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423195A - 驱动传递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驱动传递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423195A
CN104423195A CN201410396298.2A CN201410396298A CN104423195A CN 104423195 A CN104423195 A CN 104423195A CN 201410396298 A CN201410396298 A CN 201410396298A CN 104423195 A CN104423195 A CN 1044231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aft coupling
intermediate transfer
side shaft
transfer part
outer ro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39629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423195B (zh
Inventor
山崎公晴
宫胁胜明
渡边哲夫
松田裕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4231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231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4231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2319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39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 G03G21/1857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drive power to the process cartridge, drive mechanisms, gears, couplings, braking mechanisms
    • G03G21/186Axial coupl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1/00Couplings for rigidly connecting two coaxial shafts or other movable machine elements
    • F16D1/10Quick-acting couplings in which the parts are connected by simply bringing them together axially
    • F16D1/101Quick-acting couplings in which the parts are connected by simply bringing them together axially without axial retaining means rotating with the coupl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11/00Clutches in which the members have interengaging par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3/0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 F16D3/16Universal joints in which flexibility is produced by means of pivots or sliding or rolling connecting parts
    • F16D3/18Universal joints in which flexibility is produced by means of pivots or sliding or rolling connecting parts the coupling parts (1) having slidably-interengaging teeth
    • F16D3/185Universal joints in which flexibility is produced by means of pivots or sliding or rolling connecting parts the coupling parts (1) having slidably-interengaging teeth radial teeth connecting concentric inner and outer coupling par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relating to the driving mechanism for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gears, couplings, belt tension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75Details relating to xerographic drum, band or plate, e.g. replacing, testing
    • G03G15/757Drive mechanisms for photosensitive medium, e.g. gea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42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47Mechanical connection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1/00Couplings for rigidly connecting two coaxial shafts or other movable machine elements
    • F16D1/10Quick-acting couplings in which the parts are connected by simply bringing them together axially
    • F16D2001/103Quick-acting couplings in which the parts are connected by simply bringing them together axially the torque is transmitted via splined connec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3/0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 F16D3/5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with the coupling parts connected by one or more intermediate memb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4/00Machine element or mechanism
    • Y10T74/19Gearing
    • Y10T74/19642Directly cooperating gear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两段联轴器的组装性能的驱动传递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第一外齿轮(83)等的驱动侧联轴器及第2外齿轮(81)等的被驱动侧联轴器之中的中间传递零件(84)得到保持的保持侧联轴器(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第2外齿轮(81)包括有被安装在驱动轴(50Y)等驱动侧的构件或鼓轴(55Y)等被驱动侧的构件中的筒状部(84)等的安装部,和在所述驱动侧联轴器的回转中心轴的轴方向上与中间传递零件(84)相向而对地来防止所保持的中间传递零件(84)在所述轴方向上移动后从所述保持侧联轴器的至少所述轴方向的一方侧的脱落的脱落防止零件(85)等的脱落防止机构。

Description

驱动传递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驱动传递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电子照片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设有感光体或显影辊等的回转体,并对这种回转体进行回转驱动来形成图像。这种回转体的大多数是可以更换地被构成为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来自由装卸的。因此,在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的驱动源向回转体传递驱动力的驱动传递机构中,设置有将两者连接为可以装卸的联轴器。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具有中间传递零件的驱动传递装置,其将驱动源侧的输出轴和回转体侧的输入轴配置在同一轴线上,并在两轴之间设置了与驱动源侧的输出轴上的外齿轮和回转体侧的输入轴上的外齿轮的双方啮合的内齿轮。该驱动传递装置采用的是具有两级联轴器,其具有直接形成在驱动源侧的输出轴上的输出外齿轮和中间传递零件上的输入内齿轮所啮合的第一级的联轴器部位,和中间传递零件上的输出内齿轮和直接形成在回转体侧的输入轴上的输入外齿轮所啮合的第二级的联轴器部位。该中间传递零件在驱动传递时被构成为仅通过驱动源侧的输出轴和回转体侧的输入轴来支持。由此,即使驱动源侧的输出轴和回转体侧的输入轴之间存在有轴偏心或轴偏角的误差,或者是驱动源侧的输出轴及回转体侧的输入轴上的齿轮的偏心或歪斜等的误差,通过两轴间的中间传递零件的倾斜就能够吸收该误差并将驱动源侧的驱动力适当地向回转体侧传递。
另外,在该驱动传递装置中,当将回转体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取下时,作为防止中间传递零件从驱动源侧的输出轴脱落的脱落防止手段而设置有脱落防止构件。脱落防止构件的一端与中间传递零件的嵌合槽嵌合,另一端则被螺丝固定在装置本体里。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驱动传递装置如下所示地安装了中间传递零件。也就是说,在将中间传递零件的输入内齿轮啮合到图像形成装置本体内的输出轴上的输出外齿轮中后来使得中间传递零件保持到驱动源侧的输出轴上后,是将上述脱落防止构件的一端嵌合到中间传递零件的嵌合槽中,并将上述脱落防止构件螺丝固定到装置本体中。
在驱动侧输出轴的输出外齿轮的周围存在有很多组件或零件,另外,驱动侧输出轴的输出外齿轮位于装置的深处。因此,使得中间传递零件的输入内齿轮与输出轴上的输出外齿轮啮合是比较困难的。另外,在装置本体的深部位置所支持的中间传递零件的嵌合槽中使得上述脱落防止构件的一端进行嵌合,或将上述脱落防止构件螺丝固定到装置本体中也都是较难的。如此,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驱动传递装置中就存在有组装性能不好的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97298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两段联轴器的组装性能的驱动传递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驱动传递装置,其包括:驱动侧联轴器,其从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中的驱动源接受驱动力后被回转驱动;被驱动侧联轴器,其被设置在所述驱动侧联轴器的回转中心轴上,并且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是能够装卸的;中间传递零件,所述驱动侧联轴器和所述被驱动侧联轴器啮合,当所述被驱动侧联轴器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本体被取下时,所述中间传递零件被保持在所述驱动侧联轴器或所述被驱动侧联轴器中的某一个里,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侧联轴器及所述被驱动侧联轴器之中的所述中间传递零件得到保持的保持侧联轴器包括有:安装部,其被安装在驱动侧的构件或被驱动侧的构件中;脱落防止机构,其在所述驱动侧联轴器的回转中心轴的轴方向上与所述中间传递零件相向而对,来防止所保持的中间传递零件在所述轴方向上移动后从所述保持侧联轴器的至少所述轴方向的一方侧的脱落。
根据本发明,就能够提高两段联轴器的组装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所示是实施方式所涉及复印机的全体概要图。
图2所示是该复印机中的感光体驱动装置的概要构成的断面图。
图3所示是第2外齿轮的齿部的放大斜视图。
图4(a)-(d)所示是两段联轴器部的详细图。
图5(a)-(c)所示是脱落防止部周围的放大构成图。
图6所示是从轴方向看到的筒状部。
图7(a)-(c)所示是试样的两段联轴器部的要部的概要构成图。
图8所示是对施加在扣合构造的爪部中的应力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图。
图9所示是对施加在嵌合突起中的应力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图。
图10所示是第2外齿轮用的注射模塑成型的构造的断面图。
图11所示是感光体驱动装置的变形例的概要构成图。
图12所示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感光体驱动装置的概要构成的断面图。
图13(a)-(d)所示是两段联轴器部的详细图。
图14所示是中间传递构件和防脱落零件的脱落防止机构的说明图。
图15所示是感光体驱动装置的变形例的概要构成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以下,通过附图来说明将本发明适用到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电子照片方式的全彩色打印机的第一个实施方式。
首先,对本实施方式的复印机500的全体概要进行说明。
图1所示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复印机500的全体概要图。
本实施方式中的复印机500是所谓串列式的图像形成装置,采用的是使用干式双成分显影剂的干式双成分显影方式。该复印机500是由复印机本体100、载置复印机本体100的供纸台200、安装在复印机本体100上的扫描仪300以及安装在扫描仪300的上部的原稿自动搬送装置400来构成的。
在该复印机500中,是在接受由扫描仪300读取的作为图像信息的图像数据后,或是在接受了从计算机等外部机器来的印刷数据后来进行图像形成处理的。在复印机本体100中,如图所示地,并列设置有作为黄色(Y)、品红色(M)、青色(C)、黑色(Bk)等各色用的四个回转体的圆筒状的潜像载置体的感光体鼓1Y、1M、1C、1BK。这些感光体鼓1Y、1M、1C、1BK与被支持在包括驱动辊的可以回转的多个辊上的环状带形状的中间转印带5相接触地沿着该带移动方向被并列配置。
另外,在感光体鼓1Y,1M,1C,1BK的周围,按处理顺序分别配设有带电器2Y,2M,2C,2BK、各色对应的显影装置9Y,9M,9C,9BK、清洁装置4Y,4M,4C,4BK、除电灯3Y,3M,3C,3BK等的电子照相处理用的构件。然后,在各感光体鼓1的上方设置有光写入装置17。另外,在各感光体鼓1的借助于中间转印带5而相向而对的位置中,分别配置有作为一次转印机构的一次转印辊6Y,6M,6C,6BK。
中间转印带5被架设挂绕在张紧架设辊11、12、13以及张紧辊14上,并通过由未图示的驱动源来回转驱动的作为驱动辊的辊12的回转而被回转驱动。在张紧架设辊13的借助于中间转印带5而相向而对的位置中,设有带清洁装置19来除去二次转印后残留在中间转印带5上的调色剂。另外,架设张紧辊11是与作为二次转印机构的二次转印辊7相向而对的二次转印对向辊,并借助于中间转印带5在与二次转印辊7的之间形成了二次转印夹持部。
在该二次转印夹持部的转印纸搬送方向下游侧中设置有被架设张紧在架设张紧辊对16上的转印纸搬送带15,来将二次转印有调色剂像的转印纸搬送至定影装置18。定影装置18包括有定影辊对8,并在该定影夹持部处施加热及压力后来将未定影的调色剂像定影到转印纸上。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中的复印机500的复印动作进行说明。在通过本实施方式所涉及复印机500来形成全彩色图像时,首先,是将原稿放置在原稿自动搬送装置400的原稿台401上。或者是打开原稿自动搬送装置400后,将原稿放置到扫描仪300的接触玻璃301上,并在关闭原稿自动搬送装置400后对其按压。然后,用户按下启动开关(未图示)后,当原稿是放置在原稿自动搬送装置400上的时候,原稿会被搬送到接触玻璃301上。然后,扫描仪300驱动后来开始第一移动体302及第二移动体303的移动。由此,从第一移动体302来的光由接触玻璃301上的原稿反射后,该反射光再通过第二移动体303的反光镜来反射,并通过成像透镜304后被引导至读取传感器305。如此,来对原稿的图像数据进行读取。
另外,当用户按下启动开关时,马达(未图示)会开始驱动,并在作为驱动辊的架设张紧辊12回转驱动后来使得中间转印带5回转驱动。另外,与此同时,通过后记的感光体驱动装置(未图示)来一边使得感光体鼓1Y在图中箭头的方向上回转驱动,一边通过带电器2Y来均匀带电。之后,将光写入装置17来的光束Ly照射后,就在感光体鼓1Y上形成了Y静电潜像。该Y静电潜像通过显影装置9Y的显影剂中的Y调色剂来被显影。在显影时,显影辊和感光体鼓1Y之间被施加有规定的显影偏压,来使得显影辊上的Y调色剂静电吸附到感光体鼓1Y上的Y静电潜像部分里。
如此显影后形成的Y调色剂像随着感光体鼓1Y的回转,被搬送到感光体鼓1Y和中间转印带5接触的一次转印位置里。在该一次转印位置中,中间转印带5的背面通过一次转印辊6Y被施加有规定的偏压电压。然后,通过该偏压施加产生的一次转印电场,来将感光体鼓1Y上的Y调色剂像拉向中间转印带5侧,并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5上。以下,同样地,M调色剂像、C调色剂像、Bk调色剂像也和中间转印带5上的Y调色剂像依次重合地来一次转印。还有,二次转印后残留在中间转印带5上的转印残留调色剂会通过带清洁装置19来除去。
另外,当用户按下启动开关后,对应于用户所选择的转印纸的供纸台200的供纸辊202就会回转,并从供纸卡盒201中的一个来送出转印纸。被送出的转印纸通过分离辊203来一页一页地分离后进入供纸路径204,并通过搬送辊205来搬送至复印机本体100内的供纸路径101。如此来搬送的转印纸在碰触到对位辊102上后会被阻止。还有,在使用没有被放置在供纸卡盒201中的转印纸时,就通过供纸辊104来送出被放置在手动送纸盘105中的转印纸,并在通过分离辊108一页一页地分离后,通过手动给纸供纸路径103来搬送。然后,同样是在碰触到对位辊102上后被阻止。
中间转印带5上四色重合后的调色剂像随着中间转印带5的回转被搬送到与二次转印辊7相向而对的二次转印位置里。另外,对位辊102如上所述地在对应于形成在中间转印带5上的合成调色剂像被搬送到二次转印位置里的时机后开始回转,并将转印纸搬送到二次转印位置中。然后,在该二次转印位置中,通过二次转印辊7在转印纸的背面施加规定的偏压电压,并通过该偏压施加产生的二次转印电场及二次转印位置中的抵接压力,来将中间转印带5上的调色剂像二次转印到转印纸上。之后,二次转印有调色剂像的转印纸通过转印纸搬送带15被搬送到定影装置18中后,通过设置在定影装置18中的定影辊对8来进行定影处理。然后,执行了定影处理后的转印纸通过排纸辊对106被排出到设置在装置外的排纸盘107上后得到堆垛。
接着,对于本实施方式的特征点进行说明。
图2所示是本实施方式中的感光体驱动装置的概要构成的断面图。
由于各感光体鼓1Y,1M,1C,1BK通过具有同一构成的感光体驱动装置来被回转驱动,所以,以下就以对应于感光体鼓1Y的感光体驱动装置为例来说明。
作为回转体的感光体鼓1Y被保持在树脂制的感光体鼓单元54Y中,并在用于交换感光体鼓1Y等而对复印机本体进行装卸时,是感光体鼓单元54Y整体进行更换的。感光体鼓1Y包括有鼓筒(感光体鼓本体)52Y、圆盘状的前侧鼓法兰部53b和圆盘状的后侧鼓法兰部53a。前侧鼓法兰部53b及后侧鼓法兰部53a是被嵌入到鼓筒52Y的两端部里后来安装的。
在前侧鼓法兰部53b及后侧鼓法兰部53a的中心部分里嵌合有鼓轴55Y。鼓轴55Y通过设置在感光体鼓单元的框架中的轴承56a和设置在安装面板61中的轴承56b来被支持为自由回转的。鼓轴55Y是外径为10mm左右的金属轴。
安装面板61在感光体鼓单元54Y被安装到复印机本体里后,相对于复印机本体的前侧的本体框架161是通过例如螺丝缔结来被固定的。
本实施方式的感光体驱动装置是由感光体驱动部10Y和作为驱动传递装置的两段联轴器部80Y来构成的。
感光体驱动部10Y包括有驱动马达20Y、和驱动马达20Y的马达轴20Ya一体地回转的马达轴齿轮72以及和驱动轴50Y一体地回转的驱动轴齿轮71。驱动马达20Y被安装在复印机本体的驱动框63中。马达轴齿轮72由外齿轮构成,并被配置为与同样是由外齿轮构成的驱动轴齿轮71相啮合。驱动轴齿轮71相对于驱动轴50Y被固定为不能回转,并将从驱动马达20Y来的借助于马达轴齿轮72来传递的回转驱动力传递到驱动轴50Y中。驱动轴50Y通过安装在驱动框63中的轴承和安装在复印机本体的本体框架62中的轴承来被支持为自由回转。
驱动轴50Y是外径为10mm左右的金属轴。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鼓轴55Y和驱动轴50Y都采用了外径为10mm左右的金属轴,所以轴的刚性较高,比起树脂制的感光体鼓单元54Y来,其弯曲量要小。如此,因为感光体鼓单元54Y的支持是稳定的,在图像形成时就不容易发生低频的振动,从而能够抑制被称为条纹(banding)的图像中周期性的浓度不均。
鼓轴55Y和驱动轴50Y因为制造误差或组装误差等会发生轴心偏离、轴偏角的误差。在轴心偏离或轴偏角发生的状态下,如果以螺丝缔结等来固定连结鼓轴55Y和驱动轴50Y,或以容许误差范围较少的联轴器来连结鼓轴55Y和驱动轴50Y时,会发生以下的问题。也就是说,会在各自的轴里产生较大的轴反力,从而会引起感光体鼓单元54Y的变形或较大的振动。还有,在感光体鼓单元54Y中,除了感光体鼓1Y以外有时还设有包括了显影辊的显影装置9Y、带电器2Y、除电灯3Y、清洁装置4Y。在这种大型的感光体鼓单元中,安装时的位置确定精度下降,轴心偏离或轴偏角更容易偏大。
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是通过作为容许误差范围较宽的连结机构而公知的两段的花键联轴来连结鼓轴55Y和驱动轴50Y的。
由两段的花键联轴构成的两段联轴器部80Y具有构成第一级的花键联轴而作为驱动侧联轴器的第一外齿轮83,第一外齿轮83被设置在作为驱动侧的构件的驱动轴50上。该第一外齿轮83是金属经过切屑加工或烧结而形成,并被压入固定在驱动轴50Y中或直接形成在驱动轴50Y上。
另外,两段联轴器部80Y具有构成第二级的花键联轴而作为被驱动侧联轴器的第2外齿轮81,第2外齿轮81被设置在作为被驱动侧的构件的鼓轴55Y的后侧先端上。另外,两段的花键联轴具有在内周面上形成有内齿82的筒状的中间传递零件84。中间传递零件84的内齿82与第一外齿轮83和第2外齿轮81分别啮合,并构成了第一级的花键联轴和第二级的花键联轴。
中间传递零件84被保持在第2外齿轮81上,在从装置本体拔出感光体鼓单元54Y时,驱动轴50Y的第一外齿轮83从中间传递零件84脱出。然后,中间传递零件84以被保持在第2外齿轮81上的状态来和感光体鼓单元54Y一起从装置本体被卸下。另外,在将感光体鼓单元54Y安装到装置本体中,将感光体鼓单元54Y朝着感光体驱动装置在轴方向上移动时,是将驱动轴50Y的第一外齿轮83一边与中间传递零件的内齿82啮合,一边来插入到中间传递零件84内的。由此,驱动轴50Y和鼓轴55Y就被连结了。
图3所示是第2外齿轮81的齿部的放大斜视图。如图3所示地,第2外齿轮81为鼓齿形状。这里所说的鼓齿形状是指在齿厚方向上具有鼓齿形状。具体来说就是,如图3所示地,是第2外齿轮81中齿宽中央部的齿厚为最大,而宽度方向两端侧的齿厚为最小的形状。另外,第一外齿轮83也和第2外齿轮81同样地具有鼓齿形状。
将第2外齿轮81和第一外齿轮83分别作为节距圆方向的厚度在轴方向上变化的鼓齿形状,并设计为以规定的有效齿面(齿宽中央部)来与中间传递零件84的内齿82啮合。通过该齿形状的齿轮,在外齿轮和内齿轮中就不会发生回转传递误差,从而能够容许轴偏角。容许该轴偏角的啮合部有两处(第2外齿轮81和内齿82、第一外齿轮83和内齿82),通过在内齿轮和外齿轮之间设置足够量的齿隙,即使在有轴心偏离时,通过中间传递零件84的倾斜,也能够予以容许的。如此,通过两段的花键联轴,中间传递零件84对应于轴误差来摇动,并吸收第一外齿轮83的回转中心轴和第2外齿轮81的回转中心轴的偏差。即使是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平行的两轴之间,也能够不发生轴反力或改变角速度地来传递回转驱动力。
图3所示符号99是模型分割线(分型线)99。当第2外齿轮81或第一外齿轮83为树脂材料时,就通过注射模塑成型来制造。外齿轮81,83如上所述地呈鼓齿形状,在对这种鼓齿形状的外齿轮81,83进行注射模塑成型时,需要在齿厚为最大的部位进行模型分割。因此,将外齿轮作为树脂材料通过注射模塑成型来成型时,就如图3所示地,模型分割线99位于齿厚为最大的齿的轴方向中央部里。
图4所示是两段联轴器部80Y的详细图。
如图4(a)的两段联轴器部80Y的概要构成图所示地,在作为保持中间传递零件84的保持侧联轴器的第2外齿轮81中,具有作为用于压入到鼓轴55Y中的安装部的筒状部81b。第2外齿轮81的外径要大于筒状部81b的外径。在中间传递零件84的前侧端部(图中左侧端部)中,设置有作为向内侧延伸的外齿对向部的法兰部86。通过该法兰部86与作为对向部的第2外齿轮81的筒状部81b侧的面相向而对,来防止中间传递零件84从第2外齿轮81的脱落。
另外,在筒状部81b中安装有防止中间传递零件84从筒状部81b侧脱开的脱落防止零件85。脱落防止零件85包括了具有与筒状部81b的外径大致相同的内径的筒状的安装部85a,和从安装部85a的第2外齿轮81侧端部向外侧延伸的轴环部85b。该轴环部85b通过以规定的间隙来与中间传递零件的法兰部86相向而对,就能够防止中间传递零件84从筒状部81b侧的脱落。由此,中间传递零件84通过第2外齿轮81和脱落防止零件85在轴方向上被夹住,中间传递零件就被保持为不能够从第2外齿轮81脱开了。
脱落防止零件85的轴环部85b和中间传递零件84的法兰部86之间的间隙是在考虑了对驱动轴50Y和鼓轴55Y的轴偏差量进行吸收的中间传递零件84的摇动量后来设定的。本实施方式中的驱动轴50Y和鼓轴55Y的轴偏差量在0.5mm左右。考虑吸收该轴偏差量的中间传递零件84的摇动量后,法兰部86和轴环部85b的间隙是设定在1mm左右的。如此,通过在考虑了吸收驱动轴50Y和鼓轴55Y的轴偏差量的中间传递零件84的摇动量后来设定法兰部86和轴环部85b的间隙,就能够抑制中间传递零件84的摇动受到的轴环部85b阻碍。
图5所示是法兰部86周围的放大构成图。
如图5所示地,法兰部86与第2外齿轮81相向而对的面为曲面86a。另外,在第2外齿轮81中还具有与法兰部86的曲面86a接触的接触部81a。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接触部81a所接触的法兰部86的面形成为曲面86a,如图5(b)所示地,中间传递零件84的摇动移动时的接触部81a就能够平滑地在法兰部86的曲面86a上移动。由此,就能够抑制中间传递零件84的摇动移动时的中间传递零件84对接触部81a的钩挂。由此,就能够使得中间传递零件84倾斜至对轴偏差量进行吸收的倾斜角度,从而能够良好地吸收轴偏差。
另外,如图5(a)所示地,是将脱落防止零件85的轴环部85b和法兰部86相向而对的对向面185b形成为凸曲面的。如图5(c)所示地,在中间传递零件84的摇动移动时法兰部86与轴环部85b的对向面185b接触后,就能够使得法兰部86在对向面185b上平滑地移动。由此,就能够抑制中间传递零件84的摇动移动时的法兰部86对轴环部85b的对向面185b的钩挂。由此,就能够良好地吸收轴偏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是将轴环部85b的对向面185b形成为凸曲面的,但也可以将法兰部86与轴环部85b的对向面形成为凸曲面。
另外,如图4(a)所示地,当感光体鼓单元54Y被安装在装置本体中时,中间传递零件84被支持在第一外齿轮83和第2外齿轮81上。另一方面,当感光体鼓单元54Y从装置本体卸下时,中间传递零件84就成为由第2外齿轮81悬臂支持的形状,并因自重而倾斜。这时,中间传递零件84的法兰部86与轴环部85b接触后,就可以防止中间传递零件84因自重而在规定角度以上的倾斜了。由此,在感光体鼓单元54Y安装时,就能够将第一外齿轮83插入到中间传递零件内,并能够使得第一外齿轮83与中间传递零件的内齿82啮合。
另外,如图4(a)所示地,第一外齿轮83靠第2外齿轮81侧的先端部87A的齿被形成为朝着先端是齿高为减少的锥形状。另外,如上所述地,由于第一外齿轮83是鼓齿形状,第一外齿轮83靠第2外齿轮81侧的先端部87A的齿还成为朝着先端是齿厚为减少的锥形状。另外,内齿82中第一外齿轮83所插入一侧的先端部87B也被形成为朝着先端是齿高为减少的锥形状。
通过这样的构成,就能够容易地进行与内齿82的啮合连结。也就是说,即使中间传递零件84因自重而有些倾斜,或在驱动轴50Y和鼓轴55Y上有轴心偏离,通过内齿82的锥形状和第一外齿轮的锥形状,就能够将第一外齿轮83向中间传递零件内部引导。另外,由于内齿82和第2外齿轮81的齿隙或马达轴齿轮72和驱动轴齿轮71的齿隙等,内齿82和第一外齿轮83的相位有时会有错开。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一外齿轮83是鼓齿形状,所以,即使内齿82和第一外齿轮83的相位有些偏差,也能够使得第一外齿轮83的齿进入到内齿82的齿的之间。由此,中间传递零件84回转后会成为正确的啮合相位,从而就能够连结驱动轴50Y和鼓轴55Y。
通过本构成,中间传递零件84以连结状态来摇动并吸收轴偏差后,就不会有回转传递误差,从而能够实现高精度的回转传递。另外,还可以抑制轴偏差状态的驱动传递装置和感光体鼓单元54Y连结时产生的轴反力,并进行高精度的图像形成。另外,还能够防止从非连结状态到连结时的第一外齿轮83和中间传递零件84的接触所导致的感光体鼓单元54Y不能安装或两段联轴器部80Y的破损。另外,能够通过第一外齿轮83、中间传递零件84、第2外齿轮81、脱落防止零件等4个构件来构成能够抑制轴心偏离或轴偏角的连结部。如此,通过4构件的简单构成来进行驱动轴50Y和鼓轴55Y的连结,在能够实现节省空间的同时,还能够实现组装性能的提高。
另外,在被安装在筒状部81b上的脱落防止零件85的安装部85a中,还如图4(b)-(d)所示地,包括有被设置在筒状部81b上并在回转方向上延伸的嵌合突起88所嵌合的嵌合槽89a,以及将嵌合突起88向嵌合槽89a引导的导向槽89b。嵌合突起88如图6所示地,在回转方向上隔开180度的间隔后设置有2处,是呈扇状的突起。另外,如图4(d)所示地,在嵌合突起88中设有在轴方向上突出的凸状部91,并在嵌合槽89a中设有凸状部91所嵌入的凹状部92。
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从固定到鼓轴55Y中之前的第2外齿轮81的筒状部81b侧来将中间传递零件84插入后使得第2外齿轮81和内齿82啮合的。接着,将脱落防止零件85插入筒状部81b。这时,是在导向槽89b中插入筒状部81b的嵌合突起88后,通过导向槽89b一边引导嵌合突起88,一边使得脱落防止零件85朝着中间传递零件84在轴方向上移动的。当嵌合突起88碰到导向槽89b的端部时,就使得脱落防止零件85回转后,来将嵌合突起88从导向槽89b嵌入到在与驱动时的回转方向为反方向上延伸的嵌合槽89a里。回转脱落防止零件85至嵌合突起88的凸状部91嵌入到嵌合槽89a的凹状部92中后,脱落防止零件85就被安装到筒状部81b上了。由此,中间传递零件84就被保持在第2外齿轮81上了。然后,将保持有中间传递零件84的第2外齿轮81的筒状部81b压入到鼓轴55Y中。
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将中间传递零件84的内齿82和鼓轴55Y组装前的第2外齿轮81啮合之后,将脱落防止零件85与鼓轴55Y组装前的第2外齿轮81的筒状部81b组装后来进行中间传递零件84的脱落防止的。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在鼓轴55Y组装前的周围没有构件的环境下,采用容易进行操作的姿势,能够进行中间传递零件84和第2外齿轮81的啮合或中间传递零件84的脱落防止。由此,就能够容易地进行中间传递零件84和第2外齿轮81的啮合或中间传递零件84的脱落防止,从而能够提高组装性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中间传递零件84通过法兰部86和脱落防止零件85来被保持为不从第2外齿轮81脱出。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就能够作为具有中间传递零件84和第2外齿轮81的联轴器构件来对待了。采用这种构成,例如在交换感光体鼓1Y时,只要将由中间传递零件84和第2外齿轮81组成的联轴器构件从鼓轴55Y拔出,并在交换后的感光体鼓的鼓轴上压入该联轴器构件即可。因此,在交换感光体鼓1Y时,就不需要分别取下脱落防止零件85、中间传递零件84等各零件,从而就能够容易地进行感光体鼓的更换操作了。另外,中间传递零件84还被保持为不会从筒状部81b、外齿轮侧的任何一个方向上脱出。因此,在将筒状部81b压入到鼓轴55Y上时,中间传递零件84就不会从第2外齿轮81脱出。因此,就不需要一边注意使得中间传递零件84不会从第2外齿轮81脱出,一边来将筒状部81b压入到鼓轴55Y上了,从而就能够提高组装的操作性。另外,由于中间传递零件84不会从第2外齿轮81脱出,所以还具有操作容易的优点。
另外,通过嵌合突起88的凸状部91嵌入到嵌合槽89a的凹状部92里,脱落防止零件85在回转方向上的回转被制止。由此,就能够防止嵌合突起88从嵌合槽89a脱开。
另外,也可以使得嵌合槽89a的轴方向长度比嵌合突起88的轴方向长度短0.01-0.1mm左右,通过将嵌合突起88轻轻压入到嵌合槽89a中,来阻止脱落防止零件85在回转方向上的回转。
另外,脱落防止零件85的嵌合槽89a以从导向槽89b开始在与驱动时的回转方向为相反方向上延伸为好。例如,在通过内齿82和第2外齿轮81的齿隙来驱动开始时,有时候内齿82会比第2外齿轮81更早地开始转动。中间传递零件84为了吸收驱动轴50Y和鼓轴55Y的轴心偏离而在中间传递零件84倾斜后使得法兰部86的一部分与轴环部85b接触时,脱落防止零件85就会从中间传递零件84来受到在回转方向上的滑动移动阻力。由此,脱落防止零件85对于第2外齿轮81的筒状部81b就会相对地在驱动时的回转方向上要转动。这时,嵌合突起88对于嵌合槽89a会相对地朝着驱动时的回转方向的相反方向转动。因此,通过嵌合突起88在嵌入到嵌合槽89a里的方向上的移动,就能够防止嵌合突起88从嵌合槽89a的脱落了。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外齿轮81、中间传递零件84、脱落防止零件85都是树脂材料。在第2外齿轮81、中间传递零件84的内齿82中,在驱动传递时会附加有感光体鼓的负荷等。因此,作为第2外齿轮81或中间传递零件84的树脂材料,以采用在脱落防止零件85的树脂材料的楊氏模量以上的为好。如此,作为第2外齿轮81、中间传递零件84的树脂材料,通过采用在脱落防止零件85的树脂材料的楊氏模量以上树脂材料,就能够降低齿轮的破损风险。
本发明申请人试制了通过扣合构造来进行脱落防止零件85对筒状部81b的安装的装置。
图7所示是试制品的两段联轴器部的要部的概要构成图。
在图7中,是在第一外齿轮83上保持中间传递零件的构成。如图7所示地,在试制品的两段联轴器部中,是在第一外齿轮83的筒状部83b的端部上隔着回转方向上180度的间隔来形成有两根扣合部380的。在将脱落防止零件85插入到筒状部83b里时,是通过扣合部380向内侧弯曲的弹性变形,来使得脱落防止零件85被插入到筒状部83b里的。当脱落防止零件85被插入到筒状部83b里时,扣合部380的弹性变形被解除,并且扣合部380的爪部380a与脱落防止零件85的安装部85a的端部相向而对,来防止脱落防止零件85从筒状部83b的脱开。实际使用时,因为在驱动轴50Y上被压入有第一外齿轮83的筒状部83b,扣合部380会从内侧来得到驱动轴50Y的支持而不会产生弯曲,在进行图像形成动作时脱落防止零件85就不会脱落。
中间传递零件84为了吸收驱动轴50Y和鼓轴55Y的轴心偏离而在中间传递零件84倾斜后,有时会发生法兰部86按压脱落防止零件85的轴环部85b的情况。另外,在非连结时,中间传递零件84因自重而清晰后,有时也会发生法兰部86按压脱落防止零件85的轴环部85b的情况。像这种从中间传递零件84受到的脱落防止零件85的按压力会施加到扣合部380的爪部380a上。
在图7所示的构成中,采用扣合部380不容易向内侧弯曲的构成时,如果不强力地按压脱落防止零件85就不能够将脱落防止零件插入到筒状部83b里,所以就不能够容易地将脱落防止零件85组装到筒状部里。为了使得扣合部380容易向内侧弯曲,虽然可以考虑对狭缝进行加长,但加长狭缝后会使得筒状部83b和驱动轴50Y的嵌合力降低,就有可能导致外齿轮83相对于驱动轴50Y的空转。因此,就不得不通过使得狭缝的间隔变窄并使得扣合部380变细,来使得扣合部380容易弹性变形。其结果是,爪部380a的回转方向长度变短后,从中间传递零件84施加到爪部380a上的压力变大,从而就产生了扣合部380的爪部380a变形或缺乏耐久性的问题。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地,是在脱落防止零件85中设置嵌合槽89a,在筒状部81b中设置嵌合突起88,通过将嵌合突起88嵌合到嵌合槽89a中来防止脱落防止零件85的脱落的构成的。在这样的构成中,是一边将嵌合突起88插入到导向槽89b里一边将脱落防止零件85插入到筒状部81b里,并在插入后通过回转脱落防止零件85就能够将嵌合突起88嵌入到嵌合槽89a里。因此,即使不将脱落防止零件85朝着筒状部侧强力地按压,也能够将脱落防止零件85插入到筒状部81b里,并能够容易地将脱落防止零件85组装到筒状部81b中。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从中间传递零件84受到的脱落防止零件85的按压力会施加到嵌合突起88中。与扣合构造不同,即使使得嵌合突起88在回转方向上变长,对组装性能也不会有多大的影响。因此,就能够设定嵌合突起88的回转方向长度来使得施加到嵌合突起88中的压力为容许压力。另外,因为是在筒状部81b上设置单纯的扇形状的嵌合突起的构成,所以就能够通过注射模塑成型来容易地制造。
图8所示是对施加在扣合构造的爪部380a中的应力进行调查后的结果显示图,图9所示是对施加在嵌合突起88中的应力进行调查后的结果显示图。如图8所示地,施加在扣合的爪部380a中的最大应力为67.506Mpa。相对于此,如图9所示地,比起扣合的爪部380a来,在回转方向加长的嵌合突起88中,最大应力为25.038Mpa。如此,与扣合构造相比,就能够降低应力并能够抑制嵌合突起88的变形及提高耐久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齿宽为5mm。这对于以往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的1段花键联轴的齿宽10mm来说是较小的。其理由可以列举为通过缩短齿宽回转传递特性会变好,在布置上可以节省空间,由于花键连接是所有的齿都啮合的设计思想,在耐久强度上也没有问题等。更进一步地,在该齿宽5mm中,因为是在单元侧外齿轮和中间体小口径侧内齿轮中进行了作为不容易产生回转传递误差的构造而公知的鼓形齿处理,所以就能够获得具有更高回转传递特性的两段花键连接。
接着,对于通过熔融树脂的注射模塑成型来制造第2外齿轮81的方法进行说明。
图10所示是第2外齿轮81用的注射模塑成型的构造的断面图。
注塑模114由固定式的上模(静模)115和可动式的下模(动模)116构成,并在下模116中设有滑动模芯(slide core)117。通过由上模115、下模116和滑动模芯117形成的空隙部来形成型腔118。型腔118主要是形成为圆筒状的空隙,并在该型腔118内通过熔融树脂被注入后经冷却固化而形成第2外齿轮81。
在上模115中形成有供给熔融树脂的流路119,和流路119内供给的熔融树脂被注射到空腔118内的多个浇口120。在上模115和下模116中形成有多个分别连通到型腔118内的连通孔121。这些连通孔121被连接到压缩空气供给源122中。连通孔121的内径尺寸,更为详细的是,连通孔121中开口到型腔118中的部分的内径尺寸为0.001-0.5mm。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形成鼓齿形状的第2外齿轮81,是如图3所示地,使得模型分割线99位于齿厚为最大的齿的轴方向中央部里。具体来说就是,图3的模型分割线99表示了上模115和下模116的边界,并且,在外齿轮81的宽度方向上通过上模115和下模116来分别转印形成一半的齿形。
另外,在第2外齿轮81中的筒状部81b上设有嵌合突起88。因此,通过滑动模芯117来形成嵌合突起88。在将所形成的第2外齿轮81从下模116拔出时,是在将滑动模芯117滑动后来将第2外齿轮81从下模116拔出的。这时,为了不使嵌合突起88与滑动模芯117上部的形成下模116的外齿的部位相干涉,是使得嵌合突起88的顶部的直径小于外齿轮81的齿根圆直径的。
在采用上述注塑模114来进行的外齿轮81的成型时,熔融树脂流入流路119内后得到供给,并且该熔融树脂从浇口120被注射到型腔118内。被注射到型腔118内的熔融树脂以各浇口120为中心呈放射状扩散。
因此,在被注射到型腔118内的熔融树脂到达型腔118的外周侧端部或内周侧端部的时机中会产生不均。然后,在型腔118的外周侧端部或内周侧端部中的熔融树脂到达的时机较晚的部位中,熔融树脂的充填量就会倾向于不足。
被注射到型腔118内的熔融树脂随着时间的经过被冷却固化。在该冷却固化过程中当树脂压力到达规定的值时,就驱动压缩气体供给源122并从与圆筒状本体的侧面部相向而对地形成的连通孔121来将压缩气体向型腔118内吹送。通过该压缩气体的吹入,就在与圆筒状本体的侧面部中的连通孔121相向而对的部分里形成收缩凹部。
通过形成这样的收缩凹部,与该收缩凹部的容积相当的量的熔融树脂就被追加到型腔118的外周侧端部或内周侧端部里后得到充填。形成该收缩凹部的位置是相邻两根浇口的大致中央部,被注射到型腔118内的熔融树脂到达型腔118的外周侧端部或内周侧端部的时机较晚的位置。还有,也是对应于熔融树脂的充填量会容易不足的部位的位置。因此,在熔融树脂的充填量容易不足的部位中,就变成熔融树脂追加后得到充填的状态。
由此,就能够在修正型腔118的外周侧端部或内周侧端部处被充填的熔融树脂的充填量的不均后使其大致均匀。其结果是,能够防止在第2外齿轮81的齿部中发生波形的凹凸,从而能够获得具有较高成型精度的外齿轮的圆筒状塑料的成型品。
还有,通过调节压缩气体供给源122的驱动时机或输出,就能够适当地调节压缩气体的送入量和送入时机,由此就能够调节收缩凹部的形成区域或深度。因此,就能够调节收缩凹部的容积,并因此而能够调节向型腔118的外周侧端部或内周侧端部追加后成为得到充填的状态的熔融树脂的量。然后,通过该调节,就能够切实防止在外齿轮81中发生波形的凹凸,从而能够获得齿形的成型精度更高的第2外齿轮81。
另外,由于连通孔121的内径尺寸是较小的0.001-0.5mm,所以就不会发生注射到型腔118内的熔融树脂向连通孔121的进入,从而就防止了因熔融树脂进入到连通孔121内而发生的溢料(burr)。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是隔着180度的间隔来形成有两处嵌合突起88的。如此,通过在筒状部81b的圆周方向上等间隔地设置多个的嵌合突起88,就能够抑制成型收缩时发生的偏颇,从而就能够抑制齿形的成型精度的降低。
第2外齿轮81形成后,将下模116向图中箭头A1方向移动后来打开模具。并且,滑动模芯117朝着图中箭头A2方向移动。模具打开后,通过将被保持在下模116中的第2外齿向上方拔出,就从下模116取出作为成型品的第2外齿轮81了。这时,如上所述地,由于从嵌合突起88的顶部的轴中心开始的距离短于从外齿的齿根的轴中心开始的距离,所以嵌合突起88就不会碰到下模116,从而就能够从下模116来取出第2外齿轮81。
接着,对感光体驱动装置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11所示是感光体驱动装置的变形例的概要构成图。
该变形例的感光体驱动装置采用与图2所示感光体驱动装置相同构成的两段联轴器部80Y,并采用了与图2所示感光体驱动装置为不同构成的感光体鼓单元54Y及感光体驱动部10Y。
如图11所示地,在该变形例中,感光体驱动部10Y是由驱动马达20Y、行星齿轮减速装置30Y、连接器41Y、驱动轴50Y来构成的。行星齿轮减速装置30Y的输出轴40通过驱动轴50Y和连接器41Y被连结固定。另外,驱动轴50Y中被压入有轴承51,并借助于该轴承被支持在作为装置框体的本体框架62上后得到位置确定。然后,感光体52是在感光体鼓单元安装后借助于两段联轴器部80Y和鼓轴55Y来通过被固定在安装面板61中的轴承支持的构成。
接着,对行星齿轮减速装置30Y的内部构造进行详细的说明。在本变形例中,作为行行星齿轮减速装置30Y使用的是2K-H型两级构成的行星齿轮机构。还有,图中虽然是两级,但根据减速比,也可以采用三级、四级或重合更多的级数。
在驱动马达20Y的输出轴21Y中直接切齿后形成了第一太阳齿轮31。在被固定在第一太阳齿轮31及托架22的内齿齿轮32中,啮合有通过第一级的第一齿轮架34支持的第一级的第一行星齿轮33,并且,第一级的第一行星齿轮33在第一太阳齿轮31的外周进行公转。第一行星齿轮33为了回转平衡和转矩分担是以同心状地被配置有三处的。各第一行星齿轮33由设置在第一齿轮架34中的第一齿轮架销35支持后自传。
第一行星齿轮33通过第一恒星齿轮31和内齿齿轮32的啮合来自传及公转,并且,支持第一行星齿轮33的第一齿轮架34相对于第一恒星齿轮31的回转来减速回转后获得了第一级的减速比。
接着,设置在该第一齿轮架34的回转中心里的第二恒星齿轮36成为第二级减速机构。第一齿轮架34中没有回转支持部,进行的是浮动回转。同样地,在第二级的第二恒星齿轮36中,与至第二级为止被一体地形成的内齿齿轮32啮合的第二级的第二行星齿轮37由第二级的第二齿轮架38支持后在第二级的第二恒星齿轮36的外周进行公转。
各第二行星齿轮由设置在第二齿轮架38中的第二齿轮架销39支持后自传及公转。相当于最终级的第二级的第二齿轮架38的回转中心里设有输出轴40,其借助于中空圆筒上的连接器41Y与驱动轴50Y连结。这里,第二齿轮架38的输出轴40是通过被压入到由内齿齿轮32来位置确定的内齿齿轮罩盖42中的轴承来支持的构成。
由于内齿齿轮罩盖42是通过与内齿齿轮32的内周的紧密嵌合(承插)后来被位置确定的构成,所以就成为能够使得输出轴40和内齿齿轮的中心轴的同轴度为最小化的构成。连接器41Y是中空圆筒形状。驱动轴50Y、行星齿轮减速装置的输出轴40具有相同的直径。连接器41Y被压入到鼓轴驱动轴50Y上。连接器41Y在中央部设有狭缝41a,并且输出轴40成为通过与被未图示的固定用螺丝压弯的连接的摩擦力来连结固定的构成。上述驱动马达20Y的输出轴21Y是由托架22来支持的。
内齿齿轮32相对于托架22通过螺丝43来固定的,并且托架22用于固定和保持内齿齿轮32及驱动马达20Y。另外,托架22是通过驱动框63和螺丝来固定的构成。还有,驱动框63是由铆接在本体框架62上的螺栓64来支持后进行位置确定的。在内齿齿轮32的马达侧中,在内齿齿轮中心轴上设有中空圆筒形状的突起。驱动马达20Y是通过该圆筒形状内周和设置在马达输出轴21Y侧的轴承经过承插的嵌合来被位置确定,中空圆筒形状的外周是通过承插来与托架22的孔嵌合来被位置确定的。通过上述的构成,以内齿齿轮为基准后,将马达输出轴21Y、托架22、行星齿轮减速装置的输出轴40的中心轴都配置在同轴上,并且能够使得零件尺寸的偏差导致的同轴度为最小化。由此,就能够将马达输出轴21Y至驱动轴50Y的中心轴都配置在同轴上,并且能够使得零件尺寸的偏差导致的同轴度为最小化。
此外,还将速度检测机构44设置在内齿齿轮、马达输出轴21Y、托架22、行星齿轮减速装置的输出轴40的中心轴的同轴上。作为速度检测机构44的例子,能够采用编码器和两传感器的构成。该构成根据必要的控制精度也可以任意地改变传感器的数量。
另外,感光体鼓1Y是借助于设置在鼓筒(感光体鼓本体)52的两端中的鼓法兰53a、53b来被位置确定在鼓轴55Y上的构成。具体来说就是,在与驱动侧为相反侧的鼓法兰53b的回转中心里设有鼓轴55Y所贯通的孔,该孔和鼓轴50Y是通过承插来被位置确定的。另一方面,在与驱动侧的鼓法兰53a的驱动侧为相反侧的面中设有鼓轴55Y的先端所嵌入的凹部,该凹部和鼓轴50Y是通过承插来被位置确定的。另外,在驱动侧的鼓法兰53a的驱动侧的面中固定有金属轴89,在该金属轴89中被压入有第2外齿轮81的筒状部81b。另外,在驱动轴50Y中形成有向感光体鼓1Y进行驱动传递的第一外齿轮83,并借助于被压入到中间传递零件84的内齿82、金属轴89中的第2外齿轮81来成为驱动感光体鼓1Y的构成。
即使是以上的构成,因为感光体鼓单元54的制造误差或组装误差等会发生金属轴89和驱动轴50Y之间的轴心偏离、轴偏角等的误差,并在各自的轴上发生较大的轴反力。尤其是,该变形例在感光体驱动部中采用了行星齿轮机构,并使用较多的零件。因此,通过连结部处发生的轴反力会影响到感光体驱动部侧的多个齿轮的啮合状态,并且图像品质的劣化容易变大。但是,即使在该变形例中,又有采用了两段花键联轴,通过具有内齿82的中间传递零件84的摇动来吸收轴心偏离或轴偏角后,就能够实现高精度的回转传递。该变形例能够将感光体驱动部10Y的马达输出轴21Y至驱动轴50Y为止的中心轴都配置在同轴上,并且使得零件尺寸的偏差导致的同轴度为最小化。因此,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比,因为吸收的轴偏差量或轴偏角量较少,所以具有啮合接触面积大、传递刚性高的优点。
另外,以上所述,虽然是对在第2外齿轮81中保持中间传递零件84的构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在第一外齿轮83中设置筒状部后来安装中间传递零件84和脱落防止零件85的构成。
[实施方式2]
以下,通过附图来说明将本发明适用到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电子照片方式的全彩色打印机的第2的一个实施方式。还有,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复印机500的基本构成与实施方式1的复印机500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
图12所示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感光体驱动装置的概要构成的断面图。在图12中,由于感光体鼓单元54Y和感光体驱动部10Y构成与实施方式1中图12所示感光体驱动装置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
在图12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感光体驱动装置中,作为和感光体鼓单元54Y及感光体驱动部10Y连结的两段联轴器部80Y,采用的是作为容许误差范围较宽的连结机构而公知的两段的花键联轴。还有,本发明的齿轮也可以适用于前述的以往技术中的一段的花键联轴。
由两段的花键联轴构成的两段联轴器部80Y具有构成第一级的花键联轴而作为驱动侧联轴器的第一外齿轮83,第一外齿轮83被设置在作为驱动侧的构件的驱动轴50上。该第一外齿轮83被压入固定在驱动轴50Y中或直接形成在驱动轴50Y上。
另外,两段联轴器部80Y具有构成第二级的花键联轴而作为被驱动侧联轴器的第2外齿轮81,第2外齿轮81被设置在作为被驱动侧的构件的鼓轴55Y的后侧先端上。
另外,两段的花键联轴具有在内周面上形成有内齿82的筒状的中间传递零件84。中间传递零件84的内齿82与第一外齿轮83和第2外齿轮81分别啮合,并构成了第一级的花键联轴和第二级的花键联轴。
将第2外齿轮81和第一外齿轮83分别作为节距圆方向的厚度在轴方向上变化的鼓齿形状,并设计为以规定的有效齿面(齿宽中央部)来与中间传递零件84的内齿82啮合。
通过该齿形状的齿轮,在外齿轮和内齿轮中就不会发生回转传递误差,从而能够容许轴偏角。容许该轴偏角的啮合部有两处(第2外齿轮81和内齿82、第一外齿轮83和内齿82),通过在内齿轮和外齿轮之间设置足够量的齿隙,即使在有轴心偏离时,通过中间传递零件84的倾斜,也能够予以容许的。
如此,通过两段的花键联轴,中间传递零件84对应于轴误差来摇动,并吸收第一外齿轮83的回转中心轴和第2外齿轮81的回转中心轴的偏差。即使是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平行的两轴之间,也能够不发生轴反力或改变角速度地来传递回转驱动力。
如图12所示地,中间传递零件84是两段构造,如后所述地,是通过防脱落零件90来使得内齿82不从第2外齿轮81脱落的。
第一外齿轮83的轴方向先端部的齿在减少齿厚或齿高后形成为锥形状,以方便与内齿82的啮合连结。例如,在内齿82和中间传递零件84的退避中,由于中间传递零件84的姿势变化、或内齿82和第2外齿轮81的齿隙、或驱动轴齿轮71和马达轴齿轮72的齿隙等原因,内齿82和第一外齿轮83的相位有时会多少有些错位的。
但是,通过在第一外齿轮83的轴方向先端部的齿中形成锥形状,即使内齿82s和第一外齿轮83的相位有些偏差,通过中间传递零件84的少量回转后也能够使得第一外齿轮83的齿进入到内齿82的齿的之间。由此,就会变为正确的啮合相位,并能够连结驱动轴50Y和鼓轴55Y。
通过本构成,中间传递零件84以连结状态来摇动并吸收轴偏差后,就不会有回转传递误差,从而能够实现高精度的回转传递。另外,还可以抑制轴偏差状态的驱动传递装置和感光体鼓单元54Y的连结所产生的轴反力,并进行高精度的图像形成。另外,还能够防止从非连结状态到连结时的第一外齿轮83和内齿82的接触所导致的感光体鼓单元54Y的不能安装或两段联轴器部80Y的破损。
图13所示是两段联轴器部80Y的详细图。
图13(a)所示是将第2外齿轮81、第一外齿轮83、中间传递零件84和防脱落零件90组装后的状态的两段联轴器部80Y的断面图。第2外齿轮81和第一外齿轮83因为是由树脂来成形的鼓齿形状,所以在各自的齿的轴方向中央部里设有模型分割线(分型线)。
另一方面,内齿82的齿是平直的正齿轮。由于第2外齿轮81和第一外齿轮83的齿如前所述地是鼓齿形状,即使中间传递零件84因为不对准(misalignment)而倾斜时,也是和内齿82一直在齿宽中央部啮合的。
更进一步地,为了使得中间传递零件84因不对准而更平滑地倾斜,设置在中间传递零件84的轴方向中央部内壁面上的隔离板94的先端部是平滑的圆柱形状的。
另外,第一外齿轮83靠第2外齿轮81侧的先端部87A的齿被形成为朝着先端是齿高为减少的锥形状。另外,内齿82中第一外齿轮83所插入一侧的先端部87B也被形成为朝着先端是齿高为减少的锥形状。通过这样的构成,在将驱动轴50Y安装到两段联轴器部80Y中时,就能够使得内齿82和第一外齿轮83平滑地啮合。
图13(b)所示的防脱落零件90是在被螺丝零件93的轴环部93a和第2外齿轮81夹入的状态下通过螺丝零件93被固定在金属轴89上的。在第2外齿轮81的先端面81B的轴中心上,设置有可以插入防脱落零件90的小口径圆筒部90a的插入孔81A。然后,在组装时,通过将防脱落零件90的小口径圆筒部90a的端部中倒角的倒角部90b插入并固定到插入孔81A中后来提高安装性。
这时,防脱落零件90的大口径部90c和第2外齿轮81之间在轴方向上的间隔l2如前所述地,具有中间传递零件84充分倾斜时的量的长度。另外,防脱落零件90的大口径部90c的直径φ的构成是,即使中间传递零件84倾斜也具有内齿82和大口径部90c不接触的足够的间隙。
更进一步地,是将驱动轴50Y及金属轴89的轴端部形成为从轴方向来看的断面为非圆形状,并在将第一外齿轮83和第2外齿轮81分别嵌合到驱动轴50Y和金属轴89里时使其具有回转阻止功能。
也就是说,对于驱动轴50Y及金属轴89的轴端部中的嵌合形状来说,从轴方向来看图13(c)所示的前述轴端部的断面是在单侧里具有作为平面部的铣削面97的D型形状95。另外,如图13(d)所示地,从轴方向看到的前述轴端部的断面是具有相向而对的一对平面部的铣削面97和与铣削面97的两端连接的一对弯曲面的小椭圆形形状96。
另一方面,在第一外齿轮83及第2外齿轮81中,设置有从轴方向来看是具有断面为非圆形状的嵌合形状的嵌合部,以嵌入具有这些D型形状95或小椭圆形形状96的所述轴端部。由此,通过增大传递驱动时的接触面积,除了抑制应力集中和提高耐久性以外,还能够对一个回转周期的回转不均及其高阶成分的发生进行抑制。
通过图14来说明中间传递零件84和防脱落零件90的脱落防止机构。图14所示的隔离板94是通过相对于插入方向与第2外齿轮81的先端面81B接触,并且相对于拔出方向与防脱落零件90的大口径部90c的接触来防止中间传递零件84从第2外齿轮81脱开的构成。
另外,当内齿82或第2外齿轮81及第一外齿轮83的直径较小时,在防脱落零件90里没有设置大口径部90c的状态下,通过螺丝零件93的螺丝头部与隔离板94的接触,也能够使其具有防脱落功能。更进一步地,螺丝零件93和第一外齿轮83之间的间隔l1是即使考虑了零件的累积公差,也具有螺丝零件93和第一外齿轮83没有接触的量的足够长度。
另外,在本例中齿宽也是5mm,如上所述地,比起齿宽为10mm的来,能够提高回转传递特性、布置上实现节省空间化以及能够确保耐久强度。更进一步地,在第2外齿轮81中,因为进行了作为不容易产生回转传递误差的构造而公知的鼓形齿处理,所以就能够获得具有更高回转传递特性的两段花键连接。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感光体驱动装置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图15所示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感光体驱动装置的变形例的概要构成图。在图15所示变形例的感光体驱动装置中,采用了与图12所示感光体驱动装置相同构成的两段联轴器部80Y,并采用了与图12所示感光体驱动装置为不同构成的感光体鼓单元54Y及感光体驱动部10Y。
以下,对于变形例的感光体驱动装置,来说明与图12所示感光体驱动装置为不同构成的感光体鼓单元54Y及感光体驱动部10Y。
如图15所示地,在该变形例中,感光体驱动部10Y是由驱动马达20Y、行星齿轮减速装置30Y、连接器41Y、驱动轴50Y来构成的。行星齿轮减速装置30Y的输出轴40通过驱动轴50Y和连接器41Y被连结固定。另外,驱动轴50Y中被压入有轴承51,并借助于该轴承被支持在作为装置框体的本体框架62上后得到位置确定。然后,其构成是在感光体鼓单元安装后借助于两段联轴器部80Y和鼓轴55Y,通过被固定在安装面板61中的轴承来支持。
接着,通过图15来对行星齿轮减速装置30Y的内部构造进行详细的说明。在图15所示的行星齿轮减速装置30Y中,采用的是2K-H型两级构成的行星齿轮机构。还有,图中虽然是两级,但根据减速比,也可以采用三级、四级或重合更多的级数。
在驱动马达20Y的输出轴21Y中直接切齿后形成了第一太阳齿轮31。被固定在该第一太阳齿轮31及托架22上的内齿齿轮32,和通过第一级的第一级的第一齿轮架34支持的第一级的第一行星齿轮33啮合,并且,第一行星齿轮33在第一太阳齿轮31的外周进行公转。第一行星齿轮33为了回转平衡和转矩分担而以同心状地被配置在三处中。各第一行星齿轮33由设置在第一齿轮架34中的第一齿轮架销35来支持后自传。
第一行星齿轮33通过第一恒星齿轮31和内齿齿轮32的啮合来自传及公转,并且,支持第一行星齿轮33的第一齿轮架34相对于第一恒星齿轮31的回转来减速回转并获得第一级的减速比。
接着,设置在该第一齿轮架34的回转中心里的第二恒星齿轮36就成为第二级减速机构的输入。第一齿轮架34中没有回转支持部,进行的是浮动回转。同样地,在第二级的第二级的第二恒星齿轮36中,与至第二级为止被一体地形成的内齿齿轮32啮合的第二级的第二行星齿轮37由第二级的第二齿轮架38支持后在第二级的第二恒星齿轮36的外周进行公转。
各第二行星齿轮由设置在第二齿轮架38中的第二齿轮架销39来支持后进行自传及公转。相当于最终级的第二级的第二齿轮架38的回转中心里设有输出轴40,其借助于中空圆筒上的连接器41Y与驱动轴50Y连结。这里,第二齿轮架38的输出轴40是通过被压入到由内齿齿轮32来位置确定的内齿齿轮罩盖42中的轴承来支持的构成。
由于内齿齿轮罩盖42是通过与内齿齿轮32的内周紧密嵌合(承插)后来被位置确定的构成,所以就成为能够使得输出轴40和内齿齿轮32的中心轴的同轴度为最小化的构成。连接器41Y是中空圆筒形状。驱动轴50Y和行星齿轮减速装置30Y的输出轴40具有相同的直径。连接器41Y被压入到鼓轴驱动轴50Y上。连接器41Y在中央部具有未图示的狭缝,并且输出轴40是通过与被未图示的固定用螺丝压弯的连接器41Y的摩擦力来被连结固定的构成。
上述驱动马达20Y的输出轴21Y是由托架22来支持的。内齿齿轮32相对于托架22是通过螺丝43来被固定的,并且托架22用于固定和保持内齿齿轮32及驱动马达20Y。
另外,托架22是通过驱动框63和螺丝来固定的构成。还有,驱动框63是由铆接在本体框架62上的螺栓64来支持后进行位置确定的。在内齿齿轮32的马达侧中,在内齿齿轮中心轴上设有中空圆筒形状的突起。驱动马达20Y是通过该圆筒形状内周和设置在马达输出轴21Y侧的轴承经过承插的嵌合来被位置确定,中空圆筒形状的外周是通过承插来与托架22的孔嵌合后被位置确定的。
通过上述的构成,以内齿齿轮32为基准后,将马达输出轴21Y、托架22、行星齿轮减速装置30Y的输出轴40的中心轴都配置在同轴上,并且能够使得零件尺寸的偏差导致的同轴度为最小化。由此,就能够将马达输出轴21Y至驱动轴50Y的中心轴都配置在同轴上,并且能够使得零件尺寸的偏差导致的同轴度为最小化。
此外,还将速度检测机构44设置在内齿齿轮32、马达输出轴21Y、托架22、行星齿轮减速装置30Y的输出轴40的中心轴的同轴上。作为速度检测机构44的例子,能够采用编码器和两传感器的构成。该构成根据必要的控制精度也可以任意地改变传感器的数量。
另外,感光体鼓1Y是借助于设置在鼓筒(感光体鼓本体)52的两端中的鼓法兰53a、53b来被位置确定在鼓轴55Y上的构成。在鼓法兰53a中,与鼓法兰53a同轴地来借助于金属轴89后,第2外齿轮81是一体地来形成的。
在鼓法兰53a、53b的回转中心里设有鼓轴50Y所贯通的孔,该孔和鼓轴50Y是通过紧密嵌合(承插)来被位置确定的。另外,在鼓轴55Y中被压入有向鼓筒52Y进行驱动传递的鼓法兰53a、53b,并从驱动轴50Y借助于两段联轴器部80Y来被驱动。
即使是以上的构成,因为感光体鼓单元54的制造误差或组装误差等会发生金属轴89和驱动轴50Y之间的轴心偏离、轴偏角等的误差,并在各自的轴上发生较大的轴反力。尤其是,该变形例在感光体驱动部中采用了行星齿轮机构,并使用较多的零件。因此,通过连结部处发生的轴反力会影响到感光体驱动部侧的多个齿轮的啮合状态,并且图像品质的劣化容易变大。但是,即使在该变形例中,又有采用了两段花键联轴,通过具有内齿82的中间传递零件84的摇动来吸收轴心偏离或轴偏角后,就能够实现高精度的回转传递。该变形例能够将感光体驱动部10Y的马达输出轴21Y至驱动轴50Y为止的中心轴都配置在同轴上,并且使得零件尺寸的偏差导致的同轴度为最小化。因此,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比,因为吸收的轴偏差量或轴偏角量较少,所以具有啮合接触面积大、传递刚性高的优点。
上述的实施方式1及实施方式2中,虽然是将本发明适用于感光体鼓的驱动传递为例来说明的,除此之外,也可以将本发明适用于图像形成单元中的显影辊或清洁辊的驱动传递中。另外,同样也能够将本发明适用于图像形成装置的中间转印带单元中的驱动辊、定影单元中的定影辊或二次转印单元中的转印辊等。
以上的说明只是一例,本发明在下面的各种方式中都具有特有的效果。
(方式1)一种两段联轴器部80Y等的驱动传递装置,其包括:第一外齿轮83等的驱动侧联轴器,其从设置在复印机本体100等的图像形成装置本体中的驱动源接受驱动力后被回转驱动;第2外齿轮81等的被驱动侧联轴器,其被设置在所述驱动侧联轴器的回转中心轴上,并且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是能够装卸的;中间传递零件84,所述驱动侧联轴器和所述被驱动侧联轴器啮合,当所述被驱动侧联轴器从装置本体被取下时,所述中间传递零件84被保持在所述驱动侧联轴器或所述被驱动侧联轴器中,所述驱动侧联轴器及所述被驱动侧联轴器之中的所述中间传递零件得到保持的保持侧联轴器(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第2外齿轮81)包括有被安装在驱动轴50Y等驱动侧的构件或鼓轴55Y等被驱动侧的构件中的筒状部84等的安装部,和在所述驱动侧联轴器的回转中心轴的轴方向上与所述中间传递零件84相向而对地来防止所保持的中间传递零件84在所述轴方向上移动后从所述保持侧联轴器的至少所述轴方向的一方侧的脱落的脱落防止零件85等的脱落防止机构。
根据(方式1),因为保持侧联轴器具有被安装在驱动侧的构件或被驱动侧的构件中的安装部,在将中间传递零件啮合到安装到驱动侧的构件或被驱动侧的构件之前的保持侧联轴器里后,就能够使用安装部来将保持侧联轴器安装到驱动侧的构件或被驱动侧的构件中。此外,由于保持侧联轴器具有脱落防止机构,就能够在对被保持在安装到驱动侧的构件或被驱动侧的构件里之前的保持侧联轴器中的中间传递零件进行脱落防止。也就是说,在安装到驱动侧的构件或被驱动侧的构件中之前的周围没有构件的环境下,采用容易进行操作的姿势,就能够进行中间传递零件和保持侧联轴器的啮合或中间传递零件的脱落防止了。由此,将中间传递零件的内齿啮合到直接形成在装置内的输出轴上的外齿里后,与相对于被保持在装置内的输出轴上的中间传递零件通过脱落防止机构来进行脱落防止的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装置相比,就能够容易使得中间传递零件的内齿与外齿啮合,并且能够容易地对中间传递零件进行脱落防止。因此,与专利文献1相比,就能够提高组装性能。
(方式2)根据方式1,所述脱落防止机构包括被形成在所述保持侧联轴器上,并在所述轴方向上与所述中间传递零件84相向而对的对向部(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与第2外齿轮81的法兰部86的对向面);以及被安装在所述保持侧联轴器上,并与所述对向部一起将所述中间传递零件84的一部分夹在所述轴方向上的脱落防止零件85。
根据(方式2),就能够在保持侧联轴器的轴方向上通过脱落防止零件85和所述对向部来使得中间传递零件84不从轴方向上脱落地来将保持中间传递零件的保持侧联轴器安装到驱动轴50Y等的驱动侧的构件或鼓轴55Y等的被驱动侧的构件中。因此,在将保持有中间传递零件84的保持侧联轴器安装到驱动侧的构件或被驱动侧的构件里时,中间传递零件84就不会从保持侧联轴器脱出。因此,就不需要一边注意中间传递零件84不要从保持侧联轴器脱出,一边来将保持有中间传递零件84的保持侧联轴器安装到驱动侧的构件或被驱动侧的构件里了。由此,就能够容易地进行组装操作了。
另外,在从装置本体取下被驱动侧联轴器时,当中间传递零件84因自重而有些倾斜时,就不会发生中间传递零件84碰触到脱落防止零件85中,或者中间传递零件84在规定角度以上的较大的倾斜。由此,在将被驱动侧联轴器安装到装置里时,就能够对没有保持中间传递零件84的一方的联轴器和中间传递零件84进行啮合。
(方式3)根据方式2,所述脱落防止零件85具有与被设置在第2外齿轮81等的保持侧联轴器上并在回转方向上延伸的嵌合突起88相嵌合的嵌合槽89a,并通过将嵌合槽89a嵌入到嵌合突起88中后来使得所述脱落防止零件85被安装到所述保持侧联轴器中。
根据(方式3),与通过扣合来将脱落防止零件85组装到第2外齿轮81等的保持侧联轴器中的情况相比,就可以不损害组装性能地来使得嵌合突起88在回转方向上变长。由此,就能够扩大脱落防止零件85和嵌合突起88的接触面积,并能够降低从脱落防止零件85施加到嵌合突起88中的压力。由此,就能够抑制嵌合突起88的破损。
(方式4)根据方式3,第2外齿轮81等的保持侧联轴器具有外齿,并在筒状部81b等的安装部中形成有嵌合突起88,中间传递零件84包括与所述保持侧联轴器的外齿啮合的内齿82,和在轴方向上与所述保持侧联轴器的外齿相向而对的法兰部86等的外齿对向部,并将所述保持侧联轴器的外齿用作在所述轴方向上与所述中间传递零件84相向而对的对向部,通过所述外齿和所述脱落防止零件85夹住所述外齿对向部后来防止所述中间传递零件84从所述保持侧联轴器的脱落。
通过这种构成,就能够不从轴方向脱出地来将中间传递零件保持在保持侧联轴器中。
(方式5)根据方式4,法兰部86等的外齿对向部与脱落防止零件85相向而对的对向面以及/或所述脱落防止零件85与所述外齿对向部相向而对的对向面为凸曲面。
由此,就能够抑制中间传递零件84的摇动移动时的法兰部86对轴环部85b的对向面185b的钩挂。由此,就能够良好地吸收轴偏差。
(方式6)根据方式3至方式5中的任何一个,所述脱落防止零件85具有在所述轴方向上延伸并与嵌合槽89a连通后对所述嵌合突起88在所述嵌合槽89a中进行引导的导向槽89b,并且,所述嵌合槽89a是从导向槽89b开始在与驱动传递时的回转方向的反方向上延伸的。
由此,在所述中间传递零件84倾斜等情况下驱动开始,与脱落防止零件85接触而在脱落防止零件85中作用有使其回转的力时,该力就作用在嵌合突起88与嵌合槽89a嵌合的方向上。由此,就能够抑制嵌合突起88从嵌合槽89a脱开。
(方式7)根据方式3至方式6中的任何一个,所述嵌合突起88具有在所述轴方向上突出的凸状部91,并且所述嵌合槽89a具有嵌入所述凸状部91的凹状部92。
由此,在所述中间传递零件84倾斜等情况下驱动开始,与脱落防止零件85接触而在脱落防止零件85中作用有使其回转的力时,就能够防止所述脱落防止零件85对第2外齿轮81等的保持侧联轴器进行相对的回转。
(方式8)根据方式3至方式7中的任何一个,所述嵌合突起88的所述轴方向长度比所述嵌合槽89a的所述轴方向长度要长。
采用这种构成,嵌合突起88可以被轻轻压入到嵌合槽89a里,并且能够防止所述脱落防止零件85对第2外齿轮81等的保持侧联轴器进行相对的回转。
(方式9)根据方式2至方式8中的任何一个,是在回转方向上等间隔地设置多个所述嵌合突起88。
由此,在对第2外齿轮81等的保持侧联轴器进行注射模塑成型后,就能够抑制成型收缩时发生的偏颇,并抑制保持侧联轴器的齿形的成型精度的降低。
(方式10)根据方式2至方式9中的任何一个,所述脱落防止零件85相对于所述中间传递零件84是在所述轴方向上具有规定的间隙来相向而对的。
采用这种构成,就能够使得中间传递零件84以规定角度来倾斜,并能够吸收轴偏差。
(方式11)根据方式1,所述脱落防止机构包括有防脱落零件90等的防脱落零件,其由嵌入到形成在所述保持侧联轴器的先端面81B等的先端面的轴中心里的螺丝孔中的螺丝零件93等的螺丝构件的轴环部93a等的轴环部和所述保持侧联轴器夹入后来得到保持,并与所述先端面一起在轴方向上夹有隔离板94等的隔离板,所述隔离板被设置在中间传递零件84的内壁面上,并在轴方向上对中间传递零件的中空内部进行隔离。
由此,通过隔离板94与保持侧联轴器或防脱落零件90的接触,就能够防止中间传递零件84从保持侧联轴器的脱落。
(方式12)根据方式11,与被设置在所述被驱动侧联轴器中的被嵌合部嵌合的金属轴89等的回转中心轴的轴端部的嵌合形状从轴方向来看时,其断面为非圆形状。
由此,通过增大传递驱动时的接触面积,除了抑制应力集中和提高耐久性以外,还能够对一个回转周期的回转不均及其高阶成分的发生进行抑制。
(方式13)根据方式12,所述防脱落零件在轴方向上具有小口径圆筒部90a等的小口径部和大口径部90c等的大口径部,并在所述被驱动侧联轴器的中央里设有所述防脱落零件的所述小口径部所嵌入的插入孔81A等的孔。
由此,就能够提高将防脱落零件固定到被驱动侧联轴器里时的操作性能。
(方式14)根据方式13,所述防脱落零件的所述大口径部和所述被驱动侧联轴器之间的轴方向上的距离以及所述防脱落零件的小口径部的直径在所述中间传递零件倾斜时,是所述小口径部与所述隔离板不会接触的长度及直径。
由此,就能够确保高的回转传递精度。
(方式15)根据方式14,穿过设置在所述防脱落零件中的所述螺丝构件的贯通孔的直径要大于所述螺丝构件的直径。
由此,就能够通过保持侧联轴器和螺丝构件来良好地保持防脱落零件。
(方式16)根据方式15,所述保持侧联轴器具有外齿,所述中间传递零件具有与所述保持侧联轴器的外齿啮合的内齿,所述防脱落零件的所述大口径部即使在所述中间传递零件倾斜时,也不会与所述中间传递零件的内齿的齿顶部接触。
由此,就能够确保高的回转传递精度。
(方式17)根据方式16,所述驱动侧联轴器和所述螺丝构件之间的轴方向上的距离是所述驱动侧联轴器和所述螺丝构件不会接触的长度。
由此,就能够抑制联轴器的功能被妨碍。
(方式18),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回转体;驱动传递机构,其将驱动源来的驱动力传递到所述回转体中,作为所述驱动传递机构,采用的是方式1至17中任何一项所述的两段联轴器部80Y等的驱动传递装置。
由此,即使放宽制造误差的容许范围,因为能够实现回转体的适当的驱动传递,所以就能够以更低的制造成本来实现高画质的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不局限于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范围内,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都可以进行多种变形。

Claims (18)

1.一种驱动传递装置,其包括有,
驱动侧联轴器,其从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中的驱动源接受驱动力后被回转驱动;
被驱动侧联轴器,其被设置在所述驱动侧联轴器的回转中心轴上,并且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是能够装卸的;
中间传递零件,所述驱动侧联轴器和所述被驱动侧联轴器啮合,当所述被驱动侧联轴器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本体被取下时,所述中间传递零件被保持在所述驱动侧联轴器或所述被驱动侧联轴器里,
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侧联轴器及所述被驱动侧联轴器之中的所述中间传递零件得到保持的保持侧联轴器包括有:
安装部,其被安装在驱动侧的构件或被驱动侧的构件中;
脱落防止机构,其在所述驱动侧联轴器的回转中心轴的轴方向上与所述中间传递零件相向而对,来防止所保持的中间传递零件在所述轴方向上移动后从所述保持侧联轴器的至少所述轴方向的一方侧的脱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脱落防止机构包括有:
对向部,其被形成在所述保持侧联轴器上,并在所述轴方向上与所述中间传递零件相向而对;
脱落防止零件,其被安装在所述保持侧联轴器上,并与所述对向部一起将所述中间传递零件的一部分夹在所述轴方向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脱落防止零件具有与被设置在所述保持侧联轴器上并在回转方向上延伸的嵌合突起相嵌合的嵌合槽,并通过将该嵌合槽嵌入到嵌合突起中后来使得所述脱落防止零件被安装到所述保持侧联轴器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驱动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侧联轴器具有外齿,并在所述安装部中形成有嵌合突起,
所述中间传递零件包括与所述保持侧联轴器的外齿啮合的内齿,和在轴方向上与所述保持侧联轴器的外齿相向而对的外齿对向部,
并将所述保持侧联轴器的外齿用作在所述轴方向上与所述中间传递零件相向而对的对向部,通过所述外齿和所述脱落防止零件夹住所述外齿对向部后来防止所述中间传递零件从所述保持侧联轴器的脱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驱动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齿对向部与所述脱落防止零件相向而对的对向面以及/或所述脱落防止零件与所述外齿对向部相向而对的对向面为凸曲面。
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任何一项所述的驱动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脱落防止零件具有在所述轴方向上延伸并与嵌合槽连通后对所述嵌合突起在所述嵌合槽中进行引导的导向槽,
并且,所述嵌合槽是从导向槽开始在与驱动传递时的回转方向的反方向上延伸的。
7.根据权利要求3至6中任何一项所述的驱动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嵌合突起具有在所述轴方向上突出的凸状部,
并且所述嵌合槽具有嵌入所述凸状部的凹状部。
8.根据权利要求3至7中任何一项所述的驱动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嵌合突起的所述轴方向长度比所述嵌合槽的所述轴方向长度要长。
9.根据权利要求2至8中任何一项所述的驱动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是在回转方向上等间隔地设置多个所述嵌合突起。
10.根据权利要求2至9中任何一项所述的驱动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脱落防止零件相对于所述中间传递零件是在所述轴方向上具有规定的间隙来相向而对的。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脱落防止机构包括有防脱落零件,其由嵌入到形成在所述保持侧联轴器的先端面的轴中心里的螺丝孔中的螺丝构件的轴环部和所述保持侧联轴器夹入后来得到保持,并与所述先端面一起在轴方向上夹有隔离板,所述隔离板被设置在所述中间传递零件的内壁面上,并在轴方向上对所述中间传递零件的中空内部进行隔离。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驱动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与被设置在所述被驱动侧联轴器中的被嵌合部嵌合的回转中心轴的轴端部的嵌合形状从轴方向来看时,其断面为非圆形状。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驱动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脱落零件在轴方向上具有小口径部和大口径部,
并在所述保持侧联轴器的所述先端面的中央里设有所述防脱落零件的所述小口径部所嵌入的孔。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驱动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脱落零件的所述大口径部和所述保持侧联轴器之间的轴方向上的距离以及所述防脱落零件的所述小口径部的直径在所述中间传递零件相对于所述保持侧联轴器倾斜时,是所述小口径部与所述隔离板不会接触的距离及直径。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驱动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穿过设置在所述防脱落零件中的所述螺丝构件的贯通孔的直径要大于所述螺丝构件的直径。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驱动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侧联轴器具有外齿,所述中间传递零件具有与所述保持侧联轴器的外齿啮合的内齿,
所述防脱落零件的所述大口径部即使在所述中间传递零件相对于所述保持侧联轴器倾斜时,也不会与所述中间传递零件的内齿的齿顶部接触。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驱动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侧联轴器是所述被驱动侧联轴器,并且,
所述驱动侧联轴器和所述螺丝构件之间的轴方向上的距离是所述驱动侧联轴器和所述螺丝构件不会接触的长度。
18.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
回转体;
驱动传递机构,其将驱动源来的驱动力传递到所述回转体中,
其特征在于,作为所述驱动传递机构,采用的是权利要求1至17中任何一项所述的驱动传递装置。
CN201410396298.2A 2013-08-23 2014-08-13 驱动传递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442319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73776 2013-08-23
JP2013173776 2013-08-23
JP2014036309 2014-02-27
JP2014-036309 2014-02-27
JP2014061288A JP6300083B2 (ja) 2013-08-23 2014-03-25 駆動伝達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061288 2014-03-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423195A true CN104423195A (zh) 2015-03-18
CN104423195B CN104423195B (zh) 2018-07-27

Family

ID=524791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396298.2A Active CN104423195B (zh) 2013-08-23 2014-08-13 驱动传递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268247B2 (zh)
JP (1) JP6300083B2 (zh)
CN (1) CN104423195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07900A (zh) * 2015-03-24 2017-11-28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感光鼓用传动装置
CN109254514A (zh) * 2017-07-14 2019-01-22 株式会社理光 驱动传递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25189B2 (ja) * 2014-10-07 2018-11-2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493803B2 (ja) 2015-07-10 2019-04-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駆動伝達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657652B2 (ja) * 2015-08-12 2020-03-0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駆動力伝達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802998B2 (ja) 2016-09-15 2020-12-23 株式会社リコー 駆動伝達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1150592B2 (en) 2017-01-24 2021-10-1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rive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902220B2 (ja) * 2017-03-16 2021-07-1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6911417B2 (ja) 2017-03-17 2021-07-28 株式会社リコー 回転体制御装置、搬送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回転体制御方法、回転体制御プログラム
JP6730722B2 (ja) * 2017-06-29 2020-07-29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鉄道車両用歯車形撓み軸継手及びそれを備えた鉄道車両用台車
US20190093709A1 (en) * 2017-09-26 2019-03-28 Hamilton Sundstrand Corporation Self lubricating metallic splined coupling for high speed aerospace pumps
WO2021183106A1 (en) * 2020-03-10 2021-09-16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Expansion members
JP7157935B2 (ja) * 2020-11-30 2022-10-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駆動伝達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10008590A1 (en) * 2000-01-17 2001-07-19 Kazunori Katada Drive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rocess cartridge
JP2004211789A (ja) * 2002-12-27 2004-07-2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撓み軸継ぎ手
CN1885203A (zh) * 2005-06-24 2006-12-27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定影装置的加热辊
US20120196720A1 (en) * 2011-02-01 2012-08-02 Ricoh Company, Ltd. Planetary gear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09765A (en) * 1994-10-31 1998-01-20 Xerox Corporation Flexible belt system
JP3459159B2 (ja) * 1997-03-18 2003-10-20 株式会社エクセディ 板状支持部材のシャフト取付孔加工方法
JP2001324845A (ja) 2000-05-15 2001-11-22 Canon Inc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駆動伝達部材
JP4046933B2 (ja) * 2000-08-02 2008-02-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駆動伝達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US7087166B1 (en) * 2001-10-01 2006-08-08 Entegris, Inc. Filter element and filter device having replaceable filter
JP2004271543A (ja) * 2003-03-04 2004-09-30 Ricoh Co Ltd 作像部駆動伝達装置
US7160245B2 (en) * 2003-11-17 2007-01-09 Virginijus Burneikis Method and device for umbilicus protection during abdominal surgery
JP4530357B2 (ja) * 2005-02-15 2010-08-25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軸継ぎ手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02671A (ja) 2006-06-26 2008-01-10 Ricoh Co Ltd 回転駆動力連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858610B2 (en) * 2009-01-19 2014-10-14 W. L. Gore & Associates, Inc. Forced deployment sequence
JP5533096B2 (ja) 2010-03-18 2014-06-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駆動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120305727A1 (en) * 2011-06-03 2012-12-06 Premier Mounts, Inc. Quick Release Mechanism For Hanging Projector Mount with Safety Features
JP6028918B2 (ja) 2012-08-09 2016-11-24 株式会社リコー 駆動伝達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6179197B2 (ja) * 2013-05-31 2017-08-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駆動伝達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10008590A1 (en) * 2000-01-17 2001-07-19 Kazunori Katada Drive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rocess cartridge
JP2004211789A (ja) * 2002-12-27 2004-07-2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撓み軸継ぎ手
CN1885203A (zh) * 2005-06-24 2006-12-27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定影装置的加热辊
US20120196720A1 (en) * 2011-02-01 2012-08-02 Ricoh Company, Ltd. Planetary gear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ame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07900A (zh) * 2015-03-24 2017-11-28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感光鼓用传动装置
CN109254514A (zh) * 2017-07-14 2019-01-22 株式会社理光 驱动传递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9254514B (zh) * 2017-07-14 2021-08-20 株式会社理光 驱动传递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179233A (ja) 2015-10-08
US20150053032A1 (en) 2015-02-26
JP6300083B2 (ja) 2018-03-28
CN104423195B (zh) 2018-07-27
US9268247B2 (en) 2016-02-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423195A (zh) 驱动传递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0524068C (zh) 驱动连接机构及包括该驱动连接机构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7831641B (zh) 驱动传递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EP2647877B1 (en) Planetary gear assembly, drive unit including the planetary gear assembly,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drive unit, and installation method for planetary gear assembly
CN109254513B (zh) 驱动传递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4216260A (zh) 驱动传递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JP6028918B2 (ja) 駆動伝達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6236733B2 (ja) 伝動機構、駆動機構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035040A (ja) 駆動伝達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02671A (ja) 回転駆動力連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98185B2 (ja) 2段スプラインカップリングジョイン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駆動伝達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091826A (ja)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の駆動機構、およびウォームギア組の製造方法
KR100612214B1 (ko) 동력 커플링장치 및 그것을 갖는 화상형성장치
JP5999424B2 (ja) 駆動伝達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95023B2 (ja) 回転体駆動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301346A (ja) 回転体の駆動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79887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9494906B2 (en) Driving force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JP6508578B2 (ja) 駆動伝達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084020A (ja) 駆動伝達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865871B2 (ja) 駆動装置
JP6684477B2 (ja) 駆動伝達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07059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11392071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7178591A (ja) 駆動伝達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