIGHTING
    • A62BDEVICES,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LIFE-SAVING
    • A62B15/00Installations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poisonous or injurious substances, e.g. with separate breathing apparatu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2LIFE-SAVING; FIRE-FIGHTING
    • A62BDEVICES,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LIFE-SAVING
    • A62B31/00Containers or portable cabins for affording breathing protection with devices for reconditioning the breathing air or for ventilating, in particular those that are suitable for invalids or small childre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2LIFE-SAVING; FIRE-FIGHTING
    • A62BDEVICES,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LIFE-SAVING
    • A62B7/00Respiratory apparatu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B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EQUIPMENT FOR SHIPPING 
    • B63B45/00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HBUILDINGS OR LIKE STRUCTUR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SWIMMING OR SPLASH BATHS OR POOLS; MASTS; FENCING; 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9/00Buildings, groups of buildings or shelters adapted to withstand or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e.g. war-like action, earthquake or extreme climate
    • E04H9/02Buildings, groups of buildings or shelters adapted to withstand or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e.g. war-like action, earthquake or extreme climate withstanding earthquake or sinking of ground
    • E04H9/028Earthquake withstanding shelter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HBUILDINGS OR LIKE STRUCTUR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SWIMMING OR SPLASH BATHS OR POOLS; MASTS; FENCING; 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9/00Buildings, groups of buildings or shelters adapted to withstand or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e.g. war-like action, earthquake or extreme climate
    • E04H9/02Buildings, groups of buildings or shelters adapted to withstand or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e.g. war-like action, earthquake or extreme climate withstanding earthquake or sinking of ground
    • E04H9/028Earthquake withstanding shelters
    • E04H9/029Earthquake withstanding shelters arranged inside of building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HBUILDINGS OR LIKE STRUCTUR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SWIMMING OR SPLASH BATHS OR POOLS; MASTS; FENCING; 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9/00Buildings, groups of buildings or shelters adapted to withstand or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e.g. war-like action, earthquake or extreme climate
    • E04H9/14Buildings, groups of buildings or shelters adapted to withstand or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e.g. war-like action, earthquake or extreme climate against other dangerous influences, e.g. tornadoes, floo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B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EQUIPMENT FOR SHIPPING 
    • B63B2201/00Signalling devices
    • B63B2201/04Illumina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B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EQUIPMENT FOR SHIPPING 
    • B63B2201/00Signalling devices
    • B63B2201/12Reflecting mea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Toxicology (AREA)
  • Ocean & Marin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mergency Lowering Means (AREA)
  • Buildings Adapted To Withstand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AREA)
  • Respiratory Apparatuses And Protective Means (AREA)
  • Woven Fabrics (AREA)
  • Aiming, Guidance, Guns With A Light Source, Armor, Camouflage, And Target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包括外形部的安全保护球,其用于从灾难引起的外部的物理危险中保护在内部空间搭乘的搭乘人员。该外形部的特征在于,所述外形部是由能够将所述物理危险阻断及吸收的材料构成,且平时能够折叠后进行保管,而当灾难发生时,从空气罐流入空气而使体积膨胀,从而形成所述内部空间。

Description

安全保护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安全保护球,更详细地说,涉及一种安全保护球,该安全保护球可以根据使用环境的不同而改变体积,并且有利于从灾难引起的外部的物理危险中保护搭乘人员。
背景技术
最近,如洪水、地震、海啸等的自然灾害不仅带来了财产损失,甚至还带来了很多的人员伤亡。尤其,由于这些都是自然灾害,无法预知什么时候会发生。并且在发生时,瞬间就可以带来严重的灾难,因此为了使危害最小化急需制定合理的对策。
并且,对于公共设施等的大型设施,如设置避难所一样,从法律上就明确规定了为应对自然灾害而需要设置额外的防护设施。但是,对于个人住宅等而言,存在很难独立设置额外的防护设施的问题。
但是,由于经常受到如洪水、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且由此带来的灾害也逐渐扩大,因此出现了用于个人的防护设施(相关专利文献有:韩国公开专利第1984-0002508号),但是这些设施由于体积大,而存在保管上的问题,因此在现实中很难普及。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安全保护球,其可以根据使用环境的不同而改变体积,因此有利于平时保管及移动,并且有利于从灾难发生引起的外部的物理危险中更好的保护搭乘人员。
并且,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并不限于以上所提及的技术问题,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从以下的记载中清楚地理解未被提及的其它技术问题。
技术方案
上述技术问题可通过本发明的安全保护球而实现,其特征在于,该安全保护球包括:外形部,其用于从灾难引起的外部的物理危险中保护搭乘于内部空间的搭乘人员。其中,所述外形部是由能够将所述物理危险阻断及吸收的材料构成,且平时能够折叠后进行保管,而当灾难发生时,从空气罐流入空气而使体积膨胀,从而形成所述内部空间。
其中,所述外形部是由100旦尼尔以上的合成树脂纤维形成的防水油布(tarpaulin)。对于所述外形部通过利用聚氯乙烯的表面涂敷进行防水处理,能够防止从外部向内部空间吸水。
并且,所述外形部由将双重的合成树脂纤维用很多的线相互连接的织物()形成,当所述外形部的体积开始膨胀时,从所述空气罐排放的空气流入至所述双重的合成树脂纤维之间,从而所述双重的合成树脂纤维之间的间隔决定所述外形部的厚度。
根据本发明的安全保护球还包括:盖部,其为了防止所述外形部发生撕裂或爆裂,形成于所述外形部的表面,并由选自芳纶系()纤维部件或者具有硬性材料的部件中的任意一种形成。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安全保护球还包括:保护部,其为了防止所述外形部发生撕裂或爆裂,与所述外形部的表面具有一定间隔地形成,当所述外形部的体积开始膨胀时,通过从所述空气罐排放的空气,能够在保护部与所述外形部之间形成空气层。
这样的根据本发明的安全保护球还包括:第一支撑部,其形成于所述外形部的内部中央部,当所述外形部的体积开始膨胀时,使从所述空气罐排放的空气流入至所述外形部的内部中央部,从而支撑所述外形部的内部中央部,辅助确保所述外形部内部的空间。
并且,这样的根据本发明的安全保护球还包括:第二支撑部,其沿着所述外形部的内部表面以放射状形成,当所述外形部的体积膨胀,且具有即将完成膨胀的形状时,使从所述空气罐排放的空气流入至所述外形部的内部表面,从而能够沿着内部表面支撑所述外形部,辅助确保所述外形部内部的空间。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安全保护球还包括:平衡调节部,其为了防止所述外形部翻倒,由从外部吸水后重量会增加的材料构成。
同时,根据本发明的安全保护球还包括:缓冲部件,其设置于所述空气罐及所述平衡调节部的上部,而形成所述外形部内部的底面,以便给搭乘人员传递更加均匀的松软感,且阻断所述平衡调节部所吸收的水向所述外形部内部渗进去。
进一步地,根据本发明的安全保护球还包括:空气供给部,其用于提供空气,使搭乘人员在所述外形部的内部能够进行呼吸。所述空气供给部还包括:过滤器,其用于过滤从所述外形部的外部流入至内部的空气中所含有的有害物质;空气净化器,在所述外形部内部收容的空气量多于预先设定的量时,其能够将空气向所述外形部外部排放。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安全保护球,还包括:固定部,其能够使所述外形部固定于外部的物体上。其中,所述固定部包括:多个固定环,其沿着所述外形部的表面按一定间隔设置;以及固定绳,其连接所述多个固定环,并能够使所述外形部固定于外部的物体。
进一步地,如上所述的外形部用荧光物质进行了表面涂敷或者在外形部的上侧安装有额外的警示灯,以便在夜间能够辨别所述外形部。
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安全保护球,其可以根据使用环境的不同而改变体积,因而有利于平时保管及移动,并且,其由弹性材料所形成,因此能够从灾难发生引起的外部的物理危险中更好的保护内部搭乘人员。
另外,包括第一支撑部或第二支撑部的安全保护球使更加迅速的体积膨胀及确保坚固的外形部成为可能,而包括盖部时能够减少撕裂或爆裂的发生。
包括平衡调节部或者固定部的安全保护球可以实现确保搭乘人员的安全,而包括空气供给部的安全保护球能够使搭乘人员维持正常的呼吸。
附图说明
图1是图示根据本发明的安全保护球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是开放图1所图示的第一实施例的出入部,且切开外形部的一部分后,对其进行图示的立体图。
图3是图示在图1所图示的第一实施例中空气流动过程的剖面图。
图4是图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安全保护球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5是切开图4所图示的第二实施例的外形部的一部分后,对其进行图示的立体图。
图6是图示在图4所图示的第二实施例中空气流动过程的剖面图。
图7是图示从图4所图示的第二实施例的内部观察上侧的仰视图。
图8是图示图4所图示的第二实施例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9是图示在图4所图示的第二实施例的其它变形例中空气流动过程的剖面图。
图10是图示图4所图示的第二实施例或者变形例被折叠后的形状的部分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所附的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如下的详细说明。但是,在说明本发明的过程中,为了使本发明的主旨更加明确,将省略对已公知的功能或者结构的说明。
首先,将参照图1至图3,对根据本发明的安全保护球的第一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其中,图1是图示根据本发明的安全保护球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是开放图1所图示的第一实施例的出入部,且切开外形部的一部分后,对其进行图示的立体图;图3是图示在图1所图示的第一实施例中空气流动过程的剖面图。
如图1至图3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安全保护球的第一实施例包括:外形部10,其能够区分内部和外部而形成内部空间,由可以将物理危险阻断及吸收的材料构成,且平时可以折叠保管,而发生灾难时由从空气罐中流入的空气使得体积膨胀,从而形成内部空间。
除此之外,根据本发明的安全保护球的第一实施例构成为还包括:从图1至图3中可以确认的盖部11,室内照明12,警示灯13,第一控制阀14,运输用吊环15,空气罐20,第一支撑部30,第一进气阀32,第二进气阀33,平衡调节部40,缓冲部件41,水流入部42,保管网43,安全带44,空气流路52,外部观察窗80,出入部90。
但是,这些各样的结构中与根据本发明的安全保护球的第二实施例所包括的结构具有相同的名称的结构实际上相同,因此对其的说明将在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另外安全保护球的第二实施例时进行。
此时,为了区分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附图标记被全部不同地表示出来,但是对于在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全部包括的结构,在第一实施例的附图标记的后面再加“0”就可以和第二实施例的附图标记相同,因此被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例如,在第一实施例的“外形部”的附图标记‘10’的后面加“0”而变为“100”,此时与此对应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实际上还是相同的“外形部”)
并且,以下将对在根据本发明的安全保护球的第二实施例的说明中不能确认的结构,以及对与根据本发明的安全保护球的第二实施例不同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和作用一起进行说明。上述在根据本发明的安全保护球的第二实施例的说明中不能确认的结构包括运输用吊环15,第一进气阀32,第二进气阀33,水流入部42,保管网43,安全带44,空气流路52等;而上述与根据本发明的安全保护球的第二实施例不同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包括盖部11等。
如上所述,虽然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外形部10可以由能够将物理危险阻断及吸收的材料(例如,具有弹性的100旦尼尔以上的合成树脂纤维)构成,但是,外形部10还是有可能由意想不到的强烈的冲击或非常尖锐的物体而引起爆裂或撕裂。
为了防止这些现象,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也可以包括后述的形成于外形部10的表面的盖部11。
此时,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相同地,盖部11可以由芳纶(aramid)系纤维部件或者具有硬性材料的部件中任意一种构成。在具有硬性材料的部件中,可以由典型的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形成盖部11。
此时,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具有耐冲击性,耐热性,耐候性,自灭性,透明性等特征,并且具有钢化玻璃的约150倍以上的冲击度,还具有很好的柔韧性及加工性,这些方面均有利于形成盖部11。
并且,如作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变形例的图8所示,盖部11显然可以以较大的方式形成。但也可以如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图1及图2所示,可以以较小的方式形成。即盖部11的大小并不限定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
另外,外形部10的上侧显然可以具有如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所示的警示灯13,但也可以额外具有运输用吊环15。此时,当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漂浮于海水或河水等时,运输用吊环15是用来安装救护用绳(未图示)的部分,以便通过船或直升机将其拉上至内陆或陆地。
另外,外形部10的一部分可以形成如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所示的出入部90。但是,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不同地,还可以形成门形状的出入部90,并在出入部90可以形成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外形部10所具有的外部观察窗80及空气流路52。
即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出入部90是以门形状另外制造的出入门,能够通过将其与外形部10铰链连接而制造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此时,与额外将外部观察窗800在外形部100制造的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不同,能够使外部观察窗80包括于额外制造的出入门内,从而使制造过程更加简便。
考虑制造过程的简便性,为了代替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的空气供给部500,也可将空气流路形成于构成出入部90的门形状的出入门。即空气流路52的作用是即使使用者长时间呆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内,进行呼吸也不会有任何问题。
另外,在图1至图3中,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不同的出入部90显示为位于外形部10的中央部,且图示为相当大,但这只是表示的一个例子而已,对其位置及大小显然可以进行变更。
另外,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还可以构成为包括第一进气阀32及第二进气阀33。其中,第一进气阀32及第二进气阀33起到使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安全保护球快速展开的作用,以便使用者可以更快的进入至未使用时折叠着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内部。
即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也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一样,能够通过第一支撑部300及第二支撑部310使内部空间快速形成。但是,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不同的是,其还能够使第一进气阀32及第二进气阀33开放,直接向内部空间提供空气,从而使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能够在更快的时间内形成内部空间。
此时,第一进气阀32及第二进气阀33的形状、结构及数量等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大小,制造单价等的不同进行任意改变,即显然不限定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
另外,通过第一进气阀32及第二进气阀33还要给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内部空间供给空气,因此可能会预计空气罐20的容量应形成为相比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更大。
但是,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不同,由于形成空气流路52而代替空气供给部500,因此从空气罐20供给的空气只用于展开未使用时折叠着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因此空气罐20可以构成为相比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更小。
当然,这些空气罐20的容量并不限定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在前面进行说明的内容只是为了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通过本说明书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发明。
另外,本发明的实施例还可以包括水流入部42及保管网43。
其中,水流入部42是为了起到平衡调节部40的作用,而使海水或者河水等能够流入的构成。能够形成为外形部10的一部分开放的形状,但是,为了防止将在后面进行说明的保管网43发生损伤,也可以构成为以网孔的形状,覆盖外形部10的一部分开放的部分。
另外,当平衡调节部40不是将要作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的一例而进行说明的多孔材料,而是以粒子材料的物质形成时,保管网43能够起到使所述粒子材料的物质不会从水流入部42漏出来的作用。
此时,对于形成平衡调节部40的粒子材料的物质也没有限制。只要是能够发挥平衡调节部40的功能的物质均可以使用,即包含水后,会由于重量增加,而使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保持平衡的任何物质。
另外,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还可以额外具有安全带44。当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由于外力发生晃动或者甚至发生翻倒时,安全带44显然可以防止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所搭乘的多数的使用者之间相互碰撞而受到伤害,还对于给使用者带来心里上的安全感起到很大的作用。
如上所述,以及如附图中所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和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具有一些不相同的结构。但是,这些结构的差异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进行改变的程度,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及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实质上都具有相同技术思想,且通过这样的技术思想可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所提及的技术问题,因此很显然都包含在权利要求范围内。
然后,将参照图4至图10,对根据本发明的安全保护球的第二实施例及对其的变形例进行详细说明。其中,图4是图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安全保护球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图;图5是切开图4所图示的第二实施例的外形部的一部分后,对其进行图示的立体图;图6是图示在图4所图示的第二实施例中空气流动过程的剖面图;图7是图示从图4所图示的第二实施例的内部观察上侧的仰视图;图8是图示图4所图示的第二实施例的变形例的立体图;图9是图示在图4所图示的第二实施例的其它变形例中空气流动过程的剖面图;图10是图示图4所图示的第二实施例或者变形例被折叠后的形状的部分剖面图。
如图4至图10所示,如这些附图中所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安全保护球包括外形部10,其能够区分内部和外部而形成内部空间。
外形部100是为了从灾难引起的外部的物理危险中保护搭乘在内部空间的搭乘人员而设置的部分,由能够弹性变形及弹性恢复的材料所形成,以便可以阻断及吸收如冲击等物理危险。
其中,所谓的灾难是由如地震、洪水、海啸等异常的自然现象或如建筑倒塌、船舶沉没等人为事故所引起,并且很难通过人的力量进行控制,从而会带来一定规模以上的巨大的灾害的一种状况。尤其是,称为海啸(Tsunami)的如地震海啸的情况下,短时间内会带来的物理危险非常巨大,因此外形部100的结构非常重要。
以下,对包括外形部100的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安全保护球的结构进行说明时,将会以如海啸(Tsunami)的地震海啸或者如洪水等的水灾引起的灾难作为例子进行说明,但是并不仅限于水灾。如地震、建筑倒塌等灾难发生时,为了从被建筑碎块埋没等的危险中保护搭乘人员,不仅会形成适合于这种情况的外形部100,还会形成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安全保护球,因此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不会因为其而受到限定。
另外,所谓的物理危险表示的是能够对搭乘人员的安全产生威胁的全部物理危险要素,包括由破碎的建筑碎块引起的打击、由洪水或者海啸引起的淹没危险等各种原因的危险要素。
如果只要能够从这样的发生的灾难引起的外部的物理危险中保护搭乘于内部的搭乘人员,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外形部100可以根据使用环境的不同而具有多种不同的形状。
另外,由于外形部100由弹性材料所构成,因此当平时灾难未发生时,不需要用于搭乘人员的搭乘的内部空间时,空气不流入至外形部100的内部,因此可以折叠后进行保管。
但是,当发生灾难而需要能够使搭乘人员从物理危险中避难的内部空间时,从空气罐200向外形部100的内部流入空气,从而使体积发生膨胀。
即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安全保护球只有从空气罐200向外形部100的内部流入空气时,才能够形成用于搭乘人员避难的内部空间。
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不同地,如果形成由如硬性材料构成的难于折叠的外形部100时,不管是否发生灾难都需要维持一定的体积,以便提供搭乘人员可以避难的空间。
如果是包括硬性材料的外形部100的安全保护球1000时,当内部搭乘人员较少而规模小的时候不会有太大问题,但是随着搭乘人员的增多而导致规模需要较大时,由于需要维持一定的体积而可能很难保管。
相反,如果与本实施例一样,外形部100由弹性材料所构成,并且能够根据使用环境的不同而改变体积时,由于能够使其具有较小的体积,因此更加有利于保管及移动。
即当发生灾难时,能够使用空气罐200在短时间内迅速使体积膨胀而可以提供所需的内部空间。而在平时为了保管,能够将由于空气不流入内部而具有小的体积的外形部100折叠后进行保管。
在图10中图示了与此相关的附图。
图10是图示将在后面进行详细说明的,根据本发明的变形例在外形部100的表面进一步包括盖部110的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被折叠后保管的形状的附图。
如图10所示,由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体积被减小而能够折叠保管,因此不仅保管容易,而且在保管过程中的移动也将很容易。
空气罐200含有被压缩的空气,其能够向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外形部100内部提供空气,使外形部100在短时间内膨胀,从而能够使搭乘人员避难。
并且,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还可以向搭乘于外形部100内部的搭乘人员提供呼吸所需的空气。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的外形部100可以形成各种形状,作为一例可以形成为如所附的附图所示的球形状,从而不仅可以使从外部的物理危险中受到的冲击最小化的同时,还可以使通过空气流入而实现的体积的膨胀顺利、迅速地进行。
但是,如上所述的球形状的外形部100仅为其中的一例,外形部100可以形成为各种形状,因此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并不限定于外形部100的形状。
此时,根据本实施例提供的外形部100可以是由100旦尼尔以上的合成树脂纤维构成的防水油布(tarpaulin)材料。
当为防水油布材料时,由于具有很好的防水性及机械强度,因此非常适合作为如本实施例一样用于保护搭乘人员的保护球的材料。并且,因为由100旦尼尔以上的合成树脂纤维构成,可以确保更好的机械强度,从而更有利从灾难引起的外部的物理危险中保护搭乘人员。
然而,如上所述的由100旦尼尔以上的合成树脂纤维构成的防水油布作成的外形部100只是其中一例。除此之外,只要是能够从外部的物理危险中充分保护搭乘人员,且能够确保有弹性及机械强度,并且具有优异的防水性的材料均可以适用于根据本发明的外形部100。
此时,为了防止吸收外部的水,从而进一步提高防水性,可以对根据本实施例的外形部100进行防水处理。防水处理可以通过用聚氯乙烯(Poly Viny Chloride,PVC)对外形部100的表面进行涂敷而实现。但除此之外,显然也可以用能够确保充分的防水性的物质对外形部100进行涂层。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的安全保护球1000还可以包括第一支撑部300。
第一支撑部300形成于外形部100的内部中央部,其与空气罐200连接。当从空气罐200排放出的空气流入至内部,而导致外形部100的体积开始膨胀时,使空气集中流入至外形部100的内部中央部,起到支撑外形部100的内部中央部的作用。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一支撑部300作为一例,其可以是形成于外形部100内部的空气柱。并且,第一支撑部300以从空气罐200流入的空气压力来支撑外形部100,从而可以辅助确保外形部100内部的空间。
即与仅将空气供给至外形部100内部而使体积膨胀的情况相比较,当使空气流入至第一支撑部300的同时,还将空气供给至外形部100内部,从而使外形部100的体积膨胀时,可以更加迅速地确保内部空间。
因此,能够使搭乘人员更迅速地向外形部100的内部空间避难,以便从外部的物理危险中受到保护。并且,由于第一支撑部300的支撑,可以确保更加坚固的外形部100。
并且,根据本实施例的安全保护球1000可以包括第二支撑部310。
第二支撑部310沿着外形部100的内部表面以放射状形成,当空气流入至内部使外形部100的体积膨胀,且外形部100具有即将完成膨胀的形状时,其与空气罐200连接而使空气罐200集中流入至外形部100内部表面,因此能够在外形部100的内部表面支撑外形部100,而起到辅助确保外形部100内部的空间的作用。
根据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第2支撑部310作为一例,其可以是沿着外形部100内部表面形成的放射状的空气流路,其可以是环(loop)形。
多个第二支撑部310沿着外形部100内部表面设置成放射状。其中,对于每个第二支撑部310而言,都是从空气罐200向第二支撑部310的内部流入空气,因此可以通过流入的空气压力来支撑外形部100,从而辅助确保外形部100内部空间。
即与第一支撑部300相同地,与仅将空气供给至外形部100内部而使体积膨胀的情况相比较,使空气流入至第二支撑部310的同时,还将空气供给至外形部100内部,从而使外形部100的体积膨胀时,可以更加迅速地确保内部空间。
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既可以仅包括第一支撑部300,也可以仅包括第二支撑部310,也可以同时包括第一支撑部300及第二支撑部310。其各自的效果与上述说明相同或类似。
此外,同时包括第一支撑部300及第二支撑部310时,可以相互连接为能够从空气罐200向第一支撑部300及第二支撑部310同时流入空气。
另外,作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变形例,安全保护球还可以包括盖部110。
盖部110是用于加强外形部100表面的机械强度,其形成于外形部100的表面,用于防止外形部100由外部尖锐的物体而引起撕裂或爆裂。
根据变形例的盖部110可形成为至少包括选自芳纶(aramid)系纤维或者硬性材料中的任意一种。
芳纶(aramid)系纤维具有非常优越的机械强度,以至于是能够用于航空宇宙领域或军事领域的材料,因此有利于从外部的物理危险中保护根据本实施例的外形部100。
此外,硬性材料不仅包括如合成树脂、钢化玻璃等人工材料,还可包括如竹子等天然材料。由于硬性材料也不会被外形部100外部的尖锐物体轻易贯通或破损,因此更加有利于防止外形部100被尖锐物体撕裂或爆裂。
如上所述,盖部110不仅对于其材料无限定要求,而且对其形状也没有限制。即如图所示,其形状既可以是板(plate)形状,也可以是网孔(mesh)形状,也可以是涂层形状。
此时,当根据本实施例的盖部110分成一个或者一定大小以上的片状时,与如上所述的由硬性材料形成的安全保护球1000没有什么不同。即能够折叠保管的安全保护球1000的实施会多少变得困难一些。
因此,对于根据本实施例形成了盖部110的安全保护球1000而言,盖部110可以分支成小于一定大小的小片状。(其与前面所提到的第1实施例相类似。)
当盖部110分支成一定大小以下时,由于外形部100内部的空气被排放而体积缩小,因此能够如图10所示的那样进行折叠保管。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安全保护球1000还可包括平衡调节部400。
配置平衡调节部400是为了在灾难发生时,防止因外部的各种物理危险而导致外形部100翻倒,从而造成搭乘于内部的搭乘人员受伤的状况。
根据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外形部100形成为球状时,由于风或水等流体的流动或者其它外力的影响,外形部100可能会被上下翻转或以旋转运动的方式滚动。由此其移动过大时,如上所述的搭乘于内部的搭乘人员有可能受伤,还可能导致外形部100发生破损,从而使搭乘人员暴露于危险的困难情况。
为了防止这些困难情况发生,通过设置重量重的平衡调节部400,以便维持安全保护球的平衡。为了更加便于保管和移动,根据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设置的平衡调节部400并非始终保持重的重量,而是采用了只有被水浸湿后其重量才会增加的材料。
作为一例,平衡调节部400由多孔性材料所构成。平时,在多孔性材料的内部形成的空心填充有空气,因此重量轻,但被水浸湿后其内部空心填充了水,因此其增加的重量与填充的水的重量相当。
由于要便于保管和移动,因此根据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平衡调节部400平时以轻便的状态存在。但是,在发生水灾等灾难时,通过吸收存在于外部的水而增加其重量,从而能够对安全保护球1000整体的平衡进行调节。
多孔性材料包括棉、海绵等,除此之外,还包括对合成树脂进行发泡而形成的物质等多种实施例。关于多孔性材料,由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是通过多孔性材料的形状而实现的,因此对于其是何种具体物质并没有限制。
这种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平衡调节部400可与空气罐200一同设置于外形部100的下端。
根据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空气罐200需要容纳压力非常高的压缩空气,为了承受很高的压力,因此包括具有厚的内壁的金属材料的容器。
因此,空气罐200也可能会具有相当的重量,可以利用这种空气罐200的重量与平衡调节部400一同对安全保护球1000的平衡进行调节。
然而,这只是根据本实施例的一例,只要空气罐200是能够储存空气并能够将其排放的结构,就属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并且,即使不储存空气,也可以是从外部流入空气向外形部100内部供给的如鼓风机(air blower)一样的结构。
此时,根据本实施例的平衡调节部400和空气罐200为了调节安全保护球1000的平衡可一同设置于外形部100的下端。
此时,空气罐200设置在外形部100下端的中央部分,而平衡调节部400配置成包绕空气罐200的周边,因此可以让重量更加均匀分配,从而更加有利于调节安全保护球1000的平衡。
另外,由不同的材料形成的平衡调节部400和空气罐200被设置于外形部100的下端,而形成外形部100内部的底面,因此搭乘人员搭乘于外形部100的内部时,可能会由于异质性的底面而多少会感到不便。
因此,根据本实施例的安全保护球1000还可包括如图5所示的缓冲部件410。
缓冲部件410设置于平衡调节部400和空气罐200的上部而形成外形部100内部的底面,从而可向搭乘人员提供均匀材料的底面,使搭乘人员容易感受到松软感,并可以阻断吸收水分增加重量的平衡调节部400所吸收的水向外形部100内部渗。
另外,灾难发生时,有可能会暴露于各种环境,因此为了防止如水、火焰、粉尘、有毒气体等能够威胁搭乘人员安全的各种危险因素进入安全保护球1000的内部,根据本实施例的外形部100可以被完全密封。
此时,由于搭乘于外形部100内部的搭乘人员必需要通过呼吸才可以生存,因此为了能够呼吸,需要确保持续流入的空气。
因此,根据本安全保护球1000还可包括空气供给部500。空气供给部500是用于提供空气,以便搭乘人员在外形部100内部能够进行呼吸。
根据本发明第2实施例的空气供给部500可包括呼吸用导管(hose)510。此时,呼吸用导管510与外形部100内部所形成的空气罐200连接,从而可以提供空气,并在可在末端安装用于辅助呼吸的口罩,以便搭乘人员能够更容易地进行呼吸。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空气供给部500可包括过滤器520。此时,过滤器520用于过滤从外部流入到外形部100内部的空气中所含有的有害物质。
如上所述,灾难发生时,外部空气中可能含有如粉尘、有害气体等呼吸后能够威胁搭乘人员安全的有害物质。此类有害物质被吸入后,搭乘人员的安全将无法得到保护,因此为了过滤并去除此类有害物质,空气从外部流入到外形部100内部的路径上可设置有过滤器520。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空气供给部500还可包括空气净化器600。空气净化器600为泵的一种,通过细微地开闭使空气通过。该泵用于将外形部100内部的一部分空气向外部进行排放。
在外形部100内部收容的空气量多于预先设定的量时,即使小的外部冲击,也会增加外形部100破损的危险。因此,当外形部100内部的空气压力过高时,可以向外部排放一部分空气,从而减少外形部100发生破损的危险。
此外,可以向外部排放由于搭乘人员的呼吸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搭乘人员长时间搭乘在外形部100内部时,也能够防止搭乘人员接触高浓度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内部人员维持正常呼吸。
根据本实施例的安全保护球1000还可包括固定部700。固定部700是能够将外形部100固定于外部物体的部分,从而能够防止根据本实施例的安全保护球1000在水或者风等从外部产生的外力作用下发生随意翻倒,使其可以确保更加安全。
此时,固定部700可以包括固定环710和固定绳720:固定环710,其沿着外形部100的表面按一定间隔设置有多个;固定绳720,其连接多个固定环,并能够使外形部100固定于外部的物体上。
外部物体是指建筑物外壁,柱子等,在灾难发生时,发生移动的可能性也会非常小,从而不会使本实施例的安全保护球1000移动,并使其固定的对象。
如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当利用固定部700使安全保护球1000固定时,不会因外部环境而发生摇晃或移动,因此更有利于确保内部搭乘人员的安全。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的安全保护球1000还可包括由透明材料构成的外部观察用窗口800,以便搭乘于外形部100内部的搭乘人员能够观察外部情况。
并且,为了让搭乘人员能够出入封闭的外形部100内部,外形部100可配置有以可开闭的方式结合的出入部900。为了防止从外部流入水,出入部900可用防水拉链形成。
此时,为了暂时固定由弹性材料形成的外形部100,以便使出入部900的开闭更加容易,在出入部900周边可设置把手910。
当出入部900周边设置把手910时,能够使外形部100暂时固定。此外,在如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安全保护球1000为球状,且为开闭出入部900而施加外力时,上述把手910能够防止安全保护球1000的移动,从而确保搭乘人员能够更加迅速地搭乘于外形部100内部。
根据本发明第2实施例的安全保护球1000的平衡调节部400还可包括辅助拉链920。
平衡调节部400平时以干燥状态存在,然而当灾难发生时,其是为了开放平衡调节部400,从而使水流入,以便吸水而增加重量。
根据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外形部100由不透明的材料构成时,难以确保搭乘于外形部100内部的搭乘人员的视野。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还可包括室内照明120。
并且,为了能够向外部求救,安全保护球的表面还可设置有警示灯130。警示灯130安装于外形部100的外部,利用如灯火的视觉效果能够传递求救信号。灾难发生时,安全保护球可能会被埋没于建筑物的残骸及随着水流漂来的各种残骸里,长时间的弃置会威胁到搭乘人员的生命。
因此,通过在外部安装警示灯130传递求救信号,可提升被救助的几率,从而保护搭乘人员的性命。并且,进而还具有在夜间将安全保护球的位置告知第三方的作用。这样的警示灯130显然可通过在外形部100涂荧光物质来替代。
另外,第1控制阀140是一种阀门,其安装于外形部100,能够自动控制空气的排放而可以调节外形部100内部的压力。通过第1控制阀140能够减小由于外形部100内部的压力过度增加,导致外形部100破损的忧虑。
另外,图9是图示关于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其它变形例的附图。如图9所示,根据第2实施例的其它变形例的安全保护球还可另外包括保护部150。
保护部150在外形部100的外部配置为从外形部100的表面具有一定间隔,其设置是为了能够保护外形部100。保护部150形成为如图7所示的单一膜结构,其与外形部100之间填充空气,从而能够保护外形部100。
此时,保护部150与外形部100之间还可形成空气能够被过的辅助膜,辅助膜能够将保护部150与外形部100之间划分为多个区域。
当通过辅助膜的空气在保护部150与外形部100之间全部填充满后,其会被封闭,从而可以将被划分的多个区域弄成密闭空间。因此,当由于外部冲击而导致保护部150撕裂或爆裂时,仅会破损多个区域中的一部分,因此更加有利于保护外形部100及外形部100内部所搭乘的搭乘人员。
这样的保护部150考虑到与外形部100的关系时,其可形成为能够填充空气的双重膜构造。
即根据第2实施例的其它变形例,第1支撑部300可延长至保护部150,从空气罐200排放的空气经过第1支撑部300能够供给至第2支撑部310及保护部150。
此时,如上所述,保护部150与外形部100之间形成辅助膜的同时可填充空气,因此能够更加有利于外形部100的保护。
填充有空气的保护部150,以及形成于保护部150与外形部100之间的空气层一同形成双重空气层,因此在外部物理危险加剧的情况下,能够起到使其缓解的优异的缓冲作用,从而更加有利于保护外形部100及外形部100内部所搭乘的搭乘人员的安全。
根据本实施例的保护部150如外形部100一样可以由弹性材料构成,作为一例可以由防水油布材料构成。此外,同样也可通过PVC对表面进行防水处理。
并且,作为根据本实施例的保护部150的其它例子,与盖部110一样可以由芳纶系纤维或硬性材料中的任意一种构成。如上所述,通过此类材料能够从外部危险中被保护,对于此外的其它构成也和第2实施例所说明的内容一样。
另外,如果是根据本变形例的形成保护部150的安全保护球时,保护部150还可包括各自形成的第一控制阀140及第二控制阀142。
第1控制阀140形成于保护部150,通过排放保护部150与外形部100之间填充的空气,可以自动调节压力,并且其数量为多个,另一个第一控制阀140形成于外形部100,如上所述,通过排放外形部100内部的空气而可以自动调节外形部100内部的压力。
第二控制阀142可形成于保护部150中与平衡调节部400相连接的部分。此时,第二控制阀142的作用与第1控制阀140相反,其作用是使水从外部流入至内部,从而自动向平衡调节部400供给水。
以上内容对根据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和变形例的安全保护球进行了详细说明,该安全保护球由弹性材料构成,能够折叠后进行保管,并且包括通过引入空气而形成的内容空间的外形部100。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安全保护球能够根据使用环境的不同而改变体积,因此有利于平时的保管及移动。并且,应对大型的自然灾害,对于安全保护球的普及非常有利。
此外,其由弹性材料所构成,从而更加有利于从外部的物理危险中保护内部搭乘人员。
另外,由于形成有第1支撑部300及第2支撑部310而能够更加迅速地使体积膨胀及确保坚固的外形部100,并且通过盖部110,能够较少撕裂或爆裂的发生。
通过平衡调节部400确保物体重心,从而帮助确保搭乘人员的安全,并且通过空气供给部500能够使搭乘人员维持呼吸。并且,如上所述,可以利用固定部700进行固定,从而帮助确保搭乘人员的安全。
以上,已说明且图示了本发明的特定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所记载的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及范围内可以进行多种修改及变形,这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对于这种修改例或者变形例不能从本发明的主旨或观点出发个别地进行理解,这些变形的实施例应属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Claims (15)

1.一种安全保护球,其特征在于,该安全保护球包括:
外形部,其用于从灾难引起的外部的物理危险中保护搭乘于内部空间的搭乘人员,
其中,所述外形部是由能够将所述物理危险阻断及吸收的材料构成,且平时能够折叠后进行保管,而当灾难发生时,从空气罐流入空气而使体积膨胀,从而形成所述内部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保护球,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形部是由100旦尼尔以上的合成树脂纤维形成的防水油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安全保护球,其特征在于,
对于所述外形部通过利用聚氯乙烯的表面涂敷进行防水处理,能够防止从外部向内部空间吸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保护球,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形部由将双重的合成树脂纤维用很多的线相互连接的织物形成,当所述外形部的体积开始膨胀时,从所述空气罐排放的空气流入至所述双重的合成树脂纤维之间,从而所述双重的合成树脂纤维之间的间隔决定所述外形部的厚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保护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盖部,其为了防止所述外形部发生撕裂或爆裂,形成于所述外形部的表面,并由选自芳纶系纤维部件或者具有硬性材料的部件中的任意一种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保护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保护部,其为了防止所述外形部发生撕裂或爆裂,与所述外形部的表面具有一定间隔地形成,当所述外形部的体积开始膨胀时,通过从所述空气罐排放的空气,能够在保护部与所述外形部之间形成空气层。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保护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支撑部,其形成于所述外形部的内部中央部,当所述外形部的体积开始膨胀时,使从所述空气罐排放的空气流入至所述外形部的内部中央部,从而支撑所述外形部的内部中央部,辅助确保所述外形部内部的空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保护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支撑部,其沿着所述外形部的内部表面以放射状形成,当所述外形部的体积膨胀,且具有即将完成膨胀的形状时,使从所述空气罐排放的空气流入至所述外形部的内部表面,从而能够沿着内部表面支撑所述外形部,辅助确保所述外形部内部的空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保护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平衡调节部,其为了防止所述外形部翻倒,由从外部吸水后重量会增加的材料构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安全保护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缓冲部件,其设置于所述空气罐及所述平衡调节部的上部,而形成所述外形部内部的底面,以便给搭乘人员传递更加均匀的松软感,且阻断所述平衡调节部所吸收的水向所述外形部内部渗进去。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保护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空气供给部,其用于提供空气,使搭乘人员在所述外形部的内部能够进行呼吸。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安全保护球,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供给部还包括过滤器,其用于过滤从所述外形部的外部流入至内部的空气中所含有的有害物质。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安全保护球,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供给部还包括空气净化器,在所述外形部内部收容的空气量多于预先设定的量时,其能够将空气向所述外形部外部排放。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保护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固定部,其能够使所述外形部固定于外部的物体上,
其中,所述固定部包括:
多个固定环,其沿着所述外形部的表面按一定间隔设置;以及
固定绳,其连接所述多个固定环,并能够使所述外形部固定于外部的物体。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保护球,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形部用荧光物质进行了表面涂敷或者在外形部的上侧安装有额外的警示灯,以便在夜间能够辨别所述外形部。
CN201380035446.1A 2012-07-02 2013-07-02 安全保护球 Pending CN10447058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2-0071836 2012-07-02
KR20120071836A KR101426893B1 (ko) 2012-07-02 2012-07-02 안전 보호구
PCT/KR2013/005868 WO2014007523A1 (ko) 2012-07-02 2013-07-02 안전 보호구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470587A true CN104470587A (zh) 2015-03-25

Family

ID=498822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35446.1A Pending CN104470587A (zh) 2012-07-02 2013-07-02 安全保护球

Country Status (1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50336644A1 (zh)
EP (1) EP2868349A4 (zh)
JP (1) JP2015526613A (zh)
KR (1) KR101426893B1 (zh)
CN (1) CN104470587A (zh)
AP (1) AP2015008235A0 (zh)
AU (1) AU2013285751A1 (zh)
BR (1) BR112014032980A2 (zh)
CA (1) CA2878148A1 (zh)
CL (1) CL2014003635A1 (zh)
CO (1) CO7160007A2 (zh)
MX (1) MX2015000066A (zh)
PH (1) PH12015500014A1 (zh)
RU (1) RU2015103046A (zh)
WO (1) WO2014007523A1 (zh)
ZA (1) ZA201500694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30184A (zh) * 2020-03-24 2020-06-26 汪骏 一种新型地震自救生存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09783A (zh) * 2014-10-05 2015-01-28 廖纪兰 球体车用快速救生漂流装置
DE102015108579A1 (de) * 2015-05-30 2016-12-01 Rimtax International Gmbh Schutzabdeckung zur Einhausung einer Schadstoffquelle
WO2016204313A1 (ko) * 2015-06-15 2016-12-22 조제환 재난용 안전구조물
US20170016240A1 (en) * 2015-07-15 2017-01-19 Ronald J. Vincent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isaster survival
KR101945505B1 (ko) * 2016-11-23 2019-04-17 윤상오 재난 대비용 구조물
BR112019015068A2 (pt) * 2017-01-25 2020-03-03 Hutchinson Abrigo de emergência para pelo menos uma pessoa, método para converter este a partir de uma posição dobrada para uma posição desdobrada, e módulo de tais abrigos
WO2019136235A1 (en) * 2018-01-05 2019-07-11 Rowan University Inflatable impact shield system
KR102373016B1 (ko) * 2019-11-06 2022-03-11 충북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고층건물용 비상탈출장치
WO2021228630A1 (en) * 2020-05-13 2021-11-18 Alh-As Holding Ag System for protecting persons from airborne pathogens
CN114652975B (zh) * 2022-02-16 2023-07-14 湖州师范学院 一种抛送智能救生球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TE43425T1 (de) 1981-11-17 1989-06-15 Marcel Matiere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hohlen elementen wie etwa leitungen, silos oder bunkern.
US4523913A (en) * 1982-06-29 1985-06-18 Kaino Jon C Buoyant emergency life saving device
JPH0216390U (zh) * 1988-07-18 1990-02-01
JPH0663167A (ja) * 1990-06-18 1994-03-08 Hiroshi Shioiri 気球型救命装置
US5123434A (en) * 1991-04-17 1992-06-23 Fetterly Daniel R Individual protective canopy
JPH07173956A (ja) * 1991-11-29 1995-07-11 Takehara Doboku Sekkei Jimusho:Kk 防潮装置
JP3309237B2 (ja) * 1993-12-20 2002-07-29 広島化成株式会社 ターポリンの撥水処理方法
US5699818A (en) * 1995-11-16 1997-12-23 Lightning Eliminators & Consultants, Inc. Personal safety system
GB2343630A (en) * 1998-11-12 2000-05-17 Ian David Round Inflatable protection enclosure
JP3689649B2 (ja) 2000-10-24 2005-08-31 ユニテックディフェンス株式会社 防護構成材料、防護衣料、及び防護物品
US20030098054A1 (en) * 2001-11-27 2003-05-29 Yang Hong Yuan Waterproof vehicle parking shade device
AU2003223455A1 (en) * 2002-05-05 2003-11-17 William L. Courtney Variable-displacement variable-ballast life raft inflated and maintained by a manual pneumatic and or hydraulic lever-amplified torque pump through a range of dedicated fittaments
JP2004044947A (ja) * 2002-07-12 2004-02-12 Apollo Sports:Kk スキューバダイビング用空気加湿清浄装置
KR100981193B1 (ko) 2008-07-14 2010-09-10 (주)지오퓨어텍 필터를 구비한 공기호흡장치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30184A (zh) * 2020-03-24 2020-06-26 汪骏 一种新型地震自救生存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PH12015500014A1 (en) 2015-03-02
KR101426893B1 (ko) 2014-09-23
EP2868349A4 (en) 2016-06-15
AP2015008235A0 (en) 2015-01-31
BR112014032980A2 (pt) 2017-06-27
EP2868349A1 (en) 2015-05-06
CA2878148A1 (en) 2014-01-09
WO2014007523A1 (ko) 2014-01-09
ZA201500694B (en) 2015-12-23
AU2013285751A1 (en) 2015-02-05
MX2015000066A (es) 2015-06-22
US20150336644A1 (en) 2015-11-26
CL2014003635A1 (es) 2015-07-17
CO7160007A2 (es) 2015-01-15
KR20140003947A (ko) 2014-01-10
JP2015526613A (ja) 2015-09-10
RU2015103046A (ru) 2016-08-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470587A (zh) 安全保护球
CA2247828A1 (en) Rapidly deployable fire-protection apparatus
JP6258015B2 (ja) 車両防水カバー
US11555326B2 (en) Inflatable impact shield system
CN205707233U (zh) 一种水上救生用漂浮筒
CN201438858U (zh) 一种可漂浮救生的煤矿井下工作服
JP5624234B1 (ja) 津波避難用浮遊体及び空気保持形成体
JP2006306259A (ja) 救助用浮遊球体
CN201989933U (zh) 海啸自救装置
CN205292527U (zh) 一种有助于水里逃生的车用抱枕
WO2013149525A1 (zh) 水上救生舱
CN102180240A (zh) 海啸自救装置
CN103041524A (zh) 一种钟罩式生命避护舱
CN207747997U (zh) 具有呼吸功能的折叠式救生衣
KR101888499B1 (ko) 휴대용 수상 구명장비
WO2017018868A1 (es) Cápsula de resguardo ante eventos anormales
KR101867891B1 (ko) 다수의 독립된 가스셀이 형성된 가스 시트가 구비된 원단
CN105083496B (zh) 一种水难逃生潜囊
JP2015151061A (ja) 津波避難用浮遊体及び空気保持形成体
JP2013184616A (ja) フード付ライフジャケット
JP2023170293A (ja) 緊急避難用気球
CN114960762B (zh) 井圈施工防坠装置
CN219277431U (zh) 一种新型应急逃生装置
CN201379312Y (zh) 一种防灾坐垫
TWM354340U (en) Shock-absorptive clothes with plastic air pocket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325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