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365177A -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和照明装置 - Google Patents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和照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365177A
CN104365177A CN201380031137.7A CN201380031137A CN104365177A CN 104365177 A CN104365177 A CN 104365177A CN 201380031137 A CN201380031137 A CN 201380031137A CN 104365177 A CN104365177 A CN 1043651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electrode slice
substrate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ctric insul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3113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佐藤利彦
佐名川佳治
宝角真吾
川人圭子
辻幸司
桐原昌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3651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6517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8Terminals, e.g. bond pad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4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10K50/841Self-supporting seal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10K50/81Anod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10K50/82Cathod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4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10K50/842Contain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ing to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2102/301Details of OLEDs
    • H10K2102/351Thicknes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包括:形成于基板(1)表面上且依次包括第一电极(7)、有机发光层(8)以及第二电极(9)的有机发光体(10);有机发光体(10)通过被结合于基板(1)的封闭部件(2)覆盖而被封闭。从封闭部件(2)引出并与第一电极(7)和第二电极(9)中至少一个电连接的电极引出部(5)设在基板(1)的端部的表面上。在封闭部件(2)的与基板(1)相反的一侧上设置有由电极片(3)形成的互连电极(11)。电极片(3)和电极引出部(5)通过将电极片(3)的延伸部固定至电极引出部(5)而电连接。

Description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和照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和包括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照明装置。
背景技术
近来,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下面也称为“有机EL元件”)已被应用于发光面板等等。作为这种有机EL元件,已知的是这样一种有机EL元件:其中透光的第一电极(阳极)、由包括发光层的层构成的有机层、以及第二电极(阴极)以此顺序堆叠在透光基板的表面上。在该有机EL元件中,当在阳极与阴极之间施加电压时,光在发光层内产生并且经由透光层和透光基板发射至外部。
引用目录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 JP2009-217984A。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图58示出背景技术的有机EL元件的示例。在该有机EL元件中,依次包括第一电极7、有机发光层8和第二电极9的有机发光体10形成于基板1的表面上。有机发光体10通过被结合于基板1的封闭部件2覆盖而被封闭。当沿垂直于基板1表面的方向观察有机EL元件时,即以平面图观察时,发光区域被定义为其中第一电极7、有机发光层8、第二电极9被堆叠的区域。此外,被封闭部件2所封闭的区域在平面图中被定义为封闭区域。在图58中,发光区域由区域P表示。此外,封闭区域由区域Q表示,并且作为封闭区域外部的区域的非封闭区域由区域T表示。
如图58(b)和图58(c)所示,在该有机EL元件中,具有所需图案的透明导电层形成于基板1的该表面上,并且具有所需图案的该导电层的中央区域限定了第一电极7。此外,通过在第一电极7的表面上堆叠有机发光层8和第二电极9来形成有机发光体10。此外,通过封闭部件2封闭有机发光体10。在图58(b)中,用一长两短的虚线X表示封闭部件2的外形。
这样,在该有机EL元件中,为了通过第一电极7和第二电极9为有机发光层8供电,通常电连接于各个电极的电极引出部5形成于有机EL元件的端部上,并且电被供至该电极引出部5。所述电极引出部5由电连接于第一电极7的第一电极引出部5a和电连接于第二电极9的第二电极引出部5b构成。为了清楚地示出元件结构,在图58(c)中,接近第一电极引出部5a的端部被示出位于右侧,并且接近第二电极引出部5b的端部被示出位于左侧。
在每个电极引出部5的表面上形成有一个互连电极11。互连电极11设置于非封闭区域(区域T),该非封闭区域被限定为基板1表面的相对于封闭部件2向外突出的部分。此外,通过将外接电源连接于互连电极11,能够为有机发光层8供电。互连电极11是将电连接于外接电源的电极端子,并且对于电连接例如引线结合来说具有高的导电性和耐用性。通过提供互连电极11,能够改善与外接电源的可连接性。
然而,当互连电极11被配置为延伸至基板的端部时,互连电极11形成非发光区域的一部分,并且非发光区域的比例可能增加。此外,为了形成电连接例如引线结合,需要互连电极11具有一定的区域面积,因此很难减小互连电极11的宽度。当互连电极11占据外周空间时,非发光区域形成于有机EL元件的外周处以具有框架形状。非发光区域比例的增加导致面内发光面积相对于有机EL元件总面积的比例降低,因此面内有效发光比率可能降低。
专利文献1公开了这样一种技术:通过其中孔设置于封闭板且外部端子被插入所述孔以连接于电极的结构增加有机EL元件的发光面积。然而,根据该文献的方法,必须在封闭板内形成孔,随后将外部端子插入该孔。因此,问题在于元件的制造变得很难。此外,非发光区域相对于封闭板的孔向外形成,因此很难有效地增加发光区域。此外,外部端子与电极的接头掩藏在孔中,因此很难检查外部端子与电极之间的接触程度并且可能很难确保足够的连接可靠性。
考虑到上述不足,本发明旨在提出具有高发光面积比例并且很容易制造且具有优良的连接可靠性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和照明装置。
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包括:具有表面的基板;形成于所述基板的该表面上且以自所述基板起的顺序依次包括第一电极、有机发光层和第二电极的有机发光体;以及结合于所述基板以通过覆盖所述有机发光体而封闭所述有机发光体的封闭部件。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元件进一步包括:电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中至少一个且跨过所述封闭部件向外延伸以便位于所述基板的端部表面上的电极引出部;以及用作互连电极且设置在所述封闭部件的与所述基板相反的一侧上的至少一个电极片。所述至少一个电极片包括固定于所述电极引出部的延伸部以使所述至少一个电极片电连接于所述电极引出部。
在上述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优选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电极片设置于所述基板的相反端部,并且所述多个电极片以平面看沿水平方向设置在不同位置。
在上述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电绝缘阻挡部件被设置于所述基板的侧部,并且所述电绝缘阻挡部件沿垂直于所述基板表面的方向相对于所述电极引出部突出。
在上述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电绝缘阻挡部件不相对于所述基板的与所述封闭部件结合于其的面相反的那面沿垂直于所述基板表面的方向突出。
在上述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电极片设置于所述基板的多个端部,并且对于所述基板的所述多个端部的一半或一半以上端部来说所述电绝缘阻挡部件在所述端部的位置处设置于所述基板的侧部。
在上述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电极片设置于所述基板的多个端部,并且对于所述基板的所有多个端部的全部端部来说所述电绝缘阻挡部件与所述端部的位置相对应而设置于所述基板的侧部。
在上述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电绝缘阻挡部件与封闭部件之间的空间被填充树脂。
在上述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电绝缘阻挡部件沿垂直于所述基板表面的方向比所述至少一个电极片突出的多。
在上述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个电极片的所述延伸部的朝所述基板延伸的至少外表面被电绝缘盖所覆盖。
在上述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电绝缘盖具有0.1mm或更大的厚度。
在上述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电绝缘盖相对于所述至少一个电极片的所述延伸部的前端朝所述基板突出。
在上述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有机电致发光元件进一步包括设置于所述至少一个电极片的所述延伸部、所述电绝缘盖或所述至少一个电极片与所述电绝缘盖之间并且具有指向所述基板的开口的空间。
在上述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电绝缘盖的相对于所述至少一个电极片的所述延伸部的前端突出的电绝缘突出部向外延伸。
在上述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个电极片的所述延伸部固定于所述电极引出部以便压靠所述电极引出部。
在上述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个电极片的所述延伸部通过由导电膏制成的导电固定部固定于所述电极引出部。
在上述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导电固定部被形成为使得与所述至少一个电极片的所述延伸部的接近所述封闭部件的表面相接触。
在上述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导电固定部被形成为使得与所述封闭部件的侧面相接触。
在上述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个电极片通过由导电膏制成的导电结合部固定于所述封闭部件。
在上述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导电固定部和所述导电结合部互连。
在上述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互连电极延伸部设置于所述封闭部件的表面,并且所述至少一个电极片通过所述导电结合部结合于所述互连电极延伸部。
在上述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有机电致发光元件进一步包括所述封闭部件的表面上的配线板。互连电极延伸部设置于所述配线板的表面。所述至少一个电极片通过导电连接器电连接于所述互连电极延伸部。
在上述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互连电极延伸部设置于所述配线板的接近所述封闭部件的表面,并且所述互连电极延伸部被配置以平面看与所述封闭部件重叠的位置。
在上述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互连电极延伸部被配置为以平面看比所述至少一个电极片更向内。
在上述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个电极片和所述互连电极延伸部通过构成所述导电连接器的柔性导电体被电互连。
在上述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具有电绝缘性能的电绝缘壁相对于所述基板设置在所述电极引出部外部。
在上述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在所述基板的所述表面和侧面之间的边界部分处形成台阶部从而台阶部定位于比所述电极引出部更向外,电绝缘壁形成为与所述台阶部的表面相接触,并且所述导电固定部与所述电绝缘壁相接触。
在上述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个电极片具有用于沿平行于所述基板表面的方向松弛应力的应力松弛结构。
在上述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于所述至少一个电极片的开口实现所述应力松弛结构。
在上述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于所述至少一个电极片的切口实现所述应力松弛结构。
在上述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于所述至少一个电极片的多个切口实现所述应力松弛结构,并且所述多个切口被设置成使得所述至少一个电极片包括S形部分。
在上述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于所述至少一个电极片的波状结构实现所述应力松弛结构。
在上述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通过一个弯曲部实现所述应力松弛结构,所述弯曲部是所述至少一个电极片的一部分且在沿垂直于所述基板表面的方向的一个部分与沿平行于所述基板表面的方向的一个部分之间限定了边界并且从至少一个电极片的表面向外突出。
在上述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个电极片形成为使得弯曲成与所述封闭部件的表面和侧面相接触。
在上述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个电极片包括相对于所述至少一个电极片固定于所述电极引出部处的位置向外突出的端子。
在上述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个电极片和所述电极引出部通过在其间的边界部分处压进具有导电特性的多个突出部被连接。
在上述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个电极片和所述电极引出部通过在其间的边界部分处或附近所压缩的具有导电特性的弹性部件被连接。
在上述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个电极片形成为单个部件。
在上述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个电极片结合于所述封闭部件的与所述基板相反的表面。
在上述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个电极片通过被设置于所述封闭部件的与所述基板相反的表面的电极片支撑件所支撑而被固定。
在上述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个电极片具有板簧结构,并且所述至少一个电极片的延伸部通过由所述板簧结构所致的力被压靠在所述电极引出部上。
根据本发明的照明装置是包括上述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照明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能获得具有高发光面积比例并且很容易制造且具有优良的连接可靠性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和照明装置。
附图说明
图1(a)和图1(b)涉及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实施例的示例,并且前者是平面图且后者是截面图。
图2(a)和图2(b)涉及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实施例的示例,并且前者是透视图且后者是分解透视图。
图3(a)是示出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制造过程的示例的放大截面图,并且图3(b)是示出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示例的放大截面图。
图4(a)是示出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制造过程的示例的放大截面图,并且图4(b)是示出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实施例的示例的放大截面图。
图5是示出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实施例的示例的放大截面图。
图6是示出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实施例的示例的放大截面图。
图7是示出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实施例的示例的放大截面图。
图8是示出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实施例的示例的放大截面图。
图9是示出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实施例的示例的放大截面图。
图10是示出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实施例的示例的放大截面图。
图11(a)和图11(b)涉及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实施例的示例,并且前者是放大截面图且后者是部分平面图。
图12是示出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实施例的示例的放大截面图。
图13是示出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实施例的示例的放大截面图。
图14是示出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实施例的示例的放大截面图。
图15是示出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实施例的示例的放大截面图。
图16是示出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实施例的示例的放大截面图。
图17是示出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实施例的示例的放大截面图。
图18是示出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实施例的示例的放大截面图。
图19是示出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实施例的示例的放大截面图。
图20是示出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实施例的示例的放大截面图。
图21是示出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实施例的示例的局部透视图。
图22(a)是示出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制造过程的示例的局部透视图,并且图22(b)是示出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实施例的示例的局部透视图。
图23是示出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实施例的示例的局部透视图。
图24是示出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实施例的示例的放大截面图。
图25是示出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实施例的示例的放大截面图。
图26是示出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实施例的示例的放大截面图。
图27是示出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实施例的示例的放大截面图。
图28是示出照明装置实施例的示例的平面图。
图29(a)是示出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实施例的示例的平面图,并且图29(b)是示出照明装置实施例的示例的放大平面图。
图30是示出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实施例的示例的放大截面图。
图31(a)和图31(b)涉及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实施例的示例,并且图31(a)是透视图,且图31(b)是截面图,以及图31(c)示出照明装置实施例的示例的放大截面图。
图32(a)和图32(b)涉及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实施例的示例,并且图32(a)是透视图,且图32(b)是截面图,以及图32(c)是示出照明装置实施例的示例的放大截面图。
图33是示出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实施例的示例的放大截面图。
图34(a)和图34(b)涉及照明装置的实施例的示例,并且前者是放大截面图且后者是放大平面图。
图35是示出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实施例的示例的放大截面图。
图36是示出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实施例的示例的放大截面图。
图37是示出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实施例的示例的放大截面图。
图38是示出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实施例的示例的放大截面图。
图39是示出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实施例的示例的放大截面图。
图40是示出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实施例的示例的放大截面图。
图41是示出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实施例的示例的放大截面图。
图42是示出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实施例的示例的放大截面图。
图43是示出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实施例的示例的放大截面图。
图44(a)是示出电极片的示例的透视图,并且图44(b)和图44(c)涉及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实施例的示例,并且图44(b)是放大平面图且图44(c)是放大侧视图。
图45(a)、图45(b)和图45(c)是示出电极片示例的透视图。
图46(a)是示出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实施例的示例的放大平面图,并且图46(b)是示出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实施例的示例的放大侧视图。
图47(a)是示出电极片的示例的透视图,并且图47(b)和图47(c)涉及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实施例的示例,并且图47(b)是放大平面图且图47(c)是放大侧视图。
图48(a)是示出电极片的示例的透视图,并且图48(b)和图48(c)涉及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实施例的示例,并且图48(b)是放大平面图且图48(c)是放大侧视图。
图49(a)、图49(b)和图49(c)涉及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实施例的示例,并且第一个是放大截面图且第二个是放大平面图,最后一个是放大侧视图。
图50是示出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实施例的示例的放大截面图。
图51是示出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实施例的示例的放大截面图。
图52是示出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实施例的示例的放大截面图。
图53是示出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实施例的示例的放大截面图。
图54是示出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实施例的示例的放大截面图。
图55是示出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实施例的示例的放大截面图。
图56是示出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实施例的示例的放大截面图。
图57是示出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实施例的示例的放大截面图。
图58(a)、图58(b)和图58(c)涉及背景技术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实施例的示例,并且第一个是平面图且第二个是分解透视图,并且最后一个是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和图2示出有机电致发光元件(或有机EL元件)的实施例的示例。在图1(a)中,封闭区域是由封闭部件2所封闭的区域,由区域Q表示,并且非封闭区域是该封闭区域外部的区域,由区域T表示。此外,在图1(a)中,电极片3的隐藏部分通过虚线表示。在图1(b)的截面中,为了便于理解元件结构,接近第一电极引出部5a的端部示出在右侧上,并且接近第二电极引出部5b的端部示出在左侧上。此外,在图2(b)中,封闭部件2的外界线通过一长两短的虚线X表示。
如图1(b)和图2(b)所示,有机EL元件中,有机发光体10形成于基板1的表面上,并且从基板1的表面起依次包括第一电极7、有机发光层8和第二电极9。有机发光体10通过被结合于基板1的封闭部件2覆盖而被封闭。在有机EL元件中,电极引出部5电连接于第一电极7和第二电极9中至少一个且从封闭部件2向外延伸出以便位于基板1的端部的表面上。此外,互连电极11设置于封闭部件2的与基板1相反的那侧。互连电极11由电极片3构成。此外,电极片3的延伸部,即电极片3的朝元件的端部延伸以便从封闭部件2向外突出的部分,被固定于电极引出部5,藉此电极片3和电极引出部5电互联。
在本特定实施例中,互连电极11不设置于基板1的端部区域而是设置于封闭部件2的与基板1相反的一侧上的表面,因此不需要形成为基板端部处互连电极11所提供的间隙。因此,有可能降低非封闭区域(区域T)的宽度,并且因此有可能降低外界线部分处非发光区域的比例并且增加发光区域的比例,并且由此增加元件发光面积的比例。此外,电极片3直接或间接地固定于基板1,由此电极片3与电极引出部5之间的电导率保持较高。此外,使用电极片3并且从而有可能容易通过附连电极片3来实现互连电极11。因此,本特定实施例的有机EL元件具有较高的发光面积比例且很容易制造,并且具有较高的连接可靠性。下面,进一步描述本特定实施例的有机EL元件。
基板1优选为具有光透射特性的透明基板1,并且可为玻璃基板。在由玻璃基板构成基板1的情形下,由于玻璃较低的水分渗透性,有可能防止水分侵入封闭区域内部。光耦出层可设置在基板1的表面与第一电极7之间的交界面处。通过提供光耦出层,可提高光耦出效率。可从以下层中选择光耦出层:具有比玻璃折射率高的树脂层、包含光散射颗粒的树脂层、以及由高折射率玻璃构成的层。在本特定实施例中,基板1具有长方形形状。
有机发光体10是第一电极7、有机发光层8和第二电极9的堆叠。有机发光体10设置于其的区域是以平面看(当从垂直于基板表面的方向观察时)的基板1中央部分的区域。在有机EL元件中,以平面看有机发光体10设置于其的区域限定了发光区域(参见图58(b)内的区域P)。
第一电极7和第二电极9限定了一对电极,并且其一作为阳极而另一个作为阴极。在本特定实施例中,第一电极7作为阳极并且第二电极9作为阴极,且但是,第一电极7也可作为阴极而第二电极9可作为阳极。第一电极7优选具有光透射特性。这种情况下,第一电极7限定了容许光射出的电极。可通过透明导电层构成第一电极7。导电层可由ITO、IZO等等制成。此外,第二电极9可具有反光特性。这种情况下,从发光层朝第二电极9发出的光可通过被第二电极9反射从基板1向外射出。可选地,第二电极9可为具有光透射特性的电极。在第二电极9具有光透射特性的情形下,有可能获得容许光从面对封闭部件2的表面向外射出的结构。可选地,在第二电极9具有光透射特性的情形下,通过将反光层设置于第二电极9的与有机发光层8相反的表面,从发光层朝第二电极9发出的光可通过被反射而从基板1向外射出。第二电极9例如可由铝或银制成。第一电极7和第二电极9的厚度没有特定限制,并且例如可在10-300nm的范围内。
有机发光层8是具有产生光的功能的层,并且通过适当地从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发光层(包含发光材料的层)、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夹层等等中选择的两个或更多功能层构成。有机发光层8的厚度不受特定限制,并且例如可在60-300nm的范围内。
在有机EL元件中,当在第一电极7与第二电极9之间施加电压时,在有机发光层8(包含发光材料的层)内发生空穴和电子的重组并且由此产生了光。有鉴于此,需要提供这样的电极:通过将所述电极延伸至基板的端部来分别电连接于第一电极7和第二电极9。电极引出部将电连接于互连电极11,所述互连电极作为电连接于外部电极的端子。在本特定实施例中,为了能够跨过有机发光层8施加电压,电连接于第一电极7和第二电极9的电极引出部5被设置于基板1的表面。
电极引出部5形成于基板1的端部的表面上。电极引出部5包括电连接于第一电极7的第一电极引出部5a和电连接于第二电极9的第二电极引出部5b。在本特定实施例中,电极引出部5由构成第一电极7的导电层制成。
通过令构成第一电极7的导电层不被切割地朝基板1端部延伸以便向外突出来形成第一电极引出部5a。换句话说,关于第一电极引出部5a设置于其的端部,构成第一电极7的导电层被形成为从封闭部件2向外延伸并且到达基板1的端部。通过令电连接于第一电极7的第一电极引出部5a从封闭区域向外延伸,有可能在封闭区域外部与元件内部之间形成电连接。如上所述,根据通过延伸第一电极7形成第一电极引出部5a的方法,简化了第一电极引出部5a的形成。
此外,在本特定实施例中,通过从第一电极7分离用于形成第一电极7的导电层的一部分并且将所分离的部分朝基板1端部延伸以便突出外部来形成第二电极引出部5b。换句话说,构成第二电极引出部5b的导电层与第一电极7分离,并且形成为使得从封闭部件2向外延伸且到达基板1端部。通过令电连接于第二电极9的第二电极引出部5b从封闭区域向外延伸,有可能在封闭区域外部与元件内部之间形成电连接。根据通过对导电层进行布图来形成第二电极引出部5b的方法,简化了第二电极引出部5b的形成。第二电极引出部5b与元件内部所述堆叠的第二电极9相接触,因此形成了其中第二电极引出部5b和第二电极9互联的结构。
图1示出的实施例中,电极引出部5形成在略微小于基板1外轮廓的区域内。然而,电极引出部5可延伸以到达基板1的周缘。当电极引出部5的周缘和基板1的周缘处于相同位置时,非封闭区域可进一步减少,因此基板端部处的非发光区域可进一步减少。此外,通过以平面方式设置多个有机EL元件可形成照明装置。这种情况下,当电极引出部5形成为到达基板1周缘时,通过在所需部分处形成电连接来电连接各有机EL元件变得很容易。可选地,还优选电极引出部5不形成为到达基板1的周缘。当电极引出部5不形成为到达基板1的周缘时,有可能确保相邻有机EL元件之间的充分绝缘距离,并且可抑制短路所致的故障。
第一电极7、第一电极引出部5a和第二电极引出部5b可由相同的导电材料制成。藉此,有可能容易制造有机EL元件。用于第一电极7的导电层例如可由透明金属氧化物制成。特别地,导电层例如由ITO制成。导电层的厚度不受特定限制并且可在0.01-0.5μm的范围内。优选地,此导电层的厚度例如在大约0.1-0.2μm的范围内。
封闭部件2可由较低水分渗透性的基底材料制成。封闭部件2例如可为玻璃基底。通过使用玻璃基底,可抑制水分的侵入。此外,封闭部件2可为封闭基底,其中用于容纳有机发光体10的容纳凹部形成于表面内,即帽状封闭基底。通过使用包括容纳凹部的封闭基底,可以良好的气密方式封闭有机发光体10。
封闭部件2以粘合材料结合于基板1。粘合材料例如可为树脂粘合材料。优选使用具有防水特性的树脂粘合材料。例如,当树脂粘合材料含有干燥剂时,可提高防水特性。树脂粘合材料主要由热固性树脂或紫外线固化树脂组成。
封闭部件2可在围绕有机发光体10外轮廓的区域处结合于基板1。这种情况下,基板1和封闭基底沿该外轮廓结合,因此有机发光体10被高度密封地封闭并且可与外部绝缘。当有机发光体10被封闭时,容纳凹部内具有封闭空间6。在有机EL元件中,该封闭空间6可用填料6b填充以产生一个填充且封闭的结构(参见后面的图15所示的特定实施例),或可被设置为作为产生中空结构的空隙的封闭空白空间。在图1的特定实施例中,封闭空间6被设置为封闭空白空间6a。当封闭空间6被设置为封闭空白空间6a时,有可能在封闭空白空间6a内部提供干燥剂。这种情况下,即使水分侵入封闭空白空间6a内,侵入的水分也可被干燥剂所吸收。此外,在封闭空间6充满填料6b的情形下,有可能使用包含干燥剂的填料6b。这种情况下,即使水分侵入元件内部,侵入的水分也可被干燥剂所吸收。
此外,在本特定实施例的有机EL元件中,构成互连电极11的电极片3设置在封闭部件2的与基板1相反的那侧上,并且电极片3的延伸部固定于电极引出部5。电极片3可由具有导电特性的金属片制成。通过使用金属片,可易于制成薄金属条的电极端子。此外,当使用电极片3时,封闭部件2外部的非封闭区域(区域T)的宽度可被调整为几乎等于足以固定电极片3的宽度。因此,封闭部件2外部的非发光区域可被减小,由此有机EL元件中发光区域的比例增加。在图2(b)中,电极片3与电极引出部5接触处的部分(固定部分)由粗虚线Y表示。固定部分具有沿封闭部件2边缘的笔直形状。
在有机EL元件的优选实施例中,电极片3的延伸部固定于电极引出部5以便压靠电极引出部5。在电极片3压靠电极引出部5的情形下,提高了其间的接触程度,由此改进了电连接。此外,在电极片3压靠电极引出部5的情形下,提高了固定它们的程度,由此可能将电极片3稳固地固定于电极引出部5。在电极片3压靠电极引出部5的情形下,封闭部件2外部的非封闭区域(区域T)的宽度可被调整为几乎等于足以将电极片3压靠电极引出部5的宽度。因此,封闭部件2外部的非发光区域可被减小,由此有机EL元件中发光区域的比例可以增加。在图2(b)中,由粗虚线Y表示的固定部分表示按压部分。
可通过设置于电极片3的弹簧结构获得用于将电极片3压靠电极引出部5的力。当电极片3的一个末端被固定并且另一末端被压靠电极引出部5时,出现导致电极片3变形的力。但是,电极片3趋于保持其原形或返回其原形。因此,力施加于电极片3上,使得电极片3的末端压靠电极引出部5从而将其前端压靠在电极引出部5上。通过利用这种按压力,电极片3和电极引出部5被互联。
互连电极11通过电极片3的一部分构成并且形成于封闭部件2的与基板1相反的表面上。因此,不必在基板的端部处设置互连电极11,由此可减小基板端部处的非发光区域。此外,在容许光从基板1射出的情形下,互连电极11可形成于位于发光表面的相反侧上的元件的后表面上。因此,通过使用坚固的金属片可能形成具有相对大面积的互连电极11,因此促进了电连接例如引线结合从而可能易于将互连电极11连接于外接电源。
通过将熔融金属注射到模具中来进行模制或者以切割出金属板或金属片来形成用于电极片3的金属片。在切割出金属部件的情形下,可能易于获得金属片。此外,在形成弯曲金属片或通过切入被分叉的金属片的情形下,可实施弯曲或切入。可选地,可通过金属板弹簧部件构成电极片3。金属片可由铜、铝等等制成。可选地,金属片可为其中基片的表面被导电金属镀层例如铜镀层、镍镀层、银镀层和金镀层所覆盖的金属片。可选地,金属片可由铜合金、铁合金、铝合金等等制成。在这方面,金属片可用作基片。构成电极片3的金属片厚度例如可在0.1-3mm的范围内,但不局限于该范围。用于电极片3的金属片可为金属销。金属销可为所谓的导引销。在使用金属销的情形下,有可能以简单结构形成电极片3并且实现电连接。金属销可为带有几乎圆形截面的杆。要注意,为了提高电导率,金属板优选具有板形而非杆形。此外,为了获得板簧特性,金属片优选具有板形。
具有两种类型的电极片3,其包括固定于第一电极引出部5a的电极片3以及固定于第二电极引出部5b的电极片3。这种情况下,可能提供电连接于第一电极7的互连电极11和电连接于第二电极9的互连电极11,由此可能为有机发光体10供电。
在本特定实施例中,电极片3包括其前端被封闭部件2支撑并固定于封闭部件2的支撑片31,以及其前端固定于电极引出部5的固定片32。固定片32从支撑片31的一端几乎垂直于支撑片31突出。电极片3整体上形成为几乎L形。例如可通过弯曲平板形的金属片形成该电极片3。支撑片31的相对于封闭部件2向外突出的一部分构成了电极片3的固定于电极引出部5的延伸部。在电极片3中,支撑片31被配置为平行于封闭部件2,并且固定片32被配置为平行于封闭部件2的侧面。支撑片31可被配置为几乎平行于基板1的表面,并且固定片32可被配置为几乎垂直于基板1的表面。然而,电极片3直接或间接地固定于基板1就足够了,因此不需要满足支撑片31绝对平行于基板1的表面并且固定片32绝对垂直于基板1的表面的关系。例如,为了让电极片3具有适合于将电极片3压靠在电极引出部5上的形状,电极片3可被弯曲以便略微整体上扭曲。在图1(b)中,关于电极片3压靠电极引出部5的情形,电极片3压靠电极引出部5的方向由空心箭头所示。
支撑片31的表面可用作待连接于外接电源的连接端子,由此作为用于与外接电源进行电连接的互连电极11。通过如上所述由支撑片31构成互连电极11,有可能将互连电极11制得更大,由此可改进与外部部件的电连接性能。互连电极11能作为用于跨过有机EL元件施加电压的电极就足矣。外部导线可直接连接于互连电极11,或其它导电部件可连接于互连电极11并且所述其它导电部件可连接于外部导线。
容许在封闭部件2的侧面与电极片3的固定片32之间形成间隙。换句话说,容许固定片32不与封闭部件2的侧面接触。这种情况下,形成了容许固定片32移动的间隙,因此有可能易于定位和固定电极片3。此外,当在固定片32与封闭部件2之间形成间隙时,在将电极片3压靠电极引出部5的过程中,电极片3可以容易地变形。弹簧特性可被改进。
通过将支撑片31的端部结合于电极片支撑件4,电极片3被结合于封闭部件2的表面。电极片支撑件4可由可固化的和粘合性的树脂材料制成。可选地,通过将电极片3的端部与电极片支撑件4接合来固定电极片支撑件4。此外,电极片支撑件4可由塑性材料制成。优选电极片支撑件4被固定于封闭部件2的表面。由此,电极片3的端部可被稳固地支撑和固定。在容许光从基板1射出的情形下,以平面看,设置电极片支撑件4的位置可与发光区域重叠。
如上所述,在本特定实施例中,电极片3结合于封闭部件2的与基板1相反的表面。这种情况下,与电极片3固定于除封闭部件2的表面外的部分相比,电极片3可被稳固地固定。此外,通过将电极片3结合于封闭部件2的表面,可改进电极片3的弹簧特性,由此增加按压力。此外,有可能易于在封闭部件2的表面上形成互连电极11,因此可改进与外部部件的电连接性能。
此外,像本特定实施例一样,优选通过被设置于封闭部件2的与基板1相反的表面上的电极片支撑件4支撑来固定电极片3。这种情况下,与不使用像支撑件这样的固定部件固定电极片3的情形相比,电极片3可稳固地固定。此外,通过用电极片支撑件4将电极片3结合于封闭部件2,可改进电极片3的弹簧特性,由此增加按压力。
优选电极片支撑件4设置于支撑片31的端部(即与固定片32相反的末端)。通过在支撑片31的末端处设置电极片支撑件4,端部可被稳固地支撑和固定。因此,可改进弹簧特性。此外,可能确保在封闭部件2的表面内有区域保留给互连电极11,由此可改进与外部部件的电连接性能。
优选电极片支撑件4覆盖电极片3的端部。这种情况下,该端部可被稳固地支撑和固定。因此,可改进电极片3的弹簧特性由此增加按压力。
在本特定实施例中,电极片3被形成为弯曲以接触封闭部件2的表面和侧面。如上所述,当电极片3形成为弯曲时,电极片3不从元件突出,并且电极片3可被固定同时保持在期望的空间内。此外,当电极片3压靠电极引出部5时,这种弯曲改进了弹簧特性由此改进了按压力。此外,当电极片3具有沿封闭部件2形状的形状时,可防止电极片3突出到元件的外部,因此有可能抑制电极片3的断裂。
此外,在本特定实施例中,电极片3形成为单个部件。换句话说,电极片3由单个金属片构成,而不是通过结合两个或更多金属片制成。因此,可增加电极片3的强度,并且可提高固定程度。此外,当电极片3压靠电极引出部5时,可改进弹簧特性由此提高按压力。
电极片3连接于各个电极引出部5,并且互连电极11被分类为通过第一电极引出部5a电连接于第一电极7的互连电极11和通过第二电极引出部5b电连接于第二电极9的互连电极11。在本特定实施例中,使用多个电极片3,因此形成多个互连电极11。通过在多个位点施加电压,可提高电导率。通过引线结合将导引线连接于互连电极11,有可能形成与外接电源的连接。
此外,像本特定实施例一样,优选电极片3具有板簧结构并且通过来源于板簧结构的力将电极片3的延伸部压靠在电极引出部5上。板簧结构意味着在板的一端被支撑和固定并且另一端作为自由端的情形下显示这种弹簧特性的结构,当自由端被按压时出现反抗这种按压的力并且将自由端移至其初始位置。由于板簧结构导致的力,有可能易于牢牢地将电极片3压靠在电极引出部5上。
根据有机EL元件,通过以平面方式设置多个有机EL元件,可能制造具有较大发光面积的表面照明装置(照明器)。在本实施例的有机EL元件中,可减少基板端部处的非发光区域。因此,可减小形成于相邻有机EL元件之间边界部分处的非发光区域,由此很难察觉有机EL元件之间的接头。此外,非发光区域变得更小,因此可提高发光比例并且可能制造具有高发光强度的照明装置。
图3示出有机EL元件的制造过程的示例以及连接电极片3的过程的示例。在本特定实施例中,电极片3的固定片32的前端部形成为压片32a,该压片将与电极引出部5接触且压靠电极引出部5。在本特定实施例的有机EL元件中,可通过适当的方式完成在附连电极片3的步骤之前的步骤。例如,导电层被构图为构成基板1表面上的第一电极7和电极引出部5。接下来,构成有机发光层8的层被依次堆叠以形成有机发光层8。随后,形成第二电极9。藉此,可能形成作为有机发光体10的堆叠层。通过沉积或涂敷来完成堆叠。第二电极9和第一电极7以使得它们不彼此接触的模式被堆叠。此外,封闭部件2用粘合材料结合于基板1由此封闭有机发光体10。因此,可获得尚未附连电极片3的元件。
此后,如图3(a)所示,电极片3从封闭部件2侧移至接近元件。在这方面,支撑片31结合于封闭部件2的表面,并且压片32a(固定片32)的前端被压靠在电极引出部5上。在电极片3像图3(a)的特定实施例那样具有L形以获得足够的按压力的情况下,固定片32的长度L优选等于或长于封闭部件2的高度H。更优选地,固定片32的长度L比封闭部件2的高度H略长。这种情况下改进了弹簧特性,由此固定片32的前端被牢牢地压靠在电极引出部5上。
图3(b)是示出将电极片3压靠在电极引出部5上的示意图。为了清楚地示出将电极片3压靠在电极引出部5上所致的弹簧力,图3(b)示出电极片3强烈变形的状态。但是,电极片3略微变形就足够了。如图3(b)所示,在电极片3中,当支撑片31的前端部固定于封闭部件2时,该支撑片31的前端部作为固定端。相反,支撑片31的接近固定片32的端部作为自由端。这样,当固定片32的长度L长于封闭部件2的高度H时,固定片32沿几乎垂直于基板1表面的方向被按压。因此,出现导致支撑片31变形的力。然而,支撑片31的端部被固定,由此出现导向基板1的力(图中空心箭头所示)以使电极片3从变形形状恢复其正常形状。因此,固定片32(压片32a)可被牢牢地压靠在电极引出部5上,由此由于电极片3压靠在电极引出部5上而改进了电连接性能。要注意,电极片3可能不像图3(b)那样强烈变形,但是当电极片3压靠在电极引出部5上时,就认为电极片3变形以使得它围绕其弯曲部分略微扭曲。因此,有可能确认电极片3是否压靠在电极引出部5上。
在固定片32压靠在电极引出部5上的情形下,当固定片32具有过短的长度时,固定片32不太可能具有足够的弹簧特性,而当固定片32具有过长的长度时,电极引出部5可能被固定片32所损坏,并且电极片3可能变形至失去弹簧特性的程度。关于图3(a)所示实施例的电极片3,优选固定片32的长度L为封闭部件2的高度H的1-2倍,并且更优选固定片32的长度L为封闭部件2的高度H的1.1-1.5倍。然而,如果能够获得将电极片3压靠在电极引出部5上的效果,所述长度不局限于上述范围。例如,在支撑片31的延伸部(相对于封闭部件2向外突出的部分)朝电极引出部5弯曲的情形下,固定片32的长度L可为封闭部件2的高度H的0.5-1倍。这种情况下,也可获得将电极片3压靠在电极引出部5上的效果。
在使用电极片支撑件4的情形下,可在连接电极片3的同时设置电极片支撑件4。可选地,电极片3可预先附连于电极片支撑件4并且随后电极片3与电极片支撑件4一起被附连。可选地,可例如通过临时用双面胶带固定电极片3来预先附连电极片3,随后施加树脂材料然后树脂材料固化以形成电极片支撑件4。并非总是需要提供电极片支撑件4。然而,这种情况下,优选使用用于支撑和固定支撑片31的结构,例如用双面胶带将支撑片31结合于封闭部件2。
图4涉及有机EL元件的实施例的另一示例,并且是示出电极片3及其周围的放大图。图4(b)示出其中电极片3被附连的有机EL元件。图4(a)示出图4(b)的有机EL元件的制造方法的示例。本特定实施例具有与图1的特定实施例相同的构造,但与图1的特定实施例不同在于电极片3的固定结构。与图1的特定实施例相同的构造用与图1实施例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省略对其的说明。
如图4(b)所示,在本特定实施例的有机EL元件中,电极片3的延伸部通过由导电膏20制成的导电固定部件21被固定于电极引出部5。如上所述,在有机EL元件的更优选实施例中,用导电膏20固定电极片3。当用导电膏20固定电极片3时,有可能增加固定程度并且改进电连接性能。此外,可用通过固化导电膏20形成的导电固定部21固定电极片3。因此,电极片3可被稳固地固定。此外,在用导电膏20固定的情形下,易于通过涂覆来提供导电膏20,并且通过固化实施固定。电极片3可易于固定和结合。此外,当用导电膏20固定电极片3时,封闭部件2外部非封闭区域(区域T)的宽度可被调整为几乎等于用导电膏20固定电极片3所需的宽度。因此,有可能减少封闭部件2外部的非发光区域,由此有机EL元件中发光区域的比例增加。
导电膏20优选为热固性的。这种情况下,有可能通过热固化易于形成导电膏20制成的导电固定部21。导电膏20是具有流动性的膏状材料,因此很容易涂覆。
包含在导电膏20内的导电材料不受特别限制并且优选为金属微粒。金属微粒例如是银、金、铜或镍微粒。其中,优选包括银的银膏。导电膏20可包括粘合剂。当导电膏20包括粘合剂时,可调整导电膏20的粘度和粘着性,因此有可能获得较高操作性能的导电膏20。粘合剂可为热固性树脂。热固性树脂可包括环氧树脂和硅树脂。可通过在溶剂中分散导电材料来制备导电膏20。溶剂可为有机溶剂。通过使用在热固化中蒸发的有机溶剂,很容易固化导电膏20。导电膏20的热固化温度不受特定限制,并且例如可等于或大于100℃以及等于或小于200℃。当热固化温度过高时,元件可能因用于固化的热量而损坏。
例如如图4(a)所示在制造本特定实施例的有机EL元件的情形下,电极片3从封闭部件2侧移至接近元件。在这方面,导电膏20通过涂覆被预先设置于电极引出部5的表面和电极片3的固定片32前端中的至少一个。导电膏20的涂覆用配送器或通过印刷完成。图4(a)示出导电膏20被设置于电极引出部5表面的状态。如上所述,当导电膏20被设置于电极引出部5的表面时,有可能易于通过涂覆来提供导电膏20。此后,支撑片31结合于封闭部件2的表面,并且固定片32的前端移至接近电极引出部5。支撑片31至封闭部件2的结合用双面胶带完成。随后,令固定片32接触导电膏20并且结合于电极引出部5。这样,容许导电膏20被固定片32的前端略微挤压。这种情况下,固定片32的前端嵌入导电膏20内,因此有可能改进固定的程度和电连接性能。
在类似于图4(a)的特定实施例的电极片3的情形下,通过导电膏20获得固定程度和电连接性能,由此固定片32的长度L可等于、略微长于或略微短于封闭部件2的高度H。然而,当固定片32的长度L过短于封闭部件2的高度H时,必须加厚导电膏20以便将固定片32固定于电极引出部5。因此,将固定片32固定于电极引出部5可能变得很难,并且可能减少固定程度。此外,当固定片32的长度L过长于封闭部件2的高度H时,固定片32的前端可能被过牢地压靠在电极引出部5上,元件很可能断裂。有鉴于此,优选固定片32的长度L几乎等于封闭部件2的高度H。例如,固定片32的长度L不受特定限制,并且可为封闭部件2的高度H的0.5-1.5倍。
随后,通过对其中导电膏20位于电极片3与电极引出部5之间的元件进行加热,导电膏20被热固化以变为固体,并且因此形成导电固定部21。相应地,如图4(b)所示,有可能获得其中电极片3用导电固定部21固定于电极引出部5的有机EL元件。
要注意,图4(a)示出其中预先提供导电膏20并且随后结合的实施例。然而,可在附连电极片3之后提供导电膏20。例如,在固定片32固定于封闭部件2之后,导电膏20被设置于电极引出部5与固定片32之间的间隙或边界部分且随后固化。在这方面,电极片3可用导电膏20被固定于电极引出部5。然而,为了稳固地将电极片3固定于电极引出部5,优选像图4(a)的特定实施例一样,首先提供导电膏20并且在导电膏20位于其中的状态下将固定片32固定于电极引出部5。
要注意,关于图4(b)的特定实施例,电极片支撑件4可以类似于图1的特定实施例的方式使用。这种情况下,可在附连电极片3的同时设置电极片支撑件4。可选地,电极片3可预先附连于电极片支撑件4并且随后电极片3与电极片支撑件4一起被附连。可选地,可例如通过临时用双面胶带固定电极片3来预先附连电极片3,随后施加树脂材料然后树脂材料固化以形成电极片支撑件4。并非总是需要提供电极片支撑件4。然而,这种情况下,优选使用用于支撑和固定支撑片31的结构,例如用双面胶带将支撑片31结合于封闭部件2。
同样在如图3所示其中电极片3的延伸部被压靠在电极引出部5上的实施例中,优选导电膏20设置在电极片3与电极引出部5之间的边界部分处以便结合它们。这种情况下,通过用导电膏20制成的导电固定部21将电极片3压靠在电极引出部5上来固定电极片3的延伸部。通过提供导电膏20,可能通过稳固地结合它们来将电极片3固定于电极引出部5,并且增加电连接性能。导电膏20在固化时可形成导电体(导电固定部21)。此外,电极片3用导电膏20制成的导电体结合于电极引出部5,并且额外地电极片3与电极引出部5之间的边界部分可被该导电体所覆盖。这样,可提高电极片3的固定强度。
此外,当导电膏20用于图3的特定实施例中时,优选在将电极片3压靠在电极引出部5上的过程中,导电膏20预先设置于电极引出部5的表面和固定片32的前端中的至少一个。这样,有可能将电极片3压靠在电极引出部5上的同时将导电膏20压靠在电极引出部5上。此外,当电极片3与电极引出部5之间的边界部分被导电膏20所覆盖时,可提高附连强度。此外,通过使用导电膏20,即使电极片3与电极引出部5之间具有非预期的间隙,这种非预期的间隙可被填充以导电膏20,因此可改进电连接性能。优选在结合后,导电膏20被固化以作为构成导电固定部21的导电体。
此外,就图3的特定实施例使用导电膏20的实施例是就图4特定实施例而言电极片3的延伸部被压靠在电极引出部5上的那种实施例。因此,关于图4的特定实施例,电极片3的固定片32可以类似于图3的特定实施例所述的方式被压靠在电极引出部5上。在图4的特定实施例中,在电极片3压靠在电极引出部5上的情形下,容许在电极片3压靠在电极引出部5上之后电极片3的延伸部的前端(固定片32的前端)不与电极引出部5直接接触并且可选地在其间提供导电固定部21(导电膏20)。
图5涉及有机EL元件实施例的另一示例,并且是示出电极片3及其周围的放大图。本特定实施例具有与图4的特定实施例相同的构造,但不同的是由导电膏20构成的导电固定部21的结构。
在图5的特定实施例中,由导电膏20制成的导电固定部21形成为接触电极片3的延伸部(固定片32)的接近封闭部件2的表面。如上所述,当导电固定部21形成于固定片32的接近封闭部件2的表面上时,电极片3的延伸部能用更大尺寸的导电固定部21固定,因此能够提高固定程度。此外,因为导电固定部21的尺寸变大,导电率增加,因此有可能提高电连接性能。
图5示出导电固定部21形成于固定片32的接近封闭部件2的整个表面上的状况。然而,导电固定部21可形成于固定片32的接近封闭部件2的表面的一部分上。总之,如果导电固定部21形成于固定片32前端部的接近封闭部件2的表面上,并且进一步形成为包括固定片32与电极引出部5之间的边界部分,则可能提高固定程度。要注意,为了进一步提高固定程度和电连接性能,优选导电固定部21更大并且形成在的固定片32的接近封闭部件2的整个表面上。
图5的特定实施例可通过将固定片32压入导电膏20中从而导电膏20流动以便例如在如图4(a)所示的过程中与电极片3的延伸部接触时爬上固定片32的表面来形成。这样,可能将导电膏20设置于固定片32的接近封闭部件2的表面,由此有可能在固定片32的限定了元件内表面的表面上形成导电固定部21。可选地,一部分导电膏20可预先设置于固定片32的接近封闭部件2的表面,并且另一部分导电膏20可设置于电极引出部5的表面,并且固定片32可移至接近电极引出部5以附连电极片3,藉此可使得导电膏20的这些部分彼此接触。这样,在固化后,导电膏20的两部分集成且连接,由此改进了固定程度和电连接性能。可通过涂覆提供导电膏20。
图6涉及有机EL元件实施例的另一示例,并且是示出电极片3及其周围的放大图。本特定实施例具有与图4的特定实施例相同的构造,但不同的是由导电膏20制成的导电固定部21的结构。
在图6的特定实施例中,由导电膏20制成的导电固定部21形成为接触封闭部件2的侧面。如上所述,当导电固定部21形成为与封闭部件2的侧面相接触时,电极片3的延伸部能用更大的导电固定部21固定,因此能够提高固定程度。此外,在本特定实施例中,导电固定部21形成于固定片32的接近封闭部件2的表面上并且与封闭部件2的侧面相接触。换句话说,为了填充封闭部件2与固定片32之间的间隙,通过用导电膏20填充该间隙来形成导电固定部21。如上所述,当导电固定部21被形成为使得封闭部件2与电极片3之间的间隙被填充时,电极片3可牢牢地固定于封闭部件2,并且可提高电极片3的固定程度。
图6示出其中导电固定部21形成为填充固定片32与封闭部件2之间整个间隙的状况。然而,导电固定部21可形成为填充固定片32与封闭部件2之间的间隙的一部分。总之,如果导电固定部21形成为接触固定片32和封闭部件2,则可提高固定程度。要注意,为了进一步改进固定程度和电连接性能,优选导电固定部21更大并且形成为填充固定片32与封闭部件2之间的整个间隙。
图6的特定实施例例如可在准备好图5的特定实施例之后通过将导电膏20注射到固定片32与封闭部件2之间的间隙内从而固定片32与封闭部件2之间的间隙被填充以导电膏20来形成。要注意,足以接触封闭部件2的导电膏20的量可被预先设置于固定片32的接近封闭部件2的表面,或足以接触固定片32的导电膏20的量可被设置于封闭部件2的侧面,然后该间隙可通过固定固定片32来填充。在将导电膏20的多个部分设置于不同位置的情形下,当令导电膏20的这些部分彼此接触时,导电膏20的所述部分通过固化被集成和连接,由此改进了固定程度和电连接性能。可通过涂覆提供导电膏20。
图7涉及有机EL元件实施例的另一示例,并且是示出电极片3及其周围的放大图。本特定实施例具有与图4(b)的特定实施例相同的构造,但不同的是形成导电结合部22。
在图7的特定实施例中,用由导电膏20制成的导电结合部22将电极片3固定于封闭部件2。导电结合部22结合电极片3和封闭部件2。如上所述,在有机EL元件的优选实施例中,用导电膏20将电极片3结合和固定于封闭部件2。用导电膏20将电极片3结合于封闭部件2,由此可能提高在电极片3的接近封闭部件2的一侧处的固定程度。此外,关于电极片3,作为延伸部的固定片32的前端和作为基部的支撑片31都用各自的导电膏20固定,因此电极片3可被有效地结合和固定。用于导电结合部22的导电膏20和用于导电固定部21的导电膏20可为不同材料,但优选为相同材料。这样,电极片3的相反末端可用相同材料的导电膏20固定。因此,可容易地结合和固定电极片3。
图7的特定实施例可以例如如图4(a)所示通过在将电极片3移至接近基板1的过程中将导电膏20设置于封闭部件2的表面来形成。可选地,导电膏20可被预先设置于电极片3的支撑片31的接近封闭部件2的表面。此后,在导电膏20设置在固定片32与基板1之间以及另外的导电膏20设置在支撑片31与封闭部件2之间的状态下,导电膏20被热固化由此可固定电极片3。通过固化,设置为与固定片32前端接触的导电膏形成导电固定部21,并且支撑片31与封闭部件2之间的导电膏20形成导电结合部22。
图8涉及有机EL元件实施例的另一示例,并且是示出电极片3及其周围的放大图。本特定实施例具有与图7的特定实施例相同的构造,但不同的是由导电膏20制成的导电固定部21和导电结合部22的结构。
在图8的特定实施例中,用由导电膏20制成的导电结合部22以类似于图7具体实施例的方式将电极片3结合于封闭部件2,并且导电固定部21以类似于图6的特定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被设置于固定片32的内表面。此外,导电固定部21和导电结合部22互联。换句话说,电极片3的内表面用由形成于电极引出部5、封闭部件2侧面和封闭部件2表面上的互联和集成部分构成的导电膏20固定。如上所述,导电固定部21和导电结合部22被互联,通过连续的导电体完成结合,因此可进一步提高固定程度。此外,在本特定实施例中,导电固定部21形成于固定片32的接近封闭部件2的表面上并且与封闭部件2的侧面相接触。换句话说,通过将导电膏20注射到封闭部件2与固定片32之间的间隙中以填充所述间隙来形成导电固定部21。如上所述,当导电固定部21形成于封闭部件2与电极片3之间以填充其间的间隙时,也可能将电极片3牢牢地固定于封闭部件2,并且因此可提高电极片3的固定程度。
图8的特定实施例可以例如通过如图4(a)所示在将电极片3移至接近基板1的过程中预先将导电膏20设置于封闭部件2的表面和侧面来形成。可选地,导电膏20可被预先设置于电极片3的接近封闭部件2的整个表面(支撑片31和固定片32的整个内表面)。此后,在导电膏20设置在固定片32与基板1之间、固定片32的内表面与封闭部件2的侧面之间、以及支撑片31与封闭部件2的表面之间的状态下,导电膏20被热固化由此可固定电极片3。通过固化,导电膏20的设置为绕固定片32前端接触电极引出部的一部分形成导电固定部21,并且导电膏20的位于支撑片31与封闭部件2之间的另一部分形成导电结合部22,并且这些部分被互联和集成。
在图4至图8的特定实施例中,导电膏20(导电固定部21和导电结合部22)可局部或整个地覆盖电极片3。通过用导电膏20覆盖电极片3,可提高固定程度。例如,通过在封闭部件2侧部处用导电固定部21覆盖电极片3(固定片32),可能稳固地固定电极片3。
图9涉及有机EL元件实施例的另一示例,并且是示出电极片3及其周围的放大图。本特定实施例具有与图7的特定实施例基本上相同的构造,但不同的是电极片3的封闭部件2侧处的固定结构。
在图9的特定实施例中,电极片3以类似于图7实施例的方式用由导电膏20制成的导电结合部22固定于封闭部件2,并且用由导电膏20制成的导电固定部21直接或间接地固定于基板1。
此外,在本特定实施例中,互连电极延伸部23被设置于封闭部件2的表面,并且电极片3用导电结合部22结合于互连电极延伸部23。如上所述,通过将互连电极延伸部23设置于封闭部件2的表面,通过将外接电源连接于电连接至电极片3的互连电极延伸部23可形成与外接电源的连接。因此,可能以更大的面积形成与外接电源的连接,并且可改进与电线的连接性能。此外,当提供互连电极延伸部23时,电极片3在封闭部件2表面上的那部分长度可缩短,因此用于电极片3的材料使用量可减少,由此形成有效的电连接。此外,当由电极材料制成的互连电极延伸部23用导电膏20结合于电极片3时,可改进粘着性,因此可能更稳固地固定电极片3。
互连电极延伸部23可形成为堆叠在封闭部件2上的导电材料层。例如,互连电极延伸部23可通过使用适用于电极的适当金属材料例如铜、银、金、铝等等形成于封闭部件2上。形成互连电极延伸部23的方法不受特定限制并且互连电极延伸部23可通过薄膜形成方法例如溅射法、电镀、印刷、沉积等等形成的导电材料薄膜构成。互连电极延伸部23可在封闭之前或之后形成。为了防止有机EL元件断裂,优选互连电极延伸部23形成于在封闭之前还未结合于基板1的封闭部件2上。电极片3的结合和固定可以类似于图7的特定实施例的方式完成。在图9的特定实施例中,导电固定部21和导电结合部22分别地形成。然而,在本特定实施例中也像图8的特定实施例一样,导电固定部21和导电结合部22可互联。这种情况下,可进一步改进固定程度。要注意,互连电极延伸部23例如可通过附连导电金属带来形成。这种情况下,可能容易地提供互连电极延伸部23。
图10涉及有机EL元件的实施例的另一示例,并且是示出电极片3及其周围的放大图。本特定实施例具有基本上与图9的特定实施例相同的构造,但不同在于配线板24被设置于封闭部件2。
在图10的特定实施例中,电极片3用通过使用导电膏20以类似于图9特定实施例的方式形成于封闭部件2上的导电结合部22固定于封闭部件2。导电结合部22结合电极片3与互连电极延伸部23。
此外,在本特定实施例中,有机EL元件包括封闭部件2表面处的配线板24。互连电极延伸部23被设置于配线板24的表面。电极片3经由导电连接器29电连接于互连电极延伸部23。导电连接器29由导电结合部22构成。因此,电极片3用导电结合部22结合于互连电极延伸部23。电极片3的支撑片31结合于互连电极延伸部23。如上所述,互连电极延伸部23被设置于配线板24,配线板24结合于封闭部件2,并且此外电极片3连接于被设置于配线板24的互连电极延伸部23。因此,互连电极延伸部23可通过仅附连配线板24而被设置于封闭部件2的表面,由此可能容易和安全地设置互连电极延伸部23。此外,互连电极延伸部23被设置于配线板24,因此可能以适当的图案提供互连电极延伸部23,且将图案化的电路设置于配线板24。因此,可改进电连接性能并且可提高电路图案的自由度。
配线板24可为其中导电材料层形成于绝缘层表面上的适当配线板24。配线板24可为带有通过固化绝缘材料形成的绝缘层的板。此外,配线板24优选为柔性配线板。当配线板为柔性时,可能使用处于片状的、可弯的或可卷曲的配线板,由此可提高操作性能。因此,可能容易地附连配线板24。形成于配线板24上的互连电极延伸部23可为带有互连电极延伸部23的所需图案的层或通过蚀刻等在配线板24表面上布图导电层而形成的层。
配线板24可用双面胶带或粘合材料附连于封闭部件2的表面。电极片3的结合和固定可以类似于图7和图9的特定实施例的方式完成。在图10的特定实施例中,导电固定部21和导电结合部22分别地形成。然而,在本特定实施例中就像在图8的特定实施例中一样,导电固定部21和导电结合部22可互联。这种情况下,可进一步提高固定程度。
配线板24的主体(绝缘层)的材料可从印刷线路板(例如FR4)、柔性基板(例如由聚酰亚胺制成)、陶瓷基板和硅基板等等中选择。形成于配线板24上的电极材料可具有从最上层起为金/镍/铜的堆叠结构,但不局限于此。
图11涉及有机EL元件的实施例的另一示例,并且为示出电极片3及其周围的放大图。图11(a)是截面。图11(b)是平面图,但省略了配线板24的外部。本特定实施例与图10的特定实施例相同之处在于配线板24被设置于封闭部件2,但与图10的特定实施例的不同在于电极片3和互连电极延伸部23的连接结构。
在图11的特定实施例中,带有互连电极延伸部23的配线板24以类似于图10的特定实施例的方式设置在封闭部件2的表面上。该配线板24被设置为相对于封闭部件2向外延伸。此外,电极片3不弯曲且具有直的形状(平板形或销形)。在设置互连电极延伸部23的位置处电极片3贯穿配线板24并从配线板设置,并且电极片3的从配线板24突出的一部分用由导电膏20制成的导电结合部22固定。在图11的特定实施例中,可能通过使用不弯曲的电极片3例如金属板和金属销来制成便于将电力供至电极的结构。因此,电极片3的构造可被简化并且可形成电连接。此外,互连电极延伸部23可通过仅将互连电极延伸部23附连于配线板24而被设置于封闭部件2的表面。由此可能容易和安全地设置互连电极延伸部23。此外,互连电极延伸部23被设置于配线板24,因此可能以适当的图案提供互连电极延伸部23,并且将图案化的电路设置于配线板24。因此,可改进电连接性能并且可提高电路图案的自由度。
配线板24可为与关于图10描述的特定实施例相同。如图11(b)所示,配线板24可具有条形。优选配线板24在设置互连电极延伸部23的位置处包括通孔。这种情况下,可能通过将电极片3插入通孔内来连接电极片。此外,电极片3的前端可被削尖,并且用电极片3的前端在配线板24内形成孔。这种情况下,电极片3很容易贯穿配线板24。当互连电极延伸部23具有线状时,它可在设置电极片3的部分处变宽。
配线板24可用双面胶带或粘合材料附连于封闭部件2的表面。电极片3的结合和固定可以与图10的特定实施例一致的方式完成。例如,在配线板24附连于封闭部件2之后,电极片3从外部移至接近配线板24以便插入通孔,并且电极片3的穿过配线板24的前端与电极引出部5和导电膏20相接触。可选地,通过使用带有尖锐前端的电极片3,可用电极片3的前端形成通孔,并且穿过配线板24的电极片3的前端可与电极引出部5和导电膏20相接触。此后,导电膏20被设置于电极片3的从配线板24突出的部分,随后导电膏20被热固化,电极片3能藉此被固定。此外,在附连配线板24之前,电极片3可用导电膏20预先结合于电极引出部5。这种情况下,配线板24附连于封闭部件2同时电极片3贯穿配线板24,随后电极片3的从配线板24突出的部分被导电膏20结合和固定。
图12涉及有机EL元件的实施例的另一示例,并且是示出电极片3及其周围的放大图。本特定实施例除了提供电绝缘壁25外基本上与图9的特定实施例相同。
在本特定实施例中,具有电绝缘性能的电绝缘壁25设置在基板1内电极引出部5的外侧。通过用这样的方式设置电绝缘壁25,可能确保有机EL元件的外周部分处的绝缘距离从而可防止绝缘失效。此外,在多个有机EL元件成直线或平面地设置的情形下,相邻元件的电极可能相接触,因此可能发生短路。但是,通过电绝缘壁25确保了绝缘距离从而防止了短路。此外,在使用导电膏20的情形下,导电膏20具有流动性并且由此它可以流出。但是,电绝缘壁25能够阻止导电膏20的流动,因此有效地防止了短路。特别地,在挤压导电膏20从而与固定片32相接触的情形下,当固定片32被压靠在导电膏20上时,导电膏20趋于侧向流动。然而,电绝缘壁25可阻止导电膏20的扩散。电绝缘壁25和导电固定部21可以接触或者也可以不接触。在阻止导电膏20流动的同时导电膏20被固化时,电绝缘壁25和导电固定部21相接触。
优选电绝缘壁25具有大于电极引出部5厚度的厚度(壁的高度)。这种情况下,可能阻止导电膏20流出。电绝缘壁25可围绕基板1的外周部分。这种情况下,可抑制导电膏20的流动。
要注意,为了在相邻元件之间形成电连接,针对用于电连接的部分,电绝缘壁25的一部分或整个可能不设置。例如,电绝缘壁25可被分开以避免导电部分。这种情况下,电极引出部5或导电固定部21可形成为到达基板1的周缘。
电绝缘壁25和电极引出部5可以接触或可以不接触。当电绝缘壁25和电极引出部5紧密接触时,非发光区域的比例减小。相反地,在电绝缘壁25和电极引出部5不接触并且电绝缘壁25与电极引出部5之间具有间隙的情形下,当导电膏20流出时,它流入该间隙并且由此可能存储在该间隙内。因此,可能进一步抑制导电膏穿过端部流出。因此,可提高电绝缘性能。
电绝缘壁25的内侧部分可与电极引出部5的表面重叠。这种情况下,电绝缘壁25的厚度增加,因此可能进一步抑制导电膏20的流出。
电绝缘壁25可由适当的电绝缘材料制成。例如,电绝缘壁25可由树脂等等制成。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用配送器等等将电绝缘树脂施加在基板1的表面上并且固化它来形成电绝缘壁25。可选地,可通过将线状树脂部件附连于基板1的外周部分来形成电绝缘壁25。当在提供电绝缘壁25的情况下施加导电膏20时,导电膏20与电绝缘壁25相接触从而被阻挡并且不流出。此后,当导电膏20固化时,完成固化,同时导电固定部21和电绝缘壁25相接触。
此外,电绝缘壁25和导电膏20可同时固化。例如,电绝缘壁25可由具有如此粘性以使电绝缘壁25能保持其原形的树脂材料制成,并且通过未固化的电绝缘壁25阻止导电膏的流动,随后电绝缘壁25和导电膏20同时被加热固化。这种情况下,可同时完成用于不同部件的热固化,因此电极片3可被有效附连。在这方面,材料被选择成使得导电膏20和未固化的电绝缘壁25不混合。然而,为了更成功地防止导电膏20流出,优选在固化电绝缘壁25之后施加导电膏20。
优选在封闭之后形成电绝缘壁25。这样,可能易于提供电绝缘壁25而不损坏元件。要注意,电绝缘壁25可在完成封闭之前的适当时机形成。例如,电绝缘壁25可在提供第一电极7和电极引出部5之前形成于基板1的表面上,或可在提供电极引出部5之后和形成有机层8之前形成于基板1的表面上。
图12示出其中电绝缘壁25被设置于图9的特定实施例的实施例。然而,电绝缘壁25也可设置于包括导电膏20的任何其它实施例(参见图4-图11)。这种情况下,通过提供电绝缘壁25,可能确保绝缘距离并且获得具有高导电可靠性的所述元件。
图13涉及有机EL元件的实施例的另一示例,并且是示出电极片3及其周围的放大图。在本特定实施例中,以类似于图12的特定实施例的方式提供电绝缘壁25。本特定实施例具有与图12的特定实施例基本上相同的构造,但与图12的特定实施例不同在于基板1端部的形状。与图12的特定实施例相同的构造用与图12实施例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省略对它们的说明。
在本特定实施例中,具有电绝缘性能的电绝缘壁25设置在基板1内电极引出部5的外侧。因此,本特定实施例提供了与图12的特定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此外,在本特定实施例中,台阶部1a形成于基板1的表面与侧面之间的边界部分处以便定位得比电极引出部5更向外。台阶部1a是基板1端部处的表面的凹陷部。此外,电绝缘壁25形成为接触台阶部1a的表面,并且导电固定部21接触电绝缘壁25。因此,导电膏20可被存储于基板1的台阶部1a内,由此进一步改进了基板1的外周部分处的电绝缘性能。
电绝缘壁25形成于台阶部1a的底部上。优选电绝缘壁25不与台阶部1a的侧面接触。换句话说,优选在电绝缘壁25与台阶部1a的侧面之间具有间隙。这种情况下,容许导电膏20流入间隙内且被保持在间隙内,因此可能进一步抑制导电膏20的流出。
电绝缘壁25的制造方法和材料类似于图12的特定实施例。
图14涉及有机EL元件的实施例的另一示例,并且是示出电极片3及其周围的放大图。在本特定实施例中,以类似于图12和图13的特定实施例的方式提供电绝缘壁25。本特定实施例具有与图13的特定实施例基本上相同的构造,但与图13的特定实施例不同在于电绝缘壁25的形状。与图12和图13的特定实施例相同的构造用与图12和图13的特定实施例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省略对它们的说明。
在本特定实施例中,以类似于图13的特定实施例的方式,形成台阶部1a并且电绝缘壁25形成为接触台阶部1a。此外,电绝缘壁25覆盖导电固定部21的外部的表面。如上所述,在优选实施例中,电绝缘壁25覆盖导电固定部21。这样,可进一步改进外周部分处的电绝缘性能。此外,通过提供台阶部1a,可能抑制由导电膏20制成的导电固定部21向外突出。
可在形成导电固定部21之后提供电绝缘壁25。这样,可能易于覆盖导电固定部21。例如,用导电膏20固定电极片3,随后施加电绝缘材料以覆盖通过固化导电膏20形成的导电固定部21。藉此,可形成电绝缘壁25。如果电绝缘壁25不与导电膏20混合,则可通过在配置和固化用于形成导电固定部21的导电膏20之前施加电绝缘材料形成电绝缘壁25。
要注意,对于如图4至图14所示包括导电膏20的特定实施例,支撑片31的端部可被电极片支撑件4所支撑和固定于其。这种情况下,通过电极片支撑件4可进一步改进固定程度。
图15涉及有机EL元件的实施例的另一示例。本特定实施例具有与图1的特定实施例相同的构造,但与图1的特定实施例的不同在于封闭结构。与图1的特定实施例相同的构造用与图1的实施例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省略对它们的说明。
在图15的特定实施例中,封闭部件2由对向基板2a和封闭侧壁2b构成。对向基板2a面向基板1并且具有带有平坦表面的平板形状。封闭侧壁2b在对向基板2a的外周部分处设置在基板1与对向基板2a之间。对向基板2a可由玻璃基板制成。封闭侧壁2b可由封闭树脂材料制成。封闭树脂材料可为热固性的或可光致固化的树脂成分。优选封闭树脂材料包括干燥剂。此外,优选封闭树脂材料具有粘着性。这种情况下,对向基板2a可用封闭树脂材料结合于基板1。封闭侧壁2b比有机发光体10厚。这种情况下,确保了达到有机发光体10厚度范围的间隙,因此通过使用平坦的对向基板2a可封闭有机发光体10。此外,封闭间隙6填充了填料6b。优选填料6b包括干燥剂且具有粘着性。封闭侧壁2b可作为用于在填充填料6时保持填料6b的阻挡层。
在本特定实施例中,封闭部件2的高度等于封闭侧壁2b的厚度(高度)和对向基板2a厚度的总和。在这方面,封闭侧壁2b可由树脂制成,因此可以很容易地调整其厚度。因此,可能易于调整封闭部件2的高度。封闭部件2的高度调整可以根据电极片3的固定片32的长度很容易地完成。藉此可调整电极片3与电极引出部5之间的距离以及通过电极片3按压的力。
在本特定实施例中,电极片3被压靠在电极引出部5上并且因此可能稳固地将电极片3固定于电极引出部5。在这方面,可能不需要提供导电膏20。此外,也在本特定实施例中,电极片3用导电膏20直接或间接地结合和固定于基板1和封闭部件2中的至少一个。这种情况下,固定片32可以压靠或者可以不压靠在电极引出部5上。
图16涉及有机EL元件的实施例的另一示例,并且是示出电极片3及其周围的放大图。本特定实施例具有与图1的特定实施例相同的构造,但与图1的特定实施例的不同在于电极片3的形状。与图1的特定实施例相同的构造用与图1实施例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省略对其的说明。
在图16的特定实施例中,电极片3具有通过向内弯曲固定片32的前端形成的面接触片33。面接触片33形成为几乎垂直于固定片32,并且平行于基板1的表面配置。当面接触片33以这种方式设置时,电极片3可在面接触片33的表面处结合于电极引出部5,或电极片3可在面接触片33的表面处被压靠在电极引出部5上,可以增加电极片3与电极引出部5之间的接触面积,因此改进了电连接性能。此外,当电极片3在带有尖锐前端的片处被压靠在电极引出部5上时,有时电极引出部5和基板1可被损坏。在本特定实施例中,电极片3可以在面接触片33的表面处被压靠在电极引出部5上,因此可防止元件上的损坏。
在本特定实施例中,电极片3被压靠在电极引出部5上并且因此可能稳固地将电极片3固定于电极引出部5。在这方面,可能不需要提供导电膏20。此外,也在本特定实施例中,电极片3用导电膏20直接或间接地结合和固定于基板1和封闭部件2中的至少一个。这种情况下,面接触片33可以不与电极引出部5直接接触。在这方面,面接触片33通过导电膏20(导电固定部21)电连接于电极引出部5就足够了。
图17涉及有机EL元件的实施例的另一示例,并且为示出电极片3及其周围的放大图。本特定实施例具有与图1的特定实施例相同的构造,但与图1的特定实施例不同在于用于支撑电极片3的结构。与图1的特定实施例相同的构造用与图1的实施例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省略对其的说明。
在图17的特定实施例中,电极片3被支撑和固定成使得电极片3定位在距离封闭部件2一定距离处并且电极片3的端部嵌入电极片支撑件4内。因此,在电极片3与封闭部件2的表面之间形成了间隙。因此,电极片3可以进一步弹性地变形,并且可改进弹簧特性,且可能牢牢地将电极片3压靠在电极引出部5上。此外,电极片3的高度位置可通过电极片支撑件4调整。因此,很容易调整弹簧力。此外,变得易于调整将电极片3压靠在电极引出部5上的力,因此可改进电连接性能。
在图17的特定实施例中,电极片支撑件4可由接近封闭部件2的第一层(基部)和面对第一层的第二层(盖部)构成。通过将支撑片31的端部插入第一层与第二层之间来支撑和固定电极片3。这种情况下,优选首先形成第一层,随后配置电极片3并且之后形成第二层。这样,变得易于调整第一层的高度,并且可能易于调整弹簧特性。
此外,在图17的特定实施例中,电极片支撑件4可为由塑性材料等等制成的壳体。这种情况下,首先通过将电极片3适配在电极片支撑件4内来固定电极片,接下来电极片3固定于其的电极片支撑件4被固定于封闭部件2。藉此,电极片3可附连成使得被压靠在电极引出部5上。电极片支撑件4的固定可例如通过使用粘合材料来完成。
在本特定实施例中,电极片3被压靠在电极引出部5上,并且因此可能牢牢地将电极片3固定于电极引出部5。这样,可能不需要提供导电膏20。此外,也在本特定实施例中,电极片3用导电膏20直接或间接地结合和固定于基板1和封闭部件2中的至少一个。这种情况下,固定片32的前端可以与电极引出部5直接接触或者不与电极引出部5直接接触。
图18涉及有机EL元件的实施例的另一示例,并且是示出电极片3及其周围的放大图。本特定实施例具有与图1的特定实施例相同的构造,但与图1的特定实施例的不同在于用于支撑电极片3的结构。与图1的特定实施例相同的构造用与图1实施例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省略对其的说明。
在图18的特定实施例中,通过将支撑片31的端部结合于封闭部件2的表面来支撑和固定电极片3。电极片3的结合可通过使用双面胶带等等完成。此外,本特定实施例缺乏支撑和固定电极片3以便覆盖电极片3端部的电极片支撑件4。因此,可能易于支撑和固定电极片3,由此有利于电极片3的附连。
要注意,用于支撑和固定电极片3的结构不局限于包括电极片支撑件4的结构、包括双面胶带的结构等等。例如,将凹槽状的凹陷设置于封闭部件2表面的端部,并且支撑片31的端部适配在凹陷内,藉此支撑和固定电极片3。
在本特定实施例中,电极片3被压靠在电极引出部5上,并且因此可能牢牢地将电极片3固定于电极引出部5。这样,可能不需要提供导电膏20。此外,也在本特定实施例中,电极片3用导电膏20直接或间接地被结合和固定于基板1和封闭部件2中的至少一个。这种情况下,固定片32的前端可以与电极引出部5直接接触或者可以不与电极引出部5直接接触。
图19涉及有机EL元件的实施例的另一示例,并且为示出电极片3及其周围的放大图。本特定实施例具有与图18的特定实施例相同的构造,但与图18的特定实施例不同在于电极片3的构造和用于支撑电极片3的结构。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构造用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省略对其的说明。
在图19的特定实施例中,电极片3不是通过单个金属片构成而是通过多个(在本特定实施例中为两个)金属片构成。更详细地,电极片3由作为支撑片31的第一金属片和作为固定片32的第二金属片来构成。支撑片31的端部可以类似于图18的特定实施例的方式用双面胶带被支撑在封闭部件2上并固定于封闭部件2。可选地,以类似于图1的特定实施例的方式,支撑片31的端部可被支撑在电极片支撑件4上并固定于电极片支撑件4。此外,支撑片31的相对于封闭部件2向外突出的端部(延伸部)抵着基板1按压固定片32的相反端部之一,并且通过这种按压力将固定片32的相反端部的另一个(接近基板1的端部)压靠在电极引出部5上。在本特定实施例中,电极片3可通过使用具有平坦表面的平板形状的金属片来形成,因此很容易形成将电极片3压靠在电极引出部5上的结构。
在本特定实施例中,电极片3被压靠在电极引出部5上,并且因此可能牢牢地将电极片3固定于电极引出部5。在这方面,可能不需要提供导电膏20。此外,也在本特定实施例中,电极片3用导电膏20直接或间接地结合和固定于基板1和封闭部件2中的至少一个。这种情况下,固定片32的前端可以与电极引出部5直接接触或者可以不与电极引出部5直接接触。此外,支撑片31和固定片32可用导电膏20彼此结合。
图20涉及有机EL元件的实施例的另一示例,并且是示出电极片3及其周围的放大图。本特定实施例具有与图19的特定实施例相同的构造,但与图19的特定实施例的不同在于电极片3的构造。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构造用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省略对其的说明。
在图20的特定实施例中,正如图19的特定实施例一样,电极片3不是由单个金属片构成,而是由多个(在本特定实施例中为两个)金属片构成。此外,支撑片31的相对于封闭部件2向外突出的端部(延伸部)抵着基板1按压固定片32的相反端部之一,并且通过这种按压力,固定片32的相反端部中的另一个(靠近基板1的端部)被压靠在电极引出部5上。要注意,图20的特定实施例不包括电极片支撑件4。但是,可提供电极片支撑件4。
此外,在本特定实施例中,支撑片31向外延伸以便相对于电极片3固定于电极引出部5的位置(即电极片3压靠电极引出部5的位置)向外突出。支撑片31的相对于固定片32向外突出的区域作为端子12,所述端子意味着待电连接于另一端子的部分。
如上所述,在优选实施例中,电极片3包括相对于电极片3压靠电极引出部5的位置(即电极片3固定于电极引出部5的位置)向外突出的端子12。这种情况下,通过在平面内设置多个有机EL元件从而形成具有相对大发光面积的表面照明装置的过程中,相邻有机EL元件可通过使用端子12彼此电互联。因此,可改进连接性能。
支撑片31的外周缘可定位在与基板1的周缘基本上相同的位置处。当金属片延伸至到达基板1的周缘时,可改进平面内的连接性能。
在本特定实施例中,电极片3被压靠在电极引出部5上,并且因此可能牢牢地将电极片3固定于电极引出部5。在这方面,可能不需要提供导电膏20。此外,也在本特定实施例中,电极片3用导电膏20直接或间接地结合和固定于基板1和封闭部件2中的至少一个。这种情况下,固定片32的前端可以与电极引出部5直接接触或者可以不与电极引出部5直接接触。此外,支撑片31和固定片32可用导电膏20彼此结合。
图21涉及有机EL元件的实施例的另一示例,并且为示出电极片3及其周围的放大图。图21示出包括端子12的电极片3的另一示例。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构造用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省略对其的说明。
在本特定实施例的电极片3中,固定片32被形成为从支撑片31的两个侧部分叉。从支撑片31连续地向外延伸以便向外突出的端子片34从电极片3的固定片32所分叉处的那部分起分叉。通过切入和弯曲金属片来形成该电极片3。在本特定实施例中,正如图20的特定实施例一样,提供端子12,因此相邻的有机EL元件很容易电连接。
在图21所示的电极片3中,电极片3能形成为单个部件。因此,可提高电极片3的强度,并且可增加弹簧特性,由此可提高将电极片3压靠在电极引出部5上的力。此外,可以很容易由被设置为单个部件的电极片3形成向外突出的端子12。要注意,图21的特定实施例不包括电极片支撑件4。但是,可提供电极片支撑件4。
在本特定实施例中,电极片3被压靠在电极引出部5上,并且因此可能牢牢地将电极片3固定于电极引出部5。在这方面,可能不需要提供导电膏20。此外,也在本特定实施例中,电极片3用导电膏20直接或间接地结合和固定于基板1和封闭部件2中的至少一个。这种情况下,固定片32的前端可以与电极引出部5直接接触或者可以不与电极引出部5直接接触。此外,支撑片31和固定片32可用导电膏20彼此结合。
图22涉及有机EL元件的实施例的另一示例。图22(a)示出在附连电极片3之前的状况,并且图22(b)示出在附连电极片3之后的状况。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构造用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省略对它们的说明。
如图22(a)所示,在本特定实施例中,电极片3包括多个突出部13。此外,如图22(b)所示,在附连电极片3的过程中,突出部13被挤压,藉此形成挤压的突出部13a。如上所述,优选通过在电极片3与电极引出部5之间的边界部分处挤压具有导电特性的多个突出部13来连接电极片3和电极引出部5。通过挤压多个突出部13将电极片3压靠在电极引出部5上,因此可改进电连接性能。要注意,图22的特定实施例不包括电极片支撑件4。但是,可提供电极片支撑件4。
如图22(a)所示,在本特定实施例中,多个突出部13被设置于电极片3的固定片32的前端。突出部13可由与电极片3相同的材料制成,或可由其它导电材料制成。此外,电极片3从封闭部件2侧移至接近基板1,并且支撑片31的端部被支撑和固定,并且固定片32被压靠在基板1上。随后,如图22(b)所示,固定片32被压靠在电极引出部5上,因此挤压突出部13。藉此,通过挤压突出部13得到的被挤压的突出部13a形成于电极片3与电极引出部5之间的边界部分处。因此,可能改进电连接性能。要注意,在图22中,突出部13被设置于电极片3。然而,突出部13可被设置于互连电极11的表面。总之,突出部13位于电极片3与电极引出部5之间的边界部分处就足够了。
在本特定实施例中,电极片3被压靠在电极引出部5上,并且因此可能牢牢地将电极片3固定于电极引出部5。在这方面,可能不需要提供导电膏20。此外,也在本特定实施例中,电极片3用导电膏20直接或间接地结合和固定于基板1和封闭部件2中的至少一个。在使用导电膏20的情形下,突出部13可嵌入导电膏20(导电固定部21)内。
图23涉及有机EL元件的实施例的另一示例,并且为示出电极片3及其周围的放大图。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构造用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省略对其的说明。
在图23的特定实施例中,电极片3的固定片32容纳于外壳15内,该外壳15具有中空筒形并且在上下末端处包括开口。外壳15可由电绝缘材料例如树脂和塑料制成或可由金属制成。筒形外壳15的高度短于固定片32的长度,并且固定片32的前端相对于外壳15向外突出(朝基板1)。此外,相对于外壳15向外突出(朝基板1)的固定片32的前端压靠在电极引出部5上。
在本特定实施例中,电极片3的固定片32被外壳15所包围并且因此可能抑制对电极片3的损坏及其断裂。此外,外壳15可结合于基板1。这种情况下,可进一步改进固定程度。要注意,在本特定实施例中,外壳15围绕固定片32。但是,外壳15不局限于此并且如果可能可包围支撑片31以固定互连电极11。要注意,图23的特定实施例不包括电极片支撑件4。然而,可提供电极片支撑件4。
在本特定实施例中,电极片3被压靠在电极引出部5上,并且因此可能牢牢地将电极片3固定于电极引出部5。在这方面,可能不需要提供导电膏20。此外,也在本特定实施例中,电极片3用导电膏20直接或间接地结合和固定于基板1和封闭部件2中的至少一个。在使用导电膏20的情形下,突出部13可嵌入导电膏20(导电固定部21)内。
图24涉及有机EL元件的实施例的另一示例,并且为示出电极片3及其周围的放大图。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构造用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省略对其的说明。
在图24的特定实施例中,电极片3和电极引出部5被连接,同时具有导电特性的弹性部件14被压缩在其间的边界部分附近。如上所述,提供弹性部件14,因此将电极片3压靠在电极引出部5上的力可通过弹性部件14内的弹力得到加强。
在图24的特定实施例中,电极片3的固定片32在靠近固定片32与电极引出部5之间边界部分的位置处包括具有线圈弹簧形状的弹性部件14。弹性部件14容纳于外壳15内。因此,可能保护趋向于具有微弱强度的弹性部件14。当电极片3被压靠在电极引出部5上时,弹性部件14变形从而被压缩。然而,弹性部件14具有线圈弹簧形状,因此出现恢复该变形的力。随后,与弹性部件14接近前侧相比更接近前侧的固定片32的前端部被压靠在电极引出部5上。因此,可改进电连接性能。在本特定实施例中,电极片3可通过适当的模制方法形成为单个部件。可选地,电极片3可由多个金属片构成,例如作为支撑片31的金属片和作为固定片32的金属片。此外,电极片3可通过将弹性部件14形成为与金属片分开的单独部分并且将弹性部件14结合于金属片来形成。
在本特定实施例中,通过使用具有线圈弹簧形状的弹性部件14将电极片3压靠在电极引出部5上,因此将电极片3压靠在电极引出部5上的力被吸收在弹性部件14内。因此,抑制了电极片3作为整体的变形,且因此电极片3可被附连成与封闭部件2的表面紧密接触,并且可能防止电极片3由于变形而凸出。
在本特定实施例中,电极片3被压靠在电极引出部5上,并且因此可能牢牢地将电极片3固定于电极引出部5。在这方面,可能不需要提供导电膏20。此外,也在本特定实施例中,电极片3用导电膏20直接或间接地结合和固定于基板1和封闭部件2中的至少一个。在使用导电膏20的情形下,突出部13可嵌入导电膏20(导电固定部21)内。
图25涉及有机EL元件的实施例的另一示例,并且为示出电极片3及其周围的放大图。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构造用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省略对其的说明。
在图25的特定实施例中,电极片3和电极引出部5被连接,同时具有导电特性的弹性部件14被压缩于其间的边界部分处。如上所述,提供弹性部件14,因此将电极片3压靠在电极引出部5上的力可通过弹性部件14内的弹力得到加强。
在图25的特定实施例中,电极片3的固定片32前端部处(也为固定片32与电极引出部5之间边界部分)包括具有可拉伸板簧形状的弹性部件14。弹性部件14的前端从外壳15向外突出。当电极片3被压靠在电极引出部5上时,弹性部件14变形以被压缩。然而,在弹性部件14内出现恢复该变形的力。弹性部件14变形由此弹性部件14内的弹力将电极片3压靠在电极引出部5上。因此,可改进电连接性能。在本特定实施例中,电极片3可通过适当的模制方法形成为单个部件。可选地,电极片3可由多个金属片例如作为支撑片31的金属片和作为固定片32的金属片构成。此外,电极片3可通过将弹性部件14形成为与金属片分开的单独部分并且将弹性部件14结合于金属片来形成。
在本特定实施例中,通过使用具有板簧形状的弹性部件14将电极片3压靠在电极引出部5上,因此将电极片3压靠在电极引出部5上的力被吸收在弹性部件14内。因此,抑制了电极片3作为整体的变形,因此电极片3可被附连成与封闭部件2的表面紧密接触,并且可能防止电极片3由于变形而凸出。
在本特定实施例中,电极片3被压靠在电极引出部5上,并且因此可能牢牢地将电极片3固定于电极引出部5。在这方面,可能不需要提供导电膏20。此外,也在本特定实施例中,电极片3用导电膏20直接或间接地结合和固定于基板1和封闭部件2中的至少一个。在使用导电膏20的情形下,突出部13可嵌入导电膏20(导电固定部21)内。
要注意,在图24和图25的特定实施例每个中,弹性部件14被设置于电极片3。然而,弹性部件14可被设置于电极引出部5。此外,弹性部件14可形成为与电极片3分开的单独部件(弹性部件),并且该弹性部件可被插入固定片32与电极引出部5之间以便将电极片3压靠在该弹性部件上。
图26涉及有机EL元件的实施例的另一示例,并且为示出电极片3及其周围的放大图。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构造用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省略对其的说明。
在本特定实施例的电极片3中,支撑片31在相对于封闭部件2向外突出的部分处包括向内弯曲部31a,其向内弯曲以指向接近基板1的方向。此外,固定片32的长度短于封闭部件2的高度。然而,形成向内弯曲部31a由此支撑片31的前端部弯曲。因此,固定片32的前端压靠在电极引出部5上。总之,电极片3塑性地变形。在本特定实施例中,固定片32的长度可为封闭部件2高度的0.5倍以上并短于封闭部件2高度,但不局限于此。
在本特定实施例中,形成向内弯曲部31a,因此支撑片31与固定片32之间的边界部分倾斜。元件后表面的端部向内凹陷,因此可防止电极片3处的凸出。此外,向内弯曲部31a可抑制电极片3作为整体的变形,并且可能减少元件上由于电极片3变形导致过多应力所致的负载。
在本特定实施例中,电极片3被压靠在电极引出部5上,并且因此可能牢牢地将电极片3固定于电极引出部5。在这方面,可能不需要提供导电膏20。此外,也在本特定实施例中,电极片3用导电膏20直接或间接地结合和固定于基板1和封闭部件2中的至少一个。这种情况下,固定片32的前端可以与电极引出部5直接接触或者可以不与电极引出部5直接接触。
图27涉及有机EL元件的实施例的另一示例,并且为示出电极片3及其周围的放大图。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构造用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省略对其的说明。
在本特定实施例的电极片3中,支撑片31在相对于封闭部件2的端部附近向外突出的部分处包括向外弯曲部31b,其向外弯曲以指向远离基板1的方向。此外,固定片32的长度长于封闭部件2的高度。然而,形成向外弯曲部31b由此支撑片31的前端部弯曲。因此,固定片32的前端以适当的按压力压靠在电极引出部5上。在本特定实施例中,固定片32的长度可长于封闭部件2的高度和小于封闭部件2高度的5倍,但不局限于此。
在本特定实施例中,在支撑片31与固定片32之间的边界部分处形成向外弯曲部31b。当向外弯曲部31b变形时,弹簧特性起作用。因此,将电极片3压靠在电极引出部5上的力有效地作用于电极引出部5上。因此,可能增强将电极片3压靠在电极引出部5上的力。此外,固定片32被压靠在电极引出部5上同时向外弯曲部31b变形。因此,变得易于将电极片3压靠在电极引出部5上的力调整为适当的力。此外,向外弯曲部31b可抑制电极片3作为整体的变形,并且可能减少元件上由于电极片3变形导致过多应力所致的负载。
在本特定实施例中,电极片3被压靠在电极引出部5上,并且因此可能牢牢地将电极片3固定于电极引出部5。在这方面,可能不需要提供导电膏20。此外,也在本特定实施例中,电极片3用导电膏20直接或间接地结合和固定于基板1和封闭部件2中的至少一个。这种情况下,固定片32的前端可以与电极引出部5直接接触或可以不与电极引出部5直接接触。
图28示出照明装置的示例。在图28中,从发光表面侧观察照明装置。在该图中,发光区域的外缘P由虚线表示。
照明装置包括一个或多个有机EL元件。在本特定实施例的照明装置中,一个有机EL元件作为一个照明面板100,并且照明装置被形成为使得多个照明面板100设置在平面内。当照明装置包括多个有机EL元件时,有机EL元件可被设置在平面内。在图28的特定实施例中,具有四边形形状的有机EL元件设置在平面内从而示出具有水平和竖直轴线的矩阵。优选固定多个有机EL元件。例如,可能提供固定部件以将有机EL元件在与发光表面相反的一侧上固定。优选所述多个有机EL元件紧密地设置在平面内。照明装置可包括电线。照明装置可包括插头。
在图28的特定实施例中,总共九个照明面板100以3×3的矩阵方式设置在平面内。照明面板100(有机EL元件)的数量可以是4(2×2)、16(4×4)、25(5×5)等等。此外,照明面板100沿竖直轴线的数量可能不同于照明面板100沿水平轴线的数量。可选地,照明面板100可沿一个方向呈直线设置。
在照明装置中,上述有机EL元件设置在平面内,因此非发光区域可被减小,并且相邻有机EL元件之间边界部分处的非发光区域可做得不那么引人注目。因此,可能防止出现非发光部分具有框架或栅栏形状并变得引人注目的不良状况。因此可能以优良的发光特性实现发光。
当所述多个有机EL元件(照明面板100)设置在平面内时,相邻有机EL元件的电极之间的距离变短。特别地,在上述有机EL元件中,通过使用电极片3将用于为电极供电的部分配置为更接近端部,由此不同元件的电极之间的距离减小了。当具有不同极性的电极彼此相接触时,可能发生短路。此外,即使当具有相同极性的电极彼此相接触时,在照明装置平面内的电流也可能是不均匀的,并且可能无法获得优等的发光。此外,即使当电极物理上被隔开,出于安全性来说也需要电绝缘性能。因此,必须确保相邻元件之间的绝缘距离。
出于安全性,优选相邻元件的电极片3之间的绝缘距离更长。此外,优选相邻元件的导电膏20的固化部分之间的绝缘距离更长。通常地,当两个导体之间没有具有绝缘可靠性的绝缘体时,两个导体之间的绝缘距离可被确定为两个导体之间的物理直线距离。当两个导体之间具有带有绝缘可靠性的绝缘体时,两个导体之间的绝缘距离可被确定为两个导体之间避开绝缘体的路线而选择的最短距离。具有绝缘可靠性的绝缘体可为满足绝缘标准的绝缘薄板。出于安全性和可靠性,优选确保以上述方式所选择的绝缘距离。
关于确保绝缘性能,优选其中提供了电绝缘壁25的图12至图14的特定实施例。然而,为了确保绝缘距离,可能有更优选的实施例或适用于上述实施例中每个的实施例。以下,关于确保绝缘距离,描述了更优选的实施例或适用于上述特定实施例中每个的实施例。
图29(a)示出有机EL元件的实施例的示例,并且图29(b)示出通过使用图29(a)的有机EL元件形成的照明装置的一部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构造用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省略对它们的说明。
在本特定实施例中,多个电极片3被设置于基板1的相反端部。所述多个电极片3被设置在以平面看水平方向内的不同位置。图29(a)示出其中多个电极片3配置在左右端部处的实施例。配置在右侧上的电极片3和配置在左侧上的电极片3沿水平方向位于不同位置处。在电极端子沿竖直方向设置的情形下,不同位置的布置可被认为是沿侧向的不同位置的布置。换句话说,当如该图的虚线箭头所示从形成电极端子的一侧(即侧向侧)观察有机EL元件时,不同位置的布置可被认为是这样一种布置:其中基板相反端部上电极片3被定位在不彼此重叠的区域处。简而言之,相反的电极片3配置为不面对彼此。
如图29(b)所示,当本特定实施例的有机EL元件设置在平面内时,相邻有机EL元件的相邻两个电极片3配置在沿水平方向的不同位置。换句话说,如图29(b)的箭头所示,当从其侧面观察元件时,相邻电极片3配置为不彼此重叠。因此,可能防止电极片3之间的接触,由此改进绝缘性能。此外,可能增加相邻互连电极11之间的距离。当电极片3用导电膏20结合时,可能增加由导电膏20制成的部分(导电固定部21和导电结合部22)之间的距离。因此,易于提高绝缘性能。
优选电极片3绕发光区域的中心对称地设置。这种情况下,使得面内电流密度分布均匀,并且因此使得发光可以在平面内更均匀,并且减少亮度的不均匀。在图29(a)中,电极片3以点对称的方式设置。当元件旋转180°时,电极片3处于相同位置处。
为了增加照明装置的相邻电极片3之间的绝缘距离,具有沿水平方向不同位置处的电极片3的各种类型的有机EL元件被形成和布置成彼此相接触。例如,其中电极片3根据图29(a)的右侧端处电极片的位置设置在左侧和右侧上的有机EL元件和其中电极片3根据图29(a)的左侧端处电极片的位置设置在左侧和右侧上的有机EL元件被准备好且设置为彼此邻近。在这方面,两个有机EL元件除了电极片3的位置外可具有与图29(a)的特定实施例相同的构造。两个有机EL元件可选地沿侧向布置。这种情况下,当令有机EL元件的端部如图29(b)所示彼此相接触时,相邻的电极片3配置在沿水平方向的不同位置处。因此,正如使用图29(a)的有机EL元件的情形一样,可增加绝缘距离。但是,准备电极片3位置不同的多个有机EL元件和在平面内设置多个有机EL元件是很麻烦的。因此,如图29(a)所示,具有配置在不同位置处的电极片的有机EL元件是有利的。
图30示出有机EL元件的实施例的示例。该实施例示出用于增加绝缘距离的优选方面。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构造用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省略对它们的说明。
在本特定实施例中,电绝缘阻挡部件16被设置于基板1的侧部。电绝缘阻挡部件16沿垂直于基板1表面的方向相对于电极引出部5突出。当提供电绝缘阻挡部件16时,可以容易地确保绝缘性能。因此,可改进绝缘性能。
作为确保绝缘距离的方法,参照图12描述了使用电绝缘壁25的方法。然而,当未形成良好的电绝缘壁25或形成厚度不足的电绝缘壁25时,不能确保足够的绝缘性能。特别地,当电绝缘壁25由树脂等等制成时,绝缘性能可根据树脂的形成条件而变化,因此有时不能确保所需的耐电压性。在树脂的情形下,性能可能取决于施加条件、固化条件、等等。然而,通过使用电绝缘阻挡部件16,电绝缘阻挡部件16的阻挡性能能够轻易确保绝缘性能,并且获得高绝缘性能。在使用电绝缘阻挡部件16的情形下,可能在电绝缘阻挡部件16结合于基板1之前检查绝缘性能。具有优良绝缘性能的电绝缘阻挡部件16可用于元件的制造。
电绝缘阻挡部件16被设置于基板1的侧面。这样,可确保基板1侧面处的绝缘性能。电绝缘阻挡部件16用粘合层17结合于基板1。
电绝缘阻挡部件16可为电绝缘薄板、电绝缘膜或电绝缘板。例如,通过用粘合层17将电绝缘薄板附连于基板1的侧面,电绝缘阻挡部件16很容易结合于基板1。此外,当有机EL元件包括电绝缘阻挡部件16时,有机EL元件可配置在多尘和多砂的位置处,或者能容许要求高耐力性的布置例如多个有机EL元件的布置。
电绝缘阻挡部件16例如可具有0.1mm或更大的厚度。这种情况下,可进一步改进绝缘性能。这种情况下,电绝缘阻挡部件16的厚度意味着电绝缘阻挡部件16沿平行于基板1表面的方向(侧向)的长度,还意味着电绝缘阻挡部件16沿垂直于有机发光体10的堆叠方向的方向的长度。然而,为了减小非发光部分,优选电绝缘阻挡部件16更薄。例如,电绝缘阻挡部件16的厚度可为5mm或更小,优选3mm或更小,并且更优选1mm或更小。
优选电绝缘阻挡部件16设置于基板1的整个侧部。这种情况下,可改进绝缘性能并且很容易提供电绝缘阻挡部件16。优选电绝缘阻挡部件16配置在电极片3侧。
在图30中,作为沿垂直于基板1表面的方向的位置,电极引出部5表面的位置B1、基板1的出射光侧上的表面的位置B2和电极片3的与基板1相反的端部的位置B3由虚线表示。电绝缘阻挡部件16相对于电极引出部5表面的位置B1朝与出射光侧相反的一侧(该图中向上)突出。这种情况下,电绝缘阻挡部件16配置在电极引出部5侧上,因此更容易确保绝缘距离。为了增加绝缘距离,优选电绝缘阻挡部件16相对于导电固定部21向外突出。这种情况下,阻挡部件16可配置在导电固定部21侧上。
优选电绝缘阻挡部件16不沿垂直于基板1表面的方向相对于基板1的与封闭部件2结合于其的表面相反的表面向外突出。在图30中,电绝缘阻挡部件16的端部(光出射侧上的端部16b)定位在与位置B2即基板1面对外部的表面的位置相同的位置处,因此不相对于基板1向外突出。如上所述,电绝缘阻挡部件16不相对于基板1向外突出,因此当形成照明装置时,防止电绝缘阻挡部件16在发光表面上突出。因此,可能抑制元件由于电绝缘阻挡部件16而具有不良外观,并且抑制非发光部分由于电绝缘阻挡部件16而引人注目。电绝缘阻挡部件16的端部16b可相对于位置B2向内定位。然而,当电绝缘阻挡部件16的端部16b过度凹陷时,外观可能变得不良。因此,即使当电绝缘阻挡部件16凹陷时,也优选电绝缘阻挡部件16的端部16b配置在位置B2附近。
优选电绝缘阻挡部件16沿垂直于基板1表面的方向相对于电极片3向外突出。在图30中,电绝缘阻挡部件16的端部(与出射光侧相反的端部16a)被配置为比位置B3(即电极片3的与出射光侧相反的端部的位置)更接近与出射光侧相反的一侧,因此电绝缘阻挡部件16的端部(与出射光侧相反的端部16a)相对于电极片3突出。如上所述,电绝缘阻挡部件16相对于电极片3突出,因此当形成照明装置时,使得相邻有机EL元件的电极片3之间很难接触。因此,进一步改进了绝缘性能。此外,相邻有机EL元件的导电固定部21之间的绝缘距离可被计算为避开电绝缘阻挡部件16的路线的距离,因此可增加电绝缘阻挡部件16沿垂直方向的长度,由此进一步增加了绝缘距离。
电绝缘阻挡部件16的与出射光侧相反的端部16a例如可被配置在定位于距离基板1表面一定距离处的位置处,该距离为电极片3的固定片32长度的两倍或更多倍。当电绝缘阻挡部件16突出时,绝缘性能增加。例如在假定电绝缘阻挡部件16沿电极片3弯曲时,则电绝缘阻挡部件16的端部16a可定位于比支撑片31的端部更接近元件内部。此外,例如在假定电绝缘阻挡部件16在封闭部件2表面的位置处向内弯曲时,则电绝缘阻挡部件16的端部16a可定位于比互连电极延伸部23的内部更接近元件内部。在电绝缘阻挡部件16具有足够长度的情形下,即使导电膏20和互连电极11的构造变化,也可通过电绝缘阻挡部件16确保绝缘距离,因此不需要改变绝缘设计。因此可简化绝缘设计。
电绝缘阻挡部件16的与出射光侧相反的端部16a可配置在等于电极片3的与出射光侧相反的端部的位置B3的位置处。这种情况下,电绝缘阻挡部件16配置在电极片3侧上以便覆盖电极片3的侧部,因此可增加绝缘性能。此外,电绝缘阻挡部件16的端部16a可配置成比位置B3更接近基板1。同样在这种情况下,电绝缘阻挡部件16配置在电极片3侧,因此可增加绝缘性能。此外,当电绝缘阻挡部件16不相对于电极片3突出时,例如可能防止电绝缘阻挡部件被挂住和分离。此外,元件可变薄。为了进一步改进绝缘性能,优选电绝缘阻挡部件16的端部16a相对于位置B3向外突出。为防止电绝缘阻挡部件16的分离,优选电绝缘阻挡部件16的端部16a相对于位置B3向内定位。因此,考虑到绝缘性能、安全性等等,可能选择电绝缘阻挡部件16的端部16a的位置。
例如,电绝缘阻挡部件16沿垂直于基板1表面的方向的长度可等于固定片3沿延伸方向的长度。可选地,例如电绝缘阻挡部件16沿垂直于基板1表面的方向的长度可等于固定片3的长度和基板1厚度的总和。可选地,例如电绝缘阻挡部件16沿垂直于基板1表面的方向的长度可长于固定片3的长度和基板1厚度的总和。
电绝缘阻挡部件16可在适当的时机结合于基板1。还可能在形成有机发光体10之前将电绝缘阻挡部件16设置于用于基板1的基板材料。然而,在形成堆叠之前提供电绝缘阻挡部件16的情形下,可能很难形成良好的有机发光体10。因此,优选在形成和封闭有机发光体10之后的适当时机形成电绝缘阻挡部件16。在这方面,可在附连电极片3之前提供电绝缘阻挡部件16,或可在附连电极片3之后提供电绝缘阻挡部件16。例如,可在附连电极片3之前将电绝缘阻挡部件16结合于基板1,随后导电膏20可被涂覆在电极引出部5的表面上,随后可附连电极片3。这种情况下,通过电绝缘阻挡部件16阻挡了导电膏20的流动,由此改进了绝缘性能。可选地,例如导电膏20可涂覆在电极引出部5的表面上,随后可附连电极片3,之后电绝缘阻挡部件16可结合于基板1。这种情况下,即使导电膏20不合适地向外延伸,电绝缘阻挡部件16也能附连成覆盖导电膏20的延伸部,因此可改进绝缘性能。更优选的是粘合层17被设置于电绝缘阻挡部件16的整个表面。这种情况下,可改进电绝缘阻挡部件16的结合的可操作性。要注意,最后固化粘合层17就足够了。即使粘合层17暴露在最外层表面上,最后失去粘合层17的粘着性也足够了。
图31示出有机EL元件和照明装置的实施例的示例。图31(a)和图31(b)示出有机EL元件,并且图31(c)示出包括多个有机EL元件的照明装置的有机EL元件之间的边界部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构造用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省略对其的说明。要注意,在图31(a)中,省略粘合层17,因为粘合层17实际上很薄。
在并排设置多个有机EL元件的情形下,在相邻电极片3之间提供电绝缘阻挡部件16就足够了。因此,电绝缘阻挡部件16可能不设置于电极片3设置于其的基板1的侧部之一。在图31(a)中,电绝缘阻挡部件16设置于电极片3设置于其每个的相反端部中的一个端部,并且电绝缘阻挡部件16不设置于另一端部。在该有机EL元件中,当如图31(c)形成照明装置时,相邻的有机EL元件被配置为使得未设置电绝缘阻挡部件16的端部与设置了电绝缘阻挡部件16的端部相接触。因此,可能在电极端子之间提供电绝缘阻挡部件16,因此能改进绝缘性能。
优选提供电绝缘阻挡部件16以延伸电极片3附连于其的基板1的端部的整个长度。这种情况下,可能通过使用电绝缘阻挡部件16易于形成绝缘结构。电绝缘阻挡部件16形成为细长形以便延伸基板1的整个周缘。可对应于独立电极片3提供电绝缘阻挡部件16。然而,优选这种电绝缘阻挡部件16形成为单个部件。因此,可便于绝缘结构的形成。
图32示出有机EL元件和照明装置的实施例的示例。图32(a)和图32(b)示出有机EL元件,并且图32(c)示出包括多个有机EL元件的照明装置的有机EL元件之间的边界部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构造用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省略对其的说明。要注意,在图32(a)中,省略粘合层17,因为粘合层17实际上很薄。
在本特定实施例中,电绝缘阻挡部件16被设置给有机EL元件的每个设有电极片3的端部。总之,如图32(a)所示,电绝缘阻挡部件16设置于电极片3设置于其每个的相反端部。因此,电绝缘阻挡部件16配置于电极片3形成于其每个的所有端部的侧方,因此当有机EL元件被设置为彼此相邻时,可能成功地将电绝缘阻挡部件16配置在相邻的电极片3之间。因此,可能成功地将电绝缘阻挡部件16设置在电极端子之间,因此可改进绝缘性能。此外,如图32(c)所示,两个电绝缘阻挡部件16配置在相邻的有机EL元件之间。因此,可进一步改进绝缘性能。此外,每个电绝缘阻挡部件16可变薄。
在该实施例中,电绝缘阻挡部件16具有细长形状,并且电极片3延伸电极片3附连于其的基板1端部的整个长度。因此,可能容易改进绝缘性能。
在这方面,图31的特定实施例提供了可减少电绝缘阻挡部件16的材料用量的优点。相反地,图32的特定实施例提供了易于在相邻有机EL元件之间提供电绝缘阻挡部件16和利于有机EL元件的铺设的优点。因此,考虑到制造率、成本等等来适当地决定使用哪个实施例。
下面根据图31和图32的特定实施例进行理解。优选多个电极片3被设置于基板1的多个端部。当电极片3设置于基板1的端部时,包括互连电极11的多个电极端子形成于所述多个端部上。因此,可能在平面内获得更均匀的发光。此外,优选电绝缘阻挡部件16在针对基板1的所述多个端部中的一半或一半以上的端部位置处被设置于基板1的侧部。这种情况下,当有机EL元件设置在平面内时,可能易于在相邻电极端子之间配置电绝缘阻挡部件16。例如,在图31的特定实施例中,电极片3形成于基板1的两个端部中的每个上,因此优选相对于电极片3形成于其的一半或一半以上端部中的一个或两个端部设置电绝缘阻挡部件16。如果电极片3形成于基板1的一个端部上,则优选电绝缘阻挡部件16设置于该端部。可选地,如果电极片3形成于基板1的三个或四个端部中的每个上,优选针对两个或更多端部设置电绝缘阻挡部件16。要注意,有机EL元件的形状例如不局限于四边形并且可为六边形。当有机EL元件具有六边形形状时,有机EL元件可通过设置为蜂窝状方式被紧密地设置在平面内。即使有机EL元件具有六边形形状,电绝缘阻挡部件16设置于其的端部的数量关系类似于上述情形。
对于电绝缘阻挡部件16,更优选电绝缘阻挡部件16相对于基板1的所有多个端部被设置于基板1的对应于端部位置的侧部,参照图32的特定实施例所述。这种情况下,可能防止未设置电绝缘阻挡部件16的端部与另一端部相接触。因此,可成功地改进绝缘性能。
上述实施例中,有机EL元件以平面看具有四边形形状。因此,电绝缘阻挡部件16可设置于具有四边形形状的有机EL元件的至少一侧。在更优选的实施例中,电绝缘阻挡部件16被设置于具有四边形形状的有机EL元件的相反两侧。在这方面,四边形形状可为长方形或正方形。
图33示出有机EL元件的实施例的示例。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构造用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省略对它们的说明。
本特定实施例的有机EL元件包括电绝缘阻挡部件16。电绝缘阻挡部件16的构造可与上述相同。此外,电绝缘阻挡部件16与封闭部件2之间的间隙填充了树脂。在图33中,填充了树脂的间隙用树脂部分18示出。树脂部分18可通过固化树脂形成。树脂的固化可为热固化或光致固化。
在本特定实施例中,电绝缘阻挡部件16与封闭部件2之间的间隙填充了树脂,因此导电固定部21可被树脂部分18所覆盖。因此,保护导电固定部21免受外力和水分的影响,因此改进了电可靠性。此外,电绝缘阻挡部件16与封闭部件2之间的间隙被封闭,因此可抑制杂质例如灰尘和砂砾进入该间隙,由此可进一步改进电可靠性。此外,用树脂结合电绝缘阻挡部件16,因此电绝缘阻挡部件16可被牢牢地保持。此外,电绝缘阻挡部件16与封闭部件2之间的间隙可填充树脂,因此填充树脂的部分可被缩小,因此尽可能减少非发光区域。
优选所述间隙填充树脂以使导电固定部21被树脂覆盖。这种情况下,导电固定部21被树脂所覆盖,因此可改进可靠性。优选树脂被注射成覆盖电极片3的固定片32的一半或一半以上,因此可进一步改进可靠性。优选树脂被注射成填充间隙直至靠近封闭部件2的表面。因此,可改进可靠性并且电绝缘阻挡部件16可被更稳固地保持。
电绝缘阻挡部件16与封闭部件2之间的间隙可填充树脂以使树脂沿水平方向延伸间隙的整个长度。这样,可能改进有机EL元件的电可靠性以及电绝缘阻挡部件16与封闭部件2之间的粘着性。
图34示出有机EL元件和照明装置的实施例的示例。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构造用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省略对它们的说明。图34(a)和图34(b)示出照明装置的有机EL元件与之间的边界部分,并且图34(a)示出电极片3及其附近的剖视图,以及图34(b)伸出电极片3及其附近的平面图。
本特定实施例的有机EL元件以类似于图33的特定实施例的方式包括电绝缘阻挡部件16,并且电绝缘阻挡部件16与封闭部件2之间的间隙填充树脂。在本特定实施例中,电绝缘阻挡部件16被设置于基板1的相反侧部。此外,在本特定实施例的有机EL元件中,正如参照图29所述的实施例,电极片3的位置沿水平方向是不同的。因此,绝缘距离可被保持较长,且可改进绝缘性能,因此可能获得具有高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元件。
在图34的特定实施例中,电绝缘阻挡部件16被设置成使得端部16a不相对于电极片3向外突出。电绝缘阻挡部件16的端部16a配置在接近于封闭部件2面向外部的表面的位置处。电绝缘阻挡部件16不突出,因此例如可能抑制外力作用于电绝缘阻挡部件16上从而分离电绝缘阻挡部件16的不良事件。此外,当电绝缘阻挡部件16不突出时,整个元件的厚度可减小,因此元件可变薄。
图35示出有机EL元件的实施例的示例。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构造用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省略对它们的说明。图35的特定实施例包括电绝缘盖26。包括电绝缘盖26的构造可与除了包括电绝缘阻挡部件16的构造之外的构造或包括电绝缘阻挡部件16的构造一同使用。此外,包括电绝缘盖26的构造可与其中电极片3被设置成不重叠的构造一同使用。
在本特定实施例中,对于电极片3来说,朝基板1延伸的延伸部的至少面对外部的表面被电绝缘盖26所覆盖。电极片3的延伸部被具有绝缘性能的电绝缘盖26所覆盖,因此在形成照明装置的情形下,相邻电极片3之间的接触可被抑制。此外,电极片3被覆盖,因此绝缘距离可被保持得更长。因此,可进一步改进绝缘性能。
在本特定实施例中,电极片3的延伸部由固定片32构成,并且固定片32的面对外部的表面被电绝缘盖26所覆盖。换句话说,电极片3的侧向表面被覆盖。
电绝缘盖26可由适当的电绝缘材料例如树脂、电绝缘薄板、电绝缘膜和橡胶制成。优选在固定基板1之前电绝缘盖26被设置于电极片3。这种情况下,可通过使用附连有电绝缘盖26的电极片3形成有机EL元件。这样,可以很容易改进绝缘性能。此外,在使用导电膏20的情形下,可能易于抑制导电膏20流出。此外,可在电极片3固定于基板1之后提供电绝缘盖26。
例如可通过将电绝缘流体材料施加于电极片3表面来形成电绝缘盖26。可选地,可通过将电绝缘固体物料(例如电绝缘薄板)结合于电极片3表面来形成电绝缘盖26。
电绝缘盖26例如可具有0.1mm或更大的厚度。这种情况下,可改进绝缘性能。上述厚度意味着沿平行于基板1表面的方向(侧向)的长度,还意味着沿垂直于有机发光体10堆叠方向的方向的长度。电绝缘盖26的厚度的上限不受特定限制,并且优选电绝缘盖26的厚度被选择成使得当构成有机EL元件时电绝缘盖26不沿水平方向相对于基板1的端部位置向外突出。电绝缘盖26的厚度例如可为3mm或更小,并且优选1mm或更小。
要注意,本特定实施例的有机EL元件形成为具有参照图13所述的填充和封闭结构。可选地,有机EL元件可具有中空结构。
图36示出有机EL元件的实施例的示例。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构造用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省略对它们的说明。图36的特定实施例包括电绝缘盖26。电绝缘盖26的材料、制造方法等等可与图35的特定实施例相同。
在本特定实施例中,电极片3的面对外部的整个表面被电绝缘盖26所覆盖。整个电极片3被具有绝缘性能的电绝缘盖26所覆盖。因此当形成照明装置时,可抑制相邻电极片3之间的接触。此外,电极片3的面对外部的整个表面被覆盖,因此绝缘距离可被保持得更长。因此,可进一步改进绝缘性能。此外,电绝缘盖26覆盖整个电极片3,因此电绝缘盖26与电极片3之间的粘着性可被改进并且容易形成电绝缘盖26。
要注意,本特定实施例的有机EL元件示出通过将电绝缘盖26应用于图9的特定实施例获得的示例。但是,电绝缘盖26可应用于其它实施例。
图37示出其中电绝缘盖26应用于图10的特定实施例的示例。在本特定实施例中,有机EL元件包括配线板24。同样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确保绝缘距离。
图38示出有机EL元件的实施例的示例。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构造用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省略对它们的说明。
在本特定实施例中,电绝缘盖26相对于电极片3的延伸部的前端朝基板1突出。换句话说,电绝缘盖26的接近基板1的前端相对于电极片3的固定片32的接近基板1的前端突出。电绝缘盖26相对于电极片3的延伸部的前端朝基板1突出,藉此可覆盖由导电膏20制成的导电固定部21的侧部。因此,可容易地确保绝缘距离。此外,可防止导电膏20流出,由此可进一步改进绝缘性能。
在图38中,电绝缘盖26的相对于电极片3向外突出的部分被示为电绝缘突出部26a。
在本特定实施例中,优选电绝缘盖26是柔性的。在电绝缘盖26为柔性的情形下,当电极片3移至接近基板1时可令电绝缘盖26变形,因此固定片32的前端可移至非常接近电极引出部5。可选地,电绝缘盖26可为非柔性的。
图39示出有机EL元件的实施例的示例。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构造用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省略对它们的说明。
在本特定实施例中,电绝缘盖26的相对于电极片3的延伸部的前端突出的电绝缘突出部26a向外延伸。当电绝缘突出部26a向外延伸时,可防止导电膏20流出,因此可进一步改进绝缘性能。此外可能进一步增加导电固定部21的尺寸,由此进一步增加电连接性能。当电绝缘盖26与导电膏20相接触时,电绝缘盖26可通过被导电膏20按压而向外延伸。电绝缘盖26可具有弯曲结构。
在图39的特定实施例中,电绝缘盖26的接近基板1的端部(即电绝缘突出部26a)与基板1相接触。当该端部与基板1相接触时,可进一步防止导电膏20流出。
图40、图41和图42示出包括电绝缘盖26的有机EL元件的其它实施例。在优选实施例中,有机EL元件包括设置于电极片3的延伸部、电绝缘盖26或者电极片3与电绝缘盖26之间并且具有指向基板1的开口的间隙27。这种情况下,可能通过使用毛细管作用容易地防止导电膏20流入外部。由导电膏20制成的导电固定部21可引入该间隙27内。
图40的特定实施例包括设置于电极片3的延伸部的间隙27从而具有指向基板1的开口。换句话说,间隙27形成于电极片3的固定片32的前端的面对基板1的表面内。该间隙27通过沿侧向局部地分开固定片32的前端形成。电极片3包括间隙27并且因此可能通过使用毛细管作用令导电膏20引入间隙27中。因此,可防止导电膏20流出。
图41的特定实施例包括设置于电绝缘盖26从而具有指向基板1的开口的间隙27。换句话说,间隙27形成于电绝缘盖26的面对基板1的前端内。该间隙27通过沿侧向分开电绝缘盖26的前端而形成。电绝缘盖26包括间隙27并且因此可能使用毛细管作用令导电膏20引入间隙27。因此,可防止导电膏20流出。
图42的特定实施例包括设置在电极片3与电绝缘盖26之间从而具有指向基板1的开口的间隙27。换句话说,间隙27通过隔开电极片3的前端部与电绝缘盖26的前端部而形成。该间隙27可通过不结合电极片3的前端部与电绝缘盖26的前端部来形成。电绝缘盖26包括位于电极片3与电绝缘盖26之间的间隙27并且因此可能使用毛细管作用令导电膏20引入间隙27。因此,可防止导电膏20流出。
图43示出有机EL元件的实施例的示例。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构造用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省略对它们的说明。在图43和随后的附图中,描述了包括配线板24的有机EL元件的优选实施例。
在图10的上述实施例中,描述了允许通过配线板24与电极电连接的结构。在这方面,在使用配线板24的情形下,可能频繁地发生配线板24的热膨胀或热收缩。例如,当由于操作有机EL元件产生热量导致温度升高时,配线板24可能热膨胀。当出现热膨胀时,张力等等可能作用于电极片3上由此可能发生电极片3的接触故障,或通过固化导电膏20形成的部分(导电固定部21和/或导电结合部22)可能断裂。因此,优选改进电连接性能。特别地,在上述实施例中,当配线板24由树脂材料、硅材料、陶瓷基板等等制成并且封闭部件2由玻璃制成时,配线板24和封闭部件2可由不同材料制成,因此很容易发生热膨胀或收缩的问题。这是因为热膨胀系数不同。有鉴于此,描述了包括配线板24的优选特定实施例。
在图43的特定实施例中,正如图10的特定实施例一样,通过使用配线板24形成允许与电极电连接的结构。图43的特定实施例不同于图10的特定实施例之处在于支撑片31向内延伸以使支撑片31电连接至形成于配线板24中心附近的互连电极延伸部23。互连电极延伸部23可包括待电连接至外接电源的电极,并且该电极可在与连接于支撑片31的部分不同的位置处暴露于配线板24上,并且通过配线板24的接线回路连接于该部分。通过延伸支撑片31,可能提高电极片3的固定程度并且也提高了接线回路设计的自由度。要注意,在图43中,配线板24用粘合材料结合于封闭部件2,并且该粘合材料形成配线板粘合层28。
图44(a)示出用于图43的特定实施例的有机EL元件中的电极片3。在该电极片3中,支撑片31和固定片32形成为平坦的片。图44(b)和图44(c)示出通过使用图44(a)的电极片3形成的有机EL元件。图44(b)示出当沿垂直于基板1表面的方向从配线板24侧观察时包括电极片3及其周围的结构。图44(c)示出对于在沿平行于基板1表面的方向观察时有机EL元件的侧部而言包括电极片3及其周围的结构。在图44(a)的电极片3中,当温度升高和在配线板24处出现热膨胀时,负载作用于电极片3上,并且这种负载可导致失去电连接性能。热膨胀可沿平行于基板1表面的方向发生。因此,配线板24内的热膨胀可在面内方向上发生。在图43中,配线板24内热膨胀的方向由黑色箭头表示。
有鉴于此,优选电极片3包括用于沿平行于基板1表面的方向松弛应力的应力松弛结构35。所述应力松弛结构35可为容许电极片3膨胀和收缩的结构。更详细地,应力松弛结构35可被认为是容许电极片3沿膨胀方向变化尺寸同时保持电导率的结构。电极片3包括应力松弛结构35,由此配线板24的热膨胀或热收缩所致的热变形可被吸收,并且可减少电极片3的连接失效因此改进有机EL元件的电可靠性。电极片3的改动可为用于吸收应力的微小改动。
图45(a)、图45(b)和图45(c)示出具有应力松弛结构35的电极片3的示例。在这些特定实施例中,应力松弛结构35由设置于电极片3的开口36构成。当提供开口36时,可便于电极片3的变形,由此可有效地松弛应力。开口36的数量可为一个,但更优选具有多个开口36。这种情况下,应力可被进一步松弛。开口36被设置为沿厚度方向贯穿电极片3的孔。优选开口36为沿电极片3的延伸方向延伸的细长形孔。这种情况下,很容易松弛应力。在图45的特定实施例中,为细长形孔的开口36以规律间隙沿电极片3的宽度方向并排设置。开口36可为具有狭缝形状的孔。
在图45(a)的电极片3中,开口36被设置于支撑片31和固定片32二者。这种情况下,应力可被高度松弛。在使用图45(a)的电极片3的情形下,包括电极片3及其周围的部分具有如图43所示的截面的结构,因此可能获得在图46(a)中示出其平面图和图46(b)中示出其侧视图的有机EL元件。
在图45(b)的电极片3中,开口36被设置于支撑片31但不设置于固定片32。这种情况下,容许电极片3略微变形,因此应力可被松弛。在使用图45(b)的电极片3的情形下,包括电极片3及其周围的部分具有如图43所示的截面的结构,因此可能获得在图46(a)中示出其平面图和图44(c)中示出其侧视图的有机EL元件。
在图45(c)的电极片3中,开口36被设置于固定片32但不设置于支撑片31。这种情况下,容许电极片3略微变形,因此应力可被松弛。在使用图45(c)的电极片3的情形下,包括电极片3及其周围的部分具有如图43所示的截面的结构,因此可能获得在图44(b)中示出其平面图和图46(b)中示出其侧视图的有机EL元件。
图45(a)的特定实施例包括大于图45(b)和图45(c)的特定实施例的电极片3的变形区域,因此提供了进一步改进变形和收缩特性的优点。相反地,在图45(b)和图45(c)中,开口36仅被设置于一个片中,因此优点是便于制造并且提高了电极片3的强度。此外在图45(c)中,支撑片31不包括开口,因此在附连电极片3的过程中,支撑片31可以很容易地结合于配线板24,因此可便于制造。
在图45的每个电极片中,四个开口36被设置于一个片(为支撑片31或固定片32)。开口36的数量不局限于此,并且可为一个、两个或三个、或五个或更多个。要注意,优选不在支撑片31与固定片32之间的边界部分处形成开口36。这样,可能抑制电极片3强度的减少。
例如可通过切出(通过冲切)构成电极片3的金属板来形成开口36。可选地,在弯曲电极片3的过程中,可通过模压来冲切电极片3。
图47(a)示出包括应力松弛结构35的电极片3的另一示例。图47(b)和图47(c)示出包括通过使用图47(a)的电极片3形成的有机EL元件的电极片3及其周围的结构。图47(b)是平面图并且图47(c)是侧视图。
在本特定实施例中,应力松弛结构35由设置于电极片3的切口37构成。切口37形成为通过沿电极片3的宽度方向(垂直于延伸方向的方向)切出而获得的狭缝。当提供切口37时,有利于电极片3的变形,因此可有效地松弛应力。要注意,本特定实施例具有与图43相同的截面结构。
在图47(a)的电极片3中,为支撑片31和固定片32中的每个提供一个切口37。切口37可设置于支撑片31或固定片32。同样在这种情况下,容许电极片3的轻微变形,因此可松弛应力。通过分开电极片3的侧部(沿垂直于延伸方向的方向的端部)来提供切口37,因此电极片3更容易沿延伸方向变形。因此,可改进变形吸收特性,并且可提高有机EL元件的电可靠性。
图48(a)示出包括应力松弛结构35的电极片3的另一示例。图48(b)和图48(c)示出包括通过使用图48(a)的电极片3形成的有机EL元件的电极片3及其周围的结构。图48(b)是平面图并且图48(c)是侧视图。
在本特定实施例中,应力松弛结构35由设置于电极片3的多个切口37构成。此外,所述多个切口37被设置成使得电极片3包括S形部分。同样在本特定实施例中,切口37形成为通过沿电极片3的宽度方向(垂直于延伸方向的方向)切出而获得的狭缝。当提供切口37时,有利于电极片3的变形,因此可有效地松弛应力。此外,电极片3包括S形部分,因此有利于沿延伸方向的变形并且可进一步改进松弛应力的效果。这是因为具有弹簧形状的部分的弹性被改进从而通过沿宽度方向在相反末端处形成切口而非在相反末端之一处形成切口来使变形容易。
设置于电极片3的切口37的数量可为一个或两个或更多个。当提供多个切口37时,可进一步松弛应力。此外,在提供多个切口37的情形下,当所述多个切口37被设置成形成像图48(a)那样的S形部分时,可有效地改进变形吸收性能。多个切口可设置在一个末端处。要注意,当为一个片(支撑片31和/或固定片32)提供三个或更多个切口37时,优选电极片3沿宽度方向的相反末端被交替地切出。这种情况下,电极片3为之字形。电极片3可具有如此形状以使两个或更多个S形部分连接起来。
在图48(a)的电极片3中,为支撑片31和固定片32中的每个提供两个一组的切口37。切口37可设置于支撑片31或固定片32。同样在这种情况下,容许电极片3的轻微变形,因此可松弛应力。
例如可通过切出(通过冲切)构成电极片3的金属板来形成切口37。可选地,在弯曲电极片3的过程中,可通过模压来冲切电极片3。
图49示出通过使用包括应力松弛结构35的电极片3的另一示例形成的有机EL元件,并且图49(a)是截面图,图49(b)是平面图,以及图49(c)是侧视图。在本特定实施例中,应力松弛结构35由设置于电极片3的波状结构38构成。当提供波状结构38时,有利于电极片3的变形,因此可有效地松弛应力。此外,当电极片3为波状时,形成具有S形截面的一个或多个部分,因此有利于沿延伸方向的变形并且可进一步改进松弛应力的效果。电极片3变得起皱并且沿延伸方向可变形。
在本特定实施例中,波状结构38由具有狭缝似形状的多个凹陷39构成,所述凹陷通过沿厚度方向切入以便沿宽度方向延伸整个长度而形成。所述多个凹陷39包括通过后移电极片3的面对外部的表面形成的外部凹陷39a和通过后移电极片3的面对内部的表面形成的内部凹陷39b。外部凹陷39a和内部凹陷39b可选地沿延伸方向设置。这种情况下,电极片3包括凹陷和突出部。在图49(b)和图49(c)中,隐藏的凹陷39用虚线示出。
波状结构38可被设置于支撑片31或固定片32。同样在这种情况下,容许电极片3的轻微变形,因此可松弛应力。然而,优选波状结构38被设置于支撑片31和固定片32每个。这种情况下,有利于变形。
图50示出通过使用包括由波状结构38构成的应力松弛结构35的电极片3形成的有机EL元件的另一示例。在本特定实施例中,通过将构成电极片3的金属片成形为沿延伸方向前进的弯曲波来形成波状结构38。在本特定实施例中,例如波状结构38易于通过压力加工被设置于电极片3。当提供波状结构38时,可有利于电极片3的变形,因此可有效地松弛应力。波状结构38可被设置于支撑片31或固定片32。构成波状结构38的波状部分之一可具有半圆形截面。
图51示出通过使用包括由波状结构38构成的应力松弛结构35的电极片3形成的有机EL元件的另一示例。在本特定实施例中,通过将构成电极片3的金属片成形为沿延伸方向前进的锯齿波来形成波状结构38。在本特定实施例中,例如波状结构38易于通过压力加工被设置于电极片3。当提供波状结构38时,有利于电极片3的变形,因此可有效地松弛应力。波状结构38可被设置于支撑片31或固定片32。构成波状结构38的波状部分之一可具有三角形截面。
图52和图53均示出通过使用包括由波状结构38构成的应力松弛结构35的电极片3形成的有机EL元件的另一示例。在这些本特定实施例中的每个中,通过弯曲部40实现应力松弛结构35,该弯曲部是电极片3的一部分并且限定了沿垂直于基板1表面的方向的部分与沿平行于基板1表面的方向的部分之间的边界且从电极片3的表面向外突出。换句话说,作为固定片32与支撑片31之间边界部分的弯曲部40向外突出。弯曲部40向外突出,因此该弯曲部40吸收变形并且电极片3作为整体可略微变形。因此,可松弛应力。要注意,通过突出弯曲部40,在电极片3上形成了突出部。
在图52的特定实施例中,弯曲部40沿与朝基板1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突出。在图53的特定实施例中,弯曲部40从侧部突出。在这些特定实施例中,很容易通过弯曲电极片3形成应力松弛结构35。在图52的特定实施例中,弯曲部40不从侧部突出,因此图52的特定实施例的优点是减小非发光区域。此外,图52的特定实施例的优点是增加相邻有机EL元件之间的绝缘距离。相反地,在图53的特定实施例中,电极片3不从与发光表面相反的表面(后表面)突出,因此图52的特定实施例的优点是变薄。
此外,其中应力松弛结构35被设置于电极片3的一个方面即使在有机EL元件缺少配线板24的情形下也是有效的。此外,包括应力松弛结构35的电极片3可被用于上述无配线板24的每个特定实施例。这种情况下,将电极片3结合于封闭部件2的情形是有利的。此外,通过使用导电膏20(形成导电固定部21和导电结合部22中的至少一个)结合电极片3的情形是更有利的。当提供应力松弛结构35时,由玻璃等制成的封闭部件2与由金属片构成的电极片3之间的热收缩差异可被吸收。这是因为玻璃板与金属片之间具有热收缩差异。因此,可改进电连接性能。但是,当提供配线板24时应力可能增加,因此当提供配线板24时应力松弛结构35被认为是有利的。
图54示出有机EL元件的实施例的示例。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构造用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省略对它们的说明。下面参照图54说明对能够抑制电极片3连接失效的另一方面,否则由于配线板24的热膨胀会发生该连接失效。在本特定实施例中,正如图10的特定实施例一样,通过使用配线板24形成能够与电极电连接的结构。
在本特定实施例中,互连电极延伸部23被设置于配线板24的面对封闭部件2的表面。互连电极延伸部23被配置为以平面看与封闭部件2重叠的位置。在本特定实施例中,电极片3和互连电极延伸部23在面对封闭部件2的不太可能由于热膨胀遭受翘曲的表面处互联。因此,可减少由热膨胀所致的变形量并且可改进连接可靠性。更详细地,配线板24用配线板粘合层28结合于封闭部件2。考虑到配线板24的外向面与内向面之间热膨胀量的对比,作为待合于封闭部件2的表面的内向面显示出更少的热膨胀量。因此,通过在配线板24的更不可能变形的表面处与电极片3形成电连接,抑制了由于热膨胀所致的电连接断裂,并且可改进连接可靠性。
在图54的特定实施例中,配线板粘合层28作为用于形成容纳电极片3的间隙的间隔件。配线板24的面对封闭部件2的表面暴露于其上的区域比配线板粘合层28更向外地形成,并且互连电极延伸部23被设置于该区域。互连电极延伸部23可与配线板24的主体表面齐平。
优选互连电极延伸部23用由导电材料制成的导电连接器29电连接于电极片3。这种情况下,可改进连接可靠性。在本特定实施例中,互连电极延伸部23和电极片3的支撑片31与由导电膏20制成的导电连接器29互联。导电连接器29可设置在封闭部件2与电极片3之间以便用作具有将电极片3结合于封闭部件2的功能的导电结合部22。
在本特定实施例中,互连电极11和互连电极延伸部23以平面看重叠。因此,可改进电连接性能。
图55示出有机EL元件的实施例的示例。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构造用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省略对它们的说明。
在本特定实施例中,配线板24配置为以平面看比电极片3更向内。互连电极延伸部23被设置于配线板24的面对封闭部件2的表面。此外,互连电极延伸部23和电极片3用由导电膏20制成的导电连接器29电连接。导电连接器29形成为沿封闭部件2的表面延伸,并且侵入配线板24与封闭部件2之间的间隙以及支撑片31与封闭部件2之间的间隙内。导电连接器29也用作用于将电极片3结合于封闭部件2的导电结合部22。
在本特定实施例中,电极片3和互连电极延伸部23在面对封闭部件2的不太可能由于热膨胀遭受翘曲的表面处互联。因此,由热膨胀所致的变形可被吸收并且可改进连接可靠性。
在本特定实施例中,如图55所示,互连电极延伸部23和电极片3以平面看不重叠。互连电极延伸部23配置为以平面看比电极片3更向内。此外,配线板24和电极片3以平面看不重叠。电极片3和配线板24沿厚度方向不重叠因此可实现变薄。
图56示出有机EL元件的实施例的示例。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构造用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省略对它们的说明。
在本特定实施例中,配线板24配置为以平面看比电极片3更向内。互连电极延伸部23由设置于封闭部件2的表面的第一互连电极延伸部23a和设置于配线板24的面对封闭部件2的表面的第二互连电极延伸部23b构成。第一互连电极延伸部23a和第二互连电极延伸部23b与由导电膏20制成的导电连接器29电互联。电极片3通过导电结合部22结合于形成于封闭部件2表面上的第一互连电极延伸部23a。
在本特定实施例中,电极片3和互连电极延伸部23在面对封闭部件2的不太可能由于热膨胀遭受翘曲的表面处互联。因此,由热膨胀所致的变形可被吸收并且可改进连接可靠性。
在本特定实施例中,如图56所示,互连电极延伸部23和电极片3以平面看不重叠。互连电极延伸部23配置为以平面看比电极片3更向内。此外,配线板24和电极片3以平面看不重叠。电极片3和配线板24沿厚度方向不重叠因此可实现变薄。此外,通过使用形成于封闭部件2表面上的第一互连电极延伸部23a形成电连接,因此易于形成能够与电极电连接的结构并且可改进连接可靠性。要注意,第一互连电极延伸部23a可由电镀等制成。
要注意,电极层42形成于配线板24的与封闭部件2相反的表面上。电极层42通过配线板24的内部布线结构电连接于互连电极延伸部23。因此,可通过电极层42完成与外接电源的连接。
图57示出有机EL元件的实施例的示例。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构造用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省略对它们的说明。
图57的特定实施例包括封闭部件2表面上的配线板24并且互连电极延伸部23被设置于配线板24的表面。在本特定实施例中,互连电极延伸部23设置于配线板24的与基板1相反的表面。互连电极延伸部23可设置于配线板24的面对封闭部件2的表面。但是在本特定实施例中,当互连电极延伸部23设置于与基板1相反的表面时,可有利于布线连接。配线板24配置为以平面看比封闭部件2更向内。电极片3结合于封闭部件2。此外,电极片3和互连电极延伸部23用构成导电连接器29的柔性导电体41电互联。柔性导电体41由柔性导电材料制成。由柔性导电体41产生连接,因此当出现热膨胀时,应力可通过柔性导电体41的变形被吸收和松弛。因此,可改进电可靠性。要注意,电极片3用由于结合材料固化形成的电极片支撑件4结合。但是,电极片3可用导电膏20结合。
优选柔性导电体41是导电线性材料。例如,柔性导电体41可为电线。在使用电线的情形下,很容易实现具有高连接性能的电连接。可通过使用引线结合或带结合来完成电极片3与电线之间以及互连电极延伸部23与电线之间的连接。
附图标记
1    基板
1a   台阶部
2    封闭部件
3    电极片
4    电极片支撑件
5    电极引出部
6    封闭间隙
7     第一电极
8     有机发光层
9     第二电极
10    有机发光体
11    互连电极
12    端子
13    突出部
14    弹性部件
15    外壳
16    电绝缘阻挡部件
17    粘合层
18    树脂部分
20    导电膏
2     导电固定部
22    导电结合部
23    互连电极延伸部
24    配线板
25    电绝缘壁
26    电绝缘盖
26a   电绝缘突出部
27    间隙
28    配线板粘合层
29    导电连接器
31    支撑片
32    固定片
33    面接触片
34    端子片
35    应力松弛结构
36    开口
37    切口
38    波状结构
39    凹陷
40    弯曲部
41    柔性导电体
100   照明面板。

Claims (41)

1.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包括:
具有表面的基板;
形成于基板的所述表面上且自所述基板起依次包括第一电极、有机发光层和第二电极的有机发光体;以及
结合于所述基板以通过覆盖所述有机发光体来封闭所述有机发光体的封闭部件,
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元件进一步包括:
电极引出部,其电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中至少一个且跨过所述封闭部件向外延伸以便位于所述基板的端部的表面上;以及
用作互连电极且设置在所述封闭部件的与所述基板相反的一侧上的至少一个电极片,并且
所述至少一个电极片包括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固定于所述电极引出部以使得所述至少一个电极片电连接于所述电极引出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中
多个电极片设置于所述基板的相反端部;并且
所述多个电极片以平面看布置在沿水平方向的不同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中
电绝缘阻挡部件被设置于所述基板的侧部;并且
所述电绝缘阻挡部件沿垂直于所述基板表面的方向相对于所述电极引出部突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中
所述电绝缘阻挡部件相对于所述基板的与所述封闭部件结合于其的面相反的那面不沿垂直于所述基板表面的方向突出。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中
多个所述电极片设置于所述基板的多个端部;并且
对于所述基板的所述多个端部的一半或一半以上端部来说所述电绝缘阻挡部件在所述端部的位置处设置于所述基板的侧部。
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中
多个所述电极片设置于所述基板的多个端部;并且
对于所述基板的所述多个端部的所有端部来说所述电绝缘阻挡部件对应于所述端部位置而设置于所述基板的侧部。
7.根据权利要求3-6任意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中
所述电绝缘阻挡部件与所述封闭部件之间的间隙被填充以树脂。
8.根据权利要求3-7任意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中
所述电绝缘阻挡部件沿垂直于所述基板表面的方向比所述至少一个电极片突出更多。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中
所述至少一个电极片的朝所述基板延伸的所述延伸部的至少外表面被电绝缘盖所覆盖。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中
所述电绝缘盖具有0.1mm或更大的厚度。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中
所述电绝缘盖相对于所述至少一个电极片的所述延伸部的前端朝所述基板突出。
12.根据权利要求9-11任意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进一步包括设置于所述至少一个电极片的所述延伸部、设置于所述电绝缘盖或设置于所述至少一个电极片与所述电绝缘盖之间的间隙,并且所述间隙具有指向所述基板的开口。
13.根据权利要求9-12任意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中
所述电绝缘盖的相对于所述至少一个电极片的所述延伸部的前端突出的电绝缘突出部向外延伸。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任意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中
所述至少一个电极片的所述延伸部固定于所述电极引出部以便压靠在所述电极引出部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任意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中
所述至少一个电极片的所述延伸部通过由导电膏制成的导电固定部固定于所述电极引出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中
所述导电固定部被形成为与所述至少一个电极片的所述延伸部的接近所述封闭部件的表面相接触。
17.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中
所述导电固定部被形成为与所述封闭部件的侧面相接触。
18.根据权利要求15-17任意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中
所述至少一个电极片通过由导电膏制成的导电结合部固定于所述封闭部件。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中
所述导电固定部和所述导电结合部互联。
20.根据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中
一互连电极延伸部设置于所述封闭部件的表面;并且
所述至少一个电极片通过所述导电结合部结合于所述互连电极延伸部。
21.根据权利要求15-20任意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进一步包括在所述封闭部件的表面上的配线板,
一互连电极延伸部设置于所述配线板的表面,并且
所述至少一个电极片通过导电连接器电连接于所述互连电极延伸部。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中
所述互连电极延伸部设置于所述配线板的接近所述封闭部件的表面;并且
所述互连电极延伸部被配置在以平面看与所述封闭部件重叠的位置。
23.根据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中
所述互连电极延伸部被配置为以平面看比所述至少一个电极片更向内。
24.根据权利要求21-23任意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中
所述至少一个电极片和所述互连电极延伸部通过构成所述导电连接器的柔性导电体被电互联。
25.根据权利要求15-24任意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中
具有电绝缘性能的电绝缘壁相对于所述基板设置在所述电极引出部外部。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中
在所述基板的所述表面和侧面之间的边界部分处形成有台阶部从而台阶部定位成比所述电极引出部更向外;
所述电绝缘壁形成为与所述台阶部的表面相接触;并且
所述导电固定部与所述电绝缘壁相接触。
27.根据权利要求1-26任意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中
所述至少一个电极片具有用于沿平行于所述基板表面的方向松弛应力的应力松弛结构。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中
所述应力松弛结构由设置于所述至少一个电极片的开口实现。
29.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中
所述应力松弛结构由设置于所述至少一个电极片的切口实现。
30.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中
所述应力松弛结构由设置于所述至少一个电极片的多个切口实现;并且
所述多个切口被设置成使得所述至少一个电极片包括S形部分。
31.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中
所述应力松弛结构由设置于所述至少一个电极片的波状结构实现。
32.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中
所述应力松弛结构由弯曲部实现,所述弯曲部是所述至少一个电极片的一部分且在沿垂直于所述基板的所述表面的方向的一个部分与沿平行于所述基板的所述表面的方向的一个部分之间限定了边界并且从至少一个电极片的表面向外突出。
33.根据权利要求1-32任意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中
所述至少一个电极片被形成为弯曲以与所述封闭部件的表面和侧面相接触。
34.根据权利要求1-33任意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中
所述至少一个电极片包括相对于所述至少一个电极片固定于所述电极引出部处的位置向外突出的端子。
35.根据权利要求1-34任意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中
所述至少一个电极片和所述电极引出部通过在其间的边界部分处挤压具有导电特性的多个突出部而被连接。
36.根据权利要求1-34任意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中
所述至少一个电极片和所述电极引出部通过被压缩在其间的边界部分处或附近的具有导电特性的弹性部件而被连接。
37.根据权利要求1-36任意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中
所述至少一个电极片形成为单个部件。
38.根据权利要求1-37任意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中
所述至少一个电极片结合于所述封闭部件的与所述基板相反的表面。
39.根据权利要求1-38任意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中
所述至少一个电极片通过被设置于所述封闭部件的与所述基板相反的表面的电极片支撑件所支撑而被固定。
40.根据权利要求1-39任意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中
所述至少一个电极片具有板簧结构;并且
所述至少一个电极片的延伸部通过由所述板簧结构产生的力被压靠在所述电极引出部上。
41.一种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40任意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照明装置。
CN201380031137.7A 2012-06-12 2013-06-12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和照明装置 Pending CN10436517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33083 2012-06-12
JP2012133083 2012-06-12
JP2012199899 2012-09-11
JP2012-199899 2012-09-11
PCT/JP2013/003698 WO2013187065A1 (ja) 2012-06-12 2013-06-12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及び照明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365177A true CN104365177A (zh) 2015-02-18

Family

ID=497579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31137.7A Pending CN104365177A (zh) 2012-06-12 2013-06-12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和照明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50171362A1 (zh)
EP (1) EP2861042A4 (zh)
JP (1) JPWO2013187065A1 (zh)
KR (1) KR20150024833A (zh)
CN (1) CN104365177A (zh)
WO (1) WO201318706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114154B1 (ko) * 2013-07-02 2020-05-2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WO2015022922A1 (ja) * 2013-08-14 2015-02-19 Jx日鉱日石エネルギー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及び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EP3088797A4 (en) * 2013-12-25 2017-11-08 Koito Manufacturing Co., Ltd. Vehicle lamp
WO2017079445A1 (en) 2015-11-03 2017-05-11 Cornell University Stretchable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and methods of making and using same
CN108022899B (zh) * 2016-10-28 2020-02-11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引线部件的电源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33266A (ja) * 1998-02-17 1999-08-27 Tdk Corp 有機elディスプレイ
JP2001052858A (ja) * 1999-08-05 2001-02-23 Futaba Corp 有機el表示装置
US20030197475A1 (en) * 2002-04-04 2003-10-23 Makoto Takamura Flat-panel display,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portable terminal
WO2010106637A1 (ja) * 2009-03-17 2010-09-23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有機el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1930698A (zh) * 2009-06-26 2010-12-2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图像显示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WO2011115096A1 (ja) * 2010-03-15 2011-09-22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光電変換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73275U (zh) * 1987-05-01 1988-11-10
JPH0680297U (ja) * 1993-04-27 1994-11-08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薄膜el素子の構造
JP2006092908A (ja) * 2004-09-24 2006-04-06 Tohoku Pioneer Corp 両面表示パネ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電子機器
KR101210377B1 (ko) * 2007-04-20 2012-12-10 주식회사 오리온 멀티 pdp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JP2009217984A (ja) 2008-03-07 2009-09-24 Rohm Co Ltd 有機el装置
KR101797715B1 (ko) * 2010-10-19 2017-11-1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및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33266A (ja) * 1998-02-17 1999-08-27 Tdk Corp 有機elディスプレイ
JP2001052858A (ja) * 1999-08-05 2001-02-23 Futaba Corp 有機el表示装置
US20030197475A1 (en) * 2002-04-04 2003-10-23 Makoto Takamura Flat-panel display,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portable terminal
WO2010106637A1 (ja) * 2009-03-17 2010-09-23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有機el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1930698A (zh) * 2009-06-26 2010-12-2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图像显示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WO2011115096A1 (ja) * 2010-03-15 2011-09-22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光電変換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861042A4 (en) 2015-08-12
US20150171362A1 (en) 2015-06-18
EP2861042A1 (en) 2015-04-15
KR20150024833A (ko) 2015-03-09
JPWO2013187065A1 (ja) 2016-02-04
WO2013187065A1 (ja) 2013-12-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47346B (zh) 显示装置和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
CN104365177A (zh)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和照明装置
EP3537494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device
US9105819B2 (en) Method for making an electronic apparatus having an encapsulating layer within and outside of a molded frame overlying a connection arrangement on a circuit board
KR101676394B1 (ko) 전계발광 디바이스
US9312314B2 (en) Light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light
JP2011192544A (ja) 光電変換装置
TW200729367A (en) Method of fabricating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 with three-dimensional stacked structure
US20140209890A1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CN104509206A (zh)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CN104425465A (zh) 电子组件模块和制造该电子组件模块的方法
CN102308410B (zh) 电致发光器件
CN101814459A (zh) 半导体封装的安装结构及等离子体显示器件
US20150236292A1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and illuminating apparatus
CN111668275A (zh) 显示面板、其制作方法及显示装置
CN103189679B (zh) 发光模块
JP7025331B2 (ja) 太陽電池を相互接続する方法
WO2014076912A1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及び照明装置
CN103797603B (zh) 全板粘合剂封装的具有穿孔盖子的有机发光二极管
US20130255999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a conductor interface for a photovoltaic module
EP3011612B1 (en) Light-emitting device with alternating arrangement of anode pads and cathode pads
CN218768575U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208170335U (zh) 一种电源组件以及灯具
CN114613827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显示装置
CN114333578A (zh) 柔性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218