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428430A - 平绕盘管、平绕盘管的制造方法、交叉翅片管型热交换器以及交叉翅片管型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平绕盘管、平绕盘管的制造方法、交叉翅片管型热交换器以及交叉翅片管型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428430A
CN104428430A CN201380019902.3A CN201380019902A CN104428430A CN 104428430 A CN104428430 A CN 104428430A CN 201380019902 A CN201380019902 A CN 201380019902A CN 104428430 A CN104428430 A CN 1044284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ound coil
seamless tube
level wound
quality
lev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1990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安藤哲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UACJ Corp
Original Assignee
UACJ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ACJ Corp filed Critical UACJ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4284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2843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9/00Alloys based on copper
    • C22C9/02Alloys based on copper with tin as the next major constituen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FCHANG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NON-FERROUS METALS AND NON-FERROUS ALLOYS
    • C22F1/00Chang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non-ferrous metals or alloys by heat treatment or by hot or cold work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FCHANG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NON-FERROUS METALS AND NON-FERROUS ALLOYS
    • C22F1/00Chang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non-ferrous metals or alloys by heat treatment or by hot or cold working
    • C22F1/08Chang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non-ferrous metals or alloys by heat treatment or by hot or cold working of copper or alloys based there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47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bent, e.g. in a serpentine or zig-za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1/00Constructions of heat-exchange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the selection of particular materials
    • F28F21/08Constructions of heat-exchange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the selection of particular materials of metal
    • F28F21/081Heat exchange elements made from metals or metal alloys
    • F28F21/085Heat exchange elements made from metals or metal alloys from copper or copper alloy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etallur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Metal Extraction Processes (AREA)
  • Winding, Rewinding, Material Storage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平绕盘管,是将无缝管整齐排列地卷绕成圆筒状并卷绕多层而形成的平绕盘管,其特征在于,卷绕成该平绕盘管的该无缝管的材质为含有0.58~0.72质量%的Sn、0.005~0.035质量%的Zr、0.01~0.10质量%的Fe和0.004~0.040质量%的P,且剩余部分由Cu和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的铜合金,卷绕成该平绕盘管的该无缝管的壁厚(mm)与外径(mm)之比(t/D)为0.040以下,卷绕成该平绕盘管的无缝管的抗拉强度(σB)为280MPa以上,0.2%屈服强度(σ0.2)为180MPa以下,伸长率(δ)为38%以上。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强度高且能够正常进行发夹式弯曲的铜合金制的无缝管。

Description

平绕盘管、平绕盘管的制造方法、交叉翅片管型热交换器以及交叉翅片管型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在空调机用热交换器、冷冻机等的传热管或制冷剂配管所使用的铜合金制的无缝管多层整齐排列卷绕并卷绕多层而成的平绕盘管及其制造方法,以及使用从该平绕盘管开卷而得到的无缝管的交叉翅片管热交换器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室内空调器、柜式空调器(packaged air conditioner)等空调机用热交换器、冷冻机等的传热管或者制冷剂配管,大多采用无缝管,并使用在强度、加工性、传热性等各种物理性质以及材料和加工成本上取得平衡的磷脱氧铜管(JIS(日本工业标准)C1220T)。
近年来,在这些热交换器中,基于减轻重量或者降低成本的要求,需要使无缝管薄壁化,例如,在国际公开第2008/041777号公报(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268467号公报(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强度高的铜合金制的无缝管。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08/041777号公报(权利要求书)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268467号公报(权利要求书)。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铜合金制的无缝管,在其制造工序中,通常被卷绕成平绕盘管出厂,在要安装到室内空调器、柜式空调器等空调机用热交换器、冷冻机等上时,在从平绕盘管开卷得到无缝管之后,对无缝管实施被称为发夹式弯曲(U型弯曲)的强加工。
但是,在专利文献1或2记载那样的铜合金制的无缝管中,难以维持最终的无缝管的强度(抗拉强度),并且难以进行正常的发夹式弯曲。特别是,无缝管被细径化以及薄壁化,发夹式弯曲间距减小,并在严格的发夹式弯曲条件进行发夹式弯曲,在这样的现状中,会产生如下问题:在弯曲的内侧部分发生折皱或者弯曲部分扁平化,从而显著破坏外观品质上的价值。在极端的情况下,会发生破断等,难以进行正常的发夹式弯曲。
因此,本发明在于提供一种铜合金制的无缝管,其强度高且能够正常地进行发夹式弯曲。
本发明人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进行反复精心研究的结果发现如下情况,从而完成本发明,即,作为无缝管的铜材质,使用添加了特定量的特定元素后的铜合金,由此得到虽然抗拉强度(σB)高但0.2%屈服强度(σ0.2)低且伸长率(δ)高的无缝管;并且,使抗拉强度(σB)处于特定的范围且使0.2%屈服强度(σ0.2)和伸长率(δ)处于特定的范围的无缝管,虽然强度高,但是能够正常地进行发夹式弯曲;等等。
即,本发明(1)提供一种平绕盘管,将无缝管整齐排列地卷绕成圆筒状并卷绕多层而形成,其特征在于,
卷绕成该平绕盘管的该无缝管的材质为含有0.58~0.72质量%的Sn、0.005~0.035质量%的Zr、0.01~0.10质量%的Fe和0.004~0.040质量%的P,且剩余部分由Cu和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的铜合金,
卷绕成该平绕盘管的该无缝管的壁厚(mm)与外径(mm)之比(t/D)为0.040以下,
卷绕成该平绕盘管的该无缝管的抗拉强度(σB)为280MPa以上,0.2%屈服强度(σ0.2)为180MPa以下,伸长率(δ)为38%以上。
本发明(2)提供一种平绕盘管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将平绕盘管制作用无缝管整齐排列地卷绕成圆筒状并卷绕多层,来制作平绕盘管,所述平绕盘管制作用无缝管的材质为含有0.58~0.72质量%的Sn、0.005~0.035质量%的Zr、0.01~0.10质量%的Fe和0.004~0.040质量%的P,且剩余部分由Cu和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的铜合金,所述平绕盘管制作用无缝管的壁厚(mm)与外径(mm)之比(t/D)为0.040以下,所述平绕盘管制作用无缝管的抗拉强度(σB)为280MPa以上,0.2%屈服强度(σ0.2)为170MPa以下,伸长率(δ)为38%以上。
本发明(3)提供一种平绕盘管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无缝管整列排列地卷绕成圆筒状并卷绕多层,该无缝管的材质为含有0.58~0.72质量%的Sn、0.005~0.035质量%的Zr、0.01~0.10质量%的Fe和0.004~0.040质量%的P,且剩余部分由Cu和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的铜合金,该无缝管的壁厚(mm)与外径(mm)之比(t/D)为0.040以下,
接着,进行热处理,来制作平绕盘管,热处理后的无缝管的抗拉强度(σB)为280MPa以上,0.2%屈服强度(σ0.2)为180MPa以下,伸长率(δ)为38%以上。。
本发明(4)提供一种交叉翅片管热交换器,该交叉翅片管热交换器是通过对从本发明(1)的平绕盘管开卷而得到的无缝管进行发夹式弯曲,并安装在铝翅片上来得到的。
本发明(5)提供一种交叉翅片管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对从本发明(1)的平绕盘管开卷而得到的无缝管进行发夹式弯曲,并安装在铝翅片上,来得到交叉翅片管型热交换器。
发明效果
从本发明的平绕盘管开卷得到的无缝管为强度高且能够正常进行发夹式弯曲的铜合金制的无缝管。因此,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强度高且能够正常进行发夹式弯曲的铜合金制的无缝管。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交叉翅片管型热交换器中的无缝管的发夹式弯曲部分的附近的示意图。
图2为表示内面带槽管的槽形状的示意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平绕盘管为将无缝管整齐排列地卷绕成圆筒状并卷绕多层而形成的平绕盘管,其特征在于,
卷绕成该平绕盘管的该无缝管的材质为含有0.58~0.72质量%的Sn、0.005~0.035质量%的Zr、0.01~0.10质量%的Fe和0.004~0.04质量%的P,且剩余部分由Cu和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的铜合金,
卷绕成该平绕盘管的该无缝管的壁厚(mm)与外径(mm)之比(t/D)为0.040以下,
卷绕成该平绕盘管的该无缝管的抗拉强度(σB)为280MPa以上,0.2%屈服强度(σ0.2)为180MPa以下,且伸长率(δ)为38%以上。
本发明的平绕盘管为将交叉翅片管型热交换器的传热管用的铜合金制的无缝管整齐排列地卷绕成圆筒状并卷绕多层而形成的平绕盘管。也就是说,本发明的平绕盘管为通过将交叉翅片管型热交换器的传热管用的铜合金制的无缝管卷绕成圆筒状而制作的平绕盘管。
在交叉翅片管型热交换器的制造中,通常从卷绕无缝管而成的盘管开卷得到无缝管,使通过开卷而得到的无缝管用于发夹式弯曲加工,但是,作为这样的盘管,大多情况为将无缝管整齐排列地卷绕成圆筒状并卷绕多层而形成的平绕盘管。也就是说,交叉翅片管型热交换器所使用的无缝管,在大多情况下为从平绕盘管开卷得到的无缝管。
所谓平绕盘管,为在线轴(bobbin)上将无缝管整齐排列地卷绕成圆筒状并卷绕多层而形成的,并为从圆筒形状的内面侧开始,以卷绕成圆筒状的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第n层的顺序,到圆筒形状的外侧面的最后第n层为止,整齐排列地卷绕并卷绕多层而形成的。作为平绕盘管,具有从内面侧开始开卷得到无缝管的平绕盘管和从外面侧开始开卷得到无缝管的平绕盘管。作为从外面侧开始开卷得到无缝管的平绕盘管,例如可举出日本特开2002-370869号公报的图11等所公开的平绕盘管。作为从内面侧开始开卷得到无缝管的平绕盘管,例如可举出日本特开2002-370869号公报的图14等所公开的平绕盘管。
以整齐排列地卷绕并卷绕多层的方式卷绕成本发明的平绕盘管的无缝管,在制造交叉翅片管型热交换器时,从平绕盘管中开卷,进行发夹式弯曲加工,并安装到翅片材料,由此被应用于交叉翅片管型热交换器的制造中。
以整齐排列地卷绕并卷绕多层的方式卷绕成本发明的平绕盘管的无缝管的材质,为含有0.58~0.72质量%的Sn、0.005~0.035质量%的Zr、0.01~0.10质量%的Fe和0.004~0.040质量%的P,且剩余部分由Cu和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的铜合金。也就是说,以整齐排列地卷绕并卷绕多层的方式卷绕成本发明的平绕盘管的无缝管,是铜合金制的无缝管,即是由铜合金构成的无缝管。
铜合金中的Sn,伴随固溶强化和结晶粒的微细化,发挥提高强度的效果。形成无缝管的铜合金的Sn含有量为0.58~0.72质量%。通过使铜合金的Sn含有量处于上述范围,能够同时实现材料的薄壁化和发夹式弯曲的加工性。另一方面,如果铜合金的Sn含有量小于上述范围,则不能够实现充分的薄壁化,弯曲加工需要的压力变高,给发夹式弯曲造成障碍。如果铜合金的Sn含有量超过了上述范围,则即使实现了薄壁化,弯曲加工需要的压力也变高等,给发夹式弯曲造成障碍。
铜合金中的Zr,通过固溶强化,发挥提高强度的效果,并且,促进Fe的析出。形成无缝管的铜合金的Zr含有量为0.005~0.035质量%。通过使铜合金的Zr含有量处于上述范围,能够同时实现材料的薄壁化和发夹式弯曲的加工性。另一方面,如果铜合金的Zr含有量小于上述范围,则由于在下述的Fe含有量下,不能得到充分的强度,因此不能够实现充分的薄壁化,弯曲加工需要的压力变高,给发夹式弯曲造成障碍。如果铜合金的Zr含有量超过了上述范围,则有时会因铸造条件的不同而在铸造以后的工序中生成不可分解的Zr系化合物,从而成为延展性变低的原因,加工性变低。
铜合金中的Fe,通过析出强化,发挥提高强度的效果。形成无缝管的铜合金的Fe含有量为0.01~0.10质量%。通过使铜合金的Fe含有量处于上述范围,能够同时实现材料的薄壁化和发夹式弯曲的加工性。另一方面,如果铜合金的Fe含有量小于上述范围,则不能够实现充分的薄壁化,弯曲加工需要的压力变高,给发夹式弯曲造成障碍。如果铜合金的Fe含有量超过了上述范围,则发夹式弯曲加工性变差,并且,因铸造条件而会生成粗大的Fe系析出物,因此耐蚀性变低。本发明的无缝管,大多在制作热交换器时在高温下实施钎焊,优选地,钎焊后的强度(抗拉强度(σB)和0.2%屈服强度(σ0.2))不降低。从使钎焊后的强度难以降低这一点考虑,优选铜合金的Fe含有量为0.06~0.10质量%。
P以脱氧为目的而被添加到铜合金。形成无缝管的铜合金的P含有量为0.004~0.040质量%。通过使铜合金的P含有量处于上述范围,材料中的脱氧会变得充分。另一方面,如果铜合金的P含有量小于上述范围,则脱氧变得不充分,如果超过了上述范围,则铜合金的热传导性变低。
以整齐排列地卷绕并卷绕多层的方式卷绕成本发明的平绕盘管的无缝管的壁厚(mm)与外径(mm)之比(t/D)为0.040以下,优选为0.020~0.040,特别优选为0.030~0.038。通过使t/D处于上述范围,作为无缝管,能够充分应对细径化和薄壁化。
以整齐排列地卷绕并卷绕多层的方式卷绕成本发明的平绕盘管的无缝管的外径(mm)为3~8mm,特别优选为4~7mm。本发明的无缝管的壁厚(mm)取决于无缝管的外径(D)和壁厚与外径之比(t/D),通常,壁厚优选为0.15~0.30mm。
以整齐排列地卷绕并卷绕多层的方式卷绕成本发明的平绕盘管的无缝管的抗拉强度(σB)为280MPa以上,优选为280~320MPa。通过使无缝管的抗拉强度处于上述范围,即使进行了薄壁化,也能够具有充分的耐压强度。另一方面,如果无缝管的抗拉强度小于上述范围,则当进行了薄壁化时,耐压强度不够。如果无缝管的抗拉强度超过了320MPa,则容易使0.2%屈服强度(σ0.2)为180MPa以下且使伸长率(δ)为38%以上变得困难。
以整齐排列地卷绕并卷绕多层的方式卷绕成本发明的平绕盘管的无缝管的0.2%屈服强度(σ0.2)为180MPa以下,优选为100~170MPa。以整齐排列地卷绕并卷绕多层的方式卷绕成本发明的平绕盘管的无缝管的伸长率(δ)为38%以上,优选为38~53%。通过使无缝管的0.2%屈服强度(σ0.2)和伸长率(δ)处于上述范围,发夹式弯曲加工性变得良好。另一方面,如果无缝管的0.2%屈服强度超过了上述范围且伸长率低于上述范围,则难以进行弯曲间距P小的强加工(例如,图1所示的弯曲间距P为22mm以下的发夹式弯曲加工),在发夹式弯曲加工时,会在弯曲内侧部分产生折皱或使管扁平化,在极端的情况下会破损。如果无缝管的0.2%屈服强度小于100MPa,则会在用于弯曲加工之前增加材料的挠曲和弯曲的程度,而容易产生在弯曲加工工序中的压曲和堵塞等问题。所谓弯曲间距P,如图1所示,是指通过发夹式弯曲而大致平行排列的2个无缝管的管轴(附图标记1)之间的距离。
作为以整齐排列地卷绕并卷绕多层的方式卷绕成本发明的平绕盘管的无缝管的实例,具有未形成内面槽的内面平滑管(bare tube:裸管)和形成了内面槽的内面带槽管。在为内面平滑管的情况下,所谓无缝管的外径D,是指在以与管轴方向垂直的面切割无缝管时的剖面中的管的外径,所谓无缝管的壁厚t,是指在以与管轴方向垂直的面切割无缝管时的剖面中的管的壁厚。在为内面带槽管的情况下,所谓无缝管的外径D,是指在以与管轴方向垂直的面切割无缝管时的剖面中的管的外径,所谓无缝管的壁厚t,如图2所示,是指在以与管轴方向垂直的面切割无缝管时的剖面中,内面槽最深的位置s的管的壁厚(底壁厚)。
就平绕盘管而言,当制造交叉翅片管型热交换器时,将无缝管从平绕盘管的内面侧或外面侧开卷,但是,当将无缝管从平绕盘管开卷时,在无缝管上施加了由将管进行拉伸引起的加工硬化,因此与开卷之前的无缝管的0.2%屈服强度相比,开卷之后的无缝管的0.2%屈服强度增加。因此,被卷绕成平绕盘管的无缝管(从平绕盘管开卷之前的无缝管)的0.2%屈服强度,必须低于在制造交叉翅片管型热交换器时用于发夹式弯曲加工的无缝管(从平绕盘管开卷之后的无缝管)的0.2%屈服强度。因此,就平绕盘管而言,必须将卷绕的无缝管的0.2%屈服强度(σ0.2)设计在已考虑了开卷时的增加部分在内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平绕盘管中,由于考虑了在开卷时增加的0.2%屈服强度的增加部分,而将卷绕的无缝管(开卷之前的无缝管)的0.2%屈服强度规定在上述范围,所以为了进行发夹式弯曲而开卷之后的无缝管的0.2%屈服强度为190MPa以下,优选地为100~180MPa。因此,从本发明的平绕盘管开卷得到的无缝管在发夹式弯曲加工性上优良。也就是说,根据本发明的平绕盘管,能够提供发夹式弯曲加工性优良的无缝管。
在本发明的平绕盘管中,通过将卷绕成平绕盘管的无缝管的抗拉强度(σB)、0.2%屈服强度(σ0.2)以及伸长率(δ)设定在上述范围,从平绕盘管开卷之后的无缝管、即用于发夹式弯曲加工的无缝管的抗拉强度(σB)为280MPa以上,优选地为280~320MPa,0.2%屈服强度(σ0.2)为190MPa以下,优选地为100~180MPa,并且,伸长率(δ)为37%以上,优选地为37~52%。因此,从本发明的平绕盘管开卷得到的无缝管,为强度高且能够正常地进行发夹式弯曲加工的无缝管。
作为制造本发明的平绕盘管的方法,举出以下所示的平绕盘管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平绕盘管的制造方法(以下也记为平绕盘管的制造方法(1)),其特征在于,通过将平绕盘管制作用无缝管整齐排列地卷绕成圆筒状并卷绕多层,来制作平绕盘管。下面,在平绕盘管的制造方法(1)中,将要被整齐排列地卷绕并卷绕多层的平绕盘管制作用无缝管(卷绕成平绕盘管之前的无缝管)也记为平绕盘管制作用无缝管(1)。
在平绕盘管的制造方法(1)中所使用的平绕盘管制作用无缝管(1)的材质为含有0.58~0.72质量%的Sn、0.005~0.035质量%的Zr、0.01~0.10质量%优选为0.06~0.10质量%的Fe和0.004~0.040质量%的P,其剩余部分由Cu和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的铜合金,平绕盘管制作用无缝管(1)的壁厚(mm)与外径(mm)之比(t/D)为0.040以下,抗拉强度(σB)为280MPa以上,0.2%屈服强度(σ0.2)为170MPa以下,伸长率(δ)为38%以上。
平绕盘管制作用无缝管(1)的材质与卷绕成本发明的平绕盘管的无缝管的材质相同,为含有Sn、Zr、Fe和P且剩余部分由Cu和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的铜合金。形成平绕盘管制作用无缝管的铜合金的Sn含有量为0.58~0.72质量%,Zr含有量为0.005~0.035质量%,Fe含有量为0.01~0.10质量%,优选为0.06~0.10质量%,P含有量为0.004~0.040质量%。
平绕盘管制作用无缝管(1)的外径D和壁厚t与卷绕成本发明的平绕盘管的无缝管的外径D和壁厚t相同。
平绕盘管制作用无缝管(1)的壁厚(mm)与外径(mm)之比(t/D)为0.040以下,优选地为0.020~0.040,特别优选地为0.030~0.038。
平绕盘管制作用无缝管(1)的抗拉强度(σB)为280MPa以上,优选为280~320MPa。通过使平绕盘管制作用无缝管(1)的抗拉强度(σB)处于上述范围,能够使卷绕成平绕盘管之后的无缝管、即卷绕成本发明的平绕盘管的无缝管的抗拉强度(σB)为280MPa以上,优选地为280~320MPa。
平绕盘管制作用无缝管(1)的0.2%屈服强度(σ0.2)为170MPa以下,优选为100~160MPa。通过使平绕盘管制作用无缝管(1)的0.2%屈服强度(σ0.2)处于上述范围,能够使卷绕成平绕盘管之后的无缝管、即卷绕成本发明的平绕盘管的无缝管的0.2%屈服强度(σ0.2)为180MPa以下,优选为100~170MPa。
平绕盘管制作用无缝管(1)的伸长率(δ)为38%以上,优选为38~53%。通过使平绕盘管制作用无缝管(1)的伸长率(δ)处于上述范围,能够使卷绕成平绕盘管之后的无缝管、即卷绕成本发明的平绕盘管的无缝管的伸长率(δ)为38%以上,优选为38~53%。
在平绕盘管的制造方法(1)中,在将平绕盘管制作用无缝管整齐排列地卷绕成圆筒状并卷绕多层时,在无缝管上施加了由弯曲引起的加工硬化,因此,与卷绕成平绕盘管之前的无缝管的0.2%屈服强度相比,卷绕成平绕盘管之后的无缝管的0.2%屈服强度增加。因此,平绕盘管制作用无缝管(卷绕成平绕盘管之前的无缝管)的0.2%屈服强度,必须低于卷绕成平绕盘管的无缝管(卷绕成平绕盘管之后的无缝管)的0.2%屈服强度。因此,平绕盘管制作用无缝管的0.2%屈服强度(σ0.2)必须设计在考虑了卷绕成平绕盘管时的增加部分在内的范围内。
就平绕盘管制作用无缝管(1)而言,由于考虑了在卷绕成平绕盘管时增加的0.2%屈服强度的增加部分,而将0.2%屈服强度(卷绕之前的无缝管的0.2%屈服强度)规定在上述范围,因此,卷绕成平绕盘管之后的无缝管的0.2%屈服强度为180MPa以下,优选地为100~170MPa。
对用于制造平绕盘管制作用无缝管(1)的方法进行叙述。平绕盘管制作用无缝管(1)的制造方法的第一方式(下面,也记为平绕盘管制作用无缝管(1)的制造方法(1)),为在无缝管为内面平滑管时的制造方法。平绕盘管制作用无缝管(1)的制造方法的第二方式(下面,也记为平绕盘管制作用无缝管(1)的制造方法(2)),为在无缝管为内面带槽管时的制造方法。
平绕盘管制作用无缝管(1)的制造方法(1),依次进行用于得到铜合金的铸锭的铸造工序、热挤压工序、冷加工工序、最终热处理,在热挤压工序和最终热处理之间不进行中间退火处理,所述铜合金的铸锭具有用于形成被卷绕成本发明的平绕盘管的无缝管的铜合金的化学组成。
在平绕盘管制作用无缝管(1)的制造方法(1)中,依次进行铸造工序、热挤压工序、冷加工工序、最终热处理。所谓依次进行上述工序,并不是指在铸造工序之后就立即进行热挤压工序,在热挤压工序之后就立即进行冷加工工序,在冷加工工序之后就立即进行最终热处理,而是指与铸造工序相比在其后进行热挤压工序,与热挤压工序相比在其后进行冷加工工序,与冷加工工序相比在其后进行最终热处理。
平绕盘管制作用无缝管(1)的制造方法(2),依次进行用于得到铜合金的铸锭的铸造工序、热挤压工序、冷加工工序、中间退火工序(A)、滚轧加工工序、最终热处理,在热挤压工序和中间退火处理(A)之间不进行其他的中间退火处理,所述铜合金的铸锭具有用于形成被卷绕成本发明的平绕盘管的无缝管的铜合金的化学组成。
在平绕盘管制作用无缝管(1)的制造方法(2)中,依次进行铸造工序、热挤压工序、冷加工工序、中间退火处理(A)、滚轧加工工序、最终热处理。所谓依次进行上述工序,并不是指在铸造工序之后就立即进行热挤压工序,在热挤压工序之后就立即进行冷加工工序,在冷加工工序之后就立即进行中间退火处理(A),在中间退火处理(A)之后就立即进行滚轧加工工序,在滚轧加工工序之后就立即进行最终热处理,而是指与铸造工序相比在其后进行热挤压工序,与热挤压工序相比在其后进行冷加工工序,与冷加工工序相比在其后进行中间退火处理(A),与中间退火处理(A)相比在其后进行滚轧加工工序,与滚轧加工工序相比在其后进行最终热处理。
平绕盘管制作用无缝管(1)的制造方法(1)中的铸造工序到冷加工工序,与平绕盘管制作用无缝管(1)的制造方法(2)中的铸造工序到冷加工工序相同。
平绕盘管制作用无缝管(1)的制造方法(1)和平绕盘管制作用无缝管(1)的制造方法(2)中的铸造工序,是按照同行的方法进行熔解、铸造,得到规定的元素以规定的含有量配合的坯料(billet)的工序。坯料的Sn含有量为0.58~0.72质量%,Zr含有量为0.005~0.035质量%,Fe含有量为0.01~0.10质量%,优选为0.06~0.10质量%,P含有量为0.004~0.040质量%。在铸造工序中,例如,将铜基体金属、工序内再循环材料、纯Sn基体金属、Cu-Zr母合金、Cu-Fe母合金、Cu-P母合金等进行配合,并进行成分调整使得Sn、Zr、Fe和P含有量到达规定的含有量,接着,使用高频熔解炉等,铸造出坯料。
在平绕盘管制作用无缝管(1)的制造方法(1)和平绕盘管制作用无缝管(1)的制造方法(2)中,接着进行对通过进行铸造工序而得到的坯料进行热挤压加工的热挤压工序。在热挤压工序中,在热挤压加工之前以规定的温度加热坯料,之后,进行热挤压加工。热挤压加工通过芯棒挤压来进行。即,向在加热前预先已进行冷穿孔的坯料或在挤压前已进行热穿孔的坯料中插入芯棒的状态下,进行热挤压,得到无缝热挤压粗加工管。
将通过进行热挤压工序而得到的无缝热挤压粗加工管在热挤压工序之后进行快速冷却。冷却通过将无缝热挤压粗加工管挤压到水中或者将热挤压后的无缝热挤压粗加工管投入水中来进行。
在平绕盘管制作用无缝管(1)的制造方法(1)和平绕盘管制作用无缝管(1)的制造方法(2)中,接着进行冷加工工序,在冷加工工序中,对冷却后的无缝挤压粗加工管进行冷加工,减小管的外径和壁厚。冷加工为冷拉伸加工(拉拔加工)或者由管激光器(tube laser)实现的冷压延加工和冷拉伸加工(拉拔加工)的组合。在冷加工工序中,能够将压延加工或者拉伸加工等的冷加工进行多次。在平绕盘管制作用无缝管(1)的制造方法(1)和平绕盘管制作用无缝管(1)的制造方法(2)中,所谓冷加工工序,是指在冷状态下进行的所有加工。
冷加工工序之后,由于平绕盘管制作用无缝管(1)的制造方法(1)和平绕盘管制作用无缝管(1)的制造方法(2)不同,因此分别说明。
在平绕盘管制作用无缝管(1)的制造方法(1)中,接着冷加工工序,对通过进行冷加工工序得到的冷加工后的无缝粗加工管进行最终热处理。合适地选择最终热处理的保持温度和保持时间,使得无缝管的抗拉强度(σB)、0.2%屈服强度(σ0.2)和伸长率(δ)处于预定的范围。特别地,最终热处理的保持温度优选在400~650℃的范围。如果最终热处理的保持温度小于上述范围,则需要长时间的热处理,因此生产率降低,根据该情况有时存在退火不充分的情况,如果超过上述范围,则产生显著的粒生长,强度和加工性变低。
并且,在平绕盘管制作用无缝管(1)的制造方法(1)中,在热挤压工序和最终热处理之间,不进行中间退火处理,使在它们之间的冷加工工序的总加工度(截面减少率)为90%以上。所谓冷加工工序的总加工度,是指在冷加工工序中最后进行的冷加工后的无缝管相对于在冷加工工序中最初进行的冷加工前的无缝管的加工度,以下述式(1)所示的截面减少率来表示。
截面减少率(%)=((管加工前的截面积-管加工后的截面积)/(管加工前的截面积))×100   (1)
例如,在冷加工工序中,在多次进行冷压延加工,接着,多次进行冷拉伸加工的情况下,变成“截面减少率(%)=((管最初冷压延前的截面积-管最后冷拉伸后的截面积)/(管最初冷前的截面积))×100”。
在平绕盘管制作用无缝管(1)的制造方法(1)中,在进行热挤压工序后至进行最终热处理前为止的期间,不进行中间退火处理,通过使冷加工工序的总加工度处于上述范围且使最终热处理的保持温度处于上述范围,能够使进行最终退火得到的无缝管的抗拉强度(σB)为280MPa以上,优选为280~320MPa,使0.2%屈服强度(σ0.2)为170MPa以下,优选为100~160MPa,且使伸长率(δ)为38%以上,优选为38~53%。
这样,通过进行平绕盘管制作用无缝管(1)的制造方法(1),能够得到平绕盘管制作用无缝管(1)。
在平绕盘管制作用无缝管(1)的制造方法(2)中,接着冷加工工序,进行中间退火处理(A),在中间退火处理(A)中,对通过进行冷加工工序得到的冷加工后的无缝粗加工管以400~700℃的保持温度进行加热。通过进行中间退火处理(A),容易进行滚轧加工工序中的滚轧加工。在平绕盘管制作用无缝管(1)的制造方法(2)中,在进行中间退火处理(A)后至进行滚轧加工工序为止,不进行其他的热处理。也就是说,中间退火处理(A)为滚轧加工工序之前的热处理。
在平绕盘管制作用无缝管(1)的制造方法(2)中,接着,进行滚轧加工工序,在滚轧加工工序中,对中间退火处理(A)后的无缝管粗加工管进行滚轧加工。滚轧加工是进行使管材料的内表面形成内面槽的滚轧加工的工序,并如下来进行:在中间退火处理(A)后的无缝粗加工管内配置在外表面实施了螺旋状的槽加工的滚轧塞(rolling plug),利用高速旋转的多个滚轧球从管的外侧进行按压,从而将滚轧塞的槽转印到管的内表面。通常,在进行了中间退火处理(A)后,进行缩径加工,之后,进行滚轧加工工序。
在平绕盘管制作用无缝管(1)的制造方法(2)中,接着对通过进行滚轧加工工序得到的滚轧加工后的内面带槽管进行最终热处理。最终热处理的保持温度优选400~650℃。合适地选择最终热处理的保持时间,使得无缝管的抗拉强度(σB)、0.2%屈服强度(σ0.2)和伸长率(δ)处于规定的范围。
在平绕盘管制作用无缝管(1)的制造方法(2)中,在热挤压工序和中间退火处理(A)之间不进行其他的中间退火处理等的热处理,通过使它们之间的冷加工工序的总加工度(截面减少率)为90%以上且使最终热处理的保持温度处于上述范围,能够使进行最终热处理而得到的无缝管的抗拉强度(σB)为280MPa以上,优选为280~320MPa,使0.2%屈服强度(σ0.2)为170MPa以下,优选为100~160MPa,且使伸长率(δ)设为38%以上,优选为38~53%。所谓冷加工工序的总加工度,是指在冷加工工序中最后进行的冷加工后的无缝粗加工管相对于在冷加工工序中最初进行的冷加工前的无缝粗加工管的加工度(上述的式(1))。
这样,通过进行平绕盘管制作用无缝管(1)的制造方法(2),能够得到平绕盘管制作用无缝管(1)。
在无缝管为内面带槽管的情况下,通过将内面槽的尺寸参数设定在以下的范围,能够良好地维持管的传热性能和弯曲加工性这两者,因此更优选。
·当将翅片高度设为h(mm)、将壁厚(底壁厚)设为t(mm)时,h/t为0.50~1.2;
·当将导程角设为θ(°)、将翅片顶角设为α(°)时,θ/α为0.70以上。
此外,翅片高度h、壁厚(底壁厚)t、翅片顶角α为图2中的附图标记h、t和α。所谓导程角θ,是指无缝管的内面槽相对于管轴方向的倾斜角。
接着,在平绕盘管的制造方法(1)中,将通过进行平绕盘管制作用无缝管(1)的制造方法(1)或者平绕盘管制作用无缝管(1)的制造方法(2)得到的平绕盘管制作用无缝管(1)整齐排列地卷绕成圆筒状并卷绕多层,从而制造本发明的平绕盘管。
说明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平绕盘管的制造方法(以下也记为平绕盘管的制造方法(2))。平绕盘管的制造方法(2),其特征在于,将无缝管整列排列地卷绕成圆筒状并卷绕多层,该无缝管的材质为含有0.58~0.72质量%的Sn、0.005~0.035质量%的Zr、0.01~0.10质量%优选为0.06~0.10质量%的Fe和0.004~0.04质量%的P,且剩余部分由Cu和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的铜合金,该无缝管的壁厚(mm)与外径(mm)之比(t/D)为0.040以下,接着,进行热处理,来制作平绕盘管,热处理后的无缝管的抗拉强度(σB)为280MPa以上,0.2%屈服强度(σ0.2)为180MPa以下,伸长率(δ)为38%以上。平绕盘管的制造方法(2)的第一方式,是无缝管为内面平滑管时的制造方法。平绕盘管的制造方法(2)的第二方式,是无缝管为内面带槽管时的制造方法。
平绕盘管的制造方法(2)的第一方式为如下的平绕盘管的制造方法,即,依次进行用于得到铜合金的铸锭的铸造工序、热挤压工序、冷加工工序、卷绕工序、最终热处理,在热挤压工序和最终热处理之间不进行中间退火处理,所述铜合金的铸锭具有用于形成被卷绕成本发明的平绕盘管的无缝管的铜合金的化学组成。
在平绕盘管的制造方法(2)的第一方式中,依次进行铸造工序、热挤压工序、冷加工工序、卷绕工序、最终热处理。所谓依次进行上述工序,并不是在铸造工序之后就立即进行热挤压工序,在热挤压工序之后就立即进行冷加工工序,在冷加工工序之后就立即进行卷绕工序,在卷绕工序之后就立即进行最终热处理,而是指与铸造工序相比在其后进行热挤压工序,与热挤压工序相比在其后进行冷加工工序,与冷加工工序相比在其后进行卷绕工序,与卷绕工序相比在其后进行最终热处理。
平绕盘管的制造方法(2)的第二工序为如下的平绕盘管的制造方法,即,依次进行用于得到铜合金的铸锭的铸造工序、热挤压工序、冷加工工序、中间退火处理(A)、滚轧加工工序、卷绕工序、最终热处理,在热挤压工序和中间退火处理(A)之间不进行其他的中间退火处理,所述铜合金的铸锭具有用于形成被卷绕成本发明的平绕盘管的无缝管的铜合金的化学组成。
在平绕盘管的制造方法(2)的第二方式中,依次进行铸造工序、热挤压工序、冷加工工序、中间退火处理(A)、滚轧加工工序、卷绕工序、最终热处理。所谓依次进行上述工序,并不是指在铸造工序之后就立即进行热挤压工序,在热挤压工序之后就立即进行冷加工工序,在冷加工工序之后就立即进行中间退火处理(A),在中间退火处理(A)之后就立即进行滚轧加工工序,在滚轧加工工序之后就立即进行卷绕工序,在卷绕工序之后就立即进行最终热处理,而是指与铸造工序相比在其进行热挤压工序,与热挤压工序相比在其后进行冷加工工序,与冷加工工序相比在其后进行中间退火处理(A),与中间退火处理(A)相比在其后进行滚轧加工工序,与滚轧加工工序相比在其后进行卷绕工序,与卷绕工序相比在其后进行最终热处理。
平绕盘管的制造方法(2)的第一方式的铸造工序到冷加工工序,与平绕盘管的制造方法(2)的第二方式的铸造工序到冷加工工序相同。并且,平绕盘管的制造方法(2)的第一方式和平绕盘管的制造方法(2)的第二方式中的铸造工序到冷加工工序,与平绕盘管制作用无缝管(1)的制造方法(1)中的铸造工序到冷加工工序相同。
冷加工工序之后,平绕盘管的制造方法(2)的第一方式和平绕盘管的制造方法(2)的第二方式不同,因此分别说明。
在平绕盘管的制造方法(2)的第一方式中,接着冷加工工序,进行卷绕工序,在卷绕工序中,将通过进行冷加工工序得到的冷加工后的无缝粗加工管整齐排列地卷绕成圆筒并卷绕多层、即卷绕成平绕盘管的形状;接着,对卷绕成平绕盘管的形状的构件进行最终热处理。合适地选择最终热处理的保持温度和保持时间,使得卷绕成平绕盘管的无缝管的抗拉强度(σB)、0.2%屈服强度(σ0.2)和伸长率(δ)处于规定的范围。特别地,最终热处理的保持温度优选在400~650℃的范围。如果最终热处理的保持温度小于上述范围,则需要长时间的热处理,因此生产率降低,根据该情况有时存在退火不充分的情况,如果超过了上述范围,则产生显著的粒生长,强度和加工性变低。
并且,在平绕盘管的制造方法(2)的第一方式中,在热挤压工序和最终热处理之间,不进行中间退火处理,使在它们之间的冷加工工序的总加工度(截面减少率)为90%以上。所谓冷加工工序的总加工度,是指在冷加工工序中最后进行的冷加工后的无缝粗加工管相对于在冷加工工序中最初进行的冷加工前的无缝粗加工管的加工度(上述的式(1))。
在平绕盘管的制造方法(2)的第一方式中,在进行了热挤压工序后至进行最终热处理前为止的期间,不进行中间退火处理,通过使冷加工工序的总加工度处于上述范围且使最终热处理的保持温度处于上述范围,能够使进行最终退火得到的无缝管(卷绕成平绕盘管的无缝管)的抗拉强度(σB)为280MPa或者以上,优选为280~320MPa,使0.2%屈服强度(σ0.2)为180MPa以下,优选为100~170MPa,且使伸长率(δ)为38%以上,优选为38~53%。
这样,通过进行平绕盘管的制造方法(2)的第一方式,能够得到本发明的平绕盘管。
在平绕盘管的制造方法(2)的第二方式中,接着冷加工工序,进行中间退火处理(A),在中间退火处理(A)中,对通过进行冷加工工序得到的冷加工后的无缝粗加工管以400~700℃的保持温度进行加热。通过进行中间退火处理(A),容易进行滚轧加工工序中的滚轧加工。在平绕盘管的制造方法(2)的第二方式中,在进行中间退火处理(A)后至进行滚轧加工工序为止,不进行其他的热处理。也就是说,中间退火处理(A)为滚轧加工工序之前的热处理。
在平绕盘管的制造方法(2)的第二方式中,接着,进行滚轧加工工序,在滚轧加工工序中,对中间退火处理(A)后的无缝管粗加工管进行滚轧加工。滚轧加工是进行使管材料的内表面形成内面槽的滚轧加工的工序,并如下来进行:在中间退火处理(A)后的无缝粗加工管内配置在外表面实施了螺旋状的槽加工的滚轧塞,利用高速旋转的多个滚轧球从管的外侧进行按压,从而将滚轧塞的槽转印到到管的内表面。通常,在进行了中间退火处理(A)后,进行缩径加工,然后进行滚轧加工工序。
在平绕盘管的制造方法(2)的第二方式中,接着,进行卷绕工序,在卷绕工序中,将通过进行滚轧加工工序得到的滚轧加工后的内面带槽管整齐排列地卷绕成圆筒状并卷绕多层、即卷绕成平绕盘管的形状;接着,对卷绕成平绕盘管的形状的构件进行最终热处理。最终热处理的保持温度优选400~650℃。合适地选择最终热处理的处理时间,使得无缝管的抗拉强度(σB)、0.2%屈服强度(σ0.2)和伸长率(δ)处于规定的范围。
在平绕盘管的制造方法(2)的第二方式中,在热挤压工序和中间退火处理(A)之间不进行其他的中间退火处理等的热处理,通过使它们之间的冷加工工序的总加工度(截面减少率)为90%以上且使最终热处理的保持温度处于上述范围,能够使进行最终热处理得到的无缝管(卷绕成平绕盘管的无缝管)的抗拉强度(σB)为280MPa以上,优选为280~320MPa,使0.2%屈服强度(σ0.2)为180MPa以下,优选为100~170MPa,且使伸长率(δ)为38%以上,优选为38~53%。此外,所谓冷加工工序的总加工度,是指在冷加工工序中最后进行的冷加工后的无缝粗加工管相对于在冷加工工序中最初进行的冷加工前的无缝粗加工管的加工度(上述的式(1))。
这样,通过进行平绕盘管的制造方法(2)的第二方式,能够得到本发明的平绕盘管。
在无缝管为内面带槽管的情况下,通过将内面槽的尺寸参数设定在以下的范围,能够良好地维持管的传热性能和弯曲加工性这两者,因此更优选。
·当将翅片高度设为h(mm)、将壁厚(底壁厚)设为t(mm)时,h/t为0.50~1.2;
·当将导程角设为θ(°)、将翅片顶角设为α(°)时,θ/α为0.70以上。
此外,翅片高度h、壁厚(底壁厚)t、翅片顶角α为图2中的附图标记h、t和α。所谓导程角θ,是指无缝管的内面槽相对于管轴方向的倾斜角。
在平绕盘管的制造方法(2)的第一方式和第二方式中,最终热处理之前的无缝管的材质为含有Sn、Zr、Fe和P,且剩余部分由Cu和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的铜合金,铜合金的Sn含有量为0.58~0.72质量%,Zr含有量为0.005~0.035质量%,Fe含有量为0.01~0.10质量%,优选为0.06~0.10质量%,P含有量为0.004~0.040质量%。
在平绕盘管的制造方法(2)的第一方式和第二方式中,最终热处理之前的无缝管的外径D和壁厚t,与卷绕成本发明的平绕盘管的无缝管的外径D和壁厚t相同。
在平绕盘管的制造方法(2)的第一方式和第二方式中,最终热处理之前的无缝管的壁厚(mm)与外径(mm)之比(t/D)为0.040以下,优选为0.020~0.040,特别优选为0.030~0.038。
本发明的交叉翅片管型热交换器,是通过对从上述本发明的平绕盘管开卷而得到的无缝管进行发夹式弯曲加工,并安装在铝翅片上来得到的交叉翅片管型热交换器。
本发明的交叉翅片管型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对从上述本发明的平绕盘管开卷而得到的无缝管进行发夹式弯曲加工,并安装在铝翅片上,来得到交叉翅片管型热交换器。
实施例
下面,举出实施例来更具体地说明本发明,但这只是例示,并不限制本发明。
以下,示出无缝管为内面带槽管时的实施例。
(实施例1)
(1)对表1所示化学成分的铜合金铸锭进行熔解和铸造,制作热挤压用的坯料。
(2)加热上述坯料,以930℃进行热挤压,得到挤出粗加工管。接着,将热挤压的挤出粗加工管挤出到水中,进行快速冷却。
·挤出前在热状态下进行内径约75mm穿孔。
·挤出粗加工管的外径为102mm,内径为75mm。
(3)将上述挤出粗加工管通过皮尔格式轧机进行冷压延,得到压延粗加工管。
·压延粗加工管的外径为46mm,内径为39.8mm。
·冷压延中的加工度(截面减少率)为88.9%。
截面减少率(%)=((加工前的截面积-加工后的截面积)/(加工前的截面积))×100。
(4)将上述的压延粗加工管在冷状态下进行多次拉伸,得到拉伸粗加工管。
·拉伸粗加工管的外径为38mm,内径为33mm。
·整个冷拉伸中的加工度以截面减少率表示为33.3%。
·冷压延和冷拉伸的总加工度、即冷加工的总加工度以截面减少率表示为92.6%。
(5)对上述的拉伸粗加工管进行中间退火,得到用于滚轧工序中的原管。
·中间退火条件如表1所示。
·将原管的0.2%屈服强度(σ0.2)表示于表1中。
(6)对上述的原管进行球滚轧加工,得到具有下述尺寸规格的内面带槽管A。
<内面带槽管A的尺寸规格>
·外径:7.0mm
·壁厚(图2中,附图标记t):0.26mm
·翅片高度(图2中,附图标记h):0.22mm
·翅片顶角(图2中,附图标记α):13°
·槽条数:44条
·导程角θ:28°
·内面带槽管的壁厚(mm)与外径(mm)之比(t/D):0.037
(7)将上述的内面带槽管整齐排列地卷绕成圆筒状并卷绕多层,且能够从内侧面开卷。接着,进行下述条件下的最终热处理,得到平绕盘管(LWC)。
·热处理方法:采用辊底式连续退火炉来进行。
·条件:保持温度如表1中所示,从25℃到保持温度的升温速度为5.0℃/分钟,从保持温度到25℃的冷却速度为2.2℃/分钟。
·将最终热处理后的无缝管(卷绕成LWC的无缝管,即开卷之前的无缝管)的抗拉强度(σB)、0.2%屈服强度(σ0.2)和伸长率(δ)表示于表1中。
(8)从上述LWC的内面侧对无缝管开卷,得到用于发夹式弯曲加工试验的无缝管(开卷后的无缝管,即交叉翅片管型热交换器的传热管制作用的无缝管)。
·将用于发夹式弯曲加工试验的无缝管的抗拉强度(σB)、0.2%屈服强度(σ0.2)和伸长率(δ)表示于表1中。
(9)使用上述的用于发夹式弯曲加工试验的无缝管(开卷后的无缝管),在下述条件下进行发夹式弯曲加工试验,并评价加工性。在表1中示出其结果。
·发夹式弯曲加工试验的方法:将头部摆动球头芯棒的肩部和弯曲模的弯曲开始位置排列在一直线上的位置设为O点,使芯棒位置向远离弯曲模R部的方向在2.0~5.5mm的范围偏移,并进行发夹式弯曲加工性的评价。
·发夹式弯曲加工试验的条件:球头芯棒外径为5.90mm,弯曲间距为22mm。
·对于各实施例和比较例的无缝管,各取20根进行试验。
<评价>
(I)产生折皱
对在发夹式弯曲的内侧部分产生了折皱的无缝管的数量进行计数,通过下式,求出折皱产生率。将折皱产生率为0%的情况设为合格。
折皱产生率(%)=(产生了折皱的管的根数/试验的管的根数)×100
(II)扁平率
通过下述算出发夹式弯曲后的弯曲部的扁平率。
扁平率(%)=((最大外径-最小外径)/公称外径)×100
此外,测量位置为发夹式弯曲部的45°、90°、135°位置,公称外径在本例中为7.0mm。所谓发夹式弯曲部的45°、90°、135°,如图1所示,是指将无缝管弯曲45°的位置(附图标记a)、弯曲90°的位置(附图标记b)、弯曲135°的位置(附图标记c)。
求出用于试验的各无缝管的扁平率,将扁平率的平均值为15%以下的情况设为合格。
(10)在与钎焊时的管的温度上升同等的条件下,在850℃下对进行了上述发夹式弯曲加工试验之后的无缝管进行30秒的加热,评价加热后的机械性质(抗拉强度、0.2%屈服强度和伸长率)。在表1示出其结果。
<抗拉强度(σB)、0.2%屈服强度(σ0.2)和伸长率(δ)>
以JIS(日本工业标准)Z 2241为基准,测量无缝管的抗拉强度(σB)、0.2%屈服强度(σ0.2)和伸长率(δ)。
(比较例1)
除了在(1)中熔解和铸造表1所示的化学成分的铜合金铸锭以及在(7)中以表1所示的保持温度进行最终热处理之外,以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进行。在表1示出其结果。
(比较例2)
除了在(1)中熔解和铸造表1所示的化学成分的铜合金铸锭之外,以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进行。在表1示出其结果。
(实施例2)
除了在(1)中熔解和铸造表1所示的化学成分的铜合金铸锭、在(4)中对压延粗加工管进行进行多次冷拉伸而得到外径为12.7mm、内径为11.1mm的拉伸粗加工管、以及在(6)中对原管进行球滚轧加工而得到下述尺寸规格的内面带槽管B之外,以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进行。在表1示出其结果。在整个冷拉伸中的加工度以截面减少率表示为92.8%,冷压延和冷拉伸的总加工度、即冷加工的总加工度以截面减少率表示为99.2%。
<内面带槽管B的尺寸规格>
·外径:7.0mm
·壁厚(图2中,附图标记t):0.23mm
·翅片高度(图2中,附图标记h):0.22mm
·翅片顶角(图2中,附图标记α):13°
·槽条数:44条
·导程角θ:28°
·内面带槽管的壁厚(mm)与外径(mm)之比(t/D):0.033
(实施例3~4和比较例3)
除了在(1)中熔解和铸造表1所示的化学成分的铜合金铸锭以及在(7)中以表1所示的保持温度进行最终热处理之外,以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进行。在表1示出其结果。
[表1]
*)在表中,“-”表示0.001质量%以下。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从本发明的平绕盘管开卷得到的无缝管,由于是强度高且能够正常进行发夹式弯曲的铜合金制的无缝管,因此,能使铜合金制的传热管的薄壁化。
附图标记的说明
1  管轴
P  弯曲间距
t  壁厚(底壁厚)
h  翅片高度
s  内面槽最深的位置
α 翅片顶角

Claims (9)

1.一种平绕盘管,将无缝管整齐排列地卷绕成圆筒状并卷绕多层而形成,其特征在于,
卷绕成该平绕盘管的该无缝管的材质为含有0.58~0.72质量%的Sn、0.005~0.035质量%的Zr、0.01~0.10质量%的Fe和0.004~0.040质量%的P,且剩余部分由Cu和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的铜合金,
卷绕成该平绕盘管的该无缝管的壁厚(mm)与外径(mm)之比(t/D)为0.040以下,
卷绕成该平绕盘管的该无缝管的抗拉强度(σB)为280MPa以上,0.2%屈服强度(σ0.2)为180MPa以下,伸长率(δ)为38%以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绕盘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铜合金的Fe的含有量为0.06~0.10质量%。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平绕盘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平绕盘管为垂直配置盘管轴,并将所述无缝管从所述盘管的圆筒状的内面侧开始开卷的平绕盘管。
4.一种平绕盘管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将平绕盘管制作用无缝管整齐排列地卷绕成圆筒状并卷绕多层,来制作平绕盘管,所述平绕盘管制作用无缝管的材质为含有0.58~0.72质量%的Sn、0.005~0.035质量%的Zr、0.01~0.10质量%的Fe和0.004~0.040质量%的P,且剩余部分由Cu和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的铜合金,所述平绕盘管制作用无缝管的壁厚(mm)与外径(mm)之比(t/D)为0.040以下,所述平绕盘管制作用无缝管的抗拉强度(σB)为280MPa以上,0.2%屈服强度(σ0.2)为170MPa以下,伸长率(δ)为38%以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平绕盘管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铜合金的Fe的含有量为0.06~0.10质量%。
6.一种平绕盘管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无缝管整列排列地卷绕成圆筒状并卷绕多层,该无缝管的材质为含有0.58~0.72质量%的Sn、0.005~0.035质量%的Zr、0.01~0.10质量%的Fe和0.004~0.040质量%的P,且剩余部分由Cu和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的铜合金,该无缝管的壁厚(mm)与外径(mm)之比(t/D)为0.040以下,
接着,进行热处理,来制作平绕盘管,热处理后的无缝管的抗拉强度(σB)为280MPa以上,0.2%屈服强度(σ0.2)为180MPa以下,伸长率(δ)为38%以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平绕盘管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铜合金的Fe的含有量为0.06~0.10质量%。
8.一种交叉翅片管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该交叉翅片管热交换器是通过对从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平绕盘管开卷而得到的无缝管进行发夹式弯曲,并安装在铝翅片上来得到的。
9.一种交叉翅片管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对从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平绕盘管开卷而得到的无缝管进行发夹式弯曲,并安装在铝翅片上,来得到交叉翅片管型热交换器。
CN201380019902.3A 2012-04-16 2013-04-10 平绕盘管、平绕盘管的制造方法、交叉翅片管型热交换器以及交叉翅片管型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 Pending CN10442843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92592 2012-04-16
JP2012092592 2012-04-16
PCT/JP2013/060825 WO2013157461A1 (ja) 2012-04-16 2013-04-10 レベルワウンドコイル、レベルワウンドコイルの製造方法、クロスフィンチューブ型熱交換器及びクロスフィンチューブ型熱交換器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428430A true CN104428430A (zh) 2015-03-18

Family

ID=493834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19902.3A Pending CN104428430A (zh) 2012-04-16 2013-04-10 平绕盘管、平绕盘管的制造方法、交叉翅片管型热交换器以及交叉翅片管型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13157461A1 (zh)
KR (1) KR20150003311A (zh)
CN (1) CN104428430A (zh)
WO (1) WO2013157461A1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92516A (en) * 1977-12-29 1979-07-21 Mitsubishi Metal Corp Cu alloy for manufacture of seamless pipe
JP2008255381A (ja) * 2007-03-30 2008-10-23 Kobelco & Materials Copper Tube Inc 耐熱高強度熱交換器用銅合金管
CN101395289A (zh) * 2006-03-23 2009-03-25 威兰德-沃克公开股份有限公司 热交换器管的使用
CN101469961A (zh) * 2007-10-23 2009-07-01 株式会社科倍可菱材料 断裂强度优异的热交换器用铜合金管
JP2009226426A (ja) * 2008-03-21 2009-10-08 Sumitomo Light Metal Ind Ltd クロスフィンチューブ型熱交換器用銅管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90610B2 (ja) * 2004-03-31 2009-12-24 株式会社コベルコ マテリアル銅管 レベルワウンドコイル、レベルワウンドコイルの梱包体及びレベルワウンドコイルからの管の供給方法
JP4817693B2 (ja) * 2005-03-28 2011-11-16 株式会社コベルコ マテリアル銅管 熱交換器用銅合金管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92516A (en) * 1977-12-29 1979-07-21 Mitsubishi Metal Corp Cu alloy for manufacture of seamless pipe
CN101395289A (zh) * 2006-03-23 2009-03-25 威兰德-沃克公开股份有限公司 热交换器管的使用
JP2008255381A (ja) * 2007-03-30 2008-10-23 Kobelco & Materials Copper Tube Inc 耐熱高強度熱交換器用銅合金管
CN101469961A (zh) * 2007-10-23 2009-07-01 株式会社科倍可菱材料 断裂强度优异的热交换器用铜合金管
JP2009226426A (ja) * 2008-03-21 2009-10-08 Sumitomo Light Metal Ind Ltd クロスフィンチューブ型熱交換器用銅管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3157461A1 (ja) 2013-10-24
JPWO2013157461A1 (ja) 2015-12-21
KR20150003311A (ko) 2015-01-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053007B1 (ko) 열교환기용 구리합금관
CN109201770B (zh) 一种大口径超长铜盘管的加工方法
CN105992832B (zh) 铜合金材料和铜合金管
JP6388398B2 (ja) 熱交換器用内面溝付管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114939B2 (ja) 継目無管、レベルワウンドコイル及びクロスフィンチューブ型熱交換器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244213B2 (ja) 熱交換器用銅管
CN103415643B (zh) 无缝管、盘管、平绕盘管、平绕盘管的制造方法、交叉翅片管式热交换器和交叉翅片管式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
JP2014109040A (ja) レベルワウンドコイル、レベルワウンドコイルの製造方法、クロスフィンチューブ型熱交換器及びクロスフィンチューブ型熱交換器の製造方法
JP2013040397A (ja) 高強度及び高伝導性のパイプ用銅合金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911214B1 (ko) 고내식성 구리관
JP6271826B1 (ja) 高耐食性銅管
CN104428430A (zh) 平绕盘管、平绕盘管的制造方法、交叉翅片管型热交换器以及交叉翅片管型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
WO2014142049A1 (ja) 伝熱管用銅合金継目無管
JP5404139B2 (ja) 熱交換器用銅合金管
JP6101969B2 (ja) レベルワウンドコイル、レベルワウンドコイルの製造方法、クロスフィンチューブ型熱交換器及びクロスフィンチューブ型熱交換器の製造方法
JP2017036468A (ja) 銅合金管
JP2017036467A (ja) 銅合金管
JP2004322141A (ja) ヘアピン曲げ銅管および銅管のヘアピン曲げ加工方法
JP2014109041A (ja) レベルワウンドコイル、レベルワウンドコイルの製造方法、クロスフィンチューブ型熱交換器及びクロスフィンチューブ型熱交換器の製造方法
KR20150003679A (ko) 열교환기용 인탈산 구리관
JP6360363B2 (ja) 銅合金管
JP6402043B2 (ja) 高強度銅合金管
JP2016180170A (ja) 銅合金管
JP2016180169A (ja) 銅合金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